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百科

公共事业管理导论论文范文初中历史

发布时间:2024-07-12 11:09:52

公共事业管理导论论文范文初中历史

论公共事业管理社会化的标志与动因摘要:近年来,公共事业社会化改革已成为我国公共管理领域的热门话题之一。公共事业社会化是指主要通过社会各方力量,利用民间资源,主要依靠市场机制进行部分公共物品的生产与提供。毋庸置疑,建立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公共事业社会化管理体制,是一项重大的制度创新。关键词:公共事业管理社会化一、“公共事业”内涵的界定目前,我国在公共事业管理领域存在着管理滞后,理论残缺的严峻现实,正确界定“公共事业”的内涵是探索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公共事业管理体制的先决条件。1“公共事业”的正外部性特征“公共事业”主要是涉及到纯公共物品和准公共物品供给的行业和部门。纯公共物品一般与政府的公共行政密切相关,如消防、司法等公共服务,必须遵循社会性目标而非经济性目标,对于社会和国家的发展与稳定有重大意义,应该由政府作为此类物品和服务的供给主体。公共事业的正外部性特征使之明显区别于其他的行业和部门,导致政府和公共事业组织参与到公共物品和服务的供给当中来,以弥补市场机制的缺陷。“公共事业”的公共性和公益性特征“公共事业”的基本属性首先应该是“公共性”。在产权安排上体现“公共性”,既包括公有制成分,也包括其他非公有制成分;在经营上体现“公共性”,形成由政府、事业单位、企业、其他非营利性组织等共同构成的供给体系;在目的上体现“公共性”,公共事业的目的在于提高社会公众的生活质量和福利水平,区别于谋取个体利益。其次,“公益性”仍然是“公共事业”的基本属性之一。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公益性”是和“公有制”密切相连的,因此排斥任何形式的市场经营行为,强调绝对的“福利”性质。然而,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公益性”则有所不同,公共事业不以营利为目的,具有“福利”性质的总体方针不会变,但是在具体实施途径上会有所变化,公共事业的经营行为将会更加接近市场经营行为,会利用市场机制供给公共物品和服务。值得注意的是,“公共事业”的正外部性、公共性和公益性特征,并不排斥“市场机制”。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公共事业的发展趋势是逐渐摆脱“国家”属性,而增强其“社会”属性,社会机制和市场机制在公共事业领域的作用将越来越大。二、公共事业管理社会化的主要标志社会力量成为举办公共事业的主体。举办公共事业的社会力量包括社会上的集体和个人的财力和物力,也包括吸收的海外资金。社会力量成为举办公共事业的主体,其特点是实现了公共事业投资主体的多元化,使公共事业发展的资本形态从国有资本形态转化为社会集团资本形态或融合资本形态,从而使国家纵向独资转变为社会横向注资,使国家集中承担投资和生产经营的风险转变为社会分散承担风险,使国家独享资本利益转变为社会分享资本利益。在我国事业单位改革进程中,国家采取“公办民助”或“民办公助”,委托“公共事业投资公司”管理和经营公共事业资源,以及鼓励集体或个人直接兴办等形式进行公共事业的运营,正是符合了这一社会化取向。市场化运营成为公共事业发展的根本机制市场化运营与社会化发展具有相辅相成的关系。只有做到产权明晰,并使人、财、物、无形资产等要素按市场规则自由流动,才能真正体现其价值,才会使公共事业步入一个良性循环的发展轨道。所以,走公共事业社会化的道路首先要引进市场,通过市场使社会资源得到优化配置。为此,应实行政企分开,要筹建各类事业资源的专业性市场,使市场的调节作用渗透到公共事业的方方面面,建立一个完整的公共事业资源配置市场体系,真正使市场成为公共事业资源配置过程中不可缺少的动力。多元约束成为公共事业管理的基本特征。把公共事业放到开放的社会大环境中运作经营,不仅要完善自我约束,还必须加强社会各方面的约束。现代公共事业组织在包括领导制度、人事管理制度和财务制度在内的整个管理体系方面,都要做出新的制度安排,也就是要通过事业目标约束、事业编制约束、事业财务约束强化该组织的自律机制。同时,还应重视政府的法律约束和规制,强化社会多元化的民主监督与管理,以确保其合法经营和健康发展。三、公共事业管理社会化的动因公共事业管理社会化的变革不单单是政府管理职能、管理手段的小幅度变化,而是对政府和公共事业组织关系的重新定位和根本性调整。社会化不是一种静止的状态,而是不同方面力量相互作用的结果,是一种动态平衡。本文认为,公共事业管理的社会化是事务分化、资源优化、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四种力量共同推动的结果。事务分化为社会化提供了客观条件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生活方式的转变,公共事务的比重不断提升。公共事务的增多,政府难以或无力承担这些事务的管理。压力之下,公共事务有了纯公共事务和准公共事务之分,其中纯公共事务仍归政府管理,而将政府“不应管、管不好”的准公共事务推向社会。公共事务的分化也促使公共组织的一元结构(政府)向二元结构(政府和公共事业组织)转变。公共事业组织的产生为管理准公共事务提供了载体。资源优化为社会化提出了现实诉求经验表明,准公共产品政府供给模式存在固有的缺陷,它偏离资源配置的最佳状态。从公众对某种准公共产品产生需求到政府着手供应,通常经过一个复杂的决策程序,时效上明显滞后于公众的需求。政府制定的供给政策往往倾向于人们的平均需求,与部分公众的偏好产生偏差:高需求得不到满足,低需求过渡供给。降低成本为社会化提供了内在动力。传统事业组织作为政府的附属物,往往把目光和精力放在政府财政拨款上,由于过分追求财政预算的最大化而忽略了管理成本,其后果是作为消费者和纳税人的广大公众无辜地承担了额外的成本。社会化是降低公共事业管理成本的主要途径之一,它使公共事业“虚置”的产权在法律和现实中得到明晰的界定,并切断了事业组织企图通过财政拨款来获得经营成本的路径,迫使管理者不得不注重降低管理的费用。提高效率为社会化提供了持久动力长期以来,公共事业管理效率的低下已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政府对公共事业长期的“垄断”,使社会资源难以进入公共事业领域,造成公共事业投入与产出的不足。“垄断”导致了政府举办的事业组织在缺乏竞争的环境中丧失提高效率的持续动力。“资源使用效率最大化”和“管理目标实现良好”是衡量公共事业管理效率的两个重要维度,社会化有利于降低管理成本,提升事业资源的使用效率和实现公共事业管理的价值。参考文献:[1]刘晶玉,娄成武公共事业管理范围的界定【J】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单学勇论中国公共事业管理的内涵价值与体制构建【J】经济研究参考,

