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百科

网络传播对传统媒体的影响论文题目大全高中

发布时间:2024-07-07 03:27:04

网络传播对传统媒体的影响论文题目大全高中

广播电视和广电网站相互融合的实践与思考 当新世纪的曙光从东方地平线上冉冉升起的同时,新兴的第四媒体——Internet也正在异军崛起,这已成为世人有目共睹的事实。 4月25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副主任杨正泉在“第三届亚太地区媒体与科技和社会发展研讨会(会议主题是‘网络与媒体革命’)”新闻发布会上指出,由于因特网的高速发展,新闻媒体面临一场革命。作为第四媒体的网络一登上舞台,就显示了它的巨大的信息优势和强大生命力,也显示了它自身的激烈竞争性。 因特网诞生于20世纪80年代,1998年5月,联合国新闻委员会年会上正式提出“第四媒体”的概念。到2000年底,全世界已有200多个国家和地区联上了因特网,上网用户大约2�59亿,其中我国网上用户近3000万。因特网作为信息技术革命的产物,正以指数增长的方式迅猛发展。有专家预测,到2002年底,网上用户将达5亿。现在每隔半个小时就有一个新网络与因特网相联,每过一个月就有100万新的使用者加盟。网络媒体以惊人的速度膨胀,无疑是对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形成了强大的挑战,加快与网络媒体的融合已成为各大传统媒体发展的必然趋势。我国继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中央电视台、北京电视台、东方电视台等十余家电台、电视台或社会团体开展了网上音视频业务之后,许多省、市级电台、电视台、有线电视台也纷纷效仿,一批批广播电视网站雨后春笋般涌现。那么,这么多广播电视媒体网站如何面对强手如林的激烈竞争,才能使自己在新世纪媒体革命的浪潮中站稳脚跟、健康发展?这是非常值得广播电视部门领导和广电网站从业者们认真深思的问题。因此我们有必要对广播电视与广电网站的各自特性进行客观分析,从而探寻它们实现相互融合的发展前景及其方式、方法。 1 从广播电视和广电网站的特性及发展态势看融合的必要 报纸、刊物具有价格便宜和携带方便的优点,而且几乎不受场所、环境等条件限制,即使在将来高度文明的社会里,人们还需要报纸杂志,所以它仍有其生存的空间。 广播的特点是迅速、及时、传播范围广泛,声情并茂,而且受众不受年龄、性别、文化层次等条件的制约,最大的优点是可以边干活边听广播。广播的不足之处是:稍纵即逝,这耳进、那耳出,不便于保存和仔细琢磨或深入研究。网络媒体和广播之间几乎没有直接的竞争,恰恰相反的倒是广播可以在网上播出。上网后的音频广播,不但扩大了传播范围、增加了听众,而且还弥补了广播致命的弱点——看不到文字、不便于保存的严重缺陷。 电视是20世纪的一大发明,是当今社会拥有受众最多、最现代化的新闻宣传、信息服务和文化娱乐工具,它除了具有与广播相同的优缺点之外,形象直观、老少皆宜是它的最显著的特点。 网络媒体所具有的开放性、多元性、实时性、交互性、大容量和易检性,多媒体化及个性化特征,无疑给传统媒体带来巨大的冲击。电视媒体受网络媒体的冲击最强烈,因为,任何一个新兴媒体的横空出世,受到冲击最大的应当是与它传播方式最接近的媒体——如同当年受电视冲击最大的广播一样,今天受网络媒体冲击最大的当是年轻的电视媒体。据上海有关权威部门的调查结果表明:由于上网,上海青年对传统媒体的消费在不同程度上有所减少,35%的青年表示他们在听广播上的消费减少了, 4%的青年看电视的消费减少了。而且,这些年轻人大多为35岁以下、高中以上的“知识青年”。电视观众每天关注新闻信息的时间大多又集中在晚上的黄金时段,所以,先天注定了电视和网络媒体两者之间存在着冲突性矛盾。随着上网人数的不断增加,人们已逐渐习惯适时从网上获取最新新闻信息。电视作为首选新闻宣传工具的地位将日益受到影响。但是,目前网络媒体普遍存在带宽窄、访问速度慢、系统支持能力有限等因素,电视作为文化娱乐工具的魅力犹存。 在各种媒体网站中,广播电视网站有其特殊性。因为,网络的特性可以弥补广播电视稍纵即逝、不易保存、线性传播等劣势,使之易保存、可点播。这相对于报刊、通讯社建立的网站,更有其拓展的空间,也能发挥其特长。 网络媒体作为新兴的第四媒体,需要经过一个“起步——发展——成熟”的过程,它虽然兼备报刊、广播电视的诸多特长,却不能完全取代传统媒体的所有功能。专家认为,任何一种大众传播媒体都具有自身的优势和不可替代性,决定了媒体之间能够和平共处,互为补充。笔者认为,尤其是广播电视与广电网站更应该抓住机遇迅速地联起手来,加快媒体之间的融合,相互取长补短,实现优势互补,奋力开创网上音视频广播的一片新天地。 2 加速融合、努力将“网上广播”、“网上电视”办成前景广阔的新型传播媒体 广播电视传统媒体加快与网络媒体的相互融合已成为末来发展的必然趋势。因特网音视频广播(以下简称网上广播)作为网络与广播电视相结合的一种有效方式,正受到国内外广播电视机构的普遍关注。资料表明,到2000年底世界上已有94个国家的3000余家电台、电视台开展了网上广播业务。国内网上广播业务也有了快速发展:中央电视台、北京电视台、东方电视台等十余家电视台或社会团体开展了网上视频广播业务;中国国际广播电台、重庆广播电台等多家电台开展了网上音频广播业务;建立文字网站的电台、电视台、有线电视台则更多,据不完全统计,到2000年底已达数百家。 因特网的快速发展,给广播电视事业提供了一个新天地。利用因特网所具有的信息丰富、传播迅捷、声像俱全、交换传播等特点,广播电视与其融合形成“网上广播”后,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取长补短。“在网广播”众多的栏目可为受众提供众多的选择;广播电视可以利用因特网的互动性特点加强与受众的双向交流及沟通,并加强国内外新闻机构的交流和合作。同时,可利用网站庞大的信息源,调阅新闻资料、传送新闻稿件等。可见,“网上广播”事业的发展,不仅有利于广播电视整体工作的全面推进,也有利于扩大广播电视的受众群体。 目前,全球广播电视机构已纷纷上“网”,并日益显示出两者融合传播的新态势。广播电视媒体与广电网站的相互融合——形成的“网上广播”、“网上电视”将迅速崛起,不远的将来可望成为一个前景广阔的新型的大众传播媒体。 3 广电网站和广播电视实现相互融合的方法和途径初探 我国广电媒体的建站速度和网站规模远不及纸质媒体。而且由于体制、技术、人力、资金投入等方面的原因,国内广电媒体网站总体质量不高,特别是既有网络特点,又有广播电视特色的网站屈指可数。 2000年,在许多商业网站被淘汰出局的同时,广电部门出于外部压力和内部改革、重组、整合等动力因素的影响,建站数量明显增多。据笔者考察江苏省及周边地区广电网站得知,广电部门建立的网站大体可分为三种类型:一是分别由电台、电视台与社会力量联办的网站;二是由电台、电视台内部开办的网站,附属于原媒体的母体;三是由省、市厅(局)或广电集团牵头创办的网站,它们与同级广播、电视媒体以兄弟相称。 纵观这些网站,特别是第一、二类网站,要么混同于一般社会网站;要么只是简单的栏目导游导视、局台概况、广电动态、主持人简介等名片式介绍;有的网站本来就是电台、电视台的附庸,由于人员大多来源于原媒体,故所办的网站从形式到内容都受到束缚,始终跳不出母体的框框,网络媒体的特征难以体现;办得稍好一些的网站,也只不过是广播电视新闻和主要栏目的翻版(网络版)。其中,还有相当一部分是空站、死站,真正具有广播电视特色的网站为数甚少。网络技术具有将信息的各种元素——声音、图像(照片)、数据、文本融为一体的特征。广电部门之所以要办网站,就是看好这一特性,才纷纷行动起来,目的是希望通过和网络的逐步融合,来进一步巩固和扩大自己的传播阵地、社会影响和相应的经济效益。笔者思考认为,广播电视和广电网站融合的方式方法及其途径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广播电视和广电网站要加快融合的步伐,做到互为补充。广播电视可以从网络中下载有关信息、图像(照片)、资料,充实自己的节目内容,然后播出;网站可以将广播电视的视听节目转成文字和图片,上网传播。这样,既增强了网页的视觉冲击力,又增加视听节目的文字表达能力。也可以将音视频信息压缩上网,但是鉴于目前网上普遍存在带宽窄、访问速度慢、系统支持能力有限等因素,可以多采用一些音频信息,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和丰富多彩的音频节目的内容,让网民点击,供热心受众了解、研究广播电视节目的内容。在某种程度上,既弥补了广播电视的不可保留性,又使广播电视节目的覆盖区域更加广阔。 (2)争取广播、电视、广电报、网站多媒体联动,促进相互融合。广播电视和广电网站要尽可能多搞一些同步直播节目,也可以异步传播一些重点节目和重要信息。这样,对于网民来说,你今天没有听广播、没有看电视,却能从网上清楚地知道广播里说了些什么,电视里正在播出什么节目;对于广播电视受众来说,你可以不上网,却知道“网民”们的见解,甚至还可以通过主持人和他们进行交流。广电系统内部四种媒体相互渗透,互为补充,不断促进融合,信息传播的范围越广,影响力越大,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也就得到相应的提高。 (3)增强互动性,变单向交流为多向交流。广播电视与受众之间,长期以来存在着我播你听(看)的点对面的单向的信息传播模式和被动的接受方式;而互联网则不同,网民与网站、网民与网民之间可以进行广泛的交流。在互联网上,视听受众通过电子邮件、聊天室、电子论坛等参与视听节目,突破电话热线交流的时空局限,变单向交流为双向交流、变双向交流为多向交流。媒体和受众的良性互动,可以增强媒体与受众之间的亲和力。 (4)广播电视媒体可借助广电网站来包装自己,树立视听媒体的新形象。例如在网上开设导听导视、精典节目简介、新片预告等栏目,可以通过各种形式进行自我形象策划宣传,也可以通过电子邮件、聊天室、电子论坛等多种方式,广泛征求网友的意见和建议,以提高广播电视宣传质量和广电媒体的知名度。 (5)在广播电视网站内建立广播电视信息资料库。将较为重要的播出节目制作成网页,并定期更新整理,以便受众查找、调阅、点播、复制、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广播电视媒体稍纵即逝、不易保存的弱点。 由此可见,广播电视媒体如能充分认识广电网站信息量大、传播快捷、互动性强等特点,并加以合理利用,一定会争取到网络化生存、发展的空间。而广电网站更应充分利用广电媒体的资源优势、技术优势、人才优势,不断强化网站的互动性功能,让名记者、名主持人在网上与网民进行面对面的交流、讨论,并在广播电视媒体上及时予以报道,必然会大大提升广电网站的品味及其号召力和影响力。所以,只要我们广电部门的领导和广电网站的从业人员共同探索、并遵循网络媒体的规律和特点,着重在丰富内容、加大信息量、提高网络宣传质量和时效上下功夫,在发挥广电特色上做文章,广电网站的吸引力、网民的点击率定能与日俱增,一批具有广电特色和权威的名牌网站就会脱颖而出。到那时,广播电视和广电网站必将珠联壁合、相得益彰。

