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投稿百科

自闭症插画毕业论文

发布时间:2024-07-03 02:31:16

自闭症插画毕业论文

建议你去看下心理学这样的期刊~多看下(心理学进展)这样的期刊里面的文献论题~可以好好学习参考下吧

很多呀,我就分享几篇心理学进展这本期刊上的论文标题吧:自我概念清晰性与初中生攻击行为的关系研究:有调节的中介作用、社会排斥后的行为反应研究综述、从“完全理性”到“生态理性”——人类决策智慧的演进、乡镇地区高年级小学生同伴关系与同胞接纳的关系、大学生社会节奏与积极心理健康的四年纵向研究、母亲积极评价对幼儿掌控动机的影响研究等

自闭症也称孤独症,是指自我封闭、不理会外界事物的一种状态。对于自闭症儿童的教育治疗应尽早进行,对于他们的行为进行及时的矫正、反馈和强化,使他们逐渐表现正确的行为,融入群体中去。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自闭症儿童教育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自闭症儿童教育训练的实践探索》

[摘要] 自闭症,又称孤独症,属于一种全面发育障碍,既不同于精神障碍,也不同于智力障碍,但又与两者之间在某些方面有相似之处,比如具有攻击行为、刻板行为,还有3/4的自闭症儿童智商测试结果是弱智等。本文对自闭症进行了概念界定,分析了自闭症儿童的特征,从心理学角度出发,对自闭症儿童的教育训练进行了一些实践探索和尝试。

[关键词] 自闭症 教育训练 实践探索

一、概念的界定

自闭症又叫阿斯伯格综合症,也称孤独症,是指自我封闭、不理会外界事物的种种状态。重度自团症儿童完全生活在自已的世界里,对外界视若无睹,听若未闻,难以与人沟通,群处、社交能力极差,情绪起伏不定,有些孩子还有自伤或伤人的行为。大部分患儿伴有不同程度的智障问题,但约30%的孩子智力正常,其中10%的孩子在某一方面表现出过人的天赋,被称作“白痴学者”。

1943年,美国精神病医生利奥.凯纳(Leo Kenner)教授首先提出并确定了“自闭症”的概念。“自闭症”和“孤独症”同为英文Autism(源于希腊语“Auter”――自我)一词的译名。在精神病学中,该词意为“退缩与自我专注”;在描述“自闭症”突出特征时,该词意义“自我兴趣”。“自闭症”为台湾、香港、日本、新加坡、马来亚等国家与地区的使用词。“孤独症”为中国大陆地区医学界、特教界的使用词。“自闭症”是一种严重的身心发育障碍的疾病。1978年美国国立自闭症儿童及成人协会专家顾问委员会对自闭症提出定义为:“起病于30月前的行为综合症。其主要特征有:(1)发育秩序和速度紊乱;(2)对任何感觉刺激的反应异常;(3)言语、语言、认知和非语言的沟通障碍;(4)与人、事和物建立起合适关系的能力障碍。”这些定义为至今广泛应用国际疾病分类第九版(ICD-9)和它的临床修订版(ICD-9-Cm)以及美国精神障碍诊断和统计手册第三版(DSM-3)诊断标准建立奠定了基础。

自闭症是一种婴幼儿发育障碍,通常发生于3岁之前,是一种严重情绪错乱的疾病。自闭症无种族、社会、宗教之分,与家庭收入、生活方式、教育程度无关。据统计,患病率大约为10~15人/万。从性别上看男孩明显多于女孩,国外文献报道男女约为26~57∶1。目前,估计在我国约有40万左右的自闭症患儿童。

二、自闭症儿童的特征

1.交往障碍

患儿自婴幼儿时期起就表现极度孤独,并且有拒绝与人进行交往的倾向,不会用目光注视、表情、姿势和手势与人交往,甚至与父母也缺乏情感交流。不会体察亲人的喜怒哀乐和痛苦,自己有痛苦、不适,也不会寻求别人的安抚和支持,有进他们对亲人的呼唤甚至也不产生反应,以致引起父母怀疑他们有听力问题。轻症者看起来并不强烈拒绝交往,但在与伙伴的活动中常充当被动角色,不能根据社交场合调整自己的行为,缺乏社交――情绪的相互应答,不懂得如何建立友谊关系。

2.交流障碍

患儿的语言和非语言交流均有明显缺陷,沉默不语或很少使用语言。大约一半患者终生不语而倾向用手势或其它形式表达。有的即使会认、读、掌握大量的词汇,但常常不会在恰当的场合使用恰当的语言,而时常表现为不顾周围的情景或别人在说什么,自顾自地讲话,或不管别人的感受,重复地询问或重复地对人讲一样的话,问一样的问题,或模仿重复别人的话,语调平淡,缺乏节奏,与人交谈缺少应对、言语表达缺乏灵活性,不会用语调和语气的变化来适应交谈的气氛。患儿常表现代词的运用困难,谈话中常不使用代词或使用混乱,故常常不知所云

3.兴趣和活动的局限

重复与刻板的特征倾向于采用僵化刻板,墨守陈规的方式应付五花余门的日常活动。患儿喜欢保持周围环境和活动固定不变,如长时间地玩某种物品、玩具、吃某种食品、出门走同样的路线,听同样的音乐或同一本书,如要改变则产生强烈的情感反应或拒绝。大多活动增多,常出现特殊的、重复的刻板动作,如来回踱步、蹦跳、旋转。

4.智力发育障碍

约3/4的患儿有智力发育落后,但它在一般智力落后的背景下可能存在某方面较强的能力,通常以机械记忆能力强为多见。主要表现有,脑电图:自发脑电图异常率达10%~83%,大多表现为广泛异常,慢波增多,少数可见棘波或棘慢波,可能与患儿合并癫痫有关;脑影像学:头部CT可能异常所见,但常不一致,意见尚不肯定。头部核磁共振检查部分病例可见第4脑室扩大,大部分有小脑蚓部小叶发育不良,脑干明显变小。

三、自闭症儿童教育训练的原则

自闭症属于一种全面发育障碍,既不同于精神障碍,也不同于智力障碍,但又与两者在某些方面有相似之处,比如具有攻击行为、刻板行为,还有3/4的自闭症儿童智商测试结果是弱智等。尽管如此,我们不能简单地把他们与前两者等同对待,而是首先要看到他们是需要成长、需要爱、需要帮助的儿童。从全纳教育观出发,自闭症与正常儿童在发展需要上, 是相同的。正常儿童的身心特性在自闭症儿童身上也同样体现,只是方式和程度有别。基于此点,确定教学原则首先要兼顾共性,一般性的教学原则,比如理论联系实际原则、启发性原则、巩固性原则依然适用,并充实了新的意义。现仅就自闭症教育训练中一些有特性的原则做一简述。

1.身心机能协同发展原则

这一原则要求在训练过程中既要注重提高身体素质、发展运动能力,又要注重提高心理素质,培养良好个性,使两方面协调一致。

现代科学研究表明,运动功能与注意力、语言、认识等多方面发展有关,对儿童进行运动训练,有助于提高儿童的多种心理能力。自闭症儿童身体发育看似与正常无异,但实际上多伴有或轻或重的感知运动发育问题,如左右手不协调、手眼不协调、腕力差、触觉过敏、听觉超灵敏、肌力松懈、跳跃力落后于同龄正常儿童等,所以在训练中就要安排足量的运动训练、感知训练,以及语言训练、交往训练、认识训练等,交使这些内容有机结合协调起来。比如训练儿童左右手交替拍球,不单是为了发展他们大运动、精细运动及其协调性。

2.正向发展原则

这一原则要求在训练过程中要着眼于儿童身心发展规律,按照规律去逐步提高各方面的能力并开发潜能,在促进发展的过程中有序地使缺陷得到补偿,而不是着重于各种怪异行为的去除却忽略了正常行为的建立。

在开始进行矫正训练时,我们常会遇到这样失败的例子,有的老师偏重于矫正儿童的某一刻板行为,而几个月下来发现自闭症儿童虽然不咬衣角了,却咬上了铅笔或手指,老师的精力投入很大,但收效甚微。相反,有的老师以正向发展为主,在教儿童各种新技能的同时来替代、清除不良行为。

比如,有一个自闭症儿童爱用手指玩吐沫,很不卫生,我就采取教儿童漱口刷牙、嚼口香糖等同样能产生泡沫感、磨擦感的正常行为来逐渐取代玩吐沫的行为,以新行为抵消不良的旧行为,结果很快儿童就掌握了刷牙技能,并且不再玩吐沫了。这个做法首先从满足儿童需要――口腔需触觉刺激并有泡沫感出发,按照正常发展顺序来选择一项可替代的活动,再通过培养新行为抵消旧行为的方式来达到训练目的。当然,这并不是否认行为矫正的重要性,有些对儿童身心伤害较大的,如自伤行为等,应及时采用矫正策略认识疗法加以改变。正向发展与专门矫正是不矛盾的,两者相互协调、促进。单一地矫正某个怪异行为而忽略对正当行为的培养是片面的,矫正只有在培养过程中才能发挥更好的作用,而矫正效果直接影响着培养的速度和质量。因此,在教育训练中,必须摆对发展与矫正的关系,使两者相互促进。

3.及时反馈原则

这一原则要求在训练中对儿童的不同行为表现随时随地给予肯定或否定反馈并及时强化肯定行为,以增加其出现频率,防止不当行为因忽视或经错误肯定而增加。

自闭症儿童会在不经意间做出各种各样的行动,有对有错,但往往自己不知是否符合规则,而一些不当行为的养成常常是由于在儿童刚开始做时被忽视,等儿童常出现此行为才被老师重视,再想改掉为时已晚。比如弱智学生入学后反而怪动作增多了,学会了同班不少学生的不好的行为。这是由于自闭症儿童视觉记忆很强,很容易不自觉地模仿别人的动作,如果此时没有得到任何反馈,就等于是默许这种行为,很快这个儿童就习得了某个不良行为。

通过训练,我看到随时反馈、及时强化在自闭症训练中是十分重要的,特别在刚换一个新环境时要格外注意他的一举一动,及时制止一些不应有的动作或言语模仿。

4.优化反应原则

这一原则要求训练前先把内容加工提纯,开始只让他接受最优化的刺激,得到简单而正确的反应后再变换刺激,增加复杂性。有人形象地把提纯比喻成吃葡萄时挖籽去皮而只给儿童吃果肉。

由于外界事物十分复杂多变,它所带来的信息对自闭症儿童来说是巨大而繁多的,有时是难以承受的,并且这些儿童又难以辨别何为正确的要接受的信息,所以就更要提练。有时教自闭症儿童说话,但外界十分嘈杂,或不时有人与训练者插话,这种环境极不利于自闭症儿童掌握正确用语。培养其生活自理能力也是一样,每一行为各个动作都要简练有序,中间不允许多余动作或拖延时间,否则诸如东张西望玩手或其他用具、敲击等多余动作就会“乘虚而入”。

5.个别指导先行的原则

这一原则要求在训练过程中优先采用个别辅导的方式,使训练双方能相互配合,在这个基础上使自闭儿童逐步融入小组或其他集体中。

自闭儿在新环境中很难适应集体氛围,有显著的沟通、社交和行为问题,若开始时未与训练者合作好,以后很难接受有效训练,在不适应的场合中也不能寻找别人帮助。因此个别训练、小团体协助是其走向大集体的一个过程环节,在训练中要优先考虑。当儿童能接受一定指令并对环境有所了解之后再进入小团体就容易了。

四、自闭症儿童训练的方法

1.游戏法

游戏可让自闭症儿童学习人际交往的技巧,可增进其语言的主动性,也能从中培养其社会适应能力,孩子的游戏就是建立人际关系的第一步,他们在游戏中发展友谊,学习社会策略和增进社会能力。Lord(1984)以及Wing和Attwood(1987)研究指出自闭症对于社会沟通线索理解及表达存在困难,他们常常处于孤立状态或是徘徊在同伴团体中的边缘,可能会避免或抗拒别人社交性的邀请,被动的接受,很少或完全没有主动的社交,或者以其特有的方式接近同伴。因而我们在教学中设计一些团体性游戏来提高自闭症儿童此项功能。我们经常会在游戏及小组课上设计一些互动的游戏项目,譬如“二人毛巾运球”让小朋友从游戏中学会与人合作,并与合作伙伴“分享”胜利的成果(如分吃一种食品)。同时,亦根据小朋友的能力设计一些戏剧性的游戏,如游戏“老狼老狼几点了”,在训练老师问过“老狼老狼几点了”之后,会让小朋友回答老师的问题,比如说小朋友会回答“三点了”,诸如此类还有音乐游戏“泼水歌”及“上学歌”等等,都可在游戏中增进儿童语言的主动性。

