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百科

具体会计准则对我国会计工作的影响毕业论文

发布时间:2024-07-05 11:31:26

具体会计准则对我国会计工作的影响毕业论文

企业会计准则《企业会计准则》由财政部制定,于2006年2月15日财政部令第33号发布,自2007年1月1日起施行。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包括基本准则与具体准则和应用指南。基本准则为主导,对企业财务会计的一般要求和主要方面做出原则性的规定,为制定具体准则和会计制度提供依据。中文名企业会计准则由制定财政部发布2006年2月15日施行2007年1月1日起修订2014年7月23日快速导航基本准则具体准则企业会计准则解释基本架构基本准则提纲包括总则;会计信息质量要求;财务会计报表要素;会计计量;财务会计报告等十一章内容。具体准则是在基本准则的指导下,处理会计具体业务标准的规范。其具体内容可分为一般业务准则、特殊行业和特殊业务准则、财务报告准则三大类,一般业务准则是规范普遍适用的一般经济业务的确认、计量要求,如存货、固定资产、无形资产、职工薪酬、所得税等。特殊行业和特殊业务准则是对特殊行业的特定业务的会计问题做出的处理规范;如生物资产、金融资产转移、套期保值、原保险合同、合并会计报表等。财务会计报告准则主要规范各类企业通用的报告类准则;如财务报表列报、现金流量表、合并财务报表、中期财务报告、分部报告等。应用指南从不同角度对企业具体准则进行强化,解决实务操作,包括具体准则解释部分、会计科目和财务报表部分。

恩,我可以帮你做,全套设计,从选题到答辩结束

我国新会计审计准则采用了一步到位的策略,既体现了中国趋同国际准则的信心,也将产生深远影响。  昨天,四大会计师事务所之一的普华永道会计师事务所郑重表示:“  企业必须立刻行动起来,为2007年起正式实施新会计准则体系实现平稳过渡做好筹备工作——这是一项不容低估的挑战”。  对于中国的企业管理者,接受新会计准则体系首先意味着需要评估修订内容可能产生的影响,可供选择的会计处理方法作出关键的决策,制定自身的会计政策体系以适应执行新准则的要求。随后,新政策将被真正“嵌入”到企业的财务报告流程和日常经营管理活动中。  普华永道审计部主管合伙人埃弗兰特(Addison Everett)说:“根据我们在其他国家已经完成的衔接工作所取得的经验,当预备把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嵌入到财务报告流程时,企业绝不能低估所需的工作量。”2005年许多首度采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企业就遇到许多新准则框架下额外的披露要求。  埃弗兰特强调真正的考验在于执行,“其复杂性来源于如何重新设计财务报告流程,确保管理层在新的框架下编制财务报告时能够获得充分的、可依赖的信息,尤其是针对提高披露水平,为重大会计估计和判断提供适当的支持等方面。”  另外,面对新的准则体系,管理层将无可避免地受到众多变动因素所带来的在业务步骤、企业系统和人员方面的挑战。  比如,对业务步骤的改造要求制定新的会计手册;整合新准则体系下的内部管理报告(管理、预算、预测、业绩考核等)制度、外部报告(财务报表、法定报告、投资者报告等)制度与组织自身的常规管理活动;执行可持续运用的流程,比如股票期权和衍生物的估价、减值测试,套期保值交易的文档管理和有效性的测试。  企业系统的更新强调根据财务报告编制和信息披露的要求认定新的数据口径,升级报告和汇总信息的系统,针对新采用的报告规范对总部和业务部门的人员进行培训,全面、合理地调整集团内部的系统资源并实施相应的战略,以保证在新制度下能够以有效率、兼顾成本与效益、及时和适合持续操作的方式生成数据信息。  相关人员应当注重建立有效的市场沟通机制(与投资者、银行、监管者及信贷评级机构等),要对财务与非财务部门的员工(即财务、资金、税务、人力资源和销售)及其关键管理人员安排新制度的针对性培训。  普华永道认为,与国际趋同不是仅为一项会计实务,它的进程系需要企业内部全面贯彻执行一系列(步骤、系统和人员方面)的变化。  普华永道称,由于我国大胆地采用了一步到位的策略,不同于日本、英国和其他一些国家分阶段去完成趋同,这既体现了中国趋同国际准则的信心,但也必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鉴于国内的特定环境,本次进一步趋同后的两套准则之间仍然存在一些差异,包括不允许转回已计提的资产减值准备、针对某些政府补助的特殊会计处理和不具有投资关系的国有企业之间的交易不作为关联方交易披露等。

对我国具体会计准则的思考毕业论文

浅谈我国新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  2009-1-5 13:46 舒海霞 【大 中 小】【打印】  内容摘要:今年我国颁布的39项会计准则,充分考虑了我国的客观环境和特点,慎重处理了和国际会计准则之间的关系,已与国际会计准则实现了趋同。  关键词:国际趋同 新准则  财政部2006年2月25日发布的39项企业会计准则(下文简称“新准则”),包括1个基本准则和38个具体准则,新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基本上一致,实现了我国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然而,新准则在实施过程中也可能会带来一些不适应。  我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迫切性  经济全球化的需要  20世纪90年代以后,世界各国经济飞速发展。国际贸易、国际投资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在这种情况下,世界商业语言同一的要求也就越来越为迫切。会计准则作为世界商业语言全球趋同已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  全球资本市场一体化的需要  全球股票市场,全球商品期货市场的形成,汇率和利率的交换,资金在世界范围的流动,意味着资本市场全球一体化。  我国资本市场对于境外投资者有着巨大的吸引力,但同时境外投资者对我国有一个与国际会计准则一致的财务会计体系要求也越来越强烈。另外,对希望到海外上市的公司来说,国内、国际不同的会计准则是这些企业进入国际市场的一大障碍。  如果不能有效地解决资本市场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透明度问题,不能解决上市公司和中介机构如实地向社会披露信息的问题,那么我国的资本市场就没有发展前途。  经济国际化的需要  过去20多年里,我国实行对外开放,较好地把握了国际产业结构调整的机遇,在扩大进出口贸易、利用外商直接投资方面取得显著成效,促进了国内经济持续多年高速增长。加入WTO更促使我国经济融入世界经济体系。  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有利于境外投资者了解境内上市公司的财务状况,从而促进他们对境内上市公司进行投资。尤其是对QFII以及将来更广泛开放市场后进入的国际投资者而言,会计准则趋同带来的透明度的提高以及相互理解的增强,可以大大降低境外投资者进入的风险,为国内公司吸引外资创造便利。我国政府改革国内现行会计准则体系,建立新的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与国际惯例趋同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是明智的选择。  从新准则看我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  充分考虑了我国的客观环境和特点  我国尚处在经济转轨时期,既要吸收借鉴国际会计准则,尽量与国际会计准则协调,又要从自身的实际情况出发,不简单地照搬照抄国际会计准则 。新准则使我国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国际认可的质量基准更加接近。二者相比之下主要有以下几点区别:在市场经济还未完全发达、政府还具备相当影响力的情况下,“公允价值”的应用进行了“量体裁衣”,以适应这种情况;关联方披露方面的要求进行了调整,以反映我国拥有许多国有企业的背景;资产减值的计提准备不得转回。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中,如果情况发生变化,企业可以根据情况重估其资产价值,但我国不允许如此操作。  慎重处理了新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的关系  新准则在对待与国际会计准则的关系上,坚持了四项原则。即对于完全相同的业务,要以国际会计准则执行;对于形式上一致、实质上不一致的业务,要争取与国际协调;对于原来没有出现、现在出现的问题,要做到与国际一致;最后一点,则是特殊问题要特殊解决。  会计准则国际趋同是一个动态前进的过程  随着新准则指南陆续出台,这些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间的差异程度也将逐渐呈现。在有些采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作为依据的国家,准则制定者发现对于保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之间差异的理由越来越不充分。风险在于,人们所热衷追求的财务报告的国际可信度可能很大程度上最终消失,即使人们认为准则差异所产生的影响大于实际情况。鉴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为了与美国准则趋同而可能继续变化的现状,我国的会计准则应随时更新,并修正新准则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在1993年颁布的基本会计准则与行业会计制度中,我国首次接受了国际上通用的会计思想,全面使用了借贷记账法,当时的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尚处于一种低度相关的阶段。1998年初我国颁布了“现金流量表”等八条具体准则,从已颁布的几条会计准则来看,国际会计核算思想在准则中得到了更进一步的贯彻,具体准则规范的内容与国际会计准则进一步取得了一致,这时我国会计准则的国际化程度较1993年已经发生了质的飞跃,体现出了其与国际会计准则的高度相关。而新会计准则除极少数事项外,已与国际会计准则实现了趋同。  对新准则的几点思考  小企业会计信息应该遵循的准则  上市公司、国有企业从2007年1月1日起执行新会计准则。小企业权益资本构成单一、不对社会公众融资、会计信息使用者较少,要求小企业和大企业一样执行统一的会计准则披露信息显然不切实际,也不可行。  近几年,国际会计界已经认识到小企业会计的特殊性及重要性、小企业会计信息需求有别大企业会计信息需求。联合国国际会计和报告标准政府间专家工作组(ISAR)第17次会议提供了题为《中小企业会计》的讨论稿,认为国际会计准则基本上是针对上市公司和大企业的,未考虑小企业的会计需求和特殊问题。会议提出,另对小企业制定一套会计准则。《非公众会计责任主体》将于2007年开始施行。  我国小企业目前执行的是《小企业会计制度》,以后执行新会计准则显然也是不现实的。然而小企业和大企业都需要大致相同的会计信息,而《小企业会计制度》和新会计准则还存在着比较大的差异,因此建议我国借鉴《非公众会计责任主体》对新会计准则进行简化,制定一套适合的小企业会计准则。  公允价值如何体现“公允”  资产的实际价值随着时间、经济环境等因素而变动,相比成本计价的静态性,公允价值坚持动态的价值反映,这是新准则的一大突破和亮点。然而公允价值如何能实现“公允”,这是一个令人关注的问题。公允价值的确定比较困难,在很多情况下要依靠会计职业判断,又很容易受到人为因素的影响。公允价值的确认必须要有相应的规定,并不是企业“估估而已”就可以实行的,除了对“商业实质”、“可靠计量”等条件的规定,还应该有权威机构对公允价值进行确认并监督。  债务重组会计准则的界定重复  新准则将债务重组界定在“债务人发生财务困难的情况下,债权人按照其与债务人达成的协议或法院的裁定作出了让步的事项。”并规定,“以低于债务账面价值的现金清偿债务的,债务人应将重组债务的账面价值与支付的现金之间的差额,作为重组收益,确认为当期损益;以非现金资产清偿债务,债务人应将重组债务的账面价值与转出资产公允价值和相关税费之和的差额,作为重组收益,确认为当期损益。”  新的债务重组会计准则和2001年修订前执行的1998年6月正式公布的《企业会计准则——债务重组》基本相同,重组收益不再记入“资本公积”,重新确认为当期收益。在1999年至2000年两年间,有许多上市公司利用准则中债务重组收益计入当期损益的规定进行虚假重组。就是为了制止上市公司利用债务重组进行利润操纵,2001年修订了债务重组准则的,此次债务重组会计准则的反复可能使上市公司故伎重演。因此,国际趋同的债务重组准则不见得适合我国上市企业。  参考文献:  葛家澍,刘峰会计理论——关于财务会计概念结构的研究[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2  冯淑萍,应唯我国会计准则建设与国际协调[J]会计研究,2005

