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投稿百科

关于巴菲特的毕业论文

发布时间:2024-07-06 01:38:13

关于巴菲特的毕业论文

学术堂整理了二十个金融学毕业论文题目,欢迎大家阅读参考:1.我国金融监管的模式及其运作分析2. 金融监管与货币政策3. 完善信用管理体系与中小企业融资4. 西方国家金融监管的新趋势及对我国的启示5.我国金融监管体系存在的问题及完善对策6.加入WTO后完善中国监管体制的设想7. 我国金融风险的防范与化解8.加强商业银行的风险内控机制9.我国金融风险的制度性分析10.国际金融风险及其对中国的借鉴意义11.非对称信息与国有商业银行的金融风险问题12.国家助学贷款的金融风险的防范与化解13.我国保险监管制度的现状与发展研究14.我国证券监管的现状及发展研究15.我国金融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16.金融机构风险管理机制有效性研究17.我国企业债券风险特征研究18.中小投资者保护问题研究19.开放条件下我国系统性金融风险与防范20.论我国农村金融风险控制

怎么评价这事呢?看起来是你的错啊7106

独一无二的竞争优势有很多种,为了更加易于理解“什么是好股”,我归纳了主要的六种,可能互相之间会有点重合或者互为因果。 第一,垄断优势。按照经济学上的“垄断”的含义,是指单一的出卖人或少数几个出卖人控制着某一个行业的生产或销售。我用自己的话说,就是独家生意。或者说得长一点,是独家经营,或者重要产品、服务的最先推出和独家拥有。香港交易所和澳大利亚交易所就是独家生意,在本地区本国独此一家,别无竞争。美国辉瑞药厂的伟哥刚推出来的时候,也是独霸天下。当然,垄断除了独家生意以外,还有一种叫寡头垄断,我们在市场上经常能发现,80%的市场和利润被两至三家最大的生产组织所拥有。银行信用卡大部分必须通过万事达或维萨两家国际组织的网络,世界上的碳酸性饮料的市场基本上就被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所垄断。国内牛奶的市场最大的两家是蒙牛和伊利。不过,我更推崇的是独家垄断。 第二,资源优势。资源就是与人类社会发展有关的、能被利用来产生使用价值并影响劳动生产率的诸要素。很多公司都拥有各自的资源。资源的关键在于稀缺,按照稀缺的程度可以分成不同的等级。比如江西铜业拥有铜矿,但却还不具备独占的优势,因为很多铜业公司也有铜矿,不能算是最高等级。中国石油的等级就要高一些,南非的黄金钻石等级更高一些,而盐湖钾肥所拥有的钾盐矿,则占全国总量的近90%,这种资源的优势就具有独一无二的性质。又比如离开了茅台镇就生产不了茅台酒,那么茅台酒厂资源优势就具有独占性质。我最喜欢的是具有独占性质的资源优势的公司。 第三,品牌优势。有品牌的企业很多,有了品牌并不等于有了独一无二的优势。品牌优势的独一无二简单地说就是要强大,强大到行业第一。茅台号称国酒,同仁堂号称国药,耐克公司那简单的一勾,就是世界最好的体育用品公司和运动产品的标识,已深深为全世界特别是年轻一代消费者所喜爱。这种优势也是巴菲特的最爱,他叫做消费独占,我有时把它叫做消费者心理霸占,就是把消费者的魂勾去了。比如同样的产品,人家就要买这个牌子的,哪怕这个牌子贵了一大截。 第四,能力技术优势。也就是大家讲得最多的核心竞争力。能力指的是公司团队在决策、研发、生产、管理、营销等方面的技能,比如万科公司,它在品牌强大之前,主要是管理团队极为优秀,能力太强,堪称地产界第一。烟台万华的MDI制造技术独家拥有。微软的技术优势简直是世界老大,任何软件产品不适用WENDOWS系统,你就麻烦了。1997年我第一次接触到招商银行的一卡通时,就深为他们的专业能力、创新能力和服务能力所震动。一张卡片,居然可以活期定期本币外币全包含,而且比存折易带,又不暴露存款数字。这在当时可是全国领先。其后他们还不断推出金融服务创新品种,一直在同业中处于领先地位,这就是能力技术优势最直观的例证。 第五,政策优势。政策优势主要是指政府为加强相关产业的战略位置,制订有利于发展的行业政策与法规,使相关产业形成某种具有限制意义的优势。除了专利保护和减免税优惠政策外,有个原产地域保护政策也很有意思。例如香槟酒。香槟是法国一个地方,只有这个地方生产的气泡酒才能叫香槟,别的地方就不行。政策优势,就是指这种具有限制性质的优势。云南白药,片仔癀,马应龙三个公司的产品被列为国家一类中药保护品种,在很长时间内别人都不能生产,甚至也不能叫这个名字。茅台镇上也有别的酒厂,但只有茅台酒厂的酒才能叫茅台这个名字。 最后,行业优势。行业分析是投资者作出投资抉择很重要的一步,有时甚至是投资成功的先决条件。因为有些行业牛股成群,投资的赢面高;有些行业却牛股稀少,投资获胜的概率低。这是因为基本面确实如此:有些行业就是有先天优势,有些行业注定要吃亏。有些行业就是稳定增长,没有周期性,比如食品饮料业;有些行业就是门槛高,大部分企业进不来,比如航天业;有些行业就是有提价能力,不会你杀价我也杀价,比如奢侈品行业;有些行业的产品就是不怕积压,甚至越积压越值钱,比如白酒葡萄酒;有些行业就是集中度高,它们的优势就是竞争对手少,比如银行业、保险业,更不要说交易所和银行卡国际组织。有专家喜欢用行业利润永远趋向平均化的经济学理论与我辩论,意思是当一个行业拥有暴利的时候必然会引起更多的人和企业进入,从而带来行业利润最后平均化。其实这只是一般而论,很多情况并不如此,因为行业壁垒是客观存在的。 当然,拥有其中一种独一无二的竞争优势,还不能构成买入这家公司的充分条件。有了其中一种独一无二的竞争优势就有了关注的前提。接下来要考虑的是这种优势能不能形成极强的赢利能力?比如自来水、电力、燃气、桥梁、高速公路、铁路等公用事业公司,虽然具有明显的垄断优势,可是价格受管制,没有自主定价权,能赚大钱的不多。在美国上市的中国公司中,广深铁路表现不佳,11年只涨了一倍多。铁路是高度垄断行业,业务好的不能再好,它不太赚钱就是因为事关民生票价不能乱提。张小泉是著名的剪刀品牌,当没有能干的管理层去经营去继续开发的时候,它根本就赢不了利。很多公司拥有资源优势,但当国际商品资源价格处于低潮时,它也是一筹莫展。我们投资股票,最重要的一点就是看它有没有良好的收益,所有的优势最终也还得落实在收益上。 那么,极为优秀的公司平均每年的利润增长率至少应该是多少呢?我前面说过要“股不惊人誓不休”。好股票应该具有数十倍的成长潜力和前景,平均每年的利润增长率不能低于20%,当然,能超过30%就更好。茅台,招商银行,万科就超过了30%。蒙牛在前几年甚至达到了惊人的90%。 有了某种独一无二的竞争优势,又有极强的赢利能力,是不是够条件了呢?还是不够,还要看它的优势和盈利能力能不能长期保持。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持续竞争优势。这一点难度更高,更有技术含量。买股票就是买未来,长寿的企业价值高。一个公司在某一年赚钱不难,难的是一辈子赚钱。BB机刚出来的时候风光无限,但没几年就不行了。柯达、乐凯等生产胶卷的公司由于数码相机的出现变得非常被动。这就需要我们的眼光更为长远,思想更为深刻。这就需要这个公司“万千宠爱在一身”,也就是多种竞争优势都具有。 可能会有人说,您说的公司近乎完美,好像很难寻觅。其实在我的持股名单中符合的就不止一个,有兴趣的读者不妨用条件套一套。要做到“股不惊人誓不休”,当然不会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但你发了上等愿,至少能结中等缘吧。我主要是提供一个严格的思路,在挑选股票方面要精益求精,锦上添花,没有止境。这才是追求卓越,这才是无懈可击。 谈了这么多,一直没有谈到价格,价格不太重要吗?不是的,价格当然重要,“安全空间”这个词简直是价值投资者的口头禅。好公司加上好价格才是好股票。我曾经把巴菲特的投资策略概括为十二个字:好股,好价,长期持有,适当分散。就已经把好价包括在内了。但我们谈的主要问题是优秀公司的问题。同时我认为,相对价格来说,好股是第一位的。先好股,再好价;先定性,再定量。这也是一种投资哲学。 买股要随时 买股要随时,就是主张“随时买”。必须申明,这是针对大多数人尤其是有稳定后续资金的工薪阶层而言的。 经常有人面容严峻地向我提出:“随时买,价格不用管了吗?万一买到高价的怎么办?”其实,提问题的朋友没有深思熟虑过,价格问题是个复杂的问题,在实践中甚至是可遇不可求的问题,能力圈之外的问题。你如果有幸常能在入市时遇到“9·11”或者金融危机之后这样的大机会,当然是件美事,然而股市牛熊难测,风云莫辨,不确定性是主流,必须“以不变应万变”来对付。我的经验是,努力捕捉机会也会丧失机会,放弃这样努力也许就逮住了更多机会。多想想方法,而不要动太多的脑筋去想买入时机的问题,也不要成天去盘算市赢率的高低。不同的人参加工作有先后,入市时间有早晚,一旦决定投资,难免会买到高点低点,但有了严格选和不要卖,即使是不那么幸运,最终还是会大获全胜。 有的股友引用巴菲特先生坐拥几百亿现金不出手,并表示愿意一直等下去(等到合适价格)的例子,来反驳我的“随时买”,甚至指责我有背离巴菲特的嫌疑。然而我经过再三思考,坚信这并无大错,尤其是这么多年,眼见很多朋友一再等待贵州茅台、招商银行、港交所等股票的价格跌到他们的心理价位,结果或者是永远无法买到,或者是失去耐心买得更高的事例,更能感受到学习巴菲特不能教条的重要意义。不要忘了,在美国投资界百万富翁和千万富翁组成人员状况的调查中,尽管顶尖的往往是职业投资者,但人数比例最高的恰恰是在二战以后简单买入并且长期持有的普通投资者。 大史学家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中说过一段精辟的话:“无财作力,少有斗智,既饶争时。”就是“没钱靠体力,钱少靠智力,钱多靠掌握时机”。坐拥几百亿现金的巴菲特已经取得了巨大成功,属于世界顶尖“钱多”的那一类。我的这个“随时买”不包括拥有大资金的投资者和专业投资机构,只是针对大多数普通投资者而言。大多数人属于“钱少”的工薪阶层,每月有固定的工资奖金收入,“随时买”就是每个月都用工资奖金的剩余部分买,这种固定的买法最终能使买到的股票成本平均化,既不会太高,也不会太低,但由于严格挑选,买到的基本上是优秀公司的股票,长期来看,收益率还是极为可观。这是靠智力的买法,只要实施,可以说人人都可以成为亿万富翁。不信的话,看看我给出的这个方法: 深圳的年轻人如果月薪在3000元左右,那么一对情侣如有毅力又有恒心,每月拿出收入的20%,即每个月各拿出600元来进行投资,按月买进那些平均利润递增在20%以上的公司股票,无论如何都不再卖出。40年后,就轻松成为亿万富翁了。有兴趣的朋友不妨计算一下。 当然,选到平均每年不低于20%增长的优秀股票有一定难度。但工资奖金是会不断增加的,如果把增加部分中的20%再追加投资,不就好事易成了吗? 持股要耐心 投资的辩证法在于:该复杂的复杂,该简单的简单。“选股要严格”,属于复杂的范围,但“买股要随时”和“持股要耐心”则格外简单,就象风暴之后天空特别碧蓝一样。 在中国古代哲学中,有很多极具智慧的话语,如“不战而胜”,“无为而无不为”,“不战而屈人之兵”,等等。特别是“大道至简”和“以不变应万变”这两句话。把这些用来指导投资,就成了轻松赚钱的学问。也就是说,精选了好股以后,把好股简单的留起来就行了。我曾经说过:“象集邮一样收藏好公司的股票”,更爱说的是:“做好股收藏家”。 经常有人问我,你是不是一个特别有耐心的人?你的一些股票五年多没动一下,你怎么能守得住?其实我在生活中是个很急躁的人。只是投资股票和其他事情不一样,你不长期持有就很难稳赚不赔,很难成就一番事业。发财要有耐心,这是千真万确的。赌场和摸彩票能提供一夜暴富的机会,但概率才多少?收藏的发财概率比赌博和摸彩要高一点,但收藏到珍品真迹的不多,大部分是收了假古董赝品什么的;做期货、买权证的发财概率比收藏的又高一点,但长期成功的实在太少;短线炒作股票成功概率又要高一些,但总体而言,失败多于成功。可是你放眼世界,多少人通过长期持有股票和房地产成为亿万富翁。这些认识在前面说过,也是经过惨痛的失败才换来的东西。这个东西叫“定力”,我把它看得很重,仅次于“眼力”。我经常建议朋友,在你的投资字典里删掉那个“卖”字。 没有丰富投资实践的人大多会想,如果结合短线,不是赚得更多吗?这是不知道鱼和熊掌不可兼得的道理。有一定经验的股民往往会问:“难道涨的太高也不卖吗?” 我的回答是不要卖。因为有些东西说说容易,就像低买高卖,实际操作时很难判断什么是高,什么是低。就象无法判断明天是涨还是跌一样。很多短线利润是要放弃的,因为放弃你才能得到更多。有舍才能有得,这就是辩证法。我和很多股友有充分的实践证明,判断高低涨跌这些东西太复杂了,这是自己能力圈之外的东西,也是害人的东西,它让我们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只拣芝麻不抱西瓜。如贵州茅台、招商银行、万科哪天卖合适?哪天卖都不合适。从长期趋势看,任何卖出好公司的行为都是愚蠢的,逆经济发展潮流的行为。其结果都不理想。最多在一个局部战役中获胜,而在全局上落败。股市上流传着很多似是而非的东西,有些东西的影响还非常之大,比如“高抛低吸”就是一例。我们看到的是绝大多数人恰恰相反,低抛高吸,大盘一向上就追涨,大盘一下跌就斩仓;上证指数跌到1000点时,每日成交量只有几十个亿,可见大多数人没有“低吸”,上证指数涨到5000点时,每日成交量高达两三千亿,可见大多数人没有“高抛”。再说,判断高低也是个技术层面的东西,不是智慧层面的东西。小赚靠技巧,大赚靠智慧。为什么股市中最后总是赚钱的人少呢?这和过度操作有关。许多人基本上每天都盯住股市行情不放,不停地在捕捉所谓的时机,不停地想低吸高抛。但真有几个人成功?还是举大家都知道的刘元生先生长期持有万科公司股票的例子,就是简单持有,买了就不卖。其实这18年中万科股票有无数次下跌,要是他老想着高抛低吸,能从几百万变成几个亿吗?技巧层面的东西,不但把人弄得非常辛苦,而且并没有给很多人带来可观的收益,至少在电脑房里炒得昏天黑地的股民情况大致是这样。人们经常会忽视:最好的往往是最简单的。 谈到这里,或会有股民质疑:“难道公司的基本面严重变坏,你也坚持不卖吗?”我的回答一如既往。即便不能排除这种情况,还是可以坚持不卖。这似乎不太符合巴菲特的思想。但我仍然认为这是对的,而且这是经过认真思考和实践过的。我很喜欢彼得林奇的看法,假如你有十个股票的长期投资组合,中间有一个股票出了问题,由于选的都是极为优秀的公司,那么我们持有的其他九个股票还是在给你赚大钱,几十年后,也就是一个亿和九千万的差别而已。何况那只股票也不会跌到零。就算你在某个优秀公司基本面出问题之后成功卖出,只是在策略上对了,战略上你却错了。你可能失去获得将来长期收益的大好机会,你也可能在心理上由于变得过于关心,由藏家变成了炒家,因小失大。在这个问题上我们要有一点哲学思维。进一步说,一个优秀公司的基本面出了问题,你可能事后才知道,而这时股价已经下跌了不少,这时卖出很难说是正确的行动。也许,情况又是恰恰相反,你要继续买进了。有几个例子很说明问题。一个是沙特王子阿瓦立德的“花旗之战”。1990年前后,花旗银行因房贷和拉美业务的拖累而陷入困境,当时许多人疯狂出逃,股价掉得一塌糊涂。这个时候阿瓦立德反而不断注资增持。4年之后,花旗银行终于渡过难关,有着坚定信念的阿瓦立德成为最大的单一股东,十几年后又成了最大赢家,一举收获近百亿美元!占他全部身家的一半。阿瓦立德说他总是在寻找同样的东西,那就是国际上知名的公司,它们拥有健康稳固的根基,但却陷入了暂时的困难之中。另一个例子是2004年底伊利股份公司的董事长郑俊怀被抓,基本面出现了问题,股价从14元掉到9元。我身边的一些朋友有些惊慌,我则劝他们在9元时再买进并一直持有,现在听我建议的朋友都取得了很好的收益。深发展也是如此,它在1997年后基本面不佳,但从1990年就开始一直持有的人还是大大的赢家。 可能还有人会问:“如果我需要用钱也不卖吗?”这个严格地说是个投资以外的问题。需要用钱有很多种情况,除非牵涉到极其巨大的家庭或个人的剧变,需要大笔的钱来救急和转危为安,比如家人患病急需用钱,你还坚持不卖,那就失去了投资的意义。投资就是要让自己和家人幸福安乐。一般情况下,要学会坚持不卖,否则我们就很容易找到各种借口把优秀的好股票卖出去。等到赚了大钱之后,就能体会到那种意义了。到那时对资产结构进行一点调整,都是很简单很自然的事。对于投资者来说,首要考虑的是怎么赚,而不是怎么花。而一直持有就是最好的赚钱方法。 还会有人问到:“当我们发现了更好的公司股票,可不可以卖呢?”我的回答是,这种情况不叫卖,叫换股,因为总的投资数量和投资金额没有变,还是在收藏好公司的股票。只要不是太频繁,这是可以考虑的。对于非职业投资者,我还是倾向于不卖先前的股票,而是用后来的收入再买进。因为深思熟虑的人不多,很容易把换股变成炒来炒去。 在这里,我想再举一个深圳人有亲身感受的例子来说明为什么要长期持有。大多数深圳人既买房又炒股,这几年房市、股市都是大牛市,按说两个市场的赢输概率应该差不多。然而统计数据表明,买房赚钱的高达98%以上,而在今年五月的统计中,在股市牛气冲天时居然有30%的人亏损。什么原因?买房的人很少频繁地“炒短线”,而炒股的人却不少有“手痒症”或“多动症”。 在现实生活中,确实是关心卖的人多,而想当收藏家的不多。其实,卖掉好公司的股票才是最大的风险。“炒”是投机者心中的魔鬼。澳门赌王何鸿燊在回答记者有关什么是赌博赢钱的诀窍时,说的是“不赌”。如果有人问我炒股赚钱的诀窍,我的回答是“不炒”。我们买的是极为优秀的企业,它们是最有活力的公司,有最为宝贵的资源、最有前途的产品,处在最好的行业中,也有最能干的经营管理者,你可以心安理得地坐享其成,一劳永逸。股市其实是一个“乌龟”打败“兔子”、“懒人”战胜“忙人”、“笨人”战胜“聪明人”的地方。

