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百科

关于现代教育思想的论文摘要怎么写

发布时间:2024-07-08 12:07:51

关于现代教育思想的论文摘要怎么写

教育管理毕业论文教师评价与学校的科学管理摘要:本文从教师评价的概念入手,研究了教师评价原则和功能,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教师评价与学校科学管理的关系。关键词:教师评价 教育评价 教育科研 教育管理教育评价是教育科学研究的重要领域之一。教师评价是整个教育评价中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当前,很多学校都进行了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其主要内容是学校内部实行校长负责制、教职工聘任制、校内结构工资制和工资总额包干。再加上教师专业技术职务的评审工作已制度化,这些新问题的出现,促使了教师评价的工作必须走上科学化的轨道。如果没有对教师的比较客观、比较科学的评价,那么对教师专业技术职务的评定及对教师的奖惩就会成为问题。为了进一步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学校的管理必须科学化。在学校诸多的管理工作中,对教师的管理是最为重要的环节。能够科学地、客观地评价教师的工作,应该是实现对教师管理科学化的最重要的标志。因此,随着学校科学管理水平的提高,学校管理者就愈加感到教师评价工作的重要。一、教师评价的概念教师评价属于教育评价的大范畴,所以我们首先要弄清教育评价的概念。教育评价是在一定的教育价值观的指导下,根据一定的教育目标,遵循一定的程序,运用科学的方法,借助现代技术广泛收集评价信息,全面地对教育现象进行价值判断,从而为教育决策提供依据,改进教育服务的过程。 从教育评价的概念就可以界定教师评价的概念。我们认为,教师的评价应是在正确的教育价值的指导下,根据学校的教育目标和教师所应承担的任务,按照规定的程序,运用科学的方法,借助现代技术广泛收集评价信息,对教师个体的工作质量进行价值的判断,从而为教师改进工作,为学校领导加强和改进教师队伍的管理与建设及进行决策提供依据的过程。基于上述的认识,实施对教师的评价必须明确以下几点:1、教师评价的根本目的在于:确立衡量一个教师的标准,充分发挥教育评价的导向、激励、改进的功能。通过评价过程的反馈、调控的作用,促进每个教师不断总结、不断改进自己的工作,调动广大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同时也促进学校的领导不断加强对教师队伍的管理和建设,最终达到全面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的目的。2、对于教师评价的依据应是:正确的教育价值观、学校的教育目标、教师的根本任务及国家教委颁布的有关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要求。3、教师的工作具有与其他行业的工作不同的复杂性。如教师工作对象的复杂多变性;教育教学过程的多因素、多变化,可比因素不易确定;教育周期长,教育效果滞后;教育成果的集体性等等。因此,对教师工作质量的评价只凭学校领导的主观印象,或只凭学生成绩及只凭群众的选票都是不全面、不科学的,因而也是不准确和不公正的。运用现代教育评价的手段和方法,就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克服上述的弊端。鉴于教师工作的复杂性,在评价方法上务必采用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办法,同时要对教师的全部工作进行多指标、多方位的综合分析和判断,这样才能使教师工作质量的评价更科学、更准确,更能反映每个教师工作的真实情况。二、教师评价的原则评价的基本原则是评价的理论依据、指导思想的具体体现,也是对评价工作的基本要求。正确的评价原则不仅是统一人们的思想和行动的规范,而且是指导、控制、协调评价过程的保证。在评价过程中,正确贯彻各项原则,不仅利于端正主评、被评人员的态度,克服主观性、片面性、随意性,提高评价的信度和效度,而且有利于加强评价的规范化、科学化、有序化的程度,增强评价的客观性、准确性。教师评价属于教育评价的范畴之内,因此,教育评价所应遵循的原则也就是教师评价所应遵循的原则。1、方向性原则,指对于教师的评价一定要有利于学校实现教育目标,有利于端正办学 方向,有利于树立正确的教育质量观、人才观。如果方向不明确,教师评价就会走上歧途,同时会对学校贯彻教育方针带来消极影响。因此,确定正确的方向是教师评价工作的重要前提。在评价中,必须对每个教师的思想品德、工作态度、业务水平、教书育人和教学的能力、工作效绩作出公正、准确而又全面的价值判断,充分发挥评价的导向作用。2、客观性原则,即科学性原则。就是在教师评价时,必须采取客观的、实事求是的态度,从客观实际出发,获取真实信息,抓住本质的 东西进行分析。 教师所从事的是以脑力劳动为主的,既劳心又劳力的特殊的复杂劳动。这种劳动的复杂性表现为劳动对象的复杂性、劳动过程的复杂性、 劳动成果的复杂性。另外,教师的劳动又富有创造性,教育工作又有周期长,教育效果滞后的特点。这些在评价教师时均应给予充分考虑,这样才能使评价更符合客观实际。3、全面性原则,是指在确定和运用评价标准时要全面、不可片面。贯彻全面性原则,一方面要抓住评价标准的全面性,另一方面还要抓 住评价过程,广泛全面收集评价信息。 教育本身就是一个多层次、多因素、多变量的动态系统,教师的工作也是多层次、多变量构成的一个有机的整体结构。因此,在对教师 评价时,要进行多指标、多方位、多层次的分析和判断,力求真实准确的反映教师工作的全貌。作为评价的信息和资料,要尽可能全面、准确、真实,不能凭片面的材料,少数人的反映进行评价。 全面性原则并不是把各评价要素不分主次、不区分重点与非重点,也决不是把各指标数量简单相加,而是应配以不同的数量进行综合的 评价。4、主体性原则,是指明确被评价者在评价中的地位和作用。长期以来,人们一提评价,就是上级对下级、领导对教师或是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考核,因而视被评价者为客体。这种认识是不全面的,从实践的效果及发展的趋势来看,强调自我评价,强调被评价者的主体性,使其处于主动的地位,产生积极参与的意识,这既使评价产生更加积极的效果,也是主体性原则的具体体现在对教师的评价中,教师既是评价的客体,又是评价的主体。因此,要尊重教师在评价中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每个教师的主动性、积极 性、自觉性。这样才能使评价的过程真正成为教师的自我认识,自我分析,自我改进,自我完善和自我教育的过程,使教师的评价工作达到预期的目的。5、可行性原则,是指评价的指标、标准可行;评价的方法及运用的技术手段可行;工作安排可行。指标和标准要切实注意从实际出发, 防止要求过高或过低。方法和技术手段既要注意科学性,又要注意简便易行。工作安排要求与学校的日常工作相结合,不要增加很多额外负担。 在当前,开展对教师工作评价时,科学性原则尤为重要。因为这项工作目前还是处于刚刚起步阶段,所以应该允许它要经历一个过程, 由不完善到逐渐完善,由不够科学到逐渐科学化。这也是教师逐渐适应的过程,同时也是广大教师逐渐学习教育评价的过程。评价的指标和标准不可生搬硬套,一定要结合本学校的实际,同时一定要取得教师的认同。不要形成对教师的评价是领导强加给教师们的,这不利于发挥教师在评价中的主体作用。采用的评价方法和技术手段也要让教师心中清楚,懂得为什么要采用这种方法和技术手段。即让教师在参与评价的过程中学习一些有关教育评价的理论和知识。学校领导切忌用自己的愿望,主观的设想强加给教师们,否则再科学,再完善的评价方案也是不可行的。6、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原则,在对教师工作进行评价时,这条原则尤为重要。有些评价要素的标准可以量化,就可采用定量分析。这种 分析能比较准确的反映客观实际,防止主观性。但是在评价教育活动的质量和效益时,采用定量的方法就很困难了,特别是关系到人的思想、情感、意志等都具有模糊性。若这时强求用精确的数字去表示本身是模糊性质的事物,这不仅不客观,而且也是不科学的。因此,在进行教师评价时,必须遵从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原则。这也正是教师工作的复杂性所决定的,切不可片面认为只有定量评价才是科学的,在实际工作中也应防止这种倾向。

