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投稿百科

曹立波博士毕业论文

发布时间:2024-07-02 14:57:07

曹立波博士毕业论文

《红楼梦》中太虚幻境有痴情司、结怨司、朝啼司、夜怨司、薄命司等部门《红楼梦》是一部奇异的书,远在清代晚期京师竹枝词就云“开谈不说《红楼梦》,纵读诗书也枉然”,无数红迷沉醉其中,不可自拔,甚至有人因此忧郁而死。而《红楼梦》中那个“天上人间诸景备”的大观园更是引起了无数人的痴迷。“佳园结构类天成,‘快绿’‘怡红’别样名。长槛曲栏随处有,春风秋月总关情。”我想明义之所以在他的《题〈红楼梦〉》绝句二十首中把题咏大观园的这一首放在第一,是因为大观园实在是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①正如“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样”,一千个读者也就有一千座大观园。大观园在曹雪芹笔下究竟有什么深刻涵义,它是曹雪芹的理想世界吗?它的布局到底如何?它有没有原型,若有的话,究竟是哪里……,诸多疑问一直纠缠着红迷们。但由于各个时期的学术背景及社会情况各不相同,人们对大观园的兴趣或研究也不一样。相同的是,无论出于何种目的的研究或者想象和揣测,都推动了红学的发展壮大,即使有些只会成为饭后谈资,却也会让人产生无限遐想。本文试图对大观园研究的历史做一综合考察,不妥之处,祈望方家指正。1973年秋天,余英时在香港中文大学举办的十周年学术讲座中选择了“《红楼梦》的两个世界”为题,修改后以同名文章发表在中文大学的《学报》上。在这篇文章中,余英时认为:“曹雪芹在《红楼梦》里创造了两个鲜明而对比的世界。这两个世界,我想分别叫它们作‘乌托邦的世界’和‘现实的世界’。这两个世界,落实到《红楼梦》这部书中,便是大观园的世界和大观园以外的世界。”余英时的这篇文章引起了巨大的反响,“可以说是七十年代上半期最重要的红学文章,不仅引起了各种各样赞同的、批评的声音,而且也给《红楼梦》文本自身带来了更多的世界。探讨理想世界的问题,我们在前面说过一点,例如脂砚斋、二知道人、张文正等,都有只言片语谈到大观园的理想性。此后并非就是像余英时所说的宋淇的《论大观园》是“第一篇郑重讨论《红楼梦》的理想世界的文字”。我们不能不提到吴宓。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吴宓曾先后在清华大学和西南联合大学开设选修课《文学与人生》,在这门课的讲义中,他从哲学和艺术的角度提出《红楼梦》写了“两个世界”,即贾府大观园代表现实世界、实际生活的世界;太虚幻境乃理想世界、艺术世界。后来他在《石头记评赞》中又从艺术创作的角度提出“三个世界”的说法,作为对“两个世界”的补充,即:(Ⅰ)第一世界……世俗人所经验。实曹雪芹之一生(Ⅱ)第二世界……哲学家所了解。虚太虚幻境(Ⅲ)第三世界……艺术家所创造。真贾府,大观园并且吴宓认为:“凡艺术家(小说家),必由(Ⅰ)经过(Ⅱ)而达到(Ⅲ)。必须经历此三世界,始能作出上好之文艺作品。”尽管吴宓与余英时的研究出发点不同,而且此“两个世界”非彼“两个世界”,但吴宓认识到大观园中“混乱、神秘、和无意义的生活”以及太虚幻境是个理想世界却颇让人刮目相看。还有一个人要再次提到,他就是俞平伯。在《读红楼梦随笔》之三十六《记嘉庆甲子本评语》中有这样的话:“谈到大观园也有很好的批,不过他没有发挥,意思亦未必跟我的完全一样。大观园虽也有真的园林做模型,大体上只是理想。所谓‘天上人间诸景备’,其为理想境界甚明。这儿自不能详说,且看批语。在第十七回上,批曰:‘可见太虚幻境牌坊,即大观园省亲别墅。’其实倒过来说更有意义,大观园即太虚幻境。果真如此,我们要去考证大观园的地点,在北京的某街某巷,岂非太痴了么。”简直是和余英时如出一辙。还要提到夏志清,他其实是意识到大观园的理想性的,他曾以伊甸园为对照,指出“大观园可以象征地被看作受惊恐的少年少女们的天堂,它被指定为诱使他们了解成年人的不幸”,这也同时意味着大观园的悲剧性;他还指出了大观园的现实性,虽然他的现实性还仅仅局限于性的范围。但后来的学者更多注意的是大观园的理想色彩。1972年,宋淇发表了《论大观园》。这大约是从文本出发以艺术的眼光集中探讨大观园的第一篇文章,作者提出大观园是“空中楼阁、纸上园林”,“是一个把女儿们和外面的世界隔绝的一所园子,希望女儿们在里面,过无忧无虑的逍遥日子,以免染上男子的龌龊气味。最好女儿们永远保持她们的青春,不要嫁出去。”宋淇的观点在著名的《〈红楼梦〉的两个世界》得到继承,余英时还在与赵冈的讨论中以《眼前无路想回头》进一步论证了自己的观点,即“大观园不在人间,而在天上;不是现象,而是理想。更准确地说,大观园就是太虚幻境”。而刘小枫更是把大观园当作了桃花源的翻版:“大观园的世界想隔绝历史时间中的肮脏和堕落,不粘滞人世间的经世事务,在这里,礼乐教化没有力量,但又在历史时间之中,有如一个意态化的现实净土。这个人间仙境以诗与花——柔情与意趣为自己的标志……。如果中国精神意识史上也有乌托邦观念的演进,那么从桃花源到大观园,乌托邦的观念便从致虚寂的田园演进为情韵并致的‘意淫’现世。”其中最广为流传、成为焦点的是余英时的“两个世界说”,这大概是力图为红学研究建立新的“红学范式”的余英时所没想到的。他曾为此发出“《红楼梦》简直是一个碰不得的题目”的慨叹。后来撰文的学者,有许多欣然接受了他的这一提法,比如李之鼎的《大观园内外:情与淫的两极世界——曹雪芹的性爱观AB谈》就把大观园作为一个“纯情乌托邦”,而把园外作为一个“淫世界”;胡元翎的《漫说李纨》也采纳了这种观点,分析李纨在园内、园外两个世界中的两种不同的仪态。也有不少人对其进行批评,或许陈维昭的观点在很大程度上能代表许多学者的同感,他在《超越模仿旨在建构——21世纪红学方向构想》中认为“典范理论的引入,使余英时的表述在红学界独树一帜,而且为红学界所普遍推崇;但同时,这种理论的引入,也导致了余英时对于考证派、对于历史旨趣的不公允态度,从而也使余英时的‘理想世界’最终不能成为红学的新范式”。正因为“两个世界说”的不完备以及余英时对大观园的理想性的过度注视,才让大观园的研究进一步深入,《红楼梦》中的世界一步步多了起来。1980年6月,余定国在美国威斯康星大学举行的首届国际《红楼梦》研讨会上提交了题为《红楼梦里被遗忘的第三世界——旨在批评余英时的两个世界说》的论文和他父亲余英时的观点做辩论,认为《红楼梦》中还有第三世界,即太虚幻境、大荒山的抽象世界。此后相继有人提出三个世界的构想,思路都大同小异。1985年蒋文钦发表《“女儿世界”的两个层次:论大观园与太虚幻境》,把女儿世界分为大观园、太虚幻境两个层次,再加上世道世界,《红楼梦》中便有了三个世界。1993年胡绍棠也在《异质同构隐喻象征——〈红楼梦〉审美基因再探》中提出类似的观点。1996年,张锦池在《论〈红楼梦〉的三世生命说与两种声音——说〈红楼梦〉思想之精髓》中提出“大观园既是以‘不拘不束’为特点的太虚幻境在人间的投影,同时又是以‘体仁沐德’为特点的贾府在世外的投影”。“大观园是贾府正府的世外桃源”,“太虚幻境便是大观园的世外桃源,三者相互成辉而又是各有其特点的三个世界。”这三个世界其实都是承两个世界而来的,只不过是将余英时的理想世界划分为大观园和太虚幻境而已。胡联浩在其2004年出版的《红楼梦隐秘探考》一书中,也将《红楼梦》的世界划分为三个世界,但却是天界、地界和人界,主要地点相应的就是太虚幻境、大荒山和人间,每个世界都有真假、清浊或有情与无情两个方面,三个世界是互相对应的。2001年,裘新江发表《庭院深深深几许——红楼三境》,认为《红楼梦》在整体上的意境大体包含了宗白华所说的三个层次,即尘境、幻境和空境。尘境为实境、写境(现实之境);幻境为虚境、造境(理想之境);空境为圣境、灵境(哲学之境、心灵之境)。但又把尘境分为两层:情境与理境。理境以贾府为表征,情境以大观园为表征。“太虚幻境”属于幻境,是“作者的一种理想情境,而且比大观园更理想,或者说太虚幻境是对大观园的召唤,是一种理想之理想”,而大荒山展示的则是空的境界。这和李舜华在2000年提出的“一部《红楼梦》实际分成了四个世界——由里及外,分别是大观园、荣宁两府、荣宁府外、太虚幻境”也有相似之处。红学的世界本来就太拥挤了,《红楼梦》的世界也开始扩张了。不过也有例外,周中明在《〈红楼梦〉——迷人的艺术世界》“自序”中说:“我认为在《红楼梦》里只有一个世界,这就是艺术世界。它与‘自传说’的区别,不在于现实世界之外,还多一个理想世界,而在于它是跟现实世界世界和理想世界皆有着本质区别的独特的艺术世界。”不论《红楼梦》中有几个世界,值得欣慰的是批评的深度与广度在真理越辨越明中不断开掘。与“两个世界”同步发展的还有对大观园其他方面研究的深入。自“文革”后,新的思想、新的血液不断注入红学,研究的深度与广度都是前所未有的。这一点我们对比顾平旦编的《大观园》一书可以明显看出,这大约是目前为止唯一一部专门收集大观园研究的论文集,台湾也曾以《大观园论集》之名出版过。此书于1981年1月修订出版时增添了不少文章和插图,汇集了当时所能搜集到的许多有关大观园的研究论文、诗词笔记以及有关传说中的“大观园”——恭王府的一些资料。从中不难看出,大多数文章侧重于说明大观园的布局结构、园林建筑及寻找原址,而真正从艺术的角度对其进行细读与分析则是无法与后来的研究相提并论的。首先是越来越多的人不再单纯的把大观园作为一个园子来讨论,不再专注于大观园的真址在哪里,它是怎样布局的,而更多地把它视为一个艺术境界、视为这部伟大著作的有机组成部分、作为人物活动的典型环境来研究它在《红楼梦》文本中的地位和作用。