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投稿百科

西双版纳傣族泼水节研究论文

发布时间:2024-07-04 10:10:09

西双版纳傣族泼水节研究论文

导语:傣族泼水节又名"浴佛节",傣语称为"桑堪比迈"(意为新年 ),西双版纳德宏地区的傣族又称此节日为"尚罕"和"尚键",两名称均源于梵语。下面是我整理的傣族泼水节相关作文,欢迎各位的阅读与参考。

泼水,在人们的脑中并不陌生吧?一提到它,几乎每个人都会兴奋,搂着盆子,灌着清水,轻轻朝别人一泼,带来的不仅仅是快乐,还有吉祥、健康和幸福。

在云南,泼水节是傣族人最重视的一个节日了,因为它是傣族人民辞旧迎新的传统节日,就像汉族人民过新年一样,泼水节这个日子是傣历的新年,一般在四月的中旬开始联欢。傣家人过泼水节要祭祀先灵、泼水祝愿、赛龙船和放火花等等。

在泼水节期间,傣族的男女老少都穿起节日盛装,艳丽的服饰像朵朵竞相开放的花儿,显得异常耀眼。人们挑着清水,徒步走到佛寺庙里给佛像沐浴,以求自己多福少灾,这就是浴佛。离开佛寺后,泼水节就走到了最重要,也最开心的时候——泼水。在广场上,不管男女老少,人们提着盆子,在水池中舀一大碗水,见到谁就把盆中的水泼洒出去,被泼到水的人也不生气,两个人只是一笑而过。在他们看来,这可不是战争,而是报求平安的仪式罢了。

记得我在那一次去云南的西双版纳旅行,赶上了傣族人的泼水节。人们围在圆形的广场周边,拎着红色的塑料盆,随时准备着大乐一场。随着主持人的发令,人们冲进水池中,把盆子按进水里,再一提,满满的一碗清水当做消灾多福的符咒,挥动手臂,把一碗水撒出来,像是把一年的灾难全部驱赶了。浸在别人的`身上,像是把一年的福气全部沾上了。广场上,不同民族的人,不同地位的人,在这一刻,全都同一级别,同一民族,用相异的方言叙说着相同的祝福。

瞧,傣族那欢乐的泼水节!虽然它并不是全国人民印象最深刻的节日,但对于傣族人来说,它是傣家凝结了几千年的灿烂文化,悠久历史。泼水节是带来无穷欢乐的节日!

傣族的节日丰富多彩,其中我最喜爱的要数泼水节了!

泼水节又是傣族的新年,在傣历六月二十四日到六月二十六日,是夏历四月中旬。

清晨,男女老幼沐浴更衣,到佛寺赕佛,给佛像洒清水洗尘,还要采来鲜花绿叶到佛寺供奉。做完这些,群众性的相互泼水开始了,只见一个个男女青年,铜钹、脸盆盛水,然后涌出大街小巷,逢人便泼。这,是吉祥的水、祝福的水!不管是泼水者,还是被泼者,都笑声朗朗……

相传,古代有个火魔无恶不作,抢走了七个姑娘,最年轻的姑娘叫做侬香,她后来从一个白发花花的老爷爷那里得知只要拔下火魔的头发就可以把她勒死。姑娘们齐心协力,杀死了火魔,魔头成了一团火球,落在哪里,哪里就会起火。姑娘们就挑水去泼,终于灭了邪火。此传说相沿成习,渐渐成了泼水节。

泼水节除了泼水,还有歌舞活动,傣族人民穿上节日盛装,来到村中广场,男女老少一起载歌载舞,有的跳孔雀舞﹔有的跳“五腊嗬”﹔有的即兴而作,边唱边跳动作优美,节奏鲜明,曲调婉转,歌声动人……

泼水节期间,在宽阔的澜沧江上,要举行划龙船比赛,水船扎以彩花装扮成龙、孔雀、鲤鱼等形象,由几十名青年奋力划桨,两边观众如云,锣鼓声、喝彩声响彻云霄。

傣族的泼水节是一个迎新的节日,快乐的节日!我爱傣族的泼水节!

水珠漫天飞舞,

水花比比皆是;

人们欢声笑语,

齐唱傣家欢歌。

没错,这——就是傣族的泼水节——一个隆重的节日,一个必不可少的节日,一个令我向往已久的节日。

今年暑假,我有幸在云南西双版纳勐腊橄榄坝亲身体验了一回“泼水节”的欢乐。

“泼水节”活动在一个圆形的大广场上进行。我们都换上了傣族的传统服饰。

活动前,首先举行了一场隆重的仪式。人们打起了大鼓,吹响了号角,全场气氛立即变得肃穆起来。接着,一位中年男子身穿黄袍,头戴金冠,手执话筒,威严地坐在一张藤椅上,由一只大象驮着,庄严的绕场三周。同时与所有在场的人一起,亮出嗓子,放开声音,尽情地大声喊叫到:“水!水!!水、水、水!!!水!水!!水、水、水!!!…… ”三周绕毕,从东边涌出一群傣家姑娘,约摸二十出头的样子,长得很俊俏,手挽一张花伞,上着短衣,下着筒裙,足蹬一双绣花虎头布鞋,跳起了优美的、欢快的、流畅的舞蹈;又从西边冒出一群傣族姑娘小伙儿,或扮孔雀,或扮蝴蝶,或扮青蛙……或者干脆什么也不扮,一袭素衣长纱儿,翩翩起舞,但不多时,便又款款地退了下去。正当人们被东边姑娘们的舞姿所吸引住时,忽然,只听见主持人用傣语厉声高叫到:“放——水——!!!”。须臾间,但觉眼前一亮,喷泉就喷出了水。顷刻间,水便溢满了大半个广场!泼水活动此时正式开始。

起初,人们“对泼”,也就是不管是认识的,还是不认识的,端着盆子舀着水就泼,若是被泼到了,就还得“回敬”人家一盆,显得甚是杂乱无章。接着,方才跳舞的姑娘们,纷纷弃了花伞,端了盆子,对着人群形成了一个“包围圈”,把跳舞时还没用完的劲儿,全都用在了对人群的泼水上;而人群呢,也尽量地围成一个圈子,向她们泼,也同样是使尽了全身的力气。人们泼着、笑着、闹着,尽情地徜徉在这欢乐的海洋中。

在主持人的引导下,各人自朝天空泼十七泼,最后又以一次“对泼”,为本次活动画上了一个完美的句号。我们也恋恋不舍地放下了盆,结束了这次“泼水狂欢”。

虽然,我早已返回家乡,虽然两地相隔千山万水,虽然时间已过去一个多月,但我的耳畔仍回荡着“噗噗”的泼水声和“哗哗”的流水声,我眼前还时常浮现出一幕幕欢乐的泼水场景。.

这次活动真是太有意思了!我相信,不管过去多少年,它依然会让我记忆犹新;那些场景依然会让我历历在目。

傣族给我的最初印象就是小学课本中学过的,一年一度的泼水节,记得配画是美丽苗条的傣族女孩穿着漂亮的衣服,身体弯出优美的曲线,端着水罐泼水。后来,因为孔雀舞喜欢上了杨丽萍,虽然舞者不是傣族而是白族姑娘,但舞姿是傣族的,从此傣族在我的心里就与美丽的女孩划上了等号,从此也就深深喜欢上了这个民族。 这次去云南,了解到一些傣族的习俗,才知道泼水节原来是庆祝新年的一种方式。傣族过年一般是3-4天,第一天是除夕,经常有划龙舟等传统活动。中间的1或者2天既不属于旧的一年,也不属于新年,这一天人们可以自由安排活动。最后一天就是傣历新年的第一天,人们要用泼水活动来庆祝。所以傣历的元旦就是泼水节,这也是傣历最热闹的一天。 今年是傣历1369年,从4月13日—15日三天的时间是傣族人民过年的日子,而15日就是泼水节了。西双版纳的傣族人口占30%多,是个傣族自治州,泼水节是最重要的节日。 我们的队伍中,有的已经到过西双版纳多次,却从没有遇到泼水节,而我第一次到云南,就赶上了泼水节,好幸运。 我们抵达版纳首府所在地景洪时已是4月13日夜,也算赶上了旧年的尾巴。陪同人员在车上向我们简单介绍了当地的风俗,当地傣语称年轻漂亮的女子为“骚多力(音译)”,年轻男子为“毛多力”。有趣的称呼。于是,入乡随俗,不论长幼,我们所有的女同志被称作“骚多力”,而男同志成了“毛多力”。大家马上感觉年轻了几岁,个个容光焕发起来。 14日,公务安排,我们来到景洪市郊的勐养镇,在一个傣族寨子里访问了一个农户,在他家的吊脚楼上,一个穿着桔黄色傣裙、头上插着大朵花、身材苗条的傣族女子为我们倒茶,倒好后就坐到角落里,脸上一直带着羞涩的微笑。早就听说过“水一样的傣族姑娘”的说法,这个女子温柔的表情举止更让我怜爱。我忍不住坐到她身边和她聊起天来。她轻声细语地告诉我,她是这家人的邻居,来帮忙招呼客人,一会她还要和这家的女主人一起去“赶摆”。原来,因为这一天是新旧年之间的空白日,可以自由安排活动,镇子里就特意安排了“赶摆”——类似于我们的“赶集”。虽然我们没有时间去“赶摆”,但我想象成百上千个身穿节日盛装的、美丽的傣族女子聚在集市上,或各自或三五成群,挑选着自己喜爱的物品,该是多么美的一种景色! 第二天就是泼水节了,当地人告诉我们,这里有“泼湿一身,幸福一生”的说法,所以大家都要做好“失身(湿身)”的准备。大家哄然大笑,心里却都充满了好奇和期待。 15日终于到了,阴雨了几天的天空突然放晴了,预报的最高气温超过30度,真是天公作美啊。 10点要先在景洪市的中心广场举行一个隆重的仪式,之后泼水活动正式开始,我们计划参加完开幕仪式后,从广场一路泼着走回酒店。由于早上我们又开了个短会,快10点时才端上小水盆从宾馆出来。这时马路上已经有些急性子开始泼上了,有一个漂亮的女孩子成了几个小伙子的目标,我们的陪同说“越是漂亮的女孩子就越容易被泼。”可不是吗,只有在这个日子,小伙子们可以无所顾忌地用这个方式来接近美丽的女孩。 急匆匆驱车前往中心广场附近的街道,因为实行了交通管制,车辆很少,间或缓慢地开过一辆卡车,也是一些单位组织的“泼水专业队”,他们在车斗里铺上塑料布,装满水,有5、6个人拿着盆子从车上舀水泼向路边的行人。路上,已经有不少人湿淋淋的了,还有不少人端着水盆或水抢正在寻找目标。 我们一行人中,我的年纪最小,心中早就象揣了一只小兔子,按捺不住地想跳下车加入泼水的队伍,但看别人都气定神闲的样子,不好表现出来,只好乖乖在车上坐着。 好容易到了广场附近,行人太多,车子再也开不进去,只好停下让我们下车。走在最前面的一个女孩刚下车,就尖叫了一声,原来,不知何时车门口围上来了几个“毛多力”冲我们泼水,她没有提防被水枪射中了。我跟在她的后面,还没有来得及迈到地面上,一盆水已经兜头浇了下来。我本能地往后退了一步,想藏到车里,可是更密集的水枪又射到了车里。这时,路边维持秩序的武警过来制止住那几个“毛多力”,我们几人才安全下了车。虽说气温超过了30度,这突如其来的一盆子水浇下来,还是立即冷得缩起脖子发抖,但是,也立即被这节日的气氛包围,心里又是新奇,又是兴奋。 广场上搭起了个大舞台,地上密密麻麻站满了人,仪式已经开始,我们挤不到前边去,既看不清,又听不到,远远地只看到先是一排僧侣在台上,然后又是一排身穿傣裙的女子,大舞台的一侧,搭了一个小台子,两个电视台主持人站在上面。好几架摄像机对着两个台子,摄像机都密密实实地包裹着塑料布,只留下一个玻璃镜头暴露在空气中。由于我们怕相机被水浇坏,都没有带相机,虽然没有留下影像是个遗憾,但没有了相机、手机这类的累赘,会玩的更开心。 站了好半天,刚刚头上身上被泼的水已经完全干透了,仪式终于结束了,随着主持人的一声口令,大舞台旁边的几个碗口粗的水枪同时打开,喷向人群。人们叫着笑着躲闪,然后纷纷端起了自己的水盆、水缸、水枪,把象征着幸福吉祥的清水泼向身边的人。 整座城市立即成为水的世界、欢乐的海洋。我们按照事先的计划,开始向宾馆方向走,边走边泼。 路边间隔不远就有几个水龙头,供人们取水,大约这也是傣族自治地方特有的公共设施吧。于是马路上有的在接水,有的在泼水,有的在躲水。 果然如陪同人员所说,“骚多力”经常成为靶子。美丽的女孩子们躲着、跳着、叫着、笑着。她们的衣服在水的浸润下,紧贴在身上,玲珑的身体曲线一览无余,不用说“毛多力”大饱了眼福,就连我也觉得美不胜收。她们轻盈躲闪的身姿和清脆悦耳的笑声无疑是此刻最美丽的风景。 我们一行人是从30出头到50多岁年龄的人组成,年纪大点的人大概是担心破坏了身为领导的庄重形象,开始时似乎有所顾忌,可是没过一会,也被热烈的气氛所感染,忍不住加入了泼水的队伍,并且兴高采烈地接受了别人的慷慨馈赠——湿了身。 由于一行人中我最年轻,所以就成了重点保护对象,被“围泼”脱不了身时,他们就冲进来“解救”。有几次,水泼进我的耳朵里,好容易把水控了出来,不一会又被泼了更多进去。也有几次我试图挤进接水的人群,多接点水以便“自卫”和“反击”,但每每是还没有接到水,就被几盆不知来自何方的水着实地泼中,眼睛都睁不开,只好快速逃离。 可是如果只是留意提防马路上的泼水者,还是不够的。因为不时地会有一盆水从天而降,抬头看,会发现路边楼房的窗户露出几张得意的笑脸。 只有招架之功,全无还手之力的我虽然样子十分狼狈,心里却颇为得意。原来我还是很受“毛多力”青睐的,彷佛满身的水令自己平添了许多自信。 不知道傣族最初的泼水节是否这样热烈?我想,这些年越来越多的游客的到来,还有水枪这样专门工具的使用,大概让傣族的泼水节变了味道,更象是一年一度的狂欢了。 回宾馆不到2公里的路程,竟走了近两个小时。 在宾馆的大厅,有不少游客已经收拾好行囊要去赶飞机,看着他们干爽的头发和衣服,知道他们没能亲自体验泼水活动。他们望我们的眼神中,流露出羡慕和遗憾。湿淋淋的我们骄傲地走过他们身边时,还沉浸在水的喜悦中,回到房间,我才发现,双腿已经累软,站都站不稳了。

一年一度的傣历新年,也就是泼水节又开始,泼水节那天,歌声阵阵,锣声震耳,欢笑声随着水花飞舞,处处是“水!水!水!”的欢呼声,到处是幸福的笑声和快乐的尖叫声。整座城成一片水的世界,欢乐的海洋。

