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投稿百科

湖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查重

发布时间:2024-07-04 02:48:38

湖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查重

地址 : 北京市海淀区万寿寺甲4号。

中央社会主义学院(中华文化学院)建院60余年来,始终坚持正确办学方向,为培养同中国共产党亲密合作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等统一战线代表人士发挥了重要作用,为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巩固和壮大爱国统一战线作出了重要贡献。截至2018年,学院累计举办各类班次1900余期、培训学员10万多人次。

学院设马克思主义理论、统战理论、中华文化三个教学研究部,有专业技术人员编制51人。现有专职教师36人,其中正高职称、副高职称17人,具有博士学位的31人。

另一方面,学院坚持联合办学、开放办学,邀请国家有关部门、统战系统、各民主党派中央和全国工商联的领导和专家来院授课;从各大高校、研究机构的著名学者和中青年学术骨干中选聘了一支约200人左右的兼职教师、兼职研究员队伍,参与新课开发、课堂教学和课题研究等。

《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创刊于1988年,现为双月刊。学院图书馆建于1956年,现作为国家图书馆的分馆,是具有统战特色的专业图书馆。

学院占地亩,总建筑面积万平方米,配有良好的教学设施和舒适的学习生活环境,可容纳1000余人同时在校学习培训。

论文摘要"两个绝大多数"是《共产党宣言》关于建立无产阶级政党的核心思想。中国共产党是《共产党宣言》精神的忠实传人,理解和践行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与使命不能脱离《共产党宣言》尤其是"两个绝大多数"思想:一是要理解作为哲学基础的唯物史观的重要意义及其与"两个绝大多数"的逻辑关系;二是要理解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对"两个绝大多数"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三是要通过理解马克思主义对人的本质剖析来理解共产主义运动的最高价值。论文目录一、从唯物史观到“两个绝大多数”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和“两个绝大多数”三、“两个绝大多数”与“自由人的联合体”文章来源类型: 期刊论文作者: 甘霖关键词: 初心与使命,共产党宣言,两个绝大多数来源: 福州党校学报 2019年06期年度: 2019分类: 社会科学Ⅰ辑专业: 中国共产党单位: 中共佛山市委党校分类号: D261页码: 12-15总页数: 4文件大小: 102K下载量: 106相关论文文献[1].坚持无产阶级政党领导权的理论溯源[J]. 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 2019(04)[2].共产主义者同盟对宗教和宗教问题的态度与政策简论[J]. 科学与无神论 2017(01)[3].《共产党宣言》关于无产阶级政党的理论及其当代价值[J]. 中共济南市委党校学报 2014(06)[4].《共产党宣言》关于无产阶级政党的理论及其当代价值[J]. 商 2015(32)[5].思想建党与制度治党是什么关系?[J]. 共产党员 2016(21)[6].坚持和完善民主集中制[J]. 共产党员 2016(22)[7].浅析共产党宣言及其当代价值[J]. 长江丛刊 2017(21)[8].文化创新是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内在要求[J]. 报刊荟萃 2017(10)[9].论马克思恩格斯无产阶级政党理论的形成历程[J]. 信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3(03)[10].关于保持无产阶级政党纯洁性的若干思考[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18(08)[11].新时期如何加强党的建设——读列宁《进一步,退两步》有感[J]. 商 2015(51)[12].罗莎·卢森堡无产阶级政党建设思想评析[J]. 理论建设 2016(02)[13].试论列宁关于无产阶级政党纪律的重要思想以及启示[J]. 中共南京市委党校学报 2016(05)[14].在“运动的平衡”中建设有机政党——葛兰西对无产阶级政党文化建设的独特贡献[J]. 新视野 2014(06)[15].论恩格斯关于无产阶级政党建设的理论[J]. 党史博采(理论) 2015(03)[16].斯大林对列宁无产阶级政党理论的传承与背离[J]. 科学社会主义 2013(03)[17].列宁关于党建的若干重要理论——学习《列宁专题文集——论无产阶级政党》[J]. 人民论坛 2011(02)[18].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无产阶级政党理论的继承与发展[J]. 福建党史月刊 2011(18)[19].马克思恩格斯无产阶级政党理论及其当代意义[J]. 马克思主义研究 2010(11)[20].列宁的无产阶级政党思想及其当代意义[J]. 马克思主义研究 2010(11)[21].试析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政党防范执政风险的理论[J]. 职业时空 2008(08)[22].法国工人党早期的蜕变及其对无产阶级政党的启示[J]. 湖北科技学院学报 2019(06)[23].马克思党纲理论中的无产阶级政党话语权建设意蕴[J]. 法制与社会 2020(04)[24].论列宁关于无产阶级政党领导权的思想[J]. 理论视野 2019(03)[25].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中的无产阶级政党建设理论探源[J]. 新疆社科论坛 2018(03)[26].列宁关于无产阶级政党国家军队建设的理论与实践[J]. 湖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6(06)[27].马克思恩格斯的无产阶级政党纯洁性思想及方法论意义[J]. 社会科学辑刊 2013(06)[28].卢卡奇无产阶级政党理论探析[J]. 理论月刊 2013(02)[29].《列宁画传》[J]. 内蒙古宣传思想文化工作 2020(06)[30].毛泽东批评和自我批评思想的“三个提升”[J]. 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 2017(02)标签:初心与使命论文; 共产党宣言论文; 两个绝大多数论文;

