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百科

中国导弹发展史论文摘要怎么写初中

发布时间:2024-07-07 13:40:24

中国导弹发展史论文摘要怎么写初中

第一代防空导弹我国上世纪50年代末,在引进苏联SA-2的基础上,一方面装备部队,一方面仿制生产并改进形成了第一代中高空防空导弹。第一代防空导弹上世纪50年代末,在引进苏联SA-2的基础上,一方面装备部队,一方面仿制生产并改进形成了第一代中高空防空导弹第二代以后防空导弹世界上的第二代防空导弹从上世纪50年代中就开始发展了,到70年代末就形成了作战武器,由于“文革”等原因,中国在此时导弹武器的发展也受到了影响,所以这时研制生产的其实是一代半,只是在70年代末才真正开展第二代防空导弹的研制。第三代防空导弹当时我国正处在国际上第二代防空导弹正式装备、第三代防空导弹全面开发的关键时期,因此,在技术上引进了许多新的思想与概念,我们参照美国、俄国(前苏联)、英国、法国等发展的第二防空导弹,“爱国者”-1、SA-10、海标枪、响尾蛇等导弹与系统的技术,发展了介于第二代和第三代之间的防空导弹系统,如前卫便携式导弹、FM-80、FM-90等低空近程导弹。其后自主研发了第三代中高空、中远程防空导弹FD-2000等型号,形成了配套齐全的防空导弹武器。 新一代防空导弹的发展趋势上世纪末应该作为第三代防空导弹发展与装备的标志年代,同样也孕育新一代防空武器的胚胎。因为精确打击、防区外(或超视距)发射、隐身与饱和袭击已成了空袭体系的主要作战方式;多武器配合协同、网络化指挥已成为完整体系。防空武器系统面临着多层次、多目标、隐身与非隐身、干扰与反干扰、真假目标混合饱和的精确打击,这就要求不仅单个和单类防空武器的性能大大提高,而且必须形成多种防空武器有组织的防空体系,与相应的空袭体系对抗。

太长了,三天三夜说不完,简单一句话我国的导弹技术是在前苏联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望推荐

1964年6月.我国设计的中近程地地导弹在西北地区讲行飞行试验获得成功1966年10月装有核弹头的中近程地地导弹点火发射.核禅头核弹头在预定地点上空实现了核爆炸。我国有了可用于实战的导弹。1966年,我国战略导弹部队组建。1970年1月30日,东风-4中远程弹道导弹发射试验成功。1980年末,巨浪-1完成增程任务,射程从2,000公里增加到3,000公里。1986年,用东风-4弹道导弹进行多弹头分导式重返大气层的第一次试验。1989年8月,东风-21固体燃料弹道导弹以机动方式发射成功。1992年,M-11战术弹道导弹定型生产并出口吨。1999年8月2日,中国对外宣布试射“新型远程导弹”成功。

我国航天科技工业跟踪世界航天的风雨历程,从无到有,从小到大,跻身世界先进行列,取得了辉煌成就,走出了一条自力更生、拼搏腾飞、屹立于世界的发展道路。 50年代中期,毛泽东主席和党中央发出“向科学进军”的伟大号召,周恩来总理组织制定了包括火箭技术在内的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 1956年刚从国外回国不久的火箭专家钱学森博士提出我国发展导弹技术的建议。中央作出决策,在钱学森的主持下,集中30多名专家和100多名应届大学生,组成最初的科研队伍,在十分简陋的条件下,艰苦奋斗,自力更生,开始攀登航天技术高峰。 在聂荣臻元帅的直接领导下,1956年10月8日我国建立了国防部第五研究 院,开始利用苏联的援助,通过仿制,学习自行设计的本领。 1960年8月,苏联单方面撕毁合同,下令召回全部在华的苏联专家,导弹资料被带走。由于绝大多数人没有接触过导弹,对导弹内部的构造和工作原理几乎不了解,更谈不上设计、研制导弹了。面对巨大的困难,我国科技人员和工人发愤图强,刻苦钻研,突破了重重难关。 1960年11月5日,我国仿制的第一枚近程地地导弹从东方地平线上升起。它的发射试验成功,标志着中国航天事业的一个转折点。 1964年6月29日我国独立研制的中近程导弹腾空飞起,沿着预定弹道飞行,命中目标。这是中国战略导弹发展的良好开端。60年代中期以后,我国刚刚起步的航天事业频传捷报:1966年我国导弹核武器发射试验成功;1970年我国中程和中远程导弹相继完成飞行试验;1971年洲际导弹飞行试验基本成功。 最令世界震惊的是,1977年,我国决定1980年向太平洋海域试验发射9000千米以上的远程运载火箭。1980年5月18日上午11时45分,随着一声山崩海啸般的轰响,一枚巨型火箭拔地而起,划破万里长空,直飞南太平洋。经过30分钟的飞行,远在万里之外的火箭落区传来火箭准确溅落在预定海域的喜讯,我国远程运载火箭全程飞行试验获得圆满成功,为征服太空奠定了坚实的技术基础。 我国航天事业发展的风雨历程,凝聚了无数科技人员的心血,他们的辛勤付出换来的是祖国国防力量的壮大,让我们从对历史的回顾中,表达对他们的无限敬意。 东风-2型导弹,是一种机动发射、单级、使用液体燃料、携带核弹头的弹道导弹,首发试验于1965年。开发目的是拥有打击日本国土的能力。这是我国第一种正式装备部队的弹道导弹。 东风-3型(又称CSS-2型)导弹,是一种机动发射、单级、使用液体燃料的中程弹道导弹,射程可覆盖菲律宾的美军基地。该型导弹于1969年开始服役,携带一枚当量约100-300万吨的核弹头。据传,1986年7月,我国开始了东风-3型多弹头系统的研究,改进后的型号可以携带多弹头,当量约5-10万吨,分别攻击不同的目标。 东风-4型(又称CSS-3型)导弹,是一种机动发射、两级、使用液体燃料的中程弹道导弹,可以覆盖关岛的美军基地,经改进后射程可以覆盖莫斯科。1985年对该型导弹的控制软件作了改进,在命中精度上得到了一定提高。 东风-5型(又称CSS-4型)导弹,是一种使用液体燃料的远程洲际弹道导弹,1971年进行了首次试验。该型导弹射程可以打击到美国的西部区域。1983年,该型导弹经过改进,进一步提高了射程,换装了更精确的制导系统,命名为东风-5A。该型导弹自身携带液体燃料(无须战时灌装),贮存于地下发射井中,随时可以发射。1986年,东风-5型导弹进行了分导弹头试验。 CSS-N-3潜射弹道导弹(巨浪导弹),是1969年到70年间开始发展的潜射弹道导弹,经过十年的发展,1 982年成功地进行导弹水下发射。如此长的孕育期主要是受制于固态燃料的开发以及核动力弹道导弹潜艇计划。CSS-N-3是两节推进的导弹,携带一枚当量在20万吨到100万吨的弹头。据传,它是改自陆基洲际弹道导弹东风五型导弹。每艘夏级潜艇上配置两列合计12枚CSS-N-3导弹,其大小与性能约与美国早期北极星。简单概括一下: 1964 年6月.我国设计的中近程地地导弹在西北地区讲行飞行试验获得成功 1966年10月装有核弹头的中近程地地导弹点火发射.核禅头核弹头在预定地点上空实现了核爆炸。我国有了可用于实战的导弹。1966年,我国战略导弹部队组建。1970年1月30日,东风-4中远程弹道导弹发射试验成功。1980年末,巨浪-1完成增程任务,射程从2,000公里增加到3,000公里。 1986年,用东风-4弹道导弹进行多弹头分导式重返大气层的第一次试验。1989年8月,东风-21固体燃料弹道导弹以机动方式发射成功。1992年,M-11战术弹道导弹定型生产并出口吨。1999年8月2日,中国对外宣布试射“新型远程导弹”成功。