我也是会计专业的毕业生,我已经选题了。以下资料你可以看看:我还有其他的许多关于选题的资料,如果你要给我你的邮箱。一、会计部分 1.关于会计理论结构的探讨 [提示]会计理论的研究方法研究;会计准则研究,如会计准则制定的经济后果分析;构建会计理论体系的要素分析,如会计目标、会计环境、会计方法等;中国特色的会计理论体系研究;知识经济时代的会计理论创新,如人力资源会计、绿色会计等;会计理论结构发展演变过程研究;中外会计理论结构比较。 2.中外会计报告比较及启示 [提示]会计报告的涵义及作用;中外会计报告的差异表现;中外会计报告差异的原因分析;进一步改进我国会计报告的对策。 3.对我国具体会计准则的思考 [提示]会计准则的涵义及作用;我国会计准则建设的现状;具体会计准则的制定或实施尚存在的问题研究、成因分析;进一步完善我国会计准则体系的对策。 4.关于会计信息真实性的思考 [提示]真实性的界定;影响会计信息真实性的因素分析;会计信息真实性与相关性的关系研究;我国企业会计信息质量现状、原因分析;会计信息失真的后果研究;治理会计信息失真的对策。 5.试论人力资源会计 [提示]人力资源、人力资产与人力资本的涵义;人力资源会计的会计目标、基本假设、会计要素界定研究;人力资源会计的确认研究;人力资源会计的计量研究,包括人力资源成本的计量、人力资源价值的计量等;人力资源会计信息披露的研究;劳动者权益会计。 6.关于会计政策的探讨 [提示]会计政策的涵义及类型;制定或选择会计政策的原则、程序;制定或选择会计政策的动机研究;影响会计政策制定司或选择的因素分析;会计政策的选择范围;会计政策的后果;我国上市公司会计政策选择分析。 7.建立我国金融工具会计的探讨 [提示]金融工具会计的研究对象,可分为基本金融工具会计与衍生金融工具会计;衍生金融工具及特征研究;金融工具创新对传统财务会计理论的冲击,包括对会计准则的影响,对传统会计确认理论的影响,对传统会计计量理论的影响;衍生金融工具的确认、计量与报告研究。 8.关于商誉的会计思考 [提示]商誉的涵义及特点;商誉的成因分析;商誉会计研究的现状;商誉的确认研究;商誉的计量研究;商誉的会计信息披露研究。 9.会计的国家性与国际性 [提示]会计的属性;会计的国家化、国际化的涵义及特征;会计国家化与国际化的关系分析;会计国家化与国际化的冲突与协调研究。 10.关于法定财产重估增值的研究 [提示]法定财产的会计属性;法定财产重估的前提;法定财产重估的经济效果;法定财产重估的会计处理方法;法定财产重估的会计信息披露。 11.试论重组会计 [提示]资产重组的涵义;资产重组的方式与资产重组会计的研究内容;重组会计研究的现状分析;重组会计目标、会计假设研究;重组会计的确认与计量研究;重组会计的信息披露。 12.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与会计监督 [提示]现代企业制度与公司治理结构;会计的目标与会计监督的关系;现代企业制定下会计监督的特点;会计监督在公司治理结构中的地位;会计监督对公司治理结构的改善。 13.关于破产清算会计若干问题的思考 [提示]破产清算对传统会计理论的冲击,包括对会计目标、会计假设、会计核算原则的冲击等;破产清算会计目标研究;破产清算日的确定;破产清算会计信息披露的原则及方式研究;破产的社会成本分析。14.关于会计管理体制的研究[提示]会计管理体制的涵义及研究对象;我国现有会计管理体制的缺陷及原因分析;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会计管理体制的差异;我国会计管理体制的创新,包括会计委派制、财务总监制、稽查特派制等。我国会计管理体制发展的一般规律研究。 15.论会计目标 [提示]会计目标的涵义;关于会计目标的两种观点:决策有用论、委托代理论;会计目标与公司治理结构、与现代企业制的关系研究;会计目标与会计信息质量;如何构建适合我国实际的会计目标。 16.关于或有事项的研究 [提示]或有事项的涵义及特征;或有事项概率的判断、稳健性原则的应用;或有资产与或有收益的确认与计量研究;或有事项的会计信息披露研究,如表内、表外披露;如何处理或有事项的信息披露与保护商业秘密的关系。 17.试论会计学科体系的构建 [提示]传统会计学科体系的不足;会计教育改革的必要性、紧迫性分析;新形势下(如加入WTO对会计教育的影响、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等)会计学科体系的构建目标,应指明属于哪一层次的教育,大学本科、专科还是研究生等;关于会计学科专业的设置研究;关于教材建设问题;关于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进;会计学科体系效果的综合考核。 18.关于会计工作的法律责任 [提示]会计的本质与法制化特征分析;我国相关法律如《刑法》、《证券法》及《公司法》对会计工作法律责任的规定:《会计法》单位负责人法律责任的意义及依据分析;各种法律责任的不完善及今后应改进的方向。 19.企业内部会计制度建设 [提示]企业会计制度的性质及作用;公司治理与企业内部控制机制的关系;企业内部控制机制与内部会计控制的关系;企业内部会计制度与企业内部审计制度的关系;企业内部会计制度设计的原则及基本方法;企业内部会计制度在企业整个组织架构中的地位;我国企业内部会计制度建设的现状及原因分析;企业内部会计制度有效实施的制度安排及效果考评。 20.上市公司信息披露 [提示]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动因;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规范进程及规范体系;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质量要求和原则;针对上市公司首次信息披露(如招股说明书)、定期信息披露(如年度报告、中期报告等)、临时信息披露。 22.会计人员职业道德 [提示]会计人员职业道德的涵义;会计人员基本职业道德 规范;会计人员职业道德的具体要求;会计人员职业道德的自律 机制;对当前我国会计从业人员职业道德的现状分析;提高会计 人员职业道德的对策。 23.债务重组会计研究 [提示]新修订并颁布实施的《债务重组》准则和原《债务重组》准则相比较,发生哪些较大变化;重新界定债务重组含义 的原因;债务重组方式的变化;不同债务重组方式下会计处理的 变化;《债务重组准则》的国际研究。 24.会计准则和制度的经济后果研究 [提示]会计准则;会计制度;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的关系;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的作用;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对经济活动的影响。 25.关于借款费用资本化的探讨 [提示]借款费用的概念及内容;借款费用会计确认的原则;借款费用资本化金额的计算和分析;借款费用会计处理存在的问题;进一步完善借款费用会计处理的建议。 26.试论会计信息披露制度 [提示]会计信息披露的意义;会计信息披露的内容;我国目前公司会计信息披露的现状;进一步完善会计信息披露的对策及建议。 27.试论我国的会计准则体系 [提示]会计准则体系的构成(由基本准则和若干具体准则组成);基本准则1992年颁布后,目前应进行修订;当前应就一些新出现的业务加快制定具体准则。 28.试论会计报告披露的范围 [提示]会计报告;会计报告应披露的内容;会计报告披露的方法;会计报告披露的意义;会计报告披露的意义;会计报告披露应遵循的原则。 29.试论我国注册会计师制度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提示]注册会计师制度;注册会计师制度的作用;目前我国注册会计师制度存在的问题;影响注册会计师制度的因素。 30.关于强化会计监督的思考 [提示]会计监督;会计监督的目的;会计监督的范围;会计监督弱化的原因;企业内部机制和外部环境对会计监督的影响。 31.关于期货会计的探讨 [提示]研究期货会计的意义;期货会计对传统会计理论(包括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的冲击及对策;浮动盈亏会计处理研究;交易保证金的管理研究;质押的会计处理研究;套期保值会计研究,包括套期保值期货交易的条件、套保盈亏的会计处理等;中外期货会计的比较研究。 32.试论会计环境 [提示]会计与会计环境,可选某一种具体的环境加以详细阐述,如法律环境、政治经济环境、社会文化环境、教育环境等;会计信息的需求与供给环境分析;会计环境与环境会计;IT时代、网络环境下的会计;会计环境的变化与会计模式的变迁;会计环境的构成要素分析;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体制下会计环境的变化。 33.非货币交易会计研究 [提示]非货币交易中换人资产入账价值的研究;非货币交易中的利润操纵现象及其防范对策;关联方企业非货币交易的研究;现行会计制度中非货币交易中存在缺陷与改进方法;中外非货币交易准则的差异比较,可选择某一国或将中外进行总体比较。 34.现代企业治理机制下的内部控制制度 [提示]有效内部控制的构成要素分析;构建现代企业治理机制下内部控制制度;现代企业制度下的公司治理思考;企业内部控制目标的构建;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失效的表现、原因及对策研究;公司治理结构与内部控制框架如何有机结合。 35.减值会计研究 [提示]减值会计理论研究的现实意义;减值会计理论依据;减值会计的确认与计量;减值会计推行的现实困难;减值会计发展的未来展望。 36.试论新《会计法》下的会计监督体系 [提示]新《会计法》出台的背景;新《会计法》对会计监督内涵的界定;新《会计法》下的会计监督体系;新《会计法》有效发挥会计监督作用的条件。 37.新《会计法》对会计核算的要求 [提示]新《会计法》出台的背景;新《会计法》同原《会计法》相比较在会计核算方面规定的区别;新《会计法》对公司会计核算作出特别规定的现实意义;新《会计法》有效发挥会计核算作用的条件。 38.试论会计法律责任 [提示]会计法律责任的概念及其表现;会计法律责任与审计法律责任的区别;会计法律责任的具体表现;典型案例分析;有效规避会计法律责任的对策。 39.股票期权会计研究 [提示]股票期权会计的产生及其作用;我国企业实施股票期权会计的现状;有效制定并实施股票期权会计应解决哪些方面的问题;进一步完善我国股票期权会计的建议。 40.会计学专业课程体系研究 [提示]会计学专业课程体系的现状;高等教育发达国家会计学专业课程体系设置情况分析;会计学专业教育目标与课程体系设置的关系;进一步完善我国会计学专业课程体系的措施。 二、财务管理部分 1.上市公司股利政策研究 [提示]从股利政策理论人手,分析上市公司股利政策的种类、优缺点,结合我国上市公司股利分配的现状,如不分红、受相关政策影响大等,提出制定股利政策应考虑的因素,改善现状的建议等。 