_html上面这个链接仅供参考

媒体公信力是传媒赖以生存、发展的基础,是传媒的立身之本。  然而,传统媒体的公信力在崛起的网络媒体的挤压、渗透下,也渐受影响。层出不穷的假新闻使新闻真实性受到威胁;泛滥的有偿新闻使媒体公正性受到影响;迎合媚俗,炒作新闻,一味追求轰动效应,媒体社会的道德责任减弱;不断曝光的虚假新闻照片严重影响传媒的信誉;盛行的娱乐风使媒体的权威性受到削弱。仅拿2010年十大假新闻为例,“西安市已被确定为国家第五个直辖市”等入选,这些当年流传甚广的假新闻80%竟刊播于传统媒体。这些现象,是否表述了一种趋向,就是传统媒体的公信力在逐渐弱化?  长期以来,坚守着媒体公信力核心价值观的传统媒体之所以会出现松动、变化,除了传统媒体自身的原因和社会浮躁风等文化经济原因外,也有来自网络媒体的影响作用。网络媒体的兴起在丰富媒体结构的同时也对媒体生态的发育、结构产生了巨大影响,由于它的介入,搅动了媒体宏观生产环境,给原先相对稳定的媒体生态带来了诸多变数。这些变数给传统媒体包括传统媒体的公信力带来了考验和挑战。  人格危机对媒体职业精神的影响  网络传播技术在促进人类全球化的进程、推动人类文明发展的同时也激发着人们狂热的崇尚激情、占有欲望和想象力。网络在带给我们便捷以外,还正在以惊人的速度和力量蚕食着人类原本的平缓节奏、淡定心态,颠覆着人类原本的时空观念、交往方式、思维方式,影响现实人格的健康发展。不肯付出,却渴望得到很多;只要求结果,不讲究过程的功利心逐渐成为人们的普遍心理。我们正面临着网络时代的人格危机,网络时代大量的信息使人心态浮躁、懒于思考,在复制资料的过程中形成对网络搜索信息的依赖,使自己逐渐失去思维深度和思想高度。  当前,在新闻从业队伍中,有的不愿深入调查研究;有的采取“拿来主义”,把其他媒体刊登的报道去头去尾,便放到自家媒体上;有的把某单位的工作简报摘抄编辑一下就成稿件;有的干脆直接从互联网上下载,换个面孔发表;有的靠会议材料、打电话完成发稿任务;有的直接将意图告诉通讯员,叫对方采写,自己最后署上大名。凡此种种,无疑给虚假新闻和失实报道打开了方便之门。如2010年十大假新闻之一的《炒蒜高手掷千万买走百斤金条》,是中国黄金集团营销有限公司某工作人员编撰了该报道的原稿,以电子邮件形式发送给了某媒体记者。记者在未经核实的情况下,刊发了该报道。而经调查,报道中提及的某投资客5月31日在中国黄金旗舰店“刷卡购入56公斤金条”的消息没有交易记录,该店2010年以来最大的单笔成交记录只有20公斤;此外,报道中提及的张副经理从未接受过记者采访,文中描述的“某投资客近期去炒大蒜小赚了一笔,因此大笔购金以分散风险”、“之前炒过一阵大豆、绿豆”等纯系该工作人员的凭空想象。 网络传播技术对“把关人”的影响  在传统媒体中,“把关”是一种组织行为,必须经过记者、编辑、总编辑层层审核,强调媒体对新闻的把关,需要从政治、法律、思想、文化等角度审查。传统媒体的新闻信息总是首先经过少数的集中的“把关人”,再传播给分散的不定量的受众。而互联网使传统的控制把关权被分散了。由于互联网没有中心控制系统,没有全网的责任机构,除传统媒体网站外,许多网站尤其是商业网站,不像传统媒体一样有自己的新闻采编从业队伍,相对缺乏“把关人”。网络作为一个信息平台,其虚拟性、开放性、交互性的特点,改变了传统媒体呈现的新闻信息发布模式,传统“把关人”对新闻信息的选择与控制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网络变成了自由的传播空间。在网络媒体时代,网络媒体与其受众的区别不再泾渭分明,更多时候受众也成了网络媒体的一部分,从而形成了“媒介即人”、“全民记者”的新观念。当信息在网上自由流动和吸引网民主动参与时,“把关人”的作用就会消解。网络媒体传播内容泥沙俱下,在对自身公信力造成影响的同时,还会因各种信息说法的增多,影响到受众对传统新闻媒介内容可信程度的判断。  传统媒体原已建立的一套健全的采写、编辑、审查的把关制度受到冲击,“把关人”权威性受到严峻挑战;“把关人”的传播理念受网络时代媒体环境的影响,把关责任习惯有所动摇。面对网络媒体繁复的信息,“把关人”选择、判断难度增加;“把关人”已由传统的单向传播与控制信息向多元角色转换,成为集传播与接受、调整与变革为一体的新型网络信息调控者。《中国新闻周刊》官方微博2010年12月6日发布“金庸去世”的假新闻,当夜,《中国新闻周刊》副总编辑、新媒体总编辑刘新宇即在新浪微博上承认“编辑未作任何核实草率转发。这暴露了该编辑缺乏应有的新闻素养,也暴露了我们管理上的漏洞”,并“代表周刊新媒体真诚接受大家批评,并力求以此为戒”。  网络生产方式对媒体原有流程的影响  传统媒体报道形式受网络的影响,正在发生根本改变。譬如报纸版面上现在常见的新闻链接即体现了报纸对网络媒体的一种借鉴、吸收与转化的尝试。报纸报道中也大量存在着将立体报道和全历史写作思维带入到新闻报道中的现象,规模报道涌现报纸版面。在报纸版面上常见将报纸上层次感不分明的新闻稿拆解成多条新闻稿,用立体的思维重新构架报道组合,报纸报道正在努力扩张报道规模来弥补信息量不足的劣势。报纸采用大量的感性符号,为适应读图时代的需要,新闻图片在版面上的地位不断提高,数量增多,像幅加大,组照正在大量采用。  这些借鉴,促进了传统媒体在网络时代的发展,但有些方面也造成了对传统媒体公信力的影响。由于互联网信息的海量,网络信息失真难以避免。报纸直接采用网络的稿件,又为虚假新闻“推波助澜”。在一些网站的BBS、“论坛”、“留言板”、“博客”页面上,有各种各样未经核实就被转帖的线索和信息。一些媒体,特别是一些小报小刊,为抢新闻,未经核实就将网上的信息“搬”到版面上。这些“信息”会被权威的网站转帖或被不负责任的严肃媒体“引用”、下载、刊播,最后引起一些更权威的传统媒体的注意而被刊载。由于人们信任严肃的传统媒体,觉得报章上刊载了从网络下载的新闻,似乎就是对其“真实性”的“肯定”。当这些未经核实的新闻以传统媒体尤其是以权威媒体刊播的新闻再次出现在网上时,受众就以假当真了,造成了新闻造假社会化,扩大了虚假新闻的传播市场。受众最终了解事实真相后,就会对传统媒体的公信力产生怀疑,并逐渐形成思维定势。  造假传假的现象正在借助网络技术、理念和生产方式侵入传统媒体。在网络上有些新闻帖子为吸引眼球,故意制作严重夸张的标题,结果看后发现上当,大失所望,帖子内容通常与标题完全无关或联系不大。现在传统媒体有些记者、编辑为了使自己的稿件抓人眼球,大受“标题党”的影响,也开始在标题上“狠”下功夫。这些稿件,初看标题,耸人听闻;细读内文,大喊上当。2010年9月6日,一网友看到一个网帖,里面说“各地教材大换血”,便据此写了一条微博,随便说了一句“鲁迅大撤退”。9月8日,某媒体报道了这条微博,题为《网友热议高中课本大“变脸”》。然后,某门户网站置顶推荐了这篇新闻,并把标题改为《各地语文课本删除大量经典文章 鲁迅作品大撤退》,随即被众多媒体引用。查看原帖,只有“各地教材大换血,将网络文章、武侠小说引入教材,撤换掉一批经典课文”寥寥数语,根本未提及“鲁迅大撤退”。  在新老媒体共存阶段,一个假新闻的生产模式已经形成:网上一条帖子先造假新闻,传统媒体毫不求证就以新闻的方式转载,然后网络再跟进炒作。传统媒体利用网络的快餐化和互动性,网络利用传统媒体的权威性和公信力,你帮我传播,我帮你炒热。这样做,受伤的是媒体的公信力和舆论生态。网络娱乐化倾向对媒体传播态度的影响网络红人、网络流行语和网络恶搞在互联网的大行其道使得网络文化逐渐消解为一种单纯的娱乐化。  受网络娱乐化倾向的影响,传统媒体的娱乐化、低俗化倾向也有所泛滥,媒体的权威性受到削弱。这种媒体娱乐化浪潮既有转型期媒体市场化、大众化的必然性,又具有媒体发展脱离社会现状的不正常竞争导致的畸形特征,导致新闻报道出现过度娱乐化与肤浅化倾向。一些媒体为了使新闻更具观赏性而给新闻穿上了娱乐的外衣,一味地追求娱乐或戏剧效果而抹煞了新闻报道的本来面目,有不少新闻报道都是围着明星艺人转,其中很多报道的是明星的绯闻、琐事等一些毫无新闻价值和意义的内容。一些媒体将窥探明星隐私,爆炒明星绯闻当作迎合少数读者口味的“法宝”。文化娱乐新闻等于明星绯闻,已成为一些报纸版面和娱乐频道不可言说的“规矩”,常常整版、大时段地炒明星的绯闻。还有一些电视媒体满足观众集体偷窥心理的需要,近几年播放的访谈节目,采用纪实加演绎的手法,把底层百姓的挣扎、眼泪、无奈赤裸裸的展示给观众。卫视的某些征婚类节目散布“宁愿坐宝马车中哭,不愿坐自行车上笑”等观点,对年轻一代的伦理道德产生了不良影响。  网络从业方式对媒体队伍的影响  网络媒体,特别是商业网站一开始就是以公司的性质出现的,实现包括用工成本在内的运作成本的最小化,是它的企业管理要诀。同时,互联网正在成为老百姓的“自媒体”,普通网友从传播媒介的“旁观者”转变为“当事人”,这些使网络媒体的从业结构根本不同与传统媒体。一些商业网站大量编发新闻,却没一个从业者正规受过必要的新闻传播培训。有一家全国著名网站在广州召开的全国会议上,把他们新闻中心没有一个人经过新闻业务培训、但能编发广受网民欢迎的新闻作为经验介绍。而网络的从业结构和观念也影响着传统媒体的用工模式。传媒在市场化的进程中,对新闻稿件的需求量越来越大,近年来,为数不少的自由撰稿人、新闻线人成了媒体稿件的一个重要来源。这些人大多没有受过基本的新闻训练,没有固定职业,也不受管理和约束,基本上靠提供线索、撰写稿件为生。他们中一些人在经济利益驱动下,常常制造耸人听闻的虚假新闻,而且“广种薄收”,一则稿件或打印,或传真,或电邮,发送数家乃至数十家媒体。一些媒体在新闻竞争中开设了报料有奖电话。有的线人为了获得奖金,还没有了解清楚情况就给媒体打电话,有的甚至添油加醋。如果不加核对,虚假新闻就有可能“登堂入室”。  在较长的发展历程中,传统媒体培养了一大批新闻从业者,国内高校的新闻专业在一段时期内也主要是为传统媒体输送编辑记者。尽管网络媒体发展势头迅猛,但与传统媒体相比,网络媒体历史短,人才储备难以满足需要,招聘初级人才比较容易,但是找有经验的人很难。为了应对竞争和发展需求,网络媒体开始向传统媒体要人。采编人员大量流失,直接影响了传统媒体的内容质量。譬如在日常采编工作中,一方面是漏题情况比较严重,许多重大的新闻题材往往落后于同类新闻媒体;另一方面是新闻内容的精细化较以前有所下降。即使采写以前的同类报道,但质量在专业化、新闻视角、权威性等方面有所下降。  传统媒体内部的人员构成也发生了相应变化。由于信息数字化技术在新闻传播领域的应用已经使得新闻传播的手段和方式有了前所未有的提高,越来越多技术含量高的手段在传统媒体广泛使用;传统媒体在学习网络媒体市场化过程中,媒体延伸产业的开发使技术人员和经营管理人员的比例不断上升,而采编人员比例相对下降。传统媒体在招聘新从业人员时,受网络媒体的影响,由过去主招高等院校新闻专业的毕业生,改为招新闻专业以外的其他学科的毕业生,这也使新闻传播业的专家队伍难以形成。

网络传播对传统媒体的影响论文题目大全初中

你丫的没事研究这个做什么?难道你要做广告这一行?网络更具开放性,透明性,速效性,调研性ns

这个市网络传播的论文吧 博克现象分析 这个有很多学习新闻的人写过 你要想写好这里面的 其中一个就要好好审题 把意思弄明白 然后要写的新颖还要题目不要太大 要有一定的研究价值 参考网络上的资料和书籍的在加上你自己的思考

威客、博客 比较不是挺好的么,威客这两年在崛起,中国的威客发展需要更多人的关注。就这个题目吧,别犹豫了。呵呵!!

