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百科

关于计量器具的论文题目怎么写高中

发布时间:2024-07-08 12:55:38

关于计量器具的论文题目怎么写高中

去中国衡器网看看吧!

计量关系民生、关系经济秩序、关系质量发展。

浅谈计量工作在企业中的作用摘要」文章介绍计量是科学发展的技术基础,同时科学技术的发展又促进计量的技术进步,而且计量的进步又为企业提高经济效益提供了技术保障。【关健词〕工业企业;计量;作用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迅速推进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完善,计量工作越来越得到人们的广泛重视。计量在企业的技术进步、提高经济效益、企业经营管理、企业经济运行等方面起着什么作用,又将如何发挥其作用,本文谈点自己的看法。1计t在企业技术进步中的重要作用企业的技术进步,是指能使一定的投人产出更多更好产品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许多影响因素共同发生作用。包括技术发明、技术开发和技术推广、提高装备水平、改造工艺、提高劳动者的素质、提高管理决策水平等等。计量工作在这些方面都起着重要作用。1计t为技术进步提供科学的认识方法和手段企业技术进步的途径主要是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的操作方法和管理办法。它的目的是提高产量、节约能源、降低材料消耗、提高产品质量、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成本等,也就是要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为了谋求技术进步,必须对企业的各项经营活动进行调查研究。计量检测是对企业调查对象进行科学性认识的方法和手段,在企业中计量检测所提供的数据是全面的,它可以反映出供、产、销的各个环节及经营管理的全部情况。企业的技术进步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得到信息的质量、数量和效果。计量检测的过程是一个创造信息的过程,它所提供的数据构成了反映企业基本情况的信息流,具有实际的使用价值。企业通过对这些信息的分析整理,就可以发现生产、管理中的各类问题,以便采取有效的改进措施,实现技术进步。2计t是企业技术进步的一个孟要方面企业计量工作是技术进步的基础,是因为它为企业的生产全过程提供科学的认识方法和手段,同时,又是科学技术的一个特殊领域,具有监督企业经济运行的特殊职能,这一职能是通过有效的计量管理来实现的。因此,提高企业计量水平对加强计量管理和完善检测体系,起着重要的作用。2计t是实现材料核算、降低成本的基本保证企业要生存、发展,追求的目标是提高经济效益。大宗物料进、出厂计量器具要合理配备,避免进出厂物料亏损而带来不应有的经济损失,这项1_作直接关系到企业的成本投入。例如我盐湖集团在盐化一L;行业中是一个特殊行业,生产的产品是氯化钾,而原材料是以光卤石和成矿卤水为主,它的特点是卤水浓度高、易结晶、具有很强的腐蚀性,对卤水的计量问题始终解决不了。我们年生产100万t氯化钾产品,需卤水量在3亿m3以上,每个公司之间是供需关系,在没有采用准确的计量检测手段之前,供卤水只能采取以泵的流量出力大小来估算卤水量,至使一方的经济利益受到很大的损失。针对这一问题,我们研究决定投运了3台明渠式超声波流量计,进行流量测量,彻底解决了卤水计量不准确的问题。超声波流量计投运一年使用正常。经测算、比对,原使用的每台泵抽卤流量按85%计算,而实际它的出力能力只达到75%,两者之间的误差在10%,每年供方给需方多算1300万m3卤水,每lm3卤水按6元计算,折合人民币780万元。通过完善计量检测,以科学计量为手段,用最小的投人带来了最大的经济效益,堵住了效益流失漏洞,降低了成本,提高了企业经济效益,同时也得到了领导对计量工作的高度重视。3计t在经济运行中的监督保证作用企业的生产、技术、财务活动,构成了企业经济活动的整体。企业经济活动的目的是要不断提高经济效益,创造更多更好的产品。企业必须按照国家规定的方针、政策和计划进行经济活动,国家按照一定的程序对其进行监督。而企业内部在经济运行中各个环节的活动,也必须实行自我监督。计量就是实行监督的有效手段。计量在企业中的每一项具体工作作为技术基础,服务于生产的各个部门、各个环节,作为一个完整的系统,计量工作形成了一个控制企业供、产、销各个环节的网络,是监督企业经济运行的检测体系。这个体系是以计量管理为中心,它在企业内部经济运行中所起到的监督和保证作用必将随着企业的技术进步和发展,越来越充分地显示出来计量管理的重要性。企业只有不断完善计量检测体系,才能为能源管理和经济核算提供可靠的计量保证,才能进一步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陈振光 计量工作在工业企业中的作用[J] 工业计量 , 1992,(01) [2] 唐盛国, 苗锡兰 抓计量工作促综合管理[J] 当代建设 , 1998,(02) [3] “九五”工业企业计量工作意见[J] 中国技术监督 , 1997,(10) [4] 张志良 切实加强计量工作 努力提高经济效益[J] 中国计量 , 1997,(07) [5] 切实加强计量工作 努力提高经济效益[J] 上海计量测试 , 1997,(05) [6] 刘静 浅谈计量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J] 计量与测试技术 , 2006,(05) [7] 围绕两个根本性转变 进一步加强工业企业计量工作的意见[J] 交通标准化 , 1998,(01) [8] 郭廷标 新型势下的计量工作(摘登)[J] 工业计量 , 1997,(04) [9] 围绕两个根本性转变 进一步加强工业企业计量工作的意见[J] 中国计量 , 1997,(09) [10] 围绕两个根本性转变 进一步加强工业企业计量工作的意见[J] 工业计量 , 1997,(05)

