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百科

岩石力学论文5000字开头的作用

发布时间:2024-07-07 08:39:10

岩石力学论文5000字开头的作用

主要的岩石力学性质的刚性、柔性、弹性、塑性、脆性、韧性以及强度等的定义如下。刚性和柔性指的岩石在力的作用下是否出现变形的性质,否则刚性,是则柔性。弹性和塑性指的是岩石在力的作用下是否出现可恢复的变形的性质,否则塑性,是则弹性。脆性和韧性指的岩石在力的作用下是出现破裂的变形还是流动而不破裂的变形的性质,前者是脆性,后者是韧性。强度指岩石在力的作用下出现屈服或破裂时承受的最大应力。岩石处于地下深处,承受着周围岩体对它施加的围压作用、地下热量对其的加热作用、地下流体对其的物理和化学作用以及时间因素的作用等。所有这些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可改变岩石的力学表现。围压因素岩石所处深度越大,围压也越大,这种压力,一方面增强了岩石的韧性;另一方面,大大提高了岩石的强度极限,弹性极限也有所增高。图3-44为石灰岩在常温时从1MPa到约400MPa的围压下进行实验而得出的应力-应变曲线。当围压为1MPa,施加压应力到280MPa时,石灰岩表现为弹性,超过此值岩石就破裂。当围压增大到100MPa以上,石灰岩受到400MPa左右的压应力时,开始显示塑性变形。围压在200MPa时,石灰岩压缩了30%还未破裂,表明岩石的韧性大大增加了。上述实验还表明,岩石的强度极限是随围压的增加而加大的。当围压为1MPa时,即在地表条件下,这种石灰岩的抗压强度也可达到280MPa;围压为100MPa时,其抗压强度将大于390MPa;围压在400MPa时,石灰岩的抗压强度可增高到800MPa以上。此外,岩石种类不同,围压的影响可以有很大的变化。图3-44 石灰岩在不同围压下的应力-应变曲线(据ERobertson)上述情况表明,在近地表,大多数岩石表现为脆性,断裂相对较发育。当处于地壳深处时,岩石就变为具有高度韧性的物质,甚至呈现出粘性流动特征,因此,褶皱就相对比较发育。围压对于岩石力学性质影响的原因在于,围压使固体物质的质点彼此接近,增强了岩石的内聚力,从而使晶格不易破坏,因而不易断裂。温度因素许多岩石在常温常压下是脆性的,随着温度的升高,岩石的强度降低,弹性减弱,韧性显著增强,因而有利于发生形变。图3-45是格里格斯(DTGriggs,1951)对大理岩进行实验所作出的应力-应变曲线。在室温和1000MPa围压下,对大理岩施加压力时,大理岩的弹性极限为200MPa左右;温度增高到150℃时,弹性极限降低为100MPa左右。这个实验表明,温度升高对岩石变形和抗压强度的影响。矿物与岩石一样,温度升高,弹性极限和抗压强度明显降低,易于塑性变形。图3-46是磁黄铁矿在围压100MPa和不同温度下的应力-应变曲线。温度从25℃逐级升高到500℃,弹性极限和抗压强度逐级降低,而且温度升得越高,二者降得越快。图3-45 温度和溶液状态对大理岩变形的影响(据DTGriggs,1951)图3-46 在围压100MPa和不同温度作用下,磁黄铁矿的应力-应变曲线(据RCBruce et ,1973)温度增高对岩石力学性质影响的原因是,由于温度增高时,岩石质点的热运动增强,从而减弱它们之间的联系能力,使物质质点更容易位移。因此,当温度升高到适当程度时,较小的应力也能使岩石发生较大的塑性变形。流体因素在干燥和潮湿状态下,岩石的力学性质是大不相同的。野外观察和室内实验都证实了这一点。当岩石中有溶液或水汽时,通常可降低岩石的弹性极限,增加岩石的塑性,岩石易于变形。一种机制是在应力作用下,溶液有利于重结晶作用,它可促使某些矿物溶解,也可促使某些新矿物形成,因而有利于岩石的塑性变形。另一种机制是溶液的加入使分子的活动力加强,因此,随着分子活动力的增强,岩石分子之间的凝聚力必然降低,从而降低了岩石和矿物的强度。第三种机制是岩石孔隙内流体通常具有一定的孔隙压力,这种压力可以减小岩石内摩擦力。一般情况下,岩层中孔隙压力增大会使岩石屈服强度降低,因而易于变形。在沉积物堆积时,一些流体封闭在粒间孔隙内,水就是其中常见的一种。沉积物被压实后,其中部分虽被挤出,但大部分仍然留在岩层中,可以产生很大的孔隙压力。对比图3-45下面两条曲线,湿大理岩比干大理岩更容易发生塑性变形,如果产生10%的变形量所需要的压应力,对于干大理岩是300MPa,而对于湿大理岩只需要200MPa左右。表3-2列举了七种岩石在潮湿条件下抗压强度的降低率,其中页岩抗压强度降低率最大,为60%。矿物也具有这种性质,如云母片在潮湿的空气里远比在干燥的空气里更易弯曲。图3-47中曲线A、B、C、D表示在干燥条件下,随着温度的不断升高,石英的弹性极限依次降低,而塑性相应增大。在干燥条件下950℃的曲线应在C、D线之间,但在潮湿条件下,950℃的E曲线却下降到曲线D以下,表明其强度大大降低。如图3-48所示,当孔隙压力增加时,岩石的屈服强度随之降低,即图中由点g降到点a。表3-2 七种岩石在干燥和潮湿状态下的抗压强度及强度降低率图3-47 溶液和温度对石英变形的影响(围压1400MPa)图3-48 印第安纳石灰岩在近70MPa围压下的压缩变形中,孔隙压力对应力-应变曲线的影响(据PRobinson,1959)实验还表明,同一岩石,因流体介质性质不同,其强度降低程度也不相同。例如:处于围压为1000MPa的大理岩,在煤油介质内的抗压强度为810MPa;但在水中,其抗压强度降低为156MPa,仅为在煤油中的抗压强度的五分之一。时间因素时间对于岩石的力学性质与变形的影响有以下三个方面:(1)快速施力与缓慢施力对岩石变形的影响快速施力,不仅加快岩石的变形速度,而且会使其脆性变形加强。例如,沥青和潮湿粘土是韧性物质,在快速冲击力作用下,会像脆性物质一样被破坏。如缓慢施力,则会使脆性物质发生塑性变形。长时间缓慢持续施力,使物体破坏所需要的应力远比迅速施力使之破坏所需要的应力小得多。当岩石受到缓慢的长时间外力的作用时,质点有充分时间固定下来,于是产生了永久变形。当快速变形时,质点来不及重新排列就破裂了,所以就呈现出脆性变形的特征。(2)重复受力对岩石变形的影响使岩石多次重复受力,虽然作用力不大,也能使岩石破裂。图5-49表示一种金属破裂时的应力与发生破裂所需要加力次数之间的关系。从图中可以看出,当应力次数增加时,破裂时的应力值就降低,降低为200MPa时,图上曲线便趋于水平,这时的应力值代表了物体在重复受力情况下发生破裂的最低应力极限,称为疲劳极限或耐力极限。用低于疲劳极限的应力作用于物体次数再多,也不能使物体破裂。(3)长期作用对岩石变形的影响流变实验可观察长期作用对岩石变形的影响。通常有等应变率实验和蠕变实验两种,前者对岩石施加一个恒定的很小的应变速率来观察应力变化情况,后者对岩石施加一个恒定的较小的应力来观察应变长期变化情况。基本的结论是:长时间的缓慢变形会降低材料的弹性极限;弹性不断降低,弹性变形逐渐减小,塑性变形不断缓慢增加;脆性降低,韧性增强,并可呈现流变特征。石灰岩在常温常压下是脆性的,弹性极限为250MPa。但在较长时间的实验中,虽然只受到140MPa的压应力作用,便可以发生塑性变形。第一天缩短了006%,10天后缩短了011%,再后变形速度减慢(图3-50)。上述的变形包括了弹性变形和塑性变形两部分,当外力取消后弹性变形部分随之消失,但塑性变形部分保留了下来。图3-49 某种金属的耐力曲线(据MPBilings,1972)图3-50 在140MPa的压应力作用下石灰岩的蠕变曲线(据DTGriggs,1939)根据蠕变的变化特点,可将蠕变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图3-51):第一阶段可称为过渡蠕变阶段,相当于曲线AB段,在此阶段内应变速率不断减小,达到B点时降为最小值;第二阶段为平稳蠕变阶段,又称定常蠕变,相当于曲线的BC段,在该阶段内蠕变速率保持常量,是蠕变速率最小的一个阶段;第三阶段为加速蠕变阶段,相当于曲线的CD段,在本阶段内随着时间增长,蠕变速率显著加快,到D点后,试件完全破坏。岩石在恒定外力作用下都会发生蠕变现象,只是不同的岩石其蠕变快慢不同而已。温度对蠕变快慢的影响也很大,温度越高,蠕变越快(图3-52)。蠕变是岩石流动性的一种表象,它与液体的流动相似,所不同的是液体流动的分子运动是各自独立的,而蠕变流动是靠晶体的滑移来实现的。图3-51 蠕变曲线a—典型的蠕变曲线;b—低温和低应力下的蠕变曲线;c—高温和高应力下的蠕变曲线图3-52 蠕变增大曲线(据AHSully,1949)恒定应力作用下,蠕应变随温度增高而增大吉格奈格斯(Gignoux)早在1948年就指出:“只要有足够的时间,任何岩石在任何应力下都能够流动。”在流变的意义下,岩石的变形和应力都受时间因素的影响。应当看到,开展岩石流变学和高温、高压条件下岩石力学实验研究,将会有助于推动成因构造地质学和大地构造学的发展。最后将围压、温度、流体和时间对岩石力学性质和岩石变形的影响定性地概括于表3-3中。表3-3 岩石力学性质及其与影响因素的关系“+”表示提高、增强,“-”表示降低、减弱。

