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百科

如何应对气候变化论文范文初中政治

发布时间:2024-07-06 08:04:57

如何应对气候变化论文范文初中政治

当前,全球变暖及极端天气灾害的增加使保险业面临严峻挑战。近一二十年来因气候灾害引起的保险损失逐年增大,2006年的飓风、2007年的洪灾和山林火灾更是使得保险公司损失惨重,股东和客户都更加担忧保险公司能否适应气候变化的影响。幸运的是,保险公司正逐步认识到,气候变化在制造威胁的同时,也为保险行业带来了新的商业机会。当前,世界保险业应对气候变化的方式已经出现了转折,从消极回避发展到积极应对,力图把气候变化风险转变为气候变化机遇。伦敦劳合社就认为,保险业必须行动起来,积极适应气候变化趋势,才是生存之道。保险业过去在火灾和地震等灾害风险管理中发挥了领导作用,当前保险公司也极有可能创造出预防损失的方法和产品来为客户、政府和公司自身减轻气候灾害的损失,同时减少温室气体排放。   面对气候变化的空前挑战和纷繁复杂的市场情况,如何选择应对气候变化的行动方式,已成为中国的保险公司、再保险公司、保险经纪公司、保险监管机构及政策制定机构关注的问题。本文研究了世界保险机构应对气候变化的主要方式方法,以资借鉴。      全球气候变化对保险业的影响      2007年初,TICC陆续发布了第一、第二和第三工作组第四次气候变化评估报告(决策者摘要),使气候变化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报告指出,近50年气候变暖主要是由人为活动引起的可能性,从2001年第三次评估报告中的66%提高到2007年第四次评估的90%以上,进一步从科学上确认了人为活动引起全球气候变化的事实。气候变化将增加自然灾害,数十亿人将受到影响,上亿人将面临饥荒的威胁。世界不安甚至恐慌情绪日益浓厚,舆论声称“气候变化是人类21世纪最大的挑战”。   保险业与气候变化有着天然的联系,被作为检测气候变化影响的一个重要窗口。IPCC报告用专章描述保险与气候变化的联系,认为保险将在应对气候变化领域中发挥重要作用。从金融服务来讲,保险是主要的风险分担机制;从实体经济来讲,保险是主要的风险管理机制。在保险服务可得和保费可支付的情况下,保险也是消费者长期福利和发展的保证。通过气象灾害损失数据的计算,保险提供了一个全球气候变化的观察窗口,同时保险业对气候变化的敏感性也决定了保险同时也是解决气候变化问题的重要途径。保险业必然成为人类社会应对气候变化风险的先行者和排头兵。   保险业影响巨大。保险是世界上最大的行业,2006年全球保费收入逾4万亿美元,是石油工业的3倍,按国家收入排序将排在第3的位置。保险业还是现代社会经济金融的支柱之一。保险业的政策选择,将对全球应对气候变化产生举足轻重的影响。保险业具有风险管理的天然优势,保险业在帮助社会应对气候变化挑战,管理气候变化风险中具有独一无二的、强有力的历史责任。保险政策对气候变化政策的实施也有非常大的影响。例如,在美国,可再生能源相关的保险产品使更多的公司和投资者参与到可再生能源投资项目和快速增长的碳排放贸易项目中来。就像保险业在减轻建筑火灾和地震中被证明发挥了领导作用,人们寄希望于今天保险业能够更好地推动社会对全球变暖的认识,以及深入的前瞻性的思考和创造出使气候变化影响最小化的方案。   气候变化对保险业影响非常大。气候变化直接导致气温升高、海平面上升、飓风和暴雨。对公众健康、农业生产、森林抚育、水资源管理、沿海地区、生态系统都会产生较大危害。气候变化对保险服务的可得性和可支付能力都有负面影响,潜伏着放慢保险业发展并且把更多负担转嫁给政府机构和个人的风险,包括财险、健康险、寿险、责任险等大多数的险种都会受到气候变化的负面影响。应对气候变化要求保险能够更好地应付不确定性

2010届高三政治二轮复习热点材料主观题汇编之二 -------------------------------------------------------------------------------- 发表日期:2010年3月29日 【编辑录入:awan】 2010届高三政治二轮复习热点材料主观题汇编之二 气候变化与低碳生活1、气候变化是当前最重要的全球性问题之一。2009年9月22日,胡锦涛主席出席联合国气候变化峰会,发表题为《携手应对气候变化挑战》的讲话。他指出,全球气候变化深刻影响着人类生存和发展,是各国共同面临的重大挑战。气候变化是人类发展进程中出现的问题,既受自然因素影响,也受人类活动影响,既是环境问题,更是发展问题,同各国发展阶段、生活方式、人口规模、资源禀赋以及国际产业分工等因素密切相关。应对气候变化,实现可持续发展,是摆在我们面前一项紧迫而又长期的任务,事关人类生存环境和各国发展前途,需要各国进行不懈努力。12月7日至18日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召开的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顶着一顶非常沉重的“大帽子”,“人类拯救地球的最后机会”。而《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秘书处执行秘书德博埃尔12月8日更是在新闻发布会上一连用了六个“请”,诚挚地希望与会代表尽快达成协议。(1)结合材料,运用辩证唯物论知识分析全球气候变暖的人为原因以及给我们的启示。【参考答案】①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要求我们既要做到从客观实际出发,又要用正确意识推动事物发展。全球气候变暖主要是人类活动中没有充分尊重自然、不顾客观实际,以及在某些错误观念支配下过度开采自然资源、大量排放废弃物等造成的。②规律具有客观性,要求我们必须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前提下发挥主观能动性。全球气候变暖是由于人类活动中某些违背自然规律的做法破坏了生态平衡,超过了环境的承载能力导致的。③启示我们要以尊重自然界的客观性为前提,树立科学发展观、尊重客观规律、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做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2)请你运用唯物辩证法有关知识,探讨我们青少年能为应对气候变化做些什么。【参考答案】①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为了保护环境,应对气候变化。我们要从身边小事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比如节约每一滴水.每一度电等。②整体与部分.社会与个人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气候变化关系到全人类的利益,应对气候变化要求每个人从我做起,从每一件事情做起,树立环保理念,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让环保成为生活中的一部分,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作出自己的贡献。(从唯物辩证法其他角度回答,只要言之有理均可得分)

