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百科

中国农村经济发展现状分析论文怎么写啊初中地理

发布时间:2024-07-13 00:03:39

中国农村经济发展现状分析论文怎么写啊初中地理

以前写过类似的  可以从城镇化入手的  人文地理 区域规划 方面的  推荐一个思路给你吧  摘自新闻的  实现城镇化移民战略 确保移民安稳致富  娄底市娄星区水库移民开发管理局 颜周雄  (2010年5月19日)  娄底市娄星区黄泥塘街道办事处双园社区位于娄底中心城区西北部娄涟高等级公路旁,是2006年9月成立的新社区,土地总面积66平方公里,辖原双江乡清桥村移民计124户528人及潇湘职业学院、涟鑫佳苑房地产开发公司、钢城混凝土有限公司等5家民营企事业单位。该社区成立以来,在计划生育、招商引资、治安治理、环境卫生等方面多次被评为先进单位。说起移民后的变化,二组居民贺文龙显得很激动:“过去住离城区最偏远的低矮潮湿的土砖房,出门要爬坡,喝的是山涧水,信息闭塞,现在社区环境干净整洁,自来水、有线电视、电话均安装到户,人们安居乐业,娄星区委、区政府为移民办了一件大好事”。  一、科学决策,选准移民脱贫路子  娄底市娄星区双江水库是一座以灌溉、供水为主,兼顾防洪、旅游功能的中型水利工程。水库的修建,将淹没该区双江乡清桥、义坪、坪底三个村的部分土地和房屋,其中坪底村需征林地7亩,义坪村需征林地、旱土、水田5亩,清桥村需征土地842亩,移民124户528人,其中外迁安置113户494人,后靠安置11户34人。由于多种原因,1999年水库工程立项时就包括移民安置,水库移民安置工程经费需由地方政府自筹解决。  移民的困苦一直是区委、区政府的牵挂。为改变移民贫困落后面貌,让他们过上安稳富足的日子,2004年5月,区委、区政府决定举全区之力,实施城镇化战略,走集中安置为主移民的路子,在城郊原区园艺场的土地上集中安置双江乡清桥村移民,帮助移民在城镇安居乐业。  二、以人为本,做好移民搬迁安置  为认真做好移民向城镇适度转移这个任重道远的安置工程,区里成立了由区委、人大、政协主要领导任顾问,区长任组长,区委、人大、政府、政协分管或联系农业的领导任副组长,区直相关单位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双江水库移民安置工作领导小组,从区直各相关单位抽调精兵强将,组建了移民安置工程指挥部,下设办公、征地拆迁、群工、工程、后勤等部室,全面开展相关工作。大体可分为四个阶段。2003年6月至2004年5月为第一阶段,主要是调查了解移民安置意愿,考察移民安置地点,讨论移民安置办法,摸清水库淹没实物指标,争取上级政府资金支持;2004年6月至2005年7月为第二阶段,主要是依法解除区园艺场土地承包合同并改制,移民安置区规划报批和土地报批、征用,出台移民安置办法,水库淹没实物指标丈量和补偿协议签订;2005年8月至2007年8月为第三阶段,主要是移民安置工程施工,移民安置宅基地分配,移民搬迁到安置区临时定居和新建住房,移民安置工程验收、结算。2007年9月至2009年6月为第四阶段,主要是移民安置工程合同审计,工程竣工结算,财务审计,资料整理归档。  为争取市里的支持,区委、区政府多次向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汇报,陪同市委、市政府领导到水库移民原居住地视察,了解水库移民的生产生活情况。市委、市政府急工程之所急,解群众之所难,多次召开现场办公会,解决重大问题,分5年为水库移民安置工程筹措经费1400万元。区财政在财力十分微弱的情况下,打紧非生产性开支。每年投入200万元,确保水库移民安置工程顺利实施。  通过5年多的艰苦努力,双江水库移民安置工程工作基本完成,工程总投资44万元,其中征地拆迁补偿76万元,工程建设21万元。移民在未搬迁前仅有陈旧的砖木结构房屋6平方米,而在安置区新建砖混结构楼房7平方米,是原来的46倍。每个移民在安置区还分得了3亩土地,该地适用于种植蔬菜,经济收入明显提高。  三、多措并举,确保移民安稳致富  移民安置后,如何使移民尽快适应当地生产生活,走上健康发展的致富之路,是各级政府思考的又一重大问题。区委、区政府多次召开会议研究,决定成立专门的组织机构,处理化解相关遗留问题和矛盾,做大做强后扶产业。2006年经上级批准,以500多名双江水库移民为基础,成立双园社区。由社区居民选举产生了居民小组长和妇女专干,成立了人民调解委员会和社区警务室,实行移民自治。几年来,居委会的同志积极主动,组长、妇女专干、党员充分发挥作用,解决了不少遗留问题。同时多方向上争取资金,惠及广大移民。2007年来,仅每年发放到户的后期扶持资金达31万元;每年发放低保资金达20万元;逢年过节和有人重病的时候,社区还给予及时的慰问关心。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近3年来,区政府共投入60万元,居委会及居民自筹近10万元,完成了1700米长、6米宽的社区公路硬化,修建了近1000米的公路排水沟,社区绿化、活动场地也在抓紧建设。社区还千方百计招商引资,发展移民经济。先后引进3000万元的钢城混凝土有限公司和400万元的矿石加工厂,成立了运输队和装卸队,共安排20多名劳动力就业。如今,社区每年的劳务工资、土地租用等收入近60万元,居民也由外出打工转为在家门口就业,人均纯收入由搬迁前的980元一跃到了2009年的2800元,走上了稳定致富的发展道路。  还可以参考这个  加快发展壮大县域经济,是党的十六大提出的一项重大战略课题县域经济是城乡统筹发展的纽带,而城镇化又是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载体在全国工业化和城镇化快速推进的新形势下,把加快发展壮大县域经济与推进城镇化进程有机结合起来,以县域经济的发展来推动城镇化进程,是一条符合甘肃实际的发展路子  县域经济是属于区域性经济概念,是一个县(市)范围内的经济关系和经济总量的总 和它以县城为中心,集镇(尤其建制镇)为纽带,广大农村为腹地,城乡兼容,具有鲜明区域特色的经济  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省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一)甘肃县域经济发展现状  据统计,全省县域生产总值占全省经济总量的60%以上;县域地方财政收入占全省地方财政收入的一半以上;县域基本建设投资占全省的90%以上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重要支撑力量  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层次,农业和农村经济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与国计民生息息相关的粮、棉、油、肉禽、蛋、菜等主要农产品全部产于县域单位县域农业经济发展不仅繁荣了农村经济,有力地支持和促进了全省工业的发展,也有效地满足居民对农产品的消费需求县域作为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载体,在全省经济发展中发挥重要的基础性作用  随着农业产业化、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进,许多县(市)抓住历史发展机遇,实施"工业兴县、工业强县"战略,大力发展壮大工业经济,加快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变,工业经济支柱作用日益凸现,县域工业经济实力日益壮大,在全省工业经济布局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县域是最具发展潜力的消费市场占全省人口74%的乡村人口中蕴藏着巨大的消费市场2003年全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4元,全省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05元,分别比上年增长了22%、2%;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91元,农民人均生活消费现金支出48元,分别比上年增长了63%、25%居民家庭主要耐用消费品拥有量还远处在不饱和状态,如全省城镇居民家庭每百户拥有洗衣机69台,而农村只有89台;电冰箱城镇居民每百户拥有43台,农村仅78台;彩色电视机城镇拥有36台,农村拥有83台;照相机城镇拥有04架,农村拥有11架;摩托车城镇拥有85辆,农村拥有33辆全省县及县以下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5亿元,仅占全省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1%  县域经济的基本特点是经济活动内容的广泛性、综合性、多样性在县域这个范围内,既有城镇经济,也有乡村经济;既有第一产业,也有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多种所有制全面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比重高  总体看,甘肃省县域经济还是以农业和农村经济为主体的经济,也可以说是农村经济的基本单元  (二)当前县域经济发展中的主要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甘肃省县域经济有了较快发展,但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差距较大据统计,目前全国县域经济的平均规模为:GDP平均为5亿元,人均地方财政收入25元全省县域经济GDP超过5亿元的县有9个,占全省县域单位的5%;地方财政收入过亿元的县7个,占全省县域单位的8%;人均地方财政收入超过25元的县域25个,占全省县域单位的29%甘肃省绝大部分县(市)财政都处于入不敷出的状态,基本上都是财政补贴县  落后,对资金和人才缺乏吸引力甘肃省山区县占到了全省县域单位的5%县域经济中,人均GDP最高的已达34344元,最低的仅1005元;人均地方财政收入最高的县7305元,最低的县仅41元  城镇化发展水平较低,进程缓慢横向比,近年来甘肃省城镇化水平一直处在全国倒数第2、3位,比全国平均水平低13个百分点以上由于近年乡镇企业的萎缩,农民收入的减缓,财政支付能力的弱化等,小城镇建设步伐放慢了小城镇建设相对滞后,功能发挥不明显,转移农业人员难同时,随着城镇人口的增加,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影响了城镇功能的发挥  经济结构单一,经济基础落后表现在农业比重偏大,农业产业化程度不高,参与市场竞争能力较弱,农民增收难工业比重偏小,工业经济实力不强,产业结构不优,生存发展难企业数量多,但规模普遍较小,骨干企业少,产业层次低,重复建设严重,产品结构单一,科技含量不高,缺乏市场竞争力民营经济发展不快,整体素质不强,发展壮大难2003年全省非公有制为38亿元,仅占全部经济总量的7%,与发达省份相比相差近30个百分点  多数县域财政十分薄弱,赤字严重甘肃省收支倒挂县域个数占全部县域个数的比例高达2%,财政赤字严重削弱了县域作为社会公共物品基本提供者的能力,许多县无力改善社会公共设施并提供良好的教育及卫生等社会服务,带来了一系列的社会矛盾财政拮据,乡、村债务包袱沉重,促进经济发展难县级财政基本上是个吃饭财政,几乎没有资金支持经济建设乡镇和村级由于多年积累已是债台高筑财政杠杆作用难以发挥,支持地方经济发展的能力弱化  县域经济的发展壮大直接推动着城镇化进程;城镇化进程的快慢,又反过来影响着县域经济的发展推进城镇化有利于农村工业的产业集聚,有利于服务业的成长,有利于促进农村劳动力的转移  (一)当前甘肃省面临的主要问题是"三农"问题,而"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问题和收入问题现阶段甘肃省城镇化的水平较低,提高甘肃城镇化水平是解决甘肃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举措和途径小城镇是城乡经济的结合部和交汇点,因而也是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环节应当看到,发展县域经济,小城镇这个层次具有无可替代的优势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培育城乡统一的商品和要素市场,整合城乡各种资源,实现优化配置,小城镇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加快小城镇发展,是新阶段发展县域经济的重要支撑  (二)城镇化是加快县域二、三产业发展的有效载体推进城镇化可以推动县域经济产业结构、就业结构和所有制结构调整,加快县域经济产业升级作为欠发达地区,面对全省二、三产业发展从分散到集聚、工业化与信息化交织在一起的新形势,发展县域经济必然要坚持工业化与城镇化同步推进,充分发挥城镇化与工业化的互动效应,增强城镇在资源、人才、技术、产业、商品和信息的集聚功能和带动作用,从而以城镇为平台,推动工业和第三产业的加快发展,促进县域经济不断壮大  (三)欠发达地区与发达地区间的差异,主要是工业化和城镇化水平的差距由于工业化和城镇化水平低下,欠发达地区及其县域由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进程相对滞后,人口居住相对分散,二三产业就业门路少,县域居民特别是农民的收入水平相对较低作为欠发达地区,甘肃省在迅速壮大县域经济同时,加快城镇化进程,努力推动全省经济跨越式发展,统筹城乡和区域协调发展,逐步消除城乡二元结构,实现全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  据有关资料分析,我国农民人均纯收入与城镇化水平呈正相关,城镇化水平越高的省份,农民收入水平越高,城镇化水平超低的省份,其农民收入水平越低从城乡居民收入看,甘肃省2003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  配收入24元,农民人均纯收入05元,城乡收入比为98:1,城乡差距颇大加快欠发达地区县域城镇化进程,有利于充分发挥城镇在吸纳农村人口、扩大二三产业就业门路的功能,同时,还能促进城市文明向农村辐射,形成以城带乡、城乡互动共进的发展格局  (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重点在农村,难点也在农村2003年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1673元,是全国平均水平的8%,其中超过全省平均水平的县有36个,超过全国平均水平的县有23个,分别占全省县域单位的9%、7%;县域经济中,人均GDP全国平均水平是6439元,甘肃省县域人均GDP为7元,是全国平均水平的69%甘肃省贫困地区的差距更大,离全面建设更高水平小康社会的目标还相差很远这就要求甘肃省县域经济必须保持更快的增长速度,只有超常规、跨越式发展,才能如期实现小康目标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框架的基本确立,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日益明显地发挥着基础性作用因此,县域经济的制度创新,必然是以市场为取向,以市场配置资源为基础的,必然更加符合市场经济的运行规则深化改革和制度创新的目标,应是通过对农业生产制度、土地制度、产权制度和社会组织制度的调整和完善,建立一套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县域经济发展新体制和新机制  从所有制角度看,多数县域经济是以非国有制经济、特别是个私经济为主体的因此,个私经济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整个县域经济的发展状况个私经济一般具有经营机制灵活、市场竞争意识强的特点,对政府没有依赖关系,而对活跃县域经济能起到较为显著的作用  从实践看,近年来个私经济发展较快的县份,一般经济增长速度也较快而一些县属国有经济比重较高的县份,由于体制等因素的制约,这些企业不仅难以成为财源,反而成为县级财政的沉重包袱因此,对一些县属国有经济比重较高、经济发展面临困境的县份而言,积极发展个私经济,无疑是一个选择  当然,这不是说县域经济发展可以忽略国有经济,在国有经济比重较高的县份,还应加大对国有经济的改革力度在充分搞活县属国有经济的基础上,积极鼓励和支持城乡个私经济的发展,同时也积极发展城乡集体经济和各种混合所有制经济,使所有制结构更加符合生产力发展水平和多层次性的特点,使县域经济能够形成更多的新的增长点  从管理角度看,县级政府的合理定位,对县域经济发展至关重要所谓政府的合理定位,是相对于目前政府经济管理职能存在的"越位"、"错位"和"缺位"而言的,就是政府要不断转变职能,从直接参与生产经营活动,代行企业和市场职能,转向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建立和维护市场秩序,为微观经济主体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上来  党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这一宏伟目标能否实现,关键看县域,难点在农村观念落后无疑是影响甘肃省县域经济发展的一个突出问题加快发展县域经济,须从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开阔眼界入手

