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投稿百科

中日创世神话的比较研究论文

发布时间:2024-07-05 00:22:00

中日创世神话的比较研究论文

神话,是一种人类早期的文学形式,虽内容多为虚构,但其故事的背后,反映出的却是一个民族的思维方式与价值取向。故此,研究一个文明的神话,可有管中窥豹、一叶知秋的作用。而比较古时世界文化核心的中西方,对于了解今天中西文明的差异与发展,或许也能充当打开那扇大门的钥匙罢。神话、创世、中西、历史、体制、道德题目 摘要 主题词 引言 第一章:零散与完整 第二章:更改与保持 第三章:道德与自然 第四章:集体与个体 结束语 参考资料      人类,作为智慧的生命,拥有语言是其一大特质。而有了语言以后,因为劳作、战争、情感等等各类因素,使得平日里的对话逐渐变得富有艺术性。此时的语言,就渐渐不再普通,而升华成为了文学。虽不同地域的文明各有不同,但拥有文学却是一种不约而同的现象。人类的文学发展史,就像是由幼儿逐渐成长为大人一般。在早期,当人类的生产能力及科学发展水平有限时,由于对自然力量有着诸多不解,又对自身归属等存在诸多疑惑。在没有更好解答方式的情况下,“把诸多自然现象,通过虚构的故事来对其进行合理化的解释”,就成了各个文明的共识。此即为后世所言的文学起点——神话。       神话是文学分类的一端,在其之下,又有细分诸如创世神话、英雄神话、战争神话等等的具体分支。而创世神话,则是关于自然与人类起源的神话。在西方文明中,神话大至有几大体系,分别为:古希腊神话、希伯来神话与北欧神话;而在中国,神话体系则由汉族神话、苗族神话及藏族神话等相辅相成。      从中西对比的出发点来看,挑选西方的希腊和中国的汉族这两个文明来做对比最具代表性。因为此二者都是其本土文化的主体与核心。说到汉族的神话,虽历史悠久,但内容多为碎片化,在“经、史、子、集”四大书目分类中都能或少或多找到关于神话的记载,但却没有一部专门系统整理神话的经典【1】。即便是中国神话界的瑰宝《山海经》,其所记载的神话许多本身也是独立而没有互相关联的。同时,一个相同话题的神话故事,却也可能同时存在多个版本。比如关于人类的来源,《淮南子·经审训》说,人类是由天地间的“精气”转变为人的;《太平御览》说,人类是由女娲捏造而成的;而《独异志》则说,人类是由伏羲女娲交合而生下的【2】……等等不一而足。       这一点和西方的希腊神话有所不同,希腊的神话则有保存完整的神话出处,如经典《伊利亚特》、《奥德修纪》和《神谱》等等。神与神的关系有如家谱一般明了,成严谨体系。关于同一内容的神话,几乎不存在版本有差异的问题。       究其原因,大致有几种:       其一是,其实在早期,汉、希的神话都是群体创作。但古时中国对于神话文化并不太受重视,因而并没有专人对其进行系统整理;而希腊则有赖于赫西俄德和荷马等人的整理与分类,最终有如散珠的希腊各地民间传说神话等等有如项链一般被串联成了一体。       其二是,或许与两种文明之间的体制不一样有关。希腊以及之后的西方文明,多是出于一种权力互相制衡的状态,因此对于古籍文化等等东西,能够更好得以保留。而中国相较西方文明而言,处于大一统的时间很长。如果国家政治混乱等等,那么对于文化典籍等等,也会遭到“殃及池鱼”般的牵连。历史中的例子,就有东周战乱、秦时焚书以及项羽燔宫等等,对于文化的传承造成了惨重的打击。学术界也有意见佐证,中国现传的诸多神话,多是在战国以后再创作或者对原著有所损益【3】。有如顾颉刚先生所言的“堆雪球”,即越到后来我们所看到的历史著作越多是后人增加的内容。      上述所说的“神话再创作”也是汉、希的一个显著不同。不同于希腊人对原始神话的忠实,汉族人的神话内容上则有过多次更改。       一方面,是因为在典籍遭到焚毁以后,可能各家对于神话故事所保有的记忆不一致,所以以至于对神话的解释说法各有不一,而又空缺的地方则可能是靠想象等形式用再创作进行补充,这是属于被动因素,因为战争的影响难以避免;还有一方面,则是主动因素。有的,是对神话加以篡改,以说明或支持自己的某些学说;有的则是被史官对神话进行了“历史化”【4】,如人化或道德化;还有的则是被后世的价值观进行了“筛选”,有“价值”的被留下,没有“价值”的则被剔除。后者可能被遗忘,也可能流落到民间成为诸多故事或野史。      我们可能会常听到这样一句说法:“中国人没有信仰”。说这句话的人,多数是西方人。这里所指的信仰,也大多指宗教信仰。此话有对有错,但从另一方面看这也反映出我们文明的一个特色:汉族虽没有官方宗教信仰,但却有神的存在。这一点,在希腊也很类似。然而神对于两种文明的意义却不一致。汉族的神,是一种道德的楷模,会扬善避恶,主持公道,对人类多有帮助。在创始之初,女娲抟土造人以后,有伏羲教人类渔猎,有神农教人类播种,有黄帝一统天下,成命百物等等……和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       而当我们再反观希腊,我们一定会惊叹:他们的神怎会这般的恶劣!弑父、食子、乱伦、仇恨等等,可以说几乎和世俗的原始人类并不两样,人类的七情六欲等等也是兼备于己。当然希腊的神里面也有好的神,比如普罗米修斯,他同样是通过捏土,创造了第一代的“黄金时代”的人类,并且教会人类知识和技艺,还宁可自己被刑罚也要为人类带去火种。然而这样的神只是少数,大多数则是这种情况:比如作为主神的宙斯,因为出于个人恩怨,所以对帮助人类获取火种的普罗米修斯进行了刑罚;因为不满第二代、三代人类对神不恭敬且不献祭,所以毫无“天理”地索性用洪水等形式把地面的人类都给灭绝了。大多数神对于人类的事情几乎漠不关心,他们自己有自己的生活,时不时还会干涉一下人类的社会,比如促成了希腊和特洛伊的战争,还要进行站边互相对抗等等。       如此看来,希腊的神话,神明们更像是拥有了不死之躯且有着高强力量和智慧的人类。但同时也依旧保持了人类的诸多缺陷等等。不过这也更接近神话最初始的样子,因为在人类原始社会,诸如伦理、善恶等等还没有随着文明发展到相应高度而产生。又结合上文所说,希腊人因为忠于原始神话,所以在神话系统化以后,神的性格等等都未作变动。而汉族的神,其实并非没有道德有所“缺陷”的神,也有诸如触山造成天塌的共工等等。但不同于希腊神无善恶之分的,汉族的神性格和品德区分十分鲜明。所以如上所说,造成这般的不同,与汉族神话被后世所加工过有很深的联系。但有时也是必然,因为神对于两种文明的意义,是不一样的。      试想,如果把我们两个文明的神进行对调,那想都不用想,肯定会乱了套。但实际上,希腊却并没有因为这样的神而一团糟。之所以如此,实际原因,是因为他们的神,并不是他们的最高信仰。神也不是他们的万物主宰。在神之上,还有一个更高的存在,那就是命运。而希腊人信神,更信命,但与此同时,也更看重人的奋斗精神。因此在希腊神话中,会出现半人半神的英雄也依然难逃命运的束缚;又或是面对神的较量,英雄不畏艰难甚至将神击败的场面也会存在。       而汉族的神,则是有着一种模范的作用,拥有着诸如无私、智慧、英勇、高尚等等的品质。他们所代表的,是一种汉族文化所提倡的至善至美的境界。而有着这样的神护佑着人间,因而人们可以以神为榜样,去修行自己的品德。在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的时候,依然能够有上苍把持公道,让正义不受歪曲。因此,有“举头三尺有神明”、“人在做天在看”等等的格言。也有“德不孤,必有邻”这样的箴言,鼓舞着汉族的人坚定对道德的信念。       那么,两种文明的对于神明所寄予的追求,为何有这般不同呢?以下,本人对此妄自作出一些理解与猜测:神话,是人类文明早期对世界的认知。而人类文明的不同,则由地形、气候等等的不同而产生。纵观汉族与希腊文明所发迹的地理位置。汉族文明起源于中国的黄河与长江流域的中原一带,有良田沃土、平地千里,非常适宜农耕,因此社会结构相对稳定。因为粮食来源稳定,所以多聚居,族群、社会也就庞大。这样的社会就有着复杂且多样的人际关系网。在这样的社会下如果人人都强调个人的私欲,那么显然是会乱成一团麻的。因而道德这样一种发挥人积极向善、爱人敬物力量的事物就被积极地提倡,所以汉族人把理想寄托于道德完备、品行完美的神明中。       而希腊的地理位置,处于欧洲地中海的巴尔干半岛。土地贫瘠但环海,且与埃及、巴比伦、犹太等各文明古国的距离都不遥远,可以航海抵达。希腊人不同于汉族人有得天独厚的环境可以自给自足。为了换得诸如金属、粮食等等,就需要时常通过航海贸易等等出海冒险。而希腊因为是民主制,由城邦联盟组成,所以社会不像是中国那样的垂直结构的大社会,而更像是一种相互平行的结构。因而在这种环境下,希腊人更追求自由、独立,对个人的能力有很高的追求。所以把理想寄托于形体完美、有着无比智慧与力量的诸神中。       或许事实未必如此,笔者也希望能抛砖引玉,以此引发诸读者对中西的文明之别,能产生更多不一样的认知与独具智慧的观点。      曾经作为世界两大文明中心的东西方,在神话方面也多存在异同。而神话虽为虚构故事,却也反映着一个文明内在思维方式与价值体现等等。对比中西神话之不同,我们却可以以小见大,进而对中西民族在文化上的差异有个大概的认知。       中西的神话之别,也并非能直接代表其好坏。对于文明而言,事物实则没有最好,而只有最合适一说。所以在不同的外界环境下,中西文明,都分别走出了属于他们自己的独具特色的道路。       时代在不断变化着,文明或兴衰、或沉浮。有的文明成为了人类共同的文化财产,有的文明则成为人类史的一页篇章。在如今中西文化碰撞的时代,我们是生而幸运的,因为我们的汉族文明依然如同一条稳健的巨轮一般经得起时间那风吹浪打的考验;一方面我们又是应该忧患的,因为如此长时间的运转,巨轮也总面临着诸多的问题存在。巨轮的未来会驶往何处,或许我们谁也无法下定论。但至少那像镜子一般的历史,就摆在那儿。让我们在汪洋之中,不至于毫无准备地去面对着未来吧。· · · · ·【1】鲁迅言:“中国之神话与传说,今尚无集录为专书者,仅散见于古籍” ·【2】《神话与中西建筑文化差异》王娟著 ·【3】《华夏上古神系》朱大可著 ·【4】黑格尔的《历史哲学》言:“中国的史家把神话和史前的故事也都算做完全的历史”