我是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今年毕业 ,我们班的论文有以下一些(选了几个主要的),你可以参考下:高校非营利组织发展与研究新农村农居规划经济学分析 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现状与重建农村养老保险现实问题与对策农村土地流转问题研究突发公共事件中政府沟通模式研究地方政府与媒体关系研究我国农村家庭养老面临的问题与对策分析农民工融入城市的困境与出路当前我国户籍制度改革问题初探我国农村公共物品供给机制研究当前中国行政信息公开制度研究

我211年毕业,获得了公共工程管理学位,没人想离开这里。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你想太多了。谁需要你。他们把人力资源毕业生不,为什么要你?是少校。这是这个国家的一个专业。

公共事业管理导论论文范文高中历史

论公共事业管理社会化的标志与动因摘要:近年来,公共事业社会化改革已成为我国公共管理领域的热门话题之一。公共事业社会化是指主要通过社会各方力量,利用民间资源,主要依靠市场机制进行部分公共物品的生产与提供。毋庸置疑,建立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公共事业社会化管理体制,是一项重大的制度创新。关键词:公共事业管理社会化一、“公共事业”内涵的界定目前,我国在公共事业管理领域存在着管理滞后,理论残缺的严峻现实,正确界定“公共事业”的内涵是探索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公共事业管理体制的先决条件。1“公共事业”的正外部性特征“公共事业”主要是涉及到纯公共物品和准公共物品供给的行业和部门。纯公共物品一般与政府的公共行政密切相关,如消防、司法等公共服务,必须遵循社会性目标而非经济性目标,对于社会和国家的发展与稳定有重大意义,应该由政府作为此类物品和服务的供给主体。公共事业的正外部性特征使之明显区别于其他的行业和部门,导致政府和公共事业组织参与到公共物品和服务的供给当中来,以弥补市场机制的缺陷。“公共事业”的公共性和公益性特征“公共事业”的基本属性首先应该是“公共性”。在产权安排上体现“公共性”,既包括公有制成分,也包括其他非公有制成分;在经营上体现“公共性”,形成由政府、事业单位、企业、其他非营利性组织等共同构成的供给体系;在目的上体现“公共性”,公共事业的目的在于提高社会公众的生活质量和福利水平,区别于谋取个体利益。其次,“公益性”仍然是“公共事业”的基本属性之一。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公益性”是和“公有制”密切相连的,因此排斥任何形式的市场经营行为,强调绝对的“福利”性质。然而,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公益性”则有所不同,公共事业不以营利为目的,具有“福利”性质的总体方针不会变,但是在具体实施途径上会有所变化,公共事业的经营行为将会更加接近市场经营行为,会利用市场机制供给公共物品和服务。值得注意的是,“公共事业”的正外部性、公共性和公益性特征,并不排斥“市场机制”。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公共事业的发展趋势是逐渐摆脱“国家”属性,而增强其“社会”属性,社会机制和市场机制在公共事业领域的作用将越来越大。二、公共事业管理社会化的主要标志社会力量成为举办公共事业的主体。举办公共事业的社会力量包括社会上的集体和个人的财力和物力,也包括吸收的海外资金。社会力量成为举办公共事业的主体,其特点是实现了公共事业投资主体的多元化,使公共事业发展的资本形态从国有资本形态转化为社会集团资本形态或融合资本形态,从而使国家纵向独资转变为社会横向注资,使国家集中承担投资和生产经营的风险转变为社会分散承担风险,使国家独享资本利益转变为社会分享资本利益。在我国事业单位改革进程中,国家采取“公办民助”或“民办公助”,委托“公共事业投资公司”管理和经营公共事业资源,以及鼓励集体或个人直接兴办等形式进行公共事业的运营,正是符合了这一社会化取向。市场化运营成为公共事业发展的根本机制市场化运营与社会化发展具有相辅相成的关系。只有做到产权明晰,并使人、财、物、无形资产等要素按市场规则自由流动,才能真正体现其价值,才会使公共事业步入一个良性循环的发展轨道。所以,走公共事业社会化的道路首先要引进市场,通过市场使社会资源得到优化配置。为此,应实行政企分开,要筹建各类事业资源的专业性市场,使市场的调节作用渗透到公共事业的方方面面,建立一个完整的公共事业资源配置市场体系,真正使市场成为公共事业资源配置过程中不可缺少的动力。多元约束成为公共事业管理的基本特征。把公共事业放到开放的社会大环境中运作经营,不仅要完善自我约束,还必须加强社会各方面的约束。现代公共事业组织在包括领导制度、人事管理制度和财务制度在内的整个管理体系方面,都要做出新的制度安排,也就是要通过事业目标约束、事业编制约束、事业财务约束强化该组织的自律机制。同时,还应重视政府的法律约束和规制,强化社会多元化的民主监督与管理,以确保其合法经营和健康发展。三、公共事业管理社会化的动因公共事业管理社会化的变革不单单是政府管理职能、管理手段的小幅度变化,而是对政府和公共事业组织关系的重新定位和根本性调整。社会化不是一种静止的状态,而是不同方面力量相互作用的结果,是一种动态平衡。本文认为,公共事业管理的社会化是事务分化、资源优化、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四种力量共同推动的结果。事务分化为社会化提供了客观条件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生活方式的转变,公共事务的比重不断提升。公共事务的增多,政府难以或无力承担这些事务的管理。压力之下,公共事务有了纯公共事务和准公共事务之分,其中纯公共事务仍归政府管理,而将政府“不应管、管不好”的准公共事务推向社会。公共事务的分化也促使公共组织的一元结构(政府)向二元结构(政府和公共事业组织)转变。公共事业组织的产生为管理准公共事务提供了载体。资源优化为社会化提出了现实诉求经验表明,准公共产品政府供给模式存在固有的缺陷,它偏离资源配置的最佳状态。从公众对某种准公共产品产生需求到政府着手供应,通常经过一个复杂的决策程序,时效上明显滞后于公众的需求。政府制定的供给政策往往倾向于人们的平均需求,与部分公众的偏好产生偏差:高需求得不到满足,低需求过渡供给。降低成本为社会化提供了内在动力。传统事业组织作为政府的附属物,往往把目光和精力放在政府财政拨款上,由于过分追求财政预算的最大化而忽略了管理成本,其后果是作为消费者和纳税人的广大公众无辜地承担了额外的成本。社会化是降低公共事业管理成本的主要途径之一,它使公共事业“虚置”的产权在法律和现实中得到明晰的界定,并切断了事业组织企图通过财政拨款来获得经营成本的路径,迫使管理者不得不注重降低管理的费用。提高效率为社会化提供了持久动力长期以来,公共事业管理效率的低下已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政府对公共事业长期的“垄断”,使社会资源难以进入公共事业领域,造成公共事业投入与产出的不足。“垄断”导致了政府举办的事业组织在缺乏竞争的环境中丧失提高效率的持续动力。“资源使用效率最大化”和“管理目标实现良好”是衡量公共事业管理效率的两个重要维度,社会化有利于降低管理成本,提升事业资源的使用效率和实现公共事业管理的价值。参考文献:[1]刘晶玉,娄成武公共事业管理范围的界定【J】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单学勇论中国公共事业管理的内涵价值与体制构建【J】经济研究参考,

