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百科

关于国际战略格局的论文选题怎么写

发布时间:2024-07-07 11:01:29

关于国际战略格局的论文选题怎么写

对比较熟悉军事的人来说,这四个题目的难易度基本一致,只是侧重点不同,如果从涉及知识点和资料搜索的角度来说,3和4很好写,其中3已经被写烂了,你写了得分估计也不会很高,而4可以联系到近期的金融危机,如果写好有得高分的可能;如果你有一定的作文功底又还没忘光的话,2也很好写,只不过需要一些例子和通篇的议论(套话空话就可以了);1的题目太大太空,如果把握不好很可能费力不讨好,不建议选取。

因此,我认为我们学习军事课教程很有必要。在新时代,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中占有重要地位,必须融入国家现代化战略全局,与国家安全和发展利益相适应。所以,大学生需要增强国防观念、国家安全意识和忧患意识。 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总体来看,当前国际战略形势保持了总体缓和。和平与冲突、发展与动荡、缓和与紧张交织互动的基本态势,呈现出国际政治多极化、世界经济全球化、民族文化多元化、军事变革信息化的强劲势头。世界经济中心加速由西方向东方转移,亚太地区成为全球地缘战略角逐的焦点。这些历史性变化和调整,给未来国际战略格局和地区安全形势发展带来机遇的同时,又形成新的挑战。既然我们现在生活在这个时代,我们就要像太白笔下那样“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这是我交的论文里的一段,供你可以。。。。题目就可以随便写写就好了呀。

关键词关键词是标示文献关键主题内容,但未经规范处理的主题词。它是为了文献标引工作,从论文中选取出来,用以表示全文主要内容信息款目的单词或术语。一篇论文可选取3~8个词作为关键词。正文一般来说,学术论文主题的内容应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事实根据(通过本人实际考察所得到的语言、文化、文学、教育、社会、思想等事例或现象)。提出的事实根据要客观、真实,必要时要注明出处;前人的相关论述(包括前人的考察方法、考察过程、所得结论等)。理论分析中,应将他人的意见、观点与本人的意见、观点明确区分。无论是直接引用还是间接引用他人的成果,都应该注明出处;本人的分析、论述和结论等。做到使事实根据、前人的成果和本人的分析论述有机地结合,注意其间的逻辑关系。结论结论应是毕业论文的最终的、总体的结论,换句话说,结论应是整篇论文的结局、是整篇论文的归宿,而不是某一局部问题或某一分支问题的结论,也不是正文中各段的小结的简单重复。结论是该论文结论应当体现作者更深层的认识,且是从全篇论文的全部材料出发,经过推理、判断、归纳等逻辑分析过程而得到的新的学术总观念、总见解。结论可采“结论”等字样,要求精炼、准确地阐述自己的创造性工作或新的见解及其意义和作用,还可提出需要进一步讨论的问题和建议。结论应该准确、完整、明确、精练。

关于国际战略格局的论文选题怎么选

学术论文的科学性,要求作者在立论上不得带有个人好恶的偏见,不得主观臆造,必须切实地从客观实际出发,从中引出符合实际的结论。在论据上,应尽可能多地占有资料,以最充分的、确凿有力的论据作为立论的依据。在论证时,必须经过周密的思考,进行严谨的论证。创造性科学研究是对新知识的探求。创造性是科学研究的生命。学术论文的创造性在于作者要有自己独到的见解,能提出新的观点、新的理论。这是因为科学的本性就是“革命的和非正统的”,“科学方法主要是发现新现象、制定新理论的一种手段,旧的科学理论就必然会不断地为新理论推翻。”(斯蒂芬·梅森)因此,没有创造性,学术论文就没有科学价值。理论性学术论文在形式上是属于议论文的,但它与一般议论文不同,它必须是有自己的理论系统的,不能只是材料的罗列,应对大量的事实、材料进行分析、研究,使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一般来说,学术论文具有论证色彩,或具有论辩色彩。论文的内容必须符合历史唯物主义和唯物辩证法,符合“实事求是”、“有的放矢”、“既分析又综合” 的科学研究方法。平易性指的是要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表述科学道理,不仅要做到文从字顺,而且要准确、鲜明、和谐、力求生动。专业性是区别不同类型论文的主要标志,也是论文分类的主要依据。实践性是论文价值的具体体现。  它还表现在内容上,旨在根据一定的岗位职责与目标要求培养能力。

关键词关键词是标示文献关键主题内容,但未经规范处理的主题词。它是为了文献标引工作,从论文中选取出来,用以表示全文主要内容信息款目的单词或术语。一篇论文可选取3~8个词作为关键词。正文一般来说,学术论文主题的内容应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事实根据(通过本人实际考察所得到的语言、文化、文学、教育、社会、思想等事例或现象)。提出的事实根据要客观、真实,必要时要注明出处;前人的相关论述(包括前人的考察方法、考察过程、所得结论等)。理论分析中,应将他人的意见、观点与本人的意见、观点明确区分。无论是直接引用还是间接引用他人的成果,都应该注明出处;本人的分析、论述和结论等。做到使事实根据、前人的成果和本人的分析论述有机地结合,注意其间的逻辑关系。结论结论应是毕业论文的最终的、总体的结论,换句话说,结论应是整篇论文的结局、是整篇论文的归宿,而不是某一局部问题或某一分支问题的结论,也不是正文中各段的小结的简单重复。结论是该论文结论应当体现作者更深层的认识,且是从全篇论文的全部材料出发,经过推理、判断、归纳等逻辑分析过程而得到的新的学术总观念、总见解。结论可采“结论”等字样,要求精炼、准确地阐述自己的创造性工作或新的见解及其意义和作用,还可提出需要进一步讨论的问题和建议。结论应该准确、完整、明确、精练。

