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百科

消费与经济增长论文选题意义怎么写

发布时间:2024-07-06 09:25:05

消费与经济增长论文选题意义

回答 1、研究知识收费的意义是可以再继续消费过程中,形成创新高端消费,并且能够丰富人们的文化生活。 2、同时,知识型消费可以在潜移默化当中,提升民众的素质,让民众参与约定俗成的社会规范,提升生存道德。 3、研究知识型消费的意义本身就能够拓展未来的发展方向,增加就业机会。 4、拓展知识消费进行研究,可以给各行各业提出更多的借鉴作用,同时达到各行各业的启发可以互通有无拉动消费,提高民生。 提问 知识消费与消费的关系 回答 知识消费和消费的关系是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 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内涵与外延的关系,也有交叉消费的部分。 知识消费是消费的一种。 更多6条 

鲍德里亚理论对于消费文化研究的意义 一.鲍德里亚(Jean Baudrillard)是法国七十年代之后思想界的一位杰出的思想家,他的理论几乎推翻了法兰克福学派在二战前批判资本主义大众文化的理论方法,从一个全新的视角来分析高级资本主义的消费社会文化的意识形态本质。鲍德里亚1929年生于法国东北部的一个平民家庭,六十年代初期在一所公立中学教德语,1962-1963年在萨特主编的《新时代》杂志上发表对卡尔维诺等人文学评论,还翻译过布莱希特等人的德语作品以及一本关于第三世界革命的理论著作,1963年他出版过摄影集(自己也是一个摄影家),1966年3月在巴黎第五大学师从著名的现代性学者亨利·列斐伏尔(Henri Lefebvre)完成了社会学论文《社会学的三种周期》,同年在第五大学担任助教。继萨特的影响之后,六十年代鲍德里亚结识了罗兰·巴特,并受巴特的符号学影响,1968年他的第一部理论著作《物体系》很明显是对罗兰·巴特的《时尚体系》的分析方法的借鉴。之后鲍德里亚出版了一系列富有理论创造性的著作,这些著作包括《消费社会》(1970年)、《符号政治经济学批判》(1972年)、《生产之镜》(1973年)、《象征交往与死亡》(1976年)、《仿真与仿像》(1978年)等。1从鲍德里亚的著作看,他的理论背景主要是马克思主义和符号学两者的结合。马克思主义背景得益于在南特大学时期参与左翼刊物《乌托邦》、《通道》的撰稿有关。符号学背景则来自巴特。正如他自己说的,他确实运用了马克思主义的分析方法,但很大程度还与其它方法结合在一起,比如符号学和精神分析。马克思的分析方法在鲍德里亚那里一开始表现为从生产出发的对物的分析,但后来转变为物和符号关系的分析。按照马克思主义的分析,十九世纪以前的资本主义生产主要在于资本——生产——产品,再回到资本的流通过程,这个过程通过工人生产的商品(物品)的增值产生了剩余价值或者超额利润。但马克思所分析这个基本的生产过程,实际上在后工业社会以后,已经增加了许多更为细分的资本—生产环节,并且这些环节可以单独对市民社会的意识形态产生直接的作用。比如广告,广告的资本在今天任何一个大公司都占有一定的投资资本比例,并且,由于广告的影响和企业的品牌策略,使得像可口可乐、麦当劳这样的全球性公司获得了更多超额利润,但这种由于企业厂牌的消费意识形态的追捧效应产生的大量客户群和超出一般商品的价格,因此产生的利润,实际上和马克思传统的产品生产和销售的分析没有关系,至少这种利润并没有直接产生自对于产业工人的剥削。资本主义长盛不衰的百年企业具有全球知名度之后,像迪斯尼乐园等全球性企业,更是可以将产品模式、商标和厂牌使用权卖给其它国家和地区进行企业贴牌或者复制许可权使用,从而不经自身的企业生产过程就可以获得超额利润。这种跨国资本主义现象也是在传统马克思主义生产流程分析的视野之外的。而鲍德里亚就是从在这样一个流程的后工业社会新兴出现的环节入手的,他进行的实际上也可以看作是一种商品的符号学分析。鲍德里亚所针对的在后资本主义生产越来越重要同时又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分析的缺失环节,实际上就是象征资本或者符号资本。在视觉层面,鲍德里亚称之为仿像(Simulacra)。二.在鲍德里亚看来,今天的城市已经不再像十九世纪的城市那样是政治—工业的场所,而是符号、传媒、符码生产的场所。这个判断虽然有偏激之处,但也在某种意义上揭示了后工业社会文化的本质。与传统文化批判理论家不同的是,鲍德里亚始终对超市、广告、流行酷文化、电影巨片、电视直播等消费和传媒社会的新兴文化很敏感。甚至像海湾战争的电视直播,他都能从超现实的角度进行论说。鲍德里亚在《战争的幻像》一文中认为,问题不在于人们是赞成还是反对战争,而是在于人们赞成还是反对“战争的实在性”。因为美国进行的“人跟人不接触”的战争方式以及利用传媒系统的舆论影响,更像是一种以电子游戏和电视新闻表演进行的虚拟战争,而战争在战场上短兵相接的实在性意义已经消失了。因此,鲍德里亚一直强调超现实(Hyperreality)和仿真(Simulation)的概念。他强调在后工业消费社会,商品的实在性意义也在趋于消失,商品的“仿像”文化消费占居了重要的本质,人们对商品的消费不一定完全是对商品实用性的消费。比如,年轻人因为广告和时尚杂志在不断地宣传某种新的穿着方式,所以去购买化妆品和服饰,仿照那种形象去打扮。鲍德里亚的理论意义在于,在消费社会,人们消费商品如果仅仅消费功能实用性,就意味着要面对一种物质消费和为了物质获得而工作的虚无感。消费资本主义的活力在于它将物质消费转化为一种意识形态意义的美学消费,就好比广告实际上不是一种仅仅告知更多人有这样一种产品实用性的方式。广告在发达资本主义时代,实际上还在创造一种消费文化。它必须把一辆汽车跟一群成功的英俊漂亮的白领放在一起,或者把一部移动电话跟一对恋人的爱情细节结合在一起,进行视觉叙事,广告才能诱惑顾客情不自禁的掏钱购买商品,或者挣钱购买。就这一点说,消费汽车实际上是在消费汽车文化。我们购买汽车要考虑到实用性。但我们购买何种汽车,实际上是在受广告、时尚杂志、某一部流行电影或者某首流行歌曲MTV中的使用汽车的生活方式场景和影像的影响。如果说,购买一辆车只是在选择种类时受消费时尚和广告的影响,那么,如果一辆车没坏,因为款式老了我们再换一辆呢。而在许多纯大众文化消费领域,像电影、音乐、文学、设计以及各种肥皂剧,广告、时尚媒体和流行趣味对顾客的影响,已经先于产品产生了。在消费社会,文化叙事和视觉艺术的各种手段都被用于消费意识形态的构造。鲍德里亚想强调的是,仿像文化在消费社会实际上已经主宰了我们的生存意义和意识形态,他举了迪斯尼乐园的例子。他把迪斯尼看作是一种“超现实”的仿像文化。在迪斯尼乐园,他认为真实和拟真之间的界限在我们的意识形态深处已经分不清了,真实被模仿到极度“真实”它就是一种超现实。实际上,从哲学的意义讲,消费意识形态文化不仅体现在商品营销和宣传的广告环节,它还表现为商品的资本主义生产和消费的现代性历史已经构成了一种无处不在的文化环境,以及一种先在的历史感和美学意识。鲍德里亚的理论试图证明,我们是先体验到了那种商品的图象和使用那种商品的生活趣味,在明确了我们和那种商品发生关系后的意义以及自我主体的形象,我们才去购买那种商品。这就好比在电影和肥皂剧具有历史后,我们的意识形态已经处在分不清是电影在模仿生活还是生活在模仿电影。在后资本主义时代,至少消费文化实际上是处于一个生活需求和消费意识形态相互制造和产生的循环之中。