互联网的崛起给报纸、电视以及杂志等传统媒体带来了巨大挑战。 据有关统计,约1/3阅读在线电子新闻的用户对传统媒体失去了兴趣,电视收视率下降了35%, 广播收听率下降了25%,报纸购买率下降了18%。另据美国Paragon研究公司的调查显示:1998年13%的美国家庭因上网而退掉了订阅的报纸。从以上数据我们可以看出,网络传播以咄咄逼人的发展态势给传统媒介带来巨大的压力。一、传统媒体自身存在的不足 传统的三大媒体中,报纸是以文字传播为主,在传播信息过程中,至少存在以下不足。第一,在报道复杂的新闻事件过程中,记者只能采取单一的的报道方式,即用文字来表达,对客观的新闻事件需要做主观地概括描写,难免与客观事实有所差距;第二,受版面限制,新闻信息的容量有限,只能截取最有新闻价值并迎合大多数人阅读取向的信息,因而缺乏新意,不能全面满足各个不同层面受众的阅读需要;第三,受出版时间的限制,报纸新闻的更新速度最快只能以“天”为单位,虽然也可以用“号外”、“增刊”的方式补充重要的新闻信息,但在信息飞速发展的今天,报纸的新闻时效性远落后于网络;第四,报纸的发行量受到地域的限制,导致新闻源有限和传播效果覆盖面有限;第五,印刷的报纸存储繁琐,不便受众收集整理保存,造成后期的检索寻找信息十分麻烦。 广播主要以声音传播为主,其先天不足表现为,一是声音稍纵即逝,不易于记忆和保存;二是在视觉上缺乏直观、生动的形象;三是听众只能按照电台的播出顺序收听,而且不能回放和选择;四是无线传播极易受天气、接收方位、接受设备、建筑物、各种电池波等干扰,声音忽大忽小,影响受众的收听效果。 电视作为传播媒介的最大优势是声画结合,但与网络媒体相比还是存在以下劣势。第一,表现形式不够丰富。网络在新闻的传播方式上可以结合传输文字、图表、图片、声音、视频、FLASH动画等多种形式;而电视只有声音和图像。第二,电视新闻受节目时间的严格限制,只能在规定的栏目规定的时段内传播规定的信息。第三,在播出其它形式的电视节目时,即时的新闻信息只能以字幕的方式出现在屏幕的下方,既影响传播效果,又往往不能满足受众对该条新闻的更具体,更全面的信息需求。最后,电视和广播一样,不能反复收看。单向传播是报纸、广播、电视三大传统的媒体的致命弱点。在信息传播的过程中,新闻机构把信息传播给受众,没有受众的信息反馈这一环节,受众只能被动的接受信息,而缺少公开就信息发表意见的途径,没有反馈没有互动使得受众无法表达自己的想法,致使传播效果大打折扣。二、网络对传统媒体的冲击1、网络媒体的开拓创新给传统媒体带来压力 随着时代的发展,受众已经不仅仅满足于从传统媒体上获取信息。手机从单一的通讯工具变为可以上网阅读,接收彩信,飞信,定制新闻的真正媒体;互联网则推出网络电视、网络广播、博客、播客、弹窗、电子杂志,论坛,空间等各种新的功能作为传播手段。这些“新花样”无疑为各个层次受众更多方便获取信息的途径。相比之下,传统媒体则显得无动于衷或行动迟缓,其结果只能是越来越被动甚至无可奈何疲于应付。2、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体争夺受众优势明显 受众的普遍心理是求新求异的,尤其是为数颇多的青年群体,对信息的需求量极大,喜爱新生事物,关注变化动态。他们将兴趣、视线、时间更多地转向网络媒体。有数据显示:2006年我国手机用户达55亿户,2007年初网民数量达到32亿。与手机和互联网的用户或受众数量直线上升相比,是除了电视受众基本稳定外,报纸、杂志、广播的受众则明显下降。道理很简单,一块蛋糕,网络传媒切多了传统媒体必然就少,受众规模就会减少,原有受众流失不言而喻。3、网络媒体抢夺传统媒体广告市场加剧 网络媒体的受众阅读率(点击率)既可精确统计又直观可见,企业投放多少广告,有多少人点击阅读一目了然。这一特性迎合了企业的营销心理,并逐渐成为企业整合营销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如诺基亚、佳能等国际品牌,正逐渐减少对电视广告的投放,而对基于互联网、手机新媒体、卖场视频等媒体的投放将增加。随着网络媒体受众的不断增多,网页弹窗,网页链接,网页广告等已经成为网络媒体抢夺传统媒体广告市场的重要利器。4、网络媒体相比传统媒体更能吸引投资商 2007年中国网络媒体受到投资市场关注,PPLive、土豆网等均获得巨额投资。传统媒体的问题在于增长空间狭小,名牌媒体霸占严重。而网络媒体所具有的传播优势、用户潜力、营销能力等潜在商业价值,更能受到投资商的关注与青睐。5、网络媒体多方挤压迫使传统媒体改革应对 W0等技术的使用使网络媒介趋向傻瓜化,更多人群将加入到网民的行列中;任何人都可以申请QQ号,浏览新闻,开设空间主页,博客,可以发歌曲,传视频,写文章。手机逐渐向下层普及,已经成为低端消费品。这些新的功能对传统媒体而言,无疑是釜底抽薪式的威胁,传统传媒必须主动改革积极应对守住阵地。三、传统媒体应对网络媒体的策略1、继续发扬传统优势 网络媒体虽然具有诸多优势,但传统媒体同样具有专业化的新闻队伍、长期形成的品牌影响力、广阔的信息渠道以及丰富的经验等优势,这是网络媒体在短期内难以超越的。信息时代的网络信息如此巨量,使得读者宝贵的时间逐渐浪费在各种来源不明、良莠不齐的信息当中。面对信息过量,我们不得不谨慎地区分哪些是我们关注的,哪些是无聊的噱头,哪些又是不利于身心健康的。假如有一个权威的信息处理媒介,它具备敏锐的判断力,道德的约束力和高尚的品味,我们的焦虑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得到缓解。其实传统媒体一直对自己在信息量、检索力、互动性等方面的弱势耿耿于怀,但是人无完人,也不可能存在什么具有绝对优势的媒介,发扬自己的优势比弥补自己的弱势要容易而有效得多。然而信息时代传统媒体的优势就在于此:它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保证新闻的真实性、客观性,能够正确地引导舆论。特别是对于政治新闻等严肃性新闻,传统媒体更是处于垄断地位。大众传媒肩负着意识形态使命,具有很强的政治性。它既是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又是政治文明建设的重要手段。2、适度进行细分融合 从最初的报纸网站、网络电视、网络广播、数字电视,到新兴的手机报,将自己的内容借助网络媒体的传播渠道传播一直是传统媒体的探索之路。国内已经有许多报纸、杂志、广播、电视台有自己的网站了,未来可能会有博客、播客甚至手机客户端,这是传统媒体细分的体现。近几年,面对网络媒体的强势,出版界悄然兴起了“减版潮”。面对网络的海量信息与易检索的性质,如果报纸还试图以繁琐的信息优势来应对与网络的竞争,这无疑是不妥当的,这是传统媒体融合的体现。3、融合应以由网络媒体牵头 传统媒体和网络媒体的融合只是一个美好的幻想,把文字、图片、动画、图像和声音结合在一起,创造出一个新的信息平台。在这个平台上,网络媒体仰仗传统媒体的公信力和资源优势实现对信息的整合,而传统媒体也可凭借网络强大有力的技术臂膀优势互补,然而这样的媒介是不可能实现的。因为融合的尝试要以一系列的牺牲为代价,具有品牌历史以及臃肿机构的传统媒体尾大不掉,常常在本职与拓展之间疲于奔命,分身乏术,以致资金流失,品牌打折。笔者认为,如果选择融合,则应该由网络媒体牵头,他们机构灵活、观念新颖,在新事物的推广上也有自己独特的手段。4、顺应细分的必然趋势 美国著名营销学家阿尔·里斯一直坚持细分是时代的必然趋势,差别创造价值,市场的淘汰制也验证了里斯的预言。网络媒体正是通过细分受众,满足个性化需求来争取受众的。广播也是通过其“窄播化”的改进成功度过了电视出现后带来的危机。5、以个性特征凸显优势 信息时代的难题不是技术,而是内容。在各种新旧媒体激烈争夺的生态环境中,要博得一方生存空间,传统媒体必须扬长避短。当网络媒体擅长于及时滚动报道时,传统媒体应深入到问题本质,进行追踪报道;当网络媒体抓住与受众平等双向沟通时,传统媒体就要承担起官方渠道的权威传声筒;当网络媒体以海量信息以及方便检索吸引受众时,传统媒体就要精简信息,浓缩就是精华;当网络媒体呈现各方观点,将新闻立体化呈现时,传统媒体就要努力开掘信息的深度,深挖新闻背后的新闻,帮助读者从深度和广度上把握社会脉搏。6、善于发掘信息资源 传统媒体一方面应将自身原有的人力资源优势、资金优势、公信度优势、新闻采集优势等发挥到极致,另一方面传统媒体更不应该盲目融入网络媒体,应该充分利用数字资源,在如何查找、辨别、选择、加工网络信息方面进一步研究开发。这既是时代发展,市场竞争对传统媒体提供的新的要求,又是传统媒体利用现有优势资源,进一步拓展服务市场的有效途径。7、坚持品牌制胜原则 传统媒体会不会被网络媒体所替代尚不得而知,但是传统媒体绝对需要警惕自己同行的竞争。因此,当务之急就是打造强势品牌,只有品牌才是不可替代的核心竞争力。未来的强势媒体,应当拥有非常确定的目标市场,与其他媒体有着清晰的差异空间,巩固相对稳定的铁杆受众群体,才会具备竞争能力和盈利能力,立于不败之地。 综上所述,传统媒体和网络媒体各有特点,各有优势,彼此影响,相互促进。网络媒体势不可挡,将逐步成为对二十一世纪文化、经济、社会生活影响最广泛、最深刻的新型媒体。传统媒体面对网络媒体强有力的冲击,是坐以待毙还是与狼共舞?笔者以为,网络媒体虽然势头迅猛,但弱点也十分明显。网络给每个人提供了随意发散消息的平台,这在一定程度上纵容了虚假信息,糟粕信息,炒作,噱头的产生,从而使不少受众对网络信息的真实性和舆论导向产生了怀疑。另外,传统媒体应放下架子,在坚持自身特点,发挥自身优势、扬长避短的同时,寻求“多元化”、“多媒体”发展新路。伸出橄榄枝与新型媒体一道相互学习、互助互进、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互惠共赢,并肩笑迎中国二十一世纪新闻传播的崭新时代。

