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百科

日常生活中的经济学现象小论文题目

发布时间:2024-07-06 13:51:40

日常生活中的经济学现象小论文题目

回答 题目范围小、比较好写的经济学论文题目,可以参考:明星演唱会门票价格中的“粉丝经济”优劣影响分析奢侈消费行为的经济学分析当前楼市调控的经济学原理开征房产税对房地产行业的影响分析打官司的经济学分析腐败的经济学分析从经济学角度看“希望工程”的合理性从春晚看边际效用递减规律我国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机理分析 提问 请问就是以顺丰速运为研究对象 怎么草拟一个经济学论文标题 回答 您可以写顺丰速运的战略研究,一般关于战略研究的论文可以概述,举例,分析,结果,建议,这样来写,有一个比较通用的写题思路 更多1条 

giuogyilhigu

题目可选:外在控制与自我约束的关系论。大纲如下:一、集中控制是大规模生产的需要。二、自管为主、控制为辅是多样化生产的需要。三、外在控制的弱化是以自我约束为代价的。四、无权管理(人性化)是现代化管理的目标。五、谈判、交易和容忍差异是经济繁荣的平台。结论:1、逐步放弃权力控制,是自我管理的助推器。2、分散权力是当代经济繁荣的原动力。3、把神圣的权力降临到每个人的身上,是自我实现的源泉。4、“没有管理的管理”是管理的最高境界。简而答之,仅供参考。

有一次,在上画画培训班的时候,老师告诉我们:“许多画家的画板上都只有三种颜色,红,黄,蓝,也叫三原色。我们利用这三种颜色能调出很多种不同的颜色"。听了老师的话,同学们都发出了惊奇的叫声,于是老师就叫我们试试看。我们都迫不及待地试起来。"哇,我的变成紫色了!"“咦,我的怎么变成黑色的呢?”就像变魔术似的,许多颜色都被同学们“变”了出来。“这是什么原因呀?”同学们纷纷问道。“这叫三基色原理。”老师说“三基色就是红,黄,蓝。人的眼睛对这三种颜色最为敏感,人的眼睛就像一个三色接收器,大多数的颜色可以通过红,黄,蓝三色按照不同的比例合成产生。同样绝大多数单色光也可以分解红,黄,蓝三种色光。而这三种颜色合成的颜色,不仅仅是画画,彩色电视机彩色印刷,油漆等等也是利用这个原理……”听了老师的介绍,我们才恍然大悟,原来生活中五彩缤纷的色彩是这样来的呀!太奇妙了!其实,生活中还有许多的有趣现象,比如:在喷泉中看到彩虹,冬天吃雪糕嘴会被粘住,在阳光的照射下,露珠会变成彩色的……同学们,让我们一起用善于观察,善于发现的眼睛去寻找去探索生命的奥妙吧!

日常生活中的经济学现象小论文

腐败现象的经济学分析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和社会形态的渐进转型,腐败,也像瘟疫一样在神州大地滋生、蔓延。从1982年起,中国共发起五次“严打’高潮:1982年、1983年、1988-1990年、1993年、1995年。时至今日,全国范围的腐败之风非但没有抑制住,反而呈现出规模增大、频率加快趋势日益严重的腐败问题正在危及政府的形象,成为社会经济不稳定的“重磅定时炸弹”。有识之士不无忧虑地指出:今后最有可能中断中国改革与现代化进程的因素来自恶性腐败。从经济学的角度看,腐败的基本形式是政治权力与经济财富之间的交换,实质是“权钱交易”。马克思说,货币是特殊商品,其实在特定经济条件下权力是一种更加特殊的商品。在市场经济体制中,由于示范效应的结果,只要有一个人利用手中的权力为自己捞取特殊利益,其他人就会跟着这样干,在消费欲望极高而消费水平极低情况下,就会出现一种被称为“权力泛化”的社会现象。商品交换被“权利交换”所取代,而权力已经成为一种特殊商品,“权力上市”促成了权钱交易的实现,进而确立了权利交换关系。在与其它商品,包括货币这种特殊商品交换时,权力具有连续的交换价值。用权力和社会做生意,百分之百赚钱,简直可以说是一本万利。 本世纪70年代,美国的泽布坎南等学者提出一种“寻租理论”,他把种种生产要素供求差价及优惠条件,亦即支付给要素所有者的报酬中,超过要素在任何可替代用途上所得到的报酬的那一部分,称作“租金”。这些租金是政府管制、干预市场的结果。“寻租活动”就是指企业为了寻求租金,向政府官员行贿以获得这些差价。通俗地讲,寻租就是用较低的贿赂成本获取较高的收益或超额利润。泽布坎南认为,要克服“寻租”现象,根本出路就是解除行政权力对市场干预和管制,通过市场开展公平竞争。政府对微观经济的管理应有明确规范,提高透明度。 腐败虽然给寻租人带来收益,但并不增加社会财富,相反却增加全社会的交易成本,消耗相当部分的社会经济资源,使得资源配置低效率以及资源严重浪费,导致社会经济的“内耗”。由于寻租活动具有示范效应,导致腐败恶性化。寻租者不需通过市场竞争和技术创新,轻而易举地获得高额甚至超高额利润,这为寻租者提供强烈激励,同时吸引更多的人加入寻租活动,造成更大范围的腐败蔓延。 作为通过权力上市而产生的对社会经济资源和公共财富非理性侵吞和占有的反经济行为,腐败这种病态经济现象,不是基于对社会经济资源的有效、合理配置。而只会造成对经济秩序的震荡与破坏。腐败是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一种反动。在市场经济中,官员作为经济人具有自利性动机,以欲望的满足为追求目标,而人的欲望是经济行为的原动力。在经济学中,理性的经济人总是追求自身利益的。因此,政府官员具有自利动机并非不正常。但是在消费欲望极高而消费水平极低情况下,人的欲望无限扩张趋势和社会经济满足欲望实际状态之间差别不断加剧,意味着人的“满足欲望压抑”的增强。为了弥补这种差别,人们便产生了“补充压抑”需要。于是在利益动机驱动下,腐败主体欲望逐渐逼进或超出“欲望满足均衡点”,而这种欲望的满足要通过权力上市和权钱交易的顺利完成来得以实现。 腐败,危及政府形象,影响经济政策的执行、实施,是政府的掘墓人,成为社会经济不安定因素。腐败的滋生与蔓延,成为最大的社会经济污染,严重恶化社会经济环境。正如投资风险具有不可避免性一样,腐败作为一种经济现象亦不可能完全消除,只可能最大限度地遏制、削化,将其控制在最小范围、最低程度之内,使社会经济资源在市场化、规范化基础上得到较为公正、合理配置。因此,经济学界应该像医生那样,对处于病态的社会机体及时进行治疗,使之早日恢复健康。 由此看来,从经济学的角度对腐败这一人类社会的共存现象进行分析、研究,已势在必行,而作为研究腐败现象产生根源、表现形式、造成危害、治理途径的新型经济学科——“腐败经济学”的创立,应该真正被提到议事日程上来了