"教育论文是对教育教学经验或观点的认识,要写好教育论文,一要对教育教学有深刻的认识,也就是说要有丰富的教学经验,二要大量阅读质量高的教育教学文章,借鉴他们的优点,三要有好的文笔,此外你的观点要新颖如果你发表论文是评职称用的话,引用率不能超过30%,尽量自己写。如果实在没时间写,可以找论文网帮忙,现在帮忙写作发表的很多的,上回我就在脚印论文网上发表过一篇职称论文,都没操什么心,就成功了,挺方便的。"

找教育技术相关的论文范文就行,自己在适当的修改一下即可,没有那么多规矩,要是想你的论文作品有更好的发展,仅仅靠论文的质量是不够的,你懂,下面这篇范文你用的到。浅谈教育技术探析摘要:教育技术既是新型的教育方式,也是切实有效的教学手段。发挥教育技术对于传统教育的改革作用,惟有走教育技术与课程整合之路。教育技术与课程整合绝不是简单的形式组合,而是现代教育思想、理论、方法、模式、手段与课程内容、进程、目标的有机融合和完美体现。市场经济的发展对中职学校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时期中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在第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中、初级专门人才”。这就要求我们培养的学生不仅要掌握所从事行业的知识、技能,还应具备爱岗敬业、履职尽责及职业纪律、作风等基本素质。而中职学校的职业道德教育往往只局限于政治课,在专业学科教学中却很少体现,很难使专业技能与职业道德更好地结合在一起,也很难达到培养德技双馨的高素质人才的要求。因此,在专业学科教学中有计划、有目的、科学系统地渗透职业道德教育,对培养高素质人才会起到关键作用。下面,笔者以机电专业课程为案例,谈谈在专业学科教学中如何渗透职业道德教育。1 加强专业教学与德育教学间的整合每一个教师在知识的传授过程中,不管是有意或者是无意都会影响着学生世界观的形成。因此,每个专业课教师应该认识到这一点,充分利用各个课程的特点,有机渗透职业道德教育。根据培养目标的行业特点,突出不同的职业要求,不仅有利于专业知识的传授、专业技能的培养,而且有利于塑造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品质;反过来,良好的职业道德教育又会促进专业课的学习,为专业课的学习提供认知、情感和意志的动力支持。因此,在专业课教学中有机地渗透职业道德教育,将二者有机地整合在一起,通过制订并实施行之有效的教学计划,可以发挥出职业道德教育的最佳效果。2 专业教学中的职业道德教育职业道德教育可以渗透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任意一个环节,在操作实施中既不要占用专业课堂大量的时间刻意去做,也不要刻板地拘泥于形式,重点是在教学计划的指导下,有选择地在教学环节及教学过程中创设一个适合于渗透职业道德教育的氛围和情境,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真正形成职业道德行为习惯。1 在教学目标中体现职业道德教育德育目标是教学目标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应当综合考虑学生的特点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制定合适的德育目标。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明确目标,激励学生向既定的目标努力学习,使学生产生要达到目标的愿望,从而使得职业道德教育起到引领教学、服务于教学的作用。本篇范文转载于top期刊论文网例如:我曾任教的机电2011级5班的大部分学生喜欢动手操作,有强烈的表现欲,争强好胜,但缺乏团队合作意识。在进行“三相异步电动机的正反转控制线路安装与调试”实训时,结合学生的特点,我将本次实训的德育目标确定为“团结协作、荣辱与共”,让学生以团结协作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积极向上的精神。实训过程中,我将全班同学分成12组,3人一组,首先让学生明确德育目标,告诉学生哪一组做得最快、做的最好即为优秀,评出两组“最佳协作奖”。最终,学生在这次实训中,不但知识、技能掌握得好,任务达成率高,而且组内成员分工明确、团结协作,学生的操作热情高涨,达到了预期的目标。2 在教学过程中巩固职业道德教育在教学过程中掌握知识是形成学生职业道德的基础。19世纪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提出了“教学的教育性”这一命题,他说:“我想不到有任何‘无教学的教育’,正如在相反方面,我不承认有任何‘无教育的教学’。”中职学生职业道德的发展依存于对知识的传授,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应坚定不移地执行既定的德育目标,努力创设渗透职业道德教育的氛围和情境,使职业道德教育在教学过程中得到巩固。在《电力拖动》科目的教学过程中,我积极创设“真实”的职业情境,以企业真实工作任务作为课程“主题”来设计教学任务,注意培养学生严格执行电工安全操作规程,养成爱护工具和设备、保证安全文明生产的好习惯,并引进企业的6S管理模式――整理、整顿、清扫、清洁、素养、安全,把6S管理列入考核标准中,使学生在工作学习的过程中形成良好的工作作风,以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素养。3 使职业道德在社会实践中得到提升我们的德育教育往往是空洞的说教,而我们的学生也只是机械的听者,真正能听进去的不多,收效甚微。职业道德教育不是空中楼阁,生活必然是其基石。高德胜在《生活德育简论》一文中指出:“生活与德育是一体的,生活是道德得以生长的土壤,离开了生活,道德是无法进行的‘无土栽培’”。我们在职业道德教育中,要引导学生认知、体验、感受生活,适时地组织学生进行社会实践,让学会正确辨别生活中的真假、美丑、善恶,在生活中体验职业道德的内涵。我曾经组织学生进行了一次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推销电子产品。在活动中,我以正确的职业道德观念指导学生的实践,要求学生亲自联系一些销售家用电器的商家,引导学生利用专业知识、结合产品特点制定推销计划,设计推销方案,努力做到对产品的宣传要实事求是、童叟无欺,并教会学生一些推销的基本技巧,要求学生在销售过程中,一言一行要达到职业礼仪的基本要求,培养学生良好的服务意识,使学生把学到的职业道德知识和规范运用到实践中去。可见,社会实践会给学生一个在活动中锻炼自己、展现才华的舞台,让学生通过亲自实践、亲身体验来接受真理、增强体验、磨炼意志、规范行为,从而提升他们的职业道德素质。总之,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该有一双敏锐的眼睛,时时刻刻洞悉学生的心灵,善于捕捉教育的时机,在专业教学中渗透职业道德教育,把知识、技能与职业道德的培养融入丰富的教学环境中,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为行。相信在我们的共同努力下,一定会为国家培养出更多爱岗敬业、履职尽责的高素质人才。作者:郑燕