随着时代的发展,农村人口向城镇人口转化,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由乡村型向城市型转化,传统的农村文明向现代的城市文明转化等。它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社会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志。我国政治发展的首要问题是农业问题。因此,对农业的重视,是我国政治发展是否明朗化的一个重要问题。农村的现状如何?党中央在农村的地位和可信任程度是很高的。农民淳朴的本性,仍然将党中央确立为主导力量。但是,基层党群关系是不好的。群众的主要问题是对基层党员的行为不信任:腐败、损公肥私等。 基层党员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几无:导致的结果是党在农村没有号召力。农村干部的主要问题是不能解决当地农村的实际问题,不能对当地农村的发展有一个长远的规划。导致的结果是:多少年,还是一个样。另外,农村干部基本上不能各司其位,并且,农村干部的职位繁多并且参差不齐,这个需要进一步规范化。农田的规划问题。原先农业收取农业税,很多人闲置自家农田外出打工,村级组织对田地重新规划;等到农业税免征,民工有返乡归农的,但是没有田产了。电视是在休闲的时候用来消遣的。广播通讯最大的好处就是范围广、及时,并且对于广大识字不多的农民来说是一个非常好的宣传工具。农民几乎都没有什么精神信仰,空虚。信教的不少。农村成为了异端思想的宣传对象。教育停止不前。农民有多少知识,是从前期学校里获得的;从父辈,乡俗里习得得。除此以外,另外获取得具有教育意义得东西很少。农村封建迷信色彩有些地方强,有些地方弱。这个问题不可一概论之。农村乡校合并。就是一个村和另一个或几个村合并办一所小学。导致儿童教育得一系列问题得出现:辍学、厌学等。主要是农村通往乡镇得大道和田间得小道。大道是乡镇得主渠道,但一般都不发达;小道是农业播种收割得必经之地,不发达(最严重)。这些影响农业生产。自从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家提升农机化水平及加快农村基础设施政策的实施,我国的农机产业得到显著的发展,到已经形成内燃机、拖拉机、运输机械、收获机械、牧业机械、拖内配件等诸多小行业,并形成完整的工业体系。农业机械的迅猛发展及其在农村中的应用加快了我国农村农业劳动力结构革新,这些都促进了我国新农村建设以及农村经济的发展。纵观农村对农业机械的需求和使用现状:我国地大物博,同时也是一个农业大国。中国的农业耕地有15 亿亩,但农业机械使用比率相对发达国家来说还很低,如根据中国消费者协会调查在 2008 年我国南方水稻收割机的运用比率才 20%,因此我国农村对农业机械的需求潜力还很大。随着我国农村产业化进程推进,在今后农村使用农业机械方面还有巨大的发展潜力。我国由于地域广阔,农村的分布也比较分散,在购买农业机械方面也很难像城市人群那样集中购买,这就导致农村市场农业机械购买的差异性和层次性非常突出。第一,农村区域间购买农机的水平不同,而且农村平原、丘陵、草原、山川不同地形对农机产品的需求也不同。第二,农村即便同一区域内不同农户富裕程度不同,所以在购买农机时也存在差异性。第三,我国农村市场也具有层次性,大致分为东部沿海、中部平原、西部内陆三层阶梯市场,这三层阶梯市场的农民们在农机消费上的消费心理、消费结构上也存在不同。农村的农民由于较大多数还保留着浓厚的小农思想,而且农村比邻而居的居住特点也导致农民之间有着浓郁的从众心理和攀比心理,往往一户农民有何风吹草动都会把信息传播给其他农民。因此,一户农民购买了什么好的农业机械,通常很快别人家也会知晓并仿效,从而形成良好的示范性作用。农村的农民消费观比较淳朴,农业机械消费市场还处于功能性需求阶段,即农民主要强调产品的实用性和物质利益,不太重视产品的个性展示和美观价值。而农民的这种功能性消费观念对于农业机械产品需求的表现主要有:一是农业机械的实用性,农民比较重视农业机械的产品性能,并能适应农村的消费水平和消费环境,不太观注农机的美观性;二是农业机械的价廉性,在保障农业机械实用和耐用的前提下,农民要求农机价钱越便宜越好,如果两款农机的基本功能一致,农民肯定是选择价位较低的那款;三是农业机械的简便性,农民一般文化程度都不高,在农业机械使用上只强调农机具备基本的简单功能即可,比如农业机械中的联合收割机,农民大多只要求把小麦等收割干净就行,对于联合收割机的其它功能并不注重,而且农业机械易操作、易修理可能更被农民欢迎。农业农村技术与服务凉山财源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专业各种食用菌栽培种植技术培训、各种名贵药材种植技术培训、销售各种药材种子、种苗,销售各种菌种、销售各种花草种子、销售各种林木种子、销售各种草坪种子;在凉山财源农业科技有限公司采购种子种植的免费种植技术培训,专业农业农村项目技术服务。

