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投稿百科

伽利略对自由落体研究论文

发布时间:2024-07-02 11:33:25

伽利略对自由落体研究论文

论伽利略的自由落体运动大家都知道,伽利略曾经在比萨斜塔将同样大小的木球和铁球同时从塔顶下落,木球和铁球几乎同时着地。伽利略通过这一实验事实,推翻了原来的错误学说,提出了新的学说――“自由落体运动”:不同的物体从同一高度自由下落,运动的情况与它们的重量没有关系,都是均匀加速运动。但是,我借助工具书和网络等资料来源查找有关资料后发现,伽利略提出的“自由落体运动”是要有一定的条件的。即要在没有任何阻力的情况下才能成立。但这种没有任何阻力的情况在自然环境中是不存在的,因为有空气阻力的存在。但伽利略的实验结果为什么是同时着落呢?这是因为伽利略的实验地点――比萨斜塔仅有50多米高,而铁球和木球都是比较重的物体,在底空落下时空气阻力几乎没有影响,因此用肉眼看是同时落地。可是如果用精密的仪器进行检测,就会发现其中的差异:铁球比木球先着地。我们由此可以得出:在有空气阻力的情况下,两个物体同时在同样高度的位置同时下落,一定是较重的物体先落地。我们可以用实验来证明这一点。同样是50米,下落物体是羽毛和塑料泡沫,在无风的天气进行实验。同时将羽毛和塑料泡沫在同一高度下落,结果塑料泡沫先落地。也可以运用资料来证明:气象台曾经测量过一滴雨的下落速度:雨点直径是1毫米的小雨,落地速度是4米/秒;雨点直径为2毫米的大雨,落地速度为6米/秒;雨点直径为3毫米的暴雨,落地速度为8/秒。这种现象怎么解释呢?想要知道其中的道理,必须先理解物体下落的“终极速度”。所谓的“终极速度”,就是一个物体在几百米乃至几千米的高空中,向地面下落时,落下的速度会不断的增加,会越来越快。与此同时,空气在与物体摩擦的过程中,空气阻力会越来越大。到了一定的程度时,由于物体重量是一个固定的值,在落下时不会增加,空气阻力就会与物体本身的重量平衡,使物体的下落的速度不会在增加,并保持着空气阻力与物体的重量平衡时的速度,这时候的速度就是物体的终极速度。终极速度也可以理解为物体下落时的最高速度。终极速度和物体着陆时的快慢有什么关联呢?由于每个物每的重量不同,所以终极速度不一样。一个物体越重,受空气阻力的影响就越小,下落的速度就会比较慢到达终极速度,因为空气阻力对一个自由下落的物体影响越小,空气阻力与落体的重量平衡所花的时间就会越长。而轻的物体正好相反,到达终极速度的时间就越短。落体的下落速度与时间是成正比的,晚些到达终极速度的物体,它们的终极速度就会比先到达终极速度的物体快。换句话说,就是重量越大的物体,它下落时的终极速度就越大,从开始下落到落地的时间就越短。我们可以利用物体下落这一知识来解释一些自然现象。如雾,雾是由许许多多小到几微米、几十微米的极细的小水珠组成的。这些小水珠从云层落下来,因为太轻了,立刻就到了下落的终极速度,这个速度是十分小的,用肉眼几乎看不出有什么变化。这也是雾为什么看起来像漂浮在空中的缘故吧。我们的身边有着许许多多的科学,只要你仔细观察,就能发现它们。“物体下落”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不知道对你有没有用处。

(中华论文网)上有好几篇,去看看

自由落体运动伽利略的研究论文

论伽利略的自由落体运动大家都知道,伽利略曾经在比萨斜塔将同样大小的木球和铁球同时从塔顶下落,木球和铁球几乎同时着地。伽利略通过这一实验事实,推翻了原来的错误学说,提出了新的学说――“自由落体运动”:不同的物体从同一高度自由下落,运动的情况与它们的重量没有关系,都是均匀加速运动。但是,我借助工具书和网络等资料来源查找有关资料后发现,伽利略提出的“自由落体运动”是要有一定的条件的。即要在没有任何阻力的情况下才能成立。但这种没有任何阻力的情况在自然环境中是不存在的,因为有空气阻力的存在。但伽利略的实验结果为什么是同时着落呢?这是因为伽利略的实验地点――比萨斜塔仅有50多米高,而铁球和木球都是比较重的物体,在底空落下时空气阻力几乎没有影响,因此用肉眼看是同时落地。可是如果用精密的仪器进行检测,就会发现其中的差异:铁球比木球先着地。我们由此可以得出:在有空气阻力的情况下,两个物体同时在同样高度的位置同时下落,一定是较重的物体先落地。我们可以用实验来证明这一点。同样是50米,下落物体是羽毛和塑料泡沫,在无风的天气进行实验。同时将羽毛和塑料泡沫在同一高度下落,结果塑料泡沫先落地。也可以运用资料来证明:气象台曾经测量过一滴雨的下落速度:雨点直径是1毫米的小雨,落地速度是4米/秒;雨点直径为2毫米的大雨,落地速度为6米/秒;雨点直径为3毫米的暴雨,落地速度为8/秒。这种现象怎么解释呢?想要知道其中的道理,必须先理解物体下落的“终极速度”。所谓的“终极速度”,就是一个物体在几百米乃至几千米的高空中,向地面下落时,落下的速度会不断的增加,会越来越快。与此同时,空气在与物体摩擦的过程中,空气阻力会越来越大。到了一定的程度时,由于物体重量是一个固定的值,在落下时不会增加,空气阻力就会与物体本身的重量平衡,使物体的下落的速度不会在增加,并保持着空气阻力与物体的重量平衡时的速度,这时候的速度就是物体的终极速度。终极速度也可以理解为物体下落时的最高速度。终极速度和物体着陆时的快慢有什么关联呢?由于每个物每的重量不同,所以终极速度不一样。一个物体越重,受空气阻力的影响就越小,下落的速度就会比较慢到达终极速度,因为空气阻力对一个自由下落的物体影响越小,空气阻力与落体的重量平衡所花的时间就会越长。而轻的物体正好相反,到达终极速度的时间就越短。落体的下落速度与时间是成正比的,晚些到达终极速度的物体,它们的终极速度就会比先到达终极速度的物体快。换句话说,就是重量越大的物体,它下落时的终极速度就越大,从开始下落到落地的时间就越短。我们可以利用物体下落这一知识来解释一些自然现象。如雾,雾是由许许多多小到几微米、几十微米的极细的小水珠组成的。这些小水珠从云层落下来,因为太轻了,立刻就到了下落的终极速度,这个速度是十分小的,用肉眼几乎看不出有什么变化。这也是雾为什么看起来像漂浮在空中的缘故吧。我们的身边有着许许多多的科学,只要你仔细观察,就能发现它们。“物体下落”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不知道对你有没有用处。