关于计量器具的论文题目怎么写

计量工作与生产经营  计量工作是生产和经营管理的重要技术基础,是提高企业素质;保证产品或工程质量,促进技术进步和管理现代化的重要条件,也是有效实行技术监督的必要手段。  现代企业生产过程中,从原材料、燃料进厂验收,生产过程工艺与质量监控,最后到成品检验都需要做大量的各种物理量、几何量、化学基等计量测试。如果把企业生产活动过程看作是科学地组织生产过程中人流、物流和信息流三“流”相互作用的过程,那么,由计量测试仪器所提供的数据信息,是企业生产信息流的主体。就是说,可测量的信息量约占整个数据信息量的80%以上。没有准确、一致、可靠的计量工作;组织科学、有效的生产和质量管理也是不可能的。所以,计量工作(包括测试、化验、分析等工作)是企业生产的重要环节,是保证零部件具有互换性和产品质量的重要手段和方法。  那末,计量在生产经啻过程中究竟有什么作用?计量如何为质量管理服务?怎样才能做好计量工作?  一、计量在生产经营全过程中的作用  对进厂原材料、国料进行计量测试,以消徐生产质沉的隐患  原料、材料与燃料的质量是否符合产品设计和生产质量的规定要求,不仅直接关系到产品或工程质量,而且还影响到生产加工过程中的质量、安全和工艺性能。如生铁进厂必须化验铁、碳、硫、磷等元素的成分,施工所用水泥必须做抗压强度试验,以免造成屋毁人亡的恶果。  外购元器件、零部件和备种工艺装备必须严格检到合格,以确保加工和装配的质量  电视机、收录机产品的元器件有十万分之见的不合格、就会造成产品百分之几的不合格;航天飞机中一个小垫圈的失效就可造成机毁人亡的恶果;工装质量的误差,势必造成加工和装配质量中更大的误差。因此,外购元器件、零部件和各种工艺装备务必一一检验合格后,方可投入使用。  计量测试是进行生产过程工艺多数监控最基本、最主要的技术手段  现代工业生产多是连续的或自动化流程生产,要依靠生产流程中各项工艺参数的准确和控制。如石油化学工业中产品质量基本上取决于生产(反应):过程中温度、压力、流量等参数的控制;电压稳定度、输电疫率等电磁参数可影响到各工业部门的生产质量。因此,发电厂必须用各种计量仪器仪表对它们进行监控调整,以保证稳定送电。冶金工业中,成分分析和温度、压力、流量等计量参数的测量控制,更是保证钢铁与各种有色金属成品质量的关键。只有化学成分及原材料分析准、配料准。出炉温度准、合金成分控制准,一句话,计量准,才能保证钢铁或有色金属产品优。  半成品和产品质量的最终评价,必须依赖完备科学的计量检测仪器  零部件、半成品和产品质量如何?集中表现为对它们的技术特性和参数的测量数据是否符合标准。当前,许多企业产品质量差的主要原因,也是在计量问题上,如缺乏必备的计量检测仪器,计量检测方法落后以及计量管理不健全等。有个农机厂生产深井泵,应检项目326项中,却有116项因没有计量器具不能进行检测,这怎么保证深水泵的质量?  计量工作是工业生产技术进步和管理现代化的基础及前提  随着工业生产技术水平的进步和提高,高速、连续、自动的专业化自动化生产和现代化管理,都对计量技术和装备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国外工业发达国家的冶金工业,生产效率高,产品质量好,并不在主体加工设备上,而是他们装备了现代化的计量仪器仪表和自动监控设备,能快速、精确地测量出生产过程中各项参数,并经计算机高速处理后反馈到生产中实行最优控制,使凭人工经验操作进入靠数据科学管理阶段。因此,人们已把计量检测技术和原材料、设备一起作为现代化工业生产的三大支柱。  二、计量工作为质量管理服务的途径  计量工作为质量管理服务的途径有三条。  统一计量单位,统一量值,为质量管理提供准确可靠和一致的数据  质量管理的重要特点之一,就是一切凭数据说话、数据是质量管理的重要基础,而数据的准确一致就要靠计量工作。  我国计量工作的基本任务是统一国家的计量单位制度,保证各行各业所使用的计量器具和仪器仪表都是准确可靠的。  我国已经统一实行了以国际单位制为基础的法定计量单位,各级计量部门正在积极主动地宣贯计量法,开展量值传递,即把国家计量基准、标准的量值准确地传递到各行业生产第一线的计量器具和仪器仪表。通过这些准确的计量器具、仪器仪表,保证被测工件、产品的质量数据准确一致。  加强对计量器具和仪器仪表产品的质量监督  做好量值传递工作只能对正在使用中的计量器具和仪器仪表实行定期校准和检定,保证使用中的计量仪器准确可靠。但这还不能解决计量仪器本身的质量问题。如果我们只抓使用中计量仪器的量值准确统一,不抓正在生产的计量仪器产品质量监督,就会使大量不合格的计量仪器流入市场。这不仅给量值传递工作造成越来越大的压力,而且对产品质量也构成一个极大的威胁。  计量仪器是一种特殊的产品,随着工业化水平的提高,发展相当迅速,品种日益繁多。认真抓好对它们的质量监督和控制,就可防止“一家产品害千家”。各级计量部门正在通过“计量器具生产(修理)许可证”的发放和计量认证等工作强化监督管理。  加强对生产过程的计量检测和监控,是加强质更自理,提高产品质量的中心环节  计量检测和监控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工业技术水平的重要尺度。目前,世界上工业发达国家,把原材料、设备和计量检测手段作为工业生产的三大支柱。计量检测技术发展相当迅速,随着质量管理从“事后检验”发展到“事前预防”,计量检测也由被动测量发展到主动测量,由静态测量发展到动态测量,由人工检测发展到自动检测,由成品检验发展到生产过程中检测和监控。从而强化了质量管理,并显著地提高了质量。可以说,没有先进的计量测试手段,就没有先进的产品,没有高质量。因此,如何研制、开发先进的计量检测仪器,已成为计量工作中一个十分重要的任务。  三、建立计量确认体系,实行测量过程控制,为质量体系有效运行提供保证  怎样做好计量工作?ISO10012《测量检测设备的质量保证要求》为做好计量工作指出了明确的方向,那就是要建立计量确认体系,实行测量过程控制。  依据ISO10012,应对所有的测量设备进行认可和管理,并形成一个文件化的计量确认体系,确保所有计量检测设备的使用和运行符合质量要求,杜绝计量误差超出允差极限,并对每一个测量过程实行有效的控制,使其处于统计控制状态之下。具体地说,要求各类计量器具及化验、分析仪器必须配备齐全。完整无缺;保证量具及化验、分析仪器的质量稳定,示值准确一致;修复及时,根据不同情况、选择正确的计量检试方法。同时,应抓好以下几个主要环节。  1.计量器具及仪器的正确与合理使用  保证计量器具及仪器均正确与合理使用,是计量工作中的一个重要方面。为此应做到:①要经常对职工进行爱护计量器具及仪器的教育;②提高工人技术水平。熟练地掌握量具及仪器的使用技能;③要根据企业的生产过程和工艺特点,正确配备各种量具和仪器;④正确制定和严格贯彻执行有关规程和制度。例如最具及仪器的使用和维护制度,以及化验和分析方面的规章制度;⑤建立和健全量具及仪器使用的责任制度。  2.计量器具的周期检定  为了确保量具及仪器的质量,对企业所有的计量器具及仪器,无论是外购或自制的,都必须按照计量检定规程规定的检定项目和方式(或有关技术标准)进行检定。这些检定包括:  (l)入库检定。外购或自制的计量器具在入库之前,由计量室,中央工具库检定站进行技术检定。检定合格的发入库合格证,送工具库保存备用。  (2)入室检定。各车间工具室在从中央工具库领取计量器具及仪器时,应先由车间检查站进行入室前的检定。对入室检定合格的量具及仪器,检查站打上合格标志,送工具室保存备用。对于重要的量具及仪器,出借时必须进行校检。  (3)周期检定。对使用中的计量器具及仪器,由检查站按照规定的周期和项目进行技术检定。实行周期检定的计量器具及仪器,必须按照检定周期日程表进行,并把检定结果记录下来,合格的换上新合格证,准予继续使用;不合格的由检定站进行修复,修复合格后,再发给合格证,提供使用。  (4)返还检定。借用的量具及仪器用毕归还之前,由检查站作返还检定,合格的打上合格标志,送还工具室保存备用。  所有计量器具及仪器必须经检定合格,具有合格证及标志,才准许投入使用或进行流传。  计量器具及仪器的及时修理和报废  对于因使用和其它原因而发生磨损的计量器具及仪器,要根据检定结果,按照损坏程度的不同而分别处理。  凡是已经严重磨损或损坏无法修复的计量器具及仪器,该废的必须报废,该换的一定要换。对于那些经过检定发现不合格但可修复的计量器具及仪器,计量室(或站)应立即给予修复,修复后必须进行检定。使用单位或个人不能擅自对计量器具及仪器进行拆封或检修。  4.计量器具及仪器的妥善保管  为了保证计量器具及测试仪器质量稳定,示值准确一致,对于不在使用过程中的计量器具及仪器要妥善存放保管。  5.改进计退器具和计量方法  实现检验测试手段现代化。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现代化技术设备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大量采用,生产经营自动化程度不断提高,为了更好地控制产品质量,迫切要求实行计量工作的技术改革,广泛采用高效能的检验装置、专用的计量器具及仪器、现代化的测试技术设备及先进的检测方法。如采用多用途的、气动的、电动的、激光的检测技术,运用精密测量仪器仪表和电子计算机等等。  为了做好计量工作,充分发挥它在企业生产和质量管理中的作用,企业必须设置专门的计量管理机构和理化试验室,负责组织和管理企业的计量和理化试验工作。这样,才能保证质量管理的有效实行。  此外,开展企业计量水平定级和诊断活动,有力地促进企业计量基础工作的加强,也大大地促进了全面质量管理的深入开

去中国衡器网看看吧!

