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百科

生态与人文的关系论文题目大全初三

发布时间:2024-07-04 10:36:46

生态与人文的关系论文题目大全初三

人文视野中的生态学一、难舍难分——生态与人文关系导论生态与文化的关系生态理念与软实力生物界与人类社会的共生法则二、身土不二——环境对文化的影响维度及温度对古代文明的影响土壤和水源对王朝国运的影响饮食文化与生态的关系生态对语言文字的影响地域文化与生态的关系三、适者生存——生物对环境的适应生物界与人类社会的趋同与趋异适应人种的地域差别四、数量还是质量?——种群生态对策自然界种群与人口的增长模式及数量调节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r,k对策(r代表以量取胜,k代表以智取胜)五、对手就是朋友——种内及种间关系自然界与人类社会中的正相互作用(合作)和负相互作用(竞争)自然界的协同进化与人类社会的协同进化六、自私的基因——行为生态动物与人类的利他行为自然界中与人类社会中的集群行为生物界中和人类中的性别与求偶行为人类的性选择与性魅力的进化意义七、正因同根生--生态位的博弈生态位的概念与现象及人类社会中生态位与文化多样性、处世、教育、变革之间的关系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特征替代现象(近缘种竞争)生物入侵与外来文化现象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生态位分离与共生八、 物我同舟--物种保护文化对生物保护的影响人类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物种保护的措施第九章 共同的家园——生态系统食物链的与各国食物消费的差异边缘效应与中度干扰第十章 发展的代价——环境保护生态危机:能源危机、资源危机和环境安全危机环保与发展的关系 全球化与生态保护进行生态建设时需要克服的观念与认知找的很辛苦,望支持~

摘录百度文库:  文明是人类社会理性的体现和社会进步的状态,是人类文化发展积极成果的集合,渗透于美好的生活方式和精神风尚。在人类文化的发展历程中,人与自然环境的发展始终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人们不断尝试着改变生态环境,创造出更加有利于人类生存的环境,而生态环境也不断影响着人类,不同地方的人拥有不同的肤色、不同的生活习惯、不同的文化传统,这一切都是人类与生态环境的相互依赖。现如今,随着人类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对自然不断增加的需求,使生态环境产生了超负荷的运转,频繁发生的自然灾害和日益严重的全球温室效应,都警示着人们应该重视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那么人类应该怎么样与大自然和谐相处呢?我们应该更多地和自然界沟通,学会去爱护、保护它们,正确处理好人类文明与生态环境的关系。  从生态学角度看,人类走出以畏惧自然、顺从自然、崇拜自然、依靠自然为标志的农业文明后,进入以大力开发自然、利用自然资源并力图征服自然、驾驭自然为特点的工业文明。然而随着文明的发展尤其是自然资源短缺、生态环境破坏、生存环境恶化的生存危机和人类生态保护意识的逐渐提高,人类将步入以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人与自然协调发展为标志的生态文明。从目前人类社会的产业结构、经济发展方式、消费模式和生态意识等状况来看,人类正进入由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转型的过渡期。 在农业文明时期,人类与自然界为可控的掠夺与被掠夺的关系。虽然在这一时期人类的智慧得到了强化,文明得到了发展,社会生产力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人类开始精耕细作,充分利用土地,用养结合,使地力常新,形成了初步的保护自然资源、注重生态平衡、反对“竭泽而渔”、“樊数而田”的生态意识,然而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出现了森林、草地被破坏,或被开拓为新的耕地或居住地。但此时人类社会发展比较缓慢,对自然界尚未造成质的破坏,自然界能够在一定的时间范围内实现自我修复。因此,农业文明仍属于绿色文明,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仍是协调的。  在工业社会时期,人类与自然界成了严重的掠夺与被掠夺的关系。人类在很多地方努力超脱对大自然的依附,开始征服自然、改造自然,使自然为人类服务,俨然成了自然的主人。工业社会在提高人类的物质生活水平、丰富人类的生活方式、创造极大的物质财富的同时,也使农业文明时期的人与自然生态环境之间的协调关系遭到严重破坏,使自然界承受着来自于人类的巨大压力,其程度越来越超出了生态环境所能承受的范围,使生态环境日趋恶化,进而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存。  人类与自然界的关系发展至此,我们不得不进行反思,我们需要更加清楚现在工业社会时期生态环境的现状:一是全球范围内逐渐蔓延的生态环境恶化,如森林被乱砍滥伐、外来生物入侵、土地荒漠化、水资源污染、臭氧层消失等。人类的生活和生产活动在全球范围内大规模地改变了自然环境的组成和结构,越来越严重的生态失衡使人类社会陷入空前的困境。二是人与自然关系的反思。我们应该认识到,人类与自然界是互不冲突的,是可以平等共存、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人类既不是自然的奴隶,也不应该凌驾于自然界之上。人类首先是自然的存在物,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其次,自然界是人类生活的源泉,人需要从自然界获得物质、能量和信息;人类要维持自身的生存、发展,就不可能脱离、跳出自然界而单独存在。然而自然资源是有限的,人类不能无限地索取自然资源和肆意破坏自然生态环境,这就使人类需要一种能够正确指导人类与自然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文明形式的出现,这就是生态文明。三是科学技术与自然关系的反思。工业文明将人类引入一个高度科技化的新纪元。以信息科学为先导,以生物科学、材料科学、能源科学、海洋科学、空间科学为主要内容的科学技术革命,在自身加速发展的同时,正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和速度,推动整个人类社会前进。然而,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既可以为人类造福,也会给人类带来灾难。一方面,现代科学技术的产业化,创造了极大的物质财富,丰富了人类的生活,改变了人类的生产结构和生活方式;另一方面,由于人们对科学技术成果的客观作用估计不全面,造成了生态环境危机,由此带来的一系列社会问题、伦理问题、道德问题令人困惑和无所适从。科学技术在加快人类开发利用自然脚步的同时,也加快了生态环境恶化、自然资源枯竭的步伐;四是工业社会需总结的经济学原因。工业社会奉行的是新古典经济学的企业利润最大化原则,并未把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作为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因素考虑在内。   经过上述反思,认识到人与自然之间所存在的问题,怎样去解决上述问题则是该面对的问题了,让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使人类获得在自然界所能容纳范围内的最大发展,我们需要做出如下转变:  转变传统观念树立科学发展观。在自然观方面,我们必须认识到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资源的有限性和地球的惟一性,积极行动起来,保护好地球家园。在科学技术观方面,要充分认识到科学技术虽是推动社会的巨大动力,但并不是万能的,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于生态环境保护具有局限性和两重性。应大力强调发展绿色科技,只有用绿色科技体系武装起来的生产力,才能使人与自然协调相处,推动经济社会永续发展。在社会发展观方面,我们必须确立科学发展观,把对自然的合理开发和积极保护统一起来,只有积极致力于开发绿色科技、发展循环经济和建立完善的生态社会,才有可能更好地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  大力宣传和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生态文明社会,首先要加强生态文明观念的教育,使人们对自然生态环境与人类社会的关系有正确的认识,树立环境意识,形成生态文明的文化环境和舆论氛围。其次,要加强生态道德教育。生态道德是生态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大力培育全民族的生态道德意识,使生态环境保护成为人们的自觉行动,才能为生态文明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其三,加强生态法制。保护自然环境、建设生态文明,不仅需要人类的道德自觉,同时更需要社会法制的保障。生态法制让人们了解各种保护自然、保护环境的法规与条例,从而能更加自觉地遵循自然生态法则。  借鉴吸收国内外先进经验。对于人类共同面临的环境问题、资源问题,各国都极为关注并着力解决。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积累和总结了一些成功的经验,也可以借鉴、吸收一些国际上的先进经验。这种借鉴可以是技术方法方面的,可以是法律制度方面 的,也可以是生活方式、消费模式等方面的。通过借鉴他人之长,一方面能够使我们与国际社会迅速接轨,增强合作基础;另一方面也可以使我们少走弯路,加快生态文明建设的步伐。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有个旅客参观海洋水族馆,问身旁的海洋管理员:“这只鲨鱼能长多大?”海洋管理员指着水族箱说:“要看你的水族箱有多大。”  旅客又问:“会跟水族箱一样大吗?”管理员仔细地说:“如果在水族箱,鲨鱼只能局限几公尺的大小。如果是在海洋。就会大到一口吞下一只狮子。”  要求:①选准角度,自定立意;②自拟题目;③除诗歌外,文体不限,文体特征鲜明;④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  【导写指津】  这则材料整体上的含义是强调环境之于人发展的重要性。旅客和海洋管理员一开始的问答——“这只鲨鱼能长多大?”“要看你的水族箱有多大。”——很清楚地表明了这一点。  换句话说:有什么样的环境,有什么样的人。近似于“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的意思。以此可有以下立意:  ① 要想有一个理想的发展,必须选择一个理想的环境。  ② 环境对人的发展有很重要的影响。  ③ 人是环境的产物。  谈论的话题,可以是个人成长方面的,也可以是人才培养方面的,也可以是人才使用方面的。  如果能考虑到“水族箱”的象征性,我们可把“水族箱”理解为阻碍或束缚人成长和发展的东西,如心灵的枷锁,心理定势,某种僵化的观念。当然,也可指某种具体的“束缚”或“牢笼”。身在这样的“水族箱”里,我们只有摆脱它,打破它,冲破它,才能得到真正的自由发展。其实换一种思维来看,大海也是一个“水族箱”,只不过是一个大的“水族箱”罢了。  【佳作展示】环境影响人生赵文倩  有时我们会抱怨生活给了我们太大的压力,有时我们会感谢生活给了我们太多的欣喜。我们每天生活在各种各样的环境中,养成了一些这样或那样的习惯。殊不知,环境也会影响我们的人生。  古人有云:“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环境的好坏与否对我们的影响是不同的。环境的影响不容小觑。  当我们处在一个和谐向上的环境中时,我们自身也会受这种环境的影响,成为一个积极向上的人;当我们处在一个消极的环境中时,我们自身也会染上恶俗。《孟母三迁》的故事是我们从小就熟知的。当孟母把家安在市集时,孟子学会了骂人等恶习,但当孟母把家安在学堂旁时,孟子学会了很多知识,养成了勤奋刻苦的良好习惯。最终,孟子成为儒家学派的奠基人,被人尊称为“亚圣”。环境并非是决定我们人生的关键因素,但环境对我们一生的影响却是巨大的,甚至会影响我们的成败。只有拥有了良好的环境,看到了这个世界的斑斓色彩,我们才会拥有彩色的人生。  但当我们生活在一个消极的环境中时,我们的人生或许就会变成另外一个光景。在13年的春晚中,“李云迪”这个名字双重新被中国人所熟知。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这个曾被称为“钢琴王子”,让外国人领略了中国人弹奏钢琴的美妙的少年,曾经一度沉醉于纸醉金迷、灯红酒绿的日子里。好莱坞的奢靡生活让他迷失了自己,再也不是当初勤奋上进的好少年。好在,在母亲的教导下,他由重新弹起了钢琴,抚摸着他曾无比熟悉的黑白键。由此可见,环境对人的影响是巨大的。消极的环境不但会影响我们现在的生活,甚至会让我们曾经所取得的成就变成过眼云烟。  或许,正如中央电视台节目主持人白岩松所说:“一个人所处的环境有多大,他的未来就有多大。”一个人所处的环境是好是坏,决定了他的未来是繁绣花似锦还是暗淡无光。  环境影响着我们的人生,美好的环境会许我们一个灿烂的明天。消极的环境会使我们攻败垂成。面对环境,为了我们的未来,请谨慎选择。  【点评】  题目即观点,强调“环境对人的影响”——好的环境对人有利,坏的环境对人不利。采用正反对比论证,思路清晰,语言流畅。不足之处:第三段本是从反面来论证环境对人的影响,但对环境的影响突出得不够,“好在,在母亲的教导下,他由重新弹起了钢琴,抚摸着他曾无比熟悉的黑白键”这几句不是说环境的重要性。

