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百科

可持续发展问题研究论文怎么写题目

发布时间:2024-07-05 17:25:47

可持续发展问题研究论文怎么写题目

如何践行可持续发展思想在全党广泛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是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的重大举措,是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战略部署。只有坚持以科学发展观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才能更好地把握发展规律、创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破解发展难题,促进欠发达地区又好又快发展。用科学发展观指导欠发达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实践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必须全面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和根本要求,树立又好又快发展的新理念,谋划又好又快发展的新思路,形成又好又快发展的强大合力,为适应新形势、解决新问题、抢抓新机遇、实现新发展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政治基础和组织基础。发展是解决欠发达地区所有问题的“总钥匙”。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是又好又快发展。坚持以发展为主线,用发展的眼光、发展的思路、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一条根本经验。对于欠发达地区而言,实现又好又快发展,早日改变落后面貌,是各族人民的夙愿和根本利益,也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关键和根本途径。以人为本是欠发达地区又好又快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坚持把以人为本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才能有效解决为谁发展、靠谁发展以及发展成果由谁享有的问题。在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过程中,应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崇高使命和神圣职责,把解决好各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作为重中之重,坚持尊重社会发展规律与尊重人民历史主体地位的一致性,坚持为崇高理想奋斗与为最广大人民谋利益的一致性,坚持完成党的各项工作与实现人民利益的一致性,坚持保障人民权益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一致性,不断提高各族人民的生活质量,使全体人民共享发展成果。全面协调可持续是欠发达地区又好又快发展的必然要求。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欠发达地区应在重点推进经济发展的同时,积极推进政治、文化、社会以及生态的全面发展,着力推动城乡、区域、经济与社会、人与自然相互适应、相互促进的协调发展,努力使经济社会始终充满生机和活力,实现数量、结构、质量、效益、生态相统一的可持续发展。统筹兼顾是欠发达地区又好又快发展的根本方法。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欠发达地区要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就必须善于把握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处理好各方面的重大关系。注重统筹城乡发展,努力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统筹区域发展,努力形成各区域相互促进、优势互补、共同发展新格局;统筹经济社会发展,努力实现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的有机统一;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不断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统筹立足当前与着眼长远,努力实现阶段性目标与可持续发展的有机统一;统筹重点突破与全面发展,努力实现重点发展与全局发展的有机统一。不断破除影响科学发展的各种障碍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就是要切实解决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思想观念、突出问题、体制机制和工作作风,不断破除影响科学发展的各种障碍。克服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思想观念。思想是行动的先导。知与行,首先要解决知的问题。从欠发达地区的实际出发,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应注重克服畏难情绪和懒惰心态,强化知难而进和抢抓机遇的意识,形成永不懈怠、勇往直前的新理念;克服因循守旧、思想僵化,强化主动创新、大胆探索、不断突破的意识,形成在解放思想中创新理念、在创新进取中破解难题的新理念;克服目光短浅、狭隘封闭,强化开放合作、长远发展的意识,形成跳出本地看本地、立足全国看本地、面向全球谋发展的新理念;克服自我满足、盲目乐观,强化不发展是倒退、慢发展是落后的意识,形成落后地区也要创先进、落后地区也能创先进的新理念。解决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突出问题。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当前欠发达地区应切实解决城乡二元结构矛盾突出、农牧民增收相对缓慢、产业结构不够合理、经济增长方式较为粗放等经济领域的突出问题;切实解决执政能力与新形势新任务不适应不符合、部分党员领导干部的思想观念和能力素质与党的先进性要求不适应不符合、一些基层党组织的管理手段和管理能力与经济社会发展任务不适应不符合等政治领域的突出问题;切实解决教育资源配置不够均衡、科技应用不够普及、文体设施不够完善等文化领域的突出问题;切实解决基本公共服务覆盖不均、城乡及区域间居民收入差距过大、绝对贫困尚未消除、社会保障体系不够健全等社会领域的突出问题;切实解决环境遭受污染、资源过度开发、生态趋于脆弱等生态领域的突出问题。改革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体制机制。在进一步深化对欠发达地区区情特点和发展规律认识的基础上,着力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加快改革步伐,切实解决统筹城乡发展以及现代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等方面的体制机制问题,切实解决生产要素和资源价格形成机制不完善、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尚未形成等体制机制问题,切实解决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环境补偿机制不健全等体制机制问题,切实解决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主体功能区建设滞后、公共财政体系不够健全等体制机制问题,切实解决体现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要求的干部考核评价体系不够完善、制度不够健全等体制机制问题。转变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工作作风。重点解决一些党员干部缺乏宗旨意识、大局意识、忧患意识、责任意识,作风漂浮、管理松弛、工作不扎实等工作不称职问题;重点解决一些党员干部明哲保身、患得患失,安于现状、墨守成规,高高在上、脱离群众,“只当和尚不撞钟,只占位子不干事”等不作为问题;重点解决一些党员干部急功近利、追名逐利,弄虚作假、欺上瞒下,以权谋私、与民争利等官德不正问题,不断增强广大党员干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努力开创欠发达地区又好又快发展的新局面把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转化为谋划发展的正确思路、领导发展的实际能力、促进发展的政策措施,开创欠发达地区又好又快发展的新局面,是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成效的最好体现。着力发展现代农业,夯实国民经济基础。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促进农业又好又快发展。用现代工业的理念发展现代农业,用市场经济的手段谋划现代农业,立足农业和农村实际,积极发展设施农业、节水农业、生态农业和高效农业,推进农业产业区域化、集约化、规模化发展;培育战略性主导产业和区域特色优势产业,加快优势产业带建设,进一步扶持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和农副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加强耕地保护,创新耕作制度,改革耕作方式,实施农业综合开发;完善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和服务,发展土地适度规模经营;深化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充分发挥金融在现代农业发展中的作用。着力推进工业化,促进工业结构优化升级。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坚持把经济发展建立在科技进步的基础上,带动工业化在高起点上加快发展;把推进新型工业化作为经济发展的主攻方向和关键举措来谋划,在发展的各个方面、建设的各个环节自觉体现“高”、主动争取“快”、努力实现“好”;注重工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优化资源配置,提高投入产出率;推广应用先进适用技术,千方百计提高能源资源利用率,实现内涵式发展;防治污染、节能减排、保护环境,实现经济建设与生态建设和谐发展。着力推进城镇化,加快城镇建设和发展。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把加快城镇化与城乡发展一体化有机结合起来,统筹城乡发展规划,统筹城乡产业布局,统筹城乡基础建设,统筹城乡就业和社会保障,统筹城乡社会事业,推进城乡配套改革。坚持适度超前、合理布局、重点突出、梯度推进的城镇化方针,把加快城镇化与工业化、市场化、信息化、国际化有机结合起来,坚定不移地实施中心城市带动战略,加快城市带、城市圈建设步伐,推动城镇化从单纯城镇建设向统筹区域产业布局、产业配套和城镇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化转变,从注重单体城市建设向城市带建设转变,增强城市的聚集、辐射、带动功能。着力解决民生问题,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解决民生为重点加快社会事业发展,把科学发展的成效体现在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上,体现在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和质量上。以实施具体的民生项目作为改善民生的重要载体,使为民兴办的实事让社会认可、让群众满意;通过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推进就业再就业、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加快扶贫攻坚、解决低收入群众住房问题、维护社会稳定等一系列举措,加快和谐社会建设,早日实现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加强公共文体设施建设,促进文化事业从量到质都有一个大的提升和飞跃;进一步发展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实现民族和睦、宗教和顺、社会和谐,不断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着力扩大开放,构建开放型经济新格局。进一步抢抓国际“西资东移”和国内“东产西移”等机遇,更好地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在扩大开放、扩大合作中,不仅要千方百计引进资金、引进项目、引进技术,而且应注重借鉴新的管理理念、新的体制机制,努力构建欠发达地区开放型经济新格局。着力建设生态文明,实现可持续发展。实施退耕还林、退牧还草、封山禁牧、防护林培育、天然林保护等生态建设工程,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实施以保护水生态为中心的可持续发展战略,优化水资源配置,强化重点水利工程建设,深化水资源管理体制改革,健全水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建立统一配置、定额管理、建管并重的水资源管理体制;建设祖国西部生态屏障,高标准建设各类生态工程,加快生态经济圈建设;完善环境规划,强化环境执法,加大治理力度,努力在推动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的同时实现山川更加秀美。