中国农村经济发展现状分析论文怎么写啊初中生

三农问题论文  五中全会指出:“要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农业不发达、农村不繁荣、农民不富裕的问题,习惯上统称为“三农”问题。“三农”问题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的一个关键问题,直接关系到社会的全面进步。因此,要把解决“三农”问题做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工作的重要内容,有计划有步骤地妥善加以解决。  一、“三农”工作面临的问题  在区域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由于农村内外部各种环境和条件的变化,出现了许多新情况和新问题,一直长期困扰着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这些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农民问题。主要是三个方面:一是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现阶段农民增收困难,多数农民仍然只能通过种粮,散养家禽获得收入,而这些收入都不高,如种植水稻,除去种子、农药、化肥和人工等开支,每亩纯收入仅为160元左右。区2000-2004年的5年中,农民人均纯收入只增加5元,不及城镇居民收入增量的1/3,平均增长率不到8%,仅为城镇居民收入增幅的一半。二是农民利益得不到有效维护。由于缺乏风险分散机制,长期以来农民一直是农产品价格的被动接受者,农业的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主要由农民来承担。在劳动力转移中,农民作为最弱势的群体,常常是最低工资的接受者,创造着城市经济财富却不能分享其利益。普遍缺乏必要的社会保障,不能享受公共卫生、医疗……我只是抛砖引玉帮一下,能用就用,无所谓的,你在找找吧,我觉得这好像是公务员考试的东西。呵呵!

在图书馆里面的数字资源查就行了!

