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百科

中国城市建设史论文范文大全第二版

发布时间:2024-06-30 14:22:04

中国城市建设史论文范文大全第二版

首先是统考的两门,即英语和政治。建筑学不同于其他工科的是,不考数学,而考两门专业课,一门是理论课,一门是手绘、也就是所谓的“快题”。理论课一般考建筑史、城规原理、建筑构造等。拓展资料:同济:① 政治② 201英语、202俄语、203日语、204德语、205法语三门任选一门、220意大利语(培养转英语)③ 312中外建筑史④ 403古代建筑文献 404设计基础 405建筑构造与结构任选一门 天大:①101政治②201英语或202俄语或203日语③327 建筑设计(全天设计5小时、中午不休息)④830 建筑理论与技术(中外建筑史、建筑构造、建筑物理)  西建大:①101统考政治②201统考英语或203统考日语③313公共建筑设计原理④406建筑历史(含中外建筑史) 重大:①101政治②201英语或203日语③333建筑历史④478建筑设计及综合知识(8小时)或480建筑设计及构造(8小时) 中建院:① 101政治②201英语③311专业基础综合(含中外建筑史、建筑构造与技术)④401建筑设计(连续考试8小时)

天大建筑考研: 考试内容及要求①建筑构造考试内容以《建筑构造》上、下册教材为主,辅以相关参考书目、标准图集、建筑资料集有关建筑组成及构件的内容和相关建筑节能、绿色建筑等技术内容。主要参考书目:1、《中国建筑史》,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中国古代建筑史》,刘敦桢主编,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3、《华夏意匠》,李允鉌著,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4、《外国建筑史(十九世纪末以前)》,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5、《外国近现代建筑史》,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6、《城市规划原理》,同济大学主编,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7、《外国城市建筑史》,沈玉麟编,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8、《建筑构造》(上﹑下册),重庆建筑大学,李必瑜,刘建荣等,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9、《建筑构造》(第一册﹑第二册),南京工学院建筑系《建筑构造》编写小组,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0、《现行建筑设计规范大全》,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编辑出版。11、《建筑设计资料集》(第二版),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编辑出版。12、参考各地建筑设计标准图集。

两者区别不大,重要的课程是一样的。考研前的苦苦挣扎学硕还是专硕,上了研究生之后发现,学硕专硕之分根本没有想象中的那么明显。如果报考高校学硕专硕学制是一样的,他们的区分可能在与上的课程不同,比如,有的高校开设国际化教育,学硕必须上,专硕不需要;如果报考高校学硕专硕学制是不一样的,专硕比学硕少一年,那么专硕是有优势的,提前一年毕业就业单位基本上没有关心你是学说还是专硕的,关心的是你本科学校怎么样;还有区别就是,有的高校专硕收学费,学硕可以公费,但是自从14改革之后,取消公费,学费方面就没什么差别了。

我是东南大学的,帮你查到了参考书目。 科目代码 科目名称 参考书目 344 风景园林基础 风景园林知识:《园林工程》,孟兆祯等编,中国林业出版社,1996;《园林树木学》,陈有民编,中国林业出版社,1990;《中国古典园林史》,周维权编,清华大学出版社,1990;《西方造园变迁史》,针之谷钟吉编,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1;城市规划原理:《城市规划原理》(第三版),李德华编,建筑工业出版社,以下内容:1城市规划学科的的形成、发展及主要理论;2城市规划的任务、体系及与其它规划的关系;3城市总体规划、详细规划的内容与方法,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规划的主要内容。 355 建筑学基础 外国建筑史参考书目:《历史-建筑-历史——外国古代建筑史简编》,刘先觉等编著,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1994,第2章5、6节,第3章第2、3、4、5节;《外国建筑史(19世纪末叶以前)》(第3版),陈志华著,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第2、3、4、5篇,第6篇第16章;《外国近现代建筑史》(第二版),罗小未主编,第2、3、5、6章;《外国建筑历史图说(古代——十八世纪)》,罗小未等编,同济大学出版社,2005;中国建筑史参考书目:《中国建筑史》(第6版),潘谷西主编,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08;城市规划原理:《城市规划原理》(第3版),李德华,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以下部分:1城市规划学科的的形成、发展及主要理论;2城市规划的任务、体系及与其他规划的关系;3城市总体规划、详细规划的内容与方法,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规划的主要内容;建筑技术:《建筑物理》(第2版),柳孝图,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重点考试内容为各篇基础知识章节;《大跨建筑结构构思与结构造型》,梅季魁等,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年12月,第2、3章;《建筑构造设计》,杨维菊主编,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07,上册1-7章全部,下册第8章建筑物的防潮防水构造,第10章维护结构保温与隔热构造。 712 中外美术史及理论 《中国美术简史》,1999年;《外国美术简史》,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美术史教研室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3月 713 中外建筑与城市建设史 《中国建筑史》(第五版)潘谷西,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外国建筑史》(19世纪以前)陈志华,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外国近现代建筑史》,同济、清华、东大、天大合编,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中国城市建设史》董鉴鸿,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中国古代建筑史》(多卷集),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外国城市建设史》沈玉麟,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城市规划原理》(第三版),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502 设计表现(6小时) 《景观设计学——场地规划与设计手册》(第三版)『美』约翰·0·西蒙兹 著,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5,《室内设计师手册》高祥生,建工出版社 503 建筑设计基础(快题,6小时) 不提供参考书目 504 风景园林设计基础(快题,6小时) 不提供参考书目 918 传热学 《传热学》(第三版)杨世铭,高教出版社 925 结构力学 《结构力学》单建,东南大学出版社 512 环境艺术设计(快题) 图纸大小为1号图须自备制图工具:尺、针管笔、铅笔、草图纸、制图纸等,自备表现图工具 513 建筑历史与理论 中外建筑史教材,现代建筑理论,遗产保护相关法律与文件,各种建筑历史与理论刊物,近年一级和核心刊物建筑历史与理论论文,中外城市建设史教材。 514 建筑技术 不提供参考书目 515 建筑设计(快题) 不提供参考书目 516 城市规划设计(快题) 不提供参考书目 5f2 建筑环境设计(快题) 不提供参考书目

