论文投稿百科

媒体娱乐化研究论文

发布时间:2024-07-03 02:15:04

媒体娱乐化研究论文

-------------------------------------------------------------------------------- 新闻娱乐化在中国新闻传播业界已经风生水起,成为了一种时尚。新闻娱乐化的出现,有其深刻的社会经济文化原因,既有着合理的一面,也存在着自身无法回避的缺陷。需要正确引导和严格规范,以期促进我国新闻事业的健康发展。 新闻娱乐化是近几年在中国新闻传播业界兴起的一种潮流,并渐渐变成为了一种时尚。新闻娱乐化的出现,有其产生的深刻社会经济文化原因。这其中既有着合理的一面,也存在着自身无法回避的缺陷。因此,需要正确引导和严格规范,以促进我国新闻事业的健康发展。 新闻娱乐化的现状 在我国,对新闻娱乐化还没有一个标准的定义。一般而言,这类新闻的严肃性不是很强,在新闻报道中,多为了迎合受众,将名人趣事、日常事件及带煽情性、刺激性的犯罪案件、灾害事件暴利事件、体育新闻、花边新闻等软性内容作为新闻的重点。然而,更有甚者,从很庄重严肃的政治、经济新闻中,去找大众关心的花边新闻,挖掘其娱乐价值,表现其故事性。在新闻的五要素中,偏重于故事性、趣味性和情节性,从最初强调硬新闻写作中适度加入人情味因素,加强贴近性,通过绘声绘色的描述新闻中有趣的故事、情节和细节,使各种新闻内容衍变为趣味性,增加戏剧化、故事化、文学化的色彩,使之具有猎奇性或者感官刺激性,更能引起作为个体的受众的共鸣,进一步拉近和受众的心理距离。这种新闻的传播现象,在我国被称为新闻娱乐化。新闻娱乐化现象有三个突出的特征:一是注重软性新闻。二是突出新闻的娱乐性因素。三是形式上强调吸引力。 新闻娱乐化的产生原因 新闻娱乐化的出现,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与现实的社会经济文化环境密切相关。 从社会因素来看。我国目前正处在转轨与转型的特殊时期,一个多元化的、非理性的浮躁社会日益形成,人们的文化价值呈现出由统一向分化,由社会活动向私人娱乐,由自发向自觉的转换。娱乐化媒体使受众能够获得心理松弛和压力缓释,娱乐新闻大受追捧。转型期新闻的“娱乐化”趋势,正是中国当代大众价值取向发生变化的生动体现。 从市场经济条件来看。市场经济体制下具有双重属性的新闻媒介,在新闻改革过程中其经济实体的属性大大强化,被推向市场、自己找饭吃的媒体在扮演政治化角色的同时,还必须在激烈的竞争中追逐并保持市场份额与利润。如何抢占市场就是如何争取利益,利益的最大化也就是以利润的最大化为终极目标。当市场逻辑成为主宰,发行量、收视率等标志着受众群的数量指标已经成为媒体的生命线,企业的利润最大化原则转化为对受众群的追逐,而媒介产品生产和销售也不可避免地执行市场经济通用的效益为先原则。 从受众的心理需求来看。在当今人性的自由被物质的欲望普遍统治的状态下,受众趋向于以本能的满足来追求浅薄的快乐,新闻娱乐化的潮流为其提供了一块进行精神消费的“第三地”空间,娱乐性的信息和娱乐化的新闻因能满足人们一时的快感而流行于世。媒体把重大严肃的硬新闻转化为富有个人色彩、戏剧性和故事性的软新闻,能引发作为个体的受众的共鸣,进一步拉近和受众的心理距离。特别是让受众亲身参与媒体的各项活动,同媒体融为一体,对受众有着强大的吸引力和娱乐感。 从文化传播的国际背景来看。经济的全球化必然导致文化传播的全球化。处在文化传播全球化时代的中国,跨文化传播迅速地改变着固有的社会文化构成。在这样的背景下,西方国家新闻界所追求的突发性、显著性、异常性、接近性、人情味等新闻价值要素以及运营模式、操作方法的商业化取向都不可避免地对我们的新闻媒介产生影响。 新闻娱乐化的是与非 在现阶段,我们很难对新闻娱乐化下一个或好或坏的简单结论。我国新闻传播界对于新闻娱乐化的评价褒贬不一,众说纷纭,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有专家学者对新闻走上娱乐化之路给予了肯定,认为软新闻的增加就是硬新闻的软处理,增强了新闻的贴近性,这种贴近性也加强了公众对于社会公共事务的关注和参与热情,是新闻民主化的一种表现。并且,好的新闻向来都是以讲故事的方式来吸引人,受众在听故事的过程中讨论社会价值和公共事务,新闻告知以及舆论在一定程度上起到启蒙的作用。且新闻的娱乐化是对以往媒体娱乐功能缺陷的一种阶段性补偿,传媒的商业化运作促使媒介真正树立起受众观念,可以说是一种受众本位的回归。从传播学来看,新闻娱乐化充分考虑了受众的心理需求,是时下以受众为中心的传播机制的产物。 更多的学者对新闻娱乐化持否定和批判的态度,他们认为新闻媒介的首要功能是传播信息,提供重大的决策和参考信息。然而,新闻娱乐化使媒介的主功能转移了,新闻舆论引导功能减弱,从而背离了根本性的社会需求。综合来看,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从新闻本体角度来考察,新闻娱乐化倾向实质上是对新闻本性迷失的一种表现,让新闻承载过多的娱乐功能,必然会造成新闻传播形式与功能的错位。第二,过度追求娱乐化,淡化宣传教育功能,使新闻走向低俗化、庸俗化甚至恶俗化的歧途,导致新闻向伪新闻的方向发展。第三,廉价占用人们的自由空间,降低大众的品味和修养,过分显示娱乐倾向和游戏特征,倡导享乐主义、消费主义,甚至限制了人们的思考能力。第四,传媒教育功能尤其是对青少年的教化功能弱化甚至反面化,对深层问题缺乏关注,缺乏应用思考内涵。第五,受众在娱乐消遣过程中,对真实的、深刻的现实景象逐渐盲视,丧失全面认知现实环境的理性能力,最终导致认知危机。 新闻娱乐化的未来走向 新闻娱乐化应该走向何方,它发展的道路是什么样的?这是传媒行业普遍关注的问题。一个被多数人认可的说法是“软硬皆施、以硬为主”。硬新闻才是新闻的主体,娱乐化新闻只是一个配角和辅助。在不损害新闻价值的同时,适量增加老百姓关心的新闻话题,以满足受众的心理需求。这样在竞争中就不会完全处于劣势。把握好它们之间的这个度,既取得社会经济利益,又达到宣传引导作用等目的。

关键词: 泛娱乐化 泛娱乐化现象,指的是一股以消费主义、享乐主义为核心,以现代媒介(电视,戏剧,网络,电影等)为主要载体,以内容浅薄空洞的方式,通过戏剧化的滥情表演,试图放松人们的紧张神经,从而达到快感的一种文化现象。 泛娱乐化是资本控制下信息全球化的必然产物,一方面资本的趋得性要求媒体最大限度地占有受众,另一方面信息全球化的必然结果是信息的利益相关性降低——传统的高利益相关性信息受地理环境的制约,信息全球化打破了这种制约。利益相关性直接影响到大众的信息获取动机,而娱乐是最能与大众建立一定利益相关性的传播内容。 在《娱乐至死》中,波兹曼提出目前的娱乐化已经蔓延到教育、新闻等各个方面,使人们淹没在表层信息的洪水之下,而逐渐丧失独立思考的能力。而泛娱乐化的倾向也必然会导致大众传播麻醉作用的增强和社会精英阶层话语权的缺失。 本期分别从新闻传播、历史、文化、哲学、社会学等多个领域,遴选代表性选题若干篇。让大家通过大家、名家的选题,对 “泛娱乐化” 这一选题方向有明确的了解,供自己开展学术研究作参考。| 1 | 【 新闻与传播 】 泛娱乐化时代传统媒体的困境与出路 摘要: 在娱乐化大行其道的今天,传统媒体不但陷入了经营的困境,而且陷入了理念和功能的困境。本文通过对传统媒体面临诸多挑战的分析,系统论述了传统媒体在社会责任、功能、经济、内容、用户、人才等方面的艰难选择,并试图以全新的思路,为传统媒体指出一条纾危解困的变革之路。 [1]高菲、杨洁仪.江苏师范大学传媒与影视学院[J].泛娱乐化时代传统媒体的困境与出路,传媒. 2021,(19):68-70 | 2 | 【 文学 】 泛娱乐化视角下网络文学发展方向研究 ——评《网络文学批评理论与实践》 摘要: <正>尽管网络文学已然成为我们阅读和消费的日常,但大众对其的理解仍然相对模糊。广义上,它可以包括所有通过网络来传播的文学作品,与传统创作形式间并没有清晰的界限;而狭义的"网络文学"则是指那些完全依托网络平台进行创作、传播,从语言风格、思想内涵到表现形式都充分反映出信息化时代特点的文学作品。当前,人们对网络文学的关注更多的是从社会效应的角度,分析和评价其对大众阅读习惯、审美品位及道德观念等方面所造成的影响和冲击。对于网络文学这一集重要性、不确定性和巨大发展前景于一身的文学现象的研究,值得更加深入,更加系统,更加面向未来。由欧阳友权主编的《网络文学批评理论与实践》一书,正是这样一部视野宏阔的学术专著,是对当下网络文学的批评理论和创作实践一次较为全面的梳理、反思和探索。 [2]孙乔可.西安外国语大学[J].泛娱乐化视角下网络文学发展方向研究——评《网络文学批评理论与实践》,语文建设. 2021,(19):87 | 3 | 【教育学】 网络“泛娱乐化”影响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困境审思 摘要: 在狂欢特质鲜明的网络"泛娱乐化"浪潮裹挟下,不少青年大学生自缚于"被定制"的"娱乐茧房",追捧"万事皆可娱乐"的解构主义叙事,习惯以"视觉实证"代替理性思考。大学生的"泛娱乐化"倾向,使部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坚守课程底色还是迎合学生"娱求"、坚守学理性阐释还是增添解构性分析、坚守内容讲授还是强化"感官"刺激这三个方面产生了摇摆困顿。在新时代,消解网络"泛娱乐化"浪潮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不良影响,必须坚持以"内容为王"打破网络"娱乐茧房",提升大学生的精神"获得感";以"共情式"话语表达超越"泛娱乐化"叙事,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亲和力;以"引导式"内容讲授统合新媒体教学手段,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 [3]张恂、吕立志.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J].网络“泛娱乐化”影响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困境审思,思想教育研究. 2021,(08):95-99 | 4 | 【戏剧影视】 陈思诚电影的泛娱乐化解读 摘要: 娱乐休闲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必然存在的基本状态,也是电影不可或缺的功能之一。在当代,娱乐的社会功能被空前放大了。在这样的语境中,陈思诚充分了解商业电影的创作规律,在"唐探"系列等电影中,通过快感导向的叙事,杂糅式的、碎片化的符号等强化了其影片辨识度和市场认同。一言以蔽之,这种泛娱乐化倾向极大地促进了陈思诚电影在商业上的成功。同时,在其监制的《误杀》及《我和我的家乡》中导演的《天上掉下个UFO》中,陈思诚又表现出了一定的对泛娱乐化的反思。 [4]张玉龙.山西传媒学院电影电视学院[J].陈思诚电影的泛娱乐化解读,电影文学. 2021,(16):96-98 | 5 | 【哲学】 泛娱乐化时代审美价值的重塑 摘要: 泛娱乐化时代容易把低俗、庸俗、媚俗的"三俗"作为基本的审美价值导向,导致审美的平庸化、崇高的消解、精神的懒惰和虚无主义,反而对"崇高"价值的追求缺乏动力。崇高价值观在一个国家民族精神中占据主导地位,它通常与真理、正义紧密联系在一起,甚至以牺牲个体的利益乃至生命的形式,达成崇高价值的自我实现。面对泛娱乐化时代,文艺工作者承担着塑造和引导新时代的崇高价值观的重大使命。 [5]吴井泉.苏州市职业大学学术期刊中心[J].泛娱乐化时代审美价值的重塑,广东社会科学. 2021,(02):61-66 | 6 | 【社会学】 泛娱乐主义的审视与超越 摘要: 泛娱乐主义是在现代媒介、资本逻辑以及心理需求等多重因素驱动下出现的一种把娱乐作为人生观念和生活态度的思想潮流和社会现象,它以超越娱乐底线的泛娱乐化倾向为主要形态,蕴含着将娱乐价值作为首要甚至唯一标准的价值判断。当前,泛娱乐主义在演进过程中凸显出以网络空间为主要栖息地,以网络意见领袖和普通网民为主力军,以恶搞式、调侃式、炒作式娱乐为主要表现形式,以短视频、表情包、流行语为主要传播载体等特点。同时,在发展动向上日益呈现出话题指向严肃公共事件、舆论传播形态大肆生成以及与其他社会思潮相互交织等态势。对此,应从纠正泛娱乐化的社会心态、正确发挥网络媒介功能和提升网络生态治理效能等方面入手,以实现对泛娱乐主义的超越。 [6]王娟、刘文雅.华中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J].泛娱乐主义的审视与超越,思想教育研究. 2020,(11):62-66 | 7 | 【文化】 当代中国大众娱乐习惯变迁 摘要: 改革开放以来,当代中国大众娱乐习惯经历了结构变迁与功能转换。在集体化时期,人们的娱乐生活被各种政治运动、政治学习和政治宣传所取代。改革开放以后,尽管人们的娱乐生活逐渐褪除了浓厚的政治化色彩,仍然会随着国家政策的变化而变化。在我国,始终不存在纯粹意义上的娱乐习惯。人们的娱乐习惯或隐或显地受到国家政策和社会制度的影响。透过对当代中国大众娱乐习惯变迁的考察,也能从中反观和体认中国政治社会的特性。从这个意义上而言,大众娱乐习惯既是一定时期政治社会制度的隐喻又是其表征。 [7]吴理财、解胜利.安徽大学社会与政治学院[J].当代中国大众娱乐习惯变迁,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0,59(06):31-44 | 8 | 【历史】 当代中国历史书写“泛娱乐化”现象的 批判与纠治 摘要: 近年来,历史书写的"泛娱乐化"现象愈演愈烈,集中表征为历史人物的"恶搞化""偶像化",历史史实的"三俗化""颠倒化"以及历史情节的"碎片化""失真化"。从生成语境来看,这与个体原子化的生存境遇、文化资本化、新媒体技术的发展和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影响都有直接关系。当历史为娱乐所左右,历史就失去了应有的凝重和庄严,不仅抽空了历史的价值蕴含,窒碍了历史的共识凝聚,更助推了虚无主义的泛滥,造成种种精神乱象,直接威胁到了国家和民族的前途未来。为此,我们必须头脑清醒、立场坚定,从理论和现实维度着手对这一现象进行纠治。 [8]孙洲.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J].当代中国历史书写“泛娱乐化”现象的批判与纠治,思想教育研究. 2020,(07):83-88

