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投稿百科

中外名记者研究论文之史量才

发布时间:2024-07-06 01:33:10

中外名记者研究论文之史量才

《申报》是中国现代报纸开端的标志。1872年英商美查创办,以赢利为主要目的的商业报纸。在外国人办的报刊中,由中国人主执笔政的,《申报》是第一家。《申报》对新闻业务进行的改革:一是发表政论文章。报纸的言论要“有系乎国计民生”,要“上关皇朝经济,下知小民稼穑之苦”。二是改革新闻报道。重视新闻的真实性,日本侵略台湾,美查为了了解事实真相,派人去台湾采访,这是上海中文报纸中军事通讯的开端,也是《申报》重视新闻真实性的反映。其次是注重反映社会实际生活,连续三年报道“杨乃武冤案”,这是当时中文报刊中最早最长的连续报道,最后披露了冤案的真相。三是重视发表副刊性文字。四是经营副业。①创办文艺杂志;②出版白话新闻报。1876年《申报》创办了通俗易懂的白话小说《民报》。这是我国最早的白话报刊。;③编印画报。1877年《申报》出版了《瀛寰画报》。;④印书。此外,《申报》馆还开办了江苏药水厂,肥皂厂等,并由此在1889年组成“美查有限公司”,总资产达白银30万两,超过创刊基金180多倍,实现了美查的“赢利”的目的。 提要:《申报》创办于1872年4月30日。历经了清朝同治、光绪和宣统三个朝代,又经历了辛亥革命,五四运动,北伐战争,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等各个历史阶段,至1949年5月27日上海解放时停刊。1982年上海市委和市出版局做出决定,委托上海书店以影印的方式保存并出版全套《申报》。~~~~~~~~~~~~~ 在《申报》所有的副刊、专栏中,以副刊“自由谈”的影响最大,历史也较长,以至于有人说,谈中国现代文学史就不能不谈《申报》的副刊“自由谈”。 “自由谈”在1911年8月24日创刊,至1949年5月停刊,共出了39年。开始的内容,刊登记叙风花雪月、奇闻轶事、诗词歌赋的文章以及小说连载。1932年有中国报业巨擘之称的史量才(时任《申报》总经理),改组“自由谈”,聘请留法回国的黎烈文任主编,约请鲁迅和茅盾两大名家,以千字左右的杂感文刊登在“自由谈”上。此举引来许多老作家和左翼青年作家撰稿投登。陈望道、夏丐尊、周建人、叶圣陶、老舍、沈从文、郁达夫、巴金、张天翼等都寄上作品,章太炎、柳亚子、吴稚晖也为“自由谈”写过文章。 一时间“自由谈”的内容五光十色、热闹活泼,除杂感外,还有散文、随笔、游记、速写、小考证、读书记、文艺评论、科学小品和短篇翻译等,其中最受欢迎的是每天一篇针对时局形势、社会风尚习惯而写的议论性杂感“花边文学”,如瞿秋白与鲁迅合作发表的《儿时》、《〈子夜〉和国货年》等。由于执笔人多,文章尖锐活泼,有针对性,使“自由谈”在当时起到了推动社会进步的作用。不仅如此,以它为平台,“自由谈”还培养出一批文学界的新人,如姚雪垠、刘白羽、周而复、林娜(司马文森)、柯灵、黑丁、荒煤、罗洪等,他们纷纷携笔登台,在“自由谈”上试练笔墨,磨砺作品。

不是名人,如何发人深省?不是名人,你又何知真假?“古者富贵而名磨灭,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司马迁本身也是哲人有言:“成功的路上尽是失败者。”古今中外,成就一番事业的,无不饱经挫折。历史的长河中,我们窥见:瓦特研制蒸汽机,失败了二十次;贝尔发明电话机,饱经他人讥讽。投机取巧也许会成功,但胜利的光环只会闪耀一刻;歪打正着可能胜利,可成功的大厦只会耸立瞬间。时间的洗刷将会抹去伪劣的光环,摧毁空虚的大厦;历史的洗礼将挖掘出那一段段难忘的经历,那一次次饱含泪水和血汗的成功…… “扼住命运的咽喉” 他困惑,他苦恼,他几近绝望!上帝,你将天才的灵魂遣于他的身躯,却为何又掷出狂风暴雨去打击他?你可知,人世间,一个音乐家最高贵的部分,即听力!没有听力意味着什么?这意味着,他将放下那指挥千军万马的指挥棒?这意味着,他将永远尘封那惊天地、泣鬼神的乐谱?不!他,贝多芬,他像一个音乐的巨人,屹立在天地之间,爆发出惊人的呐喊:“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他重新握起了笔,无论失恋的痛苦多么令人断肠,无论失聪的苦闷多么悲痛欲绝,无论内心的孤独多么令人绝望。他只会将命运的不公平掷于九霄,他只会用音乐向挫折宣战!他胜利了,《命运》的旋律证明!他胜利了,《欢乐颂》的节拍证明!他告诉我们:不公的命运由你自己反抗,人生的挫折要你自己踏平! 来自大学的感动 今年,人们一直在流泪,如果说眼泪是一种财富,洪战辉就是一个富有的人。他是一名来自贫困山区的大学生,从上学那天起,他就一直在做一个梦,他梦想迈入那神圣的大学校园。然而,残酷的现实几乎将他的梦想揉碎:他要面对一切——父亲的疾病,家庭的贫困,还有弟妹的学费,这一切的一切,都压在他稚嫩的肩上。然而,“那些其实没什么。”洪战辉说了这句话。人们看到,为了养家,他四处奔波,上工地,入林场,为父买药;为了照顾弟妹,他省吃俭用,自己出题,教育幼小;为了学业,他挑灯夜战,刻苦钻研,全不顾眼镜压着鼻梁。他胜利了:他奇迹般地照顾了体弱的老父,关怀了幼小的弟妹,更圆了自己的夙梦。他告诉我们:不公的命运由你自己反抗,人生的挫折要你自己踏平! 穿过崎岖的山路,终会到达旷野;登上险峻的山岩,终会迎来曙光。人们啊,请记住:要等待风雨,因为,风雨后面,是最明亮的彩虹!天下事不如意者常八九。人一生当中难免遭遇挫折,也难免有被人瞧不起的时候,不管是在学校,还是将来进入社会,“丑小鸭”式的境地并不少见。但是只要懂得珍惜生命的价值。矢志不渝。不轻言放弃,那么,总会有梦想成真。实现抱负的一天。本书如万花筒一般。为我们展示了100位来自各行各业的成功者乃至世界级明星由“丑小鸭”蜕变为“白天鹅”的真实故事。他们的名字今天听来如雷贯耳,但在少年时期,他们要么是屡教不改的调皮学生;要么是老师眼中的后进生:要么是因为贫穷过早失学而成为流浪在社会底层的草根一族… …他们在年少时并没有受到命运的青睐。但是他们最终却成为众人瞩目的明星和成功者,原因何在? 苦难是人间最好的大学,但更重要的是如何在逆境中充满自信地奋发进取。本书为我们提供了许多不为人知晓的名人成功故事和行动榜样。不只是青少年读了能从中得到鼓舞,对成年人来说又何尝不是美丽诱人的枕边书呢 !编辑推荐 :如果你某一天有了“丑小鸭”的感觉,那么恭喜你,把你这种感觉化为强劲的动力吧!说不定,这种经历正是你一生的宝贵财富。打开这本书,你会发现一长串闪闪发光的名字;你还会发现,这些名字所代表的某种成就,并不是老天爷恩赐的,而是脚踏实地一步步干出来的;你可能还会领悟出,没有谁天生就是“白天鹅”,绝大多数人都会有“丑小鸭”的经历,包括伟人。这本书里就有很多这样美妙动人的真实故事。他们当中有近现代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科学家、文学家、艺术家,也有当代球星、影星、作家,导演和企业营销之神。故事传奇,文笔轻松,还有好看的照片。目录 :前言/没有“丑小鸭”,哪来“白天鹅”/彭歌富兰克林 永远与诚实、勤勉为伴/2林肯 只受过一年正规教育/4丘吉尔 全校倒数第一名/6普京 我是个不听话的孩子/8朱可夫 跟毛皮匠当学徒/10爱迪生 二加二为什么等于四/12牛顿做 “白日梦”的孩子/14瓦特 “懒小子”和“病包子”/16法拉第 没有围墙的大学/18弗莱明 举世无双的报酬/20格利雅 浪子回头金不换/22布拉格 昂起头做人/24巴斯德 化学成绩勉强“及格”/26达尔文 天生是个博物学家/28莱特兄弟 让人类飞上蓝天/30马赫 承前启后的批判者/32爱因斯坦 上帝不可琢磨/34瓦拉赫 禀赋需要发掘/36霍金 上帝的终结者/38纳什 特立独行的“美丽心灵”/40小柴昌俊 成绩倒数第一/42孙思邈 病弱成就“苍生大医”/44贾兰坡 周口店是我的家/46徐霞客 名落孙山以后/48李时珍 绝知此事要躬行/50苏步青 从“背榜生”到数学大师/52袁隆平 科学家也需要灵感/54安徒生 虚心使人进步/56巴尔扎克 作品比岁月还多/58惠特曼 荒原里的歌者/60杰克·伦敦 热爱生命/62塞万提斯 监狱里的堂吉诃德/64狄更斯 化屈辱为体谅/66马克·吐温 我以自己的方式学习/68海明威 让自己成为过河卒子/70奥斯特洛夫斯基 人最宝贵的是生命/72格拉斯 一辈子在完成高中学业/74蒲松龄 以书为伴,以友为乐/76沈从文 永远学不尽的人生/78张恨水 有兴趣才能进步/80三毛 吃了一个大“鸭蛋”/82二月河 罕见的“留级生”/84魏明伦 先下地狱,再上天堂/86郑渊洁 最高学历为小学四年级/88贝多芬 扼住命运的咽喉/90莫扎特 欧洲第一位音乐“个体户”/92舒伯特 饥寒交迫中的“歌曲之王”/94肖邦 上帝给波兰的礼物/96凡高 一生都在反叛/98罗丹 远离学院派的大师/100毕加索 不拘一格降人才/102摩西奶奶 做你喜欢做的事/104斯皮尔伯格 先当博士,后当学士/106齐白石 二七年华始有师/108张大千 当过“土匪”的国画大师/110李可染 我是一个“苦学派”/112黄永玉 曾经是“留级大王”/114冼星海 艰苦是最好的大学/116濮存昕 不能让人看出我腿不好/118张艺谋 我受苦的时候比较多/120卢梭永 远保持贫困与独立/122卡尔·威特 傻孩子也能成为天才/124叶圣陶 我只是中学毕业/126王力 潜心自学,十年有成/128奥托 给汽车一颗强有力的心脏/130福特 为未来作好准备/132沃尔顿 你可以向任何人学习/134琼尼·马汶 总有一天会发现自己/136中田修 关键是没钱怎么创业/138隆加伯格 小生意做成大产业/140玛丽·凯 上天不造无用之材/142松下幸之助 人生没有百分之百的不幸/144布兰森 不是坐班房,就是发大财/146莱格利 32美元打造“蓝箭”王国/148韦尔奇 最伟大的礼物是自信/150斯瓦兹 公司兴衰全在于用人/152原一平 价值百万美元的微笑/154高木 不要只在山脚下转来转去/156卢作孚 避实就虚,稳步起家/158史量才 人有人格,报有报格/160李嘉诚 那时我太想读书了/162霍英东 从苦力到“地产大王”/164高清愿 做人成功才能做事成功/166王永庆 困苦是上帝对我的赐福/168刘永好 钱不是我追求的最高目标/170南存辉 诚实劳动,以质取胜/172彭立珊 助人行善是快乐之本/174王江民 在反抗中成长/176吴士宏 自卑之后才有升华/178黄光裕 用“薄利”打造电器销售帝国/180阿姆斯特朗 来自“少管所”的小号手/182贝利 一切由“感恩”开始/184可可·夏奈尔 我的生活是长久的战斗/186乔丹 重要的不是肤色,而是人格/188齐达内 连血液里都充满足球/190嘉宝 把自己视为男子汉/192温弗瑞 听从内心的呼唤/194霍元甲 虽铜筋铁骨,无所惴焉/196成龙 学历是“两年小学一年级”/198周润发 穷得很开心/200书摘:林肯 只受过一年正规教育林肯,1809年出生于美国肯塔基州,1860年当选美国总统,1864年连任。为了维护国家统一,解放黑奴,他在南北战争中率领国民打败了南方叛军。1865年被暗杀。林肯出生于一个农民家庭,在西部大开发的潮流中经常迁徙,生活很贫困。林肯断断续续上学,他所受过的正规教育,全部加起来还没有一年。但正是这一年的教育,让他能够断文识字,为进一步学习打下了基础。他很早就独立谋生,当过木工、伐木工、船夫,还干过店员、乡村邮递员、测量员,连劈栅栏木条这样的杂活也做过。无论劳动多么紧张,他都要挤出时间读书自学。在看过的书中,《富兰克林自传》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后来,他向家人宣布了自己的决定:“我要当律师!”“律师?我们是移民,你命中注定只能老老实实干活才能生存。你的想法太不现实了,我的孩子!”父亲大声喊道。“为什么不现实?富兰克林的父亲还是一个卖蜡烛的呢!”林肯说,“很多穷人不也在外面干大事吗?”“可你毕竟不是富兰克林!”但富兰克林已经在林肯的心中扎了根。他更加努力看书,还动笔写作,学会把自己的思想写成文字。有一天,一个醉鬼倒在路边,一群无赖围着他戏弄,把他身上的东西搜劫一空。林肯发现以后,冲上前去赶走了那群无赖,把醉汉扶到家里。事后,他写了一篇劝人戒酒的文章,在俄亥俄州一家小报上发表了。这是他第一次发表文章,令他非常兴奋。他再接再厉,又写了一篇政论文,论述了美国的一些政治制度。一位法官看到了这篇文章,觉得林肯写得不错,文笔简练准确,思想深刻,于是推荐到一家报社,文章很快就发表了。林肯把报纸送到父母身边:“你们看,这是我写的文章,想要我念给你们听吗?”父母听林肯念了他的文章,真心实意地为他高兴。林肯继续发表文章,阐述自己的政治见解,慢慢地有了一些声望。1834年,25岁的林肯当选为州议员,正式步人政界。1836年,27岁的林肯实现了少年时期的梦想,依靠自学取得律师执照。第二年,他与别人合办律师事务所,成了一名青年律师,并获得了正直和廉洁的好名声。P4-5魏源少有大志清代著名的爱国主义思想家、文学家魏源少年时就不仅才学出众,而且很有抱负。他9岁那 年,就独自一人进城参加了本县的“童子试”。主考的县令他联对,拿起画有太极图案的茶 杯说:“杯中含太极;”他略一思索,便沉着答道:“腹内孕乾坤。”县令问:“何谓乾坤 ? ”魏源答:“天地谓之乾坤。我怀中揣有两个麦饼,吃了它,我就要考虑天下大事。”县令 赞他人小志气大,长成后定会大有作为。�以天下为己任毛泽东少年时代就读于湘乡县东山小学时,特别喜欢读一本名叫《世界英雄 豪杰传》的书, 对书中的华盛顿、拿破仑、彼得大帝等人物极感兴趣。他在书上多处圈点,并写了许多批语 。为了表达“以天下为己任”的远大志向,毛泽东还特意为自己取了“子任”的别名。�为了中华之崛起周恩来少年时代饱经家境衰落的困苦,目睹国事日非的惨状,激发了他立志救国的远大志向 。他如饥似渴地吸取新知识,追求新思想,奋发学习,博览群书。一次,校长在课上问学生 为 何读书,周恩来响亮地回答:“为了中华之崛起!”校长一时没听懂他的南方口音,他又回 答说:“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立志拯民水火刘伯承元帅少年时便立下了救国救民的大志。他读私塾时,小伙伴认为农家子弟读书无用, 他却说:“读书有用。掌握了知识,我们也可以像岳飞、史可法、戚继光那些英雄们一样, 好好报答咱们的国家。”在以后的革命斗争中,他运筹帷幄,决胜千里,打了许多胜仗,被 军内外誉为“常胜将军”。�鲁迅弃医从文鲁迅先生早年留学日本时本来是学医的。但在仙台医专学习期间,在课间加映的日俄战争的 纪录片上,看到中国人被说成俄国侦探而被砍头,死者和围观者都很麻木。这使鲁迅认识到 :“第一要著,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于是鲁迅下决心弃医从文,终于成为中国现代伟大 的思想家、革命家和文学家。�立志作新闻记者我国现代著名新闻记者邹韬奋,出身于书香门第。他的父亲希望他走实业救国的道路,送他 进入上海南洋公学读书。但他自小就喜爱语文和历史,自己立志作一名新闻记者,于是他改 考上海圣约翰大学文科。经过几年的努力,终于以优异的成绩毕业。后来他成为我国现代一 位极有影响和成就的新闻工作者。�林肯立志废除蓄奴制1831年春,年仅22岁的林肯到新奥尔良这个都市寻求发展的机会。他在大街小巷中看到许多 的启事,其中最多的是关于买卖黑权的。年轻的林肯十分气愤,决心废除蓄奴制。后来,这 位年轻人当上了美国总统。在美国南北战争中,他发表了具有历史意义的“解放宣言”,最 终敲响了美国蓄奴制度的丧钟。 �达尔文的志向达尔文能够在科学研究的道路上取得杰出成就,不仅靠他刻苦的工作,而且也因为他有着十 分明确的志向。1831年,达尔文以自然科学家的身份参加了“贝格尔”号军舰的环球航行。 他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勤奋工作,并做了大量观察和采集工作。在此基础上,写出了科学巨 著《物种起源》。他的这些成就,是他少年时立下志向的必然结果。�立志终成化学家著名化学家李比希读小学时,校长曾向他提问,问他长大后准备干什么。他高声回答:“我 想当一名化学家。”全班同学听后都笑了起来。但他立下志向后就百折不挠地努力奋斗,后 来终于成为一名化学家,在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和生物化学等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巴斯德论立志法国著名生物学家、化学家巴斯德说:“立志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工作随着志向走,成功 随着工作来,这是一定的规律。”巴斯德正是用自己的一生实践着这段话。他从小就立下远 大方向,经过长期勤奋工作,第一个确切知道了细菌可以使物质腐败的道理,并且在此基础 上创立了防疫法。尽力了,实在太多了……