中国城市建设史论文范文大全

中国近代政治史的研究,在一段时间里,相对而言,显得有些被冷落。20世纪80年代以来,先是中国近代文化史研究的兴起,并成为热点。当时回顾过去中国近代史的研究,着重在革命史、政治史,觉得有拓宽领域的必要,于是文化领域受到人们的关注。但是在“文化热”中,又出现贬政治史的现象,有的研究者认为政治史的研究是浅层次的、表像的,只有文化的研究才进入到历史的深层,才是中心。随后,中国近代社会史也引起学者们的兴趣,对它的研究方兴未艾。但是,也出现与“文化热”中类似的说法,贬抑政治史的研究,甚至有主张用社会史取代历史的。这些说法是否确切,是值得推敲的。我虽是研究中国近代文化史,但并不认为文化是历史的中心。在同白寿彝教授的一次谈话中,曾经谈到什么是历史的中心的问题。白先生认为:历史主要是写政治,政治是历史的脊梁,经济虽是基础,但要受政治的制约,文化更要受政治的制约,文化不能作为历史的中心。话虽不多,却很精辟。 美国著名学者塞缪尔·亨廷顿在前几年曾发表《文明的冲突》一文,引起了国际上强烈的反应。这篇文章认为未来国际冲突不是经济的、意识形态的冲突,而是西方文化和儒学文化、伊斯兰文化的冲突。显然,这是把文化作为社会的中心,是起决定作用的。不论是历史上还是现实社会中,文化无疑有其应有的作用,但它不居于中心地位,不起决定作用。就现实国际社会而言,首要的是经济、政治利益,美国向他国推销其价值观、文化,也是为了实现其经济、政治利益。海湾战争,其根本因素也不是所谓伊斯兰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冲突。亨廷顿在《文明的冲突》这篇文章的基础上撰成《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一书,对他在“文章中提出的问题提供一个充分的、深刻的和更详尽论证的解答”。尽管他在书中仍然力图说明根本因素是伊斯兰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冲突,但也不能不承认“海湾战争是冷战后文明间发生的第一次资源战争”。他说:“最关键的问题是:世界上最大的石油储备,将由依靠西方军事力量保护其安全的沙特政府和酋长国政府控制,还是由有能力并有可能利用石油武器反对西方的独立的反西方政权的控制?西方未能推翻萨达姆·侯赛因,却获得了某种使海湾国家在安全上依赖西方的胜利。战争之前,伊朗、伊拉克、海湾合作委员会和美国曾为获取对海湾地区的影响展开了竞争。战争之后,波斯湾变成了美国的内湖。”[1]这里认为这场战争的关键是争夺对“世界上最大的石油储备”的控制权,“战争之后,波斯湾变成了美国的内湖”,都说到了实质所在。同是伊斯兰文化的国家,为了石油、战略地位等经济的、政治的利益,彼此之间可以打起仗来,也可以支持、参与美国组织的对伊拉克的战争。这正说明,海湾战争的根本因素不是由于伊斯兰文化和西方文化两种“文明间”的战争,而是经济、政治利益的冲突。 贬抑中国近代政治史研究的一个缘由,是有些研究者认为以往中国近代史写的政治史,是阶级斗争史,有的人甚至指责为“阶级斗争为纲”。恩格斯在1888年为《共产党宣言》英文版所写的序言中指出:“(从原始土地公有制解体以来)全部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是“构成《宣言》核心的基本思想”[2]。列宁也说:“阶级关系——这是一种根本的和主要的东西,没有它,就没有马克思主义[3]。如果坚持马克思主义对历史研究的指导,那就离不开阶级分析和阶级斗争学说。至于将阶级斗争等同于“以阶级斗争为纲”,那是对不同性质问题的混淆。 对于中国近代政治史研究的弱化,还因为以往史学界着重于从鸦片战争到解放战争这些重大事件的研究,成果颇多,再做研究起点较高,向前推进难度较大,要下更大的功夫。然而这些大事件也不是没有可以继续研究的,还有不少问题没有完全弄清楚,有些问题也有待深入。即如孙中山,近些年又陆续发现一批有关的资料,还没有很好地加以运用研究;关于他的思想等方面的评论,研究者的见解也颇有分歧;何况迄今尚未有一部学术价值高的、有份量的传记。 重大事件自是中国近代政治史的重要内容,但不等于中国近代政治史,不是它的全部内容,中国近代政治史的内容是很丰富的,不应当忽视。中国近代文化史、社会史的研究,扩展了中国近代史的领域,无疑是有意义的。但不宜扬此抑彼,政治、经济、文化乃至军事、外交等都同样需要研究,都有研究的必要和价值。 二 注重微观研究,也要重视综合研究 近些年来中国近代史的研究趋向细化,具体问题的研究受到重视,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具体的、微观的研究很有必要,这是综合研究的基础,但是过分细化就会流于“碎化”。近代中国一百多年的历史,时间不短,人、事繁多,对全部细节或微小问题逐一加以研究,既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即使研究了,也说明不了什么问题。细化的研究需要斟酌所择取的题目有没有研究价值,而有研究价值的题目也不应只是就事论事,叙事清楚,还要将它置于大背景中来考察,以小见大,说明问题。 在具体的微观研究的基础上,要注意开展综合的研究。长期以来,中国近代史分门别类的研究,专题的研究,已经做了不少,有条件做综合的研究。 在我们的研究工作中,分科、分专业,文学、史学、哲学等等各自属于不同的学科门类。在历史学中,又有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世界史以及各种专门史之分。而研究中国近代史的人,又有专攻某一重大历史事件之别。这种分工过于狭窄,过于专门,不利于历史学科的发展,不利于人才培养,不利于出精品,也难以做综合的研究。中国历史上的人物不少都是通晓经、史、子、文学、佛学等,对他们的研究不能仅限于一个方面,应当是全面的。例如魏源,在中国近代史、思想史学著作中,主要是写他的经世思想,尤注重于《海国图志》及其名言“师夷长技以制夷”。魏源的经世思想,他的具有代表性的名著《海国图志》,无疑要着重论析。然而魏源博学多闻,年轻时究心阳明心学,好读史书,后随父至京师,从胡承珙问汉儒家法,问宋学于姚学shuǎng@①,学《公羊》于刘逢禄,晚年又修禅礼佛。他一生著述甚多,除《海国图志》外,如《曾子章句》、《大学古本》、《庸易通义》、《说文拟雅》、《小学古经》、《两汉经师今古文家法考》、《老子本义》、《孙子集注》、《董子春秋发微》、《诗古微》、《书古微》、《圣武纪》、《元史新编》、《古微堂内外集》等,涉及经、史、子、佛学、诗文,仅经学又及今古文、汉宋学。要对魏源有精深的研究,不能只谈论某些方面,需要综合的研究。这关乎研究者的知识结构问题,应“通识”的要求。一个学科也有上下通、左右通的问题,力求改变过于专门、相互割裂的状态。 三 现实与历史不能混同 今天的中国由历史的中国发展而来,现象和历史不能割断。历史的研究者都是生活在现实社会的,现实社会中的问题无疑会引发研究者去思考历史。但是,现实和历史不能等同,二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这是无须赘述的常识,似乎是很明白的。然而在实际研究中,二者的界限却时常被混淆。例如,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改革开放,引进外资等等,于是有的研究者就以此去反思历史,阐释历史,认为近代中国一百多年里,西方列强在中国倾销商品、投资建厂、开矿筑路、掠取原料农业品……,是帮助中国实现现代化,应当欢迎他们进来,不应该反抗,当年如果不把帝国主义赶出中国,现在可能就现代化了。 出现这种说法,原因不止一端,但其中有一点,就是将历史与现实混淆起来,将现实中进行的现代化建设、对外开放与近代史上的外国入侵混为一谈。近代史上的所谓“开放”,外国人在中国的投资设厂等等,与现在改革开放、引进外资不能混为一谈,必须历史地去看待它。中国近代社会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西方列强通过对中国进行的侵略战争,迫使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取得了在华政治、军事、经济、外交、文化等方面的许多特权,把持了中国的财政和经济命脉,操纵着中国的政治和军事力量。而现在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对外开放、引进外资等,其历史背景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推翻了三座大山,结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建立了新中国,并进行数十年社会主义改造与建设。中国今天的对外开放、引进外资等是独立自主的,不允许外国附加任何条件,外国人在中国从事经商投资等活动,必须遵守中国的法律。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社会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近代中国相比,其社会性质根本不同,不能以现在的情况和观念硬往历史上套,将历史与现实同等看待。 又如我们现在说和平和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国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强调稳定、安定团结,于是有些研究者就以之去阐释历史,认定中国古代社会为什么发展缓慢,不能走向现代化,就是因为农民战争破坏了稳定,破坏了经济;近代中国没有实现现代化,是革命的结果,革命革糟了,只有改良才能使中国现代化。历史上为什么会发生农民起义、革命,它们是否只是破坏,这些问题不用多说,如果不存偏见,并不难公正地回答。拿现实去规范历史,用现代人的思想去要求历史人物,这不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研究历史需要用历史观点来观察问题,“在分析任何一个社会问题时,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绝对要求,就是要把问题提到一定的历史范围之内”[4]。 四 要重视历史教育 历史教育包括学校的历史教育和学校以外的广大人民群众和干部的教育,它对提高全民族的思想、文化素质是不可缺少的。邓小平同志强调:“我们要用历史教育青年,教育人民”[5]。 历史学要在提高民族思想、文化素质上发挥作用,就不能局限于专门学术研究方面。历史研究对于提高学科学术水平、发展历史科学当然很重要,但只做提高方面的工作是不够的,还要重视历史教育,做普及方面的工作。史学工作既要提高又要普及,是两手问题,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现在的问题是提高方面比较硬,史学工作者注重撰写学术专著,发表学术论文;而这与评职称、提高自身地位等等都有关系。普及工作得不到重视,认为是小儿科,不算学问,评职称也不算数,这种思想观念和实际问题影响了史学工作者对普及的重视,削弱了历史教育。 在知识普及方面,科技工作者做得比较好,出版了许多科普书籍和影视片,实际效果也很好。相形之下,历史工作者就做得不够。从学科要求上说,历史工作者对历史普及、历史教育也要重视,学问不能只停留在专家圈子里。我们的历史著作不用说一般青少年不看,就连干部也没有多少接触。因为这些书籍、论文太专门,难懂,人们读不下去,引不起兴趣。一个学科、一门学问如果离开群众,离开社会,恐怕是很难生存的。 事实上,广大群众和干部并不是不喜欢历史,不需要历史,而是缺少适合他们喜欢的读物或影视片。史学工作者忽视的历史普及工作,影视工作者都很重视。他们编了许多历史题材的影视剧,有正剧,有“戏说”,吸引了众多的观众。但是,这些历史题材的影视剧,存在着随意编造历史的严重问题,不仅给观众以歪曲了的历史知识,而更重要的是给予观众错误的历史观、价值观,危害很大,应当受到史学工作者的关注。 值得关注的是青年中历史知识薄弱。据2001年2月在北京、上海、武汉、深圳四个城市对14~28岁1065名青少年的调查中,历史试题25道,每道4分,以百分计算,平均分为69,及格率只有5%。其中有一道题是“谁在1860年烧毁中国的圆明园”,只有8%的人答是英法联军,大部分人的回答是八国联军。而在中学的历史教学中,有的教学大纲存在着明显的科学性问题,如不写太平天国,却将太平军打洋枪队归之于反侵略斗争;近代化的开端有洋务运动,但没有民族资本企业,等等。历史教育的薄弱,甚至误导,其后果堪忧,史学工作者有责任加强历史普和教育的工作。 中国近代是一个世界多种政治体制的实验田,现在是“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正在进行经济改革,政治改革还没开始呢。文化上已经90%的西化了,看看我们的衣食住行,几乎都是西方的,数理化,都是西方的。现在试图振兴国学,但我认为没必要。

