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百科

浅谈中国传统节日论文3000字体

发布时间:2024-07-06 03:08:32

浅谈中国传统节日论文3000字体

春节习俗  在漫长悠久的历史岁月中,春节从萌芽到定型,不断发展,形成独具中华民族特色、丰富多彩的习俗。春节期间,我国的汉族和很多少数民族都要举行各种活动以示庆祝。这些活动均以祭祖敬老、感恩祈福、阖家团聚、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带有浓郁的民族特色。  祭灶神  祭灶,是我国民间影响很大、流传极广的习俗。旧时,差不多家家灶间都设有“灶王爷”神位。传说他是玉皇大帝封的“九天东厨司命灶王府君”,负责管理各家的灶火,人们称这尊神为“司命菩萨”或“灶君司命”,被作为一家的保护神而受到崇拜。民谣中“二十三,糖瓜粘”,指的就是每年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的祭灶,有所谓“官三民四船家五”的说法,也就是官府在腊月二十三日,一般民家在二十四日,水上人家则在二十五日举行祭灶。  传说到了腊月二十三,灶王爷便要升天,向玉皇大帝禀报这家人一年的善恶,玉皇大帝根据灶王爷的汇报,再将这一家在新的一年中应该得到的吉凶祸福的命运交于灶王爷之手。送灶神的仪式称为“送灶”或“辞灶”,百姓供上红烛、糖瓜,以隆重的礼节送灶神上天,祈望灶神“上天言好事,下界降吉祥”。如今,农村很多地区还沿袭这种风俗。  扫尘  “二十四,扫尘日”。迎新首先要除旧。扫尘就是年终大扫除,北方称“扫房”,南方叫“掸尘”。在春节前扫尘,是我国民间素有的传统习俗。扫尘之日,全家上下齐动手,用心打扫房屋、庭院,擦洗锅碗、拆洗被褥,干干净净迎接新年。其实,人们借助“尘”与“陈”的谐音表达除陈、除旧的意愿。  贴春联  贴春联这种春节期间的活动从宋代开始盛行,每到过年时家家有贴春联的习俗。  春联,俗称“门对”,又名“春帖”,是对联的一种,因在春节时张贴,故称春联。春联的一个源头是桃符。最初人们以桃木刻人形挂在门旁以避邪,后来画门神像于桃木上,再简化为在桃木板上题写门神名字。春联的另一来源是春贴,古人在立春日多贴“宜春”二字。春联真正普及始于明代,与朱元璋的提倡有关。据史料记载,有一年过年前,朱元璋曾下令每家门上都要贴一副春联,以示庆贺。原来春联题写在桃木板上,后来改写在纸上。桃木的颜色是红的,红色有吉祥、避邪的意思,因此春联大都用红纸书写。  春联堪称中华民族独创的艺术奇葩,它以雅俗共赏的特性深受世代人民喜爱。有人曾这样概括春联:“两行文字,撑天柱地;一副对联,评古涵今。”贴春联,是重要的年节民俗。春节前夕,家家户户都要贴上红红的春联,一副副透着喜庆和热烈的春联表达了人们迎新纳福、企盼新生活的美好愿望。  贴年画  年画,和春联一样,起源于“门神”。随着雕板印刷术的兴起,年画的内容已不仅限于门神之类,而渐渐把财神请到家里,进而在一些年画作坊中产生了《福禄寿三星图》、《天官赐福》、《五谷丰登》、《六畜兴旺》、《迎春接福》等彩色年画,以满足人们喜庆祈年的美好愿望。因明太祖朱元璋提倡春节贴春联,年画也受其影响随之盛行开来。江苏苏州桃花坞、天津杨柳青和山东潍坊杨家埠,是我国三个重要的年画产地。民国初年,上海出现了将月历和年画二者结合起来的一种新形式,以后发展成为今天的挂历。  倒贴福字  在我国,人们往往用一个“福”字来表达对福运、福气、幸福的向往和追求。每当辞旧迎新的时刻,家家户户都要把“福”字贴在屋门上,意味着福气进入家门。许多地方还倒贴“福”字,利用“倒”与“到”的谐音,寓意“福到了”。  除夕守岁踩岁  除夕是指一年最后一天的晚上,与春节首尾相连,是“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的重要时刻。“除”是“去”的意思,除夕的意思就是“月穷岁尽”,表示旧岁至此而除,来年另换新岁。除夕之夜是年节的第一个高潮。守岁,俗称“熬年”,是从吃年夜饭开始。年夜饭是一年中最具家庭亲情、充满温馨祥和的家宴,此时,人们不仅享受着满桌佳肴,更享受着浓浓的亲情和节日的喜庆。年夜饭之后,除了年幼的孩子外,全家人开始守岁,共同辞旧迎新。在晋代就有除夕守岁习俗,南北朝时已很普遍,进入隋唐后守岁很盛行,宋代沿袭唐风更盛。另外,汉代已有除夕夜晚饮椒柏酒(用草药配制的药酒)以驱邪祛病的习俗,后世改为饮屠苏酒,王安石有诗“春风送暖入屠苏”。现如今,我国南方仍有年节时全家老小欢聚酣饮屠苏酒的风俗。  除夕夜,我国民间还要举行踩岁活动,即在院内将芝麻秆粘上用黄纸卷成的元宝形,攒成一捆,谓之“聚宝盆”。然后,全家人用脚将其踩碎,以“碎”谐“岁”,并借用芝麻开花节节高之吉祥寓意,祝愿家道兴旺,表达对新的一年的祝福和祈盼。如今踩岁习俗已被燃放鞭炮替代  年夜饭  全家人在一起吃顿团圆饭是除夕的重要习俗。作为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春节是全家团圆的好机会,特别是随着很多人工作变得越来越忙碌,春节团圆的意义更大。除夕夜的团圆饭也叫年夜饭,根据宗懔《荆楚岁时记》的记载,至少在南北朝时已有吃年夜饭的习俗。以往都是家人一起动手,在家做上一顿丰盛的晚餐。如今,一些家庭为了避免麻烦,就直接将年夜饭的地点放到了饭店。无论在哪里吃,团圆的主题是不会变的。  压岁钱  除夕守岁之时,长辈要给晚辈压岁钱,也叫压胜钱。因为“岁”与“祟”谐音,长辈们希望压岁钱能驱邪免灾,保佑孩子平平安安。压岁钱寄托着长辈对晚辈的殷切希望和深情关爱,因此,同学们不要相互攀比压岁钱的数量,而应该注重它的情感价值。同时,要合理使用压岁钱,把它用在学习上或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  放爆竹  中国民间有“开门爆竹”一说,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劈劈啪啪的爆竹声辞旧迎新。燃放鞭炮是中国节日的一种娱乐活动,可以给人们带来欢愉和吉利,在中国至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  据史料记载,最早的爆竹是用竹竿之类的易燃品制成的火炬。因为我国南方盛产竹子,这个习俗首先是从南方流行起来的。当竹子燃烧时,竹节里空气膨胀,引起竹腔爆裂,发出噼噼啪啪的响声,爆竹的名称也由此得来。大约到了唐代,人们把火药装在竹筒里点燃。宋代人们已经普遍使用内装火药的纸卷代替竹筒,也就是现在的炮仗了。  拜年  拜年,是春节期间的重要活动,它与除夕夜的团圆饭一样,是最能体现“年味”的春节习俗。在过去家庭拜年顺序为一拜天地,二拜祖宗,三拜高堂。一般大年初一晚辈给长辈拜年,祝愿长辈福如东海、寿比南山。新年后给亲戚拜年,一般的规矩是初一拜本家、初二拜岳家、初三拜亲戚。在同学、同事、朋友、合作者、邻里之间也要相互拜年。在“过年好”的道贺声中,拉近了心与心的距离,增进了人与人的感情。正如古语所说,拜年“以联年谊、以敦乡情”。  春节团拜是我国古已有之的春节习俗。过去,拜年的人要围成一圈,以便互相看得见,不至于拜不到。现在,每年春节中共中央和国务院都要举行春节团拜会,届时党和国家领导人向全国各族人民、港澳同胞、台湾同胞以及海外侨胞拜年,并与各界人士欢聚一堂,辞旧迎新,共庆新春。  如今,信息社会,拜年方式更加丰富多彩,传统的团拜、登门拜访依然沿袭,但电话拜年、短信拜年、网上拜年等新兴拜年方式也愈来愈时兴。这些方式虽然不如登门拜年直观、感性,但非常方便、高效,人们可以更随意、更恰当地把握拜年时间,适合现代人的生活观念和生活节奏,是古老的年节民俗与现代信息化生活方式相结合的产物。同时,短信拜年把拜年内容与优美诗意的文采、真诚幽默的情感巧妙精致地结合,内容极富个性,或轻松幽默、或充满情趣、或极富哲理、或谆谆教诲、或温馨浪漫、或真诚祝福,形成拜年民俗中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其实,不管过去、现在,还是未来,无论拜年形式怎么变化,发自人们内心的春节祝愿和祝福是永远不变的。  拜年是人们相互表达美好祝愿的一种方式 大年初一拜年中国民间大体有四种形式  逛庙会  逛庙会,是大多数中国人的春节情结,更是不可或缺的年俗。春节庙会最早是民间的宗教仪式,庙会之时,通常由僧人、道士做“法事”或“道场”以祭祀神佛,人们也要进香朝拜、许愿、还愿、求福。庙会期间,也少不了商贩叫卖、民间艺术表演。庙会上有许多历史悠久深受老百姓喜爱的传统项目,比如,舞狮、舞龙、扭秧歌、踩高跷、跑旱船等。  观社火  除了庙会,民间自演自娱的社火也是历史悠久的年节娱乐活动。社火源于古老的土地神与火神崇拜。社,即土地神;火,即火祖,是传说中的火神。在以农业文化著称的中国,土地是人们的立足之本,它为人类的生存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火,是人们熟食和取暖之源,也是人类生存发展必不可少的条件,远古人们凭着原始思维认为火也有“灵”,并视之为具有特殊含义的神物加以崇拜,于是形成了尚火观念。古老的土地与火的崇拜,产生了祭祀社与火的风俗。随着社会的发展,祭祀社火的仪式逐渐成为规模盛大,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民间娱乐活动。  中国结  中国结又称盘长结,每一个结都是从头到尾用一根红绳编结而成。中国结发源于远古时期,当时还没有文字,人们为了记住某些事情,在一根绳上盘上不同的结以示记忆,这就是“结绳记事”。当时,人们用这种方法除了记住生产和生活中的重要事情之外,还是年轻人用于表达爱情的物品。作为一种装饰艺术品,中国结给人以纯朴、吉祥的印象。它内含浓郁的民族乡土气息,外形又很雅致,既体现远古时代的神秘,又体现中国人的灵秀。因此,它很快成为人们在春节期间室内悬挂,或互相赠送的物件。优美的造型、古色古香的韵味给传统佳节增添祥和、吉利的气氛。