中国导弹发展史论文摘要怎么写

刘亚楼上将创立中国航空航天。1949年10月,刘亚楼出任空军司令员,受命组建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1950年6 月26日,刘亚楼呈报《开始建设航空工业的意见》,建议成立专门的航空工业管理机构。正是由于刘亚楼将军等人的多次呼吁,1951年4月17日,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和政务院颁发了《关于航空工业建设的决定》,4月29日,周恩来总理批复重工业部,批准成立航空工业局。从5月到9月期间,隶属于空军的16个工厂正式移交给航空工业,与此同时,航空工业各厂所纷纷组建。中国航空工业拉开了波澜壮阔的序幕。在空军初创阶段,在原航空学校的基础上,组织建立了哈尔滨轰炸机学校、长春轰炸机学校、锦州驱逐机学校、沈阳驱逐机学校、济南驱逐机学校、北京南苑驱逐机学校、牡丹江运输机学校(依次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第2、第3、第4、第5、第6、第7航空学校) [3] 等7所航空学校;主持制定了在陆军基础上建设空军的方针,迅速组建空军部队。朝鲜战争爆发后,参与组建中国人民志愿军空军参加抗美援朝作战。中国航空一夜间有了自己的空军,刘亚楼的速度以一年组建空军等于正常组建空军十年的时间。朝鲜战争结束后,带领空军部队担负日益繁重的国土防空任务。曾总结制定“一域多层四四制”的航空部队战术原则;提出“稳步前进、完成计划、提高质量、保证安全”的飞行训练方针;主持编写空军首批各种条令、条例、教材、操典和训练大纲;先后领导建立空军学院、空军工程学院、高级专科学校、航空学校、航空预备学校等29所院校,为全面加强空军正规化建设起了重要作用,使空军部队成为一支训练有素、具有相当规模的重要国防力量。中国最早建立导弹和火箭研究院是北航研究院比第五导弹研究早一年就成立了。北航导弹和火箭研究院初创人是沈文。育孕着中国导弹和火箭的幼苗础壮成长,中国航空航天精英来自北航。中国第一位导弹总体设计师`梁守槃'。1957年梁守槃被任命为我国第一枚仿制导弹“东风一号”的总体设计师,总体设计负责人。设计创造了中国第一枚导弹是梁守槃。通过“反设计”学习自行设计总体导弹。中国导弹之初,导弹技术不是来自钱学森从美国带回来的导弹技术,也不是苏联传授的导弹技术,而是梁守槃通过“反设计” 苏联的导弹,而后自行设计创新超越苏联的导弹。梁守槃带领团队开创了中国导弹之先河。中国所有导弹或火箭都是以第一枚导弹为基础开创出来的。中国的导弹技术通过反设计,然后自行创新的导弹技术来自梁守槃。导弹部队成立之初,刘亚楼雷厉风行,迅速建立导弹部认。1960年3月,刘亚楼任国防部第五研究院院长。国防部第五研究院由创建阶段转入独立研制与自行设计阶段,为五院工作的大转变、大建设、大发展创造了条件。因刘亚楼导弹研究团队进行改革,让有才华的人才能发挥最大能力,放权独立研制与自行设计负责。1960年11月5日,一声轰鸣刺破了戈壁的宁静,东风一号导弹试验成功。刘亚楼是在绝对艰苦的条件之下创立了中国航空航天,是用生命完成了使命,无愧于中国航空航天创立之父的称号。厚德载物不功言,载起了中国航空航天冲上了九霄。在中国危难之时,顶住了十万重山。航空航天父重如山,非厚德不能居之。梁守槃成为中国第一枚导弹之父,东风一号导弹是中国第一枚导弹。梁守槃是中国第一枚导弹总体设计师奠基者。中国一糸列导弹从梁守槃开始,包括超音速、系列岸对舰、舰对舰、空对舰多种海防导弹,C801超音反舰导弹,低空超音速反舰导弹c101,东风一号,东风2号导弹,鹰击8号等一糸列导弹,曾获得国家科委部一等奖。这些早期中国导弹全部来自创立者梁守槃。中国第一位导弹总体总设计师:梁守槃地地导弹总体总设计师:梁守槃岸舰导弹总体总设计师:梁守槃海防导弹武器系统总体总设计师:梁守槃中国飞航导弹武器系统总体总设计师:梁守槃一位绝对淡泊名利忠贞爱国的科学家,事事以国家利益为重。上上之才的科学家不是学校能培养出来的科学家,中国要是没有梁守槃中国导弹无从谈起。