经济上应该坚决坚持能少用就少用煤炭资源哲学上鄙视使用煤炭资源

世界各国应该携起手来,共同应对全球气候变化。首先,全球气候变化,不是哪一国的问题,它的形成和发展具有全球性,不能归咎于某一个国家。第二,全球气候变化不是某个或某一些国家所能解决的问题,气候的形成和发展是没有国界的。在气候问题上,一个国家行为失当,往往直接会波及其他各国,特别是周边国家。例如,大面积毁林开荒,洋面漏油,都会造成连锁反应。那么,怎么样解决这个问题呢?笔者愚见,提出下面一些措施,请众网友不吝赐教。其一,在联合国框架内,形成有效的全球气候变化磋商机制,它有两个体系组成一是政府间协商机制,它属于政策层面,另一个是气候专家组成全球气候论坛。其二,制定全球统一的气候应对方案。全球气候变化涉及到一个国家的方方面面,明确各方的责任,制定制定统一的行动标准,是关键。这个问题要从各国的发展历史和现阶段国家发展情况来处理这一问题。工业革命以来,西方国家经济迅猛发展,废气排放量占很大比重,经济实力又强大,理应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中发挥主要作用。只有世界各国一起行动起来,统一立场才能有效遏制气候恶化。百度地图 本数据来源于百度地图,最终结果以百度地图最新数据为准。