dfadsa

摘 要: 创世神话表现了人们对天地、宇宙、万物的各种想象,表现出了当时人们的一些艺术思想和原始信念,但同时也受到了各民族当时时代的历史、文化等条件的制约。中国和日本是一衣带水的邻国,风俗、习惯、语言、文字等都有很多相似的地方,但不同的民族性又使两国文化都散发出了独特光芒,特别是日本神话中的皇权思想、天皇的由来、英雄观等都展现了日本文化的独特之处。 中国论文网 关键词: 中日神话 创世神话 日本文化一、探寻中日神话的共同性中国和日本同属东亚洲,属黄色人种,在创世神话中有很多相似的部分,很多学者认为这是日本受了中国文化儒教思想的影响,特别是佛教从中国传入,使得日本深受中国文化的影响。(一)在中日创世神话中,最初天地都是混沌为分化的状态,终于随着天地的分化,才形成了宇宙。在《日本书纪》中有如下叙述:“大昔、天地がいまだ剖かれず、��が分かれなかったころ、世界は�子のように�沌としていた。”(古天地未剖,阴阳不分,混沌如鸡子。)而中国的古典《三五历记》则写道:“最初之,天地混沌如鸡子。”可见从创世的最开始,中日神话的记述几乎完全相同。(二)在中日的创世神话中,都有创造世界的神。在中国的神话中,有盘古开天地和女娲用五色石补天的神话。在日本的神话中,在宇宙初始时,天上的高天原出现了天之御中主神(宇宙的中心的神),随后出现了高御产巢日神和神产巢日神。其时国土(大地)尚未凝成,只是些漂在水面上的浮油一样的东西,如水母般漂浮不定。其中有物如春天的苇芽冒出,生命力极强,生长迅速,化作宇摩志阿斯诃备比古神和天常立神。其后又陆续生成了七对男女神,最晚生成的一对神是伊邪那岐男神和伊邪那美女神,这个完整的体系被称作神世七代。(三)在中日创世神话中,都出现了男神和女神的结合。这是人类婚姻制度中最古老的记录。在盘古开天地和女娲用五色石补天的神话中,以滚磨盘、拼龟壳等方式占卜,有在占卜获得肯定后结为夫妻的传说。《日本书纪》中说伊邪那岐和伊邪那美围绕着柱子举行婚礼,男神从左转,女神从右转,这也反映出了当时左比右尊的想法。由于当时见面后,是女神先说话,因此他们生下了如水蛭子般的孩子,二神认为不祥。于是向天神求助,天神占卜后告知是因为女神先说话之故,让二神重新举行神婚,这次男神先说话于是产下日本诸岛及诸神,这也反映出了最原始的男尊女卑的思想。(四)原始信仰的出现。在中国的神话中,在盘古开天地和女娲用五色石补天时,出现了以滚磨盘、拼龟壳等占卜方式。在7世纪的《独异志》中记述了伏羲和女娲为了能结婚,求助上天,看烟能否升起来决定是否结婚。日本的神话中,男神和女神向天神求助时,天神用焚烧鹿肩骨的占卜方法为他们解释神婚的神圣性。男神逃出黄泉国时,还出现了桃木可以辟邪等细节描写。在《古事记》天孙降临的神话中,有山幸彦和海幸彦兄弟俩的故事。由于弟弟山幸彦弄丢了哥哥海幸彦的钓钩,没办法求助于海里的老神,老神从大海中找回了钓钩,并在这个钓钩上施了咒语,得到这个钓钩的海幸彦从此就越来越穷,让他受苦以示惩罚。这都表现出在生产力极其低下的当时,人们只有求助于咒术才会得到心理的安慰。(五)神的身体可化生为万物。在中国神话中,盘古从蛋中出生后,迅速生长,身高达到4500万米,他用身体支撑着大地,最后身体的各器官化成了天地万物。《绎史》引《五运历年记》有记载:“昔生盘古,垂死化身,气成风云,声为雷霆,左眼为日,右眼为月,四肢五体为四极五岳,血液为江河,筋脉为地理,肌肉为土地,发髯为星辰,皮毛为草木,齿骨为金石,精髓为珠玉,汗流为雨泽。”此外,女娲也曾砍下巨鳖的四足树立在大地的四个方向,以此挽救就要毁灭的世界。在日本神话中,男神伊邪那岐逃离黄泉国后,在河中用清水洗左眼,生成了太阳女神,即天照大神;洗右眼,生成了月亮女神,即月读命;洗鼻孔,生成了速须佐之男命。身体上洗出的其他污垢,也都转化成了神。天照大神和速须佐之男命在比谁的心灵更加纯净的时候,用身上的器物比赛生孩子,如若生下女孩则代表心灵纯净,他们身上的各种神器分别化成了各类神。速须佐之男命神,将大气津比卖神杀死了。大气津比卖死后,她的头化作蚕,两个眼珠化作了稻种,两个耳朵生成粟,鼻子生成小豆,阴部生成麦,肛门生成大豆。这样的故事,在两国的神话中都层出不穷,充分表现出当时的生产力之落后,人们只能通过神话天地万物来解释自然界的各种现象。二、中日创世神话中的不同点(一)系统性。中国的多神话互不相关,散见于《山海经》、《淮南子》、《诗经》、《国语》等多部古书当中,没有如日本一样经过专门机构整理、编纂的书籍,各民族的神话具有其各自的特点,充分体现出中国神话的原始性和民众性。这也体现出中国神话是多民族的创造,而日本神话在民族方面则比较单一。日本的创世神话主要记录在《古事记》和《日本书纪》这两本书中。日本创世神话主要是阐释日本诸岛及诸神的由来,而其故事最后却着重叙述了天孙的降临,即日本第一代天皇的由来。这是因为在编撰以上二书的时候,正是日本封建体制的强化发展时期,当时的壬甲之乱,使得在位的天武天皇面对危机,为了解决面对的难题,加强自己的统治,将自己的统治和神结合起来,声称天皇是天孙,是神派来统治人间的代表。日本的神话削弱了创世神话的解释性,而强化了日本统治者的政权,处处体现着神权和皇权统一的思想,可以说是日本统治者,即天皇家族为了巩固自身的统治而采取的一种政治行为。(二)神的人格化。中国神话中,神是一切美好的化身,神和人有着严格区分。人们将美德、美行、功德等都赋予了神话人物,使其高大,伟岸,超常脱俗。夸父追日、后羿射日等神话故事都塑造了神甘为民众牺牲自己的光辉形象。 在日本的神话故事中,神往往不是高高在上的、威严庄重的,而是跟人一样是有七情六欲的,具有人的思想、人的感情。在神话中,神会害羞,神会猜疑,甚至会嫉妒。天照大神在见到弟弟速须佐之男命即将来到她所掌管的高天原时认为弟弟没有好心,于是做好了大战的准备,可见其怀疑之心之重。在遇到困难险阻的时候,日本神话中的神表现出怯弱、柔从,不是选择殊死决斗,而是寻求妥善解决之办法,以保护自己。这都源于日本是岛国,四面环海,一旦有了争斗,必定以一方的妥协作为结束,于是日本人更愿意求“和”,避免发生冲突,这也是为什么日本人这么重视“和”的原因。(三)圣洁与污秽。日本神话中,圣洁与污秽的对立与转化贯穿于日本神话的始终。伊邪那美在生火神时阴部灼伤,卧病不起,她的呕吐物,甚至于粪便都演化成了几位神。她死后,伊邪那岐很痛苦,于是就到黄泉国去看望她,结果发现她浑身生蛆,头部、胸部、腹部、阴部、左手、右手、左腿、右腿之上各放着一颗雷,吓得男神逃出了黄泉国。侥幸逃出后,男神认为自己浑身沾满了污垢,于是立即到海边冲洗,以求用水的洁净力来清除在阴间沾染的污秽,这是日本的民间祭典“禊祓”的由来。“禊祓”是日本一个重要的神道仪式,日本自1872年起至今,每年举办两次这种仪式,目的是求神驱除自身所染的各种污秽邪气,保佑自己身心健康。更让人不可置信的是,男神在“禊祓”的过程中,所清洗出的污垢也化作了几位神。本来神应该是圣洁的、高贵的,可在日本神话中,神居然可以是污物而生成。这对于我们来说是难以理解的,可是日本人是理解和认同的。在日本的神话中,圣洁与污秽是相互对立、相互转化的,这些都源于古代日本原始的神道观念,污秽主要是指精神的污浊,特别是“禊祓”这种神道活动,生动地说明了人们更注重的是精神上的纯洁。(四)日本的创世神话中浓厚的性色彩。中国的创世神话中,对性采取讳莫如深的态度,很难从各种典籍中找到如日本神话故事中那么露骨的描写,即便有也是极其隐晦的表达。这表现出了中日两国审美观的不同,中国的神话大多庄严含蓄,日本的神话大胆泼辣。在神话中,为了诱惑天照大神出洞,在天岩洞前面举行祭祀活动,天宇受卖命神舞到极兴,如神魂附体,袒胸露乳,裙带直垂到阴部。伊邪那美生火神的时候因阴部灼伤而死,在黄泉国的时候,身上放有八颗雷,阴部也放有雷,是一种非常丑的姿态。此外,速须佐之男命大闹高天原的时候,他在机房的屋顶,把剥了皮的斑马自房顶投掷下去。正在织衣的一位织女受惊过度,手中的梭子掉下,刺中她的阴部,因而死去。为什么在日本的神话故事中会出现对性器官的描写呢?这是由于当时日本生产力低下,因此原始信仰盛行。在日本的原始信仰中,性器官是生产力的象征。由于当时是母系氏族时代,连天照大神都是女神,因此有关女性性器官咒力的神话特别多。古代的日本在原始神道的精神影响下,对爱与性采取非常宽容和开放的态度。(五)英雄观不同。中国神话中的英雄,是大公无私的、是甘为人类奉献自己的一切的、是集所有美德于一身的伟大人物、是值得人们尊重和敬仰的。神农氏尝遍了百草为治病救人;后羿为了百姓能逃脱干旱的厄运,不辞辛苦射掉了天空中多余的9个太阳;夸父为了想要把太阳摘下,于是开始逐日,和太阳赛跑,在口渴喝干了黄河、渭水之后,在奔于大泽路途中渴死,手杖化作桃林,身躯化作夸父山。速须佐之男命是日本神话中勇武的象征,还被认为是日本最初的英雄。速须佐之男命一开始就是任性顽劣的,在神话的开头,他整天哭闹,引得各恶神纷纷出动,各种灾祸横生。在被诸神赶出高天原之后,他遇见了被八头大蛇困扰的一对老夫妇和其女儿,他许诺说杀死大蛇,但要求老翁将女儿嫁给他。老翁答应了,于是他杀死了大蛇。英雄应该是具有百折不挠和顽强精神的,无私的、勇往直前的,可是速须佐之男命并不是这样的,但他依然是日本人心中的英雄。这是因为日本民族喜欢勇武,尽管他在之前做了很多错事,但他杀蛇时体现出了勇武的精神,所以日本人就认为他做了英雄该做的事情。(六)大陆文化和岛国文化。日本是岛国,四面环海,独特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其文化的底蕴。在日本人的心中,海和天同样重要,因为在会稻作之前,其食物来源就是大海。神话中,日本的天皇是天照大神派往人间的神和海神结合所生,可见日本人对海的重视。大海在给了日本民族丰富的渔业资源的同时,也给了日本民资很多灾难和痛苦,于是日本人就在神话中,以神秘主义思想解释了日本民族与海的关系。神话中,一开始人是可以自由进出大海的,直到丰玉姬生产才发生了变化。由于她是海神,因此生孩子的时候会变成母鳄鱼,于是她要求山幸彦不准偷看她生孩子的过程,可是出于好奇,山幸彦没能遵守承诺,因此丰玉姬大怒,返回海中,将海陆隔绝。于是根据海神与天孙的协议,陆上的人到了海中就永难再归,所以人会死于海难,日本人用这样的神话故事解释了与海的密切关系,来消除人们对于海的恐惧。在中国的神话故事中,常常出现洪水、干旱等自然现象所造成的灾害,而日本的神话中则没有出现,这就是两国不同的地理位置所产生的不同特色的神话。中国的神话中,大禹治水、夸父追日等经典神话故事也反映出大陆文化的特点,人们用这样的方式表达对自然界的崇敬与畏惧。综上所述,中日两国人民为解释与大自然的密切关系,撰写了各国独具特色的创世神话。从神话中,我们看到了早期两国人民是如何质朴地解释天地万物的由来的,也看到了不同地域、不同文化、不同民族对创世神话故事的影响。虽然中日两国在创世神话上有共同点,但其差异性更值得我们学习和研究。参考文献:[1]王瑞林,王鹤.笑侃东瀛――日本文化新视角[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7:41-55.[2]叶渭渠.日本文化史[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3]井上光�.日本の�史1神�から�史へ[M].日本:中央公�社,2005.[4]茅盾.神话研究[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81.[5]米�康.日本古代の神�と�史[M].日本:��社,1992.[6]直木孝次郎.日本神�と古代国家[M].日本:��社,1990.

