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百科

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论文答辩问题

发布时间:2024-07-06 04:17:06

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论文答辩问题

情境不见得是信息技术创建的。

现代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正在对数学课程内容、数学教学、数学学习等产生深刻的影响,在数学教学中,充分运用信息技术,将图、文、声、像融为一体,使教学活动更加丰富多彩,让数学课堂教学不再枯燥无味,给学生创设了大量的富有情趣的情景,让学生接触了的数学知识,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满足了他们强烈的求知欲望,让他们看到了丰富多彩的数学世界。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技能,又能开发学生的智力,从而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因此,在当前我国积极推进教育现代化、信息化的大背景下,倡导和探索信息技术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将复杂抽象的数学概念变得形象生动,对于发展学生的信息素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教师要善于从自己学科的角度来研究如何使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有效教学,要善于把现代信息技术融入到小学数学教学中──就象使用黑板、粉笔、纸和笔一样自然、流畅,使教和学都能高效进行。一、信息技术在数学教学中的具体应用(一)、信息技术的应用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乐于学习,才能最大限度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之所以对数学感到枯燥、无味、怕学,其原因之一是由于数学知识本身的抽象性和严谨性所决定的,再者就是受传统教学手段和方法的局限,不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学习的推动力,是获取知识的开端,是求知欲的基础。处于学龄初期的低年级学生,学习的动力往往被学习兴趣所左右。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无论在人的发展还是在社会生活中都有巨大的作用。它引导着人们进入五彩缤纷的世界,种种事物的特点触发了人们的好奇心并对此引起关注,促使人们去探索、去认识,从而增长知识,开发智力,热爱生活。就数学教学而言,只有学生对学习内容和作业产生兴趣,教学效果才会更好。因此,在课堂的导入环节精心创设情境,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出发点,努力唤起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可以让学生在兴趣的驱动下,主动获取知识。多媒体这种现代化教育技术手段,正好适应孩子们的心理特点,它能使形、声、色、动、静发生变化,向学生展现具体、形象、直观、声画并茂的视听材料,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在信息技术的教学环境下,教学信息的呈现方式是立体的、丰富的、生动有趣的!不仅有数式的变换,更重要的是一些“形”的变换。利用多媒体技术,flash软件,展示几何模型,进行图象的平移、翻转、伸缩变换,把复杂的数学问题具体化、简单化,同时把数学中的对称美、和谐美和曲线美展示给学生,让学生领略到数学学习中的无限风光,激发学生探究学习的情趣。例如教学新世纪小学数学五年级“平移与旋转”内容时,我先组织学生观察现实生活中利用平移、对称和旋转的图案,然后让孩子们说说这些图案是如何平移、对称和旋转的,它们的特点又是什么?在此基础上,我又安排学生利用计算机进行图案设计。这是学生利用现代化手段进行创造性活动的好机会!如果让学生在方格纸上设计,有些图形做起来不容易,而且会影响图案的美观。但是若把它放到计算机上进行设计,就可以从一个简单的图形出发,将图形进行若干次的对称、平移和旋转,得到一系列新的图形,形成一个图案。开放的题目,给学生极大的想象和发挥的空间,它们可以任意驰骋在自由、轻松的世界里。最后通过学生机联网,集体欣赏学生的作品,从中感受图案的美、体会几何形体的变幻无穷,享受数学带来的乐趣!(二)、信息技术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拓展学生视野教学中应体现知识的来龙去脉,适当介绍数学内容与其他学科日常生活的联系,通过数学实习、实验、研究性学习等活动引导学生亲自利用数学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拓宽学生的视野,增长知识。而信息技术可以帮助人们在搜集、整理、描述、探索和创造中建立问题的模型,通过研究模型而解决相关问题作出正确的判断,为人们解决交流信息提供了一种非常有效、简捷、廉价的手段,息技术网络资源是课堂教学的延伸。无论是在时间还是在空间上都为我们留下了广阔的发展余地。善加利用,一定会使传统的课堂教学产生质的飞跃。例如学习了圆周长后,上网搜索祖冲之及圆周率有关知识,同学们兴趣盎然,方知世界之大、之绚丽多彩,受到了美的熏陶的同时,这更加激发了他们奋发学习,立志成才的信心和决心,信息技术教育为学生营造了一个网络化的学习环境,使学生的学习观念发生了重大变化,学生可以进行“自主发现、自主探索”式学习。网站上储存的大量的学习信息、习题讲解、疑难解答等内容,每一位学生都可根据自己的知识水平和兴趣,有目的的选择学习。这极大的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对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和创新精神具有重要的作用。(三)、信息技术帮助学生自主探究,提高合作学习能力。数学学习活动需要借助一定的方法和工具。每一种新技术的运用,都会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更大的学习空间。现代信息技术可以帮助学生自主探究数学知识规律的形成过程,从而使学生的学习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探索”。正是由于这个转变,学生成为学习的真正的受益者,变成了学习的真正主人。新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指出:数学学习过程充满着观察、试验、模拟、推断等探索性与挑战性活动。教师要改变以例题、示范、讲解为主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投入到探索与交流的学习活动之中。在学生的探索和交流中,现代信息技术可以帮助学生展示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在个别学生获得成功体验的同时,使所有学生能共享学习成果,进行平等的交流。在交流中学会合作,学会学习。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恰当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能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将抽象化为具体、将枯燥变为生动,可极大地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吸引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动手操作能力。例如:在学习“直线、射线和角”这部分知识时,学生在独立思考、动手操作和小组交流的基础上,利用视频向所有学生展示自己和学习小组的探索过程和学习结果。在展示的过程中,学生体现了学习个体的价值,学会了倾听别人的意见,并把别人的研究成果作为自己学习的一部分。在独立思考、自我展示与合作交流中获得成功的体验。转变观念,转变方式,在这样的转变过程中,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有机的结合在一起,课堂教学效率将会不断提高,也为教育教学改革带来了新的契机。(四)、借助信息技术发展学生思维,使思维“可视”。数学概念、公式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和严密性,而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如果在教学中,教师只是一味地通过讲解来使学生理解知识,一来枯燥乏味,学生不感兴趣;二来学生也很难理解,就是记住了,也只是死记硬背,根本不理解知识。利用计算机辅助教学,为小学数学教学过程提供生动形象的感性材料,为学生搭桥铺路,让学生参与其中,帮助学生观察、比较,逐步把握知识的实质,使学生更好地认识、理解数学概念、规律和法则。恰当地运用计算机课件辅助教学,把抽象变形象,不仅学生爱看,而且容易理解,从而更好地完成学习任务。由此借助多媒体,不但丰富了学生的感性知识,同时,揭示数学知识的本质规律,化繁为简,化难为易,达到启迪学生思维的目的。二、信息技术在数学教学运用中的实践思考计算机技术让数学课堂教学不再枯燥无味,给学生创设了大量的富有情趣的情景,让学生接触了的数学知识,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满足了他们的强烈的求知欲望,让他们看到了丰富多彩的数学世界,从而不再局限于教师所讲,不再拘泥于课堂。但一切事物都具有两面性,传统教学和现代教育技术各有利弊,要合理取舍,不可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我认为应用现代信息技术于数学课堂教学时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一)运用现代教学媒体要保留传统,传承“做”的直观教学有了现代教育技术,不能丢弃传统教学手段。小学生数学学习很大程度上是一种经验性学习,经验的获得大都靠亲自实践操作实现,没有大量的直接经验的积累,感知成为蜻蜓点水,表象无法在大脑中建立。例如,《千克的认识》教学就需要学生大量感知1千克物体的重量,要让学生通过实物的称一称、掂一掂、比一比、看一看、算一算等多种操作活动来学习。(二)、信息技术的应用要为教学服务。计算机也是与黑板一样是一种教学工具,信息技术的应用也是只一种教学手段,而不是用来炫耀的新事物,多媒体技术向学生展示的的是一些形象思维的东西,使学生的视、听感官受到刺激,但过分依赖多媒体技术或不能科学地利用多媒体,会使学生产生思维的懒惰心理,不利于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的培养。华而不实的课件不但不能优化课堂教学,还会令学生分散注意力,如有教师在一年级“100以内的加减法”的课件上设置了很多口算题,每题都有精美的图案背景,点击它还会出现声音及以动画形式展示答案,这样的训练容易分散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产生视觉干扰,引发视觉疲劳,达不到训练目的。因此,在利用信息技术之前,教师要清楚信息技术的优势和不足、教材和学生的特点以及学科教学的需求,设法找出信息、技术在哪些地方能提高学习效果,使学生完成那些用其他方法做不到或效果不好的事。信息技术作为一种现代化辅助教学手段是用来支持教学工作,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突破重点难点的,主要用来弥补传统教学的不足,解决传统教学中不易解决的问题。而不是教学的唯一方式,漂亮课件不是好的课件,而要看这个课件是否有助于拓展学生的思维,是否有利于学生主动的学习和有助于学生突破重点难点问题。(三)、运用信息技术应注重实用性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只是一种手段,目的是为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我们在利用信息技术时,应从教学内容出发,根据内容确定形式,首先考虑教学的实用性,在实用的基础上再考虑切近生活的实际性和课件的美观性,而不宜把课件做得太花哨,否则会喧宾夺主,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影响教学效果。教师与小学生之间言语的及时交流,组织探讨问题的活跃氛围等传统教学的优势,是任何现代化工具都不可替代的。传统教学中,教师在黑板上板书重点内容时,正是学生审题、思考的时间,而且重点内容还可以始终保留。一味地利用信息技术,不给学生留足思考时间,表面上看整堂课学生活跃、师生配合协调,做到了以学生为主,其实,课后,学生脑海里多是课堂中热闹的场景,完不成接收知识的要求。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结合,无疑是给传统的数学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教师运用现代多媒体信息技术对教学活动进行创造性设计,发挥计算机辅助教学的特有功能,可以使教学的表现形式更加形象化、多样化、视觉化,有利于充分揭示数学概念的形成与发展,数学思维的过程和实质,展示数学思维的形成过程,使数学课堂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总之,恰当地选准信息技术应用于数学课堂教学的最佳结合点,适时适量的运用多媒体,发挥其最大功效,就可以减轻学生学习的重负,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促进素质教育实施,有效地培养创造性人才,符合现代化教育的需要。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结合,无疑是给传统的数学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教师运用现代多媒体信息技术对教学活动进行创造性设计,发挥计算机辅助教学的特有功能,可以使教学的表现形式更加形象化、多样化、视觉化,有利于充分揭示数学概念的形成与发展,数学思维的过程和实质,展示数学思维的形成过程,使数学课堂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学习因鼠标而轻松,生活因网络而精彩。信息技术给数学教学注入旺盛的活力,随着教师信息技术水平的提高,必将提高教师使用现代教育技术的意识和现代教育观念,全面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传统的教学模式必将改变,必将推动小学教育改革的进程。

