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投稿百科

免疫学检测临床应用论文

发布时间:2024-07-02 06:39:12

免疫学检测临床应用论文

免疫学的发展是人们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不断总结和不断创新的结果。下面我给大家分享一些免疫学技术论文,大家快来跟我一起欣赏吧。

心理神经免疫学研究

摘要心理神经免疫学(Psychoneuroimmunology)是一门探索人类心身健康奥秘的新型边缘学科。它研究神经系统如何将心理因素转换为可以影响健康的生理状态的机制,特别是脑和行为如何影响免疫系统,又如何受到免疫系统的影响的。免疫系统和神经系统之间是否真正存在联系一直有争论,我们实验室围绕高级神经活动对免疫系统的作用开展了研究。工作包括:条件反射性免疫抑制和增强、情绪应激与免疫、心理行为干预与癌症等。这些工作不仅证实了心理调控,比如信号刺激、情绪和意念想象等,确实可以影响免疫系统的功能,而且对有关机制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心理神经免疫学,条件反射性免疫,情绪应激,心理行为干预。

分类号B845

有人统计,人类疾病有2/3与心理刺激、生活境遇有关,其中心身疾病占1/3。实际上,心理因素可以影响生理因素的观点是各国文化群体都普遍认可的。也就是说,精神和躯体之间是互相联系的。然而心理因素如何影响健康和疾病却一直是个谜。随着科学的发展,一门新兴交叉型边缘学科,心理神经免疫学(Psychoneuro- immunology)诞生了。它融合了心理学、生物化学、免疫学、行为学、解剖学、分子生物学和临床医学等多种学科,研究神经系统如何将心理因素转换为可以影响健康的生理状态的机制,特别是脑和行为如何影响免疫系统,又如何受到免疫系统的影响的。这些研究对认识精神活动在健康和疾病中的作用打开了科学之窗。人们看到了免疫系统,这一保护机体免受传染病和肿瘤侵袭的防御系统,是精神和躯体之间的桥梁[1,2]。但是,尽管已经有很多研究表明神经系统可以影响免疫系统,依然有不少生理学家认为免疫系统是独立的自我调节系统。实际上这涉及一个由来已久的争议问题,即心身分离还是心身交互作用的问题。本文的目的就是依据我们自己的工作,阐明心理行为因素在调节免疫功能中的作用及其相应的机制。这些工作包括了条件反射性免疫抑制和增强、情绪应激的免疫效应、心理行为干预与癌症等。

1心理神经免疫调节的研究

条件反射性免疫抑制和增强

条件反射性免疫是中枢神经系统调节免疫系统的重要证据。自从Ader和Cohen在1975年第一次发表关于条件反射性免疫抑制(conditioned immunosuppression, CIS)的工作以来,这一实验范式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在这种实验范式中,一种对于实验动物来说在味觉上新异的溶液,比如糖精水,被用作条件刺激(conditioned stimulus, CS),而免疫抑制剂如环磷酰胺、环孢霉素A等具胃肠道毒副效应的药物作为非条件刺激(unconditioned stimulus, UCS),二者配对呈现。随后再次给与条件刺激,则发现实验对象出现了条件性味觉厌恶的行为现象,而且免疫功能也受到了显著的抑制。针对这一现象的解释是有争议的。有的认为这是条件反射性的调节作用,是中枢神经系统调控免疫功能的重要证据之一。另一些则认为可能是应激的作用。动物对糖精水的厌恶行为也即味觉厌恶性条件反射的建立不能排除某种程度的应激的存在,而应激则会引起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升高,从而抑制免疫功能[3]。为弄清条件性免疫抑制的实质,我们分别采用一次性和两次性的CS-UCS结合训练方式,并在不同时程呈现条件刺激,观察由条件刺激引起的味觉厌恶性行为与条件反射性免疫抑制的关系,发现两者的表现方式和表现程度并不同步,条件反射性免疫抑制并非是厌恶行为反应或情绪应激的伴随产物 [3,4]。并进一步发现不具明显毒性作用的生物免疫抑制剂作为UCS时,也能建立条件性的免疫抑制效应[5]。条件刺激不仅可诱发动物的细胞免疫抑制反应而且可诱发体液免疫反应的抑制作用,并且随着强化水平的增加,条件反射性免疫抑制效应增强[6]。这些实验证明条件反射性免疫抑制是条件刺激的作用,而不是应激效应。对CIS的合理的解释是脑中CS―UCS的联想学习过程,中枢神经系统储存了对条件刺激(CS)的知觉信息,该条件刺激与UCS的免疫抑制反应相偶联,CS再次呈现时就产生一个直接信号激活免疫系统引起反应。

利用联想学习原理,条件反射性免疫调节应该是双向的。也就是说,条件刺激可以产生免疫抑制效应,也就可以产生免疫增强效应。建立起条件反射性免疫增强(conditioned immuno-enhancement, CIE)的模式将更有利于证明条件反射性免疫调节是中枢神经系统调控免疫系统的结果。而且由于CIE所用药物的免疫效应与CIS有所不同,CIE模式将为脑和免疫系统相互作用的研究提供新视角。为次,我们在国际上首次尝试以卵清白蛋白(ovalbumin, OVA)抗原作为非条件刺激,糖精水作为条件刺激,经过一次配对,在初次抗体反应曲线的上升阶段再次单独呈现条件刺激时,诱导出条件反射性抗OVA抗体生成的增加[7]。虽然该条件性抗体增强的幅度较低,但从统计学上看,条件反射组和非条件反射组之间有了临界值差异。但该模式最初没有得到完全成功的验证[8]。为重复检验条件性抗体增强效应,再次分别用糖精水和电针作为条件刺激,进一步观察和分析条件性抗体增强的动态反应,对条件反射性抗体增强的发生发展过程做一完整的描述。

在用糖精水作为条件刺激的重复实验中[9],不同于先前工作的是,再次单独呈现条件刺激的时间是放在初次抗体反应的下降段,而不是放在初次抗体反应曲线的上升段。这是考虑到在基础抗体值比较低时,条件反射本身的效应可能得到充分体现。而实验结果也证实了这一点。统计学数据表明,抗体水平在条件反射组和其他控制组之间的差异均达到了p<甚至的水平。

我们还发现,条件刺激诱发的抗体生成曲线在动力学上与抗原再次进入体内引起的二次抗体反应曲线很相似。单独给予条件刺激后约15天左右出现明显的抗OVA抗体水平增高,20、25天左右达到峰值,以后明显下降并逐渐接近正常水平[10]。这一结果不仅仅证明了联想学习可以调节免疫功能,而且发现了条件反射性免疫过程与抗原引发免疫应答过程的基本规律是类似的。这些工作从免疫增强的方向论证了信号刺激的免疫调节作用,建立了稳定可靠的CIE模型。

从临床角度出发,条件反射性免疫增强的重要意义在于通过脑的调控提高免疫力,增强机体对疾病的抵抗力。考虑到CIE模式在人类临床应用的可能性,寻找合适的条件刺激很重要。因为甜味饮料是人类日常生活中经常会遇到的,从新异性的角度考虑,糖精水或甜味饮料都不太适用于人类。因此尝试将一种躯体感觉信号――外周电针刺激――作为条件刺激,考察它能否诱发特异性抗体增强反应。 电刺激信号是通过两支刺入肌肉5mm的细钢针发送的。为了减少实验误差,选择传统医学中的穴位足三里作为针刺的位置,因此这种条件刺激物也可以称为电针。在这个研究中我们选择的电压强度分别为2伏特和4伏特[11]。

在本研究中,先是将电针刺激和腹腔注射OVA进行一次配对。经过一段时间的间隔,再次对动物实施电针。然后分别在第二次电针后的第10,17,24和31天经尾静脉取血,检测抗体值。结果发现,不管是2伏特还是4伏特的电针,均能显著提高抗体浓度,在第10和第17天时最为明显。研究还发现,甚至在麻醉状态下,电针和卵清白蛋白也可以实现配对,也就是说,在条件反射训练时麻醉的动物也出现了反射性抗体生成增加。没有发现电针本身对抗体生成有任何影响。这些结果进一步证实,仅需经过条件刺激和非条件刺激的一次配对,再次呈现的条件刺激即可诱发出条件反射性免疫反应。验证了条件反射性抗体增强的客观存在性和普遍性。而且,电针被用作为一个有效的条件刺激物,将为把条件反射性免疫调节在临床上得到应用提供了一种可能性。

条件反射性免疫调节的神经机制

条件反射性免疫抑制效应和免疫增强效应都表明与免疫无关的信号刺激能转变为具有触发免疫反应的非条件刺激的性质,这种转换必然发生在脑内,因而可以说这是脑对免疫系统调控的直接证据,但脑内究竟发生了什么并不清楚,条件反射性免疫调节的相关神经回路和脑机制还远远没有弄清[2]。为了直接洞察脑的变化,探讨脑内中枢整合机理,找寻直接观察脑内活动的指标是必要的。

C-fos蛋白是神经元激活的一个标志物。它通常处于不活动或表达很低的状态,但在受刺激时能作出短暂而迅速的反应,可成为神经元兴奋水平的客观指标。利用免疫组化技术,我们发现,再次单独呈现条件刺激可以导致包括脑干,边缘系统和大脑皮质在内的区域大量c-fos蛋白的表达。其中有一些脑区尤为重要。不论是条件性抑制范式还是条件性增强范式,再次单独呈现条件刺激都可以引起岛叶皮质、杏仁中央核和下丘脑室旁核c-fos蛋白的大量表达。这些结果表明,条件性免疫反应是和大脑的活动相关联的[10,12,13]。

但是必须指出的是,在我们和其他作者报道的关于脑机制的研究中,所采用的条件刺激物都是糖精水。我们的实验已经证实,以电针作为条件刺激也可以很好地诱发出条件性免疫改变,而电针和糖精水所激活的脑区是大不相同的,因此在今后的研究中阐明以电针为条件刺激所激活的大脑区域将有助于进一步确定与条件反射性免疫调节有关的共同脑机制,排除刺激引起的非特异性相关。

目前关于条件反射性免疫的神经化学机制研究也很缺乏。由于中枢胆碱能系统被认为与学习记忆有很密切的关系,该系统的这些功能主要是由毒蕈样受体(muscarinic receptor, M受体)介导的。为再次验证条件反射性免疫与学习过程有关,实验采用对M受体具有阻断作用的药物东莨菪碱作为工具药,考察整个M受体系统在条件反射性免疫调节中的作用。结果发现在以电针为条件刺激的条件反射性抗体增强模式的学习阶段是中枢胆碱能M受体依赖的,但在条件反射的唤起阶段是非胆碱能受体依赖的。在条件反射训练前阻断M受体,条件反射性免疫不再发生。但在条件反射训练完成后再抑制乙酰胆碱的合成,则不会影响条件刺激诱发的免疫反应。这些结果表明中枢乙酰胆碱参与了学习阶段的记忆形成过程,但不影响已经形成的记忆的再提取。这从神经生化的角度论证了条件反射性抗体生成的增加与学习记忆有关[14]。

2情绪应激与免疫

除条件反射性免疫的研究外,应激与免疫的研究是进行精神行为因素对免疫功能作用研究的另一热点[2]。已经有很多证据表明,应激可以导致免疫功能改变。但是,相关的动物研究大多采用电击或束缚的方式来引起应激效应。尽管这些模型也含有心理应激的成分,但其主要成分是生理性的。为了考察情绪应激对行为、神经内分泌和免疫功能的影响,研究采用两种情绪应激的动物模型:一种是传统的,以电击装置为信号刺激诱发曾有过电击经历大鼠的情绪应激。另一种是本实验室新建的,用空瓶刺激诱发定时喂水大鼠的情绪应激。这两种类型情绪应激源激活的脑区有许多共同点[15]。

在传统的电击信号刺激模式中[16],动物分成4组:电击组、情绪应激组、装置对照组A1和装置对照组A2。电击组动物用OVA免疫后2周内无规律给予10分钟/日,共6日的足电击,其余时间内无处置;情绪应激组动物除给予电击组动物电击的当天同样强度和频率的足电击外,在2周内的其余时间将其每天置于电击装置内10分钟而无电击(恐惧的情绪应激);对照组A1动物仅在给予电击组动物电击的当天被置于电击装置中10分钟而无电击;对照组A2的动物则每天被置于电击装置中10分钟而无电击。结果发现情绪应激组动物的呆滞行为和排泄行为显著增加;去甲肾上腺素、肾上腺素及皮质酮水平均显著提高。在抗OVA 抗体水平和脾脏指数上, 情绪应激组动物较装置对照组A2动物显著降低,而其余各组间无显著差异。并发现脾脏指数分别与肾上腺素含量和去甲肾上腺素含量呈显著负相关。

在空瓶刺激诱发的情绪应激模式中[17],动物先进行一周2次/日的定时饮水训练,然后腹腔注射OVA抗原以激发特异性抗体反应。此后动物被分成3组:分别为情绪应激组、生理应激组、和对照组。情绪应激组的动物每天只有一次饮水的机会,而另一次则给予一只空的饮水瓶,持续14天,以产生情绪应激。生理应激组的动物也是只有一次饮水的机会,但并不另外再给一次空瓶的刺激。这种设置的目的是控制缺水本身可能造成的生理应激的影响。对照组保持每天两次饮水不变。结果发现情绪应激产生了很显著的行为改变,即攻击行为和探究行为显著增加;血浆皮质酮、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的水平显著提高;白细胞计数和抗OVA抗体浓度显著下降。抗体水平和脾脏的重量与儿茶酚胺水平之间均存在显著的负相关。但情绪应激的时间作用点和时程对应激的免疫效应有影响 。与此相对的是,缺水导致的生理应激只能诱发探究行为,升高皮质酮水平,降低白细胞计数。但它不诱发攻击行为,不影响抗体水平和脾脏指数,也不激活交感神经系统。这些结果进行了反复的验证 [18~20]。

上述两种模式的研究结果都证明,情绪应激对免疫功能产生了抑制效应,激活了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HPA)和交感神经系统(sympathetic nervous system, SNS)。由于抗体水平和脾脏指数与儿茶酚胺水平存在显著的负相关,而与皮质酮水平无关,提示交感神经系统的激活可能及情绪应激对体液免疫功能调节的中介机制。而皮质酮水平可能只是应激的一种反应。