我国航天科技工业跟踪世界航天的风雨历程,从无到有,从小到大,跻身世界先进行列,取得了辉煌成就,走出了一条自力更生、拼搏腾飞、屹立于世界的发展道路。 50年代中期,毛泽东主席和党中央发出“向科学进军”的伟大号召,周恩来总理组织制定了包括火箭技术在内的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 1956年刚从国外回国不久的火箭专家钱学森博士提出我国发展导弹技术的建议。中央作出决策,在钱学森的主持下,集中30多名专家和100多名应届大学生,组成最初的科研队伍,在十分简陋的条件下,艰苦奋斗,自力更生,开始攀登航天技术高峰。 在聂荣臻元帅的直接领导下,1956年10月8日我国建立了国防部第五研究 院,开始利用苏联的援助,通过仿制,学习自行设计的本领。 1960年8月,苏联单方面撕毁合同,下令召回全部在华的苏联专家,导弹资料被带走。由于绝大多数人没有接触过导弹,对导弹内部的构造和工作原理几乎不了解,更谈不上设计、研制导弹了。面对巨大的困难,我国科技人员和工人发愤图强,刻苦钻研,突破了重重难关。 1960年11月5日,我国仿制的第一枚近程地地导弹从东方地平线上升起。它的发射试验成功,标志着中国航天事业的一个转折点。 1964年6月29日我国独立研制的中近程导弹腾空飞起,沿着预定弹道飞行,命中目标。这是中国战略导弹发展的良好开端。60年代中期以后,我国刚刚起步的航天事业频传捷报:1966年我国导弹核武器发射试验成功;1970年我国中程和中远程导弹相继完成飞行试验;1971年洲际导弹飞行试验基本成功。 最令世界震惊的是,1977年,我国决定1980年向太平洋海域试验发射9000千米以上的远程运载火箭。1980年5月18日上午11时45分,随着一声山崩海啸般的轰响,一枚巨型火箭拔地而起,划破万里长空,直飞南太平洋。经过30分钟的飞行,远在万里之外的火箭落区传来火箭准确溅落在预定海域的喜讯,我国远程运载火箭全程飞行试验获得圆满成功,为征服太空奠定了坚实的技术基础。 我国航天事业发展的风雨历程,凝聚了无数科技人员的心血,他们的辛勤付出换来的是祖国国防力量的壮大,让我们从对历史的回顾中,表达对他们的无限敬意。 东风-2型导弹,是一种机动发射、单级、使用液体燃料、携带核弹头的弹道导弹,首发试验于1965年。开发目的是拥有打击日本国土的能力。这是我国第一种正式装备部队的弹道导弹。 东风-3型(又称CSS-2型)导弹,是一种机动发射、单级、使用液体燃料的中程弹道导弹,射程可覆盖菲律宾的美军基地。该型导弹于1969年开始服役,携带一枚当量约100-300万吨的核弹头。据传,1986年7月,我国开始了东风-3型多弹头系统的研究,改进后的型号可以携带多弹头,当量约5-10万吨,分别攻击不同的目标。 东风-4型(又称CSS-3型)导弹,是一种机动发射、两级、使用液体燃料的中程弹道导弹,可以覆盖关岛的美军基地,经改进后射程可以覆盖莫斯科。1985年对该型导弹的控制软件作了改进,在命中精度上得到了一定提高。 东风-5型(又称CSS-4型)导弹,是一种使用液体燃料的远程洲际弹道导弹,1971年进行了首次试验。该型导弹射程可以打击到美国的西部区域。1983年,该型导弹经过改进,进一步提高了射程,换装了更精确的制导系统,命名为东风-5A。该型导弹自身携带液体燃料(无须战时灌装),贮存于地下发射井中,随时可以发射。1986年,东风-5型导弹进行了分导弹头试验。 CSS-N-3潜射弹道导弹(巨浪导弹),是1969年到70年间开始发展的潜射弹道导弹,经过十年的发展,1 982年成功地进行导弹水下发射。如此长的孕育期主要是受制于固态燃料的开发以及核动力弹道导弹潜艇计划。CSS-N-3是两节推进的导弹,携带一枚当量在20万吨到100万吨的弹头。据传,它是改自陆基洲际弹道导弹东风五型导弹。每艘夏级潜艇上配置两列合计12枚CSS-N-3导弹,其大小与性能约与美国早期北极星。简单概括一下: 1964 年6月.我国设计的中近程地地导弹在西北地区讲行飞行试验获得成功 1966年10月装有核弹头的中近程地地导弹点火发射.核禅头核弹头在预定地点上空实现了核爆炸。我国有了可用于实战的导弹。1966年,我国战略导弹部队组建。1970年1月30日,东风-4中远程弹道导弹发射试验成功。1980年末,巨浪-1完成增程任务,射程从2,000公里增加到3,000公里。 1986年,用东风-4弹道导弹进行多弹头分导式重返大气层的第一次试验。1989年8月,东风-21固体燃料弹道导弹以机动方式发射成功。1992年,M-11战术弹道导弹定型生产并出口吨。1999年8月2日,中国对外宣布试射“新型远程导弹”成功。

