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投稿百科

关于拉卜楞寺论文范文资料

发布时间:2024-07-04 15:28:21

关于拉卜楞寺论文范文资料

藏语称“噶丹雪珠达尔杰扎西叶苏旗卫林”,意为“足喜讲修宏扬吉祥右旋洲” 寺院一景,简称为“拉章扎西旗”。据闻,第一世嘉木样选定大夏河旁的扎西旗为寺址,后拉章(佛宫)建成后,出于对大师的尊崇,在寺名前冠以“拉章”,称“拉章扎西旗”,久之“拉章”转音为“拉卜楞”,且广泛使用,于是拉卜楞成了寺名和地名。 拉卜楞寺位于夏河县拉卜楞镇西头,坐落在大夏河北岸,坐北向南,西北山似大象横卧,东南山松林苍翠,寺前开阔平坦,大夏河自西向东北蜿蜒而流,形如右旋海螺,可谓山清水秀,风光宜人。

黄教六大寺,中国藏传佛教格鲁派(黄教)最重要的六个大寺院的总称,即:前藏拉萨的甘丹寺、色拉寺、哲蚌寺;后藏日喀则的扎什伦布寺;青海西宁的塔尔寺;甘肃夏河的拉卜楞寺。

1、甘丹寺,位于拉萨市达孜区境内拉萨河南岸海拔3800米的旺波日山上。旺波日山犹如一头卧伏的巨象,驮载着布满山坳、规模庞大的建筑群,充分体现出传统藏传佛教寺院建筑因地制宜,寺庙傍山而立,群楼重叠,巍峨壮观。

2、哲蚌寺,原名是吉祥永恒十方尊胜州,藏语意为“堆米寺”或“积米寺”,藏文全称意为“吉祥积米十方尊胜州”。它坐落在拉萨市西郊约十公里的根培乌孜山南坡的坳里,由黄教创始人宗喀巴之弟子降央曲吉-扎西班丹于1416年创建。

3、色拉寺全称“色拉大乘寺”,藏传佛教格鲁派六大主寺之一。与哲蚌寺、甘丹寺合称拉萨三大寺,是三大寺中建成最晚的一座。 色拉寺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拉萨北郊3千米处的色拉乌孜山麓,周围柳林处处,自古就是高僧活佛讲经说法之地,有许多僧尼小寺环绕其间。

4、扎什伦布寺意为“吉祥须弥寺”,全名为“扎什伦布白吉德钦曲唐结勒南巴杰瓦林”,意为“吉祥须弥聚福殊胜诸方州”。位于西藏日喀则的尼色日山下。是该地区最大的寺庙。

5、塔尔寺又名塔儿寺,地处青海省省会西宁市湟中区城区,创建于明洪武十二年(1379年)。得名于大金瓦寺内为纪念黄教创始人宗喀巴而建的大银塔,藏语称为“衮本贤巴林”,意思是“十万狮子吼佛像的弥勒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

6、拉卜楞寺,位于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夏河县,藏语全称为:“噶丹夏珠达尔吉扎西益苏奇具琅”,意思为具喜讲修兴吉祥右旋寺。简称扎西奇寺,一般称为拉卜楞寺。拉卜楞寺是藏语“拉章”的变音,意思为活佛大师的府邸。

扩展资料:

塔尔寺是中国西北地区藏传佛教的活动中心,在中国及东南亚享有盛名,历代中央政府都十分推崇塔尔寺的宗教地位。明朝对寺内上层宗教人物多次封授名号,清康熙帝赐有“净上津梁”匾额,乾隆帝赐“梵宗寺”称号,并为大金瓦寺赐有“梵教法幢”匾额。

三世达赖、四世达赖、五世达赖、七世达赖、十三世达赖、十四世达赖及六世班禅、九世班禅和十世班禅,都曾在塔尔寺进行过宗教活动。

你说的拉卜楞应该是吉祥的意思。详意见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夏河县的拉卜楞寺。拉卜楞寺藏语全称为:“噶丹夏珠达尔吉扎西益苏奇具琅”,意思为具喜讲修兴吉祥右旋寺。简称扎西奇寺,一般称为拉卜楞寺。拉卜楞寺是藏语“拉章”的变音,意思为活佛大师的府邸。

桃源村是个很不错的地方,其内有住宿,在县城乘公交能到达,打的去也不贵。“兴十四"现代化的农村,银河水库,到五一可以钓鱼了,坐公交即可。县内有西山,文明公园等公园。打的三元吧。看看农田格局也很好。

关于塔尔寺论文范文资料

塔尔寺的主要建筑有:

1、八宝如意塔

位于寺前广场。

据说,这八个塔是为纪念佛祖释迦牟尼一生之中的八大功德而建造的,建于1776年。

其造型大同小异,塔身高米,塔底周长米,底座面积平方米。

2、大金瓦殿

位于全寺正中。

藏语称为“赛尔顿庆莫”,即金瓦的意思。

其建筑面积为450平方米。

大金瓦殿初建于公元1560年,后于公元1711年,用黄金1300两,白银一万多两改屋顶为金顶,形成了三层重檐歇山式金顶,后来又在檐口上下装饰了镀金云头、滴水莲瓣。

3、小金瓦寺

又名为护法神殿。

初建于明朝崇祯四年(公元1631年)。

寺中回廊陈设野牛、羊、熊、猴等标本。

据说,这些走兽标本象征一切恶魔鬼怪已被神征服。

4、小花寺

又名长寿佛殿,是为七世达速喇嘛念长寿经而建的,故名长寿佛殿。

它已形成一个小型院落。

正面为硫璃砖墙突出的小门,玲珑别致。

5、大经堂

是土木结构的藏式平顶建筑,是塔尔寺建筑中规模最大的。

其建筑面积近2千平方米,是拥有168根大柱的大型经堂,初建于明朝万历三十四年,即公元1606年。

它是寺院喇嘛集中诵经的地方,堂内设有佛团垫,可供千余喇嘛集体打座诵经。

扩展资料:

塔尔寺的建筑特点:

塔尔寺是先有塔,而后有寺,故名塔尔寺。

塔尔寺是青海省和中国西北地区的佛教中心和黄教的圣地,主要建筑依山傍塬,分布于莲花山的一沟两面坡上,有大金瓦寺、大经堂、弥勒殿、九间殿、花寺、小金瓦寺、居巴扎仓、丁科扎仓、曼巴扎仓、大拉浪、大厨房、如意宝塔等9300余间(座),组成一庞大的藏汉结合的建筑群,占地面积45万平方米。

塔尔寺殿宇高低错落,交相辉映,气势壮观。

位于寺中心的大金瓦殿,绿墙金瓦,灿烂辉煌,是该寺的主建筑,它与小金瓦殿(护法神殿)、大经堂、弥勒殿僧舍等建筑形成了错落有致、布局严谨、风格独特、集汉藏技术于一体的建筑群。

塔尔寺属于格鲁派(黄教),游客必须穿长衫、长裙进行游览参观,如果着装太暴露将无法进行参观游览(格鲁派有着严苛的管理制度)。该派强调严守戒律,因此得名。该派僧人戴黄色僧帽,故又称黄教。

塔尔寺的节日——展佛节(晒大佛),当日清晨天不亮,塔尔寺的喇嘛们就要集中,做“晒大佛”前的各种准备,然后抬着巨大的佛像,沿着寺旁的山路,往山顶上走。

然后将巨大的佛像(大唐卡),从山坡下一直铺放至山脚,这时巨大的佛像就展现在来参观的成千上万名群众面前。

扩展资料

塔尔寺创建于明洪武十二年(1379年)。得名于大金瓦寺内为纪念黄教创始人宗喀巴而建的大银塔。

藏语称为“衮本贤巴林”,意思是“十万狮子吼佛像的弥勒寺”,位于青海省西宁市西南25公里处的湟中县城鲁沙尔镇,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

塔尔寺是中国西北地区藏传佛教的活动中心,在中国及东南亚享有盛名,历代中央政府都十分推崇塔尔寺的宗教地位。明朝对寺内上层宗教人物多次封授名号,清康熙帝赐有“净上津梁”匾额,乾隆帝赐“梵宗寺”称号。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塔尔寺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格鲁派

关于寒山寺论文范文资料

寒山寺位于阊门外枫桥,唐诗人张继在此写下“夜半钟声到客船”的名句,从此诗韵钟声千古传颂。寺院始建于南朝梁天监年,旧名妙普明塔院。因唐代高僧寒山和拾得自天台山国清寺来此,拾得东去日本,寒山住持而更名。

寒山寺(Hanshan Temple) 寒山寺在苏州城西阊门外5公里外的枫桥镇,建于六朝时期的梁代天监年间(公元502-519年),距今已有1400多年。寺内主要建筑有大雄宝殿、庑殿(偏殿)、藏经楼、碑廊、钟楼、枫江楼等。

寒山寺 清·陆鼎

寺楼直与众山邻,鱼米东南此要津。

独惜牙郎趋利市,不闻渔火感诗人。

绝无逆旅知归客,安问寒岩旧应真。

一自钟声响清夜,几人同梦不同尘。

寒山寺 明·王犀登

古寺西边路,青山满目中。

石龙从作雨,江鹊尚鸣风。

市近僧难定,泉悭花不红。

烛怜门外路,尘土暗江枫。

赋得寒山寺送别 明·高启

枫桥西望碧山微,寺对寒江独掩扉。

船里钟催行客起,塔中灯照远僧归。

渔要寂寂孤烟近,官路萧萧众叶稀。

须记姑苏城外泊,乌啼时节送君违。

夜泊枫桥望寒山寺

夜火疏钟伴寂寥,十年旧梦泊枫桥。清狂不见王司理,来问寒山寺外潮。

寒山寺

瑟瑟吴江正落枫,碧山古寺独携筇。寒空鸟下岩边塔,残照僧归径外松。虚寂高斋无俗韵,风狂弥勒有遗踪。扁舟却趁寒潮去,梦里应闻夜半钟。

枫桥夜泊 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相传,唐太宗贞观年间有两个年轻人,一名寒山,一名拾得,他们从小就是一对要好的朋友。

长大后,寒山父母为他与家住青山湾的一位姑娘百订了亲,然而,姑娘却早已与拾得互生爱意。寒山知道度了事情的真相后,决定成全拾得的婚事,于是离开家乡,独自去苏州出家修行。

后来拾得也知道了真象,便去苏州找到寒山,并与他一起皈依佛门。直到现在寒山寺供奉的佛像仍是寒山、拾得,可见由他俩首倡的“和合”思想已在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扩展资料寒山寺属于禅宗中的临济宗。回唐代贞观年间,当时的名僧寒山、希迁两位高僧创建寒山寺。

1000多年内寒山寺先后5次遭到火毁(一说是7次),最后一次重建是清代光绪年间。历史上寒山寺曾是中国十大名寺之一,寺内古迹甚多,有张继诗的石刻碑文,寒山、拾得的答石刻像,文徵明、唐寅所书碑文残片等。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寒山寺。

碧山古寺独携筇.寒空鸟下岩边塔,塔中灯照远僧归,残照僧归径外松,鱼米东南此要津. 《夜泊枫桥望寒山寺》夜火疏钟伴寂寥,十年旧梦泊枫桥.清狂不见王司理,来问寒山寺外潮.《寒山寺》瑟瑟吴江正落枫,梦里应闻夜半钟,泉悭花不红,江枫渔火对愁眠.烛怜门外路.独惜牙郎趋利市. 绝无逆旅知归客,安问寒岩旧应真.一自钟声响清夜,几人同梦不同尘. 《寒山寺》明·王犀登 古寺西边路,青山满目中.石龙从作雨,江鹊尚鸣风. 市近僧难定. 《枫桥夜泊》 张继月落乌啼霜满天,不闻渔火感诗人.虚寂高斋无俗韵.扁舟却趁寒潮去,尘土暗江枫,风狂弥勒有遗踪. 《赋得寒山寺送别》明·高启 枫桥西望碧山微,寺对寒江独掩扉. 船里钟催行客起. 渔要寂寂孤烟近,官路萧萧众叶稀. 须记姑苏城外泊,乌啼时节送君违《寒山寺 》清·陆鼎 寺楼直与众山邻。