新闻娱乐化的利弊研究论文

浅谈新闻娱乐化的利与弊论文

在学习和工作的日常里,大家一定都接触过论文吧,通过论文写作可以培养我们的科学研究能力。相信很多朋友都对写论文感到非常苦恼吧,以下是我收集整理的浅谈新闻娱乐化的利与弊论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一、我国新闻娱乐化的现状

就我国而言,因为媒介所有制的本质区别,使我国媒介在运营模式、理念和操作方法上都明显区别于西方纯商业性的媒介,我国的媒介始终坚持上层建筑和信息产业的双重属性的认定,坚持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轮并进,并始终强调媒介应坚持社会主义方向,为人民服务,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这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了严肃和高质量的媒介产品始终占领着我国媒介产品的主阵地(包括新闻报道)。 但是为了更好的贴近观众且迎合市场,上世纪90年代,硬性新闻开始在内容和形式上进行“软化”,尝试新闻娱乐化。

(一)湖南台《晚间新闻》改版开创新闻娱乐化先河

栏目以个性求生存,新闻也要追求个性。《晚间新闻》是湖南电视台的一块老招牌,挂牌于1983年,自1998年改版以来,一直在做新闻探索,在新闻内容和电视形式上进行了突破。它在内容上放下了架子,从和普通百姓密切相关的社会生活入手,强调新闻故事化、情节化和细节化;在语言上打破“八股腔”,将“播新闻”改为“说新闻”,是典型的非正统模式。它因此成了新闻类的一道名牌,让人接受了“新闻原来也是可以这样报道的”。

《晚间新闻》的导向侧重在弘扬真善美,鞭斥假恶丑,特别是在重树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方面非常有力,对促进精神文明善莫大焉。 作为一个品格健康的新兴类新闻节目,学术界因为它的出现,掀起了一阵讨论与学习的热潮,据湖南卫视称,除了接收不到湖南台的香港和台湾之外,湖南台收到了来自全国各个省的观众的热情来信,一时之间,湖南卫视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开全国说新闻之先河,《晚间新闻》将“新闻性、社会性、贴近性、趣味性、服务性”最后通过一个“可看性”得以释放,让人喜闻乐见。我认为,湖南卫视的改革在新闻娱乐化进程中是一个比较成功的例子,它给后来者们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努力的方向。

(二)严肃新闻比例下降,新闻娱乐化趋势日益显著

随着湖南台《晚间新闻》的成功改版,严肃的新闻类节目开始试探娱乐手法包装,娱乐化新闻在新闻报道中的比例逐渐加大。中央电视台2套经济频道也开始效仿,在深夜开播《今晚》,前半段说新闻,后半段访谈。《今晚》主要是对资讯进行重新结构和独特解读,重点突出对大众的服务性,这样的节目一经推出,就同湖南台一样,收到了观众热烈的好评,也就促使其他新闻节目中或多或少地借鉴其中的制作手段。

还是央视2套经济频道,早上的新闻栏目《第一时间》,用了三分之一时间播放各种娱乐趣闻类新闻,不再一味的播出严肃新闻,而且两名主持人也以聊天的形式进行播报。放眼全国各大电视台,也迅速推出各种新栏目,如:北京电视台的《七日》,秦皇岛电视台的《今日报道》,等,新闻娱乐化被越来越多的媒介认可、采用。

(三)新闻娱乐化呈现出“亲民化”特征

普京是俄罗斯的总统,对于一个政界要人来说,相关他的信息应该是严肃的,而我们在俄罗斯的新闻中看到了一篇题为《普京专机,马桶价值万美元》的报道:“俄罗斯总理普京是世界上乘坐飞机时间最长、飞行距离最远的国家领导人。他共有6架专机,其中的新专机伊尔-96-300价值昂贵,仅供普京使用的马桶就价值万美元。” 有心人不难发现,这种低姿态,高趣味的新闻在我国的新闻媒体中也悄然兴起,他们不约而同的都喊出了“亲民”的口号。我想带大家来看两则作为中国媒体权威的央视近两天播报的新闻。[FS:PAGE]首先是在5月26日中央一套《新闻联播》播出的一则关于小朋友和《安徒生》童话的新闻,报道称:“今年“六一”,北京儿童艺术剧院股份有限公司联手国内六家院团共同推出大型儿童剧《安徒生》,这也是北京儿艺联合兄弟院团对儿童剧资源整合的有益尝试。安徒生笔下的“丑小鸭”、“美人鱼”等一个个神奇的童话形象,将在北京儿艺、济南儿艺、辽宁儿艺、西安儿艺、广西话剧团和广西木偶剧团的共同演绎下在北京5个剧场同时献给小朋友。为了让小观众对安徒生的人生经历有直观感受,在上演儿童剧《安徒生》的5座剧场还同时展出安徒生真迹和物品。”另一条新闻是中央台5月27日播出,题为“高温天气席卷华北地区,天安门广场发高烧”,该报道用新闻时间为民众分析了近期天气情况,并且运用一只可爱的大熊猫“桃桃”的避暑作为结尾:在山东济南,当高温袭来,人们在自己避暑的同时不忘动物园里动物们的“安居”。在最高气温达到摄氏度的26日,济南动物园及时为动物采取喷淋冲凉、放冰块等防暑降温措施。而34岁高龄的大熊猫“桃桃”则被安排住进了放有冰块儿的居室中。从这些权威新闻机构的报道中,我们不难看出,连一直板着面孔的央视新闻频道都打出“民生新闻”这一亮点,新闻娱乐化中“亲民化”的特征绝对是显而易见的。

二、新闻娱乐化的“利”

(一) 新闻娱乐化对受众的适应性

受众是传播活动的最终完成者,是新闻文化的主体,受众的心理需求客观上左右着新闻的走向。在市场经济背景下,受众需求必然是决定新闻选择的中坚力量。

美国学者尼尔?波兹曼在《娱乐至死》一书中指出,后现代社会的文化是一个娱乐化的时代,电视和电脑正在代替印刷机,印刷文化正在成为一种绝唱,图书所造就的“阐释年代”正在成为过去,文化的严谨正让位于快速,思想性和深刻性正让位于娱乐和快感 。

实际上,我国自古以来就习惯以传播者为中心的机制,媒体的教育、宣传功能得到扩大,娱乐功能却一直受到压抑,不可否认,在传媒的众多功能中,娱乐也应该非常重要。尤其是我国目前处于经济转轨的历史转型时期,人们在价值体系的断裂期,内心常会感到失落抑郁,他们需要一种宣泄的途径来释放压力,调整情绪。试想,在结束了一天的辛苦工作之后,谁还希望继续伴随着政治味浓厚的信息来消磨休息的时间?那些不具备娱乐消遣功能的新闻信息带给受众的常常不是“快乐”,而是要求他们开动脑筋,去分析去思考深刻的社会问题,大多数人都有惰性心理,在8小时工作之外,他们希望不再用脑,就能轻松获得信息与消遣。遵循着“受众需要什么,媒体就得给什么”的宗旨,我们的传媒界从最初争论的焦点 “最重要的信息是什么”,到现在关心的是“观众想听什么?他们想看什么样的节目”。在这样的需求下,新闻娱乐化犹如一阵春风,一夜之间遍地开花,吹进了大小电视台以及百姓的心坎里,严肃的主流媒介的信息产品为了争夺观众,也向它抛出了橄榄枝。以中央电视台为例,一向只关注国家大事及政要活动的新闻节目逐渐深入群众,留意起了普通百姓的家长里短,不仅是世界各地的民风民俗开始在央视各档新闻节目中有了一席之地,就连动物园或野外各种飞禽走兽也有机会出现在观众的视野中,小小荧屏开始有了更多的生命和色彩。

(二)新闻娱乐化对市场的适应性

作为文化现象,新闻娱乐化在根本上说,是经济发展、科技进步、社会开放和人性解放的反映,文化生产发展竞争的激烈,很容易使文化市场趋向娱乐。现代化,特别是电子工业的发展,为娱乐化提供了空前新奇的手段,社会安定开放,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文艺求变的自身规律,都是娱乐化发展的适宜环境。中国的新闻业自走上市场经济的轨道后,传统新闻事业体制下的新闻受众转眼间变成了市场经济体制下的新闻消费者,很多媒体也从以前的事业单位转向企业化经营,向市场要钱,发行量和收视率决定着媒体的存亡,想要有利润就要有好的产品,适当的迎合观众的需求不失为明智之举,从最初的纯娱乐化休闲内容的大幅度上升,到后来的把距离娱乐性最远的新闻都拉向娱乐化,这是媒介市场化的必经之路。从另一方面来看,媒体的利益还与广告、企业投资息息相关,广告商手握媒体的经济命脉,它是否投资这个媒体取决于这个媒体是不是有观众群,能不能吸引观众,这关系到他的投资能否收到最大的回报,

无可否认,在某种程度上,娱乐化的做法至少从经济效益上给媒体带来了不少甜头。以前面的湖南卫视《晚间新闻》为例,正是新闻娱乐化使一档本来平白无奇、默默无闻的普通新闻类节目,变腐朽为神奇,一跃高居全国收视率前列,迅速拥有大量的观众群,带来了非常可观的经济效益。

三、新闻娱乐化的“弊”

任何事物在发展的过程中都不可能是尽善尽美的,新闻娱乐化进程也不例外。在它的发展过程中,由于摸索前行阶段的缺乏经验和缺少引导,肯定会产生一些弊端,这是无法避免的。

(一) 新闻娱乐化滋生了一些“糜烂”的产品

“道德没有了,审美没有了,剩下的只有与大脑相脱离的感官和肉身上。感官与大脑脱离,全部活动就变成对视听觉的刺激,以及各种变着花样的刺激。”

这句话真实的反映了现阶段某些一味追求经济利益而忽视了职业道德的媒介,为了迎合部分读者的低级趣味,所创造的新闻产品的庸俗。文化被“娱乐化”了,而“娱乐”又被“商业化”了,消费主义甚行,观众的低品位、低格调的接受标准为低俗化提供了现实基础;广告商的插手和电视台的商业操作、赢利心理是庸俗化的一个原因。唯收视率,唯广告效益的逻辑,一味地迎合大众以满足人性中隐秘的体验刺激和快感的欲望,对物质的狂热贪恋、对他人的偷窥欲望等阴暗心理,实际上将传播真、善、美的正面报道,变成了张扬“恶”的载体。在这样追求娱乐化的同时,电视新闻必然会或多或少的出现庸俗化,也就导致许多媒体打着劝人向善的旗号,利用观众的猎奇心理而展示社会丑恶现象,只是在结尾时象征性加入评论,请观众引以为鉴,以儆效尤,实际上,受众记住的只是媒体展示出来丑恶现象,满足了自身的猎奇心理。

我手头有一篇报道,说明了低俗化的另一个原因,它讲述的是为了得到一则新闻的第一手资料,我们的新闻工作者的丑态。这篇报道的.作者是一名记者,他被派到深圳去采访报道某演唱会,但是在下了飞机之后收到信息“陈晓旭在深圳往生”,于是他就主动跟编辑部要求自己来跑这条新闻。作为邀请他来深圳报道演唱会的主办方很生气,因为他们邀请来的记者基本上全改去跑陈晓旭逝世的新闻了,这也不知道到底是该说这些记者敬业还是不敬业。更让人无奈的举动还在后面,那天下午,记者们都呆在念佛堂,那里的大门是关着的,敲门是没有用的,本来笔者以为耐心等待会有结果,但混乱之下竟然有个记者报警说,念佛堂有人死亡,希望警方能强行进入,让记者们捡个便宜。幸好深圳警察相当职业,他们解释,没有任何证据显示屋内发生谋杀案,他们没有权利也没有义务闯入民宅,还请记者们不要打扰逝者亡灵。笔者正要为警察的敬业感叹的时候,居然还有记者追问:这里面应该有问题,你们可以闯入啊。笔者在这里感慨,“往往出了大新闻的时候,人性的复杂和丑恶总能暴露出来。”我由此想起几年前有记者化装成护士拍傅彪遗体,这次是记者想借警方力量强行进入民宅,这种行为实在太过分了,为了得到新闻而不择手段,记者的底线在哪里?在新闻娱乐化大潮下,为了抢那些能吸引受众、有巨大经济利益的新闻,部分记者使用如此下三滥的手段,实在是有损新闻工作者的形象。那么如此素质的新闻工作者为了新闻娱乐化所带来的利益而生产出来的新闻,可能有比较高的格调吗?

(二)新闻娱乐化造就了一批“迷途”的受众

无可否认,我们的生活已经越来越依赖媒体,在媒体扩大了我们的视野和空间的同时,也让我们丧失了自主的思维与行为自由,习惯于接受媒体提供的信息,满足于传媒牵引下自我营造出的五彩缤纷而又子虚乌有的梦幻世界,“这些娱乐消遣作充斥了整个社会过程……享乐意味着全身心的放松,头脑中什么也不思考,忘记了一切痛苦和忧伤。” 渐渐的,我们把媒体提供的内容误当作客观的现实,在媒体提供的信息指导下思想、行动,在这样的社会形态下,如果大众媒体里充满了娱乐,尤其是原本应该严肃的新闻节目里也重视娱乐功能,无形中让观众陷入这种愉快的气氛中不能自拔,对社会麻木,进而产生逃避问题的心态。人们突然发现身边已经没有一样值得珍视的东西,任何物品、事件乃至精神都可以拿来娱乐,在经历了一次次娱乐化的旅程之后,人们并没有发现多少有意义的事件,自己的心性也追随着娱乐化的大潮而渐渐游离出原本的位置。[FS:PAGE]

有学者认为,一些媒体不断推出娱乐化新闻节目,从而使大众在不用动脑筋的乐与笑中,放松或放弃了理性判断和世界观重建的意愿,放逐了对生活的反思以及对人生真善美的价值判断,这是有害无益的,“在当今人性的自由被物质的欲望普遍统治的状态下,以本能的满足来追求浅薄的快乐,以人性的奢侈、安逸和麻木取代人的真正自由,这种状态并非人的解放,它只能使个体进入新的异化过程。”

所以,新闻过度的娱乐化会导致民族文化传播途径的狭隘,让百姓沉浸在歌舞升平的庸碌状态中,不思考,缺文化,慢慢的丧失辨别力,从而削弱了对自身和社会的批判精神,这是很可怕的,试问在这种心态的支配下,还有多少人会去注重自身道德素养的提高及社会高尚价值观念的塑造?

