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投稿百科

客家文化论文参考文献

发布时间:2024-06-30 03:22:20

客家文化论文参考文献

客家文化发展论文范文

客家宗族的仪式文化

【摘 要】 各种仪式活动不仅涉及传统记忆、文化传承,而且还涉及到对群体的归属和群体教育。尤其是对于一个族群来说,客家族群聚族而居,千百年来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体系,一系列的仪式活动在族群的生活中发挥着各自重要的作用,其中有些还蕴含着丰富与深刻的教育意义。分析和研究这些仪式,对于理解客家独特的仪式文化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 客家;宗族;仪式;教育意义

Abstract variety of ceremonial activities involves not only traditional memory, cultural heritage, but also to the ownership of the community and education groups. Especially for an ethnic group, the Hakka clan cluster, for thousands of years to form its own unique cultural system, a series of ritual activity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ir communities of life, some of which also contains a wealth of and profound educational significance. Analysis and study of these rituals, rituals for understanding the unique Hakka culture has an important reference.

Key words Hakka; clan; ceremony; educational

仪式,即是一套以行为方式和象征符号为要素,通过结合在一起进行表演的一种实践活动。最早有我们所知道的是原始社会人类在战争、播种、狩猎、求雨等活动中所进行的各种仪式。进入文明社会后,虽然涉及迷信和巫术的仪式活动逐渐消亡了,但其它民间和官方的各种仪式活动却不断涌现,如民间的宗教、祭祀、文化仪式活动等,官方的政治、行政、教育仪式活动等,无不在时刻的告诉我们:仪式在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都受到它们的影响。

客家族群是一个独特的汉族支系族群,由于历史的原因导致他们习惯于聚族而居,从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客家聚居社区。江西省赣南地区的白鹭村就是非常典型的这样一个社区,历经八百多年,形成了一个以人口98%为独一“钟”姓的客家宗族聚集区。在这过程中也形成了自己的一套仪式体系,其中有一项仪式笔者认为最能反应客家独特的文化以及本文所要探讨的客家宗族的仪式教育,那就是白鹭村的“祠堂仪式”。所谓“祠堂仪式”只是一个很笼统的概念,具体说来,即是把祠堂作为族中一个固定的场所举行各种仪式,并且这些仪式能够给宗族成员带来某种程度上的教育意义。

白鹭村“祠堂仪式”中最主要的一个仪式就是祭祖仪式,每到大年初一清晨,族中便有德高望重者带领宗族成员到总祠堂祭祖,准备好祭器,有专人置办三牲等祭祀用品。而后由这些德高望重的长辈主祭,族中男女老少在主祭人的指挥下对着列祖列宗的牌位和画像行叩拜礼,献上祭酒及三牲等果品,然后诵读祭文、鸣炮、吹唢呐、敲锣打鼓。中午祭祖仪式结束后,全体族人会餐,餐席就设在祠堂的大厅里,全族人谈笑风声,一起缅怀客家先祖,追远思源。除此外,还要在祠堂中唱三天“东河戏”(赣南客家剧种之一,由昆曲演变而来),全族男女老少一同前往观看,甚是热闹。不仅在祠堂唱“东河戏”,族里还要请戏班到村里的庙里演三天的木偶戏,这种习俗在白鹭村世代相沿。

其中第二个主要的仪式便是抢“打轿”,这是白鹭村独有一种习俗。在正月七日晚,在总祠堂里,焚香点烛,礼炮齐鸣,村中各个支房(宗族下面的各个分支,白鹭村有六个支房)派出精壮的后生,每三个房为一支队伍,分成两支队伍,各五至六人左右,分别簇拥在一个“井”字形的粗大木架两边,抓住木架,从总祠堂内开始,各队往各队方向拼命的拉。整个过程异常激烈,双方争斗的架势就像是真的红了眼的恶斗一般,个个身上都要挂彩,用鼻青脸肿、皮开肉绽来形容都不为过。这样来来回回要持续好几十个回合,少则十几分钟,多则一个多小时,族中各支房的族人都为自己的队伍呐喊助威,场面极其震憾。直到双方抢的精疲力尽,最后看哪一方能把“轿”拉到自己方向的才算赢家。赢得那家不仅能为自己支房带来荣誉,而且还能得到两筒麻饼的奖赏。结束后双方到祠堂开怀畅饮,又是一家人。抢“打轿”有一种说法说是白鹭村村后的山形似五虎,村中人忌讳其煞气太重,抢“打轿”意在敲山震虎。另一种说法说客家人逞勇好斗,一年一度的抢“打轿”活动可以满足族中后生的斗勇之欲,同时还能使族人团结合睦,增强宗族的凝聚力。

最后一个仪式便是在祠堂中举行的各种惩戒活动,客家人历来重视教育,在白鹭村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农而优则商,商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所以族中文风盛行,族人都好礼教,特别看重一个人的品行。因此族人待人接物都是规规矩矩,特别注重礼数和教养。但有时也有不懂事的族人会违反礼数和规矩,据笔者所了解的有大致三种情况:一是有偷盗及为非作歹者,二是不尊老爱幼者,三是没有礼数及蔑视风俗习惯者。对于第一种情况,由族中德高望重的长辈将其所做所为广而告之。尔后各支房及族中有头有脸的人把为非作歹者及其亲属叫到总祠堂中来,族人大多在旁围观。要其当着大家的面陈述自己的罪行,同时写下保证书,保证以后不再犯。为了起到警示惩戒作用,还要其脱去上衣跪在祖宗牌位前,其父亲用三根细竹条扎成一把,在其背上施行鞭刑,直至打到皮开出血。最后大家上前将其救起,鸣放鞭炮,以示族人原谅了他,望他从此改过自新,仪式结束时长辈们还郑重要求大家以后不准再议论此事,对受惩戒人需同等对待。而对于第二种和第三种情况的惩戒仪式则轻微了些,同样是由族中长老们组织,要求受罚者跪在祠堂祖宗牌位前,忏悔反思,当着所有族人的面承认错误,保证改正错误,要全族人当其监督者和见证人。

白鹭村独特的祠堂仪式涉及到社区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它们对于整个社区的健康运转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大致可以总结为以下三点:

第一,增强群体凝聚力,强化群体成员对群体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宗族所举行的祭祖仪式以及抢“打轿”可以将族人周期性的聚集在一起,使他们认识到自己与宗族群体之间的联系,使他们进一步肯定了宗族群体的存在价值,加强宗族的内部团结。而惩戒仪式则能让每个族人意识到人人在宗族里都是平等的,意识到宗族对于每一个族人的宽大仁慈,增强族人对宗族的认同和归属感。

第二,约束成员行为,保证群体规范。

最明显的莫过于祠堂的惩戒仪式了,一些最朴素的道德伦理观念通过这样一种在公众面前的表演仪式得到了传播,同时也保持了族人对于道德伦理规范的敬畏之心,不敢轻易以身试法。族人将其内化为自身的行为规范,在其生活中的各方面发挥效用,最佳程度的保证了群体规范的贯彻落实。

第三,升华成员精神境界,促进群体动员。

在这样一种集体仪式的氛围中,自我的一切,如自私、自卑、胆怯等,被大大的削弱了甚至抛弃了。就像某种宗教仪式样,引导人们对于一种美好境界的精神向往,将美好的品行和修养作为自己言行的标准,努力提升自我的思想境界。这一系列的仪式可以动员整个宗族的成员,同时,也就是动员了整个宗族的资源,这对于宗族想要实现公共目标是非常有利的。

综上所述,我们发现白鹭村的祠堂仪式并不单单是几个简单的风俗习惯,整个宗族通过祠堂仪式被有序地组织起来,各种仪式在社区生活中发挥着各自的功能。它们增强了整个宗族的凝聚力,强化了族人对宗族的认同和归属感;约束了成员行为,保证了群体规范;同时升华了成员的精神境界,促进了群体动员。由此可知,我们在接触一种文化时,要充分发掘各种群体仪式背后所隐藏的意义和其所发挥的功能,从人类学、社会学、历史学等多维的学科角度上去认识群体仪式对于群体和其成员的影响和作用。

【参考文献】

[1](美)弗朗兹・博厄斯.人类学与现代生活[M].刘莎,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 1999.

[2]爱弥乐・涂尔干.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M].渠东,汲�,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3]郭于华.仪式与社会变迁[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4]钟显泽.话说白鹭[Z].赣县政协,1999.

客家文化对客家经济影响的研究

摘 要 本文通过诺斯和格雷夫的理论,简单探讨了客家文化对客家经济的影响,发现客家文化中的集体主义和商业精神的缺失使得有效率的组织无法建立和客家经济秩序无法有效扩展。

关键词 客家文化 客家经济 影响

文化与经济表现一直是经济研究里一个引人入胜的话题。诺斯强调文化决定制度变迁,制度影响经济绩效。格雷夫用比较制度的观点来把文化信念化,把信念内生化,用博弈论的方法证明了不同文化环境影响人的行为,不同行为下交易成本的不同导致了组织形态和绩效的不同。所以文化对经济的影响是毋庸置疑的。广东就是一个典型的文化影响经济表现的例子,自改革开放以来广东经济经过了长足的'发展,但地区间的差异明显扩大,地区之间发展不平衡日益凸显,尤其是客家地区和珠三角地区的经济差异尤其凸出。对客家地区的文化进行剖析是必要的,努力分析客家文化中适合经济发展的和阻止经济表现的,做到对传统文化的扬弃对客家地区的长远发展是有利的。

一、客家文化的界定和主要表现

美国文化人类学家A. L.克罗伯和K. 科拉克洪这样定义文化:文化存在于各种内隐的和外显的模式之中, 借助符号的运用得以学习与传播, 并构成人类群体的特殊成就, 这些成就包括他们制造物品的各种具体样式。文化的基本要素是传统(通过历史衍生和由选择得到的) 思想观念和价值,其中尤以价值观最为重要。客家人是从中原迁徙过来,随着与当地的融合,交流遂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特点。客家人的先祖多居于“中原旧地”,为避战乱,不断地向南迁徙,曾迁徙到达安徽、江西等地,后来又从福建汀州和江西等地迁到广东粤东北部山区来。客家文化呈现的是山区文化特色。粤东北部客家地区的开发史就是一部开发垦辟山区的历史。为求出路,客家男子苦读求功名和外出谋生,使社会生产的重担落在了妇女的肩上,妇女集樵采、畜牧、灌种、纫缝、炊 爨 于一身,这是客家人一个特别之处。客家文化从本质上是一种农耕文化。传统的农耕文化的特点就是自给自足重视功名。俗称的耕读传家。实际上重功名是自给自足下的被动选择和相应反应,传统的自然经济,生产的产品大同小异,贸易带来的收益有限,所以重功名是寻求更高收益的出路之一。如果说从中原迁徙过来的客家人有着很强的家国情怀和忠诚。

二、客家文化对经济的影响途径

格雷夫( 1994) 从文化信念与社会组织和制度安排的角度解释文化和经济增长的关系。他认为:(1)经济制度由文化信仰和组织这两个相关的因素组成, 由于文化信仰是未经协调的各种预期, 经济制度的变迁受其历史的影响;(2)制度结构之所以表现出路径依赖, 是因为过去的行为、文化信仰、社会结构和组织都影响着价值观念和社会实施机制的发展, 从而压制了背离旧有行为模式的灵活性。国内学者韦森( 2003) 沿着格雷夫的思路, 系统研究了计划经济体制和市场经济体制赖以生存的文化因素以及不同的文化传统对社会制度结构的影响, 指出中国历史上信奉的集体主义文化因子决定了中国社会制度变迁内卷性(深层次的路径依赖) , 而西方社会个人主义的文化因子决定了西方社会制度变迁外卷性( 进化演变) 的路径, 不同的文化传统导致了不同的变迁路径从而也形成了不同的增长路径。西方文化中的个人主义文化因子是欧美现代市场经济的一个必要条件( 尽管不是充分条件)。基于农本文化的客家文化毫无疑问带有集体主义因子,而本着求仕的客家文化又使得客家文化中缺少商业气息。考虑到经济活动是人们之间的活动, 市场扩展则是人们交易活动范围增宽和深化的一个自然结果, 而近现代以及当代历史上的任何国家和地区的经济繁荣与社会发展, 说到底只不过是市场扩展的一个外在表现。由于市场经济活动归根结底只是一种人们的商品和劳务交换行为的集合, 所以,市场参与者的商业精神和其动机 , 就成了市场秩序扩展和经济发展的一个最深层的或者说根本的动因了。

从制度经济学的分析视角来分析, 对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而言, 制度确实是重要的。然而, 制度的发挥是要环境的,文化及其氛围是极其重要的正如历史学家布雷戴尔所述谜题一样,只有在一定的文化氛围中, 一些市场经济的基本制度方能发挥其对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激励作用。这也导致了同样性质的制度, 在不同的文化传统和社会精神遗产中的作用链条和绩效不尽相同,且有时差异甚大。客家文化的商业性缺失削弱了市场经济的激励作用。另一方面根据格雷夫(1993)诺斯的思路客家文化的集体主义和重仕使得客家组织带有严重的科层色彩,而科层毫无疑问降低了组织的效率。根据诺斯所言经济增长的核心是有效率的组织。

综上所述,我们发现客家文化的集体主义和耕读阻碍了市场的扩展和有效率组织的形成,最终带来了低效率的经济表现。

参考文献:

[1]罗香林;《客家研究导论》.

[2]韦森;《从文化传统反思东西方市场经济的近代形成路径》. 载《世界经济》2002 (10).

[3]何东霞�何一鸣:《文化与制度:一个文献的综述》 《学术研究》,2006(10).

[4]诺斯 《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6》, 中文版, 49~~65 页, 上海, 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4.

[5]格雷夫: 《大裂变》 中信出版社 ,2001.

[6]韦森 ;《从传统齐鲁农耕文化到现代商业精神的创造性转化》《东岳论丛》2004 (6).

在广东,主要有三大族群对应着三大语系,分别是讲粤语的广府族群,讲客家话的客家族群,和讲潮州话的潮汕族群。这三大族群又对应着三种文化区。 其中,潮州、汕头、揭阳三市,汕尾市的沿海地带及陆丰东南部,和梅州丰顺县的东南部属潮汕文化区;梅州、河源,韶关、惠州大部,清远、广州花都、深圳部分,福建闽西龙岩大部和江西赣州,加上潮汕地区的北部,及广西东部部分地区属客家文化区;西江下游的肇庆、佛山、广州、中山、江门、珠海、澳门,西江中游的肇庆和广西的梧州,广东的东莞、阳江、茂名、湛江部分,香港,及广西的玉林、北海、钦州等为广府文化区(岭南粤语文化区)。 上大学前,我就成长在潮汕地区,年轻时就经常行走在饶平、汕头、潮安之间,工作后从广州回潮汕又总是先到揭阳落脚。跟许多潮汕人一样,我对潮汕的事物是比较熟知的,但开始往往是知其然,却未必知其所以然!比如潮汕人为什么比较喜欢以家庭或家族为单位从商?潮汕人的宗族观念为什么会比较强?又是什么原因,使潮汕人拥有那么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等等。 在学习工作生活中,我又结识了许多客家人,加上我的祖先就是从福建客家首府汀州迁徙到潮州北部潮客混居地区的,所以对客家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于是近年专门安排几次有目的的粤闽赣客家地区自驾之旅。特别在2020年上半年,我用了四个月的时间,有目的的对潮汕和梅州地区进行游访。也是通过这段长时间的游访,让我发现了一个现状——就是几乎所有潮汕的大江大河都发源于客家人居住的地区! 这种现状立马让我想一点——在没有铁路,且公路不发达的古代,潮汕和客家人之间一定通过水路,进行着深度的来往! 果不其然,自东晋义熙九年(公元413年),在现潮汕、梅州、漳州、汕尾地区设置义安郡以来的1600多年历史中,现在的梅州市大部地区在相当长时期都同属潮州管辖!特别是从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到清嘉庆十二年(公元1808年)的430年里,现梅州地区便隶属于潮州府。一百年后,从民国三年(公元1914年)至1965年,现梅州大部分地区又有50年隶属汕头管辖。古代潮州府的许多历史和统计,就包含着现梅州地区! 2020年初发布的潮汕三市的常住人口统计数字,潮汕三市有约850万常住人口(本地户籍人口不算太多,应该是几十年来,许多像我一样的潮汕中青年人,在读完大学后就落户到了深圳广州等外地,因此没有统计在内)。特别引发我极大关注的是,在这约850万的潮汕三市人口中,竟然就包括了约100万的客家人口(有人称为“半山客”)! 其实,梅州和潮汕因为历史的管辖关系,也因为两地人民多同为中原汉族之后,更因为潮汕五江均起源于客家地区的原因,在公路和高铁不发达的年代,两地人民通过江河的交往互通,一直是“一江亲”的状态! 如今,可能是交通运输方式改变的原因,也可能是行政区划改变的原因,原来依靠水路而交融共生了千年的潮梅两地人民,半世纪以来的文化交流似乎变得减少了。我注意到近几十年的许多研究成果,大多是将潮汕和客家文明分开讲述的(甚至在潮汕地区,也经常将潮汕三市的历史文化分开研究)。但是,不论是历史还是现状,想要研究潮汕文明(文明,我的理解,就是人类历史积累下来的人文精神、发明创造的总和),就一定离不开研究客家文明(何况潮汕地区还有大量的客家人);要想研究潮汕历史,就一定离不开研究客家历史。反之,想要研究梅州历史文明,就一定离不开研究潮汕历史文明。 我相信,所有的人文精神(如观念、风俗)与发明创造(如建筑)都离不开特定的历史背景。就像潮汕和客家地区许多姓氏的族谱,开篇就会写着其始祖于什么年代从哪里来到当地安居。其实,一旦我们能了解其始祖所生活的朝代和年代背景,就能更好地了解其始祖迁徙的初衷,也能了解历代族人所做的行为决策以及所留下的保留到现在的文明的产物。 于是,我想以对客家地区的游访,结合潮客江河的走向和我本身对潮汕的了解,突破行政区划及研究资源的束缚,依靠历史的纵轴分析现状背后的来龙去脉,然后对历史、地理、文人、建筑等方面进行多点横向比对,以尝试剖析现象和观念背后的内在规律。 如果说,2019年底出版的我用了四年写成的当代长篇寻宝小说《千年宋井》,展现的是潮汕当今的社会生态,反映的是潮汕的历史人文,讲述的是潮汕“有什么”,那么这本书就是力图去解答“为什么有什么”了! 既然自古潮客人民主要是通过江河进行交往或迁徙的,可以说是,君住江之头,我住江之尾,往来共生千百年,共饮一江水!潮客人民的深情厚谊如这悠悠江河水一般,奔流千万年而不息。所以,从一开始着笔时,我就确定地把本书的书名命为《一江潮客情》! 现在,就请各位备上一杯茶,跟我一起徜徉在波澜壮阔的潮客历史画卷之中,去走访看望潮汕与客家的两千年来文明产物,一起去探讨现状与观念的由来,以使我们能更加地释然地生活在这个多彩的社会中。知来时之道路,以明未来之方向。以上内容摘录自2022年3月出版的《一江潮客情:潮汕与客家历史文化访思录》一书。2022年4月4日,汕头日报刊文章《青山同云雨 潮客“一江亲”》探源潮汕文化和客家文化交融共生,余源鹏新书《一江潮客情》上市。 2022年5月25日,梅州日报旗下【掌上梅州APP】刊发多幅照片并发文报道——粤东潮客文化历史探访研究通俗著作!《一江潮客情:潮汕与客家历史文化访思录》出版。2022年5月30日,梅州日报再次刊发简文报道——探访研究粤东潮客文化历史!