2.股权结构与公司治理 [提示]不同的股权结构会形成不同的治理模式,同时公司治理结构安排又会引起股权结构的变化。借鉴欧美的市场型公司治理结构和日、德的集中控制型治理结构与股权结构的对立关系,探讨我国公司股权结构优化的措施,以及如何建立现代公司治理结构。 3.企业配股财务标准研究 [提示]配股是企业的一项重要筹资行为,配股标准的不同会带来企业不同的财务和会计行为。我国目前配股的财务标准存在问题,如企业操纵报表使之符合要求,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如在净资产收益率的基础上增加收益质量指标、现金流量指标等。 4.资本成本决策研究 [提示]资本成本的概念;资本成本的经济含义及计量方法;资本成本在筹资决策中的用,如决定筹资来源、筹资规模;资本成本在投资决策中的作用;资本成本在分配决策中的作用。 5.企业/企业集团财务管理体制研究 [提示](1)企业集团的组建模式:控股式、混合式(包括集权型和人权型)。(2)对两种模式比较:集团公司的决策事项、模式的优缺点、组建目的、总部定位、附属公司与集团公司的关系等。(3)集团公司财务体制的设计原则、设计思路。(4)集团公司财务控制模式的分析。集权与分权的比较与选择。公司不同阶段、不同战略、不同环境下的选择。 6.经营者薪酬计划 [提示](1)设计的目的与意义。(2)有关经营者激励的理论解释。(3)薪酬计划的框架期权授予时间、授予数量、来源、行权价、考核指标体系、配合案例进行论述。(4)薪酬计划实施中外部环境的配套与支持。 7.管理业绩评价体系。 [提示](1)管理业绩评价的目的与作用。(2)区分经营业绩与管理业绩。(3)制定关键业绩评价指标(删)。(4)确定主指标、辅助指标、修正指标和否决指标。(5)确定各自的权数与各指标的分值。 8.财务风险评价体系 [提示](1)财务风险评价的重要性。(2)财务风险评价重点。财务保本风险指标:安全边际、保本量、金额、贡献率;偿债力指标:流动比率、速动比率、现金比率、已获利息倍数;投资利润率指标:销售利润率、资产利润率、流动资产利润率、固定资产利润率、息税前利润、净资产利润率、EPS;市场竞争优势指标:本公司销售占可比同行业销售比率(或增长率)、本公司销售占本地区同行业销售比率(或增长率)。现金计划充足率、现金资产的完全性等。(3)财务风险评价应注意的问题。 9.企业营运能力分析体系 [提示](1)营运能力分析的重要性。营运能力反映企业资产运用的效率,其分析不仅能揭示资产的流动性,而且能指明提高资产利用效率的方向。(2)影响营运能力的因素。(3)营运能力分析指标体系的构建。包括短期资产营运能力、长期资产营运能力和总资产营运能力。 10.企业获利能力分析体系 [提示](1)获利能力分析的重要性。获利能力的概念;获 利能力分析的目的;获利能力分析的重要性。(2)影响获利能力的因素。生产能力、营销能力、成本水平、财务状况及风险。(3)获利能力的衡量基础。主营业务利润、营业利润、利润总额和净利润。(4)获利能力指标体系的构建。生产经营业务的获利能力、总资产获利能力、净资产获利能力及每股收益等。 11.企业财务危机预警体系 [提示]财务危机的产生原因及其预警的涵义;财务危机预警指标必须具备的基本特征;财务危机预警指标体系的设置;危机临界点值确定等。 12.企业/企业集团财务战略研究 [提示]财务战略的涵义与基本理论;财务战略的基本功能;财务战略目标规划;财务战略成功实施的关键因素等。 13.企业/企业集团财务政策研究 [提示]财务政策的涵义及其功能;财务政策的构成内容;财务政策的具体制定;财务政策有效实施的保障体系等。 14.企业/企业集团投资政策研究 [提示]投资政策的涵义及其功能;投资政策的构成内容、投资领域、投资方式、投资质量标准、投资财务标准的界定;投资政策有效实施的保障体系等。 15.由某公司谈企业战略发展结构 [提示]通过若干公司的比较,提出战略发展结构这一成败的决定性因素;战略发展结构的涵义及其功能;战略发展结构定位;战略发展结构有效贯彻实施的保障体系等。 16.企业集团母、子公司利益冲突与协调[提示]母、子公司矛盾的焦点及其表现;母、子公司矛盾产生的根源;协调处理母、子公司矛盾遵循的基本原则;母、子公司权、责、利关系的制度安排等。 17.企业投资决策科层结构体系研究 [提示]投资决策的战略意义;公司治理结构与投资决策科层结构体系确立的原则;投资决策权限的划分;提高投资决策效率的保障体系,等。 18.金融互换与资本结构 [提示]金融互换的涵义与种类;(不同种类)金融互换的功能与风险收益特征;金融互换与资本结构的关系及其利弊影响;金融互换与资本结构调整的基本策略;金融互换风险的防范等。 19.企业集团股利政策研究 [提示]股利政策的涵义及其功能;较之单一法人制企业,企业集团股利政策的基本特征;企业集团股利政策目标定位;企业集团股利政策决策权限;母、子公司有关股利政策取向方面的矛盾及其协调等。 20.关于投资财务标准研究 [提示]投资财务标准的涵义及其功能;投资财务标准构成方面;确定投资财务标准需考虑的基本因素;具体财务标准的制定与标杆值的选定等。 21.关于企业价值研究 [提示](1)企业价值研究的目的。(2)企业价值估价程序。3)企业价值估价方法。贴现法:自由现金流量贴现法、收益现值法等。非贴现法:账面净值法等。(4)每种方式的特点运用及需注意的问题。(5)探讨提升公司价值的途径(财务的、非财务的)。 22.预算管理与预算机制的环境保障体系 [提示](1)研究预算环境保障体系对预算实施的意义。(2)组织结构的优化整合。传统组织结构:职能结构、分布结构、地域结构、矩阵结构,该组织结构的弊病与预算管理的矛盾。组织结构的流程化整合:整合的原则、程序和方法(作业分析,消除 不增值作业、面向市场迅速作出反映)。 (3)重构:预算组织体系的创新。责任中心种类、各中心预算内容与管理。(4)建立预算管理委员会。 23.企业并购的财务问题研究 [提示]应侧重某一方面:(1)对目标公司并购的估价。(2)并购的方式。(3)并购的目标选择。(4)并够的支付方式。(5)并购后的整合。(6)并购后对集团公司的业绩评价。(7)要结合具体案例写。 24.企业/企业集团存量资产重组研究 [提示] (1)目前集团企业存量资产的现状:金额、控制、周转情况、获利情况等。(2)现状说明何问题?(3)盘活存量资产的路径:分拆、重组、剥离、回购、分离。(4)每种模式具体操作内容、优劣、适应范围。(5)每种模式比较。(6)运用案例加以说明。 39.上市公司财务报表分析 [提示](1)上市公司财务分析的特点。(2)上市公司财务分析使用的资料。招股说明书、上市公告、定期财务报告、临时报告及证券市场的其他信息。 (3)上市公司财务分析的主要指标。每股收益、每股净资产、市盈率等。(4)上市公司财务分析指标分析应特别注意的事项。 40.上市公司财务信息质量基础分析 [提示](1)上市公司财务信息质量的含义。(2)上市公司财务信息质量分析的重要性。(3)影响上市公司财务信息质量的因素。包括:外部环境;政策法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会计政策选择及变更等。(4)上市公司财务信息质量基础分析的方法。 41.财务学科课程体系探讨 [提示]指出当前财务学科课程体系存在的主要缺陷;在对专业培养目标进行定位的基础上,结合社会发展对人才素质及其知识结构的要求,展开相关课程体系的设置;说明存在的主要障碍与解决建议。三、管理会计部分1.变动成本法的应用研究〔提示〕;变动成本与完全成本异同分析;变动成本法与存货成本计算比较分析;变动成本法与损益计算原理;变动成本法与产品价格关系研究;变动成本法在短期经营决策中应用研究;变 动成本法的应用环境分析;如何实现变动成本法与完全成本法的融合;变动成本法的改进与发展趋势的探讨。 2.管理会计的假设前提与原则 [提示]管理会计的假设前提的含义与意义;管理会计假设前提与财务会计假设前提的区别分析;管理会计基本假定内容构成研究;管理会计原则探讨。 3.投资决策分析方法 [提示]投资决策的概念与意义;如何把握资本预算;投资决策经过哪些程序;投资决策方法体系;投资决策应该考虑哪些因素;项目现金净流量的计算方法;投资必要报酬率;投资风险计量与防范;投资决策贴现法的应用要求;投资回收期的计算与应用;投资报酬率的计算与应用;净现值法的计算与应用;现值指数法的计算与应用;内含报酬率法的计算与应用;如何进行更新改造决策;如何进行租赁与购买决策;如何进行投资规模决策;如何进行不确定性投资项目分析;如何进行限量投资决策。 4.关于管理会计师及其职业道德研究 [提示]管理会计师的职业能力与素质要求;现代企业管理框架中的管理会计地位探讨;会计职业道德与管理会计职业道德研究;诚信与管理会计师。 5.预算管理研究 [提示]预算管理概念分析;预算管理与计划管理的关系研究;如何理解预算管理的内容体系;如何构造预算管理的运行体系;全面预算与财务预算的差异分析;在公司治理下预算流程的设计;公司战略如何制约预算目标;预算编制方法(定期预算、零基预算、弹性预算、滚动预算与概率预算)的应用分析;预算控制原则与方法;预算控制的几种形式;预算调整制度建设问题;预算考评制度的建立与完善。 6.关于ABC法的研究 [提示]作业成本计算与作业成本管理的概念;作业与作业过程的初步研究;成本元与驱动因素的初步认识;作业成本计算的环境要求分析;作业成本计算的基本程序;作业成本管理的程序;推行作业成本管理的难点与对策。 7.责任会计的研究 [提示]责任会计的概念分析;责任会计的发展阶段与每个阶段的特征;责任会计的理论基础;责任会计与财务会计的异同;责任会计中心的特征与类型分析;投资中心的性质与特征;利润中心的特征、类型与适应范围;成本中心的特征与适应范围;责任会计的报告体系;责任会计的核算程序;单轨制与双轨制;集团公司责任会计体系的建设。 8.业绩评价体系研究 [提示]业绩评价制度的内容分析;业绩评价制度的建立依据与原则;业绩评价指标体系;财务评价与非财务评价;平衡计分卡;如何运用经济增加值(EVA)与市场增加值(MVA);战略业绩评价要点;业绩评价与薪酬制度的关联性分析;如何构建综合业绩评价体系。 9.标准成本的研究 〔提示]标准成本的概念;标准成本的类型;标准成本的作用;标准成本的种类与选择;直接材料标准成本;直接人工标准成本;制造费用标准成本;价格标准;用量标准;标准成本单。 10.战略管理会计研究 [提示]战略管理会计的定义与形成发展过程;战略管理会计的理论基础;战略管理会计的内容体系;战略管理会计的基本方法; 11.关于内部转移价格的研究 [提示]内部转移价格的定义与功能;内部转移价格的类型;以市场价格为基础的内部转移价格的特征与适用范围;以“成本’’为基础的内部转移价格的特征与适应范围;以协商定价的特征与适用范围;双重内部转移价格制度。 12.关于成本差异分析的研究 [提示]成本差异与差异分析;有利差异与不利差异;价格差异与用量差异;直接材料成本差异;效率差异与耗费差异;双差异分析法与三差异分析法;成本差异的账务处理;成本差异的结转。 13.关于敏感性分析 [提示]敏感性分析;本量利分析中敏感性分析;投资决策中的敏感性分析;敏感性分析应用条件与局限性。

