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投稿百科

社会治安防控新体系研究论文

发布时间:2024-07-06 06:07:05

社会治安防控新体系研究论文

浅谈派出所在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中的作用 犯罪是社会的一大公害。不仅对人民生命财产危害极大.而且还严重阻碍了经济的发展、国家的兴盛、社会的安定和进步。派出所是公安机关密切联系群众、服务人民、维护社会安定的主力军,是打击和预防犯罪的桥头堡,是组织和发动群众、搞好治安防范工作的重要阵地,其在整个社会治安防范工作中的作用是无法替代的。目前,我国改革开放正处于关键时期,加入世贸组织已成定局。随着各项改革措施的进一步深化和受国际大环境的影响,社会治安工作所遇到的困难和挑战是相当巨大的。下面我就派出所如何在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中发挥应有的作用谈几点自己的看法: 一、宣传站的作用。实践告诉我们,搞好社会治安防范工作,仅仅依靠公安机关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坚持和发扬专门工作与群众路线相结合的公安工作优良传统,建立健全以社区为基础的治安防控体系,充分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与创造性。一要大力宣传好党的大政方针。要紧紧围绕当前改革开放事业中遇到的难点和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有针对性地开展好党的方针、政策的宣传,耐心做好解释工作,当好党和政府的参谋助手。二要开展思想道德宣传教育。特别要结合精神文明建设活动的深入开展,结合日常工作,重点搞好社会公德和家庭美德的宣传教育工作,提高居民群众的思想道德水平。三要下大力量加强法制宣传教育。根据普法规划的要求,充分利用报纸、广播、板报等媒体形式广泛地进行宪法、刑法、刑事诉讼法,行政诉讼法、婚姻法、治安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活动,切实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法律意识。要重点做好对刑释解教人员和违法青少年的法制教育活动,帮助他们放下包袱、转变观念重新做人。四要开展安全防范宣传教育。根据犯罪活动的一般规律,犯罪高发区一般都与社会总体防范水平有一定的联系。因此,派出所责任区民警应按照规定,结合"争做"活动,采取宣传栏、宣传单,致居民一封信、走访单位、入户等形式,普及反盗窃、反抢劫、反伤害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提高居民安全防范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二、信息站的作用。派出所是公安机关的最基层单位,它能够及时、准确地掌握社会信息和动态,反映民意、民情,是上级的耳目、参谋和决策源泉。因此,派出所要牢固树立信息意识,广泛采集各类与社会安定相关的情报信息。特别是广大责任区民警,要结合社会上的不安定因素、邪教活动情况、刑事案件等问题,时刻带着信息意识下片开展工作,增强信息收集的主动性和针对性。要努力扩宽信息收集的渠道。要采取公开与秘密相结合的方法,不断延伸信息触角,全面掌握辖区社会动态,为领导科学决策服务。 三、防疫站的作用。凡是预则立,不预则废。抓好防范是减少发案的关键。首先,狠抓"三防"即人防、物防和技防措施的落实。当前应大力推广"三铁"(铁门、铁窗、铁柜)工程和电子防盗器材的应用,实践证明。凡是"三铁"和电子防盗器材系统普及的地方,入室盗窃、爬阳台的案件就明显减少,派出所应在"三防"上多做宣传。其次,在深入调查,摸清情况的基础上,重点抓好违法青少年、刑释解教人员、外来人口等犯罪"高危"人群的控制和帮教工作。一是要通过法制宣传教育,打好"防疫针"。二是要建档管理,落实目标责任制,组织和动员治保会、家庭,单位及社会各方面的力量齐抓共管,使"防疫"工作深入扎实。三是及时发现和调解各种纠纷,预防民转刑案件的发生。加大对违法行为的查处力度,把各种犯罪消灭在萌芽状态,确保"防疫"工作收到实效。四是抓好"警校共建工作"实行由派出所领导担任学校法制副校长的做法,定期开展法制教育活动,提高青少年遵纪守法的自觉性。 四、工作站的作用。派出所工作千头万绪、涉及面广,但最基本的还是管理和防范工作。因此,只有深入辖区,扎根群众,服务人民,搞好防范,才能确保一方平安,让人民满意。要抓好安全文明小区的创建。创建安全文明小区是贯彻落实中央提出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有效措施,是搞好防范工作的重要保证。因此,要把创建工作作为提高防范能力的突破口狠抓不放,同时要跟上小区安全管理,逐步巩固提高。要抓好派出所队伍建设,树良好形象。要开展经常性的思想教育,强化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公仆意识和群众观念,提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自觉性,自觉便民、爱民、无私奉献。要加强法制教育,提高民警法律素质,严格执法提高执法水平。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取信于民,才能巩固好责任区这块阵地。 总之,随着治安形势的不断发展变化和警务改革的不断深入,基层派出所的作用日显突出,我们只有不断探索和加强派出所的工作,才能增强预防和打击犯罪的能力。