原先傣族传统的泼水,只用树叶蘸一点清水泼洒在对方身上,以示祝福。但如今年轻人觉得不够尽兴,泼到兴高采烈之时,索性将整盆水一起泼出去。青年少年、男人女人、中国人外国人,傣族人、汉族人以及其他民族的人,当地人、外地人,几乎都是倾家而出,全都投入到泼水的人海之中。傣族少男少女当然是泼水的“主力军”,而美丽的少女,自然成为人们竟相泼水的对象。穿着民族服饰的傣家姑娘,是泼水节最亮丽的一道风景。婀娜多姿的傣族姑娘,穿着裙子,轻轻地飞舞着,令整个狂欢的泼水节,也温柔起来、浪漫起来。

不管认不认识,逢人便泼,盆、桶、瓢……全都用上,清清的水,带着美好的祝福,带着欢快的笑声,把人浇得浑身湿透,是那样兴奋,那样快活,一张张彩车,装点着都市,聪明的企业商家用五花八门的广告装饰着彩车,世界变得五彩纷呈,缤纷绚丽。傣族青年也要拜年的,不过拜年的形式和汉族不尽相同,人们成群结队,一路载歌载舞去拜年,把年长者或尊贵客人用竹竿抬起并抛向空中,如此倾情地欢乐和祝福。

水这生命的源泉,给人间万物带来生命,给勤劳的人们带来吉祥,给美丽的西双版纳带来美好的明天。

“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不同的民族,各有不同的民风民俗。

傣族的泼水节有这样一段历史传说故事。

很久以前,在傣族地区出现了一个十无恶不做的大魔王,他到处烧杀抢劫,奸污民女。弄得庄稼无人收,人心不宁,民不聊生。人们受尽了他的残暴,对他恨之入骨,可是谁也无法杀死他。大魔王有六个妻子,可他仍不满足,又抢来一美丽聪明的姑娘。姑娘们满怀仇恨,合计着如何杀死魔王。一天夜里,七个姑娘用最好的酒肉,把魔王灌得酩酊大醉,使他吐露自己致命的弱点。原来这个天不怕,地不怕的魔王,就怕用他的头发勒住自己的脖子,机警的小姑娘小心翼翼地拔下魔王一根红头发,勒住他的脖子。果然,魔王的头就掉了下来,变成一团火球,滚到哪里,邪火就蔓延到 哪里。竹楼被烧毁,庄稼被烧焦。为了扑灭邪火,姑娘们便轮流抱大魔王的头。从此,这一天就形成了傣族辞旧迎新的盛大节日——泼水节。

节日清晨,傣族男女老少都穿上节日盛装,挑着清水,先到佛寺浴佛,然后就开始互相泼水。互祝吉祥、幸福、健康。人们一边翩翩起舞,一边呼喊:“水!水!水!”,鼓锣之声响彻云霄,祝福的水花到处飞溅,傣族人仿佛沉寂在一片四处飞溅、欢声笑语、水的海洋。泼水节期间,傣族青年喜欢到林间空地做丢包游戏。花包用漂亮的花布做成。泼水节,全城上上下下到处一片欢声笑语。一张张兴奋、快乐的脸蛋刻在每个人的脸上。美好的记忆刻在每个人的心间。

泼水节是傣族一年一度的传统节日(阳历四月十三至十五日)。傣语叫做“楞贺尚罕”,即“六月新年”或“傣历新年”。实际上泼水节就是傣历的元旦,因为傣文历法,新的一年是从六月开始计算的。关于泼水节的由来,还有一个传说呢。

很早以前,一个无恶不作的魔王霸占了美丽富饶的西双版纳,并抢来七位美丽的少女做他的妻子。少女们满怀仇恨,合计着如何杀死魔王。一天夜里,年纪最小的少女侬香用最好的酒肉,把魔王灌得酩酊大醉,使他吐露自己致命的弱点。原来这个天不怕,地不怕的魔王,就怕用他的头发勒住自己的脖子,机警的小少女小心翼翼地拔下魔王一根红头发,勒住他的脖子。果然,魔王的头就掉了下来,变成一团火球,滚到哪里,邪火就蔓延到哪里。竹楼被烧毁,庄稼被烧焦。为了扑灭邪火,七个少女轮流抱着魔王的头,其他少女不停地向上面泼水,终于在傣历的六月把邪火扑灭了并把魔王的头扔进了江里。乡亲们又开始了安居乐业的生活。

从此,为了表示对七位少女的怀念和感谢。这项活动延续至今,成为傣族人民辞旧迎新、祝福吉祥的节日--泼水节。在傣族人看来,水是圣洁、美好、光明的象徵。世界上有了水,万物才能生长,水是生命之神。

泼水节来临,傣家人便忙着杀猪,杀鸡、酿酒,还要做许多“毫诺索”(年糕)以及用糯米做成的多种粑粑,在节日里食用。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传统民俗节日。傣族人民最盛大的节日就是泼水节。

泼水节一般在阳历4月中旬,也就是傣历6月,为期三四天。第一天就相当于除夕.在这一天里,人们都去江边观看龙舟比赛,长长的龙船两头尖尖的翘起,船舷上刻着精美的图案。比赛胜利者将得到优胜大旗和奖品。人们还为他们端来一碗米酒,洒去一把把糖果,跳起别具一格的"依拉贺"民族舞蹈,为他们加油喝彩。

最后一天是元旦。"元旦"这一天处处人山人海。人们都进行着有趣的活动,比如深受人们欢迎的游戏"放高升"和"丢包"。

中间相隔的空日是最隆重的泼水日。上午10时左右,男女老少拎着水桶来到街上,路边早备有大量的清水,水上漂着片片花瓣,有的甚至还滴入几滴香水,大家不分男女老少,也不分拿个民族,都互相泼水,彼此祝福,以求消灭灾病,祈愿风调雨顺。

傣族人民过泼水节的其目的就是为了伴和着欢声笑语,达到快乐的最高潮。

泼水节又是傣族的新年,在傣历6月24日到6月26日,是夏历四月中旬。

清晨,男女老幼沐浴更衣,到佛寺赕佛,给佛像洒清水洗尘,还要采来鲜花绿叶到佛寺供奉。做完这些,群众性的相互泼水开始了,只见一个个男女青年,铜钹、脸盆盛水,然后涌出大街小巷,逢人便泼。这,是吉祥的水、祝福的水!不管是泼水者,还是被泼者,都笑声朗朗……

相传,在古代有个火魔无恶不作,抢走了七个姑娘,最年轻的姑娘叫做侬香,她后来从一个白发花花的老爷爷那里得知只要拔下火魔的头发就可以把她勒死。姑娘们齐心协力,杀死了火魔,魔头成了一团火球,落在哪里,哪里就会起火。姑娘们就挑水去泼,终于灭了邪火。此传说相沿成习,渐渐成了泼水节。

泼水节除了需要泼水,还有歌舞活动,傣族人民穿上节日盛装,来到村中广场,男女老少一起载歌载舞,有的跳孔雀舞﹔有的跳“五腊嗬”﹔有的即兴而作,边唱边跳动作优美,节奏鲜明,曲调婉转,歌声动人……

泼水节期间,在宽阔的澜沧江上,要举行划龙船比赛,水船扎以彩花装扮成龙、孔雀、鲤鱼等形象,由几十名青年奋力划桨,两边观众如云,锣鼓声、喝彩声响彻云霄。

在这个炫丽多彩的假期里,最令我难忘的是农历七月七了。那是傣族的傣族泼水节。

今天的天空蓝蓝的,像一段蓝色的缎子。白白的云像一根根被发酵过的棉花糖,又像在蓝色绸缎上的白云,真是一个好天气。“傣族泼水节”开始了,我们去买了小盆子。开始泼水了,我们每个人的小盆子里都盛满金银的水,然后,泼向别人,清清的水,泼呀,洒呀!我和姐姐笑啊,跳啊!是多么开心,快乐。玩的可起劲了!

当天除了泼水,海上抓鸭和过福桥活动!傣族泼水节的第二天,抓鸭子比赛开始了!只见一个个大哥哥勇猛的跳下水去抓鸭子,哇!看着大哥哥们抓到一只只鸭子可好玩了。到过福桥,只见桥是用芭蕉叶做的别说大人了,连我上去桥都要沉了。一个大姐姐第一个上福桥,只见她一直跑一直跑,到中间的时候她跑偏了直接就掉到了水里。这时我问外公:“外公,为什么要抓鸭子、过福桥啊?”外公得意地说:“抓到鸭子说明你今年会交好运,过了福桥就保你一生平安!”这时外公叫我看福桥。哇!一个阿姨她竟然过了福桥。

傣族泼水节是傣族人民最喜欢的节日,也是傣族人民最快乐的节日。如果想去真正体验一下傣族泼水节的快乐,就去保亭做客吧!

傣族是一个少数民族。他们有很多寓意美好的节日,泼水节就是其中一个。

传说傣族有一个无恶不作的魔王,他到处烧杀抢劫,奸污妇女……人们受尽了他的残害,对他恨之入骨,可是谁也无法杀死他。有个聪明的姑娘被魔王的选为第7个妻子,她也恨透了魔王,但是表面上不露声色。有一次她陪魔王喝酒,趁机打听到了魔王的弱点:只要用魔王的头发勒住他的脖子他的头就会滚下来。于是她把魔王灌得大醉,拔了一根头发勒住魔王的脖子,但是魔王死了以后还是不肯放弃作恶。他的头滚到哪儿哪儿就灾难连连,扔到水里,水就波涛汹涌;埋在地下,到处臭气熏天。只有魔王的妻子抱住他的头才不会发生灾难。于是,7个妻子轮流抱着魔王的头,直到魔王的头化为灰烬。人们拿来水给这7个姑娘净身。这个习俗流传下来,就慢慢变成现在的泼水节。

泼水节象征着幸福,好运。泼水节还叫浴佛节。在泼水节这天,人们都会去一个广场上,等主持人说开始,广场上的喷泉就开始喷水,这时候人们带的盆子都可以去喷泉里舀水,互相泼水,不管泼的人还是被泼的人,脸上都洋溢笑容。因为被泼的人有好运,泼的人给别人带来了好运,谁能不开心呢?

真希望能亲自去傣族看看,亲身体验一下傣族神圣的泼水节,亲眼看看泼水节的盛况,亲耳听听他们欢乐的笑声。

早上,我和妈妈以及妈妈的几个朋友一同前往赤岸的大桥村参加那里一年一度的泼水节。

原先,我以为这里的泼水节应该是往别人身上洒几滴水,表示祝福。可一到大桥村才知道,原来在一个大场地上有一些不深的水,人们在里头用脸盆盛上水,互相泼对方,和打水仗没什么两样。

我看了觉得挺新鲜的,于是和几个伙伴一起去向大人要钱买脸盆,就头也不回地跑回场地上。一路上,那些人们看见我们身上一滴水也没沾,便向我们笑了笑,与此同时,他们正拿着盛满水的脸盆,在我们不注意时,把水泼向我们身上。我们往都是水的场地上走去,准备向弱不禁风的小孩儿发出“进攻”。

刚走到场地上,我们也用脸盆盛起水向他们泼去,他们表面上看去什么也禁不住,但在我们面前又毫不示弱,马上把水泼向我们,一刻也不停。在阳光的照射下,使被水泼过的大家,身上闪耀着淡淡的光,暖洋洋的。不一会儿,我们身上又有了一层汗,很热很热。追追跑跑。我们马上变的疲惫不堪,幸好妈妈及时赶到,要不然可能会躺在水面上睡着呢!

我们恋恋不舍地望着欢乐玩耍的人们,但是不得不走了。

傣族最著名的恐怕是泼水节。每年四月的一天,傣族都要举行泼水节。这一天早晨,人们要采集鲜花,绿叶到佛寺供奉,担来碧澄清水为佛像洗尘。做完这些,群众性的泼水就开始了,只见一群群男女青年铜钵脸盆盛水,涌出大街小巷,嬉戏追逐,逢人便泼,从头到脚,全身湿透。这是吉祥的水,幸福的水,不管是泼者还是被泼者,都异常地高兴,脸上挂着笑容。

傣族的女子对发饰很有讲究,大多梳高发髻,还爱在发髻上插缀鲜花;男士们则爱穿对襟或大襟的无领短衫,肥筒长裤。

傣族的居住物——傣族竹楼也小有名气。因为傣族人居住区气温高而竹楼又有利于防酷热和湿气。因此,傣族人家至今依然保持着“多起竹楼,傍水而居”的习惯。傣族还有一个风俗:一家盖房,全村帮忙。新楼落城时,还要举行“架竹楼”仪式。这时,全村人都像过节一般热闹。同时还要亲请“赞哈”唱“贺新房”的曲子,据说这样才能吉祥,平安,家道兴旺。

傣族的民俗还有很多,值得我们去了解,去探索。

泼水节是傣族一年一度的传统节日(阳历四月十三至十五日)。傣语叫做“楞贺尚罕”,即“六月新年”或“傣历新年”。实际上泼水节就是傣历的元旦,因为傣文历法,新的一年是从六月开始计算的。关于泼水节的由来,还有一个传说呢。

很早以前,一个无恶不作的妖魔霸占了美丽富饶的西双版纳,并抢来七位美丽的姑娘做他的妻子。姑娘们满怀仇恨,合计着如何杀死妖魔。一天夜里,年纪最小的姑娘侬香用最好的酒肉,把妖魔灌得酩酊大醉,使他吐露自己致命的弱点。原来这个天不怕,地不怕的妖魔,就怕用他的头发勒住自己的脖子,机警的'小姑娘小心翼翼地拔下妖魔一根红头发,勒住他的脖子。果然,妖魔的头就掉了下来,变成一团火球,滚到哪里,邪火就蔓延到哪里。竹楼被烧毁,庄稼被烧焦。为了扑灭邪火,七个姑娘轮流抱着妖魔的头,其他姑娘不停地向上面泼水,终于在傣历的六月把邪火扑灭了并把妖魔的头扔进了江里。乡亲们又开始了安居乐业的生活。

从此,为了表示对七位姑娘的怀念和感谢。这项活动延续至今,成为傣族人民辞旧迎新、祝福吉祥的节日——泼水节。在傣族人看来,水是圣洁、美好、光明的象徵。世界上有了水,万物才能生长,水是生命之神。

泼水节来临,傣家人便忙着杀猪,杀鸡、酿酒,还要做许多“毫诺索”(年糕)以及用糯米做成的多种粑粑,在节日里食用。

泼水节是傣族一年一度的传统节日(阳历四月十三至十五日)。傣语叫做“楞贺尚罕”,即“六月新年”或“傣历新年”。实际上泼水节就是傣历的元旦,因为傣文历法,新的一年是从六月开始计算的。关于泼水节的由来,还有一个传说呢。