可持续发展与环境会计建设探析【摘要】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加强环境保护和监督成为企业会计的社会责任。本文从可持续发展对会计的要求出发,针对传统会计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环境会计问题的方法并加以应用研究。【关键词】可持续发展 环境会计 建设探析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我国经济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实现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是时代赋予全社会每个企业和个人的责任。可持续发展是指满足当前需求,而又不削弱子孙后代满足其需要之能力的发展,还意味着维护合理使用并且提高使用资源基础。这种基础支撑着生态抗压力及经济的增长。意味着发展计划和政策纳入对环境的关注与考虑,他的核心思想是:健康的经济发展,应建立在生态可持续能力,社会公正和人民积极参与自身发展决策上①。我国改革开放20多年来经济发展取得巨大成就,但在这奇迹背后隐藏的环境问题也逐渐显现,受到国内外的广泛关注。工业污染加剧,环境质量下降,生态环境恶化。如何避免走资本主义国家“先污染后治理”的路子?就是要坚持可持续发展思想,加强对企业经济生活的监督。作为企业经济活动管理工具的会计,必须承担起对企业和社会的双重责任,让可持续发展的思想落在实处。可持续发展正是人类对于环境与发展问题的反思和创新②,保护生态环境资源,已成为全球的共识。 可持续发展对传统会计提出新的要求实施可持续发展已是企业的社会责任,企业的发展目标变化必然引起管理方式的改变。会计要架起搭建联系企业与社会的桥梁,必须随着企业目标的变化而变化。1可持续发展要求加强对企业的会计监督企业作为国民经济的细胞,企业要发展实现组织目标,所有的经济行为离不开所在的环境。要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增强企业发展的后劲,就要加大对企业经济行为的监督,要将环境因素纳入企业企业会计监督的范围,准确及时反映企业经济行为对环境的影响,以及由此所产生的一切变化情况。让财务报告的使用人,了解真实完整可靠的全部企业信息。然而传统会计根本没有考虑环境因素对企业的影响,更谈不上与外部环境相适应的会计监督。2可持续发展要求正确计算会计成本支出,衡量国民生产总值。全球工业化经济发展,对资源的使用更是前所未有,由此带来的负面影响是资源面临枯竭,环境污染严重,后续发展无力,居住生态危机。正视环境影响,实现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让企业经济从供、产、销的小循环过程变为回收供用、生产、销售、再利用的大循环。如何准确计算企业产品的环境支出成本,这既是企业会计成本核算的要求,也是正确衡量国民经济生产总值发展的必然。按照传统会计成本所计算的国民生产总值成本,没有考虑环境资源的消耗成本,从而会高估产值。3可持续发展要求会计为改革开放的保驾护航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改革开放的深入,资本主义国家利用我国环境标准要求低,或者环境立法上的空缺,向我国转移那些在其本国严禁生产的高污染、高危害的产品,从而加剧我国的环境污染。要继续坚持对外开放,实现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加大对环境的监管,近快制定我国环境会计、审计准则是时代对传统会计的使命。是会计维护改革开放成果的保证。 我国会计制度修改的思考探析经济环境的变化,企业目标的改变,要求会计履行好自己的职责,我国会计制度管理模式的统一性,客观要求改变那些不适应管理和发展经济的做法。1传统会计模式存在的问题传统会计把会计主体局限在没有生态的环境中,直接导致了企业以牺牲生态环境,浪费资源、透支未来为代价,为经济的长期、长远发展带来无尽后患。传统的会计报告模式已不适应可持续发展公众的信息要求,具体表现如下:①传统会计的监督范围狭小环境问题的日益重视,人们渴望运用一定的方法,记录、计量环境资源的使用和能源消耗的再利用情况,以及生态系统问题。传统会计的目标发生了根本性改变,会计对企业经营活动管理的范围,从生产经营领域扩大到社会生态系统和自然资源环境,会计对企业监督的范围大大扩展。②传统会计报告虚夸了企业的经营业绩由于受人类发展认识的局限,会计报告未能全面反映企业经济活动的全貌(不报告环境支出和效益)。企业生态环境的意识淡漠,使得企业不计算环境支出成本,从而高估企业收益。近年来面对愈演愈烈的环境污染问题,人们反思企业的经营业绩取得是否同环境的支出成比例,公众渴望企业将环境项目纳入会计报告体系。③传统会计报告模式忽视了企业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的协调发展③传统会计模式是以业主为主体的报告模式,它主要为出资人报告业主权益资金的增减变化情况,为资本所有者服务。但随着环境对人类的惩罚,人们改变了以往单纯只关心企业经济效益,忽视企业的环境效益做法,认识到企业效益和环境效益是协调共生的关系,传统的会计报告模式无法满足人们对环境信息的渴望需求,需要一种全新的会计报告模式来揭示环境资源变动情况的全貌。④环境审计未开展环境审计监督是加强对企业管理的一个重要手段,开展环境审计可以促进企业更好的落实可持续发展思想,实现企业的战略目标。提高全民环保意识,推进环境会计核算工作。但至今环境审计还停留在理论的探讨上,根本没有开展这项工作。甚至有些企业认为已缴了排污费,环境治理就与企业无关,完全是政府的责任等等错误思想。环境审计能够促进企业,重视保护环境资源。2构建环境会计的思考按照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吸收和借鉴资本主义国家环境会计建设的经验,对传统会计模式进行改造,构建我国环境支出成本会计报告模式。制定我国环境会计准则和规范,将环境支出成本与效益纳入企业会计核算报告体系,扩大会计监督范围正确衡量企业业绩。环境支出成本是指企业因履行环境保护责任,为降低生产经营的产品或服务在生命周期内的环境负荷,或为执行国家环保政策法规,而在一定时期内采取一系列环保活动,所发生的旨在取得环保收益和经济效益的可货币化计量的各种耗费。内容包括:①降低污物排放,②废弃物回收与利用及处置成本,③绿色采购成本,④环境管理费用,⑤支援社会环保活动成本,⑥环境损害方面的成本④。报告形式上可根据企业的不同,选择绿色管理成本与经济效益比较模式,即在一张表中披露绿色环境成本支出与来自环保的企业经济效益,让人一目了然,便于报告使用人提高企业环保信心。或采用环境成本与环保效益比较模式,即将企业环境支出成本与所取得的环保效益同一列表反映,作为企业财务报告的一项内容披露,就完整反映了企业经济活动全貌,从而使会计监督范围从生产领域扩展到生态环境领域。选用何种环境支出成本报告方式,要根据企业组织工艺流程和产品特点以及污染物的不同,具体选择报告形式。 落实可持续发展,加强环境会计建设的应对策略1建立健全法制建设,实施环境会计工作规范加强环保立法和环境会计的宣传,制定和实施中国环境会计工作规范,让环境会计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询。虽然我国自1979年颁布了《环境保护法(试行)》以来,制定了许多部门规章和资源管理法律,加入20多项国际公约,为环境会计工作奠定了法律基础。但我国没有环境会计工作规范和准则、制度、标准,让环境成本计算和报告没法可依。继续完善环境法律规范,特别要严格依照《资源法》规定,进行资源开发使用,加强资源交易市场管理。要将资源探测许可权作为一项资产,纳入企业环境会计的权益核算范围,既有利于规范资源的合理使用,加强政府和行业部门的监督,也有利于企业节约资源,重视社会环保责任。2强化企业环境意识的教育培训加强企业的责任意识,强化社会对企业监督。我国加入WTO后,企业要参与国际竞争,适应国际社会要求,都在积极建立环境管理体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手段和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结合使用,企业的内驱力不断增强,必将促使企业加强环境会计成本、效益核算和分析,改进企业生产工艺流程和组织管理程序,提升企业管理整体形象。加强对企业的宣传和教育,摒弃以静态、片面的思想意识,认为实行可持续发展,对于企业来说仅仅是一项义务或责任,而总以企业成本上升、设备更新、市场不确定联系在一起,让企业的整体环保责任落空。要把实施环保教育,作为企业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常抓不懈,提高企业全员乃至全社会的环保文化意识。3将保护环境的内容,纳入制定企业战略实施细则过程企业的组织结构、工艺过程、管理流程、产品特征不同,环保的重点不同。企业在制定战略目标时要综合考量企业的环境战略目标,制定出切实可行的企业战略计划。要有针对性的制定出适合企业生产工艺流程和产品的环保目标方案,把环保措施落实在企业产品和服务的全过程。要对战略实施的每一个步骤全面进行会计监控,在会计核算上无论是将环保纳入国民经济会计核算的环境会计,还是独立的企业环境会计报告制度模式,都要把环保支出成本落实在企业战略步骤的实施过程中。4加强环境会计审计监督企业是环境会计的责任主体,企业往往从自身利益出发,存在着不能全面真实进行环境信息披露的可能性,社会公众需要公允报告企业环境会计信息,客观需要第三者进行监督、评价、鉴证,通过评估让公众对企业环境支出和经济效益的情况一目了然,企业的经营管理得到应有的回报。5加强环境会计的国际交流,吸收借鉴西方先进的理论和方法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环境会计的研究成果,为我国推行环境会计提供了可供借鉴的现实资料,如何吸收西方的先进成果,结合我国的国情,创新出具有中国特色的环境会计支出成本报告模式。这就要我们加强各学科的交叉研究,参加国际交流与合作,推进我国环境会计的国际接轨。 应用举例:上海大众汽车公司在1997年通过中国环境管理体系审核中心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审核认证,成为我国机械行业第一家通过ISO14000国际认证的企业,企业不作广告知名度更

可以上百度文库查找相关素材

可持续发展问题研究论文题目怎么写

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好写,环境好了,才能可持续发展。你的题目如果是高分子材料和环境并列的话,就是:有的高分子材料可以达到某种便利,但是对环境会造成危害。总结:要发展、研究出好的高分子材料,对环境有益的材料,这样才使可持续发展有可能!不知道你是什么专业的,如果是研究材料的,就强调要安全,环保的材料。如果关注环境,那材料只是其中一个方面。希望会对你有帮助!

