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投稿百科

老年焦虑症研究论文

发布时间:2024-07-04 08:05:14

老年焦虑症研究论文

1、抑郁症是一种大脑生物胺不足导致精神功能全面低下和抑制性心理症病,总的临床表现为心理活动阻抑、功能低下、迟缓不敏、体力、精力、脑力全面性下降;焦虑症是脑功能警觉性增高的心理疾病,临床总的特点是惊恐、紧张、植物性神经系统功能不稳定,导致病人焦虑不安。如果用一种简短通俗比拟,抑郁症症状是抑制向下的,而焦虑和紧张是惊恐向上的。 2、典型抑郁症病人具有"懒、呆、变、忧、虑""五D征"特征,加上顽固性失眠和躯体不适;典型焦虑症病人具有"不宁、不适、不安"三A征--莫名其妙紧张不宁、全身不适和精神性不安,可资鉴别。 3、心理测定:SCL-90、SDS其他临床评定表,都提示忧郁分值明确显高于焦虑分值(抑郁症);焦虑症则焦虑分值大于忧郁分值。 4、年龄分布:抑郁症见于全人群患病,年龄高峰为25~35岁青年群,儿童和青少年,老年人居次。女性发病率高于男性。焦虑症以中老年患者居多。 5、治疗原则:抑郁症以抗郁剂为主干药物,抗焦虑剂和助眠剂起辅助作用;焦虑症以抗焦虑剂作为主体药物,抗郁剂起辅助作用。 6、抑郁症除非难治性病例:一般预后良好,首次发作可以自行缓解,抗郁治疗疗效超过90%。有一定复发倾向,再治疗康复率能够很高,一般无精神残病后患病。焦虑症治疗后短期恢复,症状消除速度很快,但是部分病人病情延迟不能完全恢复,需要长期小剂量维持用药,尤其是中老年期焦虑症患者。