中日敬语的比较研究论文

【摘 要】 从事中日商务活动的人士普遍都会有这样的感受:日本人的行为捉摸不透,虽然态度毕恭毕敬,但是其郑重其事的敬语总让人觉得话里有话。本文以商务日语中敬语词的选用问题作为焦点,探讨中国人在商务活动中使用敬语的误区,并剖析其原因,避免在中日商务活动中,因敬语使用不当而引起文化摩擦。 由于日本是一个纵向型社会而且存在内外意识的差别,所以在日本社会敬语被广泛所有而且具有较完善的系统。在商务日语中敬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如果不能恰当地使用敬语就会引起误会甚至失去信用,从而给公司代来经济损失。 任何一个从事中日商务活动的人士,不管情不情愿,在商务活动中都不可避免地要使用敬语。对上司和长辈当然如此,特别是对顾客,要最大限度地使用敬语,否则极易导致双方的误会甚至使谈判崩裂。日语的敬语与日本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众所周知,日本是一个极其重视礼仪的国家,在日本,「 礼仪 ただしさ」被认为是人际关系中最基本的社交素质,其直接反映便是日语的敬语了。 在商务场合下,自古日本就有一句「 敬语上手は商壳上手 」 的说法,可见在商务文化中敬语的使用是何等重要。正如「 言叶 は人 なり」 ,在商务场合,敬语的规范使用不但能够体现商务人员的素质,提高商务资信,还可营造友好的商务氛围,促进商务目标的顺利实现。于是,很多人认为,任何情况下,只要使用敬语,就万 事大吉了,殊不知,若不注重场合,即使使用敬语,有时反而会使双方的关系变得疏远以至陌生。 日语中「 言叶遣い」 (措辞)的「 遣」 字与「 思 い遣 り」(体贴,体谅 )的「 遣 」字是同一个汉字。日语的敬语体现的就是体恤他人,以和为贵的精神。日语敬语分为「 丁宁语」 、 「 尊敬语」 、 「 谦让语」 。丁宁语 (郑重语 ) :不管对方是谁,说话很有礼貌。尊敬语 (尊敬语 ) :抬举对方,以表示对对方的尊敬。 谦让语 (自谦语) :贬低自己,以表示对对方的敬意。 一、 盲目使用敬形式 1. 「 お(ご) 」 的使用有一定日语基础的人一提到敬语往往马上会联想起「 お(ご) 」 来,并随意前接「お(ご) 」 ,以至闹出笑话来。并非所有词都可接「 お(ご) 」 。以下是不适合使用「お(ご) 」 的情况。在很多情况下,外来语前接「 お(ご) 」 ,是一种错误用法。虽然有「お」 「お」 等用法,但这些都是个别例外,大部分外来语都不能前接「お(ご) 」 ,比如「 お」 「 お- 」 「 お 」 等均为错误用法。以「 お(ご) 」 开头的词,也不能前接「 お(ご) 」 。如「 お男物 」 「お带 」 「お奥样 」 等。长音节词前不可接「 お(ご) 」 ,如:「 おじゃがいも」 「おさつまいも」 「おほうれんそう」 。 另外,一般与自然、 矿产、 动植物、 形、 色、 机械工业、 组织机构等有关的词语都难以添加「 お(ご) 」 。 2. 「 お~になる」 「 お~する」 等形式「 お~になる」 「お~する」 等 是日语敬语的重要形式。但有些人却盲目使用这些用法。如某些特殊动词不适合用这些形式来表达敬意。如:田中 さんはいつお行 きになりましたか。 (田中先生去哪里了?) おいでになりましたか另外,「 る」 前一音节动词也不适合用这些形式。如:日本の出张中、 花火 をお见しました。(去日本出差时,看到了放烟火。 ) 见 しました因此,在商务活动中,千万要避免盲目使用敬语。使用敬语形式时首先应该考虑是否符合语法形式,同时,也应尊重日本人的语言习惯,将敬语形式公式化是使用敬语时的大忌。 二、「 尊敬语 」 与「 谦让语 」 的混用 商务日语中,误用敬语的最常见的例子就是以「 お~になる」 「お~だ」 所表示的「 尊敬语」 被以「 お~する」 所表示的「 谦让语」 代替。如前所述,「 尊敬语」 是用于对方的行为,而「 谦让语」 却是恰恰相反,是用于说话人自己的行为,若混用这两种形式的话,就变成尊重自己的行为,而贬低对方的行为,在商务场合下,出现这种误用例是极其危险的。而这两种形式正因为非常相似,在敬语的使用中是最常见的错误。今度东京へ来たら、 ぜひお寄 りしてね。 (下次到东京,一定到我这儿来。 )お寄りになって こうした事情を皆样によくご理解していただきたいです。ご理解 (希望各位理解这种状况,并向其他人说明一下。 ) 误用这些敬语的人,大概以为加「 お(ご) 」 就可以放心了,却忽略了「 お~する」 其实是一个整体,且是「 谦让语」 。 三、 敬语词的滥用 有些人以为敬语的重叠使用可表达更多的敬意,习惯把两种敬语形式一起使用,这就造成敬语词的滥用。一般来讲,日语固有动词适合用「 お~になる」 形,而汉语动词多采用「 ~れる(られる) 」 形,而有些人觉得单使用一种形式敬意过轻,导致重叠使用两种敬语形式的现象。 另外,「 召し上がる」 「 さしあげる」 一类的动词,本身已具有敬意,所以不能再添加敬语形式。如: たくさんお召 し上 がりになってください。(请多吃些。 )召し上がって田中さんの诞生日 には何 をお差 しあげしたらよろしいごしょうか。差 し上 げたら(田中先生的生日礼物送什么好呢?) 四、 对象的把握 そろそろ参りましょうか。 (该出发了。 )上例,若是用于自己的行为则不成问题,但若是用以劝诱对方的话,则不合适了,因为把“谦让语” 用在了对方的行为上。若是与对方一起行动,而要使用敬语,最重要的一点即是不要忽视对对方行为的尊重。因此,上例用以下说法为妥: そろそろいらっしゃいませんか。私 も参 りますのご。另外,日语敬语的一大特色是内外语言的区分使用。所谓的“ 内外区分 ” ,“ 内 ” 指与自己具有同一利益的集团,“ 外” 便是与自己具有不同利益的集团,日语语言中贯穿着“ 无我” 精神,也就是对外部的人说自己集团内部人的行为时,用「 谦让语」 ,哪怕这个人是自己的上司或长辈,而对外部的人却必须使用「 尊敬语」 ,不管这个人是自己的晚辈或比自己身份低。 在集团内部却严格地按照上下关系使用敬语。汉语却很少如此严格区分内外关系,中国人还是更多地根据年龄大小或级别高低选择敬语,不管是不是属于同一集团。在这一点上,日语敬语的这一特点是中国人学习敬语的一大难点,尤其在商务活动中,我们应遵照日本人的这种习惯,选择适当的敬语词。 五、 “ 度 ” 的掌握 就人际交往的准则而言,日本人追求和睦,以和为贵。但一般日本人之间却不太深交,相敬而远之。日本人习惯隔着一定的距离与人交往,他们不太过问别人的私事,不太借贷财物,在日本人看来,保持一定距离才能不伤和气,避免摩擦与矛盾。这一点与中国人有很大的不同。中国人之间,有过几次交往便很容易成为亲密无间的朋友关系。因此,对中国人来说,掌握日本人人际交往中的这种“度 ” 是相当难的问题。对于从事商务活动的人来说,从商业利益的角度而言,这一点也是必须要掌握的。 否则,很容易引来日本人的反感,甚至断绝商业往来。如对自己的上司说:「 课长、 夜一绪ご饭 を食 べませんか(科长,晚上一起吃饭好吗?) 」 显然是很没有礼貌的,应说成「 课长、 夜、 食事 でも一绪 していただけませんか」 为妥。但是,若有一天,你对自己亲密的朋友说:「 恐缩ごすが、 ちょっとお愿いごとがございますのご、 そちらにお伺いしてもよろしいごしょうか」 ,对方一定用诧异的目光看着你,并怀疑是不是自己得罪了你,使得双方的距离一下子拉远了。 因此,怎样理解人际关系中的这种“ 度” ,选择适合这种“ 度” 的敬语词,在敬语的使用问题中极为重要。从这一点上,我们不仅要掌握准确的敬语用法,而且还应对日本文化要有一定深度的理解。

