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百科

中西方文化比较论文选题意义和价值

发布时间:2024-07-07 01:00:44

中西方文化比较论文选题意义和价值

中西文化差别之浅见“文化”二字貌似通俗简单,但其实是一个很大的话题。在大辞典中的一个释意为,“人类所创造的财富的总和,特指精神财富,如文学、艺术、教育、科学”。文化是个名词而其蕴含的内容却及其丰富,包括了人的思维,社会风俗,建筑,饮食等等。对于中西文化之间的差别,站在不同的角度,注重的方面肯定不同,观点也会各异。我虽然在国外生活多年,也有来自不同国家不同肤色民族的好友,却也不敢说自己对中西文化之间的差别有十分准确的看法,不敢轻易批评西方文化是否丑陋,也不能妄自菲薄中国文化是否有许多糟粕。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不只世界开始了解中国,中国也在努力走向世界,越来越多的交流,相信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走出了原来自己生存的小天地,有机会了解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文化背景,在这里,不妨用我自己的小视角来和有兴趣的朋友们,讨论一下中西文化的各自优缺,无非是为了取长补短,希望中国走在世界的前列。 由于文化的含义广阔,很难用简单的语言概括中西文化的各种差别。但总体来说,从思维方式上是抽象和形象的差别,在生活态度上则似乎可以理解为西方人更加实用,而中国人则多少更偏重一些精神感受;在性格上西方人比较随和随意,中国人则相对含蓄拘谨。文学艺术 相信大部分人都会认同,中西文学艺术上各有所长。有一种说法,中国文学含蓄善于写实,外国善于写人物的心理活动。还有一种说法,西方文学关注个体心灵的成长,而中国文学关注群体的。若论文学的悠久,只有古希腊文学、古印度文学可以与中国文学相比;若论文学传统的绵延不断,任何别的国家和民族的文学都是不能与中国文学相比的。 在诗歌方面,中国的唐诗宋词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其韵律优美、对仗工整独具特色,同时也体现出中国人特有的含蓄内敛的性格。另外,总体来说,中国诗词以舒情为主,西方则以叙事为主。 绘画方面,西方油画的特点是在着色上可以重复修改,色彩可以互相覆盖,因此,绘画时应用色彩的顺序比较随意;中国画的用色方式则不同,讲究由浅至深及预先留白,工笔严谨精致讲求技法细腻,泼墨写意则相对灵活大气。文 字 汉字是象形文字,而英语据说也是起源于象形文字,26个字母最初起源于埃及象形文字,后由腓尼基人改进发明了腓尼基字母,希腊人对腓尼基字母加以改革后创造了希腊字母,古罗马人对希腊字母加以改革进而发明了拉丁字母,英文字母就属于拉丁字母。 在文字方面,英文的确有书写方便流畅的优点,相对而言中文要复杂深奥得多。在表达方面,有很多中文的含义是无法用英文表达的。当然同样,一些英文的幽默也很难用中文翻译,这大概就是因文化的差别是一种综合的思维方式的不同。 某种程度上说,中国人习惯于使用象形文字,具有更强的记忆力和形象思维能力。教 育 西方的实用主义教育体系优于中国的应试教育体系。西方文化重分析及自主思维,东方文化重归纳与记忆。 在思考方面西方特点是把简单的事复杂化,比如一个问题会允许学生从完全不同的角度提出各自的观点;而在管理方面,西方文化会把一些复杂的事情简单化,比如遵守交通规则,比如执行一项规章制度,只要有规矩制度可循,谁经办并不重要,一切例行公事,公事公办。 在管理方面中式思维是把简单的事复杂化,比如一项程序、规则法律,却往往加上当权者执行者的人情观念主观态度在内;而在思考方面,中方文化也会把一些复杂的事情简单化,比如一个问题就是一个问题只有一个标准答案。 在基础智力方面,中国孩子常常远远超过西方人,但受到应试教育框框套套的束缚,大学毕业或研究生毕业之后,发明创造能力反而没有得到长足的发挥,因而常常出现,在学校所学、所记、所考的东西,在实际工作中并无用处的问题。很多人认为中国科学的相对落后,就是政治制度决定了的教育体系有关。餐饮文化 欧洲人认同世界上有三大美食,每一个版本里都有中国和法国,只有关于第三家却说法不一,有说是意大利,也有说是土耳其、突尼斯或摩洛哥等国的。尽管相持不下,但大家都有个共识,饮食常能反映出不同民族的生活习惯和文化思维等方面的差异。 中式餐饮以多样化、讲究制作过程、方式而著称,西式餐饮则以简单方便为特点。 餐饮文化上体现出中国人有时候更注重形式,所以,中国人请客吃饭的排场与耗时,令西方人乍舌。在中国的烹调里,菜的样式千变万化,具体到每一道菜又非常讲究色香味的搭配。比如,随便说川菜、粤菜、东北菜都可以列上一系列的招牌饮食,如“全德居”、“桃园居”“一品轩”、“御膳坊”等等,烹饪方式煎、炒、膨、炸、熘、炖、蒸五花八门,讲究色香味具全。因此,中餐在世界上著名,没有一个老外不喜欢不迷恋的。而西餐,其实大同小异,做法简单,大多通过烘、烤制成,除了牛扒、羊扒就是汉堡包鱼片,虽然汉堡包被批评为非健康食品,但其实在国外仍然占相当比例,因之肉菜面包合三为一,实在方便易用,节省时间,但口感上是很多中国人无法习惯的,但在面子形式上的简洁其实也有重要的意义。 另外,西方餐饮中的分餐制也与中餐的合餐习惯大不相同。我个人认为分餐制更具重要的卫生意义。建筑文化 如果说建筑之父是技术,建筑之母是美学,则建筑的灵魂则是思想文化。 中国大型宫室建筑的特点是有一条中轴线,两旁有附属性建筑左右对称摆放。这里体现着中国政治文化体系中的君臣秩序、尊卑长幼观念,有稳定、中庸、内敛、保守与和谐的内在特质。中国的权力政体思想可从宫室建筑搜寻出踪迹,中国的天人调谐思想、艺术审美情趣可从园林建筑中找出根据。 西方建筑经历了风格迥异的不同历史时期,这与被儒教思想统一了两千多年的中国的建筑风格的一以贯之形成鲜明的对比。西方建筑在其每一发展阶段的特征差别十分显著(因而都有特定名词为建筑命名),稍具常识之人即可一眼分辨出哥特式与巴洛克式建筑;而中国建筑在不同历史时期递延变迁的痕迹则微乎其微,除非专业人士才能从斗拱的层数多寡等细微之处给一座中国古代建筑正确地断代(抛开其它技术手段,仅从建筑风格上来说)。 从整体上来看,西方建筑的另一个特点是开放、轩敞、一览无余。这与中国围墙文化的封闭、内敛、深藏不露又形成鲜明的对比。精神文化 中国是拥有悠久历史的国家,精神文化的丰富为世界公认。易经、诸子百家等等的博大精深,即使是对世界也有深远的影响。例如,西方科学家莱布尼茨,从易经的八卦推演中看出了二进制的端倪,启发他将二进制应用在电子计算机上,为今天的电脑科学、信息科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西方不少军事家都曾潜心钻研孙子兵法。 中国文化具有“儒、道、佛”三元合一的特征。儒家主张“入世”,道家、佛家主张“出世”,彼此相辅相成,共同塑造了中国特有的文化内涵。 儒家主要的贡献是那种“天行健,君子应自强不息”的积极入世的精神以及“敬鬼神而远之”的“科学”精神。但它的“尊卑等级”的观念,以及为了维护整个封建社会统一、稳定的“伦理纲常”等思想,则是应该屏除的。“中庸”(不偏不倚)思想即不利于现代社会的竞争,也不利于培养创新精神的,所以也应该取其利避其害。 道家与佛家的思想主要体现在“出世”,那种“无为”、“道法自然”的思想是以一种超现实的眼光来看世界的,不局限于人世间的“衣食住行”,追求的是一种超级精神境界(当时的自然环境允许他在其中“逍遥”思索)。这种精神体现在艺术上,即所谓的“意境” 的阐发在艺术史不论是中国还是西方都有极深远的意义。 佛家(指的是中国化的禅宗)讲究“轮回”,强调“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认为人间处处有佛,只要心中有佛,则可以成佛而不必隐居修行。这种思想的传入对中国的文化心理的塑造,起到很大的作用,尤其在民间表现的尤为突出。在知识分子当中,也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西方由于受到希伯莱文文化的影响和熏陶,在历史发展中,宗教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在中古阶段,还一度对整个西方起到垄断作用,教会的势力之强已达到主宰国家运行的地步。同时希腊、罗马文化对西方的影响也相当深远,在文艺复兴以后,它们的作用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对近现当代的西方的发展可以说都起到决定性的影响,其中的“科学精神”和“民主精神”就是它们的瑰宝。使得自然科、社会科学研究得到的蓬勃的发展,国家的法制意识、人权意识得到深入的贯彻。 