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百科

中国诗歌研究史论文题目有哪些类型及其特点

发布时间:2024-07-12 05:13:45

中国诗歌研究史论文题目有哪些类型及其特点

学术堂整理了十五个古代文学毕业论文题目,供大家参考:  1、近百年中国古代文学的性别研究  2、微信与中国古代文学的传播与创作  3、从"内""外"之争到文化诗学--文化诗学与中国古代文学研究语言学转向述评  4、中国古代文学在对外汉语中的跨文化教学  5、文学传播学的创建与中国古代文学传播研究  6、中国古代文学的经典  7、论中国古代文学艺术的主要特征  8、中国古代文学的重数传统与数理美--兼及中国古代文学的数理批评  9、再论古代文学文体学的内涵与方法  10、"诗言志":中国古代文学观念发生的一个标本  11、论中国古代的文体学传统--兼论古代文学文体研究的对象与方法  12、学科史·研究史·学术史--国学与古代文学关系的三个视角  13、困窘与出路:古代文学研究"文化学转向"的背后  14、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现代化"的点滴思考  15、论古代文学的当代价值及其呈现

,爱情诗这是以爱情(包括悼亡)为题材的诗,也称“情歌”、“闺怨诗”。爱情诗自《诗经》起,源远流长,主要描写男女爱慕之情和爱情生活,或抒发离别相思之情。如《兼葭》、《迢迢牵牛星》、《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李商隐)、《鹊桥仙》(“纤云弄巧”秦观)等等。 讽刺诗这是以嘲讽或劝喻手法,揭露社会黑暗、世态炎凉,表达人民或正人直士呼声的诗歌,亦称“讽喻诗”,有时也称“政治讽刺诗”。讽刺诗同样源远流长,自《诗经》起直到现代从未消失。如《硕鼠》、《伐檀》、《蜂》(唐·罗隐)、《题临安邸》(南宋·林升)、《醉太平》(“讥贪小利者”元代无名氏)等等。哲理诗这是一种通过对具体事物的描述、议论,来寄寓或阐发某种哲理的诗歌。有的点明主题,有的含而不露,引人思考。著名的如苏轼的《题西林壁》、《琴诗》,朱熹的《观书有感》等。此外,有些诗虽不是哲理诗,但其中有的诗句富有哲理(如“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等),也应注意。 送别诗这也是最早出现、最为常见的题材之一,主要抒写离情别恨,或用以激励劝勉,或用以表达深情厚谊,或用以抒发别离之愁。因为送别常与登山临水相联系,故又称“山水送别诗”。如《送杜少府之任蜀川》(王勃)、《送孟浩然之广陵》(李白)、《别董大二首》(高适)等。 记行诗又称记游诗、行旅诗。或描述个人游历见闻感受,或表现思亲怀乡之情,叙事与抒情相结合。这类诗离不开山水景物描写,所以又称“山水记行诗”。这与纯粹的山水诗略有区别,是“以记抒情”为主的。如杜甫的《旅夜抒怀》、马致远的《秋思》,便不可视作山水诗。 边塞诗这是以描写边塞风光,反映边疆将士生活为基本内容的诗歌。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有高适、岑参、王昌龄、王之涣、李颀等。高适的《燕歌行》、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王之涣的《凉州词》、王昌龄的《出塞》以及宋代范仲淹的《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等,均是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 咏史诗这是以吟咏或评论历史故事、历史人物为题材,借此抒发情怀、讽刺时事的诗歌,一般是先叙事后议论;也有一些只叙述对比而不加议论,让读者思考的。咏史为题的诗以班固的《咏史》、西晋左思的《咏史八首》为早期著名代表作。此后不断发展,出现了更多的咏史诗,如章碣的《焚书坑》、李商隐的《贾生》、杜牧的《题乌江亭》(王安石与之曾唱反调)、温庭筠的《经五文原》等,均为名篇。 咏物诗。这是借吟咏自然或社会事物,来表达思想感情的诗歌,托物言志,象征比拟是其常用手法。这类诗先秦两汉已出现,唐以后佳作渐多。如王维的《相思》(“红豆生南国”)、李白的《白鹭》、杜甫的《归雁》、陆游的《卜算子·咏梅》、于谦的《石灰吟》、王冕的《墨梅》等等,都是借自然之物,抒自己心志的名篇。 咏怀诗。这是以吟咏个人抱负,反映或讽刺社会为题材的诗歌,比兴、象征、联想等是其主要手法。咏怀诗也源自《诗经》,是古诗中最重要的诗歌之一。如屈原的《离骚》、《涉江》、李白的《行路难》、《将进酒》、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苏轼的《定风波·沙湖道中遇》,陆游的《书愤》等等,都是令人感动的咏怀名作。 怀古诗。由凭吊古迹而产生联想、想象,引起感慨而抒发情怀抱负,这类诗就是怀古诗。怀古诗可归入咏怀诗大类之中,但独有特色;怀古诗与咏史诗略有不同,怀古诗是身临旧地古迹而抒情言志,而咏史则不必亲到历史遗址,在书房中就可以写作。怀古诗如杜甫的《蜀相》、刘禹锡的《乌衣巷》、《石头城》、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等等,都遗响千古。 山水诗、田园诗因为读者熟知,故不作介绍了。此外,还有题画诗、宫怨诗、无题诗等,因其题材或与其他题材相容,或要依诗的内容确定,也不再赘述按时间可将古代诗歌分类为先秦诗歌汉魏晋南北朝诗歌 隋唐五代诗歌 宋代诗歌 辽西夏金诗歌 元代诗歌 明代诗歌 清代诗歌豪放词,婉约词,花间词,艳词

