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百科

关于宇宙的思考论文2000字内容

发布时间:2024-09-09 16:26:19

关于宇宙的思考论文2000字内容

地球来自太阳系。太阳系来自于庞大的银河系。但还有许多像银河系一样庞大的星系。甚至可能在宇宙外还有很多个宇宙。每一个宇宙里都有一个你。每个你都在做一模一样的事情!

宇宙的探索是很有意思,很有意义的。真的。我觉得如果我们老师留这个,我一定会很认真的完成的。你为什么却···真让人看不到希望!

的起源 大爆炸后的膨胀过程是一种引力和斥力之争,爆炸产生的动力是一种斥力,它使宇宙中的天体不断远离;天体间又存在万有引力,它会阻止天体远离,甚至力图使其互相靠近。引力的大小与天体的质量有关,因而大爆炸后宇宙的最终归宿是不断膨胀,还是最终会停止膨胀并反过来收缩变小,这完全取决于宇宙中物质密度的大小。 理论上存在某种临界密度。如果宇宙中物质的平均密度小于临界密度,宇宙就会一直膨胀下去,称为开宇宙;要是物质的平均密度大于临界密度,膨胀过程迟早会停下来,并随之出现收缩,称为闭宇宙。 问题似乎变得很简单,但实则不然。理论计算得出的临界密度为5×10-30克/厘米3。但要测定宇宙中物质平均密度就不那么容易了。星系间存在广袤的星系间空间,如果把目前所观测到的全部发光物质的质量平摊到整个宇宙空间,那么,平均密度就只有2×10-31克/厘米3,远远低于上述临界密度。 然而,种种证据表明,宇宙中还存在着尚未观测到的所谓的暗物质,其数量可能远超过可见物质,这给平均密度的测定带来了很大的不确定因素。因此,宇宙的平均密度是否真的小于临界密度仍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不过,就目前来看,开宇宙的可能性大一些。 恒星演化到晚期,会把一部分物质(气体)抛入星际空间,而这些气体又可用来形成下一代恒星。这一过程会使气体越耗越少,以致最后再没有新的恒星可以形成。1014年后,所有恒星都会失去光辉,宇宙也就变暗。同时,恒星还会因相互作用不断从星系逸出,星系则因损失能量而收缩,结果使中心部分生成黑洞,并通过吞食经过其附近的恒星而长大。 1017~1018年后,对于一个星系来说只剩下黑洞和一些零星分布的死亡了的恒星,这时,组成恒星的质子不再稳定。当宇宙到1024岁时,质子开始衰变为光子和各种轻子。1032岁时,这个衰变过程进行完毕,宇宙中只剩下光子、轻子和一些巨大的黑洞。 10100年后,通过蒸发作用,有能量的粒子会从巨大的黑洞中逸出,并最终完全消失,宇宙将归于一片黑暗。这也许就是开宇宙末日到来时的景象,但它仍然在不断地、缓慢地膨胀着。 闭宇宙的结局又会怎样呢?闭宇宙中,膨胀过程结束时间的早晚取决于宇宙平均密度的大小。如果假设平均密度是临界密度的2倍,那么根据一种简单的理论模型,经过400~500亿年后,当宇宙半径扩大到目前的2倍左右时,引力开始占上风,膨胀即告停止,而接下来宇宙便开始收缩。 以后的情况差不多就像一部宇宙影片放映结束后再倒放一样,大爆炸后宇宙中所发生的一切重大变化将会反演。收缩几百亿年后,宇宙的平均密度又大致回到目前的状态,不过,原来星系远离地球的退行运动将代之以向地球接近的运动。再过几十亿年,宇宙背景辐射会上升到400开,并继续上升,于是,宇宙变得非常炽热而又稠密,收缩也越来越快。 在坍缩过程中,星系会彼此并合,恒星间碰撞频繁。一旦宇宙温度上升到4000开,电子就从原子中游离出来;温度达到几百万度时,所有中子和质子从原子核中挣脱出来。很快,宇宙进入“大暴缩”阶段,一切物质和辐射极其迅速地被吞进一个密度无限高、空间无限小的区域,回复到大爆炸发生时的状态

太阳表面也是6000度铁水?! 第一次听说这么奇怪的理论啊,不知道您是哪儿得到的?比如太阳系九大行星九个时空都有各自的轨道,顺序排列,与人体太极结构的形脏神脏九脏腑对应,排列顺序也一样?! 现在太阳系是8大行星!