消费品一旦处于我们日常性的需求和意识形态体验的现实的历史循环之中时,消费品自身的图像和意义,也就成为艺术和哲学的意识形态表象,在表象层次,真实的表象和拟真的仿像之间就开始彼此难分。以消费为核心的所有中介物,像资本、商品以及交易模式等都会进入我们的主体意识,并影响我们的主体情感。2002年高岭和唐昕策划的《感受金钱》展览,实际上也是一个国内较早试图讨论资本和商业通过商品消费对于我们的意识形态主体性的影响。三.鲍德里亚的仿像理论和消费意识形态分析对于文化的视觉研究具有很重要的方法论意义。在艺术史上, 安迪·沃霍尔的可乐罐头、奥登伯格的巨型工业物品的仿真雕塑、以及杰夫·昆斯对消费品复制,实际上,都是对于一种商品“仿像”层面的视觉表现。在九十年代,中国城市的都市化和商业化进程,也使很多年轻艺术家对消费文化进行文化反省和表现。尤其像广东一带的艺术家,像郑国谷表现了年轻人模仿香港黑社会的生活方式,杨勇和扬帆表现了内地的女孩到南方后,女性形象迅速的去地方性,以及在商业环境中去历史的虚无感,翁奋则表现了象征现代化的高楼大厦的图腾般表象。这些作品都无意识地反映了消费文化对于中国新一代的影响。很多内地的年轻人实际上仅仅根据香港、美国、韩国和日本等资本主义国家的电影、电视剧,以及各种时尚杂志,在还没有接触现代化和高级消费社会之前,就已经建立了关于消费资本主义的表象,和对此的向往。很多内地女孩到南方后,开始迅速根据电影、电视和时尚杂志的形象重新包装自己。这些现象实际上都反映消费意识形态对于中国的影响,在某种意义上,它已经取代了过去政治意识形态对于中国社会的影响。尤其在消费文化的影响下,中国各地城市文化的地方性正在消失,城市建筑、娱乐文化和青年酷文化正在趋同,并且,越来越美国化或者韩日化。这都是当代艺术和文化批评需要面对的课题。因此,鲍德里亚的理论不仅有助于中国艺术的文化批评在方法论上的借鉴和启发,实际上,也有助于在后殖民意识形态方面的分析。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大学生已逐渐成为了一支庞大的消费群体,在这个竞争激烈,个性鲜明的新时代里,大学生们又是怎么样消费的,他们的消费观念是否值得担忧,在他们尚未接触到真正的社会的这一非常时期,是怎么样看待消费这一问题的,对此我们做了一个调查,并了解了大学生消费的基本思想。 本调查的对象为宁波某高校大三在校学生一个班级的抽样调查。共有30人参与问卷调查,统计了一下反馈的数据和结果。其中每月生活费1000以上的学生占15%,属于基本能过的计较滋润的类型,800-1000的占22%。500-800的占50%人,300-500的占13%人。生活费用500-800的学生占了一半比例,基本学生的经济来源都是家庭给的生活费,经过调查,有一部分学生正在做或者以前做过兼职,这类人占了总数的40%之多。 不难理解,大学生希望经济独立,为家庭减少负担的愿望比较迫切。出去打工一是为了增加社会经验,二来也获得了相应的报酬。同时,消费观念的塑造和培养更为突出而直接地影响我们世界观的形成与发展,进而对我们一生的品德行为产生重要的影响。因此,关注大学生消费状况,把握大学生生活消费的心理特征和行为导向,培养和提高我们的“财商”,在当前就成为我们当代大学生共同关注的课题。 一、消费新概念 1、崇尚理性消费 价格、质量、潮流是吸引大学生消费的主要因素。从调查结果来看,讲求实际、理性消费仍是当前大学生主要的消费观念。据了解,在购买商品时,大学生们首先考虑的因素是价格和质量。这是因为中国的大学生与国外的不同,经济来源主要是父母的资助,自己兼职挣钱的不多。而这笔钱主要是用来支付饮食和日常生活用品开销的。由于消费能力有限,大学生们在花钱时往往十分谨慎,力求“花得值”,我们会尽量搜索那些价廉物美的商品。无论是在校内还是在校外,当今大学生的各种社会活动都较以前增多,加上城市生活氛围、开始谈恋爱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我们不会考虑那些尽管价廉但不美的商品,相反,我们比较注重自己的形象,追求品位和档次,虽然不一定买名牌,但质量显然是我们非常关注的内容。 2、追求时尚 20岁左右的青年是大学校园的绝对多数,我们站在时代前沿,追新求异,敏锐地把握时尚,惟恐落后于潮流,这是我们的共同特点。最突出的消费就是使用手机。当代大学生们的消费中普遍增加了手机的消费项目。调查中发现学生手机拥有率已达到100%。此外,电脑及相关消费也是我们的追求,小至一张几十元的上网卡,大至电脑都是当代大学生的宠物,用同学的话来形容,我们简直就把电脑当成自己的“情人知己”。再次是发型、服装、饰物、生活用品,大学校园中都不乏追“新”族。调查资料也印证了这一点,就所占比例来看,“是否流行”紧随价格、质量之后,成为大学生考虑是否购买的第三大因素。至于名牌产品,也就是一般意义上的奢侈品,50%以上的学生表示肯定。以上充分体现了大学生对追求高品质、高品牌、高品位生活的需要。 大学生购买高档消费品,从某些方面说明现在人们的生活水平正在日渐提高,但是不菲的大学学费、生活费本来就已经是各个家庭,特别是工薪和农民家庭难以承担的一笔不小开支,为学生们购置手机、电脑、数码相机等价格不菲的高科技产品,无疑会加重家庭的经济负担,同时,还会让同学之间产生相互攀比的思想,有些工薪阶层家庭的孩子甚至不顾家庭实际经济状况,看到同学买了这些高档商品,也逼着父母为自己购买,令父母苦不堪言。另一方面,这样的高消费方式在社会上形成一股不良的风气,容易使孩子养成懒惰、不肯吃苦,只会大手大脚花钱、贪图享乐、攀比炫耀的坏习惯,影响他们的身心健康成长。 二、当代大学生消费状况存在的问题 1、储蓄观念淡薄 在被问到,对自己的理财基本满意与否和是否偶尔会借钱的问题时,46%的同学选择了偶尔会借钱,借钱的人当中,借来的钱,选择还债的高达80%。为什么会欠债呢。“财商”一词的提出者罗伯特�6�1清崎曾经说过:“财商与你挣了多少钱没关系,它是测算你能留住多少钱以及能让这些钱为你工作多久的能力。”在调查中,当问及对“财商”概念的认识时,很多同学表示陌生。当问及一学期结束后经济情况如何时,大部分同学都坦然承认自己的消费已经超出计划范围,甚至有些同学还需要向别人借回家的路费,略有剩余的同学也想着如何把剩余的钱花完,只有极个别同学有储蓄的意识。可见,当前大学生的财商需要培养和加强。 2、消费差距 大学生的个人消费存在较大的差距,有9%的人每月日常生活消费在800元或800元以下,而消费1000元以上的占到了1%,高消费群体(月生活费在1000元以上)与低消费群体(月生活费500元以下)之间的差距比较悬殊。大学生的消费差距增大,两极分化也比较分明,这在我国当前剧烈转型的社会大背景下有一定的必然性,但我们相信,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进一步提高,这些问题必将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改善。

消费对生产的反作用:消费是有导向作用

消费与经济增长论文选题意义怎么写

你可以这样写:中国的经济发展,历来是依赖“三驾马车”的拉动。即投资、消费、出口。而消费,越来越成为拉动国民经济的最主要工具。但消费的能力,取决于国民经济增长的速度。经济增长速度越快,国民收入越多,消费能力才越强。消费总量增多了,才能有效地拉动经济进一步增长,从而形成国民经济的良性循环。接着再展开写关于消费的意义、经济增长与国民收入等内容。