福建客家土楼的建筑空间研究【中文摘要】在《北京宪章》中曾这样指出:“技术与生产方式的全球化带来了人与传统地域空间的分离,地域文化的特色渐趋衰微;建筑环境趋同,文化的多样性逐步消失。”作为中国古建筑瑰宝之一的福建永定客家土楼建筑:能否摆脱这种危机?在逐步现代化的城市发展步伐当中,客家土楼特色文化能否屹立不倒?在未来的城市中,土楼能否体现其特有的人文与历史价值并继续延续下去?其空间构成究竟具有什么样的特色魅力?带着诸多问题,本文试对福建永定客家土楼建筑空间进行了相关的实地考察与研究。南迁的汉人来到荒芜的山林,面对重重生活困难,逐步开始了他们聚居生活。为了能够对福建客家土楼作出更好更细致的研究,本文主要以福建永定客家土楼群当中的圆楼(圆寨)为典型研究对象,并围绕圆楼展开一系列检索与调研。首先对土楼的建筑环境进行了实地考察,调研影响土楼建筑形成的历史与人文因素。另外,从客家土楼当地的自然资源入手,寻找土楼形成的自然与历史因素。然后重点分析土楼建筑的空间特质,从平面到立面,从墙体到空间结构逐一作出分析与诠释。探究其与众不同的空间形态。接下来,从客家土楼的结构与装饰风格入手,进一步研究土楼空间内部与外部的空间特性。最后重点阐述客家土楼建筑空间对今天现代建筑空间及空间形态设计的启发。重点通过圆形土楼研究其空间形成的过程与构造特色,解释其内在的物质精髓与文化精髓,来探索与寻找空间设计的进一步发展途径。【关键词】:客家土楼建筑空间结构目录中文摘要……………………………………………………………………………Ⅰ英文摘要……………………………………………………………………………Ⅱ绪论…………………………………………………………………………………1第一节课题研究意义………………………………………………………………1第二节课题研究的现状……………………………………………………………1第三节课题研究的特征、范围及基本框架………………………………………2第一章.客家土楼建筑环境的状况与成因………………………………………3第一节自然与地域环境对土楼建筑的影响……………………………………31.1.1地理气候、地形、地貌…………………………………………………31.1.2自然资源、建筑资源……………………………………………………3第二节社会环境对土楼建筑的影响……………………………………………41.2.1人文环境对土楼建筑的影响……………………………………………41.2.2历史环境…………………………………………………………………41.2.3思想观念(传统风水文化)……………………………………………5第二章.土楼建筑空间解析………………………………………………………5第一节.客家土楼建筑空间形式特征……………………………….52.1.1土楼建筑空间的平面分析……………………………………………….2土楼建筑内部空间合理性……………………………………………….3土楼建筑空间的形态分析……………………………………………….4客家土楼建筑的空间形态组合………………………………………….5客家土楼建筑的立面设计………………………………………………9第二节土楼建筑的结构、材料与技术要素…………………………………….1土楼建筑结构的主要特征……………………………………………102.2.2土楼建筑结构与材料的有机联系……………………………………11第三节土楼建筑空间形态的风格与装饰要素…………………………………132.3.1土楼建筑装饰风格的主要特征………………………………………132.3.2土楼建筑装饰构造与装饰手法………………………………………13第三章.土楼建筑空间的形态与技术对现代建筑空间设计的启示…………15第一节土楼建筑空间的形式与功能互化对现代建筑空间的启示……………15第二节土楼建筑空间的生态技术手段对现代建筑空间的启示………………16第三节土楼建筑空间的传统文化元素对现代建筑空间的启示………………17第四章.结论与建议………………………………………………………………17致谢…………………………………………………………………………………19参考文献……………………………………………………………………………201绪论第一节.课题研究意义福建客家土楼作为中国2008年世界文化遗产申报项目,正式向联合国申报。福建客家土楼到底有着什么样的历史渊源,它又凭借什么样的优势与特点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项目?作为文化遗产,作为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民居建筑奇葩之一究竟对我们今天的建筑与空间有什么影响,而今天的生活空间设计又能从土楼之中汲取到哪些养分呢?等等这些还是值得我们去探讨与研究的。第二节.课题研究的现状福建永定(注释1),客家土楼(图1-1)达到2万多座,从造型上分就有方形、圆形、五凤形、八角形、日字形、一字形、殿堂式围楼、府第式方楼等30多个种类,分布于永定县各个乡镇。而土楼最早在公元13世纪的元代以后就已经出现。客家土楼最突出的功能是聚族而居,同时它具有安全防卫、防风抗震、通风采光、冬暖夏凉等特点。祖堂常是宗族议事、婚丧喜庆、会客、宴会、演戏的好地方。楼有门坪,既可作为休闲和举行大型活动的主要场所,又可晾晒农作物、调节阳光等。其他建筑物,如水井、浴室、厕所、牛栏、猪舍、磨房等,也一应俱全。福建省文物局有关人士表示,福建土楼是汉民族客家民系形成并创造特殊文明的标志物。随着土楼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紧锣密鼓的开展,专家、学者们对土楼的研究兴趣大增。主要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研究与阐释,如:马丽《对土楼聚居环境现状的思考》,程爱勤《风水学说对客家土楼的影响》,李志一个县级市,是客家分布区域之一。2文《客家土楼的建筑艺术特色》、《客家土楼的物质性建构序列与精神性建构序列》,严志铭《永定客家土楼利用与保护间的共生关系》,张昉《土楼建筑与文化》等。第三节.课题研究的特征、范围及基本框架通过实地考察,从了解客家土楼到理解客家土楼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同时也是学习与诠释客家土楼的过程。为了能够作出更好更细致的研究,本文主要以福建永定客家土楼群当中的圆楼(图1-2)为典型研究对象,并围绕圆楼展开一系列检索与调研。首先对土楼的建筑环境进行考察,调研影响客家土楼建筑形成的历史与人文因素。另外,从客家土楼当地的自然资源入手,寻找土楼形成的自然因素。然后重点分析土楼建筑的空间特质,从平面特征到立面特征,从墙体到空间逐一进行分析与诠释,探究其与众不同的空间形态。接下来,从客家土楼的空间结构与装饰风格入手,进一步研究土楼空间内部与外部的空间特质。最后重点阐述客家土楼建筑空间对今天现代建筑空间及空间形态设计的启发。重点通过圆形土楼研究其空间形成的过程与构造特色,解释其内在的物质精髓与文化精髓,来推动空间设计的进一步发展。福建土楼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山区大型夯土群居建筑,独特的生土建筑艺术杰作;其二,福建客家土楼是在特定的自然地理环境条件下和重大社会变迁与动乱中,植根于东方血缘伦理关系的民族传统基础之上的建筑艺术成就和历史见证;其三,福建土楼遵循了“天人合一”的东方哲学理念和“风水”建筑规划学说,就地取材,其选址或依山就势、或沿循溪流,建筑风格古朴粗犷,与青山、绿水、田园风光相得益彰,组成了适宜的人居环境以及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景观(图1-3)。其实建筑本身就是人类文明的一种标志,人类栖身居所的不断演变伴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进程。从居无定所到结庐而居,每一小步都是先人劳动创造的结晶。其中福建客家古民居无疑是一笔宝贵的建筑艺术与文化遗产,无论其空间结构方面还是其成因、工程特质、形式与功能特色。第一章.客家土楼建筑环境的状况与成因第一节.自然与地域环境对土楼建筑的影响1.1.1地理气候、地形、地貌福建西南部山区地带海拔一般较高,山高水冷,地湿雾重。客家居民亦集中于福建、江西、广东三省交界地带,这一地区山势蜿蜒,层峦叠嶂,山路盘旋。土楼则星罗棋布地坐落在山谷盆地。土楼民居建筑具体选址多在依山傍水的坡地或近溪山谷中,或选在山、水、田、楼相和谐的地理环境之间。书洋乡田寮坑土楼群、曲江河坑村的土楼群、塔下村土楼群、下版寮土楼群、后桥村土楼群、均沿溪流建筑在山坡、谷地,四周山峦环绕,天然的保护屏障(图2-1)。1.1.2自然资源、建筑资源人丁兴旺,自古以来是中国老人对家族的祈愿。伴随着客家家族人口猛增的势头,则不可避免的面临居住难题。为了解决这一朴素而迫切的要求,客家人开始思索着究竟用什么材料来铸造自己的家园。于是当地的自然资源开始被逐渐挖掘出来。无从考证土楼的第一个发明者是谁,实际上土楼也不是具体的某一个人发明的。土楼是客家人迷恋历史情愫、超凡脱俗的天才想象和现实的物质条件结合的产物。可以说,客家人建造的第一座土楼很丑陋,并没有眼前的壮观、美丽,很不成熟;甚至可能看起来很可笑,但是在漫长的岁月里,客家人不断积累经验总结教训,不断努力创造,夯土技术越来越娴熟高超,审美境界越来越开阔,土楼也变得越来越大、越来越高、越来越美红壤土、瓦砾土、田岬泥,当地最常见的自然资源,再加上平凡不过的竹、木等,通过客家人勤劳的双手演绎出高大、坚固、壮丽的土楼。其中,土作为首选,这是就地取材的最佳途径,比起石头更方便开采,更方便运输,更环保等等。第二节.社会环境对土楼建筑的影响1.2.1人文环境对土楼建筑的影响福建客家土楼以其鲜明的建筑风格屹立于世界建筑艺术之林。其建筑特色有着深厚的地域与人文烙印。没有客家人就没有客家土楼,没有客家人自我防护的团结意识也不会有客家土楼。从一筐土到一段墙到一座楼都是凝聚着客家人的智慧与汗水。客家的人文生活造就了土楼,然而土楼的灵魂依然是客家人,土楼建成之后倘若长时间没有人在内居住,很快便会荒废掉,有人气才有土楼的生气,没有了客家人,土楼便会在风吹日晒中渐渐被风化,侵蚀,很快消失。而且土楼空间环境所以能保留几百年,正是因为土人的居住。生活在土楼中间的人们每天生火做饭,无疑使得环境干爽很多,而且人每时每刻呼出的二氧化碳有阻碍风化的作用。由此也可见“天人合一”是土楼的精髓所在。1.2.2历史环境客家土楼民居,是历史时期中原地区南迁汉人在极为艰险的自然社会环境下,既保持中原汉文化古风,又长期与当地土著交融磨合而形成的一种极具客家民系风格和山居地域文化特色的民居模式.它从物质文化、制度文图2-2夯筑的土墙图片来源:作者自摄图2-3夯筑的土墙图片来源:土楼漫游5化、精神文化三个层面体现出了客家土楼民居的文化适应.在中国福建省西南部,广袤千里的九龙江流域,成千上万幢建筑特别、造型别致的土楼矗立在平畴绿野、崇山谷地(图2-4)(图2-5).它折射出当地先民对于居住文化非同寻常的美学追求,反映出闽南深厚的历史文化。南迁家族一路崎岖,荆棘满布,从兵荒马乱的北方走向偏安一偶的南方,时有强盗与猛兽出没,偷袭侵扰,时有山间瘴气弥漫,更是击倒不少壮健的身体。这种种情况必然加剧了南迁人们对家的渴望!同时安全因素与群居习惯促使他们必须聚居,只有团结协作才能得以更好地生存。1.2.3思想观念(传统风水文化)起源于中原地区的汉文化中的阴阳五行理论,特别是由此衍生出来的“风水学说”,不仅深刻影响着客家民居的建筑思想和建筑理论,在某种意义上,甚至可以毫不夸张地说,“风水理论”规范着,乃至决定着客家民居的建筑思维.传统风水文化自始至终影响和决定着土楼始末(图3-1)。通常情况下,建造土楼之前,聘一风水先生,择一良辰吉时是头等大事。永定县裕昌楼依五行分为五个单元,楼内天井中心祖堂前面用卵石铺成大圆圈,等分五格,代表“金、木、水、火、土”五行。振成楼,其实是一座八卦外形的同圆心内外两环组成的土楼。外环以标准八卦图式分八个单元,每卦设一楼梯。第二章.土楼建筑空间解析第一节.客家土楼建筑空间形式特征2.1.1土楼建筑空间的平面分析老子在《道德经》中阐述:“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土楼一米多厚甚至更厚的土夯筑墙并不是目的,真正目的是夯筑土墙围合形成的空间,即老子所言的“无”土楼是闽南地区在“外寇之出入,蟊贼之内讧”的特殊社会环境下的产物。土楼以生土为主要材料,掺上石灰、细砂、糯米饭、红糖、竹片、木条等,经反复舂压、夯筑而成,一般高三至五层,一层为厨房,二层为仓库,三层以上为起居室,通常可居住200至700人,具有聚族而居、防盗、防震、防兽、防火、防潮、通风采光、冬暖夏凉等特点,可以讲土楼是一座巨大的群居空间。土楼的形式多样,从总体平面布局来说可以划分为方、圆两大类。多以阴阳五行八卦等风水理论为依据进行平面规划,同时非常注重与环境的协调性(图3-2)。永定客家土楼的建筑规划,从唐宋至明清已经形成了约定俗成的原则:一是依山傍水,有利于生产生活;二是尽量选择坡地或者荒杂地做楼基,尽量不占或少占农田;三是利用自然条件构成村落景观,优化生活环境也就是这三个原则使得永定的青山绿水和特殊的坡、台地段得到充分利用,而且通过规划在土楼建筑的组群部落上造就了许多充满诗情画意的杰出范例。土楼的平面规划是把建筑本身作为环境的一部分,创造出富于自然美的生活空间。从南宋至元明,土楼建筑大多规划在依山傍水的坡地,这样的地带方便族人就近耕作,上山砍柴捕猎,便于采摘和捕捉。例如南溪、洪坑、湖坑、大溪等地绝大多数土楼都建在东西南北四个方位的山腰坡地上。而且它们或南北对峙,或东西相望,在彼此相向之间,保留着生意盎然的田野、河流或谷地农田作为村落的内部空间,使得生活其中的村民泰7然自若、心旷神怡。从明清至民国,为了使居住环境更佳,客家人又在串珠状的河谷盆地创造了利用四周山峦构成群山环抱的生态空间。这种设计表现手法,多以市(市场)为中心采用周边是的土楼来组群空间。可以看到溪口,洪山等地的土楼群,它们的特点便是耸立在山川田野之间的、围绕于市的土楼建筑作为整个区域的内部空间处理,而把四周的层峦叠嶂作为维护生态的天然屏障。一句当地俗话说:“永定八山一水一分田”可见山多田少。节省耕地,充分利用和创造空间显得尤为重要。聪明的客家人用石砌小路联系三五成群的土楼如诗如画的生活空间。土楼建筑内部空间合理性土楼不是“四合院”,每栋土楼中间居住的不是一户人家,而是一个家族、一个宗亲系族;所以在内部空间规划上来讲,具有其独特性与复杂性。而且圆楼与方楼又各具有自己的特点然而圆楼是永定客家土楼的精髓所在,为了少占地方,扩大空间,适应山区河谷陡峭地形,永定客家土楼选择了更加美妙绝伦的圆形空间圆形土楼空间在合理性上有着不可替代的空间价值,与方形土楼相比,圆形土楼空间有诸多优点:①、方楼当中四个角落称为“死角”,光线暗,通风差,紧靠楼梯道噪音大,不受欢迎,而圆楼则不存在“死角”。②圆有平等均等的特点,好坏差别不明显,利用房间的分配和家族的和谐。③、一个简单的道理,同样周长的圆形空间面积是方形空间面积的倍。所以采用圆形空间将得到比方形空间更大的内院空间。④、圆楼的屋顶比方楼简化,施工相对简便。⑤、圆楼的构件比较统一8方便计算,方便生产与安装。⑥、圆楼的每个房间都被分割为扇形空间,由于外弧较长,以土墙承重,内弧较短,以木承重。因此,同样面积的扇形空间比矩形空间更节省木材。同时由于圆楼空间消除死角,对大木料的需要相对减少。所以防漏空间比原露空间更节省木材。⑦、按照风水先生的说法,路有路煞,方有方煞,方楼的某个角总会碰上煞气,而圆楼无角则无煞。抛开迷信色彩,把煞气理解为山风,方楼阻力大,圆角阻力更小(图3-5)。⑧、从抗震角度看,圆楼能更均匀地传递水平的地震力,因此同样高度、墙厚相同的圆楼与方楼相比,如果圆的直径和方的边长相等,无疑圆楼具有更强的抗震能力。所以圆楼空间比方楼空间更安全(图3-6).3土楼建筑空间的形态分析在土楼的建筑空间当中集中体现了虚与实结合、个体与群体的有机整合,从外观上看是一个单体建筑,而步入土楼大门,呈现在眼前的的是伟大的家和缩微的国整体与个体紧密连接、相辅相成。如永定承启楼平面规划上,占地5376平方米,直径73米,外墙周长229米,圆中带圆,圈中带圈,一共四圈,主墙为土内墙为木,围合出丰富的空间。三环主楼层层叠套,中心位置耸立着一座祖堂。规划布局上按照五行八卦依次排开,在阴阳两极开水井命名“阳井”“阴井”(图3-7)。四部楼梯,共400个房间,最多居住时80多户,宛如现代的居民小区井井有条。外环楼共四层,一层空间规划为厨房,但作用远远超出了厨房的范畴,同时为二层粮仓的保持干燥及整栋楼体的除湿保干提供了更多可能,也充分利用了热能,无疑从形式和功能上达到了完美的结合。二层为粮仓,搬运起来不用爬的太高,同时又避免了粮食直接与地面接触而容易生霉腐烂。三层以上为居室。每层平均划分72个房间。第三环为两层,每层40个房间,这一区域空间主要规划为书房。第二层为单层有32个房间,中心为祖堂。.4客家土楼建筑的空间形态组合点状柱网结构、线装墙体结构、面装层面结构,这三大体系的有机组合便是土楼空间形态的基本组合形式。其中土墙承接了线与面,既是立柱又是立面,既是“线”又是“面”。将“点”的排列与“线”的交织以及“面的组合统一联系起来形成一个有机结构整体(图3-8)。圆土楼当中环形空间,中心为祖堂为议事之处,外圈为居住,从动静功能分析上来看比较合理,将公共空间与私密空间妥善协调规划。议事祖堂,这一空间之外围规划为会客厅,再向外一圈是书房(图3-9),从而降低了议事祖堂对书房的干扰。三楼作为卧室,相对来讲比较安静,同时外圈距离外界最近,以便于察觉外界是否有入侵者,从而及时采取防御措施。其中可见在客家土楼当中,公共空间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被安排在中心位置。从空间规划上来讲对于每个房间的距离都是相等的,利于人群的集中与疏散。

有关“客家”一词的来历,梁肇庭先生曾作考证。首先,客家这个称呼,最早是在客家移民进入韩江平原和珠江三角洲地区,与当地的潮州人与广府人接触与冲突的过程中产生的。这一称呼进而反馈回客家故地嘉应州和汀州,成为后者的自我称谓。赣南地区的客家,过去自称"本地"而不是"客家",这个称呼随着赣南地区移民进入江西各地,不过,后来"客籍"一词取代了这一称呼。因此,所谓客家是客人的说法,只是在客家离开其故地,移入其他地区时才算正确。在客家故地嘉应州和汀州,他们毫无疑问是本地人,而不是客人。其次,用“客”这个称呼来指称现在的客家人,最早也许出现于明末客家人进行韩江平原之时。乾隆揭阳志在记载明朝灭亡那年当地的动乱时,曾使用了"客贼"一词。清代珠江三角洲地区留下更多的记载。广东永安县建于1569年,由长乐和归善两县的部分村庄合并而成。1587年编纂的县志中,并未提及“客家”一词。至1687年重修县志,这个词开始出现。类似的情况,在1720年修东莞志和1756年修长宁志中都可找到。另外,我觉得,在今日客家认同的形成过程中,十九世纪末至二十世纪上半叶是个十分关键的时期。此期先是传教士,继而是客家士大夫和学者,对客家历史和精神(ethos)进行认识和塑造。我们现在对自身的认识,主要就是在这一过程中形成的。现在看来,这些认识已经比较陈旧,族群中心主义的色彩很浓,背后隐藏的大汉族主义更是要不得。今日客家研究者的任务,也许是在打破----用时下流行的话说,解构----这些这些“神话”的同时,梳理出更符合历史本来面目的客家发展的源与流。客家人是汉族中独特稳定的民系之一。罗香林所著《客家源流考》一书,论证客家人是汉民族的一支民系,南迁分为五个时期:第一次东晋“五胡乱华”;第二次唐末黄巢事变;第三次为宋朝受金人入侵;第四次为明末满人入侵;第五次为清同治年间受广东西路事件和太平天国事件影响。台湾中央大学范绮教授则认为客家人来源有三:第一批来自秦朝;第二批为东晋南渡;第三批则为南宋南迁。特别提出秦始皇灭六国统一中国后,曾派遣大军驻守广东北部大庾岭,防止南方人入侵,秦传二世亡国后,那些军队不愿北返,继续留在当地,成为客人。可见,罗香林大师所说五次,再加上范绮指出秦朝一次,应算六次为宜。李松庵先生所写《客家人几次南迁初探》一文(见《客家史与客家人研究》第一期),就汉民族六次南迁形成家客民系的历史,作了简明概述,可看成是客家源流论的综合。

梅州客家文化论文参考文献

客家文化】. 【客家历史】. 【客家建筑】. 【客家风情】. 【客都旅游】. 【客家美食】.【客家名人】. 【客家园林】. 【客家文学】 都有.....

t4是奥尔多套在沙塔斯阿罗迪斯·炎刃或阿苏尔那里用阵亡英雄的xx换t4头阵亡英雄的头盔是卡拉赞的玛克扎尔王子掉t4手卡拉赞馆长掉t4腿格鲁尔的巢穴里的屠龙者格鲁尔掉t4肩膀格鲁尔的巢穴里的莫加尔大王掉t4胸玛瑟里顿的巢穴里的玛瑟里顿掉如上t4共5件希望能帮到你

客家文化发展论文范文

客家宗族的仪式文化

【摘 要】 各种仪式活动不仅涉及传统记忆、文化传承,而且还涉及到对群体的归属和群体教育。尤其是对于一个族群来说,客家族群聚族而居,千百年来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体系,一系列的仪式活动在族群的生活中发挥着各自重要的作用,其中有些还蕴含着丰富与深刻的教育意义。分析和研究这些仪式,对于理解客家独特的仪式文化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 客家;宗族;仪式;教育意义

Abstract variety of ceremonial activities involves not only traditional memory, cultural heritage, but also to the ownership of the community and education groups. Especially for an ethnic group, the Hakka clan cluster, for thousands of years to form its own unique cultural system, a series of ritual activity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ir communities of life, some of which also contains a wealth of and profound educational significance. Analysis and study of these rituals, rituals for understanding the unique Hakka culture has an important reference.