任何国家任何一个以善与义为前提的宗教信仰都应获得尊重。科学发展 中国的其他发明如火药、指南针、地动仪、造纸、印刷术、磁极原理、地震仪、活字印刷的排版、印刷方法等,其中部分在奥运会开幕式上也已经向世界展示了。 如果说中国文化表现出来的是一种向内探求的生命活力,那么,西方则表现为一种向外扩张的生命张力。如果说中国文化精神的倾注的对象更多的“人”的话,那么,西方更多的关注“物”,也正是因为关注物,并且把人和物进行分离,“物”是“人”要研究的对象,而不像中国“人”与“物”是统一的,讲究“天人合一”。 由于西方“人”与“物”的对立,所以,人要想方法认识客观事物,正是基于这种精神,才逐步诞生了科学精神。而中国讲究“天人合一”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就好亲兄弟一般,当然就不会用心去加以研究对待了,从而也就没有科学精神的诞生,早期中国的科学发明,只是基于实用的目的,并没有把所发现的东西,提炼成知识,做系统的研究。这也就造成了中国本有的发明成了别人利用后发展的工具。 西方文化要征服自然经历一定的发展过程,已经认识到还需要保护自然做为人类生存的环境,基于找寻客观自然规律的初衷,才有了一切以科学来衡量和归纳的方式。在这种方法的引导下,不平等的政治制度和君臣关系就会导致疑问和被推翻。于是,人的自我意识加强了,相应的社会制度也随之而改变和建立。 相比之下,中式文化的中庸、调和与随遇而安的特质,容易形成“退而求其次”或安于现状的人生态度。中国人的这种态度固然有其生活的哲理性一面,但不去质问人世的不公,不去坚持理论的探讨,在某种程度上纵容了社会问题的积累。民主法治 西方文化的“民主精神”,强调个人权利与平等,即承认旁人、人与人平等、讲理、取决多数、尊重个人基本权利自由。 其实中国并不是没有民主,例如,孟子就提出了“民为重,君为轻,社稷次之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失民心者失天下”,“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等等。 中国由于在“伦理本位”思想的影响下,对法治的探索似乎不够,过于在人事、人情关系上下功夫。从这个角度讲,当权者就是一家之主,只不过这家的范围比较大罢了。如果要通过伦理的名分思想让家和国都得以有秩序的存在,依靠崇尚温情脉脉的道德秩序来保证公平的社会秩序,难免会产生诸多弊端。现今社会的发展,在达不到人人按需取酬的境界时,还是需要合理的完善的法律架构监督机制,来约束那些单纯以经济利益为驱动的非法行为,才能保护民众个体的基本利益,否则,三鹿事件难保不会重演。集体与个体 中国文化是以集体为重,西方文化是以个体的基本生命权利自由为重。因此,在中国出现一个强力人物,比如秦始皇、朱元璋,这样的强力独裁者都能完全改变中国面貌。 虽然我们也提倡求同存异,但根本上还是多数人习惯于消灭异类,这也是为什么一旦有一二个不和谐的声音就会遭到群起而攻之的原故。中国人强调个体应该服从集体,应该把自己融入集体当中,不要张扬自己,要处处体现集体的意志和作风。以大局为重,为了大局的利益可以牺牲个体的利益,甚至是个体的尊严。 因为强烈的群体意识,在中国“世人的眼光”存在着一种强大的影响力。有人形容,老外是更注重自己在做什么,而中国总在关注别人在做什么。 西方人因为注重自我,主张保持各自的生活方式。家庭观念 西方人对婚姻与配偶的关系最为重视,超过对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关系。中国则注意家庭概念,尤其强调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关系。 对盖茨退休的报道就体现中西方的差异,欧美媒体关注的是盖茨离任后微软的未来,对盖茨的捐款往往一笔带过。而中文舆论,侧重于惊叹盖茨的募捐数额、没有给子女留下财产,并强调,盖茨行为凸显企业家道德高度,个别媒体还不忘调侃一下中国富人相比之下的“吝啬”。 在西方人眼里自己放在首位,自己对自己的人生负责,子女是独立的个体,与父母平等,同样为自己的人生负责。因此父母子女之间也很礼貌,“请”“谢谢”是每次要说的,成年后各有独立生活空间; 在中国人眼里子女是父母生命的全部与寄托,潜意识里当成父母的一部分产业,家庭关系虽然比西方亲近,但矛盾也相应变得复杂。贫富关系 经济学中有一种阐述:个人或企业追求财富是对社会的贡献(当然,这里指的是通过市场合法获取的财富)。亚当·斯密说,人们追求自身福利最大化的过程便是道德的建立过程。事实如此,人类告别丛林社会发展到福利社会以及将慈善事业视为义不容辞,与道德的驱使不无关系。在市场环境中,人们追求财富,也逐渐提升了道德水平。 因此在西方社会,有这样一个概念:个人或企业创造财富,才是社会的主要保障。所以,不奇怪西方媒体仅用一句话来报导盖茨全捐财富回馈社会。它们更关注微软未来的前景,因为只要类似微软这样的企业赚钱,社会才能处于保障和进步的良性循环。在媒体眼里,盖茨的捐赠,不过是良性循环体制的锦上添花。 在中国,由于社会福利建设尚未成形,加上民间慈善受到很多限制,人们因此并不在乎企业或富人赚了多少钱,而更愿意看到实在的东西,所以人们是以个人的眼光惊呼盖茨的捐款数额。 同时,由于税务财政支出透明度不够,使得穷人并不关心富人纳税的用处,也就谈不上对的确对社会有贡献的富人的尊重,甚至会因为社会嫌贫爱富过于谄媚于财富,造成更严重的等级不公,从而产生仇富情节。这样,也不利于让富人更积极地将财富回馈社会,成为恶性循环。生命观念 在战争中,西方人始终把珍重生命看在第一位,不作无意义的抵抗和牺牲,而中国呢,如果投降,逃跑那就是不能容忍的。中西医学 中医学和西医学是两种不可比的、互补的医学体系,各自有各自存在的物质基础,认识论前提,两者间没有没有优劣之别,只有适应症上的不同而已。西医注重治标,以迅速缓解症状为主要目的,有炎消炎,有烧退烧;中医注重治本,讲求调理自身,但外症缓解速度慢,也容易因效果慢而对身体器官产生损耗。所以,目前已经广为接受中西结合治疗方法,这就是一种中西文化融合的进步意义。切实证明中西文化并非不可调合非此即彼的矛盾。人文性格 中式性格相对来说略为拘谨,而西方人相对较为随和。因为西方以个体为重,人与人之间比较随和,比如互称名字,而淡化身份地位年龄。中国人讲求一个集体的环境,在称谓上就比西方多一些规则。 中国人讲究含蓄(不张扬)、圆通,这种特点进一步影响了中国的审美和文化心理。例如,在审美上,女性行为上讲究“笑不露齿”的含蓄美,文学艺术上,讲究含蓄美,重表现而不重再现。 相对而言,西方强调个性要张扬,要充分展现自己的魅力包括身体的魅力(如希腊神话中所展现的人体美以及后来发展的雕塑艺术)。 也许,我们不得不承认,中国近代、现代在文学艺术、影视媒体、经济发展、哲学史观等方面比西方落后了,但这是政治原因。根源应该从社会制度,政治方略去找——是部分当权者由自身的人格操守人、精神境界、文化水平,对人类未来的责任感有没有达到令人敬仰的高度;统治阶层对现代化国家的认识群体素质是否够好,封闭保守、胸怀的狭隘决定的在政治上进行诸多限制、压制、禁锢都会影响现代文化的发展。 讨论中西文化差异,并非狭隘地计较高低。世界不同民族,东西方不同的文化,都是在相互吸取,在相互吸收、相互渗透的过程中发展壮大,西方文化吸取了许多东方文化的精髓,同样的东方文化吸收了许多西方文化的精华,并各自延伸。他们对世界文化的发展都有贡献,他们各有不同的特色,不应随意武断地批判任何一方。 未来的世界,很难再分清楚什么是东方文化、西方文化,随着世界全球化的发展,各种文化其实早已相互融入,很难划一条分界线。就象中国人吃着汉堡包玩着互联网,西方人在宣扬雷锋精神吃着中餐用着筷子。 我们应该认清各自的文化优势和不足,从而扬长避短。而不是一味地崇洋媚外,也不是妄自尊大。今天的世界是开放、竞争、合作的世界,既然我们认同“以人为本”,只要是对民众有益的、对社会有益的、对国家有益的,良好的管理经验和科技文化发展,都值得学习与借鉴。 也许我们现在的发展和发达国家有一定距离,那并不代表着我们的文化基础人文基础不足。我们需要理性的新思维克制那些既得利益者对社会的损害,这种损害正如网上有文指出,说准确点是相当一批领导层把个人利益、面子看得高于国家、民族利益,思想觉悟跟不上人类现代化文明进程,不具有“上善若水,厚德载物”的宽广胸怀,拒绝接受进步理念的结果。中国有深厚的文化底蕴,还需要更好的管理与发展,并不是一部分人富裕了就达到目的,其实更需要理性的精英阶层的人生价值观通过自身的修炼得到提升,跳出舒适、安逸的生活环境,站在更高的层面,自觉担负起更多的社会责任。在网上已经可以看到无数人正在积极探索、默默耕耘、百折不挠地努力,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其实与自身切实相关的社会焦点,那么,不完善的一面,终会有一天被改变的。

