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百科

关于拉丁美洲的论文摘要怎么写英文

发布时间:2024-07-07 00:40:13

关于拉丁美洲的论文摘要怎么写英文

相信很多的同学对于写毕业论文这件事情很是苦恼,到底自己的专业要怎么样来写,定什么样的题目,在最开始写开题报告的时候就比较的头疼,好不容易和老师把题目确认下来了,对于资料以及写作的思路都不是非常的清晰,这就很容易使得自己陷入迷茫状态,看着身边的同寝室的伙伴一个个都交了,时间也非常的快速,在经过一番交流之后,原来是伙伴们在一个叫中国论文网的网站上面写的论文,他们写出来的额论文以及开题质量和效率都是非常的好,开题报告给了老师看直接就给通过了,于是我的开题以及后面的论文都交给这家网站来做了,我自己也看了几遍,对开题报告的内容很满意,特别是后面写的论文内容真的很好,写作思路以及重点章节的分析都非常完整,老师看了直接就给通过了,同寝室的好几个同学都是在这家网站上面写的,中国论文网是有专门的网址的,为了防止找错,可以看下面的图片中的网址,希望可以帮助别的小伙伴,上交好的毕业论文给老师,最终也能够愉快的毕业。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等主要金融机构纷纷下调今明两年发达国家经济增长预期,强调世界经济向下滑行,但发展中国家经济形势却是另一番景象。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在2007年9月发表的报告指出:“对发展中国家来说,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没有比现在更为可喜的形势了。”发展中国家经济形势趋好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1998~2006年,发展中国家的出口翻了一番。受益于初级产品需求增长及其价格上扬,发展中国家的国际收支和财政平衡状况得以改善,首次出现经常项目盈余。 第二,南南合作不断加强。不仅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贸易在增长,而且发展中国家之间的贸易也在快速增长,其贸易额从1995年的5770亿美元增至2005年的7万亿美元。2007年,亚非拉三大洲的区域内外经济一体化又取得了新的进展,使其对外贸易总额超出全球贸易总额的30%。 第三,人均收入大幅增加。2003~2007年,发展中国家人均GDP增长了近30%,而同期内以七国集团为代表的发达国家人均GDP仅增长10%。2007年,在143个发展中国家里,预计只有10个国家的人均实际收入会有所减少。1980年发达国家的人均收入是发展中国家的23倍,而到2007年这一差距将缩小为18倍。 第四,发展中国家加速资本输出步伐,导致国际资本流动正在发生结构性变化。传统上,国际资本由北向南流动,而现在从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转移资本的趋势愈益明显。尤其是石油输出国的“石油美元”和新兴市场经济体的“贸易盈余”大量流入美国。但吸引和利用发达国家的资金依然是发展中国家促进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要素。2006年,全球直接投资高达13060亿美元,其中流入发展中国家的为4480亿美元。2007年,以企业并购为主的直接投资总额约达2万亿美元,吸引外资最多的发展中国家和地区是中国、香港特区、新加坡等。在经济转型国家中,俄罗斯吸引的外资最多。据联合国贸发会议的《世界投资前景调查》,2007~2009年,对直接投资最具吸引力的目标是东北亚、南亚和东南亚地区,特别是中国和印度。2007年5月8日,日本《经济学人》周刊的一篇文章指出,发达国家剩余资本与发展中国家丰富的廉价劳动力的结合,是导致世界经济发展与繁荣的重要因素。 第五,全球高端人才流动发生逆转。过去,许多高级专业人才从发展中国家流向美国等发达国家,而现在这些国家特别是美国正面临“逆向人才流失”,其主要原因是移民政策存在缺陷,以及发展中国家经济状况、生活条件和工作环境不断改善。据哈佛大学维韦克·瓦德瓦的一项报告,从美国返回印度的高技能人才已有5万~6万人。 第六,在国际关系中,“南方因素”愈益突出和重要。发展中国家不仅是发达国家出口和投资的目标市场,也是发达国家获得农矿原料和战略资源不可或缺的重要基地,因此,各大国纷纷密切同发展中国家的全面联系,开展战略性对话。尤其是自2005年以来,西方七国加俄罗斯的八国集团峰会邀请中国、印度、巴西、墨西哥和南非与会;在2007年海利根达姆峰会上,德国则提议将“八国集团”与“延伸五国”联系起来,使其“8+5”关系定式化。这说明发展中大国在解决全球性问题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 IMF在2006年就曾表示,发展中国家经济大幅增长,是全球整体经济连续第4年增幅超过4%的原因所在。2007年,发展中国家又将取得一个“较好收成”,估计其经济增长率在7%左右,是发达经济体增幅的2倍以上。然而,发展中国家也面临许多挑战,尤其是民生问题。联合国公布的《2007年千年发展目标报告》指出,每天生活费不足1美元的赤贫人口虽从1999年的5亿不断减少,但至今仍有9亿多赤贫人口。与此同时,富国向穷国提供的官方发展援助逐步下降。49个最贫穷国家的经济发展依然缓慢,对发展中国家整体经济的拉动,主要是依靠发展中国家中的新兴市场或新兴市场经济体。2007年10月19日IMF发表的《地区经济展望:亚洲和太平洋》报告指出,受良好经济基本面的支撑,新兴市场经济体较好地应对了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市场动荡,现在世界经济正越来越多依赖于中国、印度、俄罗斯等新兴市场的经济表现。目前,大约有40多个发展中国家或经济转型国家称得上新兴市场经济体,它们对世界经济的贡献率越来越大。德意志资产管理副总裁温杜安指出,自2002年起,全球新兴市场的GDP呈现跳跃式增长,2004年是19万亿美元,2005年升至33万亿美元,2006年超过10万亿美元。许多经济学家认为,新兴市场或新兴市场经济体承担起了推动世界经济前进的重任。 IMF预测,2007年亚洲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率将高达8%,中国和印度两国是全球经济发展的佼佼者。有西方学者指出,中国经济的主要问题不在于它是否能以迅猛的速度增长,而在于它能否换一种方式增长。这种方式就是十七大报告指出的“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消耗、保护环境的基础上,实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比2000年翻两番”的目标。印度的经济亦表现不凡。截至2007年3月的上一财政年度,印度的经济增长率为4%,印度总理府经济咨询委员会发表的《2007财年经济展望》报告预测,2007年财政年度印度经济增长率为9%。到2007年4月25日,印度已首次进入万亿美元经济体行列,经济规模扩张了一倍以上。印度中央银行披露,2007年10月,印度的外汇储备已达2610亿美元,取代韩国,跃居全球第五。印度经济持续好转,主要原因是印度政府不遗余力地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国内消费需求旺盛;大力发展高科技产业;积极利用侨资与外资,等等。特别是在全球外包市场上印度处于引领地位,根据XMG咨询公司公布的研究报告,2007年全球外包市场总值将超过2970亿美元,其中印度约占5%,中国为4%。 2006年和2007年,东亚新兴市场经济体的增长率高达8%。同时,亚洲其他地区的经济发展也很快,南亚七国在2005~2006财政年度的GDP平均增长1%,高于整个亚洲6%的平均增长率。预计在2006~2007财政年度,南亚七国的经济增长率有望达到2%。西亚地区依靠原油出口,在过去5年积累了5万亿美元,这些“石油美元”大部分用于进口和国内发展,促使经济发展的多样化。2006年西亚地区的经济增长率为7%,2007年估计为9%。根据亚洲开发银行的研究报告,2000~2005年中亚国家的年均经济增长率为10%,2006年为4%,2007年估计为3%。这主要得益于其油气工业的快速发展;国内外投资的增加;金融信贷政策的不断完善。 进入21世纪以来,非洲国家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创造条件积极利用外资、出口商品需求强劲增长及价格上扬、主动加强区域内外合作、一些国家对非洲减免债务和增加援助等,使其经济出现了持续发展的良好势头。2003~2006年,非洲年均经济增长率分别为1%、1%、4%和8%。IMF预测,2007年非洲仍可取得7%的经济增长率。但是,非洲要实现联合国确定的到2015年其贫困人口减少一半的目标,今后几年其经济年均增长率必须在7%以上。 近年来,拉丁美洲的经济表现虽不及亚洲和非洲,但其经济形势平稳、波动幅度不大。自2003年以来,拉美在稳定的宏观经济形势下,加大了政府财政投入;区内双边与多边加强了经济整合力度;进出口贸易活跃,经常账户与资本账户的失衡状况得以扭转,失业率有所下降,从而使拉美经济“稳中有进”。2006年,拉美的GDP增长率为3%,人均GDP增长率为8%。据IMF和拉美经委会的预测,2007年拉美经济增幅约5%,低于发展中国家的平均经济增长水平。

TP有比较多可能的,我猜这里是想表达第三方 third partyUFO--unidentified flying object 不明飞行物DJI---Dow-Jones Index道琼斯指数ABM---AntiBallistic Missile, 反弹道导弹 不一定正确,因为没有上下文PR---public relation 公共关系SALA---猜不出来PM---prime minister 首相GM---General manager 总经理APEC---The Asia-Pacific Economic Cooperation 亚太经贸合作组织EU---Europe union 欧盟

缩写多数有不同含义, 在不同的文章和论文中, 我给的是长见的意思 TP = Target Projectile, 射击练习 UFO = Undefined Flying Object,不明飞行物 DJI =Dow-Jones Index 道·琼斯指数 AMB = AntiBallistic Missile, 反弹道导弹 PB = Public Relation,公共关系 or Permernant Resident 永久居民 SALA = Statistical Abstract of Latin America, 拉丁美洲数据统计摘要 PM = Prime Minister,首相;总理 GM = General Manager, 经理 APEC = The Asia-Pacific Economic Cooperation,亚太经贸合作组织 简称亚太经合组织 EU = European Union ,欧洲联孟

关于拉丁美洲的论文摘要英文怎么写

Abstract: The realism is 19th century literary arenas main literatureschool, it produces has the deep historical "Bailu plain" is oneof contemporary China realism representative The evil spiritimaginary realism is produces to Latin America's literature school, itproduces the soil is Latin American "the mysterious reality" "HundredYears Lonely" are the evil spirit imaginary realism The realism and the evil spirit imaginary realism has similarlymany in the creation technique They create the starting pointall is bases the They all through model molding, They also have the Realism attenion realdescription objective world, reappearance objective The evilspirit imaginary realism creation breaks the space and time boundary,the model modernist school creates the technique, enlarges with theobjective world The evil spirit imaginary realismessentially is belonging to the

TP [解释]:转折点; 油管动态; 油管压力; 训练计划; 温度传感器; 试验方法; 试验计划; 试验压力; 实际轮廓; 实际位置; 三相; 三极; 三极的; 三层; 接线点; 技术文献; 测试点 [参考词典]:英汉综合大词典 unidentified flying object (UFO) [解释]:未识别飞行物; 未查明真相的空中飞行物; 未识别飞行物; 不明飞行体; 不明飞行体 [参考词典]:英汉综合大词典EU 熵单位; 能量单位 EU 外加厚; =Energy Unit 能量单位

1、英文摘要是应用符合英文语法的文字语言,提供论文内容梗概为目的的短文。(内容基本与中文摘要相同,但不用完全逐句对应)。2、英文题目、摘要、关键词自成一页(1页即可),放在中文摘要页之后。3、英文字体与行间距:统一使用“西文字体”中的“Times New Roman”。4、英文题目:使用三号字加粗。5、英文摘要:“Absract”顶格,使用四号字,并加粗。6、英文关键词:“KeyWords”顶格,使用四号字并加粗。组成部分:摘要应具有独立性和自明性,并且拥有与文献同等量的主要信息,即不阅读全文,就能获得必要的信息。对一篇完整的论文都要求写随文摘要,摘要的主要功能有:(1)让读者尽快了解论文的主要内容,以补充题名的不足。现代科技文献信息浩如烟海,读者检索到论文题名后是否会阅读全文,主要就是通过阅读摘要来判断;所以,摘要担负着吸引读者和将文章的主要内容介绍给读者的任务。(2)为科技情报文献检索数据库的建设和维护提供方便。论文发表后,文摘杂志或各种数据库对摘要可以不作修改或稍作修改而直接利用,从而避免他人编写摘要可能产生的误解、欠缺甚至错误。所以论文摘要的质量高低,直接影响着论文的被检索率和被引频次。

英文摘要格式①首行居中打印论文英文标题(TimesNewRoman四号加粗)。②下空一行居中打印英文单词“Abstract”(TimesNewRoman小四号加粗)。③下空一行打印摘要内容(TimesNewRoman小四,5倍行距,两端对齐)。④摘要内容后下空一行打印“KeyWords”(TimesNewRoman小四号加粗),其后接着打印关键词(3-7个关键词,TimesNewRoman小四号)。除了专有名词外,其他单词的首字母不大写。各关键词之间用分号隔开,最后一个关键词后不打标点符号。⑤摘要正文各自然段首行空5个字符。中文摘要:   ①首行居中打印论文中文标题(宋体四号加粗)。   ②下空一行居中打印“摘要”二字(宋体小四号加粗),字间空一字符。   ③“摘要”二字下空一行打印摘要内容(宋体小四号)。   ④摘要内容后下空一行打印“关键词”三字(宋体小四号加粗),其后接着打印关键词(3-7个,宋体小四号),各关键词之间用逗号隔开,最后一个关键词后不打标点符号。  把握好内容的一致性关于学术期刊论文中英文摘要的一致性,两"规范"都明确规定:英文题名应与中文题名含义一致,英文摘要的内容应与中文摘要相对应,中、英文关键词应一一对应。可见,中英文摘要的一致性主要是指含义、内容、数量和顺序的一致性。英文摘要应忠实、准确地反映中文摘要的内容,不能随意更改或删去中文摘要的重点内容或重要信息,不能随意增补中文摘要中未提及的内容。但这并不意味着英文摘要是中文摘要的硬性对译,如果受汉语思维的影响生硬地按照中文字面意思直译或进行句对句、词对词的一一对译,一个词也不改动,这不仅会导致在表达上出现中式英语的现象,而且会使英文摘要用词重复累赘、句子繁杂冗长、语义不流畅。