湖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还是报湖北社会主义学院

上海市社会主义学院学报和湖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比,当然是上海市社会主义学院学报好。相关信息,可询问学校教务处,最直接的是问你的班主任、辅导员。

1.城市人口增加 2.城市人口在总人口的比重上升 3.城市用地规模扩大

一、城市化的概念城市化一般是指人口向城市地区聚集和乡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的过程。城市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是社会进步的表现。一个国家或地区城市化的水平,体现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因为城市是区域发展的经济中心,能带动区域经济发展;而区域经济水平的提高,又促使城市的发展。二、城市化的特征建国以来,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我国的城市社会经济建设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呈现出城市化进程快速推进,城市发展布局和结构日趋合理,城市群发展迅速等特征。

湖北省行政学院学报

1、论民主党派参政权的权力性质2、澳门和内地之间民事关系的法律适用 黑龙江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3、对民主党派参政内容的再认识 江苏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4、论民主党派参政权的权力性 云南社会科学5、时代变迁与民主党派参政活动的创新 湖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6、中西文明交流的特殊方式对中国社会转型的阻滞 山西社会主义学院学报7、对我国社会如何走向法治的若干思考 广东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8、从刑讯逼供看我国刑事诉讼程序的不足 黑龙江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9、论行政主导对我国走向法治的影响 社会主义研究10、中国共产党对民初政治的特殊视角及其影响——兼论三个代表对无产阶级进步性的新定位 黑龙江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11、亚里士多德的法治思想述评 广州社会主义学院学报12、对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若干问题的思考 湖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13、依法执政是法治时代对执政方式的新要求 山西社会主义学院学报14、民主社会对法律的需求及其对法律功能的规制 行政与法15、政治文明建设若干理论问题的探析 行政论坛16、论民主的社会基础和法治保障 湖北行政学院学报17、遵循法治原则 坚持执政为民——中国共产党执政方式的转变 江苏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18、WTO的价值理念与我国行政法律制度法治化 湖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19、香港、澳门实施“一国两制”的新思考 江苏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法律的国际性发展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影响 求索21、论中国特色的政治文明与民主政治的发展 重庆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2、法律与权力关系的调整及其社会化发展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3、新世纪中国法学教育的转型与趋势 太平洋学报24、论制度创新的实现机制 广州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5、法律的国际性发展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影响,《求索》26、对如何适应WTO法律制度若干问题的思考,《行政论坛》27、论中国特色的政治文明与民主政治的发展,《重庆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8、意识形态与法律变革的相互协调与统一 《理论学刊》29、洛克的权力思想探析 广州社会主义学院学报30、论权力与法律关系的和谐 江苏省社会主义学院学31、社会发展中的私权和私法制度问题——兼及非公经济的内在必然及其私法依赖 广州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政治法制化问题研究 独 著 法律出版社 2011年4月版法理学初阶 副主编 法律出版社 2009年6月版法理学进阶 副主编 法律出版社 2010年1月版 1、《政治法治化》,被收录进第七届东亚法哲学大会的学术文集:《全球化背景下东亚的法治与和谐》,张文显、徐显明主编,山东人民出版社,2009年10月1日出版2、《政治法的宪法属性辨析》,山东警官学院学报,2009年第21卷第6期3、《政治的二分结构及其权力化与民主化博弈——政治法治化内在依据探求》,太平洋学报,2009年第9期4、《论社会体制危机中的政治因素》,重庆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1年第2期5、《论政治权威与制度创新》,广州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1年第1期6、《1927-1945:革命根据地婚姻自由的法律表达》,现代法学,2011年第4期7、《法律与政治:共生中的超越和博弈》,现代法学,2012年第6期8、《法律心智:返回法律的生活世界——种现象学的视角》,法制与社会发展,2012年3期9、《中国共产党执政合法性的民主陷阱》,江汉论坛,2012年第2期

