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百科

大二经济学论文1000字怎么写好

发布时间:2024-07-07 09:01:47

大二经济学论文1000字怎么写好

论文撰写步骤:一、论文的标题部分标题就是题目或题名,标题需要以最恰当、最简明的词语反映论文中重要的特定内容逻辑组合,论文题目非常重要,必须用心斟酌选定。二、论文的摘要 论文一般应有摘要,它是论文内容不加注释和评论的简短陈述。摘要应该包含以下内容:   1、从事这一研究的目的和重要性 2、研究的主要内容3、完成了哪些工作4、获得的基本结论和研究成果,突出论文的新见解 5、结构或结果的意义三、论文关键词关键词属于主题词中的一类,主题词除关键词外,还包含有单元词、标题词和叙词。关键词是标识文献的主题内容,单未经规范处理的主题词。四、引言又称为前言,属于正片论文的引论部分。写作内容包括:1、研究的理由2、研究目的3、背景4、前人的工作和知识空白5、作用和意义五、正文部分论文的主题,占据论文大部分篇幅。论文所体现的创造性成果或新的研究结果,都将在这一部分得到充分的反映,要求这部分内容一定要充实,论据充分可靠,论证有利,主题明确。 六、参考文献参考文献是文章在研究过程和论文撰写是所参考过的有关文献的目录,参考文献的完整标注是对原作者的尊重。不只在格式上有具体要求,在数量、种类、年份等方面又有相关要求。

经济学论怎么写?学术堂来告诉你:  一、如何选题  ( 一) 选题来源: 前沿问题、热点问题  那些已经陈旧而且对当今现实发展没有意义的问题就没有太多的研究必要,选择要研究的论题应该是当今世界比较前沿和热点的问题,而且,既要有经济现实意义同时也具备理论研究价值比如,近期国内外发生的重大经济事件、热点问题、关于改革的新问题或者国际交往中的重大问题、焦点问题等等,也可以是一些引起全球人、全国人关注的经济问题以自然灾害对经济社会的影响为例,例如四川地震、长江中下游旱涝灾害等,可以探讨它们对农产品贸易的影响,还可以分析它们对食品价格的影响,甚至对产业结构的调整影响等等  当然,全球经济的前沿问题或中国经济的热点问题都很多,如何选择呢? 选择哪一个热点呢? 这就要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以及自己对热点问题的熟知程度进行选择,尽量选择自己平时比较感兴趣、而且了解比较多而且希望继续多了解的热点问题进行研究或者根据自己的未来职业规划,选择一个与自己的未来职业相似或相近的论题进行深入研究,不仅可以完成毕业论文而且也有助于将来的事业发展如果选择一个自己不熟悉、不喜欢的问题去写作,将来的职业规划与这个问题也不相关,那这样的写作可能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  ( 二) 选题原则: 小题大作  "小题"就是选择一个非常细小、非常微小的问题进行研究,"大作"就是对该问题进行深入、透彻、广泛、全面的研究,就像看一个站在面前的普通人,把他的前世尊祖、家学渊源、地域关系、政治关系、社会关系、经济基础、血缘特征、性格特征、喜怒哀乐、外貌衣着等都看到了如指掌  比如,"中国对外贸易发展战略研究",是一个很博大、很复杂的问题,一篇经济学论文是无法解决这一宏大问题的但,如果对此问题比较有兴趣,希望在此方面进行研究的话,不妨把研究范围缩小、缩小、再缩小,缩小到从武汉市农产品对欧盟出口的战略分析这个角度进行研究对于这个选题,缩小了研究区域( 武汉市、欧盟) ,研究对象是农产品,研究侧重点是针对出口方面的,这样在写作时就更具体、更能够有的放矢,研究的内容 更加翔实再举一例,"低碳"主题是学界目前关心的一个热点话题,与之相关的话题很多,稍有不慎,在研究的时候就容易出现大而空的现象,以低碳经济与中国经济发展为例,如果论文题目定为"低碳经济与中国经济 发展",那么这个研究即使洋洋洒洒几十万字都写不完,何况一篇学位论文但是,如果把题目改为"武汉市新生代农民工低碳消费模式分析",研究区域、研究对象、研究内容都缩小了很多,而且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现实意义,通过使用合理的研究方法深入剖析就是一篇很好的作品  ( 三) 选题准则  很多同学选定题目做到一半之后就中途放弃了,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没兴趣继续做下去,二是没法进一步获取相关的信息故最好按以下准则来进行选题: 第一,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兴趣是产生研究动力的源泉,兴趣可以激发对某问题的持久好奇心、探索热情和求知欲望,并促进研究者的思考能力如果你对历史有浓厚兴趣,选择对某个热点经济现象 / 经济事实进行历史性探索,如果你对国际交流、全球化问题更有兴趣,不妨从全球经济贸易的热点问题中寻找论题; 如果 你对农村中小学生的上学 / 读书问题更有兴趣,不妨从农村基础教育投资展开研究  第二,对所选问题有所理解,选取你觉得重要的方面选择一个论题时,必须要知道这个论题的核心是研究什么,与它相关的数据资料如何收集,其他人对该问题已经研究到何种程度,已经解决了哪些问题,还有哪些问题没有解决,没有解决的方面是因为何种原因而存在当对以上这些方面有所了解时,就要比较分析出,哪方面更具有研究的价值和研究意义,然后选择你认为比较重要的方面展开研究  第三,选择的问题为什么重要? 一般来说,问题的重要性既要体现理论的重要,也要体现实践上的重要理论来自于实践,但也要回归实践,理论研究是基于实践意义本身很重要当现实的发展需要对某问题进行深入探讨,而该问题在过去的理论研究中也很少有人涉足,那么这个问题就具有很强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比如,气候变化与农业经济绩效问题,在过去的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人们只关注农业经济产出问题( GDP) 、或农业技术与经济绩效之间的关系等,对于气候变化是抱着"靠天吃饭"的态度,理论上也没有太多人去分析农业气候问题,除了气象局之外但当今,气候变化就成为一个全球关注的重要问题,全球变暖,冷热交替、热带风暴、旱涝灾害、暴风沙等等,不仅影响到农业产出,而且也影响到工业结构、道路桥梁建设、生活水平等等系列问题,因此,从经济学角度研究与气候变化相关的问题就显得很重要  二、怎样搜集文献资料和数据  题目选定之后,接下来要做的工作就是搜集相关文献资料当相关的所有文献资料都能够基本获得,那么对问题的分析就比较有基础了这是一个数字化的时代,充分有效使用网络资源( 但不能直接拷贝抄袭) 是必 不可少的几种比较常用的查阅经济相关资料的网站有: 1、中国知网( 期刊网) ; 2、中国经济信息网; 3、中国统 计局网站; 4、中国商务部网站; 5、中国统计年鉴各省市官方网站、其他相关网站或论着等如何搜索高质量的文献和数据呢? 这需要对本领域的刊物有一定的了解,在国内经济类,可以参考 CSSCI( 2012 - 2013) 排名前 40 内的本领域的期刊,或者参考北大核心( 2012) 本领域内前 3 名的期刊; 国外经济类,由 于 SSCI /SCI 期刊较多,建议分领域查询全球排名前 10 以内的期刊具体的下载方式和查询通道,可参考百度、GOOGLE( 学术) 及校园内图书馆的电子数据库上的相关内容对于高质量的数据,一般是调查的数据,简 单的方式是找作者获取,或者从作者引用的文章中找到引用数据的数据库,然后找数据库所在单位获取一般而言,数据不是免费的,谨慎获取  三、怎样阅读文献---对文献分类  阅读文献也是研究、写作过程一个组成部分通过阅读、梳理文献,可以了解该领域内学科前沿,包括最新的研究内容、最新的研究方法等但也不是每篇文章、每本书都要从头至尾、一字不漏地读,而是先根据文章的 内容、以及与你要研究的问题相关性对文献进行分类,然后根据它们的重要程度分类阅读一般来说,文献资料可以分为这样三大类  第一类文章,与你的文章间接相关这类文章与你要研究的问题,不具有很强的相关性,只要看它们的摘要就可以了但,它们能够帮助了解你要研究的论题在其领域内所处的大概位置,尤其是你的文章主题是不是 具有理论或现实意义,研究方法是不是能够解决主要问题等在这类文献中,有些文章里面有一个表格,有一个数据,能够在你的文章里有所引用,或者支持你的论点,要注意积累在数量上,此类文章在 100 篇里面至少 占五六成; 在阅读方法上,这些文章你可以看得很快,不需要花很长时间从头至尾地阅读  第二类文章,与你的文章相关,但从它的技术路线、它所关注的问题来讲,与你的文章又不是直接相关的这些文章要看的是,其理论是采用什么样的逻辑,它们怎么做,模型的起点是什么,它们得到了一个什么样的结 论对于此类文献,要关注的是行文的理论逻辑,包括逻辑起点、逻辑推理、模型构建以及最终结果的计算与分析等环节在数量上,在 100 篇里面,这些文章大概占了 20 篇左右; 在阅读方法上,这类文章一定要看,但是不必要从第一个字看到最后一个字  第三类文章,与你的文章相关性极强此类文章就是对你的研究来讲是最最相关的,因为它们几乎研究的是同一个问题你的研究跟这些文章相比较,你的贡献是边际上的在数量上,此类文章,大概 100 篇里面是5到 10 篇; 在阅读方法上,对这几篇文章,不仅要从第一个字看到最后一个字,而且要反复看很多遍,包括它的思 想观点、研究方法、研究过程、研究特色、研究结论及文后的参考文献,都要反反复复地仔细阅读,并结合自己的研究进行思考或推敲站在巨人的肩膀,习大作  四、写作步骤  一篇论文主要包括引言、正文主体、结论、参考文献四个部分,环环相扣,一气呵成  ( 一) 引言  文章如果是一份药,那么引言就是药引子,重点阐述文章的现实背景、理论意义、文献综述三个部分该部分应将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说清楚,第一,本文研究了什么问题,开门见山、简洁明了地写出来第二,提出问题后,告诉读者为什么该问题很重要,就是文章主题的重要性第三,把自己的研究与既有的文献作比较,这就涉及到对现有文献的评论,引申出文章的新颖之处第四,概括文章的研究告诉读者解决了什么问题,运用了什么方法、贡献与创新,交代论文的结构,这个部分必须在文章初稿完成后,反复修改,着重体现逻辑性,有逻辑,才能把" 故事" 讲完整  ( 二) 正文主体: 理论分析 + 实证分析  理论分析部分主要论述相关的经济学理论、管理学理论,或其他学科理论交叉分析,这部分属于定性分析这个部分需要描述的重点是,从定性的角度对文章的主题进行详实分析,为文章的研究定调,是文章行文的逻辑起点对于定性分析可以是纯文章的推导,也可以是纯数学式的推导目前,流行的是纯数学式的推导,因此,用好数据工具比较关键实证分析部分主要包括模型和数据,这部分属于定量分析实证分析部分的基本步骤为: 假设→建立模型→检验模型→得出新结论实证分析的关键是模型的构建,从定性分析建立的逻辑起点入手,进行模型构建模型的建立,必须是建立在引言中文献综述的基础上,通过已有的模型,结合文章的主体构建具有逻辑性的模型,模型建立的大忌就是凭空的构建,必须建立在现有理论基础之上模型建立完之后,进行实证分析便是关键,实证分析的焦点在数据分析的可靠性,数据处理不可靠,文章实证分析便没有价值故此,学好计量经济学,用好一个计量工具(主流的是 SAS /STATA /SPSS /EVIEWS 等) 比较关键好模型的标准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假设是否合理,二、对于理解和研究现实问题是否具有可操作性,三、模型所暗含的结论是否可以用经验数据来检验,四、模型结论是否与现实数据相一致在此必须注意的事,模型数据处理的方式必须是可靠、科学的,否则,文章白写!  ( 三) 结论 结论是从文章的前文论证过程自然推导出来的,而不是凭空附和上的文字,既包括对前面论证结果的总结,也包括未能解决的问题( 这部分可有可无,视文章研究的深度而定) 写好结论应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一是要准确,不能夸大,不能总结出一个模型没有说明的结论,无中生有是文章推导出来的结论就写,不是文章推导出来的结论,就不写二是即使观点是正确的,但不是从文章分析中得出的结论,不要三是政策含义最好有,但不一定必要如果有,一定要是严格基于理论发现的结论不基于理论发现的结论,哪怕是正确的也不要说  此外,有同学或许会问,模型的结果和论文的结论有什么区别? 简单的区别在于: 模型的结果是从实证分析中得出的数量结果,这个结果只反映了数据; 而文章的结论,则是从模型的结果中提炼出来的,带有综合性味 道的总结,二者有本质上的区别,但是有内涵上的联系  ( 四) 主要参考文献参考文献是对你所阅读、参考和引用过的文章的尊重,特别是那些与文章内容直接相关、对文章写作有启发意义的文献资料,必须在参考文献中标注出来参考文献应该是与研究领域相关的、具有代表性和权威性的 文章资料,而不是低层次的、或者经不起推敲的文章另外,文献资料的选择,也能够反映出作者学术研究水准,因为起点高,立意才会深远  五、摘要如何写?  摘要是放在文章最前面的,但一定要放在最后时刻去写摘要一般包括写作目的、方法、结果、结论四部分以下是对各部分所写内容做的简要介绍: 一是目的,应简要说明研究的背景和目的,一般用 1 - 2 句话简要 概括,不宜太冗长目的部分的文字最好不是对文题中已有信息的简单重复二是方法,应简述研究的对象、方法、分析线路、资料的收集处理和经济学分析方法等三是结果,应简要列出主要的结果,描述结果要尽量用 具体数据,不要过于笼统四是结论,应根据研究的目的和结果,得出客观适当的结论,并指出研究的价值和今后有待探讨的问题写论文摘要时应注意如下几方面的问题: 一是客观如实地反映所做的研究或工作,不加作 者的主观见解、解释或评论; 二是着重反映新内容和作者特别强调的观点; 三是排除在本学科领域已成常识的 内容; 四是不要用第一人称如"本文"、"我们"、"作者"等作为主语,而应采用第三人称的写法,如"对……进行 了研究"、"报告了……现状"、"进行了……调查"等记述方式; 五是采用规范化名词术语( 包括地名、机构名和 人名) ; 六是缩略语、略称、代号,除非本专业读者能清楚理解,否则首次出现时不论中、英文均应给出全称; 七是 应采用国家颁布的法定计量单位; 八是注意正确使用简化字和标点符号; 九是一般不用引文只有当摘要、文章主体、参考文献等全部写作完毕,一篇完整的论文才算完成整个论文从收集资料、酝酿写作、完成初稿、进一步修改,这一系列过程是一种逻辑思维能力的训练过程,也是一个很好的学习过程,既学习前人的思想聚成、论证推理、对数据的资料运用,也学习对问题的表述和对母语的运用学位论文是在更高理论层次上展示对问题的分析、判断、解决能力,并把自己的分析判断以科学、合理、严谨的方式展示给他人

