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投稿百科

梅州客家文化论文参考文献

发布时间:2024-06-30 08:03:05

梅州客家文化论文参考文献

客家文化】. 【客家历史】. 【客家建筑】. 【客家风情】. 【客都旅游】. 【客家美食】.【客家名人】. 【客家园林】. 【客家文学】 都有.....

t4是奥尔多套在沙塔斯阿罗迪斯·炎刃或阿苏尔那里用阵亡英雄的xx换t4头阵亡英雄的头盔是卡拉赞的玛克扎尔王子掉t4手卡拉赞馆长掉t4腿格鲁尔的巢穴里的屠龙者格鲁尔掉t4肩膀格鲁尔的巢穴里的莫加尔大王掉t4胸玛瑟里顿的巢穴里的玛瑟里顿掉如上t4共5件希望能帮到你

客家文化发展论文范文

客家宗族的仪式文化

【摘 要】 各种仪式活动不仅涉及传统记忆、文化传承,而且还涉及到对群体的归属和群体教育。尤其是对于一个族群来说,客家族群聚族而居,千百年来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体系,一系列的仪式活动在族群的生活中发挥着各自重要的作用,其中有些还蕴含着丰富与深刻的教育意义。分析和研究这些仪式,对于理解客家独特的仪式文化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 客家;宗族;仪式;教育意义

Abstract variety of ceremonial activities involves not only traditional memory, cultural heritage, but also to the ownership of the community and education groups. Especially for an ethnic group, the Hakka clan cluster, for thousands of years to form its own unique cultural system, a series of ritual activity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ir communities of life, some of which also contains a wealth of and profound educational significance. Analysis and study of these rituals, rituals for understanding the unique Hakka culture has an important reference.

Key words Hakka; clan; ceremony; educational

仪式,即是一套以行为方式和象征符号为要素,通过结合在一起进行表演的一种实践活动。最早有我们所知道的是原始社会人类在战争、播种、狩猎、求雨等活动中所进行的各种仪式。进入文明社会后,虽然涉及迷信和巫术的仪式活动逐渐消亡了,但其它民间和官方的各种仪式活动却不断涌现,如民间的宗教、祭祀、文化仪式活动等,官方的政治、行政、教育仪式活动等,无不在时刻的告诉我们:仪式在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都受到它们的影响。

客家族群是一个独特的汉族支系族群,由于历史的原因导致他们习惯于聚族而居,从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客家聚居社区。江西省赣南地区的白鹭村就是非常典型的这样一个社区,历经八百多年,形成了一个以人口98%为独一“钟”姓的客家宗族聚集区。在这过程中也形成了自己的一套仪式体系,其中有一项仪式笔者认为最能反应客家独特的文化以及本文所要探讨的客家宗族的仪式教育,那就是白鹭村的“祠堂仪式”。所谓“祠堂仪式”只是一个很笼统的概念,具体说来,即是把祠堂作为族中一个固定的场所举行各种仪式,并且这些仪式能够给宗族成员带来某种程度上的教育意义。

白鹭村“祠堂仪式”中最主要的一个仪式就是祭祖仪式,每到大年初一清晨,族中便有德高望重者带领宗族成员到总祠堂祭祖,准备好祭器,有专人置办三牲等祭祀用品。而后由这些德高望重的长辈主祭,族中男女老少在主祭人的指挥下对着列祖列宗的牌位和画像行叩拜礼,献上祭酒及三牲等果品,然后诵读祭文、鸣炮、吹唢呐、敲锣打鼓。中午祭祖仪式结束后,全体族人会餐,餐席就设在祠堂的大厅里,全族人谈笑风声,一起缅怀客家先祖,追远思源。除此外,还要在祠堂中唱三天“东河戏”(赣南客家剧种之一,由昆曲演变而来),全族男女老少一同前往观看,甚是热闹。不仅在祠堂唱“东河戏”,族里还要请戏班到村里的庙里演三天的木偶戏,这种习俗在白鹭村世代相沿。

其中第二个主要的仪式便是抢“打轿”,这是白鹭村独有一种习俗。在正月七日晚,在总祠堂里,焚香点烛,礼炮齐鸣,村中各个支房(宗族下面的各个分支,白鹭村有六个支房)派出精壮的后生,每三个房为一支队伍,分成两支队伍,各五至六人左右,分别簇拥在一个“井”字形的粗大木架两边,抓住木架,从总祠堂内开始,各队往各队方向拼命的拉。整个过程异常激烈,双方争斗的架势就像是真的红了眼的恶斗一般,个个身上都要挂彩,用鼻青脸肿、皮开肉绽来形容都不为过。这样来来回回要持续好几十个回合,少则十几分钟,多则一个多小时,族中各支房的族人都为自己的队伍呐喊助威,场面极其震憾。直到双方抢的精疲力尽,最后看哪一方能把“轿”拉到自己方向的才算赢家。赢得那家不仅能为自己支房带来荣誉,而且还能得到两筒麻饼的奖赏。结束后双方到祠堂开怀畅饮,又是一家人。抢“打轿”有一种说法说是白鹭村村后的山形似五虎,村中人忌讳其煞气太重,抢“打轿”意在敲山震虎。另一种说法说客家人逞勇好斗,一年一度的抢“打轿”活动可以满足族中后生的斗勇之欲,同时还能使族人团结合睦,增强宗族的凝聚力。

最后一个仪式便是在祠堂中举行的各种惩戒活动,客家人历来重视教育,在白鹭村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农而优则商,商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所以族中文风盛行,族人都好礼教,特别看重一个人的品行。因此族人待人接物都是规规矩矩,特别注重礼数和教养。但有时也有不懂事的族人会违反礼数和规矩,据笔者所了解的有大致三种情况:一是有偷盗及为非作歹者,二是不尊老爱幼者,三是没有礼数及蔑视风俗习惯者。对于第一种情况,由族中德高望重的长辈将其所做所为广而告之。尔后各支房及族中有头有脸的人把为非作歹者及其亲属叫到总祠堂中来,族人大多在旁围观。要其当着大家的面陈述自己的罪行,同时写下保证书,保证以后不再犯。为了起到警示惩戒作用,还要其脱去上衣跪在祖宗牌位前,其父亲用三根细竹条扎成一把,在其背上施行鞭刑,直至打到皮开出血。最后大家上前将其救起,鸣放鞭炮,以示族人原谅了他,望他从此改过自新,仪式结束时长辈们还郑重要求大家以后不准再议论此事,对受惩戒人需同等对待。而对于第二种和第三种情况的惩戒仪式则轻微了些,同样是由族中长老们组织,要求受罚者跪在祠堂祖宗牌位前,忏悔反思,当着所有族人的面承认错误,保证改正错误,要全族人当其监督者和见证人。

白鹭村独特的祠堂仪式涉及到社区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它们对于整个社区的健康运转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大致可以总结为以下三点:

第一,增强群体凝聚力,强化群体成员对群体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宗族所举行的祭祖仪式以及抢“打轿”可以将族人周期性的聚集在一起,使他们认识到自己与宗族群体之间的联系,使他们进一步肯定了宗族群体的存在价值,加强宗族的内部团结。而惩戒仪式则能让每个族人意识到人人在宗族里都是平等的,意识到宗族对于每一个族人的宽大仁慈,增强族人对宗族的认同和归属感。

第二,约束成员行为,保证群体规范。

最明显的莫过于祠堂的惩戒仪式了,一些最朴素的道德伦理观念通过这样一种在公众面前的表演仪式得到了传播,同时也保持了族人对于道德伦理规范的敬畏之心,不敢轻易以身试法。族人将其内化为自身的行为规范,在其生活中的各方面发挥效用,最佳程度的保证了群体规范的贯彻落实。

第三,升华成员精神境界,促进群体动员。

在这样一种集体仪式的氛围中,自我的一切,如自私、自卑、胆怯等,被大大的削弱了甚至抛弃了。就像某种宗教仪式样,引导人们对于一种美好境界的精神向往,将美好的品行和修养作为自己言行的标准,努力提升自我的思想境界。这一系列的仪式可以动员整个宗族的成员,同时,也就是动员了整个宗族的资源,这对于宗族想要实现公共目标是非常有利的。

综上所述,我们发现白鹭村的祠堂仪式并不单单是几个简单的风俗习惯,整个宗族通过祠堂仪式被有序地组织起来,各种仪式在社区生活中发挥着各自的功能。它们增强了整个宗族的凝聚力,强化了族人对宗族的认同和归属感;约束了成员行为,保证了群体规范;同时升华了成员的精神境界,促进了群体动员。由此可知,我们在接触一种文化时,要充分发掘各种群体仪式背后所隐藏的意义和其所发挥的功能,从人类学、社会学、历史学等多维的学科角度上去认识群体仪式对于群体和其成员的影响和作用。

【参考文献】

[1](美)弗朗兹・博厄斯.人类学与现代生活[M].刘莎,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 1999.

[2]爱弥乐・涂尔干.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M].渠东,汲�,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3]郭于华.仪式与社会变迁[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4]钟显泽.话说白鹭[Z].赣县政协,1999.

客家文化对客家经济影响的研究

摘 要 本文通过诺斯和格雷夫的理论,简单探讨了客家文化对客家经济的影响,发现客家文化中的集体主义和商业精神的缺失使得有效率的组织无法建立和客家经济秩序无法有效扩展。

关键词 客家文化 客家经济 影响

文化与经济表现一直是经济研究里一个引人入胜的话题。诺斯强调文化决定制度变迁,制度影响经济绩效。格雷夫用比较制度的观点来把文化信念化,把信念内生化,用博弈论的方法证明了不同文化环境影响人的行为,不同行为下交易成本的不同导致了组织形态和绩效的不同。所以文化对经济的影响是毋庸置疑的。广东就是一个典型的文化影响经济表现的例子,自改革开放以来广东经济经过了长足的'发展,但地区间的差异明显扩大,地区之间发展不平衡日益凸显,尤其是客家地区和珠三角地区的经济差异尤其凸出。对客家地区的文化进行剖析是必要的,努力分析客家文化中适合经济发展的和阻止经济表现的,做到对传统文化的扬弃对客家地区的长远发展是有利的。

一、客家文化的界定和主要表现

美国文化人类学家A. L.克罗伯和K. 科拉克洪这样定义文化:文化存在于各种内隐的和外显的模式之中, 借助符号的运用得以学习与传播, 并构成人类群体的特殊成就, 这些成就包括他们制造物品的各种具体样式。文化的基本要素是传统(通过历史衍生和由选择得到的) 思想观念和价值,其中尤以价值观最为重要。客家人是从中原迁徙过来,随着与当地的融合,交流遂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特点。客家人的先祖多居于“中原旧地”,为避战乱,不断地向南迁徙,曾迁徙到达安徽、江西等地,后来又从福建汀州和江西等地迁到广东粤东北部山区来。客家文化呈现的是山区文化特色。粤东北部客家地区的开发史就是一部开发垦辟山区的历史。为求出路,客家男子苦读求功名和外出谋生,使社会生产的重担落在了妇女的肩上,妇女集樵采、畜牧、灌种、纫缝、炊 爨 于一身,这是客家人一个特别之处。客家文化从本质上是一种农耕文化。传统的农耕文化的特点就是自给自足重视功名。俗称的耕读传家。实际上重功名是自给自足下的被动选择和相应反应,传统的自然经济,生产的产品大同小异,贸易带来的收益有限,所以重功名是寻求更高收益的出路之一。如果说从中原迁徙过来的客家人有着很强的家国情怀和忠诚。

二、客家文化对经济的影响途径

格雷夫( 1994) 从文化信念与社会组织和制度安排的角度解释文化和经济增长的关系。他认为:(1)经济制度由文化信仰和组织这两个相关的因素组成, 由于文化信仰是未经协调的各种预期, 经济制度的变迁受其历史的影响;(2)制度结构之所以表现出路径依赖, 是因为过去的行为、文化信仰、社会结构和组织都影响着价值观念和社会实施机制的发展, 从而压制了背离旧有行为模式的灵活性。国内学者韦森( 2003) 沿着格雷夫的思路, 系统研究了计划经济体制和市场经济体制赖以生存的文化因素以及不同的文化传统对社会制度结构的影响, 指出中国历史上信奉的集体主义文化因子决定了中国社会制度变迁内卷性(深层次的路径依赖) , 而西方社会个人主义的文化因子决定了西方社会制度变迁外卷性( 进化演变) 的路径, 不同的文化传统导致了不同的变迁路径从而也形成了不同的增长路径。西方文化中的个人主义文化因子是欧美现代市场经济的一个必要条件( 尽管不是充分条件)。基于农本文化的客家文化毫无疑问带有集体主义因子,而本着求仕的客家文化又使得客家文化中缺少商业气息。考虑到经济活动是人们之间的活动, 市场扩展则是人们交易活动范围增宽和深化的一个自然结果, 而近现代以及当代历史上的任何国家和地区的经济繁荣与社会发展, 说到底只不过是市场扩展的一个外在表现。由于市场经济活动归根结底只是一种人们的商品和劳务交换行为的集合, 所以,市场参与者的商业精神和其动机 , 就成了市场秩序扩展和经济发展的一个最深层的或者说根本的动因了。

从制度经济学的分析视角来分析, 对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而言, 制度确实是重要的。然而, 制度的发挥是要环境的,文化及其氛围是极其重要的正如历史学家布雷戴尔所述谜题一样,只有在一定的文化氛围中, 一些市场经济的基本制度方能发挥其对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激励作用。这也导致了同样性质的制度, 在不同的文化传统和社会精神遗产中的作用链条和绩效不尽相同,且有时差异甚大。客家文化的商业性缺失削弱了市场经济的激励作用。另一方面根据格雷夫(1993)诺斯的思路客家文化的集体主义和重仕使得客家组织带有严重的科层色彩,而科层毫无疑问降低了组织的效率。根据诺斯所言经济增长的核心是有效率的组织。

综上所述,我们发现客家文化的集体主义和耕读阻碍了市场的扩展和有效率组织的形成,最终带来了低效率的经济表现。

参考文献:

[1]罗香林;《客家研究导论》.