最好不要轻易抄袭别人的文章,网上有的文章,你老师多半也看过的%D%A

公共事业管理毕业论文范文公共行政文化创新的意义、转变及其理念摘要:公共行政文化创新对于推进公共行政制度变迁,降低公共政策执行成本和塑造现代政府形象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这就要求公共行政文化创新必须实现参与型、服务型和法治型行政文化的根本转变,通过树立效益、服务、公开、信用和团队学习等基本理念,以构筑我国21世纪全新的公共行政文化。关键词:行政文化;公共行政制度;创新一、公共行政文化创新的现实意义公共行政文化是公共行政管理之魂,是指导、规范、约束行政主体或行政客体的动机与行为的内在力量,是人们在从事公共行政活动过程中所具有的行政心理、行政思想和行政道德等的总和。公共行政文化必须随着行政环境与系统的变化而作回应或改进性的调整与变革,即实现公共行政文化创新。随着新经济时代的到来和加人世贸组织,我国公共行政内外部环境的全球化、知识化和信息化等发展变化,加强公共行政文化创新具有非常重大的现实意义。1、公共行政文化创新是推进行政制度变迁的心理基础。道格拉斯诺思认为,制度是调整人类行为的规则,是一系列被制定出来的规则、守法程序和行为的道德伦理规范。随着新经济时代的到来,作为世贸组织成员国的中国,竞争的存在迫使行政组织为改善本身的竞争地位而修正制度性架构,也就是要进行行政制度变迁,即一种效率更高的行政制度对另一种行政制度的替代、转换和交易过程。然而诺思还认为,信仰体系决定人们的价值观念,影响着人们制度选择,要使制度变迁成功,必须使信仰体系随制度发生变化。行政制度变迁离不开行政文化的创新,它是推进行政制度变迁的心理基础。人们只有认清旧有行政制度的弊端,以及理想行政制度的优越性,并且及时转变行政思想、价值观、行政情感和行政态度,进行行政文化的创新与转变,才会使人们积极主动地去观察、选择、采纳和制定新的行政制度与政策,才会使行政制度变迁更为科学,更为有效,才会使行政制度变迁更易于人们的理解与支持。否则,人们的观念、价值取向没有得到创新,就无法推进行政制度变迁,甚至“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抵制行政制度的变迁与推进,增加行政制度变迁的交易成本。2、公共行政文化创新是降低公共政策执行成本的有效手段。所谓公共政策执行成本指在政策整个执行过程中,所消耗的人力、物力、财力、时间等费用的总和,也称之为“政策运行成本”,它既包括直接的实际耗费,也包含间接的财富损失,尤其是执行部门在实施政策中因宣传、解释、传达等所消耗的资源,以及政策对象抵制和削弱执行效率,加大政策投入而引起的损耗部分。加强行政文化创新就有利于降低政策执行成本。政策制定者和执行者能及时转变观念,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认清社会发展的趋势和现时迫切需要解决的社会问题,科学地制定合理的有效的公共政策,有利于加深政策执行者对公共政策的理解程度,从而增加政策执行的主动性、积极性和有效性;有利于降低政策执行的宣传、解释和传达成本;有利于人们群体主动抛弃传统封建残留如官本位、依附、保守等陋习,民本位、参与意识得到增强,从而调动广大人民群众对政策制定和执行的参与度和支持度,使人们思想紧跟时代步伐,认清实际情况,增加对政策及其执行的理解和配合,从而有效地降低了政策的执行成本。3、公共行政文化创新是塑造现代政府形象的重要途径。政府形象作为人们对政府提供“公共产品”的直观评价和内心体验;作为人们对政府客观存在的整体印象和自我认同;作为人们对公共行政的信任度和支持度。良好的政府形象是政府宏观调控、市场监控、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可资利用的重要资源,是减少政策制定压力和政策执行阻力,提高政策评估动力和政策实施效益的取之不尽的源泉。但是受传统行政文化的影响,在集权、专制思想的控制下,人们被视为政府当局的属民,在政府权力面前俯首帖耳、任其摆布,形成对政府公共行政的冷漠和逆来顺受的思想,被动地接受来自政府施加的影响,并对其有着强烈的依顺心理。然而在信息社会的今天,政府将由权力行政转变为服务行政,人们的意愿和利益要求成为政府行政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因此要塑造现代政府形象,就必须进行行政文化创新,通过转变行政思想和行政价值观,树立现代行政理念,充分重视每个公民的政治地位和合法权利,促进公众与政府的平等交流与互动,提高公众对政府的合法性认同、有效性认可、全面性参与,以此来构建全新、理性、高效的现代政府形象。二、公共行政文化创新的根本转变1、由集权型行政文化向参与型行政文化转变。汉代董仲舒提出:“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论文其他部分请参考下面的网址: 满意请采纳