计量关系民生、关系经济秩序、关系质量发展。

关于计量器具的论文题目大全高中

计量工作与生产经营  计量工作是生产和经营管理的重要技术基础,是提高企业素质;保证产品或工程质量,促进技术进步和管理现代化的重要条件,也是有效实行技术监督的必要手段。  现代企业生产过程中,从原材料、燃料进厂验收,生产过程工艺与质量监控,最后到成品检验都需要做大量的各种物理量、几何量、化学基等计量测试。如果把企业生产活动过程看作是科学地组织生产过程中人流、物流和信息流三“流”相互作用的过程,那么,由计量测试仪器所提供的数据信息,是企业生产信息流的主体。就是说,可测量的信息量约占整个数据信息量的80%以上。没有准确、一致、可靠的计量工作;组织科学、有效的生产和质量管理也是不可能的。所以,计量工作(包括测试、化验、分析等工作)是企业生产的重要环节,是保证零部件具有互换性和产品质量的重要手段和方法。  那末,计量在生产经啻过程中究竟有什么作用?计量如何为质量管理服务?怎样才能做好计量工作?  一、计量在生产经营全过程中的作用  对进厂原材料、国料进行计量测试,以消徐生产质沉的隐患  原料、材料与燃料的质量是否符合产品设计和生产质量的规定要求,不仅直接关系到产品或工程质量,而且还影响到生产加工过程中的质量、安全和工艺性能。如生铁进厂必须化验铁、碳、硫、磷等元素的成分,施工所用水泥必须做抗压强度试验,以免造成屋毁人亡的恶果。  外购元器件、零部件和备种工艺装备必须严格检到合格,以确保加工和装配的质量  电视机、收录机产品的元器件有十万分之见的不合格、就会造成产品百分之几的不合格;航天飞机中一个小垫圈的失效就可造成机毁人亡的恶果;工装质量的误差,势必造成加工和装配质量中更大的误差。因此,外购元器件、零部件和各种工艺装备务必一一检验合格后,方可投入使用。  计量测试是进行生产过程工艺多数监控最基本、最主要的技术手段  现代工业生产多是连续的或自动化流程生产,要依靠生产流程中各项工艺参数的准确和控制。如石油化学工业中产品质量基本上取决于生产(反应):过程中温度、压力、流量等参数的控制;电压稳定度、输电疫率等电磁参数可影响到各工业部门的生产质量。因此,发电厂必须用各种计量仪器仪表对它们进行监控调整,以保证稳定送电。冶金工业中,成分分析和温度、压力、流量等计量参数的测量控制,更是保证钢铁与各种有色金属成品质量的关键。只有化学成分及原材料分析准、配料准。出炉温度准、合金成分控制准,一句话,计量准,才能保证钢铁或有色金属产品优。  半成品和产品质量的最终评价,必须依赖完备科学的计量检测仪器  零部件、半成品和产品质量如何?集中表现为对它们的技术特性和参数的测量数据是否符合标准。当前,许多企业产品质量差的主要原因,也是在计量问题上,如缺乏必备的计量检测仪器,计量检测方法落后以及计量管理不健全等。有个农机厂生产深井泵,应检项目326项中,却有116项因没有计量器具不能进行检测,这怎么保证深水泵的质量?  计量工作是工业生产技术进步和管理现代化的基础及前提  随着工业生产技术水平的进步和提高,高速、连续、自动的专业化自动化生产和现代化管理,都对计量技术和装备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国外工业发达国家的冶金工业,生产效率高,产品质量好,并不在主体加工设备上,而是他们装备了现代化的计量仪器仪表和自动监控设备,能快速、精确地测量出生产过程中各项参数,并经计算机高速处理后反馈到生产中实行最优控制,使凭人工经验操作进入靠数据科学管理阶段。因此,人们已把计量检测技术和原材料、设备一起作为现代化工业生产的三大支柱。  二、计量工作为质量管理服务的途径  计量工作为质量管理服务的途径有三条。  统一计量单位,统一量值,为质量管理提供准确可靠和一致的数据  质量管理的重要特点之一,就是一切凭数据说话、数据是质量管理的重要基础,而数据的准确一致就要靠计量工作。  我国计量工作的基本任务是统一国家的计量单位制度,保证各行各业所使用的计量器具和仪器仪表都是准确可靠的。  我国已经统一实行了以国际单位制为基础的法定计量单位,各级计量部门正在积极主动地宣贯计量法,开展量值传递,即把国家计量基准、标准的量值准确地传递到各行业生产第一线的计量器具和仪器仪表。通过这些准确的计量器具、仪器仪表,保证被测工件、产品的质量数据准确一致。  加强对计量器具和仪器仪表产品的质量监督  做好量值传递工作只能对正在使用中的计量器具和仪器仪表实行定期校准和检定,保证使用中的计量仪器准确可靠。但这还不能解决计量仪器本身的质量问题。如果我们只抓使用中计量仪器的量值准确统一,不抓正在生产的计量仪器产品质量监督,就会使大量不合格的计量仪器流入市场。这不仅给量值传递工作造成越来越大的压力,而且对产品质量也构成一个极大的威胁。  计量仪器是一种特殊的产品,随着工业化水平的提高,发展相当迅速,品种日益繁多。认真抓好对它们的质量监督和控制,就可防止“一家产品害千家”。各级计量部门正在通过“计量器具生产(修理)许可证”的发放和计量认证等工作强化监督管理。  加强对生产过程的计量检测和监控,是加强质更自理,提高产品质量的中心环节  计量检测和监控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工业技术水平的重要尺度。目前,世界上工业发达国家,把原材料、设备和计量检测手段作为工业生产的三大支柱。计量检测技术发展相当迅速,随着质量管理从“事后检验”发展到“事前预防”,计量检测也由被动测量发展到主动测量,由静态测量发展到动态测量,由人工检测发展到自动检测,由成品检验发展到生产过程中检测和监控。从而强化了质量管理,并显著地提高了质量。可以说,没有先进的计量测试手段,就没有先进的产品,没有高质量。因此,如何研制、开发先进的计量检测仪器,已成为计量工作中一个十分重要的任务。  三、建立计量确认体系,实行测量过程控制,为质量体系有效运行提供保证  怎样做好计量工作?ISO10012《测量检测设备的质量保证要求》为做好计量工作指出了明确的方向,那就是要建立计量确认体系,实行测量过程控制。  依据ISO10012,应对所有的测量设备进行认可和管理,并形成一个文件化的计量确认体系,确保所有计量检测设备的使用和运行符合质量要求,杜绝计量误差超出允差极限,并对每一个测量过程实行有效的控制,使其处于统计控制状态之下。具体地说,要求各类计量器具及化验、分析仪器必须配备齐全。完整无缺;保证量具及化验、分析仪器的质量稳定,示值准确一致;修复及时,根据不同情况、选择正确的计量检试方法。同时,应抓好以下几个主要环节。  1.计量器具及仪器的正确与合理使用  保证计量器具及仪器均正确与合理使用,是计量工作中的一个重要方面。为此应做到:①要经常对职工进行爱护计量器具及仪器的教育;②提高工人技术水平。熟练地掌握量具及仪器的使用技能;③要根据企业的生产过程和工艺特点,正确配备各种量具和仪器;④正确制定和严格贯彻执行有关规程和制度。例如最具及仪器的使用和维护制度,以及化验和分析方面的规章制度;⑤建立和健全量具及仪器使用的责任制度。  2.计量器具的周期检定  为了确保量具及仪器的质量,对企业所有的计量器具及仪器,无论是外购或自制的,都必须按照计量检定规程规定的检定项目和方式(或有关技术标准)进行检定。这些检定包括:  (l)入库检定。外购或自制的计量器具在入库之前,由计量室,中央工具库检定站进行技术检定。检定合格的发入库合格证,送工具库保存备用。  (2)入室检定。各车间工具室在从中央工具库领取计量器具及仪器时,应先由车间检查站进行入室前的检定。对入室检定合格的量具及仪器,检查站打上合格标志,送工具室保存备用。对于重要的量具及仪器,出借时必须进行校检。  (3)周期检定。对使用中的计量器具及仪器,由检查站按照规定的周期和项目进行技术检定。实行周期检定的计量器具及仪器,必须按照检定周期日程表进行,并把检定结果记录下来,合格的换上新合格证,准予继续使用;不合格的由检定站进行修复,修复合格后,再发给合格证,提供使用。  (4)返还检定。借用的量具及仪器用毕归还之前,由检查站作返还检定,合格的打上合格标志,送还工具室保存备用。  所有计量器具及仪器必须经检定合格,具有合格证及标志,才准许投入使用或进行流传。  计量器具及仪器的及时修理和报废  对于因使用和其它原因而发生磨损的计量器具及仪器,要根据检定结果,按照损坏程度的不同而分别处理。  凡是已经严重磨损或损坏无法修复的计量器具及仪器,该废的必须报废,该换的一定要换。对于那些经过检定发现不合格但可修复的计量器具及仪器,计量室(或站)应立即给予修复,修复后必须进行检定。使用单位或个人不能擅自对计量器具及仪器进行拆封或检修。  4.计量器具及仪器的妥善保管  为了保证计量器具及测试仪器质量稳定,示值准确一致,对于不在使用过程中的计量器具及仪器要妥善存放保管。  5.改进计退器具和计量方法  实现检验测试手段现代化。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现代化技术设备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大量采用,生产经营自动化程度不断提高,为了更好地控制产品质量,迫切要求实行计量工作的技术改革,广泛采用高效能的检验装置、专用的计量器具及仪器、现代化的测试技术设备及先进的检测方法。如采用多用途的、气动的、电动的、激光的检测技术,运用精密测量仪器仪表和电子计算机等等。  为了做好计量工作,充分发挥它在企业生产和质量管理中的作用,企业必须设置专门的计量管理机构和理化试验室,负责组织和管理企业的计量和理化试验工作。这样,才能保证质量管理的有效实行。  此外,开展企业计量水平定级和诊断活动,有力地促进企业计量基础工作的加强,也大大地促进了全面质量管理的深入开展。参考资料:计量工作与生产经营

去中国衡器网看看吧!