网络传播对传统媒体的影响论文

你丫的没事研究这个做什么?难道你要做广告这一行?网络更具开放性,透明性,速效性,调研性ns

一、网络媒体的兴起与特点   网络传媒是一种依赖高新技术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传媒,它借助互联网这个平台,发布信息和进行信息服务。经过30多年的发展,互联网已成为连通世界上几乎所有国家的网际网。据新华社博鳌2009年4月18日电,工艺和信息化部副部长奚国华18日说,2009年一季度,中国互联网民新增1620万人,互联网网民总数已达到16亿人。其次,网络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运用是网络传媒发展的支持。互联网本身的特点使其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发挥着很重要的作用。它集交流功能、传播功能、商务功能等多种功能为一体。人们可以通过它进行网络聊天交友、收发电子邮件等交流活动,也可以进行网上交易、拍卖、股票交易等商务功能,网络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一些活动对空间与时间的限制。由于使用人群众多,网络本身传播信息的作用就更易发挥。第三,中国网络传媒发展的必然与趋势。在世界网络传媒迅速发展的同时,中国传媒也必须紧跟世界的步伐。中国新闻传播媒体的网络化进程,虽然可以追溯到1993年12月6目的《杭州日报》电子版,但真正拉开序幕的是1995年中国公用计算机因特网的开通。1995年1月12日《神州学人》杂志开中国出版刊物上网之先河。1996年是中国互联网商业化快速发展的一年,也是中国网络媒体呈现出强劲发展势头的一年。到2000年,已是各种网络传媒形态充分发展:报纸电子网络版、网络新闻媒体、门户网站都在蓬勃发展。网络媒体在中国已经成为重要的传播媒介。因此加快中国网络传播业的发展,是一件非常有意义有价值的事情。   1998年5月联合国新闻委员会上,网络媒体被称为“第四媒体”,成为正式提出了的新媒体概念。网络媒体作为新型媒体自然有其独特的方面:从传播角度分析,网络媒体的出现拓宽了传播的广度与深度。打破了传统媒体对时间空间的许多限制,通过国际互联网络,网络媒体可以将信息24小时不间断地传播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这是信息时效性的重大进步。从受众与传播者的身份来看,网络媒体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传播者与受众的统一。在利用网络媒体的时候,受众可以发表自己的意见,与人进行沟通,甚至也可以发布“新闻”,受众就可以是网络信息的传播者。而对于任何网络信息受众都可以对其进行自由选择,包括选择信息内容和信息的接收形式以及接收时间和顺序。受众,在网络时代,受众拥有前所未有的自由。从心理学角度分析,利用网络受众也拥有了较大的权利。这种权利是受众热衷网络传媒的原因之一。我们每个人都有表达自己的诉求,可是在现实生活中不是谁都可以畅所欲言的。而网络传媒就为我们提供这样一个表达自己的平台。尽管在许多场合下,例如知名的新闻类网站,对网络新闻仍然有编辑权,仍然有网络记者和网络编辑在充当“把关人”角色,但是,由于受众享有极大的选择权和主动权,新闻传播者的地位受到削弱,权力在向受众倾斜。所有这一切都将使社会控制趋向弱化。在这层意义上,网络传媒的确给受众带来了很多权利。   但是网络媒体中受众权利的放大也带来了许多弊端。由于网络可以以匿名、假名发布信息,并拥有网络的多渠道发布,许多动机不纯的组织发布虚假信息,使大众受到蒙蔽;网络的搜索功能使人们的隐私权受到了侵害,而错误的信息给许多当事人造成的巨大的伤害,却因网络的虚拟性无法给予补偿。例如,“人肉搜索”的不当使用致使当事人身心都受到伤害。还有一些网站片面的为了追求商业利益,刊载虚假错误新闻、传播淫秽色情信息、刊登违法广告等,严重危害了社会,也使网络媒体的公信度降低。据2003年9月17日中国社会科学院调查结果显示,网络新闻的网民信任度排名垫底。而网络用户的也呈现低龄化,受教育水平偏低的现状。据第十二次CNNIC(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调查结果显示,网民中18-24岁的年轻人所占比例最高,达到1%,其次是25-30岁(比例为2%)和18岁以下(比例为1%),本科以下受教育程度的网民达到了9%。网络媒体作为中国媒体的发展最强劲的一股力量,应利用其优势,宣传优秀健康的信息文化,服务人民与社会。二、网络媒体7三大传统媒体   19世纪的报刊、20世纪的广播、电视、21世纪的网络……当今社会各种媒体都有自己独特的传播载体、主体与方式。网络媒体的出现不仅集合了传统的媒体的传播功能和优点,还具有自己独特的特点,大有“一统天下”之势。于是有人惊呼:传统媒体要被取代。可是就在耳边还一片喧嚣之时,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体在博弈之中寻求平衡、和谐。通过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体的比较分析,我们可以探究整合的玄机。   首先,从传播的载体我们可以很清楚的知道,报纸媒体传播主要以文字通过纸张为载体,广播媒体传播主要以声音通过电波为载体,电视媒体传播主要以声音、图像通过电视信号为载体,而网络媒体传播则将无声和有声的语言、图像、文字、声音、传真、通信进行集约化处理,以其多媒体的传播载体打破了传统媒体的较为单一的格局。其次,从传播方式分析,传统媒体有其不可避免的限制,例如。报纸以空间为载体,便会苦于版面有限,不得不将许多内容舍弃;广播电视以时间为容器,要受到时段的限制,也要放弃许多精彩信息。于是,网络在时间与空间的优势就显示出来,网络的超大容量可以用“海量”来形容,其时间上的无限时,也是时间理想意义上的无终点延伸。网络用超链接的方式将精彩丰富的材料进行了传播。第三,在传播的主体与受众关系来看,传统媒体的传播主体是从事信息传播的专业人士,他们有着自己的新闻视角和信息灵敏度,为大众传播了许多精彩的讯息。传播者占据主导性地位,受传者相对被动,只是单项的接收者。传播者与受传者之间处于一种不平衡的状态。而在网络媒体中,传播主体不再仅仅是专业人士,更是受众本身;网络媒体传播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这种不平衡关系。网络传播实现了主体与受众的巧妙结合,也实现了单向的大众传播方式和双向的人际传播相融合的散布型网状传播结构。在这种传播结构中,任何一个网结都能够生产、发布信息,所有网结生产、发布的信息都能够以非线性方式流入网络之中。从传播模式方面看,传统媒体的传播主要是一对多、点对面的传播,是播放型传播,是一种树立中心意识的传播;而网络媒体的传播,除了一对多的传播模式外,还有一对一、多对一、多对多的传播模式,这是一种去中心化的传播。   通过比较我们发现网络媒体具有许多优势,这种优势的存在也是科学技术发展的必然结果。可是这并不代表它可以取代其他传统媒体。就像电视的诞生并没有让报纸销声匿迹一样,“第四媒体”网络的出现也不会取代传统媒体。这是由他们各自的特点和受众的接受水平和条件所决定的。报纸的版面限制是它的劣势,但也正因如此,报纸上的讯息有极高的可阅读性和公信力;广播的纯粹声音的传播也给听众独特的接收方式;电视作为最常见的传播信息的形式,其公信度也是居第一位的。传统媒体几十年发展中的品牌形象以及精良新闻采编人才等方面的优势不是随便可以超越的。网络虽然集合了传统媒体的优势,但由于管理机制的不健全和一定虚拟状态,造成虚假信息肆虐,淫秽色情无节制等不好的现象,是网络媒体的很大弊端,也使其公信度垫底。在此网络传播信息的浩瀚无垠与有限高质之间的矛盾便凸显出来。从受众接受程度和条件来看,传统媒体的发展已经颇为成熟,受众群体也相当稳定,而且对于技术水平及接受条件要求也不高。可是对于网络媒体而言,受众是呈现低龄化的,也并不稳定。因此,网络媒体仍然处于发展阶段,有待良好的管理机制和法律规范,同时也需要大众的健康使用。   网络媒体的出现给报纸、广播、电视媒体等为代表的传统媒体带来了冲击。但冲击的同时也引发了传统媒体的自我调节来适应迅速变化的传播业。网络媒体并没有取代传统媒体,它的出现只是增加了一个传媒家族中的新成员而已。可以预想到的是,随着科技的发展,更多的新媒体会陆续出现在我们的生活当中,会出现“第五媒体”、“第六媒体”……毕竟像网络媒体这样的新型媒体与传统媒体的互补性远远地大于它们之间的取代性。例如:在电视选秀大浪潮的风行中,就利用了网络媒体、手机通讯等新型媒体的超强宣传攻势。网上投票、电台网站等利用网站进行宣传的方式着实让电视节目得到了空前的传播效果,而网络媒体也发挥了自己的优势。在我国,除了少数商业网站之外,一些主流媒体,电台、电视台也纷纷设立了自己的网站,传统媒体也开始出版网络版:例如《人民日报》网络版,不仅在新闻提供方面尽可能地满足用户“知的权利”,而且开设了BBS论坛——“强国论坛”,让用户对国际国内重大事件有“表达的权利”。这实际上是为中国平民新闻话语体系的建立拉开了序幕。对于网络媒体本身,借助传统媒体的成熟运行机制加以健全和改进自身的不足和提高自身的公信度;对于传统媒体则借助网络的力量提升了自己影响力以及提高了受众的注意力。   三、网络媒体发展趋势与前景   目前,中国网络媒体的发展存在着一些问题和困难,其中不仅包括运营机制与规范的问题,也包括网络媒体的技术支持问题;不仅包括某些运营商的个体困难,也包括整个中国网络媒体发展过程中的整体困难。新技术基础下衍生的网络媒体,传统媒体优势集合下衍生的网络媒体,在发展过程中希望与困难共存。   中国网络媒体的发展还需要解决许多矛盾,例如:1,传媒市场环境与传媒运营体制、运营理念的矛盾;2,新闻传播最大化快捷与确保新闻真实可靠的矛盾;3,网络传播泡沫与非泡沫的矛盾;4,个性化互动性传播与控制性议题设置传播的矛盾;5,精英新闻话语传播与平民新闻话语传播的矛盾;6,网络新闻信息的浩瀚无垠与有限高质的矛盾。0这是一个长远的过程。套用哲学的观点:道路是曲折的,前途是光明的。而在与传统媒体博弈与整合的过程中,中国媒体要有长足的发展则应该做到“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广播电视和广电网站相互融合的实践与思考 当新世纪的曙光从东方地平线上冉冉升起的同时,新兴的第四媒体——Internet也正在异军崛起,这已成为世人有目共睹的事实。 4月25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副主任杨正泉在“第三届亚太地区媒体与科技和社会发展研讨会(会议主题是‘网络与媒体革命’)”新闻发布会上指出,由于因特网的高速发展,新闻媒体面临一场革命。作为第四媒体的网络一登上舞台,就显示了它的巨大的信息优势和强大生命力,也显示了它自身的激烈竞争性。 因特网诞生于20世纪80年代,1998年5月,联合国新闻委员会年会上正式提出“第四媒体”的概念。到2000年底,全世界已有200多个国家和地区联上了因特网,上网用户大约2�59亿,其中我国网上用户近3000万。因特网作为信息技术革命的产物,正以指数增长的方式迅猛发展。有专家预测,到2002年底,网上用户将达5亿。现在每隔半个小时就有一个新网络与因特网相联,每过一个月就有100万新的使用者加盟。网络媒体以惊人的速度膨胀,无疑是对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形成了强大的挑战,加快与网络媒体的融合已成为各大传统媒体发展的必然趋势。我国继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中央电视台、北京电视台、东方电视台等十余家电台、电视台或社会团体开展了网上音视频业务之后,许多省、市级电台、电视台、有线电视台也纷纷效仿,一批批广播电视网站雨后春笋般涌现。那么,这么多广播电视媒体网站如何面对强手如林的激烈竞争,才能使自己在新世纪媒体革命的浪潮中站稳脚跟、健康发展?这是非常值得广播电视部门领导和广电网站从业者们认真深思的问题。因此我们有必要对广播电视与广电网站的各自特性进行客观分析,从而探寻它们实现相互融合的发展前景及其方式、方法。 1 从广播电视和广电网站的特性及发展态势看融合的必要 报纸、刊物具有价格便宜和携带方便的优点,而且几乎不受场所、环境等条件限制,即使在将来高度文明的社会里,人们还需要报纸杂志,所以它仍有其生存的空间。 广播的特点是迅速、及时、传播范围广泛,声情并茂,而且受众不受年龄、性别、文化层次等条件的制约,最大的优点是可以边干活边听广播。广播的不足之处是:稍纵即逝,这耳进、那耳出,不便于保存和仔细琢磨或深入研究。网络媒体和广播之间几乎没有直接的竞争,恰恰相反的倒是广播可以在网上播出。上网后的音频广播,不但扩大了传播范围、增加了听众,而且还弥补了广播致命的弱点——看不到文字、不便于保存的严重缺陷。 电视是20世纪的一大发明,是当今社会拥有受众最多、最现代化的新闻宣传、信息服务和文化娱乐工具,它除了具有与广播相同的优缺点之外,形象直观、老少皆宜是它的最显著的特点。 网络媒体所具有的开放性、多元性、实时性、交互性、大容量和易检性,多媒体化及个性化特征,无疑给传统媒体带来巨大的冲击。电视媒体受网络媒体的冲击最强烈,因为,任何一个新兴媒体的横空出世,受到冲击最大的应当是与它传播方式最接近的媒体——如同当年受电视冲击最大的广播一样,今天受网络媒体冲击最大的当是年轻的电视媒体。据上海有关权威部门的调查结果表明:由于上网,上海青年对传统媒体的消费在不同程度上有所减少,35%的青年表示他们在听广播上的消费减少了, 4%的青年看电视的消费减少了。而且,这些年轻人大多为35岁以下、高中以上的“知识青年”。电视观众每天关注新闻信息的时间大多又集中在晚上的黄金时段,所以,先天注定了电视和网络媒体两者之间存在着冲突性矛盾。随着上网人数的不断增加,人们已逐渐习惯适时从网上获取最新新闻信息。电视作为首选新闻宣传工具的地位将日益受到影响。但是,目前网络媒体普遍存在带宽窄、访问速度慢、系统支持能力有限等因素,电视作为文化娱乐工具的魅力犹存。 在各种媒体网站中,广播电视网站有其特殊性。因为,网络的特性可以弥补广播电视稍纵即逝、不易保存、线性传播等劣势,使之易保存、可点播。这相对于报刊、通讯社建立的网站,更有其拓展的空间,也能发挥其特长。 网络媒体作为新兴的第四媒体,需要经过一个“起步——发展——成熟”的过程,它虽然兼备报刊、广播电视的诸多特长,却不能完全取代传统媒体的所有功能。专家认为,任何一种大众传播媒体都具有自身的优势和不可替代性,决定了媒体之间能够和平共处,互为补充。笔者认为,尤其是广播电视与广电网站更应该抓住机遇迅速地联起手来,加快媒体之间的融合,相互取长补短,实现优势互补,奋力开创网上音视频广播的一片新天地。 2 加速融合、努力将“网上广播”、“网上电视”办成前景广阔的新型传播媒体 广播电视传统媒体加快与网络媒体的相互融合已成为末来发展的必然趋势。因特网音视频广播(以下简称网上广播)作为网络与广播电视相结合的一种有效方式,正受到国内外广播电视机构的普遍关注。资料表明,到2000年底世界上已有94个国家的3000余家电台、电视台开展了网上广播业务。国内网上广播业务也有了快速发展:中央电视台、北京电视台、东方电视台等十余家电视台或社会团体开展了网上视频广播业务;中国国际广播电台、重庆广播电台等多家电台开展了网上音频广播业务;建立文字网站的电台、电视台、有线电视台则更多,据不完全统计,到2000年底已达数百家。 因特网的快速发展,给广播电视事业提供了一个新天地。利用因特网所具有的信息丰富、传播迅捷、声像俱全、交换传播等特点,广播电视与其融合形成“网上广播”后,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取长补短。“在网广播”众多的栏目可为受众提供众多的选择;广播电视可以利用因特网的互动性特点加强与受众的双向交流及沟通,并加强国内外新闻机构的交流和合作。同时,可利用网站庞大的信息源,调阅新闻资料、传送新闻稿件等。可见,“网上广播”事业的发展,不仅有利于广播电视整体工作的全面推进,也有利于扩大广播电视的受众群体。 目前,全球广播电视机构已纷纷上“网”,并日益显示出两者融合传播的新态势。广播电视媒体与广电网站的相互融合——形成的“网上广播”、“网上电视”将迅速崛起,不远的将来可望成为一个前景广阔的新型的大众传播媒体。 3 广电网站和广播电视实现相互融合的方法和途径初探 我国广电媒体的建站速度和网站规模远不及纸质媒体。而且由于体制、技术、人力、资金投入等方面的原因,国内广电媒体网站总体质量不高,特别是既有网络特点,又有广播电视特色的网站屈指可数。 2000年,在许多商业网站被淘汰出局的同时,广电部门出于外部压力和内部改革、重组、整合等动力因素的影响,建站数量明显增多。据笔者考察江苏省及周边地区广电网站得知,广电部门建立的网站大体可分为三种类型:一是分别由电台、电视台与社会力量联办的网站;二是由电台、电视台内部开办的网站,附属于原媒体的母体;三是由省、市厅(局)或广电集团牵头创办的网站,它们与同级广播、电视媒体以兄弟相称。 纵观这些网站,特别是第一、二类网站,要么混同于一般社会网站;要么只是简单的栏目导游导视、局台概况、广电动态、主持人简介等名片式介绍;有的网站本来就是电台、电视台的附庸,由于人员大多来源于原媒体,故所办的网站从形式到内容都受到束缚,始终跳不出母体的框框,网络媒体的特征难以体现;办得稍好一些的网站,也只不过是广播电视新闻和主要栏目的翻版(网络版)。其中,还有相当一部分是空站、死站,真正具有广播电视特色的网站为数甚少。网络技术具有将信息的各种元素——声音、图像(照片)、数据、文本融为一体的特征。广电部门之所以要办网站,就是看好这一特性,才纷纷行动起来,目的是希望通过和网络的逐步融合,来进一步巩固和扩大自己的传播阵地、社会影响和相应的经济效益。笔者思考认为,广播电视和广电网站融合的方式方法及其途径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广播电视和广电网站要加快融合的步伐,做到互为补充。广播电视可以从网络中下载有关信息、图像(照片)、资料,充实自己的节目内容,然后播出;网站可以将广播电视的视听节目转成文字和图片,上网传播。这样,既增强了网页的视觉冲击力,又增加视听节目的文字表达能力。也可以将音视频信息压缩上网,但是鉴于目前网上普遍存在带宽窄、访问速度慢、系统支持能力有限等因素,可以多采用一些音频信息,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和丰富多彩的音频节目的内容,让网民点击,供热心受众了解、研究广播电视节目的内容。在某种程度上,既弥补了广播电视的不可保留性,又使广播电视节目的覆盖区域更加广阔。 (2)争取广播、电视、广电报、网站多媒体联动,促进相互融合。广播电视和广电网站要尽可能多搞一些同步直播节目,也可以异步传播一些重点节目和重要信息。这样,对于网民来说,你今天没有听广播、没有看电视,却能从网上清楚地知道广播里说了些什么,电视里正在播出什么节目;对于广播电视受众来说,你可以不上网,却知道“网民”们的见解,甚至还可以通过主持人和他们进行交流。广电系统内部四种媒体相互渗透,互为补充,不断促进融合,信息传播的范围越广,影响力越大,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也就得到相应的提高。 (3)增强互动性,变单向交流为多向交流。广播电视与受众之间,长期以来存在着我播你听(看)的点对面的单向的信息传播模式和被动的接受方式;而互联网则不同,网民与网站、网民与网民之间可以进行广泛的交流。在互联网上,视听受众通过电子邮件、聊天室、电子论坛等参与视听节目,突破电话热线交流的时空局限,变单向交流为双向交流、变双向交流为多向交流。媒体和受众的良性互动,可以增强媒体与受众之间的亲和力。 (4)广播电视媒体可借助广电网站来包装自己,树立视听媒体的新形象。例如在网上开设导听导视、精典节目简介、新片预告等栏目,可以通过各种形式进行自我形象策划宣传,也可以通过电子邮件、聊天室、电子论坛等多种方式,广泛征求网友的意见和建议,以提高广播电视宣传质量和广电媒体的知名度。 (5)在广播电视网站内建立广播电视信息资料库。将较为重要的播出节目制作成网页,并定期更新整理,以便受众查找、调阅、点播、复制、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广播电视媒体稍纵即逝、不易保存的弱点。 由此可见,广播电视媒体如能充分认识广电网站信息量大、传播快捷、互动性强等特点,并加以合理利用,一定会争取到网络化生存、发展的空间。而广电网站更应充分利用广电媒体的资源优势、技术优势、人才优势,不断强化网站的互动性功能,让名记者、名主持人在网上与网民进行面对面的交流、讨论,并在广播电视媒体上及时予以报道,必然会大大提升广电网站的品味及其号召力和影响力。所以,只要我们广电部门的领导和广电网站的从业人员共同探索、并遵循网络媒体的规律和特点,着重在丰富内容、加大信息量、提高网络宣传质量和时效上下功夫,在发挥广电特色上做文章,广电网站的吸引力、网民的点击率定能与日俱增,一批具有广电特色和权威的名牌网站就会脱颖而出。到那时,广播电视和广电网站必将珠联壁合、相得益彰。