道可道 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学者梁燕城访谈:太初有道、道(Logos)是信息的意思。神的话成为万有的根据,也成为万有的规律。当代的量子力学就非常奇妙地发现,万有事实上是根据很多信息的秩序组成。这主要是由戴维•玻姆(DavidBohm),著名的量子力学大师提出说:万有有一个看不见的秩序,叫“ImplicateOrder”,里面都是非常复杂的信息系统,造成我们看见的秩序,叫作“ExplicateOrder”。中文“道”这个字也有信息、语言的意思。老子那个时候非常奇妙地体会到,宇宙背后是有真理的信息存在。《庄子》里面提到:“夫道,有情有信”。从前后文里还可以看到,庄子心中的神是有位格的。这个传统一直到1911年,就是上帝是没有形像的。天坛里没有偶像,祈年殿里一个偶像都没有,里面只有一个牌子,叫“皇天上帝”。中国祖先本来就相信无形的上帝,老子、庄子事实上是继承这个传统而来。这正是《圣经》里的内容,上帝是个灵、而且恨恶世人崇拜偶像。  在牛津的博德莱安图书馆里有一份手稿,作者名叫马斯——乌迪。他在这份手稿中宣称所谓胡夫的金字塔是埃及王苏里特叫人建造的,而这个苏里特是在大洪水前统治埃及的。根据其它文献记载,这位目光深远的苏里特王命令他的僧侣们,写下他们的全部常识,藏在金字塔里,给洪水后的人们留下必要的知识。  《圣经》创世记前11章,关于人类早期共同史的记述,在中国古经中几乎都可以找到印证:  《周易》也神秘地说:七日来复,天行也;  《圣经》说:上帝造物的工已经完毕,就在第七日歇了他一切的工,安息了。  《淮南子》上说:天下有四水,凡此四水者,帝之神泉,以和百药,以润万物;  《圣经》说:伊甸园里有四条河,流出珍珠玛瑙。  《山海经》上说:当初有不死树和圣树,圣树又叫睿木,“食之令人圣智也”;  《圣经》说:伊甸园中有生命树和智慧树。  《尚书》和《国语》上说:人犯了罪,上帝命令重黎堵绝天路,上下不相来往;  《圣经》说:人类始祖贪吃了智慧树上的果子,被上帝赶出伊甸园,并有基路伯和火焰之剑,阻断了人神通路。  《老子》说:天地之母,万物之根,众妙之源,从无中生有,乃天地之始;  《庄子》说: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见;  《圣经》说:太初有道,道就是上帝,生命在他里头,这生命是人的光。  一位伟大的学者在美国神学院读书时,发现《老子》与《圣经》有奇妙相通之处。老子的道,是自有永有者,造化养育者,超越者,启示者,生命者,公义者,拯救者,这七点很像上帝的属性。无神论者把道归于自然神,其实老子的道不乏人格特征,有信实、有恩德、有慈爱、有赏罚、能赦罪、能教化。更神奇的是,惜字如金的老子竟然着重笔墨描述一位道的化身圣人:自有永有者,造化养育者,超越者,启示者,生命者,公义者,拯救者。说他承袭上天大道的光明和永恒,来普救世人。知其荣、守其辱、知其白、守其黑、成为世人认识大道的中介。圣人秉持大道本像,普天下的人都前往归向他,领受平安。他外表粗卑、内怀宝贝,能将众人从过犯中领回来。最后,老子竟然暗示这位圣人要受辱受难,却作主作王,直到永远,是谁?  查考世上所有的经典、教门的主子都对不上号,唯独道成肉身的耶稣基督非常酷似。这2500年前的古人是怎么知道《圣经》中“道成肉身的耶稣”的呢? 这的确是一个巨大的、神圣的、跨越时空的谜团。  老子说:道是万物之主、是善人的宝贝、罪人的中保。美好的言辞固然可以博取尊荣、美好的行为固然使人得到敬重,然而人的不善怎能被剔除干净呢? 所以,就是立为天子,身为太师、太傅、太保,财宝无数、荣华加身,还不如坐进这大道里呢。古时候为什么重视道呢? 不就是因为在道里面,寻求就能得着,有罪可得赦免吗? 所以道是天下最宝贵的啊!  老子的笔墨中展示给人间的不正是《圣经》中上帝的天国、耶稣的救赎吗?   《尚书》、《诗经》都记载着:中国人来自上帝。早在老子古经中便记载旧约《圣经》预言中的“耶稣”。而且两千多年来,举凡太平盛世,竟无一不是遵循了老子之学说。顺天道治国的皇帝,囊括了仅有的几百年辉煌时代。文景之治、光武中兴、贞观之治、开元之治等等。孔子倾注毕生心力宣扬敬天爱人的忠恕之道,当代多个皇帝均尊纯了老子“天道”的统治方式,那么老子的神学知识是那里来的呢?就目前世界不管任何一种教门的国家,他们的统治方式都在努力提高到上帝的道上来,这又是为什么?  清皇康熙说:中国人的“上帝”就是真神,天不是物质的天。康熙亲临宣武教堂,题写了“敬天”和“万有真原”两副扁额,又作诗称颂耶稣:“功求十架血成溪,百丈恩流分自西。”在《生命之宝》一文中,康熙明确表示:“天门久为初人闭,福路全是圣子通。我愿接受神圣子,儿子明分得永生。”  古人老子、孔子、孟子对“道”的认识,已如此入神境界,实令人难以置信。其代表着中国的古人,代表着中国的文化。他的“道”影响着整个中国尽至世界的每个人的行为和思想。  可悲的是现今一辈自己不进去,却连急俗得到真知走进真理的下辈也挡在门口。而至今只能在未接触过这批“贵人”的最低层中找到蛛丝马迹:  《广东新闻网》2011年10月21日10:12王华报道:10月13日晚,两岁女童小悦悦在佛山市某市场内被两辆车相继辗过,肇事车辆逃逸。18名路人陆续经过均对躺在地上奄奄一息的孩子视而不见。让人想不到的是,最后伸出援手的竟然是一位俗世里被视为生活在最底层的人,捡垃圾的阿婆。期间,阿婆想向附近店主要块纸皮为孩子遮挡有些凉意的秋雨,亦被拒绝。 历史以来,司机驾车交通肇事撞伤了人,伤者都是理直气壮责令司机赔偿,司机都是礼亏连连道歉。可是现今被车撞伤者爬起来就逃,问曰何故?答:我怕又是高校大三的大学生药家鑫!  老辈人们看到读书人都会夸耀说:“读书人讲句话都特别有道理,不像我们斗大的字不识一箩筐的文盲,开口就只知道讲女人、男人那一点东西”。可是现今算是文化的中国,耳朵听到的、眼睛看见的,千篇一律。都是男人、女人的那个“爱”。或者几个男的争一个老婆、或者几个女的争一个老公。一夫多妻、一妻多夫,杀人的、放火的也是自家园子,通行无阻。现今的文化已经傻到随眼见到的都是胡编乱造,谎话连篇累牍,而真话却无处寻觅的朝代。当然聂耳、洗星海已经死了这是事实,但活着、真正有一定艺术水准、记录写实的近代作品也被挤到角落里,成了葱蒜。  古人早已给后人作过警告,就汉字信息也明白罢着:一人二女则是“爽”字,不难发现一人两边颈上是4个“杀”字的头,按麻衣相法用语:即凶多没吉。你若认真地去看一下,也是斜着的罗马人死刑犯用的4个十字架;就国内而论,刚好是冲军犯人戴在头颈的一个枷(锁)。古人说:“万恶淫为首”,冲军路上小心“爽”死。  60岁的粗人都知道,古人对这个字的造词指向是十分狭隘的,往往都只两个人、夜里床上才好轻声说的话,可怜的今天打开电视就能听到,“爽XX”、“XX爽”还作为光彩照人的时尚广告。什么话还讲不清楚、刚学说话的婴孩却先会“爽XX”!你若反对恐怕就得挨罚款,因为是国家批准当产品商标的。  公安不辞辛苦天天在扫黄,而名牌的幼儿用、小儿科教片打开就听见“谈恋爱啦!” 2010年4月8日《杭州日报》B11版告诉人们:开发商的卖房广告:“卵巢寻找精子”、“如果你不能给她一个名分,那就送她一套房子”、手提红裙露出大腿的靓女画旁“要提,还要往上提”等雷人广告已经出现。60岁的人答不出的有关男女问题,现今6岁的孩童都能回答。不论看的、听的若不加上男的女的哪些事休想出版、上架。历史以来关于男、女哪些事,没有一个朝代能写得如此透彻、细腻,比现今更精粹了。  若借着有把“靠椅”就是为了“机不可失”、调节一下精神,倒是情有可原,否则,哪中国的爱国人士该放声大哭了,它所折射的已不只是一付简单的中国画像。  2009年8月6日《杭州日报》B7版文章:八岁儿子给他们女班长写情书;  2007年3月9日《钱江晚报》A12版文章:11岁女孩遇害,谜底令人震惊,凶手今年12岁。文章说:11岁的小女孩就因为不接受12岁小男孩歪歪斜斜的“我爱你”三个字送了命。  更可悲的是,党中央再三强调“社会和谐、人民稳定”的今天,“弱肉强食”斗争“进化论” 新、老剧本通行无阻,而历史悠久极力推行的孔子、孟子、老子优良传统的“天道”实体;世界上最古老的人类道德源头、中国文化背景;劝人为善、不要犯罪、否认地上“有神论”的《圣经》有关文章出版界成了一条不可碰的红线、上不了架。人啊! 一个失去了心灵的口头道德世界,用子弹是无法收服的。我国祖先文明建设靠的就是: 一直传到今天从未分离的“道德”二字,若没有了“道”还有什么“德”呢?