如何应对气候变化论文范文初中

人类早期的活动能力、也就是破坏自然的能力很弱,最多只能引起局部地区小气候的改变,所以几百万年间人与自然还能相安无事。但是工业革命以来情况发生争剧变化。工业化意味着大量燃烧煤和石油,意味着向地球大气排放巨量的废气。其中二氧化碳气体造成大气温室效应,使全球变暖、极冰融化、海平面上升;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可以形成酸雨;氯氟烃气体能破坏高空臭氧层,造成南极臭氧洞和全球臭氧层变薄。此外,工业化排放的污染气体也使人类聚居的城市成了浓度特高的大气污染岛……人类在发展经济、提高生活质量的同时也闯下了弥天大祸。不少灾害看起来似乎是天灾,而实际上却往往是属于人类自己造成的人祸。被破坏的地球大气正在对人类进行可怕的报复,大自然是绝不会因为人类的无知而原谅人类的。 1992年6月,世界各国元首、政府首脑云集巴西里约热内庐,在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上签字。为什么气候变化这样一个普普通通的科学问题,会变得如此令人关注? 原来,工业革命以来,由于人类大量燃烧化石燃料和毁灭森林,使全球大气中二氧化碳(CO2)含量在百年内增加了25%。如果按目前CO2浓度的增加速度,到2100年大气中CO2含量将增加一倍。据联合国发布的评估报告,那时全球平均气温会比现在上升0~5℃,这将引起极冰融化、海平面上升15~95厘米,从而淹没大片经济发达的沿海地区,还可能引起其他一系列严重问题。世界各国政府开始重视这种状况及其危害后果,共同商讨削减CO2排放量的问题。 什么叫温室效应 全球的地面平均温度约为15℃。如果没有大气覆盖,根据地球获得的太阳热量和地球向宇宙空间放出的热量相等的原理,可以计算出地球的地面年均温度为-18℃。这33℃的温差就是大气像被子一样保护地球造成的。这就是温室效应。 宇宙中任何物体都辐射电磁波。物体温度越高,辐射的波长越短。太阳表面温度约6000K,它发射的电磁波的波长很短,称为太阳短波辐射(其中包括从紫到红的可见光)。地面在接受太阳短波辐射而增温的同时,也时时刻刻向外辐射电磁波而冷却下来。地球发射的电磁波因温度较低而具有较长的波长,称为地面长波辐射。短波辐射和长波辐射在经过地球大气时的遭遇是不同的:大气对太阳短波辐射来说几乎是透明的,而它却强烈吸收地面长波辐射。大气在吸收地面长波辐射的同时,它自己也向外辐射波长更长的长波辐射(因为大气的温度比地面更低)。其中向下到达地面的部分称为逆辐射。地面接受逆辐射后就会升温,这也可以说是大气对地面起到了保温作用。这就是大气温室效应的原理。 地球大气的这种保温作用,很类似于种植花卉的暖房顶上的玻璃(温室效应也可称为暖房效应或花房效应),因为玻璃也具有透过太阳短波辐射和吸收地面长波辐射的保温功能。 温室效应源自温室气体 我们知道,并不是大气中的每种气体都会强烈吸收地面长波辐射的。地球大气中起温室作用的气体称为温室气体,主要有二氧化碳、甲烷、臭氧、一氧化二氮、氟里昂以及水汽等。它们几乎吸收地面发出的所有波长的长波辐射,只有一个很窄的区段吸收很少,这个区段被称为“盲区”。地球主要通过这个盲区把从太阳获得的热量中的70%又以长波辐射形式返还宇宙空间,从而维持地面温度不变。我们所说的温室效应,主要是指由于人类活动增加了温室气体的数量和品种,使这盲区即能返回宇宙空间的70%的热量的数值下降,使留下的余热增多而使地球变暖的情况。 不过,CO2等温室气体虽然吸收地面长波辐射的能力很强,但它们在大气中的数量却极少。如果把压力为一个大气压、温度为0℃的大气状态称为标准状态,那么把地球整个大气层压缩到这个标准状态,它的厚度是8000米。目前大气中CO2的含量是355ppm即百万分之355(ppm为百万分之一),把它换算到标准状态,就是8米厚。在8000米厚的大气中就占这8米厚的这一点点。甲烷含量是7ppm,相应是4厘米厚。臭氧浓度是400ppb(ppb为ppm的千分之一)换算后只有3毫米厚。一氧化二氮是310ppb,5毫米。氟里昂有许多种,但大气中含量最多的氟里昂12也只有400ppt(ppt是ppb的千分之一),换算到标准状态只有3微米。由此可见大气中温室气体是极少的。正因为如此,所以人为释放的温室气体如不加限制,很容易引起全球迅速变暖。 早在1938年,英国气象学家卡林达在分析了19世纪末世界各地零星的CO2观测资料后,指出当时CO2浓度已比世纪初上升了6%,并指出从上世纪末到本世纪中叶全球存在变暖倾向,在世界上引起了很大反响。为此,美国斯克里普斯海洋研究所的凯林于1958年在夏威夷的冒纳罗、亚山海拔3400米的地方建立起了观测所,开始了大气中CO2含量的精密观测。夏威夷位于北太平洋中部,几乎未受陆地大气污染的影响,观测结果有相当高的可靠性。 从冒纳罗亚山观测到的1958年4月到1991年6月大气中CO2浓度的变化曲线可以看出1958年时大气中CO2含量不过315ppm左右,而1991年已经达到了355ppm。问题的严重性还在于,人类每年燃烧55亿吨化石燃料(每吨约产生4吨CO2)中,大约只有一米进入了大气,其余一米主要被海洋和陆地植物所吸收。一旦海洋中CO2达到饱和,大气中CO2含量将成倍上升。从图上还可发现CO2含量还有季节变化,冬夏可以相差6ppm。这主要是由于北半球广阔大陆上植被冬枯夏荣的影响,因为植物在夏季大量吸收CO2因而使大气中CO2浓度相对降低。 根据对南极和格陵兰大陆冰盖中密封的气泡中空气的CO2浓度测定,古代大气中CO2含量一直比较稳定,大体是280ppm左右。只是从18世纪中叶,即工业革命前后开始逐步上升。人类用了240年时间,使大气中CO2浓度从280ppm上升到355ppm。 甲烷是仅次于CO2的重要温室气体。它在大气中的浓度虽比CO2少得多,但增长率却大得多。据联合国政府的气候变化委员会(IPCC)1996年发表的第二次气候变化评估报告的资料(简称《报告》),从1750~1990年共240年间CO2增加了30%,而同期甲烷却增加了145%。甲烷也称沼气,是缺氧条件下有机物腐烂时产生的,例如水田、堆肥和畜粪等都会产生沼气。一氧化二氮又称笑气,因为呼入一定浓度的这种气体后会引起面部肌肉痉挛,看上去像在发笑一样。它主要是由于使用化肥、燃烧化石燃料和由生物体所产生的。大气中的臭氧含量,在平流层中虽有减少,但在对流层中是增加的。氟里昂气体是氯、氟和碳的化合物,它在自然界里本不存在,完全是人类制造出来的。由于它的溶点和沸点都比较低,不燃、不爆、无臭、无害、稳定性极好,广泛用来生产制冷剂、发泡剂和清洁剂等。地球大气中浓度最高的氟里昂12和氟里昂11含量虽都极少,但这些年增长率却很高,均达到年增5%。根据1987年国际《蒙特利尔议定书》,它在大气中的浓度将在21世纪初开始逐渐减少。 应当说明,CO2以外的其他温室气体在大气中的浓度虽比CO2小得多,有的要小好几个量级,但它们的温室效应作用却比CO2强得多,它们对大气温室效应的作用,根据IPCC第二次《报告》,都只比CO2低一个量级。这是值得注意的。 温室效应的后果 如前所述,工业革命前大气中CO2含量是280ppm,如按目前增长的速度,到2100年将增加到550ppm,即几乎增加一倍。全世界的许多气象学家都在努力研究,CO2含量增加一倍以后,到2100年全球的平均气温会增高多少? 目前采用的具体办法是,根据大气运动规律和物理状态变化规律,设计成数值模式进行计算。但由于人们对大气运动变化规律的认识还不够完善,采取的简化设计办法也不同,因而各个模式的计算结果常相差很大。为此80年代美国科学院组织了评估委员会,对这些模式的结果进行研究和综合评诂,最终得出CO2倍增后全球平均气温将上升5~5℃。这就是对本问题最有权威的组织——联合国IPCC第一次《报告》中采用的数字。 近年来,气候模式的模拟能力有了重大改进,这主要是考虑了大气中气溶胶(空气中悬浮的微小颗粒)的作用。因为在燃烧化石燃料放出CO2的同时也释放了巨量的硫化物等气溶胶。这种气溶胶颗粒会遮挡部分阳光使之无法到达地面,使地面气温降低,起到冷却作用。其数值据IPCC估计可达-5瓦/平方米,即相当于CO2增温效应(+56瓦/平方米)的1/3,比甲烷的增温效应(+47瓦/平方米)还略大。主要根据这个改进,IPCC1996年公布的第二个《报告》中,把2100年CO2倍增后全球平均气温的升温值从5~5℃,修改为0~5℃。评估报告中还指出,由于海洋的巨大热惯性,到2100年这个增温值中大约只有50~90%得以实现。 模式计算结果还说明,全球平均增温0~5℃并不均匀分布于世界各地。赤道和热带地区不升温或几乎不升温,升温主要集中在高纬度地区,数量可达6~8℃甚至更大。这一来引起另一严重后果,即两极和格陵兰的冰盖会发生融化,引起海平面上升。北半球高纬度大陆的冻土带也会融化或变薄,引起大范围地区沼泽化。还有,海洋变暖后海水体积膨胀也会引起海平面升高。IPCC的第一次评诂报告中预计海平面上升20~140厘米(相应升温5~5℃),第二次评估报告中修改为15~95厘米(相应升温0~5℃),最可能值为50厘米。即比第一次评估结果降低了约25%。IPCC的第二次评诂报告还指出,从19世纪末以来的百年间,由于全球平均气温上升了3~6℃,全球海平面相应也上升了10~25厘米。 全球海平面的上升将直接淹没人口密集、工农业发达的大陆沿海低地地区,后果十分严重。1995年11月在柏林召开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缔约方第二次会议上,44个小岛国组成了小岛国联盟,为他们的生存权而呼吁。 此外,研究结果还指出,CO2增加不仅使全球变暖,还将造成全球大气环流调整和气候带向极地扩展。包括我国北方在内的中纬度地区降水将减少,加上升温使蒸发加大,气候将趋于干旱化。大气环流的调整,除了中纬度地区干旱化之外,还可能造成世界其他地区气候异常和一些灾害,例如低纬度台风强度将增强,台风源地将向北扩展等。气温升高还会引起或加剧一些传染病流行。以疾为例,过去5年中世界痰疾发病率已翻一两番,现在全世界每年约有5亿人得痰疾,其中200多万人死亡。 但是,温室效应也并非全是坏事。最寒冷的高纬度地区增温最大,农业区将向极地大幅度推进。CO2增加也有利于植物光合作用而直接提高有机物质产量。还有的专家指出,在我国和世界历史上温暖期多是降水较多、干旱区退缩的繁荣时期。 在大气温室效应这个问题上,也有不同意见。有些科学家认为:目前数值模式还不成熟,计算结果过于夸大;百年升高3~6℃属于正常气候变化,不能证明是大气温室效应所造成。这是少数人的意见。 尽管如此,对于目前大气中CO2浓度和全球温度正迅速增加,以及温室气体增加会造成全球变暖的原理,都是没有争论的事实。我们如果等到问题已发展到了可以明显感知的水平,就往往难以逆转。因此必须引起高度重视,以便采取对策,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大气环境。 全球对策 大气温室效应造成的全球变暖,对策主要有以下3个方面。 第一方面是减少目前大气中的CO2。最切实可行的办法是广泛植树造林、加强绿化、停止滥伐森林;用太阳光的光合作用大量吸收和固定大气中的CO2。还有利用化学反应来吸收CO2的办法,但在技术上都不成熟,经济上更难大规模实行。 第二方面是适应。这是无论如何必须考虑的问题。例如除了建设海岸防护堤坝等工程技术措施以防止海水入侵外,有计划地逐步改变当地农作物的种类和品种,以适应逐步变化的气候。日本北部因为夏季过凉,过去并不种植物稻,即使种了产量也很低。由于培育出了抗寒抗逆品种,现在即使在最北的北海道也不仅能长水稻,而且产量还很高。这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气候变化是一个相对缓慢的过程,只要能及早预测出气候变化趋势,我们是能找到适应对策并顺利实施的。 第三方面是削减CO2的排放量。这是在1992年巴西里约热内卢世界环境与发展大会上,各国领导人共同签署的《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主要目的(框架是指比较原则,有待进一步具体化的意思)。公约要求在2000年发达国家应把CO2排放量降回到1990年水平,并向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和转让技术,以帮助发展中国家减少CO2的排放量。近百年来全球大气中CO2浓度的迅速升高,绝大部分是发达国家排放造成的。发展中国家首先是要脱贫、要发展,发达国家有义务这样做。 由于公约是框架性的,并没有约束力。而削减CO2排放量直接影响到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利益,因此有的发达国家不仅没有减排,还在增排,现在看来,2000年根本不可能降到1990年水平。在1997年12月11日结束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缔约方第3次大会(日本京都会议)上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展开了尖锐紧张的斗争。最后,发达国家作出让步,难产的《京都议定书》终于得到通过。议定书规定,所有发达国家应在2010年把6种温室气体(CO2、一氧化二氮、甲烷和3种氯氟烃)的排放量比1990年水平减少2%。这虽与发展中国家的要求的到2010年减少15%和到2020年减少20%的目标相差很大,但毕竟这是一份具有约束力的国际减排协议。