公共事业管理导论论文范文初中

论公共事业管理社会化的标志与动因摘要:近年来,公共事业社会化改革已成为我国公共管理领域的热门话题之一。公共事业社会化是指主要通过社会各方力量,利用民间资源,主要依靠市场机制进行部分公共物品的生产与提供。毋庸置疑,建立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公共事业社会化管理体制,是一项重大的制度创新。关键词:公共事业管理社会化一、“公共事业”内涵的界定目前,我国在公共事业管理领域存在着管理滞后,理论残缺的严峻现实,正确界定“公共事业”的内涵是探索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公共事业管理体制的先决条件。1“公共事业”的正外部性特征“公共事业”主要是涉及到纯公共物品和准公共物品供给的行业和部门。纯公共物品一般与政府的公共行政密切相关,如消防、司法等公共服务,必须遵循社会性目标而非经济性目标,对于社会和国家的发展与稳定有重大意义,应该由政府作为此类物品和服务的供给主体。公共事业的正外部性特征使之明显区别于其他的行业和部门,导致政府和公共事业组织参与到公共物品和服务的供给当中来,以弥补市场机制的缺陷。“公共事业”的公共性和公益性特征“公共事业”的基本属性首先应该是“公共性”。在产权安排上体现“公共性”,既包括公有制成分,也包括其他非公有制成分;在经营上体现“公共性”,形成由政府、事业单位、企业、其他非营利性组织等共同构成的供给体系;在目的上体现“公共性”,公共事业的目的在于提高社会公众的生活质量和福利水平,区别于谋取个体利益。其次,“公益性”仍然是“公共事业”的基本属性之一。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公益性”是和“公有制”密切相连的,因此排斥任何形式的市场经营行为,强调绝对的“福利”性质。然而,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公益性”则有所不同,公共事业不以营利为目的,具有“福利”性质的总体方针不会变,但是在具体实施途径上会有所变化,公共事业的经营行为将会更加接近市场经营行为,会利用市场机制供给公共物品和服务。值得注意的是,“公共事业”的正外部性、公共性和公益性特征,并不排斥“市场机制”。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公共事业的发展趋势是逐渐摆脱“国家”属性,而增强其“社会”属性,社会机制和市场机制在公共事业领域的作用将越来越大。二、公共事业管理社会化的主要标志社会力量成为举办公共事业的主体。举办公共事业的社会力量包括社会上的集体和个人的财力和物力,也包括吸收的海外资金。社会力量成为举办公共事业的主体,其特点是实现了公共事业投资主体的多元化,使公共事业发展的资本形态从国有资本形态转化为社会集团资本形态或融合资本形态,从而使国家纵向独资转变为社会横向注资,使国家集中承担投资和生产经营的风险转变为社会分散承担风险,使国家独享资本利益转变为社会分享资本利益。在我国事业单位改革进程中,国家采取“公办民助”或“民办公助”,委托“公共事业投资公司”管理和经营公共事业资源,以及鼓励集体或个人直接兴办等形式进行公共事业的运营,正是符合了这一社会化取向。市场化运营成为公共事业发展的根本机制市场化运营与社会化发展具有相辅相成的关系。只有做到产权明晰,并使人、财、物、无形资产等要素按市场规则自由流动,才能真正体现其价值,才会使公共事业步入一个良性循环的发展轨道。所以,走公共事业社会化的道路首先要引进市场,通过市场使社会资源得到优化配置。为此,应实行政企分开,要筹建各类事业资源的专业性市场,使市场的调节作用渗透到公共事业的方方面面,建立一个完整的公共事业资源配置市场体系,真正使市场成为公共事业资源配置过程中不可缺少的动力。多元约束成为公共事业管理的基本特征。把公共事业放到开放的社会大环境中运作经营,不仅要完善自我约束,还必须加强社会各方面的约束。现代公共事业组织在包括领导制度、人事管理制度和财务制度在内的整个管理体系方面,都要做出新的制度安排,也就是要通过事业目标约束、事业编制约束、事业财务约束强化该组织的自律机制。同时,还应重视政府的法律约束和规制,强化社会多元化的民主监督与管理,以确保其合法经营和健康发展。三、公共事业管理社会化的动因公共事业管理社会化的变革不单单是政府管理职能、管理手段的小幅度变化,而是对政府和公共事业组织关系的重新定位和根本性调整。社会化不是一种静止的状态,而是不同方面力量相互作用的结果,是一种动态平衡。本文认为,公共事业管理的社会化是事务分化、资源优化、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四种力量共同推动的结果。事务分化为社会化提供了客观条件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生活方式的转变,公共事务的比重不断提升。公共事务的增多,政府难以或无力承担这些事务的管理。压力之下,公共事务有了纯公共事务和准公共事务之分,其中纯公共事务仍归政府管理,而将政府“不应管、管不好”的准公共事务推向社会。公共事务的分化也促使公共组织的一元结构(政府)向二元结构(政府和公共事业组织)转变。公共事业组织的产生为管理准公共事务提供了载体。资源优化为社会化提出了现实诉求经验表明,准公共产品政府供给模式存在固有的缺陷,它偏离资源配置的最佳状态。从公众对某种准公共产品产生需求到政府着手供应,通常经过一个复杂的决策程序,时效上明显滞后于公众的需求。政府制定的供给政策往往倾向于人们的平均需求,与部分公众的偏好产生偏差:高需求得不到满足,低需求过渡供给。降低成本为社会化提供了内在动力。传统事业组织作为政府的附属物,往往把目光和精力放在政府财政拨款上,由于过分追求财政预算的最大化而忽略了管理成本,其后果是作为消费者和纳税人的广大公众无辜地承担了额外的成本。社会化是降低公共事业管理成本的主要途径之一,它使公共事业“虚置”的产权在法律和现实中得到明晰的界定,并切断了事业组织企图通过财政拨款来获得经营成本的路径,迫使管理者不得不注重降低管理的费用。提高效率为社会化提供了持久动力长期以来,公共事业管理效率的低下已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政府对公共事业长期的“垄断”,使社会资源难以进入公共事业领域,造成公共事业投入与产出的不足。“垄断”导致了政府举办的事业组织在缺乏竞争的环境中丧失提高效率的持续动力。“资源使用效率最大化”和“管理目标实现良好”是衡量公共事业管理效率的两个重要维度,社会化有利于降低管理成本,提升事业资源的使用效率和实现公共事业管理的价值。参考文献:[1]刘晶玉,娄成武公共事业管理范围的界定【J】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单学勇论中国公共事业管理的内涵价值与体制构建【J】经济研究参考,

我是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今年毕业 ,我们班的论文有以下一些(选了几个主要的),你可以参考下:高校非营利组织发展与研究新农村农居规划经济学分析 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现状与重建农村养老保险现实问题与对策农村土地流转问题研究突发公共事件中政府沟通模式研究地方政府与媒体关系研究我国农村家庭养老面临的问题与对策分析农民工融入城市的困境与出路当前我国户籍制度改革问题初探我国农村公共物品供给机制研究当前中国行政信息公开制度研究

