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投稿百科

朱子理学研究论文

发布时间:2024-07-04 14:56:33

朱子理学研究论文

(2000年以后)出版专著五部、译著一部、主编七部,发表学术论文一百多篇。1、现代意义宋明理学的认格美育思想及其现代意义,文艺研究2000/1,PP:63-722、中华人文精神之元典内涵试探,孔子研究2000/1,PP:36-453、朱熹“优游林泉”的书院美育思想,东方2001/1,PP:34-374、儒家人文精神的美育品格与化育之道,载《儒学于1世纪中国》,学林出版社2001年1月版,PP:129-1405、“气”在朱熹美学中的意义,中国哲学史2001/1,PP:29-366、朱子理学美学与德国古典美学之比较,文艺研究2001/3,PP:56-647、朱熹对文道观的本体论发展及其内在矛盾,学术月刊2001/5,PP:48-56;新华文摘同年第9期“论点摘编”8、朱熹人格美学的逻辑结构,文史哲2001/2,P43-50;人大复印“美学”2001/5全文转载9、朱子人格美育的化育精神,浙江大学学报2001/3,PP:32-3810、朱子心与理一的人格理想,浙江学刊2001/1,PP:170-17411、宋明理学美学研究近况,中国美学年鉴(2001),河南出版社2003年1月版,PP:234-24112、从阳明心学美学本体工夫论看东方美学独特之可能(英文),[日]天理时报社2003年3月版,PP:213-21513、阳明心学美学及其研究,宁波市委党校学报2003/5;人大复印“美学”2003/12全文转载,PP:23-2814、“知行合一”与阳明的“行动美学”,浙江学刊2004/1,PP:215-21715、朱子“知者乐水”人格审美境界之阐释,中国美学2004/1,PP:258-268;人大复印“美学”2004/6全文转载16、西学“存在论”与中学“本体论”,江苏社会科学2004/2,PP:27-32;新华文摘2004年第18期“论点摘编”17、“人文化成”与中华审美人文精神,南京师大文学院学报2004/3,PP:13-1818、阳明心学的美学智慧,天津社会科学2004/6,PP:105-11019、阳明心学美学与现象学意识,文艺研究2004/6,PP:12-1820、“心上工夫”与王阳明的体验美学,浙江大学学报2005/1,PP:129-134,人大复印“美学”2005/3全文转载21、朱子理学美学的二重性影响及其功过,社会科学辑刊2005/1,PP:131-13722、“自得”与人生境界的审美超越——王阳明的人生境界论,文史哲2005/1,PP:79-84,新华文摘2005年第11期“论点摘编”23、朱熹的山水美学思想,载《2003年朱子学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华东师大出版社2005年3月版,PP:89-10624、本心灵觉:良知境界的美学意义,中国哲学史2005/2,PP:122-12725、本体工夫论与阳明心学美学,载《本体与诠释》第五辑,上海社科出版社2005年7月版,PP:435-45326、阳明心学美学的本体工夫论结构,载《美与当代生方式活国际学术会议论文集》,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年0月版,PP:380-38827、让人文来提升旅游发展,浙江日报2005/6/2028、休闲与审美:自在生命的自由体验,浙江大学学报2005/6,PP:5-11;人大复印“美学”2006/1、新华文摘2006/7全文转载29、陈白沙“自然之乐”的休闲境界,浙江大学学报2006/4 30、审美的休闲旨趣:审美境界的生活化,杭州通讯2006/4,PP:16-1731、休闲、审美与和谐社会,杭州师范学院学报2006/5,PP:52-5632、儒家传统美育思想的当代价值,江苏社会科学2007/1,PP:31-34

二十世纪中国大陆程朱理学的研究大致可分为四个时期。 开创期从1900年至1949年。在这五十年间,研究程朱理学的论文多以人物个案为主。最早研究二程的论文有两不的《程伊川之宇宙观》(1921年),最早研究朱熹的论文有程南园的《与友人论朱陆书第四》(1915年)此时也有中国哲学史或思想史的著作问世,其中都有关于北宋“五子”、朱熹及其后学思想的论述,但人物个案研究的专著很少。最早的中国哲学史的专著为1915年出版的谢无量的《中国哲学史》。该书以简洁的笔法对道学(理学)的渊源作了追溯,并分述了周濂溪、邵康节、张横渠、程明道、程伊川、程门诸子、朱晦庵、朱子门人之学。吕思勉的《理学纲要》(1931年)可以说是较早的一本断代哲学史论著。在该书中,吕思勉同谢无量一样认为“宋学长河,当推安定(胡瑗)、泰山(孙复)、徂徕(石介)”,但宋儒言哲学之首出者则为周濂溪。吕思勉对明道伊川之学,有独到见解,认为洛学中之明道伊川,性质本有区别,学于其门者,亦因性之所近,所得各有不同。对晦庵之学,吕思勉的论述亦较恳切,认为其哲学思想则未有出于周、张、二程之外者,不过研究更为入细,发挥更为透辟,因此,朱子非宋学之创造家,而是宋学之集大成者。冯友兰的《中国哲学史》中亦对程朱一派道学作了详述。陈寅恪先生在审查此书时所作的《审查报告》对此书的评价颇中肯,认为此书于朱子之学多有发明。此时,中国哲学史方面的著作还有范寿康的《中国哲学史通论》(1936年)。虽然此间对程朱理学的研究业已基本展开,但大多只是从总体上阐述,并且对诸多问题的解析还不够明确,故把这一时期的程朱理学研究称为开创期。探索期从1950年至1965年。此间研究程朱理学的文章著作基本上都采用唯心主义唯物主义划分的方法,普遍认为程朱代表了客观唯心主义学说。这段时间出版的有关中国哲学史、思想史的著作大致有杨荣国的《简明中国思想史》(1952年)、侯外庐等人的《中国思想通史》(1959年)、任继愈的《中国哲学史》(1964年)等,其中都有专门章节分述程朱之学。此间研究程朱理学的论文亦有一些,其中专门研究二程的论文有两篇,研究朱熹的大致有十四篇。这些论著中的绝大多数对程朱理学持否定态度,认为他们的哲学思想和他们的政治立场相应,是极端反动的。朱熹的哲学在历史上的作用只是对唯物主义哲学的发展起了一种刺激的作用,但如果对朱熹哲学没有批判、没有认识,就不能起到刺激唯物主义发展的作用,反而会起破坏作用。当然,亦有学者对程朱理学有肯定的一面,认为程朱的哲学思想中包含有辩证法的因素,认为这是二程哲学体系中的合理思想。但从总体上认定二程的思想是唯心主义的,是为封建统治阶级服务的。从总体上说,此间对程朱理学的研究多集中在北宋“五子”及朱熹等几个主要人物上,对程门及朱门后学则研究较少。虽然此时是以唯物唯心的方法进行研究读到,但相对于第一个时期,对问题的研究已相对深入了些。因为方法论上的偏差,故这一时期只能称作探索期挫折期从1966年至1976年。这一时期正值“文化大革命”,深受“唯心主义等于反动保守”之公式的影响,故对程朱理学的批判不断升温。这段时间研究二程的著作有批判文集一本,二程言论选批一本,分别为《程颢程颐及其思想批判》(1974年)、《程颢程颐言论选批》(1975年)。研究朱熹的论文大致有54篇。“文革”期间,对程朱理学批判的主要内容是把程朱放在儒法斗争史上,作为法家对立面的反动儒家人物而加以批判。另外还批判程颐要寡妇守节而带来的“贞节杀人不见血”的后果。总之,在“文化大革命”期间,程朱理学甚至整个中国哲学史、思想史的研究可谓百花凋残、野草满径,所以这一时期只能称为挫折期。发展期从1977年至20世纪末。此间程朱理学研究真正获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其中不仅与程朱理学相关的宋明理学断代哲学史的研究愈加深入,而且人物个案研究也得到了发展,大量的论文及专著问世,真可谓“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程朱理学在思想上对封建伦理纲常的强调,某种程度上束缚了人们的思想,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当时的审美和意识形态,许多艺术形式追求空灵、含蓄、自然、平淡。如,宋词一扫唐之鲜艳,追求细腻浸润、色调单纯的趣味;而宋代山水画则采用水墨淡彩,表现出人与自然无间的亲密交融和牧歌化的心情和思绪;在服饰风格上,这一点表现得更为明显,朝廷多次定制申饬“务从简朴”、“不得奢靡”,不少学者也纷纷提倡服饰要简介、朴实。袁采在《世苑》一书中对女性着装就提出“惟务洁净,不可异众”的要求。绍兴五年,宋高宗亦主张:“金翠为妇人服饰,不为靡货害物,而奢靡之习,实关风化。已戎中外及下令不许进宫门,今无一人犯者,尚恐市民之家未能尽革,宜申严禁,乃定销金及采捕金翠罪赏格。”因此,整个宋代的服饰风格趋以修长、纤细,朴素无华;在形态上不像唐代的华贵、夸张和开放;色彩质朴而洁净。

朱子研究论文

篇《朱子家训》,我懂得了整篇文章都是写朱子教人怎么做人的。如人有小过,含容而忍之:人有大过,以理而喻之就是教人:人要是有犯错,如果是小错误,就可以小事化了;如果是大错误,就应该依法惩处。如处世无私仇,治家无私法是教人:处事要公私分明。斯文不可不敬,患难不可不扶是说:人有困难一定要互相帮助,勿必要懂得尊敬读书人 《朱子家训》言简意赅,内容丰富,就像是一把钥匙轻轻地打开了我的不明之门,我一定会记住它的,并且把它利用在我的生活之中。现在,退一步海阔天空,让三分心平气和已成了我的座右铭。 读了《朱子家训》这一篇教育的文章后,我思绪万千,不由得拿起笔写下这篇读后感。 《朱子家训》,是古代朱家培育子孙的经验之谈。它读

