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百科

厦门理工学院毕业论文导师名单查询

发布时间:2024-07-02 13:03:30

厦门理工学院毕业论文导师名单查询

我就是武汉理工的软件工程的学生,个人感觉还行的,我们学校的工程构架比武大好,院里的老师也不错

袁传荣教授2003年至2006年任厦门软件学院院长。马树孚教授北京大学原副校长,几十年来一直从事高校教学、管理及研究工作,有着丰富的教学和管理经验。2003年至2006年间任厦门软件学院院务委员会主任。林连堂教授厦门大学原副校长,长期在厦门大学从事教学、科研和学校管理工作,曾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及国家教委多项优秀科技成果奖。2003年至2006年间任厦门软件学院党委书记。 院创始人之一北京大学原副校长马树孚教授为学院题写了“学无止境,学以致用”,既表达他的教育理念,也是对院及院全体师生寄予厚望与鞭策!马树孚校长从事数十年的高校教学、管理及研究工作,有着丰富的教学和管理经验,谈到“学无止境,学以致用”,马校长甚感欣慰:“软件学院能充分认识到‘学无止境’的精神内涵,虚心借鉴其他院校的办学经验,结合自身实情,不断成长,并提倡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以永不满足的执着精神激励学生在学习和人生的里程中挑战极限,追求完美。你光学不行,还得会用。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意思是,熟读《诗经》交给他政事,却办不通,这样的人读再多书又有什么用呢?这就是要求学以致用!”马校长深入浅出地解释,“当初创办软件学院,定位就是为厦门、海西培养适用的软件人才,所以我们提出了的培养目标之一就是‘学会做事’,培养出来的学生要能做事,而且还要能把事做好。”同时马校长认为大学在肩负着为国家培养专门性人才的重任的同时,也应重视对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并激励学生将所学知识落实到“用”上,在实践中进一步理解、领悟所学的理论并创新思路,做到用以促学,从而为国家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创新型人才,这也是“学以致用”的深层次内涵。“每次回学校都能感受到发展变化,都能给我带来惊喜。学校在硬件、软件投入的力度非常大,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实训中心建设,真正融‘高等教育、师资培养、生产实习’三位于一体,这为‘学以致用’打下良好的基础,也为我们的学生走出校门进入社会铺设好宽敞的大道。”马校长深有感触地说,“学以致用是学习的核心价值所在,也是厦门软件学院的核心竞争力。” 潘飞南(2011~)徐春航 (2007~2010)袁传荣(2003~2006) 院长:潘飞南男, 1961年9月生,江西上高人。1977年8月参加工作,1993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96年7月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研究生毕业,先后在华中科技大学攻读高等教育学硕士学位和武汉大学软件工程硕士学位。现任厦门理工学院成人教育学院院长、外语系教授、江西师范大学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硕士研究生导师,高级调查分析师,全国教育行政管理学术委员会委员,江西省成人教育协会理事,江西省成人教育协会普通高校工作委员会常务理事,宜春市政协委员,中国游泳协会冬泳委员会会员,宜春市冬泳协会副理事长,厦门软件学院院长。 自从事教育工作以来,先后在省级以上学术刊物发表论文 24篇,其中国家核心级8篇、有16篇在国内外获奖,出版专著、教材等25部,主持完成或参与完成省级课题5项、校级课题1项;荣获省、市、校级“先进工作者”、“先进管理工作者”、“优秀党务工作者”等20余项。党委负责人、副院长:施水成男,中共党员,毕业于福建师范大学地理系,东北师范大学政治系,获“理学”和“法学”第二学士学位。1984年8月参加工作以来,先后任福建师范大学地理学院、旅游学院党委副书记、书记,福建师大党委组织员等职,有近20年的高校党务和学生工作经验。曾参加国家社科基金课题的申报和研究工作并获成果,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论文多篇,获全国高师共青团工作改革研讨会论文评比一等奖。曾被省高校工委、省教委、团省委联合授予“高校创文明先进指导教师”,被福州市委、市政府授予“高校文明竞赛优秀组织者”称号。2002年10月—2006年4月被省委组织部选派到厦门杏林区委、海沧区委挂职任区委常委,2006年9月—2008年11月任厦门粮食局组织人事处长,2008年12月起被福建省委教育工委和厦门市委教育工委选派到学院负责党委工作。副院长:张念张念,1973年3月出生,湖北随州人,中共党员,教授,系统分析师,计算机系统集成高级项目经理。长沙交通学院(现长沙理工大学)本科,清华大学“计算机软件”第二学士学位,华南理工大学硕士,中国地质大学在读博士。先后任职于湖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广州航海高等专科学校,广东第二师范学院。06年获得广东省IT专业优质课竞赛二等奖,07年指导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获广东省一等奖、全国二等奖,08年被广东教育厅确定为广东省高校“千百十工程”校级培养对象。主持或主要参与省部级项目10余项,发表中英文论文16篇,主编《软件项目管理》(21世纪高等院校规划教材)1部。2012年2月起任厦门软件职业技术学院副院长,分管教学、督导、实验实训、评建、继续教育、产学合作、科技工作,联系软件技术系、网络技术系。副院长:林茂溪林茂溪,1949年12月出生,福建诏安人,中共党员。1981年到鹭江职业大学(厦门理工学院前身)工作,先后担任团委书记、办公室主任、人事处处长、工会主席、党委副书记等职,2005年3月至2010年4月任厦门理工学院副院长。2011年2月起任厦门软件职业技术学院副院长,分管后勤、保卫、学生工作,联系管理信息系、电子技术系。1985年被福建省评为“优秀教育工作者”;2001年被福建省评为“优秀党务工作者”; 2007年被厦门市教育系统评为“优秀共产党员”。