第一代防空导弹我国上世纪50年代末,在引进苏联SA-2的基础上,一方面装备部队,一方面仿制生产并改进形成了第一代中高空防空导弹。第一代防空导弹上世纪50年代末,在引进苏联SA-2的基础上,一方面装备部队,一方面仿制生产并改进形成了第一代中高空防空导弹第二代以后防空导弹世界上的第二代防空导弹从上世纪50年代中就开始发展了,到70年代末就形成了作战武器,由于“文革”等原因,中国在此时导弹武器的发展也受到了影响,所以这时研制生产的其实是一代半,只是在70年代末才真正开展第二代防空导弹的研制。第三代防空导弹当时我国正处在国际上第二代防空导弹正式装备、第三代防空导弹全面开发的关键时期,因此,在技术上引进了许多新的思想与概念,我们参照美国、俄国(前苏联)、英国、法国等发展的第二防空导弹,“爱国者”-1、SA-10、海标枪、响尾蛇等导弹与系统的技术,发展了介于第二代和第三代之间的防空导弹系统,如前卫便携式导弹、FM-80、FM-90等低空近程导弹。其后自主研发了第三代中高空、中远程防空导弹FD-2000等型号,形成了配套齐全的防空导弹武器。 新一代防空导弹的发展趋势上世纪末应该作为第三代防空导弹发展与装备的标志年代,同样也孕育新一代防空武器的胚胎。因为精确打击、防区外(或超视距)发射、隐身与饱和袭击已成了空袭体系的主要作战方式;多武器配合协同、网络化指挥已成为完整体系。防空武器系统面临着多层次、多目标、隐身与非隐身、干扰与反干扰、真假目标混合饱和的精确打击,这就要求不仅单个和单类防空武器的性能大大提高,而且必须形成多种防空武器有组织的防空体系,与相应的空袭体系对抗。

太长了,三天三夜说不完,简单一句话我国的导弹技术是在前苏联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望推荐

中国导弹发展史论文摘要怎么写的

我国航天科技工业跟踪世界航天的风雨历程,从无到有,从小到大,跻身世界先进行列,取得了辉煌成就,走出了一条自力更生、拼搏腾飞、屹立于世界的发展道路。 50年代中期,毛泽东主席和党中央发出“向科学进军”的伟大号召,周恩来总理组织制定了包括火箭技术在内的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 1956年刚从国外回国不久的火箭专家钱学森博士提出我国发展导弹技术的建议。中央作出决策,在钱学森的主持下,集中30多名专家和100多名应届大学生,组成最初的科研队伍,在十分简陋的条件下,艰苦奋斗,自力更生,开始攀登航天技术高峰。 在聂荣臻元帅的直接领导下,1956年10月8日我国建立了国防部第五研究 院,开始利用苏联的援助,通过仿制,学习自行设计的本领。 1960年8月,苏联单方面撕毁合同,下令召回全部在华的苏联专家,导弹资料被带走。由于绝大多数人没有接触过导弹,对导弹内部的构造和工作原理几乎不了解,更谈不上设计、研制导弹了。面对巨大的困难,我国科技人员和工人发愤图强,刻苦钻研,突破了重重难关。 1960年11月5日,我国仿制的第一枚近程地地导弹从东方地平线上升起。它的发射试验成功,标志着中国航天事业的一个转折点。 1964年6月29日我国独立研制的中近程导弹腾空飞起,沿着预定弹道飞行,命中目标。这是中国战略导弹发展的良好开端。 60年代中期以后,我国刚刚起步的航天事业频传捷报:1966年我国导弹核武器发射试验成功;1970年我国中程和中远程导弹相继完成飞行试验;1971年洲际导弹飞行试验基本成功。 最令世界震惊的是,1977年,我国决定1980年向太平洋海域试验发射9000千米以上的远程运载火箭。1980年5月18日上午11时45分,随着一声山崩海啸般的轰响,一枚巨型火箭拔地而起,划破万里长空,直飞南太平洋。经过30分钟的飞行,远在万里之外的火箭落区传来火箭准确溅落在预定海域的喜讯,我国远程运载火箭全程飞行试验获得圆满成功,为征服太空奠定了坚实的技术基础。 我国航天事业发展的风雨历程,凝聚了无数科技人员的心血,他们的辛勤付出换来的是祖国国防力量的壮大,让我们从对历史的回顾中,表达对他们的无限敬意。 东风-2型导弹,是一种机动发射、单级、使用液体燃料、携带核弹头的弹道导弹,首发试验于1965年。开发目的是拥有打击日本国土的能力。这是我国第一种正式装备部队的弹道导弹。 东风-3型(又称CSS-2型)导弹,是一种机动发射、单级、使用液体燃料的中程弹道导弹,射程可覆盖菲律宾的美军基地。该型导弹于1969年开始服役,携带一枚当量约100-300万吨的核弹头。据传,1986年7月,我国开始了东风-3型多弹头系统的研究,改进后的型号可以携带多弹头,当量约5-10万吨,分别攻击不同的目标。 东风-4型(又称CSS-3型)导弹,是一种机动发射、两级、使用液体燃料的中程弹道导弹,可以覆盖关岛的美军基地,经改进后射程可以覆盖莫斯科。1985年对该型导弹的控制软件作了改进,在命中精度上得到了一定提高。 东风-5型(又称CSS-4型)导弹,是一种使用液体燃料的远程洲际弹道导弹,1971年进行了首次试验。该型导弹射程可以打击到美国的西部区域。1983年,该型导弹经过改进,进一步提高了射程,换装了更精确的制导系统,命名为东风-5A。该型导弹自身携带液体燃料(无须战时灌装),贮存于地下发射井中,随时可以发射。1986年,东风-5型导弹进行了分导弹头试验。 CSS-N-3潜射弹道导弹(巨浪导弹),是1969年到70年间开始发展的潜射弹道导弹,经过十年的发展,1982年成功地进行导弹水下发射。如此长的孕育期主要是受制于固态燃料的开发以及核动力弹道导弹潜艇计划。CSS-N-3是两节推进的导弹,携带一枚当量在20万吨到100万吨的弹头。据传,它是改自陆基洲际弹道导弹东风五型导弹。每艘夏级潜艇上配置两列合计12枚CSS-N-3导弹,其大小与性能约与美国早期北极星。