浅谈我国低碳经济发展现状及对策  摘 要:全球气候变暖是当前世界各国广泛关注的问题之一,而世界经济的发展对能源需求量的持续增加,使二氧化碳的排放量、温室气体排放所带来的环境和生态问题将进一步加剧。而且我国能源紧张、人均资源占有量低、环境污染严重也使我国面临着较大的国际转移排放压力。倡导发展低碳经济,符合科学发展观的客观要求,也有利于现代能源服务的普及、可再生能源的利用、提高能源效率、改善能源结构和加强能源安全。  关键词:低碳经济;现状政策选择  一、低碳经济的内涵  低碳经济是一种全新的经济理念,低碳经济的提法最早源于英国在2003年发布的能源白皮书“我们未来的能源:创建低碳经济。”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认识,低碳经济是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尽可能地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从技术角度认识,低碳经济是以市场机制为基础,在制度框架和政策措施的作用下,利用提高能效技术、节约能源技术、可再生能源技术和温室气体减排技术等各种低碳技术,促进整个社会经济朝着高能效、低能耗和低碳排放的模式转型。  综上所述,广义的低碳经济是以低排放、低能耗、低污染为标志的绿色生态经济模式。目标是控制碳排放,维持生物圈碳平衡;实质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创建清洁能源结构;核心是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发展观的转变。可以说,发展低碳经济是一场涉及价值观念、国家权益、生产生活方式的全球性革命。  二、国外发展低碳经济的现状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国家把环境保护作为经济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制定低碳经济政策,积极推动低碳绿色增长。尤其是为了应对此次全球金融危机,一些国家更是把开发新能源、发展低碳产业作为重振经济的重要动力。  德国发展低碳经济的重点是发展生态工业。德国的生态工业政策主要包括六个方面的内容:严格执行环保政策;制定各行业能源有效利用战略;扩大可再生能源使用范围;可持续利用生物智能;推出刺激汽车业改革创新措施以及实行环保教育、资格认证等方面的措施。为了实现从传统经济向绿色经济转轨,德国除了注重加强与欧盟工业政策的协调和国际合作之外,还计划增加政府对环保技术创新的投资,并通过各种政策措施,鼓励私人投资。德国政府希望通过筹集公共和私人资金,建立环保和创新基金,以此推动绿色经济的发展。  法国的低碳经济政策重点是发展核能和可再生能源。2008年12月,法国环境部公布了一揽子旨在发展可再生能源的计划,这一计划有50项措施,涵盖了生物能源、风能、地热能、太阳能以及水力发电等多个领域。除了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之外,2009年,法国政府还投资4亿欧元,用于研发清洁能源汽车和“低碳汽车”。此外,核能一直是法国能源政策的支柱,也是法国低碳经济的一个重点。  美国选择以开发新能源、发展绿色经济作为此次全球金融危机后重新振兴美国经济的主要动力。美国政府低碳经济政策可以进一步分为节能增效、开发新能源、应对气候变化等多个方面。其中,新能源的开发是核心。2009年2月15 日,美国出台了《美国复苏与再投资法案》,投资总额达到7870亿美元,该法案将发展新能源列为重要内容,包括发展高效电池、智能电网、碳储存和碳捕获、可再生能源(如风能和太阳能等)。在节能方面最主要的是汽车节能。此外,为应对气候变暖,美国力求通过一系列节能环保措施大力发展低碳经济。  三、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实践  在低碳经济的实践上,英国作为低碳经济的先行国,在2006年通过了全球第一个有关低碳经济的法案一《气候变化法草案》,制定了到2020年减少碳排放30% ,到2050年减少碳排放60%的目标。日本、丹麦和挪威等国的低碳经济和低碳技术也取得了迅速发展,取得了良好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果。国内对低碳经济的实践则主要集中于碳交易和创建低碳城市。 (1)碳交易。2006年,世界二氧化碳排放权交易总额达280亿美元,交易的二氧化碳量达到了13亿吨。目前全球有四个交易所专门从事碳金融的交易,包括欧盟的EU ETS、澳大利亚的New South Wales、美国的Chicago Climate Exchange和英国的UK Errs等。此外,还有很多知名金融机构活跃在这些市场上,包括荷兰银行(ABN AMRO)、巴克利(BarclaysCapita1)、高盛(Goldman Sachs)、Morgan Stanley和UBS等。美国的Chicago Climate Exchange是全球第一个也是北美唯一自愿性参与温室气体减排量交易,并对减排量承担法律约束力的组织和市场交易平台,它也是全球唯一同时开展二氧化碳、甲烷、氧化亚氮、氢氟碳化物、全氟化物、六氟化硫6种温室气体减排交易的市场。在中国,2006年兴业银行基于品牌和市场价值与IFC合作签署了《能源效率融资项目(CHUEE)合作协议》(即《损失分担协议》),成为国内首家推出“能效贷款”产品的商业银行。根据该协议,IFC向兴业银行提供2亿元人民币的本金损失分担,以支持最高可达4.6亿元人民币的贷款组合,兴业银行则以IFC认定的节能、环保型企业和项目为基础发放贷款,IFC则为贷款项目提供相关的技术援助和业绩激励,而中国银行和深圳发展银行则分别推出了“挂钩海外二氧化碳排放额度期货价格”的理财产品。  (2)低碳城市的创建。低碳城市是由新能源利用、清洁技术、绿色规划、绿色建筑和绿色消费等一系列要素构成的城市可持续发展模式。2008年,国家发改委与联合国自然基金会开始“低碳城市发展”的全面推广,上海和保定成为首批试点城市,由国家发改委、建设部、科技部、环保总局、商务部等专家组成的项目技术顾问组也正式亮相。同年,世界自然基金会发布了《保定:全球可持续能源生产的“电谷”》,肯定了“保定模式”在发展可再生能源方面做出的贡献。广东省珠海市也在2008年邀请专家研究低碳经济,欲申报国家低碳经济区。  四、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政策选择  低碳经济是世界经济的发展趋势,是实现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的一种经济发展模式。然而,中国正处在工业化发展阶段,发展经济、减少贫困和满足就业等仍是实现现代化的最大任务,向低碳经济转型还面临着许多现实条件的制约。为实现这些目标,必须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适时适度地创新公共政策,根据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环境的新要求,创立一种具有积极价值的、适宜的政策安排。  (一)、调整产业结构,限制高碳产业的市场准入,倡导产业低碳化  产业结构对碳排放会产生较大影响,同等规模或总量的经济,如果技术水平相同而产业结构不同,则会导致碳排放量相差较大。以工业制造业、建筑业和交通运输业为代表的第二产业则是能源大户,需要大量消耗能源。我国正处在工业化高速发展时期,第二产业在一定的时期内还会显示强劲的势头,这也是发展的客观需要。所以,根据国情大力调整产业结构,倡导产业低碳化,这是我们当前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  (二)、增大陆海碳汇  森林可以吸收大量CO2 .相当于减少了CO2 排放,是良好的碳汇。据研究,我国人工造林的固碳率为1.4吨碳/(公顷?年),相当于每公顷林地每年可平均吸收5.1吨CO2 。2005年.我国森林面积达到17491万公顷.森林覆盖率从20世纪90年代初期的13.92%。增加到18.21%,为促进全球碳汇建设和温室气体减排做出了巨大贡献。根据国家《林业发展“十一五”和中长期规划》,到2020年我国森林覆盖率将达到23% 按照我国国土面积约960万km (合96000万hm )计算,相当于2020年比2005年新增森林面积4600万公顷,每年可新增碳汇430.1万吨,相当于减排1578.4万吨CO22005.2020年间累计新增加碳汇5.2亿吨,相当于累计减排18.9亿吨CO2。另外,海洋也是重要的碳汇之一有研究表明,过去200年中人类燃烧化石燃料和制造水泥过程中释放的CO2 .被海洋吸收了近一半。我国在东海进行的大洋碳通量研究也表明,东海是CO2 的汇。因此,通过加大力度开展研究,尽早比较准确地确定我国邻近海域的碳汇结构和强度.有望进一步增大我国的碳汇规模。  (三)、创新文化政策,倡导生态文化  生态文明是党在经济和社会转型的紧要关头所形成的又一重要思想创新,并提出了文化“软实力” 的概念。文化是基础国民教育,它奠定国民的品味教养;文化是生活,它决定我们所见、所感、所思的整体环境的真善美或假恶丑;文化是经济,文化产业在现代经济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已不言而喻。低碳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全民普遍共识的、绿色的生态文化的构建。生态文化作为正在崛起的新兴文化,是倡导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观念体系,是人们最优化的解决人与自然关系问题所反映出来的思想观念的总和,体现在人类为解决所面临的种种生态问题环境问题,与自然和谐相处,求得人类更好地生存与发展的种种措施和手段上。创新文化政策就是要形成以“节约资源,保护环境” 为核心的生态文化,在生活中坚决抵制铺张浪费的奢侈文化,生态的观念深入人心。  五、结束语  目前,我国正在科学发展观的统领下进行创新型国家建设和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这与发展低碳经济的目标基本上是一致的。从经济的角度讲,社会发展的每一个阶段都有一个与其相适应的经济发展模式:工业化初级阶段,经济发展依赖的是原始生产要素的高投入的粗放型经济增长;工业化中级阶段,经济发展以投资和科技进步为主要带动力量;工业化高级阶段则以信息和现代服务业为主要发展方向。中国的经济转型摒弃了传统的“高投入、高污染、低产出”的经济发展模式,走出一条“低投入、低污染、高产出”的路子。公共政策的创新使我们主动融入到低碳经济的实践和世界发展的潮流中,获得更多的可持续发展的资金和技术,为世界经济发展提供一个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新模式。  参考文献:  [1]冯之浚,金涌,牛文元,徐锭明.关于推行低碳经济促进科学发展的若干思考[N].光明日报理论版,2009-04—21.  夏垫堡.发展低碳经济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J].环境保护,2008 (7A):33—35.  陈晓春,张喜辉.浅谈低碳经济下的消费引导[J].消费经济,2009 (4): 71—74.  邹骥等,低碳道路的技术转让和资金机制,2009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探索中国特色的低碳道路[M],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09  陈晓春,谭娟,陈文婕.论低碳消费方式[N].光明日报理论版,2009—04—21.

