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百科

有关教师专业发展的论文摘要怎么写

发布时间:2024-07-08 08:31:47

有关教师专业发展的论文摘要怎么写

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困境与希望教师专业化是世界教师教育发展的趋势和潮流 , 也是我国教师教育改革所探讨的热点问题之一。但是 , 教师专业化毕竟是一个源于西方的概念 , 而当前我们却实行简单的“拿来主义”, 对于这个概念是否适用于当前的时代背景以及我国的国情 , 似乎很少有人进行过理性地审视。其实 , 当前对教师专业化的理论和实践研究都陷入了困境。我们只有采取直面这些困境的实事求是的态度 , 才能更好地寻求教师专业化的合理性及其发展方向。一、教师专业化的标准要判断一种职业是否是专业 , 就要看其是否符合专业的标准 , 以及“专业化”的程度如何。但当前学者们对于教师的专业标准还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比较典型的观点有 :利伯曼指出了专业应当满足如下基本条件 :( 1) 范围明确 , 垄断地从事于社会不可缺少的工作 ;( 2) 运用高度的理智性技术 ;( 3) 需要长期的专业教育 ;( 4) 从事者无论个人、集体均具有广泛的自律性 ;( 5) 专业的自律性范围内 , 直接负有做出判断、采取行为的责任 ;( 6) 非营利 , 以服务为动机 ;( 7) 形成了综合性的自治组织 ;( 8) 拥有应用方式具体化了的伦理纲领。霍勒指出专业的标准有六项 :( 1) 履行重要的社会服务 ;( 2) 系统的知识 ;( 3) 长时间的理论与实际训练 ;( 4) 高度的自主性 ;( 5) 团体的伦理规范 ;( 6) 经常性的在职教育。台湾学者马信行认为专业的五个层面是 :( 1) 运用专门知识 ;( 2) 提供专业服务 ;( 3) 具有专业自主 ;( 4) 接受专业教育 ;( 5) 信守专业道德。由此可以看出 , 虽然当前还没有被学者们一致认同的教师专业标准 , 但是上述学者的观点中却包含了教师专业的几个核心标准 :( 1) 专业服务 , 服务是一个职业的根本要求 , 尤其在西方更是把服务放到了专业标准的首要位置。( 2) 专业知能 , 这包括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专业训练 , 是任何一个职业想成为专业的基本条件。( 3) 专业自主 , 这是专业的关键因素 , 其核心是掌握相应的专业权力。( 4) 专业制度 , 这是专业的外在保障制度。( 5) 专业伦理 , 这是专业的内在约束机制。二、教师专业化的困境在明确了教师专业的标准之后 , 我们就可以按此标准对当前我国的教师专业化程度进行审视。然而 , 我们不无遗憾地发现 , 当前我国的教师专业化面临很多困境。1、教师专业化的目的困境服务是一个专业的根本要求 , 正如舒尔曼指出:“一个专业首要的社会目的就是服务。专业工作者应是那些接受了教育并且利用其知识和技能为不具备这些知识和技能的大众服务的人。”任何一个专业获得人们承认的根本原因在于其提供了不可替代的优质的服务。然而, 在当前我国教育界对教师专业化的探讨中 , 很多人把实现教师自身的成长和发展放在了首要位置, 却把如何更好地服务学生置于次要位置。这无异于本末倒置, 造成了教师专业化的目的困境。有学者认为 ,“传统教师专业发展大多强调教师专业发展的外在目的( 如促进学生发展 , 提高教育质量等) , 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在目的是为了教师个体人格的完善 , 为了教师自我价值的实现”。笔者对这个观点不敢苟同。对于任何事物的工具价值和本体价值以及外在目的和内在目的的划分并不是绝对固定的 , 关键在于从什么立场来看。从表面看 , 促进学生发展是教师专业化的外在目的 , 而完善自身人格、实现自我价值则是内在目的 , 教师在其中实现了本体价值。而从实质来看 , 促进学生发展则应是教师专业化的内在目的 , 教师在此过程中实现了本体价值 , 而其自身人格的完善和价值的实现则是外在目的。在当前这个时代 , 我国教师的服务意识还非常淡薄。教师缺乏服务意识体现在缺乏为学生服务的意识、缺乏教为学服务的意识、缺乏为家长服务的意识等方面。与此同时 ,教师的奉献精神正在日益衰退 , 从一些人宣称“蜡烛精神”已经过时便可见一斑。“蜡烛精神”代表着奉献精神 , 在宣称“蜡烛精神”过时的背后其实质是否定奉献精神 , 认为在强调个体自我价值的时代奉献精神可以抛弃了。殊不知 , 在任何时代对任何职业来说 , 奉献精神都是一个必备的要素。2、教师专业化的知识困境叶澜教授认为教师的知识结构必须包括三个层面 : 第一个层面是科学人文基础知识 , 第二个层面是学科知识 , 第三个层面是教育学知识。如果说教师对第一个层面的知识掌握尚可的话 , 那么学科知识的非专业性以及教育学的科学性差则是教师专业化的严重障碍 , 这就造成了教师专业化的知识困境。( 1) 学科知识的非专业性限制了教师专业化的程度一个专业对其知识的要求一般是精深的、复杂的 , 甚至是带有垄断性的 , 具有明显的内行和外行的差异 , 正所谓“隔行如隔山”。按此标准 , 基础教育阶段教师所需要的学科知识显然算不上是精深的 , 更谈不上垄断性 , 而是每个受过教育的人都已经基本掌握的知识。如果说有差异的话 , 也只是存在程度和水平高低的差异 , 并不存在像医生或工程师那样对专业知识具有绝对垄断的地位。当然 , 现在很多教师都具备了本科乃至研究生学历 , 他们在大学期间所学的专业知识可以说相当精深复杂 , 但问题是一旦他们成为中小学教师之后 , 就会发现在大学所学的专业知识基本无用武之地 , 这就造成了“所学”和“所用”严重割裂的情况 ,这对于像医生、律师、工程师等专业来说是不可思议的。( 2) 教育学的科学性差阻碍了教师专业化如果说学科知识非专业性限制了教师专业化是无法避免的 , 那么教育学的科学性差则是阻碍教师专业化的根本原因。教育学至今仍然是一门未成熟的学科 , 被戏称为拼凑了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学科知识的“智慧的色拉”。作为教师 , 他不仅要知道“教什么”, 而且更要懂得“如何教”。正是在“如何教”这个问题上 , 教育学知识面对丰富的教育实践总是显得极为贫乏 , 对解决复杂多变的教育问题总是力不从心、捉襟见肘。当然 , 这么说并不是指责教师的无能 , 而是由教师工作本身的不确定性、情境性、复杂性及创造性等特点决定的。对于生成性的教育情景 , 任何相对固定的技能技巧的作用都是非常有限的。面对一个个鲜活的、富有个性的生命 , 教师不可能像工程师那样依照设计蓝图按部就班地建造一座大楼 , 不可能像医生那样有条不紊地按照一定程序进行手术 , 也不可能像律师那样条分缕析、有理有据地进行辩护或控诉 , 教师主体只能根据自己对教育的领悟、对以往教育经验的反思以及对教育情景的理智性判断来创造性地运用。而且由于教育效果具有内隐性、滞后性、非实证性等特点 ,这就造成教师的育人不像医生治疗病人那样能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这就容易形成一种假象 , 即教育内行和外行在从事教育工作时似乎产生的教育效果差不多。这在很大程度上使教师的专业化打了折扣。3、教师专业化的权力困境专业自主是判断一种职业是否是专业的关键因素 , 而专业自主的核心在于掌握相应的专业权力。但是在科层组织和专业组织这对矛盾面前 , 我们发现学校的科层权力明显压制了教师的专业权力 , 这就造成了教师专业化的权力困境。学校科层权力战胜教师专业权力的原因何在 ? 教师的权力是一种知识性权力 , 它以教育学知识和缄默知识为其权力基础。但由于教育学知识和缄默知识并不被承认为是成熟的科学知识 , 因此使得教师的专业权力只能是一种软权力 , 而学校科层管理人员的权力是一种行政性权力。因此学校科层权力就是一种强大的硬权力。学校科层权力压制教师专业权力带来的后果是 : 教师工作在一个官僚主义严重、积极性和创造性被压抑的组织环境中 ; 教育改革总是自上而下绕过教师这个真正的主体 , 并因此在实践中屡屡流于形式、异化和夭折 ; 教育管理者总是不顾教师的强烈反对而实施那些符合现代性原则的外控式、效率至上的程序化机制来管理、考评教师 ; 科层制对教学过程的集权控制使教学变得越来越技术化 , 越来越丧失创造性。由于科层组织与专业组织是一对经典矛盾 , 所以以上这些后果在世界各国是普遍存在的 , 只不过程度不同而已。比如在美国 , 有全国教育协会和美国教师联盟两大教师专业组织 , 承担着树立教师的良好形象 , 维护教师的合法权益等使命。而我国目前还没有专门的教师组织 , 仅有的教师工会也几乎是名存实亡 , 这就使教师群体的权益得不到切实保障。4、教师专业化的制度困境专业制度是教师专业化的外在保障。但是当前我国在教师资格认证制度、教师的聘用、晋级、解聘制度等方面还存在很多问题 , 这就造成了教师专业化的制度困境。2000 年 9 月教育部颁布 《教师资格条例实施办法》, 这标志着教师资格认定在全国范围内已全面展开。但是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却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师范院校的毕业生只要符合了所规定的学历标准、达到普通话的要求就可以拿到教师资格证书。因此 , 我国长期以来实行的实际上是“学历认定制度”, 而不是“资格认定制度”。此外 , 教师资格认定偏重于对申请者的知识进行初步鉴定 , 而对于申请者的教学技能 , 尤其是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没有进行必要的评估。于是 , 在现实中教师辱骂、体罚、虐待学生的情况频频发生 , 甚至出现“禽兽教师”也就不是偶然了。这就提醒我们教师资格认定制度绝不能流于形式 , 而要对申请者的知、情、意、行等方面进行全方面的综合考查。在修正、完善教师资格认定制度的基础上 , 还要在教师聘用、晋级、解聘等方面建立起相应的制度。在中小学教师的聘用上还广泛存在着学校领导说了算的现象 , 甚至还存在拉关系、找后门等不良风气 ; 在教师的晋级制度上论资排辈现象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 ; 在教师的解聘上同样是领导的主观意见占据主导 , 缺少科学的评价制度。笔者认为 , 在中小学成立由若干位德才兼备的优秀教师组成的专业委员会 , 负责对教师的聘用、晋级、解聘等进行评估和监督 , 是解决上述问题的有效方式。5、教师专业化的伦理困境专业伦理对教师专业化具有特别重大的意义 , 因为伦理是教育活动的灵魂。正如古德森所说:“教学首先是一种道德的和伦理的专业 , 新的专业精神需要重申以此作为指导原则。”而在当前的教育领域中规范伦理取代了德性伦理 , 这就造成了教师专业化的伦理困境。德性伦理是出自个体德性的伦理 , 是以个体德性为自因的伦理 , 它具有内在性、自律性和超越性等特征。规范伦理关注道德原则、规范实际的行为效果, 但忽视对人本身的关怀, 造成普遍的“人格分裂”和道德危机。现代社会占主导地位的是规范伦理, 追求规范约束的完备性, 德性伦理在现代性中被边缘化了。教育活动的内涵不仅在于传授知识、训练技能 , 更在于主体间围绕着知识、情感、价值展开教育性交往 , 以及在这种交往活动的基础上建构意义世界 , 它和德性伦理的内涵是一致的。所以 , 教师职业伦理必须立足于德性伦理而不是规范伦理。教师职业德性伦理的核心是对生命和教育意义的领悟与践履 , 其形态是自由境界而不是服从规范 , 其动力是自我超越的意义感而不是对惩罚的恐惧感 , 其养成方式是反思、体验、领悟 , 而不是约束、强制、命令。教师职业要实现专业化 , 就必须建构这种基于意义体验的德性伦理。然而 , 教师专业化所追求的德性伦理在现代性中是难以形成的。在现实中 , 现代性通过工具理性、技术理性把教师职业伦理异化为按照教学法规范和科层权力制定的管理规范 , 用教学技能高效率地教知识 , 以保证学生考试成功的规范伦理 , 使教师职业自我意识和人生态度都充满着工具理性和利益至上的倾向 , 这样难以建构起基于个体意义体验的德性伦理 , 从而使教师专业化陷入了伦理困境。三、教师专业化的希望以上对我国教师专业化面临的五大困境进行了剖析 ,但并不意味着对教师专业化进行全盘否定。诚然 , 无论把教师职业看作是“半专业”、“准专业”, 还是“形成中的专业”,我们不得不承认 : 教师职业相对于专业化的要求还有不小的距离。也许教师专业化只是教师职业发展的一种趋势 , 一种理想 , 甚至只是一个乌托邦。但是 , 只要这是一种反映正确方向的趋势 , 只要这是一种值得追求的理想 , 只要这是一个必要的乌托邦 , 那么我们何乐而不为呢?事实上我们在困境中也看到了希望 , 希望来自于我们换种视角看待教师专业化。第一种视角是以过程替代结果。长期以来我们把教师专业化当作了一种静态的结果 , 但把教师的现状与专业化的标准作一番对比之后 , 我们自然会发现教师专业化存在诸多问题 , 假如我们把教师专业化看作一种动态的成长和发展过程 , 那么我们就会少一份浮躁和指责 , 多一份从容和宽容。第二种视角是以手段替代目的。一直以来我们似乎理所当然地把教师专业化当成了目的。教师专业化本身就是目的吗 ? 我们认为不是 , 教师专业化充其量只是手段而已 , 其最终目的是通过提升教师的专业素质 , 从而促进学生更好地成长和发展。当然在这过程中教师的生命价值得到了实现 , 其社会地位和经济收入也自然得到了提升。如果我们把两种视角结合起来看 , 似乎眼前就豁然开朗了 : 虽然教师专业化只是一种手段 , 其本身并不是目的 ; 虽然教师专业化可能要经历一个漫长的过程 , 并不一定有结果 , 但正是在这个持续不断的过程中 , 教师专业化无疑达到了它的目的。

