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投稿百科

上海航海博物馆主题视觉设计论文

发布时间:2024-07-02 08:58:56

上海航海博物馆主题视觉设计论文

航海博物馆位于上海浦东新区南汇新城。

中国航海博物馆(China Maritime Museum),全称“上海中国航海博物馆”,是中国首个经国务院批准设立的国家级航海博物馆,由交通运输部和上海市政府在上海共建。博物馆位于浦东新区南汇新城,占地面积24830平方米,建筑总面积46434平方米。2006年1月20日工奠基,2010年7月5日全面建成开放。

博物馆室内展览面积21000平方米。馆内以“航海”为主题,“博物”为基础,分设航海历史、船舶、航海与港口、海事与海上安全、海员、军事航海六大展馆,渔船与捕鱼、航海体育与休闲两个专题展区。并建有天象馆、4D影院、儿童活动中心,涵盖文物收藏、学术研究、社会教育、陈列展示等功能。

建筑布局

中国航海博物馆是综合性航海博物馆,室内展示面积达到了21000平方米。馆内展区分为三层,第一层设置了航海历史馆、船舶馆、海员馆,以及渔船与捕鱼专题展区;第二层设置了航海与港口馆、海事与海上安全馆、军事航海馆,以及航海体育与休闲专题展区。博物馆还建有天象馆、4D影院和儿童活动中心。

博物馆室内装饰设计要点

博物馆属于功能性较强的公共建筑,受现代社会生活观念和方式变化的影响,功能日趋复杂,加之形式和环境等诸多因素,使博物馆装饰设计有一定的难度。本文就来介绍下博物馆室内装饰设计要点,希望对大家能有所帮助!

1、引言

任何事物在发展阶段都将不可避免地产生矛盾或是忽略许多问题,分析我国历史类博物馆室内空间设计的现状,设计方法模式化是存在问题之一。设计方法模式化现象形成和存在的原因众多,严重影响着博物馆室内空间设计的发展方向。设计工作者缺乏历史背景文化和历史责任感造成不利于保护展品的空间条件,盲目追求社会功利和无意义装饰造成社会资源的严重浪费,忽视历史类博物馆的基本功能造成空间的不合理利用等等。

2、装饰设计定义及基本特征

装饰,主要是指对生活环境、器物、用具、服饰等诸多方面美化加工的一种手段,通常以装饰纹样或装饰雕塑的形式出现,具有明确的从属性特征,区别于独立存在的绘画和雕塑,是艺术设计整体的组成部分,是为了丰富艺术表现力,加强其审美效果而设置的。从本质意义认识,装饰没有自身独立存在的目的,更不应该是一种随意的附加,必须与装饰主体有机地融为一体,构成整体的和谐关系。

装饰设计从狭义上可理解为人类对某种物品造型的结构、色彩和纹饰进行的工艺加工处理。所谓装饰设计,广义地解释为人类对自身周围环境所做的一切美化过程,也是人类在身体或者物体的表面加上附属品使其美观,是人类创造性的`表达方式之一。

3、博物馆装饰设计定位

(1)整体品质的定位―――反映城市文化特色

作为城市博物馆,要能很好地反映这个城市的历史文化及这个城市的发展历程,比如说,刚刚被评为世界文化遗产的浙江省省会“杭州”,可以西湖人文文化为主题,发掘西湖文化中的具有代表性的事物,结合良渚文化、运河文化、南宋皇城遗址作为设计的切入点。因此,这次设计寻找城市文化脉络就成为一个重点。

(2)场所精神的定位―――城市居民生活的“兴奋点”

“场所”在建筑学科中是指由区域或领域要素所构成的整体环境。博物馆建筑与环境应当和谐,具有稳定的场所秩序,有利于吸引市民到此集会、参观、活跃公共交往,使博物馆真正成为理想的“知识文化殿堂”和民生活的又一个“兴奋点”。

(3)形象塑造的定位―――传统中求创新

所谓“形象、塑造”是构成同一类事物的内部和外部结构的共同特征。对于建筑形式问题,现代派、晚期现代派和后现代派有着不同的看法。现代派主张形式客观,真实而简单、与功能有逻辑必然性对应;晚期现代派主张形式对称、旋转或反射,利用结构、构造作为装饰,表现材质和色彩;后现代派主张形式不对称中有对称、普通又复杂、与功能不一致、甚至冲突,出其不意地表达设计者个人的主观情感。

4、博物馆装饰设计应遵循的几个基本原则

博物馆的陈列设计是要遵循艺术形式美规律的基础上,也要考虑博物馆所承载着如何将展览信息有效地传达给观众并要有效控制好观众的审美疲劳程度。因此,装饰设计在博物馆陈列展览中的运用是多方面的,但需要注意以下几个原则。

(1)符合陈列的整体性原则

陈列展示中在考虑装饰问题时一定要从展览风格的整体出发,而使装饰隶属于整体,并成为整体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任何游离于整体的装饰,即使本身很精致,也不会产生积极的效果,甚至本身愈精致,对整体统一的破坏性就愈大。为了求得整体的和谐统一,陈列设计师必须认真地安排好在展览中什么部位作装饰处理,并合理地确定装饰的形式(如雕塑、绘画、纹样、线条……);纹样、花饰的构图;隆起、粗细的程度;色彩、质感的选择等一系列的问题。

(2)“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

设计注重人性,注重人们的心理感受,创造健康、和谐、高效、舒适、优美的环境,力求在人、建筑、自然之间建构和谐的关系。从关注人的健康出发,在追求舒适的同时消除建筑设计不当引起的病状。另外,无障碍设计将是本次设计的又一个重点,关注社会弱势人群,真正体现建筑设计对人性的关怀,力求为大家创造一个优美、舒适、健康的精神家园。

(3)考虑经济性问题

我们国内博物馆每个展览都是有预算的,所以是受资金控制的。装饰设计的运用需要考虑装饰所用的材料、所涉及的区域。我们在这里不主张铺张浪费而是需要在展览中有画龙点睛的意蕴,因此经济性问题往往是设计师在设计的时候主要把控的方面。

5、装饰风格定格展览风格

陈列设计中的装饰设计表现力主要应通过空间、形体的巧妙结合;整体与局部之间良好的比例关系;色彩与质感的妥善处理等来获得,而不应企求于繁琐的、矫揉造作的装饰。装饰的运用只限于重点的地方,并力求和主体的功能与结构有巧妙地结合。装饰设计在博物馆陈列展示中的应用分布甚广,主要是背景墙设计、系列指示牌、托架等的设计领域。指示牌、说明牌都承载着自己的功能就是如何把馆方所要表达的信息传达给观众,而这些载体需要运用装饰设计把内容表现出来。

(1)主题墙设计

序厅设计中装饰设计的应用。主题墙可以是对当期临展或活动宣传而存在的,序厅在整个展览中起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在博物馆陈展中,设计师通常会对这两个区域做重点装饰设计,可以巧妙运用雕塑、绘画、写真等形式扮靓序厅,也有序厅运用帷幔、展品的结合方式,虚实巧妙结合,从而刺激观众的视觉感,进而引发观众对展览的兴趣。

(2)指示牌设计

博物馆中指示牌的主要功能是指引观众到达其想到的区域。但就算是指示牌也需要考虑它的美观,字体惟妙惟肖地设计感使观众对此类指示牌有新鲜感,进而更好地与观众互动。上海中国航海博物馆中的系列展示牌中,从文字排版、标准图形、装饰元素中,航海元素在说明牌中巧妙运用,使指示牌与空间成一整体。如手工活动室的指示牌,航海、卡通元素的应用赋予了指示牌生命。

(3)托架设计

托架在博物馆陈列展览所承接的主要任务是如何稳妥地拖住展品,在保证展品安全性的前提下加入线条或纹样的装饰元素来衬托展品。如上海中国航海博物馆中锚的展示运用象征海滩的沙土与四方木结构的形式作为托架,这样不仅保证了展品的安全稳当,还符合了形式美规律,使观众更好地认识与区分各个锚的类型与功能。

(4)照明装饰设计

又称为“氛围灯光”。灯光除了照明的实际功用,在展示艺术中,它还是一种特有的造型语言,是创造某些“氛围”和“感觉”的重要手段。展示的装饰照明应给观众以有益于展示目标和效果的饿气氛感受,要善于用灯光渲染的手法去实现灯光的戏剧性效果。展示照明,是为了表现主体状态和主体性格的气氛照明,要注意与内部装饰协调起来。

6、结束语

博物馆装饰设计是现代展示设计的主要领域之一。由于博物馆肩负着解释某个国家和地区文明的起点,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文化基因”,是集收藏、教育、学术研究、国际交流与合作、旅游等功能于一体的场所,因此,博物馆的设计是体现博物馆水平的关键,在博物馆事业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上海视觉艺术学院论文格式