为了进一步澄清HPA轴与SNS在情绪应激免疫调节中的作用 ,我们分别采用糖皮质激素合成抑制剂美替拉酮阻断HPA轴,外周交感神经末梢的6-OHDA损毁SNS的活动。结果发现,对SNS的阻断能消除情绪应激对体液免疫功能的抑制。而HPA轴的阻断没有这种作用。这些实验证明是交感神经系统介导了情绪应激所致的体液免疫抑制。进一步的证据是,非选择性β-肾上腺素能受体(β-adrenergic receptor, β-ADR)拮抗剂心得安可以逆转情绪应激诱发的体液免疫抑制作用,表明SNS是通过b-ADR介导情绪应激导致的体液免疫功能的抑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发现参与的受体亚型是选择性的b2-ADR而非b1-ADR[21,22]。

尽管以往大多数研究者认为,应激引起的免疫功能抑制主要是因为应激可以导致肾上腺皮质激素的释放,从而导致免疫功能下降。换句话说,免疫功能的抑制与应激激活的HPA轴有关。但采用我们的情绪应激模型,发现情绪应激引起的体液免疫功能抑制主要是由交感神经系统β-肾上腺素能受体介导的。这为阐明情绪应激的免疫抑制效应的机理提供了新资料。

3心理行为干预与癌症

正如上述研究发现的,心理因素比如情绪或者条件性学习可以引起动物的行为和免疫功能的改变。我们考虑是否可以通过心理行为干预手段来影响癌症病人的免疫功能。虽然有研究报道,癌症可以通过将心理、情绪等多种因素整合起来影响病人的整个机体,但研究结果并不一致[23]。为此,我们打算通过两个研究来考察行为干预对于癌症病人的作用。纳入第一个研究的是40个正在接受放疗的乳腺癌患者,根据年龄、教育程度、癌症分期和接受治疗的状况,她们被随机而匹配地分成两个组:一组接受为期一个月的心理行为干预,另一组作为对照。首先指导干预组病人学会渐进性肌肉放松,然后对她们进行想象训练。想象自己漫步在海滩上,初升的太阳照在脸上,海水轻柔地漫过脚面等等。然后想象免疫细胞如何杀死癌细胞,被杀死的癌细胞又是如何被海水冲刷掉。在干预的前后,分别采取病人的唾液和血液,测定NK细胞的活性。结果发现心理―行为干预可以显著提高NK细胞活性。而且需通过服药来克服放疗引起的白细胞计数降低的副作用的患者比例显著下降[24]。该研究表明,心理行为干预对免疫功能的改善和恢复具有非常显著的作用。

第二个研究纳入120名正在接受放化疗的癌症患者。同样的,依据匹配原则他们被分为一个干预组和一个控制组。除了干预的时间延长到3个月以外,其他的实验条件与上述研究基本相同。所测定的指标包括白细胞计数、NK细胞活性和免疫球蛋白(IgG,IgM,IgA)等。结果发现,干预组在所有免疫功能参数上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高,其中NK细胞活性显著提高[25],生活质量也都得到明显的改善,治疗引起的副作用在很大程度上也得到了缓解。不论是乳腺癌还是肺癌患者,不论是放疗患者还是化疗患者,干预组的生活质量评分,包括躯体功能、角色功能、情绪功能、认知功能和社会功能上都显著高于控制组。同时干预组的症状评分,包括疲劳、呕吐、疼痛和食欲不振等都有显著下降[26~28]。而且,通过行为干预,患者学会运用更为积极的认知方式来应对癌症,摒弃原先的逃避心理,从而使得情绪状态、身体机能和生活质量都得到很好的改善[29,30]。成长策略和社会支持有助于提高癌症生存者的生活质量,增加正性情感[31]。这些结果反复证明了,NK细胞的活性对认知行为干预的作用相当敏感,心理行为干预确实改善了癌症患者及其生存者的生活质量。免疫功能的提高, 特别是NK细胞活性的增强可能在心理行为干预中起着重要的中介作用。

4结语

中枢神经系统和免疫系统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上述三个方面的工作证明某些心理过程,比如联想性学习、情绪、行为想象、和认知策略等确实可以对免疫功能产生影响。也即高级神经精神活动能调节免疫功能。但免疫系统的变化也能影响高级神经精神活动的功能。免疫系统的紊乱不仅导致疾病,也与衰老、性格和行为变化有关。如抑郁症或“病态行为”就与细胞因子如白细胞介素-1有关[32,33]。但这方面的研究尚需深入展开。随着中枢神经系统和免疫系统之间相互作用研究的深入,在人类健康的维护和疾病的防治上将会有新的前景。

致谢:作者感谢曾对本文的研究工作做出重要贡献的博士后、博士生、硕士生和研究助手,他们是王建平、李杰、邵枫、黄景新、陈极寰、王玮雯、刘艳、郑丽、李波、吕倩、卫星、郭友军。

参考文献

[1] 林文娟. 精神与免疫.见:21世纪初科学发展趋势课题组编.《21世纪100个科学难题》吉林出版社,1998. 693~701

[2] 林文娟. 心理神经免疫学的研究及其思路问题. 心理学报,1997, 3: 301~305

[3] 林文娟,卫星, 郭友军,汤慈美,刘艳. 味觉厌恶性条件反射与条件反射性免疫抑制的研究. 心理学报,1998,30(4): 418~422

[4] 李杰, 林文娟,李波,卫星. 条件反射性细胞免疫抑制及其作用时程的实验研究. 中国行为医学科学, 2003, 12(5): 481~483

[5] 林文娟, 陈极寰, Husband A J. 以兔抗鼠淋巴细胞血清为非条件刺激的条件性免疫抑制. 心理学报, 2002, 34 (2): 259~300

[6] 郑丽,林文娟, 邵枫, 王玮雯. 对体液免疫反应的条件反射性调节. 心理科学, 2002, 25(1):27~30

[7] Lin Wenjuan, King M, Husband A. Conditioned behavioral learning activated antibody response to ovalbumin: New evidence for the communication between CNS and immunity. Proceedings of the Second Afro-Asian Psychological Congress, 1993, 788~793

[8] 李波, 林文娟,卫星,汤慈美,郭友军. 以抗原作为非条件刺激的条件反射性免疫调节的研究. 心理学报,1997, 29(sup):34~38

[9] 陈极寰,林文娟, 王玮雯,杨杰,邵枫. 条件反射性抗体反应增强的动态分析――以OVA为非条件刺激物. 心理学报,2003, 35(2): 261~265

[10] Chen Jihuan, Lin Wenjuan, Wan Weiwen, Shao Feng, Yang Jie, Wang Bairen, Kuang Fang, Duan Xiaoli and Ju Gong. Enhancement of antibody production and expression of c-Fos in the insular cotex in response to a conditioned stimulus after a single-trial learning paradigm. Behavioral Brain Research, 2004, 154 (2): 557~565.

[11] Huang Jingxin, Lin Wenjuan, Chen Jihuan. Antibody response can be conditioned using electroacupuncture as conditioned stimulus. Neuroreport, 2004, 15(9): 1475~1478

[12] Lin Wenjuan, Li Jie, Zheng Li, Wang Weiwen, Chen Jihuan. Expression of c-fos in amygdala and conditioned immunosuppression. Acta Psychologica Sinica, 2004, 36(4): 500~505

[13] 李杰, 林文娟,郑丽,李波. 条件反射性免疫抑制激活过程中下丘脑核团c-fos的表达. 心理学报, 2004, 36: 201~207

[14] 黄景新. 电针信号诱发的条件性免疫调节作用及其神经机制. 博士学位论文,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2003

[15] 邵枫,林文娟,王玮雯,陈极寰. 情绪应激对不同脑区c-Fos表达的影响. 心理学报,2003, 35(5): 685~689

[16] 邵枫,林文娟,王玮雯, 郑丽. 电击信号对大鼠体液免疫及内分泌功能的影响. 心理学报,2000, 32(4): 428~432

[17] 林文娟,王玮文,邵枫. 慢性情绪应激对大鼠行为,神经内分泌和免疫反应的影响:一个新的情绪应激模型.科学通报,2003, 48(9): 926~929

[18] 邵枫, 林文娟, Washington Welton Craig, 王玮雯. 心理应激的免疫抑制作用及其与神经内分泌反应的相关性.心理学报, 2001, 33(1): 43~47

[19] 邵枫,林文娟. 情绪应激体液免疫调节作用的影响因素研究. 心理学报, 2001, 33(6): 543~547

[20] Shao Feng, Lin Wenjuan, Weiwen Wang, Washinton Jr WC and Zheng Li. The effect of emotional stress on the primary humoral immunity of rats. Journal of Psychopharmacology, 2003, 17 ( 2 ) : 153~157

[21] 邵枫,林文娟. 外周交感神经系统在情绪应激体液免疫调节中的作用. 中国行为医学科学, 2001, 10: 401~404

[22] 王玮雯.交感神经系统在情绪应激所致体液免疫功能改变中的作用. 博士学位论文,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2003

[23] 刘艳,林文娟. 肿瘤与心理神经免疫. 美国中华心身医学杂志,1998, 2(1): 21~22

[24] 刘艳, 林文娟, 刘新帆, 张冀岗. 心理行为干预对乳腺癌患者情绪反应及免疫功能的影响. 心理学报, 2001, 33: 437~441

[25] 王建平,林文娟, 梁耀坚, 秀云.心理干预对癌症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 中国肿瘤临床, 2002, 29(12): 841~844

[26] 王建平, 林文娟, 崔俊南. 心理干预在放患者中的应用.应用心理学,2001, 7(3): 13~17

[27] 王建平, 林文娟, 陈仲庚. 心理干预在化患者中的应用. 心理科学, 2002, 25(5): 517~519

[28] 王建平, 林文娟, 孙宏伟. 中国癌症患者心理干预研究. 中国肿瘤临床, 2002, 29(3): 305~309

[29] 王建平, 林文娟, 孙宏伟. 癌症病人心理干预的效果及其影响因素. 心理学报, 2002, 34(2): 200~204

[30] 王建平,林文娟, 梁耀坚, 秀云. 应对策略在癌症患者心理干预中的中介作用.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03, 11(1): 1~4

[31] Lu Q, Lin W, Ziltzer L. Quality of life and coping resources among Chinese cancer survivors. Psycho- oncology, 2003, 12 (4): 197~197

[32] 杨宏宇, 林文娟. 白细胞介素-1在病态行为中的作用及其机理. 心理科学进展, 2004, 12(2): 290~295

[33] 迟松,林文娟. 抑郁症神经内分泌免疫学研究进展及心理治疗的作用.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03, 11(1): 77~80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免疫学技术论文

1、γδT细胞亚群在肿瘤免疫及炎症中的作用2、两种海洋寡糖对S180荷瘤小鼠抗肿瘤及免疫调节作用的研究3、衰变加速因子及其所在膜微区在T淋巴细胞信号传递中的作用4、暴露N端对趋化因子LTN黏膜佐剂作用的影响5、羊驼抗H5N1血凝素重链可变区-人IgGFc段嵌合抗体的制备和鉴定6、系统性红斑狼疮外周血Dicer和Ago2的表达7、CD4+CD25+Foxp3+调节性T细胞与LSCC发病的相关研究8、Graves病患者外周血OX40和OX40L分子表达的研究9、无症状HBV携带者外周血CD4+TCR Vβ基因亚家族克隆化特征的研究10、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SAHA对小鼠淋巴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

临床免疫标记杂志

《标记免疫分析与临床》 是 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但不是中文核心期刊。算是普通国家级期刊。

标记免疫分析与临床 是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医学刊物,国家科技部“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被《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中国期刊网》、《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全文收录。

全称Journal of Allergy and Clinical Immunology 简称(J ALLERGY CLIN IMMUN)。杂志名称:变态反应与临床免疫学杂志

中华临床免疫和变态反应杂志

C-反应蛋白(CRP)是免疫学检查的一个项目,是由肝脏合成的糖蛋白,能与肺炎链球菌菌体的C多糖发生沉淀反应而命名的。CRP是一种急性炎症反应时产生的蛋白质,具有激活补体促进吞噬等作用。

C-反应蛋白测定对炎症、组织坏死、恶性肿瘤等诊断和疗效观察中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所以在当前血常规化验项目中都进行C-反应蛋白检测,目前常用的是免疫比浊法测定。

正常参考值:免疫比浊法: mg/L。

C-反应蛋白在临床诊断中的意义:

1. CRP升高多见于各种急性化脓性感染、菌血症、重症结核、急性风湿热活动期、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恶性肿瘤等。有时候慢性炎症期也会增高。

2.在风湿热的治疗过程中急性或活动期CRP可达200 mg/L,静止期恢复正常。

3. CRP水平是判断组织损伤较敏感的指标,组织损伤后 6~8小时内迅速升高,48~-72小时达高峰,并在组织坏死持续情况下保持高水平。因此,对器质性与功能性疾病的鉴别有帮助,器质性病变时升高,功能性病变时正常。

4.在肾移植手术后发生排斥反应时CRP会升高。

5.由于检测方法的改进,实验室可以准确定量CRP浓度,小于3 mg/L的CRP,被称为超敏CRP。超敏CRP检测在急性冠脉综合征的诊断和危险性评估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大家也应该了解。

要让C反应蛋白数值恢复正常,只能是积极合理的治疗原发病,除此之外,没有更好的办法。

谢谢阅读!