伽利略对自由落体运动的研究16世纪,意大利学者伽利略对亚里士多德的看法提出了质疑,并对自由落体运动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伽利略对自由落体运动的研究方法大体可归结为以下几点:1发现问题 伽利略发现亚里士多德的观点有自相矛盾的地方。伽利略认为,如果亚里士多德的观点是对的,即重物比轻物下落得快,那么把重物和轻物拴在一起下落,它们将是什么结果呢?照亚里士多德的说法,重物下落得快,轻物下落的得慢,由于两物拴在一起,“轻的”被“慢的”拉着,“慢的”被“快的”拖着,所以两物拴在一起的速度应是不快不慢。同样,照亚里士多德的说法,两物拴在一起,应该是更重了,那它们应该下落得更快。这两个结论都是由亚里士多德的论断推出来的,但得到的却是互相矛盾的结果。可见,亚里士多德的观点是错误的。2提出假设 伽利略认为,重物与轻物应该下落得同样快。他猜想落体运动应该是一种最简单的变速运动,物体的速度应该是均匀变化的。但是,速度的变化怎样才算是均匀的呢?他考虑了两种可能:一种是速度的变化对时间来说是均匀的,即v与t成正比;另一种是速度的变化对位移来说是均匀的,即v与x成正比。3数学推理 伽利略通过数学运算得出:如果v与x成正比,将会得到荒谬的结论;如果v与t成正比,它通过的位移x就与t2成正比。4实验验证 为了便于测量时间,伽利略设法用斜面做实验。他在木制斜槽上蒙上羊皮纸,让铜球从光滑的羊皮斜槽上滚下,通过上百次对不同质量的小球沿不同倾角的光滑斜面越大的定量研究,发现小球沿光滑斜面运动时通过的位移x确实与t2成正比,小球的运动是匀变速直线运动,且倾角一定不同小球的加速度一定,倾角越大加速度越大。5合理外推 伽利略将他在斜面实验中得出的结论做了合理的外推:设想斜面的倾角越接近900,小球沿斜面滚下的运动就越接近于自由落体运动;当斜面的倾角达到900时,小球就做自由落体运动。从而,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度为0的匀加速直线运动,且所有物体自由下落时的加速度都相同。