呵呵,不会也是论文吧?刚回答了一个类似的。西方仍旧朦胧月 东方恰似一点红可以从双方的经济发展,色彩文化入手。

找到差异才可以进步,才可以知道不足。

中西方诗歌比较论文选题意义和价值

在我的感觉当中,西方爱情诗歌比较理想化吧,而中国爱情诗歌还是比较重的现实色彩!可以就理想性跟现实性对比多举点例子。对诗歌不是很了解,只是偶尔写点,感觉上是这样的吧!!你只是做参考一下!!

中英文的?带英文的不就是摘要了吗?我跟你背景这个东西又叫国内外研究现状,比如国外有谁研究这个领域怎么样了,国内怎么样了,然后中西方教育比较中这些学者研究有哪些不足,这些不足不能直接指出缺点的,要含蓄的说,另外意义就是做出对比的好处,就是对比这个对中国教育有什么发展啊,借鉴啊,文科论文还是好弄的,另参考别人的论文的时候要改成自己的说法。因为查重复率的时候比较麻烦

中国的诗歌历来受到世界的关注,精炼的语言、优美的意境是其标志特征,西方的诗歌同样的耀眼夺目,我们可以从数量浩大的诗作中发现许多不朽的传世之作。中西的诗歌在体式、内容、结构等诸多方面存在不同之处,但也不难发现它们之间存在的千丝万缕的内在联系。 (一)前论 西方一些比较文学的研究者曾经指出:不同民族的文学在平行发展的过程中会出现殊途同归的现象。这种现象在文学作品中的确有所反映,中西的诗歌虽然有各自不同的文化底蕴,但我们从中还是可以寻找到彼此的影子。中国的诗歌长期处于世界领先的地位,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西方的诗歌或多或少都受到中国诗歌的影响。中外、古今之间虽自成体系,但依然存在着一定的关联,并非(也没有可能)完全隔绝。 我们从中国古典诗歌和英美现代诗歌说起,因为中国古典诗歌对西方的影响从汉诗英译开始。 从埃兹拉·庞德翻译的《中国》和一些英美译者的翻译作品来看,中国诗的意境逐渐渗入他们的诗歌创作中,中国诗歌文字简洁,意义深刻的特点逐渐为他们所接受,而且也逐渐为他们所学习。美国著名意象派诗人庞德曾经说过,在中国文学中发现一个“新希腊”,从而发动了一场新的“文艺复兴”。中国的古典诗词不仅影响他们的创作,还影响着他们的诗歌创作理论。 中国诗词善于写景抒情,以写景烘托气氛或造出意境,而英美诗歌则注重描写景物在人们心里唤起的反应,从此来表达自己的主观意识。这是由两者不同的思维模式造成的差异。中国人注重表现,西方人注重再现,这种思维模式指挥下发展而来的诗歌文学理论和诗歌创作自然大不相同。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形成了意境说、教化说,西方则形成了典型说,因此中国的诗词更注重的是一种意境的创造,追求言已尽而意未尽的效果,让人有无限的遐想空间,这种诗歌的出现是因为中国古代传统的思维方式是感悟式直觉思维方式。即使到了现在,中国人写诗歌依然追求意境的营造,如果说得太白了,就没有意思了,当然当代一些新新人类作家的作品追求一种直白,则是另外一回事,并不能一概而论,毕竟这些人并不代表中国诗歌创作的主流。 中国诗词讲究含蓄,以淡为美,而英美诗歌则比较奔放,以感情激越为胜。很突出的例子就是对待爱情方面,中西方的诗歌特点在此能得到完全的体现。中国诗人描写爱情“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始终不把那种爱表达出来,而西方诗人会高喊“你是我的太阳,爱情之火烧得我浑身焦灼。”这种直言不讳中国人是很难接受的,产生差异的实质在于彼此的审美取向不同。