论文就是一定要有自己的创新点,其次~写论文之前~你一定要 多查阅资料~看前人是否有相同的研究课题,研究到哪个阶段~你可以看下(教育进展、创新教育研究)等这样的期刊吧~好好学习参考下找下自己的写作灵感

关于现代教育思想的论文摘要

最好问一下你的导师、专业咨询的好。

找教育技术相关的论文范文就行,自己在适当的修改一下即可,没有那么多规矩,要是想你的论文作品有更好的发展,仅仅靠论文的质量是不够的,你懂,下面这篇范文你用的到。浅谈教育技术探析摘要:教育技术既是新型的教育方式,也是切实有效的教学手段。发挥教育技术对于传统教育的改革作用,惟有走教育技术与课程整合之路。教育技术与课程整合绝不是简单的形式组合,而是现代教育思想、理论、方法、模式、手段与课程内容、进程、目标的有机融合和完美体现。市场经济的发展对中职学校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时期中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在第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中、初级专门人才”。这就要求我们培养的学生不仅要掌握所从事行业的知识、技能,还应具备爱岗敬业、履职尽责及职业纪律、作风等基本素质。而中职学校的职业道德教育往往只局限于政治课,在专业学科教学中却很少体现,很难使专业技能与职业道德更好地结合在一起,也很难达到培养德技双馨的高素质人才的要求。因此,在专业学科教学中有计划、有目的、科学系统地渗透职业道德教育,对培养高素质人才会起到关键作用。下面,笔者以机电专业课程为案例,谈谈在专业学科教学中如何渗透职业道德教育。1 加强专业教学与德育教学间的整合每一个教师在知识的传授过程中,不管是有意或者是无意都会影响着学生世界观的形成。因此,每个专业课教师应该认识到这一点,充分利用各个课程的特点,有机渗透职业道德教育。根据培养目标的行业特点,突出不同的职业要求,不仅有利于专业知识的传授、专业技能的培养,而且有利于塑造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品质;反过来,良好的职业道德教育又会促进专业课的学习,为专业课的学习提供认知、情感和意志的动力支持。因此,在专业课教学中有机地渗透职业道德教育,将二者有机地整合在一起,通过制订并实施行之有效的教学计划,可以发挥出职业道德教育的最佳效果。2 专业教学中的职业道德教育职业道德教育可以渗透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任意一个环节,在操作实施中既不要占用专业课堂大量的时间刻意去做,也不要刻板地拘泥于形式,重点是在教学计划的指导下,有选择地在教学环节及教学过程中创设一个适合于渗透职业道德教育的氛围和情境,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真正形成职业道德行为习惯。1 在教学目标中体现职业道德教育德育目标是教学目标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应当综合考虑学生的特点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制定合适的德育目标。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明确目标,激励学生向既定的目标努力学习,使学生产生要达到目标的愿望,从而使得职业道德教育起到引领教学、服务于教学的作用。本篇范文转载于top期刊论文网例如:我曾任教的机电2011级5班的大部分学生喜欢动手操作,有强烈的表现欲,争强好胜,但缺乏团队合作意识。在进行“三相异步电动机的正反转控制线路安装与调试”实训时,结合学生的特点,我将本次实训的德育目标确定为“团结协作、荣辱与共”,让学生以团结协作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积极向上的精神。实训过程中,我将全班同学分成12组,3人一组,首先让学生明确德育目标,告诉学生哪一组做得最快、做的最好即为优秀,评出两组“最佳协作奖”。最终,学生在这次实训中,不但知识、技能掌握得好,任务达成率高,而且组内成员分工明确、团结协作,学生的操作热情高涨,达到了预期的目标。2 在教学过程中巩固职业道德教育在教学过程中掌握知识是形成学生职业道德的基础。19世纪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提出了“教学的教育性”这一命题,他说:“我想不到有任何‘无教学的教育’,正如在相反方面,我不承认有任何‘无教育的教学’。”中职学生职业道德的发展依存于对知识的传授,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应坚定不移地执行既定的德育目标,努力创设渗透职业道德教育的氛围和情境,使职业道德教育在教学过程中得到巩固。在《电力拖动》科目的教学过程中,我积极创设“真实”的职业情境,以企业真实工作任务作为课程“主题”来设计教学任务,注意培养学生严格执行电工安全操作规程,养成爱护工具和设备、保证安全文明生产的好习惯,并引进企业的6S管理模式――整理、整顿、清扫、清洁、素养、安全,把6S管理列入考核标准中,使学生在工作学习的过程中形成良好的工作作风,以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素养。3 使职业道德在社会实践中得到提升我们的德育教育往往是空洞的说教,而我们的学生也只是机械的听者,真正能听进去的不多,收效甚微。职业道德教育不是空中楼阁,生活必然是其基石。高德胜在《生活德育简论》一文中指出:“生活与德育是一体的,生活是道德得以生长的土壤,离开了生活,道德是无法进行的‘无土栽培’”。我们在职业道德教育中,要引导学生认知、体验、感受生活,适时地组织学生进行社会实践,让学会正确辨别生活中的真假、美丑、善恶,在生活中体验职业道德的内涵。我曾经组织学生进行了一次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推销电子产品。在活动中,我以正确的职业道德观念指导学生的实践,要求学生亲自联系一些销售家用电器的商家,引导学生利用专业知识、结合产品特点制定推销计划,设计推销方案,努力做到对产品的宣传要实事求是、童叟无欺,并教会学生一些推销的基本技巧,要求学生在销售过程中,一言一行要达到职业礼仪的基本要求,培养学生良好的服务意识,使学生把学到的职业道德知识和规范运用到实践中去。可见,社会实践会给学生一个在活动中锻炼自己、展现才华的舞台,让学生通过亲自实践、亲身体验来接受真理、增强体验、磨炼意志、规范行为,从而提升他们的职业道德素质。总之,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该有一双敏锐的眼睛,时时刻刻洞悉学生的心灵,善于捕捉教育的时机,在专业教学中渗透职业道德教育,把知识、技能与职业道德的培养融入丰富的教学环境中,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为行。相信在我们的共同努力下,一定会为国家培养出更多爱岗敬业、履职尽责的高素质人才。作者:郑燕