关于拉丁美洲的论文摘要英文

拉丁美洲的现代化历程  作者:杨雪冬  "作为一个重要的政治实体,拉丁美洲的历史是从'发现的历史'开始的"。(沃尔夫·格雷贝道多夫:拉丁美洲向何处去,齐楚译,北京时事出版社,1985年版,第5页。)从16世纪初开始,欧洲文明借助先进的技术和制度开始在世界范围扩张势力。在这一地区缓慢演进的印第安文明首先成为欧洲文明的牺牲品,而该地区也成为正在形成的世界体系的边缘地带,开始了其漫长的边缘化历史。  这段边缘化历史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前一个阶段从16世纪到19世纪初期,是持续了300余年的殖民地历史;后一个阶段是从19世纪独立运动结束后开始的依附历史,已经持续了150余年了,至今仍未结束。从狭义上讲,拉丁美洲的现代化历史就是后一段历史,因为在这一时期中,拉美诸国陆续取得政治独立,开始了以建设民族国家和工业化为核心的现代化进程。从广义上讲,拉丁美洲的现代化历史则是这两段历史的总和,因为殖民地历史的开始标志着该地区已经被纳入了世界范围的现代化进程。漫长而独特的殖民地历史直接决定了拉丁美洲现代化进程的独特性,使之成为世界现代史中被世界体系牢牢锁住同时又无时不在摆脱束缚的典型。拉丁美洲的现代化之路集中体现了几乎所有第三世界国家都无法摆脱的两难困难:依附与自主。本文将从广义的角度,描绘一下拉丁美洲现代化的宏观进程。  一、 哥伦布之前的拉丁美洲:缓慢演进的印第安文明  印第安人是拉丁美洲的最早居民。大约在10万年之前,他们就来到美洲,并且陆续分散到各地,形成了有自己特色的部落文化。人类学家把这一地区的文化分为三类:位于中美洲(墨西哥中部和南部、危地马拉、洪都拉斯)和安第斯高原地区(厄瓜多尔、秘鲁、玻利维亚、智利北部)的高级农耕文化;处于其毗邻地区的中级农耕文化;以及处于南美洲南部的渔猎采集文化。正是在最高级的农耕文化地区,印第安人建立起强大的帝国和高度的文明。位于今天的尤卡坦、危地马拉和伯利兹地区的玛雅文明,位于今天墨西哥地区的阿兹特克文明以及囊括从厄瓜多尔中部至智利中部3000英里地区的印加文明构成了美洲印第安人的三大文明。  印第安人创造的文明成就举世公认。它们包括:培育出包括玉米、倭瓜、土豆、蔷匣、胡椒、烟草、棉花和豆类等作物,今天世界上近一半的食物发源于此;发达的天体知识;以太阳金字塔为代表的建筑技术;发达的水利灌溉系统等等。尽管如此,从总体上讲,印第安文明相对于其他大陆上的文明来说,数千年的孤立隔绝使其演进速度非常缓慢的,在演进阶段上也落后于这些文明。印第安人的技术水平只相当于公元前1500年的西欧人和公元前3500年的中东人的技术水平。虽然他们在培育植物方面成就辉煌,但除了仅能最低限度地保证人口食物需求外,没有发展出耕作技术。他们仅有石制、木制、骨制的工具,不能熔炼矿石,更没有刀剑和火器。而在制度方面,美洲印第安人还停留在氏族部落阶段。各种各样的部落虽然一度被纳入阿兹特克帝国和印加帝国之国之中,但是彼此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别,从语言一直到崇拜对象。这些差别使全体印第安人之间无法形成严密的组织结构和协调一致的行为。即使是组织最完善的两大帝国,其内部也多有权力争夺的冲突,无法在资源动员和发挥个人创造力等方面与新兴的民族国家抗衡。  所以说,在世界范围内的文明交往稀少的时代中,印第安人在不受外来干扰的情况下,创造了自己富有特色的文明。如果文明间的隔绝能够维持下去,印第安文明也许会平安地向前演进。但是一旦文明间的隔绝被打破,文明间的交往扩大,那么演进缓慢的印第安文明肯定会失去生存的空间,何况这次与之遭遇的是武装到牙齿,有着对财富疯狂的渴求以及宏大的征服世界愿望的欧洲文明。印第安文明被逼向了绝路。  二、 殖民地历史和进入世界体系的开始  1492年哥伦布远航美洲的成功引起了欧洲王室和一些社会阶层的重视。作为当时欧洲两大霸权的西班牙和葡萄牙虽然国力已经呈现出衰落之势,但是依然倾力支持在新大陆的探险活动,因为空虚的国库无力支持王室奢糜的生活和庞大的军费开支,迫切需要获得新的财富源泉。另一方面,怀有高涨的商业热情的资产阶级希望获得更大的市场,没落的贵族,生活无所着落的农民和城市无产者,把航海和殖民冒险看作是摆脱困境的重要手段。这些阶层成了欧洲扩张的热情支持者和实践者。然而,两个王国在如何瓜分新大陆的问题上争论不止,只能求助于教皇的裁决。1493年5月3日,教皇亚力山大六世在同两国政府商量后,颁布洲渝,就双方的领海和海外领土划分了界线。但是里斯本政府对此不满,胡安二世要求双方国王重新谈判,以划定一条更加合理的界线。西班牙同意后于1494年6月7日,双方签订了托尔德西亚斯条约。然而,托尔德西亚斯条约从来就不是划定西、葡在美洲领土的令人满意的条约。事实很快证明,真正的界线是由征服者和黄金攫取者的实际占领确定的。  16世纪的头20年是冒险家的时代,来自欧洲的数以千计的冒险家沿着哥伦布的路线来到加勒比海上的岛屿上。然而,绝大多数人都失望而归。其中两个西班人成了真正的幸运者。1519年,埃尔南多·科尔蒂斯在短时期内占领了拥有上百万人口的富庶帝国——阿兹特克帝国。另一位更为大胆猖獗的弗朗西斯科·皮萨罗于1531年征服了秘鲁具有高度社会组织的印加帝国。从此以后,欧洲人对拉丁美洲的殖民占领开始全面展开,并向大陆内部深入,在秘鲁被征服后,厄瓜多尔和波利维亚也接着被征服。西班牙人阿尔马格罗在30年代征服智利,把殖民范围推进到马乌莱河。随后巴拉圭、阿根廷、巴西也逐渐被纳入殖民地范围。在不断的征服过程中,印第安文明被无情地摧毁了。  为什么辉煌的印第安文明会被一小撮西班牙征服者轻而易举的摧毁?其中的原因是多样的,但最根本的是长期的隔绝使其不仅在技术和制度层面上远远落后于欧洲,而且在生理和心理上无法适应欧洲人带来的一切。我们在这里不再详述印第安人在技术和制度上的落后,只想强调后面两点。欧洲人带来印第安人的疾病比欧洲人野蛮的剥削还要残忍。印第安人在天花、麻疹、伤寒等疾病面前毫无抵抗能力,只能成群成群地死去。据估计,在17世纪征服时期,西属美洲的人口从5000万锐减到400万。孤立隔绝还造成了美洲印第安人心理上的脆弱。他们虔诚而又热情地迎接外来者,毫无防备心理。而一旦发现这些外来者要的只是金钱,并不惜为此大动武力时,他们变得不知所措,在新式的武器和作战技术面前惊魂不已,毫无还手能力。欧洲人采取的矿山管理制度使被逼迫劳动的印第安人难以接受,他们精神空虚,风纪破败,常常烂醉如泥,趋于绝望。  西班牙和葡萄牙在不断扩大其殖民地的同时,也在建立着自己的统治机制,力图把美洲纳为帝国的组成部分。殖民者是通过三种方式来加强其统治的。首先是政治上的"纵向主义"管理和严格的等级制。西班牙政府把殖民地分为四个总督辖区和一些都督辖区。辖区内宗主国直接纵向统治,禁止各殖民地之间任何横向交往。辖区内的官职都由来自宗主国的西班牙人担任,而不是由出生在拉美的征服者的后裔,即土生白人担任。土生白人参政的途径极为有限,他们只能管理城市、市议会和市民联合会。而且宗主国为了加强统治,不断地提高集权程度,其颁布的三十多万条法令对经济、社会以及政治生活中最锁碎的细节都作了规定,限制了殖民地人民的自由。尤为重要的是这些辖区式管理不处于国家意识的形成,为日后的分裂以及各国之间的不和谐关系埋下了祸根。其次是在经济上实行分封土地的监护区制,强迫印第安人劳动,严格控制殖民地的产品结构,使之为宗主国经济服务。监护区制是一种把土地瓜分给征服者,以把印第安劳动力动员起来为矿山和大庄园服务的制度。它意味着监护人有权要求他所"监护"的印第安人缴纳贡物和提供劳役。同时,监护人有责任在印第安暴乱时为国王提供军事义务,并教化他所监护的印第安人皈依基督教。虽然原则上监护人的监护期有限,但后来这种期限被破坏了,监护区变成可以遗赠的私有财产。监护区制是欧洲中世纪庄园制在新大陆上的再版,直接承担着为宗主国聚敛财富的任务。热衷于重商主义政策的西、葡两国最初只关心作为财富代表的金银。按照重商主义的逻辑,一国的财富是恒定的,国家间的贸易往来会使出口国财富增加,进口国财富损减,因此,谁占有金银越多,谁就越富足。在重商主义政策的鼓励下,采矿业逐渐兴盛起来,与之相伴发展起来的是向矿区提供生活用品、食物等的大庄园。17世纪中叶以后,随着白银产量的减少,大庄园的经济意义也相应减小,于是种植园经济开始兴盛起来。种植园主要分布在沿海地区,以从非洲洲贩卖来的奴隶为主要劳动力,经营的方向是满足西欧市场的单一作物如蔗糖、烟草、棉花,后来又有橡胶、咖啡和香蕉。种植园和矿业,大庄园一样都是一种大地产制,都受到宗主国政府的严格限制,一方面殖民地不得擅自种植其他产品,另一方面宗主国控制着殖民地与欧洲其他国家间的交换。显然,对殖民地经济的严格控制给宗主国带来了巨大的好处。据估计,在殖民统治期间,西班牙从拉丁美洲攫取的黄金达250万公斤,白银达1亿公斤,金银的总价值是它出口到殖民地商品价值的4倍。拉丁美洲经济在为宗主国提供巨大财富的同时,也一步步地沦为正在兴起的资本主义体系的依附。之所以这样讲,主要原因在于,西班牙、葡萄牙在剥夺殖民地的同时,也正在成为西欧的附庸。由于受落后的经济结构和中世纪思想意识的限制,西、葡两国不善于利用美洲的资源和市场发展自己。它们不能大规模把殖民地生产的丰富的原材料转换成符合殖民地市场需要的制成品。所以向拉丁美洲出口的制成品90%来自工业较发达的北欧 。同时本国经济结构也没有完备起来,需要从西欧和北欧进口纺织品、小五金、谷物等产品,出口的则是羊毛、酒类、铁矿石以及黄金。这样,西、葡两国虽然从地理大发现中首先获益,但没有通过大发现打开世界市场,反而成了随后崛起的北欧与西欧经济的附庸,把从拉丁美洲攫取的金银拱手交给了掌握着市场主动权的北欧和西欧。  宗主国推行的单一产品政策,使拉丁美洲在世界市场中失去了自主权和主动性。由于这些产品只提供给宗主国和中心国,受这些国家国内市场价格的支配,所以其生存和发展完全依赖于海外市场。对海外市场的过度依赖造成了这种单一产品经济的脆弱性和低度适应能力。一旦海外市场萎缩,国际市场价格下跌,或者出现政治力量的干扰,单一产品经济就会陷于被动,甚至走向崩溃。单一产品经济在本地区经济中没有横向和纵向的关联度,纯属"飞地经济",无法带动其他经济部门的共同发展,充分利用本地的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因此单一经营意味着每年的大部分时间有人失业。这种单一产品的经济也许会带来经济的增长,但无法实现经济的发展,即本地经济的全面进步。  最后,在文化方面,殖民统治者在摧毁了印第安文化的同时,又力图把宗主国的文化移植过来,以求使印第安人皈依自己的文化和信仰,实现对殖民地的文化控制。武力图杀、疾病以及残酷的剥削使印第安文化丧失殆尽。对于存活下来的印第安人,殖民统治者内部虽然存在争论,一派认为土著是"高尚的印第安人";则一派则蔑视他们为"脏狗",但是最终后者成为了殖民政策的指导思想。印第安人被排斥在社会之外。虽然来自旧大陆的天主教士们曾经为印第安人的利益辩护过,并力图改掉他们的一些落后习惯,使之皈依天主,但是成效微弱。而且教士们并不认为印第安人和他们在精神上是平等的,他们对印第安人的保护不过是把他们当作年幼无知的孩子监护起来。随着教会力量的壮大,许多教士成为了大庄园主,残酷地剥削印第安人,并与殖民当局互相勾结,狼狈为奸,大力协助推行拉美文化中特有的家长式统治和独裁。  排挤掉并取代了印第安文化的宗主国文化对于拉丁美洲来说并没有起到积极的作用。从本质上讲,宗主国文化是一种推崇等级制、独裁和家长制的封建文化,并没有为拉丁美洲带来新鲜的活力,反而和印第安文化中的一些顽固势力结合在一起,更加强烈地扼杀个人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同时,宗主国推行的政治和经济措施助长了这种文化的顽固势力的强化。权力操纵在一个小的社会阶层手中的政治和大庄园制的经济不仅形成了个人独裁和一撮人控制国家和经济的传统,而且阻碍了"民族意识"的形成。因为拉美国家内部分裂为若干个大庄园,这些庄园是"封闭的社会",培养的是个人对庄园主的绝对服从,而不是对国家与民族的忠诚与认同。这样的政治经济传统为诠释拉美现代化进程中独裁不断,社会各阶层间缺乏团结和解,以及对国家利益缺少共识提供了很好的答案。  总之,从某种角度讲,西班牙、葡萄牙进入美洲,是欧洲漫长的历史进程的组成部分,这个进程实质上就是从封建主义向资本主义的过渡。这两个国家没有全面经历这个革命进程,尤其是西班牙还保留了中世纪的结构。因而,它强加给美洲殖民地的是一种前资本主义的、等级的社会制度,其标志是教条主义和令人窒息的专制主义,这与英国在北美建立的半自由的、能够适应和发展的制度形成了对照。  三、 全面纳入世界体系的19世纪  18世纪末,西班牙殖民帝国开始呈江河日下之势。殖民地内部的社会矛盾日益尖锐,包括土生白人、混血种人、印第安人和黑人在内的各阶层人民把斗争的矛头直指殖民统治者。另外,来自欧美的先进思想,如自由主义、理性主义、法国共济会思想等,和法美革命的成功为殖民地人民的斗争注入了思想动力,提供了武装革命成功的例子。  1790年海地爆发争取独立的革命运动,使拉丁美洲的内部危机露出冰川的一角。1806年米兰达在委内瑞拉组织起解放祖国的志愿军,掀开了南美独立战争的序幕。而拿破仑占领西班牙和西班牙人民起义反对这位篡权者成了殖民地起义的直接导火线,并为其提供了有利条件。1810年在加拉加斯、基多、波哥大、布宜诺斯艾利斯等许多城市先后爆发了起义。革命者拒绝承认法国派到殖民地的代理人,纷纷建立起"洪达"(委员会)来管理国家。玻利瓦尔、圣马丁、奥希金斯、伊达尔多等人纷纷在本国举起起义的旗帜,建立起独立的共和国。1815年后,各地的革命斗争向纵深发展,战火在整个大陆蔓延。南美大陆伟大的解放者圣马丁和玻利瓦尔认识到只有拉美人民联合起来才能把西班牙统治者彻底赶走,保证各国的独立。于是,两位解放者率军从南北夹击西班牙统治的巢穴——秘鲁。1825年取得了阿亚库乔大捷,全歼殖民军主力部队。1826年1月23日,西班牙驻卡亚俄港的残军向玻利瓦尔投降,拉美独立战争取得了最终胜利。  拉丁美洲独立战争前后进行了20多年,遍及整个大陆和海岛,波及的人口达2000万,推翻了300年的殖民统治,建立了18个独立的民族国家。但是独立运动取得的成就更多的是政治意义上,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拉美社会内部结构,切断同西方列强的经济联系,摆脱经济上的依附地位。独立战争后的拉美以新的形式被新殖民主义全面纳入了世界体系,同时其社会政治结构的畸形也有所加重。正如斯塔夫里亚诺斯所说,"跟随政治独立而来的,并不是经济独立,而是新殖民主义。"(《全球分裂》上册,迟越等译,商务印书馆1994年版,第178页。)  独立战争胜利后,传统的大地产制和严格的等级制不仅没有被削弱,反而不断发展、扩大。通过对印第安人土地的掠夺,通过对教会地产及国有土地的占有,绝大多数克里奥尔人(土生白人)地主的大地产不仅原封未动,而且他们还取代了西、葡殖民者的地位,霸占了绝大多数原来属于殖民者的土地。另外,通过对在独立战争中立有战功的将军、军官以及行政长官进行的土地分封,大地产的数量大大增加了。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如以往一样牢牢地控制着经济资源。在政治方面,这些大有产者虽然自称"自由派",但不肯放弃既得的权力。因此由农民、手工业者和小商人组成的中产阶级,以及一大批无产者仍然被排斥在政治体制之外。  这些在新独立的国家中掌握权力的大有产阶层同国际经济有着密切的联系,其生产的绝大部分产品都要拿到国际市场销售。另外,由于在独立战争中英国支持了拉美各国反对西班牙的斗争,其发展的模式和取得的成就给这些受过欧洲教育或者熟悉欧洲的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英国的迅速发展与商业优势地位被认为是同自由放任主义相联系的。所以这个阶层中的许多人认为自由贸易应当同刚刚取得的政治独立齐头并进。但是这些人看到的只是表象,没有看到英国的优势来自于其强大的工业基地,商船队以及船坚炮利的后盾,他们更不理解,一项错误的政策,不仅会造成破坏,而且会产生全面的混乱。哥伦比亚就是一个典型例证。它在独立后废除了所有关税,使拥有价格优势的英国商品大规模涌入国内,结果是国内手工业者在短时期失去了竞争的能力。因此,从发展战略选择上,拉美国家的领导人显得比美国独立后的领导人更加幼稚天真,在某种程度上成了斯密和李嘉图理论的最早牺牲品,丧失了加强自身实力的机会。  