你的论文准备往什么方向写,选题老师审核通过了没,有没有列个大纲让老师看一下写作方向?老师有没有和你说论文往哪个方向写比较好?写论文之前,一定要写个大纲,这样老师,好确定了框架,避免以后论文修改过程中出现大改的情况!!学校的格式要求、写作规范要注意,否则很可能发回来重新改,你要还有什么不明白或不懂可以问我,希望你能够顺利毕业,迈向新的人生。1、论文题目:要求准确、简练、醒目、新颖。 2、目录:目录是论文中主要段落的简表。(短篇论文不必列目录) 3、提要:是文章主要内容的摘录,要求短、精、完整。字数少可几十字,多不超过三百字为宜。 4、关键词或主题词:关键词是从论文的题名、提要和正文中选取出来的,是对表述论文的中心内容有实质意义的词汇。关键词是用作机系统标引论文内容特征的词语,便于信息系统汇集,以供读者检索。每篇论文一般选取3-8个词汇作为关键词,另起一行,排在“提要”的左下方。  主题词是经过规范化的词,在确定主题词时,要对论文进行主题,依照标引和组配规则转换成主题词表中的规范词语。 5、论文正文:  (1)引言:引言又称前言、序言和导言,用在论文的开头。引言一般要概括地写出作者意图,说明选题的目的和意义,并指出论文写作的范围。引言要短小精悍、紧扣主题。  〈2)论文正文:正文是论文的主体,正文应包括论点、论据、论证过程和结论。主体部分包括以下内容:  提出-论点;  分析问题-论据和论证;  解决问题-论证与步骤;  结论。  6、一篇论文的参考文献是将论文在和写作中可参考或引证的主要文献资料,列于论文的末尾。参考文献应另起一页,标注方式按《GB7714-87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进行。  中文:标题--作者--出版物信息(版地、版者、版期):作者--标题--出版物信息  所列参考文献的要求是:  (1)所列参考文献应是正式出版物,以便读者考证。  (2)所列举的参考文献要标明序号、著作或文章的标题、作者、出版物信息。