一直以来都想要专门写一篇关于焦虑症的文章,不仅是因为长期以来有很多朋友私信我询问应该如何缓解焦虑症状。同时也是因为,在这个过程中,我越发深刻地感受到, 焦虑症这种心理疾病,其实广泛存在,但并未能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 现在大家讨论更多的是抑郁症 ,但焦虑症也是一个会给人身心带来很多痛苦和折磨的,常见心理疾病。而焦虑症,在经过专业心理医生指导和自我调适, 是完全可以得到明显缓解、改善,甚至是治愈的。 当然,焦虑症也分很多种,笔者只能根据自己的经验,向大家介绍一些, 全当是病友之谈,不能代替专业医师意见。 在开篇之前补充一下我的现状:焦虑症完全康复,几乎不影响正常工作和生活。与疾病作斗争的同时,继续完成学业、顺利毕业并就业。 01概述 我是在读研一时(2016年年末)确诊焦虑症的。症状非常明显,就是 持续地 心脏跳得特别快,胸口很紧,整个人几乎 不间断地 处于惊恐状态, 长达数月天天如此,每时每刻如此 。我恨不得把心脏挖出来让它安静一会儿。 一般来说,人正常受到刺激或惊吓,惊恐状态大约只会保持20分钟。 但我陷入了一种莫名的恶性循环中,我 无法控制自己的身体 ,它不听使唤。我一度无法理解,而这种不能理解自我的心理,更使我恐慌和焦虑。因为 不间断地处于极度惊恐状态 ,自然也难以入睡,每天就只能睡着几个小时,持续数月。 简而言之,就是在很长的时间内,我失去了情绪的自主调节能力。 我自然 不是无缘无故 就陷入到这种状态的。直接导火索,是刚一入学研一时感受到的巨大学业压力。到了一看到和“课程”“学业”相关的字眼,就浑身发抖的程度。但其实,虽然我被确诊是在研一,但这其实只是焦虑症汹涌爆发的时间, 真正的病根,是在从前不经意的时光中,数年经久累积下的 。 02焦虑症的特点 我眼中的焦虑症,有以下特点。 1、 隐蔽性。 这正是它难以被人们所察觉和关注到的重要之一。很多人焦虑症发作时会觉得“突然”、“莫名其妙”,等刺激事件消失,焦虑症平复,又误以为没事了。但等到下次压力和刺激来临时,原来累积的症状就会再度爆发,反复数次,焦虑症发作时的症状一次比一次严重,焦虑和惊恐也像滚雪球一样越来越大,直到把人的精神压垮。所有的事情都不会是“莫名其妙”的,只是此前一次次的累积的时候并没有察觉。 2、 累积性 。这一点是非常值得注意的。很多人都有这样的经历——在重要的考试前、关键的面试前等时刻, 会经历超乎寻常的焦虑和紧张 。具体表现有彻夜难眠、持续发抖等。 不要以为考试结束、面试过去就好了, 这些超乎寻常的焦虑情绪和状态,没有得到疏导,便会累积下来,积少成多后,引发焦虑症。直到那天,发现自己不能受任何刺激,似乎只能活在“真空”中。再加上特点一的隐蔽性, 等到病情严重才引起重视,这时疏导起来就非常困难了。所以,应当及时疏解焦虑情绪,不仅疏导难度低,也会让自己少受折磨。 3、 自我提醒加剧性 。 当一个人意识到自己的皮肤破了,可能不会感到更加疼痛,但是 当一个人意识到自己焦虑时,会变得更加焦虑。 当我每次紧张得睡不着的时候,我会责怪自己——也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为什么又睡不着?然后我就变得更紧张和焦虑了,然后就更睡不着。在经历一夜未眠后,更加焦虑担心自己的状态。而这种焦虑担心。又进一步加重了病情。就这样,我的病情日渐加重,在焦虑症病情中越陷越深。我对自己的焦虑症状本身的自我提醒,也是病情日渐加重的重要原因之一。 4、 消耗性。 持续的高度焦虑为人带来强烈的身心不适感,会加速消耗人的精神和肉体能量。会觉得自己已经成为了废人,每天没有办法正常做事。时间长了,甚至还可能会导致 并发抑郁症 。 5、 扩散性, 即 焦虑泛化 。病情开始的时候,可能只由某件具体的小事刺激引发,但发展到后来,人就会如同“惊弓之鸟”,“风声鹤唳”。哪怕理智上都知道无需担心, 躯体化症状 也将使人难以自控。 原本精神层面上的紧张焦虑,慢慢就会演变为心跳加速、躯体持续麻木抽搐等症状,严重时甚至令人产生 濒死感 。 焦虑症本质是长期焦虑情绪引发质变的结果。焦虑情绪可以自行消退,而形成质变的焦虑症却 难以自行消退 。越想要强行压制、若无其事、极力否认,越会使病症严重,直至折磨到自己精神崩溃。 03焦虑症的潜伏及预防 这部分的分享和梳理,主要是想帮助大家发觉一些 可能导致焦虑症的隐患 ,希望能帮助到一些 “潜伏期”患者 意识到,也许自己也正处于这样的阶段而未曾察觉。 若能通过阅读本文而有所察觉,从而可以及早采取措施, 也许就不用像我一样到严重了才去治疗,经历非常曲折的过程。 其实我在2016年年底正式确诊焦虑症之前,是 经历了至少长达5年的潜伏期 的: 我 最早开始因为焦虑而持续多日失眠 是在2011年高考前。就是觉得每天上课下课晚自习节奏特别紧,到了该睡觉的时候心里还是发紧,停不下来,每天失眠很久,睡眠很少还要应付繁重的课业。那时我和我父母说了这一情况,他们只告诉我高考结束后就好了,让我再忍几个月。 第二次积累 是在2012年。为了参加一个能够去央视做实习生的选拔,因为担心选不上但我又特别想去,导致我又因紧张焦虑持续失眠。同样地,这次爆发后, 我依然没有引起重视 ,觉得选拔完毕这件事过去了,我也不用紧张了,失眠也好了,这个事就过去了。 第三次积累 是在2014年9月开始。这次时间很久, 但我依然没有引起重视。 我只是有点“习惯了”,觉得自己就这样, 每次都寄希望于外部压力事件结束。我就可以得到解脱。 2014年9月起就在为2015年8月份的暑期保研夏令营而准备。当时在山大也只是成绩中上,但就特别不切实际地希望自己能保送去清华北大读研,压力也是可想而知了。我不仅是长期睡前焦虑,导致每天都只能睡着几小时,也不仅是参加笔试面试前焦虑异常, 甚至连正常上课的时候心口都是紧的, 对,就是那种不点名不提问的水课,我的心都快要跳出来(这里其实可以看出已经是 焦虑泛化 了)。 但我那时觉得我这些症状不重要,我自己身心难受不重要,只要能保送去名校有一个好前途就好。 我那时也试图去找一些治疗失眠的方法,觉他其他的痛苦都可以忽略不计。当然,我并没找到有效的治疗失眠的方法, 因为失眠本来就是焦虑症所致,不去消除因而只想改变果又怎么可能。 在2015年10月确定保送人大后,我又一次活过来了。 第四次积累 是2016年暑假,即研一入学前的暑假。因为在入学前就听说了学校对我们这一级的毕业的要求,感到不可能完成,在家里惶惶不可终日,每天都难受的想把心脏抠出来。但因为我这样已经好几次了, 更不好意思和家里人又提 ,我又紧张焦虑压力大…… 现在回想最后悔的就是 从保研结束到研一入学前明明是很轻松悠闲的一段时间,我却因对“焦虑症”没有概念, 错过了一个很好的黄金治疗期,导致了我研一入学后的大爆发。 9月入学第一天我就彻夜未眠,第二天起来哭了一上午哭湿了整床被子,而后面的情况只有比这一天越来越严重。 --------------------------- 通过我的潜伏期的经历的分析,可以看到,就因为 我在焦虑症的潜伏期时经历多次焦虑爆发的情况而都没有引起重视 ,导致了焦虑症状的愈演愈烈,直至爆发后经历了很艰难的历程才得以康复。 我不是专业的心理医生,说不出更多的 预防焦虑症的途径 ,但根据我自己的经验来看,就是 要防微杜渐 ,在最初感到紧张焦虑压力大的时候, 要寻找到有效的途径去疏解。 而 不是就认命了 “我就是心理素质差”, 任由焦虑情绪堆积下去,仅仅期待某一场选拔或其他重要的考试赶紧过去。 应该明白就算下午2点有重要的考试,那么1点-1点半都应该是能够睡着和休息的,这才是最正常的状态。 甭管多重要的事,都不值得我们拿命去搏,都不值得我们把自己紧张焦虑到心脏要跳出来为代价。 04焦虑症的疗愈 如果没有及早重视提前预防,已经得了焦虑症,那就要想办去解决。 就我认为, 治疗的重要前提也是唯一方法就是 ——正规途径就医,寻求专业人士帮助。 就医大致上分为两类途径: 1、接受正规心理咨询,进行心理疏导和治疗。听从心理咨询师建议,是否服药;2、直接去公立医院\校医院就医,谨遵医嘱。 个人比较推荐第一类途径。就我自己的经历和感受来讲, 吃药是属于见效快,但效果维持期很短的一个方法。 因为说白了,之所以躯体化,本质上是心理上长期累积无法疏通焦虑和惊恐情绪,反映于身体的表现。吃药只可以暂时缓解身体的不适,但如果心理上的问题没有被解决,源头没有剪断,不停地吃药也只是“治标不治本”。 要想要调整心理, 关键在于改变思维认知。 而认知和思维的调整。并非普通人自己可以做到, 往往需要专业人士引导帮助 。同时,如前所说。焦虑症都是长期多次积累的结果,局面也 不是一两次的心理辅导 就可以彻底扭转。也需要长期多次的重复,方能巩固效果。不过,重复并不需要次数同等。例如,一个人之前经历了100次的焦虑情绪的积累而形成焦虑症,而往往可能只需要10-20次的心理辅导,即可康复。 关于吃药,希望大家不要有心理负担。 虽然我前面说, 吃药治标不治本,但也有它的作用。 在身心被焦虑症折磨得特别难受时,用吃药缓解一下身体难受未尝不可。 只有身体状态先好转,才能有更好的精神状态,去配合心理咨询。 就好比感冒了也会靠吃药来缓解症状,那么感冒药没有副作用吗?为什么没有人觉得,感冒了吃感冒药有心理负担呢?而不同的是,感冒不吃药可能过几天也能自行恢复,但焦虑症不吃药不仅不会自行痊愈,只会更加令人感到煎熬。总而言之,吃药是很正常的事。 其实病态,本质是因为外界的力量加诸,超过了自身调节能力的极值。感冒是因为外界温度变化,超出了身体可以调整适应的范围。而焦虑症,也是因为压力超出了心理承受能力。 05   辅助康复方面 困于条件所限,很多人没有机会去接受专业帮助干预。包括我自己,也是很长一段时间,才走向了看医生的道路。作为一个经历过患病、挣扎、缓解、复发、康复全过程的病友,可以分享一些tips,希望能帮助大家“少走弯路”。 1.接纳自己患病的事实 有很多人嘴上说自己接纳了,或者以为自己接纳了,其实并没有真正地接纳自己。完完全全地接纳,就是 不再怀疑和责怪自己,不再努力劝服自己,不再与自己对抗。 对,告诉自己—— 是的,我就是持续的紧张焦虑,我就是特别的痛苦,我就是睡不着。虽然我的理智让我觉得没什么好担心好害怕的,或者说不至于害怕和紧张到如此的程度,但既然我的身体这么难受,那一定是有它自己的道理的,它在努力地向我输送危险的信号,我接受到了,我知道了。我生病了。 2.呼吸法缓解 我患病时,有搜到一些建议,提及可以采取转移注意力的方法来缓解焦虑。但很快我就发现,我 强行和刻意转移注意力,只会强化了让我焦虑的事情 。就是前面提到的,自我提醒加剧性。经向心理医生求证, 呼吸法是一个能够自然转移焦虑情景的方法。 具体做法:把所有的注意力都集中呼吸上,认真感受气流从口鼻经过气管,进入肺部,再从肺部经过气管缓缓排出。 专注于这个过程,如果中途跑神或者是去想其他了,继续把注意力调整到呼吸上、不断重复这个过程即可。多次重复和练习,效果会更好。 也可以配合身体其他的动作,如在吸气时保持不动,呼气时 双脚交替轻踏 地面,反复重复这一过程。注意呼吸尽量 放缓,精神要完全集中在【当下】 3.不要什么都不做 前面也有说到,在自然状态下,人是不会持续紧张焦虑超过20分钟的。 除非是专心刻意保持 (尽管可能主观上并不想保持焦虑和紧张)。我发现,如果我专注于完成课程作业时(就是突然通知要交作业啦),反而可以获得片刻的安宁与平静。 