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百科

植物病理学论文题目大全及答案高中

发布时间:2024-07-06 21:09:41

植物病理学论文题目大全及答案高中

下载一些文献看就是了

专业术语我可能翻译得不太好,仅供参考!中文摘要核盘菌引起的作物菌核病是世界性分布的一种病害。本论文以分离自陕西省核盘菌SX466菌株为研究材料,通过分析该菌株的生物学特性,发现相比于正常菌株Ep-1PNA367,菌株SX466在PDA及胡萝卜培养基上不能产生菌核,生长速度减弱(??cm),致病力衰退,是一株具有典型弱毒现象(hypovirulence)的弱毒菌株。通提取弱毒菌株SX466的dsRNA及电泳分析,表明该菌株中含有??条dsRNA片段,弱毒现象可能与dsRNA存在具有相关性。本论文的完成为研究核盘菌的致病机理及真菌中dsRNA介导的弱毒特性提供了很好的研究材料及基础。关键字:核盘菌;弱毒菌株;生物学特性;dsRNAAbstract:Sclerotiorum disease, which is a type of crop desease caused by Sclerotinia Sclerotiorum distributes all over the With the SX466 of Sclerotinia Sclerotiorum isolated from Shan xi province as researching objective in this paper, it is observed through analyses of the b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isolate of SX466 that compared with the normal isolate Ep-1PNA367, isolate SX466 does not produce sclerotium on PDA and carrot nutrient medium, its growth rate(??cm) is reduced and vieulence degenerated, which makes isolate SX466 a hypovirulent strain with a typical phenomenon of Via dsRNA extration of isolate SX466 and electrophoretic analysis, it is indicated that ?? dsRNA fragments is contained in this isolate and hypovirulence may have correlation with the existence of dsRNA Valuable researching material and basis are provided for the research of pathogenic mechanism of Sclerotinia Sclerotiorum as well as the dsRNA-mediated hypovirulence in fungus by the completion of this Keywords: Sclerotinia Sclerotiorum hypovirulent strain b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dsRNA

基因工程药物网址: 题目好取,关键看你要写哪个方面的,推荐你写一下现今中国基因工程药物的发展情况,看看这篇文章:

植物病理学论文题目大全及答案

计算机技术在植物保护中的应用研究进展摘要 文中就数据库技术、海量存储技术、多媒体技术、信息及信息网络技术等计算机新技术在植物保护领域的应用和进展进行了阐述。关键词 计算机技术 植物保护 应用研究1计算机技术在植物保护中的初步应用 世界上第一台计算机(ENIAC)1946年诞生后,通过短短的五十多年,其应用已从单纯的数值计算扩展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在植保研究中,计算机最初的应用是数值计算和数理统计。60年代最初研制出的数理统计软件主要用BASIC语言编制,其数据包含在处理程序之中。70年代,出现了程序和数据分离的统计软件,如NCSS,SAS,SPSS,BMDP等。 国外从60年代起开始研究系统理论在害虫治理中的应用间题,Odum在系统理论的基础上创立了系统生态学(System ecology) , Watt, moms首先应用系统分析方法(System analysis)研究昆虫种群问题闭。Huffaker在1972-1978年主持的有害生物协调管理计划,特别强调应用系统处理方法(勿stem approach ),并在《有害生物防治新技术》一书中,总结了应用系统处理方法,研究各种害虫及病害的成果[3:。Clark等闭1967提出种群系统(Life system)的概念,在美国、加拿大、荷兰等国家,应用系统方法和电子计算机技术成功地研制了非洲棉铃虫、果树红叶蜡和其它一些害虫的最优控制模型,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美国1972-1973年的害虫综合治理计划,成功地引进了系统科学和模型方法,作为研究昆虫种群及其管理的基础,在害虫的预测、管理及控制的效果评枯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进展[}'} 0 80年代开始,我国学者也注意到这一研究领域的重要性,在昆虫种群增长模型、生命表、种群分布型、捕食者与猎物关系等领域作了大量有益的工作,并在果树、小麦、水稻、草场等作物的害虫综合防治中应用系统方法和计算机技术,取得了可喜的成绩。2计算机新技术在植保中的应用1数据库技术数据库(Database)技术的发展,为信息的存储、分类、查询、传递等提供了保证。1993年,美国农业部全国农业图书馆建成了世界上最完整的农业数据库,存储了300万篇农业文献,该数据库由130多个国家的资料构成,包括农业各学科领域中的书籍、杂志、专题、著作、论文、专利、计算机软件、声像制品、技术报告等。国际植物检疫数据库(Smith, I, M) ,VIDEdB的植物病毒分类鉴定数据库(GibbsA , et al)等一批最新的大容量的数据库管理软件在1996年12月的国际植保生物学信息技术会议上作了系统展示。 在国内,中国学术期刊电子杂志社于1998年推出了由90多张光盘组成的《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专题文献数据库》,农业方面5张光盘收录的1996年以来的16 603篇文献中,植保方面有3 393篇,刊物种类达293种。真菌标本管理系统[u(昆虫标本数据库管理系统,常见杨树天牛分类管理系统(CPLTMS) }"7等一批数据库管理软件相继研制问世并投人使用,这些软件除具备可录人、修改、查询、统计、打印等一系列基本功能外,有些还具备了辅助鉴定和辅助决策的功能。2多媒体技术多媒体(Multimedia)技术指人和计算机通过图形、图像、动画、声音、文字等多种媒介以多种方式进行信息交换的技术,它具有集成性、控制性、交互性的特点。多媒体的主要技术有超文本(Hypertext )技术,光盘(CD-ROM)技术,数据压缩解压(Data compress&de-compression)技术,触摸屏(Touch screen)技术等。 在国外,多媒体技术应用到植物保护中的研究已经取得了显著成果,内容涉及植保的各个方面。1996年12月在英国Canterbury市Kent大学举行的国际植保生物学信息技术大会上,scott博士在题为《支持植物病理学的信息技术正迈着快得令人难以置信的变化步伐》的报告中,用笔记本电脑演示了许多已经商品化或即将商品化的植保软件,说明在植物病理学领域利用信息技术研究已经提到议事日程。通过数据库、分类学信息系统、地理信息系统、多媒体的技术来管理和揭示有关植物病理学和植物保护的大量文献资料和研究数据说明,植物保护的决策问题已经扩展到了地理学的宏观尺度和分子生物学的微观尺度,应当通过植病流行学模拟和预测模型、植病诊断辅助系统、植病管理专家系统和风险分析等技术加以解决;植物病理学和植物保护工作者的教育、培训及公众宣传问题,也可以通过新型通讯媒体和网络、远程教学、国际交互网(Internet)、企业内部网(Internet) , WWW、电子出版物等技术获得先进的解决方案。大会有33个专题讲座、计算机系统演示和操作练习。对部分相关的论文题目择录如下:作物保护多媒体信息大全(Sweetmore A , et al );一个用于微生物特征化的自动鉴定工具(Mc-Cardell A J And Rohrbeck J C );用于鳞翅目种类鉴定的颜色分析(Chesmore E d ) ;辅助真菌诊断的图像获取、分析、存档技术(Lane C R);计算机化的图文鉴定系统BIKEY:作为DIALD-BIS生物学百科全书光盘的一部分(hobanov A et al );诊断和管理病虫害的多媒体工具(NortonG);用信号处理技术和专家系统实现对昆虫声音的自动分析(Chesmore E D et aI) 。 我国多媒体技术在植保领域的研究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s- (al。中国农业大学IPMLST实验室研制的《北京蔬菜生产管理与植保辅助决策系统BJCABBAGIS》和《植检害虫图文信息与鉴定辅导系统卿llVFORMIS》软件综合采用了管理信息系统、地理信息系统、多媒体、超媒体和人工智能等技术而受到好评。农业部植物检疫实验所从80年代初开始,进行有害生物的检疫重要性评价、研究,建立了与检疫有关的有害生物数据库系统,包括信息标准化技术的研究和代码体系的建立,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有害生物风险分析(PRA)研究,研制出适合中国国情的PRA分析模型和定量分析方法,参与了PRA国际技术标准的制定。该所还完成了利用计算机视觉技术对矮腥黑穗病(TCK)冬抱子进行自动识别课题的研究〔19]。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利用计算机声音分析软件对蝗虫的鸣声进行分析作为高原蝗虫分类的依据。 多媒体技术与通信(Communication)技术相结合,与数据库管理技术相结合,与人工智能、农业专家系统、知识库、推理机结合,可以开发出更好的智能决策支持系统。目前水稻主要病虫害、小麦主要病虫害、柑桔病毒病等的专家系统已经应用到农业生产中,并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3信息与信息网络技术美国总统克林顿首先提出了以信息高速公路(Infobahn)为标志的NI1计划,各国也纷纷推出了自己的计划,并为此投人或计划投人大量的人力和资金。美国的校园网已将各所大学和研究机构进行联网,全美初步实现了资料共享和全美范围内的计算机辅助教学。美国的第一大公用数据网INTERNET如今已成为全球的计算机互联网,共有100多个国家,500()万以上的用户与之相连。依靠信息网络技术,农业信息资源共享、跨国界的病虫远程观测及信息数据的实时反馈、病虫害的预警和远程控制与防治已取得了可观的经济效益。 在国内,一系列“金字工程”的实施,促使计算机网络得到巨大发展。目前,已经投人使用的中国公用数据通讯网有中国公用分组交换数据网(CHINADDN ),中国公用数字数据网(CHI-NADDN),综合业务数据网(PSTN),金桥网。利用以上通讯网络开展的信息网络有中国公用计算机互联网(CHINANET),中国教育科研计算机网(CERNET),中国科技网(CSTNET),中国经济信息网(CEINE'I'),其他ISP公司(INTERNET代理商)。 植保领域的信息网络化已得到初步发展。为加快病虫信息的传递,实现系统内信息共享,提高病虫预测预报的准确性和时效性,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将计算机网络技术与测报专业技术有机地结合,开发了“全国病虫测报信息计算机网络传输与管理系统(PEST7VET)。目前已与全国大部分省植保站和部分区域站开通,大大提高了病虫信息的传递速度和信息的利用率,初步实现了测报系统内的远程观测、远程信息反馈、遥距控制、虫灾预警及信息资源的共享。3我国植保信息技术发展前景 我国植保信息技术(Infom}ation Technology)中,微机平台上的管理信息系统、地理信息系统、多媒体、超媒体和专家系统已接近国际先进水平。以网络为中心的计算机技术及植保数据库的容量、质量和应用水平,较国际组织和某些发达国家还存在一定差距。所以在我国信息科学技术迅速发展中,信息高速公路基础设施建设应不断完善,并将发展信息产业作为战略性计划加以实施。我国植保工作者正面临信息时代的挑战和机遇。

