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百科

美术教育方面的论文题目怎么写初中

发布时间:2024-07-08 07:27:25

美术教育方面的论文题目怎么写初中

课题来源于实践,又服务于实践,解决我们教师初中美术课堂中的有研究价值的问题。但美术课题研究的题目,是踏出课题研究的关键一步,课题题目的好坏对美术课题申报结果有着直接的影响。那么,初中美术课题研究题目有哪些参考?初中美术课题研究题目有哪些参考?  1、初中美术教育现状的调查  2、初中美术教育与人的全面发展的关系的研究  3、中小学美术教育相互衔接的研究  4、构建中小学美术创新教育模式的的思考和实践  5、在美术教学中如何培养没有艺术天赋学生的实践与探索  6、任何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美术涵养的研究  7、目前学校美术教育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8、美术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的探索  9、关注课堂细节,提高美术教学质量的研究  10、在美术教学中加强学生生活体验的研究  ……  课题研究,在如今的教师职称评定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没有课题参与的教师,往往在晋升职称,特别是高级职称晋升中被淘汰。所以,我们不仅要积极的申报课题,也要注重实践中发现的问题。

本来不想回答你的问题,这种专业性的问题知道上一般不会有好建议,而且悬赏的分数太少了。不过我毕业知道论文不容易,给你点建议吧,多去百度谷歌搜搜相关的题材或选题论证,看看别人都怎么做的,然后找些自己比较擅长的,一个个列出来和导师仔细讨论敲定方案,随后做起来会方便很多。

美术教育专业本科毕业论文参考题目一、美术教育方向 1.营造良好美育氛围、提高学生美术素质 2.“审美素质教育”——中小学美术教育应解决的问题 3.浅谈小学美育 4.中学美术教学探究--中学美术课应解决的两个问题 5.试论美术课中轻松愉快氛围的营造 6.中小学美术课应解决的问题 7.从激发兴趣入手培养幼儿的绘画能力 8.如何正确对待儿童美术素质教育  浅谈中小学美术绘画技能的训练  让学生在主动参与绘画创作中增强美术素质  提高中小学美术教学,塑造完美人格  如何才能当一名合格的美术教师  中学美术欣赏课学习方法研究  浅谈培养儿童学画  谈谈中小学美术教育的意义  怎样搞好美术特长生培养  怎样才能提高中学生美术教学  中学美术教育与提高素质教育的关系  中学美术如何渗透环境意识  中学美术教育改革之我见  怎样体现小学美术课堂教学的价值  谈中小学美术教育的意义  保持儿童美术的原创性  美术课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思考  谈美术教育在中小学全面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中小学美术教学改革的初步设想  做现代中学美术教师  培养儿童绘画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中小学美术课应解决的问题  小学美术教育畅想  素质教育观下的早期美术教育浅论  在初中美术教育中绘画技能的训练  浅谈对中小学美术教学中美术常识与欣赏课的几点认识  中学美术教育改革初探  浅论美术课堂中轻松愉快的气氛营造  试论初中美术设计应用课的教学方法 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发现美创造美  美术课中如何渗透爱国主义思想教育  浅谈怎样搞好中学素描教学  论儿童个性化的发展  中小学美术教学中速写作用之散论  对现今中学美术教学的思考  浅谈在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品德  美术教育与儿童创造思维发展  如何迈向开放式教学新格局——论素质教育与美术  中小学美术课的再评价与再创造 47.浅谈中学色彩教学  浅谈风景写生教学  素描静物在基础教学中的重要性 50.从“像不像”看美术教学 51.幼儿美术教育初探二、绘画方向 1.中国画创新的道路探索 2.浅谈中国工笔人物画的“传神写意” 3.浅谈素描写生 4.简论书法用笔与中国画笔墨 5.谈画好素描的窍门 6.浅谈艺术中的“目视”与“神遇” 7.浅谈中国山水画的意境 8.论水粉画写生“水”和“白粉”的运用 9.素描作为独立的艺术形式的魅力 10.浅析中国画的美学理念 11.中国画设色中的变色 12.重视眼、脑、手的训练 13.浅论中西绘画中的线条艺术  浅谈美术的功利价值早于审美价值  浅谈中国山水画  浅谈中国画的”形“与”神”  浅谈素描创新——造型、审美、感知能力  略论中国画的构图  浅谈写意花鸟的赋彩  如何看待“笔墨等于零”  浅谈中国画的“笔法”和“墨法”  浅谈中国画的气韵生动  试谈当代油画的写意特征  浅谈自然色彩写生  浅谈中国古代人物画——敦煌壁画“飞天”  水墨画的美学特色  中国水墨画的现状与出路  浅谈中国人物画  浅谈对山水画的认识  浅谈中国画“线”的艺术  面对未来的中国水墨画  浅谈色彩写生  中西绘画色彩比较  浅谈中国画的构图特点  浅谈中国传统绘画的造型观念  浅淡“书画同源”  浅谈中国画的空白  头像素描学习的要求是什么  简论中国画与书法艺术的关系  浅谈文人画对中国画之影响  中国画贵在创作  浅谈中国画中的“气韵生动”  谈徐渭的杂花图卷  如何对待西方现代派美术  线描艺术的魅力  传统水墨与都市水墨  浅论山水画写石方法  论"线"在素描绘画中的作用  浅谈中国画空间的创新  论白描仕女画  谈中国画的现状和出路  浅谈国画百年之变迁  浅谈色彩与人的心理  论白描  笔精墨妙与意趣心契  浅谈基督教对米勒的影响 古代书法论所涉“道”“理”“法”三者关系 论写生与创作的关系  “线条、色彩、构图”——绘画美的本质  散谈中国画的特点----作为阅读符号的中国画  线——造型艺术的独特语言  谈临摹  对中国水墨画传统技法的几点认识  油画之我见  散论中国画的继承与发展提供:早检测

学术堂整理了十五个美术学毕业论文题目,供大家进行参考:  1、解析美术史中“禅画”概念的由来  2、探究民国时期美术字的视觉之美  3、佛教美术对我的影响  4、工业化题材在中西方美术中的体现  5、金焕基绘画的韩式情愫对韩国现代美术影响  6、基于IPad上的少儿美术APP界面设计研究  7、普通高校公共美术鉴赏课程中油画鉴赏教学研究  8、传统民间美术在现代工笔人物画创作中的运用研究  9、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述评  10、林风眠与徐悲鸿美术教育思想比较研究  11、西藏传统绘画形式在当代美术创作中应用与实践  12、论表现拿破仑的美术作品的典范意义及其现实影响  13、高职特教听障生工艺美术专业课程改革研究  14、论30年代漫画在中国现代美术史中的地位与价值  15、中职电脑美术设计专业校企合作现状与对策研究

美术教育方面的论文怎么写初中

纵观当前小学阶段的美术教育,正是学习的启蒙阶段。此时的孩子,由于生理和心理双重因的正常制约,往往在学习过程中,一碰到困难和挫折,便会产生低落的情绪,注意力的持续性比较低,对美术课堂上的创作缺乏了解。这些,使得本应充满活力的艺术学科在孩子面前变得黯然失色。那么,如何克服这种求知的浮躁,让他们爱上这个课堂,使得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我们的教育。我们应遵循马克思主义的辨证法来看待教育,弄清内因与外因的辨证关系,明确教育中起决定作用的内因是学生。只有内因得到充分的调动,教育才能培养出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下一代。下面就结合美术课堂教学来谈一谈如何点燃孩子们的艺术火花,让学生爱上美术课堂。一、 寻找创作的源泉在教学中,我们往往被纯技能、技巧的追求的所垄断,并将此放在教学目标之首位,用它作为衡量美术学科成与否的标尺,在这样一种教学动机的指导下,学生就会跟在教师后面去模仿,他们观察到什么?感受到什么?一切很难找到答案。我认为在美术教学中,首先应考虑的是孩子对生活经验的积累。没有对生活的密切接触、认识、体验,就如同盲人摸象,根本不能理解事物的构造、形象,又何谈有新的创造呢?我在教学“交通工具”一课时,发现有很多学生的作业上出现了多次抹擦的痕迹,还有学生在下面小声地自言自语:“ 我不画了,我不会画!”我感到很奇怪,开始他们一个个兴趣盎然,举着手,争先恐后地告诉我自己知道的交通工具。于是,我把一个原先要画摩托的小男孩找来,问他为什么不想画了,他指着自己只画了几笔的摩托告诉我,不知道那里该怎样画。这时,我才突然领悟:创作源于生活!没有生活中的接触与观察,学生怎么画得出原本的摩托的部件、构造都不明确,难道我还能要求学生凭空来设计、想象吗?那不是闭门造车吗?生活处处有美,艺术就善于从生活中捕捉。而孩子们还不是艺术家,就像一头刚刚学习捕食的小狮子,还必须在母狮的循循善诱下学习捕获,掌握时机。学生的各方面能力正处于发展阶段,潜在的能力需要教师的引导、开发学生对美的感受能力、欣赏能力和评价能力,从而使学生能够感受到生活的美,并从中捕捉到美 ,产生对美的表现欲望,以达到创造美的目标。二、 激起创作的兴趣美术这门学科,从总体上看是大多数学生喜欢的科目。但具体到每一个学生对这节课有没有兴趣、感情有多深、持久性有多长,就要看老师如何调动他们的积极因素激起学生创作的兴趣。