我也是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要实习没时间写,后来寝室的哥们给我了莫文网,虽然花了钱,但是觉得很值得,论文还评上了优秀,也节省了我很多时间  莫文网之前还给哦我一些题目,你可以参考看看  基于风险收益的公共事业项目融资方案选择研究黑龙江森工林业局绩效评估指标体系构建研究城市应急联动指挥共享平台接处警子系统设计我国政府机构精简的历史现状与对策研究我国宏观税负问题研究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财政制度研究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教育服务贸易研究我国农村公共服务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赤霉素(GA_3)对互花米草生长发育和割除防效的影响新时期重庆市新型农民培养现状、问题与对策基于WSN的燃气无线抄表系统终端节点软件设计动态改变信道的无线传感器网络组网协议设计与实现竞争法理念影响下的非对称管制研究农民合作成效分析基于WinCE的移动数据集中器研究论基本医疗服务均等化的政府责任山西省曲沃县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试点研究公共产品法律制度研究非营利组织在农村公共物品供给中的角色定位民营化改革的普适性解析:新自由主义路径的批判大庆中庆燃气公司经营策略研究我国基层公务员职业倦怠问题研究我国科技企业孵化器的发展研究我国公共服务供给方式有效性分析转型期中国西部地方公债问题研究公共事业民营化的行政法规制农村公共服务供给体系中乡镇政府职能研究基于博弈论的PPP模式收益分配研究基于文件过滤驱动的Windows文件保护系统的研究与实现乡镇政府绩效评估指标体系研究中国第三方支付及其市场扩散研究河南省新乡市城乡一体化研究城乡统筹发展中乡镇政府公共服务职能实施及完善研究我国商业银行声誉测评指标体系构建的实证分析彩民消费情绪对彩民购后行为的影响研究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保障机制研究西藏中小学财务管理模式与部门预算研究河南省县级信访工作研究新农村建设中公共产品供给问题研究基于数据集成的工程施工阶段招投标系统的设计与实现离退休领导干部任职非政府组织问题研究越秀公园公益化改革的对策研究沈阳市会计人员服务中心流程再造研究农村社区化公共服务分析惠州市公共财政框架下的农村公共产品支出问题研究论国有公共事业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育结合GPS功能的安全数码相机的研究及仿真系统实现线下便利支付产业的商业模式研究铁岭市莲花湖湿地公园项目成本效益研究三峡库区农村社区体育公共服务体系的构建与路径选择

公共事业管理导论论文范文初中生

最好不要轻易抄袭别人的文章,网上有的文章,你老师多半也看过的%D%A

我也是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要实习没时间写,后来寝室的哥们给我了莫文网,虽然花了钱,但是觉得很值得,论文还评上了优秀,也节省了我很多时间  莫文网之前还给哦我一些题目,你可以参考看看  基于风险收益的公共事业项目融资方案选择研究黑龙江森工林业局绩效评估指标体系构建研究城市应急联动指挥共享平台接处警子系统设计我国政府机构精简的历史现状与对策研究我国宏观税负问题研究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财政制度研究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教育服务贸易研究我国农村公共服务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赤霉素(GA_3)对互花米草生长发育和割除防效的影响新时期重庆市新型农民培养现状、问题与对策基于WSN的燃气无线抄表系统终端节点软件设计动态改变信道的无线传感器网络组网协议设计与实现竞争法理念影响下的非对称管制研究农民合作成效分析基于WinCE的移动数据集中器研究论基本医疗服务均等化的政府责任山西省曲沃县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试点研究公共产品法律制度研究非营利组织在农村公共物品供给中的角色定位民营化改革的普适性解析:新自由主义路径的批判大庆中庆燃气公司经营策略研究我国基层公务员职业倦怠问题研究我国科技企业孵化器的发展研究我国公共服务供给方式有效性分析转型期中国西部地方公债问题研究公共事业民营化的行政法规制农村公共服务供给体系中乡镇政府职能研究基于博弈论的PPP模式收益分配研究基于文件过滤驱动的Windows文件保护系统的研究与实现乡镇政府绩效评估指标体系研究中国第三方支付及其市场扩散研究河南省新乡市城乡一体化研究城乡统筹发展中乡镇政府公共服务职能实施及完善研究我国商业银行声誉测评指标体系构建的实证分析彩民消费情绪对彩民购后行为的影响研究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保障机制研究西藏中小学财务管理模式与部门预算研究河南省县级信访工作研究新农村建设中公共产品供给问题研究基于数据集成的工程施工阶段招投标系统的设计与实现离退休领导干部任职非政府组织问题研究越秀公园公益化改革的对策研究沈阳市会计人员服务中心流程再造研究农村社区化公共服务分析惠州市公共财政框架下的农村公共产品支出问题研究论国有公共事业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育结合GPS功能的安全数码相机的研究及仿真系统实现线下便利支付产业的商业模式研究铁岭市莲花湖湿地公园项目成本效益研究三峡库区农村社区体育公共服务体系的构建与路径选择