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论文答辩题

小学数学答辩题及参考答案 01 A、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的基本出发点是什么? 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B、数和数字有什么不同? 用来记数的符号叫做数字。常用的数字有四种:阿拉伯数字、中国小写数字、中国大写数字、罗马数字。现在国际通用的数字是阿拉伯数字,他共有以下十个:1、2、3、4、5、6、7、8、9、0。数是由数字组成的。在用位置原则计数时数是有十个数字中的一个或几个根据位置原则排列起来,表示事物的个数或次序。数字是构成数的基础,配上其他一些数字符号,可以表示各种各样的数。 02 A、《标准》明确指出:学习数学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什么? 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学生从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生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的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B、分析并解答下面的文字题 105减去78的差乘15,积是多少? 可以从问题入手分析,要求“积是多少”就要知道两个因数,一个因数15,另一个因数是105减去78的差,所以现求差后求积,即:(105-78)×15 03 A、 请你谈谈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突出体现什么? 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突出的体现基础性、普及和发展性,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 ??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 ??人人都能活的必需的数学; ??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B、下面各题的商是几位数,确定上的位数有什么规律?(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 2016÷4 7035÷5 4543÷8 90180÷9 上面各题的商依次是三位数、四位数、三位数、五位数。根据除法法则可找出如下规律:一位数除多位数,如果被除数的前一位小于除数,那么商的位数就比被除数少一。如果被除数的前一位大于或等于除数,那么商的位数就和被除数同样多。 04 A、《数学课程标准》在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上有何要求? 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有利于学生主动的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内容的呈现方式应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以满足多样化的学习要求。 B、根据下面的文字题,从下面各式中选出正确算式,并将其余的算式正确的叙述出来。 252与173的和乘以8,再除以2,商是多少? (1)(252+173)×(8÷2) (2)(2)(252+173×8)÷2 (3)(3)(252+173)×8÷2 (4)(4)252+173×8÷2(5)(3)式正确 (1) 式:252与173的和乘以8除以2的商,积是多少? (2) 式:252加上173乘以8的积,再除以2,商是多少? (3)式:252加上173乘以8除以2,和是多少? 05 A、《数学课程标准》在学生学习数学的方式上有何? 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的依赖模仿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主要方式。由于学生所处的文化环境、家庭背景和自身思维方式不同,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 B、举例说明整除和除尽有什么关系? 整除一定是除尽,而除尽不一定是整除。 如:8÷4=2 说8能被4整除 2÷2=10 因为2是小数,不是自然数,只能说2能被2除尽,或2能除尽2,不能说整除。 07 A、《标准》要求对数学学习的评价要关注些什么? 对数学学习的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的学习过程;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 B、“整数改写成小数,只要在小数后面添写0就行了。”这种说法对不对?为什么? 不对。整数改写成小数,必须先在小数后面点上小数点,然后再添写0,如果不点小数点,只在整数后面添写0,就把原来的数扩大了10倍、百倍??数值就改变了。所以这种说法是错误的。 08 A、请谈谈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数学教育的价值、目标、内容以及学与教的方式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数学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应重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特别要充分考虑计算器、计算机对数学学习内容和方式的影响,大力开发并向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 B、在研究近似数时,为什么2和0不一样?在研究近似数时,一定要注意精确到那一位。2是精确到个位,0是精确到十分位;0比2精确。从四舍五入法得到的近似数来考虑,2和0不一样。近似数2是由不小于5,小于5之间的数精确到个位得到的;而近似数0是由不小于95,小于05之间的数精确到十分位得到的;近似数0的取值范围比近似数2的取值范围小,所以近似数0比2更精确。 09 A、《数学课程标准》将九年的学习时间具体划分为那几个学段? 分为三个阶段:第一学段(1—3年级) 第二学段(4—6)年级 第三学段(7—9年级) B、写出关于小数的两种分类方法。 (1)按整数部分来分类:小数分为纯小数和带小数。 (2)按小数部分的位数来分类:有限小数、无限小数纯循环小数 混循环小数 不循环小数 10 A、《标准》明确了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的总体目标,并从四个方面作了进一步阐述,请说出这四个方面。 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 B、教学“分数意义”时为什么要强调“平均”二字? 分数是从测量和等分中得到的,而且只有把物体分成相等的份数,才能得到确定的数。所以在教学“分数意义”时,要强调“平均” 分。分数的意义: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的一份或几份的数叫做分数。学生在叙述时,如果忽落了“平均”二字,也就是说学生只看到了“分”的一面,而忽落了怎样分的一面,这样表示的数可能就不是分数了。而强调“平均分”是把分数限定在“等分”这一范围中进行的,这样表示的分数才叫做分数。所以教学时,要强调“平均”二字。 11 A、请说出《标准》中刻画数学活动水平的过程性目标动词。《标准》中使用了“经历(感受)、体验(体会)、探索”等刻画数学活动水平的过程性目标动词。 B、分数与除法有什么关系? 分数与除法有以下关系:m÷n=m/n(m、n都是整数且 n≠0)分数与除法比较,分数中的分子相当于除法中的被除数,分母相等于除法中的除数,分数线相等于除号,分数值相等于除得的商。分数与除法的区别是分数是一个数,而除法是一种运算。它们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12 A、请说出《标准》中刻画知识技能的目标动词。 《标准》中使用了“了解(认识)、理解、掌握、灵活运用”等刻画知识技能的目标动词。 B、质数、质因数和互质数三个概念有什么区别?(1)质数是一个数,如2是质数,7是质数。 (2)质因数虽然也指一个数,但它针对一个合数而言的。例如:7是28的质因数。 (3)互质数不是指一个数,而是指公约数只有一的两数,例如:5和7是互质数,8和9是互质数。 13 A、《标准》将学习内容分为那四个学习领域? 分为: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应用。B、举例说明为什么一个数的各位上的数的和能被3或9整除,这个数就能被3或9整除? 下面以8235为例来说明。 8235=8000+200+30+5 =8×1000+2×100+3×10+5 =8×(999+1)+2×(99+1)+3×(9+1)+5 =8×999+8+2×99+2+3×9+3+5 =8×999+2×99+3×9+(8+2+3+5) 因为最后一步的前一部分(8×999+2×99+3×9)一定能被3(或9)整除;且与8235无关。所以说,一个数8235各位上数的和8+2+3+5,如果能被3或9整除那么这个数8235就能被3或9整除;如果不能被3或9整除,那么这个数就不能被3(或9)整除。 14 A、《标准》提出:课程内容的学习,强调学生的数学活动,发展学生的数感。你人为数感在教材中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主要表现在:理解数的意义;能用多种方法表示数;在具体情境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能用数来表达和交流信息;能为解决而选择适当的算法;能估计运算结果,并对结果的合理性作出解释。 B、在分数和比的性质中强调0除外,为什么没有在除法商不变的性质中提出0除外? 因为在分数和比的性质中提到的是分子与分母和前项与后项都乘以或都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特别强调0除外,就是因为0也是数;而除法商不变的性质中提到的是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或同时缩小相同的倍数,商不变,倍数不能是0,因此不必提出0除外。 15 A、《标准》提出:课程内容的学习,强调学生的数学活动,发展学生的符号感。你认为符号感在教材中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主要表现在:能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并用符号来表示;理解符号所代表的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会进行符号间的转换;能选择适当的程序和方法解决用符号所表达的问题。B、同分母分数相加为什么分母不变,分子相加? 分数的计数单位,是把单位“1”平均分后得到的新单位;它随着分母的变化而变化。分母不同的分数,分数单位也不同;同分母分数,分数单位是相同的。分数的分子时表示分数的个数,而不表示每一分的大小,同分母分数相加,即要把几个分数单位与另几个分数单位和并在一起就是分子相加;显然分数单位没有变,即分母不变。例如:2/7+3/7=(2+3)/7 即2个1/7加上3个1/7,等于5个1/7。16 A、《标准》提出:课程内容的学习,强调学生的数学活动,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你认为应用意识在教材中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主要表现在:认识到现实生活中蕴含着大量的数学信息、数学在现实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面对实际问题时能主动尝试着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面对新的数学知识时,能主动的寻找实际背景,并探索其应用价值。 B、体积、容积、容量有什么异同? (1)定义不同。体积是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容积、容量是器皿所能容纳物体的体积。 (2) 测量方法不同。计算物体的体积要从物体外面来量,计算容器的容积,容量要从容器的里面来量。如果计算容器构成物体得体积,里外两面都要量。 17 A、《标准》提出:课程内容的学习,强调学生的数学活动,发展学生的推理能力。你认为推理能力在课程内容中主要应表现在那些地方? 主要表现在:能通过观察、实验、归纳、类比等获得数学猜想,并进一步寻求证据、给出证明或举出反例;能清晰地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做到言之有理、落笔有据;在与他人交流的过程中,能运用数学语言合乎逻辑的进行讨论与质疑。 B、侧面积与表面积有什么区别? 侧面积 表面积表面积就是指物体表面面积的大小,实际上是指物体与空气接触面的大小,侧面积是指物体侧面面积的大小。 18 A、谈谈你对《标准》知识技能目标中“灵活运用”一词的理解?能综合运用知识,灵活、合理的选择与运用有关的方法完成特定的数学任务。B、比值与化简比有什么区别? 求比值是求出前项是后项的几倍(或几分之几),方法是前项除以后项,结果是一个数值;化简比是指化成最简整数比,方法是用比的性质,结果得到一个比。 19 A、谈谈你对《标准》过程性目标中“体验”一词的理解? 参与特定的数学活动,在具体情境中初步认识对象的特征,获得一些经验。B、下面这样求最小公倍数是否正确?为什么?2 60 18 24 3 30 9 1210 3 4 ∴60、18和24的最小公倍数是:2×3×3×10×4=720 不正确。因为用短除法求三个数的最小公倍数,必须除到三个数两两互质为止;而题中仅除到三个得数互质就停止了,这时其中的10和4两个得数还有公约数2,所以题中求的不是最小公倍数。 20 A、请简单谈谈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学生能够达到的总 目标。1、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重要数学知识(包括数学事实、数学活动经验)以及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和必要的应用技能。 2、初步学会用数学思维的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3、体会数学与自然及人社会的密切联系,了解数学的价值,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 4、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情感与态度和一般能力方面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B、学生作业中出现“1/3+3/4=4/7”教师应如何处理? 学生出现这个错误的原因是对异分母加减法没有真正理解。这就要求教师引导学生分析1/3和3/4的分数单位不同,教学时,可以画图使学生直观地看到1/3分数单位和3/4的分数单位是不同的。因而不能直接相加减,首先要统一分数单位,统一分数单位的方法是通分;通分之后也只是把分子进行相应的加、减运算,而分母不变(即按分母加减法的法则进行计算)。 21 A、请简单说说你对“数学思考”这一课程目标的理解。 答:1、经历运用数学符号和图形描述现实世界的过程,建立初步数感和符号感,发展抽象思维。 2、丰富对现实空间及图形的认识,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发展形象思维。 3、经历运用数据描述信息、作出推断的过程发展统计观念。 4、经历观察、实验、猜想、证明等数学活动过程,发展合情推理能力和初步的演绎推理能力,能有条理的、清晰的阐述自己的观点。 B、 刚入学的小学生在写10以内的数时易犯什么样的错误?常会出现如下错误:①把上、下、左、右的位置搞错; ;②写数字的笔画不到位,拐弯处不圆滑;③笔画错误,如把8写成;④笔顺错误,如写8时,笔顺写成 ;⑤数字各部分的比例掌握的不好。 为了使学生正确的书写数字,教学时首先引导学生观察字形:①使学生认识到:0、1、2、3、6、7、8、9这些数字都是一笔写成的,4、5两个数字有两笔写成。②1、4、7是由直线条组成,3、0、6、8由直线条和曲线条组成。其次,科学的教授写数字的一般步骤:看示范书写讲笔顺,描虚线,独立书写。还可以利用口诀说明数字的形状,5像小称勾,8像麻花,6像小口哨,9像气球带飘绳?? 22 A、请简单说说你对“情感与态度”这一课程目标的理解。1、能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对数学又好奇心和求知欲。 2、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体验,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建立 自信心。 3、初步认识数学与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及对人类历史的发展作用,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与创造,感受数学的严谨性以及数学结论的确定性。 4、形成实事求是的态度以及进行质疑和独立思考的习惯。B、在一年级讲数的组成时,为什么不能说0和几组成几?在一年级讲数的组成时,是指一个数里含有多少个自然 单位。因为0不是自然数的计数单位,且不含有计数单位,所以讲数的组成时都不包括0。 23 A、统计与概率研究的内容有哪些? “统计与概率”主要是研究现实生活中的数据和客观世界中的随机现象,它通过对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以及对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刻画,来帮助人们做出合理的推断和预测。B、比和比分有什么区别? 比是两个数相除,当然是除数不能为0的。因此,比的后项也是不能为0的。比是指两个数的比(倍比)。 比分是指一场比赛的结果,反映胜负的得分情况。得分的后项可以是0,也可以不是0。 24 A、你如何认识《标准》中的四个学习领域之间的关系?“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三部分,是实践与综合应用的基础。“实践与综合应用”将帮助学生综合应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经过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解决与生活密切联系的,具有一定挑战性的综合性的问题,以发展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加深对“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内容的理解,体会各部分内容之间的联系。B、怎样教学“小数的意义”? 答:教学“小数的意义”时,大体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① 通过讲解小数的产生是学生了解小数的意义。② 从小数与分数的关系来讲解。 ③从对整数和小数的数位顺序表的掌握中进一步理解小数 的意义。这里要向学生讲清: ①整数和小数的基本单位都是“1”。不论表示整数还是表示 小数个位必须表示出来。 ②各个数位的位置及小数点的作用。③各个数位的计数单位及单位间的进率关系。 25 A、新课程对教师的角色要求是多方面的。请简单谈谈教师角色的转变主要有哪些? 1、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向新课程条件下的知识传授者的变化。 2、教师成为学生的促进者。 3、教师成为研究者。 B、教学“11——20各数的认识”时,学生常把12误写成21,为了防止学生出现这种情况,你怎样处理? 在教学时,要着中强调数位的意义。可根据低年级学生的特点,把书上的方格图做成教具,通过左右两边放的方格数量来说明。另外,还要通过学生操作学具来进一步巩固数位的初步认识。 26 A、 教师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促进者”。请谈谈“促进者” 这种角色的特点。(1)积极的旁观。(2)给学生以心理上的支持。(3)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律能力。B、怎样教学万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 教学万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的关键是熟记数位,所以教学中一定要牢牢地把握这一关键。教学万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时,必须让学生理解数位的概念,熟记各数位的计数单位及其位置。在组织学生进行读数和写数练习时,要特别注意学生对中间和末尾有0的数的读法和写法的掌握情况,及时纠正学生出现的错误。 27 A、《标准》在内容标准中仅规定了学生在相应的学段应该达到的( )水平,同时,并不规定内容的呈现( )和( ),教材可以有多种编排方式。 基本水平;顺序;形式。B、怎样教学简单的“有余数的除法”? 这部分内容的重点是使学生掌握试商的方法,并能迅速的进行计算。以43÷5为例,学生在试商时容易出现的错误有:商7余8,也有的商9。造成这种错误的根本原因使学生对“余数一定比除数小”没有引起足够注意,因此教师在教学时,一定要反复强调并讲清“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的道理。另外,要设计针对性强的练习题,培养学生试商的能力。 28 A、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有哪些? 1、讲授法 2、谈话法 3、讨论法 4、观察演示法 5、实验法 6、参观法 7、练习法 8、复习法 9、指导小学生自学法B、0表示没有吗?到了小学高年级关于0的教学,可以讲到什么程度? 0除了表示一个物体也没有之外,还有许多重要作用: ①表示数位。写数时如果空位,必须用0占位; ②表示起点。如直尺的刻度是从0开始的; ③表示界限。如数轴上0表示正数和负数的分界; ④表示精确度。如3和0,这两个数大小相等,精确度却不同。 ⑤用于编号。如车牌号00487,这个车牌号为487,并表明最大号为五位数。 29 A选择教学方法的依据是什么? 选择教学方法应从以下几方面去考虑:1、从教学内容出发。2、从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实际出发。3、从教室的教学特点和经验出发。B、教学时怎样帮助学生建立和理解好单位“1”?教学时要抓住以下四个环节: ① 通过实例说明单位“1”是可分的任何事物,它不仅可以表 示一个东西,一个计量单位,也可以表示一个物体。 ②单位“1”中的数量可以使任意的。 ③结合教材中的集合图,让学生进一步明确,用分数表示的部分与单位“1”的关系,说明单位“1”和部分是可以转化的,关键是看把谁看作单位“1”。 ④让学生进行找单位“1”的练习。 30 A、教学工作的全过程包括那几个环节: 教学工作的全过程包括五个环节:即:一、备课;二、 上课;三、课外作业的布置与评改;四、课外辅导;五、成绩的考核与评定。B、红星村修一条公路,原计划每天修20米,30天修完,结果提前6天完成,实际平均每天修多少米? 一名学生是这样例方程解答的: 解:设实际平均每天修X米,根据题意得: X=20×30÷(30-6) X=600÷24 X=25 你如何评价? 用方程解题。从思维角度说,能起到化难为易的作用, 但是,如果仅将“X=”放在一个算术式子的一边,使其成为形式上的方程,实质上还是用算术解法,这样不但没有发挥方程解题的优势,而且还会使本来较繁的算术解法,再添一些麻烦。教学时必须引导学生寻找其它解法,不能简单的一说了事。