花明 东华理工大学副校长主要简历:  花明教授 男,汉族,1955年9月生于江西崇仁,硕士生导师。1978年毕业于江西大学政治系,分配到抚州地质学院(现东华理工学院)任教,历任党委宣传部干事、副部长、部长,党办院办主任、院长助理等职,2004年5月任东华理工学院副院长、党委委员。1982年至1983年在厦门大学进修,1996年至1997年南昌大学硕士研究生主要课程学习结业。2001年至2004年在职攻读美国南加州大学远程教育工商管理博士研究生,获博士学位。  花明教授长期从事政治经济学、经济管理科研和教学工作,承担国家级课题2项,主编、参编教材、学术著作5本,在国内外公开发表论文30余篇。是中国核工业总公司优秀德育工作者。

厦门理工学院毕业论文导师名单查询网站

所谓推荐专家,指的是你所写的论文必须有论文涉及领域的专家的点评和推荐信,厦门理工学院的学报才会受理。就这个意思。

吴大猷‍‍他有着“中国物理学之父”之称。1931年,经饶毓泰及叶企孙两位教授推荐,吴大猷获得中华教育文化基金会奖学金出国留学。在经济考量下,他选择学费最为低廉的密歇根大学。当时,此校为当时美国发展量子力学的中心。1934年夏天,在密歇根大学做了一年博士后研究之后,吴大猷答应北京大学的聘请,决定返回中国任教。当时的北京大学是国内物理系中最好的学校,教授不多但却是集结了该领域的精英,系主任饶毓泰更是吴大猷多年的恩师。在进入北大之后,第一年的时候,他透过在美国研究时所认识的教授替北大购买了一批当时中国最先进的实验器材,并且同北大的其他教授们一起从事研究原子光谱及其相关领域,在接下来的3年中,陆陆续续的在国际的期刊上发表了18篇论文。也因为在现代物理上的杰出表现,许多国际学者也陆续来到北京做访问、演讲。他为中国物理学的发展‍‍奠定了雄厚的基础。‍‍‍‍‍‍‍‍贝时璋他是中国细胞学、胚胎学的创始人之一,中国生物物理学的奠基人。2003年,小行星36015被命名为“贝时璋”。‍‍‍‍‍‍‍‍‍‍‍‍童第周我国近代著名胚胎学家,因在克隆技术上的‍‍贡献而闻名。1963年,他将雄性鲤鱼的DNA放入雌性鲤鱼的卵子内,成为首位成功将鲤鱼克隆的科学家。‍‍‍侯德榜他生于晚清‍‍末年,1911年,以十门功课1000分的好成绩考入北平清华留美预备学堂,1913年毕业,因为成绩优异被保送入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化工科‍‍学习。1921年获哥伦比亚大学博士学位,受邀回国,承担起碱厂的技术重任,开始了“实业救国”‍‍的努力。他研制出了著名的“侯氏联合制碱法”,是中国近代民族化学工业的先驱。‍‍