2.同步行动法

根据身体机能协同发展原则,要注重提高心理素质,培养良好个性。训练双方在训练过程中为了达到和谐、易沟通而同时进行某项技能训练或训练者做与自闭儿一样的活动,使自闭儿注意训练者的一言一行并自愿与训练者一起从事其他活动的一种方法。例如训练中自闭儿只顾一人玩球,不理睬训练者,这时训练者应主动寻找接近的机会,最好也是拿球来玩,并玩得比自闭儿要好,有时可把球滚、扔到自闭儿身边,看他是否注意球,若注意,说明可以进行接触,这时两人可一起玩一会儿球,然后再转入下一个训练项目,但要求步调一致。这种以球或其他自闭儿当前持有物为中介(或作训练诱导物)的方法在训练中十分常用,关键是选择好恰当时机。同时注意两者行动同步,不能片面强调让自闭儿服从训练者或一味顺从自闭儿童。

3.情境法

根据丰富环境原则,创设一定情境以提供适当的刺激,引起儿童注意并充分感知情境,然后进行角色练习,使其逐步学会目标情境下的内容。例如我们对酷爱音乐的自闭儿进行训练时,先给他提供一个熟悉的音乐情境,可放一段录音或唱个歌曲开头引起他注意,让他在此情境中演习某项技能,并给予一定的角色任务。完成后进行奖励,个别难执行的命令还可采取唱说结合的方式表达,以后逐渐取消音乐情境来让他完成角色任务或进行迁程训练,最终在无音乐情境中也能完成。

4.角色替代法

根据正向发展原则,在交往训练中,借助一定的中介人物(一般为儿童喜欢的物品,有时或是人)通过角色替代来实现人与人之间的对话、交流。例如儿童比较喜欢小熊或恐龙等,教师可以木偶或玩偶或面具操纵的方式,通过让被训练者扮演小熊来进行交流,或者让自闭儿拿小熊玩偶,训练者对玩偶发布指令,实际是让自闭儿来执行。这种方法是利用儿童只对物品或某个人感兴趣,通过角色转换来实现对其他物或人都感兴趣,以便按指令行事。如果自闭儿只对玩偶等感兴趣而不执行下一步指令,玩偶要立即消失,只有把握好出现与消失的分寸才能发挥角色替代的作用。

5.感觉统合训练法

感觉统合失常乃是由于脑功能障碍,无法将人类的视觉、听觉、触觉、前庭觉及肌肉关节动觉等五种基本感觉的刺激加以统合并适切反应。感觉统合训练法的目的即在于提供以上几种感觉刺激的输入,并适当的控制,让自闭症儿童依靠内在驱策力引导自己的活动,自动形成顺应性的反应,藉此促成这些感觉的组合和统一。

由于自闭症儿童个体差异很大,就感知而言,有的听觉灵敏,有的视觉敏锐,有的触觉过敏,有的嗅觉敏感……运动功能等都千差万别,因此在训练中就要因人而异选择一些特殊的方法,比如视听动训练法、触觉脱敏法、听觉统合训练、精神统合、感觉统合训练法,以及矫枉过正、过度练习法、行为矫正中的消退法、强化法等等。只要教育工作者端正认识,以科学的态度和满腔的热情去对待这一需特殊帮助的“普通”群体,依据儿童的情况使用和创造合适的因人而异的训练方法,自闭症儿童走向社会的日子就不远了。

参考文献:

[1]全日本特殊教育研究联盟编,杨鸿儒译.自闭教育入门.台北:台湾大展出版公司,1999.

[2]北京市孤独症儿童康复协会主办:孤独症儿童康复动态.1998,(2).

[3]朴永馨.特殊教育学.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5.

[4]肖非.特殊教育通论.北京:华夏出版社,2000.

[5]朴永馨.特殊教育辞典.北京:华夏出版社,1996.

[6]刘全礼.特殊教育导论.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自闭症儿童教育论文

学前教育我可以完成你了解吗 我帮你的

自闭症的论文题目

我觉得你写关于听障、视障、智障、脑瘫、唐氏等特殊教育范畴的文章,会好些,这样会给你加分的,题目鲜明啊,学业不良毕竟是正常儿童方面的,推荐你写自闭症方面的,近年来,国民越来越重视,并且有太多的人们还不了解。希望你的文章可以起到一定作用---呵呵!

建议你去看下心理学这样的期刊~多看下(心理学进展)这样的期刊里面的文献论题~可以好好学习参考下吧

1、心理教育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研究2、数学应用问题解决认知心理的实证研究3、心理引导技术在德育过程中的应用研究4、心理咨询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研究5、高校心理咨询理论与技术的应用探究6、犯罪心理画像的理论与应用研究7、情绪心理在艺术设计色彩中的应用研究8、基于用户心理模型的大学生社交应用界面设计研究9、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咨询法及其应用研究10、强化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干预技术:现实疗法应用研究11、色彩心理在网页美工设计中的应用研究12、基于认知心理的移动社交应用界面设计研究13、心理疏导在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中的应用研究14、心理暗示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研究15、心理素质评估训练系统的研制与应用研究16、流行色的心理效应在艺术设计中的应用研究17、基于应用行为分析的自闭症儿童心理理论教学成效研究18、心理健康教育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研究19、独立学院兼职教师心理契约的维度及其应用研究20、罗夏墨迹测验综合体系在中国心理临床中的应用及实践探索(本回答由学术堂整理提供)

很多呀,我就分享几篇心理学进展这本期刊上的论文标题吧:自我概念清晰性与初中生攻击行为的关系研究:有调节的中介作用、社会排斥后的行为反应研究综述、从“完全理性”到“生态理性”——人类决策智慧的演进、乡镇地区高年级小学生同伴关系与同胞接纳的关系、大学生社会节奏与积极心理健康的四年纵向研究、母亲积极评价对幼儿掌控动机的影响研究等

自闭症论文题目大全

很多呀,我就分享几篇心理学进展这本期刊上的论文标题吧:自我概念清晰性与初中生攻击行为的关系研究:有调节的中介作用、社会排斥后的行为反应研究综述、从“完全理性”到“生态理性”——人类决策智慧的演进、乡镇地区高年级小学生同伴关系与同胞接纳的关系、大学生社会节奏与积极心理健康的四年纵向研究、母亲积极评价对幼儿掌控动机的影响研究等

自闭症也称孤独症,是指自我封闭、不理会外界事物的一种状态。对于自闭症儿童的教育治疗应尽早进行,对于他们的行为进行及时的矫正、反馈和强化,使他们逐渐表现正确的行为,融入群体中去。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自闭症儿童教育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自闭症儿童教育训练的实践探索》

[摘要] 自闭症,又称孤独症,属于一种全面发育障碍,既不同于精神障碍,也不同于智力障碍,但又与两者之间在某些方面有相似之处,比如具有攻击行为、刻板行为,还有3/4的自闭症儿童智商测试结果是弱智等。本文对自闭症进行了概念界定,分析了自闭症儿童的特征,从心理学角度出发,对自闭症儿童的教育训练进行了一些实践探索和尝试。

[关键词] 自闭症 教育训练 实践探索

一、概念的界定

自闭症又叫阿斯伯格综合症,也称孤独症,是指自我封闭、不理会外界事物的种种状态。重度自团症儿童完全生活在自已的世界里,对外界视若无睹,听若未闻,难以与人沟通,群处、社交能力极差,情绪起伏不定,有些孩子还有自伤或伤人的行为。大部分患儿伴有不同程度的智障问题,但约30%的孩子智力正常,其中10%的孩子在某一方面表现出过人的天赋,被称作“白痴学者”。

1943年,美国精神病医生利奥.凯纳(Leo Kenner)教授首先提出并确定了“自闭症”的概念。“自闭症”和“孤独症”同为英文Autism(源于希腊语“Auter”――自我)一词的译名。在精神病学中,该词意为“退缩与自我专注”;在描述“自闭症”突出特征时,该词意义“自我兴趣”。“自闭症”为台湾、香港、日本、新加坡、马来亚等国家与地区的使用词。“孤独症”为中国大陆地区医学界、特教界的使用词。“自闭症”是一种严重的身心发育障碍的疾病。1978年美国国立自闭症儿童及成人协会专家顾问委员会对自闭症提出定义为:“起病于30月前的行为综合症。其主要特征有:(1)发育秩序和速度紊乱;(2)对任何感觉刺激的反应异常;(3)言语、语言、认知和非语言的沟通障碍;(4)与人、事和物建立起合适关系的能力障碍。”这些定义为至今广泛应用国际疾病分类第九版(ICD-9)和它的临床修订版(ICD-9-Cm)以及美国精神障碍诊断和统计手册第三版(DSM-3)诊断标准建立奠定了基础。

自闭症是一种婴幼儿发育障碍,通常发生于3岁之前,是一种严重情绪错乱的疾病。自闭症无种族、社会、宗教之分,与家庭收入、生活方式、教育程度无关。据统计,患病率大约为10~15人/万。从性别上看男孩明显多于女孩,国外文献报道男女约为26~57∶1。目前,估计在我国约有40万左右的自闭症患儿童。

二、自闭症儿童的特征

1.交往障碍

患儿自婴幼儿时期起就表现极度孤独,并且有拒绝与人进行交往的倾向,不会用目光注视、表情、姿势和手势与人交往,甚至与父母也缺乏情感交流。不会体察亲人的喜怒哀乐和痛苦,自己有痛苦、不适,也不会寻求别人的安抚和支持,有进他们对亲人的呼唤甚至也不产生反应,以致引起父母怀疑他们有听力问题。轻症者看起来并不强烈拒绝交往,但在与伙伴的活动中常充当被动角色,不能根据社交场合调整自己的行为,缺乏社交――情绪的相互应答,不懂得如何建立友谊关系。

2.交流障碍

患儿的语言和非语言交流均有明显缺陷,沉默不语或很少使用语言。大约一半患者终生不语而倾向用手势或其它形式表达。有的即使会认、读、掌握大量的词汇,但常常不会在恰当的场合使用恰当的语言,而时常表现为不顾周围的情景或别人在说什么,自顾自地讲话,或不管别人的感受,重复地询问或重复地对人讲一样的话,问一样的问题,或模仿重复别人的话,语调平淡,缺乏节奏,与人交谈缺少应对、言语表达缺乏灵活性,不会用语调和语气的变化来适应交谈的气氛。患儿常表现代词的运用困难,谈话中常不使用代词或使用混乱,故常常不知所云

3.兴趣和活动的局限

重复与刻板的特征倾向于采用僵化刻板,墨守陈规的方式应付五花余门的日常活动。患儿喜欢保持周围环境和活动固定不变,如长时间地玩某种物品、玩具、吃某种食品、出门走同样的路线,听同样的音乐或同一本书,如要改变则产生强烈的情感反应或拒绝。大多活动增多,常出现特殊的、重复的刻板动作,如来回踱步、蹦跳、旋转。

4.智力发育障碍

约3/4的患儿有智力发育落后,但它在一般智力落后的背景下可能存在某方面较强的能力,通常以机械记忆能力强为多见。主要表现有,脑电图:自发脑电图异常率达10%~83%,大多表现为广泛异常,慢波增多,少数可见棘波或棘慢波,可能与患儿合并癫痫有关;脑影像学:头部CT可能异常所见,但常不一致,意见尚不肯定。头部核磁共振检查部分病例可见第4脑室扩大,大部分有小脑蚓部小叶发育不良,脑干明显变小。

三、自闭症儿童教育训练的原则

自闭症属于一种全面发育障碍,既不同于精神障碍,也不同于智力障碍,但又与两者在某些方面有相似之处,比如具有攻击行为、刻板行为,还有3/4的自闭症儿童智商测试结果是弱智等。尽管如此,我们不能简单地把他们与前两者等同对待,而是首先要看到他们是需要成长、需要爱、需要帮助的儿童。从全纳教育观出发,自闭症与正常儿童在发展需要上, 是相同的。正常儿童的身心特性在自闭症儿童身上也同样体现,只是方式和程度有别。基于此点,确定教学原则首先要兼顾共性,一般性的教学原则,比如理论联系实际原则、启发性原则、巩固性原则依然适用,并充实了新的意义。现仅就自闭症教育训练中一些有特性的原则做一简述。

1.身心机能协同发展原则

这一原则要求在训练过程中既要注重提高身体素质、发展运动能力,又要注重提高心理素质,培养良好个性,使两方面协调一致。

现代科学研究表明,运动功能与注意力、语言、认识等多方面发展有关,对儿童进行运动训练,有助于提高儿童的多种心理能力。自闭症儿童身体发育看似与正常无异,但实际上多伴有或轻或重的感知运动发育问题,如左右手不协调、手眼不协调、腕力差、触觉过敏、听觉超灵敏、肌力松懈、跳跃力落后于同龄正常儿童等,所以在训练中就要安排足量的运动训练、感知训练,以及语言训练、交往训练、认识训练等,交使这些内容有机结合协调起来。比如训练儿童左右手交替拍球,不单是为了发展他们大运动、精细运动及其协调性。

