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百科

燃料与燃烧论文3000字怎么写啊

发布时间:2024-07-08 11:16:51

燃料与燃烧论文3000字怎么写啊

燃烧化石燃料综合利用论文你这个怎么谈,分析完整多少字,格式的非常的

近年来,气候模式的模拟能力有了重大改进,这主要是考虑了大气中气溶胶(空气中悬浮的微小颗粒)的作用。因为在燃烧化石燃料放出CO2的同时也释放出了巨量的硫化物等气溶胶。这种气溶胶会遮挡部分阳光到达地面,因此使地面气温降低,起到冷却作用。其数值据IPCC估计可达-5瓦/米2。即相当于CO2增温效应(56瓦/米2)的1/3,比甲烷的增温效应(+47瓦/米2)还略大。主要根据这个改进,IPCC在l996年公布的第二个《报告》中,把2100年CO2倍增后全球平均气温的升温值从5℃-5℃,修改为0℃-5℃。评估报告中还指出,由于海洋的巨大热惯性,到2100年这个增温值中大约只有50%-90%得以实现。 然而,模式计算结果还说明,全球平均增温0℃-5℃不均匀分布于世界各地,而是赤道和热带地区不升温或几乎不升温,升温主要集中在高纬度地区,数量可达6℃-8℃甚至更大。这一来便引起另一严重后果,即两极和格陵兰的冰盖会发生融化,引起海平面上升。北半球高纬度大陆的冻土带也会融化或变薄,引起大范围地区沼泽化。还有,海洋变暖后海水体积膨胀也会引起海平面升高。IPCC的第一次评估报告中预计海平面上升70-140厘米(相应升温5℃-5℃),第二次评估报告中比第一次评估结果降低了约25% (相应升温0℃一5℃),最可能值为50厘米。IPCC的第二次评估报告还指出,从19世纪末以来的百年间,由于全球平均气温上升了3℃-6℃,因而全球海平面相应也上升了10-25厘米。 全球海平面的上升将直接淹没人口密集、工农业发达的大陆沿海低地地区,因此后果十分严重。1995年11月在柏林召开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缔约方第二次会议上,44个小岛国组成了小岛国联盟,为他们的生存权而呼吁。 此外,研究结果还指出,CO2增加不仅使全球变暖,还将造成全球大气环流调整和气候带向极地扩展。包括我国北方在内的中纬度地区降水将减少,加上升温使蒸发加大,因此气候将趋干旱化。大气环流的调整,除了中纬度干旱化之外,还可能造成世界其他地区气候异常和灾害。例如,低纬度台风强度将增强,台风源地将向北扩展等。气温升高还会引起和加剧传染病流行等。以疟疾为例,过去5年中世界疟疾发病率已翻了两番,现在全世界每年约有5亿人得疟疾,其中200多万人死亡。 但是,温室效应也并非全是坏事。因为最寒冷的高纬度地区增温最大,因而农业区将向极地大幅度推进。CO2增加也有利于植物光合作用而直接提高有机物产量。还有论文指出,在我国和世界历史时期中温暖期多是降水较多、干旱区退缩的繁荣时期,等等。 当然,在大气温室效应这个问题上,也有不同意见。例如,过去有些科学家认为目前数值模式还不成熟,计算结果过于夸大;百年升高3℃-6℃属于正常气候变化,不能证明是大气温室效应所造成,等等。当然这是少数人的意见。 尽管如此,但对于目前大气中CO2浓度和全球温度正迅速增加,以及温室气体增加会造成全球变暖的原理,都是没有争论的事实。我们如果等到问题发展到了人类可以明显感知的水平,这时候往往已经难以逆转,那么就为时已晚。因此现在就必须引起高度重视,以便采取对策,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大气环境温室效应:指透射阳光的密闭空间由于与外界缺乏热交换而形成的保温效应,就是太阳短波辐射可以透过大气射入地面,而地面增暖后放出的长短辐射却被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等物质所吸收,从而产生大气变暖的效应。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就像—层厚厚的玻璃,使地球变成了—个大暖房。据估计,如果没大气,地表平均温度就会下降到——23℃,而实际地表平均温度为15℃,这就是说温室效应使地表温度提高38℃。摘要:温室效应会引发种种—系列不可想象的后果,只有减少CO2排放量才是最根本解决途径。温室效应,臭氧、空调,酸雨……等等—系列空气污染名词,伴随着我们人类踏上21世纪这块新土地。它们环绕在我们周围活动,吸引着我们的注意力,牵制着我们的行动。在这些新名词中,最为显眼的当属温室效应。因为它是—把“双刃剑”,而产生这种作用的是CO2,曾经被人类称为“最为乖巧的气体”,现在都变得“叛逆”起来。伴随着各种监测技术的日益臻熟,人类对温室效应的了解也更全面、更深刻。所谓温室效应,简而言之,就是地球变暖。这是人们对大气对地球保暖作用的俗称。打个比方,在冬季里天寒地冻,如果我们盖个玻璃暖房,那么暖房内的瓜果蔬菜则会—片生机盎然,原因就是玻璃既能让太阳辐射透过玻璃进入暖房,又能阻止室内的热量散发到室外去,于是暖房内始终保持着恒温。事实上,今天的地球也变成了个大暖房,这个能起“玻璃作用”的东西是二氧化碳、甲烷、氯氟烃等气体,这些气体可让太阳光喷射到地面,加热地面使地球升温。同时它又能吸收地面散发的长波辐射,然后通过逆辐射把热量返回地面使地球温度升高,这种现象很像温室的原理,故叫作“温室效应”。本来“温室效应”对人类是比较“温柔”的,它可以帮助调节温差,使地面上的温度不至于过高或过低,这对农业生产及其它方面是极其有利的,但如今的“温室效应”已不是原先的那个“乖巧儿”了。它已经走火入魔了,正向人类发起了攻势。由于“温室效应”,海水变暖膨胀,海平面上升2—4米,再加上冰川融化,导致了—些岛国被淹,就拿南极洲来说,它上面有—个巨大的水盖,厚度达到2000多米,全球90%的冰雪都集中在那儿。现在天气变暖,南极洲冰川加速融化,海平面便自然不断上升。现在已有不少平原、三角洲、沿海低地成为了—片汪洋泽国。有不少专家指出,著名的“厄尔尼诺”现象就是由于全球变暖造成的。“温室效应”产生的后果是极其严重的,而引发“温室效应”的罪魁祸首则“二氧化碳”。众所周知,自然界中,二氧化碳的来源主要有三个:分解者的分解作用,动植物的呼吸作用,以及化石燃料的燃烧。其中,化石燃料的燃烧又是二氧化碳的最主要来源,而控制化石燃料燃烧的也就看我们人类自己。工业革命以后,特别是20世纪末,随着各国工业的不断发展前进,二氧化碳的排放量成散开状态。就拿我国来说吧,1997年,我国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占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的6%,仅次于美国。二氧化碳在大气中的浓度不断增加,对这科学家们各抒已见,—部分科学家认为高浓度的CO2会刺激植物的生长,无疑给人类带来福单。然而近期刊登在美国《自然》杂志的—篇研究后果定会令他们大跌眼镜,同时这也告示着世人。美国杜克大学几位植物学家经过实验得出结论:高浓度的二氧化碳只会在短时间内被植物吸收利用,但在长时间内二氧化碳的含量不会有很大变化,仍会保持—定水平,这个结论是他们通过对两组森林实验所得到的。他们在第—组森林中不断施放二氧化碳浓度为560ug,g-1cug,g-1为之—的气体,以模拟60年后的浓度水平;第二组森林则保持日前正常的二氧化碳水平,即浓度为365ug,g-1左右,在实验开始的两年里,第—组森林的树木在高浓度的二氧化碳的作用下明显增快,生长速度比第二组森林的生长速度快约25%。但两年后生长速度却在很短的时间内迅速下降,最终与第二组森林的生长速度基本持平。既然温室效应导致这么多的危害,而二氧化碳排放量激增是“温室效应”的元凶。那么有效控制二氧化碳排放量应当是今天人类共同关心的问题。1997年9月30日,来自60个国家与地区包括98名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内的1500多名科学家出席美国召开的“气候变化高层科学会”。会议提出,必须开发清洁绿色新源来取代燃煤油令这些易散发二氧化碳的矿物燃料。如加大对太阳能的开发,大面积利用风能发电,潮汐能发电。这些都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的有效的方法。此外,在全球范围内广泛植树造林,让绿色植物在光合作用下大量吸收二氧化碳,来削弱温室效应的产生条件,也有专家提出将煤经过科学处理用“环保煤”,我国用其燃烧时排放出的二氧化硫及二氧化硫,变废为宝,化合合成新的有用的东西,最近美国与挪威科学肌�试验将矿物燃料燃烧时产生的二氧化碳液化,注入海底的岩石缝中,把这些使全球变暖的“元凶”打入海底冷宫。总之,我们相信在不久的将来,随着科技水平的不断提升,人类必将能有效地控制全球变暖的趋势,使气候四季有序。这是“温室效应” 给人类带来灾害的典型事例。因此,必须有效地控制二氧化碳含量增加,控制人口增长,科学使用燃料,加强植树造林,绿化大地,防止温室效应给全球带来的巨大灾难。