精神文明建设是整个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1 控制人口数量 控制人口数量,对于中国和世界、现在和未来都有着积极意义。 2 提高人口素质 提高人口素质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3 改变不合理的生产消费模式 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必须形成低消耗、低污染的生产消费模式。 4 改变不合理的生活消费方式 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必须引导人们树立科学、适度、文明的生活消费方式。 5 水是生命的源泉 人类能直接利用的陆地淡水依赖大气循环而产生,即太阳能蒸发了海水,水汽通过大气环流,凝结成云致雨降落于陆地而形成陆地的淡水。但在水资源中能够利用的淡水比例却是很小的。所以,我们一方面要积极开发利用好水资源,另一方面又要从全面节约用水做起,以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水量和水质日益增长的需要。同时,又要切实维护水资源在水文、生物和化学等方面的自然功能,使经济建设和水资源保护同步进行。 6 发展卫生事业,保障人民健康 人类健康水平是社会经济发展程度的一个重要标志,也是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目标。提高和改善人类的健康水平,必须健全综合卫生保健体系,减少因环境污染和公害引起的健康危害,大力控制传染病,减少地方病的危害,特别是要保护好妇女、儿童、老人等易受害人群。 7 加强住区建设,改善人类住区发展是为了更好地满足人民的基本需要,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人类住区建设的一个标志。要努力建设一个布局合理,设施齐全,有利工作,方便生活,环境优美,居住舒适的人类住区。8 清洁生产代表着工业可持续发展的方向在生产过程中对污染物进行控制和预防,使社会需要的最终产品尽量少地成为废物进入环境中,并有效提高资源的利用率。清洁生产代表着工业可持续发展的方向。9 不要把子孙后代的饭都吃光了 如果人们无节制地消耗自然资源,如果人们今天浪费或者不合理地使用石油、天然气、煤和各种矿产资源,那么这实质上就是在吃子孙后代的饭,堵子孙后代发展之路。 10 消除贫困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消除贫困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一个基本条件。我们要实施更加积极的消除贫困政策,鼓励和提倡先富起来的地区帮助贫困地区尽快消除贫困,努力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 11 全面开发、利用和保护海洋资源 21世纪将是人类全面开发和保护海洋资源的时代,研究、开发和保护海洋应是人类的共同行动。12 逐步改变现有的能源结构 自然界中存在的且可能被人类利用来获取能量的自然资源称为能源资源。当前,世界上消耗最多的能源资源是煤炭、石油、天然气等非再生的化石矿物能源。而这种能源资源的储量是有限的,是会枯竭的。因此,我们必须改变现有的能源结构,加强对能源的可持续利用,走能源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13 防止土地荒漠化 我国有多达5000千米的风沙线,受害农田有660多万公顷。因此,我国实施了“三北”防护林工程,这是一项举世瞩目的绿色工程,也是改善我国生态环境、实施可持续发展的典范。 14 保护生物多样性 生命系统的因子共分为三大类:即植物、动物、微生物。植物扎根于土地,在光合作用下生产更多的生命物质和能量。动物首先是吃植物的草食动物,然后是吃动物的肉食动物。就三者的关系讲,植物是生产者,动物是消费者或次生产者,微生物是分解者。生物资源是由多样性物种种群组成的生命系统。 15 森林资源具有保护环境的功能 森林不仅具有维持生态平衡的功能,同时其自身就是最丰富的陆地生态系统。森林可以调节气候和地下水、地表水的流量,可以防止沙尘暴,减少水土流失。森林还是生物多样化的宝库,是衡量人类生活质量的重要标志。 16 发展科学技术,改善环境和生活质量 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决定着未来世界的发展速度,同时决定着未来世界能否可持续发展。 17 培育生态意识,转变公众观念 可持续发展提出了生态与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原则,提出了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生态化的要求。生态保护、生态补偿、生态创造意识,应当成为社会各行各业的直觉的内驱力;购买绿色产品,培育绿色消费和适度消费,应成为人们的新消费观;绿化造林,应成为全民的生态创造活动;建设生态旅游区,应成为旅游业发展的新思路;企业家必须转变观念,树立绿色生产的观念;城镇规划和建设必须体现生态的观念和思维。 18 依靠法制是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 依靠法制是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一是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地位需要法律的确定;二是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需要依赖法律的强制性;三是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需要借助法律的广泛调整性;四是可持续发展也将丰富法律的内涵,推动

可持续发展与环境会计建设探析【摘要】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加强环境保护和监督成为企业会计的社会责任。本文从可持续发展对会计的要求出发,针对传统会计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环境会计问题的方法并加以应用研究。【关键词】可持续发展 环境会计 建设探析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我国经济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实现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是时代赋予全社会每个企业和个人的责任。可持续发展是指满足当前需求,而又不削弱子孙后代满足其需要之能力的发展,还意味着维护合理使用并且提高使用资源基础。这种基础支撑着生态抗压力及经济的增长。意味着发展计划和政策纳入对环境的关注与考虑,他的核心思想是:健康的经济发展,应建立在生态可持续能力,社会公正和人民积极参与自身发展决策上①。我国改革开放20多年来经济发展取得巨大成就,但在这奇迹背后隐藏的环境问题也逐渐显现,受到国内外的广泛关注。工业污染加剧,环境质量下降,生态环境恶化。如何避免走资本主义国家“先污染后治理”的路子?就是要坚持可持续发展思想,加强对企业经济生活的监督。作为企业经济活动管理工具的会计,必须承担起对企业和社会的双重责任,让可持续发展的思想落在实处。可持续发展正是人类对于环境与发展问题的反思和创新②,保护生态环境资源,已成为全球的共识。 可持续发展对传统会计提出新的要求实施可持续发展已是企业的社会责任,企业的发展目标变化必然引起管理方式的改变。会计要架起搭建联系企业与社会的桥梁,必须随着企业目标的变化而变化。1可持续发展要求加强对企业的会计监督企业作为国民经济的细胞,企业要发展实现组织目标,所有的经济行为离不开所在的环境。要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增强企业发展的后劲,就要加大对企业经济行为的监督,要将环境因素纳入企业企业会计监督的范围,准确及时反映企业经济行为对环境的影响,以及由此所产生的一切变化情况。让财务报告的使用人,了解真实完整可靠的全部企业信息。然而传统会计根本没有考虑环境因素对企业的影响,更谈不上与外部环境相适应的会计监督。2可持续发展要求正确计算会计成本支出,衡量国民生产总值。全球工业化经济发展,对资源的使用更是前所未有,由此带来的负面影响是资源面临枯竭,环境污染严重,后续发展无力,居住生态危机。正视环境影响,实现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让企业经济从供、产、销的小循环过程变为回收供用、生产、销售、再利用的大循环。如何准确计算企业产品的环境支出成本,这既是企业会计成本核算的要求,也是正确衡量国民经济生产总值发展的必然。按照传统会计成本所计算的国民生产总值成本,没有考虑环境资源的消耗成本,从而会高估产值。3可持续发展要求会计为改革开放的保驾护航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改革开放的深入,资本主义国家利用我国环境标准要求低,或者环境立法上的空缺,向我国转移那些在其本国严禁生产的高污染、高危害的产品,从而加剧我国的环境污染。要继续坚持对外开放,实现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加大对环境的监管,近快制定我国环境会计、审计准则是时代对传统会计的使命。是会计维护改革开放成果的保证。 我国会计制度修改的思考探析经济环境的变化,企业目标的改变,要求会计履行好自己的职责,我国会计制度管理模式的统一性,客观要求改变那些不适应管理和发展经济的做法。1传统会计模式存在的问题传统会计把会计主体局限在没有生态的环境中,直接导致了企业以牺牲生态环境,浪费资源、透支未来为代价,为经济的长期、长远发展带来无尽后患。传统的会计报告模式已不适应可持续发展公众的信息要求,具体表现如下:①传统会计的监督范围狭小环境问题的日益重视,人们渴望运用一定的方法,记录、计量环境资源的使用和能源消耗的再利用情况,以及生态系统问题。传统会计的目标发生了根本性改变,会计对企业经营活动管理的范围,从生产经营领域扩大到社会生态系统和自然资源环境,会计对企业监督的范围大大扩展。②传统会计报告虚夸了企业的经营业绩由于受人类发展认识的局限,会计报告未能全面反映企业经济活动的全貌(不报告环境支出和效益)。企业生态环境的意识淡漠,使得企业不计算环境支出成本,从而高估企业收益。近年来面对愈演愈烈的环境污染问题,人们反思企业的经营业绩取得是否同环境的支出成比例,公众渴望企业将环境项目纳入会计报告体系。③传统会计报告模式忽视了企业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的协调发展③传统会计模式是以业主为主体的报告模式,它主要为出资人报告业主权益资金的增减变化情况,为资本所有者服务。但随着环境对人类的惩罚,人们改变了以往单纯只关心企业经济效益,忽视企业的环境效益做法,认识到企业效益和环境效益是协调共生的关系,传统的会计报告模式无法满足人们对环境信息的渴望需求,需要一种全新的会计报告模式来揭示环境资源变动情况的全貌。④环境审计未开展环境审计监督是加强对企业管理的一个重要手段,开展环境审计可以促进企业更好的落实可持续发展思想,实现企业的战略目标。提高全民环保意识,推进环境会计核算工作。但至今环境审计还停留在理论的探讨上,根本没有开展这项工作。甚至有些企业认为已缴了排污费,环境治理就与企业无关,完全是政府的责任等等错误思想。环境审计能够促进企业,重视保护环境资源。2构建环境会计的思考按照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吸收和借鉴资本主义国家环境会计建设的经验,对传统会计模式进行改造,构建我国环境支出成本会计报告模式。制定我国环境会计准则和规范,将环境支出成本与效益纳入企业会计核算报告体系,扩大会计监督范围正确衡量企业业绩。环境支出成本是指企业因履行环境保护责任,为降低生产经营的产品或服务在生命周期内的环境负荷,或为执行国家环保政策法规,而在一定时期内采取一系列环保活动,所发生的旨在取得环保收益和经济效益的可货币化计量的各种耗费。内容包括:①降低污物排放,②废弃物回收与利用及处置成本,③绿色采购成本,④环境管理费用,⑤支援社会环保活动成本,⑥环境损害方面的成本④。报告形式上可根据企业的不同,选择绿色管理成本与经济效益比较模式,即在一张表中披露绿色环境成本支出与来自环保的企业经济效益,让人一目了然,便于报告使用人提高企业环保信心。或采用环境成本与环保效益比较模式,即将企业环境支出成本与所取得的环保效益同一列表反映,作为企业财务报告的一项内容披露,就完整反映了企业经济活动全貌,从而使会计监督范围从生产领域扩展到生态环境领域。选用何种环境支出成本报告方式,要根据企业组织工艺流程和产品特点以及污染物的不同,具体选择报告形式。 落实可持续发展,加强环境会计建设的应对策略1建立健全法制建设,实施环境会计工作规范加强环保立法和环境会计的宣传,制定和实施中国环境会计工作规范,让环境会计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询。虽然我国自1979年颁布了《环境保护法(试行)》以来,制定了许多部门规章和资源管理法律,加入20多项国际公约,为环境会计工作奠定了法律基础。但我国没有环境会计工作规范和准则、制度、标准,让环境成本计算和报告没法可依。继续完善环境法律规范,特别要严格依照《资源法》规定,进行资源开发使用,加强资源交易市场管理。要将资源探测许可权作为一项资产,纳入企业环境会计的权益核算范围,既有利于规范资源的合理使用,加强政府和行业部门的监督,也有利于企业节约资源,重视社会环保责任。2强化企业环境意识的教育培训加强企业的责任意识,强化社会对企业监督。我国加入WTO后,企业要参与国际竞争,适应国际社会要求,都在积极建立环境管理体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手段和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结合使用,企业的内驱力不断增强,必将促使企业加强环境会计成本、效益核算和分析,改进企业生产工艺流程和组织管理程序,提升企业管理整体形象。加强对企业的宣传和教育,摒弃以静态、片面的思想意识,认为实行可持续发展,对于企业来说仅仅是一项义务或责任,而总以企业成本上升、设备更新、市场不确定联系在一起,让企业的整体环保责任落空。要把实施环保教育,作为企业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常抓不懈,提高企业全员乃至全社会的环保文化意识。3将保护环境的内容,纳入制定企业战略实施细则过程企业的组织结构、工艺过程、管理流程、产品特征不同,环保的重点不同。企业在制定战略目标时要综合考量企业的环境战略目标,制定出切实可行的企业战略计划。要有针对性的制定出适合企业生产工艺流程和产品的环保目标方案,把环保措施落实在企业产品和服务的全过程。要对战略实施的每一个步骤全面进行会计监控,在会计核算上无论是将环保纳入国民经济会计核算的环境会计,还是独立的企业环境会计报告制度模式,都要把环保支出成本落实在企业战略步骤的实施过程中。4加强环境会计审计监督企业是环境会计的责任主体,企业往往从自身利益出发,存在着不能全面真实进行环境信息披露的可能性,社会公众需要公允报告企业环境会计信息,客观需要第三者进行监督、评价、鉴证,通过评估让公众对企业环境支出和经济效益的情况一目了然,企业的经营管理得到应有的回报。5加强环境会计的国际交流,吸收借鉴西方先进的理论和方法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环境会计的研究成果,为我国推行环境会计提供了可供借鉴的现实资料,如何吸收西方的先进成果,结合我国的国情,创新出具有中国特色的环境会计支出成本报告模式。这就要我们加强各学科的交叉研究,参加国际交流与合作,推进我国环境会计的国际接轨。 应用举例:上海大众汽车公司在1997年通过中国环境管理体系审核中心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审核认证,成为我国机械行业第一家通过ISO14000国际认证的企业,企业不作广告知名度更

