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百科

食品毒理学一千字小论文题目有哪些

发布时间:2024-07-04 15:47:04

食品毒理学一千字小论文题目有哪些

[编辑本段]食品安全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定义,食品安全(food safety)是“食物中有毒、有害物质对人体健康影响的公共卫生问题”。食品安全要求食品对人体健康造成急性或慢性损害的所有危险都不存在,是一个绝对概念。食品安全是一门专门探讨在食品加工、存储、销售等过程中确保食品卫生及食用安全,降低疾病隐患,防范食物中毒的一个跨学科领域。  食品安全,指食品无毒、无害,符合应当有的营养要求,对人体健康不造成任何急性、亚急性或者慢性危害。  [编辑本段]安全购买食品的注意事项  一、注意看经营者是否有营业执照,其主体资格是否不合法。  二、注意看食品包装标识是否齐全,注意食品外包装是否标明商品名称,配料表、净含量、厂名、厂址、电话、生产日期、保质期、产品标准号等内容。  三、注意看食品的生产日期或失效日期,注意食品是否超过保质期。  四、看产品标签,注意区分认证标志。  五、看食品的色泽,不要被外观过于鲜艳、好看的食品所迷惑。  六、看散装食品经营者的卫生状况,注意有无健康证,卫生合格证等相关证照,有无防蝇防尘设施。  七、看食品价格,注意同类同种食品的市场比价,理性购买“打折”、“低价”、“促销”食品。  八、购买肉制品、腌蜡制品最好到规范的市场、“放心店”购买,慎购游商(无固定营业场所、推车销售)销售的食品。  九、妥善保管好购物凭据及相关依据,以便发生消费争议时能够提供维权依据.  [编辑本段]食品安全标准内容  (一)食品相关产品中的致病性微生物、农药残留、兽药残留、重金属、污染物质以及其他危害人体健康物质的限量规定;  (二)食品添加剂的品种、使用范围、用量;  (三)专供婴幼儿的主辅食品的营养成分要求;  (四)对与食品安全、营养有关的标签、标识、说明书的要求;  (五)食品生产经营过程的卫生要求;  (六)与食品安全有关的质量要求;  (七)食品检验方法与规程;  (八)其他需要制定为食品安全标准的内容;  (九)食品中所有的添加剂必须详细列出。  [编辑本段]食品添加剂的小知识  根据1962年FAO/WHO食品法典委员会(CAC)对食品添加剂的定义,食品添加剂是指:在食品制造、加工、调整、处理、包装、运输、保管中,为达到技术目的而添加的物质。食品添加剂作为辅助成份可直接或间接成为食品成份,但不能影响食品的特性,是不含污染物并不以改善食品营养为目的的物质。我国的《食品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将其分为22类:(1)防腐剂(2)抗氧化剂(3)发色剂(4)漂白剂(5)酸味剂(6)凝固剂(7)疏松剂(8)增稠剂(9)消泡剂(10)甜味剂(11)着色剂(12)乳化剂(13)品质改良剂(14)抗结剂(15)增味剂(16)酶制剂(17)被膜剂(18)发泡剂(19)保鲜剂(20)香料(21)营养强化剂(22)其他添加剂。  为了确保将食品添加剂正确的使用到食品中,一般来说,其使用应遵循以下原则:   经食品毒理学安全性评价证明,在其使用限量内长期使用对人安全无害。   不影响食品自身的感官性状和理化指标,对营养成分无破坏作用。   食品添加剂应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颁布并批准执行的使用卫生标准和质量标准。   食品添加剂在应用中应有明确的检验方法。   使用食品添加剂不得以掩盖食品腐败变质或以参杂、掺假、伪造为目的。   不得经营和使用无卫生许可证、无产品检验合格及污染变质的食品添加剂。   食品添加剂在达到一定使用目的后,能够经过加工、烹调或储存而被破坏或排除,不摄入人体则更为安全。  [编辑本段]各国确保食品安全的措施  英国  英国是较早重视食品安全并制定相关法律的国家之一,其体系完善,法律责任严格,监管职责明确,措施具体,形成了立法与监管齐下的管理体系。  比如,英国从1984年开始分别制定了《食品法》、《食品安全法》、《食品标准法》和《食品卫生法》等,同时还出台许多专门规定,如《甜品规定》、《食品标签规定》、《肉类制品规定》、《饲料卫生规定》和《食品添加剂规定》等。这些法律法规涵盖所有食品类别,涉及从农田到餐桌整条食物链的各个环节。  在英国,责任主体违法,不仅要承担对受害者的民事赔偿责任,还要根据违法程度和具体情况承受相应的行政处罚乃至刑事制裁。例如,根据《食品安全法》,一般违法行为根据具体情节处以5000英镑的罚款或3个月以内的监禁;销售不符合质量标准要求的食品或提供食品致人健康损害的,处以最高2万英镑的罚款或6个月监禁;违法情节和造成后果十分严重的,对违法者最高处以无上限罚款或两年监禁。  在英国,食品安全监管由联邦政府、地方主管当局以及多个组织共同承担。例如,食品安全质量由卫生部等机构负责;肉类的安全、屠宰场的卫生及巡查由肉类卫生服务局管理;而超市、餐馆及食品零售店的检查则由地方管理当局管辖。  为强化监管,英国政府于1997年成立了食品标准局。该局是不隶属于任何政府部门的独立监督机构,负责食品安全总体事务和制定各种标准,实行卫生大臣负责制,每年向国会提交年度报告。食品标准局还设立了特别工作组,由该局首席执行官挂帅,加强对食品链各环节的监控。  英国法律授权监管机关可对食品的生产、加工和销售场所进行检查,并规定检查人员有权检查、复制和扣押有关记录,取样分析。食品卫生官员经常对餐馆、外卖店、超市、食品批发市场进行不定期检查。在英国,屠宰场是重点监控场所,为保障食品的安全,政府对各屠宰场实行全程监督;大型肉制品和水产品批发市场也是检查重点,食品卫生检查官员每天在这些场所进行仔细的抽样检查,确保出售的商品来源渠道合法并符合卫生标准。  在英国食品安全监管方面,一个重要特征是执行食品追溯和召回制度。食品追溯制度是为了实现对食品从农田到餐桌整个过程的有效控制、保证食品质量安全而实施的对食品质量的全程监控制度。监管机关如发现食品存在问题,可以通过电脑记录很快查到食品的来源。一旦发生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地方主管部门可立即调查并确定可能受事故影响的范围、对健康造成危害的程度,通知公众并紧急收回已流通的食品,同时将有关资料送交国家卫生部,以便在全国范围内统筹安排工作,控制事态,最大限度地保护消费者权益。  为追查食物中毒事件,英国政府还建立了食品危害报警系统、食物中毒通知系统、化验所汇报系统和流行病学通信及咨询网络系统。严格的法律和系统的监管有效地控制了有害食品在英国市场流通,消费者权益在相当程度上得到了保护。[1]  法国  在法国,保障食品安全的两个重点工作是打击舞弊行为和畜牧业监督,与之相应的两个新部门近几年也应运而生。其中,直接由法国农业部管辖的食品总局主要负责保证动植物及其产品的卫生安全、监督质量体系管理等。竞争、消费和打击舞弊总局则要负责检查包括食品标签、添加剂在内的各项指标。 法国农民也已经意识到,消费者越来越关注食品安全乃至食品产地和生产过程的卫生标准以及对环境的影响。为了使产品增加竞争力,法国农业部给农民制定了一系列政策,鼓励农民发展理性农业便是其中之一。所谓理性农业,是指通盘考虑生产者经济利益、消费者需求和环境保护的具有竞争力的农业。其目的是保障农民收入、提高农产品质量和有利于环境保护。法国媒体认为,这种农业可持续发展形式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同时还大大提高了食品安全性。  在销售环节,实现信息透明是保证食品安全的重要措施。除了每种商品都要标明生产日期、保质期、成分等必需内容外,法国法律还规定,凡是涉及转基因的食品,不论是种植时使用了转基因种子,还是加工时使用了转基因添加剂等,都须在标签上标明。此外,法国规定,食品中所有的添加剂必须详细列出。由于“疯牛病”的影响,从2000年9月1日起,欧盟各国对出售的肉类实施一种专门的标签系统,要求标签上必须标明批号、屠宰所在国家和屠宰场许可号、加工所在国家和加工车间号。从2002年1月开始,又增加了动物出生国和饲养国两项内容。 有了标准,重在执行。新华社巴黎分社附近有一家叫做卡西诺的超市,每天晚上8点多,超市工作人员都会把第二天将要过期的食品类商品扔到垃圾桶内,包括蔬菜、水果、肉类、禽蛋等。他们告诉记者:判断食品是否过期的唯一标准就是看标签上的保质期,而一旦店内有过期食品被检查部门发现,那么结果就是导致商店关门。位于巴黎郊区的兰吉斯超级食品批发市场是欧洲最大的食品批发集散地,也是巴黎市的“菜篮子”,这里的商品品种丰富、价格便宜。为了保证食品质量,法国农业部设有专门人员,每天24小时不断抽查各种产品。  1996年英国发现了疯牛病;2000年初,法国发现一些肉类食品中含有致命的李斯特杆菌;2001年英国暴发口蹄疫。一味追求利润最大化导致欧盟区域内频现食品安全危机,这使得消费者在选择食品时更加谨慎,也促使食品安全问题愈发受到重视。[2]  德国  一直以来,德国政府实行的食品安全监管以及食品企业自查和报告制度,成为德国保护消费者健康的决定性机制。  德国的食品监督归各州负责,州政府相关部门制定监管方案,由各市县食品监督官员和兽医官员负责执行。联邦消费者保护和食品安全局(BVL)负责协调和指导工作。在德国,那些在食品、日用品和美容化妆用品领域从事生产、加工和销售的企业,都要定期接受各地区机构的检查。  食品生产企业都要在当地食品监督部门登记注册,并被归入风险列表中。监管部门按照风险的高低确定各企业抽样样品的数量。每年各州实验室要对大约40万个样本进行检验,检验内容包括样本成分、病菌类型及数量等。  食品往往离不开各种添加剂,添加剂直接关系到食品安全与否。在德国,添加剂只有在被证明安全可靠并且技术上有必要时,才能获得使用许可证明。德国《添加剂许可法规》对允许使用哪些添加剂、使用量、可以在哪些产品中使用都有具体规定。食品生产商必须在食品标签上将所使用的添加剂一一列出。  德国食品生产、加工和销售企业有义务自行记录所用原料的质量,进货渠道和销售对象等信息也都必须有记录为证。根据这些记录,一旦发生食品安全问题,可以在很短时间内查明问题出在哪里。  消费者自身加强保护意识也非常重要。例如,一旦发现食品企业存在卫生标准不合格或者食品标签有误,可以通知当地食品监管部门。如果买回家的食品在规定的保质期内出现变质现象,也可以向食品监管部门举报。联邦消费者保护部开设有“我们吃什么”网站,提供多种有关食品安全的信息,帮助消费者加强自我保护能力。  值得一提的是,欧盟范围内已经初步形成了统一、有效的食品安全防范机制,即欧盟食品和饲料快速警报系统。德国新的《食品和饲料法典》和《添加剂许可法规》的一大特点就是与欧盟法律法规接轨。  如果某个州的食品监管部门确定某种食品或动物饲料对人体健康有害,将报告BVL。该机构对汇总来的报告的完整性和正确性加以分析,并报告欧盟委员会。报告涉及产品种类、原产地、销售渠道、危险性以及采取的措施等内容。如果报告来自其他欧盟成员国,BVL将从欧盟委员会接到报告,并继续传递给各州。如果BVL接到的报告中包含有对人体健康危害程度不明的信息,它将首先请求联邦风险评估机构进行毒理学分析,根据鉴定结果再决定是不是在快速警告系统中继续传递这一信息。  通过信息交流,BVL可以及时发现风险。一旦确认某种食品有害健康,将由生产商、进口商或者州食品监管部门通过新闻公报等形式向公众发出警告,并尽早中止有害食品的流通[3]  美国  美国的食品安全监管体系遵循以下指导原则:只允许安全健康的食品上市;食品安全的监管决策必须有科学基础;政府承担执法责任;制造商、分销商、进口商和其他企业必须遵守法规,否则将受处罚;监管程序透明化,便于公众了解。  美国整个食品安全监管体系分为联邦、州和地区三个层次。以联邦为例,负责食品安全的机构主要有卫生与公众服务部下属的食品和药物管理局和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农业部下属的食品安全及检验局和动植物卫生检验局,以及环境保护局。  三级监管机构的许多部门都聘用流行病学专家、微生物学家和食品科研专家等人员,采取专业人员进驻食品加工厂、饲养场等方式,从原料采集、生产、流通、销售和售后等各个环节进行全方位监管,构成覆盖全国的立体监管网络。  与之相配套的是涵盖食品产业各环节的食品安全法律及产业标准,既有类似《联邦食品、药品和化妆品法》这样的综合性法律,也有《食品添加剂修正案》这样的具体法规。  一旦被查出食品安全有问题,食品供应商和销售商将面临严厉的处罚和数目惊人的巨额罚款。美国特别重视学生午餐之类的重要食品的安全性,通常由联邦政府直接控制,一旦发现问题,有关部门可以当场扣留这些食品。百密一疏,万一食品安全出现问题,召回制度就会发挥作用。  值得一提的是,民间的消费者保护团体也是食品安全监管的重要力量。比如2006年6月,一个名为“公众利益科学中心”的团体就起诉肯德基使用反式脂肪含量高的烹调油。  在网络普及的美国,通过互联网发布食品安全信息十分普遍。联邦政府专门设立了一个“政府食品安全信息门户网站”。通过该网站,人们可以链接到与食品安全相关的各个站点,查找到准确、权威并更新及时的信息。  [4]  俄罗斯  在保障食品安全方面,俄罗斯并不乏相关法律文件和技术标准。《食品安全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各种政府决议及地方规定都对此有详尽而明确的要求。然而,现实生活中食品安全问题仍不时突显,其中关键不在于无法可依,而在于有法不依、执法不严。  在俄罗斯,食品安全保障工作过去一直由国家卫生防疫部门、兽医部门、质检部门及消费权益保护机构共同负责。但俗话说“三个和尚没水吃”,婆婆太多也带来职责划分不清、推卸责任甚至相互扯皮的弊端,最终使食品安全管理工作无法落到实处。  这一局面在2004年开始得到改观。当年3月,俄罗斯总统普京为理顺食品安全管理机制,命令对相关行政管理机构进行调整,在俄罗斯卫生和社会发展部下设立联邦消费者权益和公民平安保护监督局,将俄罗斯境内食品贸易、质量监督及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交由该局集中负责。  新机构的成立对于集中行政资源、监控食品质量和安全起到了积极作用。其职责范围包括:检查食品制造和销售场所的卫生防疫情况,对进口食品进行登记备案,在新食品上市前进行食品安全鉴定,对市场所售食品进行安全及营养方面的鉴定和科学研究,以及制止有损消费者权益的行为等。该局在全俄各联邦主体设有分局,负责当地的食品安全检查和监控工作。[5]