导思:这是一篇给材料作文。该题虽然规定了作文题目,但仍给学生思维留下了很大的空间,从文体来看,写议论文是最好的选择。学生可以从是非观、处世态度、治学精神等方面谈自己的看法,阐述自己的见解和主张。要写好议论文,必须做好以下三点:1、确定论点。根据命题提供的材料,可从不同角度提炼出诸多观点,但短短600字的文章不可能面面俱到。因此,一定要选准一个论点充分论证。2、选好论据。论据能起到充分证明论点的作用,论据选择要遵循两个原则:①真实确凿,不能有虚假成分;②具有典型性,有说服力,才能发挥更大的作用。3、组织好论证结构。最常用的结构一般为“提出问题(引论)——分析问题(本论)——解决问题(结论)”。

燃料与燃烧论文题目怎么写的啊

这是正规的论文,其实论文的格式不管是什么年级都是一样的。

高中?大学?楼上的是大学的写法高中的话随便写点什么就好……

导思:这是一篇给材料作文。该题虽然规定了作文题目,但仍给学生思维留下了很大的空间,从文体来看,写议论文是最好的选择。学生可以从是非观、处世态度、治学精神等方面谈自己的看法,阐述自己的见解和主张。要写好议论文,必须做好以下三点:1、确定论点。根据命题提供的材料,可从不同角度提炼出诸多观点,但短短600字的文章不可能面面俱到。因此,一定要选准一个论点充分论证。2、选好论据。论据能起到充分证明论点的作用,论据选择要遵循两个原则:①真实确凿,不能有虚假成分;②具有典型性,有说服力,才能发挥更大的作用。3、组织好论证结构。最常用的结构一般为“提出问题(引论)——分析问题(本论)——解决问题(结论)”。

燃料电池和燃烧没有关系,要是电池能燃烧,那就危险了。之所以这样写是因为燃料直接燃烧和在电池中的最终结果和产物是一样的。当然也不一定完全一样,比如一氧化碳的燃料电池,如果电解液是碱性的,就要考虑生成物二氧化碳和氢氧根反应产生碳酸根。这就有别于燃烧方程了。

燃料与燃烧论文选题背景怎么写啊

据学术堂了解,论文选题背景就是写一些关于论文题目的研究情况,为什么选这个题目,值不值得研究等问题,论文选题背景主要有以下几个写作点:  交代社会大环境  再交代这个行业的大环境  再交代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  论文选题背景写作的主要内容和要求如下:  一、 选题的意义与价值  本部分是要点出为什么要写本篇论文的问题,也就是写作的意图、缘由。意义与价值如果能区分开,就分开论述;如果不能,就合在一起说明。一般而言,主要从2个大的方面去写。一是理论意义与价值;二是实践意义与价值。  理论意义与价值  一般有以下几种情况:  (1)就哲学的高度而言,需要研究的价值意义  (2)就专业或学科角度而言,需要研究的价值意义  (3)就某个理论角度而言,需要研究的价值意义  实践意义与价值  主要包括:  (1)就实际的工作实践活动未来发展趋势、前景而言,需要研究的价值意义  (2)就实际的现在工作的实践活动而言,需要研究的价值意义  (3)就实际的现在工作的实践活动改进而言,需要研究的价值意义  二、 研究综述研究  综述是梳理前人在本课题相关领域内所做的工作和尚存的知识空白,目的是为了确定自己论文写作的理由。  一般主要是从三个方面进行表述:  要写明本选题相关领域内研究对象的简要历史回顾。如历史由来、目前现状、未来发展趋势。  要做国内外情况的横向比较。  要对这些研究作出自己的评价。  本部分的内容也可以将开题报告与文献综述中的内容加工后完成。在论文中,研究综述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是缺少分析评价。有的只是开列出了别人研究的论着,没有任何分析,以开列篇目代替自己的综述。  综述具有三个基本特征。  论述的资料有一定的数量  研究所论述的内容相对集中  研究的系统而全面性还需要做进一步的整理  三、选题的研究意义与目的  确定自己研究的逻辑起点,也就是要讲明在别人研究的基础上自己将要做的探讨是什么?即为什么写这篇论文以及要解决什么问题。  历史性意义  实践意义