古代文学毕业论文题目(一)1、论先秦儒家“乐”的思想之政治意义2、论先秦儒家“中和”学说的形成3、论先秦两汉时代游戏的文学表现4、论先秦青铜器装饰艺术的美学思想5、论先秦道家科技伦理思想6、论先秦到汉代孔子历史地位的变迁7、论先秦孝道观的演变8、论先秦两汉诗歌的表演性9、论先秦时期的德治与法治10、论先秦儒家学习伦理思想11、论先秦儒家治国理论的现代应用12、论先秦义利思想及其当代价值13、论先秦楚乐的审美取向14、论先秦民本思想的实质15、论《诗经》中的玉文化16、论《诗经原始》之解《诗》主张17、简论《诗经》中的女性思想18、论《诗经·卫风·氓》在高中语文教材中的接受19、论《诗经》中的天命信仰 古代文学毕业论文题目(二)《诗经》的审美学特色论《诗经》中的征役诗论《诗经》中的婚恋诗论《诗经》中的史诗论《诗经》中的农事诗6、论中国古代神话的演变7、中国古代神话与原始观念8、先秦诸子书寓言研究9、先秦史传寓言研究10、先秦史书寓言研究11、先秦文学与理性精神12、《吕氏春秋》与杂家13、《诗经》的比兴与《楚辞》的象征14、论《左传》的战争描写15、论《左传》的妇女形象16、《战国策》的艺术成就17、《战国策》名篇研究18、老子的思想19、《老子》的艺术特色20、《庄子》的艺术特色 古代文学毕业论文题目(三)1、历史的界河——论先秦“礼崩乐坏”之“乐坏”2、论先秦两汉的颂、赞、箴、铭3、论先秦儒家道德教育思想及其对当代道德教育的启示4、论先秦“道”“势”关系与士人的精神超越5、论先秦道家教育思想对我国高校教学的启示6、论先秦儒家礼乐文化与当代社会公德教育7、再论先秦民本思想的实质8、论先秦儒家生命价值观9、论先秦法律文献中的和谐思想10、从“中和”准则到“平和”心境11、论先秦东夷文化分布范围的演变12、论先秦法家社会进化历史观13、论先秦礼治思想的演变过程14、中国早期铭文石刻新论15、论先秦文学的水意象16、浅论先秦儒家德治思想体系17、论先秦儒家“中和”学说的形成18、论先秦诸子的“以史为鉴”19、论先秦乐论与诗论的同构与分化20、论先秦儒家散文文学表现的历时性发展(学术堂提供更多论文知识)

中国诗歌研究史论文题目有哪些特点及答案

中国有着悠久的诗歌发展的历史。正因为有这样一个悠久的传统和历史,也正因为诗歌在社会生活和文学艺术当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所以在长期发展的进程当中,中国古典诗词无论是在思想上,还是在艺术上,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概括起来,中国诗歌有四个基本特征,即:意境美个性美建筑美音韵美。一.意境美:所谓的意境一般是指通过诗中物象所表达的一种境界,把所要通过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用诗中所写景来表现。例如马致远《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边,虽然只有28字,却包涵着极丰富的内容,它描绘了10种景物,却构成一幅完美的图画,表现了天边游子的孤寂痛楚之情,融情入景,情景交融,情景高度浓缩于这一幅画面之中。在诗中情景交融语言自然,更能使意境显得深远美丽,例如,,刘禹锡的《石头城》一诗:“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这四句诗句句写景,诗人所石头城放在沉寂的群山中写,放在带凉意的潮声中写,放在朦胧的月夜中写,显示了故都的荒凉和没落,更透露出诗人对故国萧条、人生凄凉的无限感伤。二个性美:所谓的个性在诗歌中一般是指诗歌中所描绘的主人公的自我形象,人物照象等等。其中诗人的自我形象经常包括一些肖像、行动、神态、心理以及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的描写。比如,刘邦的《大风歌》:“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国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诗歌虽朴素简短,但人物形象尽显。鸿门宴之后,刘邦战胜了项羽,成了汉朝的开国皇帝,这使他兴奋、欢快,踌躇满志,然而他心中又隐藏着深深的惧怕和悲哀:得江山易,守江山难。所以他极其渴望得到良将志士,以固国安邦。由此可见,此诗既表现了其豪迈得志的一面,又表现了其内心忧虑矛盾的一面。其鲜明的形象跃然纸上。还有张继的《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此诗为情景交融的佳作,秋夜的江边,月落乌啼,清霜满天,满怀乡愁,孤卧客船,只有残败的江枫,明灭的渔火相伴,让人彻夜难眠,再加上深夜苏州城外寒山寺传来的钟声,更衬托游子的孤寂怀乡之情。刻画了游子思乡的独特形象。三.建筑美:所谓的建筑在诗歌中多是指诗歌的和律,采用的修辞发法,表现方式等,让人读起诗来感到诗歌形式整洁多样,很是规整,就像所盖的建筑一样,形式整洁而又不单一,有上下四方的,有金字塔式的还有阶梯式的。例如张籍《秋思》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此诗的表达方式是记叙,运笔朴素自然从意象上说,此诗用了一个“秋风“,见到秋风,一种会产生时间飞快,一年将尽,而自己离家已久,何时是归期,故油然而生思乡怀人之情;一种会因秋风落木叶,气候转凉,引起心中的无限愁绪从叙事的特点上说,此诗抓住了一个典型的细节“行人临发又开封“,十分逼真的写出诗人对家人的无限深切的思念之情如同一个建筑上嵌了一颗靓丽的明珠而使建筑变的格外摧残。四.音韵美:所谓的音韵在诗歌中是指诗歌读起来不仅压韵而且还具有极强的抑扬顿挫轻重缓急相间长短有致和韵调谐和,从而丰富了诗歌的表现力和艺术美。此外,双声、叠韵、叠音。象声,这类同在中国古典诗歌里运用得相当广泛。如“参差荇莱”、“青青子衿,悠悠我心”、“聊逍遥以相羊”、“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田园寥落干戈后,骨肉流离道路中”、“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这些词用得恰当,不但增加了音韵美,也加强了抒情的效果。

小与大的关系中国古典诗歌的艺术特点(1)中国古典诗歌特别注意诗情画意的有机结合、形与神、动与静,中国古典诗歌也特别善于处理虚与实。(2)中国古典诗歌特别擅长色彩和色调的搭配(3)中国古典诗歌善于运用纵擒手法(4)中国古典诗歌善用烘托映衬手法(5)中国古典诗歌善于营造想象空间 (6)中国古典诗歌善于创造情景交融的意境 当然