2.正向发展原则

这一原则要求在训练过程中要着眼于儿童身心发展规律,按照规律去逐步提高各方面的能力并开发潜能,在促进发展的过程中有序地使缺陷得到补偿,而不是着重于各种怪异行为的去除却忽略了正常行为的建立。

在开始进行矫正训练时,我们常会遇到这样失败的例子,有的老师偏重于矫正儿童的某一刻板行为,而几个月下来发现自闭症儿童虽然不咬衣角了,却咬上了铅笔或手指,老师的精力投入很大,但收效甚微。相反,有的老师以正向发展为主,在教儿童各种新技能的同时来替代、清除不良行为。

比如,有一个自闭症儿童爱用手指玩吐沫,很不卫生,我就采取教儿童漱口刷牙、嚼口香糖等同样能产生泡沫感、磨擦感的正常行为来逐渐取代玩吐沫的行为,以新行为抵消不良的旧行为,结果很快儿童就掌握了刷牙技能,并且不再玩吐沫了。这个做法首先从满足儿童需要――口腔需触觉刺激并有泡沫感出发,按照正常发展顺序来选择一项可替代的活动,再通过培养新行为抵消旧行为的方式来达到训练目的。当然,这并不是否认行为矫正的重要性,有些对儿童身心伤害较大的,如自伤行为等,应及时采用矫正策略认识疗法加以改变。正向发展与专门矫正是不矛盾的,两者相互协调、促进。单一地矫正某个怪异行为而忽略对正当行为的培养是片面的,矫正只有在培养过程中才能发挥更好的作用,而矫正效果直接影响着培养的速度和质量。因此,在教育训练中,必须摆对发展与矫正的关系,使两者相互促进。

3.及时反馈原则

这一原则要求在训练中对儿童的不同行为表现随时随地给予肯定或否定反馈并及时强化肯定行为,以增加其出现频率,防止不当行为因忽视或经错误肯定而增加。

自闭症儿童会在不经意间做出各种各样的行动,有对有错,但往往自己不知是否符合规则,而一些不当行为的养成常常是由于在儿童刚开始做时被忽视,等儿童常出现此行为才被老师重视,再想改掉为时已晚。比如弱智学生入学后反而怪动作增多了,学会了同班不少学生的不好的行为。这是由于自闭症儿童视觉记忆很强,很容易不自觉地模仿别人的动作,如果此时没有得到任何反馈,就等于是默许这种行为,很快这个儿童就习得了某个不良行为。

通过训练,我看到随时反馈、及时强化在自闭症训练中是十分重要的,特别在刚换一个新环境时要格外注意他的一举一动,及时制止一些不应有的动作或言语模仿。

4.优化反应原则

这一原则要求训练前先把内容加工提纯,开始只让他接受最优化的刺激,得到简单而正确的反应后再变换刺激,增加复杂性。有人形象地把提纯比喻成吃葡萄时挖籽去皮而只给儿童吃果肉。

由于外界事物十分复杂多变,它所带来的信息对自闭症儿童来说是巨大而繁多的,有时是难以承受的,并且这些儿童又难以辨别何为正确的要接受的信息,所以就更要提练。有时教自闭症儿童说话,但外界十分嘈杂,或不时有人与训练者插话,这种环境极不利于自闭症儿童掌握正确用语。培养其生活自理能力也是一样,每一行为各个动作都要简练有序,中间不允许多余动作或拖延时间,否则诸如东张西望玩手或其他用具、敲击等多余动作就会“乘虚而入”。

5.个别指导先行的原则

这一原则要求在训练过程中优先采用个别辅导的方式,使训练双方能相互配合,在这个基础上使自闭儿童逐步融入小组或其他集体中。

自闭儿在新环境中很难适应集体氛围,有显著的沟通、社交和行为问题,若开始时未与训练者合作好,以后很难接受有效训练,在不适应的场合中也不能寻找别人帮助。因此个别训练、小团体协助是其走向大集体的一个过程环节,在训练中要优先考虑。当儿童能接受一定指令并对环境有所了解之后再进入小团体就容易了。

四、自闭症儿童训练的方法

1.游戏法

游戏可让自闭症儿童学习人际交往的技巧,可增进其语言的主动性,也能从中培养其社会适应能力,孩子的游戏就是建立人际关系的第一步,他们在游戏中发展友谊,学习社会策略和增进社会能力。Lord(1984)以及Wing和Attwood(1987)研究指出自闭症对于社会沟通线索理解及表达存在困难,他们常常处于孤立状态或是徘徊在同伴团体中的边缘,可能会避免或抗拒别人社交性的邀请,被动的接受,很少或完全没有主动的社交,或者以其特有的方式接近同伴。因而我们在教学中设计一些团体性游戏来提高自闭症儿童此项功能。我们经常会在游戏及小组课上设计一些互动的游戏项目,譬如“二人毛巾运球”让小朋友从游戏中学会与人合作,并与合作伙伴“分享”胜利的成果(如分吃一种食品)。同时,亦根据小朋友的能力设计一些戏剧性的游戏,如游戏“老狼老狼几点了”,在训练老师问过“老狼老狼几点了”之后,会让小朋友回答老师的问题,比如说小朋友会回答“三点了”,诸如此类还有音乐游戏“泼水歌”及“上学歌”等等,都可在游戏中增进儿童语言的主动性。

2.同步行动法

根据身体机能协同发展原则,要注重提高心理素质,培养良好个性。训练双方在训练过程中为了达到和谐、易沟通而同时进行某项技能训练或训练者做与自闭儿一样的活动,使自闭儿注意训练者的一言一行并自愿与训练者一起从事其他活动的一种方法。例如训练中自闭儿只顾一人玩球,不理睬训练者,这时训练者应主动寻找接近的机会,最好也是拿球来玩,并玩得比自闭儿要好,有时可把球滚、扔到自闭儿身边,看他是否注意球,若注意,说明可以进行接触,这时两人可一起玩一会儿球,然后再转入下一个训练项目,但要求步调一致。这种以球或其他自闭儿当前持有物为中介(或作训练诱导物)的方法在训练中十分常用,关键是选择好恰当时机。同时注意两者行动同步,不能片面强调让自闭儿服从训练者或一味顺从自闭儿童。

3.情境法

根据丰富环境原则,创设一定情境以提供适当的刺激,引起儿童注意并充分感知情境,然后进行角色练习,使其逐步学会目标情境下的内容。例如我们对酷爱音乐的自闭儿进行训练时,先给他提供一个熟悉的音乐情境,可放一段录音或唱个歌曲开头引起他注意,让他在此情境中演习某项技能,并给予一定的角色任务。完成后进行奖励,个别难执行的命令还可采取唱说结合的方式表达,以后逐渐取消音乐情境来让他完成角色任务或进行迁程训练,最终在无音乐情境中也能完成。

4.角色替代法

根据正向发展原则,在交往训练中,借助一定的中介人物(一般为儿童喜欢的物品,有时或是人)通过角色替代来实现人与人之间的对话、交流。例如儿童比较喜欢小熊或恐龙等,教师可以木偶或玩偶或面具操纵的方式,通过让被训练者扮演小熊来进行交流,或者让自闭儿拿小熊玩偶,训练者对玩偶发布指令,实际是让自闭儿来执行。这种方法是利用儿童只对物品或某个人感兴趣,通过角色转换来实现对其他物或人都感兴趣,以便按指令行事。如果自闭儿只对玩偶等感兴趣而不执行下一步指令,玩偶要立即消失,只有把握好出现与消失的分寸才能发挥角色替代的作用。

5.感觉统合训练法

感觉统合失常乃是由于脑功能障碍,无法将人类的视觉、听觉、触觉、前庭觉及肌肉关节动觉等五种基本感觉的刺激加以统合并适切反应。感觉统合训练法的目的即在于提供以上几种感觉刺激的输入,并适当的控制,让自闭症儿童依靠内在驱策力引导自己的活动,自动形成顺应性的反应,藉此促成这些感觉的组合和统一。

由于自闭症儿童个体差异很大,就感知而言,有的听觉灵敏,有的视觉敏锐,有的触觉过敏,有的嗅觉敏感……运动功能等都千差万别,因此在训练中就要因人而异选择一些特殊的方法,比如视听动训练法、触觉脱敏法、听觉统合训练、精神统合、感觉统合训练法,以及矫枉过正、过度练习法、行为矫正中的消退法、强化法等等。只要教育工作者端正认识,以科学的态度和满腔的热情去对待这一需特殊帮助的“普通”群体,依据儿童的情况使用和创造合适的因人而异的训练方法,自闭症儿童走向社会的日子就不远了。

参考文献:

[1]全日本特殊教育研究联盟编,杨鸿儒译.自闭教育入门.台北:台湾大展出版公司,1999.

[2]北京市孤独症儿童康复协会主办:孤独症儿童康复动态.1998,(2).

[3]朴永馨.特殊教育学.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5.

[4]肖非.特殊教育通论.北京:华夏出版社,2000.

[5]朴永馨.特殊教育辞典.北京:华夏出版社,1996.