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 中国的传统节日包括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正月拜年、元宵灯火、清明祭祖、端午龙舟、中秋赏月、重阳登高……节日活动千姿百态,丰富多彩。 中国的传统节日,展示了中华民族和谐为美的道德思想,体现了中华儿女对生活的无限热爱和对社会进步的渴望,表达了华夏子孙对美好理想、智慧与道德的追求和向往。 中国的传统节日,是凝聚中华民族向心力的纽带,是中华民族举国欢庆的聚会。 中国的传统节日,从远古走向现代,从民族走向世界。它代表着过去,也代表了未来,它是弥足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凝聚力的象征。 鲁迅说过:“惟有民魂是值得宝贵的,惟有它发扬起来,中国才有真进步。”民魂是什么?传统文化无疑是其核心之一,而中国的传统节日正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个忽视自己传统节日的民族,是一个浅薄无知的民族;一个抛弃自己传统节日的民族,是一个走向堕落的民族。 发扬中国传统文化要靠每一个中国人,而传承中国传统节日的重任,落在了我们新一代的身上。 我们都是炎黄子孙,我们都是龙的传人,我们有义务、有责任让我们的传统节日源远流长,发扬光大。 作为年少的我们,加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提高对中国传统节日的认识,责无旁贷。 我支持中国的传统节日,它让我学到了中华民族崇尚劳动、尊亲敬祖、敬老敬贤的传统文化。 我支持中国的传统节日,它让我学到了中华民族尊老爱幼、勤劳善良、勇敢智慧的传统美德。 我支持中国的传统节日,它有着美丽的故事、动人的传说。 我支持中国的传统节日,它让我时刻感受着浓厚的亲情,带给我无尽的欢乐与向往。 我是中国传统节日的坚定支持者。