·董董利民,毛泓,叶惠,王雅鹏.德国乡村土地整理融资机制及其启示[J].新疆农垦经济,2003(5):73-74,69董利民,伍黎芝,王雅鹏.土地整理市场融资机制研究[J].江汉论坛,2003(12):40-41董利民,毛泓,张明,王雅鹏.土地整理融资的市场化取向设计[J].商业时代,2003(23):62-63董利民,邓建红,张明.土地整理项目财务可行性分析的方法运用举隅[J].见:湖北省科学技术协会编,现代科技与湖北新型工业化(第二届湖北科技论坛优秀论文集).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181-184董利民,伍黎芝,王雅鹏.刍议土地整理与土地生态保护[J].生态经济,2004(2):33-35董利民,伍黎芝,王雅鹏.我国土地整理证券化设计研究[J].金融理论与实践,2004(2):55-57董利民,伍黎芝,王雅鹏.土地整理的地价评估运作方式探索[J].湖北农业科学,2004(2):4-6董利民,张明,王雅鹏.可持续土地整理内涵及评价体系构建原则[J].商业时代,2004(6):61董利民,陈波.老河口市土地整理项目投融资方式分析[J].见:王雅鹏主编,湖北三农问题探索(湖北农村发展研究中心2003年报告).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4,311-319张明,董利民,王雅鹏.经营城市的新视角:城市土地整理[J].广东土地科学,2005(1):18-21董利民,张明,伍黎芝.可持续土地整理评价体系研究[J].湖北农业科学,2006(1):12-16董利民,张明.房县大木厂镇马回湾土地整理项目融资与效益分析[J].见:王雅鹏主编,湖北三农问题研究(湖北农村发展研究中心2004年报告).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6,37-42董利民,陈波.浠水县土地整理项目投融资方式分析[J].见:王雅鹏主编,湖北三农问题研究(湖北农村发展研究中心2004年报告).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6,343-348查文胜,董利民.论我国土地整理的政策性金融资金运行机制[J].湖北行政学院学报,2006(1):46-51张明,董利民.基于层次分析法的城市土地整理项目风险评估模型[J].湖北农业科学,2006(4):396-399董利民,张学忙.武汉市都市农业发展的评价研究[J].见:王雅鹏主编,湖北三农问题破解(湖北农村发展研究中心2005-2006年报告).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7,109-119董利民.推行新型工业化战略,开发山区‘绿色’宝库[J].温思美、罗必良主编《技术、制度与发展》(第三届“新世纪中国农村经济发展”学术研讨会优秀论文集)中国数字化出版社,2003年11月版董利民.WTO与我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及其对策[J].陈柏槐主编《WTO与湖北农业》湖北人民出版社,2004年8月版董利民.试析农民增收的两大体制困境[J].湖北社会科学(全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2004年9期董利民.农村税费改革的体制困境及其解决途径[J].理论月刊(全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2004年9期董利民.关于武汉发展都市农业若干问题的思考[J].科技进步与对策(全国中文核心期刊、CSSCI期刊),2006年1期董利民.我国城镇化进程中农业灾害与粮食安全问题[J].广东农业科学(中国自然科学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2006年8期董利民.关于打造绿色品牌发展武汉都市农业的思考[J].中国农学通报(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2006年10期董利民.小农经济下的农业产业化[J].安徽农业科学(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2006年21期董利民.武汉都市农业科技创新对策[J].北京农学院学报(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2007年2期董利民等.基于水环境承载力的融合的产业结构和体系构造—以洱海流域为例[J].第十三届世界湖泊大会论文集,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10年4月版董利民等.中国木本油料与生物质能源发展问题研究[J].江汉论坛,2010(4):24~26董利民等.基于3R原则的洱源县地热水资源开发利用模式研究[J].湖北农业科学,2010(10):2609~2613董利民,彭婵,陈志红.江汉平原水资源环境保护与利用潜力研究[J].Proceedingsof2011TheConferenceonWaterResourcesProtection,PreventionofWaterPollutionandEcologicalRestorationTechnologySeminar,美国科研出版社,2011年版:165-169董利民等.