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投稿百科

单纯疱疹病毒体外存活研究论文

发布时间:2024-07-01 01:30:49

单纯疱疹病毒体外存活研究论文

dān chún pào zhěn bìng dú fèi yán

herpes simplex virus pneumonia

单纯疱疹病毒(herpes simplex virus,HSV)感染常发生在上呼吸道,下呼吸道少见。单纯疱疹病毒性肺炎见于免疫受损的病人、酒精中毒的病人、烧伤病人。大部分病人为成人;在婴幼儿可作为广泛单纯疱疹病毒感染的并发症。单纯疱疹病毒肺炎临床表现与其他下呼吸道感染近似:咳嗽、气急、发热(>℃)、白细胞降低、肺部啰音、低氧血症、呼吸功能不全、氮质血症。常见的初发症状为气急和咳嗽。HSV 肺炎可伴有皮肤黏膜HSV 损害,且早于肺炎出现。阿昔洛韦证明有确切疗效的预防和治疗HSV感染的药物。

单纯疱疹病毒肺炎

herpes simplex virus pneumonia

单纯疱疹病毒性肺炎

呼吸科 > 感染性疾病 > 病毒性肺炎

单纯疱疹病毒较不稳定,在体外不能长期存在,感染主要通过分泌物及与易感人体的密切接触;而单纯疱疹病毒性肺病毒性肺炎的病原主要来源于上下呼吸道病毒的直接播散和来源于其他脏器的血源性播散。HSV有两种血清型,HSV1和HSV2。HSV感染在人体为常见的感染。5岁时,35%的儿童已感染HSV1;35岁时98%的成人已有该病毒的抗体;25%~60%的成人有HSV2的抗体,但HSV2抗体在14岁以下的儿童罕见。

由于单纯疱疹病毒性肺病毒性肺炎在临床上未引起足够重视,患者生前确诊率不高,实际发病率可能比已知的高。在非细菌性肺炎中,HSV肺炎约占5%。有报道指出:成人骨髓移植合并间质性肺炎呼吸功能不全的病人肺活检16%可分离出HSV,且生前无一例确诊。另一研究结果提示:在同种异体骨髓移植的肺炎病人中,单纯疱疹病毒性肺病毒性肺炎约为5%。

HSV1和HSV2属于疱疹病毒的a亚科。其体征为复制周期短,在组织培养中产生溶细胞性感染,在神经节中呈潜伏状态。HSV1和HSV2均有一20面体的核壳,核壳厚度约100nm,由162个壳粒组成,核壳包裹含病毒DNA的核心。当病毒体穿过细胞核膜时获得富含磷脂的病毒包膜。核壳体穿过核膜出芽释放至细胞表面,可释放至细胞外或直接进入邻近细胞开始进一步的复制。完整的病毒体直径约110~120nm。HSV DNA呈线型双链,相对富含G C,分子量为96×106道尔顿。HSV1和HSV2的基因组有50%同源性,这与两种血清分型的抗原交叉反应和某些生物学特性近似有关;但每型均有独特的生物学特性,能被各种技术所区分。单纯疱疹病毒在细胞核内复制,产生疱疹病毒复制的组织病理学特征,即所谓的细胞病变效应(cytopathic effect,CPE),包括细胞肿胀、变圆,并可见到巨细胞和融合细胞,病变迅速扩展到整个细胞层,可见Cowdry A型核内包涵体。HSV能在许多细胞中增殖,常用人胚肺、人胚肾、兔肾、地鼠肾、猴肾等。HSV的宿主范围很广,能感染多种动物,如小鼠、家兔、豚鼠、地鼠、棉鼠、鸡及鸡胚尿囊膜等。

HSV可被脂溶剂灭活;该病毒处于pH小于4或温度≥56℃的环境超过,即可消除其传染性。

HSV1可能为正常人口腔寄生病毒株,可从正常人口腔分泌物中分离出。如无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或免疫抑制,单纯携带病毒不会引起致命的呼吸衰竭。很少有病人以单纯疱疹病毒肺部感染为第1原因入院。

单纯疱疹病毒感染的体内过程可分为5阶段:初次皮肤黏膜感染,神经节急性感染,潜伏感染,重新激活,反复感染。在易感宿主,接种有致病力的病毒到皮肤黏膜后,可发生初次感染。病毒复制使得子代病毒播散至邻近的细胞,然后播散至感觉神经的皮肤黏膜支配区。病毒到达神经节的神经细胞核,引起潜伏感染。病毒潜伏可为终生,亦可为病毒重新激活终止,导致临床无症状或症状明显。无证据表明神经节潜伏感染后病毒可被消灭。

正常皮肤作为防御单纯疱疹病毒感染的第1道防线。黏膜、结膜和因湿疹、烧伤、外伤或感染受损的皮肤比正常皮肤更易感。感染单纯疱疹病毒的病人产生IgM、IgG和IgA抗体直接对抗病毒蛋白质。抗体的重要性尚不清楚,特异性抗体不能防止病毒重新激活或新生儿感染。然而,抗体可能在改变感染严重度方面有作用。

干扰素亦通过抑制病毒或免疫调节机制参与单纯疱疹病毒感染的控制。基因因素亦可能与疱疹病毒感染有关。细胞免疫在控制单纯疱疹病毒感染方面非常重要。先天性、获得性或医源性的细胞免疫缺陷病人可有较为经常、严重和病程较长的疱疹病毒感染。在单纯疱疹病毒感染病人,存在母细胞化反应、抗体依赖或非抗体依赖的细胞毒作用和自然杀伤细胞活动。细胞免疫可限制感染,但不能阻滞潜伏感染和重新激活。与巨细胞病毒不一样,疱疹病毒在人体肺泡巨噬细胞中不能复制,这可解释为什么作为肺部病原疱疹病毒比巨细胞病毒少见。

除免疫抑制的因素外,许多因素可引起潜伏感染的病毒重新激活,包括生理性、病理性和精神性 *** ,这些触发因素可能通过细胞、体液或神经内分泌途径,使潜伏病毒的基因去抑制或免疫监控机制失调,最终导致潜伏病毒重新激活,如发热、日晒过度、月经来潮、服用肾上腺皮质激素、产后、创伤、酗酒或任何类型的严重疾病。HSV易重新激活的高危病人包括老年人、霍奇金病、某些白血病、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接受免疫抑制剂治疗的器官移植或肿瘤病人。这些病人的T淋巴细胞功能或数量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或减少,所以在细胞免疫受损的病人应密切观察HSV感染的征象。

晚近认为:单纯疱疹病毒可能为一个重要的呼吸道感染病原,尤其在免疫抑制的病人。局限性单纯疱疹病毒性肺病毒性肺炎产生于上下呼吸道病毒的直接播散,而弥漫性单纯疱疹病毒性肺病毒性肺炎为从生殖器官或口腔病变弥散来的病毒引起(最大可能为血源性)。已发现HSV1和HSV2的病毒血症,二者均与弥漫性感染有关。大部分这类感染是由于内源性病毒的激活,部分为皮肤黏膜疱疹病毒感染广泛播散所致,外源性重新感染罕见。口腔黏膜单纯疱疹病毒感染常先于局限性肺炎发生,与单纯疱疹病毒性支气管炎或食管炎有关,但在无皮肤黏膜疱疹病毒感染的患者亦可发生单纯疱疹病毒性肺病毒性肺炎。继发于气管插管或烧伤的气管损伤易使口咽部单纯疱疹病毒直接播散至下呼吸道。细胞毒药物化疗和放疗也可破坏正常上呼吸道黏膜,影响黏膜细胞的再生,促使病毒播散。

肺组织有炎性浸润,肺实质坏死,出血,细胞肿胀变圆,弥漫性间质性肺炎,且大部分伴有疱疹病毒感染的细胞改变特征如核内嗜酸性包涵体,可有坏死性单纯疱疹病毒性气管炎或单纯疱疹病毒性食道炎。单纯疱疹病毒性支气管炎,表现为黏膜红斑、水肿、渗出和溃疡,表面可覆盖有纤维脓性膜样分泌物。

单纯疱疹病毒性肺病毒性肺炎的临床表现与其他下呼吸道感染近似:咳嗽、气急、发热(>℃)、白细胞降低、肺部啰音、低氧血症、呼吸功能不全、氮质血症。常见的初发症状为气急和咳嗽。HSV肺炎可伴有皮肤黏膜HSV损害,且早于肺炎出现。可同时伴有弥漫性真菌、巨细胞病毒或细菌感染。单纯疱疹病毒性气管支气管炎可表现为常规治疗无效的支气管痉挛或狭窄,病人可无慢性肺部疾病和无免疫抑制性疾病,有时可引起急性呼吸衰竭需机械通气治疗。

单纯疱疹病毒肺炎可同时伴有弥漫性真菌、巨细胞病毒或细菌感染。

HSV病毒可从气管支气管分泌物、支气管肺泡灌洗液、肺组织中获得。采用纤维支气管镜收集标本应早期进行。经皮细针抽吸肺活检和开胸肺活检无多大帮助。皮肤黏膜损害囊泡液体中病毒的最高分离率为80%~98%,当溃疡结痂和愈合分离率则下降(<25%)。标本的收集和运送在分离病毒过程中相当重要。标本应尽快收集,因为在疾病进展后分离到病毒的可能性减少。收集标本后及时接种,可能有较高的病毒分离率。必须注意运送和储存标本的条件,在正式检测前,标本不能放在20℃的冰箱中冷冻;运送过程中标本可保存4℃ 48h。

HSV感染的实验室诊断应从两方面评价:首先,确定病人是否正在排放病毒,有无存在HSV现行感染以进行积极的抗病毒治疗。其次,在可疑患者病毒重新激活出现临床症状前,确定病人血清抗体是否阳性,以检查过去是否感染HSV,以确定在骨髓移植、器官移植、诱导化疗前有无必要进行预防性抗病毒治疗。

组织培养为最敏感和特异的诊断方法,亦可用于病毒的分型。在病毒高滴度的标本,24~48h内可获得阳性结果,接种后72h内在90%的培养基中可产生特征性的细胞病变效应;而在低滴度的标本,7天后方可看到特征性变化。然而,组织培养并不能始终确立病毒的存在,这是因为标本的收集和运送欠妥以及使用抗病毒药可能出现假阴性。

是快速、便宜的细胞诊断方法,先进行病变部位的刮片细胞染色,能在20min内显示细胞改变,即多核巨细胞形成、胞质空泡样变和包涵体。阳性涂片结果可靠,但不能区分水痘带状疱疹病毒(varicellazoster virus,VZV)和HSV1或HSV2。阴性涂片亦不能排除疱疹病毒感染。在理想情况下,Tzanck涂片约50%阳性,其敏感性和特异性均较低,且依靠检测者经验;由于许多技术和实际原因,应用受限。

用于病灶刮片检查,敏感度为78%~88%,假阳性少见。直接电子显微镜检查很诱人,因为可在2h内完成,但敏感性多变,特异性低。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用于单纯疱疹病毒的检查,敏感度可达95%,特异性高,但标本收集后如不立即检查其敏感度下降。亦有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检查单纯疱疹病毒。荧光素标记抗体试验、间接免疫过氧化物酶试验或使用单克隆抗体的酶免疫分析法等,这些方法价格低廉,快速,不需要细胞培养技术。新近产生的用单克隆抗体进行直接荧光素标记抗体染色的离心技术快速敏感,但更常用于巨细胞病毒的诊断。使用免疫荧光直接检测HSV抗原,特异性高但敏感性差,且依靠标本质量。

酶免疫测定法(EIA)测HSV抗原,有培养放大技术和直接检测技术,研究结果显示:HSV EIA对各种来源的标本高度敏感(),高度特异();方法简单,重复性好,快速(4h),标本受细菌污染时影响结果,已治愈或正在进行抗病毒治疗的病人结果不可靠。气管支气管标本和下呼吸道分泌物的病毒培养,阳性结果通常需2~5天,但阴性结果需2周才能确定。

DNA探针有助于HSV感染的诊断。DNA探针在细胞形态学可疑时能确定诊断。几种因素能混淆形态学诊断:①HSV包涵体与巨细胞病毒(cytomegalovirus,CMV)和腺病毒(adenovirus)的包涵体相似。②发生HSV和CMV双重感染时。③除了HSV其他呼吸道病毒也能产生多核细胞。原位杂交使特殊病毒基因组序列定位,它比传统的确定方法简单快速。