但如果是为了转移焦虑紧张情绪而刻意为自己找事情做 (不是工作学习中本来就自然存在的事),效果也是适得其反的, 反而强化了焦虑。 (这就类似于你告诉自己,不要想吃东西,不要想男朋友,结果反而是强化了想吃东西、想见男朋友的念头。) 所以我意识到,相比于适当忙碌,过度的清闲反而是不利于焦虑症康复的。这会让你失去转移注意力的机会,从而更加专注于焦虑。我自己也是因此打消了原本一直在考虑 的退学、休学的念头。 最好让自己有机会做一些 简单而有意义 的事情,有助于重新建立自信心。比如打扫房间、教儿童学习,娱乐等等。 4. 不要着急 人生没有什么必须和应该的。不是就必须踩着点。分享一段网上知名的语录: 有人22岁就毕业了,但等了五年才找到稳定的工作!有人25岁就当上CEO,却在50岁去世。 也有人迟到50岁才当上CEO,然后活到90岁。 有人单身,同时也有人已婚。奥巴马55岁就退休,川普70岁才开始当总统。 世上每个人本来就有自己的发展时区。 身边有些人看似走在你前面, 也有人看似走在你身后, 但其实每个人在自己的时区有自己的步程。 不用嫉妒或嘲笑他们。 他们都在自己的时区里,你也是! 生命就是等待正确的行动时机。 所以,放轻松。 你没有落后。 你没有领先。 在你自己的时区里,一切安排都准时。 既然已经得了焦虑症,就要遵循规律, 对病程要有合理的预期。不要总想它会突然在某一秒就消失了。 焦虑症确实不会自行痊愈,但是如果用错了劲儿,就会适得其反,越着急越好不起来。抱着慢慢来的心态,反而结果会“快一点”。要知道,得了焦虑症未必会真的影响什么, 康复后反而会让你意识到,曾经看似寻常的普通的平静有多值得珍惜和可贵。 5.   争取亲友等身边人的支持谅解 有很多人由于种种担心和顾虑不敢让身边人知道自己患焦虑症终日备受折磨的状态。 这是不可取的。 焦虑症的成因有很大一部分就是因为压力、焦虑得不到化解积累而成, 那么如果能让他人了解自己的状况,每多争取到一份支持,便少一份压力,就能多一份精力用于自身恢复。 我在患病其间,我的家人给了我很多经济、精神上的支持;我的研究生导师给了我充分的理解和支持,在师门、在学校所需承担和完成的学习和工作任务,给予减免或延期交付的安排,在我的心态方面,给了很多调整的建议;我的朋友给了我很多陪伴和鼓励,并帮我找到很多的心理辅导方面的资源,减少了很多的搜寻成本,节省了我本就不多精力  @简唯 。 但我不敢告诉我的室友和同班同学,后来他们知道了,对我说,“我们真的不知道,如果知道的话,一定会注意不要很晚还在寝室打闹喧哗,加剧你的痛苦”。而我也觉得 苦苦隐瞒吃药、看心理医生,真的很累。 其实说开了,就可以早一些得到轻松了。 6顺气自然、为所当为 简单说就是 该干嘛干嘛 。该上课、看书、学习, 不要因为得了焦虑症就不做 ,就歇着,也许你觉得胸口发紧、喘不上气,不要停下去搜如何缓解焦虑症,就暂时先不管它,专心于学习;该娱乐、放松、休息 也不要因为得了焦虑症就取消 ,就当焦虑症不存在一样,该怎么生活怎么生活。不该熬夜、放纵等,也 不要因为得了焦虑症就允许自己去做 。 当觉得焦虑或情绪不好时,不要和这些状态和情绪对抗,也不要和它们纠缠,轻轻对自己说声“我知道了”,该忙啥接着忙~ 允许不舒服、不痛快以及那些负面的情绪和感受流过自己,如同一阵轻风拂过,不留一丝痕迹 。 06关于康复和复发 康复其实是一个逐渐、自然而然的过程。 于我自己而言,就是在接受心理辅导大半年之后,我发现自己每次遇到刺激后需要平复的时间慢慢变短,从开始持续焦虑几个月、到持续一周再到持续两三天。焦虑症发作对我生活的负面影响越来越少,每次发作的时候,应对也越来越有经验。 焦虑症康复后,是有可能会复发的。 具体是否复发,以及复发的程度,要视原有认知和思维改变的彻底程度而定。生活中总会面临很多的压力和情况变化,如果原有的认知和思维没有真正,就还是很容易感受到焦虑。焦虑情绪累积多了,再次超过自身调节能力范围,就会焦虑症复发。 当焦虑症复发的时候,可能第一感觉是,曾经一个让你特别痛苦的折磨又来了。 但更应该想,既然之前能够康复,那这一次比上一次,至少多了一些应对的经验,和康复的信息。 并且,也不妨试着 当它是个老朋友 ,当它复发时,可以和它说一句“嗨,老朋友,你又来找我玩了呀”。 有多排斥它、恐惧它,康复就有多慢;有多接纳它、承认它,康复就有多快。 07如何帮助焦虑症亲友 1.不要妄下评判和结论 我并不想说,“大家要多理解患有焦虑症的朋友,多一些耐心”之类的话。因为我知道,人们对于自己没经历过的事情,同理心是十分有限的。你可能理解不了他为什么痛苦,为什么居然被一个你眼中稀松平常的小事吓得魂不守舍,还持续那么多天。居然“不干正事”,还每天说自己痛苦和难受。 但 我们可以对自己不了解的事保持一份敬畏 。每个人有很多不懂的事,如果你愿意帮助你的亲友,你可以试着去了解这种病症,试着去理解他的感受;如果不愿意去了解,至少也要做到不要去妄下评论和指责。 2.帮助他寻找专业心理辅导机构资源 焦虑症并不是什么罕见病或疑难杂症。 我们如果想帮助亲友,可以帮忙联系心理医生进行辅导,并努力打消他接受专业心理辅导和治疗的顾虑。 3.相信,并告诉对方“我爱你” 往往深陷焦虑症的人,可能会觉得任何亲友的安慰都如同隔靴搔痒。 事实上真正要康复,确实要靠自己的努力,任何人无法代替。 但我们 依然要让患病亲友知道,我们相信你,不会放弃你。我们爱你,会一直陪伴你,挣扎的尽头,是温暖和期待。 4.避免与其发生争吵,或在其面前争吵。 尽量减少他情绪上的刺激和波动。焦虑症泛化以后,患者会极度焦虑。脆弱的神经还没修复,就请尽量少刺激它。也不要表现得比他还紧张,好像他得了多么难以治愈的重病一样,这只会增加他的压力和焦灼感。 这里稍微谈一下什么样的成长环境容易导致孩子焦虑及焦虑症的爆发(仅就我个人观察而言): 人力资源之父——尤里奇指出:抑郁、焦虑是因为相比要完成的目标而言,资源不够。而不是目标太高。所以我认为是: 1)不是高标准、严要求,而是只有高标准严要求却不提供支持、指导和资源; 2)和1)同理,只注重结果,不重视过程; 3)家庭关系不和睦,经常在孩子面前争吵、冷热暴力;(我焦虑症最严重的时候,1个噪音都能引起我的心脏跳动异常) 4)父母观念守旧、僵化,认知和思维缺乏灵活性,认为就必须如何如何或就应该如何如何,也会让孩子觉得一件事只能有一个解法,必须解决,遇到阻碍就得死,别无他法; 5)不能接纳孩子的缺点和不足;给予孩子的爱是“有条件的”; 6)缺少陪伴、鼓励以及肯定,经常对孩子批评、讽刺、否定。 08写在最后:复盘和总结 其实焦虑症并不神秘。 往往都是先是学业或工作压力大,引起焦虑情绪。焦虑情绪一直堆积,等到严重了以后躯体化症状,身体难受更无法继续学业或工作了; 这个恶性循环,也是要一环一环的解。 先通过吃药先能让身体得到休息和放松,身体状态好了再做心理疏导,最后再专心解决工作或学业上的难题,难题解决了自然也不会焦虑。解决难题只会增加一个人的信心,从而帮助人进入正向循环。 我自己也是因为战胜了焦虑症而信心倍增的,康复后状态反而比没生病前都好更多:觉得自己 战胜了一项以前也没接触过的、而且也很有难度的挑战。 焦虑症只是人生中的一段经历,劫后余生,又焉知非福呢? 通过一场焦虑症 ,我知道自己身心难受是最终要的事,远比什么学业前途更重要;我知道撑不住了要说不学会承认和放弃,远比忍受着巨大的痛苦坚持说我可以更重要;我知道真正爱自己过自己想要的生活,远比别人怎么看待我喜不喜欢我更重要。 更神奇的是,我以这样从前会觉得是 “不求进取”“消息怠惰” 的方式生活,不仅没有失去所谓的前途,反而使自己拥有了更好的个人素质,为自己争取到了更多的机会和更好的平台, 见识到了更广阔的天地和生命中更多的可能性。 所以请大家放心爱自己,果断去说不,勇敢去接纳,淡定从容地欣赏人生美景无数O(∩_∩)O 附:我个人经历焦虑症的全阶段 以下是我从16年得焦虑症后的详细经过和克服的历程: 1)潜伏阶段: 有一些比较重要的学业上的节点,我就会整日睡不着,但是持续时间比较短,顶多顶多一两个月,或者三四个月自行消退,这是在还未读研时; 2)爆发阶段: 就是在16年上研一开始,由于学业的刺激,开始疯狂的哭,能哭一上午,把被子哭湿那种,然后不停地想,不行我得退学,以及整日失眠,心跳剧烈,浑身发抖 3)持续阶段 :我非常明白这不同于以往,果然过了好几个月,不见缓解,反而更加加剧,然后不停地想要不然去死,要不然退学,死也不行,退学也不行……尤其在凌晨三四点,真想直接从宿舍窗户上跳下去。 在这个期间发表了paper,学分绩虽然倒数但是也没有挂科。 4)“死也不看心理医生”阶段: 觉得我怎么至于也到了这一步,我是不是非常严重,再也好不了了,我觉得只要迈出这一步,性质就变了,我从此就真的万劫不复,变成了所谓的“问题学生”。 5)妥协阶段: 觉得如果心理医生能够看好我,那也行啊。我那时以为,看一两次就能马上康复的。结果看了三四次和没看没有区别,心里更加沮丧了,感觉唯一的希望也没有了。到此,我都没有和任何的同学和老师说过我生病的事情。都是偷偷地去看心理医生,偷偷地寻找治疗焦虑症的资源和药物。 6)僵持阶段: 和导师说退学,导师不同意。我也没有勇气再提。一面看着心理医生,一周一次,我至少看了20多次。每次心理咨询结束,那个医生都要问我,会不会自杀,会不会在下次咨询前控制不了自己而自杀。 这个阶段大概有4个月左右。就是一面痛苦,一面坚持,最难受的时候,想要自杀,也始终没有迈开那一步。 自己心里就是觉得好赖读着吧,哪天被劝退,我等学校来通知我。但是我并没有等来那一天。 在这个阶段,因为我已经在心里接受了“生病+不可以退学”的选择,所以反而也没那么多纠结和犹豫了,知道是这样,那就要让自己在学校里过的好一点。所以我也去问了很多很多人,关于读英文文献,关于心理疾病等等。 7)好转阶段: 就我发现我也可以一周读100多页的英文paper了,也可以跟得上课程了,,虽然有点吃力。而且因为我和导师沟通好,除了课程的事情,关于其他的事,我一律不做。论文发表了,不用再写了,导师派活,我也一律不需要接。这种方法虽然生硬,但有效。 8)心有余悸阶段: 就慢慢过上了比较正常,不那么歇斯底里的生活。也会经常出去玩啊什么的。但是我不敢要好,不敢求上进,生怕一个不慎,又要回到深渊中去,这时我已经停掉看心理医生了,而读研也将近一年半了。就不敢上进,感觉自己变得不那么要尖,甚至有些游戏人生玩世不恭也持续了很久,想想自己曾经的辉煌,还经常暗自伤神。 9)彻底康复阶段: 这时候出现了一个事情。就是和我关系匪浅的一个同学也出现了很严重的事情,甚至到了自杀未遂的程度。这个同学的事情我不好多说,但我是因为之前经历过一遍大概能理解对方的心情,历时将近一年的时间,成功开导了这个同学,对方现在状态也非常好。我通过帮助他人,救赎了自我。就突然感觉在知名的学校里,自己也突然有了价值。能够搞定其他同学、甚至连老师都觉得棘手的事情。在其他同学被TA的负能量影响而难以承受之时,我竟然没有被带进去。那时候我知道,我是真的好啦! 10)验证阶段: 经过了这一系列的事情,我就该找工作了。然后就发现,自己在面对2019年经济下行,北京户口指标紧缩,对女性不友好等不利局面,能够一步步地去克服困难,没有焦虑失眠。虽然那段时间0 offer,竟然还是美滋滋的,依然去尽最大的努力。我毫无心理负担地定了一个非常难的目标,竭尽全力,经过一段时间,就拿到了自己心仪的offer。我发现, 我遇到困难时的思维和视角,和过去完完全全不同了。我已经是一个升级版本的自己了。 至于焦虑症?哪怕它再复发再来折磨我,我也不再害怕了。