1、 c-反应蛋白,也叫做“CRP”,“当人体在受到感染或组织损伤时,血浆中出现的一些急剧上升的蛋白质,其在肝细胞中合成,能激活补体和加强吞噬细胞的吞噬能力,而起调理作用,从而清除入侵人体的病原微生物和损伤、坏死、凋亡的组织细胞。

2、其在人体血清中浓度很低( 5毫克/升)平时检测时往往显现不出来,只有在受到细菌感染或组织损伤时,才显著升高。因此,CRP被认为是身体 健康 值班的小哨兵,当检测出浓度增高时,医生们提醒您,可能有感染存在。

3、CRP的反应极其灵敏,但不特异,在急性心肌梗死、创伤、感染、炎症、外科手术、肿癌浸润时会迅速显著地增高,可达正常水平的2000倍。尤其是在细菌感染或组织损伤时,通常会在几小时内急剧升高,这时被认为其最有价值。

1、发热、感冒患者在目前的常规治疗过程中,血常规和c-反应蛋白作为最常见的检手段,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通常情况下,通过血常规的检验结果就可以详细地看出患者的感染性质,如白细胞、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单核细胞等指标,可以了解患者的基本情况,提示医生就诊患者究竟是细菌感染还是病毒感染。

2、①如果发现白细胞增加,以中性粒细胞为主,那么患者很可能为细菌感染;

②如果白细胞正常或偏低,中性粒细胞减少,单核细胞计数增高,那么提示很可能为病毒感染。

3、 血常规虽然能看出患者感染性质,但该检测项目也存在着“短板”,高龄老人在严重感染时会出现白细胞不升高反而降低的现象 ,使得检查结果就会不明确。这时,C-反应蛋白的检测就显得非常重要了。患者一旦机体受细菌感染,C-反应蛋白6~8小时即开始升高,12~24小时可达高峰。而病毒性感染,C-反应蛋白大都正常。因此,C-反应蛋白常与血常规一起,用于细菌和病毒感染的鉴别诊断。

1、小宝宝大多数因病毒或细菌引起的发热感冒等上呼吸道问题,一般 时可自行服用对乙酰氨基酚或者布洛芬这类退烧药,期间多喝水,一般7天左右宝宝基本会自愈。

2、如果宝宝是咳喘、腹泻等下呼吸道或者肠道问题,应遵医嘱进行雾化、消炎止泻的治疗。不建议在家自行服药治疗了。

你好,我是风湿免疫科乔方医生,原四川省人民医院全科医生。这个问题我来回答。

C-反应蛋白也叫丙种反应性蛋白,是一种急性时相(期)蛋白。正常参考值: 10mg/L,是类风湿性关节炎等风湿免疫疾病诊断中一项重要的检验指标,在类风湿早期和急性风湿热时,血清中可高达50mg/L,其阳性率为80%-90%。

医生的话解释:

表明病变活动度大,处于炎症感染期;且指标越高,症状越重!

通俗的话解释:

你病情正处于严重时期,急需治疗!

CRP阳性,也可见于肺炎、肾炎、恶性肿瘤及急性感染、外伤和组织坏死、心肌梗死、心功能不全、多发性骨髓瘤、白血病、胆石症、肝炎、痢疾、风湿热、结节性多动脉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结缔组织病、结核病和菌苗接种等。

但病毒感染时通常为阴性或弱阳性。所以可作为细菌感染和病毒感染的鉴别指标

造成C-反应蛋白升高的病因很多,我这里以比较常见的情况类风湿为例,其升高的本质是炎症与感染,想要降低它,即抗炎!而类风湿的炎症反应大多来自自身免疫反应!

所以 类风湿想要降低所导致的C-反应蛋白,主要在于抗炎与免疫抑制,这也是类风湿治疗的原则。 主要手段包括:

1.非甾体抗炎药

又称一类药,副作用小,无药物依赖性,一般数日内即可发生作用。其副作用主要为胃肠道反应和肾毒性。包括:布洛芬、吲哚美辛、双氯芬酸、美洛昔康、洛索洛芬。

又称二线药,包括改善病情抗风湿药(DMARD)及免疫抑制剂。其特点为:起效速度慢;影响血沉、C反应蛋白、类风湿因子等客观指标;干预自身免疫过程,阻止或延缓病情发展。包括:金制剂、青霉胺、柳氮磺胺吡啶、雷公藤多苷、甲氨蝶呤、来氟米特、环磷酰胺、硫唑嘌呤及环孢素等。

3.糖皮质激素

有抗炎和免疫抑制双重作用。可快速起效控制症状、改善病情。

4.生物制剂

可调节机体免疫反应,抑制机体的炎症反应。包括:肿瘤坏死因子抑制剂、白介素-1受体阻滞剂及抗CD20单克隆抗体。

5.免疫吸附

免疫吸附技术与大家所熟知的肾透析技术当属“同门师兄弟”。对于一些症状严重、各指标超标严重、常规药物治疗效果不佳的患者,免疫吸附技术经常能发挥奇效。

免疫吸附疗法是通过体外循环,把高度特异性的抗原或抗体,或有特定物化亲和力的物质(配基)与吸附材料(载体)结合,制成吸附剂。当全血或血浆通过这种吸附剂时,可选择性或特异性地吸附清除体内相应的致病因子,可以相对特异性地去除有害抗体或免疫复合物,更大程度地保留了患者血浆中的有益成分,如血浆白蛋白、凝血因子等,因此不需置换液,大大降低了感染概率。

免疫吸附不仅可以直接清除掉C-反应蛋白,还包括类风湿患者常出现增高的类风湿因子、抗核抗体、循环免疫复合物、冷球蛋白等。

6.微创针刀镜手术(补充)

虽然类风湿关节炎患者手术与C-反应蛋白降低无直接联系,但是部分关节症状严重的患者建议采取微创手术。清除掉滑膜增生的血管翳、破碎的软骨碎片以及骨质游离体等,缓解关节症状、降低炎症发生时的剧烈程度。

说起孩子发热,带孩子去医院,医生接着就会给孩子做血常规、C-反应蛋白检查,做血常规家长都明白,看有没有感染,可是做C反应蛋白是查什么的,就未必清楚了,不管了,医生看病我们配合。那么,C反应蛋白究竟是查什么的呢?它有什么临床意义呢?

儿童疾病需要的检验

C-反应蛋白(英文缩写CRP)是在机体受到感染或组织损伤时,血浆中一些急剧上升的蛋白质(急性蛋白),其具有激活补体、加强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而起到某些调理作用的一种蛋白质,它可以清除入侵机体的病原微生物和损伤、坏死、凋亡的组织细胞。CRP在机体的天然免疫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保护作用。

CRP于1941年在急性炎症患者的血清中被发现,是一种可以结合肺炎球菌C-多糖的蛋白质,因此命名为C-反应蛋白。

近年来,随着医学检验技术迅猛发展,CRP的测定快速、简便、可靠。抽血检验白细胞的同时,即可测定CRP的含量,这使得CRP在临床一线的应用大大增加。

临床血常规检验及CRP

C-反应蛋白在临床检验中之所以越来越适用,除了它快速、简便外,主要它可以作为临床多方面炎症的考虑:

1、C-反应蛋白的升高与感染呈正比: 在各种急性炎症(感染、非感染)、组织损伤、心肌梗塞、手术创伤、放射性损伤等发作后数小时,检验CRP可迅速升高,并有成倍增长之势。当疾病好转时,CRP又迅速降至正常。

2、具有极高的灵敏度: CRP升高与白细胞数成正比,在炎症反应中,CRP一直是感染的风向标,具有非特异性的抗病能力。孩子生病时,CRP非常灵敏,快速反应而升高,恢复正常也快。

3、主要用于临床区别细菌或病毒感染: 大量检验数据证明,如果是细菌性感染,则CRP水平就会升高,而病毒性感染CRP大多正常。

4、是风湿免疫性疾病的观察指标: 如小儿急性风湿热、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各种细菌性感染、肿瘤广泛转移、活动性肺结核;C反应蛋白可作为上述病情观察的重要指标,可预测心肌梗死的相对危险度。

C反应蛋白的检验技术,在感染指标中敏感性高

C反应蛋白(CRP )的正常参考值: 8 mg/ L ,正常应 8 mg/ L , 8 mg/ L 为异常。

哪些常见病需要CRP检验

免疫相关疾病: 如风湿热、幼年特发关节炎、过敏性紫癜等;

感染性疾病: 如麻疹、水痘、手足口病、痢疾、肺结核、寄生虫感染等;

消化系统疾病: 如急性胃肠炎、腹泻等;

呼吸系统疾病: 如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支气管哮喘、肺炎等;

循环系统疾病: 如病毒性心肌炎、心包炎、心衰等;

泌尿系统疾病: 如急性肾小球肾炎、尿道炎、肾病综合征等;或者血液病、受外伤所致急性骨髓炎等。

总之,引起CRP升高的原因有很多,一般儿童细菌性感染时,C反应蛋白会异常升高,灵敏度高,但是是非特异性的,具体病情应根据临床,寻找相关病因,有针对性治疗。

1. C反应蛋白是,简称CRP。 是人体受到感染或组织损伤时,血浆中一些急剧上升的蛋白质, 是一种急性时相反应蛋白,由是一个非常灵敏的指标 ,由炎性淋巴因子,刺激肝脏和上皮细胞合成。

在 感染、创伤、外科手术、急性心肌梗死、肿瘤浸润等 情况时,都可引起C反应蛋白迅速升高,有的甚至可以达到正常水平的2000倍。

2. C反应蛋白属于非特异性的指标。主要用于结合临床病史监测疾病 。比如:

① 评估炎症性疾病的活动度 。

② 监测系统性红斑狼疮、白血病和外科手术后并发的感染。 ③监测肾移植后的排斥反应。

④C 反应蛋白,在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和发展中起重要作用,被看作独立的危险因素。 C反应蛋白的升高反映了动脉硬化,存在低度的炎症过程和粥样斑块的脱落。

经常有一些亲戚朋友在体检后拿着生化结果来询问,为何我的肝肾功能、血脂等指标一切正常,但C反应蛋白会升高呢?另外一些家长因小孩发烧到医院门诊看病时,抽血检查后也会经常听到医生说:“C反应蛋白升高,体内有炎症,需要抗炎治疗。”到底这个C反应蛋白是何方神圣?升高又是怎么回事?

C反应蛋白为何物?

C反应蛋白最早于1930年由美国科学家发现,是体内一种急性时相反应蛋白之一。C反应蛋白具有多种生物学效应,在机体处于感染、炎症、应激状态以及组织损伤时均可升高,由于灵敏度高,所以常作为诊断感染性疾病或风湿免疫及结缔组织病的指标之一,其水平的高低也可以反映疾病的严重程度。在生理状态下,种族、性别、年龄、肥胖和妊娠等因素也可能影响其水平。

C反应蛋白升高是怎么回事?

C反应蛋白儿童和成人的正常值一般为 10mg/L,高于这个数值都可视为升高。虽然C反应蛋白灵敏度高,但其特异性却较差。许多疾病如感染性疾病、风湿免疫性疾病、心脑血管疾病、代谢综合征、手术和创伤等均可使其水平升高,因此单纯以C反应蛋白升高很难说清楚是怎么回事,需要结合临床症状和其他指标来进行分析。比如小孩常常会因发热、咳嗽和咽喉疼痛到医院就诊,如果经过检查发现血白细胞、中性粒细胞和C反应蛋白都升高,诊断为急性扁桃体炎,这时的C反应蛋白升高是由细菌感染引起的。再如一老年患者因天气突然变化出现关节疼痛,抽血检查发现类风湿因子、血沉和C反应蛋白升高,说明该患者为类风湿性关节炎,此时的C反应蛋白升高是由炎症反应导致的。

C反应蛋白应如何降低?

简单来说就一句话,去除诱发C反应蛋白水平升高的因素即可使其降低。例如上面提到的细菌感染和类风湿性关节炎,在使用抗菌药物杀灭致病菌,或者使用抗炎药抑制炎症反应后,C反应蛋白水平自然就会降低。

但实际上并非所有的C反应蛋白升高都需要进行干预,由于其太灵敏,有时候会出现无法解释的轻度升高,但检查者没有任何不适,如体检偶然发现C反应蛋白轻度升高,其它一切正常,这时其实无需进行干预,也无需过于担心,即使放心不下,也可以咨询检验科医师或专科医护人员。

参考文献:

[1]张晓慧,李光韬,张卓莉.C反应蛋白与超敏C反应蛋白的检测及其临床意义[J].中华临床免疫和变态反应杂志,2011,5(1):74-79

[2]马爱华,刘盼,郅红蕾,何莹莹,等.急诊发热患者C反应蛋白和降钙素原指标指导抗菌药物选择的临床研究[J],2017,27(4):774-780

后来的研究,进一步证实C反应蛋白升高提示炎症反应,其数值越高,细菌感染的可能性越大。在某些病毒感染,也有可能会升高,不过升高的程度没有细菌感染那么大。当C反应蛋白大于100,细菌感染的可能性高达80%以上。

C反应蛋白升高,还见于其他很多疾病,包括一些非炎症性的疾病,比如肥胖、吸烟、糖尿病、高血压、尿毒症、口服激素后、睡眠障碍、慢性疲劳、少量饮酒、抑郁,等等。

很多人一看到C反应蛋白升高,认为自己所有的病症,都是因为这个蛋白引起人体损伤导致的。其实这是个错误的观点,C反应蛋白只是人体有感染或炎症的一种反应,是一种附带的产物,并非引起疾病的根源。

引起疾病的根源,在于细菌、病毒等微生物的感染,治疗应该治疗这个感染的根本,而不是去想方设法把C反应蛋白降下来。 事实上,也没有这样的药物,能把一种血液循环中的蛋白质降解, 因为每种蛋白质的降解都是有个过程的。

但是,通过C反应蛋白下降,可以提示疾病正在趋向好转。比如一些细菌感染,通过治疗以后提问回复正常,C反应蛋白会逐渐下降。如果C反应蛋白一直居高不下,说明炎症反应还没有消退,病情还可能处在进展中。

C反应蛋白虽然是炎症反应过程中的一种产物,但对人体是所起的作用是一种积极的作用。 因为C反应蛋白具有抗炎症的作用,能够帮助人体的免疫系统对病原体进行识别,并增强对坏死细胞和凋亡细胞的清除。

因此,对这个问题回答的建议是:积极找到C反应蛋白升高的原因,治疗引起C反应蛋白升高的原发疾病,比如,是否有细菌和病毒感染以及一些免疫风湿异常等疾病。

C反应蛋白,简称CRP,指在机体受到感染或组织损伤时血浆中一些急剧上升的蛋白质(急性蛋白)。说的简单一点它就像我们国家的军队一样,C反应蛋白升高就相当于国家军队数量增多了,无非两个原因会导致一个国家军队数量增加:战争或突发事件发生。这下懂了C反应蛋白升高的意义了吧。

什么原因导致C反应蛋白升高?概过起来就是两个原因:

刚刚已经跟大家讲了,它升高无非就是战争或者其他应急状态。那么我们想想敌人都打到家门口了,我们除了应战还能怎么办?发生了灾情,我们除了救灾没有别的选择了。无论战争或者救灾,我们都需要好的装备,所以说它升高了,我们就只能治疗了。具体治疗方法要依据不同情况进行,不同的疾病有不同的方法,就像打仗或者救灾也要看情况带不同的武器和装备,故治疗方法在此不一一表述。

大家肯定听说或者见过C—反应蛋白,因为它是我们 儿科很常用的指标,尤其是像现在在这个流感高发季节,是一个比较普遍的检查项目 。像很多时候我们的小孩感冒发烧,我们医生都会给开血常规检查的同时查让你的小孩再查一个C—反应蛋白。 那么查出来这个C—反应蛋白高到底是怎么回事?应该如何降低? 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这个话题。

C反应蛋白,是一种急性时相反应蛋白。大家看到这个“急性时相”,也大概能猜到这个蛋白一般什么时候会比较常见!