[2]韦森;《从文化传统反思东西方市场经济的近代形成路径》. 载《世界经济》2002 (10).

[3]何东霞�何一鸣:《文化与制度:一个文献的综述》 《学术研究》,2006(10).

[4]诺斯 《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6》, 中文版, 49~~65 页, 上海, 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4.

[5]格雷夫: 《大裂变》 中信出版社 ,2001.

[6]韦森 ;《从传统齐鲁农耕文化到现代商业精神的创造性转化》《东岳论丛》2004 (6).

福建客家土楼的建筑空间研究【中文摘要】在《北京宪章》中曾这样指出:“技术与生产方式的全球化带来了人与传统地域空间的分离,地域文化的特色渐趋衰微;建筑环境趋同,文化的多样性逐步消失。”作为中国古建筑瑰宝之一的福建永定客家土楼建筑:能否摆脱这种危机?在逐步现代化的城市发展步伐当中,客家土楼特色文化能否屹立不倒?在未来的城市中,土楼能否体现其特有的人文与历史价值并继续延续下去?其空间构成究竟具有什么样的特色魅力?带着诸多问题,本文试对福建永定客家土楼建筑空间进行了相关的实地考察与研究。南迁的汉人来到荒芜的山林,面对重重生活困难,逐步开始了他们聚居生活。为了能够对福建客家土楼作出更好更细致的研究,本文主要以福建永定客家土楼群当中的圆楼(圆寨)为典型研究对象,并围绕圆楼展开一系列检索与调研。首先对土楼的建筑环境进行了实地考察,调研影响土楼建筑形成的历史与人文因素。另外,从客家土楼当地的自然资源入手,寻找土楼形成的自然与历史因素。然后重点分析土楼建筑的空间特质,从平面到立面,从墙体到空间结构逐一作出分析与诠释。探究其与众不同的空间形态。接下来,从客家土楼的结构与装饰风格入手,进一步研究土楼空间内部与外部的空间特性。最后重点阐述客家土楼建筑空间对今天现代建筑空间及空间形态设计的启发。重点通过圆形土楼研究其空间形成的过程与构造特色,解释其内在的物质精髓与文化精髓,来探索与寻找空间设计的进一步发展途径。【关键词】:客家土楼建筑空间结构目录中文摘要……………………………………………………………………………Ⅰ英文摘要……………………………………………………………………………Ⅱ绪论…………………………………………………………………………………1第一节课题研究意义………………………………………………………………1第二节课题研究的现状……………………………………………………………1第三节课题研究的特征、范围及基本框架………………………………………2第一章.客家土楼建筑环境的状况与成因………………………………………3第一节自然与地域环境对土楼建筑的影响……………………………………31.1.1地理气候、地形、地貌…………………………………………………31.1.2自然资源、建筑资源……………………………………………………3第二节社会环境对土楼建筑的影响……………………………………………41.2.1人文环境对土楼建筑的影响……………………………………………41.2.2历史环境…………………………………………………………………41.2.3思想观念(传统风水文化)……………………………………………5第二章.土楼建筑空间解析………………………………………………………5第一节.客家土楼建筑空间形式特征……………………………….52.1.1土楼建筑空间的平面分析……………………………………………….2土楼建筑内部空间合理性……………………………………………….3土楼建筑空间的形态分析……………………………………………….4客家土楼建筑的空间形态组合………………………………………….5客家土楼建筑的立面设计………………………………………………9第二节土楼建筑的结构、材料与技术要素…………………………………….1土楼建筑结构的主要特征……………………………………………102.2.2土楼建筑结构与材料的有机联系……………………………………11第三节土楼建筑空间形态的风格与装饰要素…………………………………132.3.1土楼建筑装饰风格的主要特征………………………………………132.3.2土楼建筑装饰构造与装饰手法………………………………………13第三章.土楼建筑空间的形态与技术对现代建筑空间设计的启示…………15第一节土楼建筑空间的形式与功能互化对现代建筑空间的启示……………15第二节土楼建筑空间的生态技术手段对现代建筑空间的启示………………16第三节土楼建筑空间的传统文化元素对现代建筑空间的启示………………17第四章.结论与建议………………………………………………………………17致谢…………………………………………………………………………………19参考文献……………………………………………………………………………201绪论第一节.课题研究意义福建客家土楼作为中国2008年世界文化遗产申报项目,正式向联合国申报。福建客家土楼到底有着什么样的历史渊源,它又凭借什么样的优势与特点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项目?作为文化遗产,作为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民居建筑奇葩之一究竟对我们今天的建筑与空间有什么影响,而今天的生活空间设计又能从土楼之中汲取到哪些养分呢?等等这些还是值得我们去探讨与研究的。第二节.课题研究的现状福建永定(注释1),客家土楼(图1-1)达到2万多座,从造型上分就有方形、圆形、五凤形、八角形、日字形、一字形、殿堂式围楼、府第式方楼等30多个种类,分布于永定县各个乡镇。而土楼最早在公元13世纪的元代以后就已经出现。客家土楼最突出的功能是聚族而居,同时它具有安全防卫、防风抗震、通风采光、冬暖夏凉等特点。祖堂常是宗族议事、婚丧喜庆、会客、宴会、演戏的好地方。楼有门坪,既可作为休闲和举行大型活动的主要场所,又可晾晒农作物、调节阳光等。其他建筑物,如水井、浴室、厕所、牛栏、猪舍、磨房等,也一应俱全。福建省文物局有关人士表示,福建土楼是汉民族客家民系形成并创造特殊文明的标志物。随着土楼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紧锣密鼓的开展,专家、学者们对土楼的研究兴趣大增。主要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研究与阐释,如:马丽《对土楼聚居环境现状的思考》,程爱勤《风水学说对客家土楼的影响》,李志一个县级市,是客家分布区域之一。2文《客家土楼的建筑艺术特色》、《客家土楼的物质性建构序列与精神性建构序列》,严志铭《永定客家土楼利用与保护间的共生关系》,张昉《土楼建筑与文化》等。第三节.课题研究的特征、范围及基本框架通过实地考察,从了解客家土楼到理解客家土楼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同时也是学习与诠释客家土楼的过程。为了能够作出更好更细致的研究,本文主要以福建永定客家土楼群当中的圆楼(图1-2)为典型研究对象,并围绕圆楼展开一系列检索与调研。首先对土楼的建筑环境进行考察,调研影响客家土楼建筑形成的历史与人文因素。另外,从客家土楼当地的自然资源入手,寻找土楼形成的自然因素。然后重点分析土楼建筑的空间特质,从平面特征到立面特征,从墙体到空间逐一进行分析与诠释,探究其与众不同的空间形态。接下来,从客家土楼的空间结构与装饰风格入手,进一步研究土楼空间内部与外部的空间特质。最后重点阐述客家土楼建筑空间对今天现代建筑空间及空间形态设计的启发。重点通过圆形土楼研究其空间形成的过程与构造特色,解释其内在的物质精髓与文化精髓,来推动空间设计的进一步发展。福建土楼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山区大型夯土群居建筑,独特的生土建筑艺术杰作;其二,福建客家土楼是在特定的自然地理环境条件下和重大社会变迁与动乱中,植根于东方血缘伦理关系的民族传统基础之上的建筑艺术成就和历史见证;其三,福建土楼遵循了“天人合一”的东方哲学理念和“风水”建筑规划学说,就地取材,其选址或依山就势、或沿循溪流,建筑风格古朴粗犷,与青山、绿水、田园风光相得益彰,组成了适宜的人居环境以及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景观(图1-3)。其实建筑本身就是人类文明的一种标志,人类栖身居所的不断演变伴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进程。从居无定所到结庐而居,每一小步都是先人劳动创造的结晶。其中福建客家古民居无疑是一笔宝贵的建筑艺术与文化遗产,无论其空间结构方面还是其成因、工程特质、形式与功能特色。第一章.客家土楼建筑环境的状况与成因第一节.自然与地域环境对土楼建筑的影响1.1.1地理气候、地形、地貌福建西南部山区地带海拔一般较高,山高水冷,地湿雾重。客家居民亦集中于福建、江西、广东三省交界地带,这一地区山势蜿蜒,层峦叠嶂,山路盘旋。土楼则星罗棋布地坐落在山谷盆地。土楼民居建筑具体选址多在依山傍水的坡地或近溪山谷中,或选在山、水、田、楼相和谐的地理环境之间。书洋乡田寮坑土楼群、曲江河坑村的土楼群、塔下村土楼群、下版寮土楼群、后桥村土楼群、均沿溪流建筑在山坡、谷地,四周山峦环绕,天然的保护屏障(图2-1)。1.1.2自然资源、建筑资源人丁兴旺,自古以来是中国老人对家族的祈愿。伴随着客家家族人口猛增的势头,则不可避免的面临居住难题。为了解决这一朴素而迫切的要求,客家人开始思索着究竟用什么材料来铸造自己的家园。于是当地的自然资源开始被逐渐挖掘出来。无从考证土楼的第一个发明者是谁,实际上土楼也不是具体的某一个人发明的。土楼是客家人迷恋历史情愫、超凡脱俗的天才想象和现实的物质条件结合的产物。可以说,客家人建造的第一座土楼很丑陋,并没有眼前的壮观、美丽,很不成熟;甚至可能看起来很可笑,但是在漫长的岁月里,客家人不断积累经验总结教训,不断努力创造,夯土技术越来越娴熟高超,审美境界越来越开阔,土楼也变得越来越大、越来越高、越来越美红壤土、瓦砾土、田岬泥,当地最常见的自然资源,再加上平凡不过的竹、木等,通过客家人勤劳的双手演绎出高大、坚固、壮丽的土楼。其中,土作为首选,这是就地取材的最佳途径,比起石头更方便开采,更方便运输,更环保等等。第二节.社会环境对土楼建筑的影响1.2.1人文环境对土楼建筑的影响福建客家土楼以其鲜明的建筑风格屹立于世界建筑艺术之林。其建筑特色有着深厚的地域与人文烙印。没有客家人就没有客家土楼,没有客家人自我防护的团结意识也不会有客家土楼。从一筐土到一段墙到一座楼都是凝聚着客家人的智慧与汗水。客家的人文生活造就了土楼,然而土楼的灵魂依然是客家人,土楼建成之后倘若长时间没有人在内居住,很快便会荒废掉,有人气才有土楼的生气,没有了客家人,土楼便会在风吹日晒中渐渐被风化,侵蚀,很快消失。而且土楼空间环境所以能保留几百年,正是因为土人的居住。生活在土楼中间的人们每天生火做饭,无疑使得环境干爽很多,而且人每时每刻呼出的二氧化碳有阻碍风化的作用。由此也可见“天人合一”是土楼的精髓所在。1.2.2历史环境客家土楼民居,是历史时期中原地区南迁汉人在极为艰险的自然社会环境下,既保持中原汉文化古风,又长期与当地土著交融磨合而形成的一种极具客家民系风格和山居地域文化特色的民居模式.它从物质文化、制度文图2-2夯筑的土墙图片来源:作者自摄图2-3夯筑的土墙图片来源:土楼漫游5化、精神文化三个层面体现出了客家土楼民居的文化适应.在中国福建省西南部,广袤千里的九龙江流域,成千上万幢建筑特别、造型别致的土楼矗立在平畴绿野、崇山谷地(图2-4)(图2-5).它折射出当地先民对于居住文化非同寻常的美学追求,反映出闽南深厚的历史文化。南迁家族一路崎岖,荆棘满布,从兵荒马乱的北方走向偏安一偶的南方,时有强盗与猛兽出没,偷袭侵扰,时有山间瘴气弥漫,更是击倒不少壮健的身体。这种种情况必然加剧了南迁人们对家的渴望!同时安全因素与群居习惯促使他们必须聚居,只有团结协作才能得以更好地生存。1.2.3思想观念(传统风水文化)起源于中原地区的汉文化中的阴阳五行理论,特别是由此衍生出来的“风水学说”,不仅深刻影响着客家民居的建筑思想和建筑理论,在某种意义上,甚至可以毫不夸张地说,“风水理论”规范着,乃至决定着客家民居的建筑思维.传统风水文化自始至终影响和决定着土楼始末(图3-1)。通常情况下,建造土楼之前,聘一风水先生,择一良辰吉时是头等大事。永定县裕昌楼依五行分为五个单元,楼内天井中心祖堂前面用卵石铺成大圆圈,等分五格,代表“金、木、水、火、土”五行。振成楼,其实是一座八卦外形的同圆心内外两环组成的土楼。外环以标准八卦图式分八个单元,每卦设一楼梯。第二章.土楼建筑空间解析第一节.客家土楼建筑空间形式特征2.1.1土楼建筑空间的平面分析老子在《道德经》中阐述:“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土楼一米多厚甚至更厚的土夯筑墙并不是目的,真正目的是夯筑土墙围合形成的空间,即老子所言的“无”土楼是闽南地区在“外寇之出入,蟊贼之内讧”的特殊社会环境下的产物。土楼以生土为主要材料,掺上石灰、细砂、糯米饭、红糖、竹片、木条等,经反复舂压、夯筑而成,一般高三至五层,一层为厨房,二层为仓库,三层以上为起居室,通常可居住200至700人,具有聚族而居、防盗、防震、防兽、防火、防潮、通风采光、冬暖夏凉等特点,可以讲土楼是一座巨大的群居空间。土楼的形式多样,从总体平面布局来说可以划分为方、圆两大类。多以阴阳五行八卦等风水理论为依据进行平面规划,同时非常注重与环境的协调性(图3-2)。永定客家土楼的建筑规划,从唐宋至明清已经形成了约定俗成的原则:一是依山傍水,有利于生产生活;二是尽量选择坡地或者荒杂地做楼基,尽量不占或少占农田;三是利用自然条件构成村落景观,优化生活环境也就是这三个原则使得永定的青山绿水和特殊的坡、台地段得到充分利用,而且通过规划在土楼建筑的组群部落上造就了许多充满诗情画意的杰出范例。土楼的平面规划是把建筑本身作为环境的一部分,创造出富于自然美的生活空间。从南宋至元明,土楼建筑大多规划在依山傍水的坡地,这样的地带方便族人就近耕作,上山砍柴捕猎,便于采摘和捕捉。例如南溪、洪坑、湖坑、大溪等地绝大多数土楼都建在东西南北四个方位的山腰坡地上。而且它们或南北对峙,或东西相望,在彼此相向之间,保留着生意盎然的田野、河流或谷地农田作为村落的内部空间,使得生活其中的村民泰7然自若、心旷神怡。从明清至民国,为了使居住环境更佳,客家人又在串珠状的河谷盆地创造了利用四周山峦构成群山环抱的生态空间。这种设计表现手法,多以市(市场)为中心采用周边是的土楼来组群空间。可以看到溪口,洪山等地的土楼群,它们的特点便是耸立在山川田野之间的、围绕于市的土楼建筑作为整个区域的内部空间处理,而把四周的层峦叠嶂作为维护生态的天然屏障。一句当地俗话说:“永定八山一水一分田”可见山多田少。节省耕地,充分利用和创造空间显得尤为重要。聪明的客家人用石砌小路联系三五成群的土楼如诗如画的生活空间。土楼建筑内部空间合理性土楼不是“四合院”,每栋土楼中间居住的不是一户人家,而是一个家族、一个宗亲系族;所以在内部空间规划上来讲,具有其独特性与复杂性。而且圆楼与方楼又各具有自己的特点然而圆楼是永定客家土楼的精髓所在,为了少占地方,扩大空间,适应山区河谷陡峭地形,永定客家土楼选择了更加美妙绝伦的圆形空间圆形土楼空间在合理性上有着不可替代的空间价值,与方形土楼相比,圆形土楼空间有诸多优点:①、方楼当中四个角落称为“死角”,光线暗,通风差,紧靠楼梯道噪音大,不受欢迎,而圆楼则不存在“死角”。②圆有平等均等的特点,好坏差别不明显,利用房间的分配和家族的和谐。③、一个简单的道理,同样周长的圆形空间面积是方形空间面积的倍。所以采用圆形空间将得到比方形空间更大的内院空间。④、圆楼的屋顶比方楼简化,施工相对简便。⑤、圆楼的构件比较统一8方便计算,方便生产与安装。⑥、圆楼的每个房间都被分割为扇形空间,由于外弧较长,以土墙承重,内弧较短,以木承重。因此,同样面积的扇形空间比矩形空间更节省木材。同时由于圆楼空间消除死角,对大木料的需要相对减少。所以防漏空间比原露空间更节省木材。⑦、按照风水先生的说法,路有路煞,方有方煞,方楼的某个角总会碰上煞气,而圆楼无角则无煞。抛开迷信色彩,把煞气理解为山风,方楼阻力大,圆角阻力更小(图3-5)。⑧、从抗震角度看,圆楼能更均匀地传递水平的地震力,因此同样高度、墙厚相同的圆楼与方楼相比,如果圆的直径和方的边长相等,无疑圆楼具有更强的抗震能力。所以圆楼空间比方楼空间更安全(图3-6).3土楼建筑空间的形态分析在土楼的建筑空间当中集中体现了虚与实结合、个体与群体的有机整合,从外观上看是一个单体建筑,而步入土楼大门,呈现在眼前的的是伟大的家和缩微的国整体与个体紧密连接、相辅相成。如永定承启楼平面规划上,占地5376平方米,直径73米,外墙周长229米,圆中带圆,圈中带圈,一共四圈,主墙为土内墙为木,围合出丰富的空间。三环主楼层层叠套,中心位置耸立着一座祖堂。规划布局上按照五行八卦依次排开,在阴阳两极开水井命名“阳井”“阴井”(图3-7)。四部楼梯,共400个房间,最多居住时80多户,宛如现代的居民小区井井有条。外环楼共四层,一层空间规划为厨房,但作用远远超出了厨房的范畴,同时为二层粮仓的保持干燥及整栋楼体的除湿保干提供了更多可能,也充分利用了热能,无疑从形式和功能上达到了完美的结合。二层为粮仓,搬运起来不用爬的太高,同时又避免了粮食直接与地面接触而容易生霉腐烂。三层以上为居室。每层平均划分72个房间。第三环为两层,每层40个房间,这一区域空间主要规划为书房。第二层为单层有32个房间,中心为祖堂。.4客家土楼建筑的空间形态组合点状柱网结构、线装墙体结构、面装层面结构,这三大体系的有机组合便是土楼空间形态的基本组合形式。其中土墙承接了线与面,既是立柱又是立面,既是“线”又是“面”。将“点”的排列与“线”的交织以及“面的组合统一联系起来形成一个有机结构整体(图3-8)。圆土楼当中环形空间,中心为祖堂为议事之处,外圈为居住,从动静功能分析上来看比较合理,将公共空间与私密空间妥善协调规划。议事祖堂,这一空间之外围规划为会客厅,再向外一圈是书房(图3-9),从而降低了议事祖堂对书房的干扰。三楼作为卧室,相对来讲比较安静,同时外圈距离外界最近,以便于察觉外界是否有入侵者,从而及时采取防御措施。其中可见在客家土楼当中,公共空间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被安排在中心位置。从空间规划上来讲对于每个房间的距离都是相等的,利于人群的集中与疏散。