近年来,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学生心理素质教育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它是旨在培养发展学生健康心理,从而促进个性日益完善的教育。当今学生中有大部分是独生子女,他们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心理障碍,教育应从过去单一技能的培养改变为综合素质的培养。美术教育作为重要的文化教育活动,肩负着以独特的形式训练学生的心理素质的任务。作为一名小学的美术教师,如果要成功地把美术课上成博得学生们喜爱的课,教师就要优先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因此,我在课堂中尝试了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一、在美术教育过程中,尽可能地保护学生的自尊心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儿童的尊严,是人类最敏感的角落,保护儿童的自尊心,就是保护儿童前进的潜在力量。”我们都知道每一个群体都存在着个体差异。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人格,保护学生的自尊心,不能轻易碰伤他们脆弱的心灵。1、利用美术的学科特性,与学生从心底里坦诚地沟通情感,尊重学生不同的情感表达。美术,是一种表达,是一种沟通,在创作者和观众之间进行思想感情的交流,从而引起共鸣。通过美术教学过程和学生坦诚地进行情感的沟通。让他们在作品中自由地宣泄情感,不要在作品内容和形式上过多地去束缚和限制他们。比如,同样的风景,在某同学的画中体现出来的是蓝天白云,青山绿水;但在另一个同学眼里,则有可能是乌云密布,荒凉一片。这样,让他们把平日里所不能表现出来的各种情绪都在美术作品中用各种不同的形式表达出来,始终保持对学生的尊重与激励,保护好学生的自尊心,维护他们的心理健康,可减轻或消除学生在学习上的心理压力,调动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有利于改善学生的负面消极的不良情绪,使学生乐于学习。 2、结合美术科特点,发挥其特殊优势,发展学生的智力,尊重学生之间存在的个性差异。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个性,就兴趣而言,有的喜欢体育,有的爱好音乐,有的迷恋美术,有的倾心文学;所以要承认和尊重每个学生之间存在的个性差异。有些学生的成绩不好,就会受到来自家庭、学校、社会等各方面的批评、指责和埋怨,严重伤害了他们的自尊心,让他们心里找不到一个平衡点,就会在负面爆发,引起学习差、纪律差、思想道德败坏,等一系列的问题,导致越来越多“问题学生”的产生,导致越来越多的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不要低估了孩子们(特别是成绩不太好的孩子)的其他方面所潜在的创造力,有这样一则事例:有一个男孩,成绩很差,没有任何特长,是个典型的后进生。老师了解情况后并没有把他视为后进生,而是千方百计找出这个孩子的优点,帮助他找回失去以久的自尊。有一天,这个男孩随手画起来,被老师看见,老师马上对他的画大加赞赏(其实那只是男孩随手涂鸦),并帮助他修改,还推荐给当地的一家小报。男孩受到了鼓励,从此画画更加用心,后来终于成为当地一位小有名气的画家。正是因为老师发掘了这个孩子身上的闪光点,并适时加以鼓励,才使这个被视为后进生的孩子,扬起上进的风帆。所以,鼓励学生尽可能发展自己的个性特长,正所谓“三十六行,行行出状元”。未必就要在文化学科不见起色的成绩上去耗尽他们的精力,去伤害他们的自尊。二、通过美术教育,树立学生的自信心自信心,是人们自己相信自己,追求自我价值的积极表现的心理倾向,是人类健康的核心。自信心对每个人的终身发展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自信心可以帮助一个人逐渐建立人格魅力,拥有健康人生,走向成功。尊重他,就等于送给了他一个积极的自我概念,使他自尊、自信、自强,以良好的心态面对人生;肯定他,使他对未来更有信心,这是一个人获得成功的心理动力。1、在教学中以表扬、鼓励为主,及时肯定学生的成绩。心理学认为:受教育者的心理在教育过程中表现出来,又在活动过程中得到发展。因此,让学生主动地学,创新地学。多赞扬鼓励学生,达到培养学生的自信心理。在教学中多加强积极的心理暗示,如:“你真棒!”“你画的真好!”“没问题,你肯定行!”。并同时和学生建立多些联系:如和孩子们交流时距离上稍微靠近些;或摸摸他的头,拍拍他的肩;用平缓的声音、和蔼的表情提醒孩子们慢慢来,别着急,消除他们的紧张心理。2、教学的内容多选择孩子们熟悉或喜欢的,特别要注意形式和方法应适合孩子们各阶段的智力发展和能力表现,避免孩子觉得太难,没有信心。比如,他们刚接触一个较没把握的课题会觉得很紧张、无助、不知所措。“我不知道怎样画”和“老师,你帮帮我”等一些语言是课堂上经常出现的。或者会在作画中出现用线断续、画面简单,形象小、涂色轻等问题。如果在课堂上接受到了这些信息就要及时调整课题的难易度了。一般在新课题开始时多用简笔画先练习造型、或采用一些能够落笔大胆、肯定、表现粗犷风格的工具,让孩子使用自己的线和颜色。作业要分步完成,要求别太高。尽量给他们轻松愉快的氛围,这样更有利于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摘 要:学校美术文化的构建是当前“文化立校”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美术文化的构建包括美术教研组文化、美术课堂文化、校本美术课程文化的建设等。只有不断地在价值引领、有机渗透,课改创新、有效生成,校本课程、形成特色的学校美术文化构建途径上行走,才能在常态中培养师生的美术文化意识,逐步形成一种美术文化习惯,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服务。  关键词:学校 美术文化 构建  文化是一定民族经过长期的物质活动和实践活动积累起来的为一定民族(或种族或集群)共同认同的活动方式及其产生的物质成果和非物质成果,包括民族心理和价值观念的总体〔1〕。一般认为,学校文化是指学校主体在整个学校生活中所形成的具有独特凝聚力的学校面貌、制度规范和学校精神气氛等,其核心是学校在长期的办学中所形成的共同价值观。也可理解为学校全体成员或部分成员习得且共同具有的思想或行为方式。对于学校文化的理解,陶西平先生认为,学校网文化有两个关键的词:一是学校文化一定是“形成共识”的;二是学校文化是一个“价值观体系”。  作为学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的学校美术文化建设包括美术教研组文化、美术课堂文化、校本美术课程文化的建设等。那么在学校大文化建设中,如何去构建学校美术文化?笔者做了如下的探索,以求教于大方之家。  一、价值引领,有机渗透——学校美术教研组文化的构建  学校美术教研组文化其发展状态呈现并经历四种类型:   无意识没感觉的散漫化状态。美术教师只是忙于日常教学等工作,对学校美术教育的追求和文化愿景浑然不知,对学校美术教育的文化内涵和文化生态也茫然不知。只体现在学校环境建设中,作为用来美化校园的一种后勤保障方式而已。这时的学校美术文化基本处于顺其自然、走到哪里算哪里的散漫状态。   有意识没思想的点状化状态。学校领导意识到美术教育存在的文化内涵,也努力去改造和提升美术教育的文化品质,但处于东一榔头西一拐杖的状态,既缺少对学校美术文化的价值引领,也缺少改造和发展学校美术文化的整体规划。把它只作为学校其它亚文化形成中的辅助手段,仅仅是教室、专用教室的环境布置,装裱制度、名人名言上墙的制作工具,或者设计一下舞台、报栏,美化一下橱窗、黑板报等。   