基于水环境保护下的洱海流域农业产业结构调整[J].湖北农业科学,2011(2):426~429董利民等.洱海水污染动态模型的构建及分析研究[J].生态经济,2011(10):384~388董利民等.洱海流域农业非点源污染负荷分析及防治对策研究[J].湖北农业科学,2011(17):3535~3539黄文佳,吴秋君,董利民.江汉平原水资源保护机制研究[J].湖北农业科学,2012,51(9):1755-1758董利民等.长沙市都市农业土地利用问题与对策研究[J].湖北农业科学,2012,51(17):3908-3911吴秋君,黄文佳,董利民.基于日内瓦模式的梁子湖旅游开发研究[J].价值工程,2012,270(31):3-4李凌宜,彭婵,田原,董利民.江汉平原水污染防治的国外经验借鉴[J].价值工程,2012(8):318-320DongLi-min,(ULC)(ISTP收录).QrientAcademicForum,–,’(ISTP收录).QrientAcademicForum,–,’(ISTP收录).QrientAcademicForum,–(ISTP收录)“Euro-AsianConferenceonEnvironmentandCorporateSocialResponsibility(4rd)”(ISTP收录)“InternationalConferenceonEngineeringManagementandServiceSciences”(EI收录)(EI收录),2010InternationalConferenceonEnergy,EnvironmentandDevelopment,ICEED2010:2219~(EI收录),2010InternationalConferenceonEnergy,EnvironmentandDevelopment,ICEED2010:2172~(EI收录),4thInternationalConferenceonIntelligentComputationTechnologyandAutomatiom,ICICTA2011:158~161。 ·董利民参与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我国农民收入增长的动力机制研究”(00BJY070),资助金额4万元,2000年1月至2002年12月。已通过专家鉴定。·董利民参与教育部人文社科基地项目“中西部地区水土资源保护与永续利用”(2000ZDXM77000),资助金额12万元,2000年1月至2002年12月。已通过专家鉴定。·董利民参与湖北省重大项目“新的历史阶段湖北农业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研究”,资助金额7万元,2001年1月至2003年12月。已通过专家鉴定。获得湖北省重大科研成果奖、湖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董利民主持联合国发展计划署(UNDP)资助项目“中国国土资源可持续利用”。2001年1月至2004年7月。资助金额8万元,已通过专家鉴定。·董利民主持湖北省科技攻关计划项目“湖北省土地整理融资理论与融资机制创新研究”(2005AA404B06),资助金额2万元,2005年1月至2006年12月。已通过专家鉴定。·董利民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中西部城镇化加速发展期粮食安全长效机制研究”(70473028),资助金额14万元,2005年1月至2007年12月。(第二主持人)·董利民参与武汉市科技计划项目“有效促进武汉市农民增收的政策措施研究”(20044005070-10-26),2004年1月至2005年12月。经费来源武汉市科技局,资助金额1万元,已通过专家鉴定。(第二负责人)。·董利民主持武汉市科技攻关计划项目“武汉市都市农业规划与推动发展研究”(20064003113-21),资助金额3万元,2006年1月至2007年12月,已通过专家鉴定。·董利民主持武汉市软科学计划项目“武汉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阶段目标、成效预测及评价研究”(2006-018),资助金额4万元,2006年1月至2007年6月,已通过专家鉴定。·董利民主持湖北省科技攻关计划项目“城市土地整理风险防范与管理研究”(2007AA401C24),资助金额2万元,2007年1月至2008年12月,已通过专家鉴定。·董利民主持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专项项目“中部地区统筹城乡发展的理论与对策研究”,资助金额4万元,2007年1月至2008年12月,已通过专家鉴定。·董利民主持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城市土地整理风险管理研究”(07JA630077),资助金额5万元,2007年1月至2009年12月。 ·《土地整理融资机制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12月第1版。·《国际贸易:理论、政策及利益分析》,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3月第1版。