请你在百度搜作文论坛再行查找

生活的变迁——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 神舟七号胜利返航了,三位航天员满面笑容走出返回舱。神舟七号载人航天飞行圆满成功,实现了我国空间技术发展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跨越,是中国人民攀登世界科技高峰的又一伟大壮举,也是献给伟大祖国60岁华诞的珍贵礼物和诚挚祝福。 今年,在新中国的发展史上很不寻常。面对严峻挑战和困难,我国经济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发展,各项社会事业稳步向前推进,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顽强拼搏,共克时艰,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道路上迈出了新(来自公/文:有约)的步伐,取得了新的成就。今年以来,我国相继发生雨雪冰冻灾害、四川汶川大地震等重大自然灾害。特别是四川汶川大地震发生后,全国人民展开了气壮山河、感天动地的斗争,形成了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畏艰险、百折不挠,以人为本、尊重科学的伟大抗震救灾精神。这种精神弥足珍贵,激励着灾区人民坚定信心勇气,重建美好家园;鼓舞着全国人民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而努力奋斗。 北京奥运会和残奥会的成功举办,实现了中华民族的百年梦想。中国运动员以出色的竞技能力和顽强的拼搏精神夺得金牌总数第一,创造了历史最好成绩。开、闭幕式表演、赛事组织工作、志愿者服务、场馆设施和中国人民的精神风貌,给世界留下深刻美好的印象,赢得了国际社会的高度评价,更收获了一笔丰厚的物质精神财富。北京奥运会,使世界进一步了解中国,中国进一步走向世界。北京奥运会和残奥会的成功举办,标志着中华民族以崭新的姿态屹立世界的东方,中国人民正满怀豪情走向更加光明灿烂的未来。 在这不寻常的一年里,有多少悲壮,有多少感动,有多少梦想,有多少光荣,铭记在中国人民的心里,写进了共和国的历史画卷。我们深深地感受到,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定沉着,统揽全局,驾驭各种困难和复杂的局面,克服各种艰难险阻,是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我们深深地感受到,改革开放是中国实现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回首30年,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以一往无前的进取精神和波澜壮阔的创新实践,谱写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顽强奋进的壮丽史诗,中国人民的面貌、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神七一飞冲天,奥运成功举办,这些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辉煌成就,令中国人民倍感自豪,人们发自内心地赞叹:共产党好,社会主义好,改革开放好。 我们已经取得了光荣伟大的成就,我们必将书写更加雄伟壮美的篇章。中国正站在一个新的发展起点上。对中华民族来说,抓住并用好重要的战略机遇期,促进科学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符合亿万人民的根本利益,也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战略任务。我们要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努力在继续解放思想上迈出新步伐,在坚持改革开放上实现新突破,在推动科学发展上取得新进展,在促进社会和谐上见到新成效,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局面、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 祝愿伟大的祖国繁荣富强,祝愿全国各族人民幸福安康 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一、近代民俗变迁的基本脉络 近代民俗变迁是近代社会变迁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与近代社会转型相始终。近代民俗变迁涉及到社会各个角落、各个层面。以下从礼仪、消费、服饰、饮食、居住、出行、节日、婚丧等八个方面进行概括,大致可以窥见近代民俗变迁的基本脉络。 礼仪习俗的变化:在鸦片战争以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传统的社交礼俗和祭典礼俗,包括称谓、见面礼等仍在社会上占据主导地位。人们见面要行作揖、拱手、跑拜、请安等礼。跪拜本是互相致意的姿势,但在封建时代成为敬重、臣服的一种礼节,以体现封建社会的等级尊卑,跪拜主要对尊长,最隆重的是行三跪九叩大礼,平辈之间一般用作揖、拱手方式即可。与此相适应还有一套“大人”、“老爷”、“太太”、“老太太”等称谓。然而,开国以后,在沿海通商地区,受西方平等观念影响,先是在新式知识分子内部,逐渐采用握手、鞠躬等见面方式,并且用“先生”、“女士”、“小姐”、“同志”取代了先前的称谓。1912年民国成立后,明令祭孔时“除去拜跑之礼,改行三鞠躬,祭服则用便服。”(注:《丁祭除去拜跪》,〔上海〕《申报》1912年3月5日。)不久,又明令废除社交中实行的叩拜、相揖、请安、拱手等旧礼节,改行鞠躬礼为主。同年8月17日,民国政府公布了《礼制》,用法律的形式,确立了新式礼节的合法地位(注:《东方杂志》第9卷第4号,1912年9月。)。行鞠躬礼,使用“先生”、“君”的称呼,反映出近代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关系。总之,脱帽、靶躬、握手、鼓掌等新礼俗逐渐成为中国通常的“文明仪式”、“文明礼”,反映出社会礼俗的进步趋向。此外,在城市中交际舞的流行、生日聚会以及同事宴请等,都反映出近代交际习俗的新变化。 消费习俗的变化:近代西方资本主义的侵入以及中国新式商业的产生和迅速发展,对传统消费习俗产生巨大冲击,并直接导致了消费习俗的变迁。在鸦片战争后的道光年间,享用洋货在上层社会已渐成时尚,不过开始仅限于通商口岸等少数地区和官僚富裕之家,到19世纪末,随着通商口岸增加到70余个,于是洋货消费遍及各阶层,即使在云南交通偏僻之地的商店里,也可见到不少洋货,包括各种哈剌呢、哔叽、羽纱、法兰绒、钟表、玻璃等,一应俱全,而且其售价“并非贵得惊人”(注:姚镐编:《中国近代对外贸易史料》,〔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1106-1107页。)许多“农民亦争服洋布”,中产之家更是“出门则官纱纺绸不以为侈”,“一般青年均羔裘如膏矣”(注:宋延斋:《蒲圻乡士志》,转引自严昌洪:《中国近代社会风俗史》,浙江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82页。)。此外,赛马、赛船、网球、足球、西餐、啤酒、西式点心、西式饮料、业余剧社、公园、室内音乐会、电影、电灯、电话、自来水、邮政、电车等西式生活方式无不影响到中国人消费方式的改变,使中国人消费结构、消费内容均发生重大改变。此外,以上海为例,色情消费、游乐消费也成为商人、富人等消费方式中的重要内容。服饰习俗的变化:中国服饰习俗源远流长,各时代都有绚丽多彩的服饰。至清代中国服饰则多以长袍马褂为主,女子则穿旗袍。民谚有“孔雀翎,马蹄袖”之说。服饰具有体现等级森严、褒衣博带特点,这些弊端与近代人的平等要求以及日益加快的生活节奏很不协调。为此,部分中国人开始接受西式服饰。在19世纪50年代,香港、广州即有人模仿洋人打扮,华商更多有穿洋装者。戊戌时期康有为力倡“易服”。20世纪初,当时青年穿西服的人渐多起来。1903年胡汉民任教的广西梧州中学允许学生可以在岁时年节“披洋衣揖孔孟”(注:《胡汉民自传》,〔北京〕《近代史资料》1981年第2期。),可见在学生中穿洋服的人已不在少数。当时的出“洋”留学生更多着洋装。清亡后,曾出现过“洋装热”,在通都大邑,人们“趋改洋服洋帽,其为数不知凡几”(注:《潘月樵请用国货》,〔上海〕《申报》1912年3月4日。),在偏远小城,“文武礼服,冠用毡也,履用革也,短服用呢也,完全欧式”(注:民国《慈利县志》卷17,风俗。)。此外,洋式衬衣、绒衣、针织衫、西裤、纱袜、胶鞋、皮鞋等都渐渐普及推广,总之,中国服饰中的西方因素不断增加。值得一提的是,中山装则是近代中西服饰合璧的最典型标志。 在广义的服饰民俗中,穿着和“打扮”是有机的统一体。例如纹身、化妆、发式、饰物、缠足等。鸦片战争前后,西方人到中国,首先看到的就是蓄着长辫子的男人和裹着小脚的女人,“许多年来,全欧洲都认为中国人是世界上最荒谬最奇特的民族;他们的剃发、蓄辫、斜眼睛、奇装异服以及女人的毁形的脚,长期供给了那些制造滑稽的漫画家以题材”(注:〔英〕哈利:《太平天国革命亲历记》,王维周等译,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第51页。)。男人拖着大辫子、穿着宽大的褂袍,女人裹着小脚,这是清代中国人的基本装束。然而,19世纪80年代以后,中国人这种装束形象有了显著改观。首先,一批来华的传教士中有人首先提倡天足。维新派人士更率先反对缠足,主张放足,1883年康有为在广东南海县成立不缠足会,1896年又在广州成立不缠足会,1897年梁启超等人在上海成立不缠足会,不久不缠足会遍及东南沿海地区。戊戌变法期间,光绪皇帝还发出上谕禁止缠足。1901年慈禧太后下达了劝禁缠足的懿旨,1912年民国成立后,临时大总统孙中山下令内务部通饬各省劝禁缠足。从反对传统道德,争取妇女解放的角度看,不缠足运动带有反封建的政治意义,是一场深刻的社会革命。 辫发虽系清代男人的形象标志,但却是满族习俗同化汉族的结果,在外国人面前,却又成为中国人的民族标志了,而这种民族标志,在近代又成为与开化世界趋向短发的世界大潮相背驰的“落后”、“不开化”的标志而体现的。 戊戌时期康有为在给光绪皇帝的《请断发易服改元折》中公开要求清政府“断发”易服,一般开明人士也发出了剪辫的呼声。清政府更在1911年允许官民自由剪发了。辛亥革命爆发后,辫子陆续剪掉。当时甚至出现了众多的理发店取代了众多的“剃头匠”。连袁世凯也剪掉了辫子。民国的成立更带来了短发的普及。 饮食习俗的变化:中国是世界上饮食文化发达的国家,至清代已逐渐形成了川、粤、鲁等各种菜系以及其它各地方风味菜肴及小吃。至鸦片战争以后较长的一段时间里,中国社会的饮食习惯并未发生明显的变化,但随着西方文化的进一步渗入,西方的一些饮食也逐渐传入中国,至19世纪中叶以后西式饮食开始在一些沿海通商城市流行。1876年葛元煦注意到,开设在上海虹口一带的西餐馆有“华人间亦往食焉”(注:葛元煦等:《沪游杂记·淞南梦影录·沪游梦影》,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第30页。)。到八、九十年代,天津、北京的西餐馆也相继开设,名声愈来愈大。翻阅这一时期的《大公报》,常可看到“品升楼”、“德义楼”等“番茶馆”的广告,称它们专办“英法大菜”、“请得巧手外国厨房精调西菜”(注:《大公报》光绪二十八年5月25日、8月23日。)。北京的西餐饭店档次很高,象“六国饭店、德昌饭店、长安饭店,皆西式大餐矣”(注:胡朴安编:《中华全国风俗志》下篇卷一,上海书店1986年版,第2页。),以至官商各界人士每每出入其间。辛亥之后,在一些大城市,吃西餐成为一种时髦。海昌太憨生在《淞滨竹枝词》中写道:“番菜争推一品香,西洋风味睹先尝,刀又耀眼盆盘洁,我爱香槟酒一觞”(注:顾柄权:《上海风俗古迹考》,〔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412页。)。总之,在以“洋”为时尚中,具有西方风味的食品渐受中国人的欢迎,如啤酒、香槟酒、奶茶、汽水、冰棒、冰淇淋、面包、西点、蛋糕等皆被国人接受。说明西式饮食已引起了中国饮食习俗的较大变化,丰富了我国人民的日常生活。 居住习俗的变化:中西居住习俗差异较大,这里既有都市化程度问题,也有不同的风俗问题。皇家建筑是中国古代建筑中的杰出代表,不过它与民居存在着明显的等级差别。北京的四合院、西北高原的窑洞、南方的天井院落、西南少数民族的吊脚楼和土楼、北方草原的毡包等,都是中国传统民居的典型形态。通常中国传统民居以平房为主,这主要与中国有广阔的土地以及建筑材料、建筑技术落后有关。在近代,由于受西式建筑风格的影响以及都市化程度的提高,在一些通商口岸,中国人也开始建筑西式或半西式住宅,出现“huán①huì②多仿西式”的风尚。邓子琴在《中国风俗史》中称,“晚清园亭,亦参以西式建筑,而通都大邑,几于触目皆是矣”。在天津,小洋楼渐渐取代北方的四合院而成为当地居室建筑的新潮流;在沈阳“建筑宏丽,悉法欧西,于是广厦连云,高甍丽日,绵亘达数十里”(注:《奉天通志》卷97,礼俗三、居室。);在青岛,“市内住屋多属欧式建筑”(注:袁荣叟:《胶澳志·民社志》,第72页。);在汉口,“尺地寸天,huán①huì②日密,中西厂肆,角胜争奇”(注:民国《夏口县志·序》。);在上海除了兴建了大量西式建筑外,还出现了西洋建筑风格影响下的中国民居——里弄房屋。受上海影响,汉口、南京、福州、天津、青岛等地也相继在租界、码头、商业中心附近建成了里弄住房。此外,与西式建筑的引进,钢铁、水泥、机制砖瓦、建筑五金、自来水、电灯等也大量应用。使近代中国居民尤其城市居民的居住习俗发生重大变化。 出行习俗的变化:出行习俗是与交通工具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在传统社会,代步工具主要是马车、牛车、肩舆(轿子)、木船以及骑马、骑驴、骑骆驼等。其共同特点是多用畜力、人力或自然力,速度慢、活动范围小。交通落后,必然造成社会的落后。在近代,随着西方的火车、轮船、电车、汽车、自行车、摩托车等的引入,逐渐导致了中国传统交通工具的变革。人们出行一下子就由“乡人”而变成“国人”。汽车兴起后,“男女授受不亲”的陈腐观念被打破了“男女杂坐不以为嫌”(注:民国《夏口县志》卷二,风土志。)。使传统的交往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 节日习俗的变化:中华民族的节日习俗独具特色,近代的岁时令节从总体上仍然沿袭自古以来的民间形成的节庆习俗,如元旦(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腊八节等,但这些节日是依据传统历法而来,属于封建农业文明的产物,且多有传统民间信仰色彩,因此,它有不适应近代工业社会的落后性也是非常明显的。清末已有改历的呼吁,梁启超于1910年就撰写《改用太阳历法议》一文,主张采用太阳历代替阴历(注:梁启超:《饮冰室合集》文集25,〔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1-2页。)。民国政府成立后,断然于1912年1月2日宣布全国改用阳历,以求与国际上通行历法相一致。改历后,必然引起岁时节日习惯的变化。首先就是一些有意义的新式节日、纪念日相继出现在人们的政治生活和日常生活之中。民国初年的新纪念日除了民国成立日(元月1日)和国庆(10月10日)纪念以外,还有革命先烈纪念日(3月29日)、国耻日(5月9日)、植树节(清明节)等,二三十年代又有了国际妇女节(3月8日)、儿童节(4月4日)、国际劳动节、学生运动纪念节(5月4日)、教师节(8月27日)等等。特别是受西俗影响,圣诞节、情人节等也在城市中普及。这些都为中国的节日时令习俗增添了异彩。婚丧习俗的变化:婚礼是标志与庆贺结婚的民俗形式。近代汉族主要的婚姻形态仍然是封建包办买卖婚姻。受男女平等观念以及西方婚俗的影响,19世纪五六十年代,少数与外国人交往密切的士大夫中有用西礼结婚的现象,“前日为春甫婚期,行夷礼”(注:上海人民出版社编:《清代日记汇抄》,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250页。)。光绪年间,在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出现了婚姻论财不问门第的现象,西式婚礼渐有影响。19世纪末20世纪初,文明结婚形式在大城市及沿海通商口岸开始流行,“光宣之交,盛行文明结婚,倡于都会商埠,内地亦渐行之”(注:徐珂:《清稗类钞》第5册,〔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1987-1988页。)。文明结婚,除婚礼地点不在教堂,不用牧师主婚外,许多仪式大致从西礼中移植过来,虽然杂有中国传统婚礼的某些内容,但精神和形式上基本上是西方化的。总之,近代在通商口岸及沿海城镇“文明结婚”的流行,毕竟反映出中国婚俗的变化,代表着晚清婚俗变化的正确方向。我是幸运的,生活在一个科学技术发达的现代化社会里,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给我们的生活、学习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方便和快捷,我们的生活每天都在发生着新的变化。 那么二十年前,甚至三十年前的生活是怎样的呢?那得从父母的回忆中去寻找答案。听说爸爸小时候,家里唯一的家用电器是爷爷当时视若珍宝的半导体收音机。家里没有自来水,每天要到两公里远的大河边挑水。电灯每天只能用两三个小时,光线弱得跟萤火虫差不多。一到夏天,各家各户都会到大街口乘凉,因为当时根本就没有电风扇。说到穿就难以想象了,爸爸说当时买衣服,买布料都要凭一种叫“布票”的东西,只有到过年的时候,才能穿上新衣服,而且只有蓝和绿两种颜色。去县城一天只有一趟车,拥挤得像插笋子。吃的东西更简单,每天基本上都是蔬菜一个月能吃上三、五次肉就已经很不错了,粮食不够的时候就加点红薯丝之类的杂粮。听到这里,我不由得感慨:爸爸妈妈的生活怎么会是那样的呢? 我们现在的生活又是怎样的呢?就说说我家吧。我家住的是三层楼的楼房,我从小就有了子己的小书房,书房里有宽敞的书桌,明亮的台灯,还有我心爱的电子琴和各种学习用品。家里的彩电、冰箱、空调、音响、微波炉、电风扇、全自动洗衣机一应俱全。在我要查学习资料的时候,我只要打开电脑,天下尽在眼底。同学生日,或有事联系,我只用点几下鼠标,一封电子贺卡或电子邮件就搞定了。我最喜欢的就是逛超市,妈妈会给我买回一大堆的零食和漂亮的衣服。前几天,爸爸妈妈还带我去吃了自助餐和肯德基,味道真是好极了。我还听爸爸说,我们家以后还要买家用小汽车,到那时候,我们出门游玩就会更方便了。 我们家只是社会的一个缩影,时代在飞速发展着,未来的生活一定会更加美好。 今天我观看了录影形势大课堂,看到了中国的新变化,生活的新面貌。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中国的变化实在太大了,变得让人难以置信,变得让人大吃一惊。有着五千年文明历史的中国,如今已成了科技发达的国家。我们首先说说火车的事吧。 如今,中国的火车已经进行了六次大提速,今天的中国铁路位居世界第三位。其中青藏铁路是世上海拔最高,路线最长的铁路。大家都知道,青藏高原是一个特别缺氧的地方,修路工人为了祖国的繁荣昌盛,冒着生命危险终于把青藏铁路修好了,青藏铁路的诞生可是一大奇迹。火车开到了外国人断言开不到的地方。中国人是有志气,有信心,有能力的人。一个外国朋友曾经说过:"中国人从不可能变成了可能。"现在中国物资丰富,因为我们可以通过铁路运往全国各地。 现在中央人民政府还给农村的孩子免除了学杂费,现在的农村家长用不为孩子的学杂费担心了,也用不着担心孩子上不了学了。 现在的孩子就是幸福,水泥路都修到家门口了,并且用不着再住冬天漏风,雨天漏雨的棚户区了,如今已有212万平方米的棚户区消失了。俗话说得好,要致富,先修路。看吧,路修好了,从此人们都走上了致富路,奔上了小康之路。 在一些偏僻的山村,现在都实行村村通,偏僻的小山村也不例外,人们家家都买了大彩电,让那些山村的孩子也看看外面的世界吧,让那些一辈子都没出过山村的老人也感受感受外面的气息吧。 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中国的前途掌握在我们的手中,为了中国能有一个好的未来,在此,我向全中国的学生发出宣告:奋斗吧,努力吧,让我们这个有着五千年历史的中国再一次的创造奇迹,让那些瞧不起中国的人,从此对我们中国刮目相看,努力奋斗吧!