理论源于实践,并需要得到实践的检验。试验是一切科学研究的基础,岩石力学的研究也是从试验开始的,尽管古代有关的试验记录尚未发现,但数千年前埃及和希腊人在修建金字塔及寺庙时,已确实考虑到岩石的强度问题[3]。秦昭王(公元前306~前251年)时李冰父子修建的都江堰,西汉楚襄王刘注(公元前128~前116年)的墓室——徐州龟山汉墓,隋开皇大业(公元581~618年)年间李春修建的赵州桥,1230年建成的英国Wells 大教堂等,都是古代岩体工程的杰出代表,显示了古代人民对岩石力学性质的良好理解。时至今日,利用Google等搜索工具,不难在INTERNET上得到相关图片和文字介绍。当然,没有成功的古代工程也为数不少。正如文献[4]所说,All of the earlier activity was,of course,conducted without the benefit of modern In some case the projects were successful,often dramatically so;but,in other case,we know that they were Many cathedrals were not so fortunate as that at Wells and collapsed during or shortly after construction。文艺复兴时期Da Vinci的“不同长度铁丝的强度试验”[3],可能是目前已知最早的力学试验记录(大约公元1500年)。Galielo G在1638年报告了空心梁和实心梁的直接拉伸强度和弯曲强度,在研究弯曲强度时采用了悬臂梁端头加载的方式[5]。有记载的第一台岩石力学试验机大约是1770年由E-MGauthey制造的,其目的是设计Sainte Genevieve教堂的立柱。该试验机利用杠杆系统加载,得到了边长5cm立方体岩石的压缩强度,并注意到长柱体岩石的强度小于立方体岩石的强度。18世纪后期至19世纪初,由于桥梁(石桥和铁桥)的大量兴建,激发了试验机的设计和制造;而每一试验机的设计和制造都将当时的技术水平发挥到极限。19世纪80年代的试验机已经能够自动记录试样的载荷-位移曲线。1865年,第一个商业实验室在伦敦开业,拥有一台载荷1000000 lb的设备,压缩试验的最大试样可以达到长5ft,断面边长32 in。1910年,在Pittsburgh 的兵工厂(Arsenal Ground),后移至 Washington 的标准局(Bureau of Standards),安装了最大压缩载荷10000000 lb的试验机,试样的最大长度也增大到30ft[6]。图1-1 大理岩常规三轴压缩全程曲线曲线上数字是围压,单位MPa在试验机载荷不断增加的同时,试验机的加载方式也在改进完善。由机械加载变为液压加载,由单向加载变为准三向加载(Pseudo-triaxial compression)。即将圆柱体岩样放置在液压腔中,利用油压对岩样进行侧向加载,在维持侧限压力(也称围压Confining pressure or ambient pressure)的同时,对岩样进行轴向压缩。Von Karman 于1911年发表的大理岩(Carvala marble)常规三轴压缩试验曲线是标志性的工作(图1-1),最高围压达到326MPa[7]。试验结果表明,对大理岩而言,脆性只是应力较低时的表现;而在较高应力状态(如地质条件)下,岩石完全可以产生很大的塑性变形而显示出延性。对某些粗晶大理岩围压达到3MPa时,即可显示延性变形特征[8]。茂木清夫设计了对长方柱体试样进行三向不等压加载的真三轴试验机,从1967年开始发表了一系列文章[9],论述中间主应力对岩样强度、变形、脆性和延性的作用。图1-2是典型的一组试验结果。随着中间主应力的增加,白云岩(Dunham dolomite)试样的强度有所增加,而屈服过程的塑性变形减小,岩石趋于脆性。脆性破坏消耗的能量小,而延性破坏消耗的能量大。图1-2的试验结果表明,在最小主应力一定时,增加中间主应力对维持岩石的完好并没有多大作用。无疑实际岩体处于复杂的应力状态,其破坏方式需要研究。真三轴试验可以在三个方向利用固体承压板进行加载[10],为了减少加载板之间的干涉和摩擦的影响,真三轴试验机后来多采用液压加载最小主应力[11]。文献[12]介绍了高温高压三轴加载试验机的发展过程、主要特征以及相应的岩石力学试验成果。Griggs 型装置,以固体铅(Pb)或盐(NaCl)作为围压介质,利用两个活塞分别产生围压和主应力差,围压达到3GPa,温度达到1500℃,可以进行长达数月的高温蠕变试验[13,14]。立方加压(Cubic press)系统,利用6个液压缸在3个方向对立方体试样进行真三轴加载,如文献[15,16]利用2MN(200 tons)的立方加压系统对边长42mm的岩样进行试验,700℃的温度从压头传入岩样。如果将圆柱试样置入固体介质内,也可以利用立方加压系统进行高围压、高温试验。文献[17]对直径9mm、长5~5mm的石英试样进行围压 7GPa、温度2000℃的三轴压缩试验;文献[18]的立方加压系统,700MPa 的工作压力可以使液压缸载荷达到5 MN(500 tons),可以对直径8mm、长16mm的试样进行围压7GPa、主应力差4GPa、温度1000℃的三轴压缩试验,围压介质是叶蜡石(pyrophyllite)。图1-2 中间主应力对白云岩试样强度和变形的影响最小主应力σ3=125MPa,曲线上数字是中间主应力σ2,单位:MPa图1-3 岩石试样单轴压缩的全程曲线[20]1—查尔考灰色花岗岩Ⅰ;2—印第安纳石灰岩;3—田纳西大理岩;4—查尔考灰色花岗岩Ⅱ;5—玄武岩;6—佐伦霍芬石灰岩1935年,Spaceth W提出刚性试验机的设想之后,开始了对混凝土全程曲线的研究。此后的30余年,为提高试验机刚度采取了各种措施,主要有提高试验机支架刚度、与岩样并联安装附加刚性设施、减小加载油缸长度等,最后甚至利用水银作为加载液压缸的工作介质。但直到1966年,Cook N G W才在液压-热力混合加载的刚性试验机上,得到岩石试样单轴压缩的全程曲线[19]。全程曲线的获得表明,岩石爆炸式的破坏是由试验机刚度不足引起的,岩石达到强度之后仍然可以承载。标志性的工作是,1968年Wawersik W R对该试验机作了改进,采取人工伺服控制的方法,得到了一系列岩石试样单轴压缩的全程曲线(图1-3),并指出,根据岩样单轴压缩破坏的稳定与否,可以将岩石分为Ⅰ类和Ⅱ类材料[20]。这一观点至今仍存在争论。近代力学试验机以加载控制和数据采集的计算机处理为主要特征。试验机的刚性支架和反馈控制实现了脆性材料的可控破坏,从而对岩石达到强度极限之后的破坏过程有所认识,并研究岩石破坏过程中的承载、变形特性,开创了岩石力学研究的新纪元。图1-4a是在伺服试验机MTS上得到的煤试样单轴压缩过程中的轴向应力、轴向应变和环向应变,图1-4b对局部曲线作了5:1的放大。试验过程中以试样环向变形增加速率4mm/3600sec控制轴向加载[21],试验机每秒采样一次,共3600组数据。在加载过程中,煤试样局部会产生脆性破坏,使环向变形突然增大;为维持环向变形的恒定速率,试验机会伺服控制轴向卸载,减小环向变形后再继续进行轴向加载。图1-4 伺服试验机上得到的煤试样单轴压缩过程a—试验的全过程;b—局部的放大图现在,岩石变形引起颗粒结构的细观变化,已经利用电镜扫描、CT技术等进行研究;岩石破坏过程中声音、电磁现象也利用各种设备进行测试[22~27]。