我国导弹发展史以年代划分:1、第一代防空导弹上世纪50年代末,在引进苏联SA-2的基础上,一方面装备部队,一方面仿制生产并改进形成了第一代中高空防空导弹2、第二代以后防空导弹 世界上的第二代防空导弹从上世纪50年代中就开始发展了,到70年代末就形成了作战武器,由于“文革”等原因,中国在此时导弹武器的发展也受到了影响,所以这时研制生产的其实是一代半,只是在70年代末才真正开展第二代防空导弹的研制。3、 第三代防空导弹 当时我国正处在国际上第二代防空导弹正式装备、第三代防空导弹全面开发的关键时期,因此,在技术上引进了许多新的思想与概念,我们参照美国、俄国(前苏联)、英国、法国等发展的第二防空导弹,“爱国者”-1、SA-10、海标枪、响尾蛇等导弹与系统的技术,发展了介于第二代和第三代之间的防空导弹系统,如前卫便携式导弹、FM-80、FM-90等低空近程导弹。其后自主研发了第三代中高空、中远程防空导弹FD-2000等型号,形成了配套齐全的防空导弹武器。 4、 新一代防空导弹的发展趋势 上世纪末应该作为第三代防空导弹发展与装备的标志年代,同样也孕育新一代防空武器的胚胎。因为精确打击、防区外(或超视距)发射、隐身与饱和袭击已成了空袭体系的主要作战方式;多武器配合协同、网络化指挥已成为完整体系。防空武器系统面临着多层次、多目标、隐身与非隐身、干扰与反干扰、真假目标混合饱和的精确打击,这就要求不仅单个和单类防空武器的性能大大提高,而且必须形成多种防空武器有组织的防空体系,与相应的空袭体系对抗。

1964年6月.我国设计的中近程地地导弹在西北地区讲行飞行试验获得成功1966年10月装有核弹头的中近程地地导弹点火发射.核禅头核弹头在预定地点上空实现了核爆炸。我国有了可用于实战的导弹。1966年,我国战略导弹部队组建。1970年1月30日,东风-4中远程弹道导弹发射试验成功。1980年末,巨浪-1完成增程任务,射程从2,000公里增加到3,000公里。1986年,用东风-4弹道导弹进行多弹头分导式重返大气层的第一次试验。1989年8月,东风-21固体燃料弹道导弹以机动方式发射成功。1992年,M-11战术弹道导弹定型生产并出口吨。1999年8月2日,中国对外宣布试射“新型远程导弹”成功。

中国“导弹之父”钱学森在六十年代的某一天,随着一声巨响,中国的导弹腾空而起。从此中国人在世人面前腰杆挺的更直了。然而,你知道中国的“导弹之父”是谁吗?是钱学森。钱学森聪明过人又勤奋异常,深得老师的喜爱。他的老师卡门教授是世界著名的航空大师。卡门教授曾夸赞钱学森是一位天才的学者。当卡门教授组织美国最早的火箭研究机构时,钱学森是骨干力量,成了卡门教授的得意助手。新中国一成立,爱国的钱学森热血沸腾,想立即回到祖国的怀抱,为自己的祖国贡献力量。可是,美国政府认为钱学森知道的东西太多了,一旦“放虎归山”,新中国的航天科学就会如虎添翼。美国的海军部长曾说:“无论到哪里,钱学森都值五个师,我宁可把他枪毙,也不让他离开美国。”美国人万般阻挠钱学森回国。整整六年之后,归心似箭的钱学森才回到了祖国的怀抱。钱学森回国之后,立即投身于我国的航天事业。不久后,我国第一颗导弹发射成功。

中国导弹发展史论文摘要及答案

我国导弹发展史以年代划分:1、第一代防空导弹上世纪50年代末,在引进苏联SA-2的基础上,一方面装备部队,一方面仿制生产并改进形成了第一代中高空防空导弹2、第二代以后防空导弹 世界上的第二代防空导弹从上世纪50年代中就开始发展了,到70年代末就形成了作战武器,由于“文革”等原因,中国在此时导弹武器的发展也受到了影响,所以这时研制生产的其实是一代半,只是在70年代末才真正开展第二代防空导弹的研制。3、 第三代防空导弹 当时我国正处在国际上第二代防空导弹正式装备、第三代防空导弹全面开发的关键时期,因此,在技术上引进了许多新的思想与概念,我们参照美国、俄国(前苏联)、英国、法国等发展的第二防空导弹,“爱国者”-1、SA-10、海标枪、响尾蛇等导弹与系统的技术,发展了介于第二代和第三代之间的防空导弹系统,如前卫便携式导弹、FM-80、FM-90等低空近程导弹。其后自主研发了第三代中高空、中远程防空导弹FD-2000等型号,形成了配套齐全的防空导弹武器。 4、 新一代防空导弹的发展趋势 上世纪末应该作为第三代防空导弹发展与装备的标志年代,同样也孕育新一代防空武器的胚胎。因为精确打击、防区外(或超视距)发射、隐身与饱和袭击已成了空袭体系的主要作战方式;多武器配合协同、网络化指挥已成为完整体系。防空武器系统面临着多层次、多目标、隐身与非隐身、干扰与反干扰、真假目标混合饱和的精确打击,这就要求不仅单个和单类防空武器的性能大大提高,而且必须形成多种防空武器有组织的防空体系,与相应的空袭体系对抗。