目前,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已成为一个热点问题。小学信息技术与各个学科课程的整合都呈现出勃勃生机。而《新课程标准》也指出:“现代信息技术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所以为了提高小学数学的教学有效性,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应该恰当、正确地借助计算机进行辅助教学,使我们的数学课堂“避免无效教学,革除低效教学,”极大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益。那么,在小学数学的课堂教学中应该怎样利用信息技术来提高数学教学的有效性呢?下面谈谈自己在教学中的几点收获。一、利用信息技术,激发兴趣爱数学由于小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所致,他们具有好奇、好动、有意注意时间短、持久性差等特点,而这往往影响课堂学习效果。因此,如何在一上课就抓住学生的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是每个教师都要认真思考的一个问题。信息技术的使用正好可以解决这一问题,多媒体信息技术形象具体,动静结合,声色兼备,学生十分感兴趣。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可为小学生增设疑问和悬念,激发小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积极性,创设出利于他们开发智力,求知探索的心理环境。所以恰当地加以运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可以变抽象为具体,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协同作用,解决教师难以讲清,学生难以听懂的内容,从而有效地实现精讲,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提高教学有效性。比如教学长方形的周长和面积的比较时,一位教师设计了这样的课件:一条线段慢慢围成一个长方形,此时长方形的四条边闪动,表示是周长,然后出示一个长方形,闪动的是整个长方形,表示是面积。又如教学长度单位、面积单位和体积单位的对比时也可以这样进行直观的比较,让学生自己就能得出结论。此时教师无需更多言语,只需借助多媒体,便无声地传递了教学信息,将不易表述的内容清晰、形象、生动地展示在学生面前。这样的教学学生十分感兴趣,自然学得好,记得牢。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导入新课更是能在一上课就抓住学生的眼球,从而让他一节课兴趣高涨,也更有利于提高教学的有效性。二、利用信息技术,促进理解学数学数学的学科特点是比较抽象、概括,而小学生因为年龄小,生活知识面窄,感性知识少,抽象思维能力较弱,但他们容易接受直观形象的事物,利用这一特点,在教学中合理恰当地运用多媒体,既能加强直观,又有利于抽象概括,也可以有效地避免学生的厌学情绪、减轻学生过重的学习负担,使学生始终保持兴奋、愉悦、渴求知识的心理状态。这对于优化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有效性起着重要的作用。小学生由于受年龄特征和生活实践的制约,对于一些数学概念,无法通过文字来有效地理解,利用多媒体为学生铺路搭桥,逐步降低思维难度,有达到理解概念的目的。如在教学“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时,学生无法知道到底是谁更大,有多大,上这节课时,我制作了一个课件:在屏幕上同时展示出三个单位的直观图像和与实际事物的对比图,学生一看就很清楚了,对这三个计量单位的使用有了直观形象的理解。三、利用信息技术,感受知识用数学传统的教学中总是重视知识的传授,而对于知识的来龙去脉讲得很少,使学生学习时出现“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知识断层现象的发生,也就阻断了学生向更深层次学习的动机。在信息技术教育环境下,将传统的静态的书本教材形式转变为图、声、像兼具的动态教材,教学内容范围的扩大,更新速度的加快,为学生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的养成提供了更多的机会,有利于学生产生创新的灵感,进而提出独特的观点和见解。比如在《千米的认识》这一课的教学难点是建立1千米的概念。1千米有多长,对三年级的学生来说很抽象的,因此我结合课件演示初步认识“千米”,可以利用计算机多媒体能创设动静结合的教学图像、生动活泼的教学气氛,可以把教学时说不清道不明,挂图或板书又难讲解清楚的知识,在形象生动的画面、声像同步的情景、悦耳动听的音乐、及时有效的反馈中,进一步地加强学生对于1千米的认识。四、利用信息技术,贴近生活教数学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我们会发现学生在解决书本问题时非常流利,但在解决一些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时,就束手无策了。这是什么原因呢?其实只要我们深入思考就会发现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责任者是我们教师,是我们教师在教学的时候过分地把知识“纯粹”化,而忽略了知识与生活的关系。知识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数学同样来源于生活,又运用于生活,脱离了生活的学习,将变成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将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展现在学生面前,能够极大地引起学生探讨知识的兴趣。在吉首举行的一次低年级数学计算题教学的公开课上,一位来自凤凰县的老师教学多位数的加减法,在屏幕上打出了凤凰至吉首的路程图,因为和学生的生活非常接近,所以学生的兴致很高。又如许多教师都会使用多媒体设计“数学闯关”的游戏,学生同样十分感兴趣。新课程理念