有关专业选题  财会专业  一、 选题原则  毕业论文选题应当在财会专业范围之内,并符合财会专业的特点,毕业论文选题应当分为规定性命题和自选命题两种。选题时应当结合我国财会实践,选择应用性强或当前实践亟待解决的实际问题作为毕业论文的主要方向和主要内容。鼓励学生对改革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探讨。  二、选题范围  (一)、会计部分  关于会计理论结构的探讨 中外会计报告比较及启示  对我国具体会计准则的思考 关于会计信息真实性的思考  试论人力资源会计 关于会计政策的探讨  建立我国金融工具会计的探讨 关于商誉的会计思考  论会计的国家性和国际性 关于法定财产重估增值的研究  试论重组会计 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与会计监督  关于破产清算会计若于问题的思考 关于会计管理体制的研究  论会计目标 关于或有事项的研究  试论会计学科体系的构建 关于会计工作的法律责任  企业内部会计制度建设 关于会计管理体制的探讨  会计人员职业道德 合并会计报表研究 企业并购会计研究  债务重组会计研究 会计准则和制度的经济后果研究  关于借款费用资本化的探讨 试论会计信息的公开制度  试论我国的会计准则体系 试论会计报告披露的范围  试论我国注册会计师制度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关于强化会计监督的思考  关于期货会计的探讨试论会计环境 非货币交易会计研究  现代企业治理机制下的内部控制制度 试论新《会计法》下的会计监督体系 新《会计法》对会计核算的要求 试论会计法律责任  股票期权会计研究  (二)、财务管理部分  上市公司股利政策实证研究 企业配股财务标准研究  资本成本决策研究企业/企业集团财务管理体制研究  经营者薪酬计划 管理业绩评价体系 财务风险评价体系  企业营运能力分析体系 企业获利能力评价体系  企业财务危机预警体系 企业/企业集团财务战略研究  企业/企业集团财务政策研究 企业/企业集团投资政策研究  企业集团股利政策研究 关于投资财务标准研究  关于企业价值研究 预算管理与预算机制的环境保障体系  企业并构财务问题研究 (题目宜具体化) 企业/企业集团存量资产重组研究 企业集团财务总监委派制研究 企业/企业集团财务控制体系  企业财务目标再认识 企业投资结构研究 关于财务的分层管理思想研究 企业表外融资的财务问题 自由现金流量与企业价值评估  企业收益质量及其评价体系 企业信用政策研究  关于财务决策、执行、监督“三权”分立研究  关于内部转移价格研究 上市公司关联交易分析 上市公司财务报表分析 上市公司财务信息质量基础分析  (三)、管理会计部分  变动成本法的应用研究 管理会计的假设前提与原则  投资决策分析方法 关于管理会计师及其职业道德研究  预算管理研究,业绩评价体系与方法研究 关于ABC法的研究  责任会计的研究 关于投资项目决策的研究 标准成本的研究  战略管理会计研究 关于内部转移价格的研究 关于成本差异分析的研究 关于敏感性分析 关于成本控制方法  (四)、审计部分  论内部审计的独立性 论市场经济下审计的职能与作用  论审计在宏观经济调控中的地位与作用 论审计目标与审计证据的获取  论审计与经济监督系统论我国审计组织体系的健全与发展  我国审计体制的改革与完善论审计的法制化、规范化建设  论审计执法与处罚力度的强化 论审计风险及其防范  比较审计初探 论经济效益审计 论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审计  论现代企业制度下的内部审计 对验资中有关问题的探讨  对资产评估中有关问题的探讨 审计工作策略探讨  论内部控制系统审计(制度基础审计探讨) 论审计方式方法体系的完善  论企业集团内部审计制度的构建 论注册会计师的法律责任  论审计工作质量的控制与考核 论我国审计准则体系的完善  论我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制度的发展与完善 独立审计准则研究(可选一个准则进行研究)  (五)、会计电算化部分  会计电算化系统的安全性分析 会计电算化系统的容错性及可操作性问题  会计电算化核算系统的子系统划分研究 会计电算化工作可能出现的问题及对策 会计电算化对会计工作方法的影响探讨 会计电算化对传统会计职能的影响研究 会计电算化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网络会计研究  浅议企业财务会计报告的发展趋势  本篇文章来源于 “论文地带” 转载请以链接形式注明出处 网址:  [内容摘要]人类社会进入21世纪,迎接我们的是一个全球化,信息化,网络化和以知识驱动为基本特征的崭新的经济时代--知识经济时代。对于企业所处的财务环境受整个经济环境的影响,也发生了较大的变革。财务与会计作为企业中一项重要的管理活动,如何面对变化的环境,更好地发挥其职能作用是需要我们不断研究的一个课题。本文通过对新环境下传统的财务会计报告存在的弊端及局限性的分析,阐述财务会计报告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财务会计报告 知识经济 发展  一、引言  会计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和会计信息使用者需求的变化是推动财务会计发展的两大动力。进入21世纪,世界经济已进入了一种全球化,信息化,网络化和以知识驱动为基本特征的崭新的社会经济形态--知识经济(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对其的定义是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指以现代科学技术为核心,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存储、使用和消费之上的经济。 )。知识经济与以往经济的最大不同在于,经济的发展与繁荣不再直接取决于资源、资本、硬件技术的数量、规模和增量,而是直接有赖于知识或有效信息的积累和利用。它强调人力资源开发,尤其是人力资源创造力的开发在经济发展中的价值;它强调产品和服务的数字化、网络化与智能化。与经济环境的变化相适应,企业的财务环境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主要表现在:企业的经济活动日益复杂化;物价变动较以往更加频繁和激烈;行业的竞争加剧;互联网在财务会计中广泛应用;金融衍生工具飞速发展,且由于衍生工具具有以小博大的杠杆作用,由此可能带来暴利的同时也蕴藏着巨大的风险,因此人们高度关注衍生工具的报告问题;以知识为基础的无形资产也日益成为企业未来现金流量与企业市场价值的关键所在。  现行的报告体系已不能满足信息使用者对会计信息的需求。2001年1月1日实施的《企业会计制度》中规定,企业的财务会计报告由会计报表、会计报表附注和财务情况说明书组成。企业的财务会计报告遵循着特定的会计准则,采用规范、通用的格式进行编制,具有综合性、规范性等优点,但是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现有的企业财务会计报告因滞后于环境的变化而显示出了它的缺陷与不足。本文通过对新环境下传统的财务会计报告存在的弊端及局限性的分析,就财务会计报告的发展趋势谈一下自己的拙见。  二、财务会计报告变革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一)财务会计报告变革的必要性  会计的发展与企业的财务环境息息相关,20世纪90年代以来,高科技推动了国际经济的迅猛发展,金融创新的日新月异则带来了极大的风险。由于一些资产负债表外业务和表外项目不断增加,人们纷纷指出,传统的财务会计报表已不能充分披露有用的会计信息了