广州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表现为螺旋式上升或波浪式前进的过程。这就是否定之否定规律

一、从社会的基本矛盾的演变来认识和理解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类社会是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中向前发展的。在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随着生产力的发展,通过革命和斗争,调整和改变,使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相适应的情况下,推动了社会的发展,促进了人类文明的进步。在封建社会私有制生产关系下,广大劳动人民都是被压迫、受剥削的阶级,都不可能过上丰衣足食的和谐生活,更与和谐社会无缘。从中国封建社会的长期发展历史来看,每一个旧王朝的覆灭都是剥削阶级官僚地主巧取豪夺,将大量的土地占为己有,通过沉重的剥削使广大农民食不果腹,衣不蔽体,过着饥寒交迫的生活。“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急征暴敛求考课,钩爪锯牙食人肉”就是当时现实的血淋淋的社会写照。所谓汉代的“文景之治”,唐代的“贞观之治”、“开元中兴”,清代的“康乾盛世”,都是地主阶级为了加强巩固封建统治,实行了一系列缓和社会矛盾的经济、政治政策,打击封建豪强势力,相对减轻了农民负担,只能是统治阶级麻痹劳动人民,缓和阶级矛盾,掩盖阶级压迫真相,使封建社会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而已。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通过民主革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才有可能成为现实命题和社会发展目标提上社会发展的议程。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劳动人民翻身得解放,公有制为主的基本经济制度保证了他们享有平等的经济、政治、文化等权利,他们可以通过辛勤劳动创造社会财富,为创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奠定越来越雄厚的经济基础。随着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不断发展,为劳动人民服务的国家机关不再是压迫劳动人民的统治工具了,党和国家的干部不再是高踞于人民群众之上的统治者,而是为人民服务的“公仆”了;随着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广大人民群众享受人人受教育的平等权利,思想道德水平、科学文化水平都会因受教育而得到提高,从而摆脱愚昧落后状态,成为有社广东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8年会主义觉悟的有一定科学文化素养的劳动者。劳动人民之间因社会地位平等而建立起相互关心、团结互助的和谐的人际关系,个人全面发展成为现实可能。和睦的家庭关系、夫妻关系、邻里关系、社区关系等乃至全国都可能建立起团结一致的和谐关系。从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来看,只有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才能实现全社会水平的和谐,即人与人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和谐社会是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是科学社会主义的题中应有之义。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第一代领导集体领导中国人民取得民主革命的胜利,以和平方式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在中国大地上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从中国实际出发,探索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伟大实践。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第二代领导集体在总结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停止了以阶级斗争为纲,果断地把全党全国的工作重心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轨道上来,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制定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和“三步走”的战略目标;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中央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领导全国人民,与时俱进,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党员和干部,在党的十六大上明确提出了把“社会更加和谐”作为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新的领导集体把科学发展观作为全党工作的指导思想,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行了全面论述,一年多来,这一最新的理论创新成果迅速深入人心,成为推动物质文明建设、政治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和和谐社会建设的强大精神动力,充分体现了现代化建设实践中理论创新活力。当前,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作出的《决定》,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全局出发,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提出从目前到2020年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工作原则和重大部署等,这是指导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纲领性文件。这是我们从实践到理论的一次重要飞跃。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将掀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更加光辉的新的一页。二、从辩证唯物主义基本规律认识和把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辩证唯物主义是我们观察世界,把握客观事物发展变化规律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用辩证唯物主义的三大基本规律来认识和把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将使我们对怎样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获得科学方法论的指导,处在自觉、主动的地位。对立统一规律是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规律,具有十分重要的普遍指导意义,用以认识和把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主要体现在以下三点:1、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并不是无矛盾的社会,而是有矛盾能够得到妥善处理并不断化解矛盾,消除不和谐现象的社会。列宁在讲到社会主义社会时说:“对抗消失了,矛盾还存在”。当前,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作为阶级对阶级的对抗已经消失,但旧社会遗留给我们的经济、政治、文化影响还将长期存在,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程中也会出现新的矛盾和问题,如何在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主导和约束下,既充分发挥市场经济基础调节作用,又能克服和化解“市场失灵”产生的两极分化还是一个在实践中有待解决的课题,中国顺利渡过五年过渡期,如何在加入WTO的环境下,应对各种新挑战、新情况等,不和谐的因素还大量存在。在战术上,我们要重视它,按照矛盾运动对立统一的普遍规律,我们要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看是不断化解社会矛盾,消除各种不和谐现象的过程,积小和谐为多和谐,为大和谐,一步一个脚印地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推向前进。2、正确把握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主要运用以同一性为主的和谐思维的方法,化解矛盾,协调人际关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中,我们党和革命力量是由小到大,由弱到强不断发展,任务是打碎旧的国家机器,建立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主要是运用武48第1期装斗争的方法,推翻旧的社会制度,这是一场你死我活的阶级斗争;同时,我们也用同一性的方法,团结教育农民,结成巩固的工农联盟,争取和团结中、小资产阶级和一切爱国的阶层和社会力量,建立广泛的统一战线,最大限度地孤立日本帝国主义和国民党反动派,壮大革命力量,取得革命胜利。在巩固新生的革命政权,开展社会主义改造中,我们把斗争性和同一性的方法配合运用,也同样取得了成功。但是后来,重提阶级斗争,把阶级斗争扩大化,到处滥用斗争性的方法,否定同一性的方法,给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造成了严重的“内伤”。