中国古典诗歌,在形式上历经了多次变化:从四言到楚辞是一大变,由楚辞之自由恣纵到五言的规矩有度,又是一大变,到七言律出,其形式变化已臻于尽。就格律角度而言,从汉魏古诗至永明体(新体诗)再到近体律诗,亦有一条显豁不易之脉络。以上诸端,学界多有定论,笔者亦无疑义。 然而在汉魏古诗向近体律诗的变化过程中,诗歌内部所发生的革命性变化我们还没能作出更全面更深刻的指认。如果我们能由表及里、由粗而精地深入剖析下去,就会有更多的发现。并且还可以看出,在汉魏古诗向近体诗嬗变的过程中,中国古典诗歌也在一步一步地走近绘画之境界,不论从创作的技法上,还是在审美的理想上,甚至在对诗歌的欣赏上,都与绘画趋向一致。 所以,对中国古典诗歌内部结构的变迁作更进一步的探讨,不仅可以更深入地研究古典诗歌,而且还可以发现“诗画相通”这一艺术灵光的一些因素。 一、由叙述型变为描绘型 叙述和描绘在文学辞典上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它们各自代表一种写作方法,我们这里分别把它们简述为纵向因果型和横向并举型。由这两个定义出发,我们考察中国的古典诗歌,便会发现一个现象:从汉魏古诗到南北朝和隋唐诗歌,描绘型诗的比重逐渐增大,而叙述型诗的比重又相对逐渐减少。由古体诗变为近体诗,不仅是诗歌形式上的革新,更重要的还是诗的内容、特征和美学理想发生了一场革命。而引起这一革命发生的,最主要的还不是我们平时所津津乐道的声律平仄的运用,而是对偶的运用。把从散文中偶尔发生至四六骈文中成熟完美的对偶句式运用到诗歌中,是诗歌的一次重大历史转机,这场革命的意义远没有被人充分认识。从而我们对永明体的认识也很肤浅,我们在赞赏它的时候,是赞赏它平仄的运用,反对它的时候,也以此为口实。我们偏偏忽视了永明体自觉大量地提倡运用对偶,并由这种变化导致了中国古典诗歌审美理想的变化!对偶的运用,使得原先线性发展的叙述型诗歌,一变而为双线或多线并列于一个时空的描绘型诗歌,从而也为诗画相通找到了一个至为关键的契机(这里不包括流水对。近体律诗中一般忌用流水对,这也表明律诗反对叙述而提倡描绘)!而且对偶本身的要求(同性的词或词组相对),又必然要使诗句本身作一些词序的变动,如虚词减少,实词增多,实词与实词之间尽量减少系词等,从而诗的语言便独立于散文语言之外,由语链(主谓宾)而变成了词或词组并列,这种奇特的语言形式竟成为诗画相通的极为关键的一个原因。 对偶是方块汉字的特殊现象,在古代的经籍中就已出现。刘勰《文心雕龙·丽辞》就举《周易》为证。但《易》语言出现对偶,是叙述内容时无意得之。《诗经》、《楚辞》也偶见之,也不能说是有意为对偶,或者说并不是出于形式的原因。有意为对偶,起于汉班固、扬雄,而以六朝四六文为极至。可见,对偶的运用以至成熟,原是散文家的功劳,而到了沈约等人,不但把它当诗歌创作的方法,而且还作为批评标准,《新唐书·文艺传》言: 魏建安迄江左,诗律屡变,至沈约、庾信,以音韵相婉附,属对精密,及宋之问、沈quán@⑴期,又加靡丽,回忌声病,约句准篇,如锦绣成文。 对偶的出现,至少对诗发生了两个影响,一是打断了叙述的线索,情节不能持续发展,从而使以叙述型为主体的古体诗衰落,而以描绘为基本特征的新体诗勃然兴起。诗之描绘和叙述,在钟嵘时已有朦胧的分别。《诗品》云: 五言居文词之要,是众作之有滋味者也……岂不以指事造形,穷情写物,最为详切耶? 这里便指出了诗歌的两个特质:指事穷情的叙述和造形写物的描绘。这两种特质在诗歌内部比例的消长,诗便大都成了描绘型。 对偶对诗的第二个影响,是“约句准篇,如锦绣成文”,诗的内部结构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由有机结构变为无机结构,我们将在第二部分论述之。 对偶的使用使得诗歌的叙述性功能减弱,即使如《长恨歌》、《秦妇吟》这样的叙事诗,也实际上由描绘来完成,我们举韦庄《秦妇吟》中一节以证: 长安寂寂今何有,废市花街麦苗秀。 采樵斫折杏园花,修寨诛残御沟柳。 华轩绣谷皆消散,甲第朱门无一半。 含元殿上孤兔行,花萼楼前荆棘满。 昔时繁盛皆埋没,举目凄凉无故物。 内库烧为锦绣灰,天街踏尽公卿骨。 《长恨歌》中已经没有对话,情节也不是发展的而是转换的,用一个一个不断转换的画面来代替自然而生发出来的情节。“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就是用突然出现的一个场景来打破并代替前一场景,两个场景之间自然发展的链条被剪掉了。限于篇幅,我不作具体分析。我们自《孔雀东南飞》、《木兰辞》后便没有真正像样的叙事诗,除了文人们传统的轻视叙事文学外,对偶的出现,也是一个重要有原因(《木兰辞》中描绘的特征已很明显)。 与叙述性功能减弱相对而来的则是描绘型功能的加强。甚至某些以起承转合为基本做法的七绝诗,也全是并列的描绘: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杜甫《绝句》)杜甫诗历来有“图经”之说,清画家方薰《山静居画论》说: 读老杜入峡诸诗,苍凉幽回,便是吴生王宰蜀中山水图。自来题画诗,亦惟此老使笔如画。“使笔如画”,正是描绘型诗歌的一大特征。梅尧臣《依韵和永叔再示》说:“文章制作如善塑”,便一语道破描绘型诗歌在创作上的特点。 同时,诗只有在描绘并列事物的时候,才具有真正的构图性(关于诗与画的区别,请参阅莱辛的《拉奥孔》)。