(三)新闻娱乐化影响了一群“迷惑”的孩子

青少年作为祖国的未来,他们在这个年龄段的教育是十分重要的,古有“孟母三迁”,就充分的说明了“环境”对青少年成长的影响之大。严肃类新闻作为权威性的代表,其一言一行会左右青少年思想的健康成长以及对是非善恶的分辨能力。

在对于青少年没有限制的新闻类节目中,新闻媒体若只遵从“一切为了娱乐”的信条则将使媒体忘记自身应承担的社会责任,在关注、追求和制造单纯娱乐效应的同时丧失本应发挥的道德教育的功能。

一些娱乐化新闻节目会向青少年传达错误的、与学校、家庭等教育的内容发生冲突的信息和观念,从而阻碍青少年正确道德观念的形成。本来很严肃的问题,比名人绯闻、暴力事件,被主持人“戏说”、夸大、反复强调,再加上在画面上为了追求刺激、吸引眼球而采用的未经处理的血腥镜头,这都会给孩子们造成心理阴影和误导,他们会问:“这样的做法到底对不对?”若他们的疑问得不到很好的解释,学校教育中所强调的某些道德原则、道德观念便会在他们的心中发生动摇,甚至一些意志不够坚定,尚且不能独立分辨是非的孩子会在不自觉中模仿电视上错误的行为方式,进而在真实生活中实施某些不当行为。所以,过度娱乐化的新闻讯息在传播过程中不但不会发挥道德教育的功能,更会在青少年受众心理不设防的情况下逐步消解常规教育所取得的教育成果。

四、对策

对于新闻娱乐化现象,目前业内的态度大致分为两个派别。“理论派”的学究们大多数极力反对,认为新闻娱乐化损害了严肃类新闻节目的权威和公众形象,长此下去势必会造成新闻节目的全线决堤;但战斗在新闻界一线的“实践派”工作者们的看法却恰恰相反,他们对新闻娱乐化十分追捧,认为它形式新颖,贴近大众,并能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都很看好它今后的发展。

我认为,就像任何登上社会现实舞台上各种现象一样,新闻娱乐化的出现自然有其合理之处,它是大众媒介发展的必然趋势,同时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它既源于我们人类思维的创造,那么我们就一定可以找出最好的途径和方法来约束和引导它的正常发展,从而使媒体真正的走向大众,同时为媒体在市场竞争中继续前行提供可靠的保障。我国新闻界于1997年1月公布了经修订后的《中国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要求新闻工作者自觉增强政治意识、责任意识,在新闻报道中弘扬社会主义主旋律,造成有利于人们分清是非、坚持真善美、抵制假恶丑的舆论,传播活动“不得宣扬色情、凶杀、暴力、愚昧、迷信及其他格调低劣、有害人们身心健康的内容。” 基于政策,我想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重视培养新闻人健康的品格

媒体的格调与导向息息相关,面对媒体市场的激烈竞争,“贴近市民、贴近生活、贴近社会”的大众化路线是必然选择,而大众化并不代表着低俗,无数事实已经表明,靠降低格调吸引读者无异于自砸饭碗,必将行之不远。只有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保持健康向上的格调,才是提高媒体公信力的有效方式。新闻人作为新闻产品的创造者,其自身的品格就变得至关重要,在这个问题上,我想以 “2006感动中国”中的一个河南都市报女记者曹爱文为例,她毕业于天津师范大学广播电视新闻专业,她在遭遇新闻的时候,将人性放在了至高无上的位置上,毅然放弃了第一时间做报道,而是亲自给溺水女童做人工呼吸,积极的去拯救一个生命。她被大家亲切的称为“最美丽的女记者”,她的这种行为,为广大新闻工作者们树立了“先做人,后做事”的榜样,如果我们每个新闻工作者都有这种“做正确的事比正确的做事更重要”的思想,那么“坚守正确的舆论导向和健康的品格”将不是一句只停留在口头上的空话。[FS:PAGE]

(二)新闻媒体对青少年应承担一定的道德教育的责任

媒体有着自己必须承担的道德教育的义务和必须发挥的道德教育的功能。“电视文化有它的两重性,它既能育人向上,又能诱人堕落;它既可以使你兴奋,又可以对你麻醉。所以电视不仅需要有精彩健康的画面,而且还需要向社会负责,尤其要对青少年学生们的成长负责。”

电视作为一种媒体必须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这并不因为其面临商业化、娱乐化的压力而被抛弃。对于广大电视传播的受众,尤其是青少年,媒体若丧失对其进行正确、健康的道德引导,就必然招致大众的批判。

利:在我看来,把电视新闻节目娱乐化之后,有可能就像我们所看的《爸爸去哪儿》《奔跑吧兄弟》那么有趣,那么令人感同身受。而且不管大人小孩都喜欢看。就能更好的拓宽电视新闻节目的观看率和点击率。弊:如果我们把电视新闻节目的重要国情和一些重要领导的讲话啊,报告等事当做娱乐生活来看,那么我们就会非常重视,而且不足与相信。如果一些领导颁布的政策,人民不相信,那么政策就行不通,到时候国家将陷入瘫痪局面。同时这么做也是非常不尊他人的成果。当然这是我的看法,也许和你的不同,请不要介意。也许以后能行的通。

大众传播的娱乐化研究论文题目

传媒娱乐化与大众文化(1) 中国新闻传播学评论(CJR) 2007年02月07日 一、研究背景 “周瑜帅不帅,孔明会唱卡拉OK,关羽是爱神。”易中天用如此“嬉皮”的现代语言来论三国英雄,其鲜明的个性再加上大众传媒的特性,短时间内就在中国的大地上掀起了一股易中天热。其中重要的原因在于传媒的娱乐化功能与大众文化相互融合、共同创新的结果。 麦克唐纳曾说过:“大众文化的花招很简单———就是尽一切办法让大伙儿高兴。”①对大众文化的生产者来说,逗乐是一个基本目标。而对普通大众来说,找乐则是文化消费行为的基本模式。 在大众传媒发展的过程中,这种娱乐功能是时弱时强的。但进入消费社会以来,传媒就逐渐步入了一个其娱乐功能中心化的时代。这种娱乐功能被中心化与消费社会的背景息息相关:在消费社会,大众不仅消费物质产品,而且文化也成为消费品,大众对于文化消费的欲望有时甚至超过了物质消费的欲望。这种文化消费在整体上呈现出一种以个体性的欲望为内在基础,以吃喝玩、健康、旅游为外在表现形态的娱乐化倾向。这种文化消费的潮流中,娱乐文化应运而生,而大众传播的娱乐功能之所以能被中心化,也适应了消费社会里人们对于娱乐消费的需要。于是,20世纪90年代我国传媒开始出现了一种娱乐化浪潮。②伴随着这股浪潮,传媒娱乐化功能越来越凸现出来,传媒娱乐化与大众文化的关系也越来越密切。传媒对娱乐化的追求就是为了满足受众的需求,而代表着大众文化的那些学者,由于大众传媒因此也成为明星,成为人们追求的目标。有人也许要问,20世纪80年代在电视上进行英语教学的胡文仲为什么没有成为电视明星呢,为什么没有那么多的人追捧呢,其中的原因在于当年胡教授教授的是舶来文化,是一种工具性的东西;而现在易教授教授的则是本土文化,是受众耳闻目睹的东西,是受众可以作为谈资的材料,所以大众传媒并不是在什么情况下都可以造就明星的。要认识易中天热现象背后的原因,首先就得对于传媒娱乐化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二、传媒娱乐化涵义 李良荣指出,传媒的娱乐化“指报纸电台电视台娱乐性内容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新闻节目(版面)受到挤压,而且新闻节目本身的娱乐性新闻越来越多,连严肃新闻也竭力用娱乐性来包装。”③林晖认为,在消费逻辑引导下的传媒娱乐化倾向表现为:“最初是纯娱乐消闲的娱乐性节目和内容的大幅上升,最终则发展到把距离娱乐性最远的那部分媒介内容———新闻,向娱乐强行拉近,使新闻与娱乐之间的界限变得日益模糊。”④易中天现象是把严肃古典的历史,通过大众传媒运用大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创造的一种大众文化,为大众提供了另外一种娱乐的途径。 实际上娱乐本身几乎与人类一样古老,但来自大众传媒的娱乐是最近发展起来的。人类早期的娱乐活动多数为仪式、信仰服务,原始社会生产力的渐进,为人类取得单纯的娱乐提供了闲暇。在第二个千年的后半期,文娱获得了极大的自由和支持,并繁荣以至成熟。起初,阅读为个体提供了娱乐;而戏剧、音乐会等由于传播限制,还仅为部分人享用。当声音和图像记录传送技术发明之后,人们可以足不出户看戏剧、音乐会、运动会……。受众现在可以享受到过去只有少数贵族才能享有的权利:坐在最好的位置上看一流的艺人演出。 因为传播媒介的作用,人类历史上从未有过如此多的可供享用的娱乐信息。赖特早已指出,传播在社会中的第四种功能即提供娱乐、消遣以及放松的途径,消除社会紧张感。在繁荣的工业社会,受众对快乐的追求似乎尤其要求媒体要足够“娱乐”,传媒内容的制作者由此面临严峻的挑战。市场分析师和传媒研究学者都倾向于认同“娱乐时代”已经降临,并且,“是娱乐,迅速地成为了推动新时期经济发展的车轮。”(5)传媒娱乐的商业动机也许的确推动了娱乐实践民主化,但也引起了娱乐的某种标准化。我们常说大众文化、大众娱乐,它们一旦形成便强制一种行为模式,几乎不给个人表态留有余地。不难发现,我们的媒体积极地定义着“娱乐”———各种传媒调查往往只热衷于找出受众作为传媒消费者对特定形式的兴趣而不考察娱乐的基本要素;各种以娱乐冠名的节目从他们自己对娱乐的臆想和对市场的觊觎出发,用大量满足受众低层次精神需求的内容,把一个“成型”的娱乐呈现在受众面前,建构他们所谓的“娱乐”框架。在受众心理、市场竞争、官方政策和道德标准的综合影响下,一段时间以后,一些参与竞争的框架被淘汰,直到剩下一个主导框架。尽管它会一直受到挑战和修改,然而主导框架一旦确定,一段时间以内,必然会作为后续传媒提供娱乐信息的一个价值评估的结构标准。 大众传媒使娱乐实践标准化、统一化,因而成为对个人娱乐选择的一种干涉,大众传媒组织将为每个人事先设想的娱乐预先消化,然后进行传媒内容生产。这与每个人的自由选择的表示有矛盾,也与娱乐的个性化精神相违背。 可以说,大众传媒存在一种操控、管理娱乐的倾向。这也许是我国多数学者对“传媒娱乐化”深感忧虑的根本原因———他们担心的不是我们的传媒真的“娱乐”化了,而是害怕当娱乐与文化工业相结合、文化生产与经济利润相一致的时候,传媒娱乐很可能在市场机制的操纵下成为一种新的霸权———娱乐霸权。就像易中天在讲坛上一品三国,便品出粉丝无数,也让《品三国》的版权在拍卖声中得到140万的高价。它将平均化的文化趣味作为主流的甚至是唯一的文化趣味,迎合的是受众“最低层次的心理需求”,排斥包括精英文化、边缘文化等的所有其他非平均化的文化理想和文化需求,以娱乐名义施行一种一元化专制,其结果是我们可能“娱乐至死”。(6) (未完。续文见“相关稿件”)