就是我们人体在受到外伤、烧伤、炎症刺激、急性感染、以及心梗等“急性事件”时候一般会查这个C反应蛋白 ,因为这时候往往我们血浆当中的这一些蛋白质水平会出现明显升高或者降低, 而C反应蛋白是其中的一个 ,像还有α1抗议蛋白酶、结合珠蛋白、纤维蛋白原等也会,只不过这个C反应蛋白,可以说是这么多异常变化蛋白当中是相对比较敏感的,而且运用最为广泛的,最常用于评估我们感染的严重程度!

那么为什么我们平时报告单又会看到有所谓的 超敏C反应蛋白 ? 这跟C反应蛋白难道有什么不一样?

实际上这是 同一种物质 ,为什么会有不同的说法?

实际上这跟我们用的检测方法不同有关。

像我们平时如果只有 常规的免疫比浊法 来检测这个C反应蛋白,由于检测方法的限制, 我们最小只能测到大于10mg/L的C反应蛋 白,而假如我们的C反应蛋白变化幅度没那么大,比如用于评估我们的冠心病、脑卒中和周围血管疾病等这些血管病变风险的时候,如果我们还是用这个免疫比浊法,那么我们很可能看到的结果是正常的,因为变化不大,有变化也测不出来呀。

所以,这时候我们就需要有一个更加敏感的检测方法来测这个C反应蛋白,而就有了这个叫做超敏C反应蛋白东西,通过 利用乳胶增强技术来增强检测的敏感性,使较低水平的C反应蛋白浓度也能够被准确地检出 ,而这也就 被称之为超敏C反应蛋白(hs-CRP) 。

假如这个超敏C反应蛋白测出来发现 8mg/L,那么我们往往考虑它是一种炎症表现。 而它如果你是用于评估心血管事件风险,它只需要是 3mg/L,就能告诉我们这个人属于心脑血管事件高风险 ,但这种评估,往往只是一种血管的风险评估,并不适用于急性胸痛病人, 也就是说假如这个是已经出现急性胸痛了,我们反而不查这个超敏C反应蛋白 ,因为这种更 适用于冠心病等心血管疾病的长期或者短期风险评估 ,因为它只是和我们的血管动脉粥样硬化密切相关的一个指标,假如我们动脉粥样硬化时候有一些容易脱落不稳定斑块,这时候可能我们的超敏C反应蛋白可能就会有所异常,根据具体检测数值不同,风险也不同。

所以,像有时候有些人说自己年纪大了, 想体检查一下自己有没有发生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应该查什么?

很多时候我们抽血只会查个血脂,实际上我们说还可以查一下这个超敏C反应蛋白, 假如这两个指标都高,那无疑肯定比你单个高,心血管疾病风险要更高,对于早期预防心血管疾病是非常有帮助的 。

但是有时候我们很多人单纯查到自己血脂正常,就觉得自己没什么心血管风险,实际上这是不对的, 像临床上,有很多血脂正常,但一查超敏C反应蛋白也高,也需要服用的他汀类的药来治疗和预防的 !

所以,所谓的超敏C反应蛋白,其实就是用了更加先进的检测技术,查出更加微量的C反应蛋白!

因此,就很明朗了!

我们查普通的C反应蛋白,主要是为了看有没有感染以及感染程度;而查超敏C反应蛋白它主要作为评估冠心病、脑卒中和周围血管疾病的这些血管病变的风险。

刚刚上面已经说过了,C反应蛋白是一种急性时相反应蛋白, 当我们遇到感染、炎症等时候,就会短时间内出现一个明显浓度改变,激活补体,促进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从而达到防御作用 ,是一个非常好的一个炎症急性期的指标,尤其是对于炎症早期时候,是一个非常好的检测指标。

一般什么时候会出现?

正常情况下,当我们一个人出现炎症,这个C反应蛋白会在12-24小时出现改变,所以我们平时查这个C反应蛋白,有时候发现是正常的,还可能是因为查的太早。

而且一般情况下, 像我们小孩感冒发烧查血,基本上以C反应蛋白10mg/L作为到底是病毒感染引起的感冒发烧,还是细菌感染导致的 !

假如 10mg/L,那一般就是病毒感染引起的,而假如这个C反应蛋白 10mg/L,那基本上就是要怀疑有细菌感染, 同时我们可以结合血常规进行综合判断 。

像在病毒感染的时候, 一般这C反应蛋白可以略升高、或者不升高,甚至维持在正常水平 ,所以有时候我们说查出一个结果,并不是说结果正常就没什么事。

而且这个C反应蛋白,还可以用来检测治疗效果,比如你这个病因消除,痊愈了,它也会在相对较短时间内恢复正常。

那我们说小孩感冒发烧,可不可以只查这个C反应蛋白?

不可以的,一般我们医生是不会只查C反应蛋白,因为它 虽然很敏感,但是它特异性不强 ,并不是说只有细菌感染才会引起,像做过大手术、受外伤等以后,它也会有一个增高。

所以,我们一般会把血常规和C反应蛋白医生查,这可以让我们更加准确反映疾病的类型和程度,而且还可以指导我们更加合理使用药物,尤其是可以 防止抗生素滥用 !

所以C反应蛋白高了怎么办?

其实很简单,那就是药到病除,自然退!

当我们有感冒、发热的时候,要想知道是细菌还是病毒感染,一般要到医院验个血常规,其中很可能包含C反应蛋白(CRP)这个检测项目。如果这个值升高有什么意义呢?

CRP经常和血常规一起检测来鉴别细菌和病毒感染,如果CRP和中性粒细胞同时升高,那么细菌感染的可能性高,反之病毒感染可能性高。CRP的正常值范围为0-8mg/L,当其检测数值在20mg/L以上时意义更大。另外,像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免疫系统疾病也会出现CRP值升高,还有研究表明心肌梗死时CRP值也会升高。临床上如果检测出CRP明显升高,应该依次排除上述疾病并积极治疗,如果病治好了这个指标也会降至正常。

