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百科

论文文学想象在古代神话中的应用现象及原因分析

发布时间:2024-07-08 01:35:52

论文文学想象在古代神话中的应用现象及原因分析

神话又是民族性的反映,各国的神话都在一定的程度上反映出了各国民族的特性。中国的神话,自然也在好些地方反映出了中华民族的特性。从我国保留下来的古代神话的片段如像“夸父逐日”、“女娲补天”、“。

神话传说他本身就是对历史的一种传承,是我们了解没有文字的远古时代的有效方式,也是我国文化创造的母亲,是我们创新思维的源泉!

让后世的文人有了唯心的思想寄托。

远古人民表现对自然及文化现象的理解与想象的故事。它是人类早期的不自觉的艺术创作。神话并非现实生活的科学反映,而是由于远古时代生产力的水平很低,人们不能科学地解释世界、自然现象和原始社会文化生活的起源和变化,以他们贫乏的生活经验为基础,借助想象和幻想把自然力和客观世界拟人化的结果。 神话的创作与远古人民争取生存、向自然力抗争的活动紧密结合在一起,与远古的生活和历史有密切关系,往往表现了远古人民对自然力的抗争和对提高人类自身能力的渴望。马克思说:“任何神话都是用想象和借助想象以征服自然力,支配自然力,把自然力加以形象化。”神话是“通过人民的幻想用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形式本身”。 远古人民结群而居,在集体劳动和共同生活中,创造了原始工具、木刻符号、图画文字、原始的音乐和舞蹈,同时也创作了原始神话。神话产生于原始氏族社会,并伴随漫长的历史进程,不断创造和发展。中国早在原始群和血缘公社时期已开始了石器文化的创造。旧石器时代中晚期,人征服自然的能力有所增强,活动范围也日渐扩大,学会靠人类的活动增加天然产物。考古发现一再证明,在漫长的旧石器时代,中国西北高原、华北平原、长江流域、东南沿海都有远古人民活动的遗迹。至新石器时代的中晚期,则进入母系氏族社会高度发展的阶段,在中国黄河、长江流域,这种以母系血统维系的母系氏族公社更发展到全盛时期。因此,在中国古代神话中出现了不少女性神话人物,如女娲、羲和、西王母等。在母系氏族社会,妇女不仅在生产上起主要作用,而且成为原始聚落中胞族的轴心。她们常常被说成是人类及万物的创造者。父系氏族社会建立之后,原始艺术中又出现了男性神话人物形象,而在许多神话人物之间,也便相应地出现了辈分和谱系。氏族间的聚居和合并出现了部落或部族。部落、部族及联合部族的出现,带来了部落或部族间的争战,构成了反映不同部落或部族间关系神话的产生基础。家长奴隶制、部族军事民主制及部落间的争战,为古代神话及英雄史诗提供了重要的素材和艺术想象的土壤。中国神话中的共工与蚩尤之战,黄帝与蚩尤之战,以及黄帝集团与炎帝集团间争战的神话,大都具有这种性质。其表现则是借助人类早期的幼稚的想象和对自然与社会现象的理解。构成幻想的情节,并被认为是曾经发生过的真实的存在。 神话中的主人公(神)尽管常常是人间奇迹的创造者,但他们也常常遇到挫折和厄运。它反映了神话幻想的现实制约性。 原始神话是人类童年时期特有历史条件下的产物,是原始人对自然和社会的一种认识形式。它反映了人类早期的思维活动。处于蒙昧时代的远古人民,其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水平,不能超越其生产力低下的状况和对自然抗争的无力状态。因而在对自然和社会现象的观察中,便多是直观、猜测和臆想。在社会生产力水平和人类智力高度发展的情况下,原始神话一般不再产生。但由于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的文化知识程度的不平衡,在一些实践上还不能有效地控制自然,和在认识上不能科学地解释世界起源和自然现象变化等的地区和民族,神话性的幻想仍不可避免,或不能完全避免。但这些作品与原始神话是有着一定的区别的。 神话中有远古人民种种幼稚的思索和追求,多方面地反映了原始人的宇宙观。其中往往寓含着原始科学、原始哲学、原始宗教的因素。相信有超自然的主宰,相信万物有灵,相信灵魂和神灵的存在等种种原始观念和意识,以及图腾崇拜、巫术信仰、自然崇拜、祖先崇拜等组成远古人民世界观的因素。在神话中,一切自然现象乃至某些社会存在都被看成是有生命的,都被赋予人的特点和超自然的能力。神话中的奇禽奇兽、怪神怪物以及氏族神、部落神、雷神、雨神等夸张与想象的形态,都不能和这些观念分开。神话中对于人和动物、人和自然、自然与自然之间的某些因果联系的认识与想象,是作为处于神话时代的人们意识形态的种种表现而存在下来的。 早在公元前的先秦古籍中,如《山海经》、《左传》、《国语》、《楚辞》以及《吕氏春秋》等,中国著名的古典神话已得到记载。汉代及三国的《淮南子》、《史记》、《汉书》、《吴越春秋》、《三五历纪》等,以及魏晋六朝的《搜神记》、《述异记》等书中也都有许多古典神话的记录。这中间,《山海经》保存的神话最为丰富,而且接近古代神话的原貌。诸如女娲、常羲、夸父、精卫等神话以及羿、鲧、禹、黄帝和蚩尤的神话,刑天、帝俊神话、西王母神话以及关于日月山、昆仑墟、各种自然神和奇异的族国等记述。在这些记载中,呈现出许多英雄神、始祖神、创造神以及自然神、统治神、反抗神等丰富多采的神话人物形象。他们各具性格,多彩多姿,活动在古代幻想艺术世界之中。这些不同时期的文献所记载的古典神话,以部族神话为主体,具有地域性和部族的差异性,各有不同的产生区域和传承范围。按地域系统,大体可分为西方昆仑神话、东方蓬莱神话、南方楚神话及中原神话等。按所表现的内容,有关于天地开辟、人类起源的;有关于日月星辰、自然万物的;有关于洪水和部族战争的;还有关于工艺文化的。这些神话在古代人的幻想解释中多方面地说明了天地宇宙、日月星辰、山川草木及人类、民族的由来,呈现出我国古代人对天地万物的天真美丽富有趣味的艺术想象。 中国开辟神话在文献记载中具有极强的幻想性。女娲是北方神话的开辟神,盘古则为南方神话的开辟神。女娲是抟土造人的始祖,盘古则以他巨人的身躯化生天地万物。女娲在“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复,地不周载,火焰炎而不灭,水浩洋而不息”的情况下,还“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杀黑龙以济冀州,积芦灰以止yin水”,挽救了一个即将毁灭的世界,成为人类的再造神。围绕女娲补天的神话,还有共工怒触不周山等许多动人的情节。中国洪水神话汉族记录最早,少数民族的则比较晚近,大体可分为南北两大系统。南系洪水神话多有雷公出现,雷公为洪水的制造者,因而在神话情节中常常展开与雷公的斗争。北系洪水神话多与共工相联系,共工怒触不周山成为洪水泛滥的根源。后期记录的洪水神话与兄妹婚型神话常常结合在一起,而洪水后成婚的兄妹,又往往被说成是远古的伏羲、女娲乃至盘古。早期神话对兄妹婚似没有非议,后期神话则对兄妹的结合造出许多解释的理由,以说明其出于不得已或取得了上天的允许。这反映出历史上存在过的兄妹婚,已失去其合法地位。这类神话的主旨在于表达“洪水遗民,再造人类”的过程。它把洪水故事与血缘婚相结合,具有重要的文化史意义。唐李亢《独异志》中,较早地记载了中国兄妹婚型的神话。如:“昔宇宙初开之时,只有女娲兄妹二人,在昆仑山,而天下未有人民,议以为夫妻,又自羞耻。兄即与其妹上昆仑山,咒曰:‘天若遣我兄妹二人为夫妻,而烟悉合;若不,使烟散’。于烟即合,其妹即来就兄,乃结草为扇,以障其面。”其形态,尚未与洪水神话结合。 《山海经》、《开筮》、《国语》等古代文献中记载的鲧、禹神话,塑造了中国古代两位治水英雄。鲧在洪水滔天时窃了帝之息壤以堙洪水,不待帝命,被杀于羽郊,三岁不腐,孕育出一位继续平治洪水的禹。禹疏导河川,平夷山岳,以更坚决的意志,在黄龙、玄龟的帮助下,获得成功,反映了古代劳动者征服自然的伟大胸怀。日月星辰神话,在古文献记载中有巨人化生说和神生日月说两种。在神生说中,羲和被认为是日月的母亲;太阳又被想象成为可以浴于咸池,登上扶桑,运动于水、树之间的形象。太阳常常与乌相联系,月亮常常与蟾蜍相联系,在日和月的关系上,神话又往往以人类社会家庭关系加以说明,如把它们看成是父与母或兄与妹的关系。其他如夸父逐日、羿射十日等,均与日月神话有关。 中国古代神话,源远流长,不仅记载早,品类多,而且不少古老的神话,至今依然在民间口头上流传,特别是在中原地区,中国远古一些著名的神话,如关于大禹、黄帝(轩辕氏)、女娲、伏羲、盘古、夸父等神话,大多仍以口头形式流传于河南等地区。还有关于舜、蚩尤、后羿、启的神话,今仍在河南、河北以及南方一些省份流传着。由于流传时间久远,这些神话与古文献上记录的,在具体情节上有所不同,出现许多变异。特别明显的是发生神话间的融合及地方化的现象。如“洪水遗民,再造人类”的神话与开辟神话融在一起,以及指出某些古神话人物的地方遗迹等。也有的融进一些后世宗教的观念。这些现在仍流传不衰的神话,经过演变,自然不同于原始古典神话,但却可以证明和补助文献记录的材料,实有裨于中国神话学的研究,特别是对弄清有关神话发展的古今形态具有重要作用。 中国神话是多民族的创造。在上古时代,中国各民族的祖先就开始了他们的生息、繁衍和生产活动。中原黄河流域的夏族,东部淮河流域的东夷,南方长江流域的三苗,以及西北的氐羌,大漠南北的荤粥(山戎、猃狁)等都是创造中华民族古老历史文化的参与者。今天,除汉民族外,中国已有55个少数民族。这些民族的神话,丰富多采,构成中国神话的重要部分。它们有些被记录在民族历史典籍中,如《东巴经》、《西南□志》、《蒙古秘史》等;有些保存在各族人民的记忆中,今天仍在口头上流传。中国少数民族神话以开辟神话、洪水神话、日月神话、动植物起源等为多,还有一些关于民族姓氏来源的神话。由于各民族历史文化及经济发展不同,这些神话大多有鲜明的民族特色,表现出多族多源的特点。 各民族的创世神话,想象丰富,情节也颇曲折。著名的有纳西族创世神话《人祖利恩》、壮族神话《布洛陀与妹六甲》、□族神话《人类和石头的战争》、《开天辟地》等。在《开天辟地》中,四个创造神用四根铜柱撑天,用四把笤帚,扫了天的四方,使天地远远分开。此外,还有布依族神话用犀牛角撑天,以及用蓝宝石补天(纳西族)等。在再造人类的神话中,除兄妹结婚,繁衍人类外,还有开辟神撕下皮肉抛入海中变人(高山族)、两神膝盖相擦生人(台湾雅美人)以及石生人、竹生人等多种。有些神话还常常具有民族起源的内容,把民族起源和人类由来看作是同时发生的。 日月神话中,苗族的金银铸日月神话以及壮族的《侯野射太阳》、瑶族的《射太阳》、布依族的《王姜射日》、□族的《吉智高卢射日月》、布朗族的《顾米亚射日月》等,都各有特色。此外,还有金钩挂日月、公鸡请太阳等美丽的情节。 中国少数民族神话,由于过去各民族发展的不平衡,形态不尽一致。有的比较古老和原始,有的则渗进了奴隶制、封建制时代的意识,反映出各族人民不同社会发展阶段的理解与想象。这些神话,近年来得到大量记录和搜集。有些在神话学上具有相当的价值。 中国神话在人民口头创作史及文学史上占有重要位置。神话在文学史上有很重要的地位。它是对中国各种文学创作较早发生影响的一种体裁。它的题材内容和各种神话人物对历代文学创作及各民族史诗的形成具有多方面的影响,特别是它丰富的想象和对自然事物形象化的方法,对后世作家的艺术虚构及浪漫主义创作方法的形成都有直接的渊源关系。它的口头叙事形式也成为叙事文学体裁如小说等的先河。不少神话直接为作家、艺术家提供了创作题材。其中有些著名神话,还成为人们经常援引的典故。神话的美学价值、历史价值与认识作用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是了解人类童年生活和心理的钥匙。它对研究古代社会婚姻、家庭制度、原始宗教、风俗习惯等,都有重要参考价值。 中国神话在中国古代,即受到一些先哲、史家、学者的注意。他们不仅在著述中加以记述和援引,而且还对神话提出过一些片断的见解、解释和说明。但更多的是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排除其虚幻想象的成分,企图从中寻找历史的根据。于是在一些古代典籍中便出现将神话历史化的倾向。现代中国学者对古代神话做过不少的整理与研究,运用了西方人类学派等的神话学观点进行探讨,取得了相当的成绩。诸如茅盾的《中国神话研究aBc》、闻一多的《伏羲考》等,都是这方面值得注意的著作。还有许多民族学者、民间文艺学者、文学史家撰写了不少论文和专著,推进了中国神话学的发展。袁珂的《古神话选释》、《中国古代神话》等,对中国古代神话,分别作了注释和整理。随着社会科学和民间文学事业的发展,中国少数民族神话和史诗也得到了重视和研究,并出现了一些可喜的成果。中原地区神话的口头传承与流变,也有人进行考察和探索。中国神话学的建设正在前进中。