客家文化论文参考文献

客家文化发展论文范文

客家宗族的仪式文化

【摘 要】 各种仪式活动不仅涉及传统记忆、文化传承,而且还涉及到对群体的归属和群体教育。尤其是对于一个族群来说,客家族群聚族而居,千百年来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体系,一系列的仪式活动在族群的生活中发挥着各自重要的作用,其中有些还蕴含着丰富与深刻的教育意义。分析和研究这些仪式,对于理解客家独特的仪式文化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 客家;宗族;仪式;教育意义

Abstract variety of ceremonial activities involves not only traditional memory, cultural heritage, but also to the ownership of the community and education groups. Especially for an ethnic group, the Hakka clan cluster, for thousands of years to form its own unique cultural system, a series of ritual activity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ir communities of life, some of which also contains a wealth of and profound educational significance. Analysis and study of these rituals, rituals for understanding the unique Hakka culture has an important reference.

Key words Hakka; clan; ceremony; educational

仪式,即是一套以行为方式和象征符号为要素,通过结合在一起进行表演的一种实践活动。最早有我们所知道的是原始社会人类在战争、播种、狩猎、求雨等活动中所进行的各种仪式。进入文明社会后,虽然涉及迷信和巫术的仪式活动逐渐消亡了,但其它民间和官方的各种仪式活动却不断涌现,如民间的宗教、祭祀、文化仪式活动等,官方的政治、行政、教育仪式活动等,无不在时刻的告诉我们:仪式在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都受到它们的影响。

客家族群是一个独特的汉族支系族群,由于历史的原因导致他们习惯于聚族而居,从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客家聚居社区。江西省赣南地区的白鹭村就是非常典型的这样一个社区,历经八百多年,形成了一个以人口98%为独一“钟”姓的客家宗族聚集区。在这过程中也形成了自己的一套仪式体系,其中有一项仪式笔者认为最能反应客家独特的文化以及本文所要探讨的客家宗族的仪式教育,那就是白鹭村的“祠堂仪式”。所谓“祠堂仪式”只是一个很笼统的概念,具体说来,即是把祠堂作为族中一个固定的场所举行各种仪式,并且这些仪式能够给宗族成员带来某种程度上的教育意义。

白鹭村“祠堂仪式”中最主要的一个仪式就是祭祖仪式,每到大年初一清晨,族中便有德高望重者带领宗族成员到总祠堂祭祖,准备好祭器,有专人置办三牲等祭祀用品。而后由这些德高望重的长辈主祭,族中男女老少在主祭人的指挥下对着列祖列宗的牌位和画像行叩拜礼,献上祭酒及三牲等果品,然后诵读祭文、鸣炮、吹唢呐、敲锣打鼓。中午祭祖仪式结束后,全体族人会餐,餐席就设在祠堂的大厅里,全族人谈笑风声,一起缅怀客家先祖,追远思源。除此外,还要在祠堂中唱三天“东河戏”(赣南客家剧种之一,由昆曲演变而来),全族男女老少一同前往观看,甚是热闹。不仅在祠堂唱“东河戏”,族里还要请戏班到村里的庙里演三天的木偶戏,这种习俗在白鹭村世代相沿。

其中第二个主要的仪式便是抢“打轿”,这是白鹭村独有一种习俗。在正月七日晚,在总祠堂里,焚香点烛,礼炮齐鸣,村中各个支房(宗族下面的各个分支,白鹭村有六个支房)派出精壮的后生,每三个房为一支队伍,分成两支队伍,各五至六人左右,分别簇拥在一个“井”字形的粗大木架两边,抓住木架,从总祠堂内开始,各队往各队方向拼命的拉。整个过程异常激烈,双方争斗的架势就像是真的红了眼的恶斗一般,个个身上都要挂彩,用鼻青脸肿、皮开肉绽来形容都不为过。这样来来回回要持续好几十个回合,少则十几分钟,多则一个多小时,族中各支房的族人都为自己的队伍呐喊助威,场面极其震憾。直到双方抢的精疲力尽,最后看哪一方能把“轿”拉到自己方向的才算赢家。赢得那家不仅能为自己支房带来荣誉,而且还能得到两筒麻饼的奖赏。结束后双方到祠堂开怀畅饮,又是一家人。抢“打轿”有一种说法说是白鹭村村后的山形似五虎,村中人忌讳其煞气太重,抢“打轿”意在敲山震虎。另一种说法说客家人逞勇好斗,一年一度的抢“打轿”活动可以满足族中后生的斗勇之欲,同时还能使族人团结合睦,增强宗族的凝聚力。

最后一个仪式便是在祠堂中举行的各种惩戒活动,客家人历来重视教育,在白鹭村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农而优则商,商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所以族中文风盛行,族人都好礼教,特别看重一个人的品行。因此族人待人接物都是规规矩矩,特别注重礼数和教养。但有时也有不懂事的族人会违反礼数和规矩,据笔者所了解的有大致三种情况:一是有偷盗及为非作歹者,二是不尊老爱幼者,三是没有礼数及蔑视风俗习惯者。对于第一种情况,由族中德高望重的长辈将其所做所为广而告之。尔后各支房及族中有头有脸的人把为非作歹者及其亲属叫到总祠堂中来,族人大多在旁围观。要其当着大家的面陈述自己的罪行,同时写下保证书,保证以后不再犯。为了起到警示惩戒作用,还要其脱去上衣跪在祖宗牌位前,其父亲用三根细竹条扎成一把,在其背上施行鞭刑,直至打到皮开出血。最后大家上前将其救起,鸣放鞭炮,以示族人原谅了他,望他从此改过自新,仪式结束时长辈们还郑重要求大家以后不准再议论此事,对受惩戒人需同等对待。而对于第二种和第三种情况的惩戒仪式则轻微了些,同样是由族中长老们组织,要求受罚者跪在祠堂祖宗牌位前,忏悔反思,当着所有族人的面承认错误,保证改正错误,要全族人当其监督者和见证人。

白鹭村独特的祠堂仪式涉及到社区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它们对于整个社区的健康运转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大致可以总结为以下三点:

第一,增强群体凝聚力,强化群体成员对群体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宗族所举行的祭祖仪式以及抢“打轿”可以将族人周期性的聚集在一起,使他们认识到自己与宗族群体之间的联系,使他们进一步肯定了宗族群体的存在价值,加强宗族的内部团结。而惩戒仪式则能让每个族人意识到人人在宗族里都是平等的,意识到宗族对于每一个族人的宽大仁慈,增强族人对宗族的认同和归属感。

第二,约束成员行为,保证群体规范。

最明显的莫过于祠堂的惩戒仪式了,一些最朴素的道德伦理观念通过这样一种在公众面前的表演仪式得到了传播,同时也保持了族人对于道德伦理规范的敬畏之心,不敢轻易以身试法。族人将其内化为自身的行为规范,在其生活中的各方面发挥效用,最佳程度的保证了群体规范的贯彻落实。

第三,升华成员精神境界,促进群体动员。

在这样一种集体仪式的氛围中,自我的一切,如自私、自卑、胆怯等,被大大的削弱了甚至抛弃了。就像某种宗教仪式样,引导人们对于一种美好境界的精神向往,将美好的品行和修养作为自己言行的标准,努力提升自我的思想境界。这一系列的仪式可以动员整个宗族的成员,同时,也就是动员了整个宗族的资源,这对于宗族想要实现公共目标是非常有利的。

综上所述,我们发现白鹭村的祠堂仪式并不单单是几个简单的风俗习惯,整个宗族通过祠堂仪式被有序地组织起来,各种仪式在社区生活中发挥着各自的功能。它们增强了整个宗族的凝聚力,强化了族人对宗族的认同和归属感;约束了成员行为,保证了群体规范;同时升华了成员的精神境界,促进了群体动员。由此可知,我们在接触一种文化时,要充分发掘各种群体仪式背后所隐藏的意义和其所发挥的功能,从人类学、社会学、历史学等多维的学科角度上去认识群体仪式对于群体和其成员的影响和作用。

【参考文献】

[1](美)弗朗兹・博厄斯.人类学与现代生活[M].刘莎,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 1999.

[2]爱弥乐・涂尔干.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M].渠东,汲�,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3]郭于华.仪式与社会变迁[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4]钟显泽.话说白鹭[Z].赣县政协,1999.