朱子文化研究论文

朱子是我中华民族自孔、孟以来最重要的思想家。他的著述宏富,思想博大精深,他所编著的《四书集注》自元朝以来成为科举考试的重要依据,对我国的政治、思想、学术及教育乃至一般社会文化之发展,产生了全面性深远的影响。1175年,朱子与吕祖谦合编北宋四子之言论选辑为《近思录》,并以《近思录》为《四书》之阶梯。由于朱子对教育的重视与身体力行,才使得他的学问能感召众多弟子,而终能大行于其身后。儒学在明郑时期传入台湾,主导明郑历史的延平郡王郑成功与晚明儒学有深厚的渊源。因此,明郑时期的台湾儒学,虽刚萌芽,却是上承有明一代儒学,下启清代台湾儒学。延平王郑成功军旅中的一批儒者,则是把中华传统儒学和福建朱子学最早传入台湾的开拓者。台湾儒学的另一来源是清康熙以及此后的理学家。他们在台湾建造学校,开办书院,把福建朱子学即闽学全面系统地传入台湾。闽、台仅一衣带水之隔,荷据时代台湾之汉移民以闽人为主,明郑之时自郑成功以迄下属亦多闽人。清代台湾在1885年(光绪十一年)建省之前,也一直是福建辖区。因此,闽学传入台湾乃顺理成章之事。由于康熙皇帝是朱熹的崇拜者,清代成为台湾儒学的重要发展期。康熙对朱子“最为尊崇,天下士子莫不奉为准绳”,一时朱子学大兴,学者遍及全国。经过200多年的垦殖,儒学已在台湾的土壤里生根,并开花结果。此期的思想主流是福建朱子学,程明道曾视其大弟子杨龟山归闽为“道南之传”,则朱子学入台可称为“道东之传”。就思想的原创性言,台湾儒学系出福建朱子学;但是就思想的历史性、社会性、文化性而言,台湾朱子学所浮现的问题,诸如与异文化(台湾少数民族文化)的邂逅,与民间信仰(如文昌帝君的信仰)的遭遇,与移民社会的互动,都使台湾朱子学展现奇异缤纷的多元色彩,并彰显其独有的地域文化特色。进入二十一世纪全球化的时代,信息媒体的发达,两岸交流的频繁,促使朱子文化的流布更加普及,相关活动的举办成功见证朱子思想的魅力不分古今。新竹鹅湖书院的落成及经典读书会的举行,象征中国哲学史上精彩的朱陆心性论辩,其理性精神的再度弘扬。2013年新春,台湾举行了为时半个月之久的颩灯会系列活动,“2013台湾颩灯会系列活动——新竹朱子学堂系列讲座暨书院文化论坛”,是台湾颩灯会的卫星(satellite)活动。新竹朱子学堂代表象征新竹之人文特色,更成为推广在地人文、传承朱子文化之重要交流平台。“新竹朱子学堂系列讲座”以“儒家与庶民生活”为主题,扩展朱子文化的社会普及,提高民众的人文素养与社会关怀。朱子的许多诗词格言,是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其中所蕴含的伦理道德、民本思想、治政理念、和谐追求都根深蒂固地存在于民族文化的传统中,为使其广布流传,特敦请福建省歌舞剧院专业作曲家骆季超教授为朱子诗词格言谱曲,融合古乐今声,以合唱、独唱、声乐、演奏等表演方式进行,结合两岸地域文化、人文历史,打造两岸同声之经典画面。2014年10月在台北中山堂演出的“朱子之歌·道东之传——光复节闽台文化交流音乐会”由南平南词艺术团、台北国乐团及附设合唱团携手合作;在新竹县文化局演艺厅演出的“朱子之歌·两岸同声”则由南平南词艺术团、新竹市立国乐团、新竹县教师合唱团、新竹市立混声合唱团等艺术团体联合演绎,共同谱出朱子心曲,再现圣哲古风!二、朱子文化的传承、实践与创新朱熹的思想理念极具“融旧铸新”之内涵,其融合前人智慧之结晶,以开拓新时代之需求,富有温故知新之效果。朱熹认为读书应“少看熟读,反复体验”在于重视实践之哲学,主张将所学融入并实行于日常生活之中。这与邓小平所言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甚为贴切。世界朱氏联合会(世朱联)于1993年成立以来,以促进全世界朱氏宗亲之间的亲睦团结、贡献国际亲善及世界和平,承继发扬以朱子为代表的东方优秀传统文化、修复朱子遗迹为宗旨。世朱联作为全球朱氏族裔唯一的世界性组织,自首任会长韩国朱昌均先生创会迄今已走过了20年的光辉历程。2008年10月在婺源第七届会员代表大会上朱茂男被选为会长后,力图以三个层次实践推广朱子文化:“一以学术研讨学习为视野,二以经典论坛对话为核心,三以文化教育推广为脉络。”世界朱氏联合会在2010年欣逢纪念朱熹诞辰880周年,举办一系列的庆典活动,获得广泛的回响与关注。于一系列多元文化的活动中,包括海峡论坛暨武夷山朱子文化节开幕式、韩国朱子庙大际。东南亚六国联办庆典活动,以朱子家训中英文版的碑文揭牌仪式,及近500位学生默写朱子家训的壮观场面令人印象深刻。台湾方面则以新竹朱子学堂的揭牌仪式,开启两岸书院合作的新起点,又以嘉义朱子公庙依照朱子家礼举行的祭朱子大典,最为经典。而接续下来,在大陆南宁举办庆祝活动与北京成立全国朱熹研究会及武夷山朱子文化节闭幕式(涵盖:邮票首发、朱熹铜像落成典礼、朱子文化园启用典礼、朱子林的兴建等重要的仪式)。在学术活动方面,除了大陆安徽主办的两岸四地朱子学研讨会,更特地在海外的日本及台湾举办朱子学学术研讨会,足见朱子学不仅促进东亚文明,更具备全球化的视野与价值。促使朱子文化之精神延续到2011年世界朱氏联合会第八届会员代表大会而达到高峰,亦为传承朱子文化揭开了新的里程碑。2008年“朱子之路”的首航,由杨儒宾教授担任领航者的角色,得到了热烈的回响与鼓励,使我们感到这是一项值得推动的文教志业。“朱子之路”即走访一遍朱熹出生成长、求学、讲学、终老的地方,行程中借由学者及学员们读朱子书行朱子路以“走朱子之路,行朱子之道”的精神,累积对于经典中知识的体认,进而发扬朱子学,达其永续传承朱子文化的愿景。2014年“朱子之路”参与人员,除了两岸硕博士师生团,还有台湾新竹博爱、关西、新埔国中书法团学员参与此行,并与南平书画社成员于南平市玉屏阁,举办海峡两岸朱子文化书画交流笔会,以朱熹诗词格言为主轴,于活动中挥毫落纸,借由书画墨宝以增进两岸朱子文化的交流,寓朱子诗文于芳墨之中,为此届“朱子之路”增添书香雅韵。未来朱子之路将规划三条不同路线,分别为闽北遗迹之旅、闽南海洋之旅、书院文化之旅。我们的目标,一是让朱子之路成为庶民生活的国际品牌。从纵向扎根的薪火相传,到横向拓展的精神发扬,结合学术教育、文化创意与观光旅游,融合多元文化,让朱子之路成为庶民生活的一环,继而推广到全世界,成为国际品牌。二是建立以“朱子之路”为主题的朱子学院。整合地方社科研究团体、研究会及各级文化部门的人力,并在各地书院及紫阳楼等地设置研究员。平时从事朱子文化之研究和古迹维修之监管。朱子学院可于春、夏两季举办朱子文化夏令营、研习营之活动,或协办海内外之朱子学术研讨会。多年来以发扬朱子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为志业,其活动成果,对朱子文化的传承与开拓注入一针强心剂,更见证灿烂的朱子文化对于世界文明的影响力。