Key words Hakka; clan; ceremony; educational

仪式,即是一套以行为方式和象征符号为要素,通过结合在一起进行表演的一种实践活动。最早有我们所知道的是原始社会人类在战争、播种、狩猎、求雨等活动中所进行的各种仪式。进入文明社会后,虽然涉及迷信和巫术的仪式活动逐渐消亡了,但其它民间和官方的各种仪式活动却不断涌现,如民间的宗教、祭祀、文化仪式活动等,官方的政治、行政、教育仪式活动等,无不在时刻的告诉我们:仪式在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都受到它们的影响。

客家族群是一个独特的汉族支系族群,由于历史的原因导致他们习惯于聚族而居,从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客家聚居社区。江西省赣南地区的白鹭村就是非常典型的这样一个社区,历经八百多年,形成了一个以人口98%为独一“钟”姓的客家宗族聚集区。在这过程中也形成了自己的一套仪式体系,其中有一项仪式笔者认为最能反应客家独特的文化以及本文所要探讨的客家宗族的仪式教育,那就是白鹭村的“祠堂仪式”。所谓“祠堂仪式”只是一个很笼统的概念,具体说来,即是把祠堂作为族中一个固定的场所举行各种仪式,并且这些仪式能够给宗族成员带来某种程度上的教育意义。

白鹭村“祠堂仪式”中最主要的一个仪式就是祭祖仪式,每到大年初一清晨,族中便有德高望重者带领宗族成员到总祠堂祭祖,准备好祭器,有专人置办三牲等祭祀用品。而后由这些德高望重的长辈主祭,族中男女老少在主祭人的指挥下对着列祖列宗的牌位和画像行叩拜礼,献上祭酒及三牲等果品,然后诵读祭文、鸣炮、吹唢呐、敲锣打鼓。中午祭祖仪式结束后,全体族人会餐,餐席就设在祠堂的大厅里,全族人谈笑风声,一起缅怀客家先祖,追远思源。除此外,还要在祠堂中唱三天“东河戏”(赣南客家剧种之一,由昆曲演变而来),全族男女老少一同前往观看,甚是热闹。不仅在祠堂唱“东河戏”,族里还要请戏班到村里的庙里演三天的木偶戏,这种习俗在白鹭村世代相沿。

其中第二个主要的仪式便是抢“打轿”,这是白鹭村独有一种习俗。在正月七日晚,在总祠堂里,焚香点烛,礼炮齐鸣,村中各个支房(宗族下面的各个分支,白鹭村有六个支房)派出精壮的后生,每三个房为一支队伍,分成两支队伍,各五至六人左右,分别簇拥在一个“井”字形的粗大木架两边,抓住木架,从总祠堂内开始,各队往各队方向拼命的拉。整个过程异常激烈,双方争斗的架势就像是真的红了眼的恶斗一般,个个身上都要挂彩,用鼻青脸肿、皮开肉绽来形容都不为过。这样来来回回要持续好几十个回合,少则十几分钟,多则一个多小时,族中各支房的族人都为自己的队伍呐喊助威,场面极其震憾。直到双方抢的精疲力尽,最后看哪一方能把“轿”拉到自己方向的才算赢家。赢得那家不仅能为自己支房带来荣誉,而且还能得到两筒麻饼的奖赏。结束后双方到祠堂开怀畅饮,又是一家人。抢“打轿”有一种说法说是白鹭村村后的山形似五虎,村中人忌讳其煞气太重,抢“打轿”意在敲山震虎。另一种说法说客家人逞勇好斗,一年一度的抢“打轿”活动可以满足族中后生的斗勇之欲,同时还能使族人团结合睦,增强宗族的凝聚力。

最后一个仪式便是在祠堂中举行的各种惩戒活动,客家人历来重视教育,在白鹭村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农而优则商,商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所以族中文风盛行,族人都好礼教,特别看重一个人的品行。因此族人待人接物都是规规矩矩,特别注重礼数和教养。但有时也有不懂事的族人会违反礼数和规矩,据笔者所了解的有大致三种情况:一是有偷盗及为非作歹者,二是不尊老爱幼者,三是没有礼数及蔑视风俗习惯者。对于第一种情况,由族中德高望重的长辈将其所做所为广而告之。尔后各支房及族中有头有脸的人把为非作歹者及其亲属叫到总祠堂中来,族人大多在旁围观。要其当着大家的面陈述自己的罪行,同时写下保证书,保证以后不再犯。为了起到警示惩戒作用,还要其脱去上衣跪在祖宗牌位前,其父亲用三根细竹条扎成一把,在其背上施行鞭刑,直至打到皮开出血。最后大家上前将其救起,鸣放鞭炮,以示族人原谅了他,望他从此改过自新,仪式结束时长辈们还郑重要求大家以后不准再议论此事,对受惩戒人需同等对待。而对于第二种和第三种情况的惩戒仪式则轻微了些,同样是由族中长老们组织,要求受罚者跪在祠堂祖宗牌位前,忏悔反思,当着所有族人的面承认错误,保证改正错误,要全族人当其监督者和见证人。

白鹭村独特的祠堂仪式涉及到社区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它们对于整个社区的健康运转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大致可以总结为以下三点:

第一,增强群体凝聚力,强化群体成员对群体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宗族所举行的祭祖仪式以及抢“打轿”可以将族人周期性的聚集在一起,使他们认识到自己与宗族群体之间的联系,使他们进一步肯定了宗族群体的存在价值,加强宗族的内部团结。而惩戒仪式则能让每个族人意识到人人在宗族里都是平等的,意识到宗族对于每一个族人的宽大仁慈,增强族人对宗族的认同和归属感。

第二,约束成员行为,保证群体规范。

最明显的莫过于祠堂的惩戒仪式了,一些最朴素的道德伦理观念通过这样一种在公众面前的表演仪式得到了传播,同时也保持了族人对于道德伦理规范的敬畏之心,不敢轻易以身试法。族人将其内化为自身的行为规范,在其生活中的各方面发挥效用,最佳程度的保证了群体规范的贯彻落实。

第三,升华成员精神境界,促进群体动员。

在这样一种集体仪式的氛围中,自我的一切,如自私、自卑、胆怯等,被大大的削弱了甚至抛弃了。就像某种宗教仪式样,引导人们对于一种美好境界的精神向往,将美好的品行和修养作为自己言行的标准,努力提升自我的思想境界。这一系列的仪式可以动员整个宗族的成员,同时,也就是动员了整个宗族的资源,这对于宗族想要实现公共目标是非常有利的。

综上所述,我们发现白鹭村的祠堂仪式并不单单是几个简单的风俗习惯,整个宗族通过祠堂仪式被有序地组织起来,各种仪式在社区生活中发挥着各自的功能。它们增强了整个宗族的凝聚力,强化了族人对宗族的认同和归属感;约束了成员行为,保证了群体规范;同时升华了成员的精神境界,促进了群体动员。由此可知,我们在接触一种文化时,要充分发掘各种群体仪式背后所隐藏的意义和其所发挥的功能,从人类学、社会学、历史学等多维的学科角度上去认识群体仪式对于群体和其成员的影响和作用。

【参考文献】

[1](美)弗朗兹・博厄斯.人类学与现代生活[M].刘莎,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 1999.

[2]爱弥乐・涂尔干.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M].渠东,汲�,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3]郭于华.仪式与社会变迁[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4]钟显泽.话说白鹭[Z].赣县政协,1999.

客家文化对客家经济影响的研究

摘 要 本文通过诺斯和格雷夫的理论,简单探讨了客家文化对客家经济的影响,发现客家文化中的集体主义和商业精神的缺失使得有效率的组织无法建立和客家经济秩序无法有效扩展。

关键词 客家文化 客家经济 影响

文化与经济表现一直是经济研究里一个引人入胜的话题。诺斯强调文化决定制度变迁,制度影响经济绩效。格雷夫用比较制度的观点来把文化信念化,把信念内生化,用博弈论的方法证明了不同文化环境影响人的行为,不同行为下交易成本的不同导致了组织形态和绩效的不同。所以文化对经济的影响是毋庸置疑的。广东就是一个典型的文化影响经济表现的例子,自改革开放以来广东经济经过了长足的'发展,但地区间的差异明显扩大,地区之间发展不平衡日益凸显,尤其是客家地区和珠三角地区的经济差异尤其凸出。对客家地区的文化进行剖析是必要的,努力分析客家文化中适合经济发展的和阻止经济表现的,做到对传统文化的扬弃对客家地区的长远发展是有利的。

一、客家文化的界定和主要表现

美国文化人类学家A. L.克罗伯和K. 科拉克洪这样定义文化:文化存在于各种内隐的和外显的模式之中, 借助符号的运用得以学习与传播, 并构成人类群体的特殊成就, 这些成就包括他们制造物品的各种具体样式。文化的基本要素是传统(通过历史衍生和由选择得到的) 思想观念和价值,其中尤以价值观最为重要。客家人是从中原迁徙过来,随着与当地的融合,交流遂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特点。客家人的先祖多居于“中原旧地”,为避战乱,不断地向南迁徙,曾迁徙到达安徽、江西等地,后来又从福建汀州和江西等地迁到广东粤东北部山区来。客家文化呈现的是山区文化特色。粤东北部客家地区的开发史就是一部开发垦辟山区的历史。为求出路,客家男子苦读求功名和外出谋生,使社会生产的重担落在了妇女的肩上,妇女集樵采、畜牧、灌种、纫缝、炊 爨 于一身,这是客家人一个特别之处。客家文化从本质上是一种农耕文化。传统的农耕文化的特点就是自给自足重视功名。俗称的耕读传家。实际上重功名是自给自足下的被动选择和相应反应,传统的自然经济,生产的产品大同小异,贸易带来的收益有限,所以重功名是寻求更高收益的出路之一。如果说从中原迁徙过来的客家人有着很强的家国情怀和忠诚。

二、客家文化对经济的影响途径

格雷夫( 1994) 从文化信念与社会组织和制度安排的角度解释文化和经济增长的关系。他认为:(1)经济制度由文化信仰和组织这两个相关的因素组成, 由于文化信仰是未经协调的各种预期, 经济制度的变迁受其历史的影响;(2)制度结构之所以表现出路径依赖, 是因为过去的行为、文化信仰、社会结构和组织都影响着价值观念和社会实施机制的发展, 从而压制了背离旧有行为模式的灵活性。国内学者韦森( 2003) 沿着格雷夫的思路, 系统研究了计划经济体制和市场经济体制赖以生存的文化因素以及不同的文化传统对社会制度结构的影响, 指出中国历史上信奉的集体主义文化因子决定了中国社会制度变迁内卷性(深层次的路径依赖) , 而西方社会个人主义的文化因子决定了西方社会制度变迁外卷性( 进化演变) 的路径, 不同的文化传统导致了不同的变迁路径从而也形成了不同的增长路径。西方文化中的个人主义文化因子是欧美现代市场经济的一个必要条件( 尽管不是充分条件)。基于农本文化的客家文化毫无疑问带有集体主义因子,而本着求仕的客家文化又使得客家文化中缺少商业气息。考虑到经济活动是人们之间的活动, 市场扩展则是人们交易活动范围增宽和深化的一个自然结果, 而近现代以及当代历史上的任何国家和地区的经济繁荣与社会发展, 说到底只不过是市场扩展的一个外在表现。由于市场经济活动归根结底只是一种人们的商品和劳务交换行为的集合, 所以,市场参与者的商业精神和其动机 , 就成了市场秩序扩展和经济发展的一个最深层的或者说根本的动因了。

从制度经济学的分析视角来分析, 对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而言, 制度确实是重要的。然而, 制度的发挥是要环境的,文化及其氛围是极其重要的正如历史学家布雷戴尔所述谜题一样,只有在一定的文化氛围中, 一些市场经济的基本制度方能发挥其对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激励作用。这也导致了同样性质的制度, 在不同的文化传统和社会精神遗产中的作用链条和绩效不尽相同,且有时差异甚大。客家文化的商业性缺失削弱了市场经济的激励作用。另一方面根据格雷夫(1993)诺斯的思路客家文化的集体主义和重仕使得客家组织带有严重的科层色彩,而科层毫无疑问降低了组织的效率。根据诺斯所言经济增长的核心是有效率的组织。

综上所述,我们发现客家文化的集体主义和耕读阻碍了市场的扩展和有效率组织的形成,最终带来了低效率的经济表现。

参考文献:

[1]罗香林;《客家研究导论》.

[2]韦森;《从文化传统反思东西方市场经济的近代形成路径》. 载《世界经济》2002 (10).

[3]何东霞�何一鸣:《文化与制度:一个文献的综述》 《学术研究》,2006(10).

[4]诺斯 《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6》, 中文版, 49~~65 页, 上海, 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4.

[5]格雷夫: 《大裂变》 中信出版社 ,2001.

[6]韦森 ;《从传统齐鲁农耕文化到现代商业精神的创造性转化》《东岳论丛》2004 (6).