你可以去问下你的导师或者师哥师姐呗~看下你应该怎么写~其次就是自己多去查阅下参考文献看下(金融)这本或者是这类的期刊~看下这类的论文写作有什么规律~好好学习参考参考吧

关于巴菲特论文范文资料

巴菲特 2003年比尔·盖茨访华时,时任国家主席的***曾向他询问美国资本市场的情况,盖茨的回答是:只有一个人真正懂得其中奥妙——沃伦·巴菲特。 回到美国后,他将巴菲特控股的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最新发布的年报寄给江。 不过,巴菲特进入中国,源于1997年国内引进的一本名为《一个美国资本家的成长》的传记,该书副标题“世界首富沃伦·巴菲特传”一度吸引了广大散户投资者的眼球。当年,深市一度超越6000点大关,但在不久后惨烈崩盘,此后三年间一路跌至3000点,而曾引发“3·27国债风波”的“中国证券业教父”管金生亦于当年入狱。 此后,虽然巴菲特之名逐渐广为人知,但其投资方法——巴菲特的老师本杰明·格雷厄姆于1934年首创的价值投资理论--直至2002年才为狂飙突进的中国基金业广泛提及。很难说充斥着投机与黑幕的基金业是否真能按该理念运行,但巴菲特和他的投资业绩已在中国深入人心。 在美国,巴氏被称为“先知”,但在中国,他更多被喻为“股神”:11岁第一次购买股票以来,白手起家缔造一个千亿规模的投资帝国。 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自1965年至2003年保持平均的年收益增长,就是说,如果你1965年投资1万美元于该公司,现在它已价值2595万美元,同一阶段,如果投资于标准普尔500指数,你只能获得47万美元。 预计,如果这个速度保持到2009年,巴菲特80岁的时候可能成为历史上绝无仅有的千亿富翁。这使得人们不断猜测此中奥秘—— 事实上,巴菲特最大的秘密,就是他没有秘密。 任何人均可从格雷厄姆的作品《证券投资》、《聪明的投资者》及巴菲特每年的年报中获得相应的一切知识。价值投资理论并不复杂,巴菲特曾将其归结为三点:把股票看成许多微型的商业单元;把市场波动看作你的朋友而非敌人(利润有时候来自对朋友的愚忠);购买股票的价格应低于你所能承受的价位。 “从短期来看,市场是一架投票计算器。但从长期看,它是一架称重器”——事实上,掌握这些理念并不困难,但很少有人能像巴菲特一样数十年如一日地坚持下去。巴菲特似乎从不试图通过股票赚钱,他购买股票的基础是:假设次日关闭股市、或在五年之内不再重新开放。在价值投资理论看来,一旦看到市场波动而认为有利可图,投资就变成了投机,没有什么比赌博心态更影响投资。 对于尚处于喧哗与骚动中的中国资本市场,此话始终适用。■ 巴菲特的财富轨迹 1930年8月30日,出生于美国内布拉斯加州的奥马哈市 11岁 购买了平生第一张股票 22岁 大学毕业赚得第一桶金:一万美元 25岁 在自家卧室成立合伙企业,个人资产超过10万美元 1965年 购得伯克希尔·哈撒韦的经营权,正式成为千万富翁 1981年 进入亿万富翁俱乐部; 1988年 个人资产突破10亿 1997年,在自己的身价上添上了第10个“0”,时年67岁 最早为中国所关注的国际商界女性

Warren Buffet 华伦.巴菲特(最伟大的投资家) @ 华伦巴菲强调成功投资的重要因素,取决于企业的实质价值,和支付一个合理划算的交易价格,他不在意最近或未来一般股市将会如何运作. @ 华伦巴菲特从不投资他不了解的企业,他四十年的投资职业生涯里,只有十二个投资决策,造成他今日与众不同的成功地位. @ 当大企业有暂时性的麻烦或股市下跌,并创造出有利可图的交易股价,应进场买下这些大企业的股票,不要再试着预测股票市场的方向,经济情势,利率或选举结果,并停止浪费金钱在以此糊口的人身上.研究公司的现况和财务情形,并评估公司将来的展望,当一切都合你意的时候,就买下它 . @ 许多人盲目投资,从某方面来说,这就像通宵玩牌,却不曾看清手中的牌一样. @ 投资人谨慎透彻地做好投资研究,只要专注于持有少数几种股票,便可大大降低投资风险.通常巴菲特持普通股持股,仅由五种不同的股资组合. @ 巴菲特的投资策略核心是(买进ˍ持有)Buy and hold, 买进优良企业,拥有这个投资数年,然后根据企业经营之收益获利,这个观念简单又直接,投资人容易明了这个方式的原理. @ 多数人都受到现有的股票交易方式所影向和限制,只知在买进与卖出间追逐价差,而忘了买卖股票原本只是转移股权,持有股权原本是做为股东的权益则来自于企业营运所获的利润. @ 做为股东原本是希望能从企业获利不断成长,及源源不断的收取成功的经营成果.股票市场只是方便股东的移转股权. @ 巴菲特投资决策依据的基本原则: 一.企业原则:这家企业简单且可以了解吗?这家企业的经营历史是否稳定?这家企业的长期发展远景是否看好? 二.经营原则:经营者是否理性?经营者对股东是诚实坦白的吗?经营者是否会盲从其它法人权构的行为? 三.财务原则:把重点集中在股东权益报酬率,而不是每股盈余. 计算(出股东盈余)寻找毛利率高的公司.对于保留的每一块钱盈余,确定公司主少己经创造了一块钱的市场价值. 四.市场原则:这家企业有多少实质价值? 这家企业能否以显著的价值折扣购得? @ 巴菲特的投资策略很简单,那就是: 1.不理会股票市场每日的涨跌. 2.不担心经济情势. 3.买下一家公司而不是股票. 4. 管理企业投资组合. @ 从投资一百美元起家,至今华伦巴菲特己创造百亿美元的财富,这位被喻为当今(最伟大的投资者),以简单的投资策略及原则,不做短线进出,不理会股市每日的涨跌,不担心经济情势,妥善管理手上的投资组合,创造另一种不同于投机客的投资典型. @ 巴菲特拥有净值百亿美元,名列美国最富有人榜首多年 . 近年被比尔.盖兹赶过变成第二名),是美国百人富翁唯一自股票市场获得财富的人. @ 巴菲特1930年生于内布拉斯加州的奥玛哈(Omaha City),进入哥伦比亚大学商研究所就读,受教于班哲明.葛拉罕(一向鼓吹了解一公司实质价值的重要性), 1956年带着葛拉罕得到的知识与来自亲朋好友的财力支持 , 在奥玛哈开始他的有限合伙投资事业经就是后来的波克夏哈萨威公公).合伙公司开始时,由七个有限责任合伙人,一起出资十万五仟美元.主要合伙人巴菲特,从一百元开始投资,那些有限合伙人每年回收他们投资的6%,和超过此固定利润以上之总利润的75%,巴菲特的酬劳则是另外的25%.往的十三年,巴菲特的金钱以每年29.5%的复利持续成长,合伙体的资产己达二千六百万美元. @ 两位智者ˍ班哲明.葛拉罕给予巴菲特投资的思考基础: 安全边际.并协助巴菲特学习掌握他的情绪,以便于在市价的涨落中获利.而菲利普.费雪则给予巴菲特最新的可行的方法学,使他能够判定出好的长期投资.巴菲特说:我有15%像费雪,85%葛拉罕. @ 费雪的著作:Common Stock and Uncommon Profits,葛拉罕的著作:The Intelligent Investor ,是二本影向巴菲特最深远的投资学巨著.他说每位投资人至少要读它们20遍以上,才能真正了解投资的真谛. @ 投貣就是在经过完整的分析研究之后,认为可以确保本金的安全,并能得到令人满意的报酬.不符合这些要求的操作便是在投机. @ 虽然葛拉罕(价值理论)与费雪(成长理论)的投资方法不同,但是巴菲特说道:他们在投资界是同等重要的. @ 价值理论:指出一个经谨慎选择,且己分散风险,合理价格的普通投资组合,才可能是聪明的股资.葛拉罕推测如因股票的价格低于它的价值,则股票在一个安全边际.葛拉罕表示.投资有二个法则:一.严禁损失.二.不要忘记第一个法则.他相信市场经常给予股票不适当的价格,这种错误的标价往往是因为人类惧怕和贪婪的情绪而引起的. @ 成长理论:超额利润的创造是经由: 1.投资那些潜力在平均水平之上的公司 2.向那些最有能力的经营阶层看齐. @ 费雪相信,即使有能力使销售成长,如果公司无法为股东赚取利润,就不宜投资该公司.如果多年来利润不能够相对地成长,则所有的销售成长都不代表公司股票是正确的投资工具. @ 巴菲持主张投资人学习如何独立思考,如因你己经由深思熟虑的判断,获得合平逻辑的结论,绝不要因为别人的不同意而被劝阻退缩不前,(你不会因为这些人的不同意,而判断正确或错误,你之所以正确.是因为你的数据和推理是正确的). @ 巴菲特:当人们因贪婪或者受了惊吓的时候,他们时常会以愚蠢的价格买进或卖出股票.股票的长期价值是取决于企业的经济发展,而不是每日的市场行情. @ 投资人Investor 和投机客Speculator 之间的基本差是,在于他们对股价的看法.投机客试图在价格的起伏之间获益,相反地,投资人是寻求以合理的价格取得公司的股票. @ 投资人最大的敌人不是股票市场,而是自己.投资人无论在数学,财务或价计上有多么优秀的能力,若不能掌握自己的情绪,还是无法从投资过程中获利. @ 巴菲特不相信所谓市场预测,无法预知短期内股价的变动,也不相信有谁可以做到这一点.他长久以来的感觉是(股市预测专家存在的唯一价值,是使算命先生更有面子而已). @ 巴菲特不预期股票市场的涨跌,只是设法在别人贪心的时候保持戒慎恐惧的态度,唯有在所有的人都小心谨慎的时候才会勇往直前. @ 只要对你持有之股票的公司深具信心,就应该对股价下跌抱持欢迎的态 度,并借着这个机会增加你的持股. @ 股票市场并不是一个指标,它只是一个可以让你买卖股票的地方而已. @ 巴菲特表示,因为他做的都是长期投资,所以短期的市场波动对他根本没有影向.他相信自己比市场更有能力评估一个公司的真正价值,做不到这一点你就没有资格玩这个游戏.他解释说:这就好像打朴克牌,如果你在玩了一阵子之后,还看不出这场牌局里的凯子是谁,那么那个凯子就是你. @ 巴菲特学习到优良的企业能让投资人很容易地做决定,但是那些状况不佳的公司,即使投资人犹豫不决.如果他不能轻易地说服自己做下购买的决定,那么他就得放弃那间公司.巴菲特有这种说不的精神,只有在所有的因素都对他有利的情况下才肯购买股票,而这个说(不)的能力,正是使投资能够获利的最大因素. @ 巴菲特之所以能够成功的管理庞大地投资组合,多半归功于他(以静制动)的能力.大部份的投资人都很难抵抗诱惑,不断地在股市里抢进抢出. @ 巴菲特表示,投资人总是想要买进太多的股票,却不愿意耐心等待一家有真正值得投资的好公司.买进一间顶尖企业股票然后长期持有,比一天到晚在那些不怎么样的股票里忙地晕头转向,绝对容易得多了.有很多投资人一天不买卖就浑身不对劲,他却可以一年都不去动手中的股票.近乎怠惰地按兵不动,正是他一贯的投资风格. @ 根据巴菲特的意见,投资人绝对应该好好守住几支前途看好的股票,而不是三心二意地在一堆体质欠佳的股票里抢进抢出.事实上,巴菲特的成功主要是建立在几宗成功的大宗投资上. @ 投资人应该假设自己手中只有一张可以打个20个的投资决策卡,每作一次投资,就在卡片上打一个洞,相对地能够作投资决定的次数也就灭少一次.巴菲特相信,假如投资人真的受到这样的限制,他们就会耐心地等待最佳的投资机会出现,而不会轻率地作决定. @ 巴菲特从经验中得知,体质优良且经营得当的企业通常价格都不便宜.一旦见到价格低廉的绩优企业,他一定毫不疑地大量收购,完全不受经济景气低迷,或是市场悲观气氛的影向. @ 随着年岁增长,巴菲特越来越相信,正确的投资方式是把大量的资金,投入到那些你了解,而且对其经营深具信心的企业.有人把资金分散在一些他们所知有限,又缺令任何卖点的投资上,以为可以藉此降低风险,这样的观点其实是错误的.每个人知识和经验必然是有限的,而也很少能够同时在市场上发现三家以上可以让人深具信心的企业. @ 巴菲特对于他手中持股的涨跌与市场股价指数表现,可说毫不关心.他是以营业的实绩来判断股票的好坏,而不是短期的成交价格.他知道,只要企业本身拥有杰出的营运绩效,总有一天这样的绩效会反映到股票的价格上. @ 巴菲特承认,他的长期持有策略与机构投资人的基金经理人之思考模式有很大的落差.很大多数的基金经理人总是在华尔街出现新宠之后,迅速更改手中的持股.他们的投资组合不断地在那些主要的大企业之间进行多角化风险分散,这样作的目的多半是为了保护自己,以免跟不上市场的脚步,极少是因为他们感觉那些公司有良好的经济价值.在巴菲特的想法里,(法人)这个名词正代表着矛盾.他说,把基金经理人称为投资人,就像把追求一夜风流称为浪漫是一样的. @ 巴菲特说:因为我把自己当成是企业经营者,所以我成为更优秀的投资人.因为我把自己当成投资人,所以我成为更优秀的企业经营者. @ 全面收购一个企业与购买该企业的股票,基本上是没有差别的.无论是收购个企业,或者只是持有该企业部份的投票,巴菲特都遵守同样的投资策略:寻找他所了解的,且利于长期投资的公司.同时该公司的管理阶层必须诚实且具备了管理的才能,最重要的是价格要吸引人. @ 巴菲特说:我们在投资的时候,要将自己看成是企业分析家,而不是市场分析师 , 更不是有价证券分析师.巴菲特在评估一项潜在交易或是买进股票的时候,他会先以企业主的观点出发,衡量该公司经营体系所有质与量的层面,财务况以及收购价格. @ 巴菲特四大投资决策基本原则: 1.企业原则:企业本身的三个基本特性. 2.经营原则:高级主管必须展现出来的三个重要特质. 3.财务原则:公司必须依循的四项重要财务政策. 4.市场原则:相关的二个成本指导方针. @ 企业原则: 1)该企业是否简单且易于了解. 2)该企业过去的经营状况是否稳定. 3)该企业长期发展的远景是否被看好. @ 以巴菲特的观点,投资人财务上的成功,和他对自己所做之投资的了解程度成正比.因为只在他了解的范围内选择企业,所以他对所投资的企业一直有高度的了解. @ 根据巴菲特的观察,投资的成功与否并非取决于你了解的有多少,而是在于你能否老老实实地承认自己所不知道的东西.投资人并不需要做对很多事情,重要的是要能不犯重的过错.在巴菲特的经验里,以一些平凡的方法就能够得到平均以上的投资成果.重点是你如何把一些平凡的事,做得极不平凡. @ 巴菲特不碰复杂的企业,对于那些正因面临难题而苦恼,或因为先前的计划失败,而打算彻底改变营运方向的企业,他也敬而远之.巴菲特相信,重大的变革和高额报酬率是没有交集的.许多投资人拼命抢购那些正在进行组织变革的公司,往往被一些企业将来可能带来的好处之假像所迷惑,而忽略了眼前的企业现实. @ 巴菲特从经营与投资的经验中学到,咸鱼很少能够大翻身.学会去避开它们,能够成功并不是因为我们有能力清除所有障碍,而是在于我们专注地寻找可以跨越的障碍. @ 经营原则: 1)管理阶层是否理性? 2)整个管理阶层对股东是否坦白? 3)管理阶层是否能够对抗(法人机构盲从的行为)? @ 管理人员把自己看成是公司负责人,不会忘了公司最主要的目标- 增加股东持股的价值.同时他们会为了进一步达成这个目标做出理性的决定. @ 巴菲特对于那些能看重自己的责任,完整而详实地向股东公开所有营运状况,以及有勇气抵抗所谓(盲从法人机构),而不盲目地追随别人的行为管理人才,抱着极为敬佩的态度. @ 分配公司的资本是最重要的经营行为,因为一段时间之后,资本的分配将决定股东股权的价值.根据巴菲特的观点,决定如何处理公司的盈余(转投资或者是分股利给股东)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理性思考课题. @ 巴菲特极为看重那些完整且详实报告公司营运状况的管理人,尤其尊敬那些不会借着一般公认的会计原则,隐瞒公司营运状况的管理者.他们把成功分享给他人,同时也勇于承认错误,并且永远向股东保持坦诚的态度. @ 如果资本支出的配置是如此简单而合乎逻辑,怎么会有那么多资金运用不当的情事发生呢 ?巴菲特所得到的答案是一种他称之为(盲从法人机构)的无形力量.企业的管理者自然而然地模仿其它管理人员的行为,不管那些行为是多么愚蠢违反理性. @ 财务原则: 1)将注意力集中在股东权益报酬率,而不是每股盈余. 2)计算(股东盈余)<Owner Earnings>,得出正确的价值. 3)寻求拥有高毛利的公司. 4)每保留一块钱的盈余,公司至少得增加一块钱的市场价值. @ 巴菲特说:好的企业应该能够不靠举债,就可以赚取不错股东权益报酬率.对于那些必须藉由相当程度的负债才能达成良好股东权益报酬率的公司,应该抱持怀疑的态度. @ 巴菲特是出警告:会计上的每股盈余只是评估企业经济价值的起点,绝不是终点;并非所有的盈余都代表相同的意义. @ 巴菲特喜欢采用〔股东权益〕Owner earningsˍ公司净所得加上折旧,耗损,分期偿还的费用,减去资本支出以及其它额外所需的营运资本,来代替现金流量计算.宁愿对得迷迷糊糊,也不要错得清清楚楚. @ 巴菲特指出,如果管理当局无法将销售额转换成利润,任何再好的投资都是枉然.需要靠高成本营运企业的经营管理者常会不断增加经常性支出,巴菲特很讨厌那些不断增加开销的经营管理者. @ 巴菲特选择公司的标准是:长期发展远景看好,且公司由一群有能力和以股东利益为第一优先的管理者所经营,它们将随着日后公司市场价值的增加而获得证明.每一块钱保留盈余,确实转换成至少有一块钱的市场价值. @ 市场原则: 一.企业的实质价值如何 ? 二.是否可以在企业的股价远低于其实质价值时,买进该企业的股票 ? @ 投资人应该衡量两项因素:这间公司是否有好的实质价值,以及现在是否为购买的好时机(也就是说,价格是不是吸引人 ?) @ 巴菲特使用约翰.威廉斯( John Williams ) 的〔投资价值理论〕{ Theory of Investment Value }所提出:企业的价值等于运用适当的贴现率,折算预期在企业生命周期内,可能产生的净现金流量.企业价值的计算非常类似评估债券价值的模式.债券未来的现金流量可分成每期息票支付的利息,以及未来债券到期发回的本金两部份. @ 使用适当的变量:现金流量和预期的贴现率,决定公司的价值就很简单.如果他对预估企业未来的现金流量没有十足的把握,他就不会试着去评估一家公司的价值.如果企业简单且能了解;并拥有稳定的盈余,巴菲特就能够以适度的确定性来决定未来的现金流量. @ 一旦巴菲特决定了企业未来的现金流量,接着就是应由贴现率将其折现.巴菲特使用的贴现率,是美国政府的长期债券利率. @ 巴菲特拒绝购买那些具有负债问题的公司,将注意力集中在盈余稳定且可预测的公司上.他说:我将确定性看得很重,所有造成风险的因素对我而言都没有意义,风险来自于你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 @ 持续购买低本益比