PCR对HSV病毒感染可提供结论性依据,即使在石蜡包埋组织只要有一致的病毒病理改变即可。每次检查必须有阴性对照组织。尽管存在隐性感染的可能性,但对没有病毒病理改变的对照组织,PCR检查HSV仍为阴性。如进行合适的对照,该方法快速(1天内完成),准确特异,敏感性高,能对陈旧或复杂的标本进行处理。PCR和HSV培养结果近似,PCR没有Tzanck涂片和病毒培养的许多技术和实际限制,PCR在快速诊断可疑HSV病毒感染的免疫抑制病人显示其优越性。

该方法的最大价值是证明病人已经感染过HSV,血循环中的抗HSV抗体是存在反复感染可能的标志。抗体滴度增加4倍或更多提示HSV的近期感染。HSV抗体可通过许多方法检测,包括补体结合试验,微量中和试验和酶免疫分析法。这些方法高度敏感和可靠,但血清学检查不能区分内源性病毒感染和重新感染。血清学检查结果无诊断意义,无助于快速诊断。另一问题为HSV1和HSV的交叉反应,故不能确定HSV急性感染的血清分型。仅仅在急性期血清中无HSV抗体时,血清学检查可用于诊断HSV初次感染,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恢复期血清中抗体出现,可称为血清转阳现象(seroconversion)。HSV肺炎时抗体滴度不增高常提示预后较差,病毒容易广泛播散。

常用3种方法为单纯疱疹病毒分型。首先采用和标准的方法为限制性内切核酸酶切割,并经琼脂凝胶电泳分离,HSV1和HSV2的DNA类型不同,据此很容易鉴别HSV1和HSV2。第2种方法为用荧光素标记的特异性单克隆抗体进行病毒的分型,该方法具有对切片和培养基进行快速和直接检测的优点。第3种方法为使用溴乙烯去氧苷(5bromovinyldeoxyuridine,BrdU),该物质在细胞培养基保持适当浓度仅可阻滞HSV1复制。HSV血清分型对于流行病学很重要,临床医生很少需要这种信息,HSV生殖道感染和HSV脑炎例外。

对于非致命性HSV感染,可进行病毒培养的实验室检查,因为这种感染常常临床上即可鉴别,提取标本后数天内可获得病毒确认。而对于致命性HSV感染,须进行立即抗病毒治疗,所以必须进行快速准确的HSV感染的诊断。最好的方法为免疫荧光染色。严重HSV感染患者早期进行抗病毒治疗有较好的预后。虽然在确诊之前可进行抗病毒治疗,但快速的阳性检查结果能促使医生尽早开始抗病毒治疗。新生儿HSV严重感染患者可能仅有皮肤损害作为HSV感染的证据,快速诊断检查尤为重要,如耽误了诊断和治疗,将很快发生其他部位的播散,预后将明显恶化。在无症状的HSV感染病人,不能过分强调进行HSV快速诊断试验。

X线胸片与其他肺部感染较难鉴别。可显示局限性、多发性或弥漫性间质浸润,早期可有典型的肺门或弥漫性间质密度增加,支气管壁增厚,随着病情进展可见斑片状肺泡填塞。单纯疱疹病毒性气管支气管炎胸片可正常。

HSV肺炎的临床表现和放射学表现为非特异性。单纯疱疹病毒性肺病毒性肺炎的诊断,除肺炎临床表现外,须依靠HSV肺部感染的组织学依据和肺部病毒的分离。直接从下呼吸道分离出病毒,最好从肺组织,具有明确的诊断意义。气管镜检查结合细胞学检查和病毒培养有诊断意义,虽然并非必须,但可提供组织标本。纤维支气管镜检查显示气管支气管黏膜溃疡和(或)覆盖有假膜,该检查可引导抽吸、支气管冲洗或活检。细胞学和组织学检查可提供HSV感染的特异性证据:多核巨细胞和核内嗜酸性包涵体。另外活检标本检查示炎性浸润,实质坏死和出血。

在免疫抑制的患者,如有广泛的皮肤黏膜单纯疱疹病毒感染并且伴有局限性或广泛性的肺部浸润,尤其存在食道炎或气管炎或发现单纯疱疹病毒播散至其他器官时应考虑疱疹病毒性肺炎。进一步讲,口腔黏膜单纯疱疹病毒感染的病人进行气管插管时应考虑继发单纯疱疹病毒性肺病毒性肺炎的可能。应当进行病毒的肺活检组织病毒培养、组织学检查、通过免疫荧光进行单纯疱疹病毒抗原的组织检查。

在常规治疗无效的急性支气管痉挛病人应考虑单纯疱疹病毒下呼吸道感染的可能。

单纯疱疹病毒性肺病毒性肺炎可通过DNA探针、PCR技术以及免疫学检查与巨细胞病毒性肺炎、带状疱疹病毒性肺炎等鉴别。从皮肤黏膜病灶分离出病毒结合肺炎症状不能确立诊断。上呼吸道和涎腺分离出HSV病毒无诊断意义。血清学检查也无诊断意义。

阿昔洛韦证明有确切疗效的预防和治疗HSV感染的药物。该药为一种非环状嘌呤核苷类似物,为HSV1、HSV2和VZV的抑制性药物。药物须被病毒特异的胸腺嘧啶核苷激酶(thymidine kinase,TK)磷酸化后才能抑制病毒DNA聚合酶,而对无感染的细胞则无此作用,从而可相对特异地阻滞病毒增殖,这亦可解释该药的相对低毒性。阿昔洛韦静脉使用耐受性较好,但可引起局部疼痛和静脉炎。9mg/kg的剂量给药后血浆峰值浓度大约9μg/ml,而敏感HSV1和HSV2的ID 50常低于1μg/ml。口服阿昔洛韦吸收较差,其生物利用度仅20%,血浆半衰期约3h,85%~90%以原形从尿中排出。口服阿昔洛韦可引起恶心,持续用药可消失。局部用5%的阿昔洛韦可引起烧灼感,患者一般能耐受,局部用药仅限于皮肤(如口唇,面部,外生殖器),不能用于黏膜表面。5%的病人静脉应用每8小时5mg/kg可引起可逆性的肾功能损害,为阿昔洛韦在肾小管结晶所致。该药亦可有神经毒性,包括嗜睡、震颤、谵妄和脑电图异常。阿昔洛韦的神经毒性常可通过静息性或意向性震颤预知。每克阿昔洛韦用800~1000ml的液体水化可避免其毒性。

严重的初次感染的病人应静脉应用,每8小时5mg/kg,共用5天。疱疹性脑炎和广泛脏器播散的病人,每8小时10mg/kg,共用14~21天。阿昔洛韦口服用于不严重的病例,及用于治疗和抑制一些非住院病人的复发,剂量为1000mg/d,分5次口服,共5天。也有局部使用的阿昔洛韦,有报道指出:停用阿昔洛韦后,HSV感染可复发,尤其在骨髓移植患者。但是发生严重感染已明显减少,只有1/3患者需要重新应用阿昔洛韦治疗。已发现有耐阿昔洛韦的HSV病毒株。骨髓移植患者用阿昔洛韦治疗1疗程后耐药病毒株为,第2个疗程后为。临床分离的大部分耐阿昔洛韦的HSV缺乏TK。HSV耐药的其他机制包括HSV病毒株TK发生变化和DNA多聚酶突变。TK缺乏的HSV通常不会引起HSV的严重感染和潜伏感染,但亦有例外,有报道在AIDS病人耐药的HSV2感染和耐药的HSV1可引起肺炎。HSV病毒耐药与癌症病人预防性用药无关。因为癌症病人常常有明显的免疫缺陷,故阿昔洛韦治疗无效并不一定意味病毒产生耐药。在许多HSV感染顽固的病人,延长阿昔洛韦用药时间、加大剂量或持续静脉滴注可获得成功。免疫严重受损的病人,如在接受阿昔洛韦治疗时仍有持续和进行性的HSV感染,这种感染可发展到内脏,必须考虑换药治疗,必须进行HSV分离病毒的药物敏感试验,以便合理选择抗病毒药物。Trisodium phosphonoformate(磷羧基甲酸三钠)抑制病毒DNA多聚酶,它不需要磷酸化激活。Trisodium phosptonoformate在治疗耐药的HSV时可能比阿糖腺苷好,但阿糖腺苷对单纯疱疹病毒肺部感染无效。阿糖腺苷被细胞酶而不是病毒TK磷酸化激活,在免疫受损的病人该药对HSV皮肤黏膜感染有效,但对阿昔洛韦敏感的病毒疗效比阿昔洛韦差。更昔洛韦(丙氧鸟鸟苷)对耐阿昔洛韦的病毒株无效,因为它也需病毒特异的胸腺嘧啶核苷激酶激活。

医学百科,马上计算!

单纯疱疹病毒肺炎一般预后良好。

对HSV感染尚无特殊预防方法。因HSV,尤其是HSV2与宫颈癌关系密切一般不主张用常规疫苗预防,但如分离纯化病毒包膜上糖蛋白抗原作为疫苗,则可避免病毒核酸的潜在致癌危险。

接受骨髓移植的病人如移植前血清HSV抗体阳性移植后头5周,80%的病人有病毒重新激活的机会。HSV抗体阳性的急性白血病病人在诱导化疗期间25%产生HSV感染。亦有作者发现:48%的急性白血病病人开始诱导化疗后平均17天产生HSV重新激活。另一研究提示:HSV抗体阳性的病人66%病人病毒重新激活,HSV抗体阴性的病人则无感染。免疫受损的癌症患者HSV反复感染,尤其是血液肿瘤,可能比无免疫受损的病人更为多见、严重和持续时间长。如未进行抗病毒治疗,病毒可持续播散,病灶加重,合并细菌和真菌感染的危险性增加。

阿昔洛韦的预防HSV感染作用在急性白血病化疗或准备接受骨髓移植的患者,效果明显,静脉用药尤佳。在血清抗体阳性的其他癌症患者应暂时不进行预防性用药,除非确定在化疗时合并HSV感染。一旦用药应在整个化疗期间持续用药,或用至免疫抑制状态恢复。急性白血病诱导化疗的患者,在白细胞缺乏症和化疗的巩固维持阶段应继续用药。骨髓移植患者移植后阿昔洛韦至少用药4~6周。预防性静脉应用阿昔洛韦每12小时250mg/m2,在90%的病人可产生病毒抑制。根据阿昔洛韦的药代动力学,每12小时75~125mg/m2静脉应用亦可能有效。预防性口服阿昔洛韦亦有效,800mg口服,每天2次,可有明显的预防作用。然而,在癌症病人,静脉和口服用药可联合应用,尤其当病人有恶心、呕吐、吞咽困难时。阿昔洛韦预防性口服应限制于可能感染的人群。

磷脂、干扰素、氧、阿昔洛韦、阿糖腺苷、腺苷、更昔洛韦

干扰素、补体结合试验、DNA多聚酶

单纯疱疹病毒是一种常见病毒,通常分为两种,即单纯疱疹病毒1型和单纯疱疹病毒2型。其中单纯疱疹病毒1型常感染口咽部,尤其是龈口炎最常见。另外,单纯疱疹病毒1型也会引起脑炎、皮肤疱疹性湿疹。

单纯疱疹是什么

其实很多人都见过单纯疱疹,那么,单纯疱疹是什么?其实,单纯疱疹是由一种名为单纯疱疹病毒(HSV)的DNA病毒所致的病,可以根据抗原性的差别目前把该病毒分为两种,Ⅰ型和Ⅱ型,Ⅰ型主要感染口、唇的皮肤粘膜及中枢神经系统,而Ⅱ型与外生殖器感染和新生儿感染有关。它是一种全身性疾病,病毒可以经口腔、呼吸道、生殖器粘膜或破损皮肤入人体,可潜于人体正常粘膜、血液、唾液以及局部感觉神经节和多数器官内。