因此,我认为我们学习军事课教程很有必要。在新时代,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中占有重要地位,必须融入国家现代化战略全局,与国家安全和发展利益相适应。所以,大学生需要增强国防观念、国家安全意识和忧患意识。 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总体来看,当前国际战略形势保持了总体缓和。和平与冲突、发展与动荡、缓和与紧张交织互动的基本态势,呈现出国际政治多极化、世界经济全球化、民族文化多元化、军事变革信息化的强劲势头。世界经济中心加速由西方向东方转移,亚太地区成为全球地缘战略角逐的焦点。这些历史性变化和调整,给未来国际战略格局和地区安全形势发展带来机遇的同时,又形成新的挑战。既然我们现在生活在这个时代,我们就要像太白笔下那样“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这是我交的论文里的一段,供你可以。。。。题目就可以随便写写就好了呀。

关于国际战略格局的论文选题怎么写啊

对比较熟悉军事的人来说,这四个题目的难易度基本一致,只是侧重点不同,如果从涉及知识点和资料搜索的角度来说,3和4很好写,其中3已经被写烂了,你写了得分估计也不会很高,而4可以联系到近期的金融危机,如果写好有得高分的可能;如果你有一定的作文功底又还没忘光的话,2也很好写,只不过需要一些例子和通篇的议论(套话空话就可以了);1的题目太大太空,如果把握不好很可能费力不讨好,不建议选取。

一超多强,唯一一个超级大国,美帝拥有超过百个海外军事基地,可以将他的力量毫无限制的投射到全球每一个角落,包括南极洲和北冰洋,拥有可以瞬间摧毁任何一个国家的核武器库,拥有世界上可以说唯一完成全面信息化建设常规武器的军队,所以是一超多强中的毛子,拥有可以媲美美国的核武器库和战略导弹部队,虽然经济烂如泥,但是靠着苏联雄厚的基础仍然保持住传统机械化部队的可怕实力,加上普沙皇上任后大搞现代化建设,拥有极为强大的空中突击力量,机械化达到顶峰,而且信息化建设也有了进步。多强中的兔子,军队数量吓死人,随着经济发展所带来的强大工业实力,战争潜力可以在大型常规战争耗死任何一个单一国家,包括美帝。核武器数量防御有余,进攻可能不足,战略导弹部队不如美俄,但是足以对任何国家的核攻击发动核反击。随着早早的信息化建设,加上传统的数量绝对优势,陆军可以说世界第一。空军和海军正在飞速发展,但是海军受到的阻力非常之大。是一个传统的陆地强国,但是再向海空综合强国发展中。多强中的本子,陆军在二战后相对其他国家,包括欧盟,就是一坨屎,但是海军发展可怕,属于准核国家,空军武器也十分先进,工业发达,但是人口严重不足,而且国家民族精神随着二战后本子的改革而受到削弱,所以战斗意志肯定没有二战时的“蝗军”那么强,打一场局部战争具有非常强大的实力,但是打一场长期性的战争,很可能进入休克状态。属于传统海空军强国多强中的欧盟,经济非常强大,军队武器非常先进,但是由于各个国家之间缝隙,所谓欧洲军团简直就是一个多国大型武器展览馆,现在主要打手还是靠英法两国,两国在局部战争暴打小朋友的实力还行,但是由于人口的稀少,战争潜力较小。对待大国问题更喜欢搞平衡策略。

关键词关键词是标示文献关键主题内容,但未经规范处理的主题词。它是为了文献标引工作,从论文中选取出来,用以表示全文主要内容信息款目的单词或术语。一篇论文可选取3~8个词作为关键词。正文一般来说,学术论文主题的内容应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事实根据(通过本人实际考察所得到的语言、文化、文学、教育、社会、思想等事例或现象)。提出的事实根据要客观、真实,必要时要注明出处;前人的相关论述(包括前人的考察方法、考察过程、所得结论等)。理论分析中,应将他人的意见、观点与本人的意见、观点明确区分。无论是直接引用还是间接引用他人的成果,都应该注明出处;本人的分析、论述和结论等。做到使事实根据、前人的成果和本人的分析论述有机地结合,注意其间的逻辑关系。结论结论应是毕业论文的最终的、总体的结论,换句话说,结论应是整篇论文的结局、是整篇论文的归宿,而不是某一局部问题或某一分支问题的结论,也不是正文中各段的小结的简单重复。结论是该论文结论应当体现作者更深层的认识,且是从全篇论文的全部材料出发,经过推理、判断、归纳等逻辑分析过程而得到的新的学术总观念、总见解。结论可采“结论”等字样,要求精炼、准确地阐述自己的创造性工作或新的见解及其意义和作用,还可提出需要进一步讨论的问题和建议。结论应该准确、完整、明确、精练。

关于国际战略格局的论文选题怎么选啊

对比较熟悉军事的人来说,这四个题目的难易度基本一致,只是侧重点不同,如果从涉及知识点和资料搜索的角度来说,3和4很好写,其中3已经被写烂了,你写了得分估计也不会很高,而4可以联系到近期的金融危机,如果写好有得高分的可能;如果你有一定的作文功底又还没忘光的话,2也很好写,只不过需要一些例子和通篇的议论(套话空话就可以了);1的题目太大太空,如果把握不好很可能费力不讨好,不建议选取。