食品安全与健康同行,近年来,在我国食品安全方面出现了令人担心的问题。肯德鸡的“苏丹红”、豆腐中的“吊白块”、水饺中的“毒青菜”……更危险的是“三聚氰胺”,它不仅在牛奶中大量出现,甚至在鸡蛋中存在。各式各样的食品安全问题,就像目前全球暴发的金融危机一样,席卷神州大地,给人们的生命和健康带来了严重的影响,更牵动着每一个人的心。 在我们的周围食品安全问题确实存在着。    食品安全问题就发生在我们的身边,也可能正在发生在我们的身上危害着我们的健康。我想,我们国家要高度重视食品安全这个问题,只有通过加强立法,严格执法才能制止这些问题的出现。同时做为一名小学生,我们也要积极地参与到食品安全的宣传中,让更多的人认识食品安全的危害,抵制农药食品、化学食品、问题食品,这样才能让食品安全与我们的健康同行。食品安全与人性食品,说的普通一点就是人们每天吃的和喝的。具体指的是各种供人食用或者饮用的成品和原料以及按照传统既是食品又是药品的物品,但是不包括以治疗为目的的物品。 食品安全,指食品无毒、无害,符合应当有的营养要求,对人体健康不造成任何急性、亚急性或者慢性危害。不安全的食品成为“问题食品”。 提到食品安全,人们心中是异常关心的,关注的。因为随着经济社会不断进步,经济全球化不断发展,人们饮食文化多样化,食品卫生与安全成为备受关注的热门话题。“苏丹红事件”、“注水肉”还有最近的“三鹿奶粉事件”,无一不牵动着广大民众的心。随着食品的多样化发展,各种添加剂不断翻新、涌现,不断被加入食物中。肉松中有添加剂,奶粉中有三氯氰胺。虽然现社会食品的安全的信息不对称,但可能都是消费者心中所默认的,考虑到我们每天吃的食物,想想我们身边的人,他们也大都认同“眼不见为净的”观点,是的,在你吃食物的时候,你不会想食品的生产过程是怎样的,你也不去想是否真的通过了国家卫生检查,你只是考虑到口感的好坏,但有时吃的是“问题食品”,你却不知道,等到出现问题时,你可能也发现不出是食品原因,当然也拿不出任何证据来证明了。生产商这样生产“问题食品”,我认为这不但影响到人民的生命安全,亦严重威胁到国家的声誉。这样做无疑是一种羞耻,一种无能,一种人性泯灭的表现。 食品安全中出现问题,人们都会首先想到出售商和制造商。是的,追求利益是企业的天职,但他们不能丢失了人性;是的,企业之间的竞争主要竞争的是价格,但是他们不能向猪肉中注水;是的,企业与企业之间,企业内部之间,企业与民众之间有时会利益分配扭曲,但是他们不能拿消费者的健康来负担。 企业固然有他们应该负担的责任,但是国家有关部门的官员也不能从旁而立。以人民利益为重,依靠国家法律法规来维护民众健康是他们的责任,有句俗话“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在者,建立食品安全体系是重中之重,如今《食品安全法》已让部分民众吃了颗“定心丸”。食品安全已有标准,但每个企业有自己的“标准”,有时是标准不能落实,因为个别地方官员、领导和生产制造商“勾结”,有所谓的免检产品,不用检查就发放卫生许可证,直接出售。这样可以说不为党负责,不为人民负责。 消费者自身的防范意识、自我安全健康保护意识也是不可缺少的。当然买食品不能单纯的相信吹嘘的广告:质量第一,等等的。从某些消费者理解到,他们全凭广告,坦言道:有质量第一的谁还买质量第二的食品?话说回来,自己不对自身健康负责,何人还会关心你? 食品安全出现问题,人的健康就会受到威胁。在如此严峻的问题面前,为什么还要出现“问题食品”?所谓的人性都到哪里去了?作为自然界生物链的最顶端,我们不是自食其果吗?

食品毒理学一千字小论文题目

食品安全问题是当今社会最为关注的焦点之一。 最近几年来, 毒大米、假奶粉、假白酒、毒罐头等一 系列的假冒伪劣食品事件频出。中央电视台的《焦点 访谈》和《经济半小时》都对食品安全问题进行了曝 光。一宗宗的案例触目惊心, 给个人、家庭、社会、 食品行业乃至整个国家都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因 此, “食品添加剂”这个本来就比较敏感的名词, 此 刻显得尤为突出。现在很多消费者简直是谈“添加 剂”色变, 购买食品也只找标有“不含任何添加剂” 的食品。实际上这些消费者已经走进了一个误区。为 了消除消费者的这种影响, 本文在阐述食品添加剂概 念和作用的基础上, 详细论述了食品添加剂与食品安 全的关系, 以及怎样规范、合理使用食品添加剂。 1 食品添加剂的概念及作用 食品添加剂是指为改善食品品质和产品色、香、 味, 以及为防腐和加工工艺的需要而加入食品中的天 然或化学合成物质。天然食品添加剂是指利用动植物 或微生物的代谢产物等为原料, 经提取所获得的天然 物质; 化学合成食品添加剂是指采用化学手段, 使元 素或化合物通过氧化、还原、缩合、聚合、成盐等合 成反应而得到的物质。目前国内使用的大多数食品添 加剂属于化学合成产物。我国《食品添加剂使用卫生 标准》将食品添加剂分为22 类, 共有1 587 个品 种[1]。 我国农业部发布的行业标准《生产绿色食品的食 品添加剂使用标准》中, 将“天然食品添加剂”定义 为: “以物理方法从天然物中分离出来, 经过毒理学 评价, 确认其食用安全的食品添加剂。”或“由人工 合成的, 其化学结构、性质与天然物质完全相同, 经 毒理学评价确认其食用安全的食品添加剂”。该标准 中“化学合成添加剂”的定义为: “由人工合成的, 其化学结构、性质与天然物质不相同, 经毒理学评价 确认其食用安全的食品添加剂。” 食品添加剂虽然在食品中仅添加01% ~1% , 但对改善食品的色、香、味, 调整食品营养结构, 提 高食品质量档次, 改善食品加工条件, 以及食品资源 的综合利用等, 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因此, 食品添 加剂在食品工业中得到广泛的应用。它在食品中的作 用归纳为以下几方面: ①有利于食品的保藏, 防止食 品败坏变质; ②改善食品的感观性状; ③保持或提高 食品的营养价值; ④满足其他特殊需要; ⑤增加食品 的品种和方便性。 2 食品添加剂对食品安全的隐患 尽管食品添加剂在用于食品之前, 已在实验室中 进行了多次安全性测试, 但它毕竟不是食品的基本成 分, 因此, 食品添加剂的安全性问题仍然是人们关注 的焦点。事实证明, 有些食品添加剂能引起摄入者急 性和慢性中毒, 具有致癌性、致突变性和致畸形性 等, 威胁着人类健康。有些添加剂可引起过敏反应, 如糖精可引起皮肤瘙痒症和日光性过敏性皮炎; 香料 中很多物质可引起呼吸道器官发炎、咳嗽、喉头浮 肿、支气管哮喘、瘙痒、皮肤划痕症、荨麻疹、血管 性浮肿、口腔炎等; 柠檬黄可引起支气管哮喘、荨麻 疹、血管性浮肿等; 大量摄入对羟基苯甲酸酯可影响 发育; VA 过多摄入会导致畸形等。 有些食品添加剂虽然添加的量甚微, 但是它们有 可能在机体内蓄积毒性, 或者当与食品中的其他成分 及不同添加剂之间相互作用时, 可能会产生意想不到 的有毒物质。有些食品添加剂在加工或贮藏过程中会 发生转化, 如焦碳酸二乙酯与食品其他成分起反应, 可形成强烈致癌物质氨基甲酸乙酯, 赤藓红色素可转 化为荧光素, 亚硝酸盐可形成亚硝酸化合物等。另 外, 食品添加剂具有迭加毒性, 即2 种以上的化合物 组合之后会产生新的毒性作用[2]。 当前, 我国食品安全形势比较严峻, 突出问题表 现在5 个方面, 其中关系到食品添加剂的描述就有: ①超量使用食品添加剂的现象仍比较严重, 其中豆制 品尤为突出; ②一些食品未标明添加的防腐剂、着色 剂、甜味剂的具体名称, 标注的执行标准错误; ③含 乳饮料、植物蛋白饮料标签未标明蛋白含量及添加至 饮料中的防腐剂、甜味剂和着色剂的具体名称( 国家 工商行政管理总局2004 年抽样调查结果) 。 《生产绿色食品的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中, 对 食品添加剂的定义也未把“天然”与“等同天然”区 分开来, 有争议, 以致生产和使用厂家在使用时造成 混乱。 超标或长期使用食品添加剂, 会给人们带来危 害、致癌、产生遗传毒性和在人体中残留废液, 破坏 新陈代谢[3]。其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2 方面: ①食品 添加剂本身的危害, 例如, 发现不少食用合成色素具 有致癌、致畸作用; 亚硝酸盐可与胺类物质生成强致 癌物亚硝胺; 一些漂白剂、防腐剂和甜味剂等对人体 都会有或多或少的副作用。②掺杂作假, 主要表现为 超范围使用、超限量使用添加剂和标志不明确的现 象[4]。虽然我国《食品添加剂卫生管理办法》规定 “禁止以掩盖食品腐败或以掺杂掺假、伪造为目的而 使用食品添加剂”, 但有些不法商家, 利欲熏心, 如 用色素对质量低劣或腐败的食品着色的手段, 以次充 好, 前几年的毒大米事件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3 加强对食品添加剂的管理及宣传工作 1 食品添加剂的来源应受到严格的监控 用于生产食品添加剂的原料应经过严格的筛选, 采用合格、新鲜的原料, 生产加工过程应得到严格的 监控, 使得卫生得以保证, 没有外来物的混入和微生 物的侵染。 现有大多数食品添加剂已经过严格的毒理学试验 和一定的安全性评价, 所有新申报的食品添加剂, 必 须经过严格的毒理学试验和一定的安全性评价, 才得 以许可使用。食品添加剂生产工厂的申报也要经过层 层审批。因此可以认为, 现已将食品添加剂的危害降 到了最低水平[5]。 2 食品添加剂的管理法规是安全健康的保障 安全性是食品永恒的主题, 也是食品添加剂的命 脉。对于各种食品添加剂能否使用、使用范围和最大 使用量, 各国都有严格规定, 受法规制约, 以保证食 品添加剂的使用安全。这些规定是建立在一整套科学 严密的毒性评价基础上的,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 也是 国际上公认的主要毒性评价指标为ADI 值, 即每日 允许摄入量。在这一安全剂量内, 每天摄取直到终 生, 对人体都安全无害, 不会造成副作用( 慢性中 毒) 。食品添加剂使用范围和最大使用量, 都是依据 此ADI 值限定的, 因此, 依照食品添加剂使用卫生 标准, 使用食品添加剂是不危害人体健康的, 是安全 的。 3 食品添加剂的使用是管理的重要环节 在国内, 虽有一套比较完善的法规, 但食品添加 剂的滥用、错用、超标使用等现象时有发生。如有些 食品在成分栏里不标明所使用的食品添加剂, 实质上 是蒙骗消费者。更有甚者, 有些含有食品添加剂的食 品却写上“不含任何添加剂”的字样。此外, 一些企 业违规使用食品添加剂, 如使用过期或不纯的食品添 加剂、不按照标准过量使用食品添加剂或使用已禁止 使用的食品添加剂等。诸如此类做法, 实不鲜见。可 见, 即便有了法规, 还有待严密监控体系的建立, 以 确保食品生产厂商严格按照《食品添加剂使用卫生标 准》使用添加剂。 4 加强对食品添加剂的宣传 造成消费者对食品添加剂产生误解的原因有多方 面。 ( 1) 对食品添加剂的知识宣传得不够, 使人们对 食品添加剂缺乏正确认识。在很多工业化食品标志上 没有注明添加剂的成分, 即使有, 也是一些专业性极 强的化学名称, 这造成人们对食品添加剂的认识误 区。误区1: 只有天然的食物才是无害的, 只要在食 品里添加了一些非自然的东西, 就是有害的; 误 区2: 任何含添加剂的食品, 都对健康有害。 ( 2) 一些食品生产厂家对消费者进行误导。为了 迎合消费者对于食品添加剂不尽科学完整的认识, 有 些食品生产厂家明明在食品中使用了添加剂, 却硬是 打出“本品不含添加剂”的招牌, 并把食品中不含添 加剂当成一个概念来炒作。 为了树立添加剂在消费者心中的形像, 以及其在 现代食品工业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 必须依靠政府和 厂家正确、有力的宣传, 同时还有待于消费者消费素 质的提高。 5 正确引导消费者 离开“量”去谈“毒”、“害”和“安全性”是 不科学的。天然食物中存在很多种天然的毒素, 之所 以没使人们中毒, 一方面是由于人体有一定的排毒解 毒机能, 更主要是由于食物中所含毒物的量很少, 不 足以达到对人体有害的程度。无论是天然还是合成的 化学物质, 呈现某种效应( 慢性中毒、急性中毒、致 命等) 都有一个相应的剂量关系, 只有达到这一剂量 才起作用。只指出某些化学物质的毒性并不能说明问 题, 甚至会引起误解, 而必须指出其使用或存在的剂 量及其对人体呈效应时的剂量。有毒有害还是有毒无 害, 取决于剂量。同一种化学物质, 由于使用剂量、 对象和方法不同, 则可能是毒物, 也可能是非毒物。 “天然”并非等同于“安全”。如今更有一股崇尚 自然的风吹向大众, 在许多消费者的眼里, 只有天然 的食物才是无害的、有营养的。但是天然的东西也未 必是安全的, 合成的东西也未必是有害的。例如, 天 然的植物、动物和天然的酶制剂等也会产生污染, 如 果加工时不注意, 就会侵入到食品里, 危害人体健 康; 植物的病虫害、喷洒的残留农药等, 在提取天然 色素时, 也往往被携带到添加剂中, 污染了食品, 从 而影响了人体健康。可口可乐产品中也使用了多种添 加剂, 但并不影响它成为世界第一品牌。可见, 引导 消费者正确认识食品添加剂是非常重要的。 4 小结 离开了食品添加剂, 食品工业的现状是不可想象 的。任何一种食品添加剂, 如果按照国家规定的卫生 标准使用, 它既可在食品中发挥积极作用, 又不会危 害人体健康。因此作为消费者, 一方面不必对食品添 加剂存有恐惧心理; 另一方面, 也应懂得食品选购的 常识, 避免因食用过多添加剂而损害健康, 特别在选 购儿童食品时应更加谨慎[6]。 食品安全已不仅仅是我国的问题, 它已经成为一 个全球性的课题。较多的食品安全问题, 引起了国家 高层和各级政俯的高度重视, 各地的法律法规也纷纷 出台。如广东将明确“一个地区的食品安全, 当地政 府要总负责; 一个品种的食品安全, 其生产经营企业 是第一责任人”的责任制和相关责任追究制, 广州市 将在2006 年建成包括食品安全检验检测监督、食品 安全流通网络、食品安全信息网络、社会监督网络和 食品安全监管等五大食品安全放心工程体 自己删减一下啊,望采纳

