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投稿百科

天体物理学杂志官网

发布时间:2024-07-04 08:07:59

天体物理学杂志官网

双黑洞合并产生引力波的模拟图。 (马克斯普朗克引力物理研究所/图) 引力波的发现是21世纪迄今为止最重要的物理学成就之一,三位物理学家因为对发现引力波的重要贡献获得了201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自2015年9月14日首次探测到引力波信号以来,科学家不断发现新的引力波信号。这种时空涟漪携带着源的重要信息,引力波天文学也开启了 探索 宇宙的新道路。 2020年9月2日,美国激光干涉引力波天文台(LIGO)与位于意大利的室女座引力波天文台(Vigro)共同宣布他们利用引力波探测到一个质量为142个太阳的黑洞。这是科学家首次探测到质量介于100个太阳到1000个太阳之间的“中等质量黑洞”,也是到目前为止科学家利用引力波探测到的质量最大的黑洞。科学家推测,这个黑洞由两个较小的黑洞合并而成,而两个参与合并的黑洞中质量较大的一个,其质量并不在此前理论允许的质量范围内。这些发现将挑战我们关于大质量恒星生命周期最后阶段的理解,并加深我们对黑洞形成和演化的认识。 关于这项研究的两篇论文于9月2日同时发表:其中一篇发表在《物理评论快报》(Physical Review Letters)上,详细介绍了这个引力波信号的发现;另一篇发表在《天体物理学杂志快报》(Astrophysical Journal Letters)上,讨论了信号的物理性质和天体物理学意义。 LIGO和Virgo在2019年5月21日分别探测到这个信号,因此这个信号被编号为GW190521。这个信号源同地球的距离大约为70亿光年,是科学家探测到的最远的引力波源。科学家使用最先进的计算和建模工具,揭示出这次不同寻常的合并的大量信息。 他们推测GW190521最有可能来自不同寻常的双黑洞合并事件。到目前为止确认的所有引力波信号都来自双星合并事件,要么是双黑洞合并,要么是双中子星合并,而这次合并事件就是两个质量分别为85倍太阳质量和66倍太阳质量的黑洞的合并。两个黑洞合并时,形成一个新的质量大约为142倍太阳质量的黑洞,同时释放出巨大的能量。这些能量大约相当于8个太阳的质量。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研究员、Virgo合作组织成员尼尔森·克里斯滕森(Nelson Christensen)表示:“这不像我们通常探测到的啁啾声一样的信号。”在科学家于2015年第一次探测到的引力波事件GW20150914中,两个黑洞合并释放出3个太阳的质量。与那次的信号相比,“这次更像是一次巨响,是LIGO和Virgo到目前为止探测到的最强大的信号。” 科学家目前观测到的黑洞根据质量可以分为两类:恒星级黑洞和超大质量黑洞。恒星级黑洞的质量在几个到几十个太阳之间,被认为是恒星死亡时形成的。超大质量黑洞的质量在数千个太阳到数十亿个太阳之间,我们银河系的中心就有这样的黑洞。而142个太阳质量的黑洞则属于恒星级黑洞和超大质量黑洞之间的中等质量黑洞,这也是科学家第一次探测到这种类型的黑洞。它所在的100个到1000个太阳质量这个区间被称作“黑洞沙漠”,就是因为科学家此前发现的位于这个质量区间的黑洞候选天体极少。这个质量的黑洞同对天体物理学家和宇宙学家来说最困扰也最具挑战性的问题之一有关:超大质量黑洞的起源。