蔡恒的《大观园中的空间》把大观园中的空间分为自然空间、社会空间、思维空间三个维度进行分析,得出大观园只是曹雪芹的一个理想的结论。李希凡的《漫话“大观园”——红楼梦艺境探微》不仅论述了曹雪芹创作大观园、使之具有无穷魅力的因素,也表明了大观园作为《红楼梦》环境构成的一部分所存在的多种意义,尤其是作为贾家衰亡的前奏曲,这座“理想的王国”无法摆脱那越来越浓厚的凄清与寥落。周思源在《欲明〈红楼梦〉,须至大观园——从创作角度谈大观园无原型》中从小说创作的角度提出大观园是一座巨大的、后花园式的、散点式居住式园林,而这三个特点是“为了便于表现作品多重复合型主题和刻画众多人物”,是“由于小说深层题旨、故事情节和人物活动的需要所决定的”,因此大观园“发端于曹雪芹的心中,只存在于《红楼梦》里,具有不可重复性”。后两篇文章都有对大观园环境与人物性格关系的探讨,尤其是李希凡在文中以李纨与稻香村、探春和秋爽斋、林黛玉和潇湘馆的关系为例作了较为详细地描述。其实关于人物与环境的关系早在脂砚斋就已经注意了,如脂砚斋曾在潇湘馆的介绍旁边有批曰:“此方可为颦儿之居。”李辰冬在他的博士论文《红楼梦研究》中对大观园中人物的室内陈设与主人性格关系有非常细致的分析,举了探春、宝钗、黛玉的例子。这也是八十年代以来大观园研究者津津乐道的,但大部分论述都较为粗略,还有许多只是捎带说一下,尤其是在一些意境分析当中。如姜葆夫、黎音的《略谈“潇湘馆”的环境描写》论述了潇湘馆的环境和林黛玉的性格的协调以及在不同情景下人物的感情与环境的互动。李希凡的《林黛玉的诗词与性格——〈红楼梦〉意境探微》认为大观园的美丽风光与林黛玉的形象性格形成情景交流,并泛溢着诗意的独特的艺术境界。此外还有吕启祥的《〈红楼梦〉中艺术意境和艺术典型的融合》,陆树仑的《谈〈红楼梦〉的环境描写》、王启忠的《“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红楼梦〉环境塑造在人物描写上的作用》等。还有一些侧重于大观园中的景物描写,探讨其作为典型环境组成部分的非游离性,并将其与人物性格相结合进行分析,如廖信裴《大观园的景物描写》、罗宪敏《〈红楼梦〉的景物美》等。也有一些文章开始注意对大观园中的某一物象的研究,如山、水以及花等。曹立波的《〈红楼梦〉对水、石意象的拓展》、周小兵的《“水边”幽隐“痴”与“泪”——曹雪芹笔下的艺术情境与水边意象》。陈家生的《妙笔生花花中见人——〈红楼梦〉中花的丰富意蕴与艺术效应》通过归纳以花喻人,生动传神;以花衬人,人花一体;以花寄情,移情于花;以花显人,映现个性四个方面的表现方法与艺术效果来论述作者“花中见人,以花写人”的目的。还有胡邦炜《〈红楼梦〉里的竹与梅——兼与 盛孝玲 女士商榷》、杨柄的《大观园中的芙蓉花和牡丹花》等。大观园是一个花的世界,大观园中的少女们更是一朵朵娇艳欲滴的鲜花,这是对大观园的一个侧面研究。日本的合山究还有《〈红楼梦〉与花》专著。还有人注意到大观园本身即颇具意象性,如俞晓红的《〈红楼梦〉花园意象解读》,作者把花园作为《红楼梦》众多意象中最具整体意义的一个主题性审美意象,对大观园在《红楼梦》中的意义及其对传统文学中花园意象的继承和拓展作了论述。其实将大观园与其他花园进行比较的最早论述是浦安迪的《红楼梦中的原型和寓言》,这是一部开拓性的著作,虽然此作有点天马行空,但浦氏在文中不仅对中西花园的比较有精彩阐述,还专有一节写到大观园,他认为中国文学中的花园是整个世界的缩影,与西方中作为真实形象的花园不同。此后裔锦声在其启发下写了博士论文《红楼梦:爱的寓言》,其中有一章讨论到大观园和它的文学渊源,比如《西厢记》、《牡丹亭》,虽然较为简单,但毕竟是涉及到了。此后大陆学者顾平旦、曾保泉在《大观园的艺术价值》中对《牡丹亭》、《金瓶梅》中的花园和大观园进行了比较;李慎明的《大观园的文化意蕴》也从《西厢记》、《牡丹亭》出发谈到大观园是一座具有中国古代传统文学浪漫色彩的爱情花园。孙玉明在《大观园漫谈》中指出后花园是中国古代爱情发生最多的场所,明末清初的才子佳人小说戏曲作家最惯于此种手法,大观园“实际上也是这样一种活动场所。它借元妃省亲而建,又借元妃之力而使贾宝玉及金陵诸钗住进园中,从而使这个大舞台的‘建造’变得合情合理”。从庭院结构方面探讨《红楼梦》的艺术结构也是大观园研究的一个方面。如冯其庸认为《红楼梦》的艺术结构可分为故事情节结构和环境结构两方面,“采取符合近代小说结构的写法,按照生活的本来面貌,让各种生活场面,各个不同人物不同的故事情节,纵横交错,齐头并进,从而反映出生活的整体,社会某一面的整体。”这对传统小说的表现手法来说是一个空前的突破。 张世 君《〈红楼梦〉的庭园结构与文化意识》认为作者把大观园作为建筑布局整体,探讨以其为结构依托来安排故事、集中矛盾并展现复杂的家庭关系和末世悲剧;她还利用园林场景来探讨空间问题。从中国传统文化的角度看待大观园,往往将其作为逃避、归隐的净土。如王向东《情感与理智的冲突——析大观园理想的建立和破灭》,李艳梅《从中国父权制看〈红楼梦〉中的大观园意义》。前者认为大观园是一片理想的净土,是曹雪芹为贾宝玉设计的另一种归隐方式,情感的渴望促使曹雪芹依恋红尘,但佛教哲理的观照又让其勘破红尘,亲手毁灭自己的理想。后者则从中国父权制的视角来探究大观园所以能出现、成立、甚或导致后来衰败的深层文化意义,认为大观园相对于父权制仍是一种隐匿与逃避,这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被拒于社会权力中心之外的隐匿与逃避同出一流,只不过这种逃避转向了父权制名实空隙下成立的女儿世界。还有文章谈到大观园的“拆迁改建”工作,这往往和《红楼梦》的成书研究联系在一起。有的根据《红楼梦》版本流传的复杂性与独特性,探讨大观园在《红楼梦》成书过程中由无到有的变化,也有的反过来,通过大观园中某一名称的异文、变迁来考察《红楼梦》的成书过程。前者如戴不凡的《曹雪芹“拆迁改建”大观园》,吴世昌的《论明义所见〈红楼梦〉初稿》,朱津栋《读〈红〉札记》,陈庆浩《八十回本〈石头记〉成书再考》等。后者则有刘世德的《秋爽斋·秋掩斋·秋掩书斋》,沈治钧的《从会芳园到到大观园》、《大观园游记》等。无论是否有真址,大观园都是一座令人流连忘返的园林,因此有一些文章从园林建筑的角度来研究。其中不仅有接续自《红楼梦》问世以来就有的关于大观园布局的研究,如葛真《大观园平面图的研究》、金启孮《大观园布局初探》、周善毅《大观园十议》等。还有一些不仅探讨大观园的园林艺术,而且将其升华,挖掘大观园所蕴涵的各种美。如曾保泉的《文学、绘画与园林——曹雪芹笔下的大观园》、顾平旦《〈红楼梦〉与清代园林》; 张世 君《〈红楼梦〉的园林艺趣与文化意识》、白盾的《论大观园的山水园林艺术构思》、常跃中的《〈红楼梦〉中大观园的园林艺术》、冯子礼的《文采风流今尚存——从美的角度审视大观园文化》、贾鸿雁的《大观园中的旅游美学》等从各个角度揭示大观园的园林美、建筑美、文化美,探讨大观园的包罗万象、美不胜收,赞美作者的构思之妙、下笔之奇。王毅则从大观园中的居室陈设出发探讨其中所蕴涵的文人精神,而关华山更是从建筑学的角度出发,详细分析了宁、荣两府以及大观园的建筑和生活,试图通过研究实际的生活与建筑空间的对应关系,寻找较为真确的传统居住空间的意义与基调。为一座小说中的园林建立各种各样的模型,大概只有大观园获此殊荣。早在1919年就有无锡的杨令茀女士制成大观园模型,陈列时需占十四方桌。1963年曹雪芹逝世二百周年纪念会之际,梁思成、戴志昂和杨乃济共同合作,并荟萃了古园林建筑工人、彩画工人、模型工人的世家子弟、最多时达三十多位共同施工,制造了一个十五平方公尺的大观园模型。温州民间艺人叶其龙一家从1972年开始,用十多年时间创作了木石结构的十组大观园模型。1981年江苏常熟的蔡树德用玻璃镶嵌了一座大观园。同年,广州市大新象牙工艺厂采用长达两米的整支大象牙原身雕刻了“惜春作画”、“元妃省亲”、“黛玉葬花”等十个富有诗情画意的情节和场面,作者为潘泰宜;1984年,徐根双在1. 68米长的象牙上完成了《红楼梦》中的163个人物、二百多株树木花卉、二十多座楼台亭阁。1987年许家立按北京新建的大观园创作了泥木结构模型。1988年孟继保制成全本结构模型。如今,我们已不再仅仅只能纸上观园或者看看模型了,而是能真的到实实在在的大观园中去指点、寻找宝黛钗们生活的痕迹了。1980年,上海青浦县在淀山湖畔建立了大观园,1983年,北京为拍摄电视连续剧《红楼梦》也在南菜园建了一座大观园,二者虽在布局方面有很大不同,但都堪称园林精品,不仅有助于加深对《红楼梦》的理解,而且满足了许许多多的人们把纸上园林化作现实美景的热烈期待与美好愿望。模型之外,我们还有诸多的大观园布局平面图,除了前面介绍的几幅外,后来的研究者也乐此不疲,毕竟曹雪芹在小说里详细交代了大观园里的“布局、格调、山脉、水源、方位、距离、断连、阴阳、向背、高层、低次、萦回、掩映……等等”,虽然有的地方会有矛盾,但整体上是有迹可循的。这些布局图不仅可以帮助我们在对比中更好地理解文本,同时也让我们对书中那些不能令人忘情的人物的居住地有了更直观、清晰的再现。主要有:胡文炜绘《红楼梦大观园平面布局图》、葛真绘《大观园平面布局示意图》、伯齐绘《大观园图》、宋鸿文绘《大观园贾府院宇布置图》、曾保泉绘《大观园平面图》、戴志昂绘《红楼梦大观园鸟瞰示意图》、金启孮绘《大观园布局全图》、杨乃济绘《大观园平面图》、徐恭时绘《大观园平面示意图》、赵冈的《大观园平面臆想图》、罗步臻绘《大观园新图》、关华山绘制的“大观园配置总图”、周善毅绘制的“荣国府及大观园复原图”,张良皋的《红楼梦大观园匠人图样复原图》、还有上海淀山湖大观园平面示意图、北京南菜园大观园图等。《红楼梦》是一部永远读不完的书,谨以俞平伯在《〈红楼梦〉底地点问题》中的一句话作为结束,也是开始:“我们在路上,我们应当永久在路上!”