袁传荣教授2003年至2006年任厦门软件学院院长。马树孚教授北京大学原副校长,几十年来一直从事高校教学、管理及研究工作,有着丰富的教学和管理经验。2003年至2006年间任厦门软件学院院务委员会主任。林连堂教授厦门大学原副校长,长期在厦门大学从事教学、科研和学校管理工作,曾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及国家教委多项优秀科技成果奖。2003年至2006年间任厦门软件学院党委书记。 院创始人之一北京大学原副校长马树孚教授为学院题写了“学无止境,学以致用”,既表达他的教育理念,也是对院及院全体师生寄予厚望与鞭策!马树孚校长从事数十年的高校教学、管理及研究工作,有着丰富的教学和管理经验,谈到“学无止境,学以致用”,马校长甚感欣慰:“软件学院能充分认识到‘学无止境’的精神内涵,虚心借鉴其他院校的办学经验,结合自身实情,不断成长,并提倡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以永不满足的执着精神激励学生在学习和人生的里程中挑战极限,追求完美。你光学不行,还得会用。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意思是,熟读《诗经》交给他政事,却办不通,这样的人读再多书又有什么用呢?这就是要求学以致用!”马校长深入浅出地解释,“当初创办软件学院,定位就是为厦门、海西培养适用的软件人才,所以我们提出了的培养目标之一就是‘学会做事’,培养出来的学生要能做事,而且还要能把事做好。”同时马校长认为大学在肩负着为国家培养专门性人才的重任的同时,也应重视对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并激励学生将所学知识落实到“用”上,在实践中进一步理解、领悟所学的理论并创新思路,做到用以促学,从而为国家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创新型人才,这也是“学以致用”的深层次内涵。“每次回学校都能感受到发展变化,都能给我带来惊喜。学校在硬件、软件投入的力度非常大,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实训中心建设,真正融‘高等教育、师资培养、生产实习’三位于一体,这为‘学以致用’打下良好的基础,也为我们的学生走出校门进入社会铺设好宽敞的大道。”马校长深有感触地说,“学以致用是学习的核心价值所在,也是厦门软件学院的核心竞争力。” 潘飞南(2011~)徐春航 (2007~2010)袁传荣(2003~2006) 院长:潘飞南男, 1961年9月生,江西上高人。1977年8月参加工作,1993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96年7月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研究生毕业,先后在华中科技大学攻读高等教育学硕士学位和武汉大学软件工程硕士学位。现任厦门理工学院成人教育学院院长、外语系教授、江西师范大学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硕士研究生导师,高级调查分析师,全国教育行政管理学术委员会委员,江西省成人教育协会理事,江西省成人教育协会普通高校工作委员会常务理事,宜春市政协委员,中国游泳协会冬泳委员会会员,宜春市冬泳协会副理事长,厦门软件学院院长。 自从事教育工作以来,先后在省级以上学术刊物发表论文 24篇,其中国家核心级8篇、有16篇在国内外获奖,出版专著、教材等25部,主持完成或参与完成省级课题5项、校级课题1项;荣获省、市、校级“先进工作者”、“先进管理工作者”、“优秀党务工作者”等20余项。党委负责人、副院长:施水成男,中共党员,毕业于福建师范大学地理系,东北师范大学政治系,获“理学”和“法学”第二学士学位。1984年8月参加工作以来,先后任福建师范大学地理学院、旅游学院党委副书记、书记,福建师大党委组织员等职,有近20年的高校党务和学生工作经验。曾参加国家社科基金课题的申报和研究工作并获成果,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论文多篇,获全国高师共青团工作改革研讨会论文评比一等奖。曾被省高校工委、省教委、团省委联合授予“高校创文明先进指导教师”,被福州市委、市政府授予“高校文明竞赛优秀组织者”称号。2002年10月—2006年4月被省委组织部选派到厦门杏林区委、海沧区委挂职任区委常委,2006年9月—2008年11月任厦门粮食局组织人事处长,2008年12月起被福建省委教育工委和厦门市委教育工委选派到学院负责党委工作。副院长:张念张念,1973年3月出生,湖北随州人,中共党员,教授,系统分析师,计算机系统集成高级项目经理。长沙交通学院(现长沙理工大学)本科,清华大学“计算机软件”第二学士学位,华南理工大学硕士,中国地质大学在读博士。先后任职于湖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广州航海高等专科学校,广东第二师范学院。06年获得广东省IT专业优质课竞赛二等奖,07年指导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获广东省一等奖、全国二等奖,08年被广东教育厅确定为广东省高校“千百十工程”校级培养对象。主持或主要参与省部级项目10余项,发表中英文论文16篇,主编《软件项目管理》(21世纪高等院校规划教材)1部。2012年2月起任厦门软件职业技术学院副院长,分管教学、督导、实验实训、评建、继续教育、产学合作、科技工作,联系软件技术系、网络技术系。副院长:林茂溪林茂溪,1949年12月出生,福建诏安人,中共党员。1981年到鹭江职业大学(厦门理工学院前身)工作,先后担任团委书记、办公室主任、人事处处长、工会主席、党委副书记等职,2005年3月至2010年4月任厦门理工学院副院长。2011年2月起任厦门软件职业技术学院副院长,分管后勤、保卫、学生工作,联系管理信息系、电子技术系。1985年被福建省评为“优秀教育工作者”;2001年被福建省评为“优秀党务工作者”; 2007年被厦门市教育系统评为“优秀共产党员”。