《申报》是中国现代报纸开端的标志。1872年英商美查创办,以赢利为主要目的的商业报纸。在外国人办的报刊中,由中国人主执笔政的,《申报》是第一家。《申报》对新闻业务进行的改革:一是发表政论文章。报纸的言论要“有系乎国计民生”,要“上关皇朝经济,下知小民稼穑之苦”。二是改革新闻报道。重视新闻的真实性,日本侵略台湾,美查为了了解事实真相,派人去台湾采访,这是上海中文报纸中军事通讯的开端,也是《申报》重视新闻真实性的反映。其次是注重反映社会实际生活,连续三年报道“杨乃武冤案”,这是当时中文报刊中最早最长的连续报道,最后披露了冤案的真相。三是重视发表副刊性文字。四是经营副业。①创办文艺杂志;②出版白话新闻报。1876年《申报》创办了通俗易懂的白话小说《民报》。这是我国最早的白话报刊。;③编印画报。1877年《申报》出版了《瀛寰画报》。;④印书。此外,《申报》馆还开办了江苏药水厂,肥皂厂等,并由此在1889年组成“美查有限公司”,总资产达白银30万两,超过创刊基金180多倍,实现了美查的“赢利”的目的。 提要:《申报》创办于1872年4月30日。历经了清朝同治、光绪和宣统三个朝代,又经历了辛亥革命,五四运动,北伐战争,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等各个历史阶段,至1949年5月27日上海解放时停刊。1982年上海市委和市出版局做出决定,委托上海书店以影印的方式保存并出版全套《申报》。 为何下如此大的气力保存《申报》?寻其原因,一是完整存世的《申报》仅有一套,不成套的大都已纸质松脆,风化发黄,很难翻检;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申报》不仅是中国最早出版的报纸之一,还因为它堪称中国近代史史料之宝库。 历经三个朝代的史料宝库 在《申报》生存的78年间,除历经了清朝同治、光绪和宣统三个朝代,世界还发生了两次世界大战,发生了具有历史意义的俄国十月革命,发生了中法战争,甲午战争,日俄战争以及戊戌维新,义和团运动,八国联军入侵北京和“四·一二”叛变等重大历史事件。此外,还有许多市井琐闻和社会事件,如晚清四大奇案之一的杨乃武与小白菜,杨文道冤狱案等。因此,以新闻、评论、广告为内容的报纸,不管其记载是有意还是无意,观点是否客观、公正,但以文字记录下丰富的史料素材其作用是毋庸置疑的。 再以出版业和货币制度为例。中国的出版印刷事业是怎样发展的?哪一家印刷所、书局何时开张,如何演变?官方和民众对出版业的态度如何?出版过哪些书刊?历年货币的变化,物价的涨落,外国资本的进入,民族资本的兴衰,农业和手工业的凋敝等等,在《申报》的新闻和广告里都可以找到它们的源本和变故。 创办者是个英国人 《申报》的创办人是同治初年来华经营茶叶和布匹的英国人安纳斯托·美查(E. Major)。由于在中国待久了,美查对中国情形熟悉,学会了中国语言、文字。在生意不好时,美查决定改营办报。1871年美查和他的三位友人,以每人出股银400两,合计1600两作为股本,创办了《申报》。美查根据生意场上的经验,深知要使华文报纸得以生存和发展,在内容上就必须符合华人的要求。因此,他嘱咐馆内同事说:“这报是给华人看的,文字应从华人方面着想。” 《申报》创立后,美查颇信任华人,并放手让他们去做。面对一种新创的新闻纸事业,在几位主笔和馆内人员的努力下,《申报》从形式到内容不断改进,很快战胜了它在上海的竞争对手《上海新报》和其它华文报,销量从初创时的600份,到1889年美查离开时,增加到6000份。取名《申报》,源于民间喜用“申”字来代表上海。美查也知道,若把这张新办的报纸冠上“申”字,一看就知道是上海办的报纸,故正式名谓《申江新报》,缩写为《申报》。初办时《申报》每两天出一刊,从第五号起每天出版(星期日休刊)。《申报》曾用过中国毛太纸、赛连纸、机制油光纸和竹连纸印刷,都是单面印,每张8版,每版长宽各约9英寸。1909年起开始使用新闻纸两面印刷。 “将天下可传之事,通播于天下” 如果用现代的眼光看《申报》的创刊号,它从形式到内容都显得稚嫩。全部八个版面称得上新闻的只有一篇,另一篇转载港报的内容既没有时间,也没有地址,算不上是新闻。但这并不影响《申报》创刊号的主要目的,即以“本馆告白”和“本馆条例”来公布主人办报纸的宗旨、方针以及稿约和广告经费等重要内容。其要点可概括如下: 1、 当代有许多可以作传的事情,湮没不彰,原因是没有很好地加以记载。中国的古笈虽有记载,但都是前代的事情,且文辞高古,一般百姓看不懂。 2、 古笈中虽然也有稍为通俗的书籍,小说,博物志等,但是有些内容荒诞无稽,只能作为文人的清谈材料,不能雅俗共享。 3、 现在的新闻纸所刊出的文章,事情简而能祥,文字通俗,不仅士大夫欣赏,即使工、农、商贾皆能通晓。 4、 新闻纸内容,有国家之政治,风俗之变迁,中外交涉之要务,商贾贸易之利弊以及一切可惊可喜之事。 5、 有了新闻纸才能将天下可传之事,通播于天下,使人们不出户庭而知天下之事。 6、 条例申明:报纸零售和整批的手续及价格;欢迎投稿,不需付费;刊登告白(即广告)的手续及付费办法。(规定西人的广告费比华人的加倍) 由以上可见,《申报》开宗明义,以一般百姓为读者对象,使得一些普通的中国人开始知道读报,也使得一大批中国人从懂得读报的第一天起,就是《申报》的读者。 1905年、1911年和1932年,《申报》因“世势日进,人事日繁”,而进行了几次大的改革,整顿和调整过时守旧的做法,拟定新的办报宗旨和工作方针,力图顺应历史潮流,“以肩荷社会先驱和推进时代的责任,使社会进入合理的常轨,并民族臻于兴盛与繁荣”。1932年的新编辑政策公布在该报60周年时评栏上,读后使人有耳目一新,与时俱进的感觉。 副刊“自由谈”堪称现代文学史 《申报》除刊登国内外重要新闻、通讯,发表著名人士文章、宣言之外,还增加篇幅辟出专栏和副刊,如“经济专刊”、“教育消息”、“商业新闻”、“科学周刊”、“通俗讲座”、“医学周刊”、“电影专刊”以及“读者顾问”、“图画周刊”和副刊“自由谈”等。在所有的副刊、专栏中,以副刊“自由谈”的影响最大,历史也较长,以至于有人说,谈中国现代文学史就不能不谈《申报》的副刊“自由谈”。 “自由谈”在1911年8月24日创刊,至1949年5月停刊,共出了39年。开始的内容,刊登记叙风花雪月、奇闻轶事、诗词歌赋的文章以及小说连载。1932年有中国报业巨擘之称的史量才(时任《申报》总经理),改组“自由谈”,聘请留法回国的黎烈文任主编,约请鲁迅和茅盾两大名家,以千字左右的杂感文刊登在“自由谈”上。此举引来许多老作家和左翼青年作家撰稿投登。陈望道、夏丐尊、周建人、叶圣陶、老舍、沈从文、郁达夫、巴金、张天翼等都寄上作品,章太炎、柳亚子、吴稚晖也为“自由谈”写过文章。 一时间“自由谈”的内容五光十色、热闹活泼,除杂感外,还有散文、随笔、游记、速写、小考证、读书记、文艺评论、科学小品和短篇翻译等,其中最受欢迎的是每天一篇针对时局形势、社会风尚习惯而写的议论性杂感“花边文学”,如瞿秋白与鲁迅合作发表的《儿时》、《〈子夜〉和国货年》等。由于执笔人多,文章尖锐活泼,有针对性,使“自由谈”在当时起到了推动社会进步的作用。不仅如此,以它为平台,“自由谈”还培养出一批文学界的新人,如姚雪垠、刘白羽、周而复、林娜(司马文森)、柯灵、黑丁、荒煤、罗洪等,他们纷纷携笔登台,在“自由谈”上试练笔墨,磨砺作品。 日伪和国民党致其死命 《申报》一生服务于社会,也随着人与社会的变化、动荡而变迁、浮沉。1909年《申报》由美查公司转入国人之手。买办席子佩接手后,由于经营不善,于1912年5月转让给张赓、史量才、应季中、赵竹君等5人,由史量才任总经理。此后二十余年,史量才作为中国最大的报业资本家,孜孜于经营《申报》。他网罗人才,改进业务,设立分馆,扩大消息来源和广告范围,修建五层大厦,购进新式印刷机,使《申报》销量大增,到1926年日出报14万多份,与另一份《新闻报》一起成为全国发行量最大的两家报纸之一。 1934年11月13日,史量才因倾向进步,主张抗日,不受国民党的驾驭或羁縻,被蓝衣社特务刺杀在沪杭公路上。之后,其子史咏赓继承父业,迫于当时的形势,《申报》的言论态度又趋向保守,相关的各项社会文化事业如出版《申报年鉴》、《申报丛书》、《中国分省地图》等,以及由李公朴和艾思奇等人主持举办的“申报流通图书馆”、“申报新闻函授学校”和“申报妇女补习学校”等被迫中断或改弦更张。1937年“八·一三”以后,上海沦陷,《申报》因抗拒日方新闻检查自动停刊。后又转移到汉口、香港出报,至1938年10月又迁回上海。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申报》由日本海军报道部接收并改组,成为日伪控制的喉舌。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申报》作为“敌产”被国民党接收,由国民党“CC”组织在上海的负责人潘公展任社长兼总主笔,陈布雷的兄弟陈训口任总经理兼总编辑。1949年5月27日,随着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上海的枪炮声渐渐息去,《申报》以“沪杭甬路全线打通 慈溪宁波均告解放本市苏州河北亦以肃清”为标题终刊结束。至此,后人有结论作如下诉说:《申报》这个中国报业的长者未得善终,是日伪和国民党先后绑架致其死命的。 时移世易,征途回首,许多史事真伪混杂,似真似假。不管人们的感觉是赞叹,还是惋惜,是颂扬,还是鄙夷,那毕竟是中国人的来处,是起步之点,也是我们曾经走过的道路。寻迹《申报》、了解历史,是为了借鉴;借鉴历史是为了翻过旧页,迎来新的一页