人的脾气的好与赖,与人生活和工作的环境有很大关系。温顺、平和、忍耐等好脾气,往往同和睦温暖的家庭环境以及良好的教养有密切的联系;而暴躁、倔犟、怪癖、任性等坏脾气,则常常与娇生惯养、过分溺爱或得不到家庭温暖、父母的要求过于严厉有关。个人生活道路的平坦或坎坷,对人的脾气和性格也会产生重大的影响。“江山易改,禀性难移”,是说人的脾气、性格有稳定性的一面,但并不是说脾气、性格是固定不变的。大家知道有些人年轻时脾气暴躁,犟得像一条不听使唤的牛;但经过生活的磨炼,特别是吃了坏脾气的亏,后来他的脾气就慢慢变得比较平和了,对事情也不那么固执己见。所以坏脾气是可以改变的。当然,也有不改变的,那是由于他自己没有改变坏脾气的要求,或者有要求而没有认真地去改。人生活在一定的环境中,人类是环境的产物,又是环境的创造者与改造者,人与环境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一个人从小到大,其周围的客观环境都会发生许多变化,一方面,人们必须通过学习,努力使自己的思想、行为适应周围的环境,以求达到与环境的协调一致。另一方面,人们又通过主观努力,去改造旧环境,创造一个与人们当代生活相适应的新环境。其最终目标都是要达到人与环境之间的一种相互适应和平衡。一般而言,环境大致包括社会环境、自然环境和家庭环境、工作环境等,它们分别从不同角度、不同领域和范围,对人的心理发生影响,左右着人们的思想,情感和行为。其中既有正性作用,又有负性作用。人们应发挥主观能动性,充分利用环境中有利的向上的因素,去除环境中消极的落后的因素,来达到人与环境的结合,使人的心理在这种结合中得到健全发展,才智得到充分发挥