侯德榜(1890年8月9日~1974年8月26日),生于福建闽侯(今福州),科学家,化学家,赴美留学,入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化工科学习,后在哥伦比亚大学研究院,1921年获博士学位。被选入美国最高荣誉sigmaxi科学会会员。他一生共获20多项荣誉。誉满国际化学工业界,英国皇家学会聘他为名誉会员,美国化学工程师学会和美国机械工程师学会,也先后聘他为荣誉会员。中国重化学工业的开拓者。近代化学工业的中国化学科普事业的先驱和奠基人。高士其(1905年11月—1988年12月19日,原名高仕錤,福建闽县(今福州市区)鳌峰坊人,改名高士其,弃仕途和金钱不要,立志不做官,不爱钱,以科学家造福中国。1927年获美国芝加哥大学化学学士学位。1930年又毕业于美国芝加哥大学医学研究院。中国为记念他的贡献,把国际的一颗行星命名为高士其星。科学家,化学家。细菌和病毒学家的中国化学科普事业的先驱和奠基人。高鲁(1877~1947)中国天文学家。字曙青,号叔钦。福建福州长乐人。1905年去比利时布鲁塞尔大学留学,后来获该校工科博士学位。1909年追随孙中山参加同盟会。1911年回国报效中国。中国近代天文学奠基人之一。中国天文学会创始人。创造发明了天璇式中文打字机,曾在巴拿马国际博览会展示并获奖。天文学家李元先生在一篇追念高鲁的文章中曾建议,我国第一座假天馆(即天文馆)应命名为“高鲁假天馆”,以纪念这位我国近代天文界中不朽的伟大人物。中国天文学一代宗师。张钰哲(16-21),福州闽侯人,(1923年),1926年,他以优异成绩毕业于芝加哥大学天文系。留在该校叶凯士天文台做纬度测定工作。 [随后在叶凯士天文台 观测研究工作。1929年,以论文《关于双星轨道极轴指向在空间的分布》获芝加哥大学天文学博士学位。 同年,张钰哲归回报效祖国。誉满国际天文学界,国际天文学界为了纪念他,将美国哈佛大学天文台1976年10月23日发现的一颗新星命名为“张钰哲星”。中国天文学的最高奖—张钰哲奖,也是以他的名字命名。中国近代和现代天文学家,科学研究涉及小行星、彗星、日食、恒星天文、航天和中国天文学史等方面, 中国近代天文学的奠基人。 陈岱孙(20-27),原名陈总,1900年10月20日生于福州闽侯县。经济学家、教育家。1922年毕业于美国威斯康辛大学,获学士学位,并获最高荣誉金钥匙奖;1922年入哈佛大学研究院;1924年获文学硕士学位;1926年获哲学博士学位。他在北大致词, “学无止境、自强不息”,“学以致用、用在奉献”。这是他一生的写照。陈岱孙在财政学、统计学、国际金融、经济历史学说等方面,是中国近代和现代德高望重的一代宗师。林几(1897~1951),1897年12月20日出生于福建福州一书香世家。1918年考入北平医学专门学校(北京大学医学院前身。1924年由校方派往德国维尔茨堡大学医学院学习两年,专攻法医学,后又在柏林大学医学院法医研究所深造两年。1928年毕业,获医学博士学位。创建了法医学科和法医研究所。创办《法医月刊》;建立“法医学研究会。中国近代和现代法医学创始人,法医科学奠基人。 邓叔群(1902年12月12日-1970年5月01日),福建福州人,在美国康奈尔大学先后获得森林硕士学位和植物病理学博士学位。由于成绩优异,先后荣获“斐陶斐”奖和选为Sigma-Xi最高荣誉会员。为报效中国,谢绝校方和导师的挽留,毅然回国。真菌学家、植物病理学家、森林学家,中国森林病理学的创始人,中国高等真菌的奠基人,在国际上享有极高声誉。载入具有世界权威性辞典的唯一的中国人。 郑作新(18-27),出生于福建福州,生物学家,鸟类学家。1927年和1930年分别获美国密歇根大学硕士和科学博士学位。获最高荣誉SigmaXi金钥匙奖。这是美国大学研究院奖励学生的最高荣誉。郑作新先生是享誉世界的鸟类学家、动物分类学家、教育家、科普作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是中国鸟类地理学的开拓者,近代和现代鸟类学的奠基人、中国乃至于全世界鸟类学和动物学界的一代宗师。 刘崇乐(1901年9月20日—1969年1月6日),出生于上海,父母福州人,原籍福建省福州市。赴美国康奈尔大学攻读昆虫学,获博士学位(1926年)。昆虫学家,中国昆虫学创始人,中国生物防治研究的先驱。他为中国科昆虫系统分类研究奠定了科学基础。中国昆虫科学奠基人。 萨本栋(1902年7月24日—1949年1月31日),字亚栋,福州闽侯县人,物理学家、电机工程专家、教育家,中央研究院第一届院士。1924年,从斯坦福大学毕业,获得工学士学位,之后进入麻省伍斯特理工学院。同年,从伍斯特理工学院毕业,获得电机工程学士学位,旋即转习物理。1927年,从伍斯特理工学院毕业,获得理学博士学位;博士毕业后应聘为伍斯特理工学院研究助理及西屋电机制造公司工程师。1935年9月,应邀为美国俄亥俄大学电机工程系客座教授。在美国电气工程师学会学报上发表了论文《应用于三相电路的并矢代数》,引起国际电工理论界的强烈反响,被认为是开拓了电机工程的一个新研究领域。获得美国的“1937年度理论和研究最佳荣誉奖。1937年3月放弃高薪厚禄,回国报效中国。他以非凡学识、才智,高尚修养为中国教育贡献巨大。并获中国电机工程师学会第一次荣誉奖章。中国物理学家一代宗师,物理学新研究领域的奠基人。