公共治理导论论文范文初中历史

论公共行政与公共管理的区别与互动一、公共行政与公共管理关系面面观 无论是理论上还是实践上,在公共管理获得足够重视之后,学者们不得不承认它做为公共部门管理的最新模式的存在。但在论及公共管理与传统公共行政的关系及公共管理如何从公共行政发展而来之时,学界的争论似乎方兴未艾。综合起来,大致有4种观点。 第一种观点认为,公共管理等同于公共行政,二者有细微差别,没有实质区别。美国当代著名行政学家,Syracuse大学Maxwell学院梅戈特女士认为,公共管理与公共行政在本质上没有区别,而他们之间的细微差别在于:从行政价值方面看,传统公共行政注重的是效率,而现代的公共管理除了效率以外,还注重社会公正与平等[1]。第二种观点认为:公共管理在某种意义上是回归了的公共行政。例如,瓦尔达沃斯基认为,将“行政”一词换成“管理”一词,实际上是将传统的公共行政学在公共管理的名目下复活了[2]。第三种观点认为,公共管理是公共行政的一部分或一个分支。奥特、海德和沙夫利兹等人认为,“它(指公共管理)是一套实用方法的艺术和科学,适用于公共行政的方案设计与组织重组、政策与管理规划、经由预算制度进行的资源分配、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以及项目评估与审计”(Ott,Hyde and Shafritz,1991,16)。有些学者甚至认为,公共管理是公共行政下面的一个较低层次的技术性领域。例如,格雷厄姆和海斯宣称,公共管理是公共行政学中的一个涉及技术和方法的子领域,公共管理学者“关注的是效率、责任、目标实现以及许多其他的管理和技术问题”(Graham and Hays,1991,13)[3]。第四种观点认为,公共行政与公共管理是两个相互竞争的模式。如澳大利亚著名学者休斯认为,公共管理与公共行政无论是词语含义还是理论基础都是不同的,“行政”的职能比“管理”狭窄[4]。在国内,持有这种观点的学者指出,自公共行政学诞生以来,产生了3次大的范式转换,先后经历了传统公共行政、新公共行政和公共管理3个阶段。 笔者认为:公共行政与公共管理二者呈现着错综复杂的关系,归纳而论,无非是区别与联系两种关系。下面分别作简要的阐述。首先研究二者的相异关系。 二、公共行政与公共管理的区别分析 笔者认为,区分公共行政与公共管理,既可以从分析这两个基本模式的历史渊源出发,也可以从廓清这一对基本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入手。因为,在公共行政发展一百多年历史中,因为应用环境不同而使基本概念出现所谓“语义丛林”的现象并不少见。基于此,笔者的观点是: 首先,在广义上,公共行政和公共管理二者是相等的,都可以理解为公共部门对公共事务所进行的管理活动(主要是包括政府公共管理)。也就是说,二者的外延是一致的。学界所称的公共行政,有狭义和广义之分。前者指政府对自身事务的管理;后者指政府对包括自身事务在内的整个社会的管理。同样,一般人们所讨论的公共管理,亦可以认为只是行政学意义上的概念。其实,在最广泛范围内,公共管理也可以分为宏观、中观和微观3个不同的层次[5]。宏观层面的公共管理,指的是政治学(价值)意义上的公共管理,即政治学所研究的国家治理或政治管理。例如,孙中山先生说,“政就是众人之事,治就是管理,管理众人之事就是政治”[6]。可见,管理公共事务是政治的本义,就是政治层面的公共管理。中观层面的公共管理是我们所谓纯粹意义上的公共管理,即与政治统治相分离的公共管理活动。在政治/行政二分法下,公共行政或公共管理,都是公共部门管理的具体模式。在微观层面上,公共管理重点是解决管理技术和方法问题,新公共管理更多地在这一范畴内体现出来。我们通常所说的公共部门与私营部门的管理具有相通性,大概也是基于这层意思而言的。 其次,公共行政和公共管理在狭义上被用来指公共部门管理的两种不同模式。一方面,理论界倾向于把公共行政看成是政府为主体的管理活动,在国内也被称为行政管理。因此所谓公共行政是指政府对国家、社会及自身事务所进行的一系列管理活动。由于公共行政是政府独特的管理活动,它必然与政府的本质特性密不可分。有学者指出,“作为一种特殊形式的管理,行政是与国家的产生联系一起的,是有了国家才出现了行政。即所谓行其政事”[7]。由于现代政府是公众权力的执行者,承担着建立在委托—代理关系上的管理人角色,因而如何保持公众权力行使的合法性及公众利益最大化是政府管理或公共行政必须考虑的问题。公共行政欲达到上述目标,在管理中体现政府公共部门“公共性”就是核心要素。事实上,无论从公共行政主体还是管理手段上看,公共行政的本质必然是“公共的”管理活动。另一方面,“公共管理是指政府及其他公共机构,为了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满足公众的利益需求,对涉及公众利益的各种社会事务所实施的有效管理。它强调的是政府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而弱化了政府的政治统治职能”[8]。因此,公共管理的着眼点应该是社会事务的管理,社会性是公共管理的内涵。原因在于:第一,公共管理主体的社会性内涵。公共管理的主体是国家、政府和社会公共组织。国家存在于社会之中,以社会的存在为基础;政府是国家的伴生物,政府的生命力来自于它的社会服务作用;社会公共组织本身就是社会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组织。第二,公共管理对象的社会性内涵。公共管理的对象就是社会(广义的社会)公共事务,而公共事务的公共性和社会性在这里是同义语。第三,社会性是公共管理活动和过程的共同性内涵和基础性内涵[9]。基于此,国内有学者认为,“推行公共管理实践的发展,开展公共管理的理论研究,更大的意义在于推进公共管理社会化”。 三、公共行政与公共管理的互动关系探讨 公共行政与公共管理的关系是对立统一关系,即既有差别性又有统一性。就现有研究状况而言,重差别轻同一,甚至有只讲差别不论联系的片面性。为了有利于从理论与实践上正确把握二者的全面关系,在阐明了二者区别之后,应着重阐述它的互助性,即二者的相互贯通性。 从公共行政到公共管理 自威尔逊以来,公共行政一直是政府公共部门管理的主要理论。在其100多年历史中,经历了从传统公共行政学到新公共行政学的形式变革,也充满了管理主义与宪制主义谁占主导地位的争论。然而,作为20世纪70年代末席卷全球的行政改革浪潮及其理论基础的新公共管理,构成了对公共行政特别是传统的行政理论的极大冲击。一种新的公共部门管理形式——公共管理取代公共行政成为新的有效的公共部门管理理念。回顾20世纪70~80年代世界各国的行政改革,重点内容或主要诉求体现在:第一,重新认识公共部门效率的决定作用,并把传统的效率观扩展为包括效率、效果、绩效(3"E")在内的全方位绩效管理观;第二,追求一种公私合作,政府与社会力量互动的治理模式,强调公共行政的二元分野,即政府公共政策化和事务管理社会化;第三,把公共行政的责任置于影响甚至有时可以决定公共事务管理效果的重要地位。应该说,这种带有强烈市场化取向和管理主义色彩的公共部门改革运动,以及由此而来的新的公共管理理论的确把传统的公共行政理论推进一步。尽管某些方面可能是一种回归,譬如对效率的钟爱自公共行政诞生时就存在;对公共行政的二元分野,实际上是类似重提政治/行政二分法,如此等等。公共行政作为一种指导公共部门管理的理论,必须随时代的发展而改革进步,否则便无法在日新月异的改革实践中起引导规范作用。 从公共行政到公共管理的发展,绝非像有些人认为的只是概念游戏。现在看来,它起码有两个方面的原由或意义。首先,由于公共部门管理的生存环境的变化,导致从公共行政向公共管理的转变。公共行政不是封闭的理论体系,它时刻受到并影响外界环境。20世纪末,在发达的市场体系和先进的私营部门管理理念共同映衬下,占据社会主流地位的公共部门管理却差强人意:效率低下,机构臃肿,缺乏活力等等,以及由此而来的财政危机、管理危机、信任危机等都迫使人们重新审视公共行政的管理理念和方法。于是,强调走向市场,向私营管理学习以及注重管理的效果与责任等新的管理方法构成了新的公共管理理论的核心。与此同时,公民社会日益成熟,社会自我治理的要求更加强烈,公民社会自治能力也获得强化,这为建立新的多元化的管理模式奠定了基础。但是,由于公共行政的政治取向,使得这种自治受到一定程度的抑制。因此,社会管理寻求一种能够容纳更多治理主体及其参与机制的新理论,这样,新模式的产生就顺理成章了。 其次,从公共行政向公共管理的转变,体现了公共部门管理理念的概本变革。公共行政首先是作为政治学的分支学科出现的,它不可避免地带有特权意识。传统上认为公共部门管理是自上而下的过程,管理的程序是经过规范性界定和有原则可循的。因此,公共行政体现了权威和层次性。更进一步,它折射出决策与执行的分离,执行与管理的脱离等一系列现实问题和矛盾心态。社会性是公共管理的基本内涵。与公共行政相对照,公共管理把重心放在社会之中,把管理寓于社会之内。无论是国家、政府还是社会自治组织,他们都是社会性的组织;无论是国家公共事务、政府公共事务还是社会公共事务,都是社会性公共事务的有机组成部分,社会性都是它们的共同特征。因此,公共管理推崇多元互动的治理机制,把社会性问题的解决作为自身的主要任务。现代公共管理就是要追求一种开放的思维模式,力求动员一切可以调动和利用的力量,建立起一套以政府管理为核心的,以多元互动为特征的,以公民社会为背景和基础的管理体系。正是这种以开发社会为基础的管理理念和方式,才使得公共管理形式受到世界各国的推崇,成为继公共行政之后的公共部门管理的新选择。 公共管理要体现公共性 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对待任何问题都要坚持一分为二的观点,特别是在探讨关于政府管理的理论与方法的重大问题上。当前,在论及公共管理时,一种不太科学的态度或方法是,片面强调公共管理的经济学和管理学基础,追求市场化改革和一般管理方法的运用,其结果可能会偏离公共管理的公共本意。诚然,在公共管理发展史上,它始终摇摆在政治或宪制与管理两种价值取向之间,在不同时期各有侧重。但是,从根本上说,公共管理作为一种表征公共部门尤其是政府部门的管理活动,它与一般管理有本质性差别,不能把它等同于一般管理范畴。从概念的内涵角度说,这就是公共管理的“公共性”。它集中在公共管理主体即公共部门的“公共性”,管理手段即公权力的“公共性”,价值观即公平、正义的“公共性”,管理目标即公共利益的“公共性”等4个方面[10]。 公共管理由“公共的”和“管理”两部分构成,在笔者看来,他们的逻辑关系是:公共管理立足于“管理”,但本质上要体现“公共性”。“公共性”强调公共管理的目标是公众的利益、服务于最广大公众为宗旨,代表某种规范性的价值追求。因此不可避免地把公平、正义和把社会伦理道德纳入自己的视野;“管理性”表达了公共管理的一般特性,表明它是一种旨在追求效率的,有技术性、定量性、规范性的社会管理活动,因而与一般的管理活动有着基本的相通性。这要求公共管理必须讲求对管理一般原则和技术方法的掌握和运用,以获取管理效益。因此,我们主张“公共性”和“管理性”是全面解释公共管理概念或活动不可或缺的一对概念,公共管理的“公共性”是公共管理的本质属性,它使公共管理与一般管理有所不同;“管理性”则是公共管理的一般特征,它表明公共管理存在的基础是管理的一般原理与方法。总之,公共管理是公共性与管理性的二者相互贯通的辩证统一。 公共管理要讲“公共性”,既是理论本身的要求,又是实践发展的必然。笔者认为,在阶级社会或存在着阶级与阶级斗争的社会里,强调公共管理的公共性丝毫无损其政治性内涵。因为历来国家、政府都是具有鲜明的阶级性、政治性的,即使是一般社会组织,也带有或多或少的政治特征。如果公共管理不讲政治,背离公共性,也就丧失了自身的本质特征,变成一般的管理理论,而不再成为公共管理了。在实践中,更大的危害表现在于:由于不讲公共性,不科学区分不同国度公共性的相异性,在共同管理的抽象思维中,简单地照搬照抄,在改革中片面强调市场化与管理主义,使得公共部门一贯秉承的公平、正义、责任意识等道德伦理观念等和必要的规制限定作用大为削弱,导致政府公共部门本应具备的公共性、规范性的价值观丧失。其结果只能是误导而非引导。为此,在大胆引用新的公共管理理论方法同时,重建其规范性价值观,提醒不要忘掉公共性是十分必要的。 从实践角度说,西方公共管理改革中对“公共”涵义研究和把握比较明确,目前更多强调的是管理方法的改变,即把企业的管理机制与市场机制引入政府管理领域。而我国,除了引入企业管理机制与市场机制外,更主要的工作是明确政府的管理职能范围应只限于管理公共事务,对非公共事务要敢于放权并且敢于承担责任,做到尽职尽责;在管理主体上必须让社会组织与公民力量广为参与,正确地体现社会自治和民主。鉴于这方面我国有许多问题还没解决好,因此,强调管理的“公共性”,更有其现实意义。【参考文献】 [1] 张梦中:《美国公共行政(管理)的历史渊源与重要价值取向——麦克斯韦尔学院副院长梅戈特女士访谈录》,《中国行政管理》,2000年第11期。 [2] 马骏、郭巍青:《公共管理研究——新的研究方向》,《武汉大学学报》,2002年第1期。 [3] JSteven Ott,Albert CHyde and Jay MShafritz(eds),Public Management:the Essential Reading,Chicago,Lyceum books/Nelson Hall,1991,p4,p13。转引自陈振明:《什么是公共管理(学)——相关概念辨析》,《中国行政管理》,2001年第2期。 [4] 〔澳〕欧文·休斯:《公共管理导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 [5] 周树志:《公共行政 公共政策 公共管理》,《中国行政管理》,2001年第2期。 [6] 《孙中山全集》第9卷,第254~255页。 [7] 张康之等:《公共行政学》,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年。 [8] 汪玉凯:《公共管理基础问题研究》,《中国行政管理》,2001年第11期。 [9] 王乐夫:《论公共管理的社会性内涵及其他》,《政治学研究》,2001年第3期。 [10] 王乐夫:《论公共管理的公共性及其与社会性之异同》,《中国行政管理》,2001年第6期。