论是在开始你的论文研究方向之前,总结出国内或国际上这方向的研究成果。注意只要记住不是介绍你的论文,而是介绍别人的研究情况就行了。 当然也包括研究背景什么的了,可能会和开题报告有所重复,但是情况就这样

如何提高燃烧效率 随着节能和环保的概念与意识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保护环境、节约能源成为人们或企业的一种责任。如何降低能耗、提高燃烧效率选用合适测量仪器,达到符合要求的分析测量数据。 2 烟道气测量和燃烧效率 所有的燃烧装置,无论电厂锅炉、工业炉、各种燃烧器还是加热装置目的都是把一种燃料转化成热能或电能用于生产。尤其今天的人们更加努力需要提高燃烧效率运行,减少污染源的排放即减少NOX、SO2、HC(未完全燃烧的燃料);要达到排放符合标准,以利于生态环境保护。提高燃烧效率的方法可以使用便携式烟道分析仪定期进行测量和有条件采用连续在线式烟道气体分析系统测量烟道中的氧气含量和燃料的含量或一氧化碳的含量,计算出过剩空气系数、燃烧效率值、热损失值等参数。 所谓的提高燃烧效率,就是让适量的燃料和适量的空气组成最佳比例进行燃烧,空气中有79%的氮气,这些氮气不参加燃烧,但在燃烧过程中一样被加热,吸取了能量从烟道中被排到大气中。为了使空气中9%的氧气参与燃烧,必须要加热近4倍的氮气,然后将其放掉。这些能量的损耗是不可避免的,但可以设法减到最低程度。如果能在保证燃料充分燃耗的前提下最大程度地减少空气的输入量,则这种形式的损耗将减至最低。但是空气的减少必须在保证燃料充分燃烧的前提下进行,否则由于燃料燃烧的未充分燃烧的能量损失也是非常可观的,同时也会对大气造成污染。 4寻找最佳燃烧点 如何找到最佳燃烧点是节省能耗的关键,用氧含量来分析从理论上看:图中过剩空气越多,能耗的损失就越大;如果随着氧气含量升高,随氮气要带走的能量就越多。要减少能耗,必须降低烟道中的氧含量;然而如果氧含量降的太多,燃料因氧量不足造成不完全燃烧,由此造成又引起损失,那么氧含量多少合适哪? 5 正确选用烟道气体分析仪 由于燃烧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不可能是燃料过程长时间停留在最佳点上,它必定会沿着所测的曲线变化,因此实际的燃烧点不应是最佳点,因为最佳点距左面的有未完全燃烧而引起的能量损失的大斜率直线太近,因而在实际工作点应向左略偏一些,一般以增加25%O2为佳。 使用烟道气体分析仪测量氧气、一氧化炭、烟气温度等计算出空燃比即过剩空空气系数等参数,根据实际燃料的类型和锅炉状况,调节空燃比,做出如图中的线图,找出最佳的燃烧点。 德国MRU公司长期致力烟道气体分析与测量,采用先进的软件和可靠的硬件开发出多系列针对不同场合的使用效率分析仪器,从简单测试可选用SPECTA1600-GL、SPECTA2000燃烧效率分析仪,综合烟气测定分析可选用便携式DELTA2000IV、NOVA H8、95/3CD、VARIO PLUS ,如果进行系统在线烟气分析可选用SWG200、SWG300;根据实际测量参数要求及价格比选择对应的合适仪器,既节省成本又提高仪器的利用率。 剖析如何提高燃烧效率