关于宇宙的思考论文2000字

宇宙的起源 大爆炸后的膨胀过程是一种引力和斥力之争,爆炸产生的动力是一种斥力,它使宇宙中的天体不断远离;天体间又存在万有引力,它会阻止天体远离,甚至力图使其互相靠近。引力的大小与天体的质量有关,因而大爆炸后宇宙的最终归宿是不断膨胀,还是最终会停止膨胀并反过来收缩变小,这完全取决于宇宙中物质密度的大小。 理论上存在某种临界密度。如果宇宙中物质的平均密度小于临界密度,宇宙就会一直膨胀下去,称为开宇宙;要是物质的平均密度大于临界密度,膨胀过程迟早会停下来,并随之出现收缩,称为闭宇宙。 问题似乎变得很简单,但实则不然。理论计算得出的临界密度为5×10-30克/厘米3。但要测定宇宙中物质平均密度就不那么容易了。星系间存在广袤的星系间空间,如果把目前所观测到的全部发光物质的质量平摊到整个宇宙空间,那么,平均密度就只有2×10-31克/厘米3,远远低于上述临界密度。 然而,种种证据表明,宇宙中还存在着尚未观测到的所谓的暗物质,其数量可能远超过可见物质,这给平均密度的测定带来了很大的不确定因素。因此,宇宙的平均密度是否真的小于临界密度仍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不过,就目前来看,开宇宙的可能性大一些。 恒星演化到晚期,会把一部分物质(气体)抛入星际空间,而这些气体又可用来形成下一代恒星。这一过程会使气体越耗越少,以致最后再没有新的恒星可以形成。1014年后,所有恒星都会失去光辉,宇宙也就变暗。同时,恒星还会因相互作用不断从星系逸出,星系则因损失能量而收缩,结果使中心部分生成黑洞,并通过吞食经过其附近的恒星而长大。 1017~1018年后,对于一个星系来说只剩下黑洞和一些零星分布的死亡了的恒星,这时,组成恒星的质子不再稳定。当宇宙到1024岁时,质子开始衰变为光子和各种轻子。1032岁时,这个衰变过程进行完毕,宇宙中只剩下光子、轻子和一些巨大的黑洞。 10100年后,通过蒸发作用,有能量的粒子会从巨大的黑洞中逸出,并最终完全消失,宇宙将归于一片黑暗。这也许就是开宇宙末日到来时的景象,但它仍然在不断地、缓慢地膨胀着。 闭宇宙的结局又会怎样呢?闭宇宙中,膨胀过程结束时间的早晚取决于宇宙平均密度的大小。如果假设平均密度是临界密度的2倍,那么根据一种简单的理论模型,经过400~500亿年后,当宇宙半径扩大到目前的2倍左右时,引力开始占上风,膨胀即告停止,而接下来宇宙便开始收缩。 以后的情况差不多就像一部宇宙影片放映结束后再倒放一样,大爆炸后宇宙中所发生的一切重大变化将会反演。收缩几百亿年后,宇宙的平均密度又大致回到目前的状态,不过,原来星系远离地球的退行运动将代之以向地球接近的运动。再过几十亿年,宇宙背景辐射会上升到400开,并继续上升,于是,宇宙变得非常炽热而又稠密,收缩也越来越快。 在坍缩过程中,星系会彼此并合,恒星间碰撞频繁。一旦宇宙温度上升到4000开,电子就从原子中游离出来;温度达到几百万度时,所有中子和质子从原子核中挣脱出来。很快,宇宙进入“大暴缩”阶段,一切物质和辐射极其迅速地被吞进一个密度无限高、空间无限小的区域,回复到大爆炸发生时的状态 (转)

地球来自太阳系。太阳系来自于庞大的银河系。但还有许多像银河系一样庞大的星系。甚至可能在宇宙外还有很多个宇宙。每一个宇宙里都有一个你。每个你都在做一模一样的事情!

的起源 大爆炸后的膨胀过程是一种引力和斥力之争,爆炸产生的动力是一种斥力,它使宇宙中的天体不断远离;天体间又存在万有引力,它会阻止天体远离,甚至力图使其互相靠近。引力的大小与天体的质量有关,因而大爆炸后宇宙的最终归宿是不断膨胀,还是最终会停止膨胀并反过来收缩变小,这完全取决于宇宙中物质密度的大小。 理论上存在某种临界密度。如果宇宙中物质的平均密度小于临界密度,宇宙就会一直膨胀下去,称为开宇宙;要是物质的平均密度大于临界密度,膨胀过程迟早会停下来,并随之出现收缩,称为闭宇宙。 问题似乎变得很简单,但实则不然。理论计算得出的临界密度为5×10-30克/厘米3。但要测定宇宙中物质平均密度就不那么容易了。星系间存在广袤的星系间空间,如果把目前所观测到的全部发光物质的质量平摊到整个宇宙空间,那么,平均密度就只有2×10-31克/厘米3,远远低于上述临界密度。 然而,种种证据表明,宇宙中还存在着尚未观测到的所谓的暗物质,其数量可能远超过可见物质,这给平均密度的测定带来了很大的不确定因素。因此,宇宙的平均密度是否真的小于临界密度仍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不过,就目前来看,开宇宙的可能性大一些。 恒星演化到晚期,会把一部分物质(气体)抛入星际空间,而这些气体又可用来形成下一代恒星。这一过程会使气体越耗越少,以致最后再没有新的恒星可以形成。1014年后,所有恒星都会失去光辉,宇宙也就变暗。同时,恒星还会因相互作用不断从星系逸出,星系则因损失能量而收缩,结果使中心部分生成黑洞,并通过吞食经过其附近的恒星而长大。 1017~1018年后,对于一个星系来说只剩下黑洞和一些零星分布的死亡了的恒星,这时,组成恒星的质子不再稳定。当宇宙到1024岁时,质子开始衰变为光子和各种轻子。1032岁时,这个衰变过程进行完毕,宇宙中只剩下光子、轻子和一些巨大的黑洞。 10100年后,通过蒸发作用,有能量的粒子会从巨大的黑洞中逸出,并最终完全消失,宇宙将归于一片黑暗。这也许就是开宇宙末日到来时的景象,但它仍然在不断地、缓慢地膨胀着。 闭宇宙的结局又会怎样呢?闭宇宙中,膨胀过程结束时间的早晚取决于宇宙平均密度的大小。如果假设平均密度是临界密度的2倍,那么根据一种简单的理论模型,经过400~500亿年后,当宇宙半径扩大到目前的2倍左右时,引力开始占上风,膨胀即告停止,而接下来宇宙便开始收缩。 以后的情况差不多就像一部宇宙影片放映结束后再倒放一样,大爆炸后宇宙中所发生的一切重大变化将会反演。收缩几百亿年后,宇宙的平均密度又大致回到目前的状态,不过,原来星系远离地球的退行运动将代之以向地球接近的运动。再过几十亿年,宇宙背景辐射会上升到400开,并继续上升,于是,宇宙变得非常炽热而又稠密,收缩也越来越快。 在坍缩过程中,星系会彼此并合,恒星间碰撞频繁。一旦宇宙温度上升到4000开,电子就从原子中游离出来;温度达到几百万度时,所有中子和质子从原子核中挣脱出来。很快,宇宙进入“大暴缩”阶段,一切物质和辐射极其迅速地被吞进一个密度无限高、空间无限小的区域,回复到大爆炸发生时的状态