今天,我们在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条件下,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不是急风暴雨式的阶级斗争,而是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我们要处理的大量的社会矛盾是人民内部矛盾。坚持以人为本,关心人,理解人,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从团结的愿望出发,恰当运用说服和批评教育的方法,处理好党群、政群关系,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才能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3、建立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构建可持续发展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克服“向大自然开战”,“人定胜天”等传统观念的消极影响,树立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现代意识。在人类社会发展的早期,在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的情况下,“向大自然开战”,“人定胜天”的思想对激励人们向自然主动索取,改造自然为我所用方面相对起到了一些积极作用。但近几十年来,世界气候出现多次的严重的突发性灾难,昭示着大自然以它特有的方式来“惩罚”人类,不但在中国,乃至全世界,人与自然的关系已经处在严重的不和谐状态。去年,我国的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为近八年之最。如果不改变这种状况,必然危及我国的可持续发展。所以建立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正确处理经济社会发展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关系,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量变质变规律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普遍规律。量变质变规律主要表现为客观事物发展变化的过程是渐进性和突变性的统一,表现为台阶式发展和波浪式前进的发展特征。从实现共产主义社会的全过程看,它要经历社会主义社会的初级阶段和发达阶段;然后,在社会主义的发达阶段经过继续努力向共产主义社会迈进。这是一个需要几代人,十几代人,甚至更长的时间内长期不懈的奋斗,才能实现的目标。从发展变化的内容看:是从社会主义社会还存在阶级残余到消灭阶级残余,消除阶级社会遗留下来的剥削现象到清除剥削阶级遗留下的思想文化影响到无阶级社会———即共产主义社会,是一个任务艰巨,内容广泛丰富的量变质变过程。从马克思、恩格斯预见的实现共产主义的基本要求看:其一,未来共产主义社会是建立在社会生产力高度发达、劳动生产率大大高于资本主义所达到的水平,社会财富充分涌流的社会,全社会实现了单一的公有制,商品市场经济经过充分发展已不适应社会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实行产品经济;其二,“各尽所能,按劳分配”的分配原则由初级的按劳分配为主经充分地发展到实现单一的完备的“各尽所能,按劳分配”,再经过充分发展为实现“各尽所能,按需分配”创造条件;其三,人们的思想道德水平大大提高,科学文化素质普遍养成,三大差别走向消亡,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最后形成一个“自由人联合体”的社会,这当中要经过经济、政治、文化、制度各方面发展由局部的量变积累到部分质变的推进,再由部分质变上升到整体质变的阶段性发展过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然经历由初期的低水平的和谐社会到全面发展的中等水平的和谐社会,再发展到充分发展的高水平的和谐社会,到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社会。我们可以根据事物发展变的量变质变规律,从我国实际出发,从条件具备的经过努力能够作到的基础工作做起,扎实推进,从事物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出发,分阶段设计,形成一个从易到难,从简单到复杂,从局部到整体分步实施的战略决策,用以指导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邓小平关于现代化建设“三步走”的战略部署就是这样制定的,在实现了第一、第二步战略目标后,江泽民又在总结新鲜经验的基础上作出了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的“新三步”的宏伟蓝图。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与时俱进,以科学发展统揽全局,彭李:运用唯物辩证法的观点认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49广东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8年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奋斗目标,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局面。否定之否定的规律是反映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新事物舍弃了旧事物中落后的、失去存在根据的东西,而保留和吸收了旧事物中还有发展前途的、合理的成份的普遍规律,否定之否定的核心是辩证的否定,是扬弃,即新事物对旧事物发展中有继承,否定中有肯定,是螺旋式的上升,是循环中有发展。我们要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旧社会的否定,是前进和发展,但是这种否定、前进、发展不是脱离旧的社会基础,全盘绝对的否定;对半封建半殖民社会,我们只是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建立了人民的国家政权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接收和继承旧社会留下来的一穷二白的落后状态,然后再通过发展社会生产力,发展经济文化事业否定“一穷二白”的状态,建设一个富裕文明的社会主义强国,这就是一个否定之否定不断发展不断前进的过程。在这个否定之否定的过程中,我们要弘杨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优秀文化,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使中华民族以新的面貌自立世界民族之林。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我们必须按照辩证否定的思想方法,做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吸收中华民族古代思想中“礼之用,和为贵”“和实生物,同则不继”的“和而不同”等古代哲理的“合理成份”,还要吸收和借鉴“天下为公”“大同世界”的社会理想的合理成份,“和谐社会”的追求也表现在西方国家的古代思想中,如17、18世纪英国、法国的空想社会主义者关于“社会和谐”的著述和实验,特别是马克思、恩格斯晚年关于东方落后国家将走一条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避免资本主义灾难的走上社会主义的新途径的论述,对我们选择革命道路,建设社会主义具有一些借鉴意义和指导意义。其中一个重要的条件就是必须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联系在一起,把资本主义创造的一切“肯定成果”为我所用。我们今天选择的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之路就是找到了一条国内和谐发展,迎接世界经济全球化的机遇和挑战和平崛起的正确道路。我国是商品市场经济很不发达的国家,这是一个生产力水平落后走向生产力高度发展不可逾越的阶段,资本主义的发展给我们提供了实现社会生产力发展的“肯定成果”,也是人类社会普遍发展的文明成果,我们从中国的实际出发,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之路,使社会主义经济获得了生机和活力,取得了长达近30年的快速健康发展;按照市场经济的“游戏规则”我们加入WTO,又取得了入世五年多来的健康发展,中国以世界经济大国地位活跃世界经济舞台。世界上的事物因其存在的根据而得以存在发展,也会因其逐步失去存在的根据而退出历史舞台,发展是推动事物新陈代谢的动力,市场经济也是这样,到了将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超过了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水平,失去了存在的根据,产品经济就会代替市场经济,成为人类共产主义社会经济发展的火车头。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政治、文化、制度建设也会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辩证发展过程一样,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路来。我国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符合中国国情和中国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也是和世界发展的和平、发展、合作的历史潮流相一致的,这是一条符合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人间正道,所以,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走一条和平发展的道路为建立和谐世界而不懈努力,得到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和有识之士的赞同和支持。尽管强权政治、霸权主义和恐怖主义是实现和谐社会的最大障碍,但人类前进的脚步是任何力量也阻挡不住的,我们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一定会取得成功。