对《申报》的感受早期《申报》重视的另一雅俗共赏的文学体裁是小说。《申报》创刊后两个月内,就陆续刊载了三种小说:《谈瀛小录》、《一睡七十年》和《乃苏国奇闻》。从版面安排来看,三种小说主要刊登在《申报》第二页,是“报首首论”之后的最重要位置,其中两期的《谈瀛小录》则直接取代了“报首首论”。小说刊登在如此显要的位置,足见编者对此类题材的偏爱。白话短篇小说,浅俗明白,引人入胜,迎合了广大消费者的口味,宋元以来逐渐勃兴。小说文体之特征,与《申报》的需求非常合拍,所以得到编辑的高度重视。 由此可见,就文体而言,《申报》倾向于朴素简洁、雅俗共赏,具有民间文学特点的文学类型。 第二,报刊要求新异迅捷,《申报》刊载的文学作品在内容方面都不同程度地求新求异,以求与新闻报纸固有的新闻时效性吻合。 如前所述,《申报》刊载的《竹枝词》等民歌俚曲,被当成述奇记异的重要工具,记载日常生活中出现的新问题和发生的种种新变。《续沪上西人竹枝词》组诗第一首云:“西洋贾舶日纷驰,风俗欧洲认往时。广得新诗当小记,瀛壖闻见愈矜奇。”在这里,竹枝词被当作记载十里洋场新风尚的“新诗”,颇有“信史”或“诗史”的作用。当时读者就发现了《申报》所刊载的诗词有这一特点,《洋泾浜漫兴诗并引》说:“贵馆刊布诸吟坛佳作,莫不各擅新奇。”做诗突出“信”与“新”,恰好与新闻报刊的媒体特征相对应。 《竹枝词》面对的是现实中的大千世界,《申报》初期刊载的小说则试图在现实生活之外构建一个新异的想像空间,同样凸现出“求新求异”的文学特征。《申报》最早刊载的三种小说《谈瀛小录》、《一睡七十年》和《乃苏国奇闻》都是译作,题材来自殊方异域。这类海外奇谈,极其容易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在故事叙述的过程中,《申报》秀才们有了新的编写和润色,刻意追求审美方面的神秘性和惊奇性,以充分满足广大读者猎奇尚异的心理需求。《谈瀛小录》开卷就说:“昨有友人送一稿至本馆,所传之事最为新异,但其书为何人之笔,其事为何时之事,则友人均未周知。盖从一旧族书籍中检出,观其纸墨霉败,几三百余年物也。今节改录之以广异闻云尔。”《一睡七十年》开篇也说:“昔陈搏善睡,每睡必数百年或千年不等。又王质入山樵采,遇二人对奕(弈),观之忘返,洎终局而所执之斧柯已烂,此皆言神仙之事,语殊荒诞不可考。兹有友人谈及一事,似与此二事相类,不知其真伪,亦不知为何时事也。”编者故意虚化小说的材料来源,使叙事时空恍惚迷离,强化“所传之事”的“新异”,“以广异闻”。 第三,《申报》立足于上海滩,所刊载的文学作品必然带有鲜明的地域性特征。上海自1843年开放为通商口岸,到《申报》创刊,与西方文明已经有了二十年的接触和融合时间。当时的上海,已经成为亚洲的第四大港口,显示了“东方巴黎”的最初魅力。生活在十里洋场的晚清文人,虽然依旧咬文嚼字,捧着八股文不放,但是,他们亲眼目睹了上海由一个农家少女变成风华绝代的摩登少妇,被她一身的珠光宝气震慑得瞠目结舌。他们迫不及待地用熟谙的诗歌描述着正在崛起的都市。《续沪北竹枝词》说:“洋泾风景尽堪夸,到处笙歌到处花。地火荧荧天不夜,秦淮怎敌此繁华?”相比较古人夜间行路倚赖灯笼照明,新式的路灯会给人们何等奇异的感受。《申江杂诗》则说:“春申江上落帆多,萧鼓声喧遍地歌。如此繁华如此乐,几忘人世有干戈。”简练而形象地勾勒出上海滩的喧哗热闹。 综上所述,《申报》刊载的文学作品具有通俗性、新异性、地域性三大特征。报刊文学发生这样的“新变”,正是“新闻纸”这种传播媒介催化和激发出来的。报纸媒介与文学的首次联袂,就赋予文学诸多新变,说明传播媒介的改变对于文学形式内部的调整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申报》刊载文学作品之价值和影响 《申报》刊载的文学作品,首先具有较高的认识价值,让当年的读者也让后人比较全面地了解清代末年上海滩的真实风貌。读《沪上青楼词》等,对上海滩的风月场所会有相当全面细致的了解。晚清狭邪小说风靡一时,其中还有专门的吴语小说《海上花列传》等,《申报》刊载的文学作品可以与此对照阅读。“晟溪养浩主人”的一组《戏园竹枝词》也非常引人注目,诗歌咏唱了擅长关西大戏的“张八”、童子客串的“山凤”戏班、“杏花楼”上“女扮男装”的“帽儿新戏”、“燕语莺声”的花鼓戏。这些都是研究晚清娼妓文化及戏曲艺术的重要材料。“滇南香海词人”的《洋场咏物词》和“龙湫旧隐”的《洋场咏物诗》咏叹西方的马车、路灯、电线和轮船,《沪北西人竹枝词》和《续沪上西人竹枝词》则以轻松幽默的笔调全面描述了西方人的行为举止、生活方式,新旧转型时期上海滩的光怪陆离得以尽情展现。 《申报》刊载的文学作品,不仅仅停留在对社会现象的一般性描绘上,时而还对当时上海滩的陋习和丑恶加以指斥,以警示世人。“南仓热眼人”有《六馆闲情》,创作目的是“自警警人”。六馆指妓馆、酒馆、戏馆、烟馆、花烟馆、女堂烟馆,这是当年上海滩的罪恶渊薮。“十梅吟窝主人”有组诗《青村新乐府》四篇:“警乱民”的《饿虱沿》、“悯女功”的《草里花》、“斥邪说”的《守童身》、“戒荡子”的《花烟灯》。其格式完全模仿白居易的《新乐府》,每一篇针对一种社会现象。以《饿虱沿》为例: 饿虱沿 警乱民也 奉贤风俗,每逢歉岁,乡民纠合数千,往富家坐食,乘机抢夺,俗谓之饿虱沿。其为首者谓之虱头,奉贤王令秘擒数虱头焚诸火,其党始散,愚民好动即为乱阶,是宜警也。 梅霖匝月水淹田,田禾漂尽逢荒年。饥民乌合来村前,前村哗传饿虱沿。一虱踊跃终怂恿,虱子蠕蠕万千动。如蝇逐臭蚁慕膻,挥之不去势汹涌。初意但蚕食,继乃等蟊贼。东家仓廪抢掠空,西家倾箧犹汹汹。嗟嗟小么麽,何乃济同恶,聚类蚊蚋喧,刺比蜂虿毒。闻声未到心胆寒,纷纷城中去报官。官斯土者琅琊王,王猛扪虱意态狂。大索十日遍村郭,县官捕虱如捕蝗。政除水懦用火烈,不为柔克为刚克。歼厥巨魁众胆裂,一哄而散尽逃匿。怜尔忽被饥来驱,飞蛾扑火徒捐躯。吁嗟乎,小民一虱何足数,不见堂上之尊猛如虎。 诗歌表达了对被饥饿驱使而走投无路的饥民的同情,也揭露了“堂上之尊猛如虎”的官吏的冷酷凶残。作者还常常以“赋”和“铭”的形式劝诫世人,如《洋烟馆赋》、《劝戒洋烟赋》、《荡子赋》、《远色赋》、《妓女铭》、《烟室铭》等等。 上述种种,都是研究晚清上海滩及其民俗、社会变迁的第一手资料。 就文学价值而言,其中的民歌俚曲与中国悠久的诗歌创作传统相承接,有较高的可读性。译本小说的文学价值则相当有限,它们存在着以下的问题: 其一,这些译作都没有署明原作著者和译者的姓名,且用文言意译,整体上与原作精神风貌相去较远。如《谈瀛小录》,实际上就是斯威夫特的《格列弗游记》。译者将故事从异国移植入中土,故事发生的地点演变成琼山、海南附近的海域,地名、人名、叙述笔调完全被汉化。《一睡七十年》乃欧文的《瑞普·凡·温克尔》,其叙述同样如此: 一日独行山中,见一兔甚驯捷,因携火枪逐之,遂入山深处。野花夹径,老树参天,迤逦行来,都忘远近。忽遥见前山有人影,亟赴之,乃庞眉皓首三老人也。均席地坐而奕(弈),见魏来,皆惊曰:“汝何得至此?”魏具以告。一老人曰:“子来亦有前缘。”因罢奕(弈)起,引魏至一洞口。石门双闭,老人以手推之,豁然洞开,随之入,初极狭,才通人,侧身行数百步,始见天日。纵目四顾,风景迥殊。良田美畴,绿槐修竹,花红似锦,草碧如茵,烟横远山,桥通小径,粼粼碧水,环绕村前,所谓别有天地,非复人间世矣。 显然,作者杂糅了中国古本小说王质、陈搏等入山遇仙的故事,又有《桃花源记》的尘外世界影子。这样翻译小说,落入俗套。对听惯幽明杂陈、仙凡变异神怪故事的中国读者来说,当然是老生常谈了。 其二,叙述方式仅仅是讲述故事梗概,显得粗糙简单。《谈瀛小录》节录小人国一段,原本四、五万字的内容被压缩成四、五千字,只能被看作原作的节略本。欧文的短篇小说《瑞普·凡·温克尔》则被《一睡七十年》的译者缩略成八百余字,只可以称作原作的内容简介。 其三,报纸创刊初期非常不规范,连载作品常常是虎头蛇尾,甚至无疾而终。《谈瀛小录》连载四天,《申报》编辑便声称:“此录甚繁,今节刊之如左,其中尚有妙文,容俟下期刊布。”《乃苏国奇闻》连载了半月,译者声称:“至于和尚之事,则下次再详述云。”事实上,这两篇连载小说以后都没有了下文。如此名不见经传而不完整的小说,很难说对后世文学会产生什么影响。 《申报》早期刊载文学作品,最大的贡献实际上是在文学之外,它成功地给世人两方面启示:一是可以通过报刊这种特殊媒介传播文学;二是围绕报刊文学可以形成新型职业。 《申报》免费为文人读者刊载作品,不但调动起一个以附庸风雅的文人为阅读主体的涵盖面相当广泛的读者队伍,为自己开辟了一个较为开阔和稳定的消费市场,同时使文人看到了作品得以传播的一种全新的可能,即利用报刊这一特殊传播方式刊载文学作品,这就预示着文学报刊即将粉墨登场,成为近代文学一道特殊的风景线。所谓“近水楼台先得月”,中国第一份专门刊载文学作品的综合性期刊《瀛寰琐记》,即由申报馆主人美查创办。此后,不仅许多“新闻纸”上开设了文学副刊,独立发行的文学期刊也风起云涌,仅晚清出现的小说期刊就有二十多种。晚清的文学作品,尤其是小说,大多是首先刊载于文学报刊,尤其是小说专刊,而后才结集出版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申报》成就有限的文学作品却昭示并开启了一种全新的文学传播方式。因为这一方式的改变,站在传统与现代转型之际的晚清文学产生了某些新的特点。例如:为了适应大众阅读而采用白话文;为适应报刊的篇幅而提倡短篇小说,等等。这些特点在《申报》刊载的文学作品中已初露端倪,在此后的晚清文学中则更为凸现。 《申报》免费为文人刊载作品,不但没有亏损,反而吸引了读者,扩大了消费市场。这一成功的经济运作实际上向人们传递着这样一个信息:文学不再仅仅是文人墨客附庸风雅的奢侈品,它本身蕴藏着某种经济价值,在报刊等现代传媒兴起的时代,文学完全可以像其他商品一样依靠自己的价值成为大众消费品。沿着这一思路走下去,文人不但可以依靠新型的报纸杂志免费发表自己的作品,甚至有可能组办自己的文学刊物,从中牟利。因此,促使部分传统文人职业转型。部分热衷文学创作的文人摇身一变,成为职业编辑或职业作家。有意思的是,第一个尝试吃螃蟹的人,就出自申报馆内部,即曾经担任《申报》“笔政”的韩邦庆。他利用报刊这一特殊的传播媒介尝试着创办文学期刊,以个人身份首次开发报刊文学市场。他是在文学领域利用现代传媒谋求个人生存空间的第一个中国职业作家。1892年2月28日,由他创办的《海上奇书》在上海创刊。该刊不仅是中国最早的个人创办的小说专刊,而且连载了中国最优秀的吴语小说《海上花列传》。《海上奇书》问世前,韩邦庆就利用自己在《申报》的职业便利,在《申报》为自己的个人刊物屡发广告。他的这些营销策略,当然是受了《申报》的影响。此后,李伯元、吴趼人、曾朴等依靠文学报刊谋生的职业作家大量涌现。晚清文坛的风尚被完全改变了。转贴于 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首页] [上一页] [1] [2]

名记者研究小论文

奥莉娅娜·法拉奇(Oriana Fallaci),意大利女记者,作家。1929年6月29日生于佛罗伦萨。她1950年任《晚邮报》驻外记者。1967年开始任《欧洲人》周刊战地记者,采访过越南战争、印度和巴基斯坦战争、中东战争和南非动乱。两次获得圣·文森特新闻奖,一次获得班卡瑞拉畅销书作者奖。她还获得美国芝加哥哥伦比亚学院名誉文学博士学位。法拉奇以写著名政治人物的访问记蜚声于世。出版过数本小说,代表作《男子汉》于1979年7 月出版,累计印数超过 150万册,有14种译本。80年代初期为自由撰稿人。1980年8月来中国采访过邓小平。被人们誉为“世界第一女记者”和“文化奇迹”。

驳论是就一定的事件和问题发表议论,揭露和驳斥错误的、反动的见解或主张。驳斥错误的、反动的论点有三种形式:①直接驳斥对方的论点。先举出对方的荒谬论点,然后用正确的道理和确凿的事实直接加以驳斥,揭示出谎言同事实、谬论与真理之间的矛盾。有的文章,首先证明与论敌的论点相对立的论点是正确的,以此来证明论敌的论点是错误的。②通过批驳对方的论据来驳倒对方的论点。论据是论点的根据,是证明论点的。错误和反动的论点,往往是建立在虚假的论据之上的,论据驳倒了,论点也就站不住脚了。③通过批驳对方的论证过程的谬误(驳其论证)来驳倒对方的论点。驳倒了它的论证中关键问题,也就把谬论驳倒了。驳论文的驳法有三种:反驳论点、反驳论据、反驳论证。反驳论证相对于前两者更高了一个层次。议论虽有立论、驳论两种方式,但两者不是完全分开的。驳和立是辨证的统一。在立论性的文章中,有时也要批驳错误论点;在驳论性的文章中,一般也要在批驳错误论点的同时,阐明正确的观点。因此,立论和驳论在议论文中常常是结合起来使用的。直接驳和间接驳的差别①如果直接以论点出发,那就算是直接驳论②如果通过各种论据来反驳论点的算间接驳论③如果从始至终都通过论点论据来论证中心的,就是典型的驳论文,如鲁迅先生的《友邦惊诧论》就是典型的驳论文章。总之,写驳论性的文章,还应注意以下几点:①要对准靶子。写驳论性的文章,首先要摆出对方的谬论或反动观点,树起靶子。怎样树起靶子呢?通常有两种方式。一是概述。即用概括的语言,将所批驳的敌论复述一下。并且还要强调出敌论的弊端。概述时,可适当引用一些原词句,但要有重点,倾向性要鲜明。二是摘引。即把反面材料的关键部分或有关部分,摘录下来,然后对准靶子,进行驳斥。可以引用一些较为典型的事例,和古典名句。更加强有力的证明自己的观点。②要抓住要害。鲁迅说:“正对‘论敌’之要害,仅以一击给予致命的重伤。”对谬论,一定要抓住其反动本质,深入地进行揭露和批判。③要注意分寸。对于敌人的反革命谬论和人民内部存在的错误思想,必须加以区别。对敌人,要无情揭露,痛加批驳,给以致命打击;对于人民内部的错误思想,就要本着“团结——批评——团结”的原则,决不可相提并论。古典文学常见论文一词,谓交谈辞章或交流思想。当代,论文常用来指进行科学研究和描述科研成果的文章,简称之为论文。它既是探讨问题进行科学研究的一种手段,又是描述科研成果进行学术交流的一种工具。它包括学年论文、毕业论文、学位论文、科技论文、成果论文等,总称为论文。论文一般由 题名、 作者、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参考文献和附录等部分组成,其中部分组成(例如 附录)可有可无。论文题目要求准确、简练、醒目、新颖。目录目录是论文中主要段落的简表。(短篇论文不必列目录)内容提要是 文章主要内容的摘录,要求短、精、完整。1、先确立一个论点。全文围绕这一论点展开论证。对“开卷有益”这种说法,既不能全盘否定,写驳论文;也不宜全盘肯定,写成立论文。因为这种说法既有它正确的一面。又有它不够全面的地方,所以对这个看法要采取“一分为二”的方法进行分析,肯定其有益的一面,否定其有害的一面,从中总结出正确的论点来。只有这样才能对这一说法作出合乎事实的评价,最终达到以理服人的目的。2、运用“一分为二”的方法进行分析,要防止出这样一个毛病:自相矛盾。一会儿说开卷有益,一会儿说开卷有害,令人不知所云。为了避免这种现象,文章中还要将二者的联系点明,才算把道理真正说透。3、从论证方法看,如果所读的书是坏书,则开卷未必有益,这里可以采取例证法,并辅之以引证法和喻证法,用前几年社会上黄书泛滥成灾毒害青少年作为事实论据,用名人名言作为理论论据,充分论证黄书的害处和读好书的益处。在此基础上,再把这两者辩正地统一起来。说明我们中学生既要多读书,又要慎重地加以选择、读好书。这样从正反两方面进行论证,就将问题说得比较全面而深刻,文章也就具有了不可辩驳的逻辑力量。导思:这是一篇给材料作文。该题虽然规定了作文题目,但仍给学生思维留下了很大的空间,从文体来看,写议论文是最好的选择。学生可以从是非观、处世态度、治学精神等方面谈自己的看法,阐述自己的见解和主张。要写好议论文,必须做好以下三点:1、确定论点。根据命题提供的材料,可从不同角度提炼出诸多观点,但短短600字的文章不可能面面俱到。因此,一定要选准一个论点充分论证。2、选好论据。论据能起到充分证明论点的作用,论据选择要遵循两个原则:①真实确凿,不能有虚假成分;②具有典型性,有说服力,才能发挥更大的作用。3、组织好论证结构。最常用的结构一般为“提出问题(引论)——分析问题(本论)——解决问题(结论)”。

课程论文 《中外名记者研究》已发送两篇,希望有帮助。如果满意,请及时采纳。谢谢!