可持续发展问题研究论文怎么写

论“名师工作室”可持续发展之方法与策略  “名师工作室”是名师展示的舞台、骨干培养的基地、教学示范的窗口、科研兴教的引擎、教育改革的论坛,由一个名师工作室主持人和几个本领域具有“名师”潜质的成员组成,每年需培养学员数名,并具有“团队特征、名师内涵、区域功能”的要素,是集教学、研究、培训于一体的教研共同体。作为名师工作室,要抓好教师队伍的内涵发展,充分发挥工作室的示范、引领、辐射作用,就应整合多方教育资源,协调各方关系,借助高位平台,挖掘园所资源,发挥成员优势,根植项目研究,利用园际互动,注重名师交流,依托工程建设,建立个人档案,打造网络互动,运用科学的方法与策略不断促进名师工作室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一、立足建设标准,丰富工作内涵   标准是目标、是准绳、是导则与规范。名师工作室将紧紧围绕《贵州省中小学幼儿园名师工作室建设标准(试行)》中的组织与管理、目标与责任、发展与引领、监测与评估4个维度15条指标,加强工作室各项机制建设,本着“关注幼教前沿,根植实践探索,重视典型引领,立足服务一线,构建学习团体,促进共同成长”的原则开展以工作例会、专家培训、读书交流、公开教学、组织研讨、现场指导、专题研究、课题研究、送课送培、竞赛评比等为主要形式的各项工作,保证“规定动作不走样”。从而培育带动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   二、协调各方关系,营造支持环境   工作室的良性运转离不开各相关部门的关心与支持,因此协调各方关系营造支持性的工作环境是极为重要的。首先要自觉接受省名管办对工作室的运行、建设、业务指导、管理与考核的各项工作,在顶层的引领下行之有效的开展工作。其次要与当地教育局做好请示、汇报、沟通与反馈工作,做到“找准定位不越位”,主动承担力所能及的工作,保证质量,赢得支持。三是要积极争取工作室所在单位领导的支持,创造良好的工作室工作条件,提供相应的办公场所,配备必要的设备和图书资料,做好后勤保障服务。四是要与成员、学员单位领导建立联系沟通制度,做到主动、细致、热情。唯有营造民主与合作的工作环境,建立工作室内部团结和社会声誉方能形成强大的战斗力。   三、借助高位平台,促进跨越提升   树立“统筹、协助、配合”的意识。首先要积极将“名校扶百校——连片教研”工作纳入工作室工作范畴。通过开展“讲、访、帮、促”活动,加强园际交流合作,解决发展瓶颈问题,形成优势互补样态,实现双赢共建格局,推进教育均衡发展,办好人民满意教育。其次是主动承担“全市幼儿园骨干教师培训”工作,从课程设置、专家遴选、培训组织、过程监测、成效总结等方面搭建主持人、成员、学员发展阶梯,历练工作室成长。以借助高位平台,提升内涵建设,放大辐射力度,来促进跨越发展。   四、挖掘园所资源,推动队伍建设   “名校造就名师,名师成就名校”。名师工作室所在园所通常为省级示范性幼儿园或省级校本研修示范校,均为省内知名幼儿园,在工作室成员、学员的跟岗研修工作安排中,可树立“在学校、基于学校、利用学校、服务学校”的意识,将工作室的建设与该园的发展进行一体化打造,有效整合与利用该园课题组、教研组、年级组和省级骨干、市级名师、市级骨干、市级兼职教研员等优质资源开展研修工作。压力促进动力、动力达成担当、担当助推成长。工作室在整合利用以上资源的同时,极大的激活了承担任务教师的能量,在丰富研修课程内容促进成员学员成长的同时,该园教师的专业化也得以历练与生根,为建设学习型团队、研究型团队、示范性团队搭建桥梁。   五、发挥成员优势,提升专业素能   名师工作室作为一种专业学习共同体,它的运作模式应是分工合作,信念支持应是集体责任。有效整合工作室成员资源,树立“团结协作、教学相长”的意识,结合她们各自的专业优势进行责任划分。一是安排他们负责每期二至三位学员的跟岗研修指导工作,全方位重视学员的参与和体验,及时帮助学员解决实践中的困惑,从学员优质课展示、课题阶段性成果与论文的撰写等方面给予悉心指导,确保学员跟岗研修效果达成。二是让他们担任每期学员培训课程的授课教师,在承担培训任务时不断锤炼自身的基本功。三是工作室成员又影响、带动其所在幼儿园的骨干教师参与研修活动,促进其专业发展。通过工作室开放、互动、合作的各种教研、培训活动,促进一大批骨干的素能提升。   六、注重名师交流,实现文化互渗   主动与省内外学前教育名师工作室取得联系,定期开展名师论坛、公开教学、课题研讨、竞赛评比等交流活动,这些活动均是名师工作室教师们拓展视野、引进新观念和新思想、促进可持续发展的好途径。在“请进来,送出去”的各项活动中充分发挥名师的示范、辐射、引领作用,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使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得以传播,从而达到相互借鉴,共生互长,文化渗透,个性灵动的目的。      七、建立个人档案,助推自我成长   工作室主持人、成员与学员将自己的专业发展进程(登记表、个人发展规划、本年度成果一览、读书笔记、论文、反思、专题讲座、优质课、辐射示范引领、荣誉与奖励、总结等)记载于“个人成长档案”之中,在大家对自己的成就、风格、态度、价值观等方面进行个性化描述的同时一方面享受了职业幸福感,另一方面帮助她们建立了专业化反思的意识,推进了自我成长。   八、打造网络互动,强化辐射效应   名师工作室在开展工作的同时同步充实网络平台,利用网络平台对教学问题展开研讨与交流,建立一种积极向上的社群关系,形成一种开放、多元、灵活的互动文化。充分发挥宣传工作室特色、实现资源共享局面、提供学习交流平台、促进区域内教师发展的作用,使工作室的辐射作用不再仅仅局限于幼儿园和课堂,空间和时间得到了延伸。与此同时,借助博客、QQ群、微信群等交流平台,建立一种平等、互助的教研文化,真正实现智慧共享,使工作室成为教学研究和个人发展的“智囊团”、研修的“共同体”。   综上所述,面对新形势、新要求,名师工作室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回归研究和成长的本真,用标准引领,用项目创新,用真抓实干,用身体力行,整合有效的资源,引领教师在研究中反思、在合作共享中成长,培育先锋队伍和骨干力量,率先探索创造先行的经验,为教育发展提供实践参考和动力支持,带动区域教育科学发展。