论文关键词:互换性;标准化;精度设计;教学模式  论文摘要:本文针对《互换性与测量技术》教学中标准的贯彻、应用与精度设计的关系提出看法,指出在强调精度设计的同时不能淡化互换性和标准化的意义;目前本课程有多种教学模式,为保持本学科的系统性和完整性,笔者认为本课程仍应单独设置;实验课应加强学生精度设计与标准应用能力的培养。  近年来,围绕《互换性与测量技术》课程内容与体系的改革,不少高校已将《互换性与测量技术》课程改为《几何精度设计与检测》,其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设计能力。基于这一思路,不少教材压缩和淡化了互换性标准的相关内容,力图改变过去传统教学中以贯彻标准为主线的灌输式教学方式。笔者认为这种思路应充分肯定,但对如何处理好互换性标准贯彻与提高学生精度设计能力的关系,笔者想就此谈一些自己的看法。  一、关于互换性与精度设计在课程中的定位问题  互换性与精度设计确实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互换性是指同一规格的零部件按规定的技术要求制造,不需经过任何挑选或修配就能够互相替换使用,而且替换后能达到规定的功能要求。精度设计则要求经济地满足零件的功能要求,无论零件是否要求互换,必须规定一定的公差。公差大,精度低,则加工容易,公差小,精度高,则加工难度大。  互换性是对重复生产零件的要求,只要按照统一的设计生产,就可实现互换性,互换性要靠公差来保证。互换性给定公差强调的是统一,精度设计给定公差强调的则是合理。由于现代工业生产具有互换性高的特点,公差必须标准化,标准化是互换性生产的基础。而精度设计不论从设计还是制造角度也都需要遵循标准化的原则。所以,以标准化为基础的互换性与精度设计是很难分开的。  《互换性与测量技术》的主要内容是尺寸公差、形状和位置公差、表面粗糙度。工程应用的目标是在机械图上合理标注。合理标注的实质是合理的精度设计,所以本课程的核心还是精度设计,新的教学体系应该加强精度设计的概念,提高学生的综合设计能力。不过我们在强调精度设计的时候不能淡化互换性与标准化的重要意义。由于互换性在产品设计制造和使用维修过程中的巨大作用,已成为现代制造业中一个普遍运用的原则。精度设计在很大程度上是在满足零件的功能要求的前提下对互换性标准的选择与应用,即使不要求互换的场合,在设计制造等各种环节,也需要遵循互换性与标准化的原则。  《互换性与测量技术》课程具有很强的应用性,尤其关于互换性与标准化方面的内容,在生产实际中有着大量的运用,但在其他课程中鲜有介绍,学生普遍缺乏这方面知识。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到来,我国各项标准逐步与国际接轨,掌握标准化知识已成为时代的需要。这有利于开阔学生的眼界和知识面,对将来从事工程技术与管理工作非常有益,符合企业对人才知识结构的要求。所以笔者认为:在本课程的教学中,不应将互换性与精度设计人为地分割开来,应让学生在充分了解互换性原则和各项基础标准的前提下合理地进行精度设计。当然笔者并不赞同把《互换性与测量技术》课程变成纯粹的标准宣讲课,而应重在培养学生的综合设计能力与标准应用能力,对原来的教学模式应当进行改革。  二、关于新的教学模式  目前《互换性与测量技术》课程的教学改革有几种不同的模式:一是在原课程内容基础上拓展提高、组合后仍单独设课;二是将课程提高到机械精度设计的高度组合、拓展设置成一门课程;三是把教学内容分成几块,穿插到《机械制图》、《金工实习》、《机械设计》等课程中合作完成教学任务[1]。在这个问题上笔者以为:  第一种模式基本保持了原《互换性与测量技术》课程体系主要内容,系统阐述了互换性与测量技术的基本知识,分析介绍了我国极限与配合的新标准、工程应用以及测量技术的基本原理。这种课程体系把标准化与计量学领域有关知识紧密结合在一起,具有学科化特点,形成了自身的系统性和完整性[2]。论文关键词:互换性;标准化;精度设计;教学模式  论文摘要:本文针对《互换性与测量技术》教学中标准的贯彻、应用与精度设计的关系提出看法,指出在强调精度设计的同时不能淡化互换性和标准化的意义;目前本课程有多种教学模式,为保持本学科的系统性和完整性,笔者认为本课程仍应单独设置;实验课应加强学生精度设计与标准应用能力的培养。  近年来,围绕《互换性与测量技术》课程内容与体系的改革,不少高校已将《互换性与测量技术》课程改为《几何精度设计与检测》,其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设计能力。基于这一思路,不少教材压缩和淡化了互换性标准的相关内容,力图改变过去传统教学中以贯彻标准为主线的灌输式教学方式。笔者认为这种思路应充分肯定,但对如何处理好互换性标准贯彻与提高学生精度设计能力的关系,笔者想就此谈一些自己的看法。  一、关于互换性与精度设计在课程中的定位问题  互换性与精度设计确实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互换性是指同一规格的零部件按规定的技术要求制造,不需经过任何挑选或修配就能够互相替换使用,而且替换后能达到规定的功能要求。精度设计则要求经济地满足零件的功能要求,无论零件是否要求互换,必须规定一定的公差。公差大,精度低,则加工容易,公差小,精度高,则加工难度大。  互换性是对重复生产零件的要求,只要按照统一的设计生产,就可实现互换性,互换性要靠公差来保证。互换性给定公差强调的是统一,精度设计给定公差强调的则是合理。由于现代工业生产具有互换性高的特点,公差必须标准化,标准化是互换性生产的基础。而精度设计不论从设计还是制造角度也都需要遵循标准化的原则。所以,以标准化为基础的互换性与精度设计是很难分开的。  《互换性与测量技术》的主要内容是尺寸公差、形状和位置公差、表面粗糙度。工程应用的目标是在机械图上合理标注。合理标注的实质是合理的精度设计,所以本课程的核心还是精度设计,新的教学体系应该加强精度设计的概念,提高学生的综合设计能力。不过我们在强调精度设计的时候不能淡化互换性与标准化的重要意义。由于互换性在产品设计制造和使用维修过程中的巨大作用,已成为现代制造业中一个普遍运用的原则。精度设计在很大程度上是在满足零件的功能要求的前提下对互换性标准的选择与应用,即使不要求互换的场合,在设计制造等各种环节,也需要遵循互换性与标准化的原则。  《互换性与测量技术》课程具有很强的应用性,尤其关于互换性与标准化方面的内容,在生产实际中有着大量的运用,但在其他课程中鲜有介绍,学生普遍缺乏这方面知识。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到来,我国各项标准逐步与国际接轨,掌握标准化知识已成为时代的需要。这有利于开阔学生的眼界和知识面,对将来从事工程技术与管理工作非常有益,符合企业对人才知识结构的要求。所以笔者认为:在本课程的教学中,不应将互换性与精度设计人为地分割开来,应让学生在充分了解互换性原则和各项基础标准的前提下合理地进行精度设计。当然笔者并不赞同把《互换性与测量技术》课程变成纯粹的标准宣讲课,而应重在培养学生的综合设计能力与标准应用能力,对原来的教学模式应当进行改革。  二、关于新的教学模式  目前《互换性与测量技术》课程的教学改革有几种不同的模式:一是在原课程内容基础上拓展提高、组合后仍单独设课;二是将课程提高到机械精度设计的高度组合、拓展设置成一门课程;三是把教学内容分成几块,穿插到《机械制图》、《金工实习》、《机械设计》等课程中合作完成教学任务[1]。在这个问题上笔者以为:  第一种模式基本保持了原《互换性与测量技术》课程体系主要内容,系统阐述了互换性与测量技术的基本知识,分析介绍了我国极限与配合的新标准、工程应用以及测量技术的基本原理。这种课程体系把标准化与计量学领域有关知识紧密结合在一起,具有学科化特点,形成了自身的系统性和完整性[2]。[论文关键词:互换性;标准化;精度设计;教学模式  论文摘要:本文针对《互换性与测量技术》教学中标准的贯彻、应用与精度设计的关系提出看法,指出在强调精度设计的同时不能淡化互换性和标准化的意义;目前本课程有多种教学模式,为保持本学科的系统性和完整性,笔者认为本课程仍应单独设置;实验课应加强学生精度设计与标准应用能力的培养。  近年来,围绕《互换性与测量技术》课程内容与体系的改革,不少高校已将《互换性与测量技术》课程改为《几何精度设计与检测》,其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设计能力。基于这一思路,不少教材压缩和淡化了互换性标准的相关内容,力图改变过去传统教学中以贯彻标准为主线的灌输式教学方式。笔者认为这种思路应充分肯定,但对如何处理好互换性标准贯彻与提高学生精度设计能力的关系,笔者想就此谈一些自己的看法。  一、关于互换性与精度设计在课程中的定位问题  互换性与精度设计确实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互换性是指同一规格的零部件按规定的技术要求制造,不需经过任何挑选或修配就能够互相替换使用,而且替换后能达到规定的功能要求。精度设计则要求经济地满足零件的功能要求,无论零件是否要求互换,必须规定一定的公差。公差大,精度低,则加工容易,公差小,精度高,则加工难度大。  互换性是对重复生产零件的要求,只要按照统一的设计生产,就可实现互换性,互换性要靠公差来保证。互换性给定公差强调的是统一,精度设计给定公差强调的则是合理。由于现代工业生产具有互换性高的特点,公差必须标准化,标准化是互换性生产的基础。而精度设计不论从设计还是制造角度也都需要遵循标准化的原则。所以,以标准化为基础的互换性与精度设计是很难分开的。  《互换性与测量技术》的主要内容是尺寸公差、形状和位置公差、表面粗糙度。工程应用的目标是在机械图上合理标注。合理标注的实质是合理的精度设计,所以本课程的核心还是精度设计,新的教学体系应该加强精度设计的概念,提高学生的综合设计能力。不过我们在强调精度设计的时候不能淡化互换性与标准化的重要意义。由于互换性在产品设计制造和使用维修过程中的巨大作用,已成为现代制造业中一个普遍运用的原则。精度设计在很大程度上是在满足零件的功能要求的前提下对互换性标准的选择与应用,即使不要求互换的场合,在设计制造等各种环节,也需要遵循互换性与标准化的原则。  《互换性与测量技术》课程具有很强的应用性,尤其关于互换性与标准化方面的内容,在生产实际中有着大量的运用,但在其他课程中鲜有介绍,学生普遍缺乏这方面知识。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到来,我国各项标准逐步与国际接轨,掌握标准化知识已成为时代的需要。这有利于开阔学生的眼界和知识面,对将来从事工程技术与管理工作非常有益,符合企业对人才知识结构的要求。