语言是沟通的钥匙 (并列式)  假如沟通是一扇门,那么语言就是这扇门的钥匙。如果沟通的门通向的另一方是漆黑的深夜,那么语言的钥匙便引领着你走向皓月当空,繁星满天;如果沟通的门通向的另一方是一望无际的沙漠,那么语言的钥匙便引领着你走向鸟语花香的绿洲;如果沟通的门通向的另一方是浩瀚无边的大海,那么语言的钥匙便引领着你走向如宗悫般“乘长风破万里浪”,如毛主席般“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语言在沟通中是多么地重要!它是一把闪光的钥匙,使沟通直接到达人的心坎上。  恰如其分的语言表达,利于亲情的沟通。诚然,父母们都“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然而,当子女跌倒时,是痛斥“没用的东西,怎么搞的”,还是送以一句“这次是有点失策,下回努力”,即会收到截然相反的效果。当子女摘吃了早恋的禁果时,父母们是郑重声明:“那不行,绝对不行”,还是先说一句“你的心情爸妈能理解”再述之以理,效果更不用提起。尽管沟通的心都如月光般皎洁,但语言的表达却让沟通的效果不一样。可见,亲情的沟通,要用好语言的钥匙。(分论点一)  恰如其分的表达,利于爱情的沟通。文学著作中简•爱与男主人公罗伯特早期的认识,便因为罗伯特孤傲的语言表达而困难重重。幸好,简•爱直接而爱憎分明的语言打破了两人间的障碍,两颗相爱的心才得以沟通。刘兰芝被遣回家时对焦仲卿所说的“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焦仲卿“誓天不相负”的回答当中,爱情得到了沟通。爱情有时不能像柳永说的“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而需要沟通。爱情的沟通,需要语言的钥匙。(分论点二)  再看,触龙说赵太后、魏征谏太宗,无不以恰如其分的语言表达见称。君臣间的沟通,同样需要语言的钥匙。  一言以蔽之,请好好运用语言的钥匙,让沟通直接到达心坎上。    谈意气(递进式)  意气,是李白“仰天长啸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高歌;意气,是杜甫“致君尧舜上,当使民风淳”的肺腑之言;意气,是毛泽东“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壮怀 。  人要有意气,有自己的意志和气概,要意气风发。人不能没有意气,就像傲视苍穹的红杉不能没有坚固的根基,芳香四溢的鲜花不能没有给予它自信的阳光。  人有意气,才能有豁达的胸襟。“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苏子有意气,虽遭官场与文场一齐泼来的污水,但他仍意气风发,“侣鱼虾而友麋鹿”,心胸豁达可见一斑。“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遭人诽谤的李白,被玄宗赐金放还,虽有昭昭若明星之德,日月齐辉之才,终化为泡影,但他仍意气风发,“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酒入愁肠三分酿成月亮,七分化为剑气,秀口一吐便是半个盛唐。若无意气,他怎会有如此豁达的胸襟?(分论点一)  人有意气,才能摧不垮,压不倒,追求不泯,意志不衰。还记得舞台上那尊慈祥博爱的千手观音吗?邰丽华,虽是聋哑人,但她有意气,手臂练得青肿了,脚底磨出血泡了,她始终坚持练习。最终,她用手指勾勒了人性的美好,用舞姿诠释内心的感觉,感动中国,感动你我。若无意气,她怎会从不幸的底谷达到艺术的巅峰? (分论点二)  人有意气,才能有千古留名,流芳百世,才能在国家危难之时挺身而出。几百年的风风雨雨,早已涤荡了风波亭的点点残血;几百年的潮起潮落,早已淹没了零丁洋里的声声叹息;几百年的猎猎西风,早已拂走了牧羊的老者;几百年的漫漫黄沙,早已淹没了西域路上的声声驼铃……然而,岳武穆的满腔热血,文天祥的一颗丹心,苏武的一根竹杖,张骞的十几年牢狱之苦,早已映入史册,成为民族的精神瑰宝。若无意气,他们怎会有如此壮行?(分论点三)  意气,是成就人生所必需的。然而,现实生活中缺乏意气之人委实不少,他们在温柔富贵乡中疲软筋骨麻木神经,在歌舞升平中平息了壮志,在灯红酒绿中丧失人性……凡此种种,我们要坚决反对,打击,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扫清道路。  人,要有意气,要意气风发。  绿化心灵(对比式)  在新的世纪,环保似乎是一个热门话题。然而在人们大谈种树种草之际,是否觉察到了人们内心的沙化。随着物质文明的高速发展,我们的内心却越来越空虚,我们像一具具行尸走肉一般行走在钢筋水泥的森林中。为心灵披上一层绿色,让我们多读一些书吧!(引)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是初春时节的春雨,滋润着我们干涸的心;书是烈日下的一棵大树,为我们挡蔽着烈日的伤害;书是严冬中的一堆炉火,为我们带来温暖;书是黑夜中的一束光亮,为我们照亮前行的路;书是我们心灵上的绿色,为我们带来清凉、湿润,扫除空虚。(正)  人人都知道读书的好处,但读书的人却越来越少。据有关部门调查,六年来我国国民图书阅读率持续走低:1999年为4%,2001年为2%,2003年为7%,而2005年为7%,首次低于50%,究其原因,大多数中年人说“没时间”,青年人说“不习惯”,还有人说“买不起”,“没地方借”。看着以上数据真是令人担忧,很难想象,一个不读书的民族怎样壮大。(反)  古人云:“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我们读书虽不求“黄金屋”、“颜如玉”,但蕴藏在书中的智慧却可以让我们受益匪浅。读诗可以让我们心胸开阔,可以让我们领略“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美景,读史可以让我们明智,正所谓“以史为镜,可以知兴衰”,读一些优美的散文也可以让我们心旷神怡。多读书、读好书可以让我们的心灵停止沙化,变得青山绿水。(析)  也许有人会说:“我们并不是没有读书,而是换了一种读法,比如网上阅读。”的确,据有关报道指出,网上阅读率正在迅速增长。然而我认为读书就是拿上一本书来看。先不谈网上阅读对我们身体的伤害,就网上阅读的内容而言本人就不敢夸奖。网上书籍大多是一些空洞的不耐读的文字,比如网上四大名著改得只剩下情节,而一些优美的句子,已不见踪影。泡一杯清茶,捧一本书籍,悠悠地从容阅读,难道不是一种境界吗?(联)  书是我们前行道路上的指路人,书是雨中的伞,书是我们饥饿时的粮食。多读书,读好书,让我们的心不再干涸、荒漠,让我们的心充满绿色,生机盎然。(结)

反思 抗争 探索

中国城市建设史论文范文高中版

他们 在城市尽头,没有繁华的街市,闪亮的霓虹;在城市的尽头,只有破旧的棚户区,有饱经生活风霜的生命;在城市的尽头,有他们这样一群人。 让我怎样称呼他们?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农民子弟?亦或是农民工二代?不,我不想用这些冰冷的名字称呼他们,我多想叫着他们带着泥土气的乳名,拉着他们的小手,走近他们的生活…… 他们从小生长在故乡的青山绿水中,纯洁的灵魂在田野里抽穗拔节。在山野的风中,他们奔跑着,憧憬着。风从田野中吹过,吹进了城市,为了生计,为了未来,他们跟从父母来到了城市,在城市的尽头扎下了根。于是习惯了青山绿水的双眸第一次触碰到了高楼大厦、车水马龙。他们不知道怎样穿过六车道的马路,小小的手指怎么也数不清写字楼的层数。繁华的现代文明不曾给他们带来任何快乐,这一次,却在心上烙下了深深的痕迹。 他们背起书包,小心翼翼地融入城市的生活。可是却在“城市人”异样的眼光中,第一次明白了户口与暂住证的区别。他们都是父母心头的宝啊!却过早地承担了不属于这个年龄的负担。 放学回家,他们做好简单的晚饭,父母还在工地或菜场上劳作;午夜醒来,泪眼中城里的星空没有家乡的明亮;悄悄许愿,希望明天他们的打工子弟小学