摘要: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的一个重点就是对重点区域和场所进行全天候监控。随着信息存储技术的进步,监控所获得的视频资料保存的时间变得越来越长。犯罪分子的行动逃不过这张密布的大网,对视频监控所得的材料进行深度应用是新形势下公安工作的重要技术支撑之一。论文关键词:社会治安防控体系,视频监控,视频分析,刑事侦查,应用随着社会治安防控体系的建设,该体系当中的视频监控日益成为公安机关打击刑事犯罪的新手段。视频监控在犯罪人员实施犯罪行为的初期具有发现犯罪功能,随着视频监控被犯罪分子人所了解和重视,更具有预防犯罪的功能。犯罪行为实施完毕后,视频监控还具有锁定犯罪目标、提供侦查线索的功能。视频监控重在建设,更在应用。洛阳市老城派出所在视频监控系统初步建成后,共查破各类案件1100余起,查处违法犯罪人员980名,2008年至2010年,他们通过视频监控抓获并拘留的人员数,分别占当年拘留总数的、、。显示了视频监控技术在侦查当中的强大战斗力。[1]刑事侦查工作的主要是围绕着犯罪行为的查证和犯罪行为人的缉捕开展的。视频监控技术主要是通过对安装的监控探头采集到的信息进行分析利用,主要包括图像调取、图像处理、情报研判、回看查证等工作来查证犯罪过程、锁定犯罪嫌疑人。一、视频信息调集的来源视频信息调集的来源是视频侦查技术应用的基础和关键。视频信息的调集首先应该从案件的中心现场附近的视频监控探头当中调取。中心现场犯罪行为人的活动相对集中,监控探头可以记录下详细的犯罪过程。其次是根据案件情况,中心现场周边的监控录像。根据犯罪行为的活动区域大小和犯罪的性质分析调取大范围的监控信息。(一)视频监控网络的建设是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中技防体系的中心环节,应该说监控探头已经基本覆盖了城市的各个中心地段,服务实战的效能正稳步提升。这个监控网络的建设主体是公安机关,监控探头主要分布于车站、交通要道、高速公路和出城卡口和治安卡点,城市内重要的商业街区,这些地方相对来讲案件发生的密度较大,属于城市当中刑事和治安案件的高发区域。可以视为潜在的案发现场。(二)企事业单位和居民区内的监控信息。工矿企事业单位为了维持本单位的治安,更好的管理生产,居民区内的物业部门为了更好的掌握小区内的人员流动情况,自主的安装了一些视频录制设备。在这些区域内发生刑事或治安案件以及一些偶发性事件时,对相应区域内的视频信息调取无疑会对相关事件的处置提供第一手的资料和线索依据。(三)金融机构、宾馆和交通部门的视频监控金融机构为了自身的运营安全,设置了较为完善的视频监控体系。这些视频监控的设备先进,图像采集质量高。尤其是银行的ATM自动提款机上的监控探头更是分布于市区的大小街道,受环境和时间限制少,是视频调取是的重点考虑对象。从上海一起涉外的抢劫杀人案以后,在宾馆设置视频监控成为硬性规定,这是旅店业在特种行业管理当中的重要性所致。交通行业的监控信息主要分布在收费站、超限治理站点和车载的GPS视频监控系统。作案人的活动必定会与交通部门产生千丝万缕的联系。(四)可做补充的视频监控信息的来源博物院和仓库等馆藏场所为了保证所藏物品的安全往往装有完善的视频监控系统。歌舞厅等犯罪分子经常出没的特殊场所为保证自身的消防和正常营业装有视频监控系统。网络聊天视频也是视频监控信息的重要来源之一。二、视频监控信息的采集要求(一)必须保证视频信息的原始性保证视频信息的原始性原因主要在于两点:从法律性质上来讲视频信息是视听资料的一种,根据《刑事诉讼法》的规定[2],必须保证视听资料来源的真实性、完整性。这些必须建立在视频信息原始性的基础之上。第二,为了保证采集到的视频信息在使用过程当中满足侦查工作的需要,符合后期处理的要求,达到侦查目标,原始的视频信息就显得格外重要。(二)必须保证视频信息的调取数量和范围采集视频信息的探头分布科学,不留死角是探头分布的最佳效果。但是,在实际工作当中,视频探头的分布可能会存在这样或那样的死角,弥补这个缺陷只有扩大视频信息的采集数量,采用不同地段、不同方位的探头采集的视频信息相补充。视频信息有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易损坏、易丢失,损坏或丢失后无法在进行修补,替代性差。这就要求在采集的过程中,尽可能的扩大案发时间的时段进行调取,宁大勿小,给案件侦查留有余地。否则,就会给侦查工作带来无可挽回的损失。(三)视频信息的调控要求现在视频监控信息的格式有很多种,为了确保调取到的视频信息可以被正确的识别和读取,必须对应用系统的计算机情况有准确的了解。避免因为监控设备之间的制式差异影响到侦查工作的开展。视频信息的调控时间必须及时,虽然存贮技术的发展使视频监控信息的存贮变得越来越方便,存贮时间也变得越来越长,但是及时调取视频信息可以避免侦查工作所需的视频信息丢失,同时还可以保证冗余视频信息的不当干扰。三、视频监控信息的在侦查工作当中的使用视频监控信息最大的特点是对犯罪涉及到的人和物直接的反应,通过视频监控信息实时的掌握犯罪涉及到的嫌疑人、涉案物品和作案时间,可以对犯罪过程和犯罪嫌疑人的轨迹进行直接跟踪。(一)视频监控反映出来的直接信息侦查当中的直接信息是可以直接应用不需要加工即可对犯罪嫌疑人进行人身认定、对犯罪行为进行描述的信息成为直接信息。比如通过视频监控采集到的案件相关的图片、嫌疑人的个体特征如身高、胖瘦、穿着衣物,涉及到多个嫌疑人的人数、人员构成和现场录音等。(二)视频监控反映出来的间接信息间接信息的是指视频信息当中提取出来的经过相关的加工工作以后可以对侦查工作提供旁证的信息。比如犯罪行为侵害的对象、案发现场的旁观者等。在传统的刑事侦查工作当中对案发现场的旁观者和目击者进行的调查询问工作是最长用的侦查措施。视频监控工作使调查询问对象的查找变得更加直接和方便。是案发现场周围相关证人的真实客观再现。四、视频侦查应用视频侦查是公安工作新的基础之一,在侦查当中常用到的有:(一)截取视频监控信息进行图像识别随着信息技术进步,视频探头可以对三百六十度范围的情况进行监控,并可以对监控现场进行直接的抓拍。这些图像的清晰度足以对被拍摄的人或者物体进行直接的认定。(二)视频信息当中目标特征的提取视频监控受设备技术条件的限制或者是由于天气等不良因素,在监控当中监控对象的个体特征无法辨别,就需要使用photoshop等图像处理技术,对眼睛直接观察无法辨别的图像和目标进行清晰化处理:如强光照射下反光的车牌、目标任务的辨别依据和随身携带物品的辨别或识别。(三)部门配合抓捕犯罪嫌疑人视频监控的特点就是可以实现探头站岗,通过鼠标巡逻实现社会的管理控制。在监控当中,通过录像实时的发现正在实施的犯罪或可疑人员,通过探头掌握嫌疑人行进的方向或路线。指挥引导侦查人员实施抓捕。视频监控中心应当和110同样具有调配机动警力的权力。利用先进的通信设备进行警情的上传下达,通过改革后的警务机制流程迅速的调配警力。

疫情防控成本体系研究论文

党的正确领导,基层的认真执行,群众的密切配合。媒体的正确引导,多年的财富积累,国家有实力,群众有保障

齐心协力不出门

1、反应速度,第一时间要求禁止外出。2、民众的配合度,包括饭店不能营业,等。

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范围内暴发与蔓延,是2019—2020年最大的“黑天鹅”灾害事件,给人类社会带来巨大的损害和冲击。中国作为最早受到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和冲击的国家,在全球抗击疫情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国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过程中所展现出来的中国力量、中国速度、中国智慧和中国自信,为世界各国建立应对疫情机制提供了参考和借鉴。为此,总结中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成功经验,与世界各国共同分享中国的战“疫”经验,为全球疫情防控、应急管理、风险治理及国际合作提供“中国经验”,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和借鉴价值。中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经验及绩效:中国力量与中国速度中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经验已经成为人类应对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成功典范,最突出之处在于坚持全国一盘棋、调动各方面积极性、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打一场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彰显了抗击疫情的中国力量。中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经验,具有以下六个方面的特点(图1)。第一,统一领导,高效决策。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与国家最高决策层果断的战略决策是战胜重大疫情的基础和前提,集中统一领导和“全国一盘棋”的战略思维及统筹抗疫部署是遏制新冠肺炎疫情快速蔓延的关键。面对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仅仅依靠个人、民间组织、地方政府是不可能彻底控制住的,需要具有战略眼光、全局意识、反应迅速、决策高效的集中统一的领导机构发挥战略决策和统筹协调职能,全面推进疫情防控。党中央的集中统一领导和高效决策是中国迅速控制疫情并取得阶段性胜利的关键。第二,全社会动员,全民参与。强大的社会动员组织能力与人民群众的广泛参与是战胜重大疫情的关键。依托各级地方政府尤其是基层的社区和村组进行广泛动员,无缝隙、全覆盖,形成抗疫的社会动员体系;依靠基层党组织,充分发挥基层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构建防疫的核心基层组织网络体系;广泛宣传,使广大民众充分认识到疫情的危害,增强广大人民群众防疫的自觉性;采取各种强有力的“硬核”措施,奖罚分明,严厉禁止和处罚各种违反公共卫生安全的行为。第三,全国统筹,对口支援。一是弥补疫情防控重点地区抗疫物资不足的问题,充分调配全国资源,实现全国抗疫物资的统筹安排;二是增强人民群众的抗疫信心,通过多地大规模医护人员的支援、医疗资源的投入、抗疫物资的充足供给,增强了人民群众众志成城抗击疫情的决心和信心;三是加强不同地区之间、疫区与非疫区之间的分工合作,培养了地区协作、患难与共的精神;四是能够实现当地医院与全国医疗资源的有效对接、优势互补,形成规模化、网络化的应对方式。第四,科技抗疫,保障有力。一是动员民用和军用高科技医疗设备集中投入疫情重点地区,保障先进设备的充分供给与高效配置;二是集中全国最优秀的专家和医护工作者,深入重点疫情一线,遏制住重点地区疫情扩散蔓延势头;三是利用5G、大数据技术构建全国新冠肺炎疫情数据采集、传输、处理与应用网络体系,提高数据传输效率,降低数据成本,提高了抗疫效率;四是综合集成交叉技术,加大基础设施投资建设力度,保障了抗疫的应急之需;五是发达的交通网络体系,为抗疫胜利提供了强有力的交通运输保障,全国大量的抗疫和民生保障物资快速运达疫区,保障了抗疫物资和重要民生商品供应,稳定了社会秩序。第五,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全国人民高度团结,积极配合并遵守政府制定的各种防疫措施,提高了抗疫效率,降低了各种治理成本。在疫情最严重的时期,广大医务人员不顾个人安危,英勇奋战,体现了医者仁心的崇高精神。第六,守望相助,国际合作。基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中国在取得国内抗击新冠肺炎疫情阶段性胜利的基础上,积极援助世界各国。例如,截至4月12日,中国已同153个国家举行83场卫生专家视频会议,中国政府和民间已经或正在向14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提供多批急需的医疗物资援助,已有60多个国家、地区和国际组织同中方出口商签署防疫物资商业采购协议;中国已向伊朗、伊拉克、意大利、塞尔维亚和柬埔寨等国家派出多批医疗专家组,同时正在筹备向其他受疫情影响的国家派遣专家组;中国政府向世界卫生组织捐款2000万美元,支持世界卫生组织开展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国际合作,帮助发展中国家提升应对疫情的能力,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中国为全球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作出了重要贡献