单纯疱疹的临床特征为皮肤黏膜成簇出现单房性的小水疱,主要发生于面部或生殖器等局部,并且容易复发。单纯疱疹病毒在全球广泛分布,人群中极为普遍,其中潜伏和复发感染者较多。患者和带毒者是该病的传染源。病毒可通过皮肤、粘膜的直接接触或性接触等的途径进入人体。

人单纯疱疹病毒对外界抵抗力不强,56℃加热30分钟、紫外线照射5分钟、乙醚等脂溶剂均可使之灭活。但是在-70℃环境却可以长期保存其生物学活性。在体外培养环境中,单纯疱疹病毒几乎可以感染各种胚胎和新生动物来源的成纤维细胞及上皮细胞,并很快产生肉眼可见的病变,故体外培养分离病毒可被用于临床诊断。

单纯疱疹是怎么引起的

单纯疱疹是很常见的一种病毒,而且人是单纯疱疹唯一的寄主。因此单纯疱疹会通过口腔、生殖道、皮肤表面的伤口等途径潜伏在大多数人体内,但是一般不病发。一般引起单纯疱疹的病发的原因有发热、情绪激动、胃肠功能紊乱、药物过敏、过度疲劳等,另外,妊娠和月经期也是引起单纯疱疹的原因之一。因为女性在怀孕期间,体内各组织系统都会很敏感且脆弱。所以,孕妈们要积极做各种产前检查,这样才能生出健康的宝宝。

单纯疱疹是人类HSV系的DNA类病毒,它根据其抗原性质的不同分为两种:即HSV-Ⅰ和HSV-Ⅱ。其中的HSV-Ⅰ主要侵犯面、脑及腰以上部位,而HSV-Ⅱ主要侵犯生殖器及腰以下部位。正常人可作为病毒携带者。其感染途径有很多。既可以通过性接触传播,也可以通过与感染病人接吻或共用食用器皿、毛巾、剃须刀等接触形成传播。患有单纯疱疹的人与他人口交时可以使该人患上生殖器疱疹。值得提醒各位宝妈的是,如果妊娠期间产道感染了单纯疱疹,要进行剖腹产,以免通过产道把单纯疱疹传染给宝宝。

单纯疱疹病毒1型

大多数孕妈在怀孕前都会做一些病毒的检查,以免传染给宝宝。其中单纯疱疹病毒的检查就是其中一种,而单纯疱疹病毒1型就是单纯疱疹病毒的其中一种。

单纯疱疹属于疱疹病毒科a病毒亚科,病毒质粒大小约180纳米。根据抗原性的差别目前把该病毒分为1型和2型。1型主要由口唇病灶获得,2型可从生殖器病灶分离到。感染是由于人与人的接触。单纯疱疹病毒1型主要引起生殖器以外的皮肤、粘膜(口腔粘膜)和器官(脑)的感染。主要侵犯躯体腰以上部位,可引起口腔、唇、眼、脑及腰以上部位感染,多为隐性感染,并不表现出症状。单纯疱疹病毒1型的原发感染常局限在口咽部,尤以龈口炎最为多见,牙龈出现疱疹且发热和喉咙痛也是常见的症状。此外,还可引起脑炎、皮肤疱疹性湿疹。

人体是单纯疱疹病毒最好的寄主,且传播途径广泛,因此单纯疱疹病毒是很常见的。有许多常见的症状,如引起口唇粘膜、鼻前庭、眼结膜、咽喉部的炎症及疱疹,口和口周围发生的疱疹,99%是由1型疱疹病毒感染引起的。

单纯疱疹病毒2型

单纯疱疹病毒是能够导致单纯疱疹的病毒,分为两种,其中一种就是单纯疱疹病毒2型。那么,单纯疱疹病毒2型是什么?单纯疱疹病毒2型是一种能够导致生殖器疱疹的病毒,具有传染性。

单纯疱疹病毒2型的病发多见于男性的包皮、龟头、冠状沟和阴茎等处以及女性的大小阴唇、阴阜、阴蒂、子宫等处。少数可见部位为肛周、腹股沟、股臀部及阴囊。此外,男性同性恋者常见肛门、直肠受累。

初次感染单纯疱疹病毒2型的患者大部分为隐性感染,无临床症状,还有大约10%~20%的被感染者出现症状。一般在初次感染恢复后,疱疹病毒潜伏在脊神经节处转为潜伏感染状态。复发性生殖器疱疹大约在原发后1-4个月内发生。第一次2型疱疹病毒感染后一年内将近60%患者复发,第一年可复发4-6次。以后次数减少。除此之外,有研究证实,孕妇感染生殖器疱疹容易发生流产、早产或死胎,若传染给胎儿,新生儿疱疹的死亡率更高达50%。所以生殖器疱疹女性患者必须在停药后一年内没有再复发,才可以怀孕。

单纯疱疹病毒igg阳性

相信很多女性在决定要宝宝后都会到医院做一个全面的全身检查,其中HSV的检查也是很常见的,也就是单纯疱疹病毒的检查。那么检查结果中的igg呈阳性代表着什么呢?对怀孕是否会有影响呢?

首先,要了解IgG和IgM是什么。IgG和IgM是人体内的其中两种免疫球蛋白。在检查中,单纯疱疹病毒IgG是患者感染单纯疱疹后产生的抗体。而单纯疱疹呈阳性指的是该女性曾经感染过单纯疱疹病毒且恢复了,后产生了抗单纯疱疹病毒的抗体。

如果显示单纯疱疹病毒igg阳性,而且没有疱疹的症状,是由于以前感染过疱疹病毒,但是现在并没有感染的。igg是感染中后期或者感染已经恢复后产生的,也就是说感染发生时会先产生igm,然后过一段时间igm就消失,紧接着就产生igg,而igg抗体消失很慢,甚至会不消失。所以,病毒消失之后,igg抗体还会在体内存在很长的一段时间。

单纯疱疹病毒(herpes simplex virus 简称HSV)存在于病人、恢复者或者是健康带菌者的水疱疤液、唾液及粪便中,正是因为这样,所以检查单纯疱疹病毒是一个很常见的检查。

单纯疱疹病毒感染

其实很多人都会想问,单纯疱疹病毒感染是什么?其实单纯疱疹是由一种名为单纯疱疹病毒(HSV)的DNA病毒所致的病。而单纯疱疹病毒感染是原本健康的人通过某些途径感染到了此种病毒。

单纯疱疹病毒可以根据抗原性的差别目前分为两种,Ⅰ型和Ⅱ型,Ⅰ型主要感染口、唇的皮肤粘膜及中枢神经系统,而Ⅱ型与外生殖器感染和新生儿感染有关。它是一种全身性疾病,病毒可以经口腔、呼吸道、生殖器粘膜或破损皮肤入人体,可潜于人体正常粘膜、血液、唾液以及局部感觉神经节和多数器官内。

这种病主要通过患者病损部位直接接触健康人黏膜或皮肤微小破损处而导致健康的人被感染。而通过空气飞沫传播则是感染的另一重要途径。还有,性交、接吻是传播本病的重要方式之一。因此,生殖器疱疹被列人性传播疾病范畴。其次,患病孕妇也可导致胎儿宫内感染。新生儿早期的病毒感染主要分为病毒经胎盘垂直传播胎儿的先天性感染,及分娩和围产期短时间内的感染。此外,单纯疱疹病毒感染也可经消化道传播,但是此途径较为少见。

单纯疱疹病毒抗体

体检检查单纯疱疹病毒时,化验单上都会有igg和igm两个指标,而医生通常会根据这两个指标来判断你是否感染了单纯疱疹病毒。其实,igg和igm是两种免疫球蛋白,也就是单纯疱疹病毒感染人体后所产生的抗体。阳性则代表有该抗体,即感染过或正在单纯疱疹病毒。阴性则代表无该抗体,代表没感染单纯疱疹病毒。更重要的是,单纯疱疹病毒抗体的产生对判断人体是否感染单纯疱疹病毒有辅助诊断价值。

由于单纯疱疹病毒分为1型和2型,所以单纯疱疹病毒抗体也会分为1型和2型。另外,igg和igm也有不同的地方。IGG和IGM是两种不同的免疫球蛋白,两者产生的先后顺序不一样,且在体内持续的时间也不相同。当单纯疱疹病毒感染人体后,首先出现的是igm,随后在出现igg。另外,当体内产生igg时,igm基本上已经被分解完了。其次,igg这一种免疫球蛋白可以在人体存在一段较长的时间。

由以上可知,如果IGM阳性则表明该患者正在急性感染期,而若IGG呈阳性,则有可能与以前曾经感染过单纯疱疹病毒有关。

单纯疱疹的治疗方法

我们都知道,单纯疱疹是一种可传染而且有点麻烦的疾病,那么,单纯疱疹的治疗应该怎么进行呢?

现代医学认为单纯疱疹是由单纯疱疹病毒感染所致。而中医则认为患有单纯疱疹的原因较多,有如下几个。一是因为外感风热湿毒,攻窜头面。二是因为肠胃湿热积滞,上蒸于唇周面颊。三是因为冲任不调,肝经郁热。反复发作的人多数为气阴不足,虚热内扰。

一般治疗小范围浅表处皮肤黏膜的单纯疱疹病损可以只采用局部用药抗感染治疗,肠溶阿司匹林口服可用于皮肤黏膜疱疹部位疼痛较为明显的人,还有,生殖器疱疹患者患病期间应禁止性生活。而对于症状较重,尤其重要脏器受累的患者,则应该给予全身性抗感染用药及相应的对症支持治疗,对某些患者而言,需要与容易被感染的人群实行必要的隔离。对局部用药没有效或病情较重的患者(特别是单纯疱疹病毒性脑炎),需要采用抗病毒药物进行全身性用药。给予患者抗病毒治疗可以减少严重初发感染的病毒扩散和症状以及复发病例的病毒扩散和症状,治愈免疫受损病人的慢性感染。单纯疱疹的治疗除了内治以外,最好还要结合外治,这样能促进水疱早日干敛结痂,防止合并细菌化脓感染。

单纯疱疹病毒能怀孕吗

我们都知道,单纯疱疹病毒是一种可以传染并且导致单纯疱疹病发的病毒。那么,单纯疱疹病毒能怀孕吗?对宝宝有影响吗?单纯疱疹病毒的传染途径很多,除了直接接触、呼吸道、性接触以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传播途径就是孕妇携带的病毒经胎盘垂直传播胎儿,导致胎儿感染病毒。所以,如果在单纯疱疹病发期间怀孕,会把病毒传染给胎儿。

其实,单纯疱疹病毒对胎儿的危害很严重。许多报道指出,在怀孕早期感染(尤其是原发性感染者)单纯疱疹病毒可通过胎盘引起胎儿病毒血症、自发性流产、死胎、先天畸形、宫内发育迟缓或早产,也可呈隐性感染或持续带病毒状态等。新生儿疱疹感染主要发生于围产期,大多在患有单纯疱疹的母亲阴道娩出过程中受染;或者是在母亲妊娠期感染疱疹后,病毒经宫颈上行进入宫腔,导致胎儿宫内感染。宫内感染的胎儿可早产,或出生时呈各种形式的先天畸形,或出生后身体、智力发育障碍。

新生儿感染疱疹病毒后,要么是无症状隐性感染,要么引起不同形式或不同程度的临床表现。多数在出生后4~7日出现发热,咳嗽,口、腔、皮肤出现疱疹。重者伴发呼吸困难,黄疸,肝脾肿大,出血倾向,惊厥,意识障碍等。

阴部单纯疱疹

有些人有阴部单纯疱疹病毒2型,那么阴部单纯疱疹病毒2型是什么来的呢?

单纯疱疹病毒为一种双链DNA病毒,属于人疱疹病毒α亚科,单纯疱疹病毒属,根据抗原性的不同,分为2个亚型,即HSV-1和HSV-2型。单纯疱疹病毒二型(HSV-2),主要引起生殖器部位皮肤黏膜及新生儿的感染,主要通过性接触和母婴垂直传播。单纯疱疹病毒具有嗜感觉神经节而形成潜伏感染状态的特性。

阴部单纯疱疹病毒2型是生殖器疱疹的主要病原体(90%),传染后引起初发生殖器疱疹。初发生殖器疱疹消退后,残存的病毒经周围神经沿神经轴转移至骶神经节而长期潜伏下来,当机体抵抗力降低或某些激发因素如发热、受凉、感染、月经、胃肠功能紊乱、创伤等作用下,可使潜伏的病毒激活,病毒下行至皮肤黏膜表面引起病损,导致复发。

论文疱疹病毒实验检测方法

生殖器疱疹如何检查 直接化验或者看症状就OK 了, 我前些年就经历过,当时不懂跟你一样,走了好多弯路,24-14-27-1是我的qq号码,不过现在已经好了很长时间了一直都没有出现复发的情况,我个人建议有时间还是多锻炼身体,疱疹主要是防止复发所以不要吃那些没有用的,选择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如果实在不明白可以跟我说,我可以给你一些建议,不用客气的!