G549 癌变·畸变·突变 G481 癌症进展 A003 安徽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M031 安徽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K027 安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H002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 A009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G012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G786 安徽医学 Q906 安徽医药 G013 安徽中医学院学报 Z549 安全与环境学报 H340 桉树科技 F044 氨基酸和生物资源 G550 白血病·淋巴瘤 R024 半导体光电 R063 半导体技术 G741 蚌埠医学院学报 U521 包装与食品机械 U645 保鲜与加工 E045 暴雨灾害 N017 爆破 N012 爆破器材 N006 爆炸与冲击 A652 北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G002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A005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U019 北京服装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J030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 Y001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 T020 北京化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X014 北京交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M030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 G500 北京口腔医学 N001 北京理工大学学报 H025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H263 北京农学院学报 G004 北京生物医学工程 A010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L530 北京石油化工学院学报 G016 北京医学 R018 北京邮电大学学报 G620 北京中医药 G017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A570 编辑学报 N101 变压器 G410 标记免疫分析与临床 T098 表面技术 E135 冰川冻土 N008 兵工学报 R730 兵工自动化 N085 兵器材料科学与工程G018 病毒学报 C060 波谱学杂志 V040 玻璃钢/复合材料 A808 渤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M005 材料保护 M103 材料导报 Y007 材料工程 M010 材料开发与应用 M008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报 M006 材料科学与工艺 N026 材料热处理学报 M009 材料研究学报 * M704 材料与冶金学报 K512 采矿与安全工程学报 H009 蚕业科学 H525 草地学报 H234 草业科学 H527 草业学报 H538 草原与草坪 E543 测绘工程 E600 测绘科学 E615 测绘科学技术学报 E510 测绘通报 E152 测绘学报 E164 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 L017 测井技术 Y022 测控技术 R711 测试技术学报 H001 茶叶科学 G264 肠外与肠内营养 N024 车用发动机 E113 沉积学报 E547 沉积与特提斯地质 E102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G670 成都医学院学报 G019 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 V050 城市规划 V028 城市规划学刊 X043 城市轨道交通研究 X046 城市交通 H023 畜牧兽医学报 H218 畜牧与兽医 N060 传感技术学报 R532 传感器与微系统 G458 传染病信息 X010 船舶工程 X633 船舶力学 * X635 船海工程 G322 创伤外科杂志 * G552 磁共振成像 D013 催化学报 E144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E146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R051 大电机技术 H038 大豆科学 U512 大连工业大学学报 X024 大连海事大学学报 H005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X001 大连交通大学学报 J024 大连理工大学学报 G020 大连医科大学学报 E109 大气科学 * E091 大气科学学报 L512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L004 大庆石油学院学报 S086 单片机与嵌入式系统应用 H040 淡水渔业 N004 弹道学报 T500 弹性体 T941 当代化工 Y503 导弹与航天运载技术 * Y585 导航与控制 N019 低温工程 V020 低温建筑技术 C055 低温物理学报 E133 地层学杂志 E130 地理科学 E584 地理科学进展 E639 地理空间信息 E315 地理信息世界 E305 地理学报 E310 地理研究 E527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E024 地球化学 E142 地球科学 E115 地球科学进展 E004 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 E153 地球物理学报 A072 辽宁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G850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G646 辽宁中医杂志 U037 林产工业 T017 林产化学与工业 H740 林业科技开发 H280 林业科学 H281 林业科学研究 H102 林业调查规划 G880 临床超声医学杂志 G607 临床儿科杂志 G276 临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 G271 临床放射学杂志 Q908 临床肺科杂志 G501 临床肝胆病杂志 G291 临床骨科杂志 G664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G658 临床荟萃 G345 临床急诊杂志 G204 临床检验杂志 G310 临床精神医学杂志 G881 临床军医杂志 G287 临床口腔医学杂志 G222 临床麻醉学杂志 G317 临床泌尿外科杂志 G257 临床内科杂志 G230 临床皮肤科杂志 G309 临床神经病学杂志 G802 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 G423 临床肾脏病杂志 G797 临床输血与检验 G256 临床外科杂志 G942 临床误诊误治 G855 临床消化病杂志 Q909 临床小儿外科杂志 G261 临床心血管病杂志 G293 临床血液学杂志 Q913 临床眼科杂志 G673 临床药物治疗杂志 G274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Q910 临床肿瘤学杂志 T231 磷肥与复肥 G491 岭南心血管病杂志 N023 流体机械 H748 麦类作物学报 T060 煤化工 K504 煤矿开采 K038 煤炭工程 K005 煤炭科学技术 K017 煤炭学报 D027 煤炭转化 K009 煤田地质与勘探 H037 棉花学报 G056 免疫学杂志 B017 模糊系统与数学 N087 模具工业 N107 模具技术 S015 模式识别与人工智能 T077 膜科学与技术 N084 摩擦学学报 U533 木材工业 M655 纳米技术与精密工程 J050 南昌大学学报工科版 A013 南昌大学学报理科版 G047 南昌大学学报医学版 R117 南方电网技术 V089 南方建筑 H069 南方农业学报 H068 南方水产科学 G023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B016 南京大学学报数学半年刊 A025 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T011 南京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Y026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 N011 南京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H033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H021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A061 南京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 E120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学报 G058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R008 南京邮电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G059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A008 南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W590 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 G288 脑与神经疾病杂志 G662 内科急危重症杂志 G523 内科理论与实践 E104 内陆地震 A026 内蒙古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A111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汉文版 G513 内蒙古医学院学报 P004 内燃机学报 W002 泥沙研究 U504 酿酒科技 A110 宁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G665 宁夏医科大学学报 * H071 农产品质量与安全 T034 农药 T924 农药科学与管理 H404 农药学学报 H279 农业工程学报 Z008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H773 农业环境与发展 H278 农业机械学报 H286 农业生物技术学报 H222 农业现代化研究 V032 暖通空调 H219 排灌机械工程学报 U602 皮革科学与工程 U604 皮革与化工 G759 齐鲁医学杂志 N041 起重运输机械 E021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E361 气候与环境研究 E352 气象 E566 气象科技 E359 气象科学 E001 气象学报 E633 气象与环境学报 * X532 汽车安全与节能学报 X018 汽车工程 X013 汽车技术 P001 汽轮机技术 * G595 器官移植 Y009 强度与环境 C007 强激光与粒子束 X021 桥梁建设 U018 青岛大学学报工程技术版 G061 青岛大学医学院学报 T012 青岛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H267 青岛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U535 轻工机械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 2013 2013年 新入选 CODE 期刊名称 N059 中国机械工程 A079 中国基础科学 R066 中国激光 R013 中国激光医学杂志 G852 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 G241 中国急救医学 G192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 G560 中国计划生育和妇产科 G907 中国计划生育学杂志 G105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G787 中国健康教育 G784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N108 中国舰船研究 T075 中国胶粘剂 G233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G239 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 G206 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 G323 中国康复 G400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G106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G107 中国抗生素杂志 A098 中国科技论坛 A583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S133 中国科技资源导刊 A108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A106 中国科学化学 A081 中国科学基金 A007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报 A109 中国科学技术科学 A107 中国科学生命科学 A105 中国科学数学 A103 中国科学物理学力学天文学 Z317 中国科学信息科学 A102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 Y003 中国空间科学技术 G441 中国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K030 中国矿业 K015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 G247 中国老年学杂志U001 中国粮油学报 G447 中国临床保健杂志 G108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G536 中国临床神经科学 G794 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G221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G870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 G109 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 G544 中国临床药学杂志 G814 中国临床医生 G974 中国临床医学 G304 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 G110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H212 中国麻业科学 G613 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 G598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K037 中国煤炭地质 G582 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 G297 中国美容整形外科杂志 K036 中国锰业 H211 中国棉花 G111 中国免疫学杂志 Y028 中国民航大学学报 K550 中国钼业 G303 中国男科学杂志 H273 中国南方果树 G422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G277 中国内镜杂志 R524 中国能源 U609 中国酿造 W005 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H958 中国农学通报 H027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H567 中国农业科技导报 H030 中国农业科学 H210 中国农业气象 H221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G311 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 G226 中国普通外科杂志 G269 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 G776 中国全科医学 H081 中国热带农业 G629 中国热带医学 Z546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G112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U052 中国乳品工业 E124 中国沙漠 G366 中国社会医学杂志 G114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G242 中国神经免疫学和神经病学杂志 G268 中国生化药物杂志 H555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H044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F255 中国生物工程杂志 F002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G115 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报 G258 中国生物制品学杂志 G715 中国生育健康杂志 L001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F047 中国实验动物学报 G883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G853 中国实验诊断学 G273 中国实用儿科杂志 G228 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 G305 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 G867 中国实用口腔科杂志 G267 中国实用内科杂志 G686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G272 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G872 中国实用眼科杂志 U635 中国食品添加剂 G429 中国食品卫生杂志 U007 中国食品学报 U563 中国食物与营养 H317 中国兽药杂志 H326 中国兽医科学 H225 中国兽医学报 G796 中国输血杂志 G926 中国数字医学 H290 中国水产科学 H020 中国水稻科学 * W557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学报 H295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T022 中国塑料 G211 中国糖尿病杂志 T068 中国陶瓷 G521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G561 中国体视学与图像分析G444 中国体外循环杂志 G101 中国天然药物 U501 中国调味品 X004 中国铁道科学 G437 中国听力语言康复科学杂志 R083 中国图象图形学报 H350 中国土地科学 H233 中国土壤与肥料 G116 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 G373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G959 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 G517 中国微生态学杂志 G988 中国卫生检验杂志 S725 中国卫生经济 G253 中国卫生统计 G716 中国卫生政策研究 G752 中国卫生质量管理 K035 中国钨业 M022 中国稀土学报 F025 中国细胞生物学学报 G841 中国现代普通外科进展 G623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G885 中国现代手术学杂志 G237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G849 中国现代应用药学 G284 中国消毒学杂志 G765 中国小儿急救医学 G845 中国小儿血液与肿瘤杂志 G298 中国斜视与小儿眼科杂志 G117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G718 中国心血管病研究 G380 中国心血管杂志 G203 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 G082 中国新生儿科杂志 G250 中国新药与临床杂志 G747 中国新药杂志 G727 中国性科学 G232 中国胸心血管外科临床杂志 G118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G908 