适当删一些低碳经济是指温室气体排放量尽可能低的经济发展方式,尤其是要有效控制二氧化碳这一主要温室气体的排放量在全球变暖的大背景下,低碳经济受到越来越多国家的关注近些年来,科学界以及各国政府已基本达成一致,认为人类活动导致地球大气层中的温室气体(尤其是二氧化碳)不断增多,气候正在发生变化在可预见的将来,温室气体水平过高导致的全球变暖会对人类生活产生负面影响因此,推行低碳经济被认为是避免气候发生灾难性变化、保持人类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方法之一‘低碳经济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为基础,其实质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创建清洁能源结构,核心是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发展观的改变发展低碳经济是一场涉及生产模式、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国家权益的全球性革命中国社会科学院6月在北京发布的《城市蓝皮书:中国城市发展报告(NO.2)》指出,在全球气候变化的大背景下,发展低碳经济正在成为各级部门决策者的共识节能减排,促进低碳经济发展,既是救治全球气候变暖的关键性方案,也是践行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手段在低碳经济问题上,人们需澄清一些认识上的误区首先,低碳不等于贫困,贫困不是低碳经济,低碳经济的目标是低碳高增长;第二,发展低碳经济不会限制高能耗产业的引进和发展,只要这些产业的技术水平领先,就符合低碳经济发展需求;第三,低碳经济不一定成本很高,温室气体减排甚至会帮助节省成本,并且不需要很高的技术,但需要克服一些政策上的障碍;第四,低碳经济并不是未来需要做的事情,而是应从现在做起;第五,发展低碳经济是关乎每个人的事情,应对全球变暖,关乎地球上每个国家和地区,关乎每一个人下班时将饮水机关掉、停车等人时将车熄火……这些节能减排的细节,往往为人们所忽视,无形中既造成资源的浪费,也增加了二氧化碳的排放今天在北京举行科技周活动之一“低碳生活从我做起”主题活动上,与会专家认为,现在人们对节能减排和低碳生活都有着比较充分的认识,而如何在实际生活中付诸行动并坚持下去,是目前面临的主要问题在活动现场,记者看到,很多人围在咨询台前,领取并填写《北京市居民节能减排问卷调查表》其中的一道题是“您平均每天的肉类食用量是多少”,很多人选择了“5两以上”现场工作人员介绍说,根据中国营养学会的调查,成人每天的精肉消耗量50克左右就已足够,粮食的生产过程同样会产生很多二氧化碳,而产出1公斤肉,就要消耗大约10公斤粮食可见,目前我们很多人的生活方式既不健康,也不环保谈到问题的原因,来自活动主办单位北京环境科学学会的潘曙达理事长表示,现在人们对于节能环保的认识还是比较清楚的,而且在节水、节电等方面还有很多自己的发明创造但在日常生活中真正能持续坚持下去的人,却并不是很多比如,现在大家都知道“绿色出行”———能走路或坐公交,就尽量不开车,但在实际生活中,更多的人还是倾向于有车的方便参与活动的志愿者、来自中国矿业大学的包中碧认为,人们没有选择低碳的生活方式,一方面可能是因为不看重节省下的这点资源,比如我们常说的白炽灯换节能灯,虽然推广普及起来意义重大,但对单个家庭而言,一个月节省下的几块钱电费,并不足以引起足够重视;另一方面,现在对于节能减排的宣传教育,更多地是号召人们具有环保意识和责任感,而缺乏对人们自身的自觉性和积极性的充分调动对于如何让低碳生活走进千家万户,潘曙达说,政府推广绿色社区是一个有效途径绿色社区在节能、节水、垃圾分类和绿化等方面都有着明确的标准,并经常进行环保的相关活动现在各地都有绿色社区,在绿色社区中,会形成节能减排的氛围和环境,在提高人的自觉性的同时,对人们耗能和不环保行为也是一种约束;而且对周围的社区和家庭也能起到榜样带动作用另外,还要继续加强相关方面的宣传,提高人们对低碳环保的认识一些参加活动的志愿者表示,宣传节能减排,不仅要让人们了解低碳生活的意义,还要将低碳环保和人们的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让人们知道低碳和生活质量息息相关比如我们都知道少使用一次性的筷子,可以保护许多树木免于砍伐但如果我们知道很多一次性筷子卫生状况很差,会对健康造成威胁,相信会有更多人不会再选择一次性筷子而每天走几次楼梯,不仅减少电梯的能量消耗,更重要的是锻炼了身体