厦门理工学院毕业论文导师名单查询官网

所谓推荐专家,指的是你所写的论文必须有论文涉及领域的专家的点评和推荐信,厦门理工学院的学报才会受理。就这个意思。

其实福大才短短50几年,所以有名的校友还不是很多魏可镁  工业催化剂工程技术专家。1965年毕业于福州大学化学系物理化学专业,福州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期从事工业催化剂工程技术研究,先后研究开发成功了A110-3型、A201型、A202型氨合成催化剂和B116型低铬高变催化剂、B121型无铬高变催化剂,并实现了工业化生产,经济效益显著;完成了国家“七五”重点攻关项目引进大型氨厂国产化─小颗粒含钴催化剂研究,为我国20万吨低压流程设计提供了必要的动力学数据。1997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经国家计委批准投资5356万,负责建立化肥催化剂国家工程研究中心。  吴新涛  物理化学(结构化学)家,1966年福州大学物理化学专业研究生毕业。中国科学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研究员、学术委员会主任,主要从事结构化学和簇化学研究,在过渡金属硫化学及簇化学领域总结出硫原子配位构型与元件组装的关系表,阐明了硫原子的孤对电子数与配位数对合成的重要作用,为设计合成新原子簇化合物提供了理论依据。设计合成了一系列作为首例的新构型原子簇化合物。基于对簇化学的贡献,他被美国发行的《簇科学杂志》称为该领域的“国际带头学者”。1999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林惠民  计算机软件与理论专家,1982年毕业于福州大学计算机科学系,中国科学院软件研究所研究员。长期从事计算机程序的形式语义学及形式化方法的研究,在进程代数的验证工具、消息传送进程的语义理论和π-演算的公理化等方向上取得了突破性进展。1999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洪茂椿  无机化学家,1978年毕业于福州大学化学系,中国科学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研究员、所长。长期从事无机化学研究,用化学自组装法设计合成金属&有机纳米笼、管及线;宏量制备了多种新型原子团簇;系统地合成了金属石墨状聚合物、具有纳米孔洞的金属&有机聚合物和新型稀土与过渡金属混合聚合物,并研究它们的结构与其性能关系。在“纳米功能分子”和“新型无机&有机聚合物”的无机前沿领域做出贡献。200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刘旭  1982年,毕业于福州大学数学系计算机软件专业; 1982-1987年任教于福州大学计算机系; 1987年,考取中科院数学所计算机软件专业硕士研究生,毕业后至1993年工作于中国科学院数学所计算机科学室。在院期间,他曾先后被评为被中科院数学所评为助理研究员师 、中科院软件所评为高级工程师等称号。  1993-1997年刘旭任北京瑞星电脑科技开发公司(现为北京瑞星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总工程师,主要担任瑞星反病毒产品的研发工作,由其开发成功的反病毒卡开创了计算机反杀毒产品的先河,而后的瑞星杀毒软件,荣获国家科技成果奖。  1997年出任北京瑞星电脑科技开发公司总经理兼总工程师。2005年,刘旭因种种原因,脱离瑞星公司。自筹资金1000万元,将自己的住房抵押贷款投入产品的研发,带领科研人员成功研制了国际上首套全新技术的主动防御软件,同时申请了6项国家专利。他创办的北京东方微点信息技术有限责任公司被有关部门批准为高新技术企业。  何昌垂  1949年出生于福建福清,1975年毕业于福州大学物理无线电系,1982年荷兰国际地学学院综合考察系获硕士学位,1994年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系获博士学位。先后在中科院、原国家科委、联合国亚太经社会、FAO等单位或机构工作。  2009年11月25日,在意大利罗马召开的联合国粮农组织(FAO)第138届理事会会议上,FAO宣布任命何昌垂为该组织副总干事。是63年来首位担任该职的中国人。1999年当选为国际欧亚科学院通讯院士,2003年当选为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专家。曾任联合国粮农组织助理总干事兼亚太地区总代表;联合国粮农组织亚太地区总干事(2002);联合国粮农组织持续发展部环境与自然资源处处长(1998);联合国亚洲与太平洋经济社会委员会自然资源与环境司空间应用处处长(1994);联合国亚洲与太平洋经济社会委员会及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亚太地区遥感计划主任,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首席技术顾问(1988)等职,曾任国家遥感中心负责人,国家科委国际合作局副局长(1984~1988)。  梁绮萍  现任福建省政协主席、党组书记。1973年9月至1976年9月,福州大学化工系学习。中共十五大、十六大当选为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委员,第四届中共福建省委委员,第八届福建省人大常委。  谢兰捷  现任福建省交通厅厅长。1975年毕业于福州大学土建系工民建专业。  郑松岩  曾任中共福州市委副书记、市长。现任福建省省长助理。1976年毕业于福州大学采矿系。  陈景河  紫金矿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1982年毕业于福州大学地质采矿工程系。  罗映南  紫金矿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副董事长、总经理,教授级高工。1982年毕业于福州大学地质专业。  陈新楚  福大自动化科技有限公司(中国软件百强企业第24名)董事长。1979年入学福大,就读电机与电气专业。1983年毕业后到工厂从事了3年的技术工作,后继续在福大攻读研究生,1989年毕业后留校任教两年。2006年向福大捐赠人民币500万元,这也是福大建校以来收到校友捐款单笔数额最多的一次。   何建文  漳州片仔癀药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1968年8月毕业于福州大学电机系。  雷春美  福建省南平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在职研究生学历,经济学硕士,工程师。1982年2月毕业于福州大学机械系。  15 王钦敏  致公党中央常务副主席,福建省政协副主席,福建省科技厅厅长,福大副校长,福大77届毕业。  16、陈聪聪  福州大学校友会香港分会会长,企业家。中华海外联谊会理事、福建省政协委员、福建省海外联谊会常务理事、福建省对外交流协会常务理事、福建省妇女联合会执委。香港福建同乡会副会长。福大电机系自动化专业82届毕业。  17、付贤智  福州大学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光催化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主任、国家环境光催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化学科评议组成员、福建省科协副主席、解放军总装备部防化技术专业组副组长。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  18、范更华  福州大学副校长,中科院系统科学研究所研究员,离散数学研究中心主任,中科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学术委员会委员,图论与组合开放实验室主任,系统科学研究所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数学会组合数学与图论专业委员会主任,全国组合数学与图论学会理事长。1980年毕业于福州大学。2005年度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19、谭连生  华中师范大学计算机科学系主任,华中师大工学学位委员会主席。 1988年毕业于福州大学应用数学系。  20、林作铨  北京大学信息科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主任。1983年毕业于福州大学计算机科学系计算机技术专业。  21、陈希  教育部副部长、党组副书记兼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清华大学党委书记,校务委员会主任。12——09 福州大学机械厂工人;04——09 福州大学化工系教师。  22、郭廷标  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辽宁省政协原主席、党组书记,辽宁省省委常委、省政府常务副省长,省人大副主任。1960年至1965年在福州大学化学化工系物理化学专业学习。  23、王晓东  泉州师范学院副院长、福建省计算机学会理事长,曾任福州大学数学与计算机学院院长。1985年4月研究生毕业于福州大学计算机应用专业。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  24、林方真  香港科技大学计算机系教授。福州大学计算机系特聘教授。世界人工智能大会最佳论文奖(1997)、“知识表示与推理”国际学术大会最佳论文奖(2000)和美国人工智能大会最佳论文奖(2004)。1979年入福州大学数学系软件专业学习。