那就写日语和中文的相同相否之处。

日本是个很注重礼仪的国家。日语中的“敬语”异常发达,这在其他语言中是很难看到的。因此有人认为世界上再没有象日本人一样讲究礼仪的民族。与此相反,也有人认为如此用语言严格规定人的身份、等级乃是社会带有封建性的证明,若要推进民主需放弃这种敬语。这两种看法都是对敬语的误解。敬语的产生、发展及广泛应用决非偶然,二战之后,有人认为敬语与新时代的精神不一致,因此曾一度在学校中推行了舍弃敬语的教育,但还是以失败告终。由此可见,“敬语”在日本人心中的地位。那么,由敬语可以观察出日本人怎样的思维及行为方式呢?一、敬语什么是敬语?对他人表示敬意的语言,叫做“敬语”。从敬语的这种性质来看,无论如何要与他人发生某种联系,因此往往须考虑到自己与他人的上下亲疏关系,如果听话人或者话题中的人物是自己的长辈,上司或关系比较疏远的人,往往就要使用敬语。与敬语相反,比较随便的讲法叫“常体”。另外还有粗鲁、蔑视他人的讲法,如“言う(说)”就是常体,而[おっしゃる、いわれる、申しあげる、申す]等就是针对各种关系而使用的敬语。根据表达方式的不同,敬语可分成尊他敬语,自谦敬语和礼貌敬语三种。因为,对他人的尊重,自身的谦让,表达上的郑重和客气,都是向他人表达敬意的方法,说话人向对方或第三者及他们的动作、行为表示尊敬使用“尊他敬语”;说话人叙述自己或自己一方的人和事时用“自谦敬语”;说话人向对方郑重地、有礼貌地表述事物时用“礼貌敬语”。礼貌敬语包括礼貌表达(对对象的意识强),如“です、ます、ございます”;婉转表达(对场境的意识强),后者也称美化语,有些渐渐成了一个词,如“お茶、ご飯”等。常用的敬语词语有代词、名词、动词、接辞(分为接头词、接尾词)、助动词等,其中动词的敬语表达是最发达、最复杂的,比如“する、言う、来る”等动词有相应的敬语动词“なさる、致す、おっしゃる、申す、いらっしゃる、参る”,可以直接构成敬语表达方式,但大多数动词是没有敬语动词的,如“持つ、読む、迎える、説明する”等等,这类动词主要是依靠接辞与动词结合构成呼应的表达方式及补助动词,助动词的使用。日语的敬语具有一定法则性,已经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即使对日本人来说,能准确恰当地使用敬语,都不是一件易事。据说刚刚步入社会的大学毕业生往往要经过多次实践,才能正确运用敬语。人们不禁要问:对如此复杂的敬语,日本人为何仍一往情深,喜用不已呢?【日本茶道】二、敬语的历史渊源敬语大概原本起源于神与人之间的关系,这种关系又波及到君主和臣下之间的关系。在古代,君主对臣下讲话时,当言及自身及自身行为时就使用尊他敬语,(这大概同中国皇帝自称“寡人、朕”相似吧)这种敬语被称为“绝对敬语”。不仅天皇及贵族,普通家庭中妻子对丈夫也使用绝对敬语。这源于日本的封建家长制度。“家有百口,主事一人”,家长拥有统治权,家庭成员均要遵从家长。此外还有长子继承制,妻子即使对自己的儿子,在某种程度上也要表示敬意,因为他是下一位家长。一般来说,女性对男性使用敬语的主要原因也在于家长制度。除了绝对敬语,日语敬语中还有应用更为广泛的“相对敬语”,即根据讲话对方及话题中出现的人物身份、上下等级关系决定是否用敬语及选择何种程度的敬语。敬语表达因不同的时代而呈现千姿百态,对现代语影响最大的可说是室町、江户时代的敬语,或者还与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走民主化道路的日本这一社会结构有很大关联,此外,中国的儒教思想如忠、孝等对日本人的思想、政治和社会制度的影响很大,对敬语的影响也是不可估量的。三、敬语所表现的思维、行为方式人不是孤立的存在,而是社会关系的总和。因此彼此之间需要表示某些敬意。表达敬意的形式有两种:①语言表现 ②非语言表现。语言表现除了敬语,还包括声调、讲话速度等。非语言表现则以礼节、礼法为主。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作为对他人表达敬意的敬语,是以语言这一人类最主要的交际工具来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达到社会和谐,人际关系融洽的。敬语原本是基于上下等级关系而使用的,比如小辈对长辈、下级对上级要使用敬语。这种用法现在仍然比较普遍。经历长期森严的封建社会等级制度的日本,虽然在战后走上了民主化道路,但社会等级观念已深深植根于日本人心中。实际上,日本是一个垂直型结构社会,无论政府、企业,还是其他团体组织,都严格地划分为不同的等级,每个集团之内的人们也分成不同的等级。比如在一个企业内部,除社长、部长、课长这种等级之外,一般职员也自然地按照工龄和年龄分为等级。因此,对于长辈或上级总是不忘以谦逊的态度表示敬意。从普遍意义上讲,人对“有影响力的存在”,总有“顾忌”之心,所谓“敬而远之”,而日语当中顾忌语言的心情似乎更强,不仅对神和国王,对同为人类的伙伴也抱有同样心理。日本人倾向于从语言上对上级表示尊敬,以换取他对自己的好感,以寻求对方给予自己保护,对自己有所帮助。但敬语也用于没有上下级关系的人,即地位平等、甚至是比自己地位低的人,这是想通过抬高对方,贬低自己,从而拉近与对方的感情,使对方对自己产生感情。日本心理学家士居健郎写了一本叫《娇宠的构造》的书,就是分析日本人喜欢受到别人的宠爱,及宠爱别人,以换取对自己的好感,我认为敬语正反映了日本人的这种心理。当今时代,人们常常要跟素不相识的人打交道,通常,日本人认为姑且用敬语交谈肯定无可非议,社会生活中敬语依然大行其道大概是缘于此吧。因此,恰当地使用敬语,被认为代表了作为社会一员的该有的教养。但是,敬语的使用若是超过了一定的度,可能就是贬低自己,奉承对方。另外,有些人认为使用敬语是一种文雅的说话方式,并且力图使自身变得文雅,结果出现滥用敬语的倾向。有一种被称为“ざあます族”的官吏太太们正是如此,这种情况的特征是急于抬高自己的品味,而缺乏对听话者的考虑。百货商店等场合的用语过分重视顾客,而“ざあます族”却以自我为中心,不考虑对方的想法。因此,姑且不论同样喜爱“文雅”的人之间是如何看待的,一般来讲,这反而令人不快。此外,现在日本社会上使用“お”的场合越来越多,有些已近达到滥用的地步,本意是提高语言的美感,反而使语言变得不自然,比如“お茶(茶)”可以用,但“咖啡”的日语则听起来非常别扭。不管对方是什么样的人,从承认对方人格这一意义上使用敬语的日本人不在少数。可是,由于敬语也会给人带来疏远、严肃的感觉,因而关系密切的人之间,则倾向于抛开敬语无拘无束地交谈。从这个意义上说,现在敬语可以看作因远近亲疏关系而定。也就是说,敬语有可能成为对外人说的语言。现在,敬语的用法正发生着巨大的变化,然而敬语原来是基于上下等级关系这一历史并未完全消失。虽然身份和阶层的区别日益消失,使用敬语的基准日渐模糊,而以从服装之类,单从外观捕捉的东西为判断基准,决定是否使用敬语的现象并未消失。以顾客为对象的商人,对顾客使用最高级的敬语,实际上从敬语的历史渊源及当今敬语仍以上下等级关系为基准的事实为基础。这一点正是现代敬语的秘密所在。在封闭性的社会中,同一群人长期生活在同一地区的话,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变得沉闷,因此,为了获取平衡,想方设法扩大彼此之间的距离,可以说敬语是其中一个表现。四、敬语的启示人们可能对上级都是表示敬意的(为了自己的利益),可是对于长辈,素不相识的人,不同国家的人其态度是大不相同的,但由于日本有完整而丰富的敬语,可以轻而易举地表达敬意,尽管可能心理并不太尊敬对方,但礼貌的语言再加上谦恭的态度,至少使听者觉得很舒服,长期形成的这套礼仪习惯使人与人之间减少了摩擦,社会也变得和谐。而汉语的敬语表现则很少,至少形不成一个体系,我们常用的只有“请”、“您”等几个少数敬语,而“贵××”、“弊…”一般很少使用,若想表示敬意,只好借助态度,语调等,而这是较难把握的,中国人又不习惯鞠躬行礼之类的动作,所以我们中国人似乎不太懂得讲礼貌,与日本人相比,更直率一些。将中日两国的服务业做一番比较,这种感觉可能更强烈,有的国人说:“中国人不懂什么叫服务!”中国素有“礼仪之邦”之称,追根溯源,日本的很多礼仪还是在隋唐时期,由中国传入的,现在中国这位“老师”有必要向日本这个“学生”学习,研究日本的敬语,定能帮助我们恢复“礼仪之邦”的称誉!

神话研究论文创新点

写一篇克诺洛斯的统治下吧

腊神话中的神祗像人一样,有情欲,有善恶,有计谋,互有血缘关系,都是人格化了的形象。如天父宙斯就经常下界追逐引诱凡间女子,而他的妻子赫拉则如同一个妒忌心极强的女人一样迫害她的情敌。但神祗和人的区别也很明显:长生不老,可随意变形,各具特殊本领和巨大威力,其好恶态度对下界人类的生杀祸福起着决定作用。其中地位最显赫的神是居住在奥林匹斯山上的十二个主神。英雄传说中的英雄都是神和人所生的后代,是半神半人的,具有过人的才能和非凡的毅力。英雄传说以不同的家族为中心形成许多系统,主要包括赫拉克利特的传说,忒修斯的传说,伊阿宋的传说等等。希腊神话是在漫长的历史时期内逐渐形成的,神的性格和职责以及故事情节都有发展变化。可以说古希腊神话是整个西方文学的源头,后世几乎所有的作家都曾从古老的神话中汲取养分

神话传说的故事是由人们幻想中的古今生物如:神、鬼、人、仙、佛、妖、精、魔鬼、上帝、天使、龙、凤动植物等从而编造出来的故事。神话传说和民间传说也是一个民族和国家的宝贵精神财富,在文学史上有着很重要的地位。它的题材内容和各种神话人物对历代文学创作及各民族史诗的形成具有多方面的影响,特别是它丰富奔放、瑰奇多彩的想像和对自然事物形象化的幻想,与后代作家的艺术虚构及浪漫主义创作方法的形成都有直接的渊源关系。它为后世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题材。不仅如此,神话还具有丰富的美学价值与历史价值,与远古的生活和历史有密切关系,它是研究人类早期社会的婚姻家庭制度、原始宗教、风俗习惯等很重要的文献资料。