我们倡导:转变观念和思路,加强引导,树立绿色低碳发展观。发展绿色低碳经济、促进可持续发展是人类社会未来发展的必然选择。政府部门要从政策层面上支持和引导大力发展绿色低碳产业,引导、支持社会树立绿色发展和低碳发展的理念。以发展绿色低碳经济实践和探索为起点,寻求适合国情的绿色低碳经济发展模式。为遏止气候变化不断恶化的势头,积极采取自主行动,从多种环节入手,节能减排降耗,减轻环境灾害,切实履行量化减排义务我们希望:加强科技创新,提倡低碳生活,建设生态环境。世界各国、全球企业应负担起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应对资源环境压力。以已开展的生态环境保护治理为榜样,寻求经济发展新模式,承担企业社会责任,加大节能减排和低碳技术的研发,加快节能环保和装备的推广应用,推动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发展低碳能源技术,推行能源高效利用、清洁能源开发、绿色GDP核算等研究,建立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和低碳社会生活消费模式我们期待:开展低碳技术国际交流,发展碳排放权交易国际合作。加强政府间国际合作,进而推动企业合作,有序推进低碳生态产业转移,促进低碳和生态经济在全球的合理分布和共同发展。积极建立环境权益交易市场,探索清洁发展机制,推动全球统一碳交易市场形成,改善发展中国家的碳定价权我们努力:推广发展低碳绿色金融的成功经验,积极探索发展绿色低碳经济的投融资途径,不断探索创新投融资机制,将减排降碳纳入金融体系的服务范畴,制定和完善符合国情的促进低碳产业发展的经济激励措施,利用碳金融体系的支撑使碳减排获得持续不断的融资,从碳减排权中提高能效及可持续发展的收益,努力争取全球低碳经济竞争的主动权

近年来持续发展问题成为备受人类关注的热门话题,我经常在网上看到【可持续发展】这样的期刊,你也可以去看下吧

可持续发展问题研究论文题目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最先是在一九七二年在斯德哥尔摩举行的联合国人类环境研讨会上正式讨论。这次研讨会云集了全球的工业化和发展中国家的代表,共同界定人类在缔造一个健康和富生机的环境上所享有的权利。自此以后,各国致力界定「可持续发展」的含意,现时已拟出的定义已有几百个之多,涵盖范围包括国际、区域、地方及特定界别的层面。最广泛采纳的定义,是在一九八七年由世界环境及发展委员会所发表的布特兰报告书所载的定义,其亦即: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称为可持续发展。它们是一个密不可分的系统,既要达到发展经济的目的,又要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大气、淡水、海洋、土地和森林等自然资源和环境,使子孙后代能够永续发展和安居乐业。可持续发展与环境保护既有联系,又不等同。环境保护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面。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发展,但要求在严格控制人口、提高人口素质和保护环境、资源永续利用的前提下进行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人是可持续发展的中心体;可持续长久的发展才是真正的发展。 人类在向自然界索取、创造富裕生活的同时,不能以牺牲人类自身生存环境作为代价。为了人类自身,为了子孙后代的生存,通过许许多多的曲折和磨难,人类终于从环境与发展相对立的观念中醒悟过来,认识到两者协调统一的可能性、终于认识到“只有一个地球”,人类必须爱护地球,共同关心和解决全球性的环境问题,并开创了一条人类通向未来的新的发展之路——可持续发展之路。 可持续发展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有:人口问题、资源问题、环境问题与发展问题。简称PRED问题。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思想是:人类应协调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之间的相互关系,在不损害他人和后代利益的前提下追求发展。可持续发展的目的是保证世界上所有的国家、地区、个人拥有平等的发展机会,保证我们的子孙后代同样拥有发展的条件和机会。它的要求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认识到对自然、社会和子孙后代的应负的责任,并有与之相应相应的道德水准60年代末,人类开始关注环境问题,1972年6月5日,联合国召开了"人类环境会议",提出了"人类环境"的概念,并通过了人类环境宣言成立了环境规划署。1987年4月27日,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发表了一份题为《我们共同的未来》的报告,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想,确定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所谓“可持续发展”,就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人类在与自然界进行漫长斗争的时候,虽然取得了一次又一次的胜利,然而,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1992年6月3日至14日,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是官方对可持续发展讨论的一个高峰。大会通过了《里约热内卢环境与发展宣言》以及《二十一世纪议程》。到了今天,自然界对人类的报复越来越频繁,环境与生态的危机也越来越强烈和深刻了。 为了可持续发展,人类必须依照下列原则来使用各种自然资源: (1)满足全体人民的基本需要(粮食、衣服、住房、就业等)和给全体人民机会,以满足他们要求较好生活的愿望;(2)人口发展要与生态系统变化着的生产潜力相协调; (3)像森林和鱼类这样的可再生资源,其利用率必须在再生和自然增长的限度内,使其不会耗竭; (4)像矿物燃料和矿物这样不可再生资源,其消耗的速率应考虑资源的有限性,以确保在得到可接受的替代物之前,资源不会枯竭;(5)不应当危害支持地球生命的自然系统,如大气、水、土壤和生物,要把对大气质量、水和其他自然因素的不利影响减少到最小程度; (6)物种的丧失会大大地限制后代人的选择机会,所以可持续发展要求保护好物种。 环境与发展是不可分割的,它们相互依存,密切相关。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想已成为当代环境与发展关系中的主导潮流,作为一种新的观念和发展道路被人们广泛接受。补充:可持续发展 (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  “可持续发展”亦称“持续发展”。1987年挪威首相布伦特兰夫人在她任主席的联合国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的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中,把可持续发展定义为“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这一定义得到广泛的接受,并在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取得共识。我国有的学者对这一定义作了如下补充:可持续发展是“不断提高人群生活质量和环境承载能力的、满足当代人需求又不损害子孙后代满足其需求能力的、满足一个地区或一个国家需求又未损害别的地区或国家人群满足其需求能力的发展”。还有从“三维结构复合系统”出发定义可持续发展的。美国世界观察研究所所长莱斯特.r.布朗教授则认为,“持续发展是一种具有经济含义的生态概念……一个持续社会的经济和社会体制的结构,应是自然资源和生命系统能够持续维持的结构。”   可持续发展包含两个基本要素或两个关键组成部分:“需要”和对需要的“ 限制”。满足需要,首先是要满足贫困人民的基本需要。对需要的限制主要是指对未来环境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限制,这种能力一旦被突破,必将危及支持地球生命的自然系统如大气、水体、土壤和生物。决定两个要素的关键性因素是:(1)收入再分配以保证不会为了短期存在需要而被迫耗尽自然资源;(2)降低主要是穷人对遭受自然灾害和农产品价格暴跌等损害的脆弱性;(3)普遍提供可持续生存的基本条件,如卫生、教育、水和新鲜空气,保护和满足社会最脆弱人群的基本需要,为全体人民,特别是为贫困人民提供发展的平等机会和选择自由。 可持续发展综合国力是指一个国家在可持续发展理论下具有可持续性的综合国力。可持续发展综合国力是一个国家的经济能力、科技创新能力、社会发展能力、政府调控能力、生态系统服务能力等各方面的综合体现。 从可持续发展意义上考察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不仅需要分析当前该国所拥有的政治、经济、社会方面的能力,而且需要研究支撑该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生态系统服务能力的变化趋势。 关于可持续发展综合国力的研究,是以可持续发展战略理念、条件、机制和准则为据,全方位考察和分析可持续发展综合国力各构成要素在国家间的对比关系及其各要素对综合国力的影响,系统分析和评价综合国力及各分力水平,对比分析并找出不足,同时提出相应对策和实施方案,以期不断提升综合国力,达到国家可持续发展的总体战略目标。 站在可持续发展的高度,用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去衡量综合国力,使综合国力竞争统一于可持续发展的宏观框架内,从而适应社会、经济、自然协同发展的需要,就必须从观念、作用、评价标准等方面对综合国力进行全面的再认识。可持续发展综合国力的价值准则是国家在保持其生态系统可持续性的基础上,推动包括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在内的广义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实现国家可持续发展的过程。显然,可持续发展综合国力的内涵决定了在提升可持续发展综合国力的过程中,科技创新是关键手段,生态系统的可持续性是基础,经济系统的健康发展是条件,社会系统的持续进步是保障。 当代资源和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向人类提出了严峻的挑战。这些问题既对科技、经济、社会发展提出了更高目标,也使日益受到人们重视的综合国力研究达到前所未有的难度。在目前情况下,任何一个国家要增强本国的综合国力,都无法回避科技、经济、资源、生态环境同社会的协调与整合。因而详细考察这些要素在综合国力系统中的功能行为及相互适应机制,进而为国家制订和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决策提供理论支撑,就显得尤为迫切和尤为重要。 随着社会知识化、科技信息化和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推进,人类世界将进入可持续发展综合国力激烈竞争的时代。谁在可持续发展综合国力上占据优势,谁便能为自身的生存与发展奠定更为牢靠的基础与保障,创造更大的时空与机遇。可持续发展综合国力将成为争取未来国际地位的重要基础和为人类发展做出重要贡献的主要标志之一。在这样的重要历史时刻,我们需要把握决定可持续发展综合国力竞争的关键,需要清楚自身的地位和处境、优势和不足,需要检验已有的同时制定新的竞争和发展战略,以实现可持续发展综合国力的迅速提升的总体战略目标

一个悬赏分都没有这么多字谁写?