有策划有思想的结构化状态。随着学校文化意识的觉醒,学校管理者开始有步骤、有策略地整体性和结构性地打造学校美术文化,并有明确的价值追求蕴含其中。此时,学校管理者成为学校美术文化的推进者和领导者,学校美术教师则成为学校美术文化的策划者、管理者和实践者。   有特质有品位的特色化状态。通过美术教师群体的共同努力,学校美术文化在长期的活动中形成了与众不同的文化精神和价值追求,并形成了系列化的教师群体层面上的文化产品,一言蔽之,形成了富有特色的学校美术文化形态。如陶艺文化中心,版画艺术交流馆等等。学校美术文化形态的出现,就是这种特色文化形成的标志。  如何构建学校美术文化呢?首先,学校管理者和美术教师要对时代的文化精神保持敏感,我们这个时代的文化精神的核心是人的主体性的张扬,是对人的生命自觉的培育和彰显。其次,将时代文化的核心精神吸纳到学校文化中,形成具有时代特色的学校文化〔2〕。再次,美术教研组全体成员要在高度认同所在学校的文化精神的基础上,结合本教研组的具体情况,通过共同研讨和协商,形成本教研组成员共育共享的文化。  美术文化一旦形成,其带来的直接效应就是以文化育人,以文化培育教研组品牌。品牌学校的形成,除了需要有品牌教师、品牌校长之外,还需要有品牌教研组,它是品牌教师形成的摇篮,是品牌学校形成的重要引擎之一。学校管理者应不断地去思考:美术文化的创建,为学校文化带来了什么(从硬件上加强了学校物质文化建设,让每一块墙壁说话,让每一个景点育人等),改变了什么(改变了学生的粗言秽语、乱丢乱画等坏习惯,陶冶了学生情操,推动学生文明行为的生成和促进良好习惯的形成等)丰富了什么(丰富了学校文化氛围,增强了浓浓的文化、艺术气息,活跃了学生生活等)还缺失什么?美术文化如何根植于学校文化之中?学校文化品牌和教研组文化品牌的内在关联性何在?美术教研组长则要思考:通过美术文化的创建,本组教师改变了什么,发展了什么,本教研组为学校文化贡献了什么?  在这种情况下,美术文化就与学校文化形成了双向构建、双向转化、双向互动的关系。这正是我们希望看到的一所学校理想的文化生态。  二、课改创新,有效生成——学校美术课堂文化的行动  课堂文化的育人功能,一般教师仅仅理解为知识内容的育人方面,这种理解是十分片面的。其实课堂文化的内涵是十分丰富的。诸如,课堂中的内容开放文化,民主关系文化,创新评价文化等等,这些要素在学生素质提升、个性张扬中的作用和影响是十分巨大的。  1.教学内容的开放——成为学校美术文化构建的源动力。  美术课教学内容既有与学生认知、美术素养水平相一致的,也有不相一致的。只有把满足学生发展需要、符合学生最近发展区,并与学生原有认知、美术素养水平不相一致的内容与学生发生碰撞,产生矛盾,造成不平衡,学生才会主动自觉地去建构(生成)。也只有教学内容走向了开放,学生的自我发展目标才能逐步实现。  如一位教师在执教《撕纸》一课时,通过一段师生互动交流后,造成学生认识上的“不平衡”,引起学生的自我建构的内需,达到教学内容的开放互动,生成智慧与素养。这位教师课前在黑板上贴出许多由老师课前制作的撕纸作品,内容有动物、人物、植物,色彩有红、黄、蓝、绿、黑等。师:课前同学们都看了这些作品,你有什么感受吗?生1:很美,很好看!生2:老师,我想问您是怎么做成的?师:噢,老师也想问大家这个问题,谁能回答上来?生3:是剪的,它是剪纸。生4:对,是用剪刀剪的(有很多学生回答也是剪的)。教师又把准备好的剪纸作品挂在撕纸作品的旁边。师:现在请大家再仔细的观察这些作品,与前面的作品进行比对,看看有什么不同之处呢?生5:老师,咦,它们不一样!我看出来了,后面挂的这些作品才是剪出来的。生6:老师,我也看出来了,前面的那些作品和剪出来的不同!(产生感觉上的不平衡,形成认识冲突)这时课堂一下子活跃起来,大家七嘴八舌的抢着回答,都说是撕出来的作品。师:对,这是一种观察的方法。我们在观察一个物体时,可以用另一个自己熟悉的物体作比较,来发现这个物体的一些特征。由此教学片段可见,教学不是传递东西,而是创设理想的环境,引起学生自我认识的不平衡,通过教学内容的开放,促进了学生自主建构知识,形成个性思维,以促进美术教学内容实施的有效生成。  2.教学方式的民主——成为学校美术文化构建的奠基石。  教学民主是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共同发展的思维方式。传统意义上的教师是“道德化身”“知识化身”,是被神圣化的角色,事实上教师并非无所不能,在价值多元、知识多源、信息多源的今天,教师权威受到严峻挑战,教师需要走下“神坛”,转变教育观、学生观。  试想,一个老师在课堂中如能注意学科的科学性,教学的有效性。在教学中充分发扬民主,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合作探究。更能尊重学生个性特色,尊重学生创新性的见解,从细微处关注学生学习的习惯等等。这样的课堂文化建设想必对学生素质的提高大有裨益。相反,如果一个老师对自己的学科缺乏一些敬爱之心。教学中缺乏科学,民主的态度,对自己的学生缺少关注,或者丧失热情,这样的课堂如同一潭死水,久而久之,学生对这样的课堂因此产生厌恶。学生的素质就不可能能得到提高。如一位教师在执教《小雨沙沙》这一课时,预设学生通过相互语言的交流,就会描绘出一个下雨的场景,但在实际教学中才发现学生只是用嘴说说,留给学生的印象并不深刻,更谈不上描绘出丰富的下雨场景了。教学的预设走进了“死胡同”。这时,一位学生出乎意料的表演打破了这一困境:下雨了,小青蛙躲在了荷叶下。这位学生边说边做了个躲下去的动作。这一动作给了老师灵光闪现的启示,教师紧紧抓住这一生成信息,采用民主的互动式教学,通过创设不同雨的情境,让学生变被动为主动,把自己心目中的想法通过肢体语言表演出来。教师这一及时的捕捉,并加以利用,开发,重组,进而开展生成性的教学,取得了精彩有效的再生性教学效果(学生精彩的作品,表现出了下雨天各种生动的氛围)。相反,要是教师没有民主的意识,把学生的动作看作为搅乱课堂的行为,那么结果就另当别论了。  3.教学评价的创新——成为学校美术文化构建的支撑力。  在传统的美术教学评价中,一般评价主体以教师评价为主,学生评价为辅。评价方式以教师点评这一单一形式呈现。评价内容以学生作品为主要评价对象。纵观当前教育发展的趋势,课堂评价发展具有以下五个鲜明特点:(1)以综合性评价取代量化评价;(2)评价的功能由侧重甄别转向侧重发展;(3)既重视学生在评定中的个性化反映方式,又倡导让学生在评定中学会合作;(4)强调评价问题的真实性、情景性;(5)评价不仅重视学生解决问题的结论,而且重视得出结论的过程。  为了充分发挥评价机制的激励作用,让所有学生都能从学习中品尝到成功的喜悦,我们对创新评价方式进行探究,根据以上课堂评价特点并结合学校美术“小组合作教学”实践研究,通过构建小组合作评价文化这一手段来形成对创新评价文化的强支撑,使之具有如下三种原则:评价主体多维性原则。通过多样性的评价活动对学生课堂中小组合作活动进行评价,形式有学生自评、小组互评、教师评价、家长参评等等,使用等级制进行评价。评价方法多维性原则。为了体现激励机制,采用多种趣味性较强的评价方式对学生学习进行评价。如:精彩瞬间记录表(组内评价表)、成功评价表、成长记录袋等等。评价内容多维性原则。在小组合作学习活动中,既要评价学习的效果,也要评价学习的过程;既要评价小组整体,也要评价小组中的每一个体;既要评价合作,也要评价竞争……等等。评价可以是等级制的,如a、b、c或☆、☆☆、☆☆☆;也可以是描述性的,如j(满意)、k(一般)、l(努力)。  评价工具有教师评价表、个人学习档案袋、学生自评表、小组合作评价表、家长评价表等。(1)教师评价表。根据教学内容,每次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后,教师都要对学生的合作情况进行评价,既评价每个学生的情况,也评价小组的整体情况,采用等级制。(2)学生自评表。主要填写在小组合作过程中对自己的评价,采用描述性评价。(3)组内评价表。