幼师毕业论文摘要:在人的一生中,幼儿期是最重要的阶段,而幼儿期的音乐教育对人的成长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目前在幼儿音乐教育中,幼师的教育教学水平,已不适应现代教育理念和人才市场的需求。提高幼师的整体素质,突出幼师音乐教育的师范性已成为现代幼师音乐教育的重要课题。 关键词:幼师;音乐;教育 音乐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和谐地发展,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而要提高国民音乐教育的质量必须从幼儿园抓起,从建立一支合格的幼儿音乐教师队伍抓起。因此,幼儿师范学校必须把音乐教育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上。但是,长期以来,由于受专业院校教学体系和模式的影响,在一些幼师(包括中师)中普遍存在着重技巧训练,轻教学能力培养的弊端。鉴于此,笔者认为,幼师专业的音乐教育一定要突出“师范性”的特点。要转变旧的教育理念,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教学措施,为社会培养一批具有较高音乐素质、适应现代幼儿音乐教育的新型幼儿教师。 一、重视音乐教育,明确培养目标 “研究表明,音乐能使人产生意想、联想、帮助自我实现,唤起人深层意识结构中潜在的东西。音乐能激发人原始本能,也能抑制这种发挥潜课程功能的重要手段”。幼儿I的一个重要阶段,音乐教育对幼儿身一其重要的作用。但目前的现状并不令面。忽视甚至轻视幼儿音乐教育的现复一方面,在各式各样音乐兴趣班与众:的背后,更多的是出于功利的目的以2盲目的心理和随众心理。对于音乐教育在幼儿教育中的作用很多人并不了解,因此,我们必须纠正上述的两种错误现象。让未来的幼儿教育工作者真正了解音乐教育对幼儿身体的发展、语言的发展、知识的发展、情感和意志的发展、个性和社会性的发展起着的重要作用,转变原有的陈旧观念,认清新世纪形势下幼儿音乐教育的重要性。 “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的根本目的是通过音乐教育活动使儿童获得全面和谐的发展。”幼儿音乐教育主要是培养幼儿对唱歌、旋律、倾听等音乐内容的兴趣和热情,教给幼儿感受和表现音乐美的方法、手段和途径,使他们有能力以声音、节奏为手段去表现所感受到的音乐情感,并能够富有热情、表现力和创造性地进行表演。因此,我们必须明确幼师培养目标是让学生毕业后,到幼儿园去做一个合格的幼儿教师。教给幼儿一些简单的音乐技能,培养幼儿的音乐兴趣和索质,使幼儿能够健康和谐地全面发展,而不是培养她们个个都成为音乐家。 二、探索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要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素养全面的新型幼儿师资,就必须在教学过程中探索适宜的教学方法,提高幼师音乐教育的质量。(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为了丰富学生对作品的理解,增强对音乐艺术的热爱,教师应经常通过良好的示范演奏和深入浅出的理解来启发引导学生,让学生以一种兴趣浓厚、积极舒畅的心情接受教师指导。 (二)注重伴奏能力的培养。 首先对一些幼儿歌曲伴奏曲式、调式、风格、情绪进行分类,并对和声及伴奏音型进行分析,以此帮助学生掌握编配歌曲伴奏的的规律。其次,让学生多作编配儿歌伴奏的练习及音阶琶音练习,熟悉各种大、小调的音位,以便在以后教学伴奏时灵活运用,以达到熟练掌握的程度。与此同时,还要培养学生边弹边唱的习惯,做到心、手、口一致,从易到难。通过训练,达到学生能够运用自如地弹唱。 (三)开设欣赏课 对幼师学生适当开设欣赏课,也是十分必要的。欣赏课可以提高学生对音乐作品的感受、想象、理解、鉴赏能力,还可以引导学生用已有的知识分析理解作品,以提高对音乐作品从形式到内容的分析能力,还要识别音乐作品的年龄适应性,什么样的音乐作品适合何种年龄的幼儿,敏锐地察觉音乐作品内涵,以便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有效地将音乐作品的教育潜力转化为幼儿的发展。 (四)让学生参加音乐活动与实践 首先,定期举行汇报会。每学期一次大型汇报会,每月一次小型汇报会。通过一些合唱(大合唱或小合唱)、独唱、弹奏、舞蹈等节目,让学生将所学到的知识以汇报会的形式展示出来,以达到巩固的目的。其次,参加区、市等举办的各种文艺汇演、竞赛活动,锻炼、培养学生的表演能力。使得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密切配合,达到丰富学生的音乐素养。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 三、加强修养教育。提升幼师整体素质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师德直接影响到教育的质量和效果。要培养新世纪的新型人才,必须造就一支具有高尚师德的教师队伍。以往的师德教育片面地把目光集中在师范学校教师身上,对幼师学生的师德教育不够重视,没有把师生两者结合起来进行师德教育。首先,幼师学校的音乐教师应具有高尚的师德,她们不仅应有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精通专业学科知识、技能,掌握现代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