那一天 知道你要走 我一句话也没有留

:曹立波,女,1964年生,中央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教授。2002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获中国古代文学专业博士学位。任中国红楼梦学会常务理事。主要研究方向为明清文学。1988年起在高校中文系从事中国古代文学的教学、研究工作。曾在《文学遗产》、《红楼梦学刊》、《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等刊物上发表论文30余篇。学术专著有《红楼梦东观阁本研究》、《建安七子集校注》(应瑒集),《红楼梦版本与文本》等书籍。曾在百家讲坛、名师讲坛等电视栏目,以及北京电视台“燕园话红楼”节目讲解《红楼梦》的诗词和人物。作者曾应邀担任北京电视台重拍《红楼梦》电视剧演员遴选活动的学术顾问。以下是《北京青年报》 2001年2月28日的文章,有一点曹立波的资料近日,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一位博士生曹立波在查找有关论文的相关资料时意外在学校图书馆内发现了一部带有大量脂评的《脂砚斋重评石头记》旧抄本。昨天上午,包括启功、冯其庸等在内的20余位我国红学专家、学者齐聚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对该版本进行了初步鉴定。专家认为,该抄本与已发现的北大所藏庚辰本一致,但与庚辰本相比又有许多异文,具有进一步研究的价值。同时该版本也存有一些疑问,有待继续查考。女博士曹立波是北师大九九级博士研究生,师从张俊教授研究明清小说。去年12月她在校图书馆善本室为自己的论文《红楼梦》东观阁本研究查找相关资料。曹立波告诉记者,当时管理员无意中从库底提出了《脂砚斋重评石头记》的抄本,“因为是抄本,我深感意外,详看此书,发现这是个80回的抄本,共两函, 16册。批语墨迹分红、黑两种颜色,红字深浅不一,有眉批和册批等形式。”曹立波说,“发现这个版本后,我估计这个抄本与庚辰本相仿,怀疑是近、现代人抄的,于是询问管理员,得到这是个善本的答复。”带着惊喜和疑惑,曹立波将书号抄下来,请教导师张俊教授。今年1月13日,曹立波又来到北京农工民主党红楼梦研究小组杜春耕老师家中。“杜先生案头正好有庚辰本的影印本,我便谈起了北师大的抄本。杜先生认为这个版本很重要,我们遂与国内众多红学专家电话沟通询问是否见过这一版本,专家们对此都很重视,认为这可能是十一种脂本之外的又一种抄本。”记者了解到,今年36岁的中文系博士生曹立波在1999年考入北师大中文系前,原是哈尔滨师大中文系副教授。因为爱人是中科院的博士后,于1998年调入北京,1999年考入北师大。在爱人和孩子的眼中,曹立波是个书迷。爱人对她的评价是“她太爱看书了,做学问很合适。最近因为陷入红学研究,整日和红楼梦打交道”,儿子也说,“家里除了厨房、卫生间没被占上,剩下的地方都摆满了《红楼梦》。”提到这次《红楼梦》抄本的发现,曹立波的导师、北师大中文系教授、红学专家张俊指出:“该抄本极具学术研究价值。”张老师向记者介绍,春节后他和曹立波一直忙于版本的认定,同时也受图书馆委托,每天都沉浸在大量古籍文献的考证中。曹立波说:“导师因此从来没有夜里1点之前睡过觉,在我的学术进步上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红学专家对该抄本进行鉴定