在当今社会,政府行政体系与市场体系成为控制社会、影响社会的最大的两股力量。理论研究和实践经验表明,政府公共行政与公共管理体系在创造和提升国家竞争优势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一个民主的、负责任的、有能力的、高效率的、透明的政府行政管理体系,无论是对经济的发展还是对整个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都是不可缺少的。公共行政与公共管理作为一门学科,诞生于20世纪初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现已有上百年的历史。在中国,公共行政与公共管理仍是一个正在发展中的新兴学科。公共行政和公共管理的教育也处在探索和发展阶段。因此,广大教师、学生、公务员急需贴近实践、具有实际操作性、能系统培养学生思考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教材。我国公共行政与公共管理科学研究和教育的发展与繁荣,固然取决于多方面的努力,但一个重要的方面在于我们要以开放的态度,了解、研究、学习和借鉴国外发达国家研究和实践的成果;另一方面,我国正在进行大规模的政府行政改革,致力于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公共行政与公共管理体制,这同样需要了解、学习和借鉴发达国家在公共行政与公共管理方面的经验和教训。因此无论从我国公共行政与公共管理的教育发展和学科建设的需要,还是从我国政府改革的实践层面,全面系统地引进公共行政与公共管理经典著作都是时代赋予我们的职责。出于上述几方面的考虑,我们组织翻译出版了这套《公共行政与公共管理经典译丛》。为了较为全面、系统地反映当代公共行政与公共管理理论与实践的发展,本套丛书分为四个系列:(1)经典教材系列。引进这一系列图书的主要目的是适应国内公共行政与公共管理教育对教学参考及资料的需求。这个系列所选教材,内容全面系统、简明通俗,涵盖了公共行政与公共管理的主要知识领域,内容涉及公共行政与公共管理的一般理论、公共组织理论与管理、公共政策、公共财政与预算、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公共行政的伦理学等。这些教材都是国外大学通用的公共行政与公共管理教科书,多次再版,其作者皆为该领域最著名的教授,他们在自己的研究领域多次获奖,享有极高的声誉。(2)公共管理实务系列。这一系列图书主要是针对实践中的公共管理者,目的是使公共管理者了解国外公共管理的知识、技术、方法,提高管理的能力和水平,内容涉及到如何成为一个有效的公共管理者、如何开发管理技能、政府全面质量管理、政府标杆管理、绩效管理等。(3)政府治理与改革系列。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均开展了大规模的政府再造运动,政府再造或改革成为公共行政与公共管理的热点和核心问题。这一系列选择了在这一领域极具影响的专家的著作,这些著作分析了政府再造的战略,向人们展示了政府治理的前景。