他们推测这些宇宙中的“巨兽”可能来自较小的中等质量黑洞的合并。 加州理工学院教授、LIGO合作组织成员艾伦·韦恩斯坦(Alan Weinstein)在LIGO官网上表示:“这个事件提出的问题要比它给出的答案更多;从发现和物理学的角度,这是一件令人激动的事情。” 这两个参与合并的黑洞同样非常独特。它们的质量很大,因此科学家怀疑其中的一个或者两个全都不是像一般的恒星级黑洞那样是由一颗塌缩的恒星形成的。 根据恒星演化理论,质量达到130倍太阳质量的恒星可以产生质量最高为65倍太阳质量的黑洞。对于质量更大的恒星,比如超过200倍太阳质量,由于物理机制不同,会最终直接塌缩成质量至少为120倍太阳质量的黑洞。这样一来,一颗塌缩的恒星不会产生质量大约在65倍到120倍太阳质量之间的黑洞,这个范围被称作“对不稳定质量间隙”(pair instability mass gap)。 但是在产生引力波信号GW190521的两个黑洞中,有一个处于上述质量范围的边界附近,而其中质量较大的一颗为85倍太阳质量,则是第一颗探测到的位于“对不稳定质量间隙”中的黑洞。克里斯滕森在LIGO官网上表示:“我们看到了一个位于这个质量间隙中的黑洞,这足以令很多天体物理学家挠头,尝试研究这些黑洞是如何形成的。” 在发表在《天体物理学杂志快报》上的论文中,研究人员提出了一种解释,即“分级合并”(hierarchical merger):在相互接近并发生合并之前,两个黑洞分别是由两个更小的黑洞合并而成。不过,除了这种可能性外,Virgo合作组织成员、意大利帕多瓦大学教授米盖拉·马佩利(Michela Mapelli)指出:“还有可能是来自大质量恒星的塌缩或者其他更加奇异的过程。然而,可能我们不得不修正我们目前关于恒星生命周期最后阶段的理解以及由此得来的对黑洞形成的质量限制。不管怎样,GW190521对黑洞形成的研究都作出了重要贡献。” 尽管GW190521的信号持续时间很短,只有不到秒,限制了科学家对源的天体物理性质的研究,但他们还是从中推测出合并前的两个黑洞旋转速度非常快。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研究员、Virgo合作组织成员蒂托·达尔·坎顿(Tito Dal Canton)认为:“这个信号显示了进动的迹象。”也就是说,当两个黑洞一边旋转一边相互靠近的时候,它们各自的自转轴可能会偏离轨道的轴向,而轴的错位会导致它们的轨道摇摆不定。坎顿表示:“这个效应很微弱,因此我们不能确定它一定存在;但是如果是真的话,那这个效应就会支持这样一种假设,即合并前的黑洞产生并存在于一个不稳定的、拥挤的宇宙环境中,比如致密的恒星星系团或者活跃星系核的吸积盘。” 除了最有可能的双黑洞合并外,也还存在科学家未知的全新机制产生这些引力波的可能性。科学家在论文中简要讨论了宇宙中其他可能产生他们探测到的信号的引力波源。例如,可能是一颗位于我们的星系之中的正在塌缩的恒星产生了这个引力波信号,但是科学家并没有发现超新星爆炸的其他迹象,比如中微子;也可能来自宇宙最早期的暴胀之后产生的宇宙弦;还有一种可能性,即两个黑洞并不是形成于合并或者恒星塌缩,而是来自原初黑洞。不过,这些奇异的可能性没有哪个能和双黑洞合并一样很好地与观测数据吻合。 针对这次发现,Vigro发言人乔瓦尼·洛苏尔多(Giovanni Losurdo)这样说道:“Virgo和LIGO合作进行的观测照亮了黑暗的宇宙,定义了一个新的宇宙图景。而在今天,我们再一次宣布一个史无前例的发现。我们始终在改进我们的探测器以提升它们的性能,从而更加深入地 探索 宇宙。” 南方周末特约撰稿 鞠强