国际战略环境的演变经历了以下几个方面:一,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战略格局。1、威斯特伐利亚体系:多极均势格局(1648-1815)。近代国际关系格局的第一次演变发生在17 世纪初期,其标志是该时期席卷欧洲的30年战争。1648年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的签订,成为现代国际关系史的开端。和约确立的国家无论大小、无论是战胜国还是战败国,均能以主权国家身份参与国际协议的原则,作为国际关系发展的重要里程碑而载入史册。如果用国际关系学“多层分析”方法去总结这段历史,则可见此时期发生了多层变化:(1)从国际层面上看,神圣罗马帝国控制欧洲局面已经走向衰落;(2)从国家层面上看,民族国家(nation state)成为国际舞台的主要角色;(3)从决策者个人层面看,王权逐步代替了神权,各国君主的国家“主权”意识增强, 国际关系中的纷争更多地体现了决策者捍卫国家和民族利益的主观意愿。总之,此阶段是建立在主权国家基础上的国际政治格局的形成阶段。2、维也纳体系:多极均势格局(1815-1871 年)。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和生产技术的更新, 增强了主权国家的综合国力。威斯特伐利亚和会以后, 国际关系中的重要特点就是西欧向世界各地的扩张。西班牙、荷兰、英国、法国、葡萄牙等国均以各种形式在世界各地建立殖民地和进行宗教文化渗透。欧洲扩张的结果之一是导致了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秩序”;结果之二是导致了欧洲强国因殖民地等问题而进行的无休止的激烈较量。经过一段时间的竞争, 国际关系中形成了以法国、英国、奥地利、俄国和普鲁士等占主导地位的多极格局。18世纪末,法国大革命的胜利冲击了欧洲封建主义制度,对英国霸权地位形成严重挑战。然而,拿破仑1805年称帝后,法兰西帝国的扩张导致了欧洲反法联盟的建立。英普联盟和西班牙、两个西西里王国和奥地利两个反法集团, 经过一系列生死较量后, 迫使拿破仑帝国的解体。战后于1814 年10 月至1815 年6 月召开的维也纳会议, 确立了列强并立的“维也纳”体系。由于奥地利总理梅特涅在建立这一体系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主谋作用,因此人们又称这一体系为“梅特涅体系”。英国、法国、俄国、普鲁士和奥地利相互制约与平衡, 形成多极均势国际体系中的主宰。这一格局大体维持了40-50年的时间。3、法兰克福格局:两大军事集团对峙的两极格局(1971-1918)。在维也纳格局的发展过程中,欧洲工业的进步促使各国资本主义反对封建制度及其残余的革命斗争迅猛发展。1830年,法国爆发了“七月革命”,推翻了波旁王朝。以1848年1月西西里起义为开端,革命运动席卷欧洲大陆,法国、奥地利、德国、意大利等同先后爆发了起义。1848年3月维也纳起义后,梅特涅被解职并流放英国,“梅特涅体系”宣告解体。1862年,俾斯麦出任普鲁士王国首相兼外交大臣之后,先后发动了对丹麦、奥地利的战争。1867年,以普鲁士为首的莱茵河以北22个德意志国家和3个自由市组成了北德意志联邦,并成为法国在欧洲的劲敌。拿破仑三世力图通过战争阻止德国的统一,俾斯麦亦决心通过战争的方式实现德国统一。1870年7月,拿破仑三世对普宣战。战争开始后,法国接连失利,在9月1日的“色当会战”中惨败,拿破仑三世率l0万军队投降。11月,南德意志联邦与普鲁士签订联合条约,条约规定法国割让阿尔萨斯和洛林给德国,赔款50亿法郎,三年付清后德国占领军开始撤退。5月,两国正式签署《法兰克福和约》、确立上述内容。为确保对法胜利成果,战后,俾斯麦组织了新的反法联盟,并于1873年建立了德奥俄“三皇同盟”,共同遏制法国。于是在欧洲大陆形成了新的以《法兰克福和约》和“三皇同盟”为基础的新的战略格局,史称“法兰克福格局”。出于俾斯麦在其中起着主谋作用,亦称“俾斯麦体系”。在普法战争中,德意志实现了统一,在欧洲中心,一个强大而富有侵略性的德意志帝国出现在开始衰落的俄国、法国和奥地利的身边,使得欧洲的均势开始动摇。但英、法、德、奥、俄仍是左右欧洲乃至世界形势的主要强国,当时的世界格局仍是一种群雄角逐的多极状态。因此,“法兰克福格局”也称“法兰克福多极格局”。这一格局大致维持了40年左右。二,全球战略格局的形成。1、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多极格局(1918-1945)。1914午6月至1918年11月历时4年多的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同盟国(意大利后来转向协约国)失败而告终,从而使维持了40年的“俾斯麦体系”宣告结束。随着对战败国的处理,一个新的战略格局便开始形成。1919年的巴黎和会于6月28日签署了《凡尔赛和约》,以重新确定德国边界、限制德国军备、瓜分德国殖民地和从德国榨取巨额赔款为基础,在欧洲形成了新的均势,确立了一战后欧洲国际关系的新秩序,即“凡尔赛体系”。另一方面,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欧洲列强筋疲力尽的同时,在战争期间才加入协约国的美国和日本则在战争中发了横财,美国的海军力量迅速发展起来,动摇了英国的海上霸主地位。为了确立美国在远东和太平洋地区的支配地位。1921年底,在美国操纵下召开了华盛顿会议,先后炮制了《四国条约》、《五国海军条约》和关于中国问题的《九国公约》。通过这次会议,美国不仅拆散了英日同盟,挫败了日本独霸中国的野心,而且使英国接受了美国与其在海上平起平坐的地位,这样便在承认美国实力优势的基础上,划分了一战后帝国主义在远东和太平洋地区的势力范围。“凡尔赛体系”与华盛顿会议确定的“华盛顿体系”合称为“凡尔赛——华盛顿体系”。这一格局的形成,突破了以欧洲为中心的多极格局局面,显示出北美和亚太地区在国际战略格局中地位的上升。十月革命的成功打破了帝国主义的一统天下,开始改变几个欧洲列强左右世界形势的局面。在这种形势下,帝国主义国家为维持和保护其瓜分世界的现状,采用暂时搁置它们之间的矛盾的战略,以便共同对付十月革命后出现的革命浪潮,国际战略格局便逐步由协约国和同盟国两大集团的抗争,转向社会主义阵营和资本主义阵营之间的抗争。2、雅尔塔体系:两极格局(1945-1991)。第二次世界大战使国际政治经济力量对比发生了深刻变化。从国际层次上看, 欧洲中心地位不复存在。从国家层面上看, 欧洲主要大国综合国力受到极大削弱, 以致丧失了昔日主宰国际事务的能力和地位:曾经嚣张一时,横行欧洲的德国和意大利彻底失败,在战后相当长时期的国际事务中被排除出去;法国在战争中损失惨重,元气大伤,国际地位急剧下降;称雄世界百年的大英帝国江河日下,被战争搞得疲惫不堪,沦为二等强国。而美国却在战争中得到巨大的发展, 成了资本主义世界的政治、军事和经济超级强国。苏联虽在战争中损失巨大, 但是经受住了考验, 成为欧亚大陆强国。在大战末期, 国际政治舞台上美苏两大国已经成为两支主要力量。旧的传统上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政治格局宣告终结,以美、苏两大强国为首的两极格局即雅尔塔体系开始形成。雅尔塔体系的形成以二战末期的一系列美、英、苏三国首脑举行的德黑兰会议、雅尔塔会议和波茨坦会议为标志,其中尤以雅尔塔会议最为重要。这些会议达成的协议和谅解,除协调了同盟国对德、日法西斯的作战计划和行动,加速了反法西斯世界大战的结束外,更主要的是确定了美、苏两国的势力范围,标志着两极格局初步形成。此后,美苏“冷战”加速了两极格局的形成。1949年,美国拉拢加拿大等国成立了针对苏联的北大西洋公约组织。苏联与其针锋相对,于1955年和东欧七国成立华沙条约组织。北约组织和华约组织的成立标志美苏两极格局的最终形成。经过60 年代世界力量大动荡、大分化、大改组的急剧变动之后,社会主义阵营和资本主义阵营都分崩离析。社会主义阵营解体的主要原因是苏联和苏共的大国主义、大党主义行径。中苏关系的破裂,并发展为敌对关系是社会主义阵营解体的重要表现。资本主义阵营的解体主要是由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导致它们之间经济实力对比发生重大变化。两大阵营解体后,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以全球争霸取代了两个阵营的对立,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和以苏联为首的华约成了两个超级大国谋求世界霸权的战争工具。战后开始的东西方冷战逐渐演变成以美苏争霸为主要特征的两极格局。雅尔塔体系下的两极格局持续了40多年,随着东欧剧变,两个德国实现统—,华约解散和苏联解体而宣告终结。在此期间的六十年代末七十年代初,国际关系中出现了多极化倾向,主要表现在:美苏争霸, 力量互相削弱;西欧成为与美国抗衡的力量;日本成为经济大国,开始谋求政治大国的地位;中国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和第三世界的崛起,有力地冲击了两极格局。但上述挑战远未构成对两极体制的挑战。主要因为:这种倾向是在两极体制下发生的,受到了两极体制的严密控制;在当时,也还没有别的国家或集团向美苏的领导地位提出挑战,形成一极。3、冷战后“多极化”国际格局的形成与发展(1991-)。80 年代末、90 年代初, 世界发生了对人类历史发展具有深远影响的巨大变化, 随着东欧剧变和苏联的解体,国际关系格局进入了一个转型期。两极世界剑拔弩张的对峙状况的结束, 给国际关系带来不可估量的影响。世界各种力量经过发展和重新组合后, 新的“多极化”世界格局已经初见端倪。由于视角的不同,学术界对新格局的看法不尽相同。然而, 尽管国际格局的发展仍有若干变量, 但用“一超多强”来形容目前世界格局, 是相对全面的一种概括方法。