老年人焦虑研究问题论文

摘要 随着的进步和的,我国人口平均寿命的逐渐延长,人口老龄化的程度也日趋增加,老年人的心理健康也越来越受到医疗,狐狸工作着的广泛关注。如何提高老年人的心理健康水平,使老年人在身心愉悦的状态下度过各自的晚年生活,已成为当今老年人心理狐狸的重要。解决老年人的心理问题,对于老年人能有一个健康的身体和良好的心态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也已成为当今社区忽视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关键词 老年人 心理 心理护理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加机体而逐渐衰老,各项共仍呈直线下降,如食欲减退,误及记忆力和认识功能减退,失眠、视力下降、两耳失职、头发变白、免疫功能低下等等。这些都是老年人正常生理方面的改变,伴着健康状态和社会环境的改变,老年人的心理也会或多或少地产生一些变化,出现一些心理健康问题,社区护理针对老年人的这些特点,对老年人的心理进行护理指导,以提高老年人的心理健康水平和生存质量。老年人的心理问题1失落感老年人由于社会角色的改变,心理上会产生一种失落感,从而表现出两种情绪:有的沉默寡语,表情淡漠,情绪低落,凡事都无动于衷;有的急躁易怒,易发脾气,对周围的事物看不惯,为一点小事而发脾气。2孤独感老年人由于丧偶、独居、离退休、人际交往减少,社会及家庭地位改变,生活中空间增多或身体心理及其它原因导致的行动交往不方便,使老年人感到空虚寂寞,心理上往往产生隔绝感或孤独感,进而感到烦躁无聊。如:有的老年人患脑梗死、脑萎缩而行动不便,心理上则产生自卑感,不愿意出门怕见熟人,自感低人一等,整天待在家里象与世隔绝一样,这样未免会从心理上产生一种从未有过的孤独感。恐惧感老年人由于担心患病,自理能力下降以及给心理加重负担等问题的发生,心理上会产生忧虑感或恐惧感,从而表现出冷漠或急噪的情绪,有的老人身体早感不舒服,考虑到自己的经济状况不是很好,对自给儿女增加经济负担,所以耽误了最佳的时期,使身体雪上加霜,增加了心理上的恐惧感。抑郁呀郁是老年人常见的情绪和心理失调,随着老年人的逐渐衰老,情绪变化也日益明显,有的老年人甚至有轻生的念头。抑郁多由于老年人受到慢性疾病的困扰及死的威胁,从而心理产生恐惧抑郁心理,有的老年人则因生活单调或失去配偶,家庭不和,内心空虚而产生了焦虑及抑郁,有的老年人由于退休后生活方式的改变,社会交往减少,缺乏归属感,造成心情抑郁,遇事灰心,悲观失望。 健忘老年人的年龄逐渐增加,身体日渐衰老,智力水平也会随之下降,表现为近期记忆力减退,常出现健忘,由此老年人经常忘记吃药,刚刚手拿着的东西,一会儿就东找西找;出门忘记关门,然后自问我关门了吗?这些都是老年人十分常见的健忘现象,这也是老年人近期记忆力衰退不明显,所以会出现经常唠叨自己年轻时候的事情,留恋过去,而对率挛锊桓行巳ぃ�荒芙邮埽�枷肜匣�?/P>老年人的心理健康的因素2.1角色转变这是老年人离退休后的心理不适应之一。离退休后虽然是一种正常的角色变化,但不同职业群体的人对离退休的心理感受却不太一样。据调查工人退休前后心理感受变化不大,他(她)们退休后摆脱了沉重的体力劳动,有更充足的时间料理家务,消遣娱乐和结交朋友,并且有够的退休金和公费医疗,所以心理比较满足,情绪比较稳定,社会适应良好。但退休干部的心理状况就不大相同了,这些老干部在退休之前,有较高的社会地位和广泛的社会联系,其生活和重心是机关和事业,离退休后的生活重心变成了家庭琐事,广泛的社会联系骤然减少,特别是一些领导岗位的老干部更是感到很不习惯,很不适应。2.2 经济状况经济是保证老年人正常日常生活和享受健康的基础,我国老年人的经济收入一般都低于在职人员,加上医疗服务费用的逐渐上升,使老年人的经济来源缺乏独立可靠的保障。老年人的经济来源主要靠自己的劳动和儿女供给,对于丧失劳动能力,儿女收入不佳的老年人而言,经济问题更加突出。经济收入的不足,社会地位不高,因而这类老年人容易产生自卑心理。所以直接影响了老年人的营养,生活条件和医疗卫生服务的享受,从而影响了其身心的健康。2.3家庭环境家庭是人类生活的最基本单位,老年人离退休后,从社会转向家庭,家庭便成为老年最重要的精神、物质和生活的依托。因此家庭对老年人具有特殊的意义,对老年人的身心健康也具有重大的影响。然而许多老年人由于丧偶、独居、夫妻争吵,亲友亡故,婆媳不和,突发重病等意外刺激,生活于“空巢家庭”及不愉快的家庭之中,从而不仅导致生活上的诸多不便,而且在心理上也产生了许多问题,最终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老年人的身心健康。2.4 身心衰老具有价值观念和思想追求的老年人,通常在离开工作岗位之后,都不甘于清闲。他(她)们渴望在有生之年,能够再为社会多做一些工作,所谓退而不休,老有所为,便是老年人崇高精神追求的真实写照。然而,许多志高不减的老年人,身心健康状况却并不理想。他(她)们或者机体衰老严重,或者身患多种疾病,有的在感知、记忆、思维等心理能力的衰退方面,也非常明显,这样使得一些老年人陷入深深的苦恼和焦虑之中,从而影响他们的身心健康。3 老年人的心理护理目前,我国导致老年人死亡的前三种疾病: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和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其致病原因多与社会心理因素有关,因此,社区护士对老年人的心理护理及对老年人的心理卫生健康就显得尤为重要。它不仅可以预防疾病和生理改变给老年人带来的影响,还能使老年较好地处理好各种自身的、家庭的以及社会的心理问题,使老年人保持较好的心理状态、健康长寿,具体措施如下:3.1 定期开展老年人健康教育 有针对性地介绍疾病的基本知识,治疗及康复,帮助老年人正确认识疾病,增强自我保健和自我照顾的能力,有的老年人总有躯体的某种病症,可能会加得他(她)们的狐独、恐惧、抑郁的心理,社区护士要和蔼、友善热情的服务,这样,可以增加老年人对生活的信心。教育老年人要树立坚强的信念,树立正确的生死。从生活中寻找生存的意义和乐趣。善于安慰、控制自己,对不良情绪进行调节,适当参加社交活动,充实精神生活,安排好家庭生活、保持家庭和谐与温馨,取得家庭成员的理解、支持和照料,从而提高生活和生命质量,消除或减少各种心理问题。3.2帮助老年人保持与的接触 社区护士应多给予老年人特别的关心,经常主动与他(她)们沟通,帮助他(她)们认识自身的变化,尊重衰老的客观,帮助他(她)们安排适应新的生活,使生活充满情趣,通过各种方式帮助他(她)们走向社会保持与人交往,从社会生活中寻找生活动力,摆脱孤独,消除失落感和不必要的担心。如介绍同龄同爱好的人一起谈话,跳舞、扭秧歌,下棋等活动,使老年人的精神、心理得到满足。3.3 帮助老年人调整情绪 社会护士多给予老年人特殊的照顾,热情的关怀,减少其精神刺激,帮助老年人积极面对疾病,积极面对各种生活中的,对立正确的对待疾病的志度和信心,向老年人讲述和示范各种情绪调节法,如自我法,活动转移法,沟通调节法,环境调节法和适当发泄法等,鼓励他们积极参加力所能及的活动和锻炼,除了语言交流外,社区护士还应该增加一些非语言的交流如轻抚老人,搀扶老人走路,帮助老人做一些喜欢的事情等。多与老年人交流,调整他(她)们郁闷的情绪。3.4 保持家庭关系和谐 老年人身边关心,亲近的人越多,生活就越充实,因此要维持家庭关系和谐。社区护士在护理工作中多与老年人的家庭进行多方面联系,教育家属密切配合,多关心体贴老人,特别是一些丧偶及患有身体疾病的老年人,安慰开导家属,使老年人保持心胸开阔乐观向上的志度,减轻其孤独、恐惧的心理。3.5帮助老年人积极参加各项活动,培养适当的兴趣和爱好 社区护士应考虑到老年人在身体状况允许的情况下,鼓励老年人参加适当的活动如唱歌、跳舞、听、打太极拳、练气功,健身活动等等。这样能保持机体代谢平衡,促进身心健康,延缓衰老,丰富他(她)们离退休后的生活,并鼓励老年人参加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为社会贡献点余热。3.6 帮助老年人保持乐观开朗的性格 社会护士在日常护理工作中,指导老年人时刻保持乐观的态度,充满好奇心,培养生活情趣,时刻保持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一种美好的心表,比吃药更能解决生理上的痛苦”,老年人要学会挖掘自身的快乐的豁达,更要会享用自身宝贵的资源,只要每个人都能乐观、豁达,保持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那么其生活质量和人生价值将具有更大的社会。3.7强化老年人智力素质 鼓励老年人勤于,用脑,善于用科学的知识养生保健,既锻炼了智力,又学会了自我保健和照顾的技能,不是有句话叫“活到老,学到老吗?”进入老年学习的东西也很多,如:老年自我保健,老年社会学,老年心,家政学等,同时还可以了解国内外大事,了解社会变更,更新观念,紧跟步伐,既丰富了自己的生活,也锻炼了智力。.抑郁的护理 对一些抑郁的老年人,社区护工应其心理上的支持,经常与他(她)们交流,了解他(她)们的思想变化和情绪变化。在接触这类老年人时首先要尊重他(她)们,比如:主动与其打招呼,耐心听取意见,积极想办法解决他(她)们遇到的各种问题等等,使他(她)们感受到自身的价值和被他人的重视。在尊的基础上关怀老人的生活,比如了解他(她)门的需求,沟通时的态度要和谐语言亲切温柔,从而消除他(她)们的抑郁心理,获得老年人的信任,使他(她)们充分感受到社会大家庭的温暖,同时让他(她)们参加一些力所能及的运动和室外活动,保持一定体力,维持自理生活的能力,并参加一些文娱活动,使其精神愉快。9对老年人健康的护理 首先帮助老年人安排规律的生活,老年人回将日常生活用品一放就忘,因此社区护工应指导老年人有规律地安放自己的日常用品形成固定的位置或指定日程安排,便于记忆,如帮助老年人将每日服用的药物固定摆放,安排合理的日程表,保持有规律的日常生活等,并指导老年人对健康有正确的思想认识,告诉老年人健忘是正常的衰老现象,不必过分担心同时还要经常提醒他,这样可以减少健忘带来的麻烦和。10老年人应“仁慈”社区护士在日常护理工作中指导老年人认识到“仁慈”对老年人的身体健康也会起到很大的作用。“仁慈”就是要心地善良,待人宽厚“仁者寿”为无数长寿老人的实践所证实。在我们的生活中,长寿老人几乎慈祥善良,同情和帮助别人,同样也有自身的心理健康 。常言道“心底无邪天地宽”“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就是说,对人宽厚,帮助别人,不仅有益于别人,也有益于自身。比如:有条件的老年人,捐助一些希望小学的贫困失学儿童或因家境贫寒上不起学的有志青年,或者灾区等需要帮助的人,邻里之间互相帮助团结友爱,营造一个善良友好的生活环境,对自己的身心健康确实会起很大的帮助。正确对待死之,消除对死之的恐惧死之是生命历程终结,人们从古到今始终避讳讨论死亡,特别是老年人,更是忌讳死亡,由于人们长期对死亡采取不接纳的态度,对于一个人因疾病的而处于临终阶段,往往不是看作是生命发展的必然结果,而是看作是医疗的失败,生命可能回被放弃。其实护理观念认为---死之理解为生命的一个阶段,死之只是生命有机体的自然变化,是临终阶段为患者提供了完美自我和个人发展的最后机遇,因此人们不应该对死之采取拒绝的态度,而应该采取接纳的态度,人们对死之的种种恐惧不是来源于死之的本身,而是来源于对死之的恐惧和焦虑,特别是到晚年或身患疑难病症时,便会掉进死之恐惧的旋涡,愁绪满怀,忧心忡忡,弄得自己卧不安席,食不甘味,梦幻纷扰,进而自暴自弃,消极悲观。[5]这样不仅会加速死之的到来,纵然活着,也将会把生命的乐趣剥夺。人生必有死,这是人生的客观规律“人生自古谁无死”如果真正懂得了这个道理,便会消除不必要的恐惧感,抱着坦然处之的态度,报纸乐观豁达的情绪,这样便可以使人摆脱恐惧感和忧虑感,使人心情安静,延年益寿。常言道“不怕人老,就怕心老”年老真言老,人老心不老,就会从内心里产生一种青春活力。面对死之,心理状态好的人,心志安定,气血调和,身体各项机能必然和谐,生理活动运行正常规律,就会硬朗,福寿永存,反之,则会激起神经系统的功能,必然导致许多身心疾病的发生。“信心是半个生命,淡漠是半个死亡”,人有了信心才能激发人的拼搏精神,产生顽强的意志,保持坦然的心境,乐观的态度,才能产生自身的抗病的潜在能力,任何时候,求生观念不可淡漠,老年人进入晚年并不意味着等待人生的结束,而是重构新生活的始端,因此社区护士应引导老年人正确对待、认识死亡、冲出死亡的恐惧,老年人唯有端正世界观,认识到死亡是生命的必然规律,这样既可以不忌讳死亡,亦不会陷入恐惧和焦虑之中,坦然面对一切,安度自己宝贵的晚年。5 小结随着社会的发展,老年人在社会中所占的比例也逐渐增加,老年人的身心问题及社会环境引发的各种问题也日益突出,老年人的生活水平和身心健康水平也有待提高,因此,社区护士在老年人的心理护理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社区护士必须掌握相关的知识和技能,帮助老年人改变不良的心理行为和生活方式,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及时为老年人提供心理咨询服务,指导他(她)们自我的心理适应和调节,帮助老年人保持身心健康及良好的生活质量,不断提高广大老年人的生存质量和自身健康的群体水平。刘纯燕主编,社区护理学,湖南 湖南出版社,2001。142-149王青 杨代红,军队离退休干部社区保健需要与对策,中华护理杂志,1998 33(8):489-490张小玲 老年痴呆病人的家庭护理及预防保健,护士进修尽修杂志,1998,13(5):19李芳 许有芹 精神病人的社区康复护理 中华护理杂志 ,1998 33(7) 427-428颜廷健 社会转型期老年人自杀现象 人口研究

现如今,由于老年人群体因心理健康出现的种种问题层出不穷,老年人的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老年人心理分析论文,供大家参考。

随着老龄化的不断推进,老年人群在我国人口中所占的比例在不断上升,关注老年人群的健康不仅仅是一个家庭的问题,更是一项社会及国家需要面对的问题[1-3]。老有所乐是全社会对老年人生活的期待,但由于躯体及心理等问题,严重影响到老年人的生活质量,为老年人提供有效的支持能够提升其生活质量和满意度,增加晚年的幸福感。在社会人口流动的大背景下,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离开家到异地工作,这造成了大量的空巢老人,空巢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老年人的社会支持水平[4],社会支持水平的降低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老年人心理健康水平。如何关爱老年人,提升老年人的心理健康水平已经成为我们不得不面对的课题,我国大量的研究也表明了老年人心理健康水平的脆弱性。社会支持包括子女、配偶、亲朋好友等对老年人的情感支持,也包括收入状况等经济支持。有研究认为,较低的社会支持和心理韧性是老年人心理健康问题的关键影响因素[5-6]。夫妻关系和子女关系是中国家庭的两组重要支撑,作为社会支持的环节,良好的子女关系让老年人有较好的精神寄托,可以经常性的与子女进行交流和沟通,缓解内心的孤独感[7]。重大的生活不良事件是影响老年人心理健康的重大事件,甚至会造成老年人的抑郁等症状。本次研究以社会支持作为研究的支点,分析不同社会支持与老年人心理健康状况的相关性。

1对象与 方法

对象

选取2013年4月-2014年6月在疗养中心进行疗养及体检的205例老年人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138例(),女性67例();年龄60~82岁,平均(±)岁。纳入标准:①年龄≥60岁;②思维清楚,具有一定的表达和读写能力,能够配合调查员完成调查问卷;③企业及事业单位等离退休人群;④身体无精神病症及恶性疾病等;⑤知情同意,愿意参加本次调查。