十九世纪初,德国教育学家赫尔巴特指出:“道德普遍地被认为是人类最高目的,因此也是教育的最高目的”。在今天,也有人认为,所有的教育都是道德教育。因为我们有多方面的理由表明,教育从根本上涉及到个体内部价值体系的发展。道德教育在教育系统中有如此重要的地位,乃是由道德在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决定的。 一个社会的道德总是由社会道德(表现为道德规范和价值系统)和个体道德所构成。而个体道德又总是包括既相互联系又互有区别的两个方面,那就是内在品质和外在行为习惯。自律是主体性的表现,是人出于理性自觉而为自己立法并出于意志自由而奉行它。只有当人在道德中构成人的主体性的种种人类本质特征(自觉性、目的性、能动性、选择性、超越性等)得以充分表现和发挥时,道德对于人才是一种自我确证、自我肯定和自我发展的方式,才是人掌握世界的方式,人的主体性在道德领域具体化为道德活动的主体性。缘此,道德活动才是作为主体的人积极对待现实并影响和建构自我人格的重要方式之一。 任何人对于社会道德都具有双重关系:他既是道德的接受者,又是道德的体现者和创造者。每个人在道德生活中不仅可以作既有道德的选择者、理解者、实践者,而且还可以作为先进道德的探索者、创造者,勇敢地突破旧的陈腐的道德传统、道德习俗和道德规范,为新的道德确立开辟道路,用新的道德理想引导人的精神解放和个性自由。 教育意味着价值引导,它以培养“可贵品质”为职责。然而,道德教育实效的低下却是不争的事实,这与当今人类普遍重视道德与道德教育在社会文明进步和人的自由与解放中的重要作用的趋势是很不协调的。就中国的现实而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完善,政治民主化程度的提高,为每个人提供了大量的进行判断、选择和行动的机会;大大地拓宽了人们道德实践的范围和领域,为提高全民族的道德素质创造了体现性的前提,也对学校的道德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 学校道德教育实效低下的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我们以往的道德教育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无视主体性的道德教育是其重要原因。这种无视主体性的道德教育主要表现在:(l)对道德教育价值认识论上的狭隘与功利,把道德片面地视为对人的意志与行为的限制与防范;(2)对道德教育的目标设定的虚空或低俗,因而缺乏应有的感召力;(3)在道德教育方法上把学生单纯地视为道德规范的被动的接收者,片面强调学生对于道德义务、道德责任的认同,而无视义务与权力的对等性,忽视学生的道德生活和需要,忽视引导和提供机会与情景使学生对个体的人格尊严、生命的意义与价值予以体认:在道德教育过程中,往往把“禁止”、“防堵”作为立足点,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体性的发展,学生受到来自多方面不应有的限制和束缚,个性差异、独立人格得不到应有的尊重。 而这种无视主体性的道德教育培养出来的人大多数表现为缺乏独立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缺乏自主自律能力,缺乏进取精神,表现出盲目从众和循规蹈矩。个体的、具有主体性的人的道德水准是决定整个民族的道德素质的关键,社会生活和现代教育的发展都呼唤着“主体性道德人格教育”。 所谓道德人格,即作为具体个人人格的道德性规定,是由某个个体特定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信念和道德习惯的有机结合。其中,道德认识和情感是基础,道德意志是关键,道德信念是核心,而道德习惯是道德人格的最后完成。构成道德人格的五要素,是道德主体所在社会、所在集团的道德的反映,是道德主体长期进行道德交往所形成的道德特质的凝结。道德人格不是先天的,而是人们进入社会道德生活以后,在不断地处理围绕着他本人而发生的种种道德关系,不断地进行各种各样的道德实践的过程中,被逐渐塑造而成的。 每一个时代都有自己的理想人格。它体现着一个时代的人生追求和价值取向,体现着做人的方向和人格标准。笔者认为,主体性道德人格应该是现时代的理想人格。 主体性道德人格,即独立、理性、自为、自由的道德人格,用描述性话语来说,就是处变不惊、清醒从容、有所执着、敢于担待的道德人格。如果说理想人格是时代精神在个体人格上的凝聚与表征,那么,主体性道德人格则是现时代理想人格更为内在或更为本质的方面。主体性道德人格作为个体生命最为独立、理性、自觉、自为、自由的存在方式,使个体的道德行为植根于明敏的心灵、无畏的勇气、坚强的毅力和热忱的信念成为可能。 主体性道德人格之所以有高扬的必要,是基于这样一个事实:在我们的生活中,特别是道德生活中,自由意志和个人责任,是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 “只有当一个人能够如他所期望的那样从一开始就自由地行动时,我们才能对实际上发生的事情追究责任。也就是说,自由意味着责任,责任必然要以自由为前提。自由意志并不神秘,“自由不在于幻想中摆脱自然规律而独立,而在于认识这些规律,从而能够有计划地使自然规律为一定的目的服务”,道德选择中的“意志自由只是借助于对事物的认识来作出决定的那种能力”。经验表明,随着道德选择的自由度的提高,道德责任感也越强。 主体性道德人格教育力图标识着这样一个方向,即个体人格尊严的确立和对个人自主选择的尊重既是道德教育的目标,也是道德教育得以有效进行的前提。 主体性道德人格教育力图扬弃和超越道德教育中两种貌似对立的倾向:一是从脱离社会生活实际,特别是脱离学生的道德生活实际的高远的道德理想出发,将道德教育变为空洞的说教和粗暴的灌输。二是无视人的价值内涵和精神品性,把道德教育变为琐屑的行为训练和消极防范。它们共同地漠视了发展中的个体作为潜在的或显在的道德活动的主体所应有的人格尊严。实际上,它们由于过分执着于“社会人”的教化,而忽视了(漠视了)“个体人”的道德尊严、人格尊严的确立,因而使得道德教育缺乏内在的动力和深沉的感召力。 主体性道德人格教育,表达的是一种价值理想,和在应然的意义上对道德教育所作的价值追求。主体性道德人格教育对于社会主义民主制度的发展与完善,对社会的安定与和谐,对社会公正的确立与维护具有重要的价值,因为具有自主的理性、自律的道德判断和道德实践的个体是民主的、和谐的、公正的社会建立的基础。非主体性的道德教育,它也许能造就良民、顺民,但它只能成为专制和特权社会的基础。 在世界范围内,不少教育家开始认识到,以往的教育研究停留在应用“释义学”与“经验”的研究手段上,只注重教育事实的描述、解释、预测与检验,而忽略了对教育事实及其社会条件的批判。由此产生的后果是,教育研究忽略了主体的把握,不把教育看成是一种价值的赋予、形成和创造的过程。这样,教育研究长期以来仅仅把教育看成是一种技术性活动,只关心如何才能达到教育目的,而并不对目的本身是否具有合理性进行必要的批判。因此教育研究仅仅发展了“教育术”而没有促进“教育学”的真正发展。任何教育研究,如果脱离了教育所置身其间的社会背景的分析与批判,对教育问题的理解和把握就会是肤浅的、缺乏整体性和方向感的。缺乏合理的价值预设和目标的设定,任何具体的操作规程的探索,轻则遁人盲人摸象的困境,重则将实践导入歧途。