中国学校卫生 G675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 G633 中国血液净化 G119 中国循环杂志 G756 中国循证儿科杂志G645 中国循证心血管医学杂志G396 中国循证医学杂志H208 中国烟草科学U647 中国烟草学报E303 中国岩溶G619 中国眼耳鼻喉科杂志G318 中国药房G120 中国药科大学学报G121 中国药理学通报G122 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G878 中国药师G220 中国药物化学杂志G227 中国药物警戒G248 中国药物依赖性杂志G713 中国药物应用与监测G621 中国药物与临床G009 中国药学杂志G755 中国药业M628 中国冶金G809 中国医刊G123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G124 中国医疗器械杂志G679 中国医疗设备G306 中国医师进修杂志G313 中国医师杂志G236 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G125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G911 中国医学伦理学G471 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G622 中国医学物理学杂志G127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G193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S591 中国医学装备G519 中国医药G644 中国医药导报G924 中国医药导刊T019 中国医药工业杂志G531 中国医药生物技术Q918 中国医院G454 中国医院管理G243 中国医院药学杂志G314 中国疫苗和免疫G130 中国应用生理学杂志G706 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H205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U032 中国油脂 M028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 H099 中国预防兽医学报 G753 中国预防医学杂志 V039 中国园林 G131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X012 中国造船 U012 中国造纸 U033 中国造纸学报 H204 中国沼气 G600 中国针灸 H067 中国真菌学杂志 G945 中国职业医学 G347 中国中西医结合耳鼻咽喉科杂志 G843 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 G757 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杂志 G846 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杂志 G758 中国中西医结合外科杂志 G528 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 G182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G132 中国中药杂志 G240 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 G632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G524 中国中医急症 G749 中国中医眼科杂志 G832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G642 中国肿瘤 G133 中国肿瘤临床 G636 中国肿瘤临床与康复 G255 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 N072 中国铸造装备与技术 G667 中国综合临床 G529 中国卒中杂志 G299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G134 中国组织化学与细胞化学杂志 G502 中华保健医学杂志 G135 中华病理学杂志 G195 中华超声影像学杂志 G136 中华传染病杂志 G408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G137 中华创伤杂志 G138 中华儿科杂志 G139 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G743 中华耳科学杂志 G140 中华放射学杂志 G141 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 G251 中华放射肿瘤学杂志 G474 中华肺部疾病杂志电子版 G286 中华风湿病学杂志 G142 中华妇产科杂志 G689 中华妇幼临床医学杂志电子版 G262 中华肝胆外科杂志 G231 中华肝脏病杂志 G235 中华高血压杂志 G143 中华骨科杂志 G728 中华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杂志 G691 中华关节外科杂志电子版 G263 中华行为医学与脑科学杂志 G335 中华航海医学与高气压医学杂志 G144 中华航空航天医学杂志 G145 中华核医学与分子影像杂志 G146 中华护理杂志 G555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G302 中华疾病控制杂志 G174 中华检验医学杂志 G147 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 G159 中华精神科杂志 G579 中华口腔医学研究杂志电子版 G148 中华口腔医学杂志 G280 中华口腔正畸学杂志 G149 中华劳动卫生职业病杂志 G639 中华老年多器官疾病杂志 G833 中华老年口腔医学杂志 G876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G150 中华老年医学杂志 G692 中华临床感染病杂志 G693 中华临床免疫和变态反应杂志 G824 中华临床营养杂志 G152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G153 中华麻醉学杂志 G154 中华泌尿外科杂志 G282 中华男科学杂志 G155 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 G736 中华内分泌外科杂志 G156 中华内科杂志 G157 中华皮肤科杂志 G254 中华普通外科杂志* G462 中华普外科手术学杂志电子版 G158 中华器官移植杂志 G473 中华腔镜泌尿外科杂志电子版 * G463 中华腔镜外科杂志电子版 G526 中华全科医师杂志 G515 中华全科医学 G505 中华乳腺病杂志电子版 G472 中华疝和腹壁外科杂志电子版 G900 中华烧伤杂志 G197 中华神经科杂志 G976 中华神经外科疾病研究杂志 G160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G446 中华神经医学杂志 G161 中华肾脏病杂志 G737 中华生物医学工程杂志 G162 中华实验和临床病毒学杂志 G703 中华实验和临床感染病杂志电子版 G163 中华实验外科杂志 G773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G367 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 G848 中华手外科杂志 G506 中华损伤与修复杂志电子版 G739 中华糖尿病杂志 G164 中华外科杂志 * G761 中华危重症医学杂志电子版 G165 中华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杂志 G296 中华围产医学杂志 G740 中华卫生杀虫药械 G793 中华胃肠外科杂志 G166 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 G167 中华显微外科杂志 G847 中华现代护理杂志 G285 中华消化内镜杂志 G978 中华消化外科杂志 G168 中华消化杂志 G169 中华小儿外科杂志 G892 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 G170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G171 中华胸心血管外科杂志 G172 中华血液学杂志 G191 中华眼底病杂志 G173 中华眼科杂志 G873 中华眼视光学与视觉科学杂志 G990 中华眼外伤职业眼病杂志Q920 中华医学超声杂志电子版 S590 中华医学教育探索杂志 G705 中华医学教育杂志 G307 中华医学科研管理杂志 G489 中华医学美学美容杂志 * G915 中华医学图书情报杂志 G175 中华医学遗传学杂志 G176 中华医学杂志 G194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G591 中华医院管理杂志 G610 中华胰腺病杂志 G177 中华预防医学杂志 G178 中华整形外科杂志 G859 中华中医药学刊 G910 中华中医药杂志 G858 中华肿瘤防治杂志 G179 中华肿瘤杂志 G039 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K001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H053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A550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G599 中南药学 G180 中日友好医院学报 G181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A036 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X539 中外公路 S020 中文信息学报 G842 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 G597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G442 中西医结合学报 R775 中兴通讯技术 G183 中药材 G564 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 G685 中医学报 G681 中医药导报 G764 中医药通报 G943 中医药信息 G812 中医药学报 G010 中医杂志 G643 中医正骨 G184 肿瘤 G185 肿瘤防治研究 G412 肿瘤学杂志 G522 肿瘤研究与临床G695 肿瘤预防与治疗 H103 种子 J021 重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X029 重庆交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N757 重庆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A512 重庆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G186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G225 重庆医学 R559 重庆邮电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N022 轴承 H026 竹子研究汇刊 N075 铸造 N081 铸造技术 N034 装备环境工程A133 装备学院学报 N990 装甲兵工程学院学报 Z022 资源科学R737 自动化技术与应用S026 自动化学报N013 自动化仪表 S501 自动化与仪表R611 自动化与仪器仪表 A905 自然杂志 E137 自然灾害学报 Z012 自然资源学报G229 卒中与神经疾病N088 组合机床与自动化加工技术G701 组织工程与重建外科杂志 L018 钻井液与完井液 H034 作物学报 H410 作物研究 H202 作物杂志 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 2013年9月27日只整理了这些,抱歉

免疫技术在食品检测中的应用论文

好难啊..............................................................................................................................................................................................................................................................................................................................................................................................................................................................................................................................................................................

生物技术是应用微生物、动植物细胞或细胞器、酶,在最适宜条件下,生产有价值的产物或进行有益过程的技术。近年来,随着生物技术在食品生产与开发中的应用,用生物程序生产细胞或其代谢物质来制造食品,改进传统生产过程,使食品工业得到了飞速发展,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利用基因工程、细胞工程技术对食品资源进行改造与改良;二是利用生物技术产品进行二次开发,形成新的产品,如功能性低聚糖、食品添加剂等;三是利用酶工艺、发酵技术、生物反应器等对传统食品加工工艺进行改造,降低能耗、提高产率;四是利用发酵工程、酶工程技术将农副原材料加工成商品,如酒类、调味品、酸奶类等。此外,与食品生产相关领域,如食品包装、质量检测、三废处理等方面,生物技术也得到了广泛应用。1 生物技术生物技术以生命科学为基础,是一门跨学科的综合性科学,是研究生物学、医学、农业与食品科学的基础工具,主要包括基因工程、蛋白质工程、细胞工程、酶工程和发酵工程等5个方面。1.1 基因工程基因工程又叫遗传工程,是分子遗传学和工程技术相结合的产物,是生物技术的主体。基因工程是指用酶学法将异源基因与载体DNA在体外进行重组,将形成的重组因子转入受体细胞,使异源基因在其中复制并表达,从而改造生物特性,生产出目标产物的高新技术。主要包括重组DNA、基因缺失、基因加倍、导人外源基因以及改变基因位置等分子生物学技术手段。基因工程技术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主要涉及微生物、植物和动物,通过对被加工材料的处理,生产出符合人们需要的基因食品。基因工程能够培育和创造出自然界所没有的新的生命形态。目前,用这种技术已培育出多种“工程细菌”,可以用来生产诸如含有生长激素、胰岛素、干扰素的功能食品和可食单细胞蛋白等,在食品工业中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1.2 蛋白质工程蛋白质工程是在基因重组技术、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分子遗传学等学科基础之上,融合蛋白质晶体学、蛋白质动力学、蛋白质化学和计算机辅助设计等多学科而发展起来的新兴研究领域。蛋白质工程,又称“第二代基因工程”,是按人们的意志创造出适合人类需求的,具有不同功能的蛋白质,创造出世界上原来不曾有过的新蛋白质及其众多的新产品,利用蛋白质工程可以生产具有特定氨基酸顺序、高级结构、理化性质和生理功能的新型蛋白质,可以定向改造酶的性能,生产新型营养功能食品,以全新的思路发展食品工业。其内容主要有两个方面:①根据需要合成具有特定氨基酸序列和空间结构的蛋白质;②确定蛋白质化学组成、空间结构与生物功能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之上,实现从氨基酸序列预测蛋白质的空间结构和生物功能,设计合成具有特定生物功能的全新蛋白质,这也是蛋白质工程最根本的目标之一。1.3 细胞工程细胞工程是应用细胞生物学方法,按照人们预定的设计,有计划地保存、改变和创造遗传物质的技术。包括细胞培养、细胞核移植、细胞器摄取、染色体片断重组、细胞融合及细胞代谢物的生产等。虽然目前工业规模的细胞培养仍有一定难度,但该技术仍然是继微生物技术以后当代生物技术的重要发展领域。利用细胞杂交和细胞培养可生产具有独特香味和风味的食品添加剂,如香草素、可可香素、菠萝风味剂以及高级天然色素,如咖喱黄、紫色素、花色苷素、辣椒素、靛蓝等,而且培养的色素含量高,色调和稳定性好。1.4 酶工程酶工程是指在一定的生物反应器内,利用酶催化作用,将相应的原料转化成有用物质,其应用领域已经遍及农业、食品、医药、环境保护、能源开发和生命科学理论研究等各个方面。酶工程包括各种酶的开发和生产、酶的分离和纯化技术、酶或细胞的固定化技术、固定化酶反应器的研制以及酶的应用等方面。随着基因工程、细胞工程等高新技术应用于酶工程领域,不断研究开发出更多的新品种、新用途、高活力的酶类,同时酶的固定化技术,酶分子修饰技术及模拟酶技术也得到更快发展。1.5 发酵工程发酵工程是利用微生物的某些特定功能,通过现代工程技术手段生产有用物质或直接把微生物应用于工业生产的方法和过程,包括培育优良菌种、发酵生产某些代谢产物、生产微生物菌体、改造某些天然物质等。发酵工程可用于工业化生产预定的食品或食品功能成分。利用发酵工程技术所取得的成就涉及到新食品配料、食品加工的催化剂、饮料稳定剂、D一氨基酸及其衍生物制造以及废弃物利用和食品品质的检测等。2 生物技术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2.1 食品资源及食品品质的改良利用基因工程,对用于食品资源的动植物,利用基因转移或DNA重组,使其蛋白质、脂肪、淀粉等营养要素的含量、性质、结构朝着有益人们身体健康的方向转移和发展。如提高水稻胡萝b素含量、谷物赖氨酸含量、马铃薯固形物含量、改变植物油组成中不饱和脂肪酸比例。应用基因工程技术,可以将任何生物的性状转移到植物、动物和微生物中,这项技术已用于改造或转化当今用作食品的植物、动物和微生物。采用基因工程改造的面包酵母可使得面粉的膨发性提高,所得面包更松软可口。Brigitte Ronnow等通过替代面包酵母或啤酒酵母中的Gall80或MIGI基因,解除了糖蜜发酵过程中的随着蜜二糖分解形成的葡萄糖对该基因编码的酶蛋白的抑制作用,从而最终提高酒精产率。用现代发酵工程改造传统发酵食品,最典型的是使用双酶法糖化工艺取代传统的酸法水解工艺,用于生产味精。利用优选的微生物菌群发酵,缩短发酵周期,提高原料利用率,改良风味和品质。在蛋白质食品加工中,用磷脂酶A进行活性面筋的改性;用肽链内切酶、醛脱氢酶等方法除去蛋白臭;用肽链内切酶方法生产人造肉和粉末蛋白质也取得了成功。在啤酒的生产中采用基因工程和蛋白质技术将 一乙酰乳酸脱羧酶基因克隆到啤酒酵母中进行表达,可明显降低啤酒中双乙酰含量,从而改善啤酒风味。利用基因工程技术不但可以成倍地提高酶活力,而且还可以将生物酶基因克隆到微生物中,构建基因工程菌来生产酶制剂,生产出的酶制剂不仅催化活性、稳定性得到提高,而且用于食品中可使蛋白质、碳水化合物和脂肪发生改性。例如,蛋白酶可以改善蛋白质的溶解性;新型食品酶制剂转谷氨酰胺酶可以使蛋白质分子间发生交联,因而可用于增加大豆蛋白的胶凝性能,使其具有更好的加工品质。在食品加工过程中,适量地添加一些酶类,可以改善产品的色泽、风味和质构,如用葡萄糖氧化酶可去除蛋液中的葡萄糖,改善蛋制品的色泽;葡萄糖苷酶可用于果汁和果酒的增香;木瓜蛋白酶可分解胶原蛋白,用于肉制品的嫩化。对于含有难消化成分的食品,可以通过添加一些酶类,改善这些食品的营养和消化利用性能。2.2 在食品检测中的应用生物技术检测方法具有特异的生物识别功能、极强的选择性,与现代的物理化学方法相结合,产生一些简单、结果精确、灵敏、专一、微量和快速的检测方法。生物技术检测方法的应用几乎涉及到了食品检验的各个方面,包括食品品质评价、质量监督、生产过程的质量监控及食品科学研究。目前常用的检测方法主要有: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USA)、聚合酶链式反应(PCR)、DNA探针。2.3 在农副产品深加工方面的应用生物技术可以迅速提高农副产品加工能力和水平,使我国农副产品加工技术在整体上实现跨越式发展,甚至能在一些重大关键技术领域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利用遗传工程技术选择培育对乙烯敏感性低的新品种,从基因工程角度解决农副产品的保鲜问题,以便向食品行业、医药行业提供更多的易于贮藏的工业原料。肉类保鲜方面,重点在于提高综合品质以及瘦肉、嫩肉和肥肉的综合利用;奶制品方面重点是发酵乳制品、双歧杆菌发酵乳等;鱼类产品方面重点是从淡水鱼内脏、鱼眼、精卵巢中分离提取有效成分,不断推出保健制品和药物制品;将以前废弃不用的农副产品下脚料如麦秸、稻草、豆秸、木屑、枝叶、玉米秆、薯蔓等植物纤维素资源,通过生物转化,生产一些重要的生物产品。2.4 生产功能食品及新型食品用酵母或细菌等微生物菌体发酵得到的单细胞蛋白(SCP),含有丰富的蛋白质、碳水化合物、维生素、矿物质等,营养价值极高。而富硒酵母的生产开辟了发酵工艺应用于微量元素生产的新途径。利用转基因手段从目的供体物种体内获得带有特定优良遗传性状的DNA片段,直接或通过载体导入被改造物种即“受体物种” 的胚胎内,培育出优良的新品种,如生长速度快、抗病力强、肉质好的转基因兔、猪、鸡,这将大力推动畜牧业的发展,为改善人们的膳食结构提供一条新的思路和方法。利用发酵技术和酶技术可生产双歧杆菌增殖因子,如低聚果糖、低聚半乳糖、低聚甘露糖、低聚木糖等;利用酶技术,如木聚糖酶、B一葡聚糖酶、 一淀粉酶及其他降解细胞壁的酶类可生产膳食纤维素;还可生产各种活性肽,如降压肽、抗氧化肽、减肥肽、预防肝性脑病肽和心血管疾病肽等,提高人类的营养水平和健康状况 。3 展望生物技术的迅猛发展必将影响到工业、农业、医药、食品等众多领域,将有助于解决能源、粮食、疾病和环境污染等一系列全球性的重大问题,给人类带来难以估量的经济效益。我们要充分利用生物技术迅猛发展的契机,重视食品生物技术的研究,利用现代生物技术,促进我国食品工工业的改革,实现我国食品工业健康有序地发展。