论文文学想象在古代神话中的应用现象及原因简述

中国神话故事这么多,你知道我们神话的核心是什么吗?

十九世纪下半叶至本世纪初,现实主义雄居英国文坛,早期的如狄更斯、萨克雷等作家以手中的笔反映工业资产阶级发展后的社会生活,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冷酷关系和资产阶级的伪善。70、80年代后期出现了哈代、伯纳德•肖、高尔斯华绥等巨匠,他们运用社会心理小说和社会讽刺剧等形式,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政治、道德、宗教和文化等方面作了淋漓尽致的揭露和批判。但现代主义的出现和兴盛,打破了现实主义的一统天下,二十世纪上半叶英国文坛人才辈出,鸿篇佳作竞相问世,可以说,现代主义是这一时期的文学主潮。这一时期涌现出了一批现代主义文学宗师如詹姆斯、叶芝、T.S.艾略特、吴尔芙、劳伦斯、乔伊斯等,可谓群星灿烂。他们勤于探索,认真创作,他们的作品给二十世纪上半叶的英国文坛带来了空前的繁荣。虽然英国现代主义文学实验已接近尾声,但对于英国现代主义文学的起源、它的内容、它的实质以及现代主义文学与传统文学的关系,都有待于更进一步的审视、研究和思考。 1.现代主义文学是萌发于十九世纪末、崛起于二十世纪初并迅速遍及西方世界的反传统的文学潮流。它是各种反传统文学流派的总称,包括象征主义、印象主义、表现主义、未来主义、达达主义、超现实主义、存在主义、黑色幽默、荒诞派戏剧和新小说等。其主要特征表现为反对以理性为基础的传统道德价值观念,提倡现代人道主义精神,在艺术上广泛采用象征、寓言、蒙太奇、梦幻、意识流等技巧,运用多层次、多线条、多视角的表现手法。 任何一种文学流派的产生和发展都不是孤立的现象,它总是与这一时代的社会历史背景联系在一起的。现代主义文学的产生也有其社会根源,英国现代主义文学的产生也不例外。 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西方社会进入帝国主义阶段,资本主义的固有矛盾进一步激化,资本主义的扩张粗暴地践踏了从文艺复兴以来就作为西方精神支柱的理性和人道原则,传统的道德和价值观念开始分崩离析。十九世纪的英国在维多利亚女王的统治下,国内高度工业化,海外贸易殖民化,可谓英国是“日不落”帝国、伦敦乃世界文明之中心。但即使在繁荣富强的维多利亚鼎盛时期,我们的脑海里马上会浮现出这个社会的另一面:处处是虚伪、欺诈,充满了痛苦、幻灭、绝望。我们要感谢那一时代的艺术家,要感谢狄更斯、萨克雷和哈代等文学巨匠,他们以现实主义的表现手法给我们留下了维多利亚时代的英国和伦敦的真实写照。尤其到了十九世纪末期,统治英国大半个世纪的维多利亚女王垂垂老矣,大英帝国也开始由盛极走向衰落,英国也和其他西方国家一样充满了危机。加之社会生活中又出现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和人与自我的全面异化现象,以及许多无法用常理去解释的“非理性”或“反理性”的现象,整个社会充满着一种悲观、绝望的情绪,这必然要反映到文学创作中来。旧的文学形式已经不能适应于表现新的题材和新的感受,这样反映悲观和绝望情绪的现代主义便应运而生了。 与此同时,西方社会在十九、二十世纪交替之际物质文明已经发展到相当的水平,迅速增长的物质文明使社会趋向整体化。“整体”成了一种渗透一切、且至高无上的东西,从而使以个体存在着的人因遭受它的压迫而无法再把握自己的命运,“整体”对个人的取代,则使人感到自身意义的匮乏和虚无。另一方面,巨大的“物质的膨胀”使得物的力量覆盖了整个生存领域,人处于物的挤压之中显得十分卑屑、渺小乃至变形,物欲的追求替代了更高意义上的精神的追求,过去为人们所热烈景仰的诸如美、崇高、真诚、爱等精神理想纷纷遭到厌弃和贬抑。与此同时,西方的种种反理性哲学如叔本华的意志论、尼采的超人哲学、柏格森的生命哲学与直觉主义和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大行其是,它们宣扬以本能、意志、直觉、潜意识、荒诞的存在来取代对世界理性的把握。人们急需要重新认识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的深层结构,新旧思想的交替必然要导致新的文学形式和文学流派的出现,这是现代主义文学产生的思想根源。 2.提到英国现代主义文学的成就,大多数人首先想到的是小说。其实,英国现代主义文学在诗歌、戏剧、文论等其他领域也取得了极其辉煌的成就。 在诗歌方面,首先应该提到的现代主义诗人T.S.艾略特(1888—1965),他是英国现代主义文学运动的一员骁将,为现代主义诗歌作出了披荆斩棘的贡献。他将现代的题材、现代口语会话体和心理描写引进了诗歌创作,1922年出版的《荒原》是20世纪西方文学史上一部划时代的作品,是现代派诗歌的里程碑,也是诗人的成名作。全诗旁征博引,涉及6种语言,大量引用或借用了欧洲文学中的情节、典故和名句,以鲜明的形象进行象征、暗示和联想,全诗极少用韵,大多为有节奏的自由体。此诗虽说从内容到形式均有所创新,但由于很难读懂,因此颇受訾议。诗人后来创作的《四个四重奏》,形象鲜明,语言节奏性强,且读来自然流畅,被认为是诗人的最佳诗作。 另一位应当提到是爱尔兰诗人兼剧作家W.叶芝(1865—1939),他被誉为“二十世纪英语文学中最伟大的诗人”〔①〕。由于叶芝受唯美主义和象征主义影响很大,他的诗作语言洗炼、象征含义丰富且富有哲理性,故被认为是现代主义诗歌的先驱之一。代表诗作有《钟楼》、《盘旋的楼梯》及《驶向拜占廷》等。 上面提到的两位诗人分别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杰出的英国现代主义诗人还有斯蒂芬•斯彭德、狄兰•托马斯等。 现代主义在戏剧方面的成就当属荒诞派戏剧。面对人的生存条件的荒诞不经而引起的抽象的恐惧不安之感乃是荒诞派戏剧要表现的主题。剧作家故意不用合乎逻辑的结构和明智的理性去解释人的生存处境的不合理性和荒诞性,而是直接用形象表示对理性的怀疑与否定。在荒诞派剧作中,没有明确的时间和地点,没有戏剧性事件,没有情节,行动被压缩到最小极限,甚至剧中人物连名字都没有,用字母代替。如塞缪尔•贝克特的《等待多戈》,剧情非常简单:两个浑身发臭的老流浪汉在荒凉的乡间小路上用梦呓般的语言对话,原来他们在焦急地等一个名叫多戈的人。第一天等了一天未等到,第二天(即第二幕)又继续等,来了一个小孩,自称是多戈的使者,宣布多戈先生不来了。但这两人还在毫无希望地等待着。至于多戈是谁,为什么要等他,剧中都未交待,有人问贝克特多戈意味着什么,他回答道:“我要是知道,早在戏里说出来了。”贝克特也许是故弄玄虚,也许真的不知道,但此剧的真实含义还是很明显,即人对生存在其中的世界,对自己的命运均一无所知。此剧在巴黎上演,引起轰动,连演三百余场。贝克特也因此而获得1969年度的诺贝尔文学奖,瑞典皇家学院的代表在授奖仪式上讲话,称贝克特的戏剧“具有希腊悲剧的净化作用”〔②〕。 此外,前面提到的两位诗人兼剧作家艾略特和叶芝,他们致力于恢复英国诗剧雄风,还有以约翰•奥斯本为代表的“愤怒的青年”,都为英国现代主义戏剧的繁荣作出了很大的贡献。 在小说方面,英国现代主义文学更是人才济济,各领风骚,有詹姆斯、康拉德,吴尔芙、劳伦斯、乔伊斯以及戈尔丁等这样一批震撼世界文坛的泰斗。这些文学大师的作品,读者一般较为熟悉,在此不作叙述。但这里要特别提一下他们所运用的意识流创作手法。 “意识流”原为一心理学名词,意识流小说是在现代哲学特别是在现代心理学的基础上形成的。面对当代世界和人的复杂景象,一些勇于探索的作家认为传统的写实手法和叙事结构已经不足以表达被认识到的复杂性,只有寻找一种新的表达形式才能将光怪陆离的外部世界和复杂多变的内心世界恰当地表现出来。意识流小说就是在这样的探索中形成的。它打破了传统小说的单一的、按故事情节发生的先后次序直线发展的叙事结构,而通过人的意识活动,通过联想来组织故事。小说中情节的安排、故事的衔接一般不受时间、空间或逻辑、因果关系的制约,令人耳目一新。到了本世纪二十年代,意识流小说成为西方现代主义文学中最有力量、最有影响的流派之一。意识流小说中最杰出的作品当推乔伊斯的《尤利西斯》和吴尔芙的《到灯塔去》,他二人和法国的普鲁斯特、美国的福克纳同被认为是意识流小说的始作俑者,是二十世纪西方现代小说的开路先锋。 3.现代主义文学的基本特征是什么,它与传统的文学作品有些什么区别,这是个复杂而庞大的课题。从整个西方文学的发展来看,对许多问题的思考尚有待深入。也许,我们可以把整个19世纪之前的文学,无论是现实主义还是浪漫主义,统称为古典主义,与之相对应的当然就是现代主义。因为它们在思想倾向、审美趣味、创作的形式与内容上均有较大的差异。现代主义文学的基本特征是一个“反”字——以非理性主义反对理性主义;以现代主义反对现实主义;以相对论的时空观反对绝对论的时空观;以荒诞反逻辑;以超验反实证——来表现对传统的绝然否定。换句话说,否定性为现代主义文学的基本特征。 从现代主义文学创作的内容上来看其最大特点就是绝望的悲观主义,或曰危机意识,主要表现在对人、对人的处境和人的未来的看法上。和十九世纪文学相比,英国现代主义文学已经不再对现实世界抱改良主义的幻想,缺少了前辈作家们那种意气风发、视拯救社会为己任的英雄气概。其原因显而易见,因为在现代社会中,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我等一系列关系严重脱节。社会是已经“物化”的社会,成为抑制人性正常发展的邪恶力量;自然被工业化破坏得丑陋不堪,已非原先浪漫主义咏颂之原貌;人与人难以沟通;人与自我分离。叶芝在本世纪初写的一首诗中说道:“一切都四散了;世界到处弥漫着一片混乱……”〔③〕劳伦斯宣称:“我们生活在深刻的悲剧性时代……”〔④〕艾略特在《空心人》中哀叹:“这世界就是这样崩溃的,不是轰隆一响,而是唏嘘一声。”他们代表了英国现代主义作家对现实的一种悲观失望的观点。生活在这样一个危机四伏的社会里,任何一位作家,只要没有丧失时代的良心,只要没有麻木不仁他就会感到苦闷、彷徨、失落乃至绝望。翻开现代主义的文学作品,荒诞的社会、精神的荒原、总是失败的主人公,悲剧意识充斥其中,此乃现代主义文学创作内容上最主要特征。 现代主义文学在创作形式上有别于现实主义主要在于叙事角度的内倾化。现代主义以前的文学作品主张按照现实的本来面貌写真实,在描写客观现实过程中,作者犹如一位全能全知的上帝洞悉人物的外在世界和内在世界,有时还进入作品对人物的所作所为进行评价,其意图是要求读者和作者的意见保持一致,共享一个共同现实。而现代主义作家则认为“现实”并不仅仅是客观存在和人的社会生活等,人的主观意识和心理活动也是客观存在的现实,一种新的现实观动摇了传统的现实观。在现代主义作家那里,社会和伦理的不偏不倚的观察者、公允的评论者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对人物主观感受和心理流程的精妙描写,让读者去发现人物内心的奥秘,因为它也是实在的、更高层次的真实,这就是所谓叙事角度的内倾化。 叙述角度的变化必然要导致作品结构的变化。传统的叙事技巧及时空观念(即按照时间顺序、空间联系、前因后果等其他逻辑等)用来描写外在现实尚可,但用来描述主观意识和内在现实就显得不能足以表达出现代人的那种纷繁复杂的精神世界。因此乔伊斯和吴尔芙等大师另辟蹊径,置外部世界的程序于不顾,而是按照主人公的心理流程,凭借人物的意识活动来谋篇布局。诗歌中的意识流,戏剧中的内在独白和众多的象征也是这种结构的体现。英国现代主义作家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与创作形式的创新密不可分。 4.英国现代主义文学虽然以否定性为其基本特征,但我们看到凡是取得卓越成就的作家,他们在力求创新的同时,都不是断然摒弃传统,而是从传统中吸取营养;正是基于这种正确的态度,才带来了英国现代主义文学的繁荣。 T.S.艾略特在《兰斯洛特•安德鲁斯》(For Lancelot Andrewes,1928)序言中为自己描绘过一幅自画像:“文学上的古典主义者,政治上的保皇派,宗教上的英国天主教徒”〔⑤〕这句话从三个方面指明了他与欧洲文化传统的紧密联系。艾略特的诗歌艺术素以创新著称,但他对英国十七世纪玄学派诗的欣赏和推崇,是人所共知的。他将既重才思又重感情的玄学派诗人约翰•多恩奉为楷模,使得一向不为人重视的多恩成为二十世纪英语诗坛的宠儿。他用现代口语会话体作诗是一创举,但它来自法国象征派诗人的启发;他率先将人物的心理描写引进了诗歌创作,但这又与十九世纪英国诗人布朗宁的戏剧独白有联系。创新与传统密不可分,这在艾略特这位英国现代主义文学骁将身上体现得十分明显。 叶芝也是这样。这位大诗人终其一生与爱尔兰的民族文化传统、民间文学都有密不可分的联系。他的早期诗作和剧本都离不开古代神话的题材。即使在他的现代主义创作旺盛时期(1910—1930),他也没有离开它们,同时借鉴了法国象征主义的优点。在他创作生涯的最后几年,他又一次向古代歌谣学习,写出了浅显易懂而雄辩多思的现代歌谣体抒情诗。我国外国文学专家袁可嘉先生认为:西方现代派大作家中把创新和传统处理得最好,又产生了最好效益的,当首推叶芝和艾略特。〔⑥〕他的话是很有道理的。 乔伊斯要用现代笔触去重写荷马史诗;劳伦斯以哈代为师以两性关系为线索去探讨社会和人生;弗吉尼亚•吴尔芙十分推崇笛福和哈代,她甚至认为现代主义实验小说(包括她自己的和乔伊斯的作品)不过是一种过渡时期的产物,不过是两个高峰之间的峡谷而已。我们不一定同意她的意见,但不能怀疑她的真诚的态度。艾略特在悼念她的文章中说,“她十分精心、出色地写作,至少继承了英国文学中的一个伟大传统。”〔⑦〕 即使是尊为“唯一的现代的创作方法”的意识流技巧也并非二十世纪的创造。试举一例:“注意——南方的绅士们——教堂墓地——呼唤冷酷死亡的名字——看见一头牛在一座坟上吃草——灵魂的转生——谁知道这头牛是不是一直在吃我一位祖先的灵魂——让我忧郁沉思了十五分钟;——人在种卷心菜——他怎么能种得这么直——逮鼹鼠的方法……”〔⑧〕这不就是意识的流动吗?但这段文字出现在意识流小说成气候的一百年前。还是那句话,创新和传统密不可分。文学的发展表明,以新的、反传统面目出现的文学流派,不可避免地要从传统中汲取营养,最终也汇入传统。那么也许有人会问:“即然反正都要汇入传统,又何必去费力革新呢?”让我们来让新小说派作家罗伯—格里耶来回答吧:“既然人都要死去并给其他活着的人让位,那我们又为什么要活着?”传统使文学不致中断,但传统有待于创新,而创新又反过来丰富了传统,这就是文学发展的辩证法,文学正是在这种继承和超越中发展前进的。 在文学发展的长河中,每个流派都担负着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历史使命。时至今日,现代主义文学已如昨日黄花,挣扎着散发出她最后的芬芳。当反文化、反道德、反理性、反审美乃至反文学本身的后现代主义汹涌而至时,反传统的现代主义也成了传统,成为一种“现代古典主义”(Modern Classics),现代主义作品也成了文学遗产。但由于我国对英国现代主义文学的系统研究起步较晚,有些研究领域仍是空白,如乔伊斯的《尤利西斯》迟至去年才有译本,且同时有两个版本的中译本问世,一为八十高龄的老翻译家萧乾先生和夫人文洁若合译,一为著名翻译家金dī@①先生所译。由此一例可见,对于我国的外国文学工作者来说,英国现代主义文学仍时时透出诱人的、新鲜的魅力。 ① The Norton Anthology of English Literature, edited by M H Abrams (W W Norton and Company,1979)P ② 见《中国大百科全书》(外国文学卷,I) P.128. ③ 《外国现代派作品选》,上海文艺出版社,第一册(上)1989,《基督到临》.64. ④ Lady Chatterly's Lover by DH Lawrence,Bantam books,1983,Chapter I,P1 ⑤ 转引自《二十世纪艺术精神》,黄卓越、叶廷芳主编,河南人民出版社,1992年,P.192. ⑥ 《现代与传统》,袁可嘉,载《文艺研究》,1989,4期 ⑦ 《向法国读者“介绍”弗吉尼亚•伍尔芙》,艾略特,载《伍尔芙研究》(瞿世镜编选,上海文艺出版社,1986) ⑧ 引自华莱士•马丁著《当代叙事学》,伍晓明译,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P.166。这段文字出自华盛顿•欧文早期编辑的一份杂志《杂烩》(Salmagundi)