对我国具体会计准则的思考论文

对我国具体会计准则的思考 摘要:2006年,财政部公布了修订后的企业会计准则和新的38项具体准则。新准则中涉及资产减值准备些的转回、投资性房地产按公允价值计量、债务重组中的利得、非货币资产交换损益、生产性生物资产折旧、存货成本计价中取消后进先出法、合并报表范围的变动、借款费用资本化金额、金融资产引入公允价值、持有至到期投资的后续计量等内容,较以往的准则更适应新形势下我国经济发展的需要。关键词:资产减值准备;投资性房地产公允价值;非货币资产交换;生产性生物资产;合并报表 会计准则的制定与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过程中,我国创立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历史和现实已经表明,这一创举和改革路径是理性的,也是成功的。在这一经济制度背景下,我国的会计标准完成了由适应计划经济需求向市场经济过渡。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既坚持中国特色,同时也始终重视吸收和借鉴国际会计准则的成功经验,在所有重大方面都与国际会计准则取得了一致。我国会计准则的建设不仅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而且也探索出了一条基于转型国家会计国际化的道路,赢得了国际会计界的广泛赞誉。纵观我国会计准则的制定历程,道路坎坷而成就非凡,风雨兼程但前景灿烂。2006年2月15日,财政部在人民大会堂召开新闻发布会,公布了修订后的企业会计准则和新的38项具体准则,2006年10月30日又发布了会计准则指南,标志着我国的会计准则与国际准则趋同。对于在全球一体化的宏观环境下我国企业更好地发展,提高国际竞争力打下了良好基础。   新准则变化较大,其中的一些具体准则对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都有一定的影响,就个人的体会,下面分项进行分析。   一、资产减值准备的转回   新准则规定: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商誉等资产发生减值后,资产减值一经确认,在以后会计期间不得转回,之所以如此规定是防止公司操纵利润。但同样也存在问题。因为,经济的发展具有周期性,当宏观经济处在萧条期,必然导致资产减值,而经济复苏时,资产价值则会回升,此时资产减值不能转回,则会造成企业资产价值低估,从而计提的折旧不能满足企业更新资产的需要,造成企业各期利润增加,而资产使用期满可能无力重置的局面,特别是当企业的资产剩余年限趋近于经济复苏期与繁荣期之和,问题则更明显。如允许其转回将会导致转回当期的利润大增,新准则这一规定,确有两难之处。   二、投资性房地产按公允价值计量  新准则规定:在有确凿证据表明其所有的投资性房地产的公允价值能够持续可靠的取得的,也可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计量,投资性房地产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进行后续计量的,不计提折旧与摊销,应以资产负债表日的公允价值计量,资产负债表日公允价值与账面价值的差异计入公允价值变动损益。   不计提折旧和摊销,会导致当期费用减少,从而使企业当期利润增加。由于税法规定资产在持有期间公允价值变动不计入应纳税所得额,待处置资产时一并计入应纳税所得额,由此造成资产账面价值与计税基础之间的差异,当房地产价格下降时,采用公允价值会减少企业利润,并形成一项递延所得税资产,但企业当期的应纳税所得额不会减少,而要等到实际处置资产时才会减少。相比采用成本模式下折旧抵税,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显得不太有利。当房地产价格上涨,企业的利润增加时,若采用公允价值模式则要等到处置时就增值部分纳税,但在成本模式下,企业虽然也要就处置增值部分纳税,但企业在持有资产期间获得33%的资产抵税额的好处。所以,从企业的长远发展来看,还是采用成本模式较有利。   三、债务重组中的利得   新准则规定:以低于账面价值的现金清偿债务的债务人,应将重组债务的账面价值与支付的现金之间的差额确认为当期损益。其他的债务重组如债务转资本,修改债务条件等都是将重组利得确认为当其损益。这一条将会导致企业利润增加,同时也可能造成实际上的关联企业,母子公司之间“相互输血”,转移资金,操纵利润行为的增加,所以投资者在分析企业报表时经格外留意这一点,防止被企业误导。   四、非货币资产交换损益   新准则规定:非货币资产交换同时满足下列两个条件的,应当以公允价值和应支付的相关税费作为换入资产的成本,公允价值与换出资产账面价值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该资产交换具有商业实质;换入资产或换出资产公允价值能可靠计量。这一条规定,与债务重组利得一样会使企业的利润增加,同时由于商业实质判断时,关联方交易很容易被忽视,从而给关联方之间相互转移资产,粉饰财务报表留有一定的空间,同样也应引起审计人员与报表使用者的高度关注。   五、生产性生物资产折旧   新准则规定:企业应根据生产性生物资产的性质,使用情况和有关经济利益的预期实现方式,合理的确定其使用寿命,预计净残值和折旧方法,可选用的方法包括年限平均法、工作量法、产量法等。   年限平均法,对于生产性生物资产适用面很窄。例如,产畜的繁殖能力各期通常不是平均的,一头母鸡去年产仔16头,今年可能只产7头,对于该类生产性生物资产来说,这很正常。实际上,由于生产性生物资产大都受自然环境等客观因素影响较大,其产出基本上是波动的,不具有平均的基础,因此,对于生产性生物资产折旧方法中的年限平均法,似乎可以取消,这可能会更符合实际的情况。 工作量法是按固定资产所能工作的数量平均计算折旧的一种方法,实际上也是直线法,因为它也是按工作量平均计算,只不过由于每期固定资产的使用程度不同,实际完成工作量不相等,导致每期折旧也不尽相同。  六、存货成本计价中取消后进先出法   新准则规定:存货的成本结转,应当采用先进先出法,加权平均法,或者个别计价法。对于该条,由于我国经济发展较快,相应的物价指数也会提高,因此,一般来说,企业后进存货成本要高于先进存货成本,准则此条的实施可以使采用先进先出法或加权平均法的企业利润增加。   七、合并报表范围的变动   新准则规定:母公司应当将全部子公司纳入合并报表的合并范围。此条规定有利于防止上市公司只选择效益好的子公司合并,从而可以防止上市公司通过对合并范围的调节,来达到操纵利润,粉饰报表的目的。这一条对于规范规模庞大的上市公司的经营,合理保证会计信息的质量,保护投资者利益,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八、借款费用资本化金额   新准则规定:为购建或生产符合资本化条件的资产而借入的专门借款应当以专门借款实际发生的利息费用,减去尚未动用的借款资金存入银行取得的利息收入或进行暂时性投资取得的投资收益后的金额确定。为购建或者生产符合资本化条件的资产而占用了一般借款,企业应当根据累计资产支出超过专门借款部分的支出加权平均数乘以所占用一般借款的资本化率,计算确定一般借款应予以资本化的金额。   从该条准则来看,专门借款,一般借款利息符合资本化条件的都可以资本化,从而使企业当期计入费用的金额减少了,有利于企业的利润增加,该准则的实施对处于初创期的企业来说,是有扶植作用的。因为企业在初创期往往要进行大量的投资,其中很大一部分是固定资产投资,借款费用在总费用中占用相当大的一部分比例,而企业当期利润很少或者无利润甚至出现亏损,将借款费用按规定资本化,用利于改善企业的经营成果,增强投资者的信心,从而能更好地促进企业成长。   九、金融资产引入公允价值   新准则规定: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可分为交易性金融资产和指定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   这一条准则的实施,能更好地反映企业的实际财务状况以及经营成果,因影响金融资产价格的因素很多,诸如:宏观因素,金融资产所属行业前景以及所属公司的经营状况等,各种因素对其影响的程度不一,有时会同向作用,也可能反向作用,或正反双向作用。当同向作用时,例如:当宏观调控有利于金融资产所属行业的发展,同时上市公司经过改组等剥离了不良资产时,二者共同作用将使上市公司的股票价格大幅上涨。相反,若二者反向作用则会导致其价格下跌。由于企业所持金融资产的金额有时会比较大,若采用历史成本则反映不出金融资产价格变动对企业的影响。采用公允价值则可以做到这一点,虽可能造成企业利润的波动,但对于投资者来说,此时的会计信息质量是比较高的,对于分析企业的经营状况,做出正确的投资决策也是有利的。   十、持有至到期投资的后续计量   新准则规定:企业应当采用实际利率法,按摊余成本对持有至到期投资进行后续计量。采用实际利率法,按照摊余成本和实际利率计算确认利息收入,计入投资收益。   该条准则很好地体现了配比原则,真实地反映了企业该项投资的实际收益情况,比较旧准则中规定:“折溢价在持有期间平均摊销”。此条规定是一次进步。   总的来说,企业具体会计准则也可称为应用性准则,具有针对性强、便于操作等特点。具体会计准则是我国多年会计理论研究的杰出成果,较以往的准则更适应新形势下我国经济发展的需要;是根据基本会计准则的要求,就会计核算的基本业务和特殊行业的会计核算工作作出规定,具体会计准则按照其内容可以分为共性会计准则、会计报表准则和特殊行业会计核算准则三个方面内容。共性业务会计准则主要对各行各业会计核算中共同的基本业务的会计处理作出规定,主要包括固定资产会计、折旧会计、存货会计、收入、无形资产、外币折算会计、应收账款会计等。会计报表准则主要就各种会计报表反映的内容、列示方法和报表的格式等作出规定,包括: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合并会计报表等。特殊行业会计准则主要是分别对一些特殊行业的基本会计业务的核算作出规定。目前,我国已陆续颁布了收入、投资、无形资产、非货币交易、或有负债、现金流量表等几十项具体会计准则。但同时应该看到,新准则的内容涉及面更广,更综合,对会计从业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真正的掌握各项新准则,不仅要求学习者具备财务、税法、经济法、审计等相关学科的必要知识,还要求学习者具有很高的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以及很高的专业判断能力,而且,会计理论研究仍然任重道远,唯有努力学习,勤奋钻研才能促进其发展,使其更好地服务于社会。

有关专业选题  财会专业  一、 选题原则  毕业论文选题应当在财会专业范围之内,并符合财会专业的特点,毕业论文选题应当分为规定性命题和自选命题两种。选题时应当结合我国财会实践,选择应用性强或当前实践亟待解决的实际问题作为毕业论文的主要方向和主要内容。鼓励学生对改革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探讨。  二、选题范围  (一)、会计部分  关于会计理论结构的探讨 中外会计报告比较及启示  对我国具体会计准则的思考 关于会计信息真实性的思考  试论人力资源会计 关于会计政策的探讨  建立我国金融工具会计的探讨 关于商誉的会计思考  论会计的国家性和国际性 关于法定财产重估增值的研究  试论重组会计 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与会计监督  关于破产清算会计若于问题的思考 关于会计管理体制的研究  论会计目标 关于或有事项的研究  试论会计学科体系的构建 关于会计工作的法律责任  企业内部会计制度建设 关于会计管理体制的探讨  会计人员职业道德 合并会计报表研究 企业并购会计研究  债务重组会计研究 会计准则和制度的经济后果研究  关于借款费用资本化的探讨 试论会计信息的公开制度  试论我国的会计准则体系 试论会计报告披露的范围  试论我国注册会计师制度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关于强化会计监督的思考  关于期货会计的探讨试论会计环境 非货币交易会计研究  现代企业治理机制下的内部控制制度 试论新《会计法》下的会计监督体系 新《会计法》对会计核算的要求 试论会计法律责任  股票期权会计研究  (二)、财务管理部分  上市公司股利政策实证研究 企业配股财务标准研究  资本成本决策研究企业/企业集团财务管理体制研究  经营者薪酬计划 管理业绩评价体系 财务风险评价体系  企业营运能力分析体系 企业获利能力评价体系  企业财务危机预警体系 企业/企业集团财务战略研究  企业/企业集团财务政策研究 企业/企业集团投资政策研究  企业集团股利政策研究 关于投资财务标准研究  关于企业价值研究 预算管理与预算机制的环境保障体系  企业并构财务问题研究 (题目宜具体化) 企业/企业集团存量资产重组研究 企业集团财务总监委派制研究 企业/企业集团财务控制体系  企业财务目标再认识 企业投资结构研究 关于财务的分层管理思想研究 企业表外融资的财务问题 自由现金流量与企业价值评估  企业收益质量及其评价体系 企业信用政策研究  关于财务决策、执行、监督“三权”分立研究  关于内部转移价格研究 上市公司关联交易分析 上市公司财务报表分析 上市公司财务信息质量基础分析  (三)、管理会计部分  变动成本法的应用研究 管理会计的假设前提与原则  投资决策分析方法 关于管理会计师及其职业道德研究  预算管理研究,业绩评价体系与方法研究 关于ABC法的研究  责任会计的研究 关于投资项目决策的研究 标准成本的研究  战略管理会计研究 关于内部转移价格的研究 关于成本差异分析的研究 关于敏感性分析 关于成本控制方法  (四)、审计部分  论内部审计的独立性 论市场经济下审计的职能与作用  论审计在宏观经济调控中的地位与作用 论审计目标与审计证据的获取  论审计与经济监督系统论我国审计组织体系的健全与发展  我国审计体制的改革与完善论审计的法制化、规范化建设  论审计执法与处罚力度的强化 论审计风险及其防范  比较审计初探 论经济效益审计 论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审计  论现代企业制度下的内部审计 对验资中有关问题的探讨  对资产评估中有关问题的探讨 审计工作策略探讨  论内部控制系统审计(制度基础审计探讨) 论审计方式方法体系的完善  论企业集团内部审计制度的构建 论注册会计师的法律责任  论审计工作质量的控制与考核 论我国审计准则体系的完善  论我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制度的发展与完善 独立审计准则研究(可选一个准则进行研究)  (五)、会计电算化部分  会计电算化系统的安全性分析 会计电算化系统的容错性及可操作性问题  会计电算化核算系统的子系统划分研究 会计电算化工作可能出现的问题及对策 会计电算化对会计工作方法的影响探讨 会计电算化对传统会计职能的影响研究 会计电算化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网络会计研究  浅议企业财务会计报告的发展趋势  本篇文章来源于 “论文地带” 转载请以链接形式注明出处 网址:  [内容摘要]人类社会进入21世纪,迎接我们的是一个全球化,信息化,网络化和以知识驱动为基本特征的崭新的经济时代--知识经济时代。对于企业所处的财务环境受整个经济环境的影响,也发生了较大的变革。财务与会计作为企业中一项重要的管理活动,如何面对变化的环境,更好地发挥其职能作用是需要我们不断研究的一个课题。本文通过对新环境下传统的财务会计报告存在的弊端及局限性的分析,阐述财务会计报告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财务会计报告 知识经济 发展  一、引言  会计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和会计信息使用者需求的变化是推动财务会计发展的两大动力。进入21世纪,世界经济已进入了一种全球化,信息化,网络化和以知识驱动为基本特征的崭新的社会经济形态--知识经济(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对其的定义是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指以现代科学技术为核心,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存储、使用和消费之上的经济。 )。知识经济与以往经济的最大不同在于,经济的发展与繁荣不再直接取决于资源、资本、硬件技术的数量、规模和增量,而是直接有赖于知识或有效信息的积累和利用。它强调人力资源开发,尤其是人力资源创造力的开发在经济发展中的价值;它强调产品和服务的数字化、网络化与智能化。与经济环境的变化相适应,企业的财务环境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主要表现在:企业的经济活动日益复杂化;物价变动较以往更加频繁和激烈;行业的竞争加剧;互联网在财务会计中广泛应用;金融衍生工具飞速发展,且由于衍生工具具有以小博大的杠杆作用,由此可能带来暴利的同时也蕴藏着巨大的风险,因此人们高度关注衍生工具的报告问题;以知识为基础的无形资产也日益成为企业未来现金流量与企业市场价值的关键所在。  现行的报告体系已不能满足信息使用者对会计信息的需求。2001年1月1日实施的《企业会计制度》中规定,企业的财务会计报告由会计报表、会计报表附注和财务情况说明书组成。企业的财务会计报告遵循着特定的会计准则,采用规范、通用的格式进行编制,具有综合性、规范性等优点,但是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现有的企业财务会计报告因滞后于环境的变化而显示出了它的缺陷与不足。本文通过对新环境下传统的财务会计报告存在的弊端及局限性的分析,就财务会计报告的发展趋势谈一下自己的拙见。  二、财务会计报告变革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一)财务会计报告变革的必要性  会计的发展与企业的财务环境息息相关,20世纪90年代以来,高科技推动了国际经济的迅猛发展,金融创新的日新月异则带来了极大的风险。由于一些资产负债表外业务和表外项目不断增加,人们纷纷指出,传统的财务会计报表已不能充分披露有用的会计信息了