所以笔者认为:在本课程的教学中,不应将互换性与精度设计人为地分割开来,应让学生在充分了解互换性原则和各项基础标准的前提下合理地进行精度设计。当然笔者并不赞同把《互换性与测量技术》课程变成纯粹的标准宣讲课,而应重在培养学生的综合设计能力与标准应用能力,对原来的教学模式应当进行改革。  二、关于新的教学模式  目前《互换性与测量技术》课程的教学改革有几种不同的模式:一是在原课程内容基础上拓展提高、组合后仍单独设课;二是将课程提高到机械精度设计的高度组合、拓展设置成一门课程;三是把教学内容分成几块,穿插到《机械制图》、《金工实习》、《机械设计》等课程中合作完成教学任务[1]。在这个问题上笔者以为:  第一种模式基本保持了原《互换性与测量技术》课程体系主要内容,系统阐述了互换性与测量技术的基本知识,分析介绍了我国极限与配合的新标准、工程应用以及测量技术的基本原理。这种课程体系把标准化与计量学领域有关知识紧密结合在一起,具有学科化特点,形成了自身的系统性和完整性[2]。[论文关键词:互换性;标准化;精度设计;教学模式  论文摘要:本文针对《互换性与测量技术》教学中标准的贯彻、应用与精度设计的关系提出看法,指出在强调精度设计的同时不能淡化互换性和标准化的意义;目前本课程有多种教学模式,为保持本学科的系统性和完整性,笔者认为本课程仍应单独设置;实验课应加强学生精度设计与标准应用能力的培养。  近年来,围绕《互换性与测量技术》课程内容与体系的改革,不少高校已将《互换性与测量技术》课程改为《几何精度设计与检测》,其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设计能力。基于这一思路,不少教材压缩和淡化了互换性标准的相关内容,力图改变过去传统教学中以贯彻标准为主线的灌输式教学方式。笔者认为这种思路应充分肯定,但对如何处理好互换性标准贯彻与提高学生精度设计能力的关系,笔者想就此谈一些自己的看法。  一、关于互换性与精度设计在课程中的定位问题  互换性与精度设计确实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互换性是指同一规格的零部件按规定的技术要求制造,不需经过任何挑选或修配就能够互相替换使用,而且替换后能达到规定的功能要求。精度设计则要求经济地满足零件的功能要求,无论零件是否要求互换,必须规定一定的公差。公差大,精度低,则加工容易,公差小,精度高,则加工难度大。  互换性是对重复生产零件的要求,只要按照统一的设计生产,就可实现互换性,互换性要靠公差来保证。互换性给定公差强调的是统一,精度设计给定公差强调的则是合理。由于现代工业生产具有互换性高的特点,公差必须标准化,标准化是互换性生产的基础。而精度设计不论从设计还是制造角度也都需要遵循标准化的原则。所以,以标准化为基础的互换性与精度设计是很难分开的。  《互换性与测量技术》的主要内容是尺寸公差、形状和位置公差、表面粗糙度。工程应用的目标是在机械图上合理标注。合理标注的实质是合理的精度设计,所以本课程的核心还是精度设计,新的教学体系应该加强精度设计的概念,提高学生的综合设计能力。不过我们在强调精度设计的时候不能淡化互换性与标准化的重要意义。由于互换性在产品设计制造和使用维修过程中的巨大作用,已成为现代制造业中一个普遍运用的原则。精度设计在很大程度上是在满足零件的功能要求的前提下对互换性标准的选择与应用,即使不要求互换的场合,在设计制造等各种环节,也需要遵循互换性与标准化的原则。  《互换性与测量技术》课程具有很强的应用性,尤其关于互换性与标准化方面的内容,在生产实际中有着大量的运用,但在其他课程中鲜有介绍,学生普遍缺乏这方面知识。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到来,我国各项标准逐步与国际接轨,掌握标准化知识已成为时代的需要。这有利于开阔学生的眼界和知识面,对将来从事工程技术与管理工作非常有益,符合企业对人才知识结构的要求。所以笔者认为:在本课程的教学中,不应将互换性与精度设计人为地分割开来,应让学生在充分了解互换性原则和各项基础标准的前提下合理地进行精度设计。当然笔者并不赞同把《互换性与测量技术》课程变成纯粹的标准宣讲课,而应重在培养学生的综合设计能力与标准应用能力,对原来的教学模式应当进行改革。  二、关于新的教学模式  目前《互换性与测量技术》课程的教学改革有几种不同的模式:一是在原课程内容基础上拓展提高、组合后仍单独设课;二是将课程提高到机械精度设计的高度组合、拓展设置成一门课程;三是把教学内容分成几块,穿插到《机械制图》、《金工实习》、《机械设计》等课程中合作完成教学任务[1]。在这个问题上笔者以为:  第一种模式基本保持了原《互换性与测量技术》课程体系主要内容,系统阐述了互换性与测量技术的基本知识,分析介绍了我国极限与配合的新标准、工程应用以及测量技术的基本原理。这种课程体系把标准化与计量学领域有关知识紧密结合在一起,具有学科化特点,形成了自身的系统性和完整性[2]。但随着新的教学要求的提出及课程教学学时的减少,原来模式中认知性内容多、创造性内容少、以介绍基础公差标准为主的教学体系已不能完全适应发展要求,应该进行改革与创新。目前本课程一般只有30多学时,其中还包括几次实验。在有限的学时内要想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必须优化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采用多种教学手段。笔者认为标准方面的内容可主要从应用的角度去讲,其构成原理可适当简略,重点还是互换性与精度设计的基本概念与方法,其中又以尺寸公差、形位公差、表面粗糙度为主。有了这些基础,其它章节均可略讲,学生可通过练习、实验和综合实践环节进一步提高精度设计能力。  第二种模式是针对《互换性与测量技术》课程的教学内容改革而重新拓展设置成一门课程《几何精度设计与检测》。该课程已有多种版本的教材,从笔者了解到的一些版本来看,大多在绪论中已强化了几何精度设计的相关内容,并增加一些典型零件几何精度设计综合应用实例,但大部分章节与原教材体系没有实质变化。也有的版本对原教材体系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基本摆脱了以介绍基础公差标准为主的教学体系,但这种形式目前无论从教学还是学生自学角度看都还有些难度,几何精度设计离不开公差标准的应用,脱离互换性标准讲授几何精度设计,不利于标准化的贯彻与应用。  第三种模式把教学内容分成几块,穿插到《机械制图》、《金工实习》、《机械设计》等课程中合作完成教学任务。笔者感觉这种模式虽然避免了原来模式中各相关课程之间的交叉与重复,但打破了本学科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同时也增加了各相关课程之间的协调与配合难度,较难保证分块教学后的内容衔接与教学质量。  三、实践性环节的改革  《互换性与测量技术》课程的应用性很强,机械类图纸中大部分符号都与本课程有关,对学生今后从事机械设计与制造尤为重要。本课程必须很好地把握理论与实际的关系,在讲清基本概念的前提下,应特别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强调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从本课程的教学效果看,学生对精度设计与互换性标准的实际应用能力普遍较弱。在课程设计、毕业设计中,不知道怎样正确地运用国家标准进行精度设计;图样标注五花八门、漏洞百出,或者照葫芦画瓢,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造成这种状况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课程教学内容缺乏应用性实践环节,学习内容没有通过相应实践环节消化、巩固。受学时数限制,课堂教学只能讲一些精度设计与标准运用的基本原则,学生对所学知识综合应用能力的锻炼,主要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后续课程。而后续课程随着教学内容与重点的转移,无论后续课程教师还是学生都难以对先开课程给予特别关注。  针对这一问题,已有高校探索本课程专门增设实践性教学环节——精度设计检测一条龙课程设计[3],但上述方案存在时间安排与课时的矛盾。因此笔者赞同把机械零件课程设计与几何精度设计内容结合起来,作为一个综合性的课程设计。机械零件的课程设计题目一般是减速器设计,这类课题包含了很多典型零件精度设计的内容,是理想的精度设计课题。但在单纯的零件课程设计中学生往往忽视这部分内容,不求甚解。如作为综合性的课程设计,明确提出精度设计的具体要求,学生可通过一个课题,得到完整的设计能力的锻炼。  《互换性与测量技术》课程中,实验课占有较大的比重。目的是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和巩固课堂上所学的公差理论,初步熟悉某些计量器具的正确使用方法。这些实验可使学生较快获得有关内容的感性认识,加深对课堂上所学的基础理论的理解,并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不足的是,目前这些实验与精度设计的联系还较少,主要是学生听老师介绍仪器,阅读实验指导书,按规定的实验步骤操作,从而获得测量结果。这种验证式实验,没有很好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缺乏设计能力的锻炼。  为了适应本课程的教学改革,应对实验课程进行改革,加强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的锻炼。在原来实验的基础上可设计一些综合性实验项目,让学生通过实际观察、装拆、测绘、精度设计等,得到相关标准应用与设计能力的综合锻炼。  以上是笔者对《互换性与测量技术》课程教学改革中有关标准的贯彻应用与提高学生精度设计能力关系的一些看法。如何更好的处理两者之间的关系,还需要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不断进行探索。  参考文献  [1]许菊若,沈爱红。《几何精度设计与检测》新教学体系的探索与实践[J]。无锡教育学院学报,2004,(1):85-86。  [2]杜文华,郑江。机械基础系列课程教改中机械精度设计的实现[J]。华北工学院学报,2004,(3):89-91。  [3]付凤兰等。培养互换性标准应用能力的一项有效措施——精度设计与检测课程设计[J]。标准化报道,1999,(4):35-36。  [4]高晓康。几何精度设计与检测[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3。