5、 美术学院复旦大学视觉艺术学院美术学院是一所以美术学为主干学科的美术学府。学院设有:雕塑专业;绘画专业;综合艺术专业;艺术管理专业;美术研究所;综合实验室。学院依托复旦大学上海视觉艺术学院的综合优势,注重专业教育与人文教育的平衡;做到精英与大众、传统与当代、研究与应用的良好结合。其教学平台是以工作室为主体,以学分制为特征的教学模式。出人才,出精品,出理论,引领人文精神。培养具有造型艺术实践,研究,创作等时代特色的专门人才。并且以产、学、研一体化的教学体系为区域经济及国家建设服务。雕塑专业(05年招生)本专业是美术学院的重点学科。本专业培养在室内外环境艺术,公共雕塑和架上艺术方面具有专业创作,设计技能,理论素养,适应现代化社会需求的高级专门人才。主要课程:素描;解剖;雕塑创作;东西方传统技法研究;当代雕塑技法研究,传统雕塑艺术考察;专业实践;公共艺术研究;现代雕塑;金属材料试验;石质材料试验;木质材料试验;陶质材料试验;综合材料试验等。就业去向:艺术创作工作室,画廊,高等院校,环境艺术设计部门,会展策划与设计制作部门。绘画专业(05年招生)本专业包括中国画,油画,版画三大专业方向。培养具有时代特色,并具备绘画艺术实践,研究,创作等方面能力,有一定理论素养,能从事文化艺术,教育领域,研究创作等方面的专门人才。要求学生掌握东西方绘画的基本理论与技法,学习公共艺术创作及综合材料的运用。用创新的思维和系统学习的方法,了解中外艺术的发展动向。具有较强的绘画创作和社会实践能力。主要课程:东方绘画研究/传统与当代,西方绘画研究/传统与当代,素描技法研究,绘画材料工艺研究,传统绘画艺术考察。就业去向:独立艺术工作室;高等院校;环境艺术设计部门;会展策划等。综合艺术专业本专业集雕塑与绘画专业为一体,运用新思维,新方法进行专业学习与研究,培养具有敏锐的现代艺术观念和熟练的专业技巧能力;能独立的从事现代艺术的创作与研究的专门人才。主要课程:立体造型研究,平面绘画研究,装置研究;影像研究;专业实践等。就业去向:独立艺术工作室;高等院校;环境艺术设计部门;会展策划等。艺术管理专业本专业培养具有熟悉美术技法,较深的理论素养及敏锐的市场意识的艺术市场管理专家,画廊经纪人;美术活动策划人。主要课程:雕塑,绘画;综合材料;专业实践等。美术理论,市场管理,会计学等。

很多同学在问上海视觉艺术学院自考难不难?首先我们来看下什么是自考?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简称自学考试、自考,1981年经国家批准创立是对自学者进行的以学历考试为主的高等教育国家考试。而上海视觉艺术学院是上海市教委主管部门和教育考试院指定的官方自考主考院校,上海视觉艺术学院是正规民办大学。上海视觉艺术学院自考难不难?相信大家心里都是有答案的。与普通高考和成人高考在招生对象、考试时间及学制不同,自考是“宽进严出”。考生参加国家考试机构统一组织的单科考试,合格一门,发一门的合格证书,所有科目合格后,方可申请毕业。上海视觉艺术学院自考包过可靠吗?首先先问问自己,所有的科目都能坚定能考过吗?自考是一种过程,一种经历,只有亲身体验过,尤其是只有其中一少部分善于自主学习的考生才是自考的最终胜出者。所以上海视觉艺术学院自考难不难?看到这里,大家就应该知道,这个是比较难的。经过系统的学习后,通过毕业论文答辩、学位,上海视觉艺术学院考核达到规定成绩,符合学位申请条件的,可申请授予学士学位,并可继续攻读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大自考全国平均通过率一般在10%--30%左右,上海视觉艺术学院自考通过率也可以参考。大自考即是完全通过自己自学,不借助任何辅导班的长线自考。问上海视觉艺术学院自考难不难的朋友们,看下这个通过率,虽然数字不一定准确,但是一定程度上也代表了一些。自考独立办班俗称小自考。小自考就是人们一般说的短线自考。这种自考主要是参加一些办学单位组织的助学班,同时也就国家的政策即办学单位自己能够组织一些科目的考试,另一部分科目是参加国家组织的国家统一考试。上海视觉艺术学院自考包过的说法是没有什么依据的,大家都要统一参加考试,只要是考试就会有不过的可能性。也就是说你的考试科目一部分来自上海视觉艺术学院自学考试,一部分来自你在的办学单位,这种自考要相对简单些,基本上通过率在80%以上,这类小自考通过率相对高很多。自考很难通过率低是针对社会自学考试的考生,这部分考生大多数是有家有业的在职人员或待业人员,这一类人的学习时间少、精力有限,而且缺乏管理和自我约束能力,因而通过率很低,但是对于各大高校为自考生组织的自学考试是不存在这样的问题的。但是大部分的人还是只能通过自学来考试,如果有人跟你说上海视觉艺术学院自考包过,那么你就要打个问号了。另外,2023年上海视觉艺术学院自考预报名已经开启,有意向的朋友们也可以来点击底部官网报名咨询。我们招生老师坐标上海市,是多所学校助学合作办学点,关于上海市成人学历提升有想了解的欢迎提问,我们在线做出专业的解答,为你保驾护航,让你在提升学历的道路上少走弯路!上海视觉艺术学院自考自考报名入口:

3、 空间与工业设计学院空间与工业设计学院以现代空间设计思维和先进设计理念为主导,在工业设计、环境艺术设计、会展策划与设计等领域培养有国际视野、系统理论与技能的原创设计人才。学院的人才培养和学科发展充分发挥复旦大学多学科的支撑作用,加强学科间的渗透、交叉、融合,体现综合性大学多学科的特色和优势。充分利用合作单位的专业生产基地、设施设备及其专业技术队伍,以产学研合作的新型办学模式体现办学特色。学院汇聚了国内外设计界有学术影响力的专家教授和一批有才华的青年教师,均以丰富的设计实践、扎实的理论基础和成熟的设计教学经验任教,并邀请具有实践经验的行业知名人士担任客座教师,以国际化的教育思想和培养体系施教,与国际著名的设计师、设计事务所、大学等保持密切的联系。随着学院的发展,我们还将进一步面向国际招聘顶级学术大师、著名设计师及管理专家,从而形成代表目前国内艺术设计教育较高水平的,沟通国内外艺术教育的专兼职教师队伍。学院培养专业知识扎实、操作技能过硬、创意思维深厚的专业设计师。注重设计理论和方法、设计项目运作和控制的实际把握,要求学生了解相关经济因素、工艺设备与技术、行业标准规范、相关法规、国内外同行业发展现状等背景知识,打造具有专业性、创造性的适应新时代发展的设计专业人才。专业介绍2005年本学院招生专业为艺术设计,共分工业设计方向、环境艺术设计方向以及会展策划与设计三个专业方向。工业设计方向培养具有产品系统设计基础理论知识和设计开发能力,具备熟练操作技能的工业设计专门人才。要求学生掌握本专业的基础理论知识,具有创新思维和科学研究方法,了解中外工业设计的最新成果和发展动向,熟悉并掌握产品的构造性能和造型原理,具有较强的形态开发和产品设计能力。主要课程:设计概论、设计史、人机工程学、工程图学、设计力学、设计思维与方法、摄影基础、设计管理、产品设计工程基础、计算机辅助设计、产品改良设计、产品开发设计、产品系统设计等。就业去向:主要从事产品设计、交通工具设计、产品系统形象设计等方面的设计、教学和科研工作。环境艺术设计方向培养具有环境系统设计基础理论知识和设计开发能力,具备熟练操作技能的环境艺术设计专门人才。要求学生掌握本专业的基础理论知识,具有创新思维和科学研究方法,了解中外环境艺术设计的最新成果和发展动向,熟悉并掌握材料的性能和设计原理,具有较强的环境艺术设计和实际管理能力。主要课程:设计概论、中外环境艺术史、形态设计、人机工程学、工程图学、设计力学、装饰与构造、室内设计、环境设计、设计管理、计算机辅助设计、摄影基础、家具设计、环境设施设计等。就业去向:主要从事环境空间设计、室内设计、环境设施设计等方面的设计、教学和科研工作。会展策划与设计方向培养具有展示设计基础理论知识和设计开发能力,具备熟练操作技能的会展策划与设计专门人才。要求学生掌握本专业的基础理论知识,具有创新思维和科学研究方法,了解中外展示设计的最新成果和发展动向,熟悉并掌握各种展示材料的性能和表现原理,具有较强的展示设计和会展策划能力。主要课程:设计概论、中外设计史、形态设计、人机工程学、工程图学、设计力学、光构成、展示设计、橱窗设计、摄影基础、设计管理、会展广告设计、版面设计、会展策划、会议组织学等。就业去向:主要从事展示设计、会展策划、橱窗设计等方面的设计、教学和科研工作,为2010年上海世博会输送展示设计专门人才。4、 时尚设计学院时尚设计学院融汇了不断发展变化的社会文化和时代生活方式,动态的环境是时尚艺术的源泉。灵敏的时尚触角、完善的资源供给、先进的工艺与技术,确立了一年预科与工作室的教学模式。工作室之间的联结,能有效从多种角度挖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设计潜能,完成从创作到成品的一体化进程。学院第一年招收服装设计、时尚传播、珠宝与饰品设计三个专业。以后还将增加纺织品艺术设计、时装表演与筹划、服装品牌策划与营销等专业。学院形成了系统的教育培养体系和研发基地。师资由国内外有学术影响力的专家教授领衔,凝聚了一群富有才华的中青年骨干教师,邀请具有产业运作实践经验的行业名人客座教学,以国际化的先进教育思想和培育体系施教,紧密结合行业研究开发实践,打造具有专业性、创造性、风格化的适应新时代发展的设计师和行业人才。专业介绍2005年本学部招生专业为服装设计与工程,本专业有三个培养方向:服装艺术设计方向主要培养具有较高综合素质和专业能力、先进的设计思想、丰富的创意思维和艺术表现力及相当的服装制作能力,能从事服装设计、设计管理及相关专业工作的高级服装设计师。要求学生掌握本专业的基本理论知识;具备服装设计师的能力和素质,即在设计、制板、工艺等方面具有一定的技能以及一定的创新设计能力;熟练使用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掌握一门以上外语。专业课程:包括服装设计基础、艺术概论、服装材料学、服装CAD、服装结构设计基础(平面)、服装结构设计基础(立体)、服装工艺基础、中外服装史、服装心理学、服装流行预测、女装设计与制作、男装设计与制作、童装设计与制作、针织服装设计与工艺、礼服设计、表演服装设计等。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包括工艺实习、生产实习、市场调研、展览和博物馆参观、设计室项目设计、服装企业实习、毕业设计论文等。毕业生就业去向:主要是从事服装成衣设计、服装工艺、企业管理、服装贸易、服装教育、服装CAD以及与服装专业传媒等领域的工作。珠宝及饰品设计主要培养具有较高综合素质和专业能力、先进的设计思想、丰富的创意思维和艺术表现力及相当的珠宝及饰品制作能力的,能从事珠宝、服饰配件设计、制作及相关专业工作的高级珠宝及饰品设计师。要求学生掌握本专业的基本理论知识;具备珠宝及饰品设计师的能力和素质,即在设计、工艺等方面具有一定的技能以及一定的创新设计能力;熟练使用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掌握一门以上外语。专业课程:包括电脑绘画、服饰配件设计基础、艺术概论、中外服饰配件史、服饰配件材质、首饰设计与制作、帽饰设计与制作、包饰设计与制作、装饰品设计与制作、民间工艺品设计、配件生产管理、服饰配件展示规划。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工艺实习、生产实习、市场调研、展览和博物馆参观、工作室项目设计、珠宝饰品企业实习、毕业设计论文等环节。毕业生就业去向:主要从事时尚领域的珠宝设计、饰品设计、珠宝企业管理、时尚教育、时尚传媒等相关工作。时尚传播本专业主要培养具有较高综合素质和专业能力,具备较好的时装知识和传播理论及应用技能,具备良好的时尚敏锐性,能从事时尚品牌推广、时尚文化传播、时尚活动组织、时尚传媒(电视、刊物、网络)制作及相关专业工作的高级时尚传播管理人才。要求学生掌握本专业的基本理论知识;具备时尚传播人才的能力和素质,即在服装、传播、商业等方面具有一定的技能以及一定的管理创新能力;熟练使用计算机辅助软件;掌握一门以上外语。专业课程:服装设计基础、服装结构设计基础(平面、立体)、服装工艺基础、时装画、时装摄影、时装品牌管理与策划、时尚传播概论、中外服装文化、服装心理学、服装流行趋势、时装产业研究、时尚表演与展会策划、平面设计、网站设计与规划、时尚营销企划。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工作室实习、市场调研、服装企业实习、时尚机构实习、毕业设计论文等实践性环节。毕业生就业去向:从事时尚品牌推广、时尚文化传播、时尚活动组织策划、时尚传媒(刊物、网络、电视)制作和管理、服装教育等领域工作。

获奖情况 1、2013年表演学院徐健老师参与主演的小品《背影》(卢湾文化馆)和《门当户对》(徐汇文化馆)获得了2013年上海市新人新作小品大赛金奖。其中《门当户对》获得了第十节中国艺术节全国小品大赛的最高奖群星奖。2、2012年10月20日至21日,由中国商业联合会、中国就业技术培训指导中心、共青团中央城市青年工作部联合主办的“2012年全国商业服务业职业技能竞赛陈列展览设计员竞赛”总决赛及颁奖典礼在北京隆重举行。学校设计学院会展专业负责人苗岭老师荣获大赛一等奖并被授予“全国会展业十佳设计师”称号。3、在2012年德国red dot(红点)设计奖设计竞赛中,张卫伟老师的作品从全球56个国家的3672件作品中脱颖而出,一举获得2012“red dot(红点)设计概念奖”。红点设计大奖(Red dot design award)是国际公认的全球工业设计领域顶级奖项之一,与德国“IF奖”、美国“IDEA奖”并称为世界三大设计奖。4、2012年学校表演学院徐健老师排演的小品《电梯人生》(黄埔区文化馆)和《海派农民工》(桃浦文化馆)或得了上海市新人新作小品大赛一等奖。其中《海派农民工》获得了华东六省一市小品比赛的银奖。《电梯人生》获得参加全国小品大赛群星奖的名额资格。 5、2014年广编微电影《屋顶情缘》在东方网微电影大赛中荣获一等奖6、2014年广编学生微电影《画痣》荣获亚洲国际青少年影像大赛 “最佳影像作品”金奖7、2014年原创音乐剧《妈妈再爱我一次》(学生版)获中国戏剧奖·校园戏剧奖专业组榜首8、2014年我校承办的《艺术世界》 杂志荣膺“2014 中国最美期刊”9、2015年上海视觉艺术学院入选全球最顶尖《QS全球学科排名榜前400名》,艺术与设计类排名进入全球前100位,也是唯一入选的中国纯艺术类高校。 科研项目1、蒋艺等六位教师获得2014青年教师培养资助项目。2、设计学院朱曦教师获得上海市民办高教处重大内涵建设项目。3、汪天云等三位老师获得上海市民办高教处重点科研项目。4、音乐剧《上海梦》获得上海文化发展基金会音乐舞蹈类科研项目。5、《第五、六届大学生电视节》获得上海文化发展基金会文博类科研项目。6、刘众等三位教师获得2013年上海高校青年教师项目。7、沈忱等六位教师获得2012年上海高校青年教师项目。8、夏寸草等五位老师获得2012年上海高校教师产学研践习计划(个人)项目。9、张同等44位老师获得上海市民办高校骨干教师科研项目。10、《中国工艺美术创作设计研讨活动》获得上海文化发展基金会文博类科研项目。11、《松江大学城》系列油画获得上海文化发展基金会文博类科研项目。12、张一老师荣获2012年上海教育发展基金会“晨光学者”荣誉称号。13、我校牛玉芝等二位老师获得上海市学校体育科研青年课题项目。14、《中国历史画展与历史画理论研讨会》获得上海文化发展基金会文博类科研项目。15、艾婧等四位教师获得2011年上海高校青年教师项目。16、设计学院张卫伟教师获得2011年上海高校教师出国访学(进修)项目。17、包为跃等十二位老师获得2011年上海高校教师产学研践习计划(个人)项目。18、《百集京剧水墨动画》项目是一部由长安法制电视剧制作中心有限公司出资,上海艺术学院制作的京剧水墨动画项目,该项目主要结合中国传统绘画艺术手段,用数字化技术实现水墨效果,创作出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艺术精品。其主要合作内容:联合组建上海视觉学院“水墨动画研发基地”;水墨动画创作及核心制作技术研发; 图书馆上海视觉艺术学院图书馆位于学院标志性建筑----图文信息中心内北侧,分上下两层,建筑面积约6000平方米,截止2015年,藏书近20万册,其中建筑、绘画、雕塑、平面设计、服装设计、摄影、电影、表演等艺术类专业图书占到近1/3。原版艺术类专业外文图书2000多册,原版外文期刊18余种。另藏有各类电子图书5万册。并藏有一定数量的多媒体资料和光盘资料。馆藏的多媒体资料包括馆藏的多媒体资料包括以数字化视频节目为主要内容的视听点播系统、数字化电影资料库、超星名师讲坛和全国文化工程共享资源。数据库则包括万方论文库和万方期刊库等。图书馆开设的服务区域包括专业阅览室、综合阅览室、外文资料阅览室、信息共享区、多媒体电子阅览室、多媒体影视观摩室,座位计有500余个。其中信息共享区为国内图书馆第一家拥有全新概念,通过一个共享的平台,由各学科专家现场或在线为用户提供一站式信息服务的空间。 实训管理中心 实训管理中心是为SIVA乃至大学城各兄弟院校服务的教学机构,属于当代视觉艺术教育的造型技术公共基础平台。 它的建立主要体现当代视觉艺术教学的理念。工作室平台位于校区东北角的实训大楼,总面积二万四千平方米,拥有雕塑、陶瓷、玻璃、版画、雕塑、金属、综合材料、演艺、数码艺术等三十二个工作室以及多功能教室。 将成为上海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试验平台,同时也是一个具有一定水准的产、学、研结合的实践平台和全面开放的共享平台,填补国内大型综合型艺术实验工作项目的空白。 学校建立了与国际高等艺术教育界开展广泛交流与合作的国际平台。成员包括英国圣马丁艺术与设计学院、美国罗德岛设计学院、法国国立美术学院、丹麦设计学院、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维多利亚艺术学院、德国艺术学院、芬兰赫尔辛基美术设计学院、香港演艺学院、香港理工大学、日本武藏野艺术设计学院等国际知名艺术院校的校长。