最佳答案如果不是突然爆发的金融危机,美国为中国设计的改革路线图进行的十分顺利。第一步私有化几乎没有遭遇到任何阻力;第二步殖民化也已经相当成功,中国在经济上已不再是一个独立国家,被美国人十分自信地称之为是"美中国"。中国2万亿美元外汇资产的绝大部分被美国占有,2万亿美元的产业资本归外资所有。按照这个路线图继续走下去,无需太长时间,只要再过10多年时间(中国绝大部分稀有金属还只能开采10多年),美国等西方国家就能够基本掏空中国的稀有金属资源,摧毁中国的生态环境。当中国稀有金属被完全掏空时,中国就彻底丧失了尖端武器制造能力,那时中国除了解除武装之外没有任何选择。也就是说,美国持续几十年对中国施行的武器禁运、技术封锁和战略资源禁售,只要再坚持10多年时间,中国在军事上就会自动崩溃。到时再加上生态破坏引发的环境灾难,中国将会不战自乱,轻而易举地被分割成为许多小国,按照美国人的说法就是,"一次性地永久解决中国问题,实现亚洲和世界的永久稳定"。  就在所有这一切都有条不紊地顺利推进时,就在美国等西方国家和国内买办集团很快就要接近最终目标时,虚拟经济时代的第一场经济危机爆发了。汹涌而来的经济危机狂潮,不仅消除了覆盖在世界繁荣表面上的巨大经济泡沫,同时也消除了覆盖在改革开放华丽外表上的巨大政治泡沫,把掩盖在世界一体化眩目表象之下的美国等西方国家的战略阴谋,十分清晰地展现在中国人民面前:在工业社会还没有找到摆脱资源危机和环境污染的情况下,基本对策就是掏空中国资源,毁掉中国环境,牺牲13亿中国人民,以维持美国等西方国家的经济发展和优良环境。为了防止中国人民将来进行报复,以及能够控制灾难扩散,必须把中国分割成为七到八个独立小国。中国将重新回到列国纷争的战国时代,二千多年的统一发展将被彻底格式化,中国的历史将完全回到原来起点。中国人民被西方国家这一国际战略震惊得目瞪口呆,终于从30多年的历史催眠中开始苏醒过来,中国人民开始苏醒的一个标志,就是如同春潮般涌动神州大地的毛泽东热。毛主席再次走遍祖国大地,意味着那个曾经先后两次打败过美国、坚决维护中国人民和发展中国家人民根本利益的新中国,将有可能再次崛起。  对于美欧等西方国家而言,新中国的再次崛起,意味着中国将成为第二个俄罗斯,把西方国家耗费半个世纪"和平演变"的阴谋化为泡影。美欧等西方国家耗费半个世纪解体苏联的根本目的,是要占有广袤富饶的俄罗斯资源,把俄罗斯变成美欧等西方国家的资源基地。可是,俄罗斯民族精神的回归,使美欧等西方国家的战略目标完全化为泡影,除了当初趁着俄罗斯混乱时期在金融市场上打劫了几票之外,没有得到哪怕是一丁点儿俄罗斯资源。不仅无偿占有俄罗斯资源的目的没能实现,甚至连正常投资俄罗斯能源产业都被立法禁止。美欧多次像当初要挟中国那样,用加入WTO来要挟俄罗斯,可是结果却更加失望,每当美欧刚刚流露出要挟苗头,俄罗斯便抢先主动宣布此前加入WTO的所有谈判全部作废,弄得美欧等要挟者反倒狼狈不堪,一次又一次前功尽弃。今天在欧洲面前的俄罗斯,已经完全恢复了历史上曾经拥有的大老感觉,开始逼迫欧洲去适应自己的脾气。收复车臣和入侵格鲁吉亚,就是俄罗斯对美欧的公开调戏和羞辱。结果,美欧除了操纵中国右派在网上对俄罗斯叫骂一通之外,连个屁都没有放就扔掉了对车臣和格鲁吉亚的庄严承诺。  所以,美欧等西方国家绝不能让俄罗斯的历史在中国重演,绝不能让耗费在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的心血白流。如此一来,美国等西方国家便和13亿中国人民形成了你死我活的尖锐对立。美欧等西方国家一定要牺牲中国,觉醒了的中国人民又不甘愿牺牲,双方都没有了回旋退步的余地。  一方面,美欧等西方国家没有了回旋余地。因为"中美国"已经形成,美欧等西方国家的经济运行和国民生活,已经建立在了依赖中国廉价资源的基础上。工业社会在没有找到新的出路之前,只能建立在耗费资源和毁灭环境的基础上,要享受工业社会的成就又不愿意耗费本国资源和毁灭本国环境,就只能牺牲其他国家。而要能够满足美欧20多个发达国家对廉价商品的需要,至少要牺牲一个资源丰富的大国,而目前能够牺牲的大国只有中国。俄罗斯已经站起来了,美欧即使在梦中都放弃了对俄罗斯的资源幻想。印度遍地都燃烧着民族主义的大火,美国在印度连肯德鸡、麦当劳、可口可乐都卖不出去,要想把整个印度作为牺牲品更不可能。特别是美欧等西方国家始终没有找到控制印度知识分子的有效方法,在中国他们能够发动起整个精英集团辱骂毛泽东,而在印度组织三五个人骂释迦牟尼都不可能。当然,在掏空中国资源、毁灭中国以后,美欧等西方国家能否通过战争等其他手段控制印度,则另当别论。但是至少在目前,牺牲中国比牺牲印度更加容易。