[编辑本段]食品安全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定义,食品安全(food safety)是“食物中有毒、有害物质对人体健康影响的公共卫生问题”。食品安全要求食品对人体健康造成急性或慢性损害的所有危险都不存在,是一个绝对概念。食品安全是一门专门探讨在食品加工、存储、销售等过程中确保食品卫生及食用安全,降低疾病隐患,防范食物中毒的一个跨学科领域。  食品安全,指食品无毒、无害,符合应当有的营养要求,对人体健康不造成任何急性、亚急性或者慢性危害。  [编辑本段]安全购买食品的注意事项  一、注意看经营者是否有营业执照,其主体资格是否不合法。  二、注意看食品包装标识是否齐全,注意食品外包装是否标明商品名称,配料表、净含量、厂名、厂址、电话、生产日期、保质期、产品标准号等内容。  三、注意看食品的生产日期或失效日期,注意食品是否超过保质期。  四、看产品标签,注意区分认证标志。  五、看食品的色泽,不要被外观过于鲜艳、好看的食品所迷惑。  六、看散装食品经营者的卫生状况,注意有无健康证,卫生合格证等相关证照,有无防蝇防尘设施。  七、看食品价格,注意同类同种食品的市场比价,理性购买“打折”、“低价”、“促销”食品。  八、购买肉制品、腌蜡制品最好到规范的市场、“放心店”购买,慎购游商(无固定营业场所、推车销售)销售的食品。  九、妥善保管好购物凭据及相关依据,以便发生消费争议时能够提供维权依据.  [编辑本段]食品安全标准内容  (一)食品相关产品中的致病性微生物、农药残留、兽药残留、重金属、污染物质以及其他危害人体健康物质的限量规定;  (二)食品添加剂的品种、使用范围、用量;  (三)专供婴幼儿的主辅食品的营养成分要求;  (四)对与食品安全、营养有关的标签、标识、说明书的要求;  (五)食品生产经营过程的卫生要求;  (六)与食品安全有关的质量要求;  (七)食品检验方法与规程;  (八)其他需要制定为食品安全标准的内容;  (九)食品中所有的添加剂必须详细列出。  [编辑本段]食品添加剂的小知识  根据1962年FAO/WHO食品法典委员会(CAC)对食品添加剂的定义,食品添加剂是指:在食品制造、加工、调整、处理、包装、运输、保管中,为达到技术目的而添加的物质。食品添加剂作为辅助成份可直接或间接成为食品成份,但不能影响食品的特性,是不含污染物并不以改善食品营养为目的的物质。我国的《食品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将其分为22类:(1)防腐剂(2)抗氧化剂(3)发色剂(4)漂白剂(5)酸味剂(6)凝固剂(7)疏松剂(8)增稠剂(9)消泡剂(10)甜味剂(11)着色剂(12)乳化剂(13)品质改良剂(14)抗结剂(15)增味剂(16)酶制剂(17)被膜剂(18)发泡剂(19)保鲜剂(20)香料(21)营养强化剂(22)其他添加剂。  为了确保将食品添加剂正确的使用到食品中,一般来说,其使用应遵循以下原则:   经食品毒理学安全性评价证明,在其使用限量内长期使用对人安全无害。   不影响食品自身的感官性状和理化指标,对营养成分无破坏作用。   食品添加剂应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颁布并批准执行的使用卫生标准和质量标准。   食品添加剂在应用中应有明确的检验方法。   使用食品添加剂不得以掩盖食品腐败变质或以参杂、掺假、伪造为目的。   不得经营和使用无卫生许可证、无产品检验合格及污染变质的食品添加剂。   食品添加剂在达到一定使用目的后,能够经过加工、烹调或储存而被破坏或排除,不摄入人体则更为安全。  [编辑本段]各国确保食品安全的措施  英国  英国是较早重视食品安全并制定相关法律的国家之一,其体系完善,法律责任严格,监管职责明确,措施具体,形成了立法与监管齐下的管理体系。  比如,英国从1984年开始分别制定了《食品法》、《食品安全法》、《食品标准法》和《食品卫生法》等,同时还出台许多专门规定,如《甜品规定》、《食品标签规定》、《肉类制品规定》、《饲料卫生规定》和《食品添加剂规定》等。这些法律法规涵盖所有食品类别,涉及从农田到餐桌整条食物链的各个环节。  在英国,责任主体违法,不仅要承担对受害者的民事赔偿责任,还要根据违法程度和具体情况承受相应的行政处罚乃至刑事制裁。例如,根据《食品安全法》,一般违法行为根据具体情节处以5000英镑的罚款或3个月以内的监禁;销售不符合质量标准要求的食品或提供食品致人健康损害的,处以最高2万英镑的罚款或6个月监禁;违法情节和造成后果十分严重的,对违法者最高处以无上限罚款或两年监禁。  在英国,食品安全监管由联邦政府、地方主管当局以及多个组织共同承担。例如,食品安全质量由卫生部等机构负责;肉类的安全、屠宰场的卫生及巡查由肉类卫生服务局管理;而超市、餐馆及食品零售店的检查则由地方管理当局管辖。  为强化监管,英国政府于1997年成立了食品标准局。该局是不隶属于任何政府部门的独立监督机构,负责食品安全总体事务和制定各种标准,实行卫生大臣负责制,每年向国会提交年度报告。食品标准局还设立了特别工作组,由该局首席执行官挂帅,加强对食品链各环节的监控。  英国法律授权监管机关可对食品的生产、加工和销售场所进行检查,并规定检查人员有权检查、复制和扣押有关记录,取样分析。食品卫生官员经常对餐馆、外卖店、超市、食品批发市场进行不定期检查。在英国,屠宰场是重点监控场所,为保障食品的安全,政府对各屠宰场实行全程监督;大型肉制品和水产品批发市场也是检查重点,食品卫生检查官员每天在这些场所进行仔细的抽样检查,确保出售的商品来源渠道合法并符合卫生标准。  在英国食品安全监管方面,一个重要特征是执行食品追溯和召回制度。食品追溯制度是为了实现对食品从农田到餐桌整个过程的有效控制、保证食品质量安全而实施的对食品质量的全程监控制度。监管机关如发现食品存在问题,可以通过电脑记录很快查到食品的来源。一旦发生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地方主管部门可立即调查并确定可能受事故影响的范围、对健康造成危害的程度,通知公众并紧急收回已流通的食品,同时将有关资料送交国家卫生部,以便在全国范围内统筹安排工作,控制事态,最大限度地保护消费者权益。  为追查食物中毒事件,英国政府还建立了食品危害报警系统、食物中毒通知系统、化验所汇报系统和流行病学通信及咨询网络系统。严格的法律和系统的监管有效地控制了有害食品在英国市场流通,消费者权益在相当程度上得到了保护。[1]  法国  在法国,保障食品安全的两个重点工作是打击舞弊行为和畜牧业监督,与之相应的两个新部门近几年也应运而生。其中,直接由法国农业部管辖的食品总局主要负责保证动植物及其产品的卫生安全、监督质量体系管理等。竞争、消费和打击舞弊总局则要负责检查包括食品标签、添加剂在内的各项指标。 法国农民也已经意识到,消费者越来越关注食品安全乃至食品产地和生产过程的卫生标准以及对环境的影响。为了使产品增加竞争力,法国农业部给农民制定了一系列政策,鼓励农民发展理性农业便是其中之一。所谓理性农业,是指通盘考虑生产者经济利益、消费者需求和环境保护的具有竞争力的农业。其目的是保障农民收入、提高农产品质量和有利于环境保护。法国媒体认为,这种农业可持续发展形式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同时还大大提高了食品安全性。  在销售环节,实现信息透明是保证食品安全的重要措施。除了每种商品都要标明生产日期、保质期、成分等必需内容外,法国法律还规定,凡是涉及转基因的食品,不论是种植时使用了转基因种子,还是加工时使用了转基因添加剂等,都须在标签上标明。此外,法国规定,食品中所有的添加剂必须详细列出。由于“疯牛病”的影响,从2000年9月1日起,欧盟各国对出售的肉类实施一种专门的标签系统,要求标签上必须标明批号、屠宰所在国家和屠宰场许可号、加工所在国家和加工车间号。从2002年1月开始,又增加了动物出生国和饲养国两项内容。 有了标准,重在执行。新华社巴黎分社附近有一家叫做卡西诺的超市,每天晚上8点多,超市工作人员都会把第二天将要过期的食品类商品扔到垃圾桶内,包括蔬菜、水果、肉类、禽蛋等。他们告诉记者:判断食品是否过期的唯一标准就是看标签上的保质期,而一旦店内有过期食品被检查部门发现,那么结果就是导致商店关门。位于巴黎郊区的兰吉斯超级食品批发市场是欧洲最大的食品批发集散地,也是巴黎市的“菜篮子”,这里的商品品种丰富、价格便宜。为了保证食品质量,法国农业部设有专门人员,每天24小时不断抽查各种产品。  1996年英国发现了疯牛病;2000年初,法国发现一些肉类食品中含有致命的李斯特杆菌;2001年英国暴发口蹄疫。一味追求利润最大化导致欧盟区域内频现食品安全危机,这使得消费者在选择食品时更加谨慎,也促使食品安全问题愈发受到重视。[2]  德国  一直以来,德国政府实行的食品安全监管以及食品企业自查和报告制度,成为德国保护消费者健康的决定性机制。  德国的食品监督归各州负责,州政府相关部门制定监管方案,由各市县食品监督官员和兽医官员负责执行。联邦消费者保护和食品安全局(BVL)负责协调和指导工作。在德国,那些在食品、日用品和美容化妆用品领域从事生产、加工和销售的企业,都要定期接受各地区机构的检查。  食品生产企业都要在当地食品监督部门登记注册,并被归入风险列表中。监管部门按照风险的高低确定各企业抽样样品的数量。每年各州实验室要对大约40万个样本进行检验,检验内容包括样本成分、病菌类型及数量等。  食品往往离不开各种添加剂,添加剂直接关系到食品安全与否。在德国,添加剂只有在被证明安全可靠并且技术上有必要时,才能获得使用许可证明。德国《添加剂许可法规》对允许使用哪些添加剂、使用量、可以在哪些产品中使用都有具体规定。食品生产商必须在食品标签上将所使用的添加剂一一列出。  德国食品生产、加工和销售企业有义务自行记录所用原料的质量,进货渠道和销售对象等信息也都必须有记录为证。根据这些记录,一旦发生食品安全问题,可以在很短时间内查明问题出在哪里。  消费者自身加强保护意识也非常重要。例如,一旦发现食品企业存在卫生标准不合格或者食品标签有误,可以通知当地食品监管部门。如果买回家的食品在规定的保质期内出现变质现象,也可以向食品监管部门举报。联邦消费者保护部开设有“我们吃什么”网站,提供多种有关食品安全的信息,帮助消费者加强自我保护能力。  值得一提的是,欧盟范围内已经初步形成了统一、有效的食品安全防范机制,即欧盟食品和饲料快速警报系统。德国新的《食品和饲料法典》和《添加剂许可法规》的一大特点就是与欧盟法律法规接轨。  如果某个州的食品监管部门确定某种食品或动物饲料对人体健康有害,将报告BVL。该机构对汇总来的报告的完整性和正确性加以分析,并报告欧盟委员会。报告涉及产品种类、原产地、销售渠道、危险性以及采取的措施等内容。如果报告来自其他欧盟成员国,BVL将从欧盟委员会接到报告,并继续传递给各州。如果BVL接到的报告中包含有对人体健康危害程度不明的信息,它将首先请求联邦风险评估机构进行毒理学分析,根据鉴定结果再决定是不是在快速警告系统中继续传递这一信息。  通过信息交流,BVL可以及时发现风险。一旦确认某种食品有害健康,将由生产商、进口商或者州食品监管部门通过新闻公报等形式向公众发出警告,并尽早中止有害食品的流通[3]  美国  美国的食品安全监管体系遵循以下指导原则:只允许安全健康的食品上市;食品安全的监管决策必须有科学基础;政府承担执法责任;制造商、分销商、进口商和其他企业必须遵守法规,否则将受处罚;监管程序透明化,便于公众了解。  美国整个食品安全监管体系分为联邦、州和地区三个层次。以联邦为例,负责食品安全的机构主要有卫生与公众服务部下属的食品和药物管理局和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农业部下属的食品安全及检验局和动植物卫生检验局,以及环境保护局。  三级监管机构的许多部门都聘用流行病学专家、微生物学家和食品科研专家等人员,采取专业人员进驻食品加工厂、饲养场等方式,从原料采集、生产、流通、销售和售后等各个环节进行全方位监管,构成覆盖全国的立体监管网络。  与之相配套的是涵盖食品产业各环节的食品安全法律及产业标准,既有类似《联邦食品、药品和化妆品法》这样的综合性法律,也有《食品添加剂修正案》这样的具体法规。  一旦被查出食品安全有问题,食品供应商和销售商将面临严厉的处罚和数目惊人的巨额罚款。美国特别重视学生午餐之类的重要食品的安全性,通常由联邦政府直接控制,一旦发现问题,有关部门可以当场扣留这些食品。百密一疏,万一食品安全出现问题,召回制度就会发挥作用。  值得一提的是,民间的消费者保护团体也是食品安全监管的重要力量。比如2006年6月,一个名为“公众利益科学中心”的团体就起诉肯德基使用反式脂肪含量高的烹调油。  在网络普及的美国,通过互联网发布食品安全信息十分普遍。联邦政府专门设立了一个“政府食品安全信息门户网站”。通过该网站,人们可以链接到与食品安全相关的各个站点,查找到准确、权威并更新及时的信息。  [4]  俄罗斯  在保障食品安全方面,俄罗斯并不乏相关法律文件和技术标准。《食品安全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各种政府决议及地方规定都对此有详尽而明确的要求。然而,现实生活中食品安全问题仍不时突显,其中关键不在于无法可依,而在于有法不依、执法不严。  在俄罗斯,食品安全保障工作过去一直由国家卫生防疫部门、兽医部门、质检部门及消费权益保护机构共同负责。但俗话说“三个和尚没水吃”,婆婆太多也带来职责划分不清、推卸责任甚至相互扯皮的弊端,最终使食品安全管理工作无法落到实处。  这一局面在2004年开始得到改观。当年3月,俄罗斯总统普京为理顺食品安全管理机制,命令对相关行政管理机构进行调整,在俄罗斯卫生和社会发展部下设立联邦消费者权益和公民平安保护监督局,将俄罗斯境内食品贸易、质量监督及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交由该局集中负责。  新机构的成立对于集中行政资源、监控食品质量和安全起到了积极作用。其职责范围包括:检查食品制造和销售场所的卫生防疫情况,对进口食品进行登记备案,在新食品上市前进行食品安全鉴定,对市场所售食品进行安全及营养方面的鉴定和科学研究,以及制止有损消费者权益的行为等。该局在全俄各联邦主体设有分局,负责当地的食品安全检查和监控工作。[5]