上海期刊设计

<>目前国内最好的时尚杂货,有服装,平面,室内和摄影每月刊30RMB

《国际广告》、《现代广告》、《包装与设计》

我根据你的专业结合近期你所学课程 给你选了几本 有可能谈不上顶尖 不过肯定会有帮助的书 名:《视觉表现》 出 版 社:中国青年出版社 作 者:(日)南云治嘉 著 黄雷鸣等 译 书 名:《设想》 出 版 社:岭南美术出版社 作 者:周陟(Lytous) 董瑞(楚燕) 由设计联盟网络在线设计杂志 -- 《设想》提供绝对版权的作品,汇集而成的优秀平面印刷同名作品集 -- 《设想》,于 2004年8月正式出版。此书是将网络数码设计和平面图形设计相结合的新型设计类图书,其中提供了大量的本土原创设计作品,《设想》在保持原设计联盟实验室成员的创作基础的前提下,更邀请了国内数位顶尖的新锐数码设计师参与作品集的创作。让您在欣赏优秀作品的同时,更能进一步了解设计师的成长,生活和对设计的看法。 书 名:《现代创意字体设计》 出 版 社:黑龙江美术出版社 作 者:庄子平 编著 刚找到啊,只是看了一下目录,想必肯定是精品,希望大家有机会找来看一看啊! 书 名:《标志设计》 出 版 社:中国青年出版社 作 者:陈楠 编著 这个陈楠得说说啊,我看了他的文章,觉得真的会有很独到的见解,不像一般的LOGO收,东抄一点西抄一点啊~!此书基本上是他本人的作品。 陈楠也是奥运会吉祥物“福娃”的设计者之一。 书 名:《平面设计我的第2语言》 出 版 社: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作 者:〔美〕鲍勃·吉尔 著 顾琛 译 作者用平实而带有启发性的,再加上一点幽默的语言,让我一个晚上就看了一大半,真是好啊!里面有很多很好的观点。比如说:“如果你努力想让有趣的文字看起来也有趣,那形式和内容就会互相竞争。”参考资料:经验

问题一:景观设计方面有哪些专业杂志? 5分 《景观设计 》(Landscape Design) - 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 《 中外景观》(landscape)--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主管,中国建筑文化中心主办;以书代刊 《landscape architecture 》(景观设计)美国景观协会办的 《 中国园林》由中国风景园林学会主办 《国际新景观》上海 《景观设计学》北大景观设计学研究院 《风景园林》北林 问题二:有什么关于景观园林设计的杂志? 和工程项目、园林公司相关,按影响力拍下名。 人文绿化》 《中国园艺花卉》 《温室园艺》 《现代园林》 《园林》 《中国绿化》 《中国花木交易》 《中国花卉园艺》 《花木盆景》 《林业科技开发》 《花木信息》 《中国花木商情》 《中国园艺商情》 《园林花木》 《中国花卉报》 《中国种业》 《上海花木商情》 《中国园艺文摘》 《中国园林》...... 中国园林 风景园林 园林 景观设计landscape design 建筑设计导报 (有时出园林专辑) 理想空间(有时出园林专辑) 城市环境与设计 其他的刊物基本没有影响力 占个座 其实大多用处不大 《中国园林》权威杂志,覆盖面广。 《景观设计》设计对口杂志。 《园林工程》详细介绍园林施工和设计。 这些都是国家级比较权威的期刊。 其他的 人文绿化》 《中国园艺花卉》 《温室园艺》 《现代园林》 《园林》 《中国绿化》 《中国花木交易》 《中国花卉园艺》 《花木盆景》 《林业科技开发》 《花木信息》 《中国花木商情》 《中国园艺商情》 《园林花木》 《中国花卉报》 《中国种业》 《上海花木商情》 《中国园艺文摘》 人文绿化》 《中国园艺花卉》 《温室园艺》 《现代园林》 《园林》 《中国绿化》 《中国花木交易》 《中国花卉园艺》 《花木盆景》 《林业科技开发》 《花木信息》 《中国花木商情》 《中国园艺商情》 《园林花木》 《中国花卉报》 《中国种业》 《上海花木商情》 《中国园艺文摘》 《中国园林》...... 中国园林 风景园林 园林 景观设计landscape design 建筑设计导报 (有时出园林专辑) 理想空间(有时出园林专辑) 城市环境与设计 其他的刊物基本没有影响力 占个座 其实大多用处不大 《中国园林》权威杂志,覆盖面广。 《景观设计》设计对口杂志。 《园林工程》详细介绍园林施工和设计。 这些都是国家级比较权威的期刊。 其他的 人文绿化》 《中国园艺花卉》 《温室园艺》 《现代园林》 《园林》 《中国绿化》 《中国花木交易》 《中国花卉园艺》 《花木盆景》 《林业科技开发》 《花木信息》 《中国花木商情》 《中国园艺商情》 《园林花木》 《中国花卉报》 《中国种业》 《上海花木商情》 《中国园艺文摘》...>> 问题三:景观类型的杂志哪些比较好? 像《风景园林》、《中外景观》、《绿色科技 》都不错的。 问题四:园林相关杂志有哪些 《中国园林》权威杂志,覆盖面广。 《景观设计》设计对口杂志。 《园林工程》详细介绍园林施工和设计。 这些都是国家级比较权威的期刊。 其他的 人文绿化》 《中国园艺花卉》 《温室园艺》 《现代园林》 《园林》 《攻国绿化》 《中国花木交易》 《中国花卉园艺》 《花木盆景》 《林业科技开发》 《花木信息》 《中国花木商情》 《中国园艺商情》 《园林花木》 《中国花卉报》 《中国种业》 《上海花木商情》 《中国园艺文摘》 问题五:园林、景观设计专业的核心期刊有哪些呢? 你要道专业的景观设计网站去找的,上海景观学会官网看看有没有,这个属于行内比较有名的网站了,至于你找的核心期刊,上面也会有的,案例分析什么的,希望是有帮助的,景观设计师ycx007 问题六:比较好的国外景观设计杂志有哪些 ht穿p:/...13 问题七:景观设计 风景园林 中国园林 杂志哪个好 《世界园林》杂志这本杂志很好,现在好多协会和规划设计院都订这本杂志,涉及的内容比较强。是由中国花卉园艺与园林绿化行业协会、国际绿色建筑与住宅景观协会主办,中国风景园林网、中国林业出版社等单位承办,是面向全球以报道风景园林行业成果为主的综合资讯类文化杂志。 这本杂志是面向国际发行的主题性双语(中英文)期刊。设有作品实录、专题文章、人物/公司专栏、 热点评论、构造、工法与材料(含植物)5个主要专顶。极力推荐 问题八:求推荐园林设计施工类报刊杂志有哪些 where there is fruit for all 问题九:谁知道 比较好的园林景观杂志 《风景园林》与《中外景观》都还可以,《风》RMB48,《中》RMB45。价格上相似。《风》是北林编的,涉及内容比较全面,既有理论又有案例。《中》虽也是综合性的园林景观杂志,但是还是偏向于住区一类较多。所以这里关键看你需要的是哪方面的,比如你公司主要是做小区的,那么相对的《中》合适一点。但是如果你公司是做别的东西比较多,或者一些公园啊 *** 的工程啊较多的那还是《福》比较好。如果你还是在校的,个人认为还是《风》较好。《风》1993年创刊,应该是全国重点刊物吧,呵呵。《中》创刊于2005年,可能还不是全国重点刊物。呵呵总的来讲《风》在业界的地位是很高的,从其顾问什么的就可以看出来。 问题十:有什么关于景观的比较好的杂志么?我记得有一个叫做《风景园林》的杂志,怎么样呢? 中国园林 景观设计Landsca础e desgin Landscape desgin 中外景观 风景园林 国际新景观