社会体育创新研究论文

[论文摘要]文章分析了文化和学校文化的含义,论述了文化传承创新是大学的重要职责和必然使命,并提出了高校文化传承创新体系的构建途径:积极开展文化交流,塑造创新理念,坚持以育人为重要抓手等。 [论文关键词]高校 文化 传承 创新 使命 胡锦涛同志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高等教育要加强文化创新。这就意味着高校在原来的培养人才、科学研究、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这三项职能的基础上,增加了第四项职能,即推进文化传承创新。作为高等教育的一员,我们应该准确理解和把握胡锦涛同志在会议上的讲话,加强先进文化建设,尽快实现高校相关文化制度体系的构建,加快完成推进文化传承创新的任务。 一、关于文化和学校文化的理解 对于文化的含义,按照动态的角度来定义,“文化”可以解读为“使文化”,即用文化知识来教育人、教化人。从静态的角度来定义,文化的概念又可以分为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文化”,(又称“大文化”),包括人们的文明总和、政治形式和生活方式;狭义的文化(又称“小文化”),包括文学艺术和思想意识形态。我们经常使用的是文化的狭义属性。 文化的特征可以简单归纳为:第一,普同性,各种不同的文化体系却具有共同的、同一的形式和样式,如文学作品、歌曲、诗歌等;第二,多样性,不同的自然、地理、历史环境形成了不同的文化模式,如我们平时经常讲到的“特色”;第三,民族性,文化植根于民族之中,不同民族有不同的民族文化,一般来说,生产力的发展是与文化的进步成正比的;第四,继承性,人类文化的进步是建立在对前人继承的基础上的;第五,发展性,人类的文化是不断向前发展的,绵延不绝;第六,时代性,在人类文化发展的每一个历史阶段中,都存在自己的典型文化,是这个时代的标志,如石器时代、蒸汽时代、信息时代。 学校文化是整个文化体系的一个分支,体现的是社会背景下以学校为地理环境圈,由全体师生在学校长期的教育实践过程中积淀和创造出来的,并为其成员所认同和遵循的价值观、精神、行为准则及其规章制度、行为方式、物质设施等,是多重元素的整合和结晶。其本质意义在于影响和制约学校内人的发展,其最高价值在于促进学校内人的发展。 在当今时代背景下,高校要想践行文化传承创新的使命,首先要做的就是加强自身的学校文化建设,应在加强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的同时,主动、理性地对已有学校文化的总结反思、分析概括,并在此基础上引入新的文化元素,充分利用各种有利条件,形成自身独特的价值观、信念、手段、语言、环境和制度,较为成熟地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创新文化的新体系。这是高校实现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的重要任务,是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文化传承创新是大学的重要职责和必然使命 1.文化传承创新是时代发展对大学提出的新要求。大学建立的初衷就是通过对文化的继承和传播,促使受教育者知识化、文明化、道德化,塑造出一批有学识、有担当、能够促进社会发展的人才。而大学只有不断地学习、研究传统文化,接受外来文化的精华,并结合时代潮流和时代特征,不断传承创新,提炼文化精华,倡扬具有时代特征的主旋律文化,才能更好地推动社会进步。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社会对高校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就是为社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高校的作用逐渐从以教学为主转变为教学和科研并重。而后,我国文化产业和高校的迅速发展,高校又增加了服务社会的第三大职能。到今天构建和谐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背景下,胡锦涛同志又对高校提出了文化传承创新的职能。文化传承创新已成为当代大学发展的自觉选择。传承创新文化、推动文化交流,既是时代进步和社会发展对大学职责的新要求,又是对大学职能认识的拓展。文化传承创新被纳入四大职能之一,是主观和客观、历史和逻辑的统一。 2.本身的自然属性决定了大学是文化传承创新的有力践行者。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是中国文化价值观念体系的集中体现,是中华民族的力量源泉和不断前进的精神动力。大学作为继承和发展中华文化的重要渠道,承载着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实现国家文化振兴的重要责任。大学可以继承优秀的传统文化,借鉴先进的国外文化,培育出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使其成为民族和文化复兴的中坚;大学是超凡脱俗、传授知识的殿堂,丰富的文化底蕴、浓厚的学术氛围,无数大师、人才的聚集,都使得大学成为传承文化的最有力的平台;大学是思想精灵的天堂,是活跃、创新的集中代表,是新思想、新文化和新知识的摇篮。所以,大学自身的文化建设与发展,影响着国家的文化建设,也是主导和引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力量之一,应该肩负起社会文化传承创新的责任。 3.发挥大学文化传承创新职能是建设高水平大学的内在要求。大学文化不仅仅代表了个性、特色,更主要是起到了凝聚人心、鼓舞力量的作用。在高校长期办学实践中形成的大学文化,代表了一种共同的理想信念、价值理念、行为标准,体现在校园生活的方方面面之中,是广大师生员工团结一致,建设学校的精神支撑。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我国高校的办学规模、科研水平也在不断地提升。但相比世界一流大学依然存在一定的差距,很多高校在学科建设、高层次人才引进、毕业生就业、人才培养等方面都遇到了诸多挑战。如何突破这些“瓶颈”?一是应塑造自身的文化品牌,国际上知名的高校,不仅仅是有着优秀的人才和较好的硬件条件,更重要的是有着悠久的历史、创新的理念、完整的教学体系、良好的校风等。二是积极汲取世界各国的先进文化,要以自己的文化为主体,贯五千年传统之大道,采五大洲文明之精华,探索出一条适合自身发展的正确道路。三、高校的文化传承创新体系的建构 1.构建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几千年来,中国传统的知识分子从以农耕生产为基础的社会实践出发,勤于观察,深切反思,相互争鸣,从以均田为基础的相对均产的经济主张以及社会权利相对平等的政治要求出发,积淀出了包含人际关系平和友爱、和谐共处、尊老爱幼、助人为乐等思想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深刻影响着历代王朝开国创业的政治理念,推动着中国社会在曲折中向前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时代价值,需要深入发掘和弘扬。大学需要构建相应的文化体系,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传统社会理念中的精华,使之融入大学的学校文化、办学理念及对学生的培养教育当中去;应适当加强文化建设的师资力量,使之形成一种与日常教学和科学研究平行发展的运行机制。也只有这样,大学才能不断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智慧和营养,从而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创造力。 2.积极开展文化交流。随着交通、通信等方面的发展,“全球化”进程在事实层面上是显而易见的,人们切实感觉到了世界在缩小,彼此的关系越来越密切,不论我们情愿与否,信息时代早已促使各国文化汹涌而来。因此,我们需要以自己的文化传统为主体来吸收和消化外来文化,参与世界多元文明的融合,应该秉承中华民族和谐、平等、互爱的理念,立足于适合本国社会和文化发展的社会理念,实现民族文化的集大成。这就要求大学摒弃自我封闭发展的理念,立足本国传统文化,树立国际意识和世界眼光,广泛汲取世界各种文化的优秀成果。具体而言,我们应该积极开展对外交流,增强与各个国家、各个民族的交流与学习;应大力引进优秀人才和优秀成果;积极学习先进的教学理念和管理经验;应加强联合培养,注重引进来和送出去相结合,从而培养出国际化的创新人才。 3.塑造创新理念,大力推动文化创新。创新精神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发展的不竭动力,是一个民族的文化保持生机和活力的源泉。只有坚持不断地创新,才是对一个民族的文化的最好继承,才能使一个民族的文化永保昌盛。推动文化创新,需要在大学中打破各种思想的束缚,倡导勇于开拓、敢为人先的精神;要引入竞争机制,敢于超越;要塑造大学师生们不惧权威、大胆质疑的品格与精神,努力创造符合时代精神和时代潮流的新文化。具体来讲:要不断地更新教学观念,尊重创新精神,跳出传统教育的束缚;应改进教学方法,变灌输式为主动探索式,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要改变教学评价标准,鼓励大胆质疑,营造良好的有利于创新的环境,促进创新力的全面提升。 4.坚持以育人为重要抓手。第一,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拥有正确的航向才能最终达到目标。要深入开展以理想信念为核心的社会主义教育,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开展爱国主义教育,让大学生树立热爱祖国、为人民服务的远大理想,确立国家和民族利益至上的价值观念;要开展公德教育,加强大学生的道德修养,树立在集体中求发展、在奉献中实现人生理想的价值观念等;要开展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使学生胸怀远大理想,树立科学精神,立为国奉献之志,行为民服务之举,成为社会需要的高素质人才。 第二,营造良好校园文化。校园文化作为一种文化形态,对青年大学生发挥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对学生的行为模式、道德情操、价值观念的形成和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而大学是一个各种文化集中碰撞的地方,面对各种文化思潮,我们需要有兼收并蓄的气概,既要传承传统文化,又要接收外来文化,要营造百家争鸣的校园氛围。但是这并不代表我们良莠不分。我们要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来武装和教育学生,在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方向的基础上,促成校园文化体系的丰富多彩、多样共生,进而实现多种文化的相互交流、创新发展。 第三,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要引导大学生刻苦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学习党的方针政策,继承和发扬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学习国内外的文明成果;要引导大学生注重自身的能力培养,不断地提高个人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提高综合素质;要引导学生多接触广大劳动群众,学会各种社会知识,增强个人的实践能力、动手能力;要加强学生个人道德品质的培养,激发他们为人民服务的热情,磨砺出优秀的个人品质;要培养他们敢于承担风险,勇于探索的精神,从而有能力承担起传承创新文化的重担,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文化是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是综合国力的重要体现,也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标志,而要实现文化的传承与创新,高校肩负着重要的使命。加强大学制度和文化建设,尤其是大学精神文化建设,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既要坚持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学校的一切工作的重心,也要把文化传承创新放在高等教育价值论的重要位置,完成好高校文化建设的新任务,使中国文化走向新的复兴和发展之路。