中西历史文化比较论文选题意义和价值

找到差异才可以进步,才可以知道不足。

一 内陆型文化和海洋型文化 以各自文化生成所依赖的地理环境基础的差异为依据,我们可以把中西文化双方分别归结为内陆型文化和海洋型文化,也即所谓的“黄色文明”与“蓝色文明”。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燕赵多慷慨悲歌之士”,这是造化之功,同时也说明自然环境对人格塑造影响的巨大。“人的个性是先天组织和人在自己的一生中、特别是在发育时期所处的环境这两个方面的产物。”[2]这里的环境不仅包括社会环境,而且也包括自然环境。自然环境对人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使人自觉不自觉地得到某种熏陶和影响。马克思指出,“不同的公社在各自的自然环境中,找到了不同的生产资料和不同的生活资料。因此,他们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产品也就各不相同。”[3] 中华民族文明起源于黄河流域,三面连陆一面靠海的地理环境使中国几乎处于与世隔绝的状态,从而使自身文化保持很强的稳定性和历史延续性。这种独特的自然环境造就了中华民族独有的文化传统和社会心理。诞生于半封闭大陆自然环境的儒家伦理,教诲人们重土轻迁,安贫乐道,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使人们在久远的传统中沉淀了一种封闭的惰性心理和惯性思维方法,保守,缺乏开放的意识;眷恋家园故土,提倡清静无为;安于现状,墨守成规,因循守旧,风险意识和竞争精神不强,时间观念和进取意识淡漠。所谓的“山性使人塞,水性使人通”,便是这个道理。“东方人并不具有西方人的忙碌和竞争意识,他们总是显得严肃、执重,从不着急,时间观念淡漠。就象‘效率’一词代表着西方社会中支配人们思想的基调那样,中国人常说的‘马马虎虎’一词也表明了他们对生活所持的态度。”[4]生活圈子的狭隘与封闭,人与人之间接触的固定性和长久性,为了能够和睦相处,国人非常注重人情世故,“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既文章”,这也培养成国人谦虚、谨慎、忍让、含蓄的传统美德。中国的这种自然环境以及在这种环境影响下的文化传统养成中华民族内倾型人格。而作为西方文化源头的古希腊与古罗马均处在半岛之上,多面临海,海上交通发达,航海贸易繁荣,这就使这些国家形成了打破血缘关系的开放式的社会。激烈的社会动荡、频繁的人员往来和波涛汹涌、变幻莫测的海洋形成其开放变易的文化品格,铸就了其灵活、开放、勇敢、进取、协作的民族精神,倡导艰苦奋斗和自强不息。所以,西方人喜欢标新立异、革故鼎新,富有冒险精神和挑战勇气。在西方,也正是这种自然环境下形成的文化传统养成西方人那种外向型人格。 “在马克思看来,地理环境是通过在一定地方、在一定生产力的基础上所产生的生产关系来影响人的……”[5]/p> 因此,对于对形成的文化观念影响巨大的自然环境对人格的影响,我们既不能加于夸大,也不能过于缩小,既不能过于强调,也不能随意忽视,而应该客观、公正。正如罗素所说的“目前的科学不能完整地说明国民性问题。气候和经济环境虽说明了一部分,但不是全部。”[6] 二 伦理型文化与功利型文化 按照中西双方的价值取向的差异,我们可以把中西文化分别概括为伦理型文化与功利型文化。 中国传统伦理总体取向是重义轻利。“利义之辨”是贯穿中国文明史的一个基本问题。主张义利兼顾的墨家由于失去生存的土壤而中道而忘,而主张绝仁弃义,绝巧弃利,义利皆无的道家则把把功绩和名利完全剔除在人格标准之外,这种主张尽管一度与儒家义利观并驾齐驱,但由于不合当时社会需要而不为统治阶级所用。作为支配几千年中国封建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的儒家思想,其基本主张是“重义轻利”、“见利思义”、 “以义制利”,提倡义利发生矛盾时,应当舍生取义。泛道德主义的中国传统,用道德解释一切,导致国民乐于言义耻于谈利,重道德修养,轻外在事功的价值取向,从而导致科学在古代中国失去独立的人格价值和社会地位。人专注于自身的内心世界,丧失对理性和自然的兴趣,缺乏西方文化的理性传统和对科学的探索热情。道德与理性的分离,使中国传统出现反理性的倾向,从而阻碍了中国科学精神的发育。这就是为什么中国古代空论玄谈盛行,科学衰微和商业不发达的深层原因之所在。科学技术被视为淫技奇巧,商人被贬为四民之末,从而也导致中国古代科学尽管发达却难于付诸施用,商业发展缓慢,国家积贫积弱的严重后果,到了近代更成了西方殖民者侵略的对象。 在西方,尽管我们说,在漫长的社会历史发展进程中,其社会价值观念复杂多样,但是西方社会是以个人为本位,所追求的价值目标是个人的权益的实现,并且认为它们是神圣不可侵犯的,是与生既来的,是天赋的。趋利避苦是个体的本能,事功求利是生存的目的,在追求自身的权利和利益的过程中不须负任何道德责任,可以不择手段。故此,功利主义始终在西方社会中占据主流地位,起主导作用。毫无疑问,这种功利主义对于催生后世资本主义萌芽取着催化剂地作用,但也使得资本主义原始积累变得非常地残酷和血腥。正如马克思所说:“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7]西方社会这种重义轻利的价值取向在一定程度上调动个体追求物质利益的积极性,从而推动了西方社会经济与科学的发展,但对义的鄙视和贬低又容易导致西方社会片面追逐物质利益而损人利己、惟利是图,导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异化变质,成了赤裸裸的金钱物质利益关系。在西方历史上,功利主义、实用主义盛行不衰,构成了西方主流价值取向,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成了社会亘古不变的信条。在最大限度地谋求自身的利益观念的驱动下,科学与技术在西方尤为受到重视,理性主义、科学主义在西方非常发达。在现实生活中,西方人表现出求新奇、好创新、重功利的人格精神。科学观念和技术意识深入人心,成为构成人格的重要因素。这也导致西方社会重理性而轻情感,长于说理而短于谈情,善于逻辑思维而疏于直观感受。 三 和谐型文化与抗争型文化 根据中西方文化的具体形态的不同,我们可以把两者分别归结为和谐型文化与抗争型文化。 在处理人与自然关系问题上,中国传统文化主流侧重于主张“天人合一”,强调尊重自然,遵循自然规律,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认为“获罪于天,无可祷也”[8]。“一个特点是中国文化不仅不把人从人际关系中孤立出来,而且也不把人同自然对立起来……天中有人,人中有天,主客互溶的天人合一思想,构成了中国文化的显著特色。”[9]中国文化主要地是把自然作为崇拜的对象而不是研究和征服的对象,作为想象的对象而不是作为探究的对象。对于自然,由于“天道远,人道迩”[10],过于执迷于对虚幻天道的探求不仅是荒谬的,而且是徒劳的。我们只须向内心诉求,人心中就蕴涵着自然的普遍法则,尽心就能知性,知性则知天,“万物皆备于我矣。”[11]所以,中国古代文化更多的是重人事而轻天道,重道德而轻知识。在处理在人与人关系问题上,中国的文化自古至今就一直重群体轻个体,重和谐轻抗争,强调宗法性、纪律性。它对人进行规劝与约束,束缚人的自由意志及创造精神,漠视生命个体的价值和尊严。中国文化始终把谋求人与自然、社会的和谐统一作为人生理想的主旋律,反对人的独立意志和锐意进取,培养人的群体观念、顺从诚敬意识等,寻觅的是一种中庸的、调和的处理途径。中国文化的那种和谐观念,同时也体现和培育了国民顺从、屈服、保守与不思进取,安于现状的精神,鲜有抗争意识和反叛勇气。“中国人普遍信守‘天不变,道亦不变’的历史观念,从而使得欧洲人与美国人普遍认为:1990年的中国和孔子时代的中国别无二致。”“所有的旧东西都是极有价值的,而所有的新东西都是毫无意义的。”[12] 从而也造成了谦虚谨慎、含蓄内向的柔弱的文化品格。 在西方,古希腊、古罗马的哲学家们从一开始就把目光投向自然,探求自然的奥秘和征服与主宰自然,做自然的主人。赫拉克利特窥出“和谐来自斗争”[13],普罗泰哥拉的“人是万物的尺度”便是人与自然孑然分立的鲜明写照。尽管到苏格拉底那里,把哲学从天上拉回到人间,但西方文化对自然的探索与征服从来也没有停止过。西方商业社会海上航运的冒险生涯,以及在其中不可避免地遇到难以把握的自然规律使西方人时刻感受到人与自然的尖锐对立和激烈冲突,人们正是在对诡异的自然现象的惊异和困惑中开始哲学探索的。古希腊的哲学从开始就主要是一种自然哲学,把自然作为人们思考和探索的对象。在天人相分的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支配下,自古以来西方社会就把自然与人区分并对立起来,自然仅是被人认识、利用、征服的对象,强调人的独立自主和积极进取,追求自由意志和独立精神。在处理人与人关系上,西方更为崇尚个人的意志自由和人格独立,强调个体的生命价值和尊严,重视私有财产的获取和保护,整体意识和集体观念淡薄。西方人富有直面挑战,大胆追求、崇力尚武、急功近利,甚至不惜以片面掘进的思维方式和不择手段的行为方式去达到目的、争取胜利的精神品质和心理状态,从而形成率直、豁达,具有刚硬的文化品格。 中国文化由于主张“天人合一”,人道法天,以人道应天道,以天道设人道, 以德配天,天人合德,故生存意识异常发达,形象思维非常突出,注重直观感觉和诗化想象, 重人事而轻天道、轻实证而重玄想,从而导致自然科学不甚发达人文科学异常繁荣。“如果按这种逻辑,认识论意识的发达是科学在欧洲出现的一部分原因,那么这种意识的不发达也应该是科学在中国不出现的一部分原因。”[14]西方文化由于倡导天人相分,人定胜天,不仅认识自然解释自然而且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科技意识发达,抽象思维突出,注重逻辑推论和实证研究。故而中国有的是“小心求证”的陈景润,而西方有的是“大胆假设”的歌德巴赫。