福建客家土楼的建筑空间研究【中文摘要】在《北京宪章》中曾这样指出:“技术与生产方式的全球化带来了人与传统地域空间的分离,地域文化的特色渐趋衰微;建筑环境趋同,文化的多样性逐步消失。”作为中国古建筑瑰宝之一的福建永定客家土楼建筑:能否摆脱这种危机?在逐步现代化的城市发展步伐当中,客家土楼特色文化能否屹立不倒?在未来的城市中,土楼能否体现其特有的人文与历史价值并继续延续下去?其空间构成究竟具有什么样的特色魅力?带着诸多问题,本文试对福建永定客家土楼建筑空间进行了相关的实地考察与研究。南迁的汉人来到荒芜的山林,面对重重生活困难,逐步开始了他们聚居生活。为了能够对福建客家土楼作出更好更细致的研究,本文主要以福建永定客家土楼群当中的圆楼(圆寨)为典型研究对象,并围绕圆楼展开一系列检索与调研。首先对土楼的建筑环境进行了实地考察,调研影响土楼建筑形成的历史与人文因素。另外,从客家土楼当地的自然资源入手,寻找土楼形成的自然与历史因素。然后重点分析土楼建筑的空间特质,从平面到立面,从墙体到空间结构逐一作出分析与诠释。探究其与众不同的空间形态。接下来,从客家土楼的结构与装饰风格入手,进一步研究土楼空间内部与外部的空间特性。最后重点阐述客家土楼建筑空间对今天现代建筑空间及空间形态设计的启发。重点通过圆形土楼研究其空间形成的过程与构造特色,解释其内在的物质精髓与文化精髓,来探索与寻找空间设计的进一步发展途径。【关键词】:客家土楼建筑空间结构目录中文摘要……………………………………………………………………………Ⅰ英文摘要……………………………………………………………………………Ⅱ绪论…………………………………………………………………………………1第一节课题研究意义………………………………………………………………1第二节课题研究的现状……………………………………………………………1第三节课题研究的特征、范围及基本框架………………………………………2第一章.客家土楼建筑环境的状况与成因………………………………………3第一节自然与地域环境对土楼建筑的影响……………………………………31.1.1地理气候、地形、地貌…………………………………………………31.1.2自然资源、建筑资源……………………………………………………3第二节社会环境对土楼建筑的影响……………………………………………41.2.1人文环境对土楼建筑的影响……………………………………………41.2.2历史环境…………………………………………………………………41.2.3思想观念(传统风水文化)……………………………………………5第二章.土楼建筑空间解析………………………………………………………5第一节.客家土楼建筑空间形式特征……………………………….52.1.1土楼建筑空间的平面分析……………………………………………….2土楼建筑内部空间合理性……………………………………………….3土楼建筑空间的形态分析……………………………………………….4客家土楼建筑的空间形态组合………………………………………….5客家土楼建筑的立面设计………………………………………………9第二节土楼建筑的结构、材料与技术要素…………………………………….1土楼建筑结构的主要特征……………………………………………102.2.2土楼建筑结构与材料的有机联系……………………………………11第三节土楼建筑空间形态的风格与装饰要素…………………………………132.3.1土楼建筑装饰风格的主要特征………………………………………132.3.2土楼建筑装饰构造与装饰手法………………………………………13第三章.土楼建筑空间的形态与技术对现代建筑空间设计的启示…………15第一节土楼建筑空间的形式与功能互化对现代建筑空间的启示……………15第二节土楼建筑空间的生态技术手段对现代建筑空间的启示………………16第三节土楼建筑空间的传统文化元素对现代建筑空间的启示………………17第四章.结论与建议………………………………………………………………17致谢…………………………………………………………………………………19参考文献……………………………………………………………………………201绪论第一节.课题研究意义福建客家土楼作为中国2008年世界文化遗产申报项目,正式向联合国申报。福建客家土楼到底有着什么样的历史渊源,它又凭借什么样的优势与特点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项目?作为文化遗产,作为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民居建筑奇葩之一究竟对我们今天的建筑与空间有什么影响,而今天的生活空间设计又能从土楼之中汲取到哪些养分呢?等等这些还是值得我们去探讨与研究的。第二节.课题研究的现状福建永定(注释1),客家土楼(图1-1)达到2万多座,从造型上分就有方形、圆形、五凤形、八角形、日字形、一字形、殿堂式围楼、府第式方楼等30多个种类,分布于永定县各个乡镇。而土楼最早在公元13世纪的元代以后就已经出现。客家土楼最突出的功能是聚族而居,同时它具有安全防卫、防风抗震、通风采光、冬暖夏凉等特点。祖堂常是宗族议事、婚丧喜庆、会客、宴会、演戏的好地方。楼有门坪,既可作为休闲和举行大型活动的主要场所,又可晾晒农作物、调节阳光等。其他建筑物,如水井、浴室、厕所、牛栏、猪舍、磨房等,也一应俱全。福建省文物局有关人士表示,福建土楼是汉民族客家民系形成并创造特殊文明的标志物。随着土楼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紧锣密鼓的开展,专家、学者们对土楼的研究兴趣大增。主要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研究与阐释,如:马丽《对土楼聚居环境现状的思考》,程爱勤《风水学说对客家土楼的影响》,李志一个县级市,是客家分布区域之一。2文《客家土楼的建筑艺术特色》、《客家土楼的物质性建构序列与精神性建构序列》,严志铭《永定客家土楼利用与保护间的共生关系》,张昉《土楼建筑与文化》等。第三节.课题研究的特征、范围及基本框架通过实地考察,从了解客家土楼到理解客家土楼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同时也是学习与诠释客家土楼的过程。为了能够作出更好更细致的研究,本文主要以福建永定客家土楼群当中的圆楼(图1-2)为典型研究对象,并围绕圆楼展开一系列检索与调研。首先对土楼的建筑环境进行考察,调研影响客家土楼建筑形成的历史与人文因素。另外,从客家土楼当地的自然资源入手,寻找土楼形成的自然因素。然后重点分析土楼建筑的空间特质,从平面特征到立面特征,从墙体到空间逐一进行分析与诠释,探究其与众不同的空间形态。接下来,从客家土楼的空间结构与装饰风格入手,进一步研究土楼空间内部与外部的空间特质。最后重点阐述客家土楼建筑空间对今天现代建筑空间及空间形态设计的启发。重点通过圆形土楼研究其空间形成的过程与构造特色,解释其内在的物质精髓与文化精髓,来推动空间设计的进一步发展。福建土楼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山区大型夯土群居建筑,独特的生土建筑艺术杰作;其二,福建客家土楼是在特定的自然地理环境条件下和重大社会变迁与动乱中,植根于东方血缘伦理关系的民族传统基础之上的建筑艺术成就和历史见证;其三,福建土楼遵循了“天人合一”的东方哲学理念和“风水”建筑规划学说,就地取材,其选址或依山就势、或沿循溪流,建筑风格古朴粗犷,与青山、绿水、田园风光相得益彰,组成了适宜的人居环境以及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景观(图1-3)。其实建筑本身就是人类文明的一种标志,人类栖身居所的不断演变伴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进程。从居无定所到结庐而居,每一小步都是先人劳动创造的结晶。其中福建客家古民居无疑是一笔宝贵的建筑艺术与文化遗产,无论其空间结构方面还是其成因、工程特质、形式与功能特色。第一章.客家土楼建筑环境的状况与成因第一节.自然与地域环境对土楼建筑的影响1.1.1地理气候、地形、地貌福建西南部山区地带海拔一般较高,山高水冷,地湿雾重。客家居民亦集中于福建、江西、广东三省交界地带,这一地区山势蜿蜒,层峦叠嶂,山路盘旋。土楼则星罗棋布地坐落在山谷盆地。土楼民居建筑具体选址多在依山傍水的坡地或近溪山谷中,或选在山、水、田、楼相和谐的地理环境之间。书洋乡田寮坑土楼群、曲江河坑村的土楼群、塔下村土楼群、下版寮土楼群、后桥村土楼群、均沿溪流建筑在山坡、谷地,四周山峦环绕,天然的保护屏障(图2-1)。1.1.2自然资源、建筑资源人丁兴旺,自古以来是中国老人对家族的祈愿。伴随着客家家族人口猛增的势头,则不可避免的面临居住难题。为了解决这一朴素而迫切的要求,客家人开始思索着究竟用什么材料来铸造自己的家园。于是当地的自然资源开始被逐渐挖掘出来。无从考证土楼的第一个发明者是谁,实际上土楼也不是具体的某一个人发明的。土楼是客家人迷恋历史情愫、超凡脱俗的天才想象和现实的物质条件结合的产物。可以说,客家人建造的第一座土楼很丑陋,并没有眼前的壮观、美丽,很不成熟;甚至可能看起来很可笑,但是在漫长的岁月里,客家人不断积累经验总结教训,不断努力创造,夯土技术越来越娴熟高超,审美境界越来越开阔,土楼也变得越来越大、越来越高、越来越美红壤土、瓦砾土、田岬泥,当地最常见的自然资源,再加上平凡不过的竹、木等,通过客家人勤劳的双手演绎出高大、坚固、壮丽的土楼。其中,土作为首选,这是就地取材的最佳途径,比起石头更方便开采,更方便运输,更环保等等。第二节.社会环境对土楼建筑的影响1.2.1人文环境对土楼建筑的影响福建客家土楼以其鲜明的建筑风格屹立于世界建筑艺术之林。其建筑特色有着深厚的地域与人文烙印。没有客家人就没有客家土楼,没有客家人自我防护的团结意识也不会有客家土楼。从一筐土到一段墙到一座楼都是凝聚着客家人的智慧与汗水。客家的人文生活造就了土楼,然而土楼的灵魂依然是客家人,土楼建成之后倘若长时间没有人在内居住,很快便会荒废掉,有人气才有土楼的生气,没有了客家人,土楼便会在风吹日晒中渐渐被风化,侵蚀,很快消失。而且土楼空间环境所以能保留几百年,正是因为土人的居住。生活在土楼中间的人们每天生火做饭,无疑使得环境干爽很多,而且人每时每刻呼出的二氧化碳有阻碍风化的作用。由此也可见“天人合一”是土楼的精髓所在。1.2.2历史环境客家土楼民居,是历史时期中原地区南迁汉人在极为艰险的自然社会环境下,既保持中原汉文化古风,又长期与当地土著交融磨合而形成的一种极具客家民系风格和山居地域文化特色的民居模式.它从物质文化、制度文图2-2夯筑的土墙图片来源:作者自摄图2-3夯筑的土墙图片来源:土楼漫游5化、精神文化三个层面体现出了客家土楼民居的文化适应.在中国福建省西南部,广袤千里的九龙江流域,成千上万幢建筑特别、造型别致的土楼矗立在平畴绿野、崇山谷地(图2-4)(图2-5).它折射出当地先民对于居住文化非同寻常的美学追求,反映出闽南深厚的历史文化。南迁家族一路崎岖,荆棘满布,从兵荒马乱的北方走向偏安一偶的南方,时有强盗与猛兽出没,偷袭侵扰,时有山间瘴气弥漫,更是击倒不少壮健的身体。这种种情况必然加剧了南迁人们对家的渴望!同时安全因素与群居习惯促使他们必须聚居,只有团结协作才能得以更好地生存。1.2.3思想观念(传统风水文化)起源于中原地区的汉文化中的阴阳五行理论,特别是由此衍生出来的“风水学说”,不仅深刻影响着客家民居的建筑思想和建筑理论,在某种意义上,甚至可以毫不夸张地说,“风水理论”规范着,乃至决定着客家民居的建筑思维.传统风水文化自始至终影响和决定着土楼始末(图3-1)。通常情况下,建造土楼之前,聘一风水先生,择一良辰吉时是头等大事。永定县裕昌楼依五行分为五个单元,楼内天井中心祖堂前面用卵石铺成大圆圈,等分五格,代表“金、木、水、火、土”五行。振成楼,其实是一座八卦外形的同圆心内外两环组成的土楼。外环以标准八卦图式分八个单元,每卦设一楼梯。第二章.土楼建筑空间解析第一节.客家土楼建筑空间形式特征2.1.1土楼建筑空间的平面分析老子在《道德经》中阐述:“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土楼一米多厚甚至更厚的土夯筑墙并不是目的,真正目的是夯筑土墙围合形成的空间,即老子所言的“无”土楼是闽南地区在“外寇之出入,蟊贼之内讧”的特殊社会环境下的产物。土楼以生土为主要材料,掺上石灰、细砂、糯米饭、红糖、竹片、木条等,经反复舂压、夯筑而成,一般高三至五层,一层为厨房,二层为仓库,三层以上为起居室,通常可居住200至700人,具有聚族而居、防盗、防震、防兽、防火、防潮、通风采光、冬暖夏凉等特点,可以讲土楼是一座巨大的群居空间。土楼的形式多样,从总体平面布局来说可以划分为方、圆两大类。多以阴阳五行八卦等风水理论为依据进行平面规划,同时非常注重与环境的协调性(图3-2)。永定客家土楼的建筑规划,从唐宋至明清已经形成了约定俗成的原则:一是依山傍水,有利于生产生活;二是尽量选择坡地或者荒杂地做楼基,尽量不占或少占农田;三是利用自然条件构成村落景观,优化生活环境也就是这三个原则使得永定的青山绿水和特殊的坡、台地段得到充分利用,而且通过规划在土楼建筑的组群部落上造就了许多充满诗情画意的杰出范例。土楼的平面规划是把建筑本身作为环境的一部分,创造出富于自然美的生活空间。从南宋至元明,土楼建筑大多规划在依山傍水的坡地,这样的地带方便族人就近耕作,上山砍柴捕猎,便于采摘和捕捉。例如南溪、洪坑、湖坑、大溪等地绝大多数土楼都建在东西南北四个方位的山腰坡地上。而且它们或南北对峙,或东西相望,在彼此相向之间,保留着生意盎然的田野、河流或谷地农田作为村落的内部空间,使得生活其中的村民泰7然自若、心旷神怡。从明清至民国,为了使居住环境更佳,客家人又在串珠状的河谷盆地创造了利用四周山峦构成群山环抱的生态空间。这种设计表现手法,多以市(市场)为中心采用周边是的土楼来组群空间。可以看到溪口,洪山等地的土楼群,它们的特点便是耸立在山川田野之间的、围绕于市的土楼建筑作为整个区域的内部空间处理,而把四周的层峦叠嶂作为维护生态的天然屏障。一句当地俗话说:“永定八山一水一分田”可见山多田少。节省耕地,充分利用和创造空间显得尤为重要。聪明的客家人用石砌小路联系三五成群的土楼如诗如画的生活空间。土楼建筑内部空间合理性土楼不是“四合院”,每栋土楼中间居住的不是一户人家,而是一个家族、一个宗亲系族;所以在内部空间规划上来讲,具有其独特性与复杂性。而且圆楼与方楼又各具有自己的特点然而圆楼是永定客家土楼的精髓所在,为了少占地方,扩大空间,适应山区河谷陡峭地形,永定客家土楼选择了更加美妙绝伦的圆形空间圆形土楼空间在合理性上有着不可替代的空间价值,与方形土楼相比,圆形土楼空间有诸多优点:①、方楼当中四个角落称为“死角”,光线暗,通风差,紧靠楼梯道噪音大,不受欢迎,而圆楼则不存在“死角”。②圆有平等均等的特点,好坏差别不明显,利用房间的分配和家族的和谐。③、一个简单的道理,同样周长的圆形空间面积是方形空间面积的倍。所以采用圆形空间将得到比方形空间更大的内院空间。④、圆楼的屋顶比方楼简化,施工相对简便。⑤、圆楼的构件比较统一8方便计算,方便生产与安装。⑥、圆楼的每个房间都被分割为扇形空间,由于外弧较长,以土墙承重,内弧较短,以木承重。因此,同样面积的扇形空间比矩形空间更节省木材。同时由于圆楼空间消除死角,对大木料的需要相对减少。所以防漏空间比原露空间更节省木材。⑦、按照风水先生的说法,路有路煞,方有方煞,方楼的某个角总会碰上煞气,而圆楼无角则无煞。抛开迷信色彩,把煞气理解为山风,方楼阻力大,圆角阻力更小(图3-5)。⑧、从抗震角度看,圆楼能更均匀地传递水平的地震力,因此同样高度、墙厚相同的圆楼与方楼相比,如果圆的直径和方的边长相等,无疑圆楼具有更强的抗震能力。所以圆楼空间比方楼空间更安全(图3-6).3土楼建筑空间的形态分析在土楼的建筑空间当中集中体现了虚与实结合、个体与群体的有机整合,从外观上看是一个单体建筑,而步入土楼大门,呈现在眼前的的是伟大的家和缩微的国整体与个体紧密连接、相辅相成。如永定承启楼平面规划上,占地5376平方米,直径73米,外墙周长229米,圆中带圆,圈中带圈,一共四圈,主墙为土内墙为木,围合出丰富的空间。三环主楼层层叠套,中心位置耸立着一座祖堂。规划布局上按照五行八卦依次排开,在阴阳两极开水井命名“阳井”“阴井”(图3-7)。四部楼梯,共400个房间,最多居住时80多户,宛如现代的居民小区井井有条。外环楼共四层,一层空间规划为厨房,但作用远远超出了厨房的范畴,同时为二层粮仓的保持干燥及整栋楼体的除湿保干提供了更多可能,也充分利用了热能,无疑从形式和功能上达到了完美的结合。二层为粮仓,搬运起来不用爬的太高,同时又避免了粮食直接与地面接触而容易生霉腐烂。三层以上为居室。每层平均划分72个房间。第三环为两层,每层40个房间,这一区域空间主要规划为书房。第二层为单层有32个房间,中心为祖堂。.4客家土楼建筑的空间形态组合点状柱网结构、线装墙体结构、面装层面结构,这三大体系的有机组合便是土楼空间形态的基本组合形式。其中土墙承接了线与面,既是立柱又是立面,既是“线”又是“面”。将“点”的排列与“线”的交织以及“面的组合统一联系起来形成一个有机结构整体(图3-8)。圆土楼当中环形空间,中心为祖堂为议事之处,外圈为居住,从动静功能分析上来看比较合理,将公共空间与私密空间妥善协调规划。议事祖堂,这一空间之外围规划为会客厅,再向外一圈是书房(图3-9),从而降低了议事祖堂对书房的干扰。三楼作为卧室,相对来讲比较安静,同时外圈距离外界最近,以便于察觉外界是否有入侵者,从而及时采取防御措施。其中可见在客家土楼当中,公共空间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被安排在中心位置。从空间规划上来讲对于每个房间的距离都是相等的,利于人群的集中与疏散。