可持续发展的核心问题是什么?是大写的人即人类的可持续生存和发展问题。从价值观角度看问题,人类中心主义不仅没有过时,相反,还必须重新肯定,即要强调:一切发展都是人的发展,人的一切关于发展的活动,都是由人发动并为了人的,人永远是以人为中心的活动主体。如果说在价值取向上可以讲不以人为中心,那是人对自己的放逐。所以,人类中心主义是不可能被****的。接下来的问题,不是人类中心主义是否合理,而是如何重新思考人类中心主义的时代内涵。  按照马克思主义的理解,讲社会发展,其实质是讲人的发展。人的发展的终极目标指向是个人的全面发展。如何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呢?那要先看人的本质是什么。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也可以说,人是由他所处的社会关系决定的,要实现人的发展或者说要发展人,关键问题是要改善人赖以生存其中的社会关系,建立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相适应的社会关系。这个社会关系的内容很多,中心关系是生产关系,还有其他一系列关系。讲革命或者讲改革,主要是从这个角度讲的。  人们赖以进行生存活动的社会关系特别是社会中的经济关系,是由社会物质生产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所决定的因此,我们要改革或完善人赖以生存的社会关系,就必须先改革或完善社会的生产关系,而要改革或者完善社会生产关系,又必须与社会的物质生产状况相联系。  物质生产作为过程,它生产的主要结果有两个:一个是物质成果,一个是社会生产关系。而这两个成果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物质成果不能离开社会生产关系,否则就不能转化为物质生活资料;反之,如果没有物质成果,生产关系也是不可能存在的。讲这个问题的要害,在于要求我们必须把发展物质生产与改革社会生产关系有机地统一起来。  发展物质生产的目的是为了人的发展,是为人的发展奠定物质生活资料基础。讲生产、讲劳动,是理解为人向自然界索取物质生活资料好呢,还是理解为人与自然界之间进行物质的能量交流或者交换好呢?或者说,对生产、劳动,是作经济学的理解呢,还是作哲学的理解。经验已经告诉我们传统哲学对生产和劳动的理解,实际上是受制于经济学的理解,人们一直都在受眼前的利益所驱使、所制约,一直陷在经济学的思维方式和理解方式中不能自拔。特别是随着国际间竞争的发展、加剧和逐渐激化,这个近视的经济学的理解方式就更被加强了。我认为,要真正正确地理解生产、劳动的科学内涵,还是应该从哲学的高度上来理解。从哲学的高度上来理解生产、劳动,则生产、劳动就主要是指人与自然界之间进行的一种物质、能量和信息的相互交换过程。交换的目的,从根本上说,是为了人的生存和发展。当然,既然人的生存和发展是长期的和可持续的,又因为这种交换是相互的,那么,也就必须充分考虑这种“相互交换关系”存在的可持续性问题。也就是说,从哲学的高度来理解劳动,就必须充分注意那些潜藏在这个“相互交换过程”中的不利于人类可持续生存和发展的因素,如资源、环境等等一系列的相关问题,不能自找麻烦,也就是说,必须充分注意到现在可持续发展理论所提出的那些问题或者制约因素。  现在的问题是自然环境被破坏和资源枯竭以及其他种种问题严重地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社会利益关系的不理及其相互间的冲突,既内在地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也从深层次上影响着人类未来的可持续生存和发展。  人类社会要生存和发展,所面临的根本矛盾是人与自然界之间的矛盾,而当前所面临的主要矛盾,则是不同社会利益集团之间的矛盾和斗争。可以说,人与人、不同利益集团之间的矛盾斗争,既是造成人类与自然界之间关系难以协调的根本原因,也是造成人类社会内部各种利益关系和矛盾难以协调的根本原因。有人讲,对于现在的人类来说,和平与发展问题的提出,还只是反映了当代人类的一种理想和追求,并不是说现在就已经实现了什么和平与发展。那种认为现在的时代已经是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人类社会已经进入了和平与发展状态的看法,是脱离实际的空想,也不符合邓小平同志的有关论述。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随着20世纪的结束和2l世纪的来临,尤其是世界各强国和大国为了能在2l世纪的发展中占居到一个优越的和对自己有利的位置,正在调整和重新制定新的发展战略。也就是说,国际化的利益矛盾和斗争正在愈演愈烈,地区冲突和各种不安定因素此起彼伏,“东西南北”问题一个也没有得到有效的解决,而且至今也看不到现实的出路在哪里,各种危险因素依然不断地增长。所以说,人类要追求和实现和平与发展的目标,仍然是任重道远。  再反思我国社会发展道路的选择过程,其间也充满着矛盾和曲折。具体地说,我们选择的道路是一个充满矛盾的混合体。一方面,我们现在讲的社会发展,具体目的有两个:一是为了满足我国人民眼前所必需的生存需要和发展需要,一是为了满足我国应付眼前所面临的国际斗争的需要。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在经济和科技上都落后的大国,在面临着巨大的国际斗争压力的情况下,既要吃饭求生存,又要发展求强大,还要在21世纪的全球化进程中争取到一个适合中国发展的有利地位,以便有能力来应付那些已经预料到的和尚未预料到的新的困难和挑战。我们虽然把推动社会的全面发展和进步作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奋斗目标,但实际上却又不得不把发展经济作为我们最紧迫的中心工作,把发展社会生产力、提高综合国力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放在优先考虑的地位上。因此可以说,我国选择的发展战略是一个以应对国际和国内各种矛盾为首选目标的赶超战略。在这样一种战略目标引导下开展工作,出现这样或那样的所谓“一手硬、一手软”的偏差和问题,应当是预料之中的事。比如,在抓两个文明建设中出现的抓物质文明建设这一手比较硬,而抓精神文明建设这一手比较软,造成文化建设方面“主旋律”主体地位受到严重冲击的问题;又比如,在抓经济建设和资源、环境保护的工作中,抓经济建设这一手比较硬,而抓资源、环境保护工作这一手则比较软,造成严重的资源浪费、环境破坏问题;再比如,抓经济、法制等方面的制度建设这一手比较硬,而抓解决改革开放以来出现的各种不良现象这一手则比较软,造成卖淫、性病、吸毒、经济犯罪、****等同题愈演愈烈;再比如,在抓效率和公平方面,我们抓“效率第一”方面的工作这一手比较硬,而抓“兼顾公平”方面的工作这一手则比较软,造成了以贫富差距过大为特征和根源的人际间的利益矛盾。这些问题的出现、蔓延和难以解决,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引发了一系列社会矛盾,损害了社会主义社会中正常的人际关系,助长了人们抢财争富的不正常心理,扭曲了人们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总之,以上存在的这些矛盾和问题,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引发了人们之间更多更无序的利益纷争,激化了人们之间更多更复杂的利益矛盾。社会内部无序的利益矛盾和纷争,不仅破坏了社会中和睦的人际关系,也极大地刺激了人们对自然界进行掠夺式开发的贪婪和野心,从而也就极大地破坏了人与自然界之间的协调关系。这样以来,通过人际关系中利益矛盾的不断产生和激化,通过人与自然界之间矛盾的不断产生和激化,不仅使我们预想中的社会发展与社会进步这两个本来统一的目标发生了矛盾,而且从深层次上严重地破坏了实现社会发展和社会进步的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基础,从根本上造成了人类生存的困难。连生存都受到威胁了,何以再谈发展?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再讲实现社会和人的可持续生存和全面发展,便是无的放矢的空谈了。  出现以上这些问题,从人的主观意识和行为来看,尤其是从人的思维方式来看,皆根源于人们求财求富的过度贪婪和对自然界的毫无节制的掠夺式开发。这里体现出来的是人的贪婪,是人被物役,是人的异化,是人的本性的丧失。以这种方式追求的“可持续发展”,勉强可以说是物质财富的“持续增长”,还算不上本来意义的“可持续发展”,更算不上“人”的可持续生存和发展。可以说,这样理解的“发展”是种“见物不见人”的发展;这样讲的“发展”,是个可怕而又危险的字眼;在这样的情况下讲“效率第一”,那么这个“效率第一”的观念就是一个非常可怕的观念。因为它会以更加强有力的方式助长人们的贪婪之心,推动人们以更加残酷的手段和方式掠夺和破坏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界,加重人类已经面临着的生存危机。  人类要想真正把自己的生存和发展摆到应有的地位上来,人类要想真正追求自身的全面发展,就必须在根本的指导思想上,重新回到以人为本、以人为中心上来,重新回到和睦的社会人际关系上来,重新把人实现全面发展的基础恢复并奠定在人与自然界之间协调的相互交换和交流的关系上来。而要做到这一点,其中最关键的因素,是必须在全球范围内,统一全人类在这个问题上的清醒认识,努力消除人类社会中的各种利益纷争,超越人与人之间的生存竞争,超越不同利益集团之间的生存竞争,变争斗为合作,使人类社会成为一个真正的与自然界和睦相处的大写的“人”。从这个意义上说,邓小平同志讲的要正确处理好“东西南北”问题,尽快地实现全人类的和平与发展的观点,必须从现在起就要成为全人类的共识,成为全人类的一致行动。