继承文化遗产 创新文化建设——论特色文化城建设郑建光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不动摇, 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根本保证,也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要求。县委、县政府新一届领导班子提出“建设新型工业县,打造朱子文化城,构建和谐新农村”的战略目标,要求文化建设必须不断创新内容、创新形式、创新手段。特色文化城以弘扬朱子文化为重点,传承民族民间文化,赋予传统文化鲜明的时代特征,把尤溪建设成为文化设施完备,文化实力强劲,朱子特色显著的文化城。不断提高人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养,发挥文化在经济、政治、社会等领域的全方位效应作用,为尤溪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坚强有力的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努力铸造中华传统文化的新辉煌。为此,我们在特色文化城建设工作中要做到:一、以深厚的文化底蕴夯实文化城建设基础 尤溪不仅具有灿烂辉煌的文化历史,而且还有深厚的群众文化基础和相对完备的场馆设施,文化底蕴深厚,要充分整合资源,为特色文化城建设奠定坚实的基础。 我县早在新石器时期就有人类繁衍生息,迄今为止发现了新石器至商周时期的古文化遗址90多处。自1958年起,我县三次对全县境内进行了文物普查和复查,先后公布了四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37处,其中3处列入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即城关的朱熹诞生地南溪书院、中仙的聚奎堡、厚丰的郑氏大厝。2003年桂峰村被省委、省政府授予“福建省历史文化名村”,目前,有关部门正在积极组织申报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工作。自1982年以来,先后在全县范围内发现了17座宋代壁画墓,这种现象被国内外考古界称之为“福建之最,南方少有”和“中国南方的地下敦煌”。1982年,在尤溪县朱熹后裔家中发现了《紫阳朱氏建安谱》(朱熹家谱),被国家文物局列为当年我国的十大文物发现之一。尤溪文化辉煌的历史像一颗璀璨的明珠闪耀着光芒,令人刮目相看。 1988年4月,全国最高的朱熹塑像在尤溪县落成,同年9月15日成立了朱熹学术研究会,但是恢复对朱熹的研究工作,在改革开放初期就开始了。尤溪县历届领导对朱子文化这一儒家宝贵的遗产极其珍视,2005年成立了尤溪县朱子文化研究会,并成功召开了首届朱子文化研讨会,有来自全国十几家高校和学术机构的近百位专家、学者参加,收到论文50多篇,经过遴选有44篇入选《尤溪首届朱子文化研讨会学术论文集》。该文集经过中国文史出版社严格审稿,于2006年5月出版发行,产生了很好的社会效果。 1991年,尤溪县编纂了洋洋百万言的《中国民间文学三套集成》,收录了大量的故事、谚语、歌谣等,反映了地方特色文化的丰富资源和强大魅力,反映了尤溪大众文化创作主体即劳动人民的集体智慧和良好的文化素养。早在共和国成立之初,我县曾经有民歌手光荣晋京,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深厚的群众文化基础,在建设特色文化城中一定能够发挥积极的作用。2005年,三明市政府颁发的首届百花文艺奖,从特别荣誉奖到一、二、三等奖各个级别的奖项我县均有人获得,获奖作品涵盖曲艺、书法、文学、根雕等不同艺术门类,获奖者有文化工作者,也有民间的文艺爱好者。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我县就活跃着一些民间文学社团,一直以来保持着创作热情,成为尤溪文学创作的中坚力量。其作品屡屡登临国家最高级别的纯文学刊物(如《人民文学》等)的神圣殿堂。 据不完全统计,1986年至1995年间仅文化馆相关人员在省级以上发表(参演、参展)或获奖的作品有93件(次)。其中有电影剧本、故事、小品、舞蹈、声乐、摄影、书法以及各类论文等。1996年至2005年,我县在群众文化工作中取得了更大的成绩,作品数量与上一个十年相比有所突破,质量上得到很大的飞跃。有些作品极具生命力,做到长盛不衰,屡次获奖,经受了时间的考验。如摄影《烈火神威》、快板《桃花渡》、舞蹈《茉莉花》等等。有些作品获得了较高级别的奖励,如1996年组织参加全国农民歌手演唱大赛获得银奖、戏曲剧本《丑女》获得第三届中国戏剧文学铜奖、《假酒惊梦》获得第四届中国戏剧文学奖和小型剧本二等奖、摄影《钢铁战士》获得“咱们中国人”全国摄影大奖赛优秀奖、舞蹈《甜妞妞》获得全国首届“红舞鞋”杯校园舞蹈大赛创作奖和演出三等奖、在第十届全国文艺推新人大赛儿童声乐组的比赛获得全国总决赛优秀奖、少儿书法在“中国人与水”国际书画公益大赛中获得金奖、第十届全国文艺推新人大赛中又有一幅少儿书法作品获得十佳奖等等。近年来,青少年获奖的比例逐渐加大,人才辈出。我县群众文化工作取得的骄人成绩有目共睹,文化馆于2004年被文化部授予“二级文化馆”、2005年被福建省文化厅授予“十佳文化馆”等称号。2005年,由文化馆编排的无伴奏六重唱《八骏赞》和《茉莉花》分别获得福建省第四届少数民族文艺调演金奖、福建省第二届社区文化艺术节银奖。县影剧院于2006年8月并入文化馆后,文化馆的场馆面积由原来的838平方米增加到2200平方米。工作人员的专业能力和艺术水平不断加强和提高,是全省文化馆队伍中较强大的一支力量。 县图书馆藏书91723册,其中具有尤溪地方特色文献达万余册,古籍近万册。为了将尤溪优秀历史文化魅力充分展示,特别设立朱子学专架、万有文库专架、古籍特藏专架、台胞赠书专架、地方文献专架等。县图书馆1994年就被文化部评为二级图书馆,2005年,又从全省72家公共图书馆中脱颖而出,被授予福建省“十佳”公共图书馆。县博物馆是省级一级达标馆以及省、市、县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传奇人物卢兴邦系列文物、明代宰相张居正撰额的“孝廉先生墓志铭”和明代三朝宰辅叶相高撰文并手书的墓志铭等,成为该馆馆藏文物的一大特色,为中外游客了解尤溪人文历史,提供了十分珍贵而翔实的资料。 我县场馆设施相对完备,并且具有各自的特色,在建设文化城中要充分挖掘潜力,发挥优势,成为弘扬朱子文化的重要阵地。二、保护文化遗产,挖掘民俗文化中的朱子文化元素 尤溪的人类文明可以上溯到新石器时期,发掘出的宋代壁画墓等文化遗迹也记载了这块土地高度辉煌灿烂的文明历史。文化遗迹的发掘与保护工作需要进一步加强,它不仅见证了一个地方的历史文明,更体现了当今人们的自觉文化意识。对于已经发掘出来的文物古迹在做好保护的前提下,要充分利用好代表人类文明的历史遗迹所产生的影响,为准确定位未来文化发展方向的思路提供参照系。 1991年,尤溪县文化部门编纂《中国民间文学三套集成》,对民间文化进行了一次较全面的调查,“三套集成”之一的《中国歌谣集成"福建卷"尤溪县分卷》里收录了大量的尤溪山歌,内容之宏富令人叹为观止,有效地保留下一笔宝贵的财富。乾美的大腔戏是在我们这一代人的眼里看着它走向衰亡,南芹的小腔戏不能重蹈覆辙,应当抓住一息尚存之机,紧急抢救,并积极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泰宁的梅林戏能够打造成天下第一团,与政府的重视和抢救得力有极大的关系。小腔戏主要流行于尤溪,现在还保存有清代的剧本。为小腔戏“申遗”不仅可以让一个地方剧种起死回生,同时也是对地域特色文化最有效的宣传。一个名人可以影响一个地方,同样,一个富有地方特色的剧种也可以使这个地方扬名。 朱熹无疑是最能产生效应的历史名人。据《尤溪县志》记载,清代祭祀朱子为每年三次,即春季和秋季的第二个月的第一个戊日及朱熹的诞辰日。乾隆九年颁定祭文、祭器、祭品和诞辰祝文。努力挖掘、整理古代礼仪乐谱,尤其是清乾隆年间用于朱熹祭祀典礼的乐谱,做到古为今用,薪火相传。我们有必要对古代的祭礼进行挖掘整理,充分尊重历史,制定一套符合“三个文明”要求和有利于促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祭典礼仪,并积极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这无疑是提高尤溪知名度的有效途径。如果申报成功,随着尤溪旅游业的发展,其潜在的市场价值不言而喻。 建立朱熹纪念馆和资料库的工作要从计划阶段全面进入实施阶段。因为即使朱熹公园二期工程竣工,如果缺少有关朱熹的文物资料,就如煌煌学府缺少资深教授、豪华气派的图书馆没有藏书一样,难以发挥它应有的作用。政府要尽快划拨专项经费,安排有关人员沿着朱熹生活、讲学、工作的轨迹,开展朱熹文物资料的搜寻采集工作,使得朱熹纪念馆的雏形在“十一五”期间能基本形成。朱熹纪念馆不但可以提高朱熹公园的文化含量,而且还是展示特色文化的窗口,吸引游客的重要硬件设施。 文化问题是一个民族得以强大的最根本问题。如语言做为一种特殊的文化,它受到母语国国力的制约,一个国家的语言在国际上的影响力与该国的国力强盛成正比。又比如西方洋节日对我大肆渗透,体现出强势文化的咄咄逼人之势,与西方发达国家强大的经济后盾支撑不无关系。2005年一些政协委员提议把“七夕节”定为我国的情侣节,并把中国传统的中秋节、端午节、元宵节、清明节、重阳节等民族节日规定为法定假日,充分体现了民族文化意识的觉醒。文化的强大不仅能够增加精神实力,还可以增加经济实力。文化已经成为当今经济全球化过程中重要的出口产品。 要发挥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秋节、重阳节等民族传统节庆和习俗的积极作用,改造和发展富有浓郁民族特色的民间传统节庆内容、风俗、礼仪,维护民族文化的基本元素。适时开展朱熹祭祀活动,增强文化的凝聚和辐射作用,促进和谐社会建设。尤溪的筵席和饮食文化浸润着浓郁的儒家优秀文化的因子,隐隐约约随处可见古代传统礼仪的影子,需要加强研究、开发和改造,使之成为符合新时代的礼仪规范得到传承发扬。 我们要自觉地去开掘和宣传藏于民间、代表民族精神和民族前进方向的点点滴滴。但是,只是一味照搬肯定不行,关键还在于创新。比如,现有的小腔戏想要进入寻常百姓家,必须对剧种的形式加以改变,尽管这可能很难。只要自觉了,我们就有可能开掘出许多优秀的东西供广大的人民享受。 尤溪山歌只有在60岁以上人群中流传,对年轻一代已经失去吸引力,换一句话说就是山歌这一文化产品的消费群体正在萎缩,无人欣赏的事物终究是没有生命力的。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文化娱乐方式的多元化对地方大众通俗文化的冲击无疑是一个原因,但更重要的是要在传统文化自身寻找症结。山歌从内容到形式都要随着时代变化作出相应的调整,以适应新形势下人们的欣赏与审美要求。多数人的普遍认识是尤溪山歌曲调单一,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尤溪山歌曲调富有变化,可以归纳为八大原生态曲调。遗憾的是对八大曲调的了解仅限于极少数的文艺工作者和山歌老艺人。为此,必须组织力量挖掘整理,充实一些现代文化理念和地方特色的成分,使这种文艺形式焕发出现代气息,成为更加符合现代人口味的文化产品。尤溪山歌不是低俗文化,它的内容涵盖了文史、传说、礼俗、劳动、生活、爱情等方方面面。高雅文化要蹲下身来向地方通俗文化学习,因为通俗文化贴近百姓,是高雅文化的源头之一;地方通俗文化要仰头向高雅文化学习,否则难以提高,难以适应人们对文化的不断追求。只有具备地方特色的文化才能形成民族文化,而只有民族文化才能走向国际化。三、加强朱子文化宣传力度,发挥文化全方位效应 朱熹公园二期工程是朱子文化城特色文化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要与“东扩西连美中心”的大城区架构相和谐,以大智慧、大思维来促使古老的人文景观与现代化建设相协调、相促进。为了提高文化品位,让人们更直观接受朱子文化城概念内涵,需要具有把内蕴外化的符号。在城市的文化核心区如中心广场建设朱子文化城标识,利用文化的凝聚力,唤起民众从内心深处认同并自觉参与朱子文化城建设。在九十年代之前相当长一段时期,尤溪文化部门一直坚持主办文艺期刊,培养了一大批文艺人才。《闽中文学》是我县文学爱好者在近年创办的不定期民刊,建议县文联接手主编,使其在打造朱子文化城中发挥更大的作用。新华书店要开设尤溪籍作者创作的图书专柜及反映尤溪为相关内容的图书专柜,成为展示尤溪文化风采的又一个窗口。博物馆的展厅应当常年向公众开放,让更多的人全面、深度了解尤溪的历史和文化。提倡国学教育,对中、小学生进行儒家传统美德熏陶;及时编制乡土文化教材,把真正属于地方特色的优秀乡土文化纳入其中,发放到中小学生手中,让青少年了解具有地方特色的乡土文化。 组织开展特色文化宣传月活动,全方位、多角度、宽领域地推介朱子文化城的特色文化。如:各种主题的朱子文化论坛、民俗和民间艺术展览、山歌大赛、综合文艺调演、书画摄影展览等等。 整合现有演出团体的资源优势,比如实验小学的三人舞《甜妞妞》,芳草艺术团的舞蹈《红红的日子》,残联的哑剧小品《看病》、舞蹈《夫妻乐》,文联的快板《桃花渡》,文化馆的无伴奏合唱《八骏赞》、小合唱《茉莉花》,南芹剧团的“小腔戏”,尤溪山歌《薅草歌》、《四季歌》等等,再编排几个以朱熹及朱子文化为题材的节目,使之有机地融合在一起,真正形成具有本土的文化特色,打造一台高品位的精品文艺节目。 许多优秀的节目藏于深闺,需要推介与企业联姻,形成文化与企业双向互动,提高品位,取得共赢。通过多种渠道、灵活多样的形式,有计划、有侧重点地宣传朱子文化。如:一、二月份结合元旦、春节、元宵节、情人节开展朱熹伦理思想的宣传;三、四月份结合植树节、世界水日、世界气象日、世界地球日开展朱熹自然哲学思想的宣传;教师节组织师生开展纪念朱熹活动;重阳节召开朱熹诗词吟唱会;夏季举办绿笋节、冬季举办金柑节,并把朱子文化融入其中。 打造朱子文化城,展示地方特色文化风采,宣传工作要积极跟进,不能滞后。制定宣传工作计划尤其重要,要有明确的指标,保证在各种级别多种媒体的“上镜率”、“见报率”。这里所谓的宣传是指广义宣传,不局限在新闻媒体,方式方法要多样化。可以借助艺术的形式去反映一个地方的文化特色,诸如文学、绘画、歌曲、图片、影视等等,易于产生永久效应。除了常规的新闻报道,要有计划进行主题深入宣传活动。如:组织主题旅游、电视专题、高级别的创作笔会、艺术家采风、开辟报刊专栏等等。邀请著名的影视编导、形象包装艺术家,策划制作一个10分钟左右的宣传片(类似申奥片),以艺术的手法展现尤溪最具魅力的一面,在电视台播放,刻录成光盘赠送有关部门,并在各种展会、推介会、招商会等活动中宣传,长期使用。形象宣传不同于介绍尤溪经济、政治、文化的专题片,宜短不宜长。以此为基础,用更加凝练的画面语言、背景音乐、广告词(如:灵山秀水,朱子故里——中国尤溪)概括尤溪,制作成5秒和10秒两种长度的广告片,根据不同级别的电视台和各个不同时段选择5秒片或者10秒片播放,把“灵山秀水,朱子故里——中国尤溪”这一概念灌输到公众的脑海里。四、注重新农村文化建设,全面提高文化实力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后,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文化资源被挤占成了普遍现象,县、乡级文化队伍和人才正在流失,基础设施更换招牌。越在基层,文化越被认为只是一种点缀,是一种柔性的装饰,文化工作很难摆上议程。要提高朱子文化城的文化品位,亟待统一各级领导和人民群众对文化建设重要性的高度认识。政府要加大投入,整合文化资源配置,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强新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实现和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争取在“十一五”内基本形成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符合“三个文明”建设规律的新农村文化建设崭新的格局。 当前新农村文化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已不再停留于家庭图书室、文化室之类的原先比较单一的内容。调查显示,近年来我县城乡歌舞厅、音像店、网吧发展较快,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以及农民欣赏需求和水平不断提升,农村特色文化的内容、种类、形式不断丰富多彩。今后,县里要组织力量对乡镇各种存量文化资源进行普查排队,建立档案,对不同特色不同成果的文化资源进行不同的功能定位,坚持“一乡一品,多项并举”的原则,在确定主打品牌的基础上分门别类成立专业协会或学会。最近几年,各地铜管乐队如雨后春笋蓬勃成长,文化等相关部门对演出团队在各种不同场合上演奏的曲目要进行指导和规范管理。面对民间艺人的数量不断减少的严峻形势,更要发挥艺人们的积极作用,如将有关朱熹的民间故事做为剪纸创作的题材,将朱子的理学思想编写成山歌等等,使朱子文化形成更加广泛的覆盖面,产生更大的影响力。 加强特色文化建设,通过先进文化占领新农村文化阵地。进一步促进大众观念的转变,不断丰富人民的文化生活,引导大众的兴趣爱好,提高人民的文化素养和文明程度。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如通过把《朱子家训》制作成宣传品,散发到社区、乡村、家庭等手段,促进乡风文明,改变传统陋习,自觉抵制封建迷信、赌博、邪教等,净化社会风气,形成具有显著朱子特色的社会主义和谐文化。村文化活动室建设可从本地实际出发,因地制宜,一室多用,明确一名村干部(文化协管员)具体负责。可将祠堂、闲置的厂房和撤点并校中腾出的空余校舍,改造为村文化活动阵地。充分发挥农村中小学在开展农村文化活动方面的作用,在不影响学校正常教学活动的前提下,提倡中小学的图书室、电子阅览室、体育设施等定时向就近农民群众开放。 在政府主导的前提下,鼓励和吸收多种经济成份参与农村文化设施建设。按照确保文化站公益性的基本属性,引入竞争机制和进行市场化运作的要求,创新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同时建立健全农村特色文化的辅导网络,文化馆是国家设立的从事基层群众文化活动、培训、辅导的公益性文化单位,要承担起辅导提升新农村特色文化建设质量的重任,充分发挥自身人才优势和管理优势,深入基层,服务基层,建立农村特色文化建设志愿服务者队伍,加强城市对农村文化的幅射力度,推动新农村特色文化建设健康发展。我们要立足于继承优秀民族文化遗产、弘扬朱子文化,科学思维,大胆创新,建设具有显著朱子特色的文化城,实现文化实力全面提高,增强全县人民的凝聚力,提升县域发展竞争力,推动我县各项事业又好又快地发展。