一、经济论文含义及特点 经济论文是研究经济现象,探讨经济规律,发展经济理论,指导经济工作实践的学术性文章。 经济论文是用来表述研究课题的新观点、新思想和新理论的,为经济理论研究、应用研究、开发性研究——新兴经济学科服务的。 经济论文的要求: 一是必须符合客观经济规律的要求,正确表述经济活动的一般规律和特殊规律; 二是必须与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法规相一致; 三是必须能够指导经济工作实践,提高经济效益; 四是语言文字力求简洁明了(毛泽东:准确、鲜明、生动)。 经济论文特点:要体现出社会价值和可行性意义。 (一)现实性;对现实有借鉴、指导意义 (二)学术性;有一定理论水平 (三)独创性;有创新点论点论据论证过程 (四)效益性有可行性意义,有社会价值 二、选题 经济论文的选题很重要,它是经济科研活动的起点,也是论文写作的起点。 (一)概念:选题就是指在对已获取的大量材料进行分析研究的基础上,提出问题,确定科学研究和文章写作的方向与目标。 选题有双层意思:一是科学研究的课题选择和确定,二是指文章的题目的选择和确定 课题是指科学研究的特定问题,是为了特定需要所进行研究和讨论的主要问题,或者需要解决的重大事项,是研究者力求获得结果的具体研究项目。 文题是研究者根据课题研究过程,通过具体材料提炼出观点和见解后,写成文章的标题。 (二)意义 1、选题可以规划课题研究的方向和目标 2、选题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论文的价值和成败 3、选题还可以促进知识的深化和能力的提高 (三)原则 选题遵循的原则是: 1、需要性原则。指从社会需要和经济学科建设本身的需要出发,尤其注意选择那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作为论题。 2、可能性原则。要求对预期完成论题的可能性,即主客观条件加以周密准确的估计。主观条件指研究者的学术知识、研究经验和能力素质。客观条件主要指实验手段、资金等是否具备。 3、创造性原则。创造性是科研的命脉,也是选题的根本原则。或理论上有创新,或方法上有创新,或应用上有突破。 4、科学性原则。选题必须有事实根据和理论根据。要以辩证唯物主义基本原理为指南,要以客观经济规律为基础。 经济论文有宏观微观之分,选题的侧重面和要求也有所不同。写作宏观经济论文,必须全面了解宏观经济学的特点,熟悉党和国家的经济方针政策和有关的经济理论知识。写作微观经济论文,要了解微观经济学的观点论题的选择不能离开企业经营管理的范畴,必须以懂得企业经营管理的各项基础工作为前提,对信息、定额管理、计量、计划等工作及必要的和合理的各项规章制度、岗位责任制、全员劳动合同制等方面的情况都要有所了解和掌握。 (四)途径 选题的途径 1、在导师的指导下确定选题 2、从搜集、阅读资料中获得选题 3、从社会实践和科学实践中寻找选题 4、从好学深思之中得到选题 一般说来,写作经济论文的选题可根据下列线索进行:(1)经济理论中的空白区;(2)现实经济活动中亟待解决的问题;(3)经济学科与其他学科交叉的部分;(4)对基础经济理论、经济史的考证与发掘;(5)解决传统经济理论和新经济事实之间的矛盾和冲突;(6)扩展原有理论及其应用范围;(7)在原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行深入研究。 三、制定研究计划 选定课题之后,为使研究、写作有条不紊、富有成效地进行,就要制定研究计划。首先要明确指导思想,明确研究方向,研究的范围、深度;其次,要确定研究的途径手段和方法,制定具体的工作步骤和安排。 对于搜集整理资料、拟定提纲、撰写初稿、修改初稿、清缮完稿等都要排出时间表。 四、搜索、整理资料 资料是一个综合性概念,搜集、整理、研究是论文写作的基础,占有资料则是研究的基础,要尽可能地占有资料,材料越充分,分析判断的结果越可靠。 (一)收集拥有资料的意义 1、参考资料是科研和写作的基础 2、从参考资料中可以提炼有用的数据 3、从对参考资料的整理中可以产生新的观点 4、占有大量资料才可能多视角地看问题 5、参考资料与学术研究的继承性 (二)资料的分类 1、直接材料又称活材料,是指在科学研究中经过反复观察、调查、实验证明后获得的第一手资料。 2、间接材料又称死材料,是指通过阅读书籍报刊、听看广播电视及通过微机等各种传播媒介所获取到并转录下来的他人实践和研究成果的材料。 3、发展材料又称新材料,是指在搜集到的直接和间接材料的基础上,经过认真分析、综合、研究后获得的材料。 (三)搜索资料的方法 一般采用逆时法或称之为倒查法,即在时间上从现在查起,追本溯源,便于写作时理清脉落,把握问题的来龙去脉,找出症结所在。搜索资料的渠道主要有:通过学术会议来搜索。通过档案馆、博物馆和展览馆来搜集;通过社会调查搜集。对于搜集到的资料,首先将其分门别类,分专题排列、整理,以便于查阅调用。其次是筛选附段。在理顺资料的基础上,对资料进行签别,去伪存真,去粗存精,这样就为下一步的创造性思维打下了基础。 五、材料的选择和使用 (一)材料的选择 1、选择材料的原则 (1)确凿就是所选材料,一要真实,二要准确 (2)切题就是所选材料,有明确的目的和定向性,能够切合主题。 (3)典型就是所选材料最具有代表性,最能充分说明问题,最能深刻揭示事物的本质。 (4)新颖就是所选材料,在内容上具有时代精神,在时间上是发现不久或刚刚发现,别人没有见过、没有听过、没有用过的新动态、新信息、新事物,能给人一种新鲜感的材料。 (5)充分就是所选材料,要有足够的量 2、选择材料的方法 (1)宏观把握、反复筛选 (2)微观审视,逐个精选 (3)综合提炼、认真挑选 (二)材料的使用 1、把握好使用材料的关键 (1)安排好材料的先后顺序 (2)确定好材料的祥略程度 (3)处理好材料和观点的统一 2、做材料的主人,不做材料的奴隶 六、对课题、文献和材料的精心研究 对经分类整理后的资料进行集中分析研究的工作,是经济研究论文写作的核心工作。研究中要依据现有的资料,进行科学的思维活动,由表及里,由此及彼,萌生出新观点、新思想、新理论。科学的思维方法包括比较和类比、归纳与演绎、分析与综合、抽象与具体等逻辑方法和灵感思维等。经济科学研究是一种创造的劳动,是运用多种思维方法综合思考的结果。 七、动手撰写 经济论文是对资料进行创造性思维的“物化”形态。经过以上的充分准备,把确立的论点和理论体系诉诸于文字篇章,形成经济论文。撰写的基本程序是: (一)拟定提纲 拟定提纲是论文写作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它是作者谋篇布局的具体体现。提纲实际上是由序码和文字组成的一种逻辑图表,是论文写作的设计图和骨架,能够起到疏通思路,安排材料,帮助作者顺利完成论文的作用。 提纲主要包括题目、基本论点、层次结构和内容纲要。提纲要用中心论点统帅全文、下设许多分论点,每个分论点又可分为若干个更小的从属论点,一般用文字、图表和序码表示出来。具体步骤和方法是:第三,安排全篇逻辑顺序,勾勒出全篇框架眉目。第四,列出大项目下的小项目,最好写到段,写出段的论点,并排列好备用材料,最后全面检查提纲,作必要的增删、调整。 (二)动笔起草 经济论文的起草主要依据写作提纲要点加以具体化。 论文的结构形式一般由标题、正文、落款和附录四部分构成。 (1)标题标题要求直接、具体、简洁、醒目。直接就是要紧扣主题;具体就是要让人看出言之物;简洁指语言表达要简练;醒目是指避免平淡,能吸引读者。如《论“软着陆”》、《把企业管理提高到一个新层次》等。标题有主标题、副标题、副标题是作为主标题的补充,进一步阐明主标题的。 (2)正文经济论文的正文主要由绪论、本论、结论三部分构成。 ①绪论绪论是论文的开头部分。主要是说明研究这一课题的理由、意义,明确提出问题提示全文主要观点,说明作者论述方法。绪论有时要围绕课题写一些历史回顾,前人、他人的有关研究,作者的补充纠正或发展。如需要,还可在绪论中对本论部分进扼要、概括的介绍,便于读者阅读、理解本论。 ②本论本论是论文的核心部分,在全文中占主要篇幅。主要是展开论题,分析论证,表述作者的研究成果。要在中心论点的统帅下各分论点依次展开,深入分析绪论提出的问题。本论部分的结构方式主要有以下三种: 一是横式结构,亦称并列分论结构。这种结构主要是把论题展开,按内容间的关系分成几种不同的、彼此并列的方面来论述,设置若干并列的分论点,各分论点共同完成对中心论点的论证。 二是纵式结构。这种结构由中心论点出发,层层深入展开论述,各分论点之间按一个延伸的逻辑线索直线式深入。 三是综合结构。这种结构综合运用以上两种方式,常用于容量较大的论文。 这一部分写作的要求是层次分明。为做到这一点,常加上序码表示并列分项的关系,如有多层次的并列分项,还要使用不同的序码标示,有时还加上条目或小标题。 ③结论。结论是论文的收束部分,写出论证得到的结果。要对绪论提出的问题经过本论的分析论证,在这里加以综合概括,作出明确的回答。结论是本论部分充分论证的必然结果。绪论—本论—结论的顺序构成,体现着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逻辑过程,必须首尾一贯,措辞严谨,逻辑严密,表意明确。 结论是整个研究过程的结晶,要写得简短而又具体。最好还要写出对课题研究的展望,指出尚遗留的问题,或者更需进一步探索的问题,以及解决的途径等等。 文末可以适当写上几句谦辞、谢辞。 经济论文文后要附上参考文献目录。一是反映作者的科学态度和求实精神,对他人研究成果的尊重;二是便于读者了解该领域的研究情况;三是从一个侧面反映论文的水平和结论的可信度。 (三)论文的修改 1、观点的修正 2、论据的调整增删 3、论证的推敲 4、语言的修改注意强调: (1)语言准确、鲜明、生动 (2)语言规范、标准, (3)体现语言风格 “文章不厌百回改。”论文初稿完成后,要反复推敲修改,精益求精。修改要从思想内容和结构、语言等表现形式考虑。修改时要通读全文,综观全局,审查论文的中心论点及论点表达是否准确,材料是否精当,观点与材料是否统一,各部分逻辑是否严密,最后再检查语言表达和方面格式等。对文中出现的问题,或增补,或删改,或更换,或调整,或润色,逐项逐款,逐词逐句地推敲落实。经多次修改,直到满意为止。 (四)誊清 文稿作最后检查定稿后,要用统一稿纸誊清。书写要整洁、美观。誊清时,要随手标上页码,以免串页。誊清之后,还要检查一次,核实无误后才算论文写作的最后完成。 现在多为打印稿。通过Wotd文档排版,加上页码、页眉、页脚等,装订成册。参考资料:_data/9/0708/html