宇宙是一个巨大无比的,永恒的生命体,他不断的演化着,运动着,创造着生命。在我看来,我只是宇宙的一部分,一个小的不能再小的器官,就如同大脑是我们身体的一个器官一样。宇宙就像是一个大生命,而我只是这个大生命的一部分。这个宇宙到处隐藏着生命,到处都有生命的痕迹,到处都有沉默的声音。在我看来宇宙中,一定存在着远比我们强大要高得多的生物,因为宇宙至少有200亿年的历史,儿太阳系只有40多亿年的历史,在那些比太阳系更加古老的星系中,一定早就有了高级生物,这些生物的智慧也许不是现在的我们可以比拟的。也许他们正在某个角落看着我们,看着人类狂妄的表现,他们一定会窃笑……人类的航天器飞上了太空,打开了一个个微观的世界,就洋洋得意,沾沾自喜,可是,在外星人的眼里这些只不过是儿童的玩具。在他们眼里我们不过是无知的小孩。人类的认识史就只是不断的纠正前人的错误,随之传承下去。也许在他们眼里我们就像蚂蚁一般弱小,无力,和他们相比实在是相形见绌。说不定月球上那些看起来死气沉沉的物质中,就存在着无数的生命,只不过他们在进行漫长的沉睡,终有一天,出场的时间到了,他们会醒来。所以人类并不孤独,无论是高深莫测的星空,还是不值一提的灰尘都是宇宙创造的,你甚至可以有心灵听到从那遥远的星系上传来的问候。

关于宇宙的论文2000字内容

宇宙的宿命曾经很疑惑自己的忧伤。曾经更恐惧自己对于忧伤的着迷。老师讲过这样的文艺理论:忧伤是人性中最基本的因素,艺术的本质属性就是忧伤。是的,听到老师这样讲,我很感动。虽然尽管他讲的只是文论,只是从古人的文章中得出的结论,老师到底怎么想我并无法猜透,我们的古人到底为什么这样说我更无法参透。从儒家到道家,从孔子到孟子再到荀子,儒家自己的学说都一直在不断被发展被改变着,到最后几乎都走到了完全相反的方向,说实话,那样看下去我会不知道哪个可以被我拿来当作信仰。我需要信仰,我很需要信仰,我知道。可是我的思想却已经被熏陶得很繁杂,很自由。我一直都不明白这样一个问题,如果人的天性都忧伤,那么快乐的事,悲伤的事,爱一个人的心情,对生活的感慨……一切都有着忧伤的影子,人,竟是为了忧伤而活着的么?是的,人的本性是忧伤的,人在最高兴的时候都会是喜极而泣,人在爱与被爱的时候痛苦的成分总是占得更多更多,忧伤,成了最根本的人性。“整个宇宙的意义就是一个巨大的宿命的悲剧。”老师的这句话让我尤其触动。从这个地球诞生的时刻起,抑或从这个宇宙诞生的时刻起,宇宙孕育了她的悲剧,地球孕育了她的悲剧。从“我”诞生的时刻起,我的忧伤的人生旅途便开始了。我们每个人来到这个世界上都不是我们自己想来,我们无从知道我们为什么会生活在这个世界,我们无从知道我们最开始是什么样的形态,也许地球,也许宇宙,也是这样想的,这样无奈的存在着,这样不知道所以然的飘荡在不知名的空间里。什么都不想,什么都不知道,从何来,到何去,无知无晓,这只是一场宿命,这场宿命荡漾着悲哀,荡漾着忧伤。《红楼梦》中我最喜欢的角色是林黛玉。一个漂亮聪明、出身高贵、衣食无忧的富家小姐,一个被外祖母、宝哥哥万般疼爱着林妹妹,她的忧伤的气质从何而来,只能说来自天性。宝黛的悲剧,可以说是宿命的,多少人设想过,如果宝玉当初娶了黛玉,他们两人也难以幸福,难以持久。我只能理解为他们爱情的悲剧也是宿命的。爱情的本质也是忧伤。可是我不希望是这样,为什么爱情要成这样?可是这个宇宙就是这样形成的,这个世界本来矛盾,男人和女人也是矛盾,也是两极,所以男人和女人之间的爱情,自然会孕育出忧伤。也许,是这样吧。与其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自由自在。我无意去更多的说这些了,我又不懂了。老师无法给我一个答案,老师的答案就是人的本性是忧伤,艺术的本质是忧伤。可是既然这一切都是忧伤,那人到底是为了什么活着的?不为快乐,不为幸福,竟是为了忧伤?为了痛苦?为了悲剧?人,到底为什么要活得这么矛盾?我,到底为什么要活得这么忧伤?没有答案,没有答案,我知道我是得不到答案的了。因为宇宙的宿命已然如此。宿命的手实在是太过巨大,我无法逃出,无处遁形,只有被披露在刺目的阳光之下,显现我宿命的忧伤。宇宙这个范畴也实在是太过巨大,宇宙赌上了自己的全部幸福承载这份宿命,我已经失去了一切与之下注的筹码。我,只有坦然接受这份宿命的忧伤。