特别是目前已经控制了中国,已经把中国纳入了经济殖民化轨道,美欧等西方发达国家已经是家家都有中国商品,人人都离不开中国货物,全体国民的生活已经建立在了消耗中国资源和牺牲中国环境的基础之上,只能继续维持牺牲中国的发展方式。  可以说,30多年来西方国家在不消耗本国资源和不破坏本国环境的情况下,在彼此没有争夺资源战争的情况下,能够尽情享受美好生活,完全是依靠牺牲中国的资源和环境,牺牲中国人民的健康和生命。否则,单是对资源的争夺,就会使美欧等西方国家陷入炮火连天的战争之中。所以,对于美欧等西方国家来讲,放弃毁灭中国的发展方式已不可能,这不是一个意识形态问题,也不是一般的利益问题,而是根本的生存和发展问题。美欧等西方国家"弱肉强食、优胜劣汰"的丛林哲学,使得他们把牺牲有色人种国家,看得如同牺牲鸡鸭狗兔等一样理性自然。目前美欧在WTO起诉中国,要强制中国扩大稀有金属和焦炭出口,就是这种矛盾不可调和的反映。美欧国家为了保护环境和子孙后代利益,纷纷禁止开采国内稀有金属,停止冶炼焦炭。可是美欧国家的生产生活又离不开稀有金属和焦炭,特别是作为世界最大军火商的美国,制造尖端武器更是离不开稀有金属。所以便强迫中国出口,由中国来满足世界对稀有金属和焦炭的需求。焦炭是随便一个农民都能够掌握的简单技术,为什么西方国家停止炼焦而强迫中国为其生产?就是因为炼焦对环境具有毁灭性破坏作用。炼焦炉一开,黑烟滚滚,遮天蔽日,所到之处,漫天黑雨,甭管白猫花猫,全都成为黑猫,白天无日头,夜晚无月光,动物灭绝,植物变异,那种恐怖景象完全如同人间地狱。以往炼焦仅限于满足国内小规模需要,污染范围和程度尚能控制,现在为整个西方国家大规模炼焦,毁灭性灾难根本无法控制,等于在把13亿中国人民推向灭绝深渊。后果越是悲惨,美欧等西方国家越是禁止国内生产,就越是强迫中国生产。中国GDP发展模式也迫使地方政府愿意生产,加上这些地方官员的子女亲属将来可以去美欧生活,更是不会顾忌灾难性后果。13亿中国人民就这样糊里糊涂地成了美欧等西方国家现代化生活的牺牲品。站在美欧等西方国家的立场上来看,这是维持现有生活方式的唯一选择,是他们自己免于生态灾难的唯一选择。  另一方面,中国人民更是没有了任何回旋余地。此前"中美国"的形成,已经使中国人民付出了极其巨大的经济代价,所谓"中美国"的基本含义,就是中国人生产,美国人消费,形成了生产消费不可分割的新型经济体。通过私有化改革把中国资源变成廉价资源,通过禁止**等立法把中国劳动力变成廉价劳动力,然后把廉价资源和廉价劳动力生产的廉价商品,装船运往美欧等西方国家,美国则开动印刷机印制美元付给中国,为防止中国用这些美元购买美国商品,便让中国用这些美元购买美国国债,用这种方式把付给中国的美元又收了回去,最终结果是中国两手空空,什么都没有。13亿中国人民流血流汗生产的财富,完全是"无偿"地白白奉献给了西方国家。这就是"中美国"的基本经济内容。从中国向西方国家搬运财富的历史过程,至今已经持续了30多年,期间不分白天黑夜,无论太平洋还是大西洋,所有航道上都挤满了来往穿梭的巨型货轮,在抓紧从中国搬运财富,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兵不血刃地在经济上瓜分一个大国。中国60年艰苦奋斗的结果,就是创造了4万亿美元总产值。现在2万亿美元外汇资产的绝大部分被美国占用;国内2万亿美元的产业资本归外资所有;这两个2万亿反映了中国60年的创业和积累等于白干。还有,我国对外贸易占GDP比重超过70%,对外贸易中外资又超过70%,这两个70%反映了中国老百姓天天在为美欧等西方国家生产。西方"经合组织"20多个发达国家中,家家都有中国产品;美国财政收入中超过四分之一是依靠中国购买国债的资金;中国完全变成了西方国家的"厨房"。而为了生产这些产品,中国人民失去了富裕,失去了福利,失去了保障,失去了健康,失去了青山绿水,失去了美好家园,以至于看不起病,买不起房,甚至到了死无葬身之地的绝望地步。  所有这些财富损失中国人民都认了。要求把中国商品的百分之七十以上运往美欧等西方国家,中国认了;要求控股中国产业,中国认了;要求开放中国金融市场,中国认了;要求中国给外资特殊优惠,中国认了;要求进入国民生死攸关的水务等公共产业(美国自来水公司归国防部直接领导,连美国私营公司都禁止进入),中国也认了就这样,一认再认,一退再退,终于退到了已经无法再认,无路再退的地步:掏空中国资源,摧毁中国环境,牺牲掉中国13亿人口。这次美欧起诉中国,已经不再是一个简单的经济殖民化问题,而是在试探突破13亿中国人民的生死底线。已经接受了穷光蛋命运的中国人民,不可能再继续接受死亡的命运