论文不难写的,不要抄袭,有自己的观点就行,不会写可以问我的。论文常指用来进行科学研究和描述科研成果的文章,简称之为论文。它既是探讨问题进行科学研究的一种手段,又是描述科研成果进行学术交流的一种工具。

开题报告一般要总结意图,主要运用什么理论,要达到的目的。 说明主题选择的目的和意义,并指出论文写作的范围。介绍应该简短而简洁,围绕主题。说明调查的原因或目的、时间和地点、对象或范围、过程和方法以及工作人员的构成,从中引出核心问题或基本结果。 明确调查目标的时代背景、总体发展趋势、实际情况、关键考试成绩、突出情况等基本情况,明确提出核心问题或主要意见;直接总结调查结果,如肯定实践、指出问题、提示影响、解释中心内容等。序言具有锦上添花的效果,应简洁总结,直接切割主题。 论文主题选择的关键取决于澄清论文主题选择对理论基础研究的贡献,或对实践活动的帮助和具体指导。简要描述问题的起源和未来的发展,然后显示主题应该处理什么问题,即讨论的范围。最后,对您的主题选择的使用价值进行评估,以显示本文对基础理论的基本促进作用和具体指导的意义。

根据你的选题来决定形式,同时研究的目的、意义也就是为什么要研究、研究它有什么价值。这一般可以先从现实需要方面去论述,指出现实当中存在这个问题,需要去研究,去解决,本论文的研究有什么实际作用,然后,再写论文的理论和学术价值。这些都要写得具体一点,有针对性一点,不能漫无边际地空喊口号。对于创作上的问题可以来职称驿站网看看。

消费与经济增长论文选题意义是什么

研究整体的经济水平哈~和个人的购买能力~~

消费对生产的反作用:消费是有导向作用

鲍德里亚理论对于消费文化研究的意义 一.鲍德里亚(Jean Baudrillard)是法国七十年代之后思想界的一位杰出的思想家,他的理论几乎推翻了法兰克福学派在二战前批判资本主义大众文化的理论方法,从一个全新的视角来分析高级资本主义的消费社会文化的意识形态本质。鲍德里亚1929年生于法国东北部的一个平民家庭,六十年代初期在一所公立中学教德语,1962-1963年在萨特主编的《新时代》杂志上发表对卡尔维诺等人文学评论,还翻译过布莱希特等人的德语作品以及一本关于第三世界革命的理论著作,1963年他出版过摄影集(自己也是一个摄影家),1966年3月在巴黎第五大学师从著名的现代性学者亨利·列斐伏尔(Henri Lefebvre)完成了社会学论文《社会学的三种周期》,同年在第五大学担任助教。继萨特的影响之后,六十年代鲍德里亚结识了罗兰·巴特,并受巴特的符号学影响,1968年他的第一部理论著作《物体系》很明显是对罗兰·巴特的《时尚体系》的分析方法的借鉴。之后鲍德里亚出版了一系列富有理论创造性的著作,这些著作包括《消费社会》(1970年)、《符号政治经济学批判》(1972年)、《生产之镜》(1973年)、《象征交往与死亡》(1976年)、《仿真与仿像》(1978年)等。1从鲍德里亚的著作看,他的理论背景主要是马克思主义和符号学两者的结合。马克思主义背景得益于在南特大学时期参与左翼刊物《乌托邦》、《通道》的撰稿有关。符号学背景则来自巴特。正如他自己说的,他确实运用了马克思主义的分析方法,但很大程度还与其它方法结合在一起,比如符号学和精神分析。马克思的分析方法在鲍德里亚那里一开始表现为从生产出发的对物的分析,但后来转变为物和符号关系的分析。按照马克思主义的分析,十九世纪以前的资本主义生产主要在于资本——生产——产品,再回到资本的流通过程,这个过程通过工人生产的商品(物品)的增值产生了剩余价值或者超额利润。但马克思所分析这个基本的生产过程,实际上在后工业社会以后,已经增加了许多更为细分的资本—生产环节,并且这些环节可以单独对市民社会的意识形态产生直接的作用。比如广告,广告的资本在今天任何一个大公司都占有一定的投资资本比例,并且,由于广告的影响和企业的品牌策略,使得像可口可乐、麦当劳这样的全球性公司获得了更多超额利润,但这种由于企业厂牌的消费意识形态的追捧效应产生的大量客户群和超出一般商品的价格,因此产生的利润,实际上和马克思传统的产品生产和销售的分析没有关系,至少这种利润并没有直接产生自对于产业工人的剥削。资本主义长盛不衰的百年企业具有全球知名度之后,像迪斯尼乐园等全球性企业,更是可以将产品模式、商标和厂牌使用权卖给其它国家和地区进行企业贴牌或者复制许可权使用,从而不经自身的企业生产过程就可以获得超额利润。这种跨国资本主义现象也是在传统马克思主义生产流程分析的视野之外的。而鲍德里亚就是从在这样一个流程的后工业社会新兴出现的环节入手的,他进行的实际上也可以看作是一种商品的符号学分析。鲍德里亚所针对的在后资本主义生产越来越重要同时又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分析的缺失环节,实际上就是象征资本或者符号资本。在视觉层面,鲍德里亚称之为仿像(Simulacra)。二.在鲍德里亚看来,今天的城市已经不再像十九世纪的城市那样是政治—工业的场所,而是符号、传媒、符码生产的场所。这个判断虽然有偏激之处,但也在某种意义上揭示了后工业社会文化的本质。与传统文化批判理论家不同的是,鲍德里亚始终对超市、广告、流行酷文化、电影巨片、电视直播等消费和传媒社会的新兴文化很敏感。甚至像海湾战争的电视直播,他都能从超现实的角度进行论说。鲍德里亚在《战争的幻像》一文中认为,问题不在于人们是赞成还是反对战争,而是在于人们赞成还是反对“战争的实在性”。因为美国进行的“人跟人不接触”的战争方式以及利用传媒系统的舆论影响,更像是一种以电子游戏和电视新闻表演进行的虚拟战争,而战争在战场上短兵相接的实在性意义已经消失了。因此,鲍德里亚一直强调超现实(Hyperreality)和仿真(Simulation)的概念。他强调在后工业消费社会,商品的实在性意义也在趋于消失,商品的“仿像”文化消费占居了重要的本质,人们对商品的消费不一定完全是对商品实用性的消费。比如,年轻人因为广告和时尚杂志在不断地宣传某种新的穿着方式,所以去购买化妆品和服饰,仿照那种形象去打扮。鲍德里亚的理论意义在于,在消费社会,人们消费商品如果仅仅消费功能实用性,就意味着要面对一种物质消费和为了物质获得而工作的虚无感。消费资本主义的活力在于它将物质消费转化为一种意识形态意义的美学消费,就好比广告实际上不是一种仅仅告知更多人有这样一种产品实用性的方式。广告在发达资本主义时代,实际上还在创造一种消费文化。它必须把一辆汽车跟一群成功的英俊漂亮的白领放在一起,或者把一部移动电话跟一对恋人的爱情细节结合在一起,进行视觉叙事,广告才能诱惑顾客情不自禁的掏钱购买商品,或者挣钱购买。就这一点说,消费汽车实际上是在消费汽车文化。我们购买汽车要考虑到实用性。但我们购买何种汽车,实际上是在受广告、时尚杂志、某一部流行电影或者某首流行歌曲MTV中的使用汽车的生活方式场景和影像的影响。如果说,购买一辆车只是在选择种类时受消费时尚和广告的影响,那么,如果一辆车没坏,因为款式老了我们再换一辆呢。而在许多纯大众文化消费领域,像电影、音乐、文学、设计以及各种肥皂剧,广告、时尚媒体和流行趣味对顾客的影响,已经先于产品产生了。在消费社会,文化叙事和视觉艺术的各种手段都被用于消费意识形态的构造。鲍德里亚想强调的是,仿像文化在消费社会实际上已经主宰了我们的生存意义和意识形态,他举了迪斯尼乐园的例子。他把迪斯尼看作是一种“超现实”的仿像文化。在迪斯尼乐园,他认为真实和拟真之间的界限在我们的意识形态深处已经分不清了,真实被模仿到极度“真实”它就是一种超现实。实际上,从哲学的意义讲,消费意识形态文化不仅体现在商品营销和宣传的广告环节,它还表现为商品的资本主义生产和消费的现代性历史已经构成了一种无处不在的文化环境,以及一种先在的历史感和美学意识。鲍德里亚的理论试图证明,我们是先体验到了那种商品的图象和使用那种商品的生活趣味,在明确了我们和那种商品发生关系后的意义以及自我主体的形象,我们才去购买那种商品。这就好比在电影和肥皂剧具有历史后,我们的意识形态已经处在分不清是电影在模仿生活还是生活在模仿电影。在后资本主义时代,至少消费文化实际上是处于一个生活需求和消费意识形态相互制造和产生的循环之中。消费品一旦处于我们日常性的需求和意识形态体验的现实的历史循环之中时,消费品自身的图像和意义,也就成为艺术和哲学的意识形态表象,在表象层次,真实的表象和拟真的仿像之间就开始彼此难分。以消费为核心的所有中介物,像资本、商品以及交易模式等都会进入我们的主体意识,并影响我们的主体情感。2002年高岭和唐昕策划的《感受金钱》展览,实际上也是一个国内较早试图讨论资本和商业通过商品消费对于我们的意识形态主体性的影响。三.鲍德里亚的仿像理论和消费意识形态分析对于文化的视觉研究具有很重要的方法论意义。在艺术史上, 安迪·沃霍尔的可乐罐头、奥登伯格的巨型工业物品的仿真雕塑、以及杰夫·昆斯对消费品复制,实际上,都是对于一种商品“仿像”层面的视觉表现。在九十年代,中国城市的都市化和商业化进程,也使很多年轻艺术家对消费文化进行文化反省和表现。尤其像广东一带的艺术家,像郑国谷表现了年轻人模仿香港黑社会的生活方式,杨勇和扬帆表现了内地的女孩到南方后,女性形象迅速的去地方性,以及在商业环境中去历史的虚无感,翁奋则表现了象征现代化的高楼大厦的图腾般表象。这些作品都无意识地反映了消费文化对于中国新一代的影响。很多内地的年轻人实际上仅仅根据香港、美国、韩国和日本等资本主义国家的电影、电视剧,以及各种时尚杂志,在还没有接触现代化和高级消费社会之前,就已经建立了关于消费资本主义的表象,和对此的向往。很多内地女孩到南方后,开始迅速根据电影、电视和时尚杂志的形象重新包装自己。这些现象实际上都反映消费意识形态对于中国的影响,在某种意义上,它已经取代了过去政治意识形态对于中国社会的影响。尤其在消费文化的影响下,中国各地城市文化的地方性正在消失,城市建筑、娱乐文化和青年酷文化正在趋同,并且,越来越美国化或者韩日化。这都是当代艺术和文化批评需要面对的课题。因此,鲍德里亚的理论不仅有助于中国艺术的文化批评在方法论上的借鉴和启发,实际上,也有助于在后殖民意识形态方面的分析。