伽利略用木板制成斜槽蒙上羊皮纸,用铜球从槽上滚下,他用大容器稳定地滴水并用天平称量的方法解决计时问题,测出铜球在斜槽上的位置与时刻,在这样的条件下,对物体沿不同角度的光滑斜面运动的规律进行了上百次的定量研究,得出结论:物体沿光滑斜面运动是匀变速直线运动,进而将斜面倾角趋于90时,推理得: 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为零的匀变速直线运动。 那伽利略为什么要研究自由落体呢? 西方有句谚语:“对运动无知,也就对大自然无知。”运动是万物的根本特性。在这个问题上,自古以来,出现过种种不同的看法,形成了形形色色的自然观。在16世纪以前,亚里士多德的运动理论居统治地位。他把万物看成是由四种元素——土、水、空气及火组成,四种元素各有其自然位置,任何物体都有返回其自然位置而运动的性质。他把运动分成自然运动和强迫运动:重物下落是自然运动,天上星辰围绕地心作圆周运动,也是自然运动;而要让物体作强迫运动,必需有推动者,即有施力者。力一旦去除,运动即停止。既然重物下落是物体的自然属性,物体越重,趋向自然位置的倾向性也就越大,所以下落速度也越大。于是,从亚里士多德的教义出发,就必然得到物体下落速度与物体重量成正比的结论。 亚里士多德的理论基本上是错误的,但这一理论毕竟是从原始的直接经验引伸而来,有一定的合理成分,在历史上也起过进步作用,再加上被宗教利用,所以直到16世纪,仍被人们敬为圣贤之言,不可触犯。 正因为如此,批驳亚里士多德关于落体运动的错误理论,不仅是一个具体的运动学问题,也是涉及自然哲学的基础问题,是从亚里士多德的精神枷锁下解脱的一场思想革命的重要组成部分。伽利略在这场斗争中作出了非常重要的贡献。他认识到通过自由落体的研究打开的缺口,会导致一门广博的新科学出现。请读读他在《两门新科学》中核心的一章,即“第三天的谈话”,开头讲的一段话①: “我的目的,是要阐述一门崭新的科学,它研究的却是非常古老的课题。也许,在自然界中最古老的课题莫过于运动了。哲学家们写的关于这方面的书既不少,也不小,但是我从实验发现了某些值得注意的性质,到现在为止还未有人观察或演示过。也做过一些表面的观察,例如观察到下落重物的自然运动是连续加速的,但还从未有人宣布过,这一加速达到什么程度;据我所知,还没有一个人指出,一个从静止下落的物体在相等的时间间隔里,保持按从1开始的奇数的比数。…… “我考虑更重要的是,一门广博精深的科学已经启蒙,我在这方面的工作只是它的开始,那些比我更敏锐的人所用的方法和手段将会探索到各个遥远的角落。” 关于伽利略的比萨斜塔实验,传说纷纭。有人说,他这个落体实验对亚里士多德的理论是致命一击,由此批驳了亚里士多德的落体速度与重量成正比的说法,得出落体加速度与其重量无关的科学结论;有人说,他用大小相同而重量不等的两个球,得到同时落地的结果;甚至有人说他是用炮弹和枪弹做实验的。有人则过分宣扬伽利略的落体实验,说他是第一个做落体实验的人。 然而,伽利略在《两门新科学》中,并没有提到他在比萨斜塔做过实验。有关这个实验的说法大概来自他晚年的学生维维安尼(Viviani,1622—1703)在《伽利略传》中的一段不准确的回忆。这篇传记是在伽利略死后十几年即1657年出版的。其中有这样一段记述①: “使所有哲学家极不愉快的是,通过实验和完善的表演与论证,亚里士多德的许多结论被他(指伽利略)证明是错的,这些结论在他之前都被看成是神圣不可冒犯的。其中有一条,就是材料相同,重量不同的物体在同样的媒质中下落,其速率并不像亚里士多德所说的那样,与其重量成正比,而是以相等的速率运动。伽利略在其他教授和全体学生面前从比萨斜塔之顶反复地做了实验来证明这一点。” 在伽利略的落体运动定律的形成过程中,斜面实验起过重要作用。他在《两门新科学》中对这个实验描述得十分具体,写道②:“取长约12库比(1库比=厘米)、宽约半库比,厚约三指的木板,在边缘上刻一条一指多宽的槽,槽非常平直,经过打磨,在直槽上贴羊皮纸,尽可能使之平滑,然后让一个非常圆的、硬的光滑黄铜球沿槽滚下,我们将木板的一头抬高一、二库比,使之略呈倾斜,再让铜球滚下,用下述方法记录滚下所需时间。我们不止一次重复这一实验,使两次观测的时间相差不致超过脉搏的十分之一。在完成这一步骤并确证其可靠性之后,就让铜球滚下全程的1/4,并测出下降时间,我们发现它刚好是滚下全程所需时间的一半。接着我们对其他距离进行实验,用滚下全程所用时间同滚下一半距离、三分之二距离、四分之三距离或任何部分距离所用时间进行比较。这样的实验重复了整整一百次,我们往往发现,经过的空间距离恒与所用时间的平方成正比例。这对于平面(也即铜球下滚的槽)的各种斜度都成立。我们也观测到,对于不同的斜度,下降的时间互相间的关系正如作者预计并证明过的比例一样。 “为了测量时间,我们把一只盛水的大容器置于高处,在容器底部焊上一根口径很细的管子,用小杯子收集每次下降时由细管流出的水,不管是全程还是全程的一部分,都可收集到。然后用极精密的天平称水的重量;这些水重之差和比值就给出时间之差和比值。精确度如此之高,以至于重复许多遍,结果都没有明显的差别。” 这个实验设计是安排得何等巧妙啊!许多年来,人们都确信伽利略就是按他所述的方案做的。在历史博物馆中甚至还陈列着据说是伽利略当年用过的斜槽和铜球。 但是,当人们重复伽利略上述实验时,却发现很难得到如此高的精确度。更不能使斜槽的倾斜度任意提高。有人证明,贴了羊皮纸的木槽,实验误差反而更大了。20世纪中叶,科学史专家库依雷(Koyré)提出一种见解,认为伽利略的斜面实验和他在书上描述的其它许多实验一样,都是虚构的,伽利略的运动定律源于逻辑推理和理想实验。这个意见对19世纪传统的看法无疑是一贴清醒剂。因为长期以来形成了一种认识,把实验的作用过于夸大了,好像什么基本定律,包括伽利略的运动定律都是从数据的积累中总结出来的。这种机械论的观点到了20世纪理所当然要受到怀疑论者批评。 然而,伽利略究竟有没有亲自做过斜面实验呢?他为什么会想到用斜面来代替落体?他是怎样做的斜面实验?这个实验在他的研究中起了什么作用? 伽利略没有对自己的工作作过更详细的阐述。但是,他留下了大量手稿和许多著作。人们把他的资料编成了20卷文集,这是研究伽利略的宝贵史料。 从1591年伽利略的那本没有及时发表的小册子《论运动》中可以看出,伽利略很早就对斜面感兴趣了。他在那里主要研究斜面上物体的平衡问题,但也提过下列问题:①为什么物体在陡的平面上运动得更快?②不同的斜面上,运动之比如何?为了使问题更明确,他画了一张图(如图1-1)。他问道:为什么沿AB下落最快,沿BD快于BE,而慢于AB?沿AB比沿BD快多少?他的回答是①. “同样的重量用斜面提升比垂直提升可以少用力,这要看垂直提升与倾斜提升的比例。因此,同一重物垂直下落比沿斜面下降具有更大的力,这要看斜面下降的长度与垂直下落的长度成什么样的比例。” 既然力的大小与斜度成一定比例,落体运动的研究就可以用斜面来代替,按一定比例“冲淡”作用的力,“加长”运动的距离,这样可以比落体更有效地研究运动的规律。 人们从伽利略的手稿中找到了一些证据,证明他早年确曾做过斜面实验。其中有一页手稿画着一幅草图,两个小球正沿不同斜度的斜面向下运动,说明伽利略曾思考过斜面实验。另一页手稿(如图1-2)上记录有如下数据②: 第三列数字是伽利略根据测量数据计算所得。 经过查核,证明伽利略选取的长度单位是punti, 1 punti大约等于 29/30毫米,最大的距离为 2104 punti,相当于 2米。进一步研究,发现要能在2米长的斜面内取得8个相继时间内物体(也许是小球)通过的距离,角度必须限制在°至2°之间。 从纸张的特点可以判定这页数据大约记于1604年。此时看来伽利略还没有确定时间平方关系,因为记录上的第一列数据1、4、9、16……64显然是后加上去的。第三列的数据有几个地方涂改,似乎是伽利略在实验之后对数据作了修正。这些判断有助于说明伽利略的时间平方关系并不是直接从实验得到,而是从别的渠道先有了设想,再用实验加以验证的。 伽利略在这个实验里测量时间的办法肯定也与《两门新科学》中他的描述不同,因为靠称量水重无法取相继的时间间隔。他可能是用乐器的节拍报时,因为他擅长琵琶。这个实验不需要知道时间的绝对值,根据节拍把小球挡住就可以了。