1、造成气候变暖的原因是人类的进步,科学技术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说起来有人会难以理解。随着对全球变暖科学理解的加深,人类对全球变暖的意识正逐步增强,气候变暖已经严重影响人类生活质量并威胁人类安全。2、我们对此再不能掉以轻心、麻痹大意了。不论是为自己,还是为子孙后代着想,我们都应该积极应对,寻求行之有效的对策。古人尚有“先天下之乐而乐,后天下之忧而忧”的胸怀,何况是21世纪的人们。3、气候变暖虽然人类无法左右,但它毕竟是人类活动引起的。如果地球上的人类都在大力削减污染物的排放,并能利用各种方式降低能耗,推广能源新技术,就可影响局部地区以至整个地球的变化,减少灾害性天气的发生。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其实可从许多小事做起,比如坐飞机时少拿份报纸,开车时不带非必需的东西等等。温室气体减排,关系地球上每一个人的生存环境,这些小事虽小,但大家都应该“勿以善小而不为”。4、应对全球变暖,人类该如何发展,才能让气候灾难的预警化险为夷?毋庸置疑,只有改变发展观,学会与自然与谐相处,维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实现可持续发展,气候危险预警才能逆转。5、作为生存在地球上的人类,应该承担起维护地球家园的责任。面对全球变暖导致的环境形势,我国各级政府与专家学者极为关注与重视,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各种应对措施,为解决全球变暖的问题寻找途径。6、但是,我国的环境保护任重道远,我们应从建设与谐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高度认识问题,寻求更佳的解决途径,使应对气候变暖问题成为促进中国可持续发展的动力之一。冷暖注意防寒保暖。