这个的话我帮你写好以后发到你的QQ邮箱里吧。

燃料与燃烧论文选题方向怎么写啊

近年来,气候模式的模拟能力有了重大改进,这主要是考虑了大气中气溶胶(空气中悬浮的微小颗粒)的作用。因为在燃烧化石燃料放出CO2的同时也释放出了巨量的硫化物等气溶胶。这种气溶胶会遮挡部分阳光到达地面,因此使地面气温降低,起到冷却作用。其数值据IPCC估计可达-5瓦/米2。即相当于CO2增温效应(56瓦/米2)的1/3,比甲烷的增温效应(+47瓦/米2)还略大。主要根据这个改进,IPCC在l996年公布的第二个《报告》中,把2100年CO2倍增后全球平均气温的升温值从5℃-5℃,修改为0℃-5℃。评估报告中还指出,由于海洋的巨大热惯性,到2100年这个增温值中大约只有50%-90%得以实现。 然而,模式计算结果还说明,全球平均增温0℃-5℃不均匀分布于世界各地,而是赤道和热带地区不升温或几乎不升温,升温主要集中在高纬度地区,数量可达6℃-8℃甚至更大。这一来便引起另一严重后果,即两极和格陵兰的冰盖会发生融化,引起海平面上升。北半球高纬度大陆的冻土带也会融化或变薄,引起大范围地区沼泽化。还有,海洋变暖后海水体积膨胀也会引起海平面升高。IPCC的第一次评估报告中预计海平面上升70-140厘米(相应升温5℃-5℃),第二次评估报告中比第一次评估结果降低了约25% (相应升温0℃一5℃),最可能值为50厘米。IPCC的第二次评估报告还指出,从19世纪末以来的百年间,由于全球平均气温上升了3℃-6℃,因而全球海平面相应也上升了10-25厘米。 全球海平面的上升将直接淹没人口密集、工农业发达的大陆沿海低地地区,因此后果十分严重。1995年11月在柏林召开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缔约方第二次会议上,44个小岛国组成了小岛国联盟,为他们的生存权而呼吁。 此外,研究结果还指出,CO2增加不仅使全球变暖,还将造成全球大气环流调整和气候带向极地扩展。包括我国北方在内的中纬度地区降水将减少,加上升温使蒸发加大,因此气候将趋干旱化。大气环流的调整,除了中纬度干旱化之外,还可能造成世界其他地区气候异常和灾害。例如,低纬度台风强度将增强,台风源地将向北扩展等。气温升高还会引起和加剧传染病流行等。以疟疾为例,过去5年中世界疟疾发病率已翻了两番,现在全世界每年约有5亿人得疟疾,其中200多万人死亡。 但是,温室效应也并非全是坏事。因为最寒冷的高纬度地区增温最大,因而农业区将向极地大幅度推进。CO2增加也有利于植物光合作用而直接提高有机物产量。还有论文指出,在我国和世界历史时期中温暖期多是降水较多、干旱区退缩的繁荣时期,等等。 当然,在大气温室效应这个问题上,也有不同意见。例如,过去有些科学家认为目前数值模式还不成熟,计算结果过于夸大;百年升高3℃-6℃属于正常气候变化,不能证明是大气温室效应所造成,等等。当然这是少数人的意见。 尽管如此,但对于目前大气中CO2浓度和全球温度正迅速增加,以及温室气体增加会造成全球变暖的原理,都是没有争论的事实。我们如果等到问题发展到了人类可以明显感知的水平,这时候往往已经难以逆转,那么就为时已晚。因此现在就必须引起高度重视,以便采取对策,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大气环境温室效应:指透射阳光的密闭空间由于与外界缺乏热交换而形成的保温效应,就是太阳短波辐射可以透过大气射入地面,而地面增暖后放出的长短辐射却被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等物质所吸收,从而产生大气变暖的效应。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就像—层厚厚的玻璃,使地球变成了—个大暖房。据估计,如果没大气,地表平均温度就会下降到——23℃,而实际地表平均温度为15℃,这就是说温室效应使地表温度提高38℃。摘要:温室效应会引发种种—系列不可想象的后果,只有减少CO2排放量才是最根本解决途径。温室效应,臭氧、空调,酸雨……等等—系列空气污染名词,伴随着我们人类踏上21世纪这块新土地。它们环绕在我们周围活动,吸引着我们的注意力,牵制着我们的行动。在这些新名词中,最为显眼的当属温室效应。因为它是—把“双刃剑”,而产生这种作用的是CO2,曾经被人类称为“最为乖巧的气体”,现在都变得“叛逆”起来。伴随着各种监测技术的日益臻熟,人类对温室效应的了解也更全面、更深刻。所谓温室效应,简而言之,就是地球变暖。这是人们对大气对地球保暖作用的俗称。打个比方,在冬季里天寒地冻,如果我们盖个玻璃暖房,那么暖房内的瓜果蔬菜则会—片生机盎然,原因就是玻璃既能让太阳辐射透过玻璃进入暖房,又能阻止室内的热量散发到室外去,于是暖房内始终保持着恒温。事实上,今天的地球也变成了个大暖房,这个能起“玻璃作用”的东西是二氧化碳、甲烷、氯氟烃等气体,这些气体可让太阳光喷射到地面,加热地面使地球升温。同时它又能吸收地面散发的长波辐射,然后通过逆辐射把热量返回地面使地球温度升高,这种现象很像温室的原理,故叫作“温室效应”。本来“温室效应”对人类是比较“温柔”的,它可以帮助调节温差,使地面上的温度不至于过高或过低,这对农业生产及其它方面是极其有利的,但如今的“温室效应”已不是原先的那个“乖巧儿”了。它已经走火入魔了,正向人类发起了攻势。由于“温室效应”,海水变暖膨胀,海平面上升2—4米,再加上冰川融化,导致了—些岛国被淹,就拿南极洲来说,它上面有—个巨大的水盖,厚度达到2000多米,全球90%的冰雪都集中在那儿。现在天气变暖,南极洲冰川加速融化,海平面便自然不断上升。现在已有不少平原、三角洲、沿海低地成为了—片汪洋泽国。有不少专家指出,著名的“厄尔尼诺”现象就是由于全球变暖造成的。“温室效应”产生的后果是极其严重的,而引发“温室效应”的罪魁祸首则“二氧化碳”。众所周知,自然界中,二氧化碳的来源主要有三个:分解者的分解作用,动植物的呼吸作用,以及化石燃料的燃烧。其中,化石燃料的燃烧又是二氧化碳的最主要来源,而控制化石燃料燃烧的也就看我们人类自己。工业革命以后,特别是20世纪末,随着各国工业的不断发展前进,二氧化碳的排放量成散开状态。就拿我国来说吧,1997年,我国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占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的6%,仅次于美国。二氧化碳在大气中的浓度不断增加,对这科学家们各抒已见,—部分科学家认为高浓度的CO2会刺激植物的生长,无疑给人类带来福单。然而近期刊登在美国《自然》杂志的—篇研究后果定会令他们大跌眼镜,同时这也告示着世人。美国杜克大学几位植物学家经过实验得出结论:高浓度的二氧化碳只会在短时间内被植物吸收利用,但在长时间内二氧化碳的含量不会有很大变化,仍会保持—定水平,这个结论是他们通过对两组森林实验所得到的。他们在第—组森林中不断施放二氧化碳浓度为560ug,g-1cug,g-1为之—的气体,以模拟60年后的浓度水平;第二组森林则保持日前正常的二氧化碳水平,即浓度为365ug,g-1左右,在实验开始的两年里,第—组森林的树木在高浓度的二氧化碳的作用下明显增快,生长速度比第二组森林的生长速度快约25%。但两年后生长速度却在很短的时间内迅速下降,最终与第二组森林的生长速度基本持平。既然温室效应导致这么多的危害,而二氧化碳排放量激增是“温室效应”的元凶。那么有效控制二氧化碳排放量应当是今天人类共同关心的问题。1997年9月30日,来自60个国家与地区包括98名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内的1500多名科学家出席美国召开的“气候变化高层科学会”。会议提出,必须开发清洁绿色新源来取代燃煤油令这些易散发二氧化碳的矿物燃料。如加大对太阳能的开发,大面积利用风能发电,潮汐能发电。这些都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的有效的方法。此外,在全球范围内广泛植树造林,让绿色植物在光合作用下大量吸收二氧化碳,来削弱温室效应的产生条件,也有专家提出将煤经过科学处理用“环保煤”,我国用其燃烧时排放出的二氧化硫及二氧化硫,变废为宝,化合合成新的有用的东西,最近美国与挪威科学肌�试验将矿物燃料燃烧时产生的二氧化碳液化,注入海底的岩石缝中,把这些使全球变暖的“元凶”打入海底冷宫。总之,我们相信在不久的将来,随着科技水平的不断提升,人类必将能有效地控制全球变暖的趋势,使气候四季有序。这是“温室效应” 给人类带来灾害的典型事例。因此,必须有效地控制二氧化碳含量增加,控制人口增长,科学使用燃料,加强植树造林,绿化大地,防止温室效应给全球带来的巨大灾难。

选题缘由就是解释你抄为什么要选这个题目。主要有两种写法:一、是由于看到与你论文中观点一致或相反的资料、事例引发的思考。这种要求你把事例或是资料解析一下,并着重强调自己的思考。最后要求阐述一下你思考后的结论和你为了证明自己观点所做的研究。二、是由于你所研究的内容具有明确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要从观点的由来和研究历程着手,提出你的论文对以往研究的总结还是创新。你的研究有利于完善或是明确这一观点,而且可以指导实践,既有理论价值又有实践意义。最后提出自己的观点是什么。基本上,就是一个文献综述的形式吧,但是如果你论文结构中有单独的文献综述,那么你在这一部分就不能罗列过多的研究成果。要表明研究的价值与意义,研究的可行性与必要性等,讲清楚这个了 ,就是让别人理解你为什么要选这个题目。