视觉传达海报论文题目

(一)主题的写法[2]毕业论文只能有一个主题(不能是几块工作拼凑在一起),这个主题要具体到问题的基层(即此问题基本再也无法向更低的层次细分为子问题),而不是问题所属的领域,更不是问题所在的学科,换言之,研究的主题切忌过大。因为涉及的问题范围太广,很难在一本硕士学位论文中完全研究透彻。通常,硕士学位论文应针对某学科领域中的一个具体问题展开深入的研究,并得出有价值的研究结论。(二)题目的写法毕业论文题目应简明扼要地反映论文工作的主要内容,切忌笼统。由于别人要通过你论文题目中的关键词来检索你的论文,所以用语精确是非常重要的。论文题目应该是对研究对象的精确具体的描述,这种描述一般要在一定程度上体现研究结论,因此,我们的论文题目不仅应告诉读者这本论文研究了什么问题,更要告诉读者这个研究得出的结论。(三)摘要的写法毕业论文的摘要,是对论文研究内容的高度概括,其他人会根据摘要检索一篇硕士学位论文,因此摘要应包括:对问题及研究目的的描述、对使用的方法和研究过程进行的简要介绍、对研究结论的简要概括等内容。摘要应具有独立性、自明性,应是一篇完整的论文。(四)引言的写法一篇毕业论文的引言,大致包含如下几个部分:1、问题的提出;2、选题背景及意义;3、文献综述;4、研究方法;5、论文结构安排。问题的提出:讲清所研究的问题“是什么”.选题背景及意义:讲清为什么选择这个题目来研究,即阐述该研究对学科发展的贡献、对国计民生的理论与现实意义等。文献综述:对本研究主题范围内的文献进行详尽的综合述评,“述”的同时一定要有“评”,指出现有研究成果的不足,讲出自己的改进思路。研究方法:讲清论文所使用的科学研究方法。论文结构安排:介绍本论文的写作结构安排。“第2章,第3章,……,结论前的一章”的写法是论文作者的研究内容,不能将他人研究成果不加区分地掺和进来。已经在引言的文献综述部分讲过的内容,这里不需要再重复。(五)结论的写法结论是对论文主要研究结果、论点的提炼与概括,应准确、简明,完整,有条理,使人看后就能全面了解论文的意义、目的和工作内容。主要阐述自己的创造性工作及所取得的研究成果在本学术领域中的地位、作用和意义。同时,要严格区分自己取得的成果与导师及他人的科研工作成果。

1、论文题目:要求准确、简练、醒目、新颖。2、目录:目录是论文中主要段落的简表。(短篇论文不必列目录)3、提要:是文章主要内容的摘录,要求短、精、完整。字数少可几十字,多不超过三百字为宜。4、关键词或主题词:关键词是从论文的题名、提要和正文中选取出来的,是对表述论文的中心内容有实质意义的词汇。关键词是用作机系统标引论文内容特征的词语,便于信息系统汇集,以供读者检索。 每篇论文一般选取3-8个词汇作为关键词,另起一行,排在“提要”的左下方。主题词是经过规范化的词,在确定主题词时,要对论文进行主题,依照标引和组配规则转换成主题词表中的规范词语。5、论文正文:(1)引言:引言又称前言、序言和导言,用在论文的开头。 引言一般要概括地写出作者意图,说明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并指出论文写作的范围。引言要短小精悍、紧扣主题。〈2)论文正文:正文是论文的主体,正文应包括论点、论据、 论证过程和结论。主体部分包括以下内容:a.提出-论点;b.分析问题-论据和论证;c.解决问题-论证与步骤;d.结论。6、一篇论文的参考文献是将论文在和写作中可参考或引证的主要文献资料,列于论文的末尾。参考文献应另起一页,标注方式按《GB7714-87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进行。中文:标题--作者--出版物信息(版地、版者、版期):作者--标题--出版物信息所列参考文献的要求是:(1)所列参考文献应是正式出版物,以便读者考证。(2)所列举的参考文献要标明序号、著作或文章的标题、作者、出版物信息。

海洋主题设计论文

学术堂整理了二十个关于纪录片海洋的论文题目,供大家参考:1、宁波海洋文化及旅游开发研究2、试论海岛海洋文化产业的发展策略--以舟山群岛海洋文化产业发展为例3、论福建海洋文化的独特性4、试论海岛海洋文化产业的发展策略--以舟山群岛海洋文化产业发展为例5、海洋文化对中国海洋经济的影响6、发展海洋事业与加强海洋文化研究7、中国海洋文化景观分类及其系统构成分析8、论古代中国海洋文化在世界史上的地位9、"环中国海"海洋文化的土着生成与汉人传承论纲10、舟山开发海洋文化旅游的思考11、海洋文化对英语词汇的影响12、中国海洋文化的早期历史与地理格局13、中国海洋文化的区域特征与区域开发14、浅谈福州海洋文化的形成及特点15、大连海洋文化产业的发展策略16、舟山群岛海洋文化产业集群形成机理与发展模式研究17、论潮汕近代民居建筑的海洋文化内涵18、城市滨海环境景观设计表现海洋文化初探19、舟山群岛海洋文化论20、论中国历史上内陆文化和海洋文化的交征