<<正确对待金钱>> 对于金钱,我们总是想的很多,努力赚很多,可是真正懂得它意义的人并不多 有人说:"金钱是幸福生活的保证"不错没有钱,我们要流落街头,我们会饥肠辘辘,我们会一丝不挂所以我们不会有幸福生活,甚至我们会过着最底层的生活,没有人瞧的起,随便被别人打骂 可是,难道说我们有了钱就会有幸福生活了吗?显然不是的拿破伦想必大家都知道吧?他曾拥有许多人梦寐以求的东西——荣耀、权力、财富,他却说:“我这一生从来没有过一天快乐的日子。” 更有人说,金钱是万恶之源没有金钱,就不会有差距,没有差距,就不会有欲望没有欲望,就不会有罪恶难道不是吗?多少个高官因金钱摘掉了钨砂帽?多少个家庭因为金钱家毁人亡?多少商家因为金钱制假搀假? 那么金钱到底是什么呢?是天使?还是魔鬼?我想,这要看你怎么对待它了 古希腊哲学家普鲁塔克说过:"道德是永存的,而财富在每天更换主人"这应该就是在告诉我们,对于金钱要取之有道要用正当的手段赚钱,靠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致富这样不仅受到法律的保护,而且是光荣的不义之财终将被夺,靠非法手段攫取钱财,决没有好下场(如果字不够,可以举一下三鹿的例子呵呵) 现在我们取到了钱,究竟要如何花?这当然也好是一个问题了有些人有了钱就变的大手大脚,不懂得珍惜粮食,不尊重别人劳动,甚至践踏别人的尊严!这些都是不足取的当然也有许多人是会拿来做善事的像出道时间并不很长的歌手许飞,就经常拿出自己的钱去捐给那些需要帮助的人,这难道不值得我们学习吗?"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花钱要有节制,要分清轻重缓急,能节省的要节省少花钱多办事,办好事,让钱发挥更大的作用! 最后,希望大家都能树立正确的金钱观,让我们的灵魂更纯洁,道德更高尚,人生更有意义!

大二经济学论文1000字怎么写的

经济学论文怎么写?学术堂分八步告诉你:  第一步 找变量  首先要选择研究的主题,既什么原因(X)导致了什么结果(Y)例如,财政支出(X)对经济增长(Y)的影响方法有二:  打开中国知网(CNKI),选择经济研究、管理世界等5-8本中文顶级期刊,筛选出近三年出现频率比较高的词汇,然后随便挑两个感兴趣的作为X和Y  搜索近一年国内学术会议的会议手册,寻找参会论文中频率较高的词汇,选择两个感兴趣的作为X和Y  再一次搜索确认X对Y这一主题没有被研究过,进入下一步否则跳回开头  第二步 找数据  根据挑选的词汇,寻找到原始参考文献,从论文中找到数据来源若数据来源是公开数据则进入下一步,否则跳回第一步  第三步 找冲击  寻找一个对X产生影响的政策冲击此处可以完全参考已有文献寻找冲击来源  第四步 跑回归  根据政策冲击构建DID模型,跑一下回归,调整固定效应和控制变量,系数正负皆可,只要显着就行若实在不显着则返回第一步  第五步 找理论  寻找关于X和Y关系的经典理论,最好能够找到两个观点冲突的理论(简称A理论和B理论)并提出假说:  ·H1:A理论是正确的  ·H2:B理论是正确的  第六步(可选) 分样本  做一点异质性分析比如对于企业样本,可以国企民企分一下,东中西部分一下,出口内销分一下……  第七步 出结论  根据回归结果,得到结论"我们得到的经验证据支持A理论(或B理论)"  第八步 写论文  根据前七部的成果,按照引言-文献综述-假说提出-实证分析-总结评论的顺序重新组合论文架构最后再润色文字,补齐参考文献,一篇论文便大功告成!

论文标题,摘要、关键词、参考文献等。正文如一、案例导入,二、案例分析,三、相关法律展开分析。

经济学论怎么写?学术堂来告诉你:  一、如何选题  ( 一) 选题来源: 前沿问题、热点问题  那些已经陈旧而且对当今现实发展没有意义的问题就没有太多的研究必要,选择要研究的论题应该是当今世界比较前沿和热点的问题,而且,既要有经济现实意义同时也具备理论研究价值比如,近期国内外发生的重大经济事件、热点问题、关于改革的新问题或者国际交往中的重大问题、焦点问题等等,也可以是一些引起全球人、全国人关注的经济问题以自然灾害对经济社会的影响为例,例如四川地震、长江中下游旱涝灾害等,可以探讨它们对农产品贸易的影响,还可以分析它们对食品价格的影响,甚至对产业结构的调整影响等等  当然,全球经济的前沿问题或中国经济的热点问题都很多,如何选择呢? 选择哪一个热点呢? 这就要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以及自己对热点问题的熟知程度进行选择,尽量选择自己平时比较感兴趣、而且了解比较多而且希望继续多了解的热点问题进行研究或者根据自己的未来职业规划,选择一个与自己的未来职业相似或相近的论题进行深入研究,不仅可以完成毕业论文而且也有助于将来的事业发展如果选择一个自己不熟悉、不喜欢的问题去写作,将来的职业规划与这个问题也不相关,那这样的写作可能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  ( 二) 选题原则: 小题大作  "小题"就是选择一个非常细小、非常微小的问题进行研究,"大作"就是对该问题进行深入、透彻、广泛、全面的研究,就像看一个站在面前的普通人,把他的前世尊祖、家学渊源、地域关系、政治关系、社会关系、经济基础、血缘特征、性格特征、喜怒哀乐、外貌衣着等都看到了如指掌  比如,"中国对外贸易发展战略研究",是一个很博大、很复杂的问题,一篇经济学论文是无法解决这一宏大问题的但,如果对此问题比较有兴趣,希望在此方面进行研究的话,不妨把研究范围缩小、缩小、再缩小,缩小到从武汉市农产品对欧盟出口的战略分析这个角度进行研究对于这个选题,缩小了研究区域( 武汉市、欧盟) ,研究对象是农产品,研究侧重点是针对出口方面的,这样在写作时就更具体、更能够有的放矢,研究的内容 更加翔实再举一例,"低碳"主题是学界目前关心的一个热点话题,与之相关的话题很多,稍有不慎,在研究的时候就容易出现大而空的现象,以低碳经济与中国经济发展为例,如果论文题目定为"低碳经济与中国经济 发展",那么这个研究即使洋洋洒洒几十万字都写不完,何况一篇学位论文但是,如果把题目改为"武汉市新生代农民工低碳消费模式分析",研究区域、研究对象、研究内容都缩小了很多,而且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现实意义,通过使用合理的研究方法深入剖析就是一篇很好的作品  ( 三) 选题准则  很多同学选定题目做到一半之后就中途放弃了,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没兴趣继续做下去,二是没法进一步获取相关的信息故最好按以下准则来进行选题: 第一,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兴趣是产生研究动力的源泉,兴趣可以激发对某问题的持久好奇心、探索热情和求知欲望,并促进研究者的思考能力如果你对历史有浓厚兴趣,选择对某个热点经济现象 / 经济事实进行历史性探索,如果你对国际交流、全球化问题更有兴趣,不妨从全球经济贸易的热点问题中寻找论题; 如果 你对农村中小学生的上学 / 读书问题更有兴趣,不妨从农村基础教育投资展开研究  第二,对所选问题有所理解,选取你觉得重要的方面选择一个论题时,必须要知道这个论题的核心是研究什么,与它相关的数据资料如何收集,其他人对该问题已经研究到何种程度,已经解决了哪些问题,还有哪些问题没有解决,没有解决的方面是因为何种原因而存在当对以上这些方面有所了解时,就要比较分析出,哪方面更具有研究的价值和研究意义,然后选择你认为比较重要的方面展开研究  第三,选择的问题为什么重要? 一般来说,问题的重要性既要体现理论的重要,也要体现实践上的重要理论来自于实践,但也要回归实践,理论研究是基于实践意义本身很重要当现实的发展需要对某问题进行深入探讨,而该问题在过去的理论研究中也很少有人涉足,那么这个问题就具有很强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比如,气候变化与农业经济绩效问题,在过去的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人们只关注农业经济产出问题( GDP) 、或农业技术与经济绩效之间的关系等,对于气候变化是抱着"靠天吃饭"的态度,理论上也没有太多人去分析农业气候问题,除了气象局之外但当今,气候变化就成为一个全球关注的重要问题,全球变暖,冷热交替、热带风暴、旱涝灾害、暴风沙等等,不仅影响到农业产出,而且也影响到工业结构、道路桥梁建设、生活水平等等系列问题,因此,从经济学角度研究与气候变化相关的问题就显得很重要  二、怎样搜集文献资料和数据  题目选定之后,接下来要做的工作就是搜集相关文献资料当相关的所有文献资料都能够基本获得,那么对问题的分析就比较有基础了这是一个数字化的时代,充分有效使用网络资源( 但不能直接拷贝抄袭) 是必 不可少的几种比较常用的查阅经济相关资料的网站有: 1、中国知网( 期刊网) ; 2、中国经济信息网; 3、中国统 计局网站; 4、中国商务部网站; 5、中国统计年鉴各省市官方网站、其他相关网站或论着等如何搜索高质量的文献和数据呢? 这需要对本领域的刊物有一定的了解,在国内经济类,可以参考 CSSCI( 2012 - 2013) 排名前 40 内的本领域的期刊,或者参考北大核心( 2012) 本领域内前 3 名的期刊; 国外经济类,由 于 SSCI /SCI 期刊较多,建议分领域查询全球排名前 10 以内的期刊具体的下载方式和查询通道,可参考百度、GOOGLE( 学术) 及校园内图书馆的电子数据库上的相关内容对于高质量的数据,一般是调查的数据,简 单的方式是找作者获取,或者从作者引用的文章中找到引用数据的数据库,然后找数据库所在单位获取一般而言,数据不是免费的,谨慎获取  三、怎样阅读文献---对文献分类  阅读文献也是研究、写作过程一个组成部分通过阅读、梳理文献,可以了解该领域内学科前沿,包括最新的研究内容、最新的研究方法等但也不是每篇文章、每本书都要从头至尾、一字不漏地读,而是先根据文章的 内容、以及与你要研究的问题相关性对文献进行分类,然后根据它们的重要程度分类阅读一般来说,文献资料可以分为这样三大类  第一类文章,与你的文章间接相关这类文章与你要研究的问题,不具有很强的相关性,只要看它们的摘要就可以了但,它们能够帮助了解你要研究的论题在其领域内所处的大概位置,尤其是你的文章主题是不是 具有理论或现实意义,研究方法是不是能够解决主要问题等在这类文献中,有些文章里面有一个表格,有一个数据,能够在你的文章里有所引用,或者支持你的论点,要注意积累在数量上,此类文章在 100 篇里面至少 占五六成; 在阅读方法上,这些文章你可以看得很快,不需要花很长时间从头至尾地阅读  第二类文章,与你的文章相关,但从它的技术路线、它所关注的问题来讲,与你的文章又不是直接相关的这些文章要看的是,其理论是采用什么样的逻辑,它们怎么做,模型的起点是什么,它们得到了一个什么样的结 论对于此类文献,要关注的是行文的理论逻辑,包括逻辑起点、逻辑推理、模型构建以及最终结果的计算与分析等环节在数量上,在 100 篇里面,这些文章大概占了 20 篇左右; 在阅读方法上,这类文章一定要看,但是不必要从第一个字看到最后一个字  第三类文章,与你的文章相关性极强此类文章就是对你的研究来讲是最最相关的,因为它们几乎研究的是同一个问题你的研究跟这些文章相比较,你的贡献是边际上的在数量上,此类文章,大概 100 篇里面是5到 10 篇; 在阅读方法上,对这几篇文章,不仅要从第一个字看到最后一个字,而且要反复看很多遍,包括它的思 想观点、研究方法、研究过程、研究特色、研究结论及文后的参考文献,都要反反复复地仔细阅读,并结合自己的研究进行思考或推敲站在巨人的肩膀,习大作  四、写作步骤  一篇论文主要包括引言、正文主体、结论、参考文献四个部分,环环相扣,一气呵成  ( 一) 引言  文章如果是一份药,那么引言就是药引子,重点阐述文章的现实背景、理论意义、文献综述三个部分该部分应将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说清楚,第一,本文研究了什么问题,开门见山、简洁明了地写出来第二,提出问题后,告诉读者为什么该问题很重要,就是文章主题的重要性第三,把自己的研究与既有的文献作比较,这就涉及到对现有文献的评论,引申出文章的新颖之处第四,概括文章的研究告诉读者解决了什么问题,运用了什么方法、贡献与创新,交代论文的结构,这个部分必须在文章初稿完成后,反复修改,着重体现逻辑性,有逻辑,才能把" 故事" 讲完整  ( 二) 正文主体: 理论分析 + 实证分析  理论分析部分主要论述相关的经济学理论、管理学理论,或其他学科理论交叉分析,这部分属于定性分析这个部分需要描述的重点是,从定性的角度对文章的主题进行详实分析,为文章的研究定调,是文章行文的逻辑起点对于定性分析可以是纯文章的推导,也可以是纯数学式的推导目前,流行的是纯数学式的推导,因此,用好数据工具比较关键实证分析部分主要包括模型和数据,这部分属于定量分析实证分析部分的基本步骤为: 假设→建立模型→检验模型→得出新结论实证分析的关键是模型的构建,从定性分析建立的逻辑起点入手,进行模型构建模型的建立,必须是建立在引言中文献综述的基础上,通过已有的模型,结合文章的主体构建具有逻辑性的模型,模型建立的大忌就是凭空的构建,必须建立在现有理论基础之上模型建立完之后,进行实证分析便是关键,实证分析的焦点在数据分析的可靠性,数据处理不可靠,文章实证分析便没有价值故此,学好计量经济学,用好一个计量工具(主流的是 SAS /STATA /SPSS /EVIEWS 等) 比较关键好模型的标准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假设是否合理,二、对于理解和研究现实问题是否具有可操作性,三、模型所暗含的结论是否可以用经验数据来检验,四、模型结论是否与现实数据相一致在此必须注意的事,模型数据处理的方式必须是可靠、科学的,否则,文章白写!  ( 三) 结论 结论是从文章的前文论证过程自然推导出来的,而不是凭空附和上的文字,既包括对前面论证结果的总结,也包括未能解决的问题( 这部分可有可无,视文章研究的深度而定) 写好结论应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一是要准确,不能夸大,不能总结出一个模型没有说明的结论,无中生有是文章推导出来的结论就写,不是文章推导出来的结论,就不写二是即使观点是正确的,但不是从文章分析中得出的结论,不要三是政策含义最好有,但不一定必要如果有,一定要是严格基于理论发现的结论不基于理论发现的结论,哪怕是正确的也不要说  此外,有同学或许会问,模型的结果和论文的结论有什么区别? 简单的区别在于: 模型的结果是从实证分析中得出的数量结果,这个结果只反映了数据; 而文章的结论,则是从模型的结果中提炼出来的,带有综合性味 道的总结,二者有本质上的区别,但是有内涵上的联系  ( 四) 主要参考文献参考文献是对你所阅读、参考和引用过的文章的尊重,特别是那些与文章内容直接相关、对文章写作有启发意义的文献资料,必须在参考文献中标注出来参考文献应该是与研究领域相关的、具有代表性和权威性的 文章资料,而不是低层次的、或者经不起推敲的文章另外,文献资料的选择,也能够反映出作者学术研究水准,因为起点高,立意才会深远  五、摘要如何写?  摘要是放在文章最前面的,但一定要放在最后时刻去写摘要一般包括写作目的、方法、结果、结论四部分以下是对各部分所写内容做的简要介绍: 一是目的,应简要说明研究的背景和目的,一般用 1 - 2 句话简要 概括,不宜太冗长目的部分的文字最好不是对文题中已有信息的简单重复二是方法,应简述研究的对象、方法、分析线路、资料的收集处理和经济学分析方法等三是结果,应简要列出主要的结果,描述结果要尽量用 具体数据,不要过于笼统四是结论,应根据研究的目的和结果,得出客观适当的结论,并指出研究的价值和今后有待探讨的问题写论文摘要时应注意如下几方面的问题: 一是客观如实地反映所做的研究或工作,不加作 者的主观见解、解释或评论; 二是着重反映新内容和作者特别强调的观点; 三是排除在本学科领域已成常识的 内容; 四是不要用第一人称如"本文"、"我们"、"作者"等作为主语,而应采用第三人称的写法,如"对……进行 了研究"、"报告了……现状"、"进行了……调查"等记述方式; 五是采用规范化名词术语( 包括地名、机构名和 人名) ; 六是缩略语、略称、代号,除非本专业读者能清楚理解,否则首次出现时不论中、英文均应给出全称; 七是 应采用国家颁布的法定计量单位; 八是注意正确使用简化字和标点符号; 九是一般不用引文只有当摘要、文章主体、参考文献等全部写作完毕,一篇完整的论文才算完成整个论文从收集资料、酝酿写作、完成初稿、进一步修改,这一系列过程是一种逻辑思维能力的训练过程,也是一个很好的学习过程,既学习前人的思想聚成、论证推理、对数据的资料运用,也学习对问题的表述和对母语的运用学位论文是在更高理论层次上展示对问题的分析、判断、解决能力,并把自己的分析判断以科学、合理、严谨的方式展示给他人