这个论文可以先在网上找找文献参考参考呀~要是还没思路的话~你也可以去看下(世界经济探索)里面的文献 ~找下自己的写作灵感

日常生活中的经济学现象小论文摘要

有一次,在上画画培训班的时候,老师告诉我们:“许多画家的画板上都只有三种颜色,红,黄,蓝,也叫三原色。我们利用这三种颜色能调出很多种不同的颜色"。听了老师的话,同学们都发出了惊奇的叫声,于是老师就叫我们试试看。我们都迫不及待地试起来。"哇,我的变成紫色了!"“咦,我的怎么变成黑色的呢?”就像变魔术似的,许多颜色都被同学们“变”了出来。“这是什么原因呀?”同学们纷纷问道。“这叫三基色原理。”老师说“三基色就是红,黄,蓝。人的眼睛对这三种颜色最为敏感,人的眼睛就像一个三色接收器,大多数的颜色可以通过红,黄,蓝三色按照不同的比例合成产生。同样绝大多数单色光也可以分解红,黄,蓝三种色光。而这三种颜色合成的颜色,不仅仅是画画,彩色电视机彩色印刷,油漆等等也是利用这个原理……”听了老师的介绍,我们才恍然大悟,原来生活中五彩缤纷的色彩是这样来的呀!太奇妙了!其实,生活中还有许多的有趣现象,比如:在喷泉中看到彩虹,冬天吃雪糕嘴会被粘住,在阳光的照射下,露珠会变成彩色的……同学们,让我们一起用善于观察,善于发现的眼睛去寻找去探索生命的奥妙吧!