相传唐太宗贞观年间有两个年轻人,一名寒山,一名拾得,他们从小就是一对非常要好的朋 友。

长大后寒山父母为他与家住青山湾的一位姑娘订了亲。然而,姑娘却早已与拾得互生爱意。

一个偶然的机会,寒山终于知道了事情的真相,心里顿时像打翻了五味瓶,酸、苦、辣、咸、涩,唯独没有一丝甜味。他左右为难,怎么办呢?经过几天几夜痛苦思考,寒山终于想通了,他决定成全拾得的婚事,自己则毅然离开家乡,独自去苏州出家修行了。

十天半月过去了,拾得没有看见过寒山,感到十分奇怪,因为这是从来没发生过的。一天,他忍不住心头的思念,便信步来到寒山的家中,只见门上插有一封留给他的书信,拆开一看,原来是寒山劝他及早与姑娘结婚成家,并衷心祝福他俩美满幸福。

拾得这才恍然大悟,知道了寒山出走的原委,心中很难受。深感对不起寒山,他思前想后,决定离开姑娘,动身前往苏州寻觅寒山,皈依佛门。

时值夏天,在前往苏州的途中,拾得看到路旁池塘里盛开着一片红艳艳的美丽绝顶的荷花,便一扫多日来心中的烦闷,顿觉心旷神怡,就顺手采摘了一支带在身边,以图吉利。经过千山万水,长途跋涉,拾得终于在苏州城外找到了他日思夜想的好朋友寒山,而手中的那支荷花依然那样鲜艳芬芳,光彩夺目。

寒山见拾得到来,心里高兴极了,急忙用双手捧着盛有素斋的篦盒,迎接拾得,俩人会心地相视而笑。现在寒山寺存有一方碑石,上刻“和合二仙”图案,就是这两位好朋友久别重逢时的情景。

过去苏州民俗中婚嫁用的人物图画挂轴,以及江南许多地方春节时贴在大门上的门神,内容都是两个人,一个手捧竹篦盒,一个手持荷花,笑容可掬,逗人喜爱的模样。据说也源于这个美好的传说。

民间还传说,“和合二仙”为了点化迷惘的世人,才化身寒山、拾得来到人间的,甚至寺名也由于“和合”在此喜相逢并成为住持,而由“妙利普明塔院”更改成“寒山寺”。由于“和合”思想深得人心,加上张继诗句“姑苏城外寒山寺”的广为流传,所以尽管后来在宋朝时,曾将寺名重新改为“普明禅院”,但人们仍习惯地称它为“寒山寺”。

从元末至清末,寒山寺曾五次惨遭次劫,但事后总能复建,足见寒山寺在历代人们心中的地位。而且直到现在,寒山寺供奉的佛像仍是寒山、拾得,可见由他俩首倡的“和合”思想已在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传说拾得后来还远渡重洋,来到“一衣带水”的东邻日本传道,在日本建立了“拾得寺”。两人的问答名句在佛教界和民间广为流传,影响甚广:“寒山问拾得世间有谤我,欺我,辱我,笑我,轻我,贱我,恶我,我,如何处治乎?拾得曰:只是忍他,让他,由他,避他,敬他,不要理他,过十年后,你且看他!”。

坐火车去苏州的话在火车站坐406到来凤桥,33到何山桥都行 自驾车的话走沪宁高速,开GPS走(默认你是从上海火车站出发),下高速后走北环,然后沿西环往南,到枫桥路西拐就到了,总共100公里左右 寒山寺名称的由来 相传唐太宗贞观年间(公元627-648年),有两个年轻人,一名寒山,一名拾得,他们从小就是一对非常要好的朋友。

寒山长大以后父母为他与家住青山湾的一位姑娘订了亲。然而,姑娘却早已与拾得互生爱意。

一个偶然的机会,寒山终于知道了事情的真相,心里顿时像打翻了五味瓶,酸、苦、辣、咸、涩,唯独没有一丝甜味。他左右为难,怎么办呢?经过几天几夜痛苦思考,寒山终于想通了,他决定成全拾得的婚事,自己则毅然离开家乡,独自去苏州出家修行了。

十天半月过去了,拾得没有看见过寒山,感到十分奇怪,因为这是从来没发生过的。一天,他忍不住心头的思念,便信步来到寒山的家中,只见门上插有一封留给他的书信,拆开一看,原来是寒山劝他及早与姑娘结婚成家,并衷心祝福他俩美满幸福。

拾得这才恍然大悟,知道了寒山出走的原委,心中很难受。他懂得“朋友之妻不可欺”的道理,所以深感对不起寒山,他思前想后,也决定离开姑娘,动身前往苏州寻觅寒山,皈依佛门。

时值夏天,在前往苏州的途中,拾得看到路旁池塘里盛开着一片红艳艳的美丽绝顶的荷花,便一扫多日来心中的烦闷,顿觉心旷神怡,就顺手采摘了一支带在身边,以图吉利。经过千山万水,长途跋涉,拾得终于在苏州城外找到了他日思夜想的好朋友寒山,而手中的那支荷花依然那样鲜艳芬芳,光彩夺目。

寒山见拾得到来,心里高兴极了,急忙用双手捧着盛有毒斋的篦盒,迎接拾得,俩人会心地相视而笑。现在寒山寺存有一方碑石,上刻“和合二仙”图案,据说就是这两位好朋友久别重逢时的情景。