实行自由贸易具体体现对进、出口的重视。实践证明脱离社会政治现实的自由贸易政策并不会从李嘉图所描述的比较优势中获益,相反却带来了灾难性影响。在出口方面,大部分拉美国家领导人强调农产品,因为欧洲对热带农产品和欧洲时令以外的农产品需求很大。但是只依赖农业的作法造成了许多负面影响。其中最突出的有三个:一是加重了原有的两极分化趋势,并削弱了国内市场购买力的培养。因为农产品生产依然由大土地所有者控制着,其产生的利润很难扩散到众多生产者身上,占人口大多数的贫困者无法给国产品提供强大的购买支持,从而阻碍了国内工业合理的发展。二是农业生产结构向单一化畸形化发展。由于过份偏重某种作物,所以忽视了其他作物的种植。而且在国际市场上原料价格波动很大,因此使整个农业部门以及在此基础形成的依靠单一产品的加工业极易受到国际市场波动的冲击。三是为外资的进入打开了方便之门。在西班牙统治时期,帝国的贸易体制限制了殖民地进出口货物的来源和性质,并且禁止外国人在殖民地拥有财产或建立商业企业。在独立战争期间和独立战争以后,这些限制失去了效力。处于欧洲国家前列的法国和英国乘机占领了拉美市场,成为主要的商品供应国。刚刚获得独立的国家并不愿意成为纯粹的进口国,它们希望投资开发本国资源。但是这种强烈的投资愿望并没有坚实的社会经济基础。因为拉美各国银行制度不健全,融资渠道不通畅,而拥有大量资本的教会和商人们不愿在国内投资。恰恰在这个时候,发达国家的资本突然增加。加利福尼亚黄金的发现,使传统的金融市场饱和了。为了取得高额利润,资本开始向包括拉美在内的有利润潜力的地区转移。  外国资本进入拉美大致分为两个时期,第一个时期是19世纪20年代,外国投资(首先是英国资本,其次是法国和西欧其他地区的资本,还有少量美国的投资)开始在拉丁美洲出现,主要用于原料和基础产品的开采和输出。大部分投到今天阿根廷的领土范围之内,第二个时期出现在50年代之后。高速钢制汽船、卓有成效的冷冻装置、新的采矿技术以及其他技术进步激发了西方资本在拉丁美洲的大规模投资。这一时期资本的主要用途是发展必要的交通线路(铁路、公路和港口),以确保产品的运输和经销。后来,投资转向发展各种服务设施。与此同时,欧洲银行给拉美政府的贷款成倍增加。到1914年时拉丁美洲的外国投资总额达到85亿美元,占全世界长期外国总投资的五分之一。资金的来源如下:联合王国,37亿;美国,17亿;法国,12亿;德国,9亿;其他国家,10亿。  外资的大规模进入,并没有给拉丁美洲各国带来经济福音,相反使拉美经济的依附地位进一步加重。这主要体现在两点:一是外国投资创造的"飞地经济",并没有推动国内市场的整合和经济的发展,相反却加强了同宗主国间的纵向经济联系。以巴西为例,在1848年至1849年间从里约热内卢港出口的货物价格为2732.9万克鲁塞罗(巴西货币单位),而运往国内各地的只值71.7万克鲁塞罗。英国在巴西出资修建的铁路有几种不同的规格,车辆的转换迄今还是一大问题。因为当时唯一关心的是怎样从内地向各港口运送货物,而不是把巴西的各个地区联成一体。二是形成了面向海外市场的单一产品结构,并且外国资本逐渐控制了这种生产结构,从而控制了拉美各国的经济命脉,为这些资本的母国干涉东道国内政提供了便利条件和渠道。  除了经济依附程度加深外,独立后的拉美各国的社会政治问题也没有得到彻底解决。因为独立战争的领导者们代表的是大地产阶级和大资本家阶级,其目的是摆脱宗主国的控制,而不是打破殖民统治时期形成的有利于这些既得利益者的社会政治结构。在社会结构上,除了长期存在的严格的社会等级制外,种族主义也开始强大起来。印第安人和非洲人被视为劣等种族,认为其需要的是控制和管理,而不是教育与机会。等级制和种族主义阻碍了社会的流动性,加剧了社会的不平等和贫富差距。同时也限制了教育的普及。例如在巴西,适龄儿童入学率1872年为5.29%,1889年是5.8%,1907年是9.19%。此外,拉美的教育方式也无益于民族发展。本地学校只培养下层办事员,而技术人员和行政管理人员则是从欧洲引进的。  同许多依附地区一样,在拉丁美洲落后的经济结构和生产方式支撑着奢华的、模仿欧洲生活的消费文化。本地的上层人物对于宗主国的价值观念、社会风尚和物质产品、社会服务等亦步亦趋,把大量的钱财用在这些方面,同时极端蔑视体力劳动。上层人士对于消费的崇尚和劳动的蔑视影响了全社会的价值理念和文化时尚。甚至穷人也在竭力模仿这种高消费主义的生活方式,把微薄的收入用于购买进口毛料服装、有边帽子、苏格兰威士忌等奢侈品上。结果,消耗了本可投放在本地企业中的资金,减少了本地经济发展的机会。另外对劳动的蔑视追求奢华的风气,同新格兰的清教伦理观相比,显然十分不利于经济发展。  独立后的政权并没有实现对全国的统一,相反被众多的"考迪罗"瓜分了,使"考迪罗主义"成为了19世纪和20世纪初拉美政治的主要特点。"考迪罗"是指一个军人或一个地主,凭借他个人的威信和受他统治的人的绝对忠诚,在一个地方或地区称王称霸。被他统治的人的忠诚是绝对的,因为一方面考迪罗对他们进行剥削压迫,另一方面也保护他们不受其他考迪罗的侵犯并向他们提供最低的经济保障。随着新殖民主义的扩张,考迪罗成了其合适的代理对象。因为新殖民主义中有一种引导着殖民国家与特权集团结盟,以此稳定其对殖民地的控制的内在要求。"考迪罗主义"的存在对于拉美政治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阻碍了拉美政治现代化、制度化和民主化的进程。其影响表现为:首先,造成了政局的涣散,中央政权控制的乏力和政令执行的不畅。其次,军人干预政治。在整个19世纪中,政权的原有支柱——天主教会的影响逐渐下降,地主贵族与军队的联盟成为政权的真正基础。军队由于拥有组织,资源以及垄断武器成了拉美最强有力的"政党"。军人对政治的干预限制了政党的发展和民主选举制度的实施,使得军人独裁替代了民选总统,军人管理替代了文官管理。而且军队长期干预政治在某些国家被宪法等法律合法化,被认为是维护"国内秩序"的保障。再次,腐败和政治上的任人唯亲成了拉美政治的基本特征。殖民统治时期的封建传统和大地产制的维持成了腐败和任人唯亲滋生的良好土壤。考迪罗们的出现使这种现象更加明显,因为它们要获得政权,必须获得一些特殊的社会集团的支持,而回报的则是政治恩惠。由于没有制度化的民主机制,所以这种政治互惠就变得公开化、被制度默认了。最后,个人魅力成了政治动员的根本性力量。独立后的拉美各国政治并没有摆脱封建传统的影响,控制资源的个人继续控制着政权。由于缺乏制度化的民主机制和正式的参与渠道,所以民众表达意愿的机会受到了限制,更多的是依赖和寄希望于某些个人。这无疑扩大了个人的影响力。虽然个人魅力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全国政治动员,但在缺乏制度约束的情况下却容易沦为个人独裁。  拉美人常常抱怨说:"可怜的拉丁美洲离上帝太远,离美国太近"。的确,拉美在独立战争快结束时就感觉到来自北方的觊觎之心。虽然几乎同时成为殖民地,但是北美却由于自身特殊性而逐渐发展起来。尤其是独立之后,美国完全摆脱了欧洲宗主国的政治、经济控制。随着其经济实力的提高,它不仅在北美地区基本上清除了欧洲势力,而且也成为世界体系中的中心国一员。作为新兴强国,它想扩大自己在美洲的影响,彻底排挤掉欧洲在美洲大陆的势力,以确保自己的战略安全和本地区霸主地位。1823年12月美国总统门罗递交给国会的报告最早完整地表达了这种野心,其体现的门罗主义成为美国日后干预拉美事务的基本准则。  门罗主义的基本精神是"美洲大陆……从现在起不应该成为任何欧洲国家实行殖民化的对象……我们不能允许任何欧洲国家任何以压迫为目的的干预,否则将被看作是对美国的不友好的表示。"门罗主义的出现,引起拉美一些有识之士的警惕,例如西蒙·博利瓦尔,清楚地认识到美国对拉丁美洲人民来说不是朋友和盟国,而是潜在的威胁。但是相对于南北战争后不断强大的北方邻国来说,拉美各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等主要金融机构纷纷下调今明两年发达国家经济增长预期,强调世界经济向下滑行,但发展中国家经济形势却是另一番景象。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在2007年9月发表的报告指出:“对发展中国家来说,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没有比现在更为可喜的形势了。”发展中国家经济形势趋好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1998~2006年,发展中国家的出口翻了一番。受益于初级产品需求增长及其价格上扬,发展中国家的国际收支和财政平衡状况得以改善,首次出现经常项目盈余。 第二,南南合作不断加强。不仅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贸易在增长,而且发展中国家之间的贸易也在快速增长,其贸易额从1995年的5770亿美元增至2005年的7万亿美元。2007年,亚非拉三大洲的区域内外经济一体化又取得了新的进展,使其对外贸易总额超出全球贸易总额的30%。 第三,人均收入大幅增加。2003~2007年,发展中国家人均GDP增长了近30%,而同期内以七国集团为代表的发达国家人均GDP仅增长10%。2007年,在143个发展中国家里,预计只有10个国家的人均实际收入会有所减少。1980年发达国家的人均收入是发展中国家的23倍,而到2007年这一差距将缩小为18倍。 第四,发展中国家加速资本输出步伐,导致国际资本流动正在发生结构性变化。传统上,国际资本由北向南流动,而现在从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转移资本的趋势愈益明显。尤其是石油输出国的“石油美元”和新兴市场经济体的“贸易盈余”大量流入美国。但吸引和利用发达国家的资金依然是发展中国家促进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要素。2006年,全球直接投资高达13060亿美元,其中流入发展中国家的为4480亿美元。2007年,以企业并购为主的直接投资总额约达2万亿美元,吸引外资最多的发展中国家和地区是中国、香港特区、新加坡等。在经济转型国家中,俄罗斯吸引的外资最多。据联合国贸发会议的《世界投资前景调查》,2007~2009年,对直接投资最具吸引力的目标是东北亚、南亚和东南亚地区,特别是中国和印度。2007年5月8日,日本《经济学人》周刊的一篇文章指出,发达国家剩余资本与发展中国家丰富的廉价劳动力的结合,是导致世界经济发展与繁荣的重要因素。 第五,全球高端人才流动发生逆转。过去,许多高级专业人才从发展中国家流向美国等发达国家,而现在这些国家特别是美国正面临“逆向人才流失”,其主要原因是移民政策存在缺陷,以及发展中国家经济状况、生活条件和工作环境不断改善。据哈佛大学维韦克·瓦德瓦的一项报告,从美国返回印度的高技能人才已有5万~6万人。 第六,在国际关系中,“南方因素”愈益突出和重要。发展中国家不仅是发达国家出口和投资的目标市场,也是发达国家获得农矿原料和战略资源不可或缺的重要基地,因此,各大国纷纷密切同发展中国家的全面联系,开展战略性对话。尤其是自2005年以来,西方七国加俄罗斯的八国集团峰会邀请中国、印度、巴西、墨西哥和南非与会;在2007年海利根达姆峰会上,德国则提议将“八国集团”与“延伸五国”联系起来,使其“8+5”关系定式化。这说明发展中大国在解决全球性问题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 IMF在2006年就曾表示,发展中国家经济大幅增长,是全球整体经济连续第4年增幅超过4%的原因所在。2007年,发展中国家又将取得一个“较好收成”,估计其经济增长率在7%左右,是发达经济体增幅的2倍以上。然而,发展中国家也面临许多挑战,尤其是民生问题。联合国公布的《2007年千年发展目标报告》指出,每天生活费不足1美元的赤贫人口虽从1999年的5亿不断减少,但至今仍有9亿多赤贫人口。与此同时,富国向穷国提供的官方发展援助逐步下降。49个最贫穷国家的经济发展依然缓慢,对发展中国家整体经济的拉动,主要是依靠发展中国家中的新兴市场或新兴市场经济体。2007年10月19日IMF发表的《地区经济展望:亚洲和太平洋》报告指出,受良好经济基本面的支撑,新兴市场经济体较好地应对了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市场动荡,现在世界经济正越来越多依赖于中国、印度、俄罗斯等新兴市场的经济表现。目前,大约有40多个发展中国家或经济转型国家称得上新兴市场经济体,它们对世界经济的贡献率越来越大。德意志资产管理副总裁温杜安指出,自2002年起,全球新兴市场的GDP呈现跳跃式增长,2004年是19万亿美元,2005年升至33万亿美元,2006年超过10万亿美元。许多经济学家认为,新兴市场或新兴市场经济体承担起了推动世界经济前进的重任。 IMF预测,2007年亚洲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率将高达8%,中国和印度两国是全球经济发展的佼佼者。有西方学者指出,中国经济的主要问题不在于它是否能以迅猛的速度增长,而在于它能否换一种方式增长。这种方式就是十七大报告指出的“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消耗、保护环境的基础上,实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比2000年翻两番”的目标。印度的经济亦表现不凡。截至2007年3月的上一财政年度,印度的经济增长率为4%,印度总理府经济咨询委员会发表的《2007财年经济展望》报告预测,2007年财政年度印度经济增长率为9%。到2007年4月25日,印度已首次进入万亿美元经济体行列,经济规模扩张了一倍以上。印度中央银行披露,2007年10月,印度的外汇储备已达2610亿美元,取代韩国,跃居全球第五。印度经济持续好转,主要原因是印度政府不遗余力地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国内消费需求旺盛;大力发展高科技产业;积极利用侨资与外资,等等。特别是在全球外包市场上印度处于引领地位,根据XMG咨询公司公布的研究报告,2007年全球外包市场总值将超过2970亿美元,其中印度约占5%,中国为4%。 2006年和2007年,东亚新兴市场经济体的增长率高达8%。同时,亚洲其他地区的经济发展也很快,南亚七国在2005~2006财政年度的GDP平均增长1%,高于整个亚洲6%的平均增长率。预计在2006~2007财政年度,南亚七国的经济增长率有望达到2%。西亚地区依靠原油出口,在过去5年积累了5万亿美元,这些“石油美元”大部分用于进口和国内发展,促使经济发展的多样化。2006年西亚地区的经济增长率为7%,2007年估计为9%。根据亚洲开发银行的研究报告,2000~2005年中亚国家的年均经济增长率为10%,2006年为4%,2007年估计为3%。这主要得益于其油气工业的快速发展;国内外投资的增加;金融信贷政策的不断完善。 进入21世纪以来,非洲国家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创造条件积极利用外资、出口商品需求强劲增长及价格上扬、主动加强区域内外合作、一些国家对非洲减免债务和增加援助等,使其经济出现了持续发展的良好势头。2003~2006年,非洲年均经济增长率分别为1%、1%、4%和8%。IMF预测,2007年非洲仍可取得7%的经济增长率。但是,非洲要实现联合国确定的到2015年其贫困人口减少一半的目标,今后几年其经济年均增长率必须在7%以上。 近年来,拉丁美洲的经济表现虽不及亚洲和非洲,但其经济形势平稳、波动幅度不大。自2003年以来,拉美在稳定的宏观经济形势下,加大了政府财政投入;区内双边与多边加强了经济整合力度;进出口贸易活跃,经常账户与资本账户的失衡状况得以扭转,失业率有所下降,从而使拉美经济“稳中有进”。2006年,拉美的GDP增长率为3%,人均GDP增长率为8%。据IMF和拉美经委会的预测,2007年拉美经济增幅约5%,低于发展中国家的平均经济增长水平。