刑天舞干戚 形天与帝争神,帝断其首,葬之常羊之山。乃以乳为目,以脐为口,操干戚以舞 译文 刑天与天帝(黄帝)争夺神位宝座。二者相斗, 帝终断刑天首级,并把他葬于常羊之山。但刑天魂魄不灭,竟以乳为目、脐为口,手执干戈漫舞。

中韩节日之比较研究论文

中国的传统节日春节随着汉文化的传播很早就传到了朝鲜半岛、日本和越南等地。韩国人和中国人一样非常重视农历春节,称之为“岁首”、“旧正”、“元月”,是家人团聚、共享天伦的节日。韩国人从新罗时代就开始过春节了。受中华文化的影响,韩国春节的渊源与中国具有密切关系,但在接纳、消化和吸收的过程中,韩国春节的习俗、食俗已与中国有所不同。春节是中国人一年生活中最隆重的传统节日,而在韩国,春节是仅次于中秋节的第二大节日。 韩国和中国一样,也有回家过年的风俗,一家人穿上绚丽多彩的韩服,自驾车奔向故乡,构成了一幅典型的韩国节日风俗图。韩国私家车普及率高,自驾车回乡过年,或许还有衣锦还乡、光宗耀祖之感吧。韩国人称春节回家探亲为“归省”。“每逢佳节倍思亲”,韩国秉承了中华儒家文化传统,韩国人也极重孝道,春节子女能否回家拜见双亲长辈,是衡量子女孝顺与否的重要尺度。因而在韩国,人们即使再忙也都千方百计地要赶回去与家人团聚。所以,临近春节,只有4000多万人口的韩国就有3000多万人在路上。韩国跟中国的春运情形一样,春节前也是火车票和机票一票难求,为了赶在大年初一前回到老家,很多人彻夜排队买票。机场、火车站、汽车站里,人山人海,场面颇为壮观,高速公路也变成了流动停车场,平时一个小时能到的地方,这天也要花上六七个钟头甚至更多时间。 韩国人过年时,不像中国人那样吃饺子,而是家家户户都要准备很多糯米打糕,分赠邻居和亲友。从这种习俗中产生了“吃打糕过年”的说法。据说韩国人历史上崇尚太阳和白色,白色的小圆状年糕片既代表太阳,含有诚心、爱心和孝心之意,又象征着辞旧迎新、团圆美好。正月初一早晨吃年糕汤,蕴涵着迎接太阳的光明和万象更新的纯洁。但春节对于韩国妇女来说,并不是一件轻松的事,节前就要制作祭祀供品和节日佳肴,临近除夕子夜时分,全家人团坐在屋里守岁。韩国人春节习惯在家聚餐,不像中国有些城市家庭那样到外面就餐,因而饭馆在春节期间一般不开门营业,大街上也是畅通无阻。而对于那些春节时不能回家过年的或者露宿街头的无家可归者,市民团体就组织起来为他们过春节,使其感受到社会大家庭的温暖。 大年初一,韩国人要早早起床,身着韩服,先参加最重要的活动———祭祀祖先,以缅怀祖宗之德,承继先人之志。其祭祖程序严格,仅供桌的摆法就有“鱼东肉西”、“头东尾西”、“红东白西”、“枣栗梨柿”、“生东熟西”、“左饭右羹”等规制。祭祖,首先是在家祭拜祖宗的画像,依次向祖先鞠躬磕头,祈求祖宗创下的家业兴旺发达。祭祖完毕家中晚辈就要向长辈拜年磕头,感谢父母养育之恩,祝愿他们健康长寿,并一起共享美餐。拜年时,长辈要给晚辈压岁钱,这些压岁钱都是长辈们春节前特意到银行换的新钱,银行每到春节也都开展这项业务。家有丧事或服三年丧者则不拜年。韩国人还把有“装福”寓意的福笊篱(过滤用的汤勺模样的工具)送给别人或挂在家里。 韩国人过春节往往都互赠礼品,这又是一件不轻松的事儿。礼品也是五花八门,较普遍的有点心、排骨、韩国产牛肉、黄花鱼、水果、午餐肉、油类、酒类和日用品等。礼品大多用嫩粉色等柔和绚丽的纸包好后,再装进漂亮的竹篮里,并用五彩缤纷的四方形包袱包好。送礼多请快递公司送达,一般不当面送。 在韩国,过春节时,一家人凑在一起,大多玩一种叫作“尤茨”(相当于中国的掷十二象)的游戏。男孩子放风筝,女人则玩跳跳板,据说正月里跳了跳板,脚板一年都不会扎刺。大人们也要通过各种形式来表达驱鬼邪和祈丰收的心愿。 近些年,也有些韩国人和中国人一样利用春节休假外出旅游,在滑雪场上、在海边度过热闹的春节。韩国春节也是放假3天,加上周末,也是长假。另外,在欢度佳节之际,韩国媒体也不忘提醒回乡过年的儿女,要注意观察老人的健康情况,因为他们一高兴,就会忘记自己的病痛,或者不愿意提及。 顺便说一下,笔者10年前曾因工作关系初次在韩国过春节,时光荏苒,沧海桑田,当时的情景依然历历在目。初一下午,我应邀到一老师家过年,当时几个学生给这个老师拜年,因为我在沙发上坐着,韩国学生们一进门跟商量好了似的,先站成一排,再同时跪拜在地板上边磕头边说老师“新年多福”。那时,我被眼前的情景深深地感动了,不由自主地也给老师鞠躬行礼,以表达对老师的爱戴和敬畏之心。跪拜礼———这既熟悉又陌生的中国传统礼仪,却在异地的韩国感受到了。每当想起那一刻,我总会激动得禁不住流泪。长久以来,那种久违了的情愫强烈地震撼着我。我想做人只要有一颗感恩的心,就会守住那一份永恒的真情、真义。

韩国江陵端午祭 韩国江陵端午祭是旨在继承和发扬端午节传统文化习俗而举行的庆典活动,1967年被指定为韩国第13号重要无形文化遗产和重要无形文物,2005年11月25日被世界教科文组织指定为人类口头和无形遗产。江陵端午祭以大关岭祭神为始拉开帷幕,活动期间将会举行各种巫法和祭祀典礼,并会举行跳绳、假面制作等传统游戏和体验活动以及精彩的巫俗表演、假面舞、农乐表演等。 韩国江陵端午祭久负盛名,每年的端午祭期间,来自韩国和世界各地的观光者达百万人之多。是什么东西吸引了如此众多的参与者、参观者?――这不能不归功于韩国江陵市政府对民间无形文化的高度重视和有效的保护。正是这一举措,使得一个民间节日成为江陵文化的标志,韩国民族精神的象征;成为一种无形文化遗产,供人类享受;成为外界认识韩国文化和江陵民情的一个窗口。韩国 “申遗”事件中提到的韩国端午节,指的就是江陵的端午祭。

韩国人不会是想咱们较劲吧!会不会其实在他们心里,一直对我们抗美援朝耿耿于怀?有可能

今天说一说韩国人的送礼习惯,和韩国人接触时,应该很有帮助的。韩国作为一个新兴的工业化地区,有着巨大的潜力。韩国一直把扩大出口放在首位,这导致了韩国社会的飞速变化。然而它依然保留着几个世纪古老的传统及习俗。这些传统和习俗在被改变从适应一个新的社会时,依然具有其影响力。另一方面,外国人会发现,西方的哲学观念、习俗、衣着、商品占很大的市场。譬如,由于西方许多主要的制造商都转向韩国去投产,使得在韩国的百货商店里以美国价格的几分之一就能得到一流牌子及一流质量的商品。不过,为避免尴尬或误解,在送礼前了解一下对方的旧习惯也好。在信件里或当面称呼韩国人时,要认准他的姓和名。习惯上讲,韩国人的名字由三部分组成:首先是姓(韩国大多数人只用少数几个姓);最多的是 金?,朴?,李?,崔?等其次是确认其“辈份”的名字,通常一个家族的男性成员的“辈份”名是一样的;再就是起的名字或个人的名字。用罗马字母写他们的姓名时,或者在西方式的名片上,韩国人会经常倒装词序,将姓放在最后。在接受礼物时,韩国人不遵守什么特殊的习俗,但一般常说些客套话,象“你真不该这样麻烦自己”等。除结婚礼物外,他们一般不寄表示感谢的短笺。大多数的喜庆场合,红色是最受青睐的包装纸的颜色。礼品可由商店包装,也可由送礼人自己包装。若经过一段时间你熟识了一位韩国人,他会邀请你上他家里作客。尽管韩国人之间通常彼此互送一些食物,希望由大家一起分享,但对一名外国人来说,这样做就太随便了。按传统,只有葬礼才送花,因此除了很西方化的韩国人外,花是极少作礼物送人的。外国人送的最受欢迎的礼物是从他们自己国家带来的东西。三个主要的送礼节日为 中秋节(??)、农历新年(??)、圣诞节(?????)。中秋节在某些方面这一节日同美国的感恩节相仿。在这一天(农历8 月15 日), 人们准备一次盛宴,庆祝新谷和水果的丰收。通常可得到三至四天的假期。他们回到自己的老家,在祖坟前举行祭奠活动。家人、朋友及商务熟人之间送新收的庄稼或钓得的鱼是庆祝活动中一个重要内容。赏月是这天晚上的特色。农历新年尽管人们一般也庆祝元旦(l 月1 日至3 日),但更重要的庆祝活动——庆祝农历新年,是在农历的一月初一。这一天是法定假日,也被指定为国民日,它是以家庭祭祖仪式、特做的饭菜、传统游戏及家人与朋友之间互赠礼品等形式来庆贺的。在这期间,人们给比自己更有权势或影响的人送钱,以期在来年会受到他们的恩惠。“买”关系是很普遍的风俗。外国人会发现这个习俗对他们也有用。一位眉开眼笑的韩国妇女解释道:“就象去钓鱼,礼物是鱼饵而不是鱼。你希望通过撒鱼饵钓到大鱼。”圣诞节今天的韩国是世界宗教的熔炉,最有影响的三大宗教是佛教、新教(耶酥教)及天主教。基督徒们和其它公民同西方人一样庆祝圣诞节。成人之间互赠圣诞礼物,孩子们则期待12 月24 日圣诞老人到来。其它送礼的节日包括儿童节、5 月5 日节和5 月8 日节(父母亲节)。儿童节通过为孩子举办各种活动来庆祝。父母们通常把孩子带去看特别的节目或吃特别的菜肴。孩子们还从父母及其他成年家庭成员那儿获得礼物。父母亲节,人们送些小礼品给父母亲以示庆贺。同一些西方国家一样,康乃馨已成为送给母亲的象征性礼物。情人节在韩国的年轻人中间正逐步流行起来。生日韩国人一生中有两个最重要的生日纪念:出生百日纪念和六十岁诞辰。在前者的庆祝聚会上,孩子身穿彩色的传统服装,坐在一堆甜饼、水果和米糕中间接受礼物。六十岁生日又称花甲是一个喜庆的时刻,因为它被认为是人生旅途中一个重要的里程碑。摆一顿有着丰盛菜肴的豪华寿宴,送上许多的礼品以及祝愿长命百岁是庆贺时的主要内容。