客家文化对客家经济影响的研究

摘 要 本文通过诺斯和格雷夫的理论,简单探讨了客家文化对客家经济的影响,发现客家文化中的集体主义和商业精神的缺失使得有效率的组织无法建立和客家经济秩序无法有效扩展。

关键词 客家文化 客家经济 影响

文化与经济表现一直是经济研究里一个引人入胜的话题。诺斯强调文化决定制度变迁,制度影响经济绩效。格雷夫用比较制度的观点来把文化信念化,把信念内生化,用博弈论的方法证明了不同文化环境影响人的行为,不同行为下交易成本的不同导致了组织形态和绩效的不同。所以文化对经济的影响是毋庸置疑的。广东就是一个典型的文化影响经济表现的例子,自改革开放以来广东经济经过了长足的'发展,但地区间的差异明显扩大,地区之间发展不平衡日益凸显,尤其是客家地区和珠三角地区的经济差异尤其凸出。对客家地区的文化进行剖析是必要的,努力分析客家文化中适合经济发展的和阻止经济表现的,做到对传统文化的扬弃对客家地区的长远发展是有利的。

一、客家文化的界定和主要表现

美国文化人类学家A. L.克罗伯和K. 科拉克洪这样定义文化:文化存在于各种内隐的和外显的模式之中, 借助符号的运用得以学习与传播, 并构成人类群体的特殊成就, 这些成就包括他们制造物品的各种具体样式。文化的基本要素是传统(通过历史衍生和由选择得到的) 思想观念和价值,其中尤以价值观最为重要。客家人是从中原迁徙过来,随着与当地的融合,交流遂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特点。客家人的先祖多居于“中原旧地”,为避战乱,不断地向南迁徙,曾迁徙到达安徽、江西等地,后来又从福建汀州和江西等地迁到广东粤东北部山区来。客家文化呈现的是山区文化特色。粤东北部客家地区的开发史就是一部开发垦辟山区的历史。为求出路,客家男子苦读求功名和外出谋生,使社会生产的重担落在了妇女的肩上,妇女集樵采、畜牧、灌种、纫缝、炊 爨 于一身,这是客家人一个特别之处。客家文化从本质上是一种农耕文化。传统的农耕文化的特点就是自给自足重视功名。俗称的耕读传家。实际上重功名是自给自足下的被动选择和相应反应,传统的自然经济,生产的产品大同小异,贸易带来的收益有限,所以重功名是寻求更高收益的出路之一。如果说从中原迁徙过来的客家人有着很强的家国情怀和忠诚。

二、客家文化对经济的影响途径

格雷夫( 1994) 从文化信念与社会组织和制度安排的角度解释文化和经济增长的关系。他认为:(1)经济制度由文化信仰和组织这两个相关的因素组成, 由于文化信仰是未经协调的各种预期, 经济制度的变迁受其历史的影响;(2)制度结构之所以表现出路径依赖, 是因为过去的行为、文化信仰、社会结构和组织都影响着价值观念和社会实施机制的发展, 从而压制了背离旧有行为模式的灵活性。国内学者韦森( 2003) 沿着格雷夫的思路, 系统研究了计划经济体制和市场经济体制赖以生存的文化因素以及不同的文化传统对社会制度结构的影响, 指出中国历史上信奉的集体主义文化因子决定了中国社会制度变迁内卷性(深层次的路径依赖) , 而西方社会个人主义的文化因子决定了西方社会制度变迁外卷性( 进化演变) 的路径, 不同的文化传统导致了不同的变迁路径从而也形成了不同的增长路径。西方文化中的个人主义文化因子是欧美现代市场经济的一个必要条件( 尽管不是充分条件)。基于农本文化的客家文化毫无疑问带有集体主义因子,而本着求仕的客家文化又使得客家文化中缺少商业气息。考虑到经济活动是人们之间的活动, 市场扩展则是人们交易活动范围增宽和深化的一个自然结果, 而近现代以及当代历史上的任何国家和地区的经济繁荣与社会发展, 说到底只不过是市场扩展的一个外在表现。由于市场经济活动归根结底只是一种人们的商品和劳务交换行为的集合, 所以,市场参与者的商业精神和其动机 , 就成了市场秩序扩展和经济发展的一个最深层的或者说根本的动因了。

从制度经济学的分析视角来分析, 对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而言, 制度确实是重要的。然而, 制度的发挥是要环境的,文化及其氛围是极其重要的正如历史学家布雷戴尔所述谜题一样,只有在一定的文化氛围中, 一些市场经济的基本制度方能发挥其对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激励作用。这也导致了同样性质的制度, 在不同的文化传统和社会精神遗产中的作用链条和绩效不尽相同,且有时差异甚大。客家文化的商业性缺失削弱了市场经济的激励作用。另一方面根据格雷夫(1993)诺斯的思路客家文化的集体主义和重仕使得客家组织带有严重的科层色彩,而科层毫无疑问降低了组织的效率。根据诺斯所言经济增长的核心是有效率的组织。

综上所述,我们发现客家文化的集体主义和耕读阻碍了市场的扩展和有效率组织的形成,最终带来了低效率的经济表现。

参考文献:

[1]罗香林;《客家研究导论》.

[2]韦森;《从文化传统反思东西方市场经济的近代形成路径》. 载《世界经济》2002 (10).

[3]何东霞�何一鸣:《文化与制度:一个文献的综述》 《学术研究》,2006(10).

[4]诺斯 《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6》, 中文版, 49~~65 页, 上海, 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4.

[5]格雷夫: 《大裂变》 中信出版社 ,2001.

[6]韦森 ;《从传统齐鲁农耕文化到现代商业精神的创造性转化》《东岳论丛》2004 (6).

在广东,主要有三大族群对应着三大语系,分别是讲粤语的广府族群,讲客家话的客家族群,和讲潮州话的潮汕族群。这三大族群又对应着三种文化区。 其中,潮州、汕头、揭阳三市,汕尾市的沿海地带及陆丰东南部,和梅州丰顺县的东南部属潮汕文化区;梅州、河源,韶关、惠州大部,清远、广州花都、深圳部分,福建闽西龙岩大部和江西赣州,加上潮汕地区的北部,及广西东部部分地区属客家文化区;西江下游的肇庆、佛山、广州、中山、江门、珠海、澳门,西江中游的肇庆和广西的梧州,广东的东莞、阳江、茂名、湛江部分,香港,及广西的玉林、北海、钦州等为广府文化区(岭南粤语文化区)。 上大学前,我就成长在潮汕地区,年轻时就经常行走在饶平、汕头、潮安之间,工作后从广州回潮汕又总是先到揭阳落脚。跟许多潮汕人一样,我对潮汕的事物是比较熟知的,但开始往往是知其然,却未必知其所以然!比如潮汕人为什么比较喜欢以家庭或家族为单位从商?潮汕人的宗族观念为什么会比较强?又是什么原因,使潮汕人拥有那么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等等。 在学习工作生活中,我又结识了许多客家人,加上我的祖先就是从福建客家首府汀州迁徙到潮州北部潮客混居地区的,所以对客家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于是近年专门安排几次有目的的粤闽赣客家地区自驾之旅。特别在2020年上半年,我用了四个月的时间,有目的的对潮汕和梅州地区进行游访。也是通过这段长时间的游访,让我发现了一个现状——就是几乎所有潮汕的大江大河都发源于客家人居住的地区! 这种现状立马让我想一点——在没有铁路,且公路不发达的古代,潮汕和客家人之间一定通过水路,进行着深度的来往! 果不其然,自东晋义熙九年(公元413年),在现潮汕、梅州、漳州、汕尾地区设置义安郡以来的1600多年历史中,现在的梅州市大部地区在相当长时期都同属潮州管辖!特别是从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到清嘉庆十二年(公元1808年)的430年里,现梅州地区便隶属于潮州府。一百年后,从民国三年(公元1914年)至1965年,现梅州大部分地区又有50年隶属汕头管辖。古代潮州府的许多历史和统计,就包含着现梅州地区! 2020年初发布的潮汕三市的常住人口统计数字,潮汕三市有约850万常住人口(本地户籍人口不算太多,应该是几十年来,许多像我一样的潮汕中青年人,在读完大学后就落户到了深圳广州等外地,因此没有统计在内)。特别引发我极大关注的是,在这约850万的潮汕三市人口中,竟然就包括了约100万的客家人口(有人称为“半山客”)! 其实,梅州和潮汕因为历史的管辖关系,也因为两地人民多同为中原汉族之后,更因为潮汕五江均起源于客家地区的原因,在公路和高铁不发达的年代,两地人民通过江河的交往互通,一直是“一江亲”的状态! 如今,可能是交通运输方式改变的原因,也可能是行政区划改变的原因,原来依靠水路而交融共生了千年的潮梅两地人民,半世纪以来的文化交流似乎变得减少了。我注意到近几十年的许多研究成果,大多是将潮汕和客家文明分开讲述的(甚至在潮汕地区,也经常将潮汕三市的历史文化分开研究)。但是,不论是历史还是现状,想要研究潮汕文明(文明,我的理解,就是人类历史积累下来的人文精神、发明创造的总和),就一定离不开研究客家文明(何况潮汕地区还有大量的客家人);要想研究潮汕历史,就一定离不开研究客家历史。反之,想要研究梅州历史文明,就一定离不开研究潮汕历史文明。 我相信,所有的人文精神(如观念、风俗)与发明创造(如建筑)都离不开特定的历史背景。就像潮汕和客家地区许多姓氏的族谱,开篇就会写着其始祖于什么年代从哪里来到当地安居。其实,一旦我们能了解其始祖所生活的朝代和年代背景,就能更好地了解其始祖迁徙的初衷,也能了解历代族人所做的行为决策以及所留下的保留到现在的文明的产物。 于是,我想以对客家地区的游访,结合潮客江河的走向和我本身对潮汕的了解,突破行政区划及研究资源的束缚,依靠历史的纵轴分析现状背后的来龙去脉,然后对历史、地理、文人、建筑等方面进行多点横向比对,以尝试剖析现象和观念背后的内在规律。 如果说,2019年底出版的我用了四年写成的当代长篇寻宝小说《千年宋井》,展现的是潮汕当今的社会生态,反映的是潮汕的历史人文,讲述的是潮汕“有什么”,那么这本书就是力图去解答“为什么有什么”了! 既然自古潮客人民主要是通过江河进行交往或迁徙的,可以说是,君住江之头,我住江之尾,往来共生千百年,共饮一江水!潮客人民的深情厚谊如这悠悠江河水一般,奔流千万年而不息。所以,从一开始着笔时,我就确定地把本书的书名命为《一江潮客情》! 现在,就请各位备上一杯茶,跟我一起徜徉在波澜壮阔的潮客历史画卷之中,去走访看望潮汕与客家的两千年来文明产物,一起去探讨现状与观念的由来,以使我们能更加地释然地生活在这个多彩的社会中。知来时之道路,以明未来之方向。以上内容摘录自2022年3月出版的《一江潮客情:潮汕与客家历史文化访思录》一书。2022年4月4日,汕头日报刊文章《青山同云雨 潮客“一江亲”》探源潮汕文化和客家文化交融共生,余源鹏新书《一江潮客情》上市。 2022年5月25日,梅州日报旗下【掌上梅州APP】刊发多幅照片并发文报道——粤东潮客文化历史探访研究通俗著作!《一江潮客情:潮汕与客家历史文化访思录》出版。2022年5月30日,梅州日报再次刊发简文报道——探访研究粤东潮客文化历史!