好 事 终画梁春尽落香尘。擅风情,秉月貌,便是败家的根本。箕裘颓堕皆从敬。,家事消亡首罪宁。宿孽总因情【鉴赏】这首曲是唱秦可卿的。《好事终》,指秦可卿与贾珍乱伦的丑事告一段落,曲名含着明显的讽刺意味。从曲子开头几句看,作者似乎是把贾家败落的责任归到秦可卿身上。其实细看书中情节,不过是通过秦可卿把宁府贾珍、贾蓉、贾敬等人牵出来,进行暴露和鞭苔。秦可卿的堕落是主动还是被迫,不得而知,但无论从哪个角度说,贾珍都是主要责任者。秦可卿出身并不高贵,是其父秦业丛“养生堂”抱养的孤儿。贾珍这个无耻的酒色之徒垂涎其美,不顾伦理关系,勾引她堕落,导致她自杀,应该是合理的推测。由此再进一步,作者以为贾珍的堕落,责任又在其父贾敬。这个贾敬一心想当神仙,整年烧丹炼汞,“只在都中城外和道士们胡羼”,完全放弃了家业和对子孙的教育。于是贾珍、贾蓉父子“只一味高乐不了,把宁国府翻了过来”,也没人敢来管他们。子孙不肖,后继无人,不败何待?1香菱 首句“根并荷花一茎香”写的是莲根荷花同长在一根茎上,一样芳香。荷花也称莲花,这里暗示香菱原名英莲。“自从两地生孤木”的“两地 生孤木”寓一个“桂”字,点 出夏金桂的名字。最后一句“致使香魂返故乡”指的是死亡,暗示香菱被夏金桂虐待致死。香菱由地主阶级出身的小姐而终于 落入四大家族的罗网,这种遭遇深刻反映了在封建社会的斗争中,中、小地主必然破败的命运,也抨击血淋淋的妻妾制度的残酷,从而揭示封建“末世”女子的悲惨命运。2王熙凤 凡鸟从末世来"指的是凤姐这么一个能干的女强人生于末世的不幸,"凡鸟"是繁体里的"凤"字,也就暗指王熙凤。从凤字拆出来得"凡鸟"二字比喻庸才,借用吕安对喜的典故,点出"凤",自然是种讥讽。画里的雌凤所靠着的冰山,指的就是将融化的贾府所象征的靠山。"一从二令三人木"指的是丈夫贾链对凤姐的态度变化。新婚后先"从",对她百依百顺,样样都听她的;"二令"解为"冷",指的是丈夫对她的渐渐冷淡与开始对她发号施令;"三人木"以"拆字法"是指她最后被休弃的命运。"哭向金陵事更哀"就是她被休弃后哭着回娘家的悲哀的写照。在当时封建的社会中,被休弃是非常悲惨的。回答完毕,谢谢

曹雪涛博士论文题目

论文造假的人是出于一种虚荣心理,他们想让自己的论文更有水平一些,而且他们也想不劳而获,所以去抄袭别人的论文,出现了论文造假的行为。

对于学术界来说,博士和硕士发表论文是一件很严格的事情,所有的东西必须都是自己研究出来的,千万不能有借鉴的行为,更不能造假,但是南开大学校长被前斯坦福大学助理研究员质疑说他论文上的图是通过ps来得到实验数据的,根本就不是自己做的实验得到的实验数据,这个指责一出,学术界一片哗然,毕竟论文造假本来就是一件很严肃的事情,更何况造假的主人是这样一个德高望重的学者,而且这个而且这个学者现在还担任着顶级大学的校长,引领着很多学子的前进方向。

经过调查发现只是整个实验过程是不存在造假的行为,但是存多处存在图片误用的现象,可以发现整个过程有些不严谨,对于这种图片误用的现象,我觉得要惩罚,但是没有必要严惩,毕竟这并不是原则性的问题,只是叶瑾言不严谨的问题,进行一些惩罚起到警告作用,我觉得就足够了,更何况这样的一位学者可以说是国宝级的人物,惩罚太重,可能会有些伤人心,但是这个惩罚也不能太轻,太轻的话是没有办法让人记住这件事情的,很有可能下次还会再犯。

南开大学校长名为曹雪涛,他在26岁的时候就被授予了博士学位,28岁的时候更是被破格提升为教授,这样的履历足以让很多人惊叹,因为一般人大学毕业后也就22岁上完研究生之后也是25岁,而且这还是在一切顺利的情况下,26岁能够获得博士的头衔,可以说是很了不起了,41岁的时候成为了当时中国最年轻的院士,越是这个头衔是很难获得的,如果没有重大的贡献,是没有办法获得这个头衔的,所以南开大学校长的履历看起来是十分的辉煌,一时被指责学术造假,让人有些难以相信。

这些年总有教授会被曝出学术造造假的行为,又或者是冒领底下研究生或者博士生的论文,将他们的论文据为己有,这些人一旦被调查出来,无一例外都受到了严惩,但是每年都会有这样的人,因为事件背后有巨大的利益在吸引着他们,如果能够顺利发表论文,那么他们将会获得一些利益,而且在评职称或者是其他方面有着更加显著的优势,再加上研究生博士生的论文即使被占据也不好申冤,所以很多导师都会心安理得的占据研究生和博士生的论文。