用均衡原理来描述谷贱伤农现代经济学已经发展到了宏观、中观、微观多个层次,分析方式也已经由最初的定性分析过度到定量分析。初学《宏微观经济学》教程,密密麻麻的数学模型和推导让我这样的初学经济学的非专业人士望而却步。其实经济学来自生活,经济学的原理渗透了日常生活、生产的每个角落,经济学原理能够在生活中广泛地运用。人类的每一种行为都可以用经济学来解释,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不知不觉地运用着经济学的法则。比如商品的价格问题,就和商品的需求价格弹性、企业生产成本、盈利问题紧密相关。 价格的变动会引起需求量的变动。但是,不同的商品,需求量对价格变动的反应是不同的。有的商品价格变动幅度大,而需求量变动幅度小;有的商品价格变动幅度小,而需求量变动幅度大。而“谷贱伤农是我国流传已久的一种说法,它描述的是这么一种经济现象:在丰收的年份,农民的收入却反而减少了。这种似乎难以理解的现象,可以用弹性原理加以解释。”弹性理论正是要说明价格的变动比率和需求量的变动比率之间的关系。需求价格弹性是指某商品的需求量(对企业来说是销售量)变动率与其价格变动率之比。它反映了商品需求量对其价格变动反应的灵敏程度。需求量变动率与价格变动率的比值就是需求价格弹性的弹性系数。即 需求价格弹性的弹性系数=需求量变动的比率÷价格变动的比率 即需求价格弹性的计算公式为:Ed=(△Q÷Q)╱(△P÷P) =[(Q2—Q1)╱Q1]÷[(P2—P1)╱P1] 它所表明的是:当价格上升百分之一时,需求量所减少的百分数,或者当价格下降百分之一时,需求量所增加的百分数。当│Ed │<1时,称需求是缺乏弹性的。此时,需求量变动的幅度小于价格变动的幅度;当│Ed │>1时,称需求是富有弹性的,此时,需求量变动的幅度大于价格变动的幅度。 某种商品的价格变动时,它的需求弹性的大小与价格变动所引起总收益的变动情况是密切相关的。这是因为总收益等于价格乘销售量,价格的变动引起了需求量的变动,从而就引起了销售量的变动。不同商品的需求弹性是不同的,所以价格变动引起的销售量的变动是不同的,总收益的变动也就不同。 如果某商品的需求是富有弹性的,则当该商品价格下降时,需求量增加的幅度大于价格下降的幅度,从而总收益会增加;当商品价格上升时,需求量减少的幅度大于价格上升的幅度,从而总收益会减少。例如:某种商品的价格每公斤2元,销售量为1000公斤,该种商品需求弹性系数为5。如果该商品降价至每公斤8元,总收益情况如何变化? 已知:P1=2 Q1=1000 Ed=5 P2=8,设需求量变动的百分比为X。 则由Ed=[(Q2—Q1)÷Q1]÷[(P2—P1)÷P1] 5=X×0÷(8—0) 得X=25,即价格下降后销售量增加25%,所以Q2=1000×(1+25)=1250公斤。 总收益情况:TR1=P1×Q1=2×1000=2000元 TR2=P2×Q2=8×1250=2250元 TR2—TR1=250元。 所以降价后商品的总收益增加了250元。这就是富有弹性的商品“薄利多销”的原因所在。 如果某商品的需求是缺乏弹性的,则情况相反。如香烟的需求曲线缺乏弹性,因为上了瘾的烟客不会在乎价格的高低,所以价格的高低对香烟需求量的影响较小。再如:中国有句古语叫“谷贱伤农”,意思是丰收了,由于粮价的下跌,农民的收入减少。其原因就在于粮食是生活必需品,需求价格弹性小。也就是说,人们不因为粮食便宜而多吃粮食,由于丰收了而造成粮价下跌,并不会使需求量同比例的增加,从而总收益减少,农民蒙受损失。不仅如此,粮食是生活必需品,需求收入弹性也小,也就是说,人们收入提高了并不因此而增加粮食的消费。在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危机时期出现把粮食和农产品毁掉的作法,究其原因也在于粮食这种产品的需求缺乏弹性,降价不会增加需求量的大幅度的增加,只会减少总收益,所以资本家把这些农产品毁掉反而会减少损失。 相信随着学习的深入,将会学习到更多类似这些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不知不觉应用了的经济学规律,并且我们可以应用这些规律解析其中的深层原因

很多想了解经济学的人们都有一种苦恼,就是现在的经济学有太多的数学公式,尤其是高等数学的普遍应用,更使得经济学远离平民。按理说经济学就是要能够明白无误地解释发生在我们身边的各种经济现象,但是,一定要把它用高等数学的语言表达出来,大概有两个动机:一是要显示自己学问的高深;二是存心不让普通的读者看懂。  当然,我们并不反对经济学研究的数学化,对于具体经济问题的理论研究和阐述,确实需要科学的工具,但是如果是向普通的读者讲解经济学原理,那就应该像《经济学演义》那样,尽可能避开数学的表达方式。  无论如何,能够把过去我们认为高深的学问用通俗的语言和形式表达出来,在当今这个时代也算是创新了。学者们真的愿意摘下眼镜,脱了长衫,为我们写一些平民化的东西,也就很难能可贵了【 石油 】 自从海湾战争结束后,石油的价格就在不停的上涨,从战前的每桶15$到战后的42$,再后来一直到2008年突破100美元大关。石油的价格伴随着我们90后一起成长,在这段成长历程上参杂着许多经济学知识…… 1、 由于石油的价格在不断上涨,汽车的价格不得不不断下跌,因为石油和汽车是互补商品,汽油价格上涨人们减少了对汽油的需求量,即减少了对大排量汽车的使用,而汽车生产商为了让消费者购买汽车,只能选择降价处理。既体现了企业的权衡取舍,也体现了消费者的权衡取舍。 2、 在石油价格上涨、汽车价格下跌的过程中,电动车、自行车等无需使用石油的交通工具和小型节油汽车的价格再慢慢攀升,这是因为这类交通工具与大排量汽车互为替代商品,人们在减少对大排量汽车使用的同时增加了对它们的使用。 3、 由于工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石油的使用急剧上升,对环境的破坏也越来越深,温室效应、大气污染、光污染等各类污染在侵食我们的地球,终于在冰川融化的时候人们想起了保护,于是各国纷纷采取措施,努力地保护环境。其中,我国首先在海南省进行了燃油税改革的试行,试行结束后发现效果明显,于是2009年1月1日在全国范围内展开。燃油税的改革提高了汽油、柴油等的价格,利用它们价格的升高减少人们对它们的使用,既体现了人们会对激励做出反应,也体现了经济学中的平等----多用多给,少用少给。验证了《经济学原理----微观经济学分册》中第7页的“许多政策改变了人们面临的成本或利益”。二、 经济体制 我国从建国直到1978年,一直采取的是中央计划经济,由国家计划生产什么、如何生产、分配给谁。1978年后,我国实行了在政府宏观调控下的市场经济,旨在当更好的发展我国经济。当市场的“那只看不见的手”失灵时,政府就利用政府职能,对市场经济进行宏观调控,这充分体现了《经济学原理----微观经济学分册》中第一篇第一章----经济学十大原理中的原理六:市场通常是组织经济活动的一种好方法,和原理七:政府有时可以改善市场结果