神话传说他本身就是对历史的一种传承,是我们了解没有文字的远古时代的有效方式,也是我国文化创造的母亲,是我们创新思维的源泉!

神话又是民族性的反映,各国的神话都在一定的程度上反映出了各国民族的特性。中国的神话,自然也在好些地方反映出了中华民族的特性。从我国保留下来的古代神话的片段如像“夸父逐日”、“女娲补天”、“精卫填海”、“鲧禹治水”等所记述的事迹看,我们的民族,毋庸自愧地说,诚然是一个博大坚忍、自强不息、富于希望的民族,神话里祖先们伟大的立人立己的精神,实在是值得作为后代子孙的我们很好地去学习,去发扬的。研究神话,就能了解民族性的根源,这对于我们社会主义的建设事业,当然也还是有帮助的。

论文文学想象在古代神话中的应用现象及原因研究

作用:神话是人类以幻想的方式 ,按照一定的心理、愿望对所接触的各种自然现象、社会现象和人类自身所作的最初的想象和描摹 ,是人类对这些现象所作的经过艺术加工的解释。有史以前的口头文学 ,由于没有文字记载 ,流传下来的不多 ,但其中神话部分却是相当的丰富。中国古代神话内容极为丰富,但流传下来的古代神话数量不多,篇幅较短,呈现出零散且非系统的特色,也没有专门记载神话的古籍,而古希腊神话自成体系,数量众多,篇幅较长,内容丰富,并且高度地完整、系统,对欧洲文学发展起了巨大的作用对两族神话文本差异成因的探讨,一直吸引着不少中外学者,对这一问题的解读也仁者见仁本文侧重就中国原始神话之所以具有片断化、零散化的特征原因进行探讨 神话是远古人民表现对自然及文化现象的理解与想象的故事。它是人类早期的不自觉的艺术创作。早在公元前的先秦古籍中,如《山海经》、《左传》、《国语》、《楚辞》《吕氏春秋》等,中国著名的古典神话已得到记载。汉代及三国的《淮南子》、《史记》、《汉书》、《吴越春秋》、《三五历纪》等,以及魏晋六朝的《搜神记》、《述异记》等书中也有许多古典神话的纪录。神话是对中国各种文学创作较早发生影响的一种体裁,其题材内容和各种神话人物对历代文学创作及各民族史诗的形成具有多方面的影响,特别是它丰富的想象和对自然物形象化的方法对后世作家的艺术虚构及浪漫创作方法的形成都有直接的渊源关系。它的口头叙事形式也成为叙事文学体裁如小说等的先河。不少神话直接为作家、艺术家提供了创作题材。其中不少著名神话,还成为人们经常授引的典故。神话伪美宇价值、历史价值与认识作用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是了解人类童年生活和。理的钥匙。它对研究古代社会婚姻、家庭制度、原始宗教、风俗习惯等,都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中国神话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中国大百科全书》。丰富多彩,斑驳灿烂,奠定了我国两千几百年文学发展的坚实基础。先秦文学的主要内容包括上古歌谣和神话、《诗经》、先秦散文以及楚辞。上古歌谣是一种口头文学,不可能全部保存下来,现在只是在一些古代典籍中还能看到零星记载。上古歌谣是我国最早出现的文学样式,是我们的祖先在进行生产劳动时歌唱的口头丈学。它作为中国古代诗歌和现实主义创作风格的源头,真实地反映了当时人类的各种劳动和生活,为我国后代的文学创作奠定了现实主义的基础,并以无比灿烂的光芒照耀着我国的文学史。神话是远古时代的人民,对其所接触的自然现象、社会现象,幻想出来的具有艺术意味的解释和描述的集体口头创作。它是通过幼稚的幻想故事,把自然力和古代英雄神化,表现远古时代人民的斗争精神和可贵的探索精神的一种原始时代的文学形式。中国神话大多保存在《山海经》、《淮南子》、《楚辞》、《左传》、《列子》、等古籍中,在所有的古代文献中,以《山海经》最有神话学价值,是我国古代保存神话资料最多的著作。这些神话按题材大致可分为:创世神话、始祖神话、洪水神话、战争神话、发明创造神话等,其中著名的有盘古开天地、女娲补天、黄帝擒蚩尤、大禹治水、后羿射日、夸父追日、精卫填海等等。神话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对后世文学的影响也极为深远。神话的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方法对后世作家有积极影响,为后世作家提供了丰富的文学题材和艺术形象,它的乐观主义,英雄主义对后世作家的浪漫主义创作起了积极作用。文字产生以后,中国文学才脱离了传说时期。甲骨文字和部分青铜器上的铭文,是现在所知最古的文字。甲骨文和金文的产生为口耳相传的文学发展成为书面文学提供了条件,标志着中国书面文学的萌芽。上古歌谣导引出中国诗歌的最早源头,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产生了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多年的诗歌三百零五篇。《诗经》共分风、雅、颂三大类:“风”有十五国风,共一百六十篇,大都是国土之音;“雅”是“正”的意思,分大雅七十四篇,小雅三十一篇,共一百零五篇,主要是朝廷之音;“颂”分周颂、鲁颂、商颂,共四十篇,是宗庙之音。《诗经》灵活运用赋、比、兴三种表现手法。《诗经》中的篇章大都是有鲜明的时代感和人民性,反映了西周至春秋中叶丰富复杂的社会生活及人民的思想感情,奠定了我国古典诗歌现实主义的基础。《诗经》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崇高的地位和深远的影响,奠定了我国诗歌的优良传统,哺育了一代又一代诗人,我国诗歌艺术的民族特色由此肇端而形成。      先秦散文分为叙事散文与说理散文两个部分。先秦叙事散文是史官文化传统的基础上渐进产生并成熟起来的。先秦叙事散文的发展大体上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以《尚书》和《春秋》为代表。《尚书》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历史文献汇编,在中国古代散文史上具有奠基的意义。孔子编著的《春秋》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断代史,是编年体史书之祖,其体例和“笔法”对后世散文都产生了经典式的影响。第二阶段以《左传》和《国语》为代表。《左传》是我国第一部记事详备的编年体史书,也是先秦历史散文中思想性和艺术性最为突出的著作。《国语》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国别体史书,是由各国的史料汇集而成。第三阶段以《战国策》为代表。《战国策》也是一部国别体史书,主要记叙的是战国时期谋臣策士们的言行。先秦叙事散文的出现,标志着叙事文的成熟,开启了中国文学史上叙事文学的传统。先秦说理散文是在先秦理性精神觉醒的背景下和百家争鸣的学术氛围中形成并繁荣起来的。先秦说理散文的发展大体上经历了三个阶段:春秋战国之交:以《论语》、《墨子》、《老子》为代表。《论语》以语录体的形式记述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比较集中地反映了早期儒家的思想和活动。《墨子》是一部墨子及其后学的著作的汇编,反映的是墨家学派所代表的小生产者的思想。其艺术特点是文质意显,富于逻辑性。《老子》基本上是道家创始人老子的著作,它以玄深的哲理思辩和精妙的诗一般的语言相结合,显示着独特的艺术风格。战国中期:以《孟子》、《庄子》为代表。《孟子》孟子及其弟子的著作,反映了战国中期儒家思想的面貌。《孟子》的散文体现着语录体向专题性论文的过渡,其突出的文学成就在于高超的论辩艺术。《庄子》是庄周及其后学的著作,亦是道家的又一部经典。其文章以独特的艺术造诣绝响于先秦诸子之中,奇妙的构思、汪洋恣肆的语言、浪漫的风格,都体现了在诸子散文中的独特地位和辉煌的文学成就。战国末期:以《荀子》、《韩非子》、《吕氏春秋》为代表。《荀子》一书多为荀子自作,其思想体系博大精深,是儒学的进一步发展。其文章多为结构严谨、论说周详的专题性论文,标志着先秦说理散文进入了完全成熟的阶段。《韩非子》是法家思想的集大成之作,文章峭拔锋锐、质朴无华,体现着法家文章的基本特色。《吕氏春秋》是吕不韦集门客的集体创作,体制宏大、内容博杂、兼收并蓄是先秦学术思想的一次大规模的总结,也具有较强的文学性。先秦说理散文以其思想的深邃,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崇高的地位,成为中国传统文学的重要源泉。战国时期出现的楚辞,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特殊的意义。“楚辞”是指以具有楚国地方特色的乐调、语言、名物而创作的诗赋。《楚辞》和《诗经》共同构成中国诗歌史的源头。南方楚国文化特殊的美学特质,以及屈原不同寻常的政治经历和卓异的个性品质,造就了光辉灿烂的楚辞文学,并使屈原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的诗人。楚辞在艺术上达到了一个新的境界,哺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作家,对中国文学史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价值:女不仅在生产上起主要作用,而且成为原始聚落中胞族的轴心。