在全民健身如火如荼开展的时代背景下,社会体育指导员的需求与日剧增。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在追求物质享受的同时,在对精神享受的要求层次也越来越高。下文是我为大家蒐集整理的关于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试论体育社会与社会体育

论文摘要:采用 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针对 体育社会与社会体育这两个容易混淆的议题,以二者的内涵和涉及社会问题的侧重点为出发点,分析它们在人们现实生活中的地位和影响,探讨二者之问的相互联络,为我国今后的体育理论研究和相关工作的开展提供 参考依据.

论文关键词:体育;体育社会;社会体育

0引言

很明显,在世界许多社会中,体育运动已成为其社会和文化框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各个年龄段的人们通过媒体和体育运动联络起来,大多数城市的报纸用整个版面来报道体育,报道的篇幅往往超过了 经济、 政治或其他人们关心的某些专题.在日常生活中,人们越来越多地与朋友、家人谈论体育运动——在工作场所、家中、酒吧和学校等,甚至与陌生人在公共汽车站、机场、街道上也谈论这些事情.体育运动及其形象已成为人们社会生活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尤其是那些生活在资源相对丰富、媒体发达的国家里的人们更是如此.那么体育与社会,社会与体育究竟是一个什么关系?这样一种相互交织的现象能否认定为是一种体育文化,或者定义为一种社会问题?有没有一个 科学的定义将其区分开来,或者说是准确定位呢?出于这些疑虑,讨论体育社会和社会体育,弄清二者间的联络和区别,已成为我国体育理论界亟待解决的问题.

1“体育社会”的内涵及延展

“社会”Society这一术语指的是这样一种人的 *** 体:生活在确定的地理疆界之内,因某种政治制度而联合,并具有用以区别于其他 *** 体的自我认同感R0sec,1998.社会是一个包涵很多因素的大系统,社会的 发展过程是个各种因素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过程.无论是政治、经济、 教育,还是体育运动与 艺术等,都不是孤立地发展的,而是在社会这个大系统内相互依存,变化相关的.体育运动的发展是社会变迁的产物,它是伴随着思想、政治、经济、文化乃至教育等从古延续至今的.体育运动存在于社会经济生活之中,与诸多社会中的文化意识形态紧密相连;随着体育运动的不断发展,其与社会的关联度、社会影响力也在不断增加、不断增强,于是,一个包含着独特的体育运动特点和社会要素的亚社会——“体育社会”逐渐形成.在这样一个亚社会中,各种社会问题不断增多,其中许多问题单用传统的体育理论和方法已无法解决,如球场暴力问题、体育政治化问题、体育的种族歧视等;

另外,随着社会的不断繁荣,体育运动在 现代生活中变得愈发流行和具体,以至于体育形象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一个无处不在的部分,因此把它作为社会现象来研究变得合乎逻辑、顺理成章.而“体育社会学”——这个从运动与社会生活各领域之间的关联来展示和理解我们人类身体的各种活动的学科,20o3也应运而生.

体育社会学作为社会学的一个分支,就是要把体育作为一个下位体系去研究它与社会的关系.体育社会学的侧重点在于它在社会大背景下以现实存在的体育为主线,运用社会学的观点、方法和原则透视体育现象,研究体育发展中的社会问题.所谓“社会问题”是指社会关系或社会环境失调,影响社会成员或部分成员的共同生活,破坏社会正常执行,妨碍社会协调发展的社会现象.简言之,就是一种社会的病变或失调现象.

所以,“体育社会”,准确地说是体育社会学,连同它的学科性质在内的话,可以这样表述其涵义:“体育社会学作为社会学分支和体育科学的基础学科,是从社会学角度去研究体育与社会的关系,并把体育作为一种社会存在形态去考察它的结构、功能,以及研究体育中的社会问题的一门学科.”

2社会体育的概念体系诠释

“社会体育”、“大众体育”、“群众体育”这三个词在我国一直被混淆,体育理论研究者至今为止也没有谁能肃清三者的真正含义,大家都是见仁见智、各持己见,这给我们进行深入的理论研究和开展相关工作带来了困扰.20世纪70年代为了区分不同社会制度下的各类 体育行为,称资本主义国家的各类体育为“大众体育”,而称社会主义国家的各类体育为“群众体育”.这种提法表明大众体育和群众体育存在显著差异,成为显现国家性质的标志,带有很强的 政治色彩.但随着全球 经济一体化的 发展趋势,体育理论也趋向强调国际通用性,在许多学术 论文和实际工作中“群众体育”和“大众体育”已经被认为代表同一个意思的两种说法而被互相代替与相互转换,且已无人问及它们之间的政治差别.就如 *** 同志提出的有关姓“资”和姓“社”的问题一样,群众体育在资本主义国家也存在——它们被称为“大众体育”.

也就是说:大众体育亦群众体育,是以社会全体成员除学生、专业运动员为物件的、利用业余时间进行的、以健身娱乐为主要目的的、形式多样的体育运动.而社会体育,是指职工、农民和街道居民自愿参加的、以增进身心健康为主要目的,内容丰富、形式灵活的群众体育活动.它不同于高水平的竞技运动,且它不涵盖学校中的体育 教育,也不包含武装力量的军事体育训练.这是我国体育人文社会学的著名学者卢元镇教授为社会体育下的定义,在我国体育理论界,许多专家认同这一定义.

但事实上大众体育、群众体育和社会体育这三个概念,不论是从参加体育活动的物件还是从参加体育活动的目的来看,我们都不难看出,三者的概念仅是文字表述方式上的细微差别,其实为“名异实同”的概念,社会体育亦是大众体育、群众体育.社会体育贯穿于每个人的一生,是每个生命历程中耗用时间最多的一种体育参与方式.随着 中国社会的进步,物质财富的不断增加,人们的体育观念也随之发生了本质性变化,已从生产一生产一生产的定势改变为生产—休闲一娱乐的新理念.人们可支配的业余时间增多,体育消费的总量逐年扩大,提高生活质量、充分体验人生的体育观念越来越被大众所推崇.这标志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社会进入了休闲时代.休闲时代是社会体育的大发展时期,如体育健身的观念的多重性、专案目标的多极化、专案的多元化等.所以,社会体育不仅仅是增进国民身心健康的,内容丰富、形式灵活的群众体育活动,同时也是社会中的一种体育文化现象.