史量才研究相关论文

对《申报》的感受早期《申报》重视的另一雅俗共赏的文学体裁是小说。《申报》创刊后两个月内,就陆续刊载了三种小说:《谈瀛小录》、《一睡七十年》和《乃苏国奇闻》。从版面安排来看,三种小说主要刊登在《申报》第二页,是“报首首论”之后的最重要位置,其中两期的《谈瀛小录》则直接取代了“报首首论”。小说刊登在如此显要的位置,足见编者对此类题材的偏爱。白话短篇小说,浅俗明白,引人入胜,迎合了广大消费者的口味,宋元以来逐渐勃兴。小说文体之特征,与《申报》的需求非常合拍,所以得到编辑的高度重视。 由此可见,就文体而言,《申报》倾向于朴素简洁、雅俗共赏,具有民间文学特点的文学类型。 第二,报刊要求新异迅捷,《申报》刊载的文学作品在内容方面都不同程度地求新求异,以求与新闻报纸固有的新闻时效性吻合。 如前所述,《申报》刊载的《竹枝词》等民歌俚曲,被当成述奇记异的重要工具,记载日常生活中出现的新问题和发生的种种新变。《续沪上西人竹枝词》组诗第一首云:“西洋贾舶日纷驰,风俗欧洲认往时。广得新诗当小记,瀛壖闻见愈矜奇。”在这里,竹枝词被当作记载十里洋场新风尚的“新诗”,颇有“信史”或“诗史”的作用。当时读者就发现了《申报》所刊载的诗词有这一特点,《洋泾浜漫兴诗并引》说:“贵馆刊布诸吟坛佳作,莫不各擅新奇。”做诗突出“信”与“新”,恰好与新闻报刊的媒体特征相对应。 《竹枝词》面对的是现实中的大千世界,《申报》初期刊载的小说则试图在现实生活之外构建一个新异的想像空间,同样凸现出“求新求异”的文学特征。《申报》最早刊载的三种小说《谈瀛小录》、《一睡七十年》和《乃苏国奇闻》都是译作,题材来自殊方异域。这类海外奇谈,极其容易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在故事叙述的过程中,《申报》秀才们有了新的编写和润色,刻意追求审美方面的神秘性和惊奇性,以充分满足广大读者猎奇尚异的心理需求。《谈瀛小录》开卷就说:“昨有友人送一稿至本馆,所传之事最为新异,但其书为何人之笔,其事为何时之事,则友人均未周知。盖从一旧族书籍中检出,观其纸墨霉败,几三百余年物也。今节改录之以广异闻云尔。”《一睡七十年》开篇也说:“昔陈搏善睡,每睡必数百年或千年不等。又王质入山樵采,遇二人对奕(弈),观之忘返,洎终局而所执之斧柯已烂,此皆言神仙之事,语殊荒诞不可考。兹有友人谈及一事,似与此二事相类,不知其真伪,亦不知为何时事也。”编者故意虚化小说的材料来源,使叙事时空恍惚迷离,强化“所传之事”的“新异”,“以广异闻”。 第三,《申报》立足于上海滩,所刊载的文学作品必然带有鲜明的地域性特征。上海自1843年开放为通商口岸,到《申报》创刊,与西方文明已经有了二十年的接触和融合时间。当时的上海,已经成为亚洲的第四大港口,显示了“东方巴黎”的最初魅力。生活在十里洋场的晚清文人,虽然依旧咬文嚼字,捧着八股文不放,但是,他们亲眼目睹了上海由一个农家少女变成风华绝代的摩登少妇,被她一身的珠光宝气震慑得瞠目结舌。他们迫不及待地用熟谙的诗歌描述着正在崛起的都市。《续沪北竹枝词》说:“洋泾风景尽堪夸,到处笙歌到处花。地火荧荧天不夜,秦淮怎敌此繁华?”相比较古人夜间行路倚赖灯笼照明,新式的路灯会给人们何等奇异的感受。《申江杂诗》则说:“春申江上落帆多,萧鼓声喧遍地歌。如此繁华如此乐,几忘人世有干戈。”简练而形象地勾勒出上海滩的喧哗热闹。 综上所述,《申报》刊载的文学作品具有通俗性、新异性、地域性三大特征。报刊文学发生这样的“新变”,正是“新闻纸”这种传播媒介催化和激发出来的。报纸媒介与文学的首次联袂,就赋予文学诸多新变,说明传播媒介的改变对于文学形式内部的调整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申报》刊载文学作品之价值和影响 《申报》刊载的文学作品,首先具有较高的认识价值,让当年的读者也让后人比较全面地了解清代末年上海滩的真实风貌。读《沪上青楼词》等,对上海滩的风月场所会有相当全面细致的了解。晚清狭邪小说风靡一时,其中还有专门的吴语小说《海上花列传》等,《申报》刊载的文学作品可以与此对照阅读。“晟溪养浩主人”的一组《戏园竹枝词》也非常引人注目,诗歌咏唱了擅长关西大戏的“张八”、童子客串的“山凤”戏班、“杏花楼”上“女扮男装”的“帽儿新戏”、“燕语莺声”的花鼓戏。这些都是研究晚清娼妓文化及戏曲艺术的重要材料。“滇南香海词人”的《洋场咏物词》和“龙湫旧隐”的《洋场咏物诗》咏叹西方的马车、路灯、电线和轮船,《沪北西人竹枝词》和《续沪上西人竹枝词》则以轻松幽默的笔调全面描述了西方人的行为举止、生活方式,新旧转型时期上海滩的光怪陆离得以尽情展现。 《申报》刊载的文学作品,不仅仅停留在对社会现象的一般性描绘上,时而还对当时上海滩的陋习和丑恶加以指斥,以警示世人。“南仓热眼人”有《六馆闲情》,创作目的是“自警警人”。六馆指妓馆、酒馆、戏馆、烟馆、花烟馆、女堂烟馆,这是当年上海滩的罪恶渊薮。“十梅吟窝主人”有组诗《青村新乐府》四篇:“警乱民”的《饿虱沿》、“悯女功”的《草里花》、“斥邪说”的《守童身》、“戒荡子”的《花烟灯》。其格式完全模仿白居易的《新乐府》,每一篇针对一种社会现象。以《饿虱沿》为例: 饿虱沿 警乱民也 奉贤风俗,每逢歉岁,乡民纠合数千,往富家坐食,乘机抢夺,俗谓之饿虱沿。其为首者谓之虱头,奉贤王令秘擒数虱头焚诸火,其党始散,愚民好动即为乱阶,是宜警也。 梅霖匝月水淹田,田禾漂尽逢荒年。饥民乌合来村前,前村哗传饿虱沿。一虱踊跃终怂恿,虱子蠕蠕万千动。如蝇逐臭蚁慕膻,挥之不去势汹涌。初意但蚕食,继乃等蟊贼。东家仓廪抢掠空,西家倾箧犹汹汹。嗟嗟小么麽,何乃济同恶,聚类蚊蚋喧,刺比蜂虿毒。闻声未到心胆寒,纷纷城中去报官。官斯土者琅琊王,王猛扪虱意态狂。大索十日遍村郭,县官捕虱如捕蝗。政除水懦用火烈,不为柔克为刚克。歼厥巨魁众胆裂,一哄而散尽逃匿。怜尔忽被饥来驱,飞蛾扑火徒捐躯。吁嗟乎,小民一虱何足数,不见堂上之尊猛如虎。 诗歌表达了对被饥饿驱使而走投无路的饥民的同情,也揭露了“堂上之尊猛如虎”的官吏的冷酷凶残。作者还常常以“赋”和“铭”的形式劝诫世人,如《洋烟馆赋》、《劝戒洋烟赋》、《荡子赋》、《远色赋》、《妓女铭》、《烟室铭》等等。 上述种种,都是研究晚清上海滩及其民俗、社会变迁的第一手资料。 就文学价值而言,其中的民歌俚曲与中国悠久的诗歌创作传统相承接,有较高的可读性。译本小说的文学价值则相当有限,它们存在着以下的问题: 其一,这些译作都没有署明原作著者和译者的姓名,且用文言意译,整体上与原作精神风貌相去较远。如《谈瀛小录》,实际上就是斯威夫特的《格列弗游记》。译者将故事从异国移植入中土,故事发生的地点演变成琼山、海南附近的海域,地名、人名、叙述笔调完全被汉化。《一睡七十年》乃欧文的《瑞普·凡·温克尔》,其叙述同样如此: 一日独行山中,见一兔甚驯捷,因携火枪逐之,遂入山深处。野花夹径,老树参天,迤逦行来,都忘远近。忽遥见前山有人影,亟赴之,乃庞眉皓首三老人也。均席地坐而奕(弈),见魏来,皆惊曰:“汝何得至此?”魏具以告。一老人曰:“子来亦有前缘。”因罢奕(弈)起,引魏至一洞口。石门双闭,老人以手推之,豁然洞开,随之入,初极狭,才通人,侧身行数百步,始见天日。纵目四顾,风景迥殊。良田美畴,绿槐修竹,花红似锦,草碧如茵,烟横远山,桥通小径,粼粼碧水,环绕村前,所谓别有天地,非复人间世矣。 显然,作者杂糅了中国古本小说王质、陈搏等入山遇仙的故事,又有《桃花源记》的尘外世界影子。这样翻译小说,落入俗套。对听惯幽明杂陈、仙凡变异神怪故事的中国读者来说,当然是老生常谈了。 其二,叙述方式仅仅是讲述故事梗概,显得粗糙简单。《谈瀛小录》节录小人国一段,原本四、五万字的内容被压缩成四、五千字,只能被看作原作的节略本。欧文的短篇小说《瑞普·凡·温克尔》则被《一睡七十年》的译者缩略成八百余字,只可以称作原作的内容简介。 其三,报纸创刊初期非常不规范,连载作品常常是虎头蛇尾,甚至无疾而终。《谈瀛小录》连载四天,《申报》编辑便声称:“此录甚繁,今节刊之如左,其中尚有妙文,容俟下期刊布。”《乃苏国奇闻》连载了半月,译者声称:“至于和尚之事,则下次再详述云。”事实上,这两篇连载小说以后都没有了下文。如此名不见经传而不完整的小说,很难说对后世文学会产生什么影响。 《申报》早期刊载文学作品,最大的贡献实际上是在文学之外,它成功地给世人两方面启示:一是可以通过报刊这种特殊媒介传播文学;二是围绕报刊文学可以形成新型职业。 《申报》免费为文人读者刊载作品,不但调动起一个以附庸风雅的文人为阅读主体的涵盖面相当广泛的读者队伍,为自己开辟了一个较为开阔和稳定的消费市场,同时使文人看到了作品得以传播的一种全新的可能,即利用报刊这一特殊传播方式刊载文学作品,这就预示着文学报刊即将粉墨登场,成为近代文学一道特殊的风景线。所谓“近水楼台先得月”,中国第一份专门刊载文学作品的综合性期刊《瀛寰琐记》,即由申报馆主人美查创办。此后,不仅许多“新闻纸”上开设了文学副刊,独立发行的文学期刊也风起云涌,仅晚清出现的小说期刊就有二十多种。晚清的文学作品,尤其是小说,大多是首先刊载于文学报刊,尤其是小说专刊,而后才结集出版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申报》成就有限的文学作品却昭示并开启了一种全新的文学传播方式。因为这一方式的改变,站在传统与现代转型之际的晚清文学产生了某些新的特点。例如:为了适应大众阅读而采用白话文;为适应报刊的篇幅而提倡短篇小说,等等。这些特点在《申报》刊载的文学作品中已初露端倪,在此后的晚清文学中则更为凸现。 《申报》免费为文人刊载作品,不但没有亏损,反而吸引了读者,扩大了消费市场。这一成功的经济运作实际上向人们传递着这样一个信息:文学不再仅仅是文人墨客附庸风雅的奢侈品,它本身蕴藏着某种经济价值,在报刊等现代传媒兴起的时代,文学完全可以像其他商品一样依靠自己的价值成为大众消费品。沿着这一思路走下去,文人不但可以依靠新型的报纸杂志免费发表自己的作品,甚至有可能组办自己的文学刊物,从中牟利。因此,促使部分传统文人职业转型。部分热衷文学创作的文人摇身一变,成为职业编辑或职业作家。有意思的是,第一个尝试吃螃蟹的人,就出自申报馆内部,即曾经担任《申报》“笔政”的韩邦庆。他利用报刊这一特殊的传播媒介尝试着创办文学期刊,以个人身份首次开发报刊文学市场。他是在文学领域利用现代传媒谋求个人生存空间的第一个中国职业作家。1892年2月28日,由他创办的《海上奇书》在上海创刊。该刊不仅是中国最早的个人创办的小说专刊,而且连载了中国最优秀的吴语小说《海上花列传》。《海上奇书》问世前,韩邦庆就利用自己在《申报》的职业便利,在《申报》为自己的个人刊物屡发广告。他的这些营销策略,当然是受了《申报》的影响。此后,李伯元、吴趼人、曾朴等依靠文学报刊谋生的职业作家大量涌现。晚清文坛的风尚被完全改变了。转贴于 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首页] [上一页] [1] [2]

“制造精神”“工匠精神”这些鲜活的字眼,频繁出现在我们的报纸和微信上。这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精神?这种精神又有何种强大的力量?带着这一串串的疑问我如饥似渴的翻开了《工匠精神—向价值型员工进化》一书。

作者付守永先生所阐述的“工匠精神”,它是“一种精益求精的态度把热爱工作的精神代代相传”。本书从工匠之魂,工匠之道,工匠之术等方面,告诉我们“不仅仅是把工作当作赚钱的工具,而是树立一种对工作执着、对所做事情和生产的产品精益求精、精雕细琢的精神”,告诉我们“打工的状态并不可怕,打工的心态很可怕”。读到这,我陷入了一阵沉思。

腊月28,回到老家,路过大伯堂屋前,我热情的喊着大伯,走进他的屋子,大伯在做木凳子,我不懈的说“大伯,您直接去市场上买几个塑料的小凳子,不就得了,干嘛还费这事,都过年了”。他笑了笑“孩子, *** 了半辈子的木匠了,家里的桌椅板凳都是自己做的,都用半辈子了,多耐用,多结实”说完只见他拿着鲁班刨一遍又一遍刨着初成型的板凳面,凳脚;拿着刚尺和碳笔在凳面上比划着凳脚的开眼位置。