的起源 大爆炸后的膨胀过程是一种引力和斥力之争,爆炸产生的动力是一种斥力,它使宇宙中的天体不断远离;天体间又存在万有引力,它会阻止天体远离,甚至力图使其互相靠近。引力的大小与天体的质量有关,因而大爆炸后宇宙的最终归宿是不断膨胀,还是最终会停止膨胀并反过来收缩变小,这完全取决于宇宙中物质密度的大小。 理论上存在某种临界密度。如果宇宙中物质的平均密度小于临界密度,宇宙就会一直膨胀下去,称为开宇宙;要是物质的平均密度大于临界密度,膨胀过程迟早会停下来,并随之出现收缩,称为闭宇宙。 问题似乎变得很简单,但实则不然。理论计算得出的临界密度为5×10-30克/厘米3。但要测定宇宙中物质平均密度就不那么容易了。星系间存在广袤的星系间空间,如果把目前所观测到的全部发光物质的质量平摊到整个宇宙空间,那么,平均密度就只有2×10-31克/厘米3,远远低于上述临界密度。 然而,种种证据表明,宇宙中还存在着尚未观测到的所谓的暗物质,其数量可能远超过可见物质,这给平均密度的测定带来了很大的不确定因素。因此,宇宙的平均密度是否真的小于临界密度仍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不过,就目前来看,开宇宙的可能性大一些。 恒星演化到晚期,会把一部分物质(气体)抛入星际空间,而这些气体又可用来形成下一代恒星。这一过程会使气体越耗越少,以致最后再没有新的恒星可以形成。1014年后,所有恒星都会失去光辉,宇宙也就变暗。同时,恒星还会因相互作用不断从星系逸出,星系则因损失能量而收缩,结果使中心部分生成黑洞,并通过吞食经过其附近的恒星而长大。 1017~1018年后,对于一个星系来说只剩下黑洞和一些零星分布的死亡了的恒星,这时,组成恒星的质子不再稳定。当宇宙到1024岁时,质子开始衰变为光子和各种轻子。1032岁时,这个衰变过程进行完毕,宇宙中只剩下光子、轻子和一些巨大的黑洞。 10100年后,通过蒸发作用,有能量的粒子会从巨大的黑洞中逸出,并最终完全消失,宇宙将归于一片黑暗。这也许就是开宇宙末日到来时的景象,但它仍然在不断地、缓慢地膨胀着。 闭宇宙的结局又会怎样呢?闭宇宙中,膨胀过程结束时间的早晚取决于宇宙平均密度的大小。如果假设平均密度是临界密度的2倍,那么根据一种简单的理论模型,经过400~500亿年后,当宇宙半径扩大到目前的2倍左右时,引力开始占上风,膨胀即告停止,而接下来宇宙便开始收缩。 以后的情况差不多就像一部宇宙影片放映结束后再倒放一样,大爆炸后宇宙中所发生的一切重大变化将会反演。收缩几百亿年后,宇宙的平均密度又大致回到目前的状态,不过,原来星系远离地球的退行运动将代之以向地球接近的运动。再过几十亿年,宇宙背景辐射会上升到400开,并继续上升,于是,宇宙变得非常炽热而又稠密,收缩也越来越快。 在坍缩过程中,星系会彼此并合,恒星间碰撞频繁。一旦宇宙温度上升到4000开,电子就从原子中游离出来;温度达到几百万度时,所有中子和质子从原子核中挣脱出来。很快,宇宙进入“大暴缩”阶段,一切物质和辐射极其迅速地被吞进一个密度无限高、空间无限小的区域,回复到大爆炸发生时的状态

宇宙是所有空间结构所有时间结构共同堆构的整体时空结构。无比宏大,银河系无比庞大,在宇宙中还算不上一粒尘埃。无比玄妙,充满了无数种不同时空,每个时空都有自己不同的时间场、时间周期、空间大小、空间形状,拥有适合自己的各种规律。平行时空互相联系,比如太阳系九大行星九个时空都有各自的轨道,顺序排列,与人体太极结构的形脏神脏九脏腑对应,排列顺序也一样。上古中国人会用全息多维思维,知道宇宙和万物都具有全息多维时空,很容易找到他们的全息对应。纵向时空也是一样。比如地球是个土星,中心却是近6000度的铁水;太阳系是个九大行星围着的这样一个大土盘子,中心是太阳,太阳表面也是6000度铁水,也都与人体太极结构有全息对应关系,另一种太极,另一种排列顺序以及不同的太极数字。宇宙时空有无穷无量的这种横向纵向全息对应的子时空,也都与人体太极结构对应。因为宇宙就是一个巨人。宇宙大物都是小粒子堆构而成,演化而成,如同种子树叶演化成大树,宇宙由人体演化而来,经过无数次质变。人体由一个受精卵细胞演化而来也是这样。宇宙真象无穷无量,提示人向善立大志。我是农民,只有高中文化,没钱没时间多读书,闲时以天地为师,所以人人是我师,有了点心得,天地可作证,不怕人怀疑。“第一次听说这种怪理论”因为我才想出来,等你明白了就会惊叹博大精深了,是全息多维思维的东西,3000年前中国古人常用。有此思维,失传的也能够复原出来,这就是全息思维的特点之一。现代人没有这种思维,所以总是误解古人。你误解我也是一样,我就像个活着的古人,我不小心有了古人的思维。

地球来自太阳系。太阳系来自于庞大的银河系。但还有许多像银河系一样庞大的星系。甚至可能在宇宙外还有很多个宇宙。每一个宇宙里都有一个你。每个你都在做一模一样的事情!