消费与经济增长论文选题意义和目的

研究整体的经济水平哈~和个人的购买能力~~

消费对生产的反作用:消费是有导向作用

鲍德里亚理论对于消费文化研究的意义 一.鲍德里亚(Jean Baudrillard)是法国七十年代之后思想界的一位杰出的思想家,他的理论几乎推翻了法兰克福学派在二战前批判资本主义大众文化的理论方法,从一个全新的视角来分析高级资本主义的消费社会文化的意识形态本质。鲍德里亚1929年生于法国东北部的一个平民家庭,六十年代初期在一所公立中学教德语,1962-1963年在萨特主编的《新时代》杂志上发表对卡尔维诺等人文学评论,还翻译过布莱希特等人的德语作品以及一本关于第三世界革命的理论著作,1963年他出版过摄影集(自己也是一个摄影家),1966年3月在巴黎第五大学师从著名的现代性学者亨利·列斐伏尔(Henri Lefebvre)完成了社会学论文《社会学的三种周期》,同年在第五大学担任助教。继萨特的影响之后,六十年代鲍德里亚结识了罗兰·巴特,并受巴特的符号学影响,1968年他的第一部理论著作《物体系》很明显是对罗兰·巴特的《时尚体系》的分析方法的借鉴。之后鲍德里亚出版了一系列富有理论创造性的著作,这些著作包括《消费社会》(1970年)、《符号政治经济学批判》(1972年)、《生产之镜》(1973年)、《象征交往与死亡》(1976年)、《仿真与仿像》(1978年)等。1从鲍德里亚的著作看,他的理论背景主要是马克思主义和符号学两者的结合。马克思主义背景得益于在南特大学时期参与左翼刊物《乌托邦》、《通道》的撰稿有关。符号学背景则来自巴特。正如他自己说的,他确实运用了马克思主义的分析方法,但很大程度还与其它方法结合在一起,比如符号学和精神分析。马克思的分析方法在鲍德里亚那里一开始表现为从生产出发的对物的分析,但后来转变为物和符号关系的分析。按照马克思主义的分析,十九世纪以前的资本主义生产主要在于资本——生产——产品,再回到资本的流通过程,这个过程通过工人生产的商品(物品)的增值产生了剩余价值或者超额利润。但马克思所分析这个基本的生产过程,实际上在后工业社会以后,已经增加了许多更为细分的资本—生产环节,并且这些环节可以单独对市民社会的意识形态产生直接的作用。比如广告,广告的资本在今天任何一个大公司都占有一定的投资资本比例,并且,由于广告的影响和企业的品牌策略,使得像可口可乐、麦当劳这样的全球性公司获得了更多超额利润,但这种由于企业厂牌的消费意识形态的追捧效应产生的大量客户群和超出一般商品的价格,因此产生的利润,实际上和马克思传统的产品生产和销售的分析没有关系,至少这种利润并没有直接产生自对于产业工人的剥削。资本主义长盛不衰的百年企业具有全球知名度之后,像迪斯尼乐园等全球性企业,更是可以将产品模式、商标和厂牌使用权卖给其它国家和地区进行企业贴牌或者复制许可权使用,从而不经自身的企业生产过程就可以获得超额利润。这种跨国资本主义现象也是在传统马克思主义生产流程分析的视野之外的。而鲍德里亚就是从在这样一个流程的后工业社会新兴出现的环节入手的,他进行的实际上也可以看作是一种商品的符号学分析。鲍德里亚所针对的在后资本主义生产越来越重要同时又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分析的缺失环节,实际上就是象征资本或者符号资本。在视觉层面,鲍德里亚称之为仿像(Simulacra)。二.在鲍德里亚看来,今天的城市已经不再像十九世纪的城市那样是政治—工业的场所,而是符号、传媒、符码生产的场所。这个判断虽然有偏激之处,但也在某种意义上揭示了后工业社会文化的本质。与传统文化批判理论家不同的是,鲍德里亚始终对超市、广告、流行酷文化、电影巨片、电视直播等消费和传媒社会的新兴文化很敏感。甚至像海湾战争的电视直播,他都能从超现实的角度进行论说。鲍德里亚在《战争的幻像》一文中认为,问题不在于人们是赞成还是反对战争,而是在于人们赞成还是反对“战争的实在性”。因为美国进行的“人跟人不接触”的战争方式以及利用传媒系统的舆论影响,更像是一种以电子游戏和电视新闻表演进行的虚拟战争,而战争在战场上短兵相接的实在性意义已经消失了。因此,鲍德里亚一直强调超现实(Hyperreality)和仿真(Simulation)的概念。他强调在后工业消费社会,商品的实在性意义也在趋于消失,商品的“仿像”文化消费占居了重要的本质,人们对商品的消费不一定完全是对商品实用性的消费。比如,年轻人因为广告和时尚杂志在不断地宣传某种新的穿着方式,所以去购买化妆品和服饰,仿照那种形象去打扮。鲍德里亚的理论意义在于,在消费社会,人们消费商品如果仅仅消费功能实用性,就意味着要面对一种物质消费和为了物质获得而工作的虚无感。消费资本主义的活力在于它将物质消费转化为一种意识形态意义的美学消费,就好比广告实际上不是一种仅仅告知更多人有这样一种产品实用性的方式。广告在发达资本主义时代,实际上还在创造一种消费文化。它必须把一辆汽车跟一群成功的英俊漂亮的白领放在一起,或者把一部移动电话跟一对恋人的爱情细节结合在一起,进行视觉叙事,广告才能诱惑顾客情不自禁的掏钱购买商品,或者挣钱购买。就这一点说,消费汽车实际上是在消费汽车文化。我们购买汽车要考虑到实用性。但我们购买何种汽车,实际上是在受广告、时尚杂志、某一部流行电影或者某首流行歌曲MTV中的使用汽车的生活方式场景和影像的影响。如果说,购买一辆车只是在选择种类时受消费时尚和广告的影响,那么,如果一辆车没坏,因为款式老了我们再换一辆呢。而在许多纯大众文化消费领域,像电影、音乐、文学、设计以及各种肥皂剧,广告、时尚媒体和流行趣味对顾客的影响,已经先于产品产生了。