过去苏州民俗中婚嫁用的人物图画挂轴,以及江南许多地方春节时贴在大门上的门神,内容都是两个人,一个手捧竹篦盒,一个手持荷花,相互笑容可掬,一副逗人喜爱的模样,也称“和合二仙”。据说也源于这个美好的传说。

民间还传说,“和合二仙”为了点化迷惘的世人,才化身寒山、搭得来到人间的,甚至寺名也由于“和合”在此喜相逢并成为住持,而由“妙利普明塔院”更改成“寒山寺”。由于“和合”思想深得人心,加上张继诗句“姑苏城外寒山寺”的广为流传,所以尽管后来在宋朝时,曾将寺名重新改为“普明禅院”,但人们仍习惯地称它为“寒山寺”。

从元末至清末,寒山寺曾五次惨遭次劫,但事后总能复建,足见寒山寺在历代人们心中的地位。而且直到现在,寒山寺供奉的佛像仍是寒山、拾得,可见由他俩首倡的“和合”思想已在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传说拾得后来还远渡重洋,来到“一衣带水”的东邻日本传道,在日本建立了“拾得寺”。看来“和合二仙”早就告诫过:中日两佃人民应该既“和”又“合”,而不应兵刃相见。

正因为如此,所以日本友人也特别喜爱中国的寒山寺。是呀,和平、合作、友谊、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主旋律、最强音!两人的问答名句在佛教界和民间广为流传,影响甚广。

现在餐饮等公共场所、民众家里经常有此句做裱悬挂。“寒山问拾得世间有谤我,欺我,辱我,笑我,轻我,贱我,恶我,我,如何处治乎?拾得曰:只是忍他,让他,由他,避他,敬他,不要理他,再待几年,你且看他!” 在江南古刹寒山寺的碑廊里,有一块石碑上面镌着唐代大诗人张继那首脍炙人口的《枫桥夜泊》诗:“月落鸟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这块由清末著名学者俞樾书写的诗碑,已成为寒山寺中的一绝。

自《枫桥夜泊》问世,历代文人墨客为寒山寺刻石刻碑者不乏其人。据《寒山寺志》载,《枫桥夜泊》诗的第一块诗碑,为宋代王硅所书。

此碑因屡经战乱,寒山寺多次被焚而不存。至明代重修寒山寺时,画家文征明为寒山寺重写了《枫桥夜泊》诗,刻于石上,这是第二块《枫桥夜泊》诗碑。

此后,寒山寺又数遇大火,文征明手书的诗碑亦漫漶于荒草瓦砾之间,现在嵌于寒山寺碑廊壁间的文征明所书残碑,仅存“霜、啼、姑、苏”等数字而已。文征明《枫桥夜泊》清末光绪三十二年,江苏巡抚陈龙重修寒山寺时,有感于沧桑变迁,古碑不存,便请俞樾手书了这第三块《枫桥夜泊》石碑。

其时,俞樾虽已八十六岁高龄,仍以其饱满的情怀,稳重的章法,浑圆的笔意,挥洒淋漓,一气呵成。俞樾作书后数十天,便倏然长逝了。

寒山寺的第四块《枫桥夜泊》诗碑,是一位与唐代张继同名同姓的书法家所书。据文史专家郑逸梅老人记述,这位现代张继,是应著名画家吴湖帆之约而书古代张继《枫桥夜泊》诗的。

诗后有跋云;“余夙慕寒山寺胜迹,频年往来吴门,迄末一游。湖帆先生以余名与唐代题《枫桥夜泊》诗者相同,嘱书此诗也。

中华民国三十六年十二月沧州张继。”现代张继书古代张继诗,由刻碑名手黄怀觉刻石,立于寒山寺内,一时传为佳话。

可惜他在书写《枫桥夜泊》的第二天,便与世长辞了;而他书写的这块诗碑,现仍存于寒山寺内。

最有名的当属 张继的《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清代陆鼎的《寒山寺 》 寺楼直与众山邻,鱼米东南此要津。独惜牙郎趋利市,不闻渔火感诗人。

绝无逆旅知归客,安问寒岩旧应真。一自钟声响清夜,几人同梦不同尘。

明代王犀登的《寒山寺 》 古寺西边路,青山满目中。石龙从作雨,江鹊尚鸣风。

市近僧难定,泉悭花不红。烛怜门外路,尘土暗江枫。

明代高启的《赋得寒山寺送别 》 枫桥西望碧山微,寺对寒江独掩扉。 船里钟催行客起,塔中灯照远僧归。

渔要寂寂孤烟近,官路萧萧众叶稀。 须记姑苏城外泊,乌啼时节送君违。

白帝城位于重庆奉节县瞿塘峡口的长江北岸,奉节东白帝山上,三峡的著名游览胜地。原名子阳城,为西汉末年割据蜀地的公孙述所建,公孙述自号白帝,故名城为“白帝城”。白帝城是观“夔门天下雄”的最佳地点。历代著名诗人李白、杜甫、白居易、刘禹锡、苏轼、黄庭坚、范成大、陆游等都曾登白帝,游夔门,留下大量诗篇,因此白帝城又有“诗城”之美誉。[1]

西汉末年公孙述据蜀,在山上筑城,因城中一井常冒白气,宛如白龙,他便借此自号白帝,并名此城为白帝城。公孙述死后,当地人在山上建庙立公孙述像,称白帝庙。由于公孙述非正统而系僭称,明正德七年(1512年)四川巡抚毁公孙述像,祀江神、土神和马援像,改称“三功祠”。明嘉靖二十年(1533年)又改祀刘备、诸葛亮像,名“正义祠”,以后又添供关羽、张飞像,逐形成白帝庙内无白帝,而长祀蜀汉人物的格局。

2006年05月25日,白帝城作为明至清古建筑,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2]