各专业委员会、工作委员会、各地方学会:顷接第11届国际岩石力学大会组委会通知,第11届国际岩石力学大会将于2007年7月9—13日在葡萄牙里斯本召开,会议主题为“岩石力学发展的后半个世纪”。专题为:(1)岩石工程与环境问题;(2)模拟岩石力学性质问题;(3)边坡、地基与露天采矿;(4)隧道、地下洞室及地下开采;(5)地震工程与岩石动力学;(6)石油工程与碳氢化合物(Hydrocarbon)地下储存;(7)安全评估与风险管理。近几年来学会已成为国际岩石力学界大国,本次大会分配给我国家小组的论文篇幅为62页,请学会各有关部门及各有关单位尽快发动本部门所属有关人员,依大会主题、分题撰写论文于2006年7月15日将所有撰写的论文提要汇总寄学会秘书处(100029,北京9825信箱,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秘书处收),并注明作者的详细联系方式。提要经学会学术评委会评选后,通知被录取的作者正式撰写论文。论文收齐后再次组织专家评审把关,并以中国国家小组名义统一报送大会组委会(大会对个人报送论文,一律不予受理)。提交论文提要的同时,须同时交纳300元论文评审费。

岩石力学论文5000字开头

1 单层岩石溃屈破坏研究目前在研究岩层溃屈破坏和尖点失稳现象时,岩层简化为了平面应力梁。根据巷道长度远大于跨度和高度情况,将巷道顶板岩层简化为平面应变板更符合工程实际。突变理论是研究梯度动力系统的状态随外界控制参数连续改变而发生不连续变化的理论[66,67],尖点突变是Thom7种基本突变的一种。应用尖点突变理论对岩层失稳现象进行分析时,控制变量是岩层纵向载荷和横向载荷的函数,状态变量是岩层跨中挠度。从上页至下页或从下页至上页的跳跃物理意义是扁拱的反向跳跃。图2所示控制变量运动轨迹a,是纵向载荷不变、横向载荷减小并反向的过程,并发生了从定态曲面M上页非孤立奇点集P至下页Q点的跳跃。在运动轨迹a的起点,板在纵横向载荷作用下发生变形成为拱型,见图10(a)所示,随横向载荷减小拱高减小,如图10(b)所示,然后横向载荷变向并不断增大,在P(见图2)点拱的形状如图10(c)所示,由P点至Q点跳跃即为从图10中(c)至(d)的变化,从下页至上页的跳跃与此过程类似。实际工程中不存在岩层反向跳跃现象,因此上下页之间跳跃的物理意义与工程岩层失稳不符。图10 扁拱的跳跃2 拱梁变形失稳全过程研究国内外对拱梁变形失稳现象进行的研究工作没有考虑初始纵向载荷对单层岩石力学性质的影响,而且主要研究了峰值前的性质,较少涉及峰值后的性质。钱鸣高院士关于铰接梁的S-R稳定理论是针对煤矿采场老顶断裂后的稳定性提出的,裂隙体梁的纵向载荷为横向载荷的诱导力,不包括地应力形成的初始纵向载荷,因此未研究初始纵向载荷对拱梁失稳的影响。国外在拱梁稳定性迭代算法中的纵向载荷也只是横向载荷的诱导力,没有对初始纵向载荷的影响进行研究。诱导纵向载荷是横向载荷的平衡力,两者有着函数关系,初始纵向载荷则是与水平地应力有关,两种纵向载荷的形成机制不同,对拱梁稳定性的影响规律也会存在差别。实际工程中两种推力是叠加在一起的,应对叠加后纵向载荷的影响规律进行研究。拱梁变形失稳全过程包括峰值前和峰值后两个阶段。对全过程尤其是对峰值后力学性质的研究对于揭示锚杆作用机理,分析层状结构顶板稳定性具有重要意义,国内外对此研究还比较少。Sterling等人的研究未考虑初始纵向载荷,只研究了横向诱导载荷与岩层挠度的关系。影响岩层力学性质的因素应该包括岩层的几何参数、初始纵向载荷等,研究这些因素对拱梁变形失稳全过程的影响规律,是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之一。