方法

调查工具本次研究采用一般情况调查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和社会支持评定量表[8],其中一般情况调查量表主要收集患者的性别、年龄、 文化 程度、婚姻状况等基本信息,症状自评量表共有90个项目,分别检测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及精神病性等9个因子,每一个项目均采取(1~5)5级评分,分别为:1.没有(自觉并无该项问题/症状),2.很轻(自觉有该问题,但发生得并不频繁、严重),3.中等(自觉有该项症状,其严重程度为轻到中度),4.偏重(自觉常有该项症状,其程度为中到严重),5.严重(自觉该症状的频度和强度都十分严重)。社会支持评定量表有10个条目,包括客观支持(3条)、主观支持(4条)和对社会支持的利用度(3条)等3个维度。

质量控制

本次调查问卷均有护理测评小组完成,护理测评小组共有5名本科学历的护士,在量表调查之前均接受培训,培训测评成绩优秀。调查问卷收集后抽取5%进行复查,核实信息,确保信息收集及量表评估的准确性。

统计处理

本次研究采用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其中定量资料采用(x珋±s)表示,两组相关资料采用相关性分析的方法,运用线性回归的方法分析预测两组定量资料的关系,P<表示存在统计学差异。

2结果

不同维度下老年人心理健康和社会支持得分

研究发现,不同年龄、婚姻状况、居住状况、健康自评状况和子女关系对老年人心理健康存在显著的影响;不同年龄、文化程度、婚姻状况、健康自评状况和子女关系对老年人的社会支持得分存在显著影响,见表1。

社会支持与心理健康得分的相关性

研究发现,离退休老年人的社会支持总分与SCL-90中的强迫、抑郁、焦虑和敌对存在显著负相关,具体到3个维度上,客观支持和主观支持都只与焦虑存在显著负相关,对支持的利用度与强迫、抑郁、焦虑和敌对存在显著的负相关,见表2。

3讨论

随着我国不同领域对老年人心理健康的研究发现,社会支持对老年人的心理健康存在不同程度的影响[9-11]。本次研究以心理症状为评估指标,分析不同社会支持下各心理症状的情况。社会支持包括主观支持情况、客观支持情况,同时包括老年人对支持的利用程度,利用度决定社会支持所发生的效果,因此也受到了很多专家的关注。

影响老年人心理健康及社会支持的因素

本次研究年龄对老年人心理症状和社会支持的影响以在70岁以上较为明显,这可能是因为70岁以上的老年人由于躯体的老化,与人交流的能力以及对主客观的利用度降低,同时交流的困难及躯体的健康状况也影响到了心理的起伏变化,这一点健康自评状况的分析情况也可以印证,自我身体情况较差者得到的社会支持评分较低,同时症状得分情况也偏高。

主观支持与老年人心理健康状况的关系

主观支持是指个体体验到的或情感上感受到的支持,指的是个体在社会中受尊重、被支持与理解的情感体验和满意程度,与个体的主观感受密切相关。家庭中如果发生重大的不良事件,如丧偶等,对老年人的心理健康打击是非常大的,其心理健康状况较差,同时社会支持程度得分也就较差。根据相关性的研究也表明,主观支持与老年人的焦虑情绪存在明显的相关性。同时主观支持也可以从子女关系、居住状况上来分析,子女关系较差、独居、空巢老年等社会支持相对较差,其各种心理症状表现的也就越明显,本次研究的也得到邬俊福等研究[12-14]的认证。

客观支持与老年人心理健康状况的关系

客观支持是可见的或实际的,包括物质上的直接援助、团体关系的存在和参与等,由于退休老年人相对 其它 农村地区及没有社会退休保障的老年人相比[15],有可供生活的退休养老 保险 金,在一定程度上能够缓解对物质生活和对养老问题的担忧。因此,收入状况这一项客观支持在单因素分析中并未对老年人的心理症状总分发生明显的作用,但这不能否定客观支持与心理症状之间的关系,本次研究中也表明客观支持与焦虑有显著的相关性。

支持利用度与老年人心理健康状况的关系

支持的利用度是评估老年人所能接受到支持的最有效指标,本次研究也说明,支持利用度与老年人心理症状评分的相关性最高。由于不同年龄的老年人受到躯体等健康状况的影响,支持利用的程度不同,虽然提供相同的支持,其结果也存在很大的差异性。因此,在未来的研究中应该重点对支持利用度进行研究,探索如果提升支持的利用度,通过干预老年的支持利用度来实现提升老年人心理健康的目标。总之,合理评估老年人的健康状况,积极探索有效的老年人支持模式,可以提升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和幸福度。

【摘 要】老年人作为一个相对弱势且迅速扩大的群体,已经成为影响我国社会和谐健康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其心理健康状况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本文在现代老年人护理的基础上,针对老年人心理健康标准、影响心理健康的因素和心理特征,提出如何开展积极有效的心理护理。

【关键词】老年人;心理健康;心理护理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人均寿命的逐渐延长,人口老龄化的程度也日趋增加,老年人的心理健康问题也越来越受到医疗、护理工作的关注。如何提高老年人的心理健康水平,解决并做好有效的心理护理,使老年人在身心愉悦的状态下度过晚年生活,已成为当今老年人心理护理的重要内容,是护理心理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1我国老龄化社会现状

1990年以来,我国老龄化人口以平均每年的速度增长,2000年我国60岁以上人口达亿,占我国总人口的[1],全国开始进入老龄化社会。预测到2015年将超过2亿,约占总人口的14%,到21世纪中叶将达到4亿左右,占总人口的1/4[2]。我国人口老龄化具有高龄、高速、数量大的特点[3],这对老年人的心理护理提出了严峻的

挑战。

2老年人心理健康标准

综合国内外心理学专家对老年人心理健康标准的研究,结合我国老年人的实际情况,我们认为老年人的心理健康的标准[4]有5个方面。

心理状态良好情绪乐观,精神愉快,热爱生活和家人,幽默豁达,助人为乐,有好奇心,对自己的健康懂得珍惜,对老年生活有安全感和幸福感。

智力正常在判断事物时,基本准确;在回忆往事时,记忆清晰;在分析问题时,条理清晰;在回答问题时,能对答自如;在平时生活中,有比较丰富的 想象力 ,并善于用想象力为自己设计一个愉快的生活目标。

有健全的人格情绪稳定,意志坚强,能够正确评价自己和别人以及外界的事物,能够控制自己的行为,能经得起外界事物的强烈刺激,遇到困难时,能沉着地想办法去加以克服,而不是一味地怨天尤人。

有良好的人际关系乐于帮助别人,也乐于接受他人的帮助,在家中与老伴及晚辈等都能保持情感上的融洽,能得到家人发自内心的理解和尊重;在外面,与过去的朋友和现在结识的朋友都能保持良好的关系,有集体荣誉感和社会责任感。

能保持正常的行为能正确扮演符合该年龄在各种场合内的身份和角色,其对社会的看法,对道德伦理的认识,都能与社会上大多数人的态度基本上保持一致,即与社会协调一致。

3老年人心理健康影响因素和特征

现代意义上的老年心理健康[4]又称心理卫生,是指在身体、智能以及情感上与他人的心理健康不相矛盾的范围内,将个人心境发展成最佳状态。

影响老年人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

生理因素人步入老年期后,由于生理机能的退化,对新事物的接受能力、接受速度及接受质量均明显降低[5]。老年人因衰老引起的各脏器功能减退是多脏器衰竭的基础[6]。多数老年人 记忆力 下降,语言活动及思维范围窄,难以表达出自己的思想,产生听觉理解和判断力的障碍等。主要包括:年龄、性别、疾病增加、自理能力下降、视听功能障碍、认知老化、生活方式等。这些都是老年人正常生理方面的改变,伴随健康状态和社会环境的改变,老年人的心理也会或多或少地产生一些变化,出现一些心理健康问题。

心理因素主要包括:生活事件、经济收入与文化 教育 、婚姻与家庭、体能与文体活动等。如一个人有较高的文化素养,他会对人生有一个正确态度,能正确处理人生道路上遇到的一切挫折和不幸,而不会因意外情况的产生而导致心理失常。

社会因素主要包括:社会支持、个体参与社会闲暇活动、老年社区卫生服务[7]。人的心理健康与否,与环境有直接的关系。心理学研究表明,适度的焦虑由于可以通过自我调节而保持心理平衡,从而有益于更好地适应机体和环境的变化[8]。心理健康与 人际交往 、家庭关系、生活、身体状况、睡眠、文体活动、经济收入和住房等满意度呈正相关[9]。

影响老年人的心理健康特征

孤独的心理老年人的脑及体内其他器官均趋于衰退和功能下降,处处感到力不从心,特别是心理上产生老而无用、孤独寂寞感[10]。再加上老年丧偶、独居、离退休、人际交往少、社会和家庭地位改变、生活空间增多或身体心理及其他原因导致的行动交往不方便,使老年人感到空虚寂寞,心理上往往产生隔绝感或孤独感,进而感到烦躁无聊。

焦虑、抑郁的心理焦虑是一个人感受到威胁而产生的恐惧和忧郁。抑郁是一种闷闷不乐、忧愁压抑的消极心理。有文献 报告 ,正常人抑郁症的发病率为10%~23%,而老年患者由于病情不可逆转性而引起抑郁症的发生率明显高于正常人,对疾病的治疗产生了不良的影响。大部分老年人有负性情绪,家庭不和睦的老人负性情绪较严重[11]。关注老年人心理健康,对全面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是不容忽视的[12]。抑郁性障碍是一种持久的心境低落状态,多伴有焦虑、躯体不适感,通常具有较强的隐蔽性,表现形式多样,可有轻度的忧愁到严重的痛苦[13]。老年人由于社会角色的改变,心理上会产生一种失落感,从而表现出两种情绪:有的沉默寡语,表情淡漠,情绪低落,凡事都无动于衷;有的急躁易怒,易发脾气,对周围的事物看不惯,为一点小事而发脾气。

敏感和猜疑的心理老年患者常敏感多疑,推测猜想自己的病情很严重,又怀疑医生、护士甚至家人都在对他有意隐瞒病情,周围一个细小的动作,一句无意的话语,都可能引起他的猜疑,加重其心理负担。当患者可能出现与不治之症患者某一相似症状而产生疑心时,多表现为情绪低沉、悲伤哀痛、沉默少语,常常无端的大发脾气。

恐惧与害怕的心理这是老年人进入病人角色的初始反应。害怕医院陌生环境,过分担心自己的病情,怕连累家庭,怕别人厌烦,怕医务人员态度不好,怕发生意外等,从而产生恐惧感。

疑老和绝望的心理 认为自己老了,病后前途渺茫,已濒临死亡边缘,心灰意冷,消极等待,甚至不接受治疗。多表现为意志消沉、精神忧郁、束手无策,常暗自伤心落泪,不愿与人交往或交谈,对治疗及疾病的转归表现漠然,不愿接受治疗和护理,消极化等待着“最后的归宿”。

4老年人的心理护理

针对老年人所独有的生理及心理特点,根据个体差异及疾病阶段所表现的不同心理,护士除自身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精湛的护理技术外,更重要的还要应用心理护理程序进行心理评估及诊断、实施护理及评价,通过心理对生理的相互作用,心理对疾病的能动作用,为恢复和增进病人健康服务。