关于计量器具的论文题目怎么写啊

计量关系民生、关系经济秩序、关系质量发展。

县局计量所:主要从事本区域内的计量器具的检定(包括计量器具的强制检定工作),计量检定这个职位叫计量检定员,就是从事这方面的人员,前提是进过相关计量检定员取证(如压力表检定规程),建立计量标准(经过法定机构考核,计量标准考核),楼主可以查看《计量基础知识》,了解具体相关事宜!

关于计量器具的论文怎么写啊初中

计量工作与生产经营  计量工作是生产和经营管理的重要技术基础,是提高企业素质;保证产品或工程质量,促进技术进步和管理现代化的重要条件,也是有效实行技术监督的必要手段。  现代企业生产过程中,从原材料、燃料进厂验收,生产过程工艺与质量监控,最后到成品检验都需要做大量的各种物理量、几何量、化学基等计量测试。如果把企业生产活动过程看作是科学地组织生产过程中人流、物流和信息流三“流”相互作用的过程,那么,由计量测试仪器所提供的数据信息,是企业生产信息流的主体。就是说,可测量的信息量约占整个数据信息量的80%以上。没有准确、一致、可靠的计量工作;组织科学、有效的生产和质量管理也是不可能的。所以,计量工作(包括测试、化验、分析等工作)是企业生产的重要环节,是保证零部件具有互换性和产品质量的重要手段和方法。  那末,计量在生产经啻过程中究竟有什么作用?计量如何为质量管理服务?怎样才能做好计量工作?  一、计量在生产经营全过程中的作用  对进厂原材料、国料进行计量测试,以消徐生产质沉的隐患  原料、材料与燃料的质量是否符合产品设计和生产质量的规定要求,不仅直接关系到产品或工程质量,而且还影响到生产加工过程中的质量、安全和工艺性能。如生铁进厂必须化验铁、碳、硫、磷等元素的成分,施工所用水泥必须做抗压强度试验,以免造成屋毁人亡的恶果。  外购元器件、零部件和备种工艺装备必须严格检到合格,以确保加工和装配的质量  电视机、收录机产品的元器件有十万分之见的不合格、就会造成产品百分之几的不合格;航天飞机中一个小垫圈的失效就可造成机毁人亡的恶果;工装质量的误差,势必造成加工和装配质量中更大的误差。因此,外购元器件、零部件和各种工艺装备务必一一检验合格后,方可投入使用。  计量测试是进行生产过程工艺多数监控最基本、最主要的技术手段  现代工业生产多是连续的或自动化流程生产,要依靠生产流程中各项工艺参数的准确和控制。如石油化学工业中产品质量基本上取决于生产(反应):过程中温度、压力、流量等参数的控制;电压稳定度、输电疫率等电磁参数可影响到各工业部门的生产质量。因此,发电厂必须用各种计量仪器仪表对它们进行监控调整,以保证稳定送电。冶金工业中,成分分析和温度、压力、流量等计量参数的测量控制,更是保证钢铁与各种有色金属成品质量的关键。只有化学成分及原材料分析准、配料准。出炉温度准、合金成分控制准,一句话,计量准,才能保证钢铁或有色金属产品优。  半成品和产品质量的最终评价,必须依赖完备科学的计量检测仪器  零部件、半成品和产品质量如何?集中表现为对它们的技术特性和参数的测量数据是否符合标准。当前,许多企业产品质量差的主要原因,也是在计量问题上,如缺乏必备的计量检测仪器,计量检测方法落后以及计量管理不健全等。有个农机厂生产深井泵,应检项目326项中,却有116项因没有计量器具不能进行检测,这怎么保证深水泵的质量?  计量工作是工业生产技术进步和管理现代化的基础及前提  随着工业生产技术水平的进步和提高,高速、连续、自动的专业化自动化生产和现代化管理,都对计量技术和装备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国外工业发达国家的冶金工业,生产效率高,产品质量好,并不在主体加工设备上,而是他们装备了现代化的计量仪器仪表和自动监控设备,能快速、精确地测量出生产过程中各项参数,并经计算机高速处理后反馈到生产中实行最优控制,使凭人工经验操作进入靠数据科学管理阶段。因此,人们已把计量检测技术和原材料、设备一起作为现代化工业生产的三大支柱。  二、计量工作为质量管理服务的途径  计量工作为质量管理服务的途径有三条。  统一计量单位,统一量值,为质量管理提供准确可靠和一致的数据  质量管理的重要特点之一,就是一切凭数据说话、数据是质量管理的重要基础,而数据的准确一致就要靠计量工作。  我国计量工作的基本任务是统一国家的计量单位制度,保证各行各业所使用的计量器具和仪器仪表都是准确可靠的。  我国已经统一实行了以国际单位制为基础的法定计量单位,各级计量部门正在积极主动地宣贯计量法,开展量值传递,即把国家计量基准、标准的量值准确地传递到各行业生产第一线的计量器具和仪器仪表。通过这些准确的计量器具、仪器仪表,保证被测工件、产品的质量数据准确一致。  加强对计量器具和仪器仪表产品的质量监督  做好量值传递工作只能对正在使用中的计量器具和仪器仪表实行定期校准和检定,保证使用中的计量仪器准确可靠。但这还不能解决计量仪器本身的质量问题。如果我们只抓使用中计量仪器的量值准确统一,不抓正在生产的计量仪器产品质量监督,就会使大量不合格的计量仪器流入市场。这不仅给量值传递工作造成越来越大的压力,而且对产品质量也构成一个极大的威胁。  计量仪器是一种特殊的产品,随着工业化水平的提高,发展相当迅速,品种日益繁多。认真抓好对它们的质量监督和控制,就可防止“一家产品害千家”。各级计量部门正在通过“计量器具生产(修理)许可证”的发放和计量认证等工作强化监督管理。  加强对生产过程的计量检测和监控,是加强质更自理,提高产品质量的中心环节  计量检测和监控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工业技术水平的重要尺度。目前,世界上工业发达国家,把原材料、设备和计量检测手段作为工业生产的三大支柱。计量检测技术发展相当迅速,随着质量管理从“事后检验”发展到“事前预防”,计量检测也由被动测量发展到主动测量,由静态测量发展到动态测量,由人工检测发展到自动检测,由成品检验发展到生产过程中检测和监控。从而强化了质量管理,并显著地提高了质量。可以说,没有先进的计量测试手段,就没有先进的产品,没有高质量。因此,如何研制、开发先进的计量检测仪器,已成为计量工作中一个十分重要的任务。  三、建立计量确认体系,实行测量过程控制,为质量体系有效运行提供保证  怎样做好计量工作?ISO10012《测量检测设备的质量保证要求》为做好计量工作指出了明确的方向,那就是要建立计量确认体系,实行测量过程控制。  依据ISO10012,应对所有的测量设备进行认可和管理,并形成一个文件化的计量确认体系,确保所有计量检测设备的使用和运行符合质量要求,杜绝计量误差超出允差极限,并对每一个测量过程实行有效的控制,使其处于统计控制状态之下。具体地说,要求各类计量器具及化验、分析仪器必须配备齐全。完整无缺;保证量具及化验、分析仪器的质量稳定,示值准确一致;修复及时,根据不同情况、选择正确的计量检试方法。同时,应抓好以下几个主要环节。  1.计量器具及仪器的正确与合理使用  保证计量器具及仪器均正确与合理使用,是计量工作中的一个重要方面。为此应做到:①要经常对职工进行爱护计量器具及仪器的教育;②提高工人技术水平。熟练地掌握量具及仪器的使用技能;③要根据企业的生产过程和工艺特点,正确配备各种量具和仪器;④正确制定和严格贯彻执行有关规程和制度。例如最具及仪器的使用和维护制度,以及化验和分析方面的规章制度;⑤建立和健全量具及仪器使用的责任制度。  2.计量器具的周期检定  为了确保量具及仪器的质量,对企业所有的计量器具及仪器,无论是外购或自制的,都必须按照计量检定规程规定的检定项目和方式(或有关技术标准)进行检定。这些检定包括:  (l)入库检定。外购或自制的计量器具在入库之前,由计量室,中央工具库检定站进行技术检定。检定合格的发入库合格证,送工具库保存备用。  (2)入室检定。各车间工具室在从中央工具库领取计量器具及仪器时,应先由车间检查站进行入室前的检定。对入室检定合格的量具及仪器,检查站打上合格标志,送工具室保存备用。对于重要的量具及仪器,出借时必须进行校检。  (3)周期检定。对使用中的计量器具及仪器,由检查站按照规定的周期和项目进行技术检定。实行周期检定的计量器具及仪器,必须按照检定周期日程表进行,并把检定结果记录下来,合格的换上新合格证,准予继续使用;不合格的由检定站进行修复,修复合格后,再发给合格证,提供使用。  (4)返还检定。借用的量具及仪器用毕归还之前,由检查站作返还检定,合格的打上合格标志,送还工具室保存备用。  所有计量器具及仪器必须经检定合格,具有合格证及标志,才准许投入使用或进行流传。  计量器具及仪器的及时修理和报废  对于因使用和其它原因而发生磨损的计量器具及仪器,要根据检定结果,按照损坏程度的不同而分别处理。  凡是已经严重磨损或损坏无法修复的计量器具及仪器,该废的必须报废,该换的一定要换。对于那些经过检定发现不合格但可修复的计量器具及仪器,计量室(或站)应立即给予修复,修复后必须进行检定。使用单位或个人不能擅自对计量器具及仪器进行拆封或检修。  4.计量器具及仪器的妥善保管  为了保证计量器具及测试仪器质量稳定,示值准确一致,对于不在使用过程中的计量器具及仪器要妥善存放保管。  5.改进计退器具和计量方法  实现检验测试手段现代化。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现代化技术设备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大量采用,生产经营自动化程度不断提高,为了更好地控制产品质量,迫切要求实行计量工作的技术改革,广泛采用高效能的检验装置、专用的计量器具及仪器、现代化的测试技术设备及先进的检测方法。如采用多用途的、气动的、电动的、激光的检测技术,运用精密测量仪器仪表和电子计算机等等。  为了做好计量工作,充分发挥它在企业生产和质量管理中的作用,企业必须设置专门的计量管理机构和理化试验室,负责组织和管理企业的计量和理化试验工作。这样,才能保证质量管理的有效实行。  此外,开展企业计量水平定级和诊断活动,有力地促进企业计量基础工作的加强,也大大地促进了全面质量管理的深入开展。参考资料:计量工作与生产经营