她们常常被说成是人类及万物的创造者。父系氏族社会建立之后,原始艺术中又出现了男性神话人物形象,而在许多神话人物之间,也便相应地出现了辈分和谱系。氏族间的聚居和合并出现了部落或部族。部落、部族及联合部族的出现,带来了部落或部族间的争战,构成了反映不同部落或部族间关系神话的产生基础。家长奴隶制、部族军事民主制及部落间的争战,为古代神话及英雄史诗提供了重要的素材和艺术想象的土壤。中国神话中的共工与蚩尤之战,黄帝与蚩尤之战,以及黄帝集团与炎帝集团间争战的神话,大都具有这种性质。其表现则是借助人类早期的幼稚的想象和对自然与社会现象的理解。构成幻想的情节,并被认为是曾经发生过的真实的存在。神话中充满了神奇的幻想,它把远古人民的认识和世界万物的生长变化都蒙上了一层奇异的色彩。神话中的人物形象,大多具有超人的力量,是根据原始人的自身形象、生产状况和对自然力的理解与提高自身能力的要求而想象出来的。从一些神话中,可以清楚的看到,处于狩猎经济的部落所创造的神话人物,大多与狩猎有关;处于原始农耕时期的部落,其神话人物大多与农业有关。当时的人以弓箭刀斧为武器,神话中的人物也就成为创造和使用这些工具武装起来的能手。神话中的主人公(神)尽管常常是人间奇迹的创造者,但他们也常常遇到挫折和厄运。它反映了神话幻想的现实制约性。原始神话是人类童年时期特有历史条件下的产物,是原始人对自然和社会的一种认识形式。它反映了人类早期的思维活动。处于蒙昧时代的远古人民,其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水平,不能超越其生产力低下的状况和对自然抗争的无力状态。因而在对自然和社会现象的观察中,便多是直观、猜测和臆想。在社会生产力水平和人类智力高度发展的情况下,原始神话一般不再产生。但由于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的文化知识程度的不平衡,在一些实践上还不能有效地控制自然,和在认识上不能科学地解释世界起源和自然现象变化等的地区和民族,神话性的幻想仍不可避免,或不能完全避免。但这些作品与原始神话是有着一定的区别的。神话中有远古人民种种幼稚的思索和追求,多方面地反映了原始人的宇宙观。其中往往寓含着原始科学、原始哲学、原始宗教的因素。相信有超自然的主宰,相信万物有灵,相信灵魂和神灵的存在等种种原始观念和意识,以及图腾崇拜、巫术信仰、自然崇拜、祖先崇拜等组成远古人民世界观的因素。在神话中,一切自然现象乃至某些社会存在都被看成是有生命的,都被赋予人的特点和超自然的能力。神话中的奇禽奇兽、怪神怪物以及氏族神、部落神、雷神、雨神等夸张与想象的形态,都不能和这些观念分开。神话中对于人和动物、人和自然、自然与自然之间的某些因果联系的认识与想象,是作为处于神话时代的人们意识形态的种种表现而存在下来的。中华民族的文学,是以汉民族文学为主干部分的各民族文学的共同体。中国文学有数千年悠久历史,以特殊的内容、形式和风格构成了自己的特色,有自己的审美理想,有自己的起支配作用的思想文化传统和理论批判体系。诗歌是中国文学中产生最早的艺术形式之一,紧接着兴起的一种新的诗体为楚辞,《诗经》中的国风和以《离骚》为代表的楚辞,是中国古代诗歌的两个典范。以创作方法而言,国风和《离骚》分别开创了中国文学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诗歌传统。汉魏六朝,出现了新诗体 —— 乐府,强烈的现实感,是乐府的重要标志。在中国传统的文学观念中,与诗词并列为文学正宗的是散文。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记叙文和议论文的集子是《尚书》。而小说常被当作街谈巷议之言;戏曲被认为是不能登大雅之堂的作品。因此,小说和戏曲起步较晚,直至元、明、清才迅速发展起来。中国古代文学虽然在不断发展着,但却表现出异常稳定和凝固化的特点。因为中国文学大部分在封建社会的小生产土壤中产生,几乎一直在中央集权的统一国家中,在重视文化思想、并对之严格控制的情况下发展。这就形成了中国古代文学凝重稳健的性格。五、中国古代神话对后世文学的影响中国古代神话源远流长,它不仅给中国历史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而且也为中国文学史做出了一定的贡献,也就是说中国古代神话在人民口头创作史上,甚至是在文学创作史上占有重要位置。神话是对中国各种文学创作较早发生影响的一种体裁。它的题材内容和各种神话人物对历代文学创作及各民族史诗的形成具有多方面的影响,特别是它丰富的想象和对自然事物形象化的方法,对后世作家的艺术虚构及浪漫主义创作方法的形成都有直接的渊源关系。中国古代神话的口头叙事形式也成为叙事文学体裁,如小说等的先河,不少神话直接为作家、艺术家提供了创作题材。其中有些著名神话,还成为人们经常援引的典故,如“盘古开天地”。神话的美学价值、历史价值与认识作用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是了解人类童年生活和心理的钥匙。它对研究古代社会婚姻、家庭制度、原始宗教、风俗习惯等,都有重要参考价值。中国神话在中国古代即受到一些先哲、史家、学者的注意。他们不仅在著述中加以记述和援引,而且还对神话提出过一些片断的见解、解释和说明。但更多的是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排除其虚幻想象的成分,企图从中寻找历史的根据。在文学中,我们能看到神话精神的延续、光大。神话对文学的影响还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作为文学创作的素材, 一是直接影响文学创作的思维方式、表现手法、欣赏效果等。神话除了被后人直接载录之外,还为各类文学作品提供素材。如《逍遥游》之鲲鹏变化,《应帝王》之“凿破混沌”,这两则神话为全文抹上了变幻奇诡的浪漫色彩。至于曹植采用洛水女神宓妃的形象,创作了脍炙人口的《洛神赋》,更是利用神话素材进行的一次成功的创作。用神话入诗的现象,在中国文学史上比比皆是,如《诗经,大雅,生民》描述了后稷的种种神迹,楚辞《离骚》中各种神灵纷至沓来。此后的诗人,尤其是浪漫主义诗人常常以神话入诗,如李商隐《瑶池》诗云:“瑶池阿母绮窗开,《黄竹》歌声动地哀,八骏日行三万里,穆王何事不重来。”就是对神话意象的妙用。小说、戏曲采用神话作素材的也很多,它主要是借助于神话的奇特的想象,利用神话形象或神话情节进行再创作。如唐代李朝威的小说《柳毅》,创造了一个优美的爱情神话。明清神魔小说对神话的采用和重塑,达到了此类文学的最高点,其代表作为《西游记》,从孙悟空身上,我们不难看到“石中生人”的夏启、“铜头铁额”的蚩尤、“与帝争位”的刑天以及淮涡水怪无支祁的影响。此外,如《聊斋志异》、《镜花缘》、《封神演义》、《红楼梦》中也有不少发人深省的神话情节。可以说,古代神话作为素材,遍布在中国古典文学的每一个角落,它经文学家的发掘、改造,在新的作品中重新散发出光芒,使文学作品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神话作为原始先民意识形态的集中体现,凝结着先民对自身和外界的思考和感受,包孕着浓郁的情感因素。这些神话意象在历史中固定下来,通过文化积淀,在一代代人的心底流淌,并总是不失时机地通过各种形式,在后代文学作品中表现出来。也就是说,神话对于文学的意义,不仅仅在于它是文学家的素材,更为重要的是,那些自觉或不自觉地运用了神话原型的作品,都可以把作者或读者领入先民曾经有过的那种深厚的情感体验之中,从而缓释现实的压力,超越平凡的世俗。神话作为原型的意义要比它作为素材的意义更为重要。当屈原在现实世界中屡遭打击而悲苦无依的时候,他就毅然地转向古老的神话:龙凤结驷,巡游天界,四方求女。是神话世界巨大的力量,使他从现实世界中超越出来,支持他的人格,抚慰他心灵的创伤。同时,由《离骚》所抽象概括的某些意象,由于它深沉的神话背景和屈原创造性的提炼,而成为一种稳固的神话原型,在中国文学史上,在一代代作家的笔下传递。而蒲松龄的《聊斋志异》则不仅是将神话看作素材,而是当成全部的精神寄托,是对这个不公平的世界的厌弃和对神话感情、神话世界的皈依。正如荣格所说的那样,“一个用原始意象说话的人,是在同时用千万个人的声音说话。他把我们个人的命运转变为人类的命运,他在我们身上唤醒所有那些仁慈的力量,正是这些力量,保证了人类能够随时摆脱危难,度过漫漫的长夜。”可以说,屈原、蒲松龄等作品都体现了神话原型的精髓和力量。综上所述,中国神话在构造上和基本意识上的特性,成为决定中国文学的构造和风格的最根本要素。中国神话在中国广大人民口头创作史上和文学创作史上都占有重要位置。它一方面作为文学创作的素材,另一方面通过丰富的想象和对自然事物形象化的方法,直接影响文学创作的思维方式、表现手法、欣赏效果等。所以也可以说,中国文学起源于中国神话,而神话来源于劳动生产,并且在中国神话的影响下,中国文学进行了升华。使中国文学以优秀的历史、多样的形式、丰富的作品、独特的风格、鲜明的个性、诱人的魅力创造出独具中国特色的灿烂、伟大的篇章,并成为世界历史上最悠久的文学之一,在世界文学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论文文学想象在古代神话中的应用现象及其启示教学设计