燃煤二氧化硫排放污染防治技术政策 1 总则 1.1 我国目前燃煤二氧化硫排放量占二氧化硫排放总量的90% 以上,为推动能源合理利用、 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控制燃煤造成的二氧化硫大量排放,遏制酸沉降污染恶化趋势,防 治城市空气污染,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以及《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 年计划纲要》的有关要求,并结合相关法规、政策和标准,制定本技术政策。 1.2 本技术政策是为实现2005年全国二氧化硫排放量在2000年基础上削减10% ,“两控 区”二氧化硫排放量减少20%,改善城市环境空气质量的控制目标提供技术支持和导向。 1.3 本技术政策适用于煤炭开采和加工、煤炭燃烧、烟气脱硫设施建设和相关技术装备的开 发应用,并作为企业建设和政府主管部门管理的技术依据。 1.4 本技术政策控制的主要污染源是燃煤电厂锅炉、工业锅炉和窑炉以及对局地环境污染有 显著影响的其他燃煤设施。重点区域是“两控区”,及对“两控区”酸雨的产生有较大影响的周 边省、市和地区。 1.5 本技术政策的总原则是:推行节约并合理使用能源、提高煤炭质量、高效低污染燃烧以及 末端治理相结合的综合防治措施,根据技术的经济可行性,严格二氧化硫排放污染控制要求, 减少二氧化硫排放。 1.6 本技术政策的技术路线是:电厂锅炉、大型工业锅炉和窑炉使用中、高硫份燃煤的,应安 装烟气脱硫设施;中小型工业锅炉和炉窑,应优先使用优质低硫煤、洗选煤等低污染燃料或其 它清洁能源;城市民用炉灶鼓励使用电、燃气等清洁能源或固硫型煤替代原煤散烧。 2 能源合理利用 2.1 鼓励可再生能源和清洁能源的开发利用,逐步改善和优化能源结构。 2.2 通过产业和产品结构调整,逐步淘汰落后工艺和产品,关闭或改造布局不合理、污染严重 的小企业;鼓励工业企业进行节能技术改造,采用先进洁净煤技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2.3 逐步提高城市用电、燃气等清洁能源比例,清洁能源应优先供应民用燃烧设施和小型工 业燃烧设施。 2.4 城镇应统筹规划,多种方式解决热源,鼓励发展地热、电热膜供暖等采暖方式;城市市区 应发展集中供热和以热定电的热电联产,替代热网区内的分散小锅炉;热网区外和未进行集中 供热的城市地区,不应新建产热量在2.8 MW 以下的燃煤锅炉。 2.5 城镇民用炊事炉灶、茶浴炉以及产热量在O.7 MW 以下采暖炉应禁止燃用原煤,提倡使 用电、燃气等清洁能源或固硫型煤等低污染燃料,并应同时配套高效炉具。 2.6 逐步提高煤炭转化为电力的比例,鼓励建设坑口电厂并配套高效脱硫设施,变输煤为 输电。 2.7 到2003年,基本关停50 MW 以下(含50 MW)的常规燃煤机组;到2010年,逐步淘汰不 能满足环保要求的100 MW 以下的燃煤发电机组(综合利用电厂除外),提高火力发电的煤炭 使用效率。 3 煤炭生产、加工和供应 3.1 各地不得新建煤层含硫份大于3%的。矿井。对现有硫份大于3%的高硫小煤矿,应予关闭。对现有硫份大于3% 的高硫大煤矿,近期实行限产,到2005年仍未采取有效降硫措施、或 无法定点供应安装有脱硫设施并达到污染物排放标准的用户的,应予关闭。 3.2 除定点供应安装有脱硫设施并达到国家污染物排放标准的用户外,对新建硫份大于1.5 %的煤矿,应配套建设煤炭洗选设施。对现有硫份大于2% 的煤矿,应补建配套煤炭洗选 设施。 3.3 现有选煤厂应充分利用其洗选煤能力,加大动力煤的人洗量。 3.4 鼓励对现有高硫煤选煤厂进行技术改造,提高选煤除硫率。 3.5 鼓励选煤厂根据洗选煤特性采用先进洗选技术和装备,提高选煤除硫率。 3.6 鼓励煤炭气化、液化,鼓励发展先进煤气化技术用于城市民用煤气和工业燃气。 3.7 煤炭供应应符合当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对煤炭含硫量的要求。鼓励通过加入固硫剂等 措施降低二氧化硫的排放。 3.8 低硫煤和洗后动力煤,应优先供应给中小型燃煤设施。 4 煤炭燃烧 4.1 国务院划定的大气污染防治重点城市人民政府按照国家环保总局《关于划分高污染燃料 的规定>,划定禁止销售、使用高污染燃料区域(简称“禁燃区”),在该区域内停止燃用高污染燃 料,改用天然气、液化石油气、电或其他清洁能源。 4.2 在城市及其附近地区电、燃气尚未普及的情况下,小型工业锅炉、民用炉灶和采暖小煤炉 应优先采用固硫型煤,禁止原煤散烧。 4.3 民用型煤推广以无烟煤为原料的下点火固硫蜂窝煤技术,在特殊地区可应用以烟煤、褐 煤为原料的上点火固硫蜂窝煤技术。 4.4 在城市和其它煤炭调入地区的工业锅炉鼓励采用集中配煤炉前成型技术或集中配煤集 中成型技术,并通过耐高温固硫剂达到固硫目的。 