你的论文准备往什么方向写,选题老师审核通过了没,有没有列个大纲让老师看一下写作方向?老师有没有和你说论文往哪个方向写比较好?写论文之前,一定要写个大纲,这样老师,好确定了框架,避免以后论文修改过程中出现大改的情况!!学校的格式要求、写作规范要注意,否则很可能发回来重新改,你要还有什么不明白或不懂可以问我,希望你能够顺利毕业,迈向新的人生。1、论文题目:要求准确、简练、醒目、新颖。 2、目录:目录是论文中主要段落的简表。(短篇论文不必列目录) 3、提要:是文章主要内容的摘录,要求短、精、完整。字数少可几十字,多不超过三百字为宜。 4、关键词或主题词:关键词是从论文的题名、提要和正文中选取出来的,是对表述论文的中心内容有实质意义的词汇。关键词是用作机系统标引论文内容特征的词语,便于信息系统汇集,以供读者检索。每篇论文一般选取3-8个词汇作为关键词,另起一行,排在“提要”的左下方。  主题词是经过规范化的词,在确定主题词时,要对论文进行主题,依照标引和组配规则转换成主题词表中的规范词语。 5、论文正文:  (1)引言:引言又称前言、序言和导言,用在论文的开头。引言一般要概括地写出作者意图,说明选题的目的和意义,并指出论文写作的范围。引言要短小精悍、紧扣主题。  〈2)论文正文:正文是论文的主体,正文应包括论点、论据、论证过程和结论。主体部分包括以下内容:  提出-论点;  分析问题-论据和论证;  解决问题-论证与步骤;  结论。  6、一篇论文的参考文献是将论文在和写作中可参考或引证的主要文献资料,列于论文的末尾。参考文献应另起一页,标注方式按《GB7714-87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进行。  中文:标题--作者--出版物信息(版地、版者、版期):作者--标题--出版物信息  所列参考文献的要求是:  (1)所列参考文献应是正式出版物,以便读者考证。  (2)所列举的参考文献要标明序号、著作或文章的标题、作者、出版物信息。

作为新时代中国大学生,我们首先得明白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功在当代,利在千秋。那我们身上的担子可谓是非常重要了,因为建设美丽中国,可就看我们的操作了,我认为我们建设中国这个话题太大,那么我们先建设美丽校园如何?只有我们先把自己当前生活的校园环境建设好了,我们的社会才能跟着好,因此我组织过班委和部分同学打扫过校园,捡过教室内桌框里的垃圾,抬起过倒在校园里的自行车,还去图书馆整理过书籍,为了让我们的校园更美一些。做的这些事儿,从小了说,如果我们上课地上有很多垃圾,生活环境不好,这框里有同学用过的纸屑,吃剩的零食残渣,那我们还愿意将书包放在桌框里吗?没地方放书包,索性就不背书包了,不背书包书就带的少,或者不带笔啥的。更有甚者,就导致直接不来上课了。用一句话形容就是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同时这个例子也在告诫我们做一同时这个例子也在告诫我们,做一个文明的人,不乱丢纸屑,不乱将零食残渣或垃圾,扔到桌框为同学们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环境保护不仅仅是一个口号、一个话题,更是一种意识、一种理念和一种生活方式。环境保护不但需要政府和专家学者的努力,也需要公共的广泛参与,更需要广大大学生的实际行动。建设生态文明是维护全球生态安全、延续人类文明的必然选择。我们要做到建设生态文明,实现生态良好,维护和改善人的生存发展条件。在新形势下培育生态环境文明意识,必须善于从日常生活中找寻丰富的教育资源,在实践中接受教育。也就是说,必须坚持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实践生态文明的基本要求。倡导新的生活方式,不追求华丽,进行适度消费。积极参与生态环境保护活动。要从自己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关心自己,关心学校环境,关心社会和国家,关心世界,关心整个宇宙。积极参与,深入思考,不断实践,勇于创新,为祖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处自己的一份力!

从哲学上讲是由内容决定的,即由建筑的体量、结构、材料决定的,这些东西变了是不能恢复的。从形式上寻求契合点显然是行不通的,那么要怎样才能创造既具有时代感又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新风格呢?可以看一看浦东的金贸大厦(如图一)。金贸大厦是一座超高层建筑,无论从外形,结构,功能都是现代的,然而它却是极具中国传统风格的。它的整个形体是来自中国塔式建筑形式的提炼,却丝毫看不出造作。这就是将时代与传统完美结合的典型。再来看合肥市新图书馆(如图二),我认为它也在建筑设计过程中,用现代的功能要求、现代的观念手法、现代的技术材料来很好地展现或隐含了传统文脉的"形"与"意"。因为在本市,所以我对他做了详细的调查。合肥市新图书馆基地位于合肥市中心区北部,占地约8000平方米,地形呈不规则样梯形,基地西为琥珀山庄,南临黑池坝,北靠南淝河,自然环境十分优美。根据任务书要求,新馆拟藏书100万册,阅览席500座,总建筑面积约15000平方米,建筑层数局部六层。建筑塔体为59m。在"现代"方面的表现,除了功能方面外,在建筑形式上:高耸的钟塔、圆顶的门棚、凸出的窗体、敞亮的中厅等都为现代建筑设计的常用手法和表现形式,而粉墙黛瓦、马头墙退台及牌坊阵列又都透出传统徽派建筑的精神。当然,对徽派要素的运用绝非为原形的照抄照搬,而是在原形基础上进行精炼、变形,形成一种新的形象而用之。设计者考虑到1。合肥为安徽省会城市,在这座文化底蕴常深厚的城市中,设计文化性建筑,自然使人联想到如何再现书"徽派"建筑风格的文脉延承问题2.基地西侧为知名的琉珀山庄居住小区,此小区以展现地方建筑风格而闻名,在这样的小区周边营建文化性建筑,当然也应探求地方性风格作为环境上的协调统一。3. 基地周边地段视野开敞空旷,前湖后河,直接的建筑参照物较少,因此在该基地上发挥"传统"与"现代"的建筑结合,其余地较大。从以上两个建筑中就不难总结出“时代”与“传统”的契合点应该在建筑的精神上。只有从根本上考虑“时代”与“传统”的契合,才能创造出“美”的建筑,"你中有我, 我中有你",一切成自然的流露,巧妙的结合,创造真实自然的建筑之美。将"传统"与"现代"生般硬套的撮合则应是力避的。在这个方面我认为日本建筑师的探索很值得研究,近年来人们对日本建筑刮目相看,这主要是他们推出了一批国际一流的建筑师如丹下健三、黑川纪章、矶琦新、安藤忠雄……等。他们的作品很有特色,既具有很强的时代感,又不失日本韵味,堪称为现代建筑的日本表现。此外,他们还很重视理论探索,提出一些既富有哲理又饱含日本文化传统的建筑理论。我们和日本同属东方型文化传统,我们有着无与伦比的五千年文化,所以我们有理由相信中国的建筑师们一定会创造出无愧于时代的作品。而且只要是中国建筑师真正创新的作品,想让它不具有中国特色都是不可能的。