嘿嘿,看来我是第一个!!切入正题。。文章如下: 翻开中国上古神话,一个圣贤的世界扑面而来。尽管神话没有十分完整的情节,神话人物也没有系统的神系家谱,但它们却有着鲜明的东方文化特色,其中尤为显著的是它的尚德精神。这种尚德精神在与西方神话特别是希腊神话的比较时,显得更加突出。中国古代神话中的这种尚德精神,一方面源自于原始神话的内在特质,另一方面则是后代神话改造者们着墨最多的得意之笔。在西方神话尤其是希腊神话中,对神的褒贬标准多以智慧、力量为准则,而中国上古神话对神的褒贬则多以道德为准绳。这种思维方式深深地注入中国的文化心理之中。几千年来,中国古代神话的这种尚德精神影响着人们对历史人物的品评与现实人物的期望,决定着社会对人们进行教育的内容与目的,甚至也影响着20世纪以来中国现代文学的走向。一 “不食人间烟火,没有平凡人的情欲”,这是中国上古神话中的主要大神们神格的重要特征。在中国的很多经史典籍中,中国上古的主要大神们,诸如伏羲、女娲、炎帝、黄帝、颛顼、帝喾、尧、舜、禹等等,都是崇高和圣洁的。他们不苟言笑,从不戏谑人类,更不会嫉妒和残害人类。在个人的私生活上,他们从来都是十分规矩和检点的,十分注重小节、注重品行和德操的修养,并且尊贤重能。几乎每一位神王都没有“红杏出墙”或“乱播爱情种子”的现象。在他们的身上,只有神圣的光环、纯洁的品性和高尚的情操。当人类向他们看过去的时候,只会仰面向上,顶礼膜拜,而不会有丝毫的不恭不敬。 在我国的神话天地中,姑且不说被后世改造过的神话,就是古老的原始神话,我们也看不到对大神们爱情生活的描写,见不到他们这方面的生活细节。由于中国上古神话中有关爱情的内容极少,因而嫦娥奔月神话和后起的巫山神女传说在中国神话天地里就显得秀丽旖旎,风景这边独好了。 相反,在古希腊神话中,我们所看到的大大小小的天神都是世俗的,是满身人间烟火味的形象:众神之王宙斯狂放不羁,拈花惹草,在神界与人间留下了一大串风流债,更严重的是他任意行事,不讲原则,充满嫉妒和个人爱好;神后赫拉,本是众神的表率和人间的神母,但她却经常为嫉妒和仇恨而迷失了本性,做出一些残酷和无神格的蠢事来,没有丝毫让人类敬重的地方。主神如此,他们手下的众神也都有着极为相似的品性。在希腊军队与特洛伊的战争中,阿喀琉斯让阿伽门农把抢来的女俘克里塞斯送还到他的父亲阿波罗的祭司的身边,因此时阿波罗神正为他的祭司的女儿被劫而用瘟疫来消灭希腊军队,阿伽门农认为自己受到了侮辱,硬是将女俘克里塞斯留在了自己的身边,阿喀琉斯愤而带领他的军队撤出了战斗,使特洛伊大将赫克托很快地杀掉了还没有死于瘟疫的希腊士兵。希腊人的这次惨败只是因为一个女人,这种结果是中国人无法理解和原谅的,也是中国神话中的尚德精神所不允许的。又如,阿波罗因同玛耳绪比赛吹笛子而失败,便残酷地剥了玛耳绪的皮,并把它挂在树上;再如月神与阿波罗兄妹,因尼俄泊嘲笑了他们的母亲提坦巨人勒托只生下一子一女,并禁止忒拜妇女向勒托献祭,他们便射杀了尼俄泊众多的儿女。如此等等。可见,在希腊神话中,神与人除了力量上的差别外,在情感上却是相同的。当神们脱掉神的外衣之后,个个就都成了世俗的凡人。二“ 对神的献身精神的崇尚和礼赞”,是中国上古神话尚德精神的另一重要体现。这种牺牲精神首先表现在古老的创世神话当中。中国的创世神话,是以牺牲创世神的肉体来完成天地开辟和万物创造的。所以,中国古代的开辟大神盘古在完成了天地开辟任务之后,就将自己的双眼化成了日月,将四肢与头颅化成了五岳,将血脉化成了长江与黄河,将毛发化成了山林与草木,将肌肉化成了泥土,将筋骨化成了金石,而他身体上的寄生物则变成了人类。另一位开辟大神女娲,她在完成了补天、造人的大功之后,也将自己的身体化成了万物。所以《山海经》中云有神十人,乃女娲之肠所化。今天我们虽然不能全部了解女娲化物的细节,但这则神话多多少少为我们透露了这方面的信息。 后来的始祖神继承了创世神的这一传统,并将它发扬光大,为中华民族创造了可歌可泣的业绩。燧人氏发明火历经千辛万苦种种磨难;炎帝为发明农业种植和草药而尝尽百草,几经生死,所以《淮南子·修务训》说神农“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辟就,当此之时,一日而遇七十毒”;先秦史书则言大禹为治水十年奔走,三过家门而不入,以至于“胫不生毛,偏枯之病,步不相过”(《荀子·非相》注引《尸子》)。 不仅创世神和始祖神如此,在对我国远古神话英雄的故事传说及对英雄的讴歌中,同样也反映出一种崇尚奉献与牺牲的精神。在这些神话中,大凡是为社会的进步、为人类的幸福而献身的英雄备受人们的赞颂;反之,凡是那些不利于社会前进、有碍于人类幸福的神性人物则要遭到唾弃与批判。所以为逐日而死的夸父、射日除害的后羿、救民于水患的大禹等均在人民的心目当中占据着崇高的地位;被大水淹死之后变成鸟不停地以木石勇填苍海的精卫,也生生世世为人们所敬重。而那些残害人类的神蛇、怪兽一般的反面人物,如果不被英雄诛灭,也会被历史文化所诛灭。 中国上古诸神所普遍体现的献身精神,是世界其他民族的神话英雄所不具备的。在希腊神话中,其开辟神话充满了血腥:宇宙最先生下了开俄斯(即混沌)、胸怀宽广的地母该亚、地狱之神塔尔塔罗斯、爱神埃罗斯。开俄斯又生了黑夜之神尼克斯和黑暗之神埃瑞波埂D峥怂购桶H鸩ㄋ菇岷虾笊铝颂蘸桶字纭8醚窃蛏宋诶邓梗ㄌ炜眨⒋蠛!⒏呱健U馐蔽诶邓钩闪酥髟祝肽盖赘醚墙岷希肆辛彩惶焐瘛:罄矗谝淮魃裎诶邓贡欢涌寺迮邓寡烁盍恕?寺迮邓褂朊妹萌鹧墙岷弦采铝肆辛嫠故亲钚〉囊桓觥?寺迮邓购ε滤亩窍袼品盖滓谎赐品憬约旱乃卸纪探硕亲又小T谥嫠钩錾埃鹧窃诘啬父醚堑陌镏绿拥搅丝死锾氐海系褐 蟛派铝酥嫠梗嫠拐獠判颐庥谀选:罄粗嫠沽现钌裢品烁盖卓寺迮邓梗扑鲁隽烁绺缃憬忝恰V嫠褂谑潜阍诎铝制ニ股缴辖⒘松裥酝豕约鹤隽酥辽仙瘛U庠蛳@吧窕氨砻鳎嫠沟纳窠缰刃蚴窃诖焐衩堑难庵辖⑵鹄吹模现氐氖钦庵稚甭净苟际枪侨庵蕖? 不独希腊神话如此,巴比伦神话和北欧神话同样也都带有浓浓的血腥味。记载着巴比伦神话的《埃努玛·埃立什》说,开初,神族有两大派:一派象征着无规律的“混沌”,是从汪洋中生出的神怪;另一派象征着有规律的“秩序”,是从汪洋中分化出来的天神。创世的过程被理解为混沌与秩序的战斗过程,最后秩序战胜了混沌,且以混沌族神怪们的尸体创造了万物和人类。北欧神话则说,天神奥定杀死了强有力的冰巨人,以他的尸体创造了世界上的万物。三 中国上古神话中的尚德精神不仅仅体现在大神们不食人间烟火的高尚以及伟大的献身精神,同时也体现在他们“保民佑民的责任感”上。在中国人的心目中,既是被人们所礼拜的神,就应该尽到保民佑民的职责。远古时代,中国的许多著名的大神均具有始祖神的身份。这些始祖神均是自己部族中功劳卓越的人物,他们在为本民族的发展与壮大的过程中或在民族的重大变故中,起到过巨大的作用。他们成为本民族始祖神的先决条件也决定了他们作为大神的责任与义务。特别是自西周以来,由于历史和政治的需要,诸子百家有意识改造神话中的人物形象,将人类理想的英雄美德都加在了他们身上。这种现象所造成的结果,使得存留在上古神话人物身上的野性消失得干干净净,有的只是道貌岸然、冠冕堂皇。于是这些上古的神话英雄或始祖神们以一种崭新的姿态登上了历史舞台,由神祗摇身一变成了品德完美的人间帝王。首先,他们均以天下苍生为重,平治天下、造福人类是他们的根本职责。其中大禹就是一个典范。大禹大公无私,为天下苍生的幸福鞠躬尽瘁。其他如炎帝、黄帝、尧、舜等也莫不如此。同时,中国神话传说中的上古大神们并不以天下为己有,而是举贤授能,并且素有“禅让”的美德。所以,尧年老后便把帝位传给了舜,而舜同样也将帝位传给了大禹。这种境界如此之高之美,以至于后人甚至搞不清这究竟是史实还是神话了。 古希腊的神话与传说表现出了与中国神话大不相同的文化特色。在古希腊神话中,天神与人类一样,也表现出爱、恨、怒、欲望、嫉妒等凡俗的情感。“潘多拉的盒子”便是一个例子:当人类被创造出来以后,英雄普罗米修斯帮助人类观察星辰,发现矿石,掌握生产技术。作为天父的宙斯竟出于对人类的嫉妒,拒绝将“火”送给人类。普罗米修斯从太阳车的火焰中取出火种赠送给人类。宙斯发现之后就将普罗米修斯锁在高加索山上,让凶狠的饿鹰啄食他的肝脏。与此同时,宙斯加紧了报复人类的步伐,他命令火神造出美丽的潘多拉——“有着一切天赋的女人”,诸神赐给她柔媚、心机、美貌,让她带着盒子送给普罗米修斯的兄弟——厄庇墨透斯。厄庇墨透斯留下潘多拉,打开了那给人类带来灾难的盒子,于是从盒子里飞出了痛苦、疾病、嫉妒等等,从此人间便陷入了黑暗的深渊。对此,宙斯并不满足,他又发动洪水来灭绝人类。 西方神话中的这种种行径和中国神话的补天、填海、追日、奔月、射日、治水等神话相比,真是判若天壤,不可同日而语。如果宙斯不幸成为中国上古的神王,那么他早就被打进了万劫不复的深渊了。 中国上古神话中体现出的这种尚德精神,有一些是先天神话的内在特质,而另一些则是后天人为改造的。它是文明社会中文化的重塑与选择的结果。经过这种文化的重塑与选择,在古老的大神们身上还遗存的一点点“人性”也消失了,剩下的只是远远脱离社会、脱离人类、高高在上、虚无缥缈的理念化形象,于是他们原有的神性也随之削弱,他们成了人间崇拜的偶像,变成人间帝王们的典范。于是神话中的大神们最终演变成了人间的始祖,敬神变成了祖宗崇拜,神话变成了宗教崇拜。 正是这种尚德精神,使中国文化中处处体现出了对“德”的要求。在我们传统的“修齐治平”的人生境界中,将“修身”摆在第一位也说明了这一点。只有“从头做起 ”,先修身然后才能齐家,再后才能治国、平天下。在后天漫长的文明社会里,无论臣废君取而代之,还是君贬臣、诛臣,往往都有从“德”方面找借口的。似乎只有这样,一个又一个杀机横生的“政变”或“贬诛”才显得名正言顺,顺理成章。这种文化的选择,甚至在今天的社会生活中,在我们民族的思维和习惯中,依然处处可以找到它的影子。