合作小组成员之间的评价可以起到相互督促、相互学习的作用,有利于激发学生你追我赶的上进心。(4)个人学习档案袋。学习档案是学生学习成果和学习进步过程的窗口。通常,它以一个文件夹的形式收藏每个学生具有代表性的学习成果(作业、作品),可以督促学生经常检查他们所完成的作业,培养他们学习的自主性和自信心,体现了学生参与评价的主体过程。如对某个问题的独特理解、某个问题的争论过程、自己的心得体会等等。(5)家长评价表。让家长在学生汇报的基础上,对课堂表现反馈信息、评价材料展示、作品展现等方面对学生进行评价。力求拓展课堂评价范围,延伸学校评价触角,达到家校互动共育的功效。  显然,我们只有在充分掌握了教育教学的规律和各学龄段学生的认知规律,才能将评价机制的杠杆作用应用自如,才能在多样性中滋生创新,在差异性中孕育创意,在个别性中培养创造。  三、校本课程,形成特色——学校美术课程文化的打造  学校美术课程是学校根据自身办学理念与学校实际开发与设计的校本课程。是学校本土生成的,既能体现学校的办学理念、学生的文化需要、学校特色建设和本校的艺术资源优势,又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文章来源莲山课件:]紧密结合的一种具有多样性和可选择性的课程〔3〕。学校的校本美术课程是学校美术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学校特色建设的文化标志。  校本美术课程的开发以学生的终身发展为总目标  校本美术课程的开发需要处理好学生发展与教师发展、学校发展的关系。“生本”永远是“校本”“师本”的前提、条件和根本目的。校本美术课程的开发的终极目的不是为了学校发展,也不是为了教师本身,而是为了学生本身,为了学生的未来。“学校”虽然是课程开发的理想平台和重要基石,但为学校而开发课程却不是美术课程开发的根本,就校本美术课程开发本身而言,不能只满足于“校本美术课程”设置和“校本美术教材”的编写,必须进入学生学习层面,让学生与课程、教材产生互动和对话。这样,才能避免课程开发为零开发,才能对学生的发展产生效益。如南通美术乡土教材,就是以审美和美术文化教育为主线,欣赏为主,适当进行一些技能训练。整个教材围绕南通地方美术文化历史和地方美术文化寻绎两条主线展开,为南通地区中小学提供了操作性很强的地方课程选择性资源。并在南通地区各校互动实践过三年,积累了丰富的对话效益。其中清墩文化,东皋印派南通民俗、染织工艺、特色工艺更是独树一帜,创造性的利用到校本教材中,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更为灵动的空间,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为自身的终身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同时,我们还要认识到校本美术课程需要建立“系统思维”。长远规划、谨慎设计、长效利用一切可用的资源。就学校而言,要注意任期校长间的承接移交,保证校本美术课程有效延续性开发的连续性;就教师而言,要非常清醒的明了校本美术课程的开发目的,把课程开发与自己的专业成长,与学生的实际有效结合起来;就学生而言,将校本美术课程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巧妙结合,形成互补共进的关系。南京芳草园小学的校本美术课程《童画石头城》的开发就将传承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最富有创造生命力的儿童美术教育融为一体,在根植于本土文化的美术学习中,使儿童逐渐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和美术学习能力,以增进他们对本土文化的认知和认同,使本土艺术在现代化的进程中得以传承与发展,有效地构建出较为完整、全面的学校美术教育课程体系。  校本美术课程的活动是人文精神的集中体现。  校本美术课程的活动突破了学科中心模式,打破学科知识的逻辑体系。课程活动从学科基础转向更为广泛的生活情景和学生的发展空间,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现代美术教育观、学生活动观。在校本美术课程活动中,人文主题与知识技能的关系,是统领与被统领的关系,把知识技能的学习同美术能力和人文素养的提高有机结合。其中特别重要的是,知识技能只有在情感的激发下才能成为智慧。校本美术课程活动到任何时候都没有丢弃美术的本质、特性,体现出其他学科所不能触及到的方面,运用美术感人的形式和丰富的内容,呈现地方特色的乡土美术文化资源,培养学生的情感和精神追求。如无锡市杨市中心小学的美术地方课程《宜兴紫砂壶》,就是根植于我国著名陶都宜兴悠久的历史,极为丰富的文化遗存,保留较好的古城风貌以及古往今来名人辈出,是一座具有万年开发史、7000年制陶史的江南古城之上的校本课程。这一内容通过学生对紫砂壶的赏析,社会调查、走访,了解其历史演变及地域文化特征,并通过尝试、感悟、创作等过程,体验制作紫砂壶的乐趣,掌握基本制作方法与步骤,感受紫砂文化蕴含的独特魅力。  校本美术课程在活动设计中,每个单元主题里都有美术能力的要求。知识技能与人文主题的安排是以人文主题为显线,知识技能为隐线。校本美术课程不是量的增加,而是质的变化。教学活动方式更注意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结合学习方式的自主探究,引发学生长久稳定的兴趣,不断提高其审美情趣和精神品位。如盐城市景山小学,课程活动以《走进红色盐城,追寻英雄足迹》为内容的校本美术课程,通过走进新四军,感悟红色文化,体验英雄的美、崇高的美,将对英雄的崇拜和对家乡这片红色热土的爱浸润到一画、一刻、一拓、一印之中。  校本美术课程的评价关注学生个性人格的绽放  校本美术课程的评价强调面向全体,以学生发展为本,给予每一位学生平等的美术教育机会,使每一位学生都有权利学习和享用人类优秀文化遗产。评价注重导向性,通过各种校本美术课程活动,激发学生的潜能挖掘,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与张扬,使校本美术教育活动致力于个体人格的绽放。评价强调每个人都应该成为自己,寻求一种“个体的真实性”,以达到知识传授与个性培养的并行和谐发展。  校本美术课程的评价强调以教学中的“双主体”互动关系,以及学生体验性、探究性、研究性、生成性和反思性的学习过程,关注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生活背景,充分调动他们的主体意识,结合当地特有的自然、人文环境,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学校、社区、家庭以及自然、民俗、生活中的美术课程文化资源创设个性化的美术活动,帮他们认识自己的独特性和价值,形成个性化的审美情趣。如淮安市涟水县第四中学小学部的地方美术课程资源《花窗》,从学生熟悉的二方、四方连续纹样入手,在教师的引导中逐步领略“透”——双向“借景”的关系,领略淮安的花窗古代园林建筑文化的魅力,在评价中培养发现问题的意识,形成良好的审美习惯、独特的审美个性。  文化是一种积淀 ,是一种习惯。文化有其引发、同化与传承性,诚如大家所认同的,学校美术文化的构建是一件“慢活儿”,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在一次次日月更迭、一次次寒来暑往中逐步积累、慢慢沉淀,需要每一任校长和全体教师在这中间行走,为之增添元素、丰富内涵,才能形成一种优秀的美术特色文化。  参考文献:  〔1〕顾明远 论学校文化建设〔j〕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6 (9)  〔2〕李政涛 用文化的力量打造教研组品牌〔j〕 中小学管理 2007(6)