和价值比

以及高股利的人,通常被称为〔价值投资人〕 . 主张以选择在盈余上有高平均成长的公司.来辨认公司价值的人,则称为 [ 成长投资人 ].一般来讲,成长中的公司通常具有高的本益比和低的股利,而这些财务特值与价值投资人所希望寻找的刚好相反. @ 寻找购买价值的投资人,通常必须在〔价值〕与〔成长〕之间来选择股票.巴菲特说:成长与价值的投资其实是相通的.价值是一项投资其未来现金流量的折现值,而成长只是用来决定价值的一项预测过程. @ 在投资资本报酬率高于平均水平的时候,成长可以增加投资的价值.确保每投资一块钱,至少就能增加一块钱的市场价值.而成长对于一家资本报酬率不高的公司股东而言,可能反受其害. @ 巴菲特指出:将注意力集中在容易了解,和具有持久的经济力量基础,且把股东放在第一位的管理者所管理的公司上,并不能保证成功.首先,他先须以合理的价格购买,同时公司必须符合他对企业的期望. @ 巴菲特承认,如果犯错则是因为下面三个地方出了问题: 1)我们所支付的价格. 2)我们所参与的经营管理. 3)企业未来的经济状况.他指出,错误的估计最常发生在第三个原因上. @ 巴菲特的意图,不但要辨认出可以赚得高于平均收益的公司,还可以在价格远低于其实质价值时购买这些企业. @ 葛拉罕:<最聪明的投资方式,就是把自己当成持股公司的老板>,巴菲特说:<这是有史以来关于投资理财最重要的一句话>. @ 巴菲特说:只要企业的股东权益报酬率充满希望并令人满意,或管理者能胜任其职务而且诚实,同时市场价格也没有高估此企业,那么他相当满足于长期持有任何证券. @ 短期来看市场是个投票机器,但长期来看则是个秤重器,他乐于忍耐.你手上握有的股票一定要比现金好,否则它就不是一个好的投资. @ 如果股票市场确实过份高估某一家企业,他就会将其股票卖出 . 如果他需要现金以购买别家可能被过份低估或是有同样价值,但他更了解之企业的股份,巴菲特将会出售价值公道或被低估的证券以变现. @ 当人们对一些大环境事件的忧虑升到最高点时,事实上也就是我们做成最佳交易的时机.恐惧是追赶流行者的大敌,却是看重基本面的财经分析者的密友. @ 当巴菲特从事投资的时候,他观察一家公司的全貌,而大多数的投资人只观察其股价而己. @ 世故者改变自己来适应这个世界,而特立独行者却坚持尝试要改着世界来适应自己.因此所有的进步都仰赖后者来促成.巴菲特自始至终,都将投资视为一种企业经营活动,而以一般常识作为他的投资哲学. @ 依照巴菲特的理论,投资人企业家应该以同样的方法来观察一家公司,因为他们实际上想要的东西是相同的,企业家希望买下整个公司,而投资人希望购买公司部份的股票.如果你问一个企业家,当他购买一家公司的时候,他所想要的是什么,答案经常是:这家企业能产生多少现金 ?公司的价值和它的现金产生能力之间有直接的关联,理论上,企业家与投资人为了要获利,应该要注意到相同的变量. @ 委托人要求专业投资人报告绩效,在等候他们的投资组合达到某一价格时,经常显得不耐烦.如果他们的投资组合并未出现短期的价格上涨,委托人将表现出不满和懹疑他们在投资上的专业能力.专业投资者知道他们必须在改善短期绩效,或冒着损失客户的风险之间作一选择,于是开始陷入追涨杀跑的旋涡中. @ 巴菲特相信使用短期价格来判断一家公司的成功与否是愚蠢的,取而代之他要公司向他报告因经济实力成长所获得的价值.一年一次他固定检查几个变量: 1)初始的股东权益报酬率 2)营运毛利,负债水平与资本支出而求的变化 3)该公司现金产生能力 @ 华伦巴菲特的投资策略: 步骤一:不理会股票市场每日的涨跌. 步骤二:不担心经济情势. 步骤三:买下一家公司,而不是股票. 步骤四:管理企业的投资组合. @ 股票市场是狂热与抑郁交替发作的场所,有的时候它对未来的期望感到兴奋,而在其它时候,又显出不合理的沮丧.这样的市场行为创造出投资机价,特别是杰出企业的股价跌到不合理的低价时.股票市场并不是投资顾问,它存在只是为了帮助买进或卖出股票吧了. @ 如果你打算拥有一家杰出企业的股份并长期持有,但又去注每一日股市的变动是不合逻辑的.你将会惊讶地发现,不去持续注意市场变化,你的投资组合反而变得更有价值. @ 巴菲特较喜欢购买在任何经济情势中都有机价获益的企业.选择并拥有能力在任何经济环境中获利的企业,时间将被更聪明地运用.而不定期地短期持有股票,只能在正确预测经济景气时,才可以获利. @ 你无法对企业的未来作出聪明的预测,除非你了解它如何赚钱.投资人在投资股票时,经常对于一家公司如何产生销售,费用,利润私没有任何线索. @ 最值得拥有的企业,是在长期有最佳远景,且拥有市场特许权(产品有独占性及差异性).市场特许权是指销售产品或者顾客而要想要的服务,市场中没有类似的替代品,持有大量经济上的商誉. @ 企业产生现金的能力决定了它的价值,巴菲特找出那些产生超过营运所需现金的公司,而将不断消耗现金的公司排除在外. @ 巴菲特提供一份较正确的计算方式,他称之为〔股东盈余〕.决定股东盈余的方法是将折旧,耗损和分期摊销的费用加上净利,然后减去那些公司用以维持其经济状况和销售量的资本支出. @ 高毛利率反映出经营者控制成本的精神,巴菲特欣赏注意成本观念的经营者,而憎恶放任成本不断扩大的经营者. @ 推动巴菲特投资策略的主力,在于资金的理性分配,决定如何配置一家公司的盈余,是经营者要做的最重要决定.做投资选择时展现的理性是巴菲特最推崇的特质

沃伦.巴菲特。1950年巴菲特申请哈佛大学被拒之门外。1951年,21岁的巴菲特学成毕业的时候,他获得最高A+。1957年,巴菲特掌管的资金达到30万美元,但年末则升至50万美元。1962年,巴菲特合伙人公司的资本达到了720万美元,其中有100万是属于巴菲特个人的。当时他将几个合伙人企业合并成一个“巴菲特合伙人有限公司”。最小投资额扩大到10万美元。情况有点像中国的私募基金或私人投资公司。1964年,巴菲特的个人财富达到400万美元,而此时他掌管的资金已高达2200万美元。拓展资料年,沃伦·巴菲特进入宾夕法尼亚大学攻读财务和商业管理。但他觉得教授们的空头理论不过瘾,两年后转学到内布拉斯加大学林肯分校,一年内获得了经济学学士学位。1950年巴菲特申请哈佛大学被拒之门外,考入哥伦比亚大学商学院,拜师于著名投资学理论学家本杰明·格雷厄姆。在格雷厄姆门下,巴菲特如鱼得水。格雷厄姆反对投机,主张通过分析企业的赢利情况、资产情况及未来前景等因素来评价股票,他传授给巴菲特丰富的知识和诀窍。1951年,21周岁的巴菲特获得了哥伦比亚大学经济学硕士学位。学成毕业的时候,他获得最高A+。年,巴菲特的合作公司的资本达到720万美元,其中100万美元属于巴菲特个人。当时,他将几家合作企业合并为“巴菲特合伙人有限公司”。最低投资额扩大到10万美元。这种情况有点像中国的私人股本基金或私人投资公司。1964年,巴菲特的个人财富达到400万美元,而当时他掌管的基金高达2200万美元。1966年春天,美国股市飙升,但巴菲特却如坐针毡。虽然他的股票在飙升,但他发现很难找到符合他标准的廉价股票。1967年10月,巴菲特掌管着6500万美元。年,巴菲特的股票取得了历史上最好的业绩:上涨了46%,而道琼斯指数上涨了9%。巴菲特的资本增加到亿美元,其中2500万美元属于巴菲特。1968年5月,当股市大行其道时,巴菲特告诉他的合伙人,他将退休。随后,他逐渐变现了几乎所有的巴菲特合伙人股份。1969年6月,股市直线下跌,并逐渐演变为股市崩盘。到1970年5月,每只股票都下跌了50%,甚至比前一年还多。从1970年到1974年,美国股市就像一个放了气的球,没有一丝愤怒。持续的通货膨胀和低增长使美国经济进入了滞胀期。