在美国,通常称说西班牙话的南美州人(拉丁美洲)为HispanicsHispanic influences on culture and politcsHispanics in the United States share many of the traditional values claimed by most A They place high value on their families and on success through hard They are also proud of their Latin-American Many Hispanic Americans feel that they should not lose contact with their cultures or their Instead, they seek to be bicultural and Many hope that their cultures will someday be accepted as being part of American Although many people consider them a single group, Hispanic Americans represent a rich variety of A single, common Hispanic culture does not There are, however, important similarities among Hispanic groups, who together strongly influence US Food is one area in which Hispanic influences are apparent in the United S Mexican foods are especially The taco, a folded tortilla filled with meat, cheese, and other ingredients, is as common in some areas as hamburgers and hot Other Mexican dishes, such as enchiladas, tamales, and tostadas, are also served in restaurants throughout the United S Entertainment and artsSince the 1940's, the music and dances of Latin America have also "crossed over" into American Mexican mariachi bands--small ensembles usually consisting of violins, guitars, and trumpets--have long enjoyed popularity in the United S Dances and dance music from the Caribbean islands, especially Cuba, were first performed in American ballrooms in the late 1800' Some popular Cuban dances have included the bomba, the cha-cha, the conga, the mambo, the rumba, and Much of the music and dancing was derived from the culture of African slaves who worked on West Indian sugar plantations from the early 1500's to the 1800' The music has strong, syncopated (irregularly accented) It features instruments of African and American Indian origin, including conga drums, claves, guiros, maracas, and Latin-American music has long been an important influence on the popular music of the United S Since the 1950's, a number of Hispanic-American rock music performers have gained widespread popularity, including Ritchie Valens, Carlos Santana, Gloria Estefan, and the group Los L Traditional Latin music has also attracted a large audience in the United S One of the most popular performers of traditional Latin music is Celia C Known as la Reina de la Salsa (the Queen of Salsa), Cruz has performed for more than 40 years in both Cuba and the United S A number of painters and writers have sought to capture the Hispanic American Important Hispanic artists include John Valadez, Martin Ramirez, Frank Romero, and Arnaldo R Tomas Rivera, Luis Valdez, and Heberto Padilla rank among the many Hispanic writers who have won Other major Hispanic American figures in the arts include architect Bernardo Fort-Brescia and fashion designers Adolfo and Oscar de la R Like other minority groups, Hispanic Americans have often been portrayed as stereotypes on radio and television and in movies and Since the 1960's, however, TV shows, movies, and plays that deal more realistically with Hispanic characters have appealed to both Hispanic and non-Hispanic Hispanic-American actors are now able to play roles that previously would have been reserved for Anglo (English-speaking) Successful Hispanic-American actors and actresses have included Jose Ferrer, Raul Julia, Rita Moreno, and Anthony Q SportsMany Hispanics share in the American enthusiasm for sports, and a number of Hispanic athletes have become professional sports Well-known Hispanic-American athletes include baseball greats Roberto Clemente, Jose Canseco, and Fernando Valenzuela; golfers Nancy Lopez and Lee Trevino; and jockeys Angel Cordero and Jorge V HolidaysMany Hispanic Americans observe the major holidays of their homelands in addition to US Mexican Americans celebrate the anniversary of Mexico's independence from Spain on September Cinco de Mayo, which commemorates Mexico's victory over an invading French army on May 5, 1862, is also a day of celebration among Mexican A Puerto Ricans observe Constitution Day on July 25, the date on which Puerto Rico's constitution became effective in Cuban Americans celebrate Cuban Independence Day on May 20, the date Cuba gained its independence from Spain in The United States observes National Hispanic Heritage Month each year from September 15 to October 15, when many Latin-American countries celebrate their Besides Mexico, these countries include Costa Rica, El Salvador, Guatemala, Honduras, and N Some cities with large Hispanic communities hold annual festivals featuring the arts and crafts, food, and music and dancing of Latin A These festivals include Miami's nine-day Calle Ocho, held in March of each year, and the Fiesta de la Primavera, held in San Diego in M Other Hispanic festivals are held at Christmas and Easter and on other religious One of the largest of these festivals is the nine-day Mexican Christmas festival of las posadas, which features songs and processions commemorating Mary and Joseph's search for an inn in B Political influenceHispanics are among the fastest-growing US minority But their political influence has increased at a much slower Until the 1960's, discrimination at the polls discouraged many Hispanics from registering to Some states required the payment of a poll tax before a person was allowed to The tax was intended to keep Hispanics, blacks, and other minorities--many of whom were too poor to afford the tax--from In areas with large Hispanic populations, voting district boundaries were often drawn to scatter the Hispanic voters over several This practice, called gerrymandering, held down the percentage of Hispanic voters within any one Expanding influenceDuring the 1960's, four Mexican Americans won election to Congress and became champions of civil They were Senator Joseph Montoya of New Mexico and Representatives Eligio de la Garza and Henry B Gonzalez of Texas and Edward R Roybal of C In 1965, Congress enacted the Voting Rights Act, which outlawed the poll President Lyndon B Johnson appointed several Hispanic Americans to high government posts during the 1960' For example, Vicente T Ximenes became chairman of the President's Cabinet Committee on Mexican-American A Johnson made Hector P Garcia a member of the United States delegation to the United Nations and appointed Raul H Castro United States ambassador to El S The Chicano movementIn spite of the success of a growing number of Hispanic Americans, many others became more resentful about their Among Mexican Americans in particular, such feelings found expression in the Chicano, or "brown power," movement, which was founded in the 1960' Although the origin of the word Chicano is uncertain, some Mexican Americans have considered the term a negative label for their ethnic But by founding the Chicano movement, young Mexican Americans gave the term a meaning that suggested ethnic One of the foremost Hispanic Americans to reflect this new ethnic pride was Cesar Chavez, a labor leader who began to organize California grape pickers in In 1963, Reies Lopez Tijerina founded the Alianza Federal de Mercedes (Federal Alliance of Land Grants) in New M This group fought to win compensation for descendants of families whose lands had been seized Another leader was Rodolfo Gonzales, who founded the Crusade for Justice in Denver in This group worked to provide social services and to develop job opportunities for Mexican A In 1970, Jose Angel Gutierrez helped establish La Raza Unida, a political party based in T Despite these events, many Hispanics still felt excluded from the political Voter registration continued to lag because many Hispanics believed voting could not effectively change their Growing number of elected officialsSince 1980, Hispanic attitudes toward politics have Voter registration drives added hundreds of thousands of Hispanics to the Political activists challenged gerrymandering in a number of The federal courts agreed that voting district boundaries had been purposely drawn to split up Hispanic The courts ordered that the district lines be redrawn to better represent established With the new boundaries in place, more candidates supported by Hispanics were elected to In 1980, there were six Hispanic Americans serving in the US C By the late 1990's, that number had increased to In addition, hundreds of Hispanic Americans were elected as state officials, mayors, county and municipal officials, and school board These officials included former Miami mayor Maurice Ferre, of Puerto Rican descent, the first Hispanic mayor of a large US city; former mayor of San Antonio Henry G Cisneros, the first Mexican-American mayor of a major US city; Xavier Suarez, Miami's first Cuban-born mayor; Mayor Federico F Pena of Denver; and Governor Bob Martinez of F Despite these gains, however, Hispanic Americans still accounted for less than 2 percent of US elected officials in the late 1990' In 1988, Lauro Cavazos became the first Hispanic Cabinet member when President Ronald Reagan appointed him secretary of Reagan's successor, President George Bush, kept Cavazos in this Cavazos remained secretary of education until Other presidential appointments since 1980 include Katherine Ortega, US treasurer under Reagan; Manuel Lujan, J, interior secretary under Bush; Henry G Cisneros, secretary of housing and urban development under President Bill Clinton; and Federico F Pena, secretary of transportation and secretary of energy under C In 1990, Antonia C Novello became the nation's first Hispanic surgeon

