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百科

关于三角形的数学小论文六年级下册

发布时间:2024-07-05 17:59:29

关于三角形的数学小论文六年级下册

性质1: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性质2:在直角三角形中,两个锐角互余。性质3:在直角三角形中,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性质4:直角三角形的两直角边的乘积等于斜边与斜边上高的乘积。性质5:如图,Rt△ABC中,∠BAC=90°,AD是斜边BC上的高,则有射影定理如下:(1)(AD)×2=BD·DC,(2)(AB)×2=BD·BC,射影定理图(3)(AC)×2=CD·BC。等积式(4)ABXAC=ADXBC(可用面积来证明)(5)直角三角形的外接圆的半径R=1/2BC,(6)直角三角形的内切圆的半径r=1/2(AB+AC-BC)(公式一);r=AB*AC/(AB+BC+CA)(公式二)

三角形是由3条线段围成的封闭图形,从它的一个角向它的对边画一条直线,使它垂直于那条边,这条线段就叫作它的高。一个三角形中共有3条高。给三角形分类可按边分和按角分,按边分可分为两类: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正三角形,三个角都为60度),按角分可分为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0度<锐角<90度,直角=90度,180度>钝角>90度)。三角形三个角相加为180度,面积为底乘以高除以2,周长则为3条边相加的和。

关于三角形的数学小论文六年级上册

周五下午的第二节课,由镇江实小的姚老师为我们上了一节有趣的数学课。由于是一节省里的公开课,所以来了许多老师,大家不免有点紧张。   在课的开始,姚老师就和我们玩起了“摸牌”这个小游戏,游戏规则很简单,就是叫几个同学来摸牌,摸到红桃算同学赢,大家一起为他鼓掌,(;)否则就算姚老师赢,大家一起为姚老师鼓掌。同学们了解了游戏规则后,便争先恐后地举起了手,首先由孙家豪上去摸,摸到的是黑桃,大家都为姚老师鼓起了掌。接着由徐潇潇上去摸,发现老师手里的两张全是黑桃。接着又由姚老师摸,两张都是红桃,就这样,每次都是姚老师赢。于是,姚老师微笑着在黑板上写下了:“不可能”、“一定”这两个词,就此引出了这节课的主题——可能性,还使原本紧张的气氛活跃了起来。   在课的最后,我们玩了“砸金蛋”这个游戏,首先老师给我们放了一段电视节目,是“非常6+1”的一段视频,它使我们了解了这个游戏的规则,同学们每回答一个问题就可以去砸一次蛋,大家也都争先恐后地举手,并纷纷上去砸蛋,同时姚老师也在黑板上写上蛋数和金蛋数,让我们了解了怎样用分数来表示“可能性”。

关于三角形的数学小论文四年级下册

今天 我和爸爸在电视上看到东京铁塔 我在想 为什么他是三角形的 而不是圆形的四方形的呢 我想来想去 一点头绪都没有 我去问爸爸妈妈这是为什么 爸爸妈妈他们都异口同声地说:“你要自己想,不能一直依靠我们给你的答案。有可能老师上课就有讲。”爸妈的这句话让我想起老师上课时讲的话,三角形具有稳定性然而四边形容易变形,圆形会移动,不能固定。我终于知道原因了,是因为三角形的稳定性,这样东京铁塔才能屹立不动!