4.5 鼓励研究解决固硫型煤燃烧中出现的着火延迟、燃烧强度降低和高温固硫效率低的技术 问题。 4.6 城市市区的工业锅炉更新或改造时应优先采用高效层燃锅炉,产热量7 MW 的热效率 应在80%以上,产热量<7 MW 的热效率应在75%以上。 4.7 使用流化床锅炉时,应添加石灰石等固硫剂,固硫率应满足排放标准要求。 4.8 鼓励研究开发基于煤气化技术的燃气一蒸汽联合循环发电等洁净煤技术。 5 烟气脱硫 5.1 电厂锅炉 5.1.1 燃用中、高硫煤的电厂锅炉必须配套安装烟气脱硫设施进行脱硫。 5.1.2 电厂锅炉采用烟气脱硫设施的适用范围是: 1)新、扩、改建燃煤电厂,应在建厂同时配套建设烟气脱硫设施,实现达标排放,并满足 SO2排放总量控制要求,烟气脱硫设施应在主机投运同时投入使用。 2)已建的火电机组,若So2排放未达排放标准或未达到排放总量许可要求、剩余寿命(按 照设计寿命计算)大于1O年(包括l0年)的,应补建烟气脱硫设施,实现达标排放,并满足8o2 排放总量控制要求。 3)已建的火电机组,若S 排放未达排放标准或禾达到排放总量许可要求、剩余寿命(按 照设计寿命计算)低于10年的,可采取低硫煤替代或其它具有同样SO2减排效果的措施,实现 达标排放,并满足So2排放总量控制要求。否则,应提前退役停运。 4)超期服役的火电机组,若SO2排放未达排放标准或未达到排放总量许可要求,应予以淘汰。 5.1.3 电厂锅炉烟气脱硫的技术路线是: 1)燃用含硫量2%煤的机组、或大容量机组(200 MW)的电厂锅炉建设烟气脱硫设施时, 宜优先考虑采用湿式石灰石一石膏法工艺,脱硫率应保证在90%以上,投运率应保证在电厂 正常发电时间的95%以上。 2)燃用含硫量<2%煤的中小电厂锅炉(<200 MW),或是剩余寿命低于10年的老机组 建设烟气脱硫设施时,在保证达标排放,并满足SO2排放总量控制要求的前提下,宜优先采用 半干法、干法或其它费用较低的成熟技术,脱硫率应保证在75%以上,投运率应保证在电厂正 常发电时间的95%以上。 5.1.4 火电机组烟气排放应配备二氧化硫和烟尘等污染物在线连续监测装置,并与环保行政 主管部门的管理信息系统联网。 5.1.5 在引进国外先进烟气脱硫装备的基础上,应同时掌握其设计、制造和运行技术,各地应 积极扶持烟气脱硫的示范工程。 5.1.6 应培育和扶持国内有实力的脱硫工程公司和脱硫服务公司,逐步提高其工程总承包能 力,规范脱硫工程建设和脱硫设备的生产和供应。 5.2 工业锅炉和窑炉 5.2.1 中小型燃煤工业锅炉(产热量<14 MW )提倡使用工业型煤、低硫煤和洗选煤。对配 备湿法除尘的,可优先采用如下的湿式除尘脱硫一体化工艺: 1)燃中低硫煤锅炉,可采用利用锅炉自排碱性废水或企业自排碱性废液的除尘脱硫工艺; 2)燃中高硫煤锅炉,可采用双碱法工艺。 5.2.2 大中型燃煤工业锅炉(产热量14 MW)可根据具体条件采用低硫煤替代、循环流化床 锅炉改造(加固硫剂)或采用烟气脱硫技术。 5.2.3 应逐步淘汰敞开式炉窑,炉窑可采用改变燃料、低硫煤替代、洗选煤或根据具体条件采 用烟气脱硫技术。 5.2.4 大中型燃煤工业锅炉和窑炉应逐步安装二氧化硫和烟尘在线监测装置。 5.3 采用烟气脱硫设施时,技术选用应考虑以下主要原则: 5.3.1 脱硫设备的寿命在15年以上; 5.3.2 脱硫设备有主要工艺参数(pH值、液气比和SO2出口浓度)的自控装置; 5.3.3 脱硫产物应稳定化或经适当处理,没有二次释放二氧化硫的风险; 5.3.4 脱硫产物和外排液无二次污染且能安全处置; 5.3.5 投资和运行费用适中; 5.3.6 脱硫设备可保证连续运行,在北方地区的应保证冬天可正常使用。 5.4 脱硫技术研究开发 5.4.1 鼓励研究开发适合当地资源条件、并能回收硫资源的技术。 5.4.2 鼓励研究开发对烟气进行同时脱硫脱氮的技术。 5.4.3 鼓励研究开发脱硫副产品处理、处置及资源化技术和装备。 6 二次污染防治 6.1选煤厂洗煤水应采用闭路循环,煤泥水经二次浓缩,絮凝沉淀处理,循环使用。 6.2 选煤厂的洗矸和尾矸应综合利用,供锅炉集中燃烧并高效脱硫,回收硫铁矿等有用组份, 废弃时应用土覆盖,并植被保护。 6.3 型煤加工时,不得使用有毒有害的助燃或固硫添加剂。 6.4 建设烟气脱硫装置时,应同时考虑副产品的回收和综合利用,减少废弃物的产生量和排 放量。 6.5 不能回收利用的脱硫副产品禁止直接堆放,应集中进行安全填埋处置,并达到相应的填 埋污染控制标准。 6.6 烟气脱硫中的脱硫液应采用闭路循环,减少外排;脱硫副产品过滤、增稠和脱水过程中产 生的工艺水应循环使用。 6.7 烟气脱硫外排液排人海水或其它水体时,脱硫液应经无害化处理,并须达到相应污染控 制标准要求,应加强对重金属元素的监测和控制,不得对海域或水体生态环境造成有害影响。 6.8 烟气脱硫后的排烟应避免温度过低对周边环境造成不利影响。 6.9 烟气脱硫副产品用作化肥时其成份指标应达到国家、行业相应的肥料等级标准,并不得 对农田生态产生有害影响。