十九世纪下半叶至本世纪初,现实主义雄居英国文坛,早期的如狄更斯、萨克雷等作家以手中的笔反映工业资产阶级发展后的社会生活,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冷酷关系和资产阶级的伪善。70、80年代后期出现了哈代、伯纳德•肖、高尔斯华绥等巨匠,他们运用社会心理小说和社会讽刺剧等形式,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政治、道德、宗教和文化等方面作了淋漓尽致的揭露和批判。但现代主义的出现和兴盛,打破了现实主义的一统天下,二十世纪上半叶英国文坛人才辈出,鸿篇佳作竞相问世,可以说,现代主义是这一时期的文学主潮。这一时期涌现出了一批现代主义文学宗师如詹姆斯、叶芝、T.S.艾略特、吴尔芙、劳伦斯、乔伊斯等,可谓群星灿烂。他们勤于探索,认真创作,他们的作品给二十世纪上半叶的英国文坛带来了空前的繁荣。虽然英国现代主义文学实验已接近尾声,但对于英国现代主义文学的起源、它的内容、它的实质以及现代主义文学与传统文学的关系,都有待于更进一步的审视、研究和思考。 1.现代主义文学是萌发于十九世纪末、崛起于二十世纪初并迅速遍及西方世界的反传统的文学潮流。它是各种反传统文学流派的总称,包括象征主义、印象主义、表现主义、未来主义、达达主义、超现实主义、存在主义、黑色幽默、荒诞派戏剧和新小说等。其主要特征表现为反对以理性为基础的传统道德价值观念,提倡现代人道主义精神,在艺术上广泛采用象征、寓言、蒙太奇、梦幻、意识流等技巧,运用多层次、多线条、多视角的表现手法。 任何一种文学流派的产生和发展都不是孤立的现象,它总是与这一时代的社会历史背景联系在一起的。现代主义文学的产生也有其社会根源,英国现代主义文学的产生也不例外。 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西方社会进入帝国主义阶段,资本主义的固有矛盾进一步激化,资本主义的扩张粗暴地践踏了从文艺复兴以来就作为西方精神支柱的理性和人道原则,传统的道德和价值观念开始分崩离析。十九世纪的英国在维多利亚女王的统治下,国内高度工业化,海外贸易殖民化,可谓英国是“日不落”帝国、伦敦乃世界文明之中心。但即使在繁荣富强的维多利亚鼎盛时期,我们的脑海里马上会浮现出这个社会的另一面:处处是虚伪、欺诈,充满了痛苦、幻灭、绝望。我们要感谢那一时代的艺术家,要感谢狄更斯、萨克雷和哈代等文学巨匠,他们以现实主义的表现手法给我们留下了维多利亚时代的英国和伦敦的真实写照。尤其到了十九世纪末期,统治英国大半个世纪的维多利亚女王垂垂老矣,大英帝国也开始由盛极走向衰落,英国也和其他西方国家一样充满了危机。加之社会生活中又出现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和人与自我的全面异化现象,以及许多无法用常理去解释的“非理性”或“反理性”的现象,整个社会充满着一种悲观、绝望的情绪,这必然要反映到文学创作中来。旧的文学形式已经不能适应于表现新的题材和新的感受,这样反映悲观和绝望情绪的现代主义便应运而生了。 与此同时,西方社会在十九、二十世纪交替之际物质文明已经发展到相当的水平,迅速增长的物质文明使社会趋向整体化。“整体”成了一种渗透一切、且至高无上的东西,从而使以个体存在着的人因遭受它的压迫而无法再把握自己的命运,“整体”对个人的取代,则使人感到自身意义的匮乏和虚无。另一方面,巨大的“物质的膨胀”使得物的力量覆盖了整个生存领域,人处于物的挤压之中显得十分卑屑、渺小乃至变形,物欲的追求替代了更高意义上的精神的追求,过去为人们所热烈景仰的诸如美、崇高、真诚、爱等精神理想纷纷遭到厌弃和贬抑。与此同时,西方的种种反理性哲学如叔本华的意志论、尼采的超人哲学、柏格森的生命哲学与直觉主义和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大行其是,它们宣扬以本能、意志、直觉、潜意识、荒诞的存在来取代对世界理性的把握。人们急需要重新认识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的深层结构,新旧思想的交替必然要导致新的文学形式和文学流派的出现,这是现代主义文学产生的思想根源。 2.提到英国现代主义文学的成就,大多数人首先想到的是小说。其实,英国现代主义文学在诗歌、戏剧、文论等其他领域也取得了极其辉煌的成就。 在诗歌方面,首先应该提到的现代主义诗人T.S.艾略特(1888—1965),他是英国现代主义文学运动的一员骁将,为现代主义诗歌作出了披荆斩棘的贡献。他将现代的题材、现代口语会话体和心理描写引进了诗歌创作,1922年出版的《荒原》是20世纪西方文学史上一部划时代的作品,是现代派诗歌的里程碑,也是诗人的成名作。全诗旁征博引,涉及6种语言,大量引用或借用了欧洲文学中的情节、典故和名句,以鲜明的形象进行象征、暗示和联想,全诗极少用韵,大多为有节奏的自由体。此诗虽说从内容到形式均有所创新,但由于很难读懂,因此颇受訾议。诗人后来创作的《四个四重奏》,形象鲜明,语言节奏性强,且读来自然流畅,被认为是诗人的最佳诗作。 另一位应当提到是爱尔兰诗人兼剧作家W.叶芝(1865—1939),他被誉为“二十世纪英语文学中最伟大的诗人”〔①〕。由于叶芝受唯美主义和象征主义影响很大,他的诗作语言洗炼、象征含义丰富且富有哲理性,故被认为是现代主义诗歌的先驱之一。代表诗作有《钟楼》、《盘旋的楼梯》及《驶向拜占廷》等。 上面提到的两位诗人分别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杰出的英国现代主义诗人还有斯蒂芬•斯彭德、狄兰•托马斯等。 现代主义在戏剧方面的成就当属荒诞派戏剧。面对人的生存条件的荒诞不经而引起的抽象的恐惧不安之感乃是荒诞派戏剧要表现的主题。剧作家故意不用合乎逻辑的结构和明智的理性去解释人的生存处境的不合理性和荒诞性,而是直接用形象表示对理性的怀疑与否定。在荒诞派剧作中,没有明确的时间和地点,没有戏剧性事件,没有情节,行动被压缩到最小极限,甚至剧中人物连名字都没有,用字母代替。如塞缪尔•贝克特的《等待多戈》,剧情非常简单:两个浑身发臭的老流浪汉在荒凉的乡间小路上用梦呓般的语言对话,原来他们在焦急地等一个名叫多戈的人。第一天等了一天未等到,第二天(即第二幕)又继续等,来了一个小孩,自称是多戈的使者,宣布多戈先生不来了。但这两人还在毫无希望地等待着。至于多戈是谁,为什么要等他,剧中都未交待,有人问贝克特多戈意味着什么,他回答道:“我要是知道,早在戏里说出来了。”贝克特也许是故弄玄虚,也许真的不知道,但此剧的真实含义还是很明显,即人对生存在其中的世界,对自己的命运均一无所知。此剧在巴黎上演,引起轰动,连演三百余场。贝克特也因此而获得1969年度的诺贝尔文学奖,瑞典皇家学院的代表在授奖仪式上讲话,称贝克特的戏剧“具有希腊悲剧的净化作用”〔②〕。 此外,前面提到的两位诗人兼剧作家艾略特和叶芝,他们致力于恢复英国诗剧雄风,还有以约翰•奥斯本为代表的“愤怒的青年”,都为英国现代主义戏剧的繁荣作出了很大的贡献。 在小说方面,英国现代主义文学更是人才济济,各领风骚,有詹姆斯、康拉德,吴尔芙、劳伦斯、乔伊斯以及戈尔丁等这样一批震撼世界文坛的泰斗。这些文学大师的作品,读者一般较为熟悉,在此不作叙述。但这里要特别提一下他们所运用的意识流创作手法。 “意识流”原为一心理学名词,意识流小说是在现代哲学特别是在现代心理学的基础上形成的。面对当代世界和人的复杂景象,一些勇于探索的作家认为传统的写实手法和叙事结构已经不足以表达被认识到的复杂性,只有寻找一种新的表达形式才能将光怪陆离的外部世界和复杂多变的内心世界恰当地表现出来。意识流小说就是在这样的探索中形成的。它打破了传统小说的单一的、按故事情节发生的先后次序直线发展的叙事结构,而通过人的意识活动,通过联想来组织故事。小说中情节的安排、故事的衔接一般不受时间、空间或逻辑、因果关系的制约,令人耳目一新。到了本世纪二十年代,意识流小说成为西方现代主义文学中最有力量、最有影响的流派之一。意识流小说中最杰出的作品当推乔伊斯的《尤利西斯》和吴尔芙的《到灯塔去》,他二人和法国的普鲁斯特、美国的福克纳同被认为是意识流小说的始作俑者,是二十世纪西方现代小说的开路先锋。 3.现代主义文学的基本特征是什么,它与传统的文学作品有些什么区别,这是个复杂而庞大的课题。从整个西方文学的发展来看,对许多问题的思考尚有待深入。也许,我们可以把整个19世纪之前的文学,无论是现实主义还是浪漫主义,统称为古典主义,与之相对应的当然就是现代主义。因为它们在思想倾向、审美趣味、创作的形式与内容上均有较大的差异。现代主义文学的基本特征是一个“反”字——以非理性主义反对理性主义;以现代主义反对现实主义;以相对论的时空观反对绝对论的时空观;以荒诞反逻辑;以超验反实证——来表现对传统的绝然否定。换句话说,否定性为现代主义文学的基本特征。 从现代主义文学创作的内容上来看其最大特点就是绝望的悲观主义,或曰危机意识,主要表现在对人、对人的处境和人的未来的看法上。和十九世纪文学相比,英国现代主义文学已经不再对现实世界抱改良主义的幻想,缺少了前辈作家们那种意气风发、视拯救社会为己任的英雄气概。其原因显而易见,因为在现代社会中,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我等一系列关系严重脱节。社会是已经“物化”的社会,成为抑制人性正常发展的邪恶力量;自然被工业化破坏得丑陋不堪,已非原先浪漫主义咏颂之原貌;人与人难以沟通;人与自我分离。叶芝在本世纪初写的一首诗中说道:“一切都四散了;世界到处弥漫着一片混乱……”〔③〕劳伦斯宣称:“我们生活在深刻的悲剧性时代……”〔④〕艾略特在《空心人》中哀叹:“这世界就是这样崩溃的,不是轰隆一响,而是唏嘘一声。”他们代表了英国现代主义作家对现实的一种悲观失望的观点。生活在这样一个危机四伏的社会里,任何一位作家,只要没有丧失时代的良心,只要没有麻木不仁他就会感到苦闷、彷徨、失落乃至绝望。翻开现代主义的文学作品,荒诞的社会、精神的荒原、总是失败的主人公,悲剧意识充斥其中,此乃现代主义文学创作内容上最主要特征。 现代主义文学在创作形式上有别于现实主义主要在于叙事角度的内倾化。现代主义以前的文学作品主张按照现实的本来面貌写真实,在描写客观现实过程中,作者犹如一位全能全知的上帝洞悉人物的外在世界和内在世界,有时还进入作品对人物的所作所为进行评价,其意图是要求读者和作者的意见保持一致,共享一个共同现实。而现代主义作家则认为“现实”并不仅仅是客观存在和人的社会生活等,人的主观意识和心理活动也是客观存在的现实,一种新的现实观动摇了传统的现实观。在现代主义作家那里,社会和伦理的不偏不倚的观察者、公允的评论者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对人物主观感受和心理流程的精妙描写,让读者去发现人物内心的奥秘,因为它也是实在的、更高层次的真实,这就是所谓叙事角度的内倾化。 叙述角度的变化必然要导致作品结构的变化。传统的叙事技巧及时空观念(即按照时间顺序、空间联系、前因后果等其他逻辑等)用来描写外在现实尚可,但用来描述主观意识和内在现实就显得不能足以表达出现代人的那种纷繁复杂的精神世界。因此乔伊斯和吴尔芙等大师另辟蹊径,置外部世界的程序于不顾,而是按照主人公的心理流程,凭借人物的意识活动来谋篇布局。诗歌中的意识流,戏剧中的内在独白和众多的象征也是这种结构的体现。英国现代主义作家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与创作形式的创新密不可分。 4.英国现代主义文学虽然以否定性为其基本特征,但我们看到凡是取得卓越成就的作家,他们在力求创新的同时,都不是断然摒弃传统,而是从传统中吸取营养;正是基于这种正确的态度,才带来了英国现代主义文学的繁荣。 T.S.艾略特在《兰斯洛特•安德鲁斯》(For Lancelot Andrewes,1928)序言中为自己描绘过一幅自画像:“文学上的古典主义者,政治上的保皇派,宗教上的英国天主教徒”〔⑤〕这句话从三个方面指明了他与欧洲文化传统的紧密联系。艾略特的诗歌艺术素以创新著称,但他对英国十七世纪玄学派诗的欣赏和推崇,是人所共知的。他将既重才思又重感情的玄学派诗人约翰•多恩奉为楷模,使得一向不为人重视的多恩成为二十世纪英语诗坛的宠儿。他用现代口语会话体作诗是一创举,但它来自法国象征派诗人的启发;他率先将人物的心理描写引进了诗歌创作,但这又与十九世纪英国诗人布朗宁的戏剧独白有联系。创新与传统密不可分,这在艾略特这位英国现代主义文学骁将身上体现得十分明显。 叶芝也是这样。这位大诗人终其一生与爱尔兰的民族文化传统、民间文学都有密不可分的联系。他的早期诗作和剧本都离不开古代神话的题材。即使在他的现代主义创作旺盛时期(1910—1930),他也没有离开它们,同时借鉴了法国象征主义的优点。在他创作生涯的最后几年,他又一次向古代歌谣学习,写出了浅显易懂而雄辩多思的现代歌谣体抒情诗。我国外国文学专家袁可嘉先生认为:西方现代派大作家中把创新和传统处理得最好,又产生了最好效益的,当首推叶芝和艾略特。〔⑥〕他的话是很有道理的。 乔伊斯要用现代笔触去重写荷马史诗;劳伦斯以哈代为师以两性关系为线索去探讨社会和人生;弗吉尼亚•吴尔芙十分推崇笛福和哈代,她甚至认为现代主义实验小说(包括她自己的和乔伊斯的作品)不过是一种过渡时期的产物,不过是两个高峰之间的峡谷而已。我们不一定同意她的意见,但不能怀疑她的真诚的态度。艾略特在悼念她的文章中说,“她十分精心、出色地写作,至少继承了英国文学中的一个伟大传统。”〔⑦〕 即使是尊为“唯一的现代的创作方法”的意识流技巧也并非二十世纪的创造。试举一例:“注意——南方的绅士们——教堂墓地——呼唤冷酷死亡的名字——看见一头牛在一座坟上吃草——灵魂的转生——谁知道这头牛是不是一直在吃我一位祖先的灵魂——让我忧郁沉思了十五分钟;——人在种卷心菜——他怎么能种得这么直——逮鼹鼠的方法……”〔⑧〕这不就是意识的流动吗?但这段文字出现在意识流小说成气候的一百年前。还是那句话,创新和传统密不可分。文学的发展表明,以新的、反传统面目出现的文学流派,不可避免地要从传统中汲取营养,最终也汇入传统。那么也许有人会问:“即然反正都要汇入传统,又何必去费力革新呢?”让我们来让新小说派作家罗伯—格里耶来回答吧:“既然人都要死去并给其他活着的人让位,那我们又为什么要活着?”传统使文学不致中断,但传统有待于创新,而创新又反过来丰富了传统,这就是文学发展的辩证法,文学正是在这种继承和超越中发展前进的。 在文学发展的长河中,每个流派都担负着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历史使命。时至今日,现代主义文学已如昨日黄花,挣扎着散发出她最后的芬芳。当反文化、反道德、反理性、反审美乃至反文学本身的后现代主义汹涌而至时,反传统的现代主义也成了传统,成为一种“现代古典主义”(Modern Classics),现代主义作品也成了文学遗产。但由于我国对英国现代主义文学的系统研究起步较晚,有些研究领域仍是空白,如乔伊斯的《尤利西斯》迟至去年才有译本,且同时有两个版本的中译本问世,一为八十高龄的老翻译家萧乾先生和夫人文洁若合译,一为著名翻译家金dī@①先生所译。由此一例可见,对于我国的外国文学工作者来说,英国现代主义文学仍时时透出诱人的、新鲜的魅力。 ① The Norton Anthology of English Literature, edited by M H Abrams (W W Norton and Company,1979)P ② 见《中国大百科全书》(外国文学卷,I) P.128. ③ 《外国现代派作品选》,上海文艺出版社,第一册(上)1989,《基督到临》.64. ④ Lady Chatterly's Lover by DH Lawrence,Bantam books,1983,Chapter I,P1 ⑤ 转引自《二十世纪艺术精神》,黄卓越、叶廷芳主编,河南人民出版社,1992年,P.192. ⑥ 《现代与传统》,袁可嘉,载《文艺研究》,1989,4期 ⑦ 《向法国读者“介绍”弗吉尼亚•伍尔芙》,艾略特,载《伍尔芙研究》(瞿世镜编选,上海文艺出版社,1986) ⑧ 引自华莱士•马丁著《当代叙事学》,伍晓明译,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P.166。这段文字出自华盛顿•欧文早期编辑的一份杂志《杂烩》(Salmagundi)