浅谈如何在小学教育中批评与激励学生 【摘要】在小学思想品德教育中,正确运用批评与激励学生的方式、方法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讲究批评与激励的艺术,是思想道 德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对实现教育教学目标至关重要。 【关键词】小学德育;批评;激励 ● 科 小学教学中,正确运用批评与激励学生的方式、方法,是素质教育 的一个重要环节,讲究批评与激励的艺术,对实现教学目标至关重要。 要讲究批评的艺术 大多数人都觉得被人批评是难堪的事,特别是现在的小学生都有 很强的自尊心。批评的过了一点,就会适得其反。因此,老师要注意批 评学生的方式、方法,讲究批评的艺术。 一是批评要客观公正,有所针对。批评通常是在事情发生后出现 的,教师一定要深入了解事实,调查情况,通过研究分析后对学生的思 想行为作出实事求事的评价,给予公正合理的批评。客观公正是教师 对学生作出评价的最基本要求。有时,教师心情不好,或者对某学生有 偏见,就直接用非常刺耳的话语去批评学生,让学生觉得老师的可怕, 甚至产生逆反心理。因此,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要有客观公正的标准:而 且要针对一件事详加了解,仔细思考之后,再去处理,不要盛怒之下横 加指责,使学生受了冤枉。 二是批评要委婉含蓄,有所顾忌。含蓄,自古以来被称为有君子风 度的人的标准。成人之间需保持此风度,那么,教师与学生之间亦应如 此。学生毕竟是学生,有错误在所难免。因此,教师在批评学生时,要理 智地把握自己的情绪,不要给孩子造成紧张、恐惧的心理。久而久之, 会使学生心理压力过大,甚至产生畸形心态。教师应设身处地为学生 着想,理解他们,用平和的心态热情的和他们谈心,含蓄的指出他们的 不足之处,委婉地提出自己的要求,希望孩子明白自己的心愿,从而建 立默契关系。用自己的爱心去感化他们,才能启迪学生的心智,达到教 育的目的。 三是批评要适时适度,切忌唠叨。在多年的教育教学中自己深深 体会到,大部分学生认为宽松活跃型为最好,而很少选择唠叨型。这有 力地说明学生讨厌教师无缘无故地唠叨,即使是关心的。那么教师如 果选择了唠叨,就意味这要从心理上和学生对立。学生,无论从心理上 还是从思想上都处于不断地成熟阶段,好多问题都不会想得很透彻。 因此,明智的老师不随便去批评学生。他会选择适当的时候,用文明的 语言恰当地进行发自肺腑的谈心,聪明的学生便会心领神会,起到事 半功倍的效果。批评是一门艺术,不仅要使学生明白自己错在哪,更应 指出对在哪里,并且懂得应如何去做!不仅要教育学生,而且要注意方 式方法。 要讲究激励的艺术 激励是一门艺术,关心学生才能更好地去了解学生。激励是有原 则的,应持之有度,行之有效。巧引巧导,幽默风趣的语言则为激励插 上腾飞的翅膀,使之锦上添花。学生是一朵花,需要激励的滋润才能茁 壮成长。教师是辛勤的园丁,巧用激励,方能游刃有余,培养出坚实的 果实。 一是要关心学生,了解学生。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优点和特长,作 为老师要经常主动的和他们接触。真正地放下架子,以不同形式去关 心他们,化解学生心中的矛盾,使他们能走出自己思想的束缚,重新鼓 起勇气,找回自信。老师不仅在学习上,更要在生活上去关心学生,我 们学校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来自农村,在县城内举目无亲,住的、吃的都 需花钱,且有些学生在生活上独立性较差,很难自己照顾自己,那么, 此时老师应作为一个长者的形象出现在他们面前,叮嘱他们在季节转 冷时多加点衣服,防止感冒。在外面吃饭时要注意卫生以及吃饭的规 律(以学校时间为准)等。学生和班主任接触时间越长,两者之间的距 离就越近,彼此之间更加了解。当然,在这个过程中应伴随着学生对老 师的信任,信任增加一份,学生的优点和特长就会逐渐被老师发现,进 一步去激励! 二是要持之有度,行之有效。激励就是赞美学生的优点和特长。其 实质应是一种提醒一种暗示、一种激励、一种评价。他能唤起学生的自 我意识和自豪感。产生天生我材必有用的信念。激励的目的是使学生 发现自我,认识自我,从而发展自我,超越自我。但激励不可随意乱用, 不要任何时候都去赞扬学生。有些学生的行为是一种取悦,为了讨好 老师而献殷勤。如果老师不辩是非,对这种学生大加赞扬,一方面会助 长这种学生不良行为,使他们向极端发展,另一方面也使班里的其他 同学对老师的赞扬嗤之以鼻,从而削弱了自己激励的力度。当然对于 这种学生我们也不可以一刀切,挫伤他们的积极性。我们不妨找一个 合适的时间和地点借助一些寓言、故事、童话等加以适当发挥,从侧面 间接的批评他,相信学生在老师的暗示下,会自觉接受批评的。对于激 励,不但要持之有度,更要行之有效。学生的优点和特长不是表露在外 的,而是潜在的。对于这些潜在的才能,班主任要创设一系列的情景, 让他们在毫无压力的情况下,展现自己的才华。 三是要巧引巧导,幽默风趣。一个班级是一个集体,它既需要行之 有效的管理制度,更需要轻松和欢笑,来调节紧张的学习。幽默可以激 发学生的兴趣,拉近师生的距离。在班会上以及平时的相处中,教师要 不失时机地对表现突出的学生加以赞扬,用名人作参照物,进行比喻、 夸张,引导学生对未来进行遐想.让他们体验成功的愉悦,从而暗下决 心.一定要向名人学习.甚至努力超过名人。 教师的激励绝不能只停留在语言上,时间久了那会让学生感觉到 是一种空洞的赞美、为激励而赞美,毫无意义。对学生而言教师的一句 话、一个表情、一个动作、一个眼神,举手头足之间都可以表现出激励 之意。早读前为学生整理整理衣服,轻轻地抚摸他的头,再加上一句关 切的话,会让学生一整天都沉浸在喜悦之中。课堂上,对学生精彩的回 答给予一个微笑的眼神、一个轻轻的抚摸、一句赞美的话语,在学生看 来都是至高的荣誉。对学生作业的评价,不单单是一个五角星,一个优 字。写上几句赞美的话,“你的字写得真漂亮!”“你有进步了!”画上一 些富有童趣的卡通图案,这些都会使学生在心中荡起层层的涟漪,使 他们离成功越来越近。 总之,批评和激励学生的方式方法,永远是教师们探讨的一门艺 术。和风细雨能使禾苗茁壮成长;疾风暴雨能唤醒沉睡的枯枝。作为一 名德育教育工作者,在工作之中,多给学生一些关怀和帮助,多给学生 一些阳光雨露,多给学生一些温暖的空间,学生会记得你,想着你,感 谢你。作教师的,此时才能真正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参考文献】 [1]批评孩子十个注意[J]农家之友,2006,(12). [2]倪守东教子有方[J]人人健康,1995,(03). [3]阿伦·史密斯卡耐基面对批评[J]中学生读写(高中),2006,(02). [4]董春玲别样的“批评”[J]早期教育(教师版),2006,(03). [5]张淑艳批评可以是“甜”的[J]幼儿教育,2006,(Z1). [6]朱海容中年班主任如何与学生沟通[J]班主任之友,2005,(10). [7]杨小波年轻班主任“六忌”[J]班主任,2002,(01).