推荐去CNKI,清华搞的,那里面是论文数据库,可以随时下载的。你要搞不定的话,去淘宝的//翰林书店//,那里能下载到论文的

可持续发展研究论文题目怎么写

可持续发展与环境会计建设探析【摘要】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加强环境保护和监督成为企业会计的社会责任。本文从可持续发展对会计的要求出发,针对传统会计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环境会计问题的方法并加以应用研究。【关键词】可持续发展 环境会计 建设探析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我国经济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实现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是时代赋予全社会每个企业和个人的责任。可持续发展是指满足当前需求,而又不削弱子孙后代满足其需要之能力的发展,还意味着维护合理使用并且提高使用资源基础。这种基础支撑着生态抗压力及经济的增长。意味着发展计划和政策纳入对环境的关注与考虑,他的核心思想是:健康的经济发展,应建立在生态可持续能力,社会公正和人民积极参与自身发展决策上①。我国改革开放20多年来经济发展取得巨大成就,但在这奇迹背后隐藏的环境问题也逐渐显现,受到国内外的广泛关注。工业污染加剧,环境质量下降,生态环境恶化。如何避免走资本主义国家“先污染后治理”的路子?就是要坚持可持续发展思想,加强对企业经济生活的监督。作为企业经济活动管理工具的会计,必须承担起对企业和社会的双重责任,让可持续发展的思想落在实处。可持续发展正是人类对于环境与发展问题的反思和创新②,保护生态环境资源,已成为全球的共识。 可持续发展对传统会计提出新的要求实施可持续发展已是企业的社会责任,企业的发展目标变化必然引起管理方式的改变。会计要架起搭建联系企业与社会的桥梁,必须随着企业目标的变化而变化。1可持续发展要求加强对企业的会计监督企业作为国民经济的细胞,企业要发展实现组织目标,所有的经济行为离不开所在的环境。要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增强企业发展的后劲,就要加大对企业经济行为的监督,要将环境因素纳入企业企业会计监督的范围,准确及时反映企业经济行为对环境的影响,以及由此所产生的一切变化情况。让财务报告的使用人,了解真实完整可靠的全部企业信息。然而传统会计根本没有考虑环境因素对企业的影响,更谈不上与外部环境相适应的会计监督。2可持续发展要求正确计算会计成本支出,衡量国民生产总值。全球工业化经济发展,对资源的使用更是前所未有,由此带来的负面影响是资源面临枯竭,环境污染严重,后续发展无力,居住生态危机。正视环境影响,实现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让企业经济从供、产、销的小循环过程变为回收供用、生产、销售、再利用的大循环。如何准确计算企业产品的环境支出成本,这既是企业会计成本核算的要求,也是正确衡量国民经济生产总值发展的必然。按照传统会计成本所计算的国民生产总值成本,没有考虑环境资源的消耗成本,从而会高估产值。3可持续发展要求会计为改革开放的保驾护航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改革开放的深入,资本主义国家利用我国环境标准要求低,或者环境立法上的空缺,向我国转移那些在其本国严禁生产的高污染、高危害的产品,从而加剧我国的环境污染。要继续坚持对外开放,实现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加大对环境的监管,近快制定我国环境会计、审计准则是时代对传统会计的使命。是会计维护改革开放成果的保证。 我国会计制度修改的思考探析经济环境的变化,企业目标的改变,要求会计履行好自己的职责,我国会计制度管理模式的统一性,客观要求改变那些不适应管理和发展经济的做法。1传统会计模式存在的问题传统会计把会计主体局限在没有生态的环境中,直接导致了企业以牺牲生态环境,浪费资源、透支未来为代价,为经济的长期、长远发展带来无尽后患。传统的会计报告模式已不适应可持续发展公众的信息要求,具体表现如下:①传统会计的监督范围狭小环境问题的日益重视,人们渴望运用一定的方法,记录、计量环境资源的使用和能源消耗的再利用情况,以及生态系统问题。传统会计的目标发生了根本性改变,会计对企业经营活动管理的范围,从生产经营领域扩大到社会生态系统和自然资源环境,会计对企业监督的范围大大扩展。②传统会计报告虚夸了企业的经营业绩由于受人类发展认识的局限,会计报告未能全面反映企业经济活动的全貌(不报告环境支出和效益)。企业生态环境的意识淡漠,使得企业不计算环境支出成本,从而高估企业收益。近年来面对愈演愈烈的环境污染问题,人们反思企业的经营业绩取得是否同环境的支出成比例,公众渴望企业将环境项目纳入会计报告体系。③传统会计报告模式忽视了企业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的协调发展③传统会计模式是以业主为主体的报告模式,它主要为出资人报告业主权益资金的增减变化情况,为资本所有者服务。但随着环境对人类的惩罚,人们改变了以往单纯只关心企业经济效益,忽视企业的环境效益做法,认识到企业效益和环境效益是协调共生的关系,传统的会计报告模式无法满足人们对环境信息的渴望需求,需要一种全新的会计报告模式来揭示环境资源变动情况的全貌。④环境审计未开展环境审计监督是加强对企业管理的一个重要手段,开展环境审计可以促进企业更好的落实可持续发展思想,实现企业的战略目标。提高全民环保意识,推进环境会计核算工作。但至今环境审计还停留在理论的探讨上,根本没有开展这项工作。甚至有些企业认为已缴了排污费,环境治理就与企业无关,完全是政府的责任等等错误思想。环境审计能够促进企业,重视保护环境资源。2构建环境会计的思考按照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吸收和借鉴资本主义国家环境会计建设的经验,对传统会计模式进行改造,构建我国环境支出成本会计报告模式。制定我国环境会计准则和规范,将环境支出成本与效益纳入企业会计核算报告体系,扩大会计监督范围正确衡量企业业绩。环境支出成本是指企业因履行环境保护责任,为降低生产经营的产品或服务在生命周期内的环境负荷,或为执行国家环保政策法规,而在一定时期内采取一系列环保活动,所发生的旨在取得环保收益和经济效益的可货币化计量的各种耗费。内容包括:①降低污物排放,②废弃物回收与利用及处置成本,③绿色采购成本,④环境管理费用,⑤支援社会环保活动成本,⑥环境损害方面的成本④。报告形式上可根据企业的不同,选择绿色管理成本与经济效益比较模式,即在一张表中披露绿色环境成本支出与来自环保的企业经济效益,让人一目了然,便于报告使用人提高企业环保信心。或采用环境成本与环保效益比较模式,即将企业环境支出成本与所取得的环保效益同一列表反映,作为企业财务报告的一项内容披露,就完整反映了企业经济活动全貌,从而使会计监督范围从生产领域扩展到生态环境领域。选用何种环境支出成本报告方式,要根据企业组织工艺流程和产品特点以及污染物的不同,具体选择报告形式。 落实可持续发展,加强环境会计建设的应对策略1建立健全法制建设,实施环境会计工作规范加强环保立法和环境会计的宣传,制定和实施中国环境会计工作规范,让环境会计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询。虽然我国自1979年颁布了《环境保护法(试行)》以来,制定了许多部门规章和资源管理法律,加入20多项国际公约,为环境会计工作奠定了法律基础。但我国没有环境会计工作规范和准则、制度、标准,让环境成本计算和报告没法可依。继续完善环境法律规范,特别要严格依照《资源法》规定,进行资源开发使用,加强资源交易市场管理。要将资源探测许可权作为一项资产,纳入企业环境会计的权益核算范围,既有利于规范资源的合理使用,加强政府和行业部门的监督,也有利于企业节约资源,重视社会环保责任。2强化企业环境意识的教育培训加强企业的责任意识,强化社会对企业监督。我国加入WTO后,企业要参与国际竞争,适应国际社会要求,都在积极建立环境管理体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手段和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结合使用,企业的内驱力不断增强,必将促使企业加强环境会计成本、效益核算和分析,改进企业生产工艺流程和组织管理程序,提升企业管理整体形象。加强对企业的宣传和教育,摒弃以静态、片面的思想意识,认为实行可持续发展,对于企业来说仅仅是一项义务或责任,而总以企业成本上升、设备更新、市场不确定联系在一起,让企业的整体环保责任落空。要把实施环保教育,作为企业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常抓不懈,提高企业全员乃至全社会的环保文化意识。3将保护环境的内容,纳入制定企业战略实施细则过程企业的组织结构、工艺过程、管理流程、产品特征不同,环保的重点不同。企业在制定战略目标时要综合考量企业的环境战略目标,制定出切实可行的企业战略计划。要有针对性的制定出适合企业生产工艺流程和产品的环保目标方案,把环保措施落实在企业产品和服务的全过程。要对战略实施的每一个步骤全面进行会计监控,在会计核算上无论是将环保纳入国民经济会计核算的环境会计,还是独立的企业环境会计报告制度模式,都要把环保支出成本落实在企业战略步骤的实施过程中。4加强环境会计审计监督企业是环境会计的责任主体,企业往往从自身利益出发,存在着不能全面真实进行环境信息披露的可能性,社会公众需要公允报告企业环境会计信息,客观需要第三者进行监督、评价、鉴证,通过评估让公众对企业环境支出和经济效益的情况一目了然,企业的经营管理得到应有的回报。5加强环境会计的国际交流,吸收借鉴西方先进的理论和方法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环境会计的研究成果,为我国推行环境会计提供了可供借鉴的现实资料,如何吸收西方的先进成果,结合我国的国情,创新出具有中国特色的环境会计支出成本报告模式。这就要我们加强各学科的交叉研究,参加国际交流与合作,推进我国环境会计的国际接轨。 应用举例:上海大众汽车公司在1997年通过中国环境管理体系审核中心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审核认证,成为我国机械行业第一家通过ISO14000国际认证的企业,企业不作广告知名度更