关于美术教育方面的论文怎么写初中

摘 要:学校美术文化的构建是当前“文化立校”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美术文化的构建包括美术教研组文化、美术课堂文化、校本美术课程文化的建设等。只有不断地在价值引领、有机渗透,课改创新、有效生成,校本课程、形成特色的学校美术文化构建途径上行走,才能在常态中培养师生的美术文化意识,逐步形成一种美术文化习惯,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服务。  关键词:学校 美术文化 构建  文化是一定民族经过长期的物质活动和实践活动积累起来的为一定民族(或种族或集群)共同认同的活动方式及其产生的物质成果和非物质成果,包括民族心理和价值观念的总体〔1〕。一般认为,学校文化是指学校主体在整个学校生活中所形成的具有独特凝聚力的学校面貌、制度规范和学校精神气氛等,其核心是学校在长期的办学中所形成的共同价值观。也可理解为学校全体成员或部分成员习得且共同具有的思想或行为方式。对于学校文化的理解,陶西平先生认为,学校网文化有两个关键的词:一是学校文化一定是“形成共识”的;二是学校文化是一个“价值观体系”。  作为学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的学校美术文化建设包括美术教研组文化、美术课堂文化、校本美术课程文化的建设等。那么在学校大文化建设中,如何去构建学校美术文化?笔者做了如下的探索,以求教于大方之家。  一、价值引领,有机渗透——学校美术教研组文化的构建  学校美术教研组文化其发展状态呈现并经历四种类型:   无意识没感觉的散漫化状态。美术教师只是忙于日常教学等工作,对学校美术教育的追求和文化愿景浑然不知,对学校美术教育的文化内涵和文化生态也茫然不知。只体现在学校环境建设中,作为用来美化校园的一种后勤保障方式而已。这时的学校美术文化基本处于顺其自然、走到哪里算哪里的散漫状态。   有意识没思想的点状化状态。学校领导意识到美术教育存在的文化内涵,也努力去改造和提升美术教育的文化品质,但处于东一榔头西一拐杖的状态,既缺少对学校美术文化的价值引领,也缺少改造和发展学校美术文化的整体规划。把它只作为学校其它亚文化形成中的辅助手段,仅仅是教室、专用教室的环境布置,装裱制度、名人名言上墙的制作工具,或者设计一下舞台、报栏,美化一下橱窗、黑板报等。   有策划有思想的结构化状态。随着学校文化意识的觉醒,学校管理者开始有步骤、有策略地整体性和结构性地打造学校美术文化,并有明确的价值追求蕴含其中。此时,学校管理者成为学校美术文化的推进者和领导者,学校美术教师则成为学校美术文化的策划者、管理者和实践者。   有特质有品位的特色化状态。通过美术教师群体的共同努力,学校美术文化在长期的活动中形成了与众不同的文化精神和价值追求,并形成了系列化的教师群体层面上的文化产品,一言蔽之,形成了富有特色的学校美术文化形态。如陶艺文化中心,版画艺术交流馆等等。学校美术文化形态的出现,就是这种特色文化形成的标志。  如何构建学校美术文化呢?首先,学校管理者和美术教师要对时代的文化精神保持敏感,我们这个时代的文化精神的核心是人的主体性的张扬,是对人的生命自觉的培育和彰显。其次,将时代文化的核心精神吸纳到学校文化中,形成具有时代特色的学校文化〔2〕。再次,美术教研组全体成员要在高度认同所在学校的文化精神的基础上,结合本教研组的具体情况,通过共同研讨和协商,形成本教研组成员共育共享的文化。  美术文化一旦形成,其带来的直接效应就是以文化育人,以文化培育教研组品牌。品牌学校的形成,除了需要有品牌教师、品牌校长之外,还需要有品牌教研组,它是品牌教师形成的摇篮,是品牌学校形成的重要引擎之一。学校管理者应不断地去思考:美术文化的创建,为学校文化带来了什么(从硬件上加强了学校物质文化建设,让每一块墙壁说话,让每一个景点育人等),改变了什么(改变了学生的粗言秽语、乱丢乱画等坏习惯,陶冶了学生情操,推动学生文明行为的生成和促进良好习惯的形成等)丰富了什么(丰富了学校文化氛围,增强了浓浓的文化、艺术气息,活跃了学生生活等)还缺失什么?美术文化如何根植于学校文化之中?学校文化品牌和教研组文化品牌的内在关联性何在?美术教研组长则要思考:通过美术文化的创建,本组教师改变了什么,发展了什么,本教研组为学校文化贡献了什么?  在这种情况下,美术文化就与学校文化形成了双向构建、双向转化、双向互动的关系。这正是我们希望看到的一所学校理想的文化生态。  二、课改创新,有效生成——学校美术课堂文化的行动  课堂文化的育人功能,一般教师仅仅理解为知识内容的育人方面,这种理解是十分片面的。其实课堂文化的内涵是十分丰富的。诸如,课堂中的内容开放文化,民主关系文化,创新评价文化等等,这些要素在学生素质提升、个性张扬中的作用和影响是十分巨大的。  1.教学内容的开放——成为学校美术文化构建的源动力。  美术课教学内容既有与学生认知、美术素养水平相一致的,也有不相一致的。只有把满足学生发展需要、符合学生最近发展区,并与学生原有认知、美术素养水平不相一致的内容与学生发生碰撞,产生矛盾,造成不平衡,学生才会主动自觉地去建构(生成)。也只有教学内容走向了开放,学生的自我发展目标才能逐步实现。  如一位教师在执教《撕纸》一课时,通过一段师生互动交流后,造成学生认识上的“不平衡”,引起学生的自我建构的内需,达到教学内容的开放互动,生成智慧与素养。这位教师课前在黑板上贴出许多由老师课前制作的撕纸作品,内容有动物、人物、植物,色彩有红、黄、蓝、绿、黑等。师:课前同学们都看了这些作品,你有什么感受吗?生1:很美,很好看!生2:老师,我想问您是怎么做成的?师:噢,老师也想问大家这个问题,谁能回答上来?生3:是剪的,它是剪纸。生4:对,是用剪刀剪的(有很多学生回答也是剪的)。教师又把准备好的剪纸作品挂在撕纸作品的旁边。师:现在请大家再仔细的观察这些作品,与前面的作品进行比对,看看有什么不同之处呢?生5:老师,咦,它们不一样!我看出来了,后面挂的这些作品才是剪出来的。生6:老师,我也看出来了,前面的那些作品和剪出来的不同!(产生感觉上的不平衡,形成认识冲突)这时课堂一下子活跃起来,大家七嘴八舌的抢着回答,都说是撕出来的作品。师:对,这是一种观察的方法。我们在观察一个物体时,可以用另一个自己熟悉的物体作比较,来发现这个物体的一些特征。由此教学片段可见,教学不是传递东西,而是创设理想的环境,引起学生自我认识的不平衡,通过教学内容的开放,促进了学生自主建构知识,形成个性思维,以促进美术教学内容实施的有效生成。  2.教学方式的民主——成为学校美术文化构建的奠基石。  教学民主是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共同发展的思维方式。传统意义上的教师是“道德化身”“知识化身”,是被神圣化的角色,事实上教师并非无所不能,在价值多元、知识多源、信息多源的今天,教师权威受到严峻挑战,教师需要走下“神坛”,转变教育观、学生观。  试想,一个老师在课堂中如能注意学科的科学性,教学的有效性。在教学中充分发扬民主,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合作探究。更能尊重学生个性特色,尊重学生创新性的见解,从细微处关注学生学习的习惯等等。这样的课堂文化建设想必对学生素质的提高大有裨益。相反,如果一个老师对自己的学科缺乏一些敬爱之心。教学中缺乏科学,民主的态度,对自己的学生缺少关注,或者丧失热情,这样的课堂如同一潭死水,久而久之,学生对这样的课堂因此产生厌恶。学生的素质就不可能能得到提高。如一位教师在执教《小雨沙沙》这一课时,预设学生通过相互语言的交流,就会描绘出一个下雨的场景,但在实际教学中才发现学生只是用嘴说说,留给学生的印象并不深刻,更谈不上描绘出丰富的下雨场景了。教学的预设走进了“死胡同”。这时,一位学生出乎意料的表演打破了这一困境:下雨了,小青蛙躲在了荷叶下。这位学生边说边做了个躲下去的动作。这一动作给了老师灵光闪现的启示,教师紧紧抓住这一生成信息,采用民主的互动式教学,通过创设不同雨的情境,让学生变被动为主动,把自己心目中的想法通过肢体语言表演出来。教师这一及时的捕捉,并加以利用,开发,重组,进而开展生成性的教学,取得了精彩有效的再生性教学效果(学生精彩的作品,表现出了下雨天各种生动的氛围)。相反,要是教师没有民主的意识,把学生的动作看作为搅乱课堂的行为,那么结果就另当别论了。  3.教学评价的创新——成为学校美术文化构建的支撑力。  在传统的美术教学评价中,一般评价主体以教师评价为主,学生评价为辅。评价方式以教师点评这一单一形式呈现。评价内容以学生作品为主要评价对象。纵观当前教育发展的趋势,课堂评价发展具有以下五个鲜明特点:(1)以综合性评价取代量化评价;(2)评价的功能由侧重甄别转向侧重发展;(3)既重视学生在评定中的个性化反映方式,又倡导让学生在评定中学会合作;(4)强调评价问题的真实性、情景性;(5)评价不仅重视学生解决问题的结论,而且重视得出结论的过程。  为了充分发挥评价机制的激励作用,让所有学生都能从学习中品尝到成功的喜悦,我们对创新评价方式进行探究,根据以上课堂评价特点并结合学校美术“小组合作教学”实践研究,通过构建小组合作评价文化这一手段来形成对创新评价文化的强支撑,使之具有如下三种原则:评价主体多维性原则。