呵呵,不会也是论文吧?刚回答了一个类似的。西方仍旧朦胧月 东方恰似一点红可以从双方的经济发展,色彩文化入手。

中外文化比较论文选题意义和价值

呵呵,不会也是论文吧?刚回答了一个类似的。西方仍旧朦胧月 东方恰似一点红可以从双方的经济发展,色彩文化入手。

一、中西文化差异表现 1、思维模式的异同 中国人喜欢站在生命的更高处思考问题,跳出现实,重视对生命的思考,在对人和人之间,人和自然界之间,人的精神和肉体之间的关系都有深刻的思考。 西方人偏重于逻辑思维或者理性思维;中国人属于抽象思维或者感性思维。而西方人更注重于从物质世界入手,去探索和求证问题的本源。 2、对待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国家利益的异同 中国人更看重集体利益,包括家族利益、国家利益,主张控制自己的欲望,反对极端个人主义和英雄主义,往往把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国家利益联系在一起,富于爱国和献身精神。而西方人更重视个体利益,追求人权,崇尚自由,认为如果连个体利益都无法保障,更谈何集体利益,正是这样的思想认识,最终推动了西方民主政治的发展; 3、民主观念的异同 中国人注重精神的自由,把自由、民主看成是君主权贵的赏赐。所以我们的人民总在渴望青天,希望能有好官的出现为民谋利。而西方的民主政治认为,政出于民,一切的政权只是人民授予,让政府来行使的一种公权力。 4、科学观的异同 中国人更相信先人的经验和权威,相信古人甚至超过相信今人,迷信权威,缺乏创新和探索精神。而西方人重视实践和理论,富于探险精神,倡导理性思维。通过正规的学院式教育对科学成果进行普及和推广,极大的促进了科学的发展,也最终建立了完整的科学体系; 5、中西方的道德观是迥然不同的 西方强调个体本位,而中国人提倡群体本位。中西方道德观的不同,使中西方的伦理体系和道德规范具有了不同的特点:西方重契约,中国重人伦;西方重理智,中国重人情;西方伦理重于竞争,中国则偏重于中庸、和谐;西方的伦理道德是以人性恶为出发点,强调个体的道德教育,中国儒家是从人性善的观点出发,强调个体的道德修养。 6、法制观念的异同 中国人主张用礼、道德来约束,通过先贤的教诲和学习提高自己的修养,讲究克己复礼,导致了人格的缺陷,丧失了独立的人格;而西方人认为人的原欲是不应该被压制的,对于社会和个人的规范,主张用“法制”,通过制度,如三权分立的组织、政治机构来约束制约,道德则处于从属的地位。 7、在为人处世方面的异同 中国人内敛、自省,喜欢“每日三省吾身”,为的是合于先王之道,把修养身心看的很重,推崇中庸思想,导致思想的保守、缺乏创新和开拓进取精神。西方人更热心于公益事业,把服务社会当成自己的职责。 二、中西文化差异的原因 从地理和文化的角度看,全世界可以分为东方和西方两大区域。导致它们文化差异的原因很多,本文主要归纳为三个方面: 1 、受经济制度的影响。 中国的传统经济是典型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人们比较安分保守。因为他们依靠一块土地可以活一辈子,文化比较内向。而且中国的古代文明,发源于大河流域,属于农业文明,“农业文明性格”造就了东方人注重伦理道德,求同求稳,以“和为贵,忍为高”为处世原则。 西方的古希腊文明,发源于爱琴海沿岸,属于海洋文明,况且欧洲的农耕远不像中国的农耕在古代社会那样重要,所以欧洲人喜欢向外探索,文化比较外向。而且西方国家经过工业革命很早就进入了工业经济时代,“工业文明性格”造就了西方人有较强的斗争精神和维护自身利益的法律意识,以独立、自由、平等为处世原则。2 、受地理环境的影响。 封闭的大陆型地理环境使中国人的思维局限在本土之内,善于总结前人的经验教训,喜欢“以史为镜”,而空间意识较弱。这种内向型思维导致了中国人求稳好静的性格,对新鲜事物缺乏好奇,对未知事物缺乏兴趣。 而西方国家大多数则处于开放的海洋型地理环境,工商业、航海业发达,自古希腊时期就有注重研究自然客体,探索自然奥秘的传统。同时,海洋环境的山风海啸、动荡不安,也构成了西方民族注重空间拓展和武力征服的个性。 三、结 语 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是由于各自民族的文化历史背景、审美心理的不同而产生的,是在社会的发展、历史的沉淀中约定俗成的,是一种永久性的文化现象。我们应了解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文化背景知识以及社会风俗习惯。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人们居住的世界变得越来越小,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交流越来越多。了解不同文化差异,提高文化适应性,对于现代人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学习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有利于我们实现从感性到理性质的飞跃,排除东方思维负迁移的影响,进而使我们的跨文化交际更有效,更顺畅。 附:1、中西方文化差异及原因 中国的文化思想说到底,关键在于一句孔子的“谦、恭、信、敏、慧”。而西方的文化,在于一个“争”字,在处理人事方面以己为先。 中西文化上的差异的形成大体上经历了两个重要的时期: 第一,公元前221年,通过“商鞅变法”而强大的秦国最终统一了中国大地,长达2000多年的中国封建专制制度拉开了序幕。这次统一,不仅为统一的华夏文化的形成墓定了基础,也标志着中华民族的开始行成。 而此时的西方各国(这里主要指的是欧洲各国)还仅仅是奴隶制的邦城国家。此后的中国,自给自足的封建自然经济占据了主导地位,随着农耕经济的发展,不论是平民百姓还是王公贵族,都希望有一个相对安宁的生产环境以维持农耕经济的发展。因此,主张“非攻、尚贤”的儒家思想成为了中国的统治思想,因此,中国的文化里多了些“和谐”,少了些“争斗”。而西方各国,随着庄园经济的发展,游牧经济得到了飞速的发展,游牧经济的扩张性也越来越突显出来。在这种生产方式下,“争”也就不可避免的成为其文化中的关键。至此,中西文化开始“分道扬镳”了。 第二,中西文化差异继续扩大是在16、17世纪,此时的西方各国,特别是西欧各国经历着一场前所未有的政治、思想上的变革。 