寒山寺自从唐代诗人张继题了《枫桥夜泊》一诗后,该寺便闻名了。寒山寺佛像雕塑别具一格,碑刻艺术天下闻名,碑廊陈列着历代名人岳飞、唐伯虎、董其昌、康有为等人的诗碑,其中当推晚清俞樾书张继诗碑最为著名。如今的大钟为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江苏巡抚陈夔龙督造。巨钟有一人多高,外围需三人合抱,重达2吨。大雄宝殿内两侧壁内镶嵌的是36首寒山的诗碑,还有悬挂于两侧的十六罗汉像。殿内的两个石刻和尚就是寒山与拾得。

寒山,又称寒山子,唐代贞观年间,原居住于始丰县(今浙江天台)寒岩,擅长诗词文章,写有诗300余首,后人辑为《寒山子诗集》。拾得,本是孤儿,由封干携入天台山国清寺为僧,故取名为“拾得”,与寒山是好友。后人辑其诗附于《寒山子诗集》中。大殿前院两侧,有6棵五针松,就是日本爱媛县各界友好访华团(一行26人,团长为爱媛县知事白石春树)的朋友们于1976年4月10 日下午栽种在该寺的,这树是在日本爱媛县生长的,日本叫:“五叶松”,当时已生长了五年。大雄主殿的右侧悬挂着一口日本友人于清末送来的支那铜钟。钟面上镌有记述铸钟缘由的铭文。此钟一式共两口,一口悬在日本馆山寺,一口送来寒山寺。[6]

一、没有《寒山寺》这首诗,不过,在唐代诗人张继《枫桥夜泊》中提到”寒山寺“

原诗:《枫桥夜泊》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二、《枫桥夜泊》译文

月亮已落下乌鸦啼叫寒气满天, 对着江边枫树和渔火忧愁而眠。

姑苏城外那寂寞清静寒山古寺, 半夜里敲钟的声音传到了客船。

三、《枫桥夜泊》创作背景

据《唐才子传》卷三记载,张继于“天宝十二年(753)礼部侍郎杨浚下及第”,也就是说考取了进士。而就在天宝十四年一月爆发了安史之乱,天宝十五年六月,玄宗仓皇奔蜀。因为当时江南政局比较安定,所以不少文士纷纷逃到今江苏、浙江一带避乱,其中也包括张继。 一个秋天的夜晚,诗人泊舟苏州城外的枫桥。江南水乡秋夜幽美的景色,吸引着这位怀着旅愁的客子,使他领略到一种情味隽永的诗意美,写下了这首意境清远的小诗。

四、张继简介

1、张继(生卒年不详)字懿孙,汉族,湖北襄州(今湖北襄阳)人。唐代诗人,生平事迹不详,约公元753年前后在世,与刘长卿为同时代人。

2、据诸家记录,仅知他是约天宝十二年(约公元七五三年)的进士。大历中,以检校祠部员外郎为洪州(今江西南昌市)盐铁判官。他的诗爽朗激越,不事雕琢,比兴幽深,事理双切,对后世颇有影响。但可惜流传下来的不到50首。他的最著名的诗是《枫桥夜泊》。

最有名的当属 张继的《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清代陆鼎的《寒山寺 》 寺楼直与众山邻,鱼米东南此要津。独惜牙郎趋利市,不闻渔火感诗人。

绝无逆旅知归客,安问寒岩旧应真。一自钟声响清夜,几人同梦不同尘。

明代王犀登的《寒山寺 》 古寺西边路,青山满目中。石龙从作雨,江鹊尚鸣风。

市近僧难定,泉悭花不红。烛怜门外路,尘土暗江枫。

明代高启的《赋得寒山寺送别 》 枫桥西望碧山微,寺对寒江独掩扉。 船里钟催行客起,塔中灯照远僧归。

渔要寂寂孤烟近,官路萧萧众叶稀。 须记姑苏城外泊,乌啼时节送君违。

他们 在城市尽头,没有繁华的街市,闪亮的霓虹;在城市的尽头,只有破旧的棚户区,有饱经生活风霜的生命;在城市的尽头,有他们这样一群人。 让我怎样称呼他们?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农民子弟?亦或是农民工二代?不,我不想用这些冰冷的名字称呼他们,我多想叫着他们带着泥土气的乳名,拉着他们的小手,走近他们的生活…… 他们从小生长在故乡的青山绿水中,纯洁的灵魂在田野里抽穗拔节。在山野的风中,他们奔跑着,憧憬着。风从田野中吹过,吹进了城市,为了生计,为了未来,他们跟从父母来到了城市,在城市的尽头扎下了根。于是习惯了青山绿水的双眸第一次触碰到了高楼大厦、车水马龙。他们不知道怎样穿过六车道的马路,小小的手指怎么也数不清写字楼的层数。繁华的现代文明不曾给他们带来任何快乐,这一次,却在心上烙下了深深的痕迹。 他们背起书包,小心翼翼地融入城市的生活。可是却在“城市人”异样的眼光中,第一次明白了户口与暂住证的区别。他们都是父母心头的宝啊!却过早地承担了不属于这个年龄的负担。 放学回家,他们做好简单的晚饭,父母还在工地或菜场上劳作;午夜醒来,泪眼中城里的星空没有家乡的明亮;悄悄许愿,希望明天他们的打工子弟小学...