关于宇宙的论文1000字内容

宇宙的宿命曾经很疑惑自己的忧伤。曾经更恐惧自己对于忧伤的着迷。老师讲过这样的文艺理论:忧伤是人性中最基本的因素,艺术的本质属性就是忧伤。是的,听到老师这样讲,我很感动。虽然尽管他讲的只是文论,只是从古人的文章中得出的结论,老师到底怎么想我并无法猜透,我们的古人到底为什么这样说我更无法参透。从儒家到道家,从孔子到孟子再到荀子,儒家自己的学说都一直在不断被发展被改变着,到最后几乎都走到了完全相反的方向,说实话,那样看下去我会不知道哪个可以被我拿来当作信仰。我需要信仰,我很需要信仰,我知道。可是我的思想却已经被熏陶得很繁杂,很自由。我一直都不明白这样一个问题,如果人的天性都忧伤,那么快乐的事,悲伤的事,爱一个人的心情,对生活的感慨……一切都有着忧伤的影子,人,竟是为了忧伤而活着的么?是的,人的本性是忧伤的,人在最高兴的时候都会是喜极而泣,人在爱与被爱的时候痛苦的成分总是占得更多更多,忧伤,成了最根本的人性。“整个宇宙的意义就是一个巨大的宿命的悲剧。”老师的这句话让我尤其触动。从这个地球诞生的时刻起,抑或从这个宇宙诞生的时刻起,宇宙孕育了她的悲剧,地球孕育了她的悲剧。从“我”诞生的时刻起,我的忧伤的人生旅途便开始了。我们每个人来到这个世界上都不是我们自己想来,我们无从知道我们为什么会生活在这个世界,我们无从知道我们最开始是什么样的形态,也许地球,也许宇宙,也是这样想的,这样无奈的存在着,这样不知道所以然的飘荡在不知名的空间里。什么都不想,什么都不知道,从何来,到何去,无知无晓,这只是一场宿命,这场宿命荡漾着悲哀,荡漾着忧伤。《红楼梦》中我最喜欢的角色是林黛玉。一个漂亮聪明、出身高贵、衣食无忧的富家小姐,一个被外祖母、宝哥哥万般疼爱着林妹妹,她的忧伤的气质从何而来,只能说来自天性。宝黛的悲剧,可以说是宿命的,多少人设想过,如果宝玉当初娶了黛玉,他们两人也难以幸福,难以持久。我只能理解为他们爱情的悲剧也是宿命的。爱情的本质也是忧伤。可是我不希望是这样,为什么爱情要成这样?可是这个宇宙就是这样形成的,这个世界本来矛盾,男人和女人也是矛盾,也是两极,所以男人和女人之间的爱情,自然会孕育出忧伤。也许,是这样吧。与其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自由自在。我无意去更多的说这些了,我又不懂了。老师无法给我一个答案,老师的答案就是人的本性是忧伤,艺术的本质是忧伤。可是既然这一切都是忧伤,那人到底是为了什么活着的?不为快乐,不为幸福,竟是为了忧伤?为了痛苦?为了悲剧?人,到底为什么要活得这么矛盾?我,到底为什么要活得这么忧伤?没有答案,没有答案,我知道我是得不到答案的了。因为宇宙的宿命已然如此。宿命的手实在是太过巨大,我无法逃出,无处遁形,只有被披露在刺目的阳光之下,显现我宿命的忧伤。宇宙这个范畴也实在是太过巨大,宇宙赌上了自己的全部幸福承载这份宿命,我已经失去了一切与之下注的筹码。我,只有坦然接受这份宿命的忧伤。

宇宙是所有空间结构所有时间结构共同堆构的整体时空结构。无比宏大,银河系无比庞大,在宇宙中还算不上一粒尘埃。无比玄妙,充满了无数种不同时空,每个时空都有自己不同的时间场、时间周期、空间大小、空间形状,拥有适合自己的各种规律。平行时空互相联系,比如太阳系九大行星九个时空都有各自的轨道,顺序排列,与人体太极结构的形脏神脏九脏腑对应,排列顺序也一样。上古中国人会用全息多维思维,知道宇宙和万物都具有全息多维时空,很容易找到他们的全息对应。纵向时空也是一样。比如地球是个土星,中心却是近6000度的铁水;太阳系是个九大行星围着的这样一个大土盘子,中心是太阳,太阳表面也是6000度铁水,也都与人体太极结构有全息对应关系,另一种太极,另一种排列顺序以及不同的太极数字。宇宙时空有无穷无量的这种横向纵向全息对应的子时空,也都与人体太极结构对应。因为宇宙就是一个巨人。宇宙大物都是小粒子堆构而成,演化而成,如同种子树叶演化成大树,宇宙由人体演化而来,经过无数次质变。人体由一个受精卵细胞演化而来也是这样。宇宙真象无穷无量,提示人向善立大志。我是农民,只有高中文化,没钱没时间多读书,闲时以天地为师,所以人人是我师,有了点心得,天地可作证,不怕人怀疑。“第一次听说这种怪理论”因为我才想出来,等你明白了就会惊叹博大精深了,是全息多维思维的东西,3000年前中国古人常用。有此思维,失传的也能够复原出来,这就是全息思维的特点之一。现代人没有这种思维,所以总是误解古人。你误解我也是一样,我就像个活着的古人,我不小心有了古人的思维。