“孩子,就说这鲁班刨,左右用力要均匀,速度要快,还要一推到头,否则刨出来的面就不平。”在我看来,真的没有必要费这么大工夫去做几个凳子。而对于做了半辈子木匠的伯伯来说,从他脸上流露出来的是他对手里木工活的热爱,还有对自己产品质量的胸有成竹的满足。他笑起来眼角隆起的皱纹告诉我,他内心是踏实的,是执着的,他是在用心打造手中的工艺品—“木凳”。

在喧嚣的时代中,有这样一群人,他们在黑夜里默默打磨自己的工具,白天在自己的岗位上辛苦劳作。他们决不让次品流出自己的手。他们是胡双钱,是王津,是孟剑锋,更是许多默默无闻的人。他们都具有着宝贵的工匠精神。

对于不同的人,“工匠精神”有着不同的定义。凋零与倒闭,媒体人的转型与出走,然而留下的人都明白,他们坚守的“工匠精神“始终未变。无论是百年前的《申报》创始人史量才,还是今天的媒体人程益中,媒体工作者的工匠精神都是对真相与自由的不懈追求,是为弱势群体坚守,为大众利益代言,为社会公平守望。他们的工匠精神是报道真相,不让扭曲事实的新闻报道流于世;是呼唤正义与自由,让社会更加美好;是媒体人能坚守住自己的工匠精神。那么,“标题党”将不会出现,虚假新闻也会成为过去。

这是一个企业格局不断变化的时代。在这个时代,一些传统企业,诺基亚、摩托罗拉淡出历史舞台,取而代之的是苹果、淘宝。然而,无论企业家的经营理念、管理方式如何改变,他们的工匠精神却始终不变,就是对产品质量的不懈追求。君不见老干妈董事长陶华碧,钻研数十年职位做最好辣酱;君不见格力总裁董明珠,降低广告投入,大力改善产品质量,反观某些企业家,想方设法降低成本,不惜以降低产品质量为代价,他们是去了自己的工匠精神,等待他们的是牢狱之灾。

对于不同行业的人,工匠精神有不同的意义,但归根结底,都是承担起责任,对自己负责、对社会负责。

若是政治家能勿失“工匠精神”,那么贪官污吏将会绝迹,更好的制度与体质将会出现;若是企业家能勿失自己的“工匠精神”那么三聚氰胺、苏丹红指挥使字典里的名词;若是人人都能勿失自己的“工匠精神”,那么“无害”的社会将会出现。

不要认为自己的力量太过渺小,人人都是不可被屏蔽的存在。若每个人都能勿失工匠精神,泱泱中华大地会更加温暖!

我们为什麽需要工匠精神?

工作是一种修行,世间只有必然性没有偶然性!

截止2012年,寿命超过200年的企业,日本有3146家,为全球最多,德国有837家,荷兰有222家,法国有196家。为什么这些长寿的企业扎堆出现在这些国家,是一种偶然吗?他们长寿的秘诀是什么呢?我们研究了他们都在传承着一种精神——工匠精神!

很多人认为工匠是一种机械重复的工作者,其实工匠有着更深远的意思。他代表着一个时代的气质,坚定、踏实、精益求精。工匠不一定都能成为企业家。但大多数成功企业家身上都有这种工匠精神。

“工匠精神”可以从瑞士制表匠的例子上一窥究竟。瑞士制表商对每一个零件、每一道工序、每一块手表都精心打磨、专心雕琢、他们用心制造产品的态度就是工匠精神的思维和理念。在工匠们的眼里,只有对质量的精益求精、对制造的一丝不苟、对完美的孜孜追求,除此之外,没有其他。正是凭着这种凝神专一的工匠精神,瑞士手表得以誉满天下、畅销世界、成为经典。

工匠精神不是瑞士的专利,日本式管理有一个绝招:用精益求精的态度,把一种热爱工作的精神代代相传。这种精神其实就是“工匠精神”。

所谓“工匠精神”其核心是:不仅仅是把工作当作赚钱的工具,而是树立一种对工作执着、对所做的事情和生产的产品精益求精、精雕细琢的精神。在众多的日本企业中,“工匠精神”在企业领导人与员工之间形成了一种文化与思想上的共同价值观,并由此培育出企业的内生动力。

在获得奥斯卡日本影片(入殓师)(入殓师就是殡仪馆里的葬仪师)里。一个大提琴师下岗失业到葬仪馆当一名葬仪师,通过他出神入化的化妆技艺,一具具遗

体被打扮装饰得就像活着睡着了一样。他也因此受到了人们的好评。这名葬仪师的成功感言是:当你做某件事的时候,你就要跟它建立起一种难割难舍的情结,不要拒绝它,要把它看成是一个有生命、有灵气的生命体,要用心跟它进行交流。

工匠之术|用的方法,创造价值

“工匠”是技艺精湛的人,在欧洲,德国的学徒传统培养了最优秀的工匠、瑞士的顶级名表都是工匠一个零件一个零件打磨而成的。工匠精神,就是追求极致的精神,并且专业、专注。

在这个“商人精神”横行的年代。个人和企业都面临巨大的生存挑战。比如一些以山寨产品为主的企业,在外部环境好的时候,企业可以生存,一但外部环境变的恶劣,企业很容易马上倒闭。

企业的核心因素是人,而脱离了这种困境的途径是培养企业的“工匠精神”。工匠不断雕琢自己的产品,不断改善自己的工艺,他们在享受产品在手里升华的过程。其他企业热衷于“圈钱————做死某款产品————出新品————圈钱”。而打造“工匠精神”的企业却在从另一方面满足自己的精神需求,看着自己的产品在不断改进、不断完善,最终以一种符合自己严格要求的形式存在。

工匠精神

工匠,是一种职业,看似平凡,却也有着不为人知的秘密。

人们都在询问,什么是工匠精神,在究竟来自“何方“?它,神神秘秘,似乎很少人能够体会到它的真正内涵。有人说,工匠精神就是不断改变精益求精,其实不然,我认为工匠精神不只是精益求精,更要有一种心态,而这种心态,决定着你的命运,你似乎在慢慢的为之所改变。

曾经有一篇文章这样说道:“一天,一位大学的学者来到一家公司,这家公司派了几个人到建筑工地去砌墙,这位大学者问了第一个正在砌墙的人说:“你在干什么?”“难道你看不见吗?我在砌墙。”那位工人白了他一眼没好气的回答道。显然,对方是嫌他打扰了自己的工作。

学者笑了笑,有走到另一位砌墙工人身边问道:“你在干什么?”那人差异的看了看他,然后用手比划着已经具有一定规模大大楼说,我在盖一座高楼。这两个人的回答令他大失所望,但当转身欲走的时候,一阵歌声吸引了他,在忙的焦头烂额的工地上竟然还有人唱歌,这位学者狐疑的循着歌声找了过去,原来是一位目光囧囧的年轻人,只见他麻利的砌着转,同时哼着一首首老歌。

工匠精神的高中800字作文篇1 工匠,是一种职业,看似平凡,却也有着不为人知的秘密。

人们都在询问,什么是工匠精神,在究竟来自“何方“?它,神神秘秘,似乎很少人能够体会到它的真正内涵。有人说,工匠精神就是不断改变精益求精,其实不然,我认为工匠精神不只是精益求精,更要有一种心态,而这种心态,决定着你的命运,你似乎在慢慢的为之所改变。

曾经有一篇文章这样说道:“一天,一位大学的学者来到一家公司,这家公司派了几个人到建筑工地去砌墙,这位大学者问了第一个正在砌墙的人说:“你在干什么?”“难道你看不见吗?我在砌墙。”那位工人白了他一眼没好气的回答道。

显然,对方是嫌他打扰了自己的工作。学者笑了笑,有走到另一位砌墙工人身边问道:“你在干什么?”那人差异的看了看他,然后用手比划着已经具有一定规模大大楼说,我在盖一座高楼。

这两个人的回答令他大失所望,但当转身欲走的时候,一阵歌声吸引了他,在忙的焦头烂额的工地上竟然还有人唱歌,这位学者狐疑的循着歌声找了过去,原来是一位目光囧囧的年轻人,只见他麻利的砌着转,同时哼着一首首老歌。“你在干什么?”学者又问了他一个问题 “我在建设一座美丽的城市。”

这个人爽快的回答道。十年之后,这位学者因为某一课题又来到了这个工地进行调研,凑巧的是,他发现一件令他非常震撼的事:“十年前的那几个人,第一个还在工地上砌墙,第二个成立图纸设计师,而第三个,却已经成立他们的老板。”

由此来看,所谓的工匠精神并不是只有精益求精,而更为重要的是一种态度,能否意识到这一点,决定了你以后能否干出一番大事业。工匠精神的高中800字作文篇2 曾看到这样一句话"这个世界并不合乎所有人的梦想,有的人选择了放弃,而有的人却选择了坚持。”

而比坚持更可贵的,是对于完美的不懈追求。“我坚持做一件事的原因,是我想把每一件事情做好,做到极致。”

这是56岁的金浩所说的一句话,他用了21年的时间,把一家普普通通的街头书店,变为了整个上海滩最大,最美的书店—钱书阁。书店中藏书之多,设计之精妙,都源于他的那份对于完美的追求。

在整理书籍这一方面的长达二十余年的监守,让他实现了自己的梦想,同时也为读书爱好者提供了广阔的阅读空间和视野。央视纪录片 中,有记者来到制作手工杆秤的小镇。

富有南方特点的小巷中,男男女女忙于制作手工杆秤。他们选好原材料,用尺子量好所需的长度,把制造过程中的每一步都做到精致,量取,秤重尽量做到毫厘不差。

花了大量时间与心血,做出了标准的秤。他们的监守,为的是商家能诚信经营,消费者有更多保障。

工人亲身打造的零件,修复师对钟表的反复校准,传统工艺美术刻师的精雕细琢,都是对"工匠精神"的一种坚守。一个团队花了20年时间编出的字典;一位老人传承文化,筛选,煮沸,晾晒出的红糖。

正式因为有人在精益求精,有人在批量生产商品的时代里,选择坚守,才让飞机正常运行,才让中华文明得以传承。一个人的坚守,就会让世界大有不同。

那么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更需要如匠人般监守的执著。中国是制造业大国,但质量时常为无法保障,长久以往,中国将会在世界之林失去站稳脚步的机会。

各行各业都需要慢下脚步,坚守自己份内的职责,做到精致,那么才会国泰,国泰才能民安。人民生活需要质量的保障,质量需要对匠人精神的坚守。

十年磨一剑的耐力,克尽职守的态度,精益求精的决心,才能让文化传承,让国家永存。在快速发展的时代里,我们无法改变时代发展的脚步,能做到的便是一成不变的如匠人的坚守。

工匠精神的高中800字作文篇3 任何一个国家的前进都需要去制造各样东西,制造这些需要工匠。工匠有的是工匠精神。

什么是工匠精神?是甘于处在工匠之位?不,我认为工匠精神是勤劳,细致,负责。工匠精神是勤劳。

在建筑工地,你我都看到来来往往反复工作的工人,他们不停地在材料与施工区往返,日复一日,不仅枯燥乏味浪费体能还面临这种种危险。既然这样,他们为何不放下工作,去休息呢?是勤劳让他们持续工作,是他们的工匠精神使他们如此。

没有他们这些勤劳的工人,我们的街巷房屋恐怕不再存在。他们以工匠的勤劳为我们的生活带来了便利,也正是他们的勤劳推动了国家的建设。

工匠精神是细致,作为传统工艺美术师的孟剑锋,他的工作就是细致地制作工艺品,他的工艺作品作为了国礼送给了外国元首。作为国礼的工艺品势必极为精美,而作为它的制作者,孟剑锋完美地体现了工匠的细致,没有他对工艺品极为细致的制作,这件工艺品就不会作为国礼送出。

假如所有工匠都缺乏应有的细致,那中国的形象将大打折扣。工匠的精神是尽责。

胡双钱是我国大飞机制造的首席钳工,35年里他加工的零件没有一个出现过问题,为飞机制造积攒了大量的零件。胡双钱的负责是对飞机的负责,飞机这样的精密机器不容一点马虎,胡双钱的负责对飞机的安全提供了重要的保证。

他是负责,正是他工匠精神的体现。对一个国家来说,工匠是必不可缺的,而工匠的工匠精神是一个国家制造的保证。

“大国智造”,对新时代的劳动者提出了更高要求,那就是追求极致、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制造业强国需要更多大国工匠在更高的层面自主创新。 被称作“国家名片”的核电站,对于很多人来说,是一个陌生而又神秘的地方,有这么一个人,他和核燃料打了25年交道,全国一半以上核电机组的核燃料都由他来操作,他的团队是国内唯一能对破损核燃料进行水下修复的。

他就是我国第一代核燃料师——乔素凯。 乔素凯的岗位在核电站的最深处,那是一个有如大海般的蔚蓝水池,美丽的水面下,就是令人闻之色变的核燃料, 每十八个月,核电站要进行一次大修,这是核电站最重要的时间,三分之一的核燃料要被置换,同时要对破损的核燃料组件进行修复。

怀着对核燃料的这份敬畏之心,25年来,乔素凯核燃料操作保持零失误。这些年,他主持参与的项目获得了十九项国家发明专利。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诗歌除外),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透露个人相关信息;书写规范,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思路点拨: 从大与小、长与短的辩证关系角度:大至国家,小至个人,所有的人、事、物都是相互依存、彼此影响的关系。

要实现国家强盛、复兴,每一个个体都至关重要,“大国”离不开无数的“工匠”。而个人生活的改善、事业的发展,同样离不开国家这个“母体”。

乔素凯25年的“大国工匠”修炼之路是面对每一个生死瞬间要长年坚持,这已经不是简单的工作或任务可以维系的了,时间的长短结合与人的精神品质乃至大国复兴构成了彼此助长的关系。 从付出与回报的角度:乔素凯个人青春和健康的付出,换来的是“堪称完美”的技术、“大国工匠”的美誉和“大国崛起”的希望。

有付出一定有回报,区别在于回报的时间和方式。

梦的背后,是一张保护网

大国工匠,匠心筑梦。但梦的背后,有太多辛酸,有太多不为人知的血与泪。一个人,太渺小,生活能轻而易举地将他击倒;一个工匠,形单影只,聚不起社会的力量,中国制造跟不上工业的步子。大国工匠梦的背后,工匠精神的背后,需要我们用网来守护。

《墨子尚贤》中语云:“古之圣王为政,列德而尚贤。国之贤者,高于之爵,厚与之禄,重之以令。”是也,工匠亦然,倘若以全社会之力而形成一张梦的保护网,梦不会碎。

高与之爵。德国有许多蓝领工人,却是比白领经理更令人尊敬的存在。他们靠自己的劳动和技术为生,地位较高,虽是工人,却也体面得像个绅士。这是社会给予他们的肯定,给予他们那双劳动后布满老茧的手以崇高的敬意。

大国工匠,也需要这样一张来自社会的保护网,不受人白眼,深爱着自己的职业。

厚与之禄。梦,也是需要金钱为代价的。当商人等不及一个个精细打磨的手工瓷器出路,市场上流动的就只能是统一形态的碗和盆。何不多给工匠们一些时间,一些支持,助他们圆梦,他们梦圆的时候,中国才能真正走入工业,这张金钱锻造的网,少不了。