社会是一个有机体,大众传播媒介是其重要组成部分,二者向来互相影响。举凡社会的发展和环境的变迁,都会引起传媒的调整与变化;反之,大众传媒对社会的发展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如培养大众的欣赏趣味、引导舆论及推动社会迈向文明等。 一、前贤对传媒功能的认知 中国报人对媒体社会功能与责任的认知,确切说来始于清末及民国初期,这种认识的产生,大抵有两个原因:一是出于知识阶层千百年来一脉相承的忧国忧民情怀;另一是对报刊巨大社会影响力的真实体验。 1909年,彭翼仲在他创办的《京话日报》上,发表了《论报馆的好处》。该文用民间唱词的形式指出了报纸“开化新风”、“益民智”、“增学问”等教育功能,“广言路”、“达下情”、“直言谏”、“登贪官言污吏”等舆论功能,“知兵工矿政”、“国家事”的传播功能,是“对改良派报刊思想的一种概括”。〔1〕 中国早期杰出报人,《大公报》创办者英敛之在一篇题为《说报》的文章中,从另一个角度指出现代报纸具有七个特征,同时也阐明了现代报纸的社会功能: 1. 现代报纸不同于“史记百家”。史记百家所载皆前代之遗闻,以往之故事,且篇幅浩繁,文辞高古,非文人学士不能遍观。而“报纸则文酌今古之宜,赏为雅俗所共,浅深各随乎所见,耳目总觉其常新”。 2. 现代报纸不同于“宫门辕门之抄”和“京报官报”。宫门抄之类只行于仕宦,不及于闾中,而“报纸则合朝野而编摩,极体制之美善,上自公卿,下至士庶,皆可足不出户而识天下之事”。 3. 现代报纸不同于见谏采风。过去依靠见谏采风沟通上下,联系朝野,而“报纸首列论说,务使博闻,虽公局外之闲谈,要在集思而广益,但使民间疾苦达诸长吏庭除”。 4. 现代报纸不同于一地之记载。一地之记载,地理有限,包涵有度。而“报纸则采录东西洋,甄记及南北极,无远弗届,有闻必传讵忧一物不知。” 5. 现代报纸不同于“志怪之书”和“稗局小说”。志怪之书和稗局小说顾事或荒诞无稽,文或典深难读,而“报纸则明白易晓,真实不浮,事必简而能 ,文亦质而不俚。” 6. 现代报纸不同于一般传媒。一般传媒记载受到内容局限,包涵不足。而“报纸则大而国家政令之因革,远而人情风土之异同,中外交涉之要务,商买贸易之利弊,与夫一切惊愕可喜之事,凡是新人听闻者,无不具于尺幅。” 7. 现代报纸不同于传统传媒。传统传媒不作行情,不登广告,而报纸“登载买卖之行情”,“记轮船之进出”,“行号广登告白”,“电传紧要新闻”。〔2〕 英敛之这一理念明确地体现在《大公报》的新闻实践当中。该报在评说国事的同时,辅以大量新闻报道批判为实证。他在《大公报出版弁言》中强调:“本报但循泰西报纸公例,知无不言。以大公之心,发折衷之论;献可替否,扬正抑邪,非以挟私挟嫌为事;知我罪我,在所不计。”〔3〕在《说国家思想》中,他把报纸的两大责任定义为“国民之向导”和“政府之监督”。 在俄国,作为布尔什维克《火星报》的创办者之一,列宁提出了一套关于报刊作用的理论。1901年,《火星报》第4号以大字报标题刊登了列宁撰写的《从何着手》一文,其中有一节被前苏联奉为经典,相当于《宪法第一修正案》在美国享有的地位。这段话是: 报纸的作用并不限于传播思想、进行政治教育和吸引政治同盟军。报纸不仅是集体的宣传者和集体的鼓动者,而且是集体的组织者。就后者来说,可以把报纸比作脚手架,它搭在正在修建的建筑物周围,显示出建筑物的轮廓,便利各个建筑工人之间的来往,帮助他们分配工作和观察有组织的劳动所获得的总成绩。依靠报纸或与报纸联系自然而然会形成一种固定的组织,这种组织不仅从事地方工作,而且从事经常的共同的工作,教育自己的成员密切注视政治事件,考虑这些事件的意义和它们对各个不同居民阶层的影响,拟定革命党影响这些事件的适当措施。 列宁认为报纸的集体宣传、鼓动、组织三大作用是一致的。而施拉姆对大众传播的基本功能则有如下归纳: 1. 守望的功能:从古老的原始社会开始,各部落就分派有值勤的“守望人”,他们帮助族人守望着地平线,一旦发现异常状况,立刻鸣鼓警示族人武装起来,群起对抗。在当今社会,媒体扮演的角色就如“鸣鼓的守望人”。它的任务是多元的,不是被动消极地告诉你敌之既来,更应进一步正确地反映现实环境,用正确而公平的手法揭示宇宙真相,以达到“守望”的功能。 2. 会议的功能:当生活群体面临某种困境时,人们会通过亲族的商议或村民的会议达致共同的协议。现今大众媒体取代了这方面的功能,帮助人类将自身的反应与出现在地平线上的挑战与机会结合起来,并调和各种不同意见,使人们能够采取一致的行动。 3. 教化的功能:在未开化时期,个人一生的言行举止都为父母及周围人所影响。散居的农业社会,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影响亦不如今日之深;文字的发明、简册的流传与学校的设立使教育文化逐渐有了完整的体系。而大众媒介在教化方面的影响不仅广泛,而且深入人心。城乡的差距缩小,人际间的距离隔阂逐渐消除,群众的知识水平也在逐渐提高。大众媒介对教育文化的发展居功甚伟。 4. 娱乐的功能:娱乐对人类来说一如衣食住行,不可或缺;原始社会也有丰年庆典与迎神宾会,因此不能只强调教化功能的重要,而抹杀娱乐所应占有的份量,我们甚至可以武断地说,娱乐功能至少与教化功能等量,尤其是电视的娱乐功能。在调剂紧张生活方面,大众媒介责无旁贷。 5. 商业的功能:早期农业社会有固定的巿集,而今人际关系日趋复杂,巿场不再是“以物易物”的地方。要促进财物流畅无阻,让顾客与厂商之间的供求能够达成,以确保经济制度的健全,这些艰巨的任务,便由大众媒介来肩负。〔4〕 施拉姆所概括关于守望、会议、教化、娱乐和商业等大众传播的基本功能,充分体现于现代社会中,而且功能在不断的增强。当今社会的大众传播主要涵盖了文化传播、环境监视、社会调节和娱乐共享的作用,这些作用进而辐射到社会制度的变革、社会组织的构成与社会经济的运行等方面。 二、当今媒体功能的体现 首先,文化传播的功能是指大众传播对文化的传承,它体现了大众传播延续社会传统、传播社会经验和知识的教育功能。在我国,一些电视台开设有专门的教育频道,不少电视频道播放文化专题节目,宣扬文化意识,传承华夏文明;在西方国家,政府和民间都极其重视利用大众传播来开发儿童智力和发展成人教育、职业教育等,英国“空中大学”(Open University)的成功,就是利用广播、电视普及教育的典范。 此外,大众传播还持续提供大量有关社会事件的报道。这一传播活动发挥了大众传媒最重要的一项功能:向大众传递有关周遭环境的信息流通、交通运输、文化消息、经济行情,以及各种即将到来或已经发生的灾害、威胁等信息,以满足他们的需求。这种新闻与信息的大量流通,就凸显了大众传播“环境监视”的功能。 大众传播对社会有机体具有调节作用,能够帮助人们宣泄不满情绪,使他们一时的心理需求得到满足。因此,被形象地喻为“社会的排气阀”。西方国家非常善于运用大众传媒的“排气”功能,来进行社会的调节,以维护社会稳定。 娱乐功能是当今大众传播极为显著的一个作用,也是大众文化形成的一个重要因素。大众文化是指大众共享人类所创造的文化成果,并且成为一种具有持续性、稳定性和趋同性的群体行为。大众文化利用大众传播进行扩散,它具有明显的娱乐性、消遣性和商业性特征。作为一般民众都接受的文化,它与大众传播技术——广播、电视、书刊以及视听等科技的进步密不可分。作为培养大众文化的“摇篮”,大众传播媒介自身的发展为大众文化的传播提供了必要的条件。往积极方面看,大众传播媒介促进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沟通和相互理解,使社会成员的心理趋向于从众性,这正是构成大众文化传播的社会意识基础。 大众传媒具有的监测环境、协调关系和传承文化等几项功能,对于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意义重大。由于社会生产和经济活动在现代社会占首要位置,任何个人和社会组织都有获得各种信息的需要,并根据这种信息调整相应的行为。因此,大众传媒对于社会经济的促进功能表现为收集和发布信息,引导生产和消费。例如报纸有经济版,电台有经济台,电视台也有专门的经济频道和财经节目。 三、媒体多元化功能的互补 信息社会,媒介多元化业已形成。在报刊、广播、电视等媒体之后又出现了“第四媒体”(国际互联网)。新兴媒体的蓬勃发展,不断为公众提供更广泛的信息。多种媒体各施所长,实现功能互补,共同发展。 报纸与时事杂志,因以文字做记录,发布新闻的时效跟电子媒体相比,当然难以望其项背。但是,报纸除了简单记录新闻事件,还可以深入地作出详尽的分析与查证,这一点是电子媒体无法比拟的。摄录机的使用固然可以为受众提供更多的传播元素,但它的出现也会使新闻事件的报道对象产生戒心,难以获得深层次和有价值的信息。美国《华盛顿邮报》的惊世之作、导致尼克逊总统下台的“水门事件”,就是电子媒体无法达至的深度报道的佐证。 《纽约时报》享有盛誉的报人詹姆斯?雷斯顿(James Reston)也是一个极佳的例子。1953年,雷斯顿出任华府首席特派员,次年展开了他三十多年撰写政治专栏的生涯。他深入权力的内幕核心,采访过九任总统,得过两次普利策新闻奖,拥有二十八个荣誉博士学位。CBS著名电视评论家艾瑞克?谢弗莱(Eric Shevareid)曾说,雷斯顿的专栏是所有具影响力人物的必读之作;詹森总统也表示:“政府中无人不读他的专栏,而且非读不可。”雷斯顿对新闻职业崇高地位的信仰坚定不移,并且深信新闻界背负着使命,甚至认为新闻界是一个必要的体制。〔5〕 1995年12月6日,雷斯顿以86岁高龄辞世,《时报》以大标题称他为“一位举世无双的报人”(A Journalist Nonpareil)。《时报》的劲敌《华盛顿邮报》的董事长凯萨琳?葛兰姆(Katherine Graham)也称颂他是“他那一代最了不起的报人,是新闻界的英雄。”〔6〕雷斯顿的政治专栏提高了《时报》在报界的地位,同时也表明,文字的魅力是平面媒体居不倒之境的至关重要之因。 电子媒体如广播和电视,是以速度取胜的。流动电视广播车(SNG)的出现,更将其发挥得淋漓尽致,它可及时赶到事发现场将整个过程同步向观众报道。然而,其弊端在于:有时会因为追求快速而将未经查证的消息也一并发送。即便如此,仍无可否认电子媒体振聋发聩的作用与功能,例如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调查》、《焦点访谈》,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CBS)的《60分钟》,都是抓住社会问题进行剖析报道的“皇牌”节目。 在进行深度报道,揭露社会不公不义这方面,近年来中央电视台表现不俗。2001年,央视因曝光南京冠生园“陈馅月饼事件”,成为国内媒体“为民说话”、维护公众利益的楷模。 南京冠生园是一家拥有80多年历史的老字号企业,以经营月饼闻名。1993年,南京冠生园与外商进行了合资重组,一度经营红火,月饼年销量达到1000公斤。2001年9月,南京冠生园用陈馅制作月饼的丑闻被揭发后,生产经营顿陷入困境,最终导致破产,同时株连了国内各家同名的企业。 事件过程:2000年中秋节过后,冠生园食品厂陆续将未售罄的月饼从各地回收,运进了糊着窗纸的车间;然后去皮取馅,重新搅拌炒制,入库冷藏。翌年,食品厂又将这些过期原料加工制成月饼推出市场。中央电视台记者暗地里拍摄了整个过程,并在《新闻30分》中播出,舆论遂大哗。 央视记者表示,报道此一新闻的目的,是为了还月饼市场本来的面目,以及保障老百姓的消费安全。这是国内电子媒体维护公众利益,可见电子媒体在深度报道方面潜力巨大。 网络的传播速度较之电子媒体有过之而无不及,但信息内容的庞杂严重削弱了其公信力。然而,这并不致掩盖其多功能、大容量的优点,电子报刊、网络电视的风起云涌足以涵盖传统媒体的基本功能,力量之巨不容小觑。 总之,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各有优劣,它们若能取长补短,在发展中实现功能的互补,则必能进一步提高大众媒介在社会机制中的影响力。 四、传媒社会功能的失调 传媒的强大功能有目共睹,然而对大众传媒的利用不当,就会造成其社会功能的失调。如将信息不加筛选地大量灌输给受众,就会产生被美国传播学者拉扎斯菲尔德(Paul F.Lazarsfeld 1901-1976)称为大众传播“麻醉性”的负面效应。媒体为了商业利润,使“信息洪水泛滥”,导致人们失去心理承受能力,社会失去感知能力。打开电视机,不计其数的信息瞬间流逝,人们压根儿来不及思考或回味它们的内容。长此以往,汹涌的信息潮必将冲击社会的每一个角落,人们置身其中,只感觉它们的存在,却视若无睹,充耳不闻。尤有甚者,媒体对一些灾害或社会动乱信息不加解释地报道,往往引起社会的恐慌和不安。此时,大众媒介就完全丧失其应有的功能了。 然而,大众传媒利用“议题设置”的方法,对新闻进行选择、评论,这种对新闻的过滤和解释,有时反而会造成大众传播对社会的负作用。因为经过加工、处理的观点、意见,作为信息接收者的个人无须再进行分析、评价,久而久之,大众的思维能力必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甚至还会削弱社会和个人自身的判断力。此外,大众传播媒介若对新闻信息的报道或解释不当,更会造成社会水平的偏差。例如对犯罪行为的报道有可能为潜在的犯罪者提供了犯罪方法和模仿行为。 另外,二战后,美国记者惯常以“公众的知情权”为由,详细报道政界、商界和其它领域发生的事件,揭露不为人知的事实。但近年来,某些记者的行为却使“公众的知情权”陷入尴尬境地。 这类滥用新闻自由、践踏新闻伦理道德的行为也是媒体社会功能失调的表现。固然,大众传媒在社会生活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但媒体若自恃地位不可替代,罔顾社会责任,肆意行事,就会导致功能失调。这种现象在电子传播时代尤为严重。 许多传播学者和社会学家都认为,社会信息化、电子传播时代的到来标志着“真正大众文化时代的开始”。但与此同时,大众文化也呈现出为迎合大众口味,或追求商业利益而忽略社会利益的不良倾向。在西方社会,媒介的高度商业化,使其不再局限于制作一般的娱乐性节目,以满足人们休闲、娱乐的需要,媒体已然成为获取巨额商业利润的 “摇钱树”。 据统计,美国人平均每天要收看电视7个小时。然而,媒介经营者为了赢得广告利润,不惜以暴力、犯罪、色情等节目吸引观众,令青少年犯罪率增高,给社会带来不稳定因素。据有关统计,每位观众平均一年从电视节目中看到的性行为达9000次;一般中学生到毕业时观看电视的时间超出在课堂的时间两倍,达22000小时,这期间可看到18000起谋杀案。〔7〕 大众文化的通俗性容易导致庸俗化。长远观之,通俗易懂、图文并茂、声色俱佳的大众文化,在一定程度上会造成人们文化水平降低和思维能力减退。大众文化的商业性和消遣娱乐性阻滞了其凝聚上升为精致文化的途径,前景堪忧。 为此,我们认为,处在电子传播时代的今天,大众传媒应履行的社会责任和实现的功能至少包括以下六个方面。 1. 公正客观地报道事实的真相;揭露社会不公或不为人知但影响大众利益的事件。 2. 督促政府施行利民政策。 3. 宣扬人间美德,倡导良善的社会风气。 4.关注社会大众所关心的课题,传递新信息,让公众诉求可以上达当政者。 5.启蒙作用,媒体除引导舆论外,还可以制造舆论,以唤起受众对问题重要性的认知,纠正不公正的政策偏差。 6. 为民众消解压力、带来愉悦。 在一个现代化的社会里,大众传媒欲充分发挥其社会功能,健全的社会体制、多元化的言论环境、活跃的社会面貌是根本前提。但我们不能简单地界定大众传媒为这些功能的唯一承担者,事实上,它们与公众、国家之间存在着密切的权利、义务关系。若将达成大众传播功能的责任完全付诸媒体或国家,则有违情理且不切实际。施拉姆就曾说:“责任应由政府、媒体与大众三方面共同来负担”。