关于拉丁美洲的论文摘要怎么写

美国制造业回归对中国制造业全球价值链地位的影响1产业资本回流诱发我国产业空心化改革开放初期,我国政府为了解决融资难的问题,出台了很对优惠政策吸引外资,从而解决了我国经济发展中资金困难的问题,是我国搭上了国际产业转移的快车,抓住了发展机遇。这期间大量美国企业来华投资设厂,我国制造业企业也抓住了这一机遇,带动了我国制造业快速发展,但是这一过程不可避免地加深了我国对外资的依赖。美国制造业回归的战略是为美国制造业注入新的活力。美国政府的许多税收政策已对返回美国的制造公司给予了许多优惠,包括苹果,通用电气和福特汽车。随着跨国制造公司的回归,外资流入该国制造业的数量减少了,这不仅直接影响到我国制造业的出口水平,而且还可能影响到我国的资本流动。导致国内资本减少,从而导致实际利率上升。作为竞争优势,它还将挤出低成本的住宅房地产行业。工业公司将不得不转移到国外利率较低的地区,另一方面,资本也将流向资本回报率较高的地区和行业。随着制造业资本的稳定流出和利率的稳定上升,企业的利润率越来越弱,制造业的资本流入也就越来越快。这可能会导致“产业空心化”的风险,并最终削弱我国制造业的竞争力。自从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中国的外国投资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分别是2008年之前和之后。2008年之前,我国主要集中在吸引外国投资上,因此外国投资的份额并不高。2003年,外国投资仅产生23亿美元,外国投资总额为5亿美元。但是,直接生产中的直接生产占中国外国投资总额的86%,所占比例很高,此后此比例一直很低,少于20%。随着时间的推移,在2008年以后我国对外总投资高达1亿美元,是2003年的近20倍。在大量的外资流出后,我国的制造业比重正处于下降的状态,在2016年中国制造业占经济比重峰值达到45%后开始出现颓势,在2019年已经下降至17%。反观美国在制造业回归之后,2019年美国制造业增加值率为35%,而我国只有21%。美国的“再工业化”在拉拢回归国内的制造业商,吸引外资流入的同时,也在无形之中蚕食着中国制造业的支柱和遏制中国制造业的发展。2加速技术创新发展,拉大中美技术差距 美国生产计划的目标是通过技术创新达到新一轮工业革命的高峰,并专注于制造业的发展。结果,美国政府在新领域的投资增加了,例如新能源,新材料和技术,重点是培养技能(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以支持集群发展的复杂方面。 美国的高级人才和技术创新,并确保其在全球技术上的领先地位。一方面,美国将进一步扩大与我国当前技术的技术差距,加深我国对美国技术产业的依赖。另一方面,它将为我国创造先进的技术壁垒。加强对技术先进产品和技术要求苛刻的运输和出口的控制,减少该技术对废水对中国加工业的影响,并减缓中国的技术进步。同时,为了解决中美之间巨大的贸易逆差,美国可以利用其技术优势来增加低端出口产品的竞争优势,并鼓励中国制造业公司继续效仿和吸收其制造技术降低成本。随着美国新一轮技术创新取得革命性成果,中国制造业将不可避免地面临更大的技术和工业壁垒,进一步降低我国的制造业优势。3美国制造业保护主义抑制中国制造业竞争力作为美国“再工业化”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美国政府势必会大力发展国内制造业,利用商业外交扩大产品的需求市场。美国长期以来一直面临巨额财政赤字。如果实施出口补贴以提高其出口的竞争优势,无疑将出现财政赤字。基于美国的世界经济概念,保护性措施已成为改善与提高出口竞争力的最佳方法。奥巴马早在2009年就签署了7,870亿美元的ARRA,然后在“购买美国商品的规定”中加入了明显的贸易保护色彩。美国奉行贸易保护主义政策。一方面,这可能导致中国出口产品在美国面临更大的贸易壁垒。它可以使用关税,技术壁垒和其他措施来增加中国公司的出口成本并降低产品竞争力。中国市场的产品销售和利润下降,运营效率低下的中国出口公司将面临破产。另一方面,他们经常利用倾销,统一,337研究和贸易保护来经常向中国制造业出口商品。贸易研究严重恶化了中国和美国的商业环境。在2009年至2018年期间,美国对中国提起了165起诉讼,几乎是“重新工业化”调查数量的两倍。有关行业不仅限于钢铁和工程等传统领域,还涵盖了光伏和电信等技术先进的行业。通过频繁的贸易摩擦,美国让中国制造业企业厌倦了处理各种贸易摩擦,它可以利用自己的优势扩大市场,挤压中国商品的国际出口空间,从而产生负面影响中国制造业的竞争力,降低我国制造业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4美元贬值政策进一步降低我国制造业全球价值链地位最终,产品市场将出现跨境竞争,产品价格通常是产品竞争的关键,这就是汇率对国际贸易非常重要的原因。如果一个国家的货币贬值或被低估,它将为其产品出口做出贡献。为了减少中国和美国的经常账户赤字,美国将不可避免地使用弱势的美元来支持本地制造业公司的出口。同时,美元贬值将导致人民币真正升值,而人民币的增长将进一步阻碍我国的出口。金融危机之后,美联储通过向市场投入大量资本,降低资本成本,支持商业投资以及向家庭消费放贷以刺激经济复苏,推出了四轮量化宽松政策。对于我国而言,人民币奖将降低我的制造业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目前,中国的出口贸易仍以加工贸易为特征。它利用价格作为竞争优势,并在汇率变化方面具有很大的灵活性。中美之间的工资差距正在逐步缩小,使用美元升值人民币将进一步削弱我国制成品对美国的竞争优势,并可能扰乱两国之间的长期分工。这可能会进一步缩小中国在全球价值链中的主要利益。5促使中国制造业加快出口结构升级,提升全球价值链地位自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以来,美国推出了一项生产计划,该计划为制造业创造了竞争优势,并加快了新一轮的国际贸易和投资。总体战略是在先进技术和高附加值生产领域中与开发系统竞争,革命是技术创新和模式创新,重点发展新能源,信息技术,生物技术,医疗服务,环境保护,海洋和航天技术等。制造业的回归不仅是传统工业的复兴和回归,而且是基于高科技和新兴技术(例如数字制造技术和新能源技术)的先进制造业和新兴产业的发展。同时,中国一直将“劳动力成本优势”视为最大的“比较优势”,并大力发展了许多以出口为导向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例如纺织和服装。我们忽略了传统的高科技产业和其他新兴产业,尤其是生物和未来的主导产业已在全球范围内被确认和培育,这导致我国的出口商品成为“比较优势陷阱”:出口过于集中于低技术含量的商品。具有比较优势的明显产品和高科技产品相对薄弱。与此同时,中国的经济发展已恢复正常,资源和环境制约因素增加,劳动力成本等因素上升,投资和出口增长急剧下降。专注于扩展内容和资源规模的全面开发模型是不可持续的。面对美国制造业的重新崛起以及一场新技术革命的“双边危机”,这场技术革命太独特并且依赖于中国制造业的出口,中国制造业的当务之急是适应,出口和升级其出口结构并改善其质量和效率5提升中国制造业全球价值链分工地位的对策建议1从出口角度提升中国制造业全球价值链分工地位1出口市场的开拓与丰富 首先是稳定和扩展欧盟,美国,中国和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的传统市场。这种市场通常非常经济,具有强大的购买力,是我国重要的出口市场。第二,寻找新的出口市场,例如非洲,东盟和拉丁美洲,以扩大业务范围。我国主要出口产品的附加值低,价格低,与这些市场的消费量相符,因此在出口方面具有优势。第三是充分利用自由贸易区的建立。根据中国的自由贸易网站,中国已经签署了13个自由贸易区。这些自由贸易区在贸易和投资方面比世界贸易组织(WTO)更有利,并大大加强了中国与这些国家和地区的贸易。近年来,中国与其他经济体之间的自由贸易区数量逐渐增加。中国将加强全球经济市场的拓展,开辟新的贸易路线,消除在出口国过度集中的风险。2 出口结构的转型与升级一是加强42个制造业的出口,提高中国制造业的竞争力,是中国成为世界制造业强国的必由之路。“2025年中国制造”倡议是李克强总理在2015年两届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的。第一步:奋斗十年,努力成为一个伟大的制造业国家。第二步:到2035年,中国制造业水平将达到制造业实力领域的平均水平,制造业的整体竞争力已大大提高,优势产业可以引导全球创新,实现全面工业化的目标。第三步:到2049年,稳定中国的制造业实力,成为世界制造业的领导者。同时出口规模的稳定增长,优化出口结构,改变中国的出口增长方式,并侧重于提高服务效率和质量出口增长包括独立品牌、独立知识产权和独立上市,建立和完善政策支持和激励机制,引导企业提高综合竞争力;二是实施国家自主创新战略,支持高新技术产品和机电产品自主出口,继续利用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比较优势,支持高附加值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引导劳动密集型产业转型升级;第三,逐步取消加工贸易密集型能源密集型产业,在污染和资源密集型的,同时取消或减少税收减免、求生出口关税和出口控制能源密集型产品出口、污染和资源密集型的监护;第四,同意原则、消除和输出“支持”,改善产品指导目录,目录和目录工业加工、贸易准入标准提高贸易和MAC的处理加工产品开发高技术含量和高附加值。吸引跨国公司的高科技生产工艺转移和中国研发中心为提高研发和创新能力企业独立的处理贸易和贸易促进逐步转换,从OEM加工到OEM设计和创建独立品牌。为了实现制造业的目标,我们必须抓住机遇,迎接美国制造业面临的挑战,加强总体设计,促进创新能力建设,制定相应政策,完成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的转化,达到制造状态。3 出口摩擦的预警与处理 作为对美国制造业回归造成的贸易摩擦的回应。对于从中国进口的制成品,政府应建立出口预警机制,主要包括对本国和出口国家或地区的工业市场状况进行检验。改变对关键市场或产品的分析,组织相关出口部门研究贸易壁垒的主要问题和趋势,加强对出口产品的敏感预警,及时发布信息,指导企业积极应对国际贸易技术壁垒,提高企业应对贸易冲突的能力与此同时,制造业出口商必须了解美国有关贸易保护主义的相关政策,有效利用国际经济规则,积极应对争端。商业救济调查案件,如复杂的“反证据”案件,诉讼响应过程是困难的,需要很长时间。因此,公司应该雇佣在处理商业纠纷方面有丰富经验的律师。此外,律师必须密切关注事件的发展,告知公司应对过程,并解释每个阶段的各种预防措施和提前准备。如果有必要,他们也可以寻求政府的帮助。2从人力资本利用角度提升中国制造业全球价值链分工地位1 促进人力资本利用中国制造业商协会的作用 中国制造商协会是由世界先进制造企业自愿设立的国际商会。这是一个非盈利组织。建立组织的目的是敦促中国制造业接洽世界先进制造业,促进制造业经历一向科技创新,加快工业结构优化和现代化,完成工业文明和建立一个可持续生产系统。制造业就业重回中国制造企业有显著的影响,中国的制造企业可以发挥协会作用,桥中间链接:一方面,中国制造企业协会可以添加广告显示屏制造企业,具体位置、领域、申请条件和其他条件在自己的网站。为了满足人才招聘的条件,中国制造商协会的官方网站上可以根据自己的工作找到工作,促进业务增长。另一方面,中国制造业协会也可以在中国各地举办专门的制造业人才招聘会,以满足制造业企业和失业或失业的制造业人才的招聘和就业需求。2 人力资本的培养与利用第一,积极推动教育体制创新,改变就业理念,教育部长袁桂仁在2016年两会期间表示,政府应推动高校向应用型大学过渡。中国高等教育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核心。由于中国经济发展的巨大影响,经济结构调整,产业升级,人才短缺。我国高等教育的结构是不合理的。通过转型,我们创造出更符合实体经济发展、更能在第一线工作的高素质人才和技术人才。主要是鼓励、指导和监督地方高校的转型。要适应中国的经济结构调整,必须从理论人员培训转向技术人员培训。第二,提高我国制造业企业的社会责任感,促进企业与社会的密切关系,与学校建立合作关系,为学生实习提供实习平台。中国正处在工业化的关键时期,要积极推进“人才创新促进计划”,重点建设一批领导者和高水平的技术创新团队。鼓励企业与大学和研究机构合作开展生产、教学和科研工作,利用人力资源、大学和科研院所和科技资源直接提供技术支持企业发展和培养大量专业技术人员到企业。 3 人力资本的激励机制创新企业还可以通过实施激励措施来增加就业机会。制造企业可以根据其业务目标建立有效的绩效考核体系。评估可能与员工的工资和福利有关。企业可以奖励合格的员工,以提高员工的竞争意识和积极性,更好地为企业服务。在招聘员工时,企业可以明确员工有培训机会,重视员工培训。因为定期的员工培训可以为员工提供大量与工作内容相关的经验,提高员工的工作能力,帮助企业吸引优秀、高质量的员工。与此同时,它还实施了一项人类激励政策。制造企业在招聘时,应充分考虑员工的个人感受,把工作放在第一位,做好工作。同时,企业必须为员工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使员工能够在正确的环境中更好地为企业服务。例如,谷歌公司。它是为员工提供良好工作环境的知名公司之一。公司配备了“隔音空间胶囊”,员工疲劳时可以好好休息。同时,它还配有滑梯,供员工下班后娱乐,也可用于消防疏散。同时,台球和电子娱乐和游戏设施可在大多数办公区域,给予员工适当的劳逸结合。

这个应该不是很难吧。如有其他需要请咨询本站客服!

《妇女在拉美非正规部门的就业特点》林华 - 拉丁美洲研究, 2001 《拉美国家的家庭暴力问题及其对妇女的影响》林华 - 拉丁美洲研究, 2004 《拉丁美洲家庭的变化及其特征》徐世澄 - 拉丁美洲研究, 1994 《当代拉丁美洲人口发展特点和趋势分析》毛爱华, 张善余 - 拉丁美洲研究, 2006 以上几篇,如果需要,可将下载链接发给你。