关于三角形的数学小论文五年级下册

巧 分 苹 果 在四年级的奥数课上,有一个学习专题是“年龄问题”。课后老师出了一道思考题给我们,我苦思冥想了好久,都没有解出答案。我又仔细地研究了有关“年龄问题”和“逆推问题”的解题思路,终于茅塞顿开,有了答案。题目是这样的:三个兄弟分别收到了奶奶给他们寄来的苹果。每人收到的苹果个数是他们三年前的岁数。三弟是个聪明的孩子,他向两个哥哥提出了一个交换苹果的建议:他说:“我只要留一半苹果,还有一半送给你们对方;然后要二哥也留一半,把另一半让我和大哥平分;最后也要大哥留下一半,把另一半让我和二哥平分。”两个哥哥没有怀疑这建议有什么不妥当的地方,都同意三弟的要求。结果大家的苹果数都变成相等了,每人各分到8只苹果。问:三兄弟每个人的年龄是多少岁?我的解题思路是这样的,从最终的结果向前推断,即:最终的交换结果是每人得到了8个苹果,所以大哥在分出自己的苹果前是16只苹果,而二哥和三弟各有4只苹果。二哥在分出自己的苹果前有8只苹果,大哥有14只苹果,三弟有2只苹果。由此可知,三弟在分出苹果前有4只苹果,二哥有7只苹果,大哥有13只苹果。最后一定要注意题目中“每人收到的苹果个数是他们三年前的岁数”这句话,再分别加上3,所以现在三弟是7岁,二哥是10岁,大哥是16岁。怎么样,数学中的趣味还是很多的吧!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提出“思维自惊奇和疑问开始”,学生的思维活跃于疑问的交叉点。为此教师应依据教材内容,抓住儿童好奇心强的心理特点,精心设疑,制造悬念,着意把一些数学知识蒙上一层神秘的色彩,使学生处于一种“心求通而未达,口欲言而未能”的不平衡状态,引起学生的探索欲望,促使其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下面结合教学实践谈谈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设置悬念的几种方法。  一、激“疑”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能使心理上感到困惑,产生认知冲突,进而拨动其思维之弦。适时激疑,可以使学生因疑生趣,由疑诱思,以疑获知。   如在教学“体积的意义”时,教师巧妙地利用“乌鸦喝水”的故事向学生激疑:“为什么瓶子里的水没有增加,丢进石子后水面却上升了?”一“石”激“浪”,课堂上顿时活跃起来,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中有关长度、面积等的知识块被激活。他们各抒己见,有的说因为石子有长度,有的说因为有宽度,还有的说因为有厚度、有面积等。正当学生为到底跟什么有关系而苦苦思索时,教师看准火候儿,及时导入新课,并鼓励学生比一比,看谁学习了新课后能够正确解释这个现象。这样通过“激疑”,打破了学生原有认知结构的平衡状态,使学生充满热情地投入思考,一下子把学生推到了主动探索的位置上。   二、巧“问”   一个恰当而耐人寻味的问题可激起学生思维的浪花。因此,教学中要结合教学内容精心设计问题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唤起求知兴趣。如在教学“圆的认识”时,我提出如下问题:“同学们,你们知道自行车的车轮是什么样的?”学生回答:“是圆形的。”“如果是长方形或三角形行不行?”学生笑着连连摇头。我又问:“如果车轮是椭圆形的呢?”(随手在黑板上画出椭圆形)。学生急着回答:“不行,没法骑。”我紧接着追问:“为什么圆的就行呢?”学生一听,马上活跃起来,纷纷议论。