中国农村经济发展现状分析论文怎么写初中生物

随着时代的发展,农村人口向城镇人口转化,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由乡村型向城市型转化,传统的农村文明向现代的城市文明转化等。它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社会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志。我国政治发展的首要问题是农业问题。因此,对农业的重视,是我国政治发展是否明朗化的一个重要问题。农村的现状如何?党中央在农村的地位和可信任程度是很高的。农民淳朴的本性,仍然将党中央确立为主导力量。但是,基层党群关系是不好的。群众的主要问题是对基层党员的行为不信任:腐败、损公肥私等。 基层党员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几无:导致的结果是党在农村没有号召力。农村干部的主要问题是不能解决当地农村的实际问题,不能对当地农村的发展有一个长远的规划。导致的结果是:多少年,还是一个样。另外,农村干部基本上不能各司其位,并且,农村干部的职位繁多并且参差不齐,这个需要进一步规范化。农田的规划问题。原先农业收取农业税,很多人闲置自家农田外出打工,村级组织对田地重新规划;等到农业税免征,民工有返乡归农的,但是没有田产了。电视是在休闲的时候用来消遣的。广播通讯最大的好处就是范围广、及时,并且对于广大识字不多的农民来说是一个非常好的宣传工具。农民几乎都没有什么精神信仰,空虚。信教的不少。农村成为了异端思想的宣传对象。教育停止不前。农民有多少知识,是从前期学校里获得的;从父辈,乡俗里习得得。除此以外,另外获取得具有教育意义得东西很少。农村封建迷信色彩有些地方强,有些地方弱。这个问题不可一概论之。农村乡校合并。就是一个村和另一个或几个村合并办一所小学。导致儿童教育得一系列问题得出现:辍学、厌学等。主要是农村通往乡镇得大道和田间得小道。大道是乡镇得主渠道,但一般都不发达;小道是农业播种收割得必经之地,不发达(最严重)。这些影响农业生产。自从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家提升农机化水平及加快农村基础设施政策的实施,我国的农机产业得到显著的发展,到已经形成内燃机、拖拉机、运输机械、收获机械、牧业机械、拖内配件等诸多小行业,并形成完整的工业体系。农业机械的迅猛发展及其在农村中的应用加快了我国农村农业劳动力结构革新,这些都促进了我国新农村建设以及农村经济的发展。纵观农村对农业机械的需求和使用现状:我国地大物博,同时也是一个农业大国。中国的农业耕地有15 亿亩,但农业机械使用比率相对发达国家来说还很低,如根据中国消费者协会调查在 2008 年我国南方水稻收割机的运用比率才 20%,因此我国农村对农业机械的需求潜力还很大。随着我国农村产业化进程推进,在今后农村使用农业机械方面还有巨大的发展潜力。我国由于地域广阔,农村的分布也比较分散,在购买农业机械方面也很难像城市人群那样集中购买,这就导致农村市场农业机械购买的差异性和层次性非常突出。第一,农村区域间购买农机的水平不同,而且农村平原、丘陵、草原、山川不同地形对农机产品的需求也不同。第二,农村即便同一区域内不同农户富裕程度不同,所以在购买农机时也存在差异性。第三,我国农村市场也具有层次性,大致分为东部沿海、中部平原、西部内陆三层阶梯市场,这三层阶梯市场的农民们在农机消费上的消费心理、消费结构上也存在不同。农村的农民由于较大多数还保留着浓厚的小农思想,而且农村比邻而居的居住特点也导致农民之间有着浓郁的从众心理和攀比心理,往往一户农民有何风吹草动都会把信息传播给其他农民。因此,一户农民购买了什么好的农业机械,通常很快别人家也会知晓并仿效,从而形成良好的示范性作用。农村的农民消费观比较淳朴,农业机械消费市场还处于功能性需求阶段,即农民主要强调产品的实用性和物质利益,不太重视产品的个性展示和美观价值。而农民的这种功能性消费观念对于农业机械产品需求的表现主要有:一是农业机械的实用性,农民比较重视农业机械的产品性能,并能适应农村的消费水平和消费环境,不太观注农机的美观性;二是农业机械的价廉性,在保障农业机械实用和耐用的前提下,农民要求农机价钱越便宜越好,如果两款农机的基本功能一致,农民肯定是选择价位较低的那款;三是农业机械的简便性,农民一般文化程度都不高,在农业机械使用上只强调农机具备基本的简单功能即可,比如农业机械中的联合收割机,农民大多只要求把小麦等收割干净就行,对于联合收割机的其它功能并不注重,而且农业机械易操作、易修理可能更被农民欢迎。农业农村技术与服务凉山财源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专业各种食用菌栽培种植技术培训、各种名贵药材种植技术培训、销售各种药材种子、种苗,销售各种菌种、销售各种花草种子、销售各种林木种子、销售各种草坪种子;在凉山财源农业科技有限公司采购种子种植的免费种植技术培训,专业农业农村项目技术服务。

杜青林:中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形势非常高兴参加世界经济宣言组委会主办的中国经济形势报告会,并与大家一起解读中国经济发展问题,在这里我就中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形势向大家做一些简要的介绍。介绍三个问题,一,中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新成就。中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大国,有13亿人口,多数在农村,人多地少是基本国情,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确保粮食安全、增加农民收入始终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首要任务。党中央国务院历来高度重视农业,坚持把农业放在国民经济发展的首位,强调把三农工作作为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中国农民长期的艰苦奋斗实现了粮食等主要农产品供给由长期短缺到总量基本平衡到有余的历史性转变,农民生活从温饱向小康的历史性跨越,中国以占世界不到9%的耕地解决了全球近21%人口吃穿的问题,不仅为中国改革发展奠定了稳定的基础,也为人类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2003年下半年以来中国政府针对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一些突出问题作出了加强宏观调控的决策和部署,把加强农业,特别是粮食生产作为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实行了一系列更明确、更直接、更有力的措施,保护和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取得了新的成就,主要表现在一粮食生产出现重要转机,广大农民的种粮积极性明显提高,粮食水平有所恢复,去年早稻、夏粮增长,主产区、非主产区大多增产,粮食总产量、单位面积产量同步增加。粮食总产的增量和单产平均的水平创历史最高水平。当前秋冬种粮食面积,特别是小麦的种植面积又比上一年有所增加。二是农民收入实现较快增长。去年是1997年以来中国农民增收形势最好的一年。重量农民的收入明显增加,同时也是近五年来农村贫困人口数下降最多的一年。三是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取得的新的进展,四大粮食作物优势产业带已初步形成,三大优质棉区,使棉面积和总产占全国的99%左右。两大优势苹果产区的面积和产量占全国的80%以上,东北地区牛肉的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66%,西北等四个肉羊产区占全国总产量的81%,沿海长江中下游地区水产品出口量占全国出口量的98%,农产品的品种和农业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优质农产品快速发展。畜牧业产值首次突破了万亿元的大关。防禽流感取得了重大胜利,订单农业持续发展,初步形成多层次农业产业化发展格局。农产品进出口和农业对外开放进一步扩大,农业和农村经济呈现出全面增长的良好势头。四是农业科技进步明显加快,超级稻研究取得了新成果,产品优、抗病强的新品种。去年在科技提升行动示范区,水稻平均亩产提高了10%。冬小麦亩产提高了15%,农业作业水平明显提高。五是农村改革迈出了重大步伐。农村的税费改革进入了取消农业特产税,减免农业税和配套改革的新阶段。农业税收制度正在发生根本性的变革。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加快推进,粮食购销市场化程度进一步提高。土地专项制度改革稳步推进,农业市场化进一步加快。市场机制对农业配置机制性作用得到有效发挥。六是农村社会作业取得重要进展,各项投入开支越来越多地向农村倾斜,农民享受公共服务的状况有了积极变化,农村教育卫生、文化等事业发展加快。农民的素质有所提高。农民合法权益得到有效保护,农村干群关系明显改善。中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好形势为稳定国民经济全局作出了好的贡献,成为这次国家宏观调控的突出亮点。这些新成就的取得最关键、最具决定性因素的是中央出台一系列扶持农业措施的巨大效应。中央出台的这些政策措施具有很强的预见性、根本性,务实管用成效显著。特别是各地农业部门在认真贯彻中央各项措施的过程中,进一步深化对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规律的认识,取得了不少有益的经验和深刻启示。主要表现在坚持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农业和农村经济全局,把科学发展观贯穿在工作的全过程。推动农业、农村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坚持全面落实中央扶持农业的政策为发展动力,通过把各项政策落到实处,最大限度地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坚持粮食增产、农民增收的目标,围绕这两大目标来开展各项工作,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坚持创新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思路和机制。适应农业市场化和国际化的要求。更新观念、转变思路、改进方法、方式,切实增强各项工作的针对性、预见性和时效性。增强解决农村工作新矛盾、新问题的能力,及时根据形势的变化研究新情况,强化法制手段,推动上下连动,全力解决好工作中遇到的新矛盾、新问题,包括农业、农村经济健康发展。二,中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面对农业的市场化和国际化,中国农业、农村经济发展也面临不少困难和问题,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规模化粮食生产发展的任务还很艰巨,中国耕地资源、淡水资源十分匮乏,耕地面积扩大的潜力有限,粮食播种面积增加的潜力有限,粮食生产的基础设施还比较薄弱,在很大程度上还是“靠天吃饭”,粮食科技短期内难有突破性、重大成果。单产提高的潜力有限,粮食产量波动较大。去年粮食总产与1998年历史最高水平相比仍有很大差距。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短期内难以根本奏效。进一步扩大粮食生产的难度很大。二是农民持续增收的机制尚未建立。农产品价格上升的空间有限,城乡二元结构严重制约各种要素在城乡间的合理流动,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有限,农民就业渠道难以拓宽。总体上来看,资源增收持续增长的障碍还没有消除,确保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的难度很大。三是农业发展面临着市场竞争更加激烈。中国农业仍然是国民经济最薄弱的环节,某些方面还不适应经济快速增长和人们消费快速变化提出的更高要求。农业投资投入不足,农村资金短缺,生产要素持续外流,农业推广体系和动物防疫体系薄弱,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和国家对农业的支持、保护体系都不完善,特别是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后过渡期,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面临着市场资源约束机制加剧,国内外市场竞争更加激烈,进一步提高农业竞争力的难度很大。解决好上述这些问题是今后一个时期,中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任务。第三个问题,中国农业、农村发展的目标和重点,中国正处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阶段,也处在工业支持农业、城市带动农村的新阶段。胡锦涛主席指出纵观工业化国家的发展历程,在工业化初期阶段工业支持农业带有普遍的趋向,中国农业和农村发展正处在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深刻贯彻胡锦涛主席两个趋向的重要论述,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坚持城乡统筹发展的方略,大力加强农业综合能力生产建设,深入推荐农业农村经济战略性结构调整,继续转变农业增长方式,促进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确保农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基本目标是粮食产量稳定增加,农民收入持续增长,农业和农村经济全面发展.具体有以下几项工作,一加强耕地保护和质量建设,大力提高粮食生产能力。认真贯彻土地管理法等法律法规,把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落到实处,继续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鼓励农民用地养地,构建耕地质量建设的长效机制,加快国家优质粮食产业的建设。重点抓好主产区的生产,稳定加大粮食面积,努力提高粮食单产,进一步加大粮食生产扶持力度,增强农民种粮的积极性。二深化农业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优秀产品结构,重点发展生态、高效、安全的农产品。加快发展特色农业,全面推进优质农产品产业带建设,大力发展畜牧水产业,促进增长方式转变,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加快发展乡镇企业,积极推进农产品加工业,加强农民工技能培训,进一步改善农民外出务工环境,促进农民多渠道转移就业。三加快农业科技进步与创新,大力增强农业科技的市场作用,加大技术研究,重点搞好超级稻的攻关,推出一批有主导技术。深入实施农业科技入户的工程,组织重大科技推广的行动。在粮食主产区建设主导品种及配套技术的示范区,加强农作物、重大病虫害综合防治和农业机械化等推广,围绕主要品种、主要技术采用多渠道的培训。四,大力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进一步完善、扶持龙头企业,继续发展订单农业,健全完善龙头企业与农户的有效利益连接机制,按照民办民营民收益的原则,积极推进农业合作组织的发展,加强农产品的营销,建设绿色通道,实施走出去的战略,提高对外开放的水平,五,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逐步建立起统一规范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体系,推进农产品标准化综合示范区、出口基地建设,加快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全面开展质量监管。突出抓好种子市场、农药饲料市场的监管。六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强化对农业发展的支持、保障体系,加快建设农业科技创新与应用,动植物保护、农产品质量安全、农产品市场信息、农业资源与生态保护、农业社会化服务于管理等农业七大体系,构建一个结构合理、功能完备、分工明确、运行高效的新兴农业保障体系,为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奠定坚实的基础。七,深化农村改革,促进农村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深化农村税费改革,确保农业税的减免落实到户,推动粮食生产体制的各项改革,发展农村新兴医疗,在加强农村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加强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开展农村普法教育、推动农村先进文化发展、丰富农民文化生活,提高农民的思想道德科学文化和健康素质,实现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我们坚信经过中国政府和亿万农民的不懈努力,中国农业现代化水平将稳步提高,中国农村社会将更加繁荣,中国农民生活一定会更加幸福,谢谢大家。