网络传播对传统媒体的影响论文题目大全初三

广播电视和广电网站相互融合的实践与思考 当新世纪的曙光从东方地平线上冉冉升起的同时,新兴的第四媒体——Internet也正在异军崛起,这已成为世人有目共睹的事实。 4月25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副主任杨正泉在“第三届亚太地区媒体与科技和社会发展研讨会(会议主题是‘网络与媒体革命’)”新闻发布会上指出,由于因特网的高速发展,新闻媒体面临一场革命。作为第四媒体的网络一登上舞台,就显示了它的巨大的信息优势和强大生命力,也显示了它自身的激烈竞争性。 因特网诞生于20世纪80年代,1998年5月,联合国新闻委员会年会上正式提出“第四媒体”的概念。到2000年底,全世界已有200多个国家和地区联上了因特网,上网用户大约2�59亿,其中我国网上用户近3000万。因特网作为信息技术革命的产物,正以指数增长的方式迅猛发展。有专家预测,到2002年底,网上用户将达5亿。现在每隔半个小时就有一个新网络与因特网相联,每过一个月就有100万新的使用者加盟。网络媒体以惊人的速度膨胀,无疑是对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形成了强大的挑战,加快与网络媒体的融合已成为各大传统媒体发展的必然趋势。我国继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中央电视台、北京电视台、东方电视台等十余家电台、电视台或社会团体开展了网上音视频业务之后,许多省、市级电台、电视台、有线电视台也纷纷效仿,一批批广播电视网站雨后春笋般涌现。那么,这么多广播电视媒体网站如何面对强手如林的激烈竞争,才能使自己在新世纪媒体革命的浪潮中站稳脚跟、健康发展?这是非常值得广播电视部门领导和广电网站从业者们认真深思的问题。因此我们有必要对广播电视与广电网站的各自特性进行客观分析,从而探寻它们实现相互融合的发展前景及其方式、方法。 1 从广播电视和广电网站的特性及发展态势看融合的必要 报纸、刊物具有价格便宜和携带方便的优点,而且几乎不受场所、环境等条件限制,即使在将来高度文明的社会里,人们还需要报纸杂志,所以它仍有其生存的空间。 广播的特点是迅速、及时、传播范围广泛,声情并茂,而且受众不受年龄、性别、文化层次等条件的制约,最大的优点是可以边干活边听广播。广播的不足之处是:稍纵即逝,这耳进、那耳出,不便于保存和仔细琢磨或深入研究。网络媒体和广播之间几乎没有直接的竞争,恰恰相反的倒是广播可以在网上播出。上网后的音频广播,不但扩大了传播范围、增加了听众,而且还弥补了广播致命的弱点——看不到文字、不便于保存的严重缺陷。 电视是20世纪的一大发明,是当今社会拥有受众最多、最现代化的新闻宣传、信息服务和文化娱乐工具,它除了具有与广播相同的优缺点之外,形象直观、老少皆宜是它的最显著的特点。 网络媒体所具有的开放性、多元性、实时性、交互性、大容量和易检性,多媒体化及个性化特征,无疑给传统媒体带来巨大的冲击。电视媒体受网络媒体的冲击最强烈,因为,任何一个新兴媒体的横空出世,受到冲击最大的应当是与它传播方式最接近的媒体——如同当年受电视冲击最大的广播一样,今天受网络媒体冲击最大的当是年轻的电视媒体。据上海有关权威部门的调查结果表明:由于上网,上海青年对传统媒体的消费在不同程度上有所减少,35%的青年表示他们在听广播上的消费减少了, 4%的青年看电视的消费减少了。而且,这些年轻人大多为35岁以下、高中以上的“知识青年”。电视观众每天关注新闻信息的时间大多又集中在晚上的黄金时段,所以,先天注定了电视和网络媒体两者之间存在着冲突性矛盾。随着上网人数的不断增加,人们已逐渐习惯适时从网上获取最新新闻信息。电视作为首选新闻宣传工具的地位将日益受到影响。但是,目前网络媒体普遍存在带宽窄、访问速度慢、系统支持能力有限等因素,电视作为文化娱乐工具的魅力犹存。 在各种媒体网站中,广播电视网站有其特殊性。因为,网络的特性可以弥补广播电视稍纵即逝、不易保存、线性传播等劣势,使之易保存、可点播。这相对于报刊、通讯社建立的网站,更有其拓展的空间,也能发挥其特长。 网络媒体作为新兴的第四媒体,需要经过一个“起步——发展——成熟”的过程,它虽然兼备报刊、广播电视的诸多特长,却不能完全取代传统媒体的所有功能。专家认为,任何一种大众传播媒体都具有自身的优势和不可替代性,决定了媒体之间能够和平共处,互为补充。笔者认为,尤其是广播电视与广电网站更应该抓住机遇迅速地联起手来,加快媒体之间的融合,相互取长补短,实现优势互补,奋力开创网上音视频广播的一片新天地。 2 加速融合、努力将“网上广播”、“网上电视”办成前景广阔的新型传播媒体 广播电视传统媒体加快与网络媒体的相互融合已成为末来发展的必然趋势。因特网音视频广播(以下简称网上广播)作为网络与广播电视相结合的一种有效方式,正受到国内外广播电视机构的普遍关注。资料表明,到2000年底世界上已有94个国家的3000余家电台、电视台开展了网上广播业务。国内网上广播业务也有了快速发展:中央电视台、北京电视台、东方电视台等十余家电视台或社会团体开展了网上视频广播业务;中国国际广播电台、重庆广播电台等多家电台开展了网上音频广播业务;建立文字网站的电台、电视台、有线电视台则更多,据不完全统计,到2000年底已达数百家。 因特网的快速发展,给广播电视事业提供了一个新天地。利用因特网所具有的信息丰富、传播迅捷、声像俱全、交换传播等特点,广播电视与其融合形成“网上广播”后,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取长补短。“在网广播”众多的栏目可为受众提供众多的选择;广播电视可以利用因特网的互动性特点加强与受众的双向交流及沟通,并加强国内外新闻机构的交流和合作。同时,可利用网站庞大的信息源,调阅新闻资料、传送新闻稿件等。可见,“网上广播”事业的发展,不仅有利于广播电视整体工作的全面推进,也有利于扩大广播电视的受众群体。 目前,全球广播电视机构已纷纷上“网”,并日益显示出两者融合传播的新态势。广播电视媒体与广电网站的相互融合——形成的“网上广播”、“网上电视”将迅速崛起,不远的将来可望成为一个前景广阔的新型的大众传播媒体。 3 广电网站和广播电视实现相互融合的方法和途径初探 我国广电媒体的建站速度和网站规模远不及纸质媒体。而且由于体制、技术、人力、资金投入等方面的原因,国内广电媒体网站总体质量不高,特别是既有网络特点,又有广播电视特色的网站屈指可数。 2000年,在许多商业网站被淘汰出局的同时,广电部门出于外部压力和内部改革、重组、整合等动力因素的影响,建站数量明显增多。据笔者考察江苏省及周边地区广电网站得知,广电部门建立的网站大体可分为三种类型:一是分别由电台、电视台与社会力量联办的网站;二是由电台、电视台内部开办的网站,附属于原媒体的母体;三是由省、市厅(局)或广电集团牵头创办的网站,它们与同级广播、电视媒体以兄弟相称。 纵观这些网站,特别是第一、二类网站,要么混同于一般社会网站;要么只是简单的栏目导游导视、局台概况、广电动态、主持人简介等名片式介绍;有的网站本来就是电台、电视台的附庸,由于人员大多来源于原媒体,故所办的网站从形式到内容都受到束缚,始终跳不出母体的框框,网络媒体的特征难以体现;办得稍好一些的网站,也只不过是广播电视新闻和主要栏目的翻版(网络版)。其中,还有相当一部分是空站、死站,真正具有广播电视特色的网站为数甚少。网络技术具有将信息的各种元素——声音、图像(照片)、数据、文本融为一体的特征。广电部门之所以要办网站,就是看好这一特性,才纷纷行动起来,目的是希望通过和网络的逐步融合,来进一步巩固和扩大自己的传播阵地、社会影响和相应的经济效益。笔者思考认为,广播电视和广电网站融合的方式方法及其途径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广播电视和广电网站要加快融合的步伐,做到互为补充。广播电视可以从网络中下载有关信息、图像(照片)、资料,充实自己的节目内容,然后播出;网站可以将广播电视的视听节目转成文字和图片,上网传播。这样,既增强了网页的视觉冲击力,又增加视听节目的文字表达能力。也可以将音视频信息压缩上网,但是鉴于目前网上普遍存在带宽窄、访问速度慢、系统支持能力有限等因素,可以多采用一些音频信息,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和丰富多彩的音频节目的内容,让网民点击,供热心受众了解、研究广播电视节目的内容。在某种程度上,既弥补了广播电视的不可保留性,又使广播电视节目的覆盖区域更加广阔。 (2)争取广播、电视、广电报、网站多媒体联动,促进相互融合。广播电视和广电网站要尽可能多搞一些同步直播节目,也可以异步传播一些重点节目和重要信息。这样,对于网民来说,你今天没有听广播、没有看电视,却能从网上清楚地知道广播里说了些什么,电视里正在播出什么节目;对于广播电视受众来说,你可以不上网,却知道“网民”们的见解,甚至还可以通过主持人和他们进行交流。广电系统内部四种媒体相互渗透,互为补充,不断促进融合,信息传播的范围越广,影响力越大,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也就得到相应的提高。 (3)增强互动性,变单向交流为多向交流。广播电视与受众之间,长期以来存在着我播你听(看)的点对面的单向的信息传播模式和被动的接受方式;而互联网则不同,网民与网站、网民与网民之间可以进行广泛的交流。在互联网上,视听受众通过电子邮件、聊天室、电子论坛等参与视听节目,突破电话热线交流的时空局限,变单向交流为双向交流、变双向交流为多向交流。媒体和受众的良性互动,可以增强媒体与受众之间的亲和力。 (4)广播电视媒体可借助广电网站来包装自己,树立视听媒体的新形象。例如在网上开设导听导视、精典节目简介、新片预告等栏目,可以通过各种形式进行自我形象策划宣传,也可以通过电子邮件、聊天室、电子论坛等多种方式,广泛征求网友的意见和建议,以提高广播电视宣传质量和广电媒体的知名度。 (5)在广播电视网站内建立广播电视信息资料库。将较为重要的播出节目制作成网页,并定期更新整理,以便受众查找、调阅、点播、复制、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广播电视媒体稍纵即逝、不易保存的弱点。 由此可见,广播电视媒体如能充分认识广电网站信息量大、传播快捷、互动性强等特点,并加以合理利用,一定会争取到网络化生存、发展的空间。而广电网站更应充分利用广电媒体的资源优势、技术优势、人才优势,不断强化网站的互动性功能,让名记者、名主持人在网上与网民进行面对面的交流、讨论,并在广播电视媒体上及时予以报道,必然会大大提升广电网站的品味及其号召力和影响力。所以,只要我们广电部门的领导和广电网站的从业人员共同探索、并遵循网络媒体的规律和特点,着重在丰富内容、加大信息量、提高网络宣传质量和时效上下功夫,在发挥广电特色上做文章,广电网站的吸引力、网民的点击率定能与日俱增,一批具有广电特色和权威的名牌网站就会脱颖而出。到那时,广播电视和广电网站必将珠联壁合、相得益彰。