有关教师专业发展的论文摘要

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困境与希望教师专业化是世界教师教育发展的趋势和潮流 , 也是我国教师教育改革所探讨的热点问题之一。但是 , 教师专业化毕竟是一个源于西方的概念 , 而当前我们却实行简单的“拿来主义”, 对于这个概念是否适用于当前的时代背景以及我国的国情 , 似乎很少有人进行过理性地审视。其实 , 当前对教师专业化的理论和实践研究都陷入了困境。我们只有采取直面这些困境的实事求是的态度 , 才能更好地寻求教师专业化的合理性及其发展方向。一、教师专业化的标准要判断一种职业是否是专业 , 就要看其是否符合专业的标准 , 以及“专业化”的程度如何。但当前学者们对于教师的专业标准还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比较典型的观点有 :利伯曼指出了专业应当满足如下基本条件 :( 1) 范围明确 , 垄断地从事于社会不可缺少的工作 ;( 2) 运用高度的理智性技术 ;( 3) 需要长期的专业教育 ;( 4) 从事者无论个人、集体均具有广泛的自律性 ;( 5) 专业的自律性范围内 , 直接负有做出判断、采取行为的责任 ;( 6) 非营利 , 以服务为动机 ;( 7) 形成了综合性的自治组织 ;( 8) 拥有应用方式具体化了的伦理纲领。霍勒指出专业的标准有六项 :( 1) 履行重要的社会服务 ;( 2) 系统的知识 ;( 3) 长时间的理论与实际训练 ;( 4) 高度的自主性 ;( 5) 团体的伦理规范 ;( 6) 经常性的在职教育。台湾学者马信行认为专业的五个层面是 :( 1) 运用专门知识 ;( 2) 提供专业服务 ;( 3) 具有专业自主 ;( 4) 接受专业教育 ;( 5) 信守专业道德。由此可以看出 , 虽然当前还没有被学者们一致认同的教师专业标准 , 但是上述学者的观点中却包含了教师专业的几个核心标准 :( 1) 专业服务 , 服务是一个职业的根本要求 , 尤其在西方更是把服务放到了专业标准的首要位置。( 2) 专业知能 , 这包括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专业训练 , 是任何一个职业想成为专业的基本条件。( 3) 专业自主 , 这是专业的关键因素 , 其核心是掌握相应的专业权力。( 4) 专业制度 , 这是专业的外在保障制度。( 5) 专业伦理 , 这是专业的内在约束机制。二、教师专业化的困境在明确了教师专业的标准之后 , 我们就可以按此标准对当前我国的教师专业化程度进行审视。然而 , 我们不无遗憾地发现 , 当前我国的教师专业化面临很多困境。1、教师专业化的目的困境服务是一个专业的根本要求 , 正如舒尔曼指出:“一个专业首要的社会目的就是服务。专业工作者应是那些接受了教育并且利用其知识和技能为不具备这些知识和技能的大众服务的人。”任何一个专业获得人们承认的根本原因在于其提供了不可替代的优质的服务。然而, 在当前我国教育界对教师专业化的探讨中 , 很多人把实现教师自身的成长和发展放在了首要位置, 却把如何更好地服务学生置于次要位置。这无异于本末倒置, 造成了教师专业化的目的困境。有学者认为 ,“传统教师专业发展大多强调教师专业发展的外在目的( 如促进学生发展 , 提高教育质量等) , 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在目的是为了教师个体人格的完善 , 为了教师自我价值的实现”。笔者对这个观点不敢苟同。对于任何事物的工具价值和本体价值以及外在目的和内在目的的划分并不是绝对固定的 , 关键在于从什么立场来看。从表面看 , 促进学生发展是教师专业化的外在目的 , 而完善自身人格、实现自我价值则是内在目的 , 教师在其中实现了本体价值。而从实质来看 , 促进学生发展则应是教师专业化的内在目的 , 教师在此过程中实现了本体价值 , 而其自身人格的完善和价值的实现则是外在目的。在当前这个时代 , 我国教师的服务意识还非常淡薄。教师缺乏服务意识体现在缺乏为学生服务的意识、缺乏教为学服务的意识、缺乏为家长服务的意识等方面。与此同时 ,教师的奉献精神正在日益衰退 , 从一些人宣称“蜡烛精神”已经过时便可见一斑。“蜡烛精神”代表着奉献精神 , 在宣称“蜡烛精神”过时的背后其实质是否定奉献精神 , 认为在强调个体自我价值的时代奉献精神可以抛弃了。殊不知 , 在任何时代对任何职业来说 , 奉献精神都是一个必备的要素。2、教师专业化的知识困境叶澜教授认为教师的知识结构必须包括三个层面 : 第一个层面是科学人文基础知识 , 第二个层面是学科知识 , 第三个层面是教育学知识。如果说教师对第一个层面的知识掌握尚可的话 , 那么学科知识的非专业性以及教育学的科学性差则是教师专业化的严重障碍 , 这就造成了教师专业化的知识困境。( 1) 学科知识的非专业性限制了教师专业化的程度一个专业对其知识的要求一般是精深的、复杂的 , 甚至是带有垄断性的 , 具有明显的内行和外行的差异 , 正所谓“隔行如隔山”。按此标准 , 基础教育阶段教师所需要的学科知识显然算不上是精深的 , 更谈不上垄断性 , 而是每个受过教育的人都已经基本掌握的知识。如果说有差异的话 , 也只是存在程度和水平高低的差异 , 并不存在像医生或工程师那样对专业知识具有绝对垄断的地位。当然 , 现在很多教师都具备了本科乃至研究生学历 , 他们在大学期间所学的专业知识可以说相当精深复杂 , 但问题是一旦他们成为中小学教师之后 , 就会发现在大学所学的专业知识基本无用武之地 , 这就造成了“所学”和“所用”严重割裂的情况 ,这对于像医生、律师、工程师等专业来说是不可思议的。( 2) 教育学的科学性差阻碍了教师专业化如果说学科知识非专业性限制了教师专业化是无法避免的 , 那么教育学的科学性差则是阻碍教师专业化的根本原因。教育学至今仍然是一门未成熟的学科 , 被戏称为拼凑了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学科知识的“智慧的色拉”。作为教师 , 他不仅要知道“教什么”, 而且更要懂得“如何教”。正是在“如何教”这个问题上 , 教育学知识面对丰富的教育实践总是显得极为贫乏 , 对解决复杂多变的教育问题总是力不从心、捉襟见肘。当然 , 这么说并不是指责教师的无能 , 而是由教师工作本身的不确定性、情境性、复杂性及创造性等特点决定的。对于生成性的教育情景 , 任何相对固定的技能技巧的作用都是非常有限的。面对一个个鲜活的、富有个性的生命 , 教师不可能像工程师那样依照设计蓝图按部就班地建造一座大楼 , 不可能像医生那样有条不紊地按照一定程序进行手术 , 也不可能像律师那样条分缕析、有理有据地进行辩护或控诉 , 教师主体只能根据自己对教育的领悟、对以往教育经验的反思以及对教育情景的理智性判断来创造性地运用。而且由于教育效果具有内隐性、滞后性、非实证性等特点 ,这就造成教师的育人不像医生治疗病人那样能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这就容易形成一种假象 , 即教育内行和外行在从事教育工作时似乎产生的教育效果差不多。这在很大程度上使教师的专业化打了折扣。3、教师专业化的权力困境专业自主是判断一种职业是否是专业的关键因素 , 而专业自主的核心在于掌握相应的专业权力。但是在科层组织和专业组织这对矛盾面前 , 我们发现学校的科层权力明显压制了教师的专业权力 , 这就造成了教师专业化的权力困境。学校科层权力战胜教师专业权力的原因何在 ? 教师的权力是一种知识性权力 , 它以教育学知识和缄默知识为其权力基础。但由于教育学知识和缄默知识并不被承认为是成熟的科学知识 , 因此使得教师的专业权力只能是一种软权力 , 而学校科层管理人员的权力是一种行政性权力。因此学校科层权力就是一种强大的硬权力。学校科层权力压制教师专业权力带来的后果是 : 教师工作在一个官僚主义严重、积极性和创造性被压抑的组织环境中 ; 教育改革总是自上而下绕过教师这个真正的主体 , 并因此在实践中屡屡流于形式、异化和夭折 ; 教育管理者总是不顾教师的强烈反对而实施那些符合现代性原则的外控式、效率至上的程序化机制来管理、考评教师 ; 科层制对教学过程的集权控制使教学变得越来越技术化 , 越来越丧失创造性。由于科层组织与专业组织是一对经典矛盾 , 所以以上这些后果在世界各国是普遍存在的 , 只不过程度不同而已。比如在美国 , 有全国教育协会和美国教师联盟两大教师专业组织 , 承担着树立教师的良好形象 , 维护教师的合法权益等使命。而我国目前还没有专门的教师组织 , 仅有的教师工会也几乎是名存实亡 , 这就使教师群体的权益得不到切实保障。4、教师专业化的制度困境专业制度是教师专业化的外在保障。但是当前我国在教师资格认证制度、教师的聘用、晋级、解聘制度等方面还存在很多问题 , 这就造成了教师专业化的制度困境。2000 年 9 月教育部颁布 《教师资格条例实施办法》, 这标志着教师资格认定在全国范围内已全面展开。但是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却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师范院校的毕业生只要符合了所规定的学历标准、达到普通话的要求就可以拿到教师资格证书。因此 , 我国长期以来实行的实际上是“学历认定制度”, 而不是“资格认定制度”。此外 , 教师资格认定偏重于对申请者的知识进行初步鉴定 , 而对于申请者的教学技能 , 尤其是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没有进行必要的评估。于是 , 在现实中教师辱骂、体罚、虐待学生的情况频频发生 , 甚至出现“禽兽教师”也就不是偶然了。这就提醒我们教师资格认定制度绝不能流于形式 , 而要对申请者的知、情、意、行等方面进行全方面的综合考查。在修正、完善教师资格认定制度的基础上 , 还要在教师聘用、晋级、解聘等方面建立起相应的制度。在中小学教师的聘用上还广泛存在着学校领导说了算的现象 , 甚至还存在拉关系、找后门等不良风气 ; 在教师的晋级制度上论资排辈现象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 ; 在教师的解聘上同样是领导的主观意见占据主导 , 缺少科学的评价制度。笔者认为 , 在中小学成立由若干位德才兼备的优秀教师组成的专业委员会 , 负责对教师的聘用、晋级、解聘等进行评估和监督 , 是解决上述问题的有效方式。5、教师专业化的伦理困境专业伦理对教师专业化具有特别重大的意义 , 因为伦理是教育活动的灵魂。正如古德森所说:“教学首先是一种道德的和伦理的专业 , 新的专业精神需要重申以此作为指导原则。”而在当前的教育领域中规范伦理取代了德性伦理 , 这就造成了教师专业化的伦理困境。德性伦理是出自个体德性的伦理 , 是以个体德性为自因的伦理 , 它具有内在性、自律性和超越性等特征。规范伦理关注道德原则、规范实际的行为效果, 但忽视对人本身的关怀, 造成普遍的“人格分裂”和道德危机。现代社会占主导地位的是规范伦理, 追求规范约束的完备性, 德性伦理在现代性中被边缘化了。教育活动的内涵不仅在于传授知识、训练技能 , 更在于主体间围绕着知识、情感、价值展开教育性交往 , 以及在这种交往活动的基础上建构意义世界 , 它和德性伦理的内涵是一致的。所以 , 教师职业伦理必须立足于德性伦理而不是规范伦理。教师职业德性伦理的核心是对生命和教育意义的领悟与践履 , 其形态是自由境界而不是服从规范 , 其动力是自我超越的意义感而不是对惩罚的恐惧感 , 其养成方式是反思、体验、领悟 , 而不是约束、强制、命令。教师职业要实现专业化 , 就必须建构这种基于意义体验的德性伦理。然而 , 教师专业化所追求的德性伦理在现代性中是难以形成的。在现实中 , 现代性通过工具理性、技术理性把教师职业伦理异化为按照教学法规范和科层权力制定的管理规范 , 用教学技能高效率地教知识 , 以保证学生考试成功的规范伦理 , 使教师职业自我意识和人生态度都充满着工具理性和利益至上的倾向 , 这样难以建构起基于个体意义体验的德性伦理 , 从而使教师专业化陷入了伦理困境。三、教师专业化的希望以上对我国教师专业化面临的五大困境进行了剖析 ,但并不意味着对教师专业化进行全盘否定。诚然 , 无论把教师职业看作是“半专业”、“准专业”, 还是“形成中的专业”,我们不得不承认 : 教师职业相对于专业化的要求还有不小的距离。也许教师专业化只是教师职业发展的一种趋势 , 一种理想 , 甚至只是一个乌托邦。但是 , 只要这是一种反映正确方向的趋势 , 只要这是一种值得追求的理想 , 只要这是一个必要的乌托邦 , 那么我们何乐而不为呢?事实上我们在困境中也看到了希望 , 希望来自于我们换种视角看待教师专业化。第一种视角是以过程替代结果。长期以来我们把教师专业化当作了一种静态的结果 , 但把教师的现状与专业化的标准作一番对比之后 , 我们自然会发现教师专业化存在诸多问题 , 假如我们把教师专业化看作一种动态的成长和发展过程 , 那么我们就会少一份浮躁和指责 , 多一份从容和宽容。第二种视角是以手段替代目的。一直以来我们似乎理所当然地把教师专业化当成了目的。教师专业化本身就是目的吗 ? 我们认为不是 , 教师专业化充其量只是手段而已 , 其最终目的是通过提升教师的专业素质 , 从而促进学生更好地成长和发展。当然在这过程中教师的生命价值得到了实现 , 其社会地位和经济收入也自然得到了提升。如果我们把两种视角结合起来看 , 似乎眼前就豁然开朗了 : 虽然教师专业化只是一种手段 , 其本身并不是目的 ; 虽然教师专业化可能要经历一个漫长的过程 , 并不一定有结果 , 但正是在这个持续不断的过程中 , 教师专业化无疑达到了它的目的。

对于教师专业化这一概念,我们应该从动态和静态两个方面来理解。从动态的角度来说,教师专业化主要是指教师在严格的专业训练和自身不断主动学习的基础上,逐渐成长为一名专业人员的发展过程。这一发展过程的实现不仅需要教师自身主动的学习和努力,以促进和提高自已的专业能力,而且良好外部环境的创设也是教师专业成长所必不可少的重要条件;确立严格的教师选拔和任用标准;建立教师专业组织和形成教师专业规范等。在教师的专业成长中,其自身和外部环境这两方面因素是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缺一不可的。而从静态的角度来讲,教师专业化是指教师职业真正成为一个专业,教师成为专业人员得到社会承认这一发展的结果。因此教师专业化不仅是教师培养、教师教育的过程,而且是教师培养、教师教育的目标和发展趋势,体现了对教师专业水平和社会地位的一种肯定和认可。但是当前,尽管教师的专业能力和水平有了很大的发展,但与医生、律师、工程师这些专业人员相比,教师的专业化程度仍相对不足,并且相应其社会地位也未达到其他专业人员的水平,因此一些教育界人士认为,当前教师职业正在由“半专业化”向“专业化”方向发展。“专业化”成为未来教师发展的努力方向。作为小学教师,最重要的一点是要有过硬的专业知识及其与现代教学相适应、现代教学所需的各种知识。现代科学知识日新月异,我们所学的知识不够丰富,各种新知识、新信息不断涌现,我们很快感到不能得心应手。因此,我们必须加强学习进修,否则不能应对学生的各种问题,会被学生问倒,也会削弱我们的威信。同时,一些新兴学科的出现,也要求我们去不断"充电",学生们所涉及的知识很宽很广,也有一定的深度,教师不学习不钻研行吗?因此,教育的改革发展,首先要求教师提升自己的专业业务知识结构。我们应该充分地学习掌握有关内容,理解领会其精神实质,并在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中不断进行探索、尝试。包括教学目标的制定、教学方法的选择、对教材的应用等等。并且在学习实践过程中,边总结整理,把看到的、想到的及时记录下来,平时养成写课后笔记的习惯,碰到好的内容及时总结成教学案例,这样日积月累,我想一定会大大提高自己的教育理论水平和教育科研能力。现代信息技术对于教学过程的渗透以及教学活动对于现代信息技术的需求随着新课程的深入,愈来愈强烈,因而,将现代信息技术与教学活动有机结合的能力是必不可少的。新课程注重学生研究性学习,它要求教师能够创设丰富的教学情景,激发学生探索问题,解决问题。为此,我们首先必须成为探究性的学习者和实践者,以自身的探究性的学习经验和实践能力,去更好地指导、丰富和发展学生的探究性学习活动。另外,教师还要有广阔的教育前沿视野,敏感的教育问题意识,灵活有效的从事教育教学的能力,数学教学活动中实验的操作能力和设计能力,教学管理的能力等。所以,以后我会朝着这些方面努力,使自己早日成为一名专业化的人民教师。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是时代的需要,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新世纪的教师不再只是教师匠,而是不断地向学者型发展。