袁传荣教授2003年至2006年任厦门软件学院院长。马树孚教授北京大学原副校长,几十年来一直从事高校教学、管理及研究工作,有着丰富的教学和管理经验。2003年至2006年间任厦门软件学院院务委员会主任。林连堂教授厦门大学原副校长,长期在厦门大学从事教学、科研和学校管理工作,曾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及国家教委多项优秀科技成果奖。2003年至2006年间任厦门软件学院党委书记。 院创始人之一北京大学原副校长马树孚教授为学院题写了“学无止境,学以致用”,既表达他的教育理念,也是对院及院全体师生寄予厚望与鞭策!马树孚校长从事数十年的高校教学、管理及研究工作,有着丰富的教学和管理经验,谈到“学无止境,学以致用”,马校长甚感欣慰:“软件学院能充分认识到‘学无止境’的精神内涵,虚心借鉴其他院校的办学经验,结合自身实情,不断成长,并提倡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以永不满足的执着精神激励学生在学习和人生的里程中挑战极限,追求完美。你光学不行,还得会用。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意思是,熟读《诗经》交给他政事,却办不通,这样的人读再多书又有什么用呢?这就是要求学以致用!”马校长深入浅出地解释,“当初创办软件学院,定位就是为厦门、海西培养适用的软件人才,所以我们提出了的培养目标之一就是‘学会做事’,培养出来的学生要能做事,而且还要能把事做好。”同时马校长认为大学在肩负着为国家培养专门性人才的重任的同时,也应重视对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并激励学生将所学知识落实到“用”上,在实践中进一步理解、领悟所学的理论并创新思路,做到用以促学,从而为国家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创新型人才,这也是“学以致用”的深层次内涵。“每次回学校都能感受到发展变化,都能给我带来惊喜。学校在硬件、软件投入的力度非常大,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实训中心建设,真正融‘高等教育、师资培养、生产实习’三位于一体,这为‘学以致用’打下良好的基础,也为我们的学生走出校门进入社会铺设好宽敞的大道。”马校长深有感触地说,“学以致用是学习的核心价值所在,也是厦门软件学院的核心竞争力。” 潘飞南(2011~)徐春航 (2007~2010)袁传荣(2003~2006) 院长:潘飞南男, 1961年9月生,江西上高人。1977年8月参加工作,1993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96年7月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研究生毕业,先后在华中科技大学攻读高等教育学硕士学位和武汉大学软件工程硕士学位。现任厦门理工学院成人教育学院院长、外语系教授、江西师范大学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硕士研究生导师,高级调查分析师,全国教育行政管理学术委员会委员,江西省成人教育协会理事,江西省成人教育协会普通高校工作委员会常务理事,宜春市政协委员,中国游泳协会冬泳委员会会员,宜春市冬泳协会副理事长,厦门软件学院院长。 自从事教育工作以来,先后在省级以上学术刊物发表论文 24篇,其中国家核心级8篇、有16篇在国内外获奖,出版专著、教材等25部,主持完成或参与完成省级课题5项、校级课题1项;荣获省、市、校级“先进工作者”、“先进管理工作者”、“优秀党务工作者”等20余项。党委负责人、副院长:施水成男,中共党员,毕业于福建师范大学地理系,东北师范大学政治系,获“理学”和“法学”第二学士学位。1984年8月参加工作以来,先后任福建师范大学地理学院、旅游学院党委副书记、书记,福建师大党委组织员等职,有近20年的高校党务和学生工作经验。曾参加国家社科基金课题的申报和研究工作并获成果,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论文多篇,获全国高师共青团工作改革研讨会论文评比一等奖。曾被省高校工委、省教委、团省委联合授予“高校创文明先进指导教师”,被福州市委、市政府授予“高校文明竞赛优秀组织者”称号。2002年10月—2006年4月被省委组织部选派到厦门杏林区委、海沧区委挂职任区委常委,2006年9月—2008年11月任厦门粮食局组织人事处长,2008年12月起被福建省委教育工委和厦门市委教育工委选派到学院负责党委工作。副院长:张念张念,1973年3月出生,湖北随州人,中共党员,教授,系统分析师,计算机系统集成高级项目经理。长沙交通学院(现长沙理工大学)本科,清华大学“计算机软件”第二学士学位,华南理工大学硕士,中国地质大学在读博士。先后任职于湖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广州航海高等专科学校,广东第二师范学院。06年获得广东省IT专业优质课竞赛二等奖,07年指导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获广东省一等奖、全国二等奖,08年被广东教育厅确定为广东省高校“千百十工程”校级培养对象。主持或主要参与省部级项目10余项,发表中英文论文16篇,主编《软件项目管理》(21世纪高等院校规划教材)1部。2012年2月起任厦门软件职业技术学院副院长,分管教学、督导、实验实训、评建、继续教育、产学合作、科技工作,联系软件技术系、网络技术系。副院长:林茂溪林茂溪,1949年12月出生,福建诏安人,中共党员。1981年到鹭江职业大学(厦门理工学院前身)工作,先后担任团委书记、办公室主任、人事处处长、工会主席、党委副书记等职,2005年3月至2010年4月任厦门理工学院副院长。2011年2月起任厦门软件职业技术学院副院长,分管后勤、保卫、学生工作,联系管理信息系、电子技术系。1985年被福建省评为“优秀教育工作者”;2001年被福建省评为“优秀党务工作者”; 2007年被厦门市教育系统评为“优秀共产党员”。