可参考网络与新媒体专业的选题如下:新媒体环境下的品牌建设研究——以拼多多为例。新媒体时代基层政府形象的定学号姓名位与塑造为例——以 XX市为例新媒体时代Vlog新闻的影响力。当代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转变后——定制化交互所带来的语言表达的变化新媒体传播对消费者购买行为的影响分析。新媒体时代互联网企业危机公关管理研究———以马蜂窝旅游网为例网络综艺与传统综艺对比研究——以《火星情报局》与《天天向上》为例自媒体发展的现状及优化路径研究——以抖音为例。浅析民俗文化纪录片的纪实性和艺术性——以《敦煌》为例。针对 IP 产品的沉浸式VR影像设计与应用——以盲盒公仔《嫌疑人》为例。论新媒体时代背景下新闻反转的原因——以"榆林孕妇坠楼事件"为例新媒体环境下网络暴力的社会效应与思考。选题应注意以下几点:1、选择自己感兴趣且有一定把握的内容,这样写的时候不至于一头雾水。2、在确定研究方向之后,通过关键词全面搜集研究课题的相关资料文献,了解目前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3、选题范围不能过大,最好结合具体的案例进行分析。4、切忌空和泛。如果题目的观念模糊、研究方向不清晰就会导致论文的研究缺乏指导和依据,无法得出明晰的结论,更谈不上实践指导作用了,甚至可以说是毫无价值和意义。5、要避开有争议性的选题。在选题时一定要避开具有争议性或者发展方向还不明朗的选题,因为这些选题的参考文献较少,所以极有可能会存在很多主观性的内容,而这有悖于学术论文的严谨和客观。

媒体公信力是传媒赖以生存、发展的基础,是传媒的立身之本。  然而,传统媒体的公信力在崛起的网络媒体的挤压、渗透下,也渐受影响。层出不穷的假新闻使新闻真实性受到威胁;泛滥的有偿新闻使媒体公正性受到影响;迎合媚俗,炒作新闻,一味追求轰动效应,媒体社会的道德责任减弱;不断曝光的虚假新闻照片严重影响传媒的信誉;盛行的娱乐风使媒体的权威性受到削弱。仅拿2010年十大假新闻为例,“西安市已被确定为国家第五个直辖市”等入选,这些当年流传甚广的假新闻80%竟刊播于传统媒体。这些现象,是否表述了一种趋向,就是传统媒体的公信力在逐渐弱化?  长期以来,坚守着媒体公信力核心价值观的传统媒体之所以会出现松动、变化,除了传统媒体自身的原因和社会浮躁风等文化经济原因外,也有来自网络媒体的影响作用。网络媒体的兴起在丰富媒体结构的同时也对媒体生态的发育、结构产生了巨大影响,由于它的介入,搅动了媒体宏观生产环境,给原先相对稳定的媒体生态带来了诸多变数。这些变数给传统媒体包括传统媒体的公信力带来了考验和挑战。  人格危机对媒体职业精神的影响  网络传播技术在促进人类全球化的进程、推动人类文明发展的同时也激发着人们狂热的崇尚激情、占有欲望和想象力。网络在带给我们便捷以外,还正在以惊人的速度和力量蚕食着人类原本的平缓节奏、淡定心态,颠覆着人类原本的时空观念、交往方式、思维方式,影响现实人格的健康发展。不肯付出,却渴望得到很多;只要求结果,不讲究过程的功利心逐渐成为人们的普遍心理。我们正面临着网络时代的人格危机,网络时代大量的信息使人心态浮躁、懒于思考,在复制资料的过程中形成对网络搜索信息的依赖,使自己逐渐失去思维深度和思想高度。  当前,在新闻从业队伍中,有的不愿深入调查研究;有的采取“拿来主义”,把其他媒体刊登的报道去头去尾,便放到自家媒体上;有的把某单位的工作简报摘抄编辑一下就成稿件;有的干脆直接从互联网上下载,换个面孔发表;有的靠会议材料、打电话完成发稿任务;有的直接将意图告诉通讯员,叫对方采写,自己最后署上大名。凡此种种,无疑给虚假新闻和失实报道打开了方便之门。如2010年十大假新闻之一的《炒蒜高手掷千万买走百斤金条》,是中国黄金集团营销有限公司某工作人员编撰了该报道的原稿,以电子邮件形式发送给了某媒体记者。记者在未经核实的情况下,刊发了该报道。而经调查,报道中提及的某投资客5月31日在中国黄金旗舰店“刷卡购入56公斤金条”的消息没有交易记录,该店2010年以来最大的单笔成交记录只有20公斤;此外,报道中提及的张副经理从未接受过记者采访,文中描述的“某投资客近期去炒大蒜小赚了一笔,因此大笔购金以分散风险”、“之前炒过一阵大豆、绿豆”等纯系该工作人员的凭空想象。 网络传播技术对“把关人”的影响  在传统媒体中,“把关”是一种组织行为,必须经过记者、编辑、总编辑层层审核,强调媒体对新闻的把关,需要从政治、法律、思想、文化等角度审查。传统媒体的新闻信息总是首先经过少数的集中的“把关人”,再传播给分散的不定量的受众。而互联网使传统的控制把关权被分散了。由于互联网没有中心控制系统,没有全网的责任机构,除传统媒体网站外,许多网站尤其是商业网站,不像传统媒体一样有自己的新闻采编从业队伍,相对缺乏“把关人”。网络作为一个信息平台,其虚拟性、开放性、交互性的特点,改变了传统媒体呈现的新闻信息发布模式,传统“把关人”对新闻信息的选择与控制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网络变成了自由的传播空间。在网络媒体时代,网络媒体与其受众的区别不再泾渭分明,更多时候受众也成了网络媒体的一部分,从而形成了“媒介即人”、“全民记者”的新观念。当信息在网上自由流动和吸引网民主动参与时,“把关人”的作用就会消解。网络媒体传播内容泥沙俱下,在对自身公信力造成影响的同时,还会因各种信息说法的增多,影响到受众对传统新闻媒介内容可信程度的判断。  传统媒体原已建立的一套健全的采写、编辑、审查的把关制度受到冲击,“把关人”权威性受到严峻挑战;“把关人”的传播理念受网络时代媒体环境的影响,把关责任习惯有所动摇。面对网络媒体繁复的信息,“把关人”选择、判断难度增加;“把关人”已由传统的单向传播与控制信息向多元角色转换,成为集传播与接受、调整与变革为一体的新型网络信息调控者。《中国新闻周刊》官方微博2010年12月6日发布“金庸去世”的假新闻,当夜,《中国新闻周刊》副总编辑、新媒体总编辑刘新宇即在新浪微博上承认“编辑未作任何核实草率转发。这暴露了该编辑缺乏应有的新闻素养,也暴露了我们管理上的漏洞”,并“代表周刊新媒体真诚接受大家批评,并力求以此为戒”。  网络生产方式对媒体原有流程的影响  传统媒体报道形式受网络的影响,正在发生根本改变。譬如报纸版面上现在常见的新闻链接即体现了报纸对网络媒体的一种借鉴、吸收与转化的尝试。报纸报道中也大量存在着将立体报道和全历史写作思维带入到新闻报道中的现象,规模报道涌现报纸版面。在报纸版面上常见将报纸上层次感不分明的新闻稿拆解成多条新闻稿,用立体的思维重新构架报道组合,报纸报道正在努力扩张报道规模来弥补信息量不足的劣势。报纸采用大量的感性符号,为适应读图时代的需要,新闻图片在版面上的地位不断提高,数量增多,像幅加大,组照正在大量采用。  这些借鉴,促进了传统媒体在网络时代的发展,但有些方面也造成了对传统媒体公信力的影响。由于互联网信息的海量,网络信息失真难以避免。报纸直接采用网络的稿件,又为虚假新闻“推波助澜”。在一些网站的BBS、“论坛”、“留言板”、“博客”页面上,有各种各样未经核实就被转帖的线索和信息。一些媒体,特别是一些小报小刊,为抢新闻,未经核实就将网上的信息“搬”到版面上。这些“信息”会被权威的网站转帖或被不负责任的严肃媒体“引用”、下载、刊播,最后引起一些更权威的传统媒体的注意而被刊载。由于人们信任严肃的传统媒体,觉得报章上刊载了从网络下载的新闻,似乎就是对其“真实性”的“肯定”。当这些未经核实的新闻以传统媒体尤其是以权威媒体刊播的新闻再次出现在网上时,受众就以假当真了,造成了新闻造假社会化,扩大了虚假新闻的传播市场。受众最终了解事实真相后,就会对传统媒体的公信力产生怀疑,并逐渐形成思维定势。  造假传假的现象正在借助网络技术、理念和生产方式侵入传统媒体。在网络上有些新闻帖子为吸引眼球,故意制作严重夸张的标题,结果看后发现上当,大失所望,帖子内容通常与标题完全无关或联系不大。现在传统媒体有些记者、编辑为了使自己的稿件抓人眼球,大受“标题党”的影响,也开始在标题上“狠”下功夫。这些稿件,初看标题,耸人听闻;细读内文,大喊上当。2010年9月6日,一网友看到一个网帖,里面说“各地教材大换血”,便据此写了一条微博,随便说了一句“鲁迅大撤退”。9月8日,某媒体报道了这条微博,题为《网友热议高中课本大“变脸”》。然后,某门户网站置顶推荐了这篇新闻,并把标题改为《各地语文课本删除大量经典文章 鲁迅作品大撤退》,随即被众多媒体引用。查看原帖,只有“各地教材大换血,将网络文章、武侠小说引入教材,撤换掉一批经典课文”寥寥数语,根本未提及“鲁迅大撤退”。  在新老媒体共存阶段,一个假新闻的生产模式已经形成:网上一条帖子先造假新闻,传统媒体毫不求证就以新闻的方式转载,然后网络再跟进炒作。传统媒体利用网络的快餐化和互动性,网络利用传统媒体的权威性和公信力,你帮我传播,我帮你炒热。这样做,受伤的是媒体的公信力和舆论生态。网络娱乐化倾向对媒体传播态度的影响网络红人、网络流行语和网络恶搞在互联网的大行其道使得网络文化逐渐消解为一种单纯的娱乐化。  受网络娱乐化倾向的影响,传统媒体的娱乐化、低俗化倾向也有所泛滥,媒体的权威性受到削弱。这种媒体娱乐化浪潮既有转型期媒体市场化、大众化的必然性,又具有媒体发展脱离社会现状的不正常竞争导致的畸形特征,导致新闻报道出现过度娱乐化与肤浅化倾向。一些媒体为了使新闻更具观赏性而给新闻穿上了娱乐的外衣,一味地追求娱乐或戏剧效果而抹煞了新闻报道的本来面目,有不少新闻报道都是围着明星艺人转,其中很多报道的是明星的绯闻、琐事等一些毫无新闻价值和意义的内容。一些媒体将窥探明星隐私,爆炒明星绯闻当作迎合少数读者口味的“法宝”。文化娱乐新闻等于明星绯闻,已成为一些报纸版面和娱乐频道不可言说的“规矩”,常常整版、大时段地炒明星的绯闻。还有一些电视媒体满足观众集体偷窥心理的需要,近几年播放的访谈节目,采用纪实加演绎的手法,把底层百姓的挣扎、眼泪、无奈赤裸裸的展示给观众。卫视的某些征婚类节目散布“宁愿坐宝马车中哭,不愿坐自行车上笑”等观点,对年轻一代的伦理道德产生了不良影响。  网络从业方式对媒体队伍的影响  网络媒体,特别是商业网站一开始就是以公司的性质出现的,实现包括用工成本在内的运作成本的最小化,是它的企业管理要诀。同时,互联网正在成为老百姓的“自媒体”,普通网友从传播媒介的“旁观者”转变为“当事人”,这些使网络媒体的从业结构根本不同与传统媒体。一些商业网站大量编发新闻,却没一个从业者正规受过必要的新闻传播培训。有一家全国著名网站在广州召开的全国会议上,把他们新闻中心没有一个人经过新闻业务培训、但能编发广受网民欢迎的新闻作为经验介绍。而网络的从业结构和观念也影响着传统媒体的用工模式。传媒在市场化的进程中,对新闻稿件的需求量越来越大,近年来,为数不少的自由撰稿人、新闻线人成了媒体稿件的一个重要来源。这些人大多没有受过基本的新闻训练,没有固定职业,也不受管理和约束,基本上靠提供线索、撰写稿件为生。他们中一些人在经济利益驱动下,常常制造耸人听闻的虚假新闻,而且“广种薄收”,一则稿件或打印,或传真,或电邮,发送数家乃至数十家媒体。一些媒体在新闻竞争中开设了报料有奖电话。有的线人为了获得奖金,还没有了解清楚情况就给媒体打电话,有的甚至添油加醋。如果不加核对,虚假新闻就有可能“登堂入室”。  在较长的发展历程中,传统媒体培养了一大批新闻从业者,国内高校的新闻专业在一段时期内也主要是为传统媒体输送编辑记者。尽管网络媒体发展势头迅猛,但与传统媒体相比,网络媒体历史短,人才储备难以满足需要,招聘初级人才比较容易,但是找有经验的人很难。为了应对竞争和发展需求,网络媒体开始向传统媒体要人。采编人员大量流失,直接影响了传统媒体的内容质量。譬如在日常采编工作中,一方面是漏题情况比较严重,许多重大的新闻题材往往落后于同类新闻媒体;另一方面是新闻内容的精细化较以前有所下降。即使采写以前的同类报道,但质量在专业化、新闻视角、权威性等方面有所下降。  传统媒体内部的人员构成也发生了相应变化。由于信息数字化技术在新闻传播领域的应用已经使得新闻传播的手段和方式有了前所未有的提高,越来越多技术含量高的手段在传统媒体广泛使用;传统媒体在学习网络媒体市场化过程中,媒体延伸产业的开发使技术人员和经营管理人员的比例不断上升,而采编人员比例相对下降。传统媒体在招聘新从业人员时,受网络媒体的影响,由过去主招高等院校新闻专业的毕业生,改为招新闻专业以外的其他学科的毕业生,这也使新闻传播业的专家队伍难以形成。

