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百科

海上钢琴师音乐鉴赏论文1000字

发布时间:2024-07-07 07:32:09

海上钢琴师音乐鉴赏论文1000字

《海上钢琴师》讲述了一个被遗弃在轮船钢琴上的婴儿,终其一生在这所轮船上所发生的故事。让我震惊的,可能也是让大部分人震惊的,就是1900到最后马克斯找到他,并努力劝说他离开那艘船的情况下,1900还是很淡然的选择和他一直生活的船一起消亡。  文章刚开始马克斯说,没有人会相信这个故事,因为没有证据证明他存在。凄婉的音乐在诉说着这个没有人会相信的故事。因为故事的主人公1900没有出生记录,没有身份证明。    再一次轮船的停泊时,他被丹尼发现,养育他,为避免人发现,他没有离开过船舱,直到八岁,丹尼因为暴风雨意外死亡。上天在关闭一扇门的同时会打开一扇窗。1900在一天循声找到了上天赐予他的东西,钢琴。在某一个深夜里,人们被美妙的钢琴声吸引,而没有人认识这个令他们震惊的孩子。从此以后,1900展开了与音乐,与钢琴为伴的一生。  马克斯因为小号出众得以上这艘船,他的出众让1900主动和他交谈,还弹钢琴来缓解他晕船。在以后的许多年,他们经历了很多美好的音乐时光。当然,马克斯一直劝说1900去感受陆地,1900没有接受,他不是不敢尝试,而是不愿去尝试。直到他看到一个女孩,他对那个女孩一见钟情,他还遇见过那个女孩的父亲,听那位父亲讲述他在陆地上第一次看到大海的情形,恋爱往往使人冲动,1900决定去陆地了,他决定下船了,虽然离别总是让人伤感。  可是,在还有几个台阶的时候,他停下了,他没有继续,他扔掉帽子,回身回到船上。最后要催毁船的时候,他对马克斯说,你知道我为什么又回来了吗?我看到的全是街道,接到后面还是街道,我看不到最后,我看不到结果,没有我想要的。  人们或许真的应该在那个属于自己的地方创造辉煌,等待救赎。

海上钢琴师不错,很烂漫。

一个人一个世界 今天看了海上钢琴师 这是第一次看这部电影 很深奥的电影 却也感觉到无论看几遍 都未必理解其中的真意 或许只看一遍已经足够 或许我们每次到达一种生活状态 会对电影有新的理解 他是懦弱或是坚强 这一点无谓争论 而我是从两个方面去理解电影的含义 首先 他痴迷音乐 思想必定与凡人有所不同 而我选择看这部电影 也是因为我喜欢音乐 接近于痴迷 真正喜欢音乐的人 可能会乐于与他人分享音乐 却不希望用音乐去得到金钱和名利 就好像那个爵士创始人 音乐对于他来说是身外物 或许他可以演奏出美妙的音乐 但那不是他的人生 而对于1900来说 音乐就是他 他就是音乐 他需要用音乐表达自己的情感 他需要用音乐作为主食 所以他不想和那个人去比较琴技 音乐就是音乐 没有比较的必要 也无法相比 我们永远评不出世界上最好的乐曲是哪一首 然后 他的死亡实际上就是防止自己的心死去 当他看见远处那一座座高楼 他恐惧的是名与利 他说他看不到尽头 那个尽头似乎就是社会的变迁 人心的动荡 他不知道怎样去面对那无止尽的邪恶 无可厚非 对于天使来说 我们这个世界充满了邪恶 而1900像是一个天使 甚至于他要比天使更纯洁 他的海上生活就是一个神话 水晶搬纯净的神话 最后他与船一齐毁灭 那只是肉体的毁灭 灵魂却永远在海上 永远可以演奏他的钢琴 如果他上岸了 那么面对世间的丑恶 面对无尽的竞争 他即是失去了灵魂 好像这和我们现在的生活很相似 我们面对如此激烈的竞争 事实上我们都已失去了灵魂 我们已经将灵魂和面包做了等价交换