伽利略力学研究:伽利略主要的力学研究工作自由落体问题的研究是伽利略力学研究的突破口。当时在力学问题上流行的是亚里士多德的理论。亚里士多德认为落体以匀速下落,其速度的大小与落体的重量成正比。伽利略首先指出了亚里士多德落体观念的逻辑矛盾。他假定一根不太长的绳子,两端分别系着一块石头,这两块石头的重量不同。那么,这两块石头将以什么速度下落呢?按照亚里士多德的观念,它们的重量是大小两块石头重量之和,所以它们下落的速度比任一块石头单独下落的速度都要快。另一方面,也从亚里士多德的观念出发,大石头下落得快,小石头下落得慢,则当两石头串联在一起时,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大石头快落在下,小石头慢落在上,在大石头带动下,小石头比单独下落时要快些,而大石头被小石头拖后,使之比单独下落时要慢些。即同是应用亚里士多德的观念,得出的是以上两种自相矛盾的结果。所以亚里士多德关于落体的理论从逻辑推理上就不攻自破了。还是眼见为实,伽利略知道仅用逻辑推理是不够的,还必须用人们能够观察到的事实来驳斥亚里士多德的落体观念。相传1589年伽利略登上了意大利的比萨斜塔,让10磅重和1磅重的两个球同时下落。塔下的人都看到,这两个重量不同的球几乎是同时落地的。而根据亚里士多德的落体观念,当大球落到地面时,小球只下落到1/10的高度,这显然不符合眼见的事实。做这个实验之后,伽利略想到,有人会说物体下落速度虽然不是同重量成正比,但重物看起来总是比轻物似乎要落得快一些。由于比萨斜塔只有56米高,相对高度而言,球下落得太快了,肉眼不容易看出两者的差距。所以伽利略就想“冲淡引力”,让球落得慢一些。这样就可以比较容易地得到两个重量不同的球究竟是先后落地,还是同时落地的结论。伽利略是通过斜面实验来达到“冲淡引力”的设想的。他在长约8米的木板上,刻着一条光滑的槽,并放置成一斜面,斜面的夹角可以随意调控。他使重量不同的小球在同一高度沿斜面同时滚下。夹角越小,小球滚得就越慢。这就好比冲淡了引力。伽利略发现,重量不同的球在相同的斜面上滚动的速度是相同的,与斜面的夹角的大小无关。当斜面夹角为90度时,小球的滚动就成了自由下落。于是得出结论:物体自由下落的速度同其重量无关。伽利略为了研究落体运动,不断人为地调整木板与水平面的夹角,观察小球在人为控制下运动,这本身就是一种典型的科学实验(这个实验曾在2002年被英国著名的《物理学世界》杂志的广大读者评为历史上“最美丽”的十大物理实验之一)。伽利略在斜塔上不能“冲淡引力”,他在家里通过斜面实验就可以做到这一点,弥补了斜塔观察活动的不足。