生态与人文的关系论文题目大全初三生物

生物资源也就是生物多样性,有的生物已被人们作为资源所利用,另有更多生物,人们尚未知其利用价值是一种潜在的生物资源。生物多样性的价值往往不被人们所重视,一般人们利用生物资源时,没有经过市场流通而直接被消费,只是取而用之而已。生物多样性具有很高的开发利用价值,在世界各国的经济活动中,生物多样性的开发与利用均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生物多样性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直接价值(Direct Value): 直接利用价值 是指生物资源可供人类消费的作用,主要表现在3个方面:①提供食物和能源。例如:75%的粮食来自小麦、水稻、玉米、马铃薯等作物,尤其是小麦、水稻和玉米的需求,占总量的70%以上。在加纳,人所需蛋白质的75%来源于动物;在尼泊尔、坦桑尼亚和马拉维,其主要能源需求的90%是由木材和动物粪便提供的[2]。②提供丰富的药材资源。世界卫生组织统计表明:发达国家有40%以上的药物源于自然资源,发展中国家人口的80%则依赖于动植物提供的传统药物来保证基本的健康。据1995年普查,我国药用植物为11 146种,药用动物有1 581种,野生药材蕴藏量高达850万t。③工业上常用的原料多来源于生物,如木材、纤维、橡胶、造纤原料、天然淀粉、白蜡虫、哺乳动物毛皮等。木材是发展中国家的重要出口产品,全世界每年的木材产值在750亿美元以上。在印度尼西亚,木材是第2大出口产品,地位仅次于石油。2 间接价值:生物资源的间接价值是与生态系统功能有关,它并不表现在国家的核算体制上,但它们的价值可能大大超过直接价值。而且直接价值常常源于间接价值,因为收获的动植物物种必须有它们的生存环境,它们是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没有消费和生产使用价值的物种可能在生态系统中起着重 非消费性使用价值、选择价值、存在价值和科学价值四种价值。 非消费性使用价值:  2 选择价值:保护野生动植物资源,以尽可能多的基因,可以为农作物或家禽,家畜的育种提供更多的可供选择的机会。 例如:家猪与野猪杂交,培育形成了瘦肉型猪的新品种。 家鸡目前已有上百个不同的品种,均来自于原鸡。紫杉和红豆杉中提取抗癌药物。(现在自然界的许多野生动植物,也许断时间内人类无法进行利用,其价值是潜在的。也许我们的子孙后代能发现其价值,找到利用它们的途径。因此多保存一个物种,就会为我们的后代多留下一份保贵的财富。) 3 存在价值:有些物种,尽管其本身的直接价值很有限,但它的存在能为该地区人民带来某种荣誉感或心理上的满足。例如:我国的大熊猫,金丝猴,褐马鸡等是我国的特产珍稀动物,全国人民都引以为荣。熊猫已成为中国的象征。4 科学价值:有些动植物物种在生物演化历史上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对其开展研究有助于搞清生物演化的过程。如一些孑遗物种(银杏)

摘录百度文库:  文明是人类社会理性的体现和社会进步的状态,是人类文化发展积极成果的集合,渗透于美好的生活方式和精神风尚。在人类文化的发展历程中,人与自然环境的发展始终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人们不断尝试着改变生态环境,创造出更加有利于人类生存的环境,而生态环境也不断影响着人类,不同地方的人拥有不同的肤色、不同的生活习惯、不同的文化传统,这一切都是人类与生态环境的相互依赖。现如今,随着人类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对自然不断增加的需求,使生态环境产生了超负荷的运转,频繁发生的自然灾害和日益严重的全球温室效应,都警示着人们应该重视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那么人类应该怎么样与大自然和谐相处呢?我们应该更多地和自然界沟通,学会去爱护、保护它们,正确处理好人类文明与生态环境的关系。  从生态学角度看,人类走出以畏惧自然、顺从自然、崇拜自然、依靠自然为标志的农业文明后,进入以大力开发自然、利用自然资源并力图征服自然、驾驭自然为特点的工业文明。然而随着文明的发展尤其是自然资源短缺、生态环境破坏、生存环境恶化的生存危机和人类生态保护意识的逐渐提高,人类将步入以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人与自然协调发展为标志的生态文明。从目前人类社会的产业结构、经济发展方式、消费模式和生态意识等状况来看,人类正进入由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转型的过渡期。 在农业文明时期,人类与自然界为可控的掠夺与被掠夺的关系。虽然在这一时期人类的智慧得到了强化,文明得到了发展,社会生产力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人类开始精耕细作,充分利用土地,用养结合,使地力常新,形成了初步的保护自然资源、注重生态平衡、反对“竭泽而渔”、“樊数而田”的生态意识,然而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出现了森林、草地被破坏,或被开拓为新的耕地或居住地。但此时人类社会发展比较缓慢,对自然界尚未造成质的破坏,自然界能够在一定的时间范围内实现自我修复。因此,农业文明仍属于绿色文明,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仍是协调的。  在工业社会时期,人类与自然界成了严重的掠夺与被掠夺的关系。人类在很多地方努力超脱对大自然的依附,开始征服自然、改造自然,使自然为人类服务,俨然成了自然的主人。工业社会在提高人类的物质生活水平、丰富人类的生活方式、创造极大的物质财富的同时,也使农业文明时期的人与自然生态环境之间的协调关系遭到严重破坏,使自然界承受着来自于人类的巨大压力,其程度越来越超出了生态环境所能承受的范围,使生态环境日趋恶化,进而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存。  人类与自然界的关系发展至此,我们不得不进行反思,我们需要更加清楚现在工业社会时期生态环境的现状:一是全球范围内逐渐蔓延的生态环境恶化,如森林被乱砍滥伐、外来生物入侵、土地荒漠化、水资源污染、臭氧层消失等。人类的生活和生产活动在全球范围内大规模地改变了自然环境的组成和结构,越来越严重的生态失衡使人类社会陷入空前的困境。二是人与自然关系的反思。我们应该认识到,人类与自然界是互不冲突的,是可以平等共存、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人类既不是自然的奴隶,也不应该凌驾于自然界之上。人类首先是自然的存在物,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其次,自然界是人类生活的源泉,人需要从自然界获得物质、能量和信息;人类要维持自身的生存、发展,就不可能脱离、跳出自然界而单独存在。然而自然资源是有限的,人类不能无限地索取自然资源和肆意破坏自然生态环境,这就使人类需要一种能够正确指导人类与自然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文明形式的出现,这就是生态文明。三是科学技术与自然关系的反思。工业文明将人类引入一个高度科技化的新纪元。以信息科学为先导,以生物科学、材料科学、能源科学、海洋科学、空间科学为主要内容的科学技术革命,在自身加速发展的同时,正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和速度,推动整个人类社会前进。然而,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既可以为人类造福,也会给人类带来灾难。一方面,现代科学技术的产业化,创造了极大的物质财富,丰富了人类的生活,改变了人类的生产结构和生活方式;另一方面,由于人们对科学技术成果的客观作用估计不全面,造成了生态环境危机,由此带来的一系列社会问题、伦理问题、道德问题令人困惑和无所适从。科学技术在加快人类开发利用自然脚步的同时,也加快了生态环境恶化、自然资源枯竭的步伐;四是工业社会需总结的经济学原因。工业社会奉行的是新古典经济学的企业利润最大化原则,并未把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作为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因素考虑在内。   经过上述反思,认识到人与自然之间所存在的问题,怎样去解决上述问题则是该面对的问题了,让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使人类获得在自然界所能容纳范围内的最大发展,我们需要做出如下转变:  转变传统观念树立科学发展观。在自然观方面,我们必须认识到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资源的有限性和地球的惟一性,积极行动起来,保护好地球家园。在科学技术观方面,要充分认识到科学技术虽是推动社会的巨大动力,但并不是万能的,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于生态环境保护具有局限性和两重性。应大力强调发展绿色科技,只有用绿色科技体系武装起来的生产力,才能使人与自然协调相处,推动经济社会永续发展。在社会发展观方面,我们必须确立科学发展观,把对自然的合理开发和积极保护统一起来,只有积极致力于开发绿色科技、发展循环经济和建立完善的生态社会,才有可能更好地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  大力宣传和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生态文明社会,首先要加强生态文明观念的教育,使人们对自然生态环境与人类社会的关系有正确的认识,树立环境意识,形成生态文明的文化环境和舆论氛围。其次,要加强生态道德教育。生态道德是生态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大力培育全民族的生态道德意识,使生态环境保护成为人们的自觉行动,才能为生态文明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其三,加强生态法制。保护自然环境、建设生态文明,不仅需要人类的道德自觉,同时更需要社会法制的保障。生态法制让人们了解各种保护自然、保护环境的法规与条例,从而能更加自觉地遵循自然生态法则。  借鉴吸收国内外先进经验。对于人类共同面临的环境问题、资源问题,各国都极为关注并着力解决。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积累和总结了一些成功的经验,也可以借鉴、吸收一些国际上的先进经验。这种借鉴可以是技术方法方面的,可以是法律制度方面 的,也可以是生活方式、消费模式等方面的。通过借鉴他人之长,一方面能够使我们与国际社会迅速接轨,增强合作基础;另一方面也可以使我们少走弯路,加快生态文明建设的步伐。