曹雪涛现年35岁,26岁时因硕士论文优秀被直接授予博士学位,27岁成为全校最年轻的学科带头人,28岁破格由讲师直接晋升为教授,是当时国内最年轻的医学教授,32岁被晋升为博士生导师,33岁担任全军免疫与基因治疗重点实验室主任…曹雪涛,男,36岁,中共党员,博士,第二军医大学免疫学教研室及全军免疫与基因治疗重点实验室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1981年9月-1986年7月 第二军医大学海医系就读1986年7月-1990年11月 第二军医大学研究生大队攻读硕士、博士学位1990年12月-1992年11月 第二军医大学免疫学教研室讲师1992年5月-1995年10月 第二军医大学免疫学教研室副主任、教授1995年10月至今 第二军医大学免疫学教研室主任、博士生导师,全军免疫与基因治疗重点实验室主任主要业绩: 曹雪涛1985年毕业于第二军医大学,留校任教,28岁被破格晋升为当时全国最年轻的医学教授,32岁成为博士生导师。他发现了124条人类全长基因并在国际基因库登录。他主持国家和军队重大科研课题15项、发表论文160多篇。先后荣立二等功1次、三等功2次,获中国青年科技奖,国家首届青年教师奖,求是杰出青年学者奖,首届全军十大学习成才标兵,上海市十大杰出青年等荣誉。曹雪涛 解读生命“密码”的知识英雄 26岁硕士毕业时被直接授予博士学位,27岁成为学科带头人,28岁成为全国当时最年轻的教授,32岁任博士生导师,35岁作为国际免疫学术会议执行主席主持高水平的国际学术会议……一连串的“奇迹”发生在一个土生土长的中国博士身上,他就是第二军医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曹雪涛。走进免疫学大门 在第二军医大学读大三时,曹雪涛被我国著名免疫学家叶天星教授开的免疫学课深深吸引,他的心一下子被探索生命科学奥秘的欲望燃烧起来。大学毕业后,他放弃免试资格,报考了叶老的研究生,并以总分第一的成绩如愿以偿。 在研究生学习中,曹雪涛选择了细胞因子治疗肿瘤这一国际前沿课题作为自己的研究方向。他的硕士论文的答辩会上令全体专家拍案叫绝,一致认为达到了博士论文的水平,并建议校方破格允许他补修完博士课程直接授予博士学位。在补修博士课程这一年,曹雪涛更加勤奋,他硬是在3个月里完成了43万字《白细胞介素2的基础与临床》专著。他的心血没有白费,26岁的他以其卓越的学识和创见引起了国内外免疫学界的瞩目。 那年冬天,美国耶鲁大学邀请他去做博士后研究。对于渴望早日冲击世界免疫学最高峰的青年学子来说,那里先进的设备和条件无疑是一个巨大的诱惑,正在犹豫不决时,曹雪涛因劳累过度胃出血住进了医院。年近八旬的叶老和老伴,提着一篮鸡蛋,颤巍巍地来到病床前,关切地对他说:“我一生有两件憾事:一是没能把免疫学科建成博士点;二是没有争取到全国重点实验室………”曹雪涛明白了老教授的良苦用心,他向导师真诚承诺:“我不走,我留下。”这不仅仅是对恩师的承诺,更是对母校、对生他养他的这块土地的承诺。一诺十年 艰苦攀登 曹雪涛常说:“搞科研要不怕吃苦,要永远争第一,这样才能赶超世界先进水平。”这些年来,曹雪涛几乎没有在夜里12点前离开过实验室,在他的时间表里没有节假日,就连元旦、春节,他也多是在实验室里度过的。 1992年,已成为学科带头人的曹雪涛清醒地意识到:科研只有进入经济建设的主战场,才可能有跨越式的发展。于是,在1994年,他带着自己的科研计划和成果,与30多家企业公司接触洽谈,终于与与上海华晨集团达成了协议,引来4000万元的投资。教研室装备上了国际一流水平的科研仪器设备,具有当代先进水平的免疫学试验楼也拔地而起。他参照国外科研机构用人不养人的思路,面向社会招聘优秀院校毕业生40余人,迅速建立起细胞生物学、基因工程等6个国内一流的专业实验室。1997年,曹雪涛的免疫教研室通过专家委员会的评审,被确定为博士点和全军免疫与基因治疗重点实验室,完成了导师的宿愿,实现了国内免疫学领域的突破,可曹雪涛依然没有出国,他丢不下国内的事业和他一手组建的实验室。他说:“当多少年后回想起为之奋斗的事业,总觉得青春无悔就够了。”立足国内并不等于固步自封,曹雪涛用敏锐的目光时刻注视着世界免疫学研究的最前沿。人类基因组计划是当今全球最大的生命科学工程,许多国家都投入巨额资金,组织大批科学家进行攻关,因为一旦拥有某些重要功能基因的专利,就意味着垄断了将来这些基因所开发出来的相关产业的权益。 曹雪涛潜心研究,独创了一条克隆基因的新技术路线。他的教研室迄今已做了50000多个基因片段测序,其中3000多个片段为首次发现。他发现的124条人类全长基因已被国际基因库登录,部分基因功能的开发已获突破,引起了国际免疫学界的高度关注。 1999年,曹雪涛领导的教研室承办了我国迄今为止水平最高、规模最大的国际性免疫学大会。作为大会执行主席,曹雪涛报告了中国肿瘤免疫与基因治疗的研究现状,赢得了来自世界各地的学者的一致好评。今年春天,曹雪涛应邀到美国参加了被认为代表当代最高水平的国际生物医学领域的年会。他的专题报告引起了举坐震惊。 10年来,曹雪涛频频出国参加各类学术会议,足迹遍及美、法、德、日、英等国的著名医学中心,实验室、癌症研究所、大学讲坛。1992年起,曹雪涛已连续三次应邀在国际免疫学大会上作学术报告。教研室与素有“诺贝尔摇篮”之称的瑞士巴赛尔免疫学研究所及国外近10所科研机构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 曹雪涛,一位把理想和追求根植于祖国沃土的新一代中国学者,以开创性的工作和骄人的成绩赢得了国际医学界的瞩目和尊重。

大环境里的小作为

壹周立波秀研究论文

说起周立波的名字,大家一定不会陌生,很多人都是通过他的一档节目《壹周立波秀》,而了解到脱口秀这种表演形式的。可以说正是在周立波的影响之下,现在才有这么多的脱口秀节目。可曾经非常火的周立波,现在为什么慢慢淡出了人们的视野?他的现状如何呢?

出生于上海市黄浦区的周立波,毕业于上海市戏曲学校,很多人认识到周立波都是由于他那一口流利的口才,可以说这样的人真的是老天赏饭吃。在2006年周立波创派了海派清口,这是一种极具特色的表演艺术形式。也因为这样,周立波出现在更多人的视野当中,红极一时。可以说,周立波的海派清口,融合了当时上海的风格,现在说起周立波,大家还是能够想到他操着标志性的上海普通话,在台上侃侃而谈。

为了将自己的海派清口,让更多的人看到,周立波立志把海派清口发展到国外,于是纽约成了他的第一站。然而,周立波在纽约这个城市迷失了自己,在一次因为夜间开车被警方拦下,搜查之中,竟然发现周立波车上有毒品和枪支,当时的周立波被美国警方立刻逮捕。这件事情也传到了国内,引起了很多人的热议,他也因为这个事件慢慢淡出了人们的视野当中。

对于吸毒,公众的容忍度可以说是零。之前有听过这样的一句话,吸毒只有一次和无数次。和吸毒挂上钩的周立波,受到了很多人的抵制,大家纷纷要求周立波退出娱乐圈。周立波在这个风波过去之后,也曾在微博发言称,自己将对黄赌毒不会再感兴趣。而如今,消失在大众视野中的他,在美国过着平静的生活,渐渐的也没有人再关注他了,对此,你怎么看呢?

周立波的主持风格时而幽默,诙谐给观众带来了欢声笑话,时而语言犀利,一针见血,发人深省。他是一个很有才华的综艺节目主持人,但是他给人一种尖酸刻薄相,不是很让人舒服那种感觉。

您好,在每一期的《壹周立波秀》之中,波波都会将时下热点新闻以及民生动态用海派清口的形式向观众表述出来,例如说中国油价,为什么国际油价上涨了,国内油价也上涨了呢?答:“国际惯例”,那为什么国际油价下降了,国内油价还在上涨呢?答:“中国国情呐”;时下的社会,是存在诸多的问题的,例如教育这个话题,在每一期的《壹周立波秀》当中都会被提及,时下教育好似快餐模式,只注重学习成绩,往往忽略了本身之特长和能力,所以,我们需要全面类型的模式教育,而非呆板的,不知为了什么而接受教育的现象;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而且已经有所体现,国外的大学生要比国内的大学生发展相对更全面一些,为什么?国外的教育模式为“小学玩,中学混,高中学,大学拼”,而中国的教学模式为“小学累、中学苦、高中拼、大学混”,这就是当下教育的症结所在;问题总是会被解决的,就看要用什么样的方法了,时事热评,对于我们来说,倾听并且有一个相对清晰的意识这才是最重要的,正如您想要帮助一位朋友,但是却不知从何下手,此时,最需要做的,就是学会倾听,看到问题的症结所在,才可能真正地将其消灭;《壹周立波秀》也正如这样,智慧、幽默地表述着社会的一切的一切,观赏之余,您是否会有惊喜的发现呢?没错,您得到了从未这样享受快乐的方式,这也是《壹周立波秀》的魅力所在,我们文化各有差异,互不相同,但需要我们来努力“取长补短”,共同进步,这将会是明智之选,感谢您的厚爱,希望您能够一如既往地支持波波,完美地呈现一个最真实的你自己。

离婚之后的张洁一个人负担起了抚养两个孩子的重担,日子过得也挺苦的,前前后后结婚四次都没有找到一个真正的归宿。

脱口秀节目在早期的中国可是新鲜玩意儿,从美国传过来之后在中国就掀起了浪潮,率先接触到脱口秀的是港台的栋笃笑,之后便是上海的周立波。而且周立波研究出来的这个本土化了的脱口秀有周立波强烈的个人特色,并不是简单地做一些搬运。这些本土化的小细节一下子就让周立波火遍了大江南北。当时许多人为了收看他的节目甚至是饭都不吃了。

年轻时候的周立波人也帅,而且他特别擅长用自己的方式,用一种特别轻松的感觉来批评时事热点和新闻故事,这种演讲方式也吸引了不少人。周立波将观点尽可能地简洁,做到幽默的同时还能够不啰嗦,让观众在接受这些观点的时候也被逗笑了,像是一个单口相声一样。这样鲜明的风格使得观众对周立波的印象极为深刻,甚至说,我还能再看一遍。

其实仔细分析一下,周立波的成功跟现任妻子胡洁息息相关,每个成功男人的背后,都会有一个贤妻良母,将家里打理得井井有条,同时还无条件支持丈夫的事业。周立波在舞台忙上忙下,妻子则为周立波打理好一切,当时不知道有多少人羡慕这对鸳鸯夫妻。

但是大家不知道的是,在胡洁之前,还有一位叫做张洁的女人,这就是周立波的前妻。周立波为了现任而狠心抛弃了前任。难道是胡洁成为了两个人之间的第三者么,还是说周立波心另有所属,离婚之后的张洁又过得怎样呢?