浅谈我国新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  2009-1-5 13:46 舒海霞 【大 中 小】【打印】  内容摘要:今年我国颁布的39项会计准则,充分考虑了我国的客观环境和特点,慎重处理了和国际会计准则之间的关系,已与国际会计准则实现了趋同。  关键词:国际趋同 新准则  财政部2006年2月25日发布的39项企业会计准则(下文简称“新准则”),包括1个基本准则和38个具体准则,新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基本上一致,实现了我国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然而,新准则在实施过程中也可能会带来一些不适应。  我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迫切性  经济全球化的需要  20世纪90年代以后,世界各国经济飞速发展。国际贸易、国际投资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在这种情况下,世界商业语言同一的要求也就越来越为迫切。会计准则作为世界商业语言全球趋同已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  全球资本市场一体化的需要  全球股票市场,全球商品期货市场的形成,汇率和利率的交换,资金在世界范围的流动,意味着资本市场全球一体化。  我国资本市场对于境外投资者有着巨大的吸引力,但同时境外投资者对我国有一个与国际会计准则一致的财务会计体系要求也越来越强烈。另外,对希望到海外上市的公司来说,国内、国际不同的会计准则是这些企业进入国际市场的一大障碍。  如果不能有效地解决资本市场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透明度问题,不能解决上市公司和中介机构如实地向社会披露信息的问题,那么我国的资本市场就没有发展前途。  经济国际化的需要  过去20多年里,我国实行对外开放,较好地把握了国际产业结构调整的机遇,在扩大进出口贸易、利用外商直接投资方面取得显著成效,促进了国内经济持续多年高速增长。加入WTO更促使我国经济融入世界经济体系。  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有利于境外投资者了解境内上市公司的财务状况,从而促进他们对境内上市公司进行投资。尤其是对QFII以及将来更广泛开放市场后进入的国际投资者而言,会计准则趋同带来的透明度的提高以及相互理解的增强,可以大大降低境外投资者进入的风险,为国内公司吸引外资创造便利。我国政府改革国内现行会计准则体系,建立新的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与国际惯例趋同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是明智的选择。  从新准则看我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  充分考虑了我国的客观环境和特点  我国尚处在经济转轨时期,既要吸收借鉴国际会计准则,尽量与国际会计准则协调,又要从自身的实际情况出发,不简单地照搬照抄国际会计准则 。新准则使我国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国际认可的质量基准更加接近。二者相比之下主要有以下几点区别:在市场经济还未完全发达、政府还具备相当影响力的情况下,“公允价值”的应用进行了“量体裁衣”,以适应这种情况;关联方披露方面的要求进行了调整,以反映我国拥有许多国有企业的背景;资产减值的计提准备不得转回。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中,如果情况发生变化,企业可以根据情况重估其资产价值,但我国不允许如此操作。  慎重处理了新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的关系  新准则在对待与国际会计准则的关系上,坚持了四项原则。即对于完全相同的业务,要以国际会计准则执行;对于形式上一致、实质上不一致的业务,要争取与国际协调;对于原来没有出现、现在出现的问题,要做到与国际一致;最后一点,则是特殊问题要特殊解决。  会计准则国际趋同是一个动态前进的过程  随着新准则指南陆续出台,这些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间的差异程度也将逐渐呈现。在有些采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作为依据的国家,准则制定者发现对于保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之间差异的理由越来越不充分。风险在于,人们所热衷追求的财务报告的国际可信度可能很大程度上最终消失,即使人们认为准则差异所产生的影响大于实际情况。鉴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为了与美国准则趋同而可能继续变化的现状,我国的会计准则应随时更新,并修正新准则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在1993年颁布的基本会计准则与行业会计制度中,我国首次接受了国际上通用的会计思想,全面使用了借贷记账法,当时的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尚处于一种低度相关的阶段。1998年初我国颁布了“现金流量表”等八条具体准则,从已颁布的几条会计准则来看,国际会计核算思想在准则中得到了更进一步的贯彻,具体准则规范的内容与国际会计准则进一步取得了一致,这时我国会计准则的国际化程度较1993年已经发生了质的飞跃,体现出了其与国际会计准则的高度相关。而新会计准则除极少数事项外,已与国际会计准则实现了趋同。  对新准则的几点思考  小企业会计信息应该遵循的准则  上市公司、国有企业从2007年1月1日起执行新会计准则。小企业权益资本构成单一、不对社会公众融资、会计信息使用者较少,要求小企业和大企业一样执行统一的会计准则披露信息显然不切实际,也不可行。  近几年,国际会计界已经认识到小企业会计的特殊性及重要性、小企业会计信息需求有别大企业会计信息需求。联合国国际会计和报告标准政府间专家工作组(ISAR)第17次会议提供了题为《中小企业会计》的讨论稿,认为国际会计准则基本上是针对上市公司和大企业的,未考虑小企业的会计需求和特殊问题。会议提出,另对小企业制定一套会计准则。《非公众会计责任主体》将于2007年开始施行。  我国小企业目前执行的是《小企业会计制度》,以后执行新会计准则显然也是不现实的。然而小企业和大企业都需要大致相同的会计信息,而《小企业会计制度》和新会计准则还存在着比较大的差异,因此建议我国借鉴《非公众会计责任主体》对新会计准则进行简化,制定一套适合的小企业会计准则。  公允价值如何体现“公允”  资产的实际价值随着时间、经济环境等因素而变动,相比成本计价的静态性,公允价值坚持动态的价值反映,这是新准则的一大突破和亮点。然而公允价值如何能实现“公允”,这是一个令人关注的问题。公允价值的确定比较困难,在很多情况下要依靠会计职业判断,又很容易受到人为因素的影响。公允价值的确认必须要有相应的规定,并不是企业“估估而已”就可以实行的,除了对“商业实质”、“可靠计量”等条件的规定,还应该有权威机构对公允价值进行确认并监督。  债务重组会计准则的界定重复  新准则将债务重组界定在“债务人发生财务困难的情况下,债权人按照其与债务人达成的协议或法院的裁定作出了让步的事项。”并规定,“以低于债务账面价值的现金清偿债务的,债务人应将重组债务的账面价值与支付的现金之间的差额,作为重组收益,确认为当期损益;以非现金资产清偿债务,债务人应将重组债务的账面价值与转出资产公允价值和相关税费之和的差额,作为重组收益,确认为当期损益。”  新的债务重组会计准则和2001年修订前执行的1998年6月正式公布的《企业会计准则——债务重组》基本相同,重组收益不再记入“资本公积”,重新确认为当期收益。在1999年至2000年两年间,有许多上市公司利用准则中债务重组收益计入当期损益的规定进行虚假重组。就是为了制止上市公司利用债务重组进行利润操纵,2001年修订了债务重组准则的,此次债务重组会计准则的反复可能使上市公司故伎重演。因此,国际趋同的债务重组准则不见得适合我国上市企业。  参考文献:  葛家澍,刘峰会计理论——关于财务会计概念结构的研究[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2  冯淑萍,应唯我国会计准则建设与国际协调[J]会计研究,2005