生态学(Ecology)是研究生物与环境,及生物与生物之间相互关系的生物学分支学科。  生物的生存、活动、繁殖需要一定的空间、物质与能量。生物在长期进化过程中,逐渐形成对周围环境某些物理条件和化学成分,如空气、光照、水分、热量和无机盐类等的特殊需要。各种生物所需要的物质、能量以及它们所适应的理化条件是不同的,这种特性称为物种的生态特性。  任何生物的生存都不是孤立的:同种个体之间有互助有竞争;植物、动物、微生物之间也存在复杂的相生相克关系。人类为满足自身的需要,不断改造环境,环境反过来又影响人类。  随着人类活动范围的扩大与多样化,人类与环境的关系问题越来越突出。因此近代生态学研究的范围,除生物个体、种群和生物群落外,已扩大到包括人类社会在内的多种类型生态系统的复合系统。人类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等几大问题都是生态学的研究内容。

框架1、什么是生态补偿;2、生态补偿方面的研究现状3、什么是人文关怀4、人文关怀方面的研究现状5、生态补偿与人文关怀的关系6、生态补偿的哪些过程中可以使用人文关怀的方面;7、人文关怀的哪些其他过程可以提高生态补偿的方面。

生态与人文的关系论文题目大全初三政治

生命来自于自然,神话故事说人是神用泥巴造的,我们仔细想想,动物吃植物长大,而植物又是吸收土壤的营养成长的,难道我们的肉体不是泥巴的一部分吗?看看现代人类是怎么用科技来破坏自然的,就知道人类是在慢性自杀了。

人文视野中的生态学一、难舍难分——生态与人文关系导论生态与文化的关系生态理念与软实力生物界与人类社会的共生法则二、身土不二——环境对文化的影响维度及温度对古代文明的影响土壤和水源对王朝国运的影响饮食文化与生态的关系生态对语言文字的影响地域文化与生态的关系三、适者生存——生物对环境的适应生物界与人类社会的趋同与趋异适应人种的地域差别四、数量还是质量?——种群生态对策自然界种群与人口的增长模式及数量调节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r,k对策(r代表以量取胜,k代表以智取胜)五、对手就是朋友——种内及种间关系自然界与人类社会中的正相互作用(合作)和负相互作用(竞争)自然界的协同进化与人类社会的协同进化六、自私的基因——行为生态动物与人类的利他行为自然界中与人类社会中的集群行为生物界中和人类中的性别与求偶行为人类的性选择与性魅力的进化意义七、正因同根生--生态位的博弈生态位的概念与现象及人类社会中生态位与文化多样性、处世、教育、变革之间的关系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特征替代现象(近缘种竞争)生物入侵与外来文化现象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生态位分离与共生八、 物我同舟--物种保护文化对生物保护的影响人类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物种保护的措施第九章 共同的家园——生态系统食物链的与各国食物消费的差异边缘效应与中度干扰第十章 发展的代价——环境保护生态危机:能源危机、资源危机和环境安全危机环保与发展的关系 全球化与生态保护进行生态建设时需要克服的观念与认知找的很辛苦,望支持~