上个世纪80年代,周立波的父母打算将周立波送到上海的一个剧团,因为周立波小的时候就已经表现出来了极高的表演天赋,经常在朋友和亲戚面前表演,还获得了一致的好评。来到剧团之后,周立波彻底开始放飞自我了,在老师的辅助和指导之下,周立波的小宇宙爆发,将自己的表演天分和潜能全部发挥出来,仿佛周立波就是为这种滑稽舞台剧量身定做的一样。

滑稽剧表演的两个重点就是要放得开,并且嘴还得能说会说,这两点我们从周立波以后的节目来看也知道,已经被他完完全全地掌握了,当时剧团的老师对周立波真的是太喜欢了。李宗盛说过么不是,情爱里无智者,周立波23岁的时候遇到了爱情,他喜欢上了比自己大六岁的张洁。两个人倒是没啥,张洁的爸爸先不同意了。

就问周立波说,你这穷小子图啥,我们家还没嫌弃你穷呢,你跟一个离了婚还带过娃的女人,实在是想不明白。但是张洁此刻最需要的就是一个无时不刻关心她的人,周立波就做到了这一点。周立波想去好好地劝劝未来老丈人,结果没想到聊着聊着打起来了,周立波也因涉嫌故意伤害蹲篱笆院子了。结果没想到出来之后,张洁追随周立波的心更加地坚定了,于是两个人就结了婚。

本以为这样艰难地走到一起,会变得更加的幸福,这样艰苦而又坚贞的爱情也是广大网友想看到的。但是没想到周立波后来越来越红了,慢慢地也开始嫌弃身边的这个糟糠之妻,恰好两人的家庭矛盾越来越多,周立波在自己事业巅峰的时候抛弃了张洁。

两个人的婚姻仅仅维持了两年不到的时间。离婚后的张洁伤心欲绝,带着自己的女儿去了日本,在一个陌生的地方开始了新的生活。

这时候的周立波也开始做一点小生意,生意越做越大,周立波也开始挥霍自己得到的金钱。但是老话之所以能流传下来那都是有道理的,常在河边走,哪能不湿鞋呢。

周立波的生意出了大问题,一下子欠了一屁股债,就在这个时候他又开始想起了张洁之前的好,坐上飞机去日本找她。此时的张洁已经跟日本丈夫结婚了,并且还有一个儿子,但是周立波这个时候却无缘无故踏足别人的家庭,张洁最终没能拗过周立波。

张洁跟现任离婚,周立波又一次摧毁了一个本该幸福的家庭。但是周立波在日本,又不会说日语,又没有一技之长,根本没法生存。于是张洁一个人扛起了整个家,一天打两份工,晚上还要做饭打扫卫生,艰难地支撑这个家。

在这个时候甚至还为周立波攒下东山再起的钱。周立波回来之后,踏踏实实地完成自己的事业,终于又东山再起了,张洁以为两个人终于可以过上安安稳稳的生活。没想到胡洁出现了。不得不说周立波好像跟洁这个字很有缘分,两人妻子都带洁这个字,而且都是对周立波疯狂的痴迷,赌上一切。

胡洁对周立波喜欢到痴狂,而周立波也再度开始嫌弃自己的糟糠之妻,甚至张洁后来生病住院都不去看一眼,甚至之后还嫌弃张洁事情多,更是提出了要主动离婚。当年这件事情闹得沸沸扬扬,09年的时候,两个人各执一词,张洁说周立波出轨,周立波则继续维护自己的好男人形象。

两个人之间哪里还有什么感情,早就已经反目成仇了。终于10年的时候两个人又离婚了,周立波刚刚离完婚,接着马上跑过去要跟胡洁结婚。这无缝衔接看得当时的网友是大跌眼镜,至于周立波是不是好男人,相信大家心里都有数。

离婚之后的张洁一个人负担起了抚养两个孩子的重担,日子过得也挺苦的,前前后后结婚四次都没有找到一个真正的归宿。当年跟周立波的离婚事件闹得全国都是沸沸扬扬的,他已经不对婚姻抱有任何的希望了,张洁至今未婚,也没有出现在大众的视野当中,可能是真的累了吧。

但是有因必有果,周立波的渣男行为现在也得到了报应,让网友大呼爽快,大家纷纷都上去踩一脚,报应来得真及时啊。同时我们也真心地祝愿张洁能找到一个合适的好男人,重新燃起对生活的希望。

士博士毕业论文

着急,为你。做。。。。

国家没有硬性规定博士论文的字数,不同学校所规定的博士生毕业论文的字数要求不同,以河南大学2019年上半年博士研究生毕业论文要求为例:

学位论文主体部分(不包括参考文献)的字数:

自然科学博士学位论文一般不少于5万字;文科博士学位论文一般不少于8万字;硕士学位论文一般不少于2万字;硕士专业学位论文一般不少于万字。

扩展资料:

博士论文类型的分类:

1、专题型

这是在分析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直接论述的形式发表见解,从正面提出某学科中某一学术问题的一种论文。

2、论辩型

这是针对他人在某学科中某一学术问题的见解,凭借充分的论据,着重揭露其不足或错误之处,通过论辩形式来发表见解的一种论文。

3、综述型

这是在归纳、总结前人或今人对某学科中某一学术问题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加以介绍或评论,从而发表自己见解的一种论文。

4、综合型

这是一种将综述型和论辩型两种形式有机结合起来写成的一种论文。

研究的深度不一样,所以在写论文的时候篇幅长短不一样,里面突出的重点和内容不一样,一定要注意封面,还要注意论文的题目,要注意关键词,然后博士毕业论文一般含金量是比较高的,里面会出现很多的专有名词,不能出现大幅度抄袭的情况。

博士论文是由攻读博士学位的研究生所撰写的学术论文。它要求作者在博士生导师的指导下,选择自己能够把握和驾驭的潜在的研究方向,开辟新的研究领域。由此可见,这就对作者提出了较高要求,它要求作者必须在本学科的专业领域具备大量的理论知识,并对所学专业的理论知识有相当深入的理解和思考,同时还要具有相当水平的独立科学研究能力,能够为在学科领域提出独创性的见解和有价值的科研成果。因而,较之学士论文、硕士论文,博士论文具有更高的学术价值,对学科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曹操毕业论文