1、在思想方面,“文艺复兴”这场思想解放运动对西方后来的文化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人文主义”思潮的传播一方面将人的思想从神学中解放出来,另一方面它也使得自我私欲过度的膨胀,更加深了西方文化的“争”。 2、在政治方面,早期的资产阶级革命使资本主义体系开始形成。资本主义的侵略性以及血腥的资本的原始积累也使得其文化中“争”的日益突出。 而中国,长期的封建专制日益完善和加强,统治阶级满足于现状,仍然做着“天朝”的美梦。不屑也不想去了解世界,更不用说去“争”了。再者,由于封建思想、自然经济的自闭性,人们也安于现状,并不,也不敢去“思变”。 3、中西文化的差异还集中体现在宗教信仰上。在中国,不论是外来的佛教还是土生土长的道教,讲究的是逆来顺受、讲究的是来生。而西方的教义,虽然也强调来生,讲究受难,但不论基督教还是伊斯兰教,也都很讲究个反抗异族压迫,反抗异教徒等,如《圣经》中的很多故事都是描绘尤太人的反抗和战争。 这种在宗教上的差异的形成也与其形成时的社会背景密切相关:佛教、道教的传入和产生是在东汉时期,当时的中国,封建专制已经形成,统治者急需一种能够安抚人心,利于安定的宗教以束缚人们思想,进而维护其统治。 而西方各国,大多是松散的邦城,各国的统治者都希望通过战争获得土地和人口。因此,建立统一的国家成为他们迫切的希望,而宗教的信徒,为了发展本教,打击异教,于是与统治阶级相“勾结”,根据统治者的侵略欲望,对教义进行适当改动后成为了其统治工具,同时也使其教得到了发展。例如欧洲“宗教改革”。 4、中西文化的差异也体现在对“爱”的诠释上,在中国文化里,对“爱”,强调的是“大爱”,是对芸芸众生的大爱。而在西方社会里,人们更加突出自我,更加注重自我的感受,因此,在西方文化里的“爱”主要是对自己,对家人或是某个个体的“小爱” 5、 文化差异根源 中西方文化的差异的根本原因是其产生及发展的社会背景及时代的不同。任何文化都带有其产生的时代烙印,即时代特征。 众所周知,华夏文化的形成与发展都是处在封建社会的形成与发展时期,因此,华夏文化必然受到封建思想的影响。而在封建社会中,统治者为了维护自身利益,更好的统治人民,往往通过各种途径向人们灌输诸如“谱度众生”、“因果循环 ”之类的思想。因此,人们为了能够来世“成仙”就今世行善,于是就有了对芸芸众生的“大爱”。 而纵观西方文化历史,其开始形成如今的资本主义文化是在16世纪“文艺复兴”时期,在这场文化运动中,人们宣扬“人文主义”,肯定人的价值、尊重人的权利、重视人的力量。在这样的背景下孕育的文化必然会带有其“人文主义”的特征。因此,也就形成了西方社会的“小爱”。 其实,文化是一定区域的人们长期融合所形成的共同的心理素质,因此,文化既然已经形成,就没有优劣之分。2、文化差异源于民族(或族群)性格西方人:1、普遍性格独立、外向、强悍、富于进取性。2、文化就崇尚个人意志,把世界上的一切,包括自然和他人(无论亲疏)都作为个人面对的、需要征服的对象。他们希望得到别人发自内心的尊敬和喜欢,认为那是一种“征服”。3、突出个人、不那么重视利益友情、尊重真理而非权威等等表现,都是这种民族性造成的。东方人:1、性格依群、内向、温和、趋向平稳安定,2、文化就崇尚整体稳定,把世界上的一切,包括自然和他人(组成的群体)都作为个人应该融入的对象,所谓“天人合一”。相对于让他人尊敬或喜欢,他们更关注是否被接受(包括表面的不管真心与否的“尊敬”),那是“融入”的体现。对权威“表示”尊敬,重视互相帮助的友谊(只在抒情时颂扬“君子之交淡如水”),易于服从集体或代表集体的集权等等,其深层的原因是都民族性。 3、中西文化差异  对于中西文化,在具体事例上,我们不免会发现许多差异之处,例如: 别人赞扬时,中国人谦虚西方人感谢; 做饭做事,西方人总是弄清几斤几两几时几刻,中国人多用少许、片刻之类的词; 餐桌上,中国人劝客人多吃多喝,西方人则尊重客人个人权益,不督促不强求; 烹饪上,中国人注重色香味等菜肴的形式美感,西方人更多注重食物的营养; 中国人吃饭时围成一桌共同吃,西方人则将食物分成每人一份; 美术上,西方人求真,中国人求神;等等。 中国人实践含蕴理性西方人理性指导实践。所谓理性,指人用正常的思维对事物进行思考后做选择,可以说理性就是逻辑在具体事物上的应用。而逻辑的总结在于我们先验的思维能力和经验的总结。实践是广义的行为和做事。大致的,理性指导实践要求西方人凡事以事实为重,以逻辑为准则,以概念为单位,一个体为本;实践含蕴理性要求中国人凡事以和气为重,以实际具体情况为准,以感性认识为美。中国人有服从性,西方人重视自由平等等。    西方和中国的原始社会是没什么差别的,人口很少,生产力水平低,生产资料公有制,以亲族关系为基础,对社会的控制则靠传统和家长来维系。 但后来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出现产品的剩余,贫富分化和私有制,共同分配和共同劳动的关系被破坏,被阶级社会所取代的时候,中西两方的社会就有不同了。阶级社会以奴隶制社会为主。世界各地奴隶制国家的统治形式不尽相同。 东方的奴隶制国家实行君主制,全部的国家权力在形式上属于世袭的君主。 西方的希腊雅典实行“直接民主制”,主要由奴隶主和自由民参加的“人民大会”选举和抽签产生公职人员。古罗马和斯巴达实行贵族制,贵族组成的元老院(古罗马)和长老会议(斯巴达)掌握重要权力。抑或是其他的一些制度。对这种制度的不同作原因上的思考,我们显然看到了地理环境在其中的作用。  欧洲的古文明多处地中海沿岸,其特点是岛屿众多,充斥着海岸线,而各岛屿上的劳动产品容易有地域局限性,于是人们较喜欢于各个岛屿或半岛之间进行原始的经济贸易,地中海平静的水面恰有利于航海的进行。 然而又因为其岛屿半岛众多,各民族各部落占地一方,以水相隔,占岛为王,划清界限,因此不利于被某个民族统治侵占,所以各地进行的是平等的贸易交换。 贸易的平等依赖于人们地位的平等,人们思维观念的平等,为了维护这种社会生活的正常秩序,“ 于是就产生了凌驾于个个部落和氏族的法的习惯之上的雅典普遍适用的民族法”(马恩选集)。于是这样的生存方式有利于实行民主制,即便没有实行民主制,民主的思想亦容易被接受。希腊城邦制度是欧洲历史的开源,也正是这种生存方式的代表和真实写照。进而,“城邦生活中将普遍性的法律确立为不可动摇的圭臬的做法,使希腊人养成了一种把抽象的原则看得比感性的生活更加具有本质性的思维习惯”(西方哲学史 赵林 邓晓芒)。由此我们可以看到了,地理环境影响生存方式,生存方式影响思维习惯,当然了,思维习惯进而影响了文化。