参考下面论文写作的有关资料,也许对你的论文写作会有所帮助的 学术论文书写格式(课程论文按照此格式要求) 为了帮助大家更好完成计算机系统结构课程研究论文,这里将论文模板给大家,同时请参考论文的在写作格式。 下载:论文模板 附:科学技术报告、学位论文和学术论文的编写格式 科学技术报告、学位论文和学术论文的编写格式 (摘录自) 1 引言 1.1 制订本标准的目的是为了统一科学技术报告、学位沦文和学术论文(以下简称报告、论文)的撰写和编辑的格式,便利信息系统的收集、存储、处理、加工、检索、利用、交流、传播。 1.2 本标准适用于报告、论文的编写格式,包括形式构成和题录著录,及其撰写、编辑、印刷、出版等。 本标准所指报告、论文可以是手稿,包括手抄本和打字本及其复制品;也可以是印刷本,包括发表在期刊或会议录上的论文及其预印本、抽印本和变异本;作为书中一部分或独立成书的专著;缩微复制品和其他形式。 1.3本标准全部或部分适用于其他科技文件,如年报、便览、备忘录等,也适用于技术档案。 2 定义 2.1 科学技术报告 科学技术报告是描述一项科学技术研究的结果或进展或一项技术研制试验和评价的结果;或是论述某项科学技术问题的现状和发展的文件。 科学技术报告是为了呈送科学技术工作主管机构或科学基金会等组织或主持研究的人等。科学技术报告中一般应该提供系统的或按工作进程的充分信息,可以包括正反两方面的结果和经验,以便有关人员和读者判断和评价,以及对报告中的结论和建议提出修正意见。 2.2 学位论文 学位论文是表明作者从事科学研究取得创造性的结果或有了新的见解,并以此为内容撰写而成、作为提出申请授予相应的学位时评审用的学术论文。 学士论文应能表明作者确已较好地掌握了本门学科的基础理论、专门知识和基本技能,并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初步能力。 硕士论文应能表明作者确已在本门学科上掌握了坚实的基础理沦和系统的专门知识,并对所研究课题有新的见解,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成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 博士沦文应能表明作者确已在本门学科上掌握了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并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在科学或专门技术上做出了创造性的成果。 2.3 学术论文 学术论文是某一学术课题在实验性、理论性或观测性上具有新的科学研究成果或创新见解和知识的科学记录;或是某种已知原理应用于实际中取得新进展的科学总结,用以提供学术会议上宣读、交流或讨论;或在学术刊物上发表;或作其他用途的书面文件。 学术论文应提供新的科技信息,其内容应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前进,而不是重复、模仿、抄袭前人的工作。 3 编写要求 报告、论文的中文稿必须用白色稿纸单面缮写或打字;外文稿必须用打字。可以用不褪色的复制本。 报告、论文宜用 A4(210 mm×297 mm)标准大小的白纸,应便于阅读、复制和拍摄缩微制品。报告、论文在书写、扫字或印刷时,要求纸的四周留足空白边缘,以便装订、复制和读者批注。每一面的上方(天头)和左侧(订口)应分别留边25 mm以上,下方(地脚)和右侧(切口)应分别留边20 mm以上。 4 编写格式 报告、论文章、条的编号参照国家标准GB1.1《标准化工作导则标准编写的基本规定》第8章"标准条文的编排"的有关规定,采用阿拉伯数字分级编号。 报告、论文的合成 5 前置部分 5.1 封面 5.1.1 封面是报告、论文的外表面,提供应有的信息,并起保护作用。 封面不是必不可少的。学术论文如作为期刊、书或其他出版物的一部分,无需封面; 如作为预印本、抽印本等单行本时,可以有封面。 5.1.2 封面上可包括下列内容: a. 分类号 在左上角注明分类号,便于信息交换和处理。一般应注明《中国图书资料类法》的类号,同时应尽可能注明《国际十进分类法UDC》的类号。 b. 本单位编号 一般标注在右上角。学术论文无必要。 c. 密级视报告、论文的内容,按国家规定的保密条例,在右上角注明密级。如系公开发行,不注密级。 d. 题名和副题名或分册题名 用大号字标注于明显地位。 e. 卷、分册、篇的序号和名称 如系全一册,无需此项。 f. 版本 如草案、初稿、修订版、等。如系初版,无需此项。 g, 责任者姓名 责任者包括报告、论文的作者、学位论文的导师、评阅人、答辩委员会主席、以及学位授予单位等。必要时可注明个人责任者的职务、职称、学位、所在单位名称及地址;如责任者系单位、团体或小组,应写明全称和地址。 在封面和题名页上,或学术论文的正文前署名的个人作者,只限于那些对于选定研究课题和制订研究方案、直接参加全部或主要部分研究工作并作出主要贡献、以及参加撰写论文并能对内容负责的人,按其贡献大小排列名次。至于参加部分工作的合作者、按研究计划分工负责具体小项的工作者、某一项测试的承担者,以及接受委托进行分析检验和观察的辅助人员等,均不列入。这些人可以作为参加工作的人员一一列入致谢部分,或排于脚注。 如责任者姓名有必要附注汉语拼音时,必须遵照国家规定,即姓在名前,名连成一词,不加连字符,不缩写。 申请学位级别 应按《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暂行实施办法》所规定的名称进行标注。 i. 专业名称 系指学位论文作者主修专业的名称。 j. 工作完成日期 包括报告、论文提交日期,学位论文的答辩日期,学位的授予日期,出版部门收到日期(必要时)。 出版项 出版地及出版者名称,出版年、月、日(必要时)。 5.1.3 报告和论文的封面格式参见附录 A。 5.2 封二 报告的封二可标注送发方式,包括免费赠送或价购,以及送发单位和个人;版权规定;其他应注明事项。 5.3 题名页 题名页是对报告、论文进行著录的依据。 学术论文无需题名页。 题名页置于封二和衬页之后,成为另页的石页。 报告、论文如分装两册以上,每一分册均应各有其题名页。在题名页上注明分册名称和序号。 题名页除5.1规定封面应有的内容并取得一致外,还应包括下列各项: 单位名称和地址,在封面上未列出的责任者职务、职称、学位、单位名称和地址,参加部分工作的合作者姓名。 5.4 变异本 报告、论文有时适应莱种需要,除正式的全文正本以外,要求有某种变异本,如:节本、摘录本、为送请评审用的详细摘要本、为摘取所需内容的改写本等。 变异本的封面上必须标明"节本、摘录本或改写本"字样,其余应注明项目,参见5.1的规定执行。 5.5 题名 5.5.1 题名是以最恰当、最简明的词语反映报告、论文中最重要的特定内容的逻辑组合。题名所用每一词语必须考虑到有助于选定关键词和编制题录、索引等二次文献可以提供检索的特定实用信息。 题名应该避免使用不常见的缩略词、首字母缩写字、字符、代号和公式等。 题名一般不宜超过20字。 报告、论文用作国际交流,应有外文(多用英文)题名。外文题名一般不宜超过10个实词。 5.2 下列情况可以有副题名: 题名语意末尽,用副题名补充说明报告论文中的特定内容; 报告、论文分册出版,或足一系列工作分几篇报道,或是分阶段的研究结果,各用不同副题名区别其特定内容; 其他有必要用副题名作为引伸或说明者。 5.5.3 题名在整本报告、论文中不同地方出现时,应完全相同,但眉题可以节略。 5.6 序或前言 序并非必要。报告、论文的序,一般是作者或他人对本篇基本特征的简介,如说明研究工作缘起、背景、它旨、目的、意义、编写体例,以及资助、支持、协作经过等;也可以评述和对相关问题研究阐发。这些内容也可以在正文引言中说明。 5.7 摘要 5.7.1 摘要是报告、论文的内容不加注释和评论的简短陈述。 5.7.2 报告、论文一般均应有摘要,为了国际交流,还应有外文(多用英文)摘要。 5.7.3 摘要应具有独立性和自含性,即不阅读报告、论文的全文,就能获得必要的信息。摘要中有数据、有结论,是一篇完整的短文,可以独立使用,可以引用,可以用于工艺推广。摘要的内容应包含与报告、论文同等量的主要信息,供读者确定有无必要阅读全文,也供文摘等二次文献采用。摘要一般应说明研究工作目的、实验方法、结果和最终结论等,而重点是结果和给沦。 5.7.4 中文摘要一般不宜超过200~300字;外文摘要不宜超过250个实词。如遇特殊需要字数可以略多。 5.7.5 除了实在无变通办法可用以外,摘要中不用图、表、化学结构式、非公知公用的符号和术语。 5.7.6 报告、论文的摘要可以用另页置于题名页之后,学术论文的摘要一般置于题名和作者之后、正文之前。 5.7.7 学位论文为了评审,学术论文为了参加学术会议,可按要求写成变异本式的摘要,不受字数规定的限制。 5.8 关键词关键词是为了文献标引工作从报告、论文中选取出来用以表示全文主题内容信息款目的单词或术语。 每篇报告、论文选取3~8个词作为关键词,以显著的字符另起一行,排在摘要的左下方。如有可能,尽量用《汉语主题词表》等词表提供的规范词。 为了国际交流,应标注与中文对应的英文关键词。 5.9 目次页 长篇报告、论文可以有目次页,短文无需目次页。 目次页由报告、论文的篇、章、条、附录、题录等的序号、名称和页码组成,另页排在序之后。 整套报告、论文分卷编制时,每一分卷均应有全部报告、论文内容的目次页。 5.10 插图和附表清单报告、论文中如图表较多,可以分别列出清单置于目次页之后。图的清单应有序号、图题和页码。表的清单应有序号、表题和页码。 5.11 符号、标志、缩略词、首字母缩写、计量单位、名词、术语等的注释表符号、标志、缩略词、首字母缩写、计量单位、名词、术语等的注释说明汇集表,应置于图表清单之后。6 主体部分 6.1 格式 主体部分的编写格式可由作者自定,但一般由引言(或绪论)开始,以结论或讨论结双。 主体部分必须由另页右页开始。每一篇(或部分)必须另页起。如报告、论文印成书刊等出版物,则按书刊编排格式的规定。 全部报告、论文的每一章、条的格式和版面安排,要求划一,层次清楚。 6.2 序号 6.2.1 如报告、论文在一个总题下装为两卷(或分册)以上,或分为两篇(或部分)以上,各卷或篇应有序号。可以写成:第一卷、第二分册;第一篇、第二部分等。用外文撰写的报告、论文,其卷(分册)和篇(部分)的序号,用罗马数字编码。 6.2.2 报告、论文中的图、表、附注、参考文献、公式、算式等,一律用阿拉伯数字分别依序连续编排序号。序号可以就全篇报告、论文统一按出现先后顺序编码,对长篇报告、论文也可以分章依序编码。其标注形式应便于互相区别,可以分别为:图 l、图2.1;表2、表3.2;附注 l);文献[4];式(5)、式(3.5)等。 6.2.3 报告、论文一律用阿拉伯数字连续编页码。页码由书写、打字或印刷的首页开始,作为第l页,并为有页另页。封面、封二、封三和封底不编入页码。可以将题名页、序、目次页等前置部分单独编排页码。页码必须标注在每页的相同位置,便于识别。 力求不出空白页,如有,仍应以有页作为单页页码。 如在一个总题下装成两册以上,应连续编页码。如各册有其副题名,则可分别独立编页码。 6.2.4 报告、论文的附录依序用大写正体A,B,C,编序号,如:附录 A。 附录中的图、表、式、参考文献等另行编序号,与正文分开,也一律用阿拉伯数字编码,但在数码前冠以附录序码,如:图 A1;表B2;式(B3);文献〔A5]等。 6.3 引言(或绪论) 引言(或绪论)简要说明研究工作的目的、范围、相关领域的前人工作和知识空白、理论基础和分析、研究设想、研究方法和实验设计、预期结果和意义等。应言简意赅,不要与摘要雷同,不要成为摘要的注释。一般教科书中有的知识,在引言中不必赘述。 比较短的论文可以只用小段文字起着引言的效用。 学位论文为了需要反映出作者确已掌握了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具有开阔的科学视野,对研究方案作了充分论证,因此,有关历史回顾和前人工作的综合评述,以及理论分析等,可以单独成章,用足够的文字叙述。 6.4 正文 报告、论文的正文是核心部分,占主要篇幅,可以包括:调查对象、实验和观测方法、仪器设备、材料原料、实验和观测结果、计算方法和编程原理、数据资料、经过加工整理的图表、形成的论点和导出的结论等。 由于研究工作涉及的学科、选题、研究方法、工作进程、结果表达方式等有很大的差异,对正文内容不能作统一的规定。但是,必须实事求是,客观真切,准确完备,合乎逻辑,层次分明,简练可读。 图 图包括曲线图、构造图、示意图、图解、框图、流程图、记录图、布置图、地图、照片、图版等。 图应具有"自明性",即只看图、图题和图例,不阅读正文,就可理解图意。 图应编排序号(见6.2.2)。 每一图应有简短确切的题名,连同图号置于图下。必要时,应将图上的符号、标记、代码,以及实验条件等,用最简练的文字,横排于图题下方,作为图例说明。 曲线图的纵横坐标必须标注"量、标准规定符号、单位"。此三者只有在不必要标明(如无量纲等)的情况下方可省略。坐标上标注的量的符号和缩略词必须与正文中一致。 照片图要求主题和主要显示部分的轮廓鲜明,便于制版。如用放大缩小的复制品,必须清晰,反差适中。照片上应该有表示目的物尺寸的标度。 6.4.2 表 表的编排,一般是内容和测试项目由左至右横读,数据依序竖排。表应有自明性。 表应编排序号(见6.2.2)。 每一表应有简短确切的题名,连同表号置于表上。必要时应将表中的符号、标记、代码,以及需要说明事项,以最简练的文字,横排于表题下,作为表注,也可以附注于表下。 附注序号的编排,见6.2.2。表内附注的序号宜用小号阿拉伯数字并加圆括号置于被标注对象的右上角,如:×××1),不宜用星号"*",以免与数学上共轭和物质转移的符号相混。 表的各栏均应标明"量或测试项目、标准规定符号、单位"。只有在无必要标注的情况下方可省略。表中的缩略调和符号,必须与正文中一致。 表内同一栏的数字必须上下对齐。表内不宜用"同上"、"同左"、",,"和类似词,一律填入具体数字或文字。表内"空白"代表未测或无此项,"-"或""(因"-"可能与代表阴性反应相混)代表未发现,"0"代表实测结果确为零。 如数据已绘成曲线图,可不再列表。 4.3 数学、物理和化学式 正文中的公式、算式或方程式等应编排序号(见6.2.2),序号标注于该式所在行(当有续行时,应标注于最后一行)的最右边。 较长的式,另行居中横排。如式必须转行时,只能在+,-,×,÷,<,>处转行。上下式尽可能在等号"="处对齐。 示例1: (1) 示例2: (2) 示例3: (30) 小数点用"."表示。大于999的整数和多于三位数的小数,一律用半个阿拉伯数字符的小间隔分开,不用千位撇。对于纯小数应将0列于小数点之前。 示例:应该写成94 652.023 567;0.314 325不应写成94,652.023,567;.314,325应注意区别各种字符,如:拉丁文、希腊文、俄文、德文花体、草体;罗马数字和阿拉伯数字;字符的正斜体、黑白体、大小写、上下角标(特别是多层次,如"三踏步")、上下偏差等。 示例:I,l,l,i;C,c;K,k,κ;0,o,(°);S,s,5;Z,z,2;B;β;W,w,ω。 6.4.4 计量单位 报告、论文必须采用1984年2月27日国务院发布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定计量中位》,并遵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定计量单位使用方法》执行。使用各种量、单位和符号,必须遵循附录 B所列国家标准的规定执行。单位名称和符号的书写方式一律采用国际通用符号。 6.4.5 符号和缩略词 符号和缩略词应遵照国家标准(见附录B)的有关规定执行。如无标准可循,可采纳中学科或本专业的权威性机构或学术固体所公布的规定;也可以采用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编印的各学科词汇的用词。如不得不引用某些不是公知公用的、且又不易为同行读者所理解的、或系作者自定的符号、记号、缩略词、首字母缩写字等时,均应在第一次出现时一一加以说明,给以明确的定义。 6.5 结论 报告、论文的结论是最终的、总体的结论,不是正文中各段的小结的简单重复。结论应该准确、完整、明确、精练。 如果不可能导出应有的结论,也可以没有结论而进行必要的讨论。 可以在结论或讨论中提出建议、研究设想、仪器设备改进意见、尚待解决的问题等。 6.6 致谢 可以在正文后对下列方面致谢: 国家科学基金、资助研究工作的奖学金基金、合同单位、资助或支持的企业、组织成个人; 协助完成研究工作和提供便利条件的组织或个人; 在研究工作中提出建议和提供帮助的人; 给予转载和引用权的资料、图片、文献、研究思想和设想的所有者; 其他应感谢的组织或个人。 6.7 参考文献表 按照 GB 7714-87《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的规定执行。 7 附录 附录是作为报告、论文主体的补充项日,并不是必需的。 7. 1 下列内容可以作为附录编于报告、论文后,也可以另编成册。 a. 为了整篇报告、论文材料的完整,但编入正文又有损于编排的条理和逻辑性,这一类材料包括比正文更为详尽的信息、研究方法和技术更深入的叙述,建议可以阅读的参考文献题录,对了解正文内容有用的补充信息等; b. 由于篇幅过大或取材于复制品而不便于编入正文的材料; c. 不便于编入正文的罕见珍贵资料; d. 对一般读者并非必要阅读,但对本专业同行有参考价值的资料; e. 某些重要的原始数据、数学推导、计算程序、框图、结构图、注释、统计表、计算机打印输出件等。 7.2 附录与正文连续编页码。每一附录的各种序号的编排见4.2和6.2.4。 7.3 每一附录均另页起。如报告、论文分装几册。凡属于某一册的附录应置于备该册正文之后。 8 结尾部分(必要时) 为了将报告、论文迅速存储人电子计算机,可以提供有关的输人数据。 可以编排分类索引、著者索引、关键词索引等。 封三和封底(包括版权页)。 附 录 A 封面示例 (参考件) 附 录 B 相 关 标 准 (补充件) B.1 GB 1434-78 物理量符号 B.2 GB 3100-82 国际单位制及其应用。 B.3 GB 3101-82 有关量、单位和符号的一般原则。 B.4 GB3102.1-82 空间和时间的量和单位。 B.5 GB 3102.2-82 周期及其有关现象的量和单位。 B.6 GB 3102.3-82 力学的量和单位。 B.7 GB 3102.4-82 热学的量和单位。 B.8 GB 3102.5-82 电学和磁学的量和单位。 B.9 GB 3102.6-82 光及有关电磁辐射的量和单位。 B.10 GB 3102.7-82 声学的量和单位。 B.11 GB 3102.8-82 物理化学和分子物理学的量和单位。 B.12 GB 3102.9-82 原子物理学和核物理学的量和单位。 B.13 GB 3102.10-82 核反应和电离辐射的量和单位。 B.14 GB 3102.11-82 物理科学和技术中使用的数学符号。 B.15 GB 3102.12-82 无量纲参数。 B.16 GB 3102.13-82 固体物理学的量和单位。 附加说明: 本标准由全国文献工作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文献工作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第七分委员会负责起草。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谭丙煜。