很早以前,一个无恶不作的魔王霸占了美丽富饶的西双版纳,并抢来七位美丽的女生做他的妻子。女生们满怀仇恨,合计着如何杀死魔王。一天夜里,年纪最小的女生侬香用最好的酒肉,把魔王灌得酩酊大醉,使他吐露自己致命的弱点。原来这个天不怕,地不怕的魔王,就怕用他的头发勒住自己的脖子,机警的小女生小心翼翼地拔下魔王一根红头发,勒住他的脖子。果然,魔王的头就掉了下来,变成一团火球,滚到哪里,邪火就蔓延到哪里。竹楼被烧毁,庄稼被烧焦。为了扑灭邪火,七个女生轮流抱着魔王的头,其他女生不停地向上面泼水,终于在傣历的六月把邪火扑灭了并把魔王的头扔进了江里。乡亲们又开始了安居乐业的生活。

从此,为了表示对七位女生的怀念和感谢。这项活动延续至今,成为傣族人民辞旧迎新、祝福吉祥的节日--泼水节。在傣族人看来,水是圣洁、美好、光明的象徵。世界上有了水,万物才能生长,水是生命之神。

泼水节来临,傣家人便忙着杀猪,杀鸡、酿酒,还要做许多“毫诺索”(年糕)以及用糯米做成的多种粑粑,在节日里食用。

临天他们先到,所以就买泼水的盆子,我们到了锦绣中华的时候就拿着水盆去泼水了,我们先去换衣服,换好衣服就拿着水盆进入泼水区。

我先装了一盆水,往岸上跑,走到哪里就泼到哪里,这时,我走到装水的地方,正准备装水,突然,从旁边泼来水,我装好水正要泼的时候,岸上的人用巨型水抢来喷我,我赶紧跑,但还没跑两步,那水就向我背上射来,冲击力十分大,一下把我打到了地上,我十分生气,于是,我装了一盆水,来了两次旋转式泼水,结果十分糟糕,根本就是两面夹击,先是泼来水,紧接着是巨型水抢的射击,紧接着又是泼水,接着又来泼水,把我打得满地找牙。

我开始了我的报复计划,我在岸上找到了一架巨型水抢我向下面的人射击,只要有人来,无论是大人小孩,我统统向他们的脸部射击,我看着一个接着一个人被我的十分狼狈,满地找牙,心里十分得意,可是没过多久,水里的人就开始了反抗,先我疯狂的泼水,他们反败为胜。

过了一会儿,我们就去游泳池里游泳那里的游泳池有海浪,我们现在那里完了一会儿水中抓人,接着我们就去冲海浪,我们发现只要到越高的地方海浪就越高,冲完海浪我们又去泼了一会水就回家了。

我很开心,这真是个疯狂的泼水节。

一年一度的傣历新年,也就是泼水节又开始了,对傣族人来说,这个日子相当于汉族的春节,当地人民会放假三天来欢度他们这一年中最隆重的民族节日。

泼水节那天,歌声阵阵,锣声震耳,欢笑声随着水花飞舞,处处是“水!水!水!”的欢呼声,到处是幸福的笑声和快乐的尖叫声。整座城成了一片水的世界,欢乐的海洋。

原先傣族传统的泼水,只用树叶蘸一点清水泼洒在对方身上,以示祝福。但如今年轻人觉得不够尽兴,泼到兴高采烈之时,索性将整盆水一起泼出去。青年少年、男人女人、中国人外国人,傣族人、汉族人以及其他民族的人,当地人、外地人,几乎都是倾家而出,全都投入到泼水的人海之中。傣族少男少女当然是泼水的“主力军”,而美丽的少女,自然成为人们竟相泼水的对象。穿着民族服饰的傣家姑娘,是泼水节最亮丽的一道风景。婀娜多姿的傣族姑娘,穿着裙子,轻轻地飞舞着,令整个狂欢的泼水节,也温柔起来、浪漫起来。

不管认不认识,逢人便泼,盆、桶、瓢……全都用上了,清清的水,带着美好的祝福,带着欢快的笑声,把人浇得浑身湿透,是那样兴奋,那样快活,一张张彩车,装点着都市,聪明的企业商家用五花八门的广告装饰着彩车,世界变得五彩纷呈,缤纷绚丽。傣族青年也要拜年的,不过拜年的形式和汉族不尽相同,人们成群结队,一路载歌载舞去拜年,把年长者或尊贵客人用竹竿抬起并抛向空中,如此倾情地欢乐和祝福。

傣族得节日丰富多彩,其中我最喜爱得要数泼水节了!

泼水节又是傣族得新年,在傣历六月二十四日到六月二十六日,是夏历四月中旬。

清晨,男女老幼沐浴更衣,到佛寺赕佛,给佛像洒清水洗尘,还要采来鲜花绿叶到佛寺供奉。做完这些,群众性得相互泼水开始了,只见一个个男女青年,铜钹、脸盆盛水,然后涌出大街小巷,逢人便泼。这,是吉祥得水、祝福得水!不管是泼水者,还是被泼者,都笑声朗朗……

相传,古代有个火魔无恶不作,抢走了七个姑娘,最年轻得姑娘叫做侬香,她后来从一个白发花花得老爷爷那里得知只要拔下火魔得头发就可以把她勒死。姑娘们齐心协力,杀死了火魔,魔头成了一团火球,落在哪里,哪里就会起火。姑娘们就挑水去泼,终于灭了邪火。此传说相沿成习,渐渐成了泼水节。

泼水节除了泼水,还有歌舞活动,傣族人民穿上节日盛装,来到村中广场,男女老少一起载歌载舞,有得跳孔雀舞﹔有得跳“五腊嗬”﹔有得即兴而作,边唱边跳动作优美,节奏鲜明,曲调婉转,歌声动人……

泼水节期间,在宽阔得澜沧江上,要举行划龙船比赛,水船扎以彩花装扮成龙、孔雀、鲤鱼等形象,由几十名青年奋力划桨,两边观众如云,锣鼓声、喝彩声响彻云霄。

听说过泼水节吗?那是只有傣族才过的节日啊!我先为你介绍介绍这个节日吧!

泼水节是傣族最为隆重的节日,也是云南少数民族节日中影响面最大,参加人数最多的节日。泼水节是傣族的新年相当于公历的四月中旬,节日一般会持续三到七天,人们都把这一天视为最美好最吉祥的日子。

我这回也是有幸来到傣族的老家——云南,参加了一次泼水节,那真是有意思啊!我还记得当时的情景:我身穿着傣族专门用来庆祝泼水节的服装,等待着一声令下一听到声音,我立刻以“光速”冲向水池,拿起一个盆子,装满水,一摇,向刚来的几个人泼了过去,几个跑得快的人还没碰到盆子,就被我破成落汤鸡,我在装满了水,在泼几个刚来的人,又被我泼成了落汤鸡,我正笑的合不拢嘴呢。忽然我身后一凉,原来他反击了,我急忙抓起盆子装满水就跑,泼出去。我反复这这两个动作,但我却感受到无比欢乐,也不知泼了多长时间,妈妈说我们应该回旅馆了,可是总觉得没玩够。看着还在泼的人们,心里真是羡慕啊!

傣族可是一个敬水,爱水的民族,他们认为水代表着吉祥,符合健康,因此被泼的水越多好运也越多。真希望再能参加傣族的泼水节啊!