国庆节,一家子回到家乡。家乡的变化让我大跌眼镜。特别是那座山。山上那片让我引以为豪的绿色,已消失得无影无踪。

如何应对气候变化论文范文初中生

适当删一些低碳经济是指温室气体排放量尽可能低的经济发展方式,尤其是要有效控制二氧化碳这一主要温室气体的排放量在全球变暖的大背景下,低碳经济受到越来越多国家的关注近些年来,科学界以及各国政府已基本达成一致,认为人类活动导致地球大气层中的温室气体(尤其是二氧化碳)不断增多,气候正在发生变化在可预见的将来,温室气体水平过高导致的全球变暖会对人类生活产生负面影响因此,推行低碳经济被认为是避免气候发生灾难性变化、保持人类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方法之一‘低碳经济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为基础,其实质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创建清洁能源结构,核心是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发展观的改变发展低碳经济是一场涉及生产模式、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国家权益的全球性革命中国社会科学院6月在北京发布的《城市蓝皮书:中国城市发展报告(NO.2)》指出,在全球气候变化的大背景下,发展低碳经济正在成为各级部门决策者的共识节能减排,促进低碳经济发展,既是救治全球气候变暖的关键性方案,也是践行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手段在低碳经济问题上,人们需澄清一些认识上的误区首先,低碳不等于贫困,贫困不是低碳经济,低碳经济的目标是低碳高增长;第二,发展低碳经济不会限制高能耗产业的引进和发展,只要这些产业的技术水平领先,就符合低碳经济发展需求;第三,低碳经济不一定成本很高,温室气体减排甚至会帮助节省成本,并且不需要很高的技术,但需要克服一些政策上的障碍;第四,低碳经济并不是未来需要做的事情,而是应从现在做起;第五,发展低碳经济是关乎每个人的事情,应对全球变暖,关乎地球上每个国家和地区,关乎每一个人下班时将饮水机关掉、停车等人时将车熄火……这些节能减排的细节,往往为人们所忽视,无形中既造成资源的浪费,也增加了二氧化碳的排放今天在北京举行科技周活动之一“低碳生活从我做起”主题活动上,与会专家认为,现在人们对节能减排和低碳生活都有着比较充分的认识,而如何在实际生活中付诸行动并坚持下去,是目前面临的主要问题在活动现场,记者看到,很多人围在咨询台前,领取并填写《北京市居民节能减排问卷调查表》其中的一道题是“您平均每天的肉类食用量是多少”,很多人选择了“5两以上”现场工作人员介绍说,根据中国营养学会的调查,成人每天的精肉消耗量50克左右就已足够,粮食的生产过程同样会产生很多二氧化碳,而产出1公斤肉,就要消耗大约10公斤粮食可见,目前我们很多人的生活方式既不健康,也不环保谈到问题的原因,来自活动主办单位北京环境科学学会的潘曙达理事长表示,现在人们对于节能环保的认识还是比较清楚的,而且在节水、节电等方面还有很多自己的发明创造但在日常生活中真正能持续坚持下去的人,却并不是很多比如,现在大家都知道“绿色出行”———能走路或坐公交,就尽量不开车,但在实际生活中,更多的人还是倾向于有车的方便参与活动的志愿者、来自中国矿业大学的包中碧认为,人们没有选择低碳的生活方式,一方面可能是因为不看重节省下的这点资源,比如我们常说的白炽灯换节能灯,虽然推广普及起来意义重大,但对单个家庭而言,一个月节省下的几块钱电费,并不足以引起足够重视;另一方面,现在对于节能减排的宣传教育,更多地是号召人们具有环保意识和责任感,而缺乏对人们自身的自觉性和积极性的充分调动对于如何让低碳生活走进千家万户,潘曙达说,政府推广绿色社区是一个有效途径绿色社区在节能、节水、垃圾分类和绿化等方面都有着明确的标准,并经常进行环保的相关活动现在各地都有绿色社区,在绿色社区中,会形成节能减排的氛围和环境,在提高人的自觉性的同时,对人们耗能和不环保行为也是一种约束;而且对周围的社区和家庭也能起到榜样带动作用另外,还要继续加强相关方面的宣传,提高人们对低碳环保的认识一些参加活动的志愿者表示,宣传节能减排,不仅要让人们了解低碳生活的意义,还要将低碳环保和人们的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让人们知道低碳和生活质量息息相关比如我们都知道少使用一次性的筷子,可以保护许多树木免于砍伐但如果我们知道很多一次性筷子卫生状况很差,会对健康造成威胁,相信会有更多人不会再选择一次性筷子而每天走几次楼梯,不仅减少电梯的能量消耗,更重要的是锻炼了身体