在消费社会,文化叙事和视觉艺术的各种手段都被用于消费意识形态的构造。鲍德里亚想强调的是,仿像文化在消费社会实际上已经主宰了我们的生存意义和意识形态,他举了迪斯尼乐园的例子。他把迪斯尼看作是一种“超现实”的仿像文化。在迪斯尼乐园,他认为真实和拟真之间的界限在我们的意识形态深处已经分不清了,真实被模仿到极度“真实”它就是一种超现实。实际上,从哲学的意义讲,消费意识形态文化不仅体现在商品营销和宣传的广告环节,它还表现为商品的资本主义生产和消费的现代性历史已经构成了一种无处不在的文化环境,以及一种先在的历史感和美学意识。鲍德里亚的理论试图证明,我们是先体验到了那种商品的图象和使用那种商品的生活趣味,在明确了我们和那种商品发生关系后的意义以及自我主体的形象,我们才去购买那种商品。这就好比在电影和肥皂剧具有历史后,我们的意识形态已经处在分不清是电影在模仿生活还是生活在模仿电影。在后资本主义时代,至少消费文化实际上是处于一个生活需求和消费意识形态相互制造和产生的循环之中。消费品一旦处于我们日常性的需求和意识形态体验的现实的历史循环之中时,消费品自身的图像和意义,也就成为艺术和哲学的意识形态表象,在表象层次,真实的表象和拟真的仿像之间就开始彼此难分。以消费为核心的所有中介物,像资本、商品以及交易模式等都会进入我们的主体意识,并影响我们的主体情感。2002年高岭和唐昕策划的《感受金钱》展览,实际上也是一个国内较早试图讨论资本和商业通过商品消费对于我们的意识形态主体性的影响。三.鲍德里亚的仿像理论和消费意识形态分析对于文化的视觉研究具有很重要的方法论意义。在艺术史上, 安迪·沃霍尔的可乐罐头、奥登伯格的巨型工业物品的仿真雕塑、以及杰夫·昆斯对消费品复制,实际上,都是对于一种商品“仿像”层面的视觉表现。在九十年代,中国城市的都市化和商业化进程,也使很多年轻艺术家对消费文化进行文化反省和表现。尤其像广东一带的艺术家,像郑国谷表现了年轻人模仿香港黑社会的生活方式,杨勇和扬帆表现了内地的女孩到南方后,女性形象迅速的去地方性,以及在商业环境中去历史的虚无感,翁奋则表现了象征现代化的高楼大厦的图腾般表象。这些作品都无意识地反映了消费文化对于中国新一代的影响。很多内地的年轻人实际上仅仅根据香港、美国、韩国和日本等资本主义国家的电影、电视剧,以及各种时尚杂志,在还没有接触现代化和高级消费社会之前,就已经建立了关于消费资本主义的表象,和对此的向往。很多内地女孩到南方后,开始迅速根据电影、电视和时尚杂志的形象重新包装自己。这些现象实际上都反映消费意识形态对于中国的影响,在某种意义上,它已经取代了过去政治意识形态对于中国社会的影响。尤其在消费文化的影响下,中国各地城市文化的地方性正在消失,城市建筑、娱乐文化和青年酷文化正在趋同,并且,越来越美国化或者韩日化。这都是当代艺术和文化批评需要面对的课题。因此,鲍德里亚的理论不仅有助于中国艺术的文化批评在方法论上的借鉴和启发,实际上,也有助于在后殖民意识形态方面的分析。

我国的城乡经济是典型的二元经济,这也导致了在分析我国居民的消费时必须划分城镇居民消费和农村居民消费。我国的农村人口比重较大,但是消费水平却不能与人口比重呈正比。 2003 年我国农村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 47% ,但农村居民消费只占全国居民消费的 40% ,城乡消费与人口比重的差距为 07% 。虽然相比前些年有所下降,但是城乡二元经济发展不均衡仍是导致我国居民消费率偏低的一个重要因素。虽然从相对数水平上来说城乡居民收入的提高程度基本相同,但比较基数及绝对数便可以看出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有惊人的差距。农村居民的消费水平从 1978 年的 138 元增加到 2005 年的 2351 元,增加了 34 倍。同期,城镇居民消费水平从 405 元增加到 9393 元,增加了 19 倍,年均增长比农村居民高出 84 个百分。农村居民消费的起点本就比城镇居民低,再加之增长速度又慢于城镇居民,那么消费水平差距的扩大就是必然的。总体来看,城乡居民消费水平自改革开放以来都有很大幅度的增长,但由于种种原因城镇的增长速度快于农村,使得城乡消费差距拉大。城乡居民的消费差异不仅体现在消费占有率上,同时也存在消费结构的差异。 1 可以看到,城镇居民的食品支出与农村相比少 10 个百分点,于是城镇居民就能在文教娱乐、保险保健等方面投入更多,获得更高的生活保障,提高生活品质。中国官方的一份调查报告显示,中国城乡收入差距近年来不断扩大,如果将非货币因素考虑进去,这种差距将成为世界之最。消费活动是经济活动的终点,一切经济活动的目的就是为了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消费需求;但另一方面,消费活动又是经济活动的起点,是拉动经济增长的动力,本文通过比较城乡居民消费的差异,旨在找出导致我国居民消费出现城乡差异的原因,并分析这种差异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据此提出关于居民消费的有利于经济发展的建议。

消费与经济增长论文选题背景及意义

它出现的背景还是在二战期间,那个时候经济混乱,出现了很多很多种理论,也是为了解决社会问题。

消费金融属于提前消费,可以让国家经济更加的快速发展

消费金融出现的背景和现实意义是我们时代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消费可以促进经济的进一步的繁荣