一、起源 傣族泼水节又名"浴佛节",傣语称为"比迈"(意为新年),西双版纳德宏地区的傣族又称此节日为"尚罕"和"尚键",两名称均源于梵语,意为周转、变更和转移,指太阳已经在黄道十二宫运转一周开始向新的一年过渡。阿昌、德昂、布朗、一、起源 傣族泼水节又名"浴佛节",傣语称为"比迈"(意为新年),西双版纳德宏地区的傣族又称此节日为"尚罕"和"尚键",两名称均源于梵语,意为周转、变更和转移,指太阳已经在黄道十二宫运转一周开始向新的一年过渡。阿昌、德昂、布朗、佤等族过这一节日。柬埔寨、泰国、缅甸、老挝等国也过泼水节。 泼水节源于印度,是古婆罗门教的一种仪式,后为佛教所吸收,约在公元十二世纪末至十三世纪初经缅甸随佛教传入中国云南傣族地区。随着佛教在傣族地区影响的加深,泼水节成为一种民族习俗流传下来,至今已数百年。在泼水节流传的过程中,傣族人民逐渐将之与自己的民族神话传说结合起来,赋予了泼水节更为神奇的意蕴和民族色彩。 二、传说 关于泼水节的来历,有这样一个生动的传说:很久以前,在傣族聚居的地区出现了一个残暴的魔王,他无恶不作,到处烧杀抢劫,奸污妇女,弄得庄稼无收,人心不宁,民不聊生。人们受尽了他的残害,对他恨之入骨,可是谁也无法杀死他。 魔王已有6个妻子,可他仍不满足,又抢来一个美丽聪明的姑娘。这7个姑娘们看到自己的同胞过着悲惨的生活,决心找到消灭恶魔的办法。聪明的姑娘们心里恨透了魔王,可表面却不露声色,装着与魔王十分要好。一天夜里,魔王从外面抢回来许多财宝和奴仆,她趁魔王高兴不备时试探问清了用魔王头发可勒死魔王的秘密。于是,夜深人静,趁魔王睡着的时候,姑娘悄悄地拔下了魔王的一根头发,勒住魔王的脖子。顷刻间,魔王的头便滚在地下,可是头一着地,地上就燃起大火。眼看将酿成灾祸,姑娘们立即拾起头颅,大火就熄灭了。但是,魔王的头滚到哪里,哪里便发生灾难,抛到河里,河水泛滥成灾;埋在地下,到处臭气冲天,只有魔王的妻子抱着才平安无事。 为免除灾难祸害百姓,姑娘们便轮流抱着魔王的头,一人抱一天。天上一天,等于地上一年,每年姑娘们轮换的日子,即傣族的新年,傣族人民怀着对姑娘们敬佩的心情,给抱头的姑娘泼一次清水,以便冲去身上的血污和成年的疲惫,作为洗污净身的一种祝福。 后来,傣族人民为纪念这七位机智勇敢的妇女,就在每年的这一天互相泼水,从此形成了傣族辞旧迎新的盛大节日--泼水节。 三、主要活动 傣族泼水节为期三至四天。第一天为"麦日",类似于农历除夕,傣语叫"宛多尚罕",意思是送旧。此时人们要收拾房屋,打扫卫生,准备年饭和节间的各种活动。第二天称为"恼日","恼"意为"空",按习惯这一日既不属前一年,亦不属后一年,故为"空日";第三天叫"麦帕雅晚玛",据称此麦帕雅晚玛的英灵带着新历返回人间之日,人们习惯将这一天视为"日子之王来临",是傣历的元旦。 到了节日,傣族男女老少就穿上节日盛装,挑着清水,先到佛寺浴佛,然后就开始互相泼水,你泼我,我泼你,一朵朵水花在空中盛开,它象征着吉祥、幸福、健康,青年手里明亮晶莹的水珠,还象征着甜蜜的爱情。大家互相泼啊泼,到处是水的洗礼、水的祝福、水的欢歌。朵朵水花串串笑,泼水节成了欢乐的海洋。 泼水节的内容,除泼水外,还有赶摆、赛龙舟、浴佛、诵经、章哈演唱、斗鸡、跳孔雀舞、白象舞、丢包、放高升、放孔明灯等民俗活动,以及其他艺术表演、经贸交流等。 1、泼水节"祝福":浴佛 在"麦日",一清早人们就要采来鲜花绿叶到佛寺供奉,担来清水"浴佛"--为佛像洗尘。"浴佛"完毕,集体性的相互泼水就开始了。一群群青年男女用各种各样的容器盛水,涌出大街小巷,追逐嬉戏,逢人便泼。"水花放,傣家狂","泼湿一身、幸福终身"!象征着吉祥、幸福、健康的一朵朵水花在空中盛开,人们尽情地泼尽情地洒,笑声朗朗,全身湿透,兴致弥高…… 2、泼水节"爱情":丢包 泼水节也是未婚青年男女们寻觅爱情、栽培幸福的美好时节。泼水节期间,傣族未婚青年男女喜欢做"丢包"游戏。姑娘手中用花布精心制作的花包,是表示爱情的信物。丢包那天,姑娘们极尽打扮之能事,然后打着花伞,提着小花包来到"包场",与小伙子们分列两边,相距三四十步,开始向对方丢花包。小伙子若是接不住姑娘丢来的花包,就得把事先准备好的鲜花插在姑娘的发颉上,姑娘若是接不着小伙子丢来的包,就得把鲜花插到小伙子的胸前……就这样渐渐地选中了对方,一段段浪漫的爱情故事就开始了。 3、泼水节"力量":赛龙舟 赛龙舟是泼水节最精彩的项目之一,常常在泼水节的"麦帕雅晚玛"(第三天)举行。那日,穿着节日盛装的群众欢聚在澜沧江畔、瑞丽江边,观看龙舟竞渡。江上停泊着披绿挂彩的龙船,船上坐着数十名精壮的水手,号令一响,整装待发的龙船像箭一般往前飞去,顿时整条江上,鼓声、锣声、号子声、喝彩声,此起彼伏、声声相应,节日的气氛在这里达到了高潮…… 4、泼水节"舞蹈":象脚舞和孔雀舞 傣族人民能歌善舞,泼水节自然少不了舞蹈。大规模的舞蹈主要安排在泼水节的第三天,如象脚舞和孔雀舞等。从七八岁的娃娃到七八十岁的老人,都穿上节日盛装,聚集到村中广场,参加集体舞蹈。象脚舞热情、稳健、潇洒。舞者围成圆圈,合着锰锣、象脚鼓翩翩起舞,一边跳舞一边喝彩"吾、吾"或"水、水"!孔雀舞优美、雅致、抒情,是傣族舞蹈的灵魂,舞蹈以孔雀的各中姿态为基础,在趣与美的再创造中,集中凝聚着傣族儿女们的审美旨趣。还有不少舞者尽情挥洒自己的即兴之作,有的边唱边跳,有的甚至边跳边喝酒,如痴如醉、狂放不拘,连续跳上几天几夜也不知疲惫。 5、泼水节"高升":放高升和孔明灯 放高升是泼水节的又一项保留节目。高升是傣族人民自制的一种烟火,将竹竿底部填以火药和其它配料,置于竹子搭成的高升架上,接上引线,常在夜晚燃放。放高升时,点燃引线使火药燃烧便会产生强劲的推力,将竹子如火箭般推入高空。竹子吐着白烟,发出嗖嗖的尖啸声,同时在空中喷放出绚丽的烟火,犹如花团锦簇,光彩夺目,甚是美妙。地上则欢呼声、喝彩声此起彼伏,议论声、赞美声不绝于耳,好不热闹。高升飞得越高越远的寨子,人也觉得更光彩、更吉祥。 放孔明灯也是傣族地区特有的活动。入夜,人们在广场空地上,将灯烛点燃,放到自制的大"汽球"内,利用空气的浮力,把一盏盏孔明灯放飞上天。一盏盏明亮的孔明灯在漆黑的夜晚越飞越高,越飞越远。人们以此来纪念古代的圣贤孔明。 四、传承价值 泼水节是全面展现傣族水文化、音乐舞蹈文化、饮食文化、服饰文化和民间崇尚等传统文化的综合舞台,是研究傣族历史的重要窗口,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泼水节展示的章哈、白象舞等艺术表演能给人以艺术享受,有助于了解傣族感悟自然、爱水敬佛、温婉沉静的民族特性。同时泼水节还是加强西双版纳全州各族人民大团结的重要纽带,对西双版纳与东南亚各国友好合作交流,对促进全州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该民俗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编辑本段]缅甸泼水节 泼水节也是缅甸人民的传统节日,类似我国的春节。一般在公历4月中旬举行,通常历时3、4天。 按照缅甸风俗,节日期间,不分男女老少,可以互相泼水,表示洗旧迎新之意。讲究的人,用香樱桃花枝,从银钵中蘸取浸有玫瑰花瓣的清水,轻轻地向别人身上抖洒。普通人喜欢整桶整盆地泼,甚至用水龙管喷浇。小孩用水枪向大人喷,也不会被责骂。人们被泼得越多越高兴,因为水象征着幸福。 缅甸泼水节的来历传说不一。有一种说法是:有一年,缅王在宫中遇到神仙下凡,缅王龙心大悦,命人用香料和清水混合,泼洒在文武百官的身上,表示洗旧除污,迎新接福。 住在“孔雀之乡”的傣族 傣族的新年是泼水节。每年清明后第十天的清晨,人们便沐浴更衣,穿着鲜艳的服装,到佛寺浴佛听经,堆造沙塔,然后互相泼洒象征吉祥如意的水。相传,身上被泼水越多,新年里就越幸福。同时,赛龙舟、丢包、放火花、点孔明灯等活动非常热闹。入夜,人们仍纵情歌舞,笑声不绝。 傣族主要聚居在云南省。傣族人大多居位在群山环抱的河谷平坝地区,雨量充沛,四季常春、盛产稻谷及甘蔗、樟脑、咖啡等多种经济作物,还有野象、犀牛、金丝猴、孔雀等珍禽异兽,被称为“孔雀之乡。”等族过这一节日。柬埔寨、泰国、缅甸、老挝等国也过泼水节。 泼水节源于印度,是古婆罗门教的一种仪式,后为佛教所吸收,约在公元十二世纪末至十三世纪初经缅甸随佛教传入中国云南傣族地区。随着佛教在傣族地区影响的加深,泼水节成为一种民族习俗流传下来,至今已数百年。在泼水节流传的过程中,傣族人民逐渐将之与自己的民族神话传说结合起来,赋予了泼水节更为神奇的意蕴和民族色彩。 二、传说 关于泼水节的来历,有这样一个生动的传说:很久以前,在傣族聚居的地区出现了一个残暴的魔王,他无恶不作,到处烧杀抢劫,奸污妇女,弄得庄稼无收,人心不宁,民不聊生。人们受尽了他的残害,对他恨之入骨,可是谁也无法杀死他。 魔王已有6个妻子,可他仍不满足,又抢来一个美丽聪明的姑娘。这7个姑娘们看到自己的同胞过着悲惨的生活,决心找到消灭恶魔的办法。聪明的姑娘们心里恨透了魔王,可表面却不露声色,装着与魔王十分要好。一天夜里,魔王从外面抢回来许多财宝和奴仆,她趁魔王高兴不备时试探问清了用魔王头发可勒死魔王的秘密。于是,夜深人静,趁魔王睡着的时候,姑娘悄悄地拔下了魔王的一根头发,勒住魔王的脖子。顷刻间,魔王的头便滚在地下,可是头一着地,地上就燃起大火。眼看将酿成灾祸,姑娘们立即拾起头颅,大火就熄灭了。但是,魔王的头滚到哪里,哪里便发生灾难,抛到河里,河水泛滥成灾;埋在地下,到处臭气冲天,只有魔王的妻子抱着才平安无事。 为免除灾难祸害百姓,姑娘们便轮流抱着魔王的头,一人抱一天。天上一天,等于地上一年,每年姑娘们轮换的日子,即傣族的新年,傣族人民怀着对姑娘们敬佩的心情,给抱头的姑娘泼一次清水,以便冲去身上的血污和成年的疲惫,作为洗污净身的一种祝福。 后来,傣族人民为纪念这七位机智勇敢的妇女,就在每年的这一天互相泼水,从此形成了傣族辞旧迎新的盛大节日--泼水节。 三、主要活动 傣族泼水节为期三至四天。第一天为"麦日",类似于农历除夕,傣语叫"宛多尚罕",意思是送旧。此时人们要收拾房屋,打扫卫生,准备年饭和节间的各种活动。第二天称为"恼日","恼"意为"空",按习惯这一日既不属前一年,亦不属后一年,故为"空日";第三天叫"麦帕雅晚玛",据称此麦帕雅晚玛的英灵带着新历返回人间之日,人们习惯将这一天视为"日子之王来临",是傣历的元旦。 到了节日,傣族男女老少就穿上节日盛装,挑着清水,先到佛寺浴佛,然后就开始互相泼水,你泼我,我泼你,一朵朵水花在空中盛开,它象征着吉祥、幸福、健康,青年手里明亮晶莹的水珠,还象征着甜蜜的爱情。大家互相泼啊泼,到处是水的洗礼、水的祝福、水的欢歌。朵朵水花串串笑,泼水节成了欢乐的海洋。 泼水节的内容,除泼水外,还有赶摆、赛龙舟、浴佛、诵经、章哈演唱、斗鸡、跳孔雀舞、白象舞、丢包、放高升、放孔明灯等民俗活动,以及其他艺术表演、经贸交流等。 1、泼水节"祝福":浴佛 在"麦日",一清早人们就要采来鲜花绿叶到佛寺供奉,担来清水"浴佛"--为佛像洗尘。"浴佛"完毕,集体性的相互泼水就开始了。一群群青年男女用各种各样的容器盛水,涌出大街小巷,追逐嬉戏,逢人便泼。"水花放,傣家狂","泼湿一身、幸福终身"!象征着吉祥、幸福、健康的一朵朵水花在空中盛开,人们尽情地泼尽情地洒,笑声朗朗,全身湿透,兴致弥高…… 2、泼水节"爱情":丢包 泼水节也是未婚青年男女们寻觅爱情、栽培幸福的美好时节。泼水节期间,傣族未婚青年男女喜欢做"丢包"游戏。姑娘手中用花布精心制作的花包,是表示爱情的信物。丢包那天,姑娘们极尽打扮之能事,然后打着花伞,提着小花包来到"包场",与小伙子们分列两边,相距三四十步,开始向对方丢花包。小伙子若是接不住姑娘丢来的花包,就得把事先准备好的鲜花插在姑娘的发颉上,姑娘若是接不着小伙子丢来的包,就得把鲜花插到小伙子的胸前……就这样渐渐地选中了对方,一段段浪漫的爱情故事就开始了。 3、泼水节"力量":赛龙舟 赛龙舟是泼水节最精彩的项目之一,常常在泼水节的"麦帕雅晚玛"(第三天)举行。那日,穿着节日盛装的群众欢聚在澜沧江畔、瑞丽江边,观看龙舟竞渡。江上停泊着披绿挂彩的龙船,船上坐着数十名精壮的水手,号令一响,整装待发的龙船像箭一般往前飞去,顿时整条江上,鼓声、锣声、号子声、喝彩声,此起彼伏、声声相应,节日的气氛在这里达到了高潮…… 4、泼水节"舞蹈":象脚舞和孔雀舞 傣族人民能歌善舞,泼水节自然少不了舞蹈。大规模的舞蹈主要安排在泼水节的第三天,如象脚舞和孔雀舞等。从七八岁的娃娃到七八十岁的老人,都穿上节日盛装,聚集到村中广场,参加集体舞蹈。象脚舞热情、稳健、潇洒。舞者围成圆圈,合着锰锣、象脚鼓翩翩起舞,一边跳舞一边喝彩"吾、吾"或"水、水"!孔雀舞优美、雅致、抒情,是傣族舞蹈的灵魂,舞蹈以孔雀的各中姿态为基础,在趣与美的再创造中,集中凝聚着傣族儿女们的审美旨趣。还有不少舞者尽情挥洒自己的即兴之作,有的边唱边跳,有的甚至边跳边喝酒,如痴如醉、狂放不拘,连续跳上几天几夜也不知疲惫。 5、泼水节"高升":放高升和孔明灯 放高升是泼水节的又一项保留节目。高升是傣族人民自制的一种烟火,将竹竿底部填以火药和其它配料,置于竹子搭成的高升架上,接上引线,常在夜晚燃放。放高升时,点燃引线使火药燃烧便会产生强劲的推力,将竹子如火箭般推入高空。竹子吐着白烟,发出嗖嗖的尖啸声,同时在空中喷放出绚丽的烟火,犹如花团锦簇,光彩夺目,甚是美妙。地上则欢呼声、喝彩声此起彼伏,议论声、赞美声不绝于耳,好不热闹。高升飞得越高越远的寨子,人也觉得更光彩、更吉祥。 放孔明灯也是傣族地区特有的活动。入夜,人们在广场空地上,将灯烛点燃,放到自制的大"汽球"内,利用空气的浮力,把一盏盏孔明灯放飞上天。一盏盏明亮的孔明灯在漆黑的夜晚越飞越高,越飞越远。人们以此来纪念古代的圣贤孔明。

傣族泼水节的论文题目

泼水节是傣族最隆重的节日,也是云南少数民族节日中影响面最大,参加人数最多的节日.泼水节其实为傣族的新年,是西双版纳最隆重的传统节日之一,一般在农历清明前后十天左右举行,为期三至四天.第一天为"麦日",类似于农历除夕,傣语叫"宛多尚罕",意思是送旧.此时人们要收拾房屋,打扫卫生,准备年饭和节间的各种活动.第二天称为"恼日","恼"意为“空”,按习惯这一日既不属前一年,亦不属后一年,故为"空日";第三天是新年,叫“叭网玛”,敬为岁首,人们把这一天视为最美好,最吉祥的日子.节日清晨,傣族男女老少就穿上节日盛装,挑着清水,先到佛寺浴佛,然后就开始互相泼水,互祝吉祥、幸福、健康.泼水节传说是这样由来的:有一个残暴的恶魔已有7个妻子,这7个姑娘们看到自己的同胞过着悲惨的生活,决心找到消灭恶魔的办法.聪明的姑娘们心里恨透了魔王,可表面却不露声色,装着与魔王十分要好.一天夜里,魔王从外面抢回来许多财宝和奴仆,她们趁魔王高兴不备时试探问清了用魔王头发可勒死魔王的秘密.于是,夜深人静,趁魔王睡着的时候,姑娘悄悄地拔下了魔王的一根头发,勒住魔王的脖子.顷刻间,魔王的头便滚在地下,可是头一着地,地上就燃起大火.眼看将酿成灾祸,姑娘们立即拾起头颅,大火就熄灭了.但是,魔王的头滚到哪里,哪里便发生灾难,抛到河里,河水泛滥成灾;埋在地下,到处臭气冲天,只有魔王的妻子抱着才平安无事.

“五十六个名族,五十六朵花,五十六个名族是一家。”是啊!中国就像一个大家庭,每个民族就像每个子女。而我,却对傣族的泼水节很感兴趣。相传在很久以前,傣族人民安居乐业,生活幸福平静。后来,不知从哪里来了一个火魔。火魔无恶不作,她抢走了七个如花似玉的姑娘。人们对他恨之入骨,但谁也没有办法。七个姑娘得知用火魔的头发可以勒死他的消息后,便开始行动起来。可是火魔的头却到处乱滚,滚到哪里,哪里就受灾,只有火魔的妻子抱住才可以停下来。姑娘们便轮流抱火魔的头,每轮一次是一年,这样,村民才免于灾难。后人为了纪念这七位姑娘,就在这一天相互泼水,这就是泼水节的由来。泼水节那天,人们早早地为佛洗了尘,接下来就是相当精彩的泼水活动了。傣族女子本就貌美如花,穿上五彩缤纷的服饰后,更像孔雀一般美丽。男女老少纷纷赶来,他们拿着各种装水的器具,尽情地相互泼洒,最终一个个都变成“落汤鸡”。天空中,一朵朵象征吉祥、幸福的水花在绽放。人们的头发被淋湿了,衣服被淋湿了,可是这不重要,重要的是他们在活动中享受到了无穷的快乐。人们在你泼我、我泼你的过程中泼出了感情,泼出了对新年的期盼与向往!节日期间,人们除了泼水,还有很多其它节目,如划龙舟、丢花包、放孔明灯、放烟花等。人们纵情欢呼歌舞,洋溢着喜庆的气氛。我想,这朵永不凋零的“花”,一定会越开越盛!

一年一度的傣历新年,也就是泼水节又开始,泼水节那天,歌声阵阵,锣声震耳,欢笑声随着水花飞舞,处处是“水!水!水!”的欢呼声,到处是幸福的笑声和快乐的尖叫声。整座城成一片水的世界,欢乐的海洋。

原先傣族传统的泼水,只用树叶蘸一点清水泼洒在对方身上,以示祝福。但如今年轻人觉得不够尽兴,泼到兴高采烈之时,索性将整盆水一起泼出去。青年少年、男人女人、中国人外国人,傣族人、汉族人以及其他民族的人,当地人、外地人,几乎都是倾家而出,全都投入到泼水的人海之中。傣族少男少女当然是泼水的“主力军”,而美丽的少女,自然成为人们竟相泼水的对象。穿着民族服饰的傣家姑娘,是泼水节最亮丽的一道风景。婀娜多姿的傣族姑娘,穿着裙子,轻轻地飞舞着,令整个狂欢的泼水节,也温柔起来、浪漫起来。

不管认不认识,逢人便泼,盆、桶、瓢……全都用上,清清的水,带着美好的祝福,带着欢快的笑声,把人浇得浑身湿透,是那样兴奋,那样快活,一张张彩车,装点着都市,聪明的企业商家用五花八门的广告装饰着彩车,世界变得五彩纷呈,缤纷绚丽。傣族青年也要拜年的,不过拜年的形式和汉族不尽相同,人们成群结队,一路载歌载舞去拜年,把年长者或尊贵客人用竹竿抬起并抛向空中,如此倾情地欢乐和祝福。

水这生命的源泉,给人间万物带来生命,给勤劳的人们带来吉祥,给美丽的西双版纳带来美好的明天。

“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不同的民族,各有不同的民风民俗。

傣族的泼水节有这样一段历史传说故事。

很久以前,在傣族地区出现了一个十无恶不做的大魔王,他到处烧杀抢劫,奸污民女。弄得庄稼无人收,人心不宁,民不聊生。人们受尽了他的残暴,对他恨之入骨,可是谁也无法杀死他。大魔王有六个妻子,可他仍不满足,又抢来一美丽聪明的姑娘。姑娘们满怀仇恨,合计着如何杀死魔王。一天夜里,七个姑娘用最好的酒肉,把魔王灌得酩酊大醉,使他吐露自己致命的弱点。原来这个天不怕,地不怕的魔王,就怕用他的头发勒住自己的脖子,机警的小姑娘小心翼翼地拔下魔王一根红头发,勒住他的脖子。果然,魔王的头就掉了下来,变成一团火球,滚到哪里,邪火就蔓延到 哪里。竹楼被烧毁,庄稼被烧焦。为了扑灭邪火,姑娘们便轮流抱大魔王的头。从此,这一天就形成了傣族辞旧迎新的盛大节日——泼水节。