海洋科学前沿这本期刊上肯定有你想看的文献

我国是一个“人力资源大国”(人口基数13多亿),但却是一个“人才小国”(专业人才仅占从业人员比例的,不及发达国家的1/4);我国是一个海洋大国(根据世界海洋法规定,中国拥有的海洋国土面积是万平方公里,包括内水、领海及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但又是海洋弱国,海洋科技人才严重短缺。这直接影响了经济社会的发展速度,与我国海洋大国的地位极不相称,与建设海洋强国的要求相去甚远。为适应新时期我国海洋开发与管理的需要,建设世界一流的海洋强国,树立我国的海洋大国地位,我们必须实施科技兴海、海洋科技人才发展战略,造就一支高素质的海洋科技创新队伍,建立海洋科技人才创新体系,加大海洋科技人才的开发力度,建立健全并不断创新海洋科技人才的培养、开发、吸引、使用的科学机制。一、“科教兴海”必须大力培养海洋科技人才“科教兴国”是许多国家成为世界发达国家、强大国家的成功经验。“科教兴海”则是“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建国以来,我国的海洋科技事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获得了长足的进步。1993年我国已有独立海洋机构109个、专业技术人员13500余人,加上其他方面的海洋科技工作者,共约3万人,基本形成了学科齐全、研发能力较强的海洋科技队伍。目前,在我国所有的海洋系统科技人员中,博士生为492人,硕士生1196人,拥有大学以上学历的4900人,占科技人员总数的。其中,拥有研究生学历的1737人,大学学历的3163人。据统计,自1986年至1992年,我国海洋独立科研机构累计承担课题19000多项,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300余项,成果获奖1600多项,有些已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同时,完成了60多次综合和专项重大调研活动,开展了国际海底15万平方千米区域的多金属结核调查、勘探,建立了南极考察站,并开展了连续10多年的南极和南大洋考察,为进一步进行海洋开发提供了科学依据。“九五”以来,党中央、国务院提出了一系列战略举措,沿海地方政府采取了许多有力措施,加大海洋科技投入,形成了多层次海洋开发、保护和科研的局面,海洋科技工作呈现出极好的发展势头。国务院已正式批准将我国大陆架和专属经济区勘测任务列为专项,并决定将海洋高技术正式列入国家“863”计划。我国先后成功发射有HY-1A卫星和HY-1B卫星,其中HY-1A卫星为试验型业务卫星;HY-1B卫星在HY-1A卫星基础上研制而成,其技术指标和性能均优于HY-1A卫星。我国的海洋水色卫星研究起步较晚,应用水平还不够高,根据我国常用的海洋水色遥感数据SeaW?鄄iFS和M OD IS,我国研制的海洋水色卫星主要应用在海洋资源开发利用、海洋灾害监测应用、海洋权益维护、全球气候变化研究、国际交流与合作等方面。大力发展海洋水色卫星,对维护我国海洋权益,加强海洋综合管理,促进海洋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和海洋环境保护等方面,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现在,我国海洋许多重大项目都已完成了国家立项的综合论证,有关总体设计方案亦已依次出笼。“海水资源综合利用关键技术研究”、“海岸带资源环境利用关键技术研究”、“海域地形地貌与地质构造的探测技术”、“分离膜技术开发”、“海洋能发电技术”、“海洋生物技术”等一批海洋科技项目均已列入国家重大科技攻关计划付诸实施。沿海地方政府也根据本地区海洋资源环境特点和海洋产业发展方向,确定了重点支持领域、重点开发项目和示范工程,并采取各种措施推进“科教兴海”计划的实施。这些战略举措,大幅度地提高了海洋产业的科技贡献率,有力地推动了海洋经济快速发展。20世纪80年代我国的海洋经济以年平均17%的速度增长,到90年代递增速度就达到了每年20%。现在,我国海洋产业产值已远远超过了原来预计的5000亿元,经济增长速度每年仍保持在20%以上。海洋经济已成为21世纪经济社会发展的亮点,是国民经济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随着陆地资源的枯竭和能源危机频发,21世纪世界经济发展的重点和亮点都是海洋经济。但在过去的一个多世纪中,过度的捕捞使“海洋牧场”生态开始失衡,海涂养殖已导致严重的海涂荒漠化,人类向海洋无限度的资源索取造成了现在海洋危机四伏,因此,“我们再不能像掠夺大陆资源一样掠夺海洋资源了,要尽快采取对策,防止掠夺式的、无节制的索取,人类应理性地开发海洋。这就需要对海洋进行研究,需要培养大量既懂海洋自然科学又懂社会科学、管理科学和人文科学的综合性人才。”21世纪海洋竞争的关键是知识和人才,是人们掌握和运用最新技术的能力。从根本上说,海洋科技的发展,海洋经济的振兴以及社会的进步,都取决于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和大量合格人才的培养。中日中韩渔业协定实施以后,我国海洋渔业和海洋经济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严重挑战。要再创海洋产业新优势,促进海洋产业和海洋高新技术的迅速发展,必须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大力发展海洋科技,围绕区域海洋经济发展中的关键性、共性技术,针对目前海洋产业结构调整和海洋产业主攻方向及急需解决的突出问题,坚持技术创新,加强海洋高新技术研发及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加强涉海原创性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技术研发创新力度。必须“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这是“科教兴国”战略的关键所在。“科教兴海”就是要切实增加我国的海洋竞争能力,加强海洋高新技术建设,运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海洋产业,围绕“网、鱼、蟹、虾、贝、加”六大渔业优势产业的技术攻关及产业化,加大科技兴海工作力度,为海洋产业结构调整提供科技支撑,提高海洋事业发展中自动化、信息化、智能化水平,实现自动化机械和计算机对人类繁重、重复体力劳动的替代。但我们目前面临的情况是:海洋科技人员的数量少和整体水平低,还不能适应发展要求;海洋界出国留学人员学成归国者寥寥无几,人才流失非常严重;高级海洋知识分子退休的高峰期正在来临,有可能造成人才断层的严峻局面。因此,加快海洋科技人才队伍建设,抓好人才的培养和使用,实施海洋人才开发工程,就成了一个十分紧迫的战略任务。二、当前我国海洋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海洋科技人才是海洋科技工作的中坚力量。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对人才建设高度重视,海洋人才队伍建设取得了显著成绩,海洋人才素质不断提高,海洋人才结构得到改善,基本上形成了一支汇集海洋管理、海洋执法与海洋科技人才的生力军,为我国海洋事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到1999年底,国家海洋局人才资源总量占全局职工总数的比例明显高于国务院多数部委局的平均水平,已经成为一个知识密集型部门,我国海洋系统的人才资源总量占全系统职工总数的比例也明显高于其他系统(教育系统除外)。2006年3月14日,国家海洋局和中国海洋大学在中国海洋大学联合主办了2006年全国海洋类专业毕业生供需见面会暨国家海洋人才网开通仪式,国家海洋局党组成员、人事司司长王宏、中国海洋大学校长吴德星和来自国家海洋局系统的30余家行政管理和研究单位,山东、安徽、浙江、宁夏自治区等地有关海洋、气象机构10多家单位,厦门大学等9所涉海高校参加了见面会。王宏分析了当前我国的海洋事业发展形势,认为我国海洋事业的发展规模和水平同世界发达国家相比,仍然有相当大的差距。其中很关键的一条,就是我国海洋科技人才队伍建设还远远不能满足形势发展和事业发展的需要。这主要表现为:(一)地域结构不合理。我国的海洋科技人才存在着总量不足、结构欠优、人才流失严重等一系列问题。与发达国家相比,与我国的其他产业、行业相比,与海洋工作的实际需要相比,我国的海洋科技人才队伍建设结构不尽合理、综合素质有待提高、地域分布有待继续优化。从地域结构来看,主要分布在山东、天津、江苏、上海等省份,这些省份是海洋科技人才的主要集中地,其他地域的海洋科技人才相对较少。(二)行业分布不合理。虽然我们没有对高校海洋科技人才数据进行统计,但事实上,很多海洋科研人才分布在高校。由于科研资金不足及没有人带头组织,造成许多海洋科技人才的闲置和浪费。人才流动渠道不够顺畅,引进困难与人才流失并存;用人机制有待创新,论资排辈、人才浪费现象依然存在。而新世纪的海洋事业对国家海洋局的人才资源开发提出了新的要求。实现观念创新、机制创新、管理创新,已成为当前人事工作面临的一项重要课题。(三)年龄构成不合理。在现有的海洋科技人才中,海洋法律人才、海洋综合管理人才相对缺乏,中青年高层次、高素质人才比较匮乏;我国海洋界人才老化严重,司局级领导班子中40多岁者寥寥无几,现有的研究员中50岁以下的很少,严重缺乏21世纪的学术和学科带头人。20世纪80年代以来,海洋界出国留学人员学成归国者寥寥无几,向其他行业流失的情况也很严重。一个高级海洋知识分子退休的高峰期正在来临,而新人又没有培养出来,因此将形成人才断层的严峻局面。(四)知识结构不合理。我国现有的海洋科技人才,知识结构单一,应变能力差,不少人面对社会各阶层、各行业的信息需求显得力不从心,加上长期在计划经济模式下运行,他们对市场经济运行机制缺乏组织协调能力和应变能力。海洋专业和高级复合型人才就比较少,又受部门分割、条块分割、论资排辈等传统体制和思想的束缚,在一些地方和单位,对海洋人才的宝贵价值及其对海洋事业发展的重大作用认识不足,不尊重知识、不尊重人才、学用不对口、埋没人才的现象还普遍存在着。