我国著名植物病理学家曾士迈1926年4月生于北京。1948年7月毕业于北京大学农学院植物病理系。历任北京农业大学副教授、教授、植物保护系主任,中国植物保护学会第四届副理事长,中国植物病理学会第三届常务理事。六十年代初在国内进行植物病害流行的数理分析。七十年代倡导采用系统科学和系统工程的理论、方法进行植物病害流行学研究。是中国植物病害流行学和植保系统工程学的创始人之一。在开拓免疫学与流行学交叉的研究领域中也起了重大作用。在研究植物水平抗病性,小麦条锈病定量流行学和大区流行规律及其计算机模拟等方面有突出贡献。合作主编《植物免疫学》、《农业植物病理学》,与杨演合著《植物病害流行学》。周宗璜真菌学和植物病理学家,农业教育家。他在高等真菌分类和个体发育研究方面作出了贡献,是中国高等真菌学科的开拓者之一;也是中国粘菌研究的奠基人之一;他并率先对人参病害进行了研究,填补了我国空白。 邓叔群福建福州市人。真菌、植物病理学家。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专门从事林业植物病理和粘菌、真菌的分类研究,以及中国粮棉作物--水稻、小麦、棉花病害的研究。建国以后,在他的倡导下实现了人工栽培食用、药用真菌,还成功地运用生物防治的科研成果,大面积防治森林虫害,为中国真菌学开拓了道路。他所发现的4个新属120个新品种为国际所公认,列入英国真菌研究所编的《真菌字典》中。曾发表论文70多篇,专著有《中国的真菌》等。裘维蕃 曾任金陵大学农学院、福建农学院、清华大学农业研究所讲师。1947年获美国威斯康星大学研究院哲学博士学位。回国后,任清华大学副教授。建国后,历任北京农业大学副教授、教授,中国农学会第三届理事和第四、五届常务理事,中国植物保护学会副理事长,中国植物病理学会第二届副理事长、第三届理事长,国际植物病理学会第四届理事,中国科学院生物学部委员(院士)。在植物病理学方面有杰出贡献。谢联辉 植物病理学家。福建龙岩人。1958年毕业于福建农学院。福建农业大学教授。系统地研究了中国水稻病毒的种类、分布、为害、传播测报与治理,其成果被誉为是“对世界病毒作出了新贡献”;发现一种新的水稻病毒——水稻簇矮病毒,受到国际稻病学界的高度重视;报导的水稻齿矮病毒和东格鲁病毒均系中国新记录;三种病害的及时发现,有力地控制其蔓延,获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比较全面地研究了中国水仙、甘蔗、福建烟草、蕃茄和香蕉等植物的病毒种类、分布、发生和治理措施,报导了9个中国新记录和5个中国大陆新记录。林亮东别号立农,香山县(今中山市)南朗镇大车人。1935年被选派到美国奥列贡大学研究院学习植物病理及真菌学,1937年获硕士学位,由于成绩优异,获美国生物学会授予荣誉会员及美国植物病理学会金质奖章一枚。回国后,一直从事植物病理的教学和研究工作。历任中山大学教授、华南农学院教授、广东农林处处长、华南农学院植保系系主任、华南农学院湛江分院副院长、广东植物病理学会理事。戴芳澜 字观亭,真菌学家、植物病理学家。戴芳澜在真菌分类学、形态学、遗传学和植物病理学等方面发表论文和著作50多篇,为中国近代真菌学和植物病理学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开创性的贡献,他是中国真菌学和植物病理学的奠基人。1930年,他发表的“三角枫上白粉菌之一新种”的论文,是中国真菌学家首次报道的真菌新种,是真菌学在中国创立的标志。他与BO道奇(Dodge)合作对脉胞霉 (Neurospora) 的分类和细胞遗传学研究成果是真菌学的经典文献。主要著作有《中国经济植物病原目录》《中国真菌总汇》和《真菌的形态与分类》等。黄齐望植物病理学家,农业教育家。在油菜病害、稻瘟病、烟草立枯病和疫病都有较深的研究。他编著的《江西省病虫害志》一书,对促进江西省农业生产起过重要作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黄齐望历任南昌大学、江西农学院、江西共产主义劳动大学总校、江西农业大学教授,并被选为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江西省政协常委、民盟江西省常委,还担任过中国植物病理学会理事,以及江西省植保学会副理事长、顾问等职。吴友三吴友三,植物病理学家,农业教育家。他在小麦抗锈育种上培育出十多个品种,对我国东北麦区作出了突出贡献。在小麦秆锈菌生理小种分离、鉴定,小麦耐锈性特点和机制的理论研究上做出了重要成果。 林孔湘植物病理学家,农业教育家。一生潜心研究柑桔黄龙病,首先证明黄龙病病原为病毒;首创柑桔繁殖材料热处理消毒方法;推行“无病虫栽培”技术,为振兴我国柑桔事业作出了卓著贡献