例谈椭圆与三角形相关问题解析几何与三角是高中数学的重要内容,两者结合能体现两主干知识的内在联系和知识之间的综合应用,而在知识网络交汇处设计的试题历来受命题者的青睐,在各级各类考试中频频出现,各省和全国高考卷对此也情有独钟本文就以椭圆和三角形相关问题作一归例谈解析粗;一、三角形边长问题例1设只、抓为椭圆兰十丝=1的两个焦点p为椭圆上一点已知尸、抓、几是一个直94角三角形的三个顶点,且}PF,l>IP不飞I,求里旦的值IP不’2l分析:利用定义,求出两焦半径即可将问题解决但根据直角的位置,分两种情解:(l)若乙尸凡式为直角,则}PFl}2二}PFz}2+l名FzI,,…}PF,}2=(6一IPF,l)’+20,得}PF,l=。。4}尸F,}7—,廿?21=一,…二二丁,=一33}件铆2(2)若乙FIPFz为直角,则IFIFzlz=IPFzlz+IPFI尸,…20:lPF}2+(6一}PF,l)’,得IPFI}=4,IPFI二2,故塑二!丹U本题还可以根据椭圆的对称性,求出P点的坐标:略解如下(l)若乙PFzFI为直角,P(二,力满足方程组。V了兰+竺=l’’“94拭吓,{),·器7一2一一扩扩=(2)若乙乙PFz为直角尹(:,力满足方程组x2—十9丝=l4n13V污es1--1—终可亏!5/四l二}PFzl说明:本题的直角三角形直角的位置没有确定,要分类讨论,这点不注意就可能导致解题不全,其二是解题利用方程的思想髻撇鑫全、离心率问题例2已知脆椭圆兰+止=1(a>。>0)上一点只、兀是左右两焦点在△抓PF,中若矿乙2乙凡外飞二90“,求椭圆离心率的取值范围解法一:设P(x。,y0),由椭圆的第二定义可得}PFll=a+ex0,}PFzl=a一:。,丫乙凡PFz=900,:}PF,lz+IPFz臼几月,,即az+e、;二2c,,则了鉴2c,,,:。·{粤,‘}·二〕卫二又因为0b>0)上一点了bzA、B是长轴的两个端点,如果椭圆上存在一点Q使得乙AQB=求椭圆的离心率。的取值范围翼纂l戴弃角形面积何题以椭圆为载体考查三角形面积问题,或以三角形面积为载体考查椭圆的问题是考试卷中经常出现的一类问题例32oo7浙江卷)如图,直线:二k:+b与椭圆吐十4户l交于A,B两点,记△AoB的面积为(I)求在k=O,0

关于三角形的数学小论文六年级

我都说了自己写了,那你还问我们

例谈椭圆与三角形相关问题解析几何与三角是高中数学的重要内容,两者结合能体现两主干知识的内在联系和知识之间的综合应用,而在知识网络交汇处设计的试题历来受命题者的青睐,在各级各类考试中频频出现,各省和全国高考卷对此也情有独钟本文就以椭圆和三角形相关问题作一归例谈解析粗;一、三角形边长问题例1设只、抓为椭圆兰十丝=1的两个焦点p为椭圆上一点已知尸、抓、几是一个直94角三角形的三个顶点,且}PF,l>IP不飞I,求里旦的值IP不’2l分析:利用定义,求出两焦半径即可将问题解决但根据直角的位置,分两种情解:(l)若乙尸凡式为直角,则}PFl}2二}PFz}2+l名FzI,,…}PF,}2=(6一IPF,l)’+20,得}PF,l=。。4}尸F,}7—,廿?21=一,…二二丁,=一33}件铆2(2)若乙FIPFz为直角,则IFIFzlz=IPFzlz+IPFI尸,…20:lPF}2+(6一}PF,l)’,得IPFI}=4,IPFI二2,故塑二!丹U本题还可以根据椭圆的对称性,求出P点的坐标:略解如下(l)若乙PFzFI为直角,P(二,力满足方程组。V了兰+竺=l’’“94拭吓,{),·器7一2一一扩扩=(2)若乙乙PFz为直角尹(:,力满足方程组x2—十9丝=l4n13V污es1--1—终可亏!5/四l二}PFzl说明:本题的直角三角形直角的位置没有确定,要分类讨论,这点不注意就可能导致解题不全,其二是解题利用方程的思想髻撇鑫全、离心率问题例2已知脆椭圆兰+止=1(a>。>0)上一点只、兀是左右两焦点在△抓PF,中若矿乙2乙凡外飞二90“,求椭圆离心率的取值范围解法一:设P(x。,y0),由椭圆的第二定义可得}PFll=a+ex0,}PFzl=a一:。,丫乙凡PFz=900,:}PF,lz+IPFz臼几月,,即az+e、;二2c,,则了鉴2c,,,:。·{粤,‘}·二〕卫二又因为0b>0)上一点了bzA、B是长轴的两个端点,如果椭圆上存在一点Q使得乙AQB=求椭圆的离心率。的取值范围翼纂l戴弃角形面积何题以椭圆为载体考查三角形面积问题,或以三角形面积为载体考查椭圆的问题是考试卷中经常出现的一类问题例32oo7浙江卷)如图,直线:二k:+b与椭圆吐十4户l交于A,B两点,记△AoB的面积为(I)求在k=O,0