客家文化论文素材

福建客家土楼的建筑空间研究【中文摘要】在《北京宪章》中曾这样指出:“技术与生产方式的全球化带来了人与传统地域空间的分离,地域文化的特色渐趋衰微;建筑环境趋同,文化的多样性逐步消失。”作为中国古建筑瑰宝之一的福建永定客家土楼建筑:能否摆脱这种危机?在逐步现代化的城市发展步伐当中,客家土楼特色文化能否屹立不倒?在未来的城市中,土楼能否体现其特有的人文与历史价值并继续延续下去?其空间构成究竟具有什么样的特色魅力?带着诸多问题,本文试对福建永定客家土楼建筑空间进行了相关的实地考察与研究。南迁的汉人来到荒芜的山林,面对重重生活困难,逐步开始了他们聚居生活。为了能够对福建客家土楼作出更好更细致的研究,本文主要以福建永定客家土楼群当中的圆楼(圆寨)为典型研究对象,并围绕圆楼展开一系列检索与调研。首先对土楼的建筑环境进行了实地考察,调研影响土楼建筑形成的历史与人文因素。另外,从客家土楼当地的自然资源入手,寻找土楼形成的自然与历史因素。然后重点分析土楼建筑的空间特质,从平面到立面,从墙体到空间结构逐一作出分析与诠释。探究其与众不同的空间形态。接下来,从客家土楼的结构与装饰风格入手,进一步研究土楼空间内部与外部的空间特性。最后重点阐述客家土楼建筑空间对今天现代建筑空间及空间形态设计的启发。重点通过圆形土楼研究其空间形成的过程与构造特色,解释其内在的物质精髓与文化精髓,来探索与寻找空间设计的进一步发展途径。【关键词】:客家土楼建筑空间结构目录中文摘要……………………………………………………………………………Ⅰ英文摘要……………………………………………………………………………Ⅱ绪论…………………………………………………………………………………1第一节课题研究意义………………………………………………………………1第二节课题研究的现状……………………………………………………………1第三节课题研究的特征、范围及基本框架………………………………………2第一章.客家土楼建筑环境的状况与成因………………………………………3第一节自然与地域环境对土楼建筑的影响……………………………………31.1.1地理气候、地形、地貌…………………………………………………31.1.2自然资源、建筑资源……………………………………………………3第二节社会环境对土楼建筑的影响……………………………………………41.2.1人文环境对土楼建筑的影响……………………………………………41.2.2历史环境…………………………………………………………………41.2.3思想观念(传统风水文化)……………………………………………5第二章.土楼建筑空间解析………………………………………………………5第一节.客家土楼建筑空间形式特征……………………………….52.1.1土楼建筑空间的平面分析……………………………………………….2土楼建筑内部空间合理性……………………………………………….3土楼建筑空间的形态分析……………………………………………….4客家土楼建筑的空间形态组合………………………………………….5客家土楼建筑的立面设计………………………………………………9第二节土楼建筑的结构、材料与技术要素…………………………………….1土楼建筑结构的主要特征……………………………………………102.2.2土楼建筑结构与材料的有机联系……………………………………11第三节土楼建筑空间形态的风格与装饰要素…………………………………132.3.1土楼建筑装饰风格的主要特征………………………………………132.3.2土楼建筑装饰构造与装饰手法………………………………………13第三章.土楼建筑空间的形态与技术对现代建筑空间设计的启示…………15第一节土楼建筑空间的形式与功能互化对现代建筑空间的启示……………15第二节土楼建筑空间的生态技术手段对现代建筑空间的启示………………16第三节土楼建筑空间的传统文化元素对现代建筑空间的启示………………17第四章.结论与建议………………………………………………………………17致谢…………………………………………………………………………………19参考文献……………………………………………………………………………201绪论第一节.课题研究意义福建客家土楼作为中国2008年世界文化遗产申报项目,正式向联合国申报。福建客家土楼到底有着什么样的历史渊源,它又凭借什么样的优势与特点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项目?作为文化遗产,作为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民居建筑奇葩之一究竟对我们今天的建筑与空间有什么影响,而今天的生活空间设计又能从土楼之中汲取到哪些养分呢?等等这些还是值得我们去探讨与研究的。第二节.课题研究的现状福建永定(注释1),客家土楼(图1-1)达到2万多座,从造型上分就有方形、圆形、五凤形、八角形、日字形、一字形、殿堂式围楼、府第式方楼等30多个种类,分布于永定县各个乡镇。而土楼最早在公元13世纪的元代以后就已经出现。客家土楼最突出的功能是聚族而居,同时它具有安全防卫、防风抗震、通风采光、冬暖夏凉等特点。祖堂常是宗族议事、婚丧喜庆、会客、宴会、演戏的好地方。楼有门坪,既可作为休闲和举行大型活动的主要场所,又可晾晒农作物、调节阳光等。其他建筑物,如水井、浴室、厕所、牛栏、猪舍、磨房等,也一应俱全。福建省文物局有关人士表示,福建土楼是汉民族客家民系形成并创造特殊文明的标志物。随着土楼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紧锣密鼓的开展,专家、学者们对土楼的研究兴趣大增。主要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研究与阐释,如:马丽《对土楼聚居环境现状的思考》,程爱勤《风水学说对客家土楼的影响》,李志一个县级市,是客家分布区域之一。2文《客家土楼的建筑艺术特色》、《客家土楼的物质性建构序列与精神性建构序列》,严志铭《永定客家土楼利用与保护间的共生关系》,张昉《土楼建筑与文化》等。第三节.课题研究的特征、范围及基本框架通过实地考察,从了解客家土楼到理解客家土楼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同时也是学习与诠释客家土楼的过程。为了能够作出更好更细致的研究,本文主要以福建永定客家土楼群当中的圆楼(图1-2)为典型研究对象,并围绕圆楼展开一系列检索与调研。首先对土楼的建筑环境进行考察,调研影响客家土楼建筑形成的历史与人文因素。另外,从客家土楼当地的自然资源入手,寻找土楼形成的自然因素。然后重点分析土楼建筑的空间特质,从平面特征到立面特征,从墙体到空间逐一进行分析与诠释,探究其与众不同的空间形态。接下来,从客家土楼的空间结构与装饰风格入手,进一步研究土楼空间内部与外部的空间特质。最后重点阐述客家土楼建筑空间对今天现代建筑空间及空间形态设计的启发。重点通过圆形土楼研究其空间形成的过程与构造特色,解释其内在的物质精髓与文化精髓,来推动空间设计的进一步发展。福建土楼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山区大型夯土群居建筑,独特的生土建筑艺术杰作;其二,福建客家土楼是在特定的自然地理环境条件下和重大社会变迁与动乱中,植根于东方血缘伦理关系的民族传统基础之上的建筑艺术成就和历史见证;其三,福建土楼遵循了“天人合一”的东方哲学理念和“风水”建筑规划学说,就地取材,其选址或依山就势、或沿循溪流,建筑风格古朴粗犷,与青山、绿水、田园风光相得益彰,组成了适宜的人居环境以及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景观(图1-3)。其实建筑本身就是人类文明的一种标志,人类栖身居所的不断演变伴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进程。从居无定所到结庐而居,每一小步都是先人劳动创造的结晶。其中福建客家古民居无疑是一笔宝贵的建筑艺术与文化遗产,无论其空间结构方面还是其成因、工程特质、形式与功能特色。第一章.客家土楼建筑环境的状况与成因第一节.自然与地域环境对土楼建筑的影响1.1.1地理气候、地形、地貌福建西南部山区地带海拔一般较高,山高水冷,地湿雾重。客家居民亦集中于福建、江西、广东三省交界地带,这一地区山势蜿蜒,层峦叠嶂,山路盘旋。土楼则星罗棋布地坐落在山谷盆地。土楼民居建筑具体选址多在依山傍水的坡地或近溪山谷中,或选在山、水、田、楼相和谐的地理环境之间。书洋乡田寮坑土楼群、曲江河坑村的土楼群、塔下村土楼群、下版寮土楼群、后桥村土楼群、均沿溪流建筑在山坡、谷地,四周山峦环绕,天然的保护屏障(图2-1)。1.1.2自然资源、建筑资源人丁兴旺,自古以来是中国老人对家族的祈愿。伴随着客家家族人口猛增的势头,则不可避免的面临居住难题。为了解决这一朴素而迫切的要求,客家人开始思索着究竟用什么材料来铸造自己的家园。于是当地的自然资源开始被逐渐挖掘出来。无从考证土楼的第一个发明者是谁,实际上土楼也不是具体的某一个人发明的。土楼是客家人迷恋历史情愫、超凡脱俗的天才想象和现实的物质条件结合的产物。可以说,客家人建造的第一座土楼很丑陋,并没有眼前的壮观、美丽,很不成熟;甚至可能看起来很可笑,但是在漫长的岁月里,客家人不断积累经验总结教训,不断努力创造,夯土技术越来越娴熟高超,审美境界越来越开阔,土楼也变得越来越大、越来越高、越来越美红壤土、瓦砾土、田岬泥,当地最常见的自然资源,再加上平凡不过的竹、木等,通过客家人勤劳的双手演绎出高大、坚固、壮丽的土楼。其中,土作为首选,这是就地取材的最佳途径,比起石头更方便开采,更方便运输,更环保等等。第二节.社会环境对土楼建筑的影响1.2.1人文环境对土楼建筑的影响福建客家土楼以其鲜明的建筑风格屹立于世界建筑艺术之林。其建筑特色有着深厚的地域与人文烙印。没有客家人就没有客家土楼,没有客家人自我防护的团结意识也不会有客家土楼。从一筐土到一段墙到一座楼都是凝聚着客家人的智慧与汗水。客家的人文生活造就了土楼,然而土楼的灵魂依然是客家人,土楼建成之后倘若长时间没有人在内居住,很快便会荒废掉,有人气才有土楼的生气,没有了客家人,土楼便会在风吹日晒中渐渐被风化,侵蚀,很快消失。而且土楼空间环境所以能保留几百年,正是因为土人的居住。生活在土楼中间的人们每天生火做饭,无疑使得环境干爽很多,而且人每时每刻呼出的二氧化碳有阻碍风化的作用。由此也可见“天人合一”是土楼的精髓所在。1.2.2历史环境客家土楼民居,是历史时期中原地区南迁汉人在极为艰险的自然社会环境下,既保持中原汉文化古风,又长期与当地土著交融磨合而形成的一种极具客家民系风格和山居地域文化特色的民居模式.它从物质文化、制度文图2-2夯筑的土墙图片来源:作者自摄图2-3夯筑的土墙图片来源:土楼漫游5化、精神文化三个层面体现出了客家土楼民居的文化适应.在中国福建省西南部,广袤千里的九龙江流域,成千上万幢建筑特别、造型别致的土楼矗立在平畴绿野、崇山谷地(图2-4)(图2-5).它折射出当地先民对于居住文化非同寻常的美学追求,反映出闽南深厚的历史文化。南迁家族一路崎岖,荆棘满布,从兵荒马乱的北方走向偏安一偶的南方,时有强盗与猛兽出没,偷袭侵扰,时有山间瘴气弥漫,更是击倒不少壮健的身体。这种种情况必然加剧了南迁人们对家的渴望!同时安全因素与群居习惯促使他们必须聚居,只有团结协作才能得以更好地生存。1.2.3思想观念(传统风水文化)起源于中原地区的汉文化中的阴阳五行理论,特别是由此衍生出来的“风水学说”,不仅深刻影响着客家民居的建筑思想和建筑理论,在某种意义上,甚至可以毫不夸张地说,“风水理论”规范着,乃至决定着客家民居的建筑思维.传统风水文化自始至终影响和决定着土楼始末(图3-1)。通常情况下,建造土楼之前,聘一风水先生,择一良辰吉时是头等大事。永定县裕昌楼依五行分为五个单元,楼内天井中心祖堂前面用卵石铺成大圆圈,等分五格,代表“金、木、水、火、土”五行。振成楼,其实是一座八卦外形的同圆心内外两环组成的土楼。外环以标准八卦图式分八个单元,每卦设一楼梯。第二章.土楼建筑空间解析第一节.客家土楼建筑空间形式特征2.1.1土楼建筑空间的平面分析老子在《道德经》中阐述:“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土楼一米多厚甚至更厚的土夯筑墙并不是目的,真正目的是夯筑土墙围合形成的空间,即老子所言的“无”土楼是闽南地区在“外寇之出入,蟊贼之内讧”的特殊社会环境下的产物。土楼以生土为主要材料,掺上石灰、细砂、糯米饭、红糖、竹片、木条等,经反复舂压、夯筑而成,一般高三至五层,一层为厨房,二层为仓库,三层以上为起居室,通常可居住200至700人,具有聚族而居、防盗、防震、防兽、防火、防潮、通风采光、冬暖夏凉等特点,可以讲土楼是一座巨大的群居空间。土楼的形式多样,从总体平面布局来说可以划分为方、圆两大类。多以阴阳五行八卦等风水理论为依据进行平面规划,同时非常注重与环境的协调性(图3-2)。永定客家土楼的建筑规划,从唐宋至明清已经形成了约定俗成的原则:一是依山傍水,有利于生产生活;二是尽量选择坡地或者荒杂地做楼基,尽量不占或少占农田;三是利用自然条件构成村落景观,优化生活环境也就是这三个原则使得永定的青山绿水和特殊的坡、台地段得到充分利用,而且通过规划在土楼建筑的组群部落上造就了许多充满诗情画意的杰出范例。土楼的平面规划是把建筑本身作为环境的一部分,创造出富于自然美的生活空间。从南宋至元明,土楼建筑大多规划在依山傍水的坡地,这样的地带方便族人就近耕作,上山砍柴捕猎,便于采摘和捕捉。例如南溪、洪坑、湖坑、大溪等地绝大多数土楼都建在东西南北四个方位的山腰坡地上。而且它们或南北对峙,或东西相望,在彼此相向之间,保留着生意盎然的田野、河流或谷地农田作为村落的内部空间,使得生活其中的村民泰7然自若、心旷神怡。从明清至民国,为了使居住环境更佳,客家人又在串珠状的河谷盆地创造了利用四周山峦构成群山环抱的生态空间。这种设计表现手法,多以市(市场)为中心采用周边是的土楼来组群空间。可以看到溪口,洪山等地的土楼群,它们的特点便是耸立在山川田野之间的、围绕于市的土楼建筑作为整个区域的内部空间处理,而把四周的层峦叠嶂作为维护生态的天然屏障。一句当地俗话说:“永定八山一水一分田”可见山多田少。节省耕地,充分利用和创造空间显得尤为重要。聪明的客家人用石砌小路联系三五成群的土楼如诗如画的生活空间。土楼建筑内部空间合理性土楼不是“四合院”,每栋土楼中间居住的不是一户人家,而是一个家族、一个宗亲系族;所以在内部空间规划上来讲,具有其独特性与复杂性。而且圆楼与方楼又各具有自己的特点然而圆楼是永定客家土楼的精髓所在,为了少占地方,扩大空间,适应山区河谷陡峭地形,永定客家土楼选择了更加美妙绝伦的圆形空间圆形土楼空间在合理性上有着不可替代的空间价值,与方形土楼相比,圆形土楼空间有诸多优点:①、方楼当中四个角落称为“死角”,光线暗,通风差,紧靠楼梯道噪音大,不受欢迎,而圆楼则不存在“死角”。②圆有平等均等的特点,好坏差别不明显,利用房间的分配和家族的和谐。③、一个简单的道理,同样周长的圆形空间面积是方形空间面积的倍。所以采用圆形空间将得到比方形空间更大的内院空间。④、圆楼的屋顶比方楼简化,施工相对简便。⑤、圆楼的构件比较统一8方便计算,方便生产与安装。⑥、圆楼的每个房间都被分割为扇形空间,由于外弧较长,以土墙承重,内弧较短,以木承重。因此,同样面积的扇形空间比矩形空间更节省木材。同时由于圆楼空间消除死角,对大木料的需要相对减少。所以防漏空间比原露空间更节省木材。⑦、按照风水先生的说法,路有路煞,方有方煞,方楼的某个角总会碰上煞气,而圆楼无角则无煞。抛开迷信色彩,把煞气理解为山风,方楼阻力大,圆角阻力更小(图3-5)。⑧、从抗震角度看,圆楼能更均匀地传递水平的地震力,因此同样高度、墙厚相同的圆楼与方楼相比,如果圆的直径和方的边长相等,无疑圆楼具有更强的抗震能力。所以圆楼空间比方楼空间更安全(图3-6).3土楼建筑空间的形态分析在土楼的建筑空间当中集中体现了虚与实结合、个体与群体的有机整合,从外观上看是一个单体建筑,而步入土楼大门,呈现在眼前的的是伟大的家和缩微的国整体与个体紧密连接、相辅相成。如永定承启楼平面规划上,占地5376平方米,直径73米,外墙周长229米,圆中带圆,圈中带圈,一共四圈,主墙为土内墙为木,围合出丰富的空间。三环主楼层层叠套,中心位置耸立着一座祖堂。规划布局上按照五行八卦依次排开,在阴阳两极开水井命名“阳井”“阴井”(图3-7)。四部楼梯,共400个房间,最多居住时80多户,宛如现代的居民小区井井有条。外环楼共四层,一层空间规划为厨房,但作用远远超出了厨房的范畴,同时为二层粮仓的保持干燥及整栋楼体的除湿保干提供了更多可能,也充分利用了热能,无疑从形式和功能上达到了完美的结合。二层为粮仓,搬运起来不用爬的太高,同时又避免了粮食直接与地面接触而容易生霉腐烂。三层以上为居室。每层平均划分72个房间。第三环为两层,每层40个房间,这一区域空间主要规划为书房。第二层为单层有32个房间,中心为祖堂。.4客家土楼建筑的空间形态组合点状柱网结构、线装墙体结构、面装层面结构,这三大体系的有机组合便是土楼空间形态的基本组合形式。其中土墙承接了线与面,既是立柱又是立面,既是“线”又是“面”。将“点”的排列与“线”的交织以及“面的组合统一联系起来形成一个有机结构整体(图3-8)。圆土楼当中环形空间,中心为祖堂为议事之处,外圈为居住,从动静功能分析上来看比较合理,将公共空间与私密空间妥善协调规划。议事祖堂,这一空间之外围规划为会客厅,再向外一圈是书房(图3-9),从而降低了议事祖堂对书房的干扰。三楼作为卧室,相对来讲比较安静,同时外圈距离外界最近,以便于察觉外界是否有入侵者,从而及时采取防御措施。其中可见在客家土楼当中,公共空间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被安排在中心位置。从空间规划上来讲对于每个房间的距离都是相等的,利于人群的集中与疏散。

客家祖地闽西山村,一万余人建制的行政村并不多,连城县庙前镇的芷溪村就是这样一个客家村落。明清以来,芷溪村先民先后兴建了六十八座古祠,一百三十八幢古民居,这些规模宏大的明清时期建筑,被客家学研究人士誉为客家[大宅门]。 芷溪村位于连城县南部,聚居黄、杨、邱、华四姓客家人,以黄、杨两姓居多。芷溪村村民重视修建宗祠,缘于客家人慎终追远,敬祖睦宗的传统美德。这些明清时期的古建筑除一部分是专门作祭祖联宗用外,其余都是祠居合一的复合型建筑,普遍采用客家地区[九厅十八井]结构布局建造,庭院舒畅,雕梁画栋,飞檐翘角,美仑美奂。 杨姓[渔溪公祠]兴建于康熙末年,是为纪念杨氏先祖渔溪公而建。整幢建筑占地五千多平方米,设房间一百零一间,现仍聚居杨姓渔溪公后裔七百余人。据说,该宗祠建筑与北京故宫同一坐向,民间建筑与皇家建筑相同是一大忌,为此,堪舆先生特地在大门石牌楼名称上做文章,现阴刻于牌楼上的[南离辉映]四字,为清代著名书法家何绍基所书,每字缺少一笔,不注意是难于察觉的,据居住该幢建筑的杨氏后裔介绍,这样设计目的在于求得[制化],如此一来,门楼又显得与众不同。渔溪公祠的建筑设计是典型的框架结构。将该幢房子九个厅堂两厢壁板及门扇拆下,恰可铺设十八个天井位置,摆一百二十张八仙桌宴请宾客,晒九十九担谷子,都有显得绰绰有余,其建筑之宏大,布局之科学,令人自叹弗如。 黄姓[翠畴公祠]因黄姓翠畴公善行义举,被清庭奖掖,清光绪十八年,翠畴公子辈为彰显父母一生善行懿德而建,前后历时八年始告竣工。该幢建筑装饰之华丽、工艺之精致,在闽西客家地区民居建筑中都是罕见的。门楼琉璃瓦顶,金箔鳄鱼翘角,金边金字兰底堂名,金碧辉煌。前厅上下四根顶梁大柱饰以大红油漆;下厅及中门屏风,有精美的梅兰菊竹,福禄寿喜,文房四宝等镂空雕刻;所有梁柱分别雕刻有[二十四孝]、[郭子义拜寿]、[苏武牧羊]等传说故事图案;大厅内回廊及下厅两壁,画有水墨山水;神龛金箔拼贴,灿烂耀眼。斑澜的色彩,使整幢房屋洋溢着盈盈喜气,颇具殿堂风韵。 芷溪村的客家居民十分重视门建筑。门楼是一幢房屋的[门面],体现房屋主人的身份,更兼溶入周易风水学说,当地有[千斤门楼、四两屋]的说法。黄姓[澄川公祠],是芷溪人重视门楼建筑的生动体现。石门楼高近六米,柱直径达一点二米,顶部刻有人物、鸟兽、花卉和双龙戏珠等图案,全部用上等花岗岩砌成,构造天衣无缝,雄伟壮观。 走进芷溪村古居,每一幢古居都有一段遥远的传说,每一幢古居都有一段动人的故事,传承着先祖的光荣与自豪。庚福公祠、万德公祠、梧冈公祠、龟山公祠、万斯堂、怡关堂……座座深宅古院,人文蔚起。与福建省一衣带水的台湾省高雄市,居住着芷溪开基祖庚福公的裔孙。据谱牒记载,三世祖邓斌公于明成化年间渡台创业,是闽西最早去台的姓氏,如今在高雄已有几千之众。隔海相望,亦常互问乡音。