如何践行可持续发展思想在全党广泛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是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的重大举措,是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战略部署。只有坚持以科学发展观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才能更好地把握发展规律、创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破解发展难题,促进欠发达地区又好又快发展。用科学发展观指导欠发达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实践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必须全面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和根本要求,树立又好又快发展的新理念,谋划又好又快发展的新思路,形成又好又快发展的强大合力,为适应新形势、解决新问题、抢抓新机遇、实现新发展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政治基础和组织基础。发展是解决欠发达地区所有问题的“总钥匙”。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是又好又快发展。坚持以发展为主线,用发展的眼光、发展的思路、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一条根本经验。对于欠发达地区而言,实现又好又快发展,早日改变落后面貌,是各族人民的夙愿和根本利益,也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关键和根本途径。以人为本是欠发达地区又好又快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坚持把以人为本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才能有效解决为谁发展、靠谁发展以及发展成果由谁享有的问题。在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过程中,应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崇高使命和神圣职责,把解决好各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作为重中之重,坚持尊重社会发展规律与尊重人民历史主体地位的一致性,坚持为崇高理想奋斗与为最广大人民谋利益的一致性,坚持完成党的各项工作与实现人民利益的一致性,坚持保障人民权益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一致性,不断提高各族人民的生活质量,使全体人民共享发展成果。全面协调可持续是欠发达地区又好又快发展的必然要求。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欠发达地区应在重点推进经济发展的同时,积极推进政治、文化、社会以及生态的全面发展,着力推动城乡、区域、经济与社会、人与自然相互适应、相互促进的协调发展,努力使经济社会始终充满生机和活力,实现数量、结构、质量、效益、生态相统一的可持续发展。统筹兼顾是欠发达地区又好又快发展的根本方法。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欠发达地区要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就必须善于把握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处理好各方面的重大关系。注重统筹城乡发展,努力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统筹区域发展,努力形成各区域相互促进、优势互补、共同发展新格局;统筹经济社会发展,努力实现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的有机统一;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不断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统筹立足当前与着眼长远,努力实现阶段性目标与可持续发展的有机统一;统筹重点突破与全面发展,努力实现重点发展与全局发展的有机统一。不断破除影响科学发展的各种障碍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就是要切实解决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思想观念、突出问题、体制机制和工作作风,不断破除影响科学发展的各种障碍。克服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思想观念。思想是行动的先导。知与行,首先要解决知的问题。从欠发达地区的实际出发,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应注重克服畏难情绪和懒惰心态,强化知难而进和抢抓机遇的意识,形成永不懈怠、勇往直前的新理念;克服因循守旧、思想僵化,强化主动创新、大胆探索、不断突破的意识,形成在解放思想中创新理念、在创新进取中破解难题的新理念;克服目光短浅、狭隘封闭,强化开放合作、长远发展的意识,形成跳出本地看本地、立足全国看本地、面向全球谋发展的新理念;克服自我满足、盲目乐观,强化不发展是倒退、慢发展是落后的意识,形成落后地区也要创先进、落后地区也能创先进的新理念。解决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突出问题。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当前欠发达地区应切实解决城乡二元结构矛盾突出、农牧民增收相对缓慢、产业结构不够合理、经济增长方式较为粗放等经济领域的突出问题;切实解决执政能力与新形势新任务不适应不符合、部分党员领导干部的思想观念和能力素质与党的先进性要求不适应不符合、一些基层党组织的管理手段和管理能力与经济社会发展任务不适应不符合等政治领域的突出问题;切实解决教育资源配置不够均衡、科技应用不够普及、文体设施不够完善等文化领域的突出问题;切实解决基本公共服务覆盖不均、城乡及区域间居民收入差距过大、绝对贫困尚未消除、社会保障体系不够健全等社会领域的突出问题;切实解决环境遭受污染、资源过度开发、生态趋于脆弱等生态领域的突出问题。改革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体制机制。在进一步深化对欠发达地区区情特点和发展规律认识的基础上,着力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加快改革步伐,切实解决统筹城乡发展以及现代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等方面的体制机制问题,切实解决生产要素和资源价格形成机制不完善、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尚未形成等体制机制问题,切实解决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环境补偿机制不健全等体制机制问题,切实解决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主体功能区建设滞后、公共财政体系不够健全等体制机制问题,切实解决体现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要求的干部考核评价体系不够完善、制度不够健全等体制机制问题。转变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工作作风。重点解决一些党员干部缺乏宗旨意识、大局意识、忧患意识、责任意识,作风漂浮、管理松弛、工作不扎实等工作不称职问题;重点解决一些党员干部明哲保身、患得患失,安于现状、墨守成规,高高在上、脱离群众,“只当和尚不撞钟,只占位子不干事”等不作为问题;重点解决一些党员干部急功近利、追名逐利,弄虚作假、欺上瞒下,以权谋私、与民争利等官德不正问题,不断增强广大党员干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努力开创欠发达地区又好又快发展的新局面把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转化为谋划发展的正确思路、领导发展的实际能力、促进发展的政策措施,开创欠发达地区又好又快发展的新局面,是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成效的最好体现。着力发展现代农业,夯实国民经济基础。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促进农业又好又快发展。用现代工业的理念发展现代农业,用市场经济的手段谋划现代农业,立足农业和农村实际,积极发展设施农业、节水农业、生态农业和高效农业,推进农业产业区域化、集约化、规模化发展;培育战略性主导产业和区域特色优势产业,加快优势产业带建设,进一步扶持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和农副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加强耕地保护,创新耕作制度,改革耕作方式,实施农业综合开发;完善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和服务,发展土地适度规模经营;深化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充分发挥金融在现代农业发展中的作用。着力推进工业化,促进工业结构优化升级。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坚持把经济发展建立在科技进步的基础上,带动工业化在高起点上加快发展;把推进新型工业化作为经济发展的主攻方向和关键举措来谋划,在发展的各个方面、建设的各个环节自觉体现“高”、主动争取“快”、努力实现“好”;注重工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优化资源配置,提高投入产出率;推广应用先进适用技术,千方百计提高能源资源利用率,实现内涵式发展;防治污染、节能减排、保护环境,实现经济建设与生态建设和谐发展。着力推进城镇化,加快城镇建设和发展。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把加快城镇化与城乡发展一体化有机结合起来,统筹城乡发展规划,统筹城乡产业布局,统筹城乡基础建设,统筹城乡就业和社会保障,统筹城乡社会事业,推进城乡配套改革。坚持适度超前、合理布局、重点突出、梯度推进的城镇化方针,把加快城镇化与工业化、市场化、信息化、国际化有机结合起来,坚定不移地实施中心城市带动战略,加快城市带、城市圈建设步伐,推动城镇化从单纯城镇建设向统筹区域产业布局、产业配套和城镇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化转变,从注重单体城市建设向城市带建设转变,增强城市的聚集、辐射、带动功能。着力解决民生问题,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解决民生为重点加快社会事业发展,把科学发展的成效体现在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上,体现在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和质量上。以实施具体的民生项目作为改善民生的重要载体,使为民兴办的实事让社会认可、让群众满意;通过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推进就业再就业、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加快扶贫攻坚、解决低收入群众住房问题、维护社会稳定等一系列举措,加快和谐社会建设,早日实现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加强公共文体设施建设,促进文化事业从量到质都有一个大的提升和飞跃;进一步发展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实现民族和睦、宗教和顺、社会和谐,不断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着力扩大开放,构建开放型经济新格局。进一步抢抓国际“西资东移”和国内“东产西移”等机遇,更好地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在扩大开放、扩大合作中,不仅要千方百计引进资金、引进项目、引进技术,而且应注重借鉴新的管理理念、新的体制机制,努力构建欠发达地区开放型经济新格局。着力建设生态文明,实现可持续发展。实施退耕还林、退牧还草、封山禁牧、防护林培育、天然林保护等生态建设工程,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实施以保护水生态为中心的可持续发展战略,优化水资源配置,强化重点水利工程建设,深化水资源管理体制改革,健全水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建立统一配置、定额管理、建管并重的水资源管理体制;建设祖国西部生态屏障,高标准建设各类生态工程,加快生态经济圈建设;完善环境规划,强化环境执法,加大治理力度,努力在推动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的同时实现山川更加秀美。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