随着我国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入,人们的收入水平、消费水平不断提高,消费观念、消费方式、消费环境不断改善,消费结构不断优化。  中国居民消费结构的变动趋势作一分析:  消费心理是一种复杂的社会心理现象,它不仅受消费者自身的需要、动机等心理因素的影响,而且也受消费者活动的外界社会环境,诸如:社会经济、政治环境,文化背景、消费者家庭环境、消费者群体、消费时尚、习俗、流行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如下就从几个角度分析探讨社会环境对消费心理的影响,并结合国内消费市场的发展,分析现实状况的变化,分析这种消费心理对当代消费趋势的影响。  一、简述社会环境对消费心理的影响  (一)社会政治经济环境对消费心理的影响  1、宏观社会经济环境对消费心理的影响  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是影响消费心理活动的最基本的因素,它从总体上制约着消费者心理活动的具体范围,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直接影响着消费品的供应数量和供应质量,形成不同的生活环境,在此基础上的消费心理也不同。  2、个体经济状况对消费心理的影响  消费者任何消费行为都受到收入状况的直接影响,当消费者的收入水平越低,收入来源越不稳定时,消费者的消费欲望也随之降低,消费心理活动也越低沉,对生活的稳定感、安全感也越淡薄,体现在日常生活中,对消费品的购买与选择就越表现为突出的求廉心理,反之,则表现为对消费品的购买与选择越趋向于:求名、求新、求美的心理欲望。  (二)社会文化环境对消费心理的影响  每个消费者都是在一定的文化环境中成长,并在一定的文化环境中生活。其价值观念、生活方式、消费心理、购买行为等,必然受到文化环境的影响。社会文化环境是指包括人们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形成并世代流传下来的风俗习惯、价值观念、行为规范、态度体系、生活方式、伦理道德观念、信仰等等。社会文化对个人的影响主要表现在:1、文化为人们提供了看待事物,解决问题的基本观点、标准和方法。2、文化使人们建立起是非标准和行为规范。在现代社会中,由于社会结构的高度复杂化,文化对个人的约束趋向松散,间接成为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文化对行为的这种约束称为规范,一个人如果遵守了社会文化的各种规范,就会受到社会的赞赏和鼓励,如果违背了文化规范,就会受到否定和惩罚,包括温和的社会非难、歧视、谴责到极端的惩治手段。  (三)社会群体对消费心理的影响  社会群体是指人们通过某些社会关系结合起来进行共同活动的社会单位,它对消费者心理与行为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  1、群体压力  任何群体都会对与之相关或所属的消费者心理产生一定的影响,这种影响往往是通过集体的信念、价值观和群体规范对消费者形成一种无形的压力,这种无形的压力就是群体压力。信念、价值观对消费者个体的压力不带强制性因素,而群体规范对消费者形成压力有趋于强制性的倾向,只要群体的成员不遵从群体规范标准,就可能受到嘲讽、讥笑、议论等心理压力或心理处罚。  2、服从心理  服从心理是消费者顺从群体的意志、价值观念、行为规范的一系列心理活动,对群体的信任感,对群体偏离的恐惧感均使消费者产生服从心理。  3、群体的一致性  群体的一致性会影响消费者的判断能力,消费者对所接触的事物都有自己的判断标准与评价标准,当个体标准与群体标准不一致时,群体一致性的压力对消费者的判断力就会产生巨大的影响。  4、群体规模  群体规模对消费心理也有一定的影响,群体人数越多对个体成员的压力越大,个体的服从心理越强,反之,压力降低,个体服从心理也逐步减弱。  (四)家庭对消费心理的影响  家庭是消费者参与的第一个社会群体,又是现代社会生活的细胞,是人们共同生活的基本单位,父母、子女是家庭的基本成员,对个人的影响是广泛的、直接的、深刻的和长期的。家庭周期的变化所反映出的各自不同的心理特征、消费特点和规律,家庭消费活动的阶段性、稳定性、遗传性还有家庭结构、家庭角色这些都是消费者心理的影响因素。  (五)消费时尚、习俗、流行对消费心理的影响  消费时尚、习俗、流行,在影响消费者心理的各种环境因素中具有强制性和排他性,是社会潮流与社会传统在消费者心理活动及消费行动中的特定反映。  二、当代城乡消费现状分析  (一)人们对消费资料的需求客观上存在着层次性,按照马斯洛关于人的需求有5个层次的学说,消费者必须首先满足生活需要和安全需要,然后逐步向社会需要,受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发展。  1、改革开放初期,中国消费者的生活水平进入温饱时期,据资料显示,这一阶段的消费结构中食品费用占家庭消费比重的50%~60%以上,服装费用占了10%左右,进入80年代以后,随着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部分居民的生活向小康转变。  2、从90年代中期以后,中国消费者需求方向呈现出又一次明显的变化,这个时期消费者开始产生受尊敬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在北京、上海、深圳、广州等大城市,一股高消费热潮蔓延开来,并逐步扩展到内陆地区,其最鲜明的特点就是高消费领域全面扩展,消费目标不是像以往那样集中在几大件上,而是渗透到,衣、食、住、行的各个方面。据当时广东省城市社会经济调查队和省政府经济发展研究中心对珠海、佛山、深圳、广州、中山、东莞六个大城市的一个调查显示,该地区的消费需求以中、高档家用电器为主,通讯、交通、住宅三大类产品的消费需求增长趋势旺盛。以此同时,人们对健康的关注也成为一股不容忽视的消费趋势。这是由于现代社会人们面临着越来越重的生活与工作压力所致,这种消费趋势表现为健康食品越来越受到消费者的欢迎,健身器材和家庭自我保健医疗器具日趋畅销,这个时期消费者对商品的社会象征性提出很高要求,所谓商品的社会象征性是人们赋予商品或服务一定的社会意义,使得购买拥有某种商品,服务的消费者得到心理上的满足,人受尊重的需要在这种消费活动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这体现了消费者需要向受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转型。  3、近几年来,中国消费市场又凸出了最新的转型,即向个性化,时尚化消费的转型,目前消费者对展现自我,突出个性的要求逐渐增强,具体表现为人们越来越追求个性化消费,以标新立异,与众不同的风格包装自我,以独特的自我形象、气质、风度、魅力立足于社会,这是消费心理要求的进一步提升,体现了社会生活水平提高以后,人们对自我实现的必然要求。时尚在市场中体现为大批消费者对某种商品或服务的共同认同和购买,从消费者心理分析,出现这种时尚消费的心理动机是与时代同步,不甘落后的心理需求,没有人愿意落后于时代,与时代同步,与时俱进,不断跟上最新的时代潮流是消费者的共同心理,正是由于这种心理需要,在这种新的消费时尚出现时,人们才会争相仿效,成为追逐时尚队伍中的一员,这是人的社会心理需要在消费领域中的典型表现。  (二)随着国民经济持续发展以及扩大内需,刺激消费政策的实施,当代城乡居民消费水平不断提高,购买力不断增强,消费结构逐步优化。  1、消费水平显著提高  据调查显示“九五”期间,我国城乡居民的消费水平有了显著的提高,居民消费层次和消费意识发生较大变化。  吃的方面,食品供给满足了居民的消费需求,消费量迅速增大,居民对食品的消费讲究质量,例如,食品消费由以谷物为主的粗放型向以副食为主的营养型转变。对于同一种食品需求档次也明显提高,如过去居民购买的多是国营粮店出售的三级米,现在市场上一级米、已成为居民消费的主要选择。集市、超市的食品种类繁多,琳琅满目,极大丰富了居民的“菜篮子”“米袋子”。虾、蟹、贝、等优质海鲜品大量进入百姓的食谱,人们对饮食越来越讲究,各种方便食品、休闲食品、保健食品、绿色食品迅速进入百姓家庭,低糖和低热量食物备受城市人钟爱,平衡膳食结构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推崇。  