心理评估细致观察了解病人的性格、 爱好 、病情变化和家庭环境情况,收集病人的心理信息,掌握其心理活动,以便有针对性地开展个体化心理护理。收集资料的方法,一是通过直接和病人交谈,二是通过和病人亲人交谈,也可通过心理问卷调查形式,从中收集其心理变化信息。

心理诊断分析病人的心理,提出心理护理诊断。对老年人来说,心理诊断不是一次完成的,应不断完善。

实施 措施 对老年病人的心理问题提出解决方法,可采用心理咨询及启发开导法。具体措施如下。

良好的护患沟通是心理护理的前提常言道:“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美好的语言能使老人处于接受治疗护理所需最佳的心理和生理状态。①与老年病人沟通首先要采取包容的态度,要善于运用语言的艺术性和技巧,主动与老人交谈,了解他们心中的悬念问题,对其提出的问题要耐心解答,以取得更好的合作。②尊重病人的人格,对老年病人有适当的称呼,护理时征得他们的同意,态度要和蔼,避免发生伤害病人自尊的事情。③以精湛的技术赢得老年病人的信赖,消除其心理上的障碍,主动配合治疗。 ④护士应理解病人的情感需要,主动多接触他们,给予他们极大的关心,照顾他们的日常生活和满足医疗保健需要。注意文明行医,礼貌待人[14],时时用亲切的语言、体贴入微的照顾来排解他们入院后对新环境的不适应。让他们视如亲人,愿意向我们倾诉内心的痛苦[15]。

对老年患者的尊重、理解和爱护是心理护理的关键老人从温暖的家庭到陌生的医院,对周围一切环境不适应,再加上疾病的折磨和对疾病认识不足而产生焦虑、恐惧情绪,作为和病人密切接触的护士,首先要尊重、关心、爱护他们。需给予其精神支持和无微不至的生活照顾,讲话礼貌,态度和蔼,耐心听取他们的主诉,对老人的健忘和 嗦给予谅解,对老人的要求尽量满足。切不可奚落、挖苦老年患者,损伤其自尊心。

努力消除孤独情绪对老年患者的影响由于老年人依赖性强,易孤独,子女平日工作忙,只有利用业余时间陪伴,尤其是丧偶老人,他们有“感情饥饿”现象,特别需要护士关心。所以护士要有耐心,尽可能多与他们交谈,耐心听取他们的“心声”,不要随意打断,不要向他们乱作保证,使他们从精神和心理上得到满足,有利于心理健康,延年益寿。同时,加强社会联系, 鼓励其亲友、老同事及单位人员前来看望,也可安排老人的交谈活动[16]。鼓励他们与周围的病友多聊天,看看电视,听听广播,阅读各种报刊等。培养多种兴趣,丰富生活内容,以分散注意力,调节紧张情绪,消除孤独寂寞心理,保持愉快的良好心理状态。

积极维护老年患者的最佳心理状态,是取得良好心理治疗的必备条件由于老年人的生理功能及性格出现明显变化,我们时时、处处、事事给予理解、尊重、同情、体贴,以科学的态度给予实事求是的解答,以维护老年人的最佳心理状态。

效果评价可采用观察法和调查法对心理护理的效果作出单独或综合性评价。多收集患者对护理工作的反馈信息,采用上级部门下查、不记名问卷调查、认真听取家属意见等方式,找出护理工作中的不足,以及老年人对护理人员的要求,改进护理计划、完善护理工作。通过对老年人的心理护理,及时调整病人角色,稳定情绪,帮助其增强适应能力,积极配合医护人员的治疗和护理,以达到促进机体抗病能力,加速身心健康恢复的目的。

5小结

综上所述,老年心理护理是目前心理护理研究的重要部分,心理护理不同于心理咨询和治疗,是一种经常性行为方式。针对老年人的心理健康问题,人文关怀始终贯穿其中,最大限度地满足患者的需求,提高护士的自身素质,使护士改变陈旧的护理观念,树立起人文护理的理念。在护理过程中,只要建立了信任、和谐的医患、护患、家庭及社会关系,再配合必要的耐心和技巧,就一定能够取得良好效果。

参考文献

[1]姜丹,胡亦心.老年护理面临的问题和对策[J].解放军护理杂志,2005,22(4):54.

[2]李嵘.浅谈老年心理保健问题[J].中国疗养医学,2007,16(1):38-39.

[3]曾毅.中国人口分析[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69-70.

[4]化前珍,郭明贤.老年护理与康复[M].西安:第四军医大学出版社,2007:55-56.

[5]郑玲,吴渭虹,赵铁梅.老年患者健康教育新观点[J].解放军护理杂志,2005,22(7):33.

[6]杨文,初荣,刘淑荣,等.老年人不典型低血糖的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J].解放军护理杂志,2005,22(12):62.

[7]杨纾加,温玉洁.影响老年人健康相关因素的研究进展[J].华夏医学,2003,16(4):595.

[8]孙淑梅,张红莲.老年肿瘤患者的心理个性测评与干预对策[J].解放军护理杂志,2006,23(12):100.

[9]林冬岩,韩春姬.老年睡眠及精神健康的研究进展[J].时珍国医医药,2006,17(1):114.

[10]王敏霞.影响老年身心健康的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 [J].解放军护理杂志,2008,25(4):36-37.

[11]周运生,刘兰.银川市公寓老年人生活质量调查分析 [J].宁夏医学院学报,2003,25(1):19.

[12]罗敏,左月燃,金宁宁,等.影响我国老年人生活质量 的因素及对策[J].护理管理杂志,2005,5(1):30.

[13]宋桂云,刘宇.住院老年慢性病患者疾病应对方式与 焦虑、抑郁的相关性[J].护理管理杂志,2006,6(12):4.

[14]郭军英,杨宇彤.对军队疗养老干部心理护理方法的 探讨[J].中国疗养医学,2007,16(3):159.

[15]吴岩.老年病人的心理特点及沟通方法[J].齐齐哈尔 医学院学报,2008,29(2):35.

[16]汤智颖,张俏颖.如何做好老年患者的心理护理[J]. 实用医技杂志,2007,14(29):29.

牙科焦虑症的研究现状论文

最怕紧张导致治疗往后拖

选修课口腔保健论文6000字的够吗

2012年,FDA发布的经颅微电流刺激器械治疗抑郁、焦虑和慢性疼痛的评估报告认为“目前几乎没有有关经颅微电流刺激疗法的高度可靠的高质量的研究”。比如,只有 (39例中的5例)的研究用DSM标准确诊抑郁、焦虑和失眠。因此,FDA一致决定经颅微电流刺激器械继续归于III类医疗器械,因为“数据不支持其在安全性和有效性方面有合理的保证,并且有很高的致病和造成伤害的风险。” 1970年代双盲对照试验表明,经颅微电流刺激疗法治疗抑郁方面,疗效不确定或无效。其中一项研究中,6位病人中有4位病人因为抑郁症状加重中途退出,2位病人重新有自杀倾向。 1995年,《神经病与精神病学报》一篇论文应用元分析方法对焦虑症做了文献回顾,这篇论文认为,经颅微电流刺激疗法比安慰剂疗法显著有效,P值<,但是,该论文引用的研究中,86%的研究没有做到充分双盲", 所引用的绝大多数支持经颅微电流刺激疗法有效的研究的数据都不充分。 1999年学术期刊《认知康复学报》发表的一项对23位受试者研究发现,86%的受试者抑郁症症状有改善,86%的受试者状态型焦虑症状有改善,90%的受试者气质型焦虑症状有改善。对其中18位受试者做了18个月的跟踪研究,总体而言,他们比最初的研究中的情况持平或有改善。 2006年,一项对经颅微电流刺激疗法的元分析引用了67例研究,分析了2910名病人。研究给出经颅微电流刺激疗法对精神疾病改善状况如下:失眠改善62%,抑郁改善47%,焦虑改善58%,戒毒症状改善60%,认知功能障碍改善44%。各试验设计中平均改善状况接近。 学术期刊《神经学家》(The Neuroscientist)2010年的一篇论文研究发现,经颅微电流刺激能促进血清素、γ-氨基丁酸和内啡肽的分泌, 这可以解释经颅微电流刺激疗法有效的病例。 解剖模型计算机模拟分析预测, 经颅微电流刺激疗法会在大脑皮层结构或丘脑、岛叶和下丘脑等皮层下结构和脑干结构中产生显著的电流。 2002年出版的专著The science behind cranial electrotherapy stimulation引用了126例科学研究,包括人身试验和29例动物试验。约有145例人身试验已经完成,超过8800人接受过经颅微电流刺激。 一项前导性研究表明,经颅微电流刺激疗法可以减轻广泛性焦虑症症状负荷,在6周的研究过程中,病人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RS)指标下降。但是,这项研究病人样本较少,并且没有控制组。 但是对34例对照试验(涉及767名应用经颅微电流刺激疗法的病人和867名控制组病人)系统审视发现,77%(34例研究中的26例)的研究经颅微电流刺激疗法显著改善焦虑症状。 还有研究将经颅微电流刺激疗法应用于止疼和减轻牙科病人的焦虑。 一项历时3周的随机对照试验发现,经颅微电流刺激疗法可以显著改善纤维肌痛症病人的睡眠模式。一项纵向失眠研究发现,受试者在历时两年的跟踪研究中改善了症状,P值<。 发表在同行评议的医学学术期刊里的多项研究发现,经颅微电流刺激疗法治疗抑郁和焦虑方面统计上有明显效果,

大一医学生论文

作为一名学习医学专业的大学生,我们知道怎么样书写自己的专业论文吗?以下是我整理好的大一医学生论文,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摘要】 目的 探讨STA局部麻醉(局麻)仪在儿童乳磨牙深龋治疗过程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 40例(80颗)7~10岁的就诊的儿童龋病患儿, 左右侧均有龋坏的第一或第二乳磨牙, 采用自身对照方法, 一侧使用STA无痛局麻仪进行术前浸润麻醉(实验组), 另一侧使用传统的注射器进行麻醉(对照组), 注射后5 min时进行去腐备洞常规充填治疗。比较两组麻醉过程中疼痛程度。结果 实验组患儿轻度疼痛占, 中度疼痛占, 重度疼痛占;对照组患儿轻度疼痛占, 中度疼痛占, 重度疼痛, 两组患儿疼痛程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见表1。5 min后物起效, 治疗术中两组患儿多数未感受疼痛。结论 对儿童龋病患儿进行术前麻醉时, STA无痛局麻仪可更好的缓解疼痛, 效果显著。

【关键词】 STA局麻仪;深龋;牙科畏惧症

DOI:

大部分患有口腔疾病的儿童在就诊时均有牙科畏惧症(dental fear, DF)表现, 具体指在诊治过程中所出现的焦虑、紧张、恐惧的状态, 在行为上表现为敏感性增高、耐受程度降低、烦躁不安、哭闹甚至拒绝治疗的现象[1]。只有消除患儿的畏惧情绪, 与医生有效配合, 才能完成诊疗工作。引起牙科畏惧症的原因不仅是治疗过程中牙钻的噪音, 更主要的因素是治疗中的疼痛, 为缓解深龋治疗时儿童难以忍受的痛觉, 国内外提倡术前对患牙进行局部浸润麻醉, 无痛治疗是保证儿童口腔疾病得以顺利诊治的关键。美国Milestone公司的STA口腔局部麻醉仪是一种计算机控制的仪器, 理论上具有减弱或缓解注射疼痛的作用。为探讨其使用方法和临床效果, 本研究对两种术前局部麻醉的方式进行对比, 旨在找出更适合儿童的治疗方法。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择2015年6月~2016年6月于沈阳市口腔医院儿童口腔科门诊就诊的7~10岁龋病患儿40例, 左右侧均有龋坏的第一或第二乳磨牙, 患牙共80颗, 采用自身对照方法, 一侧使用STA无痛局麻仪进行术前浸润麻醉(实验组), 另一侧使用传统的注射器进行麻醉(对照组)。纳入标准:①家长知情同意并配合接受实验, 患儿具备疼痛判断能力;②每例患儿均同时患有2个同名不同侧的乳磨牙深龋;龋坏深度达到牙本质深层, 但无自发痛病史, 无根尖周病变;

③两侧龋坏深度大致相同;④患儿无其他系统性疾病。

1. 2 材料和器械 STA计算机控制局部麻醉仪及配套手柄和针头(Milestone公司, 美国)、金属卡局式注射器、阿替卡因肾上腺素注射液(碧兰公司, 法国)、高速及低速手机(NSK, 日本)。

1. 3 方法 术前常规对两组患儿及其家长进行明确告知, 接诊时注意态度要亲切和蔼, 减少儿童的畏惧心理。对诊断明确的患牙, 探诊的动作要轻巧, 避免引起不必要的疼痛产生假阳性的结果。实验组使用STA局麻仪进行局部浸润麻醉, 对照组使用金属卡局式注射器进行局部麻醉, 两组均缓慢注射, 且进针位置大致相同。局麻药都使用阿替卡因肾上腺素注射液, 商品名为碧兰。5 min后麻药完全起效, 两组患牙进行常规去腐备洞, 均用Dycal垫底护髓, 再将Fuji IX玻璃离子严密充填于龋洞内, 去除咬合高点。

1. 4 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采用双盲法, 操作均由同一有资历医生完成, 记录者也由同一助手完成。分别记录两组注射麻药时的疼痛程度和传统牙钻去腐备洞时的疼痛程度。采用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价不同注射方法的疼痛程度, 测量标尺用10 cm线段表示, 0~10间的数字表示疼痛程度, 即VAS值, 1~3为轻度疼痛, 4~6为中度疼痛, 7~10为重度疼痛[2]。

1. 5 统计学方法 采用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等级资料采用秩和检验。P<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实验组患儿轻度疼痛占, 中度疼痛占, 重度疼痛占;对照组患儿轻度疼痛占, 中度疼痛占, 重度疼痛, 勺榛级疼痛程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见表1。5 min后物起效, 治疗术中两组患儿多数未感受疼痛。

3 讨论

现阶段, 我国儿童口腔疾病的发病率有逐年上升的趋势, 就诊率却不高, 除家长的卫生保健意识没得到相应提高, 患儿配合程度较差也是主要因素之一[3, 4]。儿童的心理干预及行为管理固然是有效预防牙科畏惧症的手段, 但切实缓解治疗疼痛才是让儿童配合治疗的根本方法, 用局部药物麻醉控制疼痛是目前普遍采用的手段[5]。

随着牙科器械的不断革新, STA局麻仪已经被广泛应用于临床, 它是由计算机控制的主机、脚踏控制器及一次性的Wand手持注射针3个部分组成, 注射速度有STA、Normal和Turbo三种模式[3]。首先由针尖渗出少量麻药至进针点的.黏膜表面, 减少疼痛感, 刺入组织后采用STA模式给药, 通过计算机控制药液的输出量, 减少软组织的胀痛感, 使整个注射过程保持无痛状态[6-7]。与传统的注射麻药方式不同, 大大减少了单位时间内进入组织的液体量, 减小对进针点周围组织的压力刺激, 避免患者的心理恐惧和不适感[8, 9]。

STA麻醉仪都能起到很好的缓解疼痛效果, 保证儿童口腔疾病的顺利诊治。本实验选择患儿为7~10岁儿童, 原因是学龄儿童比低龄者更能准确表达出治疗的真实感受, 术前, 医护人员均根据儿童的性格特点予以充分的交谈解释, 使医患关系更加和谐, 保证诊治工作顺利开展。但尽管如此, 本实验组的中度疼痛患儿比其他研究稍多, 可能是由于实验对象均为儿童, 表达不甚清楚准确, 在恐惧情感的支配下仍然表达有痛觉, 不排除有假阳性的结果。两组患儿因为使用同一种麻醉剂, 剂量由患儿体重决定, 且麻药充分起效后进行去腐操作, 治疗时的疼痛感无差别。与其他学者研究一致 [10]。

综上所述, STA局麻仪在儿童口腔疾病的诊治中具有广阔前景, 儿童口腔科医生应该将新的诊疗器械和综合心理干预的方法相结合, 不断探索适合儿童特点的治疗方法, 为更多患儿提供舒适的医疗服务。

参考文献

[1] 张芳, 王非, 王彦铃. 根管治疗患者牙科恐惧症的调查分析.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2007, 25(4):375-377.

[2] 荣刚, 姚声. 无痛麻醉仪在缓解磨牙牙髓炎治疗过程中的疼痛效果分析. 临床口腔医学杂志, 2016, 32(6):351-352.

[3] 杨霞, 侯锐, 许广杰, 等. STA无痛麻醉仪在口腔治疗中的应用特点. 中国实用口腔科杂志, 2015, 8(7):442-446.

[4] 费继新. STA口腔局部麻醉仪在去髓术中麻醉效果的比较. 中外健康文摘, 2013(25):186.

[5] 康媛媛, 孙妍, 张英. STA麻醉仪用于牙科畏惧症临床意义研究. 中国实用口腔科杂志, 2013, 6(2):100-101.

[6] 孙欢, 吴杨, 王莉, 等. STA无痛注射仪在口腔局部浸润麻醉中的应用. 国际护理学杂志, 2011, 30(3):467-469.

[7] 杨静. STA麻醉仪在儿童口腔治疗中的应用观察. 中国美容医学杂志, 2014, 23(22):1921-1922.

[8] 张欣. STA无痛麻醉仪微创拔牙与传统拔牙比较临床体会.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11, 10(9):674-675.

[9] 杨霞, 侯锐, 尚磊, 等. STA无痛麻醉仪在老年牙周病患者牙拔除术中的应用. 中华老年口腔医学杂志, 2015(2):88-91.

[10] 吴昊, 朱丽雷. STA 麻醉系统在牙周治疗中的应用. 医学临床研究, 2015(6):1113-1114.

焦虑症论文答辩崩溃

来源:Vista看天下

ID:vistaweek

作者:贾小凡

当翟天临因为学术不端事件被锤得体无完肤的时候,大概没料到自己半年后还会被挖出来“鞭尸”——

最近翟天临的微博下面,成了应届毕业生的大型情绪发泄垃圾场。

大家的中心思想大概是:都赖你整出这事儿,害得我毕业也变成了hard模式!

起因显然是那场学术圈大地震。不仅硕士博士感到危机,今年多所高校都发布通知要求严查本科生论文,部分学校还将对已毕业学生的毕业论文开展质量跟踪监控。

即便学校没有明文规定,许多同学也能从导师的叮嘱和要求中感受到,想成功毕业,大概得挠秃两百根头发。

对于始作俑者翟天临,抱怨和痛恨接踵而至。

不过说真的,难道没有翟天临捅的篓子,中国大学生毕业论文这关就能轻轻松松地过吗?

毕业论文=渡劫

毕业论文,名义上是大学生完成大学学业的标志和成果,实际上却是一批批年轻人彻底脱离学校、进入社会前必须要渡的劫。

这件事上的众生相,充分体现了大学中的阶级差异。

每个人身边都会有那么几个学神,早早保研成功,跟着自己心仪的导师认真学术、勤恳搬砖,本科毕业论文不过是他们学术进阶之路的起步。

还会有那么几个彻底放弃治疗的同学(或者自己就是),直接钻空子抄袭、当个论文裁缝,或者借用前辈的论文一用,就蒙混过关了。

最痛苦的,就是不上不下的大多数。

一言以蔽之,良心尚存但能力不足。

这就导致,写本科毕业论文这件事成了无数人22年的人生拖延症、焦虑症、狂躁症、自我怀疑的集大成之作。

对于许多中国本科生来说,写毕业论文的确不简单。

光是找选题这一件事就够让人头疼,要么已经被前人写滥毫无新意,要么到最后发现自己流的泪都是选题时脑子进的水。

更惨的客观现实是,许多人在四年间都没有得到过系统的学术技能培训,没有被好好教过如何写一篇规范的论文。

尽管各门课程的期末论文可能写了几十篇,到了最后这一关还是觉得像在裸奔。

再叠加上当代年轻人“越痛苦越不敢面对”的通病,越是自觉菜的人,越是不敢和导师交换眼神。

怕他迟迟不找我,又怕他突然找来。发邮件收到导师的回复必须得做好心理建设才敢打开,不时在妄自菲薄和盲目自信中来回切换,仿佛一个在热恋中辗转反侧的少女。

心路历程百转千回,可不代表整个写作过程也那么曲折漫长——

2014年《劳动报》的一份问卷调查结果显示,超过90%的本科生用不足30天完成论文,有47%的学生甚至只用了不足10天。

合着大家都是靠着在朋友圈哀嚎完成了想象中的论文进度,然后在短时间内完成“拖延→惭愧地拖延→焦虑地拖延→屁滚尿流没日没夜地赶完”的标准流程。

但是,不要以为尬写完内容,痛苦就结束了——

大数据充分暴露了年轻人面对毕业论文的茫然和无知。

百度指数显示,每年每逢12月底和5月中旬,“论文格式”的搜索量将如约攀升到高峰,周而复始,生生不息,标志着一批又一批应届生在简历上写的“熟练使用office”其实都是人的。

到最后会发现,合着全文几千字里,最畅通无阻的大概就只有“致谢”了。

答辩,大型公开处刑现场

更让人窒息的还在后面——如果说写论文是死到临头前一个人的挣扎,那论文答辩就是一群人轮流表演自己的求生欲。

答辩的目的本是由该领域的老师当面检验学生的能力和课题的完成度,以判断学生的学习成果是否足以拿到学位。

但在答辩的人眼里,它本质上像是进产房生孩子:

进教室之前大家都给你加油打气“加油没事放轻松”,进去之后大脑空白呼吸急促两眼发黑,出来之后立刻被焦急地包围,“怎么样,顺利吗……”