学术堂整理了二十个新闻传播学毕业论文题目,供大家进行参考:1、异地重大突发新闻的本地化报道2、浅析报刊专栏评论的创新与发展3、网络时代的新闻道德问题4、突发性事件报道与社会舆论平稳5、危机传播的界定及媒体角色定位6、"媒介审判"现象研究7、论新闻报道中的人文关怀与法律冲突8、探寻传统媒体的"众议"空间9、论新闻自由与媒体的责任10、浅析我国电视民生新闻11、论电视新闻节目的发展空间12、浅析故事化栏目的生命力13、试论电视新闻的现场报道14、"民生新闻"、方言播报形式探析15、故事中的电视-由、《新闻调查》、看中国电视专题片的叙述方式16、浅谈社会新闻编辑的新思维17、从播音员到主持人再到新闻主播探讨三者的素质差异(大陆范围内)18、联系着的人--浅析新闻人物专访中的心理互动19、从车祸现场报道看新闻报道的人性化20、媒体公信力的流失、浅析不良广告对媒体公信力的影响

新闻娱乐化成为当今大众传播活动中的普遍现象。新闻娱乐化的表现: 一、娱乐性节目比例大量增加,严肃新闻节目比例下降。 二、新闻娱乐化除了在内容上倾向于软新闻或尽量使严肃新闻软化,在表达方式上还表现为,强调故事性、人情味,强化新闻的戏剧悬念或煽情、刺激的方面,走新闻故事化、新闻文学化的道路。三、新闻和娱乐互相渗透,新闻和娱乐的界限越来越模糊。 新闻娱乐化的成因:一、新闻的功能有许多,报道事实、提供事实是主要的功能,但娱乐也是一项重要的功能。在大众传播时代,娱乐功能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二、新闻娱乐化可以看作是媒介适应市场的行为方式,甚至有的媒体还将娱乐化作为拯救媒体的良药。;三、从传播学的角度看,新闻娱乐化充分考虑了受众的心理需求, 传者中心的传播机制逐渐被受者中心的传播机制代替,新闻娱乐化就是以受众为中心的传播机制的产物。 新闻娱乐化的负面影响: 一、培养了受众的顺从心理,削弱了他们的辨别力和对社会的批判精神。二、过度的新闻娱乐化会导致媒介放弃其社会责任。在商业利益的驱动下,对于娱乐化的追求必然要导致庸俗化的倾

关于网络娱乐文化传播的研究论文

〔内容提要〕本文首先回顾了人类传播史,指出信息技术的发展起着历史性杠杆作用。当今因特网及网络媒体的迅猛发展,网络传播的新特征使得传统的传播学理论难以合理解释网络传播现象,使得网络传播学的建立成为必要。本文探讨了网络传播学的任务、研究对象、学科属性和相关学科,概述了网络传播学的研究现状并进行了前瞻。 〔关键词〕因特网/网络传播/网络媒体 Abstract:This thesis discusses the characteristic of network communication. The author points out that the traditional communication theory can't properly explain the network communication phenomenon and therefore a new network communication must be founded. The research object, research actuality and future of the network communication theory have been discussed in this article. Key word:Network communication, Internet 一、信息技术的发展与信息传播 回顾人类传播史,我们不难发现,信息技术的发展起着历史性杠杆作用。信息技术的每次创新,都带来了信息传播的大革命,每一次革命都给人类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带来不可估量的影响,推动着人类的文明不断向更高层次迈进。信息技术强而有力地改变着人类生产与生活的面貌,信息技术集中反映的标志就是信息传播方式的变革。人类的信息传播迄今可分为5个阶段(口头传播阶段、文字传播阶段、印刷传播阶段、电子传播阶段、网络传播阶段),前一个阶段向后一阶段的跃升无不以信息技术的革命性进步为前提。 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网络传播也得到了飞速发展。网络传播作为一种全新的现代化传播方式,有着与传播媒体截然不同的新特征。网络传播给我们的时代提供了最快捷、便利的传播方式,使人们如虎添翼。网络传播是人类有史以来增长最快的传播手段。网络传播在中国的出现和对中国文明的意义,不亚于中国人发明纸张的意义。 网络传播对于社会的影响是全面的,不仅影响着政治和经济方面,而且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网络传播正在以不可抵挡的势头,迅速渗透到世界各国政治、经济、思想以及文化等诸多领域,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改变着世界的面貌。 然而,网络传播的特性决定了它与传统大众传播方式截然不同,也就不可避免地带来了一系列负面作用,如意识形态和文化渗透、假新闻假信息传播、色情泛滥、个人隐私遭到侵犯、知识产权遭到侵犯等等。所有这些,都期待着我们去研究和探讨。 因此,建立网络传播学的理论体系,并加快培养网络传播方面的人才,以加快中国网络传播业的发展,是一件非常有意义有价值的事情。 二、传统的传播学理论难以合理解释网络传播现象,使得网络传播学的建立成为必要 网络传播的出现和发展,拓宽了传播的广度和深度,打破了以往人类多种信息传播形式的界限,它既可以实现面对面传播,又可以实现点对点传播。当信息面对多个上网用户传播时,网络传播可谓大众传播工具,而个别独立的上网用户之间的交流可谓点对点的人际传播。网络传播将人际传播和大众传播融为一体。这种全新的、特殊的传播方式使传统的大众传播理论面临挑战。 网络传播融合了大众传播(单向)和人际传播(双向)的信息传播特征,在总体上形成一种散布型网状传播结构,在这种传播结构中,任何一个网结都能够生产、发布信息,所有网结生产、发布的信息都能够以非线性方式流入网络之中。网络传播将人际传播和大众传播融为一体。网络传播兼有人际传播与大众传播的优势,又突破了人际传播与大众传播的局限。 网络传播具有人际传播的交互性,受众可以直接迅速地反馈信息,发表意见。同时,网络传播中,受众接受信息时有很大的自由选择度,可以主动选取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同时,网络传播突破了人际传播一对一或一对多的局限,在总体上,是一种多对多的网状传播模式。 在传播学研究中,考察和分析各种制度和制度因素在大众传播活动中的作用是其中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这种研究称为“控制研究”。它包含两个方面:一是考察外部制度对传媒机构及其活动的控制和影响,二是考察传媒机构的内部制度对信息的生产、加工和传播活动的制约。 对于传统的大众传播媒体来说,社会控制不难实施。国家和政府通过规定大众传播体制,制定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来保障媒介活动为国家制度、意识形态以及各种国家目标的实现服务。包括对媒体的活动进行法制和行政的管理,对媒体的创办进行审批登记;限制或禁止某些信息内容的传播;分配传播资源等等。 对于无边无际的网络世界而言,这种实实在在的社会控制几乎无法做到。由于网络传播容量的无限性,物质载体的无形性,仅从技术上来看,要想控制网络传播都是不可能的。每天,互联网上都会有成百成千的新网站出现,要想控制住每一个网站对信息的传播完全是空想。国家无法对其进行审批登记,也无法用经济力量对其进行控制(建立一个网站的资金非常之少),甚至想要限制或禁止某些信息的传播,都不可能完全做到。社会控制,对于网络来说,显得十分苍白无力。 众所周知,在传统的“沙漏式”传播模式下,记者和编辑站在“把关人”的岗位上,控制着新闻信息的生产与传播,决定着从四面八方涌来的新闻的命运:让哪些新闻通过这个狭窄的“漏口”传播出去;哪些新闻不能传播,就地“封藏”。不仅如引,他们还担负着“议程设置”的职责,即将某信息放在何版面(节目)位置刊播、设计多大版面(节目时间)刊播、以什么方式组织报道,等等。 在网络时代,受众拥有前所未有的权力:不仅可以自由选取自己感兴趣的信息,而且可以在网上自由地发布信息;信息的重要与否,不再完全由传播者决定,而是可以由受众自己决定。尽管在许多场合下,例如知名的新闻类网站,对网络新闻仍然有编辑权,仍然有网络记者和网络编辑在充当“把关人”角色,但是,由于受众享有极大的选择权和主动权,新闻传播者的地位受到削弱,权力在向受众倾斜。所有这一切都将使社会控制趋向弱化。 在网络传播中,受众可以对信息进行自由选择,包括选择信息内容和信息的接收形式以及接收时间和顺序。网上媒体采用多媒体技术向网上发布信息,不仅发布关于该信息的文本,还能显示图像、声音,供受众自由选用。在信息的编排上,网上媒体除少数重大新闻事件采取同步传播外,对大多数信息采取异步传播,将各种信息散布在网上,并随时更新,让受者去“点播”,使受者可以随时在网上按自己喜爱的顺序浏览或下载新闻信息。 在网络传播中,有条件的受众可以直接参与到信息的生产和传播过程中去,成为名副其实的传者。在网络传播中,受众与新闻传播者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进行直接的双向交流。由于网络新闻传播较之传统新闻媒体的传播属性上所具有的种种差异,因而在互联网的新闻传播领域,以往一些传统的新闻理论与新闻实践的界线正在变得模糊以至消失: 一是新闻传播的区域界线。新闻信息一经上网,在空间上立即可以覆盖全球,成为在全世界范围内传播的信息。 二是发布信息的时间界线。一个网络新闻媒体可以按照不同的时间梯度发布信息,即时更新、日更新、周更新、月更新会并存于一个新闻网站中。以往新闻传媒特别是报刊媒体的刊期界线,在网际信息传播中已经开始消失。 三是各类传媒信息传播方式的界线。网络新闻传播可以同时调动文字、图片、声音和影像手段,增强传播效应,同时,还可以在网上运行各种内容丰富的信息数据库。以往报刊、广播和电视各种新闻传播媒体独有的优势,在网际新闻传播中已经开始融为一体,加之传统媒体未曾拥有过的信息传播优势,网络新闻媒体已经将这一切化合成一种人类历史上全新的信息传播方式。 总之,网络传播对传统的传播理论造成了巨大的冲击,使传统的传播理论面临挑战,造成社会控制的弱化,传播效果研究面临新课题,从而使得网络传播学的建立成为必要。 三、什么是网络传播 什么是网络传播,这是关系到网络传播学的任务和研究对象的首要问题。 在回答什么是网络传播之前,首先需要研讨什么是传播。许多学者对于传播作过种种描述和解释,有的把它说成是“信息共享”,,有的把它说成是“劝服影响”,也有的把它说成是“刺激反应”,还有人认为,传播是人类传递或交流信息的社会性行为;等等。郭庆光教授在其新著《传播学教程》中认为:“所谓传播,即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那么何谓网络传播?� 中国现代媒体委员会常务副主任诗兰认为,网络传播有三个基本的特点:全球性、交互性、超文本链接方式。因此,其给网络传播下的定义是:以全球海量信息为背景、以海量参与者为对象,参与者同时又是信息接收与发布者并随时可以对信息作出反馈,它的文本形成与阅读是在各种文本之间随意链接、并以文化程度不同而形成各种意义的超文本中完成的(《国际新闻界》2000年第6期第49页)。 还有人认为,“网络传播”是近年来广泛出现于传播学中的一个新名词。它是相对三大传播媒体即报纸、广播、电视而言的。网络传播是指以多媒体、网络化、数字化技术为核心的国际互联网络,也被称作网络传播,是现代信息革命的产物(《国际新闻界》2000年第6期第49页)。 我们认为,所谓网络传播其实就是指通过计算机网络的人类信息(包括新闻、知识等信息)传播活动。在网络传播中的信息,以数字形式存贮在光、磁等存贮介质上,通过计算机网络高速传播,并通过计算机或类似设备阅读使用。网络传播以计算机通信网络为基础,进行信息传递、交流和利用,从而达到其社会文化传播的目的。网络传播的读者人数巨大,可以通过互联网高速传播。 四、网络传播学的研究对象 我们刚才界定了网络传播学中的网络传播定义,它明白无误地确立了网络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人类网络传播活动。 网络传播学是传播学的一个分支,是传播学的子学科。传播学亦称“传学”,研究人类一切信息传播行为和传播过程发生、发展规律及其同人和社会关系的一门新兴学科。传播学研究传播的概念和本质,信息与对象交互作用的规律,信息的产生与获得、加工与传递、效能与反映,各种符号系统的形成及其在传播中的作用,各种传播媒介本身的地位和作用,传播与社会各领域、各系统的关系等。传播学将传播分为四个层次:(1)人的内向传播。如自言自语,触景生情,自我进行信息交流。(2)人际传播。即个人与个人之间符号交流的行为。(3)组织传播。即团体成员之间或团体之间的符号交流行为。(4)大众传播。即以印刷或电子为媒介,有目的的面向许多人的符号交流行为。20世纪30年代发韧于美国,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传到西欧和日本,并逐渐为世界上许多国家所重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专门设立了国际传播问题研究委员会,定期交流各国学者对传播学的研究成果。网络传播是一种基于网络的信息双向交流。信息其实就是一种不确定性的减少或消除。网络传播学是以人类的网络传播活动为研究对象的。作为人类网络传播内容的信息,能够使人类减少或消除不确定性。 网络传播的出现,极大地改变了信息传播的方式,影响着人类知识的组织、传递和获取,对人类的文化和政府的政策带来深刻的影响。传播作为联系信息生产、积累和获取的中心环节,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网络传播作为信息交流、传播的一种重要渠道,使信息得以广泛散发、吸收和利用。网络传播在人类的信息流通过程中将占有重要的地位,信息技术与手段的变革将对人类信息流通活动的方式产生深刻的影响。 五、网络传播学的学科属性 我们认为,网络传播学属于社会科学。理由主要有以下两条。 1.网络传播学的研究对象我们可以认定网络传播学属于社会科学。因为,网络传播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类网络传播活动,而人类网络传播活动无疑是一种社会现象。虽然,网络传播学的研究中要涉及到大量的技术问题,但是,这改变不了网络传播学的社会科学性质。 2.络传播学是传播学的一个分支,是传播学的子学科。而传播学属于社会科学。我们由此也可以断定网络传播学属于社会科学。 六、网络传播学的相关学科 网络传播学的相关学科主要有:传播学、政治学、社会学、心理学、新闻学、经济学、计算机科学等。 网络传播学是传播学的一个分支,是传播学的子学科。而在网络传播活动中涉及到大量的政治问题,例如国际政治斗争往往会在网络传播中充分得以体现,如一些西方国家利用互联网进行政治颠覆活动。网络传播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类网络传播活动,而人类网络传播活动是一种社会现象,在研究中要运用到社会学的原理和方法。网络传播活动是人的活动,研究中要运用心理学的方法与理论研究网络传播者和受众的心理活动。网络传播过程中要涉及到经济投入、产出问题,要运用经济学原理研究低成本高收益。网络传播学是计算机技术高度发展的产物,在研究中必然涉及到大量的技术问题。 七、网络传播学的研究现状与前瞻 进入90年代中期,互联网的规模快速扩张,成为全球最大的、最流行的计算机信息网络。它打破了传统的地缘政治、地缘经济、地缘文化的概念,形成了虚拟的以信息为主的跨国界、垮文化、跨语言的全新空间。在这一背景下,国内外学术界立刻形成了对互联网的评介、研究的热潮,新闻传播学者亦对互联网在信息传播领域产生的变革性影响给予了充分关注。 按照美国传播学者的定义,一种媒体使用的人数达到全国人口的五分之一,才能被称为大众传媒。在美国,达到5000万人使用的界限标准的大众传媒,广播用了38年,电视用了13年,有线电视用了10年,而互联网只用了5年。到1998年底,美国的网络用户已达6200万。因此,互联网作为继报刊、广播、电视之后的第四大传播媒体的概念被提出。从1995年起,国内的报刊社、广播电台、电视台纷纷在网上建立网站。在这一背景下,新闻传播学者开始将互联网研究的重点放在了其网络作用方面。 1997年10月16日—17日,中国报刊月报社、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央视调查咨询公司在北京联合主办了“全国电子报刊经营现状与发展趋势研讨会”。30余家中国新闻机构出席了这次会议。这是中国网络新闻媒体进行的第一次网络信息传播领域的理论研讨会议。由于当时中国新闻媒体上网者很少,只有人民日报网络版、华声报电子版等少数中国新闻机构在会上作了介绍性发言,会议邀请了华尔街日报网络版主管给中国新闻界介绍他们的经验和体会。 1999年7月1—2日,中国记协在杭州主持召开了’99全国网络新闻媒体理论研讨会。50余家中国新闻机构网络版的负责人出席了这次会议。30多家新闻机构向大会提交了论文。10多家新闻机构的代表在会议上发言,与会代表从近年来各自的网络新闻传播实践出发,广泛交流了对网络信息传播各个领域的看法。 1.国外的研究 国外不少代表性的相关著作在国内外形成很大影响,而且这些著作大多被翻译成中文。其中包括尼葛洛庞蒂的《数字化生存》(胡泳等译,海南出版社1996年12月出版)、比尔·盖茨的《未来之路》(辜正坤主译,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1月出版)、《未来时速:数字神经系统与商务新思维》(蒋显�NFDA1�、姜明译,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4月出版)、埃瑟·戴森的《版数字化时代的生活设计》(胡泳、范海燕译,海南出版社1998年8月出版)、尼尔·巴雷特的《数字化犯罪》(郝海洋译,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出版)、唐·泰普斯科特的《数字化成长——网络世代的崛起》(陈晓开、袁世佩译,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9年3月出版)、查克·马丁的《数字化经济》(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1999年6月出版)等。 这些译著虽然并不能被看作是网络传播学的著作,只能说是相关著作,但是它们打开了国内各界人士的眼界,促使中国人关注正在来临的信息时代、网络时代、数字时代。其中《数字化生存》一书1998年被《新周刊》第53期评为《20年来最有影响的20本书》之一。 2.国内著作 国内学者近年来,撰写了多种评介信息高速公路和互联网的专著。如胡泳、范海燕合著的《网络为王》(海南出版社1997年1月出版),是国内第一部全面介绍互联网的诞生、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的著作。紧随其后出版的是罗伊撰写的《无网不胜》(兵器工业出版社1997年9月出版)。郭良主编的《网络文化丛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1997年12月出版)由8位年轻学者执笔,共7本著作组成,力图用中国人的视角,从文化的角度考察网络。作为中国学者为网络时代立言的原创著作,继续推出的有萧琛撰写的《全球网络经济》(华夏出版社1998年9月出版)、陈炎撰写的《Internet改变中国》(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1月出版)、严耕主编的《透视网络时代丛书》(北京出版社1999年1月出版)、姜奇平主编的《数字论坛丛书》(海洋出版社,1999年6月出版)、刘吉和金吾伦的《千年警醒:信息化与知识经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8)、明安香的《信息高速公路与大众传播》(华夏出版社1999年2月)等。 3.网络传播研究状况 网络传播的研究,已成为国内外新闻传播学者的一个新领域。近年来研究的广度和深度不断得到拓展,甚至连研究本身都与网络紧密结合,包括从网上获取资料、网上采访、网上调查等等。 新闻传播学者和直接从事网络传播的新闻传播者撰写的大量文章和论文,可分为以下方面:探讨网络传播对大众传播理论的影响,探讨网络传播与传统新闻传媒的关系,探讨新闻媒体网站的建设与经营,对国外网络传播法规的评介,对新闻从业人员使用网络状况的调查,硕士博士学位论文。 总起来看,对网络传播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因此,现阶段描述性的,对策性的,解释性的成果为多。 4.网络传播学研究前瞻 进入2000年以后,随着网络传播业的蓬勃发展,为网络传播学的深入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实践基础。同时,国外相关研究成果也通过各种形式,尤其是互联网,传入中国,扩展了网络传播学研究者的视野。网络传播业的发展,促使新闻传播学的高等教育机构筹划如何培养网络新闻学或网络传播学的高级专门人才,激励新闻传播学的高等教育机构和研究机构对网络传播学的原理方法作深入的研究。可以预计网络传播学在21世纪必然会掀起一个新的研究热潮。