从普通的老百姓写起

“在家靠父母、忠,继续流传着千年炎黄华夏文明,天下为家?十月怀胎,改善。风起《诗经》,是对朋友诚、仁。不少家长都说过,国家不丧失原本的内涵并且稳步发展。”仁礼之道,二十载照料,生财有方,生活变得更加和谐,方累万贯家财,而我们,父母从我们儿时开始教导我们不剩饭,来到现在,国为家,我们和陌生人成为朋友,而不信乎,但在如今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中,是传统文化的直接表现,故有四书五经传著于世,从而使我们的民族。我们先做人,而亲仁。古代我们以礼治国。家风,次谨信,更该践行这古老而淳朴的诚信仁义家风,后做事。为人清白。《弟子规》开篇写道,就是因为广泛交友,我们传承着自己的家风,勿将基业挥霍一空,则学文。晋商当时为何能富甲天下,不浪费,不收非仁不义之财,又怎能报还这份养育之恩。勤俭,守道义。孝字为首。《论语》中主张人应有孝,在一代又一代的实践中,摒弃,有余力、义,人性之现、文明传承下来,对陌生人仁,带着古老的意志,戒奢以俭,走过时空的烟尘凡是传承下来的传统:勿忘先辈创业之艰辛,圣人训。”人与人之间应该相互坦诚?”于是,不虚假,儒道天下。《朱子家训》中写道?人之常理,我们也不应该被金钱蒙蔽双眼,讲诚信,这才是我们想要的。数千年,便有它存在的理由——题记古以家天下,将中华民族文明精神融铸于其中,又何尝不是,而我们,这便是家风的核心意义。取之有道,不做作“与朋友交,首孝悌。家风与传统踏过历史长河。现在看来,社会,其实就是我们的传统,我们时刻都需要父母的陪伴,在外靠朋友:“弟子规。千年前我们是世界上的“礼仪之邦”,作为我们传统的美德,勿奢侈淫佚,也就是靠着这样一种方式来将文化,古人两袖清风,真正的家风始自孔孟,作为山西人的我们,泛爱众,邦即国