[6]刘全礼.特殊教育导论.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自闭症儿童教育论文

现在特殊教育一线很多都很关注特殊教育生活化和主题式的教学,你可以从这些方面看看。或者现在特殊教育的学生趋于中重度发展,自闭症等多重残疾学生也增多,而目前的通用教材很不适应学生实际需要,关于教材的编写和使用方面也可以作为论文写写。。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道德、价值、法律观念的增强,现代社会要求一名合格医生应该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同时具备良好的个人素质。医生应该本着严于律己的精神不断学习完善自己,提高个人的素质,而医学生的素质教育为其形成良好的职业素质打下了重要的基础。下面是搜索整理的临床医学论文题目大全105个,供大家参考阅读。临床医学论文题目大全一: [1]定西市疑似风疹标本ELISA与RT-PCR法检测分析[2]居家吞咽康复操在老年脑卒中患者中的应用及效果观察[3] MR扩散加权成像与不同成像序列联合应用对乳腺良恶性病变定性诊断价值临床研究[4]经静脉内耳钆造影MRI对可疑梅尼埃病的诊断价值[5]基于三种试剂盒分析新型冠状病毒特异性抗体的动态变化[6]基于罗伊适应模式的护理干预对双相情感障碍患者社会缺陷及认知功能的影响[7]驻地医院联合整建制驰援医疗队救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护理管理实践[8]宫颈癌术后延伸野螺旋断层放疗与固定野调强放疗剂量学比较[9]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患者恢复期肛拭子中SARS-CoV-2核酸检测结果评价[10]数字OT训练系统结合作业疗法对脑卒中患者上肢功能及ADL的影响[11]肌内效贴技术结合针刀治疗卒中后肩痛的临床研究及安全性分析[12]吞咽功能训练配合低频电刺激治疗脑卒中吞咽障碍的临床疗效[13]穴位肌电生物反馈联合rood技术对脑卒中后足下垂患者平衡功能的影响[14]三种不同免疫检验方法检测HIV抗体的价值比较[15]探讨认知护理对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治疗依从性的影响[16]综合护理措施在手术室切口部位感染预防的应用研究[17]气管切开稳定期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的肺康复护理体会[18]优质护理应用于宫颈球囊在足月妊娠促宫颈成熟促进自然分娩的实践效果[19]社区心理护理干预对脑卒中患者康复的影响[20]集束化护理在重症监护室护理中的应用效果分析[21]基于快速康复理念的护理干预对胃癌根治术患者术后恢复的影响[22]鼻内镜下鼻窦开放术治疗慢性鼻窦炎围手术期的临床护理分析[23]试论医务社会工作在静脉输液治疗安全环境构建过程中的作用[24]~(125)I粒子源剂量计算参数模拟研究[25]左氧氟沙星联合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对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耐碳青霉烯类肺炎克雷伯菌的防耐药突变浓度及耐药机制的研究[26]2009—2018年浙江省宁波市吸毒人群HIV、梅毒和HCV感染状况及其行为特征[27]临床护理路径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中的应用效果[28]沙门氏菌主要流行血清型耐药性的研究进展[29]学龄后腭裂术后语音障碍患者语音训练方法研究[30]不同严重程度认知障碍组脑内血管周围间隙研究[31]多系统萎缩患者轻度认知功能障碍的静息态低频振幅研究[32]脑静息态功能磁共振局部一致性分析在轻度认知障碍患者中的初步研究[33]静息态fMRI评价脑瘫患儿手术前后的脑功能[34]自闭症儿童早期大脑过度发育的sMRI研究[35]老年重症监护室糖尿病患者血糖难控制的原因分析及护理措施分析临床医学论文题目大全二: [36]磁共振血管造影侧枝血管在卒中机械取栓术后预后中的应用价值[37] T单体素磁共振波谱成像离体及在体检测2-羟基戊二酸效能初探[38]基于心脏磁共振特征追踪技术的高血压患者早期左房功能障碍的定量研究[39]心脏磁共振成像技术对OSAHS患者心脏的研究[40]IVIM-DWI技术对前列腺癌内分泌治疗效果的应用研究[41]骨折内固定术后复查MAVRIC-SL序列去金属伪影的研究[42]大脑中动脉闭塞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FVH-DWI匹配性与预后的相关性分析[43]磁共振动态增强成像联合扩散加权成像对乳腺良恶性疾病鉴别诊断价值[44]磁共振诊断精囊腺囊肿并结石1例[45]干燥综合征腮腺MRI的研究进展[46]磁共振弹性成像技术对肝纤维化诊断的新进展[47]重症胰腺炎并发腹腔高压的影像学研究进展[48]腹针加头针联合艾司唑仑片治疗原发性失眠45例[49]康复护理在颅脑损伤中的应用[50]骨科术后患者康复锻炼的重要性[51]X光片和多排螺旋CT、MR对骨关节创伤的诊断对比[52]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完全左束支阻滞的心电图诊断价值[53]二维联合三维超声在胎儿唇腭裂中的应用价值[54]心脏超声与心电图对高血压性心脏病的诊断效果及检出率影响分析[55]浅析CT影像学技术应用于周围性小肺癌中的诊断价值[56]胎儿肢体及手足畸形产前超声诊断及图像分析[57]CT三维重建对微小肺癌早期诊断的价值[58]眼内肿瘤超声弹性成像的鉴别诊断价值[59]临床与影像护理的有效配合对脑卒中患者磁共振检查中的作用分析[60]低、高频探头超声联合在急性阑尾炎诊断中的应用[61]肝纤维化分期诊断中磁共振弹性成像技术的临床应用[62]小儿肾病综合征并肺动脉栓塞的CT表现及临床护理[63]腹部CT检查对诊断结肠肿瘤性肠梗阻的价值[64]CT增强扫描中离子型与非离子型碘造影剂副反应对比效果分析[65]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和动态增强诊断前列腺疾病临床效果观察[66]临床护理路径(CNP)标准在CT增强护理中的应用疗效分析[67]核磁共振波谱检查在前列腺癌诊断及病情判断中的应用疗效分析[68]老年终末期肾病患者腹膜透析对肾功能及心功能的影响[69]百里醌通过激活SIRT1/STAT3通路对脓毒症所致大鼠肝损伤和糖代谢紊乱的保护作用[70]艾滋病模型中关键指标SIV DNA绝对定量微滴式数字PCR技术的创新应用临床医学论文题目大全三: [71]113例肠杆菌科细菌血流感染临床特征与病原分析[72]多模态多维信息融合的鼻咽癌MR图像肿瘤深度分割方法[73]断层径照治疗局部中晚期下咽癌的剂量学研究[74]尼帕病毒Taqman qRT-PCR检测方法的建立[75]利用宏基因组纳米孔测序方法检测模拟临床样本中的基孔肯雅病毒和辛德毕斯病毒[76]三维全容积成像技术评价高血压是否合并超体重患者左心室容积及收缩功能[77]康复者血浆治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疗效分析1例[78]辽宁省社区老年高血压患者自我管理能力和生活质量的相关性[79]批量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救治护理工作实践与思考[80]重症监护室肺癌患者拔管后经鼻高流量氧疗与储氧面罩吸氧有效性的比较[81]血液透析、腹膜透析及肾移植对终末期肾病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及影响因素分析[82]应用PDCA循环法护理神经外科手术患者的效果[83]方舱CT技术进展与临床应急使用现状[84]应用上肢康复操视频对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患者生活质量的干预效果[85]发热门诊与隔离病房无缝隙对接在疑似新冠肺炎患者管理中的效果研究[86]快速康复护理对骨折术后患者康复的影响研究[87]血清C肽与糖化血红蛋白检验诊断糖尿病的临床效果评价[88]优质护理措施在小儿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治疗中的应用分析[89]综合护理对糖尿病甲状腺癌患者术后临床疗效及相关内分泌激素水平的影响[90]社区糖尿病患者管理流程的探讨[91]老年糖尿病疾病护理管理中应用优质护理的效果评价[92]品管圈在提高居家胰岛素笔废弃针头回收率中的应用[93]目标策略的针对性护理干预在老年阑尾炎合并糖尿病患者围手术期中的应用观察[94]糖化血清白蛋白检测在糖尿病血液透析患者中的临床意义[95]电话随访联合IMB模型的健康教育对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治疗依从性及自护能力的影响[96]综合性护理对老年糖尿病合并心律失常行心脏起搏器置入术后患者心理状态及生活质量的影响[97]糖尿病患者的内科综合护理干预方法及其有效性分析[98]全面护理干预在结石性胆囊炎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围手术期中的应用观察[99]目标性护理干预在肺癌合并糖尿病围手术期的应用研究[100]探讨护理对策及生活方式指导对糖尿病性脑血管疾病的影响[101]72例2型糖尿病患者腹腔镜下胃旁路手术治疗后的护理[102]健康行动过程取向理论指导下的护理干预在妊娠期糖尿病患者中的应用观察[103]静脉微量泵应用前列地尔注射液治疗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中不良反应的观察及护理对策[104]动态血糖监测指导下的个体化营养联合瑜伽运动在妊娠期糖尿病患者中的应用观察[105]整体护理在糖尿病肾病血液透析患者中的临床价值分析以上就是关于临床医学论文题目大全的分享,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自闭症脑电研究论文

“雨人”是一种患上了严重的神经发育疾病,我们叫自闭症。自闭症在医学上也被称为孤独症。孤独症是我国南京医科大学陶国泰教授命名的,所以我们很多时候为了纪念他,在中国又称之为孤独症。在医学上谁最早发现的呢?是由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肯纳教授。

在肯纳教授1943年发现之前,这个世界有没有自闭症?肯定有,所以其实我们谈论的是一种疾病在医学上被定义,而不是这个疾病的产生。我相信这个疾病自古就有,自打人类的产生就会出现。

那么我们还会听到一种病,大家看到自闭症有时候被分几种,达斯汀·霍夫曼演的雨人有计算的天才,是不是每一个自闭症的孩子都会有计算天赋呢?当然不是。

这种智商天赋跟自闭症有什么关系呢?大家看到其实它们并不是平行的关系,纵坐标是所谓的智商跟天才,横坐标就是自闭症发病的症状的严重性,从左边到右边:左边是严重;右边是轻度。

在这四个象限里面,代表着三到四种不同的患自闭症的孩子:左上角我们看到这种就是达斯汀·霍夫曼扮演的“Rain man”,它叫高功能自闭症,他的症状很严重,但同时有一部分天才;右上角我们叫阿斯伯格综合征,他们的症状略轻,但同时也有计算的天才。

70%~80%的自闭症孩子,都属于中间这个区域,其实并没有明显的或者还没有表现出这种小天赋,甚至在某些程度上还有智力的障碍。

让我们来认识一下“阿斯伯格综合征”,这是由阿斯伯格医生发现的。阿斯伯格医生是奥地利维也纳大学很有名的医学教授,我们知道上个世纪30年代的维也纳是全世界医学的中心,诞生了很多有名的大家,比如说弗洛伊德。

当时阿斯伯格医生以德文撰写文献。他发现有这么一类孩子,都是男孩儿,他们有很多小天赋又不喜欢与人交往,整天待在很封闭的内心世界,他把那些小男孩儿称为“小教授”,叫“little professor”。

他用德文撰写的文献,直到十九世纪六十年代才被英国科学家发现,后来就将这种疾病命名为阿斯伯格综合征,为了纪念他。但是大家想过没有,阿斯伯格医生发现的难道只是具有天才的自闭症吗?他们为什么从来没有发现不具有天才的自闭症孩子呢?

我们知道有天才的自闭症孩子,其实只是一小部分对不对?当时为什么从来没有报道过呢?是因为1930年代末的奥地利已经被纳粹德国吞并了,这是一个医学和社会学的悲剧。当时的纳粹德国奉行“积极优生学”,所谓“积极优生学”就是认为有生殖缺陷的孩子,他不值当社会为之耗费能源。

他们会怎么样呢?会把他送进类似于像集中营那样的机构。还不是犹太孩子,就是一般的德国孩子,如果出现先天性的出生缺陷,比如肢体缺陷、智力缺陷、神经发育缺陷,他们会被送进像集中营一样的医院,让孩子慢慢地去世。这是医学界和社会的悲剧。

所以当时阿斯伯格医生也是众多被纳粹德国、被希特勒洗脑的医生之一,他为什么没有出来报道呢?是因为他把具有智力障碍的这些自闭症孩子,其实都送进了所谓这些医院了。

经过了80年,我们知道,其实自闭症孩子并不是不可教育的,教育他们并不是浪费社会的资源,这个后面我会给大家提到。这个也是人类社会花了80年才认识到的,非常不容易。

到现在为止,我们已经很高兴看到全世界都在关注自闭症问题,2007年联合国将4月2号命名为“自闭症的全世界关注日”。

关于自闭症的患病率,有各种说法,美国最新的是1/68,还有英国、韩国、全世界等等不同的数据。中国的最新的患病率,我相信也将在今年由卫生部牵头的各大中心的督察会颁布。

如果每出生68个孩子里面,就有一个自闭症的患儿,那对于人类社会的影响是非常之大的,所以自闭症和孤独症才成为唯一一个连续三次登上美国顶尖的《时代周刊》《新闻周刊》,被全美国社会关注的一种重要疾病。

自闭症究竟怎么产生的呢?是不是我们看到某些新闻上写的疫苗、重金属呢?经过严格的医学的科学的实验,我们已经知道自闭症是与基因有关的。

在上个世纪70年代,英国的一个著名的研究发现“21例双生子”——他家里面有21例两个或者三个这种自闭症孩子,发现如果是同卵双生子和异卵双生子的话,他们患自闭症的机率会大大增加,在同卵双生子中一个孩子患自闭症,另外一个患自闭症的机率高达60%以上。

所以这里我们可以学到两点:第一,它肯定是与基因有关的,因为同卵双生他们基因是一模一样的;第二,它又很复杂,不是简单的黑与白的关系,如果是黑与白的关系,那同卵双生一个得病,另外一个肯定会得病,所以我们科学家研究经过了数十年还没有得到清楚答案。

自闭症是一个基因决定的,同时又是基因与环境共同决定的,一种非常复杂的遗传性精神疾病。

知道它与基因有关的话,怎么来寻找这个自闭症的致病基因呢?这又是一个非常艰难的科学问题。我们可以想象在上个世纪70年代,当医生刚刚发现这个双生子有可能提示自闭症跟基因有关的时候,家长就会问“请你把我的孩子的自闭症基因找到,好不好?”

直到1980年之前,科学家还只能用显微镜去观察染色体的畸变,比如说是多了一条、少了一条,还是一块发生了畸变,我们还没有办法对单个基因进行测序。但经过数十年人类基因测序的飞速进展,包括人类基因组计划,我们现在已经可以用全基因组连锁分析、关联分析以及最近的全基因组的和全外显子组的测序。

大家已经生活在一个“千元基因组的时代”“千元外显子的时代”。经常会出来这种广告——花一千元或者几千元,可以得知你基因组的某些信息。这些都象征着我们人类在快速地走进一个获知我们自身遗传信息的时代。

获取这些信息对我们探究这些遗传疾病的原因有什么关系?我们就可以知道这个基因是如何突变的。基因的突变分两种:一种叫“编码突变”;第二种叫“拷贝数的变异”。

所谓“编码突变”,举个例子,我们研究的一个基因叫MECP2,这个基因的编码突变导致了小女孩会患一种严重的神经发育疾病——瑞特综合征——小女孩大概1岁的时候,就患上严重的癫痫而且无法说话,很多时候不能行走、生活不能自理。

患瑞特综合征的女孩,96%以上都有这一个基因的突变,各种编码区的突变破坏了对蛋白质的功能,影响了女孩大脑的发育,这才得病了。这是科学家花了20年获知的。

另外一个方面,如果这个基因变多会怎么样?我们知道这个变少会让女孩得病,但最近2009年科学家也知道,这个基因的变多会让男孩儿患上严重的自闭症。

大家看到左边,这些都是患有严重自闭症的孩子,他们的特点就是红框里面,这个MECP2的基因变多,从一份变成了两份,所以这个就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很重要的窗户:可以认识到。一个基因的变多就可以让孩子患上那么严重的自闭症。

究竟一个基因让他们大脑发生了什么变化呢?这个是我们的研究,在这之前先给大家简介一下:我们可以通过检测基因来寻找遗传病的原因,那么我们是不是每个人都应该去做基因检测、去测我们的基因组,看一看我们有没有可能患上某些疾病呢?