Gliese 581g是 Gliese 581 系统中其主星的第三颗行星,如果包括两颗未经证实的行星,则为第五颗行星。

Gliese 581g 是 Gliese 581 系统中一颗 未经证实的系外行星 。

系统中有四颗已确认的行星和一颗未确认的行星。

这颗行星是其 红矮星主星的第四个 。

Gliese 581g 的质量大约是 地球的 3 到 4 倍, 其 半径被认为是大约 倍 。

质量表明 Gliese 581g 很可能是一颗 岩石行星 ,其重力足以保持其 大气层 。

Gliese 581g 是在其恒星的可居住区发现的 最像地球 的行星之一。

Gliese 581g被认为是 潮汐锁定 的,这意味着这颗行星的同一侧总是面对着它的 主星 。

人们认为 Gliese 581g 上的 重力 与地球上的非常相似。

Gliese 581g 从它的主星接收到的 阳光水平 与地球从太阳接收到的阳光水平 相似 。

Gliese 581g 轨道

Gliese 581g 在 1360 万英里(2200 万公里)的距离内围绕其主星旋转,需要 37 天才能完成一个完整的轨道。

Gliese 581g 的直径可能只有地球的 倍。

Gliese 581g 大气

大气成分未知,但理论模型表明,如果地球大气中的 二氧化碳 含量足够高,那么 Gliese 581g 可能具有 热带气候 。

Gliese 581g 适居性

尽管围绕 Gliese 581g 的确认 存在争议 ,但它仍然被认为是太阳系外潜在可居住性 最有希望的候选者之一。

Gliese 581g 是距地球仅 20 光年 的行星系统内的太阳系外行星候选者,但目前它的存在受到 高度怀疑。

虽然已经发现了数千颗系外行星候选者,但通常需要 至少两次独立观察, 才能确认这些行星确实存在。

为了科学严谨,这颗行星应该由 两个独立的团队 使用 两个不同的天文台 进行观测。

然而,在 2010 年发现 Gliese 581g 的最初研究人员在 2012 年为他们的方法进行了辩护,并对其他团队的一些工作提出了质疑。

这颗行星目前未列入由波多黎各大学阿雷西博行星宜居性实验室管理的宜居系外行星目录。

在 2014 年 10 月一篇描述系外行星宜居性“错误开始”的博客文章中,研究员 Abel Mendez 写道,这颗行星并不存在。

这颗行星于 2010 年 9 月由加州大学圣克鲁兹分校的 Steven Vogt 领导的团队首次宣布。

利用夏威夷 WM 凯克天文台11 年的观测数据,研究小组宣布了围绕恒星 Gliese 581 的两颗行星:

Gliese 581f 和 Gliese 581g。

结果发表在 《天体物理学杂志 》上,并在 Arxiv 上以预印本的形式提供。

这颗行星被认为位于其母星(一颗红矮星)的宜居带内。

这种类型的恒星比我们自己的太阳更冷,这意味着行星需要靠得更近才能获得足够的热量让水在其表面流动。

虽然天文学家通常通过行星是否可以支持液态水来定义可居住性,但人们承认有许多因素会影响它。

这包括行星的大气层以及其母星在发射能量方面的变化程度。

之前在该系统中发现的两颗行星,格利泽 581c 和格利泽 581d,后来被认为位于宜居带的边缘。

(在未来几年,Gliese 581d 的存在也受到质疑)。

系统中行星数量的 历史 估计范围从大约 3 到 6 颗行星,这取决于所使用的方法。

至于 Gliese 581g,研究人员表示,这颗行星始终有一面面向其母星,而另一面则始终处于黑暗中。

宜居区域可能位于阴影和光线之间。

Gliese 581g 是通过检测它在其母星中引起的引力摆动而发现的,但研究人员说它很微妙。

需要以每秒 米的精度进行 200 多次观测。

来自凯克的数据与位于智利的欧洲南方天文台拉西拉 米望远镜的另一个著名的行星搜寻仪器 HARPS(高精度径向速度行星搜索项目)相结合。

田纳西州立大学的机器人望远镜也证实了恒星的亮度测量。

这颗行星的存在很快就受到了审查。

然而,那年 10 月,由 日内瓦天文台 的迈克尔市长领导的一个团队在 国际天文学联合会 上展示了使用来自 HARPS 数据 的更多数据点。

他们说,他们看到了他们认为是该系统中 其他四颗行星 的信号,但信息并未显示 Gliese 581g。

天文学家弗朗西斯科·佩佩 (Francesco Pepe) 说:“原因是,尽管仪器和许多数据点非常精确,但这颗潜在的第五颗行星的信号幅度非常低,基本上处于测量噪声的水平。”