植物病理学论文题目大全及答案范文

计算机技术在植物保护中的应用研究进展摘要 文中就数据库技术、海量存储技术、多媒体技术、信息及信息网络技术等计算机新技术在植物保护领域的应用和进展进行了阐述。关键词 计算机技术 植物保护 应用研究1计算机技术在植物保护中的初步应用 世界上第一台计算机(ENIAC)1946年诞生后,通过短短的五十多年,其应用已从单纯的数值计算扩展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在植保研究中,计算机最初的应用是数值计算和数理统计。60年代最初研制出的数理统计软件主要用BASIC语言编制,其数据包含在处理程序之中。70年代,出现了程序和数据分离的统计软件,如NCSS,SAS,SPSS,BMDP等。 国外从60年代起开始研究系统理论在害虫治理中的应用间题,Odum在系统理论的基础上创立了系统生态学(System ecology) , Watt, moms首先应用系统分析方法(System analysis)研究昆虫种群问题闭。Huffaker在1972-1978年主持的有害生物协调管理计划,特别强调应用系统处理方法(勿stem approach ),并在《有害生物防治新技术》一书中,总结了应用系统处理方法,研究各种害虫及病害的成果[3:。Clark等闭1967提出种群系统(Life system)的概念,在美国、加拿大、荷兰等国家,应用系统方法和电子计算机技术成功地研制了非洲棉铃虫、果树红叶蜡和其它一些害虫的最优控制模型,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美国1972-1973年的害虫综合治理计划,成功地引进了系统科学和模型方法,作为研究昆虫种群及其管理的基础,在害虫的预测、管理及控制的效果评枯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进展[}'} 0 80年代开始,我国学者也注意到这一研究领域的重要性,在昆虫种群增长模型、生命表、种群分布型、捕食者与猎物关系等领域作了大量有益的工作,并在果树、小麦、水稻、草场等作物的害虫综合防治中应用系统方法和计算机技术,取得了可喜的成绩。2计算机新技术在植保中的应用1数据库技术数据库(Database)技术的发展,为信息的存储、分类、查询、传递等提供了保证。1993年,美国农业部全国农业图书馆建成了世界上最完整的农业数据库,存储了300万篇农业文献,该数据库由130多个国家的资料构成,包括农业各学科领域中的书籍、杂志、专题、著作、论文、专利、计算机软件、声像制品、技术报告等。国际植物检疫数据库(Smith, I, M) ,VIDEdB的植物病毒分类鉴定数据库(GibbsA , et al)等一批最新的大容量的数据库管理软件在1996年12月的国际植保生物学信息技术会议上作了系统展示。 在国内,中国学术期刊电子杂志社于1998年推出了由90多张光盘组成的《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专题文献数据库》,农业方面5张光盘收录的1996年以来的16 603篇文献中,植保方面有3 393篇,刊物种类达293种。真菌标本管理系统[u(昆虫标本数据库管理系统,常见杨树天牛分类管理系统(CPLTMS) }"7等一批数据库管理软件相继研制问世并投人使用,这些软件除具备可录人、修改、查询、统计、打印等一系列基本功能外,有些还具备了辅助鉴定和辅助决策的功能。2多媒体技术多媒体(Multimedia)技术指人和计算机通过图形、图像、动画、声音、文字等多种媒介以多种方式进行信息交换的技术,它具有集成性、控制性、交互性的特点。多媒体的主要技术有超文本(Hypertext )技术,光盘(CD-ROM)技术,数据压缩解压(Data compress&de-compression)技术,触摸屏(Touch screen)技术等。 在国外,多媒体技术应用到植物保护中的研究已经取得了显著成果,内容涉及植保的各个方面。1996年12月在英国Canterbury市Kent大学举行的国际植保生物学信息技术大会上,scott博士在题为《支持植物病理学的信息技术正迈着快得令人难以置信的变化步伐》的报告中,用笔记本电脑演示了许多已经商品化或即将商品化的植保软件,说明在植物病理学领域利用信息技术研究已经提到议事日程。通过数据库、分类学信息系统、地理信息系统、多媒体的技术来管理和揭示有关植物病理学和植物保护的大量文献资料和研究数据说明,植物保护的决策问题已经扩展到了地理学的宏观尺度和分子生物学的微观尺度,应当通过植病流行学模拟和预测模型、植病诊断辅助系统、植病管理专家系统和风险分析等技术加以解决;植物病理学和植物保护工作者的教育、培训及公众宣传问题,也可以通过新型通讯媒体和网络、远程教学、国际交互网(Internet)、企业内部网(Internet) , WWW、电子出版物等技术获得先进的解决方案。大会有33个专题讲座、计算机系统演示和操作练习。对部分相关的论文题目择录如下:作物保护多媒体信息大全(Sweetmore A , et al );一个用于微生物特征化的自动鉴定工具(Mc-Cardell A J And Rohrbeck J C );用于鳞翅目种类鉴定的颜色分析(Chesmore E d ) ;辅助真菌诊断的图像获取、分析、存档技术(Lane C R);计算机化的图文鉴定系统BIKEY:作为DIALD-BIS生物学百科全书光盘的一部分(hobanov A et al );诊断和管理病虫害的多媒体工具(NortonG);用信号处理技术和专家系统实现对昆虫声音的自动分析(Chesmore E D et aI) 。 我国多媒体技术在植保领域的研究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s- (al。中国农业大学IPMLST实验室研制的《北京蔬菜生产管理与植保辅助决策系统BJCABBAGIS》和《植检害虫图文信息与鉴定辅导系统卿llVFORMIS》软件综合采用了管理信息系统、地理信息系统、多媒体、超媒体和人工智能等技术而受到好评。农业部植物检疫实验所从80年代初开始,进行有害生物的检疫重要性评价、研究,建立了与检疫有关的有害生物数据库系统,包括信息标准化技术的研究和代码体系的建立,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有害生物风险分析(PRA)研究,研制出适合中国国情的PRA分析模型和定量分析方法,参与了PRA国际技术标准的制定。该所还完成了利用计算机视觉技术对矮腥黑穗病(TCK)冬抱子进行自动识别课题的研究〔19]。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利用计算机声音分析软件对蝗虫的鸣声进行分析作为高原蝗虫分类的依据。 多媒体技术与通信(Communication)技术相结合,与数据库管理技术相结合,与人工智能、农业专家系统、知识库、推理机结合,可以开发出更好的智能决策支持系统。目前水稻主要病虫害、小麦主要病虫害、柑桔病毒病等的专家系统已经应用到农业生产中,并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3信息与信息网络技术美国总统克林顿首先提出了以信息高速公路(Infobahn)为标志的NI1计划,各国也纷纷推出了自己的计划,并为此投人或计划投人大量的人力和资金。美国的校园网已将各所大学和研究机构进行联网,全美初步实现了资料共享和全美范围内的计算机辅助教学。美国的第一大公用数据网INTERNET如今已成为全球的计算机互联网,共有100多个国家,500()万以上的用户与之相连。依靠信息网络技术,农业信息资源共享、跨国界的病虫远程观测及信息数据的实时反馈、病虫害的预警和远程控制与防治已取得了可观的经济效益。 在国内,一系列“金字工程”的实施,促使计算机网络得到巨大发展。目前,已经投人使用的中国公用数据通讯网有中国公用分组交换数据网(CHINADDN ),中国公用数字数据网(CHI-NADDN),综合业务数据网(PSTN),金桥网。利用以上通讯网络开展的信息网络有中国公用计算机互联网(CHINANET),中国教育科研计算机网(CERNET),中国科技网(CSTNET),中国经济信息网(CEINE'I'),其他ISP公司(INTERNET代理商)。 植保领域的信息网络化已得到初步发展。为加快病虫信息的传递,实现系统内信息共享,提高病虫预测预报的准确性和时效性,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将计算机网络技术与测报专业技术有机地结合,开发了“全国病虫测报信息计算机网络传输与管理系统(PEST7VET)。目前已与全国大部分省植保站和部分区域站开通,大大提高了病虫信息的传递速度和信息的利用率,初步实现了测报系统内的远程观测、远程信息反馈、遥距控制、虫灾预警及信息资源的共享。3我国植保信息技术发展前景 我国植保信息技术(Infom}ation Technology)中,微机平台上的管理信息系统、地理信息系统、多媒体、超媒体和专家系统已接近国际先进水平。以网络为中心的计算机技术及植保数据库的容量、质量和应用水平,较国际组织和某些发达国家还存在一定差距。所以在我国信息科学技术迅速发展中,信息高速公路基础设施建设应不断完善,并将发展信息产业作为战略性计划加以实施。我国植保工作者正面临信息时代的挑战和机遇。