一般论文的结构都是一样的~重要的是你打算怎么写~写什么~,你的思路是啥样的,这样~你可以去参考下(世界经济探索),下载些文献~找下自己的写作思路

大二经济学论文1000字开头怎么写

论文撰写步骤:一、论文的标题部分标题就是题目或题名,标题需要以最恰当、最简明的词语反映论文中重要的特定内容逻辑组合,论文题目非常重要,必须用心斟酌选定。二、论文的摘要 论文一般应有摘要,它是论文内容不加注释和评论的简短陈述。摘要应该包含以下内容:   1、从事这一研究的目的和重要性 2、研究的主要内容3、完成了哪些工作4、获得的基本结论和研究成果,突出论文的新见解 5、结构或结果的意义三、论文关键词关键词属于主题词中的一类,主题词除关键词外,还包含有单元词、标题词和叙词。关键词是标识文献的主题内容,单未经规范处理的主题词。四、引言又称为前言,属于正片论文的引论部分。写作内容包括:1、研究的理由2、研究目的3、背景4、前人的工作和知识空白5、作用和意义五、正文部分论文的主题,占据论文大部分篇幅。论文所体现的创造性成果或新的研究结果,都将在这一部分得到充分的反映,要求这部分内容一定要充实,论据充分可靠,论证有利,主题明确。 六、参考文献参考文献是文章在研究过程和论文撰写是所参考过的有关文献的目录,参考文献的完整标注是对原作者的尊重。不只在格式上有具体要求,在数量、种类、年份等方面又有相关要求。

一般论文的结构都是一样的~重要的是你打算怎么写~写什么~,你的思路是啥样的,这样~你可以去参考下(世界经济探索),下载些文献~找下自己的写作思路

怎么还是这个问题呐。。。快点处理了。。。 那个论文不是写完了么? 头没炸就是好滴。。。 嘿嘿。。没学你那个。。。建设性的回答我就不会了。。。

中新网10月11日电 国家统计局网站发布数据称,根据世界银行公布的数据,2003年至2005年,中国经济增长对世界GDP增长的平均贡献率高达8%,仅次于美国的8%,排名世界第二(见表)。 与此同时,中国对外贸易扩大给世界各国带来了诸多益处。2003-2006年,中国出口增长迅速,出口额分别达到4382亿美元、5933亿美元、7619亿美元和9689亿美元。年平均出口增速达到4%。中国物美价廉的商品输往世界各地,提高了进口国居民的实际收入水平,促进了消费的增长。中国在扩大出口的同时积极开放市场,努力扩大进口。2003-2006年,中国进口分别达到4128亿美元、5612亿美元、6599亿美元和7915亿美元,年平均增速达3%。进口规模的快速扩大,为其他国家提供了广阔的市场,创造了就业机会。希望采纳