关于伽利略对导数研究的论文

日心说 日心说,也称为地动说,是关于天体运动的和地心说相对立的学说,它认为太阳是宇宙的中心,而不是地球。 哥白尼提出的日心说,推翻了长期以来居于统治地位的地心说,实现了天文学的根本变革。 日心说的历史 通常认为完整的日心说宇宙模型是由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在1543年发表的《天体运行论》中提出的,实际上在公元前300多年的赫拉克里特和阿里斯塔克就已经提到过太阳是宇宙的中心,地球围绕太阳运动。 坚实的大地是运动的这一点在古代是令人非常难以接受的,而另一方面托勒密的地心说体系可以很好的和当时的观测数据相吻合,因此即使在《天体运行论》出版以后的半个多世纪里,日心说仍然很少受到的关注,支持者更是非常稀少。 这里必须指出的一点是,近代以来关于罗马梵蒂冈的地心说和哥白尼的日心说的斗争是被严重夸大的。布鲁诺1600年遭受的火刑,并非因为他支持日心说,而是因为他的泛神论等的宗教思想。 事实上,直到1609年伽利略发明了天文望远镜,并以此发现了一些可以支持日心说的新的天文现象后,日心说才开始引起人们的关注。这些天文现象主要是指:木卫体系的发现直接说明了地球不是宇宙的唯一中心,金星满盈的发现也暴露了托勒密体系的错误。 然而,由于哥白尼的日心说所得的数据和托勒密体系的数据都不能与第谷的观测相吻合,因此日心说此时仍不具优势。直至开普勒以椭圆轨道取代圆形轨道修正了日心说之后,日心说在于地心说的竞争中才取得了真正的胜利。 哥白尼的日心说 哥白尼为阐述自己关于天体运动学说的基本思想撰写题为《短论》的论文。他规定地球有三种运动:1一种是在地轴上的周日自转运动 2一种是环绕太阳的周年运动 3一种是用以解释二分岁差的地轴的回转运动 哥白尼在他的《天体运行论》一书中认为天体运动必须满足以下七点:1不存在一个所有天体轨道或天体的共同的中心 2地球只是引力中心和月球轨道的中心,并不是宇宙的中心 3所有天体都绕太阳运转,宇宙的中心在太阳附近 4地球到太阳的距离同天穹高度之比是微不足道的 5在天空中看到的任何运动,都是地球运动引起的 6在空中看到的太阳运动的一切现象,都不是它本身运动产生的,而是地球运动引起的,地球同时进行着几种运动 7人们看到的行星向前和向后运动,是由于地球运动引起的。地球的运动足以解释人们在空中见到的各种现象 哥白尼用以支持他的学说的论据,主要属于数学性质。他认为一个科学学说是从某些假说引伸出来的一组观念。他认为真正的假说或者定理必须能够做到下面两件事情: 它们必须能够说明天体所观测到的运动。 它们必须不能违背毕达哥拉斯关于天体运动是圆周的和均匀的论断。 当时有许多反对的观点,但是用当时的知识进行了反驳。 反对理由:如果地球在转动,空气就会落在后面,而形成一股持久的东风。 哥白尼答复:空气含有土微粒,和土地是同一性质,因此逼得空气要跟着地球转动。 哥白尼答复:空气转动时没有阻力是因为空气和不断转动的地球是连接着的。 反对理由:一块石子向上抛去,就会被地球的转动抛在后面,而落在抛掷点的西面。 哥白尼答复:由于受到本身重量压力的物体主要属于泥土性质,所以各个部分毫无疑问和它们的整体保持同样的性质。 反对理由:如果地球转动,它就会因离心力的作用变得土崩瓦解。 哥白尼答复:如果地球不转动,那末恒星的那些更庞大的球就必须以极大的速度转动,这一来恒星就很容易被离心力拉得粉碎。 哥白尼答复:离心力只在非天然的人为运动中找得到,而在天然的运动中,如地球和天体的运动中,则是找不到的。 参考资料:

伽利略对运动基本概念,包括重心、速度、加速度等都作了详尽研究并给出了严格的数学表达式。尤其是加速度概念的提出,在力学史上是一个里程碑。有了加速度的概念,力学中的动力学部分才能建立在科学基础之上,而在伽利略之前,只有静力学部分有定量的描述。