节日清晨,傣族男女老少都穿上节日盛装,挑着清水,先到佛寺浴佛,然后就开始互相泼水。互祝吉祥、幸福、健康。人们一边翩翩起舞,一边呼喊:“水!水!水!”,鼓锣之声响彻云霄,祝福的水花到处飞溅,傣族人仿佛沉寂在一片四处飞溅、欢声笑语、水的海洋。泼水节期间,傣族青年喜欢到林间空地做丢包游戏。花包用漂亮的花布做成。泼水节,全城上上下下到处一片欢声笑语。一张张兴奋、快乐的脸蛋刻在每个人的脸上。美好的记忆刻在每个人的心间。

泼水节是傣族一年一度的传统节日(阳历四月十三至十五日)。傣语叫做“楞贺尚罕”,即“六月新年”或“傣历新年”。实际上泼水节就是傣历的元旦,因为傣文历法,新的一年是从六月开始计算的。关于泼水节的由来,还有一个传说呢。

很早以前,一个无恶不作的魔王霸占了美丽富饶的西双版纳,并抢来七位美丽的少女做他的妻子。少女们满怀仇恨,合计着如何杀死魔王。一天夜里,年纪最小的少女侬香用最好的酒肉,把魔王灌得酩酊大醉,使他吐露自己致命的弱点。原来这个天不怕,地不怕的魔王,就怕用他的头发勒住自己的脖子,机警的小少女小心翼翼地拔下魔王一根红头发,勒住他的脖子。果然,魔王的头就掉了下来,变成一团火球,滚到哪里,邪火就蔓延到哪里。竹楼被烧毁,庄稼被烧焦。为了扑灭邪火,七个少女轮流抱着魔王的头,其他少女不停地向上面泼水,终于在傣历的六月把邪火扑灭了并把魔王的头扔进了江里。乡亲们又开始了安居乐业的生活。

从此,为了表示对七位少女的怀念和感谢。这项活动延续至今,成为傣族人民辞旧迎新、祝福吉祥的节日--泼水节。在傣族人看来,水是圣洁、美好、光明的象徵。世界上有了水,万物才能生长,水是生命之神。

泼水节来临,傣家人便忙着杀猪,杀鸡、酿酒,还要做许多“毫诺索”(年糕)以及用糯米做成的多种粑粑,在节日里食用。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传统民俗节日。傣族人民最盛大的节日就是泼水节。

泼水节一般在阳历4月中旬,也就是傣历6月,为期三四天。第一天就相当于除夕.在这一天里,人们都去江边观看龙舟比赛,长长的龙船两头尖尖的翘起,船舷上刻着精美的图案。比赛胜利者将得到优胜大旗和奖品。人们还为他们端来一碗米酒,洒去一把把糖果,跳起别具一格的"依拉贺"民族舞蹈,为他们加油喝彩。

最后一天是元旦。"元旦"这一天处处人山人海。人们都进行着有趣的活动,比如深受人们欢迎的游戏"放高升"和"丢包"。

中间相隔的空日是最隆重的泼水日。上午10时左右,男女老少拎着水桶来到街上,路边早备有大量的清水,水上漂着片片花瓣,有的甚至还滴入几滴香水,大家不分男女老少,也不分拿个民族,都互相泼水,彼此祝福,以求消灭灾病,祈愿风调雨顺。

傣族人民过泼水节的其目的就是为了伴和着欢声笑语,达到快乐的最高潮。

泼水节又是傣族的新年,在傣历6月24日到6月26日,是夏历四月中旬。

清晨,男女老幼沐浴更衣,到佛寺赕佛,给佛像洒清水洗尘,还要采来鲜花绿叶到佛寺供奉。做完这些,群众性的相互泼水开始了,只见一个个男女青年,铜钹、脸盆盛水,然后涌出大街小巷,逢人便泼。这,是吉祥的水、祝福的水!不管是泼水者,还是被泼者,都笑声朗朗……

相传,在古代有个火魔无恶不作,抢走了七个姑娘,最年轻的姑娘叫做侬香,她后来从一个白发花花的老爷爷那里得知只要拔下火魔的头发就可以把她勒死。姑娘们齐心协力,杀死了火魔,魔头成了一团火球,落在哪里,哪里就会起火。姑娘们就挑水去泼,终于灭了邪火。此传说相沿成习,渐渐成了泼水节。

泼水节除了需要泼水,还有歌舞活动,傣族人民穿上节日盛装,来到村中广场,男女老少一起载歌载舞,有的跳孔雀舞﹔有的跳“五腊嗬”﹔有的即兴而作,边唱边跳动作优美,节奏鲜明,曲调婉转,歌声动人……

泼水节期间,在宽阔的澜沧江上,要举行划龙船比赛,水船扎以彩花装扮成龙、孔雀、鲤鱼等形象,由几十名青年奋力划桨,两边观众如云,锣鼓声、喝彩声响彻云霄。

在这个炫丽多彩的假期里,最令我难忘的是农历七月七了。那是傣族的傣族泼水节。

今天的天空蓝蓝的,像一段蓝色的缎子。白白的云像一根根被发酵过的棉花糖,又像在蓝色绸缎上的白云,真是一个好天气。“傣族泼水节”开始了,我们去买了小盆子。开始泼水了,我们每个人的小盆子里都盛满金银的水,然后,泼向别人,清清的水,泼呀,洒呀!我和姐姐笑啊,跳啊!是多么开心,快乐。玩的可起劲了!

当天除了泼水,海上抓鸭和过福桥活动!傣族泼水节的第二天,抓鸭子比赛开始了!只见一个个大哥哥勇猛的跳下水去抓鸭子,哇!看着大哥哥们抓到一只只鸭子可好玩了。到过福桥,只见桥是用芭蕉叶做的别说大人了,连我上去桥都要沉了。一个大姐姐第一个上福桥,只见她一直跑一直跑,到中间的时候她跑偏了直接就掉到了水里。这时我问外公:“外公,为什么要抓鸭子、过福桥啊?”外公得意地说:“抓到鸭子说明你今年会交好运,过了福桥就保你一生平安!”这时外公叫我看福桥。哇!一个阿姨她竟然过了福桥。

傣族泼水节是傣族人民最喜欢的节日,也是傣族人民最快乐的节日。如果想去真正体验一下傣族泼水节的快乐,就去保亭做客吧!

傣族是一个少数民族。他们有很多寓意美好的节日,泼水节就是其中一个。

传说傣族有一个无恶不作的魔王,他到处烧杀抢劫,奸污妇女……人们受尽了他的残害,对他恨之入骨,可是谁也无法杀死他。有个聪明的姑娘被魔王的选为第7个妻子,她也恨透了魔王,但是表面上不露声色。有一次她陪魔王喝酒,趁机打听到了魔王的弱点:只要用魔王的头发勒住他的脖子他的头就会滚下来。于是她把魔王灌得大醉,拔了一根头发勒住魔王的脖子,但是魔王死了以后还是不肯放弃作恶。他的头滚到哪儿哪儿就灾难连连,扔到水里,水就波涛汹涌;埋在地下,到处臭气熏天。只有魔王的妻子抱住他的头才不会发生灾难。于是,7个妻子轮流抱着魔王的头,直到魔王的头化为灰烬。人们拿来水给这7个姑娘净身。这个习俗流传下来,就慢慢变成现在的泼水节。

泼水节象征着幸福,好运。泼水节还叫浴佛节。在泼水节这天,人们都会去一个广场上,等主持人说开始,广场上的喷泉就开始喷水,这时候人们带的盆子都可以去喷泉里舀水,互相泼水,不管泼的人还是被泼的人,脸上都洋溢笑容。因为被泼的人有好运,泼的人给别人带来了好运,谁能不开心呢?

真希望能亲自去傣族看看,亲身体验一下傣族神圣的泼水节,亲眼看看泼水节的盛况,亲耳听听他们欢乐的笑声。

早上,我和妈妈以及妈妈的几个朋友一同前往赤岸的大桥村参加那里一年一度的泼水节。

原先,我以为这里的泼水节应该是往别人身上洒几滴水,表示祝福。可一到大桥村才知道,原来在一个大场地上有一些不深的水,人们在里头用脸盆盛上水,互相泼对方,和打水仗没什么两样。

我看了觉得挺新鲜的,于是和几个伙伴一起去向大人要钱买脸盆,就头也不回地跑回场地上。一路上,那些人们看见我们身上一滴水也没沾,便向我们笑了笑,与此同时,他们正拿着盛满水的脸盆,在我们不注意时,把水泼向我们身上。我们往都是水的场地上走去,准备向弱不禁风的小孩儿发出“进攻”。

刚走到场地上,我们也用脸盆盛起水向他们泼去,他们表面上看去什么也禁不住,但在我们面前又毫不示弱,马上把水泼向我们,一刻也不停。在阳光的照射下,使被水泼过的大家,身上闪耀着淡淡的光,暖洋洋的。不一会儿,我们身上又有了一层汗,很热很热。追追跑跑。我们马上变的疲惫不堪,幸好妈妈及时赶到,要不然可能会躺在水面上睡着呢!

我们恋恋不舍地望着欢乐玩耍的人们,但是不得不走了。

傣族最著名的恐怕是泼水节。每年四月的一天,傣族都要举行泼水节。这一天早晨,人们要采集鲜花,绿叶到佛寺供奉,担来碧澄清水为佛像洗尘。做完这些,群众性的泼水就开始了,只见一群群男女青年铜钵脸盆盛水,涌出大街小巷,嬉戏追逐,逢人便泼,从头到脚,全身湿透。这是吉祥的水,幸福的水,不管是泼者还是被泼者,都异常地高兴,脸上挂着笑容。

傣族的女子对发饰很有讲究,大多梳高发髻,还爱在发髻上插缀鲜花;男士们则爱穿对襟或大襟的无领短衫,肥筒长裤。

傣族的居住物——傣族竹楼也小有名气。因为傣族人居住区气温高而竹楼又有利于防酷热和湿气。因此,傣族人家至今依然保持着“多起竹楼,傍水而居”的习惯。傣族还有一个风俗:一家盖房,全村帮忙。新楼落城时,还要举行“架竹楼”仪式。这时,全村人都像过节一般热闹。同时还要亲请“赞哈”唱“贺新房”的曲子,据说这样才能吉祥,平安,家道兴旺。

傣族的民俗还有很多,值得我们去了解,去探索。

泼水节是傣族一年一度的传统节日(阳历四月十三至十五日)。傣语叫做“楞贺尚罕”,即“六月新年”或“傣历新年”。实际上泼水节就是傣历的元旦,因为傣文历法,新的一年是从六月开始计算的。关于泼水节的由来,还有一个传说呢。

很早以前,一个无恶不作的妖魔霸占了美丽富饶的西双版纳,并抢来七位美丽的姑娘做他的妻子。姑娘们满怀仇恨,合计着如何杀死妖魔。一天夜里,年纪最小的姑娘侬香用最好的酒肉,把妖魔灌得酩酊大醉,使他吐露自己致命的弱点。原来这个天不怕,地不怕的妖魔,就怕用他的头发勒住自己的脖子,机警的'小姑娘小心翼翼地拔下妖魔一根红头发,勒住他的脖子。果然,妖魔的头就掉了下来,变成一团火球,滚到哪里,邪火就蔓延到哪里。竹楼被烧毁,庄稼被烧焦。为了扑灭邪火,七个姑娘轮流抱着妖魔的头,其他姑娘不停地向上面泼水,终于在傣历的六月把邪火扑灭了并把妖魔的头扔进了江里。乡亲们又开始了安居乐业的生活。

从此,为了表示对七位姑娘的怀念和感谢。这项活动延续至今,成为傣族人民辞旧迎新、祝福吉祥的节日——泼水节。在傣族人看来,水是圣洁、美好、光明的象徵。世界上有了水,万物才能生长,水是生命之神。

泼水节来临,傣家人便忙着杀猪,杀鸡、酿酒,还要做许多“毫诺索”(年糕)以及用糯米做成的多种粑粑,在节日里食用。

泼水节是傣族一年一度的传统节日(阳历四月十三至十五日)。傣语叫做“楞贺尚罕”,即“六月新年”或“傣历新年”。实际上泼水节就是傣历的元旦,因为傣文历法,新的一年是从六月开始计算的。关于泼水节的由来,还有一个传说呢。

很早以前,一个无恶不作的魔王霸占了美丽富饶的西双版纳,并抢来七位美丽的女生做他的妻子。女生们满怀仇恨,合计着如何杀死魔王。一天夜里,年纪最小的女生侬香用最好的酒肉,把魔王灌得酩酊大醉,使他吐露自己致命的弱点。原来这个天不怕,地不怕的魔王,就怕用他的头发勒住自己的脖子,机警的小女生小心翼翼地拔下魔王一根红头发,勒住他的脖子。果然,魔王的头就掉了下来,变成一团火球,滚到哪里,邪火就蔓延到哪里。竹楼被烧毁,庄稼被烧焦。为了扑灭邪火,七个女生轮流抱着魔王的头,其他女生不停地向上面泼水,终于在傣历的六月把邪火扑灭了并把魔王的头扔进了江里。乡亲们又开始了安居乐业的生活。

从此,为了表示对七位女生的怀念和感谢。这项活动延续至今,成为傣族人民辞旧迎新、祝福吉祥的节日--泼水节。在傣族人看来,水是圣洁、美好、光明的象徵。世界上有了水,万物才能生长,水是生命之神。

泼水节来临,傣家人便忙着杀猪,杀鸡、酿酒,还要做许多“毫诺索”(年糕)以及用糯米做成的多种粑粑,在节日里食用。

临天他们先到,所以就买泼水的盆子,我们到了锦绣中华的时候就拿着水盆去泼水了,我们先去换衣服,换好衣服就拿着水盆进入泼水区。

我先装了一盆水,往岸上跑,走到哪里就泼到哪里,这时,我走到装水的地方,正准备装水,突然,从旁边泼来水,我装好水正要泼的时候,岸上的人用巨型水抢来喷我,我赶紧跑,但还没跑两步,那水就向我背上射来,冲击力十分大,一下把我打到了地上,我十分生气,于是,我装了一盆水,来了两次旋转式泼水,结果十分糟糕,根本就是两面夹击,先是泼来水,紧接着是巨型水抢的射击,紧接着又是泼水,接着又来泼水,把我打得满地找牙。

我开始了我的报复计划,我在岸上找到了一架巨型水抢我向下面的人射击,只要有人来,无论是大人小孩,我统统向他们的脸部射击,我看着一个接着一个人被我的十分狼狈,满地找牙,心里十分得意,可是没过多久,水里的人就开始了反抗,先我疯狂的泼水,他们反败为胜。

过了一会儿,我们就去游泳池里游泳那里的游泳池有海浪,我们现在那里完了一会儿水中抓人,接着我们就去冲海浪,我们发现只要到越高的地方海浪就越高,冲完海浪我们又去泼了一会水就回家了。

我很开心,这真是个疯狂的泼水节。

一年一度的傣历新年,也就是泼水节又开始了,对傣族人来说,这个日子相当于汉族的春节,当地人民会放假三天来欢度他们这一年中最隆重的民族节日。

泼水节那天,歌声阵阵,锣声震耳,欢笑声随着水花飞舞,处处是“水!水!水!”的欢呼声,到处是幸福的笑声和快乐的尖叫声。整座城成了一片水的世界,欢乐的海洋。

原先傣族传统的泼水,只用树叶蘸一点清水泼洒在对方身上,以示祝福。但如今年轻人觉得不够尽兴,泼到兴高采烈之时,索性将整盆水一起泼出去。青年少年、男人女人、中国人外国人,傣族人、汉族人以及其他民族的人,当地人、外地人,几乎都是倾家而出,全都投入到泼水的人海之中。傣族少男少女当然是泼水的“主力军”,而美丽的少女,自然成为人们竟相泼水的对象。穿着民族服饰的傣家姑娘,是泼水节最亮丽的一道风景。婀娜多姿的傣族姑娘,穿着裙子,轻轻地飞舞着,令整个狂欢的泼水节,也温柔起来、浪漫起来。

不管认不认识,逢人便泼,盆、桶、瓢……全都用上了,清清的水,带着美好的祝福,带着欢快的笑声,把人浇得浑身湿透,是那样兴奋,那样快活,一张张彩车,装点着都市,聪明的企业商家用五花八门的广告装饰着彩车,世界变得五彩纷呈,缤纷绚丽。傣族青年也要拜年的,不过拜年的形式和汉族不尽相同,人们成群结队,一路载歌载舞去拜年,把年长者或尊贵客人用竹竿抬起并抛向空中,如此倾情地欢乐和祝福。

傣族得节日丰富多彩,其中我最喜爱得要数泼水节了!