第一代防空导弹我国上世纪50年代末,在引进苏联SA-2的基础上,一方面装备部队,一方面仿制生产并改进形成了第一代中高空防空导弹。第一代防空导弹上世纪50年代末,在引进苏联SA-2的基础上,一方面装备部队,一方面仿制生产并改进形成了第一代中高空防空导弹第二代以后防空导弹世界上的第二代防空导弹从上世纪50年代中就开始发展了,到70年代末就形成了作战武器,由于“文革”等原因,中国在此时导弹武器的发展也受到了影响,所以这时研制生产的其实是一代半,只是在70年代末才真正开展第二代防空导弹的研制。第三代防空导弹当时我国正处在国际上第二代防空导弹正式装备、第三代防空导弹全面开发的关键时期,因此,在技术上引进了许多新的思想与概念,我们参照美国、俄国(前苏联)、英国、法国等发展的第二防空导弹,“爱国者”-1、SA-10、海标枪、响尾蛇等导弹与系统的技术,发展了介于第二代和第三代之间的防空导弹系统,如前卫便携式导弹、FM-80、FM-90等低空近程导弹。其后自主研发了第三代中高空、中远程防空导弹FD-2000等型号,形成了配套齐全的防空导弹武器。 新一代防空导弹的发展趋势上世纪末应该作为第三代防空导弹发展与装备的标志年代,同样也孕育新一代防空武器的胚胎。因为精确打击、防区外(或超视距)发射、隐身与饱和袭击已成了空袭体系的主要作战方式;多武器配合协同、网络化指挥已成为完整体系。防空武器系统面临着多层次、多目标、隐身与非隐身、干扰与反干扰、真假目标混合饱和的精确打击,这就要求不仅单个和单类防空武器的性能大大提高,而且必须形成多种防空武器有组织的防空体系,与相应的空袭体系对抗。

中国从20世纪50年代末才开始研究空空导弹,起初是模仿前苏联的导弹制品,模仿之后在制造中加进自己技术的改进型空空导弹,再后来才是完全独立地研制出自己的空空导弹。1958年,根据中苏友好条约的精神,经谈判从前苏联引进了克-5M型空空导弹实弹。这种导弹是雷达波束制导,由无线电控制、自动驾驶仪、横滚稳定自动控制、战斗部、无线电引信、火箭发动机、电池舱段等部分组成。弹头呈细锥形,纺锤式弹身,十字形弹翼和尾翼。最大飞行速度为5马赫,最大发射距离为6公里,使用高度为2500米至16500米。主要用于攻击大型战斗机。我国的科研人员,在学习消化这类导弹的基础上,进行了模仿性设计。在学习研究中,经过一年多的努力,才研制出样弹,初次试验失败了。这时,帮助中国研制导弹的专家全部撤走,中国人只能靠自己的力量研制空空导弹。在自力更生精神的鼓舞下,中国的军事技术专家们终于拿出了合格的仿制品。试制出霹雳1号空空导弹。试制出的样弹在射击试验中,基本达到了原弹的技术性能。中国终于能够自己生产空空导弹了。仿造成功后,中国的科研人员又开始了改进性研究。把改进的目标定为,导弹由红外自动引导,触发引信与非触发引信相结合,鸭式气动布局,半球形钝弹头等。经过努力,终于研制出改进型产品。该产品被定名为霹雳2号空空导弹。该型号的导弹,技术上的进步主要体现在:提高了探测器的灵敏度,增大了导引头的探测距离,加强了对太阳和天空背景的抗干扰能力,减低了引信早炸的可能性,增大了低空使用时的发射距离。新的导弹弹形为细长圆柱形,两对三角形舵面,飞行速度为2马赫。该型号的空空导弹设计定型之后,经批准,开始批量生产并装备了部队。在一段时间内,该型号的导弹成了空军作战飞机的主要攻击武器。在仿制、改进的基础上,我国结合新材料和新技术,进入了完全独立研制的时期。经过数十年的努力,我国的军事技术专家们,研制出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空空导弹系列,在新研制的导弹的名称问题上,采取了尊重历史和中国文化的态度,后来研制出的空空导弹,都被冠以“霹雳”称号,形成了名副其实的“霹雳”系列。