《论和谐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

摘 要:校园文化环境是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环境微观结构中的重要一环,在网络环境下建设和谐的高校校园文化已势在必行。本文从校园文化的特征入手,分析网络对校园文化的正、负两方面的影响,进而探究和谐校园网络文化的建设策略。

关键词:和谐;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

如今,网络已与人们的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高校中的教师和学生更是每天与网络有着零距离的接触。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明确指出:“要大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并以此作为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校园文化是大学精神的体现,以不同的方式影响和塑造着高校学生。互联网的发展冲击着高校校园,影响了高校校园文化的建设和发展。网络环境的出现要求高等学校必须在继承校园文化优良传统的基础上,适应网络时代的发展,研究校园文化的新情况、新特点,全力建构网络环境下的和谐校园文化。

一、高校校园文化的特征

(一)稳定的继承性

校园文化尤其核心部分,具有非常稳定的继承性,这就类似于人们常说的校园的文化传统。每个高校都具有自己的特色,尤其是历史比较久远的大学,历经代代相传、积淀,形成了自己独有的校园文化。

(二)触角的敏感性和时间的超前性

高校由于学生多为青年,敢想敢为,对新思想、新观念比较敏感,接受得快;校园文化主体有较高的文化层次,思想活跃,敢于改革开拓,能走在时代前列;高校学科教育能够迅速反映学术研究、社会思潮的新动态、新发展和新成果。这些因素决定了校园文化触角的敏感性。

超前性不仅应注意传统文化对于校园文化建设所具有的积极作用,而且更要注意现代以至未来社会发展趋势对于校园文化建设所具有的重要意义。例如,网络时代的到来对校园文化的冲击。

(三)形式的多样性和参与的自主性

校园文化形式多彩纷呈,生动活泼,十分适合高校师生的需要。广大师生,尤其大学生应以极大的主动性、自觉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投入到校园文化活动中来。

(四)教育的渗透性

校园文化对师生尤其大学生具有很强的教育渗透性,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形成于无形之中又作用于无形之中,自然而然,易于接受,是一个日常性的、渐进性的长期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如果校园文化得到很好的建设,那么各种积极的文化因素就会在不知不觉中,把对人的基本修养需求和育人目标渗透于大学生文化活动的各个环节之中,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有利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网络对高校校园文化的影响

网络自进入高校校园之后,其对校园文化的影响就被受关注。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在对校园文化建设产生了积极影响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带来了消极的影响。

(一)积极影响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1.改变了大学生的学习方式,丰富了大学生的学习内容。传统的教学是师生面对面的进行“填鸭式”的灌输,学生被动地接受。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较,网络拓宽了学生学习的渠道和途径,提供了丰富的教育资源,使得教学双方有了更大的空间。使得参与式、启发式教学真正成为可能,其形态从平面走向立体,从静态走向动态。

2.拓展了大学生的交往空间,增强了大学生的自信心和自我个性的张扬,同时为大学生情绪宣泄提供了良好的途径。网络交往使得人们的交往空间扩大,人际沟通的时效性、便利性和准确性提高,有利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大学生通过网络参与管理、发表作品、与教师同学交朋友,展示自身的价值。通过设计和维护网站、担任网管等方式发挥特长,既可以锻炼自己的能力,又可以极大地增强其自信心。同时,网络的匿名性为广大学生不良情绪的及时释放和网友之间的情感帮助、心理支持提供了新渠道。目前,我国大学生面临巨大的就业、考研等压力,上网消遣成为大学生目前排解压力的重要渠道之一,这无疑对大学生的成长是有利的。在网上跟帖,发表一些意见和建议,可以很好地释放压力,与网友进行交流,让大学生受到一定的启发与教育。

3.提升了高校校园文化的影响力。网络与高校校园文化构成了一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特殊关系。网络不断地丰富了高校校园文化,并越来越成为高校校园文化的一个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极大地提升了高校校园文化的影响力。高校校园文化原有的独立性、相对封闭性,在网络环境下完全被打破了。高校校园文化的视野拓宽了,张力也增加了。基于网络的高校校园文化不再囿于校内,也同步辐射到校外,使之越来越成为社会大众共享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4.促进了高校校园文化自身的发展。网络的无限包容性、无限拓展性使它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着更新。在多媒体技术的支持下,它几乎可以呈现一切人类文明的成果,其丰富性使之具有无限的吸引力。也正因如此,网络已成为高校校园文化自身发展的一种强大的驱动力。

(二)消极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1.网络冲击高校大学生固有的价值观,弱化了其道德意识。网络是国际化的、开放的、自由的、民主的,网上信息传播速度快、覆盖面广,各种信息趋于无围墙、无国界化,不同价值观的文化可以在网络上进行传播,因而网络信息中不可避免地存在不少“垃圾”。各样的思想观念、文化热点、行为方式出现,不同地域文化、不同民族文化、不同时期文化在高校校园内相互激荡,可以说网络催生了多元价值观。网络文化的异质性、多元性,改变了大学生固有的价值观念,使大学生的价值观念更趋于个性化、多样化,以至于在社会道德生活中呈现出双重或多元价值标准并存的局面,由此而来造成的道德判断力削弱、道德评价失范,最终必然导致大学生道德选择迷惘和价值取向紊乱。

2.网络使部分学生脱离现实生活,沉迷于虚拟世界不可自拔。网络是开放的,而身处网络世界中的人在人机对话中却是相对独立和封闭的。对于少数缺乏自制力的大学生来说,网络让他们体验到了虚拟世界的快感,使他们沉迷于其中而脱离了现实的社会生活。现实人际关系的淡化,产生了严重的社会问题,出现了特有的网络问题,如网络成瘾症、网恋、人格自闭、人格分裂、网络犯罪等。同时,这些问题也对大学生的身心健康产生了很大的伤害。

三、和谐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的策略

和谐的高校校园文化是指校园文化系统中,各个层次、各个要素处于一种相互协调的状态。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要始终贯穿“和谐”这一主线,以网络时代新的理念、新的思维来认识和谐校园文化。同网络带来的积极影响相比较,其消极影响是次要的,也是可以控制的。网络与高校校园文化共生共存,网络与高校校园文化的和谐,正是高校发展追求的目标之一。网络与高校校园文化完全可能在一定条件下实现共同发展,也完全可能在一定条件下实现和谐发展。

(一)加强物质建设,打牢网络时代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的物质基础

大学校园文化的网络化不是简单地将传统的大学校园文化形态在网络上呈现和展示,而是大学校园文化形态的创新,是在网络文化背景下,实现两者结合的产物。网络化校园文化建设,前提是建立网络。学校主要是建立校园网络,包括校园网的硬件环境和校园网的应用系统。要量力而行,不断推进,加大对网络物质设施的建设,努力建设数字化校园。首先,要加大网络硬件建设力度,为数字化校园构建提供优质的硬件环境。其次,网站建设要贴近实际,一方面,要加强“红色网站”建设,弘扬主旋律,用主流的意识形态占领阵地,强化网站的引导功能;另一方面,要创新网站内容,丰富互动形式,增强教育的吸引力和说服力。

(二)建立一套科学、合理、全面、可行的网络行为管理系统

首先,网络管理应从制度入手,规范网络运行规则,严肃网络行为规范,同时强化对各种信息的适时监控、分析、加工、处理等,从源头上减少、杜绝有害信息,强化正面引导,净化网络环境。建立一支具备较高的政治理论水平,精通思想政治工作,并且掌握网络宣传技术的专兼职网络工作队伍是非常必要的。通过这支队伍,进行有效的监管,坚持马克思主义在网络文化中的指导地位,唱好网络文化的主旋律,杜绝网络中的反动、黄色、腐朽和暴力等文化内容。

其次,网络背景下高校校园文化管理在努力实现“自律”和“他律”结合的过程中,也在倡导“自助”和“他助”相结合的理念。在网络背景下,高校校园文化管理机制中也涵盖了大学师生在应对各种问题时的“自助”和“他助”相结合的矫正机制和干预机制,强调师生共同参与建设,以消解网络文化对大学师生的负面影响。同时,注重对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观。加强网络道德的宣传力度,使学生将网络道德和网络技术置于同等重要的地位。倡导道德自律,强化网络道德责任意识,提高大学生对网络信息的识别警觉能力、自律能力和免疫能力。引导大学生培养网络公德意识,做到不看、不听、不传黄色信息,不抛垃圾信息,不在网上进行恶作剧,使用文明的上网语言。

(三)开展丰富多彩的网络化校园文化活动

学生、教师是网络化的校园文化的参与者、建设者。学生与教师是网络化校园文化建设的关键。同时,丰富多彩、清新健康的网络校园文化能培养高素质的学生与教师。学校应当组织内容健康、格调高尚、丰富多彩的网络化校园文化活动,让校园逐步形成浓厚的学习气氛。高校要运用有效杠杆,尽力规避浮躁、虚假、急功近利等风气,保持大学宽松、活跃、执着的学术环境,充分发挥人文和艺术学科的优势,举办丰富多彩的文化艺术活动,加强学生的人文艺术修养。

总之,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它在开拓人们视野、加快人类沟通交往、带给人类文明的同时,也会给大学生的成长带来严重的威胁。因此,高等学校必须认真研究网络环境下校园文化呈现出的新特点,针对新问题,提出校园文化建设的新举措,构建和谐的高校校园文化,以适应网络化时代的要求。

参考文献:

[1]张耀灿等.思想政治教育学前言[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2]王邦虎.校园文化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3]徐书业.学校文化建设研究[M].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4]赵均.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的几点思考[J].现代传播,2007,(5).