对偶一方面正是描绘并列元素使之按一定规律组合的方法之一,而另一方面,它又作为主动者,不断地使诗从叙述中中断而转向描绘。 当然,我们并不否认,不用对偶而同样具有描绘性特征的诗也能表达画境。这类诗我们可以看成是诗人正面对着一幅画,用诗句把它传达出来,在传达中又加上了诗人自己直观的想象——这是画所不能有而诗中却允许出现的—— 初日照金闺,先照床前暖。 斜光入罗幕,稍稍亲丝管。 云发不能梳,杨花吹更满。 (王昌龄《初日》)初升的太阳暖暖地照在床前(“暖”是直观的想象),斜斜的光线照进了罗幕,似乎轻轻地抚弄着案上的丝琴(“亲”是想象),那美人还在睡呀!杨花又纷洒在她乌云一般的秀发里——毫无疑问,这是一幅画。然而,事实上,如果我们把第二句和第四句省去,那就成了: 初日照金闺,斜光入罗幕。 云发不能梳,杨花吹更满。我们省去的正是想象的部分,而失去的不过是一个物象:丝管。“罗幕”已包含了“床”。但这样一来,剩下的四句就变成对偶句了,其中一、二两句还很工整,把这两句画出来,便是背景,把后两句画出来,便是人物。诗人一旦能正确地把画中应有的和观画者的想象分别开来,并把后者剔除,诗不就像画一样了吗? 这种例子在诗的新旧交替时期可以经常看到,可以把它们看成是介于古诗和近体诗之间的过渡。我们找一首陶渊明诗为证: 我行未云远,回顾惨风凉。 春燕应节起,高飞拂尘梁。 边雁悲无所,代谢归北乡。 离kūn@⑵鸣清池,涉暑经秋霜。 愁人难为辞,遥遥春夜长。 (《杂诗》之三)它似乎想叙述,但又不想漏掉其他因素。于是每一个叙述刚开始就被另一个并列的要素打断:“我行”句被“春燕”句打断,“春燕”句又被“边雁”句打断……最后又回到开头,说愁人,转了一个圈。在这条圈链上,串联了对三种候鸟的描写,以衬托作者的思乡之情。这是叙述和描绘相持阶段的典型范例。如果我们把这首诗比之于唐宋律诗,就会发现,近体律诗中,在描绘具体物象后面,根本不用附加说明性诗句,如许浑《早秋》一: 遥夜泛清瑟,西风生翠萝。 残萤栖玉露,早雁拂金河。 高树晓还密,远山晴更多。 淮南一叶下,自觉洞庭波。而这正是诗歌接近绘画的一个重要步骤。因为说明性诗句是不能入画的。把上面陶诗和许诗作一比较,就可知诗歌的蜕变过程,也可见叙述如何逐渐萎缩直至消失的过程。 所以,对偶不仅作为一个被动因素,被诗人作为一种创作方法而运用;而且,它还作为一个主动的、功能性的要素,推动了诗歌语言的变化,让具象的物象来自己说明自己,从而省去了解说的尾巴,使诗情向画意融合。 二、由有机结构变为无机结构 对偶的使用还使诗歌内部结构规律有了质的变化。我们前面说过,古体诗大部分是纵向因果型,而近体诗又大多是横向并举型。纵向因果型的诗歌中每一句必承上而来又启下而去,假如割裂了上下句便莫名其妙,不能表达完整的确定的意义,从而它的结构是有机的,不可分割的,每一字每一句都因了上下文而存在,没有上下文便没有了意义,而它们组合起来,便是浑然一体的不可穿凿不可割裂的全篇。 为了使例证更有说服力,我们不用叙事诗而举一个抒情诗,并且举一篇描绘性较强的抒情诗为例: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古诗十九首》) “迢迢”句和“皎皎”句显然是互为意义的,省去对方便不知所云,互为意义时才能表达出“相思”的主题;“纤纤”句也因为“札札”句才有意义,才看出摆动着手的目的或原因乃是要“弄机杼”;为什么“终日不成章”?乃因相思而“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要说的是“相隔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要说的是“脉脉不得语”。从语法角度讲,这些句子都不能独立成句。比较一下上引许浑诗中的句子即可明白,许诗中除最后两句外,其他六句都可独立成句。所举此诗在古诗中属于较多描绘性诗句的,尚且如此浑然不可分隔,不可句摘,其他可想而知。而横向并举型的诗一般多并列描绘句,每一句都说明一个独立不倚的完整的全体或全体中一个完整的部分。李泽厚云:“诗常一句一意或一境,整首含义阔大,形象众多”。(《美的历程》,文物出版社1981年版,第156 页)他所指的诗实际上就是这类描绘型的近体诗。这类诗每一句和上下文的关系是并列关系,单独抽出,它们仍有意义,从而这样的诗的内部结构在语言上是无机的,它不靠语链来联系成篇,而是靠内容和谐来组成更高级的整体。正是由于这个原因,汉魏的古体诗,多是以全篇胜,气象浑厚,没有多少可以单独成立的名句。因为这种诗没有给诗人提供炼句的机会,诗中每一个句子由于它和上下文的联系太紧,它们的韵律风格都必须保持一致,每一句的规定性太多,不可能特殊地突破这些规定性使它们突出地存在。严羽《沧浪诗话》云: 汉魏古诗,气象混沌,难以句摘。 晋以还方有佳句。 建安之作,全在气象,不可寻枝摘叶;灵运之诗,已是彻首尾成对句矣,是以不及建安。 严羽不愧为诗论大家,他目光如炬地从纷繁芜杂中发现了此一现象,但他没有看出这乃是诗歌蜕变的征象,而谢灵运更是处在蜕变的关键时刻。谢灵运初写无机结构诗,失去了古体有机诗的天衣无缝的结构,而又没有掌握无机诗这种新的格式的写作技巧。这种变革是痛苦的,是要付出代价的,所以后人讥为“不及建安”“气象不类”,但是,没有“有句无篇”的谢灵运,哪有以后成熟的近体律诗? 因此,这一过程可用两个程式来表达。一是:汉魏之有篇无句→谢灵运之有句无篇→唐之篇句俱胜;一是:汉魏之“气象混沌”→谢灵运之“气象不类”→盛唐诸公之“气象雄浑”。这两个程式标明了两种格式诗的消长转化的全过程,也标明了诗歌美学的一个大的拓展。