客家简介“客家”是汉族民系中重要的一支名称。这支称为“客家”的民系,是南迁汉人,在唐末至明中叶聚集于闽、粤、赣连结地区,经过与当地畲瑶等土著居民融合而成的,具有有别于汉族其他民系的独特的方言、文化和特性的一个汉族民系。它以汉人为主体,同时包合经融合有“客化”的畲瑶等少数民族,但是这支民系不是纯汉族血统,其文化也不是纯中原汉文化,所以作为一个群体,其成员包含相互融合,享有共同文化特征的不同民族的成员。因此,“客家”是一个汉族民系的称谓,但并非种族概念,而是文化概念。客家民系迁徙与形成客家先民是中原人士,客家人在历史上曾经历五次迁移运动,其中第一期是孕育期,第二、三期是形成期,第四、五期是向海内外播散期。客家人迁徙运动背景,是中国历史上因王权变更、农民起义或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引发的北方汉民南移运动。第一次大迁徙——西晋末年,于永康元年引发了“八王之乱”,继而又爆发了人民反晋王朝的斗争,大大动摇了西晋王朝的统治。这时北方的匈奴、鲜卑、羯、氐等少数民族趁虚而入,各自据地为王,相互争战不休,使中原陷入“五胡乱华”的动荡局面。西晋王朝灭亡后,中原成了胡人天下,他们废农田,牧牛羊,虏汉人做奴隶。不堪奴役的汉人大举南迁,遂形成以衣冠土族,官宦大户为主体的南迁潮流。他们由中原经河南南阳,进入襄樊,沿汉水入长江迁向湖北、安徽、江苏一带;朝东则由九江到鄱阳湖,或顺赣江进入赣南山区。其前锋已抵达今之梅州大埔,并于东晋义熙九年(即公元413年)以“流民营”为基础设置了义招县。这时,偏安江南的东晋王朝,为安置中原移民,专门设立了侨州、郡、县、予以各种优待。这股潮流此起彼伏,持续170多年,迁移人口达一、二百万之众:第二次大迁徙——唐朝自“安史之乱”后,国势由盛而衰,出现藩镇割据的局面。他们互相攻略、纵兵残民,加之中原灾荒连年,官府敲榨盘剥,民不聊生,许多城乡烟火断绝,一片萧条。不久,爆发了先后由王仙芝、黄巢领导的农民起义。起义军弛骋中原,辗转大江南北十数省。这些地方正是第一次南迁汉民分布的地域。战乱所及,唯有赣南、闽西南和广东东北“比较堪称乐土”,于是上述各省客家先民的大部分,由江州溯赣江而上,来到今天的赣南、闽西、广东东北的三角地带定居。根据客家族谱记载,这时期的移民,避居福建宁化石壁洞者也不少。这就是中原汉人历史上第二次大举迁徙。这次南迁,延续到唐后的五代时期,历时90余年:客家文化,各地发展虽不尽平衡,在各个历史期其文化中心也不断推移。但作为一个整体,则彼此存在互相吸引、影响和不可分割的密切联系。有宋一代,客家文化中心有二一是福建路的汀州。汀州,是客家移民早期进入的重要基地。传说宁化石壁乡为客家人的祖居地,并非空穴来风。因此,客家文化在汀州生根开花,是情理中事。故有"风声习气,颇类中州"之誉。其出众人物有:宁化郑文宝,宁化张达观、张良裔父子,长汀杨方诸人。郑文宝,长于诗。其诗颇受同时人的文坛大家晏殊、欧阳修、司马光的青睐。杨方,以理学著称,曾从学朱熹,对客家地区理学的兴起,其功阙伟。一是广南东路以韶州为中心的粤北地区。因韶州地处岭南北交通要冲,故此地客家文化得地理之便与气候之先。曲江余靖,即是其中佼佼者,余靖,宋代名臣,官至兵部尚书,崇祀于广州八贤堂。其史学、诗、古文词,均为时人所重。曾信校《史记》、《汉书》,别为刊误四十五卷,是尤精史学的明证。韶州为宋代客家人藏龙卧虎之地,是有历史根源的。早在唐代,曲江就出过名震中原的张九龄。张九龄,唐朝名相,文学冠一时,著有《曲江集》,事迹具《旧唐书》卷九九本传。其诗劲炼质朴,洗尽六朝铅华。《唐音癸签》称道:"首创清淡之派"。对其后的王维、孟浩然诗派颇有影响。时人张说则赞誉"后来词人称首也。"可以说,张九龄以其卓越才学与高尚人品,使中原人对岭南文化刮目相看。元代,客家学子,多不应试仕官。所以,这一时期文士不显、文风转衰。记载也多阙如。但也并非全无杰出人物。龙南人钟柔,融贯诸史,著述多部,从学者数万人,一时文风称盛,即是一例。明初,承元之弊,客家著名文士尚不多见。成化、弘治年间,始渐露锋芒。嘉靖以后,人才辈出。明末清初,而登高峰。这一时期,客家文化中心有三:一是福建汀州府。尤以文史成就为著。有宁化李世熊、黎士宏,上杭刘坊诸人。李世熊,主要著作有《寒支初集》、《寒支二集》。史称其:六经诸子百家,无不贯通;为文沈深削该、奥博离奇。撰修《宁化县志》,被誉为天下名志,对客家地区方志学作出了特殊贡献。黎士宏,世熊弟子,人称"以诗文章名天下"。刘坊,著有《天朝阁集》。自视甚高,声言"自有文章以来,一刘鳌石而已"。人评其文"足以惊天地而泣鬼神"。一是赣南地区。明末清初间,"三魏"和"易堂九子"的古文最富盛名。"三魏",为江西宁都魏际瑞、魏禧、魏礼三兄弟。"易堂九子",以魏氏三兄弟为核心,加上李腾蛟、丘维屏、彭任、曾灿、彭士望、林时益。他们的古文成就,集中反映在魏际瑞的《魏伯子文集》、魏禧的《魏叔子文集》、魏礼的《魏季子文集》和易堂九子的《易堂九子文钞》中。魏氏两代六人,被誉为文坛"三魏"和"小三魏",传为千古佳话。显然,倘没有当时赣南文风兴盛的背景,是绝不可能出现这一奇特文化现象的。理学,则有信丰俞溥,龙南月华,南康刘昭文、王事圣诸人。月华、曾从王守仁之学,为学者所宗。刘昭文则学于湛若水之门。可见,赣南理学王、湛两派均有传人。一是惠州府。明代客家理学中心。一时人才济济,理学发展至顶峰。代表人物有杨传芳、叶时、叶春芳、叶天佑、叶春及、叶萼、杨起元诸人。杨传芳,师事湛甘泉,深得其中奥妙。叶时,曾从南海庞嵩学,崇奉王阳良知之学。叶春芳,受学湛甘泉,"甘泉称其学问纯正"。叶春及,理学崇陈献章。叶萼,曾从薛侃学,为惠州一郡师。杨起元,崇心性之学,其学的显著特点,是将佛学引入理学,使佛儒合一。惠州客家地区理学,与整个广东地区理学同步发展。"明兴,白沙氏起,以濂名之学为宗,于是东粤理学大昌。"换言之,明正统以后,陈献章"白沙之学"的兴起,标志着广东地区理学进入繁荣阶段。其后,出理客家、福老、广府民系的理学大师各据一方各领风骚和互相渗透互相辉映的生机勃勃的局面。"当是时,甘泉、阳明二家弟子,各执其师之说,互有异同,自弼唐为之会通,面浙、广二宗,皆于弼唐悦面诚服,于时乡士大夫翕然和之。若何古林则讲学诃林,薛中离则于金山,黄泰泉于白云,钟叔辉于宝潭,杨肖斋(传芳)、叶允中(时)于归善,叶同斋(春及)于罗浮,王青梦于粤秀。而其在广州者,遇朔望必偕至关天,就正于弼唐。"就是说,这一时期惠州地区的理学,杨传芳、叶时、叶春及诸人独树一帜。需要强调指出的是,客家人因深受儒家思想熏陶,故具有极为强烈的民族意识和名节思想。这以明清嬗变之际和汀州和赣南的气节派文人最具代表性。他们大多具有反清复明、"义不帝秦"的思想和行为。其佼佼者有李世熊、刘访、魏际瑞、魏禧、魏礼诸人.为人则"不食周粟"、退隐山林,为文则愤世嫉俗、慷慨激越、烟彪可元。他们的道德文章,光 辉千古。在客家文化发展史上,占有特殊重要的地位。清代以降,广东嘉应州及潮州府属大埔等地(即今梅州市辖区),在客家地区日益占据重要地位。在清一代,这一地区的科甲在客家地区居首位。康熙三十年登进士的李象元,为本朝州属登第者始。自乾隆特别是西风东渐之后,梅州地区人文日益昌盛。清代梅州文化,以诗文最为发达。代表人物有扬仲兴、王利亨、宋湘、温训、黄钊、李黼平、吴兰修、范留淑、叶璧华、胡曦、黄遵宪、温仲和等人。其中最著者为来湘与黄遵宪。来湘是乾隆以后,岭南诗人最富盛名者。代表作为《红杏山房诗钞》。史称"粤诗自黎简、冯敏昌后,推(宋)湘为巨擘",或说"后起无如宋芷湾(湘)"。黄遵宪是清末"诗界革命"的一面旗帜。代表作为(人境庐诗草》。他所创作的通俗易懂的"新体诗",对"五四"时斯的新诗运动起了先驱作用。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著名女诗人范留淑、叶擘华的出现。客家妇女素以聪慧贤良勤劳著称于世,她们在客家社会中起着特殊重的作用。但由于受封建礼教的长期束缚,在文化上并未有所建树,形成妇女地位在经济活动与文化教育两者间的极大反差。清末,随着风气日开、女权日高,这种畸形局面才不断改变。范留淑的《化碧集》、叶璧华的《古香阁集》,可谓晚清诗歌的璀璨明珠;他们二人则可誉为"五四"新文化运动女诗人的先行者。清代,梅州地区在客家人文地位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并非偶然。早在明代,已露端倪。李士淳的出现即属此例。李士淳,作文雄健奔放,为时人所重,其著述收入《李二何先生文集》。又,据光绪《嘉应州志·从谈》卷三二载:"《谈海》云:闻之族老,明季及国初,潮属有数县文风未盛,多有不能如额者,学使者往往以此邑之有余补波邑之不足,程乡一邑常取过三四十名,谓之通榜。"可见,早在明清之际,梅县(程乡)文风之盛已居粤东前列。与此同时,惠州文化也日益发达。惠州府与广州府相邻,并濒临大海。随着客家火势力不断由山区向平原向海外伸展,故当地日居重要地位。宁化伊秉缓在惠州知府任上,曾创建丰湖书院,并度聘请嘉应宋湘主讲丰湖书院。一时,丰湖书院成了培育客家人才的重要摇篮。有清一代,客家地区文化得到普遍发展,故各地都产生了一批著名人土。其中,最有影响的为南康谢启昆、台湾丘逢甲诸人。他们在中国文坛上,均占有重要地位。谢启昆,于史学、文学、方志学等方面均有所建树,尤以方志学成绩斐然。他主修的《广西通志》,体例新颖,内容博洽,为一代模式。丘逢甲,台湾著名爱国诗人,代表作为(岭云海日楼诗钞》。梁启超誉之为"诗界革命巨子"。其诗的"英气",甚至在黄遵宪之上。总之,客家地区,从宋代以来可谓"江山代有人才出"。客家人在历史上各个文化领域,均作出杰出的贡献。其著名者:史学有余靖;理学有杨方、杨昱、杨传芳、叶春芳、叶春及、叶萼、杨起元;诗有郑文宝、伊秉绶、宋湘、湖曦、黄遵宪、丘逢甲;古文有刘坊、魏际瑞、魏禧、魏礼;方志学有李世熊、谢启昆;客家学有黄钊、温仲和;女诗人则有范留淑、叶璧华。不胜枚举。你好台湾网 【发表评论】 【关闭窗口】

客家人,这是一个充满颠沛流离、饱经风霜的苦难的代名词,客家人迁徙过程充满血泪和辛酸;客家人,这又是一个富有艰苦奋斗、开拓进取的光辉的代名词,客家人历经磨难,创造了著名的客家精神和文化——其光荣和辉煌值得客家人引以为自豪。 当客家先民辗转奔波,最后找到闽、粤、赣交界地区这片大本营时,被周边的其他民系视为“客人”,即“外来人”。“时时为客,处处为客”的客家人,不单被称为“客”,而且也自称为“客”,表现出客家人的大度和豁达。正是有这种大度和豁达的精神素质,客家人才能做到“身入他乡即故乡”,才能把赣南、闽西、粤东三角地带的土著居民融合进来,最后“反客为主”,形成独特而优秀的客家民系。客家民系的形成过程,也就是中华民族形成、发展和壮大的过程。客家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优秀成员。学习和了解客家民系的形成过程,有助于客家后代更加深刻地认识中华民族的历史足迹,有助于客家后代增强对国家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和时代使命感。 客家民系的形成和客家称谓的由来 什么是客家民系 在过去千百年的漫长历史岁月里,客家先民 总是处于流动的状态。迁移,再迁移,是客家民系形成的重要特征,而且当其它民系基本上定居下来的时候,客家民系依然辗转迁徙,为寻找理想家园而脚步不停。正是背负中原文明的大迁徙,形成了一个独特而优秀的民系。 那么,什么是客家民系呢?所谓客家民系,就是汉民族共同体内部的一支,经过长期的迁移,最后到达并定居在闽、粤、赣交界地区,并形成有别于周边其他民系的独特的方言、习俗和其他文化事象的群体。 客家民系形成的标准。其一,客家方言。客家人之所以区别于非客家,其中一个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方面就是语言。客家方言不仅是客家之成为客家的标志,而且也是客家民系自我认同的内聚纽带。具体来说,一个客家人之所以把另外一个客家人认同为自己的属群,其最直接也最简单的道理是因为双方都讲一样的客家话,而不是因为共同的地域、血缘之类的东西。其二,大本营地区的重要文化现象。所谓文化现象,是指与人们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直接或间接体现在人们的日常行为之中的那种深层性的文化事物。如民俗、宗教、生活理念、价值取向、心理情感等等。当代的文化人类学研究成果表明,人类不同团体(群体、属群等)之间的自我认同,除了种族、血统等这些先天性的因素之外,主要的就是文化现象。

家乡变化参考文献论文

自己的家乡是农村,近几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家乡的变化也跟进了时代的脚步。随着社会的发展,家乡的变化也是日新月异,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家乡变化的文章2000字的相关资料,供您参考!

清晨,大地苏醒了,太阳升起来了。远处的一座座大山脱掉了灰蒙蒙的睡袍,换上了金灿灿的新装,别有一番风姿。可爱美丽而年轻的垂柳,向凌波散步的仙子,温柔轻盈,迎着轻风翩翩起舞。早晨,好清爽。放眼望去,一片片绿叶在晨光中舒展着身姿,倾吐着芬芳。绿得那么鲜亮,那么透明。衬着锻炼的老人,忙碌上班的人们,嬉戏的孩子。一切是那样的和谐,那样的美好。此时此刻,我们的家乡是多么的美呀!不需坐车,不需购票,也不需邀游伴。就独自一人,去享受这独特的风景。漫步在林间的小路里,星星点点的野花和路边丛丛的绿草与杂草摇来摇去仿佛都在向我招手,顽皮的风姑娘在我耳旁悄悄的说话。花丛中,各色各样的花都有,五颜六色的。黄色的小花苞,像含情脉脉的淑女偷偷的望着我,白色的小花蕾,像才从睡梦中苏醒的小宝宝,可爱的朝你笑着。还有粉红色的,小小的,让人心生怜爱,最引人注目的就是火红色的了,热情豪放,想要迫不及待的把最美的一面展现出来……抬头一望,深蓝的天空,洁白的白云,变幻无常,一会儿变出一只十分可爱的小猫,在捉蝴蝶,一会变成凶猛的狮子在追赶猎物,一会儿又变成美丽的沙滩……真是千姿百态,变化无常啊!山坡上,简直是树的海洋,山顶上那参天的杉树,像是紧张的战士屹立的站在悬崖峭壁之上,四季长青的油茶树,挂满了又红又大的果实,万古长青的松树伸展着苍劲的枝干,山脚下大樟树撑起绿茵大伞,上面有许多的鸟儿在快乐地飞跃、歌唱。山风吹过,花香扑鼻而来,使人神清气爽,心中不禁涌起一股暖意。

接着往前走去,会看见一个小池塘,这个小池塘从小伴着我,许多记忆都在那里。小池塘的水很绿,绿得像一块碧玉,小池塘的水很清,清的能看见湖底的岩石。小池塘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天空倒映在清可见底的湖面上,把湖水显得更亮了,山坡上的野花倒映在湖面上,把湖水显得更美了。在池塘的周围,有这几朵娇艳的荷叶,美丽的荷花从中间冒出来,千姿百态,好似无暇的美玉。春天,那绵绵的春雨,是它滋醒了小草,浇绿了杨柳,催开了报春……告诉我们春天来了。于是,小草钻出了地面,扭动着它那柔弱的身体,新奇的张望着;报春花疾速地张开了报春的小喇叭;杨柳摆动着腰肢随风舞蹈……雨后,湿润的空气夹杂着泥土的芳香扑面而来。花更红了,草更绿了,天更蓝了,太阳变得更加温暖了。望不到头的绿海衬托着红的、白的、黄的、紫的……种种野花,漫山遍野的花草树木像盖上了一条彩色的毯子。春雨是希望的耕耘者。夏天,山坡上的农民很多,太阳把地面烤的滚烫滚烫的,一阵大风吹来,卷起一股热浪。杂草抵不住太阳的暴晒,叶子都成细条了。但是农民们不怕炎热,在田地里给菜秧打药杀虫。但在夏季里花草树木却最为茂盛。树叶都绿油油的,在暖暖的夏风中,人们在大树下乘凉,扇动着一把把扇子,给自己降温。花儿们在夏天里开得更美,在炎热的天气下依然争奇斗艳,非要比个高低不可,可是在烈日的烘托下都格外美丽,不相上下。小草在夏日也分外美丽,毫不示弱地顶着烈日,努力挺起腰来,任人们踩踏,都不倒下去,成了地平线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秋天,秋姑娘带着一身金黄,迈着轻盈的脚步,悄悄的来到了这里。树木披上了金装,登高望去,犹如一片茫茫的金海。秋风吹过,树叶纷纷落下,有的像蝴蝶翩翩起舞,有的像黄莺展翅翱翔,还有的像舞蹈家一样轻盈的旋转着,地面上铺满了落叶,像是一层金毯金色的小野菊一丛丛的从草堆了钻出来,在凉爽的秋风中颤抖。玉米姑娘和稻谷妹妹带着好奇心,也迫不及待的来到了人间。此时,我觉得秋天比春天更美。冬天,雪宝宝们一个一个的来到了人间,你挤我碰的,可高兴了。雪花在天空中漫天飞舞,地上像铺了一层柔软的白地毯,雪花落在屋檐或树木上,就像披了一件银装,真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呀!天地一色,苍苍茫茫。雪宝宝们更加得意了,在房屋、树林面前走来走去,好像在说:“这都是我的功劳,这都是我的功劳……”。孩子们也跑了出来,寒冷好像被抛到九霄云外了,他们怀着喜悦的心情,在覆满白雪的大地上踏下了第一个脚印。他们在浩瀚的雪 海中,打雪仗、堆雪人……玩的可高兴了。。羽绒般的雪落在孩子们的衣服、脸颊、眉毛上,这时冬雪像一位化妆师,一会儿工夫,就把孩子们化成了一个美丽的“白雪公主”。啊!在这样美丽的家乡里生长,我是多么的幸福呀!又是多么的快乐呀!家乡,谢谢你让我感受到了这美如画的风景。是你给了我这么多的快乐。

月儿的故乡在哪里?我不知道。只模糊地记得在祖居的村庄前有一条寂然流淌着澈水的小河,儿时那几个在河畔放烟花的夜晚,抬头看火树银花的星空,看到月儿总是把自己的倩影投映在那条粼粼的小河上,点点温和晶莹的银光就像是月儿洒落的泪珠,只是异于飞蛾散落的泪。我想:这些宁澈的水就是月儿的故乡了吧……

我的故乡开平,是南国一个不起眼的城市,虽然近年来她都在飞猛发展中,但我对她的认识甚少,基本上只是一年一次回去祭祖,我的足迹大多都是遗印在那片葱茏的山地上。好像是故乡的风把我的思绪唤到了她身边,在每一个疏星寥寂的夜空,我都会趴在房间的窗台上,端详着愁绪萦怀的月儿,那未至于完全冻结于心的冰冷中透出伤感愁纹的月色,仿佛也在以西施般颦蹙的眼神告诉我:月儿也有乡愁。

月儿的故乡在哪里?我不知道。只模糊地记得在祖居的村庄前有一条寂然流淌着澈水的小河,儿时那几个在河畔放烟花的夜晚,抬头看火树银花的星空,看到月儿总是把自己的倩影投映在那条粼粼的小河上,点点温和晶莹的银光就像是月儿洒落的泪珠,只是异于飞蛾散落的泪。我想:这些宁澈的水就是月儿的故乡了吧。

开平不是我出生的地方,但她是我祖先的繁衍生息之地,是爷爷和爸爸把童年时光驻留的地方。按照我们的习俗,出生在异地的我也算得上是开平人。爷爷从我小时候就教我一句挺顺口的话:“开平市/塘口镇/里村乡/东升里”我起初不知道这是什么意思,只当作是歌谣挂在嘴边。后来才知道这便是我祖居的地址,普普通通的地址,故乡的土地耕种在那里,故乡的种子散播在那里。这12个字就是我对故乡的初步认识了。

从爷爷口中,我还知道了一些关于开平的事。爷爷说,开平的土地美,但也朴实;开平人聪明,勤劳也朴素,靠双手耕耘了这片朴实的土地夜晚,伫立窗前,黑蓝苍穹,显得更深邃悠远。远远近,土地里浸满了开平人的汗水,所以变得有灵性起来。开平呀,就是这么一个“人杰地灵”的地方……这些话我已经听得耳朵都生了一层茧子了。但是,每次爷爷提起开平,我都会拿来凳子,坐在爷爷的脚边,托着下巴,注意着他说时的神绪。爷爷并不是像一些文章中提到的那些背井离乡的老一辈,提起故乡就泪流满脸。爷爷总是眉飞色舞地说,说得那样的津津有味,眼角,嘴角都流露出无尽的欣慰,甚至有些自豪的感觉。他说着,不厌其烦地说:“开平的立园啊,真的很漂亮。你不是去过几次了吗?真是壮观啊,那些园林,楼房,古味十足。我最记得那条长廊,哈,又长又美。那些楼房也保留了许多的历史色彩。嘿,你那次和你的紫怡姐姐不是在那里的拾了一块石头吗?我还替你用墨水写上‘立园’两个字吗?现在还在吗……”其实爷爷所说得“那次”也已经是几年前的事情了,至于那块写有“立园”两个字的石头,我也不知往那儿摆去了,所以每当爷爷提起它,我心里都会有些内疚。

祖居所在的那个村庄,我想也有一点历史吧,从那墨痕斑斑的低矮平房可以看出,也有几座古老而别致的碉楼,还有一个挺新的祠堂,我想是改革后重建的吧,里面有一块挂在墙上的石板,上面刻有给为村庄建设捐钱的人和捐款,不过前几年去看时也已经很陈旧了,有些字迹还模糊不清。犹记祠堂大门上有一个燕子窝,以前春节回去,总喜欢去那个祠堂门前站站,看看有没有小燕子在啾啾地叫,可惜啊,燕子来南方的季节是秋天,所以我也没这样的福分去目睹那些可爱的燕子。不过那个燕子窝大概也被拆下来了吧!想起也是怪可惜的。