如何应对全球气候变化论文范文初中

适当删一些低碳经济是指温室气体排放量尽可能低的经济发展方式,尤其是要有效控制二氧化碳这一主要温室气体的排放量在全球变暖的大背景下,低碳经济受到越来越多国家的关注近些年来,科学界以及各国政府已基本达成一致,认为人类活动导致地球大气层中的温室气体(尤其是二氧化碳)不断增多,气候正在发生变化在可预见的将来,温室气体水平过高导致的全球变暖会对人类生活产生负面影响因此,推行低碳经济被认为是避免气候发生灾难性变化、保持人类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方法之一‘低碳经济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为基础,其实质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创建清洁能源结构,核心是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发展观的改变发展低碳经济是一场涉及生产模式、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国家权益的全球性革命中国社会科学院6月在北京发布的《城市蓝皮书:中国城市发展报告(NO.2)》指出,在全球气候变化的大背景下,发展低碳经济正在成为各级部门决策者的共识节能减排,促进低碳经济发展,既是救治全球气候变暖的关键性方案,也是践行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手段在低碳经济问题上,人们需澄清一些认识上的误区首先,低碳不等于贫困,贫困不是低碳经济,低碳经济的目标是低碳高增长;第二,发展低碳经济不会限制高能耗产业的引进和发展,只要这些产业的技术水平领先,就符合低碳经济发展需求;第三,低碳经济不一定成本很高,温室气体减排甚至会帮助节省成本,并且不需要很高的技术,但需要克服一些政策上的障碍;第四,低碳经济并不是未来需要做的事情,而是应从现在做起;第五,发展低碳经济是关乎每个人的事情,应对全球变暖,关乎地球上每个国家和地区,关乎每一个人下班时将饮水机关掉、停车等人时将车熄火……这些节能减排的细节,往往为人们所忽视,无形中既造成资源的浪费,也增加了二氧化碳的排放今天在北京举行科技周活动之一“低碳生活从我做起”主题活动上,与会专家认为,现在人们对节能减排和低碳生活都有着比较充分的认识,而如何在实际生活中付诸行动并坚持下去,是目前面临的主要问题在活动现场,记者看到,很多人围在咨询台前,领取并填写《北京市居民节能减排问卷调查表》其中的一道题是“您平均每天的肉类食用量是多少”,很多人选择了“5两以上”现场工作人员介绍说,根据中国营养学会的调查,成人每天的精肉消耗量50克左右就已足够,粮食的生产过程同样会产生很多二氧化碳,而产出1公斤肉,就要消耗大约10公斤粮食可见,目前我们很多人的生活方式既不健康,也不环保谈到问题的原因,来自活动主办单位北京环境科学学会的潘曙达理事长表示,现在人们对于节能环保的认识还是比较清楚的,而且在节水、节电等方面还有很多自己的发明创造但在日常生活中真正能持续坚持下去的人,却并不是很多比如,现在大家都知道“绿色出行”———能走路或坐公交,就尽量不开车,但在实际生活中,更多的人还是倾向于有车的方便参与活动的志愿者、来自中国矿业大学的包中碧认为,人们没有选择低碳的生活方式,一方面可能是因为不看重节省下的这点资源,比如我们常说的白炽灯换节能灯,虽然推广普及起来意义重大,但对单个家庭而言,一个月节省下的几块钱电费,并不足以引起足够重视;另一方面,现在对于节能减排的宣传教育,更多地是号召人们具有环保意识和责任感,而缺乏对人们自身的自觉性和积极性的充分调动对于如何让低碳生活走进千家万户,潘曙达说,政府推广绿色社区是一个有效途径绿色社区在节能、节水、垃圾分类和绿化等方面都有着明确的标准,并经常进行环保的相关活动现在各地都有绿色社区,在绿色社区中,会形成节能减排的氛围和环境,在提高人的自觉性的同时,对人们耗能和不环保行为也是一种约束;而且对周围的社区和家庭也能起到榜样带动作用另外,还要继续加强相关方面的宣传,提高人们对低碳环保的认识一些参加活动的志愿者表示,宣传节能减排,不仅要让人们了解低碳生活的意义,还要将低碳环保和人们的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让人们知道低碳和生活质量息息相关比如我们都知道少使用一次性的筷子,可以保护许多树木免于砍伐但如果我们知道很多一次性筷子卫生状况很差,会对健康造成威胁,相信会有更多人不会再选择一次性筷子而每天走几次楼梯,不仅减少电梯的能量消耗,更重要的是锻炼了身体

温室气体而造成的,各种全球变暖背景下的极端气候影响在世界各地频频上演,暴雪、飓风、洪水、干旱……全球气候变暖还引起冰川崩塌消融、海平面上升、粮食减产、物种灭绝……在不可逆转的全球变暖大灾难到来之前,我们唯有节能减排,放弃化石燃料,改用可再生能源、节约能源、提高能效,减排温室气体,同时保护森林,多管齐下,才能有效遏制全球气候变暖趋势。 气候变化的影响范围极广,其中涉及了国防、人体健康、国际金融等领域。 据科学家预测:到2050年,亚洲大部分地区包括中亚、南亚和东亚、东南亚,淡水供应趋于紧张,这种紧张状况在一些大河流域会特别明显;在沿海地区特别是南亚、东亚和东南亚人口密集地区,洪涝风险将显著增加;在全球气候变化大背景下,伴随工业化、城市化和经济快速发展,亚洲地区自然资源和环境压力将进一步增加。此外气候变化对人体健康的影响,有可能表现为由洪涝、干旱引发的腹泻,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将明显增加。 就中国而言,气候变暖是导致异常气象灾害频发的主要原因。例如上海:位于长江的入海口,平均海拔仅4米,因此很容易受到海潮的侵袭。按货物吨位计算,上海属于世界上最繁忙的港口。2006年,海平面上升、暴风雨和咸水入侵,曾导致上海附近的农田、房屋和湿地受到破坏。WWF报告预测,到2050年海平面将上升30--50厘米,将导致上海地区大约4万平方公里(超过该地区一半面积)被淹。香港、新加坡、吉隆坡、曼谷和胡志明市,这些城市在全球气候变化中同样面临很大风险。 全球气候变化严重影响我国粮食安全。中国是个农业大国,农业生产受自然条件影响很大。到21世纪后半期,小麦、水稻、玉米几种主要农作物的产量将可能下降37%%,如果不采取任何措施,气候变化将严重影响我国长期的粮食安全。