食品检测与食品安全姓名: 姓名:卢周舟 学号: 学号:43208419 得分: 得分: 摘要: 由于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我国食品相关行业生产力水平远远达不到发达 摘要: 国家水平,而且食品企业诚信意识不强(尤其是民营、私营企业) 、食品消费价值水平低下、 安全意识观较差,种种原因,造成了我国食品安全问题仍十分严峻。食品安全控制已成为当 务之急。主要针对食品中的添加剂、毒素、有害微生物等对人身体有害或可能要害的成分进 行食品检测。随着科技的进步,食品检测在未来面临着更多的机遇和挑战。 关键词: 关键词:食品安全,食品检测,添加剂,毒素,农药残留,微生物,基因芯片,免疫学 技术,仪器分析 引论 民以食为天,毋须置疑,食品安全问题关系到每个人的健康,影响着社会的稳定发展和 不断进步。如若不能把好食品安全关,势必造成重大人身安全事故,造成社会秩序的紊乱, 最终影响执政党的地位和形象, 阻碍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 运用高科技实施高质量的食品检 测工作势在必行! 1 我国食品安全问题概述 当前形势下,我国颁布了《食品卫生法》和《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等相关法律,用以规 范食品安全相关问题,并在省市地区各级政府建立了食品安全管理条例。2010 年以来,我 国食品安全状况相对以前来说,有着明显的提升。在 2010 年上半年的食品抽样检测中,其 合格率超过了 90%,并且保持着进出口食品高合格率。然而,由于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 段, 我国食品相关行业生产力水平远远达不到发达国家水平, 而且食品企业诚信意识不强 (尤 其是民营、私营企业) 、食品消费价值水平低下、安全意识观较差,种种原因,造成了我国 食品安全问题仍十分严峻,具体表现为:1)微生物污染食源现象严重。毋庸置疑的是,致 病性微生物所导致相关疾病是当前食品安全面临的首要问题, 就我国而言, 大部分的食物中 毒都是由于致病性的微生物而引发。 致病性微生物在我国常见的一般有以下几种: 沙门氏菌、 肠出血性大肠杆菌、 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 微生物污染食源的现象每年都呈上升的趋势。 2)施肥以及农药导致食品安全问题。毫无疑问,中国是个农业大国,大米、小麦以及蔬菜 种植过程中,大量使用化肥、农药以及生长调节剂,往往使食品在源头就被污染,大面积、 大剂量地使用化肥、农药,会导致食物中硝酸盐积累增加,世界卫生组织公布的食物致癌物 质中,亚硝酸盐是最为主要的,其对人体的伤害是巨大的。当前农药残存也是构成食品安全 问题的重要因素,有机蔬菜是当前最为火热的话题。3)由于生产经营者的法律意识淡薄, 更有良知缺乏的问题,致使食品生产加工领域假冒伪劣问题突出。4)食品添加剂滥用问题。 食品在加工过程中,不可避免投入各种添加剂,来迎合不同人体口感要求,然而,不法加工 组织肆意添加防腐剂、色素以及各种化学保鲜物质,导致食品安全隐患大大升高,如媒体报 [1] 道中涉及的三氯氰胺奶粉案以及地沟油案。 食品安全事件频发 检测责任与机遇并存 食品产业链上的各个环节, 都相当关注安全及质量问题, 包括如何加强企业本身的食品 安全意识以及道德观念。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的颁布实施,食品安全在食品 行业管理中的重要性日益显现, 并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食品安全已经成为当今社会 焦点话题。 食品安全与品质检测水平是构建和完善中国食品安全保障体系的重要环节和技术支撑。 食品安全正日益上升为全民重视的高度。无论是国内生产的食品,还是国外的泊来品,都应 该有一整套可操作的检测、监控程序。特别是当某个食品出现问题时,职能部门更应该在第 一时间介入调查,以科学公正的态度,拿出令人信服的检测结果和评估报告,如此一来,既 维护了商家的利益,又保护了消费者的利益。 国内食品检测的暴露漏洞 食品检测是进、出市场的最后一关,可是在一些地方或有或无,形同虚设,暴露了食品 检测存在“短腿”。我国许多企业的关键检测仪器和设备检测能力差,检测灵敏度低,检测 技术落后,食品安全问题主要集中在微生物超标,农兽药残留超标,食品添加剂超标,有毒 有害物质超标,检出有害生物等传统检验项目中。 防堵食品安全监管漏洞刻不容缓。目前中国虽然建立了由质检、工商、食药监、医疗卫 生等部门组成的食品监督体系, 但上述部门的工作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已经程式化, 检查之前 事先通知,或者让商家主动送检,这种做法难以检出问题。 据悉,现行的食品安全监管体制实行的是分段监管,涉及到农业、林业、渔业、质监、 工商、 卫生、 食品药品、 出入境检验检疫等多个部门,食品检验机构分散、 低水平重复建设、 重复检测、检测信息不能共享等问题随之衍生。因此,整合“检测计划、检测经费、检测信 息、 检测能力”四项就成了食品安全工作的重中之重, 但是关于如何整合却没有现成的经验 可供借鉴。 食品安全控制已成为当务之急 随着经济的发展,农业生产中大量使用化肥、农药、兽药,地球的生态环境正在遭受着 前所未有的破坏,食品的质量和安全受到威胁,进而威胁人类自身的健康和安全?此外,化 学添加剂、转基因等技术的应用,也增加了人们对食品安全问题的忧虑。因此,食品安全控 制已成为当务之急。 食品安全涉及食源性危害关键检测技术和实验室检测能力, 发达国家在食品安全卫生控 制方面呈现两个明显趋势:一是安全卫生指标限量值逐步降低;二是检测技术日益趋向于高 技术化、系列化、速测化和便携化。因此,在我国“十一五”规划中已将提高企业的自检自 控能力列为发展目标之一,对食品生产企业严格实施食品安全市场准入制度,从企业保证 “菜篮子”产品质量安全的必要条件抓起,采取生产许可,出厂强制检验等监督措施?在促 进食品出口方面推行从养殖场, 种植基地等原产地到出口离境的全过程监管, 帮助和监督出 口生产企业按照进口国的要求进行生产和管理,确保出口产品质量,对进口的食品,利用食 品安全控制技术与方法,加大检测力度,确保进口食品符合国家的安全卫生要求,使我国的 [2] 食品质量安全保障体系得到大幅度的提高,全面提升我国食品产业的质量水平。 2 食品检测的主要内容 食品添加剂的检测 食品添加剂是指为改善食品品质和色、 香、 味以及为防腐和加工工艺的需要而加入食品 中的化学物质或天然物质。目前,全世界发现的各类食品添加剂有 14000 多种。截止 1999 年我国允许使用的食品添加剂有 l587 种。食品添加剂是食品工业的基础原料,对食品的生 产工艺、产品质量、安全卫生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但是违禁、滥用以及超范围、超标准使用添加剂,都会给食品质量、安全卫生以及消费 者的健康带来巨大的损害。 食品添加剂的种类和数量越来越多, 对人们健康的影响也就越来 越大。 随着研究的不断改进和发展, 原来认为无害的添加剂, 近年来发现还可能存在慢毒性、 致癌作用、致畸作用及致突变作用等各种潜在的危害,因而更加不能忽视。 食品加工企业必须严格遵照执行食品添加剂的卫生标准,加强卫生管理,规范、合理、 安全地使用添加剂,保证食品质量,保证人民身体健康。食品添加剂的分析与检测,则对食 品的安全起到了很好的监督、保证和促进作用。 譬如硝酸盐和亚硝酸盐是肉制品生产中最常使用的发色剂。 在微生物作用下, 硝酸盐还 原为亚硝酸盐,亚硝酸盐在肌肉中乳酸的作用下生成亚硝酸,而亚硝酸极不稳定,可分解为 亚硝基,并与肌肉组织中的肌红蛋白结合,生成鲜红色的亚硝基肌红蛋白,使肉制品呈现良 好的色泽。 但由于亚硝酸盐是致癌物质——亚硝胺的前体, 因此在加工过程中常以抗坏血酸 钠或异构抗坏血酸钠、烟酰胺等辅助发色,以降低肉制品中亚硝酸盐的使用量。我国《食品 添加使用卫生标准》(GB2760—1996)规定:亚硝酸盐用于腌制肉类、肉类罐头、肉制品时的 最大使用量为 /kg, 硝酸钠最大使用量为 /kg, 残留量(以亚硝酸钠计)肉类罐头 不得超过 /kg,肉制品不得超过 /kg。亚硝酸盐可通过盐酸萘乙二胺法测定当 量,硝酸盐可经沉淀蛋白质、除去脂肪后,将样品提取液通过镉柱,使其中的硝酸根离子还 原成亚硝酸根离子。 2.2 食品中常见毒素和几种典型毒素的性质和检测方法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每天都会接触到由不同公司,不同地方生产的食品。但在近几年, 国内经常出现食品质量问题。五年前,肯德基的鸡翅被发现加入了工业染料苏丹红。随后, 问题咸蛋又发现含有工业染料苏丹红。不法商人用 “瘦肉精”喂养猪只,令食用的猪肉里 含有对人体心脏有害的“瘦肉精” 。市场用孔雀石绿养鱼,令鱼类中含有有害物质孔雀石绿。 去年,又发现三鹿奶粉中非法添加有害物质三聚氰胺。 食品安全不但发生在国内,而且在我们身边也经常发生。 2007 年暨南大学珠海学院就 发生了一起严重的食物中毒事件, 不少师生感到身体不适。 学生因为进食不干净食物发生肠 胃炎的事件时有发生。质量不安全食品也在市场上泛滥。 因此,食品质量问题不得不引起人们关注。 食品中常见毒素有霉菌毒素, 动物性天然毒素和植物性天然毒素。 其中食品中常见的霉 菌毒素有黄曲霉毒素,展青霉毒素,单端孢霉烯族化合物,玉米赤霉烯酮,杂色曲霉素,棒 曲霉素,岛青霉毒素和其他霉菌毒素。常见的动物性天然毒素有动物肝脏中的毒素,河豚毒 素,岩蛤毒素,螺累毒素和组胺。常见的植物性天然毒素有氰苷,红细胞凝集素,皂苷,龙 [3] 葵碱,秋水仙碱,棉酚和毒蘑菇。 譬如黄曲霉毒素是黄曲霉(Aspergillus flavus) 和寄生曲霉()等的代 谢产物,主要存在于霉变的花生、 谷物、 果仁和大米等食物中,食用油等制品中也经常发现黄 曲霉毒素。 它是由黄曲霉和寄生曲霉代谢产生的一组化学结构类似、 致毒基团相同的化合物, 目前已分离鉴定出 18 种,主要是黄曲霉毒素 B1、B2、G1、G2 以及由 B1 和 B2 在体内经过 羟化而衍生成的代谢产物 M1、M2 等,B1 为毒性及致癌性最强的物质。B1 是二氢呋喃氧杂 萘邻酮的衍生物,即含有一个双呋喃环和一个氧杂萘邻酮(香豆素) ,前者为基本毒性结构, [4] 后者与致癌有关。 黄曲霉毒素对人类健康的危害主要是由于人们食用被黄曲霉毒素污染的 食物,途径有二,其一是由受黄曲霉毒素(主要为 B1) 污染的植物性食物摄入,其二是经饲料 而进入奶或乳制品(包括乳酪、 奶粉等) 的黄曲霉毒素(主要为 M1) 。 黄曲霉毒素 B1 的半数 致死量为 0. 36 mg/ kg 体重,属特剧毒的毒物范围(动物半数致死量 10 mg/ kg ,它的毒性 比氰化钾大 10 倍,比砒霜大 68 倍) ,它引起人的中毒主要是损害肝脏,发生肝炎、肝硬化、 [5] 肝坏死等。因此,黄曲霉素的检测方法在食品检测中极为重要。 国内外有关黄曲霉素 B1 的检测方法主要有:薄层色谱法、酶联免疫测定法、高效液相 色谱法和荧光光度法。试验采用了免疫亲和柱对饲料中黄曲霉素 B1 进行净化,对高效液相 [6] 色谱荧光检测方法进行了研究,为监控饲料中黄曲霉素 B1 提供了简便可行的方法。 食品中有害微生物 现代食品行业, 有很多有害的微生物严重危害食品的品质和人们的健康, 甚至会引起一 些严重的疾病。而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对各类食品的需求也日益增大,因有害微生物引起 的各类食物中毒事件也逐渐增多。然而,使用传统的检测方法即非选择性和选择性增菌、生 长法及血清学鉴定虽然比较准确,但费力、耗时,一般需 4—7 d 才能完成。此外,低水平 的病原菌污染,食品加工后导致菌体的“致伤”及食品其它成分的干扰等因素,使得传统的 检测方法受到了一定的限制。 因此,需及时发现致病菌,控制污染及其可能对人体健康产生的危害。分子生物学技术 的发展使得许多食品工作者得以寻求更为快速有效的方法来检测病原菌, 以期增加敏感性和 显著地减少检测时间。其中,PCR 技术是比较有效,也是应用得最为广泛的一种检测方法之 [7] 一。 3 食品安全检测发展方向分析 随着用硫磺熏制毒辣椒、毒粉丝案,用病死猪肉加工肉馅案,用罂粟壳加工卤肉案,劣 质奶粉导致大头娃娃案,三氯氰胺以及苏丹红等一个个食品安全事件被媒体揭露,一个个重 要的问题摆在眼前: 如何有效加强食品安全检测?食品安全检测技术趋势如何?为了保障我 国食品安全,政府启动并实施了一系列食品安全保障体系建设的重大举措:制订了一系列与 食品安全相关的法律和法规,发布了一系列涉及食品安全的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初步建立 了我国食品安全保障体系,而其技术支撑就是食品安全检测技术和仪器。 基因芯片检测技术趋势 早前 Anthony 等人建立了一个在短时间内通过测定致病性微生物含量的方法来快速检 测食品安全性能,其通过 158 例经血培养鉴定为阳性的样品进行检测,其有效合格率达到 80%。Carl 等针对四种细菌(大肠埃希菌、痢疾杆菌、伤寒杆菌、空肠弯曲菌)的单一研究, 而推出了基因检测法,此法大力提高了检测的精度,而且节省检测时间,可操作性强。其主 要方法是:从水以及食品中,分离出相关的致病性微生物或者是其他微生物,通过沙门菌、 志贺菌和大肠埃希菌的标准菌株作对照,比较观察相关细菌的特征,从而得出相关微生物的 致病因子。基因芯片检测技术与常规检测方法、PCR 检测方法相比较而言,其检测细菌的种 类广泛,检测的合格率高达 99%,检测时间大大缩短。基因芯片技术一般而言,其检测时间 为四个小时,传统的 PCR 技术需要八个小时。基因芯片检测技术的发展,大力变革了食品安 全检测相关理念,尤其是对前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检测。因为当前形势来看,对于转基因食品 的安全问题,争议很大,而且现今仍没有通行的检测方法,但是基因芯片检测技术可以对转 基因食品进行精确地检测。 利用分析当前通用的基因报告以及各种基因特意片段, 将其制成 [8] 芯片样品,然后与被检测的食品进行简单杂交,即可准确判定转基因食品的特征性能。 免疫学技术 免疫学技术是利用抗原和抗体直接的反应, 加之免疫相关技术来检测细菌。 免疫学技术 的优点是可直接选择细菌,而不需要对细菌进行分离,直接通过免疫法进行细菌的筛选。因 为抗原与抗体间的反应种类很多,所以,免疫学方法也不统一,当前在食品安全检测中,常 常用到的是免疫磁珠分离法、免疫力检测试剂条、免疫乳胶试剂、免疫酶技术、免疫深沉法 或免疫色谱法等。免疫法具备非常高的精确度,被检测食品可通过增菌后,在短时间中便能 检测到,而且更为突出的一点便是,抗原与抗体之间的反应时间相当短。在免疫磁珠分离大 方法中,能迅速采集以及浓缩大量的食品中的微量细菌,并分析其危害性,可以有效预防 TDH 阳性副溶血性弧菌所带来的食物中毒。而胶体金免疫层析法能准确地检测出沙门氏菌, 通过抗体的置入能有效形成免疫层析条, 组织此类细菌的相关危害, 为当前食品安全检测提 [9] 供了良好的前景。 农药残存检测技术趋势 目前绝大多数色谱农药残留的检测都是通过选择性的检测器:电子俘获检测器(ECD) 、 氮磷检测器(NPD) 、火焰光度检测器(FPD) 、荧光检测器、质谱(MSD)以及近几年发展起来 的免疫分析检测方法。ECD 主要用于检测有机氯、菊酝类等含卤素的农药,灵敏度非常高; NPD 主要用于检测含氮、磷的有机磷、氨基甲酸脂类等农药;FPD 主要检测有机磷类农药; 荧光检测器主要用于液相色谱仪的氨基甲酸酝类农药的衍生化检测。 近年来, 随着农药事业 的发展,农药残留检测的验证技术需要重新认识。MSD 是验证分析最常用的技术,也可以用 于定量分析,但价格昂贵、技术要求高。自从出现毛细管色谱柱后,二维色谱发展很快。使 用不同的两个仪器或使用一个具有双柱(不同极性) 、双通道、双检测器的仪器,一次取样 可同时获得两组信息。美国 FDA、欧共体等都是先采用此法作定性检测的。此法比较适合中 国实际, 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刘长武等人研究出二维色谱快速检测数十种农药的检测方法。 美国已经报道利用快速扫描技术在大约 1h 定性定量检测几百种不同类型的农药。色谱等仪 器分析技术对于检测技术人员和仪器要求较高, 但可以对于农药残留进行定性定量分析、 可 以检测几种甚至几百种已知和未知的农药,检测灵敏度高,可以提供科学准确、公正的检测 数据,作为仲裁依据。作为一种实验室快速检测技术,可以与现场快速检测技术结合,发挥 [10] 各自优势,增加监督管理的力度。 转基因食品检测技术 对于转基因食品, 尚无统一的定义。 可以理解为含有转基因生物成分或者利用转基因生 物生产加工的食品。 转基因食品, 也可以是多种不同的转基因生物及非转基因生物的混合物。 目前转基因食品主要来源于转基因植物。 对转基因产品的安全性, 一直是世界各国及联合国 等国际组织关心的焦点问题,2000 年联合国通过了“生物安全议定书” ,得到了全世界绝大 多数国家的认可,并已生效。该议定书中最重要的措施之一就是对转基因产品要进行检验, 以明确其种类, 确定是否是已批准的或已获得许可的转基因产品, 以防止一些具有风险的转 基因产品任意扩散,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总的来说转基因食品检测方法主要有 3 种: (1) 核酸检测方法, 它包括了聚合酶链式 Fxj~PCR、 连接酶链式反应(LCR、 指纹图谱法 RFLP, AFLP 及 RAPL 等)、 探针杂交法等; (2)蛋白质检测方法, 包括蛋白质单向电泳、 蛋白质双向电泳、 [11] Westem 杂交分析及 ELISAl(3)酶活性检测方法等。 基因芯片技术可以解决大数量基因检测问题,是一种更有效、快速,特别是高通量的检 测方法。基因芯片又称 DNA 微阵列,是指将许多特定的寡核甘酸片段或基因片段作为探针, 有规律地排列固定于支持物上形成的 DNA 的分了阵列。 芯片与待测的荧光标记样品的基因按 碱基配对原理进行杂交后, 再通过激光共聚焦荧光检测系统等对其表面进行扫描即可获取样 品信息。我国开发的转基因产品检测芯片基本上能实现:确定是否是转基因产品、是哪种转 基因产品、 是否是我国已批准的转基因产品。 目前研制的芯片能检测国内外已批准商品化转 基因作物物种:大豆、玉米、油菜、棉花、马铃薯、烟草、西红柿、木瓜、西葫芦、甜椒等; 含有启动子、终止子、筛选基因与报告基因等通用基因位点用作筛选是否是转基因产品,含 有并包括抗虫、耐除草剂、雄性不育与育性、恢复基因等各物种特定的目的基因,及品种特 异的边界序列用于确定是哪种转基因品种。 仪器分析的趋势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各个国家在食品安全卫生控制方面,正在逐步降低安全卫生 指标限量值,这对食品安全检测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方面食品安全检测技术日益趋向 于高技术化、系列化和智能化,使检测仪器朝着高灵敏度和高选择性的复杂仪器体系发展, 分析方法的联用成为仪器分析的一个热点;另一方面,现场检测仪器在小型便携化的同时,向 专业化、速测化、自动化和智能化、信息化纵深发展。高灵敏度、高选择性的新型动态分析 检测和无损检测方法及多元参数的检测技术成为检测技术的发展趋势。 生物传感器技术、 生 物芯片技术和电子鼻等仿生感觉技术必将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所以目前的食品现场快速检 测主要呈现 5 大趋势:(1)由于高新技术的应用,检测能力不断提高,检测灵敏度越来越高, 残留物的超痕量分析水平已达到 10-7g;(2) 在保证检测精度的前提下, 食品检测所需时 间越短越好。检测速度不断加快,智能化芯片和高速电子器件与检测器的使用,使食品安全 检测周期大大缩短;(3)选择性不断提高,高效分离分段、各种化学和生物选择性传感器的 使用,使在复杂混合体中直接进行污染物选择性测定成为可能;(4)由于微电子技术、生物 传感器、智能制造技术的应用,检测仪器向小型化、便携化方向发展,使实时、现场、动态、 快速检测正在成为现实。 )目前市场上的食品安全快速检测技术产品大多是进口产品或 (5 国外技术生产的产品, 检测成本很高。检测产品国产化,研究生产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 的食品安全快速检测技术产品是大势所趋。 针对我国的特殊国情, 目前我国基层单位很多速测技术的应用还只处于定性或半定量水 平, 易用型的小型化仪器的应用是目前和今后快速检测技术的发展趋势。 另外食品样品复杂 多样,前处理烦琐费时,建立快速检测方法的同时进一步完善样品的前处理方法,研制适合 的小型前处理装置,对于缩短现场快速测定时间及提高测定的准确性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1】张经华 北京市理化分析测试中心食品安全检测 能力建设 与应用 【2】 2010-8-6 中国设备网 2 【3】暴铱,郭磊,陈佳,林缨,谢剑炜. 生物毒素检测技术研究进展.分析化 3 学,2009,37(5);764-771 【4】李书国,陈辉,李雪梅,任媛媛. 粮油食品中黄曲霉毒素检测方法综述. 粮油食品科 4 技,2009,17(2);62-65 【5】丁平,侯亚莉,程晓伟。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饲料中黄曲霉素 B1。饲料研究,2006, 5 9:61-63 【6】黎健豪 食品中常见毒素和几种典型毒素的性质和检测方法 6 【7】叶云,容元平 PCR 技术检测食品有害微生物的应用 7 【8】蒋士强 1 我国食品安全保障体系建设和检测技术的现状[ J ] 1 分析仪器, 2008, (3) : 8 1 - 61 【9】解立斌, 黄建, 霍军生. [ J ]. 国外医学: 卫生学分册, 2007, 34 (7) : 192 - 196. 9 【10 10】张彦峰. [D ]. 天津: 南开大学 10 【11 11】CC Rosa, HJ Cruz,MV, et al1Op tical biosensor based on nitrite reduc2tase 11 immobilised in controlled pore glass[ J ]1Biosensors and Bioelec2tronics, 2002, 17 (1 - 2) : 45 - 521