这个论文可以先在网上找找文献参考参考呀~要是还没思路的话~你也可以去看下(世界经济探索)里面的文献 ~找下自己的写作灵感

日常生活中的经济学现象小论文怎么写

这个论文可以先在网上找找文献参考参考呀~要是还没思路的话~你也可以去看下(世界经济探索)里面的文献 ~找下自己的写作灵感

1、经济学:啤酒效应”原理“啤酒效应”是流通领域中一种常见的经济现象,并非啤酒行业独有。它是指由于供应链中各节点企业之间信息的不对称以及为了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造成了需求信息在供应链内部的传递过程中失真的经济现象。在一条供应链上,由于信息传递的失控,零售商对需求乐观,于是追加订货;零售商的提高需求又大大刺激了生产商,生产商的行为又更大地刺激了原料供给商。也就是说信号在逆向传递的过程中被不断放大了,消费者的需求可能只需要10瓶,但零售商的订单使得生产商对需求盲目乐观,造成了好象需要100瓶的印象,而生产商向上游供给商的大量订货又给原料商造成好象需要1000瓶的印象。反之,当需求缩减的时候也是一样。现在的房地产市场,就经常能看到“啤酒效应”的影子。由于房地产市场信息的失真,使开发商对房地产市场的预期充满信心,疯狂拍地,致使地价一路飙升,房价也随之大幅上涨。在消费者“买涨不买跌”心理的影响下,房地产销售面积连年提升。投资者见房地产市场一片红火,又会加大投资,给房地产市场注入新的资金,使房地产开发商对未来的房地产发展更加充满信心,于是再度疯狂竞拍土地,就这样在“啤酒效应”中形成恶性循环,将房地产行业的泡沫越吹越大。房价与房子的真实价值严重背离,最终泡沫如果破灭,必然会引起房价下跌,房地产市场的投资者及开发商都将在这场“啤酒效应”引发的循环中尝到恶果。“啤酒效应”原理告诉我们,企业在进入市场时不能太过于盲目,要先做好市场需求量的调查,以免因为盲目乐观而造成资源浪费和不必要的损失。2、“蛛网理论”原理“蛛网理论”又叫“丰收悖论”,是市场经济中一种比较奇怪的现象,是指某些商品的价格与产量变动相互影响,引起规律性的循环变动的理论。1930年由美国的舒尔茨、荷兰的J丁伯根和意大利的里奇各自独立提出。由于价格和产量的连续变动用图形表示犹如蛛网,1934年英国的卡尔多将这种理论命名为蛛网理论。和古典经济学理论相反,蛛网理论证明了在一定的假设下,市场均衡被打破后,经济系统不一定能够自动恢复均衡的经济现象。该假设是,第一,完全竞争,每个生产者都认为当前的市场价格会继续下去,自己改变生产计划不会影响市场;第二,价格由供给量决定,供给量由上期的市场价格决定;第三,生产的商品不是耐用商品。这些假设表明,蛛网理论主要用于分析农产品。因此,对于蛛网理论带来的丰产不丰收现象。我们也可以这么理解:在完全竞争且价格由供给量决定的农产品市场,当某年某种农产品价格上涨给农民带来很大利润时,第二年就会有大量的农民选择种植这种作物,于是一时间,市场上该种农产品供大于求,价格急剧下跌。农民辛苦一年虽然在产量上获得了大丰收,但是并没有使收入增加。这也是为什么近年来许多农民离开土地走向城市打工的主要原因。总之,农民没有准确预测市场的能力,种植农作物很容易受历史经验及他人影响而盲目跟风,最终白白辛苦却得不到预期的收入。为了消除或减轻农产品市场出现的蛛网型波动的现象,一方面需要政府运用支持价格或限制价格之类的经济政策对市场进行干预,另一方面利用市场本身的调节作用机制进行调节,如发展特色农业和运用期货市场进行调节。3、“帕金森定律”原理“帕金森定律”就是官僚主义现象在经济学中的称呼,也可称之为“官场病”、“组织麻痹病”或者“大企业病”,源于英国著名历史学家诺斯古德·帕金森1958年出版的《帕金森定律》。帕金森在书中阐述了机构人员膨胀的原因及后果:一个不称职的官员,可能有三条出路,第一是申请退职,把位子让给能干的人;第二是让一位能干的人来协助自己工作;第三是任用两个水平比自己更低的人当助手。这第一条路是万万走不得的,因为那样会丧失许多权利;第二条路也不能走,因为那个能干的人会成为自己的对手;看来只有第三条路最适宜。于是,两个平庸的助手分担了他的工作,他自己则高高在上发号施令,他们不会对自己的权利构成威胁。两个助手既然无能,他们就上行下效,再为自己找两个更加无能的助手。这样一来,本应一个人做的工作量就会分摊给7个人。如此类推,就形成了一个机构臃肿,人浮于事,相互扯皮,效率低下的领导体系。帕金森还发现,在一个组织中,机构和人员的增加并不完全来自现实工作的需要,而是有它自身的需要,有它自身的法则。管理活动本身会制造工作,增加人手会制造出功能重叠、互相扯皮的管理体系,从而使工作目标不明确、不紧凑、进而导致工作效率低下。帕金森得出结论:在行政管理中,行政机构会像金字塔一样不断增多,行政人员会不断膨胀,每个人都很忙,但组织效率越来越低下。因此,这条定律又被称为“金字塔上升”现象。在现实生活中,“帕金森定律”十分常见,无论是哪个国家,只要存在机构,存在不称职的管理者,存在自我完善的需要,就一定会存在“帕金森定律”。“帕金森定律”在世界范围内的广泛流传,深刻揭示出了人们对于这种权力扩张引发的人浮于事、效率低下等“官场传染病”的深恶痛绝。官僚主义从来不是一个国家一个时间段的产物,它像被热火烤化了的牛皮糖一样紧紧地粘上了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帕金森定律”给组织带来的种种恶果不容小觑,要想从根本上解决“帕金森定律”的症结,就必须建立一套合理的用人制度。招聘员工要公开和透明,以防别有用心的人为了保住自己的领导岗位而招聘庸才;同时要对已经入职的员工就劳动分配率和人事费用率两项指标进行考核,时刻关注“帕金森定律”是否已经偷偷地在组织中起作用。4、“劣币驱逐良币”原理这种现象可类比经济学一个很著名的原理,“劣币驱逐良币”。目前,最通俗的解释是:当你的钱包里有一张崭新的百元钞票和一张破旧的百元钞票时,你总是倾向于把那张破旧的先花出去。久而久之,流通中的货币越来越破旧,新钱却没有花出去,仍然呆在钱包里,于是劣币驱逐了良币。“劣币驱逐良币”原本是说:古时候,因为铸造货币工艺的差别很大,人们就倾向于将那些足值的“良币”收藏起来,并试图将那些成色差的“劣币”转让给他人,这样市场上就同时流通着劣币和良币,且劣币得不到有效地制止和惩罚,如此循环,良币就会被驱逐出市场,质量差的货币反而在市场上流通了。在现今社会中,大家可以不必担心“劣币驱逐良币”,人们虽然会排斥残币,但是对于新币的收藏偏好并没有古代那么强烈,或者说,即便收藏了新币,也不能兑换更高价值的东西。并且,钞票的更新成本并不算高,市场上的残币大都被商业银行收集起来,送交到人民银行销毁了。当今,“劣币驱动良币”的现象已经被广泛引申到各个领域,人们用这一法则来泛指价值不高的东西会把价值较高的东西挤出流通领域,这个“劣胜优汰”的淘汰定律。可以引申出不同版本:1)官场的劣币驱动良币是“贪官排挤清官”;2)婚姻市场的劣币驱动良币是“丑女先嫁,美女成为剩女”;3)在信用领域的劣币驱动良币,就是“格雷欣法则”即“失信者得利,守信者失利”的现象。5、“罗森塔尔效应”原理“罗森塔尔效应”也叫做人际期望效应,这是期望心理中的共鸣现象,指人们基于对某种情境的知觉而形成的期望或预言,会使该情境产生适应这一期望或预言的效应。它源于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等人于1968年做过一个著名实验。罗森塔尔等人到一所小学,在一至六年级各选三个班的儿童进行煞有介事的“预测未来发展的测验”,然后实验者将认为有“优异发展可能”的学生名单通知教师。其实,这个名单并不是根据测验结果确定的,而是随机抽取的。他们是以“权威性的谎言”暗示教师,从而调动了教师对名单上的学生的某种期待心理。他们8个月后,再次智能测验的结果发现,名单上的学生的成绩普遍提高,教师也给了他们良好的品行评语。再后来这18人全都在不同的岗位上干出了非凡的成绩。这个实验取得了奇迹般的效果,人们把这种通过教师对学生心理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使学生取得教师所期望的进步的现象,称为“罗森塔尔效应”,习惯上也称为皮格马利翁效应。(皮格马利翁是古希腊神话中塞浦路斯国王,他对一尊少女塑像产生爱慕之情,他的热望最终使这尊雕像变为一个真人,两人相爱结合)。教育实践也表明:如果教师喜爱某些学生,对他们会抱有较高期望,经过一段时间,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关怀、爱护和鼓励;常常以积极态度对待老师、对待学习以及对待自己的行为,学生更加自尊、自信、自爱、自强,诱发出一种积极向上的激情,这些学生常常会取得老师所期望的进步。相反,那些受到老师忽视、歧视的学生,久而久之会从教师的言谈、举止、表情中感受到教师的“偏心”,也会以消极的态度对待老师、对待自己的学习,不理会或拒绝听从老师的要求;这些学生常常会一天天变坏,最后沦为社会的不良分子。尽管有些例外,但大趋势却是如此,同时这也给教师敲响了警钟。你期望什么,你就会得到什么,你得到的不是你想要的,而是你期待的。只要充满自信的期待,只要真的相信事情会顺利进行,事情一定会顺利进行,相反的说,如果你相信事情不断地受到阻力,这些阻力就会产生,成功的人都会培养出充满自信的态度,相信好的事情会一定会发生的。赞美、信任和期待具有一种能量,它能改变人的行为,当一个人获得另一个人的信任、赞美时,他便感觉获得了社会支持,从而增强了自我价值,变得自信、自尊,获得一种积极向上的动力,并尽力达到对方的期待,以避免对方失望,从而维持这种社会支持的连续性。扩展资料:经济学起源:人类经济学起源于中国古代以经世致用为代表的价值观,均富、损有余而补不足为代表的平等观,交相利、义利统一为代表的生产关系观,通功易事为代表的贸易观,农本工商末为代表的产业观等等早期经济思想。中国古代早期经济思想虽然比较零散,分见于不同的思想家,但从综合来看比斯密《国富论》更完整系统,包含了人类经济思想发展的所有萌芽;从人类经济学发展的内在逻辑来看,包括斯密《国富论》在内的所有西方经济学都是中国古代经济思想的抽象发展。中国古代早期经济思想和后来西方经济学的发展为中国经济学实现更高层次的综合、建构人类一般的科学经济学体系打下良好基础。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经济学