巴菲特论文参考文献

关于他的家世大家都知道,他自己也承认过不过这不是重点重要的是他的能力。比如说比尔盖茨,他老爸是当地有名的律师,他母亲是IBM的董事,创建微软后,到乔布斯的公司透偷了苹果公司新开发的电脑,但那又怎么样呢!家庭这东西是不能避免的,但他们能成功却是不能避免的,约翰皮尔庞特也是出身富裕家庭的.再说他的手法,不要用一样的眼观看这样,商场就是这样.个人觉得巴菲特的人品和查理芒格的人品一样好,毕竟如果他的底子真的黑,那也是保不住的。

前言:赚多少取决于市场,亏多少取决于自己。不愿意止损,其核心就是不敢直面自己的错误,希望以更大的“赌”来掩盖自己已经发生的错误。

论止损的重要性:亏10%涨11%本;亏20%Z涨25%回本;亏40%涨回本;亏50%涨100%回本;亏60%涨120%回本;亏70%涨233%回本;亏80%涨400%回本;亏90%涨400%回本.保证资金的安全更重要,适当的时候请别勇于止损。止损是个天大的问题,因为股市处处有风险,可能时时反错误,所以不得不拿起止损的武器。止损绝对不单纯是散户股民的问题,也是大机构.大师和股神的问题。二善于止损的索罗斯而是另一种风光,止损让他一次次劫后余生。会不会止损。重视不重视止损,是决定民运和最终结局的大事。只损失是股市第一重要问题,它甚至比会买更重要,因为止损本质是股市的敬畏,对不确定性的承认.对市场的尊重,认识个高手,他的观点是止损永远正确,那怕事后看法是错误的,开始觉得这个观点是极端,后来悟道这个提法很深刻,参悟了股市玄机的肺腑之言,是大彻大悟的觉悟。唯有如此才能从灵魂深处接纳止损。只有接受了止损永远是正确的观点,才能在止损问题上摆脱瞻前顾后和犹豫不决,才能建立真正的止损思想

作者反捉白马(FZBM213)每天2-3票票分享

《巴菲特的中国式智慧》巴菲特所持的“静”不是了无生机的寂寥与肃杀,而是东方智慧中的“致虚极,守静笃”。不同于华尔街和纳斯达克挥斥方遒的豪客们,他没有调度资金在股票市场横冲直撞,追涨杀跌,而是回头走,走到生命起源之处,时间起始之点,于“万物并作”之际,察看万物循环往复、生生不息。巴菲特的静,是回到本源的大彻大悟。我们愿意无限期持有一只股票,所以市场绝非是必须的:我们持有的证券没有交易,并不会令我们不安。我们最终的经济命运将取决于我们拥有的公司的命运,无论我们的所有权是全部还是部分。在参透世道万变不离其宗的道理之后,才能够修炼成以不变应万变的从容与沉静。一、无为而治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白话文:以“无为”的态度去对待世事,实行“不言”的教导。1�无为与有为有一位企业管理奇人为中国企业界精英所尽知,他就是杰克?韦尔奇。2004年6月,已经从通用电气公司董事长位置上退下4年之久的杰克?韦尔奇来中国做过一次交流,以柳传志、张瑞敏为首的中国教父级企业领袖倾巢而动。炙手可热的韦尔奇以雷霆般的行动,将通用电气公司管理得风生水起。1998年和1999年,韦尔奇曾连续两年被英国《金融时报》评为“全球最受尊重的企业家”,还曾被誉为“20世纪美国最伟大的职业经理人”和“全球第一CEO”。在偶像CEO巨大的光环照耀下,《韦尔奇自传》成为全球最畅销的企业管理圣经,同时也为他赚进了710万美元的稿酬,这本书仅在中国的发行量就有100多万册。作为一个伟大企业的领导,韦尔奇所取得成就的确值得人们赋予他如此崇高的荣誉。和韦尔奇相比,巴菲特作为企业管理人员的名望显然是望尘莫及。在操作层面的举措更是乏善可陈。他本人曾说过:“伯克希尔?哈撒维公司并没有跟他们(经营团队)签订任何契约……我之所以用‘他们’这个字眼,是因为他们对这些事业完全负责,不需要到奥马哈做演示文稿,也不需要编预算送交总部核准,对于任何开支也没有繁复的规定,我们只是简单地要他们就像是经营自己祖传百年的事业一样来对待即可。”与之相应,韦尔奇的年薪高达1620万美元,而巴菲特的年薪只有区区10万美元。也就是说,韦尔奇干一天的工资,相当于巴菲特干半年。两位经理所取得的管理成就呢?韦尔奇担任CEO的20年间,通用电气进行了993次并购,市值增长了36倍,在韦尔奇的巅峰时期,通用电气创造过连续9年以10%幅度递增的纪录;而伯克希尔?哈撒维公司过去42年中,净资产每年增长21�4%,累计增长3611倍;就企业的品质而言,评级机构穆迪公司给予了通用电气和伯克希尔?哈撒维公司同样的AAA。关于这一类有趣现象,唐太宗李世民早就有个精辟的总结:以五帝有为而同天,三皇无为而同天,以有为无为故知三皇优也。这句话出自《帝范?君体第一》,《帝范》后来成为一本历代帝王必读的教科书,由李世民亲笔所写。这是那位雄才大略的帝王留给他子孙的用以治国的遗言。在中国历代为数不多的盛世之中,贞观之治所取得的成就可能是其中最辉煌的。据《资治通鉴》193卷记载,贞观四年,“终岁断死刑才二十九人”。将天下治理得如此太平,李世民是如何做到的呢?答案就是无为而治。巴菲特在管理他庞大财富帝国的过程中,恰好运用的就是无为而治这一古老的东方式智慧。“查理和我实际上只有两项工作,一项是配置资产,另一项就是吸引并留住才华横溢的经理来管理我们各种各样的业务,这并不难。“通常,我们收购来的公司的经理,已经在他们的职业生涯中证明了自己的才干,他们在认识我们之前就是管理明星了,我们要做的就是不挡他们的路。其要点是:如果我的工作是管理一支高尔夫球队——而且杰克?尼克劳斯(JackNicklaus,美国职业球手,被认为是世界上最有成就的高尔夫球选手)愿意为我打球——那么他不会从我这里得到关于如何挥杆的指导。我们的许多经理原本就很富有,但这并不妨碍他们继续创造财富。他们工作是因为他们热爱自己所做的一切,并品尝成功带来的喜悦。他们永远像所有者那样思考(这是我们能够给予一位经理人的最高评价),而且发现公司的各个方面都引人入胜。”2�中国历史上的无为而治无为而治当然不是指腐儒们一天到晚摇着扇子,游手好闲的不为。李世民本人就不是一个坐而论道、无能去为的空谈者。他的行动能力之强,超乎人们的想象。公元699年,这位年方18岁的少年从晋阳起兵与群雄争夺天下。6年间,他亲冒矢石,身经百战,亲手杀敌无数,最终扫平天下、打下江山,把他的父亲推上皇帝的宝座。27岁那年,在一场宫廷流血政变中,他杀死了蓄意谋杀他的同胞兄弟李建成和李元吉,逼父退位,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大帝国的最高统治者。治理国家23年,不仅成就了他有生之年的“贞观之治”,更为身后大唐盛世奠定了思想、政治、经济基础。中国典籍中,关于无为的论述可谓浩瀚之极。然而,后世所有论著都不及“无为”思想的鼻祖老子在《道德经》中的微言大义。尽管常被人误认为是遁世消极的思想家,老子在他那本立万世而不衰的典籍中,留下了大量的治国之策:爱国治民,能无为乎?天下神器,不可为也,不可执也。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我无为,而民自化。李世民是如何承老聃遗风,以无为而治国的呢?魏征在《谏太宗十思疏》中这样一段话也许可以再现当时的情景:“文武争驰,君臣无事,可以尽豫游之乐,可以养松乔之寿,鸣琴垂拱,不言而化。何必劳神苦思,代下司职,役聪明之耳目,亏无味之大道哉?”天下英雄所见何其相似?若有幸生活在盛唐之年,巴菲特恐怕也能出将入相。因为他深谙东方智慧中的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巴菲特的用人之道与《道德经》“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的阐述有惊人的巧合之处。管理中,伯克希尔?哈撒维公司给每一位经理人一项简单的任务,希望他们按照以下3种假设来管理公司:他拥有公司100%的权益;他本人及家人的唯一财产就是这家公司;他100年内不会将公司出售或与人合并。在东方,无为而治是帝王之道。当然是需要胸怀的,巴菲特在他长年的修炼中,也做到了“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大小多少,报怨以德”。“我们取消了通常与CEO相伴的仪式性和与经营无关的活动,经理人能够完全支配自己的时间表。”巴菲特还告诉他的经理们,他们的任何决定都不应该受会计因素的影响。我们要求经理人考虑什么是有价值的,而不是怎样被认为是有价值的。这与道德经“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是何等的契合。李世民无为而治国是因为他在某些方面有所为。求贤若渴,人尽其才。贞观之年朝廷可谓人才济济。房谋杜断、魏征直谏成为千古佳话,这只是李世民善用文臣的一面。殊不知,那位能够“弯弓搭箭逐群雄、跨马横刀打天下”的天子还是武将们的领袖。有意思的是,李世民是历史上屈指可数的“重感情、讲义气”的开国之君。鸟尽弓藏、兔死狗烹的韩信式悲剧并没有发生在唐朝的开国元勋身上。李世民不仅重视人才,而且在《帝范》一书中,还专门写了《用贤》一篇,嘱咐其子孙要世代牢记。3�无为而治的要义无为而治的一个重要要素是信任。我们的这种管理方式也使得我们能够轻易地拓展公司的经营活动。我们读过有关一个人只能管理多少下属的论文,但对我们而言,这毫无意义。当你拥有了能干的经理人,那么即便你直接管理着十几位、甚至是更多的经理,仍然能够有时间在午后小睡。相反,如果你面对的是一位虚伪、无能的经理,即便只有一位,你也会有力不从心的感觉。伯克希尔?哈撒维公司的管理方式使得我们的经理人能够处于最佳的状态。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巴菲特并非不知道管理企业的难处,按他自己的说法,“我购买并管理了大量不同的企业25年之后,还是没有学会如何解决公司的问题,但学会了如何避开这些公司。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已经非常成功。”………………这是最近很畅销的一本书《股神有道》,旗帜鲜明地倡导价值投资理念,但又没有简单说教,而是详尽地收集了巴菲特投资实践的资料,向读者渗透理性投资的观念。我比较喜欢的是《第六章 巴菲特的中国式智慧》你可以从中截取一部分

巴菲特和索罗斯都是在投资界令人崇仰的神一般存在,真要比较两人谁比较厉害,小编的一短短篇幅是无法尽善尽美的。但从身世到资金管理方式、以及理想目标的维度上做比较,还是值得一看二者区别的所在。

索罗斯的投资成就无与伦比,事实上他比另一个大师巴菲特更加伟大。表面上,巴菲特个人财富更多,但是只要我们深通背后的逻辑,我们就发现索罗斯比巴菲特的成绩高很多。

首先:起点大不一样。巴菲特是地道的美国人,家庭背景比索罗斯好。巴菲特的爷爷欧内斯特﹒巴菲特曾担任奥马哈扶轮俱乐部主席,是地方名流。巴菲特的爸爸霍华德﹒巴菲特是美国议员,交友甚广,而且他还是一名出色的股票经纪人。霍华德﹒巴菲特曾在1963年,即去世的前一年立遗嘱,把他的财富中33万投到小巴菲特的公司。在此之前,1957,也就是索罗斯刚到美国的第二年,巴菲特就掌管50万美元的资金;1962年,巴菲特个人已经拥有100万美金,而此时索罗斯刚到美国第6个年头,还是个为混饭而发愁的分析师呢。与巴菲特的家世比起来,索罗斯相见形拙。就在巴菲特还是学生时代就可以拿出一万一千美金买股票得时候,而彼时索罗斯和他父母天天还在躲避希特勒的迫害,索罗斯在英国伦敦商学院读书的时候还不得不申请贫穷救济才能糊口。索罗斯1956年到美国的时候,身上携带的全部家当只有5000美金,生存和生活只能全能靠5000元,而此时巴菲特个人资产已经几十万美金。当索罗斯1969年刚刚成立双鹰基金的时候,巴菲特的个人财富已经达到6500万。起点大不一样,这是一个屌丝和贵族之间的差别,初始财富差距以万倍来计。其次,资金分配天壤之别。巴菲特是有名的抠门,每天就喝可乐吃面包,对于子女也是十分抠门,比尔盖茨到巴菲特家造访,发现他简朴的不得了。巴菲特在给比尔盖茨慈善基金捐钱之前,是有名的吝啬鬼,基本上很少捐款。巴菲特的钱只用一个用处:继续投资,复利赚钱。而索罗斯就大不一样了。索罗斯有伟大的社会目标,他一生致力于开放社会,为此他捐了很多钱,在比尔·盖兹和沃伦·巴菲特开始捐款前,索罗斯的捐款金额多年蝉联第一。第三,巴菲特通过控制波克夏哈维公司来控制投资,而索罗斯通过基金来控制投资。本质上,巴菲特是作为股东,用经营企业的方法来投资,而索罗斯则是基金经理,通过拿提成和管理费来投资。这两种企业组织形式,当然巴菲特更容易积累钱。说白了,巴菲特更接近企业家,而索罗斯更充满金融投资家的色彩。

这样一比较就知道,索罗斯和巴菲特个人财富差别是有很多原因的。但我说索罗斯比巴菲特伟大,还源于:第一,投资收益。据复旦大学孙飞舟博士的博士论文《乔治索罗斯金融投资思想研究》统计,从1969到2002,巴菲特的复合收益率;而索罗斯是。关于这两个大师的收益率比较,媒体有不同版本,但是记者的写法都不严谨,我采用博士论文的数据,这比我们经常在媒体上看到的数据严谨多了,也比证券公司的数据客观真实。根据孙飞舟博士的统计,我们可以看到,年度收益率巴菲特比较稳定,索罗斯比较波动大,但整体上索罗斯比巴菲特收益高。这点在后面的累计收益图就更明显了,索罗斯的收益总是遥遥领先于巴菲特。这是用数据说话,索罗斯比巴菲特更能赚钱。第二,投资标的和范围。巴菲特核心投资标的是企业,是股票,核心投资地区在美国;而索罗斯投资标的无所不包,外汇、期货、黄金、股票、期权,等等,投资范围也遍及世界每一个角落。巴菲特是专而精,索罗斯是包罗万象。第三,投资的灵活性。投资灵活性在金融危机中最能体现。2007年,次贷危机袭来,索罗斯王者归来,当年收益率达到32%,远超巴菲特;2008年,索罗斯在金融危机最深渊中纵横捭阖,当年对冲基金三分之二亏损,索罗斯的基金也曾一度遭受重大亏损,而索罗斯后来居然神奇般的把其基金投资收益扳回为正10%,而此时的巴菲特还被高盛套着呢。最明显的例子是巴菲特和索罗斯同时投资的康菲石油,索罗斯及早发现商品期货见顶,迅速斩仓石油多头,调转枪头做空;而巴菲特还迟迟持有康菲石油,后来在股东大会上认错,说投资康菲石油是败笔。第四,理想与目标。巴菲特只喜欢赚钱,赚钱就是他的理想和目标。而索罗斯致力于开放社会、市场经济以及众多慈善。巴菲特只是到了快死了才在比尔盖茨的忽悠下明白过来,慈善才是最终的目标。第五,如果换个位置,索罗斯用巴菲特的方法无恙,巴菲特用索罗斯的方法不行。第六,根据福布斯排行,索罗斯的财富不好统计。因为他有对冲基金的财富,也有家族隐蔽的财富,所以每次福布斯财富排行榜上,索罗斯的财富波动就比较大。按照索罗斯金盆洗手前一年2010年福布斯财富排行榜来看,巴菲特排名第三,索罗斯排名第35。巴菲特个人财富是470亿美金,索罗斯是140亿美金,巴菲特是索罗斯的倍,可是,他们的初始资金相差可是万倍呀!更何况索罗斯还一路捐出80多亿做慈善呢?事实上,索罗斯更会理财。当然,巴菲特的资金规模大,巴菲特是全球第二富翁,巴菲特总量上更有钱。如果单单这样看,巴菲特更伟大。这就要看你的标准了,如果比较总量,你可能崇拜巴菲特多些,如果比较增长率,索罗斯就伟大多了。