大二宏观经济学论文1000字怎么写

宏观经济关于总量平衡的问题,一方面有总需求,另一方面就是总供给的概念。总供给我这里写了两个概念,一个是实际总供给,一个是潜在总供给,实际总供给就是我们最后见到的GDP,而讲总供求关系,实际上讲的是总需求和潜在总供给的关系。潜在总供给增长速度叫潜在增长,我们假定在一个时期内经济潜在增长率8-9%,潜在增长率是指一个经济可以持续的供求基本平衡的不发生大规模通货膨胀也不发生通货紧缩的增长。对应什么概念呢?就是我们刚才说的潜在总供给。潜在总供给是社会现在总的生产能力。研究总需求、总供给,按照增长率概念来看,在现实当中能够生产出来的东西,最后实现的供给,那两条曲线讲的就是实际供给,实际GDP在不断的波动,实际上一个社会的生产能力是有弹性的,不是固定的,有时候多有时候少,实际的供给会偏离你潜在的供给,实际的生产规模会偏离供给能力持续的规模,这是大概的概念。 实际总供给既然是一个生产能力,是由什么决定呢?这是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等其他学科相关联的地方,一个社会的生产能力由技术、资本、工人教育水平、体制状况等等影响,潜在总供给的概念也就是社会生产能力概念,是宏观经济学和其他学科相关联的地方,技术提高了制度改进了效率提高了,以前是5%增长,现在8%的增长,或者其他的因素提高潜在供给能力。我们用图的概念来讲,随着效率的提高技术的进步实际能力会提高,不仅每年都在扩大,而且扩大的速度会提高。 我们研究管理、研究制度、研究政策、研究资本市场或者要素市场,所有的改进都跟能力有关系。但是请注意一个问题,当我们说改进提高社会生产能力时,技术进步、体制改革、管理改善等这些都是长期的事情,特别是制度改革和技术进步,而供给的波动却是短期的事情。比如说美国技术进步每年生产率提高3-4%,而我们技术进步提高1-2%,要赶上美国的水平可能要花几百年的教育投入、科研投入等。生产的波动,宏观经济研究的波动问题是短期问题,经济学假定在一个特殊时期,比如说04或者05年,潜在供给能力是一定的,可是现实中生产能力是波动的,会超过或者小于生产能力来生产东西,如果现实的生产能力低于潜在生产能力,现实的供给小于我们可以生产能力所提供的供给,那是什么情况呢?失业和箫条,就是生产能力的闲置和浪费,前两年通货紧缩,企业闲置设备停止生产大概都是30%-40%。而超过呢,也就是说生产能力可以短期内加班加点超负荷使用,可以推迟正常的维修,生产能力在短期内是有弹性的,会超出可持续的水平。这几年我们所看到的现象,经济过热时期出现的超负荷运转。有记者采访问我这个问题,为什么现在矿井这么多事故,可能跟矿井基本大修推迟有关系,设备的疲劳过渡利用,过度开采,现在国际上各种矿产一时半时老是供求关系缓解不了,现在关键是前期的勘探没有了,能够开发的储量都用上了。因此供给不是固定的数,但是会在短期内发生多一点或者少一点的波动,就出现了实际供给和所谓可持续供给有差异。我们后面会讲差异产生的后果。 我们要认识到的重要问题在哪里呢?也就是动态效率的概念。经济波动较小,我们前面说了经济有很多方面跟效率有关,一个是资源怎样最好的利用,成本最低,生产出最多的东西,还有配置效率,有限的钱用在哪些项目上利润率最大,还有宏观经济学讲的动态效率,波对较大,最后效率较低,我们最后可以实现的增长其实较低,波动较小宏观效率最高,因为损失较小。我们可以看到增长率大的波动会在两个方面造成效率损失,第一个效率损失是在过热时期,有疲劳使用、过渡开采,本来一个东西可以持续使用很多年,一个矿好好开可以开很多年,现在推迟维修,一下子出了很多事故,设备很多都在疲劳使用,都会提前报废,产生无效率的情况。这个无效率严格起来还是小数,真正的损失在哪里呢,当泡沫破裂的时候,如果动荡发生、振荡发生时,从高谷下跌,出现大量的设备闲置、人员闲置,资源不能充分利用,就象前两年我们通货紧缩的情况,明明知道我们能够生产这个能够生产那个,但是市场没有需求,当经济危机来时,还会破坏毁灭生产能力,这个损失是动态无效率最重要问题。泡沫总是要破裂的,有多大的泡沫最后就会有多大的箫条,这就是波动,波动小前后损失都小,波动大前后损失都大。如果你波动较大的话,你实际最后实现的增长较低,如果波动较小的话损失较小浪费较小,最后实现的社会福利和经济增长就会较高。 就拿中国的例子,八十年代和九十年代比,八十年代感觉经济也在波动,但是回想起来基本平稳,因此八十年代的增长较好,加上改革开放初期,八十年代每年创造新增就业一千七千万。现在大家都说发展以人为本,八十年代由于增长比较平稳,动态效率比较好,平均每年新增非农就业一千七百万。八十年代的情况,用图来说,就是上面这条曲线。而九十年代怎么样,九十年代初期就来了大泡沫,92、93年一个大的过热,当时每年提供新增就业可以是二千万,然后马上是宏观调控,经济开始下滑,加上后来宏观调控政策的一些失误,最后两年调控过度,一直到97、98年出现真正的通货紧缩,包括政府扩大内需、财政赤字、财政政策启动,一直也没有启动起来,又启动了两三年,所以九十年代基本上是一个大的波动。这个大波动最后算总帐,九十年代平均每年新增就业只有八百万,八十年代是一千七百万,八百万刚刚够城市人口增长的就业。九十年代后期大规模有职工下岗,多大规模啊,九十年代末加2000年初,加在一起全国是二千五百万人口的下岗,人类历史上最大一次下岗,就跟我们创造就业少有关系。我们要使波动平缓一些,整个水平高一些,如果波动大,其实最后的水平低。 下面要研究的问题是为什么实际的供给、实际GDP生产,会高于或者低于社会供给能力所提供的东西。这就是由需求来决定的,由供求关系来决定的,宏观经济学理论所说的需求决定论,是需求的大小决定了最后实际的曲线是高于还是低于潜在曲线。宏观经济学要研究的是供求关系,在现实当中,潜在总供给是多少当做既定前提,研究在这个既定前提下为什么一会儿高一会儿低了。宏观经济学不研究我能够生产出多少东西,这是微观经济学、制度经济学研究的,宏观经济学研究的是我为什么生产出来的东西会一会儿太多一会儿太少,经济为什么一会儿太热一会儿太冷,宏观经济学研究的是波动,也就是供求关系。 我们围绕这张图来解释“经济波动、宏观效率与长期经济增长”。我们从需求大于供给来说,需求大于我们的生产能力会怎么样,也就是通常所说的通货膨胀的状况,需求大于供给通货膨胀就会发生,需求小于供给通货紧缩就会发生。总有人说通货膨胀有什么可怕,不过是价格发生变化,只要经济高涨就业高涨有什么可怕的呢?问题不在于静态的看待价格高给大家造成的损失,比如说去年粮食产品价格上去了,一些低收入阶层明显感觉收入降低,以前一百块钱可以买十斤粮食,现在只能买五斤粮食,社会会产生动荡什么的。但是今天我们不讨论,因为引起的后果还不严重。真正会发生什么问题呢? 第一出现各种紧张关系,各种供求短缺、价格上涨的供求紧张关系,有时候是全面的紧张关系,有时候是少部分的紧张关系,导致少部分行业或者一些行业,刚才所说的疲劳使用、过度生产等发生。要说判断过去几年热不热,要看这种短缺关系发生没有发生,过去几年最突出的一个短缺关系是停电,电力紧张,03年全国24个省停电,04年全国26个省停电,浙江一般一个星期停三天,福建有严重的一个星期停四到五天。很多人不服气,认为电力短缺是电力政策错误的结果,有没有错误?有,但是到03、04年中国电力潜在总供给就是那么大,但是三年五年不建电厂的背景是前一轮波动时,九十年代那一轮波动时电力短缺然后拼命建电厂然后卖不出去电时,中央政府定下的政策,然后加上预期错误,没有想到中国二十一世纪重化工业成为有竞争力的行业,我们可以向全世界卖化工产品了。还有我们在搞城市化,全国都是大工地,全国都是开发区、大学城,投资规模扩张,大家都要用钢材、水泥,电突然紧张了,表现出就是供求缺口。总供给不是表现在所有的产品都是供不应求,首先是在经济结构上一些瓶颈,比如说电。我们说木桶原理,一个一个木片扎起一个木桶,木桶能够装多少水由最短的木片决定,所以现在我们电力成为最短缺最供不应求的东西了,03、04年增长首先表现就是电的供求关系紧张。有人还不服气,说如果过去几年将电厂建好了,就不会出现电的供求关系紧张问题了。那好吧,我们就假定不缺电,企业都开足马力生产了,下一个会短缺的是什么?钢材。在这么缺电的情况下,钢材还是非常紧张,价格一直猛涨。现在钢铁行业上的这么快,就是因为价格好,拼命在上钢材项目,而且世界的钢材原材料都在拼命上涨。国外有一个报道说伦敦下水道的井盖丢了,为什么?因为中国要进口废钢材。在中国电力这么紧张的情况下,连伦敦的下水道井盖都会丢,如果不紧张连纽约的井盖可能都会丢了。 总供给与宏观调控 现在的问题是紧张状况什么时候能够解除,我们需求下来了,但是还是有8-9%的增长,现在国际上都在讨论原材料市场这次的周期有多长,很重要的问题是中国的总需求会发生怎样的变化。需求高涨,总需求大于总供给之后,就出现了各种供求关系紧张的状态,通货膨胀、价格高涨、物品短缺,而且首先短缺的都是生产资料。我刚才说了,首先要观察的是投资增长速度,第二个要观察的是投资物品的价格,这是宏观经济波动的指示器。消费品的价格还是很靠后的事情,过去几年老有人说消费品价格没有涨,中国经济没有过热,而消费品的价格在整个周期过程中是很远的事情,需求一膨胀之后,发生各种现象的相互关系,假定从过去一开始供求关系比较平稳,或者我们从通货紧缩时期刚刚出来,在各个经济活动中,从供给的角度发生的第一件事远远不是消费品的价格发生变化,而是存货下降。存货消化掉了,01年上半年存货的下降速度,从原来占GDP的11%占到4%,01年上半年是复苏的开始。然后需求进一步上涨,开工率提高,原有设备这时没有投资增长,原来开工率是60%,现在是80%,然后开工率进一步增加,这时投资开始,需要增加设备,扩大生产能力。如果再进一步增长,价格进一步上涨,投资就要上涨,整个社会投资一上涨,就使得投资规模进一步扩大,投资品价格就开始上涨,就见到生产资料价格上涨,02年下半年生产资料价格开始上涨,引起投资的进一步上涨,这就是钢材水泥电解铝的价格上涨,大家利润上涨,对这些紧缺行业的投资又进一步上涨。消费品的价格一直要到两方面的因素扩大,一方面是投资扩大导致了就业的增长,消费需求会进一步扩大,另外一方面投资品价格上涨,使得成本上涨,在这之后才有消费品的价格上涨。 这是一个很长的链条,总需求大于总供给不一定是开始就平均大于,可能就是由某些部门引起、带动整个经济进入这样的过热时期,使得整个经济波动。这两年有一个大的争论,一个是消费品价格没有涨,整体不热,就几个部门热不算经济过热。这不对,钢材、水泥、电解铝之所以热,第一是因为投资总量扩大,第二是因为一个部门的过热会有连锁反应,会带动整个经济进入过热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会不断的扩散。历史上多数的泡沫,多数的经济过热都是由一个部门带动的,美国最近的这次宏观经济最需求的扩大,总需求和总供给的失衡,就是因为信息产业泡沫的问题,历史上的汽车泡沫、航天泡沫、化学泡沫,这都是一个部门带动的,一个局部引起的。历史上最早的一次经济周期,最早的一次景气到箫条,就是在十七时期荷兰郁金香泡沫,花就可以使整个经济折腾一遍。 这次中国的情况,几个部门都有自己的扩张周期,加上我们整个投资问题,投资总量来讲各种投资,包括政府的基础设施投资规模过大,引起钢材、水泥、电解铝规模投资加速,相对独立还有两个,一个是纺织,纺织因为出口加入世贸组织之后订单好前景好拼命增长,有一段时期纺织总会的人告诉我,纺织业投资增长03年上半年600%,还有一个因素,03年年底美国重新对中国一些产品进行制裁,过剩生产能力的问题暴露。还有一个问题汽车,汽车前两年50、60%的增长,导致投资过大,这几个投资过大引起整个投资规模的扩大,每个产业都是问题,搁在一起更是问题。 研究整个需求扩张过程中的各种现象非常重要,看到这个东西到底意味着什么,如果说中国经济不过热,必须要解释为什么中国电力这么紧张,为什么生产资料价格都涨的那么高,宏观调控一来内陆地区反弹的非常厉害,叫的最厉害,沿海地区过热我们不热,都是沿海地区搞的,我们刚刚起步还穷呢,可是热不热你想一想,你的电力是不是也紧张,你的生产资料、原材料价格、工程造价是不是也翻了一番。如果等泡沫破了,你那儿的产业是不是首先受到最严重的打击,这是总体的问题,这些东西的变化对方方面面每个产业、每个企业、每个地方都会产生影响。要通过这些现象看到经济过热的趋势,判断总供求关系处在什么样的状态,判断是不是出现过热。 高涨时期的问题在哪儿呢,并不是高涨有什么不好,短缺也没有什么不好,增长率高一点也没有不好,就业也增长,税收也增长,就象前面说的,过热本身对经济周期造成的损失并不大,真正的问题是下一轮、下一阶段。什么问题呢?过热本身会引起过渡投资,这是最重要的。因为价格高涨,因为产品短缺,所以我就投资,这时投资看起来很有道理,价格这么好、机会这么好,我就扩大生产能力,真正的问题就在这个时候发生了,会引起过渡投资,而且这个时候会出现一个现象,处在价格高涨的时期会比较长,前面也说了,生产能力不是一天两天可以缓解和改变的,需要投资,甚至从勘探、开采、建厂房、引进设备开始的,建电站也不是一二天,也需要两三年的周期,这两三年中电的紧缺状态都会存在,大家在这两三年紧缺时期都在投,各种矿产资源、各种原材料现在在全世界,我参加过几次会,全世界矿业巨头也在开会,那十几个人决定的价格我们就要接受,因为这是真正的寡头垄断行业。按照这些人的说法,现在要扩大生产,至少要三四年的时间,矿业的生产能力才能扩大到跟现在的供求关系比较平衡时,什么意思呢?从现在开始三四年,这三四年的时间价格都会比较高,短缺口比较大,大家都看着机会比较好,都会投啊投啊。寡头垄断的坏处在于他不投就等着价格高,他就为了保持高价格,石油垄断组织就不扩大生产能力将价格搞的高高的,当然他不反对竞争,但是他会约束竞争。这是对我们来说的坏处。但是好处在于这些人会使投资比较稳定,不至于大起大落。但是在多数行业,不是那么十几个人的情况下,大家相互之间不知道,拼命都在往里投,就会出现过度投资和未来过剩生产能力,这是过热的最大危害,为未来的经济箫条种下了种子,过热的最大问题是在过热时期会创造出未来的过剩生产能力。 总供给与宏观调控 全世界都是这样,市场经济发展的过程都是这样,由于经济高涨,由于需求高涨,由于供求关系紧张,于是大家投资投资,导致泡沫破裂,出现箫条。最近美国出现IT泡沫破裂,就是因为最初的投资过热,比如说宽带,这次IT技术主要体现在网络发展,因此大家都预见未来宽带的需求量会增加,未来的经济就是网络的经济,最初这个技术出现时,大家都需要使用宽带时宽带确实比较紧张,于是大家投资铺宽带,那几年各种IT设备,其中包括IT宽带就过热了,在过热的情况下价格又高前景又好,大家就铺,铺到一定阶段突然发现,用美国人自己话说,到99年美国人铺下的宽带,一百年都用不完,当然后来有人争论,不是一百年是五十年,反正是一下子投资宽带过多了。然后经济就出现下滑了,宽带的设备需求突然停止,生产这些设备材料的部门投资突然停止,对其他部门的需求突然减少,经济开始进入箫条,开始谁都不投资,需求开始萎缩,价格开始急剧下降。所以过热可怕不可怕,过热本身不可怕,过热所产生的后果最可怕。 前年年底有经济学家辩论,说中国经济怕冷不怕热,我说我也同意,企业都怕冷不怕热,但是要想想冷是怎么来的,天下的经济危机都是由经济过热造成的,冷都是前面过热造成的,这是研究动态过程核心的概念,天下一切过剩都是由于一切过度造成的。泡沫就是要破的,而一切经济危机都是由前面的泡沫造成的,前面的泡沫小,后面的箫条经济冷的程度低,前面的泡沫大,后面经济箫条的程度越大时间越长,日本二十年房地产金融泡沫用了十五年现在还没有走出来,前二年刚刚说走出来,有连续三个季度负增长,亚洲金融危机也是用了几年走出来,中国上一次的泡沫,92年泡沫用了好几年才走出来。我们要防冷的前提是要防热,是要从动态的过程中思考这个问题。而且要注意,一旦供求关系失衡,它会有一种加速度的效应,叫做恶性循环,你就收不住了。什么叫加速度,什么叫恶性循环,大家在生活中都知道这一点买涨不买跌,需求越大,价格越上涨,我越买东西,需求就越大,需求越大价格越大投资越多需求越多价格越涨,这就恶性循环了。所以我们要防止恶性循环的发生,防止真正出现过剩,只要有一个部门不投资了,全社会最后可能不投资了,这时失业就是问题了。 研究供求关系我们要看到他们相互之间是影响的,是动态过程的两个阶段,是一个周期,前面过热和后面过冷是关联的。供求关系失衡不仅仅是当时静态的一种现象,供求关系失衡有一系列动态后果。上午课间还有人说动态波动是什么造成的,是不是政府政策错误造成的,肯定也有,我一会儿会讲政府政策错误可能会市场错误还大。最近二年有一个说法,现在搞市场经济了,就不会过热,以前我们过热是因为国有企业花大家的钱、花公家的钱反正也不在乎,需求就是过热,投资永远饥渴,现在是民营企业了,花自己钱了,不会过热了,没有需求不会投资。这个说法不对,西方经济国家几百年的市场经济,那是一个周期接一个周期,一个波动接一个波动,一个危机接一个危机,那可都是民营企业搞出来的。凯恩斯解释经济波动的原因,就是企业家的非理性预期引起的,一样会引起波动,市场经济本身是会波动的。 更有一种说法,说市场经济了,就让市场经济去波动,让它优胜劣汰,市场经济不会出现波动,因此政府不要管,波动都是政府搞出来的,政府不要管,政府确实也能搞出波动,但是没有政府宏观调控行不行,没有政府宏观调控只有市场经济,这个波动会有多大,这个后果会是什么?我觉得需要分析。要说没有政府这件事,没有政府宏观调控这件事,西方市场经济历史上,几百年的西方市场经济发展历史,基本上多数时间没有政府,一直到1930年之后,才有了宏观调控,政府才插了一杠子。在这之前的情况是七八年来一次经济箫条,两三年时间经济高涨、投资高涨,然后进入危机箫条二三年时间,然后二三年时间走出低谷,然后又是一轮。什么叫经济危机?经济危机就是强制性的销毁一部分生产能力,使供求达到平衡的过程。现象就是历史上所说的砸机器倒牛奶,为什么这样,强制性消灭一部分生产能力,重新实现平衡,又出现增长,这是经济周期的性质。消灭一部分生产能力,生产能力的所有者是企业,消灭一部分生产能力就意味着消灭一部分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大企业有一千个办法守过去,中小企业首当其冲,先优胜劣汰淘汰一部分。这就是没有政府的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一直到1930年大箫条,大箫条的结果最后消灭了全人类50%的生产能力,加上一次二战大战,最后实现供求平衡,全世界经济重新增长,这就是没有政府的市场经济结果,市场经济本身是有波动的,这是人类没有解决的问题,要想竞争要想有效率满足人们各种各样的需求,要想搞私有制的市场经济,结果就是这样,本身它就有波动。 波动来波动去,波动一来人类就难受了,凯恩斯经济学理论讲的基本问题就是创造就业,人最痛苦的就是感觉自己没有用。人类历史上对这个问题有几个解决办法,老是波动来波动去也不是办法,箫条七八年来一次就很讨厌了。对人类社会发展产生最大影响的是两种办法,一种办法就是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计划经济,联合起来计划着搞,就不会出现总供求关系失衡,就不会有波动了。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是针对市场经济波动的第一个解决方案,而且那时看着还有这么多穷人吃不上饭,你那儿砸机器倒牛奶,太说不过去了。最后大家发现这套制度有这套制度的缺陷,大家没有积极性了,创造性没有了,另外这种经济也会大起大落,两个原因,一个是计划者自己要犯个错误后果更大,大跃进一来可能死的人比市场经济波动死的人还多。一个是国有企业没有产权约束,永远都想多投资,过去在计划经济条件下,我们的经济永远处于过热的冲动下,永远想多花钱,没有人从亏损的角度考虑,总是过热一段政府出来调控一段,微观没有效率,宏观上发现其实也没有效率,所以后来全世界都同意回过头来搞市场经济,这是历史的过程,前提就是市场经济波动。 然后到了凯恩斯,1930年代,在大箫条的背景下,一个英国的经济学家写出这样的书,在消灭50%生产能力的过程中,1936年凯恩斯写完了《通论》,讲的是宏观经济学,解释为什么会出现箫条,提出了宏观调控政策。从此有了格林斯潘每天在那儿调来调去,最发达市场经济国家还是有宏观调控,认为市场经济机制本身是好,但是市场经济本身是有波动的,需要进行一些政府干预,作为政府公共服务的一种,来创造一种稳定增长的环境。通过政府在总供求关系上的调节,熨平经济的波动,实现经济的增长,为大家创造比较稳定的增长环境,避免经济大波大动,才有了现在所说的宏观调控。 市场经济本身需要宏观政策的调节,而且要认识到发展初期的市场经济更需要政府宏观政策调节,我们不应该回国象西欧、北美一样走一遍历史,七八年来一次经济波动,七八年来一次经济危机,我们说句实在话真的很容易进入那种经济危机的状态,甚至很容易进入大箫条的状态,我们一有危机,恶性循环一来,就不知道哪儿去了,中国经济还能不能继续增长都是问题了。前两年的情况,当然没有热太多了,现在大家都说了,钢铁还没有怎么着,按照当时钢铁的劲,如果不去插一杠子管一管,最后钢铁形成的生产能力不知道多少,现在在建的电力项目过两三年也会过剩,现在汽车已经过剩了,如果各行各业都不去干预,比如说汽车已经出现这么大过剩,假如说没有政府,2003年10月份汽车生产能力情况已经非常明显,各个大汽车商都开始压缩汽车生产,沿海地区一个省在一个月里提交到国家发改委申请批准的汽车厂投资项目40项,这一项都不是几万辆,现在上汽车厂都是上百万辆的规模,都是几十亿的投资,几年几年内达到一百万辆都是这样的口气,一个月一个省再上40个项目,全国多少省多少个月上多少个汽车项目,中国汽车泡沫破下去怎么办,西方汽车泡沫破过,中国汽车泡沫破了不得了。我们现在都不研究研究,一个大项目就上去了,没有人审批可能就开工了,这样的情况下确实需要一点干预,不见得都对,但是没有政府看看总量平衡供求关系,中国大波大动起来太容易了,去年已经达到14%的增长了,如果现在不搞宏观调控,恐怕还是15%-16%的增长,可是再往后,这个过剩生产能力破掉,难以想象,银行坏帐能有多少,金融危机太容易了,中国这样的金融体制,又是发展初期,又是第一代市场经济下的企业家对市场经济的理解,很多经济学家认为市场经济不会出现波动,不会出现泡沫呢,这种情况下出现危机和箫条太容易了,在我们这样的情况下,发展初期,不需要重新走一遍,落后国家很多都是劣势,但是有一个优势就是后发优势,别人已经遭过的罪我们就不要再受一遍了,别人犯过的错我们就不要再犯了,我们能够走捷径,发展的更快一些。 现在大家都承认需要宏观调控,但是下一个问题了,怎么调控?在什么时候开始调控?用什么手段进行调控?调控的后果是什么?这是需要讨论的