(一)生殖器疱疹实验室检查 l.细胞学检查:从疱底或溃疡面刮取少量组织作涂片,Wright-Giemsa染色或Papanicolaou染色,可检出HSV感染具特征性的多核巨细胞内的嗜酸性包涵体。但不能区别HSV感染或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感染,敏感性仅为病毒分离的60%。 2.细胞培养法从水疱底部取材做组织培养分离病毒,为目前最敏感、最特异的检查方法,需时5d-lOd。因其技术条件要求高,价格昂贵,目前尚不能普遍使用。 3.抗体检测法:常用蛋白印迹法,也可用gD2作抗原检测HSV-2抗体,具有敏感性高,且能区分HSV-l和HSV-2的优点。 4.抗原检测法:如PCR检测皮损HSV的DNA,敏感性和特异性高,能大大提高生殖器溃疡病人中HSV确诊的能力,但费用昂贵,且受操作技术和实验室条件及设备的影响,容易出现假阳性,故用于临床诊断其准确性受影响。 (二)抽血检查IgG和IgM,都会呈阴性。(三)在病情稳定期,无症状期,只要体内存在疱疹病毒一般都可以检查出来。

你好,很高兴为你解答:生殖器疱疹是我国常见性传播病之一,由单纯疱疹病毒(HSV)感染所引起,单纯疱疹病毒分为两型即HSV-1和HSV-2。首先判断生殖器疱疹,要从患病处的外观症状上判明,部位有烧灼感并很快长出成群的小水疱基本可以诊断。然后可以通过取样检测,检测单纯疱疹病毒(HSV)。经过细胞培养的试验,样本中的任何病毒都会繁殖,医生就很容易在显微镜下找到单纯疱疹病毒。另外,血液抗体检测,也能检测到是否有抗体的存在,即使你没有症状时,血液化验也可以检测单纯疱疹病毒的抗体。如果你是近被感染,血液化验也可能出现假阴性结果。因为单纯疱疹病毒抗体在血液中出现需要几个星期。 如果检测结果阳性,也有可能是假阳性错误。即使这样,您感染这种病毒的风险也是较低的,这时您可能还需要复查一次。总而言之,生殖器疱疹的检查方法很多,所以检查时一定要去正规专业的医院,避免误诊带来的伤害。得了生殖器疱疹一定要及时在医师的指导下进行治疗。

有生殖器疱疹没有检查出来,或者没有的生殖器疱疹去医院检查却说你得了生殖器疱疹,这些都是非常可怕的,准确的检查,对生殖器疱疹的治疗是很重要的,那么生殖器疱疹如何精确检测呢? 生殖器疱疹是我国常见性传播病之一。由单纯疱疹病毒(HSV)感染所引起。单纯疱疹病毒分为两型即HSV-1和HSV-2。肉体的痛苦加上精神的负担,往往使患者自尊心受挫,使之不愿与异性交往,影响夫妻感情及和睦,久而久之甚至发生抑郁症。 如果您的生殖器有溃疡,医生可以从溃疡中取材,检测单纯疱疹病毒(HSV)。经过细胞培养的试验,样本中的任何病毒都会繁殖,医生就很容易在显微镜下找到单纯疱疹病毒。 一种是直接荧光抗体试验,将含有单纯疱疹病毒抗体的溶液和荧光染料添加到样品中。抗体是免疫系统为抵抗机体感染所产生的蛋白质。如果样品中有病毒时,在特殊显微镜下可以观察到抗体粘附病毒,并发出荧光。 这些试验都很好,因为它们可以区分两种类型的单纯疱疹病毒。明确患者是哪种类型病毒感染是很重要的。如果你感染了2型病毒(HSV-2),发病可能会比1型病毒感染更加频繁。更重要的是,明确哪种类型也可以提示你是怎么受到感染的。1型病毒的感染往往是通过口腔与生殖器性行为传播,而2型病毒则是常通过阴道或肛门的性行为传播。要了解这些术语,请参阅词汇。 如果伤口已经开始愈合或者您不是首次发病,这些试验可能会出现假阴性结果。然而,这些试验的阳性结果是非常准确的。 生殖器疱疹的血液化验 即使你没有症状时,血液化验也可以检测单纯疱疹病毒的抗体。如果你是近被感染,血液化验也可能出现假阴性结果。因为单纯疱疹病毒抗体在血液中出现需要几个星期。 如果检测结果阳性,也有可能是假阳性错误。即使这样,您感染这种病毒的风险也是较低的,这时您可能还需要复查一次。 生殖器疱疹的检查方法很多,检查时一定要去专科正规的医院,避免误诊带来的伤害。专家提醒,得了生殖器疱疹一定要及时去医院治疗,延误治疗会导致更严重的危害,不仅威胁自身的健康,对家人也是一种伤害。

带状疱疹论文文献

我也是最近得的,太难受了,很疼的,后来网上找到的这个药。我是在这里找到的。不过跟上面的哪个一样的。药效很好。我就是最近在这里看到的,买回来贴上就有效果了,本来疼的好难受。你可以去看看,我的已经好的差不多了,希望你也能早日康复。

带状疱疹一般是病毒感染,可以口服一些抗病毒类的药物,外用一些炉甘石洗剂,最好是配合上音频治疗。建议到正规的医院治疗,防止发生带状疱疹后羿神经痛

带状疱疹是春季最易流行的一种病毒感染性皮肤病,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感染后,潜伏在体内再发,造成沿神经支配的皮肤区出现带状排列的成簇疱疹,伴随神经痛.老年人和患有慢性消耗性疾病的人容易感染带状疱疹,而且一旦染上病情更为严重.民间把这种病称作“串腰龙”,文献上叫“缠腰火丹”,这是因为侵犯胸腰部位的带状疱疹占本病发病率的60%以上.实际上,这种病还可侵犯头,面,耳及上下肢等部位.由于这种病毒有亲神经的特点,发病总是沿神经走向,呈条带状,故称“带状疱疹”.意见建议:【治疗】 一,主要是一般和对症治疗.原则:抗病毒,减少疼痛,预防继发感染,缩短病程. ①神经痛:可给止痛剂如阿斯匹林,安乃近,消炎痛,布洛芬,新癀片等. ②局部皮肤护理治疗;酞丁胺擦剂或炉甘石洗剂外搽,1日3-5次.糜烂者涂2%龙胆紫溶液或涂新霉素糠馏油糊剂.或紫外线照射,音频电疗,激光照射(氦-氖或二氧化碳扩束照射),TDP频谱照射等. 二,抗病毒治疗,主要用于免疫缺陷或免疫抑制的病人,阿糖腺苷或无环鸟苷..如果水泡破裂,可用龙胆紫溶液涂患处.皮质类固醇激素:短期应用,千万要慎重! 三,对正在用细胞毒,免疫抑制剂或代谢拮抗剂的患者,因易产生病毒扩散,应尽量减低剂量或停用. 四,可配合清热解毒中药和针刺疗法.推荐中成药如肝火炽盛者,口服龙胆泻肝丸;脾虚湿困者,口服胃苓丸或参苓白术丸;气血淤滞者,口服血府逐瘀丸.