去问后勤处教务处 之类的 上百度····简直是水中捞月

厦门理工学院毕业论文导师名单怎么找

真的垃圾啊!圈钱机器!拿我们的钱去补贴新校区,我们的硬件差的要死,上个厕所天花板还砸下来,处处受排挤,这就是我们交最多钱的学生的命运!

这感觉像是一所市立高校,总之不是很好。软件学院更是刚刚开始。

深有体会!。就理工软件首届毕业生 就业率那个数据哎不过大学就是得靠自己, 都成年人了。靠学校永远没前途!有垃圾学院, 但也有垃圾学生! 自觉 自学!未来靠自己!!

现在垃圾学校太多了,本来就是这样的。自己好好思考下自己的选择吧。

厦门理工学院毕业论文导师名单哪里找

师资没话说连教我们体育的很多都是华侨大学教授级的来教的,其他就更不用说了

谁帮我开个有毒的网站啊

明智尚贤 专家治校(之一)以实用为特点,不拼理论,重在动手,厦门工学院——5到10年形成品牌(院长名片:吴季怀,华侨大学厦门工学院董事会副董事长,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为华侨大学副校长,党委常委,华侨大学材料物化研究所所长;国际电化学学会会员、美国科学促进会会员、教育部高等学校实验室建设指导委员会委员、福建省高等教育学会副理事长、福建省化学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岩石矿物地球化学学会矿物物理结构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作为华侨大学厦门工学院首任院长,吴季怀教授“5到10年形成品牌”的真情告白,显得特别自信而令人鼓舞。吴院长认为,华侨大学厦门工学院的成功诞生,是合作双方发挥各自优势,整合各方资源,方方面面协力支持推动的结果。他感慨地说,李德文先生热心教育,对教育有着深刻的理解和思考,金帝集团雄厚的资金实力,为学院的诞生和发展提供了根本的保障;另一个方面,华侨大学有稳定的教学质量,办学经历丰富、办学条件、层次及在海内外影响都很不错,尤其是“以华文教育为特色、以工程学科为优势”的华大品牌形象对海内外学子有着强大的吸引力;再有就是良好的区位优势,也是厦门工学院实现“筑巢引凤”的一大亮点。学院位于厦门集美文教区,毗邻园博园,依山傍海,风景绮丽;坐拥大学城,与集美大学、华侨大学、厦门理工学院、厦门软件职业技术学院、集美大学诚毅学院等多所高校比邻而居,学术氛围浓厚。华侨大学厦门校区副总指挥、厦门工学院董事陈克明教授指出,工学院的发展方向与华侨大学本身优势是一致的,特别是华侨大学厦门校区与厦门工学院距离较近,很容易实现师资、专业实验室、电子图书等资源的互动共享。吴季怀院长强调指出,结合当前市场工科人才短缺、海西经济发展需要,学院着重朝培养实用型人才方向发展,以实用为特点,不拼理论,重在培养动手能力,最终形成特点、特色和优势。“有高起点的办学规划,有华侨大学强有力的师资支持,我相信通过5到10年的时间,我们一定能形成自己的品牌!”展望未来,吴院长信心十足。(之二)从海西建设看专业设置,王加贤教授把脉品牌专业发展方向——(专家名片:王加贤,教授、博士,华侨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华侨大学学术、学位委员会委员,福建省光学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光学学会高级会员。研究领域与学术成就:激光与光电子技术、物理电子学、光学工程、半导体光电子学、非线性光学。主持和承担多项国家和省部级科研项目。)互动共享 做强做大作为华侨大学工科最大学院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的院长,王加贤教授对厦门工学院品牌专业的发展给出了自己建议。王教授认为,厦门工学院可以“高位嫁接”华侨大学“老牌”的优势专业,充分发挥该类专业师资力量强、实验室完整、学生招生就业率高等优势,扎实推进,逐步做强做大。王教授建议,在专业发展方向上,厦门工学院可以从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电气技术、工业自动化方向等3个方面发展;在电子信息工程方面,着重朝通讯技术(如3G人才培养)、光电子技术(如平板电视LED、太阳能)、电子技术(微电子集成电路)等3个方向发展。