力学是研究有关物质宏观运动规律,及其应用的科学。工程给力学提出问题,力学的研究成果改进工程设计思想。从工程上的应用来说,工程力学包括:质点及工程力学刚体力学,固体力学,流体力学,流变学,土力学,岩体力学等。 人类对力学的一些基本原理的认识,一直可以追溯到史前时代。在中国古代及古希腊的著作中,已有关于力学的叙述。但在中世纪以前的建筑物是靠经验建造的。 1638年3月伽利略出版的著作《关于两门新科学的谈话和数学证明》被认为是世界上第一本材料力学著作,但他对于梁内应力分布的研究还是很不成熟的。 纳维于1819年提出了关于梁的强度及挠度的完整解法。1821年5月14日,纳维在巴黎科学院宣读的论文《在一物体的表面及其内部各点均应成立的平衡及运动的一般方程式》 ,这被认为是弹性理论的创始。其后,1870年圣维南又发表了关于塑性理论的论文水力学也是一门古老的学科。 早在中国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5~前4世纪),墨翟就在《墨经》中叙述过物体所受浮力与其排开的液体体积之间的关系。欧拉提出了理想流体的运动方程式。物体流变学是研究较广义的力学运动的一个新学科。1929年,美国的宾厄姆倡议设立流变学学会,这门学科才受到了普遍的重视。研究方法 分实验研究和理论分析与计算两个方面。但两者往往是综合运用,互相促进。实验研究 工程力学包括实验力学,结构检验,结构试验分析。模型试验分部分模型和整体模型试验。结构的现场测试包括结构构件的试验及整体结构的试验。实验研究是验证和发展理论分析和计算方法的主要手段。结构的现场测试还有其他的目的: ①验证结构的机能与安全性是否符合结构的计划、设计与施工的要求; ②对结构在使用阶段中的健全性的鉴定,并得到维修及加固的资料。理论分析与计算 结构理论分析的步骤是首先确定计算模型,然后选择计算方法。 土力学在二十世纪初期即逐淅形成,并在40年代以后获得了迅速发展。在其形成以及发展的初期,泰尔扎吉起了重要作用。岩体力学是一门年轻的学科, 二十世纪50年代开始组织专题学术讨沦,其后并已由对具有不连续面的硬岩性质的研究扩展到对软岩性质的研究。岩体力学是以工程力学与工程地质学两门学科的融合而发展的。 从十九世纪到二十世纪前半期,连续体力学的特点是研究各个物体的性质,如梁的刚度与强度,柱的稳定性,变形与力的关系,弹性模量,粘性模量等。这一时期的连续体力学是从宏观的角度,通过实验分析与理论分析,研究物体的各种性质。它是由质点力学的定律推广到连续体力学的定律,因而自然也出现一些矛盾。 于是基于二十世纪前半期物理学的进展 ,并以现代数学为基础,出现了一门新的学科——理性力学。1945年,赖纳提出了关于粘性流体分析的论文,1948年,里夫林提出了关于弹性固体分析的论文,逐步奠定了所谓理性连续体力学的新体系。 随着结构工程技术的进步,工程学家也同力学家和数学家一样对工程力学的进步做出了贡献。如在桁架发展的初期并没有分析方法,到1847年,美国的桥梁工程师惠普尔才发表了正确的桁架分析方法。电子计算机的应用,现代化实验设备的使用,新型材料的研究,新的施工技术和现代数学的应用等,促使工程力学日新月异地发展。 质点、质点系及刚体力学是理论力学的研究对象。所谓刚体是指一种理想化的固体,其大小及形状是固定的,不因外来作用而改变,即质点系各点之间的距离是绝对不变的。理论力学的理论基础是牛顿定律,它是研究工程技术科学的力学基础。 固体力学包括材料力学、结构力学、弹性力学、塑性力学、复合材料力学以及断裂力学等。尤其是前三门力学在土木建筑工程上的应用广泛,习惯上把这三门学科统称为建筑力学,以表示这是一门用力学的一般原理研究各种作用对各种形式的土木建筑物的影响的学科。 在二十世纪50年代后期,随着电子计算机和有限元法的出现,逐渐形成了一门交叉学科即计算力学。计算力学又分为基础计算力学及工程计算力学两个分支 ,后者应用于建筑力学时,它的四大支柱是建筑力学、离散化技术、数值分析和计算机软件。其任务是利用离散化技术和工程力学数值分析方法,研究结构分析的计算机程序化方法,结构优化方法和结构分析图像显示等。 如按使结构产生反应的作用性质分类,工程力学的许多分支都可以 再分为静力学与动力学。例如结构静力学与结构动力学,后者主要包括:结构振动理论、波动力学、结构动力稳定性理论。由于施加在结构上的外力几乎都是随机的,而材料强度在本质上也具有非确定性。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20世纪50年代以来,概率统计理论在工程力学上的应用愈益广泛和深入,并且逐渐形成了新的分支和方法,如可靠性力学、概率有限元法等。编辑本段《工程力学》 《工程力学》是由中国科协主管、中国力学学会主办、清华大学土木系承办的以工程应用为特点的全国性学术刊物。主要报导力学在工程及结构中的应用,刊登力学在科研、设计、施工、教学和生产方面具有学术水平、创造性和实用价值的论文,包括力学在土木建筑、水工港工、公路铁路、桥梁隧道、航海造船、航空航天、矿山冶金、机械化工、国防军工、防灾减灾、能源环保等工程中的应用且具有一定学术水平的研究成果。所以,它是力学刊物中专业覆盖面最宽、行业涉及面最广的期刊之一。《工程力学》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单位:中国力学学会 承办单位:清华大学土木系 出版单位:《工程力学》杂志社[1] 国际统一刊号:ISSN1000-4750 国内统一刊号:CN11-2595/O3 国际刊名代码:(CODEN)GOLIEB 性质及等级:EI全刊收录的一级学会主办的O3力学类核心期刊。百种中国杰出学术期刊。在各类科技期刊排名中,载文量、被引频次及影响因子均位居前列。其中1999年在力学类期刊中影响因子位居第一位,2002年名列第二 年期数:月刊。每年另有两期正规增刊(审批、Ei收录) 印张及版面:16个印张256页,大16K双栏 邮发代号:82-862编辑本段《工程力学》资料 工程力学 作 者: 宋本超,卞西文 主编《工程力学》 出 版 社: 国防工业出版社[2] 出版时间: 2010-1-1 开 本: 16开 I S B N : 9787118063950 定价:¥00内容简介 本书以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为指导,以“必需、够用”为原则进行编写。本书共20章,由静力学、材料力学以及运动学与动力学三部分组成。静力学部分包括静力学基本概念、简单力系、平面任意力系、空间力系等内容,主要研究受力分析和刚体的平衡问题,是材料力学的基础。材料力学部分包括轴向拉伸或压缩、扭转、剪切与挤压、弯曲变形、强度理论、组合变形和压杆稳定等内容。运动学与动力学部分包括点的运动、刚体的基本运动、点的运动合成、刚体的平面运动、质点和刚体的动力学基础、动能定理以及动静法等内容。为了便于学习,每章后面均附有思考题和习题,并在附录中给出了答案。 本教材可作为高等职业院校机械类、机电类专业的教材。各院校也可以根据学时的安排和专业需要选讲部分内容。目录 第一篇 静力学 引言 第1章 静力学基本概念和物体受力分析 1 静力学的基本概念 1 刚体的概念 2 力的概念 3 集中力与均布载荷 4 力系 5 平衡 2 静力学公理 1 力的平行四边形法则(公理一) 2 二力平衡公理(公理二) 3 加减平衡力系公理(公理三) 4 作用和反作用定律(公理四) 3 约束和约束反力 1 约束相关概念 2 常见的约束类型 4 物体的受力分析和受力图 思考题 习题 第2章 简单力系 1 汇交力系合成与平衡的几何法 1 汇交力系合成的几何法 2 平面汇交力系平衡的几何条件 2 平面汇交力系合成与平衡的解析法 1 力在坐标轴上的投影 2 合力投影定理 3 平面汇交力系合成的解析法 4 平面汇交力系平衡的解析条件 3 力对点之矩与合力矩定理 1 力对点之矩的概念 2 合力矩定理 4 平面力偶理论 1 力偶的概念 2 力偶的性质 3 平面力偶系的合成 4 平面力偶系的平衡条件 思考题 习题 第3章 平面任意力系 1 力的平移定理 2 平面任意力系向一点简化 1 平面任意力系向一点简化 2 平面一般力系简化结果 3 平面任意力系的平衡条件 1 平面一般力系的平衡条件和平衡方程 2 平面平行力系的平衡方程¨ 4 静定与超静定问题的概念及物体系统的平衡 1 静定与超静定问题 2 物体系统的平衡 5 考虑摩擦时的平衡问题 思考题 习题 第4章 空间力系 1 力在空间直角坐标轴上的投影 1 力在空间直角坐标轴上的投影 2 合力投影定理 2 力对轴的矩 1 力对轴之矩 2 合力矩定理 3 空间力系的平衡及其应用 1 空间力系的简化 2 空间力系的平衡方程 3 空间任意力系的平衡问题转化为平面问题的解法 4 重心与形心 1 物体的重心 2 平面图形的形心 3 用组合法确定平面组合图形的形心 思考题 习题 第二篇 材料力学 引言 第5章 轴向拉伸和压缩 第6章 剪切与挤压 第7章 圆轴扭转 第8章 弯曲内力 第9章 弯曲应力 第10章 弯曲变形 第11章 应力状态分析和强度理论 第12章 组合变形 第13章 压杆稳定 第三篇 运动学与动力学 引言 第14章 点的运动 第15章 刚体的基本运动 第16章 点的合成运动 第17章 刚体的平面运动 第18章 质点和刚体动力学基础 第19章 动能定理 第20章 动静法 附录Ⅰ 常用图形的几何性质 附录Ⅱ 型钢表 附录Ⅲ 习题答案 参考文献编辑本段《工程力学》资料 书 名: 工程力学 《工程力学》作 者:赵晴 出版社: 机械工业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9-6-1 ISBN: 9787111266075 开本: 16开 定价: 00元内容简介 本教材适用于工科非机类各专业本科生,机械类各专业自学考试本科生,机类各专业专科生,参考学时40-90学时。学时安排可分为三种:少学时(40学时)讲授静力学基础、平面力系平衡方程、杆件四种基本变形强度设计和压杆稳定设计;中学时(65学时)讲授静力学、材料力学全部内容;多学时(90学时)讲授静力学、材料力学、运动力学全部内容。 本教材内容编排以够用为度,兼顾理论体系完整;注重与工程实际问题的联系,重点突出,难点分散;全部插图具有三维效果。为了方便学生的学习,每章配有附录,对本章的知识点进行小结;选择典型问题进行讨论、讲解;总结解题方法;设置思考题供学生学习。为降低学生购书成本,此部分附于随书光盘中。图书目录 序 前言 绪论 第一篇 静力学 第一章 静力学基础 第一节 力的概念及其性质 第二节 力矩的计算 第三节 力偶的计算 第四节 约束与约束力 第五节 物体的受力分析 习题 本章小结及扩展练习(见随书光盘) 第二章 平面力系的简化 第一节 平面汇交力系的简化 第二节 平面力偶系的简化 第三节 平面一般力系的简化 习题 本章小结及扩展练习(见随书光盘) 第三章 静力学平衡问题 第一节 平面力系的平衡条件和平衡方程 第二节 物体系统的平衡问题 第三节 考虑摩擦的平衡问题 第四节 空间一般力系的平衡问题 习题 本章小结及扩展练习(见随书光盘) 第四章 重心及平面图形的几何性质 第一节 物体的重心坐标公式 第二节 平面图形的几何性质 习题 本章小结及扩展练习(见随书光盘) 第二篇 材料学 第五章 材料力学的基本概念 第一节 变形固体的概念 第二节 杆件的内力和应力 第三节 杆件的基本变形和应变 本章小结及扩展练习(见随书光盘) 第六章 杆件的内力和内力图 第一节 直杆轴向拉伸(压缩)时的轴力与轴力图 第二节 轴扭转时的内力及内力图 第三节 梁弯曲时的内力及内力图 习题 本章小结及扩展练习(见随书光盘) 第七章 拉(压)杆件的应力、变形分析与强度设计 第一节 拉伸与压缩杆件的应力与强度设计 第二节 拉伸与压缩杆件的变形 第三节 拉(压)杆超静定问题 第四节 材料受拉伸与压缩时的力学性能 习题 本章小结及扩展练习(见随书光盘) 第八章 剪切挤压实用计算 第一节 剪切与挤压 第二节 剪切与挤压的强度计算 习题 本章小结及扩展练习(见随书光盘) 第九章 圆轴的扭转应力、变形分析与强度、刚度设计 第一节 圆轴扭转时的切应力分析 第二节 圆轴扭转强度设计 第三节 圆轴扭转变形与相对扭转角 第四节 扭转时圆轴的剐度设计 习题 本章小结及扩展练习(见随书光盘) 第十章 梁的强度 第一节 弯曲梁横截面上的正应力 …… 第三篇 运动力学 附录 参考文献 [3]编辑本段《工程力学》资料 《工程力学》 武昭晖 张淑娟 葛序风 主编 16开 2008年8月出版 定价:00元 ISBN 978-7-301-13653-9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内容简介 本书是依据教育部最新制定的高职高专教育机械类及近机械类专业工程力学课程教学基本要求编写而成的。全书共分3篇12章,第1篇为静力学部分,第2篇为材料力学部分,第3篇为运动学和动力学部分。 本书文字简明,内容精练,简化理论推导,注重理论应用。本书可作为高职高专机械类及近机械类专业60~70学时工程力学课程的教学用书,也可供有关技术人员参考。目录 第1篇 静力学 第1章 静力学的基本概念和物体的 受力分析 第2章 平面力系 第3章 空间力系 第2篇 材料力学 第4章 轴向拉伸与压缩 第5章 剪切与挤压 第6章 圆轴扭转 第7章 平面弯曲 第8 章 强度理论与组合 变形时的强度计算 第3篇 运动学和动力学 第9章 点的运动 第10章 刚体的运动 第11章 动能定理 第12章 动静法编辑本段相关院校 很多理工科学校都开设工程力学这个专业。 研究生专业排名前十的学校分别是(排名依据中国研究生院分专业排名): 1、大连理工大学 2、上海交通大学 3、同济大学 4、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5、哈尔滨工业大学 6、清华大学 7、北京理工大学 8、浙江大学 9、西安交通大学 10、重庆大学