治疗的话可以试试疱康喷剂效果挺好的,你的疼痛感觉是因为神经痛。我就是用的疱康喷剂治疗的带状疱疹。用了两个疗程带状疱疹就好了

研究腺病毒载体的论文

2001,01-2007,2 论文题目:共97篇1.徐评议,梁秀龄,马少青等.肝豆状核变性分子生物学研究.中山医科大学学报.2001,22(1):1-42.黄帆,谭家香,郑国俊,马中富,马金玉,潘广伟,梁秀龄.毒品戒断后出现广泛中枢神经系统损害.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2001;27(1):42-433.杨春水,梁秀龄,闫振文等.肝豆状核变性基因8号内含子的研究.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2001;27(2):89-924.马少春,梁秀龄,徐评议.中国人肝豆状核变性基因18号外显子的构象多态性.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2001;27(2):86-885.闫振文,梁秀龄,杨春水等.肝豆状核变性基因在皮肤成纤维细胞株转染后的表达.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2001;27(2):83-856.梁秀龄.肝豆状核变性研究的过去、现在和将来.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2001;27(2):81-827.王丽娟,梁秀龄,刘焯霖等.中国人D13S301位点多态性及Wilson病基因诊断的研究.中华神经科杂志.2001;34(1):578.李晓曦,林勇杰,黄灿之,梁秀龄.肝豆状核变性患者消化道出血的治疗中华胃肠外科杂志.2001;4(1):40-429.梁秀龄,侯国庆,陈嵘等.肝豆状核变性基因表达产物的初步研究.中华肝脏病杂志.2001;9(2):86-8810.黄帆,梁秀龄,徐评议.用荧光PCR对中国人肝豆状核变性进行早期诊断及携带者检测.中华医学遗传学杂志.2001;18(1):17-2011.侯国庆,梁秀龄,杨春水等.肝豆状核变性基因蛋白产物表达的改变.中华医学杂志.2001;81(6):366-36712.侯国庆,梁秀龄,陈嵘等.肝豆状核变性基因表达产物及基因突变的研究.中华医学遗传学杂志.2001;18(3):165-16813.丰岩清,郭云良,梁秀龄.神经生长因子对脑缺血再灌注大鼠突触素表达的影响.中国动脉硬化杂志.2001;9(2):123-125 14.王丽娟,郑芷萍,唐安戊,刘斌,徐卫平,詹培源,周晓红,梁秀龄.阿尔茨海默病18F-FDG PET显像诊断的研究.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2001. 27(4): 260-26215.闫振文,梁秀龄.Wilson病基因编码产物:铜转运P型ATP酶研究进展.国外医学-分子生物学分册.2001;23(5):311-31416.闫振文,石铸,梁秀龄等.肝豆状核变性的临床诊治体会.新医学 2001;32(10): 585-58617.黄智恒,徐评议,梁秀龄.遗传性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7型的基因突变及临床特征分析.临床神经病学杂志.2001;14(5):272-27518.闫振文,杨春水,石铸,侯国庆,徐评议,黄帆,梁秀龄.RT-PCR检Wilson病基因在Menkes病人皮肤成纤维细胞株转染后的表达.神经生化学通讯.2001;14(2):1-519.梁秀龄,石铸.我国神经遗传病的过去、现在和展望.当代医学 2001;7(12): 48-5320.刘军,邢诒刚,梁秀龄等.人芳香族氨基酸脱羧酶基因的克隆及测序.中山医科大学学报.2001;22(6): Xu ,XL Liang ,WD Le ,. The high frequency of ATPTB gene mutations in Chinese patients with Wilson’s disease. Archives Neurology .2001 ;79, Hou ,Xiu-Ling Liang ,Rong Chen, transportion of WD protein in hepatocytes from Wilson disease patients in J ;7(6):846-85123.梁秀龄.我国神经遗传病研究的概况和展望.镜湖医学,2001;1:1-324.王进,罗杰峰,梁秀龄.家族性肌萎缩侧索硬化症临床分型研究.临床荟萃.2002,17(1):1-225.闫振文,梁秀龄,杨春水等.PCR技术对Wilson病基因进行定点突变的研究.中山医科大学学报.2002;23(2):94-9626.王丽娟,唐安戊,刘斌,郑芷萍,周晓红,乔穗宪,刘新通,詹国华,梁秀龄.帕金森病脑18F-FDG PET显像临床研究.中华核医学杂志.2002; 22(1): 17-1826.王进,罗杰峰,梁秀龄.家族性肌萎缩侧索硬化症血中Cu/Zn SOD及MDA值变化与临床分型研究.广西医科大学学报.2002;19(1):38-4028.刘军,肖颂华,陶恩祥,梁秀龄等.pCDNA3-AADC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及其在原代培养骨骼肌细胞中的表达.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2002;28(4):255-25729.黄智恒,徐评议,梁秀龄.广东汉族人遗传性脊髓小脑型共济失调基因突变的研究.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2002;28(4):248-25130.丰岩清,王莹,黄帆,徐评议,梁秀龄.肝豆状核变性基因表达蛋白的多克隆抗体制备和纯化.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2002;28(4): 241-24431.石铸,梁秀龄.肝细胞脾内移植治疗Wilson病的实验研究.华夏医药 2002;6(6): 18-2032 石铸,梁秀龄.神经梅毒误诊分析.镜湖医学,2002,2:15-1733.王丽娟,赵洁皓,詹培源,郑芷萍,周晓红,唐安戊,刘斌,詹国华,梁秀龄.帕金森病患者脑代谢与认知功能的研究.中华老年医学杂志.2002;21(5):336-33934.阮少川,石铸,刘卫彬,梁秀龄.神经梅毒误诊分析.中国误诊学杂志 2003;3(1): 25-2635.石铸,李洵桦,王莹,梁秀龄.肝豆状核变性患者肝组织WD基因mRNA的表达特征.中华肝脏病杂志.2003;11(2):9936.盛文利,廖冰,朱良付,梁秀龄.第48例-反复头痛、呕吐七个月余,发作性抽搐五个月余.中华神经科杂志.2003;36(1):67-6937.阮少川,石铸,刘卫彬,黎锦如;,梁秀龄.神经梅毒的临床特征与诊断分析临床神经病学杂志.2003;16(2):97-9938.张为西,王莹,梁秀龄.A型肉毒毒素治疗痉挛性斜颈及Meige's综合征的临床研究.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2003;29(3):204-20639.任廷文,梁秀龄,石铸等.Wilson病ATP7B基因铜离子结合区缺失突变体构建及功能研究.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2003;24(3): 261-26440.石铸,王莹,任廷文,梁秀龄等.TX小鼠的铜代谢特点和肝脏病理学特征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2003;24(3):211-21341.石铸,梁秀龄.Wilson病的动物模型.中国临床神经科学.2003; 11(1): 88-9142.王莹,梁秀龄,杨勇等.先铜后锌孵育对WD患者培养细胞内金属巯蛋白代谢的影响.中国现代实用医学杂志.2003;2(7):21-2343.谢秋幼(综述),梁秀龄(审校).三核苷酸重复疾病与植入前遗传学诊断 国外医学-遗传学分册.2003;26(6):330-33344.黄帆,朱燕珍,丰岩清,国宁,王莹,徐琳,梁秀龄.Wilson病基因突变酵母分析系统的建立.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2003;24(5): 455-45845.谢秋幼(综述),梁秀龄,李洵桦(审校).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的分子遗传学进展.国外医学-遗传学分册.2003;26(5):306-31146.徐琳(综述),徐评议,梁秀龄(审校).小鼠白蛋白基因的特异性调控及其在转基因动物中的应用.国外医学-遗传学分册.2003;26(5): 287-29047.谢秋幼(综述),梁秀龄,李洵桦(审校).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的分子生物学发病机制.国外医学-内科学分册.2003;30(12):507-51048.丰岩清,国宁,王莹,黄帆,徐琳,陈曦,梁秀龄.应用USE定点诱变技术制备Wilson病突变体.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2003;24(6): 585-58849.王莹,丰岩清,国宁,黄帆,徐琳,陈曦,梁秀龄.Wilson蛋白N端多克隆抗体的制备和纯化.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2003;24(6): 560-56350.谢秋幼,梁秀龄,李洵桦等.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7型的分子遗传学诊断及临床分析.第一军医大学学报.2004;24(1):62-6551.王进,罗杰峰,梁秀龄.家族性肌萎缩侧索硬化症患者及家系成员血中铜/锌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及丙二醛.中国临床康复.2004;8(7): 1377-137952.杨静芳,江晓华,梁秀龄等.变性高效液相色谱在检测肝豆状核变性基因突变中的作用.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2004;30(2): 124-12653.谢秋幼,梁秀龄,李洵桦等.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12型的分子遗传学诊断及临床分析.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2004;25(2):138-14054.丰岩清,梁秀龄,王莹等.Wilson蛋白离子结合功能的研究.中华神经科杂志 2004;37(1): 52-5555.石铸,梁秀龄,王莹等. 胚肝细胞移植治疗Wilson病的初步研究.中华神经科杂志 .2004;37(1): 48-5156.刘军,肖颂华,周道友,阎峻,梁秀龄等.芳香族氨基酸脱羧酶转基因骨骼肌细胞脑内移植后对纹状体区多巴胺含量的影响.中华神经科学杂志 .2004;37(1): 41-4457.陈曦(综述),梁秀龄(审校). 肝豆状核变性治疗的研究进展.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04;21(2): 189-19258.谢秋幼,李洵桦,梁秀龄.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的症状前诊断研究.脑与神经疾志 .2004;12(3): 193-19559.杨春水,梁秀龄,闫振文等.中国人WD基因启动子区的DNA序列和结构分析.中华医学研究杂志 .2004;4(6): 481-48360.杨春水,梁秀龄,闫振文等.肝豆状核变性基因启动子区的多态和突变研究.中国实用内科杂志 .2004;24(9): 535-53761.谢秋幼,李洵桦,梁秀龄.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6型的分子遗传学诊断及临床特点.临床神经病学杂志 .2004;17(5): 321-32362.刘军,肖颂华,周道友,杨炼红,陶恩祥,梁秀龄等.芳香族氨基酸脱羧酶转基因治疗帕金森病模型大鼠的研究.中华老年医学杂志.2004;23(7): 500-50263.徐琳,梁秀龄.胚胎干细胞制备转基因小鼠的研究进展及其在Wilson病动物模型的应用展望.国外医学-遗传学分册 2004;27(4): 207-20964.丰岩清,黄帆,国宁,李玲,李洵桦,王莹,梁秀龄.反复误诊的1例MELAS型线粒体脑肌病的临床病理研究.热带医学杂志 .2004;4(5): 535-53865.徐琳,梁秀龄,徐评议等.小鼠肝脏特异性表达载体ALB-ATP7B的构建.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2004;25(1)34-3866.谢秋幼,梁秀龄,李洵桦等.我国南方汉族人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不同基因亚型的频率分布.中华检验医学杂志 .2004;27(9): 555-55767.丰岩清,罗柏宁,张成,国宁,李玲,黄帆,李洵桦,黄如训,梁秀龄. 脑脊液漏致自发性低颅压综合征的诊断和治疗(1例报道及文献复习).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2004;30(6): 460-46168.丰岩清,黄帆,国宁,李玲,黄永清,梁秀龄.老年人结核性脑膜炎的临床研究.热带医学杂志 .2004;4(6): 690-69269.徐评议,刘卫彬,张成,梁秀龄等.类似肿瘤样表现的不明原因脑炎的临床特点分析.中华神经科杂志.2004;37(6): Yanqing ,Zhang cheng ,Luo boning ,Liang Xiuling ,Guo ning, Huang fan ,Li Ling , Li Xunhua. Spontaneous intracranial hypotension: report of two Medical Journal, 2004,12:.谢秋幼,梁秀龄,李洵桦.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的分子遗传学诊断与临床应用.中华医学遗传学杂志 2005;22(1): 71-7372.梁秀龄,陈曦,李洵桦等.肝豆状核变性临床若干问题.中华神经科杂志 2005;38(1): 57-5973.陈曦,梁秀龄,汤其强等.1-6月龄TX小鼠铜代谢和肝损害情况研究.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2005;26(3): 253-25674.汤其强,梁秀龄,陈曦等. (+)/ATP7B对TX小鼠成纤维细胞铜代谢的影响.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2005;26(4): 388-39175.谢秋幼,李洵桦,梁秀龄.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遗传种质库的建立.实用医学杂志.2005;21(15):1632-163376.汤其强,梁秀龄等.Wilson病重组腺病毒载体Ad-ATP7B的构建.中华神经科学杂志.2005;4(6):541-54477.石铸,梁秀龄.真核细胞的铜转运及稳态调节.解剖科学进展.2005;11(3):248-25278.石铸,梁秀龄,陈曦.以肝损害首发的儿童Wilson病的早期诊断.广东医学.2005;26(11): Zhu,Liang Xiuling,Chen of toxic copper accumulation in toxic milk modeling Wilson’s disease by embryonic hepatocyte intrasplenic transplantation. ;11(24) Yanqing ,Guo Ning ,Huang Fan, Li Ling, Li Xunhua, Zhang Cheng, Liang Xiuling. Clinical, pathology ang genetic study of a kindred of mitochondrial encephalomyopathy with lactic acidosis and strokelike episodes. Chinese Medical Journal, 2005;118(8):.杨春水,梁秀龄,李建英,等. Wilson病ATP7B基因启动子区的研究. 中华神经医学杂志, 2005, 4(8):761-76582.杨春水,梁秀龄,李建英,等. WD病 ATP7BATP7B基因启动子区突变对基因表达的影. 响.中华医学遗传学杂志, 2005, 22(5): 93-9583 谢秋幼,李洵桦,梁秀龄. 泛素依赖的蛋白水解通路在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3型分子发病机制中的作用. 中华神经科杂志,2005,38(11): 690-69384. 谢秋幼,梁秀龄 ,李洵桦. 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3型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在PC12中的表达.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2005,22(5): 397-39985. 徐琳,梁秀龄,徐评议,黄彬,林正,黄帆,丰岩清. SYBR Green 荧光定量PCR检测Kbpala /Alb-ATP7B 短暂转染的表达.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2005,26(3s): 45-4886. 谢秋幼,梁秀龄 ,李洵桦等. 细胞凋亡在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3型发病机制中的作用.中华神经医学杂志,2006,5(2): 124-12787. 徐琳,梁秀龄,徐评议,等. 肝脏特异性表达载体kbpala/ALB-ATP7B的构建及表达.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2006,26(3): 145-14888. 赵霞 周列民 周珏倩 操德智陈子怡 李伟峰 梁秀龄. 雌激素对Ⅰ型神经纤维瘤发生机制的调控作用 中华神经科杂志,2006,39(1):39-4389. 黄丽 李洵桦 梁秀龄 李爱萍 庄甲军. 影响肝豆状核变性患者预后及疗效因素的研究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2006,32(1):11-1490. 黄丽, 李洵桦 梁秀龄, 等. 各种辅助检查对肝豆状核变性的诊断价值. 临床神经病学杂志, 2006, 19 ( ) :8-1191. 杨静芳, 梁秀龄,马守忠,等. 74 例肝豆状核变性患者中ATP7B 基因七种新突变的发现 中华神经科杂志, 2006,39(10):673-67792. 梁秀龄. 家族性发作性运动诱发性运动障碍的研究现状和展望. 中华神经科杂志, 2006, 39(11): 724-72593. 李洵桦, 陈素琴, 田伟, 陈子怡, 李爱萍, 李立, 梁秀龄. 发作性运动诱发性运动障碍八个家系临床特点分析. 中华神经科杂志, 2006, 39(11): 730-73394. 丰岩清,刘卫彬,陈子怡,国宁,陈曦,文建明,黄帆,梁秀龄. Dejerine-Sottas病(1例报道和文献复习).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2006,32(6):555-55895. 梁秀龄 肝豆状核变性诊断与治疗中需注意的问题.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2007,7(1): 4-896. 陈曦,丰岩清,王莹,石铸,黄东锋,黄劭敏,梁秀龄.肝损伤Balb-C小鼠用于细胞移植治疗的有效亚致死放疗剂量.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07,11(4):645-64897. 陈曦, 国宁, 王莹,梁秀龄, 丰岩清, 石铸, 丁建新, 黄劭敏. 干细胞移植前TX小鼠有效放疗剂量的探索.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2007, 33(2): 108-110