朱子文化茶的研究论文结尾

在那战事纷扰,国家动荡不安的时代,诞生了影响整个封建社会后半期的思想家——朱熹。是非功过,自有后人评说。他的理学,一时独尊受宠奉若神明,一时受批遭弃人神共愤。今天,我们以审视的态度来看,不可否认,其精华部分造就了一个道德的民族,一个礼仪的邦国,成为一种坚不可摧的精神凝聚力维系了中华民族的生存与发展,维系了中华文明的绵延不绝。人类社会是一个不断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历史过程。建立平等、互助、协调的和谐社会,一直是人类的美好追求。在朱子的理学中我们看到了和谐的光芒。宇宙里有和谐。“天地中间,上是天,下是地,中间有许多日月星辰,山川草木,人物禽兽”(朱熹语)。清晨,初升的太阳带给人们以温暖,以光明,它默默的,毫无保留的向地球展示着它的温情。然后直到黄昏,它的光热一点点的衰退,衰退,最后消逝。这时,一轮明月已在我们未曾觉察的时候悄悄探出了脑袋,延续着太阳遗留下的一丝光亮。月的周围,围绕着无数的,闪烁着的星星。它们似乎手牵着手,绕着月跳着一支回旋舞。然后在累了的时候静静的,相互依偎着听月亮讲故事。讲它和太阳交替工作时各尽其职,虽不曾谋面,却心有灵犀。这样才维系了宇宙间的平静,和谐。自然界里有和谐。“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朱熹《春日》),春有春景,秋有秋光,四时不同,风景各异。俯视神州,一幅和谐画卷:有碧波荡漾,有黄沙漫漫,有郁郁森林,有巍巍高山,有茫茫草原,蜿蜒盘旋的江河犹如把座座城市串联起的黄金纽带。四季更迭,风花雪月有序地循环着自己装点大地的任务:春天,云卷云舒,花团锦簇,放眼望去,野芳发而幽香,每个角落都是花的海洋。花与春对语,倾吐出了春之温暖。夏天,佳木秀而繁阴,翩跹而至的蝴蝶,成群地飞舞在翠色欲滴的草丛中。在蓝天的映衬下,生机盎然。蝶与夏互舞,舞出夏之生机。秋天,山高月小,因为有了秋月,夜晚更加温柔妩媚,曾经的沧海桑田,迷离怅惘,也应和着月共奏良辰美景。月与秋相奏,奏出秋之诗意。冬天,雪听到了她的呼唤,身披鹅羽长袍来到了这世界,这时——大地披上了他的绸缎袍,孤零零的树儿,有了他的银白色礼服,世界显得如此单纯洁净。雪与冬相拥,显出冬之素雅。人与人之间,更该有和谐。“毋恃势力而凌逼孤寡,勿贪口腹而恣杀生禽”(朱熹语)。许多往事不堪回首,暴虐的统治者,贪婪的污吏,冷漠的人情,森严的等级,禁锢的思想,侵略者的铁蹄……那时候,人们是最渴望平等最渴望和谐的吧。人与人和谐相处,曾多少次出现在人们的睡梦中?比如,开花的季节,落日的黄昏和自己的家人并肩穿越满植香樟的小路,走向温馨小屋;栀子香飘的校园里,与同学,朋友畅谈自己的人生观,自己的理想;抑或是独自走在街上,尽自己所能,帮助每个需要帮助的人,或者面带微笑,对每个或失落或忧伤的孩子,不为其他,只想把自己的快乐传播给他们,或许正是对这些美好的梦想追求,让苦难的民族永不言弃。是的,我们从没放弃过对美好对和谐的追求,尤其是今天,尤其是在尤溪,我们的故乡,朱熹的诞生地,我们更有理由好好弘扬这种思想,这种精神,让和谐之花在沈城的风中摇曳!

放大师傅ASDQAWDWDWWDAWDWADWAEDWQESQWD我的娃DW德为DXWDW德为DW的D栋WD请问对我说DddDddDD的W我的玩的WD我的D我的DW我的DWQ是的WD去打WDW都WWQ等等QWDWQDWDW到WwdWDwdwqDwdWDwdwdQW

表达方式,”中学生应当全面掌握,不可偏废。这是《高中语文教学大纲》的明确要求,是一名考生应具有的基本语文素养。[例1]2003年全国高考作文试题(参见专题十四)请就“感情亲疏和对事物的认知”这个话题写一篇文章。[例文一]情感一认知一文化曾经热血沸腾地仰视你,爱你的一切。中华——我的文化。那是《诗经》中的一汪清水,在水一方和伊人;那是华美的的楚辞,闪闪发光;那是孔孟思想,百家争鸣;那是大唐华章,仙乐飘飘;那是高山流水,那是古长城的细细青苔,那是岳麓书院的依依夕阳„„漫步在中华的文化里,多少人醉得不知归路,多少人沉醉于那泛黄的书页,将精华与糟粕统统吸收。因为深爱你,我们忘了去洗净你,忘了理智清醒地去看你,在不知不觉中,流水静默不流,华美的书页一页页在腐朽。我们变得自大,我们变得骄纵。大宋宫廷,白衣秀士,文臣儒士们忙着作诗写赋,用程朱理学教子民时,北方的铁路席卷了中华;康乾盛世,书生们忙着去作八股,去作经注考证时,大洋的另一端,开始了科技革命,改写了历史„„我们有四大发明,我们有地动仪,我们有早他国一千多年的圆周率。可是,我们的土地上孕育的是以农为本、固步自守的黄河文明;我们有郑和去泫耀国威,可是我们没有发现新大陆的哥伦布:我们有李白杜甫,却没有哥白尼牛顿:我们知道天朝上国,却看到外面的文明„„我们陶醉于自己,我们不断地用《天工开物》、《农政全书》去总结辉煌,却忘了重视审视自己的文化„„我们落后了。历史在悄然逝去,心中的热情并没有冷却,但我们多了一分理智,在仔细的审视„„ 我看到了一位老人,用刀一样的笔尖为自己的文化做手术——他是鲁迅。我被子深深地震动了。我们不是不爱自己的文化,而是太爱,以至于束缚了自己的灵魂。他,让我们深深地明白,不能因为情感而影响对文化的认知,不来用迷信代替理智。旭日东升,新的阳光在冲散陈腐的气息。崭新的人们放下了对自我的迷信去追求真理。走来了孙中山、李大钊,迎来了毛泽东、邓小平,“天朝上国”的幻觉消失了,代替它的是“与时俱进”。我们激动欢欣„„我们终于冲破了情感的依恋,用一份理智去审视自己的文化。没有全部接收,也没有全盘否定,我们的目光更客观、理性而又智慧„„远处,传来“关关睢鸠”的乐声,依旧那么传神、清晰、生动„„

海峡两岸之间最重要的、金刚不坏的纽带,是我们共同享有的中华文化.通过不断的交流和研讨,我们可以把这根纽带扭得更紧.孔子是中华文化的象征,他的伟大思想是中华文化的核心,为所有中华儿女共同享有的精神遗产;保存并弘扬以儒家学说为主干的中华文化,是包括两岸人民在内的所有中华子孙的天职.中华文化的智慧体现在哪些地方?就体现和渗透在处理人和人(包括个人与社会、群体与群体、国家与国家)的关系、人和天(亦即自然与环境)的关系、现实和未来的关系以及个人的身与心的关系方面.贯穿在这四大关系中的是中华文化中的哲学理念,就是“天人合一”,是“阴阳和合”,是“和而不同”.中华文化最早树立了以人为本的道德理念,因为我们的先民从历史中,从大自然中,从现实生活中,正确地总结了人类社会应有的正常关系,即:无数个体是社会和国家的基础,个人的道德修养关乎社会的稳定和进步,于是形成了由己以达天下的“修―齐―治―平”道德之路.在中华文化极为丰富的内涵基础上,在治国和平天下方面又形成了“王道”思想.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称中国五千年来为“超稳定”的社会,但是他却没有注意到造成稳定的众多原因中的这一条.当今世界的形势颇为类似中国的战国时代,群雄并争,吞噬资源,毁坏环境,弱肉强食.“霸道”充斥世界:人对人霸,国对国霸,人类对自然霸.究其霸之因由,归根结蒂是极力高悬一个“利”字,无限容忍一个“贪”字.这种霸道的世界绝对不能再继续下去了!而解决之道,除了对于霸道给予必要的抗争、阻遏,还需从长远、从根本处寻求出路,要在整个社会对利的贪求和对道德良知的珍惜二者之间求得相对的平衡.正是在这点上,中华民族可以做出对人类的巨大贡献――中华文化有着独特的智慧和丰富的经验来平衡身与心、物与魂、己与他的关系.这智慧和经验,对于个人来说就是对德的崇尚和终生的追求;对于社会、国家和天下来说,就是“王道”.“王道”的提法,首先见于《尚书 洪范》:“无偏无党,王道荡荡.无党无偏,王道平平.无反无侧,王道正直.”此时“王道”所指,还是具体的周先王治理天下之道.到了《孟子》说“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这时的王道,则指的是为王之道.至于把“王道”作为一种理想政治的专称,与“霸道”相对,恐怕还是汉儒的功劳.“王道”所指虽然有此变迁,但是其共同点则都是强调对内以德(仁、义)治国,对外则“修文德以来之”,视四海为一家.“王道”,即意味着包容、平等、友爱、融合,意味着以人类共同的幸福为终极目标,这正是当今世界和许多国家所欠缺的.我们愿意和台湾朋友一道,开展这一论题的研究,并努力把“王道”思想的精华介绍给全世界.严禁抄袭,只供参考 - .-

研究朱熹论文

毕业论文怎么写?大家都在犯愁这个事,那么就让我带领大家一起学习下吧!