重之以令,给予工匠们以礼遇、荣耀,就像《感动中国》所做的那样,给予那些不知名的英雄以最最光明的舞台,这是一张荣耀之网。网住的是人心,是感动,也是我们苦苦寻找的工匠精神。我想,带着如此满满的感动,工匠们的心底也必是充满暖意,他们定会制造出更为精良的匠心制作,匠心筑梦,也定会吸引更多的匠人,怀揣着工匠精神,一同筑梦。

梦,需要网的保护。社会要动起来,织一张地位、财富、礼遇与荣耀的大网,网住了工匠精神,网住了中国未来。

梦的背后,是一张保护网,你我一同编织。

张成与刘伟从小一起长大,一起插队、进工厂。张成做事执 着,来希望学成织地毯的手艺成为一源名匠人。刘伟不安于现状,考上大学。两人共同追求李静,李静爱的是刘伟,在刘上学期间,她主动照顾刘的父母。为求发展刘bai伟南下广州,抛弃李静。张成与怀有刘伟孩子的李静结婚。刘伟经商获得成功,可张成的企业却倒闭,二人一起合作。刘伟的du出现令李静内心躁动,旧情燃发。张成忍无可忍与李静离婚,带着刘伟与李静的孩子,继续着他平凡的生活…

zhi匠人是一个非职业工种 林州人dao都有金瓦刀的美称,也体现了林州的艰苦奋斗的红旗渠精神。

名记者研究论文题目要求

不要选别人没做过的题目。不要选太旧的题目。选题面要窄不要宽,选题方向尽量可能具体,选题范围越宽写作难度就会越大。题目一个研究内容即可,千万不要出现两个或两个以上研究内容。选题要符合自身专业不能跑偏。

命题时,若不考虑逻辑上有关外延和内涵的恰当运用,则有可能出现谬误,至少是不当。如:'对农村合理的全、畜、机动力组合的设计'这一标题即存在逻辑上的错误。题名中的'人',其外延可能是青壮年,也可以是指婴儿、幼儿或老人,因为后者也?quot;人',然而却不是具有劳动能力的人,显然不属于命题所指,所以泛用'人',其外延不当。同理,'畜'可以指牛,但也可以指羊和猪,试问,哪里见到过用羊和猪来犁田拉磨的呢?所以也属于外延不当的错误。其中,由于使用'劳力'与'畜力',就不会分别误解成那些不具有劳动能力和不能使役的对象。论文题目虽然居于首先映入读者眼帘的醒目位置,但仍然存在题目是否醒目的问题,因为题目所用字句及其所表现的内容是否醒目,其产生的效果是相距甚远的。正文是一篇论文的本论,属于论文的主体,它占据论文的最大篇幅。论文所体现的创造性成果或新的研究结果,都将在这一部分得到充分的反映。因此,要求这一部分内容充实,论据充分、可靠,论证有力,主题明确。为了满足这一系列要求,同时也为了做到层次分明、脉络清晰,常常将正文部分人成几个大的段落。这些段落即所谓逻辑段,一个逻辑段可包含几个自然段。每一逻辑段落可冠以适当标题(分标题或小标题)。写作指导· 题名(Title,Topic)题名又称题目或标题。题名是以最恰当、最简明的词语反映论文中最重要的特定内容的逻辑组合。论文题目是一篇论文给出的涉及论文范围与水平的第一个重要信息,也是必须考虑到有助于选定关键词不达意和编制题录、索引等二次文献可以提供检索的特定实用信息。论文题目十分重要,必须用心斟酌选定。有人描述其重要性,用了下面的一句话:“论文题目是文章的一半”。 对论文题目的要求是:准确得体:简短精炼:外延和内涵恰如其分:醒目。· 作者姓名和单位(Author and department)这一项属于论文署名问题。署名一是为了表明文责自负,二是记录作用的劳动成果,三是便于读者与作者的联系及文献检索(作者索引)。大致分为二种情形,即:单个作者论文和多作者论文。后者按署名顺序列为第一作者、第二作者……。重要的是坚持实事求是的态度,对研究工作与论文撰写实际贡献最大的列为第一作者,贡献次之的,列为第二作者,余类推。注明作者所在单位同样是为了便于读者与作者的联系。(三)摘要(Abstract)论文一般应有摘要,有些为了国际交流,还有外文(多用英文)摘要。它是论文内容不加注释和评论的简短陈述。其他用是不阅读论文全文即能获得必要的信息。摘要应包含以下内容: ①从事这一研究的目的和重要性; ②研究的主要内容,指明完成了哪些工作; ③获得的基本结论和研究成果,突出论文的新见解; ④结论或结果的意义。· 关键词(Key words)关键词属于主题词中的一类。主题词除关键词外,还包含有单元词、标题词的叙词。主题词是用来描述文献资料主题和给出检索文献资料的一种新型的情报检索语言词汇,正是由于它的出现和发展,才使得情报检索计算机化(计算机检索)成为可能。 主题词是指以概念的特性关系来区分事物,用自然语言来表达,并且具有组配功能,用以准确显示词与词之间的语义概念关系的动态性的词或词组。关键词是标示文献关建主题内容,但未经规范处理的主题词。关键词是为了文献标引工作,从论文中选取出来,用以表示全文主要内容信息款目的单词或术语。一篇论文可选取3~8个词作为关键词。关键词或主题词的一般选择方法是由作者在完成论文写作后,纵观全文,先出能表示论文主要内容的信息或词汇,这些住处或词江,可以从论文标题中去找和选,也可以从论文内容中去找和选。例如上例,关键词选用了6个,其中前三个就是从论文标题中选出的,而后三个却是从论文内容中选取出来的。后三个关键词的选取,补充了论文标题所未能表示出的主要内容信息,也提高了所涉及的概念深度。需要选出,与从标题中选出的关键词一道,组成该论文的关键词组。关键词与主题词的运用,主要是为了适应计算机检索的需要,以及适应国际计算机联机检索的需要。一个刊物增加“关键词”这一项,就为该刊物提高“引用率”、增加“知名度”开辟了一个新的途径。

1、论文题目:要求准确、简练、醒目、新颖。2、目录:目录是论文中主要段落的简表。(短篇论文不必列目录)3、提要:是文章主要内容的摘录,要求短、精、完整。字数少可几十字,多不超过三百字为宜。

论文的题目不要太浮夸了,也不要用比喻句什么的,最好是一句话就能点名中心,论文基本上就是当成说明文来写,所以一定要严谨

史记研究之资料与论文索引

1、集解意为汇集诸家对同一典籍的语言和思想内容的解释,断以己意,以助读者理解。汇合“经”与“传”,为之解释。

2、索引旧称通检、备检或引得。组成的基本单位是索引款目。款目一般包括索引词、说明或注释语 、出处3项内容 。所有索引款目实现有序化编排。

其本质特征是只揭示内容出处或文献线索 ,并不直接提供事实、资料本身。主要功能是为人们准确、迅速地获得文献资料提供线索性指引。常见的索引主要有报刊论文资料索引、文集篇目索引、语词索引、文句索引、关键词索引、专名索引、主题索引等。

3、不同的社会或阶级的人们对“正义”有着不同的解释: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认为,人们按自己的等级做应当做的事就是正义;基督教伦理学家则认为,肉体应当归顺于灵魂就是正义。整体看来大多数的观点认为公平即是正义。简单来说是同样的人同样对待。

扩展资料:

《史记》的创作背景:

《史记》最初没有固定书名,称“太史公书”,或“太史公记”,也省称“太史公”。据现知材料考证,最早称司马迁这部史著为《史记》的,是东汉桓帝时写的《东海庙碑》,此前“史记”是古代史书的通称。从三国开始,“史记”由通称逐渐成为“太史公书”的专名。

东周时期王道废弛,秦朝毁弃古代文化典籍,以致明堂、石室的珍贵图书典籍散失错乱。汉朝建立后,萧何修订法律,韩信申明军法,张苍制立章程,叔孙通确定礼仪,品学兼优的文学之士逐渐进用,《诗》《书》等被毁弃的古书亦不断在各地被爱好文学的人士搜寻并献出。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集解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索引

《史记》简介 《史记》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作者是西汉时期的司马迁。史记全书共一百三十篇,分为本纪、书、表、世家、列传五大部分。《史记》约成书于公元前104年至公元前91年,本来是没有书名的,司马迁完成这部巨著后曾给当时的大学者东方朔看过,东方朔非常钦佩,就在书上加了“太史公”三字。“太史”是司马迁的官职,“公”是美称,“太史公”也只是表明谁的著作而已。班固的《汉书·艺文志》在著录这部书时,改成《太史公百三十篇》,后人则又简化成《太史公记》、《太史公书》、《太史公传》。《史记》最初没有固定书名,一般称为《太史公书》,或称《太史公记》,也省称 《太史公》。《史记》本来是古代史书的通称,从三国开始,《史记》由通称逐渐成为《太史公书》的专名。近人梁启超称赞这部巨著是“千古之绝作”(《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鲁迅誉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汉文学史纲》) 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任太史令,写古今通史的愿望没有实现,临终要司马迁完成其夙愿。后来,司马迁继任父亲太史令之职,开始写《史记》,十多年后,终于完成。 司马迁著《史记》,其史学观念在于“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司马迁探求的天人之际,并非承认天的神秘力量反而重视天人之间关系的演变,从而了解 “古今之变” 的关键,探求出历史动态发展变化的层面,最终完成“一家之言”。而他的撰述动机,主要有以下三方面: 一、司马迁为了继承其父司马谈编订史书的遗志,完成撰述《史记》的宏愿。司马氏世代为太史,为继承孔子撰述《春秋》的精神,整理和论述上代历史。《隋书‧经籍志》说:“谈乃据《左氏春秋》、《国语》、《世本》、《战国策》、《楚汉春秋》,接其后事,成一家之言。”可见司马谈有意继续编订《春秋》以后的史事。汉武帝元封元年,武帝进行封禅大典,司马谈身为太史令,却无缘参与当世盛事,引为终生之憾,忧愤而死。他死前将遗志嘱咐儿子司马迁说:“今天子接千岁之统,封泰山,而余不得从行,是命也夫!余死,汝必为太史,无忘吾所欲论著矣……”司马迁则回答道:“小子不敏,请悉论先人所次旧闻。”可知司马迁乃秉承父亲的遗志完成史著。而《史记》以《封禅书》为其八书之一,即见其秉先父之意。 二、司马迁想继承《春秋》精神。司马迁在《太史公自序》说::“先人有言,自周公卒,五百岁而有孔子,孔子卒后,至于今五百岁,有能绍明世,正《易传》、继《春秋》、本《诗》、《书》、《礼》、《乐》之际,意在斯乎?意在斯乎?小子何敢让焉?”此正暗示其有明道义,显扬志业人物的使命。《春秋》的下限,到鲁哀公获麟之年,此后的史事就没有完整的史籍记载。司马迁是绍继《春秋》,并以汉武帝元狩元年“获麟”及太初元年改历下限,撰写史记。然而,司马迁继承《春秋》,不仅是要形式上承继周公以来的道统,而且是重视《春秋》的性质,他在《太史公自序》说:“夫《春秋》,上明三王之道,下辨人事之纪,别嫌疑,明是非,定犹豫,善善恶恶,贤贤贱不肖,存亡国,继绝世,补敝起废,王道之大者也……《春秋》以道义,拨乱世,反之正,莫近于《春秋》。”可见司马迁对“春秋之义”和“春秋笔法”心仪已久,这是他要承孔子的真意、秉承《春秋》褒贬精神,撰述《史记》。 三、司马迁要肩负史家职责。司马谈早有整理上代历史的计划,可惜却“发愤而卒”,临终前叮嘱司马迁,认为“自获麟以来,史记放绝。今汉兴,海内一统,明主、贤君、忠臣、死义之士”甚多,司马迁身为太史公,有完成论载上代历史的任务。司马迁在《太史公自序》也指出身为太史的职责说:“且余尝掌其官,废明圣盛德不载,灭功臣、世家、贤大夫之不述,隳先人之言,罪莫大焉。”因此,司马迁一心秉承先人世传及“述往事以思来者”的责任感,决意撰述《史记》。在《报任安书》中亦透露著述《史记》的目的,他说“凡百三十篇,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可见他不但要完成太史令的责任,更要尽史学家的职责。 《史记》是一部通史,此书记事始于传说中的黄帝时期,一直写到汉武帝元狩元年,叙述了中国古代三千年左右的历史。全书共一百三十篇,有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五十二万六千五百一十五字。“本纪”是全书提纲,按年月记述帝王的言行政绩。“表”用表格来简列世系、人物和史事。“书”则记述制度发展,涉及礼乐制度、天文兵律、社会经济、河渠地理等诸方面内容。“世家”记述子孙世袭的王侯封国史迹。“列传”是重要人物传记。其中的本纪和列传是主体。 按司马迁所说,编写的宗旨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究天人之际”是探秋天道和人事的关系,作者批判了原来的“神意天命论”,提出了“帝王中心论”。“通古今之变”,即探究历史的发展实况及其规律。 《史记》参考了众多典籍,如《左传》、《国语》、《世本》、《战国策》、《楚汉春秋》和诸子百家等,同时参考档案、民间古文书籍。他还亲自采访,进行实地调查,然后对材料精心选择使用,治学态度异常严谨。 汉代之前的历史著作在内容、史事、材料、作者编撰水平上都无法和《史记》相比。可以说,《史记》是中国古代第一部通史,不但规模巨大,体系完备,而且对此后的纪传体史书影响很深,历朝正史基本都用这种体裁撰写。同时,书中的文字生动性,叙事的形象性也是成就最高的,鲁迅先生对史记的评价也很高。 司马迁在汉武帝年代担任了太史公,太史公是崇天迷信的汉武帝设立的。集解如淳曰:“汉仪注太史公,武帝置,位在丞相上。天下计书先上太史公,副上丞相,序事如古春秋。迁死后,宣帝以其官为令,行太史公文书而已。”《汉旧仪》、《西京杂记》等记载了直到汉宣帝的时候,太史公这个官职才改为太史令,不再让司马迁的子孙担任。 司马迁去世之后,《史记》并没有立刻流行,被人重视。到汉宣帝时,司马迁的外孙等人开始把《史记》部分内容流传,西汉政府把《史记》正副本都作为宫廷秘籍收藏,阻止该书内容外传,即使诸侯东平王要求朝廷赐书都遭到拒绝,直到东汉才开始流传,但到东汉时已经有了残缺。 注释方面,南朝宋的裴骃著有《史记集解》,是现存最早的旧注本,唐朝司马贞撰写《史记索隐》,有很多新见地,唐朝的张守节用毕生精力写成《史记正义》,成就较高。 该书现存早期的版本之一南宋黄善夫家塾刻本,被公认为善本,经商务印书馆影印收入百衲本《二十四史》明朝的《二十一史》本、清朝武英殿刻《二十四史》本参考价值都很高。清朝同治年间有金陵书局的刻本。1959年中华书局所出标点校勘本在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史记》重新作了校点。... ... 全书略于先秦,详于秦汉,所述秦商鞅变法至汉武帝晚年的历史,约占全书篇幅的五分之三左右。据司马迁说,全书有本纪十二篇,表十篇,书八篇,世家三十篇,列传七十篇,共一百三十篇. “本纪”实际上就是帝王的传记,因为帝王是统理国家大事的最高的首脑,为他们作纪传而名之曰“本纪“,正所以显示天下本统之所在,使官民行事都有一定的纲纪的缘故。同时,也是全书的总纲,是用编年体的方法记事的。在“本纪”的写作中,司马迁采取了详今略远的办法,时代愈远愈略,愈近愈详。“本纪”托始黄帝,是因为黄帝是中华民族的始祖,又是“正名百物”的祖师。将项羽列入“本纪”,一是秦汉间几年“政由羽出”,一是推崇其人格。� “书”,是记载历代朝章国典,以明古今制度沿革的专章,非是熟悉掌故的史家,是无法撰写成书的。班固《汉书》改称“志”,成为通例。“书”的修撰,为研究各种专门史提供了丰富的资料。 “世家”是记载诸侯王国之事的。这因诸侯开国承家,子孙世袭,也就给了他们的传记叫做世家。从西周的大封建开始,发展到春秋、战国,各诸侯国先后称霸称雄,盛极一时,用“世家”体裁记述这一情况,是非常妥当的。司马迁把孔子和陈涉也列入“世家”,是一种例外。孔子虽非王侯,但却是传承三代文化的宗主,更何况汉武帝时儒学独尊,孔子是儒学的创始人,将之列入“世家”也反映了思想领域的现实情况。至于陈涉,不但是首先起义亡秦的领导者,且是三代以来以平民起兵而反残暴统治的第一人,而亡秦的侯王又多是他建置的。司马迁将之列入“世家”,把他的功业和汤放桀,武王伐纣,孔子作《春秋》相比,将他写成为震撼暴秦帝国统治、叱咤风云的伟大历史英雄,反映了作者进步的历史观。 “列传”是记载帝王、诸侯以外的各种历史人物的。有单传,有合传,有类传。单传是一人一传,如《商君列传》、《李斯列传》等。合传是记二人以上的,如《管晏列传》、《老庄申韩列传》等。类传是以类相从,把同一类人物的活动,归到一个传内,如《儒林列传》、《循吏列传》、《刺客列传》等。司马迁把当时我国四周少数民族的历史情况,也用类传的形式记载下来,如《匈奴列传》、《朝鲜列传》、《大宛列传》等,这就为研究我国古代少数民族的历史,提供了重要的史料来源。 据司马迁说,《史记》有本纪十二篇,表十篇, 书八篇,世家三十篇,列传七十篇,共一百三十篇。班固在《汉书·司马迁传》中提到《史记》缺少十篇。三国魏张晏指出这十篇是《景帝本纪》、《武帝本纪》、《礼书》、《乐书》、《律书》、《汉兴以来将相年表》、《日者列传》、《三王世家》、《龟策列传》、《傅靳蒯列传》。今本《史记》也是一百三十篇,有少数篇章显然不是司马迁的手笔,汉元帝、成帝时的博士褚少孙补写过《史记》,今本《史记》中“褚先生曰”就是他的补作。其中《武帝纪》、《三王世家》、《龟策列传》和《日者列传》四篇由汉博士褚少孙补缺。《汉书·艺文志》载冯商续补《太史公》七篇,韦昭注云冯商“受诏续《太史公书》十余篇”,刘知几认为续补《史记》的不只是褚,冯两家,而有十五家之多。“《史记》所出,年止太初,其后刘向,向子欲,及诸好事者,若冯商,卫衡,扬雄,史岑,梁审,肆仁,晋冯,段肃,金丹,冯衍,韦融,萧奋,刘恂等相继撰续,迄于哀平间,尤名《史记》”。后人大多数不同意张晏的说法,但《史记》残缺是确凿无疑的。《史记》以后的历代正史,除极个别例外,都是由朝廷主持、按照君主的意志修撰的,是名副其实的官史。而司马迁虽然是朝廷的史官,《史记》却并不体现最高统治者汉武帝的意志。 司马迁写《史记》秉笔直书,在某些方面,敢于批评朝廷,这是封建统治者所不能允许的。朝廷对《史记》既憎之,又重之,秘不示人,阅读范围限制于朝廷上层的极少一部分人中。朝廷曾下诏删节和续补《史记》。《后汉书·杨终传》云,杨终“受诏删《太史公书》为十余万言”。被删后仅十余万言的《史记》,在汉以后即失传,以后一直流传的是经续补的《史记》。 (补注:许多人认为褚少孙是《史记》的主要续补者,但是他到底补缺多少,各人说法不一。张晏认为褚少孙续补四篇。但姚振宁在《隋书·经籍志考证》中说《史记》缺少十五篇,全由褚少孙续补。有的人认为《傅勒列传》文章,格调酷似司马迁,褚少孙未必能写出如此文章。)参考资料:百度百科