生物化学是一门边缘学科,研究的是生命的化学,所以与其它有关的生物学科必然有或多或少的关系。生物学科总是互相为用,互相渗透的。生物体不只一种,因此生物化学有研究动物(包括昆虫)方面的,也有研究植物方面的,还有研究微生物方面的。它们之间有差异、也有共同之处。生物化学在医药、卫生、农业及工业等方面都有应用,是一门基础医学学科,也是一门基础农学学科,而在工业上,如食品加工、酿造、制药、生物制剂制备、以及制革等上,都有应用。 (一)生物化学是从有机化学及生理学发展起来的 一直到现在,它与有机化学及生理学之间,仍然关系密切。了解生物分子的结构及性质,并将其合成,乃是有机化学和生物化学的共同课题;在分子水平上弄清生理功能,显然是生理学和生物化学的一个共同目的。从现在的趋向来看,生理学是在更多地采用生物化学的方法,使用生物化学的指标,以解释许多生理现象。 (二)微生物学及免疫学 在研究病原微生物的代谢、病毒的化学本质,以及防治措施等,无不应用生物化学的知识和技术。就免疫学而言,不论是体液免疫,还是细胞免疫,都必须在分子水平上,才能阐明机理问题,近来一些生物化学家常以微生物,尤其是细菌为研究材料;这样,一方面可验证在动物体内得到的结果,另一方面由于细菌繁殖生长极其迅速,为在分子水平上研究遗传,提供有利条件;于是应运而生出生化遗传学,又称分子遗传学,进而又派生出遗传工程学。由此不难看出,生物化学与微生物学、免疫学及遗传学之间的关系是何等密切。 (三)生物物理学是从生物化学发展起来的 主要应用物理学的理论和方法来研究生物体内各种生物分子的性质和结构,能量的转变,以及生物体内发生的一些过程,如生物发电及发光。生物物理学与生物化学总是相辅相成的。随着量子化学的发展,生物体内化学反应的机理,特别是酶促反应的机理,将来必定要应用生物分子内及作用物分子内电子结构的改变来加以说明。 (四)近代药理学往往以酶的活性、激素的作用及代谢的途径等为其发展的依据,于是出现了生化药理学及分子药理学等。病理生理学也注重运用生物化学的原理及方法来研究生理功能的失调及代谢途径的紊乱。甚至,组织学、病理解剖学及寄生虫学等学科,也开始应用生物化学的知识和方法,以探讨和解决它们的问题。这些学科的名称之前,现在多冠以“分子”字样,就是

植物病理学论文题目大全及答案解析

植物生物学方面的期刊基本定位以“综合性、高水平”为办刊方针,求新、求快,及时、准确地反映我国植物科学领域科学家最新研究成果(新发现和新方法等)、系统评述国际研究热点(新理论、新发展)。刊登内容主要以发表涵盖植物科学各领域(包括农学、林学和园艺学等)具有重要学术价值的创造性的研究成果。栏目设置研究论文、研究报告、研究快报、技术方法、特邀综述和专题论坛。这里推荐《植物学报》,它主要刊登植物学各学科有创新的原始研究论文和快讯,并发表植物科学重要领域的综述国际最新进展的文章;期刊的定位是以中文(英文摘要)及时、快速和全面地反映我国植物科学及其相关学科研究的最新成果。《植物学报》是由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和中国植物学会主办的中文版综合性学术期刊。双月刊,128页,国内外公开发行。发表涵盖植物科学各领域(包括农学、林学和园艺学等)具有重要学术价值的创造性的研究成果。服务对象为中国国内从事科学研究和高等教育的中高级专业人员。《植物学报》是全国优秀期刊、中国自然科学核心期刊和中国期刊方阵“双效”期刊。已被国内外多家著名检索系统收录,包括CAB、AGRIS、CSCD、CSTPCD、CNKI和CAJCED等。

专业术语我可能翻译得不太好,仅供参考!中文摘要核盘菌引起的作物菌核病是世界性分布的一种病害。本论文以分离自陕西省核盘菌SX466菌株为研究材料,通过分析该菌株的生物学特性,发现相比于正常菌株Ep-1PNA367,菌株SX466在PDA及胡萝卜培养基上不能产生菌核,生长速度减弱(??cm),致病力衰退,是一株具有典型弱毒现象(hypovirulence)的弱毒菌株。通提取弱毒菌株SX466的dsRNA及电泳分析,表明该菌株中含有??条dsRNA片段,弱毒现象可能与dsRNA存在具有相关性。本论文的完成为研究核盘菌的致病机理及真菌中dsRNA介导的弱毒特性提供了很好的研究材料及基础。关键字:核盘菌;弱毒菌株;生物学特性;dsRNAAbstract:Sclerotiorum disease, which is a type of crop desease caused by Sclerotinia Sclerotiorum distributes all over the With the SX466 of Sclerotinia Sclerotiorum isolated from Shan xi province as researching objective in this paper, it is observed through analyses of the b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isolate of SX466 that compared with the normal isolate Ep-1PNA367, isolate SX466 does not produce sclerotium on PDA and carrot nutrient medium, its growth rate(??cm) is reduced and vieulence degenerated, which makes isolate SX466 a hypovirulent strain with a typical phenomenon of Via dsRNA extration of isolate SX466 and electrophoretic analysis, it is indicated that ?? dsRNA fragments is contained in this isolate and hypovirulence may have correlation with the existence of dsRNA Valuable researching material and basis are provided for the research of pathogenic mechanism of Sclerotinia Sclerotiorum as well as the dsRNA-mediated hypovirulence in fungus by the completion of this Keywords: Sclerotinia Sclerotiorum hypovirulent strain b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dsRNA