伽利略在函数上最突出的贡献是对于微积分这一概念的奠定,虽然是用在了物理学上,但同时也影响了数学界。

论文研究伽利略的生平

伽利略·伽利雷,世界知名科学家,他既是物理学家、天文学家、哲学家又是发明家,他发明了温度计和天文望远镜。是近代实验物理学的开拓者,被誉为“近代科学之父”。伽利略(1564~1642)1564年2月15日生于意大利西北部的比萨城,父亲芬琴齐奥·伽利莱精通音乐理论和声学,著有《音乐对话》一书。1574年全家迁往意大利东部的大城市佛罗伦萨。伽利略自幼受父亲的影响,对音乐、诗歌、绘画以及机械兴趣极浓;也像他父亲一样,不迷信权威。17岁时遵从父命进比萨大学学医,可是对医学他感到枯燥无味,而在课外听家族世交、著名学者O·里奇讲欧几里得几何学和伽利略静力学,感到浓厚兴趣。后来成为伟大的物理学家、天文学家、科学革命的先驱,是人类改变世界的大科学家之一。 伽利略·伽利雷,世界知名科学家,他既是物理学家、天文学家、哲学家又是发明家,他发明了温度计和天文望远镜。是近代实验物理学的开拓者,被誉为“近代科学之父”。 伽利略(Galilei Galileo ,1564-02-15—1642-01-08)。意大利数学家、物理学家和天文学家,近代实验科学的奠基者之一。生于比萨,卒于阿切特里。伽利略家族姓伽利莱(Galilei),他的全名是Galileo Galilei,但现已通行称呼他的名“伽利略”(Galileo),而不称呼他的姓。 伽利略出身于没落的贵族家庭。他父亲芬琴齐奥·伽利莱(Vincenzio Galilei 1520—1591)精通音乐理论和声学,著有《音乐对话》一书。伽利略1572年开始上学。1575年随全家迁居佛罗伦萨,进入修道院学习。1581年伽利略17岁时,在比萨大学学医,但他感兴趣的是数学、物理和仪器制造。以数学和物理见长,因善于辩论而闻名全校。1585年因家贫退学,担任家庭教师,仍奋力自学,专心研究古代希腊人的科学著作。他发明了测定合金成分的流体静力学天平伽利略简介,1586年写出论文《天平》。这项成就引起全国学术界的注意,人们称他为“当代的阿基米德”。1589年写了一篇论固体的重心的论文,获得新的荣誉。比萨大学因此聘他担任数学教授,时年仅25岁。讲授几何学和天文学。此后,他的生活经历了三个时期:在比萨大学任教三年(1589—1591年);在帕多瓦大学任教十八年(1592—1610年);自1610年起,至1642年去世为止,移居佛罗伦萨,任托斯康大公爵的首席哲学家和数学家。1591年父亲病逝,1592—1610因家庭经济负担到威尼斯的帕多瓦大学任教。1609年回佛罗伦萨。1610年起移居佛罗伦萨,中间曾两次去罗马:1611年去表演他的望远镜;1633年去宗教法庭受审。他在力学上的贡献主要在前两个时期,而天文学上的发现和对哥白尼学说的宣传和发展则在第三时期 。1611年到罗马并担任林嗣科学院的院士。1633年以“反对教皇、宣扬邪学”被罗马宗教裁判所判处终生监禁。被宗教法庭定罪以后,早年的力学研究再次成为他的主要工作。1638年以后,双目逐渐失明,晚景凄凉 。1642年1月8日逝世。三百多年后,1979年11月10日,罗马教皇不得不在公开 *** 上宣布:1633年对伽利略的宣判是不公正的。1980年10月又提出重审这一案件,并在罗组成一个包括不同宗教信仰的世界著名科学家委员会来研究伽利略案件的始末,研究科学同宗教的关系,研究伽利略学说的科学价值及其对现代科学思想的贡献 。 伟大的科学巨星——伽利略    伽利略奥.伽利略(Galileo Galilei,1564 - 1642)是意大利文艺复兴后期伟大的天文学家、物理学家、力学家和哲学家,也是近代实验物理学的开拓者。他是为维护真理而进行不屈不挠的战士。恩格斯称他是“不管有何障碍,都能不顾一切而打破旧说,创立新说的巨人之一”。 一.伽利略生平  伽利略于1564年2月15日出生于意大利西部海岸的此萨城,他原籍佛罗伦萨,出身没落的名门贵族家庭。伽利略的父亲是一位不得志的音乐家,精通希腊文和拉丁文,对数学也颇有造诣。因此,伽利略从小受到了良好的伽利略(Galileo Galilei,1564-1642),意大利物理学家、天文学家和哲学家,近代实验科学的先驱者。 1590年,伽利略在比萨斜塔上做了“两个铁球同时落地”的著名实验,从此推翻了亚里斯多德“物体下落速度和重量成比例”的学说,纠正了这个持续了1900年之久的错误结论。 1609年,伽利略创制了天文望远镜(后被称为伽利略望远镜),并用来观测天体,他发现了月球表面的凹凸不平,并亲手绘制了第一幅月面图。1610年1月7日,伽利略发现了木星的四颗卫星,为哥白尼学说找到了确凿的证据,标志着哥白尼学说开始走向胜利。借助于望远镜,伽利略还先后发现了土星光环、太阳黑子、太阳的自转、金星和水星的盈亏现象、月球的周日和周月天平动,以及银河是由无数恒星组成等等。这些发现开辟了天文学的新时代。 伽利略著有《星际使者》、《关于太阳黑子的书信》、《关于托勒玫和哥白尼两大世界体系的对话》和《关于两门新科学的谈话和数学证明》。 为了纪念伽利略的功绩,人们把木卫一、木卫二、木卫三和木卫四命名为伽利略卫星。 人们争相传颂:“哥伦布发现了新大陆,伽利略发现了新宇宙”。

伽利略·伽利雷是意大利文艺复兴后期伟大的科学家,也是近代实验物理学的开拓者,被誉为“近代科学之父”。作为一位维护真理而进行不屈不挠的战士,恩格斯曾赞美他是“不管有何障碍,都能不顾一切而打破旧说、创立新说的巨人之一”。

1564年2月15日,伽利略降生在意大利西部海岸的比萨城,其父亲是一位音乐家。虽然家族此时已没落了,但仍然可以说是出身名门。伽利略从父亲身上遗传了一头火红的头发以及独立和孤傲的性格。

10岁时,伽利略被送到瓦洛姆布洛萨修道院,接受古典教育。从小喜欢机械和数学的他却很快适应了这种清净的生活,这也一度让父母担忧他成为终生僧侣。于是,在他14岁时,父亲将他接回了家。17岁时,虽遵父命入比萨大学学医,但孤傲的伽利略不顾教授们反对,独自钻研古籍、进行实验。后来,家庭出现变故,无力负担学费,伽利略没有拿到毕业证书就离开了比萨大学。离开学校的他并没有放弃对科学的执着和追求。在此期间,他攻读了许多科学著作,并做了大量的实验,也发表了很多有影响力的论文,据说还发明了军用指南针。

伽利略的论文和发明受到了科学界的关注,因而他从21岁就开始在大学教授数学课程。1589年,年仅25岁的他因发表了一篇关于固体重心的论文,在科学界引起了广泛关注。虽然没有拿到毕业证,但比萨大学仍视伽利略为自己的骄傲。于是,比萨大学将他聘为数学教授。但在第二年,他就离开了比萨大学。这是因为伽利略在比萨斜塔实验时做了一个著名的试验——“两个铁球同时落地”,发现了“自由落体原理”,这个结果严重违背了教会宣扬的思想。

离开比萨大学,他来到威尼斯的帕多瓦大学任教。这段比较稳定的生活,是伽利略从事科学研究的黄金时期。在这期间,伽利略对大量的物理学问题进行了潜心研究,比如在力的合成方面,他提出了“合力定律”;在研究斜面运动和抛射运动时,他发现了“惯性定律”,为牛顿的第一、第二定律奠定了基础。同时他还在热学和液体力学上做了深入的研究,并发明了温度计。

1609年夏天,伽利略在前往威尼斯的途中听说:一个荷兰商人重叠两块镜片可以看清远处的景物,受此启发,那位商人制作了一架“观远镜”。伽利略听到这个消息兴奋不已,回去之后马上着手研究。在弄清原理之后,立即动手制作了一个能放大10倍的仪器,并给它起了一个好听的名字“望远镜”。