3体育社会与社会体育的关注点分析

体育社会涉及社会问题的侧重点是:1认真思考体育运动,使人们能够辨别和理解与社会中的体育运动相关的社会问题和社会议题;2超越比赛得分和统计数字,把体育看作是一种与我们在社会中的感受、思维和生活方式相关的社会现象;3了解与体育运动有关的事情,从而使我们能够在所生活的社会或社群中,对自己所参与的体育活动、运动场所作出选择;4思考学校和社群中的体育运动会如何变化,从而避免产生这样的观念和条件,即在使某一类人得到实惠的同时,使其他人在体制上处于不利地位.

社会体育关注社会现象的重点有如下几点:1把如何提高国民的健康水平和身体状况作为开展各项理论研究和相关工作的落脚点;2力争提出各种 科学、有效的体育锻炼方法和运动处方来为人民进行锻炼提供智力和理论支援;3关注参加体育运动的人群数量和人群结构,以及与此相关联的各类体育活动的运动特点、组织形式、活动方式、场地要求和管理机制.4关注人们的体育消费状况以及体育的社会化、产业化现象.5关注这种体育的社会化、产业化现象给周边产业带来的影响,并分析影响的原因和程度.

4结语

通过分析可以看到:“社会体育”与“体育社会”准确的说应该叫体育社会学,尽管都是由“体育社”“会”四个字组成,但其内涵和涉及的社会问题却各有侧重.“体育社会学”研究作为社会存在形态的体育的结构与功能、研究体育的社会问题、研究体育与社会的关系.而“社会体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社会体育”指社会中所有的体育文化现象.狭义的“社会体育”把如何提高国民的健康水平和身体状况作为开展各项理论研究和相关工作的落脚点,除此之外,两者的关注内容也大相径庭.当然它们都研究体育与社会、文化的关系,在这一点上两者是一致的.

分析“社会体育”与“体育社会”的内涵、特点和关注点,使我们从理论上认识了二者的区别和联络,特别是二者对社会问题的关注点,准确地区分了不同的研究领域、不同的参与人群、不同的管理机构对体育运动体育活动的不同定位和理解,这不仅丰富了我国体育理论界的研究内容,而且对我们今后进行相关问题的深入探讨和现实社会体育工作的开展等提供指导和帮助.

>>>下页带来更多的

城中村社会治安问题研究论文

浅谈派出所在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中的作用 犯罪是社会的一大公害。不仅对人民生命财产危害极大.而且还严重阻碍了经济的发展、国家的兴盛、社会的安定和进步。派出所是公安机关密切联系群众、服务人民、维护社会安定的主力军,是打击和预防犯罪的桥头堡,是组织和发动群众、搞好治安防范工作的重要阵地,其在整个社会治安防范工作中的作用是无法替代的。目前,我国改革开放正处于关键时期,加入世贸组织已成定局。随着各项改革措施的进一步深化和受国际大环境的影响,社会治安工作所遇到的困难和挑战是相当巨大的。下面我就派出所如何在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中发挥应有的作用谈几点自己的看法: 一、宣传站的作用。实践告诉我们,搞好社会治安防范工作,仅仅依靠公安机关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坚持和发扬专门工作与群众路线相结合的公安工作优良传统,建立健全以社区为基础的治安防控体系,充分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与创造性。一要大力宣传好党的大政方针。要紧紧围绕当前改革开放事业中遇到的难点和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有针对性地开展好党的方针、政策的宣传,耐心做好解释工作,当好党和政府的参谋助手。二要开展思想道德宣传教育。特别要结合精神文明建设活动的深入开展,结合日常工作,重点搞好社会公德和家庭美德的宣传教育工作,提高居民群众的思想道德水平。三要下大力量加强法制宣传教育。根据普法规划的要求,充分利用报纸、广播、板报等媒体形式广泛地进行宪法、刑法、刑事诉讼法,行政诉讼法、婚姻法、治安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活动,切实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法律意识。要重点做好对刑释解教人员和违法青少年的法制教育活动,帮助他们放下包袱、转变观念重新做人。四要开展安全防范宣传教育。根据犯罪活动的一般规律,犯罪高发区一般都与社会总体防范水平有一定的联系。因此,派出所责任区民警应按照规定,结合"争做"活动,采取宣传栏、宣传单,致居民一封信、走访单位、入户等形式,普及反盗窃、反抢劫、反伤害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提高居民安全防范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二、信息站的作用。派出所是公安机关的最基层单位,它能够及时、准确地掌握社会信息和动态,反映民意、民情,是上级的耳目、参谋和决策源泉。因此,派出所要牢固树立信息意识,广泛采集各类与社会安定相关的情报信息。特别是广大责任区民警,要结合社会上的不安定因素、邪教活动情况、刑事案件等问题,时刻带着信息意识下片开展工作,增强信息收集的主动性和针对性。要努力扩宽信息收集的渠道。要采取公开与秘密相结合的方法,不断延伸信息触角,全面掌握辖区社会动态,为领导科学决策服务。 三、防疫站的作用。凡是预则立,不预则废。抓好防范是减少发案的关键。首先,狠抓"三防"即人防、物防和技防措施的落实。当前应大力推广"三铁"(铁门、铁窗、铁柜)工程和电子防盗器材的应用,实践证明。凡是"三铁"和电子防盗器材系统普及的地方,入室盗窃、爬阳台的案件就明显减少,派出所应在"三防"上多做宣传。其次,在深入调查,摸清情况的基础上,重点抓好违法青少年、刑释解教人员、外来人口等犯罪"高危"人群的控制和帮教工作。一是要通过法制宣传教育,打好"防疫针"。二是要建档管理,落实目标责任制,组织和动员治保会、家庭,单位及社会各方面的力量齐抓共管,使"防疫"工作深入扎实。三是及时发现和调解各种纠纷,预防民转刑案件的发生。加大对违法行为的查处力度,把各种犯罪消灭在萌芽状态,确保"防疫"工作收到实效。四是抓好"警校共建工作"实行由派出所领导担任学校法制副校长的做法,定期开展法制教育活动,提高青少年遵纪守法的自觉性。 四、工作站的作用。派出所工作千头万绪、涉及面广,但最基本的还是管理和防范工作。因此,只有深入辖区,扎根群众,服务人民,搞好防范,才能确保一方平安,让人民满意。要抓好安全文明小区的创建。创建安全文明小区是贯彻落实中央提出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有效措施,是搞好防范工作的重要保证。因此,要把创建工作作为提高防范能力的突破口狠抓不放,同时要跟上小区安全管理,逐步巩固提高。要抓好派出所队伍建设,树良好形象。要开展经常性的思想教育,强化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公仆意识和群众观念,提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自觉性,自觉便民、爱民、无私奉献。要加强法制教育,提高民警法律素质,严格执法提高执法水平。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取信于民,才能巩固好责任区这块阵地。 总之,随着治安形势的不断发展变化和警务改革的不断深入,基层派出所的作用日显突出,我们只有不断探索和加强派出所的工作,才能增强预防和打击犯罪的能力。

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维护城市治安是地方政府的重要职能。下面是我为大家推荐的城市治安管理论文,供大家参考。

城市治安管理论文 范文 一:管理存在的问题分析及对策

摘要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涌入惠阳区,同时产业化的地区差异,也促使外来人口的大量流动。外来人口的大量涌入,一方面为惠阳区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资源,促进了惠阳区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也带来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给当地的治安环境带来了一定的安全隐患,特别是外来人口违法犯罪现象已成为社会关注的治安焦点,流动人口管理工作面临极大挑战。为此,亟需将流动人口管理纳入政府及有关部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项战略性基础性工作,在正视流动人口管理存在问题的同时,积极探索行之有效的流动人口管理新路子。

关键词:流动人口 治安管理 权益 对策

一、当前流动人口的动态特征

(一)素质低能化

在流动人口中,大部分人来自于生活贫穷、经济欠发达地区。他们自身 文化 程度较低, 法律知识 匮乏,缺乏劳动技能,且缺少学习和培训的机会。

(二)心理功利化

流动人口中大部分在本地生活窘迫,对自身处境不满才流入他乡。他们背井离乡的主要目的就是打工挣钱,以此改善自己当前的生活处境。这些人口中不乏为了经济利益而急功近利,甚至不择手段之人。部分流动人口因对自身处境不满,对社会产生仇视心理,并通过各种形式发泄私愤。还有一部分流动人口受外界刺激和腐朽思想影响,为达到自己物质上满足和精神上刺激滋生犯罪动机,走上犯罪道路。