随着社会、教育的不断发展,以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日益成为拓展人类能力的创造性工具,在小学教育教学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越来越深刻地影响和促进教育教学改革,同时也为教育教学改革提供丰富的信息化资源。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得到了较为普遍的应用,为小学数学教学提供了新的支持,发挥的作用也日渐重要。一、 上课前的准备资源丰富、生动 为教师的课前备课提供参考由于计算机和网络的资源共享和信息搜集处理功能,使教师在备课时,除了借助教材和教参外,还可以通过网络资源撷取更多的与教学内容相关的信息和资料,开阔教师的眼界,拓展教师上课的思路,丰富课堂教学资源。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结合自身教学的实际情况,通过自己对信息的整合,不断提高课堂教学设计的质量和艺术性。 为学生准备学习素材提供途径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扩展了信息传递的途径,丰富了信息资源的门类,提高了信息处理的手段,加快了信息传递的速度,同时增强了人们的信息意识,这使信息技术不仅可以成为教师的教学工具,而且可以成为学生学习的工具、学生获取学习资源的工具。利用各个网站,可以获得网络环境下珍贵的数字化的学习资源;利用本地区和学校的教育资源库,学生可以从中查找所需的学习素材。二、 上课中多维度展示,教学氛围融洽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根据心理学规律和小学生学习特点,有意注意持续的时间很短,加之课堂思维活动比较紧张,时间一长,学生极易感到疲倦,就很容易出现注意力不集中,学习效率下降等,这时适当地选用合适的多媒体方式来刺激学生,吸引学生,创设新的兴奋点,激发学生思维动力,使学生继续保持最佳学习状态。学生学习有了兴趣,教学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根据情境教育的原理,创设充满美感和智慧的学习氛围,可使学生对客观情境获得具体的感受,激起相应的情绪,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去,使他们潜在的能力得到充分发展。多媒体教学可以很好地展示知识间的联系,引起兴趣,利于很好地理解知识。 丰富课堂教学内容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整合具有常规电教媒体的特有功能,并且能综合它们的优点。计算机辅助教学带来了教学手段的一次现代化的大变革。计算机能事先存储大量的信息,它操作方便快捷,可以避免教师在课堂上某些环节上时间的浪费,能为学生练习、思考赢得更多的时间,从而增加了教学容量,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带来了课堂效益的提高。 解决教学难点多媒体技术,以其鲜明的图像,生动的画面,灵活多变的动画及音乐效果来优化教学过程,是一种新型教学辅助手段。运用多媒体课件来解决教学中的重难点易如反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自己很难示范清楚的教学环节,用课件中的动画或影像表现出来给学生看,这样就能帮助学生看清每个细节,更快、更全地建立起表象,加深理解,这对学生快速掌握学习内容,提高教师教学效果非常明显。 启发学生思维多媒体信息技术具有多种感官同步进行的直观效果,能够将教学内容一一呈现出来,向学生展示教学情境、提供丰富感知、呈现思维过程,使学生闻其声、见其形、入其境,让学生更快、更准、更深地把握教学内容,极大地支持了学生对逻辑推理、问题解答和数学观念的寻求与研究。尤其是在引导学生对一些抽象的数学知识进行概括的过程中,运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动态演示,形象揭示知识的生成过程,化抽象为具体、变理性为感性。让学生在主动参与中,借助于观察和比较,启发思维,逐步探究知识的形成过程,从而更深刻地把握知识的本质。 弥补教材不足课本中有些要求实践的教学内容,由于受到时间、空间的限制,不可能让学生亲临其境,从而限制了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利用信息技术与数学进行整合教学,可以给学生呈现出一个真实的或虚拟现实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其中体验,学会在信息学习环境中学数学、在生活中学数学,主动构筑自己的学习经验,以弥补教材的不足。如“元、角、分的认识”和“千克、克的认识”,是小学数学教材中二年级学生比较难掌握的学习内容。在教学中,运用模拟教学课件,创设一个“虚拟现实”超市情境。学生主动参与互动,每个学生自然地把所学的知识与生活实际,通过信息技术紧密地整合在一起,缩短了教材内容和生活经验之间的距离,既提高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又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三、 上课后不断延伸,丰满知识体系 利用信息技术可延伸课堂教学目前我们学校的教学形式主要是班级授课制,即学生在校集中授课,受教学时间的统一限制。21世纪人类社会将进入全新的信息时代,信息化整合数学学科教学应该增加新的教学形式。基于这一思考,我们有意识让学生自己去查阅资料或进行社会调查,把学习数学由课内延伸到课外,不仅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丰富了课余知识,并且培养了学生自主探求知识的能力,提高了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如教学“十进制计数法”“数的产生”时,课前,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对教材进行分析和处理,并以课件或网页的形式呈现给学生。上课时,学生接受了学习任务以后,在教师的指导下,利用教师提供的资料(或自己查找信息)进行个别化和协作式相结合的自主学习,并利用信息技术完成任务。最后,师生一起进行学习评价、反馈。 为学生继续学习数学提供渠道建构主义学习观强调:学习不是老师向学生传递知识、信息,学习者被动接受的过程,而是学习者自己主动建构知识意义的过程。每个学习者都是在其现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对新信息主动进行选择和加工,从而建构起自己的理解。在课后,我们可以依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生活实际,运用计算机和多媒体工具将学习内容以多媒体、超文本、动画等形式和友好互动的界面,以网络为载体,为学生提供数字化资源,为学生的后续学习提供渠道。例如网络课堂就是学生继续学习数学的一个很好的渠道。