论文关键词 :朱熹;伦理精神;诚信建设

论文摘要: 在朱熹的伦理精神范畴中,仁义为先、义中生利、忠信为本及敬事而信、节用爱人等伦理精神原则有着广泛而深刻的内涵,它所倡导的公平正义、义利兼顾、诚实信用、取信于民、执政为民、公正廉洁等价值取向和政治理念,契合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和政治国家走向市民社会的需求,对于建构当代诚信社会具有重大的启示和借鉴作用。

建设诚信是当前社会普遍关注的话题。诚信是一种意识、一种观念,属于道德范畴的东西,仅靠外在规章制度的约束和对违反诚信行为的事后惩罚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我们还需从道德伦理的角度去认识把握诚信。这是推进当前诚信建设的一项重大而又迫切的课题。

为此,笔者以传统文化作为关注点,以朱熹的伦理精神作为研究对象,总结出朱熹伦理精神中与当前诚信建设有关的几条重要原则,并分析它们在当前诚信建设中所能起到的积极作用。

1朱熹伦理精神范畴中的若干重要原则

仁义为先,义中生利仁义是朱熹伦理精神中两个重要范畴。仁是朱熹伦理精神的核心和根本,它有着广泛的内涵,“仁包四端,侧隐、是非、羞恶、辞逊”,有仁才能知是非,知廉耻,知从善去恶。仁和很多人性道德之间都有密切的联系。如仁与爱之间,仁就是爱。仁和爱的关系是根与苗、体与用的关系。其次,仁与公之间,仁是根本,公是仁的外在表现,“唯仁,然后能公”,“公而无私便是仁”,“私欲净尽,天理流行,便是仁”。“仁则公,不仁则是私意,故变作百出而不一也。”总之,仁是人性美德的源泉,有了它才有爱,才能公正无私、公平正义。“义者,天理之所宜”,朱熹说:“凡事皆有一个合宜底道理,须是见得分明,虽毫发不差,然后得是当。”“君子见得这事合当如此,那事合当如彼,便裁处其宜而为之,则何不利之有?义者,就是按天下正理之所在来处理周边事物,也就是公平而妥当、无偏无颇地处理外界事务。仁义是人性道德的前提,没有仁义之德的人如同禽兽,不能成为人。做人的首要前提是为人处事处处以仁义为先。

义利之间,自古以来是儒家讨论的热点,朱熹也非常重视义利的关系,他说,“事无大小,皆有义利”,“学无深浅,并要辨义利”。义利关系也是人生重要学问,不可回避。朱熹认为:“仁义根于人心之固有,天理之公也;利心生于物我之相形,人欲之私也。”仁义与利心之间有着公私之别,公私之间,显然不能统一。但他并不像孟子那样简单地舍利取义,而是既取义又不舍利,他认为“循天理,则不求利而自无不利”,“义则和而无不利矣”。他看出了义利之间源与流的关系,道出了利由义生的深刻见解。

诚实守信,忠信为本何谓忠?朱熹说:“忠是无一毫自欺处”;“忠者,尽自之心,无少伪妄。”忠,就是诚实无欺,忠就是“尽己”(《四书章句集注·论语集注》),对人诚实无欺,尽心竭力,没有贰心,就是忠。何谓诚?朱熹解释是:“诚者,合内外之道,便是表里如一,内实如此,外也实如此。用现代的话来说,就是表里如一,言行一致。人能做到不自欺,不欺人,便是诚。何谓信?朱熹说:“以实之谓信。信,就是实,就是无欺。那么忠诚信之间关系如何呢?对此,朱熹多有阐述。如忠与信之间,“尽己之谓忠,尽物之谓信,只是一理”“忠是信之本,信是忠之发”;“忠信只是一事,而相为内外始终本末”;“忠是有诸内,信是形诸外,忠则必信,信则必是曾忠”。再如忠与诚,“忠与诚,皆是实理。“忠者,诚也。信者,不欺也。君子之守,诚为大;其与人也,不欺为大,故心必以忠信为主,言必以忠信为主,行必以忠信为主,忠信,所以立本也。他还说,做人当以忠信为本,若无忠信,便不是人。从以上文字中我们归纳出两点:第一,忠、诚、信三者内容的一致性,说到底,都是实的意思。第二,为人处事要以忠信即诚信为本,说实话,办实事。否则,“人不忠信,则事皆无实,为恶则易,为善则难,故学者必以是为主也”。

敬事而信。节用爱人朱熹说“敬事而信,便是敬那政事也,节用,有节用之政事;爱人有爱人之政事,使民有使民之政事。不敬则不信,不信则不能节用爱人,就谈不上使民以时了,这句话体现的是朱熹的执政理念。他认为作为一名执政者,敬很重要,“根本功夫在敬字上,自古圣贤,自尧舜以来便说这个敬字”;而且他认为敬、信、节用、爱人之间,四者相因,各有次序,“敬了方会信,信了方会节用,节用了方爱人,爱人了方会使民以时”,如此社会才能走上政通人和之路。其实,朱熹一生做官时间不长,但他对执政却颇有研究,他还提出了许多与之相关的伦理精神,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点:首先,他认为执政人员应该讲信用,“无信,如何做事,如朝更夕改,虽商较之徒亦不可为政,要之下面的事,须以敬信为主”。其次,他认为获得民众的信任对一个政府来说至关重要,所以他说“民无信不立”“信则民任焉”“民无食必死,然死者人之所必不免。无信,则虽生而无以自立,不若死之为安。故宁死而不失信于民,使民亦宁死而不失信于我也。”第三,取信于民要富国强兵,“足食,足兵,民信之矣”。执政者能让国富民强,百姓自然拥护。第四,执政者要忠于职守,诚心爱民。所谓“爱则不倦,忠则尽诚”“无诚心爱民,则必倦而不尽心也”。没有诚心爱民,工作就失去了思想动力和保障,所以为政当以诚意为本,“诚立而后政可为也,诚意不至,则有时而倦,行不以忠。若居之有倦,行不以忠,而能正者,未之有也”。第五,要求执政者能“敬其事”,尽职尽责。“君子之仕,皆以敬其事而已,不可先有利禄之心也。”在工作过程中,“敬其事而后其食”。“先不必计较个人利禄多少,只求尽心尽责,把该做的工作尽力做好。第六,要身先士卒,做好榜样作用。“身先士卒,民则无怨”,“凡民之行,以身先之则不令而行。凡民之事,以身劳之,则虽勤不怨”。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为政者凡事身先士卒,脚踏实地,实实在在为民谋利,就会得到广大民众的理解、支持和拥护,以诚换信,获得威望。最后,要节用、廉明、公正。在执政过程中,崇尚节约,廉洁自好,“宁过于予民,不可过于取民”。

2朱熹伦理精神与当代社会诚信建设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诚实信用、义利兼顾、公平正义既是其应有之意,也是其追求的价值取向所在,切实做到这一点对于保障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有着重要作用。从政治国家走向市民社会要求政府及其公务人员牢固树立“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切实树立由管理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转变的观念,取信于民,忠于职守,公正廉洁。对于这一切,在朱熹的伦理精神原则中,我们均能找到与其相对应的诚信理念的内涵。

仁义为先、义中生利与商业诚信建设朱熹关于仁义为先、义中生利的观点在商业诚信建设上,一直起着非同一般的作用。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商帮如徽帮和晋帮,都以仁义之术治商,倍守“以义取利,利从义生”的原则,为他们赢得了经久不衰的声誉,纵横天下500年。我们不能否定这一切有朱熹的“仁义为先,义中生利”的伦理精神的内在指导作用。

为建设当代商业诚信,我们仍然要重视朱熹“仁义为先,利生于义”伦理精神的重要作用。首先,要正视当前社会发展经济的社会现实,鼓励争创效益和利润的商业行为,发展经济;其次,提倡在遵循仁义的前提下做公平交易,不做“殉人欲”,违背仁义规则的事,否则“求利未得而害己随之”。总之,朱熹的“仁义为先,义中生利”的伦理精神,在当前的商业诚信建设中,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2. 2忠诚守信、忠信为本与个人诚信建设朱熹提倡的忠诚守信,以诚为本的原则,自古至今,一直是人与人相处的重要原则。人与人之间,如果不以诚相待,就会出现思想隔阂,勾心斗角,如果有了诚信,就能相互沟通,加强理解,增进团结。如果人人都以忠、诚、信为本,整个社会将充满诚信,但是要真正做到这点是不容易的,搞好个人诚信建设,更多需要的`是个人对忠、诚、信的自觉修养和遵守执行。首先,深刻理解朱熹关于“尽己之谓忠,尽物之谓信”,“忠是尽己,信是于人无所不尽”等言论,把握忠诚信的道德实质及其之间的内在统一关系;其次,在自己思维意识中存有忠诚信意识,牢记忠信为本,诚信为本的理念,为人处事,实实在在,不作保留,正如朱熹所言,受人之托,忠人之事,“若不尽心与他理会,则不惟欺人,乃是自欺”同时,“凡事要当用自家实底的心与人交,有便道有,无便道无”,实实在在,实事求是。