福建客家土楼的建筑空间研究【中文摘要】在《北京宪章》中曾这样指出:“技术与生产方式的全球化带来了人与传统地域空间的分离,地域文化的特色渐趋衰微;建筑环境趋同,文化的多样性逐步消失。”作为中国古建筑瑰宝之一的福建永定客家土楼建筑:能否摆脱这种危机?在逐步现代化的城市发展步伐当中,客家土楼特色文化能否屹立不倒?在未来的城市中,土楼能否体现其特有的人文与历史价值并继续延续下去?其空间构成究竟具有什么样的特色魅力?带着诸多问题,本文试对福建永定客家土楼建筑空间进行了相关的实地考察与研究。南迁的汉人来到荒芜的山林,面对重重生活困难,逐步开始了他们聚居生活。为了能够对福建客家土楼作出更好更细致的研究,本文主要以福建永定客家土楼群当中的圆楼(圆寨)为典型研究对象,并围绕圆楼展开一系列检索与调研。首先对土楼的建筑环境进行了实地考察,调研影响土楼建筑形成的历史与人文因素。另外,从客家土楼当地的自然资源入手,寻找土楼形成的自然与历史因素。然后重点分析土楼建筑的空间特质,从平面到立面,从墙体到空间结构逐一作出分析与诠释。探究其与众不同的空间形态。接下来,从客家土楼的结构与装饰风格入手,进一步研究土楼空间内部与外部的空间特性。最后重点阐述客家土楼建筑空间对今天现代建筑空间及空间形态设计的启发。重点通过圆形土楼研究其空间形成的过程与构造特色,解释其内在的物质精髓与文化精髓,来探索与寻找空间设计的进一步发展途径。【关键词】:客家土楼建筑空间结构目录中文摘要……………………………………………………………………………Ⅰ英文摘要……………………………………………………………………………Ⅱ绪论…………………………………………………………………………………1第一节课题研究意义………………………………………………………………1第二节课题研究的现状……………………………………………………………1第三节课题研究的特征、范围及基本框架………………………………………2第一章.客家土楼建筑环境的状况与成因………………………………………3第一节自然与地域环境对土楼建筑的影响……………………………………31.1.1地理气候、地形、地貌…………………………………………………31.1.2自然资源、建筑资源……………………………………………………3第二节社会环境对土楼建筑的影响……………………………………………41.2.1人文环境对土楼建筑的影响……………………………………………41.2.2历史环境…………………………………………………………………41.2.3思想观念(传统风水文化)……………………………………………5第二章.土楼建筑空间解析………………………………………………………5第一节.客家土楼建筑空间形式特征……………………………….52.1.1土楼建筑空间的平面分析……………………………………………….2土楼建筑内部空间合理性……………………………………………….3土楼建筑空间的形态分析……………………………………………….4客家土楼建筑的空间形态组合………………………………………….5客家土楼建筑的立面设计………………………………………………9第二节土楼建筑的结构、材料与技术要素…………………………………….1土楼建筑结构的主要特征……………………………………………102.2.2土楼建筑结构与材料的有机联系……………………………………11第三节土楼建筑空间形态的风格与装饰要素…………………………………132.3.1土楼建筑装饰风格的主要特征………………………………………132.3.2土楼建筑装饰构造与装饰手法………………………………………13第三章.土楼建筑空间的形态与技术对现代建筑空间设计的启示…………15第一节土楼建筑空间的形式与功能互化对现代建筑空间的启示……………15第二节土楼建筑空间的生态技术手段对现代建筑空间的启示………………16第三节土楼建筑空间的传统文化元素对现代建筑空间的启示………………17第四章.结论与建议………………………………………………………………17致谢…………………………………………………………………………………19参考文献……………………………………………………………………………201绪论第一节.课题研究意义福建客家土楼作为中国2008年世界文化遗产申报项目,正式向联合国申报。福建客家土楼到底有着什么样的历史渊源,它又凭借什么样的优势与特点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项目?作为文化遗产,作为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民居建筑奇葩之一究竟对我们今天的建筑与空间有什么影响,而今天的生活空间设计又能从土楼之中汲取到哪些养分呢?等等这些还是值得我们去探讨与研究的。第二节.课题研究的现状福建永定(注释1),客家土楼(图1-1)达到2万多座,从造型上分就有方形、圆形、五凤形、八角形、日字形、一字形、殿堂式围楼、府第式方楼等30多个种类,分布于永定县各个乡镇。而土楼最早在公元13世纪的元代以后就已经出现。客家土楼最突出的功能是聚族而居,同时它具有安全防卫、防风抗震、通风采光、冬暖夏凉等特点。祖堂常是宗族议事、婚丧喜庆、会客、宴会、演戏的好地方。楼有门坪,既可作为休闲和举行大型活动的主要场所,又可晾晒农作物、调节阳光等。其他建筑物,如水井、浴室、厕所、牛栏、猪舍、磨房等,也一应俱全。福建省文物局有关人士表示,福建土楼是汉民族客家民系形成并创造特殊文明的标志物。随着土楼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紧锣密鼓的开展,专家、学者们对土楼的研究兴趣大增。主要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研究与阐释,如:马丽《对土楼聚居环境现状的思考》,程爱勤《风水学说对客家土楼的影响》,李志一个县级市,是客家分布区域之一。2文《客家土楼的建筑艺术特色》、《客家土楼的物质性建构序列与精神性建构序列》,严志铭《永定客家土楼利用与保护间的共生关系》,张昉《土楼建筑与文化》等。第三节.课题研究的特征、范围及基本框架通过实地考察,从了解客家土楼到理解客家土楼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同时也是学习与诠释客家土楼的过程。为了能够作出更好更细致的研究,本文主要以福建永定客家土楼群当中的圆楼(图1-2)为典型研究对象,并围绕圆楼展开一系列检索与调研。首先对土楼的建筑环境进行考察,调研影响客家土楼建筑形成的历史与人文因素。另外,从客家土楼当地的自然资源入手,寻找土楼形成的自然因素。然后重点分析土楼建筑的空间特质,从平面特征到立面特征,从墙体到空间逐一进行分析与诠释,探究其与众不同的空间形态。接下来,从客家土楼的空间结构与装饰风格入手,进一步研究土楼空间内部与外部的空间特质。最后重点阐述客家土楼建筑空间对今天现代建筑空间及空间形态设计的启发。重点通过圆形土楼研究其空间形成的过程与构造特色,解释其内在的物质精髓与文化精髓,来推动空间设计的进一步发展。福建土楼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山区大型夯土群居建筑,独特的生土建筑艺术杰作;其二,福建客家土楼是在特定的自然地理环境条件下和重大社会变迁与动乱中,植根于东方血缘伦理关系的民族传统基础之上的建筑艺术成就和历史见证;其三,福建土楼遵循了“天人合一”的东方哲学理念和“风水”建筑规划学说,就地取材,其选址或依山就势、或沿循溪流,建筑风格古朴粗犷,与青山、绿水、田园风光相得益彰,组成了适宜的人居环境以及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景观(图1-3)。其实建筑本身就是人类文明的一种标志,人类栖身居所的不断演变伴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进程。从居无定所到结庐而居,每一小步都是先人劳动创造的结晶。其中福建客家古民居无疑是一笔宝贵的建筑艺术与文化遗产,无论其空间结构方面还是其成因、工程特质、形式与功能特色。第一章.客家土楼建筑环境的状况与成因第一节.自然与地域环境对土楼建筑的影响1.1.1地理气候、地形、地貌福建西南部山区地带海拔一般较高,山高水冷,地湿雾重。客家居民亦集中于福建、江西、广东三省交界地带,这一地区山势蜿蜒,层峦叠嶂,山路盘旋。土楼则星罗棋布地坐落在山谷盆地。土楼民居建筑具体选址多在依山傍水的坡地或近溪山谷中,或选在山、水、田、楼相和谐的地理环境之间。书洋乡田寮坑土楼群、曲江河坑村的土楼群、塔下村土楼群、下版寮土楼群、后桥村土楼群、均沿溪流建筑在山坡、谷地,四周山峦环绕,天然的保护屏障(图2-1)。1.1.2自然资源、建筑资源人丁兴旺,自古以来是中国老人对家族的祈愿。伴随着客家家族人口猛增的势头,则不可避免的面临居住难题。为了解决这一朴素而迫切的要求,客家人开始思索着究竟用什么材料来铸造自己的家园。于是当地的自然资源开始被逐渐挖掘出来。无从考证土楼的第一个发明者是谁,实际上土楼也不是具体的某一个人发明的。土楼是客家人迷恋历史情愫、超凡脱俗的天才想象和现实的物质条件结合的产物。可以说,客家人建造的第一座土楼很丑陋,并没有眼前的壮观、美丽,很不成熟;甚至可能看起来很可笑,但是在漫长的岁月里,客家人不断积累经验总结教训,不断努力创造,夯土技术越来越娴熟高超,审美境界越来越开阔,土楼也变得越来越大、越来越高、越来越美红壤土、瓦砾土、田岬泥,当地最常见的自然资源,再加上平凡不过的竹、木等,通过客家人勤劳的双手演绎出高大、坚固、壮丽的土楼。其中,土作为首选,这是就地取材的最佳途径,比起石头更方便开采,更方便运输,更环保等等。第二节.社会环境对土楼建筑的影响1.2.1人文环境对土楼建筑的影响福建客家土楼以其鲜明的建筑风格屹立于世界建筑艺术之林。其建筑特色有着深厚的地域与人文烙印。没有客家人就没有客家土楼,没有客家人自我防护的团结意识也不会有客家土楼。从一筐土到一段墙到一座楼都是凝聚着客家人的智慧与汗水。客家的人文生活造就了土楼,然而土楼的灵魂依然是客家人,土楼建成之后倘若长时间没有人在内居住,很快便会荒废掉,有人气才有土楼的生气,没有了客家人,土楼便会在风吹日晒中渐渐被风化,侵蚀,很快消失。而且土楼空间环境所以能保留几百年,正是因为土人的居住。生活在土楼中间的人们每天生火做饭,无疑使得环境干爽很多,而且人每时每刻呼出的二氧化碳有阻碍风化的作用。由此也可见“天人合一”是土楼的精髓所在。1.2.2历史环境客家土楼民居,是历史时期中原地区南迁汉人在极为艰险的自然社会环境下,既保持中原汉文化古风,又长期与当地土著交融磨合而形成的一种极具客家民系风格和山居地域文化特色的民居模式.它从物质文化、制度文图2-2夯筑的土墙图片来源:作者自摄图2-3夯筑的土墙图片来源:土楼漫游5化、精神文化三个层面体现出了客家土楼民居的文化适应.在中国福建省西南部,广袤千里的九龙江流域,成千上万幢建筑特别、造型别致的土楼矗立在平畴绿野、崇山谷地(图2-4)(图2-5).它折射出当地先民对于居住文化非同寻常的美学追求,反映出闽南深厚的历史文化。南迁家族一路崎岖,荆棘满布,从兵荒马乱的北方走向偏安一偶的南方,时有强盗与猛兽出没,偷袭侵扰,时有山间瘴气弥漫,更是击倒不少壮健的身体。这种种情况必然加剧了南迁人们对家的渴望!同时安全因素与群居习惯促使他们必须聚居,只有团结协作才能得以更好地生存。1.2.3思想观念(传统风水文化)起源于中原地区的汉文化中的阴阳五行理论,特别是由此衍生出来的“风水学说”,不仅深刻影响着客家民居的建筑思想和建筑理论,在某种意义上,甚至可以毫不夸张地说,“风水理论”规范着,乃至决定着客家民居的建筑思维.传统风水文化自始至终影响和决定着土楼始末(图3-1)。通常情况下,建造土楼之前,聘一风水先生,择一良辰吉时是头等大事。永定县裕昌楼依五行分为五个单元,楼内天井中心祖堂前面用卵石铺成大圆圈,等分五格,代表“金、木、水、火、土”五行。振成楼,其实是一座八卦外形的同圆心内外两环组成的土楼。外环以标准八卦图式分八个单元,每卦设一楼梯。第二章.土楼建筑空间解析第一节.客家土楼建筑空间形式特征2.1.1土楼建筑空间的平面分析老子在《道德经》中阐述:“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土楼一米多厚甚至更厚的土夯筑墙并不是目的,真正目的是夯筑土墙围合形成的空间,即老子所言的“无”土楼是闽南地区在“外寇之出入,蟊贼之内讧”的特殊社会环境下的产物。土楼以生土为主要材料,掺上石灰、细砂、糯米饭、红糖、竹片、木条等,经反复舂压、夯筑而成,一般高三至五层,一层为厨房,二层为仓库,三层以上为起居室,通常可居住200至700人,具有聚族而居、防盗、防震、防兽、防火、防潮、通风采光、冬暖夏凉等特点,可以讲土楼是一座巨大的群居空间。土楼的形式多样,从总体平面布局来说可以划分为方、圆两大类。多以阴阳五行八卦等风水理论为依据进行平面规划,同时非常注重与环境的协调性(图3-2)。永定客家土楼的建筑规划,从唐宋至明清已经形成了约定俗成的原则:一是依山傍水,有利于生产生活;二是尽量选择坡地或者荒杂地做楼基,尽量不占或少占农田;三是利用自然条件构成村落景观,优化生活环境也就是这三个原则使得永定的青山绿水和特殊的坡、台地段得到充分利用,而且通过规划在土楼建筑的组群部落上造就了许多充满诗情画意的杰出范例。土楼的平面规划是把建筑本身作为环境的一部分,创造出富于自然美的生活空间。从南宋至元明,土楼建筑大多规划在依山傍水的坡地,这样的地带方便族人就近耕作,上山砍柴捕猎,便于采摘和捕捉。例如南溪、洪坑、湖坑、大溪等地绝大多数土楼都建在东西南北四个方位的山腰坡地上。而且它们或南北对峙,或东西相望,在彼此相向之间,保留着生意盎然的田野、河流或谷地农田作为村落的内部空间,使得生活其中的村民泰7然自若、心旷神怡。从明清至民国,为了使居住环境更佳,客家人又在串珠状的河谷盆地创造了利用四周山峦构成群山环抱的生态空间。这种设计表现手法,多以市(市场)为中心采用周边是的土楼来组群空间。可以看到溪口,洪山等地的土楼群,它们的特点便是耸立在山川田野之间的、围绕于市的土楼建筑作为整个区域的内部空间处理,而把四周的层峦叠嶂作为维护生态的天然屏障。一句当地俗话说:“永定八山一水一分田”可见山多田少。节省耕地,充分利用和创造空间显得尤为重要。聪明的客家人用石砌小路联系三五成群的土楼如诗如画的生活空间。土楼建筑内部空间合理性土楼不是“四合院”,每栋土楼中间居住的不是一户人家,而是一个家族、一个宗亲系族;所以在内部空间规划上来讲,具有其独特性与复杂性。而且圆楼与方楼又各具有自己的特点然而圆楼是永定客家土楼的精髓所在,为了少占地方,扩大空间,适应山区河谷陡峭地形,永定客家土楼选择了更加美妙绝伦的圆形空间圆形土楼空间在合理性上有着不可替代的空间价值,与方形土楼相比,圆形土楼空间有诸多优点:①、方楼当中四个角落称为“死角”,光线暗,通风差,紧靠楼梯道噪音大,不受欢迎,而圆楼则不存在“死角”。②圆有平等均等的特点,好坏差别不明显,利用房间的分配和家族的和谐。③、一个简单的道理,同样周长的圆形空间面积是方形空间面积的倍。所以采用圆形空间将得到比方形空间更大的内院空间。④、圆楼的屋顶比方楼简化,施工相对简便。⑤、圆楼的构件比较统一8方便计算,方便生产与安装。⑥、圆楼的每个房间都被分割为扇形空间,由于外弧较长,以土墙承重,内弧较短,以木承重。因此,同样面积的扇形空间比矩形空间更节省木材。同时由于圆楼空间消除死角,对大木料的需要相对减少。所以防漏空间比原露空间更节省木材。⑦、按照风水先生的说法,路有路煞,方有方煞,方楼的某个角总会碰上煞气,而圆楼无角则无煞。抛开迷信色彩,把煞气理解为山风,方楼阻力大,圆角阻力更小(图3-5)。⑧、从抗震角度看,圆楼能更均匀地传递水平的地震力,因此同样高度、墙厚相同的圆楼与方楼相比,如果圆的直径和方的边长相等,无疑圆楼具有更强的抗震能力。所以圆楼空间比方楼空间更安全(图3-6).3土楼建筑空间的形态分析在土楼的建筑空间当中集中体现了虚与实结合、个体与群体的有机整合,从外观上看是一个单体建筑,而步入土楼大门,呈现在眼前的的是伟大的家和缩微的国整体与个体紧密连接、相辅相成。如永定承启楼平面规划上,占地5376平方米,直径73米,外墙周长229米,圆中带圆,圈中带圈,一共四圈,主墙为土内墙为木,围合出丰富的空间。三环主楼层层叠套,中心位置耸立着一座祖堂。规划布局上按照五行八卦依次排开,在阴阳两极开水井命名“阳井”“阴井”(图3-7)。四部楼梯,共400个房间,最多居住时80多户,宛如现代的居民小区井井有条。外环楼共四层,一层空间规划为厨房,但作用远远超出了厨房的范畴,同时为二层粮仓的保持干燥及整栋楼体的除湿保干提供了更多可能,也充分利用了热能,无疑从形式和功能上达到了完美的结合。二层为粮仓,搬运起来不用爬的太高,同时又避免了粮食直接与地面接触而容易生霉腐烂。三层以上为居室。每层平均划分72个房间。第三环为两层,每层40个房间,这一区域空间主要规划为书房。第二层为单层有32个房间,中心为祖堂。.4客家土楼建筑的空间形态组合点状柱网结构、线装墙体结构、面装层面结构,这三大体系的有机组合便是土楼空间形态的基本组合形式。其中土墙承接了线与面,既是立柱又是立面,既是“线”又是“面”。将“点”的排列与“线”的交织以及“面的组合统一联系起来形成一个有机结构整体(图3-8)。圆土楼当中环形空间,中心为祖堂为议事之处,外圈为居住,从动静功能分析上来看比较合理,将公共空间与私密空间妥善协调规划。议事祖堂,这一空间之外围规划为会客厅,再向外一圈是书房(图3-9),从而降低了议事祖堂对书房的干扰。三楼作为卧室,相对来讲比较安静,同时外圈距离外界最近,以便于察觉外界是否有入侵者,从而及时采取防御措施。其中可见在客家土楼当中,公共空间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被安排在中心位置。从空间规划上来讲对于每个房间的距离都是相等的,利于人群的集中与疏散。