通过多样性的评价活动对学生课堂中小组合作活动进行评价,形式有学生自评、小组互评、教师评价、家长参评等等,使用等级制进行评价。评价方法多维性原则。为了体现激励机制,采用多种趣味性较强的评价方式对学生学习进行评价。如:精彩瞬间记录表(组内评价表)、成功评价表、成长记录袋等等。评价内容多维性原则。在小组合作学习活动中,既要评价学习的效果,也要评价学习的过程;既要评价小组整体,也要评价小组中的每一个体;既要评价合作,也要评价竞争……等等。评价可以是等级制的,如a、b、c或☆、☆☆、☆☆☆;也可以是描述性的,如j(满意)、k(一般)、l(努力)。  评价工具有教师评价表、个人学习档案袋、学生自评表、小组合作评价表、家长评价表等。(1)教师评价表。根据教学内容,每次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后,教师都要对学生的合作情况进行评价,既评价每个学生的情况,也评价小组的整体情况,采用等级制。(2)学生自评表。主要填写在小组合作过程中对自己的评价,采用描述性评价。(3)组内评价表。合作小组成员之间的评价可以起到相互督促、相互学习的作用,有利于激发学生你追我赶的上进心。(4)个人学习档案袋。学习档案是学生学习成果和学习进步过程的窗口。通常,它以一个文件夹的形式收藏每个学生具有代表性的学习成果(作业、作品),可以督促学生经常检查他们所完成的作业,培养他们学习的自主性和自信心,体现了学生参与评价的主体过程。如对某个问题的独特理解、某个问题的争论过程、自己的心得体会等等。(5)家长评价表。让家长在学生汇报的基础上,对课堂表现反馈信息、评价材料展示、作品展现等方面对学生进行评价。力求拓展课堂评价范围,延伸学校评价触角,达到家校互动共育的功效。  显然,我们只有在充分掌握了教育教学的规律和各学龄段学生的认知规律,才能将评价机制的杠杆作用应用自如,才能在多样性中滋生创新,在差异性中孕育创意,在个别性中培养创造。  三、校本课程,形成特色——学校美术课程文化的打造  学校美术课程是学校根据自身办学理念与学校实际开发与设计的校本课程。是学校本土生成的,既能体现学校的办学理念、学生的文化需要、学校特色建设和本校的艺术资源优势,又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文章来源莲山课件:]紧密结合的一种具有多样性和可选择性的课程〔3〕。学校的校本美术课程是学校美术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学校特色建设的文化标志。  校本美术课程的开发以学生的终身发展为总目标  校本美术课程的开发需要处理好学生发展与教师发展、学校发展的关系。“生本”永远是“校本”“师本”的前提、条件和根本目的。校本美术课程的开发的终极目的不是为了学校发展,也不是为了教师本身,而是为了学生本身,为了学生的未来。“学校”虽然是课程开发的理想平台和重要基石,但为学校而开发课程却不是美术课程开发的根本,就校本美术课程开发本身而言,不能只满足于“校本美术课程”设置和“校本美术教材”的编写,必须进入学生学习层面,让学生与课程、教材产生互动和对话。这样,才能避免课程开发为零开发,才能对学生的发展产生效益。如南通美术乡土教材,就是以审美和美术文化教育为主线,欣赏为主,适当进行一些技能训练。整个教材围绕南通地方美术文化历史和地方美术文化寻绎两条主线展开,为南通地区中小学提供了操作性很强的地方课程选择性资源。并在南通地区各校互动实践过三年,积累了丰富的对话效益。其中清墩文化,东皋印派南通民俗、染织工艺、特色工艺更是独树一帜,创造性的利用到校本教材中,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更为灵动的空间,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为自身的终身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同时,我们还要认识到校本美术课程需要建立“系统思维”。长远规划、谨慎设计、长效利用一切可用的资源。就学校而言,要注意任期校长间的承接移交,保证校本美术课程有效延续性开发的连续性;就教师而言,要非常清醒的明了校本美术课程的开发目的,把课程开发与自己的专业成长,与学生的实际有效结合起来;就学生而言,将校本美术课程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巧妙结合,形成互补共进的关系。南京芳草园小学的校本美术课程《童画石头城》的开发就将传承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最富有创造生命力的儿童美术教育融为一体,在根植于本土文化的美术学习中,使儿童逐渐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和美术学习能力,以增进他们对本土文化的认知和认同,使本土艺术在现代化的进程中得以传承与发展,有效地构建出较为完整、全面的学校美术教育课程体系。  校本美术课程的活动是人文精神的集中体现。  校本美术课程的活动突破了学科中心模式,打破学科知识的逻辑体系。课程活动从学科基础转向更为广泛的生活情景和学生的发展空间,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现代美术教育观、学生活动观。在校本美术课程活动中,人文主题与知识技能的关系,是统领与被统领的关系,把知识技能的学习同美术能力和人文素养的提高有机结合。其中特别重要的是,知识技能只有在情感的激发下才能成为智慧。校本美术课程活动到任何时候都没有丢弃美术的本质、特性,体现出其他学科所不能触及到的方面,运用美术感人的形式和丰富的内容,呈现地方特色的乡土美术文化资源,培养学生的情感和精神追求。如无锡市杨市中心小学的美术地方课程《宜兴紫砂壶》,就是根植于我国著名陶都宜兴悠久的历史,极为丰富的文化遗存,保留较好的古城风貌以及古往今来名人辈出,是一座具有万年开发史、7000年制陶史的江南古城之上的校本课程。这一内容通过学生对紫砂壶的赏析,社会调查、走访,了解其历史演变及地域文化特征,并通过尝试、感悟、创作等过程,体验制作紫砂壶的乐趣,掌握基本制作方法与步骤,感受紫砂文化蕴含的独特魅力。  校本美术课程在活动设计中,每个单元主题里都有美术能力的要求。知识技能与人文主题的安排是以人文主题为显线,知识技能为隐线。校本美术课程不是量的增加,而是质的变化。教学活动方式更注意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结合学习方式的自主探究,引发学生长久稳定的兴趣,不断提高其审美情趣和精神品位。如盐城市景山小学,课程活动以《走进红色盐城,追寻英雄足迹》为内容的校本美术课程,通过走进新四军,感悟红色文化,体验英雄的美、崇高的美,将对英雄的崇拜和对家乡这片红色热土的爱浸润到一画、一刻、一拓、一印之中。  校本美术课程的评价关注学生个性人格的绽放  校本美术课程的评价强调面向全体,以学生发展为本,给予每一位学生平等的美术教育机会,使每一位学生都有权利学习和享用人类优秀文化遗产。评价注重导向性,通过各种校本美术课程活动,激发学生的潜能挖掘,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与张扬,使校本美术教育活动致力于个体人格的绽放。评价强调每个人都应该成为自己,寻求一种“个体的真实性”,以达到知识传授与个性培养的并行和谐发展。  校本美术课程的评价强调以教学中的“双主体”互动关系,以及学生体验性、探究性、研究性、生成性和反思性的学习过程,关注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生活背景,充分调动他们的主体意识,结合当地特有的自然、人文环境,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学校、社区、家庭以及自然、民俗、生活中的美术课程文化资源创设个性化的美术活动,帮他们认识自己的独特性和价值,形成个性化的审美情趣。如淮安市涟水县第四中学小学部的地方美术课程资源《花窗》,从学生熟悉的二方、四方连续纹样入手,在教师的引导中逐步领略“透”——双向“借景”的关系,领略淮安的花窗古代园林建筑文化的魅力,在评价中培养发现问题的意识,形成良好的审美习惯、独特的审美个性。  文化是一种积淀 ,是一种习惯。文化有其引发、同化与传承性,诚如大家所认同的,学校美术文化的构建是一件“慢活儿”,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在一次次日月更迭、一次次寒来暑往中逐步积累、慢慢沉淀,需要每一任校长和全体教师在这中间行走,为之增添元素、丰富内涵,才能形成一种优秀的美术特色文化。  参考文献:  〔1〕顾明远 论学校文化建设〔j〕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6 (9)  〔2〕李政涛 用文化的力量打造教研组品牌〔j〕 中小学管理 2007(6)