中国城市建设史论文范文初中版

试论城市规划要点 引言城市规划的定义 城市规划是城市发展的战略、建设城市的纲领、管理城市的依据。如何打造一个城市的风貌、建设一个和谐、生动、合理的空间体系,是现在规划建设中十分热门的话题。城市规划必须注重个性特征,城市个性是一个城市的特色,是独特魅力之所在,在我国的城市化进程中,千城一面、似曾相识的城市越来越多,城市的个性特色已湮没在程式化的钢筋混凝土之中,失去了城市的特色和魅力。 城市个性化成为现代城市规划的一个重要内容和突出特点。打好“文化牌”,彰显文化特征是十分重要的课题。美国城市建筑学家刘易斯·芒福德说:“城市是文化的容器”。无论是历史文化名城罗马、威尼斯,还是现代国际大都市巴黎、纽约、芝加哥,座座堪称文化艺术宫殿、建筑博物馆,处处折射出城市的文化,走进这些城市,就仿佛走进了他们的历史。因此,在城市规划中必须处理好建设与继承的关系,在发展中传承历史文化。否则,城市一旦失去历史陈迹,犹如人失去鲜明的个性,得到的利益是暂时的,而遗憾却是永远的。 由于城市所处的空间地理位置、地形条件、气象条件和自然环境的不同,构成了不同的城市环境空间形态,提供了每个城市区别于其他城市的环境空间特性。城市规划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充分认识该城市的山、水、林和风景名胜等自然景观要素,发掘、保护、利用、开发、改造自然环境空间特色,在共性中找出个性,围绕个性建设特色城市。与此同时也要注重生态的和谐与持续发展的战略。 规划与人文精神 城市规划的人文精神是在1933年国际现代建筑会议第四次会议发表的《雅典宪章》中提出的,里面提出的城市功能分区原则影响了现代城市规划将近半个世纪。这种功能主义的原则,一方面向古典建筑学派提出挑战,使城市规划、建筑开始从古典的放射、圆形广场一类形式主义的桎梏中解放出来;另一方面功能主义又使城市规划、建筑逐渐陷入机械主义,它刻板地分区肢解了城市的有机结构,忽略了人与人之间的多方面联系,破坏了城市的地方特性,其结果是使城市形态单调、布局混乱、建筑雷同。尤其是功利主义的影响,城市空间因最大限度的商业性开发,破坏了城市生态环境,污水、废气、噪声、交通事故等给城市造成了巨大的伤害。因此城市在抛弃了人文精神的同时,便从“文明中最伟大的创造”变成了“文明中最大的破坏”,也给人类带来了生存危机。 20世纪60年代,重新关注城市的历史文脉、地域文化和人们的生活,城市规划中的人文理念开始复苏。与此同时,国际规划、建筑界人士开展了“可持续发展城市”的研究,并指出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出发点是“为了城市人民”。这表明,城市人文精神将得到完全意义上的复兴与再生,人文因素将是21世纪城市文明的灵魂。 人文因素在中国的造城运动中是历史悠久的。明清时期的北京城就是中国城市运动中的代表作之一,彰显出皇权的气势和霸气。现代的城市建设也需要这种对人文精神的关注,在继承与发扬的道路上不断前进,为城市打造一种文化的底蕴。 1建筑是人文精神的表现 1990年6月2日,国际建筑师协会第十七次大会发表了《蒙特利尔宣言》。其开头一行是:“建筑是人文的表现,它反映了一个社会的形象。”世界建筑史表明,人类的建筑活动不仅是一项物质生产活动,而且还是人类文化活动的重要内容。一座城市的魅力,多数是由于建筑艺术的魅力营造出来的。建筑是时代的象征。希腊雅典卫城建于公元前5世纪,其中有世界著名的保护神雅典娜帕提农神庙。卫城建筑群是雅典这个黄金般的古典时期的纪念碑,是雅典全面繁荣昌盛的见证。17世纪法国古典主义建筑主要是国家性的大型建筑,有些是专为荣耀路易十四或他的政权。这个时期建造的卢浮宫东立面、旺道姆广场、凡尔赛宫及园林,都体现了路易十四“伟大的时代”的“伟大的风格”。建筑语言常常是民族的语言,是凝固的民族精神,具有强大的感召力。著名美籍华人建筑大师贝聿铭设计的中国银行香港大楼,他以“中文的构思、英文的设计”,使这幢大楼渗透着深刻的人文含义:塔身,象征着雨后春笋;风格,体现了出于污泥而不染的荷花精神;楼的外表面,展示出宝石图案。有学者说,巴黎人民很大程度上是巴黎的建筑语言场教养、熏陶和塑造出来的。维也纳的建筑群及人文环境,培育了一批又一批的音乐大师;德国的一批具有艺术特色建筑群和浓郁人文精神的城市,产生了一批又一批的哲学家、科学家、音乐家。城市的建筑具有强大的人文精神功能,一座有个性和人文魅力建筑的城市能提示城市的广大居民,提升这座城市的文明素质,使这座城市有自信心、活力和发展的推动力。

反思 抗争 探索

作为新时代中国大学生,我们首先得明白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功在当代,利在千秋。那我们身上的担子可谓是非常重要了,因为建设美丽中国,可就看我们的操作了,我认为我们建设中国这个话题太大,那么我们先建设美丽校园如何?只有我们先把自己当前生活的校园环境建设好了,我们的社会才能跟着好,因此我组织过班委和部分同学打扫过校园,捡过教室内桌框里的垃圾,抬起过倒在校园里的自行车,还去图书馆整理过书籍,为了让我们的校园更美一些。做的这些事儿,从小了说,如果我们上课地上有很多垃圾,生活环境不好,这框里有同学用过的纸屑,吃剩的零食残渣,那我们还愿意将书包放在桌框里吗?没地方放书包,索性就不背书包了,不背书包书就带的少,或者不带笔啥的。更有甚者,就导致直接不来上课了。用一句话形容就是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同时这个例子也在告诫我们做一同时这个例子也在告诫我们,做一个文明的人,不乱丢纸屑,不乱将零食残渣或垃圾,扔到桌框为同学们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环境保护不仅仅是一个口号、一个话题,更是一种意识、一种理念和一种生活方式。环境保护不但需要政府和专家学者的努力,也需要公共的广泛参与,更需要广大大学生的实际行动。建设生态文明是维护全球生态安全、延续人类文明的必然选择。我们要做到建设生态文明,实现生态良好,维护和改善人的生存发展条件。在新形势下培育生态环境文明意识,必须善于从日常生活中找寻丰富的教育资源,在实践中接受教育。也就是说,必须坚持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实践生态文明的基本要求。倡导新的生活方式,不追求华丽,进行适度消费。积极参与生态环境保护活动。要从自己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关心自己,关心学校环境,关心社会和国家,关心世界,关心整个宇宙。积极参与,深入思考,不断实践,勇于创新,为祖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处自己的一份力!