如何认识这个问题,我举一个例子:比如说唐氏综合症,大家知道这叫21三体,用最经典的方法,在显微镜下如果看到某位孕妇的孩子的21号染色体变成三条,医生一定会建议家长终止妊娠,因为我们知道如果21号染色体是三条的话,生出来的小宝宝一定会患上唐氏综合症,会有严重的智力障碍而且目前还没有药可以解救。

而且这个可以在孕期头三个月就发现,此时终止妊娠对孕妇的损伤是非常小的,所以这是一个直接的证据,现在估计每个孕妇基本都会做,因为25岁以上、35岁以上,孩子有唐氏综合症是有一定机率的,35岁以上有1/300,还是不小的。花费相当便宜的价格,就可以排除这么危险的因素。

那么有遗传突变,会不会一定得病呢?不一定。著名的影星安吉丽娜·茱莉,她母亲跟她姐姐都患上严重的乳腺癌。她对自己的一个基因进行了测序,这个基因的名字叫BRCA,这个基因已经被证明与乳腺癌、妇科肿瘤关系非常密切,她发现自己的BRCA基因跟自己妈妈和姐姐的基因都含有同样突变,那意味着什么?

医生就给她一个建议:经过研究发现你有同样的突变,鉴于您的妈妈、姐姐已经患上严重的乳腺癌了,我们认为您以后患乳腺癌的机率是70%。这个数字是一个非常准确的估计,不是说一定,而是百分之七十几。

对于我们一般人来说,百分之七十几是一个非常令人害怕的数字,对不对?而且一旦罹患乳腺癌跟妇科疾病还是比较致命的,所以安吉丽娜·茱莉采取了一个非常勇敢的举措,她马上切除了自己的乳房跟子宫,这也是一个她自己的决定。虽然这个基因的突变不一定会导致她马上患恶性的癌症,但是提示她患癌症的可能性是非常之大的。

所以如果有肿瘤家族史,我们是非常建议去进行这种重要基因的突变检测,能够告知你潜在的风险、提早做好预防工作,但是你一定要明白携带这个肿瘤基因的突变,并不一定会患肿瘤、患癌症,这还不是一个清楚的关系。

就像自闭症一样,有时候很多自闭症的基因并不一定像MECP2一样,我们刚才说MECP2这个基因,只要一倍增他一定会患自闭症;但是其他很多基因它突变以后并不一定会患自闭症,所以这是一个很复杂的关系。

目前自闭症的诊断,还是完全依赖临床的诊断。大家肯定很沮丧,为什么我们不能准确地认识呢?为什么我们不能像黑和白一样到医院就能马上诊断这个孩子是不是患有自闭症呢?但是很抱歉地告诉大家,这还是科学和医学发展的一个历程,为什么呢?

因为自闭症是跟抑郁症和情感障碍,以及多动症和精神分裂一类的精神疾病,精神疾病其实都是很少有客观性的指标的,不是验个血、验个尿液、验一个心跳就能知道的。所以如果说您看到所谓有自闭症的产前筛查,听过这个讲座您要明白这是商家利益陷阱,是人的。

所以怎么样对幼儿进行自闭症遗传风险的评估呢?我们可不可以预知一下我的孩子有没有可能患自闭症?这个要依托于我们基础科研跟医生的一些共同的努力,就像安吉丽娜·茱莉接受了美国医生的咨询那样,要经过医生严格的咨询,要听医生的,不要听除了医生以外的其他人。我们也只能通过医生给您一个建议。

怎么样寻找中国自闭症患者中的致病基因呢?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中国是全世界这么一个人口大国,我们中国有多少自闭症的患儿,是令人觉得焦虑的数字。

我们从过去两年到三年中已经启动了一个全中国大规模的外显子测序的计划,众多医院开始了工作,比如上海的精神卫生中心儿科医院、新华医院和山东大学齐鲁儿童医院等等。

但是就像我提到的一样,自闭症的基因检测工作其实是非常难的工作,有突变还不一定患病,可能是众多基因患病,怎么办呢?所以我们现在正在采取像AlphaGo一样的人工智能和深度学习的方法,来帮我们认识这样一种复杂的精神遗传疾病。

讲一下现在开展的研究,我们刚刚开始,但是美国、欧洲已经开展了20年,特别是在过去的5年之内,美国、欧洲开展了大量的全基因组测序:他们收集了成千上万例美国和欧洲的自闭症的孩子的样本来寻找基因。

目前已经发现了多达一百多种与自闭症相关的基因,怎么研究呢?这么一百多种基因又有什么规律呢?他们经过研究发现这一百多种基因大多数都编码一些重要的蛋白质,这些蛋白质关系到我们神经突触的连接。

我们的神经元跟神经元之间是通过纽扣一样的结构联系起来的,这种联系是可塑性的,可以被我们的认知所变化,所以这种联系就会与我们日常的行为跟认知非常相关。所以这提出了一种非常明确的假设——大脑神经网络连接的破坏很有可能是导致了自闭症的原因。

科学家怎么样来研究呢?就像刚才沈老师说的一样,我们需要通过动物模型,我们找到了在自闭症病人中的潜在的致病基因,怎么证明这些基因确实会引起自闭症呢?

首先美国科学家做了一个实验,把在人类小男孩儿中可以引起自闭症的基因MECP2做了一个转基因小鼠,最左边是一个正常小鼠,左边第二个是一个携带有人类MECP2基因的小鼠,这个好像跟人的自闭症孩子一样很多时候有重复刻板的行为,我们给小鼠做了一个社交实验,给小鼠做一个选择——你是喜欢跟同伴一起玩?还是一个人呆着?

小鼠跟人一样,也是喜欢跟同伴一起玩,像左边这样喜欢跟另外一只关在笼子里面的小鼠呆在一起,尽管它碰不到,而不喜欢在右边一个人呆着;但是携带有人类MECP2基因突变的小鼠,却表现出它不太喜欢跟同伴呆在一起,提示MECP2这个基因在小鼠里面很可能能导致这种类似的症状。

但是小鼠跟我们人的大脑,还是有巨大差异的。这是一个等比例图,人类大脑和小鼠大脑差得是多么之大。所以我们觉得可不可以这样:用跟人很相像的,我们的表亲猕猴模型,模拟人类复杂的精神疾病呢?

我们过去几年的一个工作就是将影响人类患上自闭症的MECP2基因转到猴子的基因组里去。这个是分别于2011年和2014年诞生于我们中科院上海神经科学研究所的转基因猴。大家想不想知道这个转基因猴会怎么样?它们会像人类患有自闭症吗?

大家发现左边右边的猴子有什么不一样吗?待一会儿你会明显的看到。一般我们说猴子坐不住,是吧?猴急猴急的,像左边这样它会爬来爬去、上窜小跳,很调皮的。但是右面这只猴子却很固执地走一个圆圈而且不掉头,它一旦固定了就不会掉头。

其实右边这只猴子就是携带了我们人类MECP2基因的一只转基因猴。所以通过这样转基因猴的研究方法,我们证明了MECP2转基因的猴可以让他患有重复刻板的行为。

我也想知道,当猴子携带有人类的MECP2基因以后,它会不会像自闭症小朋友一样,不喜欢跟其他小猴子交往呢?左边大家看到两只小猴子坐在一起,这是我们认为猴群里面一个社会交往的行为,它们会坐在一起,我们叫并坐行为。

右边两只我们已经知道它是转基因猴了。科学实验是非常枯燥乏味的,我们这个实验看上去很简单,分了不同年龄做了三年,每年做一次,每次要做很长很长时间,做这个实验的同学每天的工作就是坐在那看电脑。现在我们有一些自动分析的方式,几年前还是人工的方式 。

大家看到右边这两只猴子,有时候会很近,物理距离会很近、会挨着,但是很少会坐在一起、表示出很亲密的这样一种状态。所以通过数年的研究,我们反复地重复各种各样的行为,我们认为得到了这样一种自闭症的猕猴的模型,为我们研究自闭症提供这样一种工具。

怎么样通过转基因猴来研究这个自闭症呢?我们想回答这么一个科学的问题——一个基因的变多,怎样改变我们人类大脑? 因为人的大脑不能直接研究,所以我们问的是一个基因变多,怎么改变灵长类大脑?

猕猴跟灵长类大脑还是非常相象的,monkey是猴子,hunan是人,想通过这样转入只有一个基因的转基因猴的大脑核磁共振成像研究,我们就有可能知道一个自闭症的基因怎么样改变我们灵长类的大脑。

知道以后我们想能不能通过一些潜在的“干预”的方法呢?怎么来干预这个脑疾病呢?我们知道脑疾病是非常复杂的,大家看到这个是我们的一个梦想之路,还没有走通是一个梦想。什么叫“精准医学”?

首先我们需要寻找这种神经疾病的原因,很多原因是由基因导致的,有了基因以后,我们需要建立模型,这是小鼠,我们还可以建立猕猴模型,最终我们需要像沈老师那样寻找药物的靶点,最终在人类的病患里进行临床的实验。

对于我们大脑疾病来说,在什么平台、什么动物里进行这个实验,就非常重要了。就像我刚才说的,小鼠它也会有非常复杂的认知行为,但是自闭症这样一种复杂的精神疾病,我觉得如果想在人体里进行临床实验的话,还必须在猴子身上得到一些实验,最终才能帮助我们对自闭症的孩子有更多有效的干预。

比如说对于脑疾病的干预 ,我们目前有效的手段并不是很多,有种干预的方法叫“深脑电刺激”,是把一种很纤细的电极植入病人的大脑,这个病人是帕金森症。

我们知道重症帕金森症,很多时候病人肢体震颤以及凝固,比如上台阶都不行,那么通过这种DBS的深脑电刺激治疗,就能显著地改善,像奇迹一样,本来肢体震颤很厉害,通过这种纤细电极的植入,戴上这样一个脑起搏器,一开开关,这种震颤就奇迹般地停止了。

所以发明这个深脑电刺激方法的两位美国科学家,已经在2014年获得了拉斯克奖。这样一种很有意思的方法,大家觉得好像在大脑里插电极很恐怖是吗?其实并不是,我们上海瑞金医院、很多医院都可以做,做完以后并不影响日常的生活,平常的生活质量还是非常高的。

所以可不可以用很多这种我们现在正在发展的,我们叫“神经调控”的方法,来干预我们大脑的功能、治疗我们的疾病呢?也是我们接下来研究的重点之一。

所以我还有个梦想是,我们可不可以改变猴子的基因呢?我们给他多的就是基因,那可不可以用基因编辑的方法,去把多的基因给剔掉,然后是不是这个原来打圈的这个猴子就不打圈了,是吧?所以这都是我们正在开展的研究,也希望有机会以后跟大家分享。

最重要的,我觉得还希望跟大家分享,就是说我们的研究并不是冷冰冰的疾病。2009年回国以后,一开始我就不敢说我是做自闭症的,因为觉得不是做疾病研究的。后来发现做着做着很多病人的家长、医生,包括公益团体都会来找到我,我觉得这是一个超越了基础研究的一些使命,需要我们科学家、医生、公益团体、家长以及自闭症儿童共同的努力。

最后给大家介绍一下,我最近在看一些书,我想知道美国1943年肯纳医生定义了自闭症以后,美国社会发现了什么?什么时候会像现在一样对自闭症那么宽容了?一开始就那样吗?美国社会怎么来认识自闭症的?

跟大家分享一下我自己编的一个简易编年史,先是科学再是社会,第一个1938年奥地利的阿斯伯格医生发现了具有社交功能缺陷但是有天赋的男孩儿;1943年肯纳医生发表了第一篇论文,描述了11个自闭症孩子,但是很遗憾,当时肯纳医生他还没有认识到自闭症是先天疾病,还没法认识到是基因决定的疾病,于是认为是父母教养的关系。

想想看其实我觉得当时也不怪他,因为当时一九四几年二战刚打完,所有跟基因有关的事情都被认为是叫“积极优生学”,很糟糕,所以与其认为是基因上有了问题,简直就是被判了死刑,还不如认为是后天的问题。后天怎么办呢?肯定是父母教养的不当。现在我们知道是这一个非常错误的认识,父母已经遭受了孩子患病这样一种打击了,还要遭受医生对他的指责。

后来Rimland博士自己就是自闭症孩子的家长,他发表了这样一本书,找到了很多很多的孩子和家长,他发现家长对他们都是很有爱的,不是因为父母教养的问题,后来又经过反复的争论,最终肯纳医生在医学大会上承认自闭症是一种先天的疾病。

后来1977年双生子研究,科学上提供了第一个证据,认为自闭症是跟基因相关的。后来还发生了一个乌龙,认为它是跟疫苗相关的,我这里就不多提了。最后2012年,全基因组测序和外显子测序被首次用在自闭症的基因测序中,最终这个研究走向了科学的轨道。

给大家分享一下故事,1933年第一位被医生确诊的孩子出生了,他的名字叫Donald,我认为他是一位最幸福的自闭症孩子。为什么呢?