纵观当前小学阶段的美术教育,正是学习的启蒙阶段。此时的孩子,由于生理和心理双重因的正常制约,往往在学习过程中,一碰到困难和挫折,便会产生低落的情绪,注意力的持续性比较低,对美术课堂上的创作缺乏了解。这些,使得本应充满活力的艺术学科在孩子面前变得黯然失色。那么,如何克服这种求知的浮躁,让他们爱上这个课堂,使得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我们的教育。我们应遵循马克思主义的辨证法来看待教育,弄清内因与外因的辨证关系,明确教育中起决定作用的内因是学生。只有内因得到充分的调动,教育才能培养出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下一代。下面就结合美术课堂教学来谈一谈如何点燃孩子们的艺术火花,让学生爱上美术课堂。一、 寻找创作的源泉在教学中,我们往往被纯技能、技巧的追求的所垄断,并将此放在教学目标之首位,用它作为衡量美术学科成与否的标尺,在这样一种教学动机的指导下,学生就会跟在教师后面去模仿,他们观察到什么?感受到什么?一切很难找到答案。我认为在美术教学中,首先应考虑的是孩子对生活经验的积累。没有对生活的密切接触、认识、体验,就如同盲人摸象,根本不能理解事物的构造、形象,又何谈有新的创造呢?我在教学“交通工具”一课时,发现有很多学生的作业上出现了多次抹擦的痕迹,还有学生在下面小声地自言自语:“ 我不画了,我不会画!”我感到很奇怪,开始他们一个个兴趣盎然,举着手,争先恐后地告诉我自己知道的交通工具。于是,我把一个原先要画摩托的小男孩找来,问他为什么不想画了,他指着自己只画了几笔的摩托告诉我,不知道那里该怎样画。这时,我才突然领悟:创作源于生活!没有生活中的接触与观察,学生怎么画得出原本的摩托的部件、构造都不明确,难道我还能要求学生凭空来设计、想象吗?那不是闭门造车吗?生活处处有美,艺术就善于从生活中捕捉。而孩子们还不是艺术家,就像一头刚刚学习捕食的小狮子,还必须在母狮的循循善诱下学习捕获,掌握时机。学生的各方面能力正处于发展阶段,潜在的能力需要教师的引导、开发学生对美的感受能力、欣赏能力和评价能力,从而使学生能够感受到生活的美,并从中捕捉到美 ,产生对美的表现欲望,以达到创造美的目标。二、 激起创作的兴趣美术这门学科,从总体上看是大多数学生喜欢的科目。但具体到每一个学生对这节课有没有兴趣、感情有多深、持久性有多长,就要看老师如何调动他们的积极因素激起学生创作的兴趣。

关于基础美术教育发展问题的若干思考美术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提高全民文化素质有特殊意义。在基础教育中,学生应具备的基本素质主要包括思想品德、劳动技能、身体心理、科学文化和审美等素质,这些素质是一个和谐的整体,缺少或忽略哪一方面都不可能是全面发展的人。《全国学校艺术教育总体规划》指出,中小学艺术教育是素质教育课程体系的主体之一。其目标是以审美为艺术教育主线,以学生才能和智力培养为中心,塑造心灵完美、品质高尚的世纪新人。然而,我国基础教育中美术教育的现状却不容乐观。首先是美术教育的教学模式不完善。美术教学还未形成一种完整统一的适合学生生理与心理特点的教学模式。虽然我国美术教育工作者从20世纪的上半叶就开始进行这方面的探索,比如产生了“情感思维教学法”、“眼高手低教学法”等,但各个地区美术教育工作者还是各自为战,自编教材也大多是根据自身情感因素确定教学内容。这样一来,有很多好的教学经验和教学方法难以及时推广和普及。其次是美术教师素质不高。美术教师对美术教育理论缺乏深入研究,把青少年基础美术教育与成人美术教育混为一谈,单纯强调技巧训练。在一些经济不发达的边远地区,美术教师能力水平很低,很难胜任教学工作。再次是家长对孩子培养也是急功近利,在强烈忧患意识推动下拔苗助长,孩子纷纷踏进教育水平良莠不齐的各种美术学习班,严重阻碍了他们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扼杀了他们纯真的天性。《美术教学大纲》明确规定了美术教学的目的、性质和任务,并且要求把美术教学的重点放在提高全体学生的美术素质、审美修养和培养能力、发展智力上;在美术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基础知识教育和简单训练的同时,要进一步加强美术欣赏、艺术原理、美学知识的教学,使美术教学向多元知识结构教学转化,真正落实素质教育。美术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公民的美的素质。对学生来说,美术教育的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文化层次,培养发展学生的能力和智力。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艺术教育对促进学生的智力发展和创造力的提高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许多著名的教育专家对美术教育的功能都有共识,他们认为,美术教育直接的目的是寻找种种机会,利用种种方法训练人们的身心和各种感觉器官,使他们的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创造力及道德情感等本能逐渐自由生长发育。美术教育除遵循教育学提出的教学原则外,根据美术学科的特点以及目的任务和教学规律,还提出以下具体方法和原则:第一,在观察生活中提高学生的鉴赏力。要重视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直接观察对象,认识对象。现代派代表人物马蒂斯说过:“创造始于观看,而看本身就是一种创造性活动,需要一种努力。”通过观察,培养学生正确的观察方法和良好的观察习惯,培养学生的记忆力,进而促进学生的智力发展。比如,要求学生从记忆观察对象入手,用概括表现方法和观察方法给身边的人画像,从外型到个性夸张中发现个性美,反映人的内心世界。看谁画得好,看谁画得“神似”,利用审美原则和艺术分析手段从直观感觉中获取美的表现语言,获取成功的满足感,激发学习的兴趣,提高审美水平。这是发展学生智力的基本保证。第二,在摹仿中提高想象力和创造性。“教育最伟大的技巧是知所启发”。运用启发式教学在于调动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提高自己的能力。针对学生感兴趣的问题,由浅入深地进行传授;开放师生关系,开放教学内容;充分利用美术教育的灵活性、多样性、过程性、实践性等,营造民主、自由、平等、和谐的教育氛围;尊重个性,强化学生主体意识,培养良好的非智力因素,发挥各自的专长。课堂教学要求“教”与“学”的优化,教学过程充分体现学生为主体,主动积极参与教学的全过程,激活学生的原动力,最大限度地把他们的智力潜能发挥出发。比如教师把美术大师作品的风格表现手法等,在课堂上恰到好处地介绍给学生,让学生大胆地临摹这些作品,如毕加索的《和平鸽》、梵高的《向日葵》等作品,仅用几个线条和几个色块就已经内涵深远。引导学生尽情发挥想象力去读懂大师的表现意图。想象力触发创造力,从形象思维入手激发丰富的联想,促进抽象思维发展,突出创造力的培养。