植物病理学论文题目有哪些及答案大全

这个太多了,有上百种!以下是根据影响因子结合引文量及“二八律”选出的18种核心期刊,其IF均高于0,所占比率约20%。可供读者投稿和检索参考。(1) Annual Review of Plant Biology(ANNU REV PLANT BIOL)《植物生理学和植物分子生物学年评》创刊于1950年,全年1期,原版刊号588B0002;国际刊号:1040-2519;综论植物生理学和植物分子生物学领域的研究进展与成果。影响因子为615。(2) Trends in Plant Science (TRENDS PLANT SCI)《植物科学趋势》创刊于1996年,全年12期。原版刊号:588C0008;国际刊号:1360-1385;为从分子生物学到生态学的基础植物科学研究提供跨学科论坛。影响因子为405。(3) Plant Cell (Plant Cell)《植物细胞》创刊于1989年,全年12期。原版式刊号:588B0005*;国际刊号:1040-4651;发行出版机构地址:Plant Physiology, PO Box 15501 Rockville, MD 20855-2768, USAED: American Society of Plant Physiologists。 侧重于植物发育的基因表达的调节以及分子和遗传基础方面的研究。影响因子为679。(4) Current Opinion in Plant Biology (CURR OPIN PAANT BIOL)《植物生物学新见》全年6期,原版刊号:588C0084;国际刊号:1369-5266;发行出版机构地址:Current Biology L, 84 The Obalds Rd, London WC1X 8RR, England。影响因子为945。(5) Annual Review of Phytopathology (ANNU REV PHYTOPAYHOL)《植物病理学年评》创刊于1963年,全年1期。原版刊号:588B0009;国际刊号:0066-4286;发行出版机构地址:Annual Reviews Inc,评论植物科学领域的研究成果和进展。影响因子为257。(6) Plant Journal (PLANT J)《植物杂志》创刊于1991年,全年24期。原版刊号:588C0082;国际刊号:0960-7412;发行出版机构地址:Blackwell Science L, Journal Subscriptions,刊载植物分子科学领域的研究论文。影响因子为914。(7) Plant Physiology (PLANT PHYSIOL)《植物生理学》由美国植物生理学会主办,创刊于1926年,全年12期。原版刊号:588B0005;国际刊号:0032-0889;发行出版机构地址:Plant Physiology, PO Box 15501 Rockville, MD 20855-2768, USA ED: American Society of Plant Physiologists。刊载本学科以及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环境生物学、细胞生物学等研究成果。影响因子为634。(8) Plant Molecular Biology (PLANT MOL BIOL)《植物分子生物学》创刊于1984年,全年18期,16开,每期80页。原版刊号:582LB071;国际刊号:0167-4412;发行出版机构地址: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 Journals Department, Distribution Centre刊载植物分子生物学与植物分子遗传学基础理论和遗传工程方面的研究论文和实验报告。影响因子为795。(9) Critical Reviews in Plant Sciences (CRIT REV PLANT SCI)《植物科学评论》创刊于1983年,全年6期。原版刊号:588B0010;国际刊号:0735-2689;发行出版机构地址:CRC Press I,评论植物科学领域的研究成果和进展。影响因子为641。(10) Plant Cell and Environment (PLANT CELL ENVIRON)《植物、细胞与环境》创刊于1978年,全年12期,12开,每期84页。原版刊号:588C0072;国际刊号:0140-7791;发行出版机构地址:Blackwell Science L刊载绿色植物生理学,包括植物细胞生理学、植物生物化学、环境生理学、农作物生理学和生理生态等方面的研究论文。影响因子为613。(11) Molecular Plant-Microbe Interactions (MOL PLANT MICROBE IN)《分子植物与微生物相互作用》创刊于1988年,全年12期,12开,每期56页。原版刊号:582B0109;国际刊号:0897-0282;发行出版机构地址:American Phytopathological Society, 刊载研究论文和评论,包括分子生物学、分子病理遗传学、微生物和植物的共生作用及其对栽培植物、野生植物和植物产品的影响。影响因子为580。(12)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Botany (J EXP BOT)《实验植物学杂志》创刊于1950年,全年12期,18开,每期124页。原版刊号:588C0002;国际刊号:0022-0957;发行出版机构地址:Oxford University Press, 刊载植物生理、生化、生物物理、实验农学等方面的研究论文。读者对象为植物学家、园艺学家、土壤学家、环境与海洋生物学家。影响因子为180。(13) Plant and Cell Physiology (PLANT CELL PHYSIOL)《植物和细胞生理学》创刊于1959年,全年12期,16开,每期250页。原版刊号588D0057;国际刊号:0032-0781;发行出版机构地址:日本植物病理学会,T170-8484日本东京都丰岛区驹ごめ1-43-11;发表高等植物和微生物的生理与生化以及生物技术等领域的基础与应用方面的研究论文。影响因子为159。(14) New Phytologist (NEW PHYTOL)《新植物学家》创刊于1902年,全年12期,18开,每期156页。原版刊号588C0055;国际刊号:0028-646X;发行出版机构地址: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刊载植物学各领域的研究论文、评论与书评,涉及生物物理学、生理学、生物化学、植物化学、生物技术、生态学等学科。影响因子为118。(15) Planta (PLANTA)《植物学》创刊于1925年,全年15期,12开,每期96页。原版刊号:588E0003;国际刊号:0032-0935;发行出版机构地址:Springer-Verlag,Heidelberger Platz3, D-14197 Berlin, Germany;刊载植物生物学原始论文,侧重分子细胞生物学、超微结构、生物化学、新陈代谢、生长、发育、形态发生、生态环境生理学、作物技术、植物与微生物相互作用等方面。影响因子为053。(16) Journal of Plant Growth Regulation (J PLANT GROWTH REGUL)《植物生长调节杂志》创刊于1982年,全年4期,18开,每期66页。原版刊号588E0008;国际刊号:0721-7595;发行出版机构地址:Springer-Verlag,Heidelberger 报道植物分子生物学、植物生理学、植物学、生化学、林学、园艺学和农学中有助于基础和应用研究的最新发现,侧重除莠剂在内的天然和全盛物质及其对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影响因子为778。(17) Phytopathology (PHYTOPATHOLOGY)《植物病理学》创刊于1911年,全年12期,12开,每期126页。原版刊号:588B0006;国际刊号:0031-949X;发行出版机构地址:American Phytopathological Society, 刊载植物病理学的基础研究论文,图像精密。影响因子为450。(18) Australian Journal of Plant Physiology (AUST J PLANT PHYSIOL)《澳大利亚植物生理学杂志》创刊于1974年,全年8期,18开,每期100页。国际刊号:588UA002;国际刊号:0310-7841;发行出版机构地址:CSIRO Publications, 刊载植物生理学领域的研究论文、评论、简报。涉及生物化学、生物物理学、遗传学、细胞生物学结构和分子生物学等。影响因子为398。