气象混沌是成熟的古体诗的最高境界,气象雄浑是成熟的近体诗的最高境界。这种“混沌”和“雄浑”的区别,正是由于诗歌内部的有机结构和无机结构造成的。“混沌”,按庄子的解释,就是不可穿凿,浑然一体,无法削减又不可添加,这不正是有机体的特征?而雄浑,则是各种气象连绵一片,互相推动,造成一种整体的气势,这不正是无机体的特征?胡应麟《诗薮》评汉至隋八代诗歌流变曰:“其文日变而盛,而古意日衰也,其格日变而新,而前规日远也。”其中何为“前规”,何为“新格”,胡氏并没说明,但上引《新唐书·文艺传》的“约句准篇,如锦绣成文”似乎透露了一点消息。“约句准篇”是说,诗不再是按其内在生机和情节而有机地自由地发展,而是诗人按一定的格式来制作它,它有了篇幅字数的限制;“锦绣成文”是指,诗的结构不再是流动的生命有机体而是一个静止的无机体,如织锦一般由诗人编织而成。清赵执信《谈龙录》云“声病兴而诗有町畦”,《宋书·谢灵运传论》说得更明白:“潘陆特秀,律异班贾,体变曹王,缛旨星绸,繁文绮合。”把异律和变体直接同“缛旨星绸,繁文绮合”联合起来说,都注意到了这个诗体上的变化。 诗的内部结构由有机变为无机,这也是诗通于画的一个条件。作为空间艺术,画面上各要素之间的联系是无机的,画不能深入到物象的内部,它对纵向的有机结构无能为力。正如绘画不能纵向地表达一个事件或一种感情的发展过程一样,它在画一件物体时,也只能描绘出其外部的各个完整的部分的组合。 因此,诗的结构由有机变为无机,又使诗歌在内部结构上与画相通起来。 对偶,在这一系列的裂变之中,它是一个积极的不安分的元素,它是一个推动者。 结构的无机,还有一个鲜明的特征,即诗歌语言的变化:由语链变为词或词组的无语法纽带的并置。它也宣告了诗歌语言的独立。 我们先来看下面几个例子: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崔 颢《黄鹤楼》)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温庭筠《商山早行》)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在上面引的这些诗中,语链被打断,诗句的意思不是由主谓宾的承接关系表达而是由词组的组合来表达。但在似乎很生硬的凑合中却又有着不可言传的关系。在汉魏的古诗中很难找出这样的句子。它由几个在时空上互相关联的物象互相组合而形成意境,但这种组合关系的实现又不依靠任何别的系词、谓词,这种奇特的结构反而使人们在大脑中产生构图的联想,形成意境而又如临其境。马戴《灞上秋居》:“落叶他乡树,寒灯独夜人。空园白露滴,孤壁野僧邻。”用具象的事物来说明具象的事物,这不仅有象征、衬托、比喻等作用,更重要的是省却了抽象的议论,只是几个具象事物的并存,使读者味出画来。崔tú@⑶《除夜有怀》的“乱山残雪夜,孤灯异乡人”,也是这类例子。明代谢榛《四溟诗话》引韦应物“窗里人将老,门前树已秋”、白居易“树初黄叶日,人欲白头时”,以及司空曙的“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说“三诗同一机杼,司空为优。善状目前之景,无限凄凉,见于言表。”我们认为司空诗优于前两人,关键在于他诗中没有“将”“已”“初”“欲”“日”“时”“老”“秋”等抽象的不可置于眉睫之前的概念,而几乎全是具象的“目前之景”:雨、黄叶树、灯、白头人。色相俱全,又没有动词连结它们,完全是自然本象。这也是诗通于画的一个条件。 三、由动态的诗到静态的诗 叙述型的诗,就整体来说,一般叙述未然而又将然的事件,就每一瞬间或每一要素来说,其每一已然的存在都是作为将然而又未然的要素的前提,或者说,每一要素的存在都是一刹那的事,随着将然要素的成为已然,它又将成为过去,而每一未然的成为已然,都是以它的前一已然成为过去为前提。所以,就每一刹那来说,已然的要素是没有独立意义的,它的意义体现在与全体过程的联系中;但就全过程来说,又是流动不息的,所以,叙述型的诗是流动性的,它叙述不断发展运动着的事件或感情,从而它不能与画相通。而描绘型的诗则不然,它所描绘的事物或感情在描绘以前就已完成或者已达到某种静止状态。它的千言万语只是再现这种状况或状态。这是叙述型的诗和描绘型诗的不同之点:叙述型诗是生生不息的,情节推移,感情起伏,在这种诗面前读者不能静观,不能停下来欣赏某一句或者某一片断,而是亦步亦趋,亦哭亦笑,简单地说是人们跟随着它,人们的感情也随着它经历一段历程。描绘型的诗则是沉静的,没有情节,感情处于某种结果的状态,而不是发展的过程,在这种诗面前读者只能静心思索,时时领悟,熟读深思义自知。人们在这种诗面前是沉思默想,细细把玩,在大脑中再现诗中的画境,简单地说,是人们揣摸着它。这两者不正是一般的读诗和读画的差别吗?而中国律诗的欣赏不正是这种观画式的品味吗?当描绘型的诗要我们用读画的方法去读的时候,不正是苏东坡的“味诗”?不“味”摩诘之诗,又何来“诗中有画”? 描绘型诗化动为静,包括两个内容,一是人情感的“静”即情感不是发展的,而是处在特定的情绪状态之中,我们先举一首叙述型的诗加以比较: 对案不能食,拨剑击柱长叹息,丈夫生世会几时,安能蹀躞垂羽翼?弃置罢官去,还家自休息,朝出与亲辞,暮还在亲侧,弄儿床前戏,看妇机中织,自古圣贤尽贫贱,何况我辈孤且直! (鲍照《拟行路难》第六)这是一种流动不息、奔腾不止、变化无端的诗,充分发泄了诗人的郁郁不平之气。