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论文答辩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恰当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融入学科教学,以形象具体的“图、文、声、像”来创造教学的人文情景,使抽象的教学内容具体化、清晰化,使学生的思维活跃地参与教学活动,使其重视实践操作,科学地记忆知识,并且有助于学生发挥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思考,主动探究,使教师以教为主变成学生以学为主,从而提高教学质量,优化教学过程,增强教学效果。就此问题,浅谈一下本人在实际教学中的几点做法:一、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习是艰苦的脑力劳动,学生一旦有了兴趣,对事物有了美感,也就变“苦学”为“乐学”了。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那么怎样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一直是我们数学教师探索的主题,改变教学态度、改变教学方法等等。现在信息技术在教学的出现,给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带来了一个全新的局面。第一、信息技术手段进入课堂,给数学课堂教学注入了一股活力,给学生带来了新鲜感。通过屏幕出现的那一副副生动的画面,吸引了全体学生的注意,那高质量的音响效果唤起了学生学习的欲望和劲头,那变化有序的文字不再使学生感到数学知识的单调和枯燥乏味。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能起到强烈地吸引着学生,激发了学生求知欲,形成了一股学习的动力的效果。例如我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时,我使用了信息技术进行教学,先在屏幕上用动画显示了一个长方体的展开和合并不断出现的画面作为主题画面,通过一只小兔骑着摩托车在长方体的棱上绕圈,并加上美妙的音乐,一下吸引了同学的注意力,使同学们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同学们对于老师要上的数学课充满了渴望,学习热情高涨。第二、信息技术进入课堂,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实践证明:当学生对信息技术在教学中产生了兴趣以后,他们就会有很高的学习热情。这时,作为课堂的组织者和策划者(教师)就应该为他们创设各种条件,使他们主动参与进来,成为学习的主人。例如在教学五年级下册《分数的意义》时,我先让用动画引出现猪八戒和孙悟空分西瓜的故事。故事里由于孙悟空没有把西瓜平均分成四分,师兄弟产生意见,为了搞好团结,共同保护唐僧西天取经,现在需要同学们帮忙解决问题。这时候学生的积极性就被调了起来,迫切地想知道下面的内容。他们就会深入地、兴致勃勃地学习这方面的知识,并且广泛地涉及与之有关的知识,遇到困难时表现出顽强的钻研精神。从而活跃了课堂气氛,达到了教学目的。二、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教学优化数学课堂教学效果。在数学课堂上运用信息技术进入课堂,不仅可使一些使本教师难教、学生难懂的概念、法则、公式在学习上教学简单化、形象化,也可以方便数学教师更好地突破知识的重点、难点,把抽象的知识形象地展现给学生,化抽象为简单。在学生学习的角度看并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优化和练习,并且不断巩固新知识。(1)在概念、法则、公式教学中,充分利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变抽象为具体,让学生感性地掌握知识。老师在课堂上组织学生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让学生进行适当的思考、讨论、操作、答问、质疑、总结。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获得知识,发展思维、提高了能力。例如在教学面积的含义时,我把它分为两部分教学,先教学物体表面的面积,然后教学围成的平面图形的面积,最后让学生得出面积的含义。在教学中,通过信息技术演示引导学生得出物体表面的面积、桌面的面积、操场的面积,从而得出物体表面的面积,由什么是正方形的面积、长方形的面积得出围成的平面图形的面积,再概括出面积的含义。(2)信息技术进入课堂,有助于教师解决重点、难点。如在“体积和体积单位的认识”一课中,教学重点是理解体积的含义,认识体积单位;教学难点是建立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1立方米的正确表象。这些内容都比较抽象,我利用信息技术的作用在教学边讲解边演示,电脑出示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1立方米的物体有多大,并与学生操作相结合,变抽象为具体,诱导启发学生,创造良好的思考问题的环境,促进他们动脑筋,使所有学生都去思考问题,除了应用信息技术手段以外,我还利用三把米尺组合成一个1立方米的正方体,让一个组的学生走进去,从而感知到1立方米的正方体可以藏12个人。通过生动的演示和实验使学生有所领悟,有所发现,有所创新,突破了本课的重点难点。(3)利用信息技术的优点在教学中优化练习设计,巩固新知识。新授课中的巩固练习,就是运用知识解决问题。这时不是简单地重复书上学到的东西,这需要教师精心设计教学过程,不断优化练习。信息技术在教学在这方面具有很大的优越性。在“练习”的设计方面更富有弹性,体现练习的阶梯发展趋势,有易到难,体现差异教育:学生开始从模仿型的基本练习——变为提高辨析能力而设置的判断练习——再变为糅合知识而设置的综合练习等等。另外,老师在练习课上从基本问题出发,循序渐进地设计练习内容和增加难度,设计一定的尝试练习题和发展性练习题,使学生知道知识的内在联系及规律,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不依常规去寻求变异,使学生既长知识,长智慧。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在这方面同样有很大的优越性,不仅数学题型变化多样,而且一题多变,可以让学生通过多层次,多角度的练习,提高了学生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学生活中的数学,从而提高学生数学的能力。三、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加大教学密度和提高信息接受量。自从新教材实施以来,很多老师都有同感,就是我们所使用的教材课容量比老教材多了不少,而课时安排却没有增多,特别是一、二年级的数学,一个星期只有3节课,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中提高教学效率。如果使用过去的手段,增加每一节课的信息含量,存在一定的难度。教材内容是有限的,而课堂教学采用信息技术手段后可以在极短的时间内把与有关的内容引入课堂,从而拓宽学生的视野,加大课堂的容量。例如在讲授“第十册《统计图》的教学”一节时,我利用电脑的Excel功能,设计了简单折线统计图和复合折线统计图,教会学生如何运用Excel功能。本来两节课才能完成的教学任务,我一节课就完成了。学生通过在电脑室上课,动手操作,教师利用信息技术优势对于重点、难点知识部分进行特殊区分显示,比较归纳,得出结论。以往需要两节课时完成的任务,在运用了信息技术教学之后,压缩成了一节课时来完成。运用信息技术进行科学,可以将教材按要求重新组合,增加课堂信息传输量,加大密度,同时又充分调动学生运用多种感觉器官,投入积极的思考,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这样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信息技术为中介的整个课堂得到了优化,提高了教学的效果,还能减轻学生盲目地死记硬背的负担。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有利于促进学生学习兴趣,激活学生思维,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由于课件设计的形象生动,使学生右脑的直觉形象思维得到较充分的训练和提高,可以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又由于问题的设计和启发易于多样化和综合化,易于知识之间的渗透和条理化,把左脑的抽象逻辑性与右脑的具体形象性相结合。通过这样,教师就更能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思维力,不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创新教育的实施和创新型人材培养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四、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让生活走进课堂。数学本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为了让学生学有用的数学。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瞄准与学生生活经验的最佳联结点,并架起桥梁,使数学知识因贴近生活而变得生动有趣,让学生感受生活化的数学,用数学眼光看待周围的生活,增强学生的数学意识,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和素养,提高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设计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贴近他们实际的生活素材。例如,我教学五年级 “数学活动课”一节时,录像播放师游“广州东方乐园”的情景。参加这次活动的学生有980人,教师38人。门票价格为成人票每张10元,学生票每张5元,30人以上可以购买团体票,团体票每张6元。问:请你设计一种最为省钱的购票方案。同学们展开热烈的讨论,各自提出自己的设计方案。 创设生活情景,突出主体地位。把教材内容与生活情景有机结合起来,使数学知识成为学生看得见、摸得着、听得到的现实,让数学贴近生活,使学生真正体会到生活中充满了数学。例如,我在教学“几和第几”时,让学生模拟人们排队买票的情景,把静止的画面变成生动的场景,在生动有趣的生活中学生加深了对基数与序数的认识,学会了处理生活中的问题。 将信息技术融合到小学数学科教学中来,充分运用各种信息资源,让生活走进数学课堂。总之,把现代信息技术融入到小学数学教学中去,发挥其主导作用,创设生动形象的生活的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供丰富的信息资源,让学生从繁琐的学习中解脱出来,形成合作交流、主动探索的学习氛围,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促进素质教育实施,达到优化课堂教学,增强教学效果。从而有效地培养更多的跨世纪的创造性人才。

目前,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已成为一个热点问题。小学信息技术与各个学科课程的整合都呈现出勃勃生机。而《新课程标准》也指出:“现代信息技术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所以为了提高小学数学的教学有效性,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应该恰当、正确地借助计算机进行辅助教学,使我们的数学课堂“避免无效教学,革除低效教学,”极大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益。那么,在小学数学的课堂教学中应该怎样利用信息技术来提高数学教学的有效性呢?下面谈谈自己在教学中的几点收获。一、利用信息技术,激发兴趣爱数学由于小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所致,他们具有好奇、好动、有意注意时间短、持久性差等特点,而这往往影响课堂学习效果。因此,如何在一上课就抓住学生的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是每个教师都要认真思考的一个问题。信息技术的使用正好可以解决这一问题,多媒体信息技术形象具体,动静结合,声色兼备,学生十分感兴趣。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可为小学生增设疑问和悬念,激发小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积极性,创设出利于他们开发智力,求知探索的心理环境。所以恰当地加以运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可以变抽象为具体,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协同作用,解决教师难以讲清,学生难以听懂的内容,从而有效地实现精讲,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提高教学有效性。比如教学长方形的周长和面积的比较时,一位教师设计了这样的课件:一条线段慢慢围成一个长方形,此时长方形的四条边闪动,表示是周长,然后出示一个长方形,闪动的是整个长方形,表示是面积。又如教学长度单位、面积单位和体积单位的对比时也可以这样进行直观的比较,让学生自己就能得出结论。此时教师无需更多言语,只需借助多媒体,便无声地传递了教学信息,将不易表述的内容清晰、形象、生动地展示在学生面前。这样的教学学生十分感兴趣,自然学得好,记得牢。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导入新课更是能在一上课就抓住学生的眼球,从而让他一节课兴趣高涨,也更有利于提高教学的有效性。二、利用信息技术,促进理解学数学数学的学科特点是比较抽象、概括,而小学生因为年龄小,生活知识面窄,感性知识少,抽象思维能力较弱,但他们容易接受直观形象的事物,利用这一特点,在教学中合理恰当地运用多媒体,既能加强直观,又有利于抽象概括,也可以有效地避免学生的厌学情绪、减轻学生过重的学习负担,使学生始终保持兴奋、愉悦、渴求知识的心理状态。这对于优化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有效性起着重要的作用。小学生由于受年龄特征和生活实践的制约,对于一些数学概念,无法通过文字来有效地理解,利用多媒体为学生铺路搭桥,逐步降低思维难度,有达到理解概念的目的。如在教学“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时,学生无法知道到底是谁更大,有多大,上这节课时,我制作了一个课件:在屏幕上同时展示出三个单位的直观图像和与实际事物的对比图,学生一看就很清楚了,对这三个计量单位的使用有了直观形象的理解。三、利用信息技术,感受知识用数学传统的教学中总是重视知识的传授,而对于知识的来龙去脉讲得很少,使学生学习时出现“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知识断层现象的发生,也就阻断了学生向更深层次学习的动机。在信息技术教育环境下,将传统的静态的书本教材形式转变为图、声、像兼具的动态教材,教学内容范围的扩大,更新速度的加快,为学生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的养成提供了更多的机会,有利于学生产生创新的灵感,进而提出独特的观点和见解。比如在《千米的认识》这一课的教学难点是建立1千米的概念。1千米有多长,对三年级的学生来说很抽象的,因此我结合课件演示初步认识“千米”,可以利用计算机多媒体能创设动静结合的教学图像、生动活泼的教学气氛,可以把教学时说不清道不明,挂图或板书又难讲解清楚的知识,在形象生动的画面、声像同步的情景、悦耳动听的音乐、及时有效的反馈中,进一步地加强学生对于1千米的认识。四、利用信息技术,贴近生活教数学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我们会发现学生在解决书本问题时非常流利,但在解决一些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时,就束手无策了。这是什么原因呢?其实只要我们深入思考就会发现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责任者是我们教师,是我们教师在教学的时候过分地把知识“纯粹”化,而忽略了知识与生活的关系。知识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数学同样来源于生活,又运用于生活,脱离了生活的学习,将变成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将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展现在学生面前,能够极大地引起学生探讨知识的兴趣。在吉首举行的一次低年级数学计算题教学的公开课上,一位来自凤凰县的老师教学多位数的加减法,在屏幕上打出了凤凰至吉首的路程图,因为和学生的生活非常接近,所以学生的兴致很高。又如许多教师都会使用多媒体设计“数学闯关”的游戏,学生同样十分感兴趣。新课程理念

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论文答辩题答案

其一、备课,老师不再是机械地抄教案,而是制课件与写教案相结合,可以从网上下载自己所需的图片和资料,也可以从全国教育资源库里调自己最喜欢的课件资源,然后结合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取其精华,添枝加叶为教学服务。其二、课堂教学,从导入到进入新课学生接受新知,再到巩固练习,无一不用到多媒体。适时恰当地选用多媒体来辅助教学,以逼真、生动的画面,动听悦耳的音效来创造教学的丰富情景,使抽象的数学内容形象化、清晰化,使数学知识由静态的灌输变为图文声像并茂的动态传播,一方面可以大大激发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热情,使学生的思维活跃、兴趣盎然地参与教学活动,培养他们积极思考,发展思维、形成能力。其三、巩固练习题,以前只能是让学生照着书上的练习题做,对一些典型的解题方法独特的课外练习题只能由老师写在黑板上才能让学生做,自从多媒体进入课堂,只要用手一按,各种灵活多样的练习题就跃然而出,这样教学既省时又省力,节约了有效课堂时间,让学生轻松愉快地掌握了知识。其四、对学生作业的评判。课堂上以前对学生所做的练习题,老师是走下讲台一行一行的检查,遇到学生做的正确率高且书写特殊工整的也只能是传阅的看,而今,只要把样板往交互一体机上一放,所有的学生都能很清晰的看到了,这也使得教师解答分析试卷以及讲解一些全班共性的问题轻松容易多了!其五、近几年微课的兴起,家长微信群的建立,更使得课堂教学延伸至家庭及社会,老师可以把学生需要着重掌握的某一个知识点或者是一些特殊的解题方法制成微课上传到微信群,这样学生在家也可以接受到老师的教育。