学习病毒学的重要性体现在哪几方面

:张立国、石建党、冯剑利、李钟、张琚. Type IV collagenase (matrix metalloproteinase-2 and-9) in prostate cancer. PROSTATE CANCER AND PROSTATIC DISEASES 吴荃,周颖,陈林峰,石建党,王春雨,苗琳,Mocker, H; Park, I;李钟,张琚. Benign prostatic hyperplasia (BPH) epithelial cell line BPH-1 induces aromatase expression in prostatic stromal cells via prostaglandin E2. JOURNAL OF ENDOCRINOLOGY王春雨,石建党,闫春和,吴荃,Klocker, H; Park, I;李钟,张琚. Development of a cell-isolation method for human prostatic smooth muscle cells based on cell type-specific activation of the SM22 gene promoter. BJU INTERNATIONALZhang, J; Qi, HX; Wang, HJ; Hu, P; Ou, LL; Guo, SH; Li, J; Che, YZ;Yu,YT; Kong, DL. Engineering of vascular grafts with genetically modified 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 on poly (propylene carbonate) graft. ARTIFICIAL ORGANS张智松王亮梅玫朱彦杜小玲李钟Irwin Park张琚石建党. Both nongenomic and genomic effects are involved in estradiol’s enhancing the phenotype of smooth muscle cells in cultured prostate stromal cells. The Prostate樊官伟高秀梅王宏朱彦张琚胡黎明Yan-Fang Su, Li-Yuan Kang,张伯礼. The anti-inflammatory activities of Tanshinone IIA, an active component of TCM, are mediated by estr. Journal of Steroid Biochemistry & Molecular Biology周颖肖向茜陈林锋杨睿石建党杜小玲Helmut Klocker, Irwin Park李钟张琚. Proliferation and phenotypic changes of stromal cells in response to varying estrogen/androgen levels in castrated rats. Asian Journal of AndrologyIrwin I Park, Qiang Zhang, Victoria Liu,张琚, Chung Lee. Estrogen at low concentrations acts through distinct pathways in normal versus BPH-derived prostate stromal cells. the Journal of Clinical Endocrinology张立国王春雨杨睿石建党符蓉陈林锋Helmut Klocker张琚. Real-time quantitative RT-PCR assay of prostate-specific antigen and prostate-specific membrane antigen in peripheral blood for detection of prostate cancer micrometastasis. Urol Oncol张智松段磊杜小玲马洪顺Irwin Park李钟张琚石建党. The proliferative effect of estradiol on human prostate stromal cells is mediated through activation of ERK. The Prostate吴荃石建党陈林锋王春雨Irwin Park李钟张琚. Regulation of proliferation and differentiation of prostatic stromal cells by estradiol through prostateic epithelial cells (BPH-1) in a paracrine manner. The BJU International刘树业Yu XD, Song CJ, Lu W, Zhang JD, Shi XR, Duan Y张琚. Cloning and expression of special F protein from human liver. World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牛远杰马腾骧张琚徐勇韩瑞发孙光. Androgen and prostatic stroma. ChinaAsian J AndrolZhou W, Park I, Pins M, Kozlowski JM, Jovanovic B,张琚,李钟, Ilio K. Dual regulation of proliferation and growth arrest in prostatic stromal cells by 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beta1. Endocrinology张琚Klaus Jung, Michael Lein, Glen Kristiansen, Birgit Rudolph, Steffen Hauptmann, Dietmar Schnorr, Stefan A. Loening, and Ralf Lichtenhagen. Differential expression of matrix metalloproteinases and their tissue inhibitors in human primary cultured prostatic cells and malignant prostate cell lines. The Prostate牛远杰徐勇张琚马腾骧. Proliferation and differentiation of prostatic stromal cells. BJU InternationalSimone T. Boesch, Stefan Corvin,张琚, Hermann Rogatsch, George Bartsch, and Helmut Klocker. Modulation of the Differentiation Status of Cultured Prostatic Smooth Muscle Cells by an a1-Adrenergic Receptor Antagonist. The ProstateFibroblast Growth Factor Levels in Cancer Cell and in Sera of Patients suffering from Proliferative Disorders of the Prostate. The Prostate 张琚, Michael W. Hess, Martin Thurnher, Alfred Hobisch, Christian Radmayr, Marcus V. Cronauer, Anton Hittmair, Zoran Culig, Georg Bartsch and Helmut Klocker. Human prostatic smooth muscle Cell in culture: Estradiol enhances expression of smooth muscle cell-specific markers. The prostateZoran culig, Alfred hobisch, Marcus V. Cronauer, Christian Radmayr, Anton Hittmair,张琚, Martin Thurnher, Georg Bartsch and Helmut Klocker. Regulation of prostatic growth and function by peptide growth factors. The prostateMathias ziegler, Dierk Jorcke,张琚, Rainer Schneider, Helmut Klocker, Bernhard Auer, Manfred Schweiger. Characterization of Detergent-Solubilized Beef Liver Mitochodrial NAD?glycohydrolase and its Truncated Hydrosoluble Form. Biochemistry 张琚, Mathias Ziegler, Rainer Schneider, Helmut Klocker, Bernhard Auer, Manfred Schweiger. identification and purification of a bovine liver mitochondrial NAD?glycohydrolase. FEBS LETTERS杨睿,张立国,符蓉,王春雨,刘树业,石建党,张琚. 实时定量PCR技术检测前列腺癌微小转移的研究. 南开大学学报于林,王春雨,杨睿,王亮,石建党*,张琚. TAT-GFP-ERB融合蛋白的原核表达与鉴定. 南开大学学报周颖,杨睿,石建党*,刘杰,杜小玲,王克明,张琚*. BPH间质细胞增殖和表型转化与雌激素受体α表达的关系. 解剖学报苗琳,石建党*,周颖,杜小玲,吴荃,王克明,张琚*. BPH-1通过分泌PGE2上调前列腺间质细胞ERR?的表达.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张智松,刘杰,杜小玲,段磊,张琚*,石建党. 雌激素快速激活MAPK途径促进前列腺间质细胞的增殖.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Rui Yang, Yu-Xia Ma, Lin-Feng Chen, Ying Zhou1, Zhan-Po Yang, Yan Zhu, Xiao-Ling Du, Jian-Dang Shi*, Hong-Shun Ma, Ju Zhang*. Antagonism of estrogen-mediated cell proliferation by raloxifene in prevention of ageing-related prostatic hyperplasia. Asian Journal of Andrology苗琳;周颖;石建党;杜小玲;焦鸿丽;张琚. 雌二醇通过TGFβ1促进前列腺间质细胞MMP-2的表达.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Miao, Jiandang Shi , Chun-Yu Wang, Yan Zhu, Xiaoling Du, Hongli Jiao, Zengnan Mo, Helmut Klocker, Chung Lee, . Estrogen receptor-related receptor alpha mediates up-regulation of aromatase expression by prostaglandin E2 in prostate stromal cells. Mol EndocrinolRui Yang, Da Xu, Jiandang Shi*, Helmut Klocker, Chung Lee, Ju Zhang*. Tanshinone IIA inhibits estrogen/androgen induced prostatic stromal hyperplasia. The Journal of Urology Yu, Jiandang Shi, Chun Yu Wang, Helmut klocker, Doris Mayer*, Ju Zhang*. Estradiol promotes the invasive potency of prostate cancer cells in a paracrine manner through stimulation of prostatic stromal cells. The Journal of Urology . Zhang, L. Wang, . Ma, . Du, J. Zhang*, . Shi* . nongenomic and genomic effects are involved in estradiol’s enhancing the phenotype of smooth muscle cells in cultured prostate stromal cells(AUA). The Journal of Urology . Zhou, . Xiao, R. Yang, . Shi*, . Du, J. Zhang*. Dynamic changes of stromal cell in the process of estrogen/androgen induced prostatic stromal hyperplasia in castrated rats. The Journal of Urology 贾金铭;马卫国;焦拥政;王家辉;罗少波;张琚;张智松. 癃必消胶囊对体外培养的人前列腺增生间质细胞作用机制的实验研究.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刘树业;杜智;商国强;贾艳慧;段缨;宋佐莉;张琚.. 肝癌中C53的表达及临床病理表现初探. 分子诊断与治疗杂志 马卫国;贾金铭;焦拥政;王家辉;罗少波;张琚;石建党;张智松. 癃必消胶囊对体外培养的人前列腺增生间质细胞Fibronectin和Collagen IV基因表达的影响. 中国男科学杂志马卫国;贾金铭;焦拥政;王家辉;罗少波;张琚;石建党;张智松. 癃必消胶囊对体外培养的人前列腺增生间质细胞TGF-β1和Smoothelin基因表达的影响. 中华男科学杂志袁庆东;肖向茜;梁承;张琚;赵建国. 电针用于治疗大鼠实验性前列腺增生症的机制研究.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樊官伟;王虹;张琚;高秀梅. 植物雌激素的临床价值. 国外医药(植物药分册)Iris Corvin,Christoph Maneschg,Marcus Bartsch Jr,Ju Zhang,Arnulf Stenzl,Georg Bartsch,Helmut Klocker.. Selective culture conditions for different types of primary human bladder cells. World J Urol 樊官伟,张琚,高秀梅. 选择性雌激素受体调节剂. 医学分子生物学杂志Yu Lin; Wang Chunyu; Shi Jiandang; Miao Lin; Du Xiaoling; Mayer Doris; Ju Zhang*. Estrogens Promote Invasion of Prostate Cancer Cells in a Paracrine Manner through Up-Regulation of Matrix Metalloproteinase 2 in Prostatic Stromal Cells. EndocrinologyLinjian Mo, Ju Zhang, Jiandang Shi, Qiang Xuan, Xiaoli Yang, Min Qin,Chung Lee, Helmut Klocker, Qingdi Quentin Li and Zengnan Mo. Human Kallikrein 7 Induces Epithelial?Mesenchymal Transition-like Changes in Prostate Carcinoma Cell. Anticancer Cui , ZhongLian Li , ErPeng Zhao , YanFeng Jia , DongHua Li , Ju Zhang and NaiQiang Cui. Overexpression of Sterol Carrier Protein 2 in Patients with Hereditary Cholesterol Gallstones. BMC Gastroenterology 彭雁飞,师莹,王亮,石建党*,杨小丽,张琚*. 用腺病毒载体包装不同分化程度平滑肌细胞特异性启动子的策略分离鉴定人前列腺间质细胞亚群. 南开大学学报Lin Yu, Jiandang Shi, Sa Cheng, Yan Zhu, Xiulan Zhao, Kuo Yang, Xiaoling Du,Helmut klocker,Xiaoli Yang,Ju Zhang*. Estrogen promotes prostate cancer cell migration via paracrine release of ENO1 from stromal cells. Molecular Endocrinology杜小玲,宁召臣,王春雨,石建党,张琚*. 类固醇激素受体辅助调节因子ARA55和TGFβ1在前列腺癌细胞中作用分子机制的研究. 南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Lin Miao, Sina Grebhardt, Jiandang Shi, Isabelle Peipe, Ju Zhang, Doris Mayer. Prostaglandin E2 stimulates S100A8 expression by activating protein kinaseA and CCAAT/enhancer-binding-protein-beta in prostate cancer cells . 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iochemistry & Cell Biology --1

带状疱疹论文参考文献

视神经萎缩是各种视神经病变的结局,而以视乳头变为苍白和视力障碍为其共有表现。根据它的伴随体征,可进一步推测不同的病因;视乳头苍白而边缘清楚的,往往为视神经炎,视神经外伤,药物中毒,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等原因引起,称为原发性视神经萎缩;苍白而边缘模糊不清的,常为视神经乳头水肿或视神经乳头炎的后果,称为继发性现神经萎缩;苍白而伴有凹陷者,提示与眼内压力长期升高有关,是晚期青光眼的典型表现。治疗应首先去除病因。针刺疗法可使部分病例改善视力。B族维生素和烟酸等几乎被列为常规药物,但疗效并不可靠。