在日内瓦天文台研究 HARPS 数据,在 上重新发表的天体生物学杂志文章的电子邮件中。

该论文也在预印本网站 上发表,但似乎 未被接受发表 。

这是Vogt 在 2012 文章中提出的观点。

他还表示,他自己的团队 无法得出与瑞士团队相同的结论 ——除非他们删除了一些数据点。

“我不知道这种遗漏是故意的还是错误的,”他当时说。

“我只能说,如果这是一个错误,他们现在不止一次犯同样的错误,不仅在这篇论文中,在其他论文中也是如此。”

2010 年的研究团队彼此对立,开始了一系列关于 581g 的出版活动,有时还讨论了系统中其他假定行星的合理性。

2010 年,由德国海德堡马克斯普朗克天文学研究所的 Rene Andrae 领导的一个小组表示,Vogt 小组的发现是基于假设行星具有圆形轨道,德国小组认为这一结论是不正确的。

2011 年,一篇基于不同统计方法分析 HARPS 和 HIRES 数据的论文在 MNRAS 上发表。

这个由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的菲利普格雷戈里领导的小组也找不到表明存在 581g 的信号。

2012 年,沃格特(发现 581g)使用了与 2010 年 未能找到 581g 的瑞士队相同的数据。

他的团队表示,只要行星具有圆形轨道,行星就在那里,并表示对方团队在 2010 年的原始论文中可能会省略某些数据点。

Vogt 告诉 ,圆形轨道之所以有效,是因为“动态稳定性、拟合优度和简约原则(奥卡姆剃刀)。

该论文发表在《天文新闻》上。

然而,对 581g 的进一步研究对它的存在产生了强烈的怀疑。

2014 年,由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博士后研究员 Paul Robertson 领导的团队表示,在对其太阳活动进行校正时,数据中看不到 Gliese 581d(系统中的另一颗行星)。

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的新闻稿指出, 太阳黑子 有时会 伪装成行星信号 。

通过观察 Gliese 581d 的轨道可以推断 Gliese 581g 的存在。

研究人员得出结论, 如果 581d 根本不存在,那么 581g 也不存在。

由 Guillem Anglada-Escudé(伦敦大学)领导的另一个团队对 2015 年 3 月发表在《科学》杂志上的那篇文章提交了评论。

假如581g 被证明并不存在,那么也就不会有所谓的生命存在了。

这一切都还有待于科学家们的进一步 探索 。

至于火星,人类已经可以对其进行探测。

能不能找到生命,这也只是时间问题。

不过我个人猜想,就马斯克对于火星 探索 的热情,以及那么热衷于太空移民来说,也许火星存在生命,只是我们暂时没有发现而已。

著名期刊--天体物理学杂志网站:

天体物理期刊官网

可以给《天文爱好者》、《中国国家天文》这两个投稿。《天文爱好者》,目前国内最有名、历史最久的天文杂志;《中国国家天文》,刚发行的;《天文爱好者》杂志,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管,中国天文学会、北京天文馆主办,是我国创刊最早、影响最大的天文科普期刊。《中国国家天文》杂志以传播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为基本宗旨,以天文与人文结合为办刊理念,以加大原创性、提高可读性、不断扩大社会影响为发展目标,通过天文学学科延伸和与其它学科的交叉,集天文、人文于一体,以公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全方位地展示天文学及其相关科学的发展和最新成就,办成一本富有时代精神,高品位、综合性、多角度、大视野、印刷精美、图文并茂的现代科普杂志,同时兼具艺术欣赏性和珍藏实用价值。编辑部现位于北京中国国家天文台。杂志内容涵盖天文、地理、历史、考古等诸多学科。旨在传播科学知识,弘扬人文精神。

著名期刊--天体物理学杂志网站:

天文学与天体物理学杂志

跪求没分没诚意啊

《天文爱好者》,目前国内最有名、历史最久的天文杂志;《中国国家天文》,刚发行的,但我感觉内容不如《天文爱好者》;另外,二楼说的《中国天文学和天体物理学》和《天体物理学杂志》属于专业类的杂志,是学报性质的,而《天空和望远镜》恐怕是世界上最好的天文杂志了,但那是美国的,是英文的,而且比较昂贵。这些都可以在邮局订阅。不过现在已经过了明年杂志的征订期了。