生活中的经济学  提起经济学,不少人总会将其与枯燥、深奥划上等号。其实,就像经济学家可以通过大街上女孩子裙子的长短来分辨经济景气程度一样,生活中的不少事情用经济学的眼光来看,又是另外一番风景。  笔者每天回家,都要在一个车站起点站候车,总能看见一个卖报的老伯,时常在他那买份报纸,也就熟络起来。一天晚上回家,卖报老伯也搭上了这部公车,正好坐在笔者身边,便和他闲聊起来,健谈的老伯谈起了在车站卖报纸的经历。  原来,老伯前几年下岗了,日子过得紧巴巴的,便打算卖报赚点钱。经过挑选,发现这个车站的人流量大,可是附近已经有了两个报摊。老伯脑筋一转,就决定不设摊,直接在等车的人群和车厢中卖。为此,他先和车站管理员套起了近乎,每天给车站办公室送几份报纸,逮着机会就诉诉苦。结果,管理员一心软,主动提出让他到车站来卖报纸。当然,那几份报纸老伯都不会忘记送。  卖了一段时间后,老伯发现:等车的人中一般男青年喜欢买报纸、有重大新闻时报纸卖得特别好。于是,他开始了相应的调整,增加了体育类报纸;每天叫卖报纸时,也不再喊什么“晨报、晚报、足球报要吗?”而是根据新闻事件来叫:“中国足球队兵败如山倒、刘翔火拼周杰伦等等。”果然,这一招十分见效,不少原先没打算买的人都纷纷解囊。  我们不妨尝试用经济的语言来解读以上的做法,那就是:和车站管理员套近乎、送报纸——制定公关策略,公共关系的建立和维护;不设摊,在等车人群和车厢中卖报——差异化营销,进行渠道创新,变店铺销售为直销;改变叫卖方式——通过销售数据和产品分析,实现自己独有的销售方式——这正是目前国内营销界炒得红火的USP(Unique Selling Proposition独特的销售主张的英文简写)概念。  最后,老伯还说,他打算进些畅销的杂志,改变目前只卖报纸的局面。对此的经济解读可以是:产品线延伸,实现产品的多元化。  其实,经济学也是平易近人的。

有一次,在上画画培训班的时候,老师告诉我们:“许多画家的画板上都只有三种颜色,红,黄,蓝,也叫三原色。我们利用这三种颜色能调出很多种不同的颜色"。听了老师的话,同学们都发出了惊奇的叫声,于是老师就叫我们试试看。我们都迫不及待地试起来。"哇,我的变成紫色了!"“咦,我的怎么变成黑色的呢?”就像变魔术似的,许多颜色都被同学们“变”了出来。“这是什么原因呀?”同学们纷纷问道。“这叫三基色原理。”老师说“三基色就是红,黄,蓝。人的眼睛对这三种颜色最为敏感,人的眼睛就像一个三色接收器,大多数的颜色可以通过红,黄,蓝三色按照不同的比例合成产生。同样绝大多数单色光也可以分解红,黄,蓝三种色光。而这三种颜色合成的颜色,不仅仅是画画,彩色电视机彩色印刷,油漆等等也是利用这个原理……”听了老师的介绍,我们才恍然大悟,原来生活中五彩缤纷的色彩是这样来的呀!太奇妙了!其实,生活中还有许多的有趣现象,比如:在喷泉中看到彩虹,冬天吃雪糕嘴会被粘住,在阳光的照射下,露珠会变成彩色的……同学们,让我们一起用善于观察,善于发现的眼睛去寻找去探索生命的奥妙吧!

日常生活中的经济学现象小论文开头怎么写

保护环境 小小绿叶,大大世界。保护环境,还地球一片纯净的绿色。 你们也知道,地球是我们的家园,环境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人类大量的消耗水资源和污染环境,已经把一个美丽的地球毁的不象样了。水渐渐少了,好多动植物濒临灭绝……这一切都是因为人类不注意保护环境造成的。 恩格斯说:“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难道不是么?海洋生态破坏,例如工程建设和渔业生产,例如全球气候变暖和海平面上升甚至发生海啸,都会使海洋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和改变。等等 还有破坏环境使其后果也有很多,沙漠化、生态破坏、气候变化等,但是最直接的是影响到了我们的身体健康。 气温上升导致冰川融化、生物不断灭绝,人类不断砍伐树木、臭氧层出现空洞……这些情况都来自“厄尔尼诺现象”。这些现象不断地暗示我们:拯救地球吧!保护环境已迫在眉睫! 首先,保护环境,从我做起,我提出一下建议: 1 使用布袋 2 尽量乘坐公共汽车 3 倡步行,骑单车 4 一水多用 5随手关灯,节约用电 6拒绝使用一次性物品 7节省纸张,回收废纸 对于保护环境,需要做的事情实在太多了。许多事情当然必须由国家和政府来做宏观调控。 做为新时代的高中生应该在这个社会,应该有一份职责保护环境。 保护环境,刻不容缓。自己在随便更改吧,望采纳

有一次,在上画画培训班的时候,老师告诉我们:“许多画家的画板上都只有三种颜色,红,黄,蓝,也叫三原色。我们利用这三种颜色能调出很多种不同的颜色"。听了老师的话,同学们都发出了惊奇的叫声,于是老师就叫我们试试看。我们都迫不及待地试起来。"哇,我的变成紫色了!"“咦,我的怎么变成黑色的呢?”就像变魔术似的,许多颜色都被同学们“变”了出来。“这是什么原因呀?”同学们纷纷问道。“这叫三基色原理。”老师说“三基色就是红,黄,蓝。人的眼睛对这三种颜色最为敏感,人的眼睛就像一个三色接收器,大多数的颜色可以通过红,黄,蓝三色按照不同的比例合成产生。同样绝大多数单色光也可以分解红,黄,蓝三种色光。而这三种颜色合成的颜色,不仅仅是画画,彩色电视机彩色印刷,油漆等等也是利用这个原理……”听了老师的介绍,我们才恍然大悟,原来生活中五彩缤纷的色彩是这样来的呀!太奇妙了!其实,生活中还有许多的有趣现象,比如:在喷泉中看到彩虹,冬天吃雪糕嘴会被粘住,在阳光的照射下,露珠会变成彩色的……同学们,让我们一起用善于观察,善于发现的眼睛去寻找去探索生命的奥妙吧!