现代教育思想论文摘要怎么写的高中

"教育论文是对教育教学经验或观点的认识,要写好教育论文,一要对教育教学有深刻的认识,也就是说要有丰富的教学经验,二要大量阅读质量高的教育教学文章,借鉴他们的优点,三要有好的文笔,此外你的观点要新颖如果你发表论文是评职称用的话,引用率不能超过30%,尽量自己写。如果实在没时间写,可以找论文网帮忙,现在帮忙写作发表的很多的,上回我就在脚印论文网上发表过一篇职称论文,都没操什么心,就成功了,挺方便的。"

教育管理毕业论文教师评价与学校的科学管理摘要:本文从教师评价的概念入手,研究了教师评价原则和功能,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教师评价与学校科学管理的关系。关键词:教师评价 教育评价 教育科研 教育管理教育评价是教育科学研究的重要领域之一。教师评价是整个教育评价中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当前,很多学校都进行了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其主要内容是学校内部实行校长负责制、教职工聘任制、校内结构工资制和工资总额包干。再加上教师专业技术职务的评审工作已制度化,这些新问题的出现,促使了教师评价的工作必须走上科学化的轨道。如果没有对教师的比较客观、比较科学的评价,那么对教师专业技术职务的评定及对教师的奖惩就会成为问题。为了进一步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学校的管理必须科学化。在学校诸多的管理工作中,对教师的管理是最为重要的环节。能够科学地、客观地评价教师的工作,应该是实现对教师管理科学化的最重要的标志。因此,随着学校科学管理水平的提高,学校管理者就愈加感到教师评价工作的重要。一、教师评价的概念教师评价属于教育评价的大范畴,所以我们首先要弄清教育评价的概念。教育评价是在一定的教育价值观的指导下,根据一定的教育目标,遵循一定的程序,运用科学的方法,借助现代技术广泛收集评价信息,全面地对教育现象进行价值判断,从而为教育决策提供依据,改进教育服务的过程。 从教育评价的概念就可以界定教师评价的概念。我们认为,教师的评价应是在正确的教育价值的指导下,根据学校的教育目标和教师所应承担的任务,按照规定的程序,运用科学的方法,借助现代技术广泛收集评价信息,对教师个体的工作质量进行价值的判断,从而为教师改进工作,为学校领导加强和改进教师队伍的管理与建设及进行决策提供依据的过程。基于上述的认识,实施对教师的评价必须明确以下几点:1、教师评价的根本目的在于:确立衡量一个教师的标准,充分发挥教育评价的导向、激励、改进的功能。通过评价过程的反馈、调控的作用,促进每个教师不断总结、不断改进自己的工作,调动广大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同时也促进学校的领导不断加强对教师队伍的管理和建设,最终达到全面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的目的。2、对于教师评价的依据应是:正确的教育价值观、学校的教育目标、教师的根本任务及国家教委颁布的有关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要求。3、教师的工作具有与其他行业的工作不同的复杂性。如教师工作对象的复杂多变性;教育教学过程的多因素、多变化,可比因素不易确定;教育周期长,教育效果滞后;教育成果的集体性等等。因此,对教师工作质量的评价只凭学校领导的主观印象,或只凭学生成绩及只凭群众的选票都是不全面、不科学的,因而也是不准确和不公正的。运用现代教育评价的手段和方法,就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克服上述的弊端。鉴于教师工作的复杂性,在评价方法上务必采用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办法,同时要对教师的全部工作进行多指标、多方位的综合分析和判断,这样才能使教师工作质量的评价更科学、更准确,更能反映每个教师工作的真实情况。二、教师评价的原则评价的基本原则是评价的理论依据、指导思想的具体体现,也是对评价工作的基本要求。正确的评价原则不仅是统一人们的思想和行动的规范,而且是指导、控制、协调评价过程的保证。在评价过程中,正确贯彻各项原则,不仅利于端正主评、被评人员的态度,克服主观性、片面性、随意性,提高评价的信度和效度,而且有利于加强评价的规范化、科学化、有序化的程度,增强评价的客观性、准确性。教师评价属于教育评价的范畴之内,因此,教育评价所应遵循的原则也就是教师评价所应遵循的原则。1、方向性原则,指对于教师的评价一定要有利于学校实现教育目标,有利于端正办学 方向,有利于树立正确的教育质量观、人才观。如果方向不明确,教师评价就会走上歧途,同时会对学校贯彻教育方针带来消极影响。因此,确定正确的方向是教师评价工作的重要前提。在评价中,必须对每个教师的思想品德、工作态度、业务水平、教书育人和教学的能力、工作效绩作出公正、准确而又全面的价值判断,充分发挥评价的导向作用。2、客观性原则,即科学性原则。就是在教师评价时,必须采取客观的、实事求是的态度,从客观实际出发,获取真实信息,抓住本质的 东西进行分析。 教师所从事的是以脑力劳动为主的,既劳心又劳力的特殊的复杂劳动。这种劳动的复杂性表现为劳动对象的复杂性、劳动过程的复杂性、 劳动成果的复杂性。另外,教师的劳动又富有创造性,教育工作又有周期长,教育效果滞后的特点。这些在评价教师时均应给予充分考虑,这样才能使评价更符合客观实际。3、全面性原则,是指在确定和运用评价标准时要全面、不可片面。贯彻全面性原则,一方面要抓住评价标准的全面性,另一方面还要抓 住评价过程,广泛全面收集评价信息。 教育本身就是一个多层次、多因素、多变量的动态系统,教师的工作也是多层次、多变量构成的一个有机的整体结构。因此,在对教师 评价时,要进行多指标、多方位、多层次的分析和判断,力求真实准确的反映教师工作的全貌。作为评价的信息和资料,要尽可能全面、准确、真实,不能凭片面的材料,少数人的反映进行评价。 全面性原则并不是把各评价要素不分主次、不区分重点与非重点,也决不是把各指标数量简单相加,而是应配以不同的数量进行综合的 评价。4、主体性原则,是指明确被评价者在评价中的地位和作用。长期以来,人们一提评价,就是上级对下级、领导对教师或是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考核,因而视被评价者为客体。这种认识是不全面的,从实践的效果及发展的趋势来看,强调自我评价,强调被评价者的主体性,使其处于主动的地位,产生积极参与的意识,这既使评价产生更加积极的效果,也是主体性原则的具体体现在对教师的评价中,教师既是评价的客体,又是评价的主体。因此,要尊重教师在评价中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每个教师的主动性、积极 性、自觉性。这样才能使评价的过程真正成为教师的自我认识,自我分析,自我改进,自我完善和自我教育的过程,使教师的评价工作达到预期的目的。5、可行性原则,是指评价的指标、标准可行;评价的方法及运用的技术手段可行;工作安排可行。指标和标准要切实注意从实际出发, 防止要求过高或过低。方法和技术手段既要注意科学性,又要注意简便易行。工作安排要求与学校的日常工作相结合,不要增加很多额外负担。 在当前,开展对教师工作评价时,科学性原则尤为重要。因为这项工作目前还是处于刚刚起步阶段,所以应该允许它要经历一个过程, 由不完善到逐渐完善,由不够科学到逐渐科学化。这也是教师逐渐适应的过程,同时也是广大教师逐渐学习教育评价的过程。评价的指标和标准不可生搬硬套,一定要结合本学校的实际,同时一定要取得教师的认同。不要形成对教师的评价是领导强加给教师们的,这不利于发挥教师在评价中的主体作用。采用的评价方法和技术手段也要让教师心中清楚,懂得为什么要采用这种方法和技术手段。即让教师在参与评价的过程中学习一些有关教育评价的理论和知识。学校领导切忌用自己的愿望,主观的设想强加给教师们,否则再科学,再完善的评价方案也是不可行的。6、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原则,在对教师工作进行评价时,这条原则尤为重要。有些评价要素的标准可以量化,就可采用定量分析。这种 分析能比较准确的反映客观实际,防止主观性。但是在评价教育活动的质量和效益时,采用定量的方法就很困难了,特别是关系到人的思想、情感、意志等都具有模糊性。若这时强求用精确的数字去表示本身是模糊性质的事物,这不仅不客观,而且也是不科学的。因此,在进行教师评价时,必须遵从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原则。这也正是教师工作的复杂性所决定的,切不可片面认为只有定量评价才是科学的,在实际工作中也应防止这种倾向。