一会儿叹息,一会儿感慨大丈夫当有所作为,一会儿又自宽自解,欣赏还家就亲之乐,一会儿又引古人以自慰,说贫贱是理所当然。诗中所表达的感情,是动荡而多变的,诗所写的乃是感情运行变化的轨迹。这样的感情首先是不能借景物来表现的。因为景物变幻以及读者对景物所包含感情的理解不能如感情变幻那样迅速。再者,从质的规定性上来说,流动也不是绘画的对象。而描绘型的诗则不然,我们看赵嘏的《江楼感旧》: 独上江楼思渺然,月光如水水如天。 同来望月人何在,风景依稀似去年。这里的感情是静止的。说感情是静止的,也许不科学,我的意思是说诗人沉浸在一种感情状态中,而不是波动在感情过程中。这种感情也许很复杂,但仍是一种状态,没有向另一种状态转变。律诗所描写的多是感情的状态,多是一种情感的体验。这或许是近体诗和古体诗的区别之一。而且诗人只把感情状态借景物表现出来,却不去分析它,只让它处于混沌的状态。上引《江楼感旧》,作者先是思旧之心渺然,而天水相适月色苍茫的夜景又使他触景生情,“同来望月人何在”?似乎是滑出去了,这种状态似乎要打破了,但接句并没回答,而是“风景依稀似去年”,又把它拉回了眼前的苍茫月色之中,我们所得到的仍是依稀似去年的“月光如水水如天”的渺茫的境界!这正是心灵的境界! 化动为静的另一内容是,诗中所描写的对象处于一个凝定的瞬间。这又分两种情况: A用富有暗示性的顷刻来表示即将的发展,这是诗歌吸收绘画从纷乱变动的自然中寻找画面的方法。我们看下面几例: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李白《望天门山》) 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 (高适《燕歌行》) 斜光照墟落,穷巷牛羊归。 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荆扉。 (王维《渭川田家》)“孤帆一片日边来”,是一顷刻,而就在这一顷刻戛然而止了,不能再写来了怎么样;“孤城落日斗兵稀”,战斗已到最后关头,双方死伤无数,现在都只剩下了少数人,还在精疲力竭地血战;作者选取了日落的一瞬间,暗示着不可预测的惨不忍睹的结局,而太阳也似乎被血染红了;“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荆扉”,也是一顷刻,牧童归否?归又怎样?又在暗示之中。世界万物不断运动,但也有十分宝贵的相对静止,画家捕捉这一点,中国诗人们也捕捉这一点,这一点既暗示未来,却也是以前运动的结果,因此也包含历史。 B用结局来暗示过程。我们举王维诗中的例子: 隔牖风惊竹,开门雪满山。 洒空深巷静,积素广庭闲。 (王维《冬晚对雪忆胡居士家》) 花落家僮未扫,莺啼山客犹眠。 (王维《田园乐》) 解缆君已遥,望君犹伫立。 (王维《齐州送祖三》)用“雪满山”和“积素”来暗示昨夜大雪;用未扫的满地落花表示时间之长,山客眠久矣,闲适的生活情趣跃然纸上;用“望君犹伫立”的失却感来暗示以前两人的友谊,分离之情,惜别之心。总之,是用空间的视觉意象来代替时间的理解意象。事物发展的静态的结果,总比发展过程更富于空间感,因为时间因素的影响淡去了,人们的主观感觉就更注重空间,因此,也就更适合视觉艺术。这或许就是诗人们追求以结局暗示过程的用意?我们可以从对历史的咏叹诗上看得更明白,唐代以后的咏史诗人们,并不热心地去追求叙述史实,而专爱写一些在历史过程中没有更改的自然景观(空间意象),以此来反衬那些消逝了的人和事(时间意象)。这是和班固、陶渊明、左思等人大异其趣的。这区别正是因了诗歌结构的变化。我们不妨多举例: 昔时金阶白玉堂,即今惟见青松在。 (卢照邻《长安古意》)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杜甫《咏怀古迹》) 潮满冶城渚,日斜征虏亭。 蔡洲新草绿,幕府旧烟青。 (刘禹锡《金陵怀古》) 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 (刘禹锡《西塞山怀古》) 英雄一去豪华尽,唯有青山似洛中。 (许浑《金陵怀古》) 行人莫问当年事,故国东来渭水流。 (许浑《咸阳城东楼》) 唯余岩下多情水,犹解年年傍驿流。 (罗隐《筹笔驿》) 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 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韦庄《台城》)历史浓缩成了如碧的青山,一川烟草,一道渭水,一堤烟柳,历史的怪影在这里隐藏;一堵女墙,一堆青冢,一座空城,历史的幽灵在这里徘徊!作者并不如实地叙述历史,并不抽象地总结历史,评判历史,而是从特定的景物中引发出无限多的感慨,用没有严格规定性的自然景物来代替概念,更增加了诗歌的含量。 有的咏史诗简直是写景诗,如刘禹锡的《石头城》: 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 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除了“故”“空”“旧”这几个字有点暗示外,还有什么地方提到过历史?把历史的曲折变化,化成一片自然景物,用空间上留下来的物象来代替时间更迁造成的感慨——简单地说,用空间意象代替时间意象,是中国唐代以后咏史诗的一大特色。而这不正符合了绘画的条件了吗?