是谁兰化一中的?人类探索太空历史记录太多了,我只简要的帮你归纳: 1957年10月4日发射了人类历史上第一颗人造卫星:斯普特尼克 1961年4月12日,苏联成功地发射了世界上第一艘载人飞船“东方”1号,乘坐这艘飞船的航天员是加加林。 1963年6月16日世界上第一位女航天员是苏联的捷列什科娃乘“东方”6号进入太空,在轨道上运行了70小时50分钟,绕地球48圈。 1965年3月18日 苏联发射了“上升2号”飞船,该飞船有两名航天员,别列亚耶夫空军上校和列昂诺夫空军中校。列昂诺夫在舱外空间环境中行走了12分钟,成为太空行走第一人。 1967年4月24日,苏联航天员科马罗夫(Komarov)因飞船在再入过程中降落伞失灵,飞船坠毁而身亡,成为世界上第一位在执行太空飞行任务时献身的航天员。 1968年12月21日,美国的土星5号火箭发射升空,它携带的阿波罗8号飞船乘坐着3名航天员。在12月24日上午,机组抵达了月球轨道并进入环绕月球的轨道运动。这是人类第一次环绕月球飞行。 1969年1月14日,苏联发射载人飞船联盟4号,1月16日与联盟5号对接成功,这是世界上第一次实现两艘飞船在太空对接飞行。 1969年7月16日,美国阿波罗11号飞船离开地球,飞往月球。7月20日,美国东部时间晚上10点56分,在着陆约6小时后,航天员阿姆斯特朗钻出登月舱,下到月球表面。 1970年4月15日 阿波罗13号机组到达月球的远边,距离月球表面254公里,距离地球400171公里,创下了航天员太空飞行最远的纪录。 1970年6月1日,苏联发射了联盟9号飞船,机组人员2名,目的是研究长期无重力飞行对机组的效应。该飞船在太空飞行17天16小时58分55秒,于6月19日返回地面,成为在太空飞行时间最长的飞船。 1971年4月19日,苏联发射了世界上第一座空间站“礼炮”1号,开辟了载人航天的新领域。“礼炮”1号重18425公斤,运行到1971年10月11日。 运行时间最长的空间站 1981年4月12日,第一架航天飞机“哥伦比亚”号在卡纳维拉尔角肯尼迪航天中心发射成功,揭开了航天史上新的一页。 1984年7月25日,苏联女航天员萨维茨卡娅走“礼炮”7号空间站的舱门,进行了3小时35分钟的太空行走,成为世界上第一位进行太空行走的女航天员。 2003年10月15日,“神舟”五号发射升天后,在太空飞行了21小时23分,顺利返回神州大地,是中国第一个载人进入太空,圆了中国人的愿望,还圆了400多年前明朝人万户想乘上火箭升空的梦想 2004年10月24日,苏联/俄罗斯的航天员在太空共飞行了71人/天。是世界上太空飞行时间最长的国家。 2005年7月4日,深度撞击号将要发射出一个重372公斤(820-lbs)的0铜质撞击舱,以每小时37,015公里(23,000 mph)的速度,撞击进入坦普尔1号彗星的岩石和冰的彗核。这是人类探测器首次撞击彗星,一是破解生命起源之谜,二是为了防止2036年阿波菲斯撞击地球而做试验。 2006年07月17日 21:15 美国发现号航天飞机在佛罗里达州肯尼迪航天中心成功着陆。 2007年9月14日日本探月卫星“月亮女神”号发射升空,主要任务是观测月球表面地形、研究元素分布等,日本研究人员称,这是日本2025年建立载人太空站第一步。 2008年印度计划探测火星 2010年发现号航天飞机将废止,之后航天飞机将不再造,升级为空天飞机,安全性能大大提高。 2010年,国际空间站将建成,总重量423吨,长108米,宽88米。有6个实验室,33个标准有效载荷柜,可载6至7人。这将是最大的空间站。 2012年人类计划在月球拟建基地。 2026年美国计划把人类送入火星。

太阳表面也是6000度铁水?! 第一次听说这么奇怪的理论啊,不知道您是哪儿得到的?比如太阳系九大行星九个时空都有各自的轨道,顺序排列,与人体太极结构的形脏神脏九脏腑对应,排列顺序也一样?! 现在太阳系是8大行星!

关于宇宙的论文3000字内容

的起源 大爆炸后的膨胀过程是一种引力和斥力之争,爆炸产生的动力是一种斥力,它使宇宙中的天体不断远离;天体间又存在万有引力,它会阻止天体远离,甚至力图使其互相靠近。引力的大小与天体的质量有关,因而大爆炸后宇宙的最终归宿是不断膨胀,还是最终会停止膨胀并反过来收缩变小,这完全取决于宇宙中物质密度的大小。 理论上存在某种临界密度。如果宇宙中物质的平均密度小于临界密度,宇宙就会一直膨胀下去,称为开宇宙;要是物质的平均密度大于临界密度,膨胀过程迟早会停下来,并随之出现收缩,称为闭宇宙。 问题似乎变得很简单,但实则不然。理论计算得出的临界密度为5×10-30克/厘米3。但要测定宇宙中物质平均密度就不那么容易了。星系间存在广袤的星系间空间,如果把目前所观测到的全部发光物质的质量平摊到整个宇宙空间,那么,平均密度就只有2×10-31克/厘米3,远远低于上述临界密度。 然而,种种证据表明,宇宙中还存在着尚未观测到的所谓的暗物质,其数量可能远超过可见物质,这给平均密度的测定带来了很大的不确定因素。因此,宇宙的平均密度是否真的小于临界密度仍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不过,就目前来看,开宇宙的可能性大一些。 恒星演化到晚期,会把一部分物质(气体)抛入星际空间,而这些气体又可用来形成下一代恒星。这一过程会使气体越耗越少,以致最后再没有新的恒星可以形成。1014年后,所有恒星都会失去光辉,宇宙也就变暗。同时,恒星还会因相互作用不断从星系逸出,星系则因损失能量而收缩,结果使中心部分生成黑洞,并通过吞食经过其附近的恒星而长大。 1017~1018年后,对于一个星系来说只剩下黑洞和一些零星分布的死亡了的恒星,这时,组成恒星的质子不再稳定。当宇宙到1024岁时,质子开始衰变为光子和各种轻子。1032岁时,这个衰变过程进行完毕,宇宙中只剩下光子、轻子和一些巨大的黑洞。 10100年后,通过蒸发作用,有能量的粒子会从巨大的黑洞中逸出,并最终完全消失,宇宙将归于一片黑暗。这也许就是开宇宙末日到来时的景象,但它仍然在不断地、缓慢地膨胀着。 闭宇宙的结局又会怎样呢?闭宇宙中,膨胀过程结束时间的早晚取决于宇宙平均密度的大小。如果假设平均密度是临界密度的2倍,那么根据一种简单的理论模型,经过400~500亿年后,当宇宙半径扩大到目前的2倍左右时,引力开始占上风,膨胀即告停止,而接下来宇宙便开始收缩。 以后的情况差不多就像一部宇宙影片放映结束后再倒放一样,大爆炸后宇宙中所发生的一切重大变化将会反演。收缩几百亿年后,宇宙的平均密度又大致回到目前的状态,不过,原来星系远离地球的退行运动将代之以向地球接近的运动。再过几十亿年,宇宙背景辐射会上升到400开,并继续上升,于是,宇宙变得非常炽热而又稠密,收缩也越来越快。 在坍缩过程中,星系会彼此并合,恒星间碰撞频繁。一旦宇宙温度上升到4000开,电子就从原子中游离出来;温度达到几百万度时,所有中子和质子从原子核中挣脱出来。很快,宇宙进入“大暴缩”阶段,一切物质和辐射极其迅速地被吞进一个密度无限高、空间无限小的区域,回复到大爆炸发生时的状态