论文关键词:互换性;标准化;精度设计;教学模式  论文摘要:本文针对《互换性与测量技术》教学中标准的贯彻、应用与精度设计的关系提出看法,指出在强调精度设计的同时不能淡化互换性和标准化的意义;目前本课程有多种教学模式,为保持本学科的系统性和完整性,笔者认为本课程仍应单独设置;实验课应加强学生精度设计与标准应用能力的培养。  近年来,围绕《互换性与测量技术》课程内容与体系的改革,不少高校已将《互换性与测量技术》课程改为《几何精度设计与检测》,其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设计能力。基于这一思路,不少教材压缩和淡化了互换性标准的相关内容,力图改变过去传统教学中以贯彻标准为主线的灌输式教学方式。笔者认为这种思路应充分肯定,但对如何处理好互换性标准贯彻与提高学生精度设计能力的关系,笔者想就此谈一些自己的看法。  一、关于互换性与精度设计在课程中的定位问题  互换性与精度设计确实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互换性是指同一规格的零部件按规定的技术要求制造,不需经过任何挑选或修配就能够互相替换使用,而且替换后能达到规定的功能要求。精度设计则要求经济地满足零件的功能要求,无论零件是否要求互换,必须规定一定的公差。公差大,精度低,则加工容易,公差小,精度高,则加工难度大。  互换性是对重复生产零件的要求,只要按照统一的设计生产,就可实现互换性,互换性要靠公差来保证。互换性给定公差强调的是统一,精度设计给定公差强调的则是合理。由于现代工业生产具有互换性高的特点,公差必须标准化,标准化是互换性生产的基础。而精度设计不论从设计还是制造角度也都需要遵循标准化的原则。所以,以标准化为基础的互换性与精度设计是很难分开的。  《互换性与测量技术》的主要内容是尺寸公差、形状和位置公差、表面粗糙度。工程应用的目标是在机械图上合理标注。合理标注的实质是合理的精度设计,所以本课程的核心还是精度设计,新的教学体系应该加强精度设计的概念,提高学生的综合设计能力。不过我们在强调精度设计的时候不能淡化互换性与标准化的重要意义。由于互换性在产品设计制造和使用维修过程中的巨大作用,已成为现代制造业中一个普遍运用的原则。精度设计在很大程度上是在满足零件的功能要求的前提下对互换性标准的选择与应用,即使不要求互换的场合,在设计制造等各种环节,也需要遵循互换性与标准化的原则。  《互换性与测量技术》课程具有很强的应用性,尤其关于互换性与标准化方面的内容,在生产实际中有着大量的运用,但在其他课程中鲜有介绍,学生普遍缺乏这方面知识。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到来,我国各项标准逐步与国际接轨,掌握标准化知识已成为时代的需要。这有利于开阔学生的眼界和知识面,对将来从事工程技术与管理工作非常有益,符合企业对人才知识结构的要求。所以笔者认为:在本课程的教学中,不应将互换性与精度设计人为地分割开来,应让学生在充分了解互换性原则和各项基础标准的前提下合理地进行精度设计。当然笔者并不赞同把《互换性与测量技术》课程变成纯粹的标准宣讲课,而应重在培养学生的综合设计能力与标准应用能力,对原来的教学模式应当进行改革。  二、关于新的教学模式  目前《互换性与测量技术》课程的教学改革有几种不同的模式:一是在原课程内容基础上拓展提高、组合后仍单独设课;二是将课程提高到机械精度设计的高度组合、拓展设置成一门课程;三是把教学内容分成几块,穿插到《机械制图》、《金工实习》、《机械设计》等课程中合作完成教学任务[1]。在这个问题上笔者以为:  第一种模式基本保持了原《互换性与测量技术》课程体系主要内容,系统阐述了互换性与测量技术的基本知识,分析介绍了我国极限与配合的新标准、工程应用以及测量技术的基本原理。这种课程体系把标准化与计量学领域有关知识紧密结合在一起,具有学科化特点,形成了自身的系统性和完整性[2]。论文关键词:互换性;标准化;精度设计;教学模式  论文摘要:本文针对《互换性与测量技术》教学中标准的贯彻、应用与精度设计的关系提出看法,指出在强调精度设计的同时不能淡化互换性和标准化的意义;目前本课程有多种教学模式,为保持本学科的系统性和完整性,笔者认为本课程仍应单独设置;实验课应加强学生精度设计与标准应用能力的培养。  近年来,围绕《互换性与测量技术》课程内容与体系的改革,不少高校已将《互换性与测量技术》课程改为《几何精度设计与检测》,其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设计能力。基于这一思路,不少教材压缩和淡化了互换性标准的相关内容,力图改变过去传统教学中以贯彻标准为主线的灌输式教学方式。笔者认为这种思路应充分肯定,但对如何处理好互换性标准贯彻与提高学生精度设计能力的关系,笔者想就此谈一些自己的看法。  一、关于互换性与精度设计在课程中的定位问题  互换性与精度设计确实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互换性是指同一规格的零部件按规定的技术要求制造,不需经过任何挑选或修配就能够互相替换使用,而且替换后能达到规定的功能要求。精度设计则要求经济地满足零件的功能要求,无论零件是否要求互换,必须规定一定的公差。公差大,精度低,则加工容易,公差小,精度高,则加工难度大。  互换性是对重复生产零件的要求,只要按照统一的设计生产,就可实现互换性,互换性要靠公差来保证。互换性给定公差强调的是统一,精度设计给定公差强调的则是合理。由于现代工业生产具有互换性高的特点,公差必须标准化,标准化是互换性生产的基础。而精度设计不论从设计还是制造角度也都需要遵循标准化的原则。所以,以标准化为基础的互换性与精度设计是很难分开的。  《互换性与测量技术》的主要内容是尺寸公差、形状和位置公差、表面粗糙度。工程应用的目标是在机械图上合理标注。合理标注的实质是合理的精度设计,所以本课程的核心还是精度设计,新的教学体系应该加强精度设计的概念,提高学生的综合设计能力。不过我们在强调精度设计的时候不能淡化互换性与标准化的重要意义。由于互换性在产品设计制造和使用维修过程中的巨大作用,已成为现代制造业中一个普遍运用的原则。精度设计在很大程度上是在满足零件的功能要求的前提下对互换性标准的选择与应用,即使不要求互换的场合,在设计制造等各种环节,也需要遵循互换性与标准化的原则。  《互换性与测量技术》课程具有很强的应用性,尤其关于互换性与标准化方面的内容,在生产实际中有着大量的运用,但在其他课程中鲜有介绍,学生普遍缺乏这方面知识。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到来,我国各项标准逐步与国际接轨,掌握标准化知识已成为时代的需要。这有利于开阔学生的眼界和知识面,对将来从事工程技术与管理工作非常有益,符合企业对人才知识结构的要求。所以笔者认为:在本课程的教学中,不应将互换性与精度设计人为地分割开来,应让学生在充分了解互换性原则和各项基础标准的前提下合理地进行精度设计。当然笔者并不赞同把《互换性与测量技术》课程变成纯粹的标准宣讲课,而应重在培养学生的综合设计能力与标准应用能力,对原来的教学模式应当进行改革。  二、关于新的教学模式  目前《互换性与测量技术》课程的教学改革有几种不同的模式:一是在原课程内容基础上拓展提高、组合后仍单独设课;二是将课程提高到机械精度设计的高度组合、拓展设置成一门课程;三是把教学内容分成几块,穿插到《机械制图》、《金工实习》、《机械设计》等课程中合作完成教学任务[1]。在这个问题上笔者以为:  第一种模式基本保持了原《互换性与测量技术》课程体系主要内容,系统阐述了互换性与测量技术的基本知识,分析介绍了我国极限与配合的新标准、工程应用以及测量技术的基本原理。这种课程体系把标准化与计量学领域有关知识紧密结合在一起,具有学科化特点,形成了自身的系统性和完整性[2]。[论文关键词:互换性;标准化;精度设计;教学模式  论文摘要:本文针对《互换性与测量技术》教学中标准的贯彻、应用与精度设计的关系提出看法,指出在强调精度设计的同时不能淡化互换性和标准化的意义;目前本课程有多种教学模式,为保持本学科的系统性和完整性,笔者认为本课程仍应单独设置;实验课应加强学生精度设计与标准应用能力的培养。  近年来,围绕《互换性与测量技术》课程内容与体系的改革,不少高校已将《互换性与测量技术》课程改为《几何精度设计与检测》,其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设计能力。基于这一思路,不少教材压缩和淡化了互换性标准的相关内容,力图改变过去传统教学中以贯彻标准为主线的灌输式教学方式。笔者认为这种思路应充分肯定,但对如何处理好互换性标准贯彻与提高学生精度设计能力的关系,笔者想就此谈一些自己的看法。  一、关于互换性与精度设计在课程中的定位问题  互换性与精度设计确实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互换性是指同一规格的零部件按规定的技术要求制造,不需经过任何挑选或修配就能够互相替换使用,而且替换后能达到规定的功能要求。精度设计则要求经济地满足零件的功能要求,无论零件是否要求互换,必须规定一定的公差。公差大,精度低,则加工容易,公差小,精度高,则加工难度大。  互换性是对重复生产零件的要求,只要按照统一的设计生产,就可实现互换性,互换性要靠公差来保证。互换性给定公差强调的是统一,精度设计给定公差强调的则是合理。由于现代工业生产具有互换性高的特点,公差必须标准化,标准化是互换性生产的基础。而精度设计不论从设计还是制造角度也都需要遵循标准化的原则。所以,以标准化为基础的互换性与精度设计是很难分开的。  《互换性与测量技术》的主要内容是尺寸公差、形状和位置公差、表面粗糙度。工程应用的目标是在机械图上合理标注。合理标注的实质是合理的精度设计,所以本课程的核心还是精度设计,新的教学体系应该加强精度设计的概念,提高学生的综合设计能力。不过我们在强调精度设计的时候不能淡化互换性与标准化的重要意义。由于互换性在产品设计制造和使用维修过程中的巨大作用,已成为现代制造业中一个普遍运用的原则。精度设计在很大程度上是在满足零件的功能要求的前提下对互换性标准的选择与应用,即使不要求互换的场合,在设计制造等各种环节,也需要遵循互换性与标准化的原则。  《互换性与测量技术》课程具有很强的应用性,尤其关于互换性与标准化方面的内容,在生产实际中有着大量的运用,但在其他课程中鲜有介绍,学生普遍缺乏这方面知识。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到来,我国各项标准逐步与国际接轨,掌握标准化知识已成为时代的需要。这有利于开阔学生的眼界和知识面,对将来从事工程技术与管理工作非常有益,符合企业对人才知识结构的要求。所以笔者认为:在本课程的教学中,不应将互换性与精度设计人为地分割开来,应让学生在充分了解互换性原则和各项基础标准的前提下合理地进行精度设计。