关于赫拉论文范文资料

两个不能比较的,一个的东方神话里面的神,一个的西方神话里面的神。女娲(拼音:nǚ wā),是古代传说中人类始祖。号曰女希氏,人首蛇身,有神圣之德。伏羲,风姓,女娲为伏羲之妹,亦风姓。传说女娲以泥土造人,伏羲与女娲兄妹相婚,创造人类社会并建立婚姻制度,教民结网渔猎、卜八卦等。有共工氏与祝融战,天柱折,地维缺。女娲乃炼五色石以补天,断鳌足以立四极,聚芦灰以止滔水。《三家注史记·三皇本纪》以女娲其功高而充三皇之地皇也。 赫拉(Hera),奥林匹斯山十二主神之一。古希腊神话中的天后,她是克罗诺斯(Cronus)和瑞娅(Rhea)的长女,宙斯(zeus)的姐姐和第三位妻子,相对应于罗马神话的朱诺。赫拉是古希腊神话中奥林匹斯主神之一,主管婚姻和家庭,被尊称为“神后”。她在奥林匹斯山的地位仅次于她的丈夫宙斯。赫拉也是韩国一化妆品牌的名称。

赫拉(Hera): ★赫拉是克洛诺斯之女,宙斯的姐姐和妻子;她主管婚姻和生育,是妇女的保护神;赫拉气质高雅, 容颜美丽,且对伴侣忠贞不渝,无愧于天后的地位,但她的善妒亦闻名于世,因此,赫拉和宙斯经常发生激烈争吵,不过,通常宙斯的花言巧语又总能让他们和好如初。 ★赫拉的象征是孔雀,因为这种有着五彩缤纷羽毛、体现着满心星斗的鸟是美丽壮观的夜空的象征,而天空正是天后赫拉光彩照人的脸庞。

我最得意的一句话如果我劝告别人说:“坚持下去吧!”一定会有人因实在坚持不住了而放弃。但是,如果我说:“放弃吧!你完成不了的。”别人便会因我低估了他激发斗志努力下去。所以我最得意的一句话就是“放弃吧!你完成不了的。”我就曾有过一段这样的刻骨铭心的记忆。在一次极具挑战性的千米长跑中,老师命令我们在十分钟内绕着操场跑6圈。要知道,跑一圈就有好几百米,何况还是在短短的十分钟内,我不禁吓出了阵阵冷汗。就在满心恐惧的时候,老师猛将哨声一吹,瞬间我的斗志和体内的热情便火一般地燃烧了起来。“嗖”的一声,我和旁边的两个同学便飞快地跑了起来。半圈,一圈,一圈半,两圈,两圈半……就在这时,只听“啪”的一声,一位同学因为跑得太快了而摔倒在了地上。我隐约的听见他说:“好疼,我的胸口好疼。”我知道这是快速运动后的缺氧,我也曾受过这样的折磨,会使人的精神很快垮掉。于是,我挽着他勉强向前。在那晴天烈日下,太阳仿佛也看着我们不顺眼,让原本的烈日升级为火辣辣的毒日。这时我和另一位同学也坚持不住了,累倒在地,想努力挣扎起来,可就是爬起不来。躺在地上我似乎对自己完全丧失了信心,猛然大吼了一声:“杨帆,放弃吧,你完不成了的!”可当我喊出那句话后,浑身不知怎么忽然又有了力气,那两位同学也跟着我缓缓站了起来。我们的手臂搭在彼此的背上,努力迎着阳光向前奔跑。那个瞬间,看似一句普通的话语,却让我懂得了前进的意义。我终于明白了,劝告别人放弃从某个角度来讲或许也是一种鼓励……

金苹果是希腊神话中著名的宝物。金苹果最早出现,是在宙斯和赫拉的婚礼。大地女神该亚从西海岸带回一棵枝叶茂盛的大树给宙斯和赫拉作为结婚礼物,树上结满了金苹果。宙斯派夜神的四个女儿,称作赫斯珀里得斯,看守栽种金苹果的圣园。另外还有百头巨龙拉冬帮助她们看守。大力神赫拉克勒斯在人间所完成的十二件功绩的第十一件,便是取得赫斯珀里得斯和巨龙看守下的金苹果。赫拉克勒斯在山林水泽女神的指引下,制服了年老的河神涅柔斯,向他问清了在哪里可以找到金苹果。在取得金苹果的路上,赫拉克勒斯还从高加索山上释放了普罗米修斯。普罗米修斯指点他来到另一位提坦神阿特拉斯背负青天的地方。赫拉克勒斯要求阿特拉斯替他去取金苹果,在这段时间里由自己替他背负青天。阿特拉斯同意了,他杀死巨龙,过看守的仙女们,取回金苹果后,却不愿意再背负扛天的重任。赫拉克勒斯假称要先垫上一块垫子才能继续背负青天,让阿特拉斯暂时替他一会儿。阿特拉斯接过担子的同时,赫拉克勒斯已经拿起金苹果走掉了。金苹果最重要的一次出现,是在人类英雄帕琉斯和海洋女神忒提斯的婚礼上。众神均受邀参加婚礼,唯有不和女神厄里斯没有受到邀请。厄里斯怀恨在心,在婚礼上将一个金苹果呈现给宾客,上面写着“送给最美的”。赫拉、雅典娜、阿芙罗狄忒为了这个金苹果争执不下,其他神祗害怕得罪女神也不敢发言,只把三个女神全部用肉麻的字眼夸了一遍又一遍,三女神不爽,非要分出胜负不可。面对这三个女人一个是宙斯的姐姐和妻子,一个是他大脑肿瘤里爆出来的,一个是他下的蛋里孵出来的,于是宙斯妥协了.宙斯让特洛伊从小被父母遗弃最后堕落成牧羊人的王子帕里斯做评判。为了让帕里斯把金苹果判给自己,她们纷纷争先恐后地脱下了自己的衣服.并开始贿赂他.赫拉允诺他给他无上的权利,并保佑他做一个高高在上的统治者,雅典娜愿意赐给他智慧和力量,鼓励他有勇气去冒险,闯出一条英雄般辉煌的路.阿芙罗狄忒答应让世界上最漂亮的女子爱上她,并自愿做他的妻子。帕里斯王子想来想去,觉得权利和统治他等以后继承他爸的王位就可以了,英雄的道路他自己有的是一身好本事大胆去闯,但美女却不是每天都可以遇到的,尤其是美女不一定都爱他.何况,他觉得阿芙罗狄忒的腰最细,是标准的S型身材.于是就将金苹果给了阿芙罗狄忒。此时,恼羞成怒的赫拉和雅典娜捡起衣服,顾不上穿戴整齐扭头就走,发誓要向所有的特洛伊人报复。后来,帕里斯也确实在阿芙罗狄忒的帮助下从斯巴达拐走了爱上他的美女海伦王后,从而成为特洛伊战争的导火索。 然后雅典娜亲自示范,教斯巴达人用木马计对付特洛伊,而赫拉则动用特权,派人偷袭了战神阿瑞斯,戳伤了他的大腿根部,以阻止被阿芙罗狄忒引诱的战神阿瑞斯亲自出马参与作战.然后贺拉又对她的弟弟丈夫宙斯吹枕边风,让他下令威胁众神谁敢帮特洛伊人他就杀谁.宙斯很听话地照做了.