毒理学是按应用对象分类的一个毒理学分支。是研究食品中外源化学物的性质、来源与形成、它们的不良作用与可能的有益作用及其机制,并确定这些物质的安全限量和评价食品的安全性。研究食品中可能存在或混入的化学物质(如食用色素、香精、合成甜味剂等的添加剂、农药、化肥、天然毒素、污染物、微生物毒素及霉菌毒素等)的毒性作用、毒理作用,为其安全性评价、制定日许量(每日容许摄入量,ADI),最大残留限量等有关的食品卫生标准及预防措施,提供科学依据。食品安全性,就是指食品在生产,流通,食用这三个方面符合国家对食品的要求,可以正常,无害的满足人们的食欲。呵呵 综上所述,毒理学就是为安全性提供技术支持的,检测,监督食品的安全性

食品毒理学一千字小论文摘要

毒理学是按应用对象分类的一个毒理学分支。是研究食品中外源化学物的性质、来源与形成、它们的不良作用与可能的有益作用及其机制,并确定这些物质的安全限量和评价食品的安全性。研究食品中可能存在或混入的化学物质(如食用色素、香精、合成甜味剂等的添加剂、农药、化肥、天然毒素、污染物、微生物毒素及霉菌毒素等)的毒性作用、毒理作用,为其安全性评价、制定日许量(每日容许摄入量,ADI),最大残留限量等有关的食品卫生标准及预防措施,提供科学依据。食品安全性,就是指食品在生产,流通,食用这三个方面符合国家对食品的要求,可以正常,无害的满足人们的食欲。呵呵 综上所述,毒理学就是为安全性提供技术支持的,检测,监督食品的安全性

毒理学的研究方法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微观方法,另一类是宏观方法。根据采用方法的不同,可分为体内实验和体外实验 。食品毒理学主要是借助于动物模型模拟引起人体中毒的各种条件,观察实验动物的毒性反应,再外推到人。体内试验(in vivotest) :也称为整体动物试验。可严格控制接触条件,测定多种类型的毒作用。实验多采用哺乳动物,例如大鼠、小鼠、脉鼠、家兔、仓鼠(hamster)、狗和猴等。在特殊需要情况下,也采用鱼类或其他水生生物、鸟类、昆虫等。检测外源化学物的一般毒性,多在整体动物进行,例如急性毒性试验,亚急性毒性试验、亚慢性毒性试验和慢性毒性试验等。哺乳动物体内试验是毒理学的基本研究方法,其结果原则上可外推到人;但体内试验影响因素较多,难以进行代谢和机制研究。体外试验(in vitrotest):利用游离器官、培养的细胞或细胞器进行毒理学研究,多用于外源化学物对机体急性毒作用的初步筛检、作用机制和代谢转化过程的深入观察研究。体外试验系统缺乏整体毒物动力学过程,并且难以研究外源化学物的慢性毒作用。 (1)游离器官:利用器官灌流技术将特定的液体通过血管流经某一离体的脏器(肝脏、肾脏、肺、脑等),借此可使离体脏器在一定时间内保持生活状态,与受试化学物接触,观察在该脏器出现有害作用,以及受试化学物在该脏器中的代谢情况。(2)细胞:利用从动物或人的脏器新分离的细胞(原代细胞,primarycell)或经传代培养的细胞如细胞株(cellstrain)及细胞系(cellline)。(3)细胞器(organelle):将细胞制作匀浆,进一步离心分离成为不同的细胞器或组分,例如线粒体、微粒体、核等,用于实验。限定人体试验:通过中毒事故的处理或治疗,可以直接获得关于人体的毒理学资料,这是临床毒理学的主要研究内容。有时可设计一些不损害人体健康的受控的实验,但仅限于低浓度、短时间的接触,并且毒作用应有可逆性。保健食品的人体试食试验。流行病学调查:通过流行病学调查的方法,不仅可以研究已知环境因素(外源化学物)对人群健康的影响(从因到果),而且还可对已知疾病的环境病因进行探索(从果到因)。但流行病学研究干扰因素多,测定的毒效应还不够深入,有关的生物学标志还有待于发展。 如突发性大规模食物中毒的调查。  试验目的 急性毒性试验:测定LD50, 了解受试物的毒性强度、性质和可能的靶器官,为进一步进行毒性试验的剂量和毒性观察指标的选择提供依据,并根据LD50进行毒性分级;遗传毒性试验:对受试物的遗传毒性以及是否具有潜在的致癌作用进行筛选;致畸试验:了解受试物是否具有致畸作用30天喂养试验:在急性毒性试验的基础上进一步了解其毒性作用,观察对生长发育的影响,并可初步估计最大未观察到有害作用剂量亚慢性毒性试验--90天喂养试验:观察受试物以不同剂量水平经长期喂养后对动物的毒性作用性质和作用的靶器官,了解受试物对动物繁殖及对子代的发育毒性,观察对生长发育的影响,并初步确定最大NOAEL和致癌的可能性,为慢性毒性和致癌性试验的剂量选择提供依据;代谢试验:了解受试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速度及蓄积性,寻找可能的靶器官;为选择慢性毒性试验的合适物种、品系提供依据,了解代谢产物的形成情况。慢性毒性试验和致癌试验:了解经长期接触受试物后出现的毒性作用以及致癌作用;最后确定最大未观察到有害作用剂量,未受试物能否应用于食品的最终评价提供依据。