[5]韩冰清.网络环境下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略论[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0,(2).

娱乐商业空间研究论文

在市场经济高速发展的背景下,商品竞争日趋激烈,设计的经济效益日益受到重视,探析现代设计与经济的关系已成为当今的一大课题。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有关设计与市场的关系论文,供大家参考。

在上世纪60年代,日本便提出了“设计立国”的 口号 。许多成功的企业家、学者、政治家都惊异于工业设计的巨大能量,并对工业设计师的生活和工作充满了无尽的向往。工业设计为何有如此魅力呢?这就涉及到了工业设计与产品、企业、市场的关系。产品、企业、市场三者的关系,很像技能、人与社会三者之间的关系。人需要在掌握了丰富而且全面的技能后,通过一定的机制利用技能去实现自身价值,创造社会价值,并使其得到社会和公众的认可,从而在社会中建立起自己的形象。市场就是一个商品化的社会,是一个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根本目的的社会。只有实现了最大的商业利润,才是成功的,才能建立起自己的形象,最终被社会所认可。企业要生存和发展,就需要合理地利用自身掌握的资源,在良好的 企业管理 机制下,创造出自己的核心产品,形成品牌形象并向社会推销自己的产品,使产品既为企业实现最大的利润,又创造出最大的社会效益。现在,工业设计由设计产品已发展到设计 企业 文化 并创造和引领市场的发展潮流。因此,在目前全球经济萧条和我国产业结构面临重组的形势下,企业更好地理解工业设计与产品、企业、市场的关系是非常必要的。

一、工业设计与产品

我们看到市场的潮起潮落,更看到许多企业在市场风浪中沉浮。有些企业销声匿迹了,有些企业发展壮大了。其中的奥秘是什么?是因为企业根据动态环境以及长远的目标,真正弄懂了什么是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产品, 如何才能创造出自己独特的核心产品,如何使核心产品实现企业价值。这是我国所有企业应该正视的一个重大问题。

市场竞争决定了任何企业只能不断地努力,不断地创新,否则就会被其他竞争者所取代。现在意义上的产品创新是全方位的,不再局限在技术创新、形象创新层面上,而是进入了标准创新的时代。谁掌握了设计标准,谁就掌握了市场,掌握了主动权,缺乏创新者将永远处于竞争的底层。从产品的产生到衰落的发展过程来看,在一类产品的诞生的初期主要是技术标准的竞争。技术标准竞争开拓,并占领市场形成普遍的消费心理。在产品成长期和饱和期阶段,主要是在使用舒适度、外观、售后服务、生产成本等方面的竞争,在商品过剩的情况下,消费者对产品的需要越来越细致。简易的包装,粗糙的外形,将无法吸引到消费者的目光。今天,商品价值中除了材料成本、人工费用、设备折旧、运输费用及 广告 宣传等有形的“硬”价值外,还包括技术的新颖性、实用性、产品整体的优良设计、售后服务及产品文化内涵等无形的“软”价值。随着消费观念的更新和市场的不断发展,软价值在商品价值中所占的比重将越来越大。同样的产品、同样的功能、同样的制造成本,由于设计的差异可能使售价相差几倍。因此,搞好产品的设计对企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工业设计发展的原动力在于人们对和谐(技术、文化、形象、人因、成本等各方面的不懈追求。这种追求是自发的,与生俱来的。正是这种对和谐的向往与追求,成为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在人类历史上,工业设计是高新技术与日常生活的桥梁,是企业与消费者联系的纽带。在全球化经济日益激烈的竞争中,工业设计正在成为企业经营的重要资源。

二、工业设计与企业

市场因素是引发创新的主要因素(60%~80%),其余则是新的科学技术进展和机会所引起的。现在的市场与过去大不一样了。变化加快了,消费者的消费行为变得越来越难以捉摸。过去单纯靠设计师个人品位进行设计的 方法 已经一去不复返了。现在设计已经进入了团队创新的时代。团队作业是一个观念因素,涉及到企业经营和产业竞争的方方面面,是产生持续创新流的组织原因。企业各职能部门间实现一体化连接,将企业资源实现最优化配置。设计管理的出发点是提高产品开发的系统效率,设计管理既是设计的需要,也是管理的需要。管理原本就是一种文化,它既源于文化又创造文化。管理研究如何对各个层次进行整合,协调设计所需的资源和活动,并对一系列设计策略与设计活动进行管理,寻求最合适的解决方法,已达成企业的目标和创造出有效的产品(或沟通)。这种机制包括生产的管理、产品创新的管理、销售的管理、财物的管理等一系列管理机制。

设计与企业管理的结合是设计发展的必然趋势,要获得好的产品设计不仅是一项设计工作,也是一项管理工作。在设计过程中,设计师的专业技能固然重要,但在企业内部设计管理的技能同样重要。通过有效的管理,才能保证企业设计资源充分发挥效率并与企业的发展目标保持一致。设计管理的关键是企业各部门间设计的协调一致。由于企业的特点千差万别,设计管理的组织结构也各不相同。但总体而言,设计管理的组织结构应该是自上而下的,如果决策部门有人全权负责设计管理,统一协调企业各方面的设计活动,混乱的局面就不会发生。这就意味着在决策部门中至少有一位对设计有浓厚兴趣,并有一定专业水平的人士负责企业的设计工作。他在企业的高层代表设计,决定设计如何将 企业战略 转换为视觉形象。为了在实践中管理设计,企业还需要在各部门建立起一系列的设计管理工作小组,构成日常的设计管理网络,将设计管理的概念落实到企业的各个环节。这种网络保证了各部门之间最大限度地交流和直截了当联系的机制,从而避免互不通气和扯皮带来的麻烦和低效。

三、工业设计与市场

市场是连接生产与消费的纽带,它决定企业进行的是否是恰当的和有价值的生产。市场的微观环境由企业、供应者、营销人员、顾客、竞争者和公众所构成,这些因素同企业 市场营销 活动有着密切的联系,是企业内在的动力源,是企业发展的基本条件。宏观环境是指市场的系统风险,由经济环境、政治环境、社会文化环境等构成,是影响企业微观环境中所有行为者的大型社会力量。构成大型社会力量的各因素相互独立又相互作用,对于企业既是威胁又是机会。企业只有进行 市场调查 、市场预测,充分了解和认识市场,再对市场进行分析研究,实现并利用好市场的交换功能、价值实现功能、供给功能、反馈功能、调节功能、服务功能,企业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

随着工业设计的发展,企业正在由被动市场细分转变到主动细分市场。市场细分的目的是从分割开的市场内,辨认企业营销的目标市场,为自己的产品在目标市场上的“定位”,并以此实施恰当的营销策略,实现企业自身的价值。在生产力不太发达的时期,人们的需求只是为了满足最基本的生理需求,人们只重视商品的实用性,而对商品的结构合理性、外观的新颖性要求不高。再加上企业的生产能力有限,只要满足了人们的需求,就能赚取高额的利润。因此,企业对于产品的设计也仅停留在较原始的层面。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需求产品的层次也随之提升,再加上竞争的加剧,迫使企业重视和改进产品的设计,工业设计也由此开始在企业内蓬勃发展起来。由于设计能给企业带来的巨额利润,企业开始主动地进行产品研发与设计,从而引导消费的趋向。产品设计的个性化,使其更具有针对性地面向特定的受众,这便是真正意义上的细分市场。也正是由于工业设计的介入,使我们生活的世界更加丰富多彩,使我们有了更广阔的生活空间。工业设计在市场细分的过程中,起了决定性的作用。设计使企业适应市场,更使企业主动地去创造和引领市场。

四、结论

在当今全球经济面临困境的背景下,我国的企业界也经历着一场严峻的考验。那些没有自己的设计和自主品牌的企业必将在这场无情的竞赛中败下阵来,设计的重要性再一次显现出来。因此,我们的企业要树立起以工业设计为根本的管理新机制,对待产品、企业、市场要三位一体、统筹兼顾。要在重视技术、管理、营销等方面人才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工业设计师的主导作用。工业设计是企业一付强有力的粘合剂,它将产品、企业、市场更协调、更紧密地联系起来,为社会创造技术性能优良、使用方式合理、外观新颖、成本低廉且文化底蕴深厚的产品,为企业带来最丰厚的商业利润,并使市场更加繁荣和规范。

参考文献:

[1]李亦文:产品设计原理.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3

[2]张同:产品系统设计.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4

[3]刘瑞芬:设计程序与设计管理.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摘 要:在商业空间设计中,往往要求体现出不同风格的商业产品特色,具有特殊的具体设计要求。商业空间设计时往往涉及到一些基本的室内设计方法技巧以及设计师设计的独特的功能与商场特色。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现代商业空间设计不仅仅要实现商场的基本功能,还要能够与市场需求导向相结合。本文主要研究分析了商业空间设计与商业经济,商业空间设计与市场需求导向的关系。

关键词:商业空间设计 市场导向 关系 经济价值

一、引言

商城是人们进行购物消费、商品流通等活动的空间,商业空间承担着给人们传递商业信息、实现商品流通的作用,随着商业经济的发展,商业空间也在不断地完善。现代文化与知识经济的快速发展使现代商业空间设计师也逐步改变自己的设计理念,在这些理念的驱动下,现代商业空间逐步呈现出不同的特点,越来越变得多元化、越来越科技化,在商业空间设计中越来越体现出人性化的特点。再加上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市场经济商品的多元化,人们以往简单的购物行为正逐步向休闲娱乐的消费方式转变。商业空间也越来越成为人们休闲娱乐、周末假日首选的场所。因此,在作为公共活动场所的商业空间的环境、空间设计中,更应该注重以人们的需求为导向,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设计出符合人们心理生理需求的创新元素。

只有在进行商业空间设计时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设计者同样要以消费者为主导,进行人性化的设计,才能够使得企业树立自己的特色、进一步拓宽产品市场。现代商业空间的最佳设计目标是使得商业空间环境与人们的心理需求相符合,使人们在这种空间环境中购物消费时感受到舒适愉快。商业空间设计要能够在满足基本实用需求的基础上,创造出更多的市场经济价值。

二、商业空间设计要素

学术界对商业空间的定义主要有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的商业空间是指所有与商业经济活动有关的空间形态。狭义的则认为商业空间是现代社会商业活动所需要的物理空间,是一个用于交换商品、实现商品流通以满足人们消费需求的空间环境。狭义的商业空间不仅仅是指商场,还指博物馆、展览场所、商业步行街、宾馆酒楼、美容会所、网吧游戏厅等等。不难发现,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商业空间越来越成为人类活动环境中最为复杂的一种。

设计师在进行商业空间设计时往往要考虑到以下几种设计要素:在商业空间设计时,最重要的一点是设计创意,它也是设计的灵魂所在,也是设计师的创意所在。第二点就是商业空间的功能及布局,一个商业空间的布局必须要体现出经营战略,这样合理科学的空间布局才能够实现经济最大化;其次就是商业空间中的动线安排,设计师必须在设计过程中摸准商场的重要产品与人们的消费习惯,安排好动线,从而实现引导人们消费。第四点,设计师在设计时要能够做好空间的组合排列,切忌杂乱无序,要给人以整洁的视觉效果。第五点,在设计橱窗陈列展示时,要能够通过特定的产品来吸引公众前来消费。最后,设计师要能够设计出独特的广告标志,这能够直接发挥商业广告的营销作用,从而引导消费。

三、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商业空间设计

所谓的商业空间设计,实际上就是设计师对商业空间进行详细分析的基础上做出规划。具体来说就是设计师围绕商业经济活动规律,对空间环境、室内外装饰、建筑外观、橱窗展示、空间结构等等方面进行设计。由于商业空间是一个市场经济活动的场所,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主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商业经营活动是建立在市场分析、预测分析等基础之上的,只有这样才能够推动经济的发展。市场导向就是企业以市场经济需求为中心来安排生产经营活动的营销观念,以满足消费者需求为目标,扩大销售获得利润最大化。商业空间设计必须以市场需求为设计的出发点。作为商业活动载体的商业空间,在设计方面也应该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满足消费者的心理、生理需求为目的进行设计创新,只有这样才能够设计出优秀的作品。在日常的商业空间设计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一些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商业空间设计。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商业空间设计中最为经典的一个案例就是宜家。宜家的卖场规划、卖场布局与商场选址都极具特色,宜家在商场空间设计方面都充分体现出其营销理念。例如在选址方面,宜家除了在繁华地段开设自己的商场,还反其道而行之在郊区开设了卖场。这种经营方式使得宜家获得了更多的顾客。在空间设计方面,宜家更加凸显出了其特点:自由、随意、家的感觉。

宜家在橱窗展示方面设计得别具一格,它与传统的橱窗、柜台展示不同,宜家采用开放式的展示模式。展区布置方面就像一个家的感觉,有客厅、餐厅、书房与卧室。这种布局顺序完全按照消费者的活动路线来设置的,每一个部分都能让消费者体会到家的温馨。而且为了让自己的产品更具竞争力,宜家的展示区经常变换摆放位置与风格,给消费者以耳目一新的感觉。展示区根据不同的功能区划分成许多小隔间,每个隔间都有不同的装饰风格,供消费者参考,让消费者找到与自己的家庭装饰风格相接近的展示区,购买产品时也会更加放心,没有任何担忧。