“改革开放”这不仅仅是经济领域的专用名词,在政治、军事、文化、教育等其它各个方面都实用。特别对教育而言“改革开放”显得犹为重要。在思想上,我们必须认识到,很多自然科学是没有阶级、民族、区域之分的。“进化论”、“相对论”、“牛顿定律”等等,这些都是全人类共同的财富。同时,必须意识到,在当今知识爆炸的信息时代,旧的教育体制已经不再适应我国社会的发展,诚然在那种教育体制下,在上个世纪曾为我国培养了大批的高、精、尖的技术人才,但那已是昨日黄花了,现在是21世纪,事变时移,现在需要更大规模且能力更强的综合性人才,因此教育体制的改革迫在眉睫。   素质教育应运而生,它肩负起我国新一代教育的重任。可是,虽然“素质教育”口号喊了十几年,但什么是“素质教育”呢?假期,我进行了调查,结果令人心寒啊!   当我问小学生什么是素质教育时,他们的回答五花八门“素质教育呀!听过,不过我也不知到是什么意思。”;“素质教育,电视里看过,就是没有家庭作业。”;“得高分,让老师、家长满意。”;大多数老师和家长都说“管它什么教育,只要考高分,准没错”。接着我对初中生进行了调查“唱歌、跳舞、打球就是素质教育”;“拉小提琴、画画,就是素质教育。”。家长却说“素质教育,电视里听说过,就是减轻学生负担吧!”;“素质教育,就是不考试的教育吗。”也许这个家长以前就怕考试吧!·那么高中又怎样呢?虽然很多高中都办了体育特长班、美术特长班、音乐特长班。不可否认这也是素质教育的体现之一。但他们的主要目的不是素质教育而是为了提高升学率,大多数高中生还是不得不在书海中遨游。有位老师说的好“无论是应试教育还是素质教育,你不能考高分,考上大学,你就别想再受教育”。   任何一种革新,它都必须依旧的体制为基础,对其进一步改进,完善,但并不能完全脱离。一旦完全脱离,就失去了基础,新的东西也只不过是空中楼阁。革新就是改掉不好的一面,追求好的一面。因此素质教育要注意以下几个误区:   一:实施素质教育,就要完全放弃应试教育。在国外,即使发达的国家(美、日、法、英、德)也都保留了笔试(这一考查手段)作为升学的重要依据。在中国就更不用说了,在没有找到一种新的考查途径之前“应试”手段在相当长的时期内还将仍然存在。直到一种能适应“素质教育”的考查手段的建立。否则,我们的教育工作就会出现混乱,就会停滞。   二:不能因为“素质教育”是为了减轻学生负担就可以不再动笔、不做作业,就可以放下书本,素质教育并不是懒人避难的港湾。该背的还是要背,该练的还是要练,毕竟,世界上没有不劳而获的东西,世界上根本就没有不看书就能成材的人。“素质教育”是为了培养更高要求的人才,并不是培养一批豪门阔少。   三:不能因为有某项特长,(比如音乐、美术、体育等)就放弃文化课,这是绝对错误的,那样只能使你四肢发达头脑简单。记住今后社会需要的是综合人才。   四:素质教育倡导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同时也允许有所偏重,发挥自己的特长。      五:明白理论与实践的重要性,不要因为前人实践过的就不再去做,这也是错误的,作学问就要有怀疑精神,除非自己动手否则都不要轻易相信。   六:素质教育应落实在行动上,而不仅仅是口号而已由调查可以看见,要人们从根本上接受素质教育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七:坚决禁止某些人,打着“素质教育”的旗号,干的却是“应试教育”的老套。      八:“素质教育”所谓的减负,并不是要求降低了,而是更加的高了,它注重学生的综合能力,创造更具有适应力的新一代人才。

十九世纪初,德国教育学家赫尔巴特指出:“道德普遍地被认为是人类最高目的,因此也是教育的最高目的”。在今天,也有人认为,所有的教育都是道德教育。因为我们有多方面的理由表明,教育从根本上涉及到个体内部价值体系的发展。道德教育在教育系统中有如此重要的地位,乃是由道德在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决定的。 一个社会的道德总是由社会道德(表现为道德规范和价值系统)和个体道德所构成。而个体道德又总是包括既相互联系又互有区别的两个方面,那就是内在品质和外在行为习惯。自律是主体性的表现,是人出于理性自觉而为自己立法并出于意志自由而奉行它。只有当人在道德中构成人的主体性的种种人类本质特征(自觉性、目的性、能动性、选择性、超越性等)得以充分表现和发挥时,道德对于人才是一种自我确证、自我肯定和自我发展的方式,才是人掌握世界的方式,人的主体性在道德领域具体化为道德活动的主体性。缘此,道德活动才是作为主体的人积极对待现实并影响和建构自我人格的重要方式之一。 任何人对于社会道德都具有双重关系:他既是道德的接受者,又是道德的体现者和创造者。每个人在道德生活中不仅可以作既有道德的选择者、理解者、实践者,而且还可以作为先进道德的探索者、创造者,勇敢地突破旧的陈腐的道德传统、道德习俗和道德规范,为新的道德确立开辟道路,用新的道德理想引导人的精神解放和个性自由。 教育意味着价值引导,它以培养“可贵品质”为职责。然而,道德教育实效的低下却是不争的事实,这与当今人类普遍重视道德与道德教育在社会文明进步和人的自由与解放中的重要作用的趋势是很不协调的。