我国航天科技工业跟踪世界航天的风雨历程,从无到有,从小到大,跻身世界先进行列,取得了辉煌成就,走出了一条自力更生、拼搏腾飞、屹立于世界的发展道路。 50年代中期,毛泽东主席和党中央发出“向科学进军”的伟大号召,周恩来总理组织制定了包括火箭技术在内的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 1956年刚从国外回国不久的火箭专家钱学森博士提出我国发展导弹技术的建议。中央作出决策,在钱学森的主持下,集中30多名专家和100多名应届大学生,组成最初的科研队伍,在十分简陋的条件下,艰苦奋斗,自力更生,开始攀登航天技术高峰。 在聂荣臻元帅的直接领导下,1956年10月8日我国建立了国防部第五研究 院,开始利用苏联的援助,通过仿制,学习自行设计的本领。 1960年8月,苏联单方面撕毁合同,下令召回全部在华的苏联专家,导弹资料被带走。由于绝大多数人没有接触过导弹,对导弹内部的构造和工作原理几乎不了解,更谈不上设计、研制导弹了。面对巨大的困难,我国科技人员和工人发愤图强,刻苦钻研,突破了重重难关。 1960年11月5日,我国仿制的第一枚近程地地导弹从东方地平线上升起。它的发射试验成功,标志着中国航天事业的一个转折点。 1964年6月29日我国独立研制的中近程导弹腾空飞起,沿着预定弹道飞行,命中目标。这是中国战略导弹发展的良好开端。60年代中期以后,我国刚刚起步的航天事业频传捷报:1966年我国导弹核武器发射试验成功;1970年我国中程和中远程导弹相继完成飞行试验;1971年洲际导弹飞行试验基本成功。 最令世界震惊的是,1977年,我国决定1980年向太平洋海域试验发射9000千米以上的远程运载火箭。1980年5月18日上午11时45分,随着一声山崩海啸般的轰响,一枚巨型火箭拔地而起,划破万里长空,直飞南太平洋。经过30分钟的飞行,远在万里之外的火箭落区传来火箭准确溅落在预定海域的喜讯,我国远程运载火箭全程飞行试验获得圆满成功,为征服太空奠定了坚实的技术基础。 我国航天事业发展的风雨历程,凝聚了无数科技人员的心血,他们的辛勤付出换来的是祖国国防力量的壮大,让我们从对历史的回顾中,表达对他们的无限敬意。 东风-2型导弹,是一种机动发射、单级、使用液体燃料、携带核弹头的弹道导弹,首发试验于1965年。开发目的是拥有打击日本国土的能力。这是我国第一种正式装备部队的弹道导弹。 东风-3型(又称CSS-2型)导弹,是一种机动发射、单级、使用液体燃料的中程弹道导弹,射程可覆盖菲律宾的美军基地。该型导弹于1969年开始服役,携带一枚当量约100-300万吨的核弹头。据传,1986年7月,我国开始了东风-3型多弹头系统的研究,改进后的型号可以携带多弹头,当量约5-10万吨,分别攻击不同的目标。 东风-4型(又称CSS-3型)导弹,是一种机动发射、两级、使用液体燃料的中程弹道导弹,可以覆盖关岛的美军基地,经改进后射程可以覆盖莫斯科。1985年对该型导弹的控制软件作了改进,在命中精度上得到了一定提高。 东风-5型(又称CSS-4型)导弹,是一种使用液体燃料的远程洲际弹道导弹,1971年进行了首次试验。该型导弹射程可以打击到美国的西部区域。1983年,该型导弹经过改进,进一步提高了射程,换装了更精确的制导系统,命名为东风-5A。该型导弹自身携带液体燃料(无须战时灌装),贮存于地下发射井中,随时可以发射。1986年,东风-5型导弹进行了分导弹头试验。 CSS-N-3潜射弹道导弹(巨浪导弹),是1969年到70年间开始发展的潜射弹道导弹,经过十年的发展,1 982年成功地进行导弹水下发射。如此长的孕育期主要是受制于固态燃料的开发以及核动力弹道导弹潜艇计划。CSS-N-3是两节推进的导弹,携带一枚当量在20万吨到100万吨的弹头。据传,它是改自陆基洲际弹道导弹东风五型导弹。每艘夏级潜艇上配置两列合计12枚CSS-N-3导弹,其大小与性能约与美国早期北极星。简单概括一下: 1964 年6月.我国设计的中近程地地导弹在西北地区讲行飞行试验获得成功 1966年10月装有核弹头的中近程地地导弹点火发射.核禅头核弹头在预定地点上空实现了核爆炸。我国有了可用于实战的导弹。1966年,我国战略导弹部队组建。1970年1月30日,东风-4中远程弹道导弹发射试验成功。1980年末,巨浪-1完成增程任务,射程从2,000公里增加到3,000公里。 1986年,用东风-4弹道导弹进行多弹头分导式重返大气层的第一次试验。1989年8月,东风-21固体燃料弹道导弹以机动方式发射成功。1992年,M-11战术弹道导弹定型生产并出口吨。1999年8月2日,中国对外宣布试射“新型远程导弹”成功。

中国导弹发展史论文题目怎么写

我国导弹发展史以年代划分:1、第一代防空导弹上世纪50年代末,在引进苏联SA-2的基础上,一方面装备部队,一方面仿制生产并改进形成了第一代中高空防空导弹2、第二代以后防空导弹 世界上的第二代防空导弹从上世纪50年代中就开始发展了,到70年代末就形成了作战武器,由于“文革”等原因,中国在此时导弹武器的发展也受到了影响,所以这时研制生产的其实是一代半,只是在70年代末才真正开展第二代防空导弹的研制。3、 第三代防空导弹 当时我国正处在国际上第二代防空导弹正式装备、第三代防空导弹全面开发的关键时期,因此,在技术上引进了许多新的思想与概念,我们参照美国、俄国(前苏联)、英国、法国等发展的第二防空导弹,“爱国者”-1、SA-10、海标枪、响尾蛇等导弹与系统的技术,发展了介于第二代和第三代之间的防空导弹系统,如前卫便携式导弹、FM-80、FM-90等低空近程导弹。其后自主研发了第三代中高空、中远程防空导弹FD-2000等型号,形成了配套齐全的防空导弹武器。 4、 新一代防空导弹的发展趋势 上世纪末应该作为第三代防空导弹发展与装备的标志年代,同样也孕育新一代防空武器的胚胎。因为精确打击、防区外(或超视距)发射、隐身与饱和袭击已成了空袭体系的主要作战方式;多武器配合协同、网络化指挥已成为完整体系。防空武器系统面临着多层次、多目标、隐身与非隐身、干扰与反干扰、真假目标混合饱和的精确打击,这就要求不仅单个和单类防空武器的性能大大提高,而且必须形成多种防空武器有组织的防空体系,与相应的空袭体系对抗。

太长了,三天三夜说不完,简单一句话我国的导弹技术是在前苏联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望推荐