双峰二中创建八十年,培养人才三万余人。在教育、科技、军政、工农、艺术各界出现了众多有成就的人物。据1996年建校七十周年时的不完全统计:教育战线大学的正副教授、中学的特级教师,科技战线高级工程师以上,军政界地师级以上,工农战线的企业家、养殖家以及艺术、技能方面有突出成就或有著作问世者,总数在五百人以上。以下仅为部分之简单介绍。 (转自《双峰二中七十周年校庆纪念册》) 欧阳崇一 又名欧阳祜,青树坪人,起陆高小一班毕业。湖南和平解放前夕,任国min党第一兵团司令部第四处上校处长,主管后勤业务。积极趋向弃暗投明,抗拒执行白崇禧对长沙的破坏命令,促使司令员陈明仁和平起义。和平解放后,任兵团军需处长、省政府参事、省政协委员等职。他对母校感情甚深,曾来信说:“我1949年能走向光明,是与母校的教育分不开的,堪可告慰。” 匡燕鸣 双峰人,起陆高小四班毕业。1960年及1979年两次回校任党支书、校长。工作刻苦实干,文化大革命后拨乱反正,恢复学校元气,备著辛劳。荣膺全国教育战线劳动模范称号。后调任双峰一中党支书、校长。 戴鸿仪 青树坪人,起陆高小十一班毕业。四十年代曾回起陆初中任教,是有名数理老师。中国矿业大学北京研究生部教授,其与人合作发明的“矿用强力运输带横向断裂预报装置”获国家专利。享受国家特殊津贴。 欧阳谦叔 又名欧阳熙,青树坪人,起陆高小十六班毕业。曾任湖北歌剧团编剧、作曲。是著名歌剧《洪湖赤卫队》的主要作曲者。国家一级作曲家。其论文《歌剧探索三十年》曾发表于北京《音乐理论》杂志及《中国歌剧艺术文集》。1990年,他与爱人一同回到母校与师生们联欢,后又为母校校歌作曲。 欧阳骅 青树坪人,起陆初中十二班毕业。空军航空医学研究所研究员、教授、硕士和博士论文评审委员。编写了《中国航空百科词典》、《中国医学检验全书》及论文40余篇。所发明“管式液冷防暑降温背心”获国家专利。对母校怀有深厚感情,为庆祝母校七十周年校庆与爱人曾月英捐出多年积蓄设希望奖,要求奖励家庭困难而品学兼优的学生,以报答国家和母校对他们的培育之恩。 王文介 双峰县花门镇人,起陆初中十三班毕业。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员、国际海洋研究委员会中国工作组委员、硕士研究生导师、国家特殊津贴获得者。获得过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二等奖,广东省科技进步特等奖、国家海洋局科技成果三等奖。主持和参与专门著作16本。有论文和译文60余篇在国内有关学报刊物发表。 曾月英(女) 青树坪人,起陆初中十五班毕业。1956年考入空军第二飞行学院,毕业后,分配空军专机师任飞行员,担任过中央首长专机机长。1987年被授予空军上校,一级飞行员。其机组获“英雄机组”称号,个人曾荣立二等功一次,三等功二次。三十年飞行近五千个小时,行程达200万公里,飞过四十多次专机,参加过常年的战备值班,执行过临时的抢险救灾,均安全而出色地完成了任务。 王影 原名李醒辰,永丰镇人,二中初五班毕业。1963年大学毕业后分配在林业部湖南农林工业设计研究院工作,并任该院副总工程师。他主持、设计的工程,多次获部、省奖励及先进称号。由于他的突出贡献,1993年起,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系民盟湖南省委副主委,第六届省政协委员,省八届人大常委。 李希特 双峰人,二中初十五班毕业。现为县文化局干部,中国剪纸学会会员、农工民主党县委常委、政协双峰常委。199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联合授予他“民间工艺美术家”称号。有作品百余幅在报刊发表,并多次在展出中获奖。其《凤朝阳》《凤凰戏牡丹》经选送日本、瑞典展出。其三分钟人像剪影,以快、准、美受到中外好评,誉为“湘中一绝”。 欧阳梦轲 青树坪人,二中初二十一班毕业。1985年临池学书,兼学装裱。1988年获全省农民书法大奖赛三等奖,1990年获全省国土杯书法大赛二等奖,1993年获国际和平杯书法赛三等奖。其作品编入《中国国际艺术大观》。《人民日报》及《人事与人才》报道了其自学成才的事迹。 王振华 青树坪人,二中高一、二班毕业。乘改革开放东风,在农村发展养殖事业。全国养猪协会副理事长、湖南省动物人参系列产品开发公司总经理。荣获全国农村科普工作先进个人、全国科技致富能手、湖南省优秀科技工作者等称号。 谢和平 双峰县甘棠镇人,二中高三十一班毕业。现任四川大学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国际材料物理中心成员。他在岩石损伤力学和分形几何结合方面取得了开创性的成果,从而推动岩石力学的发展,他的学术成果在国内外产生了较大的影响。1992年被评为中国青年科学家。被聘至美、英、波兰、德国各大学讲学。共发表论文40余篇,英文著作3部,中文著作2部。

岩石力学论文5000字开头的成语

各专业委员会、工作委员会、各地方学会:顷接第11届国际岩石力学大会组委会通知,第11届国际岩石力学大会将于2007年7月9—13日在葡萄牙里斯本召开,会议主题为“岩石力学发展的后半个世纪”。专题为:(1)岩石工程与环境问题;(2)模拟岩石力学性质问题;(3)边坡、地基与露天采矿;(4)隧道、地下洞室及地下开采;(5)地震工程与岩石动力学;(6)石油工程与碳氢化合物(Hydrocarbon)地下储存;(7)安全评估与风险管理。近几年来学会已成为国际岩石力学界大国,本次大会分配给我国家小组的论文篇幅为62页,请学会各有关部门及各有关单位尽快发动本部门所属有关人员,依大会主题、分题撰写论文于2006年7月15日将所有撰写的论文提要汇总寄学会秘书处(100029,北京9825信箱,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秘书处收),并注明作者的详细联系方式。提要经学会学术评委会评选后,通知被录取的作者正式撰写论文。论文收齐后再次组织专家评审把关,并以中国国家小组名义统一报送大会组委会(大会对个人报送论文,一律不予受理)。提交论文提要的同时,须同时交纳300元论文评审费。

攀岩竞赛,攀岩竞技…

岩石力学论文5000字开头怎么写

你好,论文开头可以从以下几个侧重点来写:  1、名言引路+论点随后。名人名言或格言警句都包含着经过实践检验的哲理,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2、说文解字+论点出场。如这篇论文的开头:“亲亲是指关心你的亲人和朋友。明理是指通晓事物的道理。当亲亲与明理发生冲突时,你该怎么办呢?我认为应该让“  明理”来做法官。”语段的开头先解题,即分别解释“亲亲”和“明理”在本文中的含义,然后才提出中心论点。思路清晰,观点鲜明。  3、故事铺垫+引出观点。故事是很多人喜欢看的,以故事开头,可以勾起读者往下看的欲望。  4、精巧类比+精妙点题。运用这种方法时要注意:紧扣观点,首先精心设计与“本体”在某些方面有相同或相近的“类体”;其次要注意二者之间的恰当衔接。  对于论文的开头,一定要有严谨认真的态度,如有其它困难,可咨询轻松无忧论文网,相信会有不小的收货哦!