我已经不记得上次这样认认真真写观后感是在什么时候了,也许是很久以前,毕竟没有那么多值得写观后感的东西,很多时候,所谓的观后感不过是在应付老师的作业或者是为了某些原因来凑数,但是这个观后感,是认认真真,不为任何人,而是因为我确实为之所感动,有感触,才会来写。其实对于影评这种文体,一般我是不大愿意正正经经地写,因为一个人有一个人的看法,所谓的影评不过就是把你对这个片子的看法说出来,别人接受不接受是一回事,你理解得对不对又是另一回事,在我看来做这件事就像是分析一篇文章的中心思想一样愚蠢,但是现在我发现,其实有的时候做点“蠢事”也是好的,毕竟,有的时候真的会觉得,看一部片子的时候感情澎湃到泛滥却无处宣泄,或许影评是最好的宣泄渠道。这次我想说的是一部老片子,《海上钢琴师》(1998)。虽然我一直秉持的观点是在看片子之前不看任何关于片子的评论和剧情介绍,但是或者是当时这部片子问世的时候真的很火,流传很广,所以当看完的时候我想起来,似乎的确是在印象里面看过一篇它的影评,具体细节已经忘却,却只记得当时那篇影评——仅仅是它有限的介绍里面,就很早地感动过一次。可是真正看完了之后,依旧会被感动。它是一个娓娓道来的故事,也是一个温文尔雅的片子,就像是它的名字里面的大海,看上去平静美好,下面却波涛暗涌,直到最后掀起惊涛骇浪,激流汹涌的时候,你已经发现自己置身其中,无法自拔,亦无可皈依,只能任由片子把你带入一种称之为感动的情绪中,沉沦。所有的故事起源于“美国梦”,在往返于美国和欧洲的豪华游轮上的一个钢琴师的故事——很多时候,我们已经无法被那些所谓感天动地的爱情所折服,也已经对于大场面麻木,对于惊险刺激也感觉不到任何回味的尾音,可是总是会被那种最平凡,最平凡的故事,感动,因为我们每一个人都趋近于平凡,有着自己的生活,就像是海上的钢琴师一样,甚至只是一个符号,没有属于自己的名字,只是一个历史的标记,一九零零。是的,一九零零,就是这个故事主人公,他出现在一个去音乐店卖小号的男子口中,是他在海上生活中最重要的朋友,男子MAX TOONEY反复说着,这个故事没有人相信,一个平淡无奇的开头,就是在这个小小的音乐器材商店里面,一个老人和一个年过中年的男子,因为一个小号,因为最后的曲子,因为一九零零唯一留在这个世界上的钢琴曲,开始一点点展现在人们面前,就像是徐徐展开的画卷——又或者说,是一段轻柔的音乐更加贴切,把亮闪闪的音符呈现在观众眼前。一九零零的一生,传奇的,普通的,天才却又庸碌的一生。不知道要怎么评价一九零零,他或许就像是他的名字一样,是一个时代的符号,他就是他乘坐的那艘船,他就是他的琴,他就是他的音乐,唯独不是他自己。当一九零零站在船和岸之间的梯子上时,我以为他会像是楚门(《楚门的世界》)一样,在抉择之后毅然决然地离开,然而他没有,他就像是一个老旧的符号,选择了留在老旧的船上,即使他的谈吐优雅,即使他的音乐可以让世界震惊,即使他的才华是那样的耀眼——但是他选择留下。如果要说《海上钢琴师》缺少些什么,大概是爱情,或许一九零零是真心喜欢那个女孩子(我忘记了她的名字),如果不是的话他不会弹奏出如此柔美的音乐,可是他却只是懵懂的爱情,甚至,或许连他自己也不明白自己当时的感情是什么,他从来不接触外界的社会,对于他而言,生活就是弹钢琴,是音乐,是船,是美国和欧洲之间,是船上的两千人,这构成了他世界的全部。于是,片子里面最让人印象深刻的地方,应该是斗琴一段——一九零零并不想和人斗,只是忍无可忍的时候,他展现了他高超神乎其技的琴技,激烈碰撞的琴键和音符,在大厅里面回响,只有他一个人在弹琴,却像是很多人,像是海浪,像是具有无穷无尽的力量,像是闪电,像是暴风骤雨一般,完全没有了平时的温文尔雅,似乎片子只有到了这里的时候,才看得出那种孕育在一九零零内心中的狂躁,甚至连镜头也跟着音乐微微地兴奋地颤动。那是一九零零一生最辉煌的时刻,可也只是一霎,当船上的人们看到自由女神像的时候,还是会像最初做的那样,拥到船舷欢呼。一九零零看着近在咫尺的纽约,脚下就是陆地,却始终不肯踏上去,在船上出生,在船上生活——如果说船不过是一个人旅程中的一段,那么对于一九零零,那艘船就是他的全部,所以在MAX TOONEY找到他并告诉他船要炸毁,要一九零零下船的时候,一九零零这样告诉他最亲爱的朋友——“Land? L TVB剧情网 在线观看:

海上钢琴师音乐鉴赏论文

《海上钢琴师》的悲剧性就体现在他人生的荒诞性上,因此,它是受存在主义文学影响的一个典型的荒诞派剧作。存在主义诞生于20世纪30年代的法国,二战后达到发展的顶峰。存在主义文学在存在主义哲学基础上产生,它是以文学的形式宣传存在主义哲学思想。其特征是理性多于形象,核心是“存在先于本质”,“世界是荒谬的”,“人生是痛苦的和自由选择”,因此,“荒谬”和“痛苦”是存在主义文学的基本主题。它一方面描写资本主义世界的荒诞性,另一方面表现人的不幸与毁灭,以及人类的孤独、失望、恐惧与厌世的种种消极思想情绪。《海上钢琴师》中1900的人生就像一面镜子,极端地反映出现代人心理中最黑暗、最隐私的那一部分消极思想情绪。在朋友MAX的眼中,1900的生活范围是狭小的,狭小到他的整个一生都只在“佛吉尼亚人号”船上度过,至死都没有踏上陆地一步。他的生命始于此,也终于此。1900以这种离奇的生活经历,犀利地揭示了现代人心中的一道伤痕——孤独感。在心理学里,孤独感是指长时间地独处所产生的心理感受,指在孤独环境下的一种心理反映。1900的孤独仅仅是由于环境的隔绝而产生的,而现代生活中的现代人,一方面生活在熙熙攘攘甚至是拥挤的人群中,另一方面却像得了感冒似的被孤独情绪包围着,这种身处闹市的孤独却发自人们的内心深处。面对着种种欲望的破灭,激烈竞争阴影下的身心疲惫,信任感的丧失危机以及浓浓的自我保护意识,这些都无不使现代人产生了要去关闭感受社会情感大门的愿望,孤独感反倒成了现代文明带来的“富贵病”。每个人都在心中或多或少地守着自己的“佛吉尼亚人号”,不但守着,还愿意像1900那样享受这种“孤独”,把“佛吉尼亚人号”视为永恒的家,精神的寄托,生命的堡垒。但是,这种孤独感毕竟是消极的,就像1900的命运悲剧一样,一旦被这种“孤独病毒”感染,就不愿从白己心中的“佛吉尼亚人号”中走出。孤独感也就成了现代人悲观情绪的墓志铭。

<<钢琴师>>中的配乐主要以爵士乐为主,像斗琴等片段,斗的都是爵士乐,而回忆者用小号吹的也是爵士乐 而在某些描述1900的片段中用的音乐则是烘托1900的心理,比如说1900站在通往城市的阶梯上犹豫着要不要下去,还有最后结束1900与船同沉等片段中用宏伟的交响乐非常气魄地渲染了场景,让人们觉得他当初选择海洋和选择死亡都是那么的震撼感人 而小时候的1900在某天晚上突然被发现知道弹琴时弹的莫扎特奏鸣曲则表现了他的天真无邪,而他当时那么小的一个小孩弹这个纯净无邪的曲子却很平静地表现了他对失去养父的伤心,一种很单纯很简单的伤心听上去却让人心痛;而在斗琴时的第一回合,他竟然弹了一个很简单的平安夜的简单旋律,表现出了他对对手的不屑 (很简单的一个观后感吧,算不上分析)