中国神话研究的论文

浅谈我国上古神话的文学意蕴[摘要]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民族,我们的祖先创作出了许多色彩斑斓的神话,开启了古代文明的先河。上古神话不仅为我们提供了一批具有独特艺术魅力的作品,而且无论是作为文学创作的素材,还是表现其中的浪漫主义创作手法及乐观主义精神,对后世的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其中的神话思维更为文学殿堂增添了绚丽的一笔。[关键词]上古神话;文学意蕴;神话思维上古神话,也就是通称的狭义神话,是生产力低下的原始社会的产物。它产生于原始社会母权制时期,起初本是简单的零散的,后来才逐渐汇为比较复杂的整体,到奴隶社会初期就登峰造极。以后,当有文字的历史记载开始出现的时候,古神话便逐渐消亡了[1]。若将我国上古神话的时间观放到历史纵轴上加以标示,那就是从盘古开天辟地到鲧、禹治水的这一段时间。中国上古神话是民族文明的摇篮,它以瑰丽的想象、斑斓的色彩,保有永久的艺术魅力;无论是作为文学创作的素材,还是表现其中的浪漫主义创作手法及乐观主义精神,对后世的文学,特别是古代文学中的诗歌、小说、戏剧、散文,都有着深远而广阔的影响。同时上古神话中的神话思维更为文学殿堂增添了绚丽的一笔。笔者以为,我国上古神话的文学意蕴有以下四个方面。一、为中国文学提供素材上古神话故事、神话材料,常常是文学创作的源流,后世文学的蓝本,被后代文学家所引用,从而创作出新的、具有色泽特异的作品。如盘古开天、精卫填海、嫦娥奔月等在中国流传极广,对后世的文学有着深远影响。影响到我国文学作品最早的是《诗经》。《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像禹、契、后稷这些神性英雄,都在《诗经》中有所体现。其中《玄鸟》和《生民》两篇,叙写契和后稷诞生的神异,基本是取材于神话的;而在《诗·大东》里首次出现了织女和牵牛,虽然诗人是把它们作为两个星座在咏叹,但是牛郎织女的神话的影子已经隐约可见了。还有《庄子》一书以“意出尘外,怪生笔端”、“缥缈奇变”(刘熙载《艺概·文概》)著称,《庄子》说理的精妙和文风的恣肆,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上古神话。上古神话也为屈原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楚辞》中涉及到的神话传说人物甚多,而且在这些篇章里,屈原运用神话材料,上天下地驰骋其丰富的幻想,以抒写他对当时楚国腐败政治的忧愤,从而表达出他热忱的爱国主义思想。其中尤以《天问》一篇,神话材料运用得最多,作者的忧愤也最为深广,《天问》中提出了170多个奇兀的问题,以神话的比重最大。女岐、鲧、禹、共工、后羿、启、浞、简狄、后稷、伊尹……,屈原对这些神话中的事和人,一一提出了许多问题,在对这些人与神传说的怀疑中,表现着诗人的情感和爱憎。运用神话材料入诗最显得有力量的是陶潜《读山海经》中的两首,一首写夸父追日,另一首写精卫填海和刑天舞干戚,将神话里几个神人的不屈斗争精神充分表达出来了。陶渊明在其《读山海经》诗中盛赞他们的精神:“夸父诞宏志,乃与日竞走”,“余迹寄邓林,功竟在身后”。“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在唐代的诗歌中,神话的运用更是尤为显著,不少诗人的诗篇都有神话方面的取材,最突出的当以盛唐时代浪漫主义大诗人李白,他的诗中大量的取材于神话典故,给人印象最深的,有《梦游天姥吟留别》、《蜀道难》、《梁甫吟》等,几乎全用神话传说材料组合而成。明清神魔小说对神话的采用和重塑,达到了此类文学的最高点。最著名的有《西游记》、《封神演义》两部小说。《西游记》里孙悟空的形象,差不多就是“石中生人”的夏启、“铜头铁额”的蚩尤、“与帝争位”的刑天以及淮涡水怪无支祁的共同形象。同样清代的小说取材于神话的还有李汝珍的《镜花缘》等,《镜花缘》前40回是全书的精华,写得非常生动有趣。这一部分差不多全取材于《山海经》所记远国异人和奇特的动物植物。《红楼梦》中也有不少发人深省的神话情节。除小说外,戏剧也受到神话的影响。如京剧《嫦娥奔月》,即取材于后羿与嫦娥的神话,动画剧《宝莲灯》也是取材于沉香劈山救母的神话等等。总之,后代无数文人用自己的笔演绎着这些流传的千古神话,并赋予新意,从而使古老的神话放射出瑰丽的光彩,在某种程度上,不得不说是文坛上出现“神话”回潮了。二、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从上古神话我们可以强烈地感受到先民超越自然力的制约和压抑,去开创自由生存境界的意志理念和精神品格,无论是“人兽合体”的神话形象,还是无尽的奇思妙想,上古神话以奇妙的想象,奔放的情感,怪诞的形象表现和寄托了人类超越有限的条件和局限,向往着无限境界的一种追求自由的精神,这为后世浪漫主义表现手法提供了借鉴。后世的生活中,在某一时代(或某一文化人),由于种种原因,消极颓废的情绪难以收束。这时,充满生机和活力的上古神话,以及它们所表现出来的奇妙想象、瑰丽的色彩、奔放的情感,给这个时代(或这个文人)注入新的活力,让后世的文人得以在文字中寄托无限的理想和感情,找到一块心灵休憩地。这时候,浪漫主义文学便在中国大地活跃了,其中以积极浪漫主义最为突出。当中又以屈原表现最为明显,开积极浪漫主义之先河。他广为采撷流传的神话、祭歌,创作了《九歌》、《招魂》等充满奇特幻想的诗篇。作者在这些诗中。御风乘龙,招唤群神,遨游太空。种种越轨的想象,夸张的渲染,使整个作品呈现一种瑰丽警拔的格调,这一切都得益于神话发达的想象力的启示。更重要的是,屈原与恶势力抗争不已,“九死其犹未悔”的战斗也同神话那种积极奋发的精神一脉相同。屈赋“放言遐想,称古帝,怀神山,呼龙虬。思佚女”,意在“申纡其心,自明无罪,因以讽谏”[2]274;他的长篇政治抒情诗《离骚》,在现实生活的基础上,以丰富的幻想和热情,表现了屈原的进步理想以及对进步理想的执着追求,集中继承了上古神话中的这种积极浪漫主义的创作精神。这种积极浪漫主义的文学传统在后世薪火相传,汉代的辞赋家贾谊、建安时代的曹植、正始时期的阮籍、两晋六朝时的左思、鲍照等无一不继承这种创作精神。东晋诗人陶渊明这位中国文学史上享有盛名的田园隐居诗人,竟然也被上古神话那积极进取的精神所感动,追日的夸父、填海的精卫、与上帝争神的刑天等不屈不挠的神话角色,有声有色地进入他的诗中,显出悲歌慷慨的气势,以示对现实的不满情绪。在他“悠然见南山”超尘脱俗的外表下,又长存着夸父、精卫、刑天那种积极进取,永不言弃的积极浪漫主义气质。更有大诗人李白,他的代表作《梦游天姥吟留别》,用梦中幻觉,描绘出一个活生生的神话天地,展示出“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的奇景;忽然梦醒,作者又回到丑恶的现实生活,终于发出无可遏抑的感慨———“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梦中奇幻的景象,正是李白为着抗议现实而虚构的一个与之对立的世界。这样,神话材料在李白手里又一次显示了积极战斗的作用。还有《梁甫吟》、《蜀道难》等脍炙人口的名篇,也都巧妙地编织了古代神话传说,使作者抨击现实社会的怒火,如游龙走凤,驰骋于天上地下。那汪洋恣肆的风格、不屈不挠的战斗意志,不正是上古神话的浪漫主义的发扬光大吗!此后,中唐的李贺以至宋代以苏轼、辛弃疾为代表的豪放词派、明清的小说家吴承恩、蒲松龄,都在一定程度上继承发展了这一优良传统。三、构筑中国文学的乐观精神上古神话中充满了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信心和乐观精神,洋溢着不屈从于命运的战斗精神和无何遏抑的进取意志。补天、射日、移山、填海、甚至与太阳竞争高低等神话,正是这种精神和意志的体现,夸父、精卫、愚公的人物形象的流传,精卫还被后世称为“志鸟”、“誓鸟”的民族自励的精神象征。它们激励着人类去追逐更为美好的生活,并为后世文学带来了奋发向上的精神,对后代文学乐观精神形成和发展,起了重大的作用。中国神话具有变形神话的形态,不死观念,有乐观的结尾,体现着积极的浪漫主义精神。审视古代神话任务的结局,可以发现,很多神话人物最后的死并不是真正意义中的死亡,而是一种死后再生的转化过程,也就是一种“化生模式”[3]。女娃在东海淹死后,化生为精卫鸟;女娲死后,其肠化为十节,成为十个神人;“昔者鲧违帝命,殛之于羽山,化为黄熊”;鲧死后,腹生禹;涂山氏死后化为石头,石裂生启。这些简朴的、极少修饰的故事都表现了死后再生的模式。神死后,并非消失得无影无踪,而是经过“化”这一过程,获得了另外意义的新生,虽然神的外形凐灭了,但化做了一脉相承的新形象,表现了理想化的乐观思想与积极的浪漫主义精神。上古神话的这种“化”而再生的模式,对于注重生生不息的中华民族是莫大的心理安慰,它与晋以后流传的梁祝死后双双化蝶的故事,其心理寓含与之是一脉相承。这种乐观主义影响到后世的文化,便表现了中华民族的潜在意识和文学中缺乏真正意义的悲剧。悲剧美寓于崇高美之中。我国一些主要的著名神话,其主人公大都是悲剧角色,具有浓烈的悲剧色彩。但这些神话故事,又不是一悲到底,它们一方面写了自然力的强大和英雄的悲惨死亡,另一方面又写了先民控制自然的信心、力量及幻想中的最后胜利,以及为此所表现出的自我牺牲精神。比如鲧禹治水、精卫填海、夸父逐日等故事,都不同程度地体现了先民的悲剧命运和崇高情怀。他们的牺牲是悲剧,但他们牺牲是出于崇高的目的,这就使故事悲而不哀,悲而能壮,死而不亡,引起人们对牺牲者的崇敬,同时展示出光明和希望。因而,这类神话在富于悲剧情怀的同时,显现出来的更是一种充满乐观向上的精神,构筑了中国文学的乐观精神的家园。这种积极向上的精神对后世一些进步作家世界观的形成有一定的影响。如屈原、陶渊明、李白、李贺、李商隐、苏轼、柳宗元等诗文的创作无不从神话中吸取了大量的精神食粮。四、象征想象神话思维的启蒙神话思维的特征是象征。黑格尔分析过这种特性:“古人在创造神话的时代,就生活在诗的气氛里。所以他们不用抽象思考的方式而用想象创造形象方式,把他们的最内在最深刻的内心生活变成认识的对象。”[4]我们通常认为象征性思维是由西方传入,殊不知象征原则在上古神话中的已被成熟而广泛的运用,特别是在“人兽合体”的上古神话中。神话以兽的某些特征弥补人之不足,用来表现和寄托人类超越自然力的压制,向往自由的意愿。比如伏羲、女娲、共工为“人头蛇身”,黄帝的子孙轩辕国民是“人面蛇身,尾交首上”(《山海经·海外西经》),祝融是“兽身人面”(《山海经·海外南经》),陵鱼是“人面,手足,鱼身”(《山海经·海内北经》),“其为人长头,身生羽”的羽民,“其状为马身而人面,虎文而鸟翼”的英招等等。塑造这些在自然界并不存在的动物的形象,均是为了表示一定的象征意义。究其寓意,大概就是先民想借自然物之力,补人自身之不足,从而达到战胜自然力,获取一定程度的自由的愿望。人只能行走,不能飞行,于是幻想中长出羽翼,便克服了这种不足。人疾跑不如马,威猛不如虎,并无翼不能飞行,于是,借而取之,组合成形。神话正是这样才成为神奇,但这神奇中却涌动着上古初民祈求征服自然力,向往自由的韵律。这对日后各种文化艺术中象征手法的使用,起到了启蒙的作用,特别是在中国文学创作中,象征主义手法更是成为最常用的艺术手段,使得中国思维韵味无穷,如以“美人”喻志,屈原诗云“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离骚》);而骆宾王咏蝉诗“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在狱咏蝉》)则是以蝉暗示自己的高洁;孟浩然诗“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则是以羡鱼表达羡慕为官的心情;李白诗“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蜀道难》),则是感叹做官之难。可见,上古神话中象征手法的广泛使用及流传使文学创作中的象征物和情感表达更含蓄些,运用眼前之物,寄托深远之意,情理交融。神话的思维,同样充满了幻觉和想象。马克思认为“神话艺术是人民的幻想,是用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形态本身。”[5]47它本身虽然不是自觉地运用想象,却仍然同后世文学的想象有共通之处,表现了人类不自觉的艺术创造力。钟敬文教授主编的《民间文学概论》中说:“神话作为民间文学的一种形式,是远古时代的人民所创造的反映自然界、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社会形态的具有高度幻想性的故事。”[6]我国上古神话善于借助于想象和幻想,创造了许多同自然作斗争的英雄,如炼石补天的女娲,射日除害的后羿,与日逐走的夸父,根治洪水的鲧禹,衔木石填沧海的精卫等等,这些英雄人物表现了古代人民同自然作斗争的坚强意志和坚定信心,而那些大胆奇异,惊心动魄的想象更是启发着后世创作手法的创新。中国文学创作中的比兴手法乃是脱胎于上古神话思维那种比喻式的联想和象征性的想象。如,《诗经》之比兴是这种艺术思维的具体内容和具体表现;屈原的楚辞整篇为比兴的系统;老耽的《老子》多借自然物象以喻事理;庄周所作《庄子》寓言连缀篇成文,成喻设喻等等,这些正是对比兴手法的创造性运用。马克思曾说:“大家知道,希腊神话不只是希腊艺术宝库,而且是它的土壤。”[5]118这同样也适用于中国上古神话。花开花落,悠悠长歌,上古神话经过漫漫历史长河的积淀,不仅为中国古代文学提供了创作的素材和艺术的营养,更重要的是以其不自觉的象征和想象的创造性方式影响了后世作家艺术思维的发展成熟。这是先人留给我们的一笔宝贵文学精神财富,值得我们永远珍视。另外,它所体现的积极、优秀的民族文化精神,其所蕴涵的积极文学精神蕴涵于传统文化之中,积淀在民族的潜意识里以形成强大的民族凝聚力,成为中华民族的灵魂![参考文献]1]袁珂.中国神话传说(上):导论篇第八章[M].北京: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 ]鲁迅.鲁迅全集(第8卷):汉文学史纲要:屈原及宋玉[C].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1957.[3]郭芳.中国上古神话与民族文化精神(J).管子学刊, 2000,(1).[4]黑格尔.美学(第二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79: 18.[5]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C].北京:人民出版社, 1962.[6]钟敬文.民间文学概论[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 1980.