宇宙就是天地万物的总称。宇宙一词最早出现于战国时代尸校的《尸子》一书中。尸佼认为:“上下四方曰宇,往古来今曰宙。”这样,我们可以知道“宇”是表示空间,“宙”是表示时间。空间和时间的概念,随着历史的演进而逐渐发展。宇宙的界限,随着天文学的进步而逐渐扩大。我们的祖先由于受条件的限制,只能用眼睛观测大地万物,因而错误地认为宇宙是有边界的,所以人们常说“近在眼前,远在天边”。虽然先祖关于宇宙边界的认识有失偏颇,但他们在2300多年前就巧妙地把时间和空间结合在一起,这一点是值得肯定的。而欧洲在中古以前,还是把空间与时间割裂开来的。关于宇宙的思想,我们的祖先要比当时的西方人丰富得多。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观测工具日益先进,人们对宇宙的认识逐步加深,从太阳到太阳系,再扩展到银河系,河外星系、星系团、总星系。现已能观测到200多亿光年的宇宙深处,这个范围内包含了10亿个以上的星系。“物理宇宙”即从物理现象上进行解释的宇宙。它在空间上是无边无沿的,在时间上是无始无终的,部分为人们所见,即“观测到的宇宙”,大部分是人们的观测所不能及的。宇宙分为凝聚结构宇宙与耗散结构宇宙,凝聚结构的宇宙是无生命的宇宙,那时的宇宙是一个巨大的黑洞,所有的物质能量都向宇宙的核心收缩,慢慢的凝聚成一个巨大的物质能量团。这时的宇宙中的物质(质量体)转化成能量的速度远远的小于能量转化成物质的速度,所以宇宙便凝聚成一个超巨物质能量团。宇宙的这种状态并不能长久维持,当宇宙收缩到一定的程度后,由于其内部的温度与压强的升高,物质转化成能量的速度慢慢的变快,而能量转化成物质的速度慢慢的变慢,当这种变化到了一个临界点后,整个宇宙便发生逆转,逐渐物质转化成能量的速度远远的大于能量的速度,整个宇宙开始急剧澎涨,达到一定的程度后,宇宙便发生大爆炸,于是宇宙便开始释放与辐射能量,这便是耗散宇宙的开始,耗散宇宙便是生命宇宙。因此,宇宙是散则生,聚则死;而生命是聚则生,散则死。宇宙与生命是如此的辨证统一的。在以地球为中心的40万亿公里的范围内,没有第二个可供人类生存的星球了