关于国际战略格局的论文题目怎么写

关键词关键词是标示文献关键主题内容,但未经规范处理的主题词。它是为了文献标引工作,从论文中选取出来,用以表示全文主要内容信息款目的单词或术语。一篇论文可选取3~8个词作为关键词。正文一般来说,学术论文主题的内容应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事实根据(通过本人实际考察所得到的语言、文化、文学、教育、社会、思想等事例或现象)。提出的事实根据要客观、真实,必要时要注明出处;前人的相关论述(包括前人的考察方法、考察过程、所得结论等)。理论分析中,应将他人的意见、观点与本人的意见、观点明确区分。无论是直接引用还是间接引用他人的成果,都应该注明出处;本人的分析、论述和结论等。做到使事实根据、前人的成果和本人的分析论述有机地结合,注意其间的逻辑关系。结论结论应是毕业论文的最终的、总体的结论,换句话说,结论应是整篇论文的结局、是整篇论文的归宿,而不是某一局部问题或某一分支问题的结论,也不是正文中各段的小结的简单重复。结论是该论文结论应当体现作者更深层的认识,且是从全篇论文的全部材料出发,经过推理、判断、归纳等逻辑分析过程而得到的新的学术总观念、总见解。结论可采“结论”等字样,要求精炼、准确地阐述自己的创造性工作或新的见解及其意义和作用,还可提出需要进一步讨论的问题和建议。结论应该准确、完整、明确、精练。