写一篇克诺洛斯的统治下吧

论文文学想象在古代神话中的应用及启示怎么写的

你们猜“玉皇大帝”和“观世音菩萨”,谁贵谁轻呢?答:观世音菩萨贵。因玉皇大帝(也叫天帝,即是天,还在六道轮回之内,尚未跳脱三界),而观世音菩萨(很至高无上的果位,是在六道轮回之外,已超越三界的)所以观世音菩萨更贵,是天帝(天人道的帝释天,与基督教上帝在同一个级别上,即是玉皇大帝)的上级。天帝见观世音菩萨,皆要诚心礼拜,叩头顶礼。(你不信的话,去找阴律无情书上查,可是写得清楚楚的)。要知道天帝(即是天,天乃六道轮回内)虽是三界之内的王帝,三界之内的老大。但终究尚未跳脱三界,也有堕入无间地狱的可能性。因地藏经记载,无间地狱之所以叫做无间地狱,之四原因:无伦男女、种族、年龄、贵贱、或龙、或神、或天(天指的是玉皇大帝,也叫天帝)、或鬼,一旦堕入这地狱,都是同样的受苦,所以叫做无间。你仔细看,有说过佛、菩萨也堕入无间地狱的可能性吗?因佛、菩萨是很至高无上的果位,在三界之外,命亦是极贵无比,又不会造作任何罪业,即永不打入无间地狱的。要知道不但观世音菩萨比天帝命贵的,连三界之外的一切佛、一切菩萨,皆都比天帝命贵的。如:观世音、文殊、普贤、地藏菩萨及其他所有佛,所有菩萨,皆都比天帝大的,知道吗?