你的论文准备往什么方向写,选题老师审核通过了没,有没有列个大纲让老师看一下写作方向?老师有没有和你说论文往哪个方向写比较好?写论文之前,一定要写个大纲,这样老师,好确定了框架,避免以后论文修改过程中出现大改的情况!!学校的格式要求、写作规范要注意,否则很可能发回来重新改,你要还有什么不明白或不懂可以问我,希望你能够顺利毕业,迈向新的人生。1、论文题目:要求准确、简练、醒目、新颖。 2、目录:目录是论文中主要段落的简表。(短篇论文不必列目录) 3、提要:是文章主要内容的摘录,要求短、精、完整。字数少可几十字,多不超过三百字为宜。 4、关键词或主题词:关键词是从论文的题名、提要和正文中选取出来的,是对表述论文的中心内容有实质意义的词汇。关键词是用作机系统标引论文内容特征的词语,便于信息系统汇集,以供读者检索。每篇论文一般选取3-8个词汇作为关键词,另起一行,排在“提要”的左下方。  主题词是经过规范化的词,在确定主题词时,要对论文进行主题,依照标引和组配规则转换成主题词表中的规范词语。 5、论文正文:  (1)引言:引言又称前言、序言和导言,用在论文的开头。引言一般要概括地写出作者意图,说明选题的目的和意义,并指出论文写作的范围。引言要短小精悍、紧扣主题。  〈2)论文正文:正文是论文的主体,正文应包括论点、论据、论证过程和结论。主体部分包括以下内容:  提出-论点;  分析问题-论据和论证;  解决问题-论证与步骤;  结论。  6、一篇论文的参考文献是将论文在和写作中可参考或引证的主要文献资料,列于论文的末尾。参考文献应另起一页,标注方式按《GB7714-87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进行。  中文:标题--作者--出版物信息(版地、版者、版期):作者--标题--出版物信息  所列参考文献的要求是:  (1)所列参考文献应是正式出版物,以便读者考证。  (2)所列举的参考文献要标明序号、著作或文章的标题、作者、出版物信息。