浅谈中国传统节日论文3000字

中国的传统文化包括好多好多节日,有春节、元宵节、中秋节、端午节农历正月初一,我最喜欢的就是过春节,也是过新年。新年到了,到处喜气洋洋,家家户户都贴上了春联和“福”字。过年是最快乐的时光,可以放鞭炮、逛花市、穿新衣、还可以拿到好多好多的红包,象征大吉大利。喜庆洋溢在每个人的脸上,人们在欢声笑语中互相道一声“新年快乐”,大家心里都甜滋滋的,像喝了蜜一样。当新年的钟声敲响,我又长大了一岁,要更加努力学习取得好成绩,也要更加懂事为妈妈分担家务活。在新的一年里,祝愿大家健康快乐,心想事成。-农历正月十五,到了元宵节,家家户户吃汤圆、赏花灯、猜灯谜、放烟花。我最喜欢的就是放烟花了,一个个烟花冲向夜空,照亮了整片天空,紧接着五颜六色的星光慢慢飘落下来,就像争奇斗艳的花朵,让人赏心悦目,使我心中充满了幸福和欢乐。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又到了,粽子飘香,令人垂涎三尺。除了吃粽子,有的地方还举行龙赛,现场人山人海,擂鼓震天,一艘艘龙舟好似箭一般飞了出去,场面非常壮观。农历八月十五, 终于迎来了期盼已久的中秋节,中秋是我们团圆的节日,月饼也做成圆圆的,象征着万家团圆。最让人开心的就是“赏月”了,到了晚上,一轮又大又圆的明月挂在天上,好像用金子做的大盘子,发出耀眼的光芒。一朵朵云彩围绕在月亮的旁边,仿佛看见了嫦娥和月兔,让我想起了一个美丽动人的传说—嫦娥奔月。中国传统节日丰富多彩,它是中国的文化,我们要记住这些节日,并永远传承下去。

祖国已经68周岁了,真是普天同庆、可喜可贺啊!时光飞逝,一转眼,我就升上六年级了!回想当时与现在,天差地别呢!我慢慢理解学习的重要,成绩在持续进步中,可惜因为阅读姿势与习惯不正确,竟成了“眼镜妹”!啊!时间骤逝,我不愿毕业、不想分离、不舍与朋友分开。在这个特别的年度里,期待能达到人生阶段第一个小小的希望,那就是考上附近初中的音乐班,如果能顺利进入,就能往偶像莫札特的音乐路更进一步,我想要成为音乐精灵,演奏出悠扬的乐曲,带给大家悦音,让大家快乐、高兴,能忘却烦忧。这个希望,是计划未来的第一步,也因为如此,我开始筹划并规划学习进度,在课业上与音乐上,需要不断增进,营造出日夜勤勉,奋发向上的氛围。课业落后将是我的梦餍,我不忍看到妈妈脸上失望的神情,被骂是小事,不希望让妈妈伤心,努力是我必须有的态度。最后,我还有一个虽然不伟大,却是心中秘密的期待,那就是想“丑小鸭变天鹅”,简单说就是变美、变正啦!虽然很令人脸红,这让人害羞的小小希望可是真心诚意的“真心话”。梦想、期待大家都有,但是努力的心绝对不可以失去、放弃不是我的态度,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我会秉持一步一脚印的方法,慢慢尽力前进。

中国春节 春节到了,意味着春天将要来临,万象复苏草木更新,新一轮播种和收获季节又要开始。人们刚刚度过冰天雪地草木凋零的漫漫寒冬,早就盼望着春暖花开的日子,当新春到来之际,自然要充满喜悦载歌载舞地迎接这个节日。 千百年来,人们使年俗庆祝活动变得异常丰富多彩,每年从农历腊月二十三日起到年三十,民间把这段时间叫做“迎春日”,也叫“扫尘日”,在春节前扫尘搞卫生,是我国人民素有的传统习惯。 然后就是家家户户准备年货,节前十天左右,人们就开始忙于采购物品,年货包括鸡鸭鱼肉、茶酒油酱、南北炒货、糖饵果品,都要采买充足,还要准备一些过年时走亲访友时赠送的礼品,小孩子要添置新衣新帽,准备过年时穿。 在节前要在住宅的大门上粘贴红纸黄字的新年寄语,也就是用红纸写成的春联。屋里张贴色彩鲜艳寓意吉祥的年画,心灵手巧的姑娘们剪出美丽的窗花贴在窗户上,门前挂大红灯笼或贴福字及财神、门神像等,福字还可以倒贴,路人一念福倒了,也就是福气到了,所有这些活动都是要为节日增添足够的喜庆气氛。 春节的另一名称叫过年。在过去的传说中,年是一种为人们带来坏运气的想象中的动物。年一来。树木凋蔽,百草不生;年一过,万物生长,鲜花遍地。年如何才能过去呢?需用鞭炮轰 ,于是有了燃鞭炮的习俗,这其实也是烘托热闹场面的又一种方式。 春节是个欢乐祥和的节日,也是亲人团聚的日子,离家在外的孩子在过春节时都要回家欢聚。过年的前一夜,就是旧年的腊月三十夜,也叫除夕,又叫团圆夜,在这新旧交替的时候,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动之一,除夕晚上,全家老小都一起熬年守岁,欢聚酣饮,共享天伦之乐,北方地区在除夕有吃饺子的习俗,饺子的作法是先和面,和字就是合;饺子的饺和交谐音,合和交有相聚之意,又取更岁交子之意。在南方有过年吃年糕的习惯,甜甜的粘粘的年糕,象征新一年生活甜蜜蜜,步步高。待第一声鸡啼响起,或是新年的钟声敲过,街上鞭炮齐鸣,响声此起彼伏,家家喜气洋洋,新的一年开始了,男女老少都穿着节日盛装,先给家族中的长者拜年祝寿,节中还有给儿童压岁钱,吃团年饭,初二、三就开始走亲戚看朋友,相互拜年,道贺祝福,说些恭贺新喜、恭喜发财、恭喜、过年好等话,祭祖等活动。 节日的热烈气氛不仅洋溢在各家各户,也充满各地的大街小巷,一些地方的街市上还有舞狮子,耍龙灯,演社火,游花市,逛庙会等习俗。这期间花灯满城,游人满街,热闹非凡,盛况空前,直要闹到正月十五元宵节过后,春节才算真正结束了。 春节是汉族最重要的节日,但是满、蒙古,瑶、壮、白、高山、赫哲、哈尼、达斡尔、侗、黎等十几个少数民族也有过春节的习俗,只是过节的形式更有自己的民族特色,更蕴味无穷。