生活的变迁——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 神舟七号胜利返航了,三位航天员满面笑容走出返回舱。神舟七号载人航天飞行圆满成功,实现了我国空间技术发展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跨越,是中国人民攀登世界科技高峰的又一伟大壮举,也是献给伟大祖国60岁华诞的珍贵礼物和诚挚祝福。 今年,在新中国的发展史上很不寻常。面对严峻挑战和困难,我国经济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发展,各项社会事业稳步向前推进,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顽强拼搏,共克时艰,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道路上迈出了新(来自公/文:有约)的步伐,取得了新的成就。今年以来,我国相继发生雨雪冰冻灾害、四川汶川大地震等重大自然灾害。特别是四川汶川大地震发生后,全国人民展开了气壮山河、感天动地的斗争,形成了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畏艰险、百折不挠,以人为本、尊重科学的伟大抗震救灾精神。这种精神弥足珍贵,激励着灾区人民坚定信心勇气,重建美好家园;鼓舞着全国人民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而努力奋斗。 北京奥运会和残奥会的成功举办,实现了中华民族的百年梦想。中国运动员以出色的竞技能力和顽强的拼搏精神夺得金牌总数第一,创造了历史最好成绩。开、闭幕式表演、赛事组织工作、志愿者服务、场馆设施和中国人民的精神风貌,给世界留下深刻美好的印象,赢得了国际社会的高度评价,更收获了一笔丰厚的物质精神财富。北京奥运会,使世界进一步了解中国,中国进一步走向世界。北京奥运会和残奥会的成功举办,标志着中华民族以崭新的姿态屹立世界的东方,中国人民正满怀豪情走向更加光明灿烂的未来。 在这不寻常的一年里,有多少悲壮,有多少感动,有多少梦想,有多少光荣,铭记在中国人民的心里,写进了共和国的历史画卷。我们深深地感受到,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定沉着,统揽全局,驾驭各种困难和复杂的局面,克服各种艰难险阻,是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我们深深地感受到,改革开放是中国实现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回首30年,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以一往无前的进取精神和波澜壮阔的创新实践,谱写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顽强奋进的壮丽史诗,中国人民的面貌、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神七一飞冲天,奥运成功举办,这些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辉煌成就,令中国人民倍感自豪,人们发自内心地赞叹:共产党好,社会主义好,改革开放好。 我们已经取得了光荣伟大的成就,我们必将书写更加雄伟壮美的篇章。中国正站在一个新的发展起点上。对中华民族来说,抓住并用好重要的战略机遇期,促进科学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符合亿万人民的根本利益,也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战略任务。我们要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努力在继续解放思想上迈出新步伐,在坚持改革开放上实现新突破,在推动科学发展上取得新进展,在促进社会和谐上见到新成效,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局面、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 祝愿伟大的祖国繁荣富强,祝愿全国各族人民幸福安康 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一、近代民俗变迁的基本脉络 近代民俗变迁是近代社会变迁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与近代社会转型相始终。近代民俗变迁涉及到社会各个角落、各个层面。以下从礼仪、消费、服饰、饮食、居住、出行、节日、婚丧等八个方面进行概括,大致可以窥见近代民俗变迁的基本脉络。 礼仪习俗的变化:在鸦片战争以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传统的社交礼俗和祭典礼俗,包括称谓、见面礼等仍在社会上占据主导地位。人们见面要行作揖、拱手、跑拜、请安等礼。跪拜本是互相致意的姿势,但在封建时代成为敬重、臣服的一种礼节,以体现封建社会的等级尊卑,跪拜主要对尊长,最隆重的是行三跪九叩大礼,平辈之间一般用作揖、拱手方式即可。与此相适应还有一套“大人”、“老爷”、“太太”、“老太太”等称谓。然而,开国以后,在沿海通商地区,受西方平等观念影响,先是在新式知识分子内部,逐渐采用握手、鞠躬等见面方式,并且用“先生”、“女士”、“小姐”、“同志”取代了先前的称谓。1912年民国成立后,明令祭孔时“除去拜跑之礼,改行三鞠躬,祭服则用便服。”(注:《丁祭除去拜跪》,〔上海〕《申报》1912年3月5日。)不久,又明令废除社交中实行的叩拜、相揖、请安、拱手等旧礼节,改行鞠躬礼为主。同年8月17日,民国政府公布了《礼制》,用法律的形式,确立了新式礼节的合法地位(注:《东方杂志》第9卷第4号,1912年9月。)。行鞠躬礼,使用“先生”、“君”的称呼,反映出近代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关系。总之,脱帽、靶躬、握手、鼓掌等新礼俗逐渐成为中国通常的“文明仪式”、“文明礼”,反映出社会礼俗的进步趋向。此外,在城市中交际舞的流行、生日聚会以及同事宴请等,都反映出近代交际习俗的新变化。 消费习俗的变化:近代西方资本主义的侵入以及中国新式商业的产生和迅速发展,对传统消费习俗产生巨大冲击,并直接导致了消费习俗的变迁。在鸦片战争后的道光年间,享用洋货在上层社会已渐成时尚,不过开始仅限于通商口岸等少数地区和官僚富裕之家,到19世纪末,随着通商口岸增加到70余个,于是洋货消费遍及各阶层,即使在云南交通偏僻之地的商店里,也可见到不少洋货,包括各种哈剌呢、哔叽、羽纱、法兰绒、钟表、玻璃等,一应俱全,而且其售价“并非贵得惊人”(注:姚镐编:《中国近代对外贸易史料》,〔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1106-1107页。)许多“农民亦争服洋布”,中产之家更是“出门则官纱纺绸不以为侈”,“一般青年均羔裘如膏矣”(注:宋延斋:《蒲圻乡士志》,转引自严昌洪:《中国近代社会风俗史》,浙江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82页。)。此外,赛马、赛船、网球、足球、西餐、啤酒、西式点心、西式饮料、业余剧社、公园、室内音乐会、电影、电灯、电话、自来水、邮政、电车等西式生活方式无不影响到中国人消费方式的改变,使中国人消费结构、消费内容均发生重大改变。此外,以上海为例,色情消费、游乐消费也成为商人、富人等消费方式中的重要内容。服饰习俗的变化:中国服饰习俗源远流长,各时代都有绚丽多彩的服饰。至清代中国服饰则多以长袍马褂为主,女子则穿旗袍。民谚有“孔雀翎,马蹄袖”之说。服饰具有体现等级森严、褒衣博带特点,这些弊端与近代人的平等要求以及日益加快的生活节奏很不协调。为此,部分中国人开始接受西式服饰。在19世纪50年代,香港、广州即有人模仿洋人打扮,华商更多有穿洋装者。戊戌时期康有为力倡“易服”。20世纪初,当时青年穿西服的人渐多起来。1903年胡汉民任教的广西梧州中学允许学生可以在岁时年节“披洋衣揖孔孟”(注:《胡汉民自传》,〔北京〕《近代史资料》1981年第2期。),可见在学生中穿洋服的人已不在少数。当时的出“洋”留学生更多着洋装。清亡后,曾出现过“洋装热”,在通都大邑,人们“趋改洋服洋帽,其为数不知凡几”(注:《潘月樵请用国货》,〔上海〕《申报》1912年3月4日。),在偏远小城,“文武礼服,冠用毡也,履用革也,短服用呢也,完全欧式”(注:民国《慈利县志》卷17,风俗。)。此外,洋式衬衣、绒衣、针织衫、西裤、纱袜、胶鞋、皮鞋等都渐渐普及推广,总之,中国服饰中的西方因素不断增加。值得一提的是,中山装则是近代中西服饰合璧的最典型标志。 在广义的服饰民俗中,穿着和“打扮”是有机的统一体。例如纹身、化妆、发式、饰物、缠足等。鸦片战争前后,西方人到中国,首先看到的就是蓄着长辫子的男人和裹着小脚的女人,“许多年来,全欧洲都认为中国人是世界上最荒谬最奇特的民族;他们的剃发、蓄辫、斜眼睛、奇装异服以及女人的毁形的脚,长期供给了那些制造滑稽的漫画家以题材”(注:〔英〕哈利:《太平天国革命亲历记》,王维周等译,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第51页。)。男人拖着大辫子、穿着宽大的褂袍,女人裹着小脚,这是清代中国人的基本装束。然而,19世纪80年代以后,中国人这种装束形象有了显著改观。首先,一批来华的传教士中有人首先提倡天足。维新派人士更率先反对缠足,主张放足,1883年康有为在广东南海县成立不缠足会,1896年又在广州成立不缠足会,1897年梁启超等人在上海成立不缠足会,不久不缠足会遍及东南沿海地区。戊戌变法期间,光绪皇帝还发出上谕禁止缠足。1901年慈禧太后下达了劝禁缠足的懿旨,1912年民国成立后,临时大总统孙中山下令内务部通饬各省劝禁缠足。从反对传统道德,争取妇女解放的角度看,不缠足运动带有反封建的政治意义,是一场深刻的社会革命。 辫发虽系清代男人的形象标志,但却是满族习俗同化汉族的结果,在外国人面前,却又成为中国人的民族标志了,而这种民族标志,在近代又成为与开化世界趋向短发的世界大潮相背驰的“落后”、“不开化”的标志而体现的。 戊戌时期康有为在给光绪皇帝的《请断发易服改元折》中公开要求清政府“断发”易服,一般开明人士也发出了剪辫的呼声。清政府更在1911年允许官民自由剪发了。辛亥革命爆发后,辫子陆续剪掉。当时甚至出现了众多的理发店取代了众多的“剃头匠”。连袁世凯也剪掉了辫子。民国的成立更带来了短发的普及。 饮食习俗的变化:中国是世界上饮食文化发达的国家,至清代已逐渐形成了川、粤、鲁等各种菜系以及其它各地方风味菜肴及小吃。至鸦片战争以后较长的一段时间里,中国社会的饮食习惯并未发生明显的变化,但随着西方文化的进一步渗入,西方的一些饮食也逐渐传入中国,至19世纪中叶以后西式饮食开始在一些沿海通商城市流行。1876年葛元煦注意到,开设在上海虹口一带的西餐馆有“华人间亦往食焉”(注:葛元煦等:《沪游杂记·淞南梦影录·沪游梦影》,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第30页。)。到八、九十年代,天津、北京的西餐馆也相继开设,名声愈来愈大。翻阅这一时期的《大公报》,常可看到“品升楼”、“德义楼”等“番茶馆”的广告,称它们专办“英法大菜”、“请得巧手外国厨房精调西菜”(注:《大公报》光绪二十八年5月25日、8月23日。)。北京的西餐饭店档次很高,象“六国饭店、德昌饭店、长安饭店,皆西式大餐矣”(注:胡朴安编:《中华全国风俗志》下篇卷一,上海书店1986年版,第2页。),以至官商各界人士每每出入其间。辛亥之后,在一些大城市,吃西餐成为一种时髦。海昌太憨生在《淞滨竹枝词》中写道:“番菜争推一品香,西洋风味睹先尝,刀又耀眼盆盘洁,我爱香槟酒一觞”(注:顾柄权:《上海风俗古迹考》,〔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412页。)。总之,在以“洋”为时尚中,具有西方风味的食品渐受中国人的欢迎,如啤酒、香槟酒、奶茶、汽水、冰棒、冰淇淋、面包、西点、蛋糕等皆被国人接受。说明西式饮食已引起了中国饮食习俗的较大变化,丰富了我国人民的日常生活。 居住习俗的变化:中西居住习俗差异较大,这里既有都市化程度问题,也有不同的风俗问题。皇家建筑是中国古代建筑中的杰出代表,不过它与民居存在着明显的等级差别。北京的四合院、西北高原的窑洞、南方的天井院落、西南少数民族的吊脚楼和土楼、北方草原的毡包等,都是中国传统民居的典型形态。通常中国传统民居以平房为主,这主要与中国有广阔的土地以及建筑材料、建筑技术落后有关。在近代,由于受西式建筑风格的影响以及都市化程度的提高,在一些通商口岸,中国人也开始建筑西式或半西式住宅,出现“huán①huì②多仿西式”的风尚。邓子琴在《中国风俗史》中称,“晚清园亭,亦参以西式建筑,而通都大邑,几于触目皆是矣”。在天津,小洋楼渐渐取代北方的四合院而成为当地居室建筑的新潮流;在沈阳“建筑宏丽,悉法欧西,于是广厦连云,高甍丽日,绵亘达数十里”(注:《奉天通志》卷97,礼俗三、居室。);在青岛,“市内住屋多属欧式建筑”(注:袁荣叟:《胶澳志·民社志》,第72页。);在汉口,“尺地寸天,huán①huì②日密,中西厂肆,角胜争奇”(注:民国《夏口县志·序》。);在上海除了兴建了大量西式建筑外,还出现了西洋建筑风格影响下的中国民居——里弄房屋。受上海影响,汉口、南京、福州、天津、青岛等地也相继在租界、码头、商业中心附近建成了里弄住房。此外,与西式建筑的引进,钢铁、水泥、机制砖瓦、建筑五金、自来水、电灯等也大量应用。使近代中国居民尤其城市居民的居住习俗发生重大变化。 出行习俗的变化:出行习俗是与交通工具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在传统社会,代步工具主要是马车、牛车、肩舆(轿子)、木船以及骑马、骑驴、骑骆驼等。其共同特点是多用畜力、人力或自然力,速度慢、活动范围小。交通落后,必然造成社会的落后。在近代,随着西方的火车、轮船、电车、汽车、自行车、摩托车等的引入,逐渐导致了中国传统交通工具的变革。人们出行一下子就由“乡人”而变成“国人”。汽车兴起后,“男女授受不亲”的陈腐观念被打破了“男女杂坐不以为嫌”(注:民国《夏口县志》卷二,风土志。)。使传统的交往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 节日习俗的变化:中华民族的节日习俗独具特色,近代的岁时令节从总体上仍然沿袭自古以来的民间形成的节庆习俗,如元旦(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腊八节等,但这些节日是依据传统历法而来,属于封建农业文明的产物,且多有传统民间信仰色彩,因此,它有不适应近代工业社会的落后性也是非常明显的。清末已有改历的呼吁,梁启超于1910年就撰写《改用太阳历法议》一文,主张采用太阳历代替阴历(注:梁启超:《饮冰室合集》文集25,〔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1-2页。)。民国政府成立后,断然于1912年1月2日宣布全国改用阳历,以求与国际上通行历法相一致。改历后,必然引起岁时节日习惯的变化。首先就是一些有意义的新式节日、纪念日相继出现在人们的政治生活和日常生活之中。民国初年的新纪念日除了民国成立日(元月1日)和国庆(10月10日)纪念以外,还有革命先烈纪念日(3月29日)、国耻日(5月9日)、植树节(清明节)等,二三十年代又有了国际妇女节(3月8日)、儿童节(4月4日)、国际劳动节、学生运动纪念节(5月4日)、教师节(8月27日)等等。特别是受西俗影响,圣诞节、情人节等也在城市中普及。这些都为中国的节日时令习俗增添了异彩。婚丧习俗的变化:婚礼是标志与庆贺结婚的民俗形式。近代汉族主要的婚姻形态仍然是封建包办买卖婚姻。受男女平等观念以及西方婚俗的影响,19世纪五六十年代,少数与外国人交往密切的士大夫中有用西礼结婚的现象,“前日为春甫婚期,行夷礼”(注:上海人民出版社编:《清代日记汇抄》,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250页。)。光绪年间,在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出现了婚姻论财不问门第的现象,西式婚礼渐有影响。19世纪末20世纪初,文明结婚形式在大城市及沿海通商口岸开始流行,“光宣之交,盛行文明结婚,倡于都会商埠,内地亦渐行之”(注:徐珂:《清稗类钞》第5册,〔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1987-1988页。)。文明结婚,除婚礼地点不在教堂,不用牧师主婚外,许多仪式大致从西礼中移植过来,虽然杂有中国传统婚礼的某些内容,但精神和形式上基本上是西方化的。总之,近代在通商口岸及沿海城镇“文明结婚”的流行,毕竟反映出中国婚俗的变化,代表着晚清婚俗变化的正确方向。我是幸运的,生活在一个科学技术发达的现代化社会里,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给我们的生活、学习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方便和快捷,我们的生活每天都在发生着新的变化。 那么二十年前,甚至三十年前的生活是怎样的呢?那得从父母的回忆中去寻找答案。听说爸爸小时候,家里唯一的家用电器是爷爷当时视若珍宝的半导体收音机。家里没有自来水,每天要到两公里远的大河边挑水。电灯每天只能用两三个小时,光线弱得跟萤火虫差不多。一到夏天,各家各户都会到大街口乘凉,因为当时根本就没有电风扇。说到穿就难以想象了,爸爸说当时买衣服,买布料都要凭一种叫“布票”的东西,只有到过年的时候,才能穿上新衣服,而且只有蓝和绿两种颜色。去县城一天只有一趟车,拥挤得像插笋子。吃的东西更简单,每天基本上都是蔬菜一个月能吃上三、五次肉就已经很不错了,粮食不够的时候就加点红薯丝之类的杂粮。听到这里,我不由得感慨:爸爸妈妈的生活怎么会是那样的呢? 我们现在的生活又是怎样的呢?就说说我家吧。我家住的是三层楼的楼房,我从小就有了子己的小书房,书房里有宽敞的书桌,明亮的台灯,还有我心爱的电子琴和各种学习用品。家里的彩电、冰箱、空调、音响、微波炉、电风扇、全自动洗衣机一应俱全。在我要查学习资料的时候,我只要打开电脑,天下尽在眼底。同学生日,或有事联系,我只用点几下鼠标,一封电子贺卡或电子邮件就搞定了。我最喜欢的就是逛超市,妈妈会给我买回一大堆的零食和漂亮的衣服。前几天,爸爸妈妈还带我去吃了自助餐和肯德基,味道真是好极了。我还听爸爸说,我们家以后还要买家用小汽车,到那时候,我们出门游玩就会更方便了。 我们家只是社会的一个缩影,时代在飞速发展着,未来的生活一定会更加美好。 今天我观看了录影形势大课堂,看到了中国的新变化,生活的新面貌。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中国的变化实在太大了,变得让人难以置信,变得让人大吃一惊。有着五千年文明历史的中国,如今已成了科技发达的国家。我们首先说说火车的事吧。 如今,中国的火车已经进行了六次大提速,今天的中国铁路位居世界第三位。其中青藏铁路是世上海拔最高,路线最长的铁路。大家都知道,青藏高原是一个特别缺氧的地方,修路工人为了祖国的繁荣昌盛,冒着生命危险终于把青藏铁路修好了,青藏铁路的诞生可是一大奇迹。火车开到了外国人断言开不到的地方。中国人是有志气,有信心,有能力的人。一个外国朋友曾经说过:"中国人从不可能变成了可能。"现在中国物资丰富,因为我们可以通过铁路运往全国各地。 现在中央人民政府还给农村的孩子免除了学杂费,现在的农村家长用不为孩子的学杂费担心了,也用不着担心孩子上不了学了。 现在的孩子就是幸福,水泥路都修到家门口了,并且用不着再住冬天漏风,雨天漏雨的棚户区了,如今已有212万平方米的棚户区消失了。俗话说得好,要致富,先修路。看吧,路修好了,从此人们都走上了致富路,奔上了小康之路。 在一些偏僻的山村,现在都实行村村通,偏僻的小山村也不例外,人们家家都买了大彩电,让那些山村的孩子也看看外面的世界吧,让那些一辈子都没出过山村的老人也感受感受外面的气息吧。 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中国的前途掌握在我们的手中,为了中国能有一个好的未来,在此,我向全中国的学生发出宣告:奋斗吧,努力吧,让我们这个有着五千年历史的中国再一次的创造奇迹,让那些瞧不起中国的人,从此对我们中国刮目相看,努力奋斗吧!