巴菲特投资管理策略研究论文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下巴菲特带来的一些投资理财建议。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可以看到更多投资理财的漏洞,让自己的理财更加顺畅。

1973年,巴菲特以不到企业价值四分之一的价格买入了《华盛顿邮报》的股票。计算价格/价值比不需要非凡的洞察力。大部分证券分析师,媒体经纪人,媒体管理员应该是一样的。可以估算《华盛顿邮报》的内在价值在4-5亿美元之间。而且大家在市场上可以看到,它当时在股市上的市值只有1亿美元,价格明显低于其价值。巴菲特的优势在于,他从格雷厄姆那里学到了成功投资的关键是在一家公司的市场价格远低于其价值时买入该公司。

这就是著名的“安全边际原理”。该理论认为,在一项投资中,如果支付的价格不能明显低于提供的价值,那么就不应该进行投资。

所有真正的投资都必须建立在对价格和价值关系的评估之上。那些不比较价格和价值的策略,根本不是投资,而是投机。投机只是希望股价上涨,而不是建立在“付出的价格低于得到的价值”的想法上。

圆圈原则也是格雷厄姆和巴菲特智慧投资思维的三大支柱之一。原则是投资者只需要关注自己能了解的公司和你了解的公司。

其实这是在告诉我们:不懂的东西不要碰,先学再碰。没有人生来就是专家。今天的专家和昨天的你一样平凡。

巴菲特曾说,“低迷的股市对我们来说是好事。

一方面,它使我们能够以更低的价格收购整个公司;

其次,低迷的市场使我们的保险公司更容易以有吸引力的价格购买一些优秀公司的股票,包括我们已经持有一些股份的公司;

再次,一些优秀的公司,比如可口可乐,会继续回购自己的股票,所以他们和我们可以用更便宜的价格买入股票。"

巴菲特注意到了他的导师费希尔的建议,即一家公司应该提供像餐馆一样的菜单,以吸引具有某种口味的顾客。伯克希尔提供的长期“菜单”强调日交易活动的成本会损害长期投资结果。

巴菲特曾说,“我们非常愿意持有任何股票,持有期是永远的,只要公司的资产回报前景令人满意,管理层有能力、诚实,市场没有被高估。”

回忆1988年伯克希尔在纽约证券交易所上市时,巴菲特对公司指定的交易经纪人吉米麦奎尔(Jimmy McGuire)说,“如果你买了股票之后还要等两年才能卖出,我想你会取得巨大的成功。”

第五,对于普通投资者,巴菲特曾建议:“很简单。投资指数基金。这是一条阳光大道,允许你投资伟大的美国公司。你不必像购买公募基金那样向基金经理支付高额管理费。你一直持有这些伟大公司的股票,长期来看,你会赢。”

是真的。从1950年到2000年,标准普尔500指数。标普指数只有12年亏损,其余38年均盈利。以先锋基金为例。它发行于1928年。尽管形势跌宕起伏,但75年来其年均收益一直保持在12%左右。

选取1970年到1980年最赚钱的200家公司,做个表,看看从那以后有多少家公司能够保持15%的每股收益增长率。你会发现很少有公司能达到这个标准。

综上所述,要遵循“安全边际效用理论”和能力圈的原则,在市场低迷的时候买入,坚持长期投资理财,买入费率较低的指数基金。

巴菲特股东大会向私募股权基金开炮

长期以来一直抨击对冲基金行业收取高额费用的沃伦?巴菲特 ,加大了对私募股权公司的批评力度,因为这些公司近年来筹集了创纪录的原始资金。

在周六的伯克希尔股东年会上,巴菲特说:"我们已经看到许多来自私募股权基金的失败教训,它们的回报率实际上并没有按照我认为诚实的方式计算。"

他还表示如果他管理的是一家养老基金,会非常谨慎地对待提供给自己的资金。

巴菲特一贯抨击资产管理公司收取高昂的管理费,并收取表现费,而这些收益有时并不优于整个市场。 私募股权公司寻找杠杆收购公司的存在,也使巴菲特近年来更难为伯克希尔寻找大型收购。

他还表示自己的公司永远不会接触私募基金。

内部回报率是衡量大多数基金业绩的指标

巴菲特和伯克希尔副董事长查尔斯 · 芒格批评了一些私募股权公司的表现。巴菲特表示,公司收取管理费时,将把存放在短期国库券中等待动用的资金包括在内,但在计算所谓的内部回报率时,又故意不包括在内。

企查查:巴菲特在香港的公司

巴菲特表示:"如果你长期持有美国国债,它们的回报看上去会更好。但实际上没有看上去那么好。"

芒格将这种做法描述为"撒一点谎来赚钱"。他补充称,许多养老基金选择私募基金,是因为它们不必像经济低迷时期那样大幅降低资产价值。他表示,这是"一个愚蠢的购买理由"。

巴菲特此前曾批评过私募股权基金背负债务的做法,他在2014年致股东的信中表示,当人们希望出售自己的业务时,伯克希尔会提供另一个更为永久的买家。他上周六承认,杠杆投资在良好环境下的表现将优于其它投资,但他以1998年对冲基金长期资本管理公司(Long-Term Capital Management)的破产为例,说明了这种下行趋势。

尽管一些人认为,伯克希尔通过利用保险业务的现金流进行收购,已经植入了杠杆作用,但巴菲特表示,他不会在追逐交易中增加债务。

"保护债券持有人的契约确实恶化了,"巴菲特表示,"我不会对所谓的另类投资感到兴奋。"

旗下基金万亿规模狂常做空,酷爱股票回购操作

坐拥超过1140亿美元现金储备的巴菲特旗下伯克希尔基金会,在第一季度购买了更多的自己的股票。

这家总部位于内布拉斯加州奥马哈市的企业集团回购了价值17亿美元的股票,该公司股价在第一季度出现下跌。这比伯克希尔公司去年放松回购政策后花费的13亿美元还要多。伯克希尔公司历来倾向于将现金用于股票收购。

巴菲特一直在为更多股票回购的可能性做准备,在他60多年的职业生涯中,他基本上都避免回购股票。随着伯克希尔成长为一个市值7390亿美元的庞然大物,这位亿万富翁投资者发现很难找到能够推动公司发展的有吸引力的交易。

巴菲特越老越谨慎

巴菲特在公司年会上说,按照目前的股价,"我们觉得可以买下它,但我们不会偏执于买下它。"如果巴菲特认为股票的售价比实际价值低25%或30%,他就会花费大量资金买入。

由于美国经济的健康发展,伯克希尔庞大的制造和服务公司网络产生了更多的利润,即使有了回购,现金回报和美国国债在第一季度也攀升了2%,达到1142亿美元。

尽管过多的现金是一个问题,但它也影响了巴菲特超越大盘的努力。过去10年,伯克希尔股票的总回报率落后于标准普尔500指数。

不断增长的现金储备可能会在股东大会上引发对巴菲特交易前景的质疑。这场在内布拉斯加州奥马哈市举行的年度盛会上,这位亿万富翁花了数小时回答投资者提出的各种问题,从公司战略、接班问题到政治和人生课。

巴菲特在会议上回答第一个问题时说,公司现金储备的规模不会改变他的股票回购方式。

巴菲特表示:“当我们认为该公司的内在价值低于保守估计时,我们就会买入。现在内在价值不是一个具体的点,它可能是我脑海中的一个范围,可能有10%的区间。"

巴菲特本周表明,他仍然可以找到独特的机会。

在美国银行的帮助下,伯克希尔同意向西方石油公司投资100亿美元。这笔交易取决于美国西方石油公司能否赢得收购阿纳达科石油公司的战斗,它将为伯克希尔提供优先股和认股权证。

除了自己的股票,伯克希尔在第一季度是股票净卖家,销售和赎回总额为亿美元,而购买总额为亿美元。

该公司在苹果公司的股份价值攀升至485亿美元,这家科技巨头的股价在第一季度上涨了20%。

苹果公司是巴菲特投资的为数不多的科技公司

该季度营业利润增长5% ,达到亿美元,得益于其铁路、能源、制造业和零售业务的收益。受到严冬天气和洪水的严重影响,铁路公司的收入仍然增长了 ,部分原因是车的价格上涨。

尽管伯克希尔的保险业务报告了更好的投资业绩,但承保收入下滑了 。 这是由于再保险业务的净亏损所造成的,这些亏损是由于预计负债的增加和伯克希尔集团的暴跌所造成的。

后巴菲特时代,无人接班?

伯克希尔的年度股东大会经常会提出一些问题,关于接替首席执行官巴菲特的人选问题所面临的挑战。

今年,投资者看到了潜在的候选人。

当被问及有关继承人的问题时,巴菲特指出,副手格雷格?阿贝尔和阿吉特?贾恩在场,可以回答问题。两人最终回答了许多关于能源投资和保险的问题。

88岁的巴菲特和95岁的副董事长查理 · 芒格在超过5个小时的提问和回答中仍然占据了绝大多数的发言时间,而且两人都没有表现出想要退出他们在这个庞大的企业集团中所扮演的角色的意思。

但这些副手的露面让股东们对去年直接监管公司主要运营部门的两位高管有了一些了解。

巴菲特告诉股东:“事实上,查理和我都害怕自己看起来很糟糕,那些家伙比我们强。他们对企业更加了解,迄今为止他们的工作更加努力,在这次会议上,你绝对可以向他们提出问题。”

巴菲特和芒格经常回答他们在投资和管理公司方面的核心哲学,而阿贝尔和贾恩则提供了一些更实际的细节。56岁的阿贝尔列出了公司清洁能源计划的时间表,以及公司在爱荷华州的竞争力,而67岁的贾恩则滔滔不绝地讲述了伯克希尔与其主要竞争对手进步公司在利润指标上的比较。

阿贝尔掌管着伯克希尔所有的非保险业务,由于他年纪较轻,职权范围更广,人们认为他更有可能成为 CEO 的继任者。 巴菲特曾多次表示,贾恩为股东赚到的钱可能比他自己还多。

巴菲特周六表示,投资副手特德?韦斯切勒和托德?库姆斯不会回答提问,因为他不希望这两人泄露任何秘密。有意思的是,一位股东向这两人提出了一个问题,巴菲特反而回答了。

智客君认为巴菲特能够干到100岁,你们怎么看?

你可以去问下你的导师或者师哥师姐呗~看下你应该怎么写~其次就是自己多去查阅下参考文献看下(金融)这本或者是这类的期刊~看下这类的论文写作有什么规律~好好学习参考参考吧