三、创建海洋科技人才创新体系的构想海洋竞争,根本是科技,关键在人才,“人才资源是最重要的资本和第一资源。”只有形成一支数量充足、素质精良、结构合理、能参与国内国际竞争的人才队伍,并创造良好的环境使他们发挥专长人尽其用,我国的海洋事业才不会是一纸空谈。2006年10月13日的《中国海洋报》科教环保版刊发了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所长孙书贤在海洋科技工作会上的发言,强调了海洋研究所工作的重点是实施“技术立所”、“人才强所”战略,提出了海洋人才开发的计划,并把新世纪海洋研究所的工作概括为“四新”,即科研业务工作有新进展,科研能力有新提高,科研管理有新加强,科研环境有新改善,通过科研提升开发新世纪的海洋科技人才。2001年2月国家海洋局召开了人事工作会议,局党组书记、局长王曙光同志明确提出了“要增强责任感,抓紧培养一批高素质的优秀人才,实施国家海洋局海洋人才战略”的工作方针,其目标就是要优化人才配置,提升人才优势,建设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总量优化的海洋人才队伍,创造一个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机制和环境,为海洋事业的持续发展提供有效的人才智力保障。(一)牢固树立人才是最重要的战略资源的观念。进入21世纪,国际人才竞争更加激烈,我们必须牢固确立以下几个观念:一是人才是发展生产力第一要素观念。随着科技革命浪潮的汹涌澎湃,作为经济发展基本要素的人才已成为最富活力的“第一资源”,成为决定胜负的关键所在。谁占领了人才高地,谁就能占据事业的制高点,就能在国际市场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能在发展的道路上先拔头筹。我们必须高度重视人才资源的培养、开发和使用,把求才、知才、用才、育才作为成功管理者的必备素质。二是人才是活资源观念。无论是生产还是科研,每一环节都要以“人”为中心,其资金调配、资源配置都“因人而动”,人才在哪里其他的资源就流向哪里,使生产要素配置始终处于最佳状态。三是人才国际化观念。培养与使用人才必须与国际惯例接轨,按照参与国际竞争的标准来培养人才,使我们的人才不仅能在国内大展鸿图,而且能在国际上一争高下。四是人才竞争的“零距离”观念。要认识到当今世界人才竞争无国界趋势,增强人才需求的紧迫感,积极应对和参与国际人才的竞争。要形成有利于培养、发现、选拔、引进、培训、交流人才的大气候,把人才战略提到21世纪海洋战略的首位,放开手脚大批量地从国外引进人才,扭转人才不足的局面;促进国内海洋人才的培训和交流,从海洋从业人员中发现高水平的海洋人才,真正使用好的海洋人才、留住现有海洋人才,形成一支担当起21世纪振兴中国海洋事业的人才大军。(二)强化海洋科技人才的培养开发机制。开发培养海洋科技人才,必须优先发展海洋教育,提高海洋从业者的素质,重点是建设好一批海洋高等院校和学科,积极发展多形式、多层次的海洋职业教育和海洋成人教育,使海洋普通教育和海洋职业教育的比例更加合理;鼓励社会力量开办海洋教育,提倡多种形式的联合办学,优化配置。21世纪中国海洋业竞争,离不开海洋高科技人才的培养,更离不开生产第一线的千万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基础教育既是各级各类海洋专门人才成长的根基,更是为广大海洋劳动者奠定基本素质的关键环节。从这个意义上说,海洋基础教育是提高海洋从业者素质的奠基工程。要完善海洋科技人才培养机制,必须做好四个方面的工作:一是编制科学的海洋人才发展规划。对现有人才状况、人才环境进行调查分析,进一步研究和探索海洋事业对科技人才的需求和科技人才的成长、管理规律。对海洋科技人才队伍发展的规模、结构、布局和政策措施做出宏观性、战略性、前瞻性的全面规划,引领海洋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工作健康、协调发展。二是营造海洋科技人才成长的良好氛围。进一步完善人才培养机制、人才引进机制、人才评价机制、人才激励机制和人才市场机制,努力营造鼓励人才干事业、支持人才干成事业、帮助人才干好事业的社会环境和人才辈出、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体制环境,形成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体制机制,最大限度地激发科技人员的创新激情和活力,提高创新效率,特别是要为年轻人才施展才干提供更多的机会和更大的舞台。三是加强海洋科技人才的国际合作交流和招才引智工作。鼓励学术带头人、科研骨干赴国外相关机构进修访问和参加高级研讨班等学习交流,鼓励和支持中青年科研骨干参加国际学术会议以及其他形式的学术活动,积极引进国外高层次科技人才,特别是优秀留学人员回国创业,尽快造就一支具备跟踪国际科技前沿、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能力的创新人才队伍。四是加大对海洋科技人才的思想政治教育。大力弘扬心系祖国、自觉奉献的爱国精神,求真务实、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不畏艰险、勇攀高峰的探索精神,团结协作、淡泊名利的团队精神;彻底戒除心浮气躁、急功近利、弄虚作假等不良风气。在努力成为精通业务的科技专家的同时,自觉把个人的发展同海洋事业、国家前途紧密联系起来,肩负起党和人民赋予的历史使命。(三)健全海洋科技人才的竞争成长机制。一是强化人才竞争意识,创造良好的竞争氛围。现有人才多数成长于集中统一的计划管理体制之下,风险承受力普遍比较薄弱,缺乏竞争意识,机关内部缺乏严格的岗位责任制,人才管理体制上长期存在着平均主义、论资排辈的弊端。因此,必须通过思想教育和舆论宣传,形成提倡竞争、参与竞争、鼓励竞争的良好氛围,强化人才的竞争意识。二是建立公平竞争机制,为人才提供均等的竞争机会。公平竞争是人才竞争机制的灵魂和支柱。公平竞争就是让所有人在同一起跑线上参与竞争,不论什么人,身份、资历、学历相同都有均等的竞争机会。因此,必须拓宽选人渠道,扩大知识视野,增强用人胆略,破除论资排辈、平衡照顾、求全责备的旧观念,不拘一格选拔优秀人才。三是建立激励淘汰机制,坚持正确的竞争导向。平均主义的分配机制严重束缚了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造成工作效率和劳动生产率低下。为此,必须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充分发挥价值规律的导向作用,运用经济手段进行管理,使等量劳动获得等量报酬,促使人才尽力创造与自己岗位职责相符合的业绩。四是健全人才流动机制,形成开放的竞争格局。人才流动是公平竞争的前提和基础。为此,必须扩大人才交流的渠道和范围,解决人才流动难和流向不合理的现实矛盾,通过单位内部岗位轮换、横向(跨单位、跨行业、跨地区)交流、纵向下派上挂等途径,把专业人才流动搞活,开发和调节所需类型的人才资源,使人才流动走上制度化、法制化的良性轨道。五是改进人才培训机制,提高人才的竞争能力。竞争是对人才素质和能力的检验,对人才能力提升有很大的促进,人们不光要有参与竞争的愿望,还必须具有参与竞争的本钱,具备丰富的知识和应变的能力。为此,必须强化和改进培训,贯彻学习“要精要管用”的原则,广开培训途径,变经院式教育为与实际、实践相结合,使人才的知识得以补充、更新和提升。六是健全海洋科技人才年龄搭配机智,形成老中青结合的合理梯次结构。目前,我国海洋界人才老化严重,司局级领导班子中40多岁的寥寥无几。实施海洋战略,培养青年人才尤其是年轻的党政领导,已然迫在眉睫。海洋科研机构要把人才培养作为与研究开发工作同等重要的任务,重视跨世纪青年学术带头人和技术带头人的培养,努力创造青年优秀海洋科技人才,特别是拔尖人才脱颖而出的环境和条件,委派他们在关键岗位承担重任,使他们在实践中健康成长。因此,对年轻的海洋科技人才要政治上关心、工作上支持、生活上关怀,通过深化海洋教育体制改革,培养、造就千百万年轻一代海洋科学技术人才,占领21世纪海洋的制高点。(四)健全海洋管理人才队伍的建设机制。要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海洋管理人才队伍、一支高质量的海监执法队伍、一支高水平的海洋科技队伍,用国家海洋局党组成员、人事司长周茂平同志的话来说,就必须做到“一个规划、五个突破”。“一个规划”,即各单位要依照《国家海洋局2000-2010年人才资源开发规划纲要》和《国家海洋局干部教育培训五年规划纲要》的精神,根据海洋工作的新形势和本单位的主体工作,遵循海洋事业发展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制定好海洋人才发展规划,力争使海洋科技人才资源的总量、素质、结构与海洋事业的发展相协调。“五个突破”,一是要实现海洋科技人才观念上的突破。要牢固树立人才是最重要的战略资源的观念,形成尊重人才、尊重知识的良好氛围,为整个人才群体成长创造良好的政策和法制环境,要注重挖掘现有人才的潜力,充分调动现有人才的积极性,特别是对入选局“双百人才工程”人员,要关心他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加大培养力度,突出“事业留人、感情留人、适当待遇留人”。调动广大人海洋科技人员的积极性,不仅要靠待遇,还要靠事业发展,设立海洋科研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就是一项重大举措。二是要实现海洋科技人才使用机制上的突破。要树立正确的选人用人观念,建立公正的激励和竞争机制,注重群众公认,以实绩任用人才。同时要注意从重大项目上发现人才,在专业技术资格的评定上,要加大破格晋升的力度。要创造留住人才、鼓励创业的大环境。三是实现海洋科技人才培养上的突破。用人单位要以提高素质为核心,指定并完善人才培训政策,通过进修班、研讨班、培训班或出国培养等多种形式,学习政治理论、现代科技和专业知识,努力培养素质型、复合型人才。四是实现海洋科技人才引进上的突破,树立“为我所用重于为我所有”的观念,进一步拓宽人才引进渠道,采取多种途径,招贤纳士、网罗精英,特别是要吸引拔尖的人才为海洋事业服务。五是实现海洋科技人才待遇上的突破。鼓励用人单位实行多元化的分配制度和向“精英人才”倾斜的分配激励机制,最大限度地开发、激励和发挥人才的工作能力。