很多想了解经济学的人们都有一种苦恼,就是现在的经济学有太多的数学公式,尤其是高等数学的普遍应用,更使得经济学远离平民。按理说经济学就是要能够明白无误地解释发生在我们身边的各种经济现象,但是,一定要把它用高等数学的语言表达出来,大概有两个动机:一是要显示自己学问的高深;二是存心不让普通的读者看懂。  当然,我们并不反对经济学研究的数学化,对于具体经济问题的理论研究和阐述,确实需要科学的工具,但是如果是向普通的读者讲解经济学原理,那就应该像《经济学演义》那样,尽可能避开数学的表达方式。  无论如何,能够把过去我们认为高深的学问用通俗的语言和形式表达出来,在当今这个时代也算是创新了。学者们真的愿意摘下眼镜,脱了长衫,为我们写一些平民化的东西,也就很难能可贵了【 石油 】 自从海湾战争结束后,石油的价格就在不停的上涨,从战前的每桶15$到战后的42$,再后来一直到2008年突破100美元大关。石油的价格伴随着我们90后一起成长,在这段成长历程上参杂着许多经济学知识…… 1、 由于石油的价格在不断上涨,汽车的价格不得不不断下跌,因为石油和汽车是互补商品,汽油价格上涨人们减少了对汽油的需求量,即减少了对大排量汽车的使用,而汽车生产商为了让消费者购买汽车,只能选择降价处理。既体现了企业的权衡取舍,也体现了消费者的权衡取舍。 2、 在石油价格上涨、汽车价格下跌的过程中,电动车、自行车等无需使用石油的交通工具和小型节油汽车的价格再慢慢攀升,这是因为这类交通工具与大排量汽车互为替代商品,人们在减少对大排量汽车使用的同时增加了对它们的使用。 3、 由于工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石油的使用急剧上升,对环境的破坏也越来越深,温室效应、大气污染、光污染等各类污染在侵食我们的地球,终于在冰川融化的时候人们想起了保护,于是各国纷纷采取措施,努力地保护环境。其中,我国首先在海南省进行了燃油税改革的试行,试行结束后发现效果明显,于是2009年1月1日在全国范围内展开。燃油税的改革提高了汽油、柴油等的价格,利用它们价格的升高减少人们对它们的使用,既体现了人们会对激励做出反应,也体现了经济学中的平等----多用多给,少用少给。验证了《经济学原理----微观经济学分册》中第7页的“许多政策改变了人们面临的成本或利益”。二、 经济体制 我国从建国直到1978年,一直采取的是中央计划经济,由国家计划生产什么、如何生产、分配给谁。1978年后,我国实行了在政府宏观调控下的市场经济,旨在当更好的发展我国经济。当市场的“那只看不见的手”失灵时,政府就利用政府职能,对市场经济进行宏观调控,这充分体现了《经济学原理----微观经济学分册》中第一篇第一章----经济学十大原理中的原理六:市场通常是组织经济活动的一种好方法,和原理七:政府有时可以改善市场结果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