进入2l世纪,为了避免走饮食不科学的老路,减少肥胖症、糖尿病、心脏病、高血压和癌症等“富贵病”,营养学家呼吁大众采用科学的饮食方法。其要点如下: (1)营养要平衡:摄取的各种营养素比例要恰当,摄入量与机体需要量应保持平衡。即所需热能与热能来源配比平衡,氨基酸平衡,脂肪酸平衡,酸碱平衡,维生素平衡及无机盐(常量元素及微量元素)平衡。 (2)食深色食品:一般深色、浓色的天然食品,营养价值高,所含维生素、微量元素、无机盐多,对人体有保健作用。食用过多的淡色天然食品,对人体健康不利,如淡色的蔬菜、糖(精制砂糖)、盐(精帝J的盐)、精面米等。 (3)品种要多样:任何一种天然食物都不可能提供人体所需的全部营养,因此不可偏食。常规膳食每天须包括谷、薯类、动物性食物、大豆及其制品、蔬菜、水果等。同一类食物也要经常变换不同的品种,还要结合多种副食及零食进行食用。 (4)勿吃厚昧:烧、烤、煎、炸等油腻食物,在人体中难以消化吸收,不仅增加了胃肠的负担,还破坏了天然风味。过咸、过腻的食物是高血压、心血管疾病的诱发因素。过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食品安全性毒理学评价程序  1 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食品安全性毒理学评价的程序本标准适用于评价食品生产、加工、保藏、运输和销售过程中使用的化学和生物物质以及在这些过程中产生和污染的有害物质,食物新资源及其成分和新资源食品。也适用于食品中其他有害物质。  2 受试物的要求  1 提供受试物(必要时包括杂质)的物理、化学性质(包括化学结构、纯度、稳定性等)。  2 受试物必须是符合既定的生产工艺和配方的规格化产品,其纯度应与实际应用的相同,在需要检测高纯度受试物及其可能存在的杂质的毒性或进行特殊试验时可选用纯品,或以纯品及杂质分别进行毒性检验。  3 食品安全性毒理学评价试验的四个阶段和内容及选用原则  1 毒理试验的四个阶段和内容  1 第一阶段:急性毒性试验。 经口急性毒性:LD50,联合急性毒性。  2 第二阶段:遗传毒性试验,传统致畸试验,短期喂养试验。 遗传毒性试验的组合必须考虑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生殖细胞与体细胞、体内和体外试验相结合的原则。  1 细菌致突变试验:鼠伤寒沙门氏菌/哺乳动物微粒体酶试验(Ames试验)为首选项目,必要时可另选和加选其他试验。  2 小鼠骨髓微核率测定或骨髓细胞染色体畸变分析。  3 小鼠精子畸形分析和睾丸染色体畸变分析。  4 其他备选遗传毒性试验:V79/HGPRT基因突变试验、显性致死试验果蝇伴性隐性致死试验,程序外DNA修复合成(UDS)试验。  5 传统致畸试验  6 短期喂养试验:30d喂养试验。如受试物需进行第三、四阶段毒性试验者,可不进行本试验。  3 第三阶段:亚慢性毒性试验——90d喂养试验、繁殖试验、代谢试验。  4 第四阶段:慢性毒性实验(包括致癌试验)。  2 对不同受试物选择毒性试验的原则  1 凡属我国创新的物质一般要求进行四个阶段的试验。特别是对其中化学结构提示有慢性毒性、遗传毒性或致癌性可能者或产量大、使用范围广、摄入机会多者,必须进行全部四个阶段的毒性试验。  2 凡属与已知物质(指经过安全性评价并允许使用者)的化学结构基本相同的衍生物或类似物,则根据第一、二、三阶段毒性试验结果判断是否需进行第四阶段的毒性试验。  3 凡属已知的化学物质,世界卫生组织已公布每人每日容许摄入量(ADI,以下简称日许量)者,同时申请单位又有资料证明我国产品的质量规格与国外产品一致,则可先进行第一、二阶段毒性试验,若试验结果与国外产品的结果一致,一般不要求进行进一步的毒性试验,否则应进行第三阶段毒性试验。  4 农药、食品添加剂、食品新资源和新资源食品、辐照食品、食品工具及设备用清洗消毒剂的安全性毒理学评价试验的选择。  1 农药  按卫生部和农业部颁布的《农药安全性毒理学评价程序》进行。对于由一种原药配制的各种商品,其中未加入其他未允许使用的成分时,一般不要求分别对各种商品进行毒性试验。凡将两种或两种以上已经国家批准使用的原药混合配制的农药或农药商品的制剂中添加了未经批准的其他具有较大毒性的化学物质作为重要成分,则应先进行急性联合毒性试验,如结果表明无协同作用,则按已颁布的个别农药的标准进行管理,并对所用的未经批准的化学物质进行安全性评价。如有协同作用,则需完成混合制品的第一、二、三阶段毒性试验。  2 食物添加剂  1 凡属世界卫生组织已建议批准使用或已制定日许量者,以及香料生产者协会(FEMA)、欧洲理事会(COE)和国际香料工业组织(IOFI)四个国际组织中的两个或两个以上允许使用的,在进行急性毒性试验后,参照国外资料或规定进行评价。  2 凡属资料不全或只有一个国际组织批准的,先进行急性毒性试验和本程序所规定的致突变试验中的一项,经初步评价后,再决定是否需进行进一步试验。  3 凡属尚无资料可查、国际组织未允许使用的,先进行第一、二阶段毒性试验,经初步评价后,决定是否需进行进一步试验。  4 从食用动植物可食部分提取的单一高纯度天然香料,如其化学结构及有关资料并未提示具有不安全性的,一般不要求进行毒性试验。  2 其他食品添加剂  1 凡属毒理学资料比较完整,世界卫生组织已公布日许量或不需规定日许量者,要求进行急性毒性试验和一项致突变试验,首选Ames试验或小鼠骨髓微核试验。  2 凡属有一个国际组织或国家批准使用,但世界卫生组织未公布日许量,或资料不完整者,在进行第一、二阶段毒性试验后作初步评价,以决定是否需进行进一步的毒性试验。  3 对于由天然植物制取的单一组分,高纯度的添加剂,凡属新产品需先进行第一、二、三阶段毒性试验,凡属国外已批准使用的,则进行第一、二阶段毒性试验。  3 进口食品添加剂:要求进口单位提供毒理学资料及出口国批准使用的资料,由省、直辖市、自治区一极食品卫生监督检验机构提出意见报卫生部食品卫生监督检验所审查后决定是否需要进行毒性试验。  3 食品新资源和新资源食品  食品新资源及其食品原则上应进行第一、二、三个阶段毒性试验,以及必要的人群流行病学调查。必要时应进行第四阶段试验。若根据有关文献资料及成分分析,未发现有或虽有但量甚少,不至构成对健康有害的物质,以及较大数量人群有长期食用历史而未发现有害作用的天然动植物(包括作为调料的天然动植物的粗提制品)可以先进行第一、二阶段毒性试验,经初步评价后,决定是否需要进行进一步的毒性试验。  4 辐照食品 按《辐照食品卫生管理办法》要求提供毒理学试验资料。  5 食品工具设备用清洗消毒剂:按卫生部颁发的《消毒管理办法》进行  4 食品安全性毒理学评价试验的目的和结果判定    1 毒理学试验的目的  1 急性毒性试验:测定LD50,了解受试物的毒性强度、性质和可能的靶器官,为进一步进行毒性试验的剂量和毒性判定指标的选择提供依据。  2 遗传毒性试验 对受试物的遗传毒性以及是否具有潜在致癌作用进行筛选。  3 致畸试验 了解受试物对胎仔是否具有致畸作用。  4 短期喂养试验  对只需进行第一、二阶段毒性试验的受试物,在急性毒性试验的基础上,通过30d喂养试验,进一步了解其毒性作用,并可初步估计最大无作用剂量。  5 亚慢性毒性试验-----90d喂养试验,繁殖试验  观察受试物以不同剂量水平经较长期喂养后对动物的毒性作用性质和靶器官,并初步确定最大作用剂量;了解受试物对动物繁殖及对仔代的致畸作用,为慢性毒性和致癌试验的剂量选择提供依据。    6 代谢试验  了解受试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和排泄速度以及蓄积性,寻找可能的靶器官;为选择慢性毒性试验的合适动物种系提供依据;了解有无毒性代谢产物的形成。    7 慢性毒性试验(包括致癌试验)  了解经长期接触受试物后出现的毒性作用,尤其是进行性或不可逆的毒性作用以及致癌作用;最后确定最大无作用剂量,为受试物能否应用于食品的最终评价提供依据。    2 各项毒理学试验结果的判定    1 急性毒性试验  如LD50剂量小于人的可能摄入量的10倍,则放弃该受试物用于食品,不再继续其他毒理学试验。如大于10倍者,可进入下一阶段毒理学试验。凡LD50在人的可能摄入量的10倍左右时,应进行重复试验,或用另一种方法进行验证。    2 遗传毒性试验  根据受试物的化学结构、理化性质以及对遗传物质作用终点的不同,并兼顾体外和体内试验以及体细胞和生殖细胞的原则,在1,2和3中所列的遗传毒性试验中选择四项试验,根据以下原则对结果进行判断。    1 如其中三项试验为阳性,则表示该受试物很可能具有遗传毒性作用和致癌作用,一般应放弃该受试物应用于食品;毋需进行其他项目的毒理学试验。    2 如其中两项试验为阳性,而且短期喂养试验显示该受试物具有显著的毒性作用,一般应放弃该受试物用于食品;如短期喂养试验显示有可疑的毒性作用,则经初步评价后,根据受试物的重要性和可能摄入量等,综合权衡利弊再作出决定。    3 如其中一项试验为阳性,则再选择4中的两项遗传毒性试验;如再选的两项试验均为阳性,则无论短期喂养试验和传统致畸试验是否显示有毒性与致畸作用,均应放弃该受试物用于食品;如有一项为阳性,而在短期喂养试验和传统致畸试验中未见有明显毒性与致畸作用,则可进入第三阶段毒性试验。    4 如四项试验均为阴性,则可进入第三阶段毒性试验。    3 短期喂养试验   在只要求进行两阶段毒性试验时,若短期喂养试验未发现有明显毒性作用,综合其他各项试验即可作出初步评价;若试验中发现有明显毒性作用,尤其是有剂量-反应关系时,则考虑进一步的毒性试验。    4 90d喂养试验、繁殖试验、传统致畸试验  根据这三项试验中所采用的最敏感指标所得的最大无作用剂量进行评价,原则是:    1 最大无作用剂量小于或等于人的可能摄入量的100倍者表示毒性较强,应放弃该受试物用于食品。    2 最大无作用剂量大于100倍而小于300倍者,应进行毒性试验。    3 大于或等于300倍者则不必进行慢性毒性试验,可进行安全性评价。    5 慢性毒性(包括致癌)试验  根据慢性毒性试验所得的最大无作用剂量进行评价,原则是:    1 最大无作用剂量小于或等于人的可能摄入量的50倍者,表示毒性较强,应放弃该受试物用与食品。    2 最大无作用剂量大于50倍而小于100倍者,经安全性评价后,决定该受试物可否用于食品。    3 最大无作用剂量大于或等于100倍者,则可考虑允许使用于食品。    6 新资源食品、复合配方的饮料等在试验中,若试样的最大加入量(一般不超过饲料的5%)或液体试样最大可能的浓缩物加入量仍不能达到最大无作用剂量为人的可能摄入量的规定倍数时,则可以综合其他的毒性试验结果和实际食用或饮用量进行安全性评价。  5 进行食品安全性评价时需要考虑的因素    1 人的可能摄入量:除一般人群的摄入量外,还应考虑特殊和敏感人群(如儿童、孕妇及高摄入量人群)。    2 人体资料:由于存在着动物与人之间的种族差异,在将动物试验结果推论到人时,应尽可能收集人群接触受试物后反应的资料,如职业性接触和意外事故接触等。志愿受试者体内的代谢资料对于将动物试验结果推论到人具有重要意义。在确保安全的条件下,可以考虑按照有关规定进行必要的人体试食试验。    3 动物毒性试验和体外试验资料:本程序所列的各项动物毒性试验和体外试验系统虽然仍有待完善,却是目前水平下所得到的最重要的资料,也是进行评价的主要依据。在试验得到阳性结果,而且结果的判定涉及到受试物能否应用于食品时,需要考虑结果的重要性和剂量-反应并系。    4 由动物毒性试验结果推论到人时,鉴于动物、人的种属和个体之间的生物特性差异,一般采用安全系数的方法,以确保对人的安全性。安全系数通常为100倍,但可根据受试物的理化性质、毒性大小、代谢特点、接触的人群范围、食品中的使用量及使用范围等因素,综合考虑增大或减小安全系数。    5 代谢试验的资料:代谢研究是对化学物质进行毒理学评价的一个重要方面,因为不同化学物质、剂量大小,在代谢方面的差别往往对毒性作用影响很大。在毒性试验中,原则上应尽量使用与人具有相同代谢途径和模式的动物种系来进行试验。研究受试物在实验动物和人体内吸收、分布、排泄和生物转化方面的差别,对于将动物试验结果比较正确地推论到人具有重要意义。    6 综合评价:在进行最后评价时,必须在受试物可能对人体健康造成的危害以及其可能的有益作用之间进行权衡。评价的依据不仅是科学试验资料,而且与当时的科学水平、技术条件,以及社会因素有关。因此,随着时间的推移,很可能结论也不同。随着情况的不断改变,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研究工作的不断进展,对已通过评价的化学物质需进行重新评价,作出新的结论。 对于已在食品中应用了相当长时间的物质,对接触人群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具有重大意义,但往往难以获得剂量-反应关系方面的可靠资料,对于新的受试物质,则只能依靠动物试验和其他试验研究资料。然而,即使有了完整和详尽的动物试验资料和一部分人类接触者的流行病学研究资料,由于人类的种族和个体差异,也很难作出能保证每个人都安全的评价。所谓绝对的安全实际上是不存在的。根据上述材料,进行最终评价时,应全面权衡和考虑实际可能。从确保发挥该受试物的最大效益,以及对人体健康和环境造成最小危害的前提下作用结论。 检验单位 凡食品卫生监督检验机构、营养与食品卫生研究所和教学机构中从事食品毒理学工作的单位和部门,均可根据《食品卫生检验单位管理办法》,按本程序进行毒理学试验,提出申请,经有关单位认可后,才能出具试验报告。申请报告由当地省、直辖市、自治区一级食品卫生监督检验机构初审,当地卫生行政部门审核,卫生部食品卫生监督检验所审查后,报卫生部卫生监督司认可和备案。 附加说明: 本标准由卫生部卫生监督司提出。  本标准由卫生部食品卫生监督检验所、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营养与食品卫生研究所负责起草。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戴寅、陈君石、徐晋康、李悠慧。