1、论民主党派参政权的权力性质2、澳门和内地之间民事关系的法律适用 黑龙江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3、对民主党派参政内容的再认识 江苏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4、论民主党派参政权的权力性 云南社会科学5、时代变迁与民主党派参政活动的创新 湖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6、中西文明交流的特殊方式对中国社会转型的阻滞 山西社会主义学院学报7、对我国社会如何走向法治的若干思考 广东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8、从刑讯逼供看我国刑事诉讼程序的不足 黑龙江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9、论行政主导对我国走向法治的影响 社会主义研究10、中国共产党对民初政治的特殊视角及其影响——兼论三个代表对无产阶级进步性的新定位 黑龙江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11、亚里士多德的法治思想述评 广州社会主义学院学报12、对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若干问题的思考 湖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13、依法执政是法治时代对执政方式的新要求 山西社会主义学院学报14、民主社会对法律的需求及其对法律功能的规制 行政与法15、政治文明建设若干理论问题的探析 行政论坛16、论民主的社会基础和法治保障 湖北行政学院学报17、遵循法治原则 坚持执政为民——中国共产党执政方式的转变 江苏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18、WTO的价值理念与我国行政法律制度法治化 湖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19、香港、澳门实施“一国两制”的新思考 江苏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法律的国际性发展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影响 求索21、论中国特色的政治文明与民主政治的发展 重庆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2、法律与权力关系的调整及其社会化发展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3、新世纪中国法学教育的转型与趋势 太平洋学报24、论制度创新的实现机制 广州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5、法律的国际性发展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影响,《求索》26、对如何适应WTO法律制度若干问题的思考,《行政论坛》27、论中国特色的政治文明与民主政治的发展,《重庆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8、意识形态与法律变革的相互协调与统一 《理论学刊》29、洛克的权力思想探析 广州社会主义学院学报30、论权力与法律关系的和谐 江苏省社会主义学院学31、社会发展中的私权和私法制度问题——兼及非公经济的内在必然及其私法依赖 广州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政治法制化问题研究 独 著 法律出版社 2011年4月版法理学初阶 副主编 法律出版社 2009年6月版法理学进阶 副主编 法律出版社 2010年1月版 1、《政治法治化》,被收录进第七届东亚法哲学大会的学术文集:《全球化背景下东亚的法治与和谐》,张文显、徐显明主编,山东人民出版社,2009年10月1日出版2、《政治法的宪法属性辨析》,山东警官学院学报,2009年第21卷第6期3、《政治的二分结构及其权力化与民主化博弈——政治法治化内在依据探求》,太平洋学报,2009年第9期4、《论社会体制危机中的政治因素》,重庆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1年第2期5、《论政治权威与制度创新》,广州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1年第1期6、《1927-1945:革命根据地婚姻自由的法律表达》,现代法学,2011年第4期7、《法律与政治:共生中的超越和博弈》,现代法学,2012年第6期8、《法律心智:返回法律的生活世界——种现象学的视角》,法制与社会发展,2012年3期9、《中国共产党执政合法性的民主陷阱》,江汉论坛,2012年第2期