我已经不记得上次这样认认真真写观后感是在什么时候了,也许是很久以前,毕竟没有那么多值得写观后感的东西,很多时候,所谓的观后感不过是在应付老师的作业或者是为了某些原因来凑数,但是这个观后感,是认认真真,不为任何人,而是因为我确实为之所感动,有感触,才会来写。其实对于影评这种文体,一般我是不大愿意正正经经地写,因为一个人有一个人的看法,所谓的影评不过就是把你对这个片子的看法说出来,别人接受不接受是一回事,你理解得对不对又是另一回事,在我看来做这件事就像是分析一篇文章的中心思想一样愚蠢,但是现在我发现,其实有的时候做点“蠢事”也是好的,毕竟,有的时候真的会觉得,看一部片子的时候感情澎湃到泛滥却无处宣泄,或许影评是最好的宣泄渠道。这次我想说的是一部老片子,《海上钢琴师》(1998)。虽然我一直秉持的观点是在看片子之前不看任何关于片子的评论和剧情介绍,但是或者是当时这部片子问世的时候真的很火,流传很广,所以当看完的时候我想起来,似乎的确是在印象里面看过一篇它的影评,具体细节已经忘却,却只记得当时那篇影评——仅仅是它有限的介绍里面,就很早地感动过一次。可是真正看完了之后,依旧会被感动。它是一个娓娓道来的故事,也是一个温文尔雅的片子,就像是它的名字里面的大海,看上去平静美好,下面却波涛暗涌,直到最后掀起惊涛骇浪,激流汹涌的时候,你已经发现自己置身其中,无法自拔,亦无可皈依,只能任由片子把你带入一种称之为感动的情绪中,沉沦。所有的故事起源于“美国梦”,在往返于美国和欧洲的豪华游轮上的一个钢琴师的故事——很多时候,我们已经无法被那些所谓感天动地的爱情所折服,也已经对于大场面麻木,对于惊险刺激也感觉不到任何回味的尾音,可是总是会被那种最平凡,最平凡的故事,感动,因为我们每一个人都趋近于平凡,有着自己的生活,就像是海上的钢琴师一样,甚至只是一个符号,没有属于自己的名字,只是一个历史的标记,一九零零。是的,一九零零,就是这个故事主人公,他出现在一个去音乐店卖小号的男子口中,是他在海上生活中最重要的朋友,男子MAX TOONEY反复说着,这个故事没有人相信,一个平淡无奇的开头,就是在这个小小的音乐器材商店里面,一个老人和一个年过中年的男子,因为一个小号,因为最后的曲子,因为一九零零唯一留在这个世界上的钢琴曲,开始一点点展现在人们面前,就像是徐徐展开的画卷——又或者说,是一段轻柔的音乐更加贴切,把亮闪闪的音符呈现在观众眼前。一九零零的一生,传奇的,普通的,天才却又庸碌的一生。不知道要怎么评价一九零零,他或许就像是他的名字一样,是一个时代的符号,他就是他乘坐的那艘船,他就是他的琴,他就是他的音乐,唯独不是他自己。当一九零零站在船和岸之间的梯子上时,我以为他会像是楚门(《楚门的世界》)一样,在抉择之后毅然决然地离开,然而他没有,他就像是一个老旧的符号,选择了留在老旧的船上,即使他的谈吐优雅,即使他的音乐可以让世界震惊,即使他的才华是那样的耀眼——但是他选择留下。如果要说《海上钢琴师》缺少些什么,大概是爱情,或许一九零零是真心喜欢那个女孩子(我忘记了她的名字),如果不是的话他不会弹奏出如此柔美的音乐,可是他却只是懵懂的爱情,甚至,或许连他自己也不明白自己当时的感情是什么,他从来不接触外界的社会,对于他而言,生活就是弹钢琴,是音乐,是船,是美国和欧洲之间,是船上的两千人,这构成了他世界的全部。于是,片子里面最让人印象深刻的地方,应该是斗琴一段——一九零零并不想和人斗,只是忍无可忍的时候,他展现了他高超神乎其技的琴技,激烈碰撞的琴键和音符,在大厅里面回响,只有他一个人在弹琴,却像是很多人,像是海浪,像是具有无穷无尽的力量,像是闪电,像是暴风骤雨一般,完全没有了平时的温文尔雅,似乎片子只有到了这里的时候,才看得出那种孕育在一九零零内心中的狂躁,甚至连镜头也跟着音乐微微地兴奋地颤动。那是一九零零一生最辉煌的时刻,可也只是一霎,当船上的人们看到自由女神像的时候,还是会像最初做的那样,拥到船舷欢呼。一九零零看着近在咫尺的纽约,脚下就是陆地,却始终不肯踏上去,在船上出生,在船上生活——如果说船不过是一个人旅程中的一段,那么对于一九零零,那艘船就是他的全部,所以在MAX TOONEY找到他并告诉他船要炸毁,要一九零零下船的时候,一九零零这样告诉他最亲爱的朋友——“Land? L TVB剧情网 在线观看:

看到LJC1900 的读后感,感觉终于将我看完该部电影的所有感受,抒发得淋漓尽致,我以为你也是个女人,所以才如此细腻,看到你的资料,我要说: 从心底里,我佩服你!