你好!首先祝你身体健康!以下我来给你谈谈关于“视神经萎缩”的问题。 视神经萎缩是各种视神经病变的结局,其临床表现是,视乳头变为苍白色,自觉视力缓退,视野缩小,久之可以不辨明暗。 1)发病原因 1. 青光眼。 2. 视网膜神经纤维或神经节细胞病。 3. 炎症。 4. 视神经病变和视盘水肿。 5. 某些药物中毒。 6. 神经胶质瘤。 7. 遗传性疾病。 …… 3)一般治疗 1. 病因治疗。 2. 早期采用大量B族维生素,血管扩张剂、能量合剂等药物以加强神经营养。硝酸士的宁1毫克球后注射,每日1次,10次为1疗程,有提高视觉兴奋作用。 3. 中药可用消遥散加减和补中益气汤等。 4. 新针疗法,主穴为风池、睛明和球后,配穴为瞳子髎,丝竹空,光明、失明、合谷、肾俞和肝俞等。理疗可用碘离子透入等。 4)中医辩证 1. 常用验方 ① 滋补肝肾方 取生地、茯苓各15克,枸杞、白菊、淮山药、山萸肉、泽泻、丹皮、当归、五味子各9克,甘草3克。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服。 ② 疏肝养血方 用茯苓12克,丹皮、栀子、柴胡、白芍、菊花、枸杞各9克,薄荷、甘草各6克。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服。 2. 中药成药 ① 石斛夜光丸:每日2次,每次1丸。 ② 石斛明目丸:每日2次,每次1丸。 5)针灸疗法 1. 针刺法 用穴:睛明、风池、合谷、球后、承泣。取睛明、承泣、球后穴应沿眼眶壁徐徐刺入,深度约1寸,如遇阻力不要强行刺入,可留针15--30分钟,承泣、球后二穴交替使用。 治疗时如伴恶心、呕吐可加内关、足三里穴,每日或隔日1次,10--15次为1个疗程。 2. 推拿按摩法 在针灸过程中可配合眼保健操,在风池、睛明、太阳、承泣、阳白等穴处用手指按摩,每次取2--3穴,每穴按摩3--5分钟,每日可按摩2--3次,以提高疗效。 6)饮食疗法 中医认为本病与抵抗力下降,肝肾不足,脾胃运化功能失常,导致营养不良有一定关系,建议适当使用食疗膳方。 1. 药粥 取粳米、胡萝卜各100克,蜂蜜15--20毫升,鸡肝1具。鸡肝、胡萝卜切碎备用,先将粳米煮20分钟,再加鸡肝、胡萝卜同煮10分钟后加蜂蜜,趋热食用。 2. 菜谱 用熟猪油10克,使君子肉6克,白糖5克,香丸4克,鸡蛋1个,鲜鸡肝1具。将使君子肉、香丸加工成粉末;鲜鸡肝洗净,剁成细茸,将鸡蛋打入蒸碗内搅散,加白糖、使君子粉、肝茸拌匀,放入蒸笼内,旺火开水蒸约15分钟,取出撒入雷丸粉调匀即成。 注:制作时白糖改用酱油、味精,鸡肝改用鸭肝也可。 7)养身保健 祖国医学认为,视神经萎缩多因肝肾不足,精气耗损;或久病体虚,运化失调等引起气血不足、肝失条达而致。 1. 起居调养 应注意保持充足的睡眠,切勿过度疲劳,加强身体抵抗力,以防身体中的其他炎症导致病情加剧,周围环境光线要柔和,避免强光对眼睛的刺激。 2. 心理调养 视神经萎缩是由于各种视神经病变导致,而视神经病变又与人的精神和情绪有较大关系,常常在精神受到刺激,情绪发生波动时发病,甚至突然双目失明。 因此,生活愉快、心情舒畅的人可以少得或不得眼病。已患视神经病变或轻度视神经萎缩的病人,更应保持轻松愉快的心情,对保护眼睛、控制病情发展尤为重要。 8)爱心提示 1. 注意加强营养,注意调理胃肠道消化吸收功能,平时多食蔬菜、水果、蛋类、奶制品、动物肝脏等。 2. 禁止吸烟及饮烈性酒,增强机体体质,做保健操、气功等在某些病例均有一定效果。 3. 以上介绍用(方)药,请务必咨询当地正规(中医)医院,结合自身生理特点和不同的病理变化,辨证选择使用。 以上回答如果满意,请不要辜负我的一片好意,及时采纳为答案。