生态与人文的关系论文题目大全初三数学

摘录百度文库:  文明是人类社会理性的体现和社会进步的状态,是人类文化发展积极成果的集合,渗透于美好的生活方式和精神风尚。在人类文化的发展历程中,人与自然环境的发展始终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人们不断尝试着改变生态环境,创造出更加有利于人类生存的环境,而生态环境也不断影响着人类,不同地方的人拥有不同的肤色、不同的生活习惯、不同的文化传统,这一切都是人类与生态环境的相互依赖。现如今,随着人类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对自然不断增加的需求,使生态环境产生了超负荷的运转,频繁发生的自然灾害和日益严重的全球温室效应,都警示着人们应该重视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那么人类应该怎么样与大自然和谐相处呢?我们应该更多地和自然界沟通,学会去爱护、保护它们,正确处理好人类文明与生态环境的关系。  从生态学角度看,人类走出以畏惧自然、顺从自然、崇拜自然、依靠自然为标志的农业文明后,进入以大力开发自然、利用自然资源并力图征服自然、驾驭自然为特点的工业文明。然而随着文明的发展尤其是自然资源短缺、生态环境破坏、生存环境恶化的生存危机和人类生态保护意识的逐渐提高,人类将步入以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人与自然协调发展为标志的生态文明。从目前人类社会的产业结构、经济发展方式、消费模式和生态意识等状况来看,人类正进入由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转型的过渡期。 在农业文明时期,人类与自然界为可控的掠夺与被掠夺的关系。虽然在这一时期人类的智慧得到了强化,文明得到了发展,社会生产力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人类开始精耕细作,充分利用土地,用养结合,使地力常新,形成了初步的保护自然资源、注重生态平衡、反对“竭泽而渔”、“樊数而田”的生态意识,然而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出现了森林、草地被破坏,或被开拓为新的耕地或居住地。但此时人类社会发展比较缓慢,对自然界尚未造成质的破坏,自然界能够在一定的时间范围内实现自我修复。因此,农业文明仍属于绿色文明,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仍是协调的。  在工业社会时期,人类与自然界成了严重的掠夺与被掠夺的关系。人类在很多地方努力超脱对大自然的依附,开始征服自然、改造自然,使自然为人类服务,俨然成了自然的主人。工业社会在提高人类的物质生活水平、丰富人类的生活方式、创造极大的物质财富的同时,也使农业文明时期的人与自然生态环境之间的协调关系遭到严重破坏,使自然界承受着来自于人类的巨大压力,其程度越来越超出了生态环境所能承受的范围,使生态环境日趋恶化,进而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存。  人类与自然界的关系发展至此,我们不得不进行反思,我们需要更加清楚现在工业社会时期生态环境的现状:一是全球范围内逐渐蔓延的生态环境恶化,如森林被乱砍滥伐、外来生物入侵、土地荒漠化、水资源污染、臭氧层消失等。人类的生活和生产活动在全球范围内大规模地改变了自然环境的组成和结构,越来越严重的生态失衡使人类社会陷入空前的困境。二是人与自然关系的反思。我们应该认识到,人类与自然界是互不冲突的,是可以平等共存、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人类既不是自然的奴隶,也不应该凌驾于自然界之上。人类首先是自然的存在物,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其次,自然界是人类生活的源泉,人需要从自然界获得物质、能量和信息;人类要维持自身的生存、发展,就不可能脱离、跳出自然界而单独存在。然而自然资源是有限的,人类不能无限地索取自然资源和肆意破坏自然生态环境,这就使人类需要一种能够正确指导人类与自然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文明形式的出现,这就是生态文明。三是科学技术与自然关系的反思。工业文明将人类引入一个高度科技化的新纪元。以信息科学为先导,以生物科学、材料科学、能源科学、海洋科学、空间科学为主要内容的科学技术革命,在自身加速发展的同时,正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和速度,推动整个人类社会前进。然而,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既可以为人类造福,也会给人类带来灾难。一方面,现代科学技术的产业化,创造了极大的物质财富,丰富了人类的生活,改变了人类的生产结构和生活方式;另一方面,由于人们对科学技术成果的客观作用估计不全面,造成了生态环境危机,由此带来的一系列社会问题、伦理问题、道德问题令人困惑和无所适从。科学技术在加快人类开发利用自然脚步的同时,也加快了生态环境恶化、自然资源枯竭的步伐;四是工业社会需总结的经济学原因。工业社会奉行的是新古典经济学的企业利润最大化原则,并未把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作为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因素考虑在内。   经过上述反思,认识到人与自然之间所存在的问题,怎样去解决上述问题则是该面对的问题了,让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使人类获得在自然界所能容纳范围内的最大发展,我们需要做出如下转变:  转变传统观念树立科学发展观。在自然观方面,我们必须认识到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资源的有限性和地球的惟一性,积极行动起来,保护好地球家园。在科学技术观方面,要充分认识到科学技术虽是推动社会的巨大动力,但并不是万能的,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于生态环境保护具有局限性和两重性。应大力强调发展绿色科技,只有用绿色科技体系武装起来的生产力,才能使人与自然协调相处,推动经济社会永续发展。在社会发展观方面,我们必须确立科学发展观,把对自然的合理开发和积极保护统一起来,只有积极致力于开发绿色科技、发展循环经济和建立完善的生态社会,才有可能更好地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  大力宣传和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生态文明社会,首先要加强生态文明观念的教育,使人们对自然生态环境与人类社会的关系有正确的认识,树立环境意识,形成生态文明的文化环境和舆论氛围。其次,要加强生态道德教育。生态道德是生态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大力培育全民族的生态道德意识,使生态环境保护成为人们的自觉行动,才能为生态文明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其三,加强生态法制。保护自然环境、建设生态文明,不仅需要人类的道德自觉,同时更需要社会法制的保障。生态法制让人们了解各种保护自然、保护环境的法规与条例,从而能更加自觉地遵循自然生态法则。  借鉴吸收国内外先进经验。对于人类共同面临的环境问题、资源问题,各国都极为关注并着力解决。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积累和总结了一些成功的经验,也可以借鉴、吸收一些国际上的先进经验。这种借鉴可以是技术方法方面的,可以是法律制度方面 的,也可以是生活方式、消费模式等方面的。通过借鉴他人之长,一方面能够使我们与国际社会迅速接轨,增强合作基础;另一方面也可以使我们少走弯路,加快生态文明建设的步伐。

人文视野中的生态学一、难舍难分——生态与人文关系导论生态与文化的关系生态理念与软实力生物界与人类社会的共生法则二、身土不二——环境对文化的影响维度及温度对古代文明的影响土壤和水源对王朝国运的影响饮食文化与生态的关系生态对语言文字的影响地域文化与生态的关系三、适者生存——生物对环境的适应生物界与人类社会的趋同与趋异适应人种的地域差别四、数量还是质量?——种群生态对策自然界种群与人口的增长模式及数量调节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r,k对策(r代表以量取胜,k代表以智取胜)五、对手就是朋友——种内及种间关系自然界与人类社会中的正相互作用(合作)和负相互作用(竞争)自然界的协同进化与人类社会的协同进化六、自私的基因——行为生态动物与人类的利他行为自然界中与人类社会中的集群行为生物界中和人类中的性别与求偶行为人类的性选择与性魅力的进化意义七、正因同根生--生态位的博弈生态位的概念与现象及人类社会中生态位与文化多样性、处世、教育、变革之间的关系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特征替代现象(近缘种竞争)生物入侵与外来文化现象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生态位分离与共生八、 物我同舟--物种保护文化对生物保护的影响人类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物种保护的措施第九章 共同的家园——生态系统食物链的与各国食物消费的差异边缘效应与中度干扰第十章 发展的代价——环境保护生态危机:能源危机、资源危机和环境安全危机环保与发展的关系 全球化与生态保护进行生态建设时需要克服的观念与认知找的很辛苦,望支持~