海上钢琴师音乐赏析论文1000字

“1900' Theme”是整部配乐的主轴,同时也是故事的Love Theme,莫里克奈在两段恋曲“Playing Love”与“Silent Goodbye”中,将这个主题做了十分优美的演绎,其中“Playing Love”与“Silent Goodbye”的风格与《新天堂乐园》的Love Theme表现手法十分接近,“Playing Love”带了一股清新悠然的甜美,而“Silent Goodbye”的弦乐则铺陈出怀念感伤的感触,至於Track 16是一首细腻抒情的钢琴独奏,充满了深刻动人的款款柔情。另外比较特殊且十分抢眼的主题变化是The Legend Of The Pianist,莫里克奈将主题由遥远的怀念,变化出开阔飞扬,闪亮兴奋的神采,虽然音乐本身和《铁达尼号》全然不同,不过倒有几分让人联想起《铁达尼号》启航时的高昂情绪,交响编曲的处理展现了一如《铁面无私》的奔放与力量,不过感觉上,《海上钢琴师》有更优美的主题旋律,更丰沛的情感,与更富传奇色彩的悠远美感,这首作品又与最后一首配乐作品“Ship And The Snow”,形成一种前后呼应的整体色调,“The Legend Of The Pianist”以灿烂兴奋的神采揭开了一个传奇故事的序幕,而“Ship And The Snow”则以深邃收敛的情绪为传奇故事划下休止符,不过其实那并不真正是一种”结束”的感觉,更像另一个开始,毕竟所有的传说最美的地方,正是在於它们并没有确切的结局。整部配乐藉著脱俗深刻的“1900's Theme”,描绘出主角1900不凡的人生际遇与深刻的感情世界,因此,在原声带的结尾,莫里克奈与Roger Waters,Edward Van Halen等大师,更进一步将1900's Theme改写成真挚深邃,诗意动人的主题曲“Lost Boys Calling”,联手打造出今年电影主题曲的代表作。 答案补充 主题音乐有两个,也就是片头跟片尾,呈双主题前后呼应式。一个代表大海跟般,一个代表1900。也就是影片中凡有出现大海或船的宏伟场面,都会有第一主题音乐,而凡是表达1900的心态的都是第二主题,包括对朋友,对爱情等 两个主题贯穿全片,片中的插曲或背景音乐很多也是经过主题曲做改动而来的。 另外就是1900弹的那些曲子,它们表现了1900的性格特征。例如以音乐来“读”人。需要是表现大厅中各种各样的人,但影片要表现的却是1900是如何认识这个世界,认识世界里的人的。 对决的场面,第一首只弹个平安夜,第二首听哭了并模仿,表现了他的单纯,童真,没有竞争的,仅仅是对音乐的追求心理。第三首认真起来,是因为黑人惹恼了他,表现他的高超技术。当然这是用了夸张的手法,四手连弹的曲子,两只手不可能完成,用在这里也是从侧而讽刺了那些自以为是的音乐家。 偷吻女孩的音乐。表现他胆怯的心理。因为音乐中有小二度不协合音程。 华尔兹那段,表现他生活的自由自在,无拘无束,船长说没有人能像你这么疯狂了。同时,这也是跟他对规矩说FUCK想呼应的。 答案补充 另外还有一首出现在以后情节中的乐曲,相当于全篇配乐主题的核心,标题是《Play in Love》,钢琴独奏同伴们都上岸去了,1900再次体验到了孤独和失落。由弦乐演奏的这段感情丰沛、饱含失落与怅惘之情的音乐,与赛尔乔;莱昂内的《美国往事》中最后那段弦乐重奏的德博拉主题(Deborah's Theme)阿玛泊拉之间出现了千丝万缕的联系。(有点忧伤的弦乐)1900正拿着话机想和岸上的随便什么人说说话,以排遣心头的孤寂,这时,突然有四个衣冠楚楚的黑人闯了进来。与陆地上的社会隔绝已久的1900吓得在弗吉尼亚号的巨大船体内四处逃窜。(一段紧张的音乐)其实这四个人并非歹徒,他们不过是被派来通知1900,要他准备和当今爵士乐的祖师爷在钢琴上一决雌雄的。 答案补充 一段爵士小号)埃尼奥;莫里康内的配乐形象生动地描绘了爵士乐史上确有其人的一个重要人物:杰里;罗尔;莫顿。影片中的他由曾经是美国一个著名的三重奏爵士乐团成员的黑人演员克拉伦斯;威廉姆斯三世(Clarence Williams)扮演。此刻,他正在弗吉尼亚号停靠的码头上向新闻界夸夸其谈,不可一世地狂妄宣称说他不相信世界上能有人在钢琴技艺方面超过发明了爵士乐的人,也就是他杰里;罗尔;莫顿。音乐的情绪、节奏贴切地和杰里;莫顿神采飞扬的表情及说话的速度保持了同步,这时,得知比赛消息的人们开始集中在弗吉尼亚号的大厅里,好戏就要开场了。

哎,是在太经典了,无话可说,不敢妄评!

1900,这是一个传奇,和遐想的人物,神游四地,却有害怕真正的世界,矛盾,叛逆,善良,懦弱积聚一体。有人说这是最好看的烂片,有人说这是神作,照我看,能够让我看了5次,哭了5次的就只是这一部而已。有些感觉只有自己知道,看完后得出一个结论,麻木=害怕。