浅谈中国传统节日论文3000字内容

中国的传统文化包括好多好多节日,有春节、元宵节、中秋节、端午节农历正月初一,我最喜欢的就是过春节,也是过新年。新年到了,到处喜气洋洋,家家户户都贴上了春联和“福”字。过年是最快乐的时光,可以放鞭炮、逛花市、穿新衣、还可以拿到好多好多的红包,象征大吉大利。喜庆洋溢在每个人的脸上,人们在欢声笑语中互相道一声“新年快乐”,大家心里都甜滋滋的,像喝了蜜一样。当新年的钟声敲响,我又长大了一岁,要更加努力学习取得好成绩,也要更加懂事为妈妈分担家务活。在新的一年里,祝愿大家健康快乐,心想事成。-农历正月十五,到了元宵节,家家户户吃汤圆、赏花灯、猜灯谜、放烟花。我最喜欢的就是放烟花了,一个个烟花冲向夜空,照亮了整片天空,紧接着五颜六色的星光慢慢飘落下来,就像争奇斗艳的花朵,让人赏心悦目,使我心中充满了幸福和欢乐。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又到了,粽子飘香,令人垂涎三尺。除了吃粽子,有的地方还举行龙赛,现场人山人海,擂鼓震天,一艘艘龙舟好似箭一般飞了出去,场面非常壮观。农历八月十五, 终于迎来了期盼已久的中秋节,中秋是我们团圆的节日,月饼也做成圆圆的,象征着万家团圆。最让人开心的就是“赏月”了,到了晚上,一轮又大又圆的明月挂在天上,好像用金子做的大盘子,发出耀眼的光芒。一朵朵云彩围绕在月亮的旁边,仿佛看见了嫦娥和月兔,让我想起了一个美丽动人的传说—嫦娥奔月。中国传统节日丰富多彩,它是中国的文化,我们要记住这些节日,并永远传承下去。

我们应理性。正确的看待中国传统节日文化。1、传统节日的命名中国的节日多数都是以季节来命名的。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由于天气和季节在农业里扮演着很重要的角色,最初为农业丰收庆祝而创立的那些传统节日都和季节有关。以季节,节气来命名也很容易让农民们记住这些节日,通过节日的名字,农民们就可以适时打理庄稼。例如,春节是适宜播种的时节,还有中秋节、夏至、冬至等。2、中国传统节日最重要的文化特征是具有极强的世俗性及泛神性,其实也就是非宗教性,以及综合性。人们尊重集体并把个人投入集体当中,人们重视集体而不是个人价值或个人的自由发展。所以在传统文化中,中国人继承了儒家的集体主义,因此表现出对整体情况的考虑。扩展资料:1、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化的文明古国,我们的每一个传统节日背后都有可歌可泣的文化故事,我们的文化主管部门应该深入挖掘和整理这些文化元素,并用通俗易懂、喜闻乐见的形式向社会大众推广和宣传,使我们的传统节日过得有文化,有新意,而不再是单纯的吃饭喝酒和传统的聚会团圆。2、中国传统节日,是中国传统社会中的一项重要文化现象,也是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中国传统节日以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而著称,它不仅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同时,还体现出传统文化的美学精髓。