食品毒理学一千字小论文题目是什么

民以何食为天:我国食品安全现状及食品安全新道路的探索分析食品安全现状 加强食品安全检测引入食品安全保险机制 推动食品安全卫生发展欧盟食品安全法治对中国食品安全法治建设的启示食品安全社会共治之食品安全公益诉讼制度食品安全:最严食品安全法出台食品安全现状及食品安全检测技术应用国内外食品安全监管现状对食品安全影响探讨美国食品安全监管模式对中国食品安全监管体系再造的启示德国食品安全专家:关于中国食品安全的两个误读加强食品安全监管,提升我国食品安全浅谈我国食品安全现状及食品安全监管体制改革欧盟食品安全监管法规对上海食品安全监管的借鉴

食品安全问题是当今社会最为关注的焦点之一。 最近几年来, 毒大米、假奶粉、假白酒、毒罐头等一 系列的假冒伪劣食品事件频出。中央电视台的《焦点 访谈》和《经济半小时》都对食品安全问题进行了曝 光。一宗宗的案例触目惊心, 给个人、家庭、社会、 食品行业乃至整个国家都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因 此, “食品添加剂”这个本来就比较敏感的名词, 此 刻显得尤为突出。现在很多消费者简直是谈“添加 剂”色变, 购买食品也只找标有“不含任何添加剂” 的食品。实际上这些消费者已经走进了一个误区。为 了消除消费者的这种影响, 本文在阐述食品添加剂概 念和作用的基础上, 详细论述了食品添加剂与食品安 全的关系, 以及怎样规范、合理使用食品添加剂。 1 食品添加剂的概念及作用 食品添加剂是指为改善食品品质和产品色、香、 味, 以及为防腐和加工工艺的需要而加入食品中的天 然或化学合成物质。天然食品添加剂是指利用动植物 或微生物的代谢产物等为原料, 经提取所获得的天然 物质; 化学合成食品添加剂是指采用化学手段, 使元 素或化合物通过氧化、还原、缩合、聚合、成盐等合 成反应而得到的物质。目前国内使用的大多数食品添 加剂属于化学合成产物。我国《食品添加剂使用卫生 标准》将食品添加剂分为22 类, 共有1 587 个品 种[1]。 我国农业部发布的行业标准《生产绿色食品的食 品添加剂使用标准》中, 将“天然食品添加剂”定义 为: “以物理方法从天然物中分离出来, 经过毒理学 评价, 确认其食用安全的食品添加剂。”或“由人工 合成的, 其化学结构、性质与天然物质完全相同, 经 毒理学评价确认其食用安全的食品添加剂”。该标准 中“化学合成添加剂”的定义为: “由人工合成的, 其化学结构、性质与天然物质不相同, 经毒理学评价 确认其食用安全的食品添加剂。” 食品添加剂虽然在食品中仅添加01% ~1% , 但对改善食品的色、香、味, 调整食品营养结构, 提 高食品质量档次, 改善食品加工条件, 以及食品资源 的综合利用等, 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因此, 食品添 加剂在食品工业中得到广泛的应用。它在食品中的作 用归纳为以下几方面: ①有利于食品的保藏, 防止食 品败坏变质; ②改善食品的感观性状; ③保持或提高 食品的营养价值; ④满足其他特殊需要; ⑤增加食品 的品种和方便性。 2 食品添加剂对食品安全的隐患 尽管食品添加剂在用于食品之前, 已在实验室中 进行了多次安全性测试, 但它毕竟不是食品的基本成 分, 因此, 食品添加剂的安全性问题仍然是人们关注 的焦点。事实证明, 有些食品添加剂能引起摄入者急 性和慢性中毒, 具有致癌性、致突变性和致畸形性 等, 威胁着人类健康。有些添加剂可引起过敏反应, 如糖精可引起皮肤瘙痒症和日光性过敏性皮炎; 香料 中很多物质可引起呼吸道器官发炎、咳嗽、喉头浮 肿、支气管哮喘、瘙痒、皮肤划痕症、荨麻疹、血管 性浮肿、口腔炎等; 柠檬黄可引起支气管哮喘、荨麻 疹、血管性浮肿等; 大量摄入对羟基苯甲酸酯可影响 发育; VA 过多摄入会导致畸形等。 有些食品添加剂虽然添加的量甚微, 但是它们有 可能在机体内蓄积毒性, 或者当与食品中的其他成分 及不同添加剂之间相互作用时, 可能会产生意想不到 的有毒物质。有些食品添加剂在加工或贮藏过程中会 发生转化, 如焦碳酸二乙酯与食品其他成分起反应, 可形成强烈致癌物质氨基甲酸乙酯, 赤藓红色素可转 化为荧光素, 亚硝酸盐可形成亚硝酸化合物等。另 外, 食品添加剂具有迭加毒性, 即2 种以上的化合物 组合之后会产生新的毒性作用[2]。 当前, 我国食品安全形势比较严峻, 突出问题表 现在5 个方面, 其中关系到食品添加剂的描述就有: ①超量使用食品添加剂的现象仍比较严重, 其中豆制 品尤为突出; ②一些食品未标明添加的防腐剂、着色 剂、甜味剂的具体名称, 标注的执行标准错误; ③含 乳饮料、植物蛋白饮料标签未标明蛋白含量及添加至 饮料中的防腐剂、甜味剂和着色剂的具体名称( 国家 工商行政管理总局2004 年抽样调查结果) 。 《生产绿色食品的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中, 对 食品添加剂的定义也未把“天然”与“等同天然”区 分开来, 有争议, 以致生产和使用厂家在使用时造成 混乱。 超标或长期使用食品添加剂, 会给人们带来危 害、致癌、产生遗传毒性和在人体中残留废液, 破坏 新陈代谢[3]。其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2 方面: ①食品 添加剂本身的危害, 例如, 发现不少食用合成色素具 有致癌、致畸作用; 亚硝酸盐可与胺类物质生成强致 癌物亚硝胺; 一些漂白剂、防腐剂和甜味剂等对人体 都会有或多或少的副作用。②掺杂作假, 主要表现为 超范围使用、超限量使用添加剂和标志不明确的现 象[4]。虽然我国《食品添加剂卫生管理办法》规定 “禁止以掩盖食品腐败或以掺杂掺假、伪造为目的而 使用食品添加剂”, 但有些不法商家, 利欲熏心, 如 用色素对质量低劣或腐败的食品着色的手段, 以次充 好, 前几年的毒大米事件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3 加强对食品添加剂的管理及宣传工作 1 食品添加剂的来源应受到严格的监控 用于生产食品添加剂的原料应经过严格的筛选, 采用合格、新鲜的原料, 生产加工过程应得到严格的 监控, 使得卫生得以保证, 没有外来物的混入和微生 物的侵染。 现有大多数食品添加剂已经过严格的毒理学试验 和一定的安全性评价, 所有新申报的食品添加剂, 必 须经过严格的毒理学试验和一定的安全性评价, 才得 以许可使用。食品添加剂生产工厂的申报也要经过层 层审批。因此可以认为, 现已将食品添加剂的危害降 到了最低水平[5]。 2 食品添加剂的管理法规是安全健康的保障 安全性是食品永恒的主题, 也是食品添加剂的命 脉。对于各种食品添加剂能否使用、使用范围和最大 使用量, 各国都有严格规定, 受法规制约, 以保证食 品添加剂的使用安全。这些规定是建立在一整套科学 严密的毒性评价基础上的,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 也是 国际上公认的主要毒性评价指标为ADI 值, 即每日 允许摄入量。在这一安全剂量内, 每天摄取直到终 生, 对人体都安全无害, 不会造成副作用( 慢性中 毒) 。食品添加剂使用范围和最大使用量, 都是依据 此ADI 值限定的, 因此, 依照食品添加剂使用卫生 标准, 使用食品添加剂是不危害人体健康的, 是安全 的。 3 食品添加剂的使用是管理的重要环节 在国内, 虽有一套比较完善的法规, 但食品添加 剂的滥用、错用、超标使用等现象时有发生。如有些 食品在成分栏里不标明所使用的食品添加剂, 实质上 是蒙骗消费者。更有甚者, 有些含有食品添加剂的食 品却写上“不含任何添加剂”的字样。此外, 一些企 业违规使用食品添加剂, 如使用过期或不纯的食品添 加剂、不按照标准过量使用食品添加剂或使用已禁止 使用的食品添加剂等。诸如此类做法, 实不鲜见。可 见, 即便有了法规, 还有待严密监控体系的建立, 以 确保食品生产厂商严格按照《食品添加剂使用卫生标 准》使用添加剂。 4 加强对食品添加剂的宣传 造成消费者对食品添加剂产生误解的原因有多方 面。 ( 1) 对食品添加剂的知识宣传得不够, 使人们对 食品添加剂缺乏正确认识。在很多工业化食品标志上 没有注明添加剂的成分, 即使有, 也是一些专业性极 强的化学名称, 这造成人们对食品添加剂的认识误 区。误区1: 只有天然的食物才是无害的, 只要在食 品里添加了一些非自然的东西, 就是有害的; 误 区2: 任何含添加剂的食品, 都对健康有害。 ( 2) 一些食品生产厂家对消费者进行误导。为了 迎合消费者对于食品添加剂不尽科学完整的认识, 有 些食品生产厂家明明在食品中使用了添加剂, 却硬是 打出“本品不含添加剂”的招牌, 并把食品中不含添 加剂当成一个概念来炒作。 为了树立添加剂在消费者心中的形像, 以及其在 现代食品工业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 必须依靠政府和 厂家正确、有力的宣传, 同时还有待于消费者消费素 质的提高。 5 正确引导消费者 离开“量”去谈“毒”、“害”和“安全性”是 不科学的。天然食物中存在很多种天然的毒素, 之所 以没使人们中毒, 一方面是由于人体有一定的排毒解 毒机能, 更主要是由于食物中所含毒物的量很少, 不 足以达到对人体有害的程度。无论是天然还是合成的 化学物质, 呈现某种效应( 慢性中毒、急性中毒、致 命等) 都有一个相应的剂量关系, 只有达到这一剂量 才起作用。只指出某些化学物质的毒性并不能说明问 题, 甚至会引起误解, 而必须指出其使用或存在的剂 量及其对人体呈效应时的剂量。有毒有害还是有毒无 害, 取决于剂量。同一种化学物质, 由于使用剂量、 对象和方法不同, 则可能是毒物, 也可能是非毒物。 “天然”并非等同于“安全”。如今更有一股崇尚 自然的风吹向大众, 在许多消费者的眼里, 只有天然 的食物才是无害的、有营养的。但是天然的东西也未 必是安全的, 合成的东西也未必是有害的。例如, 天 然的植物、动物和天然的酶制剂等也会产生污染, 如 果加工时不注意, 就会侵入到食品里, 危害人体健 康; 植物的病虫害、喷洒的残留农药等, 在提取天然 色素时, 也往往被携带到添加剂中, 污染了食品, 从 而影响了人体健康。可口可乐产品中也使用了多种添 加剂, 但并不影响它成为世界第一品牌。可见, 引导 消费者正确认识食品添加剂是非常重要的。 4 小结 离开了食品添加剂, 食品工业的现状是不可想象 的。任何一种食品添加剂, 如果按照国家规定的卫生 标准使用, 它既可在食品中发挥积极作用, 又不会危 害人体健康。因此作为消费者, 一方面不必对食品添 加剂存有恐惧心理; 另一方面, 也应懂得食品选购的 常识, 避免因食用过多添加剂而损害健康, 特别在选 购儿童食品时应更加谨慎[6]。 食品安全已不仅仅是我国的问题, 它已经成为一 个全球性的课题。较多的食品安全问题, 引起了国家 高层和各级政俯的高度重视, 各地的法律法规也纷纷 出台。如广东将明确“一个地区的食品安全, 当地政 府要总负责; 一个品种的食品安全, 其生产经营企业 是第一责任人”的责任制和相关责任追究制, 广州市 将在2006 年建成包括食品安全检验检测监督、食品 安全流通网络、食品安全信息网络、社会监督网络和 食品安全监管等五大食品安全放心工程体 自己删减一下啊,望采纳