古代神话不仅创造了许多朗朗上口的成语和典故如:女娲补天、后羿射日、夸父逐日、嫦娥奔月、天狗吞月、盘古开天辟地等,而且开拓和丰富了文人遐想的空间和造词编句的素材,使中国文学变的更加神秘诱人。在此基础上,进过一代代文人才俊的发展,后世文学作品才能变的更加的异彩纷呈,美轮美奂。。

中国神话丰富多彩,内容主要有以下9个方面: ①创世神话。关于天地开辟、人类和万物起源的神话 。又称开辟神话。创世神话是人类幼年时期用幻想的形式对自然、宇宙所作的幼稚的解释和描述,反映出原始古代人对天地宇宙和人类由来的原始观念。 创世神话主要有两种:天地开辟(包括世界和万物的形成)的神话和人类起源(包括民族的由来)的神话。天地开辟神话有3类:第一类,以创造神为主体 ,创造世界 。这个创造神的形象、称谓以及开辟天地的方式各有不同。瑶族的创造神叫密洛陀;彝族的创造神有4个:八歌 、典尼 、支格阿鲁和结支戛鲁。第二类,巨人化生神话,讲述天下万物是由巨人的身体各部所化。如汉族的盘古神话,阿昌族的神话《遮帕麻与遮米麻》 ,彝族神话 《 创造万物的巨人尼支呷金》等。第三类,自然演变的神话,讲述的是想象中的天地自然形成的过程,既不是开辟神的创造,也不是巨人化生 ,完全是自然演化。如壮族神话《布洛陀与妹六甲》,纳西族创世神话《人祖利恩》等。这些神话,在各少数民族的史诗和古歌中保留很多。人类起源神话有两类:一类是解释世界上人类的诞生,讲述造人的过程,说明民族的由来;另一类是与洪水神话相联系,通过洪水后兄妹结合,说明再造人类的过程。在民族创世神话中,人的来源有卵生、葫芦生、石头生,以及从山洞或树林上出来的种种不同说法,但较常见的是泥土造人的说法。如女娲神话。 在创世神话中,解释人类由来和说明民族起源的内容常常结合在一起,把民族起源和人类由来看作是同时发生的 。彝族史诗《梅葛》中记载的创世过程,以兄妹成亲,生下怪葫芦,出现8种人,解释8个民族的由来。创世神话具有世界性,它是人类原始时期的意识形态,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一定的文学价值。 ②日月星辰神话。解释日月星辰等自然现象的神话。日月星辰神话首先提出了日月星辰的由来问题。中国神话对此说法各异 ,大致有以下5种 :生育说、肢体化生说、蛋生说、铸造说、神创说。此外,还有太阳是英雄神和天帝的说法 。也有神话解释某些星座的来历。 日、月有规律的出没运转是日、月神话解释自然现象的一个方面。中国古代神话描述日、月的生活日程也像人类一样有劳作、有休息。月中的阴影及月的圆缺变化是此类神话解释自然现象的又一方面。汉族神话中就有嫦娥奔月化为蟾蜍、吴刚伐桂、玉兔捣药等说法。少数民族中也有许多解释月中阴影的神话。关于日、月之间的关系,人们想象它们有着同于人间的夫妻、兄妹、姊妹、姑嫂等关系。对于日、月食的现象,神话中亦有神奇的解释。如汉族就有天狗吞食之说。射日神话是日、月神话中不可忽视的组成部分。它所叙述的基本内容是:天空中出现了多个太阳(或月亮),强光照射,造成了严重的后果。英雄的神箭手射下了多余的日 、月。这类神话反映了远古人类企图控制太阳、征服干旱的愿望。 日月星辰神话反映了远古人类对于天体的朴素认识,其中有的则表现了他们企图用巫术手段控制天体的愿望,具有原始科学和某种实用意义。但是由于种种原始观念的渗透融合,最终化合成为充满了天真幻想的神话,并被文人取为创作题材。 ③动植物起源神话。自然神话的一种。它是原始人民对于动植物来源和特征的解释性故事。在原始渔猎和采集经济时代,人类生产力水平极其低下,还不能把自己同自然界区别开来。人们往往认为周围的动植物也像自身一样具有知觉、感情和生活历程,特别是对于那些同人的生活、生产有直接利害关系的动植物,则运用形象化的幻想手法说明它们的来源和特征,便成为动植物起源神话。 在中国流传至今的神话作品中,单独讲述动植物起源神话较少,大多作为局部的情节存在于原始神话和创世史诗中。如布依族的神话史诗《开天辟地》中讲森林和珍禽异兽是由翁戛神的头发和身上的虱子所变的。《夸父神话》中讲桃林是夸父在逐日途中渴死后弃下的手杖变成的。这类神话认为动植物是由神体的某一部分或神的器物变化而来的。 此外,有的神话认为动植物是创造神创造的。如彝族史诗《勒俄特依》讲阿俄暑补神到人间创造生物 ,把3种树栽在地上,从此有了树;把花鹿放在森林,从此有了动物。还有一些神话认为神、人、动植物是互生的。 ④洪水神话。世界性的关于宇宙毁灭和人类再生的神话。中国古代关于洪水的记载,多和治水相联系。如《淮南子·览冥训》中就述及女娲补天和治水的故事。此外,还有鲧 、禹治水的神话。它们都没有直接和人类再生相联系。后世所传洪水神话反映远古某个时期人类在遭到毁灭性洪水灾异之后,洪水遗民两兄妹结婚,再生人类。这个神话可分为南北两大系统。西南系统的洪水神话一般说是:雷公发洪水,淹没世界。兄妹二人躲在葫芦里避开洪水,而后结为夫妻,婚后繁衍出不同的种族。北方系统的洪水神话说:洪水泛滥 ,淹没世界。伏羲、女娲(或盘古兄妹)在石狮子或乌龟等的保护下,避过洪水,随后结为夫妻。最后,兄妹捏黄泥人 ,再造人类,从而成为汉族“人祖”。这两大系统神话都存在原始血缘婚的痕迹。它似是中国原始社会从群婚制向对偶婚制过渡的婚姻形态的反映。由于社会阶段的不同,神话中对兄妹婚所持的态度也各异。早期神话以为兄妹婚为延续人类所必需;后期神话则在肯定程度上有所不同。近代西南苗 、瑶、彝等民族的洪水神话资料,在闻一多《神话与诗·伏羲考》中征引较详。中原和北方汉、蒙古、达斡尔等民族的洪水神话,不断发现。它们有的和开辟创世神话相融合,有的出现了严重的佛教化倾向。由于自然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的制约,口传的洪水神话常在衍变之中。 ⑤女娲神话。女娲是中国神话中的创世女神。是原始社会母系氏族时期流传下来的一位伟大女神形象。 女娲神话的内容主要有两方面。一个是造人。传说女娲揉团黄色泥土创造了人类。后来因为繁忙便引绳入泥浆拖拉甩动 ,飞溅的泥点变成了很多的人 (见后汉应劭 《风俗通义》)。另一个是补天。补天之说最早见于《淮南子·览冥训》。传说上古时候,天崩地塌,大火燃烧,洪水泛滥,恶禽猛兽残害人民。女娲就熔炼五色石块去修补苍天;斩断鳖足树立在大地的四周,将天撑起来,还杀死了兴风作浪的黑龙,以拯救中原的人民。然后把芦苇烧成灰,堵住了滔天的洪水。女娲也可算是中国神话传说中最早的一位治水英雄 。 此外,还传说女娲曾经作过笙簧。这与后来中国西南民族所吹的芦笙相似。女娲也可以说是音乐的女神。也有传说说女娲替人类建立了婚姻制度(《风俗通义》),让青年男女互相婚配,繁衍后代。她又是婚姻的女神。 ⑥伏羲神话。关于中国文化创造的神话。伏羲又叫太昊伏羲,据说,是华胥氏踩了雷泽中雷神的足印生出的儿子 。他能够沿着生长在都广之野的作为天梯的建木“上下于天”。 伏羲有许多创造发明,主要说他坐在一座方坛上,听了八方风的乐音,便画出�(乾)、�(坤)、�(震)、�(巽)、�(坎)、�(离)、�(艮)、�(兑)八种悬卦的符号,叫做八卦,以代表天地间的种种事物。他又模仿蜘蛛结网,制作了捕鱼的网。他的臣子句芒,则根据这种原理,做了捕鸟的罗。伏羲还制作了瑟,创造了《贺辩》的乐曲。上古文明的曙光,在传说中的伏羲时代就显露出来了 。 伏羲后来做了东方的天帝,他的臣子句芒,便做了他的属神。传说中还有伏羲与女娲为夫妇的说法。此说大约出现于西汉时代。东汉王延寿《鲁灵光殿赋》有“伏羲鳞身,女娲蛇躯”语。东汉武梁祠石室画像上即有人首蛇身的伏羲 、女娲交尾的图像,一边标明是伏羲,另一边可能是女娲。 ⑦帝俊神话。中国古代殷民族所奉祀的天帝的神话。甲骨文称为高祖�。他本是殷民族的祖宗神,后来才升为天帝的。他的形状在甲骨文中是鸟的头,猕猴的身子,一只足 ,手里似乎还拄着一根拐杖 。有关帝 俊的神 话 ,集中保存在《山海经·大荒经》以下五篇里,其他书籍并无所见。帝俊的两个妻子,一个叫羲和,住在东方海外的甘渊,生了10个太阳;另一个叫常羲,住在西方的荒野,生了12个月亮。还有个妻子叫娥皇,住在南方荒野,生了1个头3条身子的先祖。帝俊时常从天而降,和一些五彩鸟交朋友;下方帝俊的两座祠坛,就是由这些五彩鸟管理的。在北方的荒野,有一座帝俊的竹林,斩下竹的一节,剖开来就可以做船 。尧的时候 ,10日并出,帝俊曾赐给羿红色的弓、白色的箭,叫他到下方去拯救人民的困苦。以上就是残留下来的帝俊神话的片断 。从中可以见到帝俊作为天帝的神性。由于神话的发展演变 ,帝俊又化身为传说中人间的两个帝王,一个是帝喾辛氏,另一个是帝舜,他们都是半神的英雄,都有他们各自的神话传说在流传。 ⑧羿神话。羿是中国神话中的射日英雄。根据先秦古籍的记载,羿或称夷羿(《 左传 》、《 天问 》),或称仁羿(《山海经》)。有关羿的神话说,尧做国君时,天空中出现10个太阳,把禾苗晒焦,百姓陷入饥饿之中,各种恶禽猛兽乘机危害人民。于是天帝俊赐羿一张红色的弓,一口袋白色的箭,叫他去解除人民的艰难困苦。羿下到凡间,首先把10个太阳射落9个,然后他又诛除猰貐 、凿齿 、九婴、大风、修蛇等凶残的禽兽。最后到中原地方的桑林中捉住那头为害最烈的大野猪。他将野猪肉蒸熟后奉献给天帝,满以为会受到嘉奖 ,哪知道天帝却因为羿射杀了他的9个太阳儿子 ,很不满意羿的作为。此外,还有羿射河伯,羿请不死之药于[[ 西王母]],姮娥窃以奔月等片断的记录,反映羿的另一些活动和他的悲剧性的结局。《淮南子》还记载了民间奉祀羿做消灾除害的宗布神。 ⑨嫦娥神话。嫦娥是中国神话中的月中女神。嫦娥奔月神话最为民间所乐道。始见于《淮南子·览冥训》。神话说羿向西王母求得长生不死药物后带回家中。嫦娥趁羿不在 ,偷吃了不死药,不觉身子轻飘飘地飞离地面,奔向月宫。嫦娥奔月的神话还见于较早的《归藏》,但《归藏》记叙粗略,只说嫦娥吃了西王母的不死药奔往月宫做了月精,似乎还未和羿相联系。在《淮南子》的古本中尚有嫦娥到月宫化为蟾蜍的记载,今本已无,显示了人们对嫦娥从谴责到同情的转变。魏晋六朝到唐代这段时期,人们对嫦娥的同情愈加发展,化蟾之类的古老传说渐被遗忘。有些学者认为嫦娥即《山海经》中的常羲

神话不仅以特殊的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远古时代的人类生活及历史发展进程,而且展现了远古人民的心灵世界,为探索远古时代的历史奥秘透露了许多可贵的信息,也为了解远古人民的意识、情感、精神、意志和性格提供了不少形象的资料,具有不朽的认识价值。不仅如此,古代神话还以自身的瑰丽壮伟给人们以美妙的艺术享受,具有高度的审美价值。同时,古代神话还是文学史上浪漫主义的源头,为后世文学的发展提供了取之不竭的丰富营养,无愧为文学艺术的肥沃土壤。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