总之,芸芸众生,若真能做到朱熹所提倡的为人处事处处以忠信为本,以“人不忠信,便不是人”来警醒自己,从我做起,诚实守信,表里如一,言行一致,诚信将充满我们的生存空间。2. 3敬事而信、节用爱人与政府诚信建设为了搞好政府诚信的建设,我们有必要从伦理的角度接受朱熹思想的启示,加强行政伦理建设,形成内在的约束机制:第一,加强思想教育,培养执政人员的忠诚意识。政府是全体人民的政府,忠于党、忠于祖国、忠于人民、忠于法律,爱国爱民,这是对每一个行政人员的基本道德要求。第二,强化公正原则,加强廉政建设。朱熹说:“官无大小,凡事只是一个公。若公时,做得来也精彩,便若小官,人也望风畏服。若不公,便是宰相,做来做去,也只得个没下梢。有了公正还要廉明,“廉者,政之本也”。打击贪腐,加强廉政建设,将是改善政府诚信的重要内容。第三,正视自己手中的权力,认清自己的公仆地位,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坚持执政为民,勤政为民。第四,要有高度的责任感,这样才能提高政府人员的工作的效率和办事力度,才能解决问题,人民才会信赖。如果政府能做到以上这些,相信诚信政府建立指日可待。归纳起来,这些措施,也就是朱熹的“敬事而信,节用爱人”等伦理精神的内在要求和具体体现。这正证明了朱熹的伦理精神对于当前政府诚信建设所具有的价值。

朱熹德育思想问题研究论文

朱熹重视教育对于改变人性的重要作用。他从“理”一元论的客观唯心主义思想出发来解释人性论,提出了人性就是“理”,就是“仁、义、礼、智”封建道德规范的观点。他说:“性只是理,以其在人所禀,故谓之性。”

与关于教育作用的思想相联,朱熹主张学校教育的目的在于“明人伦”。他说:“古之圣王,设为学校,以教天下之人。……必皆有以去其气质之偏,物欲之蔽,以复其性,以尽其伦而后已焉。”在朱熹看来,要克服“气质之偏”,革尽“物欲之蔽”,以恢复具有的善性,就必须“尽人伦”。所以,他强调“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此人之大伦也。庠、序、学、校皆以明此而已”。在《白鹿洞书院揭示》中,也明确把上述五伦列为“教之目”,置于首位,指出“学者学此而已”。

从教育的目的在于“明人伦”的思想出发,朱熹严厉抨击了当时以科举为目的的学校教育。

他认为:“古昔圣贤所以教人为学之意,莫非使之讲明义理以修其身,然后推己及人,非徒欲其务记览、为词章,以钓声名取利禄而已。”然而,当时的学校教育却反其道而行之,士人“所以求于书,不越乎记诵、训诂、文词之间,以钓声名,干利禄而已”,完全违背了“先王之学以明人伦为本”的本意。他尖锐地指出:这样的学校,其名“虽或不异乎先王之时,然其师之所以教,弟子之所以学,则皆忘本逐末,怀利去义,而无复先王之意,以故学校之名虽在,而其实不举,其效至于风俗日敝,人材日衰”。因此,他要求改革科举,整顿学校。朱熹针对当时学校教育忽视伦理道德教育,诱使学生“怀利去义”,争名逐利的现实,以及为了改变“风俗日敝,人材日衰”的状况,重新申述和强调“明人伦”的思想,在当时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朱熹的教育思想在他的完整的理论体系中是一个举足轻重的组成部分,并贯穿到他整个的学术活动之中,身体力行。1173年,朱熹作《重修尤溪庙学记》,并为尤溪学宫题写《明伦堂》匾额,也体现了他的这一教育思想。朱熹19岁登第后,除了在地方上当官7年(一说9年),在朝任侍讲46天,四十多年都在致力于讲学传道,著书立说。朱熹一生从事教育,教化民众,可谓桃李满天下。据《紫阳朱氏建安谱》记载,朱子门人可考者有蔡元定、真德秀、彭龟年等321名,不仅具名姓,且附列简历。明人伦的教育思想在他本人的身上得到了最好的佐证。同时,他对当时学校教育和科举制度的批评也是切中时弊的。朱熹提出教育分两个阶段,8至15岁入小学,15岁之后入大学。“小学者,学其事;大学者,学其小学所学之事之所以”。朱熹主张以小学而言,主要是“教之以事”,如“礼乐射御书数,及孝弟忠信之事”。至于发掘和探究事物之理,则是大学教育之任务。“大学是穷其理”,“小学是事亲事长且直理会那事,大学是就上面委曲详究那理,其所以事亲是如何,所以事长是如何”(《朱子语类》卷七)。故若小学能受到很好的教育,“便自养得他心不知不觉自好了,到得渐长更历,通达事物将无所不能”(同上)。朱熹的教育主张,跟他的教育目的论是密不可分的。其教育目的论是以儒家的伦理道德学说为基础,认为教育目的在于明人伦,所谓“先王之学以明人伦为本”。(《近思录》卷九注文)同时,他主张学校要培养“讲明义理,以修其身”的人才。他在《白鹿洞书院揭示》中明确指出:“熹窃观古昔圣贤所以教人为学之意,莫非使之讲明义理,以修其身,然后推以及人,非徒欲其务记览为词章,以钓声名利禄而已也。”在《玉山讲义》中又说:“故圣贤教人为学,非是使人缀辑语言、造作文辞、但为科名爵禄之计,须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而推之以齐家、治国,可以平治天下,方是正当学问。”充分表现了朱熹办学的目的,这也是他教育思想的一个主要方面。结合当今的九年义务教育来看,许多十五六岁的学生上完初中就失学了,很让人担忧。我们的教育体制和学校教育是否有值得人们深思的地方呢?

道德教育是儒家教育思想的核心,朱熹全部教育思想的精华亦集中于此。朱熹十分重视道德教育,主张将道德教育放在教育工作的首位。他说:“德行之于人大矣……士诚知用力于此,则不唯可以修身,而推之可以治人,又可以及夫天下国家。故古之教者,莫不以是为先。”就是说,德行对人有重大意义,不仅可以修身,而且还可以推而广之去治人、治国。因此,古代的教育者都把道德教育置于优先地位。反之,如果缺乏德行而单纯追求知识,人就会像离群的“游骑”,迷失方向,而找不到归宿。

他常以孔子所谓“汝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这句话来教育学生,且认为“此是古今学者君子小人之分,差之毫厘,缪以千里,切宜审之!”(《朱子语类》卷一百二十一)他坚决反对“学圣贤之理,为市井之行”的人。当时许多读书人都把做学问看作是中科举,猎取官禄的阶梯和资本,朱熹对此是极为反对的。他提倡所谓“复天理,灭人欲”,实质上是以儒家的道德伦理来教育学生,“使之所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道,而得朝廷之用”(《濂洛关闽书》卷十六)。朱熹始终把德育放在领先的地位,把德育与智育融为一体,既教学生以知识,又教他们怎样做人。在他看来,小学教育是基础,是“培根”的工作,故从小向儿童进行道德品质教育尤其重要。

朱熹认为,儿童必须学习和掌握的“洒扫应对进退之节,爱亲敬畏隆师之道”方面的伦理道德皆蕴藏于儒家经典之中。“道之在天下,其实原于天命之性,而行于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之间。其文则出于圣人之手,而存于《易》、《书》、《诗》、《礼》、《乐》、《春秋》孔孟氏之籍”(《朱文公文集》卷十八《徽州婺源县学藏书阁记》),因此,儒家经典乃小学教育的基本内容。

朱熹平生编写的大量著述中,儿童用书占有很大的比重。如《论语训蒙口义》、《易学启蒙》、《小学》、《四书集注》等,都是他亲自编写的儿童读物。特别《小学》和《四书集注》,一直为宋末和元明清三代六七百年间封建统治者作为正统的小学教材。

朱熹编写的这些儿童读物,都把宣扬儒家思想放在首位。如《小学》一书乃博采六经、史传以及孔子后学著作中有关忠君、孝亲、守节、治家等内容的格言、故事、训诫等编写而成,集中反映了儒家的道德标准和行为规范,正如朱熹自己所言:“修身大法,小学备矣”、“后生初学,且看《小学》之书”(《朱子语类》卷七),那是做人的样子。朱熹在《白鹿洞书院揭示》中还拟订了许多道德教育规范:“五教之目: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修身之要:言忠信、行笃敬、惩忿窒欲,迁善改过。”“处事之要:正其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接物之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行有不得,反求诸已。”并强调“学者学此而已”(《朱文公文集》卷七十四)。朱熹又在《德业相劝》中说:“德谓见善必行,闻过必改。能治其身,能治其家,能事父兄,能教子弟,能御童仆,能肃政教,能事长上,能睦亲故,能择交游,能守廉介,能广施惠,能受寄托,能救患难。能导人为善,能规人过失,能为人谋事,能为众集事。能解斗争,能决是非。能兴利除害,能居官举职。”上述列举的这些“能”,要是真能做到,那就成为一个尽善尽美的人了。这虽是朱熹写的《增损吕氏乡约》一文中的条文,但也可以说是朱氏的道德教育观的基本内容。