目前,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已成为一个热点问题。小学信息技术与各个学科课程的整合都呈现出勃勃生机。而《新课程标准》也指出:“现代信息技术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所以为了提高小学数学的教学有效性,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应该恰当、正确地借助计算机进行辅助教学,使我们的数学课堂“避免无效教学,革除低效教学,”极大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益。那么,在小学数学的课堂教学中应该怎样利用信息技术来提高数学教学的有效性呢?下面谈谈自己在教学中的几点收获。一、利用信息技术,激发兴趣爱数学由于小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所致,他们具有好奇、好动、有意注意时间短、持久性差等特点,而这往往影响课堂学习效果。因此,如何在一上课就抓住学生的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是每个教师都要认真思考的一个问题。信息技术的使用正好可以解决这一问题,多媒体信息技术形象具体,动静结合,声色兼备,学生十分感兴趣。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可为小学生增设疑问和悬念,激发小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积极性,创设出利于他们开发智力,求知探索的心理环境。所以恰当地加以运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可以变抽象为具体,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协同作用,解决教师难以讲清,学生难以听懂的内容,从而有效地实现精讲,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提高教学有效性。比如教学长方形的周长和面积的比较时,一位教师设计了这样的课件:一条线段慢慢围成一个长方形,此时长方形的四条边闪动,表示是周长,然后出示一个长方形,闪动的是整个长方形,表示是面积。又如教学长度单位、面积单位和体积单位的对比时也可以这样进行直观的比较,让学生自己就能得出结论。此时教师无需更多言语,只需借助多媒体,便无声地传递了教学信息,将不易表述的内容清晰、形象、生动地展示在学生面前。这样的教学学生十分感兴趣,自然学得好,记得牢。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导入新课更是能在一上课就抓住学生的眼球,从而让他一节课兴趣高涨,也更有利于提高教学的有效性。二、利用信息技术,促进理解学数学数学的学科特点是比较抽象、概括,而小学生因为年龄小,生活知识面窄,感性知识少,抽象思维能力较弱,但他们容易接受直观形象的事物,利用这一特点,在教学中合理恰当地运用多媒体,既能加强直观,又有利于抽象概括,也可以有效地避免学生的厌学情绪、减轻学生过重的学习负担,使学生始终保持兴奋、愉悦、渴求知识的心理状态。这对于优化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有效性起着重要的作用。小学生由于受年龄特征和生活实践的制约,对于一些数学概念,无法通过文字来有效地理解,利用多媒体为学生铺路搭桥,逐步降低思维难度,有达到理解概念的目的。如在教学“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时,学生无法知道到底是谁更大,有多大,上这节课时,我制作了一个课件:在屏幕上同时展示出三个单位的直观图像和与实际事物的对比图,学生一看就很清楚了,对这三个计量单位的使用有了直观形象的理解。三、利用信息技术,感受知识用数学传统的教学中总是重视知识的传授,而对于知识的来龙去脉讲得很少,使学生学习时出现“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知识断层现象的发生,也就阻断了学生向更深层次学习的动机。在信息技术教育环境下,将传统的静态的书本教材形式转变为图、声、像兼具的动态教材,教学内容范围的扩大,更新速度的加快,为学生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的养成提供了更多的机会,有利于学生产生创新的灵感,进而提出独特的观点和见解。比如在《千米的认识》这一课的教学难点是建立1千米的概念。1千米有多长,对三年级的学生来说很抽象的,因此我结合课件演示初步认识“千米”,可以利用计算机多媒体能创设动静结合的教学图像、生动活泼的教学气氛,可以把教学时说不清道不明,挂图或板书又难讲解清楚的知识,在形象生动的画面、声像同步的情景、悦耳动听的音乐、及时有效的反馈中,进一步地加强学生对于1千米的认识。四、利用信息技术,贴近生活教数学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我们会发现学生在解决书本问题时非常流利,但在解决一些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时,就束手无策了。这是什么原因呢?其实只要我们深入思考就会发现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责任者是我们教师,是我们教师在教学的时候过分地把知识“纯粹”化,而忽略了知识与生活的关系。知识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数学同样来源于生活,又运用于生活,脱离了生活的学习,将变成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将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展现在学生面前,能够极大地引起学生探讨知识的兴趣。在吉首举行的一次低年级数学计算题教学的公开课上,一位来自凤凰县的老师教学多位数的加减法,在屏幕上打出了凤凰至吉首的路程图,因为和学生的生活非常接近,所以学生的兴致很高。又如许多教师都会使用多媒体设计“数学闯关”的游戏,学生同样十分感兴趣。新课程理念

你好应用信息技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做好任何事情的基本出发点当小学生对某件事情感兴趣时,他们就会全身心地投入在数学教学中,恰当运用信息技术,可以创设学生乐学、爱学的学习情景,把学生的注意力迅速集中到课堂教学的内容上去,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使学生的学习状态由被动变为主动,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掌握知识如: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一课,教师利用课件播放了一段“猪八戒吃西瓜”的动画故事,先把一西瓜平均分成4份,让猪八戒取1份,但猪八戒不要,他觉得拿1份太少了;又把西瓜平均分成8份,猪八戒还是不要;最后,把西瓜平均分成12份,这一次猪八戒开心的拿了3份啊……学生大笑了老师问:猪八戒现在为什么这样开心?……像这样,播放一段精彩的故事,引入课题,就会使整个课堂顿时活跃,不仅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唤醒学生注意力,而且使学生的心一直被教师吸引着,轻松愉快,过渡自然,使教学过程顺利进行,还提高了教学效率又如:教学《比的意义》一课,教学课件的屏幕上出现一面鲜艳的红旗,长3米,宽2米通过两种量的比较,同学们都学会什么叫做“比”了,并掌握了比的各部分名称,也很快就学会求比值,如果进行反复的练习,学生好象有点厌倦了这时,教师打开“天安门的国旗”的网页,一面鲜艳的五星红旗在天安门广场上飘扬这是一面特种型号的国旗,谁能找出它的长和宽是多少米?同学们一听,兴趣来了,争着上网查阅……最后让学生查出长5米,宽33米这时,学生好奇极了,有的学生在说这面国旗的长和宽的比,有的求出长和宽的比的比值,有的在议论和比较我们学校的国旗……下课了,还在议论通过多媒体技术的运用,营造和谐、轻松的学习氛围,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调动了他们的学习主动性二、应用信息技术,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多媒体与网络技术的应用充分体现了信息技术的形象具体、动静结合、声情并茂满意请采纳

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论文答辩题目

课题开题报告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以电脑多媒体与传统的教学媒体有机结合的信息技术辅助教学正走进课堂,它把声音、文字、图形、图像、动画、视频、等电脑多媒体与传统的教学媒体有机的结合起来,构建起新的教学模式。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恰当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融入学科教学,以形象具体的“图、文、声、像”来创造教学的人文情景,使抽象的教学内容生动化、具体化、形象化,使学生的思维活跃地参与教学活动,使其重视实践操作,科学地记忆知识,并且有助于学生发挥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思考,主动探究,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主体意识,使教师以教为主变成学生以学为主,从而提高教学质量,优化教学过程,增强教学效果。我们从学校实际出发确立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优化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课题来不断优化课堂教学,使信息技术更好的为课堂教学服务。一、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评选意义和研究价值:1、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世界上关于信息技术应用于课堂教学的研究,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美国于1985年在一份国家长期战略计划中提出关于把信息技术应用于课堂教学的思想。90年代中期,加拿大开始了关于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中应用的研究。日本在90年代后期课程与教学改革中强调在各学段的各个阶段各个学科中积极应用计算机等信息设备进行教学,也突出的显示了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中的作用。近两年来,我国香港、台湾也积极进行把信息技术应用于学科教学中的实验研究工作。原教育部部长陈至力在2000年的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会上指出:“在开好信息技术教育课的同时,要努力推进信息技术和其他学科的整合”“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就是通过课程把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从根本上改变传统教和学的观念以及相应的学习目标、方法和评价手段”,这也体现了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中的应用要求。我国近几年还开展了诸如“学科‘四结合’教学改革实验”、“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学与教的理论与实践”、“网络教学的设计与评价”等课题的研究,取得了一批有价值的成果。2、选题意义和研究价值信息技术在数学教学中的使用是数学教育的一大进步,信息技术作为一种认识工具延伸了人的大脑思维。是改进数学教学的强大平台。采取信息化教学设计的方法来进行课程与教学设计,把信息技术作为一种工具、媒介和方法,融入到教学的各个层面中、包括教学准备、课堂教学过程和教学评价等,使信息技术作为构建自主、探索学习环境的重要因素来支持学习。在课题研究中,强调信息技术服务于具体的任务,完全为数学学科的教学服务,学生以一种自然的方式对待信息技术,把信息技术作为获取信息、探索问题、协作解决问题的认知工具。使信息技术的应用成为一种需求,并且对这种工具的使用要像铅笔、橡皮那样顺手、自然。这样的整合模式正好给学生搭建了一个开放性实践平台,能更好地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基于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的理念任务驱动式是其基本的教学模式,这样可以使学生置身于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种进行自主学习。本课题的研究于实施将对构建创新新课堂搭建良好的平台,使学校的教育教学于管理呈现出多元化、立体化与可持续化发展的作用,二、研究依据新的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对数学教育的价值、目标、内容以及学与教的方式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数学和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应重视应用现代信息技术,特别要充分考虑计算器,计算机对数学学习内容和方式的影响,大力发展并向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料,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现代教育技术成为教师教与学的工具。三、研究目标1、通过培训,使教师掌握制作和使用多媒体课件的技能,有效整合信息资源,建立小学数学教学资源库。2、通过实验研究,探索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课程整合的途径和方法。3、探索和实践在信息化环境下的现代教育技术,努力探究新的理念、新的观点、新的教学手段,实现以信息资源开发为核心,以推进现代信息技术和教育技术的广泛应用为重点。以培养教师和学生信息技术素养为根本,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目标。4、通过实验研究,探索出基于信息技术条件下优化数学课堂教学的策略。5、培养学生掌握信息时代的学习方式,学会利用信息加工工具和创作平台进行创造性的学习。6、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信息素养。基本的信息素养主要包括信息技术的应用技能、对信息分析、批判的能力,善于应用信息、具有融入信息社会的能力。7、培养学生具有终身学习的态度和能力。教育信息化还为人们从接受一次性教育向终身学习转变提供了机遇和条件。四、研究内容1、开发多媒体教学课件,进行教学资源立体化建设2、深化课堂教学改革3、开展校本培训和教学实践,培养创新型教师。4研究现代信息技术与个别教学的有机结合,实现个体差异,达到因材实教,使不同的学生达到不同的发展目标。五、研究设计1、研究对象大营小学1—6年级学生2、研究方法(1)资料法。广泛收集、阅读、研究多媒体辅助教学理论和基于网络环境的课堂教学理论及成功的课例,从中借鉴经验。(2)观摩法。现场观摩或组织观看多媒体辅助教学和网络环境下的课堂教学示范课,从中汲取经验。(3)对比法。以对比研究的形式,组织同年级教师就同一课题上信息技术研究课、示范课,通过对比研究,增加教师的感性积淀,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3、课题实施步骤本课题的研究时间从2007年12月至2010年12月计划用两年左右时间完成。第一阶段:2007年12月~2008年3月 课题启动申报阶段成立课题研究小组,制定课题研究方案。应用“文献法”进行课题立项研究,发现问题,寻找新的思路。 第二阶段:2008年4月~2008年8月 调查研究与初步实施应用“调查法”,对我校的教育教学现状进行全面深入的研究与分析,组织教师学习培训活动,明确研究方向,验证该项研究在其他地区和学校取得的一些成果。第三阶段:2008年9月~2009年8月 课题全面实施应用“行动研究法”,按照“计划——行动——考察——反思”的思路,针对教育活动和教育实践中的问题,在行动研究中不断地探索、改进工作,解决教育实际问题。开展观摩课、研讨课活动,撰写研究论文,制作多媒体课件,组织外出参观学习,聘请专家指导课题的研究活动;应用“经验总结法”,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提炼形成一批有价值的论文;应用“个案研究法”“实验法”对典型案例、课例进行分析、研究、总结,利用“控制变量法”对课题成果进行定量和变量的验证。