春节习俗  在漫长悠久的历史岁月中,春节从萌芽到定型,不断发展,形成独具中华民族特色、丰富多彩的习俗。春节期间,我国的汉族和很多少数民族都要举行各种活动以示庆祝。这些活动均以祭祖敬老、感恩祈福、阖家团聚、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带有浓郁的民族特色。  祭灶神  祭灶,是我国民间影响很大、流传极广的习俗。旧时,差不多家家灶间都设有“灶王爷”神位。传说他是玉皇大帝封的“九天东厨司命灶王府君”,负责管理各家的灶火,人们称这尊神为“司命菩萨”或“灶君司命”,被作为一家的保护神而受到崇拜。民谣中“二十三,糖瓜粘”,指的就是每年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的祭灶,有所谓“官三民四船家五”的说法,也就是官府在腊月二十三日,一般民家在二十四日,水上人家则在二十五日举行祭灶。  传说到了腊月二十三,灶王爷便要升天,向玉皇大帝禀报这家人一年的善恶,玉皇大帝根据灶王爷的汇报,再将这一家在新的一年中应该得到的吉凶祸福的命运交于灶王爷之手。送灶神的仪式称为“送灶”或“辞灶”,百姓供上红烛、糖瓜,以隆重的礼节送灶神上天,祈望灶神“上天言好事,下界降吉祥”。如今,农村很多地区还沿袭这种风俗。  扫尘  “二十四,扫尘日”。迎新首先要除旧。扫尘就是年终大扫除,北方称“扫房”,南方叫“掸尘”。在春节前扫尘,是我国民间素有的传统习俗。扫尘之日,全家上下齐动手,用心打扫房屋、庭院,擦洗锅碗、拆洗被褥,干干净净迎接新年。其实,人们借助“尘”与“陈”的谐音表达除陈、除旧的意愿。  贴春联  贴春联这种春节期间的活动从宋代开始盛行,每到过年时家家有贴春联的习俗。  春联,俗称“门对”,又名“春帖”,是对联的一种,因在春节时张贴,故称春联。春联的一个源头是桃符。最初人们以桃木刻人形挂在门旁以避邪,后来画门神像于桃木上,再简化为在桃木板上题写门神名字。春联的另一来源是春贴,古人在立春日多贴“宜春”二字。春联真正普及始于明代,与朱元璋的提倡有关。据史料记载,有一年过年前,朱元璋曾下令每家门上都要贴一副春联,以示庆贺。原来春联题写在桃木板上,后来改写在纸上。桃木的颜色是红的,红色有吉祥、避邪的意思,因此春联大都用红纸书写。  春联堪称中华民族独创的艺术奇葩,它以雅俗共赏的特性深受世代人民喜爱。有人曾这样概括春联:“两行文字,撑天柱地;一副对联,评古涵今。”贴春联,是重要的年节民俗。春节前夕,家家户户都要贴上红红的春联,一副副透着喜庆和热烈的春联表达了人们迎新纳福、企盼新生活的美好愿望。  贴年画  年画,和春联一样,起源于“门神”。随着雕板印刷术的兴起,年画的内容已不仅限于门神之类,而渐渐把财神请到家里,进而在一些年画作坊中产生了《福禄寿三星图》、《天官赐福》、《五谷丰登》、《六畜兴旺》、《迎春接福》等彩色年画,以满足人们喜庆祈年的美好愿望。因明太祖朱元璋提倡春节贴春联,年画也受其影响随之盛行开来。江苏苏州桃花坞、天津杨柳青和山东潍坊杨家埠,是我国三个重要的年画产地。民国初年,上海出现了将月历和年画二者结合起来的一种新形式,以后发展成为今天的挂历。  倒贴福字  在我国,人们往往用一个“福”字来表达对福运、福气、幸福的向往和追求。每当辞旧迎新的时刻,家家户户都要把“福”字贴在屋门上,意味着福气进入家门。许多地方还倒贴“福”字,利用“倒”与“到”的谐音,寓意“福到了”。  除夕守岁踩岁  除夕是指一年最后一天的晚上,与春节首尾相连,是“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的重要时刻。“除”是“去”的意思,除夕的意思就是“月穷岁尽”,表示旧岁至此而除,来年另换新岁。除夕之夜是年节的第一个高潮。守岁,俗称“熬年”,是从吃年夜饭开始。年夜饭是一年中最具家庭亲情、充满温馨祥和的家宴,此时,人们不仅享受着满桌佳肴,更享受着浓浓的亲情和节日的喜庆。年夜饭之后,除了年幼的孩子外,全家人开始守岁,共同辞旧迎新。在晋代就有除夕守岁习俗,南北朝时已很普遍,进入隋唐后守岁很盛行,宋代沿袭唐风更盛。另外,汉代已有除夕夜晚饮椒柏酒(用草药配制的药酒)以驱邪祛病的习俗,后世改为饮屠苏酒,王安石有诗“春风送暖入屠苏”。现如今,我国南方仍有年节时全家老小欢聚酣饮屠苏酒的风俗。  除夕夜,我国民间还要举行踩岁活动,即在院内将芝麻秆粘上用黄纸卷成的元宝形,攒成一捆,谓之“聚宝盆”。然后,全家人用脚将其踩碎,以“碎”谐“岁”,并借用芝麻开花节节高之吉祥寓意,祝愿家道兴旺,表达对新的一年的祝福和祈盼。如今踩岁习俗已被燃放鞭炮替代  年夜饭  全家人在一起吃顿团圆饭是除夕的重要习俗。作为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春节是全家团圆的好机会,特别是随着很多人工作变得越来越忙碌,春节团圆的意义更大。除夕夜的团圆饭也叫年夜饭,根据宗懔《荆楚岁时记》的记载,至少在南北朝时已有吃年夜饭的习俗。以往都是家人一起动手,在家做上一顿丰盛的晚餐。如今,一些家庭为了避免麻烦,就直接将年夜饭的地点放到了饭店。无论在哪里吃,团圆的主题是不会变的。  压岁钱  除夕守岁之时,长辈要给晚辈压岁钱,也叫压胜钱。因为“岁”与“祟”谐音,长辈们希望压岁钱能驱邪免灾,保佑孩子平平安安。压岁钱寄托着长辈对晚辈的殷切希望和深情关爱,因此,同学们不要相互攀比压岁钱的数量,而应该注重它的情感价值。同时,要合理使用压岁钱,把它用在学习上或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  放爆竹  中国民间有“开门爆竹”一说,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劈劈啪啪的爆竹声辞旧迎新。燃放鞭炮是中国节日的一种娱乐活动,可以给人们带来欢愉和吉利,在中国至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  据史料记载,最早的爆竹是用竹竿之类的易燃品制成的火炬。因为我国南方盛产竹子,这个习俗首先是从南方流行起来的。当竹子燃烧时,竹节里空气膨胀,引起竹腔爆裂,发出噼噼啪啪的响声,爆竹的名称也由此得来。大约到了唐代,人们把火药装在竹筒里点燃。宋代人们已经普遍使用内装火药的纸卷代替竹筒,也就是现在的炮仗了。  拜年  拜年,是春节期间的重要活动,它与除夕夜的团圆饭一样,是最能体现“年味”的春节习俗。在过去家庭拜年顺序为一拜天地,二拜祖宗,三拜高堂。一般大年初一晚辈给长辈拜年,祝愿长辈福如东海、寿比南山。新年后给亲戚拜年,一般的规矩是初一拜本家、初二拜岳家、初三拜亲戚。在同学、同事、朋友、合作者、邻里之间也要相互拜年。在“过年好”的道贺声中,拉近了心与心的距离,增进了人与人的感情。正如古语所说,拜年“以联年谊、以敦乡情”。  春节团拜是我国古已有之的春节习俗。过去,拜年的人要围成一圈,以便互相看得见,不至于拜不到。现在,每年春节中共中央和国务院都要举行春节团拜会,届时党和国家领导人向全国各族人民、港澳同胞、台湾同胞以及海外侨胞拜年,并与各界人士欢聚一堂,辞旧迎新,共庆新春。  如今,信息社会,拜年方式更加丰富多彩,传统的团拜、登门拜访依然沿袭,但电话拜年、短信拜年、网上拜年等新兴拜年方式也愈来愈时兴。这些方式虽然不如登门拜年直观、感性,但非常方便、高效,人们可以更随意、更恰当地把握拜年时间,适合现代人的生活观念和生活节奏,是古老的年节民俗与现代信息化生活方式相结合的产物。同时,短信拜年把拜年内容与优美诗意的文采、真诚幽默的情感巧妙精致地结合,内容极富个性,或轻松幽默、或充满情趣、或极富哲理、或谆谆教诲、或温馨浪漫、或真诚祝福,形成拜年民俗中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其实,不管过去、现在,还是未来,无论拜年形式怎么变化,发自人们内心的春节祝愿和祝福是永远不变的。  拜年是人们相互表达美好祝愿的一种方式 大年初一拜年中国民间大体有四种形式  逛庙会  逛庙会,是大多数中国人的春节情结,更是不可或缺的年俗。春节庙会最早是民间的宗教仪式,庙会之时,通常由僧人、道士做“法事”或“道场”以祭祀神佛,人们也要进香朝拜、许愿、还愿、求福。庙会期间,也少不了商贩叫卖、民间艺术表演。庙会上有许多历史悠久深受老百姓喜爱的传统项目,比如,舞狮、舞龙、扭秧歌、踩高跷、跑旱船等。  观社火  除了庙会,民间自演自娱的社火也是历史悠久的年节娱乐活动。社火源于古老的土地神与火神崇拜。社,即土地神;火,即火祖,是传说中的火神。在以农业文化著称的中国,土地是人们的立足之本,它为人类的生存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火,是人们熟食和取暖之源,也是人类生存发展必不可少的条件,远古人们凭着原始思维认为火也有“灵”,并视之为具有特殊含义的神物加以崇拜,于是形成了尚火观念。古老的土地与火的崇拜,产生了祭祀社与火的风俗。随着社会的发展,祭祀社火的仪式逐渐成为规模盛大,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民间娱乐活动。  中国结  中国结又称盘长结,每一个结都是从头到尾用一根红绳编结而成。中国结发源于远古时期,当时还没有文字,人们为了记住某些事情,在一根绳上盘上不同的结以示记忆,这就是“结绳记事”。当时,人们用这种方法除了记住生产和生活中的重要事情之外,还是年轻人用于表达爱情的物品。作为一种装饰艺术品,中国结给人以纯朴、吉祥的印象。它内含浓郁的民族乡土气息,外形又很雅致,既体现远古时代的神秘,又体现中国人的灵秀。因此,它很快成为人们在春节期间室内悬挂,或互相赠送的物件。优美的造型、古色古香的韵味给传统佳节增添祥和、吉利的气氛。