关于哈拉论文范文资料

原因:主要是近代西方殖民统治留下的祸根。殖民列强通常按经纬线、几何线或曲尺在地图上画的线来划分非洲国家的边办。

两国的未定国界的区域叫:哈拉伊卜三角区。哈拉伊卜三角区的主权存在争议,尽管埃及和苏丹都宣称对这块土地拥有主权,但实际有约18000平方公里的土地被苏丹统治。将该地区作为一个“三角区”来描述是一个粗略的概括。只有在北纬22°线上的290公里是一条直线。

非洲边界问题则主要是近代西方殖民统治留下的祸根。殖民列强通常按经纬线、几何线或曲尺在地图上画的线来划分非洲国家的边办。例如,埃及和苏丹边界的一部分是沿着北纬22度线划定。

据统计,44%的非洲国家的边界是按经线或纬线划定,30%的国界是用直线或曲线的几何方法划定,仅有26%是由河流、湖泊或山脉构成的自然边界线。

这样人为划界的方法易于在地图上标出,但却毫不考虑居民原来的生产和生活区域,使得相同的种族和部族被活生生地拆散,分居在各个国家实体之间,人们不得不经受离散的痛苦。另外一些有矛盾的部族和种族被划分在同一实体内,为日后的种族、部族冲突埋下了隐患。

埃及与苏丹因为殖民统治留下来的红海地区的海拉伊卜地区近1万多平方公里的争端,当时的英国殖民统治者以北纬22度线作为两国的分界线,却把当地两个分别横跨22度线的民族各切成了两半。

扩展资料

历史

1899年,英国的霸权进入此区,英埃共管苏丹的边界被设定在北纬22度,但在1902年英国划了另一条行政界线,把北纬22度以南一块Ababda人部落的放牧地(即比尔泰维勒)划归埃及,并把该县以北一块贝沙族(Beja people)的放牧地划归苏丹。

这块苏丹的行政领地有18000平方公里,包括哈拉伊卜、Shalateen与Abu Ramad等城镇。苏丹在1956年独立后,埃及宣称两国界线为1899年的边界,苏丹则宣称1902年的行政边界,因此两国都声称对哈拉伊卜三角区具有主权。

相对的北纬22度以南的比尔泰维勒则成为无主土地,两国都不声称拥有该地主权。

在苏丹独立两年的1958年,苏丹计划在哈拉伊卜三角区举行选举时,埃及总统贾迈勒·阿卜杜-纳赛尔以要在该区举办埃及与叙利亚合并成联合阿拉伯共和国的全国公投为由,派兵进入了此区,但在同月不久即退兵。联合阿拉伯共和国成立后,未再就此区提出主权争议。

虽然两国都持续声称拥有该地主权,两国对哈拉伊卜三角区的联合控制持续到了1992年,苏丹政府授予一家加拿大石油公司在哈拉伊卜三角区附近水域的石油钻探权,埃及表示强烈反对。两国重新开始谈判,该公司则表示在主权确定前不会进行开发。

1994年7月,苏丹向联合国安全理事会、非洲统一组织与阿拉伯国家联盟递交了备忘录,表示自1993年5月上次提交备忘录以来,埃及已超过39次地行政或军事入侵苏丹领土。

1995年1月埃及拒绝了苏丹政府提出非洲统一组织在阿迪斯阿贝巴的外长会议上讨论此争议的请求,接着埃及总统穆罕默德·胡斯尼·穆巴拉克在抵达参加该会议时逃过了暗杀。

埃及政府指控苏丹与这次暗杀有关,并做出了许多激烈反应,包括加强对哈拉伊卜三角区的控制,驱逐苏丹方面的警察与官员。

1998年,两国关系稍微缓和,并宣布将加强合作,共同努力解决此争议地区的争端。但该年稍后苏丹及指控埃及骚扰哈拉伊卜三角区的苏丹公民,埃及否认了这项指控。

之后从1999年3月开始,两国开始促进双边关系的外交谈判,该年12月苏丹总统奥马尔·巴希尔出访埃及,两国发表了联合公报,宣誓将在兄弟般的条件下解决哈拉伊卜三角区的争议。

2000年1月,苏丹从哈拉伊卜三角区撤军,将此地的控制权让给了埃及。从此埃及实际上地占领并管理哈拉伊卜三角区。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哈拉伊卜三角区