食品安全与健康同行,近年来,在我国食品安全方面出现了令人担心的问题。肯德鸡的“苏丹红”、豆腐中的“吊白块”、水饺中的“毒青菜”……更危险的是“三聚氰胺”,它不仅在牛奶中大量出现,甚至在鸡蛋中存在。各式各样的食品安全问题,就像目前全球暴发的金融危机一样,席卷神州大地,给人们的生命和健康带来了严重的影响,更牵动着每一个人的心。 在我们的周围食品安全问题确实存在着。    食品安全问题就发生在我们的身边,也可能正在发生在我们的身上危害着我们的健康。我想,我们国家要高度重视食品安全这个问题,只有通过加强立法,严格执法才能制止这些问题的出现。同时做为一名小学生,我们也要积极地参与到食品安全的宣传中,让更多的人认识食品安全的危害,抵制农药食品、化学食品、问题食品,这样才能让食品安全与我们的健康同行。食品安全与人性食品,说的普通一点就是人们每天吃的和喝的。具体指的是各种供人食用或者饮用的成品和原料以及按照传统既是食品又是药品的物品,但是不包括以治疗为目的的物品。 食品安全,指食品无毒、无害,符合应当有的营养要求,对人体健康不造成任何急性、亚急性或者慢性危害。不安全的食品成为“问题食品”。 提到食品安全,人们心中是异常关心的,关注的。因为随着经济社会不断进步,经济全球化不断发展,人们饮食文化多样化,食品卫生与安全成为备受关注的热门话题。“苏丹红事件”、“注水肉”还有最近的“三鹿奶粉事件”,无一不牵动着广大民众的心。随着食品的多样化发展,各种添加剂不断翻新、涌现,不断被加入食物中。肉松中有添加剂,奶粉中有三氯氰胺。虽然现社会食品的安全的信息不对称,但可能都是消费者心中所默认的,考虑到我们每天吃的食物,想想我们身边的人,他们也大都认同“眼不见为净的”观点,是的,在你吃食物的时候,你不会想食品的生产过程是怎样的,你也不去想是否真的通过了国家卫生检查,你只是考虑到口感的好坏,但有时吃的是“问题食品”,你却不知道,等到出现问题时,你可能也发现不出是食品原因,当然也拿不出任何证据来证明了。生产商这样生产“问题食品”,我认为这不但影响到人民的生命安全,亦严重威胁到国家的声誉。这样做无疑是一种羞耻,一种无能,一种人性泯灭的表现。 食品安全中出现问题,人们都会首先想到出售商和制造商。是的,追求利益是企业的天职,但他们不能丢失了人性;是的,企业之间的竞争主要竞争的是价格,但是他们不能向猪肉中注水;是的,企业与企业之间,企业内部之间,企业与民众之间有时会利益分配扭曲,但是他们不能拿消费者的健康来负担。 企业固然有他们应该负担的责任,但是国家有关部门的官员也不能从旁而立。以人民利益为重,依靠国家法律法规来维护民众健康是他们的责任,有句俗话“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在者,建立食品安全体系是重中之重,如今《食品安全法》已让部分民众吃了颗“定心丸”。食品安全已有标准,但每个企业有自己的“标准”,有时是标准不能落实,因为个别地方官员、领导和生产制造商“勾结”,有所谓的免检产品,不用检查就发放卫生许可证,直接出售。这样可以说不为党负责,不为人民负责。 消费者自身的防范意识、自我安全健康保护意识也是不可缺少的。当然买食品不能单纯的相信吹嘘的广告:质量第一,等等的。从某些消费者理解到,他们全凭广告,坦言道:有质量第一的谁还买质量第二的食品?话说回来,自己不对自身健康负责,何人还会关心你? 食品安全出现问题,人的健康就会受到威胁。在如此严峻的问题面前,为什么还要出现“问题食品”?所谓的人性都到哪里去了?作为自然界生物链的最顶端,我们不是自食其果吗?

食品卫生安全是保障人类和公共卫生的重要课题。随着在乳制品中出现三聚氰胺造成社会关注的食品安全事件以来,加强对食品安全的监控已成为政府和社会关注的重大问题。以下是学术堂整理的关于食品质量安全的论文题目,希望能帮助到您。  1、 食品安全问题背后的风险社会逻辑——风险社会学视角下食品安全问题的治理路径  2、 食品安全法律治理问题研究  3、 从中国总膳食研究视角看待食品安全问题的变化  4、 有机农业与食品安全问题的探讨  5、 环境污染损害赔偿有据可依 源头治理中国食品安全问题  6、 农业生态环境建设与食品安全问题研究  7、 制定国家食品安全战略应关注的三个问题  8、 浅谈当今食品添加剂与食品安全问题  9、 你真的“吃”对了吗?——2017年十大食品安全热点问题出炉  10、 重庆市主城区上班族对外出就餐食品安全问题的担忧状况调查  11、 高校学生食堂食品安全问题调查研究——以巢湖学院为例  12、 安徽省当前食品安全问题的产生原因及治理对策探讨  13、 食品安全问题的影响因素以及解决对策  14、 大学生群体视角下网络订餐平台食品安全问题分析  15、 当前白酒食品安全热点问题和管理体系研究