在图书馆里面的数字资源查就行了!

中国农村经济发展现状分析论文怎么写初中生数学

关于农村经济发展的调查报告论文我给你介绍一个学位论文网站去看看有你要的论文参考没有在网站地址上输入3个w点xwlunwen点com希望你好运。同时学位论文网始终本着“客户至上”的服务理念,以实力打造诚信,用诚信铸就未来,建站8年来,已成为一个小有规模的公司性质的网站,不断努力,从未停止!不断提高,从未满足因为专业,所以卓越!优质的品质、优质的服务!信誉为本,行动为证明!

随着时代的发展,农村人口向城镇人口转化,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由乡村型向城市型转化,传统的农村文明向现代的城市文明转化等。它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社会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志。我国政治发展的首要问题是农业问题。因此,对农业的重视,是我国政治发展是否明朗化的一个重要问题。农村的现状如何?党中央在农村的地位和可信任程度是很高的。农民淳朴的本性,仍然将党中央确立为主导力量。但是,基层党群关系是不好的。群众的主要问题是对基层党员的行为不信任:腐败、损公肥私等。 基层党员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几无:导致的结果是党在农村没有号召力。农村干部的主要问题是不能解决当地农村的实际问题,不能对当地农村的发展有一个长远的规划。导致的结果是:多少年,还是一个样。另外,农村干部基本上不能各司其位,并且,农村干部的职位繁多并且参差不齐,这个需要进一步规范化。农田的规划问题。原先农业收取农业税,很多人闲置自家农田外出打工,村级组织对田地重新规划;等到农业税免征,民工有返乡归农的,但是没有田产了。电视是在休闲的时候用来消遣的。广播通讯最大的好处就是范围广、及时,并且对于广大识字不多的农民来说是一个非常好的宣传工具。农民几乎都没有什么精神信仰,空虚。信教的不少。农村成为了异端思想的宣传对象。教育停止不前。农民有多少知识,是从前期学校里获得的;从父辈,乡俗里习得得。除此以外,另外获取得具有教育意义得东西很少。农村封建迷信色彩有些地方强,有些地方弱。这个问题不可一概论之。农村乡校合并。就是一个村和另一个或几个村合并办一所小学。导致儿童教育得一系列问题得出现:辍学、厌学等。主要是农村通往乡镇得大道和田间得小道。大道是乡镇得主渠道,但一般都不发达;小道是农业播种收割得必经之地,不发达(最严重)。这些影响农业生产。自从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家提升农机化水平及加快农村基础设施政策的实施,我国的农机产业得到显著的发展,到已经形成内燃机、拖拉机、运输机械、收获机械、牧业机械、拖内配件等诸多小行业,并形成完整的工业体系。农业机械的迅猛发展及其在农村中的应用加快了我国农村农业劳动力结构革新,这些都促进了我国新农村建设以及农村经济的发展。纵观农村对农业机械的需求和使用现状:我国地大物博,同时也是一个农业大国。中国的农业耕地有15 亿亩,但农业机械使用比率相对发达国家来说还很低,如根据中国消费者协会调查在 2008 年我国南方水稻收割机的运用比率才 20%,因此我国农村对农业机械的需求潜力还很大。随着我国农村产业化进程推进,在今后农村使用农业机械方面还有巨大的发展潜力。我国由于地域广阔,农村的分布也比较分散,在购买农业机械方面也很难像城市人群那样集中购买,这就导致农村市场农业机械购买的差异性和层次性非常突出。第一,农村区域间购买农机的水平不同,而且农村平原、丘陵、草原、山川不同地形对农机产品的需求也不同。第二,农村即便同一区域内不同农户富裕程度不同,所以在购买农机时也存在差异性。第三,我国农村市场也具有层次性,大致分为东部沿海、中部平原、西部内陆三层阶梯市场,这三层阶梯市场的农民们在农机消费上的消费心理、消费结构上也存在不同。农村的农民由于较大多数还保留着浓厚的小农思想,而且农村比邻而居的居住特点也导致农民之间有着浓郁的从众心理和攀比心理,往往一户农民有何风吹草动都会把信息传播给其他农民。因此,一户农民购买了什么好的农业机械,通常很快别人家也会知晓并仿效,从而形成良好的示范性作用。农村的农民消费观比较淳朴,农业机械消费市场还处于功能性需求阶段,即农民主要强调产品的实用性和物质利益,不太重视产品的个性展示和美观价值。而农民的这种功能性消费观念对于农业机械产品需求的表现主要有:一是农业机械的实用性,农民比较重视农业机械的产品性能,并能适应农村的消费水平和消费环境,不太观注农机的美观性;二是农业机械的价廉性,在保障农业机械实用和耐用的前提下,农民要求农机价钱越便宜越好,如果两款农机的基本功能一致,农民肯定是选择价位较低的那款;三是农业机械的简便性,农民一般文化程度都不高,在农业机械使用上只强调农机具备基本的简单功能即可,比如农业机械中的联合收割机,农民大多只要求把小麦等收割干净就行,对于联合收割机的其它功能并不注重,而且农业机械易操作、易修理可能更被农民欢迎。农业农村技术与服务凉山财源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专业各种食用菌栽培种植技术培训、各种名贵药材种植技术培训、销售各种药材种子、种苗,销售各种菌种、销售各种花草种子、销售各种林木种子、销售各种草坪种子;在凉山财源农业科技有限公司采购种子种植的免费种植技术培训,专业农业农村项目技术服务。