计算机技术在植物保护中的应用研究进展摘要 文中就数据库技术、海量存储技术、多媒体技术、信息及信息网络技术等计算机新技术在植物保护领域的应用和进展进行了阐述。关键词 计算机技术 植物保护 应用研究1计算机技术在植物保护中的初步应用 世界上第一台计算机(ENIAC)1946年诞生后,通过短短的五十多年,其应用已从单纯的数值计算扩展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在植保研究中,计算机最初的应用是数值计算和数理统计。60年代最初研制出的数理统计软件主要用BASIC语言编制,其数据包含在处理程序之中。70年代,出现了程序和数据分离的统计软件,如NCSS,SAS,SPSS,BMDP等。 国外从60年代起开始研究系统理论在害虫治理中的应用间题,Odum在系统理论的基础上创立了系统生态学(System ecology) , Watt, moms首先应用系统分析方法(System analysis)研究昆虫种群问题闭。Huffaker在1972-1978年主持的有害生物协调管理计划,特别强调应用系统处理方法(勿stem approach ),并在《有害生物防治新技术》一书中,总结了应用系统处理方法,研究各种害虫及病害的成果[3:。Clark等闭1967提出种群系统(Life system)的概念,在美国、加拿大、荷兰等国家,应用系统方法和电子计算机技术成功地研制了非洲棉铃虫、果树红叶蜡和其它一些害虫的最优控制模型,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美国1972-1973年的害虫综合治理计划,成功地引进了系统科学和模型方法,作为研究昆虫种群及其管理的基础,在害虫的预测、管理及控制的效果评枯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进展[}'} 0 80年代开始,我国学者也注意到这一研究领域的重要性,在昆虫种群增长模型、生命表、种群分布型、捕食者与猎物关系等领域作了大量有益的工作,并在果树、小麦、水稻、草场等作物的害虫综合防治中应用系统方法和计算机技术,取得了可喜的成绩。2计算机新技术在植保中的应用1数据库技术数据库(Database)技术的发展,为信息的存储、分类、查询、传递等提供了保证。1993年,美国农业部全国农业图书馆建成了世界上最完整的农业数据库,存储了300万篇农业文献,该数据库由130多个国家的资料构成,包括农业各学科领域中的书籍、杂志、专题、著作、论文、专利、计算机软件、声像制品、技术报告等。国际植物检疫数据库(Smith, I, M) ,VIDEdB的植物病毒分类鉴定数据库(GibbsA , et al)等一批最新的大容量的数据库管理软件在1996年12月的国际植保生物学信息技术会议上作了系统展示。 在国内,中国学术期刊电子杂志社于1998年推出了由90多张光盘组成的《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专题文献数据库》,农业方面5张光盘收录的1996年以来的16 603篇文献中,植保方面有3 393篇,刊物种类达293种。真菌标本管理系统[u(昆虫标本数据库管理系统,常见杨树天牛分类管理系统(CPLTMS) }"7等一批数据库管理软件相继研制问世并投人使用,这些软件除具备可录人、修改、查询、统计、打印等一系列基本功能外,有些还具备了辅助鉴定和辅助决策的功能。2多媒体技术多媒体(Multimedia)技术指人和计算机通过图形、图像、动画、声音、文字等多种媒介以多种方式进行信息交换的技术,它具有集成性、控制性、交互性的特点。多媒体的主要技术有超文本(Hypertext )技术,光盘(CD-ROM)技术,数据压缩解压(Data compress&de-compression)技术,触摸屏(Touch screen)技术等。 在国外,多媒体技术应用到植物保护中的研究已经取得了显著成果,内容涉及植保的各个方面。1996年12月在英国Canterbury市Kent大学举行的国际植保生物学信息技术大会上,scott博士在题为《支持植物病理学的信息技术正迈着快得令人难以置信的变化步伐》的报告中,用笔记本电脑演示了许多已经商品化或即将商品化的植保软件,说明在植物病理学领域利用信息技术研究已经提到议事日程。通过数据库、分类学信息系统、地理信息系统、多媒体的技术来管理和揭示有关植物病理学和植物保护的大量文献资料和研究数据说明,植物保护的决策问题已经扩展到了地理学的宏观尺度和分子生物学的微观尺度,应当通过植病流行学模拟和预测模型、植病诊断辅助系统、植病管理专家系统和风险分析等技术加以解决;植物病理学和植物保护工作者的教育、培训及公众宣传问题,也可以通过新型通讯媒体和网络、远程教学、国际交互网(Internet)、企业内部网(Internet) , WWW、电子出版物等技术获得先进的解决方案。大会有33个专题讲座、计算机系统演示和操作练习。对部分相关的论文题目择录如下:作物保护多媒体信息大全(Sweetmore A , et al );一个用于微生物特征化的自动鉴定工具(Mc-Cardell A J And Rohrbeck J C );用于鳞翅目种类鉴定的颜色分析(Chesmore E d ) ;辅助真菌诊断的图像获取、分析、存档技术(Lane C R);计算机化的图文鉴定系统BIKEY:作为DIALD-BIS生物学百科全书光盘的一部分(hobanov A et al );诊断和管理病虫害的多媒体工具(NortonG);用信号处理技术和专家系统实现对昆虫声音的自动分析(Chesmore E D et aI) 。 我国多媒体技术在植保领域的研究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s- (al。中国农业大学IPMLST实验室研制的《北京蔬菜生产管理与植保辅助决策系统BJCABBAGIS》和《植检害虫图文信息与鉴定辅导系统卿llVFORMIS》软件综合采用了管理信息系统、地理信息系统、多媒体、超媒体和人工智能等技术而受到好评。农业部植物检疫实验所从80年代初开始,进行有害生物的检疫重要性评价、研究,建立了与检疫有关的有害生物数据库系统,包括信息标准化技术的研究和代码体系的建立,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有害生物风险分析(PRA)研究,研制出适合中国国情的PRA分析模型和定量分析方法,参与了PRA国际技术标准的制定。该所还完成了利用计算机视觉技术对矮腥黑穗病(TCK)冬抱子进行自动识别课题的研究〔19]。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利用计算机声音分析软件对蝗虫的鸣声进行分析作为高原蝗虫分类的依据。 多媒体技术与通信(Communication)技术相结合,与数据库管理技术相结合,与人工智能、农业专家系统、知识库、推理机结合,可以开发出更好的智能决策支持系统。目前水稻主要病虫害、小麦主要病虫害、柑桔病毒病等的专家系统已经应用到农业生产中,并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3信息与信息网络技术美国总统克林顿首先提出了以信息高速公路(Infobahn)为标志的NI1计划,各国也纷纷推出了自己的计划,并为此投人或计划投人大量的人力和资金。美国的校园网已将各所大学和研究机构进行联网,全美初步实现了资料共享和全美范围内的计算机辅助教学。美国的第一大公用数据网INTERNET如今已成为全球的计算机互联网,共有100多个国家,500()万以上的用户与之相连。依靠信息网络技术,农业信息资源共享、跨国界的病虫远程观测及信息数据的实时反馈、病虫害的预警和远程控制与防治已取得了可观的经济效益。 在国内,一系列“金字工程”的实施,促使计算机网络得到巨大发展。目前,已经投人使用的中国公用数据通讯网有中国公用分组交换数据网(CHINADDN ),中国公用数字数据网(CHI-NADDN),综合业务数据网(PSTN),金桥网。利用以上通讯网络开展的信息网络有中国公用计算机互联网(CHINANET),中国教育科研计算机网(CERNET),中国科技网(CSTNET),中国经济信息网(CEINE'I'),其他ISP公司(INTERNET代理商)。 植保领域的信息网络化已得到初步发展。为加快病虫信息的传递,实现系统内信息共享,提高病虫预测预报的准确性和时效性,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将计算机网络技术与测报专业技术有机地结合,开发了“全国病虫测报信息计算机网络传输与管理系统(PEST7VET)。目前已与全国大部分省植保站和部分区域站开通,大大提高了病虫信息的传递速度和信息的利用率,初步实现了测报系统内的远程观测、远程信息反馈、遥距控制、虫灾预警及信息资源的共享。3我国植保信息技术发展前景 我国植保信息技术(Infom}ation Technology)中,微机平台上的管理信息系统、地理信息系统、多媒体、超媒体和专家系统已接近国际先进水平。以网络为中心的计算机技术及植保数据库的容量、质量和应用水平,较国际组织和某些发达国家还存在一定差距。所以在我国信息科学技术迅速发展中,信息高速公路基础设施建设应不断完善,并将发展信息产业作为战略性计划加以实施。我国植保工作者正面临信息时代的挑战和机遇。