小学数学答辩题及参考答案 01 A、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的基本出发点是什么? 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B、数和数字有什么不同? 用来记数的符号叫做数字。常用的数字有四种:阿拉伯数字、中国小写数字、中国大写数字、罗马数字。现在国际通用的数字是阿拉伯数字,他共有以下十个:1、2、3、4、5、6、7、8、9、0。数是由数字组成的。在用位置原则计数时数是有十个数字中的一个或几个根据位置原则排列起来,表示事物的个数或次序。数字是构成数的基础,配上其他一些数字符号,可以表示各种各样的数。 02 A、《标准》明确指出:学习数学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什么? 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学生从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生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的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B、分析并解答下面的文字题 105减去78的差乘15,积是多少? 可以从问题入手分析,要求“积是多少”就要知道两个因数,一个因数15,另一个因数是105减去78的差,所以现求差后求积,即:(105-78)×15 03 A、 请你谈谈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突出体现什么? 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突出的体现基础性、普及和发展性,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 ??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 ??人人都能活的必需的数学; ??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B、下面各题的商是几位数,确定上的位数有什么规律?(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 2016÷4 7035÷5 4543÷8 90180÷9 上面各题的商依次是三位数、四位数、三位数、五位数。根据除法法则可找出如下规律:一位数除多位数,如果被除数的前一位小于除数,那么商的位数就比被除数少一。如果被除数的前一位大于或等于除数,那么商的位数就和被除数同样多。 04 A、《数学课程标准》在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上有何要求? 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有利于学生主动的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内容的呈现方式应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以满足多样化的学习要求。 B、根据下面的文字题,从下面各式中选出正确算式,并将其余的算式正确的叙述出来。 252与173的和乘以8,再除以2,商是多少? (1)(252+173)×(8÷2) (2)(2)(252+173×8)÷2 (3)(3)(252+173)×8÷2 (4)(4)252+173×8÷2(5)(3)式正确 (1) 式:252与173的和乘以8除以2的商,积是多少? (2) 式:252加上173乘以8的积,再除以2,商是多少? (3)式:252加上173乘以8除以2,和是多少? 05 A、《数学课程标准》在学生学习数学的方式上有何? 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的依赖模仿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主要方式。由于学生所处的文化环境、家庭背景和自身思维方式不同,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 B、举例说明整除和除尽有什么关系? 整除一定是除尽,而除尽不一定是整除。 如:8÷4=2 说8能被4整除 2÷2=10 因为2是小数,不是自然数,只能说2能被2除尽,或2能除尽2,不能说整除。 07 A、《标准》要求对数学学习的评价要关注些什么? 对数学学习的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的学习过程;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 B、“整数改写成小数,只要在小数后面添写0就行了。”这种说法对不对?为什么? 不对。整数改写成小数,必须先在小数后面点上小数点,然后再添写0,如果不点小数点,只在整数后面添写0,就把原来的数扩大了10倍、百倍??数值就改变了。所以这种说法是错误的。 08 A、请谈谈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数学教育的价值、目标、内容以及学与教的方式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数学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应重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特别要充分考虑计算器、计算机对数学学习内容和方式的影响,大力开发并向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 B、在研究近似数时,为什么2和0不一样?在研究近似数时,一定要注意精确到那一位。2是精确到个位,0是精确到十分位;0比2精确。从四舍五入法得到的近似数来考虑,2和0不一样。近似数2是由不小于5,小于5之间的数精确到个位得到的;而近似数0是由不小于95,小于05之间的数精确到十分位得到的;近似数0的取值范围比近似数2的取值范围小,所以近似数0比2更精确。 09 A、《数学课程标准》将九年的学习时间具体划分为那几个学段? 分为三个阶段:第一学段(1—3年级) 第二学段(4—6)年级 第三学段(7—9年级) B、写出关于小数的两种分类方法。 (1)按整数部分来分类:小数分为纯小数和带小数。 (2)按小数部分的位数来分类:有限小数、无限小数纯循环小数 混循环小数 不循环小数 10 A、《标准》明确了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的总体目标,并从四个方面作了进一步阐述,请说出这四个方面。 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 B、教学“分数意义”时为什么要强调“平均”二字? 分数是从测量和等分中得到的,而且只有把物体分成相等的份数,才能得到确定的数。所以在教学“分数意义”时,要强调“平均” 分。分数的意义: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的一份或几份的数叫做分数。学生在叙述时,如果忽落了“平均”二字,也就是说学生只看到了“分”的一面,而忽落了怎样分的一面,这样表示的数可能就不是分数了。而强调“平均分”是把分数限定在“等分”这一范围中进行的,这样表示的分数才叫做分数。所以教学时,要强调“平均”二字。 11 A、请说出《标准》中刻画数学活动水平的过程性目标动词。《标准》中使用了“经历(感受)、体验(体会)、探索”等刻画数学活动水平的过程性目标动词。 B、分数与除法有什么关系? 分数与除法有以下关系:m÷n=m/n(m、n都是整数且 n≠0)分数与除法比较,分数中的分子相当于除法中的被除数,分母相等于除法中的除数,分数线相等于除号,分数值相等于除得的商。分数与除法的区别是分数是一个数,而除法是一种运算。它们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12 A、请说出《标准》中刻画知识技能的目标动词。 《标准》中使用了“了解(认识)、理解、掌握、灵活运用”等刻画知识技能的目标动词。 B、质数、质因数和互质数三个概念有什么区别?(1)质数是一个数,如2是质数,7是质数。 (2)质因数虽然也指一个数,但它针对一个合数而言的。例如:7是28的质因数。 (3)互质数不是指一个数,而是指公约数只有一的两数,例如:5和7是互质数,8和9是互质数。 13 A、《标准》将学习内容分为那四个学习领域? 分为: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应用。B、举例说明为什么一个数的各位上的数的和能被3或9整除,这个数就能被3或9整除? 下面以8235为例来说明。 8235=8000+200+30+5 =8×1000+2×100+3×10+5 =8×(999+1)+2×(99+1)+3×(9+1)+5 =8×999+8+2×99+2+3×9+3+5 =8×999+2×99+3×9+(8+2+3+5) 因为最后一步的前一部分(8×999+2×99+3×9)一定能被3(或9)整除;且与8235无关。所以说,一个数8235各位上数的和8+2+3+5,如果能被3或9整除那么这个数8235就能被3或9整除;如果不能被3或9整除,那么这个数就不能被3(或9)整除。 14 A、《标准》提出:课程内容的学习,强调学生的数学活动,发展学生的数感。你人为数感在教材中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主要表现在:理解数的意义;能用多种方法表示数;在具体情境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能用数来表达和交流信息;能为解决而选择适当的算法;能估计运算结果,并对结果的合理性作出解释。 B、在分数和比的性质中强调0除外,为什么没有在除法商不变的性质中提出0除外? 因为在分数和比的性质中提到的是分子与分母和前项与后项都乘以或都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特别强调0除外,就是因为0也是数;而除法商不变的性质中提到的是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或同时缩小相同的倍数,商不变,倍数不能是0,因此不必提出0除外。 15 A、《标准》提出:课程内容的学习,强调学生的数学活动,发展学生的符号感。你认为符号感在教材中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主要表现在:能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并用符号来表示;理解符号所代表的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会进行符号间的转换;能选择适当的程序和方法解决用符号所表达的问题。B、同分母分数相加为什么分母不变,分子相加? 分数的计数单位,是把单位“1”平均分后得到的新单位;它随着分母的变化而变化。分母不同的分数,分数单位也不同;同分母分数,分数单位是相同的。分数的分子时表示分数的个数,而不表示每一分的大小,同分母分数相加,即要把几个分数单位与另几个分数单位和并在一起就是分子相加;显然分数单位没有变,即分母不变。例如:2/7+3/7=(2+3)/7 即2个1/7加上3个1/7,等于5个1/7。16 A、《标准》提出:课程内容的学习,强调学生的数学活动,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你认为应用意识在教材中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主要表现在:认识到现实生活中蕴含着大量的数学信息、数学在现实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面对实际问题时能主动尝试着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面对新的数学知识时,能主动的寻找实际背景,并探索其应用价值。 B、体积、容积、容量有什么异同? (1)定义不同。体积是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容积、容量是器皿所能容纳物体的体积。 (2) 测量方法不同。计算物体的体积要从物体外面来量,计算容器的容积,容量要从容器的里面来量。如果计算容器构成物体得体积,里外两面都要量。 17 A、《标准》提出:课程内容的学习,强调学生的数学活动,发展学生的推理能力。你认为推理能力在课程内容中主要应表现在那些地方? 主要表现在:能通过观察、实验、归纳、类比等获得数学猜想,并进一步寻求证据、给出证明或举出反例;能清晰地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做到言之有理、落笔有据;在与他人交流的过程中,能运用数学语言合乎逻辑的进行讨论与质疑。 B、侧面积与表面积有什么区别? 侧面积 表面积表面积就是指物体表面面积的大小,实际上是指物体与空气接触面的大小,侧面积是指物体侧面面积的大小。 18 A、谈谈你对《标准》知识技能目标中“灵活运用”一词的理解?能综合运用知识,灵活、合理的选择与运用有关的方法完成特定的数学任务。B、比值与化简比有什么区别? 求比值是求出前项是后项的几倍(或几分之几),方法是前项除以后项,结果是一个数值;化简比是指化成最简整数比,方法是用比的性质,结果得到一个比。 19 A、谈谈你对《标准》过程性目标中“体验”一词的理解? 参与特定的数学活动,在具体情境中初步认识对象的特征,获得一些经验。B、下面这样求最小公倍数是否正确?为什么?2 60 18 24 3 30 9 1210 3 4 ∴60、18和24的最小公倍数是:2×3×3×10×4=720 不正确。因为用短除法求三个数的最小公倍数,必须除到三个数两两互质为止;而题中仅除到三个得数互质就停止了,这时其中的10和4两个得数还有公约数2,所以题中求的不是最小公倍数。 20 A、请简单谈谈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学生能够达到的总 目标。1、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重要数学知识(包括数学事实、数学活动经验)以及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和必要的应用技能。 2、初步学会用数学思维的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3、体会数学与自然及人社会的密切联系,了解数学的价值,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 4、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情感与态度和一般能力方面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B、学生作业中出现“1/3+3/4=4/7”教师应如何处理? 学生出现这个错误的原因是对异分母加减法没有真正理解。这就要求教师引导学生分析1/3和3/4的分数单位不同,教学时,可以画图使学生直观地看到1/3分数单位和3/4的分数单位是不同的。因而不能直接相加减,首先要统一分数单位,统一分数单位的方法是通分;通分之后也只是把分子进行相应的加、减运算,而分母不变(即按分母加减法的法则进行计算)。 21 A、请简单说说你对“数学思考”这一课程目标的理解。 答:1、经历运用数学符号和图形描述现实世界的过程,建立初步数感和符号感,发展抽象思维。 2、丰富对现实空间及图形的认识,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发展形象思维。 3、经历运用数据描述信息、作出推断的过程发展统计观念。 4、经历观察、实验、猜想、证明等数学活动过程,发展合情推理能力和初步的演绎推理能力,能有条理的、清晰的阐述自己的观点。 B、 刚入学的小学生在写10以内的数时易犯什么样的错误?常会出现如下错误:①把上、下、左、右的位置搞错; ;②写数字的笔画不到位,拐弯处不圆滑;③笔画错误,如把8写成;④笔顺错误,如写8时,笔顺写成 ;⑤数字各部分的比例掌握的不好。 为了使学生正确的书写数字,教学时首先引导学生观察字形:①使学生认识到:0、1、2、3、6、7、8、9这些数字都是一笔写成的,4、5两个数字有两笔写成。②1、4、7是由直线条组成,3、0、6、8由直线条和曲线条组成。其次,科学的教授写数字的一般步骤:看示范书写讲笔顺,描虚线,独立书写。还可以利用口诀说明数字的形状,5像小称勾,8像麻花,6像小口哨,9像气球带飘绳?? 22 A、请简单说说你对“情感与态度”这一课程目标的理解。1、能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对数学又好奇心和求知欲。 2、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体验,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建立 自信心。 3、初步认识数学与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及对人类历史的发展作用,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与创造,感受数学的严谨性以及数学结论的确定性。 4、形成实事求是的态度以及进行质疑和独立思考的习惯。B、在一年级讲数的组成时,为什么不能说0和几组成几?在一年级讲数的组成时,是指一个数里含有多少个自然 单位。因为0不是自然数的计数单位,且不含有计数单位,所以讲数的组成时都不包括0。 23 A、统计与概率研究的内容有哪些? “统计与概率”主要是研究现实生活中的数据和客观世界中的随机现象,它通过对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以及对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刻画,来帮助人们做出合理的推断和预测。B、比和比分有什么区别? 比是两个数相除,当然是除数不能为0的。因此,比的后项也是不能为0的。比是指两个数的比(倍比)。 比分是指一场比赛的结果,反映胜负的得分情况。得分的后项可以是0,也可以不是0。 24 A、你如何认识《标准》中的四个学习领域之间的关系?“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三部分,是实践与综合应用的基础。“实践与综合应用”将帮助学生综合应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经过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解决与生活密切联系的,具有一定挑战性的综合性的问题,以发展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加深对“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内容的理解,体会各部分内容之间的联系。B、怎样教学“小数的意义”? 答:教学“小数的意义”时,大体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① 通过讲解小数的产生是学生了解小数的意义。② 从小数与分数的关系来讲解。 ③从对整数和小数的数位顺序表的掌握中进一步理解小数 的意义。这里要向学生讲清: ①整数和小数的基本单位都是“1”。不论表示整数还是表示 小数个位必须表示出来。 ②各个数位的位置及小数点的作用。③各个数位的计数单位及单位间的进率关系。 25 A、新课程对教师的角色要求是多方面的。请简单谈谈教师角色的转变主要有哪些? 1、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向新课程条件下的知识传授者的变化。 2、教师成为学生的促进者。 3、教师成为研究者。 B、教学“11——20各数的认识”时,学生常把12误写成21,为了防止学生出现这种情况,你怎样处理? 在教学时,要着中强调数位的意义。可根据低年级学生的特点,把书上的方格图做成教具,通过左右两边放的方格数量来说明。另外,还要通过学生操作学具来进一步巩固数位的初步认识。 26 A、 教师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促进者”。请谈谈“促进者” 这种角色的特点。(1)积极的旁观。(2)给学生以心理上的支持。(3)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律能力。B、怎样教学万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 教学万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的关键是熟记数位,所以教学中一定要牢牢地把握这一关键。教学万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时,必须让学生理解数位的概念,熟记各数位的计数单位及其位置。在组织学生进行读数和写数练习时,要特别注意学生对中间和末尾有0的数的读法和写法的掌握情况,及时纠正学生出现的错误。 27 A、《标准》在内容标准中仅规定了学生在相应的学段应该达到的( )水平,同时,并不规定内容的呈现( )和( ),教材可以有多种编排方式。 基本水平;顺序;形式。B、怎样教学简单的“有余数的除法”? 这部分内容的重点是使学生掌握试商的方法,并能迅速的进行计算。以43÷5为例,学生在试商时容易出现的错误有:商7余8,也有的商9。造成这种错误的根本原因使学生对“余数一定比除数小”没有引起足够注意,因此教师在教学时,一定要反复强调并讲清“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的道理。另外,要设计针对性强的练习题,培养学生试商的能力。 28 A、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有哪些? 1、讲授法 2、谈话法 3、讨论法 4、观察演示法 5、实验法 6、参观法 7、练习法 8、复习法 9、指导小学生自学法B、0表示没有吗?到了小学高年级关于0的教学,可以讲到什么程度? 0除了表示一个物体也没有之外,还有许多重要作用: ①表示数位。写数时如果空位,必须用0占位; ②表示起点。如直尺的刻度是从0开始的; ③表示界限。如数轴上0表示正数和负数的分界; ④表示精确度。如3和0,这两个数大小相等,精确度却不同。 ⑤用于编号。如车牌号00487,这个车牌号为487,并表明最大号为五位数。 29 A选择教学方法的依据是什么? 选择教学方法应从以下几方面去考虑:1、从教学内容出发。2、从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实际出发。3、从教室的教学特点和经验出发。B、教学时怎样帮助学生建立和理解好单位“1”?教学时要抓住以下四个环节: ① 通过实例说明单位“1”是可分的任何事物,它不仅可以表 示一个东西,一个计量单位,也可以表示一个物体。 ②单位“1”中的数量可以使任意的。 ③结合教材中的集合图,让学生进一步明确,用分数表示的部分与单位“1”的关系,说明单位“1”和部分是可以转化的,关键是看把谁看作单位“1”。 ④让学生进行找单位“1”的练习。 30 A、教学工作的全过程包括那几个环节: 教学工作的全过程包括五个环节:即:一、备课;二、 上课;三、课外作业的布置与评改;四、课外辅导;五、成绩的考核与评定。B、红星村修一条公路,原计划每天修20米,30天修完,结果提前6天完成,实际平均每天修多少米? 一名学生是这样例方程解答的: 解:设实际平均每天修X米,根据题意得: X=20×30÷(30-6) X=600÷24 X=25 你如何评价? 用方程解题。从思维角度说,能起到化难为易的作用, 但是,如果仅将“X=”放在一个算术式子的一边,使其成为形式上的方程,实质上还是用算术解法,这样不但没有发挥方程解题的优势,而且还会使本来较繁的算术解法,再添一些麻烦。教学时必须引导学生寻找其它解法,不能简单的一说了事。