又或是,这算是日后职场在同事和大佬面前丢人的预演了。

有人因为过于紧张,嗓音都不自觉地变得像被门碾了的尖叫鸡。

有人明明是英语专业,一不小心中文脱口而出还嘴瓢成了俄语口音。

还有不怕死的,敢于坚持自己的真理、把老师的意见怼回去,殊不知有的老师就是看你越死鸭子嘴硬,越要教教你什么叫天高地厚……

在旁边瑟瑟发抖的小透明由此获得人生真理:面对大佬的质疑,不要干,就是怂。

但最尴尬的情况,莫过于指导老师和答辩老师的意见相反。

导师让你加的内容,答辩老师觉得多余让你修改;导师首肯过的结论,答辩老师频频摇头……

此时已经离真理越来越遥远的菜鸡,内心活动如下↓↓↓

不过也有很多人事后才发现自己白寝食难安那么多天,答辩其实没有想象中那么恐怖,全靠老师大发慈悲。

有人的答辩现场,变成了老师恨铁不成钢手把手格式指导大会。(看来百度出来的也不太靠得住)

有些老师,问的都是无关痛痒的问题,眼看你快撑不住了就自动在脑子里修正了你的回答,眼中充满了鼓(pi)励(juan)。

还有网友称自己的答辩老师就写了几个问题让同学回去自己写,还担心会不会太难,说不会的话就自己换几个简单的。

毕竟,老师要是真跟你较真,那超过一半的人毕业证可能都岌岌可危。

甚至有些学校本科生专业压根不设置答辩这个环节,这让本科生如释重负的同时,也清醒地认识到,自己可能真的是菜到老师不愿意浪费时间了吧。

老师比你还痛苦

学生写论文痛苦,导师们也的确不容易。

高等教育逐年扩招的大背景下,中国高校的“师生比”本来就不容乐观,大部分高校的师生比是远远低于1:14这个标准的。

反映在论文上也一样,常常是一个导师除了要带研究生的论文,可能还要超负荷指导相当数量的本科生论文。

2017年的数据

当然,导师和导师的态度也可以很不一样。

有些导师就像只是挂个名,你可能半年都没见过他人,就稀里糊涂地毕业了。

有的导师则负责任得让人都羞愧。

这两天网上流传着很多大家情到浓时自发创作的毕业季专用表情包↓可是,老师眼中的学生真的有这么可爱吗……

恐怕不仅没有,可能还得为学生操碎了心。

有的老师又是提前举办预答辩,又是现场跟哄孩子似的安慰学生别太紧张,还要在答辩的台下忍受着“台上的孩子可能都不知道自己在说啥但依然滔滔不绝”的痛苦,最后千叮咛万嘱咐给你的意见一定要好好修改。

要是有脾气暴躁的老师碰上态度吊儿郎当混日子的学生,可能心里已经像前几天的一则新闻中那个当场发飙的老师一样怒摔论文了。

或者一直对于学生的废柴隐忍不发,直到冷不丁地发了条朋友圈才让人醍醐灌顶、脊背发凉。

许多学生的痛苦,也来源于自己确实不够努力也能力不足,交了论文其实是把压力和焦虑转嫁给导师那边了。

可要是有幸碰上认真负责的老师,对着我们炮制的学术垃圾还能谆谆教诲,惭愧的压力真是瞬间又转回到自己这边了。

毕业总归得蜕层皮

正因为综上所述的血泪史,网络上也不止一次地讨论过,本科生写毕业论文到底有没有必要?

很多唱衰的声音不止来自想只想赶紧拿文凭毕业的学生,恰恰来自老师本人。

首都经贸大学老师就曾经发微博称,看过几篇本科生毕业论文后自己很赞同取消,“现在的本科生写论文真的没有太大的意义”。

持这类观点的人认为,让所有本科生都写毕业论文貌似可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却适得其反,还催生学术不端行为。

的确,对于相当一部分学生来说,他们日后的发展方向和自己本科所学专业的培养目标几乎没有关系。

在大四下半学期这个时间点上,忙着实习、找工作,为了“降重”图省事儿,或者纯粹就是没好好学过、写不出来,种种原因催生了论文代写行业十分活跃。

但是,志不在学术的学生会为此怨声载道、偷工减料,就能说明写论文这件事本身是错的、应该被取消吗?

许多人在肯定本科生毕业论文的意义时,其实是从超越了“专业知识有没有用”的层面来讨论。

这种观点认为,本科教育中的论文是为了培养一种思维,去考验年轻人如何提出问题、搜集资料、表达观点、解决问题等等,而这些技能并非出了大学校园就毫无用处。

更实际的视角,也很有道理……↓

那么当学生老师对于这最后一次考验都感到不大痛快,问题根本就不在于论文这种形式上了。

不管本科生要以什么形式标志自己圆满完成了学业,其实核心的问题是在这之前,大学里受教育的四年真的能足以支撑人有底气地把自己的学习成果展现出来吗?

学生自己的懈怠,就业压力下更为实际的抉择,教学资源跟不上……其实在大家被毕业论文“折磨”之前,路上坑就已经不少。

退一步讲,既然整个社会都默认一张文凭必不可少,那得到它总归是要付出点努力和“代价”。只不过毕业论文的初衷也并非故意要让人受一次折磨,目前这个让人头秃的难熬状况,只是高等教育弊端的一个缩影罢了。

单单谈“该不该取消毕业论文”其实没有意义,如何让最后这个升华的阶段性总结真的有四年扎实的积累,才是关键。

虽然现状一时半会儿难以改变,但只要有心,就算写论文像是西西弗斯推巨石也总归能有收获,哪怕只是体会了“能咬牙挺过难关”是什么感觉也好。

毕竟走出象牙塔、成为社会人之后,还有那么多比毕业论文和答辩更难对付的呢。

比如我的领导↓

END

每次考试的时候学生们都会紧张和焦虑,半年或一年的努力终于要在这一刻得到验证,比起期中和期末考试答辩更是一个重磅炸弹,在大学四年这么漫长的时间里学的怎么样要在这一刻得到见证了。答辩不仅是一个四年一次的考试,也关系着毕业生是否能够顺利毕业,所以大学生的紧张程度可想而知了。没有一个大学生不想在大四的时候顺利毕业,他们可能会很焦虑,要克服这样的心理就要在答辩之前提早做准备,有任何困难都要及时向老师和同学求助,尽全力做到最好,那么在答辩的时候只要顺利发挥就不会有任何问题。

为什么学生考试的时候会焦虑?

相信大家在学生时代都参加过无数次考试,然而即使是身经百战的考生在面对下一次考试的时候还会有些紧张。考试的结果大家都非常在意,而考试题目是未知的这就导致考试结果更加让人无法预料,所以考生们自然会焦虑。另外,考生考试的时候紧张和焦虑的主要原因是他们没有准备好,所以他们没有信心能够考好。

在人生各个关键时刻如何克服焦虑感?

无论是考大学、考公务员还是面试工作、向喜欢的人表白甚至是举行结婚典礼,在这些人生的重要时刻人们都会有一些焦虑。正是因为人们在意事情的结果也在意事件本身才会有担心和焦虑的心情。当然,要克服焦虑感也有一些方法。在做一件事情之前人们要确定这真的是自己想做的事情,确定好心意之后就要做好全面的准备,整个过程只要认真完成了就没有必要焦虑。

在人生中,无论面对什么样的重要时刻,只要我们全力以赴就没有必要担心结果。

我也是 还要答辩麻了。加油吧!再坚持坚持临门一脚了 我们都会上岸。

为何会有答辩焦虑心理?主要是毕业生在面对老师提问的时候,担心自己回答的不好,可能会导致答辩不过。要克服这种恐惧与担心,那可以想一下,多给自己一些自信心,相信自己一定可以通过。不去想自己会不会失败,可能会帮助你更好的克服紧张的情绪。

焦虑症为题的论文主题

1.《焦虑的迷失》:探讨焦虑症如何影响人们的内心世界。2.《疯狂追寻之路》:探索焦虑怎样改变人们的生活。3.《无家可归》:描述焦虑症如何影响人们的社会关系。4.《被困在焦虑中》:探讨焦虑症如何阻碍人们追求自由。5.《不安的步伐》:描述焦虑症如何影响个人的心理健康。为什么?因为焦虑是影响人们内心世界的一种病症,它会改变人们的生活,影响人们的社会关系,阻碍人们追求自由,并影响个人的心理健康。

以下是一些关于焦虑的文艺题目以及它们的简短描述:1.《万物生长》(作者:张嘉佳)- 这本小说讲述了一个年轻人的心理变化,他在面对职业、爱情和家庭问题时感到沮丧和焦虑。2.《了不起的盖茨比》(作者:F. Scott Fitzgerald)- 这本小说描写了20世纪初期美国社会的精英阶层,其中主人公盖茨比作为一名富有的商人,他的内心深处仍然存在着焦虑和孤独感。3.《挪威的森林》(作者:村上春树)- 这本小说通过描述大学生渡边在处理自己的情感问题时所经历的心理挣扎,揭示了我们每个人内心深处的焦虑和无助感。4.《麦田里的守望者》(作者:. Salinger)- 这本小说讲述了青少年霍尔顿的故事,他试图在成长和适应社会的过程中摆脱焦虑和孤独感。5.《追风筝的人》(作者:卡勒德·胡赛尼)- 这本小说描绘了一个男孩在阿富汗战争期间的成长过程,他通过克服恐惧和焦虑来面对生活中的挑战。这些小说都是经典的文艺作品,既能带给读者情感共鸣,又能引发对焦虑问题的思考

以下是几个与焦虑有关的文艺题目:1. 《挪威的森林》:这本由村上春树所写的小说,主要讲述了年轻人在成长过程中经历的心理困境和焦虑。故事情节曲折动人,展现了许多家庭、友谊以及心理问题。2. 《呼吸》:这部电影讲述了一位有严重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女子在疗养院接受治疗的过程,并通过她的发展和恢复来探讨心理健康和自我治愈。3. 《黑镜》:这部科幻电视剧涉及许多与现代科技相关的主题,其中包括对于社交媒体和技术过度使用所带来的焦虑和沮丧等问题。4. 《大世界》:这本由戴锦华所写的小说,通过讲述一个女孩从小到大的成长过程中所面临的压力和挑战来探讨了当代中国社会的现实问题,如家庭、教育、工作等,都是造成焦虑的因素之一。这些文艺作品以不同的方式描绘了焦虑的主题和影响,并可以让我们更深入地了解和思考自己的情绪和生活方式

以下是两个关于焦虑的文艺题目及其答案:1. 《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的焦虑主题是什么?《了不起的盖茨比》描绘了20世纪20年代美国社会的繁华和堕落。小说中,焦虑主题主要体现在人物关系的复杂性上。盖茨比对达茨的追求、黛西与盖茨比之间的爱情和托姆对黛西的控制都表明了人们在这个时代所面临的不安全感和缺乏信任感。此外,小说还反映了许多角色内心的孤独和无处可去的感觉,这也是一种焦虑的表现。2. 焦虑如何在卡夫卡的《变形记》中得到体现?《变形记》是一部探讨社会孤立和个人疏离的小说。故事以一个普通人突然变成一个怪物为背景,描述了主角在家庭和工作中受尽欺凌和不公正待遇的经历。这些事件导致主角感到越来越孤独、沮丧和焦虑。他失去了人类身份,被排除在社会之外,最终因自己的精神和身体状态而死去。小说通过主角的经历刻画了一个恐怖的世界,其中人们不能互相信任,甚至连基本的尊重和同情都没有。这些因素导致主角陷入了深深的焦虑和孤独之中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