(浙江省乐清市虹桥镇第六小学,浙江乐清325600)  摘要:教师专业发展是现代化教育发展的要求,也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现实需要。文章从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内涵、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性及教师专业发展的对策等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关键词:教师;专业发展;重要性;对策  中图分类号:G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5)04-0041-01 作者简介:徐智静(1987-),女,浙江乐清人,小学一级教师,从事语文教学与研究。  众所周知,一所学校的发展离不开教师专业水平的提高。现实表明,教师的专业水平对教学的影响是非常大的。一个教师的专业水平越高,他的教学水平也就越好。教师的教学水平,也是衡量学校办学水平的重要指标。目前,各地区都非常重视教师的专业发展水平,各地区也都在如火如荼地进行教师专业发展培训,以便通过教师专业培训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一、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内涵  教师专业发展是指教师个体在其整个职业生涯中,依托专业组织,通过专业训练,习得教育专业知识技能,实施专业自主,表现专业道德,不断增长专业能力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个体通过不断学习来提高教学业务水平,促进其专业发展,这是一个从不成熟到专业成熟的发展过程。  二、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性   教师教育发展的趋势  目前,世界各国都非常关注和重视教师的专业发展水平。现代化的教育发展,离不开教师专业水平的提高。如今,一些教师的专业水平已不能满足创新人才培养的要求,两者的差距也越来越凸显。因此,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势在必行。只有提高教师的专业发展水平,才能更好地培养创新人才。   新课程改革的要求  众所周知,教育教学改革的成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专业发展水平。只有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才有课堂的高效率,学生才会得到全面发展。提高教师的教育理论水平、优化学科知识、增强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是教育教学改革的必然要求。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要求教师具有更加宽广的专业知识背景和专业能力。   影响学生成才与发展的重要因素  教学应以学生为主体,学生学习知识是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教师只是学习的引导者、合作者和参与者。然而,这也需要教师不断提高自身专业水平。如果教师的教学水平跟不上,那教师还是原来的那个教书匠,而学生还是原来那个接受者。事实也证明,只有教师专业化,才能使学生发展最大化,才能培养出高质量的人才。   社会对教师专业水平的要求(未完,请点击下方“在线阅读”)

教师专业发展相关论文摘要怎么写的

首先我们要了解什么是论文摘要:  1、国际标准IS0214-1976指出:摘要是一份文献内容的准确压缩,不加解释或评论。  2、中国国际标准规定:摘要是报告论文的内容不加注释和评论的简短陈述。  其次论文摘要的定义是什么:  1、摘要:又称概要、内容提要,是以提供文献内容梗概为目的,不加评述和补充解释,简明、准确地记述文献重要内容的短文。  2、位置:题名和作者之后,论文正文之前。  最后教学论文摘要该怎么写:  1、论文摘要的构成要素:  ①目的:研究的对象,范围,目的。  ②方法:采用了哪些手段,研究方法。  ③结果:陈述论文的研究成果,新见解等。  ④结论:通过对问题的研究所得出的重要结论、主要观点,理论意义或适用价值。  2、论文摘要的注意事项:  ①应排除本学科领域常识性内容,不要将引言中出现的内容写入摘要。  ②不得简单重复题目中已有的信息,不能列举例证,不能出现注释。  ③不能引文,除非该文献证实或否定了他人已有的着作。  ④用第三人称,不使用“作者”、“本文”等作主语。  ⑤除了实在无法变通外,一般不用数学表达式,不出现插图、表格。  ⑥使用规范化的名词术语,不用非公知公用的术号或术语。不使用不必要的文学修饰。  ⑦如果正文中出现缩略语、略称、代号,第一次出现应该出现在摘要中。  ⑧摘要不分段落。  ⑨结构严谨,表达简明,语义确切。摘要先写什么,后写什么,要按罗建顺序来安排。句子之间要上下连贯,互相呼应。摘要慎用长句,句型应力求简单。每句话要表意明白,无空泛、笼统、含混之词,但不要写成电报式。  ⑩英文摘要要和中文摘要对应;二者都不要与已发表过的文章出现重复,否则可能视为抄袭。(来源:学术堂)

一、评课的概念   评课就是对照课堂教学目标,对教师和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活动及由这些活动所引起的变化进行价值判断评课是教学、教研工作过程中一项经常开展的活动,有同事之间互相学习、共同研讨评课;有学校领导诊断、检查的评课;有上级专家鉴定或评判的评课等等评价的目的不是为了证明,而是这了改进  二、评课的意义   评课能调动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和主动性,帮助和指导教师不断总结教学经验,提高教育教学水平,提升教师的教育教学素养;促进教师改进教学实践,使教师从多渠道获取信息,不断提高教学水平,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促使教师生动活泼地进行教学,在教学过程中逐渐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  三、评课的原则   1.评课要坚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从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出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评课要从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出发,注重学生的学习状态和情感体验,注重教学过程中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和主体作用的发挥,强调尊重学生人格和个性,鼓励发现、探究与质疑,以利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评课要从有利于对教学的诊断和正确的导向出发课堂教学是一个准备---实施---目标达成的完整过程,是一个复杂多变的系统,要全面反映这个过程需要考察相当多的因素正确评价一堂课,既要着眼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又不能面面俱到,要突出对体现素质教育课堂教学不可缺少的基本要素的考察,以利于在评价中进行有针对性的诊断和正确的导向  3.评课要坚持评教与评学相结合,把评课的重点放在“评学”上面课堂教学的主体是学生,教学目标的落实最终是体现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之中课堂教学评价要改变传统的以“评教”为重点的现象,把评价的重点转到“评学”上面,以此促进教师转变观念,改进教学要把评课的关注点,从教师传递知识转到学生有效学习方向上面,转到如何针对学习差异进行因人施教,如何把过多的统一讲授,转变为以指导学生分组学习讨论和统一答疑、点拨为主要活动方式的课堂,转变为以适当的统一讲解与有指导的自学或自由选择条件下的探究、研讨,查询相结合的课堂转变评课的着眼点:评价课堂教学不能仅仅着眼于学生学习的质量及效果,尤其不能仅仅关心学生的学业考评分数,而应该更多关心教师在创设有效教学活动的环境与气氛上,关心教师对学习者流动的指导、帮助是否切实有效  4.评课要提倡创新,培育个性课堂教学具有丰富的内涵,学科、学生、教师、教学条件诸方面的不同,使课堂教学情况千变万化正确地评价一堂课时,既要体现课堂教学的一般特征,又要提倡创新,鼓励个性化教学

1毕业论文属于学术论文。 2只要不是抄的,你写出全世界最差的一篇论文就 可以。 3比着葫芦画瓢,找一篇去年毕业 同学的范文,格式样式,照着写就行了。 4毕业论文的实 质是读后感,选一本书,花一个星期读一遍。边读 边做笔记。把笔记整理一下,按范文格式条理一下,就是很好的论文了。 5问题的关键是:你必须花一周的时间。许多同学不愿花费这个时间,那就没辙了。别的也别谈了。 完了。 6有的同学找朋友帮忙,自已不写,让朋友替自己写一篇。 这当然好,但现在的朋友大都靠不住。你让他写一篇给你,他满口答应,没过两天就送给你一篇。你千恩万谢。可是拿给老师一看,原来是从网上粘下来的,乱码都 还没改。更可气者,一稿多用,他还把这篇“论文”送给好几个人,赚了好几顿饭,造成“雷同抄袭”、频烦吃饭。 7结论:只能自己写,花一周时 间。 8那位问了:“我写得不好怎么 办?”答:“这是伪问题。别管好坏,先写出来就行。老师还怕都写好呢:没法分优良中差了!总之,你写出一篇全球最差的论文就行,只要不是抄的!” 9只要硬着头皮写,傻瓜都能写一篇。 第一章 选题 一、选题的原则 (一)有价值(有品位,内行) (二)有可行性(或操作性,大小适中,难易恰当) (三)有浓厚兴趣(兴趣是动力,必须是自己喜欢的。) 《论语·雍也篇》:“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如果你什么都不喜欢,那就更好办:让辅导老师给你一个题目就行。 (四)专业对口(专业专长) 二、 选题的 方法 (一)亟待解决的课题 (二)填补空白的课题 (三)有争议的课题 (四)有矛盾的课题 (五)可综述的课题 第二章 搜集资料 学术研究往往是在前人已有成果的基础上,有所突破。因此,搜集相关文献信息,非常重要。要求能快 速、准确地搜集到所需的资料信息。 一、直接材料的搜集 第 一手材料 二、间接材料的搜集 从文献及网络查取的材料 (二手材料一定要注意核对。) 图书、期刊,纸本索引及网络检索GOOGL、百度网等,关键词检索。 三、材料的分析 让材料自然分类,类聚法。 第三章 写提纲 提纲尽可能详尽,条理清晰,条块分明。 (镶玻璃法: 把内容分成几块,一块块往上填内容就行了。) 一般分为序论、本论、结论三部分。 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论证的形式,纵深式(递进式),平列式,综合式。 第四章 写论文 一、格式及要求:前置部分及主体部分 前置部分:标题、署名、指导教师、目录、摘要、关键词 (一)标题:对论文重点的直接呈现。准确得体,通俗易懂,简短精练(不能 简短,可加副标题),符合规范。 (二)署名,在题下。 (三)指导教师:xxx (四)摘要(可复制文中关键句子,稍作修 饰、连缀即可) (五)关键 词,一般3—5个即可,以重要程度为序。 (六)目录 主体部分: 前言、正文、结论、参考文献、致谢 (一)前言(引言,序论,导言,绪言) (二)正文(本论,主体) (三)结论 (四)注释 (五)参考文献 (文献名,作者,出版社,版次) 二、具体方法与规 范 (一)写作的顺序 1按照提纲自首至尾 2先写思考成熟的部分,最后焊接起来。(若不知从何写起,就这样写) 写此不管彼,只求一意法。 (二)引用材料的方法 1直接引用法 引证。推论,尊重,显示自己并非标新立异,不乏同道。(拉赞助) 2先斩后奏法 先概述观点,然后指出某人某文已详言之(加注参见) 3映带法 崇山峻岭,又有清流急湍映带左右。研究韩愈,不妨提及东坡;研究明清诗,也可上溯到汉魏。 4戒剽窃。学会运用,而不是照抄。 (三)论文的整体要求 准确,概括、简练,严谨客观,平实,文采。 不可以孤立的看问题,要注意上下影响。 (四)段落、标点规范 (五)语体的要求 要简约典雅。 第五章 修改、定稿 文不厌改,要改得死去活来。 一、自己反复阅读, (1)改正错误的字、词、句(笔下误)。(2)逻辑错误 (3)修正完善观点(4)论据错误(5)调整结构布局(完美,圆满,面团原理,增删 材料)(6)修饰词句。 面团原理:你如果原打算写五个部分,最后只写成三个部分;那你就说你本来就打算写三个部分,现在如期完成了,很“圆满”。因为没有人知道你的原计划,也 没有人想知道,所以没必要告诉他人。 二、他人审校(吸收他人意见;自己的错误往往看不出)。 互相审阅,互相挑毛病。 第六章 答辩 虚心点就行。自己写的,也不用心虚