村庄里的那些古迹斑驳的碉楼,也许就是开平历史的最好见证吧!可以说,他们是一种集防卫、居住和中西建筑艺术于一体的多层塔楼式建筑,是乡村里最别致,最值得我们骄傲的建筑。白色和灰色的外表,给人一种历史沧桑的感觉。有一个姐姐曾经告诉我,那些碉楼是以前的村里人为逃避那些山贼啊,敌人啊,就往里面躲去,然后把枪从楼里的一些孔里伸出去扫射,把山贼敌人都击退了……所以,开平的碉楼凝聚了开平人的勇敢,正义,美的创作和广泛的汲取。在上学期的历史课上,历史老师提起了开平的碉楼申报了世界遗产,当时,我真的有一种莫名奇妙的兴奋,连我自己也揣摩不到那是一种怎样的愉悦,可能是自豪,是骄傲,为雕镂默默地长驻在平凡的土地上却以非凡的成就博取世人的焦点目光而感到光荣。

村庄里还有一水护田,那条曾经使月儿留恋落泪的小河,它也曾经干涸过,不过后来也终于恢复了以往生机勃勃的样貌了。我那时就蹲在河边的石阶上,看河里的小鱼虾畅游,有的还在打架!还看到一些老乡里在洗衣服,呵,好像把电视上的一些渔家生活的片断搬到了这里,嵌入了我的眼中。我还想起了爸爸说过,河底有一条巨鳄,他以前不听话在河边玩,谁知就被惊动了那只巨鳄,差点咬伤了他的腿。奶奶也说过,那小河颜色很深的那一头,其实是深不见底的,里面就窝藏着这么一条巨鳄。

他们母子俩异曲同工地说这样的话,但我不相信,这样可爱的小河怎么会就像那样龙蟠虎踞的地方呢?记得有一年暑假回去,看到一只大黑狗在河里上演“狗仔式”游法,当时真把我笑晕了,见它从这边游到那边,从那边又游回这边,然后上岸甩了甩那油亮的黑毛,倒真有些《流浪猫和流浪狗》里那只黄大侠的风采。其实啊,村庄里就是狗多,鸡多,牛多。因此,我也不是很喜欢回乡,因为我讨厌那里的脏,到处是鸡粪、狗粪、牛粪的,要是中了“招”就不好受了。不过我想,农村就是这个模样了,天然的。

说起天然,那几亩的农田还有葱葱郁郁的小山真的是有这番风味。登上祖居的三楼远眺,就可以看到波涛似的稻田,春天时,那稻海的颜色由深到远延伸至山脚。几只老牛在田里“漫步”,甩着尾巴,怪悠闲的。不知为什么,我一看到牛就非常兴奋,数着:“一只牛牛,两只牛牛……”应该是牛的那种踏实的精神吸引了我,它们和村里的人一样,踏实得像地下的泥土,“天然的人,天然的牛!”而那座小山,白天是一片葱郁的天地,晚上就变成了铁一般的巨人,有着阴深恐怖的感觉。不过,它也是令人敬佩的,它以宽大的肩膀保护了这座村庄,装点了这个其貌不扬的地方,上面还长眠了我们可敬的祖先,每到清明时节,小山上的感人的场面总是令人眼泪不禁从眼角悄然地渗出来……

几年前的一次祭祖,认识了和我一样出生在异地的亲戚小妹,我也不知道也称呼她叫什么,只是亲昵地叫她“妹妹”。

我们那时候曾经把吃剩的鹅肉骨头埋在河边的泥土里,后来被竟被一只狗发现了,它在那个埋骨头的地方嗅了好一会儿,然后拼命地挖,我和“妹妹”都在捧腹大笑……那个片断是留在我脑海里关于在故乡度过的时光支离破碎的玻璃片里,能够凑合在一起的一面清澈的玻璃。后来“妹妹”要回广州了,她送给我一把精美的伞,至今我还保存着。这一年清明时节,我以为会看到“妹妹”,谁知她已经去了美国。我的心里自然有一丝遗憾,还有一点挂念。不知道美国的月儿是否能带给她故乡的信息呢?她是否也会想起这块纯朴的土地呢?

关于故乡,也是有这样的一些记忆。其他的,让它们永远躺在我心灵的深深处吧!

下页更多精彩家乡变化的文章2000字

改革意味着飞跃,开放预示着富强,沐浴着改革的春风,只不过短短的几年时光,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我的家乡也奇迹般地改变着。

昔日,我的家乡只不过是一个小村庄。

道路全部是泥路,坑坑洼洼的,残留在我脑海里的家乡,到处都是平房,所见的平房屈指可数,而且大多数都是瓦屋,刮风下雨时,严重的倒屋,轻则水会进屋。

屋前的道路冷冷清清,没工厂,没商店,更不要说路灯了。

一条街道简直是封闭的。

在当年,拥有一辆自行车代步,已经成为了人们追求的目的。

人们那时穿的衣服都有补丁,以前有一句话说: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

连鞋子也是靠自己那双灵巧的手做出来的,有草鞋、有布鞋……

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我的家乡居然变成了一个小城市。

繁荣而昌盛,美丽而可爱。

从前低矮、破旧的老屋早已被新颖别致的高楼大厦取代了。

当年泥泞的古道已不见踪影了。

宽阔的高速公路纵横交错,四通八达。

在平整、宽阔的柏油马路上,车辆穿梭来往、川流息。

道路两旁绿树成荫,人来人往。

以前的瓦房现在变成了豪华的住宅,放眼望去,看到的是一栋栋一排排拔地而起的崭新的高楼大厦。

儿童乐园充满着欢乐声,彩灯喷泉装点得像仙境一样。

只要你任意走进一个家庭,家用电器一应俱全,如电视机、电冰箱、空调、电话等也得到了普及,不少人家还有手机、私家轿车呢,许多家庭还购置了电脑,用以浏览、查询资料和从事文化娱乐活动,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方便和无穷的乐趣。

商场、农贸市场的商品琳琅满目,应有尽有。

真是一年一个新面貌,一年一个新气象啊!

因此,我们必须做一个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学生,使我们伟大的祖国永远立于世界之林,我相信凭借着人民的勤劳与智慧,我的家乡将会变得更加繁荣,人们的生活也变得更加富裕。

我的家乡在十堰,自党的十五大以来,党的春风吹进了我的家乡,唤醒了家乡的人民。

从此,我的的家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首先说路,以前是泥泞小路,一踩裤子上喷的尽是泥。

现在,是用水泥铺成的柏油马路,现在的柏油马路可以六辆大卡车并排行驶;听说在紧急时刻还能起降飞机呢!而且以前只有一条主杆线—人民路,现在又增加了火箭路、朝阳路等几条主

杆线。

关天人民路还有一条政策:7:00—晚19:00不允许卡车在人民路上行驶,以免路面受损。

我们坐在车上十分舒服,车子再也不像以前那样“活蹦乱跳”了。

再说说这里的河—百二河。

以前这里很不卫生,人们把垃圾倒在百二河附近,使百二河发出一阵阵嗅味,让人难以忍受,有些身体不好的,从这路过,病情更加严重了。

现在就不同了,到处都是环保标语,还有许多清洁工在扫地,水不但没有嗅味了,而且人们还在百二河附近种上了许多垂柳,像一位春天的使者,热情地伸出修长的手臂,焕发出勃勃生机;它的枝条细长下垂,直觉泻而下,像少女柔软的披发,又像一条绿色的瀑布,优美而不失气势。

从这儿路过的人再也不用捂着鼻子了,夏天,人们还可以在垂柳下面乘凉,真是天更蓝了水更清了。

以前十堰是一个全市不到30万人的山区小镇,现在是一座城区就有50万人的中型城市,十堰市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社会生产力进一步解放,人民生活进一步迈向小康。

当前,十堰正在临着东风日产合资合作、南水北调工程建设开发等一系列新的发展机遇。

东风日产合资合作,将使十堰的汽车制造能力和技术水平发生质的飞越,实现汽车产业发展的历史性跨越,十堰将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级“卡车制造中心”。

南水北调工程建设,为推进水资源开发、库区建设、环境保护、结构调整、移民建镇,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

我爱我的家乡,我全心全意地爱着我的家乡!将来,等我学好本领后,用更先进的科学技术来创造我的家乡,使我的家乡变得更加兴旺发达、美丽可爱! 指导教师:李俊 家乡的变化 四川省达州市 通川区第七小学 五年级一班 唐岑雨 我的家乡是达州,虽然那里没有什么名胜古迹,也不能与其它大城市相提并论,可是近年来,达州真的在不断地变化,越变越美丽,越变越繁荣、昌盛。

以前我们达州大街上的地板总是坑坑洼洼的,一到了晚上,就黑漆漆的,什么也看不见,老人们走在街上,经常会因为不小心踩到有坑的地方摔倒了,而且因为路面坑坑洼洼的,下了雨过后,坑里面就会有许多的积水,你如果走在路边,一辆车子开过来,坑里的积水会溅得你满身都是,让你变成名副其实的落汤鸡。

现在经过多次的整修,路面已经变成平坦的了。

以前我们达州简直是出了名的垃圾城市,人们随手就乱丢垃圾,一点儿也不爱护环境。

垃圾桶就摆在人们的面前,可是人们仍然乱扔果皮纸屑,饭盒随地乱丢,真是有眼无珠!可是现在不同了,人们十分爱护环境,不像以前那样随手把垃圾扔在地上了。

如果偶尔有人随手把垃圾扔在地上,会有人主动走出来对乱扔垃圾的人说:“请你不要随手把垃圾扔在地上,这样会破坏环境的。”而随便乱扔垃圾的人也会羞愧地把垃圾捡起来放进垃圾箱里。

几年不见,达州真是让人刮目相看。

我祝愿家乡人民与时俱进,开拓进取,讲文明、有礼貌,把达州建设得更加灿烂辉煌! 指导教师:杜聪 家乡的变化 广东省惠阳 广东省惠阳区淡水镇土湖小学 六(3)班 雅倩 改革意味着飞跃,开放预示着富强,沐浴着改革的春风,只不过短短的几年时光,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我的家乡也奇迹般地改变着。

昔日,我的家乡只不过是一个小村庄。

道路全部是泥路,坑坑洼洼的,残留在我脑海里的家乡,到处都是平房,所见的平房屈指可数,而且大多数都是瓦屋,刮风下雨时,严重的倒屋,轻则水会进屋。

屋前的道路冷冷清清,没工厂,没商店,更不要说路灯了。

一条街道简直是封闭的。

在当年,拥有一辆自行车代步,已经成为了人们追求的目的。

人们那时穿的衣服都有补丁,以前有一句话说: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

连鞋子也是靠自己那双灵巧的手做出来的,有草鞋、有布鞋…… 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我的家乡居然变成了一个小城市。

繁荣而昌盛,美丽而可爱。

从前低矮、破旧的老屋早已被新颖别致的高楼大厦取代了。

当年泥泞的古道已不见踪影了。

宽阔的高速公路纵横交错,四通八达。

在平整、宽阔的柏油马路上,车辆穿梭来往、川流息。

道路两旁绿树成荫,人来人往。

以前的瓦房现在变成了豪华的住宅,放眼望去,看到的是一栋栋一排排拔地而起的崭新的高楼大厦。

儿童乐园充满着欢乐声,彩灯喷泉装点得像仙境一样。

只要你任意走进一个家庭,家用电器一应俱全,如电视机、电冰箱、空调、电话等也得到了普及,不少人家还有手机、私家轿车呢,许多家庭还购置了电脑,用以浏览、查询资料和从事文化娱乐活动,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方便和无穷的乐趣。

商场、农贸市场的商品琳琅满目,应有尽有。

真是一年一个新面貌,一年一个新气象啊!求采纳啊!@!!!!!