引言水痘-带状疱疹病毒(varicella-zoster virus, VZV)可引起水痘和带状疱疹。VZV与单纯疱疹病毒(herpes simplex virus, HSV)1型和2型、巨细胞病毒(cytomegalovirus, CMV)、EB病毒(Epstein-Barr virus, EBV)和人类疱疹病毒(human herpesvirus, HHV)-6、HHV-7及HHV-8均属于疱疹病毒家族。水痘通常是健康儿童中的轻度自限性疾病。罕见情况下,水痘会累及妊娠女性或产后女性,从而影响到胎儿或新生儿。新生儿也可发生医院获得性VZV感染。本文将总结新生儿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感染。水痘以及妊娠期VZV感染见其他专题。(参见“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感染的临床特征:水痘”和“妊娠期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感染”)临床特征先天性水痘综合征 — 大多数先天性水痘综合征患者都是母亲在孕龄8-20周时感染VZV的婴儿。但与妊娠期间的众多其他病毒感染相比, VZV的总体感染风险很小。如果母亲是在妊娠20周以前感染VZV,则婴儿罹患先天性水痘综合征的风险约为2%;如果感染发生于妊娠13周以前,则婴儿患病的风险低于1%[1,2]。常见胎儿子宫内生长受限。(参见“妊娠期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感染”)受累婴儿的特征包括以下部分或全部表现(以发生率高低排序)[3]:可能凹陷和存在色素沉着的瘢痕性皮损,呈皮节分布。眼部缺陷,如白内障、脉络膜视网膜炎、Horner综合征、小眼球和眼球震颤。(参见“儿童白内障”)肢体畸形,通常包括骨骼和肌肉发育不全。中枢神经系统异常,如皮质萎缩、癫痫发作和智力障碍(精神发育迟滞)。新生儿水痘感染风险 — 新生儿水痘是死亡率可高达30%的严重疾病[4]。母亲在分娩前2周内暴露于VZV或出现水痘的临床表现时,新生儿的感染风险最高。也可能发生医院获得性VZV感染。若母亲在分娩前5日到分娩后2日期间出现水痘感染症状,则新生儿的病死率增加[5,6]。母体来不及在这段时间里产生IgG并使胎儿通过抗体的被动转移来获得免疫力。若是在出生后的10-28日里获得水痘,则通常程度较轻[7]。但新生儿的免疫系统相对不成熟,因此比年龄较大的婴儿或儿童更有可能发生严重疾病[8]。早产儿发生医院获得性VZV感染的风险高于足月儿,因为母体IgG抗体的主动转运主要是在晚期妊娠发生[9]。出生后的年龄也是一个危险因素,因为抗体水平会随着年龄的增大而下降[10,11]。一份关于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eonatal intensive care unit, NICU)中VZV暴露的报告显示,出生2个月后的婴儿常为血清抗体阴性[10]。临床特征 — 新生儿水痘的临床特征多种多样,轻则为类似于年龄较大儿童水痘的轻度疾病,重则为类似于免疫功能受损患者的播散性感染。(参见“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感染的临床特征:水痘”,关于‘临床表现’一节)新生儿可在出生后的数日内发热,之后出现全身性水疱疹(图片 1)。皮疹开始时为斑疹并迅速进展为丘疹,接着是特征性水疱皮损,随后结痂。其通常最先出现于头部,再扩展至全身。这些皮损的特征是处于不同的发展和愈合阶段。可以通过全身受累以及皮损处于不同的发展和愈合阶段这两个特征来区分水痘与新生儿HSV感染导致的水疱疹,后者往往呈群集在局部(图片 2)。(参见“新生儿单纯疱疹病毒感染:临床特征与诊断”,关于‘皮肤-眼-口感染’一节)轻度新生儿水痘病例的皮损可在7-10日内愈合。但随后可能会发生播散性疾病,其中最常见的内脏表现是水痘肺炎、肝炎和脑膜脑炎。在母亲于妊娠期发生水痘的新生儿中,带状疱疹的报道十分少见[12,13]。若母亲在分娩时有活动性水痘感染, 那么在婴儿出生后立即给予水痘-带状疱疹免疫球蛋白(varicella-zoster immune globulin, VariZIG)可能会减轻新生儿疾病。(参见下文‘暴露后预防’)诊断 新生儿水痘可根据临床表现诊断,依据包括母亲在距离分娩不久时暴露于VZV或有临床症状,且患者存在特征性表现,即处于不同发展和愈合阶段的全身性水疱皮损(图片 1)。在不确定和/或严重病例中,可通过PCR检出VZV来证实诊断。诊断新生儿水痘时首选PCR,因为它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均较高。PCR可从水疱拭子或水疱刮屑、已结痂皮损的痂片、活检样本组织和/或脑脊液中检出VZV[6]。其还可区分野生型VZV与疫苗病毒株。(参见“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感染的诊断”,关于‘聚合酶链反应’一节)用直接荧光抗体法(direct fluorescent antibody, DFA)检测来自活动性水疱皮损的刮屑可实现快速诊断。但不应以DFA代替PCR检测,因为PCR的敏感性更高。(参见“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感染的诊断”,关于‘直接荧光抗体’一节)病毒培养没有诊断价值,因为它的敏感性远低于PCR且病毒需要数周时间生长。(参见“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感染的诊断”,关于‘病毒培养’一节)血清学检测有助于明确诊断。但这种方法需获取急性期和恢复期的滴度,因此不能快速确立诊断。新生儿感染水痘时,急性期和恢复期的血清均显示VZV IgG滴度升高。而在妊娠期间被动获得母体抗体的未感染新生儿中,急性期和恢复期的VZV IgG滴度通常都较低。VZV IgM在新生儿中不敏感,可得出假阳性结果。(参见“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感染的诊断”,关于‘血清学检测’一节)也有荧光抗膜抗体试验(fluorescent anti-membrane antibody, FAMA)、乳胶颗粒凝集试验(latex agglutination, LA)、ELISA,以及补体增强中和试验等其他诊断性检查可供使用,但不推荐用于新生儿。胎儿水痘感染也有可能在产前得到诊断。(参见“妊娠期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感染”)暴露后的处理 对于因母体感染或接触感染者而暴露于VZV的新生儿,处理方法包括隔离及暴露后预防。具体的干预措施取决于暴露时机、母亲的血清抗体状态,以及胎龄。为年龄较大儿童及成人预防水痘的疫苗尚未在新生儿中得到检测。(参见“水痘-带状疱疹病毒院内感染的预防和控制”)暴露后预防VariZIG — 水痘-带状疱疹免疫球蛋白(VariZIG)是纯化的人免疫球蛋白制剂,由含高水平抗水痘抗体的血浆制成[14]。(参见“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感染的暴露后预防”,关于‘VariZIG’一节)已证实暴露后以防治疗可为暴露的新生预防水痘,或为预防不完全的患者减轻病情或延迟发病[15]。美国免疫接种实践咨询委员会(Advisory Committee on Immunization Practices, ACIP)和美国CDC推荐对有VZV明显暴露的新生儿使用VariZIG[6,16,17]:母亲在分娩前后(分娩前5日内或分娩后2日内)出现水痘症状和体征。出生时胎龄大于等于28周的住院早产儿,且母亲无免疫接种记录、血清抗体阴性,也无明确的水痘感染既往史。胎龄小于28周或出生体重小于1000g的住院早产儿,无论母亲有无水痘感染史或疫苗接种史。还有一些专家建议,若暴露婴儿的母亲没有免疫VZV的证据,则应在出生后2周内对婴儿使用VariZIG[18]。体重为的新生儿推荐使用125U(1瓶),体重小于等于2kg的新生儿推荐使用(瓶),肌内注射[6]。VariZIG为冻干制剂,必须复溶后才可进行肌内注射。需要进行暴露后预防时,应尽快给予VariZIG进行被动免疫。水痘暴露后应用VariZIG行被动免疫的时间窗最多为10日[16]。(参见“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感染的暴露后预防”,关于‘VariZIG’一节)如果没有VariZIG,则可考虑静脉用免疫球蛋白(intravenous immune globulin, IVIG)或预防性应用阿昔洛韦[6]。隔离 — 母亲和婴儿是否需要隔离取决于有无活动性疾病或暴露的时机。活动性疾病−必须隔离存在活动性VZV病变的母亲。直到母亲不会传染疾病时,才可解除其与婴儿的隔离。如果母亲在分娩前5日内或产后2日内发病,则应给予婴儿VariZIG。还要隔离所有在婴儿室或NICU中出现水痘的婴儿。在分娩前的21日内出现活动性水痘−若母亲在娩前的21日内出现活动性水痘但在入院前消退,则不需要隔离。但新生儿应留在母亲的病房,并与其他婴儿隔离。该婴儿应该已经由母体抗体获得被动免疫,因而不需要接受VariZIG。母亲在入院之前6-21日暴露−若母亲入院前的6-21日期间暴露于VZV且血清抗体阴性,则应将其与其他患者及婴儿室隔离,因其可能在住院期间出现水痘。这条建议是考虑到水痘的潜伏期通常为暴露后14-16日,但有时为10-21日[18]。接受VariZIG或IVIG后,水痘的潜伏期可延长至28日,但免疫功能受损患者的潜伏期可能较短。此类母亲的足月婴儿应与母亲隔离。应仅由具有VZV免疫力的医护人员照顾此类母亲与婴儿,并且应尽快安排他们出院。母亲在入院前6日内暴露−如果血清抗体阴性的母亲在入院前6日内暴露,并在48小时内出院,则无需隔离,因为预计其不会在住院期间出现水痘。婴儿室暴露 — 应隔离在婴儿室或NICU出现水痘的婴儿。婴儿室暴露一般是由具有传染性的探视者或医院工作人员引起。在新生儿室中,已暴露的婴儿通常在出现传染性前就已出院。出生10日后的婴儿感染水痘时,病情通常较轻。因此,一些医生倾向于进行常规的新生儿护理,而不给予VariZIG或者检测母体的免疫状况。但在出生后1个月内暴露的婴儿都可考虑给予VariZIG[8]。在这种情况下,一种方法是仅当母亲的血清抗体为阴性时才给予婴儿VariZIG。在少数情况下,婴儿住院8日以上且母亲的血清抗体为阴性,此时可能需要隔离。(参见“水痘-带状疱疹病毒院内感染的预防和控制”)NICU暴露 — NICU中的暴露婴儿通常会分为一组。要将他们与暴露后8-21日期间入院的患者相隔离。母亲血清抗体呈阴性的所有NICU婴儿都要接受VariZIG;胎龄小于28周或出生体重小于等于1000g的早产儿也都要接受VariZIG,无论其母亲的免疫状况如何[6,19]。应将已接受VariZIG的婴儿与新收入的患者隔离28日[12]。治疗阿昔洛韦 — 发生严重散播性VZV感染的新生儿(如肺炎、脑炎、血小板减少、严重肝炎)采用静脉阿昔洛韦[30mg/(kg·d),分3次给药]治疗10日[20,21]。大部分病毒复制会在皮疹出现后的72小时内停止,因此必须在出现症状后尽快开始抗病毒治疗。支持针对新生儿水痘使用阿昔洛韦的证据仅限于病例报告和病例系列研究[22,23]。间接证据来自于为免疫功能受损患者治疗水痘的经验。和免疫功能受损患者一样,散播性VZV感染的新生儿比免疫功能正常的年纪较大患者更容易发生严重并发症和死亡。(参见“水痘感染的治疗”,关于‘免疫功能受损的宿主’一节)控制发热 — 水痘患者的体温升高通常轻微,所以很少需要控制发热。阿司匹林会增加Reye综合征的风险,所以不应使用[24]。使用对乙酰氨基酚可能会延长病程[25]。非甾体类抗炎药可能与坏死性A组链球菌感染有关,所以尚不推荐在这种情况下使用,但一项病例对照研究并未发现这种关联[26]。体温升高持续时应评估患者有无继发性并发症。母乳喂养 — 虽然母乳中检测出过VZV的DNA,但仍不确定VZV是否会分泌至母乳[27]。母乳中的抗体可能具有保护作用,所以我们鼓励母乳喂养暴露于或感染了水痘的新生儿[28]。学会指南链接 其他专题提供了部分国家及地区的学会指南和政府指南链接。(参见“Society guideline links: Varicella-zoster virus”)总结与推荐新生儿水痘-带状疱疹病毒(VZV)感染来自妊娠期或分娩时的母体垂直传播,或是出生后的环境或感染的医护人员。(参见上文‘引言’)先天性水痘综合征患者为母亲在孕龄8-20周时感染VZV的婴儿。临床表现多种多样,包括瘢痕性皮损、眼部缺陷(如白内障、脉络膜视网膜炎、Horner综合征、小眼球和眼球震颤)、肢体畸形(如骨骼和肌肉发育不全),以及中枢神经系统异常(如皮质萎缩、癫痫发作及认知功能障碍)。(参见上文‘先天性水痘综合征’和“妊娠期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感染”,关于‘先天性水痘综合征的临床特点’一节)新生儿水痘是死亡率可高达30%的严重疾病。母亲感染VZV或在分娩前2周内暴露于VZV时,新生儿有发生新生儿水痘的风险。若母亲在分娩前5日到分娩后2日期间出现水痘感染症状,则婴儿的死亡风险增加,因为母体来不及在这段时间里产生抗体并将抗体转移到婴儿体内。(参见上文‘新生儿水痘’)新生儿水痘的临床表现多种多样,轻则为类似于年龄较大儿童的轻度水痘,重则为累及肝脏、肺和中枢神经系统的播散性疾病。(参见上文‘临床特征’)新生儿VZV感染可根据临床表现诊断,依据包括母亲在距离分娩不久时暴露于VZV或出现临床症状,且患者存在特征性表现,即处于不同发展和愈合阶段的全身性水疱皮损(图片 1)。在不确定和/或严重病例中,可通过PCR检出VZV来证实诊断,样本包括水疱拭子或水疱刮屑、已结痂皮损的痂片、活检样本组织和/或脑脊液。用直接荧光抗体法( DFA)检测来自活动性水疱皮损的刮屑可实现快速诊断。但不应以DFA代替PCR检测,因为PCR的敏感性更高。(参见上文‘诊断’)推荐对下列人群采用水痘-带状疱疹免疫球蛋白(VariZIG)进行暴露后预防:母亲在分娩前后(即分娩前5日到分娩后2日)出现感染症状的婴儿、胎龄大于等于28周且母亲没有免疫力的早产儿,以及胎龄小于28周的早产儿。(参见上文‘VariZIG’)必须将有活动性疾病的母亲或在入院前6-21日有暴露史且血清抗体阴性的母亲与其他患者(包括这类母亲的婴儿)相隔离。直到母亲不具有传染性时才可解除其与新生儿的隔离。应将所有出现水痘的婴儿与其他婴儿隔离。(参见上文‘隔离’)对于有严重散播性VZV感染的新生儿(如肺炎、脑炎、血小板减少、严重肝炎),我们推荐应用抗病毒治疗,而非单用支持性治疗(Grade 1B)。不予以抗病毒治疗时,此类婴儿的并发症和死亡风险都很高。治疗包括10日疗程的静脉阿昔洛韦,30mg/(kg·d),分3次给予。(参见上文‘阿昔洛韦’)我们鼓励母乳喂养暴露于水痘或受到感染的婴儿。(参见上文‘母乳喂养’)参考文献 Pastuszak AL, Levy M, Schick B, et al. Outcome after maternal varicella infection in the first 20 weeks of pregnancy. N Engl J Med 1994; 330:901. Enders G, Miller E, Cradock-Watson J, et al. Consequences of varicella and herpes zoster in pregnancy: prospective study of 1739 cases. Lancet 1994; 343:1548. Gershon, AA. Chickenox, measles, and mumps. In: Infectious Diseases of the Fetus and Newborn Infant, 7th ed, Remington, JS, et al. (Eds), Elsevier Saunders, Philadelphia 2010. . (Accessed on October 15, 2012). Meyers JD. Congenital varicella in term infants: risk reconsidered. J Infect Dis 1974; 129:215. American Academy of Pediatrics. Varicella-zoster virus infections. In: Red Book: 2018 Report of the Committee on Infectious Diseases, 31st, Kimberlin DW, Brady MT, Jackson MA, Long SS (Eds), American Academy of Pediatrics, Itasca, IL 2018. . Bailey, JE, Toltzis, P. Perinatal viral infections. In: Neonatal-Perinatal Medicine: Diseases of the Fetus and Infant, 9th, Martin RJ, Fanaroff AA, Walsh MC (Eds), Elsevier Mosby, St. Louis 2011. Vol 2, . Prober CG, Gershon AA, Grose C, et al. Consensus: varicella-zoster infections in pregnancy and the perinatal period. Pediatr Infect Dis J 1990; 9:865. Saji F, Samejima Y, Kamiura S, Koyama M. Dynamics of immunoglobulins at the feto-maternal interface. Rev Reprod 1999; 4:81. Lipton SV, Brunell PA. Management of varicella exposure in a neonatal intensive care unit. JAMA 1989; 261:1782. Ng PC, Lyon DJ, Wong MY, et al. Varicella exposure in a neonatal intensive care unit: emergency management and control measures. J Hosp Infect 1996; 32:229. David TJ, Williams ML. Herpes zoster in infancy. Scand J Infect Dis 1979; 11:185. Dworsky M, Whitley R, Alford C. Herpes zoster in early infancy. Am J Dis Child 1980; 134:618. 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CDC). A new product (VariZIG) for postexposure prophylaxis of varicella available under an investigational new drug application expanded access protocol. MMWR Morb Mortal Wkly Rep 2006; 55:209. Tebruegge M, Pantazidou A, Curtis N. Towards evidence based medicine for paediatricians. How effective is varicella-zoster immunoglobulin (VZIG) in preventing chickenpox in neonates following perinatal exposure? Arch Dis Child 2009; 94:559. 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CDC). FDA approval of an extended period for administering VariZIG for postexposure prophylaxis of varicella. MMWR Morb Mortal Wkly Rep 2012; 61:212. 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CDC). Morbidity and Mortality Weekly Report. Updated recommendations for Use of VariZIG-United States, 2013. (Accessed on July 23, 2013). American Academy of Pediatrics. Varicella-zoster virus infections. In: Red Book: 2018 Report of the Committee on Infectious Diseases, 31st ed, Kimberlin DW, Brady MT, Jackson MA, Long SS (Eds), American Academy of Pediatrics, Itasca, IL 2018. . Heuchan AM, Isaacs D. The management of varicella-zoster virus exposure and infection in pregnancy and the newborn period. Australasian Subgroup in Paediatric Infectious Diseases of the Australasian Society for Infectious Diseases. Med J Aust 2001; 174:288. American Academy of Pediatrics. Varicella-zoster virus infections. In: Red Book: 2018 Report of the Committee on Infectious Diseases, 31st ed, Kimberlin DW, Brady MT, Jackson MA, Long SS (Eds), American Academy of Pediatrics, Itasca, IL 2018. . Kesson AM, Grimwood K, Burgess MA, et al. Acyclovir for the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varicella zoster in children, adolescents and pregnancy. J Paediatr Child Health 1996; 32:211. Williams H, Latif A, Morgan J, Ansari BM. Acyclovir in the treatment of neonatal varicella. J Infect 1987; 15:65. Singalavanija S, Limpongsanurak W, Horpoapan S, Ratrisawadi V. Neonatal varicella: a report of 26 cases. J Med Assoc Thai 1999; 82:957. Autret-Leca E, Jonville-Béra AP, Llau ME, et al. Incidence of Reye's syndrome in France: a hospital-based survey. J Clin Epidemiol 2001; 54:857. Doran TF, De Angelis C, Baumgardner RA, Mellits ED. Acetaminophen: more harm than good for chickenpox? J Pediatr 1989; 114:1045. Lesko SM, O'Brien KL, Schwartz B, et al. Invasive group A streptococcal infection and nonsteroidal antiinflammatory drug use among children with primary varicella. Pediatrics 2001; 107:1108. Yoshida M, Yamagami N, Tezuka T, Hondo R. Case report: detection of varicella-zoster virus DNA in maternal breast milk. J Med Virol 1992; 38:108. Grumach AS, Carmona RC, Lazarotti D, et al. Immunological factors in milk from Brazilian mothers delivering small-for-date term neonates. Acta Paediatr 1993; 82:284.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