(三)结构复杂化

流动人口的流动,在很大程度上处于无序状态,来源广泛,流出地多,其来去行踪不易掌握,且成份复杂,良莠不齐。流窜犯罪分子混迹其中,成为一个特殊的危险群体,随时都有重新违法犯罪的可能性。从近几年犯罪方式看,外来流窜犯罪人员相互结成团伙进行作案越来越多,一人被抓,其余便作鸟兽散,给追捕和办案、结案造成很大困难,给社会治安也造成了极大的危害性。

(四)行为短期化

大部分流动人口所从事的职业均非正式,无正式 劳动合同 书,雇主或雇用单位辞退他们异常随意,再者流动人口由于从业场所和职业的多变,使他们居无定所,呈流动居住态势。行为短期化极易造成顺手牵羊,打一枪换一炮的犯罪动机。

二、目前流动人口管理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对流动人口管理的法律、法规还不完备,尽管各地根据实际情况制定了一些地方性法规,但是随着形势的变化,已经不适应当前需要,流动人口管理工作明显滞后。由于流动人口的逐年增加和管理工作的滞后,给社会治安稳定带来了诸多不安定因素,危害社会治安的违法犯罪活动也呈上升趋势。

(一)管理体制不畅

流动人口的管理是一项综合性、社会性工作,但从目前情况看,流动人口管理未真正纳入政府行政行为的管理轨道,有关部门侧重于文件的上传下达或做协调工作,没有真正投入力量进行宏观调控和微观管理,没有很好地发挥和调动用人单位的作用,相关部门、单位、基层组织缺乏信息沟通、制度约束、责任追究机制,无法形成强大的管理合力,从而造成流动人口管理工作只能由公安机关单枪匹马、孤军作战的具体管理的现状。

(二)协作配合不顺

从近年来的工作看,流动人口的流出地与流入地间相互脱节,流出地不能积极主动地配合流入地做好工作,往往暂住人口的发函均达到100%,但是回函却了了无几。特别是对一些在逃犯罪分子和混迹其中的不法分子失去了抓捕时机,给流动人口管理带来了一定难度。

(三)雇用责任不明

雇用流动人口的单位和个人不明确自身的法律责任,为了达到自己的经济利益,对“谁管理、谁负责、谁用人、谁负责、谁留宿、谁负责”的原则置若罔闻,不如实呈报外来务工人员的底数,贪图方便,存有侥幸心理,随意留用“三无”人员等违反流动人口管理规定的比比皆是,极大地减弱了流动人口管理工作的效果。

(四)管理难度大

流动人口中有相当一部分人收入不稳定,生活不安定,居住不固定,缺乏自律约束。其中的不少人不懂得用法律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在其人身财产安全得不到有效保护时,往往盲目地采取聚众闹事等群体行为,给社会带来危害。外来人口中大部分在私人出租房、个体小旅店、建筑工地栖身。公安机关由于警力不足,难以经常巡查,而一些私人房东、个体老板见利忘义,有意庇护,使这些场所成为违法犯罪的“避风港”,对社会造成极大危害,给治安管理工作增加很大的难度。

三、流动人口管理应采取的对策

目前,正值流动人口流动高峰与刑事案件发案高峰的双高峰期,尽快形成新的管理机制,在确保流动人口合法权益的前提下,进一步提高对流动人口的管控能力,成为当前公安机关面临的新挑战

(一)转变管理观念,提供平等的社会保障

作为流动人口管理的主体,尊重和保护流动人口的合法权益,是做好流动人口管理工作的基础。应当首先考虑如何改善广大流动人口的生活、工作条件,为他们创造更好的环境,使他们安居乐业,创造更多的财富。流动人口应当享有与城市居民相同的权利,我们不能把他们当“外人”看待,也决不能将他们视为治安恶化的罪魁祸首,随意侵犯他们的合法权益。应当逐步减少对流动人口各种各样的限制。同时,要通过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引导就业、改善就业环境、保障其子女平等接受义务 教育 等工作,为流动人口更好地工作与生活创造更加有序的社会管理环境,从而引导、促进流动人口有序流动,促进社会和谐,经济健康发展。

(二)加强流动人口管理的基层基础建设

党委、政府和政法各部门要以改革强化基层、创新建设基层、发展服务基层为目标,花大力气、下真功夫研究解决基层基础工作中的重大问题,从政策导向、力量配置、经费保障、技术装备等方面向基层倾斜,增强基层实力,激发基层活力,提高基层效率,切实推动流动人口服务和管理工作各项 措施 的落实。在基础工作方面,各乡镇应建立由综治、派出所、工商、计生、民政、司法等部门组成的流动人口管理服务机构,形成齐抓共管的局面。公安、计生部门要以底数清、情况明、信息灵为目标,大力加强以人口登记为基础的暂住证、流动人口婚育证明的办理和查验等项基础工作,全面、准确掌握流动人口底数和有关情况,加强对具有现实和潜在社会危害性的高危人员的管理,积极预防、控制犯罪。

在基层工作方面,要重点加强基层党组织和政权组织建设,积极发挥乡、镇和街道等基层政权组织和党组织在流动人口服务和管理工作中的核心作用,有效协调利益关系、化解社会矛盾、为流动人口排扰解难。在流动人口聚居区和用工单位建立各种服务协会,充分发挥这些组织和团体在提供服务、反映诉求、规范行为、化解矛盾的扶危济困方面的积极作用。与此同时,要充分发挥社区在流动人口服务和管理工作中的重要作用。要按照“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的要求,努力建设开放型、多功能的城镇社区,紧紧依靠和利用社区资源,使社区成为政府各部门对流动人口提供公共管理和服务的纽带,成为流动人口融入城镇生活的桥梁。鼓励和支持流动人口参与社区工作,激发流动人口投身社区的意识和活力,促进流动人口融入社区生活,与当地居民和睦相处。

(三)加强出租房屋管理,提高管控能力

加强出租房屋管理,首先要理顺管理体制,打破房屋管理部门、公安部门分别管理出租房屋的体制,改由流动人口管理部门统一领导,并充分发挥职能作用;要健全和完善房屋租赁登记备案、部门协作和信息共享;同时要进一步加强对房屋租赁市场的综合管理,强化流动人口落脚点控制,落实“以房管人”的工作机制。并且要认真落实综合治理责任制,依法严厉处罚违反《租赁房屋治安管理规定》者;要提高出租人自觉管理承租人的意识,使出租房管理工作走上良性循环轨道,为更有力地打击违法犯罪活动提供基础保证,从而确保广大居(村)民安居乐业,确保房主和承租人员的合法权益。公安机关对流动人口的治安管理要着重从日常跟踪管理、流动管理入手,突出对形迹可疑人员的重点查控。这就需要民警真正树立一切依靠群众的观念,深入群众,与群众打成一片,依靠群众了解情况,发现线索,然后实行重点跟踪查控。要在流动人口中发展治安积极分子,取得他们的理解与支持,通过他们了解和掌握流动人口中可疑人员的动向。

(四)树立“科技强警”观念,强化流动人口信息化管理

一是切实加强流动人口信息录入工作,加快电脑录入进度,确保流动人员信息实时登记、实时录入。二是加强信息检索工作。充分用公安部网上追逃人员信息,实行不间断的检索比对工作,及时从中发现在逃人员。三是加强流动人口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加快旅馆业计算机联网管理的进程。各有关部门要加快暂住人口、出租房屋、旅馆业、人力资源市场、计划生育信息管理的建设步伐,并推动信息资源跨部门、跨系统的共享进度。

参考文献

[1] 徐伟明;我国城市流动人口管理模式的演变与展望[J];南京人口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年03期