客家方言语法特点论文参考文献

客语各方言地方特色很强,环绕梅县的有平远、大埔、蕉岭、兴宁、五华、丰顺等县,几乎每个县的客家语都有其各自特色,可以看成一种独立的方言。举例说:兴宁话并没有以[-m]或[-p]声结尾的字,而是把它们溶入了[-n]及[-t]音里。再举例,远离梅县的香港口音,中元音[-u-]已经消失了。因此,以“光”为例,梅县读作[kuɔŋ44],香港的客家人会把它读成[kɔŋ33],与邻近的深圳的客家人的口音相近。在不同的客语方言里,声调也有所不同。绝大多数的客语都具有入声,共有6~7个声调。在长汀城关话里,入声消失了;东江本地话(水源音)等方言则保留了早期客语去声分阴阳的声调特点,而共有七个声调。台湾的海陆客家人迁自海丰与陆丰。海陆腔有汉语难找的后齿龈音龈音([ʃ],[ʒ],[tʃ])。而台湾的另外一种主流客语四县腔,则是来自嘉应州(现为梅州市)的蕉岭、平远、兴宁和梅县四个县的腔口。 声母 一、古浊塞音和塞擦音(并、定、群、从、澄、崇)声母字,不论平仄,大都变为送气清声母。例如“别、辨”的声母是p[pʰ],“地、敌”的声母是t[tʰ],“旧、件”的声母是k[kʰ],“昨、捷、浊、住、助”的声母是c[ʦʰ]。二、古晓、匣母的合口字声母,多变读为f[f]。例如“灰、辉、怀、谎、花、虎、婚、回、呼”的声母是f[f]。三、部分古非、敷、奉母字,口语中念重唇音声母b[p]、p[pʰ],保留了“古无轻唇”这一上古语音的特点。例如“飞、斧、肥、吠、浮、符”。四、古见组声母细音今读大都保持舌根音g[k]、k[kʰ]、h[h]。例如“基、记、九”的声母是[k],“欺、谦、求”的声母是[kʰ],“希、喜”的声母是[h]。五、大都有唇齿浊擦音声母v[v]。它来源于古微、影、云母和少数匣母的合口韵字。例如:“物、务、碗、蛙、威、屋、湾、窝、王、往、话、黄、皇、还”。此外,古喻母合口三等字闽西客家语(闽西语)也有念[v]声母的,例如:“云、域、疫”。六、古知、照精组声母在客家语内部的分化情况比较复杂。例如: 广东多数地区,这三组声母合流,念z[ʦ]、c[ʦʰ]、s[s];部分地区知、照(章)组声母念d[t]、z[ʦ]、c[ʦʰ]。照(庄)组、精组声母念[ʦ]、[ʦʰ]、[s]。例如:古晓、匣三四等字和个别溪母字,在兴宁话中念[h]声母。例如:晓[hiau],希[hi]、虚[hi]、休[hu],气[hi]、器[hi]、弃[hi];以母字和不少影、云母字念y([j]或[i])声母,例如:羊[iɔŋ]、样[iɔŋ]、盐[iam]、医[ji]、衣[ji]、音[jim]、英[jin]、约[iɔk]、援[ian]、圆[ian]、员[ian]、袁[ian]、怨[ian]、远[ian]、院[ian]。 广西陆川(南部乌石话除外)、贺县、贵县客家语大体上古精、照(庄)组声母念z[ʦ]、c[ʦʰ]、s[s],知、照(章)组声母念d[t]、z[ʦ]、c[ʦʰ]。例如:津[ʦin]、珍[ʦin]、侵[ʦim]、深[ʦʰəm]、旬[sun]、绳[sun]。 古知组一部分字的声母闽西(汀北片)念[ʦ]、[ʦʰ],例如:知[ʦi]、猪[ʦu]、竹[ʦʰu]、珍[ʦʰen]、张[ʦaŋ]、中[ʦɔŋ]、池[ʦʰi]、超[ʦʰau]、抽[ʦʰiu]。古章组一部分字的声母闽西念[ʦ]、[ʦʰ]、[s]。例如:纸[ʦi]、诸[ʦu]、真[ʦen]、春[ʦʰun]、昌[ʦʰɔŋ]、蛇[sa]、书[su]。 台湾省的美浓客家语知、照、精组合流。例如:灾、斋、猪、章的声母是[ʦ];猜、差、丑、昌的声母是[ʦʰ];三、沙、书的声母是[s]。桃园客家语古精组和照(庄)组字的声母念[ʦʰ]、[ʦʰ]、[s]。例如:精、庄、从、初、心、生;知组和照(章)组字的声母念[ʦ]、[ʦʰ]、[s]。例如猪、章、丑、昌、船、书。 四川华阳凉水井客家语古知、照、精组字的声母大都念[ʦ]、[ʦʰ]、[s];但有部分精组字的声母念[ʨʰ],例如:亲、戚、祭、枪、尽、刺。 七、鼻音声母比较丰富。不少地区除有[m]、[n]、[ŋ]声母外,还有[ȵ]声母。[ȵ]声母出现在古疑、泥(娘)母三四等细音字和部分日母字中。例如:语、宜、人、牛、年、迎、日、眼、娘。八、古来母字大都念[l]声母,但古来母齐齿呼的小部分字的声母闽西长汀客家语白读念[t],这是很特殊的。例如:李[ti]、六[tiu]、笠[ti]、鳞[teŋ]、卵[tɔŋ]、聋[tɔŋ]、力[ti]、两[tiɔŋ]、林[teŋ]、刘[tiu]。 韵母 绝大部分地区客家语方言没有撮口呼韵母,撮口呼与齐齿呼混读。例如:鱼、语。 以au[au]或o[ɔ]为主要元音的韵母较多。例如:好、高、老、脑。 古流开一厚、侯韵和开三尤韵字多数地区读êu[ɛu]韵,一部分地区读iu[iu]韵,个别地区读ou[əu]韵。例如:厚、休等。 古鼻音韵尾[-m]、[-n]、[-ŋ]和塞音韵尾[-p]、[-t]、[-k]在客家语方言中不同程度保留下来,其中广东和广西、台湾等地保留得比较完整。例如:兴宁话只保留[-n]、[-m]、[-t]、[-k]韵尾,例如:团[tʰɔn]、甘[kam]、鸽[kak]、夺[tʰɔt];四川华阳凉水井只保留[-n]、[-ŋ]、[-k]韵尾,例如:饭[fan]、放[fɔŋ]、夹[kiak]、笔[pik]、木[muk];闽西长汀话等(汀北片)只保留[-ŋ]韵尾,例如:甘[kaŋ]、团[tʰɔŋ]、半[paŋ]、横[vaŋ]、鸽[kɔ]、别[pʰie]、白[pʰa]。 声调 多数地区是6个声调,少数地区有5个或7个声调。闽西长汀话,连城,清流都没有入声,剩下平声分阴阳,去声分阴阳,上声自成调共5个调。粤东客家语平声入声分阴阳,上去不分阴阳,共6个声调;闽西客家语的永定话,上杭话保留阴入阳入两个声调,也是6个声调。水源音及海陆腔(包含大陆和台湾两地)去声分阴阳,共7个声调。 以梅县话为例: 古词语的沿用。日常口语中普遍使用的古词语有索(绳子)、禾(稻子)、乌(黑)、面(脸)、食(吃)、颈(脖子)、饥(饿)、朝(早晨)、昼(中午)、行(走)、沸(沸腾)等。有一部分是客家语独自保留的古词语。例如:噍[ʦiau](咀嚼),挼[nɔ](两手相切摩),[puk](食物发霉时表面长出来的一层白色的霉菌),[sɛu](馊),薮[tɛu](窝),荷[kai](肩挑),晡[pu](下午或傍晚),拗[au](折),[tsi](瘦小),恼[nau](恨;不喜欢),“圈‘[kʰian](牛鼻中环)等。 方言词语的创新。由于方言区独特的自然环境、历史状况、风俗习惯、土特产以及不同的造词习惯形成了一大批方言词语,例如:雪枝(冰棍)、粄(一种用米粉制成的糕)、粕丸[pak jian](一种肉丸子)、打醮(一种迷信活动)、擂茶(一种饮料)等。 借用其他方言或外语词语。有些借自粤语,例如:啱(刚刚、合得来)、靓(漂亮、美好)、呖(聪明、能干)等;有些借自英语,例如:恤衫的恤(shirt衬衣)、波珠中的波(ball球),唛(mark商标、标志);有些借自马来语,例如:接吻叫针[ʦim](zim);在外国传入的物品名称上加“番”、“洋”、“红毛”、“荷兰”等,例如:番背(外国)、番片(国外)、番枧(肥皂)、洋遮(伞)、红毛泥(水泥)、荷兰豆(一种扁而薄,连豆荚一齐吃的豆类)等。 词汇意义的差异。有些词语与普通话同义异形,例如:叫(哭)、面(脸)、热头(太阳)、火蛇(闪电)、心舅(媳妇)等;有些词语与普通话同形异义,例如:古典(故事)、打靶(枪毙);有些词语与普通话词形相同,但意义范围不同,例如:“唇”,普通话指人或某些动物口周围的肌肉,客家语还兼指器物的口和边缘,如:锅唇、桌唇;“米”,普通话一般指稻米和去掉壳或皮以后的种子,如:糯米、花生米、高粱米,客家语只指稻米,等等;有些词语与普通话词形相同而词义互相交叉,例如:“光”、“亮”、“明”,在客家语和普通话中都是同义词,都有相同的用法,如:火光、光芒、亮晶晶、亮相、明亮、明了,但客家语用“光”的地方,普通话则往往用“亮”或“明”,如月光(月亮)、灯太光(灯太亮),又如“细”和“小”,“夜”和“晚”,“日”和“天”,“破”和“烂”等词都有词义交叉和用法不同的区别。 语法意义的差异(即词的语法功能)。客家语的一部分词在语法意义上与普通话不同,例如:“鼻”,除作名词鼻涕外,还作动词“闻”、“嗅”;“爱”,除作动词喜爱外,还作助动词“要”;“烧”,除作动词燃烧外,还可作形容词“暖和”和名词“柴火”。 构词的差异。主要表现在词素次序、重叠式、附加式和单复音词等方面。有些并列式和偏正式合成词的词素次序与普通话不同,例如:紧要(要紧)、闹热(热闹)、牛公(公牛)、人客(客人),等等。在词的重叠方式方面,单音名词、量词可重叠的范围比普通话大,重叠后有“每一”的意思,例如:碗碗(每一碗),枪枪(每一枪),铲铲(每一铲)。客家语的单音动词和形容词一般都不能单独重叠,如需重叠,后面一定要加后缀-ê,IPA[-ɛ],如“细细ê”(小小的),ê起弱化作用。但台湾客家语的单音形容词可以重叠,重叠后起加强作用,例如:乱乱(蓬乱的)、憨憨(很傻);台湾客家语有一些形容词甚至可以用三叠的方式表示最高级,例如:光光光(非常亮),苦苦苦(非常苦),热热热(非常热)。客家语有一种比较特殊的“XAA”重叠式,它的构词能力很强,每个中心词后的重叠嵌音均不同,而且一定要加后缀-ê,表示程度加深,例如:红邹邹ê(红艳艳的)、肥肥ê(胖墩墩的)。在附加式方面,客家语常用的前缀有“亚”(或“阿”)、“老”,后缀有“ê[ɛ](子)”、“头”、“公”、“嫲”、“牯”、“哥”、“兜”(等),中缀有“晡”,如:亚爸(爸爸)、阿姐(姐姐),老妹(妹妹)、老公(丈夫),遮ê(伞),日晨头、下昼头、石头,鸡公、鸭公、手指公、脚指公、虾公,亚陈、亚娣、亚三、老张、牛牯、羊牯、蛇哥、鹩哥、涯兜(我们)、汝兜(你们)、佢兜(他们),今晡日(今天)、秋晡日(昨天)、夜晡头(晚上)等。在单音词和复音词的比例方面:客家语的单音词比普通话多。普通话有些复音词在客家语是单音词,例如:兴(高兴)、识(认识)、皮(皮肤)、桌(桌子)等。 以梅县话为例:一、人称代词的领属格可以通过变韵调和加“嘅”的方法表示,例如:“你的”表示为([ȵa13])或“汝嘅(个)”。二、有特殊的疑问代词,例如:脉个(什么)、脉人(谁)。三、有特殊的名词和量词、动词和量词的配搭关系。例如:条鱼好大。四、双宾语的位置比较灵活:间接宾语既可以放在直接宾语之前,也可以放在直接宾语之后。谓语可以重复,分别加在直接宾语和间接宾语之前。例如: 涯分佢一件衫。(我给他一件衣服。) 涯分一件衫佢。(我给他一件衣服。) 涯将一件衫分佢。(我给他一件衣服。) (注:分在上面例子中念bun1[pun44])五、比较句的格式是甲—比—乙—过—形容词。例如:牛比猪过大(牛比猪大)。六、动词各种体的表示方法: 动词前加“正[tsaŋ53]”,表示动作刚开始,如涯正食饭(我刚吃饭)。 动词后加“等[tɛn31]”,表示动作正在进行或持续进行,如:涯吃等饭(我正在吃饭),你手ê拿等脉个(你手里拿着什么)。 动词后加“ê[ɛ]”(矣)或“过ê([ɛ])”,表示动作已完成,如:涯食矣(我吃过了)。 动词后加“忒[tɛt1]”或“讫”,表示过去完成,如:佢一个月就食讫四十斤米(他一个月就吃掉了四十斤米)。 动词前加“吂”表示动作未开始,如:涯吂食饭(我还没有吃饭)。 动词后加“转”,表示动作回复,如:汝着转汝嘅棉袄去(你再穿回你的棉衣)。 动词后加“下子”表示试一试,如:看下子(看一看)、听下子(听一听)。 七、通过变调表示近指和远指。例如: ['kɛ ɛ](这里) [kɛ 'ɛ](那里)(这里,'表示重音,下同) ['kɛ]边(这边) [kɛ]'边(那边) 八、处置式只用介词“将”而不用“把”,例如:汝将桌搬转来(你把桌子搬回来),涯将碗打烂ê(我把碗打破了)。九、有些词在句中的词序不同,例如梅县话的范围副词“添”相当于普通话的“再”,但两者在句中的位置不同,前者放在谓语后面或句末,后者放在谓语之前。例如:听一摆音乐添(再听一次音乐),影张像添(再照一张像片)。作副词用的“多”和“少”放在动词的后面,如:拿多丢ê(多拿一点),用少丢ê(少用一些)。梅县话的“倒”相当于普通话“做得到”的“到”,但两者在句中的位置不同,如:学得ê多知识倒(学得到很多知识)。梅县话的“去”和“来”放在宾语之前。例如:涯阿姆去桂林(我母亲到桂林去),阿姐冇来工厂(姐姐没有到工厂来)。有时这类句子的“去……来”要配合使用,如:汝去哪ê来(你上哪儿去了)?十、形容程度深浅的表达方式不同。例如:形容词单用,表示一般程度,形容词重叠,后加“ê[ɛ]”,(受前一音节的影响,ê起同部位的音变),表示程度弱化。如:酸酸nê(酸酸的),形容词前加“[kuat5]”,表示程度强化,相当于“很”。如:[kuat5]酸(很酸);形容词前加“唔知几”、后加“ê[ɛ]”,表示最高程度,相当于“非常”,如:毋知几酸nê(非常酸);形容词前加“忒”表示程度过于,相当于“太”,如:忒酸(太酸)。 古音系统问题 有学者认为客家语的纽韵与古代汉语有一定的共同点和一定的对应规律的,譬如说声母,客语无全浊声母[b]、[d]、[g]、[z]、[dz],只有塞擦音[ʦ]、[ʦʰ]、和擦音[s];在三十六字母中属精、清、心声母,无舌上音[ʈ]、[ʈʰ]、[ɖ]、[ɳ],因此客语说“知”为“低”(IPA[ti],客拼(di)),说“知道”为“抵得”[ti tɛt]等等都是属于上古语音。清代音学大师钱大昕《十驾斋养新录》提到的“古无舌头舌上之分”“求之古音,则与端、透、定无异”,这话的意思是说,等韵三十六字母的舌上音“知、彻、澄”在上古音里,都是读“端、透、定”即今人发“zh”、“ch”、“sh”的舌后音声母的字,在上古时有一部分读为舌尖母“d”或“t”的音,客语正符合这个规律。钱氏又说“古无轻唇音”,认为“凡轻唇之音,古读皆为重唇”“凡今人所谓轻唇者,汉魏以前,皆读重唇” ,这话的意思是说,凡后代发轻唇[f][v]声母的字,在上古音里都读为重唇音或[p]或[m],证之于客语,如说“飞”为“卑”,说“负”为“辈”,说“分”为“奔”,说“粪”为“笨”,说“斧”为“补”,说“无”为“磨”等等,这就是现代客语还保存下来的上古语音。章太炎先生在《国故论衡》中说:“古音有舌尖泥纽,其后支另,则舌上有娘纽,半舌半齿有日纽,于古皆泥纽也。”这话意思是说,今人读“r”声母的字,证之于客语,客人说“汝(ru)”为“你(ngi)IPA[ȵi]”,读“乳(ru)”为“能(nên)IPA[nɛn]”,读“挼(ruo)”为“挪(no)”等等,这些都说明客语没有“日纽”,日纽在古音系统里应属三十六字母的“泥纽”。客语的韵母的保存了一部分古代韵部,如罗云《客方言·自序》所说“今考客音耕清韵婴声诸字,与真韵因字诸字无以别也;清韵之情、贞、成、盈、呈,与真之韵秦、真、臣、仁、陈,无以别也;青韵之轻、屏、萍、平,与真韵之亲音与清同;到臻韵这臻音与精同,就如顾(按:顾炎武)说非三百篇之正音,抑亦秦汉之古音矣。”这段话说明了客语韵母系统与古韵部有不少相同相通之处,所谓“非三百篇之正音,抑亦秦汉之古音”是合乎事实的。客语韵母具有入声韵尾[-p]、[-t]、[-k]和阳声韵尾[-m]、[-n]、[-ŋ]特点,与《广韵》系统相符,但韵尾[-ŋ]在[ɛ]、[i]之后变为[-n],韵尾[-k]在[ɛ]、[i]变为[-t],“痕”(IPA[hɛn])与“真”(IPA[ʦən])各别。 古语词的保留 客家语保留了大量的古汉语词。著名音学大师章太炎先生对客家语言系统作一过番研究工作,撰述《岭外三州语》附在《新方言》后,选取了六十三条客语词语,用《文》、《尔雅》、《方言》、《礼记》、《毛诗》、《战国策》、《老子》等古代典籍加以印证,说明客语词源与客语所本,自志汉民族一派语言,早已如此。现举几条《岭外三州语》例叙说如下:(1)《方言》说:“浑、肥”皆训盛,郭曰:“们、浑,肥、满也”,《邹阳传》言“壤”子,壤即满也,故今三州谓小子曰满子。按:今客语对最小之子(子女中最幼者)即呼“满子”,最小之女为“满女”。(2)《夏宫》“缮人”注:“缮之言劲也,善也”。善、美同意。三州谓美曰劲,亦谓之产。《广雅》:“净,善也。”亦谓之产,郑公孙侨字子美,亦为产,明美、产同训矣。按:“劲”字客语读[kin]有美丽、漂亮之意;“净”,客语读[ʦiaŋ],一般写作“精”,称美而白净之意,用于指物,如说“瘦肉”为“净肉”(精肉)(注:一般意义下,净字读[ʦʰiaŋ]);产,客语读[ʦan],多指人(孩子)长得漂亮,也可指物(注:一般意义下,产字读[ʦʰan]或[san])。(3)《说文》:“赞,白好也。”则旰切。三州谓人白好曰赞。按:赞,客语读[ʦan],很好的意思,对事物表示赞许,常说“异女赞”、“奇女赞”(蕉岭)。(4)《说文》:“桄,充也”古旷切。《乐记》“号以立横,横以立武”《注》:“横,充也。谓气作充满也。”《释文》:“横,古旷切。”桄、横同字。三州谓廓大充满为桄,转入庚部。按“桄、横同字”,但今客语音读不同;从反切来看,古音是应读“桄”为[kuaŋ],但今客语中读“横”为[vaŋ],失去中古的牙音(舌根音)。今客语说袋子里装东西装得满满的为“桄桄鼓鼓”[kuaŋ kuaŋ ku ku]。章氏《岭外三州语》,可以证明客语形成的历史的悠久性,自诗书始,既具先民语言,然经时代的发展和先祖居地的变迁,与当今客语不完全吻合,这很符合语言发展的演变规律,所以客语的形成应该是与中华汉民共同语言并行而不悖。(5)客语中还大量保留了“也”的后缀习惯,例如:1、汝在哪也?--客拼:ngi2 coi1 nai4 ya1?2、汝又在嗰做物嘅也?--释义:你又在干什么啊(带点不耐烦)?3、莫(毋好)恁也,好无?--释义:别这样了,好不?4、快滴也,无日夜恁拖拖拉拉。--释义:快点啊,别总是这样拖拖拉拉。5、亻厓仰(哪样)知也?--释义:我怎么知道呢?此点更完好的体现了客语对古汉语的保留。 古音的继承与音变 客语为语言正宗的支派,故客语仍保存大量古代汉语特征,或有所演变。如《诗经》第一人称“卬”字,与客语第一人称口语“亻厓”的本源书面语“我(吾)”是同源字。因为客语“亻厓”的读音纽韵归类属顽母[ŋ]、拜韵[ai],正好与《中原音韵》阳平声疑母[ŋ]、来韵[ai]相吻合。但“亻厓”的口语为[ŋa],开口呼,阳平声。“我”的客语读音属顽母[ŋ],在《广韵》系统里属牙音疑母[ŋ],韵部为上声第十二歌[ɔ],上古音属侯部[ɔ],因此,“我”的读音为[ŋɔ],正合乎现代客语的读音。但日常口语不说[ŋɔ],而是说[ŋa],作物主代词用,如说“我的书”[ŋa kɛ su]这里的,上古音属鱼部,《广韵》属麻韵《中原音韵》“家、麻”合韵,汪荣宝《论歌戈虞模古读》说:“唐宋以上,凡歌戈韵之字,皆读[a]音,不读[ɔ]音;魏晋以上,凡鱼虞模之字亦皆读[a]音,不读[u]音或[y]音也”“吾”字虽然在现代客语中不能归韵,但事实上是“我”字口语的另一种书写形式,如上述“吾”上古为鱼部,实际读音为[ŋ],“我”在段氏古音十七部,“吾”在十六部,合音最接近。可见,现今客语书面语中的“我”和“吾”在上古音里均应为[ŋa]。所以客语“亻厓”、“我”、“吾”三字是同一音义,分别为口语、书面语和物主义代词的三种不同书写形式和读音。而客语“我(吾)”([ŋa])是《诗·邶风》“人涉卬否”发生韵尾变化的结果,即“我(吾)”([ŋa])(阴声)带上鼻音韵尾则为“卬”([ŋaŋ])(阳声),失去鼻音韵尾则为“我(吾)”([ŋa]),这就是客家语保存下来的古音。又如“端”字,在古音系统里属端母[t],上古属元部[an]。客语“端”属癫母[t](不送气),韵部为还韵[an],合口呼[-u-]。可见“端”客音与音相一致。“端”即《诗经》中的“掇”字。《诗·周南·苤莒》:“薄言掇之”;掇“音[tuan],《广雅》:“掇,取也。”,“取”统言之为“拿”,“掇”[tuat]、“端”[tuan]为“阴阳对转”,“掇”即“端”。现今梅州地区客语凡“拿”指用“两手捧着”义常说“端”,如“端菜”、“端饭”、“端前来”等等,这又证明了现代客语中保存了上古的语音语义。 语法上的继承与发展 客语的构词特点与古汉语有相通之处,继承和发展了古代汉语。(1)同义复词在古代汉语里早已出现,也不乏其例,据王念孙《读书杂志·史纪第四》“数让”条载:“《广韵》曰:`数,让、责也,数让边文,犹诛让连文,古人自有复语耳。”所说“连文”“复语”是同义词连用,即是同义复词,古已有之。客家语中,同义复词的继承应用,也是比比皆是,如说“雨笃湿”(即“雨湿衣”),其实“笃”就是“湿”,“湿”也是“笃”,这是客语中保存下为的上古语音与构词特点,因“湿”是轻唇,“笃”是重唇 ,客语读“湿”在古音系统里则为“笃”,由此变可见古今客语演变之一斑。现代客语继承了古汉语同义词复全使用的规律,并保存在口语里;又如客语有“行嫁”一词,事实上“行”就是“嫁”,“嫁”也是“行”,是同义复词,这在古汉语中也能得到证明。《仪礼·丧服》郑玄注:“凡女行于大夫以上曰嫁,行于士人曰适人,”《高唐赋》:“赤帝女瑶姬,未行而亡。”这些句子中的“行”字都是“嫁”。现代客家语中,说嫁出之人到男家说成是“行嫁”,正是继承了古代汉语这种说法特点同义复合的构词方式。(2)动词重叠的构词方式,古汉语与客语无异中《古诗十九首》“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句中“行行”是动词的重叠。表示事物的状态。客语中如说“目冒冒(客音[mau])”,“眼瞠瞠(客音[taŋ])”、“眼金金(客音[kim])”、“头眈眈(客音[tam])”等等构方词式,非常丰富。

我妈妈就是客家人 上回看电视有个记者去采访一个江苏镇江百岁老人 结果我妈妈居然听得懂他说的话 所以我觉得客家话和吴语有一定的渊源 与潮汕话相差较大

客家话是汉语七大方言之一。广泛使用于中国大陆南方、台湾、港澳、海外华人社区。客家话历史悠久,但定名为客家话,是19世纪的事情。语言学上客家话的代表语言是广东梅县话,近年来台湾四县话和广东惠阳话也颇为强势。 属性和分布 客家话是汉族客家民系的母语,是汉语七大方言之一,是汉语七大方言分布区域仅次于官话的第二大方言。与此同时,由于中国大陆的客家地区在行政上被分裂为八个省份,因此,客家话在中国北方的知名度反而远不如其它汉语方言(如粤语、闽语)高。客家话代表音:比较典型且公认度较高的标准客家话是广东梅县话。 客家话之间的互通性:客家方言内部有相似的一面,也有差异巨大的地方。包括梅县话、惠阳话、四县话等在内的75%(以使用人口计)的客家话可以共通。 客家语的其他方言: 由于客家语的地方特色很强,环绕梅县的有平远、大埔、蕉岭、兴宁、五华、丰顺等县,几乎每个县的客家语都有其各自特色,可以看成一种独立的方言。 客家话的分片,大陆、台湾、海外并不统一。根据“名从主人”的原则,将客家话按行政管理机构进行划分,每个行政机构的客家话采用其语言部门的权威划分方法。台湾客家话划分,依清代移民至台湾的客家人之语腔及籍贯划分。 四县腔: 来自广东省嘉应州府的梅县及附近的长乐县、兴宁县、镇平县、平远县等四县的移民,是台湾客语次方言人数最众的一支,也是公众播音场合(如车站)所使用之标准。其中梅县腔又与四县腔略有不同。分布地为桃园县、新竹县、苗栗县以及南部六堆(位于高雄、屏东)地区,南北腔调又略有差异。海陆腔: 来自广东省惠州府的海丰县、陆丰县移民,在台湾客语人口中人数第二多;四县腔与海陆腔占了台湾客语人口的绝大部分。分布地区为桃园县新屋乡、观音乡及新竹县。海陆腔各声调的的调值与四县腔几乎相反,与粤语相近。 大埔腔: 来自广东省潮州府的大埔县的移民。分布地为台中县的东势乡、石冈乡、新社乡。 饶平腔: 来自广东省潮州府的饶平县、惠来县、普宁县、揭阳县、海阳县、潮阳县的移民。分布地区主要在苗栗县卓兰镇、彰化县员林镇、永靖乡、田尾乡和新竹县。系统与大埔腔较接近。 诏安腔: 来自福建省漳州府的诏安县、南靖县、平和县、云霄县的移民。受闽南语影响较大。分布地位于云林县仑背乡、西螺镇及桃园县八德市、大溪镇、龙潭乡一带。诏安腔各声调的的调值与漳州腔闽南语几乎相反。 其它:永定腔、汀州腔、丰顺腔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