因为他出生在美国中部一个小城市,他家境很殷实,家里是开银行的,在美国中部环境又非常简单,他不需要与社会有很多冲突,在小镇上只有几千人,所有人都认识他、所有人都很宽容他,他上了小学中学还上了大学,他上完大学以后就回到他的家乡,找了一份工作,他也不需要工作,他只是半天上班,半天去打高尔夫球,我认为他是全世界最幸福的一位自闭症孩子,他现在已经80多岁了,还健在。

但是很遗憾,我觉得全世界所有的自闭症孩子都没有他幸福。为什么呢?1962年英国的自闭症家长成立这样一个协会,为什么成立协会?像美国后来也成立了协会,因为在当时的美国,就好像现在的中国一样,自闭症家长是孤立无助的,这种康复机构也很少,医学的医生也很少——全美国就这么几个医生能看——找谁呢?所以当时的家长团结起来,成立这样一个协会,就是为了去争取利益。

大家看到左边这个是1974年罗纳德里根——当时还是州长,后来是总统——签署了《自闭症儿童公平教育法令》,当时的十九世纪六十年代和七十年代的美国,自闭症孩子是不允许进入公立学校的,认为不可以教育,也是有点那个意思。

后来自闭症家长团队起来,去状告美国政府,首先是宾州政府成功了,因为他们发现自闭症孩子确实是可以教育的。所以一系列政策都是因为自闭症家长奋斗产生的,好多家长团体向律师去状告取得的成功等等。

包括后来的《雨人》,这都是美国社会一步一步怎么样来接纳自闭症、认识自闭症,对他们表示宽容的一种历程,我觉得我们中国通过他们的历程,可以学到很多、避免走很多弯路。

最后值得提的是美国最大的一个对冲基金的头,叫Jim Simons,他其实是一个数学家,他开的全美国最成功的一个对冲基金,但他的孩子也是一个自闭症,他的女儿是一个明确的自闭症患者。他2003年成立了美国最大的自闭症研究基金会,专门用于研究自闭症的科学研究,所以从那以后,自闭症的研究也走上了科学的道路。

2007年联合国颁布了“自闭症关注日”,从全世界都开始非常关注这种疾病。那么这也是一个需要跟大家分享的,在上海的一个公益团体。这是上海有名的曹鹏先生,他今年已经94岁高龄了,他们每周都会在建国新路少年宫里面,开一个天使之音音乐沙龙,他们从2008年开始,已经做了9年了。

很多孩子一开始去那的时候症状非常明显,经过数年参加这个沙龙、参加活动到现在可以上台演奏,我去参加了好多次他们的活动,非常令人感动,所以我想大家以后有机会的时候,看一下天使之音音乐沙龙的孩子们的演奏。

还有一个是几年前发现有这样一个公益店,叫金羽翼,讲了康康这样一个故事。康康当时只有十几岁,他画了很多画,这些画都被金羽翼放在网上义卖,大家看到他的画很漂亮,还有其他好多一些孩子画的非常漂亮等等。北京的金羽翼的公益店就帮助自闭症的孩子去画画,然后帮他们做日历义卖。我还在我们所里办过这种义卖。

康康他的妈妈后来我们认识了,她叫邹文女士。康康一开始是一个非常严重的自闭症孩子,非常严重,跟最严重的自闭症孩子没什么两样。但今年已经18岁,可以生活自理,可以到市场买菜给他父母做一顿饭。

更多有关自闭症相关知识点击网页链接了解更多。

椰菜君按:本系列文字的目的是收集、翻译和整理尽可能详细的关于自闭症“发烧效应”的文献,以求推动相关研究和治疗方法的发展。 1980年,Ruth Sullivan在《自闭症和发育问题杂志》第10卷第2期的“父母有话说”栏目的“Why Do Autistic Children... ? ”(为什么自闭症儿童会这样。。。)一文里,提出了关于自闭症“发烧效应”的问题,并同时刊出了几位医生对这个问题的回应(Journal of Autism and Developmental Disorders, Vol. I0, No. 2, 1980)。据多位研究者的看法,这是自闭症患者”发烧效应“在正规出版的学术刊物中首次出现,虽然并不是一篇学术研究论文。今日追溯此文,我们可以了解到在40年前,患者家长和医生对自闭症患者”发烧效应“是怎样的一种想法。 Sullivan撰写此文的目的,是试图 向学术界传达自闭症患者家长们所观察到的一些现象,希望能够引起研究者的注意,以期带来治疗方法上的进步 。事实上,这正是 莱菔硫烷 治疗中重度自闭症患者研究所做到的。 该文讨论了自闭症患者的三个问题,而“发烧效应”是其中之一。为简洁起见,本文仅就相关内容进行了逐句翻译,括号内的文字为椰菜君为便于读者理解所加。想对该文有更多了解的读者可以在scihub网站上使用 doi: 搜索和获取英文原文。 为什么(某些)自闭症儿童在高烧期间 看起来更像正常儿童? 许多观察者——多数是自闭症患者的父母,还有一些非常了解自闭症的人——都曾经注意到这种(发烧改善自闭症症状的)现象。 那些对这种现象不熟悉的人会说:“是吗?要知道,大多数正常孩子在生病(发烧)时也会变得很安静啊!”  但是,(我要表达的是,)自闭症患者(在发烧时出现)的行为变化可不仅仅只是变得安静,(事实上)那是一种明朗的、(正面的)安静;就好像他突然对周围的事情有了更好的理解一样。 在我 (Sullivan)认识或听说过的自闭症孩子中,他们与他人沟通的能力也会出现改善。 但是在发烧消退后,这些行为的改善和参与能力的增强,都会随之消退。 出乎意料的是,那些没有意识到自己孩子有这种现象的父母也提供了相关的信息,就像这位19岁患者(他住在一个护养机构)的母亲一样,她(告诉我)说:“ 我们有一次不同寻常的回家之旅。 杰瑞(患者)在圣诞节的时候,带着流感和高烧回家了。(令我们感到惊奇的是,)他远比我们以前见到他的时候更接近正常状态。在差不多两个小时内,他坐在那里,看他的父亲竖起圣诞树,和我们唱圣诞歌,并且同我们进行了 真正的谈话 。我们对此感到非常奇怪,发烧和疾病到底是如何让他放弃了对外界的戒备,变得如此的平易近人? ” (我还注意到,)Jesse Foy在一篇关于她的自闭症儿子的报道里写道:“ 是的,比利得了腮腺炎,真的病了。(但)他是一个好病人,会很配合地服用药物。奇怪的是,当他生病时,他的谈话总是比在他没病的时候更显得清醒。 ” 到1975年的时候,我已经听到不少这种故事,足以让人相信这种(发烧)现象可能对(自闭症)研究有一定的意义。当时我在这个专栏中写道: “ 我注意到我(15岁)的自闭症儿子,从来没有像在有限的几次高烧时那样更接近正常状态。 而(在我写这篇专栏的)几个月前,我也听到另一位母亲谈到类似的情况。家住新泽西州的Martha (和我)说,“我和你说,当你告诉我约瑟夫(Sullivan的儿子)在发烧时出现了行为改善时,我有多么地震惊和高兴。我在桑迪(Sobolovitch的孩子)身上观察到这样的现象,但你的答复是对我观察的第一次证实。” 此后,我在其他人那里也得到类似的 回应。(有次)当我提出这个问题时,我(儿子)学校的一位母亲和我说:“哦,是的,我知道这一点。(我的儿子)迈克尔在发烧的时候,几乎是完全正常的。 ” 耶鲁大学的几位药理学家在1978观察到,高烧期间,大鼠下丘脑中的去甲肾上腺素(一种神经递质)的周转率增加了三倍;但大脑的其它部分没有出现这种变化。 然而反过来,降低体温并不能引起(下丘脑中)去甲肾上腺素周转率出现明显的变化。 如果从这种动物模型出发,能够证实人大脑中的去甲肾上腺素在高烧期间也会迅速增加,那么我们是不是能够根据现有的神经药理学模型,或多或少地解释这种自闭症患者的发烧效应? (以下是几位医生的对Sullivan这个疑问的回应:) 回应 1: 过去20年中,贝尔维尤精神病医院(Bellevue Psychiatric Hospital)托儿所中有超过150名2至7岁的自闭症儿童接受了诊断检查,并参加了综合治疗计划。(作为医生,)我们也观察到了这种(发烧)现象。 一些儿童在高烧时会表现出以下的行为变化:社会退缩明显减少、警觉性增强、言辞增加;他们的言语变得更具有沟通性;而且一般来说,他们还表现出一种(以前没有观察到的)同成年人进行交流和接触的尝试行为。 这些(行为上的)积极变化显然与疾病和发烧导致的高温有关。当孩子们康复后,这些行为改善就消失了。 然而与许多正常儿童不同,自闭症儿童在发高烧时似乎没有表现出身体的不适。 1980年1月的时候,我们医院爆发了一次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患者普遍发烧到华氏102°度(~摄食)。在此期间,工作人员注意到自闭症患儿出现了明显的行为变化。 这些变化包括与成人和同龄人互动的增加、注意力集中时间的增长、以及适应能力的提高。 在发烧结束后的几天内,大多数的改善都趋向于消退。 我们还有另一个有趣的观察结果:一些自闭症患儿患有肺炎,但却没有出现发烧或任何其他身体征兆。 两个这样的病例都是在做常规胸部X射线检查时意外发现的。 我们对这些现象的本质一无所知,但我们推测自闭症儿童可能存在下丘脑功能障碍。我们的一些发现可能支持这一假设,但在这方面肯定需要进一步研究。 Magda Campbell医学博士 精神病学系 纽约大学医学中心 回应 2: 高烧时出现行为改善的现象并不仅限于自闭症患者。其它一些神经功能障碍疾病患者,比如多动症患者、某些类型的癫痫患者和运动障碍患者,也有这样的情况出现。 这种现象,至少在自闭症患者中,可能与体内酪氨酸途径中的两种神经递质,即多巴胺和去甲肾上腺素有关。当然,这只是一种可能的原因。 在《自闭症综合征》一书中,第6章和第7章的数据显示,(自闭症患者体内的)酪氨酸途径可能存在障碍。这些数据来自两个独立实验室对同一批患者进行的分析,表明他们体内的多巴胺β-羟化酶可能被部分阻断,导致该途径的次要代谢物 同型原儿茶酸 的体内蓄积量变得非常高。 Mary Coleman,医学博士 儿童科研中心 华盛顿特区 回应 3: 在我们的研究中,听到自闭症患儿父母报告说他们的孩子在发烧期间会表现得更好是一件常事。(作为比较,)我们也看到某些自闭症患儿在接受某些治疗时,也出现过同样戏剧性但不幸也同样是短暂的行为改善。例如,在进行静脉穿刺时,一些几年来都不吭声的儿童会突然说:”现在就走吧,现在走吧”,或者“拔出针来,妈妈,把它拔出来。”我们还注意到,当接受一种用于研究脑胺的药物时,有些孩子确实会变得更加平静,注意力更加集中,更能融入社会。我们认为,这些变化可能是源于情绪高度唤起状态下的注意力集中。这有些类似于人们在危及生命的时刻下,会突然爆发出非凡的力量或速度。(我们知道,)在紧急情况下,在战争期间,在建筑着火时,士兵可以成为英雄,普通人可以做到平时不可能的事。有报道说,紧张性抑郁障碍患者(一种重性抑郁障碍疾病。患者经常保持缄默且身体僵直,不能活动或只能做无目的甚至怪诞的动作)竟然能自行从椅子上站起来,像正常人那样走到着火的房子外面,然后又恢复他们原有的(僵直)状态。 这种注意力集中与生理功能变化有关联,不仅表现在行为上,而且表现在心血管指标上,例如血压、心率和外周血流速度的改变。 这些变化可能显示了中枢神经系统的结构和化学过程的协调活动。 这种活动可能是由一个具有广泛影响的特定神经中心控制的。可能的候选者是蓝斑(coeruleus),它是大脑中肾上腺素能神经末梢的主要存在部位,在脑功能中与焦虑和集中注意力有关。 神经化学过程(如大脑中去甲肾上腺素的增加或减少)与身体功能(如心率)之间的联系的不是单向的。 长期与人分离、日常生活被打断、身体疼痛等让人感到紧张的体验都会对大脑里面的化学反应产生多重影响;而大脑里面的化学反应的异常改变,如5-羟色胺或多巴胺途径的变化,也可以改变其它人体系统,从而改变一个人对环境产生的反应。 某些自闭症儿童在发热期间出现的行为改善,也许可以类比于人们在受到环境压力(如抽血)下出现的行为改变。身体的患病状态有可能会唤醒并短暂地提高那些促进注意力集中的神经系统的功能。这一点与现有理论相符,即兴奋剂药物(如哌醋甲酯)对多动症和注意力缺陷障碍儿童的治疗效果是由于改善了注意力集中而引起的。我们也知道,自闭症儿童的实际表现往往不如他们潜在能力。例如,在需要对外在刺激(例如音调)做出快速反应的测试中,自闭症儿童一般反应缓慢。但在经过培训和强化后,他们的成绩通常会出现显著的提高。疾病或疼痛带来的压力,或者药物造成的神经化学变化,可能都通过相似的机制起作用,使自闭症儿童的实际表现能与他们潜在能力相一致。 上述观察表明,在改善自闭症儿童的行为功能障碍方面,基于神经化学和环境的策略可能会有效果。但是,真的实施起来则需要非常地谨慎。 简单的神经化学干预,例如使用能够影响去甲肾上腺素的药物,会由于大脑复杂的稳态机制,以及药物可能的多效应因素,而不太可能产生预期的治疗效果。同样的道理,经常对孩子施加(精神)压力并不会改善孩子的表现,反而可能会产生相反的结果。 然而,父母、教师和临床医生对受到各种压力、以及处于生理生长期(如青春期)的自闭症儿童的行为进行密切的观察是至关重要的。这些观察不仅可能促使研究者提出新的研究假设和治疗策略,而且还是家长对孩子的潜在能力保持乐观的源泉。我们相信,这样的观察结果是患者父母和研究人员在(有效)照料自闭症儿童和研究自闭症根源方面进行有效合作的重要基础。 Barbara Caparulo,科学硕士 Donald J. Cohen,医学博士 儿童研究中心 耶鲁大学医学院