论文陈述可以很好地组织和发展论点,并为读者提供关于论点的“指南”。论文陈述包含以下内容:               1、陈述你对这个主题的主要观点陈述观点时一定要表达一个主要思想,并陈述你的立场或看法。关于主题,需思考:你想陈述或证明什么?                    你想说服读者相信什么?                           2、给出几个支持主要观点的理由                              理由要写清楚,一定要用符合逻辑的事实和证据来支持这个理由。  3、给出一个与主要观点相反的观点                            一个好的论文陈述要承认论点存在另一面。所以,同学可以在论文陈述中给出一个反论点。 论文陈述写作示例:  1、首先,从一个问题开始。例如:互联网对教育有正面或负面的影响吗?  2、其次,表明你对这个问题的立场。例如:互联网对教育的正面影响大于负面影响。  3、最后,发展你的答案。例如:互联网使用的负面影响被其对教育的诸多好处所抵消:互联网有助于学生和老师更容易地获取信息、接触不同的观点,以及这是一个灵活的学习环境。

燃料与燃烧论文题目怎么写的

燃料的发展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和经济发展的动力人类社会的巨大发展与进步,都与燃料消费的增长密切相关燃料利用和消费的每一次重大突破,都伴随着科学技术的重大进步,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大幅度提高,加速了经济的发展,使人类社会的面貌发生根本的变化人类从远古的钻木取火之后,薪柴燃料作为主要燃料维持日常生活,并使用天然气、化学燃料等燃料促进生产方式的变化 燃料先后经历了以薪柴为主、以煤为主和以石油为主的时代,现在正在向以天然气为主转变,同时,化石燃料、生物燃料、核能也正得到更广泛的利用可持续发展、环境保护、燃料供应成本和可供应燃料的形态结构变化决定了全球能源多样化发展的格局天然气消费量将稳步增加,在某些地区,燃气电站有取代燃煤电站的趋势未来,在发展常规燃料的同时,新燃料将受到重视 燃料的发展 柴是最早使用的燃料,透过燃烧成为加热的能源烧柴在煮食和提供热力很重要,它可让人们在寒冷的环境下仍可生存 煤是即柴以后的燃料,透过燃烧成为加热的能源煮食和提供热力很重要 石油是工业的主要燃料,提炼出来的煤气用于家庭和工业燃料 天然气是现在大部分使用的燃料,在煮食和提供热力很重要 煤、石油、天然气是重要的燃料 核能是核发电站的动力 燃烧按形态可以分成 固体燃料(如煤、炭、木材);   液体燃料(如汽油、煤油、石油);   气体燃料(如天然气、煤气、沼气); 按类型可以分成 化石燃料(如石油、煤、油页岩、甲烷、油砂等);   生物燃料(如乙醇【酒精】、生物柴油等);   核燃料(如铀235、铀233、铀238、钚239、钍232等) 指能产生核能的物质,如铀、钚等 一、固体燃料 柴是最早使用的燃料,透过燃烧成为加热的能源烧柴在煮食和提供热力很重要,它可让人们在寒冷的环境下仍可生存 二、液体燃料 石油提炼出来的煤气用于家庭和工业燃料 三、气体燃料 沼气是农村主要燃料 四、生物质能 生物质能是指能够当做燃料或者工业原料,活着或刚死去的有机物生物质能最常见于种植植物所制造的生质燃料,或者用来生产纤维、化学制品和热能的动物或植物许多的植物都被用来生产生物质能,包括了芒草、柳枝稷、麻、玉米、杨属、柳树、甘蔗和棕榈树等 燃料的发展史直接影响人类的发展史  燃料利用的重大突破出现在18世纪后半叶,1785年蒸气机的问世,把热能转换为机械能,推动了产业革命机械化大工业生产的迅猛发展,促使能源由薪材燃料转向了化石燃料,首先是煤炭消耗量的迅速增加19世纪中叶以后,内燃机的发明和火力发电厂的发展,以及钻探技术的提高,石油和天然气得到广泛应用目前,人类社会生产和生活进入了气体燃料时代,对气体燃料的需求量日益增长由于产生气体燃料的一次能源主要是煤和石油,都是非再生能源,长期强行开采势必使之日渐枯竭,燃料的开发利用必须走多样化的道路本世纪50年代,继原子能技术在军事上应用后,实现了核裂变技术在工业中的应用核电站的建立和核燃料的使用是能源利用发展史上一次重大的技术革命,为人类社会稳定发展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天然气、化石燃料、生物燃料等新燃料必将得到充分的合理开发和利用,尤其是受控核聚变若能实现的话,将为人类提供无穷无尽的能量人类离不开燃料燃料是人类生存、生活与发展的主要基础燃料的发展在人类社会进步中一直扮演着及其重要的角色燃料的发展都伴随着人类生存与社会进步的巨大飞跃几千年来,在人类的燃料利用史上,大致经历了这样四个里程碑式的发展阶段:原始社会火的使用,先祖们在火的照耀下迎来了文明社会的曙光进; 未来对燃料发展的要求 有足够满足人类生存和发展所需要的储量,并且不会造成影响人类生存的环境污染问题 未来对燃料的需求 未来的人类社会依然要依赖于燃料,依赖于燃料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我们须现在就很清楚地了解地球上的燃料储量,发展必须开发的新燃料利用技术,才能使人类的生存得于永久维持 世界能源结构先后经历了以薪柴为主、以煤为主和以石油为主的时代,现在正在向以天然气为主转变,同时,核能也正得到更广泛的利用 随着世界燃料新技术的进步及环保标准的日益严格,未来世界燃料将进一步向清洁化的方向发展,不仅燃料的生产过程要实现清洁化,而且燃料工业要不断生产出更多、更好的清洁燃料,清洁燃料在燃料总消费中的比例也将逐步增大 世界燃料加工和消费的效率差别较大,燃料利用效率提高的潜力巨大随着世界燃料新技术的进步,未来世界燃料利用效率将日趋提高,燃料强度将逐步降低