泼水节又是傣族得新年,在傣历六月二十四日到六月二十六日,是夏历四月中旬。

清晨,男女老幼沐浴更衣,到佛寺赕佛,给佛像洒清水洗尘,还要采来鲜花绿叶到佛寺供奉。做完这些,群众性得相互泼水开始了,只见一个个男女青年,铜钹、脸盆盛水,然后涌出大街小巷,逢人便泼。这,是吉祥得水、祝福得水!不管是泼水者,还是被泼者,都笑声朗朗……

相传,古代有个火魔无恶不作,抢走了七个姑娘,最年轻得姑娘叫做侬香,她后来从一个白发花花得老爷爷那里得知只要拔下火魔得头发就可以把她勒死。姑娘们齐心协力,杀死了火魔,魔头成了一团火球,落在哪里,哪里就会起火。姑娘们就挑水去泼,终于灭了邪火。此传说相沿成习,渐渐成了泼水节。

泼水节除了泼水,还有歌舞活动,傣族人民穿上节日盛装,来到村中广场,男女老少一起载歌载舞,有得跳孔雀舞﹔有得跳“五腊嗬”﹔有得即兴而作,边唱边跳动作优美,节奏鲜明,曲调婉转,歌声动人……

泼水节期间,在宽阔得澜沧江上,要举行划龙船比赛,水船扎以彩花装扮成龙、孔雀、鲤鱼等形象,由几十名青年奋力划桨,两边观众如云,锣鼓声、喝彩声响彻云霄。

听说过泼水节吗?那是只有傣族才过的节日啊!我先为你介绍介绍这个节日吧!

泼水节是傣族最为隆重的节日,也是云南少数民族节日中影响面最大,参加人数最多的节日。泼水节是傣族的新年相当于公历的四月中旬,节日一般会持续三到七天,人们都把这一天视为最美好最吉祥的日子。

我这回也是有幸来到傣族的老家——云南,参加了一次泼水节,那真是有意思啊!我还记得当时的情景:我身穿着傣族专门用来庆祝泼水节的服装,等待着一声令下一听到声音,我立刻以“光速”冲向水池,拿起一个盆子,装满水,一摇,向刚来的几个人泼了过去,几个跑得快的人还没碰到盆子,就被我破成落汤鸡,我在装满了水,在泼几个刚来的人,又被我泼成了落汤鸡,我正笑的合不拢嘴呢。忽然我身后一凉,原来他反击了,我急忙抓起盆子装满水就跑,泼出去。我反复这这两个动作,但我却感受到无比欢乐,也不知泼了多长时间,妈妈说我们应该回旅馆了,可是总觉得没玩够。看着还在泼的人们,心里真是羡慕啊!

傣族可是一个敬水,爱水的民族,他们认为水代表着吉祥,符合健康,因此被泼的水越多好运也越多。真希望再能参加傣族的泼水节啊!

毕业论文关于傣族泼水节

泱泱华夏,盛开着五十六朵花。不同的地区,不同的民族,都有着自己独具特色的民风民俗。下面就让我带着你们去感受傣族文化的独特魅力吧。 傣族人聚居在大河流域、坝区和热带地区,所以他们至今保持着“多起竹楼,傍水而居”的习惯,他们的村寨都由一幢幢精致的竹楼组成,这些竹楼小院别具一格,只能用一句“树满寨,花满园”来形容。傣族人也同样的能歌善舞,傣族妇女一般都长得身材苗条,面目清纯娇美,看上去婷婷玉立,仪态万方,因此素有“金孔雀”的美称。傣语中的“戛洛涌”,这是在傣族人民中流传最广泛的舞蹈——孔雀舞。孔雀舞舞姿曼妙,每逢佳节,傣族人民都要云集一堂,观看由傣族民间艺人表演孔雀舞。 傣族人的孔雀舞闻名世界,他们的泼水节也是出了名的。泼水节源于印度,经过缅甸之后传入云南傣族地区,距今约有700年的历史。这个民俗已经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到了节日,傣族男女老少就穿上节日盛装拜佛,姑娘们用漂着鲜艳花朵的清水为佛洗尘,然后彼此泼水嬉戏,你泼我,我泼你,一朵朵水花在空中盛开,它象征着吉祥、幸福、健康。大家互相泼啊泼,到处是水的洗礼、水的祝福、水的欢歌。朵朵水花串串笑,泼水节成了欢乐的海洋。泼水节期间,也有像我们汉族的端午节一样有个划龙舟的比赛,比赛在澜沧江上举行。一条条披红挂绿的龙舟在锣声中.呼喊声和哨子声中,劈波斩浪,奋勇向前,为节日增添了许多紧张和欢乐的气氛。到了晚上,还要举行放高升、放孔明灯等传统娱乐活动和各种歌舞晚会。高升是傣族人民自制的一种烟花,放高升时空中喷放出绚丽的烟火,光彩夺目,犹如花团锦簇。 “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通过我的介绍,你应该对傣族有了一定的了解吧!

傣族,我国的少数民族之一,中华民族的一部分。我国傣族人主要聚居在云南省的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孟连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县和临沧地区,少数散居在附近其他州县。傣族通常喜欢聚居在大河流域、坝区和热带地区。我国傣族人口约150万,绝大多数的傣族都信仰南传上座部佛教[1]。 全世界的傣族现有人口约5000万,虽然国内属于少数,但学术上认为,傣族先民出自我国云南西南傣族聚居区,东南亚各国傣族都来源于此。而居住在国外的傣族主要分布于泰国(约3000万人)、缅甸、柬埔寨、老挝、越南等东南亚国家。历史上傣族以泰国北部和缅甸为核心建有佛教国家——焚香国。后经历史演变,这个国家已不复存在,傣族散居于我国西南一带和各个东南亚半岛国家。 民族语言 傣语属汉藏语系中的壮侗语族,有德宏方言和西双版纳方言。傣族有拼音文字,各地使用文字略有不同,傣文可分为傣仂文(西双版纳傣文)、傣哪文(德宏傣文)、傣绷文和金平傣文(又称傣端文)4种。4种傣文都来源于古印度字母。 民族历史 中华民族系列邮票——傣族傣族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少数民族,自古以来傣族先民就繁衍生息在中国西南部。 建国后,据考古工作者在云南省滇池、景洪、勐腊、孟连等地和其他省、区发掘出的新石器时代的文化堆积,以及近年来在泰国班清、北碧、黎府等地出土的大量石器、青铜器等历史文物证明,远古傣语各族的先民就生息在川南、黔西南、桂、滇东以西至伊洛瓦底江上游,沿至印度曼尼坡广阔的弧形地带,即我国云南、广西大部,四川、贵州一部和老挝、泰国北部、缅甸、印度阿萨姆广大区域,后渐向西南迁徒。他们是最早栽培稻谷和使用犁耕的民族[2]。 公元1世纪,汉朝史籍《史记》、《汉书》就已有关于傣族先民的记载,称其为“滇越”、“掸”或“擅”、“僚”或“鸠僚”;唐宋时期,称其为“金齿”、“黑齿”、“花蛮”、“白衣”等;元明时期,称其为“白夷”、“百夷”、“伯夷”等。傣族的支系有“傣那”、“傣雅”、“傣绷”等,新中国成立后,根据傣族人民的意愿,正名为傣族。 傣族先民为古代百越中的一支,汉朝称“滇越”、“掸”。魏晋以后,有“金齿”、“白衣”、“摆夷”等多种他称,但自称是“傣”,意为酷爱自由与和平的人。 公元前109年,汉武帝设置益州郡,傣族地区属益州郡管辖。公元69年,傣族地区属永昌郡。至明清两代,在少数民族地区实行废除世袭土司,改由临时官员(即流官)统治的“改土归流”政策起,傣族地区渐归朝廷直接统治。民国时期在傣族地区成立了县,设置了局。 民族文化 历法 傣族有千余年的老傣文文献,有古老的贝叶经。傣族有自己独特的历法。傣历和公历纪元相差638年,即公历的639年为傣历元年。傣历的年是阳历年,月却是阴历月。傣历分为三季,一至四月为冷季,五至八月为热季,九至十二月为雨季。每隔三年的九月为闰月,这种历法现仍通用于泰缅等地。 医学 傣医(傣族)、蒙医(蒙古族)、朝医(朝鲜族)、维医(维吾尔族)、藏医(藏族)、壮医(壮族),是中国最为著名的六大民族医药体系。 文学 傣族人民十分喜爱诗歌,尤其是叙事长诗。叙事诗《召树屯与楠玛诺娜》、《娥并与桑洛》等作品是中华民族的宝贵文化遗产。 戏剧 傣剧傣剧是云南独具特色的少数民族戏曲剧种之一,流传于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潞西、盈江、瑞丽、陇川、梁河等县及保山部分傣族聚居区。 傣剧发源于有一定人物情节的傣族歌舞表演及佛经讲唱,后吸收滇剧、皮影戏的艺术营养,逐步形成比较完整的戏曲形式。清末,盈江干崖土司署组织了德宏历史上第一个傣戏班。不久,傣剧流传到德宏其他地区,德宏十个土司衙门先后建立傣戏班,建造戏楼。与此同时,傣剧从土司衙门扩散到民间,涌现出大量民间傣剧表演组织。新中国建立后,傣剧有了新的发展。1960年第一个专业演出团体潞西县傣剧团成立,1962年扩建为德宏州傣剧团。 1962年,《娥并与桑洛》参加西南区少数民族戏剧观摩演出引起轰动,被誉为“东南亚的明珠”。除德宏州傣剧团这样的专业团体以外,较大的傣族村寮几乎都有业余演出队伍。目前傣剧基本上只为老年人所喜爱,年轻人因为听不懂而对其没有多大兴趣。傣剧在传承方面的困难日益凸现[3]。 舞蹈 傣族舞蹈种类很多,动作及内容主要模拟当地常见的动物的活动,在此基础上加以人格化。孔雀舞既来源于孔雀优美动作的模仿,也来源于傣族美丽动人的传说。著名舞蹈家刀美兰因表演孔雀舞而闻名中外。 节庆著名舞蹈家——刀美兰(傣族) 泼水节(傣历新年)是傣族最富民族特色的节日。节期在傣历六月,相当于公历4月。泼水节这一天人们要拜佛,姑娘们用漂着鲜花的清水为佛洗尘,然后彼此泼水嬉戏,相互祝愿。起初用手和碗泼水,后来便用盆和桶,边泼边歌,越泼越激烈,鼓声、锣声、泼水声、欢呼声响成一片。泼水节期间,还要举行赛龙船、放高升、放飞灯等传统娱乐活动和各种歌舞晚会。 民居 傣族人居住的竹楼是一种干栏式建筑。竹楼近似方形,以数十根大竹子支撑,悬空铺楼板;房顶用茅草排覆盖,竹墙缝隙很大,既通风又透光,楼顶两面的坡度很大,呈A字形。竹楼分两层,楼上住人,楼下饲养牲畜,堆放杂物,也是舂米、织布的地方。 服饰 傣族男子一般上穿无领对襟袖衫,下穿长管裤,以白布或蓝布包头。傣族妇女的服饰各地有较大差异,但基本上都以束发、筒裙和短衫为共同特征。筒裙长到脚面,衣衫紧而短,下摆仅及腰际,袖子却又长又窄。 饮食 傣族以大米为主食,最具特色是竹筒饭。制作方法是将米装进新鲜的竹筒后加水,放在火上烧烤,吃起来清香可口。 普洱茶是云南西双版纳特产,唐代就远销中国各地,清代时远销东南亚及南亚,现已进入日本和西欧等国家和地区的市场,成为中外驰名的名茶。 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特产非常丰富,仅水果就有110多种,这里动植物品种繁多,是有名的“植物王国”和“动物王国”。1991年,西双版纳国家自然保护区正式向外界开放,人们可以亲身游历大自然的宝库,体味浓郁的亚热带风情