通过碱基互不配对原则,可以检验出食品中病毒

标记免疫分析与临床投稿

《标记免疫分析与临床》是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医学刊物,按照普及与提高相结合、临床应用与基础研究兼顾的原则,刊登标记免疫分析、核素诊断与治疗等领域的理论、应用与方法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和经验总结;以及与免疫分析有关的分子生物学、生物化学、微生物学、临床检验学、细胞生物学等领域内的新进展、新技术;抗体理论和抗体标记技术等方面的文章。

文题字数不超过20个字; 临床研究、基础研究、方法研究三个栏目的文章需有中英文摘要和3~5个关键词,摘要内容依次按目的、方法、结果、结论以第三人称撰写,中英文摘要的内容必须相互对应,英文摘要请放在文中关键词下; 第一页下方附作者简介或者通讯作者简介,有基金项目的请注明项目名称及编号。 中外文参考文献格式:参考文献四字顶左格,序号加方括号。每条文献包括主要作者,文章题目,若文献为期刊,要写出期刊名,年份,卷(期),页码;若文献为图书,须有书名,版次,出版地,出版者,年:页码。杂志文章题目后加[J],图书名后加[M]。

问题一:腹腔镜外科杂志是核心期刊吗 ? 不属于全国中文核心,现为中国科技核心期刊。教育部主管,山东大学主办的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学术期刊,是全国腹腔镜专业刊物,也是中华医学会外科分会腹腔镜内镜外科学组的专业性期刊。 问题二:国内知名外科杂志有哪些 创伤外科杂志、 腹部外科腹腔镜外科杂志、 肝胆外科杂志、 肝胆胰外科杂志、 国际骨科学杂志、 国际泌尿系统杂志、 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 、国际外科学杂志、 国际移植与血液净化杂志、 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河南外科学杂志颈腰痛杂志、 脊柱外科杂志、临床骨科杂志、 临床泌尿外科杂志 、临床麻醉学杂志 、临床外科杂志 、岭南现代临床外科、 中华内分泌外科杂志、 中国伤残医学生物骨科材料与临床研究 实用骨科杂志 、中国美容整形外科杂志 、实用手外科杂志 、肾脏病与透析肾移植杂志 、外科理论与实践现代泌尿生殖肿瘤杂志 、 现代泌尿外科杂志 、 中华消化外科杂志 、中国骨与关节外科、 中国骨质疏松杂志、 局解手术学杂志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中国美容医学 中国男科学杂志 、中国普通外科杂志、 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 中国烧伤创疡杂志、 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问题三:最新医学类科技核心期刊有哪些? 太多了 只能写下部分的,你要发表哪类的医学论文,根据论文情况,选择合适的医学核心期刊。具体的可以私信我。 549 癌变・畸变・突变 G481 癌症进展 G012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G786 安徽医学 Q906 安徽医药 G013 安徽中医学院学报 G002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G500 北京口腔医学 G004 北京生物医学工程 G016 北京医学 G620 北京中医药 G017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G410 标记免疫分析与临床 G018 病毒学报 G992 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 G264 肠外与肠内营养 G670 成都医学院学报 G019 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 G186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G225 重庆医学 * G432 川北医学院学报 G458 传染病信息 G322 创伤外科杂志 G552 磁共振成像 G020 大连医科大学学报 G005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G021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G057 东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G944 东南国防医药 G920 儿科药学杂志 G874 法医学杂志 G893 放射免疫学杂志 G068 复旦学报医学版 G957 腹部外科 G338 腹腔镜外科杂志 G879 肝胆外科杂志 G690 肝胆胰外科杂志 G803 肝脏 G027 广东药学院学报 G026 广东医学 G028 广西医科大学学报 G816 广西医学 G030 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 G031 贵阳医学院学报 G808 贵州医药 G495 国际病毒学杂志 G350 国际病理科学与临床杂志 G936 国际儿科学杂志 G436 国际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 G659 国际妇产科学杂志 G498 国际骨科学杂志 G938 国际呼吸杂志 G929 国际精神病学杂志 G997 国际口腔医学杂志 G930 国际流行病学传染病学杂志 G975 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 G349 国际泌尿系统杂志 G983 国际免疫学杂志 G939 国际脑血管病杂志 G415 国际内分泌代谢杂志 G889 国际皮肤性病学杂志 G426 国际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杂志 G928 国际生物医学工程杂志 S157 国际生殖健康/计划生育杂志 B525 国际输血及血液学杂志 G954 国际外科学杂志 G660 国际消化病杂志 G940 国际心血管病杂志 Q911 国际眼科杂志 G933 国际药学研究杂志 G661 国际医学放射学杂志 G499 国际医学寄生虫病杂志 G984 国际遗传学杂志 G934 国际中医中药杂志 G937 国际肿瘤学杂志 G033 哈尔滨医科大学学报 G899 海军医学杂志 G941 海南医学 G416 海南医学院学报 G035 河北医科大学学报 G641 河北医学 G898 河北医药 G384 河北中医 G301 河北中医药学报 G684 河南中医 G334 湖北中医药大学学报 G548 湖南师范大学学报医学版 G041 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 G336 护理管理杂志 G987 护理学报 G503 护理学杂志 G654 护理研究 G734 护士进修杂志 G340 华南国防医学杂志 G525 华南预防医学 G043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G044 华西药学杂志 G294 华西医学 G077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 G882 环境与职业医学 Z031 环境与健康杂志 G656 环球中医药 G003 基础医学与临床 H245 基因组学与应用生物学 G014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G719 吉林中医药 G452 疾病监测 G439 脊柱外科杂志 A045 暨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医学版 G638 检验医学 ......>> 问题四:腹腔镜手术医生职称要求 发表医学论文是评职称的一个重要依据,所以医学论文的发表必须符合要求才能在职称的评审中被认可,简单总结一般未能符合要求的论文可能存在的几个问题。 医学论文,发表的医学论文稿件 注意事项 所发表的刊物是没有正规刊号的非法期刊。刊物无正规刊号也就是说刊物是非法刊物。对于这一点,大家可以在国家新闻出版署和记者网期刊查询页面里输入刊物名称进行查询,凡查询不到的就是非法刊物。 刊物属于增刊或套刊等情况的假期刊。刊物在期刊查询里可以查询到,但却不被承认,一般是因为发在了增刊,套刊等情况的假期刊上了。 所谓增刊,是指杂志社或杂志编辑部在按正规出刊的同时,私自印刷了多本同封面,不同内容的增刊。这类现象比较难防,因为作案的都是杂志社或编辑部的人员。但作者评职称时,并非全无效。所谓套刊,是指违法分子,私自排版印刷的假刊物。刊号往往是盗用的其他正规刊物的刊号,甚至无刊号。 论文发表的时间不对。评职称发表的论文有时效性。早一年的,或晚过提交材料时间的,均无效。当年的职称评选,一般要求当年发表的论文有效。否则,那评高级职称岂不是要将评初级,中级职称发的论文直接拿来用了。有的作者,没有提前做准备,发表论文时间较晚,错过了职称评选部门要求提交材料的最后时间,因而造成论文用不上而无效。一般刊物从作者投稿到出刊,需要3个多月的时间。比如,目前是7月份,但一般刊物都征稿到了12月份了。如果作者要12月份提交材料,那就需要现在开始投稿了。 署名在第3作者之外。大部分职称评选部门对职称评选要求都是前3署名作者才有效。如果贪多,而多署名,结果会造成,前3署名之外的作者无效。 刊物级别问题造成的无效。不同级别的职称评选要求不同的刊物级别。一般,初级,中级职称评选,对刊物要求都是省级以上刊物。而副高级和正高级职称,则对刊物有一定要求。通常要求其中一篇论文要发在正规核心期刊上。而核心期刊则指四年一评选的北大核心目录内期刊(中文核心期刊)或两年一评选的CSSCI期刊目录(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上。 问题五:中华腔镜外科杂志属于核心期刊吗 属于科技核心,不是中文核心 《中华腔镜外科杂志( 电子版 )》是由国家卫生与计划生育委员会主管,中华医学会主办, *** 总医院承办,中华医学电子音像出版社出版的腔镜专业学术电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标准刊号:ISSN 1674-6899,CN11-9296/R,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被《中国科技核心期刊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收录。 《中华腔镜外科杂志( 电子版 )》是一本在载体形式上与纸媒体相互补充的多媒体光盘期刊( DVD-ROM ),以电子期刊特有的表现形式,图文、声像并茂,具有很强的互动性。同时,以腔镜外科、内镜及相关专业医师和技术人员为主要读者对象,报道腔镜外科领域先进的科研成果、临床诊断治疗技术和经验,以及与腔镜外科技术密切相关的医学和基础理论研究。 问题六:各位,我想发SCI,大家推荐下哪个杂志比较容易发 南昌大学学报医学版(独家) 西部医学 山西医科大学学报 山西医药 临床骨科(浙江二级) 安徽医药 海南医学院学报 实用骨科杂志(中华医学会分会杂志) 胃肠病学与肝病学杂志 上海护理 护理研究 腹腔镜外科杂志(浙江二级) 山东中医 河南中医 现代泌尿外科杂志 口腔颌面部外科杂志 上海口腔 华西口腔 口腔等专刊 温州医学院学报(浙江二级) 实用药物与临床(浙江二级) 肝胆胰外科(浙江二级) 肿瘤学杂志(浙江二级) 中国医师杂志(浙江二级) 中国医药导报(浙江二级) 辽宁中医杂志(浙江二级) *** 护理杂志(浙江二级) 中国药房(浙江二级) 上海针灸(浙江二级) 临床肺科 中国医药导刊 针灸推拿医学英文版(浙江二级) 新疆医科大学学报 实用老年医学杂志 中国现代医生(浙江二级) 浙江二级无课题文章不收,针对小学科及部分发表量少的杂志未列出,尽量指定目录不指定期刊,同时以本单位目录为准! 北大核心2012版(不指定刊物) 医药导报 武汉大学学报医学版 西安交大学报医学版 江苏医药 江苏中医药 这都是可以操作的,先把文章发俺社里,社里审核。。。 问题七:中华腔镜泌尿外科杂志是中华系列期刊吗 中华腔镜泌尿外科杂志(电子版) 主办单位:中华医学会;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 ISSN:1674-3253 CN:11-9287/R 是中华医学会系列的,此期刊为电子期刊 问题八:现代养生杂志2014年2月期刊目录 你好,《现代养生》分上半月刊下半月刊,查相关资料有: 2014年 2 期上半月刊目录 《遵生八笺》载录 马年说马 石柱国 我国各民族的春节习俗 常乐 春光明媚动起来 强健身心益处多 钱伟 蔬果营养冠军排行榜 汪玉珍 饮酒的科学 狄厚清 我们都可能是『温室效应』的制造者 船舷 冬春肺心病患者“衣食住行”养生经 王荣华 五行掌 刘天君,张海波 感谢王长英气功排石救母命之恩 唐小梅,唐小霞 第十一讲 人体必需的营养素――脂肪 布立影 脑动脉硬化症可防可治吗 邱园园 想不到的子宫“中风” 雷鸣 农村公共卫生问题与监管模式的探讨 郭莹 服药须防胃、肝、肾损害 李珍新 人老睡眠差 用药须慎重 张继东 冬虫夏草滋补药膳方 严丽 于谦父亲的养生经 李金鹏 孔子食菖蒲 谢明德 邻居老人写书法降血压 陶诗秀 外婆的核桃养生法 黄茨娅 认识老花眼 让你瞧得远 王淼 父亲的冬日养生三字经 余平 老有所为天地宽 彭忠富 栽培中国特色的“长幼共融”养老文化 雷振岳 为摔倒老人围成“安全岛”也是正能量 刘鹏 为母亲征婚 夏爱华 父母在,不远游 索径 四首养生歌 止敬 学会珍爱自己 林林 简论道、礼与仁 唐加文 冬末春至,该喝什么茶才好 明阳 飘香柚子茶 思泽 教中老年男子瘦身 付秀宏 女性朋友:慎防久坐出现盆腔淤血 小月 夫妻相 长江 用爱唤醒你 佟才录 有诗为伴自安闲 李盛仙 张张年画喜盈门 缪士毅 医疗科技:输血史话――医学输血科技的演进与血型发现 曹秋巧 关于促进北戴河旅游业转型跨越发展的几点思考 贾秀红 信息动态 用细胞膜通道的科学发现解读“小”水大贡献 陆江 人物介绍及作品选 2014年 2 期下半月刊目录 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有了制度安排 《健康报》 健康保障是中国人储蓄首要目标 《健康报》 王国强:完善中医药事业发展政策机制 《健康报》 大病保障:让患者看到更多希望 孔令敏 单独家庭的“两孩成本账” 庄庆鸿,杨雪 事半功倍的看病秘笈 张小田 患者就诊的备、说、听、问 李明 撒拉族患者胆囊摘除术中解剖变异病例报告 马明德,韦晓明 糖尿病足的护理 贺顺全 慢性呼衰患者要学会家庭治疗 林霖 春节后肠胃如何“清洁”调理 康为民 为什么“健康饮食”反而让她衰老? 范志红 春节过后如何调养养生8方调身体驱疲劳 艾美 男人健身七铁律 哈文 中年女性的保健要点 陈希 《黄帝内经》中的养生智慧 金世明 《本草纲目》中的花 温长路 正确认识女性 *** 大溪小河有水 探析胃肠外科中吻合技术的应用 孙建军,刘捷 西咪替丁联合叶酸治疗急性腹泻的临床效果观察 朱小芳 探讨二维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多囊卵巢综合征的价值 孙丽敏,王平,贾琳楠 临床尿常规检验方法对比研究 周蔓青 临床检验中的质量控制研究 李学梅 ......>> 问题九:以下SCI杂志,哪个容易发表 南昌大学学报医学版(独家) 西部医学 山西医科大学学报 山西医药 临床骨科(浙江二级) 安徽医药 海南医学院学报 实用骨科杂志(中华医学会分会杂志) 胃肠病学与肝病学杂志 上海护理 护理研究 腹腔镜外科杂志(浙江二级) 山东中医 河南中医 现代泌尿外科杂志 口腔颌面部外科杂志 上海口腔 华西口腔 口腔等专刊 温州医学院学报(浙江二级) 实用药物与临床(浙江二级) 肝胆胰外科(浙江二级) 肿瘤学杂志(浙江二级) 中国医师杂志(浙江二级) 中国医药导报(浙江二级) 辽宁中医杂志(浙江二级) *** 护理杂志(浙江二级) 中国药房(浙江二级) 上海针灸(浙江二级) 临床肺科 中国医药导刊 针灸推拿医学英文版(浙江二级) 新疆医科大学学报 实用老年医学杂志 中国现代医生(浙江二级) 浙江二级无课题文章不收,针对小学科及部分发表量少的杂志未列出,尽量指定目录不指定期刊,同时以本单位目录为准! 北大核心2012版(不指定刊物) 医药导报 武汉大学学报医学版 西安交大学报医学版 江苏医药 江苏中医药 这都是可以操作的,先把文章发俺社里,社里审核。。。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