为您奉上一部分,请参考:  谈谈计算教学的改革  小学数学数与计算教学的回顾与思考  小学数学教材结构的研究与探讨  小学数学应用题的研究(一)  改进教学方法培养创新技能  21世纪我国小学数学教育改革展望  面向21世纪的小学数学课程改革与发展  不拘一格育“鸣凤”  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改革课堂教学的着力点  谈素质教育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实施  素质教育与小学数学教育改革  浅谈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  浅议表象积累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也谈学生创新意识培养  实施创新教学策略 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10以内加法整理和复习  改良“有余数除法计算”教法  给学生创新的时间和空间  和谐愉悦 主动探索——一年级《统计》教学片断评析  小学数学教育--教师之家--教师培训  教学策略A、B、C  面向21世纪的数学素质及其培养  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  年、月、日  培养自学能力 推进素质教育  浅谈小学数学总复习的“步步反馈,逐层提高”法  入情才能入理 激情方能启思  实施“生活数学”教育 培养自主创新能力  数学作业批改中巧用评语  提高元认知水平 培养自学能力  “圆的面积”的教案  圆柱的认识  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优化数学教学方法  组织课堂讨论 优化课堂教学

1、谈谈计算教学的改革  2、小学数学数与计算教学的回顾与思考  3、小学数学教材结构的研究与探讨  4、小学数学应用题的研究(一)  5、改进教学方法培养创新技能  6、21世纪我国小学数学教育改革展望  7、面向21世纪的小学数学课程改革与发展  8、不拘一格育“鸣凤”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9、改革课堂教学的着力点  10、谈素质教育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实施  11、素质教育与小学数学教育改革  12、浅谈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  13、浅议表象积累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14、也谈学生创新意识培养  15、实施创新教学策略 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16、10以内加法整理和复习  17、改良“有余数除法计算”教法  18、给学生创新的时间和空间和谐愉悦  19、主动探索——一年级《统计》教学片断评析  20、小学数学教育--教师之家--教师培训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