一般论文的结构都是一样的~重要的是你打算怎么写~写什么~,你的思路是啥样的,这样~你可以去参考下(世界经济探索),下载些文献~找下自己的写作思路

可以多看看(世界经济探索)期刊上的文献吧

大二宏观经济学论文1000字怎么写的

可以多看看(世界经济探索)期刊上的文献吧

略论我国政府宏观调控模式的转变 我国政府宏观调控模式,就是指政府在调节和控制我国宏观经济运行中所形成的特定关系。主要包括政府经济职能、政府宏观调控行为和政府宏观调控关系三个方面。三者内在逻辑关系是:政府经济职能是基础,它决定政府宏观调控行为的性质,也就是说,政府管什么,决定了它采取什么性质的措施(施用什么性质的行为)来达到自己的目的;而政府宏观调控行为的性质,又最终决定政府宏观调控关系的性质,即不同性质的政府经济调控行为导致政府与经济主体之间建立的关系类型不同;不向类型(性质)的政府宏观调控关系又反过来影响政府宏观调控行为的性质和政府经济职能的实现程度。这样三者互相联系,互相作用,形成二个动态的宏观调控模式。随着我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深入,我国政府宏观调控模式也发生了显著变化,主要表现为政府职能的转变;政府宏观调控行为的转变;政府宏观调控关系的转变。本文试图从这三方面对我国政府宏观调控模式的转变问题进行探讨。 我国政府宏观调控模式有效运行的条件之一就是解决它将对“什么”发挥作用,即宏观调控的对象。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政府经济职能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即由计划经济时以对微观经济为中心的调控转变为以对宏观经济为中心的调控。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政府经济职能的这种转变具有以下特点: 我国政府经济职能“定位”的恰当性。我国政府经济职能不是原来计划经济时期那种完全抛弃市场的作用,政府垄断性的调控,而是市场和政府职责合理分工,二者职能互补。市场和政府都是配置社会资源的工具,凡是市场配置资源能发挥作用的地方如效率、竞争力、活力等市场都发挥作用。同时,由于市场又不是万能的,凡是市场失灵的地方,政府应充分行使其职能,主要表现为:(1)市场机制既无法控制宏观经济总量平衡又无法控制经济的周期性波动和通货膨胀等同题。制定和执行宏观调控政策是政府的经济职能之一;(2)公共物品具有“消费的非排他性”和成本高、效益低等特点,这使以价格机制为核心的市场机制在提供公共物品方面失灵。这样,提供公共物品是政府的经济职能之二;(3)经济活动产生的“消极外部性”,即对他人产生不利影响,将部分成本强加于他人而无需支付代价,如企业造成的环境污染等。仅靠市场机制无法吸引企业自觉控制污染,消除消极的外部性。政府应责无旁贷承担排除经济外部性的职能,这是政府的经济职能之三:(4)人所共知,虽然市场机制能有效解决效率问题,但不能解决社会公平问题。调节社会分配,缩小收入差距是政府的经济职能之四。(5)市场机制的有效运行在于法律规范的保障。因此,建立法律体系,维护市场秩序是政府的经济职能之五。这五项基本政府经济职能是政府与市场相互配合、协调互补的产物,表明政府经济职能“定位”的恰当性。 政府经济职能“定位”的科学性。经济的发展有其内在规律性,人们遵循其规律就会成功。否则,就会遭到惩罚。掌握经济规律的关键是正确处理市场与政府对经济发展相互作用的关系。这一点已为中外经济发展的历史所证明。在我国计划经济时期,由于我们完全忽视市场的作用,一味强调政府的作用,政府的经济职能无所不包,其结果使我国国民经济几乎崩溃。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特别是十四大以后,我们逐步突破计划经济的樊篱,实行市场经济,转换政府职能,充分发挥市场和政府二者协调作用,使我国国民经济高速、健康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功,世人瞩目。在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过程初期,一些国家接受亚当·斯密的自由放任思想,把政府仅仅置于“守夜人”的地位,弱化政府经济职能,完全让市场来调节经济的运行,其结果造成了20世纪 30年代“最深刻、最持久、最广泛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于是,各国纷纷抛弃自由放任思想,而接受凯恩斯的经济干预思想,政府由“守夜人”转变为积极“干预者”,强化政府职能,经济活动由政府来调节,削弱市场机制的作用,其结果再一次导致了20世纪70年代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的“滞胀”。为此,各国纷纷总结经验,积极探索政府与市场的关系问题,采取了政府和市场相结合的“混合型”经济模式,充分发挥政府和市场在经济运行过程中的协调作用,促进了经济的发展。综上所述,中外政府在探求政府在经济运行过程中的作用,即合理确定政府经济职能时,都因没有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的职责关系而产生失误,这充分证明了我国政府经济职能“定位”的科学性。