新会计准则对企业的影响毕业论文

国企如何应对新会计准则实施新企业会计准则的颁布被视为我国会计领域的历史性变革,对绝大部分国企来说,新准则的实施将使其会计处理和财务信息产生根本性改变。本期德勤视点专栏的主题即为国企如何应对新准则实施,深入剖析了新准则对国企所带来影响的几个主要方面,并提出了应对的措施建议。 新会计准则的实施对国有企业的经营运作具有深远影响,这不仅仅是因为新准则的复杂性和革新性,也是由国有企业的特殊性质所决定的 2006年2月15日,财政部正式颁布了期待以久的新会计准则,此次新准则的颁布是我国会计准则的历史性变革,基本实现了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趋同。 虽然目前新准则仅要求自2007年1月1日起率先在上市公司实施,但是国有企业全面施行新会计准则是必然趋势。据悉,财政部计划对新准则的未来实施作出总体部署,未来3年准则实施范围将扩至全部大中型国企,而2008年准则实施范围即将扩大到央企。因此,国有企业已站在了新会计准则体系的大门口,一些企业已经逐步开始进行试点。新准则作为日趋全球化经济社会的通用规则,对国有企业来说既是挑战又是机遇,如何稳健地跨入这扇世纪之门,是国有企业决策层、管理层以及监管部门面临的迫在眉睫的新课题。 新准则一经颁布,立即引起业界的强烈反响,有赞成叫好的,也有心存疑虑的,有人认为新准则能够提高财务报表质量,也有业内人士担心新准则给企业提供了更大的利润操纵空间⋯⋯也许很多国有企业的决策管理层会产生这样的疑问,新准则到底新在哪里?对企业来说影响到底是正面还是负面的?为什么说新准则是我国会计行业的颠覆性变革? 对于新会计准则,可以从以下两个层面进行剖析: 第一,新会计准则将对整个企业的运作产生根本性影响。长期以来,传统观念认为财务会计就是记账编报表,很多企业管理者往往忽略了财务工作的重要性,从而导致企业财务信息片面和滞后,企业的经济活动不能在财务报表中全面及时地反映。虽然原准则对财务信息也有相关要求,但很多企业的财务信息在实务中没有真正做到全面性和前瞻性。 而新准则强调会计信息需要真实地反映企业的经济实质,将财务会计工作提高到企业经营活动核心的高度,强调企业需要有一个完善有效的内部控制体系,以保证财务信息能够可靠、及时、真实地反映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活动。同时,新会计准则更着眼未来,要求财务信息对企业未来的经营决策有前瞻性和指导作用,要求“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的经济决策需要相关,有助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对企业过去、现在或者未来的情况作出评价或者预测。” 因此,不论是从深度不是从广度来看,新准则对企业都具有深远影响,新准则对企业的管理体系、内部控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并且要求企业的每个人、特别是企业的管理层都参与到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的活动之中。 第二,新会计准则对原会计准则进行了颠覆性改革。这一改革不仅是内容上的丰富和更新,更重要的是会计原则的改变和新会计概念的引入。 首先,新准则在理论上改革了会计核算基础原则,历史成本不再作为会计核算唯一的基本原则,而更强调了公允价值、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现值的重要性;尤其是“公允价值”概念在新准则中广泛运用,将大幅改变现行的会计核算体系,改变了以前我国会计核算一直以历史成本为主要依据的计价基础,意味着市场价值体系的重估。例如,若企业发生1万元的经济业务,在原准则下,按照1万元入账大多不会错,但在新准则下,按1万元入账很可能就错了,经济对象的公允价值、货币的时间价值都需要在会计处理时充分考虑。 其次,新准则引入了新的会计概念,比如金融工具、投资性房产等。尤其是金融工具概念的引入,将原来的股(债)权投资、应收(应付)款、货币资金、银行借款、金融衍生产品等原先不同性质的资产负债表项目纳入同一概念范畴,并规范会计处理。随着国内企业经济金融环境的完善和复杂化,金融工具概念的引入能够为企业处理各种复杂的经济和金融业务提供理论和实务平台。 再次,新准则在内容上也进行了扩充和细化。一方面对一些特殊经济事项进行了具体规范,如股权支付、政府补助、职工薪酬、企业年金等;另一方面对一些特殊行业首次进行了规范,如农业、石油天然气开采、保险业等;此外,新准则对信息披露进行了更加明确的规范,如财务列报、合并报表、每股收益等。 由此可见,新准则的实施是我国会计领域的重大变革,将对整个经济社会产生深远的影响。而对于国有企业来说,新准则可能在以下几个主要方面对其产生影响: 企业合并及重组并购 合并财务报表是很多大型国有企业的重要财务工作。关于合并的范围,新准则明确以控制为基础确定合并报表的合并范围,即母公司控制的所有子公司都必须纳入合并范围,包括母公司直接或间接拥有半数以上表决权的子公司和母公司拥有半数或以下的表决权但能够实施控制的子公司,而且不再强调重要性原则,无论是小规模的子公司还是经营业务性质特殊的子公司均纳入合并范围。 对于国有企业在改制时常见的兼并收购,新准则提出了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与非控制下的企业合并的概念,并规定了不同处理原则。对于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原则上应按照类似国际准则中的“权益结合法”的会计处理方法进行,被收购资产按照同一控制下企业的历史成本计量;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原则上应按照购买法的会计处理方法进行,被收购的资产按照公允价值计量。 政府补助 政府补助在国有企业中也是一个较普遍的现象,原准则并没有相关规范。而新准则根据我国现实情况结合国际通行方法,将政府补助分为与资产相关的政府补助以及与收益相关的政府补助,与资产相关的政府补助应确认为递延收益,并在资产使用年限内摊销;与收益相关的政府补助,确认为当期损益。但是对如研发拨款等文件明确会计处理方法的,应根据其拨款时的规定处理(例如将专项拨款视同国家投资,计入资本公积)。 减值准备 减值准备对国有企业来说并不是新名词,8项减值准备的概念早已普遍运用。而新准则主要是明确了计提的减值准备不得转回,以防止企业进行利润操纵。但资产减值损失不得转回的范围仅限于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长期股权投资等,而存货、应收款项、短期投资等其他资产减值应根据其适用的其他具体准则规定。此外,新准则在减值准备中引入了资产组的概念,当某项资产产生的主要现金流入难以独立于其他资产或资产组时,应当按照该资产所属的资产组为基础确定可收回金额,并据以确定资产的减值损失。 投资性房地产 许多国有企业都持有一定的土地和房产,新准则引入投资性房地产这个概念,就是为了规范企业持有非自用房地产的会计处理,以反映企业房地产的构成情况及各类房地产对企业经营业绩的贡献。新准则规定了满足一定条件时,企业可以按公允价值计量作为投资性房地产后续计量的基准模式,并要求公允价值的变动将直接记入当期损益。因此,如果企业选择了公允价值计量模式,今后投资性房地产的市场价值和盈利能力将直接反映在企业的经营业绩之中。 债务重组 债务重组也是国有企业在进行重组改制、优化资产的过程中经常碰到的问题,新准则改变了“一刀切”的规定,将原债务重组溢利计入资本公积改为计入营业外收入,同时对于实物抵债业务引入公允价值作为计量基础。按新准则规定,一旦企业获得债务全部或部分豁免,其收益将直接反映在当期利润表中,这一重大改变将对重组企业的财务报表产生很大影响。 特殊行业 很多国有企业均涉及多种基础行业,因此在新准则中,石油天然气开采、生物资产、金融工具、原保险合同、再保险合同、套期保值等这些全新的会计准则对这些国有企业的会计核算和财务报表将产生根本性影响。 此外,股权支付、企业年金、职工薪酬等新准则的运用,也是很多国有企业在相关经济业务的核算中需认真加以考虑的。 显然,新会计准则的实施将对绝大部分国有企业的会计处理和财务信息产生根本性改变,而针对这一变革,我们的国有企业应该做一些怎样的准备呢? 首先,新会计准则的实施要有一个有效的信息系统,以保证财务信息的及时性和可靠性。国有企业规模大、子公司众多,一些企业存在信息脱节滞后问题,要做到信息的及时正确并非易事。而在新会计准则下,很多会计处理和信息披露所需要的原始信息并非仅仅是财务方面的信息,且信息具有很强的时效性,因此企业必须建立一个有效的信息系统,保证集团内部信息沟通的畅通和正确。 其次,新会计准则的实施要有一个完善的管理体系和内部控制系统,以保证会计处理的正确公允。新准则在会计政策、确定会计处理方面给予企业管理层相当大的选择范围,比如金融资产的划分、公允价值的确定,管理层的意图和判断将对经济交易的价值确定和会计处理产生很大影响。会计处理的具有一定自由度,目的是避免简单划一的硬性规定影响财务信息的真实性,然而也势必给舞弊和操纵利润提供了机会。因此,一套有效的管理体系和内控系统能够保证企业对信息的会计处理准确公允,真实客观反映经济活动的实质意图,而不受或少受某些个人意志的影响。 再次,新会计准则的实施对财会人员和企业管理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会计准则强调的是对交易的经济实质理解而不是对会计准则的生搬硬套,很多方面需要的判断能力超过了财会人员的专业范围,因此企业的财会人员和企业的管理人员若缺乏必要的财务知识,会影响新准则的实施和运用,甚至导致财务报表的错报漏报。所以,对企业各级人员进行恰当培训也是顺利实施新准则所必不可少的。财会人员应该具备较高的会计专业水准,以处理复杂的会计核算;而管理层也应该掌握新准则的基本理念,了解新准则对业务流程、经营决策的影响,尤其应深刻认识到全面实施新会计准则是整个企业的所有部门和人员的任务,而不仅仅是财会人员的事。 新会计准则的实施对国有企业的经营运作具有深远影响,这不仅仅是因为新准则的复杂性和革新性,也是由国有企业的特殊性质所决定的。我们的国有企业,一方面要进行市场化运作,走国际化道路,同时又要接受相关部门的监管,保证资产的保值增值,因此国有企业管理层必须打一场有准备之仗,在各个方面为实施新会计准则打好坚实基础,确保向新准则的平稳过渡。

都有啊,百度知道上会计培训理臣教育帮你搬运下吧(一)新会计准则对企业业绩的影响  新会计准则构成了一个新的核算基础体系,对财务报表的经营成果产生了较大的影响。1 在所得税方面,一方面,新准则要求企业在取得资产、负债时,应当确定其计税基础,而在旧会计准则下,大多企业采用应付税款核算。执行新标准后,所得税采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核算,这将使本期递延所得税资产增加,本期利润增加。另一方面,新准则规定对于亏损产生的所得税利益,应当以很可能获得用来抵扣亏损和税款抵减的未来应纳税所得额为限,确认递延所得税资产,增加利润。2 在公允价值方面,按照新准则要求,企业在利润表中单独设置“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科目,用于核算交易性金融资产、房地产等公允价值变动对企业损益的影响。在非经常性损益中,新准则未把公允价值变动收益列入其中。另外,出售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变动对企业业绩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对资本公积的影响和净利润的影响。3 在债务重组中,重组的收益计入利润表。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中被收购企业的资产及负债在合并时采用购买法,按公允价值进行计量,商誉及使用年限不确定的无形资产每年进行减值测试,不再摊销,重组的收购折价于发生时确认为收益。   (二)有利于提高企业的会计信息质量   实施新的会计准则能大大提高我国企业会计信息的披露质量。1 信息更为可靠。新会计准则要求“以实际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为依据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如实反映符合确认和计量要求的各项会计要素及其他相关信息,保证会计信息真实可靠。内容完整”;公允价值的引入充分考虑了时间价值,使披露的信息更为真实;新准则不允许资产减值进行转回,强化了信息的可靠性。2 会计信息更为相关。新准则要求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与财务报告使用者的经济决策需要相关,这更真实地反映了公司的收益情况。3 信息披露更为充分。新会计准则要求,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的经济决策需要相关,有助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对企业过去、现在或者未来的情况作出评价或者预测,为决策提供服务。另外,在金融方面,企业要根据各单项金融工具的特点及相关信息的性质将其进行适当归类,揭示和披露交易决策的相关信息,这些都更为充分地披露了会计信息。   (三)有利于提高企业整体管理水平   由上述的分析可知,我国原会计准则由于对外披露的信息不够合理和透明,造成了投资者和公司管理层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新会计准则采用与国际接轨的信息披露方式,对信息披露的质量有较好的保证,可促进公司治理水平的改善和公司目标的达成。另外。新准则涉及的环节较多,在各个环节、各个方面都与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相关,这就需要一套科学严密、公开透明、监督有力的内部控制制度作保障,促使企业进一步健全内部控制制度,从源头上遏制了虚假信息的产生。除此以外,新准则建立了新的应收账款台账、账龄分析制度,并健全了应收账款坏账准备制度,促进了企业内部管理的进一步完善。企业要与世界接轨,采用新的会计准则,积极采用先进的信息系统和技术手段,简化会计核算流程,把精力放在会计的确认和计量工作上,优化了经营过程。总之,新会计准则的应用有利于提升公司的整体管理水平。

最好是以某一个企业为例去写,字数有要求么?