就中国的现实而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完善,政治民主化程度的提高,为每个人提供了大量的进行判断、选择和行动的机会;大大地拓宽了人们道德实践的范围和领域,为提高全民族的道德素质创造了体现性的前提,也对学校的道德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 学校道德教育实效低下的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我们以往的道德教育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无视主体性的道德教育是其重要原因。这种无视主体性的道德教育主要表现在:(l)对道德教育价值认识论上的狭隘与功利,把道德片面地视为对人的意志与行为的限制与防范;(2)对道德教育的目标设定的虚空或低俗,因而缺乏应有的感召力;(3)在道德教育方法上把学生单纯地视为道德规范的被动的接收者,片面强调学生对于道德义务、道德责任的认同,而无视义务与权力的对等性,忽视学生的道德生活和需要,忽视引导和提供机会与情景使学生对个体的人格尊严、生命的意义与价值予以体认:在道德教育过程中,往往把“禁止”、“防堵”作为立足点,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体性的发展,学生受到来自多方面不应有的限制和束缚,个性差异、独立人格得不到应有的尊重。 而这种无视主体性的道德教育培养出来的人大多数表现为缺乏独立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缺乏自主自律能力,缺乏进取精神,表现出盲目从众和循规蹈矩。个体的、具有主体性的人的道德水准是决定整个民族的道德素质的关键,社会生活和现代教育的发展都呼唤着“主体性道德人格教育”。 所谓道德人格,即作为具体个人人格的道德性规定,是由某个个体特定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信念和道德习惯的有机结合。其中,道德认识和情感是基础,道德意志是关键,道德信念是核心,而道德习惯是道德人格的最后完成。构成道德人格的五要素,是道德主体所在社会、所在集团的道德的反映,是道德主体长期进行道德交往所形成的道德特质的凝结。道德人格不是先天的,而是人们进入社会道德生活以后,在不断地处理围绕着他本人而发生的种种道德关系,不断地进行各种各样的道德实践的过程中,被逐渐塑造而成的。 每一个时代都有自己的理想人格。它体现着一个时代的人生追求和价值取向,体现着做人的方向和人格标准。笔者认为,主体性道德人格应该是现时代的理想人格。 主体性道德人格,即独立、理性、自为、自由的道德人格,用描述性话语来说,就是处变不惊、清醒从容、有所执着、敢于担待的道德人格。如果说理想人格是时代精神在个体人格上的凝聚与表征,那么,主体性道德人格则是现时代理想人格更为内在或更为本质的方面。主体性道德人格作为个体生命最为独立、理性、自觉、自为、自由的存在方式,使个体的道德行为植根于明敏的心灵、无畏的勇气、坚强的毅力和热忱的信念成为可能。 主体性道德人格之所以有高扬的必要,是基于这样一个事实:在我们的生活中,特别是道德生活中,自由意志和个人责任,是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 “只有当一个人能够如他所期望的那样从一开始就自由地行动时,我们才能对实际上发生的事情追究责任。也就是说,自由意味着责任,责任必然要以自由为前提。自由意志并不神秘,“自由不在于幻想中摆脱自然规律而独立,而在于认识这些规律,从而能够有计划地使自然规律为一定的目的服务”,道德选择中的“意志自由只是借助于对事物的认识来作出决定的那种能力”。经验表明,随着道德选择的自由度的提高,道德责任感也越强。 主体性道德人格教育力图标识着这样一个方向,即个体人格尊严的确立和对个人自主选择的尊重既是道德教育的目标,也是道德教育得以有效进行的前提。 主体性道德人格教育力图扬弃和超越道德教育中两种貌似对立的倾向:一是从脱离社会生活实际,特别是脱离学生的道德生活实际的高远的道德理想出发,将道德教育变为空洞的说教和粗暴的灌输。二是无视人的价值内涵和精神品性,把道德教育变为琐屑的行为训练和消极防范。它们共同地漠视了发展中的个体作为潜在的或显在的道德活动的主体所应有的人格尊严。实际上,它们由于过分执着于“社会人”的教化,而忽视了(漠视了)“个体人”的道德尊严、人格尊严的确立,因而使得道德教育缺乏内在的动力和深沉的感召力。 主体性道德人格教育,表达的是一种价值理想,和在应然的意义上对道德教育所作的价值追求。主体性道德人格教育对于社会主义民主制度的发展与完善,对社会的安定与和谐,对社会公正的确立与维护具有重要的价值,因为具有自主的理性、自律的道德判断和道德实践的个体是民主的、和谐的、公正的社会建立的基础。非主体性的道德教育,它也许能造就良民、顺民,但它只能成为专制和特权社会的基础。 在世界范围内,不少教育家开始认识到,以往的教育研究停留在应用“释义学”与“经验”的研究手段上,只注重教育事实的描述、解释、预测与检验,而忽略了对教育事实及其社会条件的批判。由此产生的后果是,教育研究忽略了主体的把握,不把教育看成是一种价值的赋予、形成和创造的过程。这样,教育研究长期以来仅仅把教育看成是一种技术性活动,只关心如何才能达到教育目的,而并不对目的本身是否具有合理性进行必要的批判。因此教育研究仅仅发展了“教育术”而没有促进“教育学”的真正发展。任何教育研究,如果脱离了教育所置身其间的社会背景的分析与批判,对教育问题的理解和把握就会是肤浅的、缺乏整体性和方向感的。缺乏合理的价值预设和目标的设定,任何具体的操作规程的探索,轻则遁人盲人摸象的困境,重则将实践导入歧途。