浅谈中国传统节日论文1000字

中国的传统文化包括好多好多节日,有春节、元宵节、中秋节、端午节农历正月初一,我最喜欢的就是过春节,也是过新年。新年到了,到处喜气洋洋,家家户户都贴上了春联和“福”字。过年是最快乐的时光,可以放鞭炮、逛花市、穿新衣、还可以拿到好多好多的红包,象征大吉大利。喜庆洋溢在每个人的脸上,人们在欢声笑语中互相道一声“新年快乐”,大家心里都甜滋滋的,像喝了蜜一样。当新年的钟声敲响,我又长大了一岁,要更加努力学习取得好成绩,也要更加懂事为妈妈分担家务活。在新的一年里,祝愿大家健康快乐,心想事成。-农历正月十五,到了元宵节,家家户户吃汤圆、赏花灯、猜灯谜、放烟花。我最喜欢的就是放烟花了,一个个烟花冲向夜空,照亮了整片天空,紧接着五颜六色的星光慢慢飘落下来,就像争奇斗艳的花朵,让人赏心悦目,使我心中充满了幸福和欢乐。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又到了,粽子飘香,令人垂涎三尺。除了吃粽子,有的地方还举行龙赛,现场人山人海,擂鼓震天,一艘艘龙舟好似箭一般飞了出去,场面非常壮观。农历八月十五, 终于迎来了期盼已久的中秋节,中秋是我们团圆的节日,月饼也做成圆圆的,象征着万家团圆。最让人开心的就是“赏月”了,到了晚上,一轮又大又圆的明月挂在天上,好像用金子做的大盘子,发出耀眼的光芒。一朵朵云彩围绕在月亮的旁边,仿佛看见了嫦娥和月兔,让我想起了一个美丽动人的传说—嫦娥奔月。中国传统节日丰富多彩,它是中国的文化,我们要记住这些节日,并永远传承下去。