[2] 魏毅;谈流动人口犯罪的防控对策[J];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6期

[3]刘怀廉著《中国农民工问题》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5

城市治安管理论文范文二:目前社会治安的形势及整治工作状况

摘要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生活的不断提高,社会的多元化,社会治安形势的不同,社会治安也相应的出现问题,中央工作直接关系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稳定,切实增强做好治安、安全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加强和改进安全工作,最大限度地增强社会安全事故防控能力,最大限度地减少安全隐患和危害,是加快国家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各级党委和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要务必高度重视,切实负起责任,深入排查隐患,严格治理整顿,确保我国安全形势的持续平稳。

中央强调,要坚持严打方针,维护我国社会治安的持续稳定。对各类违法犯罪活动要始终保持严打的高压态势,对社会治安坚持严管,让群众切实感到安全平安。同时,要搞好专项整治,坚决遏制各类重大安全事故发生。扎实做好今的安全工作,必须抓住薄弱环节,开展专项治理,确保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关键词:社会治安,治安形势,社会稳定,治理整顿,安全工作

1 引言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如何真实反映社会面治安动态、发案的常量水平及变化趋势,统计分析和揭示相应警情案情数据本身的内在联系以及数据外延综合因素和原因,建立一套科学的社会治安评估体系,明确分析社会治安管理形势,由此采取更加积极和科学的应对措施打击犯罪、服务人民,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安全稳定的建设环境,这是新时期公安工作的着眼点和落脚点。它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尤其是经济发达地区致富思安、致富思进的强烈愿望,亦反映了中国社会经济向高层次发展的重要时期公安工作如何与时俱进、立警为民的客观要求。

问题的提出

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是中央 总结 历史 经验 提出的正确方针,它是解决我国社会治安问题的根本出路,是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重要措施,是新形势下坚持专门机关工作和群众路线相结合原则的新发展,是具有中国特色的解决社会治安问题的新路子。

研究的意义

社会治安,是直接影响社会稳定的重要方面。不仅关系到人民群众安居乐定,而且关系到共产党执政地位的巩固,关系到国家的长治久安。因此,社会治安既是一个重大的社会问题,又是一个重大的政治问题。维护社会治安,确保社会稳定,对于促进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的顺利进行,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国内外研究现状

当前的社会治安问题确实增多了,刑事犯罪活动发生很大变化,新的犯罪形式不断出现,一些地方治安秩序不好。当然,在改革开放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新形势下,开放不断扩大,社会生活空前活跃,社会矛盾相应增多,社会治安情况不能简单地与过去比较。

西方敌对势力分化、西化我国的图谋从未改变,并不断炒作自由、民主、人权、民族、宗教等议题,利用各种机会捣乱破坏,利用我国人民内部矛盾制造社会对立,对我国安全和社会稳定造成严重危害;国际恐怖主义抬头,已对我国构成现实威胁;我国周边一些国家政局不稳,恐怖活动十分猖獗,恐怖事件频繁发生

本文研究的目的和研究内容

本文研究的目的

了解和学会在各级党委和政府的统一领导下,组织和依靠各部门、各单位的人民群众的力量,运用政治的、经济的、行政的、法律的、文化的、教育的等多种手段,通过加强打击、防范、教育、管理、建设、改造等方面的工作,解决社会治安问题,实现从根本上预防和打击违法犯罪,维护治安秩序,保障社会稳定的社会系统工程。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1社会治安状况评价体系,

2当前社会治安形势的分析,

3社会治安综合治理

2社会治安状况评价体系

社会治安状况评价的含义

社会治安状况评价的含义是研究社会治安状况评价和社会治安状况评价指标体系的起点,目前国内比较有代表性的有三个

1谭永红认为:社会治安状况评价,就是在一定的社会价值观指导下,治安管理主体根据评估需要先建立起一个评估指标体系,然后以此为依据,遵循一定的程序,运用科学的 方法 ,广泛收集治安信息,对社会治安进行判断和评估的活动

2李健认为:社会治安的评价,是指通过一定的统计方法,将不能直接相加(乘)的统计描绘指标转换成可以直接相加(乘)的统计评价值,并运用一定的方法,对综合评价的各指标根据其重要性的不同赋予不同的权重系数最后取得综合评价值得方法,过程,和结果的过程

3王彩元认为:社会治安的评价,是指通过运用一定的统计方法,将社会治安的实际数据和社会治安防控主体的实力投入进行量化分析,结合共安全的认证而

3中央对当前社会治安形势的分析

从社会发展阶段看

从社会发展阶段看,我国目前正处在从温饱到中等收入水平的社会转型时期。在这个阶段,经济结构、分配体系的调整,往往会引起社会关系变化和利益格局变动,导致社会矛盾多发,这也是各国发展历史中出现的共性问题。我国改革发展进入关键阶段,特别是当前经济比较困难的时候,各种矛盾很容易激化,从而诱发各种群体性事件。

从社会心理角度看

从社会心理角度看在开放、多元、动态的社会环境和信息化条件下,社会矛盾和问题很容易交织扩散。经济形势的变化必然影响社会心态。经济形势好的时候,人民对未来普遍有信心和良好预期,社会心态比较平和,即使有一些困难和问题也大都能够理性对待;经济形势严峻时,社会心态比较敏感、脆弱,一些人因下岗失业、生活困难、资产缩水等原因,产生悲观失望和不满情绪,遇事容易采取过激行为。

影响社会治安形势的因素

经济是基础,经济形势与社会形势是紧密相连的。在经济发展面临挑战和危机的时候,影响社会稳定的各种不确定因素也随之增多,一些深层次的问题和矛盾加剧。综观之,经济方面的不稳定因素与政治方面、社会方面的不稳定因素相互影响,短期问题与长期积累的问题相互叠加, 国内不稳定因素与国际反华势力相互交织,这是当前需面对的实际情况和严峻考验。

4社会治安综合治理

、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基本含义

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就是在各级党委和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各部门、各单位协调一致,齐抓共管,依靠广大人民群众,运用政治的、经济的、行政的、法律的、文化的、教育的等多种手段,解决社会治安问题,打击和预防犯罪,维护社会治安秩序,保障社会稳定,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和改革开放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它是在新的历史时期中我国社会治安工作的总方针。

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方针

根据《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决定》

第2条的规定,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方针是“打击和防范并举,治标和治本兼顾,重在治本”。简称为“打防并举,标本兼治,重在治本”。

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方针中的“打击”或“打”是依法“惩治”、“惩罚”、“惩处” 的意思,是指司法机关和有关行政管理部门对妨碍和破坏社会治安秩序的违法犯罪行为依法进行处理的专门性活动。既包括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逮捕、起诉、审判犯罪分子的执法活动;也包括工商行政、新闻出版、海关等国家行政管理对与社会治安有关的违法行为的查禁工作;还包括劳动改造机关对罪犯实施的监禁惩罚,以及对妨碍、破坏社会治安秩序的违法人员进行的劳动教养等行政处罚。

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方针中的“防”或“防范”,是指防止违法犯罪发生的各种手段、措施和活动。其具体内容:一是为防止和减少违法犯罪而实施的调解、内保、治安联防及 其它 群防群治工作。二是为防止违法犯罪等治安问题的产生而进行的政治思想教育、道德法制教育,以及对轻微违法犯罪人员的教育挽救工作,对刑满释放和解除劳教人员的接茬帮教工作等。三是堵塞违法犯罪时空,减少治安问题的各方面的行政管理工作,主要有治安行政管理、司法行政管理、工商行政管理以及海关、税务、文化教育、市场、物资、金融等方面的管理。四是城乡基层党政组织、司法组织、治保组织、治安联防组织的建设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制度、法律和法规建设。五是教育人、挽救人,防止重新违法犯罪的特殊预防工作,包括对犯人的改造工作和劳动教养部门对劳教人员的教育改造工作。可以说,这个“防”是广义的防范,包括了除“打击”而外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中其它各个方面的工作。

一般说来,“标”是指事物的现象和结果;“本”是指事物的本质和原因。在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中,“标”是指违法犯罪等治安问题的现象;“本”则是指违法犯罪等治安问题产生的原因。治标指处置违法犯罪等治安问题以及消除违法犯罪的外在条件。这既包括对已经发生的违法犯罪等治安问题处置,也包括看门护院、技术防范、堵漏建制等消除违法犯罪外在条件的工作。治本则是从根本上减少和铲除产生违法犯罪等治安问题的原因。它包括运用综合治理的各种手段,对人们的思想和行为进行教育和矫正。