学术堂整理了一部分古代文学论文题目,供大家参考:  中国古代文学传播方式及其影响略论  智慧的启迪:浅谈中国古代文学经典的现代价值  武则天的人格与重要人际关系考论  中国三大神话母题研究  《聊斋志异》中的妒、悍妇群像研究  《儒林外史》与科举制度研究  唐传奇爱情小说中的女性形象研究  媒介环境视域下文学创作的职业化之路--以晚清报人小说家为研究中心  《淮南子》神话艺术解读  唐代青楼题材小说研究  近世京津词坛研究  《盛京时报》小说研究  明清小说与韩国汉文小说女将形象比较研究  宋代出使文学研究  唐前曹植接受史  黄庭坚隐逸诗及其隐逸思想研究  论楚辞《九歌》中的自然崇拜  魏晋南北朝涉医文学研究  明清小说"乡村描写"研究--以名者为中心  牟氏家谱研究牟菲菲中国海洋大学  陆游诗歌的地域文化研究--以绍兴、汉中为中心

中国诗歌研究史论文题目有哪些类型的

古代文学论文题目 1 《诗经》分类研究(情诗、思妇诗、离别诗等) 2 先秦诸子文研究(《论语》、《庄子》、《孟子》、先秦寓言等) 3 屈原与楚辞研究(生平、悲剧成因、作品辨伪、思想与艺术等) 4 中国文学批评史专家专著专论研究 5 亡国之音哀以思——论李煜词 6 柳永词的雅和俗 7 论柳永对苏轼词的影响 8 苏轼的人品与词风 9 李清照前后期词在情感表达上的不同 10 苏轼、辛弃疾豪放词风的比较 11 论秦观词的艺术特色 12 论黄庭坚的瘦硬诗风 13 《三国演义》和历史文学创作问题 14 《水浒传》主题辨析 15 汤显祖戏曲观的研究 16 《聊斋志异》爱情题材论 17 《红楼梦》主要人物形象论 18 简论中唐多情传奇 19 从李贺诗看其“鬼才”之名 20 简论李商隐的咏史诗 21 李商隐的“无题诗”的艺术特色 22 简论中唐多情传奇 23 李煜词评价之我见 24 试论李清照词的艺术特色 25 豪放大师苏轼的婉约词 26 论关汉卿喜剧之“双璧”《救风尘》与《望江亭》 27 古典长篇小说名著(任选一部)中的女性艺术形象试论 28 《三言》中爱情作品的反封建倾向 29 《红楼梦》中宝、黛、钗的爱情婚姻悲剧试论 30 《红楼梦》中“金陵十二钗”的女性悲剧 31 谈影视剧中历史题材作品的时代精神与当代意识 32 论《三国演义》塑造诸葛亮的艺术经验 33 论《三国演义》战争描写的艺术特色 34 论《西游记》的孙悟空形象 35 论《牡丹亭》的杜丽娘形象 36 论“三言二拍”表现的市民生活特色 37 论《桃花扇》的李香君形象 38 论《桃花扇》的结构艺术 39 论《儒林外史》对八股科举制的批判 40 论《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 41 论论李汝珍的《镜花缘》 42 论二晏词 43 论苏轼的散文特色 44 论陆游晚年的思想和诗歌创作 45 从林逋的咏梅诗到姜夔咏梅诗 46 辛弃疾词与南宋理学的关系 47 论元杂剧中的包公形象 48 论《西厢记》中张生的形象 49 论元杂剧中的李逵形象 50 贾谊论 51 《史记》人物传记所体现审美情趣 52 《史记》人物传记中人物形象分析 53 汉乐府诗分析 54 陶渊明的人格和诗风 55 南北朝乐府民歌艺术风格比较 56 正始文学与建安文学异同论 57 论曹植诗歌的整体风格 58 魏晋隐士与魏晋文学 59 《世说新语》刻画人物 60 魏晋南北朝小说在中国小说史上的地位 61 陶渊明与谢灵运诗歌比较 62 《西厢记》的传播 63 元杂剧的题目正名 64 元刊本杂剧中的角色问题 65 《窦娥冤》的悲剧特征 66 三国演义的成书问题 67 《水浒传》中的女性形象 68 牡丹亭》的传播 69 《红楼梦》中改名问题 70 石头传说与贾宝玉形象 71 石头传说与孙悟空形象 72 传奇戏的文人化问题 73 戏曲的案头化研究 74 商人形象在明清小说的变化及意义 75 《桃花扇》中的女性问题 76 李白诗中的仙、侠精神。 77 论辛词的英雄情节 78 论杜诗沉郁顿挫的风格特色 79 论辛弃疾的“以文为词” 80 论韩愈的“以文为诗”。 81 “清空骚雅”、“幽韵冷香”的白石词。 82 关于白居易《新乐府的评价 83 关汉卿杂剧中的女性形象 84 韩愈散文的艺术风格 85 元散曲的艺术风格 86 柳宗元的寓言创作 87 《三国演义》的艺术成就 88 唐传奇中的女性形象 89 《水浒传》的艺术成就 90 论杜牧的七言绝句 91 论归有光的散文 92 论李商隐的无题诗 93 《牡丹亭》的艺术成就 94 西蜀词与南唐词之比较 95 论《西游记》的诙谐风格 96 欧阳修词的艺术风格 97 《金瓶梅》人物论 98论纳兰性德词 99 欧阳修散文的情韵美 100 王安石后期的诗歌

1、中国古代洪水神话考论 2、 论中国古代神话的演变 3、中国古代神话与原始观念 4、《诗经》燕飨食诗的场面描写 5、《诗经》的审美学特色 6、论《诗经》中的征役诗 7、论《诗经》中的婚恋诗 8、论《诗经》中的史诗 9、论《诗经》中的农事诗(其他类型,自拟题目) 10、《诗经》的比兴与《楚辞》的象征 11、《离骚》抒情主人公形象的塑造 12、从《离骚》看屈原的自觉与不自觉 13、先秦诸子书寓言研究 14、先秦史传寓言研究 15、先秦史书寓言研究(其他类型,自拟题目) 16、先秦文学与理性精神 17、论《左传》的战争描写 18、 论《左传》的妇女形象 19、《战国策》的艺术成就 20、《战国策》名篇研究 21、老子的思想 22、《老子》的艺术特色 23、《庄子》的艺术特色 24、《庄子》寓言的艺术成就 25、孟子论辩散文的艺术风格 26、《吕氏春秋》与杂家 27、《战国策》中策士言辞的抒情化特征 28、《庄子》中的畸人描写及其思想蕴涵 29、论《诗经》中的婚恋诗 30、《左传》中行人引诗分析 31、《孟子》文章的论辩技巧 32、《庄子》寓言的场景描写 33、宋玉赋试论 34、贾谊政论文的策士风范 35、司马相如赋的现实政治倾向 36、论《史记》中下层人物的描写37、《史记》所描写的游侠38、《史记》所描写的刺客39、《史记》人物合传的结构安排40、司马迁的反暴政思想41、《史记》所描写的战国四公子42、汉乐府民歌的讽谕特征43、《古诗十九首》的艺术成就44、从《氓》到《孔雀东南飞》──论中国古代叙事诗的发45、论建安文学的美学倾向46、 曹操与诗文革新47、 论曹操的诗歌创作特色48、论曹操的散文创作49、论曹丕在中国诗史上的地位50、论曹丕的文学成就51、曹植的生平与其诗歌创作的历程52、论三曹对建安文学的贡献53、曹植诗风的衍变54、潘岳哀诔文的创作特色55、陶渊明田园诗的艺术风格56、梁朝文人群体的辞赋创作57、汉武帝时期赋家考论58、《古诗十九首》中的人生思考59、邺下文人游宴活动与游宴诗创作60、阮籍咏怀诗的抒情特征61、左思咏史诗的咏怀特质62、谢灵运山水诗的摹象特点63、阮籍诗歌的美学倾向64、论陶渊明的田园诗65、谢灵运与山水诗66、陆机、潘岳诗文的比较研究67、宫体诗的女性描写68、论《文选》对诗的分类69、论《子夜歌》70、《世说新语》的语言风格71、《世说新语》的语言技巧72、《世说新语》的写人技巧73、《世说新语》与中国古代小说