这些都是聚集体,就是很多人聚集起来才会形成的人文,生态学也是,单一的生物不可能形成生态生态是环境,文化也是环境

生态与人文的关系论文题目大全初中生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把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作为一个重要的内容,就深刻认识到了人与自然和谐对人与社会全面发展的重大意义。落实科学发展观,就必须了解人与自然关系的发展变化,并深入理解人与自然相互作用的规律,从而充分认识统筹我国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必要性与紧迫性,为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建立一个具有时代意义的生态文明新构架。应当说,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必由之路,完全符合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潮流。  一、生态文明中人与自然的基本关系  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念是:肯定人是自然界的相对主体,人类的社会经济必须继续向前发展。同时,要清醒认识自然界的客观规律和自然资源的有限性,努力做到在与自然和谐共处中,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这就是人类社会的新的文明——生态文明。  1、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理论内涵  人与自然关系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础关系,一部人类社会的发展史,也是人与自然关系史。人与自然共处在地球生物圈之中,人类的繁衍与社会的发展离不开大自然,必须以大自然为依托,利用自然;同时又必须改造自然,让大自然造福于人类,服务于人类。人与自然的关系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人类对自然的影响与作用,包括从自然界索取资源与空间,享受生态系统提供的服务功能,向环境排放废弃物;二是自然对人类的影响与反作用,包括资源环境对人类生存发展的制约,自然灾害、环境污染与生态退化对人类的负面影响。  随着人类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和人类对客观自然规律认识的不断深化,在人  类社会不同的发展阶段,人类对人与自然的认识有显著的不同。在原始社会,人类以狩猎和采集方式从事生产活动,人对自然的依赖性强,主要体现为依赖和适应,人类生产和生活受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的制约明显,人对自然曾保持了一种原始的和谐关系。在农业社会,从事农业劳动是人类主要生产方式,由于生产规模小、强度低、其负面影响较小,人类与自然保持一种融合的非对立关系,但是在一些局部区域也出现了过度开垦与砍伐等现象,特别是为了争夺水土资源而频繁发动战争,使得人与自然关系在整体促使相对和谐的同时出现了阶段性或区域性的不和谐现象。在工业社会,科技进步和生产力显著提高,人类活动范围已扩张到全球的各个角落,并且不再局限于地球表层,已拓展到地球深部及外层空间,人类控制自然的能力越来越强,并极大地提高了认识自然和改变自然的能力,但是,全球性的人口急剧膨胀,自然资源短缺,生态环境日益恶化,使人与自然的关系变得越来越不和谐。当前大规模的、无序的人类活动已打破了自然界的生态平衡和生态结构,正深刻地影响和改变地球生态系统的演变路径和方向,对人类生存安全构成了极其严峻的挑战[杨多贵,2005]。  20世纪60年代以来,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广泛兴起与蓬勃发展,可以说是人类发展观的一次质的飞跃,它既是划时代的发展观、又是崭新的世界观、文明观和自然观,它深刻地揭示了经济社会繁荣背后的人与自然冲突,对传统的“征服自然”等不可持续发展观提出了挑战。1992年在巴西的里约热内卢召开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183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102位国家首脑出席了这次“地球高峰会议”,会议通过了《里约热内卢宣言》和《21世纪议程》两个纲领性文件,它标志可持续发展观被全球持不同发展理念的各类规矩所普遍认同,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成为全世界的共识,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成为人类的共同使命。  人与自然和谐,从理论层面上看,它应是人与自然互相适应的辨证统一、互动和谐;从实践层面上讲,它应有人与自然双方均处于既被改造又应保护的关系之中。历史经验表明,当人类与自然处于平等、互利、和谐关系的时候,自然也能为人类提供良好的生存和发展环境。正如恩格斯指出:“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起初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是往后和再往后却发生完全不同的、出乎预料的影响,常常把最初的结果又消除了。”总之,人类社会是在认识、利用、改造和适应自然的过程中不断发展的,人与自然和谐的历史演变是一个从和谐到失衡,再到新的和谐的螺旋式上升过程。  2、生态文明的内涵及其主要内容  文明是反映人类社会发展程度的概念,它表征着一个国家或民族的经济、社会和文化的发展水平与整体面貌。从历史上看,人类文明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三个阶段。目前,人类文明正处于从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过渡的阶段。如果说以工业生产为核心的文明是工业文明,那么,生态文明就是以生态产业(或产业生态化)为主要特征的文明形态。从广义上讲,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一个新的阶段,即工业文明之后的人类文明形态。从狭义上讲,生态文明则是指文明的一个方面,即人类在处理与自然的关系时间所达到的文明程度,它是相对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而言的。当生态文明因子逐渐发展壮大并最终成为人类文明的主导因素时,人类文明也就实现了从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的过渡[李景源等,2004]。  西方的工业文明从其产生的时候起就因其诸多弊端的存在而成为许多思想家反思和批评的对象。卢梭曾对使工业文明过分膨胀的工具理性侵蚀人的道德理性、破坏人与自然和谐的可能性和危险性发出警告。马克思、恩格斯更是对资本主义工业文明所导致的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异化进行过深刻的反思。20世纪60年代以来,随着全球环境污染的进一步恶化,人们开始了有意识地寻求新的发展模式的过程。对生态文明的选择,可以说是人类对灰色文明泛滥和恶果的积极反思以及在推崇绿色感召下的积极实践。它大大拓展了人类文明的含义和内容。这一大功绩也是其自身发展的必然结果。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天成的。人不能选择脱离自然的道路,只能选择某种有利于自身发展的与自然的关系。在人的能力空前提高的今天,人与自然的关系在很大程度上还要依赖人的价值观、生活方式、社会关系等诸多因素的协调和谐。生态文明发展到今天,不能不说是人类开始了为有效遏制生态危机,为自己重建一个可以使儿孙万代永续发展的绿色家园做了一次有益的伟大尝试。  具体来说,生态文明的基本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1)人类要尊重自身首先要尊重自然。生态文明所提供的基本观念是全球生态环境系统整体观念和系统中诸因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观念。人类与自然是一个相互依存的整体。以损害自然界的生物种群来满足人类无节制的需求,只能导致整个生态环境资源的破坏和枯竭,最终危害人类自身。因此,生态文明要求人类重新认识自身与自然的关系。从自然的角度说,人与自然是平等关系,而不是主从关系,更不是征服与被征服的关系。在评价自然物种的非经济价值时,要承认物种有其自身天然生存的权利。人类要尊重自身,首先要尊重自然,否则必然会遭到自然的报复。  (2)价值观的革命。生态文明的提出,是人类开始意识到自己并不是自然的主宰,而是自然的一部分,人类的价值观并不能仅仅以人本身为最终目标,人类的功利和幸福不能逾越自然所允许的范围。人类只有在与自然协调和谐相处的前提下,才能获得真正持续、健康的功利与幸福。但是,功利与幸福及其程度的界定又是由人的价值观所决定的。生态文明是人类价值观必然的选择。  (3)保护生态环境是伦理道德的首要准则。生态文明的伦理道理是以维护地球生态环境系统正常运转,保护自然生态的良好状态为伦理道德的首要准则,人类其他的一切行为,首先必须以服从这一道德准则为前提。重新学习在地球上生活的艺术,生态先于一切,告别传统的“物质主义”,这是生态文明条件下,生态伦理道德的主题。  (4)生态文明是社会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生态文明发展结构理论把生态环境资源作为社会结构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经济、政治、文化“三领域”框架中加上“生态环境”,建立起“四领域”的总体框架,因为优美的地球生态环境是人类文明繁荣发展的基础和前提,人类文明必须把保持自然生态环境系统的正常运转作为其重要标志之一。  二、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伦理  工业文明时代人与自然的关系中,人类已处于主动地位。当人的行为违背自然规律、资源消耗超过自然承载能力、污染排放超过环境容量时,就将导致人与自然关系的失衡,造成人与自然的不和谐。因此,人类为了持续发展,不断提高自己的生活质量,必须充分认识自然规律。人类发展到今天,应该而且已有能力主动调整自身行为,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正如恩格斯所说:“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存在于自然界的;我们对自然界的整个统治,是在于我们比其他一切动物强,能够认识和正确运用自然规律。”①  从深层次分析人与自然的关系,可以看到,虽然现代人类已处于主动地位,但人始终是自然环境的产物,人的生存、繁衍、发展,要从自然界中获取物质与能量。人与自然应始终保持共存共荣关系。因此,建立生态文明,必须着力培养人们正确的资源观、环境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点,教育人们保护好人类生存的自然生态环境,形成新的生态伦理。  但是,新的生态不可能一蹴而就。尽管我们对生态问题呼吁了多年,但人类为了满足自己日趋膨胀的欲望,仍然在许多方面以主人的态度“粗暴”地干预自然,生态在一定程度上已失去了内在平稳,出现了诸多不利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生态危机。面对生态环境遭受的巨大破坏,人们不得不深刻反思自身的非理性行为,重新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人们逐渐认识到,必须以热爱自然、保护生态、节约资源、改善环境的生态道德观为核心,构建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事实上,人与自然的关系应当是一种“生命维系”的关系。人是生命的存在体,自然生态也是作为“生命存在体”而存在的。一方面,自然生态具有自身不断进化的生命过程;另一方面,人作为客观现实世界的一员,其生命状态与自然生态的生命状态具有不可分割的联系,自然生态的死亡必然导致人类生命的衰竭。因此,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首先应当是一种生命维系的关系。基于这种认识,著名学者施韦兹和莱昂波特创立了“生态伦理学”,他们认为生命是自然界的伟大创造,对人类和自然的生命都要给予极大尊重,那种“将生命分为价值高的(人的生命价值)和价值低的(自然生物的生命价值)的做法”是片面的。因此,应该将“善”的观念加以扩展,应当从自然界而不是局限于人类来认知人们行为的正误,把善的观念扩充到自然界中去,“凡是有助于维护生物群落的完整性、稳定性的行为,就应是正当的、善良的、美好的”。一种伦理理伦如果不包括人影响自然的行为规范,不确认人和生态是一种特别亲密、生死攸关的关系,就不能算是完善的的伦理理论。因此,应当用生命的纽带把人与自然有机联系起来,把生命的完善和正常运转视做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内在要求。人类不是大自然的“主宰者”或“统治者”,而是大自然家庭中的一员;人类应该成为这个大家庭中的善良公民。大自然中的生物,并不是人类的奴隶,不是为人类而诞生的,它们理应是大自然大家庭中平等的一员。只注意人类自然利益而关心生态平衡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确立一种新型的伦理体系,建立一种新型的人与自然的平等关系,坚持反对“人类沙文主义”。不仅承认人的价值,而且要承认生物的和一切自然物的价值;不仅承认人类的权利,而且要承认生物的,以至一切自然物的权利。看似没有感觉的树木、花草、河流、海洋,都有自己的需要和生存权利。它们的价值和权利不是根据对人类有用无用确定的,而是作为一种自然界的平衡链所固有的。自然生物同人的基本需要乃是相类似的,都需要水分、氧气和营养,因此,人类决不应凌驾于自然平等地位的基础上,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互为依存。如果一味只想“主宰”、“统治”自然,势必人为破坏人与自然的“平等”关系,瓦解人与自然的和谐环境,人类与生态都将遭受灭顶之灾。  自然是人类之本、人类之根,是人类的起点与归宿。人的发展、社会的发展必须与自然的发展相和谐的思想,表达了对人与自然的本原性和谐的向往和追求。正如《生态伦理——精神资源与哲学基础》一书导言中所说[P15]:  整个自然界、整个地球上的生态系统,在某种意义上数十亿年来都在无意识地、自然而然的“寻求”优秀和卓越,并确实通过它的无数尝试和进化,而终于产生了人,产生了人的意识和灵性这一地球上最美丽的花朵,在这个意义上人们确实可以说,“人是万物之灵”,但正像罗尔斯顿所言,我们正要因此而感谢整个生态系统,就像花儿和果实感谢整棵树、感谢整个大地。人是“万物之灵”,但不是“万物之主”。人今天恰恰是要运用自己的“灵性”来摆正自己在自然的位置,处理好自己与自然界的关系,善待自然,善待非人类存在物,这样,他才真正配得上“万物之灵”的称号,而在人类的“灵性”和“知性”的历史和现实的构成中,也确实蕴藏着能够使人恰当地认识和处理自己与自然的关系的丰富资源,有待于我们去深入挖掘。  从表面上看,生态伦理所涉及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但实质上仍然是指人与人的关系,行为者与他人的关系,以及现代人与后代人的关系。在今天,人类再也不能为了自身的眼前利益,破坏生态系统的平衡,而损害子孙后代的利益,这是生态伦理学的重要内容和道德规范。这种人与人的关系是通过人与自然的关系来实现的,就是说,它是以自然为中介而表现出来的。生态伦理把人与自然的关系涵盖到了人与人的关系中去,比传统伦理学的内容更丰富了