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着力点

首先,充分发挥党的领导的政治优势。这是做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的根本保证。各级党委、政府将统筹抓好发展这一硬道理与稳定这一硬任务,把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作为社会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大力推进。通过进一步完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目标责任体系,把党政领导干部抓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情况纳入政绩考核。

其次,充分发挥各部门、各单位齐抓共管的优势,不断增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合力。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特色,集中体现在各部门、各单位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密切配合,整体联动。今后一段时间,形成工作合力的着力点将放在加大资源整合力度上,切实提高社会治安联合防控、矛盾纠纷联合化解、重点工作联勤联动、突出问题联合治理、基层平安联合创建的水平。

再有,充分发挥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手段、方法的整体优势,切实提高驾驭社会治安局势的能力。关键是运用统筹兼顾的根本方法,把打击与防范、惩治与教育、管理与服务、当前与长远、治标与治本更好地结合起来,努力形成各种手段和方法有机衔接、相辅相成的良好局面。

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基本任务

在各级党委和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各部门协调一致、齐抓共管,依靠广大人民群众,运用政治的、经济的、行政的、法律的、文化的、教育的等多种手段,整治社会治安,打击犯罪和预防犯罪,保障社会稳定,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要完成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任务,就必须做好打击、防范、教育、管理、建设、改造等6个方面的工作。

5结语

社会治安状况评估是测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总体治安状况的标尺。通过它可以掌握社会治安的真实情况,从而能综合治理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社会治安是解决我国社会治安问题的根本出路,是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重要措施,是新形势下坚持专门机关工作和群众路线相结合原则的新发展,是具有中国特色的解决社会治安问题的新路子。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决定》1991年2月

[2] 全国人大会《关于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决定》1991年3月

[3]许辉.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北京100038)

[4] 李斌. 新华网 2009年06月10日11:57

[5]王志勇.社会治安评价指标体系的探索[J].中国刑事警察,2006,(05).

[6]袁湘滨.建立符合科学发展观的社会治安综合评估体系[J].公安研究,2007,(01).

[7]陈勇.社会治安状况评估机制研究[J].公安研究,2006,(12).

[8]陈本兰.社会治安状况评估指标体系和评估方法研究[J].福建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社会公共安全研究,2005,(06).

致谢

本文的研究工作是在我的指导老师精心指导和悉心关怀下完成的,在我的学业和论文的研究工作中无不倾注着老师辛勤的汗水和心血。从课题的选择到项目的最终完成,老师都始终给予我细心的指导和不懈的支持。在老师的循循扇诱的教导和不拘一格的思路、无私的奉献精神使我深受的启迪。从尊敬的老师身上,我不仅学到了扎实、宽广的专业知识,也学到了做人的道理。在此我要向我的老师致以最衷心的感谢和深深的敬意。

在此,向所有关心和帮助过我的领导、老师、同学和朋友表示由衷的谢意! 衷心地感谢在百忙之中评阅论文和参加答辩的各位老师!

疫情防控乡村治理研究论文

从中国力量(集中力量办大事,疫情防控),中国速度(火神山,雷神山,解决国内疫情),党的集中领导和身先士卒(人民至上的理念)。

打好“疫情狙击战”在2019年末,网络上流行一句文案:把2019年的烦恼和不开心全部地弃,2020, 崭新的一年让我们赢来希望和快乐,然而并非如此,刚一进入2020年,我们国家就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潘多拉的盒子.潘多拉是希腊神话中第一个尘世好。普罗米修其斯盗天大后给人间后,主神宙斯力惩罚人类,命令神用黏土塑成一个年轻美貌.虚伪狡诈的姑娘-取名“潘多拉”意为具有一切天赋的久人。并给了她一个礼盒,然后将她许配给普罗米修斯的弟弟埃庇米修斯(意为“后知”)。埃庇米修斯不顾禁忌地接过礼盆,潘多拉趁机打开它,于是各种恶习文难和疾病立即从里面飞出来。盒子里只剩下唯一美好的东西:希望。但希望还没来得及飞出来,潘多拉,就将盒子永远的关上3“潘多拉的盒子”被用来比喻造成灾害的根源.然而这次疫情最早追溯到一只蟎辐,据说是一个人吃了蝙蝠中枪然后传染给其他人并且非常迅速,刚开始就像加特林”一样向人们进行扫射,中枪的人极其多。后来疫情得到遏制后,它又像狙击手一样,时不时哪个人就会被击中。这次疫情就像潘多拉的盒子一样,盒子打开了造成了一系列灾难,让人们整天只能呆在家不能出门就像团在竿笼里,极大的降低 了人们的生活水平,也导致许多的人失业.国家的恩想尔系数也提高了。不过盆子里也隐藏3-林东西,那就是希望我们国家遭到这次疫情并没有退病而是迎难而上。更让我感到宇号的就是在一线前线的医疗工作人员,他们宣夜不停地研究可以抑致这次疫情的药物,D罩几天不摘不换,有的人员摘掉口罩脸上水肿水肿的,格外地令人感到辛酸,有的医疗人员也在这次狙击战中壮烈地牺节3,虽然我们不知道他们的名字,但是好汉从不留名。让我们向他们致敬!我们需要像他们这样的人才,我们都知道去一线文复的医疗人员就是拿生命在赌搏,他们用生命换来了人们的幸福,有多少他们的家人守在电视机前肪着自己的儿女有安全的回来。最令我们自责地就是我们这些平月的人,无能为力有这个心没这个力,也有很多像我们一样平A的人向前代捐钱,捐食物,还有多种物贵,他们也是这场相击年的后勤人员,也为国家作出了巨大的矛南献.现在这次疫情一步步被国家的力量冒制住要想打好这次 狙击战全国人民必须团结一致,众志成诚,坚持中国共产党,服从党的指挥和领导。我相信,维护中华人民的社可能会迟到,但永远不会缺序。

不断筑牢农村防疫屏障,确保实现农村地区疫情“压峰”转段、顺利渡过流行期。

当前,我国疫情防控处于常态化阶段,不同于突发性局部应急处置,常态化防控呼唤精准度更高的防控举措,而作为国家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乡村治理的能力与效率对全国常态化疫情防控大局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要增强信息透明度。乡村疫情防控常态化中,疫情防控信息的公开透明有利于增强村民委员会与村民间的良好互动关系,促使村民对政府作为实施有效监督。作为疫情防控主导者,村民委员会拥有疫情防控信息的垄断优势,应当承担起疫情防控信息公开的责任,以稳固村民的战疫信心。受乡村智能化水平、村民智能工具使用能力等因素所限,乡村防疫政策、涉疫人员活动轨迹等防疫所需信息对村民委员会依赖度高,村民认知能力及权威信息辨识能力有限,对国家防疫政策的认识与理解需要村党组织及村委会的权威解读。因此,村党组织及村民委员会要制定符合乡村实际的防疫建议,有针对性地回应村民关切,这有利于增强村民参与防疫工作的积极性,降低防疫政策的实施难度。要增强村民自治意识。疫情具有突发性、公共性的特点决定了其防控起点在人民,终点也在人民。分布散且是熟人社会的乡村环境则是乡村开展疫情防控常态化工作的难点,增强村民自治意识、发动村民广泛参与恰是化解此难点的最有效方式。村民委员会在进行公共治理时,要利用各种开放途径从群众那里获取真实信息,拓宽群众参与的渠道,让其利益和情绪得以表达,并做到及时回应,农村社会秩序才能得到有序的维系。同时,作为基层自治主体,受文化素质不高、主体意识缺乏等因素所限,其在疫情防控中缺乏民主意识,呈现出“各扫自家门前雪”的消极局面,以致懒于参与于集体有益于自身无益的防控工作,影响了疫情防控政策在乡村特定场域中的“渗透性”贯彻。广大村民对疫情防控工作的监督力度不够。因此,村民要增强自主能动意识,作为防控疫情的重要阵地,村民要基于乡村实际主观能动地贡献村级防控智慧和方案,以提升防控举措在乡村特定环境中的适应性与可操作性,不能完全依靠村民委员会宣传防控政策,村民进而被动、机械地去接受与执行,使得国家既定的疫情防控举措在乡村的实施效果不达预期。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