宏观经济关于总量平衡的问题,一方面有总需求,另一方面就是总供给的概念。总供给我这里写了两个概念,一个是实际总供给,一个是潜在总供给,实际总供给就是我们最后见到的GDP,而讲总供求关系,实际上讲的是总需求和潜在总供给的关系。潜在总供给增长速度叫潜在增长,我们假定在一个时期内经济潜在增长率8-9%,潜在增长率是指一个经济可以持续的供求基本平衡的不发生大规模通货膨胀也不发生通货紧缩的增长。对应什么概念呢?就是我们刚才说的潜在总供给。潜在总供给是社会现在总的生产能力。研究总需求、总供给,按照增长率概念来看,在现实当中能够生产出来的东西,最后实现的供给,那两条曲线讲的就是实际供给,实际GDP在不断的波动,实际上一个社会的生产能力是有弹性的,不是固定的,有时候多有时候少,实际的供给会偏离你潜在的供给,实际的生产规模会偏离供给能力持续的规模,这是大概的概念。 实际总供给既然是一个生产能力,是由什么决定呢?这是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等其他学科相关联的地方,一个社会的生产能力由技术、资本、工人教育水平、体制状况等等影响,潜在总供给的概念也就是社会生产能力概念,是宏观经济学和其他学科相关联的地方,技术提高了制度改进了效率提高了,以前是5%增长,现在8%的增长,或者其他的因素提高潜在供给能力。我们用图的概念来讲,随着效率的提高技术的进步实际能力会提高,不仅每年都在扩大,而且扩大的速度会提高。 我们研究管理、研究制度、研究政策、研究资本市场或者要素市场,所有的改进都跟能力有关系。但是请注意一个问题,当我们说改进提高社会生产能力时,技术进步、体制改革、管理改善等这些都是长期的事情,特别是制度改革和技术进步,而供给的波动却是短期的事情。比如说美国技术进步每年生产率提高3-4%,而我们技术进步提高1-2%,要赶上美国的水平可能要花几百年的教育投入、科研投入等。生产的波动,宏观经济研究的波动问题是短期问题,经济学假定在一个特殊时期,比如说04或者05年,潜在供给能力是一定的,可是现实中生产能力是波动的,会超过或者小于生产能力来生产东西,如果现实的生产能力低于潜在生产能力,现实的供给小于我们可以生产能力所提供的供给,那是什么情况呢?失业和箫条,就是生产能力的闲置和浪费,前两年通货紧缩,企业闲置设备停止生产大概都是30%-40%。而超过呢,也就是说生产能力可以短期内加班加点超负荷使用,可以推迟正常的维修,生产能力在短期内是有弹性的,会超出可持续的水平。这几年我们所看到的现象,经济过热时期出现的超负荷运转。有记者采访问我这个问题,为什么现在矿井这么多事故,可能跟矿井基本大修推迟有关系,设备的疲劳过渡利用,过度开采,现在国际上各种矿产一时半时老是供求关系缓解不了,现在关键是前期的勘探没有了,能够开发的储量都用上了。因此供给不是固定的数,但是会在短期内发生多一点或者少一点的波动,就出现了实际供给和所谓可持续供给有差异。我们后面会讲差异产生的后果。 我们要认识到的重要问题在哪里呢?也就是动态效率的概念。经济波动较小,我们前面说了经济有很多方面跟效率有关,一个是资源怎样最好的利用,成本最低,生产出最多的东西,还有配置效率,有限的钱用在哪些项目上利润率最大,还有宏观经济学讲的动态效率,波对较大,最后效率较低,我们最后可以实现的增长其实较低,波动较小宏观效率最高,因为损失较小。我们可以看到增长率大的波动会在两个方面造成效率损失,第一个效率损失是在过热时期,有疲劳使用、过渡开采,本来一个东西可以持续使用很多年,一个矿好好开可以开很多年,现在推迟维修,一下子出了很多事故,设备很多都在疲劳使用,都会提前报废,产生无效率的情况。这个无效率严格起来还是小数,真正的损失在哪里呢,当泡沫破裂的时候,如果动荡发生、振荡发生时,从高谷下跌,出现大量的设备闲置、人员闲置,资源不能充分利用,就象前两年我们通货紧缩的情况,明明知道我们能够生产这个能够生产那个,但是市场没有需求,当经济危机来时,还会破坏毁灭生产能力,这个损失是动态无效率最重要问题。泡沫总是要破裂的,有多大的泡沫最后就会有多大的箫条,这就是波动,波动小前后损失都小,波动大前后损失都大。如果你波动较大的话,你实际最后实现的增长较低,如果波动较小的话损失较小浪费较小,最后实现的社会福利和经济增长就会较高。 就拿中国的例子,八十年代和九十年代比,八十年代感觉经济也在波动,但是回想起来基本平稳,因此八十年代的增长较好,加上改革开放初期,八十年代每年创造新增就业一千七千万。现在大家都说发展以人为本,八十年代由于增长比较平稳,动态效率比较好,平均每年新增非农就业一千七百万。八十年代的情况,用图来说,就是上面这条曲线。而九十年代怎么样,九十年代初期就来了大泡沫,92、93年一个大的过热,当时每年提供新增就业可以是二千万,然后马上是宏观调控,经济开始下滑,加上后来宏观调控政策的一些失误,最后两年调控过度,一直到97、98年出现真正的通货紧缩,包括政府扩大内需、财政赤字、财政政策启动,一直也没有启动起来,又启动了两三年,所以九十年代基本上是一个大的波动。这个大波动最后算总帐,九十年代平均每年新增就业只有八百万,八十年代是一千七百万,八百万刚刚够城市人口增长的就业。九十年代后期大规模有职工下岗,多大规模啊,九十年代末加2000年初,加在一起全国是二千五百万人口的下岗,人类历史上最大一次下岗,就跟我们创造就业少有关系。我们要使波动平缓一些,整个水平高一些,如果波动大,其实最后的水平低。 下面要研究的问题是为什么实际的供给、实际GDP生产,会高于或者低于社会供给能力所提供的东西。这就是由需求来决定的,由供求关系来决定的,宏观经济学理论所说的需求决定论,是需求的大小决定了最后实际的曲线是高于还是低于潜在曲线。宏观经济学要研究的是供求关系,在现实当中,潜在总供给是多少当做既定前提,研究在这个既定前提下为什么一会儿高一会儿低了。宏观经济学不研究我能够生产出多少东西,这是微观经济学、制度经济学研究的,宏观经济学研究的是我为什么生产出来的东西会一会儿太多一会儿太少,经济为什么一会儿太热一会儿太冷,宏观经济学研究的是波动,也就是供求关系。 我们围绕这张图来解释“经济波动、宏观效率与长期经济增长”。我们从需求大于供给来说,需求大于我们的生产能力会怎么样,也就是通常所说的通货膨胀的状况,需求大于供给通货膨胀就会发生,需求小于供给通货紧缩就会发生。总有人说通货膨胀有什么可怕,不过是价格发生变化,只要经济高涨就业高涨有什么可怕的呢?问题不在于静态的看待价格高给大家造成的损失,比如说去年粮食产品价格上去了,一些低收入阶层明显感觉收入降低,以前一百块钱可以买十斤粮食,现在只能买五斤粮食,社会会产生动荡什么的。但是今天我们不讨论,因为引起的后果还不严重。真正会发生什么问题呢? 第一出现各种紧张关系,各种供求短缺、价格上涨的供求紧张关系,有时候是全面的紧张关系,有时候是少部分的紧张关系,导致少部分行业或者一些行业,刚才所说的疲劳使用、过度生产等发生。要说判断过去几年热不热,要看这种短缺关系发生没有发生,过去几年最突出的一个短缺关系是停电,电力紧张,03年全国24个省停电,04年全国26个省停电,浙江一般一个星期停三天,福建有严重的一个星期停四到五天。很多人不服气,认为电力短缺是电力政策错误的结果,有没有错误?有,但是到03、04年中国电力潜在总供给就是那么大,但是三年五年不建电厂的背景是前一轮波动时,九十年代那一轮波动时电力短缺然后拼命建电厂然后卖不出去电时,中央政府定下的政策,然后加上预期错误,没有想到中国二十一世纪重化工业成为有竞争力的行业,我们可以向全世界卖化工产品了。还有我们在搞城市化,全国都是大工地,全国都是开发区、大学城,投资规模扩张,大家都要用钢材、水泥,电突然紧张了,表现出就是供求缺口。总供给不是表现在所有的产品都是供不应求,首先是在经济结构上一些瓶颈,比如说电。我们说木桶原理,一个一个木片扎起一个木桶,木桶能够装多少水由最短的木片决定,所以现在我们电力成为最短缺最供不应求的东西了,03、04年增长首先表现就是电的供求关系紧张。有人还不服气,说如果过去几年将电厂建好了,就不会出现电的供求关系紧张问题了。那好吧,我们就假定不缺电,企业都开足马力生产了,下一个会短缺的是什么?钢材。在这么缺电的情况下,钢材还是非常紧张,价格一直猛涨。现在钢铁行业上的这么快,就是因为价格好,拼命在上钢材项目,而且世界的钢材原材料都在拼命上涨。国外有一个报道说伦敦下水道的井盖丢了,为什么?因为中国要进口废钢材。在中国电力这么紧张的情况下,连伦敦的下水道井盖都会丢,如果不紧张连纽约的井盖可能都会丢了。 总供给与宏观调控 现在的问题是紧张状况什么时候能够解除,我们需求下来了,但是还是有8-9%的增长,现在国际上都在讨论原材料市场这次的周期有多长,很重要的问题是中国的总需求会发生怎样的变化。需求高涨,总需求大于总供给之后,就出现了各种供求关系紧张的状态,通货膨胀、价格高涨、物品短缺,而且首先短缺的都是生产资料。我刚才说了,首先要观察的是投资增长速度,第二个要观察的是投资物品的价格,这是宏观经济波动的指示器。消费品的价格还是很靠后的事情,过去几年老有人说消费品价格没有涨,中国经济没有过热,而消费品的价格在整个周期过程中是很远的事情,需求一膨胀之后,发生各种现象的相互关系,假定从过去一开始供求关系比较平稳,或者我们从通货紧缩时期刚刚出来,在各个经济活动中,从供给的角度发生的第一件事远远不是消费品的价格发生变化,而是存货下降。存货消化掉了,01年上半年存货的下降速度,从原来占GDP的11%占到4%,01年上半年是复苏的开始。然后需求进一步上涨,开工率提高,原有设备这时没有投资增长,原来开工率是60%,现在是80%,然后开工率进一步增加,这时投资开始,需要增加设备,扩大生产能力。如果再进一步增长,价格进一步上涨,投资就要上涨,整个社会投资一上涨,就使得投资规模进一步扩大,投资品价格就开始上涨,就见到生产资料价格上涨,02年下半年生产资料价格开始上涨,引起投资的进一步上涨,这就是钢材水泥电解铝的价格上涨,大家利润上涨,对这些紧缺行业的投资又进一步上涨。消费品的价格一直要到两方面的因素扩大,一方面是投资扩大导致了就业的增长,消费需求会进一步扩大,另外一方面投资品价格上涨,使得成本上涨,在这之后才有消费品的价格上涨。 这是一个很长的链条,总需求大于总供给不一定是开始就平均大于,可能就是由某些部门引起、带动整个经济进入这样的过热时期,使得整个经济波动。这两年有一个大的争论,一个是消费品价格没有涨,整体不热,就几个部门热不算经济过热。这不对,钢材、水泥、电解铝之所以热,第一是因为投资总量扩大,第二是因为一个部门的过热会有连锁反应,会带动整个经济进入过热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会不断的扩散。历史上多数的泡沫,多数的经济过热都是由一个部门带动的,美国最近的这次宏观经济最需求的扩大,总需求和总供给的失衡,就是因为信息产业泡沫的问题,历史上的汽车泡沫、航天泡沫、化学泡沫,这都是一个部门带动的,一个局部引起的。历史上最早的一次经济周期,最早的一次景气到箫条,就是在十七时期荷兰郁金香泡沫,花就可以使整个经济折腾一遍。 这次中国的情况,几个部门都有自己的扩张周期,加上我们整个投资问题,投资总量来讲各种投资,包括政府的基础设施投资规模过大,引起钢材、水泥、电解铝规模投资加速,相对独立还有两个,一个是纺织,纺织因为出口加入世贸组织之后订单好前景好拼命增长,有一段时期纺织总会的人告诉我,纺织业投资增长03年上半年600%,还有一个因素,03年年底美国重新对中国一些产品进行制裁,过剩生产能力的问题暴露。