独一无二的竞争优势有很多种,为了更加易于理解“什么是好股”,我归纳了主要的六种,可能互相之间会有点重合或者互为因果。 第一,垄断优势。按照经济学上的“垄断”的含义,是指单一的出卖人或少数几个出卖人控制着某一个行业的生产或销售。我用自己的话说,就是独家生意。或者说得长一点,是独家经营,或者重要产品、服务的最先推出和独家拥有。香港交易所和澳大利亚交易所就是独家生意,在本地区本国独此一家,别无竞争。美国辉瑞药厂的伟哥刚推出来的时候,也是独霸天下。当然,垄断除了独家生意以外,还有一种叫寡头垄断,我们在市场上经常能发现,80%的市场和利润被两至三家最大的生产组织所拥有。银行信用卡大部分必须通过万事达或维萨两家国际组织的网络,世界上的碳酸性饮料的市场基本上就被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所垄断。国内牛奶的市场最大的两家是蒙牛和伊利。不过,我更推崇的是独家垄断。 第二,资源优势。资源就是与人类社会发展有关的、能被利用来产生使用价值并影响劳动生产率的诸要素。很多公司都拥有各自的资源。资源的关键在于稀缺,按照稀缺的程度可以分成不同的等级。比如江西铜业拥有铜矿,但却还不具备独占的优势,因为很多铜业公司也有铜矿,不能算是最高等级。中国石油的等级就要高一些,南非的黄金钻石等级更高一些,而盐湖钾肥所拥有的钾盐矿,则占全国总量的近90%,这种资源的优势就具有独一无二的性质。又比如离开了茅台镇就生产不了茅台酒,那么茅台酒厂资源优势就具有独占性质。我最喜欢的是具有独占性质的资源优势的公司。 第三,品牌优势。有品牌的企业很多,有了品牌并不等于有了独一无二的优势。品牌优势的独一无二简单地说就是要强大,强大到行业第一。茅台号称国酒,同仁堂号称国药,耐克公司那简单的一勾,就是世界最好的体育用品公司和运动产品的标识,已深深为全世界特别是年轻一代消费者所喜爱。这种优势也是巴菲特的最爱,他叫做消费独占,我有时把它叫做消费者心理霸占,就是把消费者的魂勾去了。比如同样的产品,人家就要买这个牌子的,哪怕这个牌子贵了一大截。 第四,能力技术优势。也就是大家讲得最多的核心竞争力。能力指的是公司团队在决策、研发、生产、管理、营销等方面的技能,比如万科公司,它在品牌强大之前,主要是管理团队极为优秀,能力太强,堪称地产界第一。烟台万华的MDI制造技术独家拥有。微软的技术优势简直是世界老大,任何软件产品不适用WENDOWS系统,你就麻烦了。1997年我第一次接触到招商银行的一卡通时,就深为他们的专业能力、创新能力和服务能力所震动。一张卡片,居然可以活期定期本币外币全包含,而且比存折易带,又不暴露存款数字。这在当时可是全国领先。其后他们还不断推出金融服务创新品种,一直在同业中处于领先地位,这就是能力技术优势最直观的例证。 第五,政策优势。政策优势主要是指政府为加强相关产业的战略位置,制订有利于发展的行业政策与法规,使相关产业形成某种具有限制意义的优势。除了专利保护和减免税优惠政策外,有个原产地域保护政策也很有意思。例如香槟酒。香槟是法国一个地方,只有这个地方生产的气泡酒才能叫香槟,别的地方就不行。政策优势,就是指这种具有限制性质的优势。云南白药,片仔癀,马应龙三个公司的产品被列为国家一类中药保护品种,在很长时间内别人都不能生产,甚至也不能叫这个名字。茅台镇上也有别的酒厂,但只有茅台酒厂的酒才能叫茅台这个名字。 最后,行业优势。行业分析是投资者作出投资抉择很重要的一步,有时甚至是投资成功的先决条件。因为有些行业牛股成群,投资的赢面高;有些行业却牛股稀少,投资获胜的概率低。这是因为基本面确实如此:有些行业就是有先天优势,有些行业注定要吃亏。有些行业就是稳定增长,没有周期性,比如食品饮料业;有些行业就是门槛高,大部分企业进不来,比如航天业;有些行业就是有提价能力,不会你杀价我也杀价,比如奢侈品行业;有些行业的产品就是不怕积压,甚至越积压越值钱,比如白酒葡萄酒;有些行业就是集中度高,它们的优势就是竞争对手少,比如银行业、保险业,更不要说交易所和银行卡国际组织。有专家喜欢用行业利润永远趋向平均化的经济学理论与我辩论,意思是当一个行业拥有暴利的时候必然会引起更多的人和企业进入,从而带来行业利润最后平均化。其实这只是一般而论,很多情况并不如此,因为行业壁垒是客观存在的。 当然,拥有其中一种独一无二的竞争优势,还不能构成买入这家公司的充分条件。有了其中一种独一无二的竞争优势就有了关注的前提。接下来要考虑的是这种优势能不能形成极强的赢利能力?比如自来水、电力、燃气、桥梁、高速公路、铁路等公用事业公司,虽然具有明显的垄断优势,可是价格受管制,没有自主定价权,能赚大钱的不多。在美国上市的中国公司中,广深铁路表现不佳,11年只涨了一倍多。铁路是高度垄断行业,业务好的不能再好,它不太赚钱就是因为事关民生票价不能乱提。张小泉是著名的剪刀品牌,当没有能干的管理层去经营去继续开发的时候,它根本就赢不了利。很多公司拥有资源优势,但当国际商品资源价格处于低潮时,它也是一筹莫展。我们投资股票,最重要的一点就是看它有没有良好的收益,所有的优势最终也还得落实在收益上。 那么,极为优秀的公司平均每年的利润增长率至少应该是多少呢?我前面说过要“股不惊人誓不休”。好股票应该具有数十倍的成长潜力和前景,平均每年的利润增长率不能低于20%,当然,能超过30%就更好。茅台,招商银行,万科就超过了30%。蒙牛在前几年甚至达到了惊人的90%。 有了某种独一无二的竞争优势,又有极强的赢利能力,是不是够条件了呢?还是不够,还要看它的优势和盈利能力能不能长期保持。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持续竞争优势。这一点难度更高,更有技术含量。买股票就是买未来,长寿的企业价值高。一个公司在某一年赚钱不难,难的是一辈子赚钱。BB机刚出来的时候风光无限,但没几年就不行了。柯达、乐凯等生产胶卷的公司由于数码相机的出现变得非常被动。这就需要我们的眼光更为长远,思想更为深刻。这就需要这个公司“万千宠爱在一身”,也就是多种竞争优势都具有。 可能会有人说,您说的公司近乎完美,好像很难寻觅。其实在我的持股名单中符合的就不止一个,有兴趣的读者不妨用条件套一套。要做到“股不惊人誓不休”,当然不会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但你发了上等愿,至少能结中等缘吧。我主要是提供一个严格的思路,在挑选股票方面要精益求精,锦上添花,没有止境。这才是追求卓越,这才是无懈可击。 谈了这么多,一直没有谈到价格,价格不太重要吗?不是的,价格当然重要,“安全空间”这个词简直是价值投资者的口头禅。好公司加上好价格才是好股票。我曾经把巴菲特的投资策略概括为十二个字:好股,好价,长期持有,适当分散。就已经把好价包括在内了。但我们谈的主要问题是优秀公司的问题。同时我认为,相对价格来说,好股是第一位的。先好股,再好价;先定性,再定量。这也是一种投资哲学。 买股要随时 买股要随时,就是主张“随时买”。必须申明,这是针对大多数人尤其是有稳定后续资金的工薪阶层而言的。 经常有人面容严峻地向我提出:“随时买,价格不用管了吗?万一买到高价的怎么办?”其实,提问题的朋友没有深思熟虑过,价格问题是个复杂的问题,在实践中甚至是可遇不可求的问题,能力圈之外的问题。你如果有幸常能在入市时遇到“9·11”或者金融危机之后这样的大机会,当然是件美事,然而股市牛熊难测,风云莫辨,不确定性是主流,必须“以不变应万变”来对付。我的经验是,努力捕捉机会也会丧失机会,放弃这样努力也许就逮住了更多机会。多想想方法,而不要动太多的脑筋去想买入时机的问题,也不要成天去盘算市赢率的高低。不同的人参加工作有先后,入市时间有早晚,一旦决定投资,难免会买到高点低点,但有了严格选和不要卖,即使是不那么幸运,最终还是会大获全胜。 有的股友引用巴菲特先生坐拥几百亿现金不出手,并表示愿意一直等下去(等到合适价格)的例子,来反驳我的“随时买”,甚至指责我有背离巴菲特的嫌疑。然而我经过再三思考,坚信这并无大错,尤其是这么多年,眼见很多朋友一再等待贵州茅台、招商银行、港交所等股票的价格跌到他们的心理价位,结果或者是永远无法买到,或者是失去耐心买得更高的事例,更能感受到学习巴菲特不能教条的重要意义。不要忘了,在美国投资界百万富翁和千万富翁组成人员状况的调查中,尽管顶尖的往往是职业投资者,但人数比例最高的恰恰是在二战以后简单买入并且长期持有的普通投资者。 大史学家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中说过一段精辟的话:“无财作力,少有斗智,既饶争时。”就是“没钱靠体力,钱少靠智力,钱多靠掌握时机”。坐拥几百亿现金的巴菲特已经取得了巨大成功,属于世界顶尖“钱多”的那一类。我的这个“随时买”不包括拥有大资金的投资者和专业投资机构,只是针对大多数普通投资者而言。大多数人属于“钱少”的工薪阶层,每月有固定的工资奖金收入,“随时买”就是每个月都用工资奖金的剩余部分买,这种固定的买法最终能使买到的股票成本平均化,既不会太高,也不会太低,但由于严格挑选,买到的基本上是优秀公司的股票,长期来看,收益率还是极为可观。这是靠智力的买法,只要实施,可以说人人都可以成为亿万富翁。不信的话,看看我给出的这个方法: 深圳的年轻人如果月薪在3000元左右,那么一对情侣如有毅力又有恒心,每月拿出收入的20%,即每个月各拿出600元来进行投资,按月买进那些平均利润递增在20%以上的公司股票,无论如何都不再卖出。40年后,就轻松成为亿万富翁了。有兴趣的朋友不妨计算一下。 当然,选到平均每年不低于20%增长的优秀股票有一定难度。但工资奖金是会不断增加的,如果把增加部分中的20%再追加投资,不就好事易成了吗? 持股要耐心 投资的辩证法在于:该复杂的复杂,该简单的简单。“选股要严格”,属于复杂的范围,但“买股要随时”和“持股要耐心”则格外简单,就象风暴之后天空特别碧蓝一样。 在中国古代哲学中,有很多极具智慧的话语,如“不战而胜”,“无为而无不为”,“不战而屈人之兵”,等等。特别是“大道至简”和“以不变应万变”这两句话。把这些用来指导投资,就成了轻松赚钱的学问。也就是说,精选了好股以后,把好股简单的留起来就行了。我曾经说过:“象集邮一样收藏好公司的股票”,更爱说的是:“做好股收藏家”。 经常有人问我,你是不是一个特别有耐心的人?你的一些股票五年多没动一下,你怎么能守得住?其实我在生活中是个很急躁的人。只是投资股票和其他事情不一样,你不长期持有就很难稳赚不赔,很难成就一番事业。发财要有耐心,这是千真万确的。赌场和摸彩票能提供一夜暴富的机会,但概率才多少?收藏的发财概率比赌博和摸彩要高一点,但收藏到珍品真迹的不多,大部分是收了假古董赝品什么的;做期货、买权证的发财概率比收藏的又高一点,但长期成功的实在太少;短线炒作股票成功概率又要高一些,但总体而言,失败多于成功。可是你放眼世界,多少人通过长期持有股票和房地产成为亿万富翁。这些认识在前面说过,也是经过惨痛的失败才换来的东西。这个东西叫“定力”,我把它看得很重,仅次于“眼力”。我经常建议朋友,在你的投资字典里删掉那个“卖”字。 没有丰富投资实践的人大多会想,如果结合短线,不是赚得更多吗?这是不知道鱼和熊掌不可兼得的道理。有一定经验的股民往往会问:“难道涨的太高也不卖吗?” 我的回答是不要卖。因为有些东西说说容易,就像低买高卖,实际操作时很难判断什么是高,什么是低。就象无法判断明天是涨还是跌一样。很多短线利润是要放弃的,因为放弃你才能得到更多。有舍才能有得,这就是辩证法。我和很多股友有充分的实践证明,判断高低涨跌这些东西太复杂了,这是自己能力圈之外的东西,也是害人的东西,它让我们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只拣芝麻不抱西瓜。如贵州茅台、招商银行、万科哪天卖合适?哪天卖都不合适。从长期趋势看,任何卖出好公司的行为都是愚蠢的,逆经济发展潮流的行为。其结果都不理想。最多在一个局部战役中获胜,而在全局上落败。股市上流传着很多似是而非的东西,有些东西的影响还非常之大,比如“高抛低吸”就是一例。我们看到的是绝大多数人恰恰相反,低抛高吸,大盘一向上就追涨,大盘一下跌就斩仓;上证指数跌到1000点时,每日成交量只有几十个亿,可见大多数人没有“低吸”,上证指数涨到5000点时,每日成交量高达两三千亿,可见大多数人没有“高抛”。再说,判断高低也是个技术层面的东西,不是智慧层面的东西。小赚靠技巧,大赚靠智慧。为什么股市中最后总是赚钱的人少呢?这和过度操作有关。许多人基本上每天都盯住股市行情不放,不停地在捕捉所谓的时机,不停地想低吸高抛。但真有几个人成功?还是举大家都知道的刘元生先生长期持有万科公司股票的例子,就是简单持有,买了就不卖。其实这18年中万科股票有无数次下跌,要是他老想着高抛低吸,能从几百万变成几个亿吗?技巧层面的东西,不但把人弄得非常辛苦,而且并没有给很多人带来可观的收益,至少在电脑房里炒得昏天黑地的股民情况大致是这样。人们经常会忽视:最好的往往是最简单的。 谈到这里,或会有股民质疑:“难道公司的基本面严重变坏,你也坚持不卖吗?”我的回答一如既往。即便不能排除这种情况,还是可以坚持不卖。这似乎不太符合巴菲特的思想。但我仍然认为这是对的,而且这是经过认真思考和实践过的。我很喜欢彼得林奇的看法,假如你有十个股票的长期投资组合,中间有一个股票出了问题,由于选的都是极为优秀的公司,那么我们持有的其他九个股票还是在给你赚大钱,几十年后,也就是一个亿和九千万的差别而已。何况那只股票也不会跌到零。就算你在某个优秀公司基本面出问题之后成功卖出,只是在策略上对了,战略上你却错了。你可能失去获得将来长期收益的大好机会,你也可能在心理上由于变得过于关心,由藏家变成了炒家,因小失大。在这个问题上我们要有一点哲学思维。进一步说,一个优秀公司的基本面出了问题,你可能事后才知道,而这时股价已经下跌了不少,这时卖出很难说是正确的行动。也许,情况又是恰恰相反,你要继续买进了。有几个例子很说明问题。一个是沙特王子阿瓦立德的“花旗之战”。1990年前后,花旗银行因房贷和拉美业务的拖累而陷入困境,当时许多人疯狂出逃,股价掉得一塌糊涂。这个时候阿瓦立德反而不断注资增持。4年之后,花旗银行终于渡过难关,有着坚定信念的阿瓦立德成为最大的单一股东,十几年后又成了最大赢家,一举收获近百亿美元!占他全部身家的一半。阿瓦立德说他总是在寻找同样的东西,那就是国际上知名的公司,它们拥有健康稳固的根基,但却陷入了暂时的困难之中。另一个例子是2004年底伊利股份公司的董事长郑俊怀被抓,基本面出现了问题,股价从14元掉到9元。我身边的一些朋友有些惊慌,我则劝他们在9元时再买进并一直持有,现在听我建议的朋友都取得了很好的收益。深发展也是如此,它在1997年后基本面不佳,但从1990年就开始一直持有的人还是大大的赢家。 可能还有人会问:“如果我需要用钱也不卖吗?”这个严格地说是个投资以外的问题。需要用钱有很多种情况,除非牵涉到极其巨大的家庭或个人的剧变,需要大笔的钱来救急和转危为安,比如家人患病急需用钱,你还坚持不卖,那就失去了投资的意义。投资就是要让自己和家人幸福安乐。一般情况下,要学会坚持不卖,否则我们就很容易找到各种借口把优秀的好股票卖出去。等到赚了大钱之后,就能体会到那种意义了。到那时对资产结构进行一点调整,都是很简单很自然的事。对于投资者来说,首要考虑的是怎么赚,而不是怎么花。而一直持有就是最好的赚钱方法。 还会有人问到:“当我们发现了更好的公司股票,可不可以卖呢?”我的回答是,这种情况不叫卖,叫换股,因为总的投资数量和投资金额没有变,还是在收藏好公司的股票。只要不是太频繁,这是可以考虑的。对于非职业投资者,我还是倾向于不卖先前的股票,而是用后来的收入再买进。因为深思熟虑的人不多,很容易把换股变成炒来炒去。 在这里,我想再举一个深圳人有亲身感受的例子来说明为什么要长期持有。大多数深圳人既买房又炒股,这几年房市、股市都是大牛市,按说两个市场的赢输概率应该差不多。然而统计数据表明,买房赚钱的高达98%以上,而在今年五月的统计中,在股市牛气冲天时居然有30%的人亏损。什么原因?买房的人很少频繁地“炒短线”,而炒股的人却不少有“手痒症”或“多动症”。 在现实生活中,确实是关心卖的人多,而想当收藏家的不多。其实,卖掉好公司的股票才是最大的风险。“炒”是投机者心中的魔鬼。澳门赌王何鸿燊在回答记者有关什么是赌博赢钱的诀窍时,说的是“不赌”。如果有人问我炒股赚钱的诀窍,我的回答是“不炒”。我们买的是极为优秀的企业,它们是最有活力的公司,有最为宝贵的资源、最有前途的产品,处在最好的行业中,也有最能干的经营管理者,你可以心安理得地坐享其成,一劳永逸。股市其实是一个“乌龟”打败“兔子”、“懒人”战胜“忙人”、“笨人”战胜“聪明人”的地方。