中秋情几何 被冷风吹惯了,也就不觉得冷了;被匕首伤害多了,也就不会感到心痛了;月亮看多了,也就不认为圆了。 不知是谁把天空撕裂出星星的伤口;不知是谁抹杀了我的自由还有腼腆的温柔;不知是谁噬咬了弧形的月亮踩碎了沙漏;不知是谁留下月饼带走中秋。 一、断桥·行人 已是深夜,已是深秋,本想找一点温暖的感动,无奈抵不过秋的凉意,也许只有我冷而已。 独自走上断桥,桥是坚实的石头砌成,却如此冰冷,栏杆上雕镂着数十只石狮,每一只都有着不同的形态,有的怒视前方,漠然盯着一望无际的天空,仿佛要撕裂这虚伪的黑暗;有的显得很憔悴,静静地舔着身上的心中的伤口,莫非心中的愁云还未散去;亦有的眼神很茫然,很散乱,身上的狮毛凌乱不堪,仿佛噙着泪的眼里掠过一丝沧桑,苍老的脸上的深深的皱纹无法用狮毛取代,瘦弱的身上的粗粗的伤痕无法用时间来掩盖。 桥上的人来来往往,有亲密无间的恋人,有无话不说的家人,也有谈笑风生的朋友,擦肩而过形形色色的人,感受到他们中间交织着的某种温馨的情感,独享着一个人的索然无味。 二、江岸·江水 断桥两岸是像我一样孤独的事物,几株错落的垂柳,懒散地垂下来几枝细长的枝干,有几枝垂到水中,打破了水面的平静,荡漾起了点点涟漪,一圈圈散开,越散越大,越散越开,越散越淡,直到恢复到原有的平静,然后,比原来还要平,还要静。垂柳枝干上的叶已基本落光,残留着秃顶一般的空虚。岸上烛影摇红,隔着淡淡的黄晕,有一种朦胧的伤痛。也有卖唱的男男女女,声音很干涩,吉他声总走调,却分贝很高,夹着江水传来,声音变得很浑浊,却依然听得出丝丝缕缕哀思和惆怅。 江水是流了不下百年的,依然还是断断续续地吟颂着,吟着岁月的流失,颂着青春的消逝,茫然等待着未知的将来。秋风起了,我下意识裹了裹单薄的衣衫,出门时并没有想到夜晚会这么冷。秋风吹得江水缓缓地流了,江面上泛起了几缕波纹,不知是江水真的老到出现皱纹了,还是它也冻得瑟瑟地抖了,我已无心去猜。 是不是每年的中秋,江上和江岸的事物都是如此孤独寂寞?是不是每年的中秋他们都要在别人的欢笑中度过?是不是每年的中秋他们都要强忍住心中的泪水强颜欢笑?是不是每年的中秋他们都像我一样失落? 三、桂花·枫叶 阵阵桂花的香扑面而来,稍稍缓解了心底的痛,那种淡淡的清新的味道,好象一个精灵,很机灵地钻进了我的身体,融入我的体肤,洗濯我的心灵。然后走近桂花树,细细体味它的娇小,它的纯洁。风把它的花都吹落了,一大片一大片散落在树下,堆积起厚厚一层,像冬日飘雪,纷然降落,翩然落地,脆弱得一碰就会碎,经不起一点风吹,可是这让人更怜爱它。尽管它的躯体失去了生命的意义,可是它的灵魂却得到了永生,因为,在它腐烂前,它还在为人们倾吐最后一丝芬芳,就算它永远消失在人间,可是它的芳香却永远留在了人间。 此时,一片黄色枫叶从远处飘来,落在我的手心上,像一只黄色的蝴蝶,唤醒了我的桂花梦。枫叶撑开它的五只掌,赤裸裸地摊在我的手心中央,略带疲倦,好象飘累了,想找个地方歇歇。可是,风又起了,枫叶丝毫不带眷恋,毅然离开了,满地桂花也都随风飘走了,头也不回。 风停了,手心里空空的,连枫叶的痕迹也没有留下,心里也是空空的,好像从来没有满过,身边只有零星的几瓣桂花还来不及走,但是等风再起的时候,它们也会走的,走得很干净,去过它们的中秋。只留我,孤独的我,陪着孤独的树。 四、月饼·月亮 看来,我也该走了。 走在喧哗的街上,我才想起自己连月饼都没有吃,于是在街边的小店散买了一个,本来是想去超市买的,可是我不愿感受那种温暖,超市里都是很温馨的,我不能再用别人的快乐来安慰自己,敷衍自己,伤害自己。小店里的月饼价也疯窜,一只莲蓉月饼卖到了六块钱一只,存心坑人,我摸摸裤袋里只省下三个一元硬币,使劲往衣袋里掏,掏了半天也只掏出个六个一角的,感到自己很窘,可是总不能亏待自己,于是就厚着脸皮和老板娘讨价还价,费劲唇舌,老板娘才很不情愿地答应了,嘴里还嘟囔着:“唉,看你是孩子,只好赔本卖给你了。”我也就装成很感激的样子,心里在说着,谁不知道你平时多小气,你赚亏本钱,鬼才相信! 月饼算是买到了,可是还挺坎坷,不过有了这段小插曲,心情仿佛也顺畅多了,于是带着月饼,赏起了月亮。 照理说,中秋的月应该是一年中最圆最大最亮的,旁边赏月的人也都这么说,可是我却不觉得,不知道为什么,总觉得月亮有缺口,好象被虫子噬去了一块似的,甚至我还怀疑今天是不是天狗食月。 月在深蓝的天空中高高悬挂着,黑色的云在它的周围缭绕着,月亮穿梭在薄薄的轻纱似的云之间,它的光忽明忽暗、若隐若现地呈现在眼前,难道说它是在逃避什么吗?还是在伪装什么?或是像我一样在掩饰自己的泪水,埋藏自己的孤独吗? 天空中的月亮好象我手中的月饼,我狠狠地咬下一口,很难吃,是一种咸咸的、涩涩的味道,突然感到有种冰凉的液体滑过我的脸,像珍珠般落进月饼里,不知是眼泪的味道,还是原本就是这种味道。 也许,月亮也是这种味道吧,因为,天空中除了惨淡的愁云,一颗星星也没有看见,它和我一样孤独。也许我猜得是错的吧,星星只是我没有看见罢了,说不定,它们正躲在月亮身后呢!可是我永远都只是一个人,我的身后不可能会有什么人,因为,我每走几步都会回几次头,希望有奇迹出现,可是奇迹终究是奇迹,身后永远都是陌生的脸孔或是背影。 五、中秋·孤独 我甚至都差点忘了今天还是中秋,也许只是还不习惯孤独吧。我给爸爸打电话,电话响了很久,终于有人接了,“喂”“是你呀,我没空,有几个客人在,就这样了。”从头到尾,我只说了个“喂”,而爸爸却连再见也懒得说,我的心像一个无底洞。我又打给妈妈,今夜妈妈在医院值班。电话那头传来甜美的声音,我迫不及待地说“喂,妈妈,是我,我很想你。”可是,那头并不是妈妈的声音,“对不起,您所拨打的电话已关机,请稍后再拨。”原来,我对一个机器激动了半天。然后,电话那头就是“嘟——嘟——”的声音,那么空洞,那么虚无。 夹着秋的凉意,我形单影只地往家走,路上只有我与光折射出的产物,影子。 六、离别·欢聚 回到家,突然发现屋内灯亮着,第一反应就是有小偷,可是门口分明放着爸爸妈妈的鞋子,我几乎就要窒息了,这是怎么回事?然后,我清清楚楚地看见一个高大魁梧的身影和一个娇小柔弱的身影从屋内走出来,是爸爸妈妈!!! “你们怎么……”“哦,我们是想给你个惊喜啊,你到哪里去了,妈妈烧的菜都凉了。” 看着眼前的情景,不知是因为过度的感动,还是因为一颗几近空虚的心一时无法承受太多的惊喜,我的鼻子一酸,眼泪真的像倾泻的洪水般再也无法掩饰、无法强忍了。