有关“客家”一词的来历,梁肇庭先生曾作考证。首先,客家这个称呼,最早是在客家移民进入韩江平原和珠江三角洲地区,与当地的潮州人与广府人接触与冲突的过程中产生的。这一称呼进而反馈回客家故地嘉应州和汀州,成为后者的自我称谓。赣南地区的客家,过去自称"本地"而不是"客家",这个称呼随着赣南地区移民进入江西各地,不过,后来"客籍"一词取代了这一称呼。因此,所谓客家是客人的说法,只是在客家离开其故地,移入其他地区时才算正确。在客家故地嘉应州和汀州,他们毫无疑问是本地人,而不是客人。其次,用“客”这个称呼来指称现在的客家人,最早也许出现于明末客家人进行韩江平原之时。乾隆揭阳志在记载明朝灭亡那年当地的动乱时,曾使用了"客贼"一词。清代珠江三角洲地区留下更多的记载。广东永安县建于1569年,由长乐和归善两县的部分村庄合并而成。1587年编纂的县志中,并未提及“客家”一词。至1687年重修县志,这个词开始出现。类似的情况,在1720年修东莞志和1756年修长宁志中都可找到。另外,我觉得,在今日客家认同的形成过程中,十九世纪末至二十世纪上半叶是个十分关键的时期。此期先是传教士,继而是客家士大夫和学者,对客家历史和精神(ethos)进行认识和塑造。我们现在对自身的认识,主要就是在这一过程中形成的。现在看来,这些认识已经比较陈旧,族群中心主义的色彩很浓,背后隐藏的大汉族主义更是要不得。今日客家研究者的任务,也许是在打破----用时下流行的话说,解构----这些这些“神话”的同时,梳理出更符合历史本来面目的客家发展的源与流。客家人是汉族中独特稳定的民系之一。罗香林所著《客家源流考》一书,论证客家人是汉民族的一支民系,南迁分为五个时期:第一次东晋“五胡乱华”;第二次唐末黄巢事变;第三次为宋朝受金人入侵;第四次为明末满人入侵;第五次为清同治年间受广东西路事件和太平天国事件影响。台湾中央大学范绮教授则认为客家人来源有三:第一批来自秦朝;第二批为东晋南渡;第三批则为南宋南迁。特别提出秦始皇灭六国统一中国后,曾派遣大军驻守广东北部大庾岭,防止南方人入侵,秦传二世亡国后,那些军队不愿北返,继续留在当地,成为客人。可见,罗香林大师所说五次,再加上范绮指出秦朝一次,应算六次为宜。李松庵先生所写《客家人几次南迁初探》一文(见《客家史与客家人研究》第一期),就汉民族六次南迁形成家客民系的历史,作了简明概述,可看成是客家源流论的综合。