学术堂整理了十五个古代文学毕业论文题目,供大家参考:  1、近百年中国古代文学的性别研究  2、微信与中国古代文学的传播与创作  3、从"内""外"之争到文化诗学--文化诗学与中国古代文学研究语言学转向述评  4、中国古代文学在对外汉语中的跨文化教学  5、文学传播学的创建与中国古代文学传播研究  6、中国古代文学的经典  7、论中国古代文学艺术的主要特征  8、中国古代文学的重数传统与数理美--兼及中国古代文学的数理批评  9、再论古代文学文体学的内涵与方法  10、"诗言志":中国古代文学观念发生的一个标本  11、论中国古代的文体学传统--兼论古代文学文体研究的对象与方法  12、学科史·研究史·学术史--国学与古代文学关系的三个视角  13、困窘与出路:古代文学研究"文化学转向"的背后  14、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现代化"的点滴思考  15、论古代文学的当代价值及其呈现

中国思想史论文题目有哪些类型及其特点

日本侵略,英法联军,鸦片战争

中文免费论文地址集锦一、 综合类1、蓝之韵论文 门类较全。2、学生大论文中心、蜂朝无忧论文网门类很全。4、论文下载中心门类很全。5、论文帝国二、 教育类1、教研论文交流中心以中小学教育为主,基础教育、英语教学文章居多。2、教育教学论文网以教育论文为主,包含:语文论文 美术论文 物理论文化学论文 英语论文 历史论文 德育论文 教学论文数学论文 音乐论文 生物论文 自然论文 体育论文地理论文 摄影论文 劳动技术 农村教育 毕业论文素质论文 医学论文 电子电器学 思维科学 计算机论文活动课教学 书法篆刻论文 创新教育研究 心理健康教育西部教育论文 信息技术论文3、教育论文-/asp4、中国园丁网论文大观、北大附小学校教师的文章:三、 专业类1、优秀论文杂志以科技类为主。2、论文资料网以财经经济管理类为主。3、法律图书馆-/文如其名。4、法学论文资料库-/lw/文如其名。5、中国总经理网论文集、mba职业经理人论坛、中国农业在线-农业论文、体育论文、财经学位论文下载中心、公开发表论文_深圳证券交易所、中国路桥资讯网论文资料中心、论文商务中心、法律帝国:四、 论文写作教学类1、学术论文其实是学术论文的写作网站。五、 博硕士论文1、论文统计实际上就是万方的论文统计。2、台湾博硕士论文咨讯网、北京大学学位论文样本收藏、学位论文 (清华大学)中国科技论文在线论文中国 :新浪论文网分类:_dir/jy/lw/中国论文联盟:大学生论文库论文资料网:论文下载中心:毕业论文网:学位论文:无忧论文网:北京语言文化大学论文库:

中国经济史论文题目有哪些类型及其特点

2020年最新经济学论文题目:   社会经济视角下农民工社会融入研究   山西省老年妇女社会经济现状的分析与研究--基于山西省第三次中国妇女社会地位调查数据的分析   关怀经济学:另一种可能性   市场经济下我国统计组织体系改革   论女性家庭角色的社会经济作用   市场经济条件下统计需求与统计供给存在问题的思考   做好基层统计工作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思考   高职经济管理类专业统计学基础教学改革探讨   经济收入 精神文化与公众的快乐生活--基于“现阶段我国公众精神生活水平调查数据”的实证分析   陶希圣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的学术转向   女性经济的发展趋势与应对策略   基于因子分析的陕南城市低碳经济发展水平研究   基于经济社会活动视角的城市空间演化过程模型   福利国家与私人慈善的法律经济学比较分析   统计学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分析  (本回答由学术堂整理提供)

论文题目多参考下别人发表的过的文章,多看看资料吧(世界经济探索)还行吧

中国19世纪70年代至20世纪初一直处于贸易逆差的状态下,中国的出口虽然没有减少,但是大量的外国商品流入,以及白银的外流,一直处于逆差的状态下。 这是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所决定的。

学术堂整理十五个好写的经济学论文题目,供大家进行参考:   生态文明建设的新理念研究--一种社会学视角的解读   农村留守老人的经济状况分析   能力视角下影响家庭贫困及其代际传递的主要因素剖析   麻烦经济:女性商品需求制造的逻辑--以两款减肥产品的电视广告为例   大数据背景下的统计发展   经济统计数据质量检测的探讨   血缘关系对农耕经济发展的影响初探--以小说《金翼》为例   经济新常态下对统计监测指标体系的分析   夯实统计基础服务经济发展   对加强统计基层基础工作规范化建设的几点思考   “空心村”形成的社会经济原因分析--以昆明市团结镇乐居村为例   中国经济新常态与公共关系新变局   中国消费者偏好的地区差异研究   日本:另类“银发经济”   “粉丝经济”中的青年偶像崇拜与“审美劳动”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