摘录百度文库:  文明是人类社会理性的体现和社会进步的状态,是人类文化发展积极成果的集合,渗透于美好的生活方式和精神风尚。在人类文化的发展历程中,人与自然环境的发展始终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人们不断尝试着改变生态环境,创造出更加有利于人类生存的环境,而生态环境也不断影响着人类,不同地方的人拥有不同的肤色、不同的生活习惯、不同的文化传统,这一切都是人类与生态环境的相互依赖。现如今,随着人类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对自然不断增加的需求,使生态环境产生了超负荷的运转,频繁发生的自然灾害和日益严重的全球温室效应,都警示着人们应该重视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那么人类应该怎么样与大自然和谐相处呢?我们应该更多地和自然界沟通,学会去爱护、保护它们,正确处理好人类文明与生态环境的关系。  从生态学角度看,人类走出以畏惧自然、顺从自然、崇拜自然、依靠自然为标志的农业文明后,进入以大力开发自然、利用自然资源并力图征服自然、驾驭自然为特点的工业文明。然而随着文明的发展尤其是自然资源短缺、生态环境破坏、生存环境恶化的生存危机和人类生态保护意识的逐渐提高,人类将步入以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人与自然协调发展为标志的生态文明。从目前人类社会的产业结构、经济发展方式、消费模式和生态意识等状况来看,人类正进入由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转型的过渡期。 在农业文明时期,人类与自然界为可控的掠夺与被掠夺的关系。虽然在这一时期人类的智慧得到了强化,文明得到了发展,社会生产力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人类开始精耕细作,充分利用土地,用养结合,使地力常新,形成了初步的保护自然资源、注重生态平衡、反对“竭泽而渔”、“樊数而田”的生态意识,然而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出现了森林、草地被破坏,或被开拓为新的耕地或居住地。但此时人类社会发展比较缓慢,对自然界尚未造成质的破坏,自然界能够在一定的时间范围内实现自我修复。因此,农业文明仍属于绿色文明,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仍是协调的。  在工业社会时期,人类与自然界成了严重的掠夺与被掠夺的关系。人类在很多地方努力超脱对大自然的依附,开始征服自然、改造自然,使自然为人类服务,俨然成了自然的主人。工业社会在提高人类的物质生活水平、丰富人类的生活方式、创造极大的物质财富的同时,也使农业文明时期的人与自然生态环境之间的协调关系遭到严重破坏,使自然界承受着来自于人类的巨大压力,其程度越来越超出了生态环境所能承受的范围,使生态环境日趋恶化,进而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存。  人类与自然界的关系发展至此,我们不得不进行反思,我们需要更加清楚现在工业社会时期生态环境的现状:一是全球范围内逐渐蔓延的生态环境恶化,如森林被乱砍滥伐、外来生物入侵、土地荒漠化、水资源污染、臭氧层消失等。人类的生活和生产活动在全球范围内大规模地改变了自然环境的组成和结构,越来越严重的生态失衡使人类社会陷入空前的困境。二是人与自然关系的反思。我们应该认识到,人类与自然界是互不冲突的,是可以平等共存、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人类既不是自然的奴隶,也不应该凌驾于自然界之上。人类首先是自然的存在物,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其次,自然界是人类生活的源泉,人需要从自然界获得物质、能量和信息;人类要维持自身的生存、发展,就不可能脱离、跳出自然界而单独存在。然而自然资源是有限的,人类不能无限地索取自然资源和肆意破坏自然生态环境,这就使人类需要一种能够正确指导人类与自然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文明形式的出现,这就是生态文明。三是科学技术与自然关系的反思。工业文明将人类引入一个高度科技化的新纪元。以信息科学为先导,以生物科学、材料科学、能源科学、海洋科学、空间科学为主要内容的科学技术革命,在自身加速发展的同时,正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和速度,推动整个人类社会前进。然而,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既可以为人类造福,也会给人类带来灾难。一方面,现代科学技术的产业化,创造了极大的物质财富,丰富了人类的生活,改变了人类的生产结构和生活方式;另一方面,由于人们对科学技术成果的客观作用估计不全面,造成了生态环境危机,由此带来的一系列社会问题、伦理问题、道德问题令人困惑和无所适从。科学技术在加快人类开发利用自然脚步的同时,也加快了生态环境恶化、自然资源枯竭的步伐;四是工业社会需总结的经济学原因。工业社会奉行的是新古典经济学的企业利润最大化原则,并未把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作为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因素考虑在内。   经过上述反思,认识到人与自然之间所存在的问题,怎样去解决上述问题则是该面对的问题了,让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使人类获得在自然界所能容纳范围内的最大发展,我们需要做出如下转变:  转变传统观念树立科学发展观。在自然观方面,我们必须认识到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资源的有限性和地球的惟一性,积极行动起来,保护好地球家园。在科学技术观方面,要充分认识到科学技术虽是推动社会的巨大动力,但并不是万能的,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于生态环境保护具有局限性和两重性。应大力强调发展绿色科技,只有用绿色科技体系武装起来的生产力,才能使人与自然协调相处,推动经济社会永续发展。在社会发展观方面,我们必须确立科学发展观,把对自然的合理开发和积极保护统一起来,只有积极致力于开发绿色科技、发展循环经济和建立完善的生态社会,才有可能更好地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  大力宣传和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生态文明社会,首先要加强生态文明观念的教育,使人们对自然生态环境与人类社会的关系有正确的认识,树立环境意识,形成生态文明的文化环境和舆论氛围。其次,要加强生态道德教育。生态道德是生态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大力培育全民族的生态道德意识,使生态环境保护成为人们的自觉行动,才能为生态文明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其三,加强生态法制。保护自然环境、建设生态文明,不仅需要人类的道德自觉,同时更需要社会法制的保障。生态法制让人们了解各种保护自然、保护环境的法规与条例,从而能更加自觉地遵循自然生态法则。  借鉴吸收国内外先进经验。对于人类共同面临的环境问题、资源问题,各国都极为关注并着力解决。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积累和总结了一些成功的经验,也可以借鉴、吸收一些国际上的先进经验。这种借鉴可以是技术方法方面的,可以是法律制度方面 的,也可以是生活方式、消费模式等方面的。通过借鉴他人之长,一方面能够使我们与国际社会迅速接轨,增强合作基础;另一方面也可以使我们少走弯路,加快生态文明建设的步伐。