望远镜被发明的消息传出之后,立即风靡了整个欧洲,但伽利略更为关注的是它的科学意义。在夜里,他用自制的望远镜观察充满无限奥秘的天空。当群星闪烁的夜空、凹凸不平的月面,4颗卫星环绕的木星等奇观映入他的眼帘时,他仿佛明白了这项发明的真正意义。

1610年,伽利略把先前的著作和发现进行了总结整理后以通俗形式发表,取名为《星空信使》。在这本书中虽然没有指明“日心说”的观点,但在一定程度上支持了哥白尼的日心说。这部书一经发行,便在欧洲引起了轰动,这也为他带来了崇高的声誉。此后他回到了佛罗伦萨,被聘为“宫廷哲学家”和“宫廷首席数学家”。但好景不长,1613年他在《论太阳黑子》一文中宣扬了哥白尼的日心说,再次触怒了罗马教廷,并逐渐失去了自由。从1616年起,伽利略开始受到罗马宗教裁判所长达二十多年的残酷迫害。

1632年1月,伽利略在佛罗伦萨出版了《关于托勒密和哥白尼的两大世界体系的对话》。在这部书中,伽利略以雄辩家的文采和个人的魅力帮助确立了哥白尼日心说的地位。同年秋天,伽利略就遭到教会严刑审讯,被迫在悔过书上签字,随后被终身软禁。

在被监禁中,伽利略也从来没有放弃对真理、对科学的探索,也许这就是他的性格。1636年,伽利略偷偷地完成了《关于两种新科学的对话》,并于1638年在荷兰出版。这部伟大著作论述了各种形式运动的规律,从根本上否定了亚里士多德的运动学说。

1637年,伽利略的双目完全失明,接着他唯一的亲人——小女儿玛俐亚先他而去。在背负失明之苦和丧女之痛下,伽利略仍旧没有失去探求真理的勇气。

1642年1月8日,78岁的伽利略离开了人间。但他毕生所捍卫的真理和科学成就流传了下来,成为后世进一步探求真理的基石。惠更斯在伽利略研究的基础上,导出了单摆的周期公式和向心加速度的数学表达式。而牛顿在系统地总结了伽利略、惠更斯等人的研究成果后,攀上了科学的巅峰。爱因斯坦曾这样评价:“伽利略的发现,以及他所用的科学推理方法,是人类思想史上最伟大的成就之一,而且标志着物理学的真正的开端!”

伽利略(Galileo,1564~1642)是意大利著名的物理学家、天文学家。

1564年2月15日诞生于意大利比萨城的一个破落贵族家族。他父亲是一位有才华的音乐家,还精通数学。伽利略从小勤学好动,领悟力强,才学惊人,父亲决定培养他当医生。

1581年,伽利略被送入比萨大学学医。但是伽利略的兴趣却在数学和物理学方面,上课的时候常常在医书下面藏着欧几里得、阿基米德等人的著作,课余喜欢制作仪器,做做实验。他坚信“数理科学是大自然的语言”。一些顽固守旧的教授认为,伽利略的举动是越轨行为,污蔑他是“玩弄无用的数学的神经病患者”。

1585年,伽利略被迫退学回家。由于他刻苦自学,发明了“浮力天平”,还写了一篇题为《物体的重心》的论文,引起了学者们的注意,被誉为“当代的阿基米德”。

1589年,比萨大学聘请伽利略担任数学教授,三年后又转到帕多瓦大学任教。他一面教学,一面从事物理学研究。

从1609年开始,伽利略用自制的望远镜进行天文观测,并且积极宣传哥白尼学说。

1611年伽利略到罗马,成为林赛科学院院士。

1613年因为出版《关于太阳黑子通信集》,宣传和捍卫日心说,伽利略和宗教神学发生公开冲突,受到教廷警告。

从1623年起,伽利略花了九年的时间,写成名著《关于托勒玫和哥白尼两大世界体系的对话》。这本书的发表招来了横祸,1632年末伽利略被逮捕,遭终身监禁。

1638年伽利略写成《两种新科学的对话》,总结了他一生在力学上的研究成果。

伽利略是经典力学和实验物理学的先驱者。他在物理学方面的主要贡献是,通过亲自实验,确立了自由落体定律,发现了物体的惯性定律、合力定律、单摆振动的等时性、抛体运动规律,提出了运动的相对性原理,还对速度、加速度等运动学的基本概念作出了严格的定义,等等。

伽利略科学思想研究论文

伽利略在研究了阿基米德的浮力实验以后,想到一个巧妙的方法,可以计算出物体的比重值。于是,他在1585年和1586年之间,写了几篇关于流体静力学方面的文章,还写了一篇论述“比重秤”的“天才学术论文”。这些论文让伽利略在佛罗伦萨和罗马的学术界有了一定的声誉。于是,他开始向自己的目标靠近了。