黄梅戏论文参考文献

艺术设计专业毕业论文的写作,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下文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艺术毕业论文的范文,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篇1 论建筑艺术的美学内涵 摘 要:随着建筑史的发展,从中可以体现出社会文明与美术,有着深厚的文化积淀,不同地区的建筑是不同地域社会风貌的展现,能够从中发现审美和哲学观念。因此,充分了解建筑艺术的美学内涵,有助于实现建筑艺术的美学化,提高人们的鉴赏能力,充分了解美学内涵。 关键词:建筑艺术;美学原理;内涵 建筑艺术作为传统艺术,可以充分呈现各类建筑元素,包括线条、色彩、质感等,构建出符合人们审美的房屋构架,具有多重空间,有很强的实用性。因此,建筑不仅可以为人们提供良好的住房条件,还可以形成建筑艺术,同属于技术与艺术的范围,并根据时代发展的要求,不断创新,设计出符合时代特征的建筑。 一、建筑与艺术的关系 “建筑”一词可以从两方面进行分析:其一是房屋或是具有实用性的建筑物,可以满足人们日常生活生产的需求;其二是经过建筑设计师构思后,设计出来的建筑风格和样式,与艺术、文化息息相关。建筑和艺术虽然分属于两个不同的学科,各自有相应的概念,但因为两者都与“建筑学”有一定的关联,符合其专业特点,因而形成了很多新概念,比如建筑艺术、建筑美学等[1]。 在英语的表达方式中,通常会用building或house表示房屋等,用architecture表示建筑学,这就突出了建筑设计师对于人类生活与发展的重要性。又因为建筑除了是一栋建筑物外,还是一种造型的体现,如此,它必然会涉及到不同的美感因素,即不同的点,由点发展成线,最后形成一面,或是整体建筑形式的质、色等,所以,建筑也可以被归为美术的范畴。“建筑学”从整体上进行分析,它涵盖了科技和艺术,让科学与技术两者的关系变得和谐统一,互相融合[2]。 二、建筑艺术和文化艺术的异同 ***一***相同点 建筑设计师在构建建筑艺术时,会适当融入不同时期的文化特点,让其具有文化艺术,并且两者都归属于“上层建筑”,会形成相同的创作基础。其创作规律基本相同,两者都是以人的思想变化为源头,了解以往生活的特点,分析不同时期和不同地区特有的艺术形象,与时俱进,有较强的社会性与民族性[3]。同时,两者还受艺术普遍规律的引导和限制,会采用同一种创作手法,以及不同的结构处理方式,突出设计者的观念,形成不同的形式结构,运用形式法则完成设计。 ***二***不同点 文化艺术包括文字、戏剧、电影等,其中,文字艺术主要突出了文字的运用以及语言的描写;戏剧是要以剧本为基础,通过演员的表演和舞台效果的结合,增强戏剧的影响力;电影则是多种艺术形式的结合;而建筑艺术通过造型,可以为使用者提供视觉的享受,但与此同时,还要注重其实用性与功能性,因其一旦建成,会保留很长一段时间并,对人们的生活造成很大影响。即建筑与人的联络要远超过艺术与人的联络,它会涉及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因此,建筑艺术的造型必然会在潜移默化中影响人们的精神意识。 另外,建筑艺术与文学艺术虽然都可以体现出人们生活的特点和形式,但建筑艺术除了可以反映其生活外,还可以根据本身实用性的改变,以及使用功能的调整,使其通过简单的雕刻、绘画表现出人物的精神状态和内涵。而真实情况并非如此,建筑艺术是由固定的或抽象的几何形体组成,会营造出良好的居住或使用氛围,或是宁静动感,或是朴素华丽,不再拘泥于固定的艺术形态,增加自身的艺术魅力[4]。建筑艺术的审美价值除了可以在雕刻、装饰上体现出来之外,还可以从内外空间的展现以及空间的拓展上体现。首先,调整内外空间的布局以及进行空间的扩充套件,是为了满足建筑实用功能的要求;其次,这些空间被充分利用后,可以营造出相应的氛围,但这必须以人们的活动为基础,对室内环境有初步的记忆。这就是在原有三维空间的基础上,通过增加时间元素,让其变成四维空间,即只有在一定空间的基础上才可以形成建筑。 三、建筑艺术蕴藏的美学内涵 ***一***从建筑风格的角度分析其美学内涵 建筑是以石头为笔记录下的史书,这已经成为建筑给人的初步观念。我们可以从历史的观点分析这一观念,不管是我国传统文化建筑,还是希腊、罗马建筑,都是把一个时期抽象的历史变得具象化,用物质的形式展示给当代的人们。而我们除了可以从这些物质中了解当时的文化和社会背景,以及概念性的理论外,还可以发现其建筑风格,并进行分析[5]。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不再只关注建筑风格,而是注入美学的观念,从不同的教育进行审美,让其形成社会意识,但社会意识的产生必须以物质为基础,为建筑风格的形成提供保障。另外,建筑风格也可以体现出某一时期的社会经济水平,包含一定美学与哲学观念。 因此,不同的历史时期会产生相应的建筑风格,而如果从共时性的角度分析,不管是建筑本身还是其风格都与社会发展有紧密的联络,并且,在同一时期的不同建筑,也存在很大的差异。比如,在文艺复兴时期,虽然欧洲各个国家都展开了复兴运动,但因为生产力水平存在的差异,让各个国家的建筑各有特色。 很多西方国家都会把石头作为主要建筑材料使用,其精细的雕刻没有随着时代的发展而落后,而是让人们不断惊叹,让人们不禁思考当时社会生产力的水平,但通过进一步分析,不难发现,这类建筑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并且,当时人们多受唯物主义观念影响,但这种观念却无法在建筑中体现出来,意见大多由上层人员提出,没有满足平民的需求,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因为生产力的不足,形成的封建管理制度。因此,这类加入大量雕刻的建筑无法在民间普及,只能作为一个城市或地区的标志使用。随着工业革命的进行,社会的生产力有了质的发展,工人阶级逐渐形成,并认识到财富的分配不均,所以,建筑设计者渐渐把中心从装饰性向实用性转变,满足社会大部分人的住房要求,形成平民化的趋势[6]。另外,人们普遍认为美学是哲学的一种表现方式,是艺术哲学,即美学和审美发生改变的同时,也就是哲学观念的改变。如果随着工业革命的进行,出现大量需要消耗较多材料的建筑,并以技术美学思想为指导,这种思想从哲学的角度分析,具有很浓的理性主义色彩;而注重建筑资讯的现代西方建筑,着重突出了反理性色彩。 通过上述分析,很容易发现当代建筑设计者开始注意到无序、冲突等对建筑风格的影响,改变了传统的建筑哲学观念,让建筑艺术实现了精确与模糊的完美融合。 ***二***从我国传统民居的角度分析其美学内涵 在世界众多的建筑风格中,我国的传统建筑无疑成为其中必不可少的部分,它把不同的设计元素融合在一起,让其具有整体感与美感;并且,其表达的生态观念,也和我国传统哲学有着紧密的联络[7]。在古代,很多哲学界就已经提出了人和自然是一个整体的观念,即“天人合一”,同时,“天人合一”的思想观念也是传统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天”是指包罗永珍的大自然,为客体,“人”是指在大自然中进行生产生活的人,为主体,主体和客体完美融合,便可达到天人合一的效果。 我国传统民居在正式建设前,必然会遵循相应的原则选择房址,即背阴朝阳、北山面水、坐北朝南,便于形成房屋整体的良性生态系统。而背阴朝阳,加入山水的设计则可以通过整体布局完成,无需遵照原有的设计观念。此外,传统民居在室外实际上也体现了这一观念,很多大户人家会在庭院安放假山,修建湖泊,而平民人家也会种植花花草草,体现出人与自然的和谐。现代建筑设计师在进行室内设计时,也会在室内放置一些装饰用的盆栽,让自然景色融入人们的生活,以此形成现代装修风格。同时,我国传统民居还可以体现出不同地区的特色景观[7]。比如,在高原生活的居民大部分都是傍山建房,让房屋错落排列,在平原生活的居民大部分都会把房屋安放在深巷内,而江南水乡的民居则会结合当地的自然景观,改变庭院或外墙的景观,增加人们与自然景观的亲切度。 四、建筑艺术的美学意义 建筑艺术的美学是一门形象思维的学问,它是在文艺批评的基础上产生的新理论观念。 随着时代的发展,建筑艺术已经逐渐成为社会的一种文化形式,要求人们运用哲学的观点分析建筑艺术,完成现代建筑的设计。而建筑艺术作为一种分析观念,在哲学的思考范围内,也就要求人们坚持从哲学的角度思考问题,分析建筑艺术形成或出现的各种现象,即通过辩证的分析,以及唯物主义的观点运用,解答其存在的问题,全面思考。因美学提出的观点中着重突出了协调的观念,所以,人们在进行审美工作时,要充分运用这一观念分析其规律,明确科技和艺术的关系,让两者在整体的建筑中变得和谐、统一,以增强设计的整体感[8]。 此外,现代科技和艺术在建筑中的应用,也改变了建筑设计师的设计理念,实现了美学观念的创新。比如,很多设计师以往只从三维空间着手,进行设计,但在加入现代科技后,逐渐向四维空间改变,形成新的建筑群体。因此,建筑艺术的美学除了要让设计者客观分析当前的现状外,还要提高自身的认识,不断完善建筑学的理念,丰富其内容,促进“建筑学”研究水平的提高,使其向前发展。 综上所述,建筑艺术作为一种融合多种形式的艺术造型,在长期的发展中已经形成了独有的艺术规律和美学理论。因此,建筑设计师必须明确建筑与艺术的关系,了解建筑艺术和文化艺术之间的相同点与不同点,明确其美学的内涵,用哲学的观念进行分析,确定其美学的意义,让现代建筑设计观念与传统设计观念相结合,体现“天人合一”的理念,丰富建筑艺术的美学内涵。 参考文献: [1]朱根杰.建筑与美的分析――建筑美学漫谈[J].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06***:55-57. [2]刘华龙.论建筑艺术的美学内涵[J].中州学刊,2015,***03***:230-232. [3]李立.浅论建筑艺术与美学的辩证关系[J].安徽建筑,2013,***05***:23-25. [4]潘天波,胡玉康.建筑美学:美学的建筑学内涵与后果[J].艺术科技,2011,***01***:43-47. [5]唐孝祥.论建筑审美与艺术的共通性[J].新建筑,2015,***06***:37-39. [6]艾定增.符号论美学和建筑艺术[J].建筑学报,2015,***10***:26-29. [7]张鹏,赵彦,马秀荣.论建筑艺术与美学[J].科技资讯,2012,***25***:278. [8]李道先.试论建筑艺术的审美特征[J].高等建筑教育,2015,***02***:101-103. 篇2 刍议戏曲艺术的表演特性 摘要:传承至今的我国传统表演艺术--戏曲,将歌曲、舞蹈、杂技等很多艺术融为一体。戏曲通过特殊的表演形式将人物的生平经历绘声绘色地展现出来。探讨戏曲的表演特性,一方面是让戏曲演员们对戏曲表演能有更深的理解,能够获得更好的表演领悟,另一方面积极探讨戏曲艺术也是为其他人研究戏曲提供一个良好的参照。针对戏曲艺术的四个表演特性,本文将对此展开实质性的探讨研究,以便让人们更轻松地熟识戏曲这门中国传统艺术。 关键词:戏曲艺术 表演特性 综合性 写意性 程式性 虚拟性 中国戏曲所包含的剧种内容十分广泛,延伸发展的地方戏曲特色也是各有千秋,主要是京剧、昆曲、越剧等等,虽然在具体表演唱法上有所差别,但是总体的风格还是大同小异的。中国戏曲有着这主要的四个共同特点,也就是高度综合的特性,用歌舞演故事的写意性、程式性以及虚拟性。 一、高度综合的特性 中国戏曲是融合了多种艺术表演方式,使之融合在一起转换成一种新的表演方式,不仅仅只是在“听”上下功夫,在“视”上也是花样繁多。例如国外的戏剧,仅仅只是以对话动作来表演的,十分单调,与之相比,中国戏曲将歌、舞、剧三者结合,经历了历史的更替,吸取了历史传承下来的经验,不知疲倦的吸收其他艺术表演的优点来丰富自身,中国戏曲逐渐成为了无比丰富多彩的,感情逼真,视听双享受的表演形式。戏曲的器乐有着带动表演气氛至关重要的作用,它渲染了表扬情景当时的氛围,或激动或悲伤或萧索或热闹。戏曲的声乐讲究声随韵转。戏曲里表演演员的脸谱绘画,讲究十足的功夫,将人物的性格展现无遗。戏曲里的武打、滑稽等内容也是精彩至极,扣人心弦。另外,在经历了历史的变迁后,中国戏曲吸收了很多明见感人至深的故事,利用戏剧的形势来再现故事中的情景,有神话有鬼怪,将故事的跌宕起伏,生动形象地展现出来。发展至今的戏曲在唱词上也有所扩大,例如吸收了散文、白话、诗歌的特性,表演形式更加丰富复杂。总之,中国戏曲的高度综合性毋庸置疑,这是一个令人目不暇接的综合艺术,这正是戏曲的重要表演特性之一。 二、写意性 写意性,通俗的来讲,就是利用歌舞来描绘故事情节。大到历史神话故事,小到我们生活的细节,都成为了中国戏曲表演的内容。戏曲演员们苦练“唱”、“念”、“做”、“打”也只是为了更好地将故事中的人物性格完美地展现出来,戏曲演员必须将这“唱念做打”融会贯通,不能只精通其中几种,而是要样样精通。可见,一出戏曲从开幕到落幕,虽然短短的几小时,可是这些戏曲演员为了在这么短的时间内让大家看到完美的表演而更加刻苦练习,俗话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正是这个道理。演员们用玲珑妩媚的身段,华美绝伦的舞姿,真切感人的表情,抑扬顿挫的道白和犹如歌莺般婉转的唱腔在舞台上尽情表演,都只是为了描绘出故事中一个个的人物形象。戏曲的写意性贯穿着戏曲始终,在很多方面都有所体现,例如:舞台布置的写意。我们通常看到舞台上背景很简单,只有一桌二椅,但是戏曲演员却能赋予这简约的舞台布景多样化,有时候一张桌椅可以幻化出身处书房、厅堂甚至是世外仙境等等故事环境。有时候桌椅却又不是桌椅,它变成了山,变成了石头等等。不管桌椅到底是代表什么,这都是考验演员的功底。心之所想,便能成真。这也充分显示出中国戏曲的写意性。 三、程式性 戏曲如果没有了规范,将是如脱缰的野马,难以掌控。我们把这种用来规范戏曲的制约称为“程式”。戏曲的程式性主要是指戏曲当中人物的角色。我们俗知的“生旦净末丑”,正是对人物的表演特性的划分。每一种角色都有其特定的性格、唱腔和表演形式等等。例如老生,老生通常是指中年以上,发音浑厚,站如钟鼎的人物形象,这类角色讲究端正刚直庄重肃穆,这都是有规范的。仅仅只是哭和笑,就分成了很多种表演形式,就算是一声咳嗽也要将人物的性格身份展现出来。在台上,这“生旦净末丑”各有所要展现的人物形象,每个角色都有其代表性的层面,从唱腔到呼吸都是有条例的。虽然中国戏曲没有那样逼真的模仿实际,它的表演某种程度上也算是比较夸张的,但是这种夸张不能随心所欲的乱来,而是要有一个度。戏曲演员的表情、动作都是有制约的,例如在在表演身段上,凡是袖口有甩袖、抛袖、抓袖等;手有云手、穿手、三刀手等;足有正步、跑步、滑步、跌步等。程式化不仅是对人物神动作有所规范,对人物所使用的道具同样也有制约。为了更好地展现人物的形象特征,戏曲艺术家们经过长期的历史研究,创造出了脸谱、蟒袍、水袖、长胡子、兰花手以及其他奇形怪状的道具兵器。中国戏曲所包含的所有内容都是有着严格的规定,不能逾越界限,这正是体现了戏曲的程式性。 四、虚拟性 虚拟性在中国戏曲中是至关重要的,戏曲演员在台上表演时,仅凭著一桌二椅就能描绘出故事中的环境,例如开门关门,跨门槛,上楼下楼,喂鸡喂鸭,穿针引线,上轿下轿等等,这里面的门、门槛、楼梯、鸡鸭、轿子都是虚拟的。可是戏曲演员必须表现出它们的实际存在,都是充分展现了戏曲演员的表演功底。这些虚拟的动作,都是让观众知道你所表达的内容,能够跟随人物身临其境一般,并且在所描绘的虚拟环境中,实质性地表达人物感情心理,让观众受到感染。很多戏曲中会有骑马或骑驴千里赶路的情景,显然舞台上不可能有那么大的空间来千里赶路的,所以演员通常会利用转圈来表示赶路的过程。另外在时间转换上,演员的进场退场,都标志著戏曲时间场景的转换,这都是需要演员通过表演来点明的。戏曲的虚拟手法很大程度上给了演员们极宽的演技表现自由,可以充分发挥自身的想象力,利用深厚的表演功底,都可以再现出翻山越岭,行舟过桥等等难以真实呈现的环境。不仅仅是需要演员们来联想,更是需要带动观众也能身临其境。 五、结语 除了以上这四个特性,中国戏曲还具有很多特点,这其中也需要戏曲演员和爱好者们去探讨,去学习了。只有对这些特性精通,才能在舞台上绽放光芒,才能完美的展现京剧的灿烂夺目。中国戏曲博大精深,值得我们继续学习的地方还有很多,我们需要去创造新的内容,给中国戏曲增加更多无与伦比的魅力。 参考文献: [1]李德秀.浅谈戏曲艺术的虚拟性[J].戏剧之家,2010,***02***. [2]李素萍.戏曲艺术的“程式”化表演[J].当代戏剧,2008,***05***. [3]王少群.论戏曲艺术表演的写意性[J].黄梅戏艺术,2005,***03***.

传统戏曲文化在高校传播的价值论文

摘要 :中国传统戏曲艺术经历多个朝代的发展,最终形成了具有高度艺术综合性和民族特色的戏剧。传统戏曲不仅是一种艺术形式,也是一笔宝贵的精神文化财富。弘扬传统戏曲文化是每个中华儿女应担当起的重任,而高校则是传播戏曲文化非常重要的场所。通过青年大学生来对传统戏曲文化进行传承和弘扬,具有十分高的教育价值,而本文则主要对中华传统戏曲文化在高校传播的教育价值进行探讨。

关键词 :传统;戏曲文化;高校;传播;教育价值

中国传统戏曲具有悠久的发展历史、深厚的文化底蕴,俨然已经发展成为了中华民族文化艺术中的一朵奇葩,是世界上最古老且最具有民族特色的艺术形式之一。高校是弘扬戏曲这个中华艺术之瑰宝的重要阵地。高校教育要认识到传统戏曲艺术传播的现实价值与意义,继承和发扬这门综合艺术,让大学生深入地感受戏曲艺术的魅力,提升大学生的文化艺术素养的水平,充分发挥传统戏曲文化在高校传播的教育价值。

中华传统戏曲文化的相关概述

中华民族的戏曲文化拥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戏曲文化起源于原始歌舞,具有“渊源早而形成迟”的特点。汉代时期就已经诞生了具有故事表演性和戏剧性的角抵戏《东海黄公》。在戏曲文化不断地发展过程中,唐代参军戏《踏摇娘》、北宋的宫廷杂剧《目连救母》等经典戏曲相继出现,直至北宋南渡之际,永嘉杂剧(温州杂剧)的出现才标志着戏曲艺术的真正成熟。中华传统戏曲拥有很高的国际地位,它与希腊悲剧和喜剧、印度梵剧并称为世界三大古老的戏剧,是中华民族的骄傲。经过长期的发展演变,中华传统戏曲逐步形成了以“京剧、豫剧、越剧、评剧、黄梅戏”五大戏曲剧种为核心的戏曲百花苑。戏曲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在传承文化,涵养道德,增强文化自信,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中国传统戏曲拥有很高的欣赏价值和艺术品位,这主要是因为传统戏曲具有程式化的特点。戏曲程式化是将各种源于生活的语言和动作等,通过艺术化的加工,提炼成具有舞台化的、定型化的,且具有一定规范性的技巧,具体为戏曲表演中的唱、念、做、打等。程式与生活密不可分,息息相关,是现实生活的总结和概括,也是对现实生活的虚化、艺术化,所以,程式化的语言具有观赏性,要比实际生活中的语言、动作更加优美,有内涵,有表现力。戏曲具有相当丰富的程式,而这程式主要分为两部分,即角色行当程式和表演动作程式。传统戏曲根据人物不同的特点,包括性别、年龄、性格、行业等,将戏曲舞台上的角色分为不同的行当。不同的行当对应不同的程式,在戏曲表演的各个方面都有不同的要求,表演方法也存在着不同的差异。中国传统戏曲中还有一个很重要的部分是脸谱。脸谱凭借着夸张而靓丽的色彩和线条,来突出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我们可以从脸谱中看出对人物的褒贬等评价,比如红脸代表了忠义宽厚,黑脸代表了正直严肃,黄脸代表了心计很深,绿脸代表了勇猛暴躁,白脸则代表奸诈多疑。

中华传统戏曲文化在高校传播的教育价值

1.中华传统戏曲文化在高校传播的艺术观赏价值

中国戏曲由文学、音乐、舞蹈、美术、武术、杂技以及表演艺术综合而成。中华传统戏曲文化来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很多都是来自于生活中的语言、动作,然后再将这些语言、动作进行艺术加工,使得其符合舞台的表演要求。传统戏曲在舞台上的角色主要有生、旦、净、丑这四大行当,主要是根据人物的性别、年龄、性格、行业、地位等特点来划分的,不同的行当具有不同的表演风格,演员的手、眼、身、法、步的要求也不同,不同的运用构成舞台人物表演的群体,共同演绎纷繁多样的人间故事。中国戏曲文化博采众家之所长,衍变出唱腔、念白、身段、舞蹈、武打等各种表现手段。传统戏曲对于演员的要求比较严格,不但要求演员会唱念,还要求演员能做会打,必须要具有集百艺于一身的高超技艺,才能在舞台上成功塑造角色。中国传统戏曲就是靠演员的各种惟妙惟肖的表演展现戏曲艺术的魅力,使其具有极佳的观赏性。戏曲没有固定的、逼真的环境布置,时间和空间都比较自由灵活,应用完全虚拟的手法来展现。通过虚拟化的、程式化的表演,不仅为演员带来了更大的自由发挥的余地,也留给了观众更大的想象空间。在虚拟化和程式化的相互配合下,中国戏曲演绎出了极具文化韵味的形式之美。引导大学生对戏曲进行观赏,可以让大学生感受到这种形式之美,更好地发挥大学生的艺术想象力,让学生享受传统戏曲文化的美。