关于拉丁美洲的论文摘要怎么写的

回答 论文摘要是对论文的内容不加注释和评论的简短陈述,要求扼要地说明研究工作的目的、研究方法和最终结论等,重点是结论,是一篇具有独立性和完整性的短文,根据内容的不同,摘要可分为以下三大类:报道性摘要、指示性摘要和报道指示性摘要。 提问 研究方法指的是什么 回答 “研究方法是指在研究中发现新现象、新事物,或提出新理论、新观点,揭示事物内在规律的工具和手段。论文的研究方法:规范研究法,实证研究法,案例分析法,比较分析法,思维方法,内容分析法,文献分析法,数学方法。” 提问 研究结论又是什么 回答 也就是论文的主体段落,虽然可能看起来没什么,但做起来可能还比论文内容还要麻烦许多。首先,写作要点允许稍微改变和操纵想法和评论,用证据支持每一个陈述。因为这是一篇研究论文,任何评论都不应该直接得到研究中的事实支持。为研究提供一个好的解释,和没有事实的陈述相反,陈述事实而不发表评论,可能你确实想提供一些证据,但要保证论文是独一无二的,需要尽可能的添加评论。不过要防止内容过长而直接使用引号,虽然论文是基于研究,但关键还是由自己提出了想法,除非打算使用的引用是非常有必要的,不然可以试着用自己的话来解释和分析 提问 上面提到的教学方法是什么意思? 回答 升级一下服务吧,以便更好的咨询 更多5条 