一超多强,唯一一个超级大国,美帝拥有超过百个海外军事基地,可以将他的力量毫无限制的投射到全球每一个角落,包括南极洲和北冰洋,拥有可以瞬间摧毁任何一个国家的核武器库,拥有世界上可以说唯一完成全面信息化建设常规武器的军队,所以是一超多强中的毛子,拥有可以媲美美国的核武器库和战略导弹部队,虽然经济烂如泥,但是靠着苏联雄厚的基础仍然保持住传统机械化部队的可怕实力,加上普沙皇上任后大搞现代化建设,拥有极为强大的空中突击力量,机械化达到顶峰,而且信息化建设也有了进步。多强中的兔子,军队数量吓死人,随着经济发展所带来的强大工业实力,战争潜力可以在大型常规战争耗死任何一个单一国家,包括美帝。核武器数量防御有余,进攻可能不足,战略导弹部队不如美俄,但是足以对任何国家的核攻击发动核反击。随着早早的信息化建设,加上传统的数量绝对优势,陆军可以说世界第一。空军和海军正在飞速发展,但是海军受到的阻力非常之大。是一个传统的陆地强国,但是再向海空综合强国发展中。多强中的本子,陆军在二战后相对其他国家,包括欧盟,就是一坨屎,但是海军发展可怕,属于准核国家,空军武器也十分先进,工业发达,但是人口严重不足,而且国家民族精神随着二战后本子的改革而受到削弱,所以战斗意志肯定没有二战时的“蝗军”那么强,打一场局部战争具有非常强大的实力,但是打一场长期性的战争,很可能进入休克状态。属于传统海空军强国多强中的欧盟,经济非常强大,军队武器非常先进,但是由于各个国家之间缝隙,所谓欧洲军团简直就是一个多国大型武器展览馆,现在主要打手还是靠英法两国,两国在局部战争暴打小朋友的实力还行,但是由于人口的稀少,战争潜力较小。对待大国问题更喜欢搞平衡策略。