中国城市发展史论文集摘要第二版

目录   目录 第一编   中国城市演变史 一   中国早期城市的起源 (一)   中国的原始社会与原始城市 (二)   黄河孕育出华夏早期城市 二   中国城市文化的摇篮 (一)   铜器文化时代的城市 (二)   殷墟与甲骨文 (三)   殷墟的城市及其文化艺术 三   西周城市发展与“封邦建国”之制 (一)   周代城市史概论 (二)   沣水岸边建丰、镐二京 (三)   雒邑与雒水 四   春秋战国时期城市的发展 (一)   春秋战国时期城市史概论 (二)   齐、楚、燕、韩、赵、魏、秦的都城 五   咸阳: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地主阶级国家政权所在的中心城市 (一)   秦代城市史概论 (二)   秦代咸阳城市 六   从乡聚到都城的长安 (一)   汉代城市史概论 (二)   长安从乡聚到城市 (三)   长安的手工业、商业 (四)   长安的文化 七   雒阳的演变 (一)   雒阳城规模 (二)   雒阳的商业、文化 八   “三国”都城与山水 (一)   吴国都城建业与长江 (二)   蜀汉成都与“巴山蜀水” (三)   成都的手工业 (四)   魏国洛阳与洛水 九   南升北降的魏晋南北朝城市 (一)   魏晋南北朝城市史概论 (二)   晋都洛阳 (三)   遭受战乱破坏的周边城市 (四)   东晋和南朝建康城的变化与科学文化成就 (五)   大兴安岭崛起的部落攻占洛阳建都 十   划一全国水利的中枢大兴城 (一)   隋代城市史概论 (二)   大兴城建设背景 (三)   大兴城的兴建 (四)   大兴城是划一全国水利的中枢 十一   长安与舟载盛唐帝国的运河 (一)   唐代城市史概论 (二)   长安城市的发展 十二   五代十国城市与中国城市历史的转折点 (一)   五代十国城市史概论 (二)   五代时期的开封——中国城市区域转移的新起点 (三)   十国城市与江南经济崛起 十三   北宋开封府城的繁荣与汴河 (一)   北宋城市史概论 (二)   开封 (三)   五河会聚之都 (四)   开封府城的经济 (五)   开封府城的文化 十四   南北文化大聚集的南宋临安 (一)   南宋城市史概论 (二)   “以湖山胜”的临安城市 (三)   临安城市手工业、经营类型、行业类型及其发展 (四)   临安城市商业行铺及其特色 (五)   临安的教育文化 十五   辽、金、西夏城市崛起与少数民族发展史的转化 (一)   辽、金、西夏城市史概论 (二)   上京临潢府经历从奴隶制到封建制的转变 (三)   金上京会宁府城与移民 (四)   金中都大兴府城 十六   超越前代的元代城市发展 (一)   元代城市史概论 (二)   元大都 (三)   大都城的经济与文化 十七   明代城市与资本主义萌芽 (一)   明代城市史概论 (二)   明代应天府城 (三)   顺天府城与大运河 (四)   北京的经济、文化 十八   清代中国城市的变革 (一)   清代城市发展与变革概论 (二)   北京城规模 (三)   北京的经济和文化 十九   近代城市的演变 (一)   近代城市史概论 (二)   近代中国城市遭受严重破坏 (三)   城市类型分化和建设 第二编   城市居住史 一   城市居住的肇始 (一)   传说中的城市居住地 (二)   原始居住方式的变化 (三)   原始居民点社会差异性的形成 (四)   原始聚落发展的文化性 二   奴隶社会的城市居住 (一)   夏商周三代城市居住的选址 (二)   “茅茨土阶”与“有城无郭”——夏商时期都城居住的基本特征 (三)   从“监顽殷”到“卫小城”——“郭”区的起源与功能演变 (四)   春秋时期都城居住的礼仪思想 三   封建社会早期的城市居住 (一)   战国、秦汉时期“以西为贵”文化传统的延续 (二)   秦汉时期的“多宫制” (三)   汉魏时期居住空间礼仪的演变 (四)   汉魏南北朝城郭格局的变化 (五)   “单宫制”——魏晋南北朝时期都城布局的重要变革 (六)   战国至南北朝城市里坊制的变化 四   封建社会中期的城市居住 (一)   “单宫制”的最后确立与宫城的进一步封闭 (二)   隋唐时期封闭的城市里坊 (三)   北宋时期的城市居住区基本特征 (四)   地方城市特色建筑 五   封建社会后期的城市居住 (一)   明清北京城居住形态的基本特征 (二)   “胡同”与“四合院” (三)   清朝都市居住区的”满汉分隔”制度 (四)   几种特色居住区空间类型 六   近代城市居住区特征 (一)   “满汉分隔”制度的瓦解 (二)   租界居住建筑与难民“贫民窟”的形成 (三)   ”里弄”建筑的演变 (四)   民国时期的“骑楼” 七   1949年后城市居住区空间结构特征 (一)   城市居住区空间结构的基本特点 (二)   三个层次的“复合型”城市居住区 (三)   城市居住流动性小,居住功能与其他功能混合 (四)   中国城市居住空间分化的基本形式 八   20世纪50年代的“工人新村”与工业城市居住环境 (一)   工人新村建设概况 (二)   以曹杨新村为代表的上海普陀区工人新村建设 (三)   新村建设的问题及现状 九   “就地城市化”的“城中村”的居住区现象 第三编   城市建筑史 一   文化背景 (一)   建筑是构成文化的一个重要的部分 (二)   天人合一:中国人的理想境界 二   中国人的天地宇宙观 (一)   原始的天地宇宙观 (二)   建筑就是宇宙 (三)   传统星象观 (四)   “中国”观 三   山水有灵:居住与风水选择 (一)   中国人的起源 (二)   适应自然的原始聚落 (三)   融于自然的传统村落 (四)   传统民居 (五)   阳宅相法 (六)   陵寝的选择 四   象天设都:都城与宫殿 (一)   都城 (二)   宫殿 (三)   作为象征的都城与宫殿 五   人间天上:明堂、坛庙与宗教建筑 (一)   敬天尊祖的明堂 (二)   尊天亲地的坛庙 (三)   招仙通神的宗教建筑 六   天人合德:中国园林 (一)   道家美学思想 (二)   中国园林的发展轨迹 (三)   园林之“道” (四)   天人合一:园林艺术的民族特质 (五)   园林的艺术特征 七   天地和合的理想空间:建筑与建筑群 (一)   中国建筑文化象征观念之源 (二)   天人合一的传统城市设计 (三)   建筑群体组合 (四)   作为象征的建筑 (五)   空间的“生理根源” 八   礼乐和谐与建筑文化符号 (一)   礼乐和谐 (二)   建筑符号的象征意义 九   中西传统哲学观与建筑观 (一)   中西文化的核心差异 (二)   天人合一与主客二分:中西传统哲学观比较 (三)   中西传统建筑观 十   中西建筑文化特征与比较 (一)   中西建筑时空观 (二)   传统建筑文化特征与比较 (三)   传统建筑色彩比较 (四)   传统建筑材料比较 十一   对当代建筑文化发展的思考 (一)   生态城市、山水城市与生态建筑 (二)   全球化、文化趋同与建筑的发展 (三)   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现实与出路 第四编   中国城市广场史 一   城市广场与社会的公共生活 (一)   公共活动场所是社会生活的需要 (二)   公共活动场所在中国城市中的历史发展概观 (三)   中国城市广场的文献与学术思想 (四)   研究广场史的理论、方法探讨 二   中国传统广场:最长寿的广场体系 (一)   原始广场:随先民的脚步走来 (二)   坛庙广场:中国本土的宗教活动场所 (三)   殿堂广场:世俗权利的展示场与和合百族的磁力场 (四)   寺庙广场:喧嚣的世俗活动与虔诚的宗教活动并存交映 (五)   娱乐广场:民间艺术与民间艺人的孽生地 (六)   市场性广场:市场功能激发着广场的繁盛 (七)   阅武场广场:从单功能向多功能发展 (八)   中国传统广场的人文内涵 三   传统广场的断裂与新型广场的兴起 (一)   西方广场伴随殖民者的刺刀嵌入中国城市 (二)   新型广场高歌猛进 (三)   传统广场在批判、改造中断裂 (四)   新型广场的社会人文内涵 四   城市广场的勃兴与探索 (一)   1978~1995年间城市广场建设波澜不惊 (二)   忽如一夜春风来:1996年后城市广场遍地花开 (三)   泥沙俱下:城市广场大发展中的诸多误区 (四)   激浊扬清:中国广场在探索中进步 (五)   当代城市广场的社会人文内涵 五   中西广场的文化对照 (一)   中西广场的“同归” (二)   中西广场的“殊途”     图表来源     参考文献     后记

20世纪初,梁启超发表《新史学》,掀开了对传统旧史学的论战,提出的“新史学”的概念,成为社会史研究的萌芽。经过一个世纪的发展,社会史现在已经成为史学研究中的显学,赵世瑜更是认为其“是一个史学新范式,一个取代传统史学的政治史范式的新范式”。而且其提倡打破学科界限,广泛采用其它学科的理论方法,能够从新的视角切入,进行研究,极大的扩展了史学的研究范围。加之受西方各种思潮的影响,使得研究趋于细化,许多学者极力提倡小角度整体、综合的研究,即赵世瑜书所谓“小历史”与“大历史”。而且这种趋势也蔓延到相关的研究领域,有愈演愈烈的趋势。当然,这也与研究者的心理有关。在人文社会科学里,学者作研究有一个尽量照顾周到,力求完美的普遍倾向,这样就使得研究工作越作越细致,而且大力提倡小题大做。但是,题目的过于细小很容易让人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因此必须有人进行宏观的总结研究。 赵冈的《中国城市发展史论集》就是这样一本宏观总结研究的书。对于这种越来越细致的研究趋势,作者也是持肯定意见的,但同时他也指出,这必须要满足两个条件,这种细致的研究才有意义。其一为在细致的研究上所花费的精力必须与研究结果的功能相称,过分细致的研究并无甚必要,甚至是一种人力浪费;其二,小题经过大做后,还需要综合处理,才能看出全貌,细致研究的功用方可显现。这项工作应该才是细致研究的最终目的所在。接着作者指出,在城市研究中,这种趋势也是十分明显的,而且所做研究均偏重于自然条件与社会层面,为此,作者的写作目的为用宏观的角度,从经济层面探讨中国城市的曲折发展以及相关的特殊问题。从全书所选入的8篇论文来看,均很好的体现了作者宏观叙述的目的,而且其从经济层面切入,见解相当独到,并未流于泛泛而谈。

西周城市发展。自西周开国之初直到春秋战国,中国城市建设发展史上经历了两次城市建设高潮。第一次,在西周300余年间,中央统治者竭力推行分封制,据史料记载,其分封的诸侯国由最初的71个发展到1200个之多。第二次,下及春秋战国(历时549年),随着周王朝统治的衰落,特别是由于各地国土开发和经济发展,各诸侯国也不断增建新城,这就形成了中国城市发展史上的第二次城市建设高潮。据资料表明,到西周末年,尽管经过诸侯间的互相兼并,仍存有140多个诸侯首邑城市。与商代中国早期城市数相比,城市数量无疑有了急剧的增加。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