《巴菲特的中国式智慧》巴菲特所持的“静”不是了无生机的寂寥与肃杀,而是东方智慧中的“致虚极,守静笃”。不同于华尔街和纳斯达克挥斥方遒的豪客们,他没有调度资金在股票市场横冲直撞,追涨杀跌,而是回头走,走到生命起源之处,时间起始之点,于“万物并作”之际,察看万物循环往复、生生不息。巴菲特的静,是回到本源的大彻大悟。我们愿意无限期持有一只股票,所以市场绝非是必须的:我们持有的证券没有交易,并不会令我们不安。我们最终的经济命运将取决于我们拥有的公司的命运,无论我们的所有权是全部还是部分。在参透世道万变不离其宗的道理之后,才能够修炼成以不变应万变的从容与沉静。一、无为而治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白话文:以“无为”的态度去对待世事,实行“不言”的教导。1�无为与有为有一位企业管理奇人为中国企业界精英所尽知,他就是杰克?韦尔奇。2004年6月,已经从通用电气公司董事长位置上退下4年之久的杰克?韦尔奇来中国做过一次交流,以柳传志、张瑞敏为首的中国教父级企业领袖倾巢而动。炙手可热的韦尔奇以雷霆般的行动,将通用电气公司管理得风生水起。1998年和1999年,韦尔奇曾连续两年被英国《金融时报》评为“全球最受尊重的企业家”,还曾被誉为“20世纪美国最伟大的职业经理人”和“全球第一CEO”。在偶像CEO巨大的光环照耀下,《韦尔奇自传》成为全球最畅销的企业管理圣经,同时也为他赚进了710万美元的稿酬,这本书仅在中国的发行量就有100多万册。作为一个伟大企业的领导,韦尔奇所取得成就的确值得人们赋予他如此崇高的荣誉。和韦尔奇相比,巴菲特作为企业管理人员的名望显然是望尘莫及。在操作层面的举措更是乏善可陈。他本人曾说过:“伯克希尔?哈撒维公司并没有跟他们(经营团队)签订任何契约……我之所以用‘他们’这个字眼,是因为他们对这些事业完全负责,不需要到奥马哈做演示文稿,也不需要编预算送交总部核准,对于任何开支也没有繁复的规定,我们只是简单地要他们就像是经营自己祖传百年的事业一样来对待即可。”与之相应,韦尔奇的年薪高达1620万美元,而巴菲特的年薪只有区区10万美元。也就是说,韦尔奇干一天的工资,相当于巴菲特干半年。两位经理所取得的管理成就呢?韦尔奇担任CEO的20年间,通用电气进行了993次并购,市值增长了36倍,在韦尔奇的巅峰时期,通用电气创造过连续9年以10%幅度递增的纪录;而伯克希尔?哈撒维公司过去42年中,净资产每年增长21�4%,累计增长3611倍;就企业的品质而言,评级机构穆迪公司给予了通用电气和伯克希尔?哈撒维公司同样的AAA。关于这一类有趣现象,唐太宗李世民早就有个精辟的总结:以五帝有为而同天,三皇无为而同天,以有为无为故知三皇优也。这句话出自《帝范?君体第一》,《帝范》后来成为一本历代帝王必读的教科书,由李世民亲笔所写。这是那位雄才大略的帝王留给他子孙的用以治国的遗言。在中国历代为数不多的盛世之中,贞观之治所取得的成就可能是其中最辉煌的。据《资治通鉴》193卷记载,贞观四年,“终岁断死刑才二十九人”。将天下治理得如此太平,李世民是如何做到的呢?答案就是无为而治。巴菲特在管理他庞大财富帝国的过程中,恰好运用的就是无为而治这一古老的东方式智慧。“查理和我实际上只有两项工作,一项是配置资产,另一项就是吸引并留住才华横溢的经理来管理我们各种各样的业务,这并不难。“通常,我们收购来的公司的经理,已经在他们的职业生涯中证明了自己的才干,他们在认识我们之前就是管理明星了,我们要做的就是不挡他们的路。其要点是:如果我的工作是管理一支高尔夫球队——而且杰克?尼克劳斯(JackNicklaus,美国职业球手,被认为是世界上最有成就的高尔夫球选手)愿意为我打球——那么他不会从我这里得到关于如何挥杆的指导。我们的许多经理原本就很富有,但这并不妨碍他们继续创造财富。他们工作是因为他们热爱自己所做的一切,并品尝成功带来的喜悦。他们永远像所有者那样思考(这是我们能够给予一位经理人的最高评价),而且发现公司的各个方面都引人入胜。”2�中国历史上的无为而治无为而治当然不是指腐儒们一天到晚摇着扇子,游手好闲的不为。李世民本人就不是一个坐而论道、无能去为的空谈者。他的行动能力之强,超乎人们的想象。公元699年,这位年方18岁的少年从晋阳起兵与群雄争夺天下。6年间,他亲冒矢石,身经百战,亲手杀敌无数,最终扫平天下、打下江山,把他的父亲推上皇帝的宝座。27岁那年,在一场宫廷流血政变中,他杀死了蓄意谋杀他的同胞兄弟李建成和李元吉,逼父退位,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大帝国的最高统治者。治理国家23年,不仅成就了他有生之年的“贞观之治”,更为身后大唐盛世奠定了思想、政治、经济基础。中国典籍中,关于无为的论述可谓浩瀚之极。然而,后世所有论著都不及“无为”思想的鼻祖老子在《道德经》中的微言大义。尽管常被人误认为是遁世消极的思想家,老子在他那本立万世而不衰的典籍中,留下了大量的治国之策:爱国治民,能无为乎?天下神器,不可为也,不可执也。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我无为,而民自化。李世民是如何承老聃遗风,以无为而治国的呢?魏征在《谏太宗十思疏》中这样一段话也许可以再现当时的情景:“文武争驰,君臣无事,可以尽豫游之乐,可以养松乔之寿,鸣琴垂拱,不言而化。何必劳神苦思,代下司职,役聪明之耳目,亏无味之大道哉?”天下英雄所见何其相似?若有幸生活在盛唐之年,巴菲特恐怕也能出将入相。因为他深谙东方智慧中的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巴菲特的用人之道与《道德经》“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的阐述有惊人的巧合之处。管理中,伯克希尔?哈撒维公司给每一位经理人一项简单的任务,希望他们按照以下3种假设来管理公司:他拥有公司100%的权益;他本人及家人的唯一财产就是这家公司;他100年内不会将公司出售或与人合并。在东方,无为而治是帝王之道。当然是需要胸怀的,巴菲特在他长年的修炼中,也做到了“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大小多少,报怨以德”。“我们取消了通常与CEO相伴的仪式性和与经营无关的活动,经理人能够完全支配自己的时间表。”巴菲特还告诉他的经理们,他们的任何决定都不应该受会计因素的影响。我们要求经理人考虑什么是有价值的,而不是怎样被认为是有价值的。这与道德经“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是何等的契合。李世民无为而治国是因为他在某些方面有所为。求贤若渴,人尽其才。贞观之年朝廷可谓人才济济。房谋杜断、魏征直谏成为千古佳话,这只是李世民善用文臣的一面。殊不知,那位能够“弯弓搭箭逐群雄、跨马横刀打天下”的天子还是武将们的领袖。有意思的是,李世民是历史上屈指可数的“重感情、讲义气”的开国之君。鸟尽弓藏、兔死狗烹的韩信式悲剧并没有发生在唐朝的开国元勋身上。李世民不仅重视人才,而且在《帝范》一书中,还专门写了《用贤》一篇,嘱咐其子孙要世代牢记。3�无为而治的要义无为而治的一个重要要素是信任。我们的这种管理方式也使得我们能够轻易地拓展公司的经营活动。我们读过有关一个人只能管理多少下属的论文,但对我们而言,这毫无意义。当你拥有了能干的经理人,那么即便你直接管理着十几位、甚至是更多的经理,仍然能够有时间在午后小睡。相反,如果你面对的是一位虚伪、无能的经理,即便只有一位,你也会有力不从心的感觉。伯克希尔?哈撒维公司的管理方式使得我们的经理人能够处于最佳的状态。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巴菲特并非不知道管理企业的难处,按他自己的说法,“我购买并管理了大量不同的企业25年之后,还是没有学会如何解决公司的问题,但学会了如何避开这些公司。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已经非常成功。”………………这是最近很畅销的一本书《股神有道》,旗帜鲜明地倡导价值投资理念,但又没有简单说教,而是详尽地收集了巴菲特投资实践的资料,向读者渗透理性投资的观念。我比较喜欢的是《第六章 巴菲特的中国式智慧》你可以从中截取一部分

关于赫尔巴特的论文参考文献

文化与教育有着天然的内在联系,它们之间是相互制约和相互促进的关系。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论教育与文化关系的有关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论教育与文化关系的有关论文篇一

《论和谐文化建设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

【摘 要】和谐文化建设对我国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对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启示。和谐文化建设的本质要求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内在一致,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和谐文化建设的必然要求。和谐文化建设要求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坚持为大学生和谐发展创造条件。

【关键词】和谐文化;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

马克思主义的文化观认为,文化是人类认识世界以后产生的必然结果,是“人化的自然界”,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可见,文化主要反映了人的思维与社会存在的关系,反映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与社会进步的科技知识、创造发明、理论思想、风俗制度等,是一定社会主体对过去、现在和未来社会生活的一种自觉认识和向往。文化的本质在于:文化是一定社会的经济和政治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并影响、反作用于经济和政治。它对人起着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准则。和谐文化是以人为本,以和谐思想为核心,融理想信念、行为规范、价值取向等为一体,对和谐社会的总体认识和评价的文化体系。大学生作为一个正在成长成才并处于开放、竞争环境和知识、信息集散地前沿的群体,既灵敏地反映和折射着社会的动态与面貌,也预示着社会的未来与前景。为此,加强和谐文化建设,用先进性、时代性、民族性的文化引导大学生,对其进行深入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帮助其树立远大理想、确立坚定信念,既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最重大的课题,也是当代社会最富有挑战性的难题。和谐文化的内涵及其意义表明,和谐文化建设有利于促进我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1.和谐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和谐文化,是以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为核心,以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以崇尚和谐、追求和谐为价值取向的思想文化,它融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行为规范、社会风尚为一体,反映着人们对和谐社会的总体认识、基本理念和理想追求。和谐文化既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特征,也是实现社会和谐的文化源泉和精神动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胡锦涛指出:“繁荣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和谐文化,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出贡献,是现阶段我国文化工作的主题。”无论是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还是人与人的和睦相处,乃至人自身的心理和谐,都离不开和谐文化的支撑。没有和谐文化,就没有社会和谐的思想根基。建设和谐文化,就是要培育和谐精神,倡导和谐理念,在全社会形成共同的理想信念和道德规范,不断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向心力、亲和力,为我国构建和谐社会创造良好的人文环境和文化生态。

和谐文化建设有利于人们树立科学发展观

我们党提出科学发展观,就是要坚持以人为本、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科学发展观强调人类、社会、自然的共生与和谐,包含着协调发展、均衡发展的理念,蕴涵着社会发展的科学思想方法、思维方式和实践逻辑。在现代社会,科学发展观所倡导的发展,不仅仅是经济的发展,还应当包括政治、文化、社会的发展;也不仅仅是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还包括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也就是说,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核心虽然是经济实力,但只有经济实力而没有文化的支撑,社会发展会受到制约。追求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目标,需要和谐文化来指引和推动,那种单纯、片面追求经济增长和物质生活提高,甚至不惜付出环境污染、生态失衡等代价的做法,是与科学发展观所倡导的发展背道而驰的。建设和谐文化,有助于人们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实现文明发展、和谐发展、又快又好的发展;有助于推动人们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四位一体”总体布局的要求,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文化摆在更加突出的地位,实现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与社会建设协调发展、相互促进。

和谐文化建设有利于实现文化内部结构的和谐

当前,我们正处在一个思想大活跃、观念大碰撞、文化大交融的时代,先进文化、有益文化与落后文化、腐朽文化并存,正确思想和错误思想、主流意识形态和非主流意识形态相互交织。各种思想文化有吸纳有排斥,有融合有斗争,有渗透有抵御,这种交流、交融、交锋不仅发生在国际而且发生在国内。对不同文化的冲突、碰撞、摩擦,如果不注意协调、妥善解决,就会引起思想混乱,甚至导致社会危机。和谐文化强调各种健康思想文化相互借鉴、相得益彰,主张在坚持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上,尊重文化的多样性,推动不同文化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实现弘扬主旋律与提倡多样化的有机统一。

建设和谐文化,必将有利于核心价值体系和主流意识形态的发展壮大,在多元中立主导,在多样中谋共识,减少思想冲突、增进社会认同,有效避免因认识差异引发社会动荡;有利于形成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生动局面,使先进文化得到发展,健康文化得到支持,落后文化得到改造,腐朽文化得到抵制,使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高雅文化与通俗文化在交流比较中互动融合、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因此,文化内部结构的和谐是社会和谐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建设和谐文化的题中应有之义。

和谐文化建设有利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人与人之间融洽相处是社会和谐的基础。由于经济条件、社会地位、个体背景的差异,各阶层之间、各种社会组织之间,乃至人与人之间不可避免地会发生一些矛盾和冲突。思想文化、道德规范对人际关系具有调解和整合的功能,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既需要有效的利益协调机制,健全的法律调解机制,也需要思想文化的引导和道德规范的约束。社会越是向多样化方向发展,越需要发挥思想文化、道德规范沟通思想感情、调节人们行为、整合社会关系的作用。和谐文化强调和而不同、以和为贵,主张人与人之间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相互帮助,反对相互敌视、相互欺诈、相互对抗。建设和谐文化,在全社会大力倡导和谐理念、培育和谐精神,就能够形成解决社会矛盾的新认识、处理社会关系的新方法,引导人们用和谐的思想认识事物,用和谐的态度对待问题,用和谐的方式处理矛盾,使崇尚和谐、维护和谐内化为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就能够培育与人为善、乐于助人的道德情感和见利思义、顾全大局的处事准则,在处理利益关系和各种矛盾时,互谅互让、友好协商,形成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社会风尚。

2.和谐文化建设蕴涵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和谐文化建设的本质要求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内在一致,反之,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也是和谐文化建设的必然要求。因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和谐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谐文化建设蕴涵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和谐文化的本质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任务内在一致

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纳入和谐文化建设视野,是由二者的本质和内涵决定的。首先,和谐文化应该是以人为本,以和谐思想为核心,融理想信念、行为规范、价值取向等为一体,对和谐社会的总体认识和评价的文化体系。从根本意义上讲,和谐文化建设就是要使一个人有健全的人格,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能合理地处理个人与自然、个人与社会、个人自身的错综复杂的关系,做到融入自然、融入社会。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就是对大学生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深入进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深入进行民族精神教育;以基本道德教育为基础,深入进行公民道德教育;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深入进行素质教育。其次,和谐文化建设,需要牢牢把握其方向。江泽民在十六大报告中指出,“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就是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以不断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我们要牢牢把握和谐文化建设的方向,就必须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用科学发展观统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不断推进理论创新。而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就是要求大学生自觉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再次,和谐文化建设还要求切实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而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又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如:在大学生中进行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诚实守信为重点、以“五爱”为基本要求、以遵守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为主要内容的道德教育,进行以应对经济全球化的“竞争意识”、“信誉意识”的思想教育。可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与和谐文化的本质要求基本一致。

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和谐文化建设的必然要求

大学生是社会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对象之一,是建设和谐文化的重要力量。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促进大学生全面和谐发展,是建设和谐文化的必然要求。当代大学生通过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和自身的学习、锻炼,努力选择、取向、认同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其主流积极、健康、向上,涌现了一大批有理想信念和大有希望的积极分子。但是,在价值多元的社会条件下,一些学生发出“迷茫”、“困惑”的呼唤和希望“发展”、“超越”的诉求,出现目标选择与价值取向上的困难,有的甚至不同程度地存在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的状况。大学生思想出现这样的情况,有受社会文化环境的影响。社会的不断开放,多元文化的激荡,传媒环境的影响,互联网络的快速发展,使高校更加成为社会信息的集散地和信息化的前沿,大学生受社会信息、社会环境的影响更加直接和强烈。高校学生往往处在社会环境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张力之中,进行着比较与选择。在开放环境条件下,西方发达国家凭借经济与科技强势,在推进经济全球化和信息网络化的同时,也以之为载体大肆推行其思想文化。一些青年学生由于不了解发达国家经济和科技强大与我国经济与科技相对落后的历史缘由,一时难以认识资本主义思想文化的本质,往往以现实的经济与科技为参照,来判定国家制度、思想文化、价值观念的优劣。加上苏东社会主义遭受挫折,这就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思想文化影响力的不对称,这正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所面临的现实难题。面对现状,把和谐文化建设与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工作结合起来,用先进文化塑造大学生,使之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坚定共产主义方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3.和谐文化建设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一个国家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必然形成自己的核心价值体系,这是社会系统得以运转、社会秩序得以维持的基本精神依托。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构成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这一核心价值体系,其一、体现了先进性。它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牢牢把握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其二、体现了理想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集中反映了我国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其他劳动者、爱国者的利益、愿望与要求,是整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乃至以后更高发展阶段我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其三、体现了时代性。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反映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一个面向时代、立足现实,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相承接、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相一致的思想文化体系。其四、体现了现实性。社会主义荣辱观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全体社会成员判断行为得失、作出道德选择、确定价值取向提供了基本的价值准则和行为规范,是新形势下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指导方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核心价值体系,不仅作用于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而且对于每个社会成员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都施加着深刻的影响。

可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适应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适应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要求,适应了现阶段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要求,必然成为引领社会思潮的主导力量。所以,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要继续要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树立科学发展观和和谐发展的重要思想观念,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协调发展。

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

过去我们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认识,主要是立足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着眼点是“管理学生”,缺乏理念和思路上的创新。和谐文化给我们的一个重要新理念、新认识就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对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来说,就是要从大学生的实际出发,满足他们的合理需要,相信学生,依靠学生。从“以人为本”这一新的理念出发,有助于满足大学生不同层次的精神需求,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有助于发挥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作用,形成教育和自我教育的合力,从而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到和谐文化建设这一更高的层次上。

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要坚持为大学生的和谐发展创造条件

建设和谐文化,就是要培育和谐精神,倡导和谐理念,在全社会形成共同的理想信念和道德规范,不断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向心力、亲和力,为构建和谐社会创造良好的人文环境和文化生态。和谐社会并不是说没有矛盾,没有问题,而是社会的各要素之间,以及与系统外的各要素之间,融洽匀称,配合得当,互相包容,协调运作,良性运行。这就要求我们在做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时,应动员全社会力量,尽可能多地帮助大学生,尤其是那些有困难的群体,妥善地解决实际问题。近年来,大学生尤其是贫困大学生的思想和实际问题明显增多,矛盾日益突出。从一般意义上讲,思想政治教育是解决学生思想问题的,但问题的产生有其主客观因素,与他们自身的生存发展密切联系。因此,帮助大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也就是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要把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做好,同样需要社会这个大系统中的各个要素共同努力,动员全社会的力量,采取有效的措施,帮助大学生解决学习、生活、就业等方面的困难,为他们全面和谐发展创造条件。

【参考文献】

[1]陈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文化[J].实事求是,2004,(6).