AC测井有几方面的应用,你可以从某一个方面着手详细描述,或者几个方面都考虑比如利用声波水泥胶结测井检查固井质量声波时差判断气层以及声波幅度测井寻找裂缝谈谈自己的经验,看法刚学测井不久,有点在鲁班门前耍大斧了但还是希望能对你有帮助

论文的开头要讲究:1,短,简洁。最好三两句成段,引入本论。2, 快,迅速。入题要快,最好三言两语就点明文章的基本观点或议论的话题,一般在100字左右3,靓,精彩。文章开头要精彩,多用对比、设问、排比等修辞引入论点,还可以引用名言,讲述寓言故事等导入话题。论文开头写作方法1开门见山式。2,设问式,3,对比式 这种形式的开头先提出正反两种问题,从而引出自己的观点,赞同什么,反对什么,对比强烈,态度鲜明。4引用名言式5,故事导入式6、起兴导入 借物言情,以此引彼的艺术表现手法,这种形式的开头往往充满诗意,主旨鲜明,能感染读者

回答 前言怎么写:一、言简意赅,条理清晰。以最精炼的语言,表述研究课题的来龙去脉及研究成果。一般SCI论文引言在450字以内,2-4个自然段。二、尽量准确、清楚且简洁地指出所探讨问题的本质和范围,对研究背景的阐述做到繁简适度。三、要把该领域内过去和现在的状况全面概括总结出来,特别是最新进展的引用。四、采取适当的方式强调作者在本次研究中最重要的发现和贡献,让读者顺着逻辑的演进阅读论文。五、解释或定义专门术语或缩写词,以帮助编辑、审稿人和读者阅读稿件。

岩石力学论文6000字开头

中学生朋友们,文无定法,究竟用哪一种结尾法,还要根据文体要求和自己的喜好而定,不能照搬教条。如有的可用议论式,有的可用描写式,有的可用悬念式,有的可用引用式,等等,不一而足。还需要中学生朋友们在实践中多训练多体会,努力去探索,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这样,我相信,同学们一定能写出“当如撞钟,余音绕梁”的结尾来。