史记和资治通鉴是我国历史上影响最大,最重要的两部通史。《史记》,汉司马迁撰,记载五帝至西汉初年史事,除书、年表外均采用纪传体,也就是以人为单位记述史事。史记编写目的在于客观纪录史料,探求社会发展的道理,也为后人了解前代史事提供条件。《资治通鉴》,宋司马光等撰,记载东周至五代史事,采用编年体,按照时间顺序记载史事。内容以政治、军事和民族关系为主,兼及经济、文化和历史人物评价,正如其名,该书做书的目的是通过对事关国家盛衰、民族兴亡的统治阶级政策的记载来警示后人,为统治者提供指导。

《史记》简介 《史记》为西汉司马迁所著。 《史记》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 通史,全书共一百三十篇,分为本纪、书、表、世家、列传五种形式。传记的一种,主要记诸侯之事。作者是西汉时期的司马迁。《史记》约成书于公元前104年至公元前91年,本来是没有书名的,司马迁完成这部巨著后曾给当时的大学者东方朔看过,东方朔非常钦佩,就在书上加了“太史公”三字。“太史”是司马迁的官职,“公”是美称,“太史公”也只是表明谁的著作而已。班固的《汉书·艺文志》在著录这部书时,改成《太史公百三十篇》,后人则又简化成“太史公记”、“太史公书”、“太史公传”。《史记》最初没有固定书名,一般称为“太史公书”,或称“太史公记”,也省称 “太史公”。“史记”本来是古代史书的通称,从三国开始,“史记”由通称逐渐成为“太史公书”的专名。近人梁启超称赞这部巨著是“千古之绝作”(《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鲁迅誉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汉文学史纲》) 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任太史令,写古今通史的愿望没有实现,临终要司马迁完成其夙愿。后来,司马迁继任父亲太史令之职,开始写《史记》,十多年后,终于完成。 司马迁著《史记》,其史学观念在于“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司马迁探求的天人之际,并非承认天的神秘力量反而重视天人之间关系的演变,从而了解 “古今之变” 的关键,探求出历史动态发展变化的层面,最终完成“一家之言”。而他的撰述动机,主要有以下三方面: 一、司马迁为了继承其父司马谈编订史书的遗志,完成撰述《史记》的宏愿。司马氏世代为史官,司马谈一心继承先人久绝的世业—太史令,重现孔子撰述《春秋》的精神,整理和论述上代历史。《隋书‧经籍志》说:“谈乃据《左氏春秋》、《国语》、《世本》、《战国策》、《楚汉春秋》,接其后事,成一家之言。”可见司马谈有意继续编订《春秋》以后的史事。汉武帝元封元年,武帝进行封禅大典,司马谈身为太史令,却无缘参与当世盛事,引为终生之憾,忧愤而死。他死前将遗志嘱咐儿子司马迁说:“今天子接千岁之统,封泰山,而余不得从行,是命也夫!余死,汝必为太史,无忘吾所欲论著矣……”司马迁则回答道:“小子不敏,请悉论先人所次旧闻。”可知司马迁乃秉承父亲的遗志完成史著。而《史记》以《封禅书》为其八书之一,即见其秉先父之意。 二、司马迁想继承《春秋》精神。司马迁在《太史公自序》说::“先人有言,自周公卒,五百岁而有孔子,孔子卒后,至于今五百岁,有能绍明世,正《易传》、继《春秋》、本《诗》、《书》、《礼》、《乐》之际,意在斯乎?意在斯乎?小子何敢让焉?”此正暗示其有明道义,显扬志业人物的使命。《春秋》的下限,到鲁哀公获麟之年,此后的史事就没有完整的史籍记载。司马迁是绍继《春秋》,并以汉武帝元狩元年“获麟”及太初元年改历下限,撰写史记。然而,司马迁继承《春秋》,不仅是要形式上承继周公以来的道统,而且是重视《春秋》的性质,他在《太史公自序》说:“夫《春秋》,上明三王之道,下辨人事之纪,别嫌疑,明是非,定犹豫,善善恶恶,贤贤贱不肖,存亡国,继绝世,补敝起废,王道之大者也……《春秋》以道义,拨乱世,反之正,莫近于《春秋》。”可见司马迁对“春秋之义”和“春秋笔法”心仪已久,这是他要承孔子的真意、秉承《春秋》褒贬精神,撰述《史记》。 三、司马迁要肩负史家职责。据《后汉书百官志》载,“太史令”只是俸禄六百石的小官,职责仅在于管理图籍,掌管星象天文,最多也只是记录上代及当代事情,并无著述的责任。然而,司马谈和司马迁明显不满足于“拾遗补蓺”。司马谈早有整理上代历史的计划,可惜却“发愤而卒”,临终前叮嘱司马迁,认为“自获麟以来,史记放绝。今汉兴,海内一统,明主、贤君、忠臣、死义之士”甚多,身为太史令,有完成论载上代历史的任务。司马迁在《太史公自序》也指出身为太史的职责说:“且余尝掌其官,废明圣盛德不载,灭功臣、世家、贤大夫之不述,隳先人之言,罪莫大焉。”因此,司马迁一心秉承先人世传及“述往事以思来者”的责任感,决意撰述《史记》。在《报任安书》中亦透露著述《史记》的目的,他说“凡百三十篇,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可见他不但要完成太史令的责任,更要尽史学家的职责。 《史记》是一部贯穿古今的通史,此书记事始于传说中的黄帝时期,一直写到汉武帝元狩元年,叙述了中国古代三千年左右的历史。全书共一百三十篇,有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五十二万六千五百一十五字。“本纪”是全书提纲,按年月记述帝王的言行政绩。“表”用表格来简列世系、人物和史事。“书”则记述制度发展,涉及礼乐制度、天文兵律、社会经济、河渠地理等诸方面内容。“世家”记述子孙世袭的王侯封国史迹。“列传”是重要人物传记。其中的本纪和列传是主体。 按司马迁所说,编写的宗旨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究天人之际”是探秋天道和人事的关系,作者批判了原来的“神意天命论”,提出了“帝王中心论”。“通古今之变”,即探究历史的发展实况及其规律。 《史记》参考了众多典籍,如《左传》、《国语》、《世本》、《战国策》、《楚汉春秋》和诸子百家等,同时参考档案、民间古文书籍。他还亲自采访,进行实地调查,然后对材料精心选择使用,治学态度异常严谨。 汉代之前的历史著作在内容、史事、材料、作者编撰水平上都无法和《史记》相比。可以说,《史记》是中国古代第一部通史,不但规模巨大,体系完备,而且对此后的纪传体史书影响很深,历朝正史基本都用这种体裁撰写。同时,书中的文字生动性,叙事的形象性也是成就最高的,鲁迅先生对史记的评价也很高。 司马迁去世之后,《史记》并没有立刻流行,被人重视。到汉宣帝时,司马迁的外孙经过努力,才开始流传,但到东汉时已经有了残缺。 注释方面,南朝宋的裴著有《史记集解》,是现存最早的旧注本,唐朝司马贞撰写《史记索隐》,有很多新见地,唐朝的张守节用毕生精力写成《史记正义》,成就较高。 该书现存早期的版本之一南宋黄善夫家塾刻本,被公认为善本,经商务印书馆影印收入百衲本《二十四史》明朝的《二十一史》本、清朝武英殿刻《二十四史》本参考价值都很高。清朝同治年间有金陵书局的刻本。1959年中华书局所出标点校勘本在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史记》重新作了校点。... ... 全书略于先秦,详于秦汉,所述秦商鞅变法至汉武帝晚年的历史,约占全书篇幅的五分之三左右。据司马迁说,全书有本纪十二篇,表十篇,书八篇,世家三十篇,列传七十篇,共一百三十篇. “本纪”实际上就是帝王的传记,因为帝王是统理国家大事的最高的首脑,为他们作纪传而名之曰“本纪“,正所以显示天下本统之所在,使官民行事都有一定的纲纪的缘故。同时,也是全书的总纲,是用编年体的方法记事的。在“本纪”的写作中,司马迁采取了详今略远的办法,时代愈远愈略,愈近愈详。“本纪”托始黄帝,是因为黄帝是中华民族的始祖,又是“正名百物”的祖师。将项羽列入“本纪”,一是秦汉间几年“政由羽出”,一是推崇其人格。� “书”,是记载历代朝章国典,以明古今制度沿革的专章,非是熟悉掌故的史家,是无法撰写成书的。班固《汉书》改称“志”,成为通例。“书”的修撰,为研究各种专门史提供了丰富的资料。 “世家”是记载诸侯王国之事的。这因诸侯开国承家,子孙世袭,也就给了他们的传记叫做世家。从西周的大封建开始,发展到春秋、战国,各诸侯国先后称霸称雄,盛极一时,用“世家”体裁记述这一情况,是非常妥当的。司马迁把孔子和陈涉也列入“世家”,是一种例外。孔子虽非王侯,但却是传承三代文化的宗主,更何况汉武帝时儒学独尊,孔子是儒学的创始人,将之列入“世家”也反映了思想领域的现实情况。至于陈涉,不但是首先起义亡秦的领导者,且是三代以来以平民起兵而反残暴统治的第一人,而亡秦的侯王又多是他建置的。司马迁将之列入“世家”,把他的功业和汤放桀,武王伐纣,孔子作《春秋》相比,将他写成为震撼暴秦帝国统治、叱咤风云的伟大历史英雄,反映了作者进步的历史观。 “列传”是记载帝王、诸侯以外的各种历史人物的。有单传,有合传,有类传。单传是一人一传,如《商君列传》、《李斯列传》等。合传是记二人以上的,如《管晏列传》、《老庄申韩列传》等。类传是以类相从,把同一类人物的活动,归到一个传内,如《儒林列传》、《循吏列传》、《刺客列传》等。司马迁把当时我国四周少数民族的历史情况,也用类传的形式记载下来,如《匈奴列传》、《朝鲜列传》、《大宛列传》等,这就为研究我国古代少数民族的历史,提供了重要的史料来源。 据司马迁说,《史记》有本纪十二篇,表十篇, 书八篇,世家三十篇,列传七十篇,共一百三十篇。班固在《汉书·司马迁传》中提到《史记》缺少十篇。三国魏张晏指出这十篇是《景帝本纪》、《武帝本纪》、《礼书》、《乐书》、《律书》、《汉兴以来将相年表》、《日者列传》、《三王世家》、《龟策列传》、《傅靳蒯列传》。今本《史记》也是一百三十篇,有少数篇章显然不是司马迁的手笔,汉元帝、成帝时的博士褚少孙补写过《史记》,今本《史记》中“褚先生曰”就是他的补作。其中《武帝纪》、《三王世家》、《龟策列传》和《日者列传》四篇由汉博士褚少孙补缺。《汉书·艺文志》载冯商续补《太史公》七篇,韦昭注云冯商“受诏续《太史公书》十余篇”,刘知几认为续补《史记》的不只是褚,冯两家,而有十五家之多。“《史记》所出,年止太初,其后刘向,向子欲,及诸好事者,若冯商,卫衡,扬雄,史岑,梁审,肆仁,晋冯,段肃,金丹,冯衍,韦融,萧奋,刘恂等相继撰续,迄于哀平间,尤名《史记》”。后人大多数不同意张晏的说法,但《史记》残缺是确凿无疑的。《史记》以后的历代正史,除极个别例外,都是由朝廷主持、按照君主的意志修撰的,是名副其实的官史。而司马迁虽然是朝廷的史官,《史记》却并不体现最高统治者汉武帝的意志。据说武帝读《史记》后,对其中几篇感到愤怒,下令加以删削,这也是有可能的。 司马迁写《史记》秉笔直书,在某些方面,敢于批评朝廷,这是封建统治者所不能允许的。朝廷对《史记》既憎之,又重之,秘不示人,阅读范围限制于朝廷上层的极少一部分人中。朝廷曾下诏删节和续补《史记》。《后汉书·杨终传》云,杨终“受诏删《太史公书》为十余万言”。被删后仅十余万言的《史记》,在汉以后即失传,以后一直流传的是经续补的《史记》。(补注:许多人认为褚少孙是《史记》的主要续补者,但是他到底补缺多少,各人说法不一。张晏认为褚少孙续补四篇。但姚振宁在《隋书·经籍志考证》中说《史记》缺少十五篇,全由褚少孙续补。有的人认为《傅勒列传》文章,格调酷似司马迁,褚少孙未必能写出如此文章。)作者生平 《史记》作者司马迁,字子长,左冯翊夏阳人。生于汉景帝中元五年,大约卒于汉武帝征和三年。 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在汉中央政府做太史令,负责管理皇家图书和收集史料, 研究天文历法。司马谈打算编写一部通史,愿望没有实现就死去了。临死的时候, 嘱咐司马迁完成他未竟的事业。 司马迁幼年时就很刻苦,十岁开始学习当时的古文,后来跟着董仲舒、孔安国 学过《公羊春秋》、《古文尚书》。汉武帝元朔三年,司马迁二十岁,满怀求知的欲望,走访神州大地,游遍了祖国的名山大川,到处考察古迹,听取民间故事,采集传说。通过对历史遗迹和西汉 建国前后的史实的实地调查,司马迁开阔了胸襟,增长了知识,为后来编写《史记》作了很好的准备。