[2]屠春友.论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构建[J].理论学刊,2004,(12).

[3]陈建中.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思想政治工作及其效应[J].党政干部论坛,2004,(12).

[4]贾华强,马志刚,方栓喜.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M].中国发展出版社,2005.

[5]张耀灿,陈万柏.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6]郑永廷主.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7]张耀灿,郑永廷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人民出版社,2001.

[8]宋思佳,许婕,刘西金.高校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的路径探析[J].法制与经济(上旬刊),2011(1).

论教育与文化关系的有关论文篇二

《论华夏传统文化与现代教育的关系》

摘要: 本文提出,以华夏传统文化命名中华传统文化更为合适,现代教育与教育现代化不是一个概念,而文化与教育又有着天然的内在联系, 它们之间是相互制约和相互促进的关系,现化教育在推动自身的完美化、理想化的同时把华夏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传承发扬光大。

关键词: 华夏传统文化;教育现代化;现代教育;动态平衡

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而随着新世纪的逐步深入,现代教育步伐越来越大、越来越深。现代教育意味着继承与变革,继承就是传承优秀的华夏传统文化,变革就是改变传统教育中的不合理因素,使教育和各方面符合时代的特征和培养新时代的和谐发展的人。

一、文化与华夏传统文化

文化是与自然和先天相对应的一种概念,它是人类在改造自然、社会和自我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语言符号体系、知识技术体系、行为习惯体系、价值规范体系、信仰宗教体系是文化的重要内容。

1.华夏文化

华夏是中国和华夏族的古称。“华”意为荣,“夏”意为中国。

华夏民族起始于距今约四五千年。在我国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炎帝和黄帝,在涿鹿一战中大败蚩尤。从此,炎帝、黄帝部落结成联盟,经过长期发展,形成日后的华夏族。在此后的几千年的发展和融合过程中,形成了以汉民族为大多数和各少数民族共生共荣的中华民族。

华夏文化对应的英文有china cultural,huaxia-china culture,chinese culture。一般人们认为,华夏文化是指一切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土上居住民族的总的文化系统,子文化则是在华夏文化这个总系统下一定的地域和一定民族产生的小文化;也有人认为,古代中华民族创造的文化就是华夏文化。

在常见的使用过程中许多报刊杂志甚至学术论文把它与华夏文明、中国文化、中国传统文化、国学、儒学混为一谈,我认为这都是对华夏文化的一种狭隘化现象。

华夏文化的主干是以“六经”为代表的儒学,但华夏文化博大精深,包含很多内容,不仅仅有儒学,还有道家、墨家等诸子百家及佛教,在地域上还包括齐鲁文化、荆楚文化、吴越文化、岭南文化、西藏文化和新疆文化等甚至大陆以外的亚洲的四小龙和日本等文化因素的多元文化体系,而“中国”是一个政治实体,我们不能直接用到文化上来。

华夏文化不是一个政治实体,也不是一个具体学术派别,所以我认为华夏文化是一个与华夏文明、中国文化、中国传统文化、国学、儒学相区别的概念,她应该定义为:古代的中华民族及现代的中华民族所创造的一切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称,她以中国范围内的文化为主体,也包括世界范围内一切华人甚至其他民族对中国古代文化的继承与创新。所以相对应的最合适的名称是中华文化。

2.华夏传统文化

华夏传统文化就是超越时代的华夏文化,从古延至今,仍然活跃于现实中的动态的华夏优秀文化。上文提到华夏传统文化主干是儒、道、墨、释,以地域上表现为齐鲁文化、荆楚文化、吴越文化、岭南文化、西藏文化和新疆文化等子文化。

华夏传统文化在历史上传承了几千年,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有以下特性:

(1)旺盛的软文化生命力结构,软文化是内层的通过社会各种媒体的传播,可以对现代化社会甚至未来社会产生深刻影响,这是中华传统文化绵延不绝的重要原因。

(2)具有独特的地域性和无限的超地域性。早期的华夏文化具有鲜明的河洛文明特色,各个地域文化在发展和进化的过程中,同中国范围内其他文化互相接触、吸收和同化,由此形成一些超地域的共性,即华夏文化的天下观等。

(3)具有超时代的先进性。有人说华夏文化总体上说是一种农业时代的文化,但在现代化过程中,华夏文化圈的迅速崛起正说明了其具有超时代的先进性。

(4)具有强大的包容性。华夏传统文化具有善于吸收各种异质文化并使之有机地与本民族文化相结合的特性。

(5)具有强大的整合力;具有世俗性、伦理性等。

二、有别于教育现代化的现代教育

现代教育与教育现代化是两个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的概念。

首先,有的学者认为现代教育主要是与传统教育相对应而提出来的。对于从夸美纽斯以来到赫尔巴特形成的较为系统的教育思想体系,称作“传统教育”。同时由于杜威对“传统教育”进行了批判,他对教育作了“进步”与“保守”、“传统教育”与“进步教育”的划分,因此,以杜威为主的教育思想就称为“现代教育”。

其次,有的学者认为教育现代化所要实现的目标就是现代教育,对于现代教育也没有一个清晰的概念。用相对立的方法大量描述现代教育与传统教育的区别,如在教育目的上,两者表现为知识技能与能力和素质的对立;在教育过程上,传统教育强调教师传授知识技能和规范学生行为,现代教育强调学生自己发现知识和自觉行为;在教育结果上,传统教育强调对确定性知识的掌握,现代教育强调创造性的发展;在教育评价上,传统教育强调统一性和标准化,现代教育强调个性和兴趣的发展;在师生关系上,传统教育强调教师对教育过程和学生的控制,现代教育强调学生的自主性,等等。

最后,有的学者认为无论是所谓“传统教育”,还是其以后的教育思想都有现代化教育的成分和思想,即现代教育是传统教育的延伸和发展,是对传统教育的继承和创新。

但是教育现代化和现代教育二者也是有区别的:首先,前者更多地具有时代和社会的意味,而后者更多地具有教育革新的意味;其次,前者的过程比较漫长,而后者可以在短时期内有一个突破性和超前性的发展;最后,前者更多地强调宏观的物质和管理及指导方面,而后者则更多地强调在现有的教育物质基础上如何发展和用先进的理念和模式在微观的教育过程中理想地实施教育应有的功能。

我认为目前的现代教育应该定义为:在知识经济、信息化、全球化背景下,以构建终身教育、学习化社会、以人为本社会为目标的立体教育体系,在教育过程和教育理念上吸取传统教育精华和现代教育思想家的优秀成果,并灵活运用的和现代教育技术结合具体教育实情而进行的以培养具有民主精神和全面和谐发展的创造性人才的最优化教育。

三、华夏传统文化和现代教育的动态平衡

教育与文化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动态平衡的关系。教育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教育是人类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并且有双重的文化属性,即传递和深化文化与构成文化本体。“教育几乎与文化体内所有部分都发生直接联系,任何一种文化物质和文化模式如果不借助于教育的传递和深化,都将影响它存在的质量或缩短它存在的历史长度”。

华夏传统文化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与时俱进的先进性才使得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在很长时间里处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因而对其的传递和深化的必要性是毋庸置疑的。现代教育虽然是相对于一个传统教育的概念,但又不是截然对立的,有一部分是要继承的,而且时代的发展和文化的进步使教育系统的内外部条件都发生了不平衡,因此,现代教育就意味着变革,意味着进步,只是这种变革和进步是围绕着“现代化”而来的。

简单地说,现代教育和华夏传统文化的关系是在推动自身的完美化、理想化的同时把华夏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传承发扬光大。

如我们弘扬华夏民族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自强不息的精神;发扬谦让为怀、贵和尚中的精神,创造一个多元文化和平发展并和谐相处的世界;发扬以背离祖国为耻,维护祖国荣誉和利益的矢志爱国的精神;发扬“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的精神,不为现代文明的物质和技术形形色色的外在诱惑而异化;发扬业精于勤、勤俭简朴的精神,形成不比享受而比贡献的良好社会风气。

现代教育的时代背景决定华夏传统文化、教育传统和以西方资本主义发达国家为代表的世界优秀文化成果都是它的活水源头,都是建设社会主义新文化和新教育的宝贵资源。华夏传统文化最大的特点是,它的精华和糟粕是错综复杂地交织在一起的,就像“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因此,要使身不在此山中者用马克思主义来对它们进行吸收和再创造,这是根本的保证。

参考文献:

[1]童富勇.现代教育新论.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5.

[2]顾明远.教育:传统与变革.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参考文献不仅在科研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并且在期刊评价中的作用也越来越引起重视。以下是我为大家精心准备的:教育学论文的参考文献。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教育学论文参考文献如下:

1、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编:《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年版

2、王道俊、王汉澜主编:《教育学》(新编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

3、叶澜主编:《新编教育学教程》,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4、劳凯声主编:《教育学》,南开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5、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联合编写:《教育学》,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6、袁振国主编:《当代教育学》,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7、[日]筑波大学教育学研究会编,钟启泉译:《现代教育学基础》,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8、陈桂生著:《教育原理》,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9、叶澜著:《教育概论》,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

10、成有信主编:《教育学原理》,河南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

11、黄济、王策三主编:《现代教育论》,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12、孙喜亭著:《教育原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13、胡德海著:《教育学原理》,甘肃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14、郑金洲著:《教育通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15、石中英著:《教育学的文化性格》,山西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16、项贤明著:《泛教育论——广义教育学的初步探索》,山西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17、瞿葆奎主编:《元教育学研究》,浙江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18、吴康宁著:《教育社会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19、金一鸣主编:《教育社会学》,江苏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

20、黄济著:《教育哲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

21、石中英著:《教育哲学导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22、李岚清著:《李岚清教育访谈录》,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23、朱永新著:《朱永新教育文集》,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24、王炳照等主编:《简明中国教育史(修订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25、吴式颖等主编:《外国教育史简编》,教育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

26、郭齐家著:《中国教育思想史》,教育科学出版社,1987年版

27、张斌贤、褚洪启等编著:《西方教育思想史》,四川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

28、张焕庭主编:《西方资产阶级教育论著选》,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年版

29、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编著:《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教育

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

30、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中文科译:《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

31、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著,赵中建编译:《教育的使命——面向21世纪的教育宣言和行动纲领》,

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

32、[英]约翰.怀特著:《再论教育目的》,教育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

33、[德]雅斯贝尔斯著,邹进译:《什么是教育》,三联书店,1991年版

34、[捷克]夸美纽斯著,傅任敢译:《大教学论》,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年版

35、[英]洛克著,傅任敢译:《教育漫话》,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年版

36、[德]赫尔巴特著,李其龙译:《普通教育学·教育学讲授纲要》,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

37、[美]杜威著,王承绪译:《民本主义与教育》,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版

38、[法]卢梭著,李平沤译:《爱弥尔》,商务印书馆,1978年版

39、[德]福禄培尔著,孙祖复译:《人的教育》,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

40、[苏]苏霍姆林斯基,杜殿坤译:《给教师的建议》,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

41、[苏]赞可夫著,杜殿坤译:《和教师的谈话》,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年版

42、陈永明主编:《现代教师论》,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43、教育部师范司编:《教师专业化的理论与实践》,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44、叶澜等著:《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45、刘捷著:《专业化:挑战21世纪的教师》,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46、石中英著:《知识转型与教育改革》,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47、钟启泉编著:《现代课程论》,上海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

48、施良方著:《课程理论——课程的基础、原理与问题》,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

49、[美]小威廉姆? E.多尔著,王红宇译:《后现代课程观》,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50、朱慕菊主编:《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51、钟启泉、崔允漷主编:《新课程的理念与创新——师范生读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52、钟启泉等主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53、张华著:《课程与教学论》,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54、从立新著:《课程论问题》,科学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55、王斌华著:《校本课程论》,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56、郭元祥著:《综合实践活动——设计与实施》,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57、[美]泰勒著,施良方译:《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

58、陆有铨著:《骚动的百年——20世纪的教育历程》,山东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59、顾明远、孟繁华主编:《国际教育新理念》,河南出版社,2001年版

60、施良方、崔允漷主编:《教学理论——课堂教学的原理、策略与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61、王策三著:《教学论稿》,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年版

62、黄甫全、王本陆主编:《现代教学论学程》,教育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

63、田慧生、李如密著:《教学论》,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64、李秉德主编:《教学论》,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

65、盛群力等编译:《现代教学设计应用模式》,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66、吴立岗主编:《教学的原理、模式和活动》,广西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67、傅道春著:《教师技术行为》,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

68、熊川武著:《反思性教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69、[日]左藤正夫著,钟启泉译:《教学论原理》,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70、胡守棻主编:《德育原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

71、鲁洁、王逢贤主编:《德育新论》,江苏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

72、戚万学、杜时忠编著:《现代德育论》,山东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73、班华主编:《现代德育论》,安徽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74、檀传宝著:《学校道德教育原理》,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75、钟启泉编著:《班级管理论》,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76、曹长德著:《当代班级管理引论》,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年版

77、魏书生著:《班主任工作漫谈》,漓江出版社,1993年版

78、林崇德著:《教育的智慧》,开明出版社,1999年版

79、张玉田等编著:《学校教育评价》,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87年版

80、王汉澜主编:《教育评价学》,河南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81、[美]布卢姆等著,邱渊等译:《教育评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

82、[美]霍华德.加德纳著,沈致隆译:《多元智能》,新华出版社,1999年版

83、陈玉琨著:《教育评价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84、陈桂生主编:《到中小学去研究教育——“教育行动研究”的尝试(修订版)》,华东师范大 学出版社,2003年版

85、裴娣娜著:《教育研究方法导论》,安徽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

86、袁振国主编:《教育研究方法》,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87、陈向明著:《教师如何作质的研究》,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88、郑金洲著:《教师如何做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89、陶行知著:《陶行知全集》,湖南教育出版社,1984年版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