哲学家波普尔认为,“科学和知识的增长永远始于问题,终于问题---越来越深化的问题,越来越启发新问题的问题。”胡适也强调:“问题是知识学问的老祖宗,古—往今来一切知识的产生与凝聚,都是因为要解答问题。”科学理论的发现始于问题。曾经看过一个故事,一个大学教授在教学概率时创设了一个经典的情境。教授来到教室里,向学生抛出一个问题:我们班上有55名同学,我敢保证其中有两个同学是同年同月同日出生的。学生们纷纷表示不相信,因为从一般的概率问题想,这种可能性是非常小的。教授见此情况就说,谁愿意和我打赌,以一美元为赌注。结果有8名学生愿意和教授打赌,通过印证,班上确实有同学同年同月同日出生,然后教授做出了精彩的讲解。我想,这堂课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其中了,都会终身不忘的。由此可见,每节课的导入非常重要,就像杂耍的人必须要用精彩的“开场白”来吸引观众,来招徕生意一样,课堂的“开场白”做好了,学生听课会兴致勃勃,主动参与其中,学生的参与度高了,课堂的质量也就提高了。创设问题情境要根据学生实际,从多方面设计问题情境。1、问题情境要有趣味性在讲《圆的认识》那节课我是这样引入课题的:我出示一个游戏,游戏有两种方案,方案一:全班同学围着一个正方形的四条边站着,你可以任意选择站的位置。站好后大家都向正方形的对角线焦点出投乒乓球,投中者胜。第二种方案:全班同学围着一个圆站着,也可以任意选择位置,每个同学在在自己的位置上向圆心投乒乓球,投中者胜,这两种游戏方案你觉得那种游戏更公平?为什么?我的话音刚落,学生们就七嘴八舌的讨论起来了。一分钟后,学生们都达成了共识,都认为站在圆上投乒乓球的游戏规则最公平,理由是:在圆上向圆心投乒乓球大家的距离都相等,所以很公平。而站在正方形的四条边上向对角线的交点投乒乓球就不公平,特别是站在顶点上的同学最吃亏,因为正方形的顶点到对角线的距离最远。接着我又说,圆的优点还有很多,这节课我们就来探讨它的优点和人们在生活中充分的利用它的优点。通过这个问题情境的创设,让全班学生都产生了兴趣,都主动参与其中,这节课学生的参与度很高,对圆有了很深刻的认识。2、问题情境要有可探究性我在教学圆的面积时,是这样创设问题情境的。我提出一个问题:树为什么长成圆的而不长成方的?学生对这个问题非常感兴趣,然后我就讲树为什么长成园的,从力学的角度看,是为了减少在外力作用下对树的伤害,倘若长成方的,遭到撞击,棱角就会严重受损。里一个原因是与我们这堂课学习内容密切相关,就是它要最大面积的吸收土地中的养分,如何计算圆的面积呢?就是本节课我们探究的内容。3、问题情境要与学生实际生活和实际经验密切相关。用比例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内容,教材上的问题情境是这样的:“张大妈家上个月用了8吨水,水费是8元,李奶奶家用了10吨谁,李奶奶家上个月的水费是多少?”。我觉得这个问题情境不适合农村小学生,因为村民的饮用水都是从井里打出来的,没使用过自来水,从来就没交过水费,学生不知道水费为何物,理解题意有一定的难度。根据学生实际情况,我出示了这样的问题情境:小芳在商店花了4元钱,买了6袋小吃,小明买了5包同样的小吃,该付多少钱?就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而言,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在实际教学中不能单一使用,我们还要博采众之所长,从而达到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提高课堂的有效性的目的。

1000字,你还是自己写然后再抄一点吧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