我妈是老师,多给我点分的话我让我妈帮你写!但是我认为,还是首当其冲直接点题好,然后再介绍背景和知料以及生平事例(百度上有的是),然后再论诗歌.祝你通过

对曹操的评价 (1)曹操统一北方的积极作用。 前已叙及,东汉王朝后期,由于政治黑暗,社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人民无法生活,终于爆发了轰轰烈烈的黄巾大起义。但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农民起义不可能取得最终的胜利,继之而来的是东汉王朝的解体和军阀混战。在混战中,不仅董卓、李傕等凉州军阀到处屠杀人民,抢劫财物,就是打着勤王旗号的东方将领也“纵兵钞掠”。因而普遍出现了“民人相食,州里萧条”的荒凉景象。这种情况的造成,除了应当归罪于东汉王朝的反动统治外,镇压农民起义和破坏社会生产的军阀,自然也是不可饶恕的罪首。但相对的说,各军阀之间,毕竟还是有所差别的。拿曹操来说,他虽然镇压过农民起义和滥杀过无辜人民,但从他在政治、军事、经济各方面的表现来看,他比被他消灭的那些军阀还是胜过一筹的。比如他推行屯田,兴修水利,实行盐铁官卖制度,对社会经济的恢复和经济的整顿起了积极作用。这些都将在谈论经济时再介绍。 曹操一开始走上仕途就试图用比较严格的法律改变当时权豪横行的情况。但由于祸害根子在中央,操无法施展自己的意图。到他自己掌握政权以后,才得全面推行抑制豪强的法治政策。他说:“夫刑,百姓之命也”;“拨乱之政,以刑为先”。他起用王修、司马芝、杨沛、吕虔、满宠、贾逵等地方官吏,抑制不法豪强。如果把袁绍和曹操在冀州先后推行的治术加以比较,就可以看出两种不同的情况:“汉末政失于宽,绍以宽济宽,故不摄”。在袁绍的宽纵政策下,“使豪强擅恣、亲戚兼并,下民贫弱,代出租赋,炫鬻家财,不足应命”。这样,自然不能使“百姓亲附,甲兵强盛”。所以袁绍虽地较大、兵较多、粮较足,终为操所败。操得冀州后,立即“重豪强兼并之法”,因而收到了比较能使“百姓喜悦”的效果。我们只要翻看一下《三国志·魏志》,就可以看出在操统治下,从中央到地方的政治面貌和社会风气都与以前有所不同。朝中既少有倾轧营私的大臣;地方上恣意妄为而不受惩罚的官吏和豪强也受到一定程度的抑制。司马光说操“化乱为治”,并非无据。而且操用人不重虚誉,他选用的官员要“明达法理”,能行法治。操还提倡廉洁,他用崔琰、毛玠掌管选举,“其所举用,皆清正之士,虽于时有盛名而行不由本者,终莫得进。务以俭率人,由是天下之士莫不以廉节自励,虽贵宠之臣,舆服不敢过度”。于是社会风气有所好转。 与推行法治政策相辅而行的是操力图集权于己,不容许臣下有结党行为。他下令说:“今清时,但当尽忠于国,效力王事,虽私结好于他人,用千匹绢,万石谷,犹无所益”。操为了监视群臣,设置“校事”。这件事受到大臣反对,认为“非居上信下之旨”。操对此加以解释说:“要能刺举而办众事,使贤人君子为之,则不能也”。所谓“贤人君子”,主要指世家大臣,他们累世为官,枝连叶附,名望和势力很大。操对之一方面不能不加以笼络,使之居上位而不予实权;一方面也利用出身微贱的校事来检查他们的行动。至于这样做有无必要呢?我们可以用日后孙权的话来回答。孙权说:“长文(陈群字)之徒,昔所以能守善者,以操笮其头,畏操成严,故竭心尽意,不敢为非”。孙权也仿效操设校事一职,可知在当时情况下,设置监视大臣行动的校事,以防汉末和袁绍集团内大臣结党拉派的重演,还是不无道理的。从曹魏政权的内部结构看,世家大臣最多,潜在的危险也较重。曹操为自身及子孙计,设置校事以伺察大臣,虽有些苛刻和搞权术,但不这样,是难以制服他们的。史称:“曹公性严,掾属公事,往往加杖”。操还令诸将家属居邺,以防其叛己外逃,都是操与属下存在着隔阂与矛盾的反映。 总起来看,黄河流域在曹操统治下,政治有一定程度的清明,经济逐步恢复,阶级压迫稍有减轻,社会风气有所好转。所以我们说操之统一北方及其相应采取的一些措施还是具有积极作用的。 (2)曹操是一位卓越的军事家。 首先,操善于驭将;如建安十九年(214年)曹操东击孙权,退军时,留下张辽、乐进、李典三将及护军薛悌镇守合肥。次年,操于出军西击张鲁前,派人给薛悌送去教令,封面写明:“贼至乃发”。不久,孙权亲自率领大军十万来攻合肥,薛悌等开函看教,乃是:“若孙权至者,张、李将军出战,乐将军守,护军勿得与战”。这时合肥守军总共才七千余人。敌众我寡,如果分兵出战,是否上策,诸将疑惑。张辽曰:“公远征在外,比救至,彼破我必矣。是以教指及其未合逆击之,折其盛势,以安众心,然后可守也。成败之机,在此一战,诸君何疑!”李典闻言,当即表示赞同。于是辽、典当夜招募敢从之士八百人,杀牛犒飨。次日天亮,辽被甲持戟,先登陷阵,杀数十人,斩二将,大呼己名,直冲至孙权麾下。权见辽来势凶猛,大为惊恐,其左右亦不知所措,只好走登高冢,以长戟自守。辽呼权下战,权不敢动,望见辽所将兵少,聚众围辽数重。辽一再突围,权人马皆披靡,无敢当者,自早战至日中,吴人夺气。辽等乃还修守备,众心遂安。权军经此一战,锐气顿失,守合肥十余日,即撤军退。大众既去,权和数将尚留逍遥津北。张辽从高望见,即率步骑前来捉权,极将甘宁、吕蒙、凌统等竭死格斗,权始乘骏马逃去,几被活捉。史家对操教令,颇为赞扬,胡三省认为操以“辽、典勇锐,使之战;乐进持重,使之守。”孙盛认为操之本意是勇怯调配,“参以同异”。我以为:张辽作战固极勇锐,乐进也以“骁果”显名,常先登陷阵,“奋强突围,无坚不陷”。如果把乐进说成是“怯”者或仅能“持重”的人,恐怕是不妥的。操的本意,料知孙权来时必自恃人马众多,合肥守兵寡少,必然骄忽轻敌。正可乘此给以迅雷不及掩耳的突然袭击。即如张辽所说“及其未合,折其盛气”,如此而已。盖兵贵神速,掩其不备,操之知将料敌,固极高明。 由于孙权经常进兵侵犯合肥,所以曹魏一些靠近合肥的州刺史也带兵屯戍于此。建安二十四年(219年),操令屯戍在合肥的兖州刺史裴潜等作好行军准备。因这时合肥方面并无军事气氛,故裴潜等动作不速。扬州刺史温恢暗自对裴潜说:“此必襄阳之急,欲赴之也。所以不为急会者,不欲惊动远众。一二日必有密书促卿进道,张辽等又将被召。辽等速知王意,后召先至,卿受其责矣!”于是裴潜赶紧作好快速行军准备。果然不久接到快速进军的命令。接着张辽等也收到诏书。说明操对诸将约束甚严,不容有忽慢诏令和动作迟缓的事。 由上可知,操善于用将,对之要求也很严格,但能得到他们的拥护。甚至连孙权都说操之“御将,自古少有”。证明操是善于御将的。 曹操还富有韬略、足智多谋,在战略、战术方面,常能应付裕如。操在战斗时,常能根据敌我情况,临机决策,变化多端。如前所述。操在对于毒农民军、吕布、张绣、袁绍、马超、韩遂等一系列战争中,常用声东击西、避实就虚、埋伏、包抄、突袭、离间、劫粮、攻彼救此、弃物诱敌等方法,谲敌致胜,转弱为强。在战略方面,操能集中部属智慧,择善而从,少有失误。例如当操与吕布争夺兖州,相持不下时,徐州牧陶谦病死,操欲乘机袭取徐州,然后再击吕布。荀彧劝阻之。操乃改变主意,以全力击败吕布,平定了兖州。接着徐州也归附了。建安六年(201年),即官渡战后下一年,操因粮少,不足略定河北,欲因绍新破,以其间击刘表。荀彧说:“今绍败,其众离心,宜乘其困,遂定之;而背兖、豫,远师江、汉,若绍收其余烬,承虚以出人后,则公事去矣”。操从之,终究平定了冀州。 由上可知,荀彧在战略决策方面屡次纠正操的疑误想法,因而对操的成败存亡起了很关键的作用。其他谋臣如荀攸、郭嘉等亦有同样功勋,为操所称誉。足证操对战略部署极为重视,事先都与群僚仔细商讨。他能采纳别人的正确策略,说明他的判断力是很强的。 