关于现代教育思想的论文选题怎么写

小学教育主要涵盖语文、数学、英语、社会、政治、体育、艺术等各方面的基础教育,对儿童后期成长具有重要作用,基础打得好不好,直接关系到孩子的成才下面学术堂整理了一部分好写的小学教育论文题目供大家参考:  1、自媒体背景下小学媒介素养教育的目标定位和内容体系研究  2、小学英语教育理论与移动学习资源设计和应用的有效结合  3、基于增强现实技术的教育软件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实践  4、小学科学教学中现代教育技术资源的利用现状分析--以湖北省黄冈市为例  5、大、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衔接与贯通研究  6、技术支持下的小学协同教育需求分析  7、多媒体信息技术与小学音乐素养教育  8、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9、小学数学教育与信息技术的整合研究  10、拉萨市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建设现状及对策研究  11、试论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儿童心理发展  12、整合网络教育资源 优化农村小学语文教学  13、临沂市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分析  14、教育公平视角下流动儿童受教育质量的性别差异研究--以上海市小学为例  15、互联网对小学数学教育影响研究  16、小学阶段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思考  17、加强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措施初探  18、地方高校小学教育专业学生心理素质团体干预研究  19、现代教育信息技术与农村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机融合效应  20、民汉合校小学教师教育信息化专业发展的现实路径

题主你好 首先不知道你是在职人士还是学生,如果是学生,可以请求你的指导老师给你建议,给你确定方向如果是在职的人士,那么就可以去查找相关的文献,学习他人的经验

你要看一下你自己究竟研究的是哪一方面,您小学教育只是代表你的专业,要看你具体研究的哪一个专业方向,跟你所擅长的去确定题目,你也可以找你的老师去商量。

最好问一下你的导师、专业咨询的好。

关于现代教育思想的论文题目怎么写

结合自己的专业 然后看看国内和国外的文章 参考着 给自己定一个 有创新又好写的标题

跟教育教学有关的都可以啊

你要看一下你自己究竟研究的是哪一方面,您小学教育只是代表你的专业,要看你具体研究的哪一个专业方向,跟你所擅长的去确定题目,你也可以找你的老师去商量。

小学教育主要涵盖语文、数学、英语、社会、政治、体育、艺术等各方面的基础教育,对儿童后期成长具有重要作用,基础打得好不好,直接关系到孩子的成才下面学术堂整理了一部分好写的小学教育论文题目供大家参考:  1、自媒体背景下小学媒介素养教育的目标定位和内容体系研究  2、小学英语教育理论与移动学习资源设计和应用的有效结合  3、基于增强现实技术的教育软件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实践  4、小学科学教学中现代教育技术资源的利用现状分析--以湖北省黄冈市为例  5、大、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衔接与贯通研究  6、技术支持下的小学协同教育需求分析  7、多媒体信息技术与小学音乐素养教育  8、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9、小学数学教育与信息技术的整合研究  10、拉萨市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建设现状及对策研究  11、试论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儿童心理发展  12、整合网络教育资源 优化农村小学语文教学  13、临沂市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分析  14、教育公平视角下流动儿童受教育质量的性别差异研究--以上海市小学为例  15、互联网对小学数学教育影响研究  16、小学阶段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思考  17、加强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措施初探  18、地方高校小学教育专业学生心理素质团体干预研究  19、现代教育信息技术与农村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机融合效应  20、民汉合校小学教师教育信息化专业发展的现实路径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