泼水节的传说 泼水节是傣族一年一度的传统节日(阳历四月十三至十五日)。傣语叫做“楞贺尚罕”,即“六月新年”或“傣历新年”。实际上泼水节就是傣历的元旦,因为傣文历法,新的一年是从六月开始计算的。 关于泼水节的来历,当地流传着这样一个传说:很早以前,一个无恶不作的魔王霸占了美丽富饶的西双版纳,并抢来七位美丽的姑娘做他的妻子。姑娘们满怀仇恨,合计着如何杀死魔王。一天夜里,年纪最小的姑娘侬香用最好的酒肉,把魔王灌得酩酊大醉,使他吐露自己致命的弱点。原来这个天不怕,地不怕的魔王,就怕用他的头发勒住自己的脖子,机警的小姑娘小心翼翼地拔下魔王一根红头发,勒住他的脖子。果然,魔王的头就掉了下来,变成一团火球,滚到哪里,邪火就蔓延到哪里。竹楼被烧毁,庄稼被烧焦。为了扑灭邪火,小姑娘揪住了魔王的头,其他六位姑娘轮流不停地向上面泼水,终于在傣历的六月把邪火扑灭了。乡亲们开始了安居乐业的生活。从此,便有了逢年泼水的习俗。现在,泼水的习俗实际上已成为人们相互祝福的一种形式。在傣族人看来,水是圣洁、美好、光明的象徵。世界上有了水,万物才能生长,水是生命之神。 到过云南的人都知道有名的傣家泼水节,可是泼水节由来的传说却有两种。西双版纳、德宏的传说都是由“七公主杀火魔“的故事得来,而位于丽江华坪地区的傣家泼水节的故事却独具特色。这里的傣族人是中国乃至亚洲纬度最北的傣族部落。他们的故事是这样的: 相传在很久以前,金沙江边一个聚居在密林深处的傣族村寨,因树林起火,村民处在被大火吞没的危难之中,一个名叫李良的傣家汉子,为保护村庄,不畏危险,冲出火网,从金沙江里挑来一桶桶江水,泼洒山火,经过一天一夜的劳累,山火终于被泼灭,村民得救,李良因为劳累流汗流干了,渴倒在山头上。村民打来清水给李良解渴,但喝了九十九挑水也解不了渴,后来,李良一头扑到江中,变成一条巨龙,顺江而去。有的人说,他变成了一棵大树。傣族人民为了纪念李良,每年农历三月初三之一天,每家房屋清扫一新,撒上青松叶,并在选定的江边或井旁,用绿树搭起长半里的青棚,棚下撒满厚厚的松针,两旁放上盛满水的水槽,午间太阳当顶时,众人穿行于棚下相互用松枝蘸水洒身,表示对李良的怀念和对新年的祝福。这项活动延续至今,成为傣族人民辞旧迎新、祝福吉祥的节日--泼水节。 泼水节来临,傣家人便忙着杀猪,杀鸡、酿酒,还要做许多“毫诺索”(年糕)以及用糯米做成的多种粑粑,在节日里食用。 泼水节历时三日。第一天,划龙舟、放高升、文艺表演;第二天泼水;第三天,男女青年在一块进行丢包和物资交流。 泼水节一般在风光旖旎的澜沧江畔举行。当晨曦映红“黎明之城”的时候,各族群众便穿着盛装,从四面八方汇聚这里。一声号令,一支支高升腾空而起,直穿云霄,一艘艘龙舟箭一般,直冲对岸。此时,千万只金竹“(上竹下必)”一起吹奏,铓锣、象脚鼓一齐敲响,澜沧江两岸顿时变成欢乐的海洋。 当泼水刚开始时,彬彬有礼的傣家姑娘一边说着祝福的话语,一边用竹叶、树枝蘸着盆里的水向对方洒过去。“水花放,傣家狂”,到了高潮,人们用铜钵、脸盆,甚至水桶盛水,在大街小巷,嬉戏追逐,只觉得,迎面的水,背后的水,尽情地泼来,一个个从头到脚全身湿透,但人们兴高采烈,到处充满欢声笑语。一段水的洗礼过后,人们便围成圆圈,在(钅芒)锣和象脚鼓的伴奏下,不分民族,不分年龄,不分职业,翩翩起舞。激动时,人们还爆发出“水、水、水”的欢呼声。有的男子边跳边饮酒,如醉如痴,通宵达旦。 “丢包”最富浪漫色彩,往往是傣族未婚青年的专场游戏。“包”是象征爱情的信物,由傣族姑娘用花布精心制作,内装棉籽,包的四角缀有五彩花穗。丢包时,在绿草如茵的草坪上男女各站一排,先由傣族姑娘将包掷给小伙子,小伙子再掷给姑娘,并借此传递感情。如此,花包飞来飞去,最后感情交流到一定程度,双方悄悄退出丢包场,找一个幽静的地方依肩私语去了。 泼水节上,青年们端水洒泼,犹似银花怒放。 难忘泼水节 周恩来:1961年4月13日——15日,敬爱的周恩来总理来到美丽的孔雀之乡——西双版纳景洪,和边疆各族人民共同欢庆一年一度的傣历新年泼水节 。当年景洪交通闭塞。周总理乘飞机到达思茅后改乘汽车 。澜沧江大桥正在建设中,只能乘渡船过江。人民共和国总理的到来,小城沸腾了,人们奔走相告,扶老携幼,怀抱鲜花拥向街道,拥向码头,用民族的最高礼节来迎接人民的总理。 四月的西双版纳正是凤凰花盛开的季节。火红的凤凰花树下,周总理兴致勃勃地换上傣族服装,手持银盆与各族人民互相泼水祝福。从此以后,西双版纳景洪在全国乃至世界逐渐出名,现已成为闻名中外的旅游胜地。 周总理在景洪期间,视察了热带作物研究所引种的橡胶园,鼓励来自祖国四面八方的建设者们为把西双版纳建成祖国的第二大橡胶基地而努力。 北京民族园举办傣族泼水节

导语:傣族泼水节又名"浴佛节",傣语称为"桑堪比迈"(意为新年 ),西双版纳德宏地区的傣族又称此节日为"尚罕"和"尚键",两名称均源于梵语。下面是我整理的傣族泼水节相关作文,欢迎各位的阅读与参考。

泼水,在人们的脑中并不陌生吧?一提到它,几乎每个人都会兴奋,搂着盆子,灌着清水,轻轻朝别人一泼,带来的不仅仅是快乐,还有吉祥、健康和幸福。

在云南,泼水节是傣族人最重视的一个节日了,因为它是傣族人民辞旧迎新的传统节日,就像汉族人民过新年一样,泼水节这个日子是傣历的新年,一般在四月的中旬开始联欢。傣家人过泼水节要祭祀先灵、泼水祝愿、赛龙船和放火花等等。

在泼水节期间,傣族的男女老少都穿起节日盛装,艳丽的服饰像朵朵竞相开放的花儿,显得异常耀眼。人们挑着清水,徒步走到佛寺庙里给佛像沐浴,以求自己多福少灾,这就是浴佛。离开佛寺后,泼水节就走到了最重要,也最开心的时候——泼水。在广场上,不管男女老少,人们提着盆子,在水池中舀一大碗水,见到谁就把盆中的水泼洒出去,被泼到水的人也不生气,两个人只是一笑而过。在他们看来,这可不是战争,而是报求平安的仪式罢了。

记得我在那一次去云南的西双版纳旅行,赶上了傣族人的泼水节。人们围在圆形的广场周边,拎着红色的塑料盆,随时准备着大乐一场。随着主持人的发令,人们冲进水池中,把盆子按进水里,再一提,满满的一碗清水当做消灾多福的符咒,挥动手臂,把一碗水撒出来,像是把一年的灾难全部驱赶了。浸在别人的`身上,像是把一年的福气全部沾上了。广场上,不同民族的人,不同地位的人,在这一刻,全都同一级别,同一民族,用相异的方言叙说着相同的祝福。

瞧,傣族那欢乐的泼水节!虽然它并不是全国人民印象最深刻的节日,但对于傣族人来说,它是傣家凝结了几千年的灿烂文化,悠久历史。泼水节是带来无穷欢乐的节日!

傣族的节日丰富多彩,其中我最喜爱的要数泼水节了!

泼水节又是傣族的新年,在傣历六月二十四日到六月二十六日,是夏历四月中旬。

清晨,男女老幼沐浴更衣,到佛寺赕佛,给佛像洒清水洗尘,还要采来鲜花绿叶到佛寺供奉。做完这些,群众性的相互泼水开始了,只见一个个男女青年,铜钹、脸盆盛水,然后涌出大街小巷,逢人便泼。这,是吉祥的水、祝福的水!不管是泼水者,还是被泼者,都笑声朗朗……

相传,古代有个火魔无恶不作,抢走了七个姑娘,最年轻的姑娘叫做侬香,她后来从一个白发花花的老爷爷那里得知只要拔下火魔的头发就可以把她勒死。姑娘们齐心协力,杀死了火魔,魔头成了一团火球,落在哪里,哪里就会起火。姑娘们就挑水去泼,终于灭了邪火。此传说相沿成习,渐渐成了泼水节。

泼水节除了泼水,还有歌舞活动,傣族人民穿上节日盛装,来到村中广场,男女老少一起载歌载舞,有的跳孔雀舞﹔有的跳“五腊嗬”﹔有的即兴而作,边唱边跳动作优美,节奏鲜明,曲调婉转,歌声动人……

泼水节期间,在宽阔的澜沧江上,要举行划龙船比赛,水船扎以彩花装扮成龙、孔雀、鲤鱼等形象,由几十名青年奋力划桨,两边观众如云,锣鼓声、喝彩声响彻云霄。

傣族的泼水节是一个迎新的节日,快乐的节日!我爱傣族的泼水节!

水珠漫天飞舞,

水花比比皆是;

人们欢声笑语,

齐唱傣家欢歌。

没错,这——就是傣族的泼水节——一个隆重的节日,一个必不可少的节日,一个令我向往已久的节日。

今年暑假,我有幸在云南西双版纳勐腊橄榄坝亲身体验了一回“泼水节”的欢乐。

“泼水节”活动在一个圆形的大广场上进行。我们都换上了傣族的传统服饰。

活动前,首先举行了一场隆重的仪式。人们打起了大鼓,吹响了号角,全场气氛立即变得肃穆起来。接着,一位中年男子身穿黄袍,头戴金冠,手执话筒,威严地坐在一张藤椅上,由一只大象驮着,庄严的绕场三周。同时与所有在场的人一起,亮出嗓子,放开声音,尽情地大声喊叫到:“水!水!!水、水、水!!!水!水!!水、水、水!!!…… ”三周绕毕,从东边涌出一群傣家姑娘,约摸二十出头的样子,长得很俊俏,手挽一张花伞,上着短衣,下着筒裙,足蹬一双绣花虎头布鞋,跳起了优美的、欢快的、流畅的舞蹈;又从西边冒出一群傣族姑娘小伙儿,或扮孔雀,或扮蝴蝶,或扮青蛙……或者干脆什么也不扮,一袭素衣长纱儿,翩翩起舞,但不多时,便又款款地退了下去。正当人们被东边姑娘们的舞姿所吸引住时,忽然,只听见主持人用傣语厉声高叫到:“放——水——!!!”。须臾间,但觉眼前一亮,喷泉就喷出了水。顷刻间,水便溢满了大半个广场!泼水活动此时正式开始。

起初,人们“对泼”,也就是不管是认识的,还是不认识的,端着盆子舀着水就泼,若是被泼到了,就还得“回敬”人家一盆,显得甚是杂乱无章。接着,方才跳舞的姑娘们,纷纷弃了花伞,端了盆子,对着人群形成了一个“包围圈”,把跳舞时还没用完的劲儿,全都用在了对人群的泼水上;而人群呢,也尽量地围成一个圈子,向她们泼,也同样是使尽了全身的力气。人们泼着、笑着、闹着,尽情地徜徉在这欢乐的海洋中。

在主持人的引导下,各人自朝天空泼十七泼,最后又以一次“对泼”,为本次活动画上了一个完美的句号。我们也恋恋不舍地放下了盆,结束了这次“泼水狂欢”。

虽然,我早已返回家乡,虽然两地相隔千山万水,虽然时间已过去一个多月,但我的耳畔仍回荡着“噗噗”的泼水声和“哗哗”的流水声,我眼前还时常浮现出一幕幕欢乐的泼水场景。.