上面好多啊,自己看看啊

中国农村经济发展现状分析论文怎么写初中生物学

浅谈我国低碳经济发展现状及对策  摘 要:全球气候变暖是当前世界各国广泛关注的问题之一,而世界经济的发展对能源需求量的持续增加,使二氧化碳的排放量、温室气体排放所带来的环境和生态问题将进一步加剧。而且我国能源紧张、人均资源占有量低、环境污染严重也使我国面临着较大的国际转移排放压力。倡导发展低碳经济,符合科学发展观的客观要求,也有利于现代能源服务的普及、可再生能源的利用、提高能源效率、改善能源结构和加强能源安全。  关键词:低碳经济;现状政策选择  一、低碳经济的内涵  低碳经济是一种全新的经济理念,低碳经济的提法最早源于英国在2003年发布的能源白皮书“我们未来的能源:创建低碳经济。”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认识,低碳经济是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尽可能地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从技术角度认识,低碳经济是以市场机制为基础,在制度框架和政策措施的作用下,利用提高能效技术、节约能源技术、可再生能源技术和温室气体减排技术等各种低碳技术,促进整个社会经济朝着高能效、低能耗和低碳排放的模式转型。  综上所述,广义的低碳经济是以低排放、低能耗、低污染为标志的绿色生态经济模式。目标是控制碳排放,维持生物圈碳平衡;实质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创建清洁能源结构;核心是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发展观的转变。可以说,发展低碳经济是一场涉及价值观念、国家权益、生产生活方式的全球性革命。  二、国外发展低碳经济的现状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国家把环境保护作为经济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制定低碳经济政策,积极推动低碳绿色增长。尤其是为了应对此次全球金融危机,一些国家更是把开发新能源、发展低碳产业作为重振经济的重要动力。  德国发展低碳经济的重点是发展生态工业。德国的生态工业政策主要包括六个方面的内容:严格执行环保政策;制定各行业能源有效利用战略;扩大可再生能源使用范围;可持续利用生物智能;推出刺激汽车业改革创新措施以及实行环保教育、资格认证等方面的措施。为了实现从传统经济向绿色经济转轨,德国除了注重加强与欧盟工业政策的协调和国际合作之外,还计划增加政府对环保技术创新的投资,并通过各种政策措施,鼓励私人投资。德国政府希望通过筹集公共和私人资金,建立环保和创新基金,以此推动绿色经济的发展。  法国的低碳经济政策重点是发展核能和可再生能源。2008年12月,法国环境部公布了一揽子旨在发展可再生能源的计划,这一计划有50项措施,涵盖了生物能源、风能、地热能、太阳能以及水力发电等多个领域。除了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之外,2009年,法国政府还投资4亿欧元,用于研发清洁能源汽车和“低碳汽车”。此外,核能一直是法国能源政策的支柱,也是法国低碳经济的一个重点。  美国选择以开发新能源、发展绿色经济作为此次全球金融危机后重新振兴美国经济的主要动力。美国政府低碳经济政策可以进一步分为节能增效、开发新能源、应对气候变化等多个方面。其中,新能源的开发是核心。2009年2月15 日,美国出台了《美国复苏与再投资法案》,投资总额达到7870亿美元,该法案将发展新能源列为重要内容,包括发展高效电池、智能电网、碳储存和碳捕获、可再生能源(如风能和太阳能等)。在节能方面最主要的是汽车节能。此外,为应对气候变暖,美国力求通过一系列节能环保措施大力发展低碳经济。  三、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实践  在低碳经济的实践上,英国作为低碳经济的先行国,在2006年通过了全球第一个有关低碳经济的法案一《气候变化法草案》,制定了到2020年减少碳排放30% ,到2050年减少碳排放60%的目标。日本、丹麦和挪威等国的低碳经济和低碳技术也取得了迅速发展,取得了良好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果。国内对低碳经济的实践则主要集中于碳交易和创建低碳城市。 (1)碳交易。2006年,世界二氧化碳排放权交易总额达280亿美元,交易的二氧化碳量达到了13亿吨。目前全球有四个交易所专门从事碳金融的交易,包括欧盟的EU ETS、澳大利亚的New South Wales、美国的Chicago Climate Exchange和英国的UK Errs等。此外,还有很多知名金融机构活跃在这些市场上,包括荷兰银行(ABN AMRO)、巴克利(BarclaysCapita1)、高盛(Goldman Sachs)、Morgan Stanley和UBS等。美国的Chicago Climate Exchange是全球第一个也是北美唯一自愿性参与温室气体减排量交易,并对减排量承担法律约束力的组织和市场交易平台,它也是全球唯一同时开展二氧化碳、甲烷、氧化亚氮、氢氟碳化物、全氟化物、六氟化硫6种温室气体减排交易的市场。在中国,2006年兴业银行基于品牌和市场价值与IFC合作签署了《能源效率融资项目(CHUEE)合作协议》(即《损失分担协议》),成为国内首家推出“能效贷款”产品的商业银行。根据该协议,IFC向兴业银行提供2亿元人民币的本金损失分担,以支持最高可达4.6亿元人民币的贷款组合,兴业银行则以IFC认定的节能、环保型企业和项目为基础发放贷款,IFC则为贷款项目提供相关的技术援助和业绩激励,而中国银行和深圳发展银行则分别推出了“挂钩海外二氧化碳排放额度期货价格”的理财产品。  (2)低碳城市的创建。低碳城市是由新能源利用、清洁技术、绿色规划、绿色建筑和绿色消费等一系列要素构成的城市可持续发展模式。2008年,国家发改委与联合国自然基金会开始“低碳城市发展”的全面推广,上海和保定成为首批试点城市,由国家发改委、建设部、科技部、环保总局、商务部等专家组成的项目技术顾问组也正式亮相。同年,世界自然基金会发布了《保定:全球可持续能源生产的“电谷”》,肯定了“保定模式”在发展可再生能源方面做出的贡献。广东省珠海市也在2008年邀请专家研究低碳经济,欲申报国家低碳经济区。  四、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政策选择  低碳经济是世界经济的发展趋势,是实现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的一种经济发展模式。然而,中国正处在工业化发展阶段,发展经济、减少贫困和满足就业等仍是实现现代化的最大任务,向低碳经济转型还面临着许多现实条件的制约。为实现这些目标,必须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适时适度地创新公共政策,根据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环境的新要求,创立一种具有积极价值的、适宜的政策安排。  (一)、调整产业结构,限制高碳产业的市场准入,倡导产业低碳化  产业结构对碳排放会产生较大影响,同等规模或总量的经济,如果技术水平相同而产业结构不同,则会导致碳排放量相差较大。以工业制造业、建筑业和交通运输业为代表的第二产业则是能源大户,需要大量消耗能源。我国正处在工业化高速发展时期,第二产业在一定的时期内还会显示强劲的势头,这也是发展的客观需要。所以,根据国情大力调整产业结构,倡导产业低碳化,这是我们当前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  (二)、增大陆海碳汇  森林可以吸收大量CO2 .相当于减少了CO2 排放,是良好的碳汇。据研究,我国人工造林的固碳率为1.4吨碳/(公顷?年),相当于每公顷林地每年可平均吸收5.1吨CO2 。2005年.我国森林面积达到17491万公顷.森林覆盖率从20世纪90年代初期的13.92%。增加到18.21%,为促进全球碳汇建设和温室气体减排做出了巨大贡献。根据国家《林业发展“十一五”和中长期规划》,到2020年我国森林覆盖率将达到23% 按照我国国土面积约960万km (合96000万hm )计算,相当于2020年比2005年新增森林面积4600万公顷,每年可新增碳汇430.1万吨,相当于减排1578.4万吨CO22005.2020年间累计新增加碳汇5.2亿吨,相当于累计减排18.9亿吨CO2。另外,海洋也是重要的碳汇之一有研究表明,过去200年中人类燃烧化石燃料和制造水泥过程中释放的CO2 .被海洋吸收了近一半。我国在东海进行的大洋碳通量研究也表明,东海是CO2 的汇。因此,通过加大力度开展研究,尽早比较准确地确定我国邻近海域的碳汇结构和强度.有望进一步增大我国的碳汇规模。  (三)、创新文化政策,倡导生态文化  生态文明是党在经济和社会转型的紧要关头所形成的又一重要思想创新,并提出了文化“软实力” 的概念。文化是基础国民教育,它奠定国民的品味教养;文化是生活,它决定我们所见、所感、所思的整体环境的真善美或假恶丑;文化是经济,文化产业在现代经济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已不言而喻。低碳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全民普遍共识的、绿色的生态文化的构建。生态文化作为正在崛起的新兴文化,是倡导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观念体系,是人们最优化的解决人与自然关系问题所反映出来的思想观念的总和,体现在人类为解决所面临的种种生态问题环境问题,与自然和谐相处,求得人类更好地生存与发展的种种措施和手段上。创新文化政策就是要形成以“节约资源,保护环境” 为核心的生态文化,在生活中坚决抵制铺张浪费的奢侈文化,生态的观念深入人心。  五、结束语  目前,我国正在科学发展观的统领下进行创新型国家建设和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这与发展低碳经济的目标基本上是一致的。从经济的角度讲,社会发展的每一个阶段都有一个与其相适应的经济发展模式:工业化初级阶段,经济发展依赖的是原始生产要素的高投入的粗放型经济增长;工业化中级阶段,经济发展以投资和科技进步为主要带动力量;工业化高级阶段则以信息和现代服务业为主要发展方向。中国的经济转型摒弃了传统的“高投入、高污染、低产出”的经济发展模式,走出一条“低投入、低污染、高产出”的路子。公共政策的创新使我们主动融入到低碳经济的实践和世界发展的潮流中,获得更多的可持续发展的资金和技术,为世界经济发展提供一个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新模式。  参考文献:  [1]冯之浚,金涌,牛文元,徐锭明.关于推行低碳经济促进科学发展的若干思考[N].光明日报理论版,2009-04—21.  夏垫堡.发展低碳经济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J].环境保护,2008 (7A):33—35.  陈晓春,张喜辉.浅谈低碳经济下的消费引导[J].消费经济,2009 (4): 71—74.  邹骥等,低碳道路的技术转让和资金机制,2009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探索中国特色的低碳道路[M],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09  陈晓春,谭娟,陈文婕.论低碳消费方式[N].光明日报理论版,2009—04—21.