反思:全球变暖对我们的地球以及对我们所生存的环境是一个威胁,全球变暖意味着温度的升高,海平面的上升等。对策:加强环保意识,植树造林,改造排放废气的结构,

如何应对气候变化论文范文初中生物

对于区域性正常的气候变化对个人的影响来说:天冷了加衣服,天热了减衣服,春捂秋冻有一定道理,但也要依具体情况而定,下雨了记得带伞,穿雨衣也行,如果是冰雹,呆在室内别出来……对于全球性不正常的气候变化来说:保护环境,人人有责。地球是目前宇宙中已知存在生命的唯一的天体,是包括人类在内上百万种生物的家园。

当前,全球变暖及极端天气灾害的增加使保险业面临严峻挑战。近一二十年来因气候灾害引起的保险损失逐年增大,2006年的飓风、2007年的洪灾和山林火灾更是使得保险公司损失惨重,股东和客户都更加担忧保险公司能否适应气候变化的影响。幸运的是,保险公司正逐步认识到,气候变化在制造威胁的同时,也为保险行业带来了新的商业机会。当前,世界保险业应对气候变化的方式已经出现了转折,从消极回避发展到积极应对,力图把气候变化风险转变为气候变化机遇。伦敦劳合社就认为,保险业必须行动起来,积极适应气候变化趋势,才是生存之道。保险业过去在火灾和地震等灾害风险管理中发挥了领导作用,当前保险公司也极有可能创造出预防损失的方法和产品来为客户、政府和公司自身减轻气候灾害的损失,同时减少温室气体排放。   面对气候变化的空前挑战和纷繁复杂的市场情况,如何选择应对气候变化的行动方式,已成为中国的保险公司、再保险公司、保险经纪公司、保险监管机构及政策制定机构关注的问题。本文研究了世界保险机构应对气候变化的主要方式方法,以资借鉴。      全球气候变化对保险业的影响      2007年初,TICC陆续发布了第一、第二和第三工作组第四次气候变化评估报告(决策者摘要),使气候变化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报告指出,近50年气候变暖主要是由人为活动引起的可能性,从2001年第三次评估报告中的66%提高到2007年第四次评估的90%以上,进一步从科学上确认了人为活动引起全球气候变化的事实。气候变化将增加自然灾害,数十亿人将受到影响,上亿人将面临饥荒的威胁。世界不安甚至恐慌情绪日益浓厚,舆论声称“气候变化是人类21世纪最大的挑战”。   保险业与气候变化有着天然的联系,被作为检测气候变化影响的一个重要窗口。IPCC报告用专章描述保险与气候变化的联系,认为保险将在应对气候变化领域中发挥重要作用。从金融服务来讲,保险是主要的风险分担机制;从实体经济来讲,保险是主要的风险管理机制。在保险服务可得和保费可支付的情况下,保险也是消费者长期福利和发展的保证。通过气象灾害损失数据的计算,保险提供了一个全球气候变化的观察窗口,同时保险业对气候变化的敏感性也决定了保险同时也是解决气候变化问题的重要途径。保险业必然成为人类社会应对气候变化风险的先行者和排头兵。   保险业影响巨大。保险是世界上最大的行业,2006年全球保费收入逾4万亿美元,是石油工业的3倍,按国家收入排序将排在第3的位置。保险业还是现代社会经济金融的支柱之一。保险业的政策选择,将对全球应对气候变化产生举足轻重的影响。保险业具有风险管理的天然优势,保险业在帮助社会应对气候变化挑战,管理气候变化风险中具有独一无二的、强有力的历史责任。保险政策对气候变化政策的实施也有非常大的影响。例如,在美国,可再生能源相关的保险产品使更多的公司和投资者参与到可再生能源投资项目和快速增长的碳排放贸易项目中来。就像保险业在减轻建筑火灾和地震中被证明发挥了领导作用,人们寄希望于今天保险业能够更好地推动社会对全球变暖的认识,以及深入的前瞻性的思考和创造出使气候变化影响最小化的方案。   气候变化对保险业影响非常大。气候变化直接导致气温升高、海平面上升、飓风和暴雨。对公众健康、农业生产、森林抚育、水资源管理、沿海地区、生态系统都会产生较大危害。气候变化对保险服务的可得性和可支付能力都有负面影响,潜伏着放慢保险业发展并且把更多负担转嫁给政府机构和个人的风险,包括财险、健康险、寿险、责任险等大多数的险种都会受到气候变化的负面影响。应对气候变化要求保险能够更好地应付不确定性

吃爆米花各有各好建议通过你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