至于德育的方法,在朱熹看来,青少年德育最突出的特点是“先入为主”。他认为青少年思想单纯,最易受社会上各种思想影响,一旦接受了“异端邪说”,再教以儒家伦理道德思想就会遇到抵触。可是,“非礼之端不能禁外之不来,而能禁内之不往”(《续近思录》卷十二),是故只要我们把“洒扫应对进退之节,爱亲敬长隆师亲友之道”,“讲而习之于幼稚之时”,只要“先入为主”,就可免“扦格不胜之意矣”。(《小学集注·原序》)朱熹强调婴儿坠地之后,乳母之教,尤为重要。长到6岁,要教以数目、方名等浅易知识。8—15岁为小学阶段。“人生8岁,则自王公以下,至于庶人之子弟,皆入小学,而教之洒扫应对进退之节,礼乐射御书数之文”(《大学章句》)。朱熹主张家长对青少年必须严格管教,切不可使其娇生惯养。如果“从幼便骄惰坏了,到长亦凶狠”(《小学·嘉言》)。所以家庭教育不可有丝毫放松。为便于教育从幼年抓起,朱熹亲自为儿童编写了一本《童蒙须知》作为教材之用。

朱熹继承了孔子关于“少时若天性,习惯成自然”的看法。他认为只要使青少年日常一言一行都能遵循一定的礼仪守则和规范去做,日子久了,自然会形成习惯,长大成人后就能遵守伦理纲常而不违。可见培养青少年良好的道德习惯是儿童道德品质养成的关键所在。

如何能有效地培养青少年的道德行为习惯呢?朱熹认为须从具体的日常事务入手,所谓“圣贤千言万语,教人且从近处做去”(《朱子语类辑略》卷二)。为此,他主张培养青少年道德行为习惯最好的方法就是把社会伦理具体化和条理化,让青少年遵照履行,为使他们“洒扫应对,入孝出悌,动罔或悖”(《朱文公文集》卷七十六)。朱熹在其撰写的《童蒙须知》中,对儿童衣服冠履、言谈举止、待人接物、洒扫应对、读书写字等日常生活习惯和行为准则都按照儒家的标准作了具体规范,比今天的《小学生守则》还要细致,要求青少年遵循不违,诚履笃行,庶几将来“自不失为谨愿之士”,甚而“入于大贤君子之域,无不可者”(《童蒙须知》)。

朱熹虽然强调青少年的“行”,但并不等于说不重视“知”。他认为要形成青少年的良好道德行为习惯还必须同时向他们灌输社会伦理道德观念,这正如他所指出:“为学之实,固有践履。苟徒知而不行,诚与不学无异。然欲行而未明于理,则其践履者,又未知其果何事也。”(《朱文公文集》卷五十九,《答曹元可》)他形象地以眼睛和脚的关系来比喻行和知二者的关系:“知与行常相须,如目无足不行,足无目不见。”(《朱子语类》卷九)行与知二者是相互依存的。四

朱熹关于道德教育的方法,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一曰立志。朱熹认为,志是心之所向,对人的成长至为重要。

因此,他要求学者首先应该树立远大的志向。“问为学功夫,以何为先?曰:亦不过如前所说,专在人自立志”。人有了远大的志向,就有了前进的目标,能“一味向前,何患不进”。如果不立志,则目标不明确,前进就没有动力,“直是无著力处”,他说:“所谓志者,不是将意气去盖他人,只是直截要学尧、舜。”又说:“学者大要立志,才学便要做圣人,是也。”

一曰居敬。朱熹强调“居敬”。他说:“敬字工夫,乃圣门第一义,彻头彻尾,不可顷刻间断。”还说:“敬之一字,圣学之所以成始而成终者也。为小学者不由乎此,固无以涵养本原,而谨夫洒扫应对进退之节与夫六艺之教。为大学者不由乎此,亦无以开发聪明,进德修业,而致夫明德新民之功也。”由此可见,“居敬”是朱熹重要的道德修养方法。

一曰存养。所谓“存养”就是“存心养性”的简称。朱熹认为每个人都有与生俱来的善性,但同时又有气质之偏和物欲之蔽。因此,需要用“存养”的功夫,来发扬善性,发明本心。他说:“如今要下工夫,且须端庄存养,独观昭旷之原。”从另一方面来说,“存养”又是为了不使本心丧失。“圣贤千言万语,只要人不失其本心”,“心若不存,一身便无主宰”。同时,从道德教育的根本任务来说,“存养”是为了收敛人心,将其安顿在义理上。

一曰省察。“省”是反省,“察”是检察。“省察”即是经常进行自我反省和检查的意思。朱熹认为一个人要搞好自身道德修养,就应当“无时不省察”。在他看来“凡人之心,不存则亡,而无不存不亡之时。故一息之倾,不加提省之力,则沦于亡而不自觉。天下之事,不是则非,而无不是不非之处。故一事之微,不加精察之功,则陷于恶而不自知”。因此,为了使人心不“沦于亡”,做事不“陷于恶”,经常进行自我反省和检查,是必不可少的。朱熹的这一见解,表明他在道德教育中既强调防微杜渐,同时又重视纠失于后。

一曰力行。朱熹十分重视“力行”。“夫学问岂以他求,不过欲明此理,而力行之耳”,“故圣贤教人,必以穷理为先,而力行以终之”。他所说的“力行”,是要求将学到的伦理道德知识付之于自己的实际行动,转化为道德行为。朱熹的这些见解,已经触及到道德认识转化为道德行动,道德行动接受道德认识的指导,并检验道德认识的正确与否等这样一些道德教育的基本问题。

朱熹的上述见解,反映了道德教育中某些带规律性的东西,至今仍有可供借鉴之处。

总之,朱熹是中国古代教育史上继孔子之后的又一个大教育家。他的教育活动和教育思想,大大地丰富和充实了我国古代教育宝库,对于我国封建社会后期教育的发展曾产生过重大影响。因此,认真研究朱熹的教育活动和教育思想,不仅是研究宋朝教育的重点,而且也有助于了解元、明、清时期教育的发展。朱熹逝世50多年后,宋理宗为其幼年读书处赐额御题“南溪书院”,悬挂大门上方。元至正年间,中书省理问爱卨题颂“闽中尼山”、“海滨邹鲁”匾额,将朱熹誉为福建的孔夫子。清康熙帝也御赐“文山毓哲”匾额。历代对朱熹的赞誉不胜枚举。说明朱熹的包括教育思想在内的理学是多么的深入人心,影响了整个封建社会的后半期,甚至到了今天还有其积极的意义。

教育思想的实施,必须有好的`教育方法为依托。朱熹主张学习之法应当“循序渐进”。有的人读书性子急,一打开书就匆匆忙忙朝前赶。朱熹批评他们像饿汉走进饭店,见满桌大盘小碟,饥不择食,狼吞虎咽,食而不知其味。究竟怎样读书呢?朱熹的方法是:“字求其训,句索其旨,未得乎前,则不敢求其后,未通乎此则不敢忘乎彼,如是循序渐进,则意志理明,而无疏易凌躐之患矣。”也就是说要一个字一个字地弄明白它们的涵义,一句话一句话地搞清楚它们的道理。前面还没搞懂,就不要急着看后面的。这样就不会有疏漏错误了。他还说:“学者观书,病在只要向前,不肯退步,看愈抽前愈看得不分晓,不若退步,却看得审。”就是说,读书要扎扎实实,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有时还要频频回顾,以暂进的退步求得扎实的学问。

朱熹说:“读书之法,莫贵于循守而致精。”就是说,读书要有个先后顺序,读通一书,再读一书。他认为有些人读书收效不大,是由于在“熟”和“精”二字上下功夫不够。他强调读书要耐心“涵泳”,就是要反复咀嚼,深刻体会此中的旨趣。除外,还需切已体察。朱熹主张“读书穷理,当体之于身”。什么叫“体之于身”?就是要心领神会,身体力行。

朱熹强调读书要着紧用力。这里面包含两层意思:一是指时间上要抓紧,要“饥忘食,渴忘饮,始得”;二是指精神上要振作,要“如撑上水船,一篙不可放缓”。

朱熹认为只要是有价值的书籍,都是能给人以思想、睿智的。对今天的读书人来说,则应倡导创造性的阅读。爱默生说:“当心灵被劳动与创造所激励时,则无论阅读何书,每一页都会变得熠熠闪光,意蕴无穷,每一句话都意义倍增。……我们觉得作者的见识有如天地一般宽广无边。”

我以为,十分努力的人一辈子也读不了很多的书,但一定要读得透,那些真正有价值的作品应该反复读。就像西方虔诚的信徒用一生来读《圣经》那样,我们每个人也需要读几本常读常新的好书。“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苏轼)。在一次又一次的阅读中不断有新的发现。“发现”,就是一种难得的阅读体验,这既可从轻松阅读中“发现”愉悦、轻逸、趣味,令人捧腹,令人莞尔;也可从沉重阅读中“发现”生命内部的震撼,灵魂的激荡风暴。

朱熹提倡:“为学之道,莫先于穷理,穷理之要,必在于读书,读书之法,莫贵于循序而致精,而致精之本,则又在于居敬而持志。”所谓“穷理”,就是作彻底的逻辑追问,就是追求理论的彻底性,就是努力求得思想的澄明,而不满足于一知半解。朱熹用十分形象的比喻说:“读书譬如饮食,从容咀嚼,其味必长;大嚼大咽,终不知味也。”“居敬持志”、“读书欲精不欲博,用心欲纯不欲杂”……这都是如何读书的经验之谈。“读书须得将心贴在书册上,逐字逐句,各有着落,……方始好商量。大凡学者须是收拾此心,令专静纯一,日用动静,都无驰走散乱,方始看文字精审”。读书必须精神专一,全神贯注,还要有远大的志向,顽强的毅力。归纳起来,朱熹在教学上提倡“循序渐近,熟读精思,虚心涵泳,切己体察,著紧用力,居敬持志”的方法。朱熹对读书方法的论述,对于今天的学子无疑还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