衣着方面,消费向多样化、个性化、高档化发展,人们的衣着消费越来越讲究高档、美观、舒适、大方。西装、名牌皮鞋、裘皮大衣等已被越来越多的城市居民拥有,如今漫步街头,映入眼帘的已不再是一片“蓝色的海洋”,而是一幅艳丽多姿、色彩斑斓的画卷。  用的方面,城乡居民家庭的耐用品消费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从低级到高级全面的发展过程。以人们所追求的“几大件”为例,七十年代追求的手表、自行车、缝纫机、半导体收音机;八十年代的录音机、洗衣机、电视机、电冰箱;九十年代的摄像机、激光影音设备、空调、移动电话、电脑、汽车、住房等。这些标志用品的每一次更新升级,都意味着引起一场“消费革命”,在短短的十几年间,城镇家庭的耐用品迅速经历了发达国家几十年的发展历程。消费需求也由“普及型”向“娱乐型”、“享受型”转变。2001年底和1998年底比较,城市居民家庭拥有的移动电话增长了900%,拥有的家庭电脑增加了250%,拥有的汽车增长了100%。  住的方面,住房消费比重上升,居住条件不断改善。随着住宅建设的发展和住房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化,前期紧张的状况得到了缓解,无房住户、拥挤住户大幅减少,人均住房面积不断增加、配套设施日趋完善。  2、消费结构逐步优化,日趋合理  在消费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消费结构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从总体来说,城乡居民已实现了从过去贫困型的消费结构向温饱型的消费结构转变,并由温饱型的消费结构向小康型发展。“九五”期间,我国城乡居民家庭生活状况绝大部分经历了由温饱到小康的发展过程,城镇居民消费逐步向发展性和服务性升级,消费需求从满足生存需要向发展和享受需要过渡,农村居民消费范围逐步拓宽,从单纯的以吃穿为主的消费格局向食品、居住、医疗、文化等多元化消费方向发展。居民消费态度明显变化,消费结构日趋合理。近年来,随着国家宏观经济调控力度的加大,第三产业不断发展壮大,社会化服务领域不断拓宽,城镇居民家庭非商品支出(房租、水电、煤气费、交通费、邮资费、医疗保健费、学杂费、文娱费、修理费、服务费等)大幅提高,所占比重明显上升,充分显示出了服务消费在居民消费中的所占份量。  3、文化教育、交通、通讯、医疗保健等新的消费热点逐步形成  (1)从文化教育支出方面看,教育消费日益受到重视,社会发展对人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方面随着居民收入水平提高,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不断增强,文化娱乐支出显著提高,文化娱乐时间不断增多,消费领域不断扩大,文化娱乐质量也不断提高,人均文教娱乐及服务费支出保持快速增长。二方面,为适应现代社会对人的文化素质的要求,人们更加注意智力开发,提高自身水平,教育投入持续增多,对孩子的教育积极程度亦逐步提高。现在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都是掌上明珠,只要能让孩子受到较好的教育,一般家长不会计较成本,加上教育投入是风险最小的投资,为使孩子适应未来所要面对的挑战,家长不但不惜代价为孩子择校上学,还不断加大投资,以培养孩子的业余爱好。  (2)交通,通讯费用支出来看,“外面世界多精彩,何不潇洒走一回”是当今居民心态的一种真实的反映。由于人们工作,生活节奏加快,以及满足信息沟通和情感交流的要求,移动电话,小车的社会保有量不断增大,还有电子商务的出现,这些都促使交通,通讯费用支出快速增长。  (3)医疗保健消费支出看,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居民为增强自身的身体素质,增强体魄,“舍得花钱买健康”已成为居民消费时尚。  三、当代消费者心理变化趋势和特征  当今,企业、个体都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激烈竞争,市场正由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演变,消费者主导的营销时代已经来临,在买方市场上,消费者将面对更为纷繁复杂的商品和品牌选择,这一变化使当代消费者心理与以往相比呈现出一种新的趋势和特点。  (一)个性消费的复归  过去相当长的一段历史时期,工商业都是将消费者作为单独个体进行服务的,在这一段时期内,个性消费是主流,只是到了近代,工业化和标准化的生产方式才使消费者的个性淹没于大量低成本,单一化的产品中。当消费品市场发展到今天,无论数量,品种都已初步具备让消费者能够按个人心理愿望为基础来挑选和购买商品或服务,消费者选择的已经不仅仅是商品的使用价值,而且还包括其它“延伸物”,心理上的认同感已成为消费者做出购买某一品牌的产品决策时的先决条件,个性化消费正在成为也必将成为消费的主流。  (二)消费心理稳定性减小,转换速度加快  现代社会发展和变化速度极快,新生事物不断涌现,消费心理受这种趋势带动,稳定性降低,在转换速度上趋向与社会同步,在消费行为上则表现为:产品生命周期不断缩短,消费品更新换代速度加快,品种花式层出不穷,产品生命周期的缩短反过来又会促使消费者心理转换速度进一步加快。例如,电视机在中国由黑白发展到彩色,经历了十几年的时间,但现在每年均有采用新技术、新功能的电视机推出,消费者今年购买的电视机,明年可能就过时了。以至于某些别出心裁的商家开始经营电视机的出租业务,以配合某些消费者求新求变的心理需求。  (三)消费主动性增强  消费主动性的增强来源于现代社会不确定性的增强。人类有追求心理稳定和平衡的欲望,而且人天生就有很强的求知欲,在社会分工日益细化及专业化的趋势下,即使在许多日常生活用品的购买中,大多数消费者也缺乏足够的专业知识对产品进行鉴别和评估,但他们对于获取与商品有关的信息和知识的心理需求却并未因此消失,反而日益增强,这是因为消费者购买的风险感随着选择的增多而上升,他们会主动通过各种可能的途径获取与商品有关的信息进行分析比较,从中获得心理上的平衡,降低风险感和购买后产生后悔感的可能,增加对产品的信任和取得心理上的满足感。  (四)对购买方便性的需求与对购物乐趣的要求并存  一部分因工作压力较大,紧张程度较高的消费者会以购物的方便性为目标,追求时间和劳动成本的尽量节省,特别是对需求和品牌选择都相对稳定的日常消费品,尤为突出;另一部分消费者却相反,由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一些自由职业者或家庭主妇则希望通过购物来消遣时间,寻求生活乐趣,保持与社会的联系,减少心理孤独感,他们更愿意花时间和体力进行购物,这两种相反的心理将在今后较长的时间内并存和发展。  (五)价格仍然是影响消费心理的因素  虽然现代营销工作者都尽可能倾向于用各种产品差异化来减弱消费者对价格的敏感度,避免恶性削价竞争,但价格始终对消费心理有主要影响,当价格降幅超过消费者的界限,消费者难免也会怦然心动而转投竞争对手旗下。  四、广东人消费观念的巨变,折射出社会经济的快速稳定发展  今天广东人的消费观念,正发生着前所未有的巨变,花钱买现在,花钱买时间,花钱买娱乐,花钱买健康等等。倘若和20年前“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的消费观念相比你会有一种恍若隔世的感觉。  (一)花钱买现在:如今,广东人买楼,用按揭占了八、九成,买车用按揭也占了三、四成。若时光倒流几年,用借来的钱买车、买楼,对以勤俭持家为美德的中国人来说:简直就是“吃谷种”的“败家仔”所为。如今不同了,这个“故事”已是家喻户晓,两个老太太在天堂见面,中国老太太说:我攒了30年的钱,昨天刚买到新房子。美国老太太说:我住了30年的房子,昨天,刚还完房款。人们仿佛在一夜之间明白了这浅显易懂的道理,用未来钱不再缩手缩脚,当然,够花未来钱,还因为人们今天有了花钱的底气和还钱的能力。  (二)花钱买时间:上班一族的李太太,国庆长假请来了钟点工,不但把家里收拾得干干净净,还包括做晚饭、早餐或午餐。李太太一家或者上茶楼食肆,或者电话送餐上门,她说:“以往逢年过节把自己累得半死,如今省下时间休息娱乐,值!”在广州,如今请保姆或钟点工的家庭已越来越多,从1998年开始,广州家政公司如雨后春笋,每年都冒出几十家,如今已发展到3300多家,20多万家政从业人员。  (三)花钱买快乐:同样是国庆长假,相当一部分的家庭均选择了出外痛痛快快地玩。广州市旅游局提供的数字表明,2002年国庆节黄金周广州市有六成的居民外出旅游。  (四)花钱买健康:这是广东人的另一种时尚,国庆期间,各大医院体检中心从3、4日上班开始就门庭若市,。如今老百姓的保健意识大大增强,自费等来体检的人越来越多。  (五)绝对自信催生全新的“另类消费”。  13年前,谁会想到自己会向银行借钱,只为买下心爱的轿车。  13年前,谁会想到普通鸡蛋不买,偏偏去买5元一只的“绿色鸡蛋”,小到一棵青菜,大到一幢房子,人们的消费观念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花钱买什么?买什么才叫“值”,人们口袋里的钱多了,想法自然也多,生活的精彩成为新的目标,人们的消费结构开始由过去的“温饱型”向“发展型”和“享受型”转变,城市生活方式日趋“个性化,现代化,多元化”。中产、小资、新贫族,零储蓄族,一个个新的消费群体的出现,一件件上万甚至几十万消费品的热销,一批批万元级和十万元级的商品开始进入家庭,这些不能不说是我国政通人和,国泰民安,经济快速发展的必然产物,人们对未来的自信,对自己的自信,给今天的消费观念赋予全新的内涵。  五、当前消费不足的现状、原因、对策  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统计数据表明,2002年我国居民储蓄存款前4个月来的余额为97万亿元,接近8万亿元,增长速度是2%,比2001年来高出5个百分点。前4个月累计居民储蓄增加6051亿元,比上年同期增加了1737亿元,其中定期储蓄存款增加3735亿元,比去年同期增加1042亿元,活期储蓄增加2316亿元,比上年同期增加695亿元,居民存款储蓄额呈现一个不断攀升的趋势,而同期1-4月份,我国全社会的消费品零售总数仅仅增长84%,比去年同期的54%的增幅低了7个百分点,这些是在我国连续几次降低人民币存贷款利率的背景下产生的,居民更愿意储蓄,而不愿意消费,消费信心不足亦是当前我国的一个经济热点问题。  (一)国际大背景对消费信心的影响及国内就业形势的影响。1、“9•11”事件对世界经济发展带来的冲击使我国消费者信心受到影响,在世界市场形势比较看空看淡的情形下,消费者心理趋向谨慎。2、入世对我国消费者的影响最直接就是通过就业来反映。根据专家的预测,从长远看,加入世贸以后每年可以增加200万到300万新生的就业机会,但刚入世的3~5年之内,我国的传统制造业和农业可能受到比较大的冲击,一开始的时候可能表现为就业岗位减少,2002年受到美国出口影响的大型钢铁工业入世之初就业压力很大,这些已经让消费者感受到了对自己收入的前景、对自己经济增长的前景,地由自己的就业前景来表现出来。一个人对自己就业前景都不乐观,甚至有的人可能会失业,那么他的消费能力就会大打折扣。  (二)通货紧缩再现。前几年,国家出现通货紧缩的趋势,经过2000年和2001年的综合治理,价格走势已经由负转正,但在去年整个世界经济情况变坏的情况下,我国经济价格趋势又再次由正转负,形成越是厂家打价格战,消费者越紧捂腰包不放松,价格是降下来了,但销量却上不去,如此恶性循环。价格的下降趋势又对农民产生不利的影响。农民既是消费者又是生产者,农产品的价格不断下降影响了农民的收入,农民生产出农产品的时候,卖不出好价钱,挣不到钱,农村市场就活跃不起来,这也是农村农产品价格一直在低位徘徊,造成农民增收相当困难的一个原因。  (三)改革的心理承受能力及对改革的预期不确定性,使消费者觉得提高生活质量会受到很大影响,共同的选择就是增加储蓄,作为一种预防性的储蓄。90年代以来为了减轻企业负担,加速改革进程,我国进入了以保障制度为核心的全面制度改革过程,与此同时,企业实行减员增效改革,导致大量的企业职工失业下岗,职工的大量失业下岗,保障制度的改革,使消费者对今后的生活顾虑重重:谁来为他们提供养老保证?伤病的费用谁来负担?如何才能有一套自己的房子?子女的上学费用如何解决?等等,保障制度的变迁,使原先由国家或集体负担的费用转变为全部或部分个人负担,劳动者个人在现在或将来相当程度上要依靠自身的收入和储蓄来应付随时而来的住房,医疗,教育,失业,养老等费用支出,与前几年比,虽然劳动者的个人收入是增加了,但需要的支出,潜在的支出却在不断加大,意味着实际收入在减少,自然导致对一般消费品消费的萎缩。例如:医疗制度正在改革之中,今后自己的医疗个人应负担什么样的责任?个人负担多大的比重?大家心里没底。养老制度的改革也在进行过程中,尽管这两年做了很多工作,确保养老金的按时发放,但还是有一些地区,一些人养老金前几年就有拖欠的现象,就算按时发放,养老金的水平也并不是很高,有相当的离退休职工觉得提高生活质量受到不小的影响。教育制度的改革也在进行之中,大家对现行的教育制度改革到底会怎么走心中没底,前面几年连续都在提高学费,将来孩子上学,尤其是上大学要花多少钱?大家心中没数。所有这些,对消费者(我们)都产生了一种确定的预期,大家都有会明显感到自己在这个改革过程中所要支付的成本很高,有很多家庭是承受不起的,就拿教育学费来讲,最近几年我国中小学和大学的学费都在提高。很多城市中等收入家庭居民都会感觉到,要供一个孩子上大学相当吃力,现在我国大学的学费普遍在每年5000元~10000元之间,与发达国家的绝对水平相比,这个水平是不高的,但与我国现有的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相比那就很高了,一般公立大学约50%收费都是一年5000多元,这个概念就是从平均水平来说,相当于一个中等城市中等收入职工一年的年收入,换句话说,一个大学生的家长要有一个人全部的收入,不吃,不喝,不花来供孩子上大学,这又是怎样的一个压力?还有医疗,住房等等的负担,所以消费者目前基于对国家宏观调控制度改革的预期,从自身的生活需要和安全需要出发产生这种谨慎心理愿意储蓄,暂时放弃积极消费,也是情有可原的。  (四)促进居民消费的建议对策  1、提高居民收入水平,增强居民消费能力。居民的消费水平在很大程度上由他的收入水平高低来反映。当前我国整体消费需求不旺,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就成为刺激消费需求的关键所在。在城市,一方面要实施积极的就业培训、扩大就业总量,有针对性的搞好下岗、失业职工的再教育和职业培训工作,提高这一部分人的经济收入,增强他们的消费购买能力;另一方面要严格执行最低的工资标准,并根据经济的发展情况逐步提高最低工资标准的水平,过去拖欠的职工工资、退休养老金、医疗费、其他的拖欠款应尽快补齐。在农村,必须把增加农民收入、减轻农民负担作为头等大事抓紧抓好,要在坚决按保护价收购粮食、保证种植收益的基础上,调整和优化农村的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同时大力发展乡镇企业、适度发展中小城镇,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拓宽农村居民的非农业的收入途径,消除制约农民消费的障碍。  2、提高改革措施公众参与度,加强宣传力度,增强居民消费信心。近年来,涉及居民切身利益的住房制度、就业制度、养老保险金制度、医疗制度和教育制度等一系列的改革已经陆续出台。由于改革方案的制定过程群众参与不多,而有关部门对改革的信息披露不够,加上下岗职工逐年增多,使得居民对改革成本和前景的预期不明,对自己未来收入的增长缺乏信心,居民的信心对经济的繁荣至关重要。要增强人们对改革和经济前景的信心,就必须建立公众参与的决策系统,增加改革的透明度。实践表明,若没有广大人民群众的参与、理解,任何的一项改革都难以顺利推进。政府有关部门应将已经可以披露的改革方案清楚的告诉民众,使广大的居民了解改革后个人的负担情况,减少居民支出的不确定因素。  3、改善消费环境、培育消费热点。从城镇和农村的实际情况出发,对一些限制居民消费的政策进行必要的清理和调整,着力从体制上和政策上消除消费的各种障碍,满足不同层次的消费需求。顺应居民消费结构的变化趋势,培育消费热点。因为只有为已经解决了衣食问题的中国居民创造新的消费热点,才能刺激他们的消费热情。实践表明,汽车、住房将是正确的选择。在这两个方面,是否可以考虑在适当的时机取消汽车的消费税(包括购置附加税和车船使用税)、降低乃至取消购买商品房的契税,等等。使汽车、住房真正成为居民的消费热点和整个经济的新增长点。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