春节对于中华民族而言,再没有什么节日能比春节更让人梦系魂萦、铭心刻骨,它以其神圣、隆重、喜庆、吉祥的浓郁特色,在人们心中打下牢牢的情结。这无与伦比的厚重情结,在漫长悠远的历史长河里,仿若一根风雨不蚀,亘古不朽的硕大红飘带,维系着泱泱华夏的繁衍生息,连结着百姓的幸福与苦难。当岁月的脚步声又一次震响于年末岁首之时,年关已倏忽而至。我在神圣的期待里翻捡着关于春节的陈年记忆,也在温暖的盘算中寻觅着关于年关的诸多话题,由此衍生出一连串的思索。 随着中国对外开放的步伐加大,国门的洞开,各国文化的交流,人们逐渐关注起西方节日来,如圣诞节就早已闪亮登场于我们这片古老而焕发活力的大地。尽管“洋节”来到中国,却冲击不了中国传统节日,“过大年”,它依然没有失去其永恒的光泽,挥舞红绸、打着腰鼓而扭秧歌,舞雄狮从来都没被淡漠;红炉围坐、张灯结彩而为除夕守岁的光景总是令人倍觉温馨。一个古老悠久的节庆,以其极为强盛的民族性而经年沿袭,绵延不绝,没有任何的力量可以泯灭它的存在。即便世间长久流传着“年关难过年年过”的说法,然而不论是孩提的“过年”所向往的欢乐,还是成人的“过年关”所滋生的微妙情感,都不可能动摇人们对过年的浪漫憧憬与慎重思谋,这便是春节的无限魅力。 春节文化已由单一变得丰厚,由传统走向新潮。人们从过去的放鞭炮、贴春联、张灯结彩,转向外出旅行,游览名山大川;转向参加主题PARTY庆典活动。同时,人们也开始将传统的阖家团年,转向到饭店包席守岁;即便拜年,许多人早开始用电话问询、手机短信、Call机传呼以及发E-mail等手段,将传统的团拜与逐门逐户的恭贺新禧取而代之。此外,以辞旧迎新为主题的歌舞晚会、朗诵会、音乐会、书画展示会,愈来愈受到人们推崇和青睐。所有这些,不仅增添了传统佳节的气氛,而且以其日渐浓郁的文化含量折射出富有时代气息的特色。 但不变的是春节对于所有炎黄子孙,无疑是共同的吉祥福祉。不论是飘泊海外,远涉重洋的游子,还是羁旅他乡、辗转迁陟的儿女;无论是挣扎底层、孤陋寡闻的草民,还是高官厚禄、养尊处优的贵人,心里无不揣着对春节的眷恋,无不怀抱着对过年的珍视。一句“每适逢佳节倍思亲”的诗,该凝结人们心头几多深情!一俟年关迫近,跋涉于迢迢旅程的人们,那种星夜兼程的匆匆行色,那渴望乡关的殷殷目光,无一不是因春节这根幸福丝带所牵动所濡染。没有哪一个国家和民族,能像我们这样对春节饱含深情,旷世持久,也没有哪一个国家和民族,能像我们这样对春节无比虔诚,历久弥坚。 春节,是亲情的高度凝炼,又是催生欲望的时辰。寄托的是真情,期盼的是团圆。此时此刻,就连铁窗之中的囚徒,也会萌生对大墙之外的家的深深挂念。在年关,许许多多人的心中便有形形色色的欲望悄然升腾:有的期待时来运转,把忧伤与苦痛抛弃;有的渴望开年大吉,将理想与希冀化为现实;有的畅想宏福齐天,能有贵人保佑平安、万事顺遂。因而久别的希望重逢,分离的希望团聚,贫穷的希望富有,卑微的希望平等,痛苦的希望幸福,忧伤的希望和美,农人希望丰收,工人希望上岗,穷人希望发财,我希望顺利考上重点高中……人们似乎把所有人气与运气和机遇一古脑的托付给春节。哪怕是画饼充饥,望梅止渴,人们也对春节充满无限的眷恋。因而春节盛满了欲望,春节催生着欲望,人人梦想乘着这不无吉祥的欲望之船抵达美满如意的彼岸。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春节的笑声被晚风吹到很远的地方,这笑声饱含着激情和对祖国的春节祝福,她在大地母亲的怀抱中久久地回荡着!我祈愿大家在“牛”转乾坤、辞旧迎新的日子会有一轮火红的朝阳照耀亿万人的头顶,让它的赤炽扫除每个人心头的阴霾,燃烧起本不该亵渎的纯洁向往与不倦的信念……

太棒了吧?我还没见过呢,忙论文

浅谈中国传统节日论文1500字

中国的传统文化包括好多好多节日,有春节、元宵节、中秋节、端午节农历正月初一,我最喜欢的就是过春节,也是过新年。新年到了,到处喜气洋洋,家家户户都贴上了春联和“福”字。过年是最快乐的时光,可以放鞭炮、逛花市、穿新衣、还可以拿到好多好多的红包,象征大吉大利。喜庆洋溢在每个人的脸上,人们在欢声笑语中互相道一声“新年快乐”,大家心里都甜滋滋的,像喝了蜜一样。当新年的钟声敲响,我又长大了一岁,要更加努力学习取得好成绩,也要更加懂事为妈妈分担家务活。在新的一年里,祝愿大家健康快乐,心想事成。-农历正月十五,到了元宵节,家家户户吃汤圆、赏花灯、猜灯谜、放烟花。我最喜欢的就是放烟花了,一个个烟花冲向夜空,照亮了整片天空,紧接着五颜六色的星光慢慢飘落下来,就像争奇斗艳的花朵,让人赏心悦目,使我心中充满了幸福和欢乐。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又到了,粽子飘香,令人垂涎三尺。除了吃粽子,有的地方还举行龙赛,现场人山人海,擂鼓震天,一艘艘龙舟好似箭一般飞了出去,场面非常壮观。农历八月十五, 终于迎来了期盼已久的中秋节,中秋是我们团圆的节日,月饼也做成圆圆的,象征着万家团圆。最让人开心的就是“赏月”了,到了晚上,一轮又大又圆的明月挂在天上,好像用金子做的大盘子,发出耀眼的光芒。一朵朵云彩围绕在月亮的旁边,仿佛看见了嫦娥和月兔,让我想起了一个美丽动人的传说—嫦娥奔月。中国传统节日丰富多彩,它是中国的文化,我们要记住这些节日,并永远传承下去。

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 中国的传统节日包括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正月拜年、元宵灯火、清明祭祖、端午龙舟、中秋赏月、重阳登高……节日活动千姿百态,丰富多彩。 中国的传统节日,展示了中华民族和谐为美的道德思想,体现了中华儿女对生活的无限热爱和对社会进步的渴望,表达了华夏子孙对美好理想、智慧与道德的追求和向往。 中国的传统节日,是凝聚中华民族向心力的纽带,是中华民族举国欢庆的聚会。 中国的传统节日,从远古走向现代,从民族走向世界。它代表着过去,也代表了未来,它是弥足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凝聚力的象征。 鲁迅说过:“惟有民魂是值得宝贵的,惟有它发扬起来,中国才有真进步。”民魂是什么?传统文化无疑是其核心之一,而中国的传统节日正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个忽视自己传统节日的民族,是一个浅薄无知的民族;一个抛弃自己传统节日的民族,是一个走向堕落的民族。 发扬中国传统文化要靠每一个中国人,而传承中国传统节日的重任,落在了我们新一代的身上。 我们都是炎黄子孙,我们都是龙的传人,我们有义务、有责任让我们的传统节日源远流长,发扬光大。 作为年少的我们,加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提高对中国传统节日的认识,责无旁贷。 我支持中国的传统节日,它让我学到了中华民族崇尚劳动、尊亲敬祖、敬老敬贤的传统文化。 我支持中国的传统节日,它让我学到了中华民族尊老爱幼、勤劳善良、勇敢智慧的传统美德。 我支持中国的传统节日,它有着美丽的故事、动人的传说。 我支持中国的传统节日,它让我时刻感受着浓厚的亲情,带给我无尽的欢乐与向往。 我是中国传统节日的坚定支持者。

文化是人类,或者一个民族、一个人群共同具有的符号、价值观及其规范,它实质上是与人类联系在一起的。任何一种民族文化,都有它发生、发展的历史,都有它的昨天、今天和明天。中国传统文化是我们先辈传承下来的丰厚遗产,曾长期处于世界领先的地位。本文以春节和端午节的习俗活动为例,讨论传统节日习俗的形成以及转化的原因,以及如何弘扬传统文化,这对保护中国传统文化,重构中国传统文化,使中国传统文化深入民心,并且走出国门,成为中国先进文化的一部分,成为世界文化的重要组成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