司马谈死后,司马迁承袭父职,做了太史令,有条件看到大量的图书文献和国家档案,这对司马迁编写《史记》是一个不可缺少的条件。 汉武帝太初元年,司马迁开始编写《史记》。天汉二年,李陵率兵随李广利出击匈奴,兵败投降。汉武帝向司马迁询问对李陵的看法,于是,司马迁认为,李陵投降,是因为众寡不敌,又没有救兵,责任不全在李陵身上。汉武帝贬责司马迁有意替李陵回护开脱,且李广利又是汉武帝爱姬李夫人的哥哥。于是,汉武帝把司马迁投进监狱,处以腐刑(宫刑)。三年后他被赦出狱,更加发奋写作《史记》。大约在征和二年,基本上完成了编撰工作。司马迁死后许多年,他的外孙杨恽才把这部五十二万多字的不朽名著公诸于世。 《史记》取材相当广泛。当时社会上流传的《世本》、《国语》、《国策》、《秦记》、《楚汉春秋》、诸子百家等著作和国家的文书档案,以及实地调查获取的材料,都是司马迁写作《史记》的重要材料来源。特别可贵的是,司马迁对搜集的材料做了认真地分析和选择,淘汰了一些无稽之谈。对一些不能弄清楚的问题, 或者采用阙疑的态度,或者记载各种不同的说法。由于取材广泛,修史态度严肃认真,所以《史记》记事翔实,内容丰富。对《史记》的研究与考证 《史记》在比较广泛地传播流行,大约是在东汉中期以后成为司马迁著作的专称,也开始于这个时候。在这以前,《史记》都称为《太史公书》、《太史公记》和简称“太史公”。据现知材料考证,最早称司马迁这部史著为《史记》的,是东汉桓帝时写的《东海庙碑》。到唐朝时候,由于古文运动的兴起,文人们对《史记》给予了高度的重视,当时著名散文家韩愈、柳宗元等都对《史记》特别推崇。宋元之后,欧阳修、郑樵、洪迈、王应麟各家,以及明朝的公安派、清朝的桐城派,都十分赞赏《史记》的文笔。于是《史记》的声望与日俱增,各家各派注释和评价《史记》的书也源源不断出现。其中最有影响的是俗称“三家注”的《史记集解》(刘宋时裴骃(裴松之子)注)、《史记索隐》(唐 司马贞,注补:司马贞,字子正,唐河内(今沁阳)人。开元中官至朝散大夫,宏文馆学士,主管编纂、撰述和起草诏令等。唐代著名的史学家,著《史记索隐》三十卷,世号“小司马”。司马贞以《史记》旧注音义年远散失,乃采摭南朝宋徐广《史记音义》、裴骃《史记集解》、齐邹诞生《史记集注》、唐刘伯庄《史记音义》、《史记地名》等诸家的注文,参阅韦昭、贾逵、杜预、谯周等人的论著、间己见,撰成对后世很有影响的史学名著《史记索隐》,该书音义并重,注文翔实,对疏误缺略补正颇多,具有极高的史学研究价值,与南朝时期的宋国裴骃的《史记集解》、唐张守节的《史记正义》合称“史记三家注”。后世史学家誉称该书“价值在裴、张两家之上。” )和《史记正义》(唐 张守节注)。《集解》兼采当时裴骃所能见到的前人有关《史记》诸书的研究成果,并一一注明作者名字。一丝不苟。《索隐》进一步指出了《集解》中考证不当的错处。并对《史记》原文提出辨正,发语警辟。《正义》的作者长于舆地之学,对《史记》中地名的考证尤为精辟。读《史记》原文,同时注意看一看这三家注,对原书会有更进一步的理解。1959年中华书局重新标点排印的《史记》,就是与这三家注合刻的本子。 裴骃,裴松之的儿子,字龙驹。继承家学,博览宏识,亦以注史著称于世。司马迁的《史记》被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裴骃为《史记》作注而垂名于中国史坛。他反复研究《史记》,“服其善序事理,辩而不华,质而不俚,其文直,其事秋,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他博采经传百家及先儒学说,凡对作注有所裨益,便广而录之;凡所注引,务必去其浮言游辞,取其精旨要义;如各家说注不同,则兼收并蓄,不肯偏弃;如有未详之处,宁缺不议,不凭臆想,妄加解说。终于写成《史记集解》八十卷不朽之作,成为现存最早的《史记》注本。与唐司马贞《史记索引》、张守节《史记正义》合称“史记三家注”。 《史记》成书后,由于它“是非颇谬于圣人,论大道则先黄老而后六经,序游侠则退处士而进奸雄,述货殖则崇势利而羞贱贫,此其所蔽也。”(《汉书·司马迁传》),被指责为对抗汉代正宗思想的异端代表。因此,在两汉时,《史记》一直被视为离经叛道的“谤书”,不但得不到应有的公正评价,而且当时学者也不敢为之作注释。唐初,《隋书·经籍志》在介绍《史记》、《汉书》的流传时说:“《史记》传者甚微”,司马贞说“汉晋名贤未知见重。”(《史记索隐》序) 我们注意到汉晋时期对《史记》也有一些积极的评价,如西汉刘向、扬雄“皆称迁有良史之材,服其善序事理,辨而不华,质而不俚,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 (《汉书·司马迁传》)西晋华峤也说:“迁文直而事核。”(《后汉书·班彪传论》。据李贤注,此句为“华峤之辞”。)在晋代,也有人从简约的角度夸奖《史记》。张辅说:“迁之著述,辞约而事举,叙三千年事唯五十万言。”(《晋书·张辅传》)这些评价虽然不错,但在今天看来,却还远不足以反映出《史记》的特殊地位,因为得到类似评价的史书并不止《史记》一家。如《三国志》作者陈寿,“时人称其善叙事,有良史之才。”(《晋书·陈寿传》)南朝刘勰说“陈寿三志,文质辨恰。”(《文心雕龙?史传》)华峤所撰《后汉书》在西晋也颇受好评,时人以为“峤文质事核,有迁固之规,实录之风”。(《晋书?华峤传》)至于说到简约,那也不是《史记》独有的,如“孙盛《阳秋》,以约举为能”,(《文心雕龙·史传》)干宝《晋纪》,“其书简略,直而能婉,咸称良史”。(《晋书·干宝传》)总之,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人们并没有把《史记》看得很特殊。这与我们对待《史记》的态度大不相同。 自宋以后,研究《史记》的著述增多了,较有代表性的如清梁玉绳的《史记志疑》、崔适的《史记探源》、张森楷的《史记新校注》、日本学者泷川资言的《史记会注考证》,以及清赵翼的《廿二史札记》和王鸣盛《十七史商榷》的有关部分,都是重要的参考书籍。张文虎著《校刊史记集解索隐正义札记》一书对《史记》的史文及注文进行了精审的校订。他根据钱泰吉的校本和他自己所见到的各种旧刻古本和时本,择善而从,兼采诸家,金陵局本就是经过他的校考之后刊行的。 日本学者泷川资言撰《史记会注考证》,《考证》资料比较详实。各种版本《史记》包括标点本多只附录三家注,《考证》则以金陵书局本为底本,引录三家注以来有关中日典籍约一百二十多种,其中国人著作一百零几种,日人著作二十几种,上起盛唐,下迄近代,别择缀辑于注文中,时加审辨说明,将一千二百年来诸家众说,以事串联,较为系统地介绍出来,大大节省搜检群书之劳,为研究者提供极大方便,显然比三家注优越。 《考证》资料丰富还表现在《正义》佚文整理上。三家注原各自单独成书,自宋代合刻于《史记》正文下,妄加删削,大失原貌,尤以张守节《正义》最为严重,后世通行本《史记》三家注皆袭此。可是张书既不像《索隐》有单刻本流传,也不像《集解》有宋版《史记》集解本存世,以致佚文极难搜集。泷川从日本所藏几种古本《史记》校记中,辑得《正义》佚文一千二三百条,补入书内。这些资料有人认为并非全部是张书原文,但它们对探求《正义》原貌或理解《史记》,俱有裨益。 《考证》内容繁富。裴骃等三家注解一般局限于就事论事,泷川却综合历代研究成果,联比考索,对史实、文字、词语进行考辨、校订、解释,从而揭示出某些史事演变窜易、文字歧异正误、疑难文句意义,以及记载矛盾、失误,等等。对前人未加解说或解之未详的亦往往加以考说。再《史记》一书,多采旧典。泷川常于正文之下,指出此事见于某书;与他书文字有异,也予注明。由于《左传》、《国语》、先秦诸子具在,因而春秋史事出处,几乎逐节逐事交待明白,便于溯本求源,比勘研究。《考证》特别注重地理,每一地名,必注今地名,有助于了解事件的演变和人物的活动。此外,正文、注文全部断句,这在标点本未问世之前,不能不说是一项成果。 全书末附有泷川所撰《史记总论》,论述了司马迁事历和《史记》作书资料、体例、流传、演变、版本等事,不失为研究司马迁其人其书的有用材料。 应当指出,《考证》一书是有缺点的,有的还是比较突出的。首先在资料方面仍有遗漏,黄震、鲍彪、吴师道、张鹏一、雷学淇等人说法就未罗致。尤其令人遗憾的是,金石文字和近人论著汲取不多,甚至连王国维的《殷卜辞中所见先王先公考》也只字未载。其次在材料抉择去取之间,也有偏守一说、疏漏失当之处;从而摘引某些评论,既违背考证体例,见解又颇为迂腐。在某些问题上,则徘徊两可,甚少发明。再次,泷川资言在训诂方面,有时失于强自为解,断句亦有失误。但从总体讲,张森楷《史记新校注稿》虽于六十年代影印问世,却已部分残缺,其他《史记》校证,固不乏精审之作,然未成书,因此《考证》纵然有不少缺点,仍瑕不掩瑜。在当前《史记》新集释性注本未出现之前,《考证》堪称是资料最丰富的《史记》注本,是研治《太史公书》和中国古代史的重要参考书。 《考证》虽参校了一些本子,可是不作校记而径改径补。后来水泽利忠在五十年代撰《史记会注考证校补》,以补其阙。它以《考证》本为底本,广校众本达三十多种,参考中日校记资料近四十种。其中宋本八种、元本二种、日本古本四种、炖煌写本残卷三种、日本古抄本残卷十几种,现存版本网罗殆尽。 《考证》辑录《正义》佚文,省略出处,《校补》为之一一注明。又据二十多种日本古抄本校记等资料增辑《正义》佚文二百余条,其中保存了少数失传的古书文字。同时对《考证》迻录三家注张冠李戴错误,也加以订正。 汇集历代学者的注释,加上他自己的考证,内容相当丰富,造诣非浅。 自汉代至清代,《史记》的研究专著达101部,单篇论文1435篇,囊括了名物典章、地理沿革、文字校勘、音韵训诂、版本源流以及疏解、读法、评注等领域,方法是抄摄材料,排比引证,基本是微观的甲说乙说的"文献"研究。详见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第一、二所合编的《史记研究的资料和论文索引》,也可参阅载于《中国历史文献研究集刊》第四集的陈乃乾《二十四史注补表谱考证书籍简目》。他们所举较为重要的有:清钱大昕《廿二史考异》和《考史拾遗》。 清王鸣盛《十七史商榷》和清赵翼《廿二史札记》中有关前四史部分,清梁玉绳《史记志疑》,清郭嵩焘《史记札记》,清沈家本《史记琐言》,近人陈直《史记新证》。上述诸书中,清人之作以钱大昕、梁玉绳、郭嵩焘之作最为特出。近人陈直之作,则多取甲骨文、金文及秦汉权量、石刻、竹简、铜器、陶器之铭文印证《史记》,独辟蹊径,创获尤多。因所著《汉书新证》成书在前,《史记新证》稿中关于汉武帝以前西汉史之考证与之重复者,均已删去。 汇集《史记》各家注释考订之作,有近人张森楷《史记新校注稿》,成书于二十年代,惜未定稿。1967 年由杨家骆编纂整理,交由台湾中国学典馆筹备处印行,但文有残缺。南京图书馆收藏有张森楷《史记新斠注》稿本。从文学研究来看,因时代文化环境与研究者知识场域的局限,近代以前的学者多侧重于感性的直观式评点的单篇读感,缺少具有综合性、逻辑性的宏观义理阐释和文、史兼顾的文学本体论分析。20世纪以来,司马迁与《史记》的学术研究队伍日益壮大,学者除了对司马迁生年、生平、家世和《史记》的名称、断限、体制、取材、篇章残缺与补窜、义例等具体问题的考证之外,更加扩展了《史记》的综合集成研究。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进化论影响了一个世纪的学者,他们以文献为本,汲取本土考古学成果,结合西方史学学理与方法,考证精严,论断谨慎,逻辑分析严密,极大地推动了大陆《史记》从"史料学"到"《史记》学"的进展,突破性成果较多。例如王国维首用甲骨文、金文证明《史记》记载的三代历史为可信,从王国维与郭沫若同用汉简考证司马迁的生年到陈直的《史记新证》,都可看出考古文献得到了极大利用。而这一百年的考据研究主要集中于司马迁的行年、《史记》疑案、马班异同考论、《史记》与公羊学、《史记》三家注等领域。学者借鉴西方心理学、社会学、民族学、民俗学的学理,又带动了司马迁人格与社会、民族、民俗思想的更进一层研究,而《史记》的文学研究仍是百年来的重头戏。 有关《史记》的工具书,以前述《史记研究的资料和论文索引》最为有用。索引内容,包括版本、目录、题解、关于《史记》全书及各个部分的研究、司马迁生平事迹及其学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