研究表明,90%以上的自闭症都跟遗传有关,是因为胚胎发育时遭受创伤刺激,导致染色体和基因发生改变,男孩比女孩发病率高,城市的发生率比农村高。工作繁忙压力大的白领妈妈,怀孕期间要应对工作、人际交往等压力更容易生下自闭症患儿。

儿童孤独症是广泛性发育障碍的一种亚型,以男性多见,起病于婴幼儿期,主要表现为不同程度的言语发育障碍、人际交往障碍、兴趣狭窄和行为方式刻板。约有3/4的患者伴有明显的精神发育迟滞,部分患儿在一般性智力落后的背景下某方面具有较好的能力。

自闭症也称儿童孤独症,是一种先天脑部功能受损伤而引起的发展障碍。语言障碍、社交障碍和刻板行为是自闭症儿三大核心症状,30%~ 50%的自闭症患儿会出现智力低下的情况,如不及时干预治疗,超过一半的孩子将终身无法离开父母的照料。

孤独症治疗原则:

①早发现,早治疗。治疗年龄越早,改善程度越明显。

②促进家庭参与,让父母也成为治疗的合作者或参与者。患儿本人、儿童保健医生、患儿父母及老师、心理医生和社会应共同参与治疗过程,形成综合治疗团队。

③坚持以非药物治疗为主,药物治疗为辅,两者相互促进的综合化治疗培训方案。

④治疗方案应个体化、结构化和系统化。根据患儿病情因人而异地进行治疗,并依据治疗反应随时调整治疗方案。

⑤治疗、训练的同时要注意患儿的躯体健康,预防其他疾病。

⑥坚持治疗,持之以恒。

自闭症也称孤独症,是指自我封闭、不理会外界事物的一种状态。对于自闭症儿童的教育治疗应尽早进行,对于他们的行为进行及时的矫正、反馈和强化,使他们逐渐表现正确的行为,融入群体中去。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自闭症儿童教育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自闭症儿童教育训练的实践探索》

[摘要] 自闭症,又称孤独症,属于一种全面发育障碍,既不同于精神障碍,也不同于智力障碍,但又与两者之间在某些方面有相似之处,比如具有攻击行为、刻板行为,还有3/4的自闭症儿童智商测试结果是弱智等。本文对自闭症进行了概念界定,分析了自闭症儿童的特征,从心理学角度出发,对自闭症儿童的教育训练进行了一些实践探索和尝试。

[关键词] 自闭症 教育训练 实践探索

一、概念的界定

自闭症又叫阿斯伯格综合症,也称孤独症,是指自我封闭、不理会外界事物的种种状态。重度自团症儿童完全生活在自已的世界里,对外界视若无睹,听若未闻,难以与人沟通,群处、社交能力极差,情绪起伏不定,有些孩子还有自伤或伤人的行为。大部分患儿伴有不同程度的智障问题,但约30%的孩子智力正常,其中10%的孩子在某一方面表现出过人的天赋,被称作“白痴学者”。

1943年,美国精神病医生利奥.凯纳(Leo Kenner)教授首先提出并确定了“自闭症”的概念。“自闭症”和“孤独症”同为英文Autism(源于希腊语“Auter”――自我)一词的译名。在精神病学中,该词意为“退缩与自我专注”;在描述“自闭症”突出特征时,该词意义“自我兴趣”。“自闭症”为台湾、香港、日本、新加坡、马来亚等国家与地区的使用词。“孤独症”为中国大陆地区医学界、特教界的使用词。“自闭症”是一种严重的身心发育障碍的疾病。1978年美国国立自闭症儿童及成人协会专家顾问委员会对自闭症提出定义为:“起病于30月前的行为综合症。其主要特征有:(1)发育秩序和速度紊乱;(2)对任何感觉刺激的反应异常;(3)言语、语言、认知和非语言的沟通障碍;(4)与人、事和物建立起合适关系的能力障碍。”这些定义为至今广泛应用国际疾病分类第九版(ICD-9)和它的临床修订版(ICD-9-Cm)以及美国精神障碍诊断和统计手册第三版(DSM-3)诊断标准建立奠定了基础。

自闭症是一种婴幼儿发育障碍,通常发生于3岁之前,是一种严重情绪错乱的疾病。自闭症无种族、社会、宗教之分,与家庭收入、生活方式、教育程度无关。据统计,患病率大约为10~15人/万。从性别上看男孩明显多于女孩,国外文献报道男女约为26~57∶1。目前,估计在我国约有40万左右的自闭症患儿童。

二、自闭症儿童的特征

1.交往障碍

患儿自婴幼儿时期起就表现极度孤独,并且有拒绝与人进行交往的倾向,不会用目光注视、表情、姿势和手势与人交往,甚至与父母也缺乏情感交流。不会体察亲人的喜怒哀乐和痛苦,自己有痛苦、不适,也不会寻求别人的安抚和支持,有进他们对亲人的呼唤甚至也不产生反应,以致引起父母怀疑他们有听力问题。轻症者看起来并不强烈拒绝交往,但在与伙伴的活动中常充当被动角色,不能根据社交场合调整自己的行为,缺乏社交――情绪的相互应答,不懂得如何建立友谊关系。

2.交流障碍

患儿的语言和非语言交流均有明显缺陷,沉默不语或很少使用语言。大约一半患者终生不语而倾向用手势或其它形式表达。有的即使会认、读、掌握大量的词汇,但常常不会在恰当的场合使用恰当的语言,而时常表现为不顾周围的情景或别人在说什么,自顾自地讲话,或不管别人的感受,重复地询问或重复地对人讲一样的话,问一样的问题,或模仿重复别人的话,语调平淡,缺乏节奏,与人交谈缺少应对、言语表达缺乏灵活性,不会用语调和语气的变化来适应交谈的气氛。患儿常表现代词的运用困难,谈话中常不使用代词或使用混乱,故常常不知所云

3.兴趣和活动的局限

重复与刻板的特征倾向于采用僵化刻板,墨守陈规的方式应付五花余门的日常活动。患儿喜欢保持周围环境和活动固定不变,如长时间地玩某种物品、玩具、吃某种食品、出门走同样的路线,听同样的音乐或同一本书,如要改变则产生强烈的情感反应或拒绝。大多活动增多,常出现特殊的、重复的刻板动作,如来回踱步、蹦跳、旋转。

4.智力发育障碍

约3/4的患儿有智力发育落后,但它在一般智力落后的背景下可能存在某方面较强的能力,通常以机械记忆能力强为多见。主要表现有,脑电图:自发脑电图异常率达10%~83%,大多表现为广泛异常,慢波增多,少数可见棘波或棘慢波,可能与患儿合并癫痫有关;脑影像学:头部CT可能异常所见,但常不一致,意见尚不肯定。头部核磁共振检查部分病例可见第4脑室扩大,大部分有小脑蚓部小叶发育不良,脑干明显变小。

三、自闭症儿童教育训练的原则

自闭症属于一种全面发育障碍,既不同于精神障碍,也不同于智力障碍,但又与两者在某些方面有相似之处,比如具有攻击行为、刻板行为,还有3/4的自闭症儿童智商测试结果是弱智等。尽管如此,我们不能简单地把他们与前两者等同对待,而是首先要看到他们是需要成长、需要爱、需要帮助的儿童。从全纳教育观出发,自闭症与正常儿童在发展需要上, 是相同的。正常儿童的身心特性在自闭症儿童身上也同样体现,只是方式和程度有别。基于此点,确定教学原则首先要兼顾共性,一般性的教学原则,比如理论联系实际原则、启发性原则、巩固性原则依然适用,并充实了新的意义。现仅就自闭症教育训练中一些有特性的原则做一简述。

1.身心机能协同发展原则

这一原则要求在训练过程中既要注重提高身体素质、发展运动能力,又要注重提高心理素质,培养良好个性,使两方面协调一致。

现代科学研究表明,运动功能与注意力、语言、认识等多方面发展有关,对儿童进行运动训练,有助于提高儿童的多种心理能力。自闭症儿童身体发育看似与正常无异,但实际上多伴有或轻或重的感知运动发育问题,如左右手不协调、手眼不协调、腕力差、触觉过敏、听觉超灵敏、肌力松懈、跳跃力落后于同龄正常儿童等,所以在训练中就要安排足量的运动训练、感知训练,以及语言训练、交往训练、认识训练等,交使这些内容有机结合协调起来。比如训练儿童左右手交替拍球,不单是为了发展他们大运动、精细运动及其协调性。

2.正向发展原则

这一原则要求在训练过程中要着眼于儿童身心发展规律,按照规律去逐步提高各方面的能力并开发潜能,在促进发展的过程中有序地使缺陷得到补偿,而不是着重于各种怪异行为的去除却忽略了正常行为的建立。

在开始进行矫正训练时,我们常会遇到这样失败的例子,有的老师偏重于矫正儿童的某一刻板行为,而几个月下来发现自闭症儿童虽然不咬衣角了,却咬上了铅笔或手指,老师的精力投入很大,但收效甚微。相反,有的老师以正向发展为主,在教儿童各种新技能的同时来替代、清除不良行为。

比如,有一个自闭症儿童爱用手指玩吐沫,很不卫生,我就采取教儿童漱口刷牙、嚼口香糖等同样能产生泡沫感、磨擦感的正常行为来逐渐取代玩吐沫的行为,以新行为抵消不良的旧行为,结果很快儿童就掌握了刷牙技能,并且不再玩吐沫了。这个做法首先从满足儿童需要――口腔需触觉刺激并有泡沫感出发,按照正常发展顺序来选择一项可替代的活动,再通过培养新行为抵消旧行为的方式来达到训练目的。当然,这并不是否认行为矫正的重要性,有些对儿童身心伤害较大的,如自伤行为等,应及时采用矫正策略认识疗法加以改变。正向发展与专门矫正是不矛盾的,两者相互协调、促进。单一地矫正某个怪异行为而忽略对正当行为的培养是片面的,矫正只有在培养过程中才能发挥更好的作用,而矫正效果直接影响着培养的速度和质量。因此,在教育训练中,必须摆对发展与矫正的关系,使两者相互促进。

3.及时反馈原则

这一原则要求在训练中对儿童的不同行为表现随时随地给予肯定或否定反馈并及时强化肯定行为,以增加其出现频率,防止不当行为因忽视或经错误肯定而增加。

自闭症儿童会在不经意间做出各种各样的行动,有对有错,但往往自己不知是否符合规则,而一些不当行为的养成常常是由于在儿童刚开始做时被忽视,等儿童常出现此行为才被老师重视,再想改掉为时已晚。比如弱智学生入学后反而怪动作增多了,学会了同班不少学生的不好的行为。这是由于自闭症儿童视觉记忆很强,很容易不自觉地模仿别人的动作,如果此时没有得到任何反馈,就等于是默许这种行为,很快这个儿童就习得了某个不良行为。

通过训练,我看到随时反馈、及时强化在自闭症训练中是十分重要的,特别在刚换一个新环境时要格外注意他的一举一动,及时制止一些不应有的动作或言语模仿。

4.优化反应原则

这一原则要求训练前先把内容加工提纯,开始只让他接受最优化的刺激,得到简单而正确的反应后再变换刺激,增加复杂性。有人形象地把提纯比喻成吃葡萄时挖籽去皮而只给儿童吃果肉。