这次活动真是太有意思了!我相信,不管过去多少年,它依然会让我记忆犹新;那些场景依然会让我历历在目。

纳西族研究论文

试论民间文学艺术的知识产权保护序 言 人类创造了历史,历史也抚育了不同肤色、不同信仰的各个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人类不仅创造了优秀灿烂的民族文化,而且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民风民俗。民间文学艺术,是世界各国人民民俗文化和传统习俗的重要表现形式,是维系各民族生存发展的充足动力和不竭源泉。民间文学艺术已成为区分世界不同民族的重要标志之一。然而,面对民间文学艺术被任意使用、破坏甚至失传的危机,民间文学艺术亟待知识产权的法律保护。但民间文学艺术的法律保护是许多国家都认为必要却又倍感棘手的问题。从20世纪50年代起至今,已有众多国际组织先后关注此问题,并试图给出大家能够接受的解决方案,但结果却并非令人满意。由于在权利主体、权利内容等诸多问题上的复杂性,目前只有少数国家在法律上对民间文学艺术予以保护。在我国,民间文学艺术流派纷呈,千姿百态。无论是透着喜庆和吉祥的大红剪纸、灵韵别致的传统泥塑,还是清新简洁的蓝印花布、古老神秘的纳西族“东巴”,都从不同侧面体现着文明古国深厚的文化底蕴,也在时时刻刻传承着古老的华夏文明。民间文学艺术不仅是前人留给我们的珍贵文化遗产,更是祖先赐予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在我国,民间文学艺术在5000多年历史沉淀的中国文化玫瑰中,就像一只艺术奇葩,显得格外绚丽多彩和引人注目。然而 ,在我国学术界和立法界对于民间文学艺术保护的研究,基本是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一直持续至今,并在近几年形成一个研究高潮,出现不少以此为主题的研究论文。但我国在传统知识保护领域内的立法却并没有显著进步。已经出台的行政法规和地方性法规包括《传统工艺美术保护条例》(1997)、《云南省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条例》(2000)和《贵州省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条例》(2002)。我国著作权法第六条规定对民间文学艺术作品的保护办法由国务院另行规定。理论界关于如何对民间文学艺术提供保护,有两种互相冲突的代表性观点。一种观点反对用任何形式的知识产权保护传统知识,建议通过公法权利来提供保护;另一种观点则认为,知识产权能在传统知识保护中发挥作用,或至少对进一步检验这种可能性抱有兴趣。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最近的调查表明,越来越多的传统知识持有人开始寻求运用知识产权制度来保护传统知识。本文认为对民间文学艺术应该以传统的知识产权保护为基础,同时加强特殊立法保护,主要分为五个部分加以阐述。第一部分,笔者主要对民间文学艺术保护进行概述。首先对民间文学艺术的界定加以重点阐述,因为无论从国际立法、区域立法、国内立法,还是我国的现今理论界,对于民间文学艺术的称呼不一。有的学者将其等同于民俗,有的学者将其与民间文学艺术作品划等号等等。笔者在把民间文学艺术与民俗和民间文学艺术作品区分的基础上,认为民间文学艺术是指一个社会群体,如一个民族、一个部落、一个地区的若干民族等,在长期的共同生活和劳动中集体创作或者由集体中的某个个体创作并得到集体认同,在世代相传的过程中不断修改、加工、完善,反映该群体生活历史、风俗习惯、心理特征、宗教信仰的文学和艺术形式。认为民间文学艺术是民俗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民间文学艺术与民间文学艺术作品也是包含关系,即民间文学艺术包括了民间文学艺术作品。其次;对民间文学艺术的特点、范围及其保护的必要性加以阐述。第二部分,阐述民间文学艺术的知识产权法律保护的渊源与发展历程。主要从对其知识产权保护的立法背景谈起,同时对其国际条约、区域立法加以考察分析和对比。第三部分是本文的重点,第一点主要对民间文学艺术与知识产权联系与区别加以澄清,首先民间文学艺术与知识产权的联系包括他们都有非物质性、可复制性和法定性 。对于民间文学艺术与知识产权的区别有他们的权利性质不同、客体范围不同、创新的标准不同、权利主体的确定性不同以及他们的时间性不同,从这五个方面全面加以分析。第二点是对利用著作权保护民间文学艺术的反思加以探讨。第四部分,从中央到地方立法两个方面,对我国民间文学艺术保护的现状加以阐述。 第五部分,是如何对我国民间文学艺术知识产权保护完善的构想。在关于对民间文学艺术的立法保护方面,在我国理论界有两种观点,一种是民间文学艺术不同于传统的知识产权客体,其属于新型的知识产权客体,应该利用特殊立法保护;另一种观点认为应该利用现有的知识产权制度,特别是著作权制度加以保护。本文认为,由于民间文学艺术保护的特殊性,在我国理论界的研究还不深,理论的储备还不够。为了更加及时地对民间文学艺术加以保护,必须完善现有的知识产权制度。本文试从著作权、专利权和商标保护三个方面加以分析,希望对未来的知识产权立法方面有所帮助。同时建议国家立法部门尽快出台对民间文学艺术的特殊立法保护,形成以传统的知识产权保护为主,以特殊立法为辅的新型立法机制,以期对我国的民间文学艺术保护作出应有的贡献。第一部分 民间文学艺术知识产权保护概述一、民间文学艺术的概念和特征 (一)民间文学艺术的概念和内涵 对于民间文学艺术这一术语的概念内涵,我们应当做狭义和广义的区分。 狭义地看,民间文学艺术这一概念等同于我们在民间文艺学上所说的民间文艺,包括民间文学(神话、传说、故事、歌谣、叙事诗、史诗、谚语、民间说唱、民间小说)、民间音乐、美术、舞蹈和民间工艺等方面。就此而言,狭义的民间文学艺术指的是“全体的产生于民间,口头的流传于民间”的文学艺术,它是与主流社会中所谓“纯粹的”或“精英化的”文学艺术创作相对应的一种原生的艺术表现形式。在英语中,与之大体对应的说法是“Traditional Literary and artistic productions”。[1] 广义地看,民间文学艺术的概念内涵并不限于民间文艺学上的审美意味,而是扩展到民俗生活的方方面面。在现实社会中,那些在生产、生活、组织制度、精神信仰等各个领域以具体形态体现的民俗,有着某种程度的审美性而具有文化和商业价值,均有可能被认为是“民间文学艺术”。例如,位于深圳华侨城的中国民俗文化村,不仅将我国各民族地区的标志景观原样或微缩复制,而且从来源地雇请少数民族艺员再现生产生活场景、表演特色文体节目、组织节日庆典和祭祀仪式等。这是将整体的民俗作为审美形态设为旅游项目加以商业利用的经典案例。在英文中,与此内涵大体对应的说法是“Folklore”。 应当说,“Traditional Literary and Artistic productions”是被涵盖于“Folklore”之中的,理解民间文学艺术这一概念的关键在于厘清“Folklore”的涵义。Folklore一词是英国学者汤姆斯(W. )于1846年将Folk(民众)和Lore(知识)合二为一创造的,最早由日本学者将其翻译为“民俗”,后来也为我国民俗学界所采用[2]。Folklore植根于群体意识和精神在社会中的口头和非文字化传承活动,它可以泛指基于一定自然和社会条件(如种族、血缘、地域、文化水平、生活状况)所结成的某一群体在长期共同的社会生活中所创造、维系并且形成为传统的一切风俗习惯,即民俗,也可以特指其中可作为这种口头和非文字化传承活动典型表现的民间文学或口承文艺。因而,它在民俗学上的使用同样是有层次的,可以指作为一级学科的“民俗学”,也可以指作为二级学科的“民间文学”或“民俗文艺”。[3] 就Folklore的语源来说,据费孝通先生的解释,Folk并不是普遍意义上的全体人民,而是具有亲切乡土关系的人们,在中文里,近于“老乡”、“乡下土里土气的人们”,作为一个形容词近于“民间”、“土风”的意思:Lore作知识或学问讲也不确切,近于“天方夜谭”中的“谭”字,夏天乘凉时孩子们喜欢听的“逸文、传说”。所以如果直译,“民间传说”四字比较接近[4]。日本的民俗学者亦承认,迄今被译为民俗或民俗学的Folklore,本来意义是传承的精神文化或口承文艺。[5] 值得注意的是,Folklore意义上所涵盖的“民间传说”现在已经远远不限于语源上的解释或是我们中文习惯上所理解的某种民间文学创作形式。与其倘有一线联系的话,恐怕在于现在的Folklore已经包括了任何一种能够被群体“传说”的文化现象。在《不列颠百科全书》(国际中文版)中,Folk加lore就被翻译为“民间传说”,并把民间传说的形式分成说和唱的口头文学、物质和文化(包括民间建筑、民间艺术、民间手工艺术)、习俗和节日(包括宗教意识、节庆、儿童游戏、民间戏剧、民间舞蹈)三大类。[6] 澳大利亚昆士兰法学院教授卡马尔.普里博士认为:所谓“民间 (Folk)”,指的是至少具有某一公共特性的一群人。至于这一共同特性是什么并不重要,比如它可以是一个共同的职业、共同的语言或共同的宗教信仰,重要的是,无论以何种目的结成的这一群人必须具有某些自己的传统;“传说(Lore)”一词指的是与诸如教义、戒律或习俗有关的传统事实或信仰本身,传统意味着代代相传下来的文化的各个方面,它既包括文化的观念方面(如习惯、习俗、仪式),也包括文化的创造方面(如音乐、舞蹈、戏曲、文学、观赏艺术),因此,文化可以被视为由一群人保留下来的传统。[7] 该观点代表了国际社会上较为主流的认识倾向,即Folklore是一种属于群体的文化传统。就国际知识产权保护而言,Folklore总是与传统知识(Traditional knowledge)相提并论的。由于在字面上,Folklore(民众的知识)与Traditional Knowledge(传统的知识)谈不上有明确的差别,这种区分很大程度上是为了便于实际的操作而从技术上加以考虑的结果。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专家格雷厄姆、杜特菲尔德在其相关研究报告中指出:“传统知识一般是指与自然环境相联系的知识,而并不涉及如艺术作品、手工艺品和其他文化创作和表现形式(这些东西倾向于被认为是Folklore的元素)。依据一位专家的观点,传统知识(或其称之“传统环境知识”)是“一个群体通过一代又一代与自然息息相关的生活建立起来的大量知识。它包括一个分类体系、一整套对于本地环境的经验积累和一个控制资源使用的自管理系统。” 至于Folklore,值得注意的是,它作为国际社会的议题被加以讨论是先于传统知识的,最早可回溯至20世纪70年代,当时是作为与版权相关的问题提出的。依米歇尔.布莱克尼所言:“传统知识的表述……是顺应那些批评Folklore之狭隘性的观察家们提出来的。然而,它意味深刻地改变了讨论的话语。Folklore以在版权中或以版权为附加条件加以讨论为特色。传统知识的范围则被拓宽到足以包含诸如在药物治疗和作为食物方面的动植物知识。就此而言,问题的讨论就将从版权的左近转至专利权和生物多样性。”UNESCO(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WIPO(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是开展Folklore保护的两家机构。UNESCO因其在文化上的取向而当然地涉足其中。该组织对于Folklore的定义如下:“Folklore(传统大众文化)是一个文化社群基于传统的创造的总和,经由一群个人加以表达,且被承认反映其文化和社会身份:其标准和价值通过模仿或其他方式口头传承。它的形式是与其他的,如语言、文学、音乐、舞蹈、游戏、神话、礼仪、习惯、手工艺、建筑等等艺术融在一起的。”[8] “因而,Folklore在传统社群中可以有多种多样的形式表现,包括(I) 音乐、舞蹈和其他表演艺术;(ii)历史和神话传说;( iii)设计和符号;和(iv)传统技术、手工艺和艺术作品。美国人类学和民俗学者Ellen Mchale认为,无论受过教育还是未受过教育,在农村还是在城市,每个连接在一起的群体,或是有共同的利益和目的的群体,都拥有一种传统,这种传统叫做民俗。民俗包含许多个体的、大众的和“文学的”因素,这些因素通过反复流传和变异被群体评价和延续,并以这种方式被群体吸收和同化。民俗,其范围包括传统艺术,信仰、工作和休闲的传统方式、装饰和庆典等,是一个群体保持和传承一种生活方式的传统形式。在任何情况下,民俗都存在于群体之中,并在群体中代代相传,民俗是群体在相互交往中产生的具有意义的共同经验。通过表演或示范,手把手的或在小范围内的相互交流,群体以这种非正规的方式掌握了这些知识的传统形式。根据我国民俗学者的观点,民俗可以区分为:(一)生产习俗:渔猎、农业、畜牧业、手工业、建筑、商业等方面的习俗;(二)生活习俗:衣、食、住、行、医、用、语言、产育、婚姻、丧葬、寿诞、礼仪、节日等方面的习俗;(三)文化习俗:民间口头文学、美术、舞蹈、音乐、游艺、竞技等方面的习俗;(四)组织制度:村落、家族、姓氏、社团等方面的习俗;(五)精神信仰:图腾崇拜、神灵信仰、祝咒、禁忌、预兆和占卜等方面的习俗。可见,“民俗”是一个囊括群体生活方方面面的宽泛概念,不能体现出群体文化创造的内涵。而从民俗学的角度看,国际社会所致力于保护的Folklore只限于民俗文化中属于感性范畴的审美创造形态。 在我国,民间文学艺术的概念在法学界尽管也常常有很多争论,但是至少在研究民间文学艺术的学者之间基本是一致的,即认为民间文学艺术只占民俗(Folklore)中的一类。“民间文学是劳动人民的口头创作。它在广大人民群众当中流传,主要反映人民大众的生活和思想感情,表现他们的审美观念和意识情趣,具有自己的艺术特色。”[9]一些发展中国家不切实际地将民间文学艺术保护范围扩大化。比如1972年由非洲知识产权组织制定并于1982年生效的地区性公约《班吉协定》,就将其保护范围规定为“一切由非洲的居民团体所创作的、构成非洲文化遗产基础的、代代相传的文学、艺术、科学、宗教、技术等领域的传统表现形式与产品”,这就显得过于宽泛因而也不很妥当。 笔者认为,我们在为民间文学艺术立法时,应该吸取国内外学者们在艰辛探索中己经取得的有益成果,从他们对民间文学艺术的一般的、通常的、公认的知识中去界定民间文学艺术。把民间文学艺术同民俗与民间文学艺术作品区别开来,民间文学艺术是民俗的下位概念,而民间文学艺术又是民间文学艺术作品的上位概念,为了更加完善民间文学艺术的知识产权保护,对于属于以作品形式显现并且符合著作权保护客体条件的,应该由著作权保护。这样才能使我们的立法立足于现实世界,才能使我们的法律有效的规范现实生活。基于以上笔者的讨论,我认为“民间文学艺术”这一概念应该做如下界定:民间文学艺术是一个社会群体,如一个民族、一个部落、一个地区的若干民族等,在长期的共同生活和劳动中集体创作或者由集体中的某个个体创作并得到集体认同,在世代相传的过程中不断修改、加工、完善、反映该群体生活历史、风俗习惯、心理特征、宗教信仰的文学和艺术形式。

非物质型的文化遗产属于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重要结晶,属于人类生活紧密联系的一种文化的具体表现形式,包括:民间传统知识、手工技艺等,发展至今已有上千年历史。

最近几年,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以及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非物质型文化遗产让高科技型的产物逐渐替代,反映出历史发展当中,人类慢慢淡忘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对原生态化文化遗产整体保护与传承造成了一定阻碍。

为发扬中华民族的重要智慧结晶,我国对非物质型文化遗产的重点保护愈发重视,相继颁布各种规范与条约,进而明确提到非物质型文化遗产的有效保护以及传承工作的关键。所以,本文主要阐述非物质型文化遗产基本概念,探讨保护与传承的价值,以期提供相应参考与借鉴,给非物质型文化遗产良性发展提供助力。

非物质文化遗产滋养了纳西族多元的传统文化

纳西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具在深远的文化意义。它不仅是纳西方文明的起点,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它又不断地与各种文化交流而逐渐丰满。纳西族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是其文化多样性的生动体现。它像永不干涸的河床承载着纳西文明,使之得以薪火相传。

“它犹如民族文化的基因库,人文学科、自然学科都源于其中,文学艺术更是以非物质文化作为其生长的肥沃土壤。像诗歌艺术根植民歌民谣,小说创作的母胎是民间故事的口头传承一样。”

而今无论是大型实景演出《映像雪山》、民族歌舞汇演《丽水金沙》还是闻名遐迩的纳西古乐、东巴歌舞,其原初形态都是当地民族民间的音乐与舞蹈。

西双版纳动物学报

《野生动物》杂志由国家林业局主办,国家濒危物种进出口管理办公室、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协办,是中国唯一一份关于野生动物科普宣传与保护管理相结合、以科普宣传为主的国家级杂志。

《大自然》可以算是一本不错的杂志。大自然创刊于1980年,谭邦杰、郑作新等老一辈生物学家都曾在上面撰文,很多现在的自然爱好者也都是看着《大自然》长大的。这本杂志内容严谨详实,不过图文排版风格与宣传工作还略显老旧。

我觉得《动物世界》、《动物奇迹》这两本杂志比较权威,内容不错,知名度也比较高。

《云南省两栖类调查报告》1958年,刘承钊,胡淑琴,杨抚华《中国动物志·两栖纲》 费梁, 胡淑琴,叶昌媛, 黄永昭 等 编著 科学出版社 2009年1月出版《云南省西双版纳两栖类初步调查报告》.《动物学报》,1959,刘承钊,胡淑琴.《云南省两栖类调查报告》.《动物学报》,1960,刘承钊,胡淑琴New scutigers from China with a discussion about the genus》.《Scientia Sinica(zool)》,1960,Liu Cheng-chao,Hu Shu-chin.《中国无尾两栖类》.北京:科学出版社,1961,刘承钊,胡淑琴.《贵州西部两栖类初步调查报告》.《动物学报》,1962,刘承钊,胡淑琴,杨抚华.《广西两栖爬行动物初步调查报告》.《动物学报》,1962,刘承钊,胡淑琴《秦岭及大巴山地区两栖爬行动物调查报告》.《动物学报》,1966,胡淑琴,赵尔宓,刘承钊.《贵州省两栖爬行动物调查及区系分析》.《动物学报》,1973,胡淑琴,赵尔宓,刘承钊.《海南岛两栖动物调查报告》.《动物学报》,1973,刘承钊,胡淑琴,黄祝坚等.《髭蟾属Vibrissaphora和种的初步探讨,及其与分类学有关问题的讨论》《两栖爬行动物研究》,1980,刘承钊,胡淑琴,赵尔宓.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