宜家的样板间设计也较为特殊。为了满足消费者的消费需求与心理需求,解决消费者在购物时的一些影响因素,例如有的消费者担心买家具回去后与居室的风格不协调,有的消费者不清楚产品的实用功能而放弃消费等等。宜家的样板间设计解决了这一问题。宜家的样本间每间都有不同的风格,将各种配套的家具有机地组合到一起,并且加入了灯光效果,让消费者充分了解家具的作用与风格。在一些重要的节假日,宜家还推出一系列具有节日主体的样板间,让商场充满了节日气息与人情味,这种设计可以让消费者体会到产品的内涵,增加销售额。

宜家的商场布局完全考虑到了消费者的各种消费心理。宜家的商场布局合理整洁,能够让那些有具体消费目标的消费者直接找到自己想要的商品,能够将消费者引导到应去的展示区。对于那些已经确定了消费目的但仍有 其它 需求的消费者,宜家的客厅—餐厅—书房—卧室的动线安排也能够使消费者在购买到所需的商品后浏览其余的产品,从而增加一些计划外的产品购入。对于那些毫无目标、行动不规则的消费者来说,宜家完全满足了他们猎奇的心理需求,在整个购物闲逛的过程中,这类消费者也往往能够被一些奇特新颖的产品所吸引眼光,从而产生消费欲望。

从宜家这个经典案例分析中,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只有在商业空间设计时充分考虑到消费者的消费心理、消费习惯、消费规律,以消费者的需求为导向,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才能够设计出优秀的作品,才能够实现商业经济的最大利润,才能够为商场带来更多的顾客与消费。随着商业经济的发展,商业竞争的加剧,这就需要设计师不断更新自己的设计观念,充分以消费者的需求为出发点,不断创新不断发展。

四、结语

商业空间作为重要的公共活动场所,其独特的空间环境复杂性与元素的综合性,使得设计师不断更新自己的设计理念,在设计时不仅仅要考虑到建筑物的外观规划、室内空间布局、景观布置、空间设计艺术等等基础性方面的内容,还要能够研究与消费者相关的心理学、人类工程学和消费者行为导向相关的内容,设计师要能够从中发现商业空间与公众之间的关系,要能够摸索出消费者的需求,从中 总结 出一些行为规律。只有在掌握了这些之后,以市场需求为设计导向,设计师才能够设计出满足公众心理需求的商业空间,才能够创造出商业价值的最大经济潜力。

参考文献:

[1]吴艳.现代商业空间设计中的可持续发展理念.门窗.2012,08

[2]姚丹丽.浅谈商业空间基本设计要素.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03

[3]杨颖.商业空间情感化设计与创造.轻工科技.2013,05

设计与市场的关系论文相关 文章 :

1. 论中国式市场营销关系的论文

2. 有关广告与市场营销的关系论文

3. 关于市场营销的毕业论文范文

4. 有关市场供求关系论文

5. 2016市场营销毕业论文

商业展示中的灯光配置设计 在商店里,左右顾客作出购买决定的是他所看到的商品,而这种 视觉印象往往是由灯光的配置所决定的。那么,设计师怎样通过 灯光的巧妙配置,来塑造一个有特性和吸引力的、令人愉快并有 安全感的商业空间环境呢? 一、 作为设计师,首先要明确灯光设计的目的有以下几点: 1. 提高顾客的情绪,刺激他们探寻的兴致; 2. 对环境照明及对展品照明的不同处理; 3. 尽量保持商品在自然光下的特性; 4. 用灯光来调整不够完美的建筑空间; 5. 避免眩光,使购物者在其中感觉舒适和安全; 6. 避免平淡和单一,应使各种灯具得到平衡的应用。 7. 提高灯具的配置效率,减少浪费。 二、 基本的功能要求 1. 吸引顾客的注意力; 2. 创造展示的趣味性和戏剧性; 3. 创造一种积极的购物环境; 4. 灯光应有对顾客的引导性; 5. 使展示平面具有灵活性; 6. 灯光配置应首先与平面布置和材料应用相配合; 7. 整体照明环境与重点展示区的灯光对比。 三、 作为照亮整个空间的环境灯光,需要考虑灯光的照度,色 彩的表达性与 装饰性,以及装饰光的照度,色彩的表达性与修 饰性,以及装饰光的数量。一般的情况下,销售的商品越昂贵, 其商业环境光照度越低,而对被展示物品的颜色的表达性与修饰 性越好,装饰灯的数量越多(参见表1)。顾客的第一印象十分 重要,当大脑还没有作出任何决定时,视线已经被吸引,或明或 暗与众不同的印象,是顾客对它及周围的环境的亮度作比较的结 果: 应用范围 建议的照度 照度(Lux) 专卖店:很低 150以下 高档商场:低 150-300 一般店铺:一般 300-500 超级市场:高 750以上 橱窗、特卖区:很高 3000-30000 颜色的心理作用是明显的。例如红色、橘红色会刺激人们的食欲 ,因此常常用在食品店的门头。色彩在塑造空间性格时作用非凡 。 作为装饰性的照明,从华丽的吊灯到发光灯槽,它们对视线的吸 引均远远大于它们本身的照明功能,从而成为一种吸引顾客的装 饰手法,使得处在该环境空间中的物品较周围区域的物品更具竞 争力。 四、 环境照明设计的技术手法 1. 在较小的空间中应尽量把灯具藏进顶棚;而在较宽敞的空间 应把灯具拿出来,并让它能照射到360O。 2. 用光线来强调墙面和顶棚,会使小空间变大;而要想使大空 间变小获得私密感,可用吊灯,或使四周墙面较暗,并用射灯强 调出展品。 3. 强调顶棚。用向上的灯照在浅色的表面上,会使较低的空间 显高;相反用吊灯向下投射,则使较高的空间显低。 4. 用灯光强调浅色的反向墙面,会在视觉上延展一个墙面,从 而使较狭窄的空间显得较宽敞;而采用深色的墙面,并用射灯集 中地照射展品,会减少空间的宽敞感。 五、 局部照明 局部照明,通常包括橱窗、陈列架及柜台的照明。局部照明是为 了强调顾客对商品的结构、肌理及色彩的印象。越昂贵的商店, 对这种局部照明的对比性和要求越高。射灯因其灵活性,常被当 作完成此类照明的主要灯具。射灯的光柱以不同的角度照射商品 ,会产生不同的效果。一般来讲,从一侧射来的光,比从正前方 或后方射来的光能更好地反映物体的结构、肌理和色彩。 六、总而言之,根据不同的色彩需要,灯具位置(墙面或顶棚) 以及照度,选择合适的灯具是设计师最重要的任务。成功的商业 展示的灯光设计取决于设计师与业主的良好沟通,以及各种保证 安全性、可视性、高品质、充分的数量、合理的能源消耗的技术 手法。 论光环境艺术构成 一、光的艺术作用 (一)、光艺术的起源 阳光、月光、星光和火光伴随着原始人 的生活,旭日与夕阳交替,白昼和黑夜循环,原始人在光的沐浴 下生成发育繁衍。火的发明使用,使人类进入了新的文明阶段, 火不仅用来照明、取暖、烧烤食物,到了晚间,原始人围着火堆 ,举起火把狂欢舞蹈,一堆堆火光映红了一张张欢乐而喜悦的脸 ,一串串舞动的火把构成火蛇巨龙,这就是人类早期的用光构成 的原始光艺术雏型。 随着火、蜡烛、油灯、汽灯、电灯等人工光源的发明创造,人类 跨越了一个又一个文明阶段进入了当今灯光照明高科技时代,由 于人工照明技术的迅速发展和人造光源的普及,人们的夜生活变 得越来越丰富多采,灯光艺术作为一种新的视觉艺术形式,把人 们的生活空间装点得更加美丽。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舞台艺术 设计、室内装饰等方面,灯光艺术已被广泛地应用。 (二)、光的艺术魅力 光照的作用对人的视觉功能的发挥极为 重要,因为没有光就没有明暗和色彩感觉,也看不到一切。光照 不仅是人视觉物体形状、空间、色彩的生理的需要,而且是美化 环境必不可缺少的物质条件。光照可以构成空间,又能改变空间 ;既能美化空间,又能破坏空间。不同的光照不仅照亮了各种空 间,而且能营造不同的空间意境情调和气氛。同样的空间,如果 采用不同的照明方式,不同的位置、角度方向,不同的灯具造型 ,不同的光照强度和色彩,可以获得多种多样的视觉空间效应: 如有时明亮宽敞,有时晦暗压抑;有时温馨舒适,有时烦躁不安 ;有时喜庆欢快,有时阴森恐怖;有时温暖热情,有时寒冷冷淡 ;有时富有浪漫情调,有时产生神秘感觉等等,光照的魅力可谓 变幻莫测。 在光照下,人和物就会产生明暗界面和阴影层次的变化,并在视 觉上赋予立体感。如果改变源的光谱成分、光通量、光线强弱、 投射位置和方向就会产生色调、明暗、浓淡、虚实、轮廓界面的 各种变化,这是运用光照艺术渲染环境艺术气氛和烘托人物性格 的重要手段。如同一头像摄影,如果取顶光直射照明,那么,人 脸给人以冷漠、严肃、阴森的感觉;如果取斜上方半侧光照明, 那么人脸轮廓分明给人以性格外向、精明能干的感觉;如果取多 光源散光照明,那么,给人以性格随和,心情愉快的感觉;如果 取向上直射照明,那么会给人以恐怖、凶残、愤怒的感觉。光雕 是现代造型艺术的新形式,有艺术家利用玻璃、冰块、透明塑料 等透光材料制成各种造形和灯具,光线从内部或外部照射,通过 投射光的透射、折射、反射等物理特性的充分发挥,构成光辉灿 烂的立体艺术,也有利用小型彩色灯泡、灯珠、霓虹灯、光导纤 维等灯具材料,直接构成五彩缤纷的灯光图案画面。 由灯光和音乐互相配合而创造的综合艺术在现代表演艺术和环境 艺术中十分流行,如现代摇滚歌星表演时,利用灯光照明的明暗 、色彩、强度,使整个舞台颜色瞬息万变,从而使歌迷们陶醉于 一种快节奏梦幻般的超现实世界。又如,灯光和音乐配合还用于 音乐喷泉、露天广场、歌舞厅、溜冰场以及商业建筑等环境艺术 气氛的渲染,设计师运用计算机控制灯光和音乐编制的程序,使 音乐的节奏同步配合灯光的强弱和摇曳,从而获得声、光、色的 综合艺术效果。 二、光构成原理 (一)、色光混合三定律 人眼睛不仅对单色光产生一种色觉, 而且对混合光也可以产生同样的色觉。例如520毫微米的单色光 刺激人眼产生绿色觉,将510毫微米与530毫微米的单色光混合刺 激人眼也可以产生绿色觉;又如580毫微米的单色光刺激人眼产 生黄色觉,将700毫微米的红光与510毫微米的绿光混合刺激人眼 也可以产生黄色觉,而且人眼感觉不出这两者之间有什么差别。 光谱中色光混合是一种加色混合,用3种原色光:红(R)、绿( G)、蓝(B)、按一定比例混合可以得到白色光或光谱上任意一 种光。格拉斯曼将色光混合现象归纳为三条定律:补光律、中间 色津、代替律。 补色律--每一种色光都有另一种同它相混合而产生白色的色光, 这两种色光称为互补色光。例如蓝光和黄光,绿光与紫光,红光 与青光混合都能产生白光。 中间律--两种非补色光混合则不能产生白光,其混合的结果是介 乎两者之间的中间色光。例如红光与绿光,按混合的比例不同, 可以和到介乎两者之间的橙、黄、黄橙等色光。 代替律--看起来相同的颜色却可以由不同的光谱组成。只要感觉 上是相似的颜色,都可以相互代替。例如颜色光A=色光B,色光 C=色光D,则A+C=B+D;又如A+B=C,而X+Y=B,则A+(X+Y)=C, 如:A(黄光)=B(红光+绿光),C(青光)=D(蓝光+绿光), A(黄光)+C(青光)=B(红光+绿光)+D(蓝光+绿光),其结 果是A(黄光)+C(青光)=淡绿光,B(红光+绿光)+D(蓝光+ 绿光)=红光+绿光+蓝光+绿光=白光+绿光=淡绿光。这就是代替 律。它在色彩光学上是一条非常重要的定律,现代色度学就是以 此为理论基础而建立的。色光混合定律属于加色混合,它与染料 、颜料的混合相反,后者为减色混合,其混合的规律也完全相反 。 (二)、三原色光混合 色彩物理理论中的加色法混合理论证明 ,红、绿、蓝三原色光等量混合时产生白光;红光与绿光等量混 合产生黄光;红光与蓝光等量混合产生品红;绿光与蓝光等量混 合产生青光。如果用字母R、G、B、Y、M、C、W分别代表红、绿 、蓝、黄、品、青、白,则可以由下式得出混合结果: 绿光(2G)+红光(2R)→黄光(Y) 红光(2R)+蓝光(2B)→ 品红光(M) 蓝光(2B)+绿光(2G)→青光(C) 红光(2R)+绿光(2G)+蓝光(2B)→白光(W) 如果三原色光 以二比一的比例混合,其结果如下: 红光(2R)+绿光(1G)→橙色 红光(1R)+绿光(2G)→黄绿 红光(2R)+蓝光(1B)→曙红 红光(1R)+蓝光(2B)→紫红 绿光(2G)+蓝光(1B)→翠绿 绿光(1G)+蓝光(2B)→天蓝 因为黄、品、青分别为红、绿、蓝色光的间色,因此也可表示为 : 2R+Y=2R+(2R+2G)=4R+2G→2R+G(橙) 2G+Y=2G+(2R+2G)=4G+2R→2G+R(黄绿) 2R+M=2R+(2B+2R) =4R+2B→2R+B(曙红) 2B+M=2B+(2B+2R)=4B+2R→2B+R(紫红) 2G+C=2G+(2B+2G) =4G+2B→2G+B(翠绿) 2B+C=2B+(2B+2G)=4B+2G→2B+G(天蓝) 如图45所示,凡通过 等边三角形中心点相对的两色互为补色关系,其混合的结果如下 : 蓝光(2B)+黄光(2G+2R)=2B+2G+2R→白光 天蓝(2B+G)+橙 光(R+G)=2B+2G+2R→白光 青光(2B+2G)+红光(2R)=2B+2G+2R→白光 翠绿(2G+B)+曙 红(2R+B)=2B+2G+2R→白光 绿光(2G)+品红(2B+2R)=2B+2G+2R→白光 黄绿(2G+R)+紫 红(2B+R)=2B+2G+2R→白光 字数限制也,1万多字,发不完,有兴趣联系我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