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的差异论文

随着我国企业体制改革的加快,市场上出现越来越多的企业合并实例,因此,规范企业合并会计准则就显得更加重要。我国财政部于2006年发布了《企业会计准则第20号——企业合并》的会计准则,并于2007年1月1日开始实施。进行我国企业合并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比较研究,对于我们理解、贯彻企业合并会计准则有着积极意义。我国企业合并新准则基本与国际趋同,但是由于我国的经济制度、会计模式与其他国家不同,考虑到我国的具体国情,企业合并新准则还是存在着独特之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一)企业合并的范围不同  我国企业合并会计准则按照参与合并的企业在合并前后是否受同一方或相同的多方最终控制,将企业合并分为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和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我国在充分考虑我国产权市场还不够成熟、发生的企业合并多为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等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将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纳入了企业合并准则的范围。而国际会计准则则不包括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  (二)会计处理方法的选择上具有差异  企业合并的会计处理方法主要有两种:购买法与权益结合法  1.购买法  购买法是假定企业合并是一个企业通过购买的方式取得其他参与合并企业的净资产的一项交易,因此是以实际支付的款项或放弃的资产公允价值来计算购买成本;购买企业的利润包括被合并企业合并后根据成本价计算的利润。购买法视企业合并为购买全部净资产,从而改变了会计计价基础。。  2.权益结合法  权益结合法是假定企业合并是实施合并的企业与其他参与合并企业的股东间的普通股交换,即把合并看作是两个公司的普通股股东在合并他们的权益、资产和负债,通过股权交换实现所有权的联合。在权益结合法下,以子公司净资产的账面价值作为计价基础来记录母公司的购买成本。  我国企业合并新准则分别对同一控制下和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相关问题进行了规定。对于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按照权益结合法的会计处理方法进行;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则按照购买法的会计处理方法进行。  而国际会计准则规定,所有企业合并只允许采用购买法,即将企业合并交易看做是一个企业购买另一个企业的股权或净资产的过程。具体应用步骤为:(1)确认购买方,包括取得控制权的认定以及难以辨认时的四个迹象等;(2)计量企业合并的成本,主要指购买方为取得被购买方的控制权而放弃的资产、发生或承担的负债;(3)在购买日将合并成本分配到所购买的资产以及所承担的负债与或有负债上。  (三)与合并相关费用的处理存在差异  我国会计准则规定,对于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发生的法律费、咨询费和佣金费等其他直接费用应当计入合并成本,而合并的间接费用在发生的当期确认为费用。对于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合并方为进行企业合并而发生的相关直接费用,如律师费、咨询费、审计费等直接相关的费用,均在发生时直接计入当期费用,不构成企业合并中取得的长期股权投资的成本,也不能从发行股份的溢价中抵减。  而国际会计准则由于不包括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其关于费用的处理则比较清晰。国际会计准则规定企业合并中支付给为实现合并而聘请的会计师、法律顾问、评估师和其他咨询人员的业务费用直接归属于合并成本,而一般的行政管理费用,包括购买部门的运营成本以及其他不能直接归属于所核算的特定成本的相关费用则在发生时确认为当期费用。  (四)合并成本的确定存在差异  我国会计准则规定,对于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以合并方在合并日取得的净资产的账面价值作为合并成本;而对于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购买方应以购买日为换取被购方的控制权而放弃的资产、发生或承担的负债,以及发行的权益工具的公允价值,加上合并的直接相关费用之和作为合并中形成的长期股权投资的合并成本。  而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认为,合并成本是购买方为换取被购买方的控制权而放弃的资产、发生或承担的债务、发行的权益性工具在交易日的公允价值加上任何可直接归于企业合并的成本。  (五)合并报表编制的不同  合并会计报表是由企业集团的母公司,以企业集团内纳入合并范围的各成员企业编报的个别会计报表为基础,运用一整套合并程序和方法编制的,综合反映企业集团经营成果、财务状况及现金流量变动的会计报表。国际会计理论界和实务界进行了长期的研究与探讨,形成了多种理论与实务处理方法。  1.提供集团合并会计报表的国际差异  提供集团合并会计报表是国际流行的惯例,但也有差异。有的国家只要求提供母公司报表,如西班牙、巴西和南美一些国家。对于提供合并会计报表的国家,由于提供合并报表的具体目的不同,合并会计报表的公布惯例分为合并会计报表与母公司报表同时提供的惯例和只提供合并会计报表的惯例。  2.合并理论与实务的差异  目前国际上通行的合并理论有母公司理论、实体理论(主体观)、当代理论和所有权理论。美国的合并惯例是以母公司理论为基础的,但当代理论在实务中用得更多;英国的法律和惯例主要以母公司理论为基础处理合并会计报表,同时允许企业集团采用当代理论;荷兰的合并实务与英国十分接近;德国更多是以实体理论为基础;法国是以母公司理论和所有权理论为基础;日本依据的是实体理论,采用权益法。我国实际采用的是当代理论。  3.合并方法的差异  第一、企业合并日合并会计报表的编制方法。对企业合并日合并会计报表的编制,实务中主要有购买法、权益集合法和新实体法。实务中,企业合并方法运用情况在各国有一定的差异,普遍采用的是购买法,权益集合法只在少数公司采用。日本、澳大利亚、巴西通常不允许采用权益集合法;法国、德国、荷兰、瑞典、瑞士和英国允许采用权益集合法。  第二、期末合并会计报表的编制方法。合并会计报表与一般会计报表一样在每一期间结束后编制一次,期末合并会计报表的编制就技术方法角度考虑,可以区分为全部合并法、比例合并法。全部合并法是国际流行的会计惯例,比例合并法源于法国,以前在英美等国很少见到。  通过对企业合并会计的国际上的处理方法、准则、报表编制的比较,我们清楚地看到我国在企业合并会计方面与国际上还有一定的差距,因此认真学习两者的差异有助于我国会计人员更好地运用会计准则,对完善我国会计制度有着重要的作用。

中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存在的主要差异:(一)在内容上,中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还存在差别:1.中国目前还缺少一个概念框架。国际会计准则和大多数发国家在制定会计准则时均有一个概念框架作为参照,以起到指导作用。但中国还没有这样一个概念框架。其结果是,中国没有采用一套系统一致的方法去发展会计准则,而采用了将中外会计准则的个别差异分项处理的“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方法。2.中国尚未对许多会计问题发布具体准则,如企业合并、合并报表、职工福利义务、金融工具、所得税、政府补贴、资产减值,等等。3.中国准则对某些重要会计信息的披露尚无要求,如金融工具的公允价值、终止经营的部门、每股收益(包括摊薄)的计算方法、分部报告,等等。4.在中国已有准则或制度加以规范的一些会计业务问题上,同国际会计准则之间也还存在一定的差别,如商品销售和提供劳务收入的计量、债务准备的计量、最佳估计数的确定方法、债务准备的适用范围、追加的资产建造、利润分配方案、债务重组,等等。(二)在形式上,中国准则同国际会计准则有重要差别。中国的准则正式条文都比较简略,而国际会计准则和美国财务会计准则的正文比较详尽;国外的会计准则均具备几个不同的层次,准则下面还有准则解释、技术公告等层次,而中国的会计准则没有这样的层次。(三)在制定机制上,中国准则同国际会计准则有重要差别。中国准则由财政部会计司负责制定,会计准则委员会只是一个咨询机构,准则制定过程中的调研和征求意见范围较为有限。

一、新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影响1、资产减值计提方面的调整所带来的影响。2、债务重组方法的变革所带来的影响。3、合并报表基本理论的变革所带来的影响。二、新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特色1、关联交易问题。2、资产减值损失的转回问题。三、新会计准则国际趋同内容1、内容体系方面。2、基本准则方面。3、要素计量方面。四、新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态度1、趋同是进步方向。2、趋同不等于相同。3、趋同需要一个过程。

国内会计准则基本是受托责任观的体现,而受托责任观所强调的是可靠性。国际会计准则的趋势是更加注重决策有用观。在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上的表现就是更加注重相关性,最新的国际会计准则也已经把相关性表述为如实反映了。关联方认定差异我国:“仅仅同受国家控制而不存在其他关联方关系的企业,不构成关联方。”而国际会计准则规定,凡是同受国家控制的企业都是关联方,都应进行披露。合并会计准则的差异我国会计准则,对于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采用权益结合法进行处理。合并方在合并中取得的资产和负债应当按照合并日占被合并方的账面价值计量。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按照购买法进行处理,按公允价值计量。国际会计准则只允许使用购买法。中国会计准则对于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合并方发生的费用在发生时计入当期损益。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购买方发生的合并费用计入企业合并成本。国际会计准则中企业合并中支付的费用直接归属于合并成本。合并会计准则的差异在于固定资产、无形资产、长期股权投资等中国会计准则中资产减值损失一经确认,在以后会计期间不得转回。国际会计准则中主体必须在每个资产负债表日判定是否已有迹象表明以前年度确认的资产减值损失不再存在或已减少。在最后一次确认资产减值损失以后,只有在确定资产的可收回金额中所使用的估计发生改变时,才能转回以前年度已确认的资产减值损失。但已确认的商誉减值损失在随后期间不得转回。政府补助准则差异国际准则范围广,包含了政府援助,中国准则不包括政府援助。我国会计准则仅规范政府补助,将其与所有者投入相区别。与IAS20中政府援助的概念更接近。IAS20范围广,不排除政府的投资行为。两者对于政府补助的认识不一致。中国准则中与资产相关的政府补助应当确认为递延收益,并在相关资产使用寿命内平均分配,计入当期损益。但是,按照名义金额计量的政府补助,直接计入当期损益。而国际准则中有两种方法:一是将补助列做递延收益,并在该资产使用寿命内系统合理的确认为收益。二是确定资产账面价值时将补助扣除,并通过减少折旧费的方法,在应折旧资产的使用寿命内将补助确认为收益。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