一、农业农村发展的主要成就与基本经验 一)主要成就   “十一五”时期,是中国农业农村发展十分困难的时期,也是改革开放以来最好的时期之一。面对宏观经济形势急剧变化、农产品市场大幅波动、各种自然灾害频繁发生、重大突发事件不断出现等诸多挑战,国家持续加大农业农村投入,推进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农业农村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十一五”规划确定的主要发展目标提前实现。   1 粮食等主要农产品产量稳步增长,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取得新进展。 2 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规模持续扩大,农民收入保持较快增长。 3 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快速推进,农村生产和生活条件明显改善。 4 农村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农村民生得到显著改善。(二)基本经验   “十一五”时期农村经济社会的持续较快发展,为国民经济社会的平稳较快发展做出了贡献,为实现“十一五”规划提出的主要目标任务奠定了基础,为研究制定“十二五”规划赢得了主动,也为“十二五”和今后一段时期农村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积累了经验。  1 坚持重中之重的指导思想。 2 坚持统筹城乡发展的基本方略。 3 坚持工业反映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基本方针。 4 坚持不断加大国家对农业农村投入力度的关键举措。二、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农业农村发展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保持农业农村较快发展,对实现2020年奋斗目标具有关键作用。“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时期。从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看,促进农业农村发展,既具备许多有利条件,也面临不少问题和挑战。 (一)农业发展方式依然粗放,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的压力增大   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也是一个消费大国,在工业化和城镇化快速推进的过程中,如何加强农业基础地位,统筹推进农业现代化,始终是一个重要课题。 (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滞后,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任务十分繁重 (三)城市带动农村作用不强,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要求紧迫  三、今后农业农村发展的目标任务和基本思路 (一)目标任务   根据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按照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农业现代化建设、新农村建设和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基本要求,到“十二五”末期,要努力实现以下目标任务:   1 农业现代化建设取得新进展。  2 新农村建设再上新台阶。 3 城乡一体化新格局初步形成。(二)基本思路   “十二五”时期,促进农业农村发展的总体思路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战略任务,把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作为基本方向,把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作为根本要求,坚持“三农”工作是重中之重的指导思想,坚持统筹城乡发展的基本方略,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子少取放活的基本方针,加大投入力度,创新体制机制,强化农业基础,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村和谐,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打下更加坚实的基础。   “十二五”时期,促进农业农村发展的工作重点是: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大力推进现代农业建设;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深入推进新农村建设;转变城镇化发展方式,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四、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大力推进现代农业建设  (一)加快转变农业增长方式   1 以改善农田灌溉条件和提高耕地质量为重点。2 以开发应用先进适用技术和提高技术装备水平为重点,增强农业科技支撑能力。目前,中国农业科技研发和自主创新能力不强,新品种、新技术和新装备推广不足,农民接受和运用农业科技的能力较低。“十二五”时期,要围绕提高中国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应用能力,着力抓好科技创新、农技推广和农民培训三个关键环节。   一是科技创新既要“顶天”又要“立地”。一方面,要加大农业科技投入,大力推进农业科技自主创新,强化基础性、关键性、战略性重大农业科学技术研究,培育具有重大应用价值和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成果:另一方面,要加强农业技术研发和集成,加强优良品种培育,加强集成性农业技术和关键环节农机装备的研发,开发适合于农民使用的实用技术和设备,加大先进技术成果的转化和应用。   二是农技推广要加强基层农业公共服务机构能力建设。加大“农业科技进村入户”工程实施力度,依托种养大户、专业合作社等生产经营主体建设试验示范基地,支持涉农企业向农户推广专业实用技术,引导农民专业技术协会等社会力量承担公益性农业技术推广服务项目,形成各种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农技推广新格局。   三是农民培训要以种养能手、科技带头人、农村经纪人和专业合作社负责人为重点,加快新型农民培训和农村实用人才培养,加强农民技术培训,努力克服农业劳动力素质结构性下降对农业科技应用的不利影响。   3 以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为主线,着力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当前,中国农业产业体系还不健全,区域布局和产业结构不合理,农产品优质品率不高。“十二五”时期,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科技创新为手段、质量效益为目标,调整优化农业结构,着力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一是实施新一轮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加大对优势农产品和优势区域的扶持力度,引导资金、技术、人才、管理等生产要素向优势产区集中,引导生产、加工、流通、储运等设施向优势产区集聚,加快形成优势突出和特色鲜明的农产品产业带。   二是要突出产业发展重点。对于粮食、棉花、油料等大宗农产品,要继续推进高产创建,提高综合生产能力和供给保障水平。对于蔬菜、水果、花卉等园艺产品,要推进集约化、设施化生产,提高专业化、规模化生产水平。对于畜牧、水产等养殖业,要推进标准化健康养殖,提高质量安全水平。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健康发展,促进农产品加工业转型升级。   三是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严格产地环境、投入品、生产过程、产品质量全程监控,加强农产品生产、收购、储运、加工、销售各环节的质量安全监管。支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发展,加大农产品注册商标和地理标志的保护力度。加快良种开发和推广应用,提高农产品优质品率。   4 以资源节约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为重点,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长期以来,中国农业的增长主要依靠增加物质投入,不仅浪费了大量的资源,还带来了生态环境问题。“十二五”时期,要把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放在现代农业建设的突出位置,发展节约农业、循环农业、生态农业,增强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   一是大力发展节约农业。开发推广节能技术,鼓励生产和使用节能环保型农业机械。加大节水和排灌机械购置的补贴力度,鼓励推广节水灌溉技术,推进农业节水与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加快普及农作物精量半精量播种技术,引导农民节约使用种子。推广测土配方施肥、平衡施肥、缓释氮肥技术,引导农民科学使用化肥。推广科学饲养技术,发展节粮型畜产品和水产品。   二是大力发展循环农业。积极培育以非粮油作物为原料的生物质产业,推进农林副产品能源化、资源化利用。延伸农业产业链,将各种农产品加工的副产品和废弃物进行系列开发和深度加工。鼓励规模化养殖场和农村社区集中建设大中型沼气设施,推进农作物秸秆和畜禽粪便等废弃物的循环利用。在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开展循环农业试点,探索发展循环农业的有效模式。   三是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强化对水源、土地、森林、草原、湿地等自然资源的保护,继续推进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草原建设和保护、退牧还草、水土流失治理、湿地保护和荒漠化石漠化治理等生态工程建设。保护珍稀物种和种质资源,防止外来动植物疫病和有害物种入侵。鼓励生产和使用新型化学投入品,科学使用肥料、农药和农膜。推广生物防治病虫害技术,推广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技术。健全农业生态环境补偿制度,形成有利于保护自然资源和农业物种资源的激励机制。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