力学是研究有关物质宏观运动规律,及其应用的科学。工程给力学提出问题,力学的研究成果改进工程设计思想。从工程上的应用来说,工程力学包括:质点及工程力学刚体力学,固体力学,流体力学,流变学,土力学,岩体力学等。 人类对力学的一些基本原理的认识,一直可以追溯到史前时代。在中国古代及古希腊的著作中,已有关于力学的叙述。但在中世纪以前的建筑物是靠经验建造的。 1638年3月伽利略出版的著作《关于两门新科学的谈话和数学证明》被认为是世界上第一本材料力学著作,但他对于梁内应力分布的研究还是很不成熟的。 纳维于1819年提出了关于梁的强度及挠度的完整解法。1821年5月14日,纳维在巴黎科学院宣读的论文《在一物体的表面及其内部各点均应成立的平衡及运动的一般方程式》 ,这被认为是弹性理论的创始。其后,1870年圣维南又发表了关于塑性理论的论文水力学也是一门古老的学科。 早在中国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5~前4世纪),墨翟就在《墨经》中叙述过物体所受浮力与其排开的液体体积之间的关系。欧拉提出了理想流体的运动方程式。物体流变学是研究较广义的力学运动的一个新学科。1929年,美国的宾厄姆倡议设立流变学学会,这门学科才受到了普遍的重视。研究方法 分实验研究和理论分析与计算两个方面。但两者往往是综合运用,互相促进。实验研究 工程力学包括实验力学,结构检验,结构试验分析。模型试验分部分模型和整体模型试验。结构的现场测试包括结构构件的试验及整体结构的试验。实验研究是验证和发展理论分析和计算方法的主要手段。结构的现场测试还有其他的目的: ①验证结构的机能与安全性是否符合结构的计划、设计与施工的要求; ②对结构在使用阶段中的健全性的鉴定,并得到维修及加固的资料。理论分析与计算 结构理论分析的步骤是首先确定计算模型,然后选择计算方法。 土力学在二十世纪初期即逐淅形成,并在40年代以后获得了迅速发展。在其形成以及发展的初期,泰尔扎吉起了重要作用。岩体力学是一门年轻的学科, 二十世纪50年代开始组织专题学术讨沦,其后并已由对具有不连续面的硬岩性质的研究扩展到对软岩性质的研究。岩体力学是以工程力学与工程地质学两门学科的融合而发展的。 从十九世纪到二十世纪前半期,连续体力学的特点是研究各个物体的性质,如梁的刚度与强度,柱的稳定性,变形与力的关系,弹性模量,粘性模量等。这一时期的连续体力学是从宏观的角度,通过实验分析与理论分析,研究物体的各种性质。它是由质点力学的定律推广到连续体力学的定律,因而自然也出现一些矛盾。 于是基于二十世纪前半期物理学的进展 ,并以现代数学为基础,出现了一门新的学科——理性力学。1945年,赖纳提出了关于粘性流体分析的论文,1948年,里夫林提出了关于弹性固体分析的论文,逐步奠定了所谓理性连续体力学的新体系。 随着结构工程技术的进步,工程学家也同力学家和数学家一样对工程力学的进步做出了贡献。如在桁架发展的初期并没有分析方法,到1847年,美国的桥梁工程师惠普尔才发表了正确的桁架分析方法。电子计算机的应用,现代化实验设备的使用,新型材料的研究,新的施工技术和现代数学的应用等,促使工程力学日新月异地发展。 质点、质点系及刚体力学是理论力学的研究对象。所谓刚体是指一种理想化的固体,其大小及形状是固定的,不因外来作用而改变,即质点系各点之间的距离是绝对不变的。理论力学的理论基础是牛顿定律,它是研究工程技术科学的力学基础。 固体力学包括材料力学、结构力学、弹性力学、塑性力学、复合材料力学以及断裂力学等。尤其是前三门力学在土木建筑工程上的应用广泛,习惯上把这三门学科统称为建筑力学,以表示这是一门用力学的一般原理研究各种作用对各种形式的土木建筑物的影响的学科。 在二十世纪50年代后期,随着电子计算机和有限元法的出现,逐渐形成了一门交叉学科即计算力学。计算力学又分为基础计算力学及工程计算力学两个分支 ,后者应用于建筑力学时,它的四大支柱是建筑力学、离散化技术、数值分析和计算机软件。其任务是利用离散化技术和工程力学数值分析方法,研究结构分析的计算机程序化方法,结构优化方法和结构分析图像显示等。 如按使结构产生反应的作用性质分类,工程力学的许多分支都可以 再分为静力学与动力学。例如结构静力学与结构动力学,后者主要包括:结构振动理论、波动力学、结构动力稳定性理论。由于施加在结构上的外力几乎都是随机的,而材料强度在本质上也具有非确定性。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20世纪50年代以来,概率统计理论在工程力学上的应用愈益广泛和深入,并且逐渐形成了新的分支和方法,如可靠性力学、概率有限元法等。编辑本段《工程力学》 《工程力学》是由中国科协主管、中国力学学会主办、清华大学土木系承办的以工程应用为特点的全国性学术刊物。主要报导力学在工程及结构中的应用,刊登力学在科研、设计、施工、教学和生产方面具有学术水平、创造性和实用价值的论文,包括力学在土木建筑、水工港工、公路铁路、桥梁隧道、航海造船、航空航天、矿山冶金、机械化工、国防军工、防灾减灾、能源环保等工程中的应用且具有一定学术水平的研究成果。所以,它是力学刊物中专业覆盖面最宽、行业涉及面最广的期刊之一。《工程力学》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单位:中国力学学会 承办单位:清华大学土木系 出版单位:《工程力学》杂志社[1] 国际统一刊号:ISSN1000-4750 国内统一刊号:CN11-2595/O3 国际刊名代码:(CODEN)GOLIEB 性质及等级:EI全刊收录的一级学会主办的O3力学类核心期刊。百种中国杰出学术期刊。在各类科技期刊排名中,载文量、被引频次及影响因子均位居前列。其中1999年在力学类期刊中影响因子位居第一位,2002年名列第二 年期数:月刊。每年另有两期正规增刊(审批、Ei收录) 印张及版面:16个印张256页,大16K双栏 邮发代号:82-862编辑本段《工程力学》资料 工程力学 作 者: 宋本超,卞西文 主编《工程力学》 出 版 社: 国防工业出版社[2] 出版时间: 2010-1-1 开 本: 16开 I S B N : 9787118063950 定价:¥00内容简介 本书以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为指导,以“必需、够用”为原则进行编写。本书共20章,由静力学、材料力学以及运动学与动力学三部分组成。静力学部分包括静力学基本概念、简单力系、平面任意力系、空间力系等内容,主要研究受力分析和刚体的平衡问题,是材料力学的基础。材料力学部分包括轴向拉伸或压缩、扭转、剪切与挤压、弯曲变形、强度理论、组合变形和压杆稳定等内容。运动学与动力学部分包括点的运动、刚体的基本运动、点的运动合成、刚体的平面运动、质点和刚体的动力学基础、动能定理以及动静法等内容。为了便于学习,每章后面均附有思考题和习题,并在附录中给出了答案。 本教材可作为高等职业院校机械类、机电类专业的教材。各院校也可以根据学时的安排和专业需要选讲部分内容。目录 第一篇 静力学 引言 第1章 静力学基本概念和物体受力分析 1 静力学的基本概念 1 刚体的概念 2 力的概念 3 集中力与均布载荷 4 力系 5 平衡 2 静力学公理 1 力的平行四边形法则(公理一) 2 二力平衡公理(公理二) 3 加减平衡力系公理(公理三) 4 作用和反作用定律(公理四) 3 约束和约束反力 1 约束相关概念 2 常见的约束类型 4 物体的受力分析和受力图 思考题 习题 第2章 简单力系 1 汇交力系合成与平衡的几何法 1 汇交力系合成的几何法 2 平面汇交力系平衡的几何条件 2 平面汇交力系合成与平衡的解析法 1 力在坐标轴上的投影 2 合力投影定理 3 平面汇交力系合成的解析法 4 平面汇交力系平衡的解析条件 3 力对点之矩与合力矩定理 1 力对点之矩的概念 2 合力矩定理 4 平面力偶理论 1 力偶的概念 2 力偶的性质 3 平面力偶系的合成 4 平面力偶系的平衡条件 思考题 习题 第3章 平面任意力系 1 力的平移定理 2 平面任意力系向一点简化 1 平面任意力系向一点简化 2 平面一般力系简化结果 3 平面任意力系的平衡条件 1 平面一般力系的平衡条件和平衡方程 2 平面平行力系的平衡方程¨ 4 静定与超静定问题的概念及物体系统的平衡 1 静定与超静定问题 2 物体系统的平衡 5 考虑摩擦时的平衡问题 思考题 习题 第4章 空间力系 1 力在空间直角坐标轴上的投影 1 力在空间直角坐标轴上的投影 2 合力投影定理 2 力对轴的矩 1 力对轴之矩 2 合力矩定理 3 空间力系的平衡及其应用 1 空间力系的简化 2 空间力系的平衡方程 3 空间任意力系的平衡问题转化为平面问题的解法 4 重心与形心 1 物体的重心 2 平面图形的形心 3 用组合法确定平面组合图形的形心 思考题 习题 第二篇 材料力学 引言 第5章 轴向拉伸和压缩 第6章 剪切与挤压 第7章 圆轴扭转 第8章 弯曲内力 第9章 弯曲应力 第10章 弯曲变形 第11章 应力状态分析和强度理论 第12章 组合变形 第13章 压杆稳定 第三篇 运动学与动力学 引言 第14章 点的运动 第15章 刚体的基本运动 第16章 点的合成运动 第17章 刚体的平面运动 第18章 质点和刚体动力学基础 第19章 动能定理 第20章 动静法 附录Ⅰ 常用图形的几何性质 附录Ⅱ 型钢表 附录Ⅲ 习题答案 参考文献编辑本段《工程力学》资料 书 名: 工程力学 《工程力学》作 者:赵晴 出版社: 机械工业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9-6-1 ISBN: 9787111266075 开本: 16开 定价: 00元内容简介 本教材适用于工科非机类各专业本科生,机械类各专业自学考试本科生,机类各专业专科生,参考学时40-90学时。学时安排可分为三种:少学时(40学时)讲授静力学基础、平面力系平衡方程、杆件四种基本变形强度设计和压杆稳定设计;中学时(65学时)讲授静力学、材料力学全部内容;多学时(90学时)讲授静力学、材料力学、运动力学全部内容。 本教材内容编排以够用为度,兼顾理论体系完整;注重与工程实际问题的联系,重点突出,难点分散;全部插图具有三维效果。为了方便学生的学习,每章配有附录,对本章的知识点进行小结;选择典型问题进行讨论、讲解;总结解题方法;设置思考题供学生学习。为降低学生购书成本,此部分附于随书光盘中。图书目录 序 前言 绪论 第一篇 静力学 第一章 静力学基础 第一节 力的概念及其性质 第二节 力矩的计算 第三节 力偶的计算 第四节 约束与约束力 第五节 物体的受力分析 习题 本章小结及扩展练习(见随书光盘) 第二章 平面力系的简化 第一节 平面汇交力系的简化 第二节 平面力偶系的简化 第三节 平面一般力系的简化 习题 本章小结及扩展练习(见随书光盘) 第三章 静力学平衡问题 第一节 平面力系的平衡条件和平衡方程 第二节 物体系统的平衡问题 第三节 考虑摩擦的平衡问题 第四节 空间一般力系的平衡问题 习题 本章小结及扩展练习(见随书光盘) 第四章 重心及平面图形的几何性质 第一节 物体的重心坐标公式 第二节 平面图形的几何性质 习题 本章小结及扩展练习(见随书光盘) 第二篇 材料学 第五章 材料力学的基本概念 第一节 变形固体的概念 第二节 杆件的内力和应力 第三节 杆件的基本变形和应变 本章小结及扩展练习(见随书光盘) 第六章 杆件的内力和内力图 第一节 直杆轴向拉伸(压缩)时的轴力与轴力图 第二节 轴扭转时的内力及内力图 第三节 梁弯曲时的内力及内力图 习题 本章小结及扩展练习(见随书光盘) 第七章 拉(压)杆件的应力、变形分析与强度设计 第一节 拉伸与压缩杆件的应力与强度设计 第二节 拉伸与压缩杆件的变形 第三节 拉(压)杆超静定问题 第四节 材料受拉伸与压缩时的力学性能 习题 本章小结及扩展练习(见随书光盘) 第八章 剪切挤压实用计算 第一节 剪切与挤压 第二节 剪切与挤压的强度计算 习题 本章小结及扩展练习(见随书光盘) 第九章 圆轴的扭转应力、变形分析与强度、刚度设计 第一节 圆轴扭转时的切应力分析 第二节 圆轴扭转强度设计 第三节 圆轴扭转变形与相对扭转角 第四节 扭转时圆轴的剐度设计 习题 本章小结及扩展练习(见随书光盘) 第十章 梁的强度 第一节 弯曲梁横截面上的正应力 …… 第三篇 运动力学 附录 参考文献 [3]编辑本段《工程力学》资料 《工程力学》 武昭晖 张淑娟 葛序风 主编 16开 2008年8月出版 定价:00元 ISBN 978-7-301-13653-9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内容简介 本书是依据教育部最新制定的高职高专教育机械类及近机械类专业工程力学课程教学基本要求编写而成的。全书共分3篇12章,第1篇为静力学部分,第2篇为材料力学部分,第3篇为运动学和动力学部分。 本书文字简明,内容精练,简化理论推导,注重理论应用。本书可作为高职高专机械类及近机械类专业60~70学时工程力学课程的教学用书,也可供有关技术人员参考。目录 第1篇 静力学 第1章 静力学的基本概念和物体的 受力分析 第2章 平面力系 第3章 空间力系 第2篇 材料力学 第4章 轴向拉伸与压缩 第5章 剪切与挤压 第6章 圆轴扭转 第7章 平面弯曲 第8 章 强度理论与组合 变形时的强度计算 第3篇 运动学和动力学 第9章 点的运动 第10章 刚体的运动 第11章 动能定理 第12章 动静法编辑本段相关院校 很多理工科学校都开设工程力学这个专业。 研究生专业排名前十的学校分别是(排名依据中国研究生院分专业排名): 1、大连理工大学 2、上海交通大学 3、同济大学 4、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5、哈尔滨工业大学 6、清华大学 7、北京理工大学 8、浙江大学 9、西安交通大学 10、重庆大学