当然笔者并不赞同把《互换性与测量技术》课程变成纯粹的标准宣讲课,而应重在培养学生的综合设计能力与标准应用能力,对原来的教学模式应当进行改革。  二、关于新的教学模式  目前《互换性与测量技术》课程的教学改革有几种不同的模式:一是在原课程内容基础上拓展提高、组合后仍单独设课;二是将课程提高到机械精度设计的高度组合、拓展设置成一门课程;三是把教学内容分成几块,穿插到《机械制图》、《金工实习》、《机械设计》等课程中合作完成教学任务[1]。在这个问题上笔者以为:  第一种模式基本保持了原《互换性与测量技术》课程体系主要内容,系统阐述了互换性与测量技术的基本知识,分析介绍了我国极限与配合的新标准、工程应用以及测量技术的基本原理。这种课程体系把标准化与计量学领域有关知识紧密结合在一起,具有学科化特点,形成了自身的系统性和完整性[2]。[论文关键词:互换性;标准化;精度设计;教学模式  论文摘要:本文针对《互换性与测量技术》教学中标准的贯彻、应用与精度设计的关系提出看法,指出在强调精度设计的同时不能淡化互换性和标准化的意义;目前本课程有多种教学模式,为保持本学科的系统性和完整性,笔者认为本课程仍应单独设置;实验课应加强学生精度设计与标准应用能力的培养。  近年来,围绕《互换性与测量技术》课程内容与体系的改革,不少高校已将《互换性与测量技术》课程改为《几何精度设计与检测》,其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设计能力。基于这一思路,不少教材压缩和淡化了互换性标准的相关内容,力图改变过去传统教学中以贯彻标准为主线的灌输式教学方式。笔者认为这种思路应充分肯定,但对如何处理好互换性标准贯彻与提高学生精度设计能力的关系,笔者想就此谈一些自己的看法。  一、关于互换性与精度设计在课程中的定位问题  互换性与精度设计确实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互换性是指同一规格的零部件按规定的技术要求制造,不需经过任何挑选或修配就能够互相替换使用,而且替换后能达到规定的功能要求。精度设计则要求经济地满足零件的功能要求,无论零件是否要求互换,必须规定一定的公差。公差大,精度低,则加工容易,公差小,精度高,则加工难度大。  互换性是对重复生产零件的要求,只要按照统一的设计生产,就可实现互换性,互换性要靠公差来保证。互换性给定公差强调的是统一,精度设计给定公差强调的则是合理。由于现代工业生产具有互换性高的特点,公差必须标准化,标准化是互换性生产的基础。而精度设计不论从设计还是制造角度也都需要遵循标准化的原则。所以,以标准化为基础的互换性与精度设计是很难分开的。  《互换性与测量技术》的主要内容是尺寸公差、形状和位置公差、表面粗糙度。工程应用的目标是在机械图上合理标注。合理标注的实质是合理的精度设计,所以本课程的核心还是精度设计,新的教学体系应该加强精度设计的概念,提高学生的综合设计能力。不过我们在强调精度设计的时候不能淡化互换性与标准化的重要意义。由于互换性在产品设计制造和使用维修过程中的巨大作用,已成为现代制造业中一个普遍运用的原则。精度设计在很大程度上是在满足零件的功能要求的前提下对互换性标准的选择与应用,即使不要求互换的场合,在设计制造等各种环节,也需要遵循互换性与标准化的原则。  《互换性与测量技术》课程具有很强的应用性,尤其关于互换性与标准化方面的内容,在生产实际中有着大量的运用,但在其他课程中鲜有介绍,学生普遍缺乏这方面知识。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到来,我国各项标准逐步与国际接轨,掌握标准化知识已成为时代的需要。这有利于开阔学生的眼界和知识面,对将来从事工程技术与管理工作非常有益,符合企业对人才知识结构的要求。所以笔者认为:在本课程的教学中,不应将互换性与精度设计人为地分割开来,应让学生在充分了解互换性原则和各项基础标准的前提下合理地进行精度设计。当然笔者并不赞同把《互换性与测量技术》课程变成纯粹的标准宣讲课,而应重在培养学生的综合设计能力与标准应用能力,对原来的教学模式应当进行改革。  二、关于新的教学模式  目前《互换性与测量技术》课程的教学改革有几种不同的模式:一是在原课程内容基础上拓展提高、组合后仍单独设课;二是将课程提高到机械精度设计的高度组合、拓展设置成一门课程;三是把教学内容分成几块,穿插到《机械制图》、《金工实习》、《机械设计》等课程中合作完成教学任务[1]。在这个问题上笔者以为:  第一种模式基本保持了原《互换性与测量技术》课程体系主要内容,系统阐述了互换性与测量技术的基本知识,分析介绍了我国极限与配合的新标准、工程应用以及测量技术的基本原理。这种课程体系把标准化与计量学领域有关知识紧密结合在一起,具有学科化特点,形成了自身的系统性和完整性[2]。但随着新的教学要求的提出及课程教学学时的减少,原来模式中认知性内容多、创造性内容少、以介绍基础公差标准为主的教学体系已不能完全适应发展要求,应该进行改革与创新。目前本课程一般只有30多学时,其中还包括几次实验。在有限的学时内要想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必须优化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采用多种教学手段。笔者认为标准方面的内容可主要从应用的角度去讲,其构成原理可适当简略,重点还是互换性与精度设计的基本概念与方法,其中又以尺寸公差、形位公差、表面粗糙度为主。有了这些基础,其它章节均可略讲,学生可通过练习、实验和综合实践环节进一步提高精度设计能力。  第二种模式是针对《互换性与测量技术》课程的教学内容改革而重新拓展设置成一门课程《几何精度设计与检测》。该课程已有多种版本的教材,从笔者了解到的一些版本来看,大多在绪论中已强化了几何精度设计的相关内容,并增加一些典型零件几何精度设计综合应用实例,但大部分章节与原教材体系没有实质变化。也有的版本对原教材体系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基本摆脱了以介绍基础公差标准为主的教学体系,但这种形式目前无论从教学还是学生自学角度看都还有些难度,几何精度设计离不开公差标准的应用,脱离互换性标准讲授几何精度设计,不利于标准化的贯彻与应用。  第三种模式把教学内容分成几块,穿插到《机械制图》、《金工实习》、《机械设计》等课程中合作完成教学任务。笔者感觉这种模式虽然避免了原来模式中各相关课程之间的交叉与重复,但打破了本学科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同时也增加了各相关课程之间的协调与配合难度,较难保证分块教学后的内容衔接与教学质量。  三、实践性环节的改革  《互换性与测量技术》课程的应用性很强,机械类图纸中大部分符号都与本课程有关,对学生今后从事机械设计与制造尤为重要。本课程必须很好地把握理论与实际的关系,在讲清基本概念的前提下,应特别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强调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从本课程的教学效果看,学生对精度设计与互换性标准的实际应用能力普遍较弱。在课程设计、毕业设计中,不知道怎样正确地运用国家标准进行精度设计;图样标注五花八门、漏洞百出,或者照葫芦画瓢,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造成这种状况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课程教学内容缺乏应用性实践环节,学习内容没有通过相应实践环节消化、巩固。受学时数限制,课堂教学只能讲一些精度设计与标准运用的基本原则,学生对所学知识综合应用能力的锻炼,主要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后续课程。而后续课程随着教学内容与重点的转移,无论后续课程教师还是学生都难以对先开课程给予特别关注。  针对这一问题,已有高校探索本课程专门增设实践性教学环节——精度设计检测一条龙课程设计[3],但上述方案存在时间安排与课时的矛盾。因此笔者赞同把机械零件课程设计与几何精度设计内容结合起来,作为一个综合性的课程设计。机械零件的课程设计题目一般是减速器设计,这类课题包含了很多典型零件精度设计的内容,是理想的精度设计课题。但在单纯的零件课程设计中学生往往忽视这部分内容,不求甚解。如作为综合性的课程设计,明确提出精度设计的具体要求,学生可通过一个课题,得到完整的设计能力的锻炼。  《互换性与测量技术》课程中,实验课占有较大的比重。目的是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和巩固课堂上所学的公差理论,初步熟悉某些计量器具的正确使用方法。这些实验可使学生较快获得有关内容的感性认识,加深对课堂上所学的基础理论的理解,并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不足的是,目前这些实验与精度设计的联系还较少,主要是学生听老师介绍仪器,阅读实验指导书,按规定的实验步骤操作,从而获得测量结果。这种验证式实验,没有很好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缺乏设计能力的锻炼。  为了适应本课程的教学改革,应对实验课程进行改革,加强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的锻炼。在原来实验的基础上可设计一些综合性实验项目,让学生通过实际观察、装拆、测绘、精度设计等,得到相关标准应用与设计能力的综合锻炼。  以上是笔者对《互换性与测量技术》课程教学改革中有关标准的贯彻应用与提高学生精度设计能力关系的一些看法。如何更好的处理两者之间的关系,还需要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不断进行探索。  参考文献  [1]许菊若,沈爱红。《几何精度设计与检测》新教学体系的探索与实践[J]。无锡教育学院学报,2004,(1):85-86。  [2]杜文华,郑江。机械基础系列课程教改中机械精度设计的实现[J]。华北工学院学报,2004,(3):89-91。  [3]付凤兰等。培养互换性标准应用能力的一项有效措施——精度设计与检测课程设计[J]。标准化报道,1999,(4):35-36。  [4]高晓康。几何精度设计与检测[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3。

去中国衡器网看看吧!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