关于教师专业发展的论文摘要怎么写

对于教师专业化这一概念,我们应该从动态和静态两个方面来理解。从动态的角度来说,教师专业化主要是指教师在严格的专业训练和自身不断主动学习的基础上,逐渐成长为一名专业人员的发展过程。这一发展过程的实现不仅需要教师自身主动的学习和努力,以促进和提高自已的专业能力,而且良好外部环境的创设也是教师专业成长所必不可少的重要条件;确立严格的教师选拔和任用标准;建立教师专业组织和形成教师专业规范等。在教师的专业成长中,其自身和外部环境这两方面因素是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缺一不可的。而从静态的角度来讲,教师专业化是指教师职业真正成为一个专业,教师成为专业人员得到社会承认这一发展的结果。因此教师专业化不仅是教师培养、教师教育的过程,而且是教师培养、教师教育的目标和发展趋势,体现了对教师专业水平和社会地位的一种肯定和认可。但是当前,尽管教师的专业能力和水平有了很大的发展,但与医生、律师、工程师这些专业人员相比,教师的专业化程度仍相对不足,并且相应其社会地位也未达到其他专业人员的水平,因此一些教育界人士认为,当前教师职业正在由“半专业化”向“专业化”方向发展。“专业化”成为未来教师发展的努力方向。作为小学教师,最重要的一点是要有过硬的专业知识及其与现代教学相适应、现代教学所需的各种知识。现代科学知识日新月异,我们所学的知识不够丰富,各种新知识、新信息不断涌现,我们很快感到不能得心应手。因此,我们必须加强学习进修,否则不能应对学生的各种问题,会被学生问倒,也会削弱我们的威信。同时,一些新兴学科的出现,也要求我们去不断"充电",学生们所涉及的知识很宽很广,也有一定的深度,教师不学习不钻研行吗?因此,教育的改革发展,首先要求教师提升自己的专业业务知识结构。我们应该充分地学习掌握有关内容,理解领会其精神实质,并在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中不断进行探索、尝试。包括教学目标的制定、教学方法的选择、对教材的应用等等。并且在学习实践过程中,边总结整理,把看到的、想到的及时记录下来,平时养成写课后笔记的习惯,碰到好的内容及时总结成教学案例,这样日积月累,我想一定会大大提高自己的教育理论水平和教育科研能力。现代信息技术对于教学过程的渗透以及教学活动对于现代信息技术的需求随着新课程的深入,愈来愈强烈,因而,将现代信息技术与教学活动有机结合的能力是必不可少的。新课程注重学生研究性学习,它要求教师能够创设丰富的教学情景,激发学生探索问题,解决问题。为此,我们首先必须成为探究性的学习者和实践者,以自身的探究性的学习经验和实践能力,去更好地指导、丰富和发展学生的探究性学习活动。另外,教师还要有广阔的教育前沿视野,敏感的教育问题意识,灵活有效的从事教育教学的能力,数学教学活动中实验的操作能力和设计能力,教学管理的能力等。所以,以后我会朝着这些方面努力,使自己早日成为一名专业化的人民教师。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是时代的需要,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新世纪的教师不再只是教师匠,而是不断地向学者型发展。

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困境与希望教师专业化是世界教师教育发展的趋势和潮流 , 也是我国教师教育改革所探讨的热点问题之一。但是 , 教师专业化毕竟是一个源于西方的概念 , 而当前我们却实行简单的“拿来主义”, 对于这个概念是否适用于当前的时代背景以及我国的国情 , 似乎很少有人进行过理性地审视。其实 , 当前对教师专业化的理论和实践研究都陷入了困境。我们只有采取直面这些困境的实事求是的态度 , 才能更好地寻求教师专业化的合理性及其发展方向。一、教师专业化的标准要判断一种职业是否是专业 , 就要看其是否符合专业的标准 , 以及“专业化”的程度如何。但当前学者们对于教师的专业标准还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比较典型的观点有 :利伯曼指出了专业应当满足如下基本条件 :( 1) 范围明确 , 垄断地从事于社会不可缺少的工作 ;( 2) 运用高度的理智性技术 ;( 3) 需要长期的专业教育 ;( 4) 从事者无论个人、集体均具有广泛的自律性 ;( 5) 专业的自律性范围内 , 直接负有做出判断、采取行为的责任 ;( 6) 非营利 , 以服务为动机 ;( 7) 形成了综合性的自治组织 ;( 8) 拥有应用方式具体化了的伦理纲领。霍勒指出专业的标准有六项 :( 1) 履行重要的社会服务 ;( 2) 系统的知识 ;( 3) 长时间的理论与实际训练 ;( 4) 高度的自主性 ;( 5) 团体的伦理规范 ;( 6) 经常性的在职教育。台湾学者马信行认为专业的五个层面是 :( 1) 运用专门知识 ;( 2) 提供专业服务 ;( 3) 具有专业自主 ;( 4) 接受专业教育 ;( 5) 信守专业道德。由此可以看出 , 虽然当前还没有被学者们一致认同的教师专业标准 , 但是上述学者的观点中却包含了教师专业的几个核心标准 :( 1) 专业服务 , 服务是一个职业的根本要求 , 尤其在西方更是把服务放到了专业标准的首要位置。( 2) 专业知能 , 这包括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专业训练 , 是任何一个职业想成为专业的基本条件。( 3) 专业自主 , 这是专业的关键因素 , 其核心是掌握相应的专业权力。( 4) 专业制度 , 这是专业的外在保障制度。( 5) 专业伦理 , 这是专业的内在约束机制。二、教师专业化的困境在明确了教师专业的标准之后 , 我们就可以按此标准对当前我国的教师专业化程度进行审视。然而 , 我们不无遗憾地发现 , 当前我国的教师专业化面临很多困境。1、教师专业化的目的困境服务是一个专业的根本要求 , 正如舒尔曼指出:“一个专业首要的社会目的就是服务。专业工作者应是那些接受了教育并且利用其知识和技能为不具备这些知识和技能的大众服务的人。”任何一个专业获得人们承认的根本原因在于其提供了不可替代的优质的服务。然而, 在当前我国教育界对教师专业化的探讨中 , 很多人把实现教师自身的成长和发展放在了首要位置, 却把如何更好地服务学生置于次要位置。这无异于本末倒置, 造成了教师专业化的目的困境。有学者认为 ,“传统教师专业发展大多强调教师专业发展的外在目的( 如促进学生发展 , 提高教育质量等) , 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在目的是为了教师个体人格的完善 , 为了教师自我价值的实现”。笔者对这个观点不敢苟同。对于任何事物的工具价值和本体价值以及外在目的和内在目的的划分并不是绝对固定的 , 关键在于从什么立场来看。从表面看 , 促进学生发展是教师专业化的外在目的 , 而完善自身人格、实现自我价值则是内在目的 , 教师在其中实现了本体价值。而从实质来看 , 促进学生发展则应是教师专业化的内在目的 , 教师在此过程中实现了本体价值 , 而其自身人格的完善和价值的实现则是外在目的。在当前这个时代 , 我国教师的服务意识还非常淡薄。教师缺乏服务意识体现在缺乏为学生服务的意识、缺乏教为学服务的意识、缺乏为家长服务的意识等方面。与此同时 ,教师的奉献精神正在日益衰退 , 从一些人宣称“蜡烛精神”已经过时便可见一斑。“蜡烛精神”代表着奉献精神 , 在宣称“蜡烛精神”过时的背后其实质是否定奉献精神 , 认为在强调个体自我价值的时代奉献精神可以抛弃了。殊不知 , 在任何时代对任何职业来说 , 奉献精神都是一个必备的要素。2、教师专业化的知识困境叶澜教授认为教师的知识结构必须包括三个层面 : 第一个层面是科学人文基础知识 , 第二个层面是学科知识 , 第三个层面是教育学知识。如果说教师对第一个层面的知识掌握尚可的话 , 那么学科知识的非专业性以及教育学的科学性差则是教师专业化的严重障碍 , 这就造成了教师专业化的知识困境。( 1) 学科知识的非专业性限制了教师专业化的程度一个专业对其知识的要求一般是精深的、复杂的 , 甚至是带有垄断性的 , 具有明显的内行和外行的差异 , 正所谓“隔行如隔山”。按此标准 , 基础教育阶段教师所需要的学科知识显然算不上是精深的 , 更谈不上垄断性 , 而是每个受过教育的人都已经基本掌握的知识。如果说有差异的话 , 也只是存在程度和水平高低的差异 , 并不存在像医生或工程师那样对专业知识具有绝对垄断的地位。当然 , 现在很多教师都具备了本科乃至研究生学历 , 他们在大学期间所学的专业知识可以说相当精深复杂 , 但问题是一旦他们成为中小学教师之后 , 就会发现在大学所学的专业知识基本无用武之地 , 这就造成了“所学”和“所用”严重割裂的情况 ,这对于像医生、律师、工程师等专业来说是不可思议的。( 2) 教育学的科学性差阻碍了教师专业化如果说学科知识非专业性限制了教师专业化是无法避免的 , 那么教育学的科学性差则是阻碍教师专业化的根本原因。教育学至今仍然是一门未成熟的学科 , 被戏称为拼凑了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学科知识的“智慧的色拉”。作为教师 , 他不仅要知道“教什么”, 而且更要懂得“如何教”。正是在“如何教”这个问题上 , 教育学知识面对丰富的教育实践总是显得极为贫乏 , 对解决复杂多变的教育问题总是力不从心、捉襟见肘。当然 , 这么说并不是指责教师的无能 , 而是由教师工作本身的不确定性、情境性、复杂性及创造性等特点决定的。对于生成性的教育情景 , 任何相对固定的技能技巧的作用都是非常有限的。面对一个个鲜活的、富有个性的生命 , 教师不可能像工程师那样依照设计蓝图按部就班地建造一座大楼 , 不可能像医生那样有条不紊地按照一定程序进行手术 , 也不可能像律师那样条分缕析、有理有据地进行辩护或控诉 , 教师主体只能根据自己对教育的领悟、对以往教育经验的反思以及对教育情景的理智性判断来创造性地运用。而且由于教育效果具有内隐性、滞后性、非实证性等特点 ,这就造成教师的育人不像医生治疗病人那样能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这就容易形成一种假象 , 即教育内行和外行在从事教育工作时似乎产生的教育效果差不多。这在很大程度上使教师的专业化打了折扣。3、教师专业化的权力困境专业自主是判断一种职业是否是专业的关键因素 , 而专业自主的核心在于掌握相应的专业权力。但是在科层组织和专业组织这对矛盾面前 , 我们发现学校的科层权力明显压制了教师的专业权力 , 这就造成了教师专业化的权力困境。学校科层权力战胜教师专业权力的原因何在 ? 教师的权力是一种知识性权力 , 它以教育学知识和缄默知识为其权力基础。但由于教育学知识和缄默知识并不被承认为是成熟的科学知识 , 因此使得教师的专业权力只能是一种软权力 , 而学校科层管理人员的权力是一种行政性权力。因此学校科层权力就是一种强大的硬权力。学校科层权力压制教师专业权力带来的后果是 : 教师工作在一个官僚主义严重、积极性和创造性被压抑的组织环境中 ; 教育改革总是自上而下绕过教师这个真正的主体 , 并因此在实践中屡屡流于形式、异化和夭折 ; 教育管理者总是不顾教师的强烈反对而实施那些符合现代性原则的外控式、效率至上的程序化机制来管理、考评教师 ; 科层制对教学过程的集权控制使教学变得越来越技术化 , 越来越丧失创造性。由于科层组织与专业组织是一对经典矛盾 , 所以以上这些后果在世界各国是普遍存在的 , 只不过程度不同而已。比如在美国 , 有全国教育协会和美国教师联盟两大教师专业组织 , 承担着树立教师的良好形象 , 维护教师的合法权益等使命。而我国目前还没有专门的教师组织 , 仅有的教师工会也几乎是名存实亡 , 这就使教师群体的权益得不到切实保障。4、教师专业化的制度困境专业制度是教师专业化的外在保障。但是当前我国在教师资格认证制度、教师的聘用、晋级、解聘制度等方面还存在很多问题 , 这就造成了教师专业化的制度困境。2000 年 9 月教育部颁布 《教师资格条例实施办法》, 这标志着教师资格认定在全国范围内已全面展开。但是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却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师范院校的毕业生只要符合了所规定的学历标准、达到普通话的要求就可以拿到教师资格证书。因此 , 我国长期以来实行的实际上是“学历认定制度”, 而不是“资格认定制度”。此外 , 教师资格认定偏重于对申请者的知识进行初步鉴定 , 而对于申请者的教学技能 , 尤其是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没有进行必要的评估。于是 , 在现实中教师辱骂、体罚、虐待学生的情况频频发生 , 甚至出现“禽兽教师”也就不是偶然了。这就提醒我们教师资格认定制度绝不能流于形式 , 而要对申请者的知、情、意、行等方面进行全方面的综合考查。在修正、完善教师资格认定制度的基础上 , 还要在教师聘用、晋级、解聘等方面建立起相应的制度。在中小学教师的聘用上还广泛存在着学校领导说了算的现象 , 甚至还存在拉关系、找后门等不良风气 ; 在教师的晋级制度上论资排辈现象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 ; 在教师的解聘上同样是领导的主观意见占据主导 , 缺少科学的评价制度。笔者认为 , 在中小学成立由若干位德才兼备的优秀教师组成的专业委员会 , 负责对教师的聘用、晋级、解聘等进行评估和监督 , 是解决上述问题的有效方式。5、教师专业化的伦理困境专业伦理对教师专业化具有特别重大的意义 , 因为伦理是教育活动的灵魂。正如古德森所说:“教学首先是一种道德的和伦理的专业 , 新的专业精神需要重申以此作为指导原则。”而在当前的教育领域中规范伦理取代了德性伦理 , 这就造成了教师专业化的伦理困境。德性伦理是出自个体德性的伦理 , 是以个体德性为自因的伦理 , 它具有内在性、自律性和超越性等特征。规范伦理关注道德原则、规范实际的行为效果, 但忽视对人本身的关怀, 造成普遍的“人格分裂”和道德危机。现代社会占主导地位的是规范伦理, 追求规范约束的完备性, 德性伦理在现代性中被边缘化了。教育活动的内涵不仅在于传授知识、训练技能 , 更在于主体间围绕着知识、情感、价值展开教育性交往 , 以及在这种交往活动的基础上建构意义世界 , 它和德性伦理的内涵是一致的。所以 , 教师职业伦理必须立足于德性伦理而不是规范伦理。教师职业德性伦理的核心是对生命和教育意义的领悟与践履 , 其形态是自由境界而不是服从规范 , 其动力是自我超越的意义感而不是对惩罚的恐惧感 , 其养成方式是反思、体验、领悟 , 而不是约束、强制、命令。教师职业要实现专业化 , 就必须建构这种基于意义体验的德性伦理。然而 , 教师专业化所追求的德性伦理在现代性中是难以形成的。在现实中 , 现代性通过工具理性、技术理性把教师职业伦理异化为按照教学法规范和科层权力制定的管理规范 , 用教学技能高效率地教知识 , 以保证学生考试成功的规范伦理 , 使教师职业自我意识和人生态度都充满着工具理性和利益至上的倾向 , 这样难以建构起基于个体意义体验的德性伦理 , 从而使教师专业化陷入了伦理困境。三、教师专业化的希望以上对我国教师专业化面临的五大困境进行了剖析 ,但并不意味着对教师专业化进行全盘否定。诚然 , 无论把教师职业看作是“半专业”、“准专业”, 还是“形成中的专业”,我们不得不承认 : 教师职业相对于专业化的要求还有不小的距离。也许教师专业化只是教师职业发展的一种趋势 , 一种理想 , 甚至只是一个乌托邦。但是 , 只要这是一种反映正确方向的趋势 , 只要这是一种值得追求的理想 , 只要这是一个必要的乌托邦 , 那么我们何乐而不为呢?事实上我们在困境中也看到了希望 , 希望来自于我们换种视角看待教师专业化。第一种视角是以过程替代结果。长期以来我们把教师专业化当作了一种静态的结果 , 但把教师的现状与专业化的标准作一番对比之后 , 我们自然会发现教师专业化存在诸多问题 , 假如我们把教师专业化看作一种动态的成长和发展过程 , 那么我们就会少一份浮躁和指责 , 多一份从容和宽容。第二种视角是以手段替代目的。一直以来我们似乎理所当然地把教师专业化当成了目的。教师专业化本身就是目的吗 ? 我们认为不是 , 教师专业化充其量只是手段而已 , 其最终目的是通过提升教师的专业素质 , 从而促进学生更好地成长和发展。当然在这过程中教师的生命价值得到了实现 , 其社会地位和经济收入也自然得到了提升。如果我们把两种视角结合起来看 , 似乎眼前就豁然开朗了 : 虽然教师专业化只是一种手段 , 其本身并不是目的 ; 虽然教师专业化可能要经历一个漫长的过程 , 并不一定有结果 , 但正是在这个持续不断的过程中 , 教师专业化无疑达到了它的目的。