我国著名植物病理学家曾士迈1926年4月生于北京。1948年7月毕业于北京大学农学院植物病理系。历任北京农业大学副教授、教授、植物保护系主任,中国植物保护学会第四届副理事长,中国植物病理学会第三届常务理事。六十年代初在国内进行植物病害流行的数理分析。七十年代倡导采用系统科学和系统工程的理论、方法进行植物病害流行学研究。是中国植物病害流行学和植保系统工程学的创始人之一。在开拓免疫学与流行学交叉的研究领域中也起了重大作用。在研究植物水平抗病性,小麦条锈病定量流行学和大区流行规律及其计算机模拟等方面有突出贡献。合作主编《植物免疫学》、《农业植物病理学》,与杨演合著《植物病害流行学》。周宗璜真菌学和植物病理学家,农业教育家。他在高等真菌分类和个体发育研究方面作出了贡献,是中国高等真菌学科的开拓者之一;也是中国粘菌研究的奠基人之一;他并率先对人参病害进行了研究,填补了我国空白。 邓叔群福建福州市人。真菌、植物病理学家。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专门从事林业植物病理和粘菌、真菌的分类研究,以及中国粮棉作物--水稻、小麦、棉花病害的研究。建国以后,在他的倡导下实现了人工栽培食用、药用真菌,还成功地运用生物防治的科研成果,大面积防治森林虫害,为中国真菌学开拓了道路。他所发现的4个新属120个新品种为国际所公认,列入英国真菌研究所编的《真菌字典》中。曾发表论文70多篇,专著有《中国的真菌》等。裘维蕃 曾任金陵大学农学院、福建农学院、清华大学农业研究所讲师。1947年获美国威斯康星大学研究院哲学博士学位。回国后,任清华大学副教授。建国后,历任北京农业大学副教授、教授,中国农学会第三届理事和第四、五届常务理事,中国植物保护学会副理事长,中国植物病理学会第二届副理事长、第三届理事长,国际植物病理学会第四届理事,中国科学院生物学部委员(院士)。在植物病理学方面有杰出贡献。谢联辉 植物病理学家。福建龙岩人。1958年毕业于福建农学院。福建农业大学教授。系统地研究了中国水稻病毒的种类、分布、为害、传播测报与治理,其成果被誉为是“对世界病毒作出了新贡献”;发现一种新的水稻病毒——水稻簇矮病毒,受到国际稻病学界的高度重视;报导的水稻齿矮病毒和东格鲁病毒均系中国新记录;三种病害的及时发现,有力地控制其蔓延,获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比较全面地研究了中国水仙、甘蔗、福建烟草、蕃茄和香蕉等植物的病毒种类、分布、发生和治理措施,报导了9个中国新记录和5个中国大陆新记录。林亮东别号立农,香山县(今中山市)南朗镇大车人。1935年被选派到美国奥列贡大学研究院学习植物病理及真菌学,1937年获硕士学位,由于成绩优异,获美国生物学会授予荣誉会员及美国植物病理学会金质奖章一枚。回国后,一直从事植物病理的教学和研究工作。历任中山大学教授、华南农学院教授、广东农林处处长、华南农学院植保系系主任、华南农学院湛江分院副院长、广东植物病理学会理事。戴芳澜 字观亭,真菌学家、植物病理学家。戴芳澜在真菌分类学、形态学、遗传学和植物病理学等方面发表论文和著作50多篇,为中国近代真菌学和植物病理学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开创性的贡献,他是中国真菌学和植物病理学的奠基人。1930年,他发表的“三角枫上白粉菌之一新种”的论文,是中国真菌学家首次报道的真菌新种,是真菌学在中国创立的标志。他与BO道奇(Dodge)合作对脉胞霉 (Neurospora) 的分类和细胞遗传学研究成果是真菌学的经典文献。主要著作有《中国经济植物病原目录》《中国真菌总汇》和《真菌的形态与分类》等。黄齐望植物病理学家,农业教育家。在油菜病害、稻瘟病、烟草立枯病和疫病都有较深的研究。他编著的《江西省病虫害志》一书,对促进江西省农业生产起过重要作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黄齐望历任南昌大学、江西农学院、江西共产主义劳动大学总校、江西农业大学教授,并被选为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江西省政协常委、民盟江西省常委,还担任过中国植物病理学会理事,以及江西省植保学会副理事长、顾问等职。吴友三吴友三,植物病理学家,农业教育家。他在小麦抗锈育种上培育出十多个品种,对我国东北麦区作出了突出贡献。在小麦秆锈菌生理小种分离、鉴定,小麦耐锈性特点和机制的理论研究上做出了重要成果。 林孔湘植物病理学家,农业教育家。一生潜心研究柑桔黄龙病,首先证明黄龙病病原为病毒;首创柑桔繁殖材料热处理消毒方法;推行“无病虫栽培”技术,为振兴我国柑桔事业作出了卓著贡献

今天才见识到了,原来植物保护学包括这么多东西。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