海上钢琴师鉴赏论文1000字

我已经不记得上次这样认认真真写观后感是在什么时候了,也许是很久以前,毕竟没有那么多值得写观后感的东西,很多时候,所谓的观后感不过是在应付老师的作业或者是为了某些原因来凑数,但是这个观后感,是认认真真,不为任何人,而是因为我确实为之所感动,有感触,才会来写。其实对于影评这种文体,一般我是不大愿意正正经经地写,因为一个人有一个人的看法,所谓的影评不过就是把你对这个片子的看法说出来,别人接受不接受是一回事,你理解得对不对又是另一回事,在我看来做这件事就像是分析一篇文章的中心思想一样愚蠢,但是现在我发现,其实有的时候做点“蠢事”也是好的,毕竟,有的时候真的会觉得,看一部片子的时候感情澎湃到泛滥却无处宣泄,或许影评是最好的宣泄渠道。这次我想说的是一部老片子,《海上钢琴师》(1998)。虽然我一直秉持的观点是在看片子之前不看任何关于片子的评论和剧情介绍,但是或者是当时这部片子问世的时候真的很火,流传很广,所以当看完的时候我想起来,似乎的确是在印象里面看过一篇它的影评,具体细节已经忘却,却只记得当时那篇影评——仅仅是它有限的介绍里面,就很早地感动过一次。可是真正看完了之后,依旧会被感动。它是一个娓娓道来的故事,也是一个温文尔雅的片子,就像是它的名字里面的大海,看上去平静美好,下面却波涛暗涌,直到最后掀起惊涛骇浪,激流汹涌的时候,你已经发现自己置身其中,无法自拔,亦无可皈依,只能任由片子把你带入一种称之为感动的情绪中,沉沦。所有的故事起源于“美国梦”,在往返于美国和欧洲的豪华游轮上的一个钢琴师的故事——很多时候,我们已经无法被那些所谓感天动地的爱情所折服,也已经对于大场面麻木,对于惊险刺激也感觉不到任何回味的尾音,可是总是会被那种最平凡,最平凡的故事,感动,因为我们每一个人都趋近于平凡,有着自己的生活,就像是海上的钢琴师一样,甚至只是一个符号,没有属于自己的名字,只是一个历史的标记,一九零零。是的,一九零零,就是这个故事主人公,他出现在一个去音乐店卖小号的男子口中,是他在海上生活中最重要的朋友,男子MAX TOONEY反复说着,这个故事没有人相信,一个平淡无奇的开头,就是在这个小小的音乐器材商店里面,一个老人和一个年过中年的男子,因为一个小号,因为最后的曲子,因为一九零零唯一留在这个世界上的钢琴曲,开始一点点展现在人们面前,就像是徐徐展开的画卷——又或者说,是一段轻柔的音乐更加贴切,把亮闪闪的音符呈现在观众眼前。一九零零的一生,传奇的,普通的,天才却又庸碌的一生。不知道要怎么评价一九零零,他或许就像是他的名字一样,是一个时代的符号,他就是他乘坐的那艘船,他就是他的琴,他就是他的音乐,唯独不是他自己。当一九零零站在船和岸之间的梯子上时,我以为他会像是楚门(《楚门的世界》)一样,在抉择之后毅然决然地离开,然而他没有,他就像是一个老旧的符号,选择了留在老旧的船上,即使他的谈吐优雅,即使他的音乐可以让世界震惊,即使他的才华是那样的耀眼——但是他选择留下。如果要说《海上钢琴师》缺少些什么,大概是爱情,或许一九零零是真心喜欢那个女孩子(我忘记了她的名字),如果不是的话他不会弹奏出如此柔美的音乐,可是他却只是懵懂的爱情,甚至,或许连他自己也不明白自己当时的感情是什么,他从来不接触外界的社会,对于他而言,生活就是弹钢琴,是音乐,是船,是美国和欧洲之间,是船上的两千人,这构成了他世界的全部。于是,片子里面最让人印象深刻的地方,应该是斗琴一段——一九零零并不想和人斗,只是忍无可忍的时候,他展现了他高超神乎其技的琴技,激烈碰撞的琴键和音符,在大厅里面回响,只有他一个人在弹琴,却像是很多人,像是海浪,像是具有无穷无尽的力量,像是闪电,像是暴风骤雨一般,完全没有了平时的温文尔雅,似乎片子只有到了这里的时候,才看得出那种孕育在一九零零内心中的狂躁,甚至连镜头也跟着音乐微微地兴奋地颤动。那是一九零零一生最辉煌的时刻,可也只是一霎,当船上的人们看到自由女神像的时候,还是会像最初做的那样,拥到船舷欢呼。一九零零看着近在咫尺的纽约,脚下就是陆地,却始终不肯踏上去,在船上出生,在船上生活——如果说船不过是一个人旅程中的一段,那么对于一九零零,那艘船就是他的全部,所以在MAX TOONEY找到他并告诉他船要炸毁,要一九零零下船的时候,一九零零这样告诉他最亲爱的朋友——“Land? L TVB剧情网 在线观看:

上帝说,他不适合任何一种未来。1900把自己禁锢于自己的音乐中,他永远为了自己而弹奏着,永远不让自己的音乐和自己分离。   1900的存在很特别么?未必,他的生命因为没有踏足过真实世界而显得尤为纯净和清澈,甚至纯净和清澈得不能够生活在这个真实的现实世界里。最适宜他生活的地方,是Virginian豪华邮轮,一个能够让他这样纯粹且单纯的音乐圣徒栖息的地方。他不能走进我们的世界,我们的世界对于1900而言,太肮脏,太复杂了。 城市里有着成千的街道,我们迷失于其中,看不到天的尽头,而大海以其广博的胸襟,容忍并珍藏了1900这个特异的存在,甚至是因为大海的广博,让1900看到了世界的尽头。   Max问及1900为何不愿意离开Virginian的那一瞬间,我们就不难理解1900的答案了——琴键太大,音乐无从而生;城市太大,我们无从而生……   最后的场景,1900和康坐在废船里交谈,他说出了他的所有迷惑,经典的长段自白,叙说自己对未知世界的恐慌,他说外面的世界是无数琴键的钢琴,只有上帝能够弹奏,而自己远不能够。他说着,康泪流满面,甚至哭出声。这个场景很触动我,仿佛是两个来自不同世界的人在交谈,一个在里面,一个在外面,里面的人说尽了生活中的恐慌让他畏惧,而从外面闯荡过的人,只能是心酸的默许的回应。   请你别责怪,上帝说,他不适合任何一种未来,默许这世界的迁就意义。