美术教育方面的论文题目大全初中

课题来源于实践,又服务于实践,解决我们教师初中美术课堂中的有研究价值的问题。但美术课题研究的题目,是踏出课题研究的关键一步,课题题目的好坏对美术课题申报结果有着直接的影响。那么,初中美术课题研究题目有哪些参考?初中美术课题研究题目有哪些参考?  1、初中美术教育现状的调查  2、初中美术教育与人的全面发展的关系的研究  3、中小学美术教育相互衔接的研究  4、构建中小学美术创新教育模式的的思考和实践  5、在美术教学中如何培养没有艺术天赋学生的实践与探索  6、任何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美术涵养的研究  7、目前学校美术教育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8、美术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的探索  9、关注课堂细节,提高美术教学质量的研究  10、在美术教学中加强学生生活体验的研究  ……  课题研究,在如今的教师职称评定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没有课题参与的教师,往往在晋升职称,特别是高级职称晋升中被淘汰。所以,我们不仅要积极的申报课题,也要注重实践中发现的问题。

美术教育专业本科毕业论文参考题目一、美术教育方向 1.营造良好美育氛围、提高学生美术素质 2.“审美素质教育”——中小学美术教育应解决的问题 3.浅谈小学美育 4.中学美术教学探究--中学美术课应解决的两个问题 5.试论美术课中轻松愉快氛围的营造 6.中小学美术课应解决的问题 7.从激发兴趣入手培养幼儿的绘画能力 8.如何正确对待儿童美术素质教育  浅谈中小学美术绘画技能的训练  让学生在主动参与绘画创作中增强美术素质  提高中小学美术教学,塑造完美人格  如何才能当一名合格的美术教师  中学美术欣赏课学习方法研究  浅谈培养儿童学画  谈谈中小学美术教育的意义  怎样搞好美术特长生培养  怎样才能提高中学生美术教学  中学美术教育与提高素质教育的关系  中学美术如何渗透环境意识  中学美术教育改革之我见  怎样体现小学美术课堂教学的价值  谈中小学美术教育的意义  保持儿童美术的原创性  美术课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思考  谈美术教育在中小学全面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中小学美术教学改革的初步设想  做现代中学美术教师  培养儿童绘画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中小学美术课应解决的问题  小学美术教育畅想  素质教育观下的早期美术教育浅论  在初中美术教育中绘画技能的训练  浅谈对中小学美术教学中美术常识与欣赏课的几点认识  中学美术教育改革初探  浅论美术课堂中轻松愉快的气氛营造  试论初中美术设计应用课的教学方法 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发现美创造美  美术课中如何渗透爱国主义思想教育  浅谈怎样搞好中学素描教学  论儿童个性化的发展  中小学美术教学中速写作用之散论  对现今中学美术教学的思考  浅谈在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品德  美术教育与儿童创造思维发展  如何迈向开放式教学新格局——论素质教育与美术  中小学美术课的再评价与再创造 47.浅谈中学色彩教学  浅谈风景写生教学  素描静物在基础教学中的重要性 50.从“像不像”看美术教学 51.幼儿美术教育初探二、绘画方向 1.中国画创新的道路探索 2.浅谈中国工笔人物画的“传神写意” 3.浅谈素描写生 4.简论书法用笔与中国画笔墨 5.谈画好素描的窍门 6.浅谈艺术中的“目视”与“神遇” 7.浅谈中国山水画的意境 8.论水粉画写生“水”和“白粉”的运用 9.素描作为独立的艺术形式的魅力 10.浅析中国画的美学理念 11.中国画设色中的变色 12.重视眼、脑、手的训练 13.浅论中西绘画中的线条艺术  浅谈美术的功利价值早于审美价值  浅谈中国山水画  浅谈中国画的”形“与”神”  浅谈素描创新——造型、审美、感知能力  略论中国画的构图  浅谈写意花鸟的赋彩  如何看待“笔墨等于零”  浅谈中国画的“笔法”和“墨法”  浅谈中国画的气韵生动  试谈当代油画的写意特征  浅谈自然色彩写生  浅谈中国古代人物画——敦煌壁画“飞天”  水墨画的美学特色  中国水墨画的现状与出路  浅谈中国人物画  浅谈对山水画的认识  浅谈中国画“线”的艺术  面对未来的中国水墨画  浅谈色彩写生  中西绘画色彩比较  浅谈中国画的构图特点  浅谈中国传统绘画的造型观念  浅淡“书画同源”  浅谈中国画的空白  头像素描学习的要求是什么  简论中国画与书法艺术的关系  浅谈文人画对中国画之影响  中国画贵在创作  浅谈中国画中的“气韵生动”  谈徐渭的杂花图卷  如何对待西方现代派美术  线描艺术的魅力  传统水墨与都市水墨  浅论山水画写石方法  论"线"在素描绘画中的作用  浅谈中国画空间的创新  论白描仕女画  谈中国画的现状和出路  浅谈国画百年之变迁  浅谈色彩与人的心理  论白描  笔精墨妙与意趣心契  浅谈基督教对米勒的影响 古代书法论所涉“道”“理”“法”三者关系 论写生与创作的关系  “线条、色彩、构图”——绘画美的本质  散谈中国画的特点----作为阅读符号的中国画  线——造型艺术的独特语言  谈临摹  对中国水墨画传统技法的几点认识  油画之我见  散论中国画的继承与发展提供:早检测

美术教育方面的论文题目怎么写高中

美术鉴赏是运用自己的视觉感知、过去已经有的生活经验和文化知识对美术作品进行感受、体验、联想、分析和判断,获得审美享受,并理解美术作品与美术现象的活动。  美术鉴赏是人们运用自己的视觉感知与已有的生活经验、审美知识等对美术作品进行感受、体验、联想、分析、判断的欣赏与鉴别的过程,是鉴赏者获得审美享受、提高审美能力、陶冶情操、理解美术作品与美术现象的特殊的精神活动,也是鉴赏者对美术作品再创作的过程。   美术鉴赏既涉及美术作品本身的艺术魅力和审美价值,又涉及鉴赏者的知识、能力、修养和复杂的心理过程。可以说,美术鉴赏受到主客体两方面条件的制约。这两个条件即美术鉴赏的客体条件(美术作品)与主体条件(鉴赏者)。美术鉴赏的客体条件是指被鉴赏的美术作品,如果客体不具备一定的审美价值与艺术价值,便失去了鉴赏的意义与价值。 文秘杂烩网:

声乐系论文题目: 陕北民歌艺术研究 陕北民歌的艺术特色 陕南民歌的艺术特色 青海花儿之我见 秦声初探 秦腔音乐特色 老腔艺术初探 长安乐鼓探究 声乐小组课利弊谈 如何构建合理的音乐课堂模式 11.声乐演唱发展多元化 《XXX》作品分析及美学特点 XXX作曲家作品风格及特点 14.(不同时期)某一时期声乐作品风格特性 戏歌初探 高师声乐教材民族化与本土化的回归 欧洲歌剧与中国戏剧的异同 论歌唱中的legat 论声音造型

美术学毕业论文选题还不容易 [1] 施乐群 中国当代油画30年的语境迁移[D] 中国美术学院 2008[2] 曾传兴 四种写实话语[D] 湖南师范大学 2007[3] 刘芳 中国当代艺术中的都市社会空间[D] 中央美术学院 2007[4] 沈阳 中国观念摄影研究[D] 中央美术学院 2007[5] 尹骅 关于马奈绘画形式语言的研究[D] 中国美术学院 2008参考这几篇文章,很简单

自己不喜欢写,就在网上搜索以后修改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