湖北省社科院期刊

《湖北社会科学》杂志是中共湖北省委社会科学工作领导小组主管、湖北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和湖北省社会科学院主办的综合性人文社会科学理论月刊,1987年创刊。刊物以理论与实际、工作指导与理论研究相结合为方针;以荟萃科研成果、反映理论动态、服务指导实践为主旨;探索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求真务实,融现实性与理论性为一体。读者对象主要为高校及各类社会科学研究机构学者、政府决策及政策研究部门工作人员。刊物现为全国中文核心期刊、CSSCI扩展版来源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RCSSE核心期刊、中国期刊方阵双效期刊、湖北省人文社科优秀精品期刊。《湖北社会科学》现设有“马克思主义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政治文明研究”、“社会建设研究”、“中部崛起与湖北发展”、“经济论坛”、“人文视野”、“法律园地”、“教育论丛”、“传媒研究”、“荆楚文化”、“思想政治工作研究”、“扬子潮”(书评)等栏目,还不定期约请专家主持专题,多角度跨学科研究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

是中文核心期刊哦,2011年第6版有收录!

C扩,不算C

刊名: 湖北社会科学 Hubei Social Sciences主办: 湖北省社会科学联合会;湖北省社会科学院周期: 月刊出版地:湖北省武汉市语种: 中文;开本: 大16开ISSN: 1003-8477CN: 42-1112/C邮发代号: 38-211 历史沿革:现用刊名:湖北社会科学创刊时间:1987 核心期刊:中文核心期刊(2008)该刊被2012北大核心期刊收录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