近年来,气候模式的模拟能力有了重大改进,这主要是考虑了大气中气溶胶(空气中悬浮的微小颗粒)的作用。因为在燃烧化石燃料放出CO2的同时也释放出了巨量的硫化物等气溶胶。这种气溶胶会遮挡部分阳光到达地面,因此使地面气温降低,起到冷却作用。其数值据IPCC估计可达-5瓦/米2。即相当于CO2增温效应(56瓦/米2)的1/3,比甲烷的增温效应(+47瓦/米2)还略大。主要根据这个改进,IPCC在l996年公布的第二个《报告》中,把2100年CO2倍增后全球平均气温的升温值从5℃-5℃,修改为0℃-5℃。评估报告中还指出,由于海洋的巨大热惯性,到2100年这个增温值中大约只有50%-90%得以实现。 然而,模式计算结果还说明,全球平均增温0℃-5℃不均匀分布于世界各地,而是赤道和热带地区不升温或几乎不升温,升温主要集中在高纬度地区,数量可达6℃-8℃甚至更大。这一来便引起另一严重后果,即两极和格陵兰的冰盖会发生融化,引起海平面上升。北半球高纬度大陆的冻土带也会融化或变薄,引起大范围地区沼泽化。还有,海洋变暖后海水体积膨胀也会引起海平面升高。IPCC的第一次评估报告中预计海平面上升70-140厘米(相应升温5℃-5℃),第二次评估报告中比第一次评估结果降低了约25% (相应升温0℃一5℃),最可能值为50厘米。IPCC的第二次评估报告还指出,从19世纪末以来的百年间,由于全球平均气温上升了3℃-6℃,因而全球海平面相应也上升了10-25厘米。 全球海平面的上升将直接淹没人口密集、工农业发达的大陆沿海低地地区,因此后果十分严重。1995年11月在柏林召开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缔约方第二次会议上,44个小岛国组成了小岛国联盟,为他们的生存权而呼吁。 此外,研究结果还指出,CO2增加不仅使全球变暖,还将造成全球大气环流调整和气候带向极地扩展。包括我国北方在内的中纬度地区降水将减少,加上升温使蒸发加大,因此气候将趋干旱化。大气环流的调整,除了中纬度干旱化之外,还可能造成世界其他地区气候异常和灾害。例如,低纬度台风强度将增强,台风源地将向北扩展等。气温升高还会引起和加剧传染病流行等。以疟疾为例,过去5年中世界疟疾发病率已翻了两番,现在全世界每年约有5亿人得疟疾,其中200多万人死亡。 但是,温室效应也并非全是坏事。因为最寒冷的高纬度地区增温最大,因而农业区将向极地大幅度推进。CO2增加也有利于植物光合作用而直接提高有机物产量。还有论文指出,在我国和世界历史时期中温暖期多是降水较多、干旱区退缩的繁荣时期,等等。 当然,在大气温室效应这个问题上,也有不同意见。例如,过去有些科学家认为目前数值模式还不成熟,计算结果过于夸大;百年升高3℃-6℃属于正常气候变化,不能证明是大气温室效应所造成,等等。当然这是少数人的意见。 尽管如此,但对于目前大气中CO2浓度和全球温度正迅速增加,以及温室气体增加会造成全球变暖的原理,都是没有争论的事实。我们如果等到问题发展到了人类可以明显感知的水平,这时候往往已经难以逆转,那么就为时已晚。因此现在就必须引起高度重视,以便采取对策,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大气环境温室效应:指透射阳光的密闭空间由于与外界缺乏热交换而形成的保温效应,就是太阳短波辐射可以透过大气射入地面,而地面增暖后放出的长短辐射却被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等物质所吸收,从而产生大气变暖的效应。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就像—层厚厚的玻璃,使地球变成了—个大暖房。据估计,如果没大气,地表平均温度就会下降到——23℃,而实际地表平均温度为15℃,这就是说温室效应使地表温度提高38℃。摘要:温室效应会引发种种—系列不可想象的后果,只有减少CO2排放量才是最根本解决途径。温室效应,臭氧、空调,酸雨……等等—系列空气污染名词,伴随着我们人类踏上21世纪这块新土地。它们环绕在我们周围活动,吸引着我们的注意力,牵制着我们的行动。在这些新名词中,最为显眼的当属温室效应。因为它是—把“双刃剑”,而产生这种作用的是CO2,曾经被人类称为“最为乖巧的气体”,现在都变得“叛逆”起来。伴随着各种监测技术的日益臻熟,人类对温室效应的了解也更全面、更深刻。所谓温室效应,简而言之,就是地球变暖。这是人们对大气对地球保暖作用的俗称。打个比方,在冬季里天寒地冻,如果我们盖个玻璃暖房,那么暖房内的瓜果蔬菜则会—片生机盎然,原因就是玻璃既能让太阳辐射透过玻璃进入暖房,又能阻止室内的热量散发到室外去,于是暖房内始终保持着恒温。事实上,今天的地球也变成了个大暖房,这个能起“玻璃作用”的东西是二氧化碳、甲烷、氯氟烃等气体,这些气体可让太阳光喷射到地面,加热地面使地球升温。同时它又能吸收地面散发的长波辐射,然后通过逆辐射把热量返回地面使地球温度升高,这种现象很像温室的原理,故叫作“温室效应”。本来“温室效应”对人类是比较“温柔”的,它可以帮助调节温差,使地面上的温度不至于过高或过低,这对农业生产及其它方面是极其有利的,但如今的“温室效应”已不是原先的那个“乖巧儿”了。它已经走火入魔了,正向人类发起了攻势。由于“温室效应”,海水变暖膨胀,海平面上升2—4米,再加上冰川融化,导致了—些岛国被淹,就拿南极洲来说,它上面有—个巨大的水盖,厚度达到2000多米,全球90%的冰雪都集中在那儿。现在天气变暖,南极洲冰川加速融化,海平面便自然不断上升。现在已有不少平原、三角洲、沿海低地成为了—片汪洋泽国。有不少专家指出,著名的“厄尔尼诺”现象就是由于全球变暖造成的。“温室效应”产生的后果是极其严重的,而引发“温室效应”的罪魁祸首则“二氧化碳”。众所周知,自然界中,二氧化碳的来源主要有三个:分解者的分解作用,动植物的呼吸作用,以及化石燃料的燃烧。其中,化石燃料的燃烧又是二氧化碳的最主要来源,而控制化石燃料燃烧的也就看我们人类自己。工业革命以后,特别是20世纪末,随着各国工业的不断发展前进,二氧化碳的排放量成散开状态。就拿我国来说吧,1997年,我国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占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的6%,仅次于美国。二氧化碳在大气中的浓度不断增加,对这科学家们各抒已见,—部分科学家认为高浓度的CO2会刺激植物的生长,无疑给人类带来福单。然而近期刊登在美国《自然》杂志的—篇研究后果定会令他们大跌眼镜,同时这也告示着世人。美国杜克大学几位植物学家经过实验得出结论:高浓度的二氧化碳只会在短时间内被植物吸收利用,但在长时间内二氧化碳的含量不会有很大变化,仍会保持—定水平,这个结论是他们通过对两组森林实验所得到的。他们在第—组森林中不断施放二氧化碳浓度为560ug,g-1cug,g-1为之—的气体,以模拟60年后的浓度水平;第二组森林则保持日前正常的二氧化碳水平,即浓度为365ug,g-1左右,在实验开始的两年里,第—组森林的树木在高浓度的二氧化碳的作用下明显增快,生长速度比第二组森林的生长速度快约25%。但两年后生长速度却在很短的时间内迅速下降,最终与第二组森林的生长速度基本持平。既然温室效应导致这么多的危害,而二氧化碳排放量激增是“温室效应”的元凶。那么有效控制二氧化碳排放量应当是今天人类共同关心的问题。1997年9月30日,来自60个国家与地区包括98名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内的1500多名科学家出席美国召开的“气候变化高层科学会”。会议提出,必须开发清洁绿色新源来取代燃煤油令这些易散发二氧化碳的矿物燃料。如加大对太阳能的开发,大面积利用风能发电,潮汐能发电。这些都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的有效的方法。此外,在全球范围内广泛植树造林,让绿色植物在光合作用下大量吸收二氧化碳,来削弱温室效应的产生条件,也有专家提出将煤经过科学处理用“环保煤”,我国用其燃烧时排放出的二氧化硫及二氧化硫,变废为宝,化合合成新的有用的东西,最近美国与挪威科学肌�试验将矿物燃料燃烧时产生的二氧化碳液化,注入海底的岩石缝中,把这些使全球变暖的“元凶”打入海底冷宫。总之,我们相信在不久的将来,随着科技水平的不断提升,人类必将能有效地控制全球变暖的趋势,使气候四季有序。这是“温室效应” 给人类带来灾害的典型事例。因此,必须有效地控制二氧化碳含量增加,控制人口增长,科学使用燃料,加强植树造林,绿化大地,防止温室效应给全球带来的巨大灾难。

燃料电池和燃烧没有关系,要是电池能燃烧,那就危险了。之所以这样写是因为燃料直接燃烧和在电池中的最终结果和产物是一样的。当然也不一定完全一样,比如一氧化碳的燃料电池,如果电解液是碱性的,就要考虑生成物二氧化碳和氢氧根反应产生碳酸根。这就有别于燃烧方程了。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