教师专业发展相关论文摘要怎么写

一、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含义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合。 内容为九大核心素养:社会责任、国家认同、世界理解、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审美情趣、身心健康、学会学习、实践创新。研制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根本出发点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突出强调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使之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尽管我国一直在推进素质教育、强调立德树人、力求让学生全面发展,但基础教育的现实并不尽如人意。“应试教育”与片面追求升学率问题依然严重,学生学习往往是被动学习,不利于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以及探究能力的提升,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教学效益低,严重影响学生的全面发展、个性发展、主动发展与可持续发展。 此所谓“应试教育扎扎实实”、“素质教育轰轰烈烈”。二、核心背景下教师专业素养核心素养背景下的教师专业素养包括专业理念与师德、专业知识、专业能力。 专业理念与师德包含下面几个方面:(1)职业理解与认识方面要做到:爱岗敬业、为人师表;(2)在对学生的态度与行为方面要做到:关爱学生;(3)在教育教学的态度与行为方面要做到: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教书育人,尊重规律,因材施教,引导和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 (4)在个人修养与行为方面要做到:富有爱心、责任心、耐心和细心;乐观向上、热情开朗、有亲和力;善于自我调节情绪,保持平和心态;勤于学习,不断进取;衣着整洁得体,语言规范健康,举止文明礼貌。教师的专业知识包含下面几个方面:(1)在教育知识方面:掌握中学教育的基本原理和主要方法;掌握班级、共青团、少先队建设与管理的原则与方法;掌握教育心理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了解中学生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与特点;了解中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过程及其教育方法;了解中学生思维能力与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发展的过程与特点;了解中学生群体文化特点与行为方式。教师不仅要知道教什么,而且更应懂得怎样教,怎样才能教得好。 (2)在学科知识方面:理解所教学科的知识体系、基本思想与方法;掌握所教学科内容的基本知识、基本原理与技能;了解所教学科与其它学科的联系;了解所教学科与社会实践及共青团、少先队活动的联系。 (3)在学科教学知识方面:掌握所教学科课程标准;具有依据国家课程标准进行课程开发的知识;掌握根据学生学习具体学科内容时的特点开展有针对性教学的知识。 (4)在通识性知识方面:具有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知识;具有有关艺术方面的知识;具有信息技术知识;具有有关中国教育国情的知识。 教师的专业能力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教学能力:在教学设计方面:科学设计教学目标和教学计划;合理利用教学资源和方法设计教学过程;引导帮助中学生设计个性化的学习计划。在教学实施方面: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与氛围,激发与保护中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等多种方式,有效实施教学;有效调控教学过程,合理处理课堂偶发事件;引发中学生独立思考和主动探究,发展学生创新能力;发挥好共青团、少先队组织生活、集体活动、信息传播等教育功能将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整合应用到教学中。在教育教学评价方面:利用评价工具,掌握多元评价方法,多视角、全过程评价学生发展;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自我评价教育教学效果,及时调整和改进教育教学工作。(2)组织与管理能力: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帮助中学生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注重结合学科教学进行育人活动;根据中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特点,有针对性地组织开展德育活动;指导学生理想、心理、学业等多方面发展;妥善应对突发事件。 (3)沟通与合作能力:与学生的沟通交流能力;与同事的合作交流能力;与家庭、社区的沟通合作能力。 (4)反思与发展能力:反思能力;研究能力;生涯发展规划能力。三、核心素养背景下的教师专业发展现代教师的专业角色(1)探求者:要结合工作中发现的问题开展研究,善于提出课题;要学习和掌握教育科研的程序和方法,注意搜集与研究有关的文献资料,注意研究过程和使用方法的规范性;尽可能与专家合作开展研究,或者争取专家的指导,这样就能够逐步成长为教育研究者。 (2)合作者:合作学习,在合作对象上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师师合作;二是师生合作;三是生生合作。在合作过程中,也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全员合作;二是全程合作;三是全域合作。 (3)指导者:指导学生确定适当的学习目标;指导学生掌握研究问题的思路和方法;指导学生学习的策略;指导学生收集、处理信息;指导学生发展自己的优势和个性;指导学生学会交往;指导学生学会生活;指导学生学会创造。 (4)学习者:面对瞬息万变的信息时代,面对层出不穷的新观念、新知识、新学科、新技术,面对新课程全新的设计思路、全新的目标、全新的内容、全新的实施策略,面对急剧发展变化的教育对象,教师应是一个学习者,并且要善于学习,方能适应教育改革的需要。 (5)自省者:反思教育理念、教学思想;反思教学过程;反思教育结果:反思教育整体;反思教育个案。 教师专业发展的策略 (1)专家引领:聆听专家教育教学理论学术报告或教育教学改革学术讲座,获取信息,拓展视野,提高素质;观摩著名特级教师的课堂教学或观看其录像课,学习其课堂教学改革的理念、方法和艺术;邀请专家来校,对教师的教学过程和环节进行现场诊断,分析过程,理清思路,找出问题,总结经验,提升水平;请专家对教师进行个别指导,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通过网络或座谈、对话等形式,与专家对教育教学改革问题进行对话交流或互动研讨;邀请专家对骨干教师进行带徒指导,促使他们形成教育教学特色;举办研修班,邀请专家就课程实施和开发等问题进行指导研究。(2)校本教研:校本教研是基于学校发展、教师专业成长的研究。它以发生在学校教学现实场景的真实问题以及提升教学常规、教学水平、教学管理等方面为研究内容,深深根植于学校与教师的现实需求。突出以校为本,开展校本教研是一种有效选择。 (3)科研沙龙: 每次沙龙要有一两个中心主题,这些主题一定要从教师真实的教育教学土壤之中提炼出来,它既是教师所关心的热点和重点问题,也是教师体验过的问题;教师要事先做好准备。围绕主题,联系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进行反思,摆出问题,总结过去,理清思路,形成体会,提出困惑,寻求对策;沙龙的主持人要具备一定的教育教学理论水平和实践经验;在沙龙进行时,要认真做好记录,以便沙龙结束后进行分析和总结,提炼出规律性的东西。 (4)专业进修:一是“三个为主”的原则。即在职为主、业余为主、自学为主。二是分类要求的原则。对于新上岗的青年教师,专业进修的重点是教育教学常规,使之较快地熟悉和了解学生,掌握学科课程标准、教材以及教育教学方法;对于已胜任教学工作的教师,应深入钻研教育教学业务,加深拓宽专业知识,使自己成为学有专长,较有特色的骨干教师;对于教学经验丰富,教学成绩突出的教师,则结合自己的工作,深入开展教育教学研究和教育教学改革实验,总结教育教学经验,进行著书立说,使自己成为教育教学的专家。三是学用结合的原则。 (5)生涯规划:入职适应期;成熟胜任期;高原平台期;成功创造期。通过学习,我对核心素养背景下教师专业素养和专业发展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回归岗位,要亲身实践于教育教学中,全面落实立德树人,全面深化基础教育改革(王文湛教授),站在课程的高度设计教学(李冲锋教授),在核心素养背景中实施教学,用发展的眼光评价学生(苗学杰副教授),掌握核心技术,让教师专业成为“不可替代”(王红教授) ,不仅做好“经师”,更要做好“人师”, 丹心育桃李,书香沁人生(王茝教授)!