网络传播对传统媒体的影响论文题目怎么写初中

你丫的没事研究这个做什么?难道你要做广告这一行?网络更具开放性,透明性,速效性,调研性ns

一、网络媒体的兴起与特点   网络传媒是一种依赖高新技术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传媒,它借助互联网这个平台,发布信息和进行信息服务。经过30多年的发展,互联网已成为连通世界上几乎所有国家的网际网。据新华社博鳌2009年4月18日电,工艺和信息化部副部长奚国华18日说,2009年一季度,中国互联网民新增1620万人,互联网网民总数已达到16亿人。其次,网络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运用是网络传媒发展的支持。互联网本身的特点使其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发挥着很重要的作用。它集交流功能、传播功能、商务功能等多种功能为一体。人们可以通过它进行网络聊天交友、收发电子邮件等交流活动,也可以进行网上交易、拍卖、股票交易等商务功能,网络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一些活动对空间与时间的限制。由于使用人群众多,网络本身传播信息的作用就更易发挥。第三,中国网络传媒发展的必然与趋势。在世界网络传媒迅速发展的同时,中国传媒也必须紧跟世界的步伐。中国新闻传播媒体的网络化进程,虽然可以追溯到1993年12月6目的《杭州日报》电子版,但真正拉开序幕的是1995年中国公用计算机因特网的开通。1995年1月12日《神州学人》杂志开中国出版刊物上网之先河。1996年是中国互联网商业化快速发展的一年,也是中国网络媒体呈现出强劲发展势头的一年。到2000年,已是各种网络传媒形态充分发展:报纸电子网络版、网络新闻媒体、门户网站都在蓬勃发展。网络媒体在中国已经成为重要的传播媒介。因此加快中国网络传播业的发展,是一件非常有意义有价值的事情。   1998年5月联合国新闻委员会上,网络媒体被称为“第四媒体”,成为正式提出了的新媒体概念。网络媒体作为新型媒体自然有其独特的方面:从传播角度分析,网络媒体的出现拓宽了传播的广度与深度。打破了传统媒体对时间空间的许多限制,通过国际互联网络,网络媒体可以将信息24小时不间断地传播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这是信息时效性的重大进步。从受众与传播者的身份来看,网络媒体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传播者与受众的统一。在利用网络媒体的时候,受众可以发表自己的意见,与人进行沟通,甚至也可以发布“新闻”,受众就可以是网络信息的传播者。而对于任何网络信息受众都可以对其进行自由选择,包括选择信息内容和信息的接收形式以及接收时间和顺序。受众,在网络时代,受众拥有前所未有的自由。从心理学角度分析,利用网络受众也拥有了较大的权利。这种权利是受众热衷网络传媒的原因之一。我们每个人都有表达自己的诉求,可是在现实生活中不是谁都可以畅所欲言的。而网络传媒就为我们提供这样一个表达自己的平台。尽管在许多场合下,例如知名的新闻类网站,对网络新闻仍然有编辑权,仍然有网络记者和网络编辑在充当“把关人”角色,但是,由于受众享有极大的选择权和主动权,新闻传播者的地位受到削弱,权力在向受众倾斜。所有这一切都将使社会控制趋向弱化。在这层意义上,网络传媒的确给受众带来了很多权利。   但是网络媒体中受众权利的放大也带来了许多弊端。由于网络可以以匿名、假名发布信息,并拥有网络的多渠道发布,许多动机不纯的组织发布虚假信息,使大众受到蒙蔽;网络的搜索功能使人们的隐私权受到了侵害,而错误的信息给许多当事人造成的巨大的伤害,却因网络的虚拟性无法给予补偿。例如,“人肉搜索”的不当使用致使当事人身心都受到伤害。还有一些网站片面的为了追求商业利益,刊载虚假错误新闻、传播淫秽色情信息、刊登违法广告等,严重危害了社会,也使网络媒体的公信度降低。据2003年9月17日中国社会科学院调查结果显示,网络新闻的网民信任度排名垫底。而网络用户的也呈现低龄化,受教育水平偏低的现状。据第十二次CNNIC(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调查结果显示,网民中18-24岁的年轻人所占比例最高,达到1%,其次是25-30岁(比例为2%)和18岁以下(比例为1%),本科以下受教育程度的网民达到了9%。网络媒体作为中国媒体的发展最强劲的一股力量,应利用其优势,宣传优秀健康的信息文化,服务人民与社会。二、网络媒体7三大传统媒体   19世纪的报刊、20世纪的广播、电视、21世纪的网络……当今社会各种媒体都有自己独特的传播载体、主体与方式。网络媒体的出现不仅集合了传统的媒体的传播功能和优点,还具有自己独特的特点,大有“一统天下”之势。于是有人惊呼:传统媒体要被取代。可是就在耳边还一片喧嚣之时,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体在博弈之中寻求平衡、和谐。通过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体的比较分析,我们可以探究整合的玄机。   首先,从传播的载体我们可以很清楚的知道,报纸媒体传播主要以文字通过纸张为载体,广播媒体传播主要以声音通过电波为载体,电视媒体传播主要以声音、图像通过电视信号为载体,而网络媒体传播则将无声和有声的语言、图像、文字、声音、传真、通信进行集约化处理,以其多媒体的传播载体打破了传统媒体的较为单一的格局。其次,从传播方式分析,传统媒体有其不可避免的限制,例如。报纸以空间为载体,便会苦于版面有限,不得不将许多内容舍弃;广播电视以时间为容器,要受到时段的限制,也要放弃许多精彩信息。于是,网络在时间与空间的优势就显示出来,网络的超大容量可以用“海量”来形容,其时间上的无限时,也是时间理想意义上的无终点延伸。网络用超链接的方式将精彩丰富的材料进行了传播。第三,在传播的主体与受众关系来看,传统媒体的传播主体是从事信息传播的专业人士,他们有着自己的新闻视角和信息灵敏度,为大众传播了许多精彩的讯息。传播者占据主导性地位,受传者相对被动,只是单项的接收者。传播者与受传者之间处于一种不平衡的状态。而在网络媒体中,传播主体不再仅仅是专业人士,更是受众本身;网络媒体传播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这种不平衡关系。网络传播实现了主体与受众的巧妙结合,也实现了单向的大众传播方式和双向的人际传播相融合的散布型网状传播结构。在这种传播结构中,任何一个网结都能够生产、发布信息,所有网结生产、发布的信息都能够以非线性方式流入网络之中。从传播模式方面看,传统媒体的传播主要是一对多、点对面的传播,是播放型传播,是一种树立中心意识的传播;而网络媒体的传播,除了一对多的传播模式外,还有一对一、多对一、多对多的传播模式,这是一种去中心化的传播。   通过比较我们发现网络媒体具有许多优势,这种优势的存在也是科学技术发展的必然结果。可是这并不代表它可以取代其他传统媒体。就像电视的诞生并没有让报纸销声匿迹一样,“第四媒体”网络的出现也不会取代传统媒体。这是由他们各自的特点和受众的接受水平和条件所决定的。报纸的版面限制是它的劣势,但也正因如此,报纸上的讯息有极高的可阅读性和公信力;广播的纯粹声音的传播也给听众独特的接收方式;电视作为最常见的传播信息的形式,其公信度也是居第一位的。传统媒体几十年发展中的品牌形象以及精良新闻采编人才等方面的优势不是随便可以超越的。网络虽然集合了传统媒体的优势,但由于管理机制的不健全和一定虚拟状态,造成虚假信息肆虐,淫秽色情无节制等不好的现象,是网络媒体的很大弊端,也使其公信度垫底。在此网络传播信息的浩瀚无垠与有限高质之间的矛盾便凸显出来。从受众接受程度和条件来看,传统媒体的发展已经颇为成熟,受众群体也相当稳定,而且对于技术水平及接受条件要求也不高。可是对于网络媒体而言,受众是呈现低龄化的,也并不稳定。因此,网络媒体仍然处于发展阶段,有待良好的管理机制和法律规范,同时也需要大众的健康使用。   网络媒体的出现给报纸、广播、电视媒体等为代表的传统媒体带来了冲击。但冲击的同时也引发了传统媒体的自我调节来适应迅速变化的传播业。网络媒体并没有取代传统媒体,它的出现只是增加了一个传媒家族中的新成员而已。可以预想到的是,随着科技的发展,更多的新媒体会陆续出现在我们的生活当中,会出现“第五媒体”、“第六媒体”……毕竟像网络媒体这样的新型媒体与传统媒体的互补性远远地大于它们之间的取代性。例如:在电视选秀大浪潮的风行中,就利用了网络媒体、手机通讯等新型媒体的超强宣传攻势。网上投票、电台网站等利用网站进行宣传的方式着实让电视节目得到了空前的传播效果,而网络媒体也发挥了自己的优势。在我国,除了少数商业网站之外,一些主流媒体,电台、电视台也纷纷设立了自己的网站,传统媒体也开始出版网络版:例如《人民日报》网络版,不仅在新闻提供方面尽可能地满足用户“知的权利”,而且开设了BBS论坛——“强国论坛”,让用户对国际国内重大事件有“表达的权利”。这实际上是为中国平民新闻话语体系的建立拉开了序幕。对于网络媒体本身,借助传统媒体的成熟运行机制加以健全和改进自身的不足和提高自身的公信度;对于传统媒体则借助网络的力量提升了自己影响力以及提高了受众的注意力。   三、网络媒体发展趋势与前景   目前,中国网络媒体的发展存在着一些问题和困难,其中不仅包括运营机制与规范的问题,也包括网络媒体的技术支持问题;不仅包括某些运营商的个体困难,也包括整个中国网络媒体发展过程中的整体困难。新技术基础下衍生的网络媒体,传统媒体优势集合下衍生的网络媒体,在发展过程中希望与困难共存。   中国网络媒体的发展还需要解决许多矛盾,例如:1,传媒市场环境与传媒运营体制、运营理念的矛盾;2,新闻传播最大化快捷与确保新闻真实可靠的矛盾;3,网络传播泡沫与非泡沫的矛盾;4,个性化互动性传播与控制性议题设置传播的矛盾;5,精英新闻话语传播与平民新闻话语传播的矛盾;6,网络新闻信息的浩瀚无垠与有限高质的矛盾。0这是一个长远的过程。套用哲学的观点:道路是曲折的,前途是光明的。而在与传统媒体博弈与整合的过程中,中国媒体要有长足的发展则应该做到“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广播电视和广电网站相互融合的实践与思考 当新世纪的曙光从东方地平线上冉冉升起的同时,新兴的第四媒体——Internet也正在异军崛起,这已成为世人有目共睹的事实。 4月25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副主任杨正泉在“第三届亚太地区媒体与科技和社会发展研讨会(会议主题是‘网络与媒体革命’)”新闻发布会上指出,由于因特网的高速发展,新闻媒体面临一场革命。