2.中华传统戏曲文化在高校传播的`审美教育价值

审美教育就是运用艺术美、自然美和生活美来培养学生们正确的审美观,使其感受美、鉴赏美,提高学生创造美的能力,这种学习也可以带给大学生们美的享受。中国传统戏曲文化是中华民族最富有特色的文化形式,融合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化艺术精华,集众家之所长,将歌、舞、剧等等表现形式融为一体,使得戏曲的表演更具有观赏性、艺术性。大学生们在观赏戏曲时能体会到民族艺术的博大精深,培养高尚的艺术趣味。中国传统戏曲艺术的形式美赋予了艺术能够引起人们美感的形式,这种审美艺术教育主要是通过引起大学生的美感享受来达到教育学生的目的。中国传统戏曲有着独特的形式美,这种形式美可以影响学生们的情感,可以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实现人格的自我完善和优化。

3.中华传统戏曲文化在高校传播的德育渗透价值

中华传统戏曲是感性的艺术,这种艺术可以深刻强烈地作用于人的意识,并且能够有效地发挥德育功能。中华传统戏曲具有优美动听的旋律、,活泼生动的唱词、丰富多变的唱腔、鲜活动人的舞台形象,能够感动学生,触动学生的情感,甚至震撼学生的心灵,让学生们在欣赏戏曲艺术的同时,还可以去感受人生,感受真善美,有助于大学生建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大学生可以通过欣赏戏曲作品来增长历史知识,了解更多悠久的中华历史文化,激发自身的民族自豪感。中华传统戏曲有很多都是以著名的历史事件为题材的,戏曲将历史题材进行艺术处理,通过特有的表演形式来展现。许多作品对当时的社会现实和生活场景有较深刻的把握,从凡俗中挖掘出了丰富的思想内涵,表现出了深刻的情感力量,塑造了栩栩如生的感人艺术形象,这些形象光彩照人,深入人心,表达了百姓喜、怒、哀、乐等丰富的情感。这些作品所蕴含的哲理,表现出中华民族的传统价值观和道德取向,学生们通过欣赏戏曲文化可以提高辨别力,认识真善美。

结语

将中华传统戏曲文化在高校学生中传播具有非常高的教育价值,高校引导学生欣赏和传播戏曲艺术,能够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同时能够培养大学生的艺术鉴赏力、道德情操等,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增强大学生的民族文化自信心,使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做出更多贡献。

参考文献:

[1]马惠琪.中华传统戏曲艺术在高校育人工作中的价值探究[J].知识经济,2017,(14):120,122.

[2]付炜炜.浅析中国高校的戏曲艺术教育[J].大舞台,2015,(8):186-187.

[3]蒋培培.戏曲艺术在高校人格教育中的价值与实践研究[D].安徽农业大学,2013.

[4]熊伟.谈中华传统戏曲文化在高校传播的教育价值[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3,(5):57-59.

梅西安论文参考文献

交响乐学习的杂忆与杂谈建筑是凝固的音乐,音乐是流动的建筑。我一直很喜欢音乐,音乐带给人的那种闲适心情难以言表,而交响乐正是各种音乐中最能给人以灵魂的洗涤的重要部分,在晴朗的午后一边听着交响乐一边看书,或是在阴雨的傍晚一边听着交响乐一边冥想……似乎所有事情与音乐结合在一起都变得完美起来。 因为喜欢音乐营造的那种心灵的宁静,喜欢高深莫测的交响乐,喜欢那种震撼。音乐是纯洁、高尚的,需要全心聆听、感受,一个真正热爱音乐的人不会像球迷那样用狂热和躁动来诠释自己的喜怒哀乐。对我来说,音乐永远是生命中最美、最真的享受。而我义无反顾的投入了交响乐的课堂。或许课上的时间很短但一个学期下来给我带来的又岂止这十几节课呢?现在写着论文仍很高兴这学期选了交响乐欣赏这门令人陶醉的课程,在老师的带领下,我在交响乐的世界里留连忘返,学习了许多关于交响音乐的基础知识和发展历史,了解了许多享誉世界的伟大音乐家,聆听了许多耳熟能详的经典音乐作品,仿佛在紧张的学习之余让自己的心灵找到了一个畅快休憩的迷人小岛。课程中我们欣赏了不计其数的美妙音乐作品,除了交响曲,也包括婉转悠扬的室内乐、钢琴协奏曲等,还有令人啧舌的音乐歌舞剧。莫扎特忧郁绝望的安魂曲、贝多芬激情澎湃的命运交响曲、舒伯特洋溢飘洒的小夜曲、柴可夫斯基俏皮灵巧的四小天鹅,总是让我心里无比激动或者平静起来,音乐就是拥有这样神秘的力量。经过课程中与交响乐的相处,我被深深的吸引了,开始更加热爱音乐,特别是交响乐中的古典音乐和浪漫音乐。交响乐(SYMPHONY),人们常把它喻为“音乐王国的神圣殿堂”。而交响音乐主要是指交响曲、协奏曲、乐队组曲、序曲和交响诗五种体裁。但其范畴也时常扩展到一些各具特色的管弦乐曲,如交响乐队演奏的幻想曲、随想曲、狂想曲、叙事曲、进行曲、变奏曲和舞曲等。此外,交响音乐还包括标题管弦乐曲,如中国作曲家郑路、马洪业的《北京喜讯到边寨》等。那么欣赏交响乐又何曾不是获得一次和谐之美的享受呢?音乐美学不同的人当然会有不同的看法和理解,然而无一例外的是音乐的美只有在音乐的格调中静心体味才能完全领会而不是只凭苍白枯燥的文字能加以描绘的。法国大文豪罗曼-罗兰说:“艺术中没有进步的概念,因为不管我们回头看多远,都会发现前人已经达到了完美的境界……假如有人认为几个世纪的努力已经使我们进一步接近完美,那将是荒谬可笑的……”还记得当巩老师给我们上交响乐发展历程时说到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英雄交响曲》时脸上所表达出的那种欣赏与陶醉,更记得在音乐中伴着老师惟妙惟肖的画面讲解,当然还有老师清吟的曲调……每当阶梯教室回荡起雄浑震撼的《第九交响曲》时那种带给人听觉和精神的冲击又怎可用苍白的文字能表达清楚呢?!而唯有静心在他的音乐中感悟才能顿悟音乐中的精妙!假使有人试图来褒贬贝多芬的音乐那他是显得那么的自不量力!喜欢被后人尊称为“乐圣”的天才人物贝多芬。在其生命短短几十年的创作中,就将交响乐的创作成果,提高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罗曼-罗兰曾称赞贝多芬是:“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帝国时期最伟大的音乐诗人,是最生动地描绘了拿破仑时期的暴风骤雨的艺术家;他的描绘包括人民的苦难、悲伤;战争的紧张以及自由精神那沉醉的狂欢。” 喜欢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因为喜欢那种逆境中挣扎后迎来的阳光,喜欢的是那种人性的坚持和生命的阳光与安宁。历经7年完成的音乐,贝多芬计划在柏林首演,后经维也纳众多的朋友坚决请求,才改在维也纳。首演当晚音乐厅里座无虚席,许多人专程从外地赶来参加盛会,贝多芬的往年好友兹梅斯卡尔,正卧病在床,他要求别人用担架将他抬到剧场以恭奉盛会……贝多芬第九交响曲以其严谨深刻的思想、永恒神圣的热情、无与伦比的力量和伟大高尚的心灵,赢得全体听众的心。首演取得了令人震惊的成功。听众沸腾了,欢 呼、兴奋、不能自己,许多人流下了热泪。起初贝多芬在指挥台旁,背向听众,因耳朵早已失去听觉,对身后沸腾的场面毫无察觉,当女中音独唱演员把他扶转过来时,他才发现这激动人心的场面,大受感动,频频致意。谢幕五次仍掌声如雷,激动的人们不能平静。这早已超过了当时的皇帝到场只准三次鼓掌欢呼的标准,以致警察不得不出面干涉。第九交响曲的首演成功,给晚年的贝多芬以莫大的精神安慰。丰子恺赞叹道:“世间最伟大的杰品”。培根说:“凡美而妙者,比例上必有怪异”。浪漫主义向往超越眼前的时代或境界去捕捉永恒,向后退回到过去、向前伸展入未来,跨越广阔的世界、穿过太空;一反古典主义的秩序、平衡、控制和一定范围内的完美,而珍重自由、运动、激情和永不休止地向往和追求那不可攀登的高度。浪漫主义是感性多于理性、想象超越现实、本能超过理智。从古典音乐中陶冶高雅情趣;从对巴罗克音乐之逻辑与秩序的抽象感觉中,可以找寻到人类智慧的崇高;从宏伟、气派、壮丽的音响里,可以体会英雄的人类形象;从富有动力感的节奏中,可以体验人类明确的目标、勇往直前的精神、对理想彼岸的向往;从乐思精美的演变中,可以体会人类的创造力及追求高雅;从小提琴音乐中寻找隐藏在乐谱中的色彩;在圆舞曲中踏着节拍与音符起舞;在诙谐曲中捕捉音乐丰富的喜怒哀乐……我喜欢浪漫主义时期的音乐。喜欢把小提琴乐器领入到“乐器之皇后”的位置的意大利小提琴巨匠帕哥尼尼。喜欢他之后的门德尔松、柴可夫斯基、勃拉姆斯、西贝柳斯等等名流青史的人物。浪漫主义时期带来了音乐史上前所未有的繁荣,可以说,浪漫主义时期音乐又归于感性。但是,这种感情不是肆无忌惮的,它也遵守着自己的结构框架,只是形式上更为自由。同时,音乐理论、和声、演奏的发展也让表达更多情感成为可能,标题音乐的繁荣放飞了人们的想象:乐句也可以自如地描述故事,描绘风景。浪漫主义音乐的繁荣也拉动了整个欧洲民族音乐的发展,格里格、西贝柳斯、德沃夏克、格林卡……民族音乐的代表层出不穷。同时,音乐先驱与保守派人士并存,瓦格纳和勃拉姆斯在维也纳展开了没有硝烟的战争,无论怎样,他们都在音乐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为古典音乐的发展做出了自己的贡献。浪漫主义时期音乐百花齐放、各具特色,情感、自然……一切都在音符中或舒缓、或豪放地流淌,淌出了一条不朽的音乐之河。音乐总是在不断地超越。斯塔拉文斯基的《春之祭》让多少人为那些从来没有听到过的音符、和弦所震撼;勋伯格将十二音音乐推上了历史舞台,音乐变成了形式主义创作;梅西安与布列兹玩起了序列音乐,音乐创作也是在做数学题;施托克豪森更是让电子音乐也展露头角,“古典”这两个字都快要被踢翻了。十二音音乐和序列音乐等,将音乐圈上了形式主义的套子,充分凸显了理性甚至科学规律般的色彩。欧洲音乐史,就是这样,一个经历理性—感性—理性—感性—理性的过程。其实这个过程的本身也是音乐家们在社会的发展中不断探索音乐与人性、思想和生命的关系的过程。浪漫主义时期音乐充满了大量令人欣喜的和声和旋律,那些乐句或激昂、或柔情、或愤怒、或欣喜,它们都是作曲家细致入微的感情的外化表现。音乐便是拥有这样一种能给人以心灵慰藉的神奇。交响乐气势磅礴的意境,作曲家宽广博大的胸怀,会让我感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灵魂洗礼。音乐是天使飞翔时扇动的清风,可以穿越种族、国界、宗教和时空的壁垒,进入每个人的心灵;它是造物主赐给人类的甘泉,从人的心上汨汨地流过,带走污垢和尘埃。音乐又是神奇的,在你意想不到的时候,意想不到的地方,挽救你、感动你。古时有“乐者,心之动也。声者,乐之象也。文采节奏,声之饰也。君子动其本,乐其象,然后治其饰,是故先鼓以警戒,三步以见方,再始以著往,复乱以饬归。 奋疾而不拔,极幽而不隐。独乐其志,不厌其道,备举其道,不私其欲。是故情 见而义立,乐终而德尊。君子以好恶,小人以听过。故曰:生民之道,乐为大焉”之说。而我一直以来都认为音乐是高于语言的交流。音乐已成了我每日的必需。或早上一个人听着MP3或晚上躺在床上伴着音乐入眠……自己对交响乐有什么高深独到的见解我只是愿意在音乐的世界里守着一片宁静,遗世独立……它流泪、微笑、震撼、放纵、思考……参考文献:《舒曼论音乐与音乐家》《交响乐赏析》

ls的回答真是好假好空洞没内容= =

嘎达梅林论文参考文献

小儿垂钓 胡令能 蓬头稚子学垂纶, 侧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 怕得鱼惊不应人。 寻隐者不遇 贾岛 松下问童子, 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 云深不知处。

在这里分享下免费的在线教育资源:百度网盘链接: 提取码: b3e

考研资料可以从以下方式进行获得:

一、到百度知道去搜索相关教育网盘资源,或者悬赏提问。二、上网搜索免费教育资源分享网站,这里推荐学习口袋网。里面关于教育方面的资料很全,更新速度也非常快,基本上大家想知道的教育资料信息网站里面都有,重点是不需要任何费用。

赠汪伦、琵琶行、送元二使安西、送礼判官之润州行营、

唐•白居易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 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 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 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 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滩。 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沉吟放拨插弦中,整顿衣裳起敛容。 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虾蟆陵下住。 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 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 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 钿头银篦击节碎,血色罗裙翻酒污。 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 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 门前冷落鞍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 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 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 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 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 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 住近湓江地低湿,黄芦苦竹绕宅生。 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 岂无山歌与村笛,呕哑嘲哳难为听。 今夜闻君琵琶语,如听仙乐耳暂明。 莫辞更坐弹一曲,为君翻作《琵琶行》。 感我此言良久立,却坐促弦弦转急。 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 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