对于教师专业化这一概念,我们应该从动态和静态两个方面来理解。从动态的角度来说,教师专业化主要是指教师在严格的专业训练和自身不断主动学习的基础上,逐渐成长为一名专业人员的发展过程。这一发展过程的实现不仅需要教师自身主动的学习和努力,以促进和提高自已的专业能力,而且良好外部环境的创设也是教师专业成长所必不可少的重要条件;确立严格的教师选拔和任用标准;建立教师专业组织和形成教师专业规范等。在教师的专业成长中,其自身和外部环境这两方面因素是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缺一不可的。而从静态的角度来讲,教师专业化是指教师职业真正成为一个专业,教师成为专业人员得到社会承认这一发展的结果。因此教师专业化不仅是教师培养、教师教育的过程,而且是教师培养、教师教育的目标和发展趋势,体现了对教师专业水平和社会地位的一种肯定和认可。但是当前,尽管教师的专业能力和水平有了很大的发展,但与医生、律师、工程师这些专业人员相比,教师的专业化程度仍相对不足,并且相应其社会地位也未达到其他专业人员的水平,因此一些教育界人士认为,当前教师职业正在由“半专业化”向“专业化”方向发展。“专业化”成为未来教师发展的努力方向。作为小学教师,最重要的一点是要有过硬的专业知识及其与现代教学相适应、现代教学所需的各种知识。现代科学知识日新月异,我们所学的知识不够丰富,各种新知识、新信息不断涌现,我们很快感到不能得心应手。因此,我们必须加强学习进修,否则不能应对学生的各种问题,会被学生问倒,也会削弱我们的威信。同时,一些新兴学科的出现,也要求我们去不断"充电",学生们所涉及的知识很宽很广,也有一定的深度,教师不学习不钻研行吗?因此,教育的改革发展,首先要求教师提升自己的专业业务知识结构。我们应该充分地学习掌握有关内容,理解领会其精神实质,并在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中不断进行探索、尝试。包括教学目标的制定、教学方法的选择、对教材的应用等等。并且在学习实践过程中,边总结整理,把看到的、想到的及时记录下来,平时养成写课后笔记的习惯,碰到好的内容及时总结成教学案例,这样日积月累,我想一定会大大提高自己的教育理论水平和教育科研能力。现代信息技术对于教学过程的渗透以及教学活动对于现代信息技术的需求随着新课程的深入,愈来愈强烈,因而,将现代信息技术与教学活动有机结合的能力是必不可少的。新课程注重学生研究性学习,它要求教师能够创设丰富的教学情景,激发学生探索问题,解决问题。为此,我们首先必须成为探究性的学习者和实践者,以自身的探究性的学习经验和实践能力,去更好地指导、丰富和发展学生的探究性学习活动。另外,教师还要有广阔的教育前沿视野,敏感的教育问题意识,灵活有效的从事教育教学的能力,数学教学活动中实验的操作能力和设计能力,教学管理的能力等。所以,以后我会朝着这些方面努力,使自己早日成为一名专业化的人民教师。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是时代的需要,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新世纪的教师不再只是教师匠,而是不断地向学者型发展。

1毕业论文属于学术论文。 2只要不是抄的,你写出全世界最差的一篇论文就 可以。 3比着葫芦画瓢,找一篇去年毕业 同学的范文,格式样式,照着写就行了。 4毕业论文的实 质是读后感,选一本书,花一个星期读一遍。边读 边做笔记。把笔记整理一下,按范文格式条理一下,就是很好的论文了。 5问题的关键是:你必须花一周的时间。许多同学不愿花费这个时间,那就没辙了。别的也别谈了。 完了。 6有的同学找朋友帮忙,自已不写,让朋友替自己写一篇。 这当然好,但现在的朋友大都靠不住。你让他写一篇给你,他满口答应,没过两天就送给你一篇。你千恩万谢。可是拿给老师一看,原来是从网上粘下来的,乱码都 还没改。更可气者,一稿多用,他还把这篇“论文”送给好几个人,赚了好几顿饭,造成“雷同抄袭”、频烦吃饭。 7结论:只能自己写,花一周时 间。 8那位问了:“我写得不好怎么 办?”答:“这是伪问题。别管好坏,先写出来就行。老师还怕都写好呢:没法分优良中差了!总之,你写出一篇全球最差的论文就行,只要不是抄的!” 9只要硬着头皮写,傻瓜都能写一篇。 第一章 选题 一、选题的原则 (一)有价值(有品位,内行) (二)有可行性(或操作性,大小适中,难易恰当) (三)有浓厚兴趣(兴趣是动力,必须是自己喜欢的。) 《论语·雍也篇》:“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如果你什么都不喜欢,那就更好办:让辅导老师给你一个题目就行。 (四)专业对口(专业专长) 二、 选题的 方法 (一)亟待解决的课题 (二)填补空白的课题 (三)有争议的课题 (四)有矛盾的课题 (五)可综述的课题 第二章 搜集资料 学术研究往往是在前人已有成果的基础上,有所突破。因此,搜集相关文献信息,非常重要。要求能快 速、准确地搜集到所需的资料信息。 一、直接材料的搜集 第 一手材料 二、间接材料的搜集 从文献及网络查取的材料 (二手材料一定要注意核对。) 图书、期刊,纸本索引及网络检索GOOGL、百度网等,关键词检索。 三、材料的分析 让材料自然分类,类聚法。 第三章 写提纲 提纲尽可能详尽,条理清晰,条块分明。 (镶玻璃法: 把内容分成几块,一块块往上填内容就行了。) 一般分为序论、本论、结论三部分。 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论证的形式,纵深式(递进式),平列式,综合式。 第四章 写论文 一、格式及要求:前置部分及主体部分 前置部分:标题、署名、指导教师、目录、摘要、关键词 (一)标题:对论文重点的直接呈现。准确得体,通俗易懂,简短精练(不能 简短,可加副标题),符合规范。 (二)署名,在题下。 (三)指导教师:xxx (四)摘要(可复制文中关键句子,稍作修 饰、连缀即可) (五)关键 词,一般3—5个即可,以重要程度为序。 (六)目录 主体部分: 前言、正文、结论、参考文献、致谢 (一)前言(引言,序论,导言,绪言) (二)正文(本论,主体) (三)结论 (四)注释 (五)参考文献 (文献名,作者,出版社,版次) 二、具体方法与规 范 (一)写作的顺序 1按照提纲自首至尾 2先写思考成熟的部分,最后焊接起来。(若不知从何写起,就这样写) 写此不管彼,只求一意法。 (二)引用材料的方法 1直接引用法 引证。推论,尊重,显示自己并非标新立异,不乏同道。(拉赞助) 2先斩后奏法 先概述观点,然后指出某人某文已详言之(加注参见) 3映带法 崇山峻岭,又有清流急湍映带左右。研究韩愈,不妨提及东坡;研究明清诗,也可上溯到汉魏。 4戒剽窃。学会运用,而不是照抄。 (三)论文的整体要求 准确,概括、简练,严谨客观,平实,文采。 不可以孤立的看问题,要注意上下影响。 (四)段落、标点规范 (五)语体的要求 要简约典雅。 第五章 修改、定稿 文不厌改,要改得死去活来。 一、自己反复阅读, (1)改正错误的字、词、句(笔下误)。(2)逻辑错误 (3)修正完善观点(4)论据错误(5)调整结构布局(完美,圆满,面团原理,增删 材料)(6)修饰词句。 面团原理:你如果原打算写五个部分,最后只写成三个部分;那你就说你本来就打算写三个部分,现在如期完成了,很“圆满”。因为没有人知道你的原计划,也 没有人想知道,所以没必要告诉他人。 二、他人审校(吸收他人意见;自己的错误往往看不出)。 互相审阅,互相挑毛病。 第六章 答辩 虚心点就行。自己写的,也不用心虚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