从目录上就能看出来大体有哪些不同陈振明目录导论 公共管理学的视野第一章 公共组织理论 第一节 公共组织概述 第二节 公共组织的结构 第三节 公共组织的过程与行为第四节 公共组织环境第二章 政府改革与治理 第一节 治理理论 第二节 当代西方政府改革第三节 转型期我国的行政体制改革 第三章 政府间关系 第一节 政府间关系研究概述第二节 西方政府间关系的历史与现实第三节 中国政府间关系的现状与改革 第四章 政府作用第一节 现代市场经济中的政府角色第二节 转型期我国政府的角色定位第三节 政府失败论第五章 公共政策 第一节 公共政策与公共管理第二节 公共政策的内容第三节 公共政策系统及其运行第六章 绩效管理第一节 公共部门绩效管理概述第二节 公共部门绩效评估的要素第三节 公共部门绩效评估的程序与方法第四节 公共部门绩效评估的改革与发展第七章 人力资源管理第一节 人力资源管理的新观念第二节 国家公务员制度第三节 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的开发第八章 公共经济管理第一节 公共经济管理的理论基础第二节 公共财政管理第三节 转型期我国公共财政管理的完善第九章 第三部门管理第一节 公共管理研究的一个新领域第二节 西方第三部门的发展及其作用第三节 中国第三部门的发展与事业单位改革第十章 战略管理第一节 私人部门的战略管理第二节 公共部门战略管理途径的兴起第三节 公共部门战略管理学科的框架第十一章 公共管理伦理第一节 公共管理伦理概述第二节 公共责任与官员问责制第三节 转轨时期公共管理伦理建设第十二章 政府工具第一节 政府工具研究概述第二节 当代政府治理的新工具第三节 新治理工具与政府管理创新 张成福的目录第1章 公共管理导论1.1 公共管理的意义1.2 公共管理学的发展与研究途径1.3 公共管理的特质以及与私部门管理的区别1.4 新公共管理1.5 公共管理:现时代的挑战第2章 公共管理者的角色与知能2.1 作为一般管理者的角色2.2 作为公共管理者的特殊角色2.3 公共管理者的技能2.4 有效的公共管理者2.5 面向未来的、具有前瞻力的公共管理者第3章 公共部门的角色3.1 公共部门的性质与需要3.2 市场机制、市场失灵与政府干预3.3 市场经济中政府的经济职能3.4 政府治理工具的选择3.5 政府失灵3.6 矫正政府失灵和市场失灵的策略本章小结关键术语复习思考题阅读材料本章参考文献第4章 公共部门战略管理4.1 公共部门战略管理的性质4.2 公共部门战略管理过程4.3 公共部门战略规划与战略管理4.4 公共部门战略管理的问题与改进本章小结关键术语复习思考题阅读材料思考与讨论的问题本章参考文献第5章 公共政策的设计、执行与评估5.1 公共政策的性质5.2 公共政策问题的建构5.3 政策规划与设计5.4 公共政策执行5.5 公共政策评估本章小结关键术语复习思考题阅读材料思考与讨论的问题本章参考文献第6章 公共组织管理6.1 组织的性质6.2 公共组织的特性6.3 公共组织设计与管理的一般原则6.4 传统科层组织及其困境6.5 弹性化政府的组织设计6.6 组织设计:组织学习的观点本章小结关键术语复习思考题阅读材料本章参考文献第7章 公共组织中的领导7.1 领导与影响力系统7.2 领导权力与领导效能7.3 领导方式与领导效能7.4 权变领导理论7.5 转换型领导理论本章小结关键术语复习思考题阅读材料思考与讨论的问题本章参考文献第8章 公务人力资源管理8.1 人力资源的特性8.2 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兴起8.3 人力资源管理的性质、功能和系统8.4 人力资源管理者的角色与知能8.5 公务人力资源管理的战略目标8.6 公务人力资源管理的新理念: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8.7 工作生活质量——公务人力资源管理的新策略8.8 现代公务人力资源管理发展的新趋势本章小结关键术语复习思考题阅读材料思考与讨论的问题本章参考文献第9章 公共预算与财务管理9.1 公共预算的性质、功能9.2 公共预算的原则9.3 政府预算制度及其评估9.4 政府会计9.5 政府财务报告9.6 政府采购管理9.7 政府财务审计本章小结关键术语复习思考题读材料思考与讨论的问题本章参考文献第10章 信息资源管理与电子化政府第11章 公共服务的绩效管理第12章 公共危机管理第13章 公共管理的新策略第14章 公共管理中的责任与伦理第15章 企业型政府与政府再造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