由于外界事物十分复杂多变,它所带来的信息对自闭症儿童来说是巨大而繁多的,有时是难以承受的,并且这些儿童又难以辨别何为正确的要接受的信息,所以就更要提练。有时教自闭症儿童说话,但外界十分嘈杂,或不时有人与训练者插话,这种环境极不利于自闭症儿童掌握正确用语。培养其生活自理能力也是一样,每一行为各个动作都要简练有序,中间不允许多余动作或拖延时间,否则诸如东张西望玩手或其他用具、敲击等多余动作就会“乘虚而入”。

5.个别指导先行的原则

这一原则要求在训练过程中优先采用个别辅导的方式,使训练双方能相互配合,在这个基础上使自闭儿童逐步融入小组或其他集体中。

自闭儿在新环境中很难适应集体氛围,有显著的沟通、社交和行为问题,若开始时未与训练者合作好,以后很难接受有效训练,在不适应的场合中也不能寻找别人帮助。因此个别训练、小团体协助是其走向大集体的一个过程环节,在训练中要优先考虑。当儿童能接受一定指令并对环境有所了解之后再进入小团体就容易了。

四、自闭症儿童训练的方法

1.游戏法

游戏可让自闭症儿童学习人际交往的技巧,可增进其语言的主动性,也能从中培养其社会适应能力,孩子的游戏就是建立人际关系的第一步,他们在游戏中发展友谊,学习社会策略和增进社会能力。Lord(1984)以及Wing和Attwood(1987)研究指出自闭症对于社会沟通线索理解及表达存在困难,他们常常处于孤立状态或是徘徊在同伴团体中的边缘,可能会避免或抗拒别人社交性的邀请,被动的接受,很少或完全没有主动的社交,或者以其特有的方式接近同伴。因而我们在教学中设计一些团体性游戏来提高自闭症儿童此项功能。我们经常会在游戏及小组课上设计一些互动的游戏项目,譬如“二人毛巾运球”让小朋友从游戏中学会与人合作,并与合作伙伴“分享”胜利的成果(如分吃一种食品)。同时,亦根据小朋友的能力设计一些戏剧性的游戏,如游戏“老狼老狼几点了”,在训练老师问过“老狼老狼几点了”之后,会让小朋友回答老师的问题,比如说小朋友会回答“三点了”,诸如此类还有音乐游戏“泼水歌”及“上学歌”等等,都可在游戏中增进儿童语言的主动性。

2.同步行动法

根据身体机能协同发展原则,要注重提高心理素质,培养良好个性。训练双方在训练过程中为了达到和谐、易沟通而同时进行某项技能训练或训练者做与自闭儿一样的活动,使自闭儿注意训练者的一言一行并自愿与训练者一起从事其他活动的一种方法。例如训练中自闭儿只顾一人玩球,不理睬训练者,这时训练者应主动寻找接近的机会,最好也是拿球来玩,并玩得比自闭儿要好,有时可把球滚、扔到自闭儿身边,看他是否注意球,若注意,说明可以进行接触,这时两人可一起玩一会儿球,然后再转入下一个训练项目,但要求步调一致。这种以球或其他自闭儿当前持有物为中介(或作训练诱导物)的方法在训练中十分常用,关键是选择好恰当时机。同时注意两者行动同步,不能片面强调让自闭儿服从训练者或一味顺从自闭儿童。

3.情境法

根据丰富环境原则,创设一定情境以提供适当的刺激,引起儿童注意并充分感知情境,然后进行角色练习,使其逐步学会目标情境下的内容。例如我们对酷爱音乐的自闭儿进行训练时,先给他提供一个熟悉的音乐情境,可放一段录音或唱个歌曲开头引起他注意,让他在此情境中演习某项技能,并给予一定的角色任务。完成后进行奖励,个别难执行的命令还可采取唱说结合的方式表达,以后逐渐取消音乐情境来让他完成角色任务或进行迁程训练,最终在无音乐情境中也能完成。

4.角色替代法

根据正向发展原则,在交往训练中,借助一定的中介人物(一般为儿童喜欢的物品,有时或是人)通过角色替代来实现人与人之间的对话、交流。例如儿童比较喜欢小熊或恐龙等,教师可以木偶或玩偶或面具操纵的方式,通过让被训练者扮演小熊来进行交流,或者让自闭儿拿小熊玩偶,训练者对玩偶发布指令,实际是让自闭儿来执行。这种方法是利用儿童只对物品或某个人感兴趣,通过角色转换来实现对其他物或人都感兴趣,以便按指令行事。如果自闭儿只对玩偶等感兴趣而不执行下一步指令,玩偶要立即消失,只有把握好出现与消失的分寸才能发挥角色替代的作用。

5.感觉统合训练法

感觉统合失常乃是由于脑功能障碍,无法将人类的视觉、听觉、触觉、前庭觉及肌肉关节动觉等五种基本感觉的刺激加以统合并适切反应。感觉统合训练法的目的即在于提供以上几种感觉刺激的输入,并适当的控制,让自闭症儿童依靠内在驱策力引导自己的活动,自动形成顺应性的反应,藉此促成这些感觉的组合和统一。

由于自闭症儿童个体差异很大,就感知而言,有的听觉灵敏,有的视觉敏锐,有的触觉过敏,有的嗅觉敏感……运动功能等都千差万别,因此在训练中就要因人而异选择一些特殊的方法,比如视听动训练法、触觉脱敏法、听觉统合训练、精神统合、感觉统合训练法,以及矫枉过正、过度练习法、行为矫正中的消退法、强化法等等。只要教育工作者端正认识,以科学的态度和满腔的热情去对待这一需特殊帮助的“普通”群体,依据儿童的情况使用和创造合适的因人而异的训练方法,自闭症儿童走向社会的日子就不远了。

参考文献:

[1]全日本特殊教育研究联盟编,杨鸿儒译.自闭教育入门.台北:台湾大展出版公司,1999.

[2]北京市孤独症儿童康复协会主办:孤独症儿童康复动态.1998,(2).

[3]朴永馨.特殊教育学.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5.

[4]肖非.特殊教育通论.北京:华夏出版社,2000.

[5]朴永馨.特殊教育辞典.北京:华夏出版社,1996.

[6]刘全礼.特殊教育导论.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自闭症儿童教育论文

自闭症最新研究论文

速读:对于染色体缺失基因缺陷的自闭症或精神分裂症患者,乙酰半胱氨酸可能有治疗作用。  在此前的《治疗自闭症,乙酰半胱氨酸行不行?》一文中,椰菜君费心费力搜索了相关研究,得出的结论是“ 临床应用是否有效尚无明确结论 ”,相信读者也是日了狗的感觉。 乙酰半胱氨酸可以说是一个难得的便宜又安全的良心药物,绝非挂羊头卖空气的灵丹妙药所能相提并论。此事若是这样就沉沦了,真可以算一件大不幸之事。 好在今年6月份美国乔治华盛顿大学研究人员发表的一篇论文,给乙酰半胱氨酸治疗自闭症又带来了勃勃生机。 这项研究的救命之恩,容椰菜君慢慢道来。 起先,有一种理论猜测:某些自闭症患者体内,尤其是他们的大脑神经细胞内,线粒体功能存在缺损,导致线粒体产生的大量自由基不能被及时清除,影响线粒体功能,进而影响神经细胞的功能,表现为自闭症症状。 显然这是一个很笼统的理论。除了自闭症,拿来解释任何一种神经性疾病,从精神分裂症到帕金斯症到老年痴呆症,都是可以的。 根据这个笼统的理论,抗氧化剂比如乙酰半胱氨酸,能够协助细胞清除自由基,则可能保护甚至恢复神经细胞的功能,产生治疗效果。 然而在临床研究的时候,并没有人去核对患者的脑神经细胞是不是真的有线粒体缺陷,是不是真的有自由基过多——没法做啊,你总不能去做脑组织活检吧? 理论基础已然笼统,临床实验更是笼统。这笼统的笼统,就是狗屁不通。给孙子看见,标准的不知己不知彼是没跑了。 乔治华盛顿大学的这项研究呢,不仅把这个笼统的理论给实体化了;并且证明,乙酰半胱氨酸这个治疗方法,是有效的——至少对于所用的 缺失 基因缺陷老鼠模型。 缺失的意思是,第22号染色体长臂上的区这段区域——其中含有约40个基因,由于某种原因丢失了。有这种基因缺陷的人,相当大概率会患有神经性精神疾病(约一半携带者可表现出自闭症症状,约2%的精神分裂症患者携带该缺陷)。 这项研究的关键发现是,同正常老鼠相比,缺失老鼠 大脑神经元的分叉明显减少 。 左:正常老鼠神经元右:缺失老鼠神经元 想想看,如果哪天麻花疼把每个人的微信好友都给限制到俩三个人,咱还能活吗?  深层原因呢,是在这缺失的这段染色体里面,有一个重要的TXNRD2基因。这个基因的蛋白质产物,对清除线粒体产生的自由基有关键作用。 缺了这么个重要的角色后,线粒体里面自由基四处为虐,难以正常工作,没法为神经元提供充足的能量。神经元呢,也就没那么干劲十足,到处加群交朋友。 左:正常老鼠神经元线粒体,看着像花生的那个     右:缺失老鼠神经元线粒体,胀大了许多 为进一步核实,在正常老鼠体内把这个基因单独搞掉后,老鼠脑神经元果然出现大量自由基累积,果然出现一样的分叉减少。若是搞掉其余的几十个基因,就没有这样的效果。 因此,乙酰半胱氨酸赖以存身的线粒体缺陷理论基础,算是在这种特殊的老鼠身上实锤了。 既然搞清了一些理论基础,再做个治疗实验显然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果不其然,若从这种老鼠出生之时,就给母鼠的饮用水中添加乙酰半胱氨酸,并在小老鼠开始自己饮水后,也在饮用水中添加乙酰半胱氨酸,那么不仅神经元异变,而且异常行为如认知能力,都得到显著改善。 因此,假如有人打算再次做乙酰半胱氨酸治疗自闭症的临床研究的话,他不仅能更有说服力地打动手握经费的官老爷,并且还有高档武器来提高实验的成功率:做个简单的基因测试,把那些有缺失基因缺陷的患者单独挑出来。这样的话,应该是称得上知己知彼了。 之所以没提后半句“百战不殆”,是因为在这研究中,小鼠自出生——大脑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时,即开始摄入乙酰半胱氨酸。参加临床研究的患者,显然无法满足这个条件,因此话不能说太满。 不过,有了现在的工作铺垫,相信后续研究,比如给不同年龄段的模型小鼠喂饲乙酰半胱氨酸以观后效、比如使用更好的自由基清除方法,都是可望又可及的了。我们距离“百战不殆”,恐怕也是不远了。 参考文献: Mitochondrial Dysfunction Leads to Cortical Under-Connectivity and Cognitive Impairment. Neuron. 2019 Jun 19;102(6):.

两项全新的自闭症检测方法,有望为临床医生提供不基于主观行为来评估的客观诊断工具。尽管两者皆处于临床验证的早期阶段,但至少为家长们带来了新的希望。 达特茅斯自闭症研究项目主任 Caroline Robertson 解释道:想要找到自闭症儿童的首个迹象,是相当困难的。 即便是训练有素的医生,也仅能在 18 个月或更低龄时检出自闭症。而放眼全美,平均诊断出的年龄大约为 4 岁”【研究配图 - 1:双眼竞争的神经测量】 达特茅斯大学的研究,基于先前已知的观察结果, 即在视觉信息的处理上,自闭症患者的大脑是与正常人有所不同的。 此前的研究,已证实针对自闭症患者的双眼竞争检测速度较慢。 基于此,达特茅斯研究团队开发出了一套更加简易的测试流程。【研究配图 - 2:自闭症患者大脑的双眼竞争较慢】 新方法仅使用一套脑电波(EEG)电极、和一块显示某些视觉图像的计算机屏幕 ,以方便研究人员有效地追踪一个人的双眼竞争率。【研究配图 - 3:竞争模拟控制实验的视觉反应速度比较】 对于临床医生来说,这可能是一个更有价值的指标,因为自闭症显然是一种具有广泛表现的疾病。 Caroline Robertson 表示: 另一款全新的自闭症诊断工具,来自澳大利亚验光研究员 Paul Constable 。 其已在该领域从事十多年,致力于确定可在眼中轻易检测到的自闭症生物标记物。【研究配图 - 4:神经竞争交替预测行为转化率 / 自闭症特征 / 诊断】 Constable 的研究论文,目前仍处于期刊发表前的同行评审阶段。 文中的主要观点是,可通过小型手持设备,快速扫描孩子的眼睛,以检查孩子是否患有自闭症。 针对该装置的初步功效检测,共对 89 名自闭症受试者和 87 名 健康 受试者进行了对照。 感兴趣的朋友,可到《当代生物学》(Current Biology)期刊上查阅双目竞争研究的全文。原标题为: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