当操与袁绍起兵讨伐董卓时,绍问操:“若事不辑,则方面何所可据?”操曰:“足下意以为何如?”绍曰:“吾南据河,北阻燕、代,兼戎狄之众,南向以争天下,庶可以济乎?”操曰:“吾任天下之智力,以道御之,无所不可”。操又对别人说:“汤、武之王,岂同土哉?若以险固为资,则不能应机而变化也”。操之所以能克敌致胜,主要原因之一是如同他自己所说的“任天下之智力”,即充分发挥臣下的智慧和将士的战斗积极性。所谓使“贤人不爱其谋,群士不遗其力”。 无论曹操在战略、战术上做得怎样出色,如果其军队没有较强的战斗力还是不行的。吕布的军队号称勇悍;袁绍的军队人数最多,经过多次较量之后,都为操所败,说明操军的战斗力是很强的。操军战斗力之所以强,乃由于操一贯采取精兵、简政、重视粮食生产及运输等措施。操曾说:“孤所以能常以少兵胜敌者,常念增战士,忽余事,是以往者有鼓吹而使步行,为战士爱马也;不乐多署吏,为战士爱粮也”。操自言当官渡会战时,袁绍有铠甲一万领,他只有二十领;袁绍有马铠三百具,他连十具都不到。操军人数虽少,装备虽差,但操治军带兵,比较重视纪律,赏罚比较严明,结果打败了袁军。一次在行军途中,操传令不得让马践踏麦地。如有违犯,一律斩首。于是士兵皆下马步行,惟恐踏坏了麦子。可是操自己所骑的马却因吃惊而踏了麦田。于是操即拔剑割下自己一撮头发,做为处罚,这虽只是做做样子,但也可说明操在军中持法是比较认真的。操起兵初期,打过不少败仗,但军队始终没有溃散,就是因操治军严整,而且在政治、经济各方面也能较好地配合和支持军事。所以终能转危为安、变弱为强。其他军阀如袁绍则“御军宽缓,法令不立”;吕布则“勇而无计”、“轻狡反复”;刘表则“不习军事”、只“保境自守”;袁术则“奢淫放肆”、“无纤介之善”。所以操终能将他们各个击破。 由此,我们说曹操可以称得上古代卓越的军事家。 (3)曹操的为人和作风。 操在中国历史上是为人熟知的人物之一,人们对他的看法纷纭错杂,毁誉不一。毁者把他说成白脸的奸臣、专门玩弄权术、“宁我负人,勿人负我”的极端利己者:誉者则目之为命世英雄、杰出的军事家、政治家、文学家。有关史书记载,既善恶错出,真假难辨。我们如果片面地依据某些记述,断章取义,纵然再多发表评论文章,亦无济于事。评论历史人物,应当从有关的可靠记述中归纳出居于主流的东西(如德、才、功、过、善、恶、作用、影响等),从而得出确切的结论。不仅要把这一人物与他同时的人相比较,也要放在历史的长河中与同一类型的人相比较,这样便不难估计其在各方面的价值,以确定其历史作用。比如曹操的忠与奸的问题,我们在前面已经做过分析,曹魏政权是曹操在农民起义的影响下,自己苦心经营出来的。当时尺土一民,皆非汉有,汉朝还有什么可供曹操篡夺呢?曹操确实是玩弄了一套“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把戏,但这样做,还是为汉朝延长了二十余年的名义上的国柞。假若操是奸臣的话,那末,二袁、刘表、刘备、孙权……谁是忠臣呢?如果找不出一个能维护汉政权的忠臣来,还能说操是奸臣吗? 至于曹操对人是否奸诈?专门倾人利己呢?传说中曹操所说“宁我负人,毋人负我”的话是否真实呢?据《三国志》卷1《武帝纪》注引《魏书》: 太祖以卓终必覆败,遂不就拜,逃归乡里,从数骑过故人成皋吕伯奢,伯奢不在,其子与宾客共劫太祖,取马及物,太祖字刃击杀数人。 《武帝纪》注又引《世语》: 太祖过伯奢,伯奢出行,五子皆在,备宾主礼。太祖自以背卓命,疑其图己,手剑夜杀八人而去。 《武帝纪》注又引孙盛《杂记》: 太祖闻其食器声,以为图己,遂夜杀之。既而凄怆曰:“宁我负人,毋人负我!”遂行。 根据《魏书》的说法,操杀人系于被劫之后,这种杀人,不能说是负人,而只是惩罚歹徒的行为。《杂记》所说操夜杀人,乃是怕别人杀害自己,所以先下手为强,这还可以说是“宁我负人,毋人负我”的行为。但操过后,还是很快就感到凄怆伤怀,说明这次杀人是属于误会,并非操本性即安于做负人之事。而且,“宁我负人,毋人负我”之语,只见于此书,其他二书均未道及。可知这话是不可靠的。从当时实际情况论,操恐惧出奔,方逃命之不暇,安能轻易做杀人惹祸之事。他当时如畏人图己,就应趁人无备时逃走,何必杀人以增罪累而稽行期?以上三书所记大相径庭,陈寿既不采用,裴注虽引出,但未置评,仅备遗闻。所以我们不宜视之为真实材料,与其在这个问题上多做纠缠,远不如从操许多比较确凿的行事中寻找答案。比如:陈宫,原来是拥戴操为竞州牧的有功大员,操“待之如赤子”。但后来陈宫趁操东征徐州牧陶谦之际,叛操而迎吕布为兖州牧,使操几遭灭顶之灾。后来陈宫与吕布一起被操禽获,“宫请就刑,操为之泣涕”,颇有故人依恋之情。宫死后,“操召养其母终其身,嫁其女,抚视其家,皆厚于初”。又如建安十九年(214年),蒯越病死前,托操照料其家,操报书曰:“死者反生,生者不愧,孤少所举,行之多矣,魂而有灵,亦将闻孤此言也”。可见操对死者的嘱托,并无背负之事。王粲的儿子因参与魏讽谋反,为曹丕所诛,操闻叹息曰:“孤若在,不使仲宣无后。”操以金璧从南匈奴赎回蔡文姬之事更为人所熟知。操还自言:“前后行意,于心未曾有所负”,可知他是怕负人的,似不可能说出“宁我负人,毋人负我”的话。吕思勉谓:“操之待人,大致尚偏于厚”。这种讲法,是符合事实的。那些述说操倾人的传闻、轶事,多非历史的真实。但这种讲法从何而来呢?首先,操用兵善“因事设奇,谲敌制胜”,吕布与操作战时,曾告诫部属:“曹操多谲”。因此,有人就把操用兵时的“多谲”,扩大到其为人和作风上;其次,陈寿说操“少机警,有权术”。“挟天子以令诸侯”,就是他在政治上搞的权术,赵翼言操用人系以权术相驭。操在用人上,确实有用权术的地方,但说他用人全靠权术,就以偏概全了。封建政治首脑有几个不用权术的?有几个没有滥杀过人?袁绍早就让操杀杨彪、孔融、梁绍。就以孔融为例,他何尝不随意杀人!当他任北海相时,仅因“租赋少稽”,就一朝杀五部督邮。孔融既不能自力保境,又不肯同邻近州郡合作,因此,左承祖劝他“自托强国”,仅因这个建议,就被孔融杀害。至于历代开国帝王,因铲除异己,而滥杀错杀的更史不绝书,如果只责操谲诈负人,是不公允的。 操的污点,首先是他参与镇压黄巾起义,关于此事,前面已多处提及,不再详述。其次是他有过屠杀徐州人民的罪行,此事前面也说过。关于操攻徐州牧陶谦的原因,各书说法不一。即使操父真为陶谦所杀,操也不该大量屠杀无辜人民。陈寿于《三国志》中叙述曹操之事,从不做过分的贬抑,对操攻徐州的暴行,所述亦较他书为简,然亦不能不承认:“所过多所残戮”。操还曾有“围而后降者不赦”的法令,操及其手下诸将常有“屠城”之事,这是不应宽恕的。其他如当操攻围吕布于下邳时,关羽屡向操求取布将秦宜禄之妻杜氏,操“疑其有色,先遣迎看,因自留之”。在此事稍前,操在宛收降张绣时,亦曾纳张绣的从叔母,以致引起张绣的叛变。诸如此类的事,在当时虽算不上什么很坏,但总是欠缺的。陈寿在评论曹操时,极称赞其谋略、权变、法术和用人、创业的功绩,从无一语赞及他的品德。陈寿论到刘备时,认为备“机权于略,不逮魏武”。可是极力称颂刘备的“弘毅宽厚,知人待士”。说明陈寿是善于抓住曹、刘在德才上各自特色的。 许多人认为曹操是我国古代卓越的军事家,我很同意。有些人还认为曹操是我国古代卓越的政治家,我觉得有点偏高。因为曹操有过滥杀无辜人民的暴行。一个卓越的政治家应当不这样。另外,在个人品德作风上,曹操也有些欠缺,不足为后世法。既然称作历史上的政治家,就应当对后世能起榜样作用,曹操在这方面还不够规格。

你就到"百度"上去搜有关这两个人的文章,做为你的论文的参考吧.

中午有百家讲坛,可以看一下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