拉丁美洲的现代化历程  作者:杨雪冬  "作为一个重要的政治实体,拉丁美洲的历史是从'发现的历史'开始的"。(沃尔夫·格雷贝道多夫:拉丁美洲向何处去,齐楚译,北京时事出版社,1985年版,第5页。)从16世纪初开始,欧洲文明借助先进的技术和制度开始在世界范围扩张势力。在这一地区缓慢演进的印第安文明首先成为欧洲文明的牺牲品,而该地区也成为正在形成的世界体系的边缘地带,开始了其漫长的边缘化历史。  这段边缘化历史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前一个阶段从16世纪到19世纪初期,是持续了300余年的殖民地历史;后一个阶段是从19世纪独立运动结束后开始的依附历史,已经持续了150余年了,至今仍未结束。从狭义上讲,拉丁美洲的现代化历史就是后一段历史,因为在这一时期中,拉美诸国陆续取得政治独立,开始了以建设民族国家和工业化为核心的现代化进程。从广义上讲,拉丁美洲的现代化历史则是这两段历史的总和,因为殖民地历史的开始标志着该地区已经被纳入了世界范围的现代化进程。漫长而独特的殖民地历史直接决定了拉丁美洲现代化进程的独特性,使之成为世界现代史中被世界体系牢牢锁住同时又无时不在摆脱束缚的典型。拉丁美洲的现代化之路集中体现了几乎所有第三世界国家都无法摆脱的两难困难:依附与自主。本文将从广义的角度,描绘一下拉丁美洲现代化的宏观进程。  一、 哥伦布之前的拉丁美洲:缓慢演进的印第安文明  印第安人是拉丁美洲的最早居民。大约在10万年之前,他们就来到美洲,并且陆续分散到各地,形成了有自己特色的部落文化。人类学家把这一地区的文化分为三类:位于中美洲(墨西哥中部和南部、危地马拉、洪都拉斯)和安第斯高原地区(厄瓜多尔、秘鲁、玻利维亚、智利北部)的高级农耕文化;处于其毗邻地区的中级农耕文化;以及处于南美洲南部的渔猎采集文化。正是在最高级的农耕文化地区,印第安人建立起强大的帝国和高度的文明。位于今天的尤卡坦、危地马拉和伯利兹地区的玛雅文明,位于今天墨西哥地区的阿兹特克文明以及囊括从厄瓜多尔中部至智利中部3000英里地区的印加文明构成了美洲印第安人的三大文明。  印第安人创造的文明成就举世公认。它们包括:培育出包括玉米、倭瓜、土豆、蔷匣、胡椒、烟草、棉花和豆类等作物,今天世界上近一半的食物发源于此;发达的天体知识;以太阳金字塔为代表的建筑技术;发达的水利灌溉系统等等。尽管如此,从总体上讲,印第安文明相对于其他大陆上的文明来说,数千年的孤立隔绝使其演进速度非常缓慢的,在演进阶段上也落后于这些文明。印第安人的技术水平只相当于公元前1500年的西欧人和公元前3500年的中东人的技术水平。虽然他们在培育植物方面成就辉煌,但除了仅能最低限度地保证人口食物需求外,没有发展出耕作技术。他们仅有石制、木制、骨制的工具,不能熔炼矿石,更没有刀剑和火器。而在制度方面,美洲印第安人还停留在氏族部落阶段。各种各样的部落虽然一度被纳入阿兹特克帝国和印加帝国之国之中,但是彼此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别,从语言一直到崇拜对象。这些差别使全体印第安人之间无法形成严密的组织结构和协调一致的行为。即使是组织最完善的两大帝国,其内部也多有权力争夺的冲突,无法在资源动员和发挥个人创造力等方面与新兴的民族国家抗衡。  所以说,在世界范围内的文明交往稀少的时代中,印第安人在不受外来干扰的情况下,创造了自己富有特色的文明。如果文明间的隔绝能够维持下去,印第安文明也许会平安地向前演进。但是一旦文明间的隔绝被打破,文明间的交往扩大,那么演进缓慢的印第安文明肯定会失去生存的空间,何况这次与之遭遇的是武装到牙齿,有着对财富疯狂的渴求以及宏大的征服世界愿望的欧洲文明。印第安文明被逼向了绝路。  二、 殖民地历史和进入世界体系的开始  1492年哥伦布远航美洲的成功引起了欧洲王室和一些社会阶层的重视。作为当时欧洲两大霸权的西班牙和葡萄牙虽然国力已经呈现出衰落之势,但是依然倾力支持在新大陆的探险活动,因为空虚的国库无力支持王室奢糜的生活和庞大的军费开支,迫切需要获得新的财富源泉。另一方面,怀有高涨的商业热情的资产阶级希望获得更大的市场,没落的贵族,生活无所着落的农民和城市无产者,把航海和殖民冒险看作是摆脱困境的重要手段。这些阶层成了欧洲扩张的热情支持者和实践者。然而,两个王国在如何瓜分新大陆的问题上争论不止,只能求助于教皇的裁决。1493年5月3日,教皇亚力山大六世在同两国政府商量后,颁布洲渝,就双方的领海和海外领土划分了界线。但是里斯本政府对此不满,胡安二世要求双方国王重新谈判,以划定一条更加合理的界线。西班牙同意后于1494年6月7日,双方签订了托尔德西亚斯条约。然而,托尔德西亚斯条约从来就不是划定西、葡在美洲领土的令人满意的条约。事实很快证明,真正的界线是由征服者和黄金攫取者的实际占领确定的。  16世纪的头20年是冒险家的时代,来自欧洲的数以千计的冒险家沿着哥伦布的路线来到加勒比海上的岛屿上。然而,绝大多数人都失望而归。其中两个西班人成了真正的幸运者。1519年,埃尔南多·科尔蒂斯在短时期内占领了拥有上百万人口的富庶帝国——阿兹特克帝国。另一位更为大胆猖獗的弗朗西斯科·皮萨罗于1531年征服了秘鲁具有高度社会组织的印加帝国。从此以后,欧洲人对拉丁美洲的殖民占领开始全面展开,并向大陆内部深入,在秘鲁被征服后,厄瓜多尔和波利维亚也接着被征服。西班牙人阿尔马格罗在30年代征服智利,把殖民范围推进到马乌莱河。随后巴拉圭、阿根廷、巴西也逐渐被纳入殖民地范围。在不断的征服过程中,印第安文明被无情地摧毁了。  为什么辉煌的印第安文明会被一小撮西班牙征服者轻而易举的摧毁?其中的原因是多样的,但最根本的是长期的隔绝使其不仅在技术和制度层面上远远落后于欧洲,而且在生理和心理上无法适应欧洲人带来的一切。我们在这里不再详述印第安人在技术和制度上的落后,只想强调后面两点。欧洲人带来印第安人的疾病比欧洲人野蛮的剥削还要残忍。印第安人在天花、麻疹、伤寒等疾病面前毫无抵抗能力,只能成群成群地死去。据估计,在17世纪征服时期,西属美洲的人口从5000万锐减到400万。孤立隔绝还造成了美洲印第安人心理上的脆弱。他们虔诚而又热情地迎接外来者,毫无防备心理。而一旦发现这些外来者要的只是金钱,并不惜为此大动武力时,他们变得不知所措,在新式的武器和作战技术面前惊魂不已,毫无还手能力。欧洲人采取的矿山管理制度使被逼迫劳动的印第安人难以接受,他们精神空虚,风纪破败,常常烂醉如泥,趋于绝望。  西班牙和葡萄牙在不断扩大其殖民地的同时,也在建立着自己的统治机制,力图把美洲纳为帝国的组成部分。殖民者是通过三种方式来加强其统治的。首先是政治上的"纵向主义"管理和严格的等级制。西班牙政府把殖民地分为四个总督辖区和一些都督辖区。辖区内宗主国直接纵向统治,禁止各殖民地之间任何横向交往。辖区内的官职都由来自宗主国的西班牙人担任,而不是由出生在拉美的征服者的后裔,即土生白人担任。土生白人参政的途径极为有限,他们只能管理城市、市议会和市民联合会。而且宗主国为了加强统治,不断地提高集权程度,其颁布的三十多万条法令对经济、社会以及政治生活中最锁碎的细节都作了规定,限制了殖民地人民的自由。尤为重要的是这些辖区式管理不处于国家意识的形成,为日后的分裂以及各国之间的不和谐关系埋下了祸根。其次是在经济上实行分封土地的监护区制,强迫印第安人劳动,严格控制殖民地的产品结构,使之为宗主国经济服务。监护区制是一种把土地瓜分给征服者,以把印第安劳动力动员起来为矿山和大庄园服务的制度。它意味着监护人有权要求他所"监护"的印第安人缴纳贡物和提供劳役。同时,监护人有责任在印第安暴乱时为国王提供军事义务,并教化他所监护的印第安人皈依基督教。虽然原则上监护人的监护期有限,但后来这种期限被破坏了,监护区变成可以遗赠的私有财产。监护区制是欧洲中世纪庄园制在新大陆上的再版,直接承担着为宗主国聚敛财富的任务。热衷于重商主义政策的西、葡两国最初只关心作为财富代表的金银。按照重商主义的逻辑,一国的财富是恒定的,国家间的贸易往来会使出口国财富增加,进口国财富损减,因此,谁占有金银越多,谁就越富足。在重商主义政策的鼓励下,采矿业逐渐兴盛起来,与之相伴发展起来的是向矿区提供生活用品、食物等的大庄园。17世纪中叶以后,随着白银产量的减少,大庄园的经济意义也相应减小,于是种植园经济开始兴盛起来。种植园主要分布在沿海地区,以从非洲洲贩卖来的奴隶为主要劳动力,经营的方向是满足西欧市场的单一作物如蔗糖、烟草、棉花,后来又有橡胶、咖啡和香蕉。种植园和矿业,大庄园一样都是一种大地产制,都受到宗主国政府的严格限制,一方面殖民地不得擅自种植其他产品,另一方面宗主国控制着殖民地与欧洲其他国家间的交换。显然,对殖民地经济的严格控制给宗主国带来了巨大的好处。据估计,在殖民统治期间,西班牙从拉丁美洲攫取的黄金达250万公斤,白银达1亿公斤,金银的总价值是它出口到殖民地商品价值的4倍。拉丁美洲经济在为宗主国提供巨大财富的同时,也一步步地沦为正在兴起的资本主义体系的依附。之所以这样讲,主要原因在于,西班牙、葡萄牙在剥夺殖民地的同时,也正在成为西欧的附庸。由于受落后的经济结构和中世纪思想意识的限制,西、葡两国不善于利用美洲的资源和市场发展自己。它们不能大规模把殖民地生产的丰富的原材料转换成符合殖民地市场需要的制成品。所以向拉丁美洲出口的制成品90%来自工业较发达的北欧 。同时本国经济结构也没有完备起来,需要从西欧和北欧进口纺织品、小五金、谷物等产品,出口的则是羊毛、酒类、铁矿石以及黄金。这样,西、葡两国虽然从地理大发现中首先获益,但没有通过大发现打开世界市场,反而成了随后崛起的北欧与西欧经济的附庸,把从拉丁美洲攫取的金银拱手交给了掌握着市场主动权的北欧和西欧。  宗主国推行的单一产品政策,使拉丁美洲在世界市场中失去了自主权和主动性。由于这些产品只提供给宗主国和中心国,受这些国家国内市场价格的支配,所以其生存和发展完全依赖于海外市场。对海外市场的过度依赖造成了这种单一产品经济的脆弱性和低度适应能力。一旦海外市场萎缩,国际市场价格下跌,或者出现政治力量的干扰,单一产品经济就会陷于被动,甚至走向崩溃。单一产品经济在本地区经济中没有横向和纵向的关联度,纯属"飞地经济",无法带动其他经济部门的共同发展,充分利用本地的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因此单一经营意味着每年的大部分时间有人失业。这种单一产品的经济也许会带来经济的增长,但无法实现经济的发展,即本地经济的全面进步。  最后,在文化方面,殖民统治者在摧毁了印第安文化的同时,又力图把宗主国的文化移植过来,以求使印第安人皈依自己的文化和信仰,实现对殖民地的文化控制。武力图杀、疾病以及残酷的剥削使印第安文化丧失殆尽。对于存活下来的印第安人,殖民统治者内部虽然存在争论,一派认为土著是"高尚的印第安人";则一派则蔑视他们为"脏狗",但是最终后者成为了殖民政策的指导思想。印第安人被排斥在社会之外。虽然来自旧大陆的天主教士们曾经为印第安人的利益辩护过,并力图改掉他们的一些落后习惯,使之皈依天主,但是成效微弱。而且教士们并不认为印第安人和他们在精神上是平等的,他们对印第安人的保护不过是把他们当作年幼无知的孩子监护起来。随着教会力量的壮大,许多教士成为了大庄园主,残酷地剥削印第安人,并与殖民当局互相勾结,狼狈为奸,大力协助推行拉美文化中特有的家长式统治和独裁。  排挤掉并取代了印第安文化的宗主国文化对于拉丁美洲来说并没有起到积极的作用。从本质上讲,宗主国文化是一种推崇等级制、独裁和家长制的封建文化,并没有为拉丁美洲带来新鲜的活力,反而和印第安文化中的一些顽固势力结合在一起,更加强烈地扼杀个人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同时,宗主国推行的政治和经济措施助长了这种文化的顽固势力的强化。权力操纵在一个小的社会阶层手中的政治和大庄园制的经济不仅形成了个人独裁和一撮人控制国家和经济的传统,而且阻碍了"民族意识"的形成。因为拉美国家内部分裂为若干个大庄园,这些庄园是"封闭的社会",培养的是个人对庄园主的绝对服从,而不是对国家与民族的忠诚与认同。这样的政治经济传统为诠释拉美现代化进程中独裁不断,社会各阶层间缺乏团结和解,以及对国家利益缺少共识提供了很好的答案。  总之,从某种角度讲,西班牙、葡萄牙进入美洲,是欧洲漫长的历史进程的组成部分,这个进程实质上就是从封建主义向资本主义的过渡。这两个国家没有全面经历这个革命进程,尤其是西班牙还保留了中世纪的结构。因而,它强加给美洲殖民地的是一种前资本主义的、等级的社会制度,其标志是教条主义和令人窒息的专制主义,这与英国在北美建立的半自由的、能够适应和发展的制度形成了对照。  三、 全面纳入世界体系的19世纪  18世纪末,西班牙殖民帝国开始呈江河日下之势。殖民地内部的社会矛盾日益尖锐,包括土生白人、混血种人、印第安人和黑人在内的各阶层人民把斗争的矛头直指殖民统治者。另外,来自欧美的先进思想,如自由主义、理性主义、法国共济会思想等,和法美革命的成功为殖民地人民的斗争注入了思想动力,提供了武装革命成功的例子。  1790年海地爆发争取独立的革命运动,使拉丁美洲的内部危机露出冰川的一角。1806年米兰达在委内瑞拉组织起解放祖国的志愿军,掀开了南美独立战争的序幕。而拿破仑占领西班牙和西班牙人民起义反对这位篡权者成了殖民地起义的直接导火线,并为其提供了有利条件。1810年在加拉加斯、基多、波哥大、布宜诺斯艾利斯等许多城市先后爆发了起义。革命者拒绝承认法国派到殖民地的代理人,纷纷建立起"洪达"(委员会)来管理国家。玻利瓦尔、圣马丁、奥希金斯、伊达尔多等人纷纷在本国举起起义的旗帜,建立起独立的共和国。1815年后,各地的革命斗争向纵深发展,战火在整个大陆蔓延。南美大陆伟大的解放者圣马丁和玻利瓦尔认识到只有拉美人民联合起来才能把西班牙统治者彻底赶走,保证各国的独立。于是,两位解放者率军从南北夹击西班牙统治的巢穴——秘鲁。1825年取得了阿亚库乔大捷,全歼殖民军主力部队。1826年1月23日,西班牙驻卡亚俄港的残军向玻利瓦尔投降,拉美独立战争取得了最终胜利。  拉丁美洲独立战争前后进行了20多年,遍及整个大陆和海岛,波及的人口达2000万,推翻了300年的殖民统治,建立了18个独立的民族国家。但是独立运动取得的成就更多的是政治意义上,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拉美社会内部结构,切断同西方列强的经济联系,摆脱经济上的依附地位。独立战争后的拉美以新的形式被新殖民主义全面纳入了世界体系,同时其社会政治结构的畸形也有所加重。正如斯塔夫里亚诺斯所说,"跟随政治独立而来的,并不是经济独立,而是新殖民主义。"(《全球分裂》上册,迟越等译,商务印书馆1994年版,第178页。)  独立战争胜利后,传统的大地产制和严格的等级制不仅没有被削弱,反而不断发展、扩大。通过对印第安人土地的掠夺,通过对教会地产及国有土地的占有,绝大多数克里奥尔人(土生白人)地主的大地产不仅原封未动,而且他们还取代了西、葡殖民者的地位,霸占了绝大多数原来属于殖民者的土地。另外,通过对在独立战争中立有战功的将军、军官以及行政长官进行的土地分封,大地产的数量大大增加了。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如以往一样牢牢地控制着经济资源。在政治方面,这些大有产者虽然自称"自由派",但不肯放弃既得的权力。因此由农民、手工业者和小商人组成的中产阶级,以及一大批无产者仍然被排斥在政治体制之外。  这些在新独立的国家中掌握权力的大有产阶层同国际经济有着密切的联系,其生产的绝大部分产品都要拿到国际市场销售。另外,由于在独立战争中英国支持了拉美各国反对西班牙的斗争,其发展的模式和取得的成就给这些受过欧洲教育或者熟悉欧洲的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英国的迅速发展与商业优势地位被认为是同自由放任主义相联系的。所以这个阶层中的许多人认为自由贸易应当同刚刚取得的政治独立齐头并进。但是这些人看到的只是表象,没有看到英国的优势来自于其强大的工业基地,商船队以及船坚炮利的后盾,他们更不理解,一项错误的政策,不仅会造成破坏,而且会产生全面的混乱。哥伦比亚就是一个典型例证。它在独立后废除了所有关税,使拥有价格优势的英国商品大规模涌入国内,结果是国内手工业者在短时期失去了竞争的能力。因此,从发展战略选择上,拉美国家的领导人显得比美国独立后的领导人更加幼稚天真,在某种程度上成了斯密和李嘉图理论的最早牺牲品,丧失了加强自身实力的机会。  实行自由贸易具体体现对进、出口的重视。实践证明脱离社会政治现实的自由贸易政策并不会从李嘉图所描述的比较优势中获益,相反却带来了灾难性影响。在出口方面,大部分拉美国家领导人强调农产品,因为欧洲对热带农产品和欧洲时令以外的农产品需求很大。但是只依赖农业的作法造成了许多负面影响。其中最突出的有三个:一是加重了原有的两极分化趋势,并削弱了国内市场购买力的培养。因为农产品生产依然由大土地所有者控制着,其产生的利润很难扩散到众多生产者身上,占人口大多数的贫困者无法给国产品提供强大的购买支持,从而阻碍了国内工业合理的发展。二是农业生产结构向单一化畸形化发展。由于过份偏重某种作物,所以忽视了其他作物的种植。而且在国际市场上原料价格波动很大,因此使整个农业部门以及在此基础形成的依靠单一产品的加工业极易受到国际市场波动的冲击。三是为外资的进入打开了方便之门。在西班牙统治时期,帝国的贸易体制限制了殖民地进出口货物的来源和性质,并且禁止外国人在殖民地拥有财产或建立商业企业。在独立战争期间和独立战争以后,这些限制失去了效力。处于欧洲国家前列的法国和英国乘机占领了拉美市场,成为主要的商品供应国。刚刚获得独立的国家并不愿意成为纯粹的进口国,它们希望投资开发本国资源。但是这种强烈的投资愿望并没有坚实的社会经济基础。因为拉美各国银行制度不健全,融资渠道不通畅,而拥有大量资本的教会和商人们不愿在国内投资。恰恰在这个时候,发达国家的资本突然增加。加利福尼亚黄金的发现,使传统的金融市场饱和了。为了取得高额利润,资本开始向包括拉美在内的有利润潜力的地区转移。  外国资本进入拉美大致分为两个时期,第一个时期是19世纪20年代,外国投资(首先是英国资本,其次是法国和西欧其他地区的资本,还有少量美国的投资)开始在拉丁美洲出现,主要用于原料和基础产品的开采和输出。大部分投到今天阿根廷的领土范围之内,第二个时期出现在50年代之后。高速钢制汽船、卓有成效的冷冻装置、新的采矿技术以及其他技术进步激发了西方资本在拉丁美洲的大规模投资。这一时期资本的主要用途是发展必要的交通线路(铁路、公路和港口),以确保产品的运输和经销。后来,投资转向发展各种服务设施。与此同时,欧洲银行给拉美政府的贷款成倍增加。到1914年时拉丁美洲的外国投资总额达到85亿美元,占全世界长期外国总投资的五分之一。资金的来源如下:联合王国,37亿;美国,17亿;法国,12亿;德国,9亿;其他国家,10亿。  外资的大规模进入,并没有给拉丁美洲各国带来经济福音,相反使拉美经济的依附地位进一步加重。这主要体现在两点:一是外国投资创造的"飞地经济",并没有推动国内市场的整合和经济的发展,相反却加强了同宗主国间的纵向经济联系。以巴西为例,在1848年至1849年间从里约热内卢港出口的货物价格为2732.9万克鲁塞罗(巴西货币单位),而运往国内各地的只值71.7万克鲁塞罗。英国在巴西出资修建的铁路有几种不同的规格,车辆的转换迄今还是一大问题。因为当时唯一关心的是怎样从内地向各港口运送货物,而不是把巴西的各个地区联成一体。二是形成了面向海外市场的单一产品结构,并且外国资本逐渐控制了这种生产结构,从而控制了拉美各国的经济命脉,为这些资本的母国干涉东道国内政提供了便利条件和渠道。  除了经济依附程度加深外,独立后的拉美各国的社会政治问题也没有得到彻底解决。因为独立战争的领导者们代表的是大地产阶级和大资本家阶级,其目的是摆脱宗主国的控制,而不是打破殖民统治时期形成的有利于这些既得利益者的社会政治结构。在社会结构上,除了长期存在的严格的社会等级制外,种族主义也开始强大起来。印第安人和非洲人被视为劣等种族,认为其需要的是控制和管理,而不是教育与机会。等级制和种族主义阻碍了社会的流动性,加剧了社会的不平等和贫富差距。同时也限制了教育的普及。例如在巴西,适龄儿童入学率1872年为5.29%,1889年是5.8%,1907年是9.19%。此外,拉美的教育方式也无益于民族发展。本地学校只培养下层办事员,而技术人员和行政管理人员则是从欧洲引进的。  同许多依附地区一样,在拉丁美洲落后的经济结构和生产方式支撑着奢华的、模仿欧洲生活的消费文化。本地的上层人物对于宗主国的价值观念、社会风尚和物质产品、社会服务等亦步亦趋,把大量的钱财用在这些方面,同时极端蔑视体力劳动。上层人士对于消费的崇尚和劳动的蔑视影响了全社会的价值理念和文化时尚。甚至穷人也在竭力模仿这种高消费主义的生活方式,把微薄的收入用于购买进口毛料服装、有边帽子、苏格兰威士忌等奢侈品上。结果,消耗了本可投放在本地企业中的资金,减少了本地经济发展的机会。另外对劳动的蔑视追求奢华的风气,同新格兰的清教伦理观相比,显然十分不利于经济发展。  独立后的政权并没有实现对全国的统一,相反被众多的"考迪罗"瓜分了,使"考迪罗主义"成为了19世纪和20世纪初拉美政治的主要特点。"考迪罗"是指一个军人或一个地主,凭借他个人的威信和受他统治的人的绝对忠诚,在一个地方或地区称王称霸。被他统治的人的忠诚是绝对的,因为一方面考迪罗对他们进行剥削压迫,另一方面也保护他们不受其他考迪罗的侵犯并向他们提供最低的经济保障。随着新殖民主义的扩张,考迪罗成了其合适的代理对象。因为新殖民主义中有一种引导着殖民国家与特权集团结盟,以此稳定其对殖民地的控制的内在要求。"考迪罗主义"的存在对于拉美政治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阻碍了拉美政治现代化、制度化和民主化的进程。其影响表现为:首先,造成了政局的涣散,中央政权控制的乏力和政令执行的不畅。其次,军人干预政治。在整个19世纪中,政权的原有支柱——天主教会的影响逐渐下降,地主贵族与军队的联盟成为政权的真正基础。军队由于拥有组织,资源以及垄断武器成了拉美最强有力的"政党"。军人对政治的干预限制了政党的发展和民主选举制度的实施,使得军人独裁替代了民选总统,军人管理替代了文官管理。而且军队长期干预政治在某些国家被宪法等法律合法化,被认为是维护"国内秩序"的保障。再次,腐败和政治上的任人唯亲成了拉美政治的基本特征。殖民统治时期的封建传统和大地产制的维持成了腐败和任人唯亲滋生的良好土壤。考迪罗们的出现使这种现象更加明显,因为它们要获得政权,必须获得一些特殊的社会集团的支持,而回报的则是政治恩惠。由于没有制度化的民主机制,所以这种政治互惠就变得公开化、被制度默认了。最后,个人魅力成了政治动员的根本性力量。独立后的拉美各国政治并没有摆脱封建传统的影响,控制资源的个人继续控制着政权。由于缺乏制度化的民主机制和正式的参与渠道,所以民众表达意愿的机会受到了限制,更多的是依赖和寄希望于某些个人。这无疑扩大了个人的影响力。虽然个人魅力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全国政治动员,但在缺乏制度约束的情况下却容易沦为个人独裁。  拉美人常常抱怨说:"可怜的拉丁美洲离上帝太远,离美国太近"。的确,拉美在独立战争快结束时就感觉到来自北方的觊觎之心。虽然几乎同时成为殖民地,但是北美却由于自身特殊性而逐渐发展起来。尤其是独立之后,美国完全摆脱了欧洲宗主国的政治、经济控制。随着其经济实力的提高,它不仅在北美地区基本上清除了欧洲势力,而且也成为世界体系中的中心国一员。作为新兴强国,它想扩大自己在美洲的影响,彻底排挤掉欧洲在美洲大陆的势力,以确保自己的战略安全和本地区霸主地位。1823年12月美国总统门罗递交给国会的报告最早完整地表达了这种野心,其体现的门罗主义成为美国日后干预拉美事务的基本准则。  门罗主义的基本精神是"美洲大陆……从现在起不应该成为任何欧洲国家实行殖民化的对象……我们不能允许任何欧洲国家任何以压迫为目的的干预,否则将被看作是对美国的不友好的表示。"门罗主义的出现,引起拉美一些有识之士的警惕,例如西蒙·博利瓦尔,清楚地认识到美国对拉丁美洲人民来说不是朋友和盟国,而是潜在的威胁。但是相对于南北战争后不断强大的北方邻国来说,拉美各

我导师(博‘“要’,即要摘录一篇文章的要点,通常写法是把文章中的标题串联成文。你写的这篇摘要,准确地说是文章框架的说明。”

这个应该不是很难吧。如有其他需要请咨询本站客服!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