宇宙的宿命曾经很疑惑自己的忧伤。曾经更恐惧自己对于忧伤的着迷。老师讲过这样的文艺理论:忧伤是人性中最基本的因素,艺术的本质属性就是忧伤。是的,听到老师这样讲,我很感动。虽然尽管他讲的只是文论,只是从古人的文章中得出的结论,老师到底怎么想我并无法猜透,我们的古人到底为什么这样说我更无法参透。从儒家到道家,从孔子到孟子再到荀子,儒家自己的学说都一直在不断被发展被改变着,到最后几乎都走到了完全相反的方向,说实话,那样看下去我会不知道哪个可以被我拿来当作信仰。我需要信仰,我很需要信仰,我知道。可是我的思想却已经被熏陶得很繁杂,很自由。我一直都不明白这样一个问题,如果人的天性都忧伤,那么快乐的事,悲伤的事,爱一个人的心情,对生活的感慨……一切都有着忧伤的影子,人,竟是为了忧伤而活着的么?是的,人的本性是忧伤的,人在最高兴的时候都会是喜极而泣,人在爱与被爱的时候痛苦的成分总是占得更多更多,忧伤,成了最根本的人性。“整个宇宙的意义就是一个巨大的宿命的悲剧。”老师的这句话让我尤其触动。从这个地球诞生的时刻起,抑或从这个宇宙诞生的时刻起,宇宙孕育了她的悲剧,地球孕育了她的悲剧。从“我”诞生的时刻起,我的忧伤的人生旅途便开始了。我们每个人来到这个世界上都不是我们自己想来,我们无从知道我们为什么会生活在这个世界,我们无从知道我们最开始是什么样的形态,也许地球,也许宇宙,也是这样想的,这样无奈的存在着,这样不知道所以然的飘荡在不知名的空间里。什么都不想,什么都不知道,从何来,到何去,无知无晓,这只是一场宿命,这场宿命荡漾着悲哀,荡漾着忧伤。《红楼梦》中我最喜欢的角色是林黛玉。一个漂亮聪明、出身高贵、衣食无忧的富家小姐,一个被外祖母、宝哥哥万般疼爱着林妹妹,她的忧伤的气质从何而来,只能说来自天性。宝黛的悲剧,可以说是宿命的,多少人设想过,如果宝玉当初娶了黛玉,他们两人也难以幸福,难以持久。我只能理解为他们爱情的悲剧也是宿命的。爱情的本质也是忧伤。可是我不希望是这样,为什么爱情要成这样?可是这个宇宙就是这样形成的,这个世界本来矛盾,男人和女人也是矛盾,也是两极,所以男人和女人之间的爱情,自然会孕育出忧伤。也许,是这样吧。与其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自由自在。我无意去更多的说这些了,我又不懂了。老师无法给我一个答案,老师的答案就是人的本性是忧伤,艺术的本质是忧伤。可是既然这一切都是忧伤,那人到底是为了什么活着的?不为快乐,不为幸福,竟是为了忧伤?为了痛苦?为了悲剧?人,到底为什么要活得这么矛盾?我,到底为什么要活得这么忧伤?没有答案,没有答案,我知道我是得不到答案的了。因为宇宙的宿命已然如此。宿命的手实在是太过巨大,我无法逃出,无处遁形,只有被披露在刺目的阳光之下,显现我宿命的忧伤。宇宙这个范畴也实在是太过巨大,宇宙赌上了自己的全部幸福承载这份宿命,我已经失去了一切与之下注的筹码。我,只有坦然接受这份宿命的忧伤。

宇宙的起源 大爆炸后的膨胀过程是一种引力和斥力之争,爆炸产生的动力是一种斥力,它使宇宙中的天体不断远离;天体间又存在万有引力,它会阻止天体远离,甚至力图使其互相靠近。引力的大小与天体的质量有关,因而大爆炸后宇宙的最终归宿是不断膨胀,还是最终会停止膨胀并反过来收缩变小,这完全取决于宇宙中物质密度的大小。 理论上存在某种临界密度。如果宇宙中物质的平均密度小于临界密度,宇宙就会一直膨胀下去,称为开宇宙;要是物质的平均密度大于临界密度,膨胀过程迟早会停下来,并随之出现收缩,称为闭宇宙。 问题似乎变得很简单,但实则不然。理论计算得出的临界密度为5×10-30克/厘米3。但要测定宇宙中物质平均密度就不那么容易了。星系间存在广袤的星系间空间,如果把目前所观测到的全部发光物质的质量平摊到整个宇宙空间,那么,平均密度就只有2×10-31克/厘米3,远远低于上述临界密度。 然而,种种证据表明,宇宙中还存在着尚未观测到的所谓的暗物质,其数量可能远超过可见物质,这给平均密度的测定带来了很大的不确定因素。因此,宇宙的平均密度是否真的小于临界密度仍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不过,就目前来看,开宇宙的可能性大一些。 恒星演化到晚期,会把一部分物质(气体)抛入星际空间,而这些气体又可用来形成下一代恒星。这一过程会使气体越耗越少,以致最后再没有新的恒星可以形成。1014年后,所有恒星都会失去光辉,宇宙也就变暗。同时,恒星还会因相互作用不断从星系逸出,星系则因损失能量而收缩,结果使中心部分生成黑洞,并通过吞食经过其附近的恒星而长大。 1017~1018年后,对于一个星系来说只剩下黑洞和一些零星分布的死亡了的恒星,这时,组成恒星的质子不再稳定。当宇宙到1024岁时,质子开始衰变为光子和各种轻子。1032岁时,这个衰变过程进行完毕,宇宙中只剩下光子、轻子和一些巨大的黑洞。 10100年后,通过蒸发作用,有能量的粒子会从巨大的黑洞中逸出,并最终完全消失,宇宙将归于一片黑暗。这也许就是开宇宙末日到来时的景象,但它仍然在不断地、缓慢地膨胀着。 闭宇宙的结局又会怎样呢?闭宇宙中,膨胀过程结束时间的早晚取决于宇宙平均密度的大小。如果假设平均密度是临界密度的2倍,那么根据一种简单的理论模型,经过400~500亿年后,当宇宙半径扩大到目前的2倍左右时,引力开始占上风,膨胀即告停止,而接下来宇宙便开始收缩。 以后的情况差不多就像一部宇宙影片放映结束后再倒放一样,大爆炸后宇宙中所发生的一切重大变化将会反演。收缩几百亿年后,宇宙的平均密度又大致回到目前的状态,不过,原来星系远离地球的退行运动将代之以向地球接近的运动。再过几十亿年,宇宙背景辐射会上升到400开,并继续上升,于是,宇宙变得非常炽热而又稠密,收缩也越来越快。 在坍缩过程中,星系会彼此并合,恒星间碰撞频繁。一旦宇宙温度上升到4000开,电子就从原子中游离出来;温度达到几百万度时,所有中子和质子从原子核中挣脱出来。很快,宇宙进入“大暴缩”阶段,一切物质和辐射极其迅速地被吞进一个密度无限高、空间无限小的区域,回复到大爆炸发生时的状态 (转)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