推荐“天文新闻”(在线阅读)上新浪博客,搜天文新闻

《天文爱好者》 由中国天文学会、北京天文馆联合主办,是目前国内唯一一本公开发行的专业天文科普刊物,系中国科协所属优秀科普期刊。《中国国家天文》 是一本秉承天文人文理念的现代科普杂志,由中国科学院主管、国家天文台主办,2006年10月28日创刊,是中国科学院旗下最精彩的杂志之一。还有 《中国天文学和天体物理学》, 《天体物理学杂志》 〈天空与望远镜〉 〈中国空间科学技术〉 〈星空〉等

中学物理杂志官网

常用的物理论文投稿邮箱 技术物理教学 广西物理(主要是大学内容):中学物理教学参考 (上半月刊)曲阜师范大学学报 物理通报 物理教学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编辑部物理之友 物理实验 物理教学探讨杂志社 物理教师 初中生世界(八年级物理版) E-mail:初中生世界(九年级物理版) E-mail:中学物理(初中版)中学物理(高中版)E-mail:湖南中学物理: 数理天地(初中版)E-mail: 课程·教材·教法(国家级核心期刊):(人教社)《实验教学与仪器》,湖南长沙理工大学《实验教学与仪器》编辑部,投稿信箱:中小学实验与装备(湖北),投稿信箱:浙江师大《中学物理教学》,投稿信箱:

《中学物理教学参考》杂志是国家教育部主管、陕西师范大学主办、由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集团所属杂志社出版,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的中等物理教育教学类期刊。自1972年创刊以来,坚持为基础教育服务的办刊宗旨,突出“科学性、知识性、实用性、导向性”特色,发行量一直稳居同类期刊之首。为传播先进的教育理念、教学策略和教学模式,促进中学物理课程改革和教师专业化水平的全面提高,经过调研和论证,本刊于2006年改版为国际大16开,栏目、内容和形式全面创新。国际刊号:ISSN 1002-218X国内刊号CN61-1033/G4国内邮发代号:52-31。 设有:教育研究专论、素质教育、教材教法、问题讨论、初中教学园地、习题研究、实验研究、高考研究等栏目。

物理通报杂志官网

百分之六十。根据物理通报官网公布的物理通报终审得知,参加人员共有138人,通过人数是82,所以通过率为百分之六十。《物理通报》杂志是省级数理科学类期刊,关注物理学发展,关注国内外物理教学改革。

是国家级期刊,因为他的主办单位是中国物理学会;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同时也被北京图书馆收录,所以也是中文核心期刊。所以简单的叫他国家级期刊是不完整的。

简介《物理通报》创刊于1951年,是建国后最早出版的物理类期刊之一,受到了广大物理教师、学生和其他科技工作者的喜爱。“文革”导致《物理通报》停刊了16年。1982年,《物理通报》重新出版,王淦昌院士和谢希德院士在第一期上发表了热情洋溢的祝词。《物理通报》已发展成一本以教学研究为主,横跨中学与大学物理教学,提倡“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注意科学文化品味,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的综合性物理杂志。本刊文章被“万方数据”(本刊被列为物理类(遴选)核心刊物)及“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知网”的组成部分)全文收录、“中学物理教与学”(人大复印资料)、“维普资讯”等国内著名数据库重点收录或转载。物理通报 Physics Bulletin物理通报曾多次改版,主要有两次,第一次是2005年,由原来的小16开变为大16开,页码由48页增至64页,同时增加一些栏目,如复习与考试研究、研究性教学案例等,还首次确定了封面题字;第二次重大改版是2010年,杂志装订方式由原来的骑马钉式变为无线胶装,页码由64页增为96页,栏目进行了较大的调整和扩充,接着在2011年又重新设计了封面,页码又增为128页。其刊载文章的内容更加丰富、实用和广泛。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