人文视野中的生态学一、难舍难分——生态与人文关系导论生态与文化的关系生态理念与软实力生物界与人类社会的共生法则二、身土不二——环境对文化的影响维度及温度对古代文明的影响土壤和水源对王朝国运的影响饮食文化与生态的关系生态对语言文字的影响地域文化与生态的关系三、适者生存——生物对环境的适应生物界与人类社会的趋同与趋异适应人种的地域差别四、数量还是质量?——种群生态对策自然界种群与人口的增长模式及数量调节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r,k对策(r代表以量取胜,k代表以智取胜)五、对手就是朋友——种内及种间关系自然界与人类社会中的正相互作用(合作)和负相互作用(竞争)自然界的协同进化与人类社会的协同进化六、自私的基因——行为生态动物与人类的利他行为自然界中与人类社会中的集群行为生物界中和人类中的性别与求偶行为人类的性选择与性魅力的进化意义七、正因同根生--生态位的博弈生态位的概念与现象及人类社会中生态位与文化多样性、处世、教育、变革之间的关系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特征替代现象(近缘种竞争)生物入侵与外来文化现象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生态位分离与共生八、 物我同舟--物种保护文化对生物保护的影响人类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物种保护的措施第九章 共同的家园——生态系统食物链的与各国食物消费的差异边缘效应与中度干扰第十章 发展的代价——环境保护生态危机:能源危机、资源危机和环境安全危机环保与发展的关系 全球化与生态保护进行生态建设时需要克服的观念与认知找的很辛苦,望支持~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