《海上钢琴师》观后感“城市那么大,看不到尽头。”“我停下来,不是因为所见,而是因为所不见。你明不明白?是因为看不见的东西。”“拿钢琴来说,键盘有始也有终。有88个键,错不了,并不是无限的。但音乐是无限的,在琴键上,你可以奏出无限的音乐。”“我喜欢那样,我活得惯。”…… 1900是一个被人遗弃在蒸汽船上的孤儿,被船上一位好心的烧炉工收养,然而烧炉工在男主角8岁的时候在意外中死亡。过人的天赋使他无师自通成了一名钢琴大师,但宿命也令他天然地对红尘俗世深怀戒意,纵使后来遇上了一位一见钟情的少女,他思量再三,还是放弃了上岸寻找初恋情人的冲动。他永远地留在了船上,即使到了最后,唯一的好朋友马克斯警告他废船将要被炸毁,他也不愿离开,于是从出生开始就没有离开过维吉尼亚号的1900最终与船葬于海底。他用音乐来表达他看到的人和事,极尽其力,鲜明又生动。也用音乐来填充自己,挥洒生命,可以放纵,像把所有的音符挤在最狭窄的指尖一泻而下的畅快,也可以享受,抒情般慢慢流逝,在最适合的时间压下那一指黑键,听旋律的优雅和轻盈。一流的钢琴家带着鄙视和嘲笑来到了船上的宴会,三曲终,他用皎洁潇洒的笑和一根琴弦点燃的烟,把钢琴家的高高在上烧得一干二净,把听者的情绪烧得澎湃激昂,把世界的不平都抚平驱除,什么等级,什么高贵,不过如此,不堪一击。自讨没趣的人,总缺少一份内心的安宁。我们或许从来都不是天才,但是我们至少能做到勤恳、踏实。我们从坚硬和纯白开始,学会圆滑,学会世故,但内心深处,终究会一直记得,这一生所做的种种妥协,不过是为了在这个微尘世界,在这架上帝给予的钢琴上,创作出独属于自己的旋律与琴音。 黑白交错的琴键弹奏出一曲又一曲清脆悦耳、沁人心脾的旋律,也弹奏出一段又一段不同人生际遇中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或许从某种意义上,他奏响的是自由理想主义轻灵完美的挽歌。 (我们学校的文学社让写的这篇观后感 刚写的哈哈)

钢琴音乐鉴赏论文1000字

超验的艺术──谈莫札特的音乐轻快愉悦的风格  我一直对家与宗教之间的关系很有兴趣。有些人认为宗教是桎梏艺术的最大元凶,有人认为没有宗教就没有办法呈现出艺术最超越的心灵,有人则宣称艺术可以取代宗教,并达到宗教的功能。于是我决定「宗教音乐」。我的想法是,不管宗教与心灵的关系究竟为何,宗教音乐绝对呈现的出最真实的心灵状态。  在研究宗教音乐的过程中,我对莫札特尤其好奇,因为他在萨尔兹堡这个宗教重镇成长的岁月中,一直为其生计:教堂管风琴职位谱写为宗教仪式而有的宗教音乐,而萨尔兹堡主教对莫札特这个艺术家又非常的不尊重,把莫札特的才华弃若敝屣,不断限制他的创作,甚至规定莫札特的宗教音乐只能写小弥撒曲,把莫札特自由的心灵视若宗教中的杂质。  这期间,莫札特为想离职,主教竟然以辞去莫札特父亲之职务使其生活陷入困境来要胁莫札特。莫札特为了想离开撒尔兹保受限的创作气氛,与不被器重的艺术生命,也曾在母亲陪同下,周游当年以神童之名走访过的诸如慕尼黑,奥斯堡,曼汉,巴黎,伦敦,海牙,巴黎,里昂,瑞士等大城,想另寻创作生涯的开始,结果非但没有成功,母亲反倒因旅途劳累而病故。莫札特并不想耗费时间教授音乐课以餬口,只好再返回撒尔兹堡,忍辱继续作管风琴师,最终还是以跟主教彻底决裂收场。对萨尔兹堡的宗教气氛,莫札特曾写信给朋友说:「作人还是不要太『虔诚』比较好!」所以莫札特的生命,其实一直周旋在创作渴望与维持家计的现实中、周旋在跋扈主教的宗教压力与自由的艺术生命之间挣扎不已。和谐中隐藏的突兀  莫札特六岁时的画像,此时的他是人所周知的神童。莫札特的父亲 Leopold Mozart莫札特的母亲莫札特的音乐总体而言非常轻快愉悦,这简直跟他的生命史格格不入。研究音乐史的人都知道莫札特的音乐生命非常早熟,他才三四岁就已充分显出其音乐的才华,七岁就以神童之名周游欧洲演奏钢琴,这时的莫札特深被王公贵族们宠爱,其音乐中的欢快愉悦是很能被理解的。这种欢快性质,也深深著莫札特的宗教音乐。他最早的宗教音乐 Kyrie(KV33)创作时年仅十岁,Kyrie的内涵是「求主垂怜我的生命」,其实应当是深沈的信仰告白,但这绝非被人视为稀罕天才的小小莫札特所能理解的。但很奇怪的,莫札特到了成人,已不再因神童受人宝爱,开始在撒尔兹堡跟主教折冲郁郁不得志以后,其音乐竟然还是有著愉悦欢快的特点。正是因著这种音乐风格,音乐诠释家开始注意在莫札特音乐中潜藏的,突然出现突然消失的小调,不谐和音与半音阶,他们都发现这些音符在诉说著欢快之外的另一些东西,而莫札特每每在彷佛不经意间陈述出这些情绪后,便立即以欢快,以和谐再度压过。而这样的音乐风格出现最明显的,就是在母亲去世,莫札特又必须比以前更卑屈的返回撒尔兹堡作管风琴师以后。  譬如莫札特的 E大调小提琴协奏曲(KV364),此曲作于 1779,此时母亲已过世,莫札特回到萨尔兹堡,跟主教仍旧不合,(一年后终于彻底决裂),此曲就在一向欢愉轻快的风格中,间杂有半音阶的快速回旋上升音符,给人很焦虑不安的、彷佛想离开逃跑的感觉,此外还数度出现小提琴与大提琴沈重的往返对应,好像是在不安的质问著什么。但是这种音符的出现,都是突兀的过渡,不知何来何去的在和谐声中突然出现突然消失。  虽然这种焦虑感,严厉的大主教是不可能准许莫札特将其放入宗教音乐的。但若仔细聆听同期的宗教音乐C大调庄严弥撒(KV337),就在其 Kyrie中,便有著间杂半音阶的上升,与突然出现嘎然而止的不谐和合音,尤其是因著其合音突然收入休止符,给人「提出没有答案」的不确定感十分的明显。这种宗教音乐的表达,已经是十分露骨了。  不管莫札特最终是如何的以欢快否定忧郁与焦虑,其音乐呈现出来的真实心灵,却还是可以被聆听音乐者感觉出来:莫札特渴望自由渴望离开,对当时的生命处境并不满意。  莫札特于 1781年终于跟大主教决裂,据说,是大主教踢著他的屁股,当众很难堪的把他赶出去的。莫札特在信中告诉父亲,「主教说为他服务的人中,没有像我这样坏的,又说其他我都不想重复的难听的话,还说我没教养。请你不要灰心,离开大主教我想我就开始会教好运了。」从此,莫札特开始他更艰困的,收入极不稳定的人生。  灵魂深处的信仰告白  莫札特离开撒尔兹堡后,于 1783年创作了他最著名的「C小调弥撒」(KV427),这曲弥撒因为没有教堂仪式肯用,终于没有完成,但光就其完成部份,便有人将之与巴哈「B小调弥撒」、贝多芬「庄严弥撒」并列世界最伟大的三大弥撒曲。  这首弥撒曲的 Kyrie,先以乐器出现沈重的主题动机后,乐器与人声呈现二种不同的主题赋格,人声也分四部赋格。人声一开始就是急遽升高再急遽下降,给人十分戏剧性的激动感,而器乐主题重头到尾循环反覆进行式,彷佛在陈述一个明知结局却无法停止的抉择,更衬托出人声四部赋格「主我求你垂怜」的哀鸣。中间「基督请你怜悯我」歌词部份,是独唱清柔祈祷风,与合唱清柔祈祷风时而对话,时而互相附合。等祈祷风结束,就又回到器乐与人声二部赋格。