我国运用岩石力学特性于工程建设中的历史较长,但发展形成系统学科的历史较短。新中国成立后,随着 “一五”计划经济建设的实施,一些重点矿山、铁路、水利水电等重点建设项目上马,需要岩石力学为其服务,我国岩石力学进入了初创期。为满足岩土工程建设中对岩石物理力学特性参数的要求,用岩石力学理论与方法,探索解决工程建设中所面临的实际问题,中央与地方科研院所大专院校,逐步建立岩石力学专门研究机构,各生产设计单位,亦相应成立岩石力学试验与研究的科室小组。这时的工作特点,主要进行室内岩块的物理力学性常规试验,按土力学方法布控制点取样和进行试验资料整理检验等。至 “二五”计划经济建设期,逐步开展了各种项目的野外原位试验,这标志着岩石力学在我国的迅速发展,测试技术渐入新的学术水平。特别是 1958 ~1960 年,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组建了三峡岩基研究组,集中全国 18 个有关单位一百多位科技骨干,在陈宗基教授指导下,系统开展坝基、地下洞室、岩坡、岩石动力学、加固处理等岩石试验研究工作,培养出一批岩石力学科技骨干,为我国岩石力学发展奠定了基础。进入 20 世纪 70 年代,一些大型、巨大型岩土工程上马,对岩石力学提出了更高要求,岩石力学迅速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其特点是:(1) 随着世界岩石力学的迅速发展与国际学术会议的连续召开,岩石力学科技资料极大丰富,中国科学院、水利科学院、长江水利科学研究院及各设计院,针对工程特点翻译了大量相关科研论文,促进了岩石力学认识水平提高与研究方法的改进。改革开放后,采用派出去请进来的办法,对岩石力学的发展有极大帮助与促进。(2) 为满足大型岩土工程对岩石力学的迫切需要,从事岩石力学研究的技术人员迅速增加,学术交流异常活跃。随着岩石力学研究工作的发展,全国水利、水电、铁道、煤炭、冶金、地质等学会,都成立了岩石力学专业委员会或学科组。1978 年我国以团体会员国加入国际岩石力学学会,成立了国际岩石力学学会中国国家小组,组织协调全国岩石力学的学术活动。经过多年筹备于 1985 年成立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下设高温高压岩石力学、岩石动力学、岩石破碎工程、地面岩石工程、地下岩石工程、岩石力学测试、数值计算及模型试验七个专业委员会。各省区亦建立了地方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大大推动了我国岩石力学发展。学会成立后,围绕大型工程组织国内外学术交流会、及国家重点科技攻关课题,受邀作工程问题的咨询、评估等,为国家建设做出巨大贡献。(3) 对大型工程所面临的复杂自然条件,既要确保安全、亦需经济合理。在实践中,明确岩石与岩体,其力学性具明显差异,岩体力学是岩石损伤后的残余强度值,具不均一各向异性的巨大差异。在力的作用方向上,有相互制约的等效特性,过去凭经验,确定综合的模糊值,随着土木工程建设规模的日益巨大,一个参数的微小变化,都会影响经济效益与安全,因而突出了定量要求。岩体质量分类是必须的趋势,在迎来第一个科学春天之后,我国的岩体分类,呈现出百家争鸣的现象,其特点也是由隧洞开始,延拓至坝基与边坡,由定性向定量发展。隧道从普氏分类、发展为岩体坚固性分类、至围岩稳定性分类。其代表性分类有: 铁道部隧洞围岩分类、水电部隧洞围岩分类、国际喷锚规范围岩分类、总参坑道工程围岩分类、及科研院所等提出的岩体质量系数分类、围岩质量分类、岩体质量分级、块度模数等。对我国岩体分类与发展都起了推动作用。这些分类初期多属定性,具一定主观随意性。为了准确科学性的获取定量指标,各部门对岩体分类定量指标进行了研究。水电部将 “水电地下工程岩体分类”课题,列入 “六五”国家科技攻关内容,分析 300 多个工程的资料、并在一些工程的应用中,不断修改补充,使分类日臻完善。总参的坑道工程岩体分类,其完善与适用性,可与 RMR 分类、Q 系统分类相提并论。RMR 分类与 Q 系统分类,在我国获重视研究与实地运用。在 RMR 分类运用于岩石基础和高边坡时,作了正交各向异性的结构面统计与修正以及力的矢量与力学参数关系的正确选择,使之更符合工程地质的实际情况。(4) 试验是在人工控制因素条件下取得所需参数的学科,具较强的针对性和与自然实际情况的一致性,故常规的室内大量岩块试验已基本终止,代之而起的是一些特殊性试验,如风化效应、结构面效应、围压效应、特殊状态下水理性效应、流变效应、不同方向波速测定等,大力推行野外原位试验。依据所需,选择进行野外大型真三轴试验、现场抗剪试验、洞室水压法、径向千斤顶法、声波穿透测试、应力测试、占孔高压水文地质试验等。须特别指出,我国开展了下述前瞻性试验: 高围压下岩石抗压强度变化规律的三轴试验,三维不等压条件下岩石强度、破坏机理与变形特性的真三轴试验,探讨了中间主应力的影响; 高温、高围压三轴试验,研究深部岩石特性; 弯曲、扭转、剪切的流变试验,根据试验与分析,研究岩石变形扩容、形成了岩石流变扩容理论。(5) 在计算机日益迅速发展的形势下,运用数值分析法,研究岩体的宏观力学参数与应力应变成果,远比对野外实际情况调查认识分类的重视,并大力快速发展,由弹性有限元、边界元、进而为离散元、块体元等分析法,并进而迅速发展了自适应有限元法、数值流形法、界面元法、显式时间差分解析法、人工神经网络分析法等,沿着缪勒所反对的方向迅速发展。这些计算软件,针对实际情况建立,应是科学正确的。但若所定岩体力学参数不准、物理模型不符,均不能获取有效成果。用正应力应变软件,剖析不了反应力应变所形成的现象和问题实质。(6) 随着岩石力学的发展,在理论研究方面也取得了显著成绩,相关部门选译第三、四、五届国际岩石力学大会的部分重要论文汇编成集,传递国外岩石力学的发展与最新成果,推动了我国岩石力学的发展。改革开放后,大学的岩石力学教材与专著出版如雨后春笋,并各具特色。尤其是陈宗基教授在岩石流变力学研究,谷德振、孙广忠教授的岩体结构力学的研究均起步较早,在国际上占有重要地位; 石根华教授的全赤平投影块体理论、孙玉科教授的实体比例投影,具简捷实用易理解掌握的特点。在 “八五”国家重点攻关课题中,哈秋舲教授提出高边坡节理岩体卸荷岩体力学、开始展开反应力应变的岩石力学研究,具世界前沿性。高边坡节理岩体卸荷岩体力学,是边坡特定时期的反应力应变作用,在反应力释放后,又恢复至正向的三维压力状态,但仍存在反应变的脉冲式波动,不符合流变原理,亦不符合因工程影响所引起的力的演绎情况。依据动力地质学所述,边坡处于拉平势场状态,进行了拉平势场力研究。人工边坡应力在卸荷回弹释放后,则反向拉张应力仅存被锁闭的残余应力,并转为压力与剪切力而消散。边坡上的力,有墒变形成的动、静水压力,熵变形成温差应力,另有岩体柱的重力,这是岩体辏力场中诸力的情况。当熵变为冷缩拉张温差应力时,辏力场显现了拉平势场力流。熵与墒情具正反变化特性,是反复可再生的作用力。重力与水压力有明显的物质属性,是显性能; 温差应力是物体与热能影响的复合性力流,具隐性,正、反、大、小不断变化的特点,其影响到处有展现,但无人给予足够重视,仅作为普通物理风化现象对待。作者研究发现,这是一种巨大的暗能,是一种反作用能源,是产生反作用的匿动力,在发展中又产生巨大的新生波子力,是灾变中应加重视的作用力,但被重力、水压力、构造地震作用力所屏蔽而被忽略。进行工程事故的功能反演,即可滤出其魅力。正、反应力应变,赋存于统一物体中,随时、空、态变化而演变,其所形成的一定迹象,以反应力应变的最为明显,因其发展缓慢、人们对之习以为常。岩土工程中的问题,须岩石力学予以解决,所以其应用效果很好,但由于未含反应力应变,显现了理论与方法上的跛脚性,成果经实际检验有误,预测不准。马尔帕塞坝、瓦央高坡灾变事件,至今尚未很好破译,很多名人已逝,其不同见解仍留存。本书主要从反应力的形成,工程问题中力学演绎,反应力下的岩石力学特性,设计理论与计算公式、勘测、试验、监测、施工防治等工作的补充修正作系统探索,以求在科学发展中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为上述目的,则须从地壳表层的态势特征入手,分析其所受诸力及其演绎,说明反向应力与其巨大影响。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