国际战略环境的演变经历了以下几个方面:一,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战略格局。1、威斯特伐利亚体系:多极均势格局(1648-1815)。近代国际关系格局的第一次演变发生在17 世纪初期,其标志是该时期席卷欧洲的30年战争。1648年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的签订,成为现代国际关系史的开端。和约确立的国家无论大小、无论是战胜国还是战败国,均能以主权国家身份参与国际协议的原则,作为国际关系发展的重要里程碑而载入史册。如果用国际关系学“多层分析”方法去总结这段历史,则可见此时期发生了多层变化:(1)从国际层面上看,神圣罗马帝国控制欧洲局面已经走向衰落;(2)从国家层面上看,民族国家(nation state)成为国际舞台的主要角色;(3)从决策者个人层面看,王权逐步代替了神权,各国君主的国家“主权”意识增强, 国际关系中的纷争更多地体现了决策者捍卫国家和民族利益的主观意愿。总之,此阶段是建立在主权国家基础上的国际政治格局的形成阶段。2、维也纳体系:多极均势格局(1815-1871 年)。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和生产技术的更新, 增强了主权国家的综合国力。威斯特伐利亚和会以后, 国际关系中的重要特点就是西欧向世界各地的扩张。西班牙、荷兰、英国、法国、葡萄牙等国均以各种形式在世界各地建立殖民地和进行宗教文化渗透。欧洲扩张的结果之一是导致了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秩序”;结果之二是导致了欧洲强国因殖民地等问题而进行的无休止的激烈较量。经过一段时间的竞争, 国际关系中形成了以法国、英国、奥地利、俄国和普鲁士等占主导地位的多极格局。18世纪末,法国大革命的胜利冲击了欧洲封建主义制度,对英国霸权地位形成严重挑战。然而,拿破仑1805年称帝后,法兰西帝国的扩张导致了欧洲反法联盟的建立。英普联盟和西班牙、两个西西里王国和奥地利两个反法集团, 经过一系列生死较量后, 迫使拿破仑帝国的解体。战后于1814 年10 月至1815 年6 月召开的维也纳会议, 确立了列强并立的“维也纳”体系。由于奥地利总理梅特涅在建立这一体系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主谋作用,因此人们又称这一体系为“梅特涅体系”。英国、法国、俄国、普鲁士和奥地利相互制约与平衡, 形成多极均势国际体系中的主宰。这一格局大体维持了40-50年的时间。3、法兰克福格局:两大军事集团对峙的两极格局(1971-1918)。在维也纳格局的发展过程中,欧洲工业的进步促使各国资本主义反对封建制度及其残余的革命斗争迅猛发展。1830年,法国爆发了“七月革命”,推翻了波旁王朝。以1848年1月西西里起义为开端,革命运动席卷欧洲大陆,法国、奥地利、德国、意大利等同先后爆发了起义。1848年3月维也纳起义后,梅特涅被解职并流放英国,“梅特涅体系”宣告解体。1862年,俾斯麦出任普鲁士王国首相兼外交大臣之后,先后发动了对丹麦、奥地利的战争。1867年,以普鲁士为首的莱茵河以北22个德意志国家和3个自由市组成了北德意志联邦,并成为法国在欧洲的劲敌。拿破仑三世力图通过战争阻止德国的统一,俾斯麦亦决心通过战争的方式实现德国统一。1870年7月,拿破仑三世对普宣战。战争开始后,法国接连失利,在9月1日的“色当会战”中惨败,拿破仑三世率l0万军队投降。11月,南德意志联邦与普鲁士签订联合条约,条约规定法国割让阿尔萨斯和洛林给德国,赔款50亿法郎,三年付清后德国占领军开始撤退。5月,两国正式签署《法兰克福和约》、确立上述内容。为确保对法胜利成果,战后,俾斯麦组织了新的反法联盟,并于1873年建立了德奥俄“三皇同盟”,共同遏制法国。于是在欧洲大陆形成了新的以《法兰克福和约》和“三皇同盟”为基础的新的战略格局,史称“法兰克福格局”。出于俾斯麦在其中起着主谋作用,亦称“俾斯麦体系”。在普法战争中,德意志实现了统一,在欧洲中心,一个强大而富有侵略性的德意志帝国出现在开始衰落的俄国、法国和奥地利的身边,使得欧洲的均势开始动摇。但英、法、德、奥、俄仍是左右欧洲乃至世界形势的主要强国,当时的世界格局仍是一种群雄角逐的多极状态。因此,“法兰克福格局”也称“法兰克福多极格局”。这一格局大致维持了40年左右。二,全球战略格局的形成。1、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多极格局(1918-1945)。1914午6月至1918年11月历时4年多的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同盟国(意大利后来转向协约国)失败而告终,从而使维持了40年的“俾斯麦体系”宣告结束。随着对战败国的处理,一个新的战略格局便开始形成。1919年的巴黎和会于6月28日签署了《凡尔赛和约》,以重新确定德国边界、限制德国军备、瓜分德国殖民地和从德国榨取巨额赔款为基础,在欧洲形成了新的均势,确立了一战后欧洲国际关系的新秩序,即“凡尔赛体系”。另一方面,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欧洲列强筋疲力尽的同时,在战争期间才加入协约国的美国和日本则在战争中发了横财,美国的海军力量迅速发展起来,动摇了英国的海上霸主地位。为了确立美国在远东和太平洋地区的支配地位。1921年底,在美国操纵下召开了华盛顿会议,先后炮制了《四国条约》、《五国海军条约》和关于中国问题的《九国公约》。通过这次会议,美国不仅拆散了英日同盟,挫败了日本独霸中国的野心,而且使英国接受了美国与其在海上平起平坐的地位,这样便在承认美国实力优势的基础上,划分了一战后帝国主义在远东和太平洋地区的势力范围。“凡尔赛体系”与华盛顿会议确定的“华盛顿体系”合称为“凡尔赛——华盛顿体系”。这一格局的形成,突破了以欧洲为中心的多极格局局面,显示出北美和亚太地区在国际战略格局中地位的上升。十月革命的成功打破了帝国主义的一统天下,开始改变几个欧洲列强左右世界形势的局面。在这种形势下,帝国主义国家为维持和保护其瓜分世界的现状,采用暂时搁置它们之间的矛盾的战略,以便共同对付十月革命后出现的革命浪潮,国际战略格局便逐步由协约国和同盟国两大集团的抗争,转向社会主义阵营和资本主义阵营之间的抗争。2、雅尔塔体系:两极格局(1945-1991)。第二次世界大战使国际政治经济力量对比发生了深刻变化。从国际层次上看, 欧洲中心地位不复存在。从国家层面上看, 欧洲主要大国综合国力受到极大削弱, 以致丧失了昔日主宰国际事务的能力和地位:曾经嚣张一时,横行欧洲的德国和意大利彻底失败,在战后相当长时期的国际事务中被排除出去;法国在战争中损失惨重,元气大伤,国际地位急剧下降;称雄世界百年的大英帝国江河日下,被战争搞得疲惫不堪,沦为二等强国。而美国却在战争中得到巨大的发展, 成了资本主义世界的政治、军事和经济超级强国。苏联虽在战争中损失巨大, 但是经受住了考验, 成为欧亚大陆强国。在大战末期, 国际政治舞台上美苏两大国已经成为两支主要力量。旧的传统上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政治格局宣告终结,以美、苏两大强国为首的两极格局即雅尔塔体系开始形成。雅尔塔体系的形成以二战末期的一系列美、英、苏三国首脑举行的德黑兰会议、雅尔塔会议和波茨坦会议为标志,其中尤以雅尔塔会议最为重要。这些会议达成的协议和谅解,除协调了同盟国对德、日法西斯的作战计划和行动,加速了反法西斯世界大战的结束外,更主要的是确定了美、苏两国的势力范围,标志着两极格局初步形成。此后,美苏“冷战”加速了两极格局的形成。1949年,美国拉拢加拿大等国成立了针对苏联的北大西洋公约组织。苏联与其针锋相对,于1955年和东欧七国成立华沙条约组织。北约组织和华约组织的成立标志美苏两极格局的最终形成。经过60 年代世界力量大动荡、大分化、大改组的急剧变动之后,社会主义阵营和资本主义阵营都分崩离析。社会主义阵营解体的主要原因是苏联和苏共的大国主义、大党主义行径。中苏关系的破裂,并发展为敌对关系是社会主义阵营解体的重要表现。资本主义阵营的解体主要是由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导致它们之间经济实力对比发生重大变化。两大阵营解体后,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以全球争霸取代了两个阵营的对立,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和以苏联为首的华约成了两个超级大国谋求世界霸权的战争工具。战后开始的东西方冷战逐渐演变成以美苏争霸为主要特征的两极格局。雅尔塔体系下的两极格局持续了40多年,随着东欧剧变,两个德国实现统—,华约解散和苏联解体而宣告终结。在此期间的六十年代末七十年代初,国际关系中出现了多极化倾向,主要表现在:美苏争霸, 力量互相削弱;西欧成为与美国抗衡的力量;日本成为经济大国,开始谋求政治大国的地位;中国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和第三世界的崛起,有力地冲击了两极格局。但上述挑战远未构成对两极体制的挑战。主要因为:这种倾向是在两极体制下发生的,受到了两极体制的严密控制;在当时,也还没有别的国家或集团向美苏的领导地位提出挑战,形成一极。3、冷战后“多极化”国际格局的形成与发展(1991-)。80 年代末、90 年代初, 世界发生了对人类历史发展具有深远影响的巨大变化, 随着东欧剧变和苏联的解体,国际关系格局进入了一个转型期。两极世界剑拔弩张的对峙状况的结束, 给国际关系带来不可估量的影响。世界各种力量经过发展和重新组合后, 新的“多极化”世界格局已经初见端倪。由于视角的不同,学术界对新格局的看法不尽相同。然而, 尽管国际格局的发展仍有若干变量, 但用“一超多强”来形容目前世界格局, 是相对全面的一种概括方法。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