近年来,各国科学家竞相进行太空探索。但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是,人类在热衷研究其他星球的同时,对地球本身仍缺乏足够的认识。比如,对我们所居住的地球上的海洋来说,正如一位美国海洋生物学家所说,“我们关于海底的知识还不如对火星的多”。星际探索短期内可能不会给人类带来实质性的好处,而深海中蕴藏的丰富资源却有望在不久的将来为人类造福。日本在海洋探索方面走在了各国的前列。比如“海沟”号无人驾驶深海探测器,曾在1995年潜入世界最深的马里亚纳海沟,潜深达到10911米。但不幸的是,“海沟”号最终却在日本沿海失踪了。“海沟”号的生命历程1986年,日本海洋科技中心开始研制“海沟”号无人驾驶潜艇,于1990年完成设计并开始制造。“海沟”号长3米,重吨,耗资1500万美元。它是缆控式水下机器人,上面装备有复杂的摄像机、声呐和一对采集海底样品的机械手,是世界上惟一下潜深度达到7000米的探测器。2003年5月29日,日本科学家利用“海沟”号在日本高知县东南大约130公里左右的海域进行海底调查作业,当时“海沟”号的下潜深度为4673米。由于当年的4号台风已经开始接近这一海域,操作人员当天下午1时29分提前结束调查作业。但是在回收“海沟”号时,工作人员发现不知何原因“海沟”号已无法回到母船的发射架中。1分钟后,海面控制船与“海沟”号的光缆通信和高达3000伏的电力供应突然中断,控制船不得不采取紧急措施。当天下午4时17分,控制船的卷扬机只回收到了“海沟”号的母船发射架,“海沟”号则因电缆断裂而不知去向。操作人员大吃一惊,连续用方位测定器向“海沟”号发射了3次信号,但控制船没有接收到“海沟”号的任何信号。“海沟”号上搭载的电波发射器可以连续工作240小时,而电波发射器的发射范围仅在4公里左右。当时由于台风已经接近该海域,控制船上的操作人员推测认为,“海沟”号没有反应,可能是它受海浪冲击与控制船距离已经超过了4公里的范围。此后,日本海洋科学技术中心决心找回“海沟”号,并进行了一个月的搜索,但一无所获。直至当年6月30日,日本方面才向外界公布了“海沟”号失踪的消息。日本海洋科学技术中心于当年7月4日开会研究后认为,在大片海域中即使动用声呐仪也不可能找到久已失去联系的“海沟”号,于是宣告搜索结束。“海沟”号失踪使不少科学家痛心不已。对日本的深海科研来说,这次的损失无法估量。一些科学家甚至将“海沟”号比作航天界的“哥伦比亚”号。他们认为,这个价值5000万美元的探测器是独一无二的,它的失踪对科学研究是一个重大损失。到深海去看看大海正以自己特有的魅力召唤着人类。“海沟”号的失踪并不能阻止人类进行深海探测,正像“哥伦比亚”号失事不能阻止人类的航天事业一样。今天的人类正面临着人口、资源和环境三大难题。随着各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和世界人口的不断增加,人类消耗的自然资源越来越多,陆地上的资源正日益减少。为了生存和发展,人们必须寻找新的物质来源,海洋应当是首选。因此一些科学家认为,深海给人类带来的利益要比那些耗资庞大的太空计划实惠得多。此外,深海生物新物种的发现,在探索生命起源方面具有重大意义。深海探测中的技术问题在短期内,人类乘坐潜水器潜入深海还不太现实。因为在海洋中,每下潜100米就增加10个大气压,几毫米厚的钢板在1万米洋底就像大气中的鸡蛋壳一样易碎。为了克服这些障碍,从事深海探测的大部分科学家都已从有人驾驶潜水器转向机器人潜水器的研究。现在,称为“遥控潜水器”(ROV)的有绳潜水探测器和小型的计算机控制蓄电池驱动潜水器(AUV)可以由任何合适的船只操纵。此外,它们的造价也比较便宜,而且不会给操纵它的人带来任何危险。另一种可能解决的方案是开发出能取代适于海洋最深处压力的船壳。美国海军已成功试验过利用新型的陶瓷材料制成有浮力的深潜船壳,这类船壳具有人乘坐时所需的安全可靠性。目前这种陶瓷材料的数据资料已经解密,此举必然会促进其商用开发。而对于潜水器的浮力材料,不仅要求它能承受住巨大的压力,而且要求它的渗水率极低,以保证其密度不变,否则机器人就会沉入海底。在高压环境下,耐高水压的动态密封结构和技术也是水下机器人的一项关键技术。机器人上任何一个密封的电气设备、连接缆线和插件都不能有丝毫渗漏,否则会导致整个部件甚至整个电控系统的毁灭。由于无线电波在水中的衰减太快,所以在水中不能使用无线电通信、无线电导航及无线电定位系统。“海沟”号与控制船之间就是利用光缆进行通信的。由控制船发出的信号以及由“海沟”摄像机拍摄到的实时图像信号均可通过光缆传输,操作人员可观察监视器上的图像,在控制船上对“海沟”号进行操作。这些技术问题如能得到彻底的解决,海底这块最后未开发的“处女地”必将得到很好的开发和利用。届时,人类面临的一些社会问题也可有望迎刃而解。我们企盼着这一天的到来。(曲笑)大洋探秘从海洋中探索生命的奥秘记日本海洋科学技术中心 曲国斌海洋被称为地球上最后一个未开拓的疆域,她不仅可以为人类提供“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能源,而且还是人类探索生命奥秘的绝好窗口。位于日本横须贺市海滨的日本海洋科学技术中心就是一所专门从事这一科研活动的规模最大的机构。从开发资源到进一步了解地球日本海洋科学技术中心成立于1971年,30年来它走过了3个发展阶段。日本在20世纪70年代初设立这所科研机构的目的在于开发海洋大陆架资源。它通过实施“海洋计划”开发出了可在300米的深海的高水压、黑暗和低温等严峻条件下进行作业的技术以及潜水技术和潜水系统等。80年代,为展开对深海及海洋微生物的研究,它研制了有人潜水考察船“深海2000”号、海中作业实验船“海洋”号、3000米级无人潜水器“海豚3K”号等。到90年代,它开始在世界范围内展开对海洋的全面考察和研究,为此建造了6500米级潜水考察船“深海6500”号、深海考察船“海岭”号、万米级无人潜水器“海沟”号、海洋地球考察船“未来”号、深海巡航探测器“浦岛”号,最新研制的工具是远程航行型自律无人潜水器“AUV”等。1998年,日本海洋科学技术中心制定了新的“海洋开发长期计划”,提出“进一步了解地球”的目标,并设定了五大研究领域:揭示海洋和气候的变化机制、调查海洋海底的动态、探索海洋生态系、解析地球系统及研究新的海洋开发技术等。其中提出,21世纪的重要研究目标之一就是“探索地球生命的起源”。为此,海洋科学技术中心还启动了“深海生态环境”和“深海地球钻探计划”两个研究项目。发现地下生物圈1977年,美国的“阿尔宾”号潜水考察船最早在太平洋上的加拉帕戈斯岛附近2500米深的海底发现了热水(温度高达90℃)喷出孔周围存在着“热水喷出孔生物群落”。以此为契机,1984年,日本海洋科学技术中心使用“深海2000”号在距东京不远的相模滩1200米海底深处也发现了热水喷出孔生物群落,其中有在壳质形成的栖管内生活的虫类以及蜗牛、贝纲、甲壳纲、多毛纲、海葵目等的多种生物。据研究,这些动物不依赖光合作用,而把从地球内部喷出的硫化氢和甲烷等还原性低分子化合物作为初级能源,依靠由以硫酸化细菌、甲烷化细菌等为主的化学合成细菌构成的食物网供应能源。不仅如此,在相模滩及日本列岛附近的日本海沟及南海海沟等处,还发现了“冷水涌出带生物群落”。它们同样是通过化学合成而诞生的生物群落。到目前为止,在日本列岛周围海底,已经发现了18处冷水涌出带生物群落和13处热水喷出孔生物群落。自从发现了存在于海底的热水喷出孔生物群落之后,各国科学家竞相在太平洋、印度洋和大西洋等海域寻找深海生物。结果发现,这种热水喷出孔生物大多生存在地质构造上是活动着的海岭的两侧。而且,它们之间还有某种共同之处。在考虑到海底扩大的不连贯性和海底扩大的历史过程等因素的基础上,科学家对热水喷出孔生物群落的生物地理学特征进行了比较,结果提出如下假说:“生活在大西洋的热水喷出孔生物群落里的生物是从东太平洋派生出来的,而最有可能的传播路线可能就是东南印度洋海岭和西南印度洋海岭。”1996年,日本海洋科学技术中心使用无人探测器“海沟”号又在世界最深的海域———马里亚纳海沟查林杰海渊深度约万米处采到了海底泥沙的标本,从中分离出来大约3000株微生物,并发现了新的微生物种类,如在1000个大气压下能够生存的超喜压性细菌、超好热性细菌、可制造有用酶的蛋白质分解酶及新的糖质分解酶的微生物等。2000年8月,日本海洋科学技术中心使用深海考察船“海岭”号又在印度洋的中央海岭、东南海岭和西南海岭的交接处(南纬25°19′10〃、东经70°2′24〃,水深2420米)发现了热水喷出孔生物群落,共有20多种生物,其中许多都是第一次发现。这表明,即使在深海海底那样的极限环境里,也存在着多样性的生物世界。科学家们设想:地球诞生初期的微生物有可能不受外界干扰而照原样生存下来;既然海底地壳下这样严酷的环境中还有生物生存,那么,在火星等星球上也会有生命存在;如果热水喷出孔生物是适应地球诞生初期高温环境的生物的话,那么,这就有可能使我们解开地球生命起源的奥秘。进一步探索地球生命的起源海底堆积着各种各样的物质层,保存着有关地球的各种历史资料,由此也可以了解地球气候的变化过程。根据迄今为止的研究,80万年来,地球上曾经有过多次超过现在的高温(40℃)和寒冷(-40℃)的时代。而从1万年前开始到现在,地球在气温上处于“异常的稳定期”。更有意义的是,上述谈到的“地下生物圈”,正是探索生命起源的绝好场所。把它与地球外行星上的生命现象进行比较,将加深人类对生命、对自身的了解。日本海洋科学技术中心为此进行超临界水中的氨基酸聚合观察实验、微生物在超临界水中的溶解实验、压力生理学实验等。科学家们发现,色氨酸能够使酵母菌在高压环境(250个大气压~300个大气压)下安然无恙地生存、发育,高等生物细胞(HeLa细胞)在400个大气压下会大大改变其骨骼形态等。为了进一步探索地球生命的起源,日本将从2003年起,与美国联合实施“统一国际深海地球勘探计划(IODP)”。为此,日本建造了“地球”号地球深部勘探船,并于今年1月在三井造船公司冈山公司厂举行了“进水式”。这条船长210米,宽38米,高116米,深米,吃水米,排水量约6万吨,船员150名,能够从海底向下钻探达到5公里~7公里(这是地壳到地幔的最短距离)处的地幔。为了实施这一国际性研究活动,日本海洋科学技术中心设立了“深海生物风险中心”,开发了“深海微生物实验系统”,其中包括地壳岩芯标本的防止微生物污染技术、地壳岩芯及岩石标本的微生物解析法、微生物分离法和培养法等技术。人们对这个计划寄予了极大期望,期待着能够在揭开生命起源之谜等方面获得进展。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