食品毒理学一千字小论文题目怎么写

食品安全问题是当今社会最为关注的焦点之一。 最近几年来, 毒大米、假奶粉、假白酒、毒罐头等一 系列的假冒伪劣食品事件频出。中央电视台的《焦点 访谈》和《经济半小时》都对食品安全问题进行了曝 光。一宗宗的案例触目惊心, 给个人、家庭、社会、 食品行业乃至整个国家都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因 此, “食品添加剂”这个本来就比较敏感的名词, 此 刻显得尤为突出。现在很多消费者简直是谈“添加 剂”色变, 购买食品也只找标有“不含任何添加剂” 的食品。实际上这些消费者已经走进了一个误区。为 了消除消费者的这种影响, 本文在阐述食品添加剂概 念和作用的基础上, 详细论述了食品添加剂与食品安 全的关系, 以及怎样规范、合理使用食品添加剂。 1 食品添加剂的概念及作用 食品添加剂是指为改善食品品质和产品色、香、 味, 以及为防腐和加工工艺的需要而加入食品中的天 然或化学合成物质。天然食品添加剂是指利用动植物 或微生物的代谢产物等为原料, 经提取所获得的天然 物质; 化学合成食品添加剂是指采用化学手段, 使元 素或化合物通过氧化、还原、缩合、聚合、成盐等合 成反应而得到的物质。目前国内使用的大多数食品添 加剂属于化学合成产物。我国《食品添加剂使用卫生 标准》将食品添加剂分为22 类, 共有1 587 个品 种[1]。 我国农业部发布的行业标准《生产绿色食品的食 品添加剂使用标准》中, 将“天然食品添加剂”定义 为: “以物理方法从天然物中分离出来, 经过毒理学 评价, 确认其食用安全的食品添加剂。”或“由人工 合成的, 其化学结构、性质与天然物质完全相同, 经 毒理学评价确认其食用安全的食品添加剂”。该标准 中“化学合成添加剂”的定义为: “由人工合成的, 其化学结构、性质与天然物质不相同, 经毒理学评价 确认其食用安全的食品添加剂。” 食品添加剂虽然在食品中仅添加01% ~1% , 但对改善食品的色、香、味, 调整食品营养结构, 提 高食品质量档次, 改善食品加工条件, 以及食品资源 的综合利用等, 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因此, 食品添 加剂在食品工业中得到广泛的应用。它在食品中的作 用归纳为以下几方面: ①有利于食品的保藏, 防止食 品败坏变质; ②改善食品的感观性状; ③保持或提高 食品的营养价值; ④满足其他特殊需要; ⑤增加食品 的品种和方便性。 2 食品添加剂对食品安全的隐患 尽管食品添加剂在用于食品之前, 已在实验室中 进行了多次安全性测试, 但它毕竟不是食品的基本成 分, 因此, 食品添加剂的安全性问题仍然是人们关注 的焦点。事实证明, 有些食品添加剂能引起摄入者急 性和慢性中毒, 具有致癌性、致突变性和致畸形性 等, 威胁着人类健康。有些添加剂可引起过敏反应, 如糖精可引起皮肤瘙痒症和日光性过敏性皮炎; 香料 中很多物质可引起呼吸道器官发炎、咳嗽、喉头浮 肿、支气管哮喘、瘙痒、皮肤划痕症、荨麻疹、血管 性浮肿、口腔炎等; 柠檬黄可引起支气管哮喘、荨麻 疹、血管性浮肿等; 大量摄入对羟基苯甲酸酯可影响 发育; VA 过多摄入会导致畸形等。 有些食品添加剂虽然添加的量甚微, 但是它们有 可能在机体内蓄积毒性, 或者当与食品中的其他成分 及不同添加剂之间相互作用时, 可能会产生意想不到 的有毒物质。有些食品添加剂在加工或贮藏过程中会 发生转化, 如焦碳酸二乙酯与食品其他成分起反应, 可形成强烈致癌物质氨基甲酸乙酯, 赤藓红色素可转 化为荧光素, 亚硝酸盐可形成亚硝酸化合物等。另 外, 食品添加剂具有迭加毒性, 即2 种以上的化合物 组合之后会产生新的毒性作用[2]。 当前, 我国食品安全形势比较严峻, 突出问题表 现在5 个方面, 其中关系到食品添加剂的描述就有: ①超量使用食品添加剂的现象仍比较严重, 其中豆制 品尤为突出; ②一些食品未标明添加的防腐剂、着色 剂、甜味剂的具体名称, 标注的执行标准错误; ③含 乳饮料、植物蛋白饮料标签未标明蛋白含量及添加至 饮料中的防腐剂、甜味剂和着色剂的具体名称( 国家 工商行政管理总局2004 年抽样调查结果) 。 《生产绿色食品的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中, 对 食品添加剂的定义也未把“天然”与“等同天然”区 分开来, 有争议, 以致生产和使用厂家在使用时造成 混乱。 超标或长期使用食品添加剂, 会给人们带来危 害、致癌、产生遗传毒性和在人体中残留废液, 破坏 新陈代谢[3]。其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2 方面: ①食品 添加剂本身的危害, 例如, 发现不少食用合成色素具 有致癌、致畸作用; 亚硝酸盐可与胺类物质生成强致 癌物亚硝胺; 一些漂白剂、防腐剂和甜味剂等对人体 都会有或多或少的副作用。②掺杂作假, 主要表现为 超范围使用、超限量使用添加剂和标志不明确的现 象[4]。虽然我国《食品添加剂卫生管理办法》规定 “禁止以掩盖食品腐败或以掺杂掺假、伪造为目的而 使用食品添加剂”, 但有些不法商家, 利欲熏心, 如 用色素对质量低劣或腐败的食品着色的手段, 以次充 好, 前几年的毒大米事件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3 加强对食品添加剂的管理及宣传工作 1 食品添加剂的来源应受到严格的监控 用于生产食品添加剂的原料应经过严格的筛选, 采用合格、新鲜的原料, 生产加工过程应得到严格的 监控, 使得卫生得以保证, 没有外来物的混入和微生 物的侵染。 现有大多数食品添加剂已经过严格的毒理学试验 和一定的安全性评价, 所有新申报的食品添加剂, 必 须经过严格的毒理学试验和一定的安全性评价, 才得 以许可使用。食品添加剂生产工厂的申报也要经过层 层审批。因此可以认为, 现已将食品添加剂的危害降 到了最低水平[5]。 2 食品添加剂的管理法规是安全健康的保障 安全性是食品永恒的主题, 也是食品添加剂的命 脉。对于各种食品添加剂能否使用、使用范围和最大 使用量, 各国都有严格规定, 受法规制约, 以保证食 品添加剂的使用安全。这些规定是建立在一整套科学 严密的毒性评价基础上的,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 也是 国际上公认的主要毒性评价指标为ADI 值, 即每日 允许摄入量。在这一安全剂量内, 每天摄取直到终 生, 对人体都安全无害, 不会造成副作用( 慢性中 毒) 。食品添加剂使用范围和最大使用量, 都是依据 此ADI 值限定的, 因此, 依照食品添加剂使用卫生 标准, 使用食品添加剂是不危害人体健康的, 是安全 的。 3 食品添加剂的使用是管理的重要环节 在国内, 虽有一套比较完善的法规, 但食品添加 剂的滥用、错用、超标使用等现象时有发生。如有些 食品在成分栏里不标明所使用的食品添加剂, 实质上 是蒙骗消费者。更有甚者, 有些含有食品添加剂的食 品却写上“不含任何添加剂”的字样。此外, 一些企 业违规使用食品添加剂, 如使用过期或不纯的食品添 加剂、不按照标准过量使用食品添加剂或使用已禁止 使用的食品添加剂等。诸如此类做法, 实不鲜见。可 见, 即便有了法规, 还有待严密监控体系的建立, 以 确保食品生产厂商严格按照《食品添加剂使用卫生标 准》使用添加剂。 4 加强对食品添加剂的宣传 造成消费者对食品添加剂产生误解的原因有多方 面。 ( 1) 对食品添加剂的知识宣传得不够, 使人们对 食品添加剂缺乏正确认识。在很多工业化食品标志上 没有注明添加剂的成分, 即使有, 也是一些专业性极 强的化学名称, 这造成人们对食品添加剂的认识误 区。误区1: 只有天然的食物才是无害的, 只要在食 品里添加了一些非自然的东西, 就是有害的; 误 区2: 任何含添加剂的食品, 都对健康有害。 ( 2) 一些食品生产厂家对消费者进行误导。为了 迎合消费者对于食品添加剂不尽科学完整的认识, 有 些食品生产厂家明明在食品中使用了添加剂, 却硬是 打出“本品不含添加剂”的招牌, 并把食品中不含添 加剂当成一个概念来炒作。 为了树立添加剂在消费者心中的形像, 以及其在 现代食品工业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 必须依靠政府和 厂家正确、有力的宣传, 同时还有待于消费者消费素 质的提高。 5 正确引导消费者 离开“量”去谈“毒”、“害”和“安全性”是 不科学的。天然食物中存在很多种天然的毒素, 之所 以没使人们中毒, 一方面是由于人体有一定的排毒解 毒机能, 更主要是由于食物中所含毒物的量很少, 不 足以达到对人体有害的程度。无论是天然还是合成的 化学物质, 呈现某种效应( 慢性中毒、急性中毒、致 命等) 都有一个相应的剂量关系, 只有达到这一剂量 才起作用。只指出某些化学物质的毒性并不能说明问 题, 甚至会引起误解, 而必须指出其使用或存在的剂 量及其对人体呈效应时的剂量。有毒有害还是有毒无 害, 取决于剂量。同一种化学物质, 由于使用剂量、 对象和方法不同, 则可能是毒物, 也可能是非毒物。 “天然”并非等同于“安全”。如今更有一股崇尚 自然的风吹向大众, 在许多消费者的眼里, 只有天然 的食物才是无害的、有营养的。但是天然的东西也未 必是安全的, 合成的东西也未必是有害的。例如, 天 然的植物、动物和天然的酶制剂等也会产生污染, 如 果加工时不注意, 就会侵入到食品里, 危害人体健 康; 植物的病虫害、喷洒的残留农药等, 在提取天然 色素时, 也往往被携带到添加剂中, 污染了食品, 从 而影响了人体健康。可口可乐产品中也使用了多种添 加剂, 但并不影响它成为世界第一品牌。可见, 引导 消费者正确认识食品添加剂是非常重要的。 4 小结 离开了食品添加剂, 食品工业的现状是不可想象 的。任何一种食品添加剂, 如果按照国家规定的卫生 标准使用, 它既可在食品中发挥积极作用, 又不会危 害人体健康。因此作为消费者, 一方面不必对食品添 加剂存有恐惧心理; 另一方面, 也应懂得食品选购的 常识, 避免因食用过多添加剂而损害健康, 特别在选 购儿童食品时应更加谨慎[6]。 食品安全已不仅仅是我国的问题, 它已经成为一 个全球性的课题。较多的食品安全问题, 引起了国家 高层和各级政俯的高度重视, 各地的法律法规也纷纷 出台。如广东将明确“一个地区的食品安全, 当地政 府要总负责; 一个品种的食品安全, 其生产经营企业 是第一责任人”的责任制和相关责任追究制, 广州市 将在2006 年建成包括食品安全检验检测监督、食品 安全流通网络、食品安全信息网络、社会监督网络和 食品安全监管等五大食品安全放心工程体 自己删减一下啊,望采纳

食品安全是一个重大的公共卫生问题,不仅直接关系人类的健康生存,而且还严重影响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食品安全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从农田到餐桌,其中哪个环节失控,都会对食品安全构成威胁。当前食品安全形势依然严峻,初级农产品源头污染仍然较重,食品生产加工领域假冒伪劣问题突出,食品流通环节经营秩序不规范,食品卫生安全事故时有发生。[1]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食品安全已没有国界,任何国家或地区的食品安全问题都可能波及全球,其影响越来越多地涉及经济、政治和社会等多个方面。因此近年来食品安全问题在全球范围内受到密切广泛的关注。本文就我国食品安全现状与食品检测发展方向作以简述,对保障食品安全的对策提出建议。1 我国食品安全基本现状1 国民的食品营养卫生知识贫乏 我国人民的食品营养卫生知识大都是通过生活经验的积累而形成的。人们对人自身、生物及微生物世界几乎没有什么了解。多数人并不懂得在日常生活中该吃什么和怎么吃才是安全的,在卫生部2009年2月13日通报2008年第4季度重大食物中毒情况中报告:该季度“家庭食物中毒的报告起数、死亡人数最多,分别占总报告起数的4%、死亡人数的7%,引起中毒死亡的主要原因是误食野生毒蕈、河豚鱼等有毒动植物”。[2]食品营养卫生知识的贫乏,是威胁我国公民的食品安全的主要因素之一。2 化肥、农药、兽药和物理性污染 化肥、农药、兽药、激素、抗生素等农用化学品的大量使用,从源头上给食品质量安全带来了极大的隐患。兽药、激素和生长调节剂使用不当,以及养殖环境污染,所生产的畜禽产品和水产品被人们食用后,不仅对人体健康造成直接危害,还导致人畜共患病和疫病的增加。重金属在体内有积蓄性,半衰期较长,能产生急性和慢性毒性反应,还可能产生致畸、致癌、致突变作用。剂量过大的放射线照射食品,引起食品毒理安全性等问题3 转基因食品的潜在危机 转基因食品是现代生物技术的产物,目前我国尚未出现转基因食品给消费者带来损害的直接报道;但从国内外对转基因生物的研究来看,转基因食品可能具有以下的潜在危害:损坏人体免疫系统、产生过敏综合症、对人体有毒性、引发人体对药物的抗性、对环境和生态系统有害等,现已引起各国政府和国际组织的高度重视。4 食品卫生监管不力 我国缺少一系列保障食品安全的重要制度。食品安全法律责任的规定不严、衔接不顺、内容不全。一些管理部门的管理重点在于查处假冒伪劣产品,却很少对食品的内在成分和含量的安全性进行检查和分析论证。在发达国家,每一种食品的产地,时间、批次等信息都在条形码上都清清楚楚地得到全面地反映,对问题食品的查处很方便。在我国,查处有问题的食品只能从销售商开始层层逆查下去,增加了执法的难度,也给造假者留下太多的机会。2 建立与完善食品检测发展方向的思考1 完善统一全面的检验检测体系 在实行从农田到餐桌管理的食品安全保障体系中,检测工作应当紧随标准的修订不断完善。检测工作作为食品原料、生产加工过程、运输以及市场销售等环节中内部自我监控和外部监督检查的重要手段,直接影响食品的质量和安全。随着食品中安全卫生指标限量值的逐步降低,对检测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检验检测应向高技术化、速测化、便携化以及信息共享迈进。设置系统的食品检测机构并使之逐步社会化、建立科学的检测质量保证体系以及加强检测技术储备和人员储备是从总体上提高我国食品检测能力的重要举措。2 建立和完善我国食品安全风险评估评价体系 食品的安全性评价就是评价食品中有关危害成份或者危害物质的毒性以及相应的风险程度,这就需要利用足够的毒理学资料确认这些成份或物质的安全剂量。食品安全性评价在食品安全性研究、监控和管理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长期以来,我国对食品安全的监管是以对不安全食品的立法、清除市场上的不安全食品和负责部门认可项目的实施作为基础的。这些传统的做法由于缺乏预防性手段,故对食品安全现存及可能出现的危险因素不能做出及时而迅速的控制。我国应该建立一套评价和降低食源性疾病暴发的新方法,同时加强对与食品有关的化学、微生物及新的食品相关技术等危险因素的评价,从而逐步建立我国自己的食品安全评价体系,并在实践中加以不断完善。3 对检测机构进行整合和实行信息资源共享 食品安全检验工作是一项非常专业的工作,关系着企业的生存发展和人民的切身安全;目前的食品检验机构,县一级虽设有检验机构,但检测项目不多,而地市以上工商、技监、卫生、农业部门都有下属的检验机构,设置重复,不够专业,检验水平不高,往往一个产品重复检验,使检验结果不具有权威性,甚至扯皮,互不承认检验结果,既浪费检验资源,又增加食品企业的成本。我们认为可以借鉴药品检验的模式,将工商、技监、卫生、农业部门下属的检验机构整合到一起,成立专门的食品安全检测机构,专门负责食品安全的检测,同时强化食品生产企业在安全方面的责任,规定所有的食品都应当检验合格后方可出厂。检测机构加强对市场上的食品进行抽检,抽检合格的免收检测费,不合格的收取检测费,同时对抽检的结果定期在新闻媒体上公布,或建立一个统一的信息发布平台,各相关监管部门之间关于食品安全的信息都在这一平台上发布。4 消费者直接参与 食品生产企业要严格自律守法经营、诚信为本,以大局利益和民众健康为重消费者应增强食品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在确保家庭饮食卫生,防止发生食源性疾病的同时,对不安全食品能够识别,拒绝消费、积极举报。保障食品安全是一个系统工程,需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政府、企业、消费者都应充分发挥作用,三者合力、共同构筑保障食品安全的策略。 尽供参考,最好是自己写,每个人的观点毕竟不一样。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