作为第四媒体的网络一登上舞台,就显示了它的巨大的信息优势和强大生命力,也显示了它自身的激烈竞争性。 因特网诞生于20世纪80年代,1998年5月,联合国新闻委员会年会上正式提出“第四媒体”的概念。到2000年底,全世界已有200多个国家和地区联上了因特网,上网用户大约2�59亿,其中我国网上用户近3000万。因特网作为信息技术革命的产物,正以指数增长的方式迅猛发展。有专家预测,到2002年底,网上用户将达5亿。现在每隔半个小时就有一个新网络与因特网相联,每过一个月就有100万新的使用者加盟。网络媒体以惊人的速度膨胀,无疑是对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形成了强大的挑战,加快与网络媒体的融合已成为各大传统媒体发展的必然趋势。我国继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中央电视台、北京电视台、东方电视台等十余家电台、电视台或社会团体开展了网上音视频业务之后,许多省、市级电台、电视台、有线电视台也纷纷效仿,一批批广播电视网站雨后春笋般涌现。那么,这么多广播电视媒体网站如何面对强手如林的激烈竞争,才能使自己在新世纪媒体革命的浪潮中站稳脚跟、健康发展?这是非常值得广播电视部门领导和广电网站从业者们认真深思的问题。因此我们有必要对广播电视与广电网站的各自特性进行客观分析,从而探寻它们实现相互融合的发展前景及其方式、方法。 1 从广播电视和广电网站的特性及发展态势看融合的必要 报纸、刊物具有价格便宜和携带方便的优点,而且几乎不受场所、环境等条件限制,即使在将来高度文明的社会里,人们还需要报纸杂志,所以它仍有其生存的空间。 广播的特点是迅速、及时、传播范围广泛,声情并茂,而且受众不受年龄、性别、文化层次等条件的制约,最大的优点是可以边干活边听广播。广播的不足之处是:稍纵即逝,这耳进、那耳出,不便于保存和仔细琢磨或深入研究。网络媒体和广播之间几乎没有直接的竞争,恰恰相反的倒是广播可以在网上播出。上网后的音频广播,不但扩大了传播范围、增加了听众,而且还弥补了广播致命的弱点——看不到文字、不便于保存的严重缺陷。 电视是20世纪的一大发明,是当今社会拥有受众最多、最现代化的新闻宣传、信息服务和文化娱乐工具,它除了具有与广播相同的优缺点之外,形象直观、老少皆宜是它的最显著的特点。 网络媒体所具有的开放性、多元性、实时性、交互性、大容量和易检性,多媒体化及个性化特征,无疑给传统媒体带来巨大的冲击。电视媒体受网络媒体的冲击最强烈,因为,任何一个新兴媒体的横空出世,受到冲击最大的应当是与它传播方式最接近的媒体——如同当年受电视冲击最大的广播一样,今天受网络媒体冲击最大的当是年轻的电视媒体。据上海有关权威部门的调查结果表明:由于上网,上海青年对传统媒体的消费在不同程度上有所减少,35%的青年表示他们在听广播上的消费减少了, 4%的青年看电视的消费减少了。而且,这些年轻人大多为35岁以下、高中以上的“知识青年”。电视观众每天关注新闻信息的时间大多又集中在晚上的黄金时段,所以,先天注定了电视和网络媒体两者之间存在着冲突性矛盾。随着上网人数的不断增加,人们已逐渐习惯适时从网上获取最新新闻信息。电视作为首选新闻宣传工具的地位将日益受到影响。但是,目前网络媒体普遍存在带宽窄、访问速度慢、系统支持能力有限等因素,电视作为文化娱乐工具的魅力犹存。 在各种媒体网站中,广播电视网站有其特殊性。因为,网络的特性可以弥补广播电视稍纵即逝、不易保存、线性传播等劣势,使之易保存、可点播。这相对于报刊、通讯社建立的网站,更有其拓展的空间,也能发挥其特长。 网络媒体作为新兴的第四媒体,需要经过一个“起步——发展——成熟”的过程,它虽然兼备报刊、广播电视的诸多特长,却不能完全取代传统媒体的所有功能。专家认为,任何一种大众传播媒体都具有自身的优势和不可替代性,决定了媒体之间能够和平共处,互为补充。笔者认为,尤其是广播电视与广电网站更应该抓住机遇迅速地联起手来,加快媒体之间的融合,相互取长补短,实现优势互补,奋力开创网上音视频广播的一片新天地。 2 加速融合、努力将“网上广播”、“网上电视”办成前景广阔的新型传播媒体 广播电视传统媒体加快与网络媒体的相互融合已成为末来发展的必然趋势。因特网音视频广播(以下简称网上广播)作为网络与广播电视相结合的一种有效方式,正受到国内外广播电视机构的普遍关注。资料表明,到2000年底世界上已有94个国家的3000余家电台、电视台开展了网上广播业务。国内网上广播业务也有了快速发展:中央电视台、北京电视台、东方电视台等十余家电视台或社会团体开展了网上视频广播业务;中国国际广播电台、重庆广播电台等多家电台开展了网上音频广播业务;建立文字网站的电台、电视台、有线电视台则更多,据不完全统计,到2000年底已达数百家。 因特网的快速发展,给广播电视事业提供了一个新天地。利用因特网所具有的信息丰富、传播迅捷、声像俱全、交换传播等特点,广播电视与其融合形成“网上广播”后,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取长补短。“在网广播”众多的栏目可为受众提供众多的选择;广播电视可以利用因特网的互动性特点加强与受众的双向交流及沟通,并加强国内外新闻机构的交流和合作。同时,可利用网站庞大的信息源,调阅新闻资料、传送新闻稿件等。可见,“网上广播”事业的发展,不仅有利于广播电视整体工作的全面推进,也有利于扩大广播电视的受众群体。 目前,全球广播电视机构已纷纷上“网”,并日益显示出两者融合传播的新态势。广播电视媒体与广电网站的相互融合——形成的“网上广播”、“网上电视”将迅速崛起,不远的将来可望成为一个前景广阔的新型的大众传播媒体。 3 广电网站和广播电视实现相互融合的方法和途径初探 我国广电媒体的建站速度和网站规模远不及纸质媒体。而且由于体制、技术、人力、资金投入等方面的原因,国内广电媒体网站总体质量不高,特别是既有网络特点,又有广播电视特色的网站屈指可数。 2000年,在许多商业网站被淘汰出局的同时,广电部门出于外部压力和内部改革、重组、整合等动力因素的影响,建站数量明显增多。据笔者考察江苏省及周边地区广电网站得知,广电部门建立的网站大体可分为三种类型:一是分别由电台、电视台与社会力量联办的网站;二是由电台、电视台内部开办的网站,附属于原媒体的母体;三是由省、市厅(局)或广电集团牵头创办的网站,它们与同级广播、电视媒体以兄弟相称。 纵观这些网站,特别是第一、二类网站,要么混同于一般社会网站;要么只是简单的栏目导游导视、局台概况、广电动态、主持人简介等名片式介绍;有的网站本来就是电台、电视台的附庸,由于人员大多来源于原媒体,故所办的网站从形式到内容都受到束缚,始终跳不出母体的框框,网络媒体的特征难以体现;办得稍好一些的网站,也只不过是广播电视新闻和主要栏目的翻版(网络版)。其中,还有相当一部分是空站、死站,真正具有广播电视特色的网站为数甚少。网络技术具有将信息的各种元素——声音、图像(照片)、数据、文本融为一体的特征。广电部门之所以要办网站,就是看好这一特性,才纷纷行动起来,目的是希望通过和网络的逐步融合,来进一步巩固和扩大自己的传播阵地、社会影响和相应的经济效益。笔者思考认为,广播电视和广电网站融合的方式方法及其途径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广播电视和广电网站要加快融合的步伐,做到互为补充。广播电视可以从网络中下载有关信息、图像(照片)、资料,充实自己的节目内容,然后播出;网站可以将广播电视的视听节目转成文字和图片,上网传播。这样,既增强了网页的视觉冲击力,又增加视听节目的文字表达能力。也可以将音视频信息压缩上网,但是鉴于目前网上普遍存在带宽窄、访问速度慢、系统支持能力有限等因素,可以多采用一些音频信息,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和丰富多彩的音频节目的内容,让网民点击,供热心受众了解、研究广播电视节目的内容。在某种程度上,既弥补了广播电视的不可保留性,又使广播电视节目的覆盖区域更加广阔。 (2)争取广播、电视、广电报、网站多媒体联动,促进相互融合。广播电视和广电网站要尽可能多搞一些同步直播节目,也可以异步传播一些重点节目和重要信息。这样,对于网民来说,你今天没有听广播、没有看电视,却能从网上清楚地知道广播里说了些什么,电视里正在播出什么节目;对于广播电视受众来说,你可以不上网,却知道“网民”们的见解,甚至还可以通过主持人和他们进行交流。广电系统内部四种媒体相互渗透,互为补充,不断促进融合,信息传播的范围越广,影响力越大,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也就得到相应的提高。 (3)增强互动性,变单向交流为多向交流。广播电视与受众之间,长期以来存在着我播你听(看)的点对面的单向的信息传播模式和被动的接受方式;而互联网则不同,网民与网站、网民与网民之间可以进行广泛的交流。在互联网上,视听受众通过电子邮件、聊天室、电子论坛等参与视听节目,突破电话热线交流的时空局限,变单向交流为双向交流、变双向交流为多向交流。媒体和受众的良性互动,可以增强媒体与受众之间的亲和力。 (4)广播电视媒体可借助广电网站来包装自己,树立视听媒体的新形象。例如在网上开设导听导视、精典节目简介、新片预告等栏目,可以通过各种形式进行自我形象策划宣传,也可以通过电子邮件、聊天室、电子论坛等多种方式,广泛征求网友的意见和建议,以提高广播电视宣传质量和广电媒体的知名度。 (5)在广播电视网站内建立广播电视信息资料库。将较为重要的播出节目制作成网页,并定期更新整理,以便受众查找、调阅、点播、复制、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广播电视媒体稍纵即逝、不易保存的弱点。 由此可见,广播电视媒体如能充分认识广电网站信息量大、传播快捷、互动性强等特点,并加以合理利用,一定会争取到网络化生存、发展的空间。而广电网站更应充分利用广电媒体的资源优势、技术优势、人才优势,不断强化网站的互动性功能,让名记者、名主持人在网上与网民进行面对面的交流、讨论,并在广播电视媒体上及时予以报道,必然会大大提升广电网站的品味及其号召力和影响力。所以,只要我们广电部门的领导和广电网站的从业人员共同探索、并遵循网络媒体的规律和特点,着重在丰富内容、加大信息量、提高网络宣传质量和时效上下功夫,在发挥广电特色上做文章,广电网站的吸引力、网民的点击率定能与日俱增,一批具有广电特色和权威的名牌网站就会脱颖而出。到那时,广播电视和广电网站必将珠联壁合、相得益彰。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