还有一个问题汽车,汽车前两年50、60%的增长,导致投资过大,这几个投资过大引起整个投资规模的扩大,每个产业都是问题,搁在一起更是问题。 研究整个需求扩张过程中的各种现象非常重要,看到这个东西到底意味着什么,如果说中国经济不过热,必须要解释为什么中国电力这么紧张,为什么生产资料价格都涨的那么高,宏观调控一来内陆地区反弹的非常厉害,叫的最厉害,沿海地区过热我们不热,都是沿海地区搞的,我们刚刚起步还穷呢,可是热不热你想一想,你的电力是不是也紧张,你的生产资料、原材料价格、工程造价是不是也翻了一番。如果等泡沫破了,你那儿的产业是不是首先受到最严重的打击,这是总体的问题,这些东西的变化对方方面面每个产业、每个企业、每个地方都会产生影响。要通过这些现象看到经济过热的趋势,判断总供求关系处在什么样的状态,判断是不是出现过热。 高涨时期的问题在哪儿呢,并不是高涨有什么不好,短缺也没有什么不好,增长率高一点也没有不好,就业也增长,税收也增长,就象前面说的,过热本身对经济周期造成的损失并不大,真正的问题是下一轮、下一阶段。什么问题呢?过热本身会引起过渡投资,这是最重要的。因为价格高涨,因为产品短缺,所以我就投资,这时投资看起来很有道理,价格这么好、机会这么好,我就扩大生产能力,真正的问题就在这个时候发生了,会引起过渡投资,而且这个时候会出现一个现象,处在价格高涨的时期会比较长,前面也说了,生产能力不是一天两天可以缓解和改变的,需要投资,甚至从勘探、开采、建厂房、引进设备开始的,建电站也不是一二天,也需要两三年的周期,这两三年中电的紧缺状态都会存在,大家在这两三年紧缺时期都在投,各种矿产资源、各种原材料现在在全世界,我参加过几次会,全世界矿业巨头也在开会,那十几个人决定的价格我们就要接受,因为这是真正的寡头垄断行业。按照这些人的说法,现在要扩大生产,至少要三四年的时间,矿业的生产能力才能扩大到跟现在的供求关系比较平衡时,什么意思呢?从现在开始三四年,这三四年的时间价格都会比较高,短缺口比较大,大家都看着机会比较好,都会投啊投啊。寡头垄断的坏处在于他不投就等着价格高,他就为了保持高价格,石油垄断组织就不扩大生产能力将价格搞的高高的,当然他不反对竞争,但是他会约束竞争。这是对我们来说的坏处。但是好处在于这些人会使投资比较稳定,不至于大起大落。但是在多数行业,不是那么十几个人的情况下,大家相互之间不知道,拼命都在往里投,就会出现过度投资和未来过剩生产能力,这是过热的最大危害,为未来的经济箫条种下了种子,过热的最大问题是在过热时期会创造出未来的过剩生产能力。 总供给与宏观调控 全世界都是这样,市场经济发展的过程都是这样,由于经济高涨,由于需求高涨,由于供求关系紧张,于是大家投资投资,导致泡沫破裂,出现箫条。最近美国出现IT泡沫破裂,就是因为最初的投资过热,比如说宽带,这次IT技术主要体现在网络发展,因此大家都预见未来宽带的需求量会增加,未来的经济就是网络的经济,最初这个技术出现时,大家都需要使用宽带时宽带确实比较紧张,于是大家投资铺宽带,那几年各种IT设备,其中包括IT宽带就过热了,在过热的情况下价格又高前景又好,大家就铺,铺到一定阶段突然发现,用美国人自己话说,到99年美国人铺下的宽带,一百年都用不完,当然后来有人争论,不是一百年是五十年,反正是一下子投资宽带过多了。然后经济就出现下滑了,宽带的设备需求突然停止,生产这些设备材料的部门投资突然停止,对其他部门的需求突然减少,经济开始进入箫条,开始谁都不投资,需求开始萎缩,价格开始急剧下降。所以过热可怕不可怕,过热本身不可怕,过热所产生的后果最可怕。 前年年底有经济学家辩论,说中国经济怕冷不怕热,我说我也同意,企业都怕冷不怕热,但是要想想冷是怎么来的,天下的经济危机都是由经济过热造成的,冷都是前面过热造成的,这是研究动态过程核心的概念,天下一切过剩都是由于一切过度造成的。泡沫就是要破的,而一切经济危机都是由前面的泡沫造成的,前面的泡沫小,后面的箫条经济冷的程度低,前面的泡沫大,后面经济箫条的程度越大时间越长,日本二十年房地产金融泡沫用了十五年现在还没有走出来,前二年刚刚说走出来,有连续三个季度负增长,亚洲金融危机也是用了几年走出来,中国上一次的泡沫,92年泡沫用了好几年才走出来。我们要防冷的前提是要防热,是要从动态的过程中思考这个问题。而且要注意,一旦供求关系失衡,它会有一种加速度的效应,叫做恶性循环,你就收不住了。什么叫加速度,什么叫恶性循环,大家在生活中都知道这一点买涨不买跌,需求越大,价格越上涨,我越买东西,需求就越大,需求越大价格越大投资越多需求越多价格越涨,这就恶性循环了。所以我们要防止恶性循环的发生,防止真正出现过剩,只要有一个部门不投资了,全社会最后可能不投资了,这时失业就是问题了。 研究供求关系我们要看到他们相互之间是影响的,是动态过程的两个阶段,是一个周期,前面过热和后面过冷是关联的。供求关系失衡不仅仅是当时静态的一种现象,供求关系失衡有一系列动态后果。上午课间还有人说动态波动是什么造成的,是不是政府政策错误造成的,肯定也有,我一会儿会讲政府政策错误可能会市场错误还大。最近二年有一个说法,现在搞市场经济了,就不会过热,以前我们过热是因为国有企业花大家的钱、花公家的钱反正也不在乎,需求就是过热,投资永远饥渴,现在是民营企业了,花自己钱了,不会过热了,没有需求不会投资。这个说法不对,西方经济国家几百年的市场经济,那是一个周期接一个周期,一个波动接一个波动,一个危机接一个危机,那可都是民营企业搞出来的。凯恩斯解释经济波动的原因,就是企业家的非理性预期引起的,一样会引起波动,市场经济本身是会波动的。 更有一种说法,说市场经济了,就让市场经济去波动,让它优胜劣汰,市场经济不会出现波动,因此政府不要管,波动都是政府搞出来的,政府不要管,政府确实也能搞出波动,但是没有政府宏观调控行不行,没有政府宏观调控只有市场经济,这个波动会有多大,这个后果会是什么?我觉得需要分析。要说没有政府这件事,没有政府宏观调控这件事,西方市场经济历史上,几百年的西方市场经济发展历史,基本上多数时间没有政府,一直到1930年之后,才有了宏观调控,政府才插了一杠子。在这之前的情况是七八年来一次经济箫条,两三年时间经济高涨、投资高涨,然后进入危机箫条二三年时间,然后二三年时间走出低谷,然后又是一轮。什么叫经济危机?经济危机就是强制性的销毁一部分生产能力,使供求达到平衡的过程。现象就是历史上所说的砸机器倒牛奶,为什么这样,强制性消灭一部分生产能力,重新实现平衡,又出现增长,这是经济周期的性质。消灭一部分生产能力,生产能力的所有者是企业,消灭一部分生产能力就意味着消灭一部分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大企业有一千个办法守过去,中小企业首当其冲,先优胜劣汰淘汰一部分。这就是没有政府的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一直到1930年大箫条,大箫条的结果最后消灭了全人类50%的生产能力,加上一次二战大战,最后实现供求平衡,全世界经济重新增长,这就是没有政府的市场经济结果,市场经济本身是有波动的,这是人类没有解决的问题,要想竞争要想有效率满足人们各种各样的需求,要想搞私有制的市场经济,结果就是这样,本身它就有波动。 波动来波动去,波动一来人类就难受了,凯恩斯经济学理论讲的基本问题就是创造就业,人最痛苦的就是感觉自己没有用。人类历史上对这个问题有几个解决办法,老是波动来波动去也不是办法,箫条七八年来一次就很讨厌了。对人类社会发展产生最大影响的是两种办法,一种办法就是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计划经济,联合起来计划着搞,就不会出现总供求关系失衡,就不会有波动了。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是针对市场经济波动的第一个解决方案,而且那时看着还有这么多穷人吃不上饭,你那儿砸机器倒牛奶,太说不过去了。最后大家发现这套制度有这套制度的缺陷,大家没有积极性了,创造性没有了,另外这种经济也会大起大落,两个原因,一个是计划者自己要犯个错误后果更大,大跃进一来可能死的人比市场经济波动死的人还多。一个是国有企业没有产权约束,永远都想多投资,过去在计划经济条件下,我们的经济永远处于过热的冲动下,永远想多花钱,没有人从亏损的角度考虑,总是过热一段政府出来调控一段,微观没有效率,宏观上发现其实也没有效率,所以后来全世界都同意回过头来搞市场经济,这是历史的过程,前提就是市场经济波动。 然后到了凯恩斯,1930年代,在大箫条的背景下,一个英国的经济学家写出这样的书,在消灭50%生产能力的过程中,1936年凯恩斯写完了《通论》,讲的是宏观经济学,解释为什么会出现箫条,提出了宏观调控政策。从此有了格林斯潘每天在那儿调来调去,最发达市场经济国家还是有宏观调控,认为市场经济机制本身是好,但是市场经济本身是有波动的,需要进行一些政府干预,作为政府公共服务的一种,来创造一种稳定增长的环境。通过政府在总供求关系上的调节,熨平经济的波动,实现经济的增长,为大家创造比较稳定的增长环境,避免经济大波大动,才有了现在所说的宏观调控。 市场经济本身需要宏观政策的调节,而且要认识到发展初期的市场经济更需要政府宏观政策调节,我们不应该回国象西欧、北美一样走一遍历史,七八年来一次经济波动,七八年来一次经济危机,我们说句实在话真的很容易进入那种经济危机的状态,甚至很容易进入大箫条的状态,我们一有危机,恶性循环一来,就不知道哪儿去了,中国经济还能不能继续增长都是问题了。前两年的情况,当然没有热太多了,现在大家都说了,钢铁还没有怎么着,按照当时钢铁的劲,如果不去插一杠子管一管,最后钢铁形成的生产能力不知道多少,现在在建的电力项目过两三年也会过剩,现在汽车已经过剩了,如果各行各业都不去干预,比如说汽车已经出现这么大过剩,假如说没有政府,2003年10月份汽车生产能力情况已经非常明显,各个大汽车商都开始压缩汽车生产,沿海地区一个省在一个月里提交到国家发改委申请批准的汽车厂投资项目40项,这一项都不是几万辆,现在上汽车厂都是上百万辆的规模,都是几十亿的投资,几年几年内达到一百万辆都是这样的口气,一个月一个省再上40个项目,全国多少省多少个月上多少个汽车项目,中国汽车泡沫破下去怎么办,西方汽车泡沫破过,中国汽车泡沫破了不得了。我们现在都不研究研究,一个大项目就上去了,没有人审批可能就开工了,这样的情况下确实需要一点干预,不见得都对,但是没有政府看看总量平衡供求关系,中国大波大动起来太容易了,去年已经达到14%的增长了,如果现在不搞宏观调控,恐怕还是15%-16%的增长,可是再往后,这个过剩生产能力破掉,难以想象,银行坏帐能有多少,金融危机太容易了,中国这样的金融体制,又是发展初期,又是第一代市场经济下的企业家对市场经济的理解,很多经济学家认为市场经济不会出现波动,不会出现泡沫呢,这种情况下出现危机和箫条太容易了,在我们这样的情况下,发展初期,不需要重新走一遍,落后国家很多都是劣势,但是有一个优势就是后发优势,别人已经遭过的罪我们就不要再受一遍了,别人犯过的错我们就不要再犯了,我们能够走捷径,发展的更快一些。 现在大家都承认需要宏观调控,但是下一个问题了,怎么调控?在什么时候开始调控?用什么手段进行调控?调控的后果是什么?这是需要讨论的

宏观经济介于文科和理科之间,那么选题很关键,具体的还要看你的具体题目才能给你综合性意见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