埃及和苏丹的东段边境有一段“奇怪”的边界线,一条是按北纬22度划界,而另一条则向北偏移,形成了一块三角区域。这块区域就是哈拉伊卜三角区(Hala'ib Triangle ),面积 20,580 平方公里,位于非洲红海沿岸.最大的城镇是哈拉伊卜。哈拉伊卜三角区的主权存在争议,埃及和苏丹都宣称对这块土地拥有主权。1899 年,英国在该地区有很强的影响力,英- 埃协议按北纬22度线划定了埃及苏丹边界.然而,在 1902 年,为了自己方便,英国又画一条单独的 " 管理边界 ",在北纬22度线以北的三角区区域被划归苏丹管辖。1958 年,埃及纳赛尔总统派遣埃及军队进入争论区域,但是不久又撤回了军队。后来双方搁置了对该区域的主权要求,但这块土地一直在苏丹控制之下。1992年,两国又起争端,原因是苏丹政府授予一家加拿大石油公司在哈拉伊卜三角区附近水域的石油钻探权,埃及表示强烈反对.双方因此再度开始谈判.而这家加拿大公司也放弃了这项生意,除非主权问题解决。2000 年1月,苏丹撤回了驻扎在哈拉伊卜三角区的军队,放弃了对靠近埃及的这个地区的控制.埃及军队其后一直控制这块区域至今。然而,苏丹总统阿尔巴希尔在2004年宣称,尽管他的国家撤退 ,埃及控制了哈拉伊卜三角区,但是那个三角区仍然合法地属于苏丹,他坚持了苏丹决不放弃哈拉伊卜城和它周围区域。最近在该区域新发现的石油储藏可能已经促使苏丹政府决定重新提出苏丹对该区域的主权要求,而且这只能增加双方宣称拥有该地主权的欲望。

网上一搜就有.....

哈拉和林,来源于突厥语“喀喇昆仑”,意为“黑色岩山”。哈拉和林又称“和林”、“和宁”,蒙古汗国,也称“大蒙古国”(1206 1271)第一个都城,窝阔台汗、贵由汗、蒙哥汗和北元时期的汗庭所在地。 十三世纪中叶是哈拉和林的鼎盛时期,是亚欧大陆上著名的大都市。 哈拉和林位于蒙古国乌兰巴托西365公里、前杭爱省呼舒柴达木南20公里。大体位于蒙古国中心,西依杭爱山,东邻鄂尔浑河,周围是大片开阔平坦的草原。 1220年,蒙古汗国创建者成吉思汗决定定都哈拉和林。此后5年间,成吉思汗一直率军在中亚、南俄一带征战,哈拉和林成为汗国的大本营和后勤基地。 1227 年成吉思汗在征西夏途中病死。1229 年窝阔台继位后,开始在哈拉和林修建固定的行政中心。1235年建成外围城墙。1241 年窝阔台病死,蒙哥汗即位。1258 年蒙哥汗离开哈拉和林征南宋,次年在进攻四川合州的钓鱼城时被打死。 1260 年,位于哈拉和林的阿里不哥与位于开平府(即后来的元上都)的忽必烈争夺汗位,不久,忽必烈亲征哈拉和林。1261年冬,阿里不哥兵败西逃。1263年,忽必烈把开平府改为上都,以取代哈拉和林。1264年阿里不哥向忽必烈投降。1272年,忽必烈迁都大都(今北京),建立元朝,哈拉和林先后成为和宁路(也称和林行中书省)和岭北行中书省治所,仍然是漠北的重要城市和交通枢纽。 1368年,元大都被朱元璋攻克,元顺帝被迫出逃,明洪武三年(1370年)死于应昌府(位于今赤峰市克什克腾旗),太子爱猷识理达腊(元昭宗),定都哈拉和林,国号仍为“大元”(后改称“大蒙古”),史称“北元”。在经过明将沐英、蓝玉和明成祖朱棣三次深入漠北打击后,再加上蒙古各部混战不休,哈拉和林逐渐成为了一片废墟。 1585年,喀尔喀蒙古阿巴岱汗在哈拉和林城址废墟旁兴建了额尔德尼召,也称额尔登召,汉语称为“光显寺。”。 1889年,俄国学者.亚德林采夫考察了哈拉和林废墟。1948 1949年,苏联考古学家.吉谢列夫领导的苏蒙考古队进行发掘,为研究蒙古汗国的 历史 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哈拉和林古城遗址呈不规则的长方形,南北约2500米,东西约1300米。周围有土墙,四面设城门。在城西南部发现宫殿址,宫殿围墙呈不规则方形,长255米,宽220 255米,内有5个台基。中央台基高约2米,上有大型殿址,面积为55米 45米,有人根据花岗石柱础的位置,推定殿内共有75根木柱。地面铺设绿琉璃方砖。在殿南面发现用花岗岩石板砌成的门址。周围4个台基的建筑都面向中央大殿。类似唐宋宫殿的布局。一般认为这群宫殿建筑是1235年窝阔台汗所建的万安宫。宫址下的地层中发现12世纪末至13世纪初佛教彩绘壁画遗迹。城中央为商业和手工业区。建筑遗存集中在东西、南北两条大道附近,发现炼铁炉和陶窑等手工作坊,出土大量铁农具(犁、铧、镰)、兵器及生铁锅等。 城址内出土了大量北宋钱币、钧窑和碰州窑瓷器,以及汉式铜镜,砖瓦等,反映出汉文化在当地的影响。 哈拉和林的额尔德尼召、乌兰巴托的甘丹寺、色楞格省的庆宁寺,是蒙古国三大著名的黄教寺庙。 元朝建立后,忽必烈把藏传佛教推到了很高的位置,藏传佛教在蒙古地区得到广泛传播。1586年蒙古喀尔喀部首领阿巴岱汗在哈拉和林废墟上,用遗址的石头建成蒙古第一个大规模的佛教中心额尔德尼召。 额尔德尼召有100 多间庙宇房屋,喇嘛僧侣最多时曾达1000 多人。 1588 年,阿巴岱汗之子在额尔德尼召建起四边围墙,每边长约400 米,围墙上修建了100 座白塔。随着藏传佛教在蒙古的迅速传播,1799 年在额尔德尼召院内又建成藏式庙宇和白塔,新建的白塔上有大小8 座白塔,连同四周围墙上的100 座白塔,整个额尔德尼召有108 座白塔。 2004年,以哈拉和林为中心的“鄂尔浑峡谷文化景观”,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这也是迄今为止蒙古国唯一的世界文化遗产参考资料: 《中国大百科全书 考古学》,1986年,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编辑出版。 《鄂尔多斯学研究》2010年第3期,鄂尔多斯学研究会考察团,《出访蒙古报告》。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