找到差异才可以进步,才可以知道不足。

中西历史文化比较论文选题意义及价值

呵呵,不会也是论文吧?刚回答了一个类似的。西方仍旧朦胧月 东方恰似一点红可以从双方的经济发展,色彩文化入手。

一、中美之间的文化差异  文化主要包括语言及非语言行为、风俗习惯、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四个方面,它们对中美跨文化商务谈判的影响很大。  语言和非语言行为差异。中国自古讲究礼仪,言语当中多是体现自谦和敬人。在听到别人赞扬时,中国人一般表示用谦词来表示谦虚。中国人在交谈中必须使用称谓,以示对对方的尊敬。美国人讲究平等,在美国晚辈可以直呼长辈和上司的名字。对于别人的赞扬,美国人则会表示感谢,接受赞扬。  非语言行为上的差异很大,仅列举以下两例就可见一斑:(1)目不转睛地看。中国人以此表示好奇或惊讶,美国人认为这是不礼貌、使人发窘的行为。(2)把手伸向被叫人,手心向上,握拳用食指前后摆动。中国人对此反感,美国人以此表示叫别人过来。  风俗习惯差异。风俗习惯主要包括一些社交活动。中国人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爱面子,非常在意自己在别人心目中的形象,怕被人笑话、议论和误解。美国人则比较实际,不会太在意别人的看法。美国人在与人交往时不会询问对方的年龄、收入、婚姻等方面,他们认为侵犯了他人的隐私权;而在中国却经常询问这些内容。美国人喜欢直率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中国人则以一种委婉的方式来表达意思。美国人一旦被问及某事,一般必须给予一个比较明确的答复。而中国人提倡“沉默是金”。在美国常见到长辈与晚辈见面时相互拍肩膀、亲吻的情形,而在中国几乎很少见到这样的场景。美国人非常守时,而中国人往往可以理解有原因的迟到。在许多生活习惯上中美之间的差异还是非常明显的。  思维方式差异。中美思维差异主要体现在整体思维和个体思维的对立上。中国文化侧重整体思维,整体思维就是按照整体的观点来观察和思考世间万物,分析问题总是从事物的总体出发,注重思考整体事物整体功能、复杂关系和运行过程,而不注重事物的内部结构。美国人侧重个体思维方式,它把复杂的事物分解成简单的要素,逐个地进行研究。  价值观差异。中美价值观的差异主要体现在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的对立上。中国人的核心价值观念是集体主义,它认为和谐的人际关系是社会的基础。因此中国人以和为贵,并非常重视特定集体的利益或价值。美国文化价值观的核心是个人主义,即以个人为本位的人生哲学。其主要内容是相信个人价值,高度重视个人自由,强调个人的自我支配、自我控制、自我发展

找到差异才可以进步,才可以知道不足。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