贝多芬 月光奏鸣曲,听过吗?给你些素材,自己写写吧,我很喜欢这首乐曲,弹奏过第一乐章。 钢琴奏鸣曲,作品第27号之2“月光” 创作背景 贝多芬的这个曲子作于一八一O一年,当时他正和朱丽法塔贵恰尔第(1784—1856)相爱,这个曲子是献给她的。这一年的十一月十六日贝多芬写给和勒的信中提到她时还说:“她爱我,我也爱她。”但到一八O二年初,她已别外爱上了罗伯尔哈伦堡伯爵,并于一八O三年和他结了婚。罗曼罗兰把此曲和贝多芬的失恋联系起来,说“幻想维持得不久,奏鸣曲里的痛苦和悲愤已经多于爱情了。”以罗兰把第一乐章解释为忧郁、哀诉和痛哭。俄国音乐学家奥立比舍夫(1794—1858) 第一乐章是失恋的“沉痛的悲哀”,好比“垂之火”。但一八O一年正是贝多芬和贵恰尔第热恋的时候,说这个作品是写失恋的痛苦,也和事实不符。对于这个作品的解释,也许俄国艺术批评家斯塔索夫(1824—1906)的见解,是比较合理的。他在回忆了一作为上二年听李斯特在彼得堡的演奏后,认为这首奏鸣曲是一出完整的悲剧 ,第一乐章是暝想的的柔情和有时充满阴暗预感的精神状态。他在一作作九年听安东鲁宾 什坦的演奏时也有类似的印象:“……从远处、远处,好象从望不见的灵魂深处忽然升起静穆的声音。有一些声音是忧郁的,充满了无限的愁思,另一些是沉思的,纷至沓来的回忆,阴暗的预兆……” 该曲之所以被称为“月光”由于德国诗人路德维希,把该曲比做瑞士琉森湖上的月光。《#c小调奏曲》因“月光”的标题和传说而特别出名。 贝多芬有一次说过:“人们常常谈论《#c小调奏鸣曲》,但我曾写过经这更好的东西,《#F大调奏呜曲》(作品78)就是一个与此相同的作品。”可见贝多芬自己对《月光曲》是并不十分满意的。 《月光曲》的传说 一百多年前,德国有个音乐家叫贝多芬,他谱写了许多著名的曲子。其中有一首著名的钢琴曲叫《月光曲》,传说是这样谱成的: 有一年秋天,贝多芬去各地旅行演出,来到莱茵河边的一个小镇上。一天夜晚,他在幽静的小路上散步,听到断断续续的钢琴声从一所茅屋里传出来,弹的正是他的曲子。 贝多芬走近茅屋,琴忽然停了,屋子里有人在谈话。一个姑娘说:“这首曲子多难弹啊!我只听别人弹过几遍,总是记不住该怎样弹;要是能听一听贝多芬自己是弹的,那有多好啊!”一个男的说:“是啊,可是音乐会的入场券太贵了,咱们又太穷。”姑娘说:“哥哥,你别难过,我不过随便说说罢了。” 贝多芬听到这里,就推开门,轻轻地走了进去。茅屋里点着一支蜡烛。在微弱的烛光下,男的正在做皮鞋。窗前有架旧钢琴,前面坐着个十六、七岁的姑娘,脸很清秀,可是眼睛瞎了。 皮鞋匠看见进来个陌生人,站起来问:“先生,您找谁?走错门了吧?”贝多芬说:“不,我是来弹一首曲子给这位姑娘听的。” 姑娘连忙站起来让座。贝多芬坐在钢琴前面弱起盲姑娘刚刚才弹的那首曲子来。盲姑娘听得入了神,一曲完了,她激动地说:“弹得多纯熟啊!感情多深哪!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 贝多芬没有回答,他问盲姑娘:“您爱听吗?我再给您弹一首吧。” 一阵风把蜡烛吹灭了。月光照进窗子来,茅屋里的一切好象披上了银纱,显得格外清幽。贝多芬望了望站在他身旁的穷兄妹俩,借着清幽的月光,按起琴键来。 皮鞋匠静静地听着。他好象面对着大海,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微波粼粼的海面上,时间洒遍了银光。月亮越升越,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忽然,海面上刮起了风,卷起了巨浪。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皮鞋匠看看他妹妹,月光正照在她那静的脸上,照着她睁得大大的眼睛,她仿佛也看到了,看到了她从来没有看到的景象,在月光照耀下的波涛汹涌的大海。 兄妹俩被美妙的琴陶醉了。等他们办醒过来,贝多芬早已离开了茅屋。他飞奔回客店,花了一夜工夫,把刚才弹的 ——《月光曲》记灵了下来。 这是我国《全日制十年制学校小学语文课本》第七册里的一篇课文,讲的是贝多芬为盲姑娘演奏《月光曲》的故事,这的确是一个美丽的传说。传说中贝多芬的这个曲子(作品27之2——《#c小调钢琴奏鸣曲》)描写的是海上月光的说法,源出于德国音乐批评家雷尔施塔布(1799——1860)。他用瑞士风光明媚的琉森湖上的月光的别名。