伽利略(Galileo Galilei,1564-1642),意大利物理学家、天文学家和哲学家,近代实验科学的先驱者。 1590年,伽利略在比萨斜塔上做了“两个铁球同时落地”的著名实验,从此推翻了亚里斯多德“物体下落速度和重量成比例”的学说,纠正了这个持续了1900年之久的错误结论。 1609年,伽利略创制了天文望远镜(后被称为伽利略望远镜),并用来观测天体,他发现了月球表面的凹凸不平,并亲手绘制了第一幅月面图。1610年1月7日,伽利略发现了木星的四颗卫星,为哥白尼学说找到了确凿的证据,标志着哥白尼学说开始走向胜利。借助于望远镜,伽利略还先后发现了土星光环、太阳黑子、太阳的自转、金星和水星的盈亏现象、月球的周日和周月天平动,以及银河是由无数恒星组成等等。这些发现开辟了天文学的新时代。 伽利略著有《星际使者》、《关于太阳黑子的书信》、《关于托勒玫和哥白尼两大世界体系的对话》和《关于两门新科学的谈话和数学证明》。 为了纪念伽利略的功绩,人们把木卫一、木卫二、木卫三和木卫四命名为伽利略卫星。 人们争相传颂:“哥伦布发现了新大陆,伽利略发现了新宇宙”。

Galileo (1564~1642) ----意大利天文学家、力学家、哲学家。 1564年2月15 日生于比萨,1642年1月8日卒于比萨。伽利略家族姓伽 利莱(Galilei),他的全名是Galileo Galilei,但现已 通行称呼他的名Galileo,而不称呼他的姓。 ----生平 伽利略1572年开始上学,1575年随家迁居佛 罗伦萨进修道院学习。1589年被聘为比萨大学的数学教 授。1591年到威尼斯的帕多瓦大学任教。1609年回佛罗 伦萨,1611年到罗马并担任林嗣科学院的院士。1633年 2月以“反对教皇,宣扬邪学”被罗马宗教裁判所判处终 身监禁。1638年以后,双目逐渐失明,晚景凄凉。1642 年1月8日逝世。三百多年后,1979年11月10日,罗马教 皇不得不在公开集会上宣布:1633年对伽利略的宣判是 不公正的。1980年10月又提出重审这一案件,并在罗组 成一个包括不同宗教信仰的世界著名科学家委员会来研 究伽利略案件的始末,研究科学同宗教的关系,研究伽 利略学说的科学价值及其对现代科学思想的贡献。 主要贡献 可分下列三个方面: ①力学 伽利略是第一个把实验引进力学的科学家, 他利用实验和数学相结合的方法确定了一些重要的力学 定律。1582年前后,他经过长久的实验观察和数学推算, 得到了摆的等时性定律。接着在1585年因家庭经济困难 辍学。离开比萨大学期间,他深入研究古希腊学者欧几 里得、阿基米德等人的著作。他根据杠杆原理和浮力原 理写出了第一篇题为《天平》的论文。不久又写了论文 《论重力》,第一次揭示了重力和重心的实质并给出准 确的数学表达式,因此声名大振。与此同时,他对亚里 士多德的许多观点提出质疑。 ----在1589~1591年间,伽利略对落体运动作了细致的 观察。从实验和理论上否定了统治千余年的亚里士多德 关于“落体运动法则”确立了正确的“自由落体定律”, 即在忽略空气阻力条件下,重量不同的球在下落时同时 落地,下落的速度与重量无关。根据伽利略晚年的学生 V.维维亚尼的记载,落体实验是在比萨斜塔上公开进行 的,但在伽利略的著作中并未明确说明实验是在比萨斜 塔上进行的。因此近年来对此存在争议。 ----伽利略对运动基本概念,包括重心、速度、加速度 等都作了详尽研究并给出了严格的数学表达式。尤其是 加速度概念的提出,在力学史上是一个里程碑。有了加 速度的概念,力学中的动力学部分才能建立在科学基础 之上,而在伽利略之前,只有静力学部分有定量的描述。 伽利略曾非正式地提出过惯性定律(见牛顿运动定 律)和外力作用下物体的运动规律,这为牛顿正式提出 运动第一、第二定律奠定了基础。在经典力学的创立上, 伽利略可说是牛顿的先驱。 ----伽利略还提出过合力定律,抛射体运动规律,并确 立了伽利略相对性原理。 ----伽利略在力学方面的贡献是多方面的。这在他晚年 写出的力学著作《关于两门新科学的谈话和数学证明》 中有详细的描述。在这本不朽著作中,除动力学外,还 有不少关于材料力学的内容。例如,他阐述了关于梁的 弯曲试验和理论分析,正确地断定梁的抗弯能力和几何 尺寸的力学相似关系。他指出,对长度相似的圆柱形梁, 抗弯力矩和半径立方成比例。他还分析过受集中载荷的 简支梁,正确指出最大弯矩在载荷下,且与它到两支点 的距离之积成比例。伽利略还对梁弯曲理论用于实践所 应注意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指出工程结构的尺寸不能过 大,因为它们会在自身重量作用下发生破坏。他根据实 验得出,动物形体尺寸减小时,躯体的强度并不按比例 减小。他说:“一只小狗也许可以在它背上驮两三只同 样大小的狗,但我相信一匹马也许连一匹和它同样大小 的马也驮不起。” ②天文学 他是利用望远镜观测天体取得大量成果 的第一位科学家。这些成果包括:发现月球表面凹凸不 平,木星有四个卫星(现称伽利略卫星),太阳黑子和 太阳的自转,金星、木星的盈亏现象以及银河由无数恒 星组成等。他用实验证实了哥白尼的“地动说”,彻底 否定了统治千余年的亚里士多德和托勒密的“天动说”。 ③哲学 他一生坚持与唯心论和教会的经院哲学作 斗争,主张用具体的实验来认识自然规律,认为经验是理 论知识的源泉。他不承认世界上有绝对真理和掌握真理 的绝对权威,反对盲目迷信。他承认物质的客观性、多 样性和宇宙的无限性,这些观点对发展唯物主义的哲学 具有重要的意义。但由于历史的局限性,他强调只有可 归纳为数量特征的物质属性才是客观存在的 谢谢

网上搜一下啊。。。。这个还用发帖???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