在实验室规划方面,王教授与陈克明教授的看法一样,形成梯度,互动共享,专业基础训练发挥厦门工学院基础平台的优势,专业实验室发挥华侨大学厦门校区的优势,保证两校学生都能共享到最优质的资源。王教授特别强调,当前不少学校的课程设置严重落后于市场发展的需要,厦门工学院要形成自己的品牌专业,一定要结合实际,重视实践性环节的培训,与企业进行更紧密的结合,“从海西建设上看,我们的工学院很有发展前景!” (之三)实力引领,以就业为导向,张佑林教授解读海西建设工科人才培育——(专家名片:张佑林,教授、硕士生导师,武汉理工大学原机电工程学院副院长,中国硅酸盐学会水泥专业委员会理事,国际粉体检测与控制联合会工业应用委员会常务理事,国家建筑材料工业机械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理事)风景这边“读”好三年前,因为机缘巧合,在武汉理工大学任机电学院副院长的张佑林教授来到了厦门集美这片龙眼林,开始了自己培育“工科白鹭”之路。不久后,张教授发现了一个“秘密”:福建省内各大学学科专业设置严重失衡,文科偏多,理工科偏少,学生及家长选择填报专业的空间有限,大部分的学生只能填报文科类专业,这种不合理的专业结构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就业。这让张教授觉得,把龙眼林建成一座“工科白鹭”的“孵化器”很有戏。如今,张教授欣喜地看到,自己这只“东南飞”的“孔雀”终于有了安心孵化的“窝”——华侨大学厦门工学院。同时,作为学院建设期间教学办的主任,开始了专业、课程设置及师资引进等一系列工作。张教授颇为自豪地说,自己曾工作过的武汉理工大学是一所以理工科为主的大学,学生的就业情况一直都很稳定,并且处于一个较高的水平。他认为,当前中国以第二产业即制造业为主,中国还是世界的制造中心,福建的发展、海西的发展乃至全国的发展,都急需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张教授还指出,从福建省各大学独立学院的专业设置上来看,工科独立学院少之又少,“龙眼林里出‘工科鹭鸟’”的优势显而易见。张教授表示,学院根据海峡西岸经济区的产业结构和人才需求,依托华侨大学的优势学科专业,重点构建材料、机械、电子、建筑等工科类的学科群,同时适度发展经、管、文类专业,逐步形成结构合理、多学科相配套的专业体系。2009年已批准面向福建省招收3个专业的学生,计划首批招收全日制本科生1000人,首批招生的专业有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含机械设计、机械制造、机械电子三个专业方向)、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含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电气技术、工业自动化三个专业方向)、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含通信技术、光电子技术、电子技术三个专业方向)。 张教授认为,大学要有大楼,更要有大师。而以工科见长的华侨大学将派出各相关学科的骨干教师到厦门工学院开展教学教研工作,可以保证学院教学教研工作的有效深入开展,对学生的成长成材大有裨益

郭迪,女,03,博士,讲师教育背景:·2009/10 - 2011/10,美国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电子工程系, Visiting Scientist·2008/09 - 2012/06,厦门大学, 通信与信息系统, 工学博士(提前攻博)·2006/09 - 2008/07,厦门大学, 通信与信息系统, 工学硕士研究生·2001/09 - 2005/07,厦门大学, 通信工程,  工学学士工作经历:·2012/05 - 至今, 厦门理工学院,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讲师社会兼职:·IEEE会员研究方向:无线传感网,无线通信,信号与图像处理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