俄国钢琴家安东鲁宾什坦(1829——1894)非常反对用“月光”来解释这个曲子,他说:“月光在音乐描写里应该是暝想、沉思的、安静的,总之,是柔和光明的情绪。《#c小调奏鸣曲》第一乐章从第一个音符到最后一个音符,完全是悲剧性的(用小调来暗示),因此是布满云彩的天空,是阴郁的情绪。末乐章是狂暴的、热情的,表现 的正是和温柔的明月完全相反的东西。只有短短的第二乐章可以说是一瞬间的月光。”在德国,也有人称此曲为“园亭”奏鸣曲。园亭是建筑在树荫下的凉亭,这相标题对于这首奏鸣曲也同样是不恰切的。看来,第一乐章所表现的决不是一幅明净的风景画,而是一种内在的阴郁情绪。《贝多芬传》的作者厄(1817—1897)说第一乐章是“少女为生病的父亲祈祷”,无论如何要比“月光”和“园亭”恰当一些。 作品分析 第一乐章-持续的慢板,升c小调2/2拍子,三部曲式 这个乐章情感的表现极其丰富,有冥想的柔情,悲伤的吟诵,也有阴暗的预感。虽然伴奏,主题和力度的变化不大,但仍通过和声,音区和节奏的变化,细腻地表现了作者心弦的波动。 这首奏鸣曲包含着贝多芬最原始的构思。它那梦一般即兴的性质,探索钢琴音响共鸣的方式已预察到约一百年后德彪西的印象乐派。它所依据的题材很简单:乐曲一开始,由不断流出的三连音构造了无边的幻想,四小节后,第一主题在中音区淡淡地出现。它细致而沉静,略带些忧郁。1段1分18秒在B大调上出现了第二主题。中间部由第一主题开始。三连音曲折有致地走向高音区,呈现出急躁不安的情绪。随后,进入第三段,第一主题平静地再现,第二主题以升c小调的面目再现,然后以低音继续奏出基础动机的尾奏,慢慢地消失而结束。 第二乐章-小快板,降D大调,3/4拍子,三部曲式 这个乐章比较短小,李斯特形容这个乐章为"两个深渊中之间的一朵花"。它以迥然不同的轻快表情将第一乐章的沉思默想和第三乐章的紧张气氛衔接地非常完美。 第一段是连奏与断奏相呼应的主题,然后再以变奏加以重复。中部也保持在降D大调。2段1分13秒再现第一段。这个乐章好象是瞬息间留下的温存的微笑。 第三乐章-激动的急板,升c小调,4/4拍子,奏鸣曲 虽然在调性上与前乐章有紧密的联系,但表达的感情则完全不同。第一主题是热情不可遏制的沸腾和煽动性,犹如激烈的狂怒,又好象是连连的跳脚声。 第二主题像是从心底里发出来的申诉。它临近结束时连续的八分音符,斩钉截铁般的节奏,表现了热情的情感和坚强的意志。经过短短的展开部后,内心的激动表现得更为强烈。在尾声中,沸腾的热情达到顶点时,突然沉寂下来,但汹涌澎湃的心情并没有就此平静。贝多芬曾说过他的作品二十七号的两首奏鸣曲都像幻想曲。他指示《月光》奏鸣曲的乐章之间要紧接不要有停顿,这样才能从开始乐章以暗示性的方式逐渐展开,进入到错综复杂的终乐章,而得以提供一种凝聚高潮的感觉。贝多芬这一时期的奏鸣曲充满了尝试性的作法,他企图重新评价奏鸣曲式主要的创作原理。一般来说,如要遵循传统的格局,奏鸣曲式往往只出现在一个乐章里,而通常在第一乐章,但贝多芬打破了这种模式,《月光》奏鸣曲是古典乐派开始朝浪漫乐派转变的作品之一。

音乐的基本价值在于通过以聆听音乐、表现音乐和创造音乐为主的审美活动,使自已充分体验蕴涵于音乐音响形式中的美和丰富的感情,为音乐所表达的真、善、美的理想境界所吸引、所陶醉,与之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使音乐艺术净化心灵、陶冶情操、启迪智慧、情智互补的作用和功能得到有效的发挥,以利于自已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为自己终身热爱音乐、热爱艺术、热爱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 音乐作为人类文化的一种重要形态和载体,蕴涵着丰富的文化和历史内涵,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伴随人类历史的发展,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音乐课则是人文学科的一个重要领域,是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之一

一篇音乐欣赏的论文,1500字左右!给你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