回答 亲亲你好鸭,你的问题我已经看到咯~解答大概需要五分钟,请耐心等待呀來來 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史:中国人造卫星研制的设想始于1958年,1964年7月19日,中国成功发射了一枚生物火箭。1966年10月27日,导弹核武器发射试验成功。1968年召开第一颗人造卫星方案论证会,研制计划正式纳入正轨。1970年4月24日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1号搭载“长征”1号运载火箭在酒泉发射成功。1975年,我国发射了一颗返回式人造卫星。1980年远程运载火箭发射成功,2年以后,潜艇水下发射运载火箭获得成功。1984年4月8日,我国第一颗地球静止轨道试验通信卫星发射成功。1986年2月1日,我国发射了一颗实用通信广播卫星。1988年9月7日,中国第一颗气象卫星“风云”1号由“长征”4号火箭发射升空。遥测和信号接收都正常,卫星图像质量之高,得到了世界气象部门的公认。进入20世纪90年代,中国的科技工作者继续发扬自力更生的精神,不断对卫星进行改进,加紧新型号研制工作的同时,更注重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以及卫星系统在国民经济领域中的直接应用。1999年10月中国——巴西联合研制的“资源”1号卫星发射成功,所接收到的卫星图像资料,广泛应用于农业、林业、水利、矿产、能源、测绘、环保等众多部门。1999年11月20日,我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用运载火箭成功发射了第一艘“神舟”号试验飞船。2003年10月15日,中国成功发射了第一艘载人飞船“神舟”5号,并于次日成功返回,宇航员杨利伟安然无恙。展望未来,在2010年以前,中国的宇宙飞船将有可能访问月球。2020年左右,中国将建立自己的空间站。 百度文库 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史 中国航天事业的重要里程碑:1、里程碑之一1970年4月24日21时31分,中国“东方红”一号飞向太空。这是中国发射的第一颗人造卫星。2、里程碑之二1987年8月,中国返回式卫星为法国搭载试验装置。这是中国打入世界航天市场的首次尝试。3、里程碑之三2003年10月15日,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升空;2005年10月12日,神舟六号搭载费俊龙,聂海胜两名航天员升空。2008年9月25日21点10分04秒988毫秒神舟七号搭载翟志刚,景海鹏,刘伯明三名航天员升空。4、里程碑之四2007年10月24日18时05分,搭载着中国首颗探月卫星嫦娥一号的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三号塔架点火成功发射。5、里程碑之五2010年10月1日18时59分57秒,嫦娥一号卫星的姐妹星嫦娥二号,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并获得了圆满成功。此次发射目的主要是实现下一步的月球软着陆进行部分关键技术试验,并对嫦娥三号着陆区进行了高精度成像。 更多2条 

我国航天科技工业跟踪世界航天的风雨历程,从无到有,从小到大,跻身世界先进行列,取得了辉煌成就,走出了一条自力更生、拼搏腾飞、屹立于世界的发展道路。 50年代中期,毛泽东主席和党中央发出“向科学进军”的伟大号召,周恩来总理组织制定了包括火箭技术在内的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 1956年刚从国外回国不久的火箭专家钱学森博士提出我国发展导弹技术的建议。中央作出决策,在钱学森的主持下,集中30多名专家和100多名应届大学生,组成最初的科研队伍,在十分简陋的条件下,艰苦奋斗,自力更生,开始攀登航天技术高峰。 在聂荣臻元帅的直接领导下,1956年10月8日我国建立了国防部第五研究 院,开始利用苏联的援助,通过仿制,学习自行设计的本领。 1960年8月,苏联单方面撕毁合同,下令召回全部在华的苏联专家,导弹资料被带走。由于绝大多数人没有接触过导弹,对导弹内部的构造和工作原理几乎不了解,更谈不上设计、研制导弹了。面对巨大的困难,我国科技人员和工人发愤图强,刻苦钻研,突破了重重难关。 1960年11月5日,我国仿制的第一枚近程地地导弹从东方地平线上升起。它的发射试验成功,标志着中国航天事业的一个转折点。 1964年6月29日我国独立研制的中近程导弹腾空飞起,沿着预定弹道飞行,命中目标。这是中国战略导弹发展的良好开端。 60年代中期以后,我国刚刚起步的航天事业频传捷报:1966年我国导弹核武器发射试验成功;1970年我国中程和中远程导弹相继完成飞行试验;1971年洲际导弹飞行试验基本成功。 最令世界震惊的是,1977年,我国决定1980年向太平洋海域试验发射9000千米以上的远程运载火箭。1980年5月18日上午11时45分,随着一声山崩海啸般的轰响,一枚巨型火箭拔地而起,划破万里长空,直飞南太平洋。经过30分钟的飞行,远在万里之外的火箭落区传来火箭准确溅落在预定海域的喜讯,我国远程运载火箭全程飞行试验获得圆满成功,为征服太空奠定了坚实的技术基础。 我国航天事业发展的风雨历程,凝聚了无数科技人员的心血,他们的辛勤付出换来的是祖国国防力量的壮大,让我们从对历史的回顾中,表达对他们的无限敬意。 东风-2型导弹,是一种机动发射、单级、使用液体燃料、携带核弹头的弹道导弹,首发试验于1965年。开发目的是拥有打击日本国土的能力。这是我国第一种正式装备部队的弹道导弹。 东风-3型(又称CSS-2型)导弹,是一种机动发射、单级、使用液体燃料的中程弹道导弹,射程可覆盖菲律宾的美军基地。该型导弹于1969年开始服役,携带一枚当量约100-300万吨的核弹头。据传,1986年7月,我国开始了东风-3型多弹头系统的研究,改进后的型号可以携带多弹头,当量约5-10万吨,分别攻击不同的目标。 东风-4型(又称CSS-3型)导弹,是一种机动发射、两级、使用液体燃料的中程弹道导弹,可以覆盖关岛的美军基地,经改进后射程可以覆盖莫斯科。1985年对该型导弹的控制软件作了改进,在命中精度上得到了一定提高。 东风-5型(又称CSS-4型)导弹,是一种使用液体燃料的远程洲际弹道导弹,1971年进行了首次试验。该型导弹射程可以打击到美国的西部区域。1983年,该型导弹经过改进,进一步提高了射程,换装了更精确的制导系统,命名为东风-5A。该型导弹自身携带液体燃料(无须战时灌装),贮存于地下发射井中,随时可以发射。1986年,东风-5型导弹进行了分导弹头试验。 CSS-N-3潜射弹道导弹(巨浪导弹),是1969年到70年间开始发展的潜射弹道导弹,经过十年的发展,1982年成功地进行导弹水下发射。如此长的孕育期主要是受制于固态燃料的开发以及核动力弹道导弹潜艇计划。CSS-N-3是两节推进的导弹,携带一枚当量在20万吨到100万吨的弹头。据传,它是改自陆基洲际弹道导弹东风五型导弹。每艘夏级潜艇上配置两列合计12枚CSS-N-3导弹,其大小与性能约与美国早期北极星。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