从中国文学的角度来看,中国上古神话的性质是什么? 中国上古神话有着极为鲜明的尚德精神,这一点在与西方神话特别是希腊神话进行比较时显得更加突出。中国上古神话中的大神均有不食人间烟火、没有凡人情欲的神格特征;神话中充满对远古英雄和帝王献身精神的讴歌与礼赞,以及对神话人物保民佑民的职分要求。这其中一部分是先天神话的内在特质,另一部分则是出于后天的改造。几千年来,这种尚德精神一直影响着人们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和对现实人物的期望,甚至也影响着20世纪以来中国现代文明的走向。 翻开中国上古神话,一个圣贤的世界扑面而来。尽管神话没有十分完整的情节,神话人物也没有系统的神系家谱,但它们却有着鲜明的东方文化特色,其中尤为显著的是它的尚德精神。这种尚德精神在与西方神话特别是希腊神话的比较时,显得更加突出。中国古代神话中的这种尚德精神,一方面源自于原始神话的内在特质,另一方面则是后代神话改造者们着墨最多的得意之笔。在西方神话尤其是希腊神话中,对神的褒贬标准多以智慧、力量为准则,而中国上古神话对神的褒贬则多以道德为准绳。这种思维方式深深地注入中国的文化心理之中。几千年来,中国古代神话的这种尚德精神影响着人们对历史人物的品评与现实人物的期望,决定着社会对人们进行教育的内容与目的,甚至也影响着20世纪以来中国现代文明的走向。一 “不食人间烟火,没有平凡人的情欲”,这是中国上古神话中的主要大神们神格的重要特征。在中国的很多经史典籍中,中国上古的主要大神们,诸如伏羲、女娲、炎帝、黄帝、颛顼、帝喾、尧、舜、禹等等,都是崇高和圣洁的。他们不苟言笑,从不戏谑人类,更不会嫉妒和残害人类。在个人的私生活上,他们从来都是十分规矩和检点的,十分注重小节、注重品行和德操的修养,并且尊贤重能。几乎每一位神王都没有“红杏出墙”或“乱播爱情种子”的现象。在他们的身上,只有神圣的光环、纯洁的品性和高尚的情操。当人类向他们看过去的时候,只会仰面向上,顶礼膜拜,而不会有丝毫的不恭不敬。在我国的神话天地中,姑且不说被后世改造过的神话,就是古老的原始神话,我们也看不到对大神们爱情生活的描写,见不到他们这方面的生活细节。由于中国上古神话中有关爱情的内容极少,因而嫦娥奔月神话和后起的巫山神女传说在中国神话天地里就显得秀丽旖旎,风景这边独好了。相反,在古希腊神话中,我们所看到的大大小小的天神都是世俗的,是满身人间烟火味的形象:众神之王宙斯狂放不羁,拈花惹草,在神界与人间留下了一大串风流债,更严重的是他任意行事,不讲原则,充满嫉妒和个人爱好;神后赫拉,本是众神的表率和人间的神母,但她却经常为嫉妒和仇恨而迷失了本性,做出一些残酷和无神格的蠢事来,没有丝毫让人类敬重的地方。主神如此,他们手下的众神也都有着极为相似的品性。在希腊军队与特洛伊的战争中,阿喀琉斯让阿伽门农把抢来的女俘克里塞斯送还到他的父亲阿波罗的祭司的身边,因此时阿波罗神正为他的祭司的女儿被劫而用瘟疫来消灭希腊军队,阿伽门农认为自己受到了侮辱,硬是将女俘克里塞斯留在了自己的身边,阿喀琉斯愤而带领他的军队撤出了战斗,使特洛伊大将赫克托很快地杀掉了还没有死于瘟疫的希腊士兵。希腊人的这次惨败只是因为一个女人,这种结果是中国人无法理解和原谅的,也是中国神话中的尚德精神所不允许的。又如,阿波罗因同玛耳绪比赛吹笛子而失败,便残酷地剥了玛耳绪的皮,并把它挂在树上;再如月神与阿波罗兄妹,因尼俄泊嘲笑了他们的母亲提坦巨人勒托只生下一子一女,并禁止忒拜妇女向勒托献祭,他们便射杀了尼俄泊众多的儿女。如此等等。可见,在希腊神话中,神与人除了力量上的差别外,在情感上却是相同的。当神们脱掉神的外衣之后,个个就都成了世俗的凡人。二 “对神的献身精神的崇尚和礼赞”,是中国上古神话尚德精神的另一重要体现。这种牺牲精神首先表现在古老的创世神话当中。中国的创世神话,是以牺牲创世神的肉体来完成天地开辟和万物创造的。所以,中国古代的开辟大神盘古在完成了天地开辟任务之后,就将自己的双眼化成了日月,将四肢与头颅化成了五岳,将血脉化成了长江与黄河,将毛发化成了山林与草木,将肌肉化成了泥土,将筋骨化成了金石,而他身体上的寄生物则变成了人类。另一位开辟大神女娲,她在完成了补天、造人的大功之后,也将自己的身体化成了万物。所以《山海经》中云有神十人,乃女娲之肠所化。今天我们虽然不能全部了解女娲化物的细节,但这则神话多多少少为我们透露了这方面的信息。后来的始祖神继承了创世神的这一传统,并将它发扬光大,为中华民族创造了可歌可泣的业绩。燧人氏发明火历经千辛万苦种种磨难;炎帝为发明农业种植和草药而尝尽百草,几经生死,所以《淮南子·修务训》说神农“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辟就,当此之时,一日而遇七十毒”;先秦史书则言大禹为治水十年奔走,三过家门而不入,以至于“胫不生毛,偏枯之病,步不相过”(《荀子·非相》注引《尸子》)。不仅创世神和始祖神如此,在对我国远古神话英雄的故事传说及对英雄的讴歌中,同样也反映出一种崇尚奉献与牺牲的精神。在这些神话中,大凡是为社会的进步、为人类的幸福而献身的英雄备受人们的赞颂;反之,凡是那些不利于社会前进、有碍于人类幸福的神性人物则要遭到唾弃与批判。所以为逐日而死的夸父、射日除害的后羿、救民于水患的大禹等均在人民的心目当中占据着崇高的地位;被大水淹死之后变成鸟不停地以木石勇填苍海的精卫,也生生世世为人们所敬重。而那些残害人类的神蛇、怪兽一般的反面人物,如果不被英雄诛灭,也会被历史文化所诛灭。中国上古诸神所普遍体现的献身精神,是世界其他民族的神话英雄所不具备的。在希腊神话中,其开辟神话充满了血腥:宇宙最先生下了开俄斯(即混沌)、胸怀宽广的地母该亚、地狱之神塔尔塔罗斯、爱神埃罗斯。开俄斯又生了黑夜之神尼克斯和黑暗之神埃瑞波斯。尼克斯和埃瑞波斯结合后生下了太空和白昼。该亚则生了乌拉诺斯(天空)、大海、高山。这时乌拉诺斯成了主宰,他与母亲该亚结合,生了六男六女共十二位天神。后来,第一代主神乌拉诺斯被儿子克洛诺斯阉割了。克洛诺斯与妹妹瑞亚结合也生下了六男六女,宙斯是最小的一个。克洛诺斯害怕他的儿女们像他推翻父亲一样来推翻他,便将自己的所有儿女都吞进了肚子之中。在宙斯出生之前,瑞亚在地母该亚的帮助下逃到了克里特岛,上岛之后才生下了宙斯,宙斯这才幸免于难。后来宙斯联合诸神推翻了父亲克洛诺斯,逼他吐出了哥哥姐姐们。宙斯于是便在奥林匹斯山上建立了神性王国,自己做了至上神。这则希腊神话表明,宙斯的神界秩序是在代代天神们的血肉之躯上建立起来的,更严重的是这种杀戮还都是骨肉之戕。不独希腊神话如此,巴比伦神话和北欧神话同样也都带有浓浓的血腥味。记载着巴比伦神话的《埃努玛·埃立什》说,开初,神族有两大派:一派象征着无规律的“混沌”,是从汪洋中生出的神怪;另一派象征着有规律的“秩序”,是从汪洋中分化出来的天神。创世的过程被理解为混沌与秩序的战斗过程,最后秩序战胜了混沌,且以混沌族神怪们的尸体创造了万物和人类。北欧神话则说,天神奥定杀死了强有力的冰巨人,以他的尸体创造了世界上的万物。三 中国上古神话中的尚德精神不仅仅体现在大神们不食人间烟火的高尚以及伟大的献身精神,同时也体现在他们“保民佑民的责任感”上。在中国人的心目中,既是被人们所礼拜的神,就应该尽到保民佑民的职责。远古时代,中国的许多著名的大神均具有始祖神的身份。这些始祖神均是自己部族中功劳卓越的人物,他们在为本民族的发展与壮大的过程中或在民族的重大变故中,起到过巨大的作用。他们成为本民族始祖神的先决条件也决定了他们作为大神的责任与义务。特别是自西周以来,由于历史和政治的需要,诸子百家有意识改造神话中的人物形象,将人类理想的英雄美德都加在了他们身上。这种现象所造成的结果,使得存留在上古神话人物身上的野性消失得干干净净,有的只是道貌岸然、冠冕堂皇。于是这些上古的神话英雄或始祖神们以一种崭新的姿态登上了历史舞台,由神祗摇身一变成了品德完美的人间帝王。首先,他们均以天下苍生为重,平治天下、造福人类是他们的根本职责。其中大禹就是一个典范。大禹大公无私,为天下苍生的幸福鞠躬尽瘁。其他如炎帝、黄帝、尧、舜等也莫不如此。同时,中国神话传说中的上古大神们并不以天下为己有,而是举贤授能,并且素有“禅让”的美德。所以,尧年老后便把帝位传给了舜,而舜同样也将帝位传给了大禹。这种境界如此之高之美,以至于后人甚至搞不清这究竟是史实还是神话了。古希腊的神话与传说表现出了与中国神话大不相同的文化特色。在古希腊神话中,天神与人类一样,也表现出爱、恨、怒、欲望、嫉妒等凡俗的情感。“潘多拉的盒子”便是一个例子:当人类被创造出来以后,英雄普罗米修斯帮助人类观察星辰,发现矿石,掌握生产技术。作为天父的宙斯竟出于对人类的嫉妒,拒绝将“火”送给人类。普罗米修斯从太阳车的火焰中取出火种赠送给人类。宙斯发现之后就将普罗米修斯锁在高加索山上,让凶狠的饿鹰啄食他的肝脏。与此同时,宙斯加紧了报复人类的步伐,他命令火神造出美丽的潘多拉--“有着一切天赋的女人”,诸神赐给她柔媚、心机、美貌,让她带着盒子送给普罗米修斯的兄弟--厄庇墨透斯。厄庇墨透斯留下潘多拉,打开了那给人类带来灾难的盒子,于是从盒子里飞出了痛苦、疾病、嫉妒等等,从此人间便陷入了黑暗的深渊。对此,宙斯并不满足,他又发动洪水来灭绝人类。西方神话中的这种种行径和中国神话的补天、填海、追日、奔月、射日、治水等神话相比,真是判若天壤,不可同日而语。如果宙斯不幸成为中国上古的神王,那么他早就被打进了万劫不复的深渊了。中国上古神话中体现出的这种尚德精神,有一些是先天神话的内在特质,而另一些则是后天人为改造的。它是文明社会中文化的重塑与选择的结果。经过这种文化的重塑与选择,在古老的大神们身上还遗存的一点点“人性”也消失了,剩下的只是远远脱离社会、脱离人类、高高在上、虚无缥缈的理念化形象,于是他们原有的神性也随之削弱,他们成了人间崇拜的偶像,变成人间帝王们的典范。于是神话中的大神们最终演变成了人间的始祖,敬神变成了祖宗崇拜,神话变成了宗教崇拜。正是这种尚德精神,使中国文化中处处体现出了对“德”的要求。在我们传统的“修齐治平”的人生境界中,将“修身”摆在第一位也说明了这一点。只有“从头做起”,先修身然后才能齐家,再后才能治国、平天下。在后天漫长的文明社会里,无论臣废君取而代之,还是君贬臣、诛臣,往往都有从“德”方面找借口的。似乎只有这样,一个又一个杀机横生的“政变”或“贬诛”才显得名正言顺,顺理成章。这种文化的选择,甚至在今天的社会生活中,在我们民族的思维和习惯中,依然处处可以找到它的影子. 宣钉奎:中国神话与中国文学之关系考察中国学界对中国古典文学之特征的各种观点可以发现,中国古典文学总体上具有三个特征:以言志抒情诗歌为传统文学主流;追求美和善的统一或将美置于善的范畴之内,以尚善为艺术观之根本;排斥悲剧,具有乐观精神。这些特征是从何而来的呢?这是中国文学研究的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本文对中国文学以上特征的缘起进行研究,得出了中国神话的特性决定了中国文学之特征的结论。 分析了中国神话大量的具体个例,并与其他地域的神话,主要是与西方神话进行比较,通过挖掘中国神话产生的社会根源,对中国神话的构造特性和根本精神进行了归纳和把握。发现中国的神话在形式上具有以下三个特征: 1) 原始的质朴性。中国神话中神的形像具有原始性。 2) 强烈的地域性。中国神话中存在很多独立的、共存的神,却缺乏主神。 3) 宗族化倾向。中国神话具有血缘系谱。 而在内容上具有以下特性: 1) 以人为本。中国神话,特别是创世神话,从内容到社会根源都体现着人的中心地位。 2) 不死观念。中国神话具有变形神话的形态,有乐观的结尾,体现着积极的浪漫主义精神。 3) 以彼我争斗的神话内容为主。中国神话体现出善恶对立的观念等特性。中国神话的这些内在与外在的特性,对中国文学,特别是中国古典文学的总体特征,具有决定性的影响。 1) 在诗歌方面,阻碍了民族叙事诗的诞生,使抒情诗成为主流。而被阻碍的叙事传统,发展为中国繁荣的史学传统,催生出史传文学。 2) 中国神话以人为本的意识,产生了中国文学为人生的艺术观。在神话被历史化的过程中,对中国文学的功利主义倾向给予了重要的影响。 3) 中国神话的不死信念创造出中国文学的乐观精神。 4) 中国神话彼我争斗的基本思维因素催生了中国文学尚善的文艺思潮。 由此,笔者认为,中国文学的总体特征,起源于中国神话。中国神话在构造上和基本意识上的特性,成为决定中国抒情文学构造和风格的最根本要素。中国神话的原始的质朴性、地域性及宗族化倾向阻碍了民族史诗和长篇小说的发展,确立了中国文学以抒情短诗为主流的传统,并促使史传文学发端。而且,作为中国神话内在特征的以人为本、不死观念及善恶之对立等特性,不但发展成为中国文学为人生的文艺观确立的契机,还扩大了乐观精神,阻碍了悲剧的发达。而中国文学以伦理道德判断来评判文学之功能的尚善美学,也正是发端于中国神话的诸要因之中。

你可以去三味书屋看看 网站百度上可以搜得到

你们猜“玉皇大帝”和“观世音菩萨”,谁贵谁轻呢?答:观世音菩萨贵。因玉皇大帝(也叫天帝,即是天,还在六道轮回之内,尚未跳脱三界),而观世音菩萨(很至高无上的果位,是在六道轮回之外,已超越三界的)所以观世音菩萨更贵,是天帝(天人道的帝释天,与基督教上帝在同一个级别上,即是玉皇大帝)的上级。天帝见观世音菩萨,皆要诚心礼拜,叩头顶礼。(你不信的话,去找阴律无情书上查,可是写得清楚楚的)。要知道天帝(即是天,天乃六道轮回内)虽是三界之内的王帝,三界之内的老大。但终究尚未跳脱三界,也有堕入无间地狱的可能性。因地藏经记载,无间地狱之所以叫做无间地狱,之四原因:无伦男女、种族、年龄、贵贱、或龙、或神、或天(天指的是玉皇大帝,也叫天帝)、或鬼,一旦堕入这地狱,都是同样的受苦,所以叫做无间。你仔细看,有说过佛、菩萨也堕入无间地狱的可能性吗?因佛、菩萨是很至高无上的果位,在三界之外,命亦是极贵无比,又不会造作任何罪业,即永不打入无间地狱的。要知道不但观世音菩萨比天帝命贵的,连三界之外